冠狀動脈硬化已成現代人的文明病,但現有藥物效果有限,患者體內彷彿埋下一顆不定時炸彈。台美研究單位攜手領先全球找出冠狀動脈硬化新機轉,未來可望研發出新藥物、及早診斷。
北榮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今天上午在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中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10大死因統計,有約27.5%與動脈硬化疾病有關,僅略低於癌症的28.6%,而動脈硬化的危險族群正是三高患者。
他解釋,隨肥胖、老化、飲食等因素影響,油脂會漸漸在血管內堆積,不僅會形成斑塊、阻礙血流,也會導致血管慢性發炎而硬化,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但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嚴重時恐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
鄭浩民說,目前在動脈硬化治療上,除了心導管手術、外科繞道手術外,只能靠「斯達汀」(Statin)類藥物、花上好幾年時間慢慢瓦解血管內的斑塊,但仍無法杜絕心肌梗塞、猝死事件發生,彷彿體內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指出,近年研究發現,動脈的粥狀硬化可能和基因有關,北榮、陽明交通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共組台美研究團隊耗時5年研究,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甲基化」可能是動脈硬化重要主因。
邱士華說,為了驗證這項發現,團隊嘗試利用基因療法抑制「甲基化」發生,在小鼠實驗中證實可降低血管內的發炎反應並降低50%斑塊形成,等同提早替患者「拆彈」,從源頭把疾病的水龍頭關掉,而不是等到淹水了再來治水。
邱士華指出,這是國際間首次找出冠狀動脈硬化的全新機轉,不僅是冠狀動脈疾病治療新契機,未來也可望用於健檢、預防疾病發生,研究成果今年2月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