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至今,疫情期間心肌梗塞就醫率下降,台灣40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數據顯示,去年2至4月比起前年同期,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至醫院救治時間,從142分鐘提高到180分鐘,延遲近40分鐘才就醫,恐錯失黃金治療期。專家指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今天分享,近一個月急診救治的心肌梗塞病人的病危比例有提高,有些病人到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停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
從症狀發生至灌流的「速度」是影響死亡率的關鍵,黃偉春說,可分為三個時間段,症狀發作至救護後送時間、救護車運送時間、到院後緊急心導管時間。目前疫情管制,急診到院後也需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出爐約需至少30分鐘,將延後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間,因此縮短到院前的救護時間更顯重要。
至於心肌梗塞的徵兆,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以及慢性腎臟功能不良或有過心肌梗塞病史者,若身體出現異狀如胸痛、胸悶、上腹痛,合併呼吸困難、冒冷汗,且症狀持續超過30分鐘,就要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並切勿拖延。
台灣5月起進入社區感染,葉宏一說,三高病人的回診、領藥率都明顯降低,有病人甚至自行減藥,進一步詢問發現,多是因擔憂入院染疫的風險,但慢性疾病病人於疫情期間更應積極遵循醫囑用藥,尤其是有心肌梗塞病史者,每7人就有一人會在一年內復發,若未妥善控制三高、不遵循醫囑服用抗血小板等藥物,復發機率會更高。
他說,遵循醫囑不只避免心肌梗塞發作,更可降低感染後的重症風險。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共同表示,慢性病患於疫情期間,因宅在家中往往飲食增量、運動減少、服藥不規律及延遲就醫,造成風險大幅上升,心肌梗塞發生率也可能因此增加,目前全台心臟病急救的醫療量能充足,且實施高規格感染控制,呼籲高風險族群以「保心三招」自保,包含規律用藥、備小卡、急送醫,關注自身健康。
●保心三招
一、規律用藥:慢性病患應遵循醫囑,切勿自行減藥避免復發,疫情期仍可透過安心就診方案定時回診拿藥,包含各醫院提供之遠端視訊門診、戶外安心門診、戶外慢箋領藥。
二、備小卡:民眾可於健保卡旁放置就醫小卡,填入慢性病史、用藥資訊、就診醫院,並告知同住者或打119時告知小卡上資訊,救護人員能更精準判別病情後送正確醫院,也幫助到院後醫師精準用藥、提高診治效率。
三、急送醫:謹記心肌梗塞症狀保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出現症狀時立即呼叫119送醫,防疫期間也切勿忍耐症狀。若救護車到達前已休克昏迷,旁人應協助對病人進行人工呼吸(CPR)搶救,若現場有第三人請至最近的體外去顫器(AED)地點取回機器來搶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