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心導管
共找到
295
筆 文章
-
-
2021-1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19歲男車禍腦出血壓力暴增 引發心碎症候群
19歲楊姓男子因嚴重車禍合併腦出血、胸骨骨折和氣胸住院治療,住院過程中,心電圖呈現T波倒置和心臟酵素節節升高等,疑似心肌梗塞表現,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指出,第一時間醫療團隊還以為心肌梗塞發生年齡已經低至19歲,但後續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出現「章魚壺心肌症」收縮模式,判定是「心碎症候群」。簡韶甫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壓力性心肌症」或「章魚壺心肌症」,因生、心理壓力引起短暫性心肌病變,心碎症候群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平均年齡介於65至70歲,抽菸、酗酒、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焦慮及憂鬱為發生的危險因子,年輕人罹患心碎症候群也是女性多於男性。常見的症狀為胸痛約75%、喘約50%、頭暈約25%,也可能導致全身無力或昏倒。簡韶甫表示,心碎症候群的臨床表現與心肌梗塞類似,都有突發性胸痛伴隨心電圖和心臟酵素變化,導致難以區別。臨床上會有些患者,做完心導管檢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後才診斷心碎症候群,有時需要多確認患者在病史上,是否有巨大的心理或生理壓力,如失去至親、離婚等。簡韶甫表示,目前治療的方法,採取「支持性療法」,持續至左心室恢復功能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三周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若是症狀輕微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但若已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及左心室功能顯著下降建議及早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原則等同心臟衰竭治療,若病人已發生心因性休克,嚴重恐需要採取葉克膜治療。過去認為此病預後良好,95%的病人於幾周內能完全恢復,每年的復發率為1.5%,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約有5%患者,因合併心因性休克而死亡,主要發生在血壓不穩定的病人,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一旦出現胸悶不適等症狀建議盡速就醫。
-
2021-1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冬天伴隨氣溫下降,是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容易惡化的季節,特別是年紀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以及抽菸病人要特別小心。根據世界或是臺灣的資料分析都告訴我們,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都會顯著上升,所以在天氣變冷時,高風險病人要特別注意保暖、控制慢性疾病以及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冠狀動脈疾病 胸悶、胸痛為常見表現在身體警訊方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修豪指出,冠狀動脈若因粥狀動脈硬化,管腔變狹窄之後,冠狀動脈血流就會變少,同時冠狀動脈舒張功能也會變差,當病人運動活動時心臟負荷增加,冠狀動脈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流量,會引起心臟肌肉缺氧,進而有胸骨後胸悶、胸痛現象,所以病人的胸悶、胸痛症狀若是跟運動活動有關係,就是典型的心絞痛。另外,典型心絞痛因神經支配原因,胸骨後胸悶胸痛可能會轉移至左肩、左上臂或是下巴,甚至合併喘以及冒冷汗,此外因為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可以讓冠狀動脈擴張,所以若胸悶、胸痛會因為使用硝化甘油舌下含片而改善,就更像是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症狀。(推薦閱讀:心臟病發含「耐絞寧」舌下錠能救命? 用錯恐害命!食藥署揭正確服用觀念) 氣溫+水份補充不夠 恐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發病率上升在氣候方面,李修豪補充,秋冬季節時,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發病率顯著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收縮、交感神經活化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當冠狀動脈痙攣收縮,會造成冠狀動脈更加狹窄,進而壓迫冠狀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內皮受傷,加速血小板凝聚造成血塊;而交感神經活化時,會造成心跳加快及血壓上升,而導致心肌耗氧量上升,容易引起病人心絞痛症狀;血液黏稠度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造成血液纖維蛋白原以及膽固醇濃度上升,加上水份補充不夠,也是容易造成血小板活化凝聚造成血塊,因此當遇到氣溫快速下降時,禦寒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避免脫水對冠狀動脈疾病病人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現在全球都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極端溫度變化又快又大,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除了氣溫太低之外,氣溫太高或是氣溫變化太大都是跟冠狀動脈疾病惡化有相關性,因此當遇到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冠狀動脈疾病病人都要特別小心。(推薦閱讀: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冠狀動脈疾病可預防 日常生活這樣做冠狀動脈疾病是可以預防並可以治療的,李修豪提醒,平常大家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有抽菸習慣的人要快點戒菸,有症狀時盡早就醫,當有心臟缺氧症狀時,就開始好好使用藥物,當使用藥物還是有症狀就考慮接受心導管檢查治療手術。(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另外,當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建議一般人要避免過度強烈活動,建議冠狀動脈疾病病人以及高風險病人,要注意保溫、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適當補充水分。  延伸閱讀: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天冷喝熱飲、熱湯小心致癌! 醫曝「中標6大症狀」:台灣人飲食惡習害的 
-
2021-12-08 新聞.元氣新聞
急診女醫師分享生命故事 119線上指導國中生救阿嬤一命
麻豆新樓醫院急診醫學科女醫師陳怡娟今天分享「每一個生存之鍊都有急診專科醫師參與」,一名64歲婦人吃飯時突倒下,讀國中的孫子在119線上指導下急救,讓趕到的救護員及時接手後,緊急送到醫院搶救順利救回一命。她表示,這名64歲婦女有心臟病及糖尿病史,和就讀國中二年級的孫子一起晚餐時,突然臉色發白、手摀胸口倒地。幸好孫子在學校有學過心肺復甦術CPR,立刻進行「叫叫CAB」—叫病患,發現並無反應,馬上撥打119,呼叫其他人幫忙,接著按壓胸口(C),然後以「壓額抬下巴」的方式,讓呼吸道暢通(A),並捏緊患者鼻子,對其嘴巴吹兩口氣(B)。119接獲通報後,辨識出婦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迅速派遣高級救護員出勤,並在線上指導孫子正確急救處置。救護員到達時,孫子仍持續急救中,救護員立刻接上自動體外電擊器(AED)施予電擊,電擊後持續壓胸,隨即將病患送往麻豆新樓醫院。病患到院時已經恢復意識,由急診醫學專科醫師接手,為病患施作十二導程心電圖,經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需施行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給予必要治療外同時連絡心臟科醫師;待病患情況穩定後,經家屬及病患同意送往心導管室,由心臟科醫師進行治療。數天後,病患恢復健康、順利出院。陳怡娟表示,在此成功救治的案例中,每個環節都有著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參與;像是推廣CPR急救教育、提供各級救護員專業知識及技能指導、協助訂定到院前各項救護準則、參與緊急醫療中心派遣員訓練、提高危急病患的辨識度,與心臟專科醫師協同合作,以確保寶貴的救護資源能獲得最有效的分配等,無一不能看到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身影。陳指出,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專業領域不同於其他專科醫師,舉凡處置重大外傷、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休克、大量出血、中毒、核化災、大量傷病患、婦女及兒童急症等,都是必備的專業職能;一般民眾對其印象也從「在急診室上班的實習或內、外科醫師」,日漸導正為「守護所有需要緊急救護的病患及提供迅速、可靠、穩定的急症外傷重症醫療的專業醫師」。急診醫學科跨領域,日夜守護責任重麻豆新樓醫院為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也是大台南溪南、溪北地區交界唯一設有心導管室的醫院,其急診科除提供各項緊急傷病即時診斷、穩定處理及全人關懷的專業醫療照護外,在今年更與成大醫院心臟科深度合作,全天候24小時、全年無休的擔負著當地緊急救護責任,日夜守護在地民眾健康。
-
2021-11-1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動脈無明顯阻塞卻仍胸痛 醫:當心非阻塞性冠心病
一般的冠狀動脈疾病主要是因斑塊(動脈粥樣硬化)造成動脈狹窄或阻塞。比較常見的4個病因包括(1)內皮功能障礙(內膜受損)、(2)冠狀動脈痙攣(不適當的收縮)、(3)微血管功能障礙(微小分支的功能障礙)、(4)心肌橋(心肌覆蓋擠壓)。以上的情況仍然可以引起與阻塞性疾病相同的症狀。而在接受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中,卻至少有1/5的人有動脈無明顯阻塞的情形,但仍胸痛。由於患者心導管檢查正常,因此常導致診斷不易。非阻塞性冠心病診斷不易 胸痛、心絞痛也是典型症狀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心臟醫學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說明,與阻塞性疾病一樣,胸痛或心絞痛是非阻塞性冠心病的常見症狀。這種胸痛通常發生在活動時或情緒緊張時,一旦活動或精神壓力結束,疼痛通常會消失,但有時候疼痛也會超過10分鐘或更長時間。而若是因冠狀動脈痙攣所引起的,通常就會在休息時引起胸痛,尤其是在入睡後及清晨時容易發生。其他症狀包括背部、手臂或下巴疼痛、呼吸困難、全身倦怠無力、頭暈、心悸等。那如果是內皮功能障礙和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原因,大部份都是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肥胖等。而冠狀動脈痙攣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於心臟動脈敏感而過度導致收縮所致。心肌橋則是1種常見的先天性解剖學變異。目前還不清楚為何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而有些人則沒有。郭志東繼續說明,診斷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依賴於在心導管檢查等的高度專業化的檢查。在心導管檢查前,心臟科醫師會評估病患的風險因子,記錄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以全盤了解病患的健康狀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多資訊則可能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CT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核磁共振、心臟核子醫學檢查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 治療方式取決於疾病類型如果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內皮或微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改變生活方式以及控制危險因素可以提供適當的治療。郭志東解釋,當症狀無法靠生活方式的調整,醫師會先開立藥物治療。大多數患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人都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他們的症狀,包括抗缺血藥物及血管擴張劑的使用。最後是手術,由於大部份的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並無解剖異常,所以手術通常是無效的。但若為嚴重的心肌橋可以利用手術治療,但只有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才提供,方式包括心肌剝離或繞道手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告訴你何時該叫119 ·過勞、運動為什麼會遇上秒殺級「猝死」? 先天因素別輕忽!心臟內科醫曝「2高峰年齡」
-
2021-11-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緊張時胸痛 小心非阻塞性冠心症
胸痛不已,就醫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症」所致。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胸痛、心絞痛可能是阻塞性冠心病,也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病,但不易診斷。民眾若持續出現胸痛、心絞痛症狀不可輕忽,應與醫師仔細說明症狀發生情形。通常非阻塞性冠心病發生在「活動」或「情緒緊張」時,女性較常發生。郭志東說,一般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原因,多為斑塊使動脈狹窄或阻塞。常見導致冠狀動脈疾病,包含內膜受損致內皮功能障礙、不適當收縮使冠狀血管痙攣、微血管功能障礙,或先天性異常心肌橋等四種病因,被稱為非阻塞性疾病。郭志東表示,被懷疑是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中,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時,並沒有明顯的阻塞,但卻反映有胸痛的症狀。而阻塞性的患者通常會持續反映胸痛,但非阻塞性的患者,胸痛常發生在活動時或情緒緊張時,一旦活動或精神壓力結束,疼痛通常會消失,但有時候疼痛也會超過10分鐘或更長時間。發生內皮功能障礙和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原因,大都是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肥胖等。冠狀動脈痙攣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是心臟動脈敏感而過度導致收縮所致,常在休息時引起胸痛,尤其是在入睡後及清晨時容易發生。心肌橋則是常見的先天性解剖學變異。診斷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須依賴心導管等高度專業化的檢查。在心導管檢查前,心臟科醫師會評估病患的風險因子,記錄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以全盤了解病患的健康狀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多資訊則可能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CT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核磁共振、心臟核子醫學檢查等。郭志東表示,如果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內皮或微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可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及控制危險因素逐步改善,若症狀無法靠生活方式的調整,則可透過藥物治療。多數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人,需要靠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包括抗缺血藥物及血管擴張劑的使用。
-
2021-11-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緊張時胸痛、心絞痛 恐是非阻塞性冠心症找上門
胸痛不已,到醫院就診,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症」所致。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準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胸痛、心絞痛可能是阻塞性冠心病,也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病。而非阻塞性冠心病通常發生在「活動」或是「情緒緊張」時,常發生在女性身上。非阻塞性冠心病常常因為心導管檢查正常,導致診斷不易。呼籲民眾若持續出現胸痛、心絞痛症狀仍不能輕忽,應與醫師仔細說明症狀發生情形。郭志東表示,一般的冠狀動脈疾病主要是因為斑塊使動脈狹窄或阻塞,因此常被稱為阻塞性疾病。其餘常見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的四種病因,包含內皮功能障礙(內膜受損)、冠狀血管痙攣(不適當的收縮),微血管功能障礙(微小分支的功能障礙),或心肌橋(心肌覆蓋擠壓),這四種病因則被稱為非阻塞性疾病。郭志東表示,被懷疑是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中,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時,並沒有明顯的阻塞,但卻反應有胸痛的症狀。他表示,阻塞性的患者通常會持續反應胸痛,但非阻塞性的患者,胸痛通常發生在活動時或情緒緊張時,一旦活動或精神壓力結束,疼痛通常會消失,但有時候疼痛也會超過10分鐘或更長時間。其中,冠狀動脈痙攣的特色就是它通常在休息時引起胸痛,尤其是在入睡後及清晨時容易發生。其他症狀包括背部、手臂或下巴疼痛、呼吸困難、全身倦怠無力、頭暈、心悸等。至於內皮功能障礙和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原因大部份都是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肥胖等。而冠狀動脈痙攣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於心臟動脈敏感而過度導致收縮所致。心肌橋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解剖學變異。目前還不清楚為何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而有些人則沒有。診斷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依賴於在心導管檢查等的高度專業化的檢查。在心導管檢查前,心臟科醫師會評估病患的風險因子,記錄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以全盤了解病患的健康狀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多資訊則可能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CT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核磁共振、心臟核子醫學檢查等。郭志東表示,如果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內皮或微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以及控制危險因素逐步改善。若症狀無法靠生活方式的調整,則可透過藥物治療。郭志東指出,多數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人都需要靠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包括抗缺血藥物及血管擴張劑的使用。手術僅可針對嚴重心肌橋患者有效,其餘則需要靠自身以及藥物的協助。
-
2021-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醫附醫疫苗接種遠距門診 即時揪出阿伯打疫苗後血栓
不管是施打疫苗前的諮詢,或是施打疫苗後出現副作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設置「疫苗注射後不良反應通訊診療門診」,只要民眾有疑慮,即可於遠端看診。曾協助一位長輩,接種疫苗後,反應不適,醫師遠端問診後,判定疑似是「血栓」,果然就醫後立即做心導管手術。北醫附醫遠距醫療中心主任劉文琪表示,只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設置,遠距診療都有辦法即時協助有需求的患者,獲得最適當的醫療。國內大規模接種疫苗,疫苗人口涵蓋率已經突破七成,但也因為疫苗接種人數增加,不良反應通報也增多。北醫附醫不只設置新冠肺炎後遺症整合門診,同時也針對新冠疫苗接種前諮詢以及接種後不良反應設置遠距門診。從11月1日起開始正式設置,第一周約有10餘人透過遠距門診諮詢或是求診。其實疫情後,醫院不斷推動遠距門診,從9月起接受遠距門診的民眾中觀察,約有一到二成是因為疫苗接種前後諮詢問診。劉文琪表示,九月底國高中生開始接種BNT疫苗,不少家長擔心會有不良反應,當時就曾嘗試透過遠距門診,協助接種疫苗前的諮詢。一位國中生在早上第二節下課的下課時間,花10分鐘,同時連線爸媽以及醫院醫師,提供疫苗接種後可能會產生的風險,給予學子相對應的資訊。當時,家長擔心學生接種後會出現心肌炎,自費配戴心律手環,14天的監測,幫助確認接種疫苗後是否出現心悸等反應。除了接種前的諮詢,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也是遠距門診可以提供的診療服務。根據統計,新冠疫苗常見的副作用以疲倦、肌肉無力、頭痛、注射處疼痛腫脹最常見,並以18歲到49歲最為常見。劉文琪表示,有一位60多歲的長輩,接種完新冠疫苗後,因過去的慢性疾病有配戴心律手環,接種後,出現胸悶等身體不適,緊急按下心律手環按鈕,北醫附醫可接受心律手環的資料,醫師馬上看見異常,要求患者立即赴急診就診,發現心臟有栓塞的問題,馬上進行心導管手術。劉文琪表示,民眾回饋的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五花八門,但很多時候不一定是疫苗引起,也許是本身的慢性疾病或是未知疾病所造成,透過即時的遠距醫療,能讓患者馬上接受醫師診斷,讓疾病可以快速得到控制。目前遠距醫療可以採用先預約或是撥打24小時的諮詢專線02-21765226約診,民眾在遠距醫療的過程中,可以先出示健保卡,後續再撥冗到醫院過卡繳費即可。北醫附醫未來也會啟動虛擬健保卡,幫助後續遠距醫療無需再親自到醫院一趟。
-
2021-11-09 癌症.其他癌症
舌癌患者術後突發性心臟猝死 6小時內急救3次終救回
51歲罹患舌癌的莊姓男子日前在接受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結束後不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穩住生命跡象,沒想到6小時內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醫護團隊聯手搶救,3次都在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度被認為「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卻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患者住院3個月後,他已可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復健後正常行走狀況穩定,他和家人都感謝醫護團隊將他的命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鼻科主任沈炳宏表示,當時為患者進行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沒想到在術後沒多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手術與麻醉科醫療團隊第一時間執行CPR搶救,並持續給患者急救藥品及升壓劑,保持心臟的功能,10分鐘恢復心跳。隨後將患者送到內科加護病房觀察,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第一次急救 20分鐘後恢復心跳,第二次急救持續超過50分鐘,心律卻沒有任何起色。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擔任急救小組指揮官,他說過程很難熬,將近10位的心臟內科、耳鼻喉科、加護病房醫護團隊聯手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好幾度認為已經不樂觀,向家屬表明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但發現患者求生意志堅強,家屬也不願放棄,醫療團隊秉著救人天職全力搶救,在急救60分鐘後,患者才漸漸有生命跡象,心律恢復穩定,家屬與醫護人員都備感振奮。經由心臟外科醫師蘇銓男為患者裝上葉克膜,讓血壓維持穩定,2天後患者恢復意識且神智清醒,4天後脫離葉克膜轉一般病房,一周後出院。黃世忠主任說,進行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原因竟是「心臟冠狀動脈痙攣」誘發第二型心肌梗塞與致命性心律不整,不易察覺且難以診斷,當發生時如沒及時搶救恐威脅生命。內科加護病房吳明峰主任說,一般患者在CPR 30分鐘救回來高機率因缺氧成為植物人,但團隊的積極搶救,讓患者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楊雅筑、護理師李思誼說,急救狀況好幾度危急不樂觀,如今看到病人復原那麼好,而且沒留下任何後遺症,覺得非常欣慰。莊男感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他回想當時,急救過程中,躺在病床上隱約聽到家人與護理師的聲聲呼喚加油,告訴自己一定要勇敢堅強活下去,他現在回診追蹤檢查狀況穩定,他知道自己有三高、家族性心臟病史,但卻一直忽略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治療,他認為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因此暫時辭掉水泥工的工作好好休養,享受生活。
-
2021-11-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肩胛酸痛多日不知是心肌梗塞!2醫院聯手救他命
64歲林姓男子有洗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今年2月肩胛酸痛、睡不好,以為是勞累所致,直到胸悶加遽喘不過氣,向衛福部豐原醫院掛急診,發現為急性心肌梗塞,出現心臟衰竭,經院方快速聯絡,當晚轉進台中榮總加護病房,由心臟外科醫師吳詠斯接手,順利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康復出院,如今接受復健,逐步能恢復日常生活機能,他在今天到台中榮總現身說法,並感謝兩家醫院聯手救命。台中榮總長期以來與豐原醫院合作關係相當良好,今年更是注重與豐原醫院相互輔助、服務患者的範圍。豐原醫院肩負起豐原、東勢地區第一線警急狀處理,順利治療很多患者,尤其當患者病況嚴重,需要接受心臟手術,藉由與台中榮總心臟外科醫師團隊的合作,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吳詠斯說,林姓病患在2月6日出現胸悶加遽,2月8日因喘不過氣向豐原醫院掛急診,經豐原醫院副院長曹承榮帶領的心導管團隊檢查後,發現有冠狀動脈狹窄合併急性心肌梗塞,且有心臟衰竭。她指出,由於林先生有慢性疾病,狀況複雜,經緊急處理後,經過合作的快速聯絡管道,當天晚上轉入台中榮總加護病房,由她接手,2月10日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2月13日轉入普通病房,2月19日順利恢復出院,目前狀況穩定且逐步能恢復日常生活機能。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皓智說,藉由與豐原醫院合作,特別是在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這部分,建立溝通和即時互助的聯絡「熱線」,守護更多中部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安全。
-
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薑母鴨、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藥膳進補」須注意,三高患者別亂吃!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很多人會入冬進補,最常吃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品,開業藥師林宸汝提醒,三高患者可別亂補,進補的食材多與三高藥物產生「加成」作用,反而不利疾病控制。三高患者可別亂補三高患者並非不可進補,但要小心補,林宸汝建議,服用西藥與吃補品要間隔一小時,否則嚴重者可能導致出血、昏厥,不利於原本三高控制。吃補前該注意這些事林宸汝表示,藥膳補品多由中藥材配置而成,但藥膳也是中藥,還可能因為口味需求或食用人數的多寡,提高藥膳的濃度。台灣三高患者多,高血壓或曾做過心導管手術的患者可能會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如喝到含「當歸」補品,當歸含有類香豆素,會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樣具有抗凝血效果,兩者效果加成,會增加血管出血機率。如果正在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或是降血壓藥、利尿劑,會促進體內鉀離子的排泄,若又吃到含有「甘草」的藥膳補品,兩者加成,則會產生低血鉀情況。白芍也是四物湯常見藥材,其餘像山楂、陳皮、五味子等也會酸化尿液,若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兩者加成會降低血壓,反而會嚴重低血壓而暈厥送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吃藥膳並不是毫無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到含有人參、鹿茸補品,會瞬間提高血糖,不利血糖控制;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如果又吃到含有丹參、紅花的藥膳,血管則容易出血。衛福部統計,國內約36%的民眾中西藥合併使用。黃金舜提醒,中西藥合併使用具有風險,藥膳也是,呼籲三高患者,冬令進補必須注意,建議多詢問藥師,該如何調整服藥及進補時機。
-
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四物、薑母鴨並非人人可吃 藥師點名三高患者風險最高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入冬進補幾乎是台灣人的習俗,最常吃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品,開業藥師林宸汝表示,三高患者切記別亂補,冬令進補的食材,多與三高藥物產生「加成」作用,反而不利疾病控制。三高患者不是不能補,但得小心補,一般建議中西藥要間隔一小時使用,服用西藥與吃補品,也建議要間隔一小時。否則嚴重者可能導致出血、昏厥,且不利原本三高控制。林宸汝表示,藥膳補品多由中藥材配置而成,很多民眾會誤以為補品跟中藥無關,一周喝三次,把補品當一般湯品喝。她強調,藥膳也是中藥,還可能因為口味的需求,或是食用人數的多寡,提高藥膳的濃度。林宸汝表示,台灣三高患者愈來愈多,高血壓或是曾做過心導管手術的患者,可能會定期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如果喝到含有「當歸」的補品,當歸含有類香豆素,會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樣也具有抗凝血的效果,兩者效果加成,會增加血管出血機率。如果正在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如地高辛,或是其餘的降血壓或是利尿劑,會促進體內鉀離子的排泄。此時又吃到含有「甘草」的藥膳補品,兩者加成,則會產生低血鉀的情況。白芍也是在四物湯最常見,其餘像是山楂、陳皮、五味子等也會酸化尿液,如果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如利血平,兩者加成會降低血壓效果,反而會嚴重低血壓而暈厥送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吃藥膳並不是毫無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到含有人蔘、鹿茸,會瞬間提高血糖,不利血糖控制。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如果又吃到含有丹參、紅花的藥膳,血管則容易出血。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約有36%的民眾中西藥合併使用。他提醒,中西藥合併使用具有風險,藥膳也是。呼籲三高患者,冬令進補必須要注意,也建議多詢問藥師,該如何調整服藥及進補時機。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投男接種第2劑AZ疫苗身亡 衛局助申請救濟
埔里46歲男子有心血管病史,上月底接種第2劑AZ疫苗時,醫師建議不要施打,但是他堅持接種並簽下切結書,3天後因心肌梗塞喪命。南投縣衛生局長陳南松說,將提報不良事件釐清死因。衛生局指出,這名男子有吸菸、心血管病史,今年5月起陸續到醫院就診,有冠狀動脈血栓、心肌梗塞病史,7月底接種首劑AZ疫苗,1個月後心臟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手術先安裝2根支架,住院10天後返家,後續還有2根支架要裝。這名男子上月21日預定接種第2劑AZ疫苗,醫師強烈建議暫緩施打,但據了解,男子自認為屬壯年,堅持簽切結書要求打疫苗,但3天後身體不適就醫,在院內心肌梗塞死亡。陳南松說,調閱病歷發現,男子死因為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肌梗塞,心臟停止跳動,家屬對此不願張揚,不接受解剖,但是昨晚同意縣府協助申請救濟;衛生局尊重家屬意願,並且提供關懷慰問。不過,衛生局表示,但為釐清是AZ疫苗造成的血栓,或者心因性疾病造成的血栓,將提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縣府會尊重衛福部審定結果。當事人簽署切結書打疫苗,是否影響救濟行為?縣府表示,將尊重中央的判斷。陳南松說,AZ疫苗最有可能的不良反應為血栓,呼籲有糖尿病、心臟病或心血管病症的慢性病人,接種前應請醫師評估,若醫師評估暫緩施打,建議遵照醫囑;如果打完第一劑有明顯不良反應,也應該先暫緩。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埔里男子接種AZ疫苗後死亡 醫囑心血管病患者三思而行
針對埔里一名46歲男子今年7月接種AZ疫苗,曾發生不良反應,10月21日接種第2劑前,當時醫護人員雖建議不要施打,但男子仍堅持簽切結接種,最後因此喪命一事,南投衛生局長陳南松上午表示,經調出病歷後發現,男子本身就有吸菸、心血管的病史,最後死因是因他個人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心臟停止,將提報接種救濟委員會申請救濟。局長陳南松指出,經調出46歲男子病歷後,發現男子有吸菸、心血管病史,5、6、7月都有去心臟內科就診,合併有冠狀動脈血栓、心肌梗塞病症,7月分打完新冠肺炎疫苗第1劑後,1個月後因心臟不適曾回診,並完成心導管手術安裝了兩根支架,住院10天後返家,而後該名男子按規定前往接種第2劑病苗,10月21日雖經勸囑暫緩施打,但仍堅持簽下切結書接種第2劑疫苗。隔3天後,男子覺得身體不舒服,再入院調養時死亡,最後死因是他個人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心肌梗塞,南投衛生局已和家屬商討將這個案例,提到接種救濟委員會去申請救濟,看看這兩件事情是不是有因果關係,如果跟疫苗有關,就可以接受申請賠償,如果沒有,也可以認定是因原始的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部立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目前各類疫苗中,AZ病苗最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就是血栓,因此建議有糖尿病、心臟病或心血管病症的慢性病人,基於疫苗會對於患者身上的免疫系統,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如果慢性病人施打第1劑後,有明顯不良反應時,應該先暫緩,或改換中央CDC所認可的疫苗混打,但強烈建議不一定要施打,並三思而後行。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特殊族群/女性80歲後心梗機率高 症狀不明顯更要留意
一名32歲男性,有天打籃球時突然出現前胸痛、冒冷汗、惡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確診為心肌梗塞,經治療後狀況穩定。醫師發現,該名患者不但有菸癮,且膽固醇過高,提醒年輕人應減少抽菸、注意飲食,避免心梗找上門。年輕型雖不多,但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亞東醫院心導管室主任暨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許榮城表示,30多歲的心梗患者雖佔少數,不過,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不容輕忽;甚至有些年輕人因服用安非他命等禁藥而引起血管痙攣,造成心梗;此外,少數剛生產完的女性,因血管蛋白質結構異常,也可能導致心梗。另一個需注意的族群則是高齡女性,許榮城說,女性罹患心梗的年齡平均比男性晚10歲,尤其80歲以後明顯增加,80歲以上心梗女性約佔全部心梗患者的7-10%,雖然機轉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恐與女性荷爾蒙的下降有關。由於年長女性心梗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若出現呼吸喘、上腹悶、暈眩等症狀應特別留意。而心梗治療主要為置放支架,年長者若多條血管阻塞,可能需透過心臟繞道等手術治療。術後則應搭配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阻斷劑等,通常需終身服藥。許榮城說,妥善治療能降低心梗死亡率,年輕人死亡率可從5-10%下降為1-3%,且復發率低;年長者則從30-50%,下降為5-10%。除了治療外,平時也應注意膽固醇控制,尤其有家族史的人,應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藥物治療/雙重抗血小板藥物 降低至少兩成心血管事件風險
心肌梗塞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血管氣球擴張支架置放術或血管繞道手術以維持心臟血流通暢,但置放支架後必須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醫師建議,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雙抗藥物)比起單一抗血小板藥物,能降低至少20%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患者應遵從醫囑配合服用藥物,讓好處極大化。置放支架後,需使用阿斯匹靈及抗血小板藥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林宗憲表示,曾有一名40歲男性,因胸悶、冒冷汗,被懷孕的太太送來急診,醫師立即安排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支架,並使用阿斯匹靈及第二種抗血小板藥物(雙抗藥物),避免血管與支架阻塞。患者最後撿回一命,但在出院後一周,卻吐出咖啡色嘔吐物,有胃出血情形,經回診調整為較弱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後,出血問題才獲得緩解。林宗憲說,上述病例顯示,當發生心肌梗塞時,一定要先給予雙抗藥物,因為藥物出血的副作用低於5%以下,但用藥卻能降低20%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好處大過於風險,這也顯示不同時期使用不同藥物的重要性,跟健保的大數據不謀而合。根據健保大數據顯示,心肌梗塞患者常用三大類藥物包括阿斯匹靈、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血劑。其中,在急診和住院時,使用抗血小板藥的人最多,但在長期門診追蹤時,抗血小板藥物就少於阿斯匹靈;而使用抗凝血劑者,在門診只有少數人使用。急性期須積極治療,會使用強效抗血小板藥物。林宗憲說,這是因為急診及住院主要是病況處於急性期,要積極治療。他解釋,之前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也可改善心肌梗塞患者的預後,但抗凝血藥物必須定期抽血檢驗藥物濃度,病情不穩定者一周至一個月驗血一次,較穩定的患者則是一至三個月驗血一次,才能避免濃度過高的出血風險,因藥物使用上較不方便出血風險高,現今臨床普遍使用阿斯匹靈加上抗血小板藥物(雙抗藥物)來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雙抗藥物利用雙重機轉達到預防血栓生成,效果比單一使用阿斯匹靈有效。林宗憲表示,目前台灣可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有三種,如無出血等禁忌症,急性期的心肌梗塞患者可先使用較強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國內外治療指引建議都是雙抗藥物使用一年。由於抗血小板藥物的效果沒有年齡上的區別,但相對於長者,年輕患者的出血風險較小,通常可採較積極治療,這也是為什麼上述病例會優先選擇強效治療的原因,最後因他出現副作用,才改為較弱效的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藥物出血副作用,需隨時間調整用藥。為了避免心肌梗塞再發生,林宗憲提醒,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用雙抗藥物,此外應多注意是否有皮膚淤青出血、牙齦出血、鼻腔或腸胃道出血、解黑便等症狀,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回診,讓醫師評估調整藥物,才能讓用藥好處大於風險。而除了藥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戒菸並妥善控制三高,養成少油少鹽飲食,多運動,才能守護身體健康。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心肌梗塞治療特色院所
急診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時間就是「心肌」 打通愈快 救回愈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林口長庚診斷心肌梗塞的門診總件數居全國第二,達32,857件;急診件數則是全國第一,達1,145件;於急診初次診斷為心肌梗塞人數也是全國最高,達869件。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林佳濱認為與醫院地理位置,以及醫院團隊有絕對關係。林佳濱分析,林口長庚是桃竹苗地區唯一的醫學中心,南新北,包含新莊、泰山、五股、樹林的患者,也會往林口長庚送。林口長庚鄰近機場,曾有位台商搭乘飛機時心臟不適,抵台後馬上搭計程車直奔林口長庚。治療心肌梗塞必須與時間賽跑,心臟科醫師有一句名言「時間就是心肌」,愈快打通血管,能夠搶救到的「心肌」愈多。林口長庚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照護品質認證」,患者確診後必須在90分鐘內打通血管,也必須能全年無休立即啟動心導管室。林口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多達50人、心臟內科加護病房床位數達20床,一般住院病房床位數、心內床數達120床,醫院團隊陣容堅強,能達到全人照護。林佳濱表示,心肌梗塞患者多與三高及抽菸有關,很多患者因心肌梗塞後,才被診斷出其他慢性病,後續接受團隊整合治療。門診件數No.1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平均47分鐘打通血管 遠低於國際標準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09年心肌梗塞門診件數逹35,386件,位居全國第一。中國附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心導管室副主任盧炯睿表示,中國附醫心臟血管中心病人抵達急診室到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梗塞血管(D2B)平均需47分鐘,遠低於國際標準90分鐘。盧炯睿說明,心臟疾病長年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為首,病患往往面臨立即死亡的風險,伴隨不良預後也困擾終身。中國附醫心臟血管中心2009年成立胸痛中心,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連4年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標章肯定。為提升醫療品質,除應用AI建置12種心律不整診斷程式,並加以開發ST上升型心肌梗塞的AI 心電圖判讀系統;同時運用胸痛中心資料庫建立依年紀、性別、不典型症狀及過去病史評分系統(ASAP Score),將這兩項創新輔助運用於急診胸痛病人,最短D2B縮短到32分鐘,榮獲去年第17屆國家新創獎。中國附醫除了有堅強的心導管團隊,更著重於心肌梗塞病患出院照護,包括藥物、戒菸門診、復健團隊、出院訪視,提供病患全方位的醫療。區域急診No.1新北市雙和醫院/設立心血管中心 心臟科醫師24H待命新北市雙和醫院109年心肌梗塞急救件數為535件,為區域醫院第一名。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劉如濟表示,院內多年前成立急性心肌梗塞治療小組,後來還擴大設立「心血管中心」,整合多科室治療心肌梗塞患者,依照個別狀況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台灣每年超過1萬5千多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在102年成立心血管疾病照護中心,105年正式成立心血管中心。整合多科室團隊為病患治療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急診醫學科、家庭醫學科、復健醫學部、社區醫學部、營養室、藥劑部、護理部。劉如濟指出,雙和醫院的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皆有主治醫師24小時待命,不管任何時刻都有堅強的團隊,讓OHCA患者能在入院後第一時間接受治療。由於醫院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所以急診室都是主治醫師駐診,設有ST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STEMI)之起動機制。劉如濟表示,醫院不只急救系統完整,後續照顧系統也相當完整,有物理治療師提供完善的心肺復健計畫。另外,專任藥師還會與主治醫師溝通,依病人身體狀況給予不同用藥,並持續追蹤藥物療效反應及不良反應。地區門診No.1員林基督教醫院/術後長期用藥、追蹤 減少二次梗塞發生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109年心肌梗塞門診數9,178件,為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員基副院長、心臟科醫師張永明說,一旦發生過心肌梗塞,術後除了長期用藥控制,一定得定期回診、調整生活飲食等,減少二次梗塞、腦中風等風險。張永明說,心肌梗塞是死亡率高的疾病,治療一定要搶時間,員基心臟科的設備引進和總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相同,不僅有兩間心導管室,五名緊急心導管醫師輪值。一般醫學中心才會處理的緊急心肌梗塞葉克膜搶救也能做。通常病人到院前在救護車上的心電圖就已上傳到醫院,一到院就能掌握搶救先機,搶救得快,病人預後會更好。心肌梗塞病患年紀有下降趨勢,張永明說,最近曾在一周內收治兩名三、四十歲的心肌梗塞病患,到院時都已梗塞,必須做心導管放支架,問病患平常都沒感覺不適嗎?病患自己說還好,反而家人說患者最近會說胸口悶悶的,年輕族群可能自認年輕,想不到心血管早已出問題。張永明說,心肌梗塞病人術後一定要定期追蹤回診,持續吃抗血小板藥,不要心存僥倖,因為「再一次」有可能就再見了,二度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通常術後狀況會更差。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愛運動、無肥胖問題 健保署長李伯璋:不代表心血管一定健康
心血管疾病為國人第二大死因,尤其秋冬之際溫差變化大,更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包含知名作家林清玄、半導體業大老胡定華、高雄捷運副總賀新、藝人高以翔等,都因心肌梗塞離世。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全台心肌梗塞治療狀況,作為民眾就醫參考。秋冬交替,早晚溫差極大,中老年男性必須做好防寒措施,遠離心肌梗塞厄運。健保資料顯示,心肌梗塞患者逐年上升,107至109年就醫人數分別為10萬9,313人、11萬5,572人、12萬387人,男女比例為三比一,近九成男性患者年逾50歲,年紀愈大,風險愈高,60歲至69歲心肌梗塞男性平均就診人數達2萬6千多人。 三高年輕化,年輕患者也可能是心肌梗塞候選人。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心肌梗塞年齡層以50歲以上為高峰,但年輕族群就診者也不在少數,不可輕忽。尤其近年來,三高年輕化,血糖、血脂、血壓控管不佳的年輕患者,即為心肌梗塞等重症候選人。為何男性心梗比率高於女性數倍?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女性受到荷爾蒙保護,心血管疾病相較男性低。再者,男性抽菸比率較高、工作壓力大、常應酬飲酒,長期易埋下心肌梗塞病發的不定時炸彈。李伯璋分享家族罹病經驗,父親有抽菸習慣,63歲死於心肌梗塞,當時正值冬天,剛洗完澡後不久發作,即便老家就在雲林最大的天主教若瑟醫院隔壁,但因缺乏心導管室等醫療器材,無法緊急手術、急救,只能將硝化甘油含在舌下,最後回天乏術。正因此慘痛經歷,李伯璋隨身攜帶硝化甘油,口袋裡總有一小個避光瓶,他說,「看心臟病醫師都會開一罐給你,用來搶急救黃金時間,以備不時之需。」 愛運動、無肥胖問題,不代表心血管一定健康。67歲的李伯璋強調,並非經常運動、身材結實、沒有肥胖問題,就代表心血管健康。他以哥哥為例,雖然身材一般、無肥胖體態,卻裝設心臟支架。李伯璋表示,許多正值青壯年的外科醫師,平時愛騎單車,熱愛運動,外表看起來很健康,但一照心電圖,心臟血管卻已經狹窄,必須裝置血管支架。「工作忙又累,健康常被忽略,一旦身體病了,才知道事情大了。」李伯璋自知家族有心血管病史,特別注意血糖控制、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不熬夜,如有應酬僅是小酌淺嘗,不願意與人拚酒,也盡量減少飯局。 在疫情期間,無法去球場運動,現在李伯璋只要回台南,就打打高爾夫球。他提醒,很多民眾宅在家會狂吃東西,要注意定時量血壓、血糖,做健康檢查,等到感覺身體不舒服,常為時已晚。心梗與三高有共病關係,務必服藥控制,防患未然。李伯璋表示,心肌梗塞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有著共病關係,三高患者務必服藥控制,外出用餐應酬,也要記得攜帶藥物,才不會漏吃。 「在早期預防控制好慢性病,就能避免心肌梗塞病發送醫,從手術到出院花上更多費用。」一旦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須送往大型醫院急診,較能及時搶救、得到妥善照顧。到了疾病預後或事前慢性病照護階段,則可選在一般基層院所,方便就醫,追蹤效果較好。李伯璋說,健保署實施「多重慢性病整合門診照顧計畫」,以分級就醫進行全人照顧,透過整合門診、居家醫療照護、改善糖尿病、初級腎臟慢性病等醫療給付,在前端做好預防工作,「把大病化小、小病化無。」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搶救心肌梗塞病患入院到出院 每人平均花費9萬元
「救人如救火」,這話用在搶救心肌梗塞患者身上,更是貼切,心梗病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衛福部設置緊急醫療救護網,建立轉送機制,大幅降低死亡率。但心肌梗塞年人數逐年上升,依據近三年統計,每年增四至六千多人。專家建議,三高患者務必規律用藥,定時回診,才能「護心」,減輕健保負擔。 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占四成,區域醫院佔四成二。健保署數據顯示,109年共12萬人因心肌梗塞就醫,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占四成,區域醫院略高,占四成二,基層診所占比最少,原因在於醫療院所有無設立心導管室。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高憲立指出,心肌梗塞患者被送至急診室時,需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且需會診心臟專科醫師。在確診後,應該在90分鐘內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如醫療機構並未設立心導管室,無法執行手術,就只能先打血栓溶解劑,如果病情持續惡化,就必須緊急轉院。高憲立表示,醫院開設心導管室,除了硬體設備之外,還需擁有完善心臟專科團隊及護理人員,且能一周七天、24小時輪班,對於偏鄉地區診所難度相當高,大都無法收治心肌梗塞患者,而患者必須就近轉院,與時間賽跑。24小時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硬體還需完善團隊支援。曾任台大醫院心臟專科醫師、阮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劉中平指出,15年前,北部醫療資源及設備人力較為充裕,當時高雄地區僅有兩三家醫學中心有能力提供24小時緊急心導管治療,現在則有7至8家醫院。劉中平表示,各縣市的醫療資源和人口密度均不同,心肌梗塞患者就醫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台大雲林分院並非醫學中心,但為當地少數可執行心導管手術收治的醫院,因此,患者人數就超出雲林其他醫療院所。亞東醫院位於新北市板橋,地區人口眾多,包括樹林、土城、中和等區的心梗患者也會送該醫院急救,因此,急救收治人數排名就較高。在花東地區,則由花蓮慈濟、台東馬偕醫院收治心梗患者,執行心導管手術。透過問診及早發現並轉送、防治,基層診所扮演重要角色。儘管絕大部分基層醫療院所無法做心導管手術,但在緊急醫療救護網中,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在短時間內協助轉送。劉中平表示,胸痛患者若至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看診,醫師透過問診、心電圖檢查,發現異狀,就可啟動緊急醫療網,協助轉診至大醫院就醫,提高存活率。患者出院後,回到診所就醫,以便就近追蹤。至於心肌梗塞個案上升趨勢,高憲立表示,原因可能在於擁有心導管室的醫院變多,心電圖使用上更為普及,加上民眾健康意識提高,只要胸痛,覺得不對勁,就立即就醫。再者,以往心肌梗塞患者容易以「不明原因死亡」定案,如今因診斷明確,以致出現「病患逐年上升」的錯覺。心肌梗塞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平均花費9至10萬元。劉中平則認為,國內邁入高齡化社會,心肌梗塞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不無可能,全台設立心導管室的醫療院所增加,因此,每家醫院醫師收治患者人數就會變少。從健保大數據來看,每個心肌梗塞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平均花費約9萬元,近三年就醫人數逐年增加,費用相當可觀。 劉中平建議,衛生單位應該積極宣導菸害防治,協助民眾戒菸,另外,三高患者應該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以降低心血管急重症風險。
-
2021-10-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20多歲女爬樓梯喘 原來患心房中膈缺損
新竹一名60歲黃姓婦女先前因健康檢查發現心臟擴大,近期活動發現偶爾微喘,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科門診檢查,醫師診斷為心房中膈缺損;另一名20多歲女子則因心雜音與爬樓梯微喘,也被診斷為心房中膈缺損。2人經由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醫師傅俊閔安排心導管手術,順利關閉心房中膈缺損,手術後皆恢復良好,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傅俊閔表示,正常人左心房與右心房互不連通,由心房中膈隔開。若心房中膈有破洞,就稱心房中膈缺損,這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膈缺損會造成血液經此破洞從左心房流到右心房、右心室再到肺動脈,導致右心室與肺動脈擴大而產生活動耐受性降低、容易喘等右心室衰竭症狀,甚至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等嚴重併發症,需要積極治療。然而,大多數心房中膈缺損的人在年輕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健檢時僅發現輕微心雜音,隨著年齡增長才出現較明顯症狀,因此有些人到成年,甚至中老年後才被診斷出有心房中膈缺損。傅俊閔說明,心房中膈缺損,可根據缺損所在之解剖位置分類。其中,第二型心房中膈缺損可利用心導管手術將其關閉,效果好且恢復快,只有腹股溝會有個小傷口。其他型的心房中膈缺損則因為破洞位置較不適合關閉器放置,仍有可能需要傳統手術治療。新竹台大分院指出,院內小兒心臟科團隊包含醫師傅俊閔、龔柏榕及黃品學,過去幾年與麻醉科合作,已陸續成功完成多例經心導管心房中膈缺損關閉手術和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手術。去年底由小兒心臟科與成人心臟科合作,在生醫醫院竹北院區成功完成一例合併心導管電燒與心房中膈缺損關閉手術。未來期望能透過資源整合與團隊合作,逐步加強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及治療,讓桃竹苗地區先天性心臟病的民眾都能就近接受妥善的醫療照護。
-
2021-10-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呂鴻基:催生台大兒童醫院 創多項醫學史紀錄
兒童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早年僅有一半機會能續命。被譽為「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的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呂鴻基,畢生投入兒童心臟病研究,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開啟「一月救一心」計畫,將心臟病孩童存活率提升至九成,也是他30年奔走各管道,催生成立台大兒童醫院。今年高齡90,呂鴻基仍持續教學、為兒童權益發聲。已救7500位心臟病兒童呂鴻基很喜歡小孩,早早立定志向當小兒科醫師。那個年代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不易,他於1965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心臟病學,而台大心臟外科教授洪啟仁早他兩年到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兩人陸續返台後,由呂鴻基診斷、洪啟仁開刀,合力挽救許多寶貴生命。50年前,開一次心臟手術至少要萬元。呂鴻基發現,家屬無法負擔手術費時,選擇讓孩子「自動出院」。於是他號召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1971年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以「一月救一心」每月募款4萬元為目標,隨著舉辦慈善音樂會、路跑活動募捐,迄今已救治約7500位心臟病兒童,也推廣學生心臟病篩檢,受惠學童超過200萬人次。參與WHO訂心臟病指引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許多病症陸續有健保給付,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因而集中資源,協助患有特殊心臟疾病的兒童及健保不給付的治療項目。呂鴻基並注意到家有心臟病兒的父母親承受諸多壓力,因此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關懷心臟病童協會」,關懷病童的家庭,支持他們勇敢走下去。台灣1950-1980年代風濕性心臟病盛行,呂鴻基研究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推動長期預防風濕熱之再發,風濕性心臟病終於在台灣絕跡。世界衛生組織(WHO)聘請他出任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制定「風濕熱暨風濕性心臟病診斷基準指引」,使台灣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博得目光。呂鴻基多次代表台灣赴國際交流,看見英國、美國、莫斯科等皆設有兒童醫院,便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說明,經過30年的推動,以及許多醫師接棒,台大兒童醫院終於在2014年誕生。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 現任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沒有呂鴻基,就沒有台大兒童醫院,他目睹呂鴻基為了兒童醫院奮力克服一關又一關的困難。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呂鴻基關心兒童的整個健康福祉,正為設置獨立的國家級兒童醫院奔走,並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以實質保障兒童權益。呂鴻基2000年自台大醫院退休,赴桃園敏盛醫院任院長六年;再受邀出任羅東聖母醫院第一位「非神父」院長。歷經3次退休,90歲的他仍退而不休,在台大醫院開教學門診,出席晨會、心臟病例討論會等。精神奕奕、體力充沛。「照顧兒童讓他長大,可發揮最大的潛能、替國家社會做事,這是我們小兒科醫師的目標。」一輩子致力提倡兒童權益,呂鴻基如今依舊呼籲政府重視,包括投資兒童醫療、教育發展等面向。「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人生這樣比較有意義。」呂鴻基說。學生稱他「不可能的任務」呂鴻基在兒童心臟學耕耘超過60年,創下台灣醫學史多項紀錄,包括施行兒童心導管手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術、建立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等,桃李滿天下。學生們替他取了「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的綽號,學生們共同認為呂鴻基做事很堅持,不接受失敗也不接受不可能,告訴他有困難,他還是要求繼續做。虔誠天主教徒的他,感謝上帝一路看顧,使他有機會替國家、替兒童做事。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個人獎呂鴻基小檔案年齡:90歲出生地:台中市豐原區現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長、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亞太區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心臟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台灣兒童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
-
2021-10-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排尿困難苦不堪言 男接受攝護腺動脈栓塞術後擺脫尿管
一名65歲男性,過去10年因攝護腺肥大造成急性尿滯留,一直有排尿困難、夜間頻尿,甚至出現血尿等困擾。因為無法排尿且抗拒開刀因而放置導尿管,曾反覆插拔尿管多次,漸漸無法完全脫離尿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鄭詩璁評估後,為他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手術,術後一周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患者說,傷口只有一個針孔大,且當天就可返家休息,一周後就完全擺脫尿管、正常解尿,後續追踨症狀也大大獲得改善,解決了他的心頭大患,真的非常開心,生活「就像從地獄到天堂!」鄭詩璁說,手術類似心導管手術,是從左手經由打針方式把細細的管子放進血管,並經過主動脈一路到達攝護腺,再進行栓塞手術;除了打針,管子通過血管時不會疼痛,並順利移除尿管,兩小時即可完成手術離開醫院。該院的攝護腺動脈栓塞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引發急性尿滯留放尿管成果,還曾受邀在2021亞洲血管外科學會大會中發表。鄭詩璁說,所謂急性尿滯留就是膀胱內脹滿了尿但突然解不出來,一般好發在男性,尤其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且平常就有排尿障礙症狀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泌尿道感染,嚴重的話會造成腎臟感染,甚至腎臟功能受損。他提醒,通常年紀越大,攝護腺肥大會越明顯,若出現排尿不順、尿不出來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抗拒開刀,可以考慮動脈栓塞術,安全、微創、不用開刀,也適合置放尿管的病患。
-
2021-10-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印尼看護變胖又劇烈胸痛 竟是急性血栓與風濕性心臟病
一名印尼籍外籍看護依達來台工作近十年,前陣子發現體重逐漸增加,即使減少食量情況仍未改善,在增加7至8公斤之後開始有喘的症狀,運動耐受力變差,以為過一陣子就會好,便忍耐不就醫。上周卻突感劇烈胸痛,像被石頭壓住一般,便緊急至新竹馬偕醫院就診,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透過心導管檢查,發現是急性血栓造成右冠狀動脈阻塞,且意外檢查出依達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合併二尖瓣狹窄及三尖瓣閉鎖不全問題,而冠狀動脈的血栓就是前述疾病造成心律不整而導致,必須盡快動手術。新竹馬偕心臟外科主任蘇上豪表示,醫療團隊一開始由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為依達的右冠狀動脈阻塞問題進行處理,待冠狀動脈的情況穩定後,接著由心臟外科團隊接手進行左心室二尖瓣置換,右心室則進行三尖瓣的修補與心律不整的燒灼術,經跨科別團隊合作,進行9小時手術並與術後外科護理團隊的悉心照護下,依達不到兩星期便順利康復出院。蘇上豪回憶,雖然依達手術完隔兩天就能夠在床邊做復健,但仍需住院觀察,住院期間雇主一家人對依達的關心和照顧,讓他十分感動。理論上雇主可以因病解雇她,但是他們卻鼓勵依達接受手術,並且負擔所有可能的費用,這樣的大愛很令人動容。蘇上豪呼籲,不明原因的體重增加及水腫,除可能是腎臟問題外,心臟的狀況也不容忽視,提醒民眾時時留意身體上的任何異狀,若出現累、喘、腫的症狀,可能是心臟在發出求救訊號,必須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31屆醫奉獎揭曉 葉金川特殊貢獻
第31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今年主題是「醫誓YES,I DO.」本屆特殊貢獻獎得主是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從最年輕的衛生署醫事處長到負責健保開辦、抗煞時處理和平封院等,對台灣醫療與公衛體系貢獻卓著;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至去年底已服務超過1萬5千名愛滋病患。除了特殊貢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共8位,分別是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在屏東縣村落執業的牙醫黃常智,在台東偏鄉落腳的陳玉祥、恆春眼科醫師鄭立智、在澎湖惠民醫院包辦大小雜務的韓國乾。呂鴻基首開先例施行兒童心導管、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等多項手術,並建立台灣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推動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親自監督或執行兒童心導管手術超過5千次。林俊龍參與無數國際義診,持續服務花蓮、嘉義大林偏鄉,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牛道明致力於罕見疾病的治療照護及臨床研究工作,於心臟型法布瑞氏症得治療和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頂尖水準。鄭聿淩積極改善偏鄉教育,幫助偏鄉兒童早期發展,率先執行醫病共享決策,以糖尿病為介入族群。黃常智長期於屏東監獄看診20年,每診幾乎都會有愛滋病患,於屏東故鄉弱勢居多的內埔鄉龍泉村開業,服務許多中低收、榮民等遠道而來病人。陳玉祥投身偏鄉,培育東部醫師人才,解決醫師荒,帶領東基成為花東唯一地區教學醫院,到109年醫師人數成長60%。鄭立智深感恆春缺乏眼科醫師,89年自紐西蘭回台至恆基服務。韓國乾修士受到聖嘉民精神感召,決定離家前往澎湖服務,協助當地復健相關工作數十年。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嘉義33歲男上月接種AZ後不適 今不治
嘉義市33歲李姓男子上月10日施打AZ疫苗,19日出現頭痛、胸悶等症狀,隔日送醫治療住院後,陸續做心導管、開顱、血栓移除等手術,住院急救至今天上午拔管、宣告死亡,檢警會同法醫下午相驗,死因不明將擇日解剖。嘉義市衛生局表示,院方日前已經申報疫苗不良事件,衛生局會協助家屬做疫苗受害救濟。據了解,33歲李姓男子平日身體正常,沒有特殊疾病、不舒服,上月10日注射AZ疫苗後,出現不舒服的狀況,19日向家人反應頭痛、胸悶,到隔日清晨狀況仍沒有改善, 身為護理師的妻子立即將他送醫急救。李姓男子就醫後即進入加護病房急救,院方並做心導管手術,之後又陸續急救多次,還二度開顱減壓、移除血塊,移除血管栓塞,醫院依李的狀況通報疫苗不良事件。李男上月28日又再次做心導管手術,昨天再度手術,術後狀況仍不理想,今天上午10時許在醫院拔管宣告死亡。
-
2021-10-01 養生.聰明飲食
芹菜素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營養師:不只芹菜,這些蔬菜也有
家常菜中常見的芹菜,不僅擁有獨特的香氣,加入各種料理中更是增添了不少口感,使得層次更加豐富。芹菜雖然常見,但它的營養價值其實相當出色,當中的芹菜素不僅有助防癌也有助防阿茲海默症,是不少專家正研究開發成保健品或藥品的關鍵營養素。 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 芹菜素不只芹菜吃得到! 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有助於預防、改善糖尿病。且可增加胰島素分泌,達控制血糖的目的。除此之外也可促使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降低發炎反應,有助降低因高血糖促成的發炎反應。 另一方面,芹菜素具抗發炎、抗氧化的特性,也具有抗β類澱粉沉積、神經保護作用,這些正是常見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因此不少研究認為,芹菜素對於防範、改善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潛力或正面幫助。 除此之外,芹菜素也對失眠、抑鬱症等精神方面問題有所幫助。像是日常常聽到可透過飲用洋甘菊茶緩和情緒、幫助睡眠等,芹菜素就是當中的關鍵。 日常生活中民眾相當關注的「防癌」,芹菜素也有相當的幫助,其可誘導癌細胞凋亡、防範癌細胞轉移,並可增強穀胱甘肽等人體抗氧化酶的活性,也促進身體的免疫反應,提升身體對抗癌細胞能力。較多相關研究如腸癌、乳腺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骨肉瘤等。目前也有不少專家正陸續研究,看是否能從中開發出新的抗癌利器,雖現正研究階段,不過多有正面的發展。 芹菜素助養生,常見食材不只有芹菜! 芹菜素對人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也相當常見,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芹菜、西洋芹、九層塔、甜椒、大蒜、洋蔥、大白菜、小白菜等蔬菜類食物都可以吃得到芹菜素。另外,洋甘菊、百里香、羅勒等草本植物也可以攝取的到。而在這些食物當中,以芹菜的芹菜素是最為豐富的,每100公克就含有35毫克的芹菜素,是個相當不錯的攝取來源。 芹菜素會抗血小板凝集,服用抗凝血劑者要留意! 芹菜素對於健康較少有不良的負面影響,但還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除了上述對身體的好處外,也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者需特別留意,如心房顫動者、剛做完心導管手術、髖關節手術、膝關節手術者等,建議暫時避免含有芹菜素的相關食物,如前述提到的洋甘菊茶等,或食用上更需特別留意份量,以避免抗凝血的情況太過劇烈。 《延伸閱讀》 .蓮霧低糖、護眼、促排毒、顧血管!營養師:糖友一天4顆也OK。 .釋迦有助保養血管、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2保存吃滿營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司機發車前心肌梗塞倒地 亞大醫心臟內外科總動員救活他
一名47歲貨運公司司機菸齡逾20年,上月發車前突然心臟一陣收縮、劇痛、直冒冷汗,忍痛走到辦公室後當場暈倒,送醫診斷罹患急性心肌梗塞併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所幸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外科醫師全員出動搶救,替他緊急置放支架、裝葉克膜,並執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總算把他救回來,讓家屬感激不已。心臟內科醫師江國峰說,當時心電圖檢查顯示異常,同時伴隨胸部X光有嚴重的肺積水,當下懷疑可能不單純只有冠狀動脈的問題,接著心臟超音波雖然沒有看到心室中膈破損,卻發現主動脈瓣有先天異常以及嚴重退化。醫療團隊立即啟動緊急心導管手術,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則表示,因患者置放支架後血壓仍不穩定,只能藉葉克膜暫時維生,但心臟恢復程度不如預期,肺水腫情形相當嚴重。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患者的主動脈只有兩葉薄片,是急性心肌梗塞併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評估後再安排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才順利解除肺水腫症狀,並脫離葉克膜,「總算把命留下來了」。劉殷佐說,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狀動脈血流突然因血栓而完全阻斷,造成心肌壞死,約有一半以上猝死機率,其中70%病人以劇烈胸痛表現,主動脈瓣膜狹窄則屬於先天性疾病,正常人主動脈有3瓣,患者本身長年抽菸,加上先天性兩片瓣膜貼合,故僅有兩瓣,以致於發生狹窄時,血液無法順利流向全身,才會「先天不良併後天失調」,導致此次嚴重併發症。他提醒,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吸菸、肥胖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民眾應配合改善生活習慣,多注意心血管保健,並定期接受心血管疾病篩檢,才能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避免無法挽回的遺憾。
-
2021-09-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血管患者顧忌疫情不回診 醫提醒恐心肌梗塞
疫情期間,許多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而未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甚至因此引發心肌梗塞送醫急救,比以往夏天時多了許多。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尤其已經放置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患者更須小心,避免心肌梗塞突然報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說,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追蹤治療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風險而不敢至醫院回診,連帶也中斷服用藥物,造成心臟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所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才撿回一命。他指出,心臟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確診後除了必須配合調整不健康之生活型態,更應該接受長期藥物治療。若自行停藥,很有可能產生高死亡風險的心血管急症,就算救回一命也會留下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擅自停抗血小板藥物,可能併發急性心肌梗塞,停心臟衰竭藥物,有肺積水呼吸衰竭的風險,停降血壓藥,嚴重的患者甚至有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此外,一般民眾如果有心臟疾病常見症狀,如胸悶、氣喘、心悸、下肢水腫等,很有可能因為疾病初期症狀不嚴重,不願意至醫院診治。拖了幾個月後,直到症狀無法再忍受才來就醫,但這種狀況往往一到醫院就十分嚴重危險,錯失治療黃金期。潘泓智說,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擅自停藥往往會造成不可忽視的生命風險,所以要減藥甚至停藥,都一定要先跟醫師討論。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現心血管疾病常見症狀,也千萬不能輕忽,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控制,預防憾事發生。他提醒,在疫情嚴峻的狀況下,善用醫院的視訊門診或電話門診,也不失為一個兼顧防疫及心血管健康的好方法。
-
2021-09-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老翁接種疫苗後胸悶背痛 原是心血管阻塞作祟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今天表示,台南1名70歲老翁接種AZ疫苗後,時常覺得胸悶及後背疼痛,原以為是疫苗副作用,症狀持續2週後就醫才發現是心血管阻塞,趕緊打通緩解。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今天指出,這名老翁有糖尿病史,但規則服藥,身體無異狀,最近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AZ疫苗,1週後出現胸悶及後背疼痛,老翁原以為是疫苗副作用,症狀持續2週後才就醫。醫師檢查發現,老翁有嚴重心血管阻塞,經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後,老翁左胸口及後背疼痛獲得完全緩解,順利出院。黃成偉表示,近來門診中遇見許多長者擔心自身有慢性病,深恐施打疫苗後引起不良副作用。其實,慢性病者反而是更容易引發COVID-19重症的族群,更應接種疫苗降低染疫風險。黃成偉說,有些人本身有潛在疾病,接種疫苗後,人體產生抗體出現發炎反應,更容易引發胸悶等症狀,若未重視,有時會造成心肌梗塞。因此,接種疫苗者如發現胸悶、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和心悸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
-
2021-09-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這一類的病人打疫苗要特別小心 發炎反應可能加劇病症
隨著注射疫苗的人愈來愈多,不良反應的案件也跟著增加,有些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者擔心副作用不敢打疫苗,但醫師表示,這些人是高危險群、反而更該打疫苗,但因為打疫苗後會有發炎反應,可能會使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更明顯,要特別注意觀察打疫苗後的身體反應。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最近就接到一名70歲的患者,平日有糖尿病,但並沒有注意到自己有心血管疾病,打完疫苗後出現左胸口及後背疼痛,原本以為是打疫苗的副作用、應該很快消失,但症狀卻持續兩周,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心血管嚴重阻塞,經心導管手術後,症狀才消失。黃成偉指出,近來門診中常遇見許多長者訴說擔心自身有慢性病,怕施打疫苗後會引起不良副作用,其實慢性病朋友反而是更容易引發新冠肺炎重症的族群,建議更應施打疫苗以降低染病風險。比較要注意的是有些病患本身有潛在的疾病例如心血管阻塞,在打完疫苗後,人體為產生抗體會開始有發炎反應;如此一來就更容易會引發胸悶等症狀,如一直未重視,有時甚至會造成心肌梗塞,不可小覰。黃成偉提醒,如發現自己在施打疫苗前後有胸悶、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和心悸等症狀時,勿輕忽趕快至醫院急診室或心臟科求診,讓醫師來確定原因會比較保險。目前的心導管技術非常先進,只需針孔大小傷口即可利用血管支架來打通血管,尤其是塗藥血管支架更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安南醫院心臟內科全年無休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心導管介入性治療服務,隨時守護民眾提供最即時及安全的心血管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