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心導管
共找到
295
筆 文章
-
-
2020-04-08 科別.心臟血管
危害不亞於心肌梗塞!5大徵兆表示周邊血管阻塞了
許多人都把焦點放在容易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卻忽略了週邊血管阻塞疾病的危害。其實,大部分的週邊血管阻塞,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嚴重時,卻可能造成肢體壞死、復原機率低,且有截肢的風險,亦不容輕忽。台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週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靜脈週邊血管阻塞,包括常見的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等疾病,可能是因為血液遲滯不動、內皮細胞傷害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等原因所造成。造成週邊血管阻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動脈硬化,也就是說,如果體內有過多的膽固醇,當血脂肪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會使得血管變得狹窄,就會讓血流不順暢;嚴重時,就會形成血栓堵住血流,促使被供應的組織因此壞死,如果又沒有加以注意或是預防,嚴重甚至會死亡。如果出現下列5個徵兆,就必須小心有可能是急性週邊血管阻塞所導致,急性週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不亞於心肌梗塞,務必及早做進一步的診治。1、傷口久久無法癒合當腳部傷口無法癒合,肢體就會逐漸壞死,黃玄禮解釋,當局部組織得不到養分與氧氣時,皮膚就會因為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部分會發生潰瘍或是壞疽的現象,並逐漸延伸到足部或腳踝。由於人體的組織一旦壞死就長不回來,後續處理將更為麻煩,因此,必須及早發現且治療。2、手腳老是感覺冰冷一般在臨床診斷上,會觸摸患者雙腳的溫度與脈搏的強度,如果溫度低、脈搏減弱又伴隨著手麻腳麻的情況,就表示血液循環出問題了,不過仍須安排動脈血管超音波檢查來做確認。3、走走停停,休息後腳才不痛當週邊性動脈阻塞的時候,常有的一個典型徵兆就是間歇性跛行,患者常在走了一段時間後,下肢因為血流不足而感覺疼痛,必須停下來坐著休息一陣子、等血流恢復正常後才能繼續前行,但又走了同樣一段距離之後,還是會出現同樣的症狀,這就是間歇性跛行。如果缺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休息之後或是晚上睡覺時,疼痛都沒有辦法緩解,此時就必須特別小心了。4、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碎裂週邊動脈血管一旦阻塞,血液循環就會變差,下肢腿部就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這時候也會出現包括腿毛容易脫落、皮膚顏色變白或是變薄,還有腳趾甲也比較容易碎裂等狀況發生,這些也都是週邊血管阻塞的徵兆,都必須特別留意才行。5、腳突然腫脹,摸起來熱熱的如果是靜脈週邊血管阻塞的急性期,患者的腳部會突然間腫脹得很厲害且脹到很大,觸摸皮膚會有熱熱的感覺。如果單純只有一隻腳的血管阻塞,從外觀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隻腳粗細上的差別,此時就要有警覺,趕緊就醫檢查。延伸閱讀: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 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3-21 新聞.科普好健康
幼兒心室中隔缺損 超細導絲 成手術關鍵
四歲何小弟自幼瘦小,經常生病,雖然胃口不錯,但體型偏瘦,運動後容易氣喘吁吁。有次看診時,醫師聽到有心雜音,轉介至本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膜周型心室中隔缺損約0.5公分(見圖),胸部X光顯示心臟肥大。與父母親商量後,為治療他的心臟衰竭及促進發育,入院接受心導管封堵心室中隔缺損。導絲0.032英吋 穿過心臟缺損在輕度的鎮定安眠情況下,將一條極細、直徑僅0.032英吋的導絲,從腹股溝的股動脈經過心室中隔缺損,再由股靜脈穿出體外。隨後將一個由網狀鎳鈦合金編織而成的關閉器經輸送鞘管送達缺損處,展開並確認位置及穩定度後,血管攝影也顯示完全的封堵心室中隔缺損,然後將之釋放。全部手術時間77分鐘。術後,小朋友醒來後開始進食,隔日接受超音波及胸部X光確認關閉器位置,出院回家。心室中隔缺損 幼兒風險高心室中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占全部先天性心臟病25%,大約四分之三的病童屬於最常見的膜周型。膜周型心室中隔缺損有可能自行密合,如果無法自行縮小或密合,同時合併較大的血液分流量的話,會產生心臟衰竭,小朋友會有呼吸急促、生長遲緩、運動不耐、易感染肺炎等現象,若是長期不予治療,甚至有可能引起肺動脈高壓等後遺症。傳統上,開心手術修補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是開心手術會留下疤痕,傷口恢復慢,可能造成乳糜胸、早發及遲發之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同時,為了開刀,非得要進行體外循環,幼兒大量輸血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往往令家長裹足不前。所幸現在健保給付以心導管治療心室中隔缺損,可以不用開刀,平均手術時間約一個小時,心導管技術發展,大幅減少了病患的痛苦。目前常見的先天心臟病,例如存開性動脈導管、心房中隔缺損、心室中隔缺損等,都可以藉由心導管治療,90%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都可以免去開刀的痛苦。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希望未來微創的技術可以嘉惠更多病患。
-
2020-03-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醫師: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因捧胸蹙眉被現代醫學解讀為疑似有心絞痛症狀;現代也有不少民眾有胸痛的症狀,大多直覺是心臟問題。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細究之下,雖然疼痛的範圍在於胸部,但不同的疾病產生的痛感及確切位置仍有相當程度的不同。首先,如果是像西施一樣有心絞痛問題,其疼痛的感覺是屬於悶痛,位置在於胸骨偏左後方,就像是石頭壓住的悶痛感。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葉勳龍院長指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也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葉勳龍院長提到,一位70多歲的長者起初是牙槽疼痛去看牙醫,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後來輾轉來到我的診間就診,檢查後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如果胸痛來自於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事實上,患者先前都有胸口疼痛的現象,但因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另外,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其次,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都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之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者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可以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然而,現代人壓力過大,常會有胸悶的不適感,也是心臟科的常客。不過,經檢查並沒有器官實質病變的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不過,胸痛原因不一而足,有的甚至會致命,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有胸痛的症狀時,及時進行心臟相關健康檢查,及早預防,才能安心。延伸閱讀: 猝死前身體有警訊! 必知心臟4求救信號才能救命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2-29 科別.心臟血管
70歲婦頭暈兩年查不出病因 竟然是心血管出問題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張釗監熱愛烘培的70歲老太太,2年前有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未查出有眩暈症等相關病因,但仍持續服用止暈藥症狀治療。因症狀持續未緩解,改看神經內科,依然查不出腦神經方面問題;直至心血管中心就診,經醫師檢查才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所幸經心血管中心醫師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後,病人不再頭暈,終於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80%會出現胸悶痛症狀,10%會腹痛,僅少數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他推估,老太太是因為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本身體重過重,有三高問題;加上平時未控制好疾病,常油膩飲食又少運動,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及時發現對症治療,才避免發生暈倒撞地腦出血,或心肌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憾事。張釗監指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婦女、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及長期抽菸者。要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以及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發作。如何確診狹心症?臨床上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協助診斷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張釗監提醒,春季乍暖還寒,氣溫變化極大,要特別小心!天氣快速轉冷血管就容易收縮,如果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經由醫師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並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作息、控制三高、維持理想體重、勿抽菸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
-
2020-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門診減量五年目標 新冠肺炎讓醫院一周就達標
健保2018年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每年門診減量2%,今年首季已減到3.96%,目標5年減10%,醫院早已叫苦連天,狀況頻傳。沒想到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民眾不敢去醫療院所,春節後一周首見門、急、住診人次全面衰退,光是門診就減少13%,一周超越五年減量目標。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為支持防疫,門診減量政策1月23日起已暫停,政策恢復時程未定。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比較去年及今年春節過後一周,今年( 1月31日至2月5日)全國各層級醫療院所就醫件數全面減少,其中門診件數減少13 %、急診件數減少4%、住診件數減少19%。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以往春節後就醫人潮受到假期長短、氣候、流感等多重因素影響,通常收假第一周都會增加,假期較長或流感疫情嚴重時,甚至會暴增。今年因有新冠肺炎疫情隱憂,民眾擔心醫療院所有感染風險,就醫趨勢逆轉,人次不增反減,2003年SARS時也有同樣的現象。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以新光醫院為例,春節後門診量已減少8%,住院量也減少近兩成,住院部分主要來自非立即性、可選時間的外科手術的遞延,如關節置換、良性攝護腺手術、診斷性心導管手術等。洪子仁指出,SARS當時就醫人潮在內衰退至少三成以上,衝擊大於現在,但集中於三個月內發生。現在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社區傳播隱憂尚在,又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等解決方案,防疫之戰「還看不到盡頭」,就醫人次很可能會繼續下探。洪子仁分析,新冠肺炎造成的就醫人次下降,當中可能只有一半是無關生死或過度就醫,另一半很可能是延誤了攸關生死的必要醫療,例如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回診或手術,健保署可進一步予以分析。洪子仁呼籲民眾,減少感染源暴露固然重要,但現在醫療院所感控都已嚴加戒備,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該看病就要看,以免延誤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洪子仁說,現在全國醫療院所一方面為防疫投入額外人員及設備成本,一方面又面臨到就醫人次減少的財務衝擊,已經是「兩頭燒」的狀態。呼籲政府應編列特別預算支持醫院防疫,健保署也可在行政程序許可前提下,給予財務衝擊最大的中小型醫療院所多一些彈性,例如提高健保暫付款在醫院申報點數的佔比。
-
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周邊血管阻塞會致死!4種人是高危險族群
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三高疾病發生率已經逐年提升,所導致的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週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盛行率也在不斷攀升。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早已蟬聯10大死因前3名多年,也使得一般民眾始終將焦點放在心血管疾病,反而忽略了週邊血管阻塞疾病所造成的危害與嚴重性。 台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週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週邊血管阻塞的成因與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相同,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抽菸、高血脂症、年齡老化、慢性腎功能不全及血液黏稠度過高或有發炎情況的人,都是週邊血管病變的高危險族群。 1、男性:黃玄禮進一步說明,除了上述高危險族群外,在臨床統計上,也有男多於女的趨勢,以輕症患者來看,男女比率約為2:1,推斷與男性抽菸人口較多有關係。 2、年長者:年紀大的人,多數是因為器官出現退化所致,55歲以上的一般民眾,有週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盛行率約5%,在台北慈濟醫院新成立的週邊血管中心所做的統計中,分析過去8年因較嚴重的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的550個病患,40~59歲的年齡層中,其發生率為3.5%,而在80歲以上的年齡層中,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發生率也占25.6%。 3、抽菸族群:抽菸也會增加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風險達2~6倍,且有超過4成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患者皆有抽菸史。 4、糖尿病患:糖尿病患所導致的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更高達8成左右 。注意肢體末端變化,避免截肢 根據統計,有將近80%患有週邊血管疾病的病患,好發處大多集中於髂動脈以下部位的下肢動脈血管,而罹患此類疾病的患者,也常會合併心臟冠狀動脈、頸動脈或腎動脈狹窄阻塞等問題。總而言之,無論是動脈或靜脈週邊血管阻塞,都是非外傷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 因此,及早發現、確定診斷且積極治療,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惡化,改善生活品質且降低死亡風險。而在治療上,除了使用藥物之外,也應該積極戒菸、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持續且規律地復健。另一方面,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也可考慮血管重建手術,以避免患肢截肢的風險。 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胸痛是心臟出問題? 先看看是不是這7種原因引起的
-
2020-02-14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無前兆! 提防猝死風險務必這樣做
 最近寒流南下,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急重症患者明顯變多。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明峰提醒,心律不整為心肌梗塞及猝死的高危險因子,天冷務必注意保暖並規律用藥,或考慮在心臟植入去顫器。1名50歲外商公司陳姓主管日前因心跳過快,導致身體極度不適險些昏厥,而被送往急診,經心電圖檢查發現有嚴重心律不整,研判為「心室心搏過速」,在緊急注射藥物後才救回一命。事後發現,他在3年前也曾因心肌梗塞緊急就醫。李明峰說明,有過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的患者,較容易出現心律不整症狀,有些人因心跳太快而突然昏倒,甚至猝死。而且假如是在野外等醫療設備不齊全的地方,很可能因來不及施予緊急處置而猝死。該名患者在3年前心肌梗塞病發後接受心導管手術,之後定期回診與規則服藥,但這次疑似因為天冷導致血管收縮,造成嚴重心律不整,他擔心日後若再度復發,未能及時電擊、用藥急救的話,恐怕就沒有這麼幸運。李明峰指出,預防「心室心搏過速」最有效方法為植入去顫器於心臟,新型術式為「全皮下心臟植入式去顫器(S-ICD)」手術,將去顫器放入胸壁的皮膚下層,大幅減少感染或其他併發症機率。手術採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方式,在胸部皮膚下開約2至3個傷口,其中1個傷口較大,用來放置電池;至於電線的傷口相較對小,僅2至3公分,手術過程只需1至2小時。放置完成後,胸口外面將有一條電線圍繞,一旦偵測到嚴重心律不整,就會立刻啟動電擊讓心跳恢復正常。李明峰表示,該術式優點在於過程簡單,不需要另外在心臟內尋找合適位置植入,且放在身體外層,侵入性比較低。心律不整沒有任何前兆,卻可能因突然暈厥導致撞到頭或跌倒,造成嚴重外傷。因此病患務必按時服藥,少碰刺激性食物飲料,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另外,有家族病史、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者,均屬高危險族群,應該規律用藥,控制三高,避免喝酒、抽菸,不要熬夜,天冷時注意保暖。(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火燒心未必胃出問題! 8症狀都可能是心肌梗塞警訊 
-
2020-02-09 科別.心臟血管
莫名頭暈吃止暈藥無效 原來是狹心症
年過七旬的阿嬤麗花(化名)約莫兩年前出現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並未查出有眩暈症等,但仍服用止暈藥來緩解症狀。未料這一吃就長達兩年,症狀看似沒有好轉。近日來,她進一步至神經內科就診,但查不出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接著又赴心血管科就診,這回才經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於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約莫八成患者會出現胸悶痛症狀,一成會有腹痛症狀,約百分之五的人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麗花阿嬤可能早在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上本身體重過重、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問題且平常未控制好,仍少運動且好吃油膩飲食,才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仍算發現得早,還沒有出現暈倒撞地腦出血、心肌因得不到血液及氧氣的供應而發生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等憾事。張釗監表示,要診斷冠狀動脈疾病,臨床上會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工具。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醫療團隊為麗花阿嬤施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如今的她終於不再頭暈,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麗花阿嬤這樣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其實為數不少。張釗監表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女性、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等。這些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及情緒起伏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目前正值冬季,氣溫降低會使血管收縮,提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張釗監表示,民眾如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已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及早就醫以降低猝死風險。
-
2020-0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手沒力、老跌倒 怪腫瘤折磨阿嬤
彰化市一名70歲阿嬤,從事蚵農工作將近50年。這5、6年來一直覺得綁蚵架時手不靈光、走不動也常摔跤,以為是年紀大退化,到醫院檢查都說是腰椎骨刺需要開刀。因為阿嬤怕開龍骨,一直忍耐。半年前阿嬤常說胸悶,吸不到氣,肚子脹氣跟排便困難,家人帶她做了心導管和大腸鏡檢查,也都正常。阿嬤身體狀況多,檢查卻都說沒問題,住台北的家人一度認為是不是得了老年憂鬱症。最近3、4個月以來,阿嬤竟然沒辦法走路,一直跌倒,血壓心跳開始不正常。後來發現沒辦法用筷子夾菜,影響吃飯,也無法做手指精細的動作。最後安排到醫院徹底檢查。經過神經內科詳細檢查後,發現是枕骨大孔內長了三公分的腫瘤作怪。經神經外科手術後,阿嬤現在吃飯用筷子慢慢進步中,胸悶狀況解除,可以用四角拐杖自己走路。脊髓腫瘤、骨刺 症狀大不同脊髓腔內的腫瘤通常生長緩慢,臨床表現視生長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但是與退化性關節炎及骨刺壓迫造成神經痛的症狀完全不同。彰濱工業區附近偏鄉的長輩大多從事農漁作,骨刺問題很常見。一般而言,坐骨神經痛是以痠麻痛來表現居多,若是有走路不平衡、常跌倒、胸悶、氣不順或是腸胃道問題,就要小心脊椎腫瘤的可能了。高位頸椎或是枕骨大孔附近的腫瘤常同時影響上下肢。如果沒有車禍或是外傷病史,手腳卻無力,或是肌腱反射增強,就要小心是不是脊髓腔內的腫瘤。阿嬤狀況更特殊,在枕骨大孔的位置,也就是腦幹延伸連接頸椎的地方。症狀不專一 容易遭誤判一般壓迫高位脊髓神經的症狀常不專一,有各種狀況,例如:呼吸不順、腸胃消化不良、心律不整、走路不平衡等,常被誤為焦慮症、心肌缺血、胃食道逆流,甚至當作老年憂鬱症而延誤治療。若是以跛行症狀求醫,也很有可能誤認為腰椎骨刺,手術後症狀仍不見好轉。手術風險高 有癱瘓風險診斷脊椎內腫瘤有時很困難。腫瘤如果生長緩慢,輕微脊髓壓迫有時很難從臨床神經學檢查篩檢出來。目前治療仍以微創顯微手術切除腫瘤為主,屬於高風險的困難手術。一不小心傷到脊髓有癱瘓風險,尤其是高位頸脊髓也負責橫膈呼吸功能、神經調控以及腸胃道功能,須由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及治療。建議如遇無法解釋的手腳反射增強,不明原因「手指失用症」,都應到神經外科門診,請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不可不信 流感疫苗護心血管
一名七十多歲、心臟衰竭的老先生去年得了流感,不到一個月就突然惡化,休克送醫急救,再也沒能醒過來,心臟功能愈來愈差,家屬最後放棄急救,醫師則感嘆網路謠言害人不淺。原來是這位老先生認為打疫苗會危及健康,不敢去打,以致悲劇收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感染流感病毒後,身體發燒,心跳變快,需要更多氧氣,加重心肺功能負擔,對於心衰竭、腦中風、裝過心臟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風險更高,易引發急性冠心症。黃瑞仁說,氣溫偏低時,血管收縮,一旦得了流感,身體發燒、脫水,血液變得濃稠,循環變差,就可能造成動脈硬化,斑塊剝落、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增加中風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此,美國心臟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均建議,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黃瑞仁表示,門診遇到心衰竭、放過支架等患者,常會苦口婆心地建議接種流感疫苗,但總有人不信邪。以該名老先生為例,於十幾年前罹患心臟衰竭,接受過繞道手術,持續至台大回診,規律用藥,病情穩定。去年九月因為胸痛胸悶,確定心血管阻塞,做了心導管,放置支架。黃瑞仁指出,老先生術後情況良好,出院之前他還再三提醒,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老先生卻老神在在,回說,「從來沒打過流感疫苗,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沒想到,老先生才出院十天,因罹患流感住進另一家醫院,病情危急,突然休克,轉送至台大醫院,雖經搶救,並收治在加護病房,最後仍死於急性心衰竭。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黃瑞仁提醒,心衰竭、曾裝過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千萬不要鐵齒,一定要施打流感疫苗,最好也一併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
2020-01-11 科別.心臟血管
走五百公尺休息5次被妻笑 中年男血管已幾近塞爆
彰化縣48歲科技男林先生日前帶妻兒到木柵動物園玩,走短短500公尺都因太喘,休息了五次才走到,還被老婆笑「肉腳」,原本還不以為意的他,在同事建議下到秀傳做檢查,才發現冠狀動脈左主幹血管幾乎快完全阻塞,緊急安排心導管手術裝支架治療,才免於發生憾事。林先生說,以往他健康狀況並無異狀,但日前和家人去動物園,竟走到喘不過氣,還頻冒冷汗,回家後因覺得症狀有緩解,就沒太在意,由於他是在隸屬秀傳醫療體系的翔生資訊公司上班,同事建議他說還是應到醫院檢查,才讓他及時發現事態嚴重。秀傳醫院心臟科主任沈道永說,林先生進行秀傳醫院最新引進的「寶石全景電腦斷層」檢查,結果他的冠狀動脈左主幹血管已阻塞近95%,幸好及時發現,否則隨時都可能心肌梗塞危及生命。林先生先前服務的公司應酬多、作息較不正常,他有輕微高血壓,但做了詳細檢查後,才發現他血脂也高。沈道永說,心肌梗塞常見症狀有胸悶、胸痛、冒冷汗、心悸、頭暈、喘,民眾若有這些症狀,或是有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三高病人若有這些症狀最好能應做詳細檢查。秀傳放射科主任陳泰逸說,最新的寶石全景電腦斷層,在一次心跳0.28秒的時間即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的攝影掃描,而且可降低82%的輻射劑量,並有超高解析度0.23mm,末梢血管清晰可見。沈主任說,尤其最近天氣變化大,溫差大更容易造成血管痙攣、斑塊剝落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提醒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心肌梗塞常是一瞬間就發生,可能毀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不可輕忽。
-
2019-12-31 科別.心臟血管
遠距心臟篩檢 防學生運動猝死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開辦學生遠距心臟篩檢,把學生在校檢測的心電圖與心音資料上傳雲端,再由台大組成的跨院心臟科醫師群進行判讀,未來更可把心臟危險群建檔,請學校操課小心,進一步防範學生運動再發生猝死的不幸。台大小兒心臟科醫師林杏佳說,此次心臟篩檢包括雲林區的國小190人、國中376人、高中438人,其中138人心音或心電圖異常,已轉介醫院複檢,62人有心臟疾病,4名心律不整,2人接受經心導管治療。台大副院長馬惠明說,這套系統利用先進的12導程心電圖及電子聽診器記錄心音,再轉化為數位資料上傳雲端,醫生群隨時保持最佳狀況下判讀,準確率更高,孩子就更安全。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表示,台灣先天性心臟病率約千分之13,傳導障礙約千分之7.52,心律不整及早發現妥善就醫可避免死亡,感謝衛福部支持,該計畫把心音和心電圖數位化,醫師「百里聽診」,讓偏鄉或低資源區的學生多一層安全保障。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赴台大雲林分院虎尾院區見證成果,並實地操演學生接受校護心電圖和心音檢測,並上傳資料由醫師判讀。陳時中說,該計畫透過創新遠距醫療的巧妙結合,讓外縣市的醫生也能來幫忙,令人驚豔,雲林是遠距醫療的示範點,將來一旦成功可擴大全國,甚至納入健保來施行。
-
2019-12-27 科別.心臟血管
牙拔光仍「牙痛」 結果竟是心肌梗塞
有時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位70多歲的長者日前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診間就診,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一般人常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進一步說明,醫學上的心絞痛(Angina pectoris)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也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提醒, 如果胸痛來自於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葉勳龍說,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都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之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者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可以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過大,會有胸悶的不適感,也是心臟科的常客。不過,經檢查並沒有器官實質病變的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有胸痛的症狀時,及時進行心臟相關健康檢查,及早預防,才能安心。
-
2019-12-27 科別.心臟血管
運動後出現三症狀 正常孩子恐陷心律不整致命危機
心臟疾病已是我國十大死因第二名,尤其107年致死成長率直逼第一,兒童心臟科醫師提醒,孩童心因性猝死常見原因之一的心律不整,除先天性心臟病孩子容易有心律不整,即使是結構正常的小朋友也可能有心律不整問題,家長若發現孩子在運動後,容易胸痛、頭暈、心悸,就要特別留意。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邱舜南說,正常人的心律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啟動,傳到房室結、房室束,以及心室傳導系統使心室收縮,造成規律的心跳。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只要不是正常竇房節啟動,或整個傳導系統有任何問題就會造成心律不整,包括心臟跳得太快、太慢、或不規則、甚至心跳停止。邱舜南進一步說明,有些心律不整是良性的,如竇性心律不整、心房早期收縮、結性節律、不頻繁的心室早期收縮等,臨床上不會有嚴重的症狀或併發症,也不需要任何的治療;病理性心律不整分為心搏過速及心搏過緩。其中病理性心律不整需要積極治療,邱舜南提醒,病理性心律不整輕則胸痛,頭暈,心悸,嚴重會暈厥甚至猝死,長期治療則以藥物控制或心導管燒灼治療,依據醫師評估,有些患者需裝置心跳律調節器治療,或考慮植入性心臟去顫器。若家中孩子在運動後,容易胸痛、頭暈、心悸,甚至曾在運動時暈厥,如果家族又剛好有心律不整病史, 甚至有年輕猝死家族史,建議帶小朋友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如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輕忽不得。確診後需遵照醫師指示嚴格限制其運動,保持生活規律,避免上述誘發因子,同時小患者家屬應學會心肺復甦術以備不時之需。一旦有症狀立即送醫治療,並建議隨時身上備有疾病診斷,以幫助急診醫師處理,預防猝死悲劇發生。
-
2019-12-26 科別.心臟血管
癮君子洗腎猝倒見異象 醫護救回一命決定戒菸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今天為一位在醫院洗腎的病友「慶生」,主治醫師吳靜如和醫護人員送上向日葵,祝他離開黑暗,迎向重生及美好的未來,更能如同向日葵般開心地有著微笑人生。男子洗腎時猝倒無心跳呼吸,經急救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後恢復良好。他透露急救和手術過程中失去意識和意識不清的時候,一度看見「異象」,包括過去洗腎時熟識的醫護人員,當時這些人不在他身邊,從鬼門關前掉頭命被救回來,他決定徹底戒菸。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心臟內科吳靜如醫師表示,這位男性病患53歲,長期吸菸,有洗腎、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疾病,曾因冠狀動脈疾病合併急性心肌梗塞接受支架置放手術。患者洗腎時突然失去意識無心跳呼吸,醫師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復發,經心肺復甦術急救後,心電圖顯示有惡性心室顫動,合併嚴重心因性休克。心臟內外科團隊立即搶救,緊急置放經皮心肺功能維生輔助系統(小葉克膜)後,接從桃園分院轉至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支架置放等心導管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也順利脫離呼吸器及心肺維生輔助系統,目前仍在桃園分院常規洗腎中。吳靜如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最近10多年心臟疾病持續盤踞國人10大死因之第2位,107年死亡人數高達2萬1569人,較106年上升4.5%。國人普遍瞭解吸菸可能導致癌症,但不可輕忽的是,吸菸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吳靜如說,香菸含有許多可能危害心血管疾病的物質,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以及自由基等,會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導致發炎反應,增加氧化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提高血管栓塞的機率。根據統計,吸菸的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吸菸的人增加50%,吸菸者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若仍持續吸菸,未來再次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戒菸者的近三。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若戒菸,也可減少36%死亡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統計,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男性病患中,74.5%曾經吸菸,在發病後仍持續吸菸者更高達38.5%。若病患能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立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能降低到與非吸菸者相同。戒菸對於降低心肌梗塞之復發非常重要,卻容易被一般民眾忽略。吳靜如醫師建議心血管病患戒菸,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友,可至各醫療院所之戒菸門診就診,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二代戒菸服務,或政府設立之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關懷諮詢,提高戒菸成功率。吳靜如醫師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再次叮嚀有菸癮的民眾,吸菸傷肺又傷心,戒菸,要從「心開始」。
-
2019-12-18 科別.心臟血管
19年前日本醫師未成功心導管手術 柳營奇美2小時打通
61歲李阿伯19年前發現右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日本醫師執行兩次心導管手術未成功開通,經柳營奇美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顧博明以美式ADR(前向夾層再轉路)技術操作成功開通,一掃阿伯多年來每逢秋冬心臟病高峰期心情就忐忑處境。柳營奇美今天分享此案例,顧博明說,該61歲李姓病患,19年前發現右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經過三次心導管手術仍無法成功開通,其中兩次是由日本醫師協助執行;心中一直有「未爆彈」,每逢秋冬就忐忑不安,平時也不敢多做運動。李姓病患到該院求診,一個多月前由顧博明執行心導管手術,先以日式手法操作一個小時未突破,改以美式ADR(前向夾層再轉路)技術(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成功開通,術後隔天就出院,體力恢復迅速,李某十天後已可出國。顧博明提醒天氣越來越冷,心臟猝死時有所聞,有心血管疾病者更要注意,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更要當心,他說;急性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突發性完全阻塞造成心肌壞死,相對於「急性」血管完全阻塞,也有「慢性」血管完全阻塞。由於是慢慢的阻塞,患者雖不會有立即危險,但是長期心肌缺氧,還是會使心臟功能受到損害;慢性血管完全阻塞發生率不低,如果血管已完全阻塞,以心導管成型手術的成功率較不高,且有比較高的手術併發症。顧博明16年前到日本京都學習複雜性的心導管手術,此技術成功率已達85%以上,兩年前到美國西雅圖進修ADR技術,目前國內外已有168件使用ADR技術開通慢性血管完全阻塞案例,成功率已接近9成,而顧博明也是少數台灣ADR技術被美國認證的講師。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誤把胸悶痛當胃病 新婚少婦度完蜜月返國突休克
台中一名34歲王小姐,日前才剛新婚和丈夫出國度蜜月,不料回台3天後突然休克,家人緊急CPR、救護人員執行AED電擊後,送往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確診是心肌梗塞,緊急施做心導管手術與低溫治療,成功挽救一命。光田綜合醫院重症醫學暨心臟內科醫師柯君樺表示,病人到院檢查發現心臟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右冠狀動脈血栓,經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醫師率領心導管團隊搶救,在50分鐘內完成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疏通手術、穩定心血管狀況,續進入低溫治療後逐漸清醒,再經2周治療檢查右冠狀動脈血栓也已消失,未來持續復健、服藥和回診追蹤即可。柯君樺說,病患身材纖細、不菸不酒、家族沒有三高及心血管病史,加上女性停經前還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年輕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十分少見。事後評估病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可能來自於高壓繁忙的工作和籌辦婚事勞累,蠟燭兩頭燒下讓身體不堪負荷,以及蜜月往返台灣、北歐的急遽溫差變化,上述因素都可能引起冠狀動脈內的斑塊脫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致心臟缺血引起致命性心室顫動。呼籲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年輕族群也要注意健康。王小姐說,3個月前她在逛街時突然感覺胸口悶痛,隔天仍覺得不舒服,就像一把火從上腹部燒到胸口,和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症狀相似,因此誤判自己是胃食道逆流到診所就診,吃藥2個月後未改善,還已安排要進一步做胃鏡檢查,沒想到胃鏡還沒做就先休克倒下,病源竟是心血管。王小姐的先生回想,發病當天,妻子自午夜起已感覺到身體不適,先是胸口悶痛到無法躺平休息、凌晨3點起床吃胃藥,然後清晨6點多時起床走動,突然趴倒在床上發出怪異的聲音,叫她無回應,仔細一看妻子全臉發紫,趕忙撥打119求援。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黃植謙指出,患者到院時生命跡象微弱,經插管搶救穩定其生命徵象。一般狀況下年輕患者突發性意識昏迷休克到院,大多原因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胸主動脈瘤破裂,而患者在快速檢查確認為心肌梗塞,即時啟動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醫療小組救命。柯君樺呼籲,疾病症狀多變,有時胃食道逆流症狀和心肌梗塞部分相似,令民眾混淆誤判,須仰賴專業醫師才能辨別。若民眾和病患一樣非心血管危險族群,卻因胸悶、胸痛,就醫治療腸胃後無明顯改善,甚至症狀愈來愈嚴重時,可至大醫院檢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若本身是心血管高危險族群,如三高族群、有抽菸、肥胖、年長或停經後的女性,有胸悶、胸痛時更要有所警覺,才能預防面臨心血管猝死危險。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心臟內科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吳星輝提醒,現代人飲食習慣多偏好高脂、高熱量飲食,同時沒有良好、規律性的運動習慣,都是心血管疾病年齡層越來越下降的原因,過去醫院收治過最年輕的患者是28歲有抽菸及高血脂的男性。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影/持續胸壓迫,冒冷汗、想吐 恐是心肌梗塞找上門快就醫
心臟疾病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冬天又是好發季節,衛福部基隆醫院最近收治病患明顯增加,治療心血管疾病應該吃藥或做心導管好?心臟內科醫師蔡泉財說,要相輔相成,他也提醒,有胸悶,胸壓迫,很喘,冒冷汗,很想吐持續20分鐘以上,就要趕快到醫院急診,很可能是心肌梗塞找上門了。蔡泉財說,日前,一位89歲阿嬤到門診就診,告知30年前曾作過冠狀動脈繞道術,但最近1~2個月大約每兩天會胸痛一次,但很快就會緩解,經診斷檢查後發現有心肌缺氧變化,藥物治療一週後症狀仍持續。另一名77歲男性,因走路時會喘,必須每走一小段路要停下休息,但如果沒有活動就不會喘。這2位個案經心導管檢查治療後,症狀皆已改善,目前僅藥物治療及門診追蹤即可。蔡泉財醫師表示,以上類型之個案常常以為休息一下過了就好,往往疏於就醫檢查治療而錯失黃金治療期,讓自身處於風險之中,嚴重時會造成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他指出,心導管檢查是心臟科常見的侵襲性檢查,其危險性小於千分之一。病人於局部接受麻醉後,醫師在手的橈動脈置入血管鞘(sheath),將導管送至冠狀動脈中,以便注射顯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出來,了解心臟血管狹窄的位置及嚴重程度。心導管檢查除了可用於診斷疾病外,亦可同時作為治療的術式。依病灶嚴重程度,由醫師專業判斷建議置放血管支架或繞道手術,一般術後在醫院觀察一至兩天即可出院。做完心導管治療後,病人仍需依照醫師的處方規律服藥,並少吃高膽固醇食物、戒煙、適當運動、控制血壓及血糖,如此也可減少全身性血管再狹窄的危險。蔡泉財指出,慢性缺血性心臟病2到5分鐘會緩解,去看門診即可,但如果胸痛持續,冒冷汗,或是喘不過,要趕快來醫院掛急診,很可能是心肌梗塞,越早治療越好。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羅景全表示,心臟科醫生被戲稱是水電工,心導管治心律不整,要電燒,血管不通,要把它打通,放支架。蔡醫師是專家,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是國人常見的問題,也是國人將來上天堂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冬天,容易發生,要注意。
-
2019-12-11 科別.心臟血管
別把胸悶當感冒 心肌梗塞好發期症狀要注意
彰化縣溪湖鎮一名65歲男子楊洽聞10天內2次胸悶冒冷汗,卻沒意識到可能是心肌梗塞,第3次發作時就突然失去意識和呼吸心跳,幸好他被及時送醫急救,經過消防隊員、急診醫師和心臟內科醫師接力搶救,終於搶回一命。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說,一般急性心肌梗塞都沒有症狀,楊洽聞發作了2次卻輕忽,第3次若不是立即發現和急救,恐失去生命。楊洽聞平常有喝酒、抽菸的習慣,上個月開始出現左胸悶痛和咳嗽,但他認為自己平常身體不錯,以為是感冒了肺部有痰咳不出來,所以只到住家附近的診所看診,回家後胸悶加劇、冒冷汗,他喝了熱水休息半小時感覺好轉,從未想過深入檢查,6天後又發生相同症狀,他依舊喝熱水忍耐半小時度過,沒想到第3次再發生時就直接倒下。楊洽聞當時在診所候診,診所人員立刻通報消防隊,消防隊員將楊洽聞送往彰化醫院,一路上以AED電擊和持續的CPR搶救,到院前一分鐘左右,楊洽聞恢復心跳。彰化醫院急診醫師洪子文研判是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送進心導管室,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發現楊洽聞的心臟動脈已經完全塞住,放了兩支支架才恢復血流順暢。王彥翔表示,楊洽聞可能在事發10天前就已經有血栓,若前2次胸悶時有就醫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並提早處理,就不必經歷這場生死搏鬥。楊洽聞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有45年抽菸史,王彥翔說,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化學物質都會引起血管內皮慢性發炎,增加血栓產生機率。王彥翔提醒,心肌梗塞通常會胸悶、胸痛、冒冷汗或暈眩、嘔吐、心律不整,少數還會痛到左手臂、下巴等,最常見的胸悶狀況是猶如被重物壓住,他說,有胸悶症狀就是老天給予機會及時處置,不可輕忽。
-
2019-12-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盼回熟悉的他
【編者按】這一星期我們將以三篇動人的文章介紹「非醫護專業人員照顧病人」的主題,一位失智症病人的先生如何努力幫忙她心愛的老伴「退化得慢一點」,一位由師生戀而結為夫妻的太太分享她如何全程照顧重病纏身的先生住院將近一年而後康復,以及一位參加「社區醫學訓練」的年輕醫師報導他所看到的居家照護員如何幫忙家屬照顧病人的記實。自從在醫病平台發表了文章(醫病配合之我思)之後,陸續接獲因閱讀該文而得到啟示及鼓勵的回應。當初將我與先生住院一年的經歷公諸於世,不是要討讚,也不是要得到同情,只是想給個借鏡,或許能提供大家參考。我熟悉的還是屬於我歷經的一切,以下所談或許只是個案,但仍希望能有助於人。外子一生從事森林生態的研究,跑遍全省各地,除了沒下海外,台灣全走過,五岳三尖、中央山脈、大小山丘,他不僅用雙腿走過、用雙手採集過,還用鏡頭留下珍貴的見證。最可貴的是,他曾一張張親筆繪下地圖供後人方便依循;由於工夫下得深,早練就一看山形就知是那座山了,能直呼其名,識山如辨人。如此生活讓他身體鍛鍊得比常人強,平日鮮少生病,所以這次生病是敗在抽煙,他的煙齡長達三十年。2001年11月26日因口腔癌手術。2013年分別在11、12月做了心導管裝支架及切除右肺上葉肺腺癌的手術。2014年因後續化療不適,引發敗血性休克險些喪命,四進四出加護病房,住院三百五十五天才脫離困境。集眾人的努力及他本人鋼鐵般的意志,讓他存活了下來。2015年2月5日出院,再幾天將滿三年。三年來,我曾作文多篇分享友人,報告近況兼傳經驗心得。但重點都放在身體的復原進展,不敢涉及心智層面。醫師及我們共同的努力下,經一年的休養,陸續脫離輪椅、拔除氣切管、走出戶外、與常人一樣進食。體力的恢復雖慢,但一直是向上的趨勢。我非常小心,訪客的約束、外出時條件的要求(氣候、空污、地點選擇)、他身心的現況等,都要注意。每次有異於常態的生活後,隔天會特別觀察他的精神狀態及體力,如是否啫睡等,可供自己參考。果然保守的休養,讓他逐漸提高生活品質,也沒出大意外、沒生小病。較費心的是心智問題。常人看不出異狀,但共同生活超過四十年的我知道,我等著他回來。他是很標準的學者,平日就寡言,躺床一年,從幾乎什麼都失去到慢慢有體力。光學起床坐床沿就用了一週的時間,第一次站立只維持六秒,用兩個月的時間學會用助行器走路。他的努力,看了心疼又動容!而我能做的就是忠心的陪伴與鼓舞!專心在養生鍛鍊,他更寡言。家中只有我倆,我盡可能與他對話,日常生活的報告、看經的心得、都是我的話題,他只有聽,很少回應。如果問他,他的回答大多是:「不記得,不知道。」可想像他的沮喪之深。原本叱剎風雲的人物,現在連今夕何夕都想不起來,更別談早上吃過什麼、剛剛電視的劇情內容等;他真的活在當下、只知當下而已。生病前常看的電影台、連續劇成為拒絕往來戶,因為記憶有限,看到後面早已忘了前面的劇情。沒辦法讓他自行服藥,他記不清藥名,無法辨識配對藥與藥名。我很擔心他是否就此失智,又怕我的不安會影響他。只能力求自然、平常心、樂觀,要求自己:做,就對了!他在生病前曾做過很多休閒的簡報檔。大多是報導台灣的美,兼或介紹植物及其生態。我用這些當媒介,希望能喚回他的記憶,沒想到他全然忘記。連這些他花心血從拍照、收集資料、編輯、寫作為文,還從網路找尋適當的音樂加以配製、使整個檔案顯得圖文樂都俱備的精心之作,他看了問我是誰做的、背景是那裡?當我據實以告時,他哭了,被過去的自己所感動,說:「我真的這麼厲害過嗎?」每個檔案都有故事,八九成都是我們攜手同行的。我一一的回憶陳述。這種檔案約有四十多個,他一有空就回顧,幾乎都是邊看邊掉淚。忘了就問,我從不覺得煩,能多詳細就多詳細的解說。到他身體可以承擔時,我開車讓他舊地重遊。沿途他睜大眼,問我:「這是那裡,我好像來過,可是想不起來。」我邊開車邊解說,他似懂非懂。重建他的記憶,同一地點至少要去過三、四次,而且時間不可相距太久。美好的回憶果真有很大的療癒作用。回到過去,建立了他邁向未來的勇氣。一年後,記憶增進了,他可以自己服藥,我只做提醒及驗證的事。初期難免因誤記與我爭辯,還好我都有一套可以說服他的證詞說明,他也能接受。拜智慧手機之賜,增加了互動的機會。我自己在2016年底才有機會有了智慧手機,半年後,兩人換了相同的手機,我積極學習操作,並與幾位學生建立群組,我摸熟再教他,讓生活更多元、社交也多元。漸漸地也幫他建立專屬於他的通訊。有了生活樂趣,增加了自信,我看到他的昔日影像漸漸鮮明。2017夏,帶他外宿旅遊,我倆都增添了信心,他進步更快。幽默感回來了,也開始寫信。我閱之淚下。文中看到他恢復的記憶、結構性的組織、分析的能力,及他的感情陳述。他不再呆滯,不再怯懦。多令人震奮!出院三年來,我們相處分了幾個階段:1.剛出院,他體力極差,只有在飲食時才坐,平時都是躺。我每天睡在他床邊的地板上。要每兩小時為他換尿套及便袋。2.兩個月後,增加他的復健體能訓練及簡單的記憶訓練。不再陪睡,我僅在半夜起身為他護理。3.半年多後,他能自己起床夜尿,我終於有比較優質的睡眠。4.一年後,他在家中可完全不用拐杖,也可去餐廳自己端盤取食,享用自助餐的樂趣。我出外購物不再提心罣礙他獨自在家,因為他會接電話、打電話了。5.一年半後,只要天氣好,我們又復出江湖。雖然地點受到限制,但能接觸自然,是最能讓他享受生趣的,身心的進步極為明顯。只是我又要開車,又要提外出的必備物,又擔心偶發狀況,是有壓力的。6.第三年,我們作了很多嘗試:搭公車與捷運到俱樂部休閒、到俱樂部住宿、搭高鐵到台中重遊惠蓀林場。等,耐心的等,有信心的陪伴,不被負面情緒打敗,共同努力互相扶持,用愛及被愛的心慢中穩健的走。原來很多東西都是可逆的。給身心一些時間,他們有療癒的本能。療癒期間,無謂的負面情緒與處理可能都只是傷害及延後復健的時機。走過似艱困似平常的三年,發現原來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學習。什麼都有可能,遇到了盡力就是。有人說夫妻關係可分三重:搭伙過日子,滿足生理及安全的需求;相互作伴,添增了滿足社交的需求;相互成就,滿足尊嚴及實現理想的需求。選擇他,就是抱著成就他的理想。他真的做到了,他很多已經當了教授的學生告訴我,老師是泰斗,他的成就,我們好幾個人加起來都自嘆弗如。如果他榮退後,什麼也沒發生。或許我反而會為自己一生的成就就只是當人的墊腳石而有些惋惜。沒想到他大病一場,我也得以成就自己的修行。現在因禍得福,他受了苦,我得了道。我用四十年致力於家計,讓他無後顧之憂,助他成就。他用這四年的受苦,助我見道,讓我體悟道的內涵。得以盼回熟悉的他,是多麼不容易啊!要感恩的太多太多了。只希望仍在途中奮鬥的朋友,能有我們的幸運與堅持,希望我們的見證及經歷能有助於他。共同努力吧!(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8/3/23)
-
2019-11-29 科別.心臟血管
得流感用上葉克膜!這項併發症沒注意...短短2天就可能沒命
55歲的王先生,平日身體硬朗很少看醫師,日前因高燒、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經快篩證實為A型流感,雖即時予以克流感藥物治療,但數天後卻因胸痛、心跳急促而緊急就醫。醫療團隊診視時發覺已出現呼吸窘迫、心搏過速而血壓不穩,抽血發現心肌酵素飆高,呈現急性心臟衰竭且血壓越來越低,緊急為其裝置主動脈幫浦與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穩住生命跡象,並持續給予抗病毒藥物,經過一周的搶救治療,王先生總算脫離險境,逐漸恢復健康。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表示,心肌炎是心臟肌肉的急性發炎反應,多為病毒感染造成心肌猛爆性的發炎。也就是說,當面對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產生連鎖的發炎反應,有時導致心肌產生嚴重發炎,進而影響心臟收縮力與電氣傳遞,導致急性心臟衰竭;此時,若無及時維生系統介入治療,死亡率高達100%。由於心肌炎病程會在一兩天內發生急遽變化,所以臨床警覺性極為重要。徐展陽指出,當一般流感病程從不具特異性的高燒、肌肉痠痛進展到胸痛、呼吸窘迫、急性肺水腫時,就必須提高警覺;若進一步從心臟超音波和抽血發現心臟收縮力變得非常差、心肌酵素飆高,臨床上就必須高度懷疑演變成流感重症—急性心肌炎。然而,最嚴謹的診斷標準,則是用心導管的方式從心臟肌肉進行切片,檢驗發炎細胞是否已浸潤在肌肉中。文獻報告指出,急性猛烈的心肌炎病程能在適切治療下擁有不錯的預後,因此臨床治療目標即為「在心肌發炎最嚴重的階段即時裝置葉克膜維生系統或是心室輔助器,維持全身循環供血,輔以抗發炎與抗病毒藥物,並密切追蹤心臟功能的恢復,以協助支撐病人心臟無法自主跳動的日子。」徐展陽說明,心臟不跳動的情況下,不流動的血液會在腔室內產生血塊,容易造成心臟永久壞死或中風等併發症,必要時需做緊急的心臟切開引流,並進入等待心臟移植之路。然而,葉克膜維生系統更是在治療效果發揮前的過渡期間提供重要支持。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流感爆發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嬰幼兒,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急性心肌炎是流感重症表現之一,因此,徐展陽建議,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此外,正常作息、健康飲食,降低慢性及代謝疾病可能造成的影響,更是維繫健康、避免心肌炎發生的積極作法。延伸閱讀: 久咳多痰只是小感冒? 有這3跡象可能是肺出問題 感冒分3種 搞懂差別對症治療才能好的快
-
2019-11-29 科別.心臟血管
身體愈健康,反而猝死機率較高?醫師分析原因
藝人高以翔昨(27日)在大陸錄製節目昏倒後猝死,醫院宣布死因為「心源性猝死」,35歲的年輕生命驟逝,令許多人慨歎嘆萬千,而高以翔經紀公司老闆丘秀珠也相當錯愕表示,高以翔前陣子才剛做了體能檢查,身體狀況一直都很好,沒想到卻突然猝逝。事實上,我們可能都曾聽過身邊親人朋友同事等,平常身體都很健康,卻突然傳出猝死消息。當然猝死的原因很多種,而在心血管方面,開業心臟外科醫師甘宗本就曾於節目《醫師好辣》指出,造成猝死的心臟病,大概有一半是沒有病史的。甘宗本回憶還在當住院醫師時,老師跟他說的,若一個健康的人他的心臟完全沒有缺血過,某天突然一條血管堵住了,三條血管堵一條,就像椅子三隻腳少一隻腳,一定要跌倒的!反觀那些老病號長期在堵塞,心導管做好幾次、支架放好幾支,他們已經習慣於缺血,甚至已經產生側支循環,這些側支循環反而較能讓他維持生命,這類病人反而猝死的機率不高。醫師進一步指出,這種情形如果發生過1次、2次後,確實耐受性會比較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昨日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有二大類,一為心血管疾病、多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又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大宗;二為先天心律不整患者,這類患者常發病後才被察覺。而年輕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多數都不曉得自己有心臟疾病,特別是先天性心律不整患者,幾乎都是曾經發病過才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情況。
-
2019-11-28 科別.百病漫談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現年69歲張先生,身體狀況一向很好,退休後仍天天下田照顧果園,沒想到日前開始覺得活動時越來越容易喘,雙腳也越來越腫,檢查確診為心臟衰竭;住院後接受心導管治療隔天,復健部主治醫師就到床邊評估,建議開始進行心肺復健運動,但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認為一活動就會喘,是要怎麼做運動?都心臟衰竭了,不是應該好好休息?運動會不會有危險?目前醫學上並無「治癒」心臟衰竭的特效藥,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心臟衰竭病人也需長期接受藥物及飲食控制,除了定期回心臟科追蹤吃藥控制之外,進行心肺復健也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經研究顯示: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進而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讓病人「很有感」。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心肺運動能降低死亡率與住院率、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且一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一併控制。那麼該如何進行有效且安全的運動?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龔聖淳指出,完整的心臟衰竭治療計畫須包含心臟科醫師的藥方及復健科醫師的運動處方,兩者缺一不可;開立運動處方就如同開藥方,會依每個人狀況不同做調整。何時適合開始心肺復健?其實在住院期間,甚至在加護病房內,只要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就可以開始。心肺復健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急性住院期由物理治療師教導緩和、漸進式運動,從床上運動開始,逐步進展為坐、站、以至行走甚至爬樓梯;避免病人因臥床太久而肌力萎縮或併發肺炎。同時衛教病人及家屬運動的好處,以及回家後如何安全進行運動。第二階段:亞急性門診復健+居家活動期延續第一階段運動,依個人狀況從低強度運動漸增為中強度,由於此時身體狀況尚未很穩定,至門診復健可依心肺運動測試評估運動風險、並在運動時同步監測心臟狀況;治療師也會繼續衛教安全居家運動方式、並給予心理支持。此階段目標是順利讓病人回歸職場、勝任多數日常生活活動、甚至休閒娛樂,同時培養運動習慣。第三階段:居家維持期目標為繼續維持體能,並養成每周運動至少三次之良好習慣。龔聖淳再次強調,心肺復健已被證實為一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不僅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更能降低心衰病人的憂鬱、焦慮,可說是同時提升生理及心理狀態的特效藥。延伸閱讀: 胸痛是心臟出問題? 先看看是不是這7種原因引起的 心臟最怕溫差大! 養成5習慣防心血管遭偷襲
-
2019-11-25 科別.心臟血管
男子如廁心肌梗塞發作 鄰居CPR、救護員接手電擊救了他
家住高雄的一名52歲男性,日前趁著連假陪太太回台中的娘家,卻在清晨如廁時因心肌梗塞暈厥,所幸鄰居趕來,緊急施以心肺復甦術,直到救護車緊急醫療技術員接手,送醫後再施以連串醫療措施搶救,終於把他從鬼門關救回來。大里仁愛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施昇宏說,在緊急救護案件當中,急救後回復自發性心跳,進而住院治療的比例約10至20%左右,而能夠存活出院的人數則低於5%。因此,當遇到這類患者盡快進行心肺復甦術及可能適當的電擊治療,增加回復心臟停止後恢復自發性循環的機會。他說,這名男性送院途中,曾受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電擊,一度恢復心跳,急診處置過程中,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心臟內科團隊於是啟動心導管治療,並完成血管的疏通和給予主動脈內氣球幫浦的置放,以提供心臟更好的循環。心導管治療之後,因患者仍處於重度的昏迷,醫師與家屬討論病情後給予維期2天的低溫治療,生命徵象才趨於穩定,並逐漸恢復意識,且身體狀況良好。透過神經學理學及影像檢查均無明顯缺損,在一般病房觀察無明顯不適後,已出院返回高雄。施昇宏說,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是指任何原因造成心臟停止運作,接著引發身體一連串因組織器官缺氧而來的反應。造成心肺功能停止最多的原因還是與心臟疾病有關,例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或其它如肺部的問題如氣喘、呼吸道阻塞、肺栓塞等,都可能引發心肺停止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