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復健運動
共找到
121
筆 文章
-
-
2024-09-27 醫聲.Podcast
🎧|運動腳扭傷不是立即冰敷 復健醫學專家告知你「最佳時機」
運動時,腳踝不小心扭傷,或出現運動傷害,很多人習慣第一時間冰敷,這種習慣不見得正確。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蔡文鐘指出,冰敷的作用,主要在降低發炎反應、消腫,不過國外有研究認為,發炎反應是促進身體癒合的第一步,抑制發炎反應,可能影響癒合、不利傷口復原,因此腫痛若沒有很嚴重,就不用冰敷,除非情況較嚴重,可稍微冰敷,舒緩不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文鐘提醒,當發現運動扭傷、受傷,以腳踝扭傷為例,可以先把受傷腳踝固定、保護、加壓,若能抬高,更為理想。由於受傷當下,民眾可能不知道骨骼、軟骨有沒有受傷,所以不建議貿然熱敷,或接受推拿、按摩、整骨,以免弄巧成拙、傷勢加重。趕快找到「痛點」,才能擬定治療對策如果出現運動傷害後,兩、三星期都沒有痊癒,運動還是感到疼痛,建議讓醫師評估,以幫助找到「痛點」。若沒有盡速找到痛點,除了運動時就會繼續疼痛、影響運動表現,當形成「慢性疼痛」,代表痛點之處一直在慢性發炎。久而久之,受傷的肌肉、肌腱,很容易就會「纖維化」,也就是變硬、失去彈性,且血流供應大受影響,周邊組織也會受到牽連,治療就需要更花力氣,也更為棘手。當肌腱一鈣化,運動表現大受影響舉例來說,曾有民眾喜歡打網球,且習慣以右手持拍,後來右肩出現疼痛現象,雖然吃消炎藥,但只要一上場打球就會引發疼痛。持續兩、三個月,經醫師用超音波診斷發現,原來是肩膀棘上肌的肌腱有鈣化現象,這代表產生「鈣化性肌腱炎」,當肌腱發炎,長時間便可能鈣化、變硬,加上發炎反應持續不斷,且周邊肌肉、肌腱一拉扯就會引發疼痛,便形成「久治不癒的運動傷害」。蔡文鐘後來運用超音波導引,搭配生理食鹽水沖洗、抽吸,且用體外震波將鈣化點震碎,終於成功去除痛點,但仍得運用復健運動讓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傷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球場,繼續享受打網球樂趣。運動前要暖身,運動後也要緩和、冷卻蔡文鐘也叮嚀,運動傷害,或運動傷害久治不癒,有時是「運動前忘記暖身,運動後忘記緩和、冷卻」引起。若運動前沒有暖身,運動後沒有做緩和、冷卻動作,且做的是中、高強度運動,身體心臟血流、肌肉收縮功能,就會出現激烈的起伏、變化,不僅肌肉、骨骼容易受傷,對於心臟,也會產生較大衝擊、傷害。因此,民眾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建議持續五到十分鐘,可以做四肢伸展運動,如果要跑步,可用原地慢跑、小跑步、快走進行暖身,當身體開始暖和,再進行正式運動,身體比較不容易受傷。蔡文鐘小檔案現職: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長庚大學醫學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4-09-24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術後降低再發風險 做好心臟復健3要素助改善心肺功能
王大姐在家中突然感到胸痛、冒冷汗,被診斷為心肌梗塞,幸好及時救治保住性命,但病後體力明顯下降,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醫師建議她接受心臟復健治療,透過藥物、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持,大姐的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如今不僅能獨立生活,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她感激心臟復健讓她重獲新生活。心臟復健是一個綜合性治療,目的在幫助慢性或亞急性的心臟病人透過自己努力,恢復最佳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狀態,保持適當的功能,並藉由健康行為延緩或反轉疾病病程。心臟復健包含基本評估、三高管理、戒菸、營養諮詢、心理支持和運動訓練等要素。心臟復健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再住院風險,對於心肌梗塞後的病人甚至能降低死亡率。此外,它還能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壓、血糖、血脂、自律神經及肌肉功能,並促進骨質密度及心理健康,預防癌症風險。復健後,病人不再喘吁吁,活動變得更輕鬆。心臟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臟手術後的病人,通常需要接受心臟復健。可經由醫師轉介或自行至復健科心臟復健門診就診諮詢,經醫師評估認為適合者,可開始進行復健療程,一般持續3至6個月,每周1至3次復健治療。傳統心臟復健必須在醫院進行,由治療師一對一指導做運動訓練。對於無法到院的病人,則可以選擇居家或混合醫院及居家模式的復健。心臟復健運動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及呼吸訓練,依照醫師開立的運動處方,治療師會根據病人進展調整運動強度。在復健期間,病人應依指示按時服藥,並量測心跳、血壓、體重或血糖,注意自己身體狀況,並建立良好的飲食、運動及其他健康的生活作息,持之以恆。民眾若有參加心臟復健的相關問題,歡迎至醫院復健部就診諮詢。
-
2024-08-30 醫聲.Podcast
🎧|音樂力量超神奇!竟讓病懨懨失智老人有活力、厭世年輕人翻轉情緒
許多人並不知道,像波浪鼓、音片鼓、手搖鐘的聲音、旋律,或是帶動唱、拍手唱歌,都可用來設計音樂治療活動,也可為情緒焦慮、失智、需要復健等族群,帶來翻轉情緒、啟動活力新力量。🎧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舉例來說,像波浪鼓所製造的海浪聲,便可以讓一個人的焦慮、茫然情緒找到出口。社團法人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吳佳慧在治療治療領域深耕多年,她分享道。過去曾有一名年輕學員,想報考冷門科系碩士班,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家人很希望這位學員走教職之路,這位學員因而焦慮、茫然,當這位學員上音樂治療課程,剛開始滿臉愁容、抑鬱寡歡。一鼓一世界,凝視滾珠生頓悟在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中,吳佳慧準備波浪鼓、音片鼓、手搖鐘等樂器。她解釋,波浪鼓是一種鼓,裡面含許多小圓珠,隨著鼓面擺動,小圓珠翻滾、碰撞,便會產生如波浪般聲響。當時,這位學員不斷搖著波浪鼓,眼睛一直凝視著滾動的小圓珠,當停下波浪鼓,「我想通了!」這位學員突然冒出這句話,眼神也重新展現光彩。這位學員娓娓訴說著,搖動波浪鼓時,她把自己想像成其中一顆小圓珠,其他小圓珠代表家人,原本她費盡心思想控制小圓珠的方向,不希望小圓珠有太多碰撞,但發現無論如何努力,小圓珠還是無法受到控制,當小圓珠彼此碰撞,卻也發出悅耳的海浪聲。這位學員領悟到,這過程就像人生之路,很多事情非自己所能掌控,一個人也無法討好身邊所有人,但即使彼此碰撞,最終還是可以產生美好的聲響,從此她就敞開心房、隨遇而安。量身打造音樂活動,治療過程更有動力事實上,音樂治療的運用非常廣泛,使用的樂器、形式也十分多樣化。對失智、過動、躁鬱症與思覺失調症等族群,都可帶來幫助、啟發。吳佳慧表示,音樂治療,主要是根據不同對象、目標去設計活動,從樂器、樂曲、節奏、旋律到活動形式,都需要量身打造、設計,而上述樂器,都可用於音樂治療,但也都需要治療師的引領、規劃。另外,像不少人上健身房,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順著音樂節奏採飛輪。吳佳慧指出,這雖然不是音樂治療,但這樣的概念可應用於復健療程,病患在復健時,若在音樂治療師的帶領下跟隨音樂節奏、旋律進行復健運動,往往比較有持續性,且病患也較有動力接受復健治療。音樂的力量、形式,充滿無限可能性在吳佳慧的印象中,曾有失智長輩只要參加音樂治療活動,便充滿精神、活力十足,這位長輩過去只要參與活動,便開始打瞌睡,精神、體力都很不好,但參加音樂治療活動,便大為不同,看到長輩恢復活力,家人、音樂治療師都感到非常驚喜。吳佳慧希望未來針對音樂治療師的認證、進修等,可以訂立專法,並有更完整的制度規劃,同時也希望更多病患、民眾可以從音樂治療獲得啟發與療癒的力量。吳佳慧小檔案現職:社團法人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音樂系專案助理教授經歷:兒童發展中心社會福利機構教學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美國Immaculata University音樂治療碩士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社團法人台灣音樂治療學會
-
2024-08-22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菜瓜布肺」族小心「病毒、細菌」來襲!
時序將入秋,流感等多種病毒正蠢蠢欲動。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憂心指出,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近半數患者為「特發性肺纖維化」,若不積極治療放任惡化,肺部更脆弱,一旦遇到病毒、細菌等入侵,致死風險極高,必須及早治療、做好防範,才能守護肺部健康。為了讓民眾對菜瓜布肺有更多的了解,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攜手合作,將於9月14日舉行「肺心為你,健康纖維持」肺纖維化衛教講座,現場將有多位專家進行肺纖維化主題衛教分享。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成因不明,推測與長期暴露於職業粉塵環境有關,例如石化工業等,或者也與環境汙染、呼吸道嚴重過敏反覆發作等有所關聯,另外,像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併發肺纖維化的高風險群,不可不慎。隨著菜瓜布肺疾病進展,病患肺功能逐漸惡化,不僅易致「喘、咳、累」而干擾生活,一旦急性惡化,嚴重者需插管、住院治療。資料顯示,肺纖維化急性惡化住院死亡率高達5成以上,若未及早發現並採取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這也凸顯及早發現、治療的重要性。面對菜瓜布肺帶來的致命威脅,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抗肺纖維化藥物可進行治療,研究發現,及早用藥可延緩5成肺功能惡化,並降低7成急性惡化風險,病患生活品質也會改善。陳育民提醒,高風險族群可定期做肺功能檢查,日常走路或做「6分鐘步行測試」,感覺速度變慢、易喘,須盡快就醫,若有菜瓜布肺,務必遵醫囑規律用藥,並在流感季施打疫苗、持續肺部復健運動,以延緩疾病惡化,病患也可有良好生活品質。【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8-02 癌症.抗癌新知
別放棄人生!罹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 給乳癌鬥士小叮嚀:務必定期回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過去,許多經由癌症篩檢發現的乳癌病人,一旦得知罹癌後,即便是零期,第一反應就是把工作辭了、開始茹素、放棄人生。然而,近年來由於醫藥進步,大部分乳癌患者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往往都有很好的預後。因此,對於癌症存活者的照護,讓人人享有正向積極高品質生活,是國家重要的健康目標。定期癌症篩檢非常重要 早期發現治療癌症會隨著不同期程有不同的預後,尤其乳癌第一次就醫時間點與存活率高度相關。若能透過乳房攝影檢查發現病灶,並立刻就醫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9%。但許多人仍抱持鴕鳥心態,以為可以和癌細胞共存,結果反而使癌細胞擴散至淋巴、腦部、肝臟等,無法治療。因此,定期癌症篩檢非常重要,可讓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無論病情如何,許多罹癌病人都要經歷辛苦的治療過程,例如: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口服荷爾蒙治療等。術後也常有不適症狀出現,例如:淋巴水腫和傷口疼痛,而淋巴水腫可透過居家復健運動,或醫院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提供專業的協助。但常有很多乳癌病人誤信網路偏方,拒絕正規治療,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受到感染造成死亡。乳癌患者治療成功後,建議病人應定期到乳房醫學中心或家醫科門診進行追蹤檢查。雖然醫學上有癌症5年存活率的研究,但終究只是大數據的結果,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可拘泥在自己癌症的期程,關鍵在於個人的認知與心態更重要。研究顯示,曾罹癌的患者再度罹癌機率較高,因此需要每半年至一年定期回診,讓醫師安排必要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肝功能、癌症指數、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甚至胸部X光、腹部及婦科超音波、更年期患者的骨密度檢查。家醫科醫師會細心安排五癌篩檢,確保健康無復發,因此定期回診非常重要。罹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罹癌並非世界末日,它可能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不要避世離群,應該要漸漸恢復工作及正常生活,每天吃好睡飽,搭配適量的運動,認真對自己負責,珍惜得之不易的生命。當情緒低落時可以學習瑜伽、音樂、畫畫,參加支持團體或病友會,認識新朋友,或擔任志工轉移注意力,讓心情放鬆。無論有無宗教信仰,都可以透過閱讀、上心靈課程、聆聽演講等方式,療癒心情,獲得正向力量。寵愛自己,適量享受美食、接納不完美的身體,感恩生活,放下無謂的憂愁焦慮,讓生活過得更精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5 醫療.骨科.復健
快坐好!骨科醫點名「4種坐姿」超傷膝蓋和脊椎 盤腿坐還恐害椎間盤突出
一回到家就想窩在沙發裡,配上一條暖呼呼的毛毯,追個劇放鬆一下實在太幸福!久坐易對關節產生負影響 當心愈坐愈累不過,先等等!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提醒,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久坐會對關節產生負面影響,而有些坐姿看似很舒適,不僅越坐越累,更可能不小心就讓頸部和脊椎受傷的。 這4種坐姿 最容易傷膝蓋和脊椎陳鈺泓指出4種常見的NG姿勢:1、翹二郎腿:翹腳的動作會讓一隻腳長時間承受壓力,使身體處於不平衡狀態,近而導致神經壓迫。不僅可能造成腰痠背痛,長期下來更會導致骨盆歪斜、椎間盤突出,甚至影響血液循環等問題。2、斜躺坐:有些人喜歡側身半躺並把腳放到沙發上,這樣的姿勢會使腰椎與頸椎懸空,或是不正常的彎曲凹陷,將全身力量都放在脖子和臀部上,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過度壓力,導致肌肉韌帶受傷或椎間盤突出的情況。3、趴躺姿勢:誰也是喜歡趴在床上滑手機呢?趴躺的姿勢主要是使用頸椎及背部肌肉出力,並且將全身力量都壓在脊椎上,長期下來手麻手痛、脖子僵硬及肩頸僵硬的問題也就會一一浮現。4、盤腿坐:最後就是大家一定都有做過的「盤腿坐」!由於盤腿坐時往往會讓上身處於前傾、駝背的姿勢,對髖關節與膝蓋軟骨產生壓迫,同時將全身壓力集中在下背及腰椎,長時間下來就會出現雙腳麻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延伸閱讀:.不良姿勢易造成顯老體態 中醫教按摩6穴位告別圓肩、烏龜頸.Energy「16蹲」對男女泌尿道有2大好處!但沒練好深蹲先別試.椎間盤突出怎麼辦?會不會自然好?13項有助舒緩的復健運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31 醫療.巴金森病
看不見的巴金森病症狀 三總病友會細談非藥物治療助一臂之力
五十多歲的龐女士罹患巴金森病,除了手抖症狀非常嚴重,無法處理生活大小事之外,也有經常想吐,有便祕狀況,即使使用藥物治療也難以控制。 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中腦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典型的症狀包含:📍靜止性顫動📍肌肉僵硬📍運動遲緩📍平衡失調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中樞神經科宋岳峰主任指出,除了這些動作症狀外,巴金森病患者還經常出現一系列的非動作症狀,包含:📍睡眠📍自律神經📍認知📍情緒📍幻覺📍衝動控制📍知覺障礙有些症狀可能在動作障礙出現前10年,甚至前30年就出現,而這些症狀對於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往往比動作症狀更大,不僅影響了身體的基本功能,還潛在地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健康。 非動作症狀與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一、睡眠障礙:除了常見的失眠問題外,患者可能會遇到日間嗜睡、睡眠呼吸障礙及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出現與夢境相關的肢體動作)等。這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可能加劇其他症狀,如疲勞和情緒不穩。二、自律神經功能障礙:包含低血壓、消化問題、尿失禁、性功能障礙、嘴巴乾及手腳冰冷等。三、認知障礙:巴金森病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機率比非巴金森病患者增加了4至6倍。相較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造成的失智偏向於思考反應變慢,尤其是空間視覺、專注力與執行能力的下降。四、情緒障礙:約有4成的巴金森病患者有憂鬱症,其他症狀包含焦慮、易怒和情緒波動。這些情緒障礙可能是大腦病理變化或生活中的困擾所導致。五、幻覺:幻覺的產生原因跟藥物的副作用及病程進展有關係,若疾病初期即出現幻覺,要排除是否為路易氏體失智症。六、衝動控制障礙:常與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有關,包含衝動性消費、賭博、暴食、性慾增加、囤積症等。七、知覺障礙:包含視覺/嗅覺退化、不寧腿症候群及各種疼痛等等。 針對非動作症狀我們可以做什麼?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巴金森病的非藥物治療包含有蒼白球燒灼術、加馬刀立體定位手術、深腦電極刺激術(DBS)及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國防醫學院院長陳元皓教授表示,目前對於難治型的憂鬱症狀,可以考慮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而深腦電極刺激術(DBS),除改善巴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效果明顯,研究顯示DBS也對非動作症狀有一定的幫助,對於睡眠障礙、疼痛及自律神經失調可能產生正面影響。也提醒不同病患適合的非藥物治療亦不同,不論何種治療方式,都需要先諮詢主治醫師,進行充分溝通。龐女士發病滿5年後決定接受腦深部電極刺激術(DBS),術後恢復十分良好,從完全不能動到與一般人走路無異,僅花了2至3週就恢復。如今已過了2年,龐女士說,雖然現在還是站不久,需要每半小時就休息一下,但是可以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出門買菜、煮飯,或從事最喜歡的織帽子、打毛衣,讓心情變得輕鬆愉悅不少。 三總病友會邁入第六年 醫病線上即時互動國內有如幸福巴士Facebook社團等多個巴金森病病友協會及病友團體,透過舉辦多元的講座,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幫助病友及其家屬更深入了解巴金森病相關議題。幫龐女士治療的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每年也都會舉辦巴金森病病友會,今年更已邁入第六年。活動每年都邀請嘉賓分享巴金森病相關主題,例如藥物新知、復健運動,甚至是結合中醫的治療,並藉由活動促進病友之間的情感連結,另三總巴金森病友會同時也建立了Line官方帳號,不僅提供最新醫學資訊,更透過即時回覆解答病友與家屬相關問題,使溝通更加方便迅速。這種即時的互動不僅能夠讓巴金森病患者得到更多的溫暖與關懷,同時也有助於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3-11 醫療.骨科.復健
髕骨骨折一定要開刀嗎?不開刀的復健治療可以怎麼做?
67歲陳大姊,去年11月底在家踩到濕滑地板滑倒,直接膝蓋著地,導致膝蓋髕骨骨折,醫師建議開刀或保守治療,觀察3個月後,如果骨頭還沒有癒合,建議開刀固定。陳大姊於是決定先尋求復健保守治療,且搭配醫師建議每日鈣片攝取量1200-1500毫克,我評估後參考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停經後婦女運動處方,設計為期3個月的復健運動計畫,包括下肢後臀及大腿肌群肌力訓練、上坡行走耐力訓練、心肺有氧訓練等,一周運動3至4次,每次進行綜合性練習約75至90分鐘。受傷後第2天即開始。髕骨骨折怎麼做復健治療?首先,初期目標是減輕疼痛、降低膝蓋活動時疼痛、防止髕骨骨折後移位。教導患者簡單的下肢活動與受傷處貼紮,提供患腳行走時支撐。下肢活動包含下肢後臀及大腿肌群訓練,例如側躺蚌殼式臀肌訓練、坐姿彈力帶輔助後勾小腿動作(後大腿肌群)、躺姿雙腳夾球直膝抬腿(前大腿肌群)。貼紮則以促進髕骨癒合方向進行貼紮,有時會針對雙側的貼布做增減,如有貼紮情況下,可以進行坐站練習,訓練大腿肌群及後臀肌肉力量。生活中要避免膝蓋過度彎曲、施力。大約2周後,則進行肌肉等長收縮運動,膝蓋伸直肌肉用力,下肢不需著地承重,僅需在床邊或坐姿狀態就能執行。之後按照活動中、活動後的患部感覺,適時提供不同方向貼紮與修改運動劑量。從第4周開始肌肉強化訓練,以等張運動為主,例如床上躺姿直膝壓腿動作(大腿肌群)、床上躺姿橋式提臀動作(後臀肌群)。也建議尋求聚焦式體外震波治療搭配,每周2至3次,透過深層定位,將震波能量透過中間介質傳遞到欲治療的部位。日前回診,醫師檢查骨折處癒合情況不錯,且不影響日常活動,建議可以繼續維持保守治療,暫不開刀,維持門診追蹤、物理治療執行復健運動指導,定期回診確認骨折處癒合情況、決定後續治療,直到髕骨骨折處密合。對於選擇保守治療的骨折個案,極早期復健搭配營養補充策略很重要,雖然患者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受傷處也屬於高度活動關節,愈早開始復健,是有機會在觀察期內看得到癒合,提升生活品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26 醫療.骨科.復健
在家就能緩解五十肩疼痛 治療師教你3招徒手復健讓關節不再卡
俗話說:「三十腕、四十肘、五十肩」,各類疾病都有好發的年齡層。五十肩常出現在40至60歲、女性發生率高,最明顯的病症是手抬不起來,因為肩關節囊裡面沾黏或發炎了,導致肩膀活動的角度受到限制。專業物理治療師許愷彥表示,肩膀疼痛、僵硬,可檢視「雙手伸直上舉」動作,過程中若引發疼痛或雙手高度不一樣,則要進一步求診復健科。五十肩嚴重沾黏 甚至須開刀許愷彥表示,五十肩的成因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原發性沒有特殊原因,可能與退化有關;次發性則是因使用過度、姿勢不良、術後沾黏,以及有糖尿病、腦中風、甲狀腺疾病的病史。五十肩跟媽媽手、肌腱炎、肩夾擠症候群的症狀相似,常被搞混,若未能妥善治療處理,嚴重沾黏者需要開刀清除發炎組織,讓肩部恢復正常。五十肩的病程分為四期:前期(疼痛期)、中期(漸凍期)、中後期(冰凍期)、後期(解凍期)。前期剛開始的主要表現為肩膀疼痛,活動度稍微受限;接著漸凍期是手臂無法抬高,痛到無法穿脫衣物,影響生活或工作;再一段時間進入冰凍期,疼痛感慢慢消失,但是肩關節卡住無法上抬;到了解凍期,因身體自癒能力會逐步恢復,但各病程發展時間不一。五十肩有哪些症狀?1.手臂疼痛無法舉高,靠外力也無法舉起。2.肩膀活動度減少,無法穿脫衣服、拿高處物品。3.靜止時比活動時還要痛,甚至痛到無法睡覺。4.僵硬感明顯,肩部多角度受限。緩解五十肩疼痛 在家就能做既然五十肩過了解凍期後,疼痛就會稍緩,是否就不需要接受治療?許愷彥提醒,若錯過五十肩的復健黃金期,會拖延成更大的問題,包括反覆復發的「頑固型五十肩」、肩關節永久性損傷。因病程時期不同,各階段的治療重點分別是減少疼痛(熱療和電療)、增加關節活動能力、強化肌力訓練,加上持之以恆的自我復健運動。許愷彥推薦3招在家就能做的徒手復健,依自身可承受的強度放鬆筋膜,把肩膀沾黏的地方拉開,告別惱人的又痛又卡。物理治療師教五十肩徒手復健爬牆運動功效:利用牆壁做肩膀側抬及上抬動作,把僵硬肩關節拉開。1.站直距離牆壁約一個手臂的位置。2.患側沿牆面伸直成水平摸牆,手指沿著牆壁爬高,至無法繼續上伸為止,再慢慢放下來。3.身體正面與側面方向,各進行10組。毛巾運動功效:將毛巾置於背後,類似擦背的動作,改善肩部關節活動度。1.選擇適當長度的毛巾,雙手放置背後,以健側帶領患側向上拉。2.慢慢高舉至頭部後方,可在角度受限的位置稍微停止。3.上下來回做10次,以穩定的力量牽引,不要猛力硬拉。鐘擺運動功效:藉由身體搖動舒緩肩關節,增加關節角度。1.站在有椅背的椅子旁,健側扶著椅背、患側手持啞鈴或裝水的寶特瓶。2.腳一前一後站著,患側自然下垂,靠身體前後晃來擺動手臂。3.依狀況從前後擺動,改成順時鐘與逆時鐘旋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6 醫療.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會自然好嗎?10招在家就能做的復健運動助緩解疼痛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由於坐骨神經受傷或刺激而引起的神經疼痛。除了疼痛之外,背部或臀部還會出現刺痛或麻木感,這種刺痛感或麻木感也可能會蔓延到腿部。也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坐骨神經是體內最長、最粗的神經,寬度可達2公分。實際上,坐骨神經不僅僅是一根神經,它是由從脊髓分支出的五個神經根組成的一束神經。基本上你有兩條坐骨神經,身體兩側各一條。每條坐骨神經各在一側穿過臀部和臀部,分別沿著身體兩側的腿向下延伸,直到你的膝蓋附近的位置。一旦到達那裡,它們就會分裂成其他神經,連接到更遠的部位,包括你的小腿、腳掌和腳趾。患有坐骨神經痛意味著連接坐骨神經的任何地方都會出現輕微至重度疼痛,這些症狀可能會影響你的下背部、臀部或腿部,有些症狀可能會延伸到腳掌和腳趾,這取決於受影響的特定神經。坐骨神經痛會不會自然好?較輕微的坐骨神經痛通常會隨著時間和自我治療而自行消失,大多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在幾週內得到改善,無需手術即可康復。坐骨神經痛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六週,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更多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一般而言,雖然手術可以加快康復速度,但有資料顯示,經過6到12個月的修復期後,接受手術的人通常會和那些決定給身體更多時間自行癒合的人一樣好。國內有醫師建議,若坐骨神經痛症狀輕微,可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6項復健運動有助舒緩坐骨神經痛如果坐骨神經痛發作,保持積極的生活習慣實際上可以幫助緩解,針對受影響區域做一些溫和的運動也可以。你可以在家裡的地板上完成以下六個動作:橋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平放在地板上,與臀部同寬。讓你的手臂伸直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向下。2.收緊你的核心肌肉,將肚臍收向脊椎。3.將手臂壓在地板上提供支撐,透過腳跟向下發力,將臀部向天花板抬起並緊縮臀部肌肉。目標是讓身體形成從頭到膝蓋的直線,下背部幾乎沒有凹曲。4.保持5至30秒後,將身體慢慢放下。抱膝1.仰躺,雙腿伸直。試著不要凸起背部。2.慢慢將一隻膝蓋朝胸部靠近,並用雙手抓住膝蓋後方或上方。3.輕輕拉動膝蓋,直到感覺到下脊椎和髖部有輕微的伸展感。4.保持5到30秒後,慢慢放回原位。蚌殼式1.側躺並彎曲雙膝,用下方那隻手支撐頭部。 2.啟動核心肌群,將肚臍收向脊椎。 3.保持雙腳緊貼在一起,慢慢抬起頂部的膝蓋,像蛤蜊打開一樣張開雙腿。將上方那隻手放在腰際幫助穩定身體,防止你向後倒下。 4.保持5至30秒後,將腿部慢慢放下。鳥狗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當你壓平下背部時收縮腹部肌肉。3.將一隻手臂舉到身前,同時將另一條腿伸到身後。4.保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用另一隻手臂和腿重複練習。伏臥撐(眼鏡蛇式拉伸)1.俯臥,雙手放在肩膀下方,手肘靠近身體。2.吸氣時用手掌按壓,慢慢伸展雙臂,同時抬起頭、胸部和肩膀。始終保持手肘稍微彎曲並抬起下巴。3.收緊核心(腹肌和背部)和大腿的肌肉。4.保持30秒,將身體慢慢放下。嬰兒式伸展1.從四肢著地開始,就像鳥狗式。2.當你身體向後下沉時,將膝蓋併攏,使臀部靠近腳跟。讓你的手臂伸展,或將它們放在你身體旁邊的舒適位置,並且讓你的額頭靠在地上。3.進行深度伸展,讓上半身完全放鬆,並將重心轉移到臀部和大腿,不用擔心你的臀部是否能觸到腳跟。4.動作暫停,深呼吸。想像身體的緊繃感已消失,尤其是臀部後方。5.保持5分鐘或你喜歡的時間。6招髖部伸展運動緩解坐骨神經痛外旋髖部的伸展運動也有助於緩解坐骨神經痛,你可以在家裡完成以下六個動作:坐姿臀肌伸展1.坐在地板或椅子上,雙腿放在身體前方。2.彎曲右腿,將右腳踝放在左膝蓋上方。3.向前傾斜,讓上半身伸向大腿。4.保持15-30秒。這可以伸展臀部和下背部。5.在另一側重複。坐姿脊椎伸展1.坐在地上,雙腿伸直,腳向上彎曲。2.彎曲右膝,將腳平放在對側膝蓋外側的地板上。3.將左手肘放在右膝外側,幫助您輕輕地將身體轉向右側。4.維持30秒並重複3次,然後換邊。基本坐姿伸展1.坐在椅子上,將疼痛的一條腿交叉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2.胸部向前彎曲,盡量保持脊椎挺直。只要不痛,就盡量彎腰。如果感到任何疼痛,就請停止。3.保持這個姿勢30秒,然後換另一側練習。4字形伸展1.平躺並彎曲雙膝。2.將右腳交叉在左大腿上,雙腿向上移向軀幹。3.保持該姿勢片刻,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腿後伸展1.將右腳放在一個高於或與臀部平齊的平台上,然後立起腳跟。2.將身體向前彎身靠近你的腳。你彎得越深,伸展就越深。不要太用力以至於感到疼痛。3.將你抬起那隻腿的臀部向下放鬆,而不是抬起。4.保持至少30秒,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梨狀肌伸展1.站立時,將疼痛的腿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彎曲站立的腿,並試著以45度角將髖部下降形成數字4的形狀。2.將雙手擺在腰際並彎曲腰部,同時保持背部挺直。保持該姿勢30至60秒。3.換腿並重複。【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Sciatica.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Taming the pain of sciatica: For most people, time heals and less is more.Sciatica: Exercises for Pain Relief.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ttps://www.hss.edu/article_sciatica-stretches.asp.9 Stretches for Sciatica Pain Relief
-
2024-01-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由醫師談他們所見證到的令人佩服的醫師同事以及病人的故事。一位中風引起偏癱、失語以及癲癇發作的病人,如何走出陰霾、積極自我訓練,贏得醫師與家人的尊敬。一位麻醉科醫師回憶他所親自經歷到的一位外科泰斗如何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一位醫師回憶一位癌末病人從容面對生命末期的優雅態度。 這是一位五十四歲的女性,她在2019年12月發生中風,突然右側偏癱,並且語言表達能力發生嚴重問題,在她家附近的醫院,經過緊急處理之後發現左側大腦出血,而在復健治療一年半之後開始有癲癇發作的問題,每天服用一顆抗癲癇藥「妥泰」(Topamax)50毫克,但吃了快一年還是沒有完全控制,透過友人的介紹來看我。當時身體診察發現右側上下肢都有明顯的無力,但肌肉張力反倒激增,並且語言方面,雖然可以了解別人的話語,但卻無法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左側中腦動脈發生問題引起的偏癱與失語症。同時,我也從這位病人證實她雖然都有定時看他的醫師回診拿藥,並按照醫囑服藥,但她卻一直都沒有機會讓醫師知道,她的癲癇發作仍然沒有控制下來,也因此醫師也無從知道,她的抗癲癇藥的劑量需要再調整。這種病人與醫師沒有好好溝通所造成的遺憾實在令人遺憾。一般來說,「妥泰」50毫克每天一顆只是開始的劑量,而後依據病人癲癇的控制以及產生的副作用與否,酌量增加或減少劑量,一個正常的成人劑量是一天兩次,每次100至150毫克的劑量為宜。以她的個案而言,在我將她的藥物慢慢增加到每天兩次,一次100毫克的劑量,癲癇就再也沒有復發,而且也都沒有副作用。這病人在病情改善之後的表現令我非常感佩。有一天她送我一張她手繪的「我的醫師」,她說這是她在癲癇控制改善之後,雖然本來只會用右手寫字畫圖,但在中風之後,她開始改用左手學習作畫寫字。她很真誠地告訴我,她深知自己過去可以用右手畫得比這張圖更好,但這次用左手是花了很大的心力才畫出來,希望我會滿意。看著她誠摯的眼神以及充滿自信的樣子,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生病之前她是相當開朗進取的女強人,歷經中風、癲癇的一再打擊,她現在不只是不再有癲癇發作,而且所吃的藥也沒有不好的副作用。記得她最初來門診時還興緻勃勃地告訴我,她地方上的一位議員鼓勵他好好畫圖,不久的將來可以幫她開畫展,但這位議員當選之後就忘了他的承諾,可是她毫無怨尤,還說非常感激因為他的鼓勵,她現在才會繼續畫圖。記得我在門診看她時,曾經告訴她,我很想找個機會,寫出她的故事,來鼓勵更多的因為腦神經受損而發生肢體或語言障礙的病人。想不到她聽了之後,眼神一亮,告訴我她一定會努力畫圖。想不到三個月後他來看門診時,送了我一張裝框的美不勝收的藍白金色組合的恍如水中攝影的圖,以及畫在一張小木板的海邊油畫。同時她還在他的女兒的幫忙下,寫出以下的幾行字,希望能夠鼓勵其他的病人。我在徵得她的同意下,將她寫的這段話抄錄於下:「當我中風時,由於中風的不方便,我暫時搬到女兒家居住。隨後,我回到蘆洲,同時也開始在中醫同仁堂就醫。在這家中醫診所,我有幸結識了一位病友。我因患癲癇和遺忘症,她向我推薦了xx醫院的xx醫師。從那時起,我就固定地在這位醫師這裡接受治療。我高中時期主修廣告設計。由於我原本是右撇子,中風後右手的正常功能受到了影響,手部的張力變得非常強。因此,我被迫轉而使用左手,開始用左手繪畫。一開始,我必須一筆一筆地畫直線,接著漸漸嘗試繪製方格,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我終於能夠開始進行素描。在復健的過程中,我的兒子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他教我如何爬樓梯,走上走下樓梯,以及平衡訓練等一系列復健動作。即便他平日需要上班,下班後仍然花時間在家指導我,讓我能夠在家進行練習。此外,我每週也會安排時間去復健中心進行治療,包括每週一二的中醫針灸和每週三四五的復健運動。在同學的介紹下,我還認識了一位教我酒精畫的老師。透過三次的學習,我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能。此外,我還有幸抽中了兩次蘆洲林建生圖書館舉辦學蠟筆畫的機會,讓我有了更多不同的藝術體驗。後來,由於朋友的贊助,我開始學習油畫。雖然我對油畫感到挑戰重重,但我一直努力著,並感到非常開心能夠不斷挑戰自己。目前,我仍在努力學習油畫技巧,期待未來的進步和成就。」 衷心地希望這位勇敢面對挫折、堅忍不拔的病人可以用她的切身經驗,比我們醫師口頭安慰更效地鼓勵了遭受病痛打擊的病人,跌倒了又站起來,反而因禍得福,換回來更堅強的毅力,更正向的人生態度,以及更精進的藝術作品。在遭受到人生的重大打擊後,她絲毫沒有灰心喪志,不只自己又學會站起來,而且還會關心幫忙別人。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
2024-01-18 醫療.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怎麼辦?會不會自然好?13項有助舒緩的復健運動
什麼是椎間盤突出?形成背部脊椎的骨頭(椎骨)由椎間盤緩衝。這些椎間盤是圓形的枕頭狀結構,有一個堅韌的外層(纖維環)圍繞著核。椎間盤位於脊椎的每塊椎骨之間,可作為脊椎的避震器。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c)也稱為椎間盤滑脫、破裂或膨出,是盤椎間盤之一的凝膠狀中心(稱為髓核)的碎片,透過纖維環的撕裂或破裂被推出椎間盤,進入椎管。椎間盤突出通常處於退化的早期階段。椎管空間有限,不足以容納脊椎神經和移位的突出椎間盤碎片。由於這種移位,椎間盤壓迫脊椎神經,經常產生可能很嚴重的疼痛。椎間盤突出可以發生在脊椎的任何部位。椎間盤突出多見於下背部(腰椎),但也發生在頸部(頸椎)。感到疼痛的部位取決於受影響的脊椎部位。椎間盤突出會不會自然好?在大多數情況下,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會在治療的四到六週內逐漸改善,或是在六個月內自行消失。為了在椎間盤癒合期間緩解疼痛,你可以:1.如果疼痛嚴重,請休息一到三天,但重要的是要避免長時間臥床以防止僵硬。2.服用非處方止痛藥,例如布洛芬或乙醯氨酚。3.對受影響的區域進行熱敷或冰敷。除了等待椎間盤突出自行恢復,運動是一種相對有效且保守的治療椎間盤突出方式之一,在受傷後立即進行特定的運動可能可緩解你的急性症狀。隨著急性症狀的改善,強化運動可能會降低復發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椎間盤突出的康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進行每個動作時,你需要仔細調整姿勢,避免任何可能惡化的動作,試圖過快移動也可能會引起額外的疼痛。此外,你還應該避免舉起任何東西,直到知道自己能夠承受多少重量,即便是輕如購物袋也可能對急性期的你而言太重。5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復健舒緩運動為了幫助椎間盤癒合,你需要適時放鬆並避免過度勞累。然而,過度臥床休息可能會使肌肉變得僵硬,導致你再次起床時疼痛加劇。因此,溫和的運動是緩解椎間盤突出疼痛的建議方法,可以幫助你的脊椎癒合並恢復健康狀態,同時保持身體活動。以下是椎間盤突出發生後幾天內可以進行的一些常見復健運動。面朝下休息1.俯臥,頭轉向一側,雙臂靠近身體。2.專注於你的下背部肌肉,讓它們放鬆。3.保持這個姿勢2分鐘為一次。伏臥撐1.俯臥,手掌放在胸部外側的地板上。2.將上身壓離地面,同時保持下背部和臀部的肌肉放鬆。3.維持這個姿勢5秒,做10次伏臥撐。後彎1.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雙手放在腰上。2.不要鎖住膝蓋,身體慢慢向後彎曲,直到感覺舒服為止。3.保持這個姿勢幾秒鐘,然後再次站直。嘗試重複2到4次。頸部後縮1.坐在椅子上,雙臂放在身體兩側,眼睛看著前方。2.不要點頭或聳肩,將下巴稍微向後收,就像要擠出雙下巴一樣。3.保持這個姿勢1到2秒,然後放鬆頸部。完成10次的後縮。頸部側彎1.直視前方,慢慢將耳朵朝著受影響的頸部那側傾斜。在這個動作中,不要聳肩。2.在不增加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移動,並將頸部保持在這個位置一秒鐘,然後回到起始位置。3.完成2至3組,每組重複10次。5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復健強化運動當急性症狀開始消退,將強化運動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就很重要,這些練習不僅為你的頸部和背部增加支撐和穩定性,還可以防止將來椎間盤突出症狀的復發。以下是椎間盤突出急性症狀過後可以進行增強整體力量的復健運動。側棒式(平板)1.側躺在地板上,膝蓋伸直,前臂放在肩膀下方。2.將臀部和膝蓋抬起到空中,不要讓身體向後傾斜。3.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然後下降到地板上。4.在身體的左右兩側重複2到3個側棒式支撐。鳥狗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當你壓平下背部時收縮腹部肌肉。3.將一隻手臂舉到身前,同時將另一條腿伸到身後。4.保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用另一隻手臂和腿重複練習。5.每邊重複10次。死蟲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收縮腹部肌肉,使下背部緊貼地面。3.將雙臂舉向天花板。4.慢慢地將一隻腳抬離地面。執行此操作時,將同側的手臂移至頭頂上方。5.將手臂和腳降低至初始位置,然後在另一側重複動作。6.左右交替動作,直到每隻手臂和腿完成15次。肩膀划船1.將彈力帶固定在門上,並用雙手握住彈力帶的一端。2.當你將肩胛骨擠壓在一起時,用雙臂向後拉。執行此操作時,務必不要聳肩。3.完成2至3組,每組重複10次。橋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收縮腹部肌肉,在不感到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將臀部抬離地面。3.保持此姿勢10秒鐘,然後下降到地板上。4.嘗試1到2組,每組重複10次。3項有助椎間盤突出的伸展運動除了加強運動外,伸展運動也可能有助於減輕椎間盤突出症狀。與任何練習一樣,緩慢開始並避免導致疼痛的強迫動作很重要。以下是有助於減緩椎間盤突出的伸展運動。梨狀肌伸展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放在地板上。2.將受影響腿的腳踝放在未受影響大腿的膝蓋上。3.將未受影響的大腿拉向腹部,直到你感覺到受影響的臀部有輕微的拉伸感。4.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完成3次伸展運動。胸肌伸展1.站在門前,將前臂放在門框的兩側。2.慢慢地將身體向前傾斜,直到感覺到肩膀和胸部前面有輕微的拉力。3.保持這個姿勢15到30秒,嘗試重複3次。貓駝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首先讓你的胸部和腹部向地面下垂。3.當你已經盡可能向地面靠近,並且沒有感到疼痛時,反向動作將背部彎起遠離地面。4.繼續在兩個動作之間緩慢交替,重複10到15次。【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Herniated Disk (Slipped, Ruptured or Bulging Disk).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Will my herniated disc heal on its ow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Herniated disc.16 Exercises for Herniated Disc (Back or Neck) Pain.WebMD: Slipped Disc: Exercises for Pain Relief
-
2024-01-05 醫療.骨科.復健
腳跟痛就是足底筋膜炎嗎?如何透過復健運動及穿什麼鞋子改善?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導致足底疼痛的疾病,尤其是足跟和足弓區域。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著地所產生之反作用力,扮演著維持足弓、穩定足踝、協助吸震的角色。多數足底筋膜炎患者發炎部位在腳跟復健科醫師謝霖芬曾表示,足底筋膜一共五條,從腳跟跟部往五個腳趾頭輻射。若足底筋膜不正常受力、緊繃,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例如運動過度、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就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復健科醫師蕭名彥曾指出,足底筋膜炎不是真正的發炎,而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最典型的症狀是起床下地走第一步就痛,或按壓腳掌內側偏中的地方會痛,除了年紀,肥胖、扁平足、高足弓等都是危險因子。足底筋膜炎兩腳都有機會發生,好發在需要經常步行、站立、負重的那隻腳。復健科醫師潘筱萍曾指出,超過九成患者,足底筋膜發炎疼痛部位在腳跟,一成患者則在足掌。由於足底筋膜炎主要是因為筋膜拉力過大,因此患者只要站立或走跑一段時間,患部就會隱隱作痛,避免長時間久站就可以紓緩症狀。此外,可在家多練習回復足底筋膜及促進肌腱肌肉強化的運動,有助改善症狀。以下為有助足底筋膜炎的復健運動練習:改善足底筋膜炎居家復健運動運動一/腳底滾球動作:坐下時,抓起一個網球、長棍、水瓶或其他圓柱形物體,將其放在腳下,輕輕地將物體滾到足弓下方。次數:每次練習三到五分鐘,每天重複兩次。運動二/毛巾拉伸動作:抓起一條毛巾,將其放在腳上。坐著時,將腿伸到身體前方,輕輕地將毛巾拉向自己,同時保持腿部穩定,可感覺到小腿肌肉伸展。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三/腳趾伸展動作:坐在坐姿上,將腿伸出,使腳跟接觸地板。彎下腰,抓住大腳趾,向後彎曲。執行此操作時,向上彎曲腳踝,使其遠離地板。次數:保持這個姿勢大約30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四次。每天重複練習多次。運動四/腳趾捲曲動作:坐下來,將毛巾平放在腳下。目標是僅用腳趾將毛巾揉成一團。將毛巾捲起後,以另一種方式捲曲腳趾,將其拉直。次數:執行此練習10次。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運動五/小腿伸展動作:面向牆壁站立,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後腳應該是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腳)。保持後腿伸直,將體重向前傾斜,彎曲到前膝蓋。確保後腳跟保持在地面上,拉伸小腿肌肉。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三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六/撿起彈珠動作:嘗試將彈珠放在咖啡杯旁邊的地面上。僅用腳趾抓住彈珠,將其提離地面,然後放入杯中。次數:目標是收集完所有彈珠。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鞋子怎麼挑減少足底筋膜負擔?除了復健運動之外,挑選適合的鞋子也有助足底筋膜炎的改善。謝霖芬指出,東方人腳板較寬,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發生足底筋膜炎、壓迫足底神經血管,進而造成腳痛或發麻的狀況,尤其是不少愛美女性穿高跟鞋,對於腳趾的擠壓更明顯,嚴重可能形成神經瘤。謝霖芬提醒,一雙好的鞋子應有好的吸震效果。由於走路時,後腳跟最先撞擊地面,最後是前腳掌的大腳趾在用力踩地向前推進,若鞋底沒有吸震功能,長時間下來易使足底筋膜發炎或大腳趾關節受損,甚至阿基里斯肌腱發炎。謝霖芬建議,鞋底內襯應挑選手指用力按壓不會輕易下陷、有彈性的泡棉鞋墊,鞋墊最好有足弓支撐,鞋底有氣墊也可吸震。復健科醫師教你如何選好鞋1. 以舒服為最大原則,務必要試穿,勿以腳就鞋。2. 試穿時腳趾不能完全頂住前緣,後跟也不能留太多以免鞋子晃動。3. 依照運動形態選擇適合的鞋子。4. 長時間走路可挑選鞋墊或鞋底較厚、稍有彈性的鞋。5. 足底筋膜炎患者可選擇平底或1到2公分的低跟鞋。6. 穿著高跟鞋可加鞋墊減輕前足負擔。7. 選擇有支撐的鞋子,或搭配訂製足弓墊給予足部適當支撐。足底筋膜炎可以跑步嗎?物理治療師Sean Joyce告訴《healthline》,如果你從跑步開始到結束時持續感到疼痛,請停止跑步。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開始造成組織損傷,形成異常的運動模式,增加嚴重受傷的風險。Joyce提醒,無論你的足底筋膜炎有多嚴重,重要的是要明白在不解決症狀根源的情況下繼續跑步,可能會導致未來的併發症。如果你的足底筋膜炎病情較輕且打算繼續訓練,請在出門前考慮以下建議:1.穿著有足弓支撐的鞋子。2.勤於伸展腳踝、小腿和足底筋膜。3.跑步前進行動態伸展和暖身。4.和其他運動交叉訓練。5.跑步後冰敷。骨科醫師Rachel Triche告訴《healthline》,理想的情況是,停止跑步一段時間,甚至是步行運動,將有助於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症狀。當疼痛改善到可以步行而不會感到不適時,就可以重新開始跑步。Joyce提醒從長遠來看,休息幾週以解決身體問題遠比冒著受傷的風險堅持下去要好得多,後者可能會讓你從跑步活動缺席幾個月或更長時間。【資料來源】.Loyola Medicine: Best Exercises for Plantar Fasciitis.Should You Continue to Run with Plantar Fasciitis?.下床踩地就痛 足底筋膜炎怎緩解?.四步驟 改善足底筋膜炎.換鞋治腳麻!復健醫師教你6招選好鞋.母親節如何幫媽媽挑雙好鞋?復健科醫師教你這樣選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1-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嗨奶奶,很高興認識妳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另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最後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每個剛進醫院的五年級小實習生,在實習時,都會被分配到一個自己主要照顧的病人,學長姊總會讓我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病人,而我時常下意識地選擇比較年輕的病人來照顧,或許是因為我沒有與阿公阿嬤住在一起,又或許是明白我不是他們的偏愛,內心總有些隔閡。在內科快實習結束時我到了老年醫學科,老師直接分配了一位已經住了一段時間的88歲奶奶給我,要我試著練習陪伴長輩,並鼓勵我多主動與奶奶互動,當時我心裡其實很害怕,總覺得自己不擅長與長輩相處,更擔心不知道能不能跟奶奶好好的互動。這位奶奶入院的主要原因是全身虛弱無力,再加上腳上的蜂窩性組織炎,不過在我接觸到她的時候,腳已經快痊癒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不太能自己走路,雙腳無力。第一天早上去看奶奶時,例行公事地問了病程記錄上面一定要記錄的事項後,我不知不覺地就跟病人大眼瞪小眼,每次都很想要努力地克服,卻總還是覺得很尷尬。第一眼看到奶奶時覺得她情緒很低落,不太想說話,很孤單的感覺,我猜測是因爲看護來自四川,聽不太懂台語,所以第二天我試著用自己破破的台語簡單地關心奶奶,比如說吃飽了沒?睡得好不好?接下來的時間我也只能做做理學檢查,或者和看護尬聊。直到老師請我們幫奶奶進行周全性評估時,我好像才開始與奶奶有了真正的互動。之後的兩個禮拜,我每天早上都會主動去找奶奶,她也願意讓我陪她吃早餐,甚至是午餐,我發現奶奶最喜歡吃的是控肉。吃飽飯後,我都會拖著奶奶來到陽光室曬太陽,我一直覺得當我們走出去曬曬太陽時,不僅可以讓身心放鬆,也可以達到輕微運動的效果。漸漸地我發現,在陽光室裡,奶奶開始習慣了我在身邊,會主動跟我說話,我也進一步地了解奶奶的家庭狀況。從奶奶口中得知她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很久以前就中風臥床在家,最小的兒子則是比她還要早就走了。奶奶總愛抱怨他的大兒子,說他不孝順,不要她了!想把她自己一個人丟在醫院。其實奶奶的大兒子沒有結婚又忙於工作,雖然很忙,但每天都會親自煮奶奶喜歡的食物來給她吃。陪伴中我試著體會她的心情與行為,藉由說話互動,從奶奶的語氣、神情去觀察她的身心狀況。後來他大兒子來後,我決定跟他說奶奶的想法,請他多留一點時間陪伴她。把病人的情況真實地回報給家屬,我一直覺得這一點很重要。之後的日子裡,奶奶的大兒子每天中午都會準時地來送飯與陪她聊天,奶奶看起來就比以前還要開心跟期待中午的吃飯時間。在老人醫學實習的時間裡,我看到很多年紀大的長輩們住院住久了,就容易情緒低落。某一天吃完午餐,我感覺奶奶不怎麼理我,所以我就帶著她到陽光室聽音樂,奶奶突然跟我說她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其實我當時是有點不知所措,好像沒有什麼合適的話可以安慰她。我就在想,想要解決奶奶的問題,是不是應該要恢復她日常生活的能力,讓她可以快點好起來出院回家,實際點來說那就是要去做復健!之後兩個禮拜的日子裡,我一有空就會去陪她散步聊天做復健,同時也會跟奶奶的家屬聊天,但每天拖奶奶去散步跟復健運動就是大工程,要不是賴床說好累,就是耍脾氣不想去,或是要我說會陪她一起去才同意。我發現就如老師說的,奶奶真的是囝仔性,老人和小朋友一樣可愛又傲嬌,總是口是心非,稍微動一下就說很累,需要哄一下,鼓勵一下。我會大聲地跟她說:「奶奶,妳好厲害喔!奶奶,妳好棒喔!奶奶再十下就好!」大力為她鼓掌,她都會很開心,不知不覺越做越多,還收穫了她親自頒發給我的一大袋香蕉。剛開始實習的時候,總是很羨慕學長姐能夠對病人的病情與治療計畫熟練於心,在老年醫學科這兩週實習的時間,我慢慢發現自己好像也可以像學長姐一樣,跟老師報病人的狀況、跟家屬、看護解釋目前的治療計畫。我想只要我們多用點心,多花一點時間在病人身上,認真地紀錄病人每天的變化,就可以慢慢進步。另外,在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看到了老師對待每一位病人的方式,老師總會蹲在病床旁邊,握著爺爺奶奶的手,耐心地聽他們說話,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主治醫師那麼地貼近病人。老師跟我說,有時候反思我們對老年人的照顧,雖然他們年歲很大體力衰弱,但只要有心,我們總能做點事來幫助他們,經過巧手與熱心,也能為他們與家屬創造愉悅的經驗與幸福感。這段話真的讓我很有感觸,在照顧奶奶的這段期間,我更了解到了現在在提倡所謂的全人醫療,陪伴病人,不是只是治療疾病本身,生理心理層面同時也都要顧及,所以醫師的作用遠遠不是治療疾病本身,而是提供病人身心靈的全面照顧,以病人及家屬為中心的照顧,甚至全隊、全程、全社區,除了全人醫療外與病人建立情感連結與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骨質疏鬆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第1名台中榮總/骨鬆整合照護系統 預防患者再次骨折健保署資料統計,台中榮總111年骨質疏鬆門診就醫人數2,313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台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時逸說,骨鬆、骨折高風險族群常求助於不同科別,台中榮總自2017年建立骨鬆整合照護系統,整合13大骨鬆的共病風險與高危險群常就診的科別,及時提供骨鬆骨折的篩檢與治療,除啟動門診端續發性骨鬆疾病收案,也積極推動住院端脆弱性骨折衛教,並提供骨折後照顧聯合服務,透過衛教師藥物、復健、防跌等衛教,預防骨折再次發生。也與骨鬆學會合作,多次在院內舉辦骨質疏鬆專業認證、學分班課程及骨鬆衛教師訓練。團隊努力屢獲佳績,除獲國際骨鬆協會FLS金獎肯定,分別在2019、2021及2022年以骨鬆整合性照護、高齡髖關節骨折,以及腎病照護主題,獲得SNQ標章獎肯定,2023年獲得放射線醫學會DXA優良醫院認證。台中榮總骨鬆整合照護系統推行至今,收案數近萬人,並成立骨鬆資料庫,推動研究發表。在續發性骨鬆疾病方面,發現攝護腺癌病人有32%罹患骨鬆,乳癌患者則有25%被診斷骨鬆,透過及早發現骨質疏鬆,不僅可降低骨折及死亡率,藥物順從性也明顯提升。區域醫院第1名嘉義基督教醫院/骨鬆中心聯合照護 及時攔阻骨折發生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嘉義基督教醫院去年骨鬆門診就醫人數2,277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嘉基骨鬆中心主任吳政誼表示,骨鬆中心成立以來,努力拓展醫療相關領域,在獲得「骨折聯合照護」服務滿分金牌認證加持下,成為區域醫院中病患就診首選。全台灣數十萬名骨折患者都會面臨再次骨折的風險,「攔阻骨折」計畫應運而生。吳政誼強調,精確辨識住院和門診患者,甚至是整個醫療體系中的病患是否有骨折的危險因子,進行全面而細緻的評估,制定客製化的治療計畫,進一步降低骨折風險。聯合照護模式由個管師、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社工等專業人員組成,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合併院內骨鬆系統持續監測病人用藥與骨鬆狀況;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說明,以助深入了解骨質疏鬆的病因,提供預防方法、營養指導、運動建議及持續追蹤病人用藥狀況等,確保治療照護計畫成功。吳政誼說,年輕時注重飲食與運動,可有較佳的骨密度;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者,更應在飲食與運動妥適配合,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骨鬆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骨鬆檢測,在骨鬆專科醫師協助下,即使骨質疏鬆找上門,也可以讓骨折不再發生。地區醫院第1名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骨科、復健科協力 讓骨折住院者及早復能根據健保署統計,111年全台骨質疏鬆門診就醫人數,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是地區醫院第一名,高達1,615人。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骨科主任林威成表示,該醫院成立於日據時期、歷史悠久,深獲社區居民信賴。一旦有民眾確診為骨鬆,院方即會啟動跨科團隊照護,針對病人量身打造專屬營養、運動與藥物建議,幫助病人漸進強化骨本。林威成表示,年過50歲後,受更年期荷爾蒙驟降影響,骨質、肌肉與神經系統開始快速走下坡,骨鬆可藉由儀器,有量化數值,但其實一個人在確診骨鬆時,連帶浮現的是其肌肉神經系統也在退化。舉例來說,老人因摔倒髖關節骨折被送醫,因而確診骨鬆,除開刀治療外,從病人住院起,骨科即開始與復健科合作,先指導病人做床邊復健運動,並教導其進行阻力運動與飲食技巧,出院後除了定期回診做骨鬆治療,也需維持日常運動、營養均衡,漸近改善體能與骨鬆病況。林威成表示,民生醫院也會主動針對來院做老人健檢的民眾,找出過重或過輕、曾做乳癌化療、長期類固醇等骨鬆高危險群,主動對其進行骨鬆衛教,甚至安排骨鬆檢查,以及早發現骨鬆病人,讓病人得以改善骨質,增進生活品質。基層診所第1名台南黃怡方診所/多年經驗與高度警覺 揪出骨鬆患者並轉介根據健保署111年統計,骨鬆就診人數最多的基層診所,是位在台南仁德區的黃怡方診所,共有725人。診所醫師黃怡方點出,開業近32年,有的患者從年輕看到老,靠著執業多年的眼光,揪出民眾可能患有骨質疏鬆的危機。黃怡方表示,診所位於鄉村地區,前來就診大多以年長者為主,約占六成。而診所為家醫科,主要治療當地民眾感冒病痛,不過黃怡方發現,近15年來,骨鬆的病患逐漸增多,大約每100人看診就有近20位有此情形,主要為65歲以上長者,其次為特殊疾病或洗腎患者。黃怡方說,診所從93年就開始執行「家醫整合醫療群」,與台南市立醫院合作,一發現病患可能有骨質疏鬆的風險,就會建議病人做進一步的檢測。患者多數是從黃怡方開業以來就看診的老朋友,每當他們就診時,黃怡方會觀察他們行走的步伐是不是有異,再藉著問診時與病患聊天,發現他們時常反映「近來走路痠痛」或「時常跌到」,靠著多年經驗及高度警覺,會初步請患者適時補充鈣質,嚴重者會請病人到合作醫院進行骨密檢測。「打個電話幫忙安排是小事,病患的身體健康是大事。」黃怡方說,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舉動,能夠幫助更多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患者。111年骨質疏鬆症門診就醫10大院所及藥品使用情形
-
2023-11-06 醫療.骨科.復健
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復健科醫師提醒3大錯誤動作別再做
35歲的上班族女性,長時間要看螢幕打電腦、低頭回Line簡訊,導致長期肩頸痠痛。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一位在健身的朋友就說她缺乏運動,建議她要健身,強化上背肌力才不會一直痠痛。她找了教練開始身體力行,但是每次健身完,反而肩頸更痛,通常要休息個一週才能再上第二堂課。教練跟她說這是正常的過程,因為平常都沒健身運動,幾次就會改善。接下來的幾次課程,教練慢慢增加啞鈴的重量和組間的次數;但是痠痛的狀況依舊沒有改善,直到第五堂課上完,她已經痛到影響到睡眠,甚至手發麻,教練建議她先暫停課程去看醫師找出原本疼痛的原因。以上的場景都是真實,且每週都會有這一類「認真健身、但越做越痛」的族群掛病號,為什麼會這樣?醫師不是建議我們要多做運動?要多健身多增加肌力、才不會痠痛,但為什麼健身反而沒有改善?越做越嚴重!回到剛剛上班族女性的案例,在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才發現病患大學畢業後沒有規律運動,升上主管後又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因而上背的肌筋膜都非常僵硬。臨床測試也發現胸肌緊繃和背肌無力,且輕輕按壓都會誘發病人的疼痛。頸椎的X光檢查下,也呈現第5,6節有椎間盤狹窄和骨刺,做骨刺神經理學檢查,也會讓病人瞬間手麻;我請病人說明一下她的健身運動。教練說因為她肩頸痠痛,應該訓練強化上背,所以安排了「肩推運動」和「划船運動」。這也是基礎健身很常用到的運動訓練,病人也示範了她健身時的動作,我發現有三大問題,而這也是很多人在健身時容易忽略的。健身運動常出現三大錯誤動作模式1.沒有在正確的起始動作(如圖一圖二)在做上背的健身動作,還是呈現錯誤的烏龜脖、圓肩及駝背,自我調整本體感覺不足且原本就習慣錯誤姿勢,再加上教練沒有好好看顧在健身「起始動作」的姿勢是否正確。一旦起始動作錯誤,頸椎和肩關節就會呈現過大的壓力,肌肉就會承受過度的張力,每做一次動作、就是一次的傷害。2.動作的過程、出現不正常的代償在「肩推運動」(圖一)和「划船運動」(圖二),照理說應該是上背肌群、擴背肌及三頭肌出力,其他的肌群做一個輔助的腳色。然而當上述肌群沒有出來做功(可能因為啞鈴重量過重,肌肉沒有喚醒),就會造成其他「代償的肌群」出來做功,譬如說,脖子的肌群(胸鎖乳突肌)過度的出力,常常會看到當重量超過自己負荷,健身者就用脖子出力(臉紅脖子粗),然而健身不是脖子在健身,錯誤的代償會使得原本沒有痛的肌群也痛起來、本來就有問題的疼痛卻沒有改善。3.健身超過自己能負荷的能力現代人能運動的時間短,都會希望以最短的時間達到訓練的效果。但是運動的訓練和肌力的增加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時候訓練超過自己能力負荷時,肌肉的疲勞沒有得到好好的休息得以恢復,可能多增加一組的訓練,就會造成肌腱的撕裂傷及疼痛的發生。肩頸上背痠痛、健身需要注意三大要點1.避免過度強調單一肌群訓練在上背及上身的健身訓練,很容易會強調單一肌群的訓練,女生會駝背痠痛,教練就會強調要加強後背肌群(斜方肌、擴背肌和菱形肌),男生想要看起來上身比較壯就會強調練胸肌,然而在這樣「單一訓練」的過程很容易造成肌肉的痠痛和受傷,人體的肌群作用是很複雜的,是以肌肉環環相扣的筋膜鏈概念,以及主動肌群與拮抗肌群作用去組合出一個動作。上班族肩頸痠痛,很常的原因是前側筋膜鏈(胸肌、前三角肌)太緊、後側筋膜鏈(束脊肌、擴背肌和菱形肌)太弱,造成筋膜鏈的失衡,在健身訓練的過程,必須先把前側鏈做靜態的伸展拉筋再慢慢加強肌力訓練,相對後側鏈的肌群是因為太弱所以訓練的組數可以比前側鏈多1-2組,這樣才是完整又周全的訓練。(如圖三)2.加強靜態伸展及動態關節活動健身前原本就長期不良姿勢肌肉很緊繃,因為運動時間有限,沒有適度的伸展放鬆,一旦重量訓練,肌肉反覆的收縮刺激,更容易造成肌肉的僵直和發炎。以肩頸痠痛的案例來說,大部分人是駝背、圓肩及胸肌太緊,在訓練計畫前必須要把前側鏈(胸肌)做靜態的伸展拉筋,搭配肩關節活動和肩胛骨內收運動,再開始由後側鏈(背肌)開始訓練。3.強化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所有的健身動作,核心肌力強化和脊椎穩定都是健身的基本功,沒有好的核心穩定,在做上半身的肌力訓練,就很容易讓姿勢垮掉,且無法有效的發力,在訓練肩頸的健身課單中,核心的穩定訓練是一定要加入的。簡單的如橋式、棒式、深蹲、硬舉及平板式都是可以增強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的訓練。上述個案我建議暫停健身課程,先積極處理頸椎神經性問題,再藉由復健運動、徒手治療改善了她長期圓肩及駝背問題,同時指導她正確工作姿勢、健身運動的觀念。四週後她開開心心回到例行的健身運動,不用再擔心《健身不成反傷身》了! 健身風氣在這幾年盛行,復健科醫師也會鼓勵病人,在有氧運動之外,也要增加肌力訓練,除了可以預防肌少症,也可以增加肌肉筋膜血液循環,減少痠痛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健身運動前,初學者還是建議先找復健醫師評估身體是否有不適合的擺位動作?或是先處理肌肉骨骼原本受傷或痠痛的問題,之後再找專業教練指導,才能徹底的改善痠痛增強肌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我都有在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31 醫療.巴金森病
中風後要當心!4步驟揪出躲在中風後遺症下的巴金森病
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STEP4巴金森病有哪些種類一次看巴金森病依不同致病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中又以不同致病機轉細分許多類別如下:原發性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41歲之後。41歲以前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症候群,並依發病年齡分為:📍青年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21到40歲間,青年型巴金森病與典型巴金森病症狀類似,是因大腦黑質部有路易體的存在。📍少年巴金森症候群:發病年齡在20歲之前,則是一些類似巴金森病症狀,以及許多不同病理特徵的混合,患者腦內並沒有一般巴金森病患者特有的路易體,所以叫做巴金森症候群。非典型巴金森病(又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好發於成年人,是進行性神經礙障的一種,病程發展過程中,會造成紋狀體當中的多巴胺缺乏,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臨床表現,此外也有其他症狀,亦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病人一開始可能被診斷為巴金森病,但隨著病程發展,有15%的病患會出現其他非典型的症狀。📍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症狀合併有自主神經失調,如性功能障礙、排尿困難、姿態性低血壓、平衡障礙等。📍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病患的眼球運動會受到限制,特別是垂直方向的運動,這類病患的進展速度較快,發病5到10年內就會臥病在床。📍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除一般巴金森病症狀外,也會現出單側肢體僵硬、大腦皮質異常的症狀。📍擴散性路易體症:有失智、憂鬱、幻覺等認知功能異常,波動起伏的意識和行動緩慢、僵硬、顫抖及自主神經障礙等巴金森病症狀。次發性巴金森病:源自於各種因素造成,包含常壓性水腦症、腦瘤、中風、藥物或感染等。📍常壓性水腦症:由於腦脊髓液的積聚,造成腦神經組織的損傷,症狀除步態不穩之外,還伴隨失智、尿失禁等,走路步距會變小,就像腳被地板黏住般,踩著碎步往前衝,症狀主要是舉步維艱,較少顫抖情形。📍腦瘤:腦瘤生長在大腦基底核附近,會壓迫到運動神經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中風:腦血管阻塞導致血管內血液流動受阻,會出現臉歪嘴斜、口齒不清、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等症狀。若中風位置發生在控制運動的基底核附近,症狀就會類似巴金森病,由於症狀主要發生在下肢部位,又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藥物:藥物引起的巴金森病通常發生於身體的兩側,與一般典型巴金森病的單側開始不同,常見導致的藥物為抗精神病藥物及止吐藥。📍毒素及感染:像錳與其他金屬、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及感染,包含愛滋病、結核病等,可能也會出現行動緩慢、僵硬、姿態不穩等巴金森病的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02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吃什麼加速骨頭修復?除了補鈣、蛋白質⋯別忽略「它」!還有3大飲食禁忌別碰
22歲李先生騎機車分神與對向汽車對撞,導致雙手腕遠端橈骨骨折,及左大腿外踝粉碎性骨折,骨科醫師立即為其進行開放性復位固定手術,手術後患肢即開始接受不同階段之復健,在受傷後5個月完全回復原本的工作能力。醫師提醒,骨折應進行骨頭復位固定、護具輔助、營養保健及復健運動等治療原則,更警告3點飲食禁忌千萬別碰。 郭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柏聖表示,台灣城市道路擁擠、車禍層出不窮,用路人常見創傷中又以骨折為大宗;加上超高齡化社會即將到來,老者不小心跌倒也易致骨折的發生,因此骨折的治療及復健需求越來越被重視。骨折治療4大原則 洪柏聖指出,若民眾遭受到外傷骨折,送到醫院接受治療,在治療階段上需把握以下原則:1. 適當的復位與固定 骨折的治療大致分為閉鎖式復位固定和開放性復位固定。除了少數狀況如小孩骨折、位移不嚴重或年長無法手術患者之骨折,會使用閉鎖式復位固定外;大部分都會打開傷口進行骨折的復位固定,並使用骨板或骨釘固定患處,使用互鎖式骨板通常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另外也可使用填充物幫助骨折癒合,如:合成人工骨、去礦化骨基質(DBM)等。 2. 護具保護患部 骨折患者在手術後,必須遵照醫師指示,使用護具或輔具保護患肢並用以日常移動,不可大意提早除去護具或下肢負重,否則容易使患處二度受傷,須謹慎小心。3. 補充營養幫助癒合 在營養補充方面,鈣質及蛋白質,為骨頭生成及傷口癒合需要的重要成分,建議適度補充:.蛋白質:蛋白質可以幫助骨骼肌肉生長,可從肉類及蛋類中適度攝取優質蛋白質,或飲用高蛋白營養補充品。 .鈣質:鈣質是骨頭生成的主要元素,可攝取奶類、起司、乳酪或芝麻等富含鈣質的食物。 .礦物質及維生素:磷、鉀、維生素C及維生素K等,皆為骨骼生成必須之物質,可從五穀雜糧及各類蔬果中攝取。4. 開始適度復健,回復骨頭功能 骨折患者在患肢接受手術或護具保護等初步治療後,應立即接受復健治療,可以減少患處水腫、關節沾黏及降低疼痛,待骨痂初步生成之後,就能開始進行被動性運動及「等長收縮運動」 (isometric exercise),可幫助關節保持靈活、避免攣縮,再來可進一步開始主動性運動及「等張收縮運動」(isotonic exercise)以訓練肌肉力量,從而漸漸回復往日功能。骨折術後飲食禁忌 此外,洪柏聖特別提醒,骨折術後飲食禁忌如下,建議能不碰就不碰:.抽菸或二手菸:香菸中的尼古丁物質,會影響骨骼及傷口癒合。 .過量的咖啡因攝取:建議一天勿攝取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進而影響骨頭癒合。 .易引發脹氣食物:一開始不方便行動,腸胃蠕動不良,如吃了易脹氣食物,可能更顯不適。而許多民眾認為骨折手術後應好好休養,能不動就別動。但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的骨折術後建議,其實骨折術後的復健相當重要,能夠減少患肢疼痛及復原的時間,也能避免組織沾黏的機率,適當進行復健運動可有效加速康復。【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741.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1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尺側副韌帶撕裂!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 圖表看最常受傷的運動項目
近日的美國職棒聯盟MVP獎大熱門,天使隊的大谷翔平。在比賽中受傷退出首發,右手肘經核磁共振(MRI)檢查後,診斷為尺側副韌帶(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UCL)再度撕裂。這已是大谷翔平第二次撕裂。他在 2018 年也受過同樣的傷,並接受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目前正評估是否接受二次重建手術。本季球季因此報銷。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為投手最常見的受傷部位之一,投手手臂的高速投球動作,特別在揮臂加速期的過程,會造成關節與韌帶極大的扭轉壓力,這也是投擲類運動員為何常受傷的原因。而大谷翔平目前雖因手肘的韌帶撕裂無法投球,但他也開啟了他擅長的「右投左打」的打者模式。為何在在尺側副韌帶撕裂的狀態下,他仍然能有強勢的打擊?甚至仍能在高強度的大聯盟內有亮眼的表現呢?因為投手投球與打者打擊時,所運用到的肌肉為不同肌群,各部位承受的壓力與張力也不一樣,加上大谷翔平為「右投左打」的模式,因此右手肘韌帶的負荷較小。雖然切換到打者模式,但棒球打者的運動傷害,也仍應謹慎看待。免得一不小心又有了新的運動傷害。因棒球選手常見的受傷部位,在投手與打者有著蠻大的差異。以下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右投左打的潛在受傷風險?投手常見的受傷部位●旋轉肌群 / 肩關節唇撕裂:投球揮臂時因壓力導致輕度至中度撕裂●尺側副韌帶(UCL)撕裂:UCL負責肘部穩定性,甩臂時受傷撕裂導致疼痛●手掌/手指:手腕損傷與球、球棒、地面或其他球員碰撞而受傷●足部腳踝扭傷:過度使用導至疲乏衝刺、滑壘或不合的鞋子導致受傷 打者常見的受傷部位●胸廓損傷:揮棒過程因肌群過度收縮與伸展,導致受傷,感覺像肋骨骨折●大腿後肌拉傷:常因缺乏熱身、過度疲勞或突然加速導致●膝蓋受損:常因反覆衝刺、急停、扭轉而導致尺側副韌帶撕裂 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大谷翔平的受傷,雖然感覺在遙遠的美國大聯盟。但尺側副韌帶的撕裂其實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熱愛運動的你,所喜愛的運動,是否也是容易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運動呢?國外研究統計了16年間136位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選手,去統計他們從事的專項運動。經過統計後發現,我們可以從得知最常見受傷的運動第一名為棒球、第二名為壘球、第三名為美式足球、第四名為標槍。其他的項目還有排球、籃球、體操、啦啦隊、綜合格鬥。我們可以發現前四名的容易受傷的運動,很大的共通點都是投擲運動。且棒球投手的受傷率,是遠遠大於其他運動的。你所熱愛的運動,是否也榜上有名呢?如果有,在運動時請做好賽前暖身與賽後伸展。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是否需手術?視韌帶斷裂程度而定但若我們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我們的韌帶仍然受傷了。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每個人都需跟大谷翔平一樣,去做韌帶重建手術嗎?先別擔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上面那136位運動選手的受傷狀況,與他們後續治療方式。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中,大部份都是扭傷發炎(60位),接下來是部分撕裂(39位),而完全斷裂(36位),二次斷裂(1位)。一般來說,開刀與否與韌帶受傷的嚴重程度成正比。臨床上,若是韌帶完全斷裂(第三級)且關節活動不穩定,可考慮接受韌帶重建手術。而如果韌帶受傷的嚴重度,未達完全斷裂的程度。僅為扭傷發炎(第一級)或部份撕裂(第二級)。則可選擇復健治療、增生療法注射、PRP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等非手術治療。以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為例,絕大多數的扭傷發炎的選手,接受非手術治療即可(93%),部分撕裂的一半會開刀(51%),而完全斷裂的則是八成會開刀(78%)。因此萬一我們真的受傷了,建議盡快找專業的醫師精確診斷與詳細檢查外。可透過高解析的超音波,來確認韌帶的受傷程度,判斷決定治療的方式。除了手術外,現今醫學發展進步,也有許多非手術的治療法能幫助受傷的你。像是從血液中萃取高濃度的血小板生長因子(platelet-rich plasma, PRP)來修復韌帶再生,注射高濃度的葡萄糖也可以協助組織增生。同時醫師也能依據不同的韌帶受傷狀況,選擇各式不同的復健儀器來幫助修復。復健治療師們,也能透過各種復健治療訓練,來恢復動作的功能讓你重返熱愛的運動賽場。復健科醫師與治療師,是受傷的你最好的陪伴者與守護者!受傷的你除了上述治療方法外,有沒有什麼復健運動是在家可以做的呢?以下再讓醫師陪你用一張圖來搞懂:尺側副韌帶受傷的自我復健運動。尺側副韌帶受傷 – 自我復健運動●垂直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以垂直之角度彎曲手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側向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向內側將手腕彎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反向伸展手腕運動以健側手,反握患側手指,將手掌與手腕反向伸展,一組 10 秒,重複 3 組現代之醫學治療發達,雖可透過各種醫學治療來延續投手的職業生涯。但如何「預防受傷」才是關鍵。應透過賽前的科學化訓練、賽中不過勞地嚴謹配球與分配局數、賽後的疲勞恢復與修復計劃。同時讓醫師、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教練們。大家一起多管齊下地守護運動員與選手。才是延續運動選手生涯的最重要關鍵。(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大谷翔平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從受傷到恢復全解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5 醫療.中醫
肩膀卡卡抬手會痛是五十肩?中醫師教你「3招運動」紓緩
你有五十肩困擾嗎?是否會手臂舉不高且抬起來就痛?中醫師授3招紓緩五十肩。了解五十肩五十肩正式的醫學名稱是『冰凍肩』或稱為『粘黏性關節囊炎』,它是一種不明原因的肩關節疼痛與活動受限的疾病,是肩部軟組織及關節囊腔等受損之通稱,主要決定症候是肩關節的"被動"與主動的活動範圍的喪失,類似關節被冰凍之後無法活動自如一般。因為它好發生於五十歲左右的病人,因而得名。肩帶是非常複雜的三度空間關節,也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可能因某次用力過猛或動作失當,因而引起內部組織受傷、粘連,日積月累,終於造成整個關節囊都受影響。肩關節的活動受限,日常生活活動困難(如梳頭、拉拉鍊等),甚至晚上睡覺亦感困擾,經常因壓到患側肩膀而痛醒。治療時必須配合適當的肩部運動。五十肩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原發性的五十肩,一種是次發性的五十肩。►原發性的五十肩:原因通常不明,大多與關節的直接受傷”無關”。►次發性的五十肩:與關節的直接傷害有關,如骨折、旋轉肌破裂受傷、肩部附近手術(胸部、心臟手術)。臨床上兩種形式的五十肩常同時發生。而原發性的五十肩占多數,所以坊間關於五十肩的描述以原發性為多。原發性五十肩,臨床病程分為三個時期•冷凝期或疼痛期疾病初期,不管肩膀怎麼動都痛,甚至不動或睡覺壓到也會痛,夜間疼痛會加劇,患者通常因為疼痛而睡眠品質不佳。肩部活動會逐漸受限,此期約2-9個月,最長可延續一年。•冰凍期或僵硬期疼痛會逐漸減輕,但肩部活動會因為關節沾黏攣縮受限,無法完成是常生活的諸多動作,如梳頭髮,穿衣服,穿內衣等。此期平均約9個月,之後活動限制慢慢解除進入解凍期。•解凍期疼痛減到最輕,甚至不痛,活動的限制慢慢解除,但約只有10分之一不到的患者可以恢復到未發病前的9成活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肩部疼痛活動受限都是五十肩,例如:常見的肩部肌腱炎,因為肌腱疼痛發炎導致關節某些方向會有疼痛現象,並有主動的肩部活動受限,但被動活動受限幾乎沒有。此外,慢性肩關節後脫臼,創傷後之關節僵直,旋轉肌套破裂,肩關節腫瘤與關節撞擊症候,都可能造成肩部活動受限,須詳細詢問病史,與進一步理學或影像檢查來鑑別診斷。五十肩 中醫治療五十肩中醫又稱為「露肩風」,多為過度勞累,風寒邪氣趁虛侵襲肩部經脈所致。風寒侵襲經脈,導致氣血阻滯,經脈凝滯而形成肩痛,固又稱為「肩凝症、凍結肩」等,屬中醫痺症。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脈絡不通故發本病。針灸:活血化瘀,搭配內服外敷藥效果更佳中醫對於五十肩治療,其一是中藥內服採用分期辨證論治,可以縮短療程,加速五十肩的痊癒;其二是針灸治療可疏經活絡,通調氣血,減輕疼痛,加速組織的修復及關節正常活動,常以「肩三針」和「條口透承山」等特效穴為主。若是不敢針灸的患者,亦可以單獨採用中醫傷科治療。五十肩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在外觀上也看不出來,平時不動則已,但只要牽動肩膀,往往會引起疼痛與動作困難,不但影響病患日常活動,也造成生活起居上很大困擾,因此千萬不要拖延治療時機,提早接受治療是上策。自我運動,可以增加肩關節與肩胛骨的活動度重點在於運動的強度與頻率,一開始不妨輕一點,多做一點,有空就做,然後慢慢增加其強度。每天四~六次,每次10~15 分,為減少運動時之疼痛,可事先以電熱毯或熱水袋作熱敷15分鐘。►鐘擺運動:弓箭步(前腳彎,曲後腳略彎),彎腰,令患側上肢自然下垂,然後做前後、左右、順逆時鐘的甩動,動作由小漸,大若疼痛厲害,可只做前後甩動,要領是肌肉要放輕鬆,亦可手持重物(罐頭或保特瓶),可提高效果。 ►手臂爬牆運動:正面(或側面)向牆,以手指爬牆,並將身體貼近牆壁,可在牆上做記號,看看是否一天比一天進步。 ►拉毛巾運動:肩關節運動-訓練肩關節內轉及外轉的運動,改善沾黏情況,增加肩關節活動的角度1. 雙手各執毛巾分別抓住長毛巾的上下兩端,毛巾垂下,在背後,兩手一上下2. 使用健康側,緩慢將患側手,朝關節活動受限的方向伸展,直到有緊實感。3. 維持10秒再放鬆,上下拉動毛巾10次,每天四~六次※要領是要以持續穩定的力量牽引,切忌突然猛力硬拉。※動作時不可彎腰或駝背。※要維持就要經常性且有耐性的進行復健運動。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維持良好的姿勢,注意肩關節的正常活動,避免因過度使用,而造成肩關節的傷害,並可減輕肌肉及關節的張力,若有任何酸痛無力的毛病,必須經由醫師詳細的檢查才能得到最安全及正確的治療。※本文由
-
2023-05-24 醫療.骨科.復健
肩膀痛就是五十肩嗎?3典型症狀助判斷,居家簡易4招自我伸展運動
「許醫師,我該怎麼辦?」一位抱著小女娃的新手媽媽,因為五十肩的關係,她已經好幾個月無法好好吃、好好睡。2022年內政部統計「首次生產婦女之平均年齡」從民國64年的22.9歲已延至110年31.23歲,也就是說,現代女性晚生了近十歲才生第一胎,讓過往不會有交集的「生產」及「五十肩」這兩種身體狀況,於這個時空開始重疊,因為五十肩正是好發為年齡範圍在40至60歲之間,尤以女性為多。年齡加上孕期本身會因應生產而分泌鬆弛素(Relaxin)讓軟組織鬆馳、變軟,造成關節支持度下降,造成肩部損傷機率增加,更容易引起五十肩。肩膀痛就是五十肩嗎?五十肩到底是什麼?又有那些症狀?五十肩在西醫正式的醫學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 of shoulder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顧名思義是肩膀的「關節囊」「沾黏」的「炎症」。「關節囊」(圖一)民眾可能相當陌生,醫學上「囊」(capsule)是指「包起某個構造的袋狀組織」。肩關節是「肱骨頭」及「肩胛骨的凹窩」所構成,固定組織是以「肌肉」、「韌帶」(連接骨與骨)、「肌腱」(連結肌肉與骨頭)及「關節囊」組成(關節全部包在一起),因而可以做伸展、彎曲、內外旋、內收、外展動作不需擔心脫臼。 五十肩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續發性」五十肩有因果關係,如車禍;而「原發性」的五十肩則是病因不明,可能跟年歲漸長的身體代謝率降低有關,當關節內的代謝速度低於修補,便產生關節囊發炎、沾黏及攣縮,進而產生典型「角度受限」、「睡眠壓痛」以及「活動疼痛」三大症狀。五十肩的「角度受限」容易跟其它肩部疾病混淆,因疼痛時會避開引起疼痛的動作,如「夾擠症候群」一樣都會有「手舉不起來」的「角度受限」的狀況,但透過復健專科醫師在診間理學檢查,就能夠輕易分辨是「痛到舉不高」還是「卡到舉不高」,而能對症下藥。孕產婦五十肩不需忍痛 專科醫師開藥不怕傷害寶寶當肩痛發生,孕產婦請記得「保護寶寶」並不等於「犧牲媽媽」,可以至復健科,由專科醫師評估後,提供不影響胎兒或母乳的藥物以降低疼痛感、或是熱敷緩解肩部周邊肌肉緊繃,不需忍痛。如復健科「經皮神經電刺激器」(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or,TENS)的電療儀為80~120Hz頻率,文獻指出對孕產婦的影響不大;此外,「熱敷」能讓周邊血循增加,亦有良好的心理回饋,都可以請醫師評估後使用。居家簡易四招自我伸展運動除了儀器,「全關節角度伸展」能有效降低五十肩帶來的不適感,以下為居家簡易四招居家自我伸展運動:*運動請量力而為,若有嚴重疼痛不適,請即刻停止。保守治療五十肩還沒好,侵入性治療直接處理關節囊當「保守治療已一個月無明顯改善」、「疼痛影響睡眠,每週三次以上」時,民眾也不用過於氣餒,可考慮以「侵入性治療」做為進階治療的方式。●五十肩的治療核心為「去除沾黏」,方式有三「肩關節囊擴張術」、「關節鬆動術」以及「肩關節內視鏡」:「肩關節囊擴張術」是將液體直接注進關節囊中,為五十肩的專一特殊治療方式,利用的是「關節囊」的包裹特性,等於是24小時持續性將關節囊利用液體壓力和緩撐開,門診處置,為自費項目。●「關節鬆動術」由醫師直接拉動肩關節,將關節囊沾黏的部份以特殊手法拉開,通常過程會麻醉後一次徹底執行拉開沾黏,搭配術後麻醉藥物降低不適。需要住院、進開刀房,有健保給付。●「肩關節內視鏡」是在肩膀上開2到3個不到1公分的微型傷口,將內視鏡放肩關節內,以前端鉤狀的微創關節鏡器械將看到的沾黏去除。須住院、麻醉,恢復期長,適合五十肩第三期纖維化嚴重的患者。需要住院、進開刀房,有健保給付。所有治療都需要搭配一至三個月的復健運動,增加肌力、提高關節活動度及校正本體覺。(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孩子跟五十肩一起來報到!孕產婦五十肩原因、運動、治療一次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五十肩疼痛睡不好?物理治療師教你有感舒緩的復健運動
做家事抬手臂肩部就又緊又痛?睡覺一翻身就痛到不行?從肩部不適感到舉手困難,你可能要小心是不是「五十肩」找上門了!沒關係,啾c物理治療師將教大家如何自我檢測五十肩症狀,以及示範有效的居家復健運動,幫助大家緩解不適感,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五十肩」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的總稱,初期的疼痛階段常常讓人疏忽,以為只是勞累、睡不好。啾c物理治療師在影片中示範五十肩的三個檢測動作,當你的肩膀轉不開、打不開甚至無法插腰,就要趕快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啾c物理治療師建議第一期疼痛期時做些鐘擺運動和被動關節的運動,可以減少進入第二期時沾黏嚴重的情況。若進入第二期的僵硬期,可再做輕微肩膀拉伸、肩胛骨活動及等長收縮的運動,藉以活動肩膀周遭的肌肉讓它們不至於萎縮。啾c物理治療師說,除了配合醫院療程之外,在家可以多做這些復健運動,不但可以讓五十肩疼痛的症狀稍微緩解,也可以讓之後的關節沾黏的預後更好。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肩關節運動做起來,避免五十肩找上門!原始影片啾c物理治療師YT:啾c物理治療師FB啾c物理治療師IG延伸閱讀咬牙切齒、開不了口?物理治療師教你一招嘴巴筋膜放鬆術!時常偏頭痛、腳痙攣抽筋有可能缺鎂?醫師教你補鎂飲食四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3-21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術後轉頭困難、肩頸緊繃?3方法緩解肌肉與關節硬化
頭頸部腫瘤的病人在治療後,常會抱怨整個頭部不能動,肩頸很緊繃,甚至騎摩托車時,連稍微轉頭看後照鏡都覺得很吃力;開口講話與吞嚥咀嚼出現困難,造成有口難開的情況。當病友進行手術、放療或化療後,很容易出現患部周遭纖維化、關節攣縮、張口或吞嚥等問題。因為頸椎是上臂神經根的出口,當肩頸軟組織變得很緊繃時,容易影響到肌肉、血管與神經組織的活動度,不僅患者頭部轉動受限,還會出現手麻與肩頸疼痛症狀,甚至會發生偏頭痛和暈眩。咀嚼困難需尋求牙科外,顳顎關節僵硬則可透過復健運動緩解。該如何緩解頭頸癌治療造成肌肉與關節硬化問題,讓脖子和肩膀恢復正常活動,建議可以嘗試以下的方式改善。1.改善患側肩膀內、外轉動①準備一根棒子,用患部的手從背後握住下半部,再舉起另一手往後握住棒子上端,往前拉來帶動患部的手,可增內轉的角度,至少維持10到15秒,重複五次。②把身體靠在牆邊,雙手在身前握住棒子,健側邊的手開始往患側邊推動,這時患側手會覺得緊繃。在過程中,患側邊的手要加夾住腋下來完成推動,持續15秒到30秒,來回五次。2.放鬆顳顎關節①針對張口困難,可利用手指和中指,一起在耳後的下顎骨處往前帶,嘴部同時張開,顳顎關節會因此往前帶動。②做下巴周邊阻力訓練,嘴巴微微張開,用大拇指撐住下巴左側,但嘴部在受力下仍維持在前方,然後再換手做右側的訓練。接著可用食指施力下巴的前方、後方,下巴的四個方向輪流按壓,每次3到5秒,重複五次。3.改善頸部緊繃透過上斜方肌運動來改善頭頸部的緊繃。先用左手碰觸頭部右側,輕輕把頭部往下壓,約15到30秒,然後換邊進行。若是無法透過上述方式緩解,症狀嚴重的個案建議到復健科、耳鼻喉科、牙科或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尋求進一步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8 焦點.長期照護
助行器、助步車,該買哪一種?復健科醫師教挑對種類及正確使用
畢業50年的同學會聚餐,剛好有三位長者推著助行器前來,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起各式助行器。王伯伯跟朱阿姨說:「哇! 你的助步車有輪子和椅子,看起來氣派又舒服,像賓士一樣,還有貼反光條和夜間閃爍行走警示燈,我也要去買一個來用!我的笨重又沒有輪子,要用手提起再放下,一步步往前,真不方便。」 旁邊的林阿姨趕忙勸阻「燈是可以裝一個比較安全,不過我看你走路搖搖晃晃的,用有輪子的怕不穩危險哦! 」 邱伯伯跟著附和「我上次換完髖關節也是用沒輪子的助行器,這樣比較穩啦!你要是想換別種的,先跟你的復健科醫師討論一下比較好,免得白花錢又危險。」助行器種類繁多,大小不一,要怎麼挑選及使用比較好呢?助行器的使用時機相較於其他的助行輔具, 助行器能夠提供的支撐穩定度最高,對於平衡不佳,嚴重感覺異常,害怕跌倒或是需要大幅降低下肢的承重的人是一個好的選擇。如: 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個案, 較重度的巴金森氏症, 明顯失智或平衡控制不佳的長者…等。但是相對而言, 助行器必須四足點都在同一個平面上 ,所以對於戶外步行的使用 明顯受限。 也因為支撐多, 長期使用而不配合其他的肌力訓練,核心臀肌易弱化。 也不適用於單側肌力 不足,如中重度中風個案。因此如果是一個可以積極復健治療的個案,還是會透過 各項復健運動訓練,逐步降低對助行器的依賴。 四腳拐杖、單拐… 可以成為能力進展後的選擇。助行器的高度及握把助行器放在使用者前面30公分 (助行器應部分環繞使用者),使用者肩膀放鬆,上臂在兩側,手肘彎曲20度,扶手握把的高度應該和手腕同高。不要把把手設得太高。 若有手部退化性關節炎, 把手處可以使用稍微粗一點;有手汗情況的則要注意手滑的情況,要增加握把的摩擦力及吸汗。若會在夜間出門行走,也建議加貼反光條及安裝夜間警示燈,以提醒其他用路人。打開助行器時,要聽到卡榫”卡”的聲音,確認有完全打開並卡緊固定後再使用。助行器放在使用者前面一步的距離,保持背部挺直,不要彎腰,先往前踏入一隻腳到助行器範圍,再帶入另一隻腳。但如果是骨折或手術後的病人,使用助行器的走路步態方式,要先詢問過醫師再使用。此外,不要把助行器放太遠以至於一直走在助行器的後方,也不要在不平整的路面上使用。助行器的種類標準助行器提供最大的穩定度,但使用者需要不錯的抓握力及上肢的支撐力。並需要上肢較強的肌力把助行器舉起往前放,因此行進時會較為費力及費時。另外,雖然太重的助行器會增加上肢的負擔,但過輕的助行器也可能會影響重心而增加跌倒的風險,因此務必使用者親自試用才安全。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標準助行器的小改款為R型助行器(兩階式助行器),當從椅子上站起來時,能先前傾扶著下方段起身,再接著使用上方扶手前進。因此對於從椅子上站起來很困難的人,提供了較佳上肢輔助站起的功能,缺點是較為笨重。左右交叉型助行器可左右交替前進,不須將助行器抬起雙前輪助行器穩定度較標準助行器差,但適合上肢肌力較弱或上肢協調度不佳的人。使用時不可將重心過於前傾,以免跌倒。輪子選擇上,3吋的輪子較適合室內使用,5吋的則較適合室外使用。第一次使用時建議有他人陪伴協助,以預防跌倒。四輪助步車適合不需倚靠助行器來維持平衡的人。市面上販售的常配有椅子,可以提供耐力不佳或容易疲勞的人使用,但是坐在這種有輪子的輔助椅上還是有其風險,坐的時候要特別小心。第一次使用時建議有他人陪伴協助,以預防跌倒。助行器比較如果看完以上的說明及表格還是不確定的話,請洽詢您的復健科醫師並實際到店鋪試用,以免買了不適用的,又增加自己行走的危險。縣市的輔具中心現在也可以 提供再利用的助行器,或是替換前足的滑輪( 如新北市輔具中心…)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好用又安全的助行器。也希望大家有能力把助行器作為復健訓練的中繼輔具,能夠透過積極復健, 放開助行器,更往前邁一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卡卡、爬梯無力?簡文仁:關節保養要走在退化之前
【本文重點】根據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的說法,受骨關節炎影響的關節很難恢復活力,治療只能減緩惡化的過程。隨著體力在40歲後迅速下降,肌肉流失加速,缺乏運動會導致關節炎的發展。簡文仁建議從小進行均衡飲食和力量訓練,以保護關節,並攝取葡萄糖胺、軟骨素、鈣和維生素D,以保持關節液和增強骨密度。運動對於保持關節健康也很重要。--by ChatGPT退化性關節炎讓不少長輩「行動受阻」,不過退化性關節炎非一日造成,許多人常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尋求保養方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出現後,要透過保養或飲食讓關節回春幾乎不可能,僅能讓惡化速度變慢。人到了40歲後,體力會快速下降,行動力變差,將加速肌力的流失,如果沒有趁早保養,退化性關節炎很快就可能上門。關節保養要從年輕開始,維持肌力才能保護膝蓋。25歲到30歲是人類體能的最高峰,30歲到40歲則是體能高原期,40歲後體能大幅下降,會增加肌力流失的速度。簡文仁表示,關節保養應該從年輕就開始,年輕時飲食均衡加上肌力訓練,即可達到「護膝」、「護關節」的效果。如果年輕時沒有好好保養,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動起來,沒有肌力保護的膝蓋,不適當的運動可能就會傷害到關節,讓關節受損得更厲害。但40歲以上的人也不用灰心,只要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該馬上開始提早保養與運動。「最怕體力下降後,肌力流失出現惡性循環。」簡文仁說,年紀大懶得動,肌力愈來愈差,長者只補充單方面的營養其實效果有限。他說,除了保持關節的健康,重要的是提升肌肉的力量,並與運動相輔相成才是最重要的護膝方式。補充足夠營養後,再加上肌力訓練,能避免關節炎惡化。關節是由關節液、骨質、肌力組成,簡文仁表示,想要維持關節的基本功能,可以先從這三部分下手。關節潤滑液可以補充葡萄糖胺、軟骨素:加強骨質則可多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強健肌力則建議多攝取蛋白質、咪唑胜肽化合物。一般來說,只要飲食均衡,都能攝取到需要的營養素,但隨著年紀增長,牙口不好、腸胃吸收不佳,就可以透過營養品補充。簡文仁表示,對牙口較差的長輩來說,從吃肉攝取足夠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化合物是由兩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而蛋白質也是一種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的胺基酸對人體較好吸收,幫助牙口不好的長輩攝取所需的蛋白質,再加上肌力訓練,兩相輔相成,能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效?」別等疾病發生才保養。「別等到膝蓋痛再來思考怎麼保養。」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有效?」他說,任何營養補充都是「走在治療的前面」,也就是站在「預防」的角度,及早在疾病發生前就好好保養。如果關節已經受傷發炎,只靠保健品效果會大打折扣,應該要立即就醫治療。不過,簡文仁表示,已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也能透過簡單運動一步步慢慢改善,延緩惡化速度。他建議,在家中可以先做簡易的復健運動,其中五招包括:1. 起立蹲下先坐在椅子上再起身,一次做10個,每次做三組。2. 打地鼠坐在椅子上,想像前方有個九宮格,腳踩九宮格,訓練平衡。3. 屁股搬家坐在椅子上,屁股在椅子上左右移動。4. 高低跑趴雙手扶在椅子上,腳抬起在空中跑步。5. 內八外八坐在椅子上,雙腳踏地做內八與外八的動作。爬梯不傷膝技巧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到底適不適合爬山?有些人完全不敢走階梯,有些人則認為走登山步道可以強化膝蓋。簡文仁說,走樓梯要有技巧才能避免傷膝蓋,「下樓梯要用腳尖,上樓梯要用腳掌」,上樓需要安全的力量支撐上去才安全,下樓用腳尖力量緩衝,才不會增加腳踝、膝蓋或腰的衝擊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3 醫療.骨科.復健
90歲婦膝蓋痛到不能走!靠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 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7習慣一次看
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透過攝取營養、曬太陽及活動增加骨質密度,平時也可以多活動腿部,以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90歲婦膝蓋痛10分鐘都不能走 靠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北部一名90歲的陳姓婦人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十分鐘的路,台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洪碩穗醫師表示,透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三天就出院,幾周後已能行走自如;他建議,民眾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以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透過攝取營養、曬太陽及活動增加骨質密度。陳姓婦人就醫後,洪碩穗發現婦人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O型腿,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原考量婦人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先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仍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退化性膝關節炎」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原因之一北慈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但長期影響台灣將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五大原因之一;好發族群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至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人工膝關節可維持10至15年洪碩穗說明,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至15年就可能須接受再一次的置換,最好能一輩子只一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沒有影響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雖然建議不要讓病患太年輕就接受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相對提升,因此對高齡病患來說,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皆需要更審慎的評估。洪碩穗提到,在裝置人工膝關節時,除了要特別注意人工關節置入的位置及角度之外,也會針對膝蓋附近過緊的軟組織調整,讓前、後、左、右的軟組織鬆緊度達到平衡,幫助術後的行動及復原狀況。像這次陳姓婦人還患有骨質疏鬆,所以手術過程中須格外小心,以免因施力不當造成骨折。術後張阿嬤每天搭配復健運動,很快地在術後第三天就能出院,幾周後已能行走自如,無需助行器,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 日常生活這樣做洪碩穗建議,為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另外,年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延伸閱讀:‧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膝蓋好痛走不出家門,跟著物理治療師做5運動,天天能走超過1萬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脊椎骨折手術後如何自我復健?物理治療師教你三種核心運動訓練
什麼是爆裂性骨折?脊椎骨折手術後該如何自我復健?年輕人由於活動量大遭遇到外力撞擊的機率高,是爆裂性骨折的高風險族群。「肌治生活」物理治療師阿文解說著兩種脊椎骨折特徵,同時也教導術後自我復健的三種核心訓練動作,趕快打開影片來看看!物理治療師阿文說明,爆裂性骨折除了外傷,主要特徵有三種,第一種是外力直接由頭頂作用造成頸椎受傷,合併一些顱腦傷;第二種是骨折碎片位移,破壞神經,造成癱瘓的機率比較大;第三種是脊椎受傷位移,造成脊神經嚴重受到壓迫。關於手術後患者可以做哪些自我復健運動,他示範了頸椎、胸椎和腰椎三種核心訓練動作。每個動作需停留5秒到15秒,每天做15-30下,一天可做3組。物理治療師阿文也叮囑,由於術後脊椎仍不穩定,絶對切忌身體大幅度、劇烈和速度過快以及過度彎曲脊椎等的動作。想了解更多關於身體健康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脊椎骨折別輕忽!原始影片肌治生活 YT肌治生活IG肌治生活FB延伸閱讀時常偏頭痛、腳痙攣抽筋有可能缺鎂?醫師教你補鎂飲食四招!別再輕忽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治療師帶你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1-10 醫療.骨科.復健
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
一位30歲女性前來就診,原本被醫師診斷為普通的肩頸痠痛,沒想到痛竟然慢慢往手蔓延,一下覺得手指尖痛,隔天痛點又跑到下肢,最後幾乎全身都在亂痛。因為疼痛影響,睡眠也受到極大的衝擊,整天疲倦,整個人如一團迷霧罩住腦而無法好好思考。我告訴她這就是纖維肌痛症的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受訪時她說:「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除此之外,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如社交、娛樂、性行為…等均受影響。纖維肌痛症治療四大支柱:運動、心理、衛教、藥物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常常認為自己的症狀不可能會好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要堅守四大原則,有很高的機會穩定控制病情甚至痊癒,這四大原則即是運動、心理、衛教、藥物。●運動:復健科醫師關心病人的日常功能狀態。纖維肌痛症患者因為疼痛容易造成活動量下降易疲勞。因此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傾向不動的生活型態,更易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聚焦疼痛讓病人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造成失能。如何打破這個循環,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下文將會介紹不同疼痛程度下,所建議的運動方式。●心理: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有負面或錯誤的思考,多源自於過去所學習到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性的負面思維再加上其他危險因子共同施壓,纖維肌痛症就爆發了。不論是疼痛還是失眠,都能藉由心理治療介入緩解。●衛教:要認知到這是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病,四大支柱齊做是恢復的關鍵,另外非藥物治療的角色多於藥物治療,也就是復健運動、心理治療、對疾病正確的認知均佔有關鍵的角色,當然藥物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藥物:適當地使用藥物很重要,病人常常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卻步,但是適當的藥物能減痛,甚至提昇運動的意願,目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可在台灣有的藥物是利瑞卡和千憂解。選對運動做,運動好簡單,持之以恆是關鍵醫師要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多運動,病人會說:「我就是痛啊!你要我怎麼動?」其實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在運動方面,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2012年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就提出運動的好處:當時研究納入72人,有氧組36人,肌力組36人,個別執行三週的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有氧組3週後的疼痛指數下降量達到顯著差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肌力組,而有氧組和肌力組的疼痛下降量互相比較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這代表「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減痛同樣有效」。正因為如此,醫師才會大幅地倡導有氧及肌力運動對纖維肌痛症的重要性。你知道嗎?纖維肌痛症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有氧強度公式如下:運動目標心率={目標運動強度*[(220-年紀)-安靜心率]} + 安靜心率目標運動強度( 上述目標心率的乘數):0.3-0.39=低強度;0.4-0.59=中強度肌力訓練則以胸、背、大腿、臀部為主,一週做2次,一種動作以做兩組起始,每組做8至12下。再依耐受度慢慢增加組數、重量和種類。一週內可以以有氧和肌力運動各做2次為目標。若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和教練的引導,更能有效達到維持體能跟肌力的效果。同時減少全身壓痛點數量與疼痛程度、減少無助感和無希望感、改善睡眠並減少疲勞,以及減少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上適用於中度疼痛以下的病人(疼痛指數≤6分/滿分10分)。肌力訓練範例動作1:深蹲(下肢:大腿、臀部)1.雙腳打開約與肩同寬,腳尖微微朝外,雙手向前伸直平行地面。2.接下來,自然下蹲,直至大腿平行地面。注意做的途中膝蓋不可内夾。3.下蹲時吸氣,回到站姿時吐氣,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動作2:雙手後縮及內夾併下肢側移(上肢:胸、中背)1.雙手雙腳併攏,雙手手肘呈約 90 度、前臂靠緊2.腳往右跨一步的同時,雙手打開成倒ㄇ字型往後伸到底,讓肩胛旁肌肉向脊椎方向收縮2秒,可感覺到中背部有出力緊繃威,注意途中不可聳肩。3.手腳回到起始位,雙前臂併攏時互相對抗出力2秒,可感覺到胸部有出力緊繃感。4.手後縮時吸氣,前夾時吐氣(也可反過來) ,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5.此動作強度較輕,可加上彈力帶環繞雙肘以增加強度重度疼痛,仍能做運動,簡單動作立大功然而,有些病人可能連上述的訓練都做不了,例如重度疼痛的病人(≥7分/滿分10分)、合併全身無力僵硬無法下床的人、變天時症狀加劇難以活動的人,此時該怎麼維持體能呢?2010年,太極拳的隨機對照試驗便登上新英格蘭雜誌,向世界證明能太極緩解纖維肌痛症的疼痛。站式太極影片↓:藉由站式太極的意念想像,可同時以身心介入的方式改善身體狀況。若疼痛過於明顯,則改做躺式太極躺式太極影片↓:(躺式太極原本是設計給腎友使用,但纖維肌痛者患者一樣可以練習來維持體能。除了太極以外,瑜珈也是優質的運動,2017年的系統文獻回顧也提到了瑜珈對於纖維肌痛症的益處,陰瑜珈或是正念瑜珈都是很好的運動介入方式。當病人疼痛程度高或病況複雜時,可以考慮躺式或站式太極/瑜珈。簡言之,依照身體狀況做可承受的運動,或許過程中會有疼痛,只要程度可忍受,那就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維持體能與正常功能,重新找回自主而有尊嚴的人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