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6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15
筆 文章
-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膝蓋2度受傷 骨科醫師自療
口述╱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我是一位骨科醫師,三年前赴瑞士日內瓦進修一年,學習新的肩關節手術,喜愛運動的我,當然也會趁機體驗台灣較少從事的「滑雪」運動,甚至挑戰難度高的滑道,沒想到卻摔傷了,造成右膝關節扭傷,膝蓋腫脹疼痛,只能勉強行走。冰敷一至二周 再肌肉訓練「膝蓋受傷的情形,就和教科書上寫的一模一樣。」因為我的專長在骨科運動醫學,判斷應該是單純輕微的「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受傷,決定先冰敷患處10至15分鐘,休息後再冰敷,持續冰敷一至二周,並盡量伸直腿部,以減少疼痛發炎,傷勢會慢慢好轉,傷後兩個月即開始肌肉訓練,盡量每天慢跑,對受傷的肌腱進行物理性刺激,期望可增強肌腱韌帶癒合,約莫半年恢復如常。一年半後,也是棒球運動員的我,恢復了周末不定期打棒球運動,未料,一次運動完返家,驚覺膝蓋再次腫脹不適,判斷可能是方才跪地接球防守所致,同樣的地方再度受傷,我仍舊採行冰敷、休息的保守治療,起初傷勢是每二、三天就腫脹不舒服,一年後疼痛頻率降低,現在大約每兩周才會出現不適,每個月至多還可以慢跑200公里,但更高功能的活動,比如籃球,功能就會稍微受限。內側副韌帶受傷 要戴護膝一般人如果膝蓋受傷發炎腫痛時,建議應盡速冰敷消腫止痛,尋求專業運動醫學醫師確診。若是單純內側副韌帶受傷,就要配戴膝關節保護架固定患部約六周至三個月,勿做粗重的工作,也不要從事劇烈的運動,待傷勢比較好了,可展開肌肉訓練,也就是股四頭肌、後腿肌及內收肌的訓練,以強化膝蓋穩定度,每天訓練半小時至一小時,大部分三個月可逐漸復原。為自己人生負責 好好復健我既是醫師也是病人,角色不同,心境也不一樣。有兩次受傷經驗,我更能了解患者受傷當下有多痛,以及病人患病的心路歷程,更能體會復健之路的痛苦。目前我的膝蓋恢復狀況愈來愈好,但已非從前,即便偶爾不舒服,我也不會多想,「可以生活便足矣,選擇跟疼痛共存,磨練心志。」人都是有惰性的,許多病人會中斷肌肉訓練,但我會讓他們知道,「我跟你們一樣」,分享我是怎麼堅持每日鍛鍊、克服懶惰,鼓勵患者「如果要當自己人生的主人,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讓他們更有動力好好復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醫學辭典:內側副韌帶受傷內側副韌帶位於膝蓋內側,連結大腿骨和脛骨,伸直腿時它會保持關節穩定並防膝關節向兩側移動。這條韌帶很堅固,但當腿受到側面撞擊,例如滑雪、打橄欖球、踢足球時被摔倒,就可能韌帶扭傷或完全斷裂。邱致皓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桃園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骨科醫學會幹事●長庚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年齡:42歲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醫工博士專長:●肩膝關節鏡手術●肌腱韌帶修補重建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肩膝關節外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骨科研究醫師、台灣肩肘關節醫學會秘書長興趣:棒球、籃球、慢跑、游泳
-
2021-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新冠肺炎疫苗 兩大疾病族群千萬不能多喝水
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之後,醫護都會提醒多喝開水,但75歲張姓男子卻喝到「肺積水」住院,經檢查他罹患慢性心臟病,短時間內大量喝水造成肺積水;醫師指出,心臟和腎臟功能不良的病患都不可在短時間內喝水過量,以免導致肺積水。張姓男子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第一劑的幾天後,開始咳嗽、氣喘、胸痛,起初以為是接種的副作用,又以為剛好感冒,忍耐坐著睡覺幾天,小腿竟水腫,他趕快就醫檢查,居然是注射疫苗後喝太多水造成肺積水,產生各種胸部不適症狀及下肢水腫。他告訴醫護,接種後最多一次喝1000cc白開水,「多喝水有益健康,哪知喝太多也有事。」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今天表示,心臟像身體的幫浦,不斷收縮把肺部含氧血打到全身,心臟病患因心臟較無力,短時間喝太多水,心臟來不及把水分送到腎臟排除,就容易發生肺積水,張姓患者有慢性心臟衰竭病史,應該是短時間猛喝水釀禍,不太可能是注射疫苗發生副作用,病人服用利尿劑快速排水體內多餘水分,已逐漸恢復健康。何東錦又說,接種完疫苗最好定時量測體溫及多喝水,心臟病患者最好維持平常飲用量,若要多喝水,每次喝水都要間隔一段時間,讓心臟有足夠時間送出水分,才不會發生肺積水,否則發生肺積水,最嚴重可能呼吸衰竭致死。不只心臟病人不能短時間內暴飲,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說,洗腎等嚴重腎臟病變患者無法像健康的人可隨時自我調節多餘水分,必須等到洗腎時,才能移除體內過多的水,因此嚴重腎臟病患者打完疫苗如果短時間內喝太多水,可能全身性水腫和肺積水。何東錦和蔡旻叡都表示,肺積水有上述的「心因性」及「腎因性」,為了避免發生肺積水,心、腎兩大疾病的病人要控制日常飲水量,分時段補充水份,千萬不能像一般人打完疫苗多喝水。
-
2021-08-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痛未必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教做2運動保養膝關節
●年輕族群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疫情下膝蓋痛患者增加●預防膝蓋痛,可做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都有膝關節退化引起膝蓋痛困擾,最近也有不少青壯年族群因膝蓋疼痛而就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居家辦公,可能受限於工作空間小、坐姿不良,兩個多月下來,紛紛出現膝蓋疼痛不適。建議應及早開始保養膝關節,慎防逐漸惡化為退化性關節炎。坐地板上工作 膝蓋易不適陳渝仁指出,近期門診發現,反映會膝蓋痛的青壯年患者愈來愈多。原來是許多人居家辦公卻沒有足夠工作空間,常將筆電放在床上、人坐在地板上工作,坐姿不良,不只拉扯到腰部引起腰痛,也會影響膝蓋肌腱,導致膝蓋不適。引發膝蓋痛的原因很多,包括久坐、久站、姿勢不良、扁平足、髂脛束症候群,或是運動傷害引起膝蓋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內側副韌帶扭傷等。年長者的膝蓋痛,往往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也就是隨著年紀增長,年長者的膝蓋軟骨持續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進一步產生發炎疼痛的現象,這是膝關節長年累月勞損而引起的疾病。長時間負重 也會膝蓋痛「年輕族群的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所致。」陳渝仁說,50歲以下者且沒有長期從事粗重工作者,若膝蓋疼痛,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很低,很多是因長時間負重過度,超出肌腱所能承受的負擔而引起膝蓋疼痛。許多喜愛騎單車族群、跑步運動族群,或是盤腿坐者,容易引起「髂脛束症候群」,也就是膝蓋外側疼痛;而喜愛打籃球、羽球等競技型運動者,則常發生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引起膝蓋痛。疼痛反覆發生 就應就診姿勢不良、一日久站10小時以上的人,也容易讓膝蓋內側副韌帶扭傷;扁平足的人因內側足弓塌陷,較難緩解地面的衝擊力,會影響正常的走路姿勢,也走不久、跑不快,膝蓋痛、腰痛也隨之而來。陳渝仁提醒,當膝蓋疼痛1周未見好轉,反覆發生,建議應至骨科或復健科就診,以釐清是膝蓋問題,還是合併腳踝、髖部受傷等其他疾病。
-
2021-08-04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最愛問【巴金森病】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病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約有兩到五成的巴金森病友有憂鬱問題●憂鬱、嗅覺改變、便祕、睡眠障礙等是巴金森症狀●快樂飲食、運動有助對抗憂鬱情緒在大學擔任教授的60歲巴金森病友丁雲龍,因手部顫抖無法騎單車,6年半前檢查確診。他是一名慢跑健將,30年來即使下雨也照常外出跑步,但生病後對運動失去興趣,「現在外面下小雨,內心反而會慶幸,太好了,今天可以不用去跑了」,以前熱愛研究財經,如今也完全提不起勁。巴金森病典型的4大動作障礙,分別為靜止型顫抖、動作慢、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嗅覺改變、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症狀。醫師提醒病友,當情緒改變、做事提不起勁時應提高警覺,建議50歲以上民眾注意心情變化,定期動手做「巴金森病手指操」搭配量表檢測,有疑似症狀可至神經內科進一步確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說,當巴金森病友做事提不起勁或懶洋洋沒動力、興趣轉變、睡眠出現障礙等,病友可能存在憂鬱問題,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鼓勵病友保持樂觀的心,如出現上述症狀,照顧者可協助病友走出憂鬱情緒,外出曬太陽、參與社交活動、透過家人陪伴及運動紓壓改善憂鬱。巴金森病是中腦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細胞提早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隨著病程演進,到後期逐漸走向失能,攸關情緒控管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也會減少。葉篤學表示,有兩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憂鬱,部分病友因臉部僵硬、面無表情變成撲克臉,往往看起來不太開心。物理治療師游政璋表示,巴金森病程分為5期,每階段可進行不同的復健,如臉部僵硬、面無表情的病友可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緊張,也讓說話、吞嚥時能輕鬆一些。進階版「坐姿復健」能訓練平衡力,增強核心,提醒病友如進行居家運動,身旁有照顧者陪伴較為安全。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DHA及EPA的鮭魚、深海魚類能抗發炎、抗憂鬱,是調整心情的重要營養素,多吃蔬果、使用好油等可保護心血管、抗發炎及氧化,亦能保護腦細胞。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患腦瘤單側無力頻出車禍 男子術後復健返崗位
賴姓攝影記者去年底發現左邊肢體無力,常扛不動攝影機,甚至一連好幾個月發生多次車禍,就醫檢查發現罹患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經手術成功切除腫瘤並復健,已重返工作崗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今天表示,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為惡性腦瘤中,最常見也最惡性的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確診,多數病人平均不到1.5年壽命,若選擇放棄治療,恐怕僅剩3個月餘命。賴姓患者表示,去年底出現左邊肢體無力,導致工作時經常扛不動攝影機,更一連好幾個月發生多次車禍,原本以為視力出問題,但因肢體無力情形愈來愈嚴重,於是到醫院檢查。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腦瘤作祟,賴姓患者術前曾聽聞即便切除腫瘤,仍有很大的機率終身癱瘓,想到孩子們尚未成年,十分擔心術後影響家計,讓一家人陷入苦惱。經接受手術,成功切除腫瘤,術後積極復健,順利於1個月出院,返家後賴姓患者堅持每天步行4公里,3個月後不但重返工作崗位,生活自理更不假他人之手,驚人恢復速度令同事和家人都十分開心。許永信說明,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的表現症狀,與腫瘤生長位置和造成腦部水腫的程度有關,最常見的三大症狀為漸進式神經學缺損、頭痛和癲癇,其中漸進式神經學缺損以肢體無力最常見,可能出現視力缺損、運動或感覺異常、步態不穩、記憶力缺損等症狀。許永信提醒,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基因突變。民眾可透過均衡飲食,培養運動習慣,以及良好生活作息,以提升免疫力。若出現劇烈頭痛、半身無力、說話含糊不清、記憶力明顯衰退、步態不穩、性格大變、視力模糊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8-04 養生.運動天地
打羽球會造成哪些運動傷害?一般民眾多忽略這3點!
東京奧運在延期一年後終於開戰,今年我國選手在各個運動項目上嶄露頭角,不管是桌球、羽球、拳擊、柔道等…都傳出佳績、捷報不斷。其中羽球國手李洋、王齊麟組成的男雙,一舉奪下金牌;女單戴資穎也拿下銀牌,創下個人在奧運的最佳紀錄。一般民眾常在大賣場、生活百貨中取得便宜的球拍,接著在閒暇之餘帶著孩子到公園一同親子活動,但在打羽球一個下午後,隔天起床常發現整隻手臂甚至肩膀都非常痠痛,會造成這類慣用手(持拍手)運動後出現延遲性肌肉酸痛。而羽球運動雖然看似輕巧,但它其實是一種高技術性且連續、快速、往復移動的運動,很多人把它當成假日娛樂的活動,但卻常忽略運動前的熱身,選擇正確的球具與運用正確的動作來打球,導致不必要的運動傷害,那麼打羽球時該注意什麼運動傷害呢?羽球會導致哪些運動傷害?根據統計一般人比較容易在上肢跟背部出現不適或受傷,但羽球選手最容易出現的運動傷害部位,首要在下肢,其次才是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接著才是軀幹背部。不熟練或者缺少練習的人在打球時,一旦遇到出現球的落點離身體較遠的情況,往往會因來不及或沒有習慣先移動到適當的位置就揮動球拍,而出現過度延伸身體及手臂來撈球的動作;再加上羽球球體較輕,也容易出現利用過大的肩膀旋轉動作去揮擊、過度收縮肩膀內轉肌來進行驅動,而非正確的使用腕部的屈肌來瞬間擊球。再加上此運動本身對上肢的需求遠超過日常生活的活動強度,往往在運動後造成上肢的過度疲勞甚至出現相關的運動傷害。另外因為過度延伸身體、手臂擊球,也會造成擊球點-手掌(施力點)和骨盆(支點)之間的力臂太長,對軀幹伸展肌的負擔增加,軀幹背部也有可能在運動後出現不適。 而以下幾種是羽球運動中較常導致的運動傷害: ◎肩部:肩夾擠症候群、旋轉肌腱炎、旋轉肌腱斷裂因殺球、擊球造成肩部重覆受到壓迫導致肌腱腫脹、部分纖維斷裂、 局部出血、肌腱斷裂。臨床症狀為手臂上舉過頭再外展動作時劇烈疼痛。 ◎肘部:外上髁炎(即網球肘)因未正確伸展熱身,過度頻繁練習,或是使用不適合的球拍造成;在擊球時,瞬間下壓球拍或長時間握球拍,反覆旋轉前臂及伸展腕部的動作都可能引起網球肘。臨床症狀為在日常生活旋轉毛巾、門把及握拳等手腕動作時引發手肘疼痛。 ◎腰部傷害:椎間盤突出或肌肉韌帶拉傷擊球時,身體會過度後彎造成腰椎過度壓迫,或是救球時身體快速彎低後又勉強縮身回場的動作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旁韌帶拉傷。臨床症狀除了腰部局部疼痛之外有可能引起腿部痠麻脹痛。 ◎膝部傷害:髕骨肌腱炎、十字韌帶及半月板受傷在躍起擊球後,單腳落地或轉身時腳來不及跟上,停留在原處導致膝關節十字韌帶負荷過大而鬆弛或撕裂,或是半月軟骨磨損受傷。會導致膝關節腫脹疼痛,若反覆受傷容易造成關節提早退化。此外髕骨肌腱炎及滑囊炎也常因熱身不夠或動作不當而發生。◎踝部傷害:韌帶拉傷常因腳步快速移動或是勉強接球或意外造成。有可能是一次性傷害造成也可能因反覆動作不正確而引起,臨床症狀為局部腫脹疼痛。 ◎腳跟肌腱傷害:阿基里斯肌腱炎或斷裂因腳部快速移動過程中,肌肉瞬間伸長與收縮所造成。容易因過度疲勞,身不足等造成,也可能因瞬間躍起擊球落下後導致。若是阿基里斯腱斷裂就可能需要手術處理。 受傷時該怎麼處理?急性期的處理,主要是R.I.C.E(休息、冰敷、固定、抬高患部)。一般軟組織受傷後的恢復期大約是2至3週,若疼痛已經超過恢復期時,表示損傷組織較嚴重或有些因素沒有解決,此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來幫你解決問題。受傷後透過專業醫師處理治療,症狀改善後還要循序漸進進行復健運動,才能再度回到運動場上運動,否則很容易再次受傷。因此在運動結束後,一定要記得做適當的伸展,伸展可使軟組織的彈性及延展性增加,提高順應性,更能漸進式的適應往後運動時所需的大幅度力量變化。讓過度興奮的神經系統與肌肉所產生的僵硬獲得緩解,能有效恢復血液灌流量,讓組織代謝速率上升,補充氧氣與養分並排除運動後所產生的副產物,而不至於產生過度的肌肉酸痛。在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時也要注意安全與防護,才能動得健康喔!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8-03 新聞.元氣新聞
患者剩小貓兩三隻 復健醫自爆「當志工」收入掛零
三級警戒持續兩個多月,復健科就診人次雪崩式下滑,醫師最有感。已開業25年的醫師毛琪瑛形容,疫情衝擊造成「前所未見」的狀況,單日看診人數都僅剩小貓兩三隻,只能苦笑稱每個病人都是「VIP」,而診所醫師只能擔任「志工」,連兩個月自己收入均掛零。全台三級警戒維持兩個多月,醫院紛紛降載以供新冠確診者醫療量能,健檢、美容、預定手術,及復健則被認定為可延遲診療之醫療 ,首當其衝,許多復健科醫師轉向一線協助社區快篩服務、疫苗注射,甚至協助照顧確診者。診所營業面對前所未有的慘況,毛琪瑛說,以往一天兩診單日會有70名病患,三級警戒掉到僅剩不到10人。疫情在燒,比起許多其他科別,毛琪瑛醫師說,復健診所需要場地更廣,自己團隊20多人, 人事成本加上相關儀器設備,負擔確實沉重,即使向房東商議減免租金,最終還是失敗。因此,她在7月初誠摯地寫了一封信給員工,希望大家共體時艱,雖然「 病毒無情,但人間有情」,為支撐全體員工的薪資,醫師收入確定掛零,其餘員工也只能領底薪,也有聽聞其它基層復健科醫師撐不過,只好走向裁員之路。針對基層診所紓困方面,立法院於6月15日通過主決議,其中,「根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9條,健保申報費用未滿108年80%者應予以補到80%,此方案110年度應繼續辦理,並自1月1日起算,採按月計算方式執行,直至解除防疫管制止。」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日前也函文衛福部,盼衛福部儘速研議,給予本年度健保醫療費用未達108年同期80%之基層診所,補貼其收入至108年同期80%,以安診所惶惶之心。更重要的是,復健科涵蓋層面廣,疫情間即使就診人次減少,但民眾的健康不能等。毛琪瑛醫師要求同仁,還是必須要想盡辦法來協助需要的個案。像有一名年約20多歲的王小姐,在疫情最嚴峻的五月就診,雖然佩戴口罩,但仍難掩一邊眼睛無法正常眨眼,脫下口罩發現,貌美的她竟臉歪嘴斜,急得都哭了。王小姐確診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收治她的毛琪瑛說,個案大部分與自體免疫功能低落、病毒感染有關,生活壓力大,或是合併急性感冒、甚至帶狀皰疹。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發現,疫情期間壓力大,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患者有增長;莫德納疫苗注射仿單中,也把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列入,不過發生機率低,小於千分之一。毛琪瑛說,在疫情期間, 大家都必須戴著口罩,急性顏面神經麻痺無法由治療師施行臉部按摩、臉部運動指導等復健處置,而這些是回復臉部對稱、表情及功能的重要關鍵,診所復健團隊因此提供衛教影片,讓病人可以居家復健,盡可能維持好的療效。她指出,85%顏面神經麻痺個案,在6周到3個月內神經損傷是可以完全恢復,有鑑於疫情患者不敢來診,延誤了必要的治療黃金期,非常可惜。中風個案也是復健科服務的主要病患,疫情期間部分患者中斷治療。毛琪瑛說, 許多中風患者手腳張力明顯增加,生活自理功能退步,原本可以自行行動,也因而不良於行,透過居家衛教影片,呼籲民眾在疫情期間,還是應該持續運動、適時到院看診,以免耽誤病情。
-
2021-08-03 養生.人生智慧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別人堅持得更久一點。」鞍馬王子李智凱的無懼追夢之旅
【編按】李智凱於8/1東京奧運鞍馬項目以總分15.400摘銀,拿下台灣體操史上第一面獎牌。2005年推出的紀錄片電影《翻滾吧!男孩》,記錄了七位來自宜蘭的小男孩,在體操隊中從訓練到參加比賽的過程,劇情感人又勵志,該片也在當年度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16年過去,當初的孩子們逐漸成長,也紛紛因為某些因素離開體操隊圈,但當中有一位小男孩堅持了下來,不停地挑戰自己、突破自我極限,最終登上了奧運殿堂,他,就是李智凱。今年再次取得2020東京奧運門票的李智凱,在7/24首戰就傳出佳績,以高難度的「湯瑪士迴旋」完成鞍馬動作,在鞍馬項目獲得15.266分,以第一名之姿成功晉級鞍馬決賽,而同樣晉級體操男子全能決賽的他,也將於今天傍晚參賽,為台灣體壇寫下新歷史。從《翻滾吧!男孩》中青澀地跟好朋友說著:「要不要一起去奧運?」的小男孩,到參加多項世界比賽、奪得數面金牌,今年二度進攻奧運的專業體操競技運動員,李智凱的追夢路途雖然看起來一路順遂,但其實背後的努力過程,有著許多我們看不到的艱辛和淚水。努力苦練,直到做出完美動作體操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運動,不僅要訓練全身的肌肉和協調性,也因為體操的動作難度非常高,訓練時會遭受到許多挫折,需要無比的意志力和努力,許多人會因為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而紛紛退出,到最後,體操隊裡那七個小男孩中,只剩下李智凱和當年比賽成績最好的黃克強堅持下來。當年帶領體操隊的教練林育信,曾在華視製作的紀錄短片中提到,黃克強是屬於天才型的選手,許多困難的動作一學就會,很快就能輕易上手。但李智凱不是,自認天份不及黃克強的他,儘管每個動作都要花上將近一個月才能做到極致,但他仍然不氣餒,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找到對的方式,也用比別人多上許多的時間練習動作,換取更極致到位的表現。李智凱分享,正因為黃克強總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動作做得標準,讓他得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想達到更完美目標的動力,兩個人一起互相競爭、互相學習,遇到困難時互相鼓勵,一起朝向更好的自己邁進。「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絕對不能接受未奮鬥過的自己。」在這十幾年的追夢過程中,李智凱歷經了訓練的疲憊、過度運動的傷害,好不容易踏入2016里約奧運聖殿,卻在比賽前一個月進行地板動作訓練時,右腳脛骨末端骨裂、踝韌帶撕裂傷。儘管積極治療、復健,最後打上鋼釘咬牙站上奧運舞台,仍在執行最高難度G旋轉時「落馬」。「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絕對不能接受未奮鬥過的自己,」李智凱這麼說,堅強的他,並不因為遇到挫折就氣餒,他花上比從前更多的時間訓練,在2017年成為第一位在世大運拿下金牌的台灣競技體操運動員,爾後更接連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2019年杜哈體操世界盃的男子鞍馬項目奪得金牌,刷新紀錄,成為台灣體壇最亮眼的一顆新星。命運,又將他後空翻了一步2020年,李智凱好不容易再次拿到奧運的門票,離奪金夢想只差臨門一腳,但卻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延期,讓他的奧運奪金夢,被延了一年。「十幾年的努力,不要輕易說放棄,要繼續努力下去,」李智凱在長期贊助他練體操的贊助者華南銀行拍攝的守護你的初衷《夢不變篇》中眼神發光。不管追夢之路,必須翻滾過多少挑戰,要遇上多少的障礙,他都不會輕言放棄。而努力不懈的李智凱,也終於在2021年順利地進入東京奧運參賽,並以第一名之姿成功晉級男子鞍馬項目決賽,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奪金熱門人選。「嘗試過有50%的機會,不嘗試等於0。」「努力過、嘗試過有50%的機會,不嘗試等於0,什麼都沒有。給自己多一次的機會,不要苦了、累了、痛了、酸了就說要放棄,」李智凱在身為TOYOTA品牌大使拍攝的影片中堅定的說。從6歲開始接觸體操,一路堅持到現在,儘管當年在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去,他也不願放棄夢想。李智凱憑藉著自身的努力,一路上堅持自己的信念,從世大運、亞運到奧運,完成了許多當年看似不可能的挑戰。李智凱曾說過,「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別人堅持得更久一點。」期待如此努力的他,將會在2020東京奧運突破自我極限,用最完美的狀態,完成那一直放在心中的,奪得金牌的夢想。※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別人堅持得更久一點。」鞍馬王子李智凱的無懼追夢之旅
-
2021-08-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蹺二郎腿容易腰痠背痛 輪流換腳蹺可助改善嗎?
Q:常蹺二郎腿會腰痠背痛?輪流換腳蹺可改善嗎?A:許多人愛「蹺腳」,好發族群以女性占大多數,又以沒做核心運動者、穿高跟鞋者為主。長期蹺腳而久滯不動,很容易造成腰痠背痛,且痠痛部位常會在屁股與脊椎肌肉附近。疫情期間,許多人居家辦公,容易久坐不動,血液循環不佳,就有女病人蹺同一隻腳數小時,起身時竟腰桿子直不起來、腰痛難耐,腰部肌群嚴重緊蹦,緊急就醫。問診發現該名女子因蹺腳,導致骨盆嚴重歪斜,經徒手治療矯正、電療放鬆肌肉,合併藥物處理,個案當日才緩步走出診間,一周才康復。為避免久坐辦公傷身,應讓身體多做變化、能站就站、能動就動;坐椅子時,盡量坐到後面,背部與椅背盡量不要有縫隙,才能支持腰部肌肉,腿部膝蓋則與地面呈90度。若仍須蹺腳,建議應「換腳輪流蹺」,改變持續受壓迫的位置,切勿久滯不動,因維持同個姿勢不動時,體內受力點固定,會影響血液循環、筋骨等,進而引起腰痠背痛。(諮詢╱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
-
2021-08-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李洋聖筊動作超軟Q 醫師也直呼難度高、別亂學
台灣羽球男雙「麟洋配」奪金,贏球「聖筊」動作引發熱議,尤其李洋以跪姿背部貼地的動作,令網友直呼超軟Q。醫師提醒,這動作難度相當高,呼籲平時沒運動的民眾千萬別硬做。台灣羽球男雙搭檔李洋、王齊麟從小組賽一路過關斬將,摘下金牌,每場賽事獲得勝利時,兩人總會一正、一反跪在地上歡呼慶祝,有如「一正一反」的聖筊,讓粉絲們笑稱贏球秘密原來在於神明保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洋在贏球當下,瞬間跪地、後背貼地的動作其實難度相當高,不是人人都做得到。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監事許宏志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李洋在贏球當下,以跪坐的姿勢、背部快速往後彎,做出類似下腰的動作,難度頗高,除了要有一定的柔軟度,也代表李洋的大腿、背部肌肉和核心肌群真的相當夠力。許宏志說,做這個動作時,大腿是主要支撐的穩定力量,羽球選手因比賽過程中隨時要加速、減速、轉彎,腿部一定特別有力,而背部往後彎的動作,身體同時要放鬆也要支撐,並靠著核心肌群維持住,缺一不可。近來許多民眾頻頻模仿聖筊動作,但許宏志提醒,民眾平時如果沒有運動習慣,萬一肌肉力量不足,在缺乏肌肉保護的狀況下,當心變成骨頭、關節在出力支撐,很可能閃到腰、傷到脊椎,呼籲平時沒在運動的民眾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眼球偏向一邊、說話不清楚 大血管阻塞型中風危險性高
Q:阿公與兒女同住,這幾天阿公常喊手沒力、頭有點脹,家人以為只是高血壓影響不以為意,某天早上阿公無法從床上起身、話講不清楚,兒女已經出門上班了,現場剩老伴和外籍看護也無法分辨是什麼症狀,這時該怎麼辦?腦中風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民眾未及時警覺腦中風徵兆,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李均祈表示,除了因民眾警覺性不足延誤送醫的情況外,救護員也常碰到長輩誤把偏方當急救,反讓患者更不適。他曾遇過一名70歲阿嬤急性腦中風,阿公竟拿針扎阿嬤手指「放血」;或是有擦綠油精、按摩人中、亂餵心臟病或降血糖藥物等錯誤行為,既無助於急救處置,還可能引發感染風險,增加救護員現場評估難度。聯合報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合作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由神經科專科醫師至消防分隊分享,提供救護員更快速判斷腦中風祕訣。李均祈說目前使用的評量表為FAST辛辛那提,課程中醫師提供更多項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針對急性腦中風,較容易失能的大血管阻塞特性加以說明,包括半側肢體或面部嚴重癱瘓、眼球偏向一邊、失語症等,因為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的治療醫院,若救護員有機會盡速辨識出來,就能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李均祈說,不少民眾曾出現小中風,沒有及早發現、健康檢查追蹤,都是到二次中風才不得已送醫,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身體異狀、提高警覺,排除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教官小叮嚀】李均祈/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曾出現頭部腫脹、肢體無力等情況,民眾需自我警覺,可能有小中風危機,應定期健檢追蹤。若長輩有異常身體不適,家人應盡快撥打119,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醫師開講】身體異狀、提高警覺 留意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大血管阻塞腦中風,拖延1小時老3.6歲。國軍桃園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明華說,中風患者中以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宗,其中屬大血管阻塞最危險。致病原因區分二類,血管粥狀動脈硬化血栓栓塞及他處血栓栓塞(常見為心房顫動導致),根據國外學者研究,大血管阻塞若未及時處理,1分鐘將有190萬神經元壞死、12公里長神經纖維受損,拖延1小時相當於老3.6歲。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則表示,大血管阻塞有特定的送醫治療醫院,若能於第一時間辨識出可能的中風型態,可以多爭取治療的時間。另外,中風患者有時症狀不典型,透過神經功能評估,如喊叫病患、觀察眼睛位置、嘴型是否歪斜,捏手腳是否有反應,是否有口齒不清,異常喉音或吞嚥困難等,亦可作為救護員到院前評估。他也提醒,民眾要多注意俗稱的中風前兆(暫時性腦缺血),也會出現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或麻木,也有可能暈眩、步態不穩,但發生時間較短且較輕微,容易被民眾忽略,錯失及早治療避免惡化的機會。眼球偏一邊為大血管阻塞特性,需考慮取栓手術。尹居浩課程中說明,第一線救護員多使用FAST量表評估,若碰到病患如四肢無力、頭暈等不典型症狀,較難精準判別。他說,針對非典型症狀,可透過另一種評量表BEFAST評估,增加B(平衡)身體步態平衡和E(眼睛)視野缺損、複視或眼球偏向一邊等徵兆,有助於救護員二次理學檢查。陳明華說明據統計,FAST可篩出85%腦中風病患,BEFAST可增加到95%,提高急性腦中風篩選通報率。及時於黃金3-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有三成病患會有良好預後,如符合GFAST(眼睛邊斜一側+FAST)大血管阻塞特性,除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外,應接續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可再額外增加三成病患可回復至良好預後。年長者條件允許,還是可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陳明華曾收治一個案,高齡97歲的余奶奶有高血壓、心房顫動及巴金森病,平時有輕微姿勢性頭暈症狀,但仍可自行走路不需攙扶,當日與家人外出散步時,突然頭暈發作、手腳無力難站立,家人警覺心高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後腦循環腦梗塞,到院1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入住加護病房2天後轉到普通病房後續復健治療,現在已能站立、步行到廁所,住院僅12天順利出院。他表示,余奶奶能成功救治原因是及時於發病黃金3小時內送至醫院,醫療團隊在1小時內給予治療,減少失能,大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陳明華強調1次中風就會增加10倍二次中風風險,民眾應保持警覺,有中風徵兆就立刻就醫,及時治療減少中風失能。透過課程,讓緊急救護員於第一時間,更能熟悉運用中風評估量表如FAST、BEFAST、GAST辨識出急性腦中風,快速通報可處置醫院,縮短就醫處置時間,及時搶救患者,減少中風失能程度,減少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2021-08-01 新聞.元氣新聞
復健科就診「墜崖式」下滑 患者剩1成基層診所快撐不住
疫情之下,基層醫師哀鴻遍野,無論是小兒科或耳鼻喉科醫師收入皆受衝擊,更面臨減薪、裁員的困境。不為人知的是,復健科就診數面臨「墜崖式」下滑,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說,基層診所病人掉到剩1成,復健科無論是成本、場地與人員都是最高的科別,「快撐不下去了。」全台三級警戒維持兩個多月,醫院紛紛降載以供新冠確診者醫療量能,健檢、美容、預定手術,及復健等科別首當其衝。李紹誠指出,復健科全面配合中央門診暫停,病床、病房清出給新冠患者,許多醫師、治療師更是支援前線快篩。基層部分「苦不堪言」,李紹誠表示,就診病人比起同期僅剩下1成,入不敷出,且復健科比兒科而言需要更多的場地,根本無法負擔房租、醫師、治療師薪水等費用,且政府紓困金一直沒有下文,現已聽聞基層院所規劃裁員,甚至縮短工時。病患治療也因疫情被迫中斷,李紹誠說,像是中風、裝設人工關節,及小兒認知語言治療等患者未按時回診,期間接到許多家屬的求助電話,詢問在居家訓練能夠如何應對,就患者角度來看,回診時間拉越長,前段時間的治療大打折扣,甚至有退步現象。針對基層診所紓困方面,立法院於6月15日通過主決議,其中,「根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9條,健保申報費用未滿108年80%者應予以補到80%,此方案110年度應繼續辦理,並自1月1日起算,採按月計算方式執行,直至解除防疫管制止。」台灣復健醫學會、李紹誠日前也函文衛福部,盼衛福部儘速研議,給予本年度健保醫療費用未達108年同期80%之基層診所,補貼其收入至108年同期80%,以安診所惶惶之心。
-
2021-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耕莘醫院各科醫護站出來 戶外揮汗採檢、病房守護病患
火傘高張的酷暑令人難耐,雖近期疫情趨緩,但醫護為守住防疫前線,至今仍戴N95、穿防護衣穿梭病房。位於新北的耕莘醫院,在雙北本土疫情爆發後,最多同時收治40、50名新冠確診病人,不同科別的護理人員,也調至負壓隔離病房照顧病人。面對暴增的業務量,醫護謹守「共度國難」的決心,即便犧牲休假、無法與家人相處,仍然永不退縮,站在一線對抗病毒。回家拿換洗衣物,年幼孩子想抱抱,只能忍痛拒絕。「急診送來的病人要立刻開刀,不開他可能會死,但怎能確定他有沒有確診?」執刀無數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俊勳,回想疫情爆發前,每開一台刀就怕碰到病毒,於是自主住宿舍,沒想到隔一周疫情爆發,原本值班顧病房,又要支援社區篩檢站,每天戳上百個鼻孔採檢,此後兩個多月不敢回家。陳俊勳說,有幾次回家拿換洗衣物,年幼的孩子想過來擁抱,他只能忍著不捨,要孩子別太靠近。過往周末會和兒子打棒球,疫情間一家人一起吃飯都是奢望,他只能透過照片、文字表達思念,並自製影片記錄疫情間醫護的每一滴汗水。他表示「我用中華隊比賽比喻,前面守得很好,結果六局上半破口失誤,鼓勵兒子和少棒隊的小朋友,現在大人都在努力,小朋友乖乖在家幫我們加油。」支援社區採檢站,須因應民眾各種突發狀況。社區採檢站是疫情下新增業務,醫護必須另外挪出時間支援。牙科部主任胡尹藍自告奮勇參與社區篩檢站,分擔其他同事的行政業務。不畏天熱在戶外採檢站協助,胡尹藍表示,「大家都是在原來的工作量下,切出時間來快篩站,牙科門診配合降載,我有打疫苗,有一定的保護力,盡可能多做一點。」社區篩檢站指揮官、醫務部副主任張廣赦表示,新北當時為了加速篩檢,提供每時段100個免費名額,民眾登記很踴躍,但也出現不少狀況。像是登記完跑去吃早餐忘記回來,或是看到前一個人被戳鼻子「神情痛苦」,嚇得臨陣脫逃,還有家屬帶著身心障礙家人要採檢,最後因抵死不從而無法篩檢。除了要安撫民眾情緒,為避免浪費名額會適時調整,讓到場民眾盡量篩得到。病人拔管前,協助復健「學呼吸」、抬手抬腳增肌力。耕莘醫院實驗室去年取得衛福部認證PCR檢測資格,可更快取得篩檢報告,加速病房利用率。行政副院長朱益民表示,報告最快5至6小時就可出爐,所有報告在24小時內可發出,便可以避免病人佔床時間。如果等待PCR時間,病人仍需要照顧治療,院內也加開獨立病房暫時收治,報告出爐後看是否確診,再送往一般病房或專責病房。長者易染疫、也易重症,常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治療中心副組長林惠釧表示,若病患氧氣狀況差,會給予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治療,如果肺部感染嚴重,也會評估插管用呼吸器。重症加護病房護理部督導馮鈺婷指出,為了讓病人插管時能好好休息,在醫師評估下會給予鎮定劑,在病人要脫離呼吸器前,醫護團隊會協助復健「學呼吸」。林惠釧指出,病人治療過程與外界隔離,容易有加護病房症候群,譫妄、情緒躁動、語無倫次等,除調整藥物,會增加與病人互動、安撫情緒。而長期臥床的病患,容易肌肉萎縮,在拔管前,也會協助抬手、抬腳、床上腳踏車,或坐高、深呼吸擴張肺部等姿勢,盡可能排除肺部分泌物,讓預後情況較好。院長林恒毅曾鎮守SARS病房 今再戰新冠病毒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是胸腔內科專家,當年SARS期間擔任胸腔科主任,鎮守負壓病房第一線,也是真正少數「打過仗」的院長。雙北為疫情重災區,相較北市有台大、榮總、北市聯醫等公立醫院體系,新北的前幾間大醫院,亞東、馬偕、耕莘、慈濟全是私人體系,系統與公立醫院大不同。新北市長侯友宜召集各院長組LINE群組,在急需病床時互相「CALL HELP」,團結打仗打出革命情感。為了讓醫護無後顧之憂,耕莘醫院花五天日夜趕工,打造出真正的負壓專責加護病房。此外,新冠肺炎為新興病毒,為快速消化大量資訊、文獻,內科醫師等團隊組顧問團,彙整各類問題製作臨床處置準則,也提供24小時線上會診。精神科醫師則協助醫護排除心理壓力。疫情初期醫療量能緊繃,院內一天至少消耗300套隔離衣,雖公家有定期提供,但數量仍不足,醫院得想辦法購足。林恒毅說,防護衣、N95口罩有一段時間大幅漲價,廠商甚至說「你不買,別的醫院搶著要」,讓院方咬牙也得買下。面對醫院經營以及醫護照顧壓力,他坦言壓力很大,雖然前線同仁可以打仗,但不希望漫漫無期,要控制疫情,最終仍要靠疫苗覆蓋率。
-
2021-07-31 醫療.心臟血管
慢病最愛問【血栓】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血栓病患不能打疫苗? 幾個自我檢測破除迷思
前陣子施打疫苗後猝死或血栓的新聞層出不窮,搞得人心惶惶,在政府力拚疫苗施打率的情況下,民眾心裡不禁納悶到底哪些人絕對不能打疫苗?打疫苗之後,有多少機率會造成血栓呢?如果本來有血栓的病史可以打疫苗嗎?小藥師幫大家整理一些相關的問答! Q1.哪種人「絕對不能打」新冠病毒的疫苗?1.對先前注射的新冠病毒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者。2.曾對MRI顯影劑、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者,請告知並諮詢您的醫療人員,以防對某類有相同成分的疫苗過敏。3.對疫苗有潛在嚴重過敏反應者,則可利用下表做過敏風險評估:Q2.看新聞感覺打疫苗會血栓或猝死,這些機率高嗎?病毒載體疫苗(如AZ, Janssen)施打後,全球累積數位病例是發生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的狀況。在歐洲跟美國,其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十。粗估血栓約為每十萬人中0.79至3.77人。Q3.有腦中風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可以。因為,目前研究認為,施打疫苗後產生特殊免疫反應引起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多數腦中風的原因不同。Q4.有血栓相關疾病病史可否施打疫苗?大部分人可以。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一般靜脈血栓病史的人,施打疫苗後會提高產生此不良反應的機率。但如果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病毒載體疫苗(如AZ)。 Q5.我有在服用抗血栓藥/抗凝血藥,可以打疫苗嗎?打之前要停藥或調整嗎?可以。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為肌肉內注射,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可能造成局部肌肉內血腫,但打疫苗的利大於弊,故建議施打疫苗。以下是藥物的說明及注意事項:不管是服用哪種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若施打前幾日內有出血傾向(例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或您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還是先與醫師先進行討論,評估且確認風險後,再決定是否施打疫苗。資料出處:1.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2021 Apr;9(4):1423-14372.CDC: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for Use of the Janssen (Johnson & Johnson) COVID-19 Vaccine After Reports of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Among Vaccine Recipients — United States, April 20213.台灣腦中風學會【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居家防疫動起來 「超慢跑」簡單效果好-中風後的復健長路 風友「要認真」定目標-莊昕悅營養師/腎臟不好的糖友怎麼吃?3個小技巧攝取低蛋白飲食又兼控血糖
-
2021-07-30 新聞.元氣新聞
舉世震撼的「最長七分鐘」蘇麗文憶08年奧運受傷征戰 只想奪牌送父親抗癌
編按:全台瘋奧運,江宏傑與師妹木木(林葦妮)周二晚間10點直播的「傑木現場」,邀請「跆拳道女戰神」蘇麗文與羽球國手白馭珀暢談昔日比賽甘苦談,蘇麗文談起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不倒真相。談及這段往事,蘇麗文說,當時不父親當時得知父親罹患癌症末期,一度想放棄比賽資格,但父女倆約定都要奮鬥到最後一刻。2008年北京奧運競技場中,中華隊跆拳道國手蘇麗文身負重傷,還屢仆屢起、勇敢迎戰的畫面,讓人記憶猶新,即便左腳前十字韌帶斷裂、外側副韌帶撕裂、第四趾骨折,她仍心懸為國爭光之念而奮戰,長庚復健科林瀛洲醫師時任蘇麗文的隊醫,且聽他分享那「最長的七分鐘,蘇麗文以運動家精神感動全場。」這段舉世震憾畫面背後的故事。林瀛洲說,「蘇麗文在2008年北京奧運在第一回合對決韓國選手時,不幸十字韌帶斷裂,當時我是她的奧運隊醫,深知她非常希望能在奧運締造佳績,為國爭光,因此,我們都不曾有放棄比賽的念頭,雖然當時在首場時就受傷,但她仍是負傷上陣,勇往直前,希望敗部復活拿到奧運銅牌,當時外界的關切超乎我們想像,也深自承受負傷出賽,傷勢加重的壓力,戰與不戰,深感糾結。」 「在北京,我們已提前規劃治療計畫,經過多方討論與詳細評估,醫院高層也很重視,我們成立跨專科的專案小組:包括骨科、復健科、放射診斷科的醫師,希望回台後藉由縝密的手術和術前、術後的復健,能讓蘇麗文早日重回運動場,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痊癒後重返人生榮耀戰場。在2012年,傷後痊癒的蘇麗文參加奧運選拔賽得到第三名,雖然無法代表台灣征戰奧運,但其實她那時的運動能力和她實力的巔峰時期已相差不遠,那時她已擔任教練,同時又是選手,能全心參與訓練的時間不多,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她的運動功能已恢復九成以上。蘇麗文說,「賽後復出主要目的是幫助新手增加打贏的動機,因為跆拳道會理事長發現他們成長停滯,他出面邀請我參賽以刺激新手成長,那時我雖恢復到九成,但我仍然猶豫很久,心想選手若沒有旗鼓相當,實力相襯的對手挑戰,失去切磋戰技、突破現況的競爭力也很可惜。我是很願意協助後輩新秀成長,我去參與奧運選拔賽,主要是想幫助選手成長,但不幸的是比賽練習時,遇到被男生陪練員攻擊到肋骨,骨膜發炎,連呼吸、震動都會痛,無法克盡全力,因為受傷並沒有很積極地打敗對手,運動場上不進則退。 」「我也曾和林醫師認真討論過,他也不希望我繼續再打跆拳道了,因為我雖痊癒百分之九十,不到百分之一百;但是倘若再度受傷,十字韌帶仍有斷裂的可能。」因此,蘇麗文從跆拳道場上的選手及教練身分徹底退隱江湖,另闢人生戰場。舉世震撼的七分鐘還記得2008年京奧那讓人印象深刻的七分鐘嗎?蘇麗文與克羅埃西亞選手的銅牌爭奪戰場上,身受重傷她已無法用左腳站立,只能用右腳單腳支撐身體的重量,一拐一拐的以受傷的左腳進攻。比賽過程中,她的疼痛已達極限,林瀛洲也考慮讓她不要再比,林瀛洲就和她說,「若妳輸了兩分,我們就棄權。」她甫上場,受傷的左腳使盡全力,就踢到對方的頭,先馳得點,以兩分領先,她咬牙忍痛,堅持要奮戰到底,腳傷疼痛已達極限,她一路負傷攻守,直到4比4打成平手後,再一路踼到延長驟死賽。那時,裁判已不忍心再看下去,只要對方一出腳,裁判就判她得分,雖然最後以4比5落敗,蘇麗文只拿到奧運第4名,但她奮戰不懈的精神已感動全世界。教練背她下場時,大會工作人員都哭了!記者眼眶泛紅,語帶哽咽的說,「看到蘇麗文這樣的運動家精神,在大家心中,她已經是得到金牌了!全場都是『蘇麗文!加油!』的聲浪。」蘇麗文那場憾動人心的戰役不僅是要為國爭光和證明自己,更是為了得鼻咽癌的父親,因為他們曾相約要一同奮戰。即使蘇麗文最後還是沒有如願奪牌,但她奮戰不懈的精神,仍舊雖敗猶榮。密室內被國手踢飛的經驗「第一場輸掉韓國受傷時,我們盡力治療讓她傷勢穩定,可繼續上場比賽。上場比賽前,我們要模擬何種動作可做、何者不能做,這是機密,完全不能讓對手知道。因此,我和她提早回去熱身場地,那裡有個治療房間,把門關起來,我就拿著練習的防護墊護身,告訴她何種動作能做、何種不能。她出擊的力道很大,我曾看到她當場把人擊昏,她每一回合踢我,我這麼大的一個人就往後飛,她一踢,我就往後飛,哈哈!她踢得很開心,因為以前都是我欺負她,哈哈!現在她終於可以欺負我了!這是挺獨特的經驗。」 林瀛洲從2001年起,擔任北京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代表團隊隊醫,扮演「金牌推手」長達十七年,之後杜哈、廣州、仁川三屆亞運及北京、里約奧運等,無役不與!他曾說,「隊醫與選手並肩作戰,很享受榮辱與共的革命情感!」隊醫長期悉心治療、照顧運動員,對選手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及個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了互信互諒的默契,若遇到突發狀況,才能幫上忙。「從我1999年,十多年前在左營國手訓練中心認識蘇麗文,到她2008年擔任奧運國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她所想的莫非是在奧運賽事中締造佳績,奧運四年一次,她不見得有機會再參加下次奧運。因此,在那當下,我們兩人都沒有想過要放棄比賽,我心裡想的是如何讓她上場比賽圓夢,也希望她能全身而退,能安全比完賽,回台灣好好治療。非常了解對方,雖然外面有很多電話打進來,心裡閃過的念頭,有關她的病情她沒問,我也沒主動講,她放心把腳交給我,我們心照不宣的並肩作戰。」林瀛洲說。蘇麗文的現身說法回想林瀛洲和蘇麗文的淵源可從17年前談起,那時蘇麗文18歲,在左營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擔任跆拳道培練員,「那時長庚復健科主任帶著林醫師來左訓中心。陪練員專門陪正選選手練習,但所有福利都放在正選選手身上,陪練員的福利很少,若受傷也得等正選選手先醫治,才輪到陪練員,陪練員很難看得到醫師。 」「但是,那時林醫師主動醫治我的腳,讓我第一次感到被重視,後來訓練日有進步,成為正選選手後,身上常有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那時也會給高雄及嘉義、台北非長庚體系的醫師看病,其他醫師都會勸說好好休息,暫停練習,但是,那不是我想聽到的答案。林醫師了解且知道選手心理,知道選手其實都希望持續訓練,不敢稍有懈怠,因為休息就很像退休,就會很快被超越,他知道選手需要甚麼。除了醫治之外,他還會教運動員如何復健,如何讓運動傷害不影響訓練或比賽,他教我們照顧自己的身體,不管事身體或心靈總是對症下藥,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事情。 」蘇麗文面帶微笑地說著。「林醫師總會說,『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來練,一邊養傷一邊練習。』這是林醫師和運動員的默契,他理解運動員即使是受傷,仍需持續訓練,因著瞭解,讓我們感情越來越好,從醫病關係進展到朋友。我向來自我訓練嚴格,因練習跆拳道所受到的傷,應該是國家代表隊裡最多的,那時每周都會等他南下到左訓中心來為我治療。」憶及往事,蘇麗文眼神中散發出和煦,不同以往擔任選手時的剛猛。當你第一位病人此時,蘇麗文水汪汪的杏眼中散發出頑皮的眼神,「我總是會先打打電話問他要喝甚麼飲料。然後等他風塵僕僕到了之後,當他第一個病人。因為需要他治療的選手太多了,很多選手都需要他。」而林瀛洲總是給予醫療專業的建議。「杜哈亞運時,我的腳踝疲勞性骨折,腳踝一碰到地板就痛,高雄及嘉義的醫師照了很多次X光和超音波,他看了所有醫師的檢查報告後,要防護員減少我傷口周圍的貼紮(機能貼布),教導防護員要撐住哪一部位,所以我常說我的成績不是因為我一人創造的,而是很多人創造出來的。」蘇麗文語帶感恩地說。不只是醫師和病人 還是朋友「當我那時因疲勞性骨折,有些人說我因讀研究所、因比賽需要而減重,受到當所有人抨擊時,他是唯一相信我可以拿到金牌,也跳出來為我講話的人;果然,我在杜哈亞運也得到我跆拳道史上唯一的一面金牌。2008年京奧之役,很多人勸阻當時傷重的我,不要再比了;長官問他,他眼眶泛淚,因為我的膝蓋腫大,抽出來的血不是組織液,他知道我不願放棄,我那時一次又一次回到賽場上,把受傷的腳全部交給他。在休息室時,他說,現在你來試試看,他拿靶要我試踢,我就用這隻斷的腳踢,我一踢,他就飛出去,他驚訝的說,『你的腳不是斷了嗎?怎麼還這麼有力?』在那時抉擇戰或不戰,壓力最大時,他力挺並支持我,很多教練都叫我不要打了 !他始終站在我這邊,我們彼此心照不宣,默契十足。」蘇麗文回想這段,印象仍是清晰如昨。就像伯樂和千里馬,人生旅途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知遇之恩。有一次蘇麗文腳背骨折,即使拖著石膏腳,但還是勤練不輟,勤練到石膏都碎掉,醫師只好幫他又重打,高雄醫師很生氣又無可奈何,只好用夾板、用塑膠板固定。蘇麗文笑著說,「林醫師看了看就說:『他們不夠了解妳!』他就避開我受傷的腳,要我練習沒受傷的部位,結果他開的課表我練都練不完,根本沒時間再去練我受傷的腳,哈哈!林醫師就知道我的個性。當別的醫師要我受傷的腳不要練,我就越會去練,他就以疏導來分散我的注意力,因為他深知我是不隨意休息的人,因為休息就會被超越。」拉我一把的長庚醫療團隊「2008北京奧運回國後,受到長庚非常、非常大的幫助,那時長庚負擔我全額醫療費用,這些都是林醫師向長庚幫我申請的。他曾問我是否想復出。想復出,是因為我覺得我應該還有能力幫助台灣跆拳道界的新人,但我若參賽,會佔了國際賽的名額,因此毅然決然決定徹底休息,給新人機會。我在人生轉折點時,會和他討論,因為我仍想回饋國家、社會,他就會勉勵我說,『你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呀!』面臨生涯規劃選擇的關鍵時,我也會請教他的看法,他也會給我良心建議。」蘇麗文忘情地說,「我多年觀察林瀛洲醫師,他是以不改初衷的心態,照顧每一個選手,不因自身權力變大或因為資深,就改變對別人的態度,他和十七年前我所見到的林醫師一樣,不會因為我後來小有名氣就邀功。我總會找低調的他合照,把他推向鎂光燈前,因為林醫師很帥,又是很貼心的暖男,我們在賽前集訓時,他總會拿起單眼相機幫選手拍美美的照片,以彌補我們在比賽時,不得不以猙獰醜爆的相片在媒體曝光時的遺憾。」「林醫師不僅在醫療上給予運動員協助,在精神上也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他熱愛運動,他對每個選手都很公平且用心,不管選手的成就及程度,他總是一視同仁,他對很努力、很認真、很有運動家精神及很有禮貌的選手都很支持。他曾擔任過多次國際賽隨隊醫師,他總是貼心觀察場次和比賽。還記得我們亞運熱身時,看到他在訓練區為我們拍照,開朗的笑意灑滿一臉,陽光燦爛,豪情依舊,至今仍令人難忘。」「不得不談到一個插曲,有次比賽,他低聲和我說,『你下一場的對手在瞪你。』我大吃一驚,直說:『誰?是真的假的?好,我上場要打她。』他就在旁邊拍照。結果比賽時,我一時力道過大,將對手擊昏。於是看到林醫師想要跳過比他還高的欄杆,想衝進賽場救那位選手,因為他覺得是他造成的。」「然後,他事後還和我說:『怎麼力道這麼大?把人擊昏?』他常自掏腰包奉獻出不屬於國家隊和工作的時間,給假日還跑去找他治療的我,他完全不會因為利益,而選擇是否要照顧或醫治你。甚至我已退休過氣,他始終如一,不因為我成功後才接近我,也從不邀功。他總是默默地承受與付出,對他有種相知相惜的感覺,因為我們個性都很像,當我們低落時,我們不氣餒;我們成功時,我們不驕傲。」蘇麗文娓娓道來他對林醫師的觀感。擔不擔心別人會誤會?蘇麗文俏皮地露出漫畫般喜感的笑臉說,「完全不會,因為林醫師當我是男生,我也當他是兄弟。」柔化了當年跆拳道場上銳利猙獰的眼光,遠去了英姿颯爽來酣戰的俐落身影,不再平時勤練如戰時,不再枕戈待旦,等待出賽日的戰鼓爭鳴,眼前飛揚著蘇麗文神采奕奕的面孔,只是不再是她風馳電擊的出擊畫面,而是她娓娓道來的述說。就像武俠小說裡肝膽相照的俠客間的情感,革命情感從來不是複雜曖昧的關係。蘇麗文篤定溫和地說,「林醫師的太太很漂亮,我們常一起吃飯、運動,無論是爬山、騎車還是跑步,有時一邀,會連他一家人都一起來,他的爸媽和姪子我都見過,我們就像是朋友一樣,有好康的就會倒相報。林醫師從來不給人家含糊的感覺,他總是很明確、坦蕩。所有選手中,我應該和他互動最好的,哈!我有時會大膽要求去他家玩,和他家人打成一片。就像很多選手被粉絲景仰、愛慕、崇拜,選手若沒有明確表態與否,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林醫師始終表現出醫師的專業度,工作時,他相當理性、認真且果斷; 私底下,我們無話不談,談生活見聞,關心彼此的成長。」蘇麗文語帶感恩的說,「2008京奧之役後,林口長庚骨科徐郭堯醫師幫我開完刀,查房時和我說我可以下床走走,我心想應該沒有像我這麼快開完刀就下床走動的病人吧!更何況我還受傷兩次。當時我雖然超懷疑的,但還是下床走過去再走回到床,徐醫師就說:『我就知道你不是一般人。』哈哈!他都不曉得害我超痛的。很有趣!這代表我手術的恢復是很棒的,徐醫師也很有自信且滿意,才敢要我下來走。我閒暇時仍從事自由搏擊的運動,我腳還是可以踢、瞬間移動、跑步、跳躍,行動能力大部分都恢復,這感覺很棒。很感恩當年長庚醫療團隊動用很多資源來醫治我,無論是高壓氧治療及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協助及資源,只讓我安心養病,長庚的護理師很親切,讓人懷念。」「當時在北京,蘇麗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甚至有媒體還說她假受傷,前十字韌帶根本沒斷… 在北京,醫療團隊就已提前評估回台灣治療模式,也成立跨科專案小組。媒體從大陸一路狂追至台灣,於是我們為了保護她,把她藏起來,在桃園長庚五樓開了一間特別病房,讓她安心療傷不被外界打擾。蘇麗文回台後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由徐郭堯醫師主刀,蘇麗文傷的是她的攻擊主力左腳,取她右腳腿後肌的自體肌腱重建。經過這一個多月的治療,透過團隊的手術及復健後來恢復地相當好,讓蘇麗文能重返運動場,她現在雖已退休,但仍舊關心跆拳道界。」林瀛洲說。2017年仲夏的世大運,在藍天白雲下,目送採訪結束的蘇麗文漫步走回桃園巨蛋體育館,心中驀然升起漲潮般的希望和祝福,倘若台灣的所有醫病關係能夠像蘇麗文和林瀛洲一樣,那應該是醫師也是病人的福祉。選手背後的醫療後盾讓選手無後顧之憂的相關醫療及照顧,是榮耀背後的關鍵!「金牌,不是一個人,背後支撐的絕對是一個團隊。」高雄長庚運動醫學周文毅醫師下了一個貼切的註解。Taipei 2017 Universiade - 世大運閉幕在即,閉幕並非結束,為了挑戰自己,選手們繼續努力奮戰,但他們並不孤單,來自他們背後的支持,則是協助選手締造歷史的無名英雄,說選手的成功雖不完全是醫療團隊造成的,但卻是強而有力的後盾。2014年成軍的長庚運動醫學整合照護計畫,在這一次的世大運,由長庚醫院派6位醫師與8位防護師隨隊,幫助中華隊選手,與選手們並肩作戰,榮辱與共。過去陪伴運動員征戰國際大小賽事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是如何成軍呢?周文毅說,「主要是因為長庚醫療體系王瑞慧董事長很支持,看到了許多媒體的報導,她發現台灣的運動員雖然政府有支持,但需要幫助的人太多、太多了,不能只有在選手發光、發熱時去接近他、消費他,而應該在基礎上務實協助。因此在2014年結合長庚體系有興趣的醫師,組織起來並建立制度,有別於企業暫助金錢的想法;而是給予貼切的幫忙,不是只有費用贊助,而是為選手聘請貼身防護員,不僅照顧選手的傷勢治療,甚至協助選手訓練。訓練的目的是在減少傷勢,不僅讓選手無後顧之憂,也讓照護選手的防護員,也同樣能在生活上有所保障,也能無後顧之憂地跟著選手四處征戰,因為一個金牌絕不是一個人,背後絕對是一個團隊;即便是個人項目,背後也是一個團隊。」長庚醫療體系自2014年推動「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公益計畫,結合公益贊助、整合性醫療、正確防護、即時關懷、健康管理、教育研討六大元素,至今已近四年,贊助金額累計超過新台幣1億元。從2014年韓國仁川亞運、2015年韓國光州世大運、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及2017年台北世大運,本院都全程參與運動員的醫療和防護工作。運動防護師協助運動員共計七千多個工作日,近三年連續榮獲體育署頒贈體育推手獎—贊助類金質獎肯定。另外,今年台北市政府也委託長庚醫院負責世大運選手村之醫療中心,照護賽會1.2萬名選手及代表團之健康。此外,每年也舉辦運動專項傷害防護研討會,提供防護員與教練提升專業能力的研習課程,透過專業精湛且運動傷害醫療經驗豐富的醫師解說,使學員吸收實用有效的醫療新知。這項計畫將長期永續的持續下去,長庚期盼能透過這樣的計畫拋磚引玉,推動更多民間企業贊助國內體育風氣,進而在台灣民眾之間推廣運動醫學的重要性,讓民眾也建立運動防護正確的知識與保養習慣。
-
2021-07-30 養生.人生智慧
「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2020東京奧運賽事於7/24展開,隨著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台灣的選手們努力地在賽事上寫下歷史新篇章,截至目前已拿到一金二銀二銅,為國家和自己爭取光榮。奧運獎牌不僅是給這些堅持努力的運動選手最大的肯定,更代表著他們辛苦訓練的成果,VidaOrange編輯為你精選了5位奪得獎牌的臺灣選手在賽後發表的得獎感言與金句,或許,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那個一直以來努力不懈的自己。2020東京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在2016年里約奧運奪得銅牌的郭婞淳,在今天下午的賽事中突破自我極限,用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的好成績打破奧運紀錄,成功奪得2020東京奧運女子59公斤級金牌殊榮!囊括了奧運、亞運、世錦賽、亞錦賽等國際賽事金牌,目前仍是59公斤級三項世界紀錄保持人的郭婞淳,16歲就進入國家隊培訓,然而,在她為2014年亞運練習時,不慎被槓鈴壓傷,造成右大腿肌肉70%斷裂,原本可以輕鬆舉起的重量,傷後用盡全力卻始終無法舉起,加上外界的耳語,讓郭婞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無法回到以前的狀態。日前,她在粉專上分享當時的心路歷程,「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還好,在教練、醫生和團隊的鼓勵下,郭婞淳用正面的心態面對上天的考驗,為自己做出最大的努力,持續進行復健和訓練,最終克服了多重障礙,在2016里約奧運上奪得銅牌成績。此外,在壓傷當下經歷過等待救護車期間煎熬的郭婞淳,也在賽後拿出自己的奪牌獎金,捐了價值150萬的救護車給在偏鄉的醫院,希望可以藉由一己之力幫助到更多的人,因為她認為:「人生不只是贏得比賽,而是幫助別人一起完賽。」2020東京奧運柔道銀牌:楊勇緯「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年僅23歲的柔道選手楊勇緯,第一次參加奧運就奪得銀牌的好成績,就讀台灣體育大學競技運動研究所的他,替柔道項目爭得首面獎牌,成為在2020東京奧運上首位為國爭光的選手,然而,創下多項紀錄的他,卻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的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心中是滿滿的感激。」柔道其實是一項非常講究細節且困難複雜的運動,從手指頭到關節都要鍛煉,有不少柔道選手的耳朵會因為長期磨練在地而變形,背後的疼痛更是常人無法想像,因此,需要非常自律的精神以及努力,不斷地訓練、進步,才能取得進入奧運的門票。楊勇緯表示,雖然這次比賽沒有拿到夢寐以求的金牌,但正因為有了這些遺憾,讓他可以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前進,相信有天份又自律努力的他,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在4年後的奧運比賽奪得更亮眼的成績。2020東京奧運跆拳道銅牌:羅嘉翎「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出身於跆拳道世家的羅嘉翎,自小就對跆拳道有濃厚的興趣,透過不間斷的努力訓練,年紀僅19歲就在2016及2018年的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取得金牌,是臺灣第一位連續兩屆獲得世青賽跆拳道的金牌選手。首次參加奧運的羅嘉翎,在最後一場比賽成功打敗來自尼日的選手耶索夫,為跆拳道項目奪得銅牌殊榮,而賽後她也在社群媒體提到,其實自己一開始並沒有覺得一定要獲勝,而是抱著挑戰自己的心情進行比賽。「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期待羅嘉翎未來可以不斷地突破自我,成為台灣運動體壇上的最亮眼的一顆新星。2020東京奧運男子射箭團體賽銀牌: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魏均珩在男子射箭團體賽奪得銀牌的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分別打敗了澳洲、中國,並以6:0的好成績進入金牌賽與韓國對抗,雖然最後敗給韓國隊,但二次挑戰奧運的魏均珩並不氣餒,帶領著兩位學弟一起參賽的他,不僅在三人之間培養出良好默契,也用幽默的個性化解團隊的緊張氣氛,他幽默中帶有的認真也傳達:「這中間的學習才是永遠拿不走的。」魏均珩在拿到銀牌後分享他的心情:「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希望大家未來可以持續關注中華射箭隊,而他也提到,連霸兩次的韓國隊非常厲害,未來如果要超過他們,還有非常多要學習的地方,充分地展現了運動家雖敗猶榮的精神。2020東京奧運桌球混雙銅牌:鄭怡靜、林昀儒「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鄭怡靜被稱為「黃金混雙」的林昀儒和鄭怡靜,日前為中華桌球隊奪得東京奧運第一面獎牌,兩人以4:0比數橫掃法國組合袁嘉楠與勒班森,摘下東奧新增設的桌球混雙銅牌,而鄭怡靜賽後也落下眼淚,釋放一直以來累積的壓力。鄭怡靜在粉絲專頁上分享,能夠獲得這座得來不易的獎牌,並不單單只是靠自己和林昀儒的努力,家人朋友和粉絲在背後強大的支持,是他們能奪得銅牌殊榮的最大功臣。而她也提到「接下來的比賽我們也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雖然在今天早上的女子單人賽中,鄭怡靜以4:0比數止步於32強,但相信擁有不服輸精神和意志的她,未來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創造一場又一場的耀眼佳績。※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打噴嚏後腰痠小心椎弓斷裂 簡易1動作測試是否中招
就讀高中的鄭同學,平常熱愛游泳,每天都會下水練習,參加校隊的他,也是比賽的常勝軍。某天發現只要腰背挺直,下背出現有微微的疼痛,原先不以為意,想說休息幾天應該就會好,但反覆持續好一陣子,後來,甚至連輕輕地打個噴嚏,腰部也會有酸酸的感覺,最後嚴重到無法跟上校隊的訓練,趕快去做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是腰部的椎弓斷裂並伴隨脊椎滑脫,這才找出造成他一直疼痛的原因。運動選手經由物理治療 成功重返球隊並贏得金牌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亭妤表示,由於同學本身還是運動選手的身分,透過物理治療的專業介入,在一段時間的休息及症狀處理後,其實身體已經沒有感到不舒服。但他的目標是希望之後還能回到賽場上,而且還要預防這個舊傷不要復發,影響到比賽。因此,配合他的狀況,治療師根據物理治療的評估和觀察,幫他制定了一份個別的治療訓練內容。李亭妤醫師說明,因為脊椎的結構不穩定,首先,要幫他建立好腹內壓,讓脊椎旁的小肌肉知道如何保護脊椎不要受傷。針對身體的弱項肌群做強化,讓他重新學習用「正確的方法」來使用身體及優化身體的控制能力,在接受一次次的物理治療,成功地建立起好的核心來執行出理想的動作。經過處理之後,鄭同學慢慢地可以增加運動強度,順利的銜接到校隊的常規訓練,最後也去參加了比賽。何謂椎弓解離? 常被誤認為閃到腰而延誤治療李亭妤醫師說,椎弓解離常見於運動員或是經常需要彎腰、搬重物的人,長時間或是在多次、重覆性高的動作,在活動當中產生壓力擠壓到腰椎,累積下來便容易在脊椎比較脆弱的椎弓部,因為承受不了壓力便斷裂,一開始痛,很容易以為是「閃到腰」或被當成純粹的下背痛,因為最常聽到的症狀就是腰痛或是背很緊繃;但漸漸延伸到臀部和大腿後側都會僵硬,若不趕快好好治療,更嚴重一點的甚至會伴隨滑脫,可能就會有其他神經症狀,像是:臀部感到酸痛或刺痛、腳會麻、走路下肢無力…等等情形。當脊椎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一定會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在活動當中,身體卻無法任意地彎腰、蹲下或伸直;當想咳嗽、打噴嚏時,這些動作都會迫使得脊椎承擔更多的壓力,更容易引發不適感,嚴重一點的人甚至睡不好覺,白天自然精神就差,需要倚靠藥物的介入才能好好的放鬆。可先自行做簡單的小測試,單腳站立,接著身體往後仰,伸展到最大角度,當伸展的時候會產生疼痛,即為陽性反應。李亭妤醫師提到,除了根據個案主訴的臨床症狀之外,還必須搭配影像檢查,來評估脊椎的狀態,像在X光片可看到,典型蘇格蘭狗狗斷頸的形狀(Scotty dog sign),透過臨床表現與影像呈現做結合,更清楚的掌握個案脊椎的情況。椎弓解離除手術外 保守透過物理治療也可改善症狀依據嚴重程度,除了靠手術之外,椎弓解離也可選擇保守治療,透過物理治療可以有下列幾種方式:1.症狀緩解:透過熱敷,對於緊繃的肌肉群達到放鬆,增加組織循環及代謝;使用不同的儀器治療達到降低疼痛和消炎、舒緩組織僵硬。2.徒手治療:經由身體評估和測試,針對特定部位及組織做手法處理,調整身體張力或恢復組織彈性。3.運動治療:為了避免舊傷復發,必須加強訓練核心肌群,有良好的腹內壓才可以保護脊椎;有足夠的肌肉力量,才能維持脊椎的穩定度,整合肢體協調性,當提升身體的能力,就可以避免再次受傷的風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莫名上背痛...竟是胃炎「轉移痛」所致! 醫解析「轉移痛與肌肉痠痛差異」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以為落枕忍痛2年 55歲男頸椎間盤突出導致肌肉萎縮
55歲陳先生工作長期要搬重物,2年前開始出現左側肩頸痠痛,以為是落枕未理會也一直沒有改善,最近開始出現手掌麻木,睡覺會因痠麻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原本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肌肉開始產生無力並出現明顯的萎縮,到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經磁振掃描後發現第6、第7節椎間盤突出,造成左邊神經孔狹窄。醫師建議他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合併骨融合術。3天後順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時,痠麻痛的症狀已經完全改善,不用再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昂傑表示,大部分的頸椎椎間盤突出以保守治療即可,首先需要矯正不良的姿勢,要盡量避免增加頸部負擔的運動或動作,讓頸部不會過度彎曲或過度伸張,在復健專科醫師指導下接受頸椎牽引,使其增加頸椎關節間的距離、幫神經根減壓,也可以接受中醫針灸,熱敷,吃藥打針等等來舒緩痙攣的肌肉。若是症狀開始變嚴重,例如長期疼痛甚至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或手的肌肉明顯的萎縮,這時就建議及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張昂傑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而導致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容易發生在老年人、長期做增加頸部負擔的粗重工作、骨質疏鬆症、受傷者都可能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的風險。現隨著3C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普及,低頭族增加。當頸部彎曲並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頭部重量對頸椎椎體和椎間盤形成一定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引起頸椎提早退化、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症狀,從頸部背面和肩胛骨的地方開始酸痛,感覺像落枕一樣,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並產生麻痺刺痛感。隨著時間增加,狀況越來越嚴重,導致肌肉無力使不出力氣(抬手、舉東西),精細的動作(握拳,拿筷子,梳頭,扭鈕扣等)無法執行,甚至會發生患部肌肉萎縮不可逆的狀況。「頸椎手術很危險嗎?成功率大概多少?」醫師表示,這是病人最常詢問的問題,普遍大眾都保留錯誤的迷思,認為頸椎手術容易造成癱瘓風險,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現今隨著醫療技術、儀器(如顯微鏡,骨材)診斷工具的進步,雖然手術會有風險(如脊神經受損,脊髓液外滲,食道、氣管或聲帶受傷,骨融合失敗等),只要做好術前評估,上述的風險已經是微乎其微。醫生會從頸部前面劃開傷口,把頸部肌肉、血管、氣管和食道撥開,接著把椎間盤和位於上下節脊椎骨暴露出來。接著靠顯微鏡小心翼翼地把壓迫的椎間盤或骨刺切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中間的空隙將植入移植骨或代替品(珠子),作為兩個脊椎骨之間的橋樑,以進行脊椎融合。病患術後3至5天便可出院,3至個月後,移植骨或珠子會與上下的脊椎骨融合成一塊堅實的骨頭,在這期間患者必須配戴頸圈,減少移植骨或珠子滑動,增加融合情形,病患也可以考慮植入「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目前無健保起付,但患者術後不必戴頸圈,頸部活動也不會受到限制,也不易造成鄰近節退化的問題。
-
2021-07-29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連吞口水都會嗆到!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
●嗆咳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威脅高齡長者生命●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容易引起嗆咳●嗆咳長者一旦咳嗽發燒,應立即就醫在邁入高齡社會之際,「吸入性肺炎」是威脅老人家生命的常見危險因子。所謂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使得食物、嘔吐物或嘴巴的分泌物等,在吞嚥過程因神經或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關閉完全,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咳嗽功能不佳 難排出異物一般在喝水或飲食的過程中,因嗆咳致使水或食物錯跑到氣管時,不一定都會造成肺炎。正常人一有異物進入氣管,就會藉由咳嗽反應將異物排出,但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若有異物進入氣管後較難藉由咳嗽排除。有些長者因咳嗽功能不佳,一旦食物誤跑到氣管,沿著氣管進入肺部時,就會把人體口腔中的細菌帶入,造成感染而導致肺炎,或是因為吸入酸性食物或胃部分泌物造成化學性灼傷。尋求復健師幫忙 訓練吞嚥要如何預防老人吸入性肺炎?首先,可先確認其吞嚥功能是否正常,透過吞嚥攝影檢查,確認為神經、食道或是咽喉的問題。其次,可尋求復健部的語言及吞嚥治療師,進行相關的衛教和訓練,包含保持口腔清潔、進食時要坐正、少說話、進食後勿立即躺下、吃飯要小口,同時下巴要往下讓食道呈現直線狀,避免喝液體食物,改吃稠狀物,以免容易發生嗆咳。治療時,可先從家屬的闡述來辨別是否為吸入性肺炎,例如:病人喝牛奶時嗆到,導致發燒等症狀。對於容易嗆咳的病人,臨床上可能會建議幫他置放鼻胃管,以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但不建議為病人置放鼻胃管來作為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工具。因為這類病人可能連吞口水都會嗆到,因此,建議由語言治療師協助把病人的吞嚥功能調整復原,還有包含餵食的準則和其他注意事項,也可以請教語言治療師,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肺炎發生太頻繁 做好因應此外,也要跟家屬建立共識,對於容易嗆咳的老人家,一旦咳嗽發燒,要立即送醫院,因為老人家得到肺炎的機率比別人高,也因為經常反覆肺炎,導致對某些抗生素已產生抗藥性,在一般門診使用一線抗生素治療效果有限,所以建議直接送急診醫治。如果病人得到肺炎次數太頻繁時,病人及家屬可與醫師討論相關DNR(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議題,讓病人與家屬提早做好後續的因應措施。
-
2021-07-28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手腳麻常腹瀉 罹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
雙腿無力、手麻腳麻、步伐不穩,又常腹瀉,年近60歲的黃先生近幾年多次至骨科、復健科、腸胃科就診,始終找不出病因,最後才確診為罕病「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在醫師建議下,30多名家族成員接受基因檢測,竟有近10人帶有突變基因。 台大醫學院解剖暨細胞生物學教授、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說,FAP屬於自體顯性遺傳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此變異基因,子女罹患此病機率可達五成。謝松蒼說,大部分罕見疾病都在幼兒階段發病,但FAP患者卻在中老年時發病,出生後,「不正常澱粉樣蛋白」即持續沉積身體各部位神經,約在55歲後出現周邊神經病變,症狀為腹瀉、姿勢性低血壓,以及肢體不便等。在傳統治療上,FAP可說是無藥可治,患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情持續惡化,直到死亡。謝松蒼說,曾有患者自訴「自知毫無希望,希望到我為止,不願禍及子孫。」表達往生以後捐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究之用。近年來,RNA干擾術之治療問世,讓FAP病友重拾希望,臨床顯示,此新藥可抑制突變蛋白質的製造,減少類澱粉沉積,進而降低神經損害。謝松蒼指出,該藥有效延緩患者病情,甚至在停留在某個階段,不再惡化。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指出,北部某醫院藥劑部主任為FAP病友,在病逝前,關心此新藥發展。台大醫院參與RNA干擾術治療之全球臨床試驗計畫,主持人之一即為謝松蒼教授,國內部分患者因參與臨床試驗而能免費用藥。 陳冠如強調,新藥療效明顯,但每月藥費約需一百萬元,絕非一般人所能負擔,國內尚無病友自費用藥。由於不少病友為家庭經濟支柱,期盼健保能合理地給予協助,給付病情較輕者,維持身體狀況,繼續工作,不致拖累家庭。
-
2021-07-28 新聞.元氣新聞
郭婞淳人美心更美!當年遭槓鈴重壓卻捐救護車..那些比舉起金牌更動人的事
編按:「舉重女神」郭婞淳今天在東京奧運舉重女子59公斤級賽事,舉出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總和236公斤的三創奧運紀錄成績,不僅幫助我國舉重隊連續4屆奧運都拿下金牌,也順利奪下她個人舉重生涯獨缺的那塊金牌,讓台灣人熱血沸騰!「我不清楚台灣需要什麼,但我知道台灣需要我們做些什麼。」「台灣英雄」郭婞淳,在距今28年前的冬天誕生。那年是1993年,婞淳的母親早年在宜蘭工作,因此就在羅東聖母醫院生產。然而,婞淳出生時體重過輕又有臍帶繞頸,還好有聖母醫院醫護人員悉心照料,終於得以「倖存」活下來。母親就將這位得來不易的「聖母寶寶」取名為「婞淳」。小小婞淳,就這麼和聖母醫院有了綿延久長的情緣。在羅東出生後,阿美族女孩婞淳在台東長大。「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好喜歡運動!」從小對運動十分熱愛,她原本最喜歡田徑,只是為了訓練需要,練習舉重,卻沒想到,人生總是充滿意外,因為一次教練「順便」幫她報名舉重比賽,卻一舉摘金,從此展開婞淳的「舉重人生」。婞淳小時候家裡環境並不好,國中之後靠著體育拿獎學金,她就再也沒拿過家裡一分錢。婞淳的舉重之路一路順遂,2013年更是登峰造極,幾乎包辦各大賽事金牌,眼看2014年亞運也可順利摘金。孰料,就在距離仁川亞運不到2個月時,婞淳在一次訓練中,右手突然手滑,140公斤的槓片瞬間重力加速度壓在她的右大腿上,那一剎那,她只想到:「完蛋了,亞運怎麼辦!」這次意外使得她右大腿外側肌肉斷了70%,一般人可能早就放棄了;婞淳卻怎麼都不願意放棄。這次意外斷了肌肉,還好骨頭沒有傷到。婞淳坐了將近一個月的輪椅,輪椅上的她用不同的高度思考人生,她相信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她更努力地配合治療以及復健。2個月後亞運登場,外界認為可能因傷退賽的郭婞淳奇蹟復出,最後雖未奪牌,卻也取得第4名的優異成績。「不管怎麼樣,我終究得克服。」婞淳繼續努力,在教練指導下,她克服一切困難,順利從傷痛中再站起來,並逐步把體能狀況調整到最顛峰。「人美,心更美!」是很多人對婞淳的印象。她受到陳樹菊阿嬤很大的啟發,婞淳認為:「靠賣菜都能幫助那麼多人,我就想,我也要靠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只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2015年的某一天,羅東聖母醫院接到一通想要「捐贈救護車」給醫院的「愛心電話」,是婞淳拜託教練打的。醫院承辦人員好奇問為什麼選擇聖母醫院?原來是,婞淳是在聖母醫院出生的「聖母寶寶」,她很感謝,當初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她才能夠「倖存」活下來。聖母醫院募款中心主任李麗秋接到這通「愛心電話」,即表示因為羅東聖母救護車還在使用期限,「是否可以捐給同屬天主教靈醫會的澎湖馬公惠民醫院?」婞淳接受提議,匯款150萬元,購置全新的救護車給惠民醫院使用。「為什麼要捐救護車?」有人好奇地問。「我受傷時躺在那,最渴望的就是聽到救護車的聲音,我也想靠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幫助更多人!」婞淳這麼說。「感恩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饋!」2016年1月,婞淳將辛苦比賽贏得的獎金化為「愛的列車」,捐贈的全新救護車運抵澎湖,車身上寫著「天主教輔仁大學舉重隊郭婞淳敬贈」,救護車奔馳在澎湖的大街小巷,載運離島地區急難病患就醫,幫助了好多、好多人。那年里約奧運,婞淳奪得銅牌,她是「最感心」的奧運銅牌!郭婞淳自提500萬獎金均分給她的3位教練。「因為這面獎牌,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成的。」婞淳這麼說。出身單親家庭的婞淳一路走來,儘管很艱辛,她卻總是抱持著「愛」與「感恩」。2014年那場受傷意外,讓她與亞運金牌擦身而過,在傷痛復原期間,她卻發覺到:「原來自己是一個可以幫助別人、影響別人、鼓勵別人的人。」婞淳說:「儘管不知道台灣需要什麼,但我知道台灣需要我們做些什麼!」她自己省吃儉用,一心只想為台灣社會做些事。2017年世大運,婞淳將苦練的成果化為最正面的能量,以破世界紀錄的優異成績成功奪得金牌,捍衛了台灣主場;不只婞淳喜極而泣,她的奮戰過程,更是感動鼓舞了好多台灣人。如今,2020東京奧運,婞淳為台灣拿下第一面得金牌,也為中華代表團進帳東京奧運第一面金牌,完成夢想,補上生涯獨缺的最後一場大賽冠軍拼圖。「感恩所有幫助我的人!也謝謝勇敢的自己!」婞淳用佈滿了厚繭的苦練雙手,努力舉起金牌感動人心,更動人的是她一顆善良、美麗的心,用愛與感恩的正面能量與正向力量,鼓舞了更多的人,大家都能一起為台灣努力加油,讓台灣更美好。※本文由張肇烜醫師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7-27 失智.長期照護
飲食照護/無法進食的煎熬與愛 談末期失智症的營養照護
公寓門口打開,金小姐熱情地招呼著我與李護理師進門,但臉上的笑容維持不了幾分鐘,當我坐下、接過金小姐手中的健保卡時,她的眉頭就明顯的深鎖起來。金太太罹患失智症多年,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站也站不穩,精神也愈來愈混亂。每天大吼大叫的日子,讓金小姐從不知所措、求助神經科醫師協助、到我們訪視時,已經磨出了一身能耐,可以平常心看待。包括去年某天夜裡,金太太從床上起身時重重摔落,跌斷了腿,金小姐幾經掙扎,頂著其他家人質疑的聲浪,決議不送母親到醫院治療。「就算是骨折好了,手術完之後,母親也沒辦法配合復健,就算手術成功了也是白費。」當我們聽到金小姐回顧這段故事時,仍能清楚地感受到,她面對沉重壓力所展現出的堅強心理素質。這些話,她在幾天後的醫院門診時,也跟母親的神經科洪醫師說了一遍。洪醫師建議金小姐,考慮看看是不是要申請居家整合醫療。幾次居家訪視下來,我們跟金小姐建立了共識,不論病況如何變化,就是要讓母親舒適地走完人生接下來的時光。發燒、疼痛、感染等等的問題層出不窮,金小姐努力地配合我們的診療與建議,堅守著母親尚能表達時,曾說過「不放鼻胃管」的決定,訪視時曾看過金小姐連哄帶騙地餵母親服藥,我跟李護理師看在眼裡,滿是佩服。這個訪視的下午,窗外飄著細雨,平時堅強的金小姐一開口,就忍不住淚水了。母親這三天,突然就不吃東西了,一粒米都吃不進去,只勉強被我逼迫喝了一兩口的水。原本慢慢餵,還可以吃得下大概半碗粥,怎麼一下子會差這麼多....?李護理師坐在她旁邊,輕輕地握著她的手,繼續聽金小姐說:醫師,如果母親還是這樣子繼續下去,我看她撐不了幾天了吧?雖然心裡清楚讓他舒服就好,但讓他這樣挨餓,做女兒的實在是過意不去…。是不是,我們可以在家打點滴,幫她補充一些營養? 我說:「婆婆最近的狀態如此多變,尤其是幾乎沒有進食這件事,想到她已經挨餓了幾天,我想這是為人子女最心痛的了。如果婆婆的情況,讓您十分不捨,我們可以協助在家使用一些點滴,幫她補充水分及少許熱量。但在那之前,我想先跟您說明關於婆婆現在的狀況,我的看法。」金小姐擦擦眼淚,認真的雙眼直看著我。我繼續說:許多國際研究告訴我們,像婆婆這樣的患者,經歷了這麼長的病程走到這個階段,身體器官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其中也包括腸胃道,所以她並不像我們,會有那麼明顯的飢餓感。最近這些時日以來,她的逐漸胃口變小就是證明。也因為種種的擔憂與誤會,許多重度失智患者使用皮下注射營養,或是放了鼻胃管,這些我們覺得可能讓她比較有營養的作為,美國老年醫學會也明確的告訴我們,如果是考量到改善婆婆的生活品質,或是希望藉此減輕她的不舒服,其實並不建議這麼做。其實您原本的舒適餵食原則做得非常好,您的耐心與對婆婆的愛讓我非常敬佩。現在我們一樣可以繼續這麼做:保持耐心,不強迫餵食,如果還有少量的進食,持續給他自由化的飲食,即使婆婆原本有糖尿病的問題,現在也不需要擔心吃甜食的負擔了,反而是甜味可能會讓他心情更放鬆,願意吃一點東西也說不定。 金小姐聽完點點頭:有醫師您這樣的說明,雖然還是不捨,我心裡比較踏實了。如果補充點滴只是為了讓我好受,而不是為了母親著想,那我想就先不必了。至於甜食,我再準備些她最愛的桂花蜜,也許他會願意吃,對吧? 李護理師也總算鬆開了自己的眉頭,對著金小姐微笑點頭…。[備註:文中人物名稱皆為虛構,故事情節由臨床真實案例改編。][備註:謹此感謝那些曾用自身經驗教導我的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們。] 參考資料:1.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Feeding Tubes in Advanced Dementia Position Statement.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Ethics Committee and Clinical Practice and Models of Care Committee. J Am Geriatr Soc 62: 1590–1593,2014.2.黃勝堅,《失智症整合照護手冊: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2021)
-
2021-07-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夏天忘記做這事 小心成為血栓高危險群
很多人常常因為「不渴」而忽略喝水,醫師提醒,炎炎夏日身體易缺水,造成血液濃稠,對有血管相關病史的患者來說,若不補充水份,將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天氣寒冷易中風,其實夏季中風風險也不小。她解釋,血管栓塞來自身體缺水或血管循環狀況不佳,很多中風患者的脫水正是因為身處冷氣房,感覺不熱不渴所以不喝水,也有一些長者因為行動不便或是如廁困難而不願多喝水,結果反而引發血管栓塞。廖品雯表示,天熱流汗、水分會從皮膚流失,當血管水份不夠時就會塞住。建議每天應該要喝體重(公斤)X30的水量。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天應喝足1800cc的水量。對曾經中風的患者而言,五年內再度中風的比率高達三成;與健康人相比,再面臨中風機率也高達九倍;因此有中風病史者一定要規律服用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避免再度中風。然而中風後最常見的就是動作障礙,需要大量且持續的復健訓練,很多病人在服藥期間因無法立即改善手腳不靈活的病情,便自行停藥,卻不知會造成再中風的機率大增。廖品雯也發現,臨床上部分患者服用某些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後,出現腸胃不適副作用,症狀包括火燒心、反胃、脹氣、拉肚子,嚴重者會解血便或黑便,這些多半發生在有腸胃道潰瘍、腎臟肝臟病變、或年長者身上,建議患者有症狀應該和醫師討論,以評估是否調整換藥,不可自行停藥,否則將有再中風的危險。她最近收治一位平常都準時回診拿藥,卻二度中風的患者 ꓼ 追問才知,原來患者因為吃藥會拉肚子,所以吃藥很不規律,甚至亂停藥,以致病情無法有效控制,最後不幸導致再度中風。MAT-TW-2100567-1.0-07/2021
-
2021-07-26 該看哪科.兒科
醫病天地/新生兒聽篩 把握黃金治療期
每位家長都希望寶貝兒女健康成長,只是剛出生的寶寶,五官、四肢缺損能一目了然,聽力問題卻非顯而易見。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聽力師鄭宗岳建議,新生兒聽力篩檢在出院前要完成,盡量不要拖延。鄭宗岳指出,研究顯示新生兒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損發生率約千分之3,過往沒有全面性聽篩,家長若沒特別注意,幼兒可能到2歲才會因語言發展明顯遲緩才被發現聽損,錯過聽能創建黃金期。鄭宗岳表示,目前台灣針對新生兒聽篩建議是在出生24到60小時完成,若初篩未過,就要在滿月前複篩,再沒通過,必須於3個月內安排檢查,確認聽損類型、程度,給予醫療協助。他強調,單純先天性聽損新生兒若能在6個月大前完成輔具選配、開始聽能創建課程,語言發展有機會與正常兒童相當。他說,新生兒聽篩通過僅代表聽力目前正常或接近正常,未來還可能有變化,除了聽篩有偽陰性可能,有些孩子屬遲發性聽損,會隨著長大顯現問題,甚至外傷、耳朵積水、感冒誘發中耳炎也會造成聽損。鄭宗岳表示,寶寶在6個月大後,家長可透過和他講話,觀察其是否會發出聲音或看自己等方式做簡單篩檢,若有疑慮應盡快前往耳鼻喉科就診。
-
2021-07-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期間臉歪了怎麼辦?及早積極復健治療是關鍵
五月中新冠疫情嚴峻,一進入三級警戒,復健科門診病人大幅頓減。一天早上進來一位荳蔻年華的王小姐,雖然帶著口罩,但一看到她一邊的眼睛明顯少了正常的眨眼,就知道她應該是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果不其然,一脫下口罩整個臉是歪斜的,她急得都哭了!顏面神經麻痺是週邊神經損傷,發生機率10萬分之15到30。不同於腦中風所導致的臉部歪斜,大部分跟自體免疫功能低落,病毒感染有關,常見於患者生活壓力大或是合併急性感冒、甚至帶狀皰疹。最近施打疫苗,在莫德那疫苗注射仿單中,也把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列入,雖然機率小於千分之一。在台灣也曾發生打疫苗隔天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疫情期間大家都生活在莫名的焦慮和不安中,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似乎也增加了!顏面神經麻痺,在急性期配合必要的類固醇口服用藥,接下來最重要就是電學診斷及復健的過程。發生兩週後的神經傳導和肌電圖的診斷,可以確定損傷的部位,同時瞭解神經損傷的程度以及預知恢復的時程。八成五顏面神經麻痺個案,在六周到三個月內神經損傷可以完全回復,少數個案會延後到半年。然而這段時間是否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以及臉部按摩和運動治療),卻是能否完全回復臉部對稱、表情及功能的重要關鍵。 一個清楚的比喻:神經就很像軍營的將官,而我們的肌肉就是士兵。當顏面神經麻痺(將官離開軍營),肌肉(士兵)還是要正常操演 。否者就算神經復原(將官回軍營),但肌肉(士兵)也都廢而無用了!所以一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復健治療的積極介入非常重要!復健過程中,居家按摩及運動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適當的按摩,能有效促進臉部血液循環,以提供肌肉和神經修復所需要的養分,並且軟化僵硬的組織,對於恢復肌肉原有的彈性很有幫助! 因為顏面神經損傷,我們臉部的肌肉已經「忘記」怎麼使用了,這時就需要復健運動來「重新教育」臉部的肌肉。包括負責睜眼、閉眼的眼睛周圍肌肉;傳達情緒的表情肌;以及說話、進食、吹氣等口部周圍的肌肉。值得一提的是,臉部很多動作都是下意識做出的,例如眨眼、驚訝、微笑等表情,所以我們平常幾乎沒有想過是那些肌肉在用力,可見正確復健運動的重要,才能誘發臉部的動作、增加肌肉的控制、防止肌肉萎縮,並促進血液循環!疫情期間,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和保護,卻也增加了這些病人接受復健治療的難度。治療師無法親力親為,幫病人做局部臉部按摩治療以及示範居家臉部復健運動。物理治療師看見病人的需要,很快的錄製了以下兩隻影片,協助病人在疫情嚴峻期間,無縫接軌完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復健治療!(影片製作/拍攝:實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團隊)按摩及復健運動的次數,建議一天3次,每次各5~10分鐘。復健之後,可以透過以下指標自我評估是否進步:1.闔眼的程度及眼睛乾澀的狀況。2.闔嘴的程度(或是使用吸管的狀況,如:大/小吸管)。3.做出表情時,兩邊的對稱性。4.吹氣的力道(可向衛生紙吹氣來評估)。王小姐依照上面的影片執行居家復健治療,並在家拍攝訓練成果,定期回診讓醫師、物理治療師追蹤,有利於復健的進程。四週後,她也透過PCR陰性檢測,得以在醫院完成神經傳導和肌電圖檢查。確認三個月內應該有機會完全復原,她心中巨石總算落了地。 疫情期間,很多病人因為不敢就醫,延後了許多可以治療的疾病,令人不捨!醫療機構有責任為病人提供安心的治療環境,甚至可行的替代方式。大家還是要積極就醫,以保障自身的健康與平安。
-
2021-07-25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患者有苦難言 疫情期間靠視訊復健減緩退化
三級警戒持續超過2個月,獨居生活的口癌病友,無法到醫院或機構接受治療與復健訓練,也得不到親友的噓寒問暖,形同身處在生理與精神的雙重折磨。由於疫情影響民生經濟,也讓長期關懷口癌病友的社福組織募款困難,陽光基金會桃竹中心主任藍元杉表示,和疫情爆發前相比,5到6月捐款筆數已明顯減少30%。社工師何雯婷表示,台灣有20%到25%口癌病友獨居,或成為無家可歸的街友,這些人不一定會主動尋求協助,但其實非常需要陪伴。復健師呂靜怡也說,很多癌友在疫情前,已能重新恢復張口進食,但在疫情期間,無法面對面復健指導,只能盡可能協助,希望不要退化太快。陽光基金會桃竹中心近期透過YouTube、Line@等社群平台,除分享各類型健康資訊,也邀請癌友一同上線,透過視訊進行復健指導與訓練,目前已有超過18位口癌病友接受這項服務。呂靜怡說,雖然透過視訊遠距復健指導,遠遠不及直接互動的效果,且受限癌友的網路使用能力,以及視訊相關設備的不足,這項服務是疫情期間不得不的替代方式,但有人能夠扮演如家人一般的角色,保持主動的關懷問候,邀請參與線上團體活動,對於獨居的口癌病友來說,會是心理上很重要的支持。藍元杉表示,陽光基金會桃竹中心在這段期間累積遠距服務經驗,疫情趨緩之後,除漸進恢復各項直接接觸的服務之外,也會針對生理狀況因受疫情影響有明顯退步,或家庭功能有明顯不足的口癌病友,設計結合遠距與實際接觸的服務,期望補足疫情期間所造成的影響。
-
2021-07-24 醫聲.領袖開講
衛福部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注重運動員醫療 設心肺復健中心
衛福部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去年8月上任,他不僅是運動醫學醫師,同時擁有中央與地方的醫療行政經歷,讓他在不同的崗位上,能清楚知道民眾的需求及心聲,「當醫師可以照顧病人,當院長可以帶領很多醫師治療民眾。」跑遍台灣 豐富自己視野民眾到台北醫院求診,最常看骨科、心臟內科、腸胃科、眼科、復健科及一般外科等門診,因醫院24小時都可收治病人,去年總計施行超過1千例心導管手術,有骨折或脊椎問題的患者也都會來就醫。鄭舜平先後待過台北榮總、基隆醫院、樂生療養院、旗山醫院、桃園醫院、衛福部主任秘書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行政組組長,資歷豐富。「別人說我很坎坷四處跑,但其實跑遍台灣是豐富自己視野。」擴增設備 滿足看診需求「部北過去空間受限,現在要重整醫院空間,準備發展。」鄭舜平指出,新蓋大樓已動工,未來將新增許多設備,例如核子醫學、高壓氧等,洗腎病床新增10床等,醫院環境也將分階段優化,包含門診、急診翻新、硬體設備改變等,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空間及品質。此外,今年將陸續新增17位醫師,讓醫師陣容更堅強,滿足新莊地區的看診及重症需求。鄭舜平的醫療專長在運動傷害、骨骼關節復健、疼痛治療等方面,因此對於新北市運動員需要的醫療服務相當重視,部北將成立心肺復健中心,未來會與學校合作,提供運動員更專業的醫療資源及服務。走動管理 鼓勵提出問題「不怕基層提出問題,只怕隱藏不敢說。」鄭舜平採走動管理,每周會到各部門與主管、醫師溝通,了解問題所在,也會到診間看病人,了解問題跟心聲。「員工是醫院最重要資產,很鼓勵員工繼續進修,也調整福利、薪資、晉升機會。」今年第一季民眾求診比率較去年同期提高2成,呈現民眾對醫院的信任感提升。因工作緣故,鄭舜平參與身障人士的運動發展,並擔任分級師。「在比賽前將相同疾病的人,放在同樣級距中比賽才公平。」目前擔任殘障體育運動總會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他,過去曾擔任中華代表隊隊醫,跟隊員到北京、里約、巴西等地參加殘障奧運。鄭舜平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運動傷害、骨骼關節復健、疼痛治療現職:衛福部台北醫院院長、殘障體育運動總會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經歷:衛福部主任秘書、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署立樂生療養院副院長、署立基隆醫院復健科主任、台北榮總復健科醫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行政組組長、殘障奧運中華代表隊隊醫給病人的一句話運動多一點,壓力少一點,身心平衡,健康永存。【延伸閱讀】>>鄭舜平養生祕訣/固定運動,不吃炸物及消夜
-
2021-07-24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爬山最傷膝蓋? 3招膝關節保健運動
爬完山總覺得膝蓋卡卡、關節痠痛,甚至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但爬山真的最傷膝蓋嗎?Jc復健日常的影片中邀請到悠適復健科診所,陳正倫醫師一起來解惑。陳政倫醫師表示,膝蓋殺手藏在日常生活中,趴著擦地板、上蹲式廁所,這些大角度的蹲跪動作,就會造成身體高度負擔,雖然爬山不是最傷膝蓋,但還是要做事前訓練,如: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度以及協調性,避免運動傷害。平常的膝蓋保健包括肌力訓練、保健食品、避免蹲跪以及減重,影片中將教大家3招膝關節保健運動,每個動作做20~30秒,每天重複做3~5次,快跟著Jc復健日常,預防膝蓋痛!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年輕人容易重聽?聽力受損未矯正,小心大腦退化快!保護聽力避免3種NG行為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啥、什麼?」聊天互動常發出聽不清楚的問號,不斷需要對方重複,小心聽力正不知不覺中退化中!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罹患失智症有因果關係,避開 3 個危險因子,再加上聽力師助攻,有很大的機會預防或延緩失智症。不少人都有長時間戴耳機的習慣,總是插著耳機聽音樂、通電話,音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這些都會對聽力造成傷害,有些人甚至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耳聾,造成不可逆轉的聽力受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首份《世界聽力報告》,估測到 2050 年,全球近 25 億人,即四分之一人口將經歷某種程度的聽力受損。聽力退化跟老花眼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失智症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但其實 15 至 20 年前就開始累積失智風險。若中年出現聽力退化障礙,即使是很輕微的程度,適時運用聽力輔具可大幅減少失智機率。「聽覺是溝通的主要感官媒介,影響接收情緒、活化大腦記憶。」黃詠耀解說聽覺對大腦的關聯性,若少了聲音刺激,大腦其他部位的活躍程度也會跟著降低。(推薦課程:你也常常聽不清楚嗎?聽力退化不治療,當心罹患失智症! 聽力師教你靠「這個」,讓聽力不再困擾)聽力受損導致認知功能衰減,危害比你想的嚴重聽力受損會造成哪些生活不便呢?黃詠耀指出,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主要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這些狀況累積成情緒問題,提高失智的風險,智能衰退速度也會加快。●人際社交:因為聽不清楚親友說話的內容,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憂鬱,進而封閉自己。●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為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它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黃詠耀另提到,失智症的常見症狀跟聽力受損很相像,長輩因為聽不到、聽不清楚而脾氣變得暴躁,談話時內容對不上,以及溝通方式產生變化,照顧者須多加留心是否為聽力問題。別逃避戴助聽器,透過復健重拾聽力跟聽力不好的人說話時,務必放慢速度、音量適中,配合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千萬別放大音量像吵架般。對於聽力受損要有預防意識和及早因應,助聽器的介入越早越好,刺激大腦內的聽覺區域。配戴聽覺輔具前,可協請聽力師評估,並定期追蹤後續狀況調整需求。一般需要 2 至 3 個月配戴適應期,戴上助聽器之後,再進行聽能復健能讓效果更加乘!聽力退化除了年齡因素,也會因糖尿病、高血壓、中耳炎而誘發。建議平時應做好保健、提早發現病灶、定期前往醫院檢查,黃詠耀表示,保持正常作息,少菸、少酒、少糖,還要注意以下 3 種NG行為,才能有效避免聽力受損。1、過大音量:避免3C和家電產品的音量過大,尤其是使用耳機,適時讓耳朵休息。2、掏耳垢:耳垢能抑制細菌增長,過度清潔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出力不當會造成耳部受傷。3、意外:廟會爆竹聲或車禍事故等,導致聽力受損。💡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