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居家醫療
共找到
140
筆 文章
-
-
2022-05-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交互作用多 慢性病患確診領藥難
六十七歲的葉先生日前新冠肺炎快篩陽性,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第一時間便透過診所視訊看診通報。然而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物條件的他,卻因為每天服用多達十種三高用藥,其中有和倍拉維有交互作用的用藥,因此無法取得抗病毒用藥。醫師無奈的跟他說:「像你的情形建議吃莫納皮拉韋,但是診所和藥局只能給Paxlovid(倍拉維)」。根據目前指揮中心的抗病毒藥物領藥方式,倍拉維有下放至專責、應變醫院以及藥局,並可由診所視訊看診後開立。莫拉皮拉韋則配賦至醫院、衛生局、區管中心,以供應長照、洗腎中心為主。洗腎病友可由回診洗腎院所「所對所」或「所對院」的方式,向主責存放的院所、衛生局領取,慢性病患則需轉診至存放莫納皮拉韋地院所視訊看診,才能領到藥物。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則表示,雖然倍拉維的臨床效果較好,但如果慢性病人屬於抗病毒藥物適用對象,就應該讓藥物可近性更高,若還需要透過轉介等方式,恐讓藥物超過使用時機。因此就算莫納皮拉韋不發到藥局,也應該讓診所端可以開立處方,再讓民眾可去指定院所領藥。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鄭維理表示,很多居家醫療的確診者或長照機構的住民根本不能吞藥丸,只能莫納皮拉韋,但後者藥物數量很少,診所醫師還要一家一家打電話問,才能問到哪裡還有藥,如果遇到周末,許多藥局和衛生所都關門,病人就要拖兩天,等到周一能領到藥,這讓病人及診所醫師都很心急焦慮。鄭維理建議,大醫院遠距看診大多要用政府的APP,民眾根本不太會用,但診所遠距醫療使用的是LINE,民眾願意使用,相對方便。如能讓診所可直接開立藥物,就可以更快照顧到很多居家和長照機構的病人,也能夠分擔大醫院又要開篩檢站、接種站,還要看遠距醫療的壓力。因此應該優先把藥物放在讓處方量大的第一線醫院或診所,讓開藥的單位直接給藥物,這樣最快,特別是診所的遠距醫療團隊。此外,疾管署既然每天都有統計藥物存放點的進出量,應該將這個資訊公佈給醫療院所查詢,別再讓診所醫師一家一家打電話,問到焦頭爛額。不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表示,現在造成致死率持續攀升,主要應該還是長照機構,而目前長照機構多開立莫拉皮拉韋。他說,目前指揮中心配賦的依據是莫拉皮拉韋可磨粉、管灌,但倍拉維是否不能有相同的服藥方式,也還需要和原廠確認。他說,因倍拉維的藥效達九成,比莫拉皮拉韋好很多,因此就算慢性病患正在吃具交互作用的慢性病藥物,如能暫時停藥並開倍拉維,或是長照住民如能服用貝拉維,最好還是優先開立倍拉維較好。鄭維理則表示,現在死亡個案高達三分之一來自長照機構,因為這些臥床長者都是抵抗力最弱的,一但病毒進入機構,很快就會烽火四起,加上醫院病床量能有限,除非重症才會送急診,大量的機構確診者都只能就地治療,一定要想盡辦法盡快投藥,否則如果需要送醫的機構重症長者爆量,不是在機構等死,就只能晾在急診等床,沒有人希望這樣的慘劇發生。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藥物庫存倍拉維65萬人份、莫納皮拉韋9萬人份;其中配賦到地方的藥物有倍拉維47.8萬人份、莫拉皮拉韋3.7萬人份。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開藥「內心有陰影」 給藥慢 3大問題待排除
快篩陽即確診有助快速給藥,醫界認為單日給藥率至少應達十五%,甚至更高。廿七日單日給藥率近百分之十四,為新制上路來最高,但專家指出,給藥速度仍不夠快,主要是醫師長期有健保核刪陰影,加上視訊診療難以判斷風險因子、交叉比對交互作用需時間、衛星藥局不足,應設法排除才能降低致死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制上路後給藥率確實提高,但他觀察,醫師開藥時,「內心還是有陰影」,不像過去因應流感疫情,看見疑似案例就直接開立克流感,或民眾可自費購買克流感。目前投藥率並未立刻因快篩陽即確診上路而大量增加,很可能是醫師「不敢開藥」而導致。他分析,輝瑞倍拉維一人份要價台幣兩萬多元,又屬於EUA藥物,許多醫師長年有著被「健保核刪」的陰影,即使快篩陽經判定確診,仍有部分醫師擔心開立後被中央判定不符資格,最後恐要自行埋單。於是,有些醫師仍建議患者再做一次PCR。黃立民建議指揮中心應向醫師喊話,疑似高風險就開立,別怕被刪。台北市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開業家醫科醫師鄭維理表示,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有三大情況可能導致時機延宕,一是視訊診療時,很多風險因子難以判斷,如BMI大於等於卅,僅靠對方主訴;二是輝瑞倍拉維交互作用多,光輸入患者常用藥物,可能達五到六分鐘,延長看診時間,也擠壓視訊診療名額。第三為基層開立藥物後需釋出處方箋,雙北核心藥局僅四家,衛星藥局不足,經常開立藥物後,患者可能要再等一天才能拿到藥物,開始服藥。另外,長照機構住民染疫,政府為快速給藥,安排綠色通道,由相對應負責醫院。但住民行動不便,快篩陽後最需要視訊診療,醫院視訊診療需特定系統,難採用LINE視訊,但名額有限,機構於是常向診所求助。鄭維理說,機構住民共病多,大多須開立莫納皮拉韋,而莫納皮拉韋幾乎都在醫院,診所向醫院請求釋出時,若該醫院不是機構相對應負責的醫院,醫院通說會說,「回去找負責醫院拿藥」,也導致藥物取得困難。
-
2022-05-2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高齡社會居家透析 生活品質不NG
台灣將迎向超高齡社會,熟齡族更重視自我生活型態,也同時影響其醫療選擇。「引人入腎」Podcaster、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腹膜透析主任林軒任發現,熟齡腎友不再圍繞兒女而居,已開始規畫晚年圓夢,因此當進入透析選擇時,能否自立生活變成重要的考慮。根據腎臟年報最新統計,2018年新增12346名透析病患當中,男性平均年齡65.7歲、女性69.4歲,且熟齡族趨勢愈來愈明顯。在家腹膜透析 行程較自主「有些熟齡腎友還想出去泡茶,到處開車趴趴走。」在林軒任的診間,愈來愈多非典型的熟齡腎友出現。像有一名70多歲男性病患,選擇腹膜透析後,照樣登山,享受「自主假期」;另一名80多歲女性病患,要在北部和中部的兩個兒子家輪流居住,不宜一直更換洗腎醫院,便選擇腹膜透析,保有北上南下的生活自主性,兩個兒子既能維持工作也能照顧媽媽。林軒任指出,有些熟齡腎友覺得待在家裡比較開心,會選擇學習如何在家操作腹膜透析,若家中有外籍看護,多學一個透析換液技能並不難。部分住在長照機構的年長腎友,因機構內沒有洗腎室,需外送到特定的院所洗腎,腹膜透析是一個解套的方式。選治療方式 關乎生活型態林軒任說,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當病程進入第四、五期末期腎臟病前期時,他會向病友溝通三種治療方式,分別為換腎、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洗腎後想要怎麼樣的生活型態,包括能否自我照護、繼續工作、有自主的假期,或與照顧者達成共同期待的生活樣貌,都是腎友在選擇透析治療方式時會考慮的。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是將血液引流到體外的機器,移除血液裡的毒素,每周到醫院或透析診所三次,一次四小時。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是透過腹部的導管輸入乾淨的透析液進行治療,可在家自己操作,一天換液三到五次慢慢移除體內毒素,對心血管負擔較小,每月回診一次即可。換腎雖為首要推薦選項,但腎臟來源是最大的問題。居家腹膜透析與居家血液透析均稱為「居家透析」,在美國、香港等國的施行比例較台灣普遍,也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國內選擇居家透析的病患以腹膜透析為主,隨著高齡趨勢帶來居家醫療的觀念,居家透析政策與配套措施開始被慎重討論。決策權在病友 為自己負責林軒任觀察,還是有很多腎友對居家腹膜透析不太了解,透過好的醫病共享決策,病人能在醫師充分告知資訊下,了解各種治療方式,並擁有決策權,而非完全聽從醫師建議,他說:「病人可以自己選擇透析方式,相對的也要為健康負起責任」。「洗腎不是人生的終點。」林軒任接觸許多腎友後有感而發,在洗腎方式多元化之後,增加病患對自我生活和醫療的主控權,因此,「洗腎雖不是件太快樂的事,但把它當成每天都要吃藥一樣,當自己可以決定生活的一些事情後,洗腎就不再是可怕的事。」延伸閱讀:Podcast節目「引人入腎」
-
2022-05-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5月6日疫情整理包/本土破3.6萬例!基隆市文化局長陳靜萍今確診 屏東只剩這鄉鎮未爆確診
近期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各地也陸續傳出確診。《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本日台灣疫情重點。本土破3.6萬例、死亡10例 中重症87例皆創新高國內新增3萬621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6168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有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0例死亡。其中本土案例及死亡創新高。more...全台確診學生數累計破3萬 22縣市1958校停課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教育部今(5/6)傍晚公布學生確診案例統計表,各級學校確診人數合計已達3萬2193例,突破3萬例,且相較昨日再增加4186例,22個縣市中則有1958校停課。more...過了這個峰北市確診數才會降 柯文哲預測在「這時段」發生台北市今新增本土7716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柯文哲預測台北市的洪峰在5月16日至5月23日那一周,過了這個峰,確診才會降下去。但柯說,只知道時間在這範圍,多高不知道。more...新北昨篩愈6千人 陽性率逼近7成新北市今新增確診1萬2066人、居隔列管4萬1291人、居家照護3萬6025人,除了居隔確診等數字不斷攀升,陽性率也是一路往上走,今年4月1日篩檢人數2794人,其中僅27人陽性反應,陽性率0.97%、期間陽性率不斷攀升,直至本月4日篩檢6237人,陽性4284人、陽性率68.69%逼近7成。more...竹市+348 國三生會考前暫停實體課程5日新竹市今新增348名確診個案,市府衛生局指出,今年以來已累積1974名確診個案;目前仍住院中的確診者有49人;「採居家照護之確診者」共1084人;另有因密切接觸而居家隔離者共190人。more...竹縣+577遍布13鄉鎮市 開設4處免費篩檢站全台今天確診新增3萬6千多例,其中新竹縣新增577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竹縣府下午指出,6成4為無症狀者,輕症者以喉嚨痛、咳嗽、發燒為主要症狀,確診者年齡分布在0到95歲,主要為18到64歲青壯年約占76%,12歲以下71人、65歲以上35人。more...苗縣+255 居家照護確診人數累計破千苗栗縣今天新增255例,分布在16個鄉鎮,其中竹南72例、頭份63例、苗栗36例、後龍21例、通霄15例、公館10例,其餘鄉鎮個位數,全縣居家照護確診人數已破千,達到1069人。衛生局表示,指揮中心將配發口服抗病毒藥到地方,衛生局收到藥物後,會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合作,讓居家照護確診者獲藥物治療。more...台中確診+1890 熱點足跡含7處市場、2家KTV台中今新增1890例確診,台中市政府公布10處確診者處熱點足跡,包括7處市場、夜市,及2處KTV入列。台中市衛生局提醒市民,外出落實防疫規定,戴好口罩、維持安全距離。more...在小吃部唱歌聊天不戴口罩 南投四大鄉鎮近百人中鏢民眾在小吃部唱歌、聊天、不戴口罩,成為南投縣近來疫情蔓延的主因,家庭群聚感染一天就增加了52例,南投衛生局表示,縣內今日確診個案共計138例,截至目前南投縣累計確診782例,目前居家隔離人數674例,居家照護人數496例,今日已解除隔離人數316例。more...嘉市確診+99 持續加強公共場域清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全國本土新增36168例,嘉義市新增99例確診個案,包含12歲以下15例,12~64歲 63例,65歲以上21例。市府說明,56例為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於居家隔離期間陰轉陽或匡列居隔採檢PCR陽性;3例曾接觸外縣市確診者;36例因有症狀就醫採檢PCR陽性、4例無症狀自行快篩。嘉義市目前居隔1923人,解隔59人,輕症居家照護人數346人。more...高雄確診+1694 陳其邁:社區風險增加高雄染疫人數急速上升,今天來到1737例,外縣市43例,所以高雄市為1694例本土。市長陳其邁說,繼上波外縣市移動外,現在進入第二波、第三波的社區傳播,因症就醫比例增加,社區風險增加;北部疫情續升,台中、高雄也漸落後8天到9天,提醒大家注意。more...唯一淨土 屏東縣32鄉鎮市全淪陷只剩這裡未爆確診屏東縣今天新增431例新冠本土確診個案,累計確診已達2931例,預計明天累計確診數就飆破3千大關。今確診案分布在屏東32個鄉鎮市,連離島琉球及山地原住民鄉都有確診,僅枋山鄉未傳確診。more...澎湖+31校園染疫風暴擴大 全縣20校53班學生停課澎湖縣今天新增31起新冠肺炎陽性確診案件,澎湖縣府指出,31人皆輕症,不過其中7例是學生,幼兒園及托嬰中心都有幼童染疫,澎湖科大、石泉國小實施線上教學,共有20校53班停課。more...金門確診+13 有一8旬嬤輕症轉中症住進加護病房金門今日新增13名確診者,確診累計139例,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目前收治中的54例,有1例從輕症轉為中症,目前住進加護病房,該案為80多歲長者,因有慢性病史、血氧濃度略低於標準值,為高風險群,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中。more...基隆+1427 林右昌呼籲:不一定要特別在母親節回家聚會基隆市今天新增確診人數1427例,市長林右昌表示,這星期就是母親節,做好防疫就是珍愛媽媽最好的表現,往年母親節他都會跟家人回父母家陪他們吃飯,但今年他和弟弟妹妹商量,考量他父母親年紀已大,就不一定要特別在這天回家聚會。more...台東文健站長者傳確診 官員竟要照服員穿雨衣快篩台東縣今新增169例確診個案,其中部落文化健康站傳群聚感染,照服員嚇得求助原民處提供防護衣,未料,官員卻建議戴護目鏡、穿雨衣或拋棄式手套給長者快篩,讓照服員傻眼。原民處回應表示,「共體時艱」。more...基隆市首位局處首長染疫 文化局長陳靜萍今確診基隆市今天新增1427例確診個案,也傳出首位市府局處首長確診,文化局長陳靜萍今天在臉書說自己確診了,她說,昨天深夜還在想母親節要買什麼回家陪媽媽吃,沒想到今早就確診,「疫情人生果然跟人生走馬燈一樣,不斷地試煉著我們。」more...總統府確診再+3 與府方官員並無接觸史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天表示,總統府新增3名確診案例,2名為總統府員工,1名為總統警衛室駕駛。more...新北某國小老師遭爆瞞確診 跑朋友家打麻將喝酒跑攤新北市某國小教師被友人爆料,4月25日PCR陽性,卻疑似隱匿疫情,跑去朋友家打麻將,害朋友確診外,隔離期未滿又跑出去喝酒跑攤。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已針對該案調查,若查證屬實,可依法最高開罰200萬。more...蘭嶼綠島疫情升溫 目前醫療量能尚足夠台東離島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升溫,從4月底至今,蘭嶼累計27例、綠島32例,包括3個月、8個月嬰兒;台東縣衛生局表示,目前離島醫療量能尚足夠。more...台中法院列確診熱點 台中地檢今也傳2書記官快篩陽性疫情嚴峻,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台中市今病例達1890例,繼台中市府日前將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列為確診足跡熱點,鄰近的台中地檢署今也傳出有2名書記官快篩陽性,檢方先請2人至醫院做PCR採檢,同時對周圍辦公室清消,但因尚未列案號,後續匡列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確認。more...宜蘭監獄19受刑人、3幼童染疫 金六結逾10名新兵快篩陽宜蘭監獄近期出現19名受刑人確診,另有3名陪同入間的幼童染疫;陸軍六軍團金六結新兵訓練中心則有10多位新兵快篩陽性,因來自外縣市,經軍方安排返家。more...議員林世宗確診 北市議員染疫第8人疫情延燒,台北市議會今再傳議員確診,士林、北投區的民進黨市議員林世宗,昨天PCR確診,他說,一點咳嗽、流鼻水等,昨天柯文哲赴議員專案報告,他沒有出席質詢。more...死亡10例創今年新高!30多歲獨居男昏迷亡、小學男童也重症國內今日新增87例中重症個案,有11例中症及76例重症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需注意的是有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泌尿道結石,在家中獨居昏迷,送醫急救無效死亡。more...2歲多女童隨母入監染疫 宜蘭監獄累計3幼童確診宜蘭監獄昨天傳出幼童確診,2間舍房共4名幼童,先是2歲多女童發燒快篩陽性,送醫採檢確診,另名1歲男嬰也出現症狀送醫、PCR陽性,今天再有1童確診,3人均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more...高雄市議員黃捷曬「兩條線」:歹勢,我可能也確診了南部疫情也逐步升溫,高雄市議會截至目前尚未有議員傳出確診新冠肺炎,不過今早議員黃捷公布她的快篩結果出現兩條線,並說「歹勢,我可能也確診了!」。more...蔡壁如快篩陽性 自曝病狀:喉嚨些微癢癢的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在臉書透露,昨天開始辦公室就因為有辦公室同仁確診,開始3+4自主隔離,今天早上她再次快篩時,出現了「2條線」,「很確定的是,我知道我應該是確診了」。more...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首度破千+1220 重症4人中症5人共9人治療中
基隆市政府疫情記者會今天起因會議會開議停開,市府發布新聞稿說明,市長林右昌表示,今天基隆確診新增1220例,居家隔離人數2436人,較昨天減少637人,重症有4名、中症有5名,都在醫院治療中。市府說明,今天居家隔離人數2436人,較昨天減少637人,自主健康管理為26人,較昨天增加6人;全市社區篩檢站也持續進行,昨日全市篩檢站共計篩檢2875人;社區篩檢站自3月27日設立至昨天,累積篩檢10萬3256人次,達到基隆總人口的28.68%。市府並說,目前基隆疫苗施打率,截至昨日,第一劑為83.9%,第二劑為79.9%,第三劑為62.2%。專責病床總計有152床,目前已收治111床,還有41個空床數,空床率27%。基隆長庚有重症4名、中症2名、輕症56名;部立基隆有中症3名、輕症37名;三總分院有輕症8名;礦工醫院有輕症1名。全市校園停課的部分,全校停課的有高中職1校、1所國中、4所小學和7間幼兒園;預防性停課的有高中職1校、國中1校,以及1所國小;部分停班的學校包括高中職7校、國中8校、國小19校以及16個幼兒園,共計136班。林右昌說,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居家醫療照護截至昨日,已累計評估3416人,利用快速通道的有1722人,有2919人完成健康條件審核,符合資格已派案2084人,另有835人不符合資格。至於確診個案情況,市府並未說明。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單日新增874例居隔增1295人 剩35專責病床
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表示,今天全市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874例,居家隔離人數3073人,較昨天增加1295人,150床專責病床已收治115床,還有35個空床數。中央公布基隆市每日新增確診個案逐日上升,近5日單日新增個案分別為504例、605例、715例、792例、874例。疾管署今天下午公布的今年本土病例地理分布圖顯示,基隆市今年至今累計個案為6999例。林右昌說,今天新增874例中,男性425人、女性449人。依年齡層區分,25-34歲、45-54歲各有143人,各占比16%。55-64歲122人,占約14%,6歲以下有74人,65-74歲有64人,75歲以上30人。基隆市快篩陽性專線,昨天有65通快篩陽性進線,17例PCR採檢陽性,48例已驗等待結果。今天上午有45通快篩陽性進線,皆已完成PCR採檢,等待結果。林右昌表示,目前收治115名個案中,基隆長庚醫院為重症4名、中症2名、輕症54名。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症3名、輕症39名。三總基隆分院輕症9名。台灣礦工醫院輕症4名。全市校園停課部分,全校停課有高中職1校、國中1校、小學4校、幼兒園7家。1所高中職和2家幼兒園預防性停課。部分停班學校計有高中職7校、國中9校、國小23校以及17家幼兒園,共計179班。林右昌說,「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居家醫療照護及生活照顧支持服務計畫」截至昨天,累計評估2947人,利用快速通道的有1370人,有2522人完成健康條件審核,符合資格已派案1732人,另有790人不符合資格。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增3例新冠死亡個案 未滿一歲女童重症搶救中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重症、死亡個案也隨之增加。國內今天新增2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4人、重症7人,含三例死亡。其中一名未滿一歲女童重症,出現呼吸窘迫症狀,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正於加護病房搶救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中症個案累計240人,占0.22%、重症35人,占0.03%。另新增四人解隔,累計68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三例死亡個案分別為八十多歲、九十多歲女性以及七十多歲男性。九十多歲女性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血診後在家昏迷,未插管、未使用呼吸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心肺衰竭。八十多歲女性有糖尿病、癌症病史,為安寧照護病患,曾接種兩劑疫苗。確診後應家屬要求採居家照護,病逝於家中,死因為新冠肺炎和癌症。七十多歲男性本身有心肌梗塞、慢性腎病、癌症病史,未接種疫苗。確診後送醫住加護病房,使用氧氣面罩,未插管、未使用呼吸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及敗血性休克。四名重症病患分別為未滿一歲女童、20多歲女性以及80多歲、90多歲男性;除未滿一歲女童和90多歲男性為接種疫苗外,其餘皆接種三劑疫苗。對於這名幼童僅兩天病情就快速惡化,羅一鈞表示,該名幼童發燒到診所就醫時,診所未問到相關接觸史,加上年紀小不適合快篩,所以建議先回家觀察。病情變化快速主要是年紀小,因此之前就醫分流有特別提到,小於一歲發燒或高燒染疫要收治到醫院,因年紀小的孩子因免疫系統不夠成熟,病情變化會比較快速。羅一鈞表示,20多歲個案今年約有2萬例,中重度以上有12例,約萬分之五、六左右,比例低。他表示,染疫本來就不能掉以輕心,這名個案合併比較嚴重的上吐下瀉和腹痛以及明顯脫水,因此居家照護民眾要注意水分補充,如果症狀變化都要與遠距居家醫療聯繫,儘早評估。而這名個案打過三劑疫苗,懷疑合併其他細菌感染才會這麼嚴重。其中未滿一歲女童,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4月26日高燒攝氏39度於診所就醫後返家,28日出現呼吸困難症狀送醫急診,才採檢陽性確診。因呼吸窘迫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救治,有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治療。20多歲女性則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4月26日開始發燒、腹瀉至醫院採檢確診。在家居家照護期間因腹痛持續且上吐下瀉症狀加劇,29日再次前往醫院就診,發現血壓偏低、腎功能異常,隔天出現呼吸窘迫症狀,緊急插管住加護病房救治,有使用瑞德西韋、呼吸器治療。其餘兩名重症個案,皆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兩人皆出現呼吸窘迫」症狀,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瑞德西韋等治療。另外,今天新增14例中症個案,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未接種疫苗者兩人、接種一劑三人、接種兩劑一人、接種三劑八人。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棄兒?基隆共餐團體16人無案號 居隔多天無人聞問
基隆市傳出有名幼兒園小朋友確診後,家人及共餐團體成員18日前往基隆火車站南站篩檢站PCR採檢,但沒人通知結果。他們自行查詢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發現有17人確診,馬上自主居家隔離,但事隔6天,只有住在新北瑞芳的1名成員接到確診通知,其他16個基隆人至今沒有案號,不知接下來該怎麼辦。衛生局長吳澤誠說,接觸者匡列比較耗時,必須上傳中央,再等待下傳。基隆市已為確診者開了快速通道,安排居家照護。吳澤誠今天得知有10多人確診,但未立案,建議他們先填報「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健康問卷」。確診者則說,幾天前就填了但沒下文,打電話詢問,都是回覆要他們在家等通知。這群沒有案號的確診者代表說,成員中有親人的小孩17日確診,家人警覺性高,主動告知警方除了親人是密切接觸者,共餐團體成員也可能被感染,所以有20幾個人被匡列。他們18日到南站做PCR,但後來並沒有接到通知檢驗結果。他們自行查詢健保App,發現許多人18日採檢就是陽性,馬上自我居隔。部分陰性的人因為有症狀等因素,再去採檢,後來也確診,最後確認有17人PCR陽性,只有少有人未被感染。確診者說,他們得知PCR確診馬上自主居隔,但接下來該怎麼辦不得而知。打了很多電話,因為他們都沒有案號,形同棄兒沒人管,收到的回覆就是要他們繼續在家等待。有人想吃止痛藥,只能向熟識社團求援,派人送來。確診者說,17人中多數都是基隆人,只有1人住在瑞芳,而這名住在新北的成員,已接到新北衛生局通知確診,不知道為什麼其他成員至今沒有接到確診通知。他們說,確診後有人曾有短暫的不適,但已經撐過去了,現在都沒什麼症狀,所以也不在意了。只是接下來他們還要居隔多久?他們是自主居隔,可以自主解隔嗎?他們算是「乖」的人,得知確診自主居隔,如果匡列管控流程不檢討,難保不會有確診者趴趴走,但沒有人知道,不知會害到多少人。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身邊有確診者怎麼辦」 基隆防疫專線最常被問這句話
由於確診個案不斷攀升,今天基隆確診已達191例,24小時防疫專線今起進行擴充,從原來的20線擴充為30線。市長林右昌說,最近民眾最常問及擔心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我身邊有確診者,我該怎麼辦?」林右昌今天晚間在臉書說,最近很多民眾會擔心及詢問專線就是這句話,「如果身邊有確診者我該怎麼辦」,他請民眾不必擔心,因為表示你並不是法定匡列的居隔者,如果民眾自主判斷是密切接觸者的話,可先進行自我居家隔離自行進行快篩。林右昌表示,事實上,匡列的對象與範圍是依照確診者的疫調內容來進行匡列,如果沒有接到匡列的通知,身邊又有確診者,可能是確診者沒有提到,或者經評估風險較低,他請大家不用擔心,並依相關流程進行。基隆市「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居家醫療照護及生活照顧支持服務計畫」,昨天核准15人,今天15人,目前全部30人。現有42家西醫診所加入通訊診療,含皮膚科、精神科等非內科系6家,至於有意加入居家醫療照護的診所則有26家,可提供照護人力計54位醫師、58位護理師。至於居家醫療照護調劑送藥流程,由長庚醫院服務之居家醫療照護個案,若是無家屬或親友代領藥者,由長庚藥劑部將處方簽傳送至藥師公會平台,由35家社區藥局調劑送藥。他呼籲更多基層診所及社區藥局共同響應,在疫情期間守護市民的健康。基隆市24小時防疫專線原有兩只電話(02)24565861、24276154。但近日電話量大增,讓市府人員應接不暇,今天進行擴充,從原來的20線擴充為30線。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雄版居家照護計畫 以2歲以上、70歲以下為主對象
高雄市4月18日起啟動居家照護機制,衛生局今午再公布相關規範,將以2歲以上、70歲以下輕症確診者為主要對象。高市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符合居家照護的對象要件,在生理條件部分是無症狀或輕症、低風險的確診者或家裡屬於低風險的人士,年紀在2歲以上70歲以下,且無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也沒懷孕者 。居住條件方面,這一戶須在4人以下,此外若家人同時為確診者 ,原先的一人一室可變成不只一人一室。黃志中說,高雄居家照護計畫啟動後,居家照護中心團隊持續增加成員,包括8大醫療團隊24小時提供專線諮詢, 237家合約基層診所,58家專科兒科診所及 192社區藥局 。民眾一旦進入居家醫療照顧體系, 即會針對所有確診者進行評估 ,不符合條件者即安排到專責醫院或加強型防疫旅館,符合居家照護者會指定基層診所專責負責,每天提供相關的生活關懷,確診者身體如無不適,就到解除隔離為止,若有不適,會透過基層專責診所或醫療照護中心(07-7151911)進行視訊、通信診療 居家送藥,若有特殊嚴重症狀則安排到專責醫院。黃志中說,2歲以下小孩原則安排住院, 2歲以上可居家照護,小朋友症狀若一般,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有指派的專責兒科醫師視訊診療、協助取藥。病情若變化,會安排後送,病情發生在夜間 ,可連繫居家照護中心醫療諮詢專線07-7151911。若出現呼吸困難、嘴唇發紫,胸痛,神智不清,高燒、抽搐,可立刻撥打119或07-7151911救護車送醫。此外疾管署對送醫、就醫的交通方式,即日起也放寬。緊急就醫以119為主,透過衛生局規畫或指示的方式應用防疫車隊或同住家人接送或自行前往,非緊急就醫採檢及返家隔離,亦需依衛生局規畫指示,搭防疫計程車隊或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僅試辦3天就上線!居家醫療恐鬧醫師荒?北市說明SOP
台北市今全面啟動輕症居家照護,相關藥物將透過社區藥局親送到府,但有議員質疑全市僅三分之一藥局參與,恐出現藥師荒及送藥到府量能不足現象;另在家隔離時若出現嚴重症狀,相關送醫流程為何。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已與台北市藥師公會合作,不會有藥師荒情況;北市聯醫則表示,危及生命時優先打119。黃珊珊說明,台北市政府2周前已與台北藥師公會開會並達成合作共識,針對居家照護有慢性病且有處方籤者,藥師公會有權力協助,有需求者並提供處方籤,藥師就會送藥到府。居家醫療(關懷中心的虛擬醫院)方面,民眾先透過視訊看診、遠距看診方式,由北市聯醫醫師看診、開處方籤,再由北市聯醫協助送藥。其他部分,北市府也有與基層醫師合作,基層醫師若有看診,也會與藥師合作替民眾送藥;黃珊珊表示,有慢性病、居家醫療需求者,會由醫師開處方籤、藥師送藥,沒藥局的地方,藥師公會也會派人送藥,不會有藥師荒問題。針對居家照護出現嚴重狀況需送醫的問題,黃珊珊指出,確診者在家若狀況不嚴重,會採視訊醫療看診方式,以信義區居家照護者來說,信義區關懷中心會提供北市聯醫忠孝院區電話聯繫,民眾可致電掛號看診;症狀嚴重者則直接打119。黃珊珊表示,因應民眾反映衛生局電話打不進去,北市成立12個關懷中心來分散有需求的電話;對於症狀嚴重需就醫者,黃珊珊說,中央今天宣布放寬條件,可自行走路或開車去醫院,但仍呼籲緊急狀況可打119。北市聯醫總院長璩大成說,119都有做好準備,不用擔心防護的問題,民眾遇到涉及危害生命的情況可直接打119,消防人員及救護車會直送醫院急診,聯合醫院第一線急診針對消防局送來病患的等級也做好準備,加快健保刷卡作業,民眾也可主動提供資訊。璩大成表示,「市民若覺得危及生命還是優先打119」,中央放寬就醫方式,醫院急診仍需在前端識別身分,民眾可主動告知自己是確診者還是居家隔離者,讓醫護人員快速應對。另有關今天居家照護的人數,黃珊珊表示,信義、中正、大同區昨日已上線,居家照護人數較多,其他行政區人數還在統計中。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基、高啟動輕症居家照護 台中下周一兵棋推演
台北、基隆、高雄昨天啟動輕症居家照護計畫,北市先在信義區試辦,今天擴大到中正、大同區,不過北市許多里長抱怨不清楚SOP,家有長者或幼童的里民一看到防疫計程車更如驚弓之鳥,憂心隔壁有居隔者,透過公共管道傳播疫情。信義區新仁里長吳建德表示,民眾擔心左鄰右舍間是否有人居家照護,又擔心公寓大樓管道連通、後陽台緊鄰,病毒是否在管道中四處流竄;過去辦理居家檢疫時,民眾就曾恐慌過一次,如今擔心更甚,尤其有長者和幼童的家庭,特別擔心染疫後引發重症。年輕人倒是普遍認為遲早要與疫情共存,不太緊張。安康里長萬宇恆表示,里長們都不太清楚,相關會議都沒開,有問題只能統一由區公所回答。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目前政策是邊上線邊滾動修正、且戰且走。中央尚未公布居家照護標準流程,但北市確診者數多,不能再等,市府在各行政區設關懷中心,由區長當窗口解決問題。副市長黃珊珊說,在家中有就醫需求確診者可與醫師聯繫,狀況嚴重者將即刻送醫。基市府跟長庚醫院與26家基層診所合作,今啟動居家醫療照護;居隔期間透過視訊診療及居家送藥,不必入住加強型集中檢疫所。「高雄版」確診者居家照護計畫昨啟動,已號召各區200多家診所加入;市府成立居家照護中心包括醫療照護、生活關懷兩部分,專責基層診所及醫院提供線上諮詢診療、居家送藥及心理諮詢,生活關懷則有38區生活關懷專線負責。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朱光興演練與確診者視訊關懷,詢問確診者有無喉嚨痛、流鼻水、四肢無力、味覺異常等狀況?體溫幾度?對方答稱覺得四肢無力、稍微頭痛。朱光興表示,1天2次問候與問診給病患生理與心理支持,未來基層診所接到居家照顧中心轉介的輕症確診個案,4小時內會聯繫上。另外,桃園市政府規畫第1家加強型防疫旅館原訂22日開始運作,決定提前於今天啟動;這家如同「加強型集中檢疫所」的防疫旅館,由敏盛醫院團隊進駐醫療服務,收治經醫師遠距問診的輕症或無症狀、無法在家居隔確診者,市府也會安排防疫計程車載往入住檢疫。台中居家照護計畫預計下周一兵棋推演,市長盧秀燕表示,居家照護者醫療上由地區醫院照顧,生活上的關懷由民政局和認養局處服務和諮詢。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新北居家照護人數1070人,這段時間碰到的問題都透過宣傳與專線溝通解決及調整,面對疫情最重要還是要做長遠準備,最近開始招募志工,盤點29區人物力,讓確診上萬時能夠因應。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啟動無症狀、輕症居家醫療照護 開辦24小時專線
基隆疫情延燒不止,市長林右昌今天宣布,明天起啟動「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居家醫療照護及生活照顧支持服務計畫」,希望透過強化輕重症個案分流,讓確診個案獲得妥善醫療諮詢及處置,保全醫療量能給有需求的民眾。林右昌說,市府跟長庚醫院與26家基層診所合作,明天開始若符合「65歲以下、一人一室、輕症或無症狀、無懷孕也無洗腎」等條件,便可以在基層醫療診所協助下,藉由居家醫療照護到解除隔離,不必入住中央加強型集中檢疫所。居隔期間透過視訊診療及居家送藥,萬一症狀嚴重或無改善,仍需送往專責醫院。這項計畫優先針對居隔期間陰轉陽個案,其次是解隔離前確診隔案,接著才是新增加確診個案。確診者居家醫療照護流程是由醫療院所醫師視訊診療評估病情,並主動醫療關懷,身體若無不適,可以居家照護至解除隔離。解隔離前快篩或PCR陰性者,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身體不適者,醫療單位會以視訊診療並每天進行醫療關懷及居家送藥,有改善者在解隔離前快篩或PCR,症狀嚴重或沒有改善者,後送到專責醫院進行收治與診療。林右昌表示,居家醫療照護期間,市府會提供確診者所需生活照顧支持,包括配送防疫關懷包、協助生活物品聯繋採購、垃圾清運服務、急難救助、視訊課業輔導、轉介心理商服務以及整合與提供其它生活所需物資,相關無法歸類等特殊狀況,則會在專線上提供整合的資訊和協助。市府配合「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居家醫療照護及生活照顧支持服務計畫」,成立居家關懷照護中心,確診者的居家關懷服務專線為(02)2425-1560,服務時間是上午9點到晚上9點。市府並會提供確診者居家醫療專線,24小時提供服務。
-
2022-04-02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定位社區醫院 重視居家醫護,望病患把醫師當朋友
「公立醫院很重視地方服務,不追求與醫學中心一樣的量能,但盼讓陽明院區成為深入民眾心中的社區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於今年元旦接任院長後,大刀闊斧進行一連串改革,改善醫院硬軟體設施及廣徵人才進駐,院外加強「社區醫院」定位,與周邊鄰近醫院互助合作,共享醫療資源,提供民眾更完善服務。希望病患勇於發問陳冠仰是國內消化內科權威醫師,面對病患,他常說「把醫師當朋友,多問多說才不會對自己症狀茫然。」因為發現很多病患知道要吃什麼藥、開什麼刀,卻不知道自己病況、為何要做此療程?他希望病患能勇於發問,大多數醫師都有同理心,很願意跟病患溝通。陳冠仰說,醫病之間應建立良好溝通的互信關係,讓病患能清楚知道生病的原因,選擇的治療方式、產生的副作用,病患才不會對疾病一無所知,也會對治療更有信心,醫護人員只要願意花時間說明,未來比較不會有醫療糾紛。拜訪里長了解需求「陽明院區定位為社區醫院,地方服務要好,企業識別也要更好。」陳冠仰接任院長後一個月內,就陸續拜訪士林和北投地區的區長、各里長及醫院,如此才能了解民眾真正的想法及需求。陳冠仰說,陽明山上很多長者需要照護,但下山交通不便,有些長者連走出家門、下樓梯都有問題,就算有家人幫忙到院拿藥,但長期下來醫師不清楚病患情況,非長久之計,因此他很重視「居家醫護」,派員檢視病患吃藥反應、安排抽血,也從里長那裡了解民眾對醫院的想法,藉此改善。尋求醫院互助合作陽明院區受到周遭大醫院的影響,發展上會有限制,陳冠仰上任後,隨即拜訪各家醫院並提出合作方案,像台北榮總做核磁共振的病患很多,但須等待二至三個月,若轉介到陽明院區十天內就可以進行,陽明醫院還可協助北榮從事居家醫療服務;新光醫院急診室病患太多,也會轉介到陽明院區。陳冠仰說,陽明院區骨科、眼科病患很多,但消化內科、腎臟科醫師較缺乏,流失不少病患,因此他積極招募醫師,藉此擴充醫療量能。陳冠仰養生祕訣:打高球紓壓 旅遊感受慢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強調,他沒有特別的養生習慣,儘管工作忙碌,在沒有出任院長時,他常透過看書、看電影、走路、打高爾夫球等方式來紓解壓力及情緒。他也喜歡透過國內外旅遊,感受「慢活」的生活。陳冠仰表示,因平時工作忙碌、運動量不大,他會自我要求「吃東西不過量」,才不易變胖,每日早上太太會幫他準備紅棗、枸杞、人參片泡的養生茶;在擔任院長前,他每周會固定去打兩次高爾夫球,對他來說,高爾夫球不僅是運動,也是一種紓壓方式。「我的個性比較樂觀,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睡個覺就會忘記了,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陳冠仰說,閒暇之餘,他除了看電影之外,還會看管理或商業類書籍。尤其擔任院長後,管理方式及概念更要與時俱進,「待人要帶心」,所以該獎勵時不要小氣,要多鼓勵同仁,才能提振士氣,但若遇到違規或不願意配合政策者,就要給予懲處。「身為醫師,無時無刻都會想到是否有人需要幫助,很難真正靜下來休息。」陳冠仰常會安排國內外旅行,旅行能讓他深入沉浸其中,靜靜享受「慢活」的步調。陳冠仰說,疫情發生後,過去一年從未休假過,現在疫情逐漸穩定,希望可以抽空安排國內旅遊休息一下。陳冠仰小檔案●專長:消化內科;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治療;膽道結石、胰臟內視鏡治療;胃癌、大腸息肉、大腸癌檢查及治療、肝癌無線電射頻治療(RFA)、酒精注射治療●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超音波室主任、消化內科主任、中興院區醫務長、仁愛院區醫務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把醫師當朋友、清楚了解自身病情。
-
2022-03-29 新聞.元氣新聞
長期肺病意外找出「肝水泡」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立功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及早揪出病灶。桃園市一名80多歲長者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原先以為是肋膜積水,但受限交通不便無法就醫,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使用手持行動超音波檢查,確認肋膜未積水而是增厚,卻發現肝臟水泡(肝囊腫),協助轉往醫院治療,及早確診及早治療。因應原鄉離島遠距、行動醫療所需,仁寶電腦公司捐贈71台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提供原鄉離島衛生所使用。衛生福利部今舉辦捐贈記者會,由次長石崇良代表受贈及頒贈感謝狀。手持式無線超音波體積輕小、機動性高,操作時只需一台平板即可即時獲得檢查影像,方便醫師在原鄉離島看診或至部落巡迴醫療時使用,讓民眾能提早診斷,使用範圍包括肝、膽、腸、胃以外,也包括肺、腎、婦科、泌尿系統及腹腔創傷內出血檢查。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透露,原鄉或偏鄉沒有這麼多專科,傳統標準型超音波也不適合移動到部落,行動超音波對於居家醫療、長照或簡單緊急醫療處置有相當實用性,尤其腹部超音波臨床應用廣泛,包括軟組織、肺臟、心臟等,可以讓偏鄉居民得到更好照護。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表示,感嘆科技進步照顧偏鄉,回想25年前,當時必須2人一組、扛著30公斤的超音波,搭巡迴車進入偏鄉,尤其上台階最困難,若有行動超音波,可讓醫療人員輕鬆不少,更可造福偏鄉民眾。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過去在偏鄉實施6大策略、3大主軸包括:「強化在地人力」盼增加公費生額外容額,提升在地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藉由其他醫學中心力量,補足專科人力不足;「科技遠距醫療」借重科技拉近城鄉差距。石崇良說,我國2018年遠距醫療法規鬆綁,也增加傳輸寬頻至100Mbps、結合醫學中心佈建專科團隊人力及診斷輔助設備,除了已有的眼底鏡、耳鏡等五官鏡,接下來用超音波看「五臟六腑」也相當重要,加上健保給付,可逐步提升醫療品質,預計4月底前將設備送至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超音波檢查對於確診疾病有非常大幫助,他長期在偏鄉進行C肝防治,最擔心若疾病沒有症狀或延後就醫,影響病人預後狀況,尤其在C肝治療,不希望演變為肝硬化、肝癌,若有癌症必須先治療,後續再治療肝炎,超音波即可提早檢查出腫瘤。戴嘉言舉例自己的一名偏鄉病人,治療C肝前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立刻協助轉院做電腦斷層、開刀,完成肝癌治療後,才開始吃藥治療肝炎;另一名台東家醫科醫師,也是在病人治療前,用超音波檢查出3公分腫瘤,立即轉往醫院治療。在B、C肝慢性防治中,除了超音波外,血清檢測一樣重要。戴嘉言說,懷孕會增加胎兒蛋白,肝癌也會有胎兒蛋白,若血清檢測若發現胎兒蛋白增加,必須警覺。因此專科醫師在治療慢性肝炎前,會先確診是否有肝癌。
-
2022-03-19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老年醫學專家的診間觀察:真正愛計較,終究是錢?還是愛?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長輩是因為失智才有的特殊問題,看到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愛」「醫生,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超煩!」陪伴失智長輩的家庭日久,常常可以聽到的是一個一個家庭愛的故事。很多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很類似,但是我的心得是,細究後會發現每個屋簷下有各自糾結和過不去的關卡,而這些關卡就藏著這一個一個家庭的歷史跟故事。這或許就是我們愈來愈重視個別化照顧的原因吧。有趣的是,愈是運用個別化照顧的精神去了解每個家庭的故事,我愈有機會發現很多時候大家以為很嚴重、很困難的問題,分析到最後會發現,只要換個角度來看都不是問題,或者應該說不是大家所以為的,長輩是因為失智才有的特殊問題,看到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愛」。郭爺爺失智後的性格改變一位家屬常抱怨失智症患者的改變:「我愛我爸爸,他也很愛我。過去,他總是永無止境的給我,包括錢與耐心,還有『好脾氣』,為什麼生病了以後,他都變了?!現在的他,超愛計較的啊!」爸媽和子女輩彼此之間,感情深厚,這一點我看得出來,但「愛計較」三個字總讓我聽得糊裡糊塗,只好請家屬多描述一點。郭爺爺不是愛計較,他是擔心家裡沒錢他們的家庭事業是生意興隆的餐飲店。生病前的郭爺爺,長年管理店內收入和家庭用度,這個家所賺的錢,主要都是存在他的名下,直到郭爺爺確診失智症,家人擔心日後會遭遇金融上的困難,於是將大筆金額提出後,改存女兒帳戶內。沒有人把這些改變和背後的考量告訴郭爺爺。漸漸地,家屬發現老人家變得愛計較。郭爺爺會要求客人少用醬汁、不要浪費免洗餐具。見到客人取用衛生紙,郭爺爺甚至會碎碎念,當場擺臉色給客人看。家人煩惱得不得了,怕再這樣下去,客人都跑光了,但老人家又說不聽。無奈下,只好來找我討論。我直接問郭爺爺為什麼要阻止客人取用呢?郭爺爺是這樣說的:「醫師啊,我坦白跟你說,我家生意看來很賺錢,但其實戶頭裡是沒有錢的!年輕人做生意沒有成本概念,只好靠我來幫忙出面管控啦。」他還驕傲地追加一句:「你說,我這個做爸爸的是不是很不錯!」王伯伯失智後的性格改變王伯伯每天找公司會計來查帳上述餐飲店小老闆的問題,其實也會發生在大公司的董事長身上,王伯伯就是故事主角。王伯伯每回來看門診都由媳婦陪同,兩人總是有說有笑的,看得出來,兩人感情很好。好到王伯伯的媳婦告訴我:「對我來說,我公公比我自己的爸爸還親。我對他是什麼話都能說,向他要東西,是要什麼給什麼。他對我沒有要求,反倒是沒事就給我錢。」王伯伯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回應:「我把媳婦當女兒疼。媳婦比兒子還重要,因為養老就靠她了啊。」一年過去了,王伯伯持續來門診追蹤。但他逐漸出現變化,最明顯的改變是擔心錢不夠用,於是,王伯伯每天找公司會計來查帳。但此時,王伯伯腦中記得的是十年前的帳目,所以,他會打電話給十年前向他借錢的人催繳,根本忘了對方已經在近幾年還清了,讓會計和媳婦因為要同時安撫王伯伯和被追債的人而疲憊不堪。家人請王伯伯不要再管公司的事務了。但是,王伯伯每天眼睛張開後,想的還是賺錢、查帳,以及把欠款追回來。另外,王伯伯也執著於長年來買賣股票的習慣。拗不過王伯伯的要求,家人最後妥協了。幫王伯伯把手機設定好,方便他透過手機來處理股票。沒想到,此舉卻是災難的開始。因為此時的王伯伯因病,已喪失對市場的敏感度,於是他會在股價最低點時通通賣出,卻在高點時買進。給錢,就是王伯伯表達愛的方式。王伯伯的媳婦帶著崩潰的語氣,求我:「雖然爸爸有不少存款,可是這樣花下去,即使有金山、銀山,也不夠用。拜託陳醫師,你勸勸他。」我找王伯伯坐下來談:「王伯伯啊,你現在子女都大了,應該是人生好命的階段啊,怎麼不好好休息,讓大家照顧你就好呢?」王伯伯很認真地回答:「陳醫師,我很愛我的家人。我要當可以幫家裡賺錢的人。我能發錢給大家,大家才會愛我!」那一秒,我看懂了王伯伯。原來對長年開公司的王伯伯來說,給錢就是他表達愛的方式。他的確是愛著家人的,只是他的表達方式就是買買買、給給給,而他也相信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愛持續,家人有物質上的獲得,才會愛他。難怪現在的王伯伯會對錢斤斤計較了,因為要買東西、要發錢,哪是容易的呢?王伯伯知道自己生病了,他需要人照顧、需要被愛,更是拚命地非把錢抓在手上不可。我勸王伯伯:「王伯伯,就算不發錢給大家,你的孩子們還是很愛你的。他們希望你快樂,不要為賺錢和追債煩惱。」王伯伯聽不進去,但是他善良的天生個性,就急著希望我別為他擔心。我知道失智症讓他無法清楚思考,再加上長年累月下來的人際相處核心價值,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還不如請家屬這邊來處理比較快。製作假帳簿,好讓王伯伯查帳,於是,我請家屬製作以假亂真的帳簿,每天王伯伯想查帳時,就拿出來,讓他看看帳戶金額,好獲得安全感。當王伯伯想領錢出來時,也不需要阻止,家屬可以裝模作樣的說已經領出來了,讓老人家身上有錢來發給家人。拿到錢的人,再私下統一繳回即可。這總比讓王伯伯在現實生活中,到處追不存在的債務,或在實際股票市場中受損來得好,不是嗎?我想家屬也看懂了。生病後的王伯伯不是個性改變,正確地說,他還是過去的他,是那個一直透過錢來換愛的公司老闆,只是過去大家沒看懂他的心,現在疾病讓他自我掩飾的能力下降,這才讓家屬誤以為他變了。其實,若要說失智症讓王伯伯變得愛計較,我想現在的他,真正愛計較的,與其說是「錢」,還不如說是「愛」;他心中真正想要的,一直以來都不是錢,而是家人對他的愛。書籍介紹「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作者:陳乃菁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21/08/20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已出版《因為愛,所以看見──從失智到高齡退化照護,學習以勇氣面對》(台灣失智症整合照護暨教育發展協會年度公益出版計畫)、《雄溫暖,心照顧──高雄第一線失智照顧者無藏私經驗分享》(合著)。延伸閱讀: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侯文詠:兒子在國外身無分文,打回家求救,我的回應是…
-
2022-03-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美居家透析論壇/疫情助攻 居家透析新契機
台灣已經成為洗腎王國,在洗腎盛行率及每年新增洗腎人數,均位居世界各國之冠,如未能有效防治,洗腎人口即將突破十萬大關。為提高末期腎病患者的生活品質,降低健保支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美國在台協會攜手召開「台美居家透析政策交流論壇」,與會學者專家建議,政府應盡速擬定新式支付方案,提供誘因,讓醫療院所願意投入腹膜透析,民眾了解自己擁有多元治療的選擇。延伸閱讀:美國經驗 提供以人為本透析選擇與會專家還指出,疫情促使遠距模式神速開展,現在該是檢視居家醫療政策的時機。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因慢性病醫療、長期照護帶來的財務負擔只會更嚴峻,勞動力不足,如何讓民眾願意擔負更多自我照護的責任,降低醫護負擔以及染疫風險,國家應通盤考量人力、物力、財政、科技導入等面向,明定醫療給付政策,輔導醫護團隊遵循,多方共同來降低國家在洗腎費用的負擔。近十萬人洗腎 占健保總額一成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致詞時表示,感謝美國在台協會在醫療及衛生等領域,與台灣緊密交流。聯合報長年關注聯合國二 ○三○永續發展目標(SDGs),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促成對話是改變的開始」,希望透過經驗分享,嘉惠更多腎臟病友。聯合報將善盡媒體責任,為讀者的健康發聲。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慢性腎臟疾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如未能及時治療,到了末期,就需透析,除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讓健保承受極大的負擔,二○二一年全台透析病友達九點五萬人,二 ○二二年健保編列四三 ○億元預算,用來支付相關費用。健保署署長、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李伯璋以「提升腎臟病人照護品質與面臨透析費用持續增加之挑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自己當住院醫師時,一年約兩萬三千多人,現在當了署長,去年洗腎人口竟逼近十萬大關,多達九點五萬人。李伯璋說,慢性腎臟疾病位居健保支出的第一名,約有十分之一健保總額用來支付透析費用,而洗腎人數增加幅度始終高於一般醫療支出的成長率,「如何減少洗腎人口,這將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健保及相關學會積極推廣腹膜透析,但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仍有差距,以二 ○二一年為例,血液透析人數八萬八千兩百九十七人,但腹膜透析僅六千五百五十一人。二 ○二○年血液透析八萬六千五百五十二人,腹膜透析六千五百四十八人。專家盼提高腹膜透析點值給付李伯璋說,在台推廣居家透析(腹膜透析)是一大挑戰,健保總額體系下,部分醫療院所「衝量」,從經營角度,血液透析有持續收入。因院方添購設備,聘請醫護人力,為固定支出,須考量回本。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說,照健保支付度,幫患者做一次血液透析,可獲約三千八百點值,每周三次計算,一整年下來,保守估計,醫療院所約可獲取五、六十萬元。相較之下,腹膜透析的健保支付較少,一個月支付八千多點,一年申請十二次,換算下來,一年還不到十萬,差不多只有血液透析的六分之一。「居家透析已經成為一種氛圍。」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麥斯說,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在家上班、居家醫療成為一種趨勢,其中也包括居家透析。建議腎臟科醫師在面對不得不洗腎的患者時,應詳細告知相關訊息,讓病人思考後做出選擇。延伸閱讀:創新模式 在家洗腎也能視訊聊天政大財政學系教授、台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連賢明建議,健保署擬定新的支付制度,並制訂配套措施,藉此逐步提高腹膜透析比率,希望五年內能將占比從一成拉至一成五。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指出,希望健保支付制度能提出足夠的誘因,提高腹膜透析的點值給付,讓醫院聘請個管師,提供充分衛教資訊。立委林靜儀認為,疫情開啟台灣推展居家透析契機,此時應落實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執行急症洗腎,讓病患回到基層醫療;另鼓勵家醫科、內科醫師投入腹膜透析,將醫療行為納入居家醫療照護。醫病共決助病人多元治療選擇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洗腎是等待腎臟移植之前的不得不的選項,希望臨床醫師能夠提供「多元選項」,在病人面臨透析抉擇時,做好醫病溝通、醫病共享決策(SDM)。政府可用小型試辦計畫來驗證成果,未來實施會更具信心。成大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宋俊明持同看法,因為醫師只要多講一句「有風險」,就可能影響病患的治療決定,因此臨床醫師要謹慎評估患者的病情、生活習慣及背景,做好醫病溝通。對於學者們各項建議,李伯璋表示,除了擬定新的支付標準,還將推廣洗腎前的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醫師應提供足夠的訊息,讓病人了解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的優缺點,擁有多元選擇的權利。延伸閱讀:數位轉型 提升腎友的自我照護能力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透過這次論壇希望促動居家透析試辦計畫,甚至成立跨部會工作小組,提升慢性腎臟病治療、照護品質。延伸閱讀:做對的選擇 去想去的地方延伸閱讀:洗腎照常工作 自信奔向勝利人生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疫後醫療科技整合 AI、資訊流成趨勢
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數位醫療發展更是促進醫療平權,達成全面健康覆蓋的重要手段,遠距醫療照護將成為醫療新常規「New Normal」,疫後加速醫療科技整合AI智慧與資訊流成重要趨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就醫療科技實務面及政策面交流分享。「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與會者包括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指出,數位醫療未來趨勢包括健康大數據應用、機器人學習、人工智慧及產業鏈結合,台灣有很好的資通科技及生技醫療,能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但許多法規待考量,相信台灣跨產業發展很有韌性,能逆勢突圍開創藍海。立委張育美認為,促進醫療平權,政府應了解臨床實務需求,鬆綁法規,透過審查機制,進行處方箋電子化、院際間資訊整合交流及數據標準化,結合智慧醫療運用,讓遠距醫療更普及。她認為,生技醫療公司應更接地氣,讓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能以更合理價格使用醫療儀器,並讓資訊流通、減少落差,符合使用者需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慢性病照顧、國際醫療等。此外「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即將於4月公布上路,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行政院科技部前部長、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表示,台灣有健保資料庫可運用資訊,數位革命下將以人的「資訊流」為主軸,如衛福部桃園醫院運用「智慧行動化臨床早期預警系統」,精準即時分析病歷資料,醫師隨時調閱、查房,讓全院非預期CPR下降31%,急救後死亡率下降50%。陳良基說,2025年全球大健康產業市場估計超過15兆美元產值,甲骨文公司更以8千億台幣買下電子病歷公司,若我國醫院無法數位化,國外公司屢創電子病歷系統,台灣未來將成「殖民地」。未來醫療科技不見得都要健保給付,或許可和商業保險合作。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台中榮總榮獲2次智慧醫療全機構獎,包括APP個人化智慧服務,患者就醫前先輸入症狀、自行量測,資料自動上傳至醫院HIS系統,醫師可直接看報告,就醫後民眾也能查詢檢驗報告,癌症個管系統也提醒患者訊息不漏接。他強調,智慧化下民眾資安及隱私都要盡力保護,建議民眾可了解醫院智慧服務及檢測,善用AI智慧工具改變就醫模式。未來醫院應該長怎麼樣?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作出最前曕的示範,院長陳亮恭與華碩合作打造亞洲第一家全雲端智慧醫院,將實體醫院、社區及居家服務等資料上傳雲端,進行運算分析而提供分級健康照護,宛如機場「塔台」內外遙控、分流;更以虛擬關渡醫院與社區結合遠距醫療、健康照護,讓行動醫療團隊提供服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高醫重視偏鄉,關懷高雄、屏東、台東等,及設置南迴線24小時緊急醫療照護中心。前年啟動台東縣5G遠距醫療,讓耳鼻喉、皮膚科、眼科進入偏鄉,在衛生所設置耳鏡、鼻咽內視鏡等,由在地人員操作儀器,即時影像分享到醫院診間,免去就醫勞車舟頓。高醫也深入山區,讓高雄市桃源區成為第一個根除C肝的鄉鎮,治癒率高達95%。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指出,疫情前健康數據大多在各自的APP、醫療院所、社區據點,但疫情後,回歸「人」數位虛擬化,包括醫院、社區、個人都進入虛擬世界,打破地點框架。搜集數據最重要是解決民眾需求,WaCare平台有15種健康領域、逾1500位專家提供服務,現已有200個社區據點使用資源共享平台管理長輩健康,更在疫情期間提供近500堂線上課程。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表示,AI可協助放射科醫師判讀影像,但無法取代醫師。醫師診斷仍然重要,在AI輔助下,系統優先通知偵出出問題的影像檢查結果,甚至計算出肉眼無法量化的數據,例如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血管狹窄百分比等,成為醫師最佳助手;AI目前也運用於醫院入口量測體溫、人臉辨識。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擴大遠距 石崇良:4月電子病歷上路
隨科技進步與新冠疫情爆發,遠距醫療受到大眾重視。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另外今年4月將開放電子病歷,讓遠距醫療不受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與會分享。石崇良表示,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世界各國紛紛就遠距醫療檢討,包括法規鬆綁、如何規範及給付、透過媒介平台、資安隱私保護及線上開藥等,台灣於2018年推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在去年疫情爆發「特殊情形」下,開放使用通訊診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明定五種特殊情形得以使用通訊診療,包括: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者、急性住院後三個月內區密切追蹤、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國際醫療等病患。石崇良表示,遠距醫療在去年社區感染爆發後應用較多,包括詢問病情、診察、開給方劑、開立處置醫囑、原有處方之調整指導、衛生教育等。但過程發現不少障礙,包括工具便利性、民眾資訊能力、溝通互動感受落差,甚至就醫流程無法連貫,從預約看診、線上診療、刷健保卡到領處方簽、繳費、領藥等,必須做到「無縫接軌」,遠距醫療才算到位。為擴大遠距醫療應用,石崇良表示,未來將開放至10種型態。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PAC)」、「慢性病照顧」、「受限空間、地理就醫及國際醫療」等。未來遠距醫療不能侷限於保險給付,像國人到海外出差,可結合商業保險提供醫療服務。石崇良表示,「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在110年12月已預告,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不過資安也相當重要,會先以受委託機構管理病歷系統、交換平台,並以標準格式進行病歷交換或使用,確保診斷正確性。在病歷全面電子化之下,更能讓醫院無紙化完成最後一哩路,預計3月將開2次會議,彙整各方意見,4月即發布上路。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醫療平權 張育美:應鬆綁法規數據標準化
全球在新冠肺炎影響下,加速醫療科技、遠距醫療運用。長期關注醫療議題的立委張育美認為,為促進醫療平權,政府應加速法規開放,包括處方簽電子化、院際間資訊整合交流等,結合區塊鏈及智慧醫療運用,加速遠距醫療於社區普及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與會分享。張育美指出,全球數位醫療市場規模預估,從2020年的1626億美元,到2023年增至2200億美元,短短3年時間成長超過3成。此外工研院也推估,全球精準健康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198億美元,預估到2025年達到5827億美元,成長潛力無窮。張育美表示,台灣海拔落差大、離島居民分散,導致醫療資源多集中於區內的特定村落,長輩若住在沒電梯的公寓四樓,也幾乎形同偏鄉。遠距醫療在國內深具發展潛力,疫情中更發揮很大作用,像是零接觸的視訊診療門診、降低人員群聚與流動。疫情讓視訊開會、視訊診療成為未來趨勢,張育美認為,因應高齡化時代來臨,遠距除了應用在醫療,也可運用在長照領域中,不僅可作健康照顧,也鼓勵長照機構導入視訊設備等非接觸式探視模式,以視訊方式連線長者,守護住民長者健康。雖能透過視訊診療,但張育美指出,現有通訊診療模式上,在領藥階段的處方簽電子化、驗證與身份核對上,依然遭遇瓶頸。為落實遠距醫療,建議運用區塊鏈技術,可實踐身份與內容驗證,讓民眾完成通訊診療後,可直接到鄰近社區藥局領藥。張育美認為,應了解臨床實務需求做法規鬆綁、透過研究倫理委員會(IRB)審查,促進院際之間資訊整合、交流等,尤其「數據標準化」更重要,避免同一疾病卻有不同寫法、同一種檢驗卻用不同單位呈現等。此外,醫療科技應跳脫健保給付思維,避免造成醫療平權障礙。
-
2022-02-25 新聞.元氣新聞
台實施罕病法超過20年 236種罕病列補助
每年2月最後一天為「國際罕見疾病日」,該日2008年由歐洲罕見疾病組織(EURORDIS)發起,台灣實施「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已超過20個年頭,截至今年1月止,政府公告236種罕見疾病,累計接獲通報有1.9萬罕見疾病病人,國民健康署表示,在2月28日國際罕病日即將到來,期盼各界持續給予罕見疾病支持關懷,勇敢面對生命挫折及挑戰,迎向嶄新生活。鄒媽媽(化名)的雙胞胎兒子,都是「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罕病患者,全身肌肉萎縮到僅手足末端還能動,兒子20歲時因肺炎發作,住院進行氣切手術,返家後呼吸器、血氧監測儀和氧氣製造機等醫材花費驚人,但鄒爸爸是一般上班族,兩兄弟的龐大醫藥費,造成全家人身心和經濟上的沉重負擔。透過醫院人員協助,鄒媽媽除了健保可給付的部分外,健保未能給付的罕病居家醫療照護器材租賃費用的部分,依「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申請,並順利獲得補助。她感念表示,申請獲得補助後,每月居家醫療照護費用才能降到萬元的開銷,讓全家經濟壓力稍有喘息機會,也能請看護協助一同照顧孩子。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罕見疾病盛行率低,病人人數少,診斷、治療及藥物研發不易,難以治癒,且治療方法有所侷限,罕見疾病病人面臨到許多生存及醫療困境,台灣20年前公布實施「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是全球第5個立法保障罕病病人的國家。像鄒家案例,符合申請政府補助條件,間接提升全家生活品質。陳麗娟指出,若個案符合申請條件,經過審核通過,可補助包括罕病治療或遺傳諮詢診斷費,具療效及安全性之治療、藥物及維持生命所需特殊營養品費用,及確診檢驗費、營養諮詢費、居家醫療照護器材費等,罕病家庭可利用醫療補助單一諮詢窗口(專線電話:02-2545-9066),由專人提供即時的補助諮詢和相關的協助。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強制增設友善廁所 基層醫師:公權力不該管廁所
「政府以公權力介入私人場域,連廁所都要管。」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許多基層診所都是承租場地,可能原本就沒有廁所,或因空間狹小,無法增設廁所,若用獎勵、鼓勵等性質,相信醫師都會欣然接受,不可能故意刁難患者。但衛福部強制新的基層診所須設置「友善廁所」,這是不合理的,超商、小吃店、銀行等場所為何不比照辦理。林應然進一步表示,診所若租約到期,房東不續約,或診所變更名稱、住址、負責人、改變科別等,就會視為新設診所,就必須符合友善廁所及殘障通道等規範。林應然說,針對行動不便的長者、殘障人士,診所提供居家醫療、送藥到府等服務,如今政府糾結在廁所硬體,對軟體服務漠不關心,「對基層予取予求是不對的。」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研擬醫療機構設置規範 基層醫療協會:強人所難
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為促進行動不便的年長者或殘障人士到基層診所就醫的便利性,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要求基層診所依樓地板面積不同,設置不同規範的無障礙空間,範圍包括通道、廁所、結帳櫃檯及服務台。但基層醫療協會強力反對,原因是基層診所開業地點多為租賃使用,若租約到期房東不續約被迫遷時,原既有診所視同新開業診所,將受新設置標準規範,對基層診所影響非常巨大。「衛福部強制設置友善及無障礙設施,對基層診所影響非常巨大。」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並非「不溯既往」就不影響,如果診所要變更名稱、住址、改變科別等,就會當作是新設診所,必須強制設定友善通道及殘障廁所的影響。林應然說,基層診所使用的處所,很多是租來了,可能原本就沒有廁所,或因空間狹小無法增設廁所,若是用獎勵、鼓勵的性質,大家都可以接受,「可以設置的診所一定都會設置」,也不會故意刁難,像他開業的診所就有坐式馬桶與扶手,但衛福部卻是強制基層診所都要設置「友善廁所」,這是「不合理的」,如果可以強制診所設置,那其他如小吃店等為何不強制設置。林應然說,未來一旦老舊社區診所凋零後,當受限於硬體規定,也難以再設立新診所,將使醫療資源不均狀況,更加雪上加霜,民眾就醫可近性必然大受影響,也與分級醫療的國家政策背道而馳。此外,將與醫療品質毫無相干的「廁所」納入診所設置標準,徒生爭議,更是令人費解。林應然說,政府過於強調硬體設施,卻忽略人文關懷,實為本末倒置。政策的推行應兼顧理想與現實,需要是真正可行,而非強人所難的規定,甚至引發對立導致社會不安。基層診所設定的目的是讓各方人士可以前來看病,並非到診所來上廁所。林應然說,希望政府是用鼓勵及獎勵的方式,代替強制性的規定,以免新診所開設發生困難,降低優秀年輕醫師投入基層醫療服務的意願,影響全民的就醫權益。林應然指出,設置殘障廁所應是政府責任,而不應該獨獨制定規範,由基層診所負責,希望殘障人士可以了解這一點,基層診所當然希望為殘障人士看病,提供各種醫療服務,但不希望政府以強制方式,要求基層診所設置殘障通道及廁所。林應然說,基層診所醫師為行動不方便的長者、殘障人士,常提供居家醫療、視訊診療、送藥到府等服務,但如今卻癥結在廁所的硬體設備,對軟體服務漠不關心,如此對基層診所予取予求是不對的。
-
2022-01-03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救健保 民眾也要節制就醫次數
健保財務管理的概念,是每年以固定總額框住醫療費用支出,醫療服務給付用點數計算。若單就醫療院所申報醫療點數與每年編列總額預算相較,每年財務不平衡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不能只要求醫院、醫師、藥師、護理師、檢驗師「做功德」,未獲合理給付,民眾必須適度負擔部分責任,讓健保真正優質化。台灣人就醫次數 遠高於歐美民眾每年門診就醫件數,從民國95年14.7次到108年16.7次,遠高出歐美國家的6次。醫療費用占率,民國108年時,門診66.6%、住院33.4%;歐美體系,門診與住院占率分別是45%與55%,顯示台灣健保資源的使用有檢討空間。大醫院門診檢驗科排隊擁擠,放射線科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排檢都要2至3個月,這些是否都是必要的醫療行為?健保署雖然提供醫療資訊雲端分享,已要求醫師減少重複檢驗檢查,重複開藥,但民眾端無限制的就醫次數與主動要求檢驗檢查,健保署必須提出管理對策。「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的概念,並不只因健保財務問題而用來增加收入,而是透過機制改變民眾及醫師的醫療行為。在落實分級醫療與醫藥分業的目標下,期望被保險對象在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就醫,必須支付相對基本的價格,以更加珍惜醫療資源,與醫師討論檢驗檢查與用藥的必要性。每人減少就醫1次 共省361億經推估,若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一次,可減少支出361.3億元,若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三次,可減少支出1083.9億元。另外,健保署將透過商業智慧工具(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即時掌握各醫院健保醫療服務提供情形,對於高度耗用或異常申報建立預警機制,提醒醫院經營者不要衝業務量。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給偏鄉離島民眾,是政府的心願,我們認為,一定規模(床數、醫事人力)以下地區醫院,若為該鄉鎮唯一或提供具特色服務的社區醫院,一旦消失勢必衝擊在地社區醫療供給,必須協助整合鄰近社區醫院促成跨科資源共享,減少不必要競爭與專科醫師的人事成本,確保在地醫療服務不間斷。台灣的偏遠角落,即使都會區沒電梯的5樓公寓,有些行動不便的醫療弱勢族群,我們積極提供「居家醫療」,改善就醫不便利;「遠距醫療」則拉近缺少專科醫師的偏鄉,使其也能有大醫院的醫療支援,滿足民眾專科診療需求,達到「平等就醫」、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進而落實健保照顧全民健康的責任。最近,健保署同仁更將「走向雲端—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2.0」翻成英文,獲得國際醫學公衛領域權威出版社Springer支持,將在今年5月出版我國健保英文專書「Digital Health Care in Taiwan-Innovations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有助提升台灣健保的國際能見度。健保改革 醫界民眾共同面對醫界與藥界對全民健保有期待有批判,我身為外科醫師,深知有些改革沒有開始就沒有改變的機會,我們會務實面對台灣健保的盲點,與醫界、民眾共同面對挑戰。
-
2021-12-29 新聞.元氣新聞
感謝醫師看診細心 阿嬤存老人年金捐贈居家訪視車
花蓮87歲江阿嬤因骨質疏鬆等問題,長期在花蓮慈濟醫院就診,有感於醫師看診細心,決定將自己存下的老人年金,捐贈一輛居家訪視車給醫院,用於社區緩和醫療,照護末期病患。「這是我的心願,我要自己完成。」江阿嬤說,兒女跟孫女都很支持她的決定,幫助醫療團隊去救人,就是她的夢想,所以把這些年來存下的老人年金捐出來,買一輛車,讓緩和醫療科的護理團隊,可以到個案家中做居家照護。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謝至鎠醫師表示,跟江阿嬤之間的因緣,除了有門診診療之外,還有阿嬤的外孫女黃佳慧,因為佳慧從事長期照護工作,跟花蓮慈濟醫院平常就有互動,常常出車出力,借用復康巴士來幫助末期病人圓夢,雙方因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結下好因緣。花蓮慈濟醫院病房護理長江青純表示,慈濟社區緩和醫療服務北起秀林鄉富世村,南至壽豐鄉溪口及水璉村,6名護理人員每週提供120至150名末期病患1至2次的居家醫療服務,原有5輛訪視車,加入江阿嬤捐贈的新車,可以同步進行不同的訪視路線,讓更多末期病患,適時在家接受完善的緩和醫療照顧。捐贈儀式今天上午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緩和醫療科主任謝至鎠與護理部副主任王淑貞代表接受。謝至鎠醫師還特別開著江阿嬤捐贈的車,載著阿嬤與家人繞了一圈,讓江阿嬤了解這輛車是如何載著醫護團隊,深入部落社區幫助病人。
-
2021-12-18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黃國晉採取醫養合一,創老人營養中心 希望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健康最大的威脅就是慢性病和癌症,這些病大都是生活習慣造成。」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是台灣推動肥胖醫學的先驅,雖然減肥是台灣美容瘦身產業的主軸,但他的行醫心願不在於成為減肥名醫,而是盼望跨領域專業合作,幫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慢性病 不能靠別人「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黃國晉強調,看似簡單的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接種疫苗,真正要做起來,常會無所適從,因此有了解自己狀況的家庭醫師在身邊就很重要,可讓人輕鬆負起自我健康管理責任。黃國晉擔任北護分院長六年來,積極深耕社區,在腎臟病衛教、糖尿病照護、戒菸、健康醫院、出院準備、長照等屢屢獲獎。醫院經營從全人觀點出發,採「醫養合一」的靈活思維整合團隊合作,以巧思改善環境、善用智慧科技,塑造令醫療人員工作輕鬆、病人心情愉悅的環境。發展「CGT飲食」認證長者怎麼吃得營養健康,也有享用美食的快樂?黃國晉表示,有的長者可以咀嚼(Chew),有的能用牙齦壓碎(Gum),有的只能用舌頭壓(Tongue),除了基本的吞嚥評估、吞嚥或舌壓訓練,北護發展出「CGT飲食」認證,希望未來推廣為食品分級制度,經專業評估,長輩可根據自己適合的CGT分級去選擇愛吃的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的食物,北護分院有全國首創老人營養研發中心,由跨專業團隊進行食物質地測試,不論是硬度、黏稠度,都能確認食品可滿足長者口腔能力的要求,為未來標準化生產建立基礎。目標開發100道兼顧美味,符合CGT飲食分級的食譜。黃國晉更打造北護分院成為國內外老人長照的標竿,提供護理之家、樂齡病房、居家護理、肌少症整合門診等服務。他說,現在病人出院之後,還需要後續照顧,家屬得自己去找護理之家,但如果醫院、長照、社區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急性後期、居家醫療更順暢連起來,病人就不會不敢出院,家屬也不會這麼辛苦,社區醫院正是關鍵的連結點。盼強化社區醫院功能「社區醫院功能強化,是台灣醫療未來的願景。」黃國晉表示,社區醫院有很多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醫師只是健康的守門員,能幫助病人的不只有醫師,還有其他專業人員、家屬、照顧服務者,如果能轉換到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就能靈活地想到很多可以做的事、可以連結的資源。黃國晉養生祕訣:巡視醫院走樓梯 每天萬步不難走進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的辦公室,馬上注意到牆邊放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原以為這是肥胖醫學專家的養生祕訣,沒想到黃國晉笑說:「忙到已經很久沒騎了!」雖說沒時間運動,其實他已經把健康原則融入在每天的生活裡。巡視醫院習慣走樓梯,各棟各樓層走一回,一個多小時下來,不知不覺就走超過一萬步。黃國晉會利用時間運動,上樓走樓梯、下樓為保護膝蓋改搭電梯,搭公車提早兩站下車改用走的,如此積少成多,每天一萬步並不困難。保持心情愉悅也很重要,每天睡滿六小時、不熬夜,會追劇、與朋友聚會,適時釋放壓力。黃國晉的太太是營養師,他在台大首創減重門診時就是得力助手,每天聽太太對病人衛教,也耳濡目染。因此他的飲食原則就是營養均衡、避免高油,像炸雞腿,一定會去皮再吃。「研究發現,年長者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4到27之間最長壽。」黃國晉說,所以無論飲食、運動,他都抱持輕鬆的態度融入生活,每周量一次體重可確認保持健康範圍,沒有要追求「瘦」。黃國晉照顧自己健康的方式講求科學化,定期健檢即是一大重點。建議如果有符合國健署的癌症篩檢資格,就要跟著做,其他部分就要看家族史、個人風險因子等因素,與家庭醫師討論較為個別化的健檢項目。「該吃什麼保健食品?」黃國晉常被詢問此問題,他通常會建議可吃綜合維他命,其他則因人而異,一樣要與家庭醫師詳細討論。黃國晉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家庭醫學、社區醫學、肥胖醫學、預防醫學、營養醫學、旅遊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給病人的一句話「定期健康檢查」最重要,「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大家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低壓力、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找家庭醫師做進一步討論。
-
2021-12-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婚前做遺傳基因篩檢,為生健康飽飽做準備 基因命運牌,人人有機會中獎!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那天遺傳諮詢門診來了一對金童玉女般的情侶,玉女娥眉略帶憂慮地問:「聽說有遺傳基因篩檢可以做?我們最近要結婚,想說來做看看。」我回:「目前可以做的婚前遺傳檢查有很多種類,我請遺傳諮詢師先和你們談一談,了解一下。」諮詢師帶他們去會談時,罕見疾病個管師打電話進來:「林醫師!阿信的妹妹車禍骨折住院,又精神症狀發作,現在病房大鬧,我們趕緊過去處理!」思緒拉回三年前阿信和她男友來諮詢的畫面,二人交往多年,但論及婚嫁時,男方長輩說女方家人頭腦有問題,希望她來檢查看看,怕將來也會生到這種小孩。經遺傳諮詢師像偵探般抽絲剝繭詢問家族史,發現原來阿信的母親弱智,很年輕時就嫁給長她三十多歲的老兵,生下的孩子中只有阿信智力正常。根據幾個人的病徵及就醫紀錄推斷可能是結節性硬化症,一種罕見的顯性遺傳疾病。幫他們做基因檢查後證實是這個病,慶幸的是阿信沒有遺傳到致病基因。然而後續關懷追蹤發現阿信沉重的壓力不只是婚姻問題,她還扛著二個家庭的重擔,不僅要打工賺錢、下田種菜,照顧父母弟妹,還要照顧男友中風的父親。個管師到家裡拜訪發現她的困境,建議申請長照服務,起初男友拒絕,怕醫療人員常常出入,引起鄰居冷眼又閒言閒語。後來歷經妹妹車禍、老父病危種種磨難,才放下心防,讓居家醫療團隊進到家中協助。還好醫療人員成為阿信人生波濤中的浮木,讓她在處低潮或遇大浪時可求助。正讚嘆阿信面對多舛的命運卻仍展現無比的韌性,遺傳諮詢師進來報告她詢問這對璧人的背景及家族譜。其實根據遺傳定律推斷,玉女家人的病並不會影響到她生育後代,只是金童的母親對挑選媳婦似乎有很高的標準。我和諮詢師花了好些時間解釋遺傳定律、基因檢查以及結果出來後可能的問題,我又強調每個人身上都帶有各種和疾病有關的基因,現在雖然已有最新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可以做幾百個單基因遺傳疾病的基因篩檢,不過即使花很多錢做各種檢查,並不能保證將來一定會生到完美寶寶,而即使篩選出基因勝利組,也不代表將來就能一生幸福。金童玉女如釋重負:「謝謝你們詳細的說明,我們回去再討論看看。」 「好好考慮,要做的話再連絡諮詢師,祝福你們!」。門診結束後跟診的學生說:「老師,這些遺傳疾病和諮詢好難啊!」怕學生因此不喜歡遺傳學,我趕緊回答說:「遺傳醫學進步很快,精準醫學是現在最夯的!」我忽然想起當年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學習,拜見遺傳大宗師McKusick教授,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恭喜妳!來這裡妳會看到很多一輩子只見過一次的病,還有很多病沒有藥醫!」也想起在那個醫院看診,病人和家屬坐在診間裡,出出入入進來各科醫師、諮詢師、社工師、營養師等的整合團隊服務。回國後這三十多年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台灣的遺傳醫學已經進步很多,很多罕見疾病也已經有藥醫了。但是不能怪學生說好難,我自己也覺得還有許多困難:科技認知的落差、社會對人的價值判斷、貧富城鄉差距與健康不平等……看完門診,回到辦公室準備次日要去活動中心和社區長輩們玩基因衛教遊戲的教材。基因命運牌,人人有機會中獎!抽到好牌,應該感恩惜福;抽到壞牌,不要馬上棄賽,再拼拼看,說不定能玩出好結局。
-
2021-11-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獨/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 衛福部擬規劃長效針劑專款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立院透露,嫌犯確實有身心科診所就醫紀錄,但不屬於列管的精神病人。據了解,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規劃專款,並已行文請財政部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長效針劑的稅賦負擔,希望提升基層身心科診所多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健保署指出,目前全台有139萬名精神病人,其中10.2萬人為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病人約六萬人有加入治療計畫,其中接受長效針劑治療者卻不到兩萬人。這兩萬人當中,僅3%在診所拿藥,97%在醫院領藥,診所開立長效針劑意願不高,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研議規劃專款,不會影響到基層總額的點值。衛福部也已行文財政部,希望協調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針劑後的稅賦負擔,藉此鼓勵基層診所為思覺失調個案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有關上述專款及治療計畫,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秘書長廖定烈建議,長效針劑策略需結合居家醫療,兩者的綜效才更能服務到病識感較缺乏的重症精神病患者。考量擴大實施時所遇到的障礙,建議可邀集國衛院、醫學會等與臨床人員一起進行政策規劃。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則提醒,長效針劑可減輕家屬壓力,不用天天盯患者吃藥,但針對不願治療、沒有病識感的困難或危險個案,幫助就有限,最大的問題仍在於缺乏兼顧人權且能有效強制治療的模式。
-
2021-11-15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偏鄉居家醫療 應導入合理健保給付
健保署於民國88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IDS)」,這幾年來,每次跟著承作計畫的醫療團隊至山區居家醫療訪視,內心都很感動,感恩醫療人員在台灣這片土地付出的大愛。讓山地離島 同享醫療資源上周,苗栗大千醫院醫療團隊總裁徐千剛與醫師陶國翔,深入苗栗縣泰安鄉天狗部落,訪視一名高齡原住民。她有痛風,雙手、雙腳無力,10多年來一直居住在部落裡的屋子,無法下山就醫。我們住在都會區的民眾,很難想像要「跋山涉水」的醫療現實。健保署20年前即規畫IDS計畫,讓同樣繳健保費的山地離島民眾,也能盡量享有醫療資源。自擔任健保署長以來,每次深入探訪山地離島及偏遠居民,感受到他們真實的醫療需求,內心總滿滿悸動,IDS計畫實施逾20年,一定要導入更多合理醫療給付,彌補當地資源不足。偏鄉居家醫療 不可或缺服務110年,健保投注在IDS計畫的經費約6億多元,目前有26家承作醫院,包括7家醫學中心、14家區域醫院、5家地區醫院,結合當地84家基層診所或衛生所,共同在50個山地離島地區提供醫療服務。院所視當地醫療狀況提供差異化服務,包含專科醫師駐診、定點門診、夜間或假日待診、各專科門診、巡迴醫療、居家護理及居家醫療等服務。從健保大數據分析,109年山地離島接受「居家醫療」有24073人次,平均接受訪視次數約12.5次,顯然居家醫療在山地離島是不可或缺的醫療服務。目前健保支付山地離島地區醫師訪視費1709點,略高於非山地離島地區1553點,但幾次實際走訪下,感受到山地離島地區的交通就是繞山路,雖有很美的風景,但醫療團隊往訪居家醫療,往往耗時一小時以上,實非150點所能彌補。遠距醫療元年 透過視訊問診記得阿里山衛生所的Atai e Ucna醫師笑笑跟我說,車子輪胎耗損率很高,還好他開車技術很好。聽了都很心痛與不捨,強化山地離島IDS計畫中的「居家醫療」服務的醫療動力,將是健保支付改革重點。另外,山地離島及偏僻地區民眾的專科醫療確實受限,為彌補不足,今年是健保「遠距醫療元年」,我們透過視訊將大醫院的專科醫師帶到民眾眼前,有效率地提供醫療諮詢,實現在地就醫、在地治療,病人不動的醫療服務。實施初期以當地缺乏且民眾迫切需要的專科醫療,如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或急診為主,未來IDS計畫也勢必要和「遠距醫療」結合,作為山地離島重要的醫療主軸之一。台灣都會區醫療資源可說已飽和,搭捷運就有好幾家醫學中心可供選擇,走幾步就可看到診所;但在偏遠的海角山區,卻居住著一群醫療弱勢的族群,他們的就醫路必須百轉千迴。健保署推動的「居家醫療」,讓都市醫師們可前往住在沒電梯高層公寓、不便就醫民眾有醫療照護,也讓IDS計畫醫療團隊協助照顧偏鄉不便就醫民眾。城鄉醫療照護 努力縮短差距今年起更積極推動遠距醫療,可藉此拉近山地離島醫師和大醫院專科醫師的距離,滿足民眾基本就醫的需求,達到「平等就醫」的目標。走入好山好水的台灣深山部落,我們發願努力縮短城鄉醫療照護的差距,真正落實健保照顧全民健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