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搜尋
家醫科
共找到
587
筆 文章
-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眩暈患者175萬人 女性為男性兩倍
突然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畫面扭曲,瞬間找不到平衡,嘔吐感隨之襲來。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達175萬餘人。多數眩暈雖然不會致命,發作起來卻讓人極度不適且困擾。「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本期探討眩暈的原因與民眾就醫狀況,讓您找對方法,即時解決天旋地轉的危機。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集中在60歲到69歲,50歲到59歲次之,女性患者的人數遠高於男性,約是男性患者的近2倍。患者隨年紀增加,60~69歲最多。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眩暈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可粗分為兩種,最常見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如前庭神經發炎、耳石脫落或耳朵結構異常、梅尼爾氏症等疾病所引起的眩暈;另一種為中樞型眩暈,如腦中風、腦瘤等因素引起。上述疾病多會因為年紀的增長,罹病機率隨之增加,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在預料之中。不過有更多的眩暈是不明原因造成,藝人江蕙長期飽受眩暈所苦,據悉,每當壓力襲來,江蕙的眩暈症狀就會出現。李伯璋表示,從數據來看,女性被診斷眩暈的比率,遠高過於男性,多數的女性自我要求較高,較容易緊張、給予自身壓力,恐因此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增加眩暈出現的機率。容易反覆發作,嚴重時需立刻就醫。李伯璋表示,眩暈與一般的暈是截然不同的症狀,眩暈屬於「天旋地轉」的暈,瞬間出現可能讓人連站都站不穩,同時會出現耳鳴、惡心嘔吐、臉色發白等情況,每次發作可以是幾秒到幾天,嚴重的患者必須及時就醫,投以止暈藥等穩定症狀。一般的暈與眩暈最大的不同是,眩暈的患者即使發作時世界天旋地轉,意識仍舊清楚;一般的暈則會使意識模糊、昏沉想睡。造成一般頭暈的原因,如貧血、缺氧、低血糖、低血壓或女性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等。眩暈還有個特色是會「反覆發作」。民眾多選擇診所就醫,家醫、耳鼻喉科最大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眩暈門診件數,總計476萬多件,其中基層診所多達341萬多件,占整體的七成一,其次依序為區域醫院、地區醫院、醫學中心。李伯璋表示,眩暈的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但會非常不舒服,民眾多會選擇「就近就醫」,除非嚴重到嘔吐才可能到大醫院求診。進一步分析民眾就診科別,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診斷眩暈前10名就醫科別,以家醫科、耳鼻喉科為主,占比分別為21.8%、21.5%,再者為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李伯璋表示,民眾對於暈的認知大多是不確定的,有些民眾會以為是感冒或是發燒引起,尋求家醫科或耳鼻喉科的幫助,這方向都是正確的。李伯璋表示,眩暈在臨床的診斷上,未能像心血管疾病這麼精確,需經過耳鼻喉科或是神經科一一確認是周邊型或中樞型眩暈,若排除上述兩類眩暈,就得懷疑是自律神經、免疫系統等疾病所致,也可能是一般的低血糖、低血壓引起。民眾要多留意,每次暈出現的情況、時間,才能逐步找出病因。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詳細記錄並就醫。眩暈的治療必須先找出疾病的原因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李伯璋表示,若是前庭神經發炎、嚴重暈到嘔吐才會使用藥物;耳石脫落等則是透過耳石復位術或平衡復健恢復症狀。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主診斷符合眩暈適應症並使用眩暈相關口服錠劑為478萬粒,相對應於175萬人被診斷為眩暈的人數,藥物平均一到二次就會見效。李伯璋提醒,無論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他曾經與友人打球後,突然一陣暈,站不穩腳扭到,後續很留意症狀有沒有再出現。後來判斷是體內缺乏維生素D,肌肉無力又有一點低血糖所致。李伯璋說,近期身邊有位同仁時常感到暈,常喊背部不舒服,進一步就診竟是骨癌,且還是肺癌轉移所致的疾病。他呼籲,民眾若是出現暈的症狀,應記錄情況與時間,以及是否為暫時性或持續性。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眩暈健保大數據分析/女多梅尼爾氏症 男常見耳石脫落
受眩暈所苦的國人逐年微幅增加,從106年173萬多人增至108年175萬多人,確診年齡雖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但年輕族群的確診人數也不斷在增加。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女性族群,每跨一個年齡層,增加人數都是男性的2倍,而整體的數據攀升則與「老化社會」有關。30歲後女性壓力大,梅尼爾氏症好發族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哲玄表示,眩暈的成因多元,耳鼻喉科治療的多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周邊型眩暈係指耳朵的前庭系統或神經、內耳迷路等問題所致,內耳則可以再細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發炎、前庭神經低下等,臨床大多統稱為「內耳不平衡」,表現方式以眩暈、步態不穩為主。林哲玄表示,眩暈本來就以女性為大宗,數據顯示,108年女性確診人數是男性的2倍,細看女性各年齡層的人數分布,20歲到29歲與30歲到39歲相比,人數相差4萬8956人。他表示,該階段的女性也是梅尼爾氏症的好發族群,原因是面臨人生各種壓力,工作上正值升為小主管,家庭上必須養育兒女等。男性的確診人數差距,則在40歲到49歲以後較為顯著。林哲玄表示,男性在40歲左右因眩暈就診,大多是耳石脫落,平均好發年齡就在40歲到60歲之間,男性動作較粗魯,原本就比女性容易發生意外,此時還額外加上老化等因素,也增加該年齡層出現眩暈的機率。症狀較輕微,中樞型眩暈常被忽略。依照108年診斷眩暈就診科別顯示,家醫科名列第一,其次依序為耳鼻喉科、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林哲玄表示,引起眩暈的疾病動輒十多種,多數都是內耳問題所致,優先選擇家醫科或是耳鼻喉科治療是建議的選擇,依照現在民眾就醫的習慣,眩暈引來的不適感,通常以住家周邊就近就診最為常見。雖然眩暈多以「周邊型眩暈」為大宗,但中樞型眩暈常被民眾忽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中樞型眩暈的患者,頭暈目眩的感受相對於周邊型眩暈不明顯,加上民眾對暈的認識,常常是貧血或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短暫性頭暈,也使中樞型眩暈患者就醫時間遠低於周邊型眩暈患者,分析這也是神經科排名較後面的原因。神經內科用藥量最高,投藥為釐清病因。眩暈常使用的藥物以止暈藥、內耳鬆弛劑等為主,健保資料庫顯示,眩暈常見藥物使用,以神經科為最大宗,其次為耳鼻喉科、內科、家醫科、急診醫學科等,用藥排名與民眾就醫以家醫科為主明顯不同。蔡睿蘋表示,並非神經內科愛投藥,而是神經內科面對的大多是中樞型眩暈的患者,為一一釐清是心血管疾病還是腦部疾病引起,會透過多種檢查確認,並先投以藥物緩解症狀,依照藥物效果釐清病因。不過,她認為有部分家醫科診所的醫師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申報時,恐以耳鼻喉科申報,讓數據結果失真。依照經驗,蔡睿蘋表示,止暈藥效果極佳,六到七成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有些患者經過診斷後,確認引發眩暈的疾病,不一定會開立止暈等藥物。耳石復位多在診所做,平衡訓練區域醫院最多。若是耳石脫落引起眩暈,只要透過耳石復位術即可恢復。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執行耳石復位術以基層診所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地區醫院。林哲玄表示,耳石復位的技術門檻不高,教育患者透過姿勢改變讓耳石復位,眩暈症狀即可緩解。前庭神經發炎會採取運動治療及平衡復健,林哲玄表示,前庭神經發炎好發於季節轉換期間,特別是秋轉冬、冬轉春,因此又被稱為「流行性眩暈症」。除投以抗發炎藥物,同時會協助做運動治療與平衡訓練。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執行眩暈的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以區域醫院最多,其次為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基層診所。林哲玄分析,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需有基本器材及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加上此種疾病並非急症,才會出現以區域醫院為大宗的現象,不過也有一些醫學中心,專門針對這類患者做運動及平衡治療。
-
2020-11-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壽星慶生吹不熄蠟燭 肺功能恐異常應盡速就醫
梳頭時,手無法舉高,坐上馬桶,如廁結束,居然站不起來,一名皮肌炎患者自覺肌肉無力,連走路都喘,到醫院接受肺功能檢查,發現肺部已經局部纖維化,如果再不治療,肺部可能「全組壞了了」。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類風濕關節炎之友協會上午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多注意自身肺功能狀況。「自體免疫疾病共病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風濕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硬皮症等,患者均容易出現共病,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需提高警覺。在自體免疫共病,最多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其次為乾燥症,臨床顯示,約30%至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合併肺纖維化,至於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的比率最高,七八成肺部功能變差。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共病絕非只限於單一器官或是單一表現,因為這是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發看不見的「內傷」,例如,不可能只有關節出問題,包括眼睛、肺部都可能異常。李信興說,除了表徵病症之外,任何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均會侵襲內部器官,一旦侵襲肺部,就可能造成肺纖維化(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建議自體免疫及病患務必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如果容易喘,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接受「高解析電腦斷層影像檢查」(HRCT)。一般肺部檢查,包括胸部X光,以及吹氣檢測肺活量,另外,從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也可看出端倪,例如,至KTV唱歌,習慣飆高音,但最近卻飆不上去。慶生時,連吹蠟燭都無法吹熄,這就代表肺功能異常。至於如何早期發現共病?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佑說,身體是一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各處都可出現病變,如果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先至家醫科就醫。蔡長佑說,肺部就像是乾的海綿,一旦發炎時,如同浸了水變重,沒有彈性,此時就會容易喘,一走路或是爬樓梯,就會喘到不停,建議定期三個月做一次肺功能,如有異常,就安排高解析電腦斷層,這有助於確診。「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大公衛博士賴美淑醫師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當年,如果不是保送制度取消,她不會斷了保送的念想,匆匆忙忙把高二早已全數借出的筆記一一收回;當年,如果不是母親日夜聲淚俱下,她不會妥協把台大醫學系擺上第一志願的格子裡,自然也不會出現在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的入學榜單上,更不會成為後來的台大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那是民國五十七年,原本對農學院興致勃勃的北一女中高三學生賴美淑,從此改變一生的一年。大學時期,賴教授開始接受知識繁雜、強調大量背誦的醫學教育,少了細品來龍去脈的學習趣味,多了共同筆記的記憶灌食。「老師會告訴你,結果是這樣,怎麼來的不知道,不會去追蹤過程,沒有故事,只有告訴你——就是這樣。」聯考曾以拿手的數學脫穎而出的賴美淑教授,因此一時難以適應,反而在學習微積分的過程中遇到瓶頸。直到當了幾年的醫學生,才領悟到,醫學不過是一門師徒制的應用科學,學生跟隨老師的步伐,盡量把結果記起來,就成了自己的醫學專業。也許是掌握了習醫的精髓,於台大內科擔任住院醫師時,身手伶俐的賴教授更顯勤奮,在輔助工具未如今日完備的年代,幾乎包辦所有病人照護、檢查的工作,十八般武藝全攬一身,因而累積豐沛的臨床經驗。結束住院醫師訓練,賴教授決定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適逢賴教授的先生確定要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賴美淑教授直接撥了一通給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任的越洋電話,簡單介紹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後,便開門見山表明想申請流行病學科,嚇了對方一跳。「我現在沒那個勇氣。」賴美淑教授笑得靦腆,時間可以充實人的智慧,卻不一定可以增長人面對未知的膽識,談起那股不知從何而來的追夢傻勁,還是得敬年輕的自己三分。教授順勢鼓勵年輕人:「我認為,人的一生還是要抓東西,我稱呼那個叫『抓抓』。」正是因為抓住了到匹茲堡公衛學院鑽研流行病學的機會,才能學到大數據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回台擔任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負責規劃三芝衛生所群體醫療職業中心時,用於增進群體醫療的品質;正是因為抓住了到衛生署服務的機會,才能參與全民均健和基層醫療的政策推動,有效運用旅美所學,將全台三百六十五間衛生所的醫療、保健資料等全面電子化,成為政府內第一個百分之百電腦化的機關,並結合透明化(transparency)及共享化(sharing)兩大方針,充分改善衛生所病歷診斷與進藥狀況,甚至還開創糖尿病共同照護系統,達成全台對糖尿病治療的共識。賴教授的經歷活生生是一本「抓抓教科書」,成功的原因乍看是排山倒海的機會幸運地朝著賴教授迎面而來,實則每一步的學習息息相關,每一段的歷程環環相扣,長期扎實且踏實的努力,才讓出手抓住機會的那一刻,更加自然、穩妥。更關鍵的是,抓抓的過程並非囫圇吞棗,賴教授補充道:「抓抓之前,我都會先問我自己,我如果做了這個選擇,我的目標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符合我的價值體系,並達成我的目標?」首先,必須沉澱心性、慎重選擇,以興趣喜好、每個選項的優缺點、個人的處事原則、長程目標等多方考量為本,找到靈魂深處真正嚮往且合適的道路,再者,要跟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人生的歷練與成長,有策略(strategy)地往前走,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民國八十七年年初,賴美淑教授接任同班同學葉金川教授,成為健保局第二任總經理,帶著過往累積的數據資料,繼續貫徹提升醫療品質的工作。這段時間,賴教授學到:建立人與人之間合宜的界線(boundary)以確立有限度的責任(accountability)是極為重要的。說明醫療的極限,建立醫病關係的界線,這是醫師對病人負責的方式;平均家務的分配,建立婚姻關係的界線,這是夫妻對家庭負責的方式;釐清評鑑的規則,建立上下機關的界線,這是院所對品質負責的方式。沒有天馬行空,就沒有期望落空,人與人之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在剛剛好的界線裡,負起剛剛好的責任,是最實際而舒適的狀態。「責任就是把界線先弄好,有了界線,我們就會彼此尊重。」賴教授作結道。所以賴美淑教授向來在管理各級醫療單位時,總巧妙地只公布數據、不發表意見,在個人劃定的界線中盡責,卻不在他人醫療行為的界線中置喙,看似無為卻有為,看似有為卻無為,中庸的精髓大概就來自對責任的透徹理解吧!說來也有幾分玄妙,多年前,衛生所電子化為健保資料連線奠定完備基礎,在近期COVID-19疫情中派上用場;宋瑞樓教授託付的癌症登記,多年後在衛生署內運作,賴美淑教授再轉託陳建仁教授按國際譯碼簿編輯,殊不知,陳建仁教授出任國科會主委後,癌症登記又回到手上,賴教授繼而擔任癌症登記中心理事長,大規模比對健保及死亡率等數據,齊全了缺漏的資料,讓癌登日臻完善。不知是際遇迂迴,抑或是緣分難得,生命裡頑皮的安排就是這麼耐人尋味。「我也是現在回頭看才知道耶!我當時怎麼會知道?人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可是你上一步的經驗會告訴你下一步要怎麼做。」如同賴美淑教授熱愛的文史故事,所有的劇情都有始末,所有的結局都有來由,驀然回首,得了過人的收穫,是因為早已那麼栽。隨年歲漸長,賴教授和許多老同學一樣,滿懷對過往經歷的感恩,肩負對世代傳承使命感,於是花更多心力培養後輩,期許自己可以從接受者轉為給予者,提攜新生代。現在,除了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旅遊,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對生命有深刻領略的賴教授,也更貼近過去自己曾關注的老年醫學、緩和醫療、善終照顧。面對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生死議題的醫學生,賴教授再度拿出界線理論:「病人在我照顧的界線裡面,病人離開了,我難過是一定的,年齡再長的時候呢,我會把這個時間縮短,可是不能變成沒有感情的人。」醫學是科學加上藝術,有感情的醫師才會是好醫師,有人文的醫療才會是好醫療,摻了幾滴眼淚的醫病關係,無傷大雅,或許還添了幾分人性的溫度。然而,白色巨塔天天都有新難題,醫學生同時必須不斷累積的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和整合的能力,尤其情感細膩的女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處理問題應優先於處理情緒;至於整合,就是領域要寬;領域要寬,除了經驗,就是要不斷唸書。賴教授歷經臨床醫師、公職與教職,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在醫界叱吒風雲、闖蕩數十年的成功女性,賴美淑教授既是人師、亦為人母,既是從醫、亦曾從政,在她身上,可以找到為師的諄諄教誨,為母的循循善誘,行醫的孜孜不倦,行政的鑿鑿有據,是賴教授特有的溫柔與堅毅,智慧與勇氣,完美地在理性與感性的兩端平衡著的每個角色,在每個領域留下影響深遠、令人敬佩的卓越貢獻。
-
2020-11-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洗碗精稀釋再用好省錢? 醫:稀釋不當恐加速變質
不少人習慣在洗碗精中加水稀釋,一方面認為這樣可以省點用、用久一點,另一方面也可直接按在洗碗海綿上使用,不用再額外加水,但這樣做真的比較好嗎?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不建議將洗碗精稀釋後使用,加水稀釋可能影響產品品質,同時也可能增加細菌滋生風險,反而可能加速產品發臭、變質喔! 很多人習慣把洗碗精加水稀釋,覺得用量可以省一點,但實際結果卻可能變得更浪費!柳朋馳醫師說明,由於自來水並非無菌狀態,若將自來水加入一整瓶的洗碗精中可能影響產品防腐效果、增加細菌滋生的機率,也可能加速產品變質的可能。同理,若是洗髮精、洗手乳、沐浴乳產品也不建議一大瓶直接加水稀釋,以免產品變質、發臭,反而造成浪費。 若真想稀釋產品、達到省錢的效果,建議採用分裝的方式來稀釋產品。柳朋馳醫師表示,分裝時建議將少量洗碗精倒入另一個空瓶,再加入煮過放涼的水進行稀釋,若能在短時間用完,就能減少產品變質、浪費的可能。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24 科別.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精神病?專家破解3大迷思
Q1:自律神經失調又稱精神官能症,是一種精神病嗎? 有病人說他一聽到醫生談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詞彙,回家上網查,發現不得了,竟然又稱為「精神官能症」,問說這和電視劇中的「思覺失調症」是不是相同的疾病? 醫學上的「精神科」,現在常稱為「心理科」或「身心科」,常見的重大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憂鬱症、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舊稱躁鬱症)等。在電視劇或報導中所見的患有幻覺、幻聽或被害妄想的思覺失調患者,是大腦裡的功能運作、神經傳導和結構出現極大的障礙,在治療上會比較複雜;而包括思覺失調症在內的精神疾病,常常會有「缺乏病識感」、「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狀況。 尤其在沒有病識感的情況下,病情不穩定時,面對照護自己的人,卻不存在有被照顧的感受,如果不積極就醫治療,病情持續惡化, 可能造成自我、週遭的人或社會的傷害。經過正確的醫療處置,病情則能有效控制,病人也可以回到社會,正常社交、工作。 「精神官能症」雖然也跟上述病症被歸屬在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科的看診範疇裡,但行為和正常人並不會有太大不同,對生活有自理能力,也多具有病識感和現實感。病患會有緊張、焦慮、鬱悶、煩躁、不安等心理症狀,主要是因為壓力而導致心理失衡,包括焦慮症、輕度恐慌症等。 而「自律神經失調」在這類心理疾病中是最輕微的一種,因此, 我們不妨把它當作一個探索精神狀態的初期生理指標,最不需要的就是擔憂、害怕或抗拒,而是要認真找出潛在病因並積極改善。 Q2:這種病會不會跟著我一輩子?有可能治好嗎?治療期需要多久?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不是嚴重致命的疾病,但確實讓許多人感到困擾,甚至痛苦。 「我到底是什麼病?」 「我是神經病,還是精神病嗎?」 「我是該看神經科,還是精神科,或是家醫科?」 「我的病會好嗎?」 「我的病要多久才會好?」 「我的病要吃藥嗎?」 「藥要吃多久?」 「藥有什麼副作用?」 「藥吃久了,會不會老年癡呆?」…… 以「我的病」、「我的藥」、「為什麼」的一連串的提問,常讓醫師招架不住。也因為了解大家希望解除「自律神經失調」的渴望, 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但也請各位想想,從一個健康正常的狀況,到身體有點不舒服, 再到有明顯不適,最後終於來到醫療院所,找醫師問診,這中間經歷過多少漫長的時間?身體的神經系統從原有穩定狀況一點一滴地逐漸轉變為失調,到底已經被破壞多久了? 所以,請放慢腳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來聽醫生的建議吧 ! 請放慢腳步,給自己的身體多一點時間,來恢復吧 ! 談到治療成效,很重要的關鍵是病患配合的意願。 每次說到這,病人都會回答:「有哦 !王醫生,我都有照三餐吃藥耶。」但是這還不夠呀,遵循醫囑服用藥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搭配「調整自我」的行動,包括你的生活作息和心情調適。 如果病人只是準時就診、準時吃藥,自身卻不努力自我改善,最多只能達到勉強六十分的成績,這種效果也不是大家能接受的,病人總以為吃了藥就應該有百分百效果,結果不如預期,又開始找下一個名醫。 身體是可以好轉,這些病也有根除的可能,重點在於你願意回頭檢視造成不舒服的根本原因嗎?願意針對病因去修正自己的生活型態嗎? Q3: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既然是全身性的,從內到外,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建議病人先到家醫科、一般內科、或內兒科就診, 把可能的相關疾病先做排除,最好是你最常、最習慣去看的醫生,並且是有檢查儀器與設備的基層診所。 舉例來說,病人若有胸悶或胸痛現象,雖然病因多元,通常會先擔心有心臟、肺部方面的問題,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 醫師認為病患有需要再到心理科或身心科做諮詢時,便會開立轉診單至醫療院所轉診就醫;若是做完檢查發現指數都正常,如果醫生沒有針對病因做特別說明時,病人也可以主動詢問接下來可以去哪個科別求診。 在臨床上看到太多病人發生不適之後,一開始都選擇先到大醫院的各大內科巡迴一次,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又到醫學中心再巡迴一次,重覆折騰一遍後,答案依舊不知,心情更鬱悶,對病情的改善完全毫無幫助。另一方面,若是在基層診所做心電圖或X光檢查,有些最快二十至三十分鐘便可知道結果;一般在大型醫院進行檢查,需要等一、兩週,才能回診看報告。 試問,這段時間內能忍受等待答案的煎熬嗎?也許有的人本來病情不嚴重的,可是當心情因為擔憂、不安而起起伏伏時,病情是不是會加重? 在門診就看過這些現象,病人因為最近一、兩個月胸悶、胸痛來就診,訴說著自己如何不舒服、全身無力,可是一等檢查做完得知身體沒有大礙後,走出診間時,卻明顯地元氣恢復一半以上;還有病人述說胸口悶悶的,先請病人伸出右手讓我量脈搏,一檢查心跳發現每分鐘已超過九十,他本來無感,還問我說「王醫師,你會把脈喔?」 當聽完我說心跳過快後,須安排心電圖檢查。檢查當下,則心跳次數上升到一百,接著再做一次,心跳又升到一百二十以上。 這說明什麼?代表這個病人對緊張、害怕等負面事物的承受度是比較低的,也就是他並不屬於神經大條、遲鈍的性格,而是「太太…… 太敏感」了,也太負面了。 基本上建議,不需要一有不適症狀,就往大醫院甚至醫學中心跑,自覺有必要到醫院做檢查的話,先向熟悉的基層醫師,也就是家庭醫師來詢問。如果症狀比較多樣化,在健保制度下,進行一系列檢查,可能橫跨不同科別,耗時又傷神,這時不如自力救濟,尋求自費的健檢中心,將基本的檢查一次做完,盡快獲得初步答案,無論病情或心情才能及時得到舒緩。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簡單的說,尋找有設備的診所,尋找你能溝通的醫生,先排除身體問題,再進行下一步。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
2020-11-22 科別.耳鼻喉
打噴嚏可以捏鼻子嗎?醫:易造成4種常見的傷害
打噴嚏時總是發出驚人聲響,若剛好在會議中、圖書館等安靜的場所,有些人會習慣在打噴嚏時捏住鼻子,希望能忍住噴嚏、降低音量,但這種行為看在醫師眼中卻是非常危險,可能造成耳朵、喉嚨損傷!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打噴嚏時鼻腔所形成的氣流速度極快,若捏著鼻子忍住不打噴嚏可能造成耳朵、喉嚨承受極大的壓力,嚴重恐導致耳膜破裂、或引起中耳炎等問題,因此建議不要憋著噴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喔! 鼻子突然一陣瘙癢,好想打噴嚏,又怕驚天聲響嚇到別人,該怎麼處理?很多人會習慣性捏住鼻子、忍住噴嚏,但柳朋馳醫師提醒,這樣做可能傷害耳朵或喉嚨的健康! 柳朋馳醫師說明,打噴嚏是鼻腔自清的過程,也是身體自我防護的機制之一,打噴嚏時會形成強大的氣流,把髒污、病菌向外噴出;然而,耳、鼻、喉三處是相通的部位,若靠捏住鼻子來忍住噴嚏,噴嚏的氣流無法從口鼻排出,就可能轉而衝向耳朵或喉嚨處,常見的損傷包括: 1.耳膜破裂:噴嚏的氣流會經由耳咽管直通耳膜,若壓力過大時可能造成耳膜破裂。柳朋馳醫師補充,雖然輕微耳膜破裂可自行修復,但若破裂程度較大時則須採手術修補治療。 2.中耳炎:一個噴嚏中可能存在超過30萬個微生物,若在感冒、生病期間噴嚏中細菌、病毒得含量更高,若用手捏住鼻子可能造成病菌直衝耳朵,就可能增加中耳炎或耳道感染的風險。 3.喉嚨破損:忍住的噴嚏氣流除了往耳朵跑之外,也可能流向喉嚨,過大的壓力嚴重可能導致喉嚨破裂,進而造成吞嚥困難或影響發聲,需要進一步接受治療。 4.血管損傷:若打噴嚏時口鼻緊閉,噴嚏所形成的壓力就可能衝往體內各處,造成眼、鼻、甚至腦部的細小血管損傷或破裂。 柳朋馳醫師叮嚀,打噴嚏產生的壓力非常大,提醒民眾最好以衣袖遮掩口鼻後就讓噴嚏打出來,一方面可清潔鼻腔,同時也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及不適。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抗癌十四年,他在38歲那年得到大腸癌第三期的診斷,領悟到「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 此後改變生活型態,投入預防醫學,以下是他的分享: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那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但醫師面對患者和面對自己不同,看到病人糞便潛血,一定耳提面命要他去檢查,但自己遇到,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我清楚記得,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了一次健檢,結束後我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聽那名醫師說出這幾個字後,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應了一句「喔!大腸癌,我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直到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當下我最先打了一通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對方意見。我掛掉這通電話後,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我不確定是早期癌還是末期,在拿到健檢中心的轉診報告後,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當初最怕診斷期別是第四期,「等待結果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自己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後來一位腫瘤科同學跟我說,他估計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這消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生病期間許多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連妻子都說,我的優點是即使罹癌,也不會對旁人發脾氣。今年是我抗癌第十四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十多年過去,我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我認為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加上近年多位藝人在3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第三期,我開始建議民眾25歲後開始預防健檢。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名醫檔案/洪育忠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慢性疾病診療、體重控制、常見一般疾病診療興趣:騎腳踏車、聽音樂、寫字經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耕莘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祐誠診所院長醫學辭典/大腸癌大腸癌連續12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大腸癌患者不論男女,以60至79歲最多,但各年齡層都有,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以我的門診為例,年齡最小的大腸癌患者是十多歲的國中生。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糞便出血以為痔瘡!大腸癌三期翻轉我對健康的認知!
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的「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醫師忙碌 沒比一般人健康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但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健康檢查,結束後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當時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了一句「喔!大腸癌,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當下打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意見,掛掉電話後,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老師為我開刀 同學主治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不確定是早期還是末期,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等待結果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一位腫瘤科同學說,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有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從肉食變均衡 花時間運動今年是我抗癌第14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建議25歲後 開始預防健檢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十多年過去,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建議民眾25歲後應開始預防健檢。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洪育忠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慢性疾病診療、體重控制、常見一般疾病診療興趣:騎腳踏車、聽音樂、寫字經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耕莘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祐誠診所院長
-
2020-11-14 科別.耳鼻喉
耳鳴也是胃食道逆流症狀之一! 耳鼻喉科醫師教你幾個日常簡易緩解方式
現代人工作忙碌,往往一不留神就過了用餐時間,導致三餐不定時,或是一整天下來吃到晚餐的時間已經9、10點,太接近睡眠時間,讓不少人因此衍生胃食道逆流問題,進而引發焦慮、緊張、情緒不穩,及併發慢性中耳病症,或內耳疾病如耳鳴、眩暈等,如果沒有正視這個病症,耳鳴問題很可能伴隨而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如果長期耳鳴卻不願主動治療,嚴重恐導致聽力退化。 4分之1台灣人有胃食道逆流 耳鳴也是症狀之一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有4分之1的人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近20年來,罹患人數快速成長中。然而很多人不曉得「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引起耳鳴,主要是因為當賁門關閉不緊,致使胃酸或氣體跑到食道裡,容易引起喉嚨紅腫發炎,進而刺激耳咽管,引起喉咽返流,造成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因此有些人常在大餐之後,出現胃脹胸悶,併發耳鳴、頭昏現象。通常在治療完胃食道逆流之後,耳鳴現象也可望獲得改善。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引發中耳及內耳組織的症狀惡化,日久易成不可逆的病變,耳鳴的治療特別頑強而困難,因此從早期耐心治療才有痊癒的機會。 耳鳴多因5大因素所致 及早正確診斷治療病因 臨床上的耳鳴患者多源於年齡增長、耳朵老化,以及噪音損傷或病毒感染、中耳發炎等因素,其他像是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及用腦過度,抑或是罹患高血壓、心臟病或鼻竇炎等影響,此外,飲食偏好油膩、高膽固醇等三高患者,也容易造成血管阻塞,血液不通暢,影響到內耳循環,進而導致耳鳴、眩暈。耳鳴初期的檢查以患者自述為主,一般是焦慮、緊張、失眠等,最易發生各種不同程度的耳鳴,李宏信說明,包括耳鳴的型態、持續時間、聲音大小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病史,因此患者一旦有耳鳴症狀出現,應紀錄發作時間、每次發作時間長短、音頻高低,或者是否會因某種姿勢減緩或更劇烈等,這樣有助於醫師釐清病因,及早正確診斷治療。 避免壓力過大、飲食清淡 減緩耳鳴現象李宏信指出,針對初期症狀輕微的患者,聲音不大且低頻,試著規律作息、飲食清淡,不熬夜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3個月內多半能不藥而癒。若是耳鳴現象已超過半年以上,嗡嗡聲響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使用清血藥物,來打通內耳血液循環,給予修護神經的營養劑,活化再生已受損的內耳神經,協助恢復正常功能,並阻止血管過度收縮,以免內耳缺血、營養失調。患者需有耐心持續治療,建議至少服藥3至6個月,多數都能逐漸好轉,勿因稍微改善就自行中斷服藥,將影響整體的治療時間及效果,病人必須有耐心服藥的決心,方能達到治療目的。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生活中面臨過度的壓力、經常失眠、過勞及過油、過鹹等飲食型態,都是誘發耳鳴的高風險因子。平日飲食應秉持清淡及營養均衡為原則,不熬夜、適度運動等,有助增強自身免疫力,若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應控制好病情,才不致影響耳鳴病情。(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
2020-11-07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是什麼?對健康威脅有哪些? 醫:這4種高危險群宜及早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
冬天是病菌好發的季節,政府單位也呼籲民眾可評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身體保護力。但肺炎鏈球菌是什麼?對健康又有什麼威脅?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細菌,若不慎感染可能造成發高燒、氣喘、咳嗽、胸頭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後果。因此,呼籲民眾可主動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補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降低染病風險。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會造成人類染病的細菌,雖然全年都有病例發生,但以冬季至隔年春天是疾病好發的高峰期。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肺炎鏈球菌的主要的傳染途徑有二,其一為人與人直接接觸到帶菌者的口鼻分泌物,其二為吸入含有此病菌之飛沫,但通常需長時間或密切切處才可能受到感染;雖然一般人均可能受到感染,但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力低落者、慢性病患等更容易受到感染。目前所知肺炎鏈球菌可分成92種以上的血清型,其中大約30中血清型會造成人類感染,其中10多種血清型則可能造成較嚴重的侵襲性感染,其中又以血清型4、6B、9V、14、18G、19A、19F及23等類型最常引起嬰幼兒侵襲性感染。台灣自2000年推動新生兒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目前已將肺炎鏈球菌疫苗 (PCV13) 列入新生兒常規接種項目之一,同時年滿75歲以上(部分縣市下修為65歲以上)符合資格的長者亦可公費接種一劑PPV23;因此提醒民眾可在病毒活躍季來臨前及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身體保護力。吳書毅醫師補充,肺炎鏈球菌會依照感染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症狀,常見的病症包括發高燒、咳嗽、氣喘、胸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若是較嚴重的侵襲性感染患者通常會合併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及腦膜炎等嚴重病症;若兒童不慎染病可能會出現痙攣、癲癇、智力及聽力受損等嚴重後果,因此依時程接種疫苗有其必要性,提醒家長應留意疫苗接種時間,以保護孩童的健康。 肺炎鏈球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04 癌症.其他癌症
健康男子突洗腎 醫查出他罹患發性骨髓瘤第二期
一名69歲男性身體硬朗鮮少生病,去年11月卻突然講話語無倫次且全身無力,並出現急性末期腎衰竭和血肌酸酐指數過高症狀,雖接受緊急血液透析治療,改善自言自語的情況,卻仍然四肢無力、癱瘓在床,後來到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診治,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發現他的抽血檢驗報告顯示血紅素指數僅5 gm/dl,是正常數值的3分之1,且有骨質疏鬆現象,進一步安排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二期。林增熙為患者緊急施打標靶藥物,患者從原本臥床接近失能的狀態,進步到可以自行緩慢行走;2月初腎功能指數已恢復8成,並經腎臟內科醫師評估後,終於不需再洗腎,只需固定回診追蹤即可。患者家人慶幸當初沒有放棄找尋病因,才能免於終身洗腎。林增熙說,多發性骨髓瘤屬於血液癌症之一,主要是在骨髓內的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突變癌化後所造成的癌症,會跑到全身任一器官;一般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大多介於60~70歲。一旦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大約有4成會表現在腎臟功能衰弱,其中3分之1的病人如果不治療,恐怕惡化至終生洗腎;所幸患者在兩個月內及早發現,腎臟功能回復的可行性大增。他說,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會出現貧血、背痛、骨折、血鈣過高、容易產生病毒、細菌感染及腎衰竭等多樣性症狀,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診斷不易;甚至有些患者曾接連看過骨科、復健科、腎臟科、家醫科等門診,才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出現許多不可逆的併發症。最重要的是必須提高社會大眾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其實只要早期發現,盡快接受標靶治療,不只可以逃過終身洗腎一劫,更能省下後續洗腎的大筆支出。目前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多發性骨髓瘤的多種標靶藥物治療,大多治療3個月後,有超過3分之2的病人可以達到極佳的反應,能同時提升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
2020-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能防骨折? 一次看懂乳製品7大迷思!
文/家醫科 盧泰潤醫師 前言 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新聞媒體或社群網站上就會流傳「喝牛奶恐致癌」、「喝牛奶有害健康」等標題聳動的文章,導致民眾搞不清楚到底喝牛奶是好是壞。今年年初,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雜誌」將過去幾年來針對牛奶和乳製品的研究做了一份詳細的整理,讓我們對牛奶有更全面的了解。 多喝牛奶可以長高嗎? 青少年多喝牛奶確實可以長得更高,學者推論可能是牛奶富含的支鏈胺基酸能刺激生長激素分泌,進而促進身高發育。 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折嗎? 這個問題可以再細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青少年時期多喝牛奶,可以存骨本預防老年時骨折嗎?」,另一個是「成年人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折嗎?」。 首先,青少年多喝牛奶,可以存骨本預防老年時骨折嗎?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多喝牛奶,老年時骨盆骨折的機會反而上升,這跟我們過去的認知恰好相反。不過,不是因為牛奶對骨骼有害,而是青少年多喝牛奶會促進身高發育,而身高較高者骨盆骨折的機會本來就比較高。 再來,成年人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折嗎?研究顯示,成年人多喝牛奶的確可以增加骨密度,但是這個效果十分微小且短暫,無法降低骨折機會。 牛奶、乳製品有減重功效嗎? 全脂牛奶、起司和體重變化沒有相關,而優格較不易增加體重,可能是因為優格富含益生菌的關係。另外,有些民眾為了控制體重會選擇低脂牛奶,然而低脂牛奶比全脂牛奶及其他乳製品更會增加體重,因此不建議民眾選擇低脂牛奶來控制體重。至於為何低脂牛奶反而更容易發胖,目前原因仍不得而知。 牛奶會導致糖尿病? 先前網路瘋傳某博士停止喝牛奶後糖尿病痊癒的文章,並指控牛奶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兇,導致很多民眾不敢喝牛奶。然而,研究顯示牛奶不僅不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甚至還可以些微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機會,因此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農場文了。 牛奶會致癌嗎? 先前網路也曾瘋傳牛奶致癌的文章,導致很多民眾因此拒喝牛奶。確實多篇研究顯示攝取較多牛奶和乳製品的人,發生乳癌、前列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較高。不過,牛奶和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仍須審慎評估,目前也不認為牛奶是致癌物,所以無上述癌症病史之民眾無須因而不喝牛奶。另外,研究也發現攝取較多牛奶和乳製品的人,發生大腸癌的機會較低,可能和牛奶富含的鈣質有關。 牛奶會導致過敏嗎? 少數研究指出喝牛奶會增加孩童過敏的機會,包含濕疹、氣喘、食物過敏。最近有一篇大型研究也發現,父母有過敏病史的嬰兒,喝水解蛋白配方比喝牛奶未來發生過敏的機會較低。但是,目前僅建議食物過敏的嬰兒喝水解蛋白配方改善腸胃症狀,至於是否需要為了預防或改善嬰兒濕疹、氣喘而喝水解蛋白配方仍須審慎評估。 有機牛奶比較健康嗎? 一般牛奶可能殘留微量生長激素、抗生素或殺蟲劑,因此很多廠商以健康為訴求推出有機牛奶。然而,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有機牛奶比一般牛奶健康。前陣子,加拿大與歐盟立法規範不可對牛隻使用生長激素,不過這是基於動保因素,而不是基於人類健康因素。 總結 牛奶可以促進身高發育、輕微降低糖尿病發生的機會,但和過敏、乳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有關連性。我們應用中立的角度看待牛奶,不過度誇大牛奶的功效,但也不過度放大喝牛奶的風險。所有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過與不及對身體都不好。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28 科別.耳鼻喉
鼻過敏治不好可能是營養不足造成的! 過敏人必吃的8種營養素,你常吃嗎?
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三餐不定時,有時為求方便而選擇速食或超商微波食品當作一餐,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如果體內經常缺乏某種營養,除了影響代謝功能及兒童發育生長,有過敏體質或是慢性病史者,也可能因此病情加重。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若能在飲食中多補充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維生素、微量礦物質鈣、鋅等,並配合專業醫師的診斷治療,對於鼻過敏的病症防治有加成效果。 鼻過敏以過敏性鼻炎較常見 8成鼻病患者與營養素不足有關李宏信表示,鼻過敏通常以過敏性鼻炎較為常見,主因是身體對某些過敏原較敏感,引起鼻腔黏膜發炎腫脹,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灰塵等,但像是溫度或溼度變化過大、二手煙、空氣汙染等,也會讓鼻過敏更容易發作。事實上,體內營養素不足確實會使得抵抗力下降,患者因而對過敏原更加敏感,導致鼻過敏怎麼治都治不好,感到無奈與失望。研究顯示,台灣有8成鼻病患者都與營養素不足有關,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進行檢測並經過醫師評估及建議,再行治療或補充營養素。李宏信說明,像是維生素B群、C、D、E和一些微量元素如硒、錳、鎂、氨基酸等,就扮演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一旦缺乏可能會引起免疫系統異常,這也是導致過敏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 治療過敏性鼻炎以藥物為主 新式的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助根治李宏信進一步解釋,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並盡量避免環境中的過敏原,服藥的缺點是容易復發,若成效不佳,患者亦可考慮改以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方法有手術切除、雷射、電燒、微創、射頻電波及紅外線等,這些手術方式對一般鼻疾病有效,但對嚴重鼻過敏患者來說幫助不大,建議可透過新式的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才能達到從根本治療的目的。過敏體質或對物質過敏等問題為主因之外,尚被醫學界所認定的另1項理論認為,鼻過敏是鼻內黏膜神經過度發達所致,神經分布密集受到刺激就鼻癢及猛打噴嚏,流出清水鼻涕及黏膜腫大,而造成鼻塞等症狀,因此醫學界提出1個從根本治療的方法,就是截除鼻黏膜內過度發達的神經來治療鼻過敏。李宏信分析,傳統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是使用經鼻竇法,需掀開上唇,鑿開鼻竇腔骨,再深入進行神經截除,因手術傷口大且位置靠近腦眼部,可能引發大量出血,而經改良後的新式鼻過敏神經截除術是經由鼻腔內,將特製高頻探頭直接接觸鼻內深處翼管神經口截除神經,過程約在半小時以內,有傷口小、流血量較少等優點,因病根截除故可說是幾乎不會再復發,在門診局部麻醉即可進行,術後即可返家,臨床症狀改善率高達7至9成,頗受患者及其家屬肯定及讚賞。 運動增強免疫力 日常飲食這樣吃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建議,在手術治療過敏性鼻炎後,建議民眾可以多運動增強免疫力,日常飲食也要注意飲食均衡,可透過如大豆、菇類、五穀類、鮭魚、乳酪、蛋黃等,鞏固骨本,同時避免產生鼻過敏等各種身體疾病。(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換季過敏性鼻炎發作,一直打噴嚏? 鼻噴劑減緩症狀,6動作別做錯...第一點是關鍵 鼻過敏為什麼會讓眼睛紅癢? 醫師解讀背後原因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治療失眠 4大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到醫院睡一晚 揪出失眠黑手失眠原因百百種,最常見精神疾病引起,為排除其他疾病因素,醫師須透過多項睡眠生理檢查,確認失眠真正成因。依健保資料庫顯示,林口長庚是執行睡眠生理檢查最多的醫院。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失眠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通常是壓力造成,大多可及時發現;慢性失眠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與精神疾病、藥物、疾病等無關,次發性則相反。為了釐清患者慢性失眠的原因,就得透過多項睡眠生理檢查。睡眠生理檢查得到睡眠中心睡一晚,監測腦波、睡眠周期、眼動圖、心電圖、呼吸氣流與溫度、鼾聲等。莊立邦表示,這些檢測可釐清患者是否具次發性疾病,常見次發性疾病如不寧腿症候群、憂鬱症、焦慮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皆可透過睡一晚得知。莊立邦表示,許多醫院推出「居家睡眠監測」,這類儀器較適合監測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造成失眠的疾病是哪些,仍需透過醫院的精密設備監測。近年因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病識感抬頭,使睡眠中心床位一位難求,一、兩年前平均需要等上兩年。林口長庚近年增加睡眠中心床位,目前有15床,將等待監測的時間縮短至半年,對於較為急症的患者,也會優先安排檢測。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評估治療較精確 別怕找精神科醫師健保署統計,在失眠治療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使用居冠。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為精神科專科醫院,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張祜銘表示,醫院分科非常細,其中成癮防治科有衛教和內部教育訓練,對安眠藥不當使用,或依賴、成癮問題較知道如何處理。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台灣有逾10%的人為慢性失眠所苦,若把林林總總失眠問題加起來,人數更超過25%。但統計顯示,真正會求診的人只有三分之一,許多人習慣自行買藥或到診所、家醫科,到精神科看診的少。他以該院門診為例,較多患者是因換過多家診所,吃安眠藥還是睡不好,劑量愈吃愈重,或出現失眠以外的用藥問題,像記性變差、白天步態不穩等,甚至是藥物依賴、成癮等問題,才上精神科求診。「約有九成的失眠,都可找出可矯正原因,完全找不到原因的僅占一成左右。」張祜銘說,除了焦慮、憂鬱症發作,胃食道逆流、年長者心衰竭都可能造成失眠,有些感冒藥、類固醇等藥物也會讓人睡不著。張祜銘說,失眠原因、安眠藥成分相當複雜,在進行整體性評估和治療上,精神科醫師還是相對較熟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找到失眠因子 未必要吃安眠藥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是全台醫學中心失眠患者門診就醫次數第一名。精神醫學部社區精神科主任鄭婉汝說,失眠首重找出病因,中國附醫引進失眠的最新診斷技術。鄭婉汝舉例,王同學因暑假打電動熬夜,開學後早上爬不起來;張奶奶開始洗腎後,翻到半夜3點還睡不著。兩位病人都想請醫師開立助眠藥,醫師卻建議等一等。王同學經腕動計節律監測驗查,診斷為睡眠時向後移症,經一周生物時鐘治療法,即能正常作息;張奶奶經多頻道睡眠檢查後診斷為腿不寧症合併陣發性腿部不自主運動,經鐵劑補充和低劑量肌肉鬆弛劑治療即獲改善。鄭婉汝說明,台灣的安眠藥使用量與國際相比偏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經詳細診斷找出病因。中國附醫睡眠中心設立以來,開發多項重要睡眠檢查,包括多頻道睡眠檢查、居家血氧監測、腕動計節律監測等工具,有效找出失眠成因,再對症治療。鄭婉汝說,她今年自芬蘭進修回國,與睡眠心理師張哲虹設立「減壓好眠團體」,屬於睡眠認知行為治療,經科學驗證能有效改善對睡眠的焦慮,達成身心放鬆、自然入睡的目標。此治療性團體採取健保收費,各種失眠族群都可參加。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治失眠 依體質做多元治療健保資料顯示,衛福部新營醫院是南部地區醫院失眠門診次數第一名,該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說,患者年輕人至老年人都有,以45至55歲更年期婦女為大宗,主要原因為更年期婦女面臨停經,生、心理產生巨大變化,伴隨著失眠問題而來求診。他指出,傳統中醫學對失眠治療的典籍記載源遠流長,中醫治療失眠以調整陰陽平衡為主,兼調整體質。治療嚴重失眠,也可以達到逐步減少服用西醫鎮定劑的量。中醫治療失眠,特色在於可依照個人不同體質、症狀、影響因素,給予適合處方,配合體針、耳穴刺激、穴道按摩、艾草薰臍、藥浴泡腳等多元治療。治療最重要是分辨失眠是由身體疾病引起,或心理壓力引發。何裕鈞說,更年期婦女常有失眠問題,除藥物調整體質,用磁珠敷貼按摩耳穴,也可快速改善睡眠品質。容易緊張焦慮的失眠患者,除使用藥物,可搭配每周3次針灸,來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另外,多數人認為失眠就是心火、肝火太旺,而過度服用降火藥物,其實許多長者或因癌症治療引起失眠者,往往是因為氣血虛弱、元氣不足造成,反要多使用補氣養陰藥物,搭配艾草灸法填補精氣以安神。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民眾失眠看那一科?這科別上榜不意外
108年各年齡層及性別使用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女性用藥人數約為男性1.5倍,不分性別皆為60至69歲用藥量最大。若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男女安眠藥品情況,女性於50至59歲起,用藥比例與男性相比突然大增,彼此差距將近2倍,該情形到70歲後,用藥量差距又縮短。對壓力感受較敏感,女性用藥人數多。女性用藥人數多,其實與女性患者基數多有關,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這與第一線臨床觀察一致,尤其女性對於壓力感受比男性更敏感,多認為睡眠品質重要,甚至常在門診看到妻子因治療效果好,拉著丈夫一起來看診。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身心治療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毛衛中也說,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合併症是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疾病都是女性好發性高,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比男性明顯。面對壓力,即使家庭主婦也不比職業婦女少,如經濟分配、育兒教育輔導等安排。失眠前五大就醫科別,中醫排第一。108年主診斷為失眠、且前五年無失眠主診斷就醫紀錄的民眾,這五年當中的五大就醫門診依序是中醫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牙科及內科;前五大就醫住診依序是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及心臟血管內科,多與疼痛、頻尿、胸悶等影響睡眠品質因素有關。一般人不易理解牙科為何上榜,其實健保數據結果與臨床多年觀察相似,林嘉謨說,磨牙、顳顎關節痛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多數民眾在開始出現睡不著,又害怕吃藥傷身,中醫科就成為優先選擇,希望透過調息改善失眠,若有明顯打呼問題民眾則會從耳鼻喉科轉診。確診失眠前最常看科別,精神科未入列。值得注意的是,毛衛中指出,從失眠患者在確診前五年最常看診科別沒有精神科,可以看得出國內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科仍有忌諱。在其他科別提出受失眠所苦比較自在,但認為「失眠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不積極至身心科看診原因之一。毛衛中也分享一份2001年多國合作研究各年齡階層失眠發生率差異,多數人都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會容易失眠,但該研究卻打破成見,發現年紀並非失眠好發率重要因素,研判大齡失眠者可能是「被逼來看醫師的」,因老化出現內外科問題,就醫時順便說明失眠問題。該研究觀點在健保數據中得到證實,108年「次診斷失眠」者最常因精神官能性疾病、情感性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一般症狀與徵候、發作及陣發性疾患、女性生殖道非(發)炎性疾患,十大上述問題就醫。附設睡眠中心醫院,經手患者多。108年各醫療層級門診件數第一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基層診所家欣診所、區域醫院台北市立聯醫、醫學中心中國附醫、地區醫院中國醫台北分院。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人數統計中,則是由林口長庚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其次分別為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及台中榮總。毛衛中說,上述名次靠前的醫療院所,多是20多年前率先建立睡眠中心的醫院,院方重視跨失眠科轉介,各科醫師看重失眠問題,較能揪出失眠患者,經手患者人數多,對於失眠治療更熟悉,更能給予病人完整治療,患者看得見療效,回診次數自然多,形成善的循環。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者使用安眠藥品,共申報3991萬件,診所申報2324萬件居冠、其次是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用藥申報件數最多的醫院是台北市聯醫,共申報56.1萬件,林嘉謨和毛衛中都認為,該結果與聯醫由多醫院組成且有精神科別為主的松德院區有關。
-
2020-10-23 科別.新陳代謝
「糖胖症」男子飆破120公斤 術後減了半個人
高雄53歲彭姓男子重達12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40,已屬病態性肥胖,他合併有「三高」問題, 卻愛喝含糖飲料。家人怕他身體每況愈下,押他就醫,去年11月接受減重手術後,所幸不到1年即鏟肉51公斤,瘦了半個人,也擺脫糖尿病及三高困擾,輕鬆享「瘦」。彭先生平日務農,重小就是肥胖體質,前幾年體動破百,最高紀錄達120公斤。他母親及姊姊都罹患糖尿病,10年前他也檢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糖化血色素超過6%的正常值,三酸甘油脂數值也是標準值的4倍,但體重始終控制不下來,最後到高醫接受微創胃繞道手術,才成功減重。高醫家醫科主任李純瑩表示,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稱為「糖胖症」,患者因體重太重而導致高血糖,特別是久坐不動的習慣和西式飲食,很容易罹患。高醫外科減重醫師張博智說,彭先生經接受微創胃繞道手術,並調整飲食習慣,不到1年就降到69公斤,糖化血色素也降低,不必繼續吃降血脂及降血糖等藥物。
-
2020-10-22 新聞.健康知識+
打疫苗無法完全抵抗流感,為何還要打?家醫科醫師透露真正目的
流感好發季節,許多人都會去施打流感預防針,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些人得到流感了呢?打流感預防針仍然還有可能會得流感,原因是在哪裡呢?打預防針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打流感疫苗的目的家醫科醫師陳柏臣表示:因為當你的免疫認識這一個病菌的時候,這樣子我們的病情、病症會比較輕,會死於流感的機率相對會比較低。至於你會不會得到流感,這就與你個人防護有關係了。如果常出入高危險的區域,又是在好發季節時常接觸到人群,那麼萬一有個人打了噴嚏,那你就很有可能會中獎。該如何防護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能做些什麼事呢?其實我們可以做物理防護,也就是戴口罩,保護我們的鼻跟咽,不讓病菌被吸進來,造成感染。此外,手的部分也是相當重要的,要記得勤洗手,以免將手摸到的病菌帶入口中。所以你會不會得到流感,與你的衛生習慣有關;而得到流感之後,要花多久的時間痊癒,病症會不會很嚴重,這就跟你有沒有打預防針有關了。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0-1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另外加鹽不會吃進太多鈉?美國心臟協會破解7迷思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破解鹽類迷思!根據國健署指出,飲食中的鈉鹽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減少鈉鹽的攝取,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患者,都能降低血壓。而鄰近國家日本也因為大力推動民眾於飲食中減少鹽量之攝取,造成血壓下降,進而使腦中風之死亡率亦有明顯的降低。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但你真的達標了嗎?快來看看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提出的7大迷思!1完全不吃鹽最健康?食鹽中鈉是控制血壓的必需營養素,也是神經和肌肉正常運作的必需營養素,因此你需要適量食鹽確保生理機能運作正常。2海鹽比食鹽的鈉還少?海鹽近年非常風行,許多人都擁抱海鹽,聲稱其鈉含量較低,比較健康。但是,海鹽不代表鈉含量就比較低,就像食鹽一樣,它通常含有40%鈉。3吃東西都不另外加鹽,所以不會吃進太多的鈉?據統計,超過75%的美國人攝取的鈉來自加工食品,而不是額外添加的食鹽。專家強調,這就是為什麼查看營養成分的標籤和份量如此重要的原因,許多食品製作過程中,已經添加了高量的鈉,不需要再另外調味,但也讓民眾不知不覺中吃盡太多的鈉。4只有食物才有高鈉的問題?事實上,一些非處方藥品含有高含量的鈉。務必仔細閱讀藥品標籤,並記住一些公司生產低鈉非處方產品,若你對鈉含量攝取有控制的需求。5不加鹽食物就沒有味道?有許多創意和豐富的調味料可以替代鹽,來幫助食物添加風味。可以嘗試使用香料、香草和柑橘來增強食物的天然風味,更加健康。6我的血壓正常,所以不必擔心吃了多少鈉?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天最好攝取少於1500毫克的食鹽。如此,即使對於那些沒有高血壓的人,減少鈉含量也會明顯抑制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高血壓風險,還可降低多鈉而引起其他疾病風險,如腎臟疾病。7我不吃太多太鹹的食物,所以我的鈉攝取量不高?小心家禽、奶酪和麵包等食品,這些食物可能含有過量的鈉,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參考資料:7 Salty Sodium Myths Busted Infographic(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味精吃多會口渴? 錯怪了!真正主因其實是「它」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
2020-10-17 新聞.健康知識+
接種流感疫苗後需注意什麼? 家醫科醫師:3類情況宜留心
每年10月是流感疫苗開打的季節,尤其適逢新冠肺炎攪局,儘早接種流感疫苗更顯重要。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流感疫苗的安全性雖高,但仍建議民眾在接種後48小時內密切觀察身體是否出現異狀,少數人接種疫苗後可能會有輕微發燒、頭痛、紅疹等症狀,正常來說約1至2天就有恢復,若不適症狀持續超過2天,最好回診檢查為佳唷!流感疫苗開打,接種完流感疫苗之後身體居然有些感冒症狀,這樣算正常嗎?有過敏體質、對雞蛋過敏者,接種流感疫苗會誘發過敏症狀嗎?接種完該注意哪些照護重點?柳朋馳醫師表示,流感疫苗的安全性高,目前根據疾病管制署建議,僅將「已知對疫苗成分有過敏者」以及「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列為接種禁忌症,其餘民眾經醫師諮詢後即可安心接種,但仍建議注意以下三類狀況:1.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接種後應加壓注射處至少2分鐘。柳朋馳醫師補充,這類民眾接種流感疫苗時建議主動告知醫師個人病史與用藥狀況(如使用Aspirin、Warfarin、Clopidogrel、Ticlopidine等藥物),經醫師評估後可採用較細的針頭注射流感疫苗以減少出血狀況;此外,建議使用抗凝血藥物及凝血異常患者在接種後應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注射處是否有出血或血腫狀況,若皆無不適反應再離開。然而,柳醫師也叮嚀,一般民眾若無特殊狀況,基本上不建議搔抓或揉壓打針處,只要確認注射後5至10分鐘後沒持續出血或出現血腫即可安心。2.對雞蛋過敏、有過敏體質者,接種後建議休息觀察30分鐘,無不適再離開。參考英、美等國之做法,疾管署今(109)年已正式將「對雞蛋嚴重過敏者」自接種禁忌症中移除。然而,柳朋馳醫師補充,絕大多數民眾皆能安心接種流感疫苗,但有鑒於仍有相當小的機率可能出現立即性的過敏反應,包括皮膚搔癢、出疹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症狀包括氣喘、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眼唇腫脹等),因此提醒有過敏病史者在接種流感疫苗後最好主動留院觀察30分鐘以上,若無不適症狀再離開更安心。3.疫苗與其他藥品皆可能出現副作用,若症狀持續逾48小時應主動回診檢查。打完流感疫苗後在注射處可能會有局部疼痛、紅腫狀況,皆屬於正常反應,有少數人可能會出現疫苗副作用,包括頭痛、發燒、肌肉痠痛、噁心、皮膚搔癢或出疹等狀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大約持續1至2天身體即可自然恢復。然而,柳朋馳醫師叮嚀,若持續發燒逾48小時,或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等都屬於接種的異常反應,建議應儘速回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醫療處置。柳朋馳醫師也補充,打完流感疫苗約需2週才能發揮保護力,但並非完全對流感免疫,也就是接種流感疫苗仍有感染流感的可能,但會降低感染機率且症狀也會相對輕微;因此,提醒民眾在秋冬病毒肆虐時,仍應注意做好個人衛生,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免受病毒威脅。 流感疫苗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預期效益/全民篩檢 消除C肝最後1哩路
肝炎有國病之稱,為了完成二○二五年「消除C肝」願景,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預估,至少需治癒十四點五萬名感染者,但這其中逾十二萬人不知自己已被感染。衛福部國健署擴大C肝篩檢,預定明年底完成五十萬人篩檢。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強調,透過篩檢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是肝炎防治戰役成敗的重要關鍵。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舉辦「二○二五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陳建仁表示,世衛組織訂下目標,二○三○年消除C肝,但台灣希望提早五年達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這是一定要做的,也有絕對的決心。」治療成效 去年接近百分之百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表示,長期致力於C肝研究的三位學者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肯定,對所有研究肝病的專家及醫師是一大鼓勵。簡榮南說,台灣從二○一七年起積極治療C肝患者,截至十月五日,已有十點五萬名感染者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全民攜手篩C肝,盼更多患者接受治療。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分析近四年C肝治療成效,二○一七年治癒率為百分之九十六點九,去年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一,原本今年治療人數可望逾五萬,受疫情影響,估計僅四萬人,且百分之三點七提早停藥,她表示,臨床醫師、個管師需多與病友聯繫,減少停藥比率。防治團隊 號召各科醫師加入中研院士陳培哲強調,醫界普遍認為C肝防治為消化系、肝膽腸胃科醫師任務,「這是不對的」,應讓外科、內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等所有醫師加入防治隊伍。陳培哲說,如果每位醫師問診時多問一句「有沒有肝炎?」就能提醒病友接受篩檢,進而找到潛在感染者,精準用藥。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正審慎評估開放C肝口服藥物處方權至其他專科醫師,不只限於消化系專科,讓每個醫師都能協助感染者用藥。「跨科篩檢有一定難度。」但簡榮南說,只要醫院願意去做,仍可克服問題,以長庚為例,在病人就醫前一天,院內資管人員就先與相關醫療資料庫連線,勾稽資料,如符合肝炎篩檢資格,就標示於看診資料,請醫師提醒患者。分析大數據 鎖定南部五縣市大數據分析也扮演重要角色,戴雪詠表示,年初整併分析健保與國健署兩大數據資料庫,找出十二萬多名的潛在患者。將名單放至雲端,請各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通知患者接受治療,成效顯著,戴雪詠表示,六月迄今,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患者中,透過此管道找出的病人就占一半。國健署為肝炎篩檢主責單位,署長王英偉表示,今年九月二十八日起擴大C肝篩檢範圍,提供四十五至七十九歲一生一次免費篩檢,獲熱烈回響。第一階段加強補助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五大高盛行率縣市人事等行政執行費用,明年補助將推廣至全國其他縣市,希望明年底全國五十萬人完成篩檢。「如果篩檢不成功,就無法達標。」陳建仁說,在特殊族群以及山地離島,篩檢及治療成效顯著,在一般地區防治,反而困難度高,但在C肝辦公室、衛福部、各醫療院所努力下,做好篩檢,便有信心在二○二五年達成目標。陳建仁也讚許彰化縣衛生局,在C肝防治上積極努力及表現,為各縣市標竿及典範。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與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全程與會,陳建仁感謝聯合報連續四年舉辦「C望工程」專家會議,為全民健康努力,宣導及推廣正確肝炎治療及篩檢訊息,善盡媒體社會責任。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過高,最好別吃肉、只吃青菜水果?醫師破解3大迷思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 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 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 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 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 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 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 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 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 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 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 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 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 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 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頭暈目眩又胸悶心悸,恐是高血脂症頭!中醫給6+1招,快速降數值.一家人住,也有一家人的熱鬧!女兒對母親告白:一起生活,想有天你老了做菜給你吃.沒有跨不過的關卡,只有跨不過去的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好,只要我好一切都會好起來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C望工程/醫師看診多問這一句 就能協助肝炎防治
目前治療C肝、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均屬消化系專科醫師職責,為讓所有醫師均能參與肝病防治,健保署審慎評估開放C肝口服藥物處方權至其他專科醫師,不只限於消化系專科醫師,讓每個醫師都能協助感染者用藥。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在「2025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上表示,目前醫界仍普遍認為C肝防治為消化系、肝膽腸胃科醫師的任務,「但這是不對的」,包括加強宣導,讓外科、內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等所有科別醫師都加入防治隊伍。陳培哲說,如果每位醫師都能參與肝炎防治,問診時,除了問病人是否對藥物過敏,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並多問一句「有沒有肝炎?」,就能提醒每個病友接受肝炎篩檢,所有門診患者都能接受篩檢,就能找到潛在感染者,精準用藥。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依規定,目前只能由消化系專科醫師開立C肝抗病毒處方藥物,為了擴大治療,正審慎評估下放C肝口服藥物處方權,讓其他臨床醫師都能協助感染者用藥。「跨科篩檢有一定難度。」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說,只要醫院有心,願意去做,仍可克服問題,以長庚為例,在病人在就醫前一天,院內資管人員就會先與相關醫療資料庫連線,勾稽資料,如符合國健署肝炎篩檢資格,就會標示於看診資料,請醫師提醒。另外,在尋找病人方面,大數據分析也扮演重要角色,戴雪詠表示,年初整併分析健保與國健署兩大數據,總共找出12萬多名可立即用藥、抗體陽性、病毒陽性等潛在患者。健保署已將所有名單放至雲端,並行文給各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通知潛在患者接受治療。實施後,成效顯著,戴雪詠表示,從六月迄今,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患者中,透過此管道找出的病人就占一半。
-
2020-10-14 新聞.健康知識+
對雞蛋過敏,還能打流感疫苗嗎?
又到了流感疫苗接種的季節,你知道哪些人打流感疫苗要注意嗎?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根據疾病管制署資訊指出,若已知對疫苗成份過敏或是過去注射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不予接種之外,對於雞蛋過敏者仍可安心施打,但接種前仍建議主動告知自己的過敏史以利醫師進行診斷評估,並於接種後停留30分鐘無不適症狀再離開,如此便能放心接種流感疫苗,以提升身體保護力。流感疫苗多由雞蛋胚胎培養而來,若是已知對雞蛋過敏者,還能接種流感疫苗嗎?吳書毅醫師表示,根據國外文獻資料顯示,即便對雞蛋蛋白質嚴重過敏者,接種流感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極低,因此今 (109) 年起,衛生福利部參考美國、英國做法,不再將「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列為流感疫苗的接種禁忌症之一,亦即對雞蛋過敏者仍可接種流感疫苗。 然而,若已知對雞蛋過敏者或是有過敏體質者接種流感疫苗時,該注意哪些重點?吳書毅醫師表示,接種流感疫苗前最好主動告知自己的過敏史以利醫師診斷評估;此外,由於雞蛋過敏大多發生在接種後30分鐘可能會出現皮膚搔癢或出疹的狀況,因此若擔心出現不適反應,建議接種後密切觀察30分鐘,若無不適症狀再離開即可。此外,今年流感疫苗還多了一支經由細胞培養的「輔流威適」,沒有雞蛋過敏的疑慮,且亦在公費疫苗選項之列,唯僅適用於3歲以上民眾。吳書毅醫師補充,自費接種細胞培養疫苗的費用較雞蛋胚胎疫苗稍高,但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各家疫苗的抗原性相同、保護力相仿,因此若無特殊考量,可無需拘泥於廠牌或製程的差異。 流感疫苗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12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堅果種子類如「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是近年很夯的養生健康食物,但你吃對「量」了嗎?堅果類食物營養 攝取過量仍會導致身體負擔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高劭穎表示,國民飲食指南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搭配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不少重視健康者,逐漸以各種堅果類食物當成早餐、下午茶點心或零食,業者也紛紛推出多款式堅果商品,如堅果麥片或堅果種子麵包等產品。高劭穎提及,堅果類食物取得容易,但大部分人對適當的攝取份量不清楚或未節制,導致過量攝取,造成熱量攝取過多,恐增加體重負擔。堅果種子類1份份量有多少?你吃對了嗎? 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 盡量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堅果種子類含豐富油脂,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堅果類除了提供油脂,也含維生素E及礦物質、磷、鎂、鉀等,以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更健康。高劭穎建議,堅果類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的,如果覺得堅果太硬不好咀嚼,可以先敲碎或以粉狀食用。延伸閱讀: 每天一匙堅果護心、提升免疫力! 但要按3原則吃才有用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
2020-10-10 科別.消化系統
一直放屁好尷尬 到底為什麼會放臭屁呢?
「噗!」突如其來的一個臭屁讓人好尷尬,惡臭的氣味怎麼躲也躲不掉,到底為什麼會放臭屁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民眾放臭屁大部分是與飲食內容有關,像是吃太多肉類,攝取過量的蛋白質與油脂就容易放出臭屁、吃太多十字花科食材也容易放出臭屁;此外,若是腸道菌相不佳、缺乏益菌也較可能出現放臭屁的狀況。然而,柳醫師也提醒,若有腸道感染、腸癌問題者也會有放臭屁的狀況,因此若發現自己屁味有異狀時,建議接受檢查為佳! 不小心放出臭屁真是超尷尬,但為什麼屁會這麼臭呢?柳朋馳醫師表示,大部分人放臭屁都是因為飲食內容的關係,例如吃太多肉就是放臭屁的常見原因之一!柳醫師解釋,由於蛋白質、脂肪都是屬於需要較長時間消化的營養素,若飲食中吃太多肉類、脂質類的食材,腸道來不及完全消化,這些飲食殘渣就容易被細菌分解而產生腐臭味,也就是臭屁的來源;此外,吃太多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白菜、蘿蔔、芥菜)等食材,也可能因為硫化物含量較高而放出臭屁。再者,腸道菌相不佳、壞菌太多也是放臭屁的常見原因之一。柳朋馳醫師叮嚀,放臭屁其實可以被視為是腸道健康的警訊,若幾天內頻放臭屁,可先從飲食內容來檢視是否有蛋白質過量之虞,亦可適量吃些優格、益生菌等以幫助維持增加腸內好菌,改善臭屁問題。然而,柳朋馳醫師也補充,部份腸道疾病也可能造成臭屁,例如腸道受到細菌感染或大腸癌等問題,都有可能因病造成腸道組織壞死而出現腐臭的臭屁味。提醒民眾若發現放屁習慣改變、臭味異常時,最好提高警覺、及早就診檢查為佳喔! 腸道健康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肝膽腸胃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10 科別.腦部.神經
蹲下站起來頭就暈?姿勢性昏厥好發6大族群 醫師教這樣防範
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蹲著好好的,一站起來頭就暈等情況。這種情況雖然不是重大的健康警訊,但頭暈的摔跌往往可能間接危害到生命安全。 蹲著站起來後為什麼會出現昏厥? 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昏厥主要分成心因性、腦血管性、神經性、姿勢性4種,蹲下站起來會頭暈就是典型的姿勢性昏厥的症狀。姿勢性昏厥發生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體在蹲、坐、躺的姿勢下,血液大多會集中在下半身,人體在變換至站立姿勢時,速度通常都是偏快且突然的,因此集中在下半身的血液便難以即時的將足夠的量回送腦部,也就容易形成短暫性的姿勢性低血壓,進而導致昏厥。不過醫師也表示,姿勢性昏厥通常都是相當短暫的,且較少會進入到失去意識的情況,民眾可以不必過度恐慌。 姿勢性昏厥常見6大族群,不常喝水也在其中! 王威傑醫師表示,姿勢性昏厥在昏厥的4大種類中算是最常見的,雖通常問題並不大,但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常出現的民眾可以留意自己是否為風險族群,並注意自己變換姿勢時的環境以免發生危險。 姿勢性昏厥常見出現於營養不良者、使用低血壓藥物者、貧血者(含大量失血)、嚴重腹瀉者、周邊神經病變(如糖尿病引起)等族群身上,以及平常不常喝水的人血液循環不佳也容易影響血液循環,發生機率也會比較高,這些族群都應多加留意。而使用藥物者不論是服用何種藥物,若常出現姿勢性低血壓,都建議應先與醫師討論是否更換藥物,切勿自行更換或停藥。 站起來前先動動腳,有助防範姿勢性昏厥 除了改善姿勢性昏厥應避開前述的風險因子,在防範方面王威傑醫師建議,民眾在變換姿勢從低到高時,最好以緩慢的速度進行為佳,以利讓血液有緩衝的時間能夠順利運送足夠的血量至腦部,避免姿勢性昏厥發生。在站起來之前也可以先活動雙腳,促進血液循環,如此也可避免。而常常發生姿勢性昏厥的民眾,在變換姿勢時最好先確保身旁是有穩固的物品可以攙扶的,以避免發生意外。若起立後開始頭暈,則應先坐下、躺下,確保沒事之後再回到站立姿勢為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0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牛肉可吃半熟而雞豬不行? 家醫科醫師替你解惑
吃牛排可以依照個人喜好選擇3分熟、5分熟、7分熟的牛排,但為什麼吃豬排、雞排就一定要吃全熟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主要是因為豬肉中可能帶有旋毛蟲、豬肉絛蟲,而雞肉中可能帶有沙門氏菌,若未煮熟就可能食入寄生蟲或病菌而生病,故建議豬、雞要吃全熟才安全喔!你是否曾經感到困惑,為什麼牛肉可以吃半熟,但豬肉跟雞肉卻不行呢?牛肉柳朋馳醫師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肉類寄生蟲及病菌有關!柳醫師解釋,由於牛隻飼養方式的改善,牛隻的寄生蟲問題已較以往減少,雖然牛隻仍可能帶有牛肉絛蟲,但對人體的影響較小,且投藥治療的效果好,故食用半熟牛肉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豬肉然而,豬肉身上可能帶有旋毛蟲以及豬肉絛蟲,若誤食兩種寄生蟲都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健康隱憂。柳朋馳醫師說明,旋毛蟲除了可能造成腸胃道不適症狀外,還可能侵犯肌肉而造成肌肉疼痛、全身痠痛、無力等症狀,甚至也可能侵犯心臟肌肉而造成心肌炎等嚴重後果;而豬肉絛蟲則可能會寄生在體內腸道、眼睛、大腦各處,造成嚴重的疾病或併發症,且即便採用藥物治療也難以根治,故建議豬肉應烹煮至全熟後再食用較為安心。雞肉至於雞肉則是因為家禽類身上常帶有沙門氏菌,若食用不熟的雞肉就可能感染沙門氏菌而出現腹痛、腹瀉、發燒、嘔吐等症狀,若抵抗力較差的族群甚至有致死風險,故建議烹煮雞肉時應確保完全煮熟後再食用,以保障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