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家醫科
共找到
587
筆 文章
-
-
2021-05-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水腫非水喝多,恐是心肝腎警訊!單雙側原因各不同,醫教4招預防
許多人認為水腫是因為水喝太多,要改善水腫就不能喝太多水。事實上,多喝水可增加血容積幫助血液循環,真正的水腫原因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水腫不是水喝太多,醫:是身體發出警訊!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鬧水災的關鍵不是因為水太多,而是在於地勢太過低漥、排水不良、疏散出問題等原因所造成。同樣的道理,水腫的問題往往因為器官、血管等出現問題,導致水循環運送異常、局部堆積,應找出原因並改善。 心臟問題:王威傑醫師說明,像心臟是負責血流的重要器官,透過血流將血液、水份等運送到身體各處。從動脈至微血管,再從微血管到靜脈然後回收,如同抽水馬達一般。過程中若心臟這顆抽水馬達出現問題,如心臟衰竭,便難以從周邊抽水回來,也就容易堆積在身體周邊,造成雙腿水腫。 血管問題:若是身體有靜脈曲張、局部發炎等循環不良情況,如同水管堵塞一般,不僅水份容易在某處堆積,也容易在中途出現小規模的外洩、滲透、滯留,出現水腫的情況。血液從微血管進入靜脈過程中也會有壓力差,需透過瓣膜等協助降低,當中若出現問題也容易出現水腫,如久站或遺傳引起的靜脈瓣膜受損等。 肌肉問題:前述提到的,降低微血管進入靜脈過程的壓力差,也需要肌肉協助,當肌力不足也可能出現水腫,例如肌少症、老年族群因活動少,導致肌肉量減少。 淋巴問題:淋巴主要功能,在於將溢流出的水份抽回血管,使水份能順利回到心臟,因此淋巴出現異常也會出現水腫,例如需切除淋巴的癌症患者。 肝、腎問題、營養不良:血液中的白蛋白不足,也會使得滲透壓過低,讓血液中的水份外流至周邊組織形成水腫。常見出現肝硬化等肝功能不佳者,因為白蛋白是由肝臟所分泌。另外營養不良也是風險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腎功能不佳者也容易引起蛋白尿,使得血中白蛋白流失。而腎臟也是過濾、排除水份和雜質的主要關卡,若腎臟出現腎衰竭等問題,也會影響排水,出現水腫的情況。 常見良性原因:不過身體出現水腫也有部分原因屬於良性,例如懷孕或是部分藥物出現的副作用,像是血壓藥、血糖藥、荷爾蒙藥物都有可能。雖絕大多數屬於良性,但若情況太嚴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更換藥物或停藥,不可擅自停藥。 按壓脛骨兩側檢查水腫,單、雙側原因各不相同! 水腫和肥胖相似,要自行初步評估是否有水腫,可用食指按壓小腿脛骨兩側,在按壓5~10秒後觀察恢復的情況。若是有輕微凹陷約0.5公分但隨即恢復,屬於輕微的水腫;凹陷若約為1公分,10秒內恢復則為中度;凹陷約1.5公分通常則需要10~20秒內才有辦法恢復,為重度水腫;凹陷若為2公分,往往則會超過20秒,此為極重度水腫。 不過即便知道水腫的嚴重程度,也無法得知原因,若想初步了解可能原因,可兩腳脛骨都做按壓測試。若雙側皆有出現水腫的情況,往往是全身性的問題,如心臟功能不佳影響全身;而單側則通常為局部問題,如局部淋巴水腫等。 醫教4招防水腫,盡早檢查為上策! 預防水腫出現,建議民眾日常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了多喝水,避免血液濃度過高影響血液循環。平常也應培養運動習慣,除了再更進一步提升血液循環,也可避免肌肉退化導致血液從微血管進入靜脈出現問題。日常營養也應留意均衡,避免因營養不良出現白蛋白不足的情況。而平躺時也可以將腳墊高於心臟,有助於血液回流。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如前述水腫原因繁多,這些方式雖都有助於改預防水腫,但未必能針對水腫問題進行改善,例如因為肌少症、肌力不足導致血液從微血管進入靜脈時出現異常,光靠喝水並無法改善,需透過醫療用彈性襪才行。水腫不單僅是影響外觀、固定部位水腫也容易因長期摩擦,進而出現反覆破皮、感染的情況,且更有可能是身體的警訊,若有出現水腫應盡早就醫檢查才是上策。 《延伸閱讀》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依時段喝水更有利健康!排毒又防癌,全天喝水攻略大公開!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6 養生.聰明飲食
減醣、低碳不吃水果?專家解答「水果」對身體好處及挑選關鍵
時下熱門的減醣、低碳飲食,讓許多執行者對於澱粉、水果類食物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完全拒絕。其實,澱粉與水果對於生理維持具有關鍵作用,完全不吃恐損健康。這次,請專家就「水果」攝取量探討其對健康的益處。 不吃水果減重效果佳?恐不利於健康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深究原因為忙碌沒時間吃、家中沒放水果、處理水果麻煩、沒時間處理、外食沒有提供等原因。調查同時也發現,三餐和水果由家人準備的家庭受照顧者,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而董氏基金會進一步對台灣15~69歲國人進行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網路調查,結果發現,活力表現佳者每日水果吃足2份明顯多於吃不到1份,顯示水果攝取量與活力,呈現正相關。但僅有約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 水果如何守護家人身心健康與活力?水果如何守護家人身心活力?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引述《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許書華表示,水果中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腦腸軸)的相互影響,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腦腸軸的健康循環。 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 專家提倡健康新主張「水果當點心」許書華以營養密度高的奇異果為例,2013年發表於「營養學雜誌期刊」的實驗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為期六週,可提升31%活力感,降低34%憂鬱指數及38%疲勞指數。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等,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的原因,除了生活忙碌外,家中沒有放置水果的習慣是造成水果攝取不足的原因,可見家庭採購者是影響家庭成員水果攝取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荷蘭調查也發現,兒童的蔬果攝取量與家長提供蔬果頻率呈正相關。而身為家庭採購者的許書華分享,平時會為家人準備各種水果,在下午點心時間、餐與餐之間嘴饞時,以水果替換零食作為點心,像是奇異果、蘋果、柑橘類等,可大幅減緩疲勞情況。 選擇水果「3關鍵」,健康活力UP!為提升家人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降低疲勞狀況,建議家庭採購者別忘了準備水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莫雅淳提醒,而且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 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莫雅淳表示,營養密度是飲食學的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 關鍵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莫雅淳進一步說明,膳食纖維為益菌生(益生菌的食物),有助於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 關鍵3:高維生素C莫雅淳指出,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無法從蔬菜中攝取,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莫雅淳提醒,家庭採購者可準備水果點心盒,如芭樂、番茄、奇異果、木瓜、芒果、鳳梨等,將切片、處理好的水果裝盒,讓家人帶到工作場所、學校做補充,或是做成綜合沙拉、水果優格、水果塔等,讓家人享受健康、活力生活。 諮詢專家/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許書華、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 莫雅淳
-
2021-05-10 該看哪科.皮膚
醫病天地/小黑蚊叮咬 冰敷或冷水沖可止癢
天氣漸熱,花蓮「特慘」小黑蚊又開始肆虐,被小黑蚊一叮咬,奇癢無比,醫師提醒,千萬不要持續抓搔,可冰敷或用冷水沖止癢,否則抓得太用力破皮,輕則感染,嚴重還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小黑蚊並非蚊子,正式名稱是「台灣鋏蠓」,屬「蠓科」,是一種吸血昆蟲,俗稱黑微仔、烏微仔、小金剛、黑金剛,在台灣主要分布在東部、中部及南部地區,被叮咬後視個人體質,反應程度不同,症狀輕者紅腫發癢,嚴重可能引發過敏。天氣變熱,花蓮小黑蚊幾乎無所不在,戶外活動時,若手腳沒衣服保護而外露,常遭到小黑蚊成群叮咬,一下子腫好多包,奇癢無比。門諾醫院家醫科醫師黃繩龍說,若被小黑蚊叮咬後覺得很癢,可先以水打顯患部,一來止癢,二來可防止小黑蚊停留;也可用冰塊冰敷、塗抹薄荷油等涼感藥膏,都有暫時止癢效果。黃繩龍說,被小黑蚊叮咬千萬不要用力抓,若出現嚴重癢及腫痛狀況,或是抓破皮造成感染及嚴重的過敏反應,應趕快就醫,由醫師開立含抗組織胺的口服藥,或有類固醇成分的外用藥塗抹治療,避免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或留疤。醫師表示,小黑蚊不是蚊,噴抹防蚊液效果不大,建議外出時盡可能穿著長褲或長袖,較能有效阻擋小黑蚊的攻擊。
-
2021-05-05 新聞.元氣新聞
減肥也要看年齡!高聯醫成立肌少症骨鬆門診延緩老衰弱
減肥也要看年齡!一名68歲婦女參加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的老人健檢,發現體重過重、膽固醇偏高的情形,回診追蹤時,醫師發現她的體重、膽固醇都有改善,患者卻說自己變得很疲倦。原來拿到健檢報告之後,她嚴格實施「減肥計畫」,不吃肉和澱粉;雖然檢查數值改善了,節食減肥卻讓自己流失了大量肌肉,肌肉力量減少,相對下肢功能較差,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今天起每周二、五下午,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歡迎民眾多加利用。院方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甚至癌症有關,為了美觀、健康,減重風氣很盛行;但是隨著年紀越長,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將「減重」的觀念,改為透過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來「増肌減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宏益表示,民眾常常因為變胖了而有警覺,但老人家營養不良,卻少有自覺。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就會靠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造成肌肉質量減少。適當的補充蛋白質,搭配規律的抗阻力運動,才能促使肌肉生長,維持生活機能。陳宏益說,「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與功能減少的現象,從30歲開始,人體每10年約減少3-8%的肌肉質量;70歲以後,肌肉質量更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大量流失。因為在老化過程中,年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疾病及身體功能缺損導致活動力下降,會加速骨骼肌肌纖維減少。隨著勞動力喪失、自理能力下降,年長者可能會面臨跌倒、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等風險。陳宏益指出,肌肉和骨骼相輔相成,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也常常合併發生。「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希望提升對長者的全面照護,初期透過肌力、行動能力及肌肉質量測試,使用精密肌肉質量儀器判斷長者的肌少及骨質疏鬆程度;診斷後針對症狀進行中、西醫治療或是轉介飲食、運動衛教。整合家庭醫學科、骨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室及護理科資源,統一由特別門診為患者進行篩檢、診斷、治療一條龍服務。高市聯醫院長馬光遠說,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刻不容緩,聯合醫院期望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以提高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能降低醫療與照顧成本。
-
2021-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自費新冠疫苗開打 今天已被迫加碼40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周三(4月14日)宣布即起可向31家有旅遊醫學門診的合約院所,預約接種新冠疫苗,今起開始施打。指揮中心突如其來的宣布,讓台大醫院措手不及,據了解,今天上午醫院從旅遊醫學門診、家醫科門診出現許多民眾吵著要打疫苗,今早原訂60個接種名額,上午10時開打時就已被迫加碼到90人,上午11時已達到100人,新冠自費疫苗特別門診得兩線全開,才能因應。台大醫院是4月19日上午10時開起新冠自費疫苗特別門診的掛號系統,但指揮中心14日宣布31家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都可以打,所以15日到18日,就有民眾蜂擁搶掛台大醫院4月21日以後的旅醫門診。據了解,今天開打首日,院方已事先致電詢問掛號旅醫門診的民眾,發現是遵照指揮中心發布的消息預約要打疫苗的,就安排到自費門診來,也告知因為人數增加,需要耐心等候。少數兩、三人是掛了今天上午的家醫科門診,卻也在現場大鬧,硬拗自己就是有掛到號、非要打到不可。台大醫院被迫將今早原定自費接種60人的名額,擴張到100人。只是,現場民眾卻依然有部分氣燄高張,雖然已經掛到號了,對現場的接種順序不滿意。明明是按照報到順序施打,卻因自己掛號號碼較前面的、報到順序較後面,就在現場質疑為何有這麼多人排在自己前面,因此與其他人發生爭執,所幸院方人力仍維持現場秩序。台大院方統計,今日接種民眾當中有66%是男性,34%是女性,多數因商務工作或留學需求而接種,目前接種後無人初驗過敏反應。台大醫院每天開放60個接種名額,都在當日上午10時左右秒殺額滿。
-
2021-04-15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耳屎能抑菌、過度清潔反傷害!醫提醒:挖耳屎留意6安全重點
用棉花棒、掏耳棒清潔耳朵是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少人也會在洗完澡、洗完頭之後,拿棉花棒挖挖耳朵,不過這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情,醫師其實相當不建議,一來沒有必要,二來可能造成反效果,三來可能造成耳朵傷害,甚至失聰。 為何不建議自行挖耳屎?醫:沒必要、反效果、危險高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耳屎主要是由耳道分泌物、油脂、酵素、皮屑等物所組成,具有清潔、抑制細菌增長、保護耳道的作用,能夠避免灰塵、細菌、蚊蟲等有害物質長驅直入直接傷害耳道,如同守門員般的存在,並非像名子一般只是毫無作用的「屎」。過度清潔,如同把這守門員開除了一般。 知道耳屎其實是耳部的守門員,那麼什麼時候挖耳屎最適當呢?對此醫師則表示任何時候都完全不建議,也沒必要。洪暐傑醫師指出,因人體構造的關係,耳屎本來就會隨著咀嚼的動作逐漸自然地向外排出,因此平時根本不必刻意清潔。平常挖耳朵,運氣好的話可以撈出一些部分的耳屎,但絕大多數的情況容易把耳屎往內推,越卡越深。 耳屎越卡越深這還不打緊,較棘手的是,若是因為施力不當或受到旁人擦撞,造成外耳道破皮、刺破耳膜,就很有可能導致耳道感染、聽力受損甚至失聰。因此醫師建議如非必要,盡量避免自行挖耳屎為佳。 除此之外,洪暐傑醫師也指出,不少人認為較粗的棉花棒相對柔軟較不易受傷,接觸面積較大,壓力相對較小,這若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確實有理,但對耳膜而言其實差異並不大,力道拿捏不對,和細的棉花棒一樣,都容易傷害道耳部,一樣會有造成聽力受損的風險,更不用說是掏耳棒,不論何者都不建議。 耳屎太深別硬挖,交給醫師處理最安全! 那麼耳朵的清潔到底該怎麼處理才好?洪暐傑醫師表示,最好的方式自然還是請家醫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進行處理為佳。一般而言,可在耳朵感覺到聽力受阻,或是感覺置身山中,耳朵受壓力影響感到悶悶、脹脹的時候,再請醫師協助,通常約一年一次即可。較軟的會使用專業完整的儀器進行清除,較硬的也會先開立耳垢軟化劑,約4~8週後再進行清除。 若要自行挖耳屎,應留意6大安全重點! 除了看醫生之外,若真要自行處理,可以使用嬰兒油、清水、生理食鹽水等協助軟化,特別要注意溫度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應與體溫相當,否則可能出現嚴重頭暈甚至噁心想吐的情況。另外,若有耳道破皮的情況使用上述這些方式,則可能有造成嚴重中耳感染的風險。而有時較硬、沾黏較緊的耳屎,其如同傷口結痂一樣不好去除,若是硬著處理,反而容易造成耳道破皮受傷。上些這些處理方式,自然還是由專業醫師處理為佳,以避免後續的危險的發生。 自行清除耳屎重點在軟化,因此洗完澡的時候相較安全一些,此時耳屎多少不會像洗澡前較硬,清潔主要著重在外耳道的清潔,避免太深傷害道耳膜,也應避免過度用力造成耳道破皮。並且留意四周,以避免發生碰撞刺傷耳膜。並避免請親友協助清除耳屎,以免出力不當造成耳部受傷。 《延伸閱讀》 .刮痧助改善頭痛、胸悶、痠痛等 中醫:方法要正確,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避免頭痛,少吃3C食物 腦科醫師:易誘發疼痛,應多吃原型食物為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電激取精術 助糖尿病患者人工受孕得子
一名51歲男子娶小他26歲的新住民後,兩年來妻子一直沒能懷孕,一度還被誤診為「無精症」,後來才查出他因罹有糖尿病,導致「逆形性射精」找不到精子可做試管嬰兒。經採用「電激取精」後才順利取得精子,並運用「顯微注射」技術進行精卵結合,再以「電腦AI平台」及「胚胎影像監控系統」選出最好的特優等胚胎做植入,歷經3個月療程終於讓妻子成功受孕,並順利產下1子。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指出,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年輕時也許還能射精,但隨著年紀漸長,射精神經鈍化後就難了;嚴重的逆形性射精病患,甚至在行房時無法射精。該名患者即因射精神經失調,使得射精力道不夠,導致精液無法射出體外,而是流到膀胱,也就是所謂的「逆形性射精」但請他射精後立刻解小便,並做尿液檢查,確認有精蟲,並非無精症。為了順利取精,醫院採用電激取精,也就是使用電熱棒插入肛門靠近前列腺處,以直流電刺激,將陰莖內負責射精的神經予以活化,以恢復射精的動作,並讓精液往前流,接著再取精蟲做試管嬰兒。不過,因患者神經鈍化,電激的強度須開大一點,約為脊椎損傷者的2倍。李茂盛說,除了這次順利得子,因為已替患者存了5顆冷凍胚胎在醫院,保存期達10年,未來在沒有時間的壓力下,只要想生,隨時都可回院做試管療程。另外,李茂盛也請家醫科醫師為其檢查和治療糖尿病,並贈送血糖機給他,要求必須每天進行監測。醫院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否則視神經損傷,恐導致失明,若是腦血管破裂也可能中風,或是引發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等,不可不慎。
-
2021-04-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便秘恐加重胃食道逆流 你的排便頻率正常嗎? 今天又黏在馬桶上遲遲無法脫身嗎?國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便秘情況相當普遍。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發文分析,國內20至50歲人口近25%有便秘問題,65歲以上比例更高達4成。雖然老化易造成排便不順暢,但小學生族群也有3成左右受便秘困擾。若以性別區分,女性比男性更嚴重,便秘比例約有4成之多。 便秘的主要原因與生活型態有關,吳文傑醫師表示,生活壓力大、飲食西化、飲食不均衡、服用藥物、喝水不足、習慣不佳(有便意時無法立刻如廁)等最為常見。原則上只要調整作息,都能有明顯改善。也提醒民眾不必過度驚慌,並非一天沒上廁所就代表便秘,正常排便頻率是每天排便1至3次或每2-3天解便一次,都屬於健康、正常可接受的範圍。 不過,若經常便秘不加處理,恐對健康會產生連帶影響。吳文傑醫師提醒,長期便秘可能造成腸道積滿宿便,導致無法排空的腸道向上擠壓胃部,進而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應多注意排便情況。 拉出羊大便或很少肚子痛 有病態便秘徵兆快就醫 吳文傑醫師指出,一般便秘可以透過生活作息調整,但若出現「病態便秘」症狀且持續3至6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就醫詢求專科醫師協助。所謂病態便秘要符合三大要件,第一要件的排便狀況包括:需很用力才能排便、覺得上不乾淨、經常大出顆粒狀的「羊大便」、手挖或壓肚子才能解便、覺得肛門被塞住、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上述6種情況,如果1個月內有7天以上出現2種,即符合第一項病態便秘要件 第二要件是「沒吃瀉藥就無法大便」,吳文傑醫師說明,食物經消化吸收後的殘渣,正常狀態下會被製造成糞便排出,當沒有瀉藥輔助時就少有稀軟便、或是排便極度乾燥並持續一段時間以上,就符合該項病態便秘的要件。 第三要件是「很少覺得肚子痛」。吳文傑醫師表示,為了讓讓排泄物往直腸和肛門移動,大便的蠕動程度和頻率增強,導致腸壁出現痙攣而會有肚子痛現象,屬於正常生理狀況。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排便功能可能有所影響。反之,若太常肚子痛,則要懷疑腸躁症的可能。 哪些藥物會造成排便不順?就醫時應與醫師說明 吳文傑醫師提醒,服用藥物也是常見引起短暫便秘或排便不順的原因,包括胃腸科的含鋁制酸劑、身心科的抗憂鬱藥物、神經內科的帕金森氏症與抗癲癇藥、腎臟科的利尿劑、心臟科的鈣離子阻斷劑、骨科復健科的止痛藥、家醫科的鐵劑等。當有排便困難求醫時,也應與醫師說明目前的用藥情況,幫助醫師正確診斷及處置。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1 該看哪科.婦科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女性私密處較為敏感,若出現過量或不正常的分泌物恐引發感染。近日有網友替好友發問,指出對方的女友私密處常流出墨綠色液體,且氣味濃厚,讓他十分擔心因此求助網友,許多網友也建議最好盡早看醫生,也要先暫時停止性行為。原PO在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替朋友發文求助,朋友的女友經期規律,生活作息也都很正常,兩人雖然會無套發生關係,但都有吃事前藥,沒想到近期女友下體竟流出一坨「墨綠色」液體。原PO還用「寶可夢」的外型來形容那陀液體「跟臭臭泥一樣,滿大量的,還跟阿羅拉臭臭泥一樣,滿綠的」,且味道濃厚,就連包裹著衛生紙都能聞到一股酸臭味,擔心好友的女友是否已經生病了才會這樣。貼文一出引發網友熱議,「怕爆,綠色我的天啊」、「這看起來就不正常,不去看醫生,在這邊發問,是有什麼事嗎?」、「叫女生快去看醫生,細菌感染了,那麼嚴重應要吃一陣子抗生素,還有男的明知女生感染了就暫停性行為了吧!等治療好再說」、「女生其實下體蠻容易感染的,看一下醫生,吃個藥之類的看看」。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護理師呂惠芬就指出,女性的尿道口離陰道及肛門相當近,所以容易在如廁後清潔不當或發生性行為,容易把陰道或肛門附近的細菌帶進尿道。呂惠芬建議,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的水,定時排尿且如廁後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清潔,即由前向後擦拭,同時避免穿過緊的褲子,以免通風不良,造成細菌滋生,在性行為前也要注意雙方清潔,也可以依照醫師建議食用特定的保健食品,以預防泌尿道感染的發生。
-
2021-04-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助減重?胃食道逆流?一張圖看懂咖啡常見迷思!
現代人幾乎每天早上都要來一杯咖啡,咖啡對人體的影響也越來越受重視。有人說喝咖啡會骨質疏鬆、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甚至有人說喝咖啡會致癌,這些是真的嗎?喝咖啡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讓我們一次弄懂咖啡的迷思。 根據美國標準,咖啡因每日建議攝取量成人不超過400毫克(台灣為300毫克)、孕婦為200毫克、12歲以上青少年為100毫克,未滿12歲孩童則不宜攝取。 人體吸收咖啡因的速度很快,喝咖啡後15分鐘到2小時是體內咖啡因濃度的高峰,也是提神效果最好的時候。除了提神之外,咖啡因還有輔助止痛的效果,這也是有些止痛藥會添加咖啡因的原因。 咖啡因過量會對人體造成一些壞處,成人每日攝取超過400毫克,可能會焦慮、失眠。短時間內攝取超過1200毫克會出現亢奮、思緒跳躍等更嚴重的精神異常,超過10000毫克可能致死。喝咖啡要喝到咖啡因中毒致死其實非常困難,換算起來需要在短時間內喝75杯以上的咖啡,事實上致死個案大多是服用過量的濃縮咖啡因藥丸或藥粉所致。另外,如果孕婦每日攝取超過200毫克,可能會引發子宮胎盤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胎兒低體重或流產。 有長期喝咖啡習慣的人,突然停止不喝可能會出現「咖啡因戒斷」。患者會頭痛、疲倦、心情鬱悶、精神無法集中,這些不舒服會在停止喝咖啡後一至二天後達到高峰,之後持續二至九天。對於想戒咖啡的人,建議透過逐漸減量的方式來降低戒斷的不適。 很多人擔心喝咖啡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但研究顯示並非如此。剛開始喝咖啡的人血壓會輕微上升,但是長期喝咖啡後血壓會逐漸降回原本的水平,也就是說喝咖啡並不會導致高血壓。另外,研究顯示長期喝無濾渣咖啡(法式濾壓壺、土耳其咖啡)會導致低密度膽固醇上升,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不過台灣民眾常喝的咖啡大多會濾渣,因此不會有這個問題。甚至每天適量攝取3到5個咖啡杯的咖啡,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另外,很多人也擔心喝咖啡會造成胃食道逆流和骨質疏鬆。針對胃食道逆流,近期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喝咖啡並不會提高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早期認為咖啡豆富含草酸會抑制鈣質吸收,進而引發骨質疏鬆。不過咖啡豆泡成咖啡後,草酸含量並不高,大約只有紅茶的1/5、高麗菜的1/100、菠菜的1/1000,因此喝咖啡導致的鈣質流失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 前陣子,咖啡致癌的議題也被廣泛討論。事實上,咖啡不僅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甚至常喝咖啡的人罹患皮膚癌、乳癌、前列腺癌的風險會輕微下降,而罹患子宮內膜癌和肝癌的風險更會明顯下降。咖啡對人體其他器官也有很多好處,咖啡可以保護肝臟降低肝指數、減少肝硬化、降低膽結石與腎結石的風險,更可以有效減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近來研究還發現咖啡因具有控制體重的潛力,因為咖啡因會抑制食慾、提高基礎代謝率,長期攝取咖啡因的人較不易增加體重。不過很多市售的咖啡或能量飲料會添加糖分、奶油等高熱量的成分,所以建議想要控制體重的人慎選咖啡因來源,而黑咖啡就是很好的選項。 過去很多民眾擔心喝咖啡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適度喝咖啡(每日3到5個咖啡杯)不但不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甚至還可以帶來一些好處。如果本來就有喝咖啡的習慣,不需為了健康因素特地改掉。民眾反而需要注意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光一杯特大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就超過200毫克,如果再喝可樂、提神飲料就很容易超標。總歸一句老話,所有的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過與不及對人體都不好。 《延伸閱讀》 .喝咖啡配B群更提神?專家:加速B群代謝 .喝咖啡有助對抗自由基?營養師教這樣咖啡更健康
-
2021-04-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容易怕冷又怕熱恐是糖尿病徵兆! 身體「3個非典型症狀」也要注意
48歲男性曾服用抗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後來覺得沒什麼症狀,便自行停藥。最近幾個星期,只要天氣熱時就很不舒服,身體活動增加時覺得自己快要中暑了,有補充許多水分仍覺得口渴,尿量也多,但卻不太流汗;進入有冷氣的地方,若溫度調得稍低,便容易覺得寒冷,想加件衣服,就醫檢查發現,已罹患糖尿病。疾病影響對環境溫度感受 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有些疾病會影響患者對環境溫度的感受,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怕熱,甲狀腺功能減低會怕冷,而糖尿病可能導致怕熱又怕冷。何一成進一步補充,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下降,但有些人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反而是對溫度感受和以往不同、身體黏膜發炎、傷口不易好等。 糖尿病置之不理 恐誘發多重慢性併發症血糖與環境溫度感受有何關聯?何一成解釋,血糖代謝長期異常,會使神經與血管功能受到損害,在熱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舒張散熱,排汗量也低,因此怕熱;在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收縮保熱,也不易靠脂肪產熱而怕冷。然而,糖尿病未積極治療,可能誘發許多慢性併發症,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尿毒症、神經病變等,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糖尿病高風險族群 留意血壓變化、日常飲食要顧好何一成指出,曾檢驗出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偏高的情況;年齡大於40歲;體重過重;一等親內有罹患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生過體重大於4.1公斤嬰兒的母親;高血脂患者;高血壓患者;平常缺乏運動者,都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更需留意血糖的變化。糖尿病者日常要注意飲食控制,何一成提醒,澱粉類與糖攝取不過量,足量的纖維質,適量的肉類與脂肪;戒菸、少喝酒;過重者適當減重;並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可增加胰島素對細胞的作用,改善血糖代謝,建議進行中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伸展體操、游泳等,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及量,避免運動傷害,倘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在運動前應先與相關醫師討論,以確保安全。 延伸閱讀: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糖尿病打胰島素表示變嚴重了?長期使用傷肝腎? 沒這回事!醫師列3個需使用情況
-
2021-03-26 新聞.元氣新聞
桃竹苗診所找C肝病人有一套 病人邊洗腎邊做超音波
台灣每年有1萬3000多人死於肝病,其實只要完成健保給付的口服新藥療程,C肝治癒率高達98%。行政院目標在2025年積極治癒80%C肝病人,但沒篩檢或沒治療的病人散落全國,越來越難找,全國整體收案人數都是負成長,但桃竹苗診所卻逆勢成長近三成。桃園診所協會今協同健保署共同召開記者會,公開他們找出病人的秘訣,提供全國各區診所經驗學習。2020年C肝根除計畫的全國整體收案人數比2019年減少兩成,從4萬5800人減少到3萬6158人,反觀北區桃竹苗的診所,收案人數卻從753人增加到958人,人數占全國診所收案量的將近四分之一,逆勢成長達27.2%。桃竹苗診所的三大成功關鍵在於個管師積極的召回病人、雙主治醫師的平行轉診、腸胃科醫師親至洗腎室做檢查,C肝治好了,長期精神體力不濟都改善了,病人和家屬都很驚喜。桃園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家醫科醫師姜博文表示,不同科別的診所之間存在競合關係,如果「平轉」病人到其他科別診所,會擔心病人流失或破壞醫病信任。但桃園診所協會有50多家診所分屬於於幾個醫療群,平常就有緊密聯繫、信任互動都很好,有信任基礎下,當其他科診所發現有C肝病人,就會願意轉給腸胃科診所處理。姜博文表示,平行轉診的過程是讓病人擁有雙主治醫師,流程是先由個管師通知病人,病人回來聽元主治醫師說明情況,為他聯絡好腸胃科診所的醫師,病人可以無縫接軌去治療,治療完再回到原來的診所,由醫師照顧原先的疾病。診所怎麼知道該通知誰呢?姜博文表示,透過國健署去年9月底實施的擴大成人健檢,45歲以上成年人一生有一次機會做B肝和C肝篩檢,姜博文讀取健保卡找出符合篩檢資格的人共1864人,從中發現33人C肝抗體篩檢陽性,這時候就要靠個管師發揮召回病人的功力,找病人回來做C肝確診的病毒檢驗、說服病人接受治療。C肝診所根除計畫主持人、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有些洗腎診所的病人也有C肝,他們每週穩定報到三次,已經沒有動力自行到腸胃科治療。所以「病人不動,醫生動」,腸胃科醫師經報備支援,親自拿著超音波儀器,讓病人一邊洗腎一邊接受超音波檢查。去年9月到今年2月間,在14間洗腎診所找到35個C肝病人,還找到兩個肝癌,一個六公分、一個四公分。桃園診所協會理事、德禾血液透析診所院長蔡坤宏表示,洗腎病人心理上比較弱勢,即便年紀沒有很大,只有五、六十歲,行動力也不錯,但是心理會比較消極、不願意去治療。治療之後,病人確實感受到社會醫療資源的主動關懷、覺得自己不是那麼孤單,治療後體力變好,也更願意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口服C肝用藥可以達到治癒程度,減少病情惡化後更高昂的醫療支出,健保署的立場就是要盡力支持診所發揮基層醫療的功能。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C肝病人已經沒有像之前那麼好找,北區診所的經驗令人看到台灣的新奇蹟,向世界見證了「我們台灣決定要做到,就一定會做到,而且可以找到好的方法去做。」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率先開打估兩周接種1500人 吳明賢最後悔這件事
台大醫院今率先開打新冠肺炎疫苗,包括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副院長婁培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急診部護理師等共10人,今早打完全台第一瓶AZ疫苗。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調查8000多位醫護人員的施打意願調查(不含3000名外包人員),逾七成願打疫苗,當中有1700多位願意施打AZ疫苗,會先將指揮中心給的1500劑提供給1500名醫護打第一劑,預計5月17日接種第二劑。吳明賢表示,這次疫苗比較特別是要打第二劑,調查除了意願,還要顧及不同疫苗廠牌、間隔時間,所以總共調查五種選項,包括輝瑞、AZ、莫德納、高端、聯亞等五種,但後面四種疫苗現在還沒有貨。調查超過七成願接種,願意施打AZ疫苗的有1700多位,這次會先打第一劑,目前首批給了1500劑。吳明賢打完疫苗心情輕鬆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跟打流感疫苗心情差不多,只是第一次打疫苗有那麼多人在旁邊拍照,打趣說「真後悔沒練好三頭肌」。面對有媒體報導副作用機率高,吳明賢說,其實應該正名為不良事件,任何新藥新疫苗的臨床試驗,所有病人那段時間發生的不舒服都算是不良事件。而且台灣沒有所謂的打假疫苗,台灣一個民主國家,很多事都是公開透明,不會有假疫苗的情況發生。「這是今天最重要的意義,也是台灣防疫史上的重要日子。」吳明賢表示,民眾都很關心疫苗,防疫第一階段很成功,希望第二階段也能順利成功,這也是為什麼蘇貞昌、陳時中親自接種的用意,他自己作為醫護人員代表的一份子,也是抱著照樣的心情來打,感謝政府把珍貴疫苗先給醫護施打。被問到身為防疫五月天,繼部長之後第二位接種者,心情如何?張上淳笑說,「我們時間到了就打」,打完沒有什麼特別感覺,跟打流感疫苗一樣。張上淳表示,新冠疫苗經過食藥署認可,指揮中心也很小心,國內很嚴謹的評估,專家小組討論、確認目前為止所有資訊沒有問題,指揮中心認為可以施打。國外施打族群出現過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和背景值差異不大,認定與疫苗施打無關,要了解科學證據就是這樣。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表示,台大醫院為了疫苗接種特別成立跨單位小組,家醫科有24小時電話專線,如果打完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隨時反應,必要時會請同仁到急診或家醫科,釐清是否與疫苗有關,也會通報給相關單位。希望這次在每個人注射流程、相關藥物使病史紀錄,要做的更加詳細清楚,例如過去使用過避孕藥,就要更詳細評估之後才接種,接種後也要密切觀察一到兩天。王亭貴表示,原本規劃一天打100人,今天下午會再討論,希望可以加快,在兩周內完成台大醫院同仁的接種,預計台大醫院會有三個接種點,包括西址家醫科六診、西址一樓休息區、東址大廳左側空間,希望可以增加兩到三倍的量能。年約三十歲的急診科張護理師表示,自己就是勾全部都願意施打,血栓事件也不影響信心,因為每種疫苗都有副作用,但平常工作要做檢傷分類、接觸疑似病人,很需要施打疫苗,同事接種意願都很高,不會特別選廠牌。打疫苗的過程沒有特別感覺,打流感疫苗還比較痛,健康評估大約花費2到5分鐘,接種過程1到2分鐘,很快就完成了。
-
2021-03-18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就不會罹心血管疾病?專家提醒:未爆彈可能就在身邊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除了老年人飽受心血管疾病威脅,發生於青壯年族群的比例也不少。專家建議,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死亡風險。 榮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指出,三高族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者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要從飲食、運動、減重、減壓等方面,改善原有的生活型態,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康宏銘說,也可活用科技工具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 活用檢測工具 提早預知心血管問題 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可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 而一般心電圖能短暫監測心律變化;運動心電圖可檢測運動時的心律、血壓、心跳變化;長天期心電圖則能監測1週以上的心律變化,因監測時間較長,可偵測高危險性的心律不整,像是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 康宏銘進一步解釋,長天期心電圖能同時分析自律神經活性、睡眠狀態、夜間與晨間血壓的變動趨勢,以及身體活動量分析,找出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有7天跟14天的類型,體積輕巧不影響日常生活。 改善生活習慣 預防心血管問題上身 康宏銘強調,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他呼籲,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健康。建議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同時運用各種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提前因應降低遺憾發生的機會。
-
2021-03-17 癌症.抗癌新知
「四大癌症」是哪四個?家醫科醫師教你如何在篩檢前判斷症狀
在醫療科技發達的台灣,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都慢慢發展出治療的方法;然而即便如此,各種癌症依然是醫療領域中的難解之謎。根據統計,癌症已經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之位長達近40年,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民眾往往聞「癌」色變:一旦和癌症扯上關係,就彷彿開始了生命的倒數計時……其實依照身體不同器官組織產生的癌症百百種,有些癌症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及控制的效果、有些則是較難以診斷治療的種類;但無論是何種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其預後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這也正是為何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以來全面的推廣四大癌症的篩檢服務,目的就是為了提早診斷這四類的癌症,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四大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每種癌症根據其症狀、表現等使用不同種的篩檢方式,適合篩檢的對象也不盡相同,以下分別更進一步的說明。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前三名,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然而經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以大大提升!在接受篩檢之前,也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有沒有以下的症狀◎排便習慣改變:改變時間持續超兩週,如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不規則腹痛: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一般大多可在排便、排氣或一段時間之後有所改善,若反覆發生無法改善的腹部疼痛,則須多加注意。◎血便、黏液便:最常見的糞便帶血多半和痔瘡相關,然而若是本身沒有痔瘡、或是出血量大,則需要就醫檢查;另外在糞便中觀察到暗紅色血液或血塊也需要留意。◎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指沒有特別減重的情況下體重持續下降,可能伴隨有食慾不佳和疲累,若是有持續的情況,建議至門診檢查追蹤。◎不明原因貧血:腸道內的腫瘤會造成慢性小量出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會造成長期血液流失,進而造成貧血。往往民眾會有疲勞感、容易頭暈、昏厥、運動時更容易喘等症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若是癌症生長在接近肛門處,會阻礙糞便正常排出、造成便意,因此才會有屁股裡面重重的、一直想大便的感覺。以上的症狀並不是絕對用來診斷大腸癌的工具,但若發現自己符合多種表現又無法恢復、查不出原因,更建議進行檢測追蹤。◎篩檢項目:糞便潛血檢測,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篩檢對象: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若是檢測結果為陽性,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來確認腸道內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乳癌乳癌為婦女族群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目前乳癌根據期別、種類等,有不同之治療方式。早期乳癌以手術搭配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荷爾蒙療法大多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而一旦到達晚期,存活率則大為下降。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若是有下列發現,可進一步檢查確認:◎無痛性腫塊。◎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乳頭凹陷。◎腋下淋巴結腫大。平時可於洗澡時觀察檢查自己的乳房,早期發現變化,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每位乳癌患者都會出現,也因此定期篩檢才顯得更為重要!◎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篩檢對象: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由於乳癌有家族遺傳之特性,因此對於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提前其篩檢年齡。◎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最常見的還是良性發現,只需定期追蹤。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為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因此預防HPV感染和早期發現追蹤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一般來說,由HPV感染後轉變為癌症,通常需要漫長10-20年的時間,故凡有過性行為之女性,尤其是早婚、生育次數多、性伴侶較多的女性有較高的風險,建議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子宮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是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篩檢項目: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之婦女。◎篩檢間隔:建議每三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測結果會直接寄回家中,若是有異常的情形,請務必至醫療院所進行後續的追蹤治療。口腔癌口腔癌泛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台灣地區口腔癌常侵犯的部位在頰黏膜、舌頭等部位。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若同時有吃檳榔、抽煙和喝酒習慣的人,其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是大大增加到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尋找口腔內是否有不尋常的變化,非侵入性、無痛也無副作用!◎篩檢項目:口腔黏膜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牙科、耳鼻喉科、或通過口腔癌篩檢訓練之其他專科。檢查若是有發現異常,會進一步進行切片診斷或後續治療,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總結癌症為影響國人生命的首要敵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又或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大幅提升存活機率。目前大多數民眾對於四癌篩檢都有初步的認識,也期許未來有更多的民眾願意加入定期篩檢的行列,成為自己健康的守門人!
-
2021-03-15 科別.百病漫談
常被靜電電到?當心是你太累!醫師教你緩解方法
小強素有「發電王」之稱,不是他有勾魂眼或魅力十足,而是到了冬天,就經常自體發電,在換衣服、與人擦肩而過,或是碰到車門或門把時,突然靜電發作劈啪作響,身體手掌隱隱作痛。靜電是警訊 產生原因有這些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指出,靜電是1種警訊,可能代表著身體太勞累,長期處於缺氧狀態,或是心肺循環不良,以致周邊堆積過多的乳酸及二氧化碳,才會導致靜電困擾。一般來說,當電氣未能在自然環境中正常循環,換衣服時,身體負電荷被帶走,只留下了正電荷,如果又碰到金屬物品時負電荷,就會觸發了放電反應。此外,2個發電王碰在一起,一握手也可能容易產生靜電。此外,秋冬也容易發生靜電,主要是因為靜電好發於溼度20%以下、溫度20度以下等環境,等於是又乾又冷之際,所以有人在秋冬季節至美國或歐洲旅遊,就常被電得哇哇叫。減緩靜電頻率 日常可以這樣做康宏銘說,目前醫學文獻對於「發電王」族群的相關研究並不多,但門診確實發現有人天生帶有「靜電」體質,只能從生活起居上多加注意,降低靜電發生頻率。例如,多注意皮膚保溼,多喝水、擦乳液,以及護手霜,如果居家環境或是辦公室較為乾燥,則可使用加溼器,藉此減少因為乾燥而產生的靜電。如果靜電頻率太多,可能是心肺循環太差所致,康宏銘提醒「發電王」族群,應多加留意自己身體,或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檢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常打呵欠、想睡覺 是「缺氧」還是「累」? ·整天昏昏沉沉、提不起勁? 你可能是身體「太濕」了
-
2021-03-12 科別.消化系統
不停打嗝4招改善 醫:持續太久恐為這些疾病警訊!
大多數人都有遇過短暫、急促且連續性的打嗝,不僅影響當下的生活節奏,不斷的打嗝也讓人感到不適,相當擾人。不過除了擾人、不適以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其也可能為疾病的警訊,若時間持續過久應盡早檢查。 不停打嗝是橫膈膜抽筋?常見原因有哪些?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連續不斷的打嗝在醫學上稱為「呃逆」,其主要是因為消化道中的迷走神經出現問題所致。當迷走神經受到外在刺激,容易出現過度興奮的狀況,橫膈膜、肋間神經便會有短暫抽筋、抽搐、痙攣的情況,橫膈膜快速的運動,便會急促且短暫的吸入空氣,並在經過聲門時發出「呃」的聲音,也就形成呃逆的打嗝。 使迷走神經出現異常出現呃逆打嗝的外在因素,常見如短時間內吞入太多空氣,這種情況就常在吃飯時出現。同樣是在吃飯時容易出現的情況,也包括了吃太飽、吃了太過刺激的物質,如吃太辣、太多氣泡等。類似這樣的情況,通常沒什麼大礙,待迷走神經恢復正常後,呃逆打嗝的情況也會隨之消散。 打嗝時間太長,留意可能是疾病警訊! 呃逆打嗝雖然相當常見,多數並無大礙,但其還是也有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盧泰潤醫師表示,呃逆打嗝一般而言通常過一下子就會解除,最多不會超過兩天,但若時間太長,甚至超過兩天,則很有可能是因為胃部健康出現問題影響到肋間神經,所以才導致打嗝長時間停不下來的情況。例如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胃酸過多等胃部疾病,較為嚴重的胃癌、食道癌也有可能。另外,較不易被聯想到的其他健康問題,如腎衰竭、腦幹外傷、腦幹中風等也有可能。 曾有患者呃逆打嗝連續超過兩天,因持續時間過長,已經打嗝打到胸口、腹部疼痛的地步,到第三天終於受不了前往就醫,經檢查有胃食道逆流情況,經藥物治療後獲得改善,並接受胃食道逆流治療。呼籲呃逆打嗝長時間停不下來的民眾,應適度觀察並懷疑是否有上述疾病可能,並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4招解除連續打嗝,醫:超過2天盡早就醫檢查! 解除一般的呃逆打嗝,關鍵就在於讓短暫失控的迷走神經重新開機、恢復正常。盧泰潤醫師指出,像是漱口、大口喝水,或是大口吞空氣後如排便用力時一樣憋住等,這些方法都是簡單且在各種研究證實是有所幫助的。而這些生活撇步若是都沒有效果,患者也已經被呃逆打嗝煩到受不了或是想盡早結束,也可以經由醫師協助,以抑制腸胃道蠕動的藥物或胃藥進行改善。不過此類藥物為處方籤,需經由專業醫師開立,和一般藥局所能購買到的胃藥等並不相同,提醒民眾勿擅自亂服用藥物。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長期恐發炎 睡覺面朝左等3招有助改善!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單邊耳鳴等情況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1 科別.耳鼻喉
嘴巴呼吸易生病、口臭、牙亂!醫指背後成因,4招助改善
用嘴巴呼吸,看起來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其實長期用嘴巴呼吸可能引起身體各種問題,不僅容易生病,也影響會外觀,而其背後原因往往不只是因為「習慣」而已。 嘴巴呼吸容易生病、影響外觀。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長期使用嘴巴呼吸,第一個影響到的就是口腔健康,包括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口腔唾液主要協助吞嚥,經常開口呼吸口腔便容易乾燥、吞嚥不易,久了就如同未擦拭乾淨的桌面一樣,口腔中各種食物殘渣包括調味料等就容易滯留、發酵、發臭、滋生細菌,也就容易形成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問題。 除了口腔問題,用嘴巴呼吸也容易引起過敏等健康問題。洪暐傑醫師表示,鼻腔內的鼻毛、黏膜如同過濾網一般,可初步阻擋外界的細菌、塵螨、花粉、灰塵等空氣中顆粒較大的有害物質,口腔則無。用嘴巴呼吸如同放棄過濾網,讓身體直接吸進空氣中的過敏物質、有害物質,也就容易讓身體過敏甚至加劇,也容易惹病上身。 另外,張口呼吸除了健康問題,也容易影響觀感。嘴巴長時間、長期張開,除了下巴容易後縮形成雙下巴,舌頭也常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頂著牙齒,也就容易形成暴牙。牙齒排列彼此互相影響,也可能形成一口亂牙,造成咬合不正,進而形成口腔變形甚至臉部變形。而張口呼吸,肌肉也會不自覺地出力,臉部肌肉線條也會較為明顯。除此之外,習慣使用嘴巴呼吸,吃東西時自然也是,也就容易有難以閉口咀嚼的情況,便容易發出令人側目的咀嚼聲。 嘴巴呼吸的背後原因 醫:問題可能從小就有。 洪暐傑醫師指出,會用嘴巴呼吸往往就是因為嘴巴呼吸比較方便,其背後很可能是鼻腔問題所致,這樣的問題可能從小就有,也就從小就養成了用嘴巴呼吸的習慣。常見如鼻過敏、鼻瘜肉、鼻腔構造異常等,這些原因常會使呼吸道狹窄、呼吸無法順暢,相較之下嘴巴張開所吸入空氣量又比較大,相較輕鬆,久而久之便習慣使用嘴巴呼吸。 4招改善嘴巴呼吸 養成鼻子呼吸好習慣 洪暐傑醫師建議,若發覺自己有用嘴巴呼吸的情況欲加改善者,可先至家醫科檢查找出原因,改善相關問題。日常生活也注意環境清潔、濕度調控在40~60之間,以減少鼻過敏發生的機會。另外,養成有氧運動習慣也有助於改善呼吸的問題,雖然運動時難免會用嘴巴呼吸,但長期下來肺活量增強,鼻子所能吸入的空氣也會較多,便有助避免因空氣量感覺不足而開口呼吸。最後,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可以請身邊的人在自己有開口呼吸的情況時加以提醒,當下就改善習慣,使習慣成自然。 《延伸閱讀》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眼、鼻、皮膚過敏?中醫穴位、茶飲、熱敷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08 科別.新陳代謝
過年血糖飆糖尿病惡化 原來是過量含糖飲料惹禍
過個年和連假後,有糖尿病患跟著家人喝含糖飲料,血糖飆高,導致頭暈和電解質失衡而住院,彰化醫院家醫科主任廖曜磐說,糖尿病患者容易渴,「口乾舌燥」就是病症,如果用含糖飲料來止渴,簡直是拿命開玩笑,愈喝愈渴,血糖飆高,可能導致併發症,甚至不到40歲就惡化到洗腎。彰化醫院衛教室個管師邱小佳說,經過農曆過年的含糖飲料催化,不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 )飆升,甚至有患者指數都破表了,還不願就醫,他們發現近期幾起個案都是喝含糖飲料所引起。71歲的施老先生從原本穩定的HbA1c在7以下,飆到14.6,引發頭暈及電解質失衡,住院才緩解,施先生說,他看媳婦買了好多飲料放進冰箱,就想說解渴,連續10多天也才1天喝1瓶,沒想到那麼嚴重,出院後也從原本的口服藥需改為注射胰島素。另一名71歲黃先生的HbA1c從穩定的7左右,升高到11.1,他也是過年期間常和孫子一起喝飲料、可樂,他覺得喝飲料能解渴,就越喝越多,雖有一點頭暈無力,但也不願馬上回診。邱小佳說,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至少3個月應抽血檢驗一次,若突然升高,他們也會向患者追蹤諮詢,再如49歲賴先生的糖化血色素從7暴升到16.5,電話中已告訴他這是會有生命危險,要趕快住院治療,他卻說沒有不舒服,不想回診住院。邱小佳說,很多比較年輕的患者,對糖尿病漠視,沒有定時測血糖,飲食不節制,常造成血糖失控,有不少人還因此不到40歲就惡化到洗腎。廖曜磐說,高血糖有多樣化的表現,每個患者情況不一,只要血糖飆高就要治療,不能以「沒空」、「沒不舒服」來逃避,糖尿病患者必須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數值一旦暴衝,恐造成電解質失衡、代謝性酸中毒或併發其他感染症,甚至神智不清、意識障礙、昏迷。彰化醫院營養室組長施璐筠說,市售含糖飲料加入糖和香料,讓人不知不覺就容易喝過量,世衛組織建議成人1天攝入糖量最多25克,建議還是喝白開水最好。
-
2021-03-08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預防衰弱症 飲食+運動
家中長輩年紀漸增,總感覺四肢無力、氣虛,可能是得了衰弱症,衛福部台北醫院家醫科醫師劉乃瑄表示,衰弱症是慢慢發生的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保有運動習慣,飲食均衡,多攝取蛋白質,也可自我檢測是否有得到衰弱症的跡象,進而就醫。劉乃瑄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走路變慢、頭髮漸白等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失去正常生活能力,但長輩如遇到家人去世或生一場大病等重大變故,最嚴重可能導致失能,也是脆弱的身體表現。劉乃瑄說,相較西方人有早衰症,東方人多是中年以上、有潛在疾病沒有好好保養身體、或慢性病控制不好,就會提前發生衰弱症,建議平時要預防,每周可以進行2至3種運動,例如慢跑搭配打太極、游泳加上去健身房運動等,維持該有的肌肉量。長輩會因牙齒不好或消化不良,不願意吃好的蛋白質,如魚、肉類,但這是最佳預防衰弱症的營養來源,此外也要適量吃三餐,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除了可以曬太陽,也可吃蛋黃、乳製品、深海魚類等。劉乃瑄指出,高齡長輩會感到心裡孤單,對身體血清素分泌不利,造成情緒低落,除了要有家人陪伴,也要鼓勵長輩多去活動中心或長照據點參加活動。若要評估長輩是否有衰弱症,可檢查長輩的體重是否莫名減輕3公斤以上,坐下、站起來時是否需要用手支撐,以及是否總是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如有相關症狀,可到醫院的老人專科掛號諮詢。
-
2021-03-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消失中的「家庭醫師」及「一般內科醫師」改變了醫病關係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談醫病關係與醫療大環境」。一位醫師談自己在習醫成長的過程中對病人死亡的不同體驗;另一位醫師從插鼻胃管的高齡病人,描述病人、家屬與醫師發人深省的對話;最後一位資深醫師則指出目前醫療迷失於「專家」、「先進科技」、「大醫院」,忽略了醫師本身的專業精神,並表達對醫療企業化與媒體介入的隱憂。一般民眾就醫,以往是單純去醫師的診所「求醫」或「就診」,這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希望能緩和身體的病痛及得到身心的支持。因為醫學及延伸出來的醫療作業改變了,一般民眾對醫療服務的認知也跟著改變,因此追求更新的「技術」與快速的「康復」。醫療體系也更細的分類及分級,病人可以去不同層級及分級的「大」又「先進」的診所或「醫院」求診治。專科醫師的培訓,因醫療作業專科化與精密儀器的應用,而進一步「次專科」化。病人也因此可以直接依自己的認知,至次專科的門診「掛號」就醫來解決自己判斷的「病」。有一位朋友要求我介紹一位「惡性肝癌」專家幫他看病,這位朋友有一位親友因酗酒而曾經被告知得過「肝炎」。因為他有朋友也被診斷出「肝癌」而往生,所以這位「病人」想找一位「肝癌」專科醫生來確認自己有沒有肝癌。這位先生沒有任何就醫記錄,因此我安排他去掛一般內科,讓醫師先了解他的狀況。但這位醫師沒有「肝病」專科的頭銜,讓這位先生認為我「不夠朋友」,沒有介紹「名醫」去處理他的問題,因而退掛號。另外有位「名人」來門診要求做「完整的健康檢查」 ,辧理病歷登記時隨口問門診的護理師,醫院的放診科斷層掃描是用「幾切」的機器。這位護理小姐回答不出來,他因而取消登記,抱怨醫院儀器可能不像其它號稱最新的「健康檢查」中心所使用的「最高『階』多『切』」的機器,無法查出全身各部位可能的「病兆」,而諷刺該醫院診斷癌症不夠高標準。最近的新聞,報導有些尚在實驗過程,還沒有被公認的新科技的診斷及疾病篩檢的科技新知,這樣的報告的確可以給某些癌症或疾病風險的人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機會,但有些民眾因沒有充分了解新聞的資訊,而被這些新聞誤導,到醫院要求做這類的特殊診治,因此造成醫病之間的誤會,相信也會延伸出糾紛。加上很多新閒報導只引述一個特別案例的診治故事,有些醫療新聞也會以個案病人的治療結果做「奇蹟式」的報導。相信這種報導會吸引病人慕名求診,但也會產生很多誤解。最近人工智慧在醫療診斷上的應用變得很熱門,人跟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醫病的互動是否也會更疏遠?醫病雙方都有責任誠實地溝通來減少誤會。很多醫師或醫療機構往往以個案的經驗,報告在醫療技術上的成績或技術的進步,在沒有公開及相關機構的確認就向外界介紹,可算是誤導一般就醫的民眾。另一方面對提供非公認的醫療資訊的相關人員醫師、護理師及所有的工作同仁,更需要定期接受倫理教育及訓練,熟悉各方面的作業細節及相關副作用,以及可能發生的風險,各方面都需要充分的溝通,讓求診的人能了解。相信這樣會增加醫病的互信及相互尊重。媒體也有責任報導要有依據的新聞。很多醫療機構工作的人員,尤其是醫師的薪資及收入往往與醫院的財務相結合。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的人員,會以整體機構的財務收入來推銷,例如使用貴重的檢查、治療或藥物,來間接的增加「比例」上較好的財務補償,因而「違背」了基本的醫病互相尊重的專業關係。台灣醫療執業環境在過去幾年中有許多改變,一般民眾對醫療的要求更開放,希望可以直接選擇醫師而接受更好的診治,因而直接要求就診於專科。「一般內科」或是「家醫科」因為給付較低及沒有「專科」的頭銜,而不被尊重。有些人甚至在用藥上推銷一些另類療法。另一方面是一般民眾有追求「專家」的迷失,以為專家診治可以減少誤診及錯誤的治療。轉診制度因此沒辦法完美的實施。當今台灣醫病關係的變化是什麼因素導致的呢?醫療執業人員、社會誤傳的迷思、就醫的權益變動、民眾對療效的看法及態度改變等等或許都有影響,希望大家有機會沉澱下來共同思考。
-
2021-03-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試驗變形宣傳 網宣車馬費、院長代言遊走規範邊緣
高端疫苗臨床試驗如火如荼進行中,各大醫院都在趕進度收案,希望儘速完成試驗、取得緊急授權,網路上也開始出現遊走於受試者保護原則邊緣的宣傳圖文。部立桃園醫院在臉書粉專貼出院長徐永年接受打針的照片,載明「在本院參加台灣高端疫苗臨床試驗」,院長形同試驗代言人。還有民眾臉書為台大醫院製作了文宣,圖中強調「高端疫苗臨床試驗最後衝刺!!」特別強調徵求65歲以上受試者,載明車馬費總金額,明顯有誘導性,違背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原則;計畫主持人則在文宣下留言表示,民眾在網路上的資訊傳播,並不受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的規範。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表示,研究機構的員工不能參與試驗,這是國際通則,為了保護員工,並且維護臨床試驗的客觀性。透過任何重要人物的光環或職務去進行宣傳和招募,名人背書會誤導民眾以為試驗是絕對安全、有保障,非常不恰當。林綠紅指出,招募文宣是研究計畫書送人IRB審查的一部分,研究單位只能按照通過的內容去招募。如果發現有人體試驗委員會或管理辦法所不允許的「變形宣傳」,研究單位的受試者保護中心應該要調查、主動對外釐清這些內容並未經過認可,如果有受試者誤信、對於試驗及風險的認知產生偏差,研究計畫主持人和研究機構也要負責。台大醫院IRB主委蔡甫昌表示,網傳的內容是某個熱心受試者自行張貼的,比較積極一點的處理方式,可以請計畫主持人跟他解釋那些文字具有誘導性、勸說他撤掉,或是轉傳經審核的中性招募文宣就好,但勸導恐怕也難限制民眾的個人行為。至於名人的代言,蔡甫昌說,在試驗階段確實應該要更謹慎,要小心在衝速度之餘,也要避免施加不適當的影響力,干擾了受試者知情和決定的自由。台大醫院受試者保護中心執行秘書、家醫科醫師陳怡安表示,上述情形是很特殊的情況,做了十幾年臨床試驗,第一次看到有受試者這麼熱心地散佈訊息,而且不是用現成的招募資訊,是將自己覺得重要的資訊轉換成文宣品,這可能也與疫苗試驗較具普遍性有關,不像臨床試驗的對象會比較針對特定對象或疾病。陳怡安分析,招募廣告的管理是為了避免民眾受到金錢、名人代言的誘惑,而在沒有充分瞭解的情況下就參加高風險研究,因此IRB的審查就是要同時考量風險和利益,並且尋求平衡點。現在國內外都有名人公開表態參與臨床試驗,可能與疫情的時間壓力有關,大家都希望儘早遏止每天快速累積確診和死亡個案,考量到防疫的公共利益,不能像平常那樣緩慢地收案,或許可考慮更開放思考。陳怡安表示,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和受試者保護中心,是兩個不同的單位,各司其職。IRB是獨立的委員會,法定要求其組成要有五分之二是院外人士,三分之一必須是非醫療背景者,不能只有研究單位內部人員,而且需要經過衛福部查核通過,才能開始審案子,每四年就要接受一次查核,非常嚴格。至於受試者保護中心,陳怡安表示,台大醫院是台灣第一家通過美國美國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評鑑協會(AAHRPP)認證並成立受試者保護中心的醫院,現在台灣已經有十幾家醫院都具有這樣的內控單位,可以協調並管理院內所有與臨床試驗相關的部門,規劃研究人員的教育訓練。通過這嚴格的認證,除了有助試驗單位能吸引國際大藥廠來合作,研究成果的品質也具有國際的公信力。
-
2021-03-02 科別.耳鼻喉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打呼的問題以往許多人並不會積極改善,認為只是像放屁一樣是一種身體自然的機制。不過資訊發達的世代,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打呼和疾病息息相關的說法,最知名的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為什麼會打呼?醫指常見6大原因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打呼主要是氣流通過震動到呼吸道所發出的聲響,通過之處越狹小,聲音就會越明顯。呼吸道之所以會有狹小的情況,主要就是因為軟顎、舌頭、會厭三處堵住了呼吸道,其主要成因就包括了,抽菸、喝酒、服用安眠藥等。有鼻塞情況的族群也相對容易發生打呼的情況,其中所包括的不只有過敏族群,也鼻、咽、喉構造異常等也包含在其中,即便構造異常未出現鼻塞,還是可能造成打呼。除此之外,脖子較粗的群眾,自然也容易壓迫到呼吸道,因此肥胖族群也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睡覺時正睡也是其中相當常見的成因。這些因素若含有兩個或以上,打呼的機率便會再提高。 打呼嚴重不處理 恐增心腦血管疾病等風險 洪暐傑醫師表示,打呼確實有可能是因為疾病而起,如鼻塞、過敏,不過大多都是因為生活習慣影響所致,但若放任不管,就有可能衍伸出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打呼對人體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呼吸道暢通,其狀況較為嚴重時便可能真的完全堵住呼吸道,也就會出現人們常聽到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其打呼並非絕對關係,可說是打呼較嚴重時所進展的情況。當呼吸道在睡眠時受阻,或甚至真的堵住無法呼吸後,身體的反應機制會直接喚醒人體,雖然窒息而死的比例較低,但睡眠時全身所有系統也皆在休息階段,心跳也會合理的減緩,長期這般突然被急速喚醒、身體無法確實的進入休息的「保養狀態」情況下,健康自然容易出狀況,最常見直接影響的就是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各種代謝疾病比例都可能增高,不可避免的體力、精神狀況也會大受影響。 不尋常高血壓 應合理懷疑睡眠呼吸中止症 上述情況不論是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都有可能發生,後者的機會、嚴重程度又會再更高。因此醫師也呼籲,若長期有不明高血壓或血壓無法控制者,應合理懷疑是否為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影響,特別是20歲之前或50歲之後才出現的高血壓。 我有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嗎?醫:錄音有助觀察及診斷 若要知道自己是否會打呼、自己打呼的情況,洪暐傑醫師建議,除了多留意枕邊人、家人、室友等開玩笑或抱怨打呼,也可以在睡覺時開啟錄音機或手機APP的錄音筆,如此便有助觀察睡覺時打呼的情況,也有利就診時提供給醫師參考,這樣的方法即便是自己一個人住也可以使用。手機的APP因為多數會有音量波紋可以查看,又會比一般錄音機來得更加方便了解狀況,是較為推薦的選項。 洪暐傑醫師也提醒,不論是自己或家人發現較不尋常的打呼聲、呼吸節奏,應特別留意。睡眠呼吸中止症初步辨別相當容易,患者因呼吸受阻,常常會有打呼或呼氣突然完全停止,過些許時間又發出類似終於吸到空氣的節奏。這一點可多加觀察。 防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教6招有助改善 改善打呼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最主要的自然便是先避開相關風險因子,如前述所提到的抽菸、喝酒等。若有鼻塞或是鼻、咽、喉結構異常也應積極治療,有肥胖問題者則應妥善的減重。除此之外,正躺容易使得軟顎、舌頭、會厭三處下墜堵住呼吸道,應此睡覺時可改為側睡為佳,若要正睡,可以將頭部稍微往上仰,形成類似CPR的壓額提下巴的狀態,便有利呼吸道暢通。 治療打呼、呼吸中止症 可尋求家醫科等協助 在尋求醫師治療方面,洪暐傑醫師表示,不少科別都有做相關檢查及治療,包括神經科、耳鼻喉科等,不過若不確定成因為何,可先至家醫科做初步評估再進行治療或轉診。治療上主要常見以牙套、手術治療、陽壓呼吸器為主,牙套戴上可避免舌頭等處墜落阻塞呼吸道,不過常引起患者睡眠不適。手術治療能改善問題,但復原的時間較長,且風險因素也可能再次復發。陽壓呼吸器可在睡眠時使用,直接改善、維持睡眠時的呼吸狀況。不過是否適合自己因人而異,應和專業醫師進行討論,包括睡眠狀態、生活型態等,詳細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為佳。 《延伸閱讀》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全身,打鼾合併3大症狀盡早檢查! .睡不好傷大腦記憶差?簡單方法幫助深度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2 新聞.元氣新聞
吃減肥藥不再腹瀉油便 國衛院新奈米技術最快下周技轉
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市面上的減肥藥物有75%皆含有奧利司他Orlistat的脂肪酶抑制劑成分的藥物;然該成分會抑制油脂吸收,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恐會有腹瀉、油便等問題;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最近利用多年研究的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能成功搭配該款藥物解決其副作用;該技術預計下周能完成技轉,將來可直接應用,作為添加在食物的健康食品、或搭配Orlistat的處方新藥。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根據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長時間肥胖恐引發許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些肥胖者不易控制外食的油脂攝取,會經由醫師建議開立含有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來抑制油脂吸收。對此,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履維指出,因為此類藥物以脂肪酶抑制劑Orlistat為主要有效成分,降低進入腸胃道脂肪的降解作用以及體內吸收,促使被抑制無法降解的油脂只得從大腸排出體外,因此導致腹瀉與油便等擾人之副作用。為解決上述副作用,羅履維與研究團隊利用多年研究的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他說,中孔洞奈米矽球是一個150奈米大小的6角形結構,裡面的結構就像隧道入口,可以形成很大的表面積,讓原本在腸胃中不被吸收的液態油脂,進入中孔奈米的「座位」,受到固定後,以固態的形式排出體外。羅履維還說,口服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後,能高比率從體內與糞便一起排出,顯示此材料具有相當的安全應用性,若搭配抗肥胖藥物,將可減緩目前藥物的副作用。羅履維表示,透過8隻使用過Orlistat減肥藥物的小鼠的動物實驗發現,透過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可百分百解決腹瀉等副作用問題;另透過同位素電子儀器追蹤奈米矽球於食入後在體內的分布,進而證實這項材料在食入後也不會有殘留在人體其他區域的疑慮。羅履維表示,由於矽已經是合格的食品添加物,因此將來中孔洞奈米矽球材料,僅是改變結構,因此仍可直接添加於食物,將來若單獨使用,將有潛力申請成為健康食品;另外,也可搭配市售含有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物,成為新的減肥藥物處方用藥,他認為,這類藥物具有許多相對的市場優勢,預期可擴大原市場占有率、規模及領先優勢。羅履維表示,有興趣的廠商可於3月2日前提交計畫書至國衛院,經審核後洽談技轉,預計最快於明年第3、4季能展開人體臨床試驗。然Orlistat減肥藥物不是人人能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提醒,Orlistat是處方用藥,目前醫師僅會針對有符合醫學上過重或肥胖定義者開立此處方藥,建議一般民眾不要使用。
-
2021-02-18 科別.婦科
更年期婦女易泌尿道感染 醫護:應加強私密處衛生清潔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日前一名67歲婦女前來就醫,自述時常下腹疼痛,甚至嚴重時伴隨發燒、血尿的情形,頻率高的時候幾乎每個月就會發作1次,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醫護就提醒,更年期婦女由於體質改變,女性賀爾蒙降低,使私密處黏膜較為乾澀與脆弱,容易造成細菌滋生,進而增加泌尿道感染,因此更應該注意清潔衛生。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護理師呂惠芬就指出,女性的尿道口離陰道及肛門相當近,平均約只有3公分距離,所以容易在如廁後清潔不當或經由性行為,容易把陰道或肛門附近的細菌帶進尿道,也因此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常見的泌尿道感染原因除了有每天飲水量不足、長時間憋尿,或是性行為等,都是造成感染的可能,尤其最常見的是有些女性在如廁後,因擦拭方向誤將陰道或肛門裡的細菌帶進尿道,進而引起尿道發炎感染,也有女性是更年期過後,女性賀爾蒙降低,使得尿道黏膜較為乾澀與脆弱,一滋生細菌就容易反覆感染。呂惠芬就建議,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的水,定時排尿且如廁後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清潔,即由前向後擦拭,同時避免穿過緊的褲子,以免通風不良,造成細菌滋生,在性行為前也要注意雙方清潔,也可以依照醫師建議食用特定的保健食品,以預防泌尿道感染的發生。但除了個人衛生清潔,過度濫用抗生素也會破壞腸胃道的菌叢生態,進而降低人體免疫力,她則提醒民眾如果有泌尿道感染,千萬不要自行至藥局買藥服用,以免造成驗尿及細菌培養失準,進而導致醫師在選藥與治療上的困難。
-
2021-02-15 新聞.健康知識+
從補營養到救命 牛全身都是寶
牛年到,人人都期待能「牛」轉乾坤,「扭」轉疫情。談起「牛」,在中、西醫眼中,可說全身都是寶,對人體健康醫藥的貢獻相當多,舉凡牛奶、牛肉、牛黃(牛的膽結石)、牛角、牛心、牛骨等,不僅營養價值高,還可以救人,並製成頂級中藥材,可補氣血、解熱消炎,提升免疫力,改善虛弱的體質。「牛奶及牛肉是人體重要的營養來源。」台安醫院家醫科主任羅佳琳表示,牛奶可以幫助睡眠,牛奶含有色安酸成分具助眠功效,建議早上喝杯牛奶,可讓全天的心情愉快,晚上自然好入眠。牛奶也含有酪蛋白胜肽,具放鬆作用,有廠商將它萃取濃縮,使它變得接近鎮定劑的效果,可以幫助入睡。此外,牛的「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維生素等成分,蛋白質含量高,因此喝初乳可以提升免疫力。許多女性有缺鐵性貧血問題,羅佳琳說,缺鐵從飲食著手改善效果好,建議吃紅肉「牛肉」補鐵及蛋白質,可增強體力、記憶力,讓臉色恢復紅潤。中醫師鄒瑋倫也認為,牛肉可補氣、健脾胃的效果好,喝牛肉湯可以大補元氣,提振中氣,改善虛弱體質。有不少中藥材是取自於牛身上,鄒瑋倫表示,「牛黃」是一種很頂級昂貴的中藥,來自於牛的膽結石,「五寶散」方劑中就含有牛黃成分,對於重症輔助治療、安神、安眠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牛角則是具有解熱消炎作用的中藥。在韓劇中常見到的「牛骨湯」,鄒瑋倫解釋,牛骨含有高蛋白、好油脂,很耐熬煮,營養價值很高,在寒冬中喝牛骨湯,可以儲存能量來禦寒。中式料理牛肉,則會加入適當辛香料,以滷煮方式烹調牛肉,提高牛肉的營養價值。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說,牛心瓣膜可用於心臟瓣膜缺損施行瓣膜置換術的病患身上。
-
2021-02-13 科別.心臟血管
肉乾當零食吃?醫師曝「危險族群」小心血壓狂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即將來臨,家家戶戶慶團圓的同時,常常會有作息不正常、熬夜、進補、暴飲暴食等狀況。76歲顧先生,血壓、血糖、血脂皆高,持續有在醫院長期追蹤三高並規則服藥,三高問題一直控制良好。未料,過年期間血壓就開始變得不穩定,收縮壓時常會飆高到170-180以上,且伴隨頭暈腦脹症狀,在醫師細問下才發現,其常熬夜打牌,加上經常吃肉乾當零嘴,在熬夜隔天後感覺身體虛弱不適,因此,服用親戚贈送之高麗人蔘來精補元氣。血壓升高不穩定 恐與日常行為有關安南醫院家醫科楊惠蘚醫師表示,所謂事出必有因,該名病人的「熬夜」加上「肉乾當零食吃」再加上「高麗人蔘精」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其血壓升高不穩定之原因所在。楊惠蘚說明,高血壓患者更應注意臘肉、醬料、滷製、煙燻食品,醃漬加工品如吃多更不好,會攝取過多鹽分;蔘類食物進補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高血壓的患者更是不能大意,進補前最好諮詢醫師意見,以免血壓越補越高。避免高油、高鹽、高糖與高熱量 增加腎臟負擔有三高的人須避免攝取過多高油脂、高鹽、高糖與高熱量食物。現代人團圓時常會吃火鍋,而火鍋湯底內往往含有大量鹽分、油脂及普林,高血壓、痛風及腎臟病患者,如吃太多可能會導致血壓上升、痛風發作及增加腎臟負擔機會。楊惠蘚建議,最健康湯底應以蔬菜熬製,吃火鍋時應先多吃蔬菜,一來增加飽足感避免吃下過多肉類火鍋料,二來增加纖維攝取以維持腸道健康。高血壓切勿熬夜 恐使血壓飆升除此之外,新年期間大家團圓聊天打牌在所難免,但建議可坐每1小時後就起身活動筋骨以免腰痠背痛,而維持一周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活動或運動可減少過年後體重增加機率;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切忌勿熬夜,否則恐讓血壓一直飆高。延伸閱讀: ·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 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吃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走出診間 看見需要 社區醫療打造台灣的溫柔堡壘
落實分級醫療,「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邁入第18年,已有900多個社區醫療群深入全台各區,參與診所數與醫師數占比超過30%,收案人數預估今年可破600萬人次,這些基礎不但是這一波新冠肺炎守住社區的關鍵,走出診所的醫師們把專業關懷送到病人家裡,替台灣醫療打造出溫柔堡壘。社區醫療群三階段,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早期,大部分醫師都沒辦法了解,為甚麼要離開診所去社區關心這麼多事情?」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表示,台灣醫師長期訓練重視專科醫療,鮮少理解,器官其實是長在「人」身上、人是長在家庭、家庭依附社區。自從健保開始推動分級醫療,基層診所動起來,才開始有家庭醫學、社區醫學領域,也才讓醫學院訓練思維、生態慢慢轉變。所謂「社區醫療群」,是指民國92年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由同一地區五家以上基層診所與合作醫院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希望透過在地群體力量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第一階段:解決偏鄉無醫狀態邱泰源表示,先進國家發展社區醫療過程,大多是因為擔心醫療走到專科時,沒辦法以人為本來進行整體照顧,而台灣第一波社區醫療革命在民國72年。當時,衛生署試辦「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希望解決偏鄉地區無醫狀態提高醫療可近性,邱泰源就是在民國77年被台大派去金山,擔任群醫中心主任。第二階段:921地震深入鹿谷救災第二階段是民國88年的921大地震,邱泰源回憶,當時「路都斷了」,台大醫學院教授謝博生早有推動社區醫療念頭,投入家醫科的邱泰源就帶著台大團隊進入南投竹山鹿谷協助救災。後來又透過教學幫助當地建立社區醫療,持續三年共去了近兩百次,沒想到這樣的經驗累積,成了日後推動社區醫療群的重要歷練,竹山鹿谷也成為健保署推動社區醫療群制度的原型濫觴。第三階段:SARS防疫工作帶進社區民國92年爆發SARS,可說是社區醫療群在台灣第三階段的功能擴大。邱泰源說,這些深入基層的醫師與當地民眾連結深,把防疫帶到社區落實起來更快,藉著分級分工,診所可以先擋住第一線病患,又有後送醫學中心做後盾,大大打破醫學中心與診所之間的競合藩籬。而散布在各地的社區醫療群也依據當地生活型態各有特色,「北有北投、南有岡山」,有些還加強自殺防治、家暴防治與當地衛生局共建社區安全網。走出診間30年,至今仍為防疫第一線把關。邱泰源口中的「北有北投」,指的是開業耳鼻喉科醫師洪德仁,30多年前他就走出診間,並在2004年透過「厝邊好醫師聯誼會」替北投社區醫療群奠定基礎,先後與振興醫院、北榮合作,至今已有61位社區醫師加入,共照顧4萬8731位在地民眾健康。洪德仁分享,2020年農曆年後,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開始緊張,一位20多歲年輕人不舒服發燒來到診所就醫,他一看有山東旅遊史,馬上向1922通報,立刻後送合作醫院讓疫調、轉診同時並行,為台灣防疫做好第一線把關。後來也有一位居家隔離的天母民眾,因眩暈先通報衛生局,經評估後聯繫洪德仁以「通信醫療」問診判定為梅尼爾氏症,再請對方的家人拿健保卡到診所領藥,讓居隔者也能獲得醫療服務,減輕現場就醫負擔。社區醫療應擴大到健康促進,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洪德仁認為,台灣社區醫療不該只是醫療這麼單純的層次,若要走長走遠,應把健康照護擴大到健康促進,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目標。自己也是北投人的洪德仁,對這片生長地的古蹟、文化保存相當關心。至今,他帶領團隊陸續參與過北投藝術節、推廣社區大學、農民市集、發起公共論壇、推動樂齡學堂,透過行動與當地居民產生健康生活的各種連結,賦予社區醫療全新更廣大的定義。
-
2021-02-04 養生.聰明飲食
飲料選半糖或微糖?營養師:少算一事熱量照爆表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文∕陳大樂手搖飲「喝」出500億商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外送服務蓬勃發展,手搖店營業額平均逐年成長8.9%,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更估計,光是手搖飲,就為台灣帶來500億的龐大商機。喝半糖、微糖飲料,糖量照樣暴表台灣人真的很愛喝手搖飲,為了健康、怕胖,許多人會選擇半糖、少糖或微糖來減低熱量攝取。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選擇較少糖的飲料,的確能夠降低熱量的攝取;不過別忘了,所謂的全糖、少糖、半糖及微糖,是指額外加到手搖杯的含糖料,可不包含液體本身及配料的熱量。舉例來說,假使你因為怕胖,點了「半糖」的大杯珍奶,換算下來,你大概吃進了30克的糖,以及4茶匙的沙拉油(因為奶茶含有奶精,屬於油脂類),再加上黑糖珍珠,可能吃進將近500大卡,直逼一個便當的卡路里。也就是說,若你今天吃了一個便當,又搭配一杯半糖珍奶,熱量會直接突破1000大卡,肥胖與贅肉就是這樣來的。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因為選了減糖飲料,以為可以多喝幾杯,忽略飲料及配料的原有的熱量,反而適得其反。 市售700c.c.手搖飲甜度含糖量 甜度 含糖量(克) 熱量(大卡) 相當於方糖數 全糖 60 240 15 少糖 50 200 10 半糖 30 120 6 微糖 15 60 3 無糖 - - - 每天攝取糖份少於5顆方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糖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若以男性成人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換算下來,一天不得吃超過50公克的糖(一般市售方糖每顆大約5公克,約10顆方糖的量),這也是目前臺灣衛福部建議的上限;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減半至總熱量的5%以下更理想,即不超過25公克(約5顆方糖)。為什麼要少吃糖?糖對身體的6大危害喝飲料在所難免,許多無糖茶飲對身體甚至有一定的好處;可是若你喝的是含糖飲料,可要注意了。眾多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蛀牙、心血管疾病等危害;近來研究更指出,特別是經常使用在手搖飲的高果糖糖漿,攝取過量的危害比一般精緻糖更劇烈。1、提高三酸甘油酯 陳詩婷解釋,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葡糖糖,很容易會直接經由肝臟儲存為脂肪,快速引發一連串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阻抗等反應;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大於50公克的果糖分子,餐後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會明顯上升。2、肥胖及脂肪肝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思考,攝取果糖對肝臟的危害,跟肝臟處理酒精的程序一樣,會提高脂肪肝發生的機率。這是因為果糖在消化過程中不受到能量的調控,很容易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是內臟脂肪,跟果糖及醣類攝取過量有很明顯的正相關。3、代謝症候群一項研究測試,人體在喝下純果糖與純葡萄糖之後,身體的生化反應會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喝下葡萄糖的受試者,飽足感會上升,而喝下純果糖的人,則沒有明顯的飽足感;換言之,經常攝取果糖的人,因為身體缺乏飽足指令,容易攝取過量的果糖,而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被代謝,可能造成代謝的紊亂,容易引起一連串的血壓飆升、血脂上升等代謝症候群。4、尿酸飆升,引起痛風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快速消耗身體的ATP(身體的能量形式),因而造成細胞的尿酸濃度上升,造成高尿酸、痛風的問題。5、心血管疾病血液和組織的糖太多,很容易與體內的蛋白質、脂質等物質生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被氧化,造成身體大範圍的血管發炎及傷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愛吃糖,提早失智流行病學發現,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平常人高,這是因為葡萄糖及其代謝產物會黏在人體的蛋白質上,破壞我們的腦細胞(如同上述所說的糖化作用),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正常的生化反應;若大腦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週圍,除了使細胞逐漸死亡,也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垮掉,而走入失智。健康喝手搖飲,你可以這樣做首選飲料當然是「白開水」,因為水分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等好處,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不過,若民眾短時間難以戒掉喝甜飲的習慣,這裡有幾個健康喝手搖飲的技巧,不妨參考。1、選擇微糖、不要加料針對短時間無法養成避免喝糖飲的族群來說,儘量選擇糖分最低的微糖飲料,另外,儘量不要加料,常見熱量較高的配料,如珍珠、布丁、椰果、蒟蒻、養樂多,另外,還有用蜜汁熬煮的紅豆、芋頭、地瓜等主食類,熱量也很高。2、拿鐵比奶茶好一般奶茶多由奶精或奶油調配而成,奶精及奶油的本身是油脂,若再加上淋進去的糖分,熱量恐會爆表。建議大家若想喝奶茶或珍奶,可以鮮奶製成的無糖的珍珠鮮奶茶(珍珠+低脂鮮奶+無糖綠茶或紅茶等)取代,熱量大約只有170大卡,不僅可藉由新鮮牛奶補充鈣質,還可減少油脂的攝取。3、選擇去冰或少冰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度的敏感度,越冰越不容易感覺到甜。4、回歸原味儘量選擇喝原食物的手搖飲,減少色素或香料的攝取。譬如無糖的芋頭牛奶、木瓜牛奶等,或者以無糖豆漿為基底的飲料,利用燕麥奶打成的無糖飲料也很適合。5、改點無糖茶飲無糖茶類,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都是很好的飲料,其熱量幾乎逼近於零,而且綠茶還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延伸閱讀: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 6個糖對身體的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