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家醫科
共找到
587
筆 文章
-
-
2021-09-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AZ狂吞5顆止痛藥仍止不住 女醫揭2大錯誤
台灣截止目前為止,疫苗累計接種已逾1,200萬劑。其中施打AZ(AstraZeneca)疫苗的為最大宗,迄今已接種逾796萬劑。關於為避免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而被熱議的止痛藥,醫師許書華在節目中提醒民眾,止痛藥必須使用得當才能發揮效果,否則非但不能止痛,恐怕還因此傷了身體不自知。一名女子反映施打AZ疫苗第一劑後,連續吃了5顆普拿疼卻仍止不住。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認為,可能是這兩大關鍵環節出錯,才導致止痛無效。站在第一線為民眾施打疫苗的她,呼籲大家施打疫苗如何正確使用普拿疼等止痛藥的服用方式。許書華醫師於節目《家有許事》表示,止痛藥不必在接種前服用,而是要把握最佳黃金時期:施打後一小時內服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一旦副作用開始出現再服止痛藥,藥效會由原來的八成降至三成。因施打疫苗服用止痛藥,在劑量和服用間隔上也需注意,才能正確使用藥量。止痛藥可間隔約8小時服用1至2顆、24小時內請勿超過六顆,才不會傷身。以325毫克的普拿疼為例,1次服用1至2顆,每4至6小時服用1次,最大安全的一日劑量為8顆,在24小時內請勿超過12顆(約3900毫克)。若是500毫克劑量的普拿疼,1次可服用1至2顆,每4至6小時服用1次,最大的安全日劑量為6顆,24小時內勿超過8顆(約4000毫克)。650毫克的1次可服用1或2顆,每8小時服用1次,最大安全日劑量為4顆,24小時內不要超過6顆(3900毫克)。許書華並解釋止痛藥的「3B」:第一,By the ladder (階梯式給予),服用止痛藥時劑量要從輕到重。第二,By the mouth(口服方式),若可口服,盡量口服。第三,By the clock (按時服用),不要痛了才服用,要按時服用,對整體止痛品質比較好。
-
2021-09-11 新聞.杏林.診間
讓醫療與教育平等!陳宥達,展臂接住遲緩兒
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年紀,就讀醫學系,更將展開世人眼中的黃金人生。一位大三的醫學生卻在此時罹患甲狀腺癌,他曾經恐懼、曾經埋怨,最後勇敢走出陰霾,決心把握生命為偏鄉奉獻,搶救無數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弱勢家庭點亮希望的燈。他是陳宥達,北醫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今年33歲,投入公益多年,創辦展臂閱讀協會,募集上萬本童書,帶領醫護、學生和志工,深入全台偏鄉設立據點,在診間建立親子共讀模式。鄉下小男孩的熱情助人最樂「親子共讀就是醫師的處方箋,向家長和醫護人員推廣嬰幼兒閱讀,帶著孩子一起說故事、聽故事,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語言和腦部發展。」一談起親子共讀,陳宥達年輕的臉上,有著滿滿的誠摯與熱切。他說,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的比例約為6%至8%,但在台灣偏鄉,因為經濟落後、隔代教養和缺乏刺激等因素,幼兒疑似發展遲緩的比例高達20%以上,70%的家庭不曾有過親子共讀,47%沒有童書,因此他希望在最需要的地方撒下閱讀的種子,讓醫護成為閱讀的推手,突破偏鄉家庭的教養困境。這樣的宏願,來自陳宥達骨子裡的熱情。他出生在彰化田尾,從小就是街坊鄰居眼中熱心活潑的小男孩,在人情味濃郁的鄉間,哪個同學朋友家裡有事要忙,他一定會出現在現場,當起義工小幫手。「我常常到處去鄰居家做家庭代工,還幫同學家賣過章魚燒,我一直喜歡那種幫忙別人的感覺,看到別人有了成果、露出了笑容,是我最開心的事…」回想童年,陳宥達的語氣依然像個小男孩。上了高中,他開始用功唸書,心裡隱隱有個念頭─幫助更多人,19歲的夏天,考進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一面當新鮮人,一面兼家教存錢,只為實現下一個心願─參加醫療志工團前進非洲。一年多後,陳宥達存夠八萬元,跟隨醫療公益組織台灣路竹會到了馬達加斯加。在馬達加斯加的窮鄉僻壤裡,他看到當地居民因為療資源不足,即使只是跌倒擦傷等小傷口,卻因為感染,進而引發難以收拾的的破傷風甚至敗血症。陳宥達最難忘有一回,幫一個非洲小孩進行頭部傷口清創,竟然必須先清掉他傷口上的一群蒼蠅,再洗去層層污垢,才能展開治療,而受傷的小孩緊抿著嘴不哭不閙,彷彿這樣的傷口早已是生命中的必然。當時大二的陳宥達心裡很痛、很震憾,「我一直問自己,還可以再多做點什麼?」兩周的非洲之旅結束後,他下定決心,這一生,從習醫到行醫,一定要幫助更多在困境中的人們。罹癌教會我把握生命做想做的事回台後不久,命運卻給了陳宥達一個考驗,他罹患甲狀腺癌,整整幾個月驚疑懼怖,最後他想起那個非洲的孩子,發現自己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台灣已是莫大的幸運,一顆心平靜下來後更深思,人的生命有限,一定要把握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接下來,他兩度開刀並接受放療,一面繼續學業,也不放棄行醫助人的心念,直到一天,他看到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多年前的一段話:「台北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去花蓮很遠…。」短短十多個字,重重敲擊陳宥達的心,想起自己曾去過非洲當義工,也去過北醫大在美國、日本的姐妹校交流學習,卻從沒想過去花蓮,沒想過腳下的這方島嶼,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不必到天涯海角,莒光號到得了的地方,就有無數雙眼期盼著。」陳宥達在心中告訴自己,他許下承諾,留在台灣,把服務的腳步走進偏鄉。就讀醫學院的最後一年,陳宥達因復發治療而需休學,因此決定走不一樣的路,參加北醫教授張耀懋發起、聯合醫學基金會舉辦的「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前進高雄的那瑪夏地區。偏鄉診間裡的童書孩子的眼睛亮了那瑪夏境內主要是原住民部落,陳宥達發現多數小孩有語言遲緩的現象,許多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說有限的單字,而他不想只做旁觀者,也不想只當個蜻蜓點水般的短期駐點醫生,於是他把駐點時間從一個月延長為半年,更開始設法尋求解方。他積極蒐尋文獻,發現2014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發表推廣「兒童早期素養提升」的文獻,美國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ROR)」更發起診間親子共讀模式,預防幼兒發展遲緩的效果卓著。於是陳宥達全力推動ROR走入那瑪夏社區,讓兒童早期素養與兒科醫療照護結合。他先製作衛教單,說服衛生所,在診間設置友善閱讀空間,提供童書,協助家長帶著孩子共讀。他還教家長們:「不是只說書裡的故事給孩子聽,而是要用童書和孩子對話,」醫師也同時可在共讀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發展評估。(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關節發炎、疼痛是生活上常見的問題,許多人上了年紀會愈加明顯,不過未必如多數人所想的和退化有關,也多的是年紀輕輕就出現。 關節炎種類繁多,常見包括了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應對?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一一解析。 退化性關節炎:隨時間漸漸加劇的疼痛! 盧泰潤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和退化有關,常見出現於中老年族群,不過不論年齡都有可能因為肥胖、O型腿、X型腿使得關節不當使用、使用過度、關節負荷過大等,使得關節軟骨受損、進一步導致發炎。而像是長期不動的上班族、低頭族也可能使得關節退化,是個動太多或動太少都有可能形成的問題。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除了關節疼痛外,也常見短時間關節僵硬的情況,特別是在長時間不動並恢復動作後,如起床的時候,過一會便消緩。另外患部也常會出現如折手指「喀喀」的骨擦音。症狀主要出現於容易使用過度的手部,以及主要承受身體整體重量的髖部、膝蓋等處。這些症狀初期較不明顯,但隨著時間可能逐漸增強,甚至就連休息不動時也會痛。 痛風性關節炎:突如其來的紅腫熱痛! 關於痛風性關節炎,盧泰潤醫師指出,台灣是痛風體質比例最高的國家,男性多於女性,女性也會發生,主要和飲食不當有關,包括了普林含量較高的海鮮、紅肉,又或者啤酒、手搖飲等果糖含量較高、容易影響尿酸排出等食物攝取過量所致,而肥胖也會因為會影響代謝功能,間接影起痛風。 痛風性關節炎有別於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往往來得突然,走得也快,因此得名。發生的位置大多集中於單一的關節,特別容易出現於手指及腳趾,尤其以拇趾最為常見。患者不單單會感覺到疼痛,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的情況,而若患者未妥善處理,若出現痛風石,很有可能造成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留意兩側同時的關節痛!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風險因子主要為遺傳、家族史,特別常見出現於中年族群,當中又以女性更為常見。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雖和遺傳有關,但未必年幼就會出現,不少患者是小時沒事,中年時才出現,需多留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前述兩種關節炎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症狀常見出現於末梢小關節,如手掌關節,且也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較特別的是會成雙成對的出現,例如身體左右兩側的手長關節一起出現疼痛,就可以合理的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作祟。另外也會有關節僵硬的情況,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的是時間較長,患者往往一到兩小時過症狀還沒消退。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沒有妥善治療,免疫系統可能攻擊到身體各處,如侵略眼部引起鞏膜炎、入侵腎臟引起腎炎、攻擊心臟引起心肌炎等。 關節炎治療方式各不同 改善問題應先經醫師診斷! 在治療上及保養上,退化性關節炎不動會使得情況惡化加速,建議適度的活動,但也避免不當或過度運動,可以熱敷患處改善不適,日常也應留意體重控制,減輕關節負擔。治療上多以消炎、止痛藥物為主,或是關節內注射類固醇、玻尿酸,若藥物無效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除了應避免前述海鮮、紅肉、啤酒、手搖飲、肥胖等風險因子外,平常也要多補充水分或是補充維生素C,促進尿酸代謝。治療方面一樣以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為主,視情況可使用秋水仙素等藥物,若反覆發作則考慮急性期過後接續使用降尿酸藥物,以避免痛風石形成。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自體免疫疾病,除了消炎、止痛的藥物外,更進階的治療方式也包括了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改善自體免疫狀況,從根本改善。配合醫師的指示、遵照醫囑,可與疾病共存,改善生活品質,但萬不可自行中斷服藥,以免情況惡化。 盧泰潤醫師提醒,不論是何種關節炎,雖然對民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疼痛等生活上的不適,但保養和治療的方式各有所不同,且除了不適以外,各關節炎久不治療也都會使得情況加劇或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建議若有發現關節不適,當下可初步了解自身情況,治療、改善還是應由醫師診斷,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從根本改善為佳。 《延伸閱讀》 .沒吃海鮮也會痛風?醫指常見5地雷,手搖飲也在其中! .常關節疼痛或喀喀響?醫:3症狀留意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揭「Delta恐怖特點」症狀像感冒難區分:3族群特別小心
長榮航空三名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一名機師兒子也確診,指揮中心昨公布基因定序結果,四人皆感染到Delta變異株,由於Delta傳染力極強,讓人感到更加憂心,對此家醫科女醫師陳欣湄也分析「Delta病毒恐怖4大特點」,與傳統新冠肺炎症狀不同,也和一般感冒難以區別,且有「年輕、男性、幼童化」的趨勢,要特別小心。陳欣湄在節目「健康2.0」提到,國際的疫情和台灣是反方向的發展,譬如中國、日本、東南亞國家,現在疫情都是大爆發的階段,目前的第四波高峰幾乎都是「Delta變異株」,Delta有四大特點,首先傳染力比傳統的Alpha變異株快40-60%,傳染的R0值(在所有人都無免疫力下,一人傳染給其他人的案例數)在2-3左右。如果是Alpha變異株的情況下,疫苗覆蓋率到6成5-7成差不多,但如果是Delta變異株的話,R0值高到6-8,疫苗覆蓋率要提升到8成5-9成,等於10個人裡面大概要有9個人打過疫苗。Alpha變異株的症狀,像是發燒、嗅覺喪失、會喘等等,然而Delta病毒症狀大洗牌,出現了「二痛一水」,分別是頭痛、喉嚨痛、流鼻水,症狀跟感冒非常像,難以區別,Delta的喉嚨痛會來得特別明顯,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就要多加留意。之前的Covid-19容易感染族群通常會在年長者,但Delta病毒有年輕、男性、幼童化的趨勢,在年輕人的呼吸道病毒複製跟生長速度自然比較快,甚至有觀察以5-12歲來說,Delta病毒感染率多了3倍,12-17歲感染率高達9倍,等於在年輕人和幼童族群感染率大提升,因為還沒施打疫苗,讓家長很擔心。另外第四點,Delta病毒很恐怖,但是如果有接種疫苗後,還是不至於到重症或威脅生命,但還是有可能會感染,但症狀就是較輕微,因此也呼籲如果有疫苗就快去打,因為這是目前新冠肺炎中最主要的一件事。
-
2021-09-0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打了疫苗仍確診?防範Delta 必知突破性感染6要點
國內五天內出現三名機師確診,三人皆是接種完兩劑AZ疫苗滿14天,仍發生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案例。突破性感染讓台灣再次感受新冠病毒的威脅,特別是國際間大流行的Delta變異株,傳播力與其他變異株相比更強。什麼是「突破性感染」?以下整理6個重點。Q1:什麼是突破性感染?A:完整接種疫苗滿14天卻確診,稱為突破性感染。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定義,針對BNT、莫德納、AZ疫苗接種兩劑、嬌生疫苗接種一劑,至少滿14天,仍發生感染事件,屬於突破性感染。Q2:發生突破性感染,是因為疫苗不夠好嗎?A: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玉成指出,所有的疫苗防護力都沒辦法做到百分百,疫苗施打目的,最好不要發生感染,其次是感染後無症狀或輕症,避免重症及死亡。不能因為突破性感染就否定疫苗的效果。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說,BNT疫苗打完兩劑的保護力達90%,AZ疫苗也有70%,但剩下10%至30%的人仍可能感染,但兩種疫苗防止重症及死亡效果可達90%,接種仍是利大於弊。Q3:突破性感染發生,是因為Delta變異株太強?A:張皓翔表示,主要擔心Delta變異株對於疫苗保護力出現威脅,使保護力下降造成突破性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Delta變異株確實對疫苗反應較弱,與突破性感染也有直接關係。黃玉成說,目前已知疫苗對Beta南非變異株的效果較差。國外報告顯示,無直接證據證實Detla變異株,會讓突破性感染增加。Q4:哪些族群容易出現突破性感染?該怎麼辦?A:「有人體質就是對疫苗反應較差,例如臨床實驗中有人每周抽血觀察,其抗體效價就是比別人低,這類族群就比較容易感染。」黃玉成舉例,一般民眾接種B肝疫苗例,約5至10%接種後沒有產生抗體,新冠疫苗也有類似發現。針對抗體較低的族群,如癌症接受化療的患者,其抗體效價較低,這類族群可能必須提高施打劑量或補打第三劑。Q5:突破性感染患者體內病毒量高嗎?A:黃玉成指出,研究顯示,接種過一劑或二劑疫苗的人確診後,其病毒量跟其他確診者差不多。但臨床觀察發現,打過第一劑疫苗的人,感染後病毒量若降得很快,代表可傳染時間縮短,例如一般確診者可能要花一周時間,Ct值才會從20降至30,接種疫苗者可能只花三天,不只縮短傳染期,也能降低復陽機率。Q6:如何避免突破性感染?A:根據美國CDC建議,即使完整接種疫苗,室內公共場所仍應該要配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不斷呼籲,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與人保持社交距離。
-
2021-09-02 新聞.元氣新聞
東洋備89萬劑流感疫苗 公費對象可於10月1開打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預計10月1日開打,招標採購632萬劑,雖低於去年的644萬劑,但採購量還是高於往年。台灣東洋今日表示,已有89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到貨,最快將在9月20完成檢驗封緘,就能在10月1日供民眾施打。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蔡逸萱醫師表示,今年遇到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施打,仍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獲得足夠保護力。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避免出現搶打潮而分配不均,今年將依對象分階段接種,優先提供醫事人員、65歲以上民眾、機構醫療人員及機構對象; 其次是學齡前幼兒、孕婦、潛在疾病者,第三是其它國中小學生,最後再開放50歲至64歲一般民眾。今年招標採購公費流感疫苗632萬8250劑,共有三款四價流感疫苗,包含國光生技「安定伏」368萬8250劑、賽諾菲「巴斯德」175萬劑、台灣東洋「輔流威適」89萬劑。去年也因加購流感疫苗仍有20萬劑屆效未打,今年仍備齊632萬劑疫苗備戰。對於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撞期」,莊人祥指出,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近期也將參考各國彈性作法,如研擬打了第一劑新冠疫苗之後,間隔七天就能打流感疫苗。醫師提醒,台灣歷年來流感疫情多於11月下旬升溫,並於年底至隔年年初達到高峰,並在農曆春節後趨緩,由於接種疫苗仍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保護力,因此在10月施打流感疫苗較佳,特別是遇到新冠肺炎流行,能減緩流行疾病、住院及死亡率發生,避免醫療量能吃緊。
-
2021-09-01 該看哪科.皮膚
眼皮冒黃斑瘤 多與高血脂有關
一名40多歲女性,眼皮上方有黃色斑塊,原本沒有留意,近期因戴口罩而更明顯,讓她相當困擾,因而就醫治療。新店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秉侖表示,該黃色斑塊是「黃斑瘤」,可透過手術切除,合併眼整形手術,兼顧術後整體外觀。李秉侖指出,黃斑瘤與膽固醇沉積在眼皮、皮下脂肪甚至肌肉層有關,會隨時間擴大,常出現於兩眼上眼皮,可能延伸到內眼角、下眼瞼,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長到直徑1公分。據統計,黃斑瘤好發於40至50歲中年人,以女性居多,一半以上病患合併高血脂症。李秉侖說,出現黃斑瘤多半與體質有關,並不代表高血脂的人就會發生,若病患同時有高血脂,建議諮詢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家醫科等醫師,服用降血脂藥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一旦黃斑瘤長出,仍得透過外科手術處理。李秉侖建議,若黃斑瘤範圍較小,可考慮雷射、化學藥水燒灼等非侵入性治療,若黃斑瘤較大、較凸,可透過切除合併眼整形手術,一方面完整切除黃斑瘤,降低其復發機率,也避免切除後造成眼瞼變形,降低疤痕醜型。李秉侖提醒,黃斑瘤若單純切除,有50%機率會復發,主因是黃斑瘤常長得很深,若沒有徹底清除乾淨,殘留容易復發,若手術仔細清除,復發機率可降至10%。術後可透過冰敷、藥膏簡易護理,當天即可返家,一周後拆線即可。
-
2021-08-31 該看哪科.皮膚
口罩遮不住 女內眼皮「詭異隆起」靠這方法解除
受到疫情影響,民眾外出皆須戴口罩,一名40多歲女性,眼皮上方有黃色斑塊,原本沒有太留意,近期因戴口罩,反而更加明顯,讓她相當困擾,因而前往求診。收治該個案的新店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秉侖表示,該黃色斑塊稱為「黃斑瘤」,大多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並合併眼整型手術,兼顧術後整體外觀。李秉侖指出,黃斑瘤與膽固醇沈積在眼皮、皮下脂肪甚至肌肉層有關係,且會隨時間擴大,常出現於兩眼上眼皮,可能延伸到內眼角、下眼瞼,有些民眾沒有及時處理,甚至長到直徑1公分。根據統計,黃斑瘤好發於40至50歲,並以女性居多,有一半以上病患合併高血脂症。李秉侖說,出現黃斑瘤多半與體質有關,並不代表高血脂的人就會出現。若病患同時有高血脂,會建議諮詢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家醫科等醫師,服用降血脂藥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黃斑瘤一旦長出,不會因為吃降血脂藥物就消失,仍得透過外科手術處理。李秉侖建議,若黃斑瘤範圍較小,可考慮雷射、化學藥水燒灼等非侵入性治療,若黃斑瘤較大、較凸,可透過切除合併眼整型手術,一方面完整切除黃斑瘤,降低其復發機率,也避免切除後造成眼瞼變形,降低疤痕醜型。李秉侖提醒,黃斑瘤若單純切除,有50%機率會復發,主要原因是黃斑瘤常常長的很深,若沒有徹底清除乾淨,殘留就容易復發,若手術仔細清除,復發機率可降至10%。手術採局部麻醉,當天即可返家,術後可透過冰敷、藥膏簡易護理,一周後拆線即可,有眼皮黃斑瘤困擾的民眾,建議找專業整形外科醫師咨詢。
-
2021-08-3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30分鐘內無法入睡就算失眠!醫師開好眠一日清單
● 半夜醒來入睡困難、過早清醒、睡眠不足都是警訊● 當睡眠出了問題,不要過度依賴助眠藥物● 即使前一天晚睡,隔天仍然要在平常時間醒來,保持作息規律躺在床上一小時,還是完全沒睡意;安眠藥劑量愈吃愈重,依然輾轉難眠。現代人的問候語已經從「吃飽了嗎?」變成「昨晚睡得好不好?」根據調查,全台超過200萬人為失眠所苦,不良的睡眠容易誘發各種疾病。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指出,當睡眠出了問題,不要過度依賴助眠藥物,應該重新調整日常作息,幫助身體修復、強化免疫力。WaCare健康促進平台與國健署在疫情期間,提供長者146堂免費線上體適能「全銀運動」,讓大家一起運動更有動力,同時降低罹患慢性病機率。WaCare專家、家醫科醫師余儀呈指出,睡眠是一種修復身體機能的機制,入睡後,大腦開始處理新陳代謝廢物,有助修復受損細胞、加深記憶力。當我們睡不好時,專注力、學習力也跟著下降,長期下來造成精神衰弱、健康亮紅燈。怎麼樣算失眠呢?余儀呈表示,30分鐘內無法入睡、半夜醒來後續入睡困難、過早清醒導致睡眠不足,以上情況若持續一個月以上,就要注意是否罹患了「慢性失眠」。想一夜好眠 床上勿追劇、滑手機長期失眠引發的健康危機不容小覷,藥物雖然能幫助入睡,但吃久了易產生依賴性,建議從生活作息著手,養成固定的生理時鐘,固定時間起床、準時上床睡覺,身體自然會建立最佳運作模式。「即使前一天晚睡了,隔早仍然要在平常時間醒來,才能養成規律的睡眠型態。」余儀呈提醒,平常熬夜睡不好,假日補眠反而愈睡愈累,擾亂的生理時鐘不會因為短期的「補強」馬上恢復。另一個幫助好眠的方式是改掉NG行為,床只用來睡覺跟親密關係,其他看書、追劇、滑手機等都不要在床上進行。3C藍光除了對眼睛的傷害,也會抑制人體分泌褪黑激素,余儀呈強調「千萬不要帶著平板跟手機睡覺,堅守睡前2小時不使用電子產品原則。」睡眠是重要的健康指標,時間到了就進入「勿擾模式」,讓大腦培養睡前情緒,擁有好的睡眠質量。.了解更多線上課程:https://bit.ly/3wG2XZU.加入LINE社群:https://reurl.cc/vq7xlL
-
2021-08-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快篩5大NG行為別犯 核酸檢測、抗原檢測試劑怎麼選?
●居家快篩適合住家或工作點位於確診高風險區●若與確診者足跡重疊,也建議可以居家快篩●接觸疑似確診者,兩周內可5天篩一次疫情逐步緩降,不少企業與機構為維護場域安全,要求出入必須居家快篩。疫情間協助企業篩檢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部分民眾對使用居家快篩試劑仍不了解,他提出常見的5大NG行為,提醒民眾注意,以免傷了荷包又失準。居家快篩常見5大失誤1、操作前必須先清潔雙手:如果雙手未洗乾淨,採檢棒可能被汙染,造成結果失準。2、使用前必須檢查保存期限:居家快篩跟所有日用品一樣,過期的快篩試劑有失去效力的疑慮,結果也無法參考。3、別急著拆封:有人拿到快篩套組後馬上就拆開,陳宥達指出,這不是拆禮物,使用之前再開封,避免試劑過早暴露於環境,影響結果。4、使用時採檢棒應充分浸泡於試管:有人以蜻蜓點水的方式將採檢棒沾入試管,若浸泡不夠久,檢體與緩衝液沒辦法混和,會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5、採檢顯示日期並拍照存證:可將檢驗結果與可顯示日期的物品放在一起拍照,以便後續作為證明使用。各廠牌試劑在操作上有些許不同,陳宥達建議,可先閱讀仿單再進行採檢。採驗後請妥善處理廢棄物,以免造成環境汙染。核酸檢測較準 抗原檢測便宜食藥署目前核准發售的居家快篩試劑有5款,部分民眾不知如何挑選。陳宥達指出,由於鼻腔可採集的病毒量最多,居家快篩試劑都是從鼻腔採檢,主要分為核酸檢測及抗原檢測。核酸檢測優點是偵測靈敏,Ct值小於37就能夠偵測到,且陽性一致率較高,高達97%,但所需費用較高,單組落在新台幣1800元上下,所需採檢時間較長為30分鐘。抗原檢測操作方便,需時較短約15分鐘,但病毒量較多才偵測得到,陽性一致率較低,約90至94%,單價落在單支300至400元間。應該選擇核酸還是抗原快篩?陳宥達說,若染疫風險不高、必須定期快篩,考量成本,建議選擇抗原快篩;若3天內曾與高風險確診者接觸,則建議使用核酸檢測,靈敏度較高,比較不會造成誤判。出現偽陰性、偽陽性怎辦?家用快篩雖然方便,但對於病毒量較少的Ct值較高者、無症狀感染者,或採檢不確實的人,檢測準確度讓人存疑。陳宥達說,若擔心出現偽陰性或偽陽性,建議採撿第一次後,5到7天再做一次快篩。不論是核酸還是抗原快篩,一旦檢出陽性,建議盡快通報各地衛生局,或自行前往相關院所進一步檢測,謹記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
2021-08-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快篩常見五大NG行為 跟著醫師這樣做不會浪費錢
疫情逐步緩降,不少企業與機構為維護場域安全,要求出入必須居家快篩。疫情間協助企業篩檢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部分民眾對使用居家快篩試劑仍不了解,他提出常見的五大NG行為,提醒民眾注意,以免傷了荷包又失準。●居家快篩常見五大失誤一、操作前必須先清潔雙手,陳宥達說,如果雙手未洗乾淨,採檢棒可能被汙染,造成結果失準。二、使用前必須檢查保存期限,居家快篩跟所有日用品一樣,過期的快篩試劑有失去效力的疑慮,結果也無法參考。三、是別急著拆封,有人拿到快篩套組後馬上就拆開,陳宥達指出,這不是拆禮物,使用之前再開封,避免試劑過早暴露於環境,影響結果。四、使用時採檢棒應充分浸泡於試管,有人以蜻蜓點水的方式將棉花沾入試管,若浸泡不夠久,檢體與緩衝液沒辦法混和,會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五、等採檢結果出來,必須擺放日期並拍照存證。陳宥達建議,可將檢驗結果與可顯示日期的物品放在一起拍照,以便後續作為證明使用。另外,各廠牌試劑在操作上有些許不同,陳宥達建議,可先閱讀仿單再進行採檢。採驗後請妥善處理廢棄物,以免造成環境汙染。●核酸檢測、抗原檢測比一比食藥署目前核准發售的居家快篩試劑有五款,部分民眾不知如何挑選。陳宥達指出,由於鼻腔可採集的病毒量最多,居家快篩試劑都是從鼻腔採檢,主要分為核酸檢測及抗原檢測。核酸檢測採用分子增幅技術,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的遺傳物質,優點是偵測靈敏,Ct值小於37就能夠偵測到,且陽性一致率較高,高達97%,但所需費用較高,單組落在新台幣1800元上下,所需採檢時間較長為30分鐘。抗原檢測運用專一結合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像是鑰匙與鎖配對結合的概念,操作方便,需時較短約15分鐘,但病毒量較多才偵測得到,陽性一致率較低,約90至94%,單價落在單支300至400元間。應該選擇核酸還是抗原快篩?陳宥達說,若染疫風險不高、必須定期快篩,考量成本,建議選擇抗原快篩;若3天內曾與高風險確診者接觸,則建議使用核酸檢測,靈敏度較高,比較不會造成誤判。●偽陰性、偽陽性怎麼辦?家用快篩雖然方便,但對於病毒量較少的Ct值較高者、無症狀感染者,或採檢不確實的人,檢測準確度讓人存疑。陳宥達說,若擔心出現偽陰性,建議採撿第一次後,5到7天再做一次快篩。不論是核酸還是抗原快篩,一旦檢出陽性,建議盡快通報各地衛生局,或自行前往相關院所進一步檢測,謹記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指揮中心「居家快篩指引」中也提醒,居家快篩只是作為輔助,若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症狀,應盡快就醫採檢與治療。●疾管署「民眾使用 COVID-19 家用快篩試劑指引」https://www.cdc.gov.tw/File/Get/WFvJFdWmBIShW-dJkkCAaQ
-
2021-08-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幫總統打疫苗被笑「抽到海軍陸戰隊」台大護理師曝最緊張瞬間
蔡英文總統今天一早率先接種高端疫苗,有眼尖網友發現,為總統接種的台大醫院護理師,與三月為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接種的護理師似乎是同一位,台大院方也證實,這名護理師是在台大醫院服務資歷長達25年的代理督導長溫慧敏。溫慧敏晚間受訪表示,對接種疫苗流程非常熟悉,為總統接種也不會特別緊張,這次較令她緊張的是「直播」,開始操作熟悉的標準作業流程後,就不會緊張了。蔡英文總統23日前往「台大醫學院體育館」接種高端疫苗,也表示身體狀況良好,會繼續進行今天的工作。而蔡英文貼出的打疫苗照片也引發熱議,其中一張照片是一名護理師「高舉疫苗」的情景,讓許多網友笑翻,「蔡英文總統手中無籤開始抽籤,海軍陸戰隊!」這次接種前,護理師先將疫苗向媒體展示,是否因上次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遭質疑打假針,所以府方有特別交代?溫慧敏說,公務繁忙下,無暇去琢磨輿論,但工作流程非常清楚。這次施打前,府方並沒有交代要展示疫苗,在標準作業流程中,照慣例將疫苗拿給總統看,總統說「可以給大家看」,她才轉向媒體,將疫苗展示出來。溫慧敏表示,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大家都知道這是總統、上次是院長、部長,為什麼護理師還要拿著健保卡,問他姓名、出生年月日,這些動作不是多餘的嗎?其實這是接種疫苗之前,必須辨識病人無誤的標準流程,不論是總統或一般民眾都一樣。在台大醫院家醫科打疫苗,也會給孩童家長或成年接種者看疫苗、當場拆開包裝,流程都是完全相同的。
-
2021-08-2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哪些人容易出現「突破性感染」?看懂突破性感染7大重點
打了新冠疫苗就不會感染?全球各地都有「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病例,若完整接種兩劑疫苗滿十四天仍然確診,稱為「突破性感染」。全台嚴防Delta變異株,國內民眾苦等第二劑疫苗,是否增加「突破性感染」的風險?「突破性感染」有沒有辦法預防?元氣網整理目前對「突破性感染」的相關研究,提供七個重點提供參考。Q1:什麼是突破性感染?那一個疫苗品牌最常見?廣義來說,曾經施打疫苗卻發生確診,稱為「突破性感染」,根據美國CDC定義,針對BNT、莫德納、AZ疫苗接種二劑至少滿14日,仍發生感染事件,屬於突破性感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國內以施打二劑疫苗滿14日後仍確診,即屬於突破性感染。近期台電大樓確診女員工一度被認為是突破性感染,但她接種兩劑莫德納未滿14日確診,並不算突破性感染案例。指揮中心於8月18日公布,國內有9例打了AZ疫苗第二劑滿14日仍發生感染的案例。至於境外移入的例突破性感染病例,至8月21日累計19例,其中打BNT疫苗8例、AZ疫苗5例,嬌生和莫德納疫苗各3例。Q2:發生突破性感染,是因為疫苗不夠好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玉成指出,「所有的疫苗都沒辦法做到百分百,最好的新冠疫苗可達9成以上就已經非常很優秀。」他強調,「疫苗施打的目的有很多種,最好就是都不要有感染、次好就是感染後無症狀或輕症、再其次就是避開重症及死亡。」不能因為突破性感染就全盤否定疫苗效果。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也表示,疫苗並非百分之百,舉例來說,BNT疫苗打完兩劑後的保護力達90%,AZ疫苗也有70%,但剩下10%至30%的人仍可能感染,但兩種疫苗防止重症及死亡效果可達90%,接種仍是利大於弊。Q3:突破性感染發生,是因為Delta變異株太強?張皓翔表示,主要擔心Delta變異株對於疫苗保護力出現威脅,使保護力從九成掉到八成或六成,進一步造成突破性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0日公布12例境外移入個案,皆感染Delta變異株,且有3例為突破性感染,他表示,Delta變異株確實對疫苗反應較弱,與突破性感染也有直接關係。黃玉成則指出,目前已知疫苗對Beta南非變異株的效果較差,但該病毒並非為國際主流變異株,感染人數不及Delta。國外報告顯示,並無直接證據證實Detla變異株會讓突破性感染增加,若要證實某變異株與突破性感染有關,必須進一步釐清確診日期、接種疫苗日期,並與符合突破性感染者一一基因定序,有其困難度。Q4:哪些族群容易出現突破性感染?該怎麼辦?「有人因為因或體質就是對疫苗反應較差,例如臨床實驗中有人每周抽血觀察,其抗體效價就是比別人低,這一類族群就比較容易感染。」黃玉成舉例,以一般民眾接種B肝疫苗例,約有5至10%接種後沒有產生抗體,新冠疫苗也同樣類似的發現。針對抗體較低的族群,如因癌症需要化療者,其抗體效價也比常人低,這一類族群可能也要提高施打劑量或補打第三劑。Q5:相較未接種疫苗的確診者,突破性感染患者的病毒感染力較低還是較高?黃玉成指出,研究顯示,接種過一劑或二劑疫苗的人確診後,其病毒量跟其它確診者差不多。但臨床觀察發現,打過第一劑疫苗的人,感染後病毒量若降得很快,代表可傳染時間縮短,例如一般確診者可能要花一周時間,Ct值才會從20降至30,接種疫苗者可能只花三天,不只縮短傳染期,也能降低復陽機率,但這需要更多醫學數據及報告佐證。Q6:降級後突破性感染是否增加?如何避免?黃玉成指出,突破性感染的前提是感染者有打過疫苗,國內外降級後,隨著疫苗覆蓋率上升,突破性感染人數也增加。「如果疫苗保護力是95%,有5%人仍會感染,隨著接種人數變多,突破性感染人數也增加。」但美國突破性感染比率不到萬分之一,並不算高。國外疫情趨緩而解封,打疫苗的人也變多,看似「突破性感染」人數增加,但與疫情警戒降級無關。張皓翔表示,民眾打了疫苗後,自然希望回歸正常生活,若能做好更嚴謹的NPI(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如戴口罩、社交距離等,自然能降低感染的機會,突破性感染機率也會降低。但他強調,即便有零星突破性感染,「但打了疫苗後,減少重症死亡率,醫療量能可以負荷,對於疫情控制就相對樂觀。」Q7:還有哪些問題也會導致突破性感染?黃玉成指出,疫苗若保存不當,冷鏈運送不佳,造成疫苗效力降低,也可能進而造成突破性感染。他舉例,mRNA疫苗需要低溫保存,BNT疫苗要在-70度,莫德納也需要在-20度,AZ則2至8度即可。各國施打疫苗時,對於運送、保存、解凍、配送等過程,仍須嚴格把關。
-
2021-08-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旋地轉還是頭重腳輕?耳鼻喉科醫教你分辨頭暈或眩暈
臨床上常見不少患者深受眩暈所苦,有些患者來到診間時自述:「醫師,我頭暈,走路不穩、搖搖晃晃」,又或者「我前陣子起床時,看到天花板會旋轉」,同樣都感覺「暈」,你分得清是「頭暈」還是「眩暈」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可從感覺上簡單分辨,頭暈就像是在船上搖晃,頭重腳輕;眩暈則是眼前的物體會有旋轉感,而且容易反覆發作。通常只要對症治療、遵照醫囑,都能獲得改善。年輕時為了考試挑燈夜戰,即使2、3天不睡覺也能挺過去;到了中壯年,處於高壓工作狀態,如果熬夜趕報告,副交感神經受到不當抑制或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就容易引發眩暈,通常以過勞、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容易生氣等特性的族群罹患率較高。眩暈分2類 中樞神經性疾病恐致中風李宏信醫師進一步分析,眩暈可概分為「中樞神經性疾病」和「周邊神經性疾病」2大類,前者主要是以腦部疾病為主,人體供給腦部血液的動脈系統有2個,頸動脈負責供應大腦血液,椎基底動脈則負責供應小腦與腦幹血液,若頸動脈狹窄可能有中風之虞,但未必會暈;不過若是出現眩暈現象,則有引發中風的可能。至於「周邊神經性眩暈」,通常是由內耳不適所引起,為前庭系統傳到腦部的過程發生異狀,當聲音傳到蝸牛體後能夠判斷高低音、大小聲,三半規管能製造出方向及速度感,若因內耳老化、血管不通、吃過鹹,淋巴液過多、導致積水,只要頭稍微轉動,就可能覺得搖晃感嚴重。耳石脫落 眩暈情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耳石脫落也是可能造成眩暈的情況之一,李宏信醫師解釋,前庭神經下方有個圓形物體如同鐘擺一般,三半規管和前庭前方也有個很小的石頭,若掉落、跑動就會刺激神經,導致眩暈。李宏信醫師指出,造成耳石脫落症的原因多以頭部遭到重擊,以及隨著年紀老化沾黏性不佳所致。透過正確耳石復位術多數都能好轉,但因為執行過程有風險,有引發急性眩暈的可能,合併盜汗、心悸現象,建議應在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指示操作下,比較安全。此外,若眩暈反覆發作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則可能是梅尼爾氏症,有時感冒病毒入侵或鼻涕跑入內耳裡,也可能造成眩暈發生。維他命B滋養神經 維他命C抗氧化劑眩暈症狀依嚴重程度來看,正處於急性期時,常常躺在床上無法起身,易有嘔吐、盜汗情況,嚴重時應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輸入點滴後,好轉即可返家,但仍可能隔1、2天後又發作,應持續服用藥物,並防止頭部轉動過快,多躺著休息。通常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份及水份,降低內耳壓力。李宏信醫師補充說明,內耳功能會隨著血管缺乏彈性、老化逐漸退化,治療上還會給予打通血路的藥物,擴張血管、增加滲透力,增進血管的供血功能;再者,長期應輔以維他命B滋養神經,促進神經恢復、再生,並添加維他命C抗氧化劑、鋅、鎂等微量礦物質等,對於內耳功能都有修復作用。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排除腦部疾病和腫瘤的可能性之後,因內耳問題所導致的眩暈,服藥至少應以3個月為1個療程,再視病情的穩定情況,逐步減少服藥次數,所謂預防更勝於治療,平時勿過勞、適時舒壓、適度休息,勿食用過油、重鹹的料理,就能減少眩暈上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為何會罹患眩暈症? 專科醫曝「誘發因子」:老人、停經婦女要小心
-
2021-08-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75歲翁停藥吃保健品治糖尿病 血糖飆高昏迷差點送命
75歲洪老先生日前意識不清、尿失禁,家人以為他中風,趕緊叫救護車送醫院急診。醫師發現他是糖尿病患,卻誤信直銷只吃保健食品、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導致血糖突然飆高,差點賠了性命。南投醫院家醫科醫師王郁菁說,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身體無法有效的利用胰島素,影響血糖的調解,造成血糖不正常。血糖高時,可能會出現口渴、多尿、皮膚乾燥、覺得餓、視力模糊、口氣不佳等症狀,洪先生尿失禁症狀,則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神經細胞受損導致膀胱不正常收縮,造成尿失禁。若依舊沒有控制好血糖,患者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王郁菁說,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是飯前血糖在80至130mg/dL,飯後血糖在160mg/dL以下,糖化血色素小於7%。除了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等藥物治療,須搭配飲食、適當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可以在定期回診時與醫師、營養師或衛教師討論控制的目標與方法。營養師黃淑敏說,市面上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瑯滿目,好像吃了之後,糖尿病就能痊癒。但這些健康食品都是食品級並非藥物。健康食品定義是,「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特別加以標示或廣告,而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只能當作輔助而不能替代藥物使用。控制糖尿病要遵循正確使用醫療資源及正規醫療,不要聽信無醫學根據的傳說;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食品;隨時與醫師及營養師或衛教師討論藥物使用及飲食原則,建立正確醫療行為觀念。
-
2021-08-21 醫聲.院長講堂
新仁醫院院長莊文嘉/從小看父行醫助病人恢復健康 他決心考醫科從醫,服務在地民眾提供便利醫療
新北市新莊區新仁醫院院長莊文嘉在3年前上任,適逢新仁醫院進行改建工程,今年3月完工。莊文嘉表示,將打造新仁醫院成為「在地民眾有問題時最先想到的醫院」,給予就醫民眾更安全放心的設備跟環境。投入內科領域及胸腔科莊文嘉的專業領域為胸腔暨重症醫學、睡眠醫學、結核病、肺癌、安寧緩和治療,他的父親是家醫科醫師,從小看到父親在診所看診的模樣,認為醫師可以幫助很多人恢復健康,耳濡目染下決定報考醫科當醫師。莊文嘉表示,剛畢業時,原本是想選外科,但希望加強對常見疾病的處理能力,於是接受一年的內科訓練,進而了解內科及重症加護可以成為病人在生死之間拔河的助力,讓他有很大的成就感,尤其是在診斷、處理好罕見疾病時更是如此,因此投入內科領域,並選擇兼具呼吸及重症治療的胸腔科為次專科訓練。所學有助醫院疫情管控台灣從去年初就開始防範新冠肺炎疫情,預防院內感染、感染管制措施成為醫院管理上相當重要的課題。莊文嘉說,胸腔重症醫師對這些議題的了解比較深入,因此在面對疫情的衝擊時,相關的專業在管理醫院及執行感染管制措施時有很大的幫助。新仁醫院在新莊地區已扎根42年,3年前莊文嘉出任院長時,醫院正準備動工改建,當時醫院老舊的建築物不符合新建築法規,還有消防公安的疑慮,在董事會支持下,購置了院區隔壁5層樓的民宅與原院連通,斥資1億2千萬元更新原院區設備,並新設置血管中心、兒童復健室,讓洗腎患者更方便、發展遲緩的孩子可接受早期療育。提供可信賴的醫療服務新仁醫院除了提供一般內、外科看診服務外,也有洗腎治療及呼吸照護病房服務,病患來自台灣各地,甚至遠從金門、馬祖等地。莊文嘉說,新仁醫院是地區醫院,把目標放在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提供民眾方便、可信賴的醫療服務,經由醫院評估處理,如有需要再轉介大醫院。莊文嘉小檔案年齡:47歲專長:胸腔暨重症醫學、睡眠醫學、結核病、肺癌、安寧緩和治療現職:新仁醫療社團法人新仁醫院院長、新光醫院胸腔內科及睡眠中心兼任主治醫師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經歷:馬偕醫院內科住院醫師、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大部分的疾病都是從壓力而來,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
2021-08-18 醫療.百病漫談
瘀青要熱敷還冰敷?醫:4情況速就醫 2招加速恢復
日常不少跌打損傷都容易形成瘀青,也有不少民眾身體常常莫名地出現瘀血情況,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瘀青可能是一般的碰撞所致,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出問題導致瘀血,若有出現不尋常瘀青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瘀青要熱敷還是冰敷?醫教2招加速恢復! 王威傑醫師表示,民眾發現瘀青時,改善方式可從冰敷及熱敷著手,隨時機不同,方法也會不同,在瘀青的前48小時,因血管剛破裂在體內形成瘀血,此段時間就建議以冰敷改善,以利血管收縮、凝血,防止瘀血範圍擴大。而熱敷則適合用在5天之後,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復原,使用的時間點很重要。 許多人出現瘀青時,也會常用各種民俗療法,王威傑醫師建議可以先了解原理再進行,以策安全,大致上脫離不了前述原理。例如許多人會用雞蛋改善瘀青,有助改善的原因在於剛熟的雞蛋有溫度,而非雞蛋的任何營養,即便是雞蛋富含蛋白質有助肌膚,但也得經過腸胃消化為小分子胺基酸,才能吸收運用,接觸皮膚是無法直接吸收營養的,而生雞蛋可能在傷口部位造成細菌感染。不過若要以熟的雞蛋改善瘀青,其實可以考慮用熱敷袋等熱敷,並注意前述所提的熱敷時機。另外,有些民眾會用按摩的方式試圖讓傷口加速復原,王威傑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建議在剛出現瘀青前48小時別按摩,避免皮膚底下已經受傷的血管及軟組織,因為擠壓而進一步受損,還是以冰敷及熱敷為佳。 身體不明瘀青從哪來?醫指常見5大原因! 許多民眾身體常常會出現不明的瘀血,王威傑醫師指出5大方向提供評估,包括了歷史、位置、用藥、營養、潛在疾病問題等.若前4種方向沒找到明顯造成瘀青的因素,就要懷疑是否有疾病或其他問題在身,盡早安排檢查。 歷史主要可先回顧自己是否有創傷或家族史,如本身先天就有血小板異常等問題。位置可看瘀青傷口是否為四肢、外側等較容易碰撞之處,這些外側處許多時候確實有可能碰撞當下沒發現。而用藥方面,阿斯匹林、抗凝血劑、免疫抑制等,可能引起凝血異常,較容易形成瘀青。至於營養方面例如B12、葉酸、蛋白質、維生素K等營養缺乏,或者酗酒、發炎性腸胃疾病、低蛋白飲食等造成營養不均或吸收不佳也容易引起。排除上述這些基本的4個情況,就有可能是因為疾病等原因引起。 瘀青超過一周非正常,4種情況盡早檢查! 王威傑醫師指出,不正常的瘀青原因相當廣泛,常見與結締組織、血小板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有關。例如年長者皮膚老化、皮下組織變薄等,或是庫欣氏症候群、血管炎、C型肝炎等都容易影響結締組織。而慢性肝病、肝硬化等肝臟問題,會影響脾臟功能異常,使得血小板大量堆積於脾臟,周邊就容易缺乏,也容易形成瘀血,而腎臟疾病、愛滋病、敗血症、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血癌、淋巴癌、肝臟疾病、血友病等,也都可能使得血小板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 王威傑醫師提醒,一般的瘀青約一周左右就會逐漸恢復,若時間超過、過久都還沒恢復,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創傷或其他問題,排除前述一般正常瘀青的4種可能,或伴隨體重不明下降、食慾不振、持續性發燒超過5天等不良症狀,又或者健康檢查時發現凝血功能異常、全血球計數異常等,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為佳。 《延伸閱讀》 .落枕要冰敷還是熱敷?醫:成因不同改善方式也不同,急性期速就醫!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免費線上課程推薦 足部急性受傷處理法|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1-08-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爆汗男每天換衣4次 原來甲狀腺機能亢進
酷熱的天氣讓人心浮躁,若加上外在壓力及自身情緒影響,身心容易抑鬱不安,恐誘發「甲狀腺機能亢進」。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表示,不只女性,許多男性也可能有甲狀腺亢進問題,建議平時應維持充足睡眠、避免抽菸飲酒、少吃刺激性及含碘飲食,多吃含吲哚成分食物、適時放鬆及規律運動,可降低患病風險。一名31歲男性上班族每到夏天總是爆汗如雨,一天就要更換3至4件衣物,6年前開始中醫調理身體,但效果有限,直到今夏脫水嚴重,中暑昏厥,緊急送醫進行全身性健康檢查,才發現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服藥2周後才康復。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負責調控身體代謝功能,但人體夏日新陳代謝旺盛,易流失水分和營養,且天氣酷熱,易導致情緒不穩、內分泌失調,進而誘發「大脖子」等相關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相當多元,包括身體過熱、爆汗、心跳快、手抖、吃不胖、躁動、睡不著、講話快等,容易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建議有上述症狀者,應至醫療院所就診檢查。罹患甲亢的女性會比男性多嗎?陳柏臣說,其實不然。因為女性較男性注意身體健康狀況,會至醫療院所就診,容易發現患病,男性則相反,「較少發現患病,並不代表沒有患病」。為預防罹患甲亢,陳柏臣建議,患者要有充足睡眠,避免抽菸與飲酒;減少含碘飲食,如海帶、紫菜等;多吃含吲哚成分的食物,如高麗菜、花椰菜、胡蘿蔔;也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茶葉、咖啡等含咖啡因的物質;適時放鬆紓壓,避免誘發疾病;規律運動,可讓肌肉、心血管系統更健康。
-
2021-08-17 癌症.胃癌
幽門桿菌感染會造成胃癌嗎?6生活習慣降罹患風險
陳先生,50歲,體型肥胖,喜歡吃燒烤肉類及醃漬食物,每天吸菸一包約30年,來到家醫科門診,非常擔憂地表示:「公司體檢的抽血檢驗發現幽門桿菌抗體陽性,因為父親有胃癌,體檢報告指出幽門桿菌感染有可能會造成胃癌......。」10 人中有 3 人感染幽門桿菌 長期感染者可能提高胃癌風險世界上有50%的人口受到幽門桿菌感染,開發中國家的感染盛行率稍高、感染年齡更早。台灣地區的感染盛行率約為30%。在大多數情況下,幽門桿菌感染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但是在某些人感染幽門桿菌可能引起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可能會有上腹疼痛、不適感或噁心感。長期感染者,少數人可能會產生胃癌或胃淋巴瘤。幽門桿菌的檢測方法:1.胃鏡檢查同時進行切片,以胃組織進行病理化驗,並檢測是否有幽門桿菌。2.胃鏡檢查同時進行切片,以胃組織進行快速尿素酶檢測。3.尿素呼氣試驗(UBT)。4.糞便抗原試驗(SAT)。檢驗血中幽門桿菌抗體呈現陽性反應時,並不能完全表示目前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只代表「曾經感染過幽門桿菌」,即使幽門桿菌已根除,血液中的幽門桿菌抗體可能依然呈現陽性。幽門桿菌的治療用潰瘍特效藥搭配2~3種抗生素,給予7~14天的治療,約有70-90%的殺菌成功率。完成幽門桿菌療程且停止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滿一個月後,須再回診透過糞便幽門桿菌抗原檢測證實是否根除幽門桿菌。健康飲食、落實公筷母匙,遠離罹患胃癌風險為降低胃癌風險,應落實以下6件事:1.遠離菸酒2.維持理想體重3.減少食用燒烤肉類及醃製食品4.多吃新鮮蔬菜水果5.落實公筷母匙6.避免生食,減少幽門桿菌感染的機會。若民眾擔心幽門桿菌感染也擔心是否有胃癌,建議可安排胃鏡檢查,檢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若發現病灶會執行切片,送病理化驗同時也可了解胃內是否存在幽門桿菌。
-
2021-08-1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是其一!醫教4招助改善
胃痛是現代人相當常出現的問題,許多人出現胃痛時多會直接使用胃藥、止痛藥,但往往不見改善。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胃痛的原因繁多,若常有胃痛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改善,或者揪出背後真正的嚴重問題。 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也在其中! 王威傑醫師指出,胃痛原因主要可分成5大類,包括了發炎性、器質性、神經性、功能性、藥物性5種,成因不同,改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發炎性主要與病菌感染有關,如諾羅病毒、幽門桿菌等,後者有癌化可能。 器質性常見包含潰瘍、良性的息肉、癌症等,癌症包括了胃腺癌、淋巴癌、基質細胞瘤等,當中以胃癌的胃腺癌為最大宗。潰瘍主要與抽菸、喝酒、長期使用止痛藥有關,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易造成胃酸分泌過多,黏膜保護力降低。其他原因也包括了生活習慣、刺激飲食、咖啡等。而腫瘤則和抽菸、喝酒、幽門桿菌、愛好醃漬物有關。 神經性主要多與疾病有關,當命令胃酸分泌或排空的迷走神經出現異常,也容易會引起胃痛,常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使神經系統出現問題。除此之外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也可能產生。 功能性最常見的因素包括了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飲食不佳等,各種不良生活皆有可能引起功能性胃痛,包括近日新冠疫情所引起的新冠壓力症候群、股票崩盤等。 至於藥物性,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抗凝血劑、阿斯匹林等,這些皆會讓胃黏膜保護降低,因此許多人胃痛時亂吃止痛藥反而可能讓胃痛情況加劇。而磷酸鹽類的骨鬆藥物、或抗生素、精神科藥物也有可能出現副作用,如有胃痛情況可多加觀察,並與醫師討論。 胃痛別亂吃止痛藥,4招有助改善! 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胃痛時多數民眾會以止痛藥或胃藥做改善,但兩者些並非最好的解決之道,止痛藥大多為非類固醇止痛藥,如前述所提到的,是藥物性胃痛的主因之一,胡亂服用不僅對改善胃痛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多增加新的胃痛原因或使原本情況加劇。 胃痛當下不適,可依照指示適當服用胃藥緩解,但主要為緩和症狀,並無法改善根本原因。胃藥主要包括了3大類,包括了可直接與胃酸中和的制酸劑,效果較快,持續時間最短。以及組織胺阻斷劑,約半小時會出現效果,廣告中常見的知名品牌就是此類型藥物。另外還有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此類型效果最強,時效也長,通常一天服用一顆,嚴重者一天服用兩顆。上述三者一般而言皆可安心使用,不過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會較強力地抑制胃酸,需藉由胃酸幫助消化吸收的營養容易受影響,如維生素B12,也就容易出現貧血。而長期使用1~2年者,可能骨鬆機率提升。並且可能影響其他藥物吸收或交互作用,多重用藥者要注意。 胃痛5大情況盡早就醫,合併症狀更要小心胃癌! 王威傑醫師建議,若出現胃痛,當下除了吃胃藥之外,也可觀察是否有前述原因出現在生活當中,盡早排除風險因子,並檢查找出原因為佳,特別是若有出現6種症狀更應盡早就醫。包括了吃胃藥一個禮拜沒好、沒吃胃藥每日都會出現胃痛持續兩周、斷斷續續都會出現胃痛一個月、睡覺會痛醒等,這些都屬於不正常的現象。另外若有伴隨其他症狀更要特別留意,如不明原因體重降低、食慾不佳、右頸部淋巴結腫大、解黑便等,這些症狀可能與胃癌有關。 檢查醫生說沒事?醫:原因繁多可逐一排除。 許多民眾胃痛經過檢查,醫生會告知沒有沒什麼特別的問題,但明明就會胃痛,這難免讓人納悶。王威傑醫師表示,因為胃痛的成因非常多,需逐一地排除找出原因,而形成的原因也有可能當下並沒有出現,且當中也有可能和生活、壓力有關。因此建議民眾如檢查後沒有疾病在身,可稍加放心,但切記多觀察後續情況,並檢視生活飲食習慣、避免本文前述危險因子,若情況沒有好轉再就醫進一步檢查,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 《延伸閱讀》 .臺灣一年吃掉20億顆,4大類胃藥怎麼吃才不傷胃? .胃食道逆流長期恐發炎 睡覺面朝左等3招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Table ChartInfogram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教授破解吃糖迷思
我在昨天(2021-8-12)發表最大心率,目標心率:運動指標的一些眉角,不久後有一位署名G.D. Chen的讀者在回應欄裡留言:「教授您好:讀到這一篇報導,提到說 “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只要攝取75~100克的糖分,免疫功能就會下降一半,甚至影響時間可以長達5小時。"我心想,糖這麼可怕的嗎?! 那台灣南部人平常如果都是傳統飲食是不是很容易就超標?? 於是順藤摸瓜找到這個所謂《健康2.0》的片段。影片中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說:"腸胃病學家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攝取75-100g的糖 就會阻礙免疫功能,可降低免疫功能50%以上;吃完糖30分鐘後開始持續5個小時"。查了一下這位學者, 他是波蘭醫學院畢業的醫師(這對我來說腦海中就有警報聲響起), 雖然也是有M.D.資格, 但我不確定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到了pubmed也沒找到相關的研究(也可能是我不會查詢)。可以請教授解惑嗎?感謝您!」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前天(2021-8-11)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標題是:吃糖會降免疫力!3族群最危險 醫警告:1杯手搖飲就超標。上面的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一個2021-8-5發表在YouTube的《健康2.0》影片,標題是:新冠肺炎 可能併發 糖尿病 ! 吃這些讓免疫力下降5小時!防疫先控糖穩定免疫力 健康2.0精華。影片中,陳欣湄醫師在高談闊論糖是會如何降低免疫力時,後面的看板顯示「胃腸病學家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攝取75-100克糖 就會阻礙免疫功能…糖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作用在吃完30分鐘開始 持續5小時」。Niket Sonpal的學位是在波蘭取得的。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的記錄顯示,他有6篇低檔的論文,但也都只是次要作者。更荒唐的是,他從未發表過任何有關吃糖,或跟免疫系統有關的論文。那,陳欣湄醫師所說的「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是怎麼回事?我搜到一篇一年半前(2020-3-23)發表在Huffpost的文章,標題是Eating Sugar Can Weaken Your Immune System. Here’s What To Know.(吃糖會削弱你的免疫系統。 這裡是要知道的。),而裡面有這麽幾句話:「根據 Niket Sonpal ,你可能需要攝入大量的糖才能看到真正的影響——但糖的克數會很快增加。他說:『研究確實表明,攝入 75 至 100 克糖溶液會阻礙身體的免疫功能。我應該提醒,75 克聽起來很多,很難想像你可能攝入了 75 克糖,但實際上它就只等於兩罐汽水。』」這段話裡的「研究確實表明」是一個連結,而它打開的是一篇快要50年的老論文(發表於1973年)。這篇論文的標題是Role of sugars in human neutrophilic phagocytosis(糖在人類嗜中性白血球吞噬中的作用),而它的作者名單裡根本就沒有Niket Sonpal(他應當是都還沒出生)。其實,早在一年前我就討論過這篇論文。我先是在2020-7-21發表最近瘋傳/醫師散播的新冠謠言,駁斥江守山醫師所說的《抗疫5方法》,而在這5個方法裡,有一個是「記住不要吃糖,精製糖吃下去,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隔天,我又發表吃糖,白血球睡5個小時?,指出「白血球睡覺睡5個小時」這個說法就是根據那一篇197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這項1973年的研究是給志願者口服100克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或橙汁,然後在0.5、1、2、3及5小時之後採取靜脈血,然後把靜脈血和葡萄球菌一起放進培養皿裡,然後測定靜脈血裡的嗜中性白血球對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結果發現,口服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和橙汁都會減弱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而5小時之後所採取的靜脈血還是有這種現象。所以,研究人員就說吃糖會減弱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長達5小時。要知道,這項研究只是在培養皿裡觀察嗜中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而吞噬作用在免疫系統裡所佔的分量,也許只是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更何況白血球所吞噬的東西是細菌,而不是病毒(沒這個功能),所以把這麽一個實驗結果延伸成「吃糖會提升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想像力也未免太豐富了吧。不管如何,陳欣湄醫師所說的「Niket Sonpal研究顯示」,根本就不是Niket Sonpal的研究,而真正的研究根本就沒有說「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所以,這又是一個健康2.0的胡扯。原文:吃糖會降低免疫力?長達5小時?健康2.0又一胡扯
-
2021-08-08 新聞.長期照護
雙腳無力要當心!銀髮族若有這些現象恐罹患肌少症
新竹一名77歲陳姓老翁平常因三高疾病固定回診追蹤並控制良好,近半年卻發現爬樓梯到二樓有些吃力,甚至快跌倒,從椅子起身也有些費力,醫生認為,陳擔心血糖問題飲食較清淡,鮮少攝取蛋白質,又因疫情活動量大幅減少導致肌力變弱,因此在門診實施握力檢測,發現陳的肌肉強度只有25公斤,恐罹患肌少症。新竹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陳信豪指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肌少症是銀髮族重要議題,主要是因身體老化導致供給體力的骨骼肌質量流失、肌力下降,且伴隨行動力變差時,就會形成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嚴重恐導致失能。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小於28公斤,女生的握力小於18公斤。據研究指出,與40歲成人相較,80歲年長者肌肉流失可高達33%;原因除年紀老化,活動力下降(如不愛運動)、營養不良(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及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或骨質疏鬆)等均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若家中年長者若有握力下降、行走遲緩、起身或爬樓梯困難甚至快要跌倒等現象,均可能罹患肌少症,應及時尋求醫師協助,進行諮詢和診斷。陳信豪說,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高齡者建議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魚、豆類、蛋或牛奶均可,若準備食物不便,亦可直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此外,規律運動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負重運動,如深蹲及舉啞鈴,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可避免跌倒、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陳信豪呼籲,老年人常有三高問題,需降低澱粉及醣類攝取,但優質蛋白質不能減少,而且要分散在三餐食用才能有效吸收,另外,閒暇之餘也要多加強下肢訓練,在家深蹲、爬山健走或參加社區健康活動,都是很好的訓練方式,讓生理代謝維持良好運作,方能享受最佳生活品質,達到健康延壽。
-
2021-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圖表/疫苗副作用來了,止痛藥一次可吃幾顆?一表了解普拿疼安全使用劑量
最近許多40-50歲的民眾前往接種新冠疫苗,此波接種以AZ疫苗為主,而AZ對中年以下族群產生的副作用較明顯,像是發燒或全身痠痛等,一般建議吃普拿疼止痛退燒,因此造成了目前市面上普拿疼缺貨的現象。但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在臉書分享先前有1名女大生吞了5顆普拿疼,提醒服用過量會造成肝臟損傷,這張圖表讓大家了解止痛藥「每日安全劑量」。
-
2021-07-30 新聞.元氣新聞
兒科診所業務大減 醫界疫情重災區
疫情養成民眾外出「罩不離口」,咳嗽、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患者消失大半,耳鼻喉科、兒科醫師收入下滑,陸續爆出被減薪、裁員。醫界預測,戴口罩的生活恐會持續好一段時間,口罩擋住細菌病毒,這些科別的診所榮景不再,要向餐飲業看齊學著「轉彎」避險。中部醫界最近調查基層診所疫情期間健保申報情況,耳鼻喉科、兒科申報點數平均下滑超過四分之一,北部甚至傳出有耳鼻喉科診所出售診療椅支付護理師薪水窘境。家醫科、內科因照顧慢性病、高齡長者,僅減少一成,精神科因民眾焦慮疫情與生活異軍突起,成長一成五。兒科醫學會調查也發現,全國約六成五兒科診所業務量比去年同期少六成五以上,是醫界的疫情重災區。另有兩成四兒科診所考慮停業,高達一半有裁員計畫。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說,耳鼻喉科、兒科診所主要看呼吸道疾病,但因為民眾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這類病人幾乎都不見了,醫師有的被減薪,不能接受的乾脆離開;目前先期待疫苗接種業務逐漸回歸社區診所,度過艱困期,但診所必須應變,找到可長可久的營運方向。不具名醫師說,現在只能到政府接種站支援打疫苗,一天有五千元,一個月打超過五百人,還有一萬五千元獎金,先拿這筆收入維持診所基本開銷。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賴聰宏是兒科醫師,他說,兒科診所面對疫情和少子化危機夾殺,經營會愈來愈困難,醫界原有「內、外、婦、兒」四科皆空窘境,如今防疫成本增加、收入減少,剛要開業的年輕醫師肯定卻步,兒科醫療資源更少。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說,若兒科醫師自己都不能溫飽,如何照顧台灣兒童?兒科診所生存出問題,少子化危機會更惡化,政府應思考如何讓兒童醫療精緻化,讓兒科醫療保健不需要衝人數,也讓家長有醫療後盾敢放心生,扭轉少子化劣勢。【相關閱讀】‧ 【診所求生/下】疫情、少子化夾殺兒科 醫師被迫減診但紓困需求被忽視
-
2021-07-3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近來天氣炎熱,防疫在家叫外賣、點手搖飲或是冰品,是許多人的消暑選擇,但如果本身是過敏體質的患者恐怕吃不消,可能引發各種過敏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疫情期間可能以為自己不小心染疫,驚恐不已!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除了塵蟎、灰塵等常見過敏原,冰品或香菸也屬於誘發過敏的刺激物,因此要注意有所節制。 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 易誘發鼻過敏 李宏信指出,流鼻涕、打噴嚏、鼻塞是鼻過敏的典型症狀,雖好發於季節變換之時,但在夏季期間,若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也可能會誘發鼻過敏,尤其是氣喘患者更要注意,應避免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吃進太多冰冷食物,加劇過敏症狀。李宏信表示,由於鼻過敏患者的鼻神經及血管分布較一般人密集,遇到冰冷食物的刺激,會促使血管及氣管收縮,若吃完冰品有頻繁打噴嚏、咳嗽的現象,排除感冒因素,就有可能是鼻過敏發作,因此在家防疫,飲食也要有所忌口。鼻子的功能連大象都知道,其一為嗅覺的功能,除非是受到特別的病毒感染,像這次流行的新冠病毒使其破壞而失去嗅覺之外,大部分都不會有毛病。其二為呼吸功能,與生命生存有很大的關係,鼻子內的鼻甲、粘膜是個像香腸大小的海綿體組織,當中充滿豐富的微血管,主要作用是外部空氣進入肺部的調節器,外界空氣太冷會充血腫大,使空氣加溫進入肺部,外面空氣太熱則血管收縮,即冷脹熱縮的作用。 降低鼻過敏復發 這些事情要做到鼻子過敏者因內部神經過度發達,略越受溫度高低不同的刺激,就會產生冷脹熱縮的作用,刺激太大就會產生鼻黏膜腫大而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噴嚏等過敏症狀,有些人鼻黏膜神經過度發達,是遺傳性、家族性的,這種體質的人也會受氣溫變化影響,產生過敏症狀,特別是現在疫情流行期間,缺乏運動也容易有鼻過敏症狀,可以多吃人蔘、粉光蔘、麻油等熱性食物,針對長年有鼻過敏者,輕者服用過敏藥物即可控制,尤其長效性抗過敏的組織胺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李宏信進一步指出,鼻過敏發作時,鼻子會發癢而噴嚏連連,導致鼻腔中的血管充血,而使鼻黏膜腫大,因此還會引發嚴重的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患者生活大受影響。鼻過敏一般常見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也有快速見效的鼻噴劑可使用,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抗藥性等後遺症。雖然還有雷射、電燒、紅外線等手術方式可選擇,通常只對一般鼻病有效,無法改善嚴重鼻過敏。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除了藥物、手術治療鼻過敏,患者也可檢驗自己對哪些過敏原,如:塵蟎、灰塵、黴菌、動物毛髮、香菸、花粉等過敏,盡量避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此外,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運動,更是不可少的生活好習慣,相輔相成,才能降低鼻過敏復發。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台灣超過2百萬人罹糖尿病!40歲以下患者增 醫警告:每天1杯飲料最可怕 ·透明鼻水流不停? 醫曝「4面相」小心是過敏性鼻炎
-
2021-07-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女大生打AZ連吞5顆普拿疼 醫揭「每日安全劑量」吃多恐喪命
不少民眾可能因接種完AZ或莫德納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像是發燒或全身痠痛等,配上普拿疼來止痛退燒,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就分享先前有1名女大生吞了5顆普拿疼,她認為服用過量會造成肝臟損傷,製圖讓民眾了解「每日安全劑量」。一名18歲的女大生日前分享自身經驗,表示打完AZ疫苗後出現發燒、關節痛、頭痛等症狀,陸續吞了5顆普拿疼仍止不住痛,提醒網友們注意後續副作用。醫師許書華看完此分享後在臉書表示,普拿疼裡頭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能止痛退燒,但服用過多的乙醯胺酚,恐怕導致肝臟損傷甚至死亡,一般建議最大日劑量不要超過4000 毫克(mg),而平常頻繁使用的人,應在安全前提下,「盡可能每天不要超過 3000毫克。」許書華提出5點提醒,並做出「每日安全劑量」表格。像是購買非處方的咳嗽、感冒或止痛藥物時,需觀察是否含有乙醯胺酚的成份,「一般常見劑量為325、500或650毫克」,其中服用到500或650毫克需格外小心;再來是不應再配其他含有乙醯胺酚的藥物,避免劑量過高;也須避免在服藥時飲酒或配上含酒精之飲料,避免加重藥品肝毒性。若不幸服藥過量,出現中毒症狀,早期發現也相當重要,許書華表示,大約過量服用後24小時內,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右上腹部疼痛,嚴重中毒時,皮膚可能會變黃及感到倦怠。「若能在中毒後8小時內給予解毒劑治療最有效。」最後她提醒,打疫苗不需要常規服用普拿疼,打完後有發燒再吃即可。不少網友看完後大讚許書華的分享相當實用,「立馬收藏起來」;也有人提出詢問,「大量喝水(一天3000c.c.)對AZ很有用,這是真的嗎?還是只是傳聞?」許書華回應,「可能是指發燒過程中人體排汗散熱,排汗愈多,水分流失愈多。需要適度補充水分。」
-
2021-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疫苗一針難求 為何還有7萬劑快到期打不完?
莫德納疫苗一針難求,但約有三批共七萬劑疫苗即將於七月廿九日至八月六日到期,為何打不完?醫療院所指出,莫德納疫苗接種對象跨及一至八類族群,又得保留給第二劑施打對象,對象複雜又配發不足,疫苗進貨及施打進度難以掌握,施打效率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表示,已與地方衛生局決議,在七月廿八日前由中央收回七月卅一日後未規畫施打的疫苗,並在屆效前,配發給第七類造冊人員使用,「已掌握一套系統,讓未接種的第七類族群在有效時限內,短時間內施打完畢。」台北榮總家醫科主任陳曾基表示,各縣市提供莫德納疫苗接種的醫療院所分散,即使醫院施打量能大,但獲配疫苗量少且無法一次到位,門診預約名額多為不定期且「少量多開」,施打效率差。另外,疫苗接種對象複雜,橫跨一至八類族群,醫療院所要打自家員工,還接受中央各部會委託為第七類族群施打。也因為對象複雜,造冊人員施打時間短,連到哪間指定場所施打都霧煞煞。陳曾基表示,目前莫德納疫苗剩餘數量所剩不多,但過於分散,「每家醫院都剩一點點沒打完,那零頭相加,數字就還有剩下。」另外,莫德納現僅開放一至三類、機組員及孕婦施打二劑,民眾可能「A地接種一劑、B地接種二劑」,也可能造冊因故不打或二劑延後施打等,醫療院所仍必須保留第二劑供量,難以掌握施打對象狀況。也有部分第七類對象擔心被認為是特權,直接至平台預約接種。中央將回收打不完的疫苗,陳曾基建議,不如開放作為殘劑,「否則從各醫療院所回收疫苗,難以確認每家醫院的疫苗存放條件及回收過程冷藏狀況,拿回去集中施打,這樣出事了誰要負責?」 莊人祥指出,莫德納需存放零下廿度,施打前解凍後效期只剩下廿八天。針對前次大規模接種所配送的莫德納疫苗,共三個批號即將於八月六日以前到期。指揮中心在七月十九日提醒各縣市衛生局,盡快安排施打,當時有十八萬劑,經過一周努力,剩下七萬劑。目前七月廿九至八月二日屆效,從原先二萬五千劑到三四一六劑;八月二日屆效,從六萬劑到一萬六四二二劑,八月二日至六日屆效,原先九萬五千劑,現在剩下五萬四一四劑。各縣市疫苗剩餘數量前五名,台北市一一八七二劑、台中市八七九二劑、新北市六一六○劑、彰化縣 六○九○劑、高雄市五七九六劑。
-
2021-07-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莫德納副作用很強嗎?只打一劑保護力有多少?新冠疫苗關鍵十問專家解惑
台灣接種新冠疫苗工作如火如荼,但隨著疫苗覆蓋率愈來愈高,施打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事件、對疫苗品質有疑慮的相關報導,也引發民眾的焦慮,不少人明明想「靠近」疫苗,卻又擔心。臺大醫院在6月22日舉行記者會,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新冠肺炎是新興傳染病,相關資訊多且龐雜,也因混亂而導致民眾恐慌焦慮。台大醫院成立科學防疫小組,針對新冠肺炎進行研究與知識建立,並設立肺炎知識專區,為民眾解答關於疫苗的眾多問題。查小喵出任務,彙整民眾面對新冠疫苗最焦慮緊張的十大問題,運用6月22日台大醫院記者會內容、台大醫院「知識就是力量」共筆資料、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6月29日記者會資料、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記者會7月1日舉辦的記者會資料及疾管署新冠疫苗Q&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的回應,幫大家解惑,期盼大家認識疫苗不緊張。【疫苗的接種時程】Q.1 如果僅接種1劑新冠疫苗,保護力可以達到多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根據疫苗的臨床試驗數據,輝瑞第一針效果有 52%、莫德納為 69.5%。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有7%受試者忘了打第二針,這些人持續追蹤下去,發現他打完第一針14天之內,保護效果就達到50%,過了14天達到92%。嬌生疫苗只要打一針,保護力為 66%,AZ 一針的效果則是76 %。如果只打一針,mRNA疫苗不見得比AZ優。 國際實際使用經驗,黃立民說,在以色列觀察發現, 只打一針輝瑞的防護力是54%, 跟臨床試驗差不多。在蘇格蘭,只打一針輝瑞防護力為91%、AZ為88%。在南韓,只打一針輝瑞是 89% ,只打一劑AZ是86%。黃立民說,只打一針的效果好壞,決定於當時的環境。如果大環境才剛開始施打疫苗,大家都不打,防疫不好,疫苗效果就不是那麼好。但如果打一針時,疫苗都已經普遍打了,被感染機會本來就降低了。但mRNA疫苗的第二針一定要打,這是非常重要的。Q.2 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和第二劑要間隔多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根據免疫學原理,接種完第一劑疫苗後,若免疫系統記得這一針,那之後不管隔多久補第二針,保護效果都可以持續。但如果免疫系統忘記第一針,那就必須重新來過。目前政府規定,AZ疫苗第一和第二劑間隔至少8週以上,莫德納兩劑接種間隔至少28天。黃立民說,根據AZ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兩劑間隔小於6週、間隔6到8週、間隔9到11週跟間隔大於12週,其保護效果分別是55%、59%、63%和81%,亦即間隔12週保護力最高,間隔到16週效果仍非常好。Q.3 新冠疫苗是否可以混打?混打是不是有方向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並不建議疫苗混打,除非接種第一劑時發生症狀並通報不良反應,且經醫師評估不適合再接種同樣或類似成分疫苗,可接種另一廠牌疫苗。建議依原第一劑接種廠牌的建議間隔,按時完成第二劑接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6月22日疫情記者會表示,確實從國際資料可知,先打AZ後再打輝瑞BNT疫苗,防護效果更好、沒有特別嚴重不良反應、副作用比例比較高。但指揮中心專家仍不建議混打的原因是,目前的國際資料,都是AZ打完打輝瑞,並不是台灣現在有的莫德納疫苗。張上淳說,雖然輝瑞跟莫德納都是mRNA平台疫苗,但精確來說,是兩家不同公司的產品,是不是能這樣推論?嚴謹的科學會希望有其他的資料來佐證。黃立民說,目前很多歐洲國家已建議混打。根據最近一個西班牙做的研究,追蹤 663人, 第一針打AZ的人,第二針中1/3的人不打、 2/3 打輝瑞BNT疫苗,觀察抗體變化。 結果第二針 打輝瑞疫苗者,抗體的幾何平均值從71跳到7700,增加100倍, S蛋白的抗體從98跳到3600, 中和抗體的陽性率從34%跳到100%。因此,第一針打AZ、第二針打BNT,混打效果非常好。但當然副作用增加,發燒會增加一點 。目前已經有些國家建議可以混打,但需注意方向性,第一針打AZ、第二針可以打mRNA,但如果第一針打mRNA,那第二劑也建議打mRNA。Q. 4 疫苗對變種病毒是否有足夠防護力?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簡稱為SMC)6月28日公布的資料顯示,針對目前台灣有社區群聚的英國變種病毒株(Alpha)和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輝瑞/BNT疫苗應對Alpha株,若完整接種2劑保護力為92%,在住院的保護效果則接種單劑就有8成保護力、接種兩劑達到95%;在死亡的保護效果,70歲以上接種單劑就有85%。應對Delta株,完整接種兩劑的保護力是79%,對住院的保護效果則接種單劑也有94%。牛津/AZ疫苗應對Alpha株的保護效果,完整接種兩劑為73%;住院保護效果,接種單劑為76%、兩劑為86%。應對Delta株,完整接種兩劑為60%,住院保護效果則是單劑有71%、兩劑則有92%。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在SMC6月29日舉辦的記者會表示,如果去看疫苗保護力,在病毒學上中和抗體的效價越高,可能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越強。不過必須認知到,事實上無法比較出哪個疫苗比較好,因為除了中和抗體效價外,還有其他免疫系統的強化因素需要考慮。雖然從AZ疫苗的效價來看,對變種病毒保護力會下降一些。不過在變種病毒中,大家擔心的印度變種株Delta,其實對疫苗保護力影響較小,反而是研究顯示,巴西與南非變種保護力較為明顯下降。黃立民說,南非株的1484K是很早的突變點,已經知道突變對疫苗中和抗體效果變差,可是很多病毒並沒有逃脫疫苗的掌握,如果疫苗可以打到很高的抗體,還是可以對抗病毒。因此英國的接種策略是盡快讓大家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接種疫苗也可以讓重症降低。因此目前遇到變種病毒的策略,就是讓抗體提高,另一個就是做新的疫苗,但後者需要時間。Q.5 台灣的疫苗覆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解封?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在7月1日媒體工作坊中表示,疫苗覆蓋和解封問題沒這麼簡單,因為打疫苗並非百分之百防護效果,可能10%~30%的人還是會感染到。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風險,但沒辦法絕對阻絕呼吸道黏膜帶有病毒的狀況,意即所謂的無症狀感染。 英國研究發現,接種AZ疫苗對有症狀感染保護效果有72%,但對無症狀保護效果幾乎沒有。打疫苗後若接觸病毒,可能不會發病確診,但可能短時間身體會帶病毒,還是可以傳播給其他人,因此在疫情還沒結束之前,還是要持續戴口罩。黃立民指出,根據國外經驗,當社區疫苗覆蓋率到三、四成,就會有感,會開始覺得病毒傳播變慢、個案出來速度變慢。可以合理、審慎樂觀估計,打到三到四成,台灣疫情會比較好控制。【疫苗的不良事件】Q.6 莫德納疫苗副作用很強嗎?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莫德納疫苗的第二劑副作用比例高,且比AZ疫苗高。台灣目前的狀況,莫德納還沒開始接種第二劑,因此臨床上是不是副作用比較高,目前還沒有資料。根據指揮中心疫苗介紹,莫德納疫苗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關節痛(46.4%)、畏寒(45.4%)、發燒大於38度(15.5%)。另在接種後不良反應方面,常見為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不常見為接種部位搔癢及罕見不良反應為顏面神經麻痺、臉部腫脹。根據SMC在6月29日發佈的「施打mRNA新冠疫苗後出現心肌炎的病例研究」專家意見指出,有研究找出2017年至2021年的二到四月間有的急性心肌炎的病患,再找出過去二十年內所有可能與疫苗相關的心肌炎病患。研究發現其中四位在接種疫苗後,五天內有急性心肌炎,三位是23到36歲的男性,一位是70歲女性。四位都有施打兩劑的mRNA新冠病毒疫苗(其中兩人打莫德納疫苗,兩人打輝瑞疫苗),都有嚴重的胸痛症狀和心肌受傷的現象,但住院接受治療後均在二到四天內出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加護病房副主任巫龍昇解讀上述研究指出,以這麼少的樣本其實只有關聯性,很難推估出疫苗和心肌炎之間的病理機轉與危險因子。臨床上不論是否與疫苗有關,心肌炎本來就有可能發生,此研究中提到目前無法證實心肌炎與疫苗的相關性,此結論也與美國CDC相同。巫龍昇指出,這不是第一篇有關疫苗施打後出現心肌炎的案例報告,美國CDC目前確認的案例是393位,但美國施打mRNA新冠疫苗的人約有一億七千萬人,換算之下與心肌炎事件有關的僅約百萬分之23,實屬少見,希望民眾不要太過恐慌。Q.7 年長者打AZ是不是比較安全? 張皓翔:AZ疫苗可能造成極罕見的血栓風險,而此風險發生在60歲以下族群比較明顯,因此歐洲國家可能因為人種發生血栓比例較高,有某些國家限定60歲以上打AZ。至於說,施打疫苗後死亡率比較,各種不同疫苗其實都有人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的死亡通報,AZ在打完之後,死亡率並沒有比其他疫苗高,甚至是比較低的情況。如果擔心施打疫苗後死亡的問題,其實AZ相對反而安全。Q.8 台灣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傳出許多猝死案,與疫苗有因果關係嗎?李秉穎表示,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之後發生死亡的死亡率,是不是有高於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必須要以科學研究來釐清。比對健保資料庫,各年齡、性別,接種疫苗後死亡與沒接種疫苗後死亡,兩者相比並沒有超過背景值,表示死亡是與疫苗沒有因果關係,沒打疫苗的人也因為年長者有各種疾病會發生死亡。此外,專家也以不同疾病別進行監測,發現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觀察值也都沒有超過期望值,因此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打了AZ疫苗對年長者會有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李秉穎也說,跟國際比較,不分年齡接種疫苗後死亡率在英國是百萬分之20.9,台灣是百萬分之19.6,並沒有高於其他國家;如果只看75歲以上死亡率, 台灣是百萬分之87,韓國是百萬分之146,台灣的死亡率也沒高於其他國家。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說,台灣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一些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的死亡個案,類似的狀況在其他國家剛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時也有出現,如美國、韓國。張皓翔說,這些通報個案會透過科學方法,釐清死亡是否與疫苗有關,包括檢視特定族群接種疫苗後死亡率有沒有超出背景值,如果有接種疫苗者死亡率與沒接種者並無明顯超出,那死亡應該與疫苗沒有關連。相關的個案會以解剖來釐清死因。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6月29日記者會說明,目前累計240例疫苗接種後通報不良事件的死亡個案,年齡為41至101歲間,其中186人為75歲以上長者。目前已完成解剖44人,其中33例與慢性病相關,其他死因分別為1人為吸入食物窒息,2人死於頸椎骨折,1例嗆噎窒息、1例顱內出血死亡,2例疑因肺炎病逝及2例泌尿感染死亡。Q.9 新冠疫苗中,重組蛋白疫苗是否比mRNA疫苗及腺病毒載體疫苗差?李秉穎說,只看安全性的話,美國重組蛋白的Novavax疫苗公布的資料沒有特別嚴重不良反應,台灣的高端、聯亞的重組蛋白疫苗本身的不良反應,初步資料看來,發燒的發生率不高。mRNA疫苗立即型過敏發生率比較高 ,可能有罕見心肌炎、心胞膜炎問題; 腺病毒載體疫苗立即過敏反應也比較高,可能會發生罕見血栓。因此以安全性來看,重組蛋白疫苗不亞於其他疫苗,有效性方面,還不是很清楚。但Novavax根據最新三期臨床試驗報告,保護力達89.7%跟mRNA蠻類似。 Q.10 血栓副作用如何監測?張皓翔說,接種AZ疫苗後可能發生極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問題,會發生在腦部、腹腔、下肢,在皮膚表現則會紅點、紅疹。因此建議施打AZ疫苗的民眾要注意血栓相關症狀,若有疑慮,隨時跟醫師聯繫、討論。根據指揮中心疫苗介紹,AZ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要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小喵出任務】新冠疫苗關鍵十問 專家共筆來解惑,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