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家族史
共找到
832
筆 文章
-
-
2023-03-14 醫療.皮膚
5種皮膚常見小肉芽如何治療?快速增加且有這些症狀,當心可能是癌
許多人的眼皮、頸部、腋下等皮膚皺摺處,常會莫名的出現小肉芽,不僅有礙美觀,也會擔心是否身體發生病變,令人困擾。其實,多數小肉芽不用太擔心,除非肉芽持續變大或流血,就要特別留意。小肉芽是良性「軟性纖維瘤」 好發體型肥胖及糖尿病友1. 軟性纖維瘤皮膚小肉芽俗稱「息肉」,正式學名是「軟性纖維瘤」,為皮膚表皮與真皮層間出現纖維組織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肉芽,好發於女性,多為後天才會生長。治療多利用電燒、雷射等方式,但有可能復發,因此應及早預防改善。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說,小肉芽好發於體型肥胖及糖尿病患者,這類族群體內會出現胰島素阻抗,血液中胰島素濃度高,會影響皮膚生長因子而長出小肉芽,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其他包括家族史或體質因素等。此外,女性在懷孕期間,小肉芽生長也會變多,可能與懷孕時體內荷爾蒙變化有關。皮膚皺摺處如頸部、腋下、眼皮周圍,易長出小肉芽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表示,常見許多人的頸部、腋下、腹股溝、女性胸部下緣、眼皮周圍等皮膚皺摺處,因為長時間摩擦而出現小肉芽。建議應避免肥胖,平時少吃高油高糖飲食、多運動,糖尿病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治療:電燒、雷射方式去除皮膚小肉芽依不同病因,將採用不同治療方式。黃毓惠及羅陽說,軟性纖維瘤可採電燒、雷射方式去除。如果纖維瘤體積約0.1至0.2公分,也可以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態氮冷凍治療,但顆粒較大時,冷凍治療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四種小肉芽並不是軟性纖維瘤2.汗管瘤不過,身上出現肉芽也可能不是軟性纖維瘤。羅陽說,如果眼眶周遭或下眼瞼出現偏膚色或透明色的肉芽,則是汗管瘤,為真皮層汗管組織增生所致,建議不要擠眼眶四周的痘痘,勿過度塗抹含水楊酸等酸性成分的藥劑,以防眼眶周遭皮膚受傷。治療:二氧化碳等雷射治療3.粟粒腫另一種是粟粒腫,常被誤以為是白色粉刺,因皮脂腺油脂代謝異常,或眼眶四周皮膚曾受傷、過度摩擦,形成小肉芽。治療:粟粒腫小顆時,可用手擠出或雷射治療4.老人斑俗稱「老人斑」的脂漏性角化也會長出肉芽,隨著年齡增長,皮膚容易出現凸起的角化組織,此類肉芽為全身皮膚都可能會長,生成原因與體質、日曬接觸紫外線等有關,好發於臉部、頸部,容易與軟性纖維瘤混淆,建議要多注意防曬,降低臉部、頸部、手臂長出老人斑的機會。【疾病百科】老人斑治療:液態氮冷凍治療5.扁平疣扁平疣也是一種肉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致,天生免疫力不佳、有自體免疫疾病、重大傷病等患者容易發生,症狀為扁扁的小顆粒,好發於兩側太陽穴、額頭等,平時應避免接觸健身房的公共用品,如毛巾、枕頭,以及共用的美容儀器等,多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疾病百科】扁平疣治療:液態氮冷凍治療非好發部位出現肉芽 慎防癌症轉移症狀羅陽提醒,如果皮膚增生組織是硬硬的角化組織,或短期內數目增加很多,應懷疑可能是身體出現警訊,甚至是出現疼痛、流血、顏色變黑或腫脹、腫痛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可能是基底細胞癌等異常組織,且若非好發部位出現肉芽,當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等患者應要檢查,慎防是癌症轉移症狀,須經醫師診斷找出真正病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7 醫療.腦部.神經
A型的人容易中風?無症狀腦中風很危險,6大原則預防
【本文重點】一項研究表明,A 型血的人患早發性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高 16%,這是一種由腦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血小板、內皮細胞、凝血因子等可形成血塊有關。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控制高血壓和減輕壓力可能有助於預防中風。此外,無症狀的中風也可能發生,因此有中風家族史的人應提高警惕。--by ChatGPT血型A型的人容易中風?國外研究顯示,血型可能是發生「早發性中風」的風險因子之一,統計發現,血型A型的人罹患早發性中風的風險較其他血型高出16%。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連立明表示,中風與血液中的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有關,但成因很多,除了先天遺傳基因,更要注意生活習慣調整,避免中風。A型的人罹患早發性中風?缺血型中風是腦內血管阻塞所導致的中風,又稱為「腦梗塞」。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MSOM)一項發布在「神經醫學(JAMA Neurology)」期刊的研究,針對1萬7千名中風病人與逾六十萬名未曾中風過的健康者進行研究,發現60歲以前就得到缺血性中風的「早發性中風」族群,與血型似乎有所關聯。年輕中風多為遺傳 後天因素觸發研究發現,罹患早發性中風的人多為 A 型血,O 型血罹早發性中風機率低,調整性別和其他因素後,發現A型血罹患早發性中風風險比其他血型高出16%,O 型血則比其他血型低12%。推測早發性中風與染色體上決定血型的區域存在關聯性,研究者表示,目前仍不知道為何A型血風險較高,可能與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及凝血因子有關,這些因素都可能形成血栓。「臨床上,中風患者仍以老年人居多,與人口老化有關,但年輕的中風患者也不少。」連立明指出,年輕的中風患者大多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但後天因素更不可輕忽,包括三高、抽菸、生活壓力大、心律不整病史等,先天因素與後天影響相加,引發中風。但若年紀輕輕就中風,可能影響功能與生活品質,對人生影響甚鉅。無症狀腦中風 將來更易嚴重中風有時患者中風卻都不自知,被稱為「無症狀腦中風」。連立明表示,經過腦部影像分析,60歲以下不知道自己中風的患者約6%,60歲以上10%,80歲以上則達20%,無症狀腦中風患者未來出現有症狀中風的機率,將比一般人上升2至4倍。「無症狀中風就像是一台電腦中毒了一樣。」連立明比喻,電腦中毒了不一定都會當機,只是小小的病毒,照樣可以開機,而無症狀中風患者,隨年紀增長,生活習慣又不好的狀況下,將來出現嚴重症狀中風的風險就會比其他人來得高。連立明提醒,家中親人若曾經中風,自身就應該警覺,有遺傳病史要特別小心,如果年紀輕輕就常血壓偏高,建議每一、兩年做一次健康檢查,跟醫師好好討論如何控制血壓等危險因子。先天性中風風險,男性高於女性,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大。連立明表示,有些年輕患者20歲有高血壓,出現中風危險因子,但年齡、基因是無法控制的因素,建議應維持運動習慣、戒菸、避免重口味飲食、正常睡眠、降低生活壓力等能控制的因素著手改善,避免中風早早登門拜訪。預防中風把握6大原則1.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血壓
-
2023-02-27 癌症.肺癌
辜寬敏病逝傳因肺腺癌 醫曝和抽菸相關性小、和家族史關係大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上午病逝,享耆壽97歲,傳出生前罹患肺腺癌。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肺腺癌為非小細胞癌的一種,和抽菸的相關性不大,主要家族史有關。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或有痊癒的機會。肺腺癌主要跟家族史有關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柯皓文表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癌,和一般民眾所知的肺癌風險因子-抽菸,關係不大。他表示,肺腺癌和家族史有密切相關,尤其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肺腺癌,研究發現最終有2%的人也會罹患此病。而台灣或其他亞洲地區常看到和EGFR基因突變有關,且容易復發;常常開刀時以為已切乾淨,但三、五年內復發情形較高。以長庚醫院為例,因肺腺癌前來就診的病患中,有高達五六成的病患有此基因突變,但在西方國家這樣的情況連一成都不到。除了EFGR基因突變外,肺腺癌也和其他基因突變有關,例如ALK基因等,少說有數十種,因此難以預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出現症狀都已是晚期機會較大柯皓文表示,由於肺腺癌難預防,加上早期的沒有特別症狀,但出現症狀時,如咳嗽持續兩周以上、氣喘、胸痛、咳血等,都已是晚期機會較大。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透過篩檢發現,尤其現在國健署已針對重度吸菸者和有家族史的人補助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早期發現。根據統計,原本第四期患者約有六至七成,但篩檢增加後,第一期患者大幅上升至五成,第四期換成則降至約五成以下。他說,如果發現時還在肺癌第一期,尤其是1A時,開刀後九成以上的病患超過五年不會再復發,有治癒的可能;1B期雖然復發率升高,但超過五年,也只有二成的機會可能復發。柯皓文表示,肺腺癌除了與家族基因有顯著相關外,流行病學統計也看到暴露於油煙、空汙、放射線或是美髮業者,也可能有發生率較高的現象。因此除了國健署補助的對象外,這些高危險群,只要男性在50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也都建議定期接受LDCT篩檢,最好每兩年一次。》看更多肺腺癌檢查方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7 癌症.肺癌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病逝享耆壽97歲 為何肺腺癌是國人常見癌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證實,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2/27)上午8時55分於北榮辭世,享耆壽97歲,據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表示辜寬敏是因肺腺癌病逝。什麼是肺腺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曾指出,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肺癌患者大多屬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國人常見肺癌以肺腺癌居多,約占六成,其次是鱗狀細胞癌,占一成五到兩成,大細胞肺癌僅占百分之五,小細胞肺癌約占一成三。肺腺癌大多發生在較小的支氣管黏膜分泌黏液的上皮細胞,肺部的周邊,腫瘤擴大速度較慢,早期無徵兆,通常診斷出來已是晚期。【延伸閱讀:肺癌分四種 肺腺癌占六成】肺腺癌危險因子有哪些?肺腺癌主要與亞洲人基因、家族史及環境汙染等因素有關。女性肺腺癌患者約有九成都不吸菸,男性患者約三到四成也沒有抽菸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肺腺癌症狀有哪些?.咳嗽.咳血.厭食.呼吸困難.肋膜積水.聲音嘶啞.吞嚥困難.上腔靜脈症候群.疼痛及無力感早期肺腺癌是「安靜」的癌症,出現咳嗽、咳血、胸悶、胸痛、發燒等症狀時,往往已是三、四期,加上轉移速度快,死亡率較高。如沒來由的呼吸不順、體重減輕、疲倦,或頸部、鎖骨淋巴結出現腫塊、久咳不癒,一定要提高警覺。患肺腺癌該如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榮志曾指出,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一般指一期及二期肺癌,治療首選是手術切除。第一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後,預後更佳,根據文獻報導,1A期和1B期肺癌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83%和71%。【延伸閱讀:五大類肺腺癌 這二型預後差很多】除了以手術切除病灶,為早期肺癌病患首選治療方式之外,其餘治療方式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看更多肺腺癌治療方式肺腺癌該如何預防?陳育民在《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病灶。且對於檢查長在肺臟肺泡旁腫瘤組織(結節)時,清晰度與敏感度不輸標準電腦斷層,且輻射量低,成為篩檢肺癌可行的工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曾建議,只要你年紀一過50或55歲,本身又是以下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早期定期接受肺癌篩檢。【延伸閱讀:蘇一峰/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該看哪科?健保大數據揭最常就醫科別排行及痛風用藥類型
根據健保署統計,就醫診斷痛風人數從108年至110年,逐年呈現成長趨勢,但與痛風相關的共病,還包括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若單看主診斷為痛風的患者,108至110年分別為36萬1,396人、35萬6,130人、35萬878人,則稍稍呈現下降趨勢。就醫排行:家醫科、內科、骨科、風濕免疫科、外科。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痛風患者選擇的就醫科別包括家醫科、內科、骨科、風濕免疫科及外科,其中選擇家醫科就診占最大宗。根據110年就醫主診斷痛風人數,家醫科有11.5萬人,其次為內科9.1萬人、骨科5.4萬人、風濕免疫科3.4萬人及外科1.8萬人。統計110年痛風門診就醫人數,基層診所24.7萬人最多,其次為地區醫院5.7萬人、區域醫院4.5萬人、醫學中心2.3萬人。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嘉娟表示,基層診所以家醫科、一般內科較多,民眾多有正確就醫觀念,習慣小病先到診所就醫,痛風患者若症狀與過往差不多,也會選擇到診所或找自己的家庭醫師回診。壯陽藥、血壓藥等也可能間接導致痛風發作。110年痛風就醫人數中,男性患者有73.9萬人,占總就醫人數75%以上,相較女性患者24萬,男性罹患痛風的人數是女性3倍。進一步觀察年齡區間,男性痛風患者最多落在60至69歲之間,共有17.5萬人,其次是50至59歲15.9萬人;女性痛風患者最多落在60至69歲區間,共6.6萬人,與男性不同是,更高齡的70至79歲女性有5.6萬人罹患痛風,排名第二。除遺傳、飲食習慣引發痛風,藥物也可能影響。謝嘉娟說,有民眾因性功能障礙,想靠壯陽藥重振雄風,但時常服藥後痛風就發作,原因是部分藥物如血壓藥等,內容含有利尿劑,服用利尿劑容易因脫水造成尿酸高,間接導致痛風。哪些人容易痛風?.男性.肥胖.40歲以上.停經婦女.代謝異常.有痛風家族史.酗酒.腎功能不全.高血壓.進食過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接觸環境中的鉛.接受過器官移植》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急性發作用藥「秋水仙素」超過總用藥人數一半。痛風治療多以藥物為主,並區分急性發作及降尿酸兩大類。以108年痛風用藥申報人數,用於痛風急性發作的秋水仙素(Colchicine)共57.6萬人,占比超過總用藥人數99.6萬的一半,分析當年度1至12月份使用秋水仙素劑量,每個月皆有12至14萬人使用,最高落在7月份、共有15.3萬人。另外以痛風就醫門診人數推估,痛風患者平均3至4個月回診一次。》看更多秋水仙素相關資訊謝嘉娟表示,針對痛風發作患者,多會開立降尿酸藥物,以及抗發炎、止痛藥物等,此外也會檢驗腎功能、抽血確認血中尿酸值高低,釐清高尿酸原因。部分民眾體質特殊,雖然有高尿酸值,但痛風沒有發作過,儘管如此仍建議給予降尿酸藥物,男性尿酸值不要超過7.0mg/dL、女性不超過6.0mg/dL,避免未來有10%機率發展成痛風,或造成心血管傷害。痛風石切除手術者不多,影響生活、關節變形才須做。部分痛風患者長期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處形成「痛風石」,需透過手術切除。健保署統計,110年痛風石切除手術人數,醫學中心共254人、區域醫院472人、地區醫院335人、基層診所41人,歸戶加總僅1,093名患者接受手術,但觀察手術共1,793人次,平均每人執行痛風石手術為1.6次,光是一次手術恐難一勞永逸。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王證琪表示,台灣需要做痛風石手術患者為極少數,大多為原住民朋友,因其特殊基因問題造成痛風石產生,大多長在腳踝,影響步態、無法正常行走,多半只能穿拖鞋。謝嘉娟說,痛風石可能長在手部關節處,原住民也幽默稱是「鑽石男」,大多民眾不會選擇開刀,但若影響生活,甚至可能造成關節變形,才會預防性切除。王證琪表示,因痛風石堆積是全身性影響,不會只有單一部位,手術時無法一次切除,嚴重者的確可能需要二次手術。不過手術也有一定風險,因開刀後將痛風石挖除,若皮膚癒合狀況不佳,恐造成其他感染症,建議民眾不要讓病況惡化到痛風石產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少吃海鮮能預防痛風嗎?醫曝殘酷事實:僅靠飲食控制改善不大
坊間常看到火鍋店大賣「痛風鍋」,以內含滿滿的大份量海鮮來打響名號。但少吃海鮮真的就能預防痛風嗎?醫師表示,僅靠飲食控制對痛風的改善作用不大,僅能作為輔助治療,最好的方式還是定期吃藥,並多喝水。尿酸結晶不只出現在關節,也會沉澱在皮膚下或腎臟。高醫大免疫風濕科顧問教授蔡文展表示,當尿酸過多,就像水中太多鹽巴無法溶解結晶,形成痛風石。通常尿酸值超過7.0mg/dL就容易形成結晶,若沉積在關節腔內,就容易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但痛風石不一定沉積在關節,國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學科主任級醫師陳堃宏表示,第一次發作常發生在下肢關節,如大腳趾、腳踝、腳背,之後可能會慢慢擴散到其他部位,如皮膚、腎臟,且不一定出現急性疼痛。他表示,有些結晶會出現在皮下,因此病患會發現手肘後有軟軟的突起,除非卡住關節才會造成疼痛;有些結晶則在皮膚沉澱,出現白白黃黃的突起,往往是因親友注意到「樣子奇怪」才發現。患者類型:先天尿酸代謝異常單靠飲食控制,效果微乎其微,需服用藥物。如果尿酸值過高,但未曾痛風發作,該如何預防?陳堃宏表示,日本的治療傾向是,一旦尿酸值高達9.0mg/dL,即使沒有痛風發作或結晶,就會開始用藥;台灣則偏向美國式的治療方針,有症狀、急性發作時才治療。不過,蔡文展說,現在台灣也開始針對尿酸值高達10.0 mg/dL的無症狀患者,給予促進排泄尿酸的藥物,如Narcaricin治療,否則單靠飲食控制,「CP值不大。」》看更多本補麻隆相關資訊陳堃宏說,尿酸主要是普林代謝出問題,三分之二來自體內代謝、身體DNA的裂解,從食物攝取而來的普林在人體微乎其微,僅有三分之一。因此若受遺傳、體質影響,天生尿酸產量就比較多的人,「就算不吃不喝、只喝白開水,尿酸值仍可能高達8.0mg/dL以上。」靠著嚴格的飲食控制,僅能下降尿酸值約1左右,影響甚微。因此這類尿酸高者,以藥物控制更為有效。患者類型:後天飲食失控造成中年發福、愛吃高熱量食物,可先由飲食控制降低尿酸。不過有些病患是中年後發胖,愛吃高熱量食物,主要是因後天因素造成尿酸過高,陳堃宏表示,這些人如果尚未發作,就會積極鼓勵他們控制飲食,或有機會扭轉、讓尿酸降低。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說,痛風好發族群為男性、有家族史或是愛吃海鮮和喝酒者,因此這些族群可以透過健康檢查檢驗尿酸,如果尿酸值較高,但不符合吃藥資格,也可先多喝水,促進尿酸排泄。痛風該如何預防?痛風的飲食原則包括:.維持理想體重:BMI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正常範圍為18.5≦BMI<24。.若體重超過理想值 10%時,應慢慢減輕,每月以減重 1-2 公斤為宜,但不宜於急性發病期減重。.避免攝食高普林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皮、海鮮類(尤其是蛤蜊、牡蠣、吻仔魚)。.適度攝食乾豆、種子、堅果:目前是否應避免攝食此類食物仍有爭議,因此類食品平時是以乾燥型態出現,故每 100 公克所含普林並不低,約為 50~150 毫克之間,由於其蛋白質含量豐富,定量食用並與肉類替換,應無需顧慮其普林含量,但並不建議取代榖類當作主食以免過度攝食。.適量蛋白質,避免暴飲暴食。.少油:多用蒸、煮、滷、涼拌的烹調方式。.多喝水,有益健康:足夠的水分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避免飲酒:酒在體內代謝產生乳酸,會影響尿酸排泄,間接促使痛風發作。》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到底能不能吃?豆類影響不大 酒精不碰為妙痛風若已發作過,是否也需靠嚴格飲食控制?李信興表示,如果藥物控制良好,尿酸值都在5.0mg/dL以下,食物選擇不需要太過嚴格控制,只要不暴飲暴食,或是忽然大量攝取蛋白質即可。不過黃豆被列為中普林食物,因此有許多病患或健身者對豆漿是「想吃卻又害怕」。李信興表示,根據研究,植物性蛋白質對痛風的影響沒有動物性蛋白質來得大,且豆類製品對痛風影響較少。「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診治指引」也指出,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非痛風患者的男性達12年,分析其飲食狀況和痛風發生的關聯性,結果發現食用包括黃豆等豆類、蕈菇類,並不會提高痛風發生的風險。因此病患對豆漿、豆腐類製品不需要「避之惟恐不及」。倒是酒精會造成尿酸升高及痛風發作,因此痛風患者需減少酒精攝取,尤其啤酒更是少喝為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5 醫療.心臟血管
痛一下、激烈的痛?胸痛8種原因,這2種最致命!魏崢:你該認識的心臟問題
講到心臟疾病,一般民眾可能都會認為「胸痛」就是警訊,但並非只有出現胸痛才要注意,以及並非胸痛就是心臟疾病!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臟疾病總是來得猝不及防,霎時就可以剝奪一條條寶貴的生命!衛福部公布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癌症,儼然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國病之一。胸痛跟心臟疾病差在哪?及並非胸痛就是心臟疾病,兩者差在哪?讓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為你解析:胸痛的幾大原因1、心肌梗塞:痛的較心絞痛久,可能持續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患者會有盜汗、噁心、嘔吐、臉色蒼白等症狀。有糖尿病、高膽固醇或家族遺傳者,在中年後血管堵塞的風險高(如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原本狹窄的血管再收縮,造成心臟缺血,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甚至沒症狀,但血管一旦堵塞七八成以上,此時在運動時才會出現胸悶、胸痛的狀況,當發展到完全堵塞時,心臟肌肉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肌肉壞死,還會嚴重心律不整,導致心臟停止跳動。2、心絞痛(心臟缺氧):爬樓梯、趕公車(運動時)痛一下,痛感自左前胸延伸至左手臂,持續時間短、約2~3分鐘。心絞痛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引起的,但有強弱程度的不同,初期因血流不通時,可能只是胸悶、不會痛;有些患者則是在運動中,例如爬坡、提重物走動時,才會有些胸悶、胸痛的感受。3、二尖瓣脫垂:通常合併心搏過速或有悶痛不舒服感,常見於高瘦女性。多數患者不會有立即的危險,甚至不少患者一直都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因為健康檢查,才得知自己患有瓣膜脫垂。4、主動脈剝離:激烈地痛、痛感可能從前跑到背後,這類病人大部分有高血壓病史。人的血管是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組織結合而成,當內膜層破損,高壓血流衝破內膜,血液順勢貫流至中外層而形成血管夾層瘤。當夾層瘤逐漸擴大,會因患者瞬間大量滲入的血液,將主動脈壁向前後兩個方向撕裂,造成所謂的主動脈剝離。這情況常常會來不及送至醫院急救,患者便大量出血死亡。5、心肌橋:是指心臟肌肉橫跨在冠狀動脈上,如同一座橋橫跨在河流上,因此得名。原本正常冠狀動脈會走在心臟的表面,但心肌橋患者的冠狀動脈則是被心臟的肌肉覆蓋在上面,影響到冠狀動脈的血流輸送,造成心臟缺氧、導致心律不整。運動時,心肌橋就會影響到心臟的血流,造成心臟缺氧,因此可能引起胸口悶、心絞痛的症狀。6、肥厚性心肌症:一旦有心肌肥厚的病變,便會造成心臟內容積降低,激烈運動時心臟收縮,導致血液無法從心臟順暢送出。但絕大多數的患者其實沒有症狀,若有症狀多是胸悶、喘(尤其是運動時)、無力、與容易頭暈與暈厥。7、胃食道逆流:半夜睡覺的胸痛就有可能是此類。8、肺動脈栓塞:突發性胸痛,嚴重的立即失去意識,CPR通常無法發揮效果,需要葉克膜,但若是大量血塊堵住兩邊肺動脈,存活率很低。當心臟病患者有頭昏、心悸、胸部不適、呼吸短促、心律不整、胸痛、四肢冰冷、意識不明、臉色蒼白、嚴重時會因心肌缺氧而有生命危險,請務必盡速就醫。心臟問題多是遺傳造成,但多數都可以治療。因此建議,一般人可在50歲後安排做一次高階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有家族史者,40歲就可先做一次高階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掌握自己的血壓 避免致命心臟疾病對於較致命的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其實有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血壓沒有好好控制造成,而且在冬天更容易引發猝死。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量血壓非常重要,紀錄下平時的血壓幅度,以利調整吃藥的時間,如原本只在早起吃一顆血壓藥,但每每早起時血壓總是偏高,這時就可以將血壓藥改成早晚各吃半顆。許多人不知道到了冬天血壓會升高,尤其是天氣改變或是來到天氣寒冷的地區時都要注意。相反的是,天氣變熱的時候血壓會降低,這時降血壓藥就要減少。如高血壓患者在夏天總是頭暈,可能就是血壓藥吃過量,造成血壓過低的情形。因此我們就知道,天氣變冷時,血壓藥可能要增加;變熱時,血壓藥或許要減少。
-
2023-02-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現今健康飲食當道,不少民眾飲食習慣會多以素食為主,甚至是全素。不過也有許多民眾不解,為何都吃素了還罹患與飲食高度相關的大腸癌? 嫚嫚營養師建議,素食者可檢視自己所吃的素食是否真的為「健康的素食」,而若真的罹患大腸癌,除了治癒率高之外,也可視情況調整飲食以利改善。吃素、蔬果有利防腸癌,全穀飯也是防癌神隊友!防癌大功臣:膳食纖維!嫚嫚營養師表示,植物性食物之所以有利防腸癌,膳食纖維是很大的功臣,除了有助排便、避免廢物於腸道堆積,也有相當多研究發現,在攝取量充足的情況下,不論是對於癌症、心血管疾病、各項慢性病整體死亡率都有正向影響。值得一題的是,說到膳食纖維,民眾大多知道存在於蔬菜類、水果類當中,其實全穀飯、全穀麵包等全榖雜糧類也相當豐富。 蔬果富含各類營養助防癌!植物性食物當中也多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葉酸、植化素等抗氧化、抗發炎營養,這些對人體影響也非常可觀,這也有不少正反兩面研究,包括攝取哪些營養素較不易得腸癌、身體缺乏哪些營養素較容易得腸癌等。而蔬果可大量且充足的補充各類營養素,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普遍推從地中海飲食,此飲食法的蔬果攝取量相當高。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大可能原因!對於許多人吃素還是罹患大腸癌,嫚嫚營養師表示,吃素、多吃蔬果雖可降低大腸癌發生機會,但若是吃的不健康反而有增加機率的風險。 素食地雷:像是炸地瓜、炸花椰菜等油炸食物,更令人擔心的是過度精緻的超加工素食,以及含糖飲料等,這些都被稱為「不健康素食」或「不健康植物性飲食」。雖是植物類食材,但是在高溫油炸、高溫烘烤、或是過度加工等過程當中,營養素大多早已流失殆盡,長期攝取下除了本就是易促使發炎物質、產生致癌物質,也如同攝取「營養空殼」般,體內有利預防癌症的營養根本不存在。而這類食物往往也會因為原型是植物性食材的關係,讓人誤以為是健康的,因此嫚嫚營養師也特別叮嚀,到素食餐廳吃飯真的要避免吃炸素食或超加工素食的習慣。 選擇太少:另一方面,常見飲食問題,也包括了缺乏多樣性造成營養不均,民眾常會因為聽到某些食材健康就單獨偏好某食材、只吃那幾樣,例如為了減肥或健康只吃大家都說很健康的花椰菜,這般吃法如同身體只吸收某幾項營養、缺乏了其他營養,對腸道、身體健康而言一樣不利。 不可抗拒因素:除了上述與飲食關聯性較高的兩大問題,吃素還是得大腸癌的原因,其實也可能和家族史或基因遺傳有關,另外身體隨年齡老化而出現疾病也是難以避免,吃素雖會讓身體更為健康,但也難完全防範。也因此健保補助50-74歲民眾作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並鼓勵後續作大腸鏡檢查。 肥胖、便秘、腸道發炎:其他像是肥胖、便秘、長期腸道發炎等也都是大腸癌的風險之一。肥胖是百病根源,長期便秘易使腸道經常處於吸收毒素狀態,這兩項也常運動缺乏有關。而因為其他如克隆氏症等疾病使腸道長期發炎,這些也都是可能原因。 吃素、蔬果這樣吃更健康,記住簡單3原則更助防癌!植物性飲食3重點:大腸癌風險中,飲食是可控制的關鍵因素之一,嫚嫚營養師建議,素食、輕素食要吃得健康,除了應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油炸等過度高溫、超加工素食等不健康素食。選擇也應多樣化,顏色、種類越多越好,可攝取更多對身體有利的營養。份量上建議每日至少3份蔬菜2份水果,煮熟的蔬菜一碗為一份,水果則一拳頭為一份。如此對於防範大腸癌、各癌症、慢性病等就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治療後飲食及生活調整:若真的罹患大腸癌也別太沮喪,早期大腸癌約9成是可控制、甚至是治癒的,飲食調整上,腫瘤切除手術後建議以好消化、好吸收、可幫助身體恢復為主,如魚湯、雞湯等,並以低纖維為主,以降低腸道負擔。化療則容易使得食慾下降、口破、味覺異常等,飲食策略就多會以多色、促進食慾為主,並視個案當前情況調整。預後則如前段飲食控制,並應多運動、避免菸酒、控制肥胖。 《延伸閱讀》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25 醫療.心臟血管
42歲男沒家族史也不抽菸,餐後胸悶與死神擦身!醫:年過40要多加警覺
42歲江姓工程男包商生活很單純,幾乎不抽菸,近日與親友相聚回到中部,晚餐後突然胸悶、冒冷汗送急診,發現是心肌梗塞引起急性心律不整(心室顫動),經會診心臟科醫師,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左前降枝,並放置支架,救回一命。年過40對自己健康狀況多加警覺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大中說,近幾年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飲食西化、肥胖、運動不足、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未控制有關。提醒年過40的中生代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多加警覺,做好飲食控制、多運動,是預防心肌梗塞的最佳方法。42歲男忽略肩頸痠麻 是心肌梗塞警訊江姓病患表示,他沒有心血管疾病史、家族史,發病的前幾天覺得肩頸非常痠麻,但因在北部工作繁忙,忽略這個警訊,直到返回中部與親友聚餐後,突然感到胸口悶痛,冷汗直流,才緊急赴台中醫院急診室診治。陳大中說明,江姓病患到院時,心電圖與心肌酵素正常,也未有主動脈剝離,但因症狀未解除,因此堅持讓患者留院觀察,三小時後病人突然抽搐、意識不清,經心臟電擊才恢復意識,此時急診室確認患者為急性心律不整,立即通知心臟科醫師啟動心導管診治。江姓病患表示,他我生活很單純,也幾乎不抽菸,只是因為忙,比較少運動,飲食也比較沒有注意,但沒想到才42歲竟會得心肌梗塞,當時嚇壞了,他也感謝台中醫院讓他留院觀察,現在才能重拾健康生活。陳大中說明,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室顫動非常容易引起猝死,它會讓心臟不規則跳動,無法有效率地將血液帶到全身,等於讓全身缺氧,若未把握短短的5到10分鐘急救,就有可能死亡。患者一時未診斷出病因,但胸痛、胸悶等症狀卻未解除,最好還是多留院一段時間,別急著離開,以免錯失心血管治療的黃金時期。延伸閱讀:.冬季猝死常見3大成因 心臟內科醫師曝最好的血管保護方式.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中西醫及營養師不同保養方式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3 醫療.皮膚
皮膚出現突起紅腫是蟹足腫?了解蟹足腫治療與相關因子
●蟹足腫和肥厚性疤痕不同,會異常增生●蟹足腫和遺傳、膚色、皮膚張力等因素有關●可以注射、手術、冷凍等方式治療蟹足腫不是一般的疤痕,而是一種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往往在患者身上「持續擴張」而讓人感到困擾。醫師表示,通常蟹足腫和個人體質有關,過大的疤痕雖可用手術處理,但也可能因為多一個傷口,造成蟹足腫再生。因此已知有家族史等,最好的方式還是避免打耳洞、刺青、霧眉和不必要的手術,以免出現不必要的傷口引發蟹足腫。蟹足腫是什麼?會癢嗎?蟹足腫與增厚性疤痕該如何區別?「正值妙齡的女子因後背長出兩顆青春痘,不慎抓破,沒想到後背居然長出如『巨蟲』般的蟹足腫,只能穿著寬鬆的衣服遮掩....」。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蟹足腫是一種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主要是由於疤痕處的膠原蛋白分泌紊亂,受到一些刺激就會不正常增生,導致疤痕組織會變厚、變凸,還會不規則地生長,有如「螃蟹腳」一樣向外擴張,甚至會超過原本的傷口範圍,因此得名蟹足腫。這些突起的疤痕除外觀不佳,患處還容易發生搔癢和刺痛等不適感覺,尤其夏天容易發癢,造成患者生活上的困擾。蟹足腫和肥厚性疤痕常會被搞混,肥厚性疤痕主要是因為原先的傷口過深,傷到真皮層,刺激膠原蛋白過度反應來修復傷口,形成突起的疤痕。但肥厚性疤痕是局限性的,不會一直擴張。引起蟹足腫的相關因子有哪些?如何避免蟹足腫發生?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蟹足腫的相關因子有以下幾種:。遺傳因素:家族中有蟹足腫病史者,或是膚色愈深的族群,愈容易出現蟹足腫。皮膚張力因素:皮膚張力大的部位容易發生,例如肩部、前胸等。荷爾蒙因素:有些產婦在剖腹產後的傷口處,也容易出現蟹足腫。其他因素:長時間摩擦傷口或患者本身有高血壓,也是蟹足腫局部惡化的因素之一。蔡呈芳說,蟹足腫無法事前檢測,往往很小的傷口就有可能引起,例如:弄破青春痘、擦傷都可能引起,通常在30歲以前就會發生。曾經有因小傷口出現突出的疤痕就必須注意,長大後就不要穿耳洞、刺青和霧眉,避免日後出現更大的蟹足腫。蟹足腫療選擇有哪些?多攝取維生素C能預防嗎?蔡呈芳指出,治療方式的選擇必須視患者的年齡、疤痕大小和部位來評斷:注射治療:主要以少量化療藥物、類固醇、肉毒桿菌素為主,抑制細胞過度生長。注射治療須每二至四週治療一次,如果患者太年輕、患部過大,無法使用注射治療。手術治療:可以將整個疤痕根除,但手術後的傷口又是新蟹足腫的生成因子,因此手術前必須找到張力較小、合適的部位下刀,再做放射線處理,讓細胞分裂能力變低。其他治療方式:也有醫師會以矽膠貼壓平患部或是使用液態氮冷凍治療,消除突起的疤痕。蔡呈芳提醒,本身有蟹足腫體質的患者,如果需要進行大手術前,可以將自身的情形和主刀醫師說明,讓醫師選擇合適的手術術式與後續處理,有助於減少日後蟹足腫生成的機會。坊間據傳多攝取維生素C有助於預防蟹足腫,趙昭明表示,並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據支持此一論點。雖然膠原蛋白需要維生素C來合成,但如果無法有效抑制細胞生長,就不易預防蟹足腫的生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7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直腸科醫師食指「特長」? 台大名醫梁金銅:能開刀都是好事
「直腸肛門長度約從肛門口算起15公分,身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要知道自己的食指有多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秀出比別人長的食指,這項「特長」成了診斷大腸直腸癌的第一步,行醫近30年的他,將臨床診斷、病患詢問的問題集結成書,強調這項癌症即使第三期的治癒率也有75%,盼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多位名人大腸癌離世 主因是老化、接觸致癌物剛過完農曆年節不久,新聞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回顧去年演藝圈抗癌多年藝人余苑綺也是這項癌症離開,民眾的危機感增加,更憂心有年輕化趨勢,對此,梁金銅說,從統計學和臨床來看並沒有年輕化的趨勢,最主要仍是人口結構高齡化所致。他說,大腸直腸癌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平均年齡落在68歲,主因是腸道老化、致癌物接觸時間長,容易產生良性瘜肉而演變成大腸癌,不過病程也要約10年時間「活得夠久才會得到。」至於年輕罹癌多半與先天性遺傳基因有關。大便深棕色或沾血 可能是大腸癌「大腸癌和直腸癌必須要分開看。」梁金銅指出,左右側的大腸直腸癌會出現的症狀不同,右側大腸常見症狀就是便血,一天流血5c.c.,經年累月下來會造成貧血,所以臨床患者臉色蒼白且爬樓梯很容易喘;左側大腸癌則常見排便習慣改變,腸道受到腫瘤壓迫變得窄小,大便形狀會變得像鉛筆般細長,也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中,最令人害怕的還是看見馬桶大出一灘血,他提醒要注意時間點,如果是在大完便時或剛解完出現鮮紅色血液,多為肛門裂傷或痔瘡血管破裂,也有可能是發炎的狀況,若是大便深棕色或旁邊沾著血液,代表大便經過的區域有不正常或流血的腫瘤,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就高一些。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衛教文章指出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都有可能罹癌,但梁金銅說,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腸子痙攣會有大便變細、稀糊狀,即使出現黏液,也可能是鹼性飲食造成,不一定就是罹癌,但觀察大便確實能了解身體健康資訊「所以上完廁所要來看看自己產物!」肛門指診可揪1/3大腸癌他說,如果出現問題,建議能先到大腸直腸科「指診」,因為直腸肛門長度從肛門口算起約15公分,差不多一個食指長度,畢竟直腸癌發生率佔大腸癌三分之一「沒有直腸癌,大腸癌的機率也不高。」再者,他表示,根據國健署指引,50歲以上民眾可以先進行免疫法大便潛血檢查,檢驗陽性再做大腸鏡,而進行大腸鏡篩檢出現瘜肉,隔年就要再複檢,直到完全清除為止。另外,如果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則建議25歲以上就要進行篩檢。「如果大腸直腸癌患者判定能接受手術是值得恭喜。」梁金銅不斷鼓勵患者,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比其他癌症還好,第一期患者通常不用手術,只需要局部刮除,治癒率達9成多,第二期也有8成,第三期開始健保署提供化學、放射治療,治癒率也打7成5,如果是第四期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有6到7種的標靶藥物治療。因此,盡量在前三期診斷治療,能夠手術代表治癒率高。梁金銅新書 詳解大腸癌疑問梁金銅最近出版大腸直腸癌百科全書,歷經12年寫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的全方位指引」,有著「文青魂」的他寫作堅持不假他人之手,從大腸、直腸、肛門的生理結構,一路到風險預防、出現疑似症狀、篩檢診斷、治療到身心照護,全方位替患者及家屬詳盡地解答101項問題,也盼作為醫療專業人員的指南。他擔心書本太過生澀,中間穿插與大腸直腸相關的「Coffee break」小品文章,更不忘開玩笑說,如果內容不看,那一定要看「Coffee break」。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16 癌症.乳癌
生活日常做到「5件事」 可同時降低罹患乳癌、心臟病風險!
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國際醫學實證,透過提早發且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想要預防乳癌,不僅可以從生活方式來降低發生率,同時也證實可以避免罹患心臟病的機會。5件事來降低患乳癌及心臟病風險年齡和家族病史等因素無法改變,但可透過五件事來降低患乳癌及心臟病風險:1.飲食建議預防心臟病、乳癌,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理想飲食指南,包括攝取多種水果和蔬菜;選擇全穀物而不是精製穀物產品;避免加工肉類;並限制添加精製糖。《臨床腫瘤學雜誌》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減少脂肪攝入量並增加蔬菜、水果和穀物的攝取,可能會降低停經後後婦女死於乳癌的風險;《營養》雜誌2020年的一項分析發現,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堅果、橄欖油、全麥和魚類的地中海飲食,具有降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維持理想體重2018年美國心臟協會發出聲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以及停經後乳癌的危險因素。3.起床後開始活動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包括快走。研究顯示,每週運動量低於建議量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乳癌的風險;另外,久坐也會有相同風險,不妨每小時起來動一動,一兩分鐘也對身體有益。4.飲酒要節制、荷爾蒙療法美國心臟協會和癌症協會表示,飲酒要控制飲酒量,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據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的數據,對於女性來說,過量飲酒表示在兩小時內喝四杯或更多。過量飲酒會增加患肝病、乳癌和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風險。女性在停經後若有進行荷爾蒙替代療法,可能會增加乳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本身有乳癌或任何心血管疾病病史,就不適合荷爾蒙替代療法。5.定期檢查透過定期檢查,了解身體是否患有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經過治療及控制,可以預防疾病降低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降低乳癌威脅。9種女性易患疾病.....https://bit.ly/3k8WIxk
-
2023-02-04 癌症.其他癌症
媽媽的願望! 婦罹「胰臟癌晚期」為愛抗癌,如願參加小兒子婚禮
台灣胰臟醫學會與台中榮總合作,今起舉辦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林欣辰分享,五年前王姓女子因背痛就醫,查出竟是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晚期,她勇敢抗癌,接受組合化療,讓她如願在三年後參加小兒子的結婚典禮。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易發現 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已連兩年蟬連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每年奪走約2500人性命,且其中逾85%患者為晚期、平均五年存活率僅5%,因此有「癌王」之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胰臟癌治療照護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疼痛管理和營養支持等,院內在2015年7月成立胰臟癌團隊,納入多專科團隊照護,提升診療照護品質,並精進治療與照護,為病患量身訂定治療計劃,透過手術、放化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甚至是最新的細胞治療等。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說,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易發現,即便出現腹脹、悶痛,也易被誤判為腸胃道疾病,延誤最佳就醫時機,提醒若有家族史、胰臟發炎、糖尿病等高風險,如出現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要立即就醫診斷。婦罹晚期胰臟癌 抗癌如願參加小兒子婚禮林欣辰分享,另一名蔡姓女退休族在去年七月確診晚期胰臟癌,且肝轉移,蔡女擔心病情不樂觀,深夜偷偷哭泣,後與醫師及家人討論後,選擇能在門診就完成的組合式化療治療,每2周打一次,治療後至今已逾一年,病情穩定,時常與家人一起去旅遊,珍惜得來不易的時光。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石宇軒說,目前已有許多藥物可選擇,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組合式化療為首選,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討論後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組合,並透過調整劑量等降低化療副作用,另有心理諮商師、社工協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高階健檢項目有哪些?醫師教你如何用健保給付卻有高規格檢查
「小資族健檢」、「尊爵健檢套餐」、「菁英健檢套餐」,進入各家健檢中心網站,項目琳瑯滿目,各式菜單令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挑選。高階健檢價格昂貴,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如果全包,恐10萬元起跳,值得花大筆錢投資健康嗎?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如以價格來分類,健康檢查可分為三大類:1.基礎健檢以血液、尿液等檢查為主,配合醫師理學檢查,例如,員工健檢,價格約在三至四千元。2.完整健檢以基礎健檢為底,再加上無痛腸胃鏡、腹部超音波、癌動脈超音波等項目,價格約在三萬元上下。3.高階健檢除了完整健檢外,另有磁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正子攝影(PET)等高階影像檢查,一般需要兩天,如果全做,費用恐超過12萬元。正子攝影輻射劑量疑慮,已隨科技進步大幅降低。上述非侵入性的高階影像學檢查,分別可篩檢出哪些身體問題呢?● 磁振造影(MRI)以固態組織(腦、肝)為主,可以提早發現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失智等,自費檢查約2.5萬元。● 電腦斷層(CT)以會動的組織(心臟、肺臟)為主,可以偵測出心血管狹窄程度(自費檢查約2.2萬元)、肺部結節(自費檢查約8000元)等。● 正子攝影(PET)掃描全身惡性腫瘤,自費檢查約4萬元。對於卵巢癌、攝護腺癌等生殖泌尿系統癌症,則靈敏度較低。正子攝影給人輻射劑量的疑慮,讓不少民眾為之卻步。洪子仁表示,近年來,影像科技進步許多,也讓常見的正子示蹤劑(18F-FDG)劑量愈來愈低,從一開始的10MCI單位,下降至5MCI單位、3MCI單位,大幅降低輻射量,接受度也隨之增加。洪子仁表示,高階健檢範圍涵蓋腦部、心臟血管、惡性腫瘤等,但費用較高,相對檢查人數較少。以新光醫院健檢中心為例,每月約有600多人接受完整健檢,高階健檢僅約20、30人。精挑細選把握「專案套餐」,也能找到實惠的高階健檢。因費用昂貴,洪子仁建議,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在年滿50時,可以送自己這份健康大禮,健檢結果當成身體健康背景值,再依照健診報告、家族史、生活習慣(是否抽菸、酗酒、熬夜,以及有無運動習慣),由醫師評估後,擬定後續健檢規畫。「只要仔細挑選,也可以找到高CP值的高階健檢。」洪子仁表示,許多健檢中心常在某些節日推出「專案套餐」,費用較為實惠。再者,民眾可根據年齡、性別、家族史,選擇不同的影像檢查項目,例如,超過50歲的男性、有心肌梗塞家族史,就先加選256切等高階電腦斷層,瞭解心血管狀況。機器雖強大,判讀更重要,健檢品質不能只看價格。至於花了大錢、做了高階健檢,結果正常,是否就能萬無一失?洪子仁表示,近年來,許多醫療院所紛紛引進先進的影像檢查儀器,有如軍備競賽,機器滿分,但做最後判讀時,也可能跟不上腳步,如果判讀錯誤,就容易引發不必要的醫療處置,甚至醫療糾紛。「不能只看價格,更應該關注健檢品質。」洪子仁表示,醫策會於民國一百年起推動「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專家委員實地至醫療院所視察健檢中心環境、儀器及醫療人力及判讀品質,目前已有50多家通過審核,取得認證,可作為民眾選擇健檢場所的重要參考依據。五癌篩檢當先鋒當結果異常 高規檢查健保給付什麼是CP值最高的健檢?答案是「國健署成人五癌篩檢」。洪子仁說,健檢不見得一定要花錢,只要符合成人癌症篩檢資格,接受篩檢後,結果異常,就可到院接受進一步高規格檢查,且有健保給付。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健檢項目?醫曝如何依年齡選效益最高
年假結束,你為自己過去一年的健康打幾分?是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持續追蹤不及格的紅字?健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五癌篩檢,為中年以後的你把關健康。至於想做更完整檢查的人,該如何選擇健檢方案,才能達到最高效益?Q:幾歲之後建議開始做健康檢查,多久一次?一般來說,青壯年族群身體情況良好,自覺年輕、有本錢,自費健康檢查的意願不高,健康檢查經驗僅限於高中、大學新生健檢,或是男生入伍健檢,以及進入職場後的勞工健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建議,27、28歲時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項目較完整的自費健檢,包括,大腸直腸鏡、腹部超音波,以及心電圖、胸部X光,如聽診發現異常,則多加心臟超音波。洪育忠表示,這算是人生基礎健檢,此時紅字比率相當低,但仍建議做一次。此時各項數據即為個人生理基礎背景值,待年紀漸長,再做健康檢查時,就可做出比較。如有心肌梗塞、腦中風、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史,就必須提高警覺,在35至40歲就應接受心血管及癌症等相關篩檢項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Q:到醫院或診所健檢,有什麼差異嗎?該至醫院或是診所接受健檢?許多民眾都有過類似選擇障礙,洪育忠表示,大型醫院健檢中心優點在於設備齊全,如檢查結果異常,可直接轉診,接受治療。至於價格上,公立醫院健檢費用通常較低。但醫院健檢動線規畫未盡周全,消費者與就醫病患混在一起,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舒服。再者,大部分醫學中心每日可服務的健檢人數有限,可能得排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對於醫院來說,經常就醫的患者為潛在的重要健檢客群,習慣使然,加上病歷完整,這是其優點,但前提是醫院必須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畢竟自費市場與健保截然不同,民眾感受也不一樣。至於健檢診所,大都採美式服務取向,常強調個人化,重視隱私,檢查流程順暢,服務較好,且可提供個人化套餐,滿足需求,但相對於醫院,收費較高。此外,受限於醫療法規,包括,核磁共振(MRI)、正子掃描(PET)、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檢查儀器,均需設置於一定規模的醫院,診所無法提供這類高階影像學檢查。如至健檢診所,想做上述高階影像檢查,就須再至合作醫院,可能影響檢查意願。Q:健檢有各種套餐,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檢查?據統計,近五年來,健康檢查為成長最快的醫療服務,在各醫院營收占比中,愈來愈顯重要,各大醫院、健檢中心推出眾多健檢套餐,裡面名稱與檢查項目眾多,讓人眼花撩亂。一般可用年紀作為選擇套餐的參考,洪育忠建議,20、30多歲青年世代,檢查項目為基本血液檢查、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至於大腸鏡,因為費用較為昂貴,就看個人經濟能力。至於40、50歲中年世代,則應再加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心血管檢查,如有早發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家族史,則考慮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瞭解心血管狹窄狀況。年逾50,如經濟能力許可,可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到了70歲,罹癌風險逐漸下降,健檢應著重於失智、骨鬆、肌少症等項目。Q:愈貴的健檢套餐一定愈好?最好每一種都做?健檢重點在疾病預防,健檢項目並非愈多愈好,愈貴愈好,能否提早篩檢出國人常見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才是重點。洪子仁表示,如果花了大錢,接受高階健檢,卻因判讀錯誤,反而虛驚一場。以癌症腫瘤標記檢驗為例,腫瘤標記指數高低,與有無腫瘤仍無法完全畫上等號,如果腫瘤標記本身敏感度加上特異性不高,基本上不建議作為健檢項目。Q:收到健檢報告後,如有問題後續應如何因應?幾乎每個人的健檢報告裡都會有紅字,如果是小問題,例如,BMI過高、血壓偏高、血紅素偏高、脂肪肝,在報告裡均會提出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如果數字嚴重異常,如腫瘤指數變高,健檢單位就會協助轉診,進一步接受檢查或是治療。最怕的是,初步健檢已現警訊,但卻不當一回事,例如,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卻未到院接受腸胃鏡檢查。或是,乳房觸診後,發現硬塊、X光檢查結果也異常,卻沒至醫院接受切片,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影響最大的慢性病和5項癌症都能檢查
在台灣,健康檢查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符合一定年紀或具備某些風險因子,就可免費定期使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和癌症篩檢服務,影響台灣人民健康最大的慢性病和五個癌症都包括在內。只要民眾踴躍利用,達成預防疾病發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不論是站在國家或人民的立場,都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的划算投資。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目的是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對象:● 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一次。● 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6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 基本資料:病史、家族史、服藥史、健康行為、憂鬱檢測● 身體檢查:一般理學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尿液檢查:蛋白質● 實驗室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肝指數、肌酸酐、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B型肝炎和C型肝炎表面抗原(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終生可接受一次B、C肝檢查。)● 健康諮詢:戒菸、戒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五癌篩檢 去年新增肺癌篩檢 全球第一吳建遠表示,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這五項癌症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去年7月開辦的肺癌篩檢,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 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公費篩檢利用率子宮頸癌篩檢最多 前年揪出4.6萬癌前病變隨著社會高齡化,利用公費檢查的人愈來愈多。吳建遠以2021年為例,總共有192.5萬人使用成人預防保健,整體利用率大約是三成,391萬人使用過四癌症篩檢(當時尚未開辦肺癌篩檢),其中子宮頸癌利用率五成最高,共找到4萬6478人有癌前病變,8150人罹癌。不過,根據主計處報告,四癌篩檢量其實是從2014年達到523.9萬人高峰後開始遞減,2019年掉到501.4萬人,之後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受檢意願,2020年和2021年篩檢量掉到454.2萬人、391萬人,2022年加倍努力推廣,才在12月下旬回升到421.1萬人。吳建遠說,國健署提供的服務只是民眾可接受健檢的一種管道,其他依法應提供的還有勞工體檢、公務人員健檢,民眾也可選擇自費型健檢,這些都是影響公費篩檢利用情況的眾多因素。去年本土疫情趨緩之後,國健署就一直非常努力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出來篩檢、不要忘記自己的權益。
-
2023-01-27 癌症.乳癌
他跟女友色色時意外摸出「乳癌二期」 網讚:妳女友的貴人
乳癌為女性好發癌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男網友親密撫摸女友胸部時驚覺不對勁,便盡速安排女友就醫檢查,最後確診為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治療,該男網友籍此呼籲女性朋友要定期篩檢,注意身體健康。有男網友在Dcard上發文表示,日前與女友發生關係,觸摸乳房時發現之前沒摸過的「硬塊感」,立即安排看診,經醫師診斷後確認是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的治療,並提醒女性朋友務必定期檢查,如驚覺有異,需盡快求醫。還有女網友提醒,乳房腫塊摸起來硬硬的像一顆石頭,小則像皮下放一粒花生米或綠豆、紅豆,大則像龍眼荔枝,若有問題摸起來一邊有、一邊沒有,而且摸起來硬的像石頭還不會痛,或平日有在自我檢查,情況不同也該就醫,可至乳房外科或是乳房影像科就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你是妳女友的貴人」、「能切除就全切,不要吝嗇,乳癌好好治療存活率是很高的」、「看完這篇嚇得我趕緊摸摸自己的胸部」、「真心建議所有女生都應該養成定時檢查的好習慣,尤其有家族史的、纖維囊腫的,定期回醫院追蹤」、「我一年追蹤一次,真的建議女生每年都可以去做個乳房超音波」。
-
2023-01-19 焦點.健康知識+
逆轉衰老,想要健康又長壽?不妨試試這五個生活方式
國內邁向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其他年齡。想要健康老化,就要靠五個關鍵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鍛鍊、理想體重、不吸菸、適度飲酒等。根據哈佛大學研究執行這五個生活方式的人比沒有遵循的人相比,壽命可多活14年。不僅有助於延長壽命,還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發現在50歲時養成這四到五種健康習慣的女性在沒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情況下多活了大約34 年,而沒有養成上述任何一種習慣的女性多活了 24 年。這些健康的習慣。在 50 歲時養成四五個健康習慣的男性在沒有慢性病的情況下存活了大約 31 年,而沒有養成任何健康習慣的男性則為 24 年。延長壽命和健康老化的五個因素延長壽命和健康老化的五個因素: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無菸、適量飲酒1.健康飲食:高血壓和癡呆症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得舒飲食(DASH)、麥得飲食(MIND)和地中海飲食等,可以降低罹患這些疾病和其他因年齡增長所發生的慢性疾病風險。2.定期鍛煉: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可以降低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慢性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包括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某些癌症和認知能力下降。運動有助於降低焦慮、血壓,改善睡眠品質。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建議多動少坐,有活動總比沒有好。為了獲得健康益處,建議每周至少進行 150-300 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例如快走或跳舞,以及每週兩天的肌肉強化鍛煉。有跌倒風險的長輩,可以做平衡訓練,例如太極拳或瑜珈。 3.理想體重:體重之外,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現在的健康狀況、家族史、體重史和遺傳體型。與其只關注體重,監測對身體有害內臟“腹部脂肪”和20 歲以後的體重變化可能會更有用。4.不吸煙:吸煙是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病和早逝的重要危險因素,因為會促進慢性炎症和氧化壓力。吸煙傷害身體的每個器官,戒菸可大大降低了與吸煙有關的疾病的風險。5.適度飲酒:研究發現,適度飲酒女性每天 1 杯,男性每天 2 杯與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發作和因心血管疾病早逝有較低風險有相關。少量或適量的酒精會提高“好”膽固醇或高密度脂蛋白 (HDL),並防止動脈的小血塊阻塞。但是,大量飲酒、成癮和肝病及多種癌症的風險有關,所以要考慮飲用的量!暢飲手搖杯前,必知二三事.....https://bit.ly/3WEnTOb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12 醫聲.癌症防治
阿北出事了!「這數字」翻倍,代表大事不妙!
當尿不順、尿變細,不少男性以為是老化或攝護腺肥大造成,事實上部分是攝護腺癌症狀,因此除了定期驗PSA,男性一有異常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最近尿變細,會不會是老化、膀胱無力、攝護腺肥大?和醫師講,會不會很尷尬、丟臉?還是再看看好了….」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裘坤元、陳正哲醫師常在門診發現,有些中高齡男性,出現尿變細、尿不順、頻尿、晚上易起床解尿等症狀,以為是老化、膀胱無力或攝護腺肥大造成,等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攝護腺癌引起,身心飽受衝擊。有症狀開口求助+定期測PSA,才能揪出罪魁禍首裘坤元指出,以中部攝護腺癌病患為例,大約三成以上第一次確診已是晚期,主要原因在於,許多攝護腺癌病患沒有任何症狀,或部分產生「放尿滴到鞋」(台語,指解尿時,尿會滴到鞋子上)現象卻羞於開口、求助,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後才確診攝護腺癌,由於對攝護腺癌威脅、PSA檢驗沒有概念,導致延遲就醫,由此可知,醫師對病患、病患家屬的溝通特別重要。「要揪出攝護腺癌,只有靠PSA!」裘坤元表示,當PSA在十個月內翻倍成長,代表體內攝護腺癌腫瘤可能正快速滋長,是危險警訊,此時就得展開治療,因為PSA相當重要,像台中榮總團隊曾舉辦多場衛教、PSA檢測活動,希望男性更注意攝護腺癌威脅。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加入救援,抗癌人生勝率大增針對攝護腺癌沒有轉移的病患,治療以抗荷爾蒙藥物為主,不過多數用藥12-18個月後常產生荷爾蒙抗性,致使癌病變持續惡化,過去化療就得上場。近來因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病患多了新選擇。研究顯示,病患出現荷爾蒙抗性後,使用傳統抗荷爾蒙藥物,再搭配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平均延長40個月,使用化療的時間可再延後,病患生活品質也能順利維持。陳正哲解釋,傳統荷爾蒙藥物的作用是在減少男性荷爾蒙原料製造,而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可針對荷爾蒙受體作用,同時阻擋荷爾蒙進入細胞當中,並阻斷攝護腺癌細胞複製,兩種藥物合併使用,在荷爾蒙製造原料減少,又新增三重防守下,治療效果可提升,並延續下去。此外,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較不會與其他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等慢性病用藥產生交互作用,也較不會影響肝腎功能,出現皮膚皮疹、倦怠等副作用的機率比較低,由於採口服形式,用藥更方便。陳正哲提醒,攝護腺癌患者通常較年長,常合併其他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可以與醫生討論,將藥物間交互作用和肝腎功能納入考量,以選擇適合療程,也避免不必要副作用。攝護腺癌,不是老人專利!裘坤元也觀察到,近年來,攝護腺癌有年輕化趨勢,過去病患以60、70歲以上年長者居多,目前40、50歲病患也逐漸增多,像他遇到最年輕的病患,只有36歲,推測可能與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習慣有關,這代表攝護腺癌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中年人也可能受襲擊。裘坤元、陳正哲不約而同叮嚀,50歲以上的男性族群,建議每年都要做PSA檢測,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建議45歲就要定期檢查。目前有不同的治療攝護腺癌藥物可供選擇,且納入健保、副作用較少,因此一有症狀,千萬不要尷尬就隱忍,務必勇於求助,才能及時阻斷癌細胞作亂,避免一再惡化。更多疾病資訊請點擊連結前往 攝護腺癌的「腺」身前兆?有症狀請大聲說!
-
2023-01-08 醫療.心臟血管
吃藥後膽固醇仍超標怎麼辦?名醫洪惠風教你如何控制壞膽固醇
「什麼是壞膽固醇?」「為何壞膽固醇會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吃藥後,膽固醇還是超標怎麼辦?」「壞膽固醇偏低可以嗎?」關於低密度膽固醇LDL-C,大家常有許多疑問和迷思,請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一一解答。我們的器官都需要血液供應充足的氧氣和養分才能正常運作,然而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可能堆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所以被稱為「壞膽固醇」〔1〕。洪惠風醫師指出,心臟的血液供應來自冠狀動脈,冠狀動脈狹窄初期通常沒有症狀,但是當冠狀動脈狹窄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心肌便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隨著血管斑塊增厚,冠狀動脈會逐漸狹窄,並導致血流減少,稱為狹心症〔2〕。洪惠風醫師說,但是更可怕的是血管斑塊突然破裂,因為血管斑塊破裂時會促使血栓形成,血栓可能使血管完全阻塞,而造成心肌梗塞。除了造成心肌梗塞之外,動脈粥狀硬化還可能造成腦中風,導致嚴重後遺症。「我常把心肌梗塞比喻成土石流,冠狀動脈就像公路。一旦發生土石流,就會中斷交通。」洪惠風醫師說,「預防土石流的重點在於血管壁,也就是做好血管壁的水土保持!」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有關,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越高,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越快;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越低,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越慢〔3〕。洪惠風醫師說,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的,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延緩血管老化的速度。如果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70mg/dL,能夠避免動脈粥狀硬化繼續惡化。甚至還有一些研究認為,當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更低的時候,動脈粥狀硬化有機會逆轉〔4〕。根據風險程度,決定個人化目標值臨床上,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狀況、病史、家族史來決定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值。根據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5〕,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越低的水準。● 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16 mg/dL。● 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00 mg/dL。例如小於50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糖尿病病史小於10年,且沒有其他危險因子。● 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 mg/dL。例如糖尿病病史大於10年,但尚未出現器官損傷。● 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55 mg/dL。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多管齊下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想要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必須從運動、飲食、降血脂藥多管齊下,各種方法都能發揮一定的功效。洪惠風醫師說,如果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大概是5%;如果運動搭配飲食控制,大概可以降5%至10%,平均約降8%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5〕。「假設一位患者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為140ml/dL,而目標值是70mg/L,代表降幅需要達到50%。」洪惠風醫師說,「單靠飲食、運動顯然無法達到足夠的降幅,所以必須搭配降血脂藥或針劑。」使用口服降血脂藥能讓低密度膽固醇LDL-C下降30-50%,洪惠風醫師說,現階段還有降血脂針劑,可以讓低密度膽固醇LDL-C下降50-60%〔5〕。在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時,最重要的是先根據危險程度決定目標值,然後看看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有多高,再決定要採用哪些方式才有辦法達到目標值。低密度膽固醇偏低可以嗎?關於低密度膽固醇LDL-C,目前的觀念是「低一點較好」。洪惠風醫師說,有一類人,先天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非常低,經過長期觀察,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低並沒有對這些人造成問題。所以,對一般人而言,若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偏低,應該可以不必擔心。貼心小提醒控制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的是減緩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洪惠風醫師提醒,也就是說,在使用藥物控制達標後,請繼續維持,千萬不能因為看到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數值下降,便擅自停藥!對自身低密度膽固醇LDL-C有疑慮的民眾可以多加利用線上工具「快來看看你的壞膽固醇目標值是多少」,作為設定高血脂治療目標的參考。也推薦給高血脂病友進行自我評估,並就結果與主治醫師討論。◎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參考資料:1. Medline Plus / LDL: The "Bad" Cholesterol2.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What is Atherosclerosis?3.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Clinical Trial Endpoints: Angiograms, Events, and Plaque Instability4.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Effect of Alirocumab Added to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ACMAN-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5.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原文:
-
2023-01-06 癌症.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出8成早期肺癌 有助改善死亡率
肺癌連18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首位,國健署去年7月起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執行半年揪出160名肺癌確診患者,高達8成是早期肺癌,專家解讀,肺癌發生率雖沒有下降,但發現肺癌的期別提早,有機會改善肺癌死亡率。執行多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四癌篩檢後,國健署去年7月起將肺癌LDCT檢查納入我國第5癌篩檢,目前有22縣市、142家醫院辦理,截至去年12月26日,共2萬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其中1萬3470人具有肺癌家族史,8005人為重度吸菸者,976人兩者兼具,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0及1期個案138人,占86.3%。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是我國國病,抽菸更是重要導致肺癌原因,台灣實施戒菸計畫逾26年,使抽菸人口大幅下降,但肺癌發生率並未下降,分析發現,肺癌患者僅三分之一有抽菸,剩餘三分之二沒抽菸,近年亞太國家發現,不抽菸罹患肺癌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女性,希望藉LDCT篩檢讓晚期病人減少,早期病人增加,唯有期別改變,才能改善肺癌死亡率。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肺癌各期別5年存活率差別非常大,0至1期9成以上,3至4期只剩1成。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不需注射顯影劑,檢查前不須禁食及進水,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表示,臨床觀察LDCT檢查有10%患者發現肺部有結節,可能是過去感冒、感染後纖維化、結疤,或小肺泡內留有分泌物,一段時間會自動消褪。但有些結節可能是基因突變、抽菸等因素引起,新冠感染後部分民眾也會產生肺部纖維化,建議民眾等確診或感冒康復後,再進行LDCT檢查較能精確判讀。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陳克誠說,LDCT篩檢有異常不等於癌症,像發現結節可能是良性、發炎或早期肺癌,即使確診肺癌,也不要太過擔憂。
-
2023-01-04 癌症.抗癌新知
女網選手「女金剛」罹兩癌 醫師研判可能的致癌原因
傳奇女網選手、綽號「女金剛」的娜拉提洛娃昨傳出同時罹患喉癌及乳腺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她於2010年已曾罹患乳腺癌治癒。民眾疑惑,乳腺癌治癒超過10多年還會復發嗎?喉癌與乳癌為何會同時出現?醫師表示,乳腺癌是否為10多年後復發,必須依2010年當時治療情形而定,但因不了解當時治療狀況,目前難以判定。喉癌及乳癌則沒有直接相關性,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此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所致。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依癌症登記規範來說,當乳癌治療5年內沒有轉移或復發,即代表乳癌已經治癒,超過5年後出現的乳癌都屬於新的癌症。但乳癌是否復發,仍必須依第一次治療情形,如果罹患癌症的乳房已進行全切除手術,並於5年後在同側的胸廓上發現癌細胞,此種癌症可說是局部復發,但如果非屬於此種情形,或是癌細胞出現在另一側乳房上,就是新發癌症。蔡欣恬說,一名癌症患者身上有可能出現二至三種癌症,像是乳癌患者體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即與卵巢癌有很強的相連性,或是肺癌與大腸癌也有相同的基因變異情形。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說,一名病患同時罹患兩種癌症,有可能是患者體內有罹癌變異基因的相關性,但喉癌及乳癌沒有直接關係,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這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喉癌最常見的致癌原因是吸菸、喝酒。李佳融說,國內喉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男性多於女性,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讓喉部粘膜反覆受到致癌物質刺激引發癌症,而在國外女性吸菸、喝酒比率較國內女性高,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喉癌。另如果長期在充滿化學刺激物的環境工作,也可能罹患喉癌。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喉癌治療方面,依病情不同,第一期、第二期喉癌可以經手術切除病灶,但若是第三期頸部淋巴結出現不會痛的硬塊,且體積愈來愈大,則必須使用手術、電療、化療等方式,而第四期患者甚至需要切除整個喉嚨,成為無喉者,此時必須學習食道語或電子助講器,才可以與外界溝通,遠離喉癌一定要戒除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至於乳癌預防方面,蔡欣恬說,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卻讓許多女性等到45歲才開始檢查,其實女性年滿30歲後,就可以經由臨床醫師評估,開始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利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要預防乳癌應維持正常生活型態、飲食,少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如高油、高脂的炸物、甜點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吸菸,喝酒也不要過量。是否每名乳癌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蔡欣恬說,目前多針對病情嚴重病人進行檢測,希望透過檢測找到對應的藥物加以治療,而有乳症家族史的女性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是否考慮像演員安潔莉納裘莉一樣進行預防性切除,如果沒有想這樣做,其實不需做基因檢測。女性也常擔心服用避孕藥、女性荷爾蒙補充品等可能誘發乳癌。蔡欣恬說,避孕藥只要停用,對罹患乳癌的影響就會消減,而更年期所補充的女性荷爾蒙補充品,如果服用5年內不需擔心,但若服用10至15年以上,乳癌機率將會明顯增加,另有女性會補充胎盤素、蜂王乳等,因含有女性荷爾蒙成份也必須節制。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
-
2022-12-30 癌症.其他癌症
蛋蛋的哀傷!睪丸變大但不會痛,要緊嗎?醫教2招自我檢查防睪丸癌
男性蛋蛋變大可別沾沾自喜,若會痛可能為其他疾病,若不會痛很有可能是睪丸癌。台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建議,若有發現到睪丸變大,可以自己稍檢查一下,或盡早就醫檢查,以防睪丸癌。睪丸變大、腫脹常見4原因,不痛的小心有可能是睪丸癌! 程威銘醫師首先指出,睪丸變大、腫脹常見不外乎4腫原因,包括因發育不全使腹水降至睪丸,或因淋巴阻塞使血循不佳睪丸出現滲液,使睪丸積水的「陰囊水腫」。腹腔肌肉的孔洞過大,使得腸道掉進至陰囊,使得陰囊腫大的「疝氣」。以及細菌從尿道口、輸精管入侵感染至睪丸,或如結核桿菌等透過血液感染至睪丸的「細菌感染」,這三者皆有可能出現疼痛,而較為棘手、讓人擔心的就是睪丸癌。 睪丸癌常見症狀:腫大、不痛。醫:出現腰痛可能已癌轉移 為什麼會出現睪丸癌?程威銘醫師表示,睪丸癌是較為少見的男性癌症,大多出現在年輕男性身上。從目前醫學研究來看,多與化學接觸、輻射接觸有關,但確切形成原因不明。家族史、基因是否會有相關影響也尚待研究。 睪丸癌的常見症狀:一般而言,睪丸癌大多以無痛的睪丸腫大表現,可能摸到硬塊。不過其發展速度較快,腫脹速度也快,因此若有腫大、且日漸增大傾向,應更加提高警覺,少部分族群可能因過度腫大而壓迫、拉扯出現疼痛。也有一種睪丸癌是因淋巴癌轉移所致,為全身性的疾病,睪丸為其中一處,此類型則多發生在中高年齡層,另會有體重減輕、發燒、疲倦等症狀出現。 睪丸癌若出現轉移:睪丸癌若是到了晚期、出現轉移,因為睪丸的血循會直接回於腎臟,容易轉移到腎臟附近的後腹腔區域的淋巴結,就有可能因為壓迫此處神經、脊椎、大靜脈血管等,出現腰痠、腰痛、下肢水腫等症狀。 睪丸變大但不會痛,要緊嗎?醫教2招自我檢查防睪丸癌! 正因為睪丸癌通常只有腫大症狀出現的關係,程威銘醫師建議,民眾平時洗澡、洗睪丸時就可摸摸自己的睪丸是否有腫大或硬塊。又或是性愛時,另一伴也可觀察。有所疑慮時,男性朋友也可以用驗孕棒測試自己的尿液,若為陽性,有罹患睪丸癌的可能,因為睪丸癌會分泌些蛋白組織,因此有被驗孕棒測試到的機會。 治療睪丸癌要切除睪丸嗎?醫:通常要,但別太擔心 程威銘醫師表示,睪丸癌是較容易發現的癌症,普遍來看治癒率也高,約可達9成,通常進行手術治療後便可痊癒。手術治療視情況可能部分切除,也可能單顆切除,不過因為另一顆還保留著,因此這情況不會使得無法造精。而睪丸和陰莖雖為一體,但互不影響,也不會影響勃起功能。 少一顆睪丸該怎麼辦?不過確實是有可能因為缺少一顆睪丸影響心理,進而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等問題,因此也可和醫師討論放進「義睪」進入陰囊,不會有造精功能,但可改善外觀,避免缺一顆影響心情。剩下的正常、健康的睪丸就得好好保護,若再出問題,便真的可能影響生孕、使得不孕。 可能影響生孕的時候怎麼辦?若是較晚期、出現轉移等需要化療等其他治療,可能影響到另一顆正常睪丸的生殖功能;或是兩顆睪丸都有癌症需同時切除;少部分的族群可能需進行後腹腔淋巴結廓清手術,是有可能影響到交感神經,進而使得能正常勃起卻無法射精。這類情況醫師通常就會建議先進行儲精,以為將來生孕先作準備,其後再進行手術治療。 他睪丸癌不願動手術,腫成像顆排球:程威銘醫師也分享幾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是發現自己睪丸異常前來就診,經檢查發現是睪丸癌,建議手術治療,不過該案例無法跨過心坎,因此沒有治療、後續也再沒消息,但2.3個月後,睪丸腫得像顆小排球一般,已造成生活不便,此時才進行手術治療,所幸後續並無大礙,患者也痊癒。 他愛愛時,女發現有蛋蛋的不對勁:另一案例,是因為和女伴性愛時,因女伴會有較多的前戲,進而發現案例的睪丸和以前所接觸過的不大一樣,因此建議案例檢查,經檢查後發現睪丸癌,因而救了案例和睪丸一命。 日常多多留意蛋蛋的悲傷,發現異常盡早就醫助防癌! 程威銘醫師提醒,睪丸癌雖較不常見,但不代表不會發生,現在睪丸癌治癒率高,男性民眾日常多留意,如有察覺蛋蛋變大別沾沾自喜,盡早檢查,以利還給自己和蛋蛋的健康。 《延伸閱讀》 .男不孕40%有精索靜脈曲張!未必會痛,4徵兆早檢查增懷孕率! .蛋蛋痛、睪丸痛怎麼辦?醫指6可能,久坐也會,4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增好膽固醇、降壞膽固醇!簡單2招,防高血脂引中風、心肌梗塞
三高當中的高血脂,相較高血壓、高血糖,民眾似乎沒那麼熟悉、也沒那麼在意,且也無法在家監測,但其也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以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纏身。高血脂沒什麼症狀沒關係? 醫:日久恐引中風、心肌梗塞! 簡韶甫醫師表示,高血脂包含了「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是現代人常有的通病,原因和飲食、體重、少運動、基因遺傳、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有關。血液中的膽固醇,可分好的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感固醇。壞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壁上,日久使得血管發炎,血管壁上形成粥狀動脈硬化班塊,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若周邊動脈阻塞也易發生間歇性跛行。而好的膽固醇則可將堆積的壞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減少這些疾病發生的機會。 高血脂不只肥胖者才會有!醫:中等身材、偏瘦也有可能。 瘦子也可能會有高血脂?值得注意的是,高血脂不是只有肥胖的人才會有的疾病,簡韶甫醫師也提醒,中等身材、偏瘦的人也都有可能會有高血脂。但高血脂並不像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可在家監測,也少有症狀可以觀察,只能至醫院在醫院或檢驗所抽血得到數據。但民眾往往不在意檢測結果,只知道有高血脂,卻不知道長期可能帶來的影響。 高血脂風險族群盡早檢查:因此提醒若自覺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是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史,或是家族史等風險,建議盡早檢查,並積極控制膽固醇,以減少後續的併發症。 案例血壓、血糖正常,但有高血脂..簡韶甫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位66歲的男性案例,身材肥胖又鮮少運動,檢查膽固醇過高,不過血壓、血糖都還在正常範圍內。在感到胸悶不適而就醫之後,才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接受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醫師也叮嚀案例好好控制膽固醇,以免後續再狹窄。 簡單2招控制、改善高血脂!醫:減少外食也可降脂肪攝取。 高血脂的控制、改善及治療,首重在於改變生活習慣。簡韶甫醫師建議,除了少吃肥肉、油炸食物外,也可以減少外食次數,達到降低脂肪攝取。而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體態、減少內臟脂肪,也可增加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藥物方面,簡韶甫醫師建議,若經醫師評估需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目前健保給付的降膽固醇藥物效果極佳,大部分的患者都可獲得良好的控制,少部分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若出現如肌肉痠痛、肝臟發炎等副作用,可和醫師討論減低劑量或改藥,切勿聽信不實廣告、民俗療法、使用偏方,以免傷錢又傷身。 《延伸閱讀》 .高血脂瘦的人也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預防心血管疾病先檢測血管內皮功能?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6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
秋冬氣溫驟降,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但誰說冬天才會中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腦中風中心功能性主任蕭又仁說,每當天氣早晚溫差大時,容易使血管突然收縮,造成中風。雲嘉地區務農人口多,民眾工作時不便補充水分,加上秋冬氣溫低時,喝水頻率若減少,會進一步使中風機率增加。蕭又仁提醒,腦中風近幾年治療方式進步,最常見的缺血型腦中風在謹慎評估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可減輕甚至消除中風症狀。使用的前提是「及早送到醫院」,而且要「送對醫院」,透過撥打119,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至具腦中風急重症處理能力的醫院。雲嘉南聯防 跨縣市醫院合作解危機嘉義縣老年人口居全國之冠,該縣消防局除了衛教宣導,提醒民眾多加警覺之外,也跟各醫院密切互助合作。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增進急性中風辨識技巧。除了之前爭取將急性心肌梗塞黃金搶救時間的12導程心電圖機,全面配置於救護車上,未來也將成立專責救護隊,連結消防與醫護端,希望將腦中風緊急救護流程標準化,力拚康復出院率。嘉義長庚醫院腦血管暨一般神經科科主任林君賢表示,為了讓雲嘉南的腦中風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目前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的醫院已和台南成大醫院合作,整合轉診系統,形成腦中風雲嘉南區域聯防機制,提升醫療量能,使病患能即時接受治療。林君賢亦分享,缺血性腦中風治療除了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之外,近年來動脈血栓移除術更是大幅增加大血管阻塞打通機率,且可將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伸至24小時,為患者爭取更好的預後。嘉義長庚醫院自民國105年起開始執行動脈血栓移除術,約有四至五成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的患者轉院來接受治療,醫院間區域聯防,對該地區腦中風患者預後幫助很大。預防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心血管檢查不可少蕭又仁表示,腦中風危險因子無所不在,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腦中風病史以及三高、肥胖、抽菸、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心血管疾病等。且現代人因飲食習慣精緻化且常有熬夜、吃宵夜等不良生活型態,導致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他分享,心房顫動也是腦中風成見的危險因子,當血液因心房顫動滯留心房、產生血塊,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堵住腦動脈,就會造成栓塞缺血。蕭又仁呼籲,民眾務必做好三高的慢性病管理,定期健檢評估心血管風險。教官小叮嚀/嘉義縣消防局第二大隊溪口分隊分隊長張明峰Q:一名60歲老伯在田裡務農,久未補充水分,前一秒還在說話,就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說話、臉色發白、雙手下垂無力,旁人嚇到趕緊撥打119通報,求救過程有哪些應注意事項?A:民眾如果發生急性腦中風,關鍵是及早辨識、即時送醫。由於通報119當下通常非常緊急,正確告知人事時地物即可,勤務中心才能迅速派遣人車處理。人:姓名、性別、年齡、病史事:發生什麼事時:詳細發生時間地:事故發生地址物:附近明顯建築物或易辨識的標地物等待救護人車抵達的過程中,常見的錯誤處置包括扎針放血、服用舌下錠或降血壓、血糖藥物,這些藥物會刺激血管造成收縮,導致病情加劇。民眾應學會基本急救技能CPR及急性腦中風的「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口訣,保持冷靜別將緊張情緒帶給患者,將救護交給專業人員,別誤信偏方延誤送醫。
-
2022-12-24 癌症.乳癌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延伸閱讀: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23 醫療.腦部.神經
打完疫苗喘不過氣 意外發現妥瑞症
孩童出現呼吸不順,小心可能是妥瑞症。5歲的小蘭日前剛打完新冠疫苗,一周後常深呼吸、喘不過氣,每天下課都會發作,持續幾分鐘才停止。媽媽帶她至醫院進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雖然沒有異常,但醫師懷疑是妥瑞症。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表示,根據臨床上定義,妥瑞症是18歲前出現多種不自主動作,合併一種或以上的不自主聲音,且需持續1年以上;不過,有許多抽搐異常是因疾病、心理壓力等因素引起,持續不到1年或僅單純不自主動作、聲音,無法確診為妥瑞症。研究顯示,妥瑞症出現不自主抽搐等異常症狀,與基因遺傳有密切關係,5成以上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家族的一親等成員出現妥瑞症症狀是一般人10倍以上;也有研究表示,妥瑞症與腦部多巴胺有關。潘俊伸表示,妥瑞症常在5、6歲時開始出現症狀,10至14歲時症狀較嚴重,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到青春期後,症狀會逐漸改善,甚至完全消失。有些不自主動作及聲音持續不到1年,可稱為暫時性的抽搐,而單純只有動作或聲音的不自主行為,則歸類慢性聲音或動作抽搐疾患。潘俊伸說,妥瑞症患者若焦慮、刻意抑制發作,往往會加重症狀出現頻率,通常不需要特別藥物治療,部分會採用行為治療,進行對抗反應訓練,讓小朋友先察覺自己症狀發作前的徵兆,採取應對的動作,讓症狀較不明顯、較不會引起他人注意。潘俊伸說,妥瑞症患者常伴隨其他共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治療後多半也能改善妥瑞症症狀。家人、學校老師也扮演重要角色,須對妥瑞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適時幫助與支持,同儕的理解與同理心,可以減少霸凌現象的發生。潘俊伸指出,妥瑞症兒童應養成正常生活作息、飲食營養均衡及運動習慣,避免吃加工食品、含有咖啡因食物及飲料,大量運動也有助於減輕妥瑞症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