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家庭關係
共找到
436
筆 文章
-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預後佳 癌友重建性自尊得性福
癌症希望基金會特約心理師、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今在聯合報舉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上指出,癌友治療後進入復原期就可恢復性生活,並透過道具、潤滑油及姿勢調整等方法,由性溝通來重建性自尊。 邱似齡指出,十年前她的第一份工作在醫院擔任安寧心理師,當她年紀輕進入職場就受到很大震憾,就是面臨生離死別!但令她好奇的是,「還有家屬和病人來問我,在這個時期,我如何和生病的先生和太太發生性行為?」邱似齡觀察到,多數男性患者仍積極想有性行為,女病人此時期大多想放棄。當時他們問邱似齡該怎麼辦?十年後邱成為性諮商師,可提供建議給癌友。邱似齡說,癌症治療經歷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也許部分器官必須切除,術後造成傷口疼痛,身體姿勢、肌力都有改變;或治療時影響血管流量;有人因女性因荷爾蒙治療而造成陰道乾澀或性交疼痛;大腸癌病友則因腸造口可能有氣味而影響性行為時的心情。癌症會有死亡威脅,但隨著醫學進步,癌症存活率好。邱似齡發現,現在有些癌友只有廿、卅歲,因此癌友的家庭關係、甚至是親密關係,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回到現實的生活裡,癌友也會遇到擔心癌症復發?到底要觀察多久?身體好像和以前不一樣了?角色可能也不一樣了,不再是一家之主?或眼睛看得到的身體器官被切除,像是乳房切除造成身體意像的失落,我不再有女人味了?會不會被嫌棄?也擔心伴侶往外發展,或是質疑病人需要休息康復,發生性行為有這麼重要嗎?邱似齡表示,這時癌友會啟動兩種不安全的依附模式,包括緊迫盯人或完全放棄性行為。癌友的性心理產生什麼影響?邱似齡說,男病友若因手術造成勃起功能障礙,會衝擊男性的性自尊;女病友會認為自己變殘缺,自我概念低落,抗拒發生性行為,例如「怕看到自己身體,把整個房間弄黑,或乳房即使重建,摸起來也不一樣了,」即使答應和先生進行性行為,也不是那麼自然舒服。邱似齡說,癌友的性福需要調整,並不是沒有方法,可以有姿勢調整,避免傷口疼痛,一般性交姿勢大多男上女下,坊間有些書可以參考,可以用省力姿勢從事性行為,避免傷口的拉扯和疼痛,大家要諮詢醫師,進入復原期就可以開始性生活,婦癌醫師也建議病友可以做陰道雷射。癌友可能因為治療而性欲降低,邱似齡說,其實現在性輔助小道具做得很可愛,好比女性自慰棒、男性的飛機杯,觸感舒服,也可以用手交、口交做為前戲,大腦也是重要性器官,從大腦提升性欲便可重拾美好性生活。有的癌友擔心潤滑液有荷爾蒙成分而改用天然油品,邱似齡不建議使用天然油品像橄欖油等,她提醒可用無色的水性潤滑油,做會陰按摩或抹在男性器官上。
-
2022-04-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台灣孩子越來越不快樂 兒少生活滿意度再創新低
兒童節將至,但現在的孩子幸福嗎?兒童福利聯盟今公布2020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調查,發現五年級到九年級兒少的生活滿意度分數屢探新低,2017時還有79.2分,2020年平均只剩72.7分,下降6.5分。若以100分計算,生活滿意度60分以上者78%,與HBSC世界平均相差10個百分比。兒盟指出,台灣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與國際數據相比,在飲食、運動、睡眠,家庭與同儕支持上都不足,孤單與疏離感也逐年加重,呼籲家長多陪伴孩子,家人支持越高,孩子的生活滿意度才會越高。兒盟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自1982年起針對兒童及少年進行跨國研究《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 survey),從家庭資源與結構、同儕關係、身心健康狀況等評估孩子們的生活滿意度。近年來兒盟也以同樣內容了解國內學童對生活的滿意度,結果發現,台灣學童2020年的主觀生活滿意度60分以上者僅占78.0%,與HBSC世界平均相差了10個百分比。調查同時也發現,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2020年平均為72.7分,相較於2017年的79.2分低6.5分。此外,年紀越大的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分數越低,國小為78.8分,國中則是68.1分,二者相差10.7分之多。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說,從調查可看出,雖有49.5%的孩子天天吃早餐,但相較於英國的63.0%還是少了許多,另外,41.5%孩子平均每天至少吃一次甜食、48.8%孩子每天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但國際間比例卻只有25%、16%,台灣孩童嗜甜比例高於國外2、3倍。吃過多甜食,但運動量、睡眠時間卻不足,22.7%的孩子平均一周運動不到一天,平均睡眠時間則只有7.8小時,且年齡越大睡眠時間越少。本次調查也發現,2020年「我覺得孤單 (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比例比2019年高出3.3%,從13.5%增加至16.8%,此外,認同「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的兒少高達29.0%,與2019相較之下增加了5.8%,由此可見,兒少孤獨感與疏離感加重。兒盟調查也指出,台灣兒少跟國際兒少相比起來顯得相當不愛上學,2020年台灣愛上學的孩子只有14.3%,但英國有23.0%、HBSC的國際平均有28.0%。46%學童認為學校課業壓力大,與HBSC國際平均36%明顯高出許多,更不用說面臨基測的國中學生,有54.7%的國中生非常同意課業壓力很大,小學生也有34.2%自認課業壓力大。不過,在同儕支持度上,雖然有74.2%兒少自認同學相處愉快、66.8%覺得學校同學們接受自己,但進一步參考國際作法將同儕支持量表分數分為同儕支持度高低兩組,發現台灣同儕支持度高的兒少占41.1%,相較於國際平均60%,顯然同儕支持表現較差,此外值得關心的是和老師的關係上,調查發現有3成兒少感受不到老師的對自己的接受及信任感。家庭關係方面,每天跟家人共餐的兒少有43.8%,低於國際HBSC調查的50%;「覺得把煩惱告訴媽媽容易」有56.6%,「把煩惱告訴爸爸容易」降到43.6%,兩者更都遠低於國際平均的85%及73%。白麗芳說,這次調查嘗試進一步分析與兒少生活滿意度最相關的因子,結果發現,兒少同儕支持、家庭支持與其生活滿意度均呈現低度正向關。這表示兒少在生活中越得到支持和接納,兒少的生活滿意度愈高,其中家庭支持的相關係數高過同儕支持,即家庭支持比同儕支持更是提高兒少生活滿意度的重要關鍵。她強調,家人的陪伴互動與兒少的生活滿意度息息相關,家人給予的支持越高,孩子的生活滿意度也越高,家長專注的陪伴、良善的親子溝通、多一點正面的鼓勵和肯定,都可以讓孩子的幸福感倍加提昇。
-
2021-12-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憂鬱症專家會議/藥物、家庭、社區支持 缺一不可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去年協會針對三百四十多位憂鬱症病人調查發現,汙名化是台灣患者首次憂鬱發作但未尋求協助的主因。高達百分之卅七點一的病人首次發作時未尋求任何幫助,在這群人中,又各有百分之七點一不願承認自己是憂鬱症或怕被貼上憂鬱症標籤。台大教授李明濱指出,患者遲遲不就醫,憂鬱症狀嚴重持續,會陷入更深的低潮、無助,也加重失能,增加自殺風險,更伴隨個人、家庭和社會功能的嚴重傷害,合併其他醫療支出的增加,衝擊國家生產力衝擊,是社會更大的損失。長庚大學副教授劉嘉逸說,華人家庭關係緊密,家人更要發揮陪伴和支持患者的力量,要積極且持續地鼓勵患者做完整的治療,另由於憂鬱症需長期治療,家人的壓力很大,他們的身心狀況也值得關注。台大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副教授陳錫中也強調,做為醫師,絕不要用同一個角度去看事情,要理解其性格或與家人、職場的互動,都會影響個案不同的壓力反應。台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吳佳儀表示,近年台大護理研究團隊推動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團體治療,為廿三名病患做了九個月的深度追蹤訪談,發現患者背後的家庭和社區因素,也是復原與否的關鍵。吳佳儀表示,經由台大團隊連續八周、每周二小時團體治療,也發現廿三位患者的心理困擾程度呈降低現象,他們透過醫療團隊,學習壓力管理、正向心理、自我覺察,且彼此間互相關懷,提升再融入社區的力量。上述治療方式仍有待未來持續研究發展,然而初步成果顯示,憂鬱症個案除需要藥物治療,也需良好的居家和社區管理,透過全人照護,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
2021-11-08 養生.家庭婚姻
電影《瀑布》憂鬱母親賈靜雯:不要再問我「你還好嗎」,我會想辦法好起來!
近兩年受到疫情影響,我們的生活模式產生或大或小的改變,原本遠距離的情侶可能面臨不能見面的困境,而待在家的時間變長,與同住家人的摩擦可能增加,但同時也是陪伴家人、增進家庭關係的好時機。電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劇情往往反映著當代人們的生活。《瀑布》的背景設定在 2020 年台灣疫情爆發初期,鍾孟宏導演與編劇共同思考該如何在電影中呈現人們在疫情中面對的困境。由王淨飾演的女兒「小靜」因同學確診必須在家隔離,在密切的居家相處之下,與母親間(賈靜雯飾)的關係,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瀑布》於 10月 29 日 開始上映,是鍾孟宏導演繼《陽光普照》之後,首度執導的女性電影,不僅受到威尼斯國際影展「地平線單元」入圍肯定,也成功在第 58 屆金馬獎中獲得11項提名,賈靜雯與王淨精湛且細膩的表演讓他們雙雙入圍了金馬獎。*本文有劇情微雷,請斟酌後再繼續觀看卸下武裝的盔甲,我們都只是個等待被愛的人賈靜雯飾演的母親品文,原本是一個在外商公司擔任主管,性格剛烈且事業有成的女性。但婚姻的失敗與經濟的多重壓力讓她逐漸崩潰,尖銳的言語都是她用來掩蓋自己脆弱的包裝,她內心還是十分渴望一個可以倚靠的肩膀。我不知道為什麼好好一個家,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王淨飾演的女兒小靜,原本是一個青春叛逆的高中生,但她發現媽媽生病之後,也逐漸學習如何去理解母親的行為,並學會愛與承擔。大人的世界或許很複雜,但她試著同理母親的心情,陪伴媽媽度過人生的谷底。當不小心墜落,誰能夠接住我?《瀑布》的故事靈感來自導演鍾孟宏友人發生的真實故事,片中以「瀑布」的意象暗喻現實的巨大衝擊,猶如瀑布般向下墜落,考驗著品文的身心。在電影前半段,詭異的氣氛營造,加上賈靜雯優異的演技,讓人覺得好像在觀看一部心理驚悚片。家本該是一個溫暖的地方,但在片中「家」的場景,因為建築物拉皮工程的藍色帷幕遮蓋了整片落地窗,始終呈現濃烈的藍色調,充滿濃濃的陰鬱氛圍,這也映照了品文與小靜母女倆的心境。「十幾年前,我第一次跟你爸爸來這個房子的時候,陽光也是這樣照進來的。」一直到劇情來到後半段才會發現,《瀑布》其實是一部溫暖療癒的電影。隨著藍色帷幕的拆除,母親的身心狀況也逐漸好轉,整體電影調性由絕望走向希望、黑暗走向明亮,母女兩人最後決定搬離這個裝潢精美卻充滿沉重回憶的房子,開始新的生活。《瀑布》細膩的刻畫了一個家庭故事,用瑣碎的日常對話堆疊母女間的情感,也告訴我們人生是無常的,每個人的生活都可能出現無法承受的壓力事件,而最終愛你的人會陪你度過難熬的時刻。「也許雨一停,我就能再見到你,也許雨該一直下不停。」——《瀑布》主題曲〈抉擇〉鍾孟宏導演邀請金曲歌后陳珊妮來演唱主題曲——蔡琴的老歌《抉擇》,電影尾聲陳珊妮用獨特低沉的嗓音娓娓唱出感嘆,淡淡哀愁間又帶著療癒感,將觀眾的情緒渲染至更深層的境界。歌手魏如萱在《瀑布》中也客串一角,飾演賈靜雯在精神療養院遇到的病友,她有一段清唱《抉擇》的戲,清新溫柔的美聲,貼和著電影角色孤獨的情感,讓人隔著銀幕,卻深切地感受到主角的那份孤寂與惆悵。>>點這裡聽《瀑布》主題曲《瀑布》的配樂十分用心,由在《返校》獲得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音樂人盧律銘擔綱,他採用一款特別的「斑鳩琴」做為主奏樂器,盧律銘分享他選擇斑鳩琴的原因:「它有著很不完美也很不受控的響線共鳴音色;它可以同時灑脫、喧愉、蒼涼,也可以非常孤寂。」「你可不可以答應我一件事?不要再問我『你還好嗎』,我會想辦法好起來。」就如劇中的母親品文一樣,當我們遭遇壓力的時候,可能會抗拒現實,不願承認自己需要幫助,甚至把所有身邊的人都推開。但請不要害怕,「每個人都有難堪的過去,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且未來會怎樣,也沒有人會知道。」愛你的人會在你墜落的時候接住你,心理的傷口,雖然沒有辦法一夕之間好起來,但或許慢慢地,會有一絲和煦微光從傷口的裂縫中透進來。在經歷了傷痛之後,還是可以抱持著希望,迎向未知的未來。※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也許雨一停,我就能再見到你。」在電影《瀑布》中賈靜雯演出「母親」角色最孤單的一面
-
2021-11-04 新聞.元氣新聞
優生保健修法/婦團:少女懷孕諮商 配套要完整
優生保健法將大修,維護已婚女性的生育自主權,婦女團體表達高度支持,對於未婚懷孕少女人工流產之前,需與法定代理人協商,則認為這應有完整配套措施,以免時間冗長,耽誤人工流產時機;部分團體則持反對意見,擔心新制上路後,恐破壞家庭關係與人倫關係,還可能造成墮胎盛行。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人工流產最後的決定權,原本就不該交給先生,許多家庭悲劇正是因此而起,例如,先生長期家暴又外遇,不願離婚,太太如懷孕,不肯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讓家庭悲劇不斷重演。針對未婚懷孕少女人工流產諮詢部分,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陳玫儀表示,諮商可行,但不能強迫,且應由具備人權及性別意識的專業心理師來執行,「小媽媽不等於無能或不能負責」,諮商人員應熟知孕產支持資源,幫助連結資源。家庭化主流聯盟召集人曾獻瑩認為,選擇墮胎背後有很多原因,例如,意外懷孕、經濟壓力沉重,或是太累了,政府應該幫助家庭解決育兒困境,而不是給婦女墮胎的自主權,「這是不負責任的政府」;此一修法以維護已婚女性的生育自主權為名,實為破壞夫妻和諧。
-
2021-11-03 性愛.性福教戰
弟弟沒進洞就繳械 藥物、行為治療找回性福
你有早洩困擾嗎?根據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去年「男性早洩認知調查」研究,受訪的五百位男性認為,早洩與三高、攝護腺肥大同列前三大健康問題,不過卻有半數民眾「拖一年」才就醫。醫師呼籲,盡早透過藥物或行為治療輔助,可有效延緩射精,尤其伴侶陪伴治療效果更好,可早日重拾性福生活。一名30歲工程師婚後與太太性行為,還沒放進去就提早「繳械」射精,兩人原本無察覺異狀,直到太太與閨密聊天,才發現丈夫可能「早洩」。另一名年輕男性工作需長時間久坐,被女友抱怨「太快」,只能維持一分鐘。兩名個案經過醫師評估,調整藥物治療並減少副作用,現在已能享有滿意的性生活。根據國際性醫學學會發布三項「早洩」定義,包括生殖器進入陰道前或進入陰道後一分鐘內旋即達到射精、有射精感覺時無法自主控制或延遲,以及因射精障礙而導致負面個人影響,例如緊張、壓力、困擾、沮喪、拒絕發生性關係親密行為等。男女對於「早洩」認知差異大。台灣男性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說明,調查發現有四成七男性認為一分鐘內算早洩,但有三成七女性認為五分鐘內都算早洩;八成五男性擔憂早洩無法滿足伴侶,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婚姻家庭關係、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醫師發現,超過半數患者有早洩問題一年以上才願意求診,包括沒勇氣開口、過去治療成效不佳、藥物使用不方便等原因,因而對治療失去信心。近年年輕患者比率增加,卻認為只是短暫壓力、情緒或睡眠品質不佳引起,未積極治療導致問題反覆發生。台中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卷書表示,早洩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錠劑、外用軟膏、噴劑等,或是透過行為治療,例如走走停停法、龜頭擠壓法、凱格爾運動以及飛機杯輔助,有助延緩射精。陳煜說,「早洩」主要影響女性性生活品質,男性若勇於治療,是為了女性著想,應多給予鼓勵及肯定。早洩成功治療關鍵,包括藥物治療及伴侶陪伴,積極治療可儘早「重振雄風」,與伴侶維持滿意的性生活。
-
2021-11-03 性愛.性福教戰
超高標? 近四成女性認為愛愛5分鐘內都算早洩
一名30歲工程師婚後才與太太性行為,而「小弟弟」還沒放進去,就已經「繳械」射精,兩人原本無察覺異狀,直到妻子與閨蜜聊天,才發現丈夫可能「早洩」。另一名年輕男性工作需長時間久坐,被女友抱怨「太快」,只能維持1分鐘。兩名個案經過醫師評估,調整藥物治療並減少副作用,現在已能享有滿意的性生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去年進行「男性早洩認知調查」研究,今天首次公佈調查結果,500位受訪男性認為,「早洩」與三高、攝護腺肥大同列前3大健康問題。國際性醫學學會發布3項「早洩」定義,包括生殖器進入陰道前或進入陰道後1分鐘內旋即達到射精、有射精感覺時無法自主控制或延遲、以及因射精障礙,而導致負面個人影響,例如緊張、壓力、困擾、沮喪、拒絕發生性關係親密行為等。早洩分為「原發性早洩」和「次發性早洩」。原發性早洩又稱做終生型的早洩,此類患者自從有性行為經驗開始,就持續有著早洩的困擾。次發性早洩則是原先沒有早洩的問題,但因為某些因素的造成或誘發,而開始有了早洩的困擾。不過男女對於「早洩」認知差異大。台灣男性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說明,調查中發現,有47%男性認為1分鐘內算早洩,然而有37%女性認為5分鐘內都算早洩,顯示女性的高標準和對持久度期待得越高,失望程度也就越高。調查也發現,85%男性擔憂早洩無法滿足伴侶,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婚姻家庭關係、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陳煜表示,每個人「早洩」定義不同,陳煜說明曾有一名個案,性行為可持續30分鐘,以常人觀念來說已「趨近完美」,然而個案仍求診,原因是「以前能1個半小時」。他強調,「早洩」主要影響女性性生活品質,男性若勇於治療,是為了女性著想,應多給予鼓勵及肯定。綜合醫師臨床意見,發現超過半數患者有早洩問題1年以上才願意求診,包括沒勇氣開口、過去治療成效不佳、藥物使用不方便等原因,因而對治療失去信心。近年年輕患者比例增加,卻認為只是短暫壓力、情緒或睡眠品質不佳引起,未積極治療導致問題反覆發生。陳煜表示,早洩成功治療關鍵,包括藥物治療及伴侶陪伴,積極治療可儘早「重振雄風」,更能與伴侶維持滿意的性生活。研究中發現,有半數以上男性會向伴侶表明早洩問題,更有高達98%的男性表示願意主動就醫治療,顯示台灣男性面對早洩是抱持願意面對、解決的態度。治療關鍵除了藥物治療,伴侶陪伴也相當重要,尤其與伴侶一起求診的患者,用藥依從性與治療結果都比後者更好。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卷書表示,早洩治療包括口服錠劑、外用軟膏、噴劑等,口服藥需性行為前1小時服用,可延長性行為時間,但可能有腸胃不適、噁心想吐或是頭痛等副作用。外用軟膏需及新型噴劑藥物,於性行為前塗抹使用,性行為前應擦拭掉。陳卷書表示,疫情期間早洩患者增加5倍,或許受疫情影響,民眾健康意識提升,也更願意主動就醫。他呼籲,男性發現疑似早洩,建議主動到泌尿科報到,女性發現另一半行房時間太短,也可以「攜伴」就醫。他也建議4種行為治療,包括走走停停法、龜頭擠壓法、凱格爾運動以及飛機杯輔助,有助延遲射精。
-
2021-11-02 焦點.元氣新聞
酒癮入監人數超越毒癮!62%中重度成癮、83%啤酒成癮
近年「酒精路跑」風靡年輕人,雖然有趣,但也有隱憂,因其入監服刑的比例已超越毒癮。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賣酒,對酒癮警覺性不足,今年新入監酒癮者比例上升、成癮程度高,應提高警覺。另外,女性成癮障礙症合併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四倍,家族精神病史比例是男性的兩倍,高比例有性創傷經驗,需要更複雜的專業領域積極介入。衛福部與法務部矯正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今年邁入第八年,參與的矯正機關和醫療院所從4、5間推展到13、14間,包括兩個女子監獄與青少年矯正學校,今舉辦成果發表會。法務部矯正署署長黃俊棠表示,法務部積極發展矯正機關對成癮者的科學實證治療模式,今年上半年共開設270診次,提供門診1456人次、衛教6565人次、心理治療2862人次,出監所評估輔導854人次,篩檢治療涵蓋率高達91.9%。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110年8月底,「在監」受刑人4.5萬人當中,毒品受刑人佔2.1萬人。然而,110年1到8月「新入監」受刑人1萬4567人,其中公共危險(27%)已超越毒癮(21%)。公共危險入獄者中,高達62%為中重度成癮,其中44%是重度成癮。酒癮者有60%喝罐裝啤酒、35%喝保力達、30%喝高粱、23%喝瓶裝啤酒,12%喝威士忌,8%喝米酒。這很可能與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可買酒有關,歐美社會對於酒癮警覺性相對較高,酒類通常在專賣店販售,不會24小時營業。與高雄市毒品防治局合作的衛福部旗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竣傑指出,109年高雄市第二監獄新收酒癮者有40%為50歲以上。高齡受刑者通常社經地位較低、失業、家庭關係不佳,面臨老化及慢性病併發身心疾病,極易出現負面憂鬱情緒,出監準備等相關處遇方案需要加強關照。另外,受刑人會比一般人提早10到15年邁入老化,50歲以下藥酒癮個案有高達五到六成已經有內外科疾病,需要加強醫療整合。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是女性的特殊需求。根據今年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資料,李俊宏指出,女性患者雖然只佔17%,卻有高達20%比例有憂鬱症,是男性的四倍,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比例也是男性的兩倍,也有很高比例曾遭受性創傷或從事性交易。李俊宏表示,男性比較多是先成癮才有精神問題,女性通常是先有情緒才衍生成癮,需要不同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中國附醫成癮防治精神科主任洪崇傑表示,台中女子監獄的治療計畫與健保門診相輔相成,並額外安排婦產團體諮商團體,以及認知行為和焦點式晤談法的個別心理治療。女性個案生理共病治療率達到68%,心理共病治療率達94%;出所之後,出所追輔率高達七成,轉銜追蹤服務轉介率更高達86%,還會安排一年一場家族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8-19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是婚姻殺手還是感情加溫器?日研究孩子2歲時,對先生的愛只剩三成!7警報看心理師如何解套
你有多久沒先生撒嬌了?先生有多久沒有牽你的手?生了小孩之後,大事小事都可以引發警報,來看心理師如何解套。很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是有小孩的夫妻會告訴你,結婚影響兩人生活的程度真的不算多,懷孕、育兒,才是親密關係的重大考驗!小孩出生之後,兩人的焦點都擺在孩子身上,每天光是餵奶、換尿布、洗奶瓶、哄睡就夠忙了,哪還有時間談情說愛、風花雪月?日本一個研究叫身在婚姻中的我們都打冷顫了:日本Benesse次世代育成研究所,曾經訪問300對夫妻,搜集女人們從懷孕到小孩出生後2年期間的心理變化。有70%的女人說,她們在剛得知懷孕時,依然深愛自己的老公,兩人之間仍能保有強烈的幸福感;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育兒瑣事、對另一半的不滿,卻逐漸消磨了對彼此的熱情,小孩剛出生時,愛老公的比例降到45.5%、1歲時便成了36.8%、到了2歲,更降到34%!而這背後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老婆們認為,老公並沒有做好爸爸的角色,在心理上,也沒有提供老婆足夠的安慰。而老公呢?愛是相互作用,若老婆失去了愛的感覺,老公對老婆的愛,當然也是逐年遞減。只不過老公的怨念可能沒這麼深,所以下降的速度明顯比女人慢上許多!孩子到底是兩人關係的加溫器?還是婚姻殺手?結了婚後,兩人的感情就會在孩子的哭聲中消磨嗎?也許不需要這麼悲觀!結婚生子後,感情更堅定的夫妻也是大有人在。諮商心理師許雅玲提出了家庭諮商大師Murray Bowen包溫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在家庭系統中,夫妻兩人只要是平靜的,也可以達到關係的平衡穩定。然而當焦慮增加時,相較於雙人系統,三角排列的穩定度似乎更高、延續更久,並且更能夠容納焦慮,這也是育兒對家庭帶來的好處。在三個都互相有聯繫的倆倆關係中,要怎麼樣才能讓關係穩定呢?許雅玲說:「若三個人都可以互相聯繫,就可以讓家庭關係更穩定。然而若其中某一條關係疏離,那麼這三角關係,也許就有崩塌的可能。」也就是說,在產後初期,由於哺乳的緣故,通常母親是主要照顧者。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跟父親的疏離、或老公和老婆的疏離,那麼父親就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局外人,跟其他兩人愈離愈遠。再者,若三角關係比較緊張,比如孩子是高需求寶寶,讓媽媽總是很焦慮,花在孩子的時間上更多。這時,爸爸也許會樂於當個局外人,因為局外人是最自在且讓人嚮往的位置!但爸爸要切記,放風可不要太久,透透氣後,就要趕快回來照顧媽媽和寶寶的需求。雖然情緒系統中必有三角關係的存在,但沒有絕對的好壞。若能在其中學會自我管理,父親可以不必是局外人。當爸爸尋求和母親及寶寶更多連結,那麼三人也會是穩固且甜蜜的關係。你要讓孩子成為感情殺手或是加溫器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達「平衡」。狀況1:生小孩之後,丈夫好像局外人,覺得顧小孩不是他的事。諮商心理師許雅玲:「在NETFLIX 的紀錄片Babies中說, 嬰兒0~1歲以前,女人會發揮照顧孩子的天性。不管做什麼,都自然而然地會考慮到孩子的狀況。然而爸爸杏仁核的改變卻只有1/4的程度。但這就代表爸爸的天性無法促使他們好好照顧孩子嗎?這可不見得。研究中說,例如領養孩子的同性父親,爸爸們腦中會生產一樣多的催產素。這證明了,只要讓爸爸成為主要照顧者之一,就可能會讓爸爸主動擔負更多的責任。 媽媽們應該多放手,讓爸爸去參與。如此一來,爸爸才能體貼媽媽的辛勞,也能針對育兒的壓力,交換意見。兩人能夠合作,才不會讓壓力吞噬了你們之間的親密感。而夫妻之間的親密感,也能幫助彼此承擔壓力。」狀況2:產後身體無法回復,且睡床中間總隔著一個孩子,我覺得老公好像沒有這麼愛我了,也不碰我了。「有時候,夫妻之間需要的,也許更是心理的親密,而不是身體親密。做不做愛不是重點,言語和擁抱也許更重要。如果要維繫夫妻之間的親密感,爸媽最好堅持讓孩子睡在自己的嬰兒床上,養成他能獨睡的習慣,這樣夫妻倆就有空間可以做愛做的事,睡前也能聊聊天、身體接觸、擁抱。而這是兩人在生孩子前就要討論出的共識,如此才能共同建置出屬於自己的空間。」狀況3:豬隊友笨手笨腳,或是老是在沙發躺、滑手機,怎麼看都不順眼,罵老公的時間變多了。「老婆每天餵奶、洗奶瓶,已經夠忙了,有時候喊:孩子大便了,但老公還是躺在沙發上,不動如山,對於育兒很不上心,也讓媽媽看得怒火中燒。其實先生在育兒中的功能性,跟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功能性,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以前他在家裡,就沒有支持家庭系統的能力(例如做家事),那麼除非努力改變,否則他一生中在家庭中的位置和功能,就通常會延伸自原生家庭:「我就是這樣啊!我就是不知道東西放哪裡、我就是不會煮飯啊!」不過,豬隊友、神隊友,其實是後天可以養成的。太太要將需求表達給先生知道。雖然已經累積了許多疲累,但還是儘量用引導的方式,而不不是用破口大罵的方式嫌棄老公,因為嫌棄久了,先生會愈來愈豬。懂得讚賞、循循善誘,經常說:很棒!謝謝你!才能訓練出樂於幫忙的體貼老公。」狀況4:覺得生小孩後身材再也回不去,擔心老公不愛我了!好沒有安全感……「媽媽們身材變化的原因,大多是沒有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不注意飲食運動。所以別忘了要照顧自己。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更深一層地去探討,在身材背後的原因。因為追求好身材是沒有止盡的,有時候,是不是我們把身材和自尊畫上等號,認為:瘦就是好的、胖就是糟糕的?因此身材走樣了,我們可以做的另一件事,也許就是把自尊建立在別的地方。媽媽們可以藉著做讓自己有自信、開心的事,而轉移身材等於自尊的焦慮。孩子偶而換手,讓自己每天有一個時段可以照顧自己、做喜歡的事。如此一來,媽媽才能更欣賞自己。而對先生,媽媽也要勇敢分享自己的脆弱感受:比如告訴先生對自己身材的擔憂,一起解決問題。其實,身材只是其中一個點,探詢最根本的原因。說穿了,媽媽只是想被愛。」狀況5:兩人聊天的內容只有孩子,好像沒有其他可以聊了。「其實,話題都圍繞孩子也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兩人有沒有享受在這段談話時光裡。沒有話題其實是個假議題。夫妻之間以為是因為生活中只有孩子,才出現問題。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你們有沒有培養出其他興趣?有沒有對另一半的生活、工作,表達關心? 雖然老公看起來總是對育兒漫不經心,但他是不是意識到家庭經濟壓力變大、積極賺錢,所以忽略了你呢?夫妻雙方可以表達需求、表達感謝,才是健康的關係。其實不用擔心聊孩子。有時候兩人關係沒有這麼好了,孩子反而會成為你們的潤滑劑!讓兩人對家庭更投入、往共同的目標前進。」狀況6:兩人常常為帶孩子的方式或教養問題而吵架。「婚姻是來自兩個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的結合。教養方式,都會跟童年經驗很有關聯。如果另一半跟原生家庭關係沒有這麼親密,就可能會有兩種發展,一個就是補償心態,想要彌補親情的缺憾,但抓得太緊反而適得其反。一個就是關係緊張,不知怎麼表達感情。在育兒或教養上,爸媽所展現的方式,往往是對雙方自身過往成長經驗的解讀。這時夫妻兩人可以交流成長經驗、談談自己的過去,這樣當你不認同對方的教養方式時,因為理解對方,也才比較能「忍一下」,增加教養的彈性。了解彼此的出發點,把握這樣的基礎,才能用正向的視角,看待彼此的不同。當父母都疏通自己、療癒了自己,面對孩子才可以更親密自己。帶著過去的缺憾養育孩子,通常都會出問題。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教養不一致的問題發生,不一定是因為小孩,有時候是因為夫妻之間溝通沒有默契,才會造成爭吵。所以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夫妻溝通關係。」狀況7:生孩子之後,親戚公婆都來出意見,造成兩人壓力。諮商心理師許雅玲:「這通常與媽媽的『自我分化程度』有關。低自我分化的人走入婚姻後,容易受情緒影響,而過度逃避人際關係,避免失去自我,或過度親密以滿足情緒需求;高自我分化的人,比較可以做目標導向活動,朝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所以若是低自我分化的老婆,在面對公婆壓力的時候會更無助,老婆通常會要求老公要站在同一個陣線。這時候,如果老公說:『我媽又沒有惡意……』就會踩到老婆的地雷,認為先生沒有站在我這邊。先生在這時的做法須更聰明:更主動關心太太與自己的媽媽,要意識到跟太太是一體的。兩人關係好,就比較可以承受外界的壓力。先生的主動觀察回應非常重要,等到太太開口,就來不及了!對於孫子,長輩通常會表達意見,有時也造成壓力,若能了解對方的善意、表達感謝、澄清理由原因,也許就能減少摩擦的機會。就讓孩子成為與公婆間的加溫器吧!若孩子與公婆有良好互動,偶爾能讓孩子在公婆家睡過夜,夫妻倆就有時間去約個會!爸媽在生了小孩後,更需要強大的後援。」如何經營兩人獨處時光親密的關係,是兩人可以分享脆弱無助的情緒 在彼此面前,坦承自己其實是很害怕的。坦承,才有前進的機會。清楚表達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求,否則對方如何做、怎麼做都不對。 「如果你每天幫我把垃圾拿去倒,我就可以非常放鬆。」老公就是這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生物啊!別拐彎抹角,直說準沒錯! 採訪諮詢/春暉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許雅玲※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8-18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中醫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通則不通,通則不痛。」當我們的全身經脈淤堵不順暢時,自然有個「結」出現於經脈或筋骨。「結」字本意是以線、繩、草等條狀物打結或編織,後來引申為結交、連結之意。悶在家中近兩個月的我們,雖說明白很難快速回到以往生活,但卻希望能盡快與人重新建立連結。當我們有個結字產生時,自然就有著複雜的關係網。如同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家庭關係都是悉心梳理的;防疫期間,這份連結從外面的世界轉往進每個人的內在世界。單身的人,與自我內在建立起更深刻的連結;有伴侶者,直球面對親密生活中的課題。我們都從習慣性地與外在連結,轉變為內在自我的連結,這些內心久未梳理、不通不悅之處,也可能成為實際上身體的疼痛與不適。 舉例在疫情期間,我做了個不具明的統計,結果顯示社交軟體使用的時間大幅度的下降。這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大家在平時忙碌的實體社交生活中,反而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上的社交關注;停止社交生活時,卻默默戒掉了這個習慣。這不僅讓我反思,是否我們慣性地選擇「失念」,以用來逃避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尷尬。那麼失念是什麼意思呢?失念即正念的反義詞,指在生活中無法維持內在的專注、遠離當下。像是明明在與朋友喝咖啡聊天,卻選擇不斷地查看手機,失去當下的專注。 另外,在健身房/運動中心關閉的期間,許多我臉書上、instagram上的朋友,開始從運動打卡轉為美食打卡。每天記錄著不同的外送美食、高熱量餐點,附上一句:「反正現在也不能運動,就認真得吃吧!」雖說這件事情並沒有像社群軟體的使用率一樣讓我震驚,卻反應出一個現狀:「運動,真的是為了健康目的嗎?又或是為了社交生活的準備?」也許兩者皆是,但我們是否有覺察到,我們的心念是正在轉變? 有一種好的方式可以協助我們去記錄下我們的心念,即我們可以先準備一本筆記本,將所有的3C產品放在一旁,做三次的深呼吸,然後開始提筆寫下,現在的自己,一天分別做了哪些事情;再寫下在隔離生活前,你的一天又是如何進行的。最後,寫下現在令你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不愉悅之處。(盡可能詳細記錄)紀錄方式可參酌如下表。 這是一種稱為【正念日記撰寫】的練習,目的是協助我們去看見我們的膠著和執悎之處。並透過條列式撰寫,讓我們能去內觀內心的身體感受。特別是焦慮、沒有安全感、擔憂、恐慌,這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往往會成為我們提的「結」,僵化住身體,這也正是你我都該好好重視的覺察。我也列出了一些相對應的生理感知對應的心理感受,邀請你,從自我的信念檢視起目前的生活,期待你能從其中,破繭而出。【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長輩、照顧者做解憂瑜伽 在家活絡筋骨紓壓-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
-
2021-08-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的孤單世代 逾5成青少年覺孤單3成無說心事對象
「想和同學交際,我快憋出病了!」、「很孤單,不能直接和同學聊天,而有些話題父母沒興趣,不會專心聆聽。」自5/18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全台學生都停課在家盡量不出門。兒盟聯盟於6月2日至6月18日調查七年級到高三的兒少發現,84%以上兒少會感覺無聊,其中42%更總是覺得無聊;一半以上兒少(54.7%)覺得孤單;四成三以上有時會出現難過心情。調查發現,雖然超過65.9%的國高中生表示「疫情停課後有更多空閒的時間」,停課後上網時間也比過去高出一倍,每週上網時間高達42.7小時,相較於去年27.2小時,增加快兩倍;但卻未比較快樂,甚至陸續出現負面情緒。兒福聯盟表示,三級警報後停課且不允許室內群聚的規定,最直接衝擊的就是兒少與同儕的人際關係。即便多出這麼多的時間,卻有四分之一兒少(25.9%)表示跟朋友連絡的狀況變得更少。進一步詢問孩子說心事的對象,調查亦顯示30.3%兒少停課後就沒有說心事的對象。在家庭關係的部分,兒盟調查發現,對國高中生這群青少年來說,疫情停課後以倍數成長的親子相處時間,有六成左右認為跟爸媽關係有變好。但仍有部分兒少32.5%不認為跟媽媽關係有變好、35.2%不認為跟爸爸關係有變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孩子覺得關係有變好,但長時間的相處難免會產生衝突,逾半數兒少(55.5%)在這段期間與家人發生過衝突,其中近一成衝突相當頻繁(6.6%經常、2.3%總是),也難怪有些孩子覺得孤單、難過。根據英國一份針對青少年於疫情期間心理影響的研究發現,疫情前心理狀態健康的青少年,經過一年疫情封鎖後,出現明顯情緒和行為問題,包括過動、和同儕間溝通交往能力下降等,並對關懷、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兒盟分析專門提供少年煩惱和問題電話諮詢的「踹貢少年專線」也發現,停課後5、6這兩個月的來電量近600通是去年同期的1.7倍,有很明顯的成長,進一步分析346通有效的來電,發現當中逾半數(54.3%)有談及疫情帶給生活的影響,且隨著疫情日益緊張、嚴重,從5月份46.8%上升到6月份近六成的比例,可見疫情對孩子的衝擊隨著時間拉長愈來越大。
-
2021-08-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 59%感到心靈孤立
走過新冠病毒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們即將迎來疫情中的父親節。傳統的父親角色,總是默默承擔家庭責任,背負壓力不輕吐。在疫情之下,家庭關係、經濟負擔與潛在的疾病,可能正威脅著爸爸的健康。從心理層面到生理問題,家人該如何協助一家之主傾吐心事,避免高壓之下百病齊生。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對經濟的嚴重衝擊,讓許多爸爸背負比以往更高的壓力。研究調查顯示,男性較不願向外尋求協助,接受心理諮商比例僅為女性的一半,他們背負龐大心理壓力,卻從不輕易表達情緒。經濟負擔、家庭關係緊繃與潛在內心的煩惱,都可能威脅著爸爸的健康,相較以往,今年父親節,男性更需要家人多一分的關懷與陪伴。根據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59%感到心靈孤立。台灣今年6月失業率來到4.8%,創8年新高。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分享他遇到的案例,一名退休軍人近期展開事業第二春,事業還未穩固,加上家中長輩長期失能,還有小孩要養,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發。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也分享一名有焦慮病史的男性個案,疫情間月收入減少三分之一,又面臨搬家等瑣事,短期負能量壓縮,讓他陷入恐慌漩渦,導致夜晚噩夢連連、常說夢話,太太的睡眠也連帶被影響,敏感的妻子最後決定拎著先生上門諮詢。疫情大流行影響男性甚鉅,根據美國醫學雜誌《Healthline》報導,美國男性約有77%的受測者反應壓力變大;59%感受到心靈的孤立,更有45%的人自覺情緒心理健康下降,但有很大比例的男性拒絕尋求幫助。平時脾氣好,一衝動就摔東西,長期壓抑易出現暴走、成癮行為。爸爸有苦說不出,主因是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社會灌輸男性要有男子氣概,陽剛特質的標籤讓男性有淚不輕彈。疫情影響所及,不僅是工作上的挫折,許多對未來的計畫、期望,與人生目標可能都遭打亂。羅惠群說,男性內心壓抑過久,逃避向外求助的表現,包含出現成癮的行為如:開快車、酗酒等,面臨緊繃情緒,往往不願說出口或嘗試諮詢,避而不談的結果,導致潛在的情緒偶爾會突發性爆發,許多太太向他反應,先生平常脾氣很好,但有的時候一衝動會摔東西。「男性到青壯年會面臨不願示弱的課題。」李玉嬋則認為,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難以開口求助,人一定有軟弱的時候,要懂得適時尋求資源,像是撥打心理輔導專線,前往諮詢、諮商。邀爸爸聊一聊,讓他養成傾吐的「習慣」。男性面臨焦慮的時候,家人扮演重要角色。羅惠群說,可以主動邀請爸爸展開對話,即便他們可能自尊心作祟,出現婉拒或反應冷淡的窘境,但只要讓爸爸們養成傾吐的「習慣」,往後展開對話就會更容易。羅惠群也建議與爸爸對談的小撇步,他說,在聆聽的過程中,當男性家人展現脆弱的面向時,不必急著做出反應或給予建議,只要專心回應情緒層面,因無心的話語可能使得他們自尊心受挫,漸之不願繼續分享。家人對話初期,如希望提供建議,可以透過爸爸親暱的朋友或男性手足傳遞。當爸爸的「新同事」變家人,趁機修補親子關係。疫情改變生活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人宅在家時間變長,爸爸的「新同事」變成家人,這時男性可開始調適心態,加強心理韌性,甚至嘗試修補先前因工作忙碌而疏離的親子關係,同時與親人展開不同以往的深度對話。爸爸做家務別嫌他是豬隊友 少碎念多讚美家庭照顧方面,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被賦予細心、全能的形象,舉凡停課的育兒問題,禁止內用的備餐任務,以及家裡清潔、消毒工作幾乎都由母親承擔。隨著爸爸居家工作,分擔家務機會變多,媽媽們最怕遇到「豬隊友」。今年父親節練習以讚美替代嘮叨,媽媽也該學著放手。葉雅馨說,有些男性可能不擅長家事,盡力完成家務的過程,女性也應該避免碎念,並且多多給予鼓勵、讚美,彰顯對方的優點,相信能夠減緩緊張氣氛,親人相處更和樂。
-
2021-05-17 退休力.社會連結
鍛鍊退休力/被需要感隨年齡降低 關係營造 別等退休後
「調查結果相當符合目前社會實情。」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對一般人來說,「被需要的關係」建立在「工作」或「家庭」,以60歲為界,愈年長的人愈認為自己不再被需要,主要還是與生命歷程有關,現在60歲以上多已退休,卸下職務,於是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研究證實,孤獨感與老人憂鬱、失智有關。此外,在家庭關係裡,孩子漸漸長大,不再需要父母殷殷照顧,再加上現在家庭規模變小、少子化,60歲以上的民眾「帶孫子」的機會也變少,在在被剝奪許多「被需要感」。蔡佳芬說,近年老年精神醫學熱門題目是「孤獨」,許多研究證實,孤獨與老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有關,若希望老年人健康、有幸福感,就要促進長者社交互動,減少孤獨。而新冠肺炎爆發一年多,長者與他人接觸次數大幅減少,蔡佳芬預估,此時長者擁有「被需要的關係」比率恐再下降。家人是親密伙伴,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退休後與親朋好友的關係是之前的延伸,若希望退休後能有良好的支持系統,「營造關係不能等退休才做。」老夫老妻相伴需要智慧,最好各自保有社交圈。許多夫妻平時相處沒有大問題,但退休後兩個人相處時間拉長,成為關係的考驗。袁瑋說,很多男性或許在外工作職位高,妻子也有工作,但家務主要由妻子負責,不但將家裡打理得好、生活獨立,與老公相處也沒有問題。但退休之後,夫妻相處時間變長,若先生將之前在外工作的狀態帶回家中,矛盾可能一觸即發。「夫妻老了要相伴,很需要智慧。」袁瑋說,除了雙方相處要放鬆,也不能太堅持自己的想法,最好保有自己的社交圈。袁瑋說,女性的社交互動普遍多於男性,老年生活的豐富程度與幸福感也較高,她鼓勵男性適度調整自己,多與他人交朋友,離開職場後的生活品質有機會因此提升。手足相處關鍵在「尊重」,不比較不抱怨,做好照護分工。至於手足,能否相互扶持,關鍵在「尊重」,不要比較收入、職業,也不要比較彼此的小孩或抱怨對方的伴侶等,這樣的關係才會是舒服的;而年齡漸長之後,會遇到照護年邁父母的責任分攤問題,兄弟姊妹間經常會面臨衝突。袁瑋說明,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出力和出錢,彼此可以協調,若平日無法協助照顧父母起居,假日便可讓平日不方便者輪替照顧,或是以協助事項區分,有的人可以協助帶長者看病,有的可以帶家人外出遊玩等,手足間照護分工應明確並早點定案,才能營造良性家庭氛圍。常聽到人說「老頑固」,指人愈老愈難相處,袁瑋說;有同理心、不堅持己見是與人相處的基石,雖然每個人個性不同,但應該讓自己有調整的空間。建議在退休之前發展多元人際關係,多多與他人相處,了解不同的觀點,也可以透過閱讀、聽演講等,開闊自己的視野。調查分析退休五力中 「社會連結」得分最低根據「2020退休力大調查」,國人社會連結僅51.7分,在退休五力中得分最低。在「退休準備指標」中,社會連結分為社會關係與社會參與,社會關係包括與相互扶持、緊密社交和彼此需要的關係,發展關係的對象可以是家人、朋友甚至寵物。但調查發現,各項關係的建立以60歲為分水嶺,60歲之後普遍下降。在相互扶持的關係方面,20歲30有八成認為自己擁有可相互扶持的對象,但到了60歲降至六成五;社交關係幫助我們獲得支持,建立自信,60歲以下認為自己有緊密的社交關係者達七成,但70歲以上僅有六成。至於被需要的關係,在各年齡層回答的比率普遍都較低,但50歲下回答有被需要的關係者達成五成以上,到了75歲卻僅有二成,顯示年紀愈大,認為自己被需要的比率愈低。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5-08 新聞.生命智慧
老伴、長女、么兒相繼離開…失智母卻不悲傷!有時候,忘了也很好!
朋友在群組裡分享笑話一則:「有四位老人家打麻將,其中一位去上廁所後,忘了自己在打牌就回家了,另外三人等了半天,想著人到哪去了?決定call 他,卻想不起他是誰?」大家在群組中一陣嬉笑留言接龍後,回頭看看笑話的標題「我們老了會這樣嗎?」思緒突然有些飄忽。我們此刻當然無從預知自己老了會不會也這樣(感覺可能性很高)?不過,面臨家中長輩失智,或記憶嚴重錯亂衰退,倒是我們這代人集體的現在進行式。多數人可能都始料未及,「失智」竟會成為中年以後與人分享交流的重要話題。家家有本難念而且獨特的經,隨不同年齡、病程、心理狀態、健康情形、家庭關係各自千變萬化,甲的經驗心得,未必能完全套用在乙身上;乙的困境對丙來說,也或許不見得是主要難題;而丙的煩憂,也非甲乙所能體得。照顧者彼此互通有無,取暖成分居多,求的只是同理共感的一絲微小安慰罷了。這些年,相互扶持走過「被忘記」的心情低谷,對於「遺忘」,我們不約而同產生了另一種觀點:記得所有事情未必幸福,或許對某些家庭而言,「刪除部分記憶」反而比較和樂。至少,對我那姐妹淘確是如此。能幹又堅強的她,一直擔負著原生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那日,高齡九十多的父親突然對她說:「以後不必再辛苦了,已經請託某某親友來幫妳分憂,他們都答應了喔!」好友苦笑以對,那些父親所謂的「親友」其實皆已辭世多年,現在因為父親失智,自己肩上的擔子只有更加沉重而已,但老父一席體貼的話,讓她心裡偶有的那幾分怨懟,頓時煙消雲散。經過這許多年,在父親「放心」的生活中,她的心終於也「放下」了。不久後,我又聽聞了另一個關於遺忘的故事。一位老同學家近年迭經變故,母親失智反而教家人無比感恩,因為短期記憶喪失,他們的媽媽毋須在暮年承受老伴、長女、么兒相繼離開的傷痛,他們總對母親說:「大姐在南部,么弟出國了。」母親從來不疑,在她的生命裡,那些悲傷不曾存在,直到某一天,老媽媽取下供在佛桌上的亡夫牌位,不解地責備子女:「牌位是供往生的人,爸爸還在,怎麼可以放牌位呢?」那個家暫時為此一陣慌亂,最後總算安然過關,母親也隨即忘了這事,生活一如既往,當然,她「心裡的老伴」也依舊常相左右。牢記或遺忘,何者幸福?也許,只要當下感覺美麗,有時候,忘了也很好。(本文節錄自方舟文化出版《秋葉落下之前:活在燦盛熟齡時》)
-
2021-05-02 養生.人生智慧
廚房入不了,子也生不了!王琄中年失婚「接受自己不完美」,找回最好的角色
王琄在演藝圈30多年,她縱橫劇場、電影、電視,入圍金馬、3度敲響金鐘,作品超過70部,演什麼像什麼,但她一生中仍有「難以駕馭的角色」,那就是「媳婦」。王琄39歲時結束維持4年的婚姻,她回想起雙方剛認識時,自己的母親離世、父親生病,為了完成家人賦予的婚姻壓力,在自己未準備好的狀況下,決定要結婚,「是我沒有想清楚,我覺得必然會走向分開,很像戲沒有結束,當時就有會分道揚鑣的感覺,所以4年就結束了。」4年婚姻 自嘲沒認清難度回憶起這段婚姻,她直說:「太難了,我選擇一個很大的難題。」當時的另一半既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母親則是寡母,這樣的家庭關係在那時的社會氛圍下,「傳宗接代」成了重要課題,王琄說:「是自己沒有認清這個難度。」她坦言姊姊雖然在婚前有提醒,但不知是否獅子座天性使然,就是想為自己的選擇扛責、為愛闖天涯,說到這,她對自己年輕時的衝動笑了出來:「很衝動,把自己害死。」「老婆好演,媳婦不好演。」王琄幽默地大笑說:「工作那麼累,回家還要做工,好累!怎麼可能。」但她表示兩人也是有努力「做人」過,各個妙方都嘗試,想到楊麗音當年還教她喝大蒜酒助孕,她聽聞偏方笑個半死,直說:「有努力過但沒發生(懷孕)。」其實最大失敗原因,可能來自壓力,王琄的前婆婆住在她和前夫樓下,不時會拿著備份鑰匙直接開門上樓幫忙打掃,只要她待在家都會心頭一驚,而這樣的行為也讓她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挫折感很大,笑稱:「有一部分原因是我真的不會整理家裡。」不僅打掃,連她的廚藝也被嫌棄。生子壓力 徘徊家門不想進廚房入不了,子也生不了。她三不五時就被婆婆關心生子進度「你們都沒聲音喔?」她笑著試問:「你看這壓力多大!」雖然這件事如今說來好笑,但她當年內心很抗拒,「這根本不是愛,有一種要對別人家負責的感覺」。她只能靠著埋首工作分散注意力,回家前都還得在外頭轉一轉才返家,可是站在一樓看到婆婆的樓層還亮著燈就不自覺發抖,漸漸地由內到外的抗拒已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她開始在這段婚姻中選擇逃避,前夫也沒有從中緩頰,她也認為久了夫妻關係一定會不好,最後她選擇搬出去住,「已經到一種沒有辦法一起生活,這就是很悲傷的事,沒辦法吃飯,壓力太大了。」她坦言當時很不快樂,躲到「屏風表演班」上班,和朋友一起住在基隆市暖暖區,遠離塵囂,她說:「很感謝當時有工作,事件感受是累積出來,到最後才會覺得夠了、可以放下,大家都知道(婚姻)有裂痕都不問,只有陪伴。」分手體諒 家人朋友都陪伴王琄還記得分居時有位記者打給她詢問婚姻狀況,她告訴對方,「我們正在處理,可不可以再說」,好在當時的環境善待兩人,沒有造成太大的輿論壓力,而她也秉持「分手不出惡言」的堅持,讓事情留在夫妻倆之間,當時的她面臨人生考驗,卻更能理解對方、多體諒別人一點,故事說到這,她像想通般說道:「可能因為這個體諒,造成我後面沒有那個苦澀感,我覺得我對這件事還滿圓融的。」不過這個「體諒」從何而來?王琄思索一晌吐露:「這個還滿微妙,我覺得或許我比較會看見他人對我的好吧,有好朋友給我愛,我的朋友不會讓我單獨一個人,他們會要我隨時出來吃飯、聊天,但不問(感情),我朋友很尊重我,我也都沒有提;然後我也選擇不讓朋友為難的方式,因為我們(王琄和前夫)都有共同朋友,我會退到比較後面去,我不希望他們選邊,所以有段時間暫時不跟他們聯絡,也讓自己不太需要去訴苦,不然講了一次、兩次就會放大那個苦,那個苦好真實喔。」婚姻告終 為自己所選負責王琄接著說:「我選擇扛起自己的全部責任,我覺得應該負起從決定進入婚姻,到婚姻所有故事直至離開,跟我家人沒有關係,他們知道愈少,情緒波動愈少,就不會在我面前表現出難受、罵人,所以就停在我這裡。」她這時的堅強,已不是起初決定為愛付出所有的強韌,而是真的為自己所選負責的態度,也幸好身邊的家人、朋友都以最溫柔的方式陪伴,這令王琄滿足一笑說:「我有很棒的家人、我有很棒的朋友。」奇妙的是,她簽下離婚後,回到家反而哭了,「明明得到自由,反而覺得那個自由其實是不知所措」。她一直覺得在這段關係中成了別人的「塞子」,被拔起後汙水才會流乾淨,直到某天朋友堅定告訴她「妳不是塞子」,她赫然驚覺大哭,「我怎麼把自己想的那麼小!」好奇不設限 國民媽媽繼續綻放對於僅僅4年的婚姻,王琄是感謝的,她說:「不然到我這個年紀沒有婚姻經驗的話應該很可怕吧,有經歷過婚姻才知道那個難。」而她的個性變得「沒有理所當然」,婚前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想法被打破,4年時間讓她強硬的性格被磨得圓滑。如此生命經驗也讓她在戲中詮釋媳婦、老婆角色更有感,只有「媽媽」這個角色,她的真實人生還沒體驗過。王琄中年失婚,選擇「接受自己不完美」,她人生中雖有裂痕,卻也是光進來的地方,她勇敢開始新嘗試,40歲之後轉往影視圈發展,也因此讓她拿下3座金鐘獎、入圍金馬獎,成就了現在許多人口中的「國民媽媽」封號。不只事業有所斬獲,她更開始保養自己,學習芳療,變得溫柔又堅強,就是接受不完美,她說:「與那些故事過往共存,除之而後快,面對它才是主人。」如今57歲的人生仍精彩,她保持好奇,不自我設限,不讓年齡成為綻放的阻礙。
-
2021-04-21 新聞.健康知識+
就醫不可不知潛規則!蒼藍鴿醫師:診間沒主動提這13點,恐變「流水式看病」
相信「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卻只有五分鐘」是許多人看醫生的經驗。許多人會因此而抱怨,卻很少人會再進一步想:如果一個人看五分鐘,我都要等半小時了;那一個人看十五分鐘,豈不就等到天荒地老?如果像牙醫治療病患一樣,每個人二十分鐘起跳,那恐怕連診都要走向全面預約制度,屆時身體不適而臨時想加掛都有困難。健保制度下的醫療生態:病患如何自保?在全民健保的制度下,相對便宜的醫藥費、極高的醫療可近性、 不確實的分級醫療制度、再加上看病喜歡「貨比三家」的民眾,造成醫院及部分診所的門診流量非常的高。一個早上、下午或晚上的診,病患數量動輒二十至三十人以上。簡單的算術就可以得知:一診三十人,每位病患五分鐘,就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也就是快三小時的看診時間。如果一位病患看十分鐘,看診時間就會超過五個小時, 也因此早上的診常看到下午,下午的診常看到晚上。患者等到不耐 煩,醫師更是身心俱疲!當然會有人問,既然時間有限,為何不限制病患掛號人次,以保障每位病患的看診時間呢?各位也別忘了,現在的醫療越來越「財團化」,大部分醫師都是受雇在醫院體系或診所體系下,是財團的「搖錢樹」之一。既然是受雇者的角色,自然就會被高層要求績效,有些醫院甚至會訂出績效未達多少就扣薪的標準。在這種背景下,許多醫師也是左右為難。既想要多花一點時間回答患者的問題,卻又受制於高層對於績效的規定。面對這樣的醫療生態,民眾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找到自己信任的家庭醫師,固定回診,減少「逛診所」、「逛醫院」的頻率。會給這樣的建議,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談:第一,長期固定看相同的醫師,醫師會對這位病患的身體狀況有較佳的掌握度。第二,由於建立起信任關係,雙方會有比較好的互動,對於患者的疑問也比較會詳細解釋。第三,有些疾病一開始並不容易診斷出來,例如初期的闌尾炎,肚子痛的症狀會跟腸胃炎類似,並不容易準確判斷。因此若患者吃了幾次的藥沒有好轉而回診,原本的醫師就會升起警戒心,往其他症狀相似的鑑別診斷思索,因此正確診斷的機會便大大提升。但如果對第一位醫師不信任, 而改找其他醫師的話,第二位醫師因為不了解疾病一開始的表現及治療反應,變成一切又要重新檢查,對病患未必是較好的選擇。與醫師對話的重點:這些資訊務必讓醫師知道!在美國,一位醫師可以花上二十分鐘以上的時間診察病患。數年前在美國實習的時候,我曾跟過一位資深神經科醫師的門診,第一次 見習國外醫師門診的所見所聞令我大感不可思議。首先,診間的護理師會先請病患前往診間等候,診間裡是沒有醫師的。醫師一到約定時間,會從辦公室前往診間診治病患。見到病患後首先是美國式的噓寒問暖,接著醫師並不會直接切入問診,而是跟患者聊聊最近的狀況如何,工作還好嗎?家庭關係是否和睦?會不會感到龐大的壓力之類?接著才會開始詢問患者有什麼不舒服,之前的服藥情形以及過去病史等等。事後我與主治醫師閒聊的過程中,才驚覺這些看似普通的「閒話家常」其實是大有意義。醫師可以從閒聊中,旁敲側擊得知病患的生活型態是否健康,是否都有依照醫囑服用藥物,最近是否有其他因素(例如壓力)會讓患者的病情惡化等等。而在悠閒聊天的過程中,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拉近醫病關係與信任感。但在台灣的醫療體制下,這樣冗長的「聊天式問診」自然不適用。然後在時間極有限的情況下,又必須要蒐集足夠的資訊以利正確的診斷,因此常會造就醫師對於患者沒有重點的「流水式表達」感到不耐煩。以下就是「流水式表達」的例子:門診時對不上的頻率。「醫師阿,我大概一個月前吃了生魚片,我懷疑那個生魚片不太乾淨啦,吃完肚子不太舒服,不過隔天就好了。接著是一個禮拜前啦,我朋友說他得了腸胃性感冒,上吐下瀉的,她說她吃了藥之後有比較好了,現在開始能吃一些正常的東西。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朋友傳染耶,最近幾天也覺得肚子不太舒服,是沒有到拉肚子,可是大便就稀稀的,醫生啊!我是不是被傳染到腸胃型感冒了?」這段落落長的流水式描述,其實醫生想要聽的重點就只有:「肚子不舒服合併稀水便,持續_天(患者沒提到精確數字),疑似有接觸史。」但是一般人不了解醫學訓練的邏輯,醫師又沒有足夠時間與患者百般閒聊,因此常發生病患說話說到一半被醫師打斷的情景(這又是一個常見的「沒醫德」事發現場)。久而久之醫病關係逐漸緊張,也是可預期的事了。那麼看診時,到底該提供那些資訊,才會最對醫師的頻率,進而協助醫師做出最迅速正確的判斷呢?請參考下列的問診資料清單:問診資料清單參考每位醫師問診都有不同的方式與風格,但基本上都是為了要獲取以下重要資訊: 主要症狀:例如上腹絞痛 持續時間:已經持續三天了(資訊越清楚越佳) 期間變化:這三天來越來越痛 誘發因子:疑似被他人傳染 加重因子:飯後會更痛 緩解因子:少吃東西就會改善 伴隨症狀:噁心、嘔吐、拉肚子關於主要症狀的部分,醫師常會詢問相關的資訊,例如疼痛位置、疼痛頻率、疼痛強度、疼痛性質、疼痛轉移等等。而除了這次疾病本身,有以下資訊也務必讓醫師知道: 重要家族史 重要過去病史、住院史 目前用藥 藥物過敏史 菸、酒、檳榔使用習慣 近三個月特殊旅遊史、疾病接觸史貼心提醒:這個表格並是不要讀者記起來,而是傳達「醫師到底想要聽什麼」的概念,在就診前只要稍微整理相關資訊,再順著醫師的提問給予相應的回覆即可達到醫病良好的溝通。書籍介紹書名: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作者:吳其穎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0/07/16作者簡介/吳其穎現任:台大醫院兒科醫師、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蒼藍鴿綽號的由來:作者在大學時期的電腦遊戲ID暱稱是「劍起滄瀾」,遊戲夥伴們稱呼為「滄瀾哥」,而「蒼藍鴿」就是這三個字轉變而來。)大七在醫院實習時,因為接觸的病患多了,漸漸覺得一般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思維有非常大的落差。也許是在醫學院這個象牙塔裡待久了,有許多作者認為應該是社會大眾需要理解的醫學常識(例如:「流感」與「感冒」是不同的,因此流感疫苗對於預防感冒沒效),事實卻不是如此。以致醫護在跟每位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複解釋相同的概念。再加上醫院裡的病患極多,醫師與護理師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醫護人員不小的負擔。且國內教育對於疾病的「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及「迷思破解」並沒有太多著墨,因而決定於2017年3月在YouTube以及臉書創立「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頻道,以每週推出影片的方式,與國人分享實用的生活醫學小常識。由於影片生動有趣且深入淺出,獲得民眾熱烈討論與迴響。網友譽為「臺灣首位致力於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學經歷:國立台中一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醫師國考合格醫師通過美國醫師認證(ECFMG)新竹新民社區 失智症衛教講師新竹橫山衛生所 糖尿病衛教講師107年度健康旅遊防疫交流會 旅遊傳染病衛教講師台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相關著作:《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延伸閱讀: 中老年人最愛的「慢跑」竟是肌少症兇手?有氧運動「1錯誤觀念」,讓你減肌又減骨質
-
2021-02-0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在艱困中安慰與陪伴, 讓疲累的照顧者重新站立
為了照顧失智的婆婆,身心承受很大壓力,在硬撐十年之後,我因著罹患乳癌病倒了。面對這些挑戰,身為基督徒的我選擇用禱告來和上帝訴說這些難處,而上帝也回應了我,讓我能因著瑞智基金會的幫助,重拾平穩的身心狀態。感謝神,這美好的仗祂已經帶領我打過了!現在我可以好好孝敬婆婆,內心總是覺得很喜樂、很感恩。當照顧者生病了在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中,總會期待家庭中的女性能夠負擔照顧者的角色、打理年邁長者的食衣住行和起居。然而,對照顧者來說,若要長期擔負這樣的重責大任,卻未能取得足夠的支持或讚美時,很容易就會因壓力倒下,成為另一位需要被照顧的人。婆婆大概是在1992年失智,因為失智症病人會妄想、情緒起伏比較激動,所以她在剛失智的時後,常常就會陷入苦毒的負面思考中,也常常把脾氣都發在媳婦身上。失智前,婆婆長期在鄉下務農,在傳統觀念下覺得媳婦要按三餐服侍、要帶她去看病等等。每件事情都得按照她的指示和要求完成,只要有一點地方沒做好,婆婆就會動怒,一言不合還會反覆以死相脅,那時雖然知道要孝順老人家,但我要外出工作,孩子也都還小,很多地方也需要我照顧和接送,這些事都讓我覺得不知所措、每天都過得非常挫折。.身心俱疲的日子熬了十年,到了2002年後,我開始察覺到身體不對勁,覺得不舒服,手臂也會明顯地感到疼痛、沒辦法舉起。這時候輪到我去醫院看醫師,沒想到做了一些檢查後發現,我竟然罹患了乳癌!信仰中的希望與力量罹癌後有一段時間暫時放下了沉重的照顧負擔,專心地完成治療、養生休息。然而回顧過去那段艱辛的歷程,我想或許是因為長期處在巨大壓力下,才會得到癌症。生病前的那十年,每天我做什麼都不對、都會被罵,好像家族內的所有不如意都怪到我頭上。因著信仰,知道「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我轉而將生活中、生命中遇到的各樣挑戰都放在禱告中,我在禱告中一次次的呼求上帝幫助,然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開始禱告後沒多久,就在教會中聽到瑞智事工(瑞智基金會之前的名稱),是專門服事失智者及其家庭關顧。因這一路走來,在服事婆婆的事上實在是遭遇太多挫折了,就決定報名參加。與瑞智事工相遇後,我慢慢放下了以往的挫折沮喪,尤其是認識了牛姊,她就像是天使般的來到我的身邊。在同工們的陪伴下,我在心中開始感到很安慰,原來真的有人可以了解、同理我受過的苦。此外,藉著瑞智事工舉辦的家屬訓練班與講座,我也從中得到非常多實用的失智症照護知能、各樣的專業訓練及失智者講座,讓我學到也改變很多照顧婆婆的方式。還有,最重要的是,在大家的陪伴之下,我終於明白失智症照顧不可能只由一人長期單打獨鬥的撐下去,如果從頭到尾都是一位照顧者要做完所有的事,那久而久之,照顧者一定會受不了而倒下的。我不是一個人!改變後的新生活在身心都得到充分的休息與幫助後,不只明顯感覺到自己能夠又重新地健康、強壯了起來,也開始覺得自己應該也有能力成為陪伴關心他人的天使,這讓我更進一步投入瑞智,以志工身分在甘泉咖啡坊中分享自己走過的心路歷程。我都會一直叮嚀大家,在照顧工作上不要忘了為自己保留一些可以喘息的空間,家庭內的成員大家彼此應當互相幫忙。以我們家來說,後來先生和孩子們也都會學習彼此分擔照顧的工作,對於婆婆因為失智後表現出的很多異常反應,也都能找到方式來引導與安撫。例如婆婆在失智後總說自己憋不住尿,出門時會隔幾分鐘就喊著要上廁所。以前會覺得她是在無理取鬧,後來知道這是她焦慮的表現,就會適時地安撫她,情況就改善很多。另一個比較常見的,就是失智者時間認知錯亂的問題,常常白天嗜睡,到晚上反而睡不著鬧著要出門。這時除了尋求醫師在藥物上做出適當調整,也會記得要在白天引導她多活動,像是出門曬曬太陽、走一走,都是很棒的,這樣晚上比較容易入睡,家人們也可以因此得到休息。對於生活處境與心境上的改變,感謝神,這美好的仗祂已經帶領我打過了!《聖經.以賽亞書》記載:「你們必得加倍的好處代替所受的羞辱,份中所得的喜樂必代替所受的凌辱;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永遠之樂必歸於你們。」現在我可以好好的孝敬婆婆,也能每天吃好睡好,內心總是覺得很喜樂、很感恩。
-
2021-02-0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照護失智雙親, 深信被愛的感覺不會遺忘
多年前,台灣社會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尚處啟蒙的階段,對於「失智」以及因失智而改變的認知與行為也常因著沒有足夠的認識,不只讓病人為此深深受苦,連帶也讓身為照顧者的家人們原有的生活起了極大的變化。但失智者或許會慢慢忘掉所有的事情,然而「愛」的感覺是不會忘記的,我們可以讓他們深深覺得自己被愛。雙親逐漸遠去的昨日大概是從2007年開始,哥哥時常和我抱怨,媽媽老是在家做怪,有時候晚上還會一溜煙的偷跑出去,讓他覺得非常困擾。不過因為我在家中排行老三,婚後很早就沒有和爸媽同住,再加上律師的工作忙、我大概一週回去看他們一次而已,也沒有覺得太奇怪。雖然如此,我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就決定聘請幫傭來減輕哥哥照顧的負擔。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媽媽的異常狀況越來越明顯,她開始會無故和老爸吵架,已是老夫老妻的兩人竟然吵到要離婚。那時媽媽老是嚷著「現在你看到的爸爸是假的!」、「你爸有外遇,都不知道平常偷偷摸摸的跑去哪裡!」。除了幻想外,媽媽還突然變得很喜歡到外頭四處撿東西,她會從舊衣回收箱拿很多衣服回來,她好厲害,會用一根衣架伸進箱子裡面去勾衣服。這些五花八門的衣物塞得家中一箱又一箱、到處都是。眼見各種怪異的行為與幻想越來越離譜,再加上家人察覺母親雙手會止不住地顫抖,我們發現不對勁,連忙帶她去大醫院就醫。一開始我們想說年紀大、手又會抖,應該是「帕金森氏症」吧,沒想到神經內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們,媽媽的問題是失智症引起的,而且確診病程已經進展到中度。過了兩年,曾是軍人的父親也開始出現異常情緒與幻想,這時換爸爸覺得媽媽有外遇,而且時常會情緒突然失控,會在公眾場合為了小事暴怒,大吼大罵身邊的人。有了帶母親看診的經驗,我們很快知道父親也需要就醫,因為爸爸的自尊心很強,所以我就連哄帶騙的跟他說「爸最近都睡不好,媽媽固定在看的醫師很漂亮啊,我們就去給醫師看看,然後拿一些好睡覺的藥。」就醫後,父親確診罹患失智。從疲累潰堤中再次站起爸媽接二連三罹患失智症後,讓我身心俱疲,因為女兒已經上大學到外地住校,所以週間我就搬回家和爸媽住,照料他們的起居,週末再回自己的家。那時白天忙工作,晚上要照顧爸媽。有時會遇到媽媽在晚上堅持一定要找某樣東西,就得陪著她翻箱倒櫃、整晚都無法睡覺;再加上她會跑到外面亂撿東西,整個屋子裡除了舊衣之外也堆積各種雜物,若是偷偷清理掉被發現,她會吵得不可開交。我們曾經送媽媽去日照中心,雖然生活變得比較規律,鬧脾氣的情況略有改善,但她晚間的怪異行為和睡眠障礙仍三不五時的出現,在照顧幾年之後,我發覺自己也變得不太對勁。我記得,日夜不間斷的壓力開始讓我每天起床就拉肚子,慢慢地,我常常感到很累卻睡不著,時常覺得胸悶、喘不過氣。連續看了很多次醫師,做了一大堆的檢查通通都正常。最誇張的時候,我接連一週都沒睡,沒辦法只得去看身心科,醫師問診之後認為我已經有憂鬱症了,這時我的狀況也糟到完全無法工作,甚至連續一個月我連出門的力氣也沒有。如此糟糕的情況,我選擇讓自己安靜下來並好好的沉澱。其實從照顧爸媽開始,我就呈現半退休狀態,自己生病後就順勢從職場退休。時間空下來後,靠著自己很強烈想要好起來的信念,在先生的陪伴下,我每天都強迫自己外出運動,也穩定的服藥、充分休息,自己的身心慢慢的安定下來。我記得,當時身心科醫師建議,若長期照顧父母會讓自己的生活負荷超載,那麼尋求專業的照護機構協助,其實也是一個辦法。在與其他手足討論過後,就開始著手安排讓父母住進安養中心,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導覽的社工告訴我們,中心剛好有兩個名額出缺。然而,即便親身照顧過程中受了很多苦,但是想到要一次把父母都送到安養中心,內心覺得十分掙扎,因此,我們決定先安排照顧需求較大的母親入住。非常感謝神的帶領,在入住名額一房難求之下,媽媽竟然能夠如此順利住進安養中心。母親入住後,我感覺背上的重擔輕省了些,也因著這個機緣讓我在安養院認識了上帝,成為基督徒。有一天我去安養中心探望媽媽時,遇到中心的護理長,她與我分享福音。當時我感受到從未有的愛與溫暖,我就信了耶穌,她同時邀請我去教會。非常神奇,那時候我才發現,這位護理長邀請我去的教會,竟然和我以前上班的地方只隔了一條馬路的距離。當我第一次踏進教會,一聽到大家開始唱詩歌,眼淚突然就止不住地流個不停,莫名感覺過往的重擔突然全都放下了。我開始讀聖經、參加教會查經班,讓生命慢慢地從爛泥中被拉了出來,又有力量可以陪伴別人,我的憂鬱症得到完全醫治了;感謝主的帶領,讓我在最困難中認識祂並經歷祂的恩典與醫治!如今,使我有力量可以陪伴及幫助別人。學習留下愛的感覺第一次認識瑞智基金會(當時稱為瑞智事工),是在台北宏恩堂舉辦的「家屬訓練班」,當時我被邀請上台做見證,與大家分享自己照顧父母、從憂鬱症中走出的歷程。我跟所有家屬分享,我是律師,我不用擔心經濟的問題,加上我還有哥哥、有弟弟,甚至還可以請得起看護協助,我告訴他們:「像我們這樣『有錢、有閒、有人』的人都倒下了,我能深深體會到你們心中的苦、背上的重擔,若沒有足夠的資源及支持系統,你們或許會跟我一樣,扛不住這與日俱增的壓力及困難。」感謝主,雖然因照顧父母我生病倒下來,但是我卻因此認識耶穌,得著醫治及力量,致使我可以走出來,由一個被幫助者成為幫助者,得以在照顧旅程中成為失智家庭的陪伴者。每當看到失智長輩們的單純與快樂,我常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更多傳遞我們的愛,讓失智長輩的身心持續享有平安的狀態呢?
-
2020-12-07 科別.精神.身心
長時間上網就是網路成癮? 精神科醫師:有3個判斷標準
孩子整天都在家裡上網都不出門?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精神科醫師林峯立表示,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相當常見,但提醒家長要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林峯立表示,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服務的這幾年,不時聽到家長詢問,「我的孩子有網路成癮,怎麼辦?」、「醫生,我的孩子是不是網路成癮?要斷他網路,竟然說要死給我看」、「整天都在家裡上網都不出門,這樣會不會有問題?」等擔憂。林峯立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6月底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有3個判斷標準,包括失去控制、日常生活受影響、持續一年的狀態,主要是孩子對網路遊戲「失控造成生活失能」的現象,而不是一般認為的「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家庭衝突及緊張的親子互動,跟孩子長時間上網有關嗎?林峯立說,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相當常見,共病包含下列幾種精神疾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其他物質濫用、強迫症及其他心理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人際關係不佳等。林峯立提及,網路成癮這個現象其實有積極面的預警功能,可幫助家長及時介入處理上述的危險因子或疾病,每個孩子的情況各不相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險因子的組合,需要謹慎完整的評估。不過林峯立也提醒,除了帶孩子就醫請教專家外,家長其實可以謹記一個大方向,網路成癮最大的問題在於「與人失去連結」,這個人不僅是同儕、老師,更是家人,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釐清,無論是討論生活目標、建立人際關係、加強溝通技巧等,有良好的現實人際關係連結與實體社會活動參與,才是最佳解方。
-
2020-11-29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為失智媽媽創業 科技人讓愛延續
人生有些時刻就是命定,因為母親中風倒下導致失智症,成為照顧者之後,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潘人豪的創業,反而走出不一樣的路。他所創立的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從醫療數據分析科技公司,擴展出服務,成為以失智照護諮詢為主題的科技平台,連結相關專家,每晚與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士在線,解決七大失智照護的難題。中風失智 女強人好挫折潘人豪是WaCare執行長,也是大學教授創業的案例,科技背景讓他凡事多看數據和機率。潘人豪的母親在生病之前是個活躍職場的女強人,還身兼扶輪社等公益團體要務,三年前,一場中風意外,潘媽媽卻因治療選擇,成了血栓溶解劑產生併發症的少數,腦出血留下半邊偏癱以及失智症的後遺症,潘人豪事後對「機率只是一個數字」感觸特別深,因為當疾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零或是100%的事。他拿出手機中母親健康時馳騁職場的受獎照片,感嘆如今母親即便失智了,也能感受到自己「變得不一樣」,挫折感相當深。而這一年,他正式開設公司,是科技新創界的新星。自創APP 共享看護經驗潘人豪說,母親在健康時投入過多心力在志工、公益等事務,家人擔憂她過勞,因此借助健康手環提醒母親多外出走路,增加肌力,而他也能透過手環的數據來掌握母親的健康情況,持續運動的數據也反映到其穩定的血壓等生理指數,但潘人豪說,科技照顧策略奏效的關鍵其實是,「每天晚上兒子打給母親那一通關心的電話」,這個經驗也讓一個看冰冷數據的科技人開始思考人與人的連結。潘人豪母親中風後,失智症狀多是妄想,最令照顧家屬為難的是母親害怕飲食被下毒,經常抗拒不吃,營養失衡;更曾發生過不慎跌倒受傷,忘記自己發生過什麼事,妄想外籍看護偷打她等情境,潘人豪說,過去失智症照顧的問題只能向醫護人員求診請教,但日常照顧必須面臨不同情況,他直言醫院的看護實戰經驗最豐富,也是指導他們最多照顧技巧的專家。來自照顧資源充沛的家庭,潘人豪的家庭關係連結深厚,他說因為父親早逝,兄弟姊妹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母親,因此當母親倒下後,他們迅速分工,對科技嫻熟的他,善用資訊數據分析專業,在自家的APP產品上增加個案健康追蹤功能,讓兄弟姊妹可以24小時監控母親的生理數據,並且共作筆記,提醒外籍看護應變技巧。3種技巧 減輕照護壓力特別的是,潘人豪不走傳統賣弄大數據的路線,而是回到人與人的連結,他的科技照顧法反而搭配了再平凡不過的影音、電話,搭配APP幫助外籍看護照顧更輕鬆。而這些技巧也相當適合一般人使用。一、隨手拍下提醒影音失智症者會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潘人豪舉例母親有一次跌倒磕破額頭,經急診室醫師處置之後,母親立刻說她額頭很疼,問說是誰打了她?潘人豪擔心母親誤會是外籍看護所為,因此就在醫院門口對著手機鏡頭錄製影音,內容說的是「今天是幾月幾號,妳因為跌倒受傷送到醫院…」,只要母親對自己的傷口有疑問,外籍看護就會拿出影音讓母親看,讓她清楚完整的過程,省去誤會。二、向外求援照護知識許多照顧失智症者的難題在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黃昏症候群,情緒躁動;睡眠時間顛倒,和其他家人就像生活在兩個時區;妄想飲食被毒害,餐桌成為戰場等,潘人豪坦承,即便和兄弟姊妹照顧分工,情感緊密,但仍會遇上因照顧想法不同,導致摩擦。例如潘人豪說,母親吃飯很緩慢,他因不是直接照顧者,只要能有空陪伴母親吃飯,花上2個小時也沒關係,但他大哥認為吃飯耗費母親太多精力,擔心她體力不支,主張該休息就休息,吃不下也無妨。像這樣的照顧歧見,不一定是醫師能解答,潘人豪說即便他是資歷3年的照顧者,也得找人諮詢。他與聯合報系合作,先從社群中了解照顧者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七大照顧主題,包括有精神行為、吞嚥飲食、衛生清潔、居家改造、資源申請、肌力提升以及照顧紓壓。同時,除了邀約失智症領域的各專家解答,同為照顧家屬,他認為資深的照顧者也很有意願分享實戰經驗給其他人,因此他將udn×WaCare線上照護課設計成多人團課的形式,不但同時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在線聽專家開課,留有諮詢互動時間,還為照顧者開設課後的專屬討論區,讓熱心的專家負責回覆每一個難解的照顧問題。他自己也是忠實會員,例如母親擔心被毒害等飲食問題,就是在線上團課時和其他會員互動得到幫助技巧。三、打一通問候電話吧科技抵不過來自家人的問候,潘人豪說,udn×WaCare聯手推出失智症遠距健康平台之後,來自超過百位照顧家屬的回饋意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照顧對象是中度失智症者,而且照顧人力平均高達3~4位,顯見照顧是牽動整個家庭的大事。失智照顧資源哪裡找1.想即時學到更多失智照顧的技巧,解決難題,udn×WaCare每周有不同主題線上團隊課程免費上架,12月有營養師開設「牙齒清潔還不夠,讓失智者吃出好口腔」、「失智者牙齒汙垢好嚇人,口腔護理有眉角」等;護理師「失智者送醫好失控,引導合作不慌亂」、「冬季皮膚乾癢,失智者美肌之道」、「末期才談臨終太遲,如何談安寧」以及給照顧家屬的紓壓活動課等。如何加入,請至網站: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2.失智照顧七大系列影音課程請至網站:https://bit.ly/2Kg1zuJ3.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0-11-14 養生.家庭婚姻
娶老婆來孝順自己爸媽?郭彥均:孝順外包就是不孝,父母要的不是兒子的女人
藝人郭彥均和老婆小豬結婚多年,兩人育有一個可愛女兒圓圓,夫妻感情相當好,而郭彥均也是圈內著名的愛家好男人,不久前他在臉書有感而發,寫下自己對於「孝順」的看法,認為女人跟男人結婚,不是用來孝順公公婆婆的,因為孝順無法代替,「因為父母們要的是兒子而不是兒子的女人」。郭彥均感性寫下,女人在自己的家庭長大,因為愛,所以透過一紙合約,用一生選擇跟一個男人在一起,然而她也有她的爸爸媽媽,也會想念自己的家人,因此喊話「請全天下的男人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因為孝順是無法替代的,媳婦怎麼做其實都是多的…因為父母們要的是兒子而不是兒子的女人。」雖然只是短短幾句話,卻點破了夫妻、婆媳、家庭之間相處關係,為每個家庭的女人發聲,也引起網友廣大迴響,「自己的父母自己孝順」、「簡直說得不能再對了」、「女人是嫁給你,不是嫁來你家當佣人的」,媽媽們心有戚戚焉。孝順外包就是不孝台灣社會中,結婚不如西方人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雖說兩家人關係密切是好事,然而你家並不等於我家,以一個女人的立場來說,我的父母親辛苦養育我長大,我對他們孝順理所應當,而在和老公結婚前,公婆對我來說就是陌生人,你們不曾給我過什麼,我也不虧欠你們什麼,為什麼在婚後,媳婦孝順公婆卻變得應該?伴侶願意照顧婆家人,是她無私、不是應該!所謂的孝順應該自己來,全部丟給另一半那叫找傭人,還是免錢又合法的特級勞工,懂事的伴侶,會帶頭孝順自己的長輩,而不是丟下一句「我爸媽養我很辛苦,你要好好孝順他們」。孝順是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護,而最好的榜樣就是伴侶的態度,如果老公今天帶頭孝順,而不是把孝順外包給老婆,自己翹腳當大爺,那另一半自然能感受得到,也能更進入對方的家庭關係,不要讓孝順成為口號,或是莫名加到另一半身上的壓力,只是愚孝卻沒有真心,父母也不一定會開心。好公公的建言:「對媳婦要抱著感恩的心」最後推薦藝人錢柏渝曾在臉書分享的一篇文章,是她的父親告訴她「要對嫂子好」,以下摘選部分內文,有興趣的人可以點擊繼續閱讀觀看全文喔!嫂嫂在嫁進我家之前,其實我們跟他之間,就只是陌生人,我跟你媽媽完全沒有對他人生付出過任何一絲一毫,沒有教育過他、也沒有養育過他。然後他一個女孩子,嫁進我們家,除了你哥哥以外,大家對她來說,根本就只是陌生人,然後你還要求或覺得,人家理所當然幫你做牛做馬,還要喊你一聲爸媽,你憑什麼?
-
2020-11-10 養生.家庭婚姻
冰冷的夫妻關係,只剩小孩可聊?專家教5項溝通技巧助感情升溫
我們都不想要一段冷冰冰的伴侶關係,會聊工作、聊小孩、聊天氣、聊塞車狀況,就是不聊內心的想法和情緒。一但缺乏真誠的深度溝通,兩人之間的親密感也會因此減少,甚至走向分道揚鑣的結局。因此,伴侶溝通技巧會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婚姻與伴侶關係諮詢師 Mary Ellen 和 Goggin Jerry 提供了下面幾個「幸福情侶」會用的溝通技巧,可以幫助兩人感情升溫:1. 共同營造安全溝通的氛圍想說的話選擇不說,往往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擔心自己說出的話會被對方認為很蠢、很幼稚或錯得離譜,簡而言之就是擔心被批判。就好像青少年做錯了事被師長質問一樣,他們選擇不說或說謊,就是認為自己說出的真心話一定會被批判,只會聽到很多的「你應該」或「你不該」。然而,缺乏溝通對於感情關係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其中一方無法信任對方,無法真誠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所以,在與對方溝通內心話時,盡可能放下自己的主觀偏見,不帶任何評價的把對方的話聽完,給對方安心的氛圍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才能讓彼此持續坦承地交流下去。2. 接納彼此的差異「如果每一件事你們的看法都一模一樣,那會非常無聊。」結婚超過 60 年的作家 Sandy Burris 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再親密的兩個人,都無法完全一模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生長背景和經歷。對方的想法或價值觀和自己不一樣,雖然會讓人感到焦慮,但我們還是必須學會接納彼此的差異,這是互相尊重的第一步,有了尊重關係才能長久維持下去。廣告3. 多問「開放性問題」當對方在表達憤怒、傷心的情緒時,很多人選擇以「別想太多啦」來回應,或者沉默以對,這樣的回覆就像「句點」,讓對方無法好好抒發自己的情緒,感到不被同理。更好的做法是多問「開放性問題」,例如「為什麼你會覺得難過」、「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就像閱讀一本書一樣充滿好奇心地專注傾聽,這樣做除了可以更了解對方真實的想法,也能幫助對方整理自已繁亂的思緒。4. 挑對溝通時機兩人起爭執的當下,是最差的溝通時機,情緒上頭時,再立意良好的溝通,可能都會演變成沒建設性且傷人的唇齒戰爭。選在兩人都冷靜且精神狀態較佳的時候溝通才能直搗問題的核心,讓溝通更有效率,讓雙方更能同理彼此。5. 不指望對方能讀心美國伴侶與家庭關係心理治療師 Assael Romanelli 觀察到,「含糊溝通」(ambiguous communication)出現在很多相處有問題的伴侶身上,他們也許不常吵架,但總是互相猜心:「他講這句話是在否定我的付出嗎?」「為什麼他沒有發現我在生氣呢?」這些人因害怕衝突等原因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卻希望對方能讀懂他們的心,然而這樣的期待是很不切實際的。就算再尷尬再難受,也要練習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就像舞台劇演員為了讓後排的觀眾也能看懂劇情,會把心裡的 OS 和情緒都表達出來一樣。再愛你的人都不可能完全讀懂你的心,不如說出來讓他理解吧!參考資料:1.《Yourtango》:8 Communication Skills That All Happily Married Couples Know2.《Psychology Today》:”Say The Thing” to Revitalize Your Relationship※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幫助對方整理繁亂的思緒】婚姻關係諮詢師:關係長久的「幸福情侶」會用的 5 種溝通技巧
-
2020-10-27 養生.更年期變化
40歲工程師體力差、夫妻生活無情趣 原來是更年期惹禍
新竹縣一名年僅40歲的王姓工程師日前被太太「拎」進診間,太太對著醫師「控訴」說,先生體力每況愈下,飯後常常躺在沙發上打瞌睡,連續假日去戶外走走也沒動力,天天疲態對生活興味索然,不僅體重直線上升、體型越來越圓,影響健康之餘,也導致夫妻關係失去生活情趣。東元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戴順慶表示,王姓工程師經血檢發現有「睪固酮低下」的情況,證實有男性更年期障礙,經過診療補充男性荷爾蒙提高血液中睪固酮濃度,配合運動減肥後症狀逐漸改善,找回生活動力。過往提到「更年期」,多數人都認為是女人的「專利」,其實男性隨著年紀增長也會進入更年期,由於睪固酮缺乏不會造成健康上明顯危害,導致多數熟男不易第一時間覺察,直到情緒變得暴躁影響家庭關係,或健康狀況亮紅燈後就診才發現,其年齡時間約在50歲,但近期發現男性更年期的年齡層有下降到40歲的趨勢。戴順慶說,「睪固酮」能增進肌肉強度、降低體脂肪的比率、維持骨骼密度、促進紅血球製造及增進男性性慾,當睪固酮濃度下降至低於標準值350ng/dl,就會出現男性更年期症狀,且濃度在30歲高峰後,每年以1到2%減少的速度緩慢下降,隨著年齡老化分泌睪固酮的能力逐步減弱,40歲後以每年2到3%的速度下降,70歲後更以每年5%快速下降。男性一旦缺乏睪固酮,可能會出現肌少症、骨質疏鬆、容易疲勞、變肥胖、注意力不集中和性慾降低等症狀,睪固酮過低者罹患三高等代謝症候群機率,相較睪固酮濃度正常者高。戴順慶說,補充睪固酮常見的方式有口服藥物、針劑注射、凝膠劑型3種。近期市面有新鼻腔噴劑型,方便隨身攜帶使用,經鼻黏膜吸收更快讓血中睪固酮濃度穩定。戴順慶也提醒,男性更年期障礙跟精神科及新陳代謝科疾病很難區別,除了用藥更應注意健康飲食、積極運動、減輕體重等良好生活習慣,才是渡過男性更年期之低潮,迎向健康人生的根本之道,如果發現自己有更年期症狀,治療前一定要經過泌尿專科醫師評估,並遵從醫囑用藥且接受規律的追蹤,切勿自行隨意購買相關藥物服用,以免花冤枉錢卻傷身。
-
2020-10-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重要的「小」事—— 護理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護理師的心聲」,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三位資深護理師剖心掏肺地與大家分享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愛」,以及由病人或親友的病痛、甚至死亡所得到的對護理志業與人生更深一層的體認。衷心希望這真誠的「心聲」能使讀者更瞭解神聖的護理工作,讓台灣社會大眾與醫療團隊其他成員更加珍惜、尊重這些白衣天使,更希望台灣會有更多有愛心有能力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令人尊敬的行業。做了13年的護理師,老實說我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離開我熱愛的臨床工作。我不是工作狂,也不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活菩薩,我只是跟大家一樣的普通人,工作就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但熱愛究竟是從何而來,我也是花了一點時間才弄清楚,原來人與人之間良性的互動可以喚醒孟子二千年前倡導的人性本善論。在照顧病人的當下,我不曾想過偷懶,不是因為我人很好,而是因為我不希望自己的懶惰造成別人的傷害,這種惰性跟放假在家當沙發馬鈴薯截然不同,當沙發馬鈴薯這種無害的生物我真的可以。常常有人笑我們「當護理師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就是打針、發藥、翻身、換尿布」,小時候的我不懂得反駁,只覺得委屈。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是資優生,但從台大畢業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大家口中的「小」護士。現在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對於護理角色有了全新的定義,不再去在乎別人的誤解,但我相信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曾被我照顧過,你會很喜歡被我照顧著且打從心裡尊敬我,稱我林護理師或是護理長。當然我不是護理長,只是因為他們總是認為很厲害的護理師就是護理長!相反的,也有人會以為資深的我是新進護理人員,原因在於我總是笑容滿面,自然的與他們對話,盡量不露痕跡的把每天應做的日常評估藏在生活互動中。例如:「陳小姐早安,昨晚睡得好嗎?有沒有又半夜痛醒呢?」 「多虧你有幫我跟醫生說,昨天他幫我加的那顆睡前的止痛藥好像有效耶!」「哇!真是太好了,那你早餐吃了嗎?」「我還不想吃。」「你最近好像吃得很少耶,有排便嗎? 要不要我幫你聽聽肚子,看看蠕動的如何?」「好啊!我昨天是沒有排便,但屁倒是放了不少(害羞的笑了出來)。」「喔~那不錯,有排氣至少腸子應該是有在工作的,聽起來也蠕動蠻正常的,(叩診砰砰砰)嗯~確實空氣很多,少吃點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族繁不及備載)」「你一定是新來的吧!才會這麼親切。」「哈哈,我就當作是稱讚囉!」就這樣每天打針、發藥、翻身、換尿布,讓我知道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關乎病人生死的大事。在醫師開出處方,藥師調劑藥物,傳送人員送到病房,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錯,在我的十幾年的臨床經驗中就遇過,醫師把藥物開錯床、藥師發錯藥、傳送人員送錯病房,最後的守門員當然就是護理師,萬一在給藥前仍沒有被發現,那承擔一切後果的就是完全沒有保護自己能力的病人了。我曾在一本書中讀到「護理師是病人的最後一道防線(Nurses are the patient’s last line of defense)」,所以我們在打針、發藥的每一刻完全都馬虎不得。看到這裡或許你就可以同意,打針、發藥確實證明了護理人員具有醫療專業知識,不然怎麼在醫師開錯藥時知道那個藥不應該給那個沒有那些症狀的病人;也有藥物專業知識,才能告訴病人要注意什麼藥物相關副作用,還有什麼藥不能跟什麼食物一起吃,例如每年中秋節都要不厭其煩的提醒有在吃脈優(Norvasc)的病人,不能跟柚子一起吃,因為柚子跟葡萄柚一樣都會抑制體內的CYP3A4酵素,進而影響藥物代謝。那翻身跟換尿布呢?哪裡有專業可言,這不是每個人多練習幾次就會的技術嗎?不知道大家可否還記得第一次幫小baby換尿布的手忙腳亂,尤其怕他的排泄物呈現土石流狀,在翻開尿布的那一刻的進退兩難。更不要說我們換的尿布是大很多號的尺寸,也無法將他雙腳抬起來,快速把尿布進行抽換。再說,病人拉稀便並不是最可怕的情況,我最怕病人解血便或黑便,因為這樣的症狀往往代表著消化道哪個部分正在出血,若沒立即與醫師討論後續措施,病人的出血情形就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像是出血性休克。在旁人眼中以為很簡單的換尿布,但我們並不只是單純做這個動作而已,同時間眼睛也沒閒著,得一邊掃描查皮膚的狀態與完整性,幸運的話可以發現初期的壓瘡,在傷口產生前就可以開始給予預防壓瘡的護理措施,像是兩小時翻身一次或是使用特殊敷料進行皮膚保護。以上這些無論是醫學、藥理或是護理的專業知識,我們都必須依據病人的背景知識,用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來進行解釋達到衛教效果,否則說得再多都是徒勞。常常在醫師離開後,病人張大眼睛很像課堂上很想認真上課卻無法理解老師的一字一句,我看過那樣的眼神,也知道那種無力感。所以我試著用他們可理解的語言再解釋一次,同時鼓勵他們發問,因為我們總是可以透過一來一往的過程,了解彼此更多。但所做的一切難以為外人道,因為社會大眾總是以南丁格爾的神聖形象來視這些付出為理所當然。我不意外有些護理師因為在臨床遇到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會透過社群網路來宣洩不滿,我也有真的很不開心的時候,不是因為感覺自己做得沒得到回饋,而是在社會上有太多的家庭關係太過複雜。有時候病人並無法如願地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家屬有時因為太愛所以無法妥協在生命末期用支持療法(Best Supportive Care, BSC)取代侵入性或過分積極的醫療行為。身為被賦予病人代言人(patient advocate)的我們,在與家人溝通前期必須先充分了解他們的想法,這過程勢必會充滿火花,因為他們會以為你不懂得愛才會要他們放手,但你得讓他們理解,如果我們的愛只會增加並延長他的痛苦,不停用「我都是為他好」來說服自己,其實放手(let him/ her go naturally)才是真正愛的表現,但放下我知道一輩子都不可能真的放下。說到這,或許你會好奇既然我熱愛那又為何要離開。對我來說,其實我不曾離開。在臨床工作那麼多年,所以很清楚有那些問題仍需要改善,很多事情想做、該做、要做,無論是護理教育或是改善護理人員的執業環境。現在的自己專注在強化個人的研究與學術能力,未來無論會往哪裡走,我都知道一定不是捨棄理想的那個方向。
-
2020-09-11 橘世代.健康橘
老公被退休了怎麼辦?28年專職主婦走出家庭風暴 主控人生下半場
作者是被稱為「夫人」長達二十八年的專職主婦,未料在一夕之間成為整個家庭的支柱!在「如果下個月就沒薪水?」的迷惘、焦慮與不安中,逐漸尋找出從財務管理、夫妻關係、再次就業等,趨向平緩的四十九種解決方案。精選閱讀:老公「被退休了」怎麼辦?28年專職主婦世界一夕崩解....如果不是雙薪家庭,當支撐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經濟的成員被退休後,首先要面臨的就是經濟問題:「錢不夠用」,太早被退休,易出現積蓄或年金不足以應付支出,加上醫療費用可能隨著年齡增加,生活水平下降,形成各式新壓力。而退休後與家人相處模式變得不一樣,彼此相處時間變長,容易產生摩擦吵架等狀況,不安的氣氛似乎要爆炸。擁有專職主婦資歷28年的朴京玉,從知道先生「下個月家裡沒薪水」的焦慮不安中,逐漸尋找出財務管理、嘗試再次就業、夫妻關係調適的方法,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夫妻想要共同經營「一個家」並不容易,總會面臨許多關鍵時刻,唯有一起努力誠實面對現況,才能讓面臨「退休颱風」的家庭關係回穩,再次趨向歲月靜好又多彩的人生下半場。朴京玉:利用八種關鍵字檢驗人生後半場試著想像使用八塊木頭製成的水罐,只要缺少任何一塊就會無法裝水,退休後的生活如果是八塊木頭製成的水罐,那就該檢驗是否全部都很牢固。試著一邊想像八塊木頭製成的水罐且使用八個關鍵字檢視一下人生後半場吧!以至今的經驗與學習為基礎思考的八個關鍵字分別是:工作、家人 (朋友)、財務、關係、肉體上的健康、閒暇、精神上的自我管理、家與環境。人生後半場若是不想讓水罐出現缺陷漏水該怎麼做呢?觀察水罐的脆弱部分,就先看工作吧!檢驗工作與我的眼光是否相符,雖然到處都有工作,但要符合自己的眼光尋找工作並不容易,若是沒有工作呢?如果只是在花退休金的話,一億元很快就會花光! (慘叫聲)就算當月的支出很多,但每個月戶頭的錢進來時就會想著「反正還會有進帳」,對於退休完全沒有真實感。若是沒有收入 (財務不良的狀態),就會變成因為乾旱而枯萎的樹木一樣,重要的是最好在枯竭之前工作。就像是沙漠競賽中總是在口渴前規律喝水的人就能撐到最後一樣。工作能將社會與我們連結在一起,具備超越繩索以上的意義。若是沒有工作,夫妻之間就會經常發生衝突,也很難像年輕夫妻一樣夜晚時在棉被中和解。工作之所以會擺在八個關鍵字中的第一個,也代表其重要的程度,就算有退休金或其他收入,生活也要有工作才會充滿活力。家人、朋友、人際關係中互相尊重彼此的私生活,打造各自喜歡的場所,一邊學習有興趣的事物一邊認識各式各樣的朋友。舉例來說,在50 Plus Center學習就能認識朋友,一起讀書就會成為競爭者,同時也能成為朋友和互相幫助的關係。而且不會看對方的智慧型手機,也不會問是誰傳訊息,與其把時間耗在管理另一半的私生活,還不如花點時間增加自己的人脈,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私生活。休閒時間該如何度過呢?你是否將閒暇時間視為玩樂的時間呢?如果無法每天玩樂的話,那就以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下目前為止的行動吧。通常我們會稱三餐都在家吃的男性為「三食男」,如果是三餐在家吃飯,三餐都很會自己下廚的男人呢?在家都會為了家人準備飯菜,若是實力不足的話,參加「爸爸料理教室」學習後如同特殊活動時一般替家人準備飯菜吧!若是家人稱讚你的廚藝很棒,那就可以編成一個故事行銷。舉例來說,「老婆的廚藝非常差勁,一直到退休前為止都在忍耐,但現在我要自己學料理下廚!我 (丈夫)現在的使命是替家人準備健康的家庭菜」這一類的故事也很不賴吧?試著進行精神上的自我管理!退休夫妻需要「分開或一起」,獨自一人的時間互相都不能干涉,是自己休息或創造的時間,但偶爾一起進行共同的興趣則能增加彼此之間的對話。老公是BTS防彈少年團的粉絲,只要防彈有新的MV,他都會在Youtube搜尋瀏覽,無論是印尼或是祕魯等世界各個地方上傳的防彈少年相關影片他都喜歡觀看。參加五十多歲男同事的聚會時他主要也都是在談防彈少年,他已經變成一名將防彈的感性傳播給大叔們的傳教師,大概是認為自己一個人欣賞太可惜了,我在寫文章時他也會找我一起看。偶爾我會當作是一種獎勵,跟老公聊一下我看完的感想,這種時候老公都會覺得很開心。人生後半場時,退休的夫妻要依照自己能承擔的程度選擇住家,如果是許多人喜歡的社區就代表它有很多優點,若是不需要放棄優點,建議繼續住下去吧。盲目地換成小房子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收入夠的話,誰會放棄寬敞的房子呢?自從搬來小房子後,兒子從日本回來時就沒辦法舒適睡覺了,因為房子狹窄,沒有多餘的空間擺放書籍也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邀請認識的人來家裡時都只能把食物放在大碟子上,而且也沒辦法聊太久。我最近常在Youtube觀看介紹庭院住宅的影片,影片中的住宅很寬敞和乾淨,草皮也整理得很好,就像是一幅圖畫。不過主人卻要搬家且出售那麼漂亮的房子,為什麼呢?居住地搬到鄉下就必須改變價值觀,而且精神上也必須成熟到能夠承受孤立感。如果環境受限於居住地點,也要依照自己的生活風格而定。如果本人喜歡去各種不同的地方學習或工作,交通就很重要,若是位置太過於郊區,往返需要的時間就會更多。我經常都需要借書,所以住在圖書館附近,但因為是悠久的市中心地帶,偶爾外出用餐時會因為餐廳選項太多而難以選擇。不過畢竟是在首爾中心,往東南西北都很方便,交通便利真的很好。夫妻在人生下半場想要過好一點的話,八個關鍵字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經濟上要獨立。只要各自大喊「經濟獨立萬歲」,就能維持一段健康與堂堂正正的關係,試著尋找賺錢所需要的線索吧!試著加強自己平常擅長的事情,然後讓它成為賺錢的工具吧!擅長的事情包含照顧小孩、教育、寫文章、旅行等相當多種,只要進行自己喜歡的事情,起初算是奉獻個人才能,但慢慢地卻能夠賺取五十萬元至一百萬元。不過,退休後若是想賺大錢或是出名的話,可能會出現失去健康或遭受詐欺的後遺症,最好小心一點!尋找符合自己能力的工作的方法?只要試著檢視自己就能創造機會,我知道一個把自己平常擅長的事情變成賺錢工具的事例。朋友M連續十年間都在照顧婆家與娘家四名罹患失智的父母親,她一直都是家庭主婦,老公經商失敗後她便在苦思自己能做的事情,後來她終於發現了。「我在照顧四位父母親,我擅長的事情就是照顧他人!」於是她便利用此一優勢開設殘疾人士福祉館,她利用照顧罹患失智老人的資歷來吸引客源,後來她照顧殘疾人士的收入成為支撐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carpe diem (此一拉丁語的意思是活在當下)!只要當下過得好就能開創經濟獨立的道路,檢視一下自己的八個關鍵字是否都很堅固?若是太弱的話,那就試著在更近的位置觀察自己,相信就會發現能變身的「自己」。※作者介紹:朴京玉,當了28年的家庭主婦。在丈夫退休後擔任講師,目前是一名Life Storyteller,在NAVER部落格〈洋蔥的身體人文學〉中收集探究身心、退休相關的資訊寫文章,並且針對退休夫婦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進行諮詢。本文摘自《老公被退休了!》,日日幸福 2020/06/29 出版延伸/中年男容易「壓力胖」-3營養素幫助:老爸變歐爸延伸/不要活得像別人!《我輩中人》張曼娟:50歲後的人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9-08 橘世代.健康橘
「我的婆婆殺了我」隱藏在婆媳背後更重要的事 律師:一定要寫遺囑
有個女生,因為婆媳問題而尋短,在網路上引起很多迴響,個案裡的婆媳問題就不多說,因為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很難從臉書上的隻字片語去了解,我只能從通案的狀況去表達我個人的見解:婆媳關係要能妥善處理,只有三個訣竅:首先不要住在一起!其二仍然不要住在一起!其三還是不要住在一起!如果真的逼不得已要住在一起,還是有三個訣竅:老公在幹嘛?老公在哪裡?老公死了嗎?住在一起,摩擦就會多。如果連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同住都會有許多爭執,那就更別說沒血緣關係的「類女兒」會跟婆婆有多少衝突。別住在一起,對彼此都好。有時候那還是一種「領地」的概念,廚房是誰主導的?家裡佈置怎麼擺?七月半要不要拜拜?這都是可能的引爆點。所以,能減少衝突、相敬如賓就好,別讓類女兒變成了累女兒或是淚女兒。如果非得住在一起不可,那麼老公的角色就很重要了。這時候我要奉勸一句話,給自我感覺良好的先生:你的中立,只是偏袒。老婆跟你抱怨,婆婆不敲門就進房間,你說,「我已經跟媽媽說過了,她就是這樣,我能怎麼辦?」這不是中立,這是白目。要再舉例嗎?「我已經跟爸媽說過,請他們不要再念了。」「我知道是你對,但爸媽年紀都大了,你就不能忍耐一下嗎?」「你們兩個人各有立場,我不方便介入。」那就是老公死了。要知道,寄人籬下這種事,已經很委屈,結果跟老公反映,老公要寄人籬下的人忍耐、算了、別計較。要不要計較,是受傷的人決定,不是加害人或旁觀者決定好嗎?這種中立,就是假中立,跟藍綠一樣爛的意思是相同的。「鄉愿,德之賊也。」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下一個問題了。如果妻子過世,婆家有沒有權利主導妻子的後事?不讓娘家知道死訊、娘家看女兒手機要簽署借據、遺體如何安葬要看婆家意思、甚至告別式沒有娘家人的名字?這個恐怕是誤會了。通知死訊,比較是道德問題。但如果女兒在婆家自殺,娘家第一時間竟然不知情,夫家可能得要想想,當年到底給了多少聘金,把這個女人的權利買斷,才有這個權利封鎖死訊。其次,妻子過世,財產究竟由誰繼承?夫,當然有一份,剩下的就是看有沒有兒女,如果有,就是跟兒女平分,娘家確實沒有資格說話。如果沒有,女方父母還健在,那就還是擁有一半的遺產繼承權,女兒留下的遺產在沒分割之前,屬於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娘家人當然可以使用手機,簽什麼借據?所以,如果覺得這段婚姻很不快樂,又不想離婚,一定要寫遺囑,除了特留分以外,全部都給自己的娘家人或是可以信任的人,並且寫明遺囑執行人,否則以後肯定會有爭議。當然,我也想不透為什麼「不想離婚」,提出離婚的勇氣一定要有,死都不怕了,幹嘛怕離婚?再說,死了以後,話語權就是別人的,連為自己辯白的機會都沒有,死了,不過只是爽到某些人,對於真正的家人來說,只不過親痛仇快而已。接著,我們來談後事。台灣的法律,對於遺體要怎麼處理、葬禮要怎麼安排,在民法並沒有規範,殯葬管理條例也非常不明確,連請求都欠缺依據。原則上,當然是尊重亡者的意願,但是遺體的性質,目前實務見解還是傾向認定是物,頂多是「具備殘餘人格權的物」,最終的處理方法,例如要如何安葬、用什麼方式安葬、葬禮誰安排,都是由繼承人或親屬會議決定。所以,如果真的在生前沒有透過遺囑表明自己的想法(其實即便表明,在世的親屬可能也不一定會尊重),可能就只能透過親近的親屬開會決定,但是台灣的親屬會議規範又很不明確,由哪些人組成、如何組成都不好說,所以,我會建議這位媳婦的家人,自己組成親屬會議,決議以後,向法院請求「協力處理殯葬事宜」,應該可以取回至少喪禮的主導權或是遺體的安葬權。最後,「生是娘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只能說是好可怕的鬼故事。本文轉載自《呂 秋 遠 臉書粉絲專頁》【延伸閱讀】「我其實並不想帶孫子!」如何對子女開口?理工男vs.文藝女 退休後夫妻關係考驗的開始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8 橘世代.健康橘
「我其實並不想帶孫子!」如何對子女開口?
前言:93歲女律師湯川久子執業多年,過程中,看盡始於人際關係損耗的恩愛情仇,他認為大部分的人際問題都是源於距離太近。他在新書中分享了多數高齡者都遇過的困擾:其實並不想幫忙帶孫子,但又不知如何跟子女啟齒。有人說:「照顧孫子孫女時的銀髮族都神采奕奕。」我周遭也不乏這樣的女性,聽她們聊關於孫子孫女的愉快話題,我也很高興。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對於照顧孫子孫女感到痛苦。由於現代人愈來愈晚婚,有孫子孫女的人,年紀大多落在六十至七十幾歲。而就算是在東京都心,所謂的保育園難民(日本的保育園,相當於台灣的托兒所,採申請面試制,常有雙薪父母報了多間保育園全數落榜,工作時不知該把孩子託在何處才好。因此這樣的小孩有保育園難民之稱)也愈來愈多,正值事業全盛期的兒女理所當然地借助父母的力量,但面對體力充沛的孫子孫女,許多銀髮族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比起養育自己的小孩,照顧孫子孫女需要承擔的責任更重。很多老人家平時靠年金生活只能勉強溫飽,但很多人將小孩託給父母照顧期間,吃飯及外出的花費還是由父母埋單。其中,也有銀髮族哀嘆:「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他們之所以還撐得下去,單純只是因為孫子孫女可愛,或者想從女兒或兒子身上尋求被需要的感覺。能夠單純享受含飴弄孫之樂的人,共通點在於不忍耐以及不勉強。每個人的容忍程度不同,如果發覺體力已不堪負荷,或者有其他想做的嗜好,覺得照顧孫子孫女不再有趣的時候,解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直截了當跟子女說出想法。不過,即使對象是子女,要踏出第一步也許還是很難,但你還要把想法多少說出口才行。若覺得直接說:「我幫忙帶孩子的時間能不能減少一些呢」太直接,那就先傳達「年紀大了,最近常感到疲累」這樣的訊息。另外,你可以開始一個月一次,或週末找一天去上課,並試著告訴子女:「每個月我有一天沒辦法照顧小孩。」這樣人生不但多了興趣,也能稍稍喘口氣。也許你會覺得這麼做,子女會很失望,但如果不去做,你也不知道結果如何。事實上,經常有很多人會一廂情願覺得「我媽照顧孫子孫女的時候看起來更有活力,那乾脆趁著孩子還小的時候,有機會就多讓他們聚一聚吧!」無論是親子間或面對他人,要施以援手,都要在自己覺得愉快的範圍,也就是行有餘力再去做。經濟上的幫助也是相同道理。孩子有經濟困難時,父母用退休金去援助,只是讓父母的生活以及心情變得痛苦而已,對小孩的獨立以及承擔錯誤的能力並沒有好處。「我不出手幫忙的話不行」這種想法,有時候會讓接受幫助的人產生依賴。所謂成熟大人的責任,就是自己的事能自己處理,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了。雖然說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大家互相幫助很重要,但是不搶走對方所需要扮演的角色跟責任,也很重要。被需要是令人開心的,但不能因為被需要而毫無道理地默默忍受,請一定要把「自己」的重要性擺在任何人之前。本文摘自《距離拉遠一點 從此人際不糾結》,有方文化 2020/06/24出版【延伸閱讀】30而立兒女心聲「爸媽,我活得辛苦,但你們得放手」家人的財務界線/不幫大伯還卡債,是「自私」嗎?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30而立兒女心聲「爸媽,我活得辛苦,但你們得放手」
不論你是否成年,在父母的眼裡,你永遠都是孩子。但你會開始想提醒父母你已經長大,已經不再是孩子了,你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你可以為自己負責。但是坦白說,讓父母承認你長大了,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個前提。最大的前提就是經濟獨立,你賺的錢至少可以養活自己,這是你獨立的第一步。我在27歲的時候就開始被家人催婚。最一開始我是非常反感的,因為我覺得過了18歲就是成人了,25歲都有能力賺錢養活自己了,為什麼家人不能讓我好好享受一下這幾年可以自己做決定的生活呢?父母經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我們還容易焦慮。國高中的時候,父母限制你談戀愛,怕談戀愛影響學習。他們覺得,那時候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很多父母也跟孩子保證等你上了大學就真的不管了。然後,很多孩子也真的這樣去做了,大一玩瘋了,大二談戀愛,大三失戀,大四可能就是畢業即失業吧!畢業後剛出社會的頭三年,我們都在慢慢地適應社會,尋找自己的興趣,探索未來的職業規劃。這時候,雖然整個社會的氛圍讓人覺得有些壓力,但那個年紀、那個狀態是非常好的。因為,沒人關心你多大了、是不是該談個戀愛,你身邊的同學好友也都在拼了命地工作,甚至有的人已經升職或計畫跳槽。這時候的我們大都沒有存款、沒有自信,戀愛或許是生活的調劑,而婚姻又離我們太過遙遠。但是,父母不知道你的這些心路歷程,他們就覺得,你找個工作好好做幾年,就可以考慮結婚的事情了。而逢年過節被逼婚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風潮,這是很多人走入社會,有個穩定工作後就會遇到的事情。那時候的我非常討厭自己人生被別人安排的感覺,所以每年過年心態上就像要回去幹架一樣,誰催婚就嗆誰。我以為透過這種激烈的方式去宣誓,去告訴全世界「這是我的地雷,你們最好都不要踩」,這樣大家就能夠放過我。但,怎麼可能?往往是三姑六婆的隨口一問,我就自己先氣炸,把自己累個半死。那時候的我特別敏感,如果我老媽也加入這個催婚戰局,我就會認為她就是不夠懂我,她就是傷害我最深的那個人。我們對親情的要求有時候反而更沒有底線,我們要求家人百分之百的守護、百分之百的相信以及百分之百的愛,而且這些要求和付出都是單向的。父母要在我們任性的時候百分之百地支持,不能表示懷疑;父母要在我們自認為成熟的時候百分之百地安靜,不能多問一句;父母要在我們失敗的時候百分之百地理解,並且送上關懷和包容。仔細想想,這哪是父母,分明是神。這幾年很多嘲諷父母言語和行為的影片一夕爆紅,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內心非常渴望有些事我們說一次,父母就要聽進去、記住,然後這輩子都要遵守。人生前二十年你都在聽父母的話,被他們「牽著走」,忽然有一天,你說你可以獨立了,現在你要自己做選擇,而且你說的就必須被認可,不認可就是不尊重你,然後你就開始耍脾氣。你想想,這是不是剛好證明了,你還很幼稚?而且除了發脾氣之外,你找不到其他有用的解決辦法。有一年過年回家,那時我外婆還在世,她帶著我的三個阿姨一起「圍攻」我,和我討論什麼時候要結婚的話題。我當時和他們激戰一番,覺得自己就好像舌戰群儒的說客,直到後來冷靜下來,我才發現根本是「雞同鴨講」。從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有的表達之所以很無力,是因為你只是為了自己想說而說,不是為了讓對方瞭解而說。你沒有任何解決辦法,你只是在講自己最想講的,並沒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說出讓他們能接受的答案。後來,我學會了敷衍幾句,學會了反問。誰問我怎麼還不結婚,我就說:「我也很急啊,可是現在就是找不到對象,你有沒有誰可以介紹給我?我不太挑...」這樣的對話重複幾次之後,我逐漸明白了,很多時候親戚朋友問你「怎麼還不結婚啊?」其實未必是真的關心你,只是無聊時需要一個話題而已。因為不問這個,他們也會問你「一個月薪水多少啊?可以存多少啊?...」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真的想要一個答案,只是想開個頭而已。除此之外,結婚還意味著人生的狀態。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很容易針對異己,什麼叫作異己?就是和他們不一樣的人。「你表弟表妹都結婚了,孩子都生出來了,都快要可以來要紅包了,你怎麼到現在還沒打算結婚?」你要學會允許這種好奇心的存在,也要找到更好的回應方式。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教大家怎麼反擊,甚至還把一些嗆人的話寫在衣服上,讓對方不必開尊口,我覺得這些都不過就是博君一笑罷了。如果你知道催婚這件事為什麼發生,也就有了一套答案,那麼到底是敷衍過去,還是要硬碰硬,其實都無所謂。重點是,你在說那些答案的時候,是笑著說,還是壓抑著怒火說;你說完之後心情是坦然的,還是氣得三個小時都不能平靜。當我逐漸看明白這些之後,心態就平和了。漸漸地,我也學會了一些和親人的相處之道。以前我老媽經常會忽然打電話給我,其中有好幾次我正在開會。看到我媽打來的電話,心情就會一下子變差,每次我接起電話,都會冷冷地說:「我在開會,待會打回去。」後來我問自己,如果這是一通其他人打來的電話,我也會這樣嗎?我想了想,或許是因為,這是我老媽打來的,我才會火大:為什麼要在我上班的時候打電話呢?不是昨天才跟妳通過電話嗎?妳不知道我很忙嗎?想到這裡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原來在我心裡,雖然自認父母一直都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可是我在對待他們的方式上,他們好像連一個陌生人都不如。因為他們很重要,所以我也用很高的標準要求他們,但是,這其實很不公平。我不能阻止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惦記或者擔心,哪怕她沒什麼重要的事,哪怕她要和我說的就是一些最近哪個親戚的孩子又怎麼了的小事,我也需要給她一個這樣的機會和溝通的橋樑。但我平時有工作在忙,我的忙碌並不是父母所能理解的,比如我加班的時候,父母就會說,為什麼不回家?這樣的工作那麼累幹嘛還做?快點吃飯!別把身體搞壞了。我要做的,是在自己的忙碌和父母的關心中找一個折衷點。後來,我固定在每週一晚上打電話給我媽,並且逐漸形成一個規律。從那時候起,我不再只會報喜不報憂,我會告訴她我升職加薪的消息,也會告訴她我出包了、加班了。我希望讓她明白,北漂到大城市打拚,沒有什麼東西是白來的,妳兒子在努力,而他只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即使在妳的眼中他很優秀,但在這裡,優秀的人太多了。另外,我需要學習、需要認識世界,不論是再求學還是出國,對我來說都是認識世界的一個途徑,而不只是單純的像父母說的那樣,為什麼不把錢存起來?白白浪費錢有什麼用?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談話,終於讓父母明白了—孩子長大了,他的見識是來自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有能力承擔選擇的結果;他辛苦、忙碌,但依舊愛著你們。在我結婚的前幾年裡,老媽總是喜歡在電話裡不斷提醒我,告訴我不要一直負責煮飯,要讓妻子一起做家事,不然習慣了之後,這輩子就真的都是我一個人負責煮了。她還詢問我跟妻子到底誰管錢,甚至還會打聽過年的時候給妻子娘家多少錢。每次我聽完她的建議都會告訴她: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人也不一樣了,妳說的那些早就不適用了。可能妳看不慣年輕人總是叫外送、動不動進餐廳吃飯的生活方式,但對我們來說,每天下班之後都在家做飯,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兩個人生活在一起,都賺錢,彼此都有對金錢的支配能力,其實不涉及誰管誰。我知道妳希望我們好,但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時代不一樣了,如果還想著舊方法,更容易出問題。這樣的話說的次數多了,她慢慢地也就不說了。另外,我也遇到了長輩催促生孩子的問題,雖然很早就表示過不打算生孩子,但老媽似乎並不相信。直到有一次又在電話裡提起這個話題,我那次真的是壓不住火氣,說了兩句重話之後就掛了電話。我想這麼下去也不是個辦法,於是又想了一個折衷的方法:之後老媽每催一次,我就往她戶頭裡存一千塊。直到後來又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就徹底和老媽攤牌,讓她看看自己的戶頭現在有多少個一千塊,那就代表她催過多少次。我說:「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對自己來說最好,為什麼妳希望把妳的想法強加給我呢?妳知道妳一共催了多少次嗎?十二次!而且也才這三個月而已。如果我不快樂,難道妳就快樂了嗎?我不希望我們每次都是因為這個話題吵到不歡而散,我也在為我的家努力過日子,妳可不可以正視一下我的想法和決定?」從那之後,老媽沉默了許久,後來就很少再提起這個話題,也算是正視了我的選擇吧!親情,是無法割捨的牽絆,我們年輕的時候受惠於那個牽絆,成年之後也許會覺得變成了「拖累」,直到失去之後才明白,這個世界上最牽掛你的人不在了,從此你就真的是孤單一個人了啊。因為深愛,所以才更容易互相責怪。在和父母從爭執到和解的這幾年,其實就是在和一個指引了你二十年的老前輩逐漸找到最好的溝通方式的階段。不要單純地相信血濃於水可以解決一切,有了拆不散的感情基礎,還需要有方法去解決問題。向父母證明我們長大不難,但讓他們真心認可我們已經長大,很難。讓他們願意傾聽我們的想法,認同我們的決定,更是漫長的一段過程。我是用最笨的方法,不僅僅給他們看到結果,也和他們分享過程。我們在成長,其實父母同樣也需要成長。過去是他們在前面帶著我們跑,如今我們長大了,跑快了,別著急回頭埋怨他們為什麼跟不上,多一些耐心,等等他們,就像當年他們等我們長大一樣……※作者介紹:小川叔,作家,著作累積銷售突破百萬冊,並同時主持線上電台、開設線上課程。跨過三個領域、換過七個工作,曾提供一對一職涯諮詢,如今是個熱愛分享的「斜槓大叔」。著作有《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替這個殘酷世界給你的一記溫柔耳光》、《努力才配有未來》。本文摘自《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蘋果屋出版社 2020/07/10 出版精選延伸閱讀↘↘↘。卓冠廷寫給親愛的小鹿:勇敢追逐夢想 爸爸為你而拚。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6 橘世代.健康橘
名醫在家當黏人老爸 張德明:面對分離,我澈底不知所措
《醫中有情》是張德明記錄行醫生涯中的溫暖與悸動、使命感與榮譽感;書寫最能耐煩解憂的親愛家人、描繪忙碌日常中療癒生命的繽紛世界、感恩歲月帶來的豐沛歷練,精彩試閱:隨著七月二十六日將屆,心情一直忐忑不安,愴然失落不斷襲上心頭,日復一日的嚴重。育三子,老大繼承衣缽,暫留身邊,早出晚歸,忙得如一尾窘龍,像極當年的自己。二、三兩子差五歲竟同時出國,一個家彷彿就這樣崩離了,就算練就一身箍桶神功,也絲毫使不上力。人生的路,奇幻迷離,匆匆歲月,不堪回首。一出生,家裡是四個人,然後是五個人,接著我認識了一個人,跳出來,和原來的那四個人說謝謝常連絡,我愛你們;再由兩個人,到三個人,到四個人,到五個人,以為就這樣天長地久,也一直緊密結合,形影不離。卻突然少了兩個人,他們又分別認識了一個人,揮揮手,謝謝再連絡,我愛你們。明明是輪迴,怎麼心情卻由喜悅到酸楚。這樣的路是幸福還是殘酷,是歡喜還是悲傷。悲欣交集、五味雜陳,不清不楚的不是滋味,卻無力回天。三個兒子都是琦的心頭肉,又何嘗不是我的。只是琦是摟抱著,我是凝望著,摟抱凝望都親情深重,懷裡眼裡都不忍釋手。情緒低落沉重,終究分離了,我竟茫然失據。我一直是剛毅堅強卻戀家黏人的爸爸,表現像硬漢,卻無時無刻把他們叼含著。帶著全家遊遍大江南北,吃遍山珍海味。有時像雄獅一樣剽悍,南征北討毫不膽怯,有時又像小貓一樣柔弱,磨蹭討抱痴情揪心。二三十年過去,恍如昨日,今天,我卻完全的不知所措。親愛的兒子們,人生常非順遂,遇到困難時,要沉靜下來,一開始,一定會有許多挫折,講不清理還亂,過去跟爸媽發發脾氣或嘔嘔氣,也許就解決了,現在只能自己面對。但無論怎麼做,要堅信人生都有出路。困苦時,要蹲下身子,養精蓄銳,勿喪了志氣,徐謀再起;惶惑時,要淨了心神,回到初衷,勿亂了方寸,冷靜應對。也許想想爸會怎麼做,媽會怎麼做,思慮清楚調整好,就勇往直前。要堅強、要勇敢,無畏無懼、無怨無悔。人生路很長,勿拘泥一事,局促不前,要高裡看、遠裡看、跳出來看、甩開來看,御繁為簡,專注速決。爸不能一直牽著你們,但會一如既往的深情凝望。路途縱然遙遠,但請相信,爸會望穿秋水的跟隨,爸媽其實一直都在身邊。爸爸充滿了不捨,無法置信你們的離去,在爸爸眼裡,即使你們已經這麼優秀,卻似永遠的羽翼未豐;但爸爸也明瞭,你們終將獨自探索世界,因為那裡有你們無垠的天空,有你們美麗的人生。請記得正直、勇敢、誠信、快樂,帶著爸媽全心的祝福和永遠的思念,健康悠然的翱翔天地。本文摘自《醫中有情》,天下文化 2020/06/17出版【延伸閱讀↘↘↘】。吳宗憲寫給寶貝女鵝Sandy:只想當平凡父親…妳才是主角。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