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家庭照顧者
共找到
198
筆 文章
-
-
2022-06-20 名人.精華區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全民健保被譽為台灣之光,但自1995年上路至今始終存在一個落伍又難解的現象:「住院照顧不關醫院的事,家人得自己想辦法。」住院看護費 日逾兩千元台灣每年大約有200萬人住院,根據本會與菱傳媒今年5月間進行「國人住院陪病經驗調查」發現,83.6%的受訪者有照顧住院家人經驗,其中76.4%由家人自顧,23.6%聘請看護,平均一天看護費用約2211元。關於家人住院照顧的困擾,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說好家人輪流顧,結果都推給我」、「哪裡可以找到看護」、「看護臨時說不做就不做了」、「看護費一天兩千多元,比我薪水還高,但又不能請假,不然工作不保」。近八成在職者的工作受影響,而沒受訓練的家人硬被逼上陣,病人的照顧品質也堪虞,有85.6%受訪者表示,「對如何照顧好病人感到困難或焦慮」。更不用說,醫院人來人往增加感染管控風險、醫護也必須收拾看護不專業的麻煩,百害而無一利。奇怪的是,如今高度民主化的台灣,各項施政作為都被放大檢視,唯獨這麼明顯可見的弊害,政府不作為,全民也選擇集體隱忍,或許受制傳統觀念。由醫院協助 八成人贊同調查發現,47.2%的受訪者認同「住院陪病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不應該假手他人」。但回歸現實面,有85.6%受訪者認同「住院看護應由專業人員負責 」;89.8%認同「由醫院負責訓練、排班及管理的住院看護,更有品質」;91.4%同意「住院看護納健保後,較不用擔心時間拖長的衝擊」。由此可見,孝順是一個假議題,也不應該再成為醫院不需當責的藉口。幸好政府終於行動。衛福部照護司於去年9月在健保會提出「建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以3年時間編足158.7億元預算,全面推動住院看護納健保給付。未來,看護由醫院培訓、管理,採兩班制、一對多照顧,全面提升勞動條件與照顧品質。民眾每天約增加1.87元健保費(每月約56元),每天住院能獲得750點看護費,其餘自負差額,除大幅減輕經濟負擔,也不再受自找、自雇、自管看護所苦。政策現曙光 卻又傳雜音不幸的是,又有雜音出現,「現在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事實上,20多年來,政府曾多次嘗試全責照護、共聘等名目,SARS時期也曾誓言解決問題,但斷斷續續好幾回,總遇阻撓、總有各式各樣理由,說穿了,要不要做,只是「決心」問題。最近防疫專責病房看護費喊到每天5千元,新冠疫情讓長年未解的住院看護問題更顯荒謬。根據本次民調,81%受訪者願意增加保費推動「住院看護納健保」,「100元以下(29.1%)」、「101至150元(23.1%)」、「151至200元(15.9%)」、「201元以上(12.9%)」。民氣可用,期待有更多國人共同關注參與連署,促使全民健保相關部門盡速解決沉痾。
-
2022-06-19 醫聲.高齡社會
2022高齡論壇/20專家 教你安頓身心面對老後生活
編按:「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由國衛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主辦,台灣大學、台灣房屋、桂冠營養研究室、庇卡任意門合辦,邀請20位專家針對高齡生活的精神、心理健康提出實用建議,內容橫跨失智預防、長輩憂鬱症怎麼辦、長者孤獨感因應...等,更多精彩報導敬請期待7月10日《元氣周報》。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登大人」過程中大家幸福嗎?國衛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昨天共同舉行「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邀請逾廿位專家討論高齡未來的身心靈安頓方法。高齡中心未來將以研究為基礎,做出長照3.0、失智友善、平價照顧體系、疾病年報等提出建言。👇🏻👇🏻👇🏻看論壇精彩回顧👇🏻👇🏻👇🏻首個國家級高齡研究機構 國衛院、台大共組高齡中心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說,為因應人口結構改變,國衛院與台大共同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作為國家高齡研究的最核心機關,協助推動長照3.0,以完善長照產業的服務面向及永續發展,提供高齡醫療照顧與社會福利的相關實證,作為施政參考。也將整合國內研究量能與資源,組織大規模、全國性的的研究工作。高齡海嘯將至 延長健康餘命是關鍵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說,避免臥床和失能,平均健康餘命延長才有意義,台大幾年前就開始提出高齡化研究,目前選定台大雲林分院成立國家級高齡醫學及健康福祉研究中心,未來包括輔具使用、智能應用並結合臨床,將提供更好的照顧。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則表示,面對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積極面對長照議題,經由預防延緩失能,降低銀髮海嘯衝擊;因應人口結構改變、家戶功能式微,也設法減輕家庭照顧者負荷,如政府與民間合作,藉由自殺及憂鬱症防治等,讓此類家庭得到資源與幫忙。「二○二二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由國衛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主辦,台灣大學、台灣房屋、桂冠營養研究室、庇卡任意門、合辦。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指出,聯合報關心熟齡及高齡,從倡議活躍老化、關心照顧者、長照帳單到退休力,請大家早準備,才能身手矯健、心理強大,迎向銀銀發亮的人生下半場。相關報導請看七月十日元氣周報。
-
2022-06-18 醫聲.高齡社會
2022高齡論壇/國衛院高齡中心初登場 4大主題打造幸福老後
編按:「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由國衛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主辦,台灣大學、台灣房屋、桂冠營養研究室、庇卡任意門合辦,邀請20位專家針對高齡生活的精神、心理健康提出實用建議,內容橫跨失智預防、長輩憂鬱症怎麼辦、長者孤獨感因應...等,更多精彩報導敬請期待7月10日《元氣周報》。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為65歲以上族群,在「登大人」的過程中,大家覺得幸福嗎?國衛院、聯合報今共同舉行「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論壇邀請超過20位專家分享邁入退休生活後,要如何過的幸福。專家表示,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論壇為透過專家學者與產業人士經驗分享,以減輕照顧者負擔,促進長輩生活品質,同時讓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不僅是進入退休進行式的「橘世代」關注,中壯年族群更應超前部署。論壇分為4大主題,「高齡幸福加油站」、「高齡心靈成長班」、「高齡社會面面觀」、「高齡健康防疫所」。今天論壇由國衛院、聯合報主辦,台灣大學、台灣房屋、庇卡任意門、桂冠營養研究室協辦。國衛院成立高齡中心 提供高齡政策建言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為了因應人口結構改變帶來衝擊,在行政院與衛福部指示與託付下,國衛院與台大合作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今天論壇是研究中心成立後的首場公眾演講活動,感謝聯合報共襄盛舉,透過專家學者與產業人士經驗分享,幫助民眾了解未來將面臨的種種重要課題,未雨綢繆,減輕照顧者負擔,促進長輩生活品質,也讓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面對高齡社會,梁賡義分享兩個重要觀念,第一,把所有長者當成同一族群看待,並不公平,也並非所有長者都是年老體衰、經濟弱勢,每位長者境遇、生活型態不盡相同,如有些長者喜歡擔任志工或二度就業,對台灣生產力有所貢獻,所以面對不同境遇長者,在政策、策略擬定,自然要有所因應、調整。第二,邁入年長階段,體力難免下降,但可以享受健康老化、活躍老化生活,對邁入年長階段,希望民眾不要懼怕,坦然面對。最後,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團隊將廣邀學者一起努力,提供更多實證研究證據,提供政府政策作參考,讓政策更符合長者真實需求。高齡中心與台大醫院合作 館址座落雲林照顧偏鄉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指出,高齡社會不可避免,如果平均健康餘命長,不要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是更加有意義,台大醫院幾年前開始向政府提出高齡化的研究,政府也相當重視,因此行政院選定台大雲林分院成立國家級高齡醫學及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由國衛院成立高齡研究中心,兩方的合作是很有意義的。張上淳說,研究中心設在台大雲林分院虎尾院區,因虎尾及斗六老年人口占比非常高,當地也是照顧缺乏地區,台大雲林分院18年來服務偏鄉民眾,更照顧當地民眾健康,一直想要如何提供高齡者更好的照顧。張表示,高齡研究中心希望可以成為全國性的試範例子,包括輔助使用、智能應用及結合臨床,找出最適合高齡者照護計畫,希望未來可以推動到全國。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國衛院與台灣大學長期不遺餘力推動「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籌備工作,去年5月成立籌備辦公室後,積極投入高齡醫學、長照健康相關議題等研究,並研議及監測國家相關數據進行資料分析提供政策建言,而大樓工程已於今年4月決標,期待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前完工,建立台灣高齡社會的里程碑。此外,對於家庭照顧者的照顧負荷也透過系統性跨網絡合作篩選,透過政府與民間跨體系合作,藉由自殺及憂鬱症防治等作為,讓此類家庭得到資源與幫忙,因應人口結構改變、家戶功能勢微。👇🏻👇🏻👇🏻看論壇精彩回顧👇🏻👇🏻👇🏻關注高齡趨勢 聯合報曾推照顧殺人專題祝健芳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長期關心高齡議題,透過媒體宣傳及報導,讓民眾認識、了解如何面對老化、失能、失智、衰弱等相關議題,並建構友善高齡環境,面對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積極擘畫長照服務等議題,經由預防延緩失能,降低銀髮海嘯的衝擊。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說,聯合報是國內最資深媒體,也最關心熟齡及高齡媒體,從十多年開始,願景工程室開始倡議,面對老化最重要的觀念是「活躍老化」,並同時關心照顧者議題,包括照顧帳單及「照顧殺人」議題,盼全國共同關心照顧者面對的壓力。洪淑惠說,國家級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即將成立,期待透過此場論壇,大家可以身手矯健、心理強大,有魅力的迎向銀銀發亮的人生下半場。
-
2022-06-14 焦點.元氣新聞
住院看護納健保 81%民眾願多付保費
國人住院時,76%都由家人陪病照顧,以輪流照顧居多,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請得起平均日薪2200元以上的住院看護。最新一份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找看護難度上升逾三成,照顧責任更集中單一家屬,八成照顧者工作大受影響,逾九成民眾希望住院看護納入健保,81%願為此多付健保費。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疫情前五成受訪者已覺得看護難找,疫情後增加到66%。疫情後陪病人數有限,單一家人陪病比率從43%上升到56%,61.7%得請假、26.7%減少工時或換工、4.6%離職、3.5%留職停薪,才能照顧家人。若要請看護,以主計處2021年公布的平均薪資55000元換算,國人平均日薪才2500元,每天平均2211元的住院看護費,讓需要顧老又顧小的「三明治世代」壓力沉重。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主任蔡文玲表示,隨老年人口快速成長, 雙薪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加劇老老照顧或獨居長者無人顧的狀況。衛福部照護司去年九月曾提出「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用三年逐步編足158.7億元預算,可涵蓋所有醫院,將住院看護全面納入健保。計畫規定醫院需提供一對多的日夜班專業看護,由健保出750元,使用者每天僅需自行負擔約9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鄭清霞表示,國人每年住院約353.3萬件,平均住院9.29天,以坊間每天約2400元聘僱看護費推估,每年住院看護支出高達787億元。 若健保能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雇主跟勞工都更有保障。「改革不能再等!」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近來疫情專責病房給照服員的每日補助高達5000元,必對未來看護喊價造成影響。建議衛福部今年積極溝通並通過「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及早協助醫院全面布建。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平均日薪付完住院看護剩300元!民團籲納健保部分負擔
當家人住院,76%都是由家人陪病照顧,以輪流居多,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請得起平均日薪2200元以上的住院看護。最新一份1782人的調查顯示,疫情期間不但找看護難度上升逾3成,照顧責任也更集中於單一家屬,近8成工作受影響。逾9成民眾希望住院看護納入健保,由醫院負責訓練,逾半數每月願意為此多付100元以上的健保費,多個民間團體今召開記者會呼籲健保會趕快通過、全面上路,「民眾等不了!」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調查發現,疫情前約5成受訪者覺得看護很難找,疫情後增加到65.7%。疫情前42.9%採家人輪流顧,僅29.9%一位家人顧,疫情後因陪病人數限制,一位家人照顧比例上升到56%。近三分之二照顧者原本有工作,因此需要請假(61.7%)、減少工時或換工作(26.7%),甚至離職(4.6%)或留職停薪(3.5%)。少數請得起看護的民眾當中,高達98%對於每天平均2211元的費用備感壓力,又以40歲以上,需要顧老又顧小的「三明治世代」最沈重,高達66%經濟壓力非常高。畢竟,以主計處2021年公布的平均薪資55,000元計算,國人平均日薪也才25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鄭清霞表示,國人每年住院約353.3萬件,平均住院9.29天,以坊間每天約2400元聘僱看護費推估,每年住院看護支出高達787億元。衛生福利部照護司去年9月曾於健保會提出「建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用三年時間編足158.7億元預算,將住院看護全面納入健保,但很遺憾並未通過。根據照護司計畫,台灣5.8萬張急性病床,如果由醫院培訓並提供白班、夜班兩班看護,人力比約為1比2到4、1比6到8,每人每天由健保給付750點,其餘由使用者負擔,就能大幅減輕民眾負擔,也能有制度地培訓並管理照顧服務員,預估編列158.7億元即可涵蓋所有醫院。「民眾自掏腰包787億元的事,健保只要用158.7億元就能做得更好!」鄭清霞強調,勞工因住院照顧需求而請假,不但不利職涯發展,企業經營也面臨不確定性。若健保能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雇主跟勞工都更有保障,而且158.7 億元換算下來,每人每天才增加 1.87 元保費。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近來疫情專責病房給照服員的每日補助已喊到5000元,一定會對未來看護喊價造成影響。「改革不能再等!」,她建議衛福部今年及早溝通俾通過「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及早協助醫院全面布建。台北市產業總工會邱奕淦理事長表示,月薪4萬1000元以下的勞工就佔全體勞工的一半,月薪只夠請得起半個月看護,遑論更低薪的底層勞工。與其「一人住院、拖垮全家」多數會員可以接受每月增加50到100元健保費,但希望調漲的健保費一定要落實在增聘人力、支付訓練,提升基層護理人員及照服員的勞動條件,以免最後沒人要做從事照顧工作。
-
2022-06-09 焦點.健康知識+
男性做家事 降低自殺率!9項男性可以幫忙的家事建議項目
●男性賺錢養家壓力大,自殺率高於女性●親子一起做家事 促進三方感情●家的歸屬感讓男性更有韌性,豐富生活意義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男性總扛著賺錢養家壓力,導致自殺率高於女性。隨著家庭性別角色分工逐步調整,最新研究發現,若男性「投入時間」在照護子女、家務事上,有助於身心健康,也降低自殺率。兒福聯盟認為,除了爸媽共同分擔家務,親子一起做家事,更能創造三方利多。韓日男性做家務 明顯偏少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身心醫學科主任陳映燁,與美國、香港學者合作研究,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資料,分析20個國家的男性投入家庭照顧及失業、自殺率間關係,並發表於《社會精神病學和精神病學流行病學》期刊。研究指出,男性花費在照顧、接送小孩、採買等家務事的時間,南韓、日本等國男性投注時間較少,平均每日男性花費半小時,但女性卻是3小時;西班牙、挪威等國家,男性每天平均花1個半小時,女性約花2個多小時做家事。男性自殺率比較,韓國、日本每十萬人40人左右,西班牙、挪威等男性每十萬人小於20人,明顯較低。男性一旦失業 重大打擊陳映燁探究原因說,過去男性的角色多侷限在賺錢養家,若失去工作變成重大打擊,頓失社會地位及收入。但如果男性投入家務,可讓性別角色「多元化」,不侷限在外拚搏的陽剛角色,也能照護子女、父母等,家的歸屬感會讓男性更強大、更有韌性,能豐富生活意義、促進家庭凝聚,拓展生活視野與彈性。家務分工 台灣仍傳統根據台灣2019年主計處資料,男女無酬家庭照顧所費時間,35至44歲婦女每日平均花4.2小時做無償家庭工作,是同年齡男性的3倍,顯現台灣對於家務分工仍有明顯性別刻板態度。陳映燁提醒,過於涇渭分明的性別界線有礙身心健康,恐造成女性過勞,應鼓勵男性投入家務,例如幫寶寶換尿布、陪孩子上課、與青少年聊心事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過去男性鮮少接觸家務,甚至有人「一輩子沒煮過菜」,礙於傳統觀念,男性若退回家庭,恐不被家人支持或諒解,導致男性巨大心理壓力;或是當男性照顧者想開口求助時,遇到多為女性的社工、服務人員時,似乎也說不出口。尤其在「高負荷家庭照顧者」中,男性照顧者也是重要的轉介指標,必須給予男性照顧者更多支持與鼓勵。顧小孩成就 非金錢可替代兒福聯盟資深主任李宏文表示,育兒雖然有壓力,但照顧小孩可以得到無形報酬,像一個笑容或安全依附,讓父母得到成就感,且貼身照顧時,會增加親子親密感,並非金錢可以替代。過去兒盟針對育兒媽媽痛苦指數調查,若爸爸參與育兒,有助緩解媽媽負擔,媽媽也對爸爸參與相當期待。爸爸身教 家務男女平等李宏文認為,爸爸一同參與家務,除了改善夫妻衝突、增進配偶親密關係,也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學習典範,也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孩子從小知道參與家務是男女平等,孩子也更樂意一同參與。聯合報提醒您:珍惜生命 自殺防治專線1925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失能長者住機構 補助將提高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回應,正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元,提高到十二萬元或十八萬元,金額未定,依失能等級補助,且會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照顧殺人」專題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有時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但實則收費動輒四萬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機構服務。薛瑞元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有家暴史,到老「只有兩人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許多北漂族無法與父母同住,又怎麼親自照顧?薛瑞元呼籲:「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他反問:「什麼是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薛瑞元認為,很多人對照顧的觀念需改變,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長照2.0服務,讓照顧者保有自己的生活。提倡「新家人關係」:給老人家新觀念,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一九六六,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還有四成五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長照2.0。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的家庭「為什麼不用」,值得了解,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指出,依照專評估停用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薛瑞元說,將會以照顧者需求擴大積極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就須去了解。」對高負荷照顧者卻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解開照顧枷鎖回響/疫下無援 照顧者苦撐
上個月,屏東縣一名照顧中風癱瘓病母卅多年的男子,因與母親雙雙染疫,壓力沉重,竟將母親推下樓傷重致死,他則跟著跳樓,輕傷被聲押。外甥女哭著求法官從輕量刑,「舅舅照顧阿嬤卅多年沒日沒夜,最近又染疫,怎麼可能不瘋掉。」與疫同行第三年,已有近三千名染疫者死亡,這也燒出長期照顧困境,巷弄長照站、日間照顧中心等據點因疫情而關閉、許多家庭擔心染疫,而暫停照服員到宅居家照顧,這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均處於壓力鍋中,許多照顧者只能含淚苦撐,一不小心就爆發人倫悲劇。 「長期照顧服務法」實施七周年,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將「照顧者」權益入法的國家,但「照顧殺人」成為社會難以忽視的傷口。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秘書長陳景寧直言,照顧者最常因「孤立」及「絕望感」被逼上絕路,疫情期間讓照顧者壓力倍增,呼籲衛福部正視並提出解決方案。陳景寧指出,長照覆蓋率雖達五成五,仍有半數「高負荷家庭照顧者」不在長照體系中,以屏東這起悲劇為例,個案曾使用長照服務,但未持續,呼籲衛福部長照司應追蹤民眾不續用長照服務的原因,避免漏接需要關照的高負荷家庭。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當照顧者壓力大,快要走不下去時,若有個管師或定期聯繫管道,或許就不會發生憾事,若只是隨便臨時找志工來打電話,「那只是表面,不深入」,真正的關心應該要更深層,去傾聽照顧家屬的心聲,才有機會「把他從鬼門關前拉回來。」陳景寧建議,衛福部應重視疫情之下的長照需求,部長陳時中出面喊話,告訴照顧者「不要喪志」、「事情沒有那麼嚴重」,確診後仍有醫療資源可以協助,並積極宣導「長照專線一九六六」可提供協助。湯麗玉表示,在疫情衝擊下,許多失智症關懷據點關閉,失智症長輩少了實體互動機會,以致身心持續退化;疫情期間學生仍可視訊上課,台灣是科技大國,應投入資源於長照服務中,設計適合長輩使用的視訊模式。▌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回響/疫情期間照顧者壓力倍增 衛福部應正視
「長期照顧服務法」實施七周年,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將「照顧者」權益入法的國家,但「照顧殺人」成為社會難以忽視的傷口。專家直言,照顧者最常出現「孤立」及「絕望感」,疫情期間照顧者壓力倍增,呼籲衛福部正視並提出解決方案。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直言,雖然長照覆蓋率達五成五,仍有半數「高負荷家庭照顧者」不在長照體系中,例如屏東日前發生照顧病母多年孝子因確診殺害母親,個案曾使用長照服務,但未持續,衛福部長照司應追蹤民眾不續用長照服務的原因,避免漏接需要關照的高負荷家庭。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受疫情影響,失智症關懷據點避免群聚而關閉,失智症長輩少了實體互動機會,與外界聯繫減少而退化,在疫情期間孩童可視訊上課,雖然許多長輩不善使用科技產品,但台灣是科技大國,應投入資源於長照服務中,設計適合長輩使用的視訊模式,陳景寧建議,衛福部應重視疫情之下的長照需求,部長陳時中應出面喊話,告訴照顧者「不要喪志」、「事情沒有那麼嚴重」,確診後仍有醫療資源可以協助,同時強化說明「長照專線一九六六」可提供協助。湯麗玉認為,當照顧者壓力大,快要走不下去時,若有個管師或定期聯繫管道,或許就不會發生憾事,若只是隨便臨時找志工來打電話,「那只是表面,不深入」,真正的關心應該要更深層,去傾聽照顧家屬的心聲,才有機會「把他從鬼門關前拉回來。」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回響/薛瑞元:提高機構補助 別用孝道綁架年輕人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五月中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回應,正在規畫提高失能者入住長照機構的補助,由現行的一年六萬(每月五千元)提高到兩倍十二萬元或三倍十八萬元,兩個考慮:一是依失能等級或齊頭式補助,二是連同身心障礙機構補助一起考量,正由長照司及社家署評估中。薛瑞元說,照顧殺人的悲劇,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不一樣;從這些悲劇中是否可以抽出共通的通則?不見得可以,因為這涉及被照顧者、照顧者的關係,還有照顧者與其他家屬之間的關係,為何讓她/他獨自承擔?周遭社區的支持度是不是足夠?他說,衛福部目前沒有進行個案研究,很難歸因。專訪在疾管署會議室進行,協助處理疫情的薛瑞元看來疲憊。「照顧殺人」專題中指出,重度失能的照顧,兩小時翻身、不時拍痰等,已超過家庭負荷,但「送機構」卻不在現今長照2.0的公平選擇之中。目前機構補助平均一個月五千元(平均收費動輒四萬元起跳),若能比照居家服務的補助額度一個月最高可有三萬多元補助,那麼家屬再出數千元就能負擔得起機構服務。薛瑞元也提醒,機構的照顧品質還有待改進,「有些傳統機構,老人住進去,退化愈快」,好的機構應該讓長輩活動、保住原有的功能;但民眾面臨的問題是「好的機構很貴,民眾負擔得起的,品質差」;但全世界長照機構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服務愈來愈貴」,各個政府也尋求辦法,但看起來是無底洞;問題也在於,政府給了補助,機構就提高收費。「我們現在(民眾選擇送)機構是一年補助六萬,六萬我也是知道是很少啦,平均下來一個月才五千塊。」現在想要做的是讓選擇機構家庭的補助是與失能等級掛勾,失能程度重的,補助多些,讓選擇機構的家庭不會負擔太大。薛瑞元指出,很多民眾對照顧的觀念還需要時間改變,例如傳統觀念是希望家人自己,他舉朋友為例, 為父母請了外籍看護,「兩月就換一個」,最後知道原因是父母不喜歡被外人照顧, 想要兒子、媳婦來照顧。但是「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啊,不可能這樣」。 薛瑞元說,第一個要改變的是孝道觀念,「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第二是「照顧不離職」,儘量不要為了照顧,放棄自己的生涯規畫,第三是「新家人關係」。他舉例,比如「照顧不離職」,花一點錢,多用一點長照2.0的服務,維持照顧者自己的前途及人生,保有自己的生活;但是社會對照顧的要求,常是女性、收入少的家庭成員來專責照顧,其他人出錢。「孝與不孝,帽子一壓」就有人成了照顧者,但是「家人給的支持可能不能一直下去」,兄長公司倒了等等,「長期照顧就是很多風險、現實的變化」。他也反問:「什麼叫最好的照顧?不要廿四小時陪著、讓老人家保持原有的能力,能自己的生活、走出門,才是最好的照顧。」所以現在要給老人家新觀念,提倡「新家人關係」:朋友、鄰居這些關係是未來最重要的支持,這樣北漂的子女才能比較放心,照顧讓專業的來,子女就是打電話問安、常回家探視。 薛瑞元也承諾,有家暴史的家庭選擇照顧者時,長照專員應可以勾串保護司的家暴資料,如果曾有家暴史,臨老「只有兩人(獨自)生活,風險很大」,勾串資料後,如果家庭中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照顧,社安網就介入處理,隔離開來,評估送機構照顧。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一旁補充,長照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完照顧需求後,再比對家暴資料。薛瑞元說,收案的照專及到宅服務的居服員都要受一點訓練,有能力「辨識家庭裡是否發生家暴」,透由通報,讓保護社工介入。許多照顧悲劇的家庭拒絕外界協助,執念「家人就是要自己顧」,或是打了長照專線1966,評估後又不使用。依衛福部統計,長照2.0覆蓋率約五成五,還有四成五的長照需求家庭未使用。薛瑞元指出,這些不使用長照2.0的家庭「為什麼不用」的原因,是很值得了解的問題,應該「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是什麼」。周道君解釋,評估就算開案,但案家卻停用時,照專會了解原因,統計顯示原因包括:死亡、失能惡化住進機構、轉請外籍看護等;目前一名照專負責250至300位個案,非常辛苦。對家庭照顧者的負荷,薛瑞元說,給家照者的支持方案,未來會以照顧者的需求,再擴大積極的輔導。「不知道他的期待, 就必須去了解。」如果是高負荷的照顧者又拒絕協助,「必須進一步理解為什麼」; 但有種情況是,對服務的期待「足歹講」,如同餐廳的好惡是非常個人的。台灣正面臨少子化,有一天家人照顧者勢必不會是長照主力。薛瑞元說,解方在於團結力量大,家庭照顧是「一對一」的照顧,未來走向「一對多」是必然。「我有一個夢想」,他希望,規畫「共居住宅」,配有服務的老人住宅,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設法解決都市的共居住宅;薛瑞元則是著眼鄉村。他說,鄉下大半是散居,必須長者集中一點,才能有效地提供「一對多」服務;這應搭配「村落再生計畫」,鄉下房子老舊,也沒有無障礙設施,「但這項對未來期待,牽涉多少部會?」但是,他說,老人家安土重遷,很難離開原有住宅,這需要社會文化的改變,這又需要時間,「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
2022-05-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已連續六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條人命;除了死亡,腦中風最令人害怕的是失能後遺症,如果落入長照,歷程平均將近10年,肢體癱瘓、認知障礙、失語,甚至臥床等,對於病人與家屬無疑是一沈重照顧負擔。台灣腦中風醫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線上課程,特別邀請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專科副教授蘇峻弘授課,吸引上千位長照人員報名參與,內容包含認識中風現況、中風與危險因子、中風徵兆辨識及處置、如何預防再次或反覆中風等。腦中風一般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梗塞)、出血性中風,約有75%的患者為缺血性中風。蔡力凱說,急性腦中風的預後好壞,常決定於是否能即時正確送醫處置,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已可透過靜脈血栓溶解劑或是動脈血栓移除術搶救尚未壞死的腦細胞,在黃金搶救時間內完成治療,可降低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注射靜脈血栓溶劑的治療成效顯著,國際研究顯示,原本的黃金3小時已延長至4.5小時甚至9小時;而若有顱內大血管阻塞,另可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能以導管方式直接將血栓取出以打通血管,但最好在8小時內進行(最多24小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蔡力凱表示,多數腦中風患者會面臨不同失能程度的後遺症,若狀況嚴重,家屬會依家庭及經濟狀況選擇送往長照機構、聘請看護、在家自行照顧或使用長照2.0資源,但所謂的「出院」並非痊癒、休養,而是面臨龐大的醫療支出與精神壓力,因此,預防腦中風與及時就醫處置將有助於提高中風病人康復機率,避免後續沉重的照顧負擔。蘇峻弘提到,臨床研究顯示,每六位腦中風個案,就有一位是因罹患心房顫動造成的。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中造成腦中風機制是因心房產生不規律跳動,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容易堆積血塊,流到腦部就會阻塞腦部血管。為預防腦中風發生,應積極注意心房顫動問題。中風後更需要做心率監測、定期量測三高,並與醫師討論予以口服抗凝血藥物治療,預防再度或反覆中風。蘇峻弘補充,以預防中風來說,常透過抗凝血藥物來抑制凝血功能,只是如果碰到緊急狀況需要進行手術時,如果來不及恢復凝血功能,可能會造成失血過多、休克死亡的情形,錯失治療最佳時機。現在藥物進步,已有專屬反轉劑能幫助凝血功能快速恢復,大幅改善以往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的限制,對病人更多一層保障。照服員和照顧者應提醒患者按時用藥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等),並隨時記錄復健及用藥狀況,更重要的是提醒個案定期至醫院回診追蹤慢性病是否被控制,以及是否有新的中風危險因子出現,才能降低腦中風再次發生機會。「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入門課從認識腦中風開始,透過線上直播課程即時向專家提問,深化長照人員的專業。課後照服員、照顧者提出許多問題,包括腦中風從預防、急救到照護,以及如何避免再次中風等,上千位報名參與的民眾課後於LINE群組接收測驗連結完成測驗交卷,完成積分資格。更多腦中風線上積分課程資訊可上元氣網查詢,建立基礎照顧技能。為了讓照服員、照顧者能夠了解更多腦中風大小事,元氣網彙整線上課程後Q&A:Q: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A:國民健康署的「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列出8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抽菸習慣、肥胖、運動習慣、家族史,只要中3項就有中風的潛在危險。Q:如何及早發現中風、正確送醫?牢記「舉手、微笑、說你好、快打119」口訣。A:Face:微笑,觀察兩邊臉是否對稱。Arm:舉手,檢查是否會有一隻手無力下垂。Speech:說你好,口齒是否清晰且語意完整。Time:記下病發時間。若有上述任一徵兆,務必快打119就醫,把握黃金救治時間,降低中風後遺症。 Q:心房顫動與心悸有何不同?A:心悸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病,心悸的原因非常多,搞不好是害怕,不見得是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心悸只是心房顫動的一種症狀表現,要確定是否為心房顫動,必須到醫院做心電圖確診。Q:腦中風有可能復發嗎?怎麼預防?A:因腦血管已經受到損害,患者再次中風的機率比未曾中風過的人高出9倍!許多患者因康復程度佳,忘記自己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一定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菸、運動,服用抗血栓藥物千萬不能停。Q:若發生腦中風的時間是睡醒後,該怎麼判斷發病時間?A:牢記「起床時間」以及「就寢時間」,告知所有發病細節,醫生會按病人情況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透過影像結果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慌亂。想了解如何降低中風失能風險避免中風、反覆中風?6月28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健康平台針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開設進階課程,邀請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部主任巫錫霖、彰化基督教醫院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線上授課,提供專業、實用的照護知識,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報名連結:https://reurl.cc/6Zb9lk 延伸閱讀: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
-
2022-05-24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你照顧累了嗎?難以察覺的心病,小心「侍病憂鬱」找上門
一大清早,48歲的林小姐已經起床協助媽媽如廁,順便檢查前一晚的紙尿褲是否溢漏。接著忙早餐、帶去失智據點、請其他家人接手,再趕著上班、回家做晚餐;若晚上媽媽黃昏症候群發作,要緊急安撫情緒......日復一日,林小姐也隨著罹病者的病情而起伏,身心壓力不堪負荷。注意失眠、想哭的隱形憂鬱警訊隨著醫療水準提升,現代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長,但晚年若不是健康活著,對家人的照顧負擔極大。根據統計,每個人一生平均長照需求約7-9年,每位家庭照顧者平均每天花上11.06個小時照顧家屬,還不包括其他突發狀況。有時候明明已經盡心盡力,卻因為患者病情不穩定而沮喪自責,或被其他家人指責,長期處在壓力下,容易成為「隱形第二患者」,若未紓解煩躁不安的情緒,小心身心失衡引發「侍病憂鬱」。什麼是「侍病憂鬱」呢?心理師李汶軒解釋,長時間照顧失智老人,卻沒有先妥善照顧自己,久而久之累積生理性疲累和精神性疲勞,產生了失落、無助、挫折、焦慮等負面想法,最後可能情緒憂鬱、甚至演變成憂鬱症。李汶軒說,情緒憂鬱不是憂鬱症!情緒憂鬱像是一片烏雲,生活偶爾都會出現不開心的事,想辦法調節散去。但若累積到一個程度而無法逆轉,極度悲觀讓生理機能失序,身體狀況也開始惡化,最擔心的就是自殺問題。小心侍病憂鬱的5大症狀●過程逐漸沒耐性:厭惡人際社交,對於陪伴家人也提不起勁。●對休閒活動失去興趣:對日常活動、原本喜好的興趣都提不起勁。●身體常出現痠痛不適:因神經緊繃而引起頭痛、失眠、肌肉痠痛。●因財務問題引發焦慮:一人失智,全家都會陷入身心與財務危機。●容易沒來由悲傷哭泣:突然流淚、覺得自己沒用,無法控制情緒。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力氣長期抗戰照顧家人,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時時要求自己做到盡善盡美,最終會累出病來,也困在負面情緒裡。要如何避免「侍病憂鬱」?李汶軒建議,首先就是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更好地去照顧別人。※要注意上述侍病憂鬱5大症狀,若持續出現2周以上就要小心;另外可參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照顧者壓力自我測驗」,當壓力過度沉重,影響睡眠、食欲、情緒等,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如何紓解負面情緒●保持正面樂觀態度:允許心情低潮、不完美,自我肯定照顧家人的工作很有價值,記得每天稱讚自己:我很重要!●別一個人扛下全責: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別全部攬在身上,或找幾個家屬支持團體,一起解決照顧上的難題。●善用喘息服務資源:不管多忙,都要給自己喘息的空間,轉換心情和環境做些喜歡的事,看場電影、運動或放空。●注意攝取均衡營養:補充富含色胺酸的食物,能擺脫憂鬱情緒!色胺酸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合成,改善睡眠的狀態。●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可在家簡易伸展四肢,或是參加線上運動課程;也可帶著失智長輩一起互動,重溫親子時光。快樂飲食健康吃,遠離憂鬱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魚油、深海魚油: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褪黑激素:褪黑激素與睡眠相關,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重要元素。●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又稱快樂荷爾蒙)的重要原料,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有助睡眠品質及穩定情緒避免焦躁。色胺酸食物並不少見,如:雞肉、雞蛋、鮭魚、香蕉、堅果類、乳製品、大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足夠的維生素B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李汶軒強調,隨時注意自我壓力警訊,而非到了身心理出現異狀才尋求治療,檢視是否常睡不好、容易生氣或陷入沮喪,不時觀照自己:哪裡不舒服了?千萬不要忽視情緒健康。照顧者一定要先看到自己的價值,而非建立在付出與犧牲上,過度的付出容易疲勞,尤其是超出個人能負荷的量,當不斷自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還不夠好」時,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照顧者也成了潛在疾病的受害者。心理師提醒,每個人都會成為照顧者,都應為未來的照顧工作預做準備,事先了解長照2.0提供的四包錢: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補助。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定時清理情緒、養成規律運動、找到宣洩管道,把照顧好自己列為身心安頓的首要任務!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5-19 新聞.長期照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當父親倒下,手足認為她就是當然照顧者。但她自認無法承擔,「照顧爸媽,應是大家分攤的事」。於是她找新工作離家。為兒童擇定監護人時,大家都知道要以「兒童最佳利益」為考量;但為失能長輩決定主要照顧者時,為何很少考量誰才適合擔任照顧者、怎樣的照顧方式才符合長輩最佳利益?這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提出的大哉問。面對親人失能,家庭照顧者必須立即就位,再討論如何輪流照顧、是否聘用移工或入住機構。但是,「我們缺乏『勤前教育』,照顧者還沒來得及想清對策,就被迫上戰場了。少數人回不來,倖存者也可能遍體鱗傷。」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最有空、最弱勢 不應該被拱出來同樣是照顧、「愛的勞務」,家庭對「顧老」與「育嬰」的態度大不相同:孕前考量、懷胎九月的產檢、育嬰百科,一切就緒。但照顧長輩通常是在意外發生,一夕風雲變色,家庭也只能倉促決定「誰來照顧」。依學者及家總觀察,被「拱出來」站上照顧者位子的,往往是家庭中「最有空」或「最弱勢」的人。例如:失業者、病人、退休者,或單身者。他們不上班、收入少或住家裡,是「理所當然」的照顧者。照顧者若能自我評估,確認自己不具照顧者的特質(見自我評估表),就可在照顧歷程中踏出健康的第一步。「被拱出來的照顧者,如果自覺無法承擔,拒絕時要能抵擋親友壓力。」陳景寧說。有位女孩曾致電家總,訴說她是與父母同住的單身上班族,自然擔起護送父母就醫任務。但是當父親倒下臥床,手足認為她就是當然照顧者。但她自認無法承擔,「照顧爸媽,應是大家分攤的事」。於是她在外縣市找了新工作,以工作為由離家。「我不是自私」 只是想保有生活陳景寧說,女孩早已安排好,卻還致電社工,原因是她需要心理支持,需要他人肯定「我這樣做,是對的。我不是自私」。她只是想「像其他手足保有自己的生活,照顧責任由大家商量、分攤」。「照顧不離職」也是家總一向的主張。常常家庭成員的共識是「反正有人照顧就好」。但便宜行事,可能選出最不符合失能長輩利益的照顧者。有位照顧者申請長照2.0,一年內換了八位居服員,對居服員的態度惡劣,有時毆打失能長輩。原來他失業、離婚,原本就滿腔怒氣,又要整天看顧病人,更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失敗。陳正芬指出,照顧者的生活、精神狀態不穩定,施暴風險較高。她發現「長照系統和家暴系統間,竟然沒對接」,資料不互通,無法得知主要照顧者和失能者間的家暴史,失去預防照顧悲劇的契機。家暴加上照顧壓力 演成復仇記家暴舊恨加上照顧壓力,有時演變成復仇記。影星威爾史密斯在自傳中敘述,幼時看父親痛揍母親,他想有天一定要報仇;多年後他照顧罹癌父親時,一度動念要將輪椅連老人推下樓。台北市白姓婦人長期遭丈夫家暴,丈夫失智後,她在桃園市的安養機構裡,用枕頭悶死丈夫。這對夫妻早被台北市社會局註記為「家暴相對人」,需要提高警覺;但機構的照服員並不知道這段歷史,悲劇就難以預防。我們一起想辦法 總是有出路的這是「因恨而殺」,也有「因愛而殺」的例子。七十一歲老先生天天到機構探望臥床的妻子,常常念著:「她愈來愈瘦,太可憐了。」老先生太愛妻子,不忍心她受苦,買了硫酸到機構,強灌妻子,幸被照護員發現制止。但老先生潑酸,再大口喝下,送醫不治。他的妻子、照服員及鄰床老婦被酸液波及,幸無大礙。「照顧悲劇不會真的為家庭帶來解脫」,陳正芬說。「照顧者為家人付出時,也不能忘記愛自己。」家總提醒,養小孩要靠全村力量,長照更要靠國家力量,「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總是有出路的」。※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8 新聞.長期照護
翻轉腳本/向外求援 原來家門外仍有愛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不帶期待推開關懷協會鐵門,沒想到社工一上前關切,她放聲大哭,連自我介紹都忘了。「長照殺人」是高齡社會中家庭承受照顧壓力的極端現象。若稍微放寬標準,算入「長照家暴」,案例就更多了。那麼,國家有沒有看見照顧者的壓力?基隆市社會處處長吳挺鋒說,有,觸角卻不夠深,不夠廣。吳挺鋒指出,願意申請長照居家、喘息服務,主動尋找資源的照顧者,已是安全網上的一分子。但對毫無時間求援的照顧者來說,這些資源形同空氣,「即使據點就在兩個巷口外,也等同於不存在」,可謂是「遠在天邊,近在咫尺」,長在那,卻走不進家庭。一肩扛起好母親重擔的林心美,就是如此跌落安全網。照顧者翻轉「非我照顧不可」的人生腳本,才能免除被照顧壓垮的滑坡人生。同樣在照顧深淵走過一遭的黃慧如,則是打破困局的對照組。七十五歲的黃慧如過去驕傲叫老公「高大帥」,兩人身高差了二十公分。但當時老先生近百歲,重度失智和慢性病纏身。有次黃慧如扶著先生出浴室,兩人滑倒,她竟被先生壓到骨折。「照顧生活太落魄,我換掉手機號碼、還搬了家,不想讓任何人找到我。」黃慧如曾是美術老師,她形容獨力照顧丈夫的日子可謂「晚景淒涼」,「我真的想過,推著先生一起去讓車子撞,一起走,又怕會害到無辜的司機。」骨折後,黃慧如決定向外求援,申請長照居服員協助,「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當天她趁機出門就醫,菜籃裡放著一張「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傳單,正好在幾條巷口外,還來得及回家燒晚餐。她不帶著期待推開鐵門,沒想到社工一上前關切,黃慧如放聲大哭,連自我介紹都忘了。社工建議她使用「喘息服務」,甚至第二天就把床位安排好,丈夫暫由機構照顧,讓黃慧如有時間和自己獨處。後來她才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硬撐,不敢把家人交出去照顧。」黃慧如開始參與家協的團體課程,學習正確照護技巧,與夥伴互相扶持。這群因愛而苦的照護者們,只有在這才得以抒發壓力。對她而言,這是近三年來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家門外仍有愛」。「原來我有資格求救。」說來簡單的一句話,黃慧如卻花了三年才領悟。走完五年照護路,先生三年半前安詳離去。他過世當天,黃慧如蹲在病榻旁,要他放心,「我會好好活下去」。這個承諾,如今都實現了。▌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8 新聞.長期照護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律師眼中的林心美(化名)是家庭壓力的代罪羔羊。她是好母親,養育兒女成才,連孫子都接手照顧;她也是好妻子,陪著病夫跑醫院上百次。「與其說老太太是為自己解脫,我覺得她是為了救全家,犧牲自己,不留負擔給家人。」「在法庭上,老太太一句話都不說;就算開口,就是一句,希望自己受到懲罰。」律師眼中的林心美(化名)是家庭壓力的代罪羔羊。她是好母親,養育兒女成才,她連孫子都接手照顧;她也是好妻子,陪著病夫跑醫院上百次。「如果制度提早看見她的壓力,沒有漏接,她就不會成為殺人犯。」學者感嘆。獨力苦撐「我受夠了」律師說:「與其說老太太是為自己解脫,我覺得她是為了救全家,犧牲自己,不留負擔給家人。」這是她堅持於「妻母」的人生腳本,就是該一肩扛起,自己的責任不容打折,也沒有退路。林心美在四年前某日中午,持鎯頭擊碎丈夫的腦袋。當管理員因重擊聲前來查看時,七十四歲的她雙膝跪地自白:「我殺了他,我受夠了。對不起。」她打電話自首。警方回憶,她不斷重複:「我真的照顧不了!」多年來她照顧心臟病、糖尿病的丈夫;還有過動症與情緒障礙的孫子,照顧壓力終於爆發。傳統困住「人生腳本」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見過許多照顧者盡力扮演著「理想中的父母、夫妻、兒女」,獨力苦撐,否則就自認失職、不孝,這是傳統觀念刻在照顧者心中的「人生腳本」。在各式照顧悲劇中,照顧者主動改寫人生腳本,早點尋求資源,是避免憾事的第一步。那公部門的各種支持系統,是否做好準備,接住這些照顧者?「她問:『為什麼要救我?』」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說,過去長照以失能者為中心,直到此案發生,才真切看見照顧者的辛勞,制度的焦點應該微調。政府分工「像碎肉機」以林家為例,家庭難題牽涉身障、長照、家暴、特殊教育,但各局處的分工像是「碎肉機」,將家庭難題切開、各自為政;未及早介入,資料也無法互通。加強協助照顧者,並透過數據比對,挖掘出「長照家暴」的潛在風險者,這是陳淑娟正在推行的兩項方案。目前台北市率先試行,讓相關資料庫能夠嫁接。林心美有大學學歷,全家有不錯的社經地位,並非缺乏資源才走上絕路,只是各種國家資源或社福制度都「漏接」這個家庭。第一,丈夫雖罹患糖尿病、洗腎,持重度身心障礙手冊,但長照單位評估他「尚有生活自理能力,未達長照失能等級」,無法申請長照與喘息資源。曾有通報「無人協助」這樣的評估是以「被照顧者」的程度畫分,忽略了「照顧者」面對的整體處境。第二,孫子其實多次攻擊祖母林心美,但家人認為這都是家務事。在林心美崩潰殺人前,曾在車站失控掐住孫子脖子,也都有通報紀錄,但沒有單位進一步訪查;社會局和教育局直到案發後才串起資訊。老太太在法庭上不說的細節,來自已逝監委高鳳仙的調查報告。報告結論寫得直白:相關單位皆「未積極訪查、轉介、連結相關資源,且未適時提供協助,實有不當」。陳景寧說,照顧長路,沒有人可以獨自走完全程;「照顧公共化」是解答,補起制度各種漏洞、打破傳統孝道或母職觀念束縛,才能翻轉照顧者的人生腳本。▌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6 新聞.長期照護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他們的負重前行,換得其他家庭成員的歲月靜好。只是當照顧壓力衝破臨界點,「死亡」是當下所能想到的解答,他們成了「照顧殺人」案件的凶手。「照顧殺人」現象是高齡台灣無法迴避的重中之重。願景工程基金會與聯合報長期關注台灣長照制度,今起一連四天推出「照顧殺人」專題,數位報導同步上線。長照法七年了 照顧悲劇持續發生昨天五月十五日是「長期照顧服務法」三讀七周年,當時我國成為亞洲首個將「照顧者」權益入法的國家。法中列出國家須提供照顧者「長照知識、技能訓練、喘息服務、情緒支持」等,以「提升家庭照顧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質」。但記者統計十年來,每年都有約十件「照顧殺人案」,幾乎一個月就會發生一件;近三分之一的加害者都在殺人後選擇自殺。凶器除了刀具以外,還包括枕頭、熱水瓶、延長線等家用品,顯示照顧者動手那刻,手邊拿到什麼就用了,並非預謀,是壓力讓理智斷線。二○一八年「長照2.0」上路,照顧殺人案隔年下降,但悲劇仍持續發生,且有已使用2.0者仍行凶。疲累的照顧者 臉書透露「大家解脫」去年疫情正熾時,長輩優先打疫苗,家屬憂心副作用。在臉書的照顧社團中,疲累的照顧者寫著:「我要趕快推我媽去打,最好一針下去,大家解脫。」同是天涯「照顧」人,大家知道他是氣話,看來仍是驚心。為數件照顧殺人案辯護的法扶律師周信宏指出,被告常是承擔最多照顧責任的人,其他家人只偶爾探望,但是「悲劇發生,法律責任是最苦的人在扛」。悲劇到了法庭 看不到疊加的創傷「社會要怎麼支持真正盡心盡力的人,讓他們有喘息和求救的可能?」曾是照顧者的周信宏說,法官不會去問,一個七十歲老人如何帶八十歲的伴侶出門洗腎;照顧悲劇到了法庭,只看事件當下加害者是不是心神喪失、有無辨識行為與責任能力,很難看到整個照顧歷程中疊加的壓力與創傷。周信宏建議,應如同「金融法庭」、「智財法庭」,設立「照顧法庭」,讓法官對長照有一定的專業認知。當這個人走了 要找出制度缺什麼律師賴芳玉認為,比照「家事法庭」,由心理師、社工、律師等專家擔任「程序監理人」,協助評估家庭困境;也效法香港「死因法庭」,除了找出為何死亡的法律責任,更要「找出制度缺了什麼,讓這個人死了」。「長照2.0上路四年後,最需要補強的是重度照顧需求」,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強調,殺人事件多發生在重度階段,現行長照2.0的居服或日照無法滿足兩小時翻身一次、插管等重癱病人的需求。「七級以上重度失能者,國家必須提供機構選項」,長照2.0居服每月最高補助三萬六千多元,若能再補幾千元,家庭就能負擔機構費用;目前政府針對機構服務,一年只補助六萬元,是長照2.0居服等最高補助的七分之一,太不公平,且對減輕重擔是杯水車薪。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長照機構失守又禁探視 家屬煎熬
疫情影響生活兩年多,長照機構長時間禁止家屬探視,長輩兩年來見不了家人幾面,如今機構又成染疫重災區。有家屬表示,早在四月底就已經有機構「淪陷」,家屬僅能透過機構長輩等家人了解狀況,實際照顧情形難掌握,疫情讓機構人力缺乏雪上加霜,令人擔心照顧品質,但卻莫可奈何。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去年五月國內Alpha疫情爆發,到現在Omicron傳布,第一時間就會發布禁此長照機構探視,家屬雖然煎熬,但也知道人力不足的問題難以解決。她表示,不只國內照服員人力不足,移工這二年多來也少四萬人,每次禁止探視禁令發布,都對家屬造成龐大壓力。一位家屬表示,八十多歲的母親於二○一九年因極重度失智送至北市某機構安置,媽媽才剛熟悉環境,疫情就爆發,這兩年常被禁此探視,今年從疫情升溫後,如今每周跟媽媽視訊二次,只能看媽媽的氣色,猜測機構照顧得好不好。長照機構人力一直浮動,兩年多換了多次照服員,每次媽媽都須重新適應。家屬表示,這次Omicron讓染疫機率大增,人力大減,以前一人顧四人,還可以好好餵飯,現在一人顧八人甚至更多。她擔心交叉感染,但現階段只能相信機構。另一位將媽媽送到機構的家屬表示,她除擔心染疫,也擔心許多防止退化的課程暫停,讓長輩失智更惡化;她也只能一直送東西到機構給媽媽,希望媽媽看到不同食物或物品,可以撐過這段非常時期。
-
2022-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逾5成兒少害怕新冠肺炎 學者:孩子的焦慮源自家人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疫情轉變人們的生活、學習、社交方式,無形間替孩子們創造一個不同的世界。台灣世界展望會與台大社工系教授陳毓文合作參與22國組成的「跨國兒童研究福祉研究調查計畫」,針對台灣近2000位10至12歲兒少採網路問卷抽樣。調查指出,51%兒少對新冠肺炎「非常害怕」,43%「非常害怕」染疫死亡,陳毓文也觀察到,孩子的焦慮通常來自同住家人,由於近日疫情有蔓延趨勢,展望會提醒家庭照顧者宜穩住心情,傳達適度的疫情資訊給孩子,減少陷入過度恐慌所致負向身心狀況。調查指出,55%經濟弱勢兒少自認非常害怕新冠肺炎,48%非常害怕自身染疫失去性命,因疫情造成負向身心感受高於一般兒少。去年學校停課期間,14%弱勢兒少面臨每天沒有足夠食物可吃的困境,22%在家上課連線經常遇到斷線等網路問題,而原民弱勢兒少更仰賴捐贈或外界提供的數位工具資源(電腦、平板、網路等)。此外,超過兩成經濟弱勢兒少提到父母因疫情失業且未獲補助,68%弱勢兒少擔憂疫情期間家裡錢不夠用。而停課在家期間,經濟弱勢兒少獲得的家庭支持更低於一般兒少。展望會表示,疫情爆發前,學校、社福機構及社工合力的支持系統,協助弱勢兒少度日,反映出的生活滿意度甚至不亞於一般兒少。調查反映出,每逢疫情停課,許多家長為安排孩子在家學習、飲食及教養負荷大感吃不消,孩子在家也備感壓力,調查中不分社經地位的兒少生活滿意度皆明顯下滑,61%停課孩子經常期待回到學校上課。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孩子瀰漫對疫情的恐懼氛圍,調查指出,51%兒少坦言對新冠肺炎「非常害怕」,43%「非常害怕」自己染疫死亡。陳毓文觀察到,孩子的焦慮通常來自同住家人,「在家學習的孩子們暴露在各種疫病資訊中,其實根本沒有認識染疫者,仍很焦慮自己染疫或傳染他人。」展望會建議,疫情蔓延的高峰期,防疫安全不能輕忽,但家庭照顧者宜穩住心情,規律運動及作息,傳達適度的疫情資訊給孩子,或陪孩子聊聊紓解情緒,關注生活的正向事物,以減少陷入過度恐慌所致負向身心狀況。
-
2022-04-26 失智.長期照護
社區照護有助延緩失智 醫師籲及早接受評估
奇美醫學中心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發現轉介至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對延緩病情惡化有相當程度幫助,除應及早接受評估,也鼓勵長輩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方便獲得共照服務。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勝翔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奇美於2018年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失智病人常規回診,並定期追蹤個案及家屬照顧狀況,提供疾病照顧諮詢、連結相關社會資源,至今服務2455名失智病人,其中有40%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在接受服務後感到照顧負荷減輕。出席宣導會的個案家屬郭姓女子表示,因父母親同時被診斷罹患失智症,她獨自面對照顧父母、工作及生活三方面負擔,常感到喘不過氣,後來透過奇美失智共照中心收案,建議轉介至失智據點及日照中心照顧,個案管理師也會提供諮詢,讓她壓力減輕許多,父母親的整體狀況也有所改善。奇美失智共照中心個管師吳淑媛表示,失智症照顧的重點在於延緩退化,有些個案因為退休後不愛出門,常在家看電視看到睡著,這樣對病情比較不好,建議評估為輕度失智者可到社區服務據點參與各種課程,中度失智者比較適合到日照中心,除了參加活動,也可得到較妥善的照顧。奇美醫學中心專案副院長陳綉琴表示,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下,去年社區據點曾暫時停止運作幾個月時間,重新運作後就發現有些個案失智退化進程變快,加上配合防疫規定,參加社區活動的長輩要先接種3劑疫苗,導致有些對疫苗有疑慮的長輩無法參加,失智情況恐再惡化。陳綉琴表示,經過政府與醫界近年來的努力,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逐漸提高,面對未來失智人口隨著社會高齡化持續增加,如何營造失智症友善環境,讓患者在社區內自由自在生活、在地老化已成重要議題,希望民眾多注意家中長輩狀況,鼓勵長輩接種COVID-19疫苗也很重要。
-
2022-03-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做家事有益身心 醫研究:男性投入家務可降低自殺率
國內外統計,男性自殺率皆高於女性,台灣男性自殺率更是女性2倍,醫師研究發現,男性投注於家庭照顧工作較高的國家,其自殺率低,且男性投注家庭照顧工作,可減緩經濟不景氣對男性自殺率上升造成的衝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身心醫學科主任陳映燁醫師,日前與美國、香港學者合作研究,發表於《社會精神病學和精神病學流行病學》(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期刊,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資料,分析20個國家中,男性投入家庭照顧及失業、自殺率間關係研究。研究發現,男性投入家庭照顧工作,可有效防治自殺,可能原因是投入家庭照護工作,能讓男性的性別角色「多元化」,不再侷限於傳統在外拼搏、賺錢養家的陽剛角色,男性投入照護子女、父母,能讓生活注入柔情與溫暖,豐富生活的意義、促進家庭的凝聚,也拓展生活視野與彈性。陳映燁指出,過去統計在經濟不景氣時,會導致自殺率上升,尤以經濟困頓時,男性自殺率增加比女性明顯。若男性角色侷限於賺錢養家,失去工作時對男性是重大打擊,頓失社會地位與收入;回到家中若不熟悉家務、無法協助帶小孩等,恐讓男性感覺對家庭無貢獻,價值感低落。根據台灣2019年主計處公布,男女無酬家庭照顧所費時間,其中35至44歲婦女,每日平均花4.2小時做無償家庭工作,是同年齡男性的3倍,顯現台灣對於家務分工仍有明顯性別刻板態度。陳映燁提醒,過於涇渭分明的性別界線有礙身心健康,恐造成女性過勞,剝奪男性參與家務,展現愛與柔情的機會。有別於傳統社會學觀點,認為女性投入職場恐讓男女壓力增高,自殺率上升,陳映燁先前透過研究駁斥,發現在社會發展成熟的國家中,只要給予女性與男性優質的職場育兒環境,女性投入職場有助於角色多元化、促進兩性價值觀,對男女性皆有益處。她呼籲,家的歸屬感會讓男性更強大、更有韌性,碰到職場烽火連連、經濟不景氣或工作失意,仍可在家中獲得撫慰,並降低自殺率。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此研究相當重要,提醒傳統華人社會中,強調「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導致男性顯少接觸家務,甚至一輩子沒煮過菜,如果退回家庭可能不被家人諒解或支持,導致男性巨大心理壓力;又或是當男性想開口求助時,遇到社工、服務人員多為女性時,求助的意願難提升。在「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轉介指標」中,家總關注到「男性照顧者」是重要指標。陳景寧指出,男性在台灣性別角色分工中,較少具備照顧準備,很多中年男性照顧者必須從頭學起,家總也多與男性支持團體合作,盡可能提供男性專業人員,讓「學長」來帶「學弟」,借助男性照顧者的力量互相鼓勵。
-
2022-03-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8危險因子符合3項,即是再次中風高危險群!2跡象提早辨別
腦中風後容易造成神經功能缺損,影響動作、感覺、說話等功能,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中風後復原的最大挑戰常來自出院後的照護及復健過程。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總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第一線照顧人員若能提早辨別症狀,擔任起守門人角色,更能協助避免中風或是再次中風發生,降低臥床失能或依賴他人生活機會。三成患者 五年內再中風腦中風發生的症狀,常讓人以為是「不足為奇」的小症狀,像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口齒不清或語言障礙、原因不明劇烈頭痛、半身感覺障礙、暈眩、步伐不穩、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單眼視力昏暗或失明、理解能力喪失等,這些症狀常讓人難以辨別。周中興表示,多數的中風患者都是仰賴他人發現而就醫。發生一次中風後,很多患者以為自己不會再中風,常會忽略中風的小症狀。根據統計,中風後再次中風的機率高,約有三成的患者五年內會再次中風,導致失能失智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九倍,且再次中風的症狀將比第一次中風更加嚴重,死亡率高達25%。三高、吸菸 都是危險因子根據調查,65歲以上中風存活的個案,中風半年後失能狀況的統計,半側癱約有50%、認知障礙有46%、憂鬱35%、需仰賴輔助器行走有30%、需仰賴他人生活26%、入住安養機構26%、失語有19%。如何避免再次中風?周中興表示,必須先了解中風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顫動、吸菸習慣、體重過重、沒有運動習慣或是有腦中風家族史等,只要這些危險因子中有三個符合,就屬於中風或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照服員多覺察 協助通報照顧長輩的對象有部分是仰賴照顧服務員,周中興表示,照顧服務員如何協助在照顧長輩時,能多一份覺察,也能避免被照顧者出現再次中風的機率。如果照顧的對象已經是中風過的患者,或處於半癱的情況,無法透過言語或表情辨別時,可以透過「量血壓、脈搏」判斷是否再次中風。因為缺血性中風的患者,約有五成以上有高血壓病史,而高血壓正是中風的關鍵危險因子之一;同時,也可以摸摸被照顧者的脈搏頻率,是否有快速且不規則跳動,只要有異常,建議協助通報就醫。護健康 戒掉生活壞習慣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因中風失能導致後續的照護負擔難以計算,因此提醒患者「不要鐵齒」,需徹底戒掉生活壞習慣,遠離再次中風。長照人員走入家庭服務個案,守護中風者健康,值得尊敬。想了解如何降低中風失能風險?3月29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健康平台針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開設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邀請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力凱、中山附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給照服員的基礎入門課時間:3月29(二)19:30至20:30主講:●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力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主辦單位:台灣腦中風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長照積分線上專業課程>>免費報名連結
-
2022-01-31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與長者相處 努力傾聽有時比分享話語更重要
老年病學家伊萊恩.布羅迪在她的研究專案中,寫到傾聽的重要性:多年前,我們針對老年人日常健康問題,進行了一項研究,詳盡詢問受訪者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你給醫療人員的主要建議是什麼?」受訪者一再回答:「聽聽老年人真心想說什麼……不只是聽他們說話,也聽他們哭泣、低語,和沉默。真心傾聽,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擔憂和感受得到認同。」失智患者 仍存在深層記憶她的精闢見解不僅適用於失智者,也同樣適用於其他沒有失智的老人。努力傾聽,有時候比分享話語更重要。有證據顯示,即使罹患導致失智的疾病,我們最深層的記憶仍是存在的。我們在第五章提到,老年人有不知不覺回憶起陳年往事的傾向,羅伯特.巴特勒稱為「人生回顧」。 一個合理的假設是,巴特勒觀察到的「回到過去的經歷和未解決的衝突」,也有可能發生在失智者身上。事實上,有些人,尤其是那些初期失智者,可能會發現自己很容易進入人生回顧,因為他們已因日益減少的能力,體會到個人的脆弱。鼓勵長者 談談他們的人生以巴特勒的想法為基礎,老年病學家傑姆斯.索羅森認為,鼓勵長者談談他們的人生,大有益處。「單是靜靜地坐著聽他們說話,就是恩典。這恩典不是我們求來的,也不是我們配得的,卻白白賜給我們,是它使我們的生命活得有價值。」索羅森寫道:「把我們自己的意思說清楚,並發現我們其實是好人,這就像是罪得赦免一樣;接受我們現在的模樣,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在我看來,它也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也許這種傾聽,是我們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僅是為老年人,也是為失智者。從所在情境 找出對談話題對有些人來說,跟失智者交談和傾聽他們說話,可能不自然,但有一些方式,可以讓雙方在談話中達到有效的溝通。凱蒂.諾瑞絲的建議是,主導談話的人不要為了要達到不合理的標準,而感到有壓力。她說,環顧四周,從你們所在的情境中,找一些可以談的話題。找出你記憶中有關當事人的相關話題。拿出手機,給當事人看照片,問他(她)在照片中看到了什麼。此外,諾瑞絲補充說,覺得不自在並沒有關係。喝咖啡聊天 是她的「肌肉記憶」一位失智的會友非常喜歡上午八點崇拜之後的咖啡時間。長久以來,她一直是聖公會成員,這段咖啡時間的團契深印在她的記憶。失智症沒有影響到她對人的愛心和跟人交談的熱情。喝咖啡聊天是她的「肌肉記憶」,幾乎可以不加思索就完成這些動作。她無法做得很好的,就是直接回答那些針對她最近發生的事的問題。她一直設法要回答,但是回答得很籠統,而且有時候沒說到重點。與她親近的人很快就意識到,她需要一些線索來幫助她回想一個事件,或至少不會離題。例如,與其對她最近的加州之旅問開放式的問題,不如將問題變成:「我知道妳去加州旅行的途中住在妳女兒家。她過得好嗎?」即使她不記得那趟旅行,她也可以談談她的女兒。而她的朋友可以耐心地傾聽。與失智者的互動技巧美國的家庭照顧者聯盟(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認為,增進溝通技巧可減少碰面時的壓力,改善關係的品質。他們的《認識失智症行為的照顧者指南》提供了以下的祕訣:●在互動時要營造正向的情緒,愉悅、尊重的態度和肢體語言,可以培養正向的情緒,傳達關愛之情。●降低噪音和干擾到最低限度,有助於雙方的談話。眼神交流很重要,可以吸引並維持一個人的注意力。這意味著雙方(不論是坐著,還是站著),必須在同一個「高度」。正如與任何朋友之間的談話一樣,保持前後一致的音量,會更容易讓人理解。●慢慢地說話,用簡單的字句傳達訊息,不要增加訊息的複雜度。重複字句和重新措詞,能讓失智者有時間應對問題或陳述。利用長期記憶,使用有關的人名和地名,而不是只使用代名詞,可以使訊息更明確。●避免問開放式的問題,或有太多選項的問題,這樣可以減少困惑。是非題通常效果最好。●對短期記憶力差的人來說,將活動和任務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驟,可以減輕他們的負擔。輕輕觸摸對方的手臂或背部,具有引導的作用,而且不會太突兀。●對短期記憶力差的人來說,將活動和任務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驟,可以減輕他們的負擔。輕輕觸摸對方的手臂或背部,具有引導的作用,而且不會太突兀。●如果對方覺得沮喪或躁動不安,改變話題或換到一個新的地方,可以讓談話繼續進行,並讓對方有機會心情回穩。●當失智者提到從未發生過的事情時,用關愛和安慰的態度來回應,比試圖讓他們承認他們記錯更為重要。這些取代現實的記憶,對他們來說是完全真實的。
-
2022-01-26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你腦霧了嗎?元氣網一日課程免費教你預防大腦當機
健忘、失神、注意力不集中,你「腦霧」了嗎?腦霧現象(Brain Fog)意指大腦思路不清晰,彷彿處在一片濃霧之中,整個人恍神放空、反應力遲鈍,有人用「斷片」來形容。什麼情況會造成腦霧呢?該如何預防大腦當機呢?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推出健腦課程,教你7招「養出健康好腦」的好習慣,從飲食、運動、健腦活動下手,跟著營養師、健身教練、職能治療師這樣做,一起活化並常保年輕的大腦。養成健康好習慣 這樣吃、這樣做讓大腦變年輕當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大,甚至是身體發炎引起疾病時,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某些生活方式可能正無形威脅著大腦健康,如果不想提早衰老,最好趕快改掉這些壞習慣。健康生活不只要延長生命長度,還要提升生活品質。「元氣一日課」規畫大腦再升級系列課程,首先解決大家最困擾的失眠與睡眠不足問題,根據研究,多吃魚可一夜好眠,尤其是富含油脂的魚類,淡水魚和海水魚哪個對健康有益?來聽營養師怎麼說。除了食療,睡不好就來試試耳穴貼壓吧!簡單又方便的保健療法最適合上班族和家庭照顧者,有助於改善失眠與高血壓。➤降低焦慮、舒緩情緒的健腦運動:https://pse.is/3ydgck健康慢老 增強免疫力遠離身體不適●飲食:吃魚會變聰明嗎?答案是肯定的。魚類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DHA和EPA營養素對腦部功能有益,有助於改善或延緩記憶。適度補充Omega-3除了保護心血管,對大腦健康亦有加分作用,國健署也建議,「多吃魚、多蔬果」均衡飲食,配合規律運動增強抵抗力。魚類熱量大不同,每日攝取可輪流更換深海魚、淡海魚,快來看你最愛的那一尾有幾大卡;營養師建議食用前先去除內臟,預防重金屬下肚。●沐浴:選對沐浴時間和調控水溫,能幫助有個良好睡眠。不過民眾常有個錯誤的習慣,每次洗完澡後就順勢掏耳朵,耳屎其實是耳部的守門員,具有保護耳道作用及自清機制,次數太過頻繁反而容易讓細菌入侵。醫師表示,耳道搔癢感、異物感常見於棉花棒末端的棉花或衛生紙屑引起,主要是挖耳垢造成。如何正確清潔耳朵?來聽醫師怎麼說,留意安全重點避免急性外耳炎,或是造成聽力受損。●睡眠:會出現腦霧,還有一大關鍵:失眠與睡眠不足!「醫師,我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沒有一覺到天亮了,該怎麼辦?」夜夜失眠好困擾,經常做夢、睡不好,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的人,不妨試試中醫的耳穴貼壓療法,只要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耳穴上,再加上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安定神經的助眠療效。具體耳穴貼壓可視病情而定,有些人不宜施行,快來了解自己的體質和療效評估。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幫助民眾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每周推出2個自主運動、1個生活技巧、2個健腦活動、3篇健康知識,開啟個人化的學習。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srtsc●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p7y5●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tswel
-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若要納長照 學者籲給移工後援
長照浪潮來襲,許多家庭需要移工照顧長輩,但外籍看護工由勞動部管轄,隨著投入照顧長輩比率增加,許多人建議應納入長照體系。專家指出,過去由勞政單位「管理」移工,但未因長照需求結合照護技能,延伸出雇主覺得移工照顧能力不好等問題,建議進入「深水區」探討問題。目前除北市府委託學者「聘雇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勞動部則委託致理科大教授林國榮執行「外籍家庭看護工制度在長期照顧角色與功能分析」研究,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進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銜接使用長照服務計畫政策評估及執行措施」,兩部會各自投入相關研究。國北護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指出,家庭看護移工值得關注,近年失智、失能長輩增加,應多探討如何幫助移工照顧長輩、連結長照服務等深水區的問題。據陳正芬進行的「聘僱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發現六成雇主肯定移工表現,但期待移工提升照顧技巧、語言能力;外籍看護工八成為印尼籍,有照顧臥床經驗者不到半數、照顧失智者不到四分之一,僅一成五每周放假一次;移工也期待能參與中文、台語課程,有意願提升照顧技巧。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使用喘息服務的移工家庭僅一萬多,有些家庭習慣原本的照顧模式,可能是喘息服務使用率不高原因之一,目前已委託學者研究;外籍看護工若需提升照顧技巧及服務態樣,可再做政策調整。提升照護力 家總線上開課 【記者許政榆/台北報導】全台長照服務需求約七十六萬人,但多數移工與雇主對於「照顧技巧」非常苦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去年透過線上課程,由專業藥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授課。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家庭看護移工來台前雖有經過訓練,但並不清楚直接照顧個案的狀況,如是否有洗腎、糖尿病、臥床褥瘡或其他共病,照顧方式不同也複雜,包括該讓長輩吃哪種營養品、服用細節等,都需注意。籌畫線上課程的社工師吳盈瑩指出,課程包括用藥安全、營養備餐、情緒溝通與危機處理、身體照顧技巧、生活復能等。
-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誰來照顧我爸媽3-3/家總線上課程 雇主移工共享學習
全台長照服務需求約76萬人,但多數移工與雇主對於「照顧技巧」苦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去年透過線上課程,由專業藥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授課,帶領聘僱移工家庭一起精進照顧技巧,由於台灣家庭看護多以印尼籍為主,簡報也採用雙語版呈現。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家庭看護移工來台前雖有經過訓練,但並不清楚直接照顧個案的狀況,例如是否有洗腎、糖尿病、臥床褥瘡或其他共病,照顧方式不同也複雜,包括應該讓長輩吃那一種營養品、服用細節等,都需要特別注意。為讓家庭照顧者及移工看護有更好照顧品質,家總三年前即規畫課程,疫情期間以線上方式進行,共吸引五十三組家庭報名,非台北市十組,每場次平均在線四十人次,共十五組家庭連續五堂都上線參與。籌畫線上課程的社工師吳盈瑩指出,課程包括用藥安全、營養備餐、情緒溝通與危機處理、身體照顧技巧、生活復能。評估長輩用藥安全方面,因應家庭看護工有八成是印尼籍,因此把長輩藥袋翻譯成「印尼文」版,讓移工協助檢視長輩用藥,並透過線上網路平台,在家即可翻譯藥名。分享照顧技巧也能互相學習,吳盈瑩表示,課堂中講師、學員互相討論身體照顧、備餐泥、烹煮青菜等技巧,以及使用易讀、多圖「口訣式簡報」,讓家庭照顧者在照顧上能更細緻。
-
2021-12-2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腫瘤遲不開刀「憂臥床夫沒人顧」 長照資源助喘息
63歲的秀禎10年來獨力照顧臥床的先生,去年底被檢查出腫瘤,擔心先生無人照顧而猶豫就醫,申請使用長照2.0服務後,終於能好好住院治療。透過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承辦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的社工引導,秀禎嘗試使用喘息服務、參與紓壓活動、支持團體,她發現:「大家都是照顧者,一起吐苦水,原來我不是最苦的那一個,讓我更珍惜當下」。鼓勵民眾善用長照資源,衛福部委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第5屆聰明照顧月計畫圖文徵求活動」,符合長照資格的照顧家庭,至少使用一項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交通接送等,皆可報名參賽。作品以「照顧計畫適切性(30%)」、「資源利用創新性(40%)」、「運用資源後的改變程度(30%)」等項目進行評選,並透過分享促進經驗交流。獲得第一名為56歲的宜蘭新住民華里,原本家人希望她離職照顧失能的先生,她仍珍惜工作機會,透過維揚診所承辦的家照據點護理師支持,善用長照資源,兼顧照顧與工作。評審團給獎原因是「長期處於照顧逆境,不向命運低頭,始終懷抱希望,抓住改變的機會」,同時評審團認為,因新住民的資訊來源及支持系統相對不足,「新住民家庭照顧者議題」值得被大眾關注。長期照顧先生的秀禎獲得第二名,接受家照服務中心協助後,過去她與先生以前經營的刻印店,現改成工作室服務老客戶,現在也加入「友善照顧商家」行列,服務客人的同時也推廣長照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為「打開心房、勇於嘗試,受助者成為助人者,不讓照顧擊垮」。37歲的瑋臻獲得第三名,原本在台北生活,2年前母親驟逝,不得不返回花蓮照顧失智父親,但不熟悉失智照顧,且父親病情加重,充滿負能量及憤怒感確無處可說,直到碰到門諾基金會的家照據點社工,才感覺「有人耐心聽我說,彷彿得到救贖」,他決定讓父親到失智據點接受服務,在社工鼓勵下報名且完成照服員訓練,即將投入照服員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是「從1對1的家庭照顧者,變成1對多的專業助人者,把照顧經驗與痛苦,變成自我成長的養分」。今年共64件作品參賽,經評審團評定擇優前3名及5名佳作接受表揚,64位參賽者平均年齡55.6歲,65歲以下佔七成七;女性占71.9%,男性占28.1%;平均照顧7.7年,照顧年數最高達35年,最少為0.5年,除了往年較多的老老照顧者,今年年輕照顧者、男性照顧者、原住民、新住民照顧者報名者都有增加趨勢,顯示家庭照顧者的多元性。衛福部自107年1月即推出「長照2.0」給付及支付新制,民眾撥打1966長照專線,經縣市照顧管理中心派員到家評估,可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補助。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也能申請部分項目。此次得獎作品將公布於家總「長照四包錢」網站分享聰明照顧經驗。
-
2021-12-22 新聞.長期照護
曾想「母親死了就好了」 單身大叔照顧80歲失智症母親:千萬不要一個人獨力承擔
編按:59歲日本作家松浦晉也在2017年出版《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記錄照顧失智母親2年多的心路歷程,引起社會許多討論,更被視為「男性照護先鋒」。他以自己為例,鼓勵男性照護者勇敢向他人求助、適時運用政府給予的照護資源,也能避免不堪壓力而可能發生的悲劇。一般印象中,照護工作者或是家族中的照顧者角色大多是女性,但其實由兒子照護年長父母的情形也不在少數。《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的作者松浦晉也,原本從事科學領域新聞的報導與撰述工作,專長是研究宇宙開發議題,還曾寫過相關領域的小說。但沒想到,母親的一場失智症,就此徹底改變他的生活。歷經2年多的居家照護,松浦晉也在55歲時,決定將83歲、已屬中重度失智的母親送進照護機構,「如果不做這個決定,當時我實在是覺得,在各方面都無法再撐下去了。」無法掌握生活細節 就可能是失智前兆由於父親因癌症病逝、弟弟與妹妹各自結婚成家,作為家中唯一未婚子女的松浦晉也便與母親一起住在老家。他熱衷於工作,也曾經認為可以一直過著自由愜意的單身生活,直到有一天母親告訴他,找不到家裡的存摺放在哪裡,他這才發現,母親的樣子好像有些不對勁。「過去媽媽是十分活躍的人,平時參加合唱團、太極拳社團,生活過得十分愉快。但後來她的日常生活逐漸出現異變,除了找不到東西之外,包括忘記怎麼整理家務、常常沒關火讓瓦斯空燒,過去總是幹練、活力十足的母親突然產生的變化,一下子讓我很難接受。」松浦晉也說。在他的經驗中,母親過去也是年老祖父的主要照顧者,「我理所當然認為照顧的責任在於家人,也沒想過獨自照顧老人可能會有什麼困難,更別說是向外界尋求幫助。」不只是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為罹患失智症,更讓母親的個性和行為也產生極大變化。「例如我做了飯,她會大聲地抱怨說:這飯這麼難吃,我怎麼吃得下!或是在電視購物不停購買大量商品,買回來之後卻只是往家裡堆。在我掃地做家事的時候,母親會像挑剔的婆婆一樣在旁邊碎念、嫌我做得不好。」但當松浦晉也提出要帶母親去醫院就診時,卻遭遇母親的強烈抗拒,光是說服母親就醫就花了好一番功夫。「很多失智症患者因為缺乏病識感,無法理解自己的症狀,也不願意就醫或接受照顧。」不堪照護壓力 甚至曾想「母親死了就好了」在各種照顧疲勞與壓力、與母親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累積下,松浦晉也不僅罹患帶狀皰疹、更一度出現幻覺症狀。「弟弟是第一個發現我狀況不對的人,他告訴我可以申請政府提供的照護保險,也可以向地域支援中心的高齡服務窗口尋求幫助。」在確診失智症後3個月,松浦晉也的母親被判斷為「需照護等級1」,也就是一般理解出現障礙、部分生活中的必須活動(如廁、入浴)需他人協助。他申請了每週2次的居家服務,也讓母親前往日照據點接受照顧。但又過了幾個月,因為跌倒意外導致左肩脫臼的母親,健康程度衰退為「需照護等級3」,必須24小時有人在旁照顧。松浦晉也因此無法再像往常一樣工作、到外地出差,母親身體不斷惡化的狀況也讓他內心不斷感到緊繃與煩躁,「光是處理母親的失禁問題,就足以讓人身心崩潰。」「當時狀況嚴重到,我甚至開始出現『如果母親死了就好了』的念頭。」終於他在某次返家準備做飯時,看到明明三餐按時吃飯的母親,卻嚷著肚子餓,然後把冷凍食品撒了一地時,忍不住理智線斷裂而出手打了母親。母親不甘示弱地回擊,力道卻小得像打蚊子。「那時候我好像突然宣洩了長期累積的壓力,但隨即無法克制地大哭了起來。」冷靜之後,他打電話向妹妹坦白一切,妹妹說:「或許哥哥你已經到了極限了,再這樣下去你和媽媽都會垮掉。」並立刻將狀況轉告給曾聯繫過的照服員。照服員除了協助松浦晉也的母親暫時安置在短期照護機構2個禮拜,讓他得以稍獲喘息,思考接下來該如何安排,也和妹妹說了同樣的話:「我想松浦先生應該也到了極限,您已經很努力了。」松浦晉也說:「或許這只是某種對應失智症家屬的標準說法,但不得不說,當時聽到這句話,我真的發自內心有被拯救的感覺。」照護不易成為壓力源 第三方介入有助解決隔年1月,經過兄妹3人實地勘察選定地點後,松浦晉也決定將母親送到照護機構。「將母親送走以後,或許是罪惡感作祟,我有好一段時間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後來因為先前無法工作造成收入中斷,加上照顧母親的種種花費,我不得不恢復工作才能維持生活。」「回想起來,我的照護經驗可以說是失敗的。因為太晚才認清靠我自己一人的力量無法負擔,讓母親也受了不少苦。」松浦晉也認為,如果可以更早發現母親的異狀、如果可以盡早求助就醫,善加運用政府的照護資源,或許情況都會有所不同。他也提到,大多數的人面臨需要照護家中長者時,往往都是缺乏經驗的新手,也不知該如何求助。對於生活因此而產生的巨大轉變、包括無法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收入,若沒有可以倚賴商量的對象,也會帶來龐大的精神壓力。「無論是兄弟姊妹或是專業工作者,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外,一定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就可以防止很多悲劇發生。」缺乏經驗的男性照顧者 更需懂得適時求助特別對於男性照顧者而言,往往出於自尊心或責任感,而難以開口向外界求助,若對於家事不熟悉,則又更增加日常照護的難度,「以我的經驗來說,就連母親平常穿什麼款式的內衣褲都不知道,最後還是有妹妹幫忙才解決。」「相較於女性,男性照護者多數不願主動談論家中的情況、也較容易拒絕向外求援或他人介入。」他到各地舉辦講座,鼓勵男人們要儘早體認到,照顧家人的職責和性別無關。「讓別人知道你需要幫助,完全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當他告知諮商窗口自己決定將母親送去機構時,他始終忘不了對方如此告訴他:「這樣你就又能溫柔地對待母親了喔。」「想想的確如此,身心沒有餘裕的狀態下,根本無法對別人體貼或溫柔。」如今他一個禮拜會前往探望母親一次,有時候母親會說「想回家」,但由於健康狀況不允許,很難達成母親的心願。松浦晉也以自身經歷強調,面對照顧壓力,千萬不要一個人面對或是獨力承擔,而應該適時和身邊的家人商量共同分攤責任、並尋求社會資源幫助,「不只是就醫,向社福或是照護相關單位做諮詢,可以更全面了解自己需要或可以使用哪些服務。」他希望自己的前車之鑑,能夠讓有同樣困擾的照顧者作為參考、長輩還健康者,也可以提早有心理準備、或提前了解有哪些服務資源。「長遠地來說,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有一天可能會成為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多照顧自己身體健康、多關心周圍的長輩,把握時間做想做的事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讀賣新聞、日經新聞、ダ・ヴィンチNEWS原文:單身大叔照顧80歲失智症母親:有苦說不出的男性照顧者,更需支持與肯定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資源地圖/線上揪朋友 出門買菜有人陪
疫情期間,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執行長潘人豪進行了一場大膽的實驗。一直努力弭平數位落差的他發現,少了實體互動,但許多長輩仍渴望社交活動,會試著跟夥伴、朋友或社區照服員聯絡,因而學習通訊軟體、使用線上課程,也就是說,為了維持社會連結,被迫數位化。民國一○八年國發會調查,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約三八○萬人,會用網路的約一百多萬人。但潘人豪認為,先前不用,多半只是跨不出第一步,WaCare於是開放所有線上課程給各地長輩,五月以來逾四萬五千人次使用,平均每個月上萬人,有長輩出席逾百堂課,出門買菜時還把手機掛在摩托車上聽課。潘人豪指出,長輩接受數位科技不只為了學習,單純享受「一群人同時間做同一件事」,例如帥氣小鮮肉教練帶做運動,長輩一起開玩笑:「看到老師,我痛好一半」。潘人豪說,大家一起上課就是一種陪伴。六十五歲的許英惠即透過朋友推薦使用Wacare平台,自六月底至今總共上了二三九堂。潘人豪說,長輩的數位推手有三種:一是長輩本身會上網接觸新資源;二是居家照顧者,怕長輩在家無聊;三是專業照顧者,包括看護、社區志工。潘人豪認為,數位不斷進化,現在談數位轉型不只有注意普及性,而是應提供更多元內容,滿足更多需求。數位落差的確存在,但有網路就有機會找到資源,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推出,即是用數位接近彼此距離,讓大家更健康。▍延伸閱讀:APP WaCare!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疫情焦慮 阻斷「社交處方」
疫情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今年三級警戒時期,很多人創下足不出戶的最長時間紀錄。無法出門,讓過去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都被迫中斷,造成衰弱與憂鬱。疫情衝擊未歇,未來更有新挑戰,要維持退休健康力,專家建議,必須找到人際無法交流時的替代方案,個人也別自我設限,隨時自我調整。居家隔離 五成保持規律運動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許多人在三級警戒期間為促進健康做了不少努力,逾五成保持規律運動、自己烹調,七成盡量宅在家;而警戒降到二級後,有三成五自覺體力維持一定水準,但也有一成三認為健康狀況變差,近一成覺得衰弱,近一成五變得憂鬱或焦慮。疫情對所有人的健康帶來衝擊,健身教練呂祥維即因疫情減班休息,他不想讓體力下降,決定在家自己練肌力。因為不少朋友和學生反映居家生活無聊,找不到事情做,自己看影片無法滿足運動強度,於是他每周一固定線上開課,教大家伸展核心肌群,盡量全身都運動到。維持肌力 健身教練線上開課線上運動課並非把實體課程利用網路放送而已,呂祥維分享,他必須透過視訊鏡頭確認學生的狀況,但從原本3D視角變成2D,有些角度不容易看到;在家裡運動,怕吵到鄰居,跑跳動作盡量避免;還有人家裡是瓷磚地板,在家穿拖鞋運動,萬一不小心滑倒,也無法及時給予援助。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觀察,和長者相較,同樣受限無法外出、活動量變少,年輕人應變能力佳、較有彈性,運用科技的障礙少,疫情期間許多人開始線上運動,甚至揪團,發展出新社交模式。但以居家運動來說,如何達到效果,其實必須經過設計。認知退化 長輩變得更加衰弱根據聯合報「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分析近三萬人填答退休準備指標結果,年齡愈大,每周運動五天比率愈高,七十到七十四歲有百分之四十三點四的人,每周運動五次,每次卅分鐘以上,但卅歲以下,達到如此強度僅百分之八。不過,疫情對長輩健康造成更大衝擊。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疫情阻斷「社交處方」,減少互動,有些失智長輩出現妄想,看到新聞台播放失火畫面,頻頻要女兒去救火;也有媽媽把女兒的衣櫥打開,理由是「衣櫥裡有地道,這樣你們才能回家」。陳亮恭觀察,本土疫情過後,近三個月回診病人的身心衰退明顯,有人疫情前能自己行走,現在須坐輪椅;有長者疫情期間一直看新聞報導,擔心染疫,瘦了七、八公斤,更因不敢出門使認知功能衰退,檢測分數只有疫情前的一半。陳亮恭說,門診中原就健康不佳的長者,疫情後約二至三成衰退,這已非個案,而是系統性問題。他提醒,未來即使疫情過去了,人們也無法完全回到以前的生活,須找出新照護模式或替代方案。疫情也帶來許多啟發,陳亮恭指出,我們必須在人際無法接觸的情況下,找出和他人保持互動連結的方法,當無法外出上課或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還是要找到替代方案。利用數位科技的線上活動與遠距照護是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個人千萬不要被動,應主動身體力行尋找各種方案。陳亮恭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前常用「挪不出時間」當作不運動的藉口,疫情後居家時間變多,開始在跑步機上邊走邊聽有聲書,成為健康實踐者。▍延伸閱讀: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