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養生.心理學解密
搜尋
家人
共找到
5438
筆 文章
-
-
2025-07-08 焦點.用藥停看聽
潛伏結核感染 用藥28天強化保護力
每當生活周遭有人確診結核病,與其同住的家人、朋友、同學或同事可能成為潛伏結核感染高風險族群。結核菌進入人體後在肺部會被肉芽組織包覆,當人體免疫力較強時可控制不病發,一旦免疫力低下時就可能發病成為結核病,造成病菌傳播,不僅傷害自身健康,也危害公共衛生。以往潛伏結核感染者用藥需服用約3至9個月才能完成治療,台灣近年推行只需服用28天的短程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處方,多數民眾可每日按時以藥物Isoniazid搭配Rifapentine合併服用28天來進行治療,可提供94%保護力來降低病發風險。使用此種療法常見副作用以皮疹、蕁麻疹為主,可透過醫師開立抗組織胺類的口服藥物或外用藥膏來預防與治療,按醫囑用藥多可緩解,大幅減少服藥者因藥物不良反應需再次求診的麻煩。此外,服藥期間都治關懷員或結核病個案管理師會定時關懷追蹤用藥狀況,協助用藥者安全地完成整個治療過程。民眾於短程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處方服藥期間,可能會有汗液、淚液、唾液或尿液等體液變橘紅色情形,這是由於藥物成分Rifapentine所致的正常現象。建議在用藥期間,應該避免戴隱形眼鏡,並將配戴的假牙在不需要使用時取下,以防器具遭到永久染色。用藥期間也應避免飲酒,以免增加肝臟負擔,導致肝毒性風險增加。由於藥物會干擾荷爾蒙相關避孕方法,因此治療期間應採取保險套或子宮避孕器等其他避孕方式,若有備孕或懷孕情形,應告知醫師以調整相關藥物。若民眾用藥後出現輕微不良反應,多數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可多飲水、多休息,服藥後數小時多可改善,假使不適感持續惡化超過2天,可向醫療人員、都治關懷員或撥打免付費的傳染病諮詢專線1922尋求協助。
-
2025-07-08 焦點.健康你我他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接納失智母親 每次都是第一次
「不要再刷牙、洗臉了!」姊姊的聲音在空氣中迴盪著,只要沒盯著,一個早上母親刷牙、洗臉好幾次了,聽見姊姊的叫聲,只見母親緩緩的從浴室走出來,搔著頭笑說:「頭腦壞囉!沒用了!」母親92歲時出現失智的初期症狀:高血壓藥沒吃、找不到東西、忘記關爐火、反覆問同樣問題。醫師診斷為輕度失智,個管師建議可到日照中心,團體生活的社交互動,有助延緩失智的惡化,讓照顧的家人得以喘息。母親原本是一個熱情、開朗,喜好與人互動的人,偶有心情不佳也大半是回顧過往戰爭時的逃難和剛落腳台灣時的艱辛生活。失智後的母親像小孩,以前不好的回憶自動刪除,連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已過世的父親,她也不再經常用淚水表達思念之情,母親的臉愈來愈像開喜婆婆。兒孫帶她去餐廳吃飯,她會說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菜;女兒帶她去逛大賣場,即使已來過很多次,她會問:「這是哪兒?怎麼都沒來過?」我幫她洗澡,她會開心地說謝謝!還不忘加上一句:「從來沒洗過這麼舒服的澡!」去醫院回診拿藥,她會告訴醫師:「我沒來過這家醫院!」剛開始會害怕旁人誤以為我們虐待老人,現在高齡失智患者愈來愈多,大部分的人皆能以友善來回應,我們也從照顧的經驗中建立良好的互動,接納母親的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召回通知】《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版一刷、二刷書籍脫頁召回公告
-
2025-07-07 醫療.心臟血管
不明昏厥別輕忽 心律異常長期監測是關鍵
心因性猝死來得突然,患者常在毫無預警下倒地,其中近半數雖曾出現昏厥等警訊,卻未曾留意。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曾偉杰提醒,有疑似猝死家族史的族群,在發生不明昏厥時應積極考慮心律問題,主動就醫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時機。傳統心電圖難以捕捉間歇發作的心律異常,讓複雜型個案陷入診斷困境。但現在已有植入式心臟監測器,可進行長期心律追蹤,協助醫師精準診斷與制定治療計畫。若確診為心室心律不整導致昏厥或曾經發生猝死(心臟驟停),則可考慮使用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ICD)預防猝死。心因性猝死:高風險族群不可忽視的威脅心因性猝死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部分患者發作前毫無症狀,但近半數可能有昏厥等警訊。常見警訊包括不明昏厥,由於患者可能自行恢復,容易被忽略。心律問題常見的檢查方式包含:心臟超音波、心電圖,而心電圖又有許多種類。曾偉杰指出,心律異常的前兆難以捉摸,若病人於配戴傳統24小時或7天心電圖的監測時未發作,可能因此無法診斷病因。針對反覆昏厥卻無法透過傳統心電圖監測找出病因的高風險族群,曾偉杰說,植入式心臟監測器(ILR)能進行連續3年的心律監測,並於每次回診檢查時查看監測記錄。不僅提升複雜型心律不整患者的診斷精準度,也有助於醫師根據記錄介入、制定治療計畫。曾偉杰分享一名30多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長期穩定追蹤治療下,出現了頻繁的昏厥。患者雖然自覺在昏厥時有心跳過慢的現象,但經過各式的檢查,都無法找出確切病因,最後醫療團隊決定以植入式心臟監測器追蹤,終於確診了心律不整,隨即調整治療策略,成功穩定病情。曾偉杰表示,嬰幼兒的心因性猝死其實並不罕見。他曾收治一名6個月大嬰兒,便是因為突發心律不整造成心臟停止,搶救後幸運恢復心跳,詳細檢查發現為基因性心臟疾病—布魯蓋達症候群 (Brugada Syndrome) 所致。後來醫療團隊為寶寶給予藥物治療並且裝上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ICD),若再次發作時便能即時救治。也在檢查出基因的變異後,特別為其家人安排檢查,結果發現父親同樣帶有異常基因,也是猝死的高風險族群,同步展開治療與追蹤,成功將風險提前控管。曾偉杰補充說明,心律異常依照症狀可採取藥物與手術治療,病患若確診為嚴重心室心律不整導致昏厥,或曾經發生猝死(心臟驟停),可以植入健保給付之ICD預防猝死。現今科技進步,ICD已能精準辨別惡性心律不整,並針對不同的心律不整設定適合的電擊模式治療,為高風險病患提供更即時且精準的保命機制。曾偉杰最後也呼籲,除了留意徵兆、即時就醫找出病因並後續接受治療外,猝死預防的推動更包含了全民學會CPR及廣設AED,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幫助。
-
2025-07-07 焦點.健康你我他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中風老媽記憶打結 陪她享受每個當下
2022年6月的一個午後,80歲的媽媽突然無法清楚說話、全身無力,及時送醫數小時後取出小腦的血栓,語言與意識恢復了,住進「腦中風加護病房」觀察。護理師立刻建立LINE群組,讓我們能遠距陪病。當晚傳來訊息:「奶奶恢復良好,但沒有病識感,想要明天回家。請撥視訊過來。」我們只好一邊安撫,一邊觀察。隔天視訊,媽媽笑容慈祥,我們安心不少。到了第3天,媽媽卻判若兩人,憤怒、激動、哭泣:「為瞎咪賣嘎哇救?」「緊來嘎哇ㄘㄨㄚ登去!」應該是認知混亂的開始。第5天,媽媽轉到普通病房,沒想到新的挑戰開始。原本能自行如廁的她,忘了怎麼控制排尿,換好的尿布一下子就濕透,徹夜難眠,隔天還發燒到 38℃,之後確診是泌尿道感染,繼續留院打了7天抗生素。但發現她的記憶怪怪的,她不記得剛說過的話,常重複詢問相同問題,無法理解為何要住院、為何不能馬上回家。醫師說,媽媽腦梗塞傷到小腦,走路平衡感變差,且觸發了認知障礙的開關。我們開始學習怎麼與「新的媽媽」相處─短期記憶會打結、常因記不住事沮喪、憂鬰的媽媽。上班前,我會在冰箱上貼滿要她注意的紙條;每周日將一星期要吃的藥分好;每一餐用心調配對腦力有益的飲食;每個周末安排城市小旅行。「謝謝, 每天讓妳忙到這麼晚。」媽媽是個客氣的老人,每晚就寢前幫她點完乾眼症藥膏,她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致謝。「謝謝老天爺又讓我們賺到了一天。」我笑著說。然後我們互道晚安。很開心3年來,我們全家人努力地陪伴,媽媽也努力地運動、做家事,因此失智測驗分數維持在疑似失智的狀態。也許媽媽常忘記剛發生的事,重複問問題,但我們會耐心地回答,陪她享受每一個當下。謝謝她留下來陪我們。【召回通知】《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版一刷、二刷書籍脫頁召回公告
-
2025-07-07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年輕化趨勢明顯,醫籲有「隱形求救訊號」就該及早介入
台灣青少年憂鬱症低齡化趨勢明顯,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院長蔡佩蓁指出,在診間發現青少年就診年齡下降,近期常有國中、高年級小學生被雙親帶來就診。她提醒,家長如發現孩子突然沉迷手機、電玩、拒絕完成平日例行事務、對原本感興趣話題冷漠,或反覆提出身體不適,卻檢查無異常,這些外顯行為常被誤認成「叛逆期」或「懶散」,實際上可能是「隱形求救」的憂鬱症或焦慮前兆。蔡佩蓁表示,若孩子處於焦慮或憂鬱狀態持續兩週以上,且影響睡眠、胃口及持續性的負面想法,即符合臨床上定義的憂鬱症。她提醒,評估關鍵不是「孩子聽不聽話」,而是和孩子過往表現相比是否急劇改變,如:過去樂於閱讀的孩子,突然熬夜刷短影音;原本能完成作業卻忽然頻繁逃學,都是所謂的「隱形求救訊號」,如家人能在這個「隱形期」提早介入,往往可避免進展至重度憂鬱。蔡佩蓁舉例,曾有家長帶國二女兒來就診,表示女兒小芸(化名)在模擬考失利後,開始晚睡、熬夜看網路小說,白天上課昏沉,回家就躲進房裡刷手機。父母原覺她「叛逆加偷懶」,直到小芸開始拒學,並頻繁表示身體不適,經過診斷卻找不到病因,父母才帶她至心身科就診。經過詳細評估顯示,小芸已連續三週情緒低落、失眠、食慾差且對任何活動提不起勁,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後經心理治療合併短程藥物調整後,小芸情緒回穩,順利完成會考。今年6月,衛福部公布自殺重新回到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而15-64歲青壯世代輕生死亡率上升,顯示大眾都該注意這些「隱形求救」行為。蔡佩蓁指出,除了傳統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療,近年逐漸受到重視。她解釋,rTMS利用磁場刺激特定腦區,調節大腦活性,能有效改善憂鬱症狀,而台灣自2018年起核准rTMS治療成人難治型憂鬱症,但仍未開放18歲以下青少年使用;但美國FDA已於2024年核准15歲以上青少年接受此治療方式,臨床研究顯示青少年接受治療後有顯著改善。蔡佩蓁提到,國內青少年憂鬱症患者,對藥物治療敏感性較高,容易因副作用而難以堅持,若能藉由引入rTMS非藥物治療手段,將有助於減輕患者及家長的治療負擔。不過,目前台灣仍須進行本土臨床試驗,才能確定其在青少年族群中的安全性,並正式開放使用。另一方面,2019年台灣通過通訊線上心理諮商與診療相關法規,但目前仍禁止18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蔡佩蓁表示,線上心理諮商與診療可有效協助不願出門、社交焦慮或居住偏遠地區的青少年接受心理輔導,振芝團隊所研發的創新科技FundaTalk線上診療平台,便可解決上述無法出門就醫的困境。若未來可放寬限制,透過家長同意與定期實體評估機制,將有助於提高早期治療與介入的成功率。此外,蔡佩蓁提醒,目前越來越多年輕人將AI當作情緒傾訴對象,但AI無法取代專業心理諮商與治療,家長應教導青少年辨識AI的侷限性,以避免依賴AI產生錯誤期待,甚至導致更嚴重的情緒問題;面對青少年憂鬱問題,需醫療端、法規端與家庭端共同努力,提供多元且適時的支持管道。蔡佩蓁醫師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振芝映煦心身醫學診所 院長-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 兼任醫師
-
2025-07-07 醫療.婦產科
即便打過HPV疫苗、停經後 也要定期做內診與抹片
婦科檢查不僅是疾病防治的一環,也是女性照顧自我健康的重要方式。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語涵建議女性每年定期接受檢查,特別是有性經驗或超過20歲以上的女性更應重視。透過正確了解內診的基本流程以及適當的心理準備,能有效減輕面對檢查時的不安情緒,並提高健康管理的意識與參與度,守護自身健康。Q:內診會痛嗎?我要怎麼讓檢查比較舒服?這是民眾在診間最常問的問題,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語涵表示,關於內診的疼痛感受,多數女性會感到輕微脹感或痠感,建議放鬆身體、避免出力與緊繃,有助於降低不適感。檢查時可嘗試深呼吸、避免夾緊雙腿或用力收腹,若曾有不適經驗,應主動告知醫師,必要時可暫停或調整檢查方式。Q:內診進行時,另一半可以一起進去嗎?許多女性也會關心是否能由伴侶陪同進入內診室,林語涵說,若病人有陪伴需求,且診間空間允許,可由信任的家人或伴侶陪同,但檢查過程仍以保障病人隱私與尊嚴為優先。Q:年紀大了、停經了還需要做婦科內診嗎?林語涵提醒,不少人以為停經後便不需再進行婦科內診,但停經後仍可能面臨子宮頸病變、子宮內膜異常、卵巢腫瘤、陰道萎縮或骨盆腔脫垂等問題,建議每年持續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若出現陰道出血、腹脹、下墜感或頻尿等症狀,更應盡速就醫。Q:內診前,是否要先洗澡、做好陰部清潔,表示對醫師的尊重?內診前是否須如看牙般「先清潔」?林語涵指出,一般清潔如淋浴或以清水沖洗外陰即可,但並非強制必要,尤其不需要特別沖洗陰道(如陰道灌洗),以免破壞陰道自然菌叢影響檢查結果。也應避免於檢查前使用陰道塞劑或藥膏,除非醫師指示使用。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莊馥璟提醒,分泌物、經血等可能有助於判斷患者狀況,患者來看診前不需要過度清潔、沖洗陰道,避免影響病灶觀察,增加判斷難度。醫師內診時若需要清潔,會使用棉棒或是紗布清潔。Q:接種HPV疫苗後,是否就不需再做內診與子宮頸抹片?林語涵說,HPV疫苗雖能預防大多數子宮頸癌,但無法涵蓋所有病毒型別,也無法治療已存在的病變,因此即使已接種HPV疫苗,仍須每年定期接受檢查。莊馥璟呼籲,有性經驗的女性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一年一次、25歲以上三年一次。只要出現陰道搔癢、異味、分泌物改變或不正常出血等症狀,就應就醫。婦女癌症預防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針對婦女癌症的預防,主要提供以下幾項服務: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這些篩檢都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子宮頸癌預防子宮頸抹片檢查:政府提供25至29歲女性每三年一次、30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HPV檢測:國健署提供35歲、45歲、65歲女性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服務。安全性行為:提醒民眾,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建議全程使用保險套,減少感染風險。疫苗接種:HPV疫苗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符合資格的民眾可至合約醫療院所諮詢接種。乳癌預防乳房X光攝影檢查:國健署補助40歲至74歲婦女,每二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
2025-07-06 醫療.婦產科
女性苦惱!因脫褲子尷尬而抗拒內診 恐錯失重大疾病診斷機會
婦科內診是讓許多女性卻步的檢查,因為缺乏經驗、不確定檢查內容,或擔心隱私與身體界線而產生各種疑問或恐懼。但內診是發現子宮頸癌等疾病的重要診察,有些人因為抗拒而錯過及早發現重大疾病的機會。就醫時女性如何做好心理建設,又該如何適時保護自己?「內診真的很尷尬,能不做就不做。」這是不少女性對婦產科檢查的真實想法,尤其步入中年或更年期,許多人未再走進婦產科診間,直到身體出狀況才驚覺太晚了。內診究竟為什麼重要、可以看出哪些疾病、有什麼方法降低內診心理障礙和生理上的不適呢?內診又稱骨盆腔檢查,包括視診和觸診。高醫附設岡山醫院婦產科主任葛菁如表示,婦產科內診、又稱骨盆腔檢查,包括「視診」和「觸診」。視診時,使用鴨嘴器械撐開陰道,觀察陰道黏膜、分泌物、子宮頸有無病灶、出血來源,同時檢視有無骨盆腔器官脫垂或尿失禁等問題;觸診則透過內外合併的雙手檢查,了解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大小、位置及壓痛情形,有助於發現腫瘤、沾黏或慢性發炎問題。子宮頸抹片、HPV檢測都須透過內診。葛菁如表示,若女性出現異常分泌物、陰道出血、骨盆腔疼痛、尿失禁、不孕或性功能障礙等症狀,均建議接受骨盆腔檢查。即使無症狀,只要曾有子宮頸、陰道或外陰癌前病變病史者、高風險卵巢癌基因(如BRCA)帶因者、治療過婦科腫瘤後的追蹤,以及視力或行動不便、難以察覺外陰病灶的高齡女性,也應定期檢查。衛福部國健署建議,30歲以上女性每三年應做一次子宮頸抹片,2025年起將擴及25至29歲女性每三年篩檢一次,另在35、45與65歲增列一次HPV檢測,這些檢查均需透過內診。更年期後突「回春」,內診發現脫垂肌瘤出血。即便如此,臨床上仍有不少女性對內診懼怕甚至排斥。葛菁如分享過往收治過的案例,65歲楊女士進入更年期後三年突然「回春」,陰道出血量多如經期,夾帶黏液血塊,遲遲未就醫,直至出血近一個月後出現呼吸困難、頭暈無力,才在家人催促下求診。經超音波檢查並無明顯異常,但內診時,發現子宮頸外有約3公分脫垂肌瘤正在出血,抽血發現血色素降至6.5gm/dL,屬於嚴重貧血,立即安排輸血並進行子宮鏡肌瘤切除手術,病理檢查確認為良性肌瘤,術後順利止血,病人與家屬才鬆一口氣。生完孩子就不看婦科,恐錯過重大疾病診斷。「我從生完孩子就沒再看過婦產科,動不動就要脫褲子、很尷尬又不舒服。」楊女士坦言,對婦產科檢查的抗拒,讓她延誤了求醫時機,所幸術後恢復良好,回憶起當初差點延誤病情,不禁慶幸女兒堅持要她就醫。葛菁如觀察,婦女害怕內診主因在於對檢查過程不了解與缺乏安全感,部分病人甚至曾有不愉快經驗,如操作粗暴、未事前說明或感覺被忽視;也有些人因文化與個人信仰因素,對性器官檢查感到羞恥,這些負面感受若未被接住,病人持續抗拒,最終延誤的是自己健康。扭轉這種困境,關鍵在於檢查前後的溝通與尊重。葛菁如表示,醫師應於檢查前清楚解說每個步驟,讓病人了解為何需要內診、會進行哪些動作、是否需使用鴨嘴器械,並提醒病人有隨時暫停檢查的權利。別以為沒月經就沒問題,內診是守護女性重要關卡。過程中可依病人需求安排陪同人員、使用預溫器械與適當尺寸、操作時輕柔並預先告知,盡可能降低不適感,「當病人覺得自己有掌控權時,就不會那麼害怕,也較能配合檢查」。病人則可學習放鬆骨盆底肌肉、調整呼吸,避免肌肉緊繃導致疼痛增加。婦產科內診雖然不易啟齒,但卻是守護女性健康的重要關卡。葛菁如呼籲,女性應建立定期婦科檢查的習慣,尤其過了更年期,常誤以為「沒月經就沒問題」,但實際上子宮內膜異常、卵巢腫瘤甚至外陰癌等高齡婦科病變,仍需持續留意,別因尷尬與羞恥感而對內診卻步,許多疾病線索往往第一時間就能藉由視診與觸診發現,及早介入治療。觀念釐清:腹部或陰道超音波,可以取代內診嗎?近年腹部或陰道超音波被廣泛應用,但葛菁如提醒,超音波仍無法取代內診角色。超音波觀察子宮、卵巢等上生殖泌尿道構造,若缺乏內診輔助,許多異常分泌物來源、子宮頸病灶或骨盆脫垂的判斷將受限,甚至可能誤診或漏診;尤其是有些病灶不一定出現在影像上,但透過觸診的手感、視診的經驗,可以在第一線就明確判斷病因。
-
2025-07-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公為何失聲?
老婆帶著老公來看診,懷疑他喉嚨出了問題。醫師詳細檢查了一番,淡淡地說:「聲帶很好,沒問題!」老婆一聽更火大:「那你每次跟我吵架,都用LINE或簡訊回我,是裝啞巴囉?我還以為你喉嚨真的壞了!」「我出聲回你,還得了!不出聲音、用LINE回訊,你就氣炸了;要是出聲回妳,我還能活到現在?」現代人手機不離手,即使回到家,與家人互動,也是網路網來網去,就像這對夫妻一樣,明明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其實,真正的溝通,不是只有文字,還包含表情、語氣與態度的交流。就像醫師看診,不能只看報告,更要望聞問切,才能抓到真正的病因。曾經有位病人抱怨某位醫師話很少,一問三不理,看診過程很不舒服,特地向院方投訴。院方只好安慰他:「你去龍山寺或恩主公求神問卜,有聽過神明親口說話嗎?不都是解籤師在旁邊幫你開釋!」病人一聽,恍然大悟:「原來我遇到的是神明級醫師,不輕易開口的啊!」說到沉默,其實我們人體裡也有許多「沉默寡言」的器官,出了問題不吭聲,等到你感覺到異狀,往往已經來不及了。像是肝臟,本身沒什麼痛覺神經,只有肝表面才有。因此肝臟長了腫瘤,初期中期通常不會痛,等到真的痛起來了,或者皮膚黃、體重減輕等症狀出來,通常是肝癌末期了。腎臟、胰臟也類似。腫瘤初期沒什麼症狀,只有當癌症侵犯到周圍組織時才會痛。而腎結石或膽結石若沒卡住出口,也不會痛。只有當結石卡住了,才會讓你痛到打滾。這些沉默的器官,往往比會叫的還危險。它們不說話,不代表沒事,可能正默默發生變化。所以沉默的器官比會叫的更危險。它們不說話不代表沒事,反而可能正在發生變化。因此知道如何補救很重要。就是用現代醫學科技來傾聽它們的「無聲訊息」─透過抽血、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找出潛藏的危機,提早因應。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懂得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也懂得用心與身邊的人溝通,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與幸福彩色的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5-07-05 退休力.自在獨立
81歲婦擁1600萬財產、和兒媳同住「仍怕孤獨死」渴望一人獨居
儘管與家人同住,卻長期沒有交集,甚至在過世數日後才被發現,這樣的「同居孤獨死」案例逐漸增加,尤其常發生於高齡者在家庭中被忽視、疏離的狀況。一名八旬守寡的老婦正身處這樣的困境,從過去支持丈夫經營企業的闆娘,如今淪為與兒媳幾乎無對話的同居孤獨者。《THE GOLD ONLINE》報導,81歲的勝木多美子(化名)在丈夫正男過世後,與長子夫婦同住。正男曾經經營一家木材批發公司,事業穩健發展,多美子也擔任會計職務,與丈夫攜手打拚。十年前正男辭世後,長子接手公司,卻面臨低成長時代與木材產業式微的雙重打擊。兩年後長子決定結束營業,轉進一家中型企業就職,從經營者變成上班族。兒子有時喝醉回家,會抱怨早知道就不要繼承父親的公司:「我又不是喜歡木材業才去接的」。與長子本就關係不睦的媳婦,從公司結束營業那時起,對婆婆的態度變得更加冷淡。現在他們不再一起用餐,也儘量避免在家中碰面。多美子坦言和兒子一家幾乎沒有對話,有時甚至幾天都見不到人。她認為他們之所以還願意與之同住,是因為覬覦她的錢。多美子擁有包含丈夫遺產在內約8000萬日圓(約新台幣1600萬元)的存款,每月還可領取約15萬日圓(約新台幣3萬元)的年金。因此,她頻繁接到保險公司與銀行的電話與郵件。甚至有熟識的業務員,直接帶著商品申請書上門推銷。在這樣的環境下,多美子開始感到周圍的人都只是想要她的錢,產生了被鎖定與信任崩解的恐懼。「只要一想到大家都是衝著我的錢來的,我就覺得誰也不能相信。連兒子和媳婦我都沒辦法傾訴,真的很孤單。」她也開始擔憂,當自己身體狀況不佳時該怎麼辦。前陣子她因輕微感冒臥床三天,期間兒子與媳婦毫不關心,她只能一個人躺在被窩裡度過。多美子甚至開始擔心,照這樣下去,如果哪天過世,可能幾天都沒人會發現,因此開始認真考慮,或許一個人住會更好。二代、三代同堂也可能發生「同居孤獨死」高齡者的孤獨死早已是社會問題,不過,現在所謂的孤獨死已不再只是「一個人住」的問題。如今「同居孤獨死」成了更加嚴重的情況。這樣的狀況背後,正如多美子所面臨的,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不足與冷漠的問題。有時家人會因為「看起來很健康」而忽略關心高齡者的細節。此外,同居孤獨狀態也讓長者更容易成為詐騙對象。容易陷入同居孤獨的高齡者有以下特徵:‧與家人幾乎不交談‧經常獨自用餐‧身體變差時不會或無法告訴家人‧外出及社交活動大幅減少多美子的例子,不僅顯示出與家人關係的惡化,也反映出擁有資產時面臨的騷擾與孤立感。這也意謂「同住=安心」並非必然。擺脫「同居孤獨」的三種可能選擇要如何走出像多美子這樣的「同居孤獨」困境呢?解決方法會依照個人健康狀況與經濟條件而異,以下是幾項建議的階段性策略:第一步:嘗試修復親子關係雖然長年累積的嫌隙難以立即解開,但可從簡單的舉動開始,例如在生日或紀念日送個小禮物,主動關心家人的生活。不過若如多美子一樣,關係早已冷卻,則不必勉強。第二步:擴展對外人際關係可考慮參加當地的社區活動、老人俱樂部、興趣社團等,建立家庭之外的交流圈。第三步:考慮搬遷獨居若與家人的同住生活壓力過大,且經濟能力允許,可搬至高齡者專用住宅或養老機構,設有緊急通報系統與無障礙設計,較為安心。選擇居住環境時的重點包括:評估目前與未來的健康及照護需求、交通便利性與是否易於就醫、社區活動的豐富程度、費用負擔與環境中的社交可能性。若像多美子一樣,內心浮現「也許哪天會同居孤獨死」的擔憂,建議及早做出相應對策,跨出改變生活的第一步。 金錢性格檢測,找出您的生財天賦➤
-
2025-07-04 失智.長期照護
做好三件事 失智論壇陪你撐起照顧長路
隨著老年人口愈來愈多,失智症發生率將持續增加,對家庭與社會都將帶來沉重挑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連續三年舉辦失智論壇,持續關注失智照護議題,今年將於8月9日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不怕失智 共向未來」,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新藥到早期篩檢預防的最新趨勢。即將出席論壇的失智症權威、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指出,面對失智症,家人做好關鍵的三件事:學習、組團隊、依條件分工,就有可能撐起照顧這條長路。第一件事:學習失智症照顧的關鍵是家人,家人應提早正確認識失智症,學會照顧技巧,並了解有哪些長照資源可以運用,就不至於在危機來臨時手足無措。第二件事:團結合作面對失智照顧的挑戰,即使家庭成員少,但家人仍舊是一個照顧團隊。徐文俊認為,家人之間若能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就能共同承擔責任、分擔情緒,是穩定照顧的關鍵。第三件事:依條件分工建議家人可依各自狀況分工合作,例如常聽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透過分工與資源整合,就能讓失智長輩獲得較完整的支持。以藝人林葉亭為例,兄弟姊妹一同照顧父親多年,不僅照顧品質提升,家人關係也更加緊密。除了穩固家庭內部的照顧網絡,別忘了整合外部資源,長照2.0就是每個家庭的外部支援系統,唯有內外資源結合,照顧問題才可能獲得實質解決。重建親密關係轉捩點「失智症是關係的疾病。」徐文俊指出,許多患者在確診前就已歷經長期的家庭關係壓力,這段期間內,原本的家庭關係可能早已受到破壞,當家屬終於意識到問題並試圖處理時,往往卻發現已經「不是只有失智症的問題」,還要處理彼此之間受損的情感連結。徐文俊提醒,失智症是有盼望的,但這個「盼望」,不是一心只期待失智者病情好轉,或是失智者生命不會終止,而是來自於它可能成為改善家庭關係的契機。當一位長輩從「不需要被照顧」,變成「需要你來照顧他」,這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也是重新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轉捩點。為了幫助民眾更全面掌握失智症趨勢與對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富邦人壽、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吉蔚精準檢驗公司、博太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聖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嘉義市政府、台灣禮來股份有限公司、晁禾醫療科技、捷捷樂齡食品、八月表演工作室、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將攜手合作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不怕失智 共向未來」。論壇中,徐文俊將解析阿茲海默症新藥的臨床應用;雙和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柯世祐分享早期篩檢策略;富邦人壽律師陳明賢講解財產安全規畫;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介紹非藥物照護方法;藝人林葉亭分享真實照顧者經驗。現場並設有以「失智預防到照護」為主題攤位,包括早期治療諮詢、健腦遊戲與樂齡互動體驗,協助民眾從不同角度認識失智、預備照顧。名額有限,歡迎報名參加。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 不怕失智共向未來●時間:8月9日(六)下午1時15分至4時30分●地點:政大公企中心2F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免費線上報名 是健忘還是失智?立即檢測➤
-
2025-07-04 失智.失智專題
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做好三件事 失智論壇陪你 撐起照顧長路
隨著老年人口愈來愈多,失智症發生率將持續增加,對家庭與社會都將帶來沉重挑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連續三年舉辦失智論壇,持續關注失智照護議題,今年將於8月9日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不怕失智 共向未來」,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新藥到早期篩檢預防的最新趨勢。立即免費線上報名:https://lihi.cc/o6Ezp即將出席論壇的失智症權威、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指出,面對失智症,家人做好關鍵的三件事:學習、組團隊、依條件分工,就有可能撐起照顧這條長路。第一件事:學習失智症照顧的關鍵是家人,家人應提早正確認識失智症,學會照顧技巧,並了解有哪些長照資源可以運用,就不至於在危機來臨時手足無措。第二件事:團結合作面對失智照顧的挑戰,即使家庭成員少,但家人仍舊是一個照顧團隊。徐文俊認為,家人之間若能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就能共同承擔責任、分擔情緒,是穩定照顧的關鍵。第三件事:依條件分工建議家人可依各自狀況分工合作,例如常聽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透過分工與資源整合,就能讓失智長輩獲得較完整的支持。以藝人林葉亭為例,兄弟姊妹一同照顧父親多年,不僅照顧品質提升,家人關係也更加緊密。除了穩固家庭內部的照顧網絡,別忘了整合外部資源,長照2.0就是每個家庭的外部支援系統,唯有內外資源結合,照顧問題才可能獲得實質解決。重建親密關係轉捩點「失智症是關係的疾病。」徐文俊指出,許多患者在確診前就已歷經長期的家庭關係壓力,這段期間內,原本的家庭關係可能早已受到破壞,當家屬終於意識到問題並試圖處理時,往往卻發現已經「不是只有失智症的問題」,還要處理彼此之間受損的情感連結。徐文俊提醒,失智症是有盼望的,但這個「盼望」,不是一心只期待失智者病情好轉,或是失智者生命不會終止,而是來自於它可能成為改善家庭關係的契機。當一位長輩從「不需要被照顧」,變成「需要你來照顧他」,這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也是重新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轉捩點。為了幫助民眾更全面掌握失智症趨勢與對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富邦人壽、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吉蔚精準檢驗公司、博太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聖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嘉義市政府、台灣禮來股份有限公司、晁禾醫療科技、捷捷樂齡食品、八月表演工作室、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將攜手合作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不怕失智 共向未來」。論壇中,徐文俊將解析阿茲海默症新藥的臨床應用;雙和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柯世祐分享早期篩檢策略;富邦人壽律師陳明賢講解財產安全規畫;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介紹非藥物照護方法;藝人林葉亭分享真實照顧者經驗。現場並設有以「失智預防到照護」為主題攤位,包括早期治療諮詢、健腦遊戲與樂齡互動體驗,協助民眾從不同角度認識失智、預備照顧。名額有限,歡迎報名參加。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 不怕失智共向未來●時間:8月9日(六)下午1時15分至4時30分●地點:政大公企中心2F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立即免費線上報名:https://lihi.cc/o6Ezp
-
2025-07-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末日預言/防災包裡面要有什麼?防災食物挑選4原則 飲水這樣存放才喝得到
7月5日的大災難預言將至,到底會不會有大地震發生?中央氣象署強調,地震機率僅為科學推估,無法精確預測發生日期,實在毋須過度恐慌。並且與其擔憂預言,不如備妥緊急避難包,儲備至少3至7天的食物與飲水。日媒也建議居家飲水要分散存放,以防受困在不同地方可就近取用。大地震真有可能發生?日本漫畫家竜樹諒在《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預言今年7月5日將有大地震、大海嘯的大災難;日本氣象廳今年初也公布南海區域在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上升至80%。即使你不相信漫畫家的預言,但對於氣象單位的預估,是否也開始令人對於即將來臨的預言感到憂心?針對南海海槽是否真有可能發生大地震,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日前發文解釋,地震周期只是分析地震發生可能有規律的切入點之一,不代表大地震會在預估的當年發生。地震機率也只是個預估值。氣象署強調,面對大地震不需過度緊張,我們不能阻止地震發生,但是可以積極做好防災準備,像是固定家具、建物抗震的檢查、演練地震避難等,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平安。防災包要準備哪些東西?確實,與其擔心會不會及何時來的不確定災難,不如預好萬一災難真的來臨的準備。最近就有很多人在準備「防災包」,防災包裡需要準備哪些東西呢?消防署日前在臉書粉絲專頁建議,防災避難包大致分「基本裝備」、及進階版的「專屬緊急避難包」。基本版的內容物是普遍需要的,而專屬版的則視家中成員而定,例如家中有長者,得準備銀髮友善食品、手杖等;家中如有小孩,就得備妥奶粉、尿布等。備好緊急避難包,也別忘了標記儲存日期及定期檢查日期,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緊急避難包,以確保物品無損壞、遺漏或已屆使用期限需替換的情形。緊急避難包-基本裝備版.飲食:飲用水、餅乾、巧克力、防災食品、真空速食食品等簡單的糧食。.急救小物:OK繃、優碘、棉花棒、紗布等急救用品、溫度計、濕紙巾,及常用藥、居家常備藥。.保暖物:外套、毛巾、手套、雨衣、暖暖包。.重要證件影本:身分證、健保卡影本。.現金:備少許現以防萬一,例如手機沒電、販賣機只吃錢的窘境!.鞋子:萬一需要撤離。.多功能工具箱:哨子、收音機、手電筒、電池、打火機、瑞士刀、行動電源等。.APP:可下載「消防防災e點通APP」掌握災難最新訊息。緊急避難包-分齡進階版.小孩: 奶瓶、奶粉、尿布、濕紙巾、揹巾、安撫奶嘴或小玩具等。.樂齡長輩:營養果凍、銀髮友善食品、紙尿褲、手杖、假牙、助聽器、老花眼鏡等。.毛孩:寵物糧食、藥品、保暖用品、牽繩等。.女性貼心小物:衛生綿等生理用品。防災食物大概要準備幾日份?上述「飲食」項目提到防災食物,在份量的準備上,可先評估平常居家食物儲存狀況,家庭人數、營養均衡、個別喜好、慢性病或過敏禁忌,進而決定準備食物項目及數量。考量家中每位成員之需求及營養,以家庭為單位,消防署建議,最少準備「3日份以上」的防災食物。食物的挑選更是重要,優先以可常溫保存、不需加熱的即食品為主。防災食物挑選4原則1.可以常溫保存的食物(最好可以保存半年以上)。2.方便攜帶的食品(有外包裝的食品)。3.最好可以不需加熱或加熱水即可食用的品項。4.符合家庭日常飲食習慣的品項。日防災建議 備7天食物、水分散儲存而日本也是地震多的國家,此次預言的災難地也正是日本,因此日本各媒體也對日本居民提出防災建議。《ESSE online》指出,如果發生災害,若在城市地區,只要家裡沒有危險,仍可先在家中避難。日本幅員較廣,萬一需在家避難多日,政府的餐食送到每個家庭大約需要一周時間,因此建議需要儲備7天的家居用量。也提醒在顯眼處寫有效期,將經常使用的食物存放在廚房,可將每種類型食物分別放入一個抽屜或儲存盒,以便一目了然看到裡面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水源的存放。災難時,水是很重要的補給物。但水又很難大量儲存,建議可在家中每個地方擺放幾瓶水,例如臥室、客廳、廚房各放一些,以防被困在某處無法移動時可就近取得水。除了備好防災包,氣象署也提醒,還要確認住家附近的避難地點、規劃避難路線。我們無法知道災難會不會及何時來,與其擔心預言會不會發生,不如確實做好防災行動更重要。參考資料.《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絲專頁.《消防署》臉書粉絲專頁.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ESSE online》
-
2025-07-04 活動.活動最前線
【報名額滿】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 不怕失智共向未來
迎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從「預防」到「預備」的全新思維。2025年,台灣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的關鍵時刻。隨著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失智症治療迎來前所未有的轉機!不再只是被動「預防」,更要主動「預備」,在認知障礙發生前,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做好最完善的規劃。 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富邦人壽、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吉蔚精準檢驗公司、博太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聖展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嘉義市政府、台灣禮來股份有限公司、晁禾醫療科技、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將攜手合作舉辦「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 不怕失智共向未來」,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失智症新藥到早期篩檢預防的最新趨勢。權威專家齊聚 掌握失智治療最新趨勢論壇中,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分享阿茲海默症的新藥治療;雙和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柯世祐醫師,探討失智症早期篩檢的趨勢;富邦人壽律師陳明賢則會解析實用的財產安全策略;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巫奉約理事長,從非藥物治療的角度逆轉失智症;藝人林葉亭的真實照顧者經驗分享。現場精彩體驗攤位此外,論壇現場還設置以失智預防到照護為主題的攤位,提供早期失智症治療諮詢、健腦遊戲及樂齡互動體驗。歡迎免費報名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2025失智照護永續論壇 不怕失智共向未來時間:2025.8.9(六) 13:15(12:30開放報到)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2F 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
2025-07-03 焦點.元氣新聞
忙碌生活中常常腸胃緊張、滿肚子氣?小心是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步調快,經常飲食失衡,導致消化不好、沒吃什麼卻感覺肚子脹脹的,小心!這有可能是感染了胃幽門螺旋桿菌 (簡稱:胃幽門桿菌),胃幽門桿菌在初期沒有徵兆,但會漸漸影響健康。根據國內研究資料指出,國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為3成1,究竟胃幽門桿菌的感染途徑是什麼?該如何預防?讓我們一次來了解!「世衛組織(WHO)第一級黑名單」胃幽門桿菌是什麼?胃幽門桿菌是存在於腸胃環境中的細菌,通常會經由口進到人體,在胃黏膜上存活,因首次被發現在胃幽門處而得名。其特殊構造讓它得以在胃部橫行無阻,甚至還會鳩佔鵲巢,成為藏匿在身體中的不定時炸彈,也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一級黑名單2。若放任胃幽門桿菌,除了影響胃,嚴重時還會影響其他健康,堪稱是健康的「隱形殺手」,如果沒有將幽門桿菌根除,也有很大的機會再重來。如何預防胃幽門桿菌感染?胃幽門桿菌感染途徑大多為「糞口傳染」,細菌傳染力強,且感染途徑非常多元,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吃下帶菌的食物,再經由糞便傳染給他人。舉凡外出使用不乾淨的餐具,如廁後手沒洗乾淨,接觸到受汙染的水質,或是寵物糞便中帶有細菌、與人親密接觸等,都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建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使用肥皂確實洗手,避免共用餐具,以降低感染的機率。腸胃雙效標章優酪乳助攻,打造「好菌兵團」除了阻擋細菌從外部入侵,也要同步從根本調整體質,不妨每天早晚喝一杯含有益生菌「雷特氏B菌」的統一AB原味優酪乳,打造「好菌兵團」,預防胃幽門桿菌太囂張!每100毫升AB原味優酪乳,就有超過1億個「雷特氏B菌」3,有助改變細菌叢生態,維持消化道機能,AB原味優酪乳不僅是全台第一瓶取得保健功效的優酪乳,更榮獲腸胃雙效健康食品標章,經人體食用研究結果,有助於增加腸內益生菌,及降低胃幽門桿菌數量,保腸又保胃!工作高壓、經常外食的上班族、及養寵物的家庭,建議天天喝AB原味優酪乳,讓你用簡單的方式,照顧好全家人的健康!好菌多一點、負擔就少一點!資料來源:1.https://www.mohw.gov.tw/cp-6564-74723-1.html2.https://www.mohw.gov.tw/cp-16-81605-1.html3.經人體食用研究結果,雷特氏B菌能通過胃酸膽酸考驗,直達腸道,有助於增加腸內益生菌及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數量。
-
2025-07-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旅遊好累想提早入住飯店?達人教你問對問題「成功機會很高」
飯店的入住時間通常在下午2點或3點,若搭乘紅眼航班於清晨抵達,等待入住既費時也辛苦。Parade報導,旅遊達人分享,只要利用一點詢問技巧、成為飯店忠實顧客或展現友善態度,就可能輕鬆獲得提前入住的機會。卡貝(Melissa Cabey)是經常旅行的旅遊文章自由工作者,她說大多數的飯店入住時間是下午3點,等到入住及安頓完行李,一天也差不多過完了,她很常遇到這個問題,因此她有幾次客氣地詢問服務人員是否可以提前入住,只有少數幾次成功。擁有超過9萬粉絲追蹤的網友「@rejeanlevell」在TikTok影片中分享如何成功提早入住飯店的秘訣,方法是在入住前先致電飯店,詢問一個天馬行空的入住時間,例如飯店規定下午3點入住,就問是否能中午12點入住,這時有很大機率被拒絕,接著再詢問一個較實際的時間,例如下午1點,因為飯店人員應該不會希望拒絕客人兩次,以免在客人還沒入住前就給對方造成不便或讓對方不快,因此第二次詢問獲得同意的機率高出很多。「@rejeanlevell」說,他過去任職飯店時,這個技巧的確有用,現在當他變成客人,方法一樣管用,除非飯店前一晚滿房,飯店沒有時間清理和整理好房間,否則若還有空房,飯店沒有理由拒絕客人在合理的時間提前入住。 @rejeanlevell How to get a FREE early check in at a #hotel #ourtable #SoundcoreGoForGold #meditation #fypシ #travel #learnontiktok #foryoupage ♬ original sound - RéJean Allen 卡貝說,她還沒有機會嘗試「@rejeanlevell」的方法,不過她也有一些可以成功提前入住飯店的秘訣。首先是成為連鎖飯店的獎勵會員,特別是國際連鎖飯店,像她和家人從以前每次都住萬豪酒店(Marriott),她現在旅行時也都選萬豪,這帶給她很多好處。卡貝說,成為獎勵會員讓她可以集點,之後入住可以獲得折扣,有時候還有額外優惠,例如提早入住,當她選擇住萬豪時,約有80%的次數提前入住,這或許是因為她一再選擇萬豪,飯店希望她每次入住時都能滿意,他們重視她對飯店的顧客忠誠度,也希望持續下去。卡貝說,另一個秘訣很簡單,就是在櫃檯辦理入住時保持友善態度,這對某些人來說很平常,但若沒有親身在客戶服務的部門服務過,不會知道有些客人可以多無禮。卡貝說,除了態度友善,還可以多做一些,例如對話時直接稱呼接待人員的名字、問候對方,或只是簡單地說「請」和「謝謝」,他們都會感到感激。當你乘坐長途班機真的很需要休息的時候,記得對飯店人員特別友善,看看他們是否能在提前入住這方面為你做些什麼,卡貝說這方法她已經成功過好幾次,特別是在一些小型的精品酒店。
-
2025-07-02 焦點.元氣新聞
支持桃園市以疫苗補助帶動預立醫療決定,結合健康管理與生命教育的創新政策
桃園市長張善政日前宣布,將補助設桃園市、年滿50歲,並於113年完成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接種,且已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vance Decision, AD)之市民,可免費施打1劑非活性帶狀疱疹疫苗。身為七年來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定期與民眾經由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討論生命末期決定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諮商醫師,我完全理解如此結合的創新思維,籲請各界肯定與支持。兩個族群都想預防受苦、後續都可以減少整體醫療支出願意在去年同時完成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接種的民眾,顯然相當有自我健康管理,預防重於治療的概念,並且積極化為打兩種疫苗的行動。因為接受了這些疫苗,不僅是減少自身罹病與併發重症的風險,提高維持健康與生活品質的機率,也減少了將病毒傳染給家人與朋友的可能性,最終減少了可觀的健保負擔與醫療支出。相對地, 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民眾,多數因為身經長輩、家人在醫療事件中,不得自主選擇或拒絕無效醫療,因傷病而長期失能臥床、生活品質低落,或是曾經歷代替家人決定接受或撤除治療的沉重決策壓力,因此不想將曾承受的決策壓力,留給自己的子女承受。這些民眾期待因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而能預防與減少在生命末期、不可逆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時的身心痛苦,避免失去尊嚴地活著,轉為接受處理症狀的緩和醫療照護,讓生命走向自然善終,也可以減少醫療支出,讓健保資源用在更急迫的項目如醫護人員流失、急診壅塞等。這兩個族群的決策動機,以預防醫學的角度而言,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因為都是希望藉由注射疫苗或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來減少感染病毒或傷病引起的身心痛苦與品質低落。(當然,如以上說明,後者的好處不限於病毒感染,還更多一些。)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決策在後續減少整體醫療支出與健保財務負擔的效應,也是高度一致的。因此,若是從「獎勵接受疫苗注射與簽署AD的人,可接受免費施打1劑非活性帶狀疱疹疫苗」的角度來看,也相當合理。「一箭三鵰」的創新政策創造個人、家庭、社會三贏的契機帶狀疱疹在50歲以上的族群,發病風險大幅提升, 一旦發病將造成嚴重的身心痛苦,影響生活品質。現在若是政府公部門計劃以有限的公務預算補助施打1劑約8500元的非活性基因重組帶狀疱疹疫苗(完整保護須施打兩劑),以桃園市的作法而言,就是想要讓這些已經具有健康管理、預防醫學概念、認同以自身疫苗注射作為減少健保負擔的民眾,更進一步思考在健康與傷病早期,是否打破死亡禁忌,以「邀請家人溝通價值觀與生命末期決定、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方式,達到進一步預防自身與家人受苦、免除家人決策壓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參與ACP與簽署AD的民眾與家人,除了溝通彼此的價值觀與生命末期決定外,都接受了一場無形而寶貴的生命教育,領悟了必須及早調整人生目標,不再等待明天,好好把握現在愛人與被愛的道理;因為思考了如何走到人生道路必有的終點,而開始調整現在的腳步與方向。可見簽署AD,遠遠超過一般人所認為:「買一張善終保單」的價值。桃園市的創新政策以補助帶狀疱疹疫苗費用的方式,拉抬民眾同時接受疫苗注射與簽署AD的動機,帶動民眾從自我健康管理角度(讓自己更健康)開始,同時預防自身與家人痛苦,進一步思考生命末期決策,接受生命教育,後續可以產生減少健保負擔、促進健保資源重分配的效應,創造個人、家庭、社會三贏的契機,可說是一箭三鵰的創新政策,將公務預算的正面效益最大化。經由各界對政策的理性討論,增加了民眾與社會對自我健康管理與思考生命末期決策,及早接受生命教育的認知,更促發了地方政府間的良性競爭。結語:期待創新政策與社會運動遍地開花桃園市將ACP與簽署AD視為公共衛生政策的一環,以補助帶狀疱疹疫苗費用的方式,鼓勵民眾同時接受疫苗注射與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政策令人耳目一新,展現了高度的行政智慧,對民眾福祉的高度關心,此作法值得各界肯定。落實病人自主權不能只靠政府,需要社會各界與民眾的廣泛參與這個攸關人人未來的社會運動,才能加快腳步推動配套與相關改革,讓人人享有自主善終。
-
2025-07-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謝謝你留下來陪我/老母失智惡化 子女難忘她的好
87歲的母親因肺炎插管,加護病房躺了一周轉至普通病房,拔掉身上管線後,整晚又要喝水又要尿尿不停地吵著…「妳有穿紙尿褲,就尿在褲子上!」看護如此回應她,她卻堅持要起來尿。看護只好推來便盆椅讓她方便,但她一坐上去不是坐到睡著,就是坐了一、二個小時才尿幾滴。看護疲於奔命根本無法休息。早在二、三年前就發覺,母親經常會一句話問了再問,就醫檢查確診有輕微失智,一直控制得還算好。只是上回因感染登革熱住院後,發現她退化許多,這回住院又更嚴重了。直到這次入院前,當村里幹事的二弟只要得知哪一里辦自強活動,便報名與三弟帶著她推著輪椅,全台各地遊山玩水。每回出遊都把母親打扮得光鮮亮麗,母親也很喜歡,更引來全車羨慕的眼光。逢年過節北漂的兒女、孫子女返回,都會帶著阿嬤到附近景點逛逛吃吃喝喝,在車上全家人有說有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回答母親一再重複的問話。假期結束兒女要返回工作地,送他們去車站時,每回阿嬤都會塞私房錢給孫子女,給過忘了,又再掏錢包。這回母親住院更久,出院後狀況鐵定不會更好,會遭遇什麼難題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大家都必須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對照顧者而言,勢必更有壓力更心煩氣躁,不過,我們都只會記得您的好。【召回通知】《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版一刷、二刷書籍脫頁召回公告
-
2025-07-01 焦點.長期照護
學霸父親失智症走失身亡!林葉亭轉念:「他想當快樂老人」
人口結構老化,失智症的盛行率也逐年上升,平均全球每3秒新增一名失智者,粗估全台目前大約有37萬名失智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這數字背後也代表了37萬個失智者家庭,「失智照護」已經成了超高齡社會中每一位成員的共同課題,要學習面對、接受,轉念調整生活。藝人林葉亭的85歲失智父親,今年農曆年前走失11天後,不幸已成冰冷遺體,家人悲痛不已。她今天參加「愛心明星公益競標活動」,述說2018年至今年初的照顧歷程,尤其是看到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近日出版「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新書,感同身受盼藉分享經驗,為更多照顧者加油打氣。林葉亭:父親失智行為異常 但還算「可愛老人」林葉亭表示,父親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擔任大學教授和企業高階主管,也獲得過十大傑出青年。診斷出罹患失智症,簡直是一大衝擊,尤其他過去非常注重養生。不過,失智後除了一些異常行為,平常也算是一位「可愛老人」,整天黏著另一半,連進房間都說要去「上班」,鬧出許多笑話。'「我們只能轉念,也許爸爸太聰明了,老天爺要降低一些智商,讓他快樂生活。」林葉亭說,家裡有4位手足,還有多位孫子輩,輪流照顧分攤,反而連結了家人的感情。而未來,台灣面臨少子化,甚至下一代不婚不生,更要超前部署社區的照顧資源,包括失智走失的協尋,才不會發生照顧悲歌。徐文俊:沒有人是局外人 失智症有機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徐文俊指出,台灣失智症人口已突破37萬人,所影響的不只是個人或37萬個家庭,沒有人是局外人,失智症有機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這是一段漫長的照顧旅程,照顧者除了面對失智者病情的變化,還可能因長期承擔照顧責任而提早離開職場,影響自身生活重心與目標,這些壓力與困境往往未被社會正視。徐文俊呼籲,照顧者應與家人保持密切聯繫,並善加運用社會資源,讓照顧歷程不再是孤軍奮戰。他也建議,民眾應及早進行失智預防,尤其是保持規律運動習慣,每周進行150分鐘中至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橫跨全台、參與年齡層最廣的足球盛事「全國俱樂部聯合錦標賽,將於8月23日在台北市、新北市熱血開踢,今年主辦單位新北市五人制足球聯盟特別結合公益理念,舉辦「愛心明星公益競標活動」,競標所得扣除行政成本後,全數捐贈予台灣失智症協會,透過運動熱情凝聚社會力量,實際支持失智家庭。
-
2025-07-01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基因3級風險 靠後天5招逆轉
「家人最近被診斷出失智症,我也有罹病風險嗎?」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少部分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有家族病史,其遺傳性的突變基因指標ApoE基因的ε4變體是最關鍵的因素。顏佐樺指出,ApoE是一種與脂肪與膽固醇代謝有關的基因,這個基因有三種常見型式:ε2、ε3和ε4。若ApoE基因帶有ε4,統計發現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可能比同齡一般人高出3到15倍。ApoE的ε4變體會讓膽固醇代謝變差、血管彈性降低,導致大腦慢性發炎與血流不足,進而加速認知退化。多數人認為失智是「無法預防」的老化結果,但從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部分失智預防可以透過檢測與生活調整提早發現並介入。顏佐樺說,目前可藉由「阿茲海默症ApoE基因檢測」來評估自身失智風險,分為低風險(未帶ε4)、中風險(帶有1個ε4)、高風險(2個ε4)三種風險層級。顏佐樺強調,即使檢測出ApoE的ε4變體,也不需要過度擔心,後天的影響其實更大,包括三高、肥胖、缺乏運動與睡眠不足等。只要生活型態健康、發炎狀態被控制、壓力獲得調節,這些風險基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真正表現出來。顏佐樺提供5大生活調整方向,從飲食、運動、睡眠、社交、營養各方面著手,及早調整生活、主動因應,透過檢查了解大腦的實際生理年齡與退化程度,制定個人化的預防與保健策略。1.麥得飲食:結合地中海與得舒飲食,對大腦特別友善。每天吃深綠蔬菜、莓果、富含Omega-9的橄欖油、全穀、豆類與魚,少碰紅肉、加工食品與甜食,降低發炎、延緩退化。2.規律運動:每天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或超慢跑。也可搭配抬腿、深蹲等肌力訓練,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認知反應。3.充足睡眠:大腦在深層睡眠中會清除β類澱粉蛋白以及毒素,幫助神經修復;睡眠不足或是作息混亂,反而會加重發炎與退化風險。4.人際社交:經常學習新知、與人交流,有助於讓大腦保持在最佳狀態。尤其退休後更要重視社交互動,避免因長期缺乏刺激而加速大腦退化。5.均衡營養:Omega-3、B12、維生素D等營養素有助於促進神經傳導、維持大腦正常運作。可定期抽血追蹤;素食者或是長期服用胃藥、糖尿病藥物者,更要注意是否需要補充。
-
2025-07-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別再上廁所滑手機了!你不能不知道的健康與衛生3個風險
對現代人來說,手機早就取代了馬桶旁的雜誌,成了如廁時的最佳娛樂夥伴。但你知道這個習慣其實潛藏著多重風險,從腸胃健康問題到細菌交叉汙染,都可能因此找上門。1.滑手機延長如廁時間:讓你更容易長痔瘡滑手機會讓你無意間在馬桶上待太久,這對身體其實是一種負擔。由於馬桶座是設計成稍微往下傾斜的角度,這是為了幫助你快速排便。但當你分心滑手機時,往往會坐得太久,導致直腸附近的靜脈受到過多壓力。這種壓力會讓原本正常存在的靜脈開始擴張,進而發展成痔瘡。此外,懷孕、肥胖和便秘的人更容易因久坐而加劇這些症狀。除了痔瘡,錯誤的如廁姿勢也可能造成排便不完全,讓你覺得還沒拉乾淨,又回過頭來坐更久,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改善方法其實不難。你可以試著縮短每次如廁的時間,控制在 5 到 10 分鐘內。也可以在馬桶前放個小腳凳,模擬蹲姿,讓排便姿勢更自然,效率也更高。2.手機比馬桶還髒?別懷疑,它確實是細菌的溫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手機其實比馬桶更髒。研究發現,手機表面細菌量可能是馬桶座的 10 倍。當你在廁所滑手機,尤其是馬桶附近時,它會暴露在一種叫做氣溶膠(toilet plume)的汙染中。這種氣霧在沖水時被釋放,裡面含有糞便、尿液、病毒等微粒,會漂浮在空氣中,甚至落在手機、牆壁、門把、甚至你的手上。有研究指出,即使蓋上馬桶蓋,也無法完全阻止氣溶膠擴散。這些微粒可以漂浮在空中達20秒以上,傳播距離最遠可達1.5公尺。換句話說,手機只要在馬桶附近,就有被汙染的風險。3.洗手沒用?手機讓你重新汙染自己的雙手很多人上完廁所都會認真洗手,但洗完手後又馬上拿起剛剛滑過的手機,這就等於前功盡棄。這意味著,如果你本身感染像是腸胃炎或流感,你即使有洗手,卻透過手機再次接觸那些殘留的細菌或病毒,進而汙染餐具、電梯按鈕、門把,讓身邊的人無形中也暴露在風險之中。這種間接傳染比你想像中更常見,尤其對免疫力較弱的族群,例如幼童、年老者或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該怎麼做?保護自己與他人的簡單建議其實你不必太過焦慮,但養成一些基本的好習慣,是完全可行且有效的:.盡量不要把手機帶進廁所。如果真的不得已,建議放在口袋中,避免直接暴露在馬桶周圍。.沖水前務必蓋上馬桶蓋,減少氣溶膠擴散的機會。.洗完手再碰手機,才算真正乾淨。.每週至少用酒精擦拭手機 1–2 次,特別是當你剛從外面或廁所回來時。.如果生病了(像是腸胃型感冒),更嚴格執行手機清潔和手部衛生,避免家人交叉感染。【資料來源】.The horrifying truth about why you should NEVER use your phone on the toilet.Do I need to worry about using my phone while sitting on the toilet? Experts weigh in.
-
2025-06-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光照進來的地方,不一定要有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人文與臨床醫學」。一位在訓練中的醫師分享他在老師的輔導下,從一位癌末病人的身上領悟到「打開眼睛、打開耳朵、打開心,病人會教我們怎麼成為他們的光,如何照進他們的窗」。一位醫學倫理的資深教授,分享他與醫學生的互動,教學、讀書的心得,希望培育「不只要醫病,也要醫心,更要醫人」的好醫師。這是一個在內科一如既往忙碌的日子,一位五十餘歲的「女強人」就這樣悄悄地來到了我照顧的病床。她是一位於幾年前診斷乳癌的病人,經過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後,於去年五月因開始出現步態不穩於腦部核磁共振下發現小腦癌轉移,開始進行全腦放療,但後續發現癌症繼續進展,癌細胞轉移到軟腦膜,因此來住院做第二輪,共計十天的全腦放療。這次住院於內科的角度而言,說穿了沒有太多工作,主要就是負責打打病歷、每天問候,確認沒有因為放療太不舒服。看著癌細胞可說是「滿天星」的腦部核磁共振照片,我深知這個病人的餘命可能是用週來計算,反射性地到系統上看有沒有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也做好準備看到一位病奄奄、躺在病床上意識昏迷的病人。沒想到見到她的第一面,她正在全神貫注地使用筆電工作,甚至讓我懷疑是否我眼前的不是那位病人。了解後才知道,病人是一位工作能力極強的高階主管,目前的不舒服除了走路有點不穩、無法騎自行車與開車,記憶力也些微退化、有時記不住客戶的需求之外,其他功能都很健全。病人只有女兒相依為命(年紀跟我差不多)。每天查房時女兒都安靜地陪伴在病人身邊。女兒自從病人住院之後,我與她幾乎沒有講過話,唯一聽到她的一次對話是「媽媽現在要去做放療了」。由於前頭負責安排她的腫瘤治療計畫的醫師是別的醫師,單從病歷上的DNR,與一句「Explained poor disease prognosis(已解釋病況預後不佳)」,我實在難以確認病人對自己病情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如果她知道了她剩下的日子可能不多,她還會選擇這樣拼命工作嗎?她女兒知道媽媽的病情狀況嗎?她希望女兒知道自己的病況嗎?無窮的問題,使我甚至有點逃避每天的查房,因為雖然能日常關心她放療的狀況,身處醫師生涯中最菜鳥階段的我,卻連我要怎麼打開這個話題、能不能在她女兒在場的情況下打開這個話題、甚至是我能不能打開這個話題,都百般糾結。病人於住院期間剛好有教導我們如何在病人身上做神經學理學檢查的課程,我們就挑了這位病人作為「老師」——在取得病人同意後,老師帶領著我們進入病房,開始一邊進行教學,一邊跟病人聊天,而病人不經意地提到她有在準備後事。老師的醫病溝通技巧與真摯的心,在我身為醫學生時就深深敬佩,而此刻再次讓我感受到,醫病溝通不只是一些規則、口訣可以描述清楚的「技巧」,而是一種從醫者的本質散發出來的人性光輝。病人的話匣子就像被打開了一樣,滔滔不絕地講述她的故事。病房內有說有笑,就像遇到許久不見的故人。而在做完神經學理學檢查、關心完病人後,老師想給病人看一篇文章,病人甚至回應最近需要先趕一份企劃案,等之後再說。十天的住院療程被繁忙的病房事務快速沖刷過去,轉眼間病人就出院了,很遺憾我至病人出院前都沒有機會跟她當面談到這個話題。我好想成為病人的那束溫暖的光,但我找不到能照進的窗。幾週後的醫學人文課程,我選了這個病人的故事作為報告主題,和老師們、眾多醫學生們討論,對於年紀輕、功能還很好的病人,該如何確認他理解自己的病況,同時不過度殘忍地破壞他對治療的期待?而對於年紀更輕的子女,該如何確定他對於家人病情的了解與需要的輔導?如何用自然的方式先隔開病人與家屬,了解病人本身對於病情,想讓家屬知道到怎麼樣的程度?在大家各抒己見的過程,醫師們提到「你其實可以直接問病人」。我當下確實有點震驚,因為我的一切考量都是希望「設定」一個讓我感到安全、比較不會有意外發生的狀態,但其實無論我怎麼考慮、怎麼上演內心小劇場,不可否認地,病人的想法才應該凌駕於我們的想法之上。對於許多醫病溝通的細節,我們會因為各種不確定的因素與說錯話的恐懼,將自己絆住,表面上或許是因為糾結怎麼樣對病人「最好」,但在我們沒有親口詢問病人的狀況下,我們又怎麼替病人決定什麼對他們是「最好」的呢?或許我可以問病人:「我接下來想跟您談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關於您疾病接下來的預期進展,以及需要面對的重要選擇。這個話題並不容易,會需要一些時間,請問是否希望我們先單獨談談?」我也能更早地把女兒納入進每日查房的對話對象,可以詢問她在醫院是否睡得好、有沒有覺得媽媽有哪裡不舒服,或許都可以進一步得到更多資訊,進而找到切入疾病預後議題的時機。或許我一直在等的「完美時機」永遠不會到來——不會每次都能等到病人隻身一人、治療到一個段落、不會在談話時被打斷。很多時候,當我們準備好打開眼睛、打開耳朵、打開心,病人會教我們怎麼成為他們的光,如何照進他們的窗。
-
2025-06-28 養生.心理學解密
手機鎖定畫面藏玄機?心理專家解析桌布暗示的性格傾向
手機鎖定畫面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可能透露一個人的性格特質與心理狀態。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因為手機桌布使用自己的一張照片而再度被批評「自戀」,也引發心理專家對此現象的探討。自拍當桌布=自戀?專家這樣說英國心理健康組織Living Well UK臨床主任霍莉比登(Holly Beedon)表示,雖然不能僅憑一張圖片對人下定論,但手機鎖定畫面確實能提供一個「微妙但有啟發性」的觀察窗口。「若鎖定畫面是自己的自拍,可能反映出較強的自我形象關注,有些甚至帶有自戀傾向。」她補充:「但也有例外,有些人會用一張過去自我感覺良好的照片作為激勵,提醒自己曾經有過的自信與力量。」此外,選擇放自己照片的實際考量也可能包括「遺失手機時方便辨認」,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情人、家人、寵物、風景……每種選擇都不只是喜好除了自拍以外,其他常見的桌布選項也具有心理暗示。像是情人照片,多代表情感依附與關係重視,有助於在忙碌或壓力中維繫親密感。家人或孩子的照片,則象徵家庭價值與照顧責任,然而若只放一位子女,可能引發外界對「偏心」的誤解。另外,也有很多人會放朋友合照,則顯示其社交導向,或代表該階段人生以友情為核心支柱。當然,現在也有很多飼主會放自己寵物的照片,則反映出對寵物的情感連結,也可能是日常情緒穩定的來源。最後也有人會放與人像無關的照片,像是風景照或大自然圖片,代表逃離喧囂的渴望,或提醒自己保持平靜與專注。而有些人也會放一些意境畫面,來幫助自己聚焦目標、實踐自我激勵。空白畫面=極簡主義者?最後,還有一種人選擇什麼也不放。這類使用者可能重視數位極簡、隱私保護,或希望減少手機的情緒牽引。「有些人會故意不與手機建立情感連結,以保留更多的心理空間。」比登補充。小畫面,藏著你的心理傾向雖然手機桌布不能成為人格分析的依據,但卻能在無意間透露出我們所重視的人事物,或我們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畢竟,這張圖是你每天看數十次的視覺提醒,它代表的,也許不只是美感——而是你心中最想靠近的某種情緒狀態。資料來源 / 每日郵報
-
2025-06-28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夫妻賣房搬去和老父住、月入7.5萬很寬裕 卻因「長壽飲食」差點破產
日本一對退休夫妻接年邁獨居的父親來同住,在經濟和健康上都沒問題,三人過著快樂的天倫生活,卻因年邁父親一個不合理的突兀要求,掀起了一場老後生活方式與家庭財務管理的風波,險些威脅到夫婦養老的老本。《THE GOLD ONLINE》報導,65歲的德永健司(化名)與同年的妻子居住在東京郊外的公寓,健司自機械零件製造商退休後,和妻子共同每月可領26萬日圓(約新台幣5.3萬元)的退休金。雖然每月支出約28~29萬日圓(約新台幣5.7萬~5.9萬元),略有赤字,但由於尚有2000萬日圓(約新台幣408萬元)的存款,暫無生活壓力。唯一掛念的是健司90歲高齡獨居的父親茂(化名),幾年前喪偶後,茂精神日漸萎靡、生活失序,健司雖定期聯絡,但還是很擔心,最終向妻子提出與父親同住的建議,得到對方的首肯。夫妻倆出售原本的公寓,獲得1500萬日圓(約新台幣306萬元)的收益,加上原有存款,手頭資金增加至3500萬日圓(約新台幣714萬元)。他們搬進茂居住的老宅,並進行大幅翻修,花費750萬日圓(約新台幣153萬元),其中250萬來自茂的存款,其餘500萬則由健司夫婦支出。三人展開新的共同生活。初期同居幸福美滿 經濟與情感皆穩定全家在翻新的明亮客廳中共享早餐,茂也展現出久違的笑容。茂的年金11萬日圓(約新台幣2.25萬元),三人總收入為37萬日圓(約新台幣7.55萬元),使生活更加寬裕,妻子也很用心製作餐點,希望讓公公吃得健康又開心。父親突如其來的「異想天開」打破平靜某天早上茂要求早餐要吃牛排,因為從書中看到「肉類有助長壽」。原本只是笑談,但茂逐漸變得堅持,要求用國產牛,還指定要高級品牌如松阪牛、神戶牛,價格高達每公斤3萬日圓(約新台幣6120元),每天吃100克;甚至還提出「晚餐每週三次也要吃牛排」,導致伙食費飆升至每月18萬日圓(約新台幣3.67萬元)。龐大開銷讓每月產生7萬日圓(約新台幣1.43萬元)的赤字。健司勸說父親節制,卻遭回絕:「你是要奪走我活下去的樂趣嗎?」茂還強調,是牛排讓他得以長壽。老後財務風險浮現 尋求專家協助夫妻倆深感困擾,決定與茂一起造訪鄰近的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事務所諮詢。CFP指出若這樣的開銷持續數年,並且未來發生需要照護的情況,財產會快速耗損,影響到健司夫婦自己的養老金。CFP並將每月食費明細整理成圖表給茂看,茂這才驚覺開銷之大,當場向兒子和媳婦道歉,就此態度轉變。牛排執著背後 其實是對亡妻的思念事後才知道,茂之所以執著於牛排,並非單純迷信養生,而是懷念亡妻所煮的熟悉味道,是他年輕時與妻子共享的記憶中的滋味。最終,家人協議將牛排定為「每週一次的享受」,並由妻子研究婆婆生前的菜單,盡力重現熟悉的家常味。伙食費因此回穩,德永家的收支再度轉正。茂則開始注重健康,按時健康檢查,每日散步,珍惜與家人的時光。老後家計的兩大風險:過度支出與長壽對於步入退休生活的家庭而言,必須特別警惕兩大潛在危機:「過度的花費」與「長壽風險」。首先,與職場時期相比,退休後的收入大幅減少,主要依賴年金或有限的投資收益。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控制日常開銷,成為影響家庭財務穩定的關鍵。另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醫療與照護支出等突發性大額支出也往往隨之而來,讓許多原以為準備充足的家庭措手不及。其中最不容忽視的,則是所謂的「長壽風險」,雖然人類平均壽命愈來愈長,但實際上,能夠無需依賴照護、健康自理度過的「健康壽命」,往往比想像中要短。若未事先做好規劃與準備,即使在高齡仍保持良好生活品質,也可能因資金不足而面臨困境。老後生活除了追求長壽,更需謹慎規劃開支,並預作風險分散與儲備措施,才能真正達到「活得久、過得好」的安心人生。
-
2025-06-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六分鐘護一生,三分鐘護「半生」?上半身?下半身?
「六分鐘護一生」這句話,幾乎是台灣婦女的集體記憶。當年子宮頸癌高發,讓不少女士們聞癌色變。但只要花個六分鐘做抹片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悲劇,真是「一個念頭、幾分鐘時間、換來一條命」的最佳寫照!隨著醫療進步、政府與民間大力宣導,子宮頸癌的病人愈來愈少,令人欣慰。但另一方面,以前號稱是「西方人的病」─子宮內膜癌,竟然悄悄在台灣盛行起來。以前婦產科老師還說「這個東方人少見,不用記」,想不到西風東漸,台灣婦女身受其害者與日俱增。近幾年,癌症排行榜早就換了一輪。以前乳癌、肺癌、大腸癌這些聽起來像是遙遠的新聞標題,現在卻可能發生在我們朋友、家人,甚至自己身上。背後原因很多,像空氣汙染、飲食西化、環境毒素等都是可能的隱形殺手。要改善環境不容易,但改變自己,搶救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就容易多了!「六分鐘護一生!」如果你沒有六分鐘,那就來個三分鐘護「半身」計畫。【護上半身】肺與乳房躺上冷氣房的檢查台,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屁股都還沒坐熱,肺部的影像就跑出來了。不用打針、不用吞藥,不到三分鐘就知道肺部有沒有偷偷長了壞東西。近年肺癌成為新國病,有家族史,有抽菸者,長期暴露空汙環境者,一定要定期檢查。可怕的是,肺癌不長眼睛,許多人包括不少女性朋友,沒有以上風險因子,也不幸中獎。因此,年過四十,體檢項目一定要把這項檢查納入,以防萬一。至於女士們,乳房不幸長了壞東西,是最大的噩夢。如何早期發現,更形重要。檢查乳房有沒有腫瘤,當然可以靠自摸,但摸得到時都太大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請醫師用超音波在您胸部輕輕一掃,就能早期發現乳房腫瘤,及早去除,以免不幸。【護中半身】肝膽胰腎醫師拿起探頭在你肚子上滑一滑,就能掃出脂肪肝、肝癌、膽結石、胰臟腫瘤、腎腫瘤等惡兆,三分鐘快掃,比喝手搖飲還快!中半身的檢查,對中年以上國人而言特別重要。因為肝臟等內部臟器裡面沒有痛覺神經,因此等到您肚子痛了、皮膚黃了、人瘦了再去求診做超音波,通常腫瘤都很大了,不易治療。尤其有B、C肝的人更是要半年找醫師「超」一次,以策安全。【護下半身】子宮與卵巢婦產科醫師拿出內診超音波探頭,深入瞭解子宮內膜是否增厚,有無內膜癌或其他病變。還能順便看看卵巢有沒有長出不速之客,一舉兩得!對於中年以上、出現不規則出血或停經後出血的女性朋友,這幾分鐘的檢查可能是關鍵的保命時機。總結:六分鐘可以護一生,三分鐘也能守半生。上半身顧肺乳,中半身顧肝腎,下半身顧子宮。這樣的「三分護半身」加起來,其實就是「六分鐘護一生」的進階版!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把寶貴的幾分鐘留給醫師,把錢財留給老婆,把健康留給自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現在開始,護一生,不嫌晚!●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5-06-27 醫聲.癌症防治
早期肺癌診治系列/肺癌篩檢擴大,早期治療需求將變大
衛福部國健署自111年7月起將肺癌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兩年來,公費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占比達8成,隨著篩檢服務的擴大,預估早期肺癌病患人數、比例也將持續上揚,對於早期肺癌治療的需求也會相對提升,然而早期患者擔心復發的心理壓力並不低,如何完善早期治療、減少復發,成了新課題。「很多人得到肺癌後,擔心復發,心理負擔真的很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觀察到,不少肺癌病患一確診罹患肺癌,常擔心復發,甚至有人擔心到抗拒追蹤、檢查,即使是早期肺癌病患,也是一樣,由於沉重的心理負擔,導致無法回歸社會、恢復正常生活,若透過術後輔助治療等策略,搭配心理諮商支持,病患很有機會遠離復發風險,心理壓力也會減輕不少。早期肺癌病患,須考慮術後輔助治療張文震解釋,早期肺癌病患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本身沒有症狀,透過公費肺癌篩檢、自費健檢找到病灶,而多數被揪出來的是「毛玻璃樣病變」(Ground glass opacity, GGO),此時,腫瘤多為1公分以下,絕大多數是1A期,甚至是0期,一般多在開刀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不需要術後輔助治療;另一種是一般因咳嗽、聲音沙啞、胸痛等症狀就醫,進而才發現肺部腫瘤的這些病患,腫瘤多為3公分以上,至少為1B期,就要接受更積極的診斷、治療。對早期肺癌病患來說,手術切除腫瘤為主要治療方式,不過手術後還是可能面臨復發。綜觀不同研究數據可發現,肺癌第一期復發率為10%-40%,以1A期來說,復發率10%-20%,1B期增加到30%-40%,第二期便陡升至62%,到了第三期已達76%,病程越往後期,復發風險越高。研究也發現,許多因素如腫瘤類型、基因型態、確診期別、治療方式與病患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復發風險高低,其中,像病患帶有EGFR基因突變,復發機率就會明顯上升。因此,手術後如何有效降低復發、轉移風險,同時延長存活是早期肺癌治療的核心目標。國際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建議,針對1B到3A期的EGFR基因突變病患,手術後首選採用標靶輔助治療,能有效降低復發、轉移風險。早期治療需求變大,應完善接軌有效的術後輔助治療策略張文震指出,從研究文獻來看,早期肺癌病患術後接受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輔助治療,的確可以降低疾病復發風險。以EGFR基因突變來說,早期病患使用術後輔助標靶治療,可降低73%的復發風險及76%腦轉移風險,只是健保目前仍需自費。病患可能因無能力自費負擔用藥,而無法即時接軌有效治療,增加復發乃至晚期惡化的風險,不僅加重了病人家庭的經濟與心理負擔,也加劇醫療體系壓力。張文震分析,像EGFR基因突變的高風險病患,許多研究建議,第1B期、第二、三期病患接受術後輔助治療,若是1B期,臨床上,醫師多會根據病患的神經內分泌病理型態,以及癌細胞是否侵犯血管、臟層肋膜、淋巴等情況提供個人化建議。隨著政府積極擴大肺癌篩檢,越來越多的病人能夠早期發現、及時介入治療,這是值得肯定與感謝的進步。但我們更期待政府能同步優化早期肺癌的健保治療資源,補齊這一段尚未完善的關鍵拼圖。台灣健康投資比例,應進一步提升政府對於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決心,張文震肯定政府、健保署所做努力,目前透過癌症新藥基金(暫時性支付專款),今年先撥付50億元,後續預算應會再增加至100億元,甚至更多。不過,若要滿足所有癌症治療需求,建議修改並落實《癌症防治法》第16條,國家應寬列人力與經費,確保有效推動癌症防治工作,同時也可以考慮多元方案,包括調整健保費用、菸捐或其他健康捐等以增加財源。相較於鄰近的日本及韓國,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例偏低,可能會限制新藥可近性及實際癌症治療成果。張文震也建議,在藥物給付評估上,真實世界數據(Real-world Data)是重要參考指標,而在數據收集與相關文件處理上,也須醫護人員投入時間與心力,應規劃合理給付,給予積極鼓勵。最後,張文震也提醒,目前台灣癌症基金會對於經濟弱勢的癌症病患、家屬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期待病患、病患家人多加運用,透過心理支持,獲得「心」力量,生活也可逐漸恢復常軌。
-
2025-06-2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30.找回專注當下的能力 抒壓健腦的正念練習
陪伴失智症者的過程,照顧者需時刻保持警覺,長期緊繃之下,如何釋放壓力、維持身心健康,成為每位照顧者的重要課題。本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特別邀請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胡君梅老師,分享如何透過正念訓練釋放壓力、強化專注力,讓照顧者與自己重新連結。主持人陳韻如分享《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中的真實故事。葉太太照顧失智且臥床的母親三年,長期的體力消耗與全年無休的照護壓力,讓她身心俱疲。這並非特例,許多照顧者的人生逐漸被失智親人佔據,甚至失去「屬於自己的時間」。劃出界線才能跑完照顧長途失智照護是一場馬拉松,不能以短跑的方式應對。照顧者的首要任務是照顧好自己,而不是一味忍耐。胡君梅老師舉例,一位80歲的女性照顧者,即使獨自外出買菜,也無法放下對失智丈夫的牽掛。若無法劃分自己的時間,照顧壓力將難以釋放。停止消耗性思考 找回呼吸的節奏正念訓練的最大幫助之一,是讓照顧者學會區分照顧與自我時間,覺察過度自我犧牲的狀態,進而調整生活步調。許多照顧者責任心強,即使洗澡或買菜時,腦中仍惦記著失智症者。胡君梅提醒,反覆思考照護事項會消耗能量,透過正念練習,將注意力拉回當下,逐步抽離壓力框架。從呼吸開始的自我照顧呼吸覺察練習可以先從閉上雙眼、放鬆雙手與全身開始,並依照音檔的指引進行。在初期須刻意練習,建議從每天1至3分鐘開始,採少量多次方式,逐步增加練習時間。如果是與失智症家屬一起練習,不一定需要閉眼,可以搭配簡單的動作:吸氣時,雙手打開擴展胸腔;吐氣時,雙手合攏。如果雙手不方便完全打開,也可以盡力伸展手臂,重點是將這個過程視為一種親密互動,增進彼此的情感連結。失智症者的情況因人而異,正念減壓並非適合所有失智症者,胡君梅提醒,如果自身狀態沒有足夠穩定,不適合引導失智症者進行正念減壓。想了解更多正念訓練的紓壓秘訣,歡迎收聽本集節目,獲取更多實用建議!本集收聽重點✏️照顧者為何需要「劃出界線」?長期緊繃會帶來什麼後果?✏️正念練習如何中斷「消耗性思考」?每天3分鐘真的有用嗎?✏️與失智家人共練呼吸時,為什麼「不閉眼」反而更好?✏️誰不適合用正念減壓?照顧者該如何判斷自身狀態?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267hU🎧Apple Podcast:https://lihi.cc/knL2q🎧KKBOX:https://lihi.cc/bWl9h🎧Spotify:https://lihi.cc/LyPn8
-
2025-06-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分裂到整合:思覺失調症家屬、病人和醫療人員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這兩週的主題是「思覺失調症之面面觀」。第一週一位精神科醫師以兩篇文章詳盡探討「思覺失調症病人、家人、精神科醫師的三角互動以及治療歷程」。第二週一位精神科醫師探討「老年思覺失調症的長期治療與照顧」,一位臨床心理師以思覺失調症病人及家屬的角度,闡述醫療與心理治療的整合,照見家庭的力量。思覺失調症帶來的不只是幻覺、妄想、思考解構與行為的混亂,更深深撼動了家庭關係。家屬常在不解中自責、在挫敗中掙扎,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也可能因症狀起伏與藥物副作用而備感痛苦,這是一場全家的挑戰,除了積極尋求精神科治療,更需要醫護、家屬與病人之間彼此理解、支持與信任,才能共同承擔壓力,走過波折,慢慢走向穩定與希望。家屬、病人與醫療人員的互動與連結,就是最深的療癒力量。從懷疑到連結:思覺失調症醫病關係的挑戰與轉化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往往是一段漫長且反覆的歷程。由於大腦多巴胺系統的失衡需要長時間穩定,許多病人在初期治療成效不明顯,症狀仍反覆出現,藥物副作用也可能讓人卻步,這讓家屬與病人在期待與現實落差中,逐漸產生懷疑,懷疑病能不能好?懷疑醫師是否判斷正確?甚至懷疑治療的價值。對醫療人員而言,這不只是臨床技術的挑戰,更是如何陪伴一個家庭度過「看不見進展」的考驗。在這樣的互動中,壓力與挫折會在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之間交錯,但若能穩定溝通、誠實回應與共同承擔,就能讓信任逐步累積,成為撐起長期照顧與康復的力量。照顧,是心腦修煉的過程家屬和病人間的互動,愛的表達不一定是無止境的付出,有時是學會設立界線、有時是適時放手、有時只是陪伴對方度過一個平靜的夜晚,或是靜靜的看一場展覽,有時是溫柔的理解,選擇不回應,而非迎戰病症,或是走入大自然,讓彼此在無聲中,找回信任,創造新的互動和連結方式。面對疾病的混亂與衝突,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其實不容易做到,在照顧生病家屬的過程中,家屬需保養頭腦,維持身心健康,腦力和心力的運作才能應付當前的困境。另外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的疾病,並不可恥,也不要罪惡感和羞愧,家屬要協助病人積極就醫,配合醫師處方接受藥物治療或心理復健,家屬需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可參考精建會的十大保養頭腦方法和精健道心腦鍛鍊的方法),並維持社會人際互動,連結、分享與關懷,照顧者才能在這條漫長的路上不致耗竭,也不失去自己。破碎的家庭系統,走在不安的邊緣一位就讀知名大學的年輕女性,從小成績優異,她過去是個樂觀又貼心的孩子,常會替家人準備生日卡片、在家人情緒低落時,輕聲安慰。她的天真與體貼,是這個家庭中少見的溫柔力量,但18歲那年,原本運作尚稱穩定的家庭結構開始瓦解。長期失業的父親,深陷宗教迷信,沉迷宮廟活動,非但忽略家庭責任,被詐騙後,造成家中經濟困難,導致母親身心俱疲,家中氣氛日漸緊繃。隔年,與穩定交往的男友分手,對方以「妳生病了」為由疏離,這場情感挫折,像最後一根稻草,徹底引爆了她的心理失衡。幻聽、被害妄想、情緒起伏開始浮現。她堅信鄰居在監視她、同學在暗中操控她的思想,甚至懷疑家人對她「太好」是有目的,認為母親與姐姐聯手設局,要害她。她時常在家中咆哮,攻擊性的言語與行為也愈來愈頻繁。最令人痛心的是,她對那位同樣畢業於名校、事業與感情都順利的姐姐,表現出強烈的敵意與嫉妒,她指控姐姐「勾引別人」、「裝模作樣」,甚至懷疑她搶走了自己的人生。母親與姐姐在長期的擔憂與無力中,求助精神科診療,並在醫師建議下安排住院治療。照顧不是犧牲,而是一場心理的拉鋸戰這位病人的母親,是這段旅程中的主力照顧者。她在丈夫疏離、女兒病發後,幾乎獨自扛起所有責任,一方面是深沉的母愛,促使她不離不棄;另一方面,也是傳統家庭文化下「不能放棄孩子」的堅定信念。但心理上的折磨卻是沉重的,女兒的不信任與敵意、日常照顧的疲累、面對社會標籤的壓力……她開始失眠、胸悶、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她告訴治療師:「有時我都不敢對她太好,她會懷疑我害她;但我對她冷一點,她又罵我不愛她。我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的?」這樣的情緒矛盾,也出現在姐姐身上,她一方面心疼母親,一方面也對妹妹的敵意感到受傷,她從不曾對妹妹苛待,卻總在妹妹的「攻擊範圍」內。她選擇不與妹妹正面衝突,姐姐求助心理諮商和治療,改善睡眠問題,學習如何設立界線,同時維持關係的可能性,他改變和妹妹互動的方式,定期與妹妹聚餐、看畫展,在互動方式創造正向經驗,並在能力範圍內,支持妹妹接受心理治療的費用,減輕母親經濟的負擔。值得一提的是,在家庭氣氛逐漸轉變的過程中,原本疏離的父親也悄然改變。他重新投入職場,逐步擺脫對宮廟的過度依賴,開始分擔照顧責任,在妻子的引導與心理師的協助下,他學習用「關心」取代「逃避」,也讓病人感受到父愛的重新連結。醫療與心理治療的整合,照見家庭的力量這位女性在住院穩定後,進入精神科門診的診療,依據醫師的處方,接受藥物與定期的支持性心理治療。治療初期,她仍然懷疑家人的「好意」背後藏有陰謀,甚至認為心理師是家人「安排來監控她的人」,但治療師不急著說服,只是穩定地陪伴與傾聽,在這份不批判的空間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信任。主治醫師除了調整藥物處方,穩定她的精神症狀,並關注解決服用藥物後副作用的不適感外,更重要的是在每次門診中傾聽病人與家屬的心聲。透過病人與家屬的描述,醫師引導他們釐清,哪些情緒與困擾是病症的一部分?哪些則是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反應?當這些面向被協助,病人的羞愧、家屬的無力,逐漸被理解與釋放取代。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的疾病逐漸穩定,開始練習區分現實與妄想,釐清思考中的鬆散與跳躍,也逐步意識到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誤解與衝突,練習在人際互動中降低過度敏感,儘管她仍敏感多疑,但精神症狀、情緒問題、和社交能力,有明顯改善。與此同時,治療師也安排家屬會談,協助母親與姐姐認識自己的情緒與壓力,並學習如何在照顧他人之前,先照顧好自己,母親學會表達疲憊,而非隱忍;姐姐學會劃出心理界線,而非全然退讓,這些改變,讓家庭從一個「繃緊的結構」,轉變為「彈性的支持網」,病人和家屬,在藥物治療的協助和被理解的支持中,終於重新找到新的定位與平衡。
-
2025-06-25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主題館】從學校走入里辦公室 青年里長胡家瑒用創新思維打造「里級白皮書」
你平常會去里長辦公室走走嗎?什麼情形會找里長?港湖區西新里長胡家瑒在2022年展開第一屆任期,從學界跨領域到公共事務的他,了解資源政策媒合且從里內經驗提案新政策,他希望翻轉里辦公室只有長輩才會去的印象,更與同為年輕的北市里長們策畫屬於新世代的白皮書。「提案建議Uber Eats結合長照服務。」胡家瑒拋出了議案,他說,台北市很多公寓沒有電梯,長輩只能靠樓梯上下樓,雖然家人可以遠端協助叫外送,但並非皆提供上樓送餐的服務,餐點經常放在一樓門口就趕著送下一單,一兩次下來長輩也不太敢點外送。從這樣的經驗,胡家瑒有了想法,他說,長照服務集中在申請醫院接駁車、送餐服務等,不過有時長輩不想麻煩別人,所以自己點外送或請家人協助,因此如果外送平台能夠結合長照服務,接到單的外送員就會知道需要親自送到家中或者預留時間等候。里長第一屆任期的胡家瑒原先是高中物理老師,年輕且思考靈活成了優勢,然而,里長沒有蜜月期,尤其2025年迎來了超高齡社會,有關長者的課題刻不容緩。他說,關懷訪視獨居或弱勢長輩、共餐、疫苗接種通知,開設延緩長輩失能及肌少症等課程,里長都得一手包辦。 「盡量走出門,一直待在家,沒病也會生病。」胡家瑒說,呼籲長輩出門,里內也要有足夠硬體空間。於是他極力爭取公益回饋空間,尋得一百坪的空間作為活動中心及日照中心。胡家瑒說,如果里長沒有主動提出,很多空間會變成局處的辦公室,但對里內民眾沒有太大幫助。他也說,由於里內缺乏家醫科診所,所以也極力媒合民間的醫療團隊進駐,屆時長輩要看醫生也不用舟車勞頓,「設施設備足夠,也要推廣和扭轉長照觀念,邀請長者們多多前來。」胡家瑒善於資源媒合,印象深刻里內有處老舊眷村,住著一名獨居弱勢長輩,「但是阿伯的戶籍不在台北市,社會局資源無法提供。」房東不願意阿伯移入戶口,戶籍就成了很大問題。」他發現宮廟能協助寄戶口,入籍後順利媒合到公部門的福利資源。作為里長,面對課題不僅於超高齡社會,所有年齡層都得方方面面顧全。胡家瑒試圖翻轉過去只有長輩才會去里長辦公室的刻板印象,他說,或許因自己年紀也落在40歲到50歲之間,反而里內的中壯年世代的同齡者也願意走進里辦詢問疑難雜症,他也會留下 Line方便聯繫,溝通之間沒有代溝。台北市全里共有456位里長,青壯年世代的里長就有50到60位,全國年輕里長比例最高的縣市,胡家瑒認為,年輕里長善用公文提案、數位工具追蹤議案等是一大優勢,近期青年里長也彼此交換意見,嘗試發起年輕里長政策白皮書,希望讓碰到困難、需要協助的里民,第一時間想到里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5-06-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老年思覺失調症長期治療與照顧的挑戰:以病人為中心的觀點
編者按:這兩週的主題是「思覺失調症之面面觀」。第一週一位精神科醫師以兩篇文章詳盡探討「思覺失調症病人、家人、精神科醫師的三角互動以及治療歷程」。第二週一位精神科醫師探討「老年思覺失調症的長期治療與照顧」,一位臨床心理師以思覺失調症病人及家屬的角度,闡述醫療與心理治療的整合,照見家庭的力量。近年來,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加劇,老年人口快速成長,過去被視為年輕人常見精神疾病的思覺失調症,也逐漸在老年人口中成為重要的醫療與照顧議題。根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患有思覺失調症者明顯增加,這群人不僅面臨精神疾病的困擾,更同時承受身體疾病與功能退化的多重負擔,對家庭與醫療體系帶來深遠的挑戰。一、老年思覺失調症個案的增加:被忽視的群體傳統上,思覺失調症被視為青春期至中年初期的疾病,但隨著醫療進步與壽命延長,越來越多思覺失調症病人邁入老年階段。部分病人在年輕時發病,因病程長期而成為老年思覺失調症病人;另有部分病人則在晚年首次發病,臨床上稱為「晚發型思覺失調症」,而且根據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在老年期發生率也高過成年期。這些個案常被誤認為是失智症或其他精神退化問題,導致診斷延遲與治療不足,進一步惡化病情與生活品質。二、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世代交疊的照顧困境思覺失調症本已是一種高度依賴照顧資源的慢性重大精神疾病,當病人進入老年,其照顧需求更為複雜。無論照顧者是年邁的父母、同齡的兄弟姊妹,或甚至下一代的子女,其長期治療與長期照顧的負荷都十分沉重,照顧者若是中年的世代,更形成「三明治世代」的夾心照顧壓力。臨床上,某位78歲思覺失調症個案已經生病超過60年,病人的高齡兄長,在重聽及自身罹患多個慢性病的煎熬下,每次都是因為個案不吃藥或是再次肺炎或感染症而譫妄或混亂行為,常常需要送醫。在綜合醫院求助無門後,轉到南部某精神專科教學醫院,但因內科疾病又不得不轉送綜合醫院內科或ICU住院。家屬無奈表示:「真希望個案永遠不要再回來、不要再見到。」但想到老邁父母的囑託,他又十分難過與自責,甚至萌生自殺念頭,覺得自己也快發病。家屬需長期面對病人的情緒波動及精神病症狀的起伏、服藥順從性不佳、就醫或長照就養安排的困難,甚至處理暴力風險與法律議題。當照顧時間延長至數十年,照顧者本身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高齡雙老家庭中,年邁父母照顧同樣高齡的子女,形成極具挑戰的家庭動態。三、缺乏家庭支持的病人:無依者的照護困境相對於有家庭支持的病人,沒有家屬的老年思覺失調症個案所面臨的困境更加嚴峻。在臨床上,常見這類病人居住在安置機構、遊走街頭或偏遠地區,缺乏穩定的照顧與醫療接觸。有些人因早年與家庭失聯,或家屬年事已高無法再承擔照顧責任,成為社會邊緣人。這類病人因缺乏監督,常中斷服藥或失聯,導致疾病反覆惡化;一旦急性發作,則須由警政、社政、精神科醫療單位聯合介入,耗費龐大社會資源。即使進入醫療或安置體系,也可能因法律監護與決策代理人缺位,無法完成治療同意程序或適當安排長照服務,進一步延誤病情與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針對這些無家屬支持的老年精神病人,亟需發展社區監護制度、社工主責個案管理機制與公費安置資源,並強化法定監護與替代決策機制,以保障其基本人權與醫療照顧。四、多重共病:精神與身體疾病交織的照顧難題老年思覺失調症病人常合併多種慢性身體疾病,如肺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功能異常等。此外,這些病人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增加代謝症候群與帕金森症狀的風險,加上年齡相關的認知功能退化,使得整體健康狀況更加複雜。這些身體疾病的共病問題不僅增加就醫頻率與住院風險,也提高了死亡率,凸顯傳統以精神科醫師為主體的治療模式已無法滿足這群病人的需求,急需跨領域整合的全人醫療照護模式。五、社區整合與全人、全家、全程照顧的必要性針對老年思覺失調症病人,應建立「以人為中心(person-centered care)」的醫院與社區整合照護體系。這不只是精神科的責任,更需精神科、感染科、內科、老年醫學、護理、心理、職能治療、社工與長照系統等多方協作,實現「全人—全家—全程—全社區」的連續性照護。對於有家屬者,應納入家庭支持計畫,提供心理支持、喘息服務與照顧訓練,減輕家庭照顧負荷。對於無家屬支持者,則更需建構社區監護與替代決策制度,確保在無親屬的狀況下,仍能獲得連續性照顧與醫療決策的保障。從思覺失調症早期發現與急性期的醫療介入、亞急性期的功能重建,到穩定期的社區精神復健、社區支持與日常生活協助,每一階段都需無縫銜接,才能真正支持病人維持在地老化、減少住院與失能風險。六、呼籲政府與醫策機構推動照護品質認證面對老年思覺失調症的挑戰,現行精神照護體系與政策仍多集中於精神科急性期或年輕病人的住院治療,缺乏針對高齡精神病人的長期照護規劃。建議衛生福利部與「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應積極推動「思覺失調症照護品質認證制度」,針對長期照護機構、精神科病房與社區照護單位制定具體的服務指標與品質標準。醫策會的「疾病照護認證制度」可強化綜合醫院與精神專科教學醫院等醫療機構照顧能力與專業整合,促進全國照護資源一致化與制度化。同時應加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研究與培訓投入,強化高齡精神醫學專業人才的培育,以因應日益增加的高齡精神病人人口。結語老年思覺失調症是一個被忽略、汙名化,卻逐漸擴大的社會健康與社區安全議題,其挑戰不僅是醫療問題,更牽涉到家庭、社會與制度的多重層面。唯有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模式,從全人醫療、家庭支持到社區參與全方位推動,並由政府部門正視與落實品質管理,方能為這群脆弱族群提供尊嚴與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