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定存
共找到
93
筆 文章
-
-
2022-07-21 養生.人生智慧
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專家點出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常見的10大謬誤
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的十大謬誤 謬誤1. 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物。 謬誤2. 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謬誤3. 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 謬誤4. 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 謬誤5. 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 謬誤6. 只看年化配息率。 謬誤7. 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 謬誤8. 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 謬誤9. 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 謬誤10.以為沒有錢,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延伸閱讀: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傳統保單VS.自行投資差異在哪?專家告訴你投資前必知道的11個小知識】謬誤1: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雖然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跟投資的關聯非常大。但是,個人卻完全不贊同把投資型保單,無條件地與一般投資工具劃上等號。 因為首先,由於它是保單,所以,除了投資方面的費用外,它還被抽一筆保單相關費用。筆者完全不建議,一般大眾單純是以「投資」的角度,來購買投資型保單,而是應該從保障需求(特別是年輕人),或是整體退休規劃的角度來購買。 其次,不論是從「用最低的保費,獲得最高的保障」,或是從「退休規劃」的角度,來累積退休金,都必須是「長期投資」的概念。正因為如此,在連結標的的選擇上,筆者建議: 一、必須選擇安穩的標的,以長期投資(持有)。 二、因為累積期長,最好是積極穩健的標的(例如股票型基金或ETF),而不是非常保守的配息型商品。理由有二,其一是當投資組合中,減少風險性資產投資時,整體收益率自然就會比較低。 理由之二是,強調配息型的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絕大多數的投資標的都是所謂的「高收債(垃圾債)基金」上。事實上,它的投資風險並不低,且更重要的是:它的配息,是有可能吃到本金的。 謬誤2: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第二個錯誤是,還沒有退休,或是現在完全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依舊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這個概念大錯特錯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於這種「定期撥回」是發生在「年金累積」期間。對於還沒有退休的人,理當有固定的薪水收入的人來說,自然就不需要什麼穩定的現金流。更何況,當保戶不需要這筆錢(月撥回)時,很容易就把它花掉,而沒有真正把它存起來,留做日後需要時使用。 個人並不贊成還沒有退休,就買資產撥回投資型保單的原因之二是:每月將配息領出,就無法享有「複利增值」的投資效果。特別是還沒有退休的人,還有一份薪水收入來源,不但不需要靠這張保單「提供固定生活費」,反而更需要趁著還有投資資本的時候,以穩健、積極的方式將退休基金「極大化」。 至於原因三則是:由於月撥回基金,多半投資標的是風險並不低的高收債基金,所以,極有「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所以,這種「所領配息來自於本金」的方式,並不符合投資效益。所以,除非選擇月撥回投資型保單的保戶,選擇將配息「再投入」,以發揮複利投資的效果,否則,個人仍舊建議尚未退休的保戶,最好還是選擇風險相對不會高太多,但積極、穩健的投資標的,讓自己的退休基金持續增加,以應付未來真正退休後的生活所需。 如果未退休之人,並不適合買這種「資產撥回」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那麼「已經退休的人」就適合嗎?其實,個人的答案也是「不適合」。因為既然已經退休了,就代表需要一筆固定的生活費來源,那麼,不能夠保證每月都領到「資產撥回」保單,怎麼可能是個最佳的選項呢? 謬誤3: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第三個錯誤是,完全不懂「類全委」是保單,以為它不過就是一檔基金標的而已。說來不誇張,關於這樣的問題,不只是一般民眾不知道,居然連銷售的銀行理專都「不知道」!話說有一位理專,打電話給我在投信公司任職的朋友,並質疑為何該公司所合作的某張類全委保單,旗下所連結的配息基金績效,竟然輸給同一檔在銀行銷售的同名基金? 而在這一案例背後所顯示的重大問題在於:不要說一般大眾不知道,連銷售 這些商品的銀行理專「也都不知道」,而類全委是保單根本不是「買不到固定配息基金」之下的替代方案。 因此,我想在此進一步提醒所有投資大眾:首先,不是所有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就只是投資工具,而不是保險商品;其次,不是有固定配息機制,就是「固定配息」的基金,而不是保險商品;再者,不是有看到有連結一個基金名稱,就代表它是基金投資,而不是保險! 謬誤4: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第四個錯誤是,年紀明明已經很高了,卻是為了節稅目的而買變額萬能壽險。或是最適合買投資型保單的年輕人卻不買。過去,個人聽說不少年紀大的人,之所以仍堅持買變額(萬能)壽險,就是為了「賭」自己萬一不幸身故後,所有的投資資金,都可以「免列入遺產中計算」,以享有節遺產稅的優惠。 但是,這仍然有不少風險。首先,根據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只要是「重病」、「高齡」、「短期」、「躉繳」、「密集投保」的案件,不論保險公司理賠與否,國稅局採個案審核,將保單價值視為遺產課10%~20%遺產稅。所以,個人誠心建議想要資產傳承的保戶,一定要以長期規劃的心態進行,以免節稅不成,反而要繳稅及罰款。其次,由於年紀大時,危險費率也越高,一旦遇上投資大幅失利,保戶會有極大的支付危險保費壓力。 另外,投資型保單的最大功用,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拉高年輕人的壽險保障。但我常遇到業務員向我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寧可在股市裡「沖來沖去(指股票市場的「當日沖銷」)」,也不願意買任何壽險保障。因為首先,他們沒有家庭觀念、太過自我,認為自己對父母沒有責任,只有父母對他們才有責任。所以,只願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其次,年輕人普遍認為,父母已經夠有錢了,自己的壽險保障對父母來說,相對「不成比例」。 當然,撇開這些極端的案例,我還是想再次重申:因為投資型保單採自然費率,年紀越輕,保費越是便宜。如果有壽險保障需求,但每月扣掉生活費等正常開銷,就只剩一筆錢,必須同時投資及投保。那麼,投資型保單絕對是最適合的選項。 謬誤5: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事實上,正因為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與投資績效息息相關。所以,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之後,絕對不能夠「擺在那裡完全不聞不問」,以免會嚴重影響未來的保障金額多寡,或是有可能因為年齡增加、危險保費變貴,而讓保單帳戶價值嚴重縮水 謬誤6:只看年化配息率許多保戶會買投資型保單,完全是從「年化報酬率最高」進行考量,完全無視「配息吃到本金」的問題,並忽視匯兌風險。 一直以來,已經有不少業務員向我大吐苦水:「客戶嘴巴說不能接受波動,但簽約時還是找高撥回的商品」。然而,個人這幾年所看過的,買投資型保單大虧的案例,幾乎都有「配息吃到本金」與「嚴重匯損」的問題,實在很值得保戶深刻檢討才是。 謬誤7: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個人聽到一個市場上的常態做法:購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多數只買變額年金。而且,不是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錢就解約,就是把年金開始給付的年齡,全都設在最高的95歲。個人聽到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因為業務員會跟客戶說(客戶也這麼認為),只要不進入年金給付期,錢就會在帳戶中繼續投資及生利;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就是用那一整筆錢,以當時的預定利率,計算出一個固定金額的年金,金額可能變的很少而且固定不變;更重要的是,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了。 理由之二是:因為年金險開始年金給付之後,保單就不能夠「解約」,也不能夠「保單貸款」。 理由三: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後,所有給付金額都會固定下來。假設未來市場利率持續走高,保戶就等於「虧到了」。 所以,目前所有買變額年金險的保戶,只著眼於投保後,就立刻開始領取所謂的「配息」(正確的專有名詞是「固定撥回」),且多半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就全部解約。簡單來說,保戶就是買一個「短天期定期給付的保單」,把它拿來當做傳統終身年年還本壽險的替代品。 然而,保戶以上的三大想法,從正確的投資理財規劃上來說,是會有很大問題、風險,以及矛盾點存在的,很難禁得起實證考驗。 例如首先,所謂的「平均月撥回率5%」為例,並不保證「每月撥回」。因為金管會在2021年3月祭出新規定,月月配息型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如果要附保證給付,當基金淨值低於80%時,必須停止撥回。所以,保戶根本不可能買到真正的「每月固定給付」的投資型保單。 其次,目前號稱年化配息率不錯的投資型保單,因為都是投資在所謂的「高收益債」上,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並不低。而這些高收益債的風險並不低。特別像最近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相關債券淨值大幅滑落。如此的影響是:保戶拿到的「配息」,是有極大的機會「配到本金」。也就是說,一旦配息長期吃到本金,除非保戶持續增繳保費,否則,那個號稱可以「月月領息」的帳戶,不用到95歲,可能就會「提領一空」的。 更何況,目前大多數配息的投資型保單,都是所謂「外幣計價」保單。也就是說,保戶就算從中獲利,但都得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特別是前一陣子台幣升值之際,保戶就算拿到不錯的配息,在匯兌損失之下,實際收到的金額也縮水了。 再者,只有上帝,才會真正知道未來市場利率是走升或降低?既然如此,保戶只要確定每期所領年金,夠支付退休後的各項開銷,且能夠「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就好。假設保戶認為每月的年金金額,不足以支付現有或未來每月生活費。那問題是出在自己「存的退休金不夠多」,而不是年金險的問題。更何況,正式退休、沒了固定收入之後,原本就不應該再進行「有風險的投資」。所以,那句「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的說法,就完全禁不起任何考驗。別說其他的,「凡投資,必有風險」這句話,真的很值得有此類想法的保戶深思。 且再說了,就算在年金累積期,保戶的這筆錢有在「繼續投資且領取配息」。但是,一旦「配息會吃到本金(特別是配息率越高的,吃到本金的機率就越高)」的話,就代表保戶「希望在95歲之前,可以長久領息」的想法,可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此,買變額年金,並且把年金給付期設定在最晚的95歲的保戶,如何能賭定地認為,這樣的做法,就一定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要優? 第四,如果買的保單正確、適合自己,且年金金額正好是所需金額,保戶為什麼要解約?所以,不買年金險,或是買了年金險後,因為「不能解約」的理由,而「永遠不要進入年金給付期」,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理由。更何況,保戶在進行「保單貸款」後,也是要支付利息的。 第五,年金險的優點,就在於「活的越久,領的越多」,保戶不讓保單進入年金給付期,就無法發揮年金險最重要的「抗長壽風險」的功能。 因為年金險的功能,就是為了提供被保險人「避免長壽風險」之用,讓他們在「活得更長壽」時,還有錢可以繼續領下去。所以,許多保單都有「保證領取期間(例如10年、15年或20年)」。假設保戶沒有領那麼久,剩下來的錢,保險公司會以折現的方式,以「身故保險金」的名義,給付給保單的身故保險金受益人(保證給付未領部分,還可以給指定的身故受益人,這筆錢,也不用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總額中計算,具有一定的節稅效果),保戶實際上並不算吃虧(但值得注意的是:變額年金險在累積期,被保險人(要保人)如果不幸身故,只有退還所繳保費,且不得指定「非要保人法定繼承人之外」的保險受益人;只有當進入年金給付期後,要保人可以任意指定法定或非法定繼承人,為保單的身故受益人)。 更何況,中途將年金解約,如果再買一張保單,也還是要扣一筆費用,等於是讓原本所賺的獲利,再「吐回去」一些,這一來一往之中,會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而領取年金」要好嗎?以上頗值得保戶再三深思。 最後,順便提一個與高齡者相關的退休規劃議題。大家都知道,年齡是失智症發生與否的最大關鍵因子。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越高。這些買了變額年金險後,卻遲遲不願意進入年金給付期的保戶,其實也在冒一個大風險—萬一自己哪一天失智了,沒法自行將變額年金險解約,或是要照顧自己的子女,得不到提款卡的密碼,就算資產撥回,每月都能順利入到自己的銀行帳戶,這筆錢,恐怕也無法花在自己的身上。 個人之前聽過一位業務員,如此建議想買資產撥回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但擔心中途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而無法簽名、蓋章領息的年長保戶:如果當事人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中途無法簽名、蓋章領息,就以「要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為子女,但子女印章、存摺都放在父母處,錢(配息)由父母領」的方式因應。 不過,這樣做的相關法律及子女不肖的風險,仍舊無法全面排除。個人建議當事人,可以透過辦理「保險金信託」的方式,才能更為周全地解決可能的失智風險問題。其具體做法及流程如下: 要保人(必須等於被保險人)在投保變額年金險時,勾選「年金給付時間(例如65歲)」及「一次給付」,並以「保單受益人(同時必須是要保人及被保險人,因為依照《保險法》,要保人得隨時更改受益人)」的名義為「委託人」,預先向銀行簽訂「保險金信託」(一種「預開型信託」)。之後,保戶再拿著保單,向保險公司進行「批註」,讓這筆未來的整筆保險理賠金,直接進入保險金信託專戶。銀行則依照當初所訂信託契約的內容與給付條款(例如在委託人意識清楚時,錢可以直接匯到委託人指定的帳戶中;假設委託人因為中風或失智時,錢則匯到指定的照顧機構帳戶),定期給付款項給信託受益人(指委託人本身)。 謬誤8: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有些投資人寧可在銀行頻繁轉換基金,而被銀行抽去一大筆手續費(贖回及信託管理費),也不願意透過費用可能較為低廉的投資型保單進行投資。我之前聽保險業務員,轉述理專的說法是::「我的客戶只要有賺1%,就很高興了,完全不在意被銀行收了多少基金轉換手續費」。所以,理論上頻繁轉換基金的投資人,仍舊只會選擇在銀行買基金,而不會考慮透過投資型保單這個基金平台。事實上,只要懂得善用投資型保單「不收投資方面費用」,且「每年標的轉換在一定次數內(通常是一年4~6次)免費」的優惠。更何況,有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標的免費轉換次數,已經可以達到「無限次」了。 謬誤9: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就個人了解,有的客戶原本手邊,就存有一些外幣,像是美元或澳幣、南非幣等,因為匯率虧損,不願換回台幣,所以買這些匯損幣別計價的投資型保單。但是,也有聽說不少保戶,是抱著「利差、匯差與配息三重賺」的心態,在投資外幣計價的投資型保單。 一直以來,由於海外投資的報酬率,比台灣好很多,所以,國人普遍喜歡把錢,匯到海外投資賺取高利。個人不能說這些投資人的做法是錯的,只是想提醒他們有關海外投資的以下重點: 首先,投資海外必有匯兌風險,不能一心只想獲利,卻不問可能的風險。而這,通常也是非常多「一心只想尋求高獲利」民眾,無心或有意間所忽略掉的。 其次,投資海外的高獲利,一旦減去虧損之後,真的是一盤值得投資的好買賣?就例如壽險業之所以要拉高投資海外比重,就是因為國內投資報酬率太低所致。然而,當海外較高投報率,減去一定的匯損之後,就一定比留在國內投資「還優」? 再者,投資海外部位越大,投資人遭受的虧損影響就越大。凡投資海外,都一定避免不了匯損風險。所以,一旦投資海外的部位很高,又出現匯兌損失,問題就分外顯得嚴重。 最後,投資海外風險除了匯兌外,還包括各種手續費及其他成本。例如國內有不少「複委託」的業務,就是專門幫國人進行海外金融商品的投資。但事實上,這類複委託業務,相關手續費有時並不便宜。 謬誤10:以為沒有錢或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所有以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不管是定期存款、基金、證券、ETF或保險,全都難逃可能的匯兌風險。所以不要以為「沒有錢、沒有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事實上,個人認為要不要進行海外投資,最主要的關鍵在於「目的」與「投資熟悉度(或投資訊息掌握能力)」。而總的來說,如果未來沒有打算在國外定居、工作或退休,也沒有什麼時間做太多功課,老實待在國內投資恐怕才是正道。特別是國內投資資訊取得較易,且國內市場利率(投報率)雖低,卻不表示完全無法找到比擬海外投報率的標的。因為,國內投資至少少掉了匯兌風險,以及跨境的手續費等成本。 當然,就算投資人最後的答案是「可以投資海外」。但也不是把大部分的錢,通通挪到海外去「投資」。不要忘了,投資人現階段如果主要生活重心仍在台灣,各項日常與應付突發事件的緊急支出,就絕對少不了一定的台幣資產。因為想從海外匯回,一是資產變現需要時間,二是也一樣要被金融機構,收一筆不少的國際匯兌成本。 「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是否算是優惠? 對投資有何幫助?有些保險公司在推銷投資型保單時,都會有這樣的行銷話術:「月繳數千元,幾百檔投資標的任你選!投資型商品每月保費還能調整,手頭緊時可以少繳一些。」「我們免費提供1年N次投資標的轉換免手續費,到銀行買基金,每次轉換都要錢!」 ……仔細分析,這些保險公司提供的「方便」,有時並不等於「必要」。畢竟,長期投資才能產生較大的複利效果。 真正以長期投資為目標,以及資產配置為原則的投資標的,並不需要頻繁轉換投資標的。因此,投資型保單所提供的「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用」的優惠,是否真的對每一位保戶有利,卻也得依人而定。因為,原本就沒有頻繁轉換標的的保戶,就是「無利」可言吶。 記得很早之前,曾有某家提供保戶無限制轉換的保險公司做過調查:每位保戶平均轉換的次數大約只有「兩次」而已,就算有每年免費轉換四次的功用,多數保戶事實上都用不上的。 投資海外,要如何避免匯損? 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以及金融商品不斷地推陳新,「匯兌風險」經常是投資人心頭的一大痛處。個人建議,想要投資海外,又想要避免匯損吃掉投資收益時,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首先,一定要把資產,放在「強勢貨幣」上。 其次,在選擇不同貨幣時,應該選擇以「與投資地區相同的貨幣」為原則。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選擇美元、歐元與日圓三種不同貨幣,除非是單純做外幣定存,否則應該與投資地區相符才好。從以上的邏輯來看,假設投資人想同時投資美國、歐洲及日本地區,就應該投資以上述三種幣別計價的投資工具(例如共同基金或ETF),這樣才不會因為投資地區與幣價幣別的不同,再產生出另一層的匯兌風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
2022-07-17 失智.失智100問
財務問題/賈永婕揭「親舅奪失智母財產」 專家建議失智症患者做好三道防火牆
近日失智者的財產保護問題受到關注,「防疫女神」賈永婕的母親失智五年,她的弟弟為保護母親財產,不惜與親舅對簿公堂;郁方也感同深受,在臉書自曝自己母親因糖尿病而洗腎也遇到類似的狀況。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逐漸退化,避免有心人覬覦,建議做好三道防火牆,包括「監護宣告」、「金融註記」和「自益信託」。延伸閱讀:失智者的法律防線 專家教你「12式」保護財產賈永婕於16日表示,「媽媽五年前已失智,經過醫院醫生診斷確認給予失智症證明,並喪失認知及判斷能力,判定無法財產自理!這也是舅舅、舅媽均明確知道的事實。」但舅舅和舅媽在明確知情的情況下,帶著賈永婕媽媽去保險公司解除七張即將到期的高收益投資保單。「之後把解約的款項換成美金96萬匯往國外供舅舅個人戶頭購置不動產買房,行徑非常可疑,不合情理,嚴重侵害我母親的權益。」「弟弟發現後的第一時間我們就帶著母親去報案。同時之間我們清查母親名下的財產,發現他們甚至意圖變賣母親名下房產,而母親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財產已減損消失,名下戶頭幾乎完全清空。」發現大事不妙的賈永婕姊弟,馬上跨海委託美國律師提出訴訟。美國銷售方的房地產經紀公司法務人員也認定這筆錢的金流來源有嚴重問題,不予成交,請舅舅應解約匯回。賈永婕說,雖然這筆現金已匯回,但是目前還有數百萬現金流向不明,遭到侵占,現在正在訴訟處理。「很遺憾的是我母親失智了,在此狀態下,她很容易受到旁人引導,重複旁人對話。舅舅、舅媽引導母親說出我們不孝對話的錄音,甚至引導錄音同意借款於舅舅買房。」賈永婕憤怒說:「到底是什麼樣的意圖要在對話中刻意錄音,有沒有經過剪接,無從得知。一直以來父母親的生活費用、購屋、和弟弟出國的學費都有我大力支應,目前媽媽是由我們姐弟在照顧,並沒有什麼不理會,不孝的狀況。」面對媽媽的狀況,賈永婕不會退讓,和弟弟將持續追究法律責任,陸續追回其他損失,她也希望社會大眾還有法律重視失智老人的權益。目前據她所知,媽媽和弟弟並未收到不起訴處分。郁方則在17日一早於臉書發文透露,她的母親因為糖尿病而洗腎,最後的日子裡頭腦已經混沌不清,但是二舅與三舅卻不斷慫恿讓母親把房子過戶給外婆,而母親也真的過戶了,之後驚覺不對,把這件事告訴她的姊姊,但是外婆不肯把房子還回去,大舅勸說也無效,最後給外婆兩百萬,才總算把房子拿回來。失智者的錢財為何容易被騙,應該如何避免?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患者在病程中逐漸會對金錢、財產以及生活上的基本行為失去辨識與處理能力。導致患者不自覺的揮霍財物,特別容易遭到詐騙集團有計畫的詐騙、侵佔與非法移轉財產等事宜,進而引起許多法律糾紛。因此不管是患者或其家屬多認識與瞭解法律知識和資源,將可保護其自身的財務安全與權益保障。延伸閱讀:「失智者法津須知」下載 如何透過法律保障來保護失智者的財產?高灣高等檢察署提供以下建議,包括監護或輔則宣告、金融註記和自益信託: (1)監護宣告如有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不能與他人溝通或不了解他人表達的意思時,聲請人可以聲請法院對其為監護的宣告。此時該受監護宣告者為無行為能力人,法院除了同時選出一位監護人來擔任其法定代理,也會再選一位適當的人跟監護人一起,開具受監護宣告人的財產明細清冊。監護人應尊重受監護人的意見,並考量受監護人身心狀態及生活狀況,執行對監護宣告人的生活、護養療治及財產管理。(2)輔助宣告如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造成與他人溝通或對於他人表達的瞭解程度,比一般人稍顯較弱,容易被人詐騙利用時,聲請人可向法院聲請對其為輔助之宣告。法院為輔助宣告時,會同時選輔助人幫助受輔助宣告人處理事情,受輔助宣告人的某些特定行為,如消費借貸、訴訟等,要經過輔助的同意才生效。(3)金融註記家屬擔心失智症患者遭不法人士利誘前往金融機構開戶、申辦信用卡或信用貸款,可至財團法人聯合徵心中心下載「當事人辦理註記申請書」,以郵寄或臨櫃方式,向金融機構申請「不再申辦信用卡及貸款」等業務。完成金融註記後,一旦有人意圖想要冒名申請,金融機構可審核後予以拒絕,若金融機構疏忽未及注意仍予受理,即未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損失由金融機構自行承擔。(4)自益信託為了保障失智患者財產權益,家屬可以協助失智患者辦理自益信託,以失智患者為信託人及受益人,將財產交給信託業者或銀行信託部門代管,信託業者依契約約定,將資金投資在穩健的理財商品,例如定存、基金等,理財商品產生之孳息,再依照契約約定提供做為生活費、安養費、看護費等。延伸閱讀:高等檢察署 如何保護失智患者之財產?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
BA.1變異株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新冠病毒可以活得比我們想像的更久!美國CDC的《新興傳染病》雜誌刊載一項香港大學研究,研究顯示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多種物體表面上都能穩定存活一段時間,且穩定性都高於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特別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這顯示Omicron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作為傳播途徑。這項由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錢永康在內的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將BA.1變異株和SARS-CoV-2原始株在21°C至22°C實驗室環境中,滴在各種光滑或多孔洞的表面上,實驗結果發現,原始株在所有不銹鋼、聚丙烯(PP)塑膠片,以及3分之2的玻璃表面上無法存活超過4天,剩下最後一個玻璃表面樣本到第7天後也找不到任何具傳染性的原始株病毒。但是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實驗中的各種樣態的物體表面上,都比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更加穩定!能在上述材質的表面上存活超過7天,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上甚至第10天都還能檢測到活病毒。不僅如此,BA.1變異株在多孔表面(如紙巾、印刷用紙等材質)上的穩定性也高於原始株。研究發現,BA.1可以在紙巾上至少存活30分鐘,在印刷紙上15分鐘後仍可測出活性,原始株則沒有檢出活性。錢永康和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是在控制良好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可能和真實世界實際環境的病毒條件有所差異。儘管如此,研究結果還是能得出,Omicron的亞變種毒株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的途徑傳播,且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不同表面上,比原始株的 SARS-CoV-2 更穩定。而病毒在物體表面的穩定性,仍是防疫策略應該考慮的因素。病毒可存活的時間排行針對冠狀病毒的在物體上的「存活力」,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也做了研究,於2020年4月2日時發表在世界最權威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期刊上,研究發現COVID-19病毒可以在各種常見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以上,而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外科口罩」,新冠病毒能在口罩的外層上存活最久、能達到7天。病毒可存活的時間:1.紙張跟衛生紙:3小時2.銅(例如錢幣):4小時3.紙箱:24小時(1天)4.木材、木板:48小時(2天)5.衣服:48小時(2天6.塑膠(以PP為例):72小時(3天)7.玻璃:96小時(4天)8.紙鈔:96小時(4天)9.外科口罩外層:168小時(7天)上述這些材質都是生活中無法避免、平時中非常容易接觸到的材質,新冠病毒可以在上面存活這麼久,具有超級傳染力,絕不能掉以輕心。新冠病毒可以存活這麼久!專家教你怎麼防疫不過研究同時發現,環境溫度也會影響病毒的存活率,病毒在22℃環境下,能存活14日;但如果在37℃的環境,就只能存活2天,56℃的環境,只能存活30分鐘,70℃的環境則只能存活5分鐘,所以用熱水浸泡衣物半小時以上,是可以殺病毒的,天氣變熱也會讓病毒不容易保有活性。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建議,出外購物或取包裹回家後,做好5步驟,可預防病毒殘留:1. 放置:收到包裹後,將包裹放置在一張乾淨的紙張(如報紙)上。2. 消毒外包裝:用「含酒精的濕紙巾」擦拭包裹的外包裝,而後消毒自己的雙手。3. 拆封:拆封包裹並將包裹內物品放在「另一張乾淨的紙」上,並將包裹的外包裝及第一張紙丟棄在垃圾袋內。4. 消毒物件:以「含酒精的濕紙巾」消毒包裹內的物件。5. 消毒雙手:以洗手乳或肥皂再次消毒自己的雙手。透過消毒包裹的外包裝、物件以及自己的雙手,便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拆封包裹而染疫。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蔡曉陽也提醒,因為病毒可以停留在紙張表面3小時,建議在辦公室要減少使用紙張,在傳遞文件時,也建議要戴上口罩,在觸碰紙張後,也避免觸碰眼睛、鼻、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使用含酒精洗手液、保持雙手清潔衛生等防疫手段,仍然具有一定的防疫效果。
-
2022-04-30 新聞.科普好健康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疫情險峻,但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傳播,根本原因在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經由空氣傳染及環境傳播,才是疫情難以控制的主因。針對密閉空間的氣膠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控制疫情。空汙影響免疫功能 易感染環境傳播因素,包括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空汙影響、廁所及下水道系統及氣候因素等。目前學界發現新冠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病毒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新冠病毒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都呈正相關。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汙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並影響免疫功能,讓感染機率增加、使感染者病情更嚴重。上完廁所 蓋上馬桶蓋再沖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原木材質 取代不鏽鋼、塑膠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另外,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也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如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建議如下:1.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並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2.室內環境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懸浮微粒,減少生物性氣膠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所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室內抗病毒清潔法則。3.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建議使用含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4.種植可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室內盆栽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除了居家變得美觀又清香外,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善用空氣清淨機:使用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抗病毒的飲食習慣:多攝取含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還有唇形科香草植物,如薄荷、紫蘇、九層塔等。7.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日本學者皆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或旅遊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進而增加抗癌能力。義大利研究也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新冠死亡率低,可能是與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有關。跟著節氣 食補抗疫1.穀雨剛過,天氣變得又濕又熱,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也適合昆蟲,細菌及黴菌滋長。建議除攝取適當的肉類及蛋白質,瓜藤類及綠色蔬菜有助清涼解熱抗發炎。2.蔥薑蒜辣是華人常用主菜配料,建議將辣椒、大蔥、香菜、小黃瓜切絲,用白醋、香油、糖、鹽調味,做成「老虎菜」,有助抑菌及胃口大開。3.清涼湯品可考膚冬瓜茶、青草茶,以及綠豆蓮子、石花菜、白木耳湯,可自己搭配,注意不要太甜。4.疫精期間,預防及輕症患者可每天泡一杯薄荷或薄荷紫蘇茶。家裡也可以準備一些薄荷醇,清涼解熱抗發炎,又可提升血氧量及抗病毒。
-
2022-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無法完全對抗傳染病,阻斷密閉空間傳染才是關鍵!專家提7點建立抗病毒環境
面對西方國家新冠病毒第五波第六波,甚至第七波疫情,只能說疫情險峻,然而大傳播的最主要的原因仍然被忽略。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的大傳播,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在這次病毒是空氣傳播,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空氣傳染及環境的傳播,才是這次新冠病毒難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最近很多國家已經改變防制策略,嘗試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那麼我們就來思考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何防堵病毒。如果我們只想以傳統的疫苗來對抗傳染病,而忽略環境傳播,控制病毒的效果是十分有限。這次以色列、美國、英國、法國,應該是疫苗打得最早而且打得最完整的國家,但仍然繼續發生第五或六波的大傳播,而且現在新增的確診案例,有相當一大部分是突破性傳染。這個事實指出,密閉空間中的空氣傳染仍然是大傳播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已有許多國際上的研究,一再地證實氣膠的空氣傳染,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應針對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讓病毒不在密閉空間逗留或生存,才有辦法控制疫情。環境的傳播因素主要有哪些:1.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目前學界不僅發現COVID-19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SARS-CoV-2的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持續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多起出現在大眾運輸、公寓、商場、餐廳、合唱團等地的感染事件,元兇均直指為空氣傳播。研究顯示,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也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2. 空氣汙染: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COVID-19的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指標,都呈現正相關。病毒可能隨PM2.5粒子在高空進行長程傳播,在禽流感病毒已經得到證實。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過「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氣汙染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再者,空汙可能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讓未感染者COVID-19感染機率增加、讓罹患COVID-19者病情更嚴重。因此,防制空汙也有助於遏止COVID-19傳播,而空汙較嚴重區域則可考慮列為高度警戒疫情爆發和再爆發的地區。3. 廁所及下水道: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的同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因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的SARS大傳染,就已經證實與汙水共管的傳播方式有關。所以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4. 物體表面:現代社會中,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充斥過多人造物。研究顯示,COVID-19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5. 氣候因素:研究顯示,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從而減少疫情的傳播。然而,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到熱帶/亞熱帶氣候與中緯度國家夏季溫濕度的差異,不同研究也還有不一致的發現,可能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如何建構抗病毒環境了解了環境的傳播因素,我們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對抗病毒?如何建構一個抗病毒的環境?1. 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通風換氣是將有新鮮的空氣引入、汙濁的空氣排出的過程。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將空氣從乾淨之處引到不乾淨之處。打開房間兩側的門窗,可以讓空氣有進有出,但仍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此外,建議可藉由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去評估房間內通風排氣的狀況是否符合防疫標準。2. 室內環境必須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灰塵,讓病毒不在室內逗留:減少室內懸浮微粒(例如PM2.5等),減少生物性氣膠(含有病毒)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所謂的「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抗病毒室內清潔法則。3. 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因為塑膠及不鏽鋼的固體表面,病毒可以存活最久。建構室內環境成為防疫且抑制病毒細菌的建材,例如含有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例如柳杉、台灣杉及杉木、香杉,以及檜木、肖楠等樹種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而且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以從空氣防疫的思考,用天然木材的芬多精讓病毒細菌無法在室內環境生存。4. 種植可以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阻擋病毒在環境生存。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可以抑制病毒的植物;室內盆栽則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 善用空氣清淨機,尤其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可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 多攝取含有抗病毒成分的食物,包括含有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另外許多唇形科香草植物,包括薄荷、紫蘇等含有抗病毒成分的植物。7. 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森林再造森林,並鼓勵都市的森林再造。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而做短期森林旅遊,則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功能。日本學者發現3天2夜的森林旅遊,可以明顯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而且可以增加抗癌能力。森林環境可以改善空氣汙染,也提供富含各項植物芬多精協助淨化空氣品質,並且可以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2020年義大利南部的一項有趣研究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COVID-19死亡率低,可能是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今年同樣的研究團隊發現,義大利南部半島臨海的地中海沿岸COVID-19死亡率特別低,很可能的解釋主要是氣候溫和、沿海地區、地中海飲食、以及充滿常綠喬木,屬於可以釋放免疫調節及抗病毒化合物的不落葉地中海植物環境。對抗COVID-19病毒傳播上,實際上的應用是:1. 建議從事森林浴。2. 設計由鼻吸入含有植物芬多精物質。3. 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4. 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總之,減少室內密閉空間中的病毒傳播,建構一個抗病毒的室內環境,建構每個居家及個人獨立的水、汙水,及空氣交換系統,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建造一個防疫健康宅的基本設計,讓病毒在我們工作以及居住的環境當中,都不易和人們接觸。充分的環境防疫,建構防疫健康宅及社區及大樓,人類才有辦法與病毒和平共存。 飲食也必須要注意,多攝食抗病毒食物,健康的運動習慣,生活起居正常,提升免疫力。從生物個體的內在以及外在環境,都能夠做到防疫以及促進健康,那麼加上疫苗注射,如此一來才有辦法與病毒共存。(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森林醫學組教授)
-
2022-04-08 養生.人生智慧
鞋子穿30年、用10年前Nokia…他一年只花28萬,「減法生活」在51歲存到2千萬提早退休
儲備足夠的退休金是不少人的煩惱,但在不投資的情況下,一個平凡上班族如何在51歲之前,輕鬆還完近千萬公寓房貸、並累積2千萬存款提早退休? 日本一位上班族坂口一真靠著「減法生活」存下1億日圓(約2381萬台幣),並在過程中把位在神奈川的4千萬(約952萬台幣)公寓房貸還完,51歲提早退休。坂口一真並在2016年出書《存到1億元,所以我辭職了》,分享77個存錢技與快樂存錢的理念。 他接受綜藝節目採訪時表示,自己的理財之道全靠簡單的「減法生活」,不刻意「省錢」,而是單純執行「能用就繼續用」的佛系哲學。包括衣服、鞋子一穿就是20~30年,手機也是10年前的按鍵式Nokia;勉強稱得上的省錢訣竅,就是限定自己每個月生活費不能超過10萬日圓(約2.38萬台幣)。 坂口一真高中畢業後就進入一家技術公司上班,從工讀生爬到主任職位,但年薪僅約450萬日圓(約107萬台幣),相較日本男性平均年薪為540萬日圓(約128萬台幣),他的收入只能稱得上一般。 減少不必要支出,東西能用就繼續用 既然收入不算多,也沒進行任何投資,他又是如何存到1億日圓,並償還4千萬房貸? 坂口一真分享,他只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能用的東西就繼續用,譬如一件衣服穿20年、一雙鞋子穿30年,「只是因為喜歡,就繼續穿著。」 手機則是用了10年的Nokia,可以簡單上網就滿足現在生活,就連每次理髮也是選擇平價理髮店,一次只要1千日圓,也不是為了省錢,而是不想被高檔美髮店推銷騷擾,不認為是虧待自己。 遠離職場壓力,存款達標就退休 至於其他生活必需品,也是秉持「不浪費」原則,譬如冰箱常空空如也,只有必要時才選購,他唯一的「省錢方法」,也只有規定每月生活費不超過10萬日圓。 以全年生活費僅120萬日圓(約28.57萬台幣)估算,他退休前每年可存下330萬日圓(約78.5萬台幣),加上退休金與定存,30多年職涯存到上億日圓綽綽有餘。 坂口一真說,自己雖擔任主任級職位,但手下員工沒幾個,工作能力也不算出色,不想再為了不安的未來奮鬥,於是存到1億日圓之後,便在51歲提早退休。 不過他秉持佛系生活,太太似乎並不買單,在他56歲時決定離婚,加上兩人沒有生小孩,不用負擔相關花費,所以能提早退休。但他對獨居生活不以為意,反而認為:「一個人再自由不過了。」過著自在旅行、當志工的愜意生活。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3-20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肺癌治療 雙標靶接續活得久還要活得更好
「我還可以活多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說,這是大部分癌友在確診後第一個、也是最想問的問題。台灣好發肺腺癌以女性居多,但存活期高於男性。一般認為,抽菸為肺癌的危險因子,不過,台灣好發肺腺癌者,卻以女性居多,分析可能與家族史、烹飪或區域性空汙問題PM2.5有關。然而根據2022年澳洲最新的真實世界統計,女性確診肺癌後,存活期比男性多1.6倍,女性存活率也高出八成以上。夏德椿醫師表示,關鍵原因除了性別基因的修復率之外,在治療選擇與預後的生活習慣,是決定存活期的關鍵。延伸閱讀👉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夏德椿表示,台灣肺癌患者60%有EGFR基因突變,因此,標靶藥物的治療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患者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若產生抗藥性,有機會以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以T790M基因突變為標的,使用第三代標靶治療,根據亞洲國際大型研究顯示,接受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的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超過五年。延長標靶治療時間、延後化療,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活得久,也要活得好。夏德椿表示,台灣的肺腺癌患者,有60%屬於EGFR基因突變,因此,第一線用藥可以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大多已有健保給付,讓病患在有效抗癌過程不但較少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能享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完整影音👉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前景與趨勢夏德椿說明,目前針對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一線用藥通常以第二代標靶治療居多,當出現抗藥性,病患不須灰心,多數病患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可使用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尤其Del19病患七成以上有機會接續使用。根據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發現,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患者整體存活期可超過五年。近期日本、韓國等地區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臨床好處。反觀目前第三代標靶藥物抗藥後,主要是以化學治療為主。而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延長標靶治療時間,延後化療,提升晚期肺癌的存活率,有機會讓患者擁有更優質的生活品質。對付抗藥性,最好採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為何需要採取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夏德椿進一步解釋,因為每種藥物都可能產生抗藥性。夏德椿將癌細胞比喻為黑社會,如果黑社會開賭場,卻每天受到警察臨檢,就像患者服用標靶藥物抑制癌細胞,臨檢讓賭場開不下去,於是它就必須另找出路改為網路賭場,就像是病患治療後產生了抗藥性,其中又以進一步產生T790M基因突變為主要的抗藥方式,因此,在第一、二代標靶產生抗藥性後,有機會能夠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病友故事👉醫病讓肺癌治療 活更久更好 夏德椿分享六年前收治的一名60多歲男性,因咳嗽及背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左上肺葉腫瘤,切片診斷為EGFR陽性(上皮生長因子基因突變),且有骨轉移。當時與患者討論後,接受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左上肺葉腫瘤明顯縮小,兩年後患者出現骨頭疼痛劇烈,骨轉移處惡化,並確認產生T790M基因突變,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病情控制良好,存活期已超過六年。醫病充分溝通,量身打造治療方案,並積極治療。近年來,肺癌治療強調個人化精準醫療,夏德椿說,醫病共決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治療目標。通常患者確診後,除了關心能活多久,也會考量治療的經濟負擔、藥物的效果、副作用、治療後能否兼顧正常工作等問題,在種種考量下,醫病應充分溝通,確立治療目標,量身打造治療方案並積極治療。例如病患若有機會使用標靶治療,就能在家裡服用藥物,降低對生活及工作的影響,如果符合健保給付條件,能讓生活上有更多經濟資源,讓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病友故事👉肺癌病友找到希望 肺長壽病團幸福接力最畏:肺癌死亡風險是所有癌症的第一名,確診時容易感到無助。無畏:使用新的檢測方式和精準治療策略,肺癌變成慢性病,而長期存活並非不能實現。
-
2022-03-19 養生.人生智慧
低利年代存過多現金風險大!打敗長壽風險,女性更要提早理財
內政部統計,109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雙創歷年新高,專家表示,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其中女性又比男性面臨更高的長壽風險,但無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都面臨老後生活照顧的問題。當女性思考布局退休準備,在通膨升溫的年代,如何投資抗通膨,或該持有多少現金部位,都會影響經濟自主能力。低利年代 存過多現金風險大施羅德投信先前公布對國人的退休調查發現,81.4%退休準備者首選「銀行儲蓄或定存」作為退休理財工具,第二則是「保險保單」,占67.9%;儘管認為「現金為王」,但對未來5年的預期年均報酬率,有6成預期超過8%。聯博投信的調查也發現,儲蓄險、活存與定存是民眾仰賴的退休理財工具,但被問到「退休準備期望投資報酬率」,占比最高的投報率是4%~6%,高達34.1%。在低利率、高通膨的年代,施羅德投信總經理謝誠晃表示,利率低、放過多現金在銀行是個風險。根據試算,民眾每增加10%現金、減少10%風險性資產投資,年化收益率就會減少0.42%~0.51%。聯博則認為,過於保守的持有現金,或高風險投資都未必是最適投資策略,重點還是要依照個人風險屬性與人生階段,採取不同的理財規畫。流動現金 勿超過12個月水位保德信投信市場策略團隊主管葉家榮則說,現金不適合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環,現金屬於流動性資產,比率不能太高,建議保持6至12個月的水位即可,假設每個月要花2萬元,就是不要超過24萬元,因為現金使用方便卻容易花掉,更不用說容易被通膨吃掉。此外,很多民眾會把保險當成投資,但因為保險的合約和架構,造成流動性很低,不適合作為投資理財的工具,而是功能性需求,例如投保醫療或防癌險;而且如果把投資和保險綁在同一張保單平台,投資多一點、保障就少一點,犧牲了保障的功能。資產配置:家庭主婦不要短進短出,8成基金為主對於女性要如何超前部署老後的生活,葉家榮指出,如果是以主要照顧家事的家庭主婦,因為負責家計,在不考慮贈與或遺產的情況下,必須比男性多準備一點資產支應老後所需。他說,首先要和另一半討論,先透過檢視家庭收支狀況,不論是貸款、子女教育支出等,做好支出管理,接著再設定目標,最後才要考慮投資策略。一般而言,家庭主婦偏保守穩定,投資理財要更小心。葉家榮說,家庭主婦平時以家庭照顧為主,聽到市場雜訊機會多,也更容易被詐騙,建議資產配置中8成以基金為主、2成由自己操作;此外,切記不要短進短出,以長期投資為主。集保中心統計,前年台股上漲逾20%,但多數投資人周轉率高達91%,顯示當年年初投資,年底高達9成不在市場,代表真正賺到的人不多,大多是中途下車,而追高殺低累計的交易成本驚人,經常進出反而不好,尤其長期投資更應減少交易頻率。此外,葉家榮建議一定要有獨立帳戶管理退休資產,透過穩健的方式投資,如果是基金投資,建議以台股平衡式基金、多重資產基金和醫療產業基金各三分之一,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20年下來,報酬率有182%。資產配置:職業婦女至少存1/3薪水,首選股票基金如果是職業婦女,葉家榮說,建議婚前要準備6~12個月的緊急預備金,此外,每個月的薪水要能存一半或三分之一;當進入家庭後,因為還有收入,因此相對於家庭主婦可以積極一點,建議可以股票基金為主,追求長期成長爆發力,再搭配醫療基金、全球股票型基金,同樣是20年,報酬率為226%。至於為何要選擇台股或全球股為核心資產,彭博資訊統計,從2000年1月1日到今年1月中旬,全球股市漲幅278%,年化報酬率6.2%;同時間台股漲幅352%、年化報酬率7.1%。假設60歲退休累積到1000萬元,以台股和全球股的報酬率換算為6.2萬、7.1萬元,加上勞退勞保約2萬元,應該可滿足退休生活和開銷。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3歲男打完AZ後1個月 心肌梗塞才出院又再腦中風
他們不是新冠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直接受害人,卻因為家人在打了疫苗之後生重病或死亡,疑慮難解、傷痛難平,有的成了網路鍵盤手,有的加入疫苗受害自救群組,搜尋關注全世界的疫苗相關資料和受害人彼此取暖、打氣,成了他們的生活的日常,「我想知道到底在我先生(弟弟、媽媽...)身上發生了什麼事!」43歲男打完AZ後一個月 心肌梗塞又腦中風從事餐飲業的43歲范先生,去年八月底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現在雖然出院,但腦部受傷失語、情緒行為難以控制,「就像幼稚園小孩」,他妻子謝小姐說,有次他在外尿急,竟當眾想解褲直接尿進空咖咖杯,她懷疑先生的病與疫苗接種有關。去年7月16日晚范先生到診所打AZ疫苗,返家後忽冷忽熱、心跳加速、輕微發燒及喘。她說,她自己還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先生一向健康,「他很鐵齒,覺得是打完疫苗的反應」,僅吃普拿疼緩解。但後續喘得越來越頻繁,拖了快一個月,她覺得不能再這樣,8月19日晚要先生掛亞東心臟科,醫生很驚訝地跟她說,「一般人早死了,怎麼他還能撐著?」范先生被診斷出血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律功能只剩16%,直接住院。她詢問醫生是否是疫苗造成的,醫生說因為人也還沒死,也不可能做切片檢驗。住了快一周,8月25日才出院,30日無預警在家中暈倒送醫,醫生說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住加護病房,9月3日從加護病房轉入一般病房。「十個有六、七個是,」謝小姐說,她在陪先生住院復健(板英醫院)期間,發現周遭不少中風病友是在疫苗注射後沒多久就發生,有位還只卅多歲。「打疫苗死亡的、重傷的,就說是有慢性病」,她先生過去沒有因慢性疾病的問題,但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等了幾個月,今年1月收到的卻是一張不予救濟的紙,指他因高血壓慢性病導致中風,她不解「好好家庭一夜之間變這樣...對我們家屬情何以堪,只能自認倒楣嗎?」63歲疫苗打完不適 診斷胃癌只能怪自己「我不是反政府陰謀論者、我不是反疫苗激進分子、我沒有想製造危言聳聽跟無謂恐懼的氣氛」,家庭主婦林彥君在媽媽過世後5天,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描述了她母親最後三個月的病情。她透過臉書發聲,貼了一篇又一篇對新冠疫苗接種的疑慮,她說,「我不希望(媽媽)只是一個(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的數字而已」,雖然她預料最後也只會得到與疫苗無關的理由不予救濟的結果,「他們也給不出更好的答案」,但不希望自己就安靜鄉愿下去。林彥君說,媽媽去年7月21日打第一劑AZ,2天後發燒一整天,9月底開始感到不舒服,讓她開始去診所四處求醫,10月12日傍晚,媽媽傳訊在家庭群組說疼痛難耐要去急診,初步判斷胃出血嚴重,原本在一般病房,10月15日突入加護病房、收到病危通知、簽立了放棄急救書,同一天被院告知我們媽媽肝臟內滿滿一到二公分的小腫瘤,並有轉移到骨髓。10月23日林彥君的媽媽63歲生日當天收到診斷證明,病症主因是胃癌末期併肝骨轉移。第二天一早她媽媽開始痰吐不出來,狀況持續走下坡,當時意識清楚還主動要抽痰,下午3點前人就走了。在新冠疫苗大量施打時傳出不少猝死案例,林彥君就勸家人緩打,沒想到不幸在自家裡發生,她雖認為疫苗可能是壓垮媽媽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卻不敢跟媽媽提,怕媽媽自責不聽勸做了錯誤的決定,一想到這裡她就心痛淚如泉湧。她說,媽媽在未入院前不知罹癌,就跟一般人一樣,偶爾有點感冒、偶爾因吃太多甜食胃酸、偶爾姿勢不良腰痠背痛。她相信癌細胞不會一夜生成,但不信疫苗接種不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當那一針打下去有很多機轉的可能」,媽媽癌症病情急轉直下就是最好例子。政府一再催促慢性病患或高齡民眾去打新冠疫苗,忽略了疫苗跟病毒一樣,極有可能造成高風險死亡,「事前冠冕堂皇說要人民配合疫苗政策,事後為國犧牲卻當作沒事,那憑什麼要人家去打?」經絡理療師接種高端後 急性白血症病逝47歲的陳正能是經絡理療師,去年在打了高端疫苗後兩個月就因急性白血症離世,他哥哥陳奕達說,弟媳在那數月前已失去了父親,後來又遭逢喪夫,倍受打擊,他自己也傷心到差點無心工作,全家無法放下這種遽失親人的傷痛。他說,弟弟很孝順,人生像陀螺拚命地轉,奮鬥多年擁有自己租的小店面,去年疫情期間,為了拚經濟繼續做生意,但又擔心家中還有小四、小三兩個兒子,不想因工作染疫影響小孩的安全,本來跟太太勾打莫德納疫苗,但因急著要打,又聽說高端疫苗比較安全,因此去年8月26日接種高端。但陳正能打完高端後,胃潰瘍全身無力,9月18日左右開始喉嚨痛、肚子痛。中間還看中醫、西醫,連他自己都懷疑與打疫苗有關,還跟客人在群組裡提到這事。10月5日他發燒到攝氏37.5,很不舒服,送急診。檢查出來,血紅素過低,白血球過多。隔天轉到台大醫院,醫師判斷是血癌、急性白血症,10月7日上午7點多人就走了。家屬申請不良反應救濟,仍等待審議中。需足夠時間調查或數據分析 才能判定是接種所致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官網所列「COVID-19疫苗Q&A」資訊,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例如注射疫苗後,不論接種後多久發生顏面神經麻痺,都可能被歸為時序相關,但是在疾病致病機轉觀點看,必須接種後某段時間發生(具病理可解釋性)且接種者發生機率高於非接種者高(經統計檢定),才能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上,懷疑或不排除這樣的不良事件可能與因疫苗產品而引起(具因果相關性)。多數疫苗接種後發生的偶合不良事件(具時序相關,但未釐清因果相關性),需要足夠時間經調查或數據分析,才能依據實證來判定是否可能為接種疫苗所致。
-
2022-01-1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適當規畫保單 預防重病開支
聯合報推出「2021退休力大調查」,共有二十個題目,上網逐項測驗,結果是王者獅子,分數為84分,比整體平均57分高,頗感欣慰。自小保送士校,在部隊學會許多技能,個性獨立,三餐自理,家事不假他人。力行終身學習,軍旅退役後,年過不惑重拾書本,從專科到研究所畢業,已是知天命之年。十幾年來寫作不輟,讓自己多動腦,跟得上時代;選修社區大學課程,學才藝技能,融入社會脈動,才不會和人群疏離。懷抱回饋奉獻之心,到急診室擔任志工,幫助弱勢團體和原民,也至安養院和育幼院慰勞表演,行善助人。對生死看得豁達,已簽下器官、大體捐贈和放棄急救同意書。雖然退休金微薄,但南部偏鄉消費較低,透天厝無房貸,衣食不匱乏,抱持「少欲知足」的觀念,生活節儉樸實,不奢華浮誇,大致上沒問題。我自覺準備足夠,從經濟、儲蓄、保險、學習、健康、教育各方面,大體上都在標準以上,但仍有略嫌欠缺之處,主要是財務準備最不足,由於個性較保守,對於高風險投資,不想費神傷腦筋,理財多採定存和保險,這點必須改變。未來可能有「長期臥床乏人照顧」問題,必須重新審視保單,有適當的規畫,以免生重病須請人照護,無法負擔龐大的開支,如此才能享有優質的退休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7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財務規畫較差 兒子為我理財
年紀坐五望六的我,距離退休最大年限,還有八年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歲月裡,做好退休後的準備,是我現今要面對的課題。聯合報推出「2021退休力大調查」,以六種動物來代表大家的退休準備樣態,我實際上網填答問題,得到的分數70分,代表的動物是「王者獅子」,解讀為「精神抖擻的獅子是動物之王,也是力量的化身,你的退休五力超群,是退休準備族中的王者,請繼續保持,不可懈怠,才能實踐自己理想中的退休生活。」這樣的結果,剛好是我所期待的,雖然五項核心能力「健康、財務、活躍好學、社會連結、自在獨立」,我較欠缺的是財務規畫,不過由於小兒對於這部分較為擅長,所以他已開始著手為我理財規畫,存股計畫未來,不再把錢存定存,還由他們來買房置產,未來可有房租收入,加上我月領的勞退,足夠應付我退休後的老年生活無虞。現在我每天維持30分鐘的肌力訓練,作息正常,飲食有節,有時間就和朋友一起去爬山或旅行,凝聚友誼與情感,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提升自己對各類事項觀看的高度,在孩子皆成長,體力還行,頭腦還靈光,家庭無後顧之憂後,我更想要挑戰研究所的課程。希望我身體健康,一切安好,朝有品質的退休目標前進。●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2 養生.人生智慧
為什麼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專家:50歲後該準備3件事
編按:退休後多出大把時間,卻不知道該做什麼?日本職場專家提醒,愈是在工作表現上亮眼的人、愈可能完全沒有個人興趣,導致退休後生活頓失重心。建議在50歲之後,就要開始適度培養工作以外的生活或社交圈,提前為退休做調適準備,更能減少「退休症候群」!你的周遭是否有這樣的人?在退休之後,生活突然變得一片空白,整個人看起來也突然變得衰老,也有人認為「每天沒事做、比上班還痛苦」。日本職場專家大塚壽認為,50歲到60歲是為了往後脫離職場的重要前置期,愈是在工作上有成就的人、愈需要調適自己。退休沒事做比上班還痛苦!職場成就愈高者愈要注意不少退休後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觸:「退休之後,才明白原來『擁有一個具備歸屬感的地方』其實很重要。」;更有人發覺「沒事可做的生活好痛苦」。工作雖然辛苦,但就某個層面來說,也提供了歸屬感與。而有這種困擾的人,又以男性為絕大多數。原因在於,女性除了工作之外,大多有朋友、興趣或是區域性社團等活動,即使離開職場,也較不會有缺乏歸屬感的問題。也因此,愈是在工作上有著傑出表現的人,愈可能將全副心神都投注在職場上,導致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相反地,工作上表現平平的人,卻可能早早將時間規劃分散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擁有了第二、甚至第三個生活圈。因此,「擁有在工作以外可歸屬的生活圈或社群」,就是在50歲後為預備退休該做的第一件事。工作之外 應至少有2~3個社交生活圈而所謂「工作以外的生活圈」,到底包含哪些呢?以下是在工作職場外,可能拓展的主要社交圈類型:1. 地區性社團(里民活動、同大樓的住戶團體或是地方辦理的學習課程)2. 志工團體3. 運動類同好(參加同一個運動教室、運動中心或俱樂部)4. 興趣類同好(舞蹈、音樂、藝術等等)5. 技藝、學習類的同學6. 學生時代的朋友7. 職場上認識的前同事或朋友大塚壽建議,在工作以外,最好能培養至少2~3個不同類型的社交或興趣圈,而在這些不同的社群中,你的「人設」也會因此不同。「例如原本在職場上可能是嚴格上司的人,在新的領域裡,卻可能是一個需要請教他人的新手、或是可以輕鬆說笑話讓周圍氣氛愉快的人,這些都有助於拓展自己生活的廣度與經驗,個性也會變得比較有彈性。在心理學上來說,會比較有益於身心健康。」如果你發現自己目前連一個工作之外的生活圈都沒有的話,不妨就從現在開始留心經營。合則來不合則去 興趣和人際關係都不要勉強在拓展自己生活圈的同時,還有一件要特別留意的事:無論參與或是離開,都抱著輕鬆的心情。只要是人際關係,就一定存在「合得來」或是「合不來」的可能性。如果覺得不適合自己,或是參與時經常不愉快、感到壓力的話也不須勉強,慢慢淡出即可。無法讓自己覺得快樂或有收穫的興趣,大多都不會長久,更無須忍耐不愉快的人際關係。有人喜歡擁有緊密連結和向心力的社團,也有人喜歡偶爾分享交流即可、恬淡如水的社交關係,這無關哪種形式比較好,單純是看自己的個性與喜好。重點是身處當中,是否能感覺愉悅、有收穫。此外,有些人也會將工作時候的習慣帶到社團裡,過於積極地經營(特別是運動類等具有競賽性質者),但其實大部分的人在工作之外都只是想要有一個可以享受的樂趣,如果太過勉強自己和其他人,反而會有反效果。切記保持「輕鬆愉快不勉強」的原則。最後再幫大家整理,為了讓退休後也能保持活力,50歲起該做的3件事:1. 要擁有在工作以外作為歸屬的生活圈或社群2. 培養至少2~3個不同類型的社交或興趣,拓展不同角色3. 以輕鬆的心情參與社交圈,離開時也不需尷尬希望大家都能擁有豐富精采的人生下半場!資料來源/Yahoo! JAPAN原文:為何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50歲後該準備的3件事
-
2021-12-22 養生.家庭婚姻
談離婚後孩子的身心安頓? 當婚姻觸礁時,千萬不可做/一定要做的6件事!
離婚,極少數人能以和平落幕,大多情況是夫妻罵髒話、親友烙狠話、周圍的人看笑話。當所有大人都急於爭錢、權和名聲;旁人樂於評論誰付出多誰掉渣多時,又有誰來替孩子想想?大人可曾想過,孩子是如何解讀離婚這件事?該如何陪伴孩子走過爸媽的離婚風暴?當婚姻觸礁時,有幾件「千萬不可做」及「一定要做」的事情跟大人們分享:1.千萬不可在孩子面前罵另一半離婚對孩子來說就像失去半個世界,這其中的恐懼不安還需要大人陪伴消化,此時若在孩子面前毫不保留的斥罵批評甚至羞辱另一半,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並把這些無法理解的情緒歸咎於「都是我不乖不好」,這些我不乖我不好的印記會跟著孩子一輩子,甚至影響孩子的人格、自信與人際關係,就把情緒那一面留在姊妹淘或是好兄弟面前宣洩吧。2.千萬不可要孩子選邊站對孩子來說爸媽都是必要的存在,即便在婚姻中無敵失敗也不見得會減少對孩子的愛,但很多大人會陷在另一半對自己的傷害無法跳出,還要求孩子不能背叛來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樣的情緒勒索對孩子來說極為慘忍,也會讓孩子建立「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的自我觀感。3.千萬不可剝奪孩子對另一半的思念不管爸媽做任何事,在孩子心裡都是最愛的天與地。經歷婚變對大人小孩都不好過,可是大人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但孩子有何方法能幫助自己?大概只剩下無限的思念,請別把孩子最後的浮木奪走。4.一定要試著和孩子解釋大人老以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其實孩子早在大人發現之前就已感受到「不對勁」的氛圍。請爸爸媽媽直接對孩子說明隨即而來的變化,試著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勿夾雜自己的情緒和主觀想法,站在孩子的立場告訴他會發生什麼事、可以怎麼做,比如:我們可能要搬家到某個城市、之後可能每週日會見到爸爸。假使爸媽處於離婚風暴分身乏術,其他與孩子親近的大人(爺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保母老師等)也要試著這麼做,請別低估孩子的復原力。5.一定要保證對孩子的愛不變爸媽和家人的愛是建立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關鍵,無論幾歲都適用!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孩子幾歲或扶養權判給誰,務必要讓孩子知道大人對他的愛都不會變,穩定孩子的內心才有機會走出這段風暴。6.一定要允許孩子有情緒,陪孩子度過就算前面說的都說了也都做了,孩子還是可能會有情緒反應,請大人們別忘了,孩子也是人、自然也有情緒。相較於大人,孩子是無助也無能的,他們無法獨立處理不停湧出的緊張/憤怒/恐懼/不安/焦慮…等情緒。此時身旁若有個穩定存在的大人能支撐著孩子,包容理解孩子的情緒、成為孩子的依靠,孩子就能慢慢恢復平靜成為身心健全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媽之於孩子就像天與地的存在,唯有牢靠並穩定存在的天與地才能支撐孩子的身心發展。雖然大人的複雜世界不是孩子所能理解,更沒人能保證婚姻永不變質,可就讓這些事情留給大人處理,別再對孩子造成更深層永久的傷害。作者介紹作者:徐瑜亭 著有:從心學教養職能治療師/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粉絲頁: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
2021-11-22 養生.人生智慧
用300萬本金,5年滾出千萬資產!大學教師江季芸教你存「免費股票」
編按:離開職場後,要如何達到財富自由?大學教師江季芸,有感於少子化對教育界的衝擊,她為自己擬定了一套「退出校園10年計畫」,希望能達到年領百萬股利的目標。她採用「波段存股法」,選擇體質良好且景氣循環有一定週期的企業,賺取波段價差,也領取殖利率5~7%的股利。雙管齊下,自己的退休金自己賺。40歲開始存退休金,來得及!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江季芸,6年前有感於少子化對教育界的衝擊,決定「超前部署」理財計劃,讓自己離開校園後也有安穩的財務保障。存股5年,原本300萬的本金已滾出千萬資產。「雖然我很愛教書,但我相信繼續待在學校,以後會更辛苦。」江季芸回憶。43歲以前,她的理財方式偏向保守,以基金和定存為主。但定存利率愈來愈低,基金贖回扣掉手續費、管理費,獲利所剩無幾。此時的她已經打定主意,要在10年內離開校園。想賺取更多被動收入,必須改變投資型態。於是,她以年領百萬股利為目標,積極投入股市。進可攻、退可守的波段存股法 以獲利3成為目標,存「免費股票」2015年,中國股災引發全球股市下跌,江季芸以300萬的本金進場。初期投資標的,她選擇了穩健的金融股中信金(2891)。當年9月,中信金的股價從18元往下跌,她一路買進,最終以均價16元買入185張。隔年,中信金每股配息0.81元、配股0.8元,讓她領到近15萬的股利和14.8張股票。股利入帳後,她又買入200股零股,累積200張中信金股票。她原本預計,若中信金日後的股利政策不變,只要持續將股利再投資,就能順利在10年內達到年領百萬股利的目標。然而,2017年,中信金不再配發股票股利,只配發每股1元的現金股利。如此一來,若想年領百萬股利,需要1,500~2,000萬本金,買進1000張中信金的股票才能達成。如意算盤被打亂,她決定轉換投資方式。身為大學教授的她,拿出研究精神,觀察不同企業的股價走勢。她發現,有些體質優良的企業,股價每隔2~3年便會經歷一次景氣循環週期。找到相對低點買進,耐心等待相對高點賣出,約可獲利2~3成。待股價漲到預期的獲利目標時,她會賣掉相當於本金的股票張數,留下的便是「零成本」的免費股票,每年配發股利。回收的本金,則可投資其他標的。她將這套投資方式稱之為「波段存股法」,進可賺價差、退可領股利,財富累積更快。好公司怎麼挑?4個指標,挑出能生蛋的金雞母江季芸比喻,這套存股方法,就像是農場主人到養雞場買雛雞。過了2、3年後,將成雞載到市場賣出,收回成本。主人可等待市場上的好時機,買入其他家禽,而農場上剩餘的雞也可繼續生蛋、賣錢。不過,一開始要如何找到優質養雞場,確保雛雞真的能健康長大呢?江季芸提出4個選股標準:體質良好、有發展前景、正派經營、獲利穩健。例如,她曾在大賣場看見自動結帳機,出於好奇心,認識了自動化設備大廠盟立(2464)這家企業。近一步查詢資料,發現國內許多知名企業如台積電、義美食品、愛之味等,都是盟立的客戶。她認為,自動化結帳將是未來的商業發展趨勢,值得持續關注。再者,盟立的董監事持股約維持在13.5%、申報轉讓也以贈與、信託為主,並未發生異常轉讓的現象。「這代表,董監事對自己的公司很有信心,符合『正派經營』的原則。」江季芸指出。至於,「獲利穩健」,她會觀察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每股盈餘(EPS)、毛利率等指標。她認為,理想的投資標的是ROE近5年平均大於15%、EPS近5年平均大於2。她在2020年買入盟立時,其ROE大致都在12%以上、EPS多年來也有2元以上的水準。此外,盟立的毛利率10年來維持在15%以上,顯示公司有一定的附加價值創造能力。她提醒,存股族若以創造被動收入為目標,一定要找穩定發放股利的公司。以盟立為例,該公司連續23年發放股利,近年來每股配發現金股利約2元。以這兩年來每股約30~40元的價格而言,殖利率達5~7%,對她而言已是很不錯的標的。如何找進出場時機點?「黑天鵝」事件發生是買入好時機選出好公司後,何時該買入?江季芸採用技術分析的方法,打開股票App,選擇週線或月線。當K線由下往上穿越D線時,代表價格接近歷史相對低點。反之,當K線由上往下穿越D線時,則代表股價接近相對高點。知道股價的高、低點大概落在哪,就能設定進出場的時機。「例如,前一個週期的低點是52元,我可能會設50元是我的進場點。」她舉例。如果買入股票後,等了幾年仍未達到2~3成的獲利目標,怎麼辦?江季芸指出,股價一定會有波動。但若該公司年年穩定發放股利,一樣可以安心「套牢」,等待獲利出場時機。她曾在2018年以每張80元的價格,買入5張創見(2451)的股票。接下來的一年間,股價始終徘徊在60幾元上下。但她沒有出場,因為這5張股票,讓她在第一年領到3萬元股利,殖利率約7.5%。隔年,創見每股配發5元現金股利,殖利率也有6.25%。儘管股利殖利率不錯,江季芸也觀察到,創見的營收的確逐年衰退。她耐心等待出場時機,2020年創見的競爭對手倉庫失火,發生轉單效應,股價終於上漲。她在接近82元時出場,收回本金。她強調,選股時一定要觀察企業的基本面。只要公司體質強健,就不必擔心短期的股價下跌。甚至當股市發生黑天鵝事件、好公司的股價下跌時,才是進場的時機。「巴菲特說,每個泡沫都有一支針在等著他。股市何時崩盤是無法預期的,但如果你這時停損,就撿不到便宜股票了。」如今帳面上已有千萬資產的她,一年可領到約60多萬股利,距離百萬目標還有最後一哩路。她仍持續在學校工作,但心中對於未來有更踏實的藍圖。在教職本業以外,她也喜歡畫畫、縫紉,期望日後能進一步發展這些興趣。有安全可靠的財源,才能放心追求夢想!原文:金氏世界紀錄最高齡上班族!91歲日本OL:工作讓我有被需要的快樂,又何必退休?
-
2021-10-17 養生.人生智慧
想當無憂包租公, 以房養老?這些優缺點跟3大條件不可不知
台灣的住宅自有率超過8成,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人心,很多人行有餘力會想置產,等年老退休之際,若能善用房子養老,就有現成的現金收益。但依目前的市況來看,想愉快地享受退休生活,當包租公來養老實際嗎?有什麼風險需要注意?選什麼樣的標的、類型、區位等最合適?低利率時期 抗跌保值根據永慶房產集團最新房產趨勢調查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有興趣投資收益型不動產,當包租公或包租婆,主要著眼於不動產價格具有僵固性,即使在金融風暴時期,價格震盪幅度也不如股市,相對抗跌,不僅保值、甚至可能還有增值空間,因此受到消費者青睞。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說,超低利率環境及定存利率破底,也讓許多準退休族發現,放在銀行的存款會愈放愈薄,不如投資收益型不動產、以房養老比較實際。不過,投資置產也有風險要留意。以投資置產而言,必須考量租金、總價及裝潢,並學會計算投報率的能力,才能避免「賺了租金,賠了本金」。另也要有控管與承擔風險的準備,如房價走跌、租客良莠不齊,或是招租空窗期拉長,收入來源不穩定等。買房當房東 3好3壞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說,她認為包租公的優點有:1.穩定現金流:找到好租客就等於請租客幫忙繳房貸,在有現金流的狀況下,同時可以擁有資產運用。2.貸款成本低:房貸利率低、償還時間長,資金成本低。3.可能增值獲利:如果買對區域,也會賺到房價漲幅。缺點則是:1.管理不易:房客素質將成為投資過程中的主要關鍵,自己無法掌握,且還有裝潢折價等隱形成本需要考慮。2.繼承問題複雜:如果發生所有權人往生,繼承問題將相當複雜。3.稅費問題:房地合一稅費成本高,短期轉手獲利會受影響。鄰近捷運站 租客青睞至於若想安穩地當包租公,該選什麼樣的標的、類型、區位?陳金萍說,若想要每月穩定收租,房子就要買在最好租的地方,房子的區位、樓層周遭環境、屋況與格局,都會影響未來出租的「賣相」。以區位而言,生活機能完備、大眾運輸系統完善的成熟生活圈,尤其是鄰近捷運站的物件,對於潛在租客最具吸引力;交通不便、生活機能尚未成熟的新興重劃區或郊區,只能吸引自己有交通工具的客群,最好避開。此外,也要留意房子周邊的環境,若是巷弄昏暗、髒亂,出入動線複雜,都會影響承租意願,尤其是女性租客,會擔心治安問題而不敢承租。如果鄰近區域有些嫌惡設施,像是宮廟、一樓小型加工廠等,可能會有燒金紙的煙味或是噪音產生,影響租客安寧,也需要避免這類物件。若以屋況來說,最好要有採光或對外窗。挑選黃金屋 3大條件徐佳馨認為,高齡化社會勢必讓房地產市場出現結構性改變,想要當包租公,挑選的產品最好兼顧「租金穩定、區域素質佳、周轉性好」3大條件。如果預算較低,可以選擇套房,或是中南部的兩房產品;如果預算較高,市區內、捷運附近的套房或店面、辦公室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她建議以商圈附近、捷運周邊為首選,或工業區、科學園區附近為主,未來可租可賣,進可攻退可守;至於許多喜歡當學生包租公的投資人,則要特別留意少子化的衝擊,避免過於郊區與後段班的學校,以免學校招生不足或倒閉時,投資血本無歸。值得注意的是,退休銀髮族必須考量隨著年齡增加,在體力上受限較多,如果發生租賃問題,像是房客破壞房子、拖欠房租等,得花許多心力管理。若想避免這種勞心勞力的局面,可以找合法有保障的代租代管業者,協助執行租賃事務,讓退休銀髮族可放心過著收租生活。以房養老 2件事不能忽略銀行業者大力推動的「以房養老」,是將自用房屋抵押給銀行後,銀行每月會支付一筆養老金給委託人,支付的期間通常依房屋狀況而定,並評估利息計算。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銀行常以「年近70歲的富奶奶承辦以房養老貸款,抵押近5000萬元的大安區房產,富奶奶可以在未來28年裡,每個月領10萬元,不只不必搬離生活機能好的大安區,也無須看子女臉色」,或「94歲老阿公拿出北市大安區的房子,申辦10年期的以房養老貸款,每月多了9萬元養老金,生活開心又有尊嚴」,這些淺顯易懂的案例,讓民眾了解,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更需要知道兩件事:其一,這些老人家不約而同都在北市精華區。換言之,好地段的房子才會有好的退休金,若是房子先天不良,不容易期待一個老後富裕的生活品質。其二,往後逐年升高的利息也可能產生相當壓力。畢竟以房養老相較於一般房貸利息高,若沒有其他生財管道,光靠以房養老,隨著利息壓力,在往後的日子將會愈來愈提心吊膽。載入中…
-
2021-08-17 養生.人生智慧
小心活愈久保費愈貴!財經專家:看懂投資型保單利弊,退休理財商品這樣買才划算
編按:不少民眾看中投資型保單結合保險和投資的特質,選擇以此作為退休理財的工具。然而,根據統計,這類保單也是爭議最多的理財商品之一。特別是中高齡者,更要小心壽險型保單的危險保費隨年齡攀升。萬一投資失利,保單不只沒能賺錢,還會成為保費的無底洞。投資型保單有哪些利弊?適合哪些族群?投資型保單既有保險的保障,又有投資的獲益,好划算?小心投資失利,不僅沒賺到錢,年年增加的保費卻要照繳以免保單失效,賠了夫人又折兵!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受惠於近期美、台股指數創新高、金融市場活絡,民眾投資意願增加等因素,光是在2021年1月,投資型保單的保費就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13.6%。可以說,這是在儲蓄險陸續停賣後,最熱門的收益型保險商品之一。然而,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指出,在過往的申訴案件中,爭議最常見的原因是業者未向消費者充分說明商品資訊,特別是投資型商品和衍生性商品。過去就曾有70、80歲的民眾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聽信理專招攬買下投資型保單,事後才因虧損而悔不當初。為了因應這類糾紛,金管會規定從2020年9月開始,65歲以上的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時必須錄音、錄影,以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如何避免投資型保單變成虧錢的無底洞?《50+》專訪本身擁有保險業務員證照的財經專家李雪雯,一次看懂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利弊為何,以及你該不該買。投資型保單分3種 小心壽險型保單活愈久繳愈多李雪雯指出,從保險的性質來看,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可以粗略分成3種: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變額年金險。投資連結的標的,則可能是股票、共同基金、債券、外幣等,非常多元。她觀察,很多人認為投資型保單是「保險加投資」,無法理解為何投資失利會影響保單淨值。其實,究其本質,投資型保單就是保險。它和傳統保單的差別在於,過往保戶繳交保費後是由壽險公司操作投資。保戶發生事故時,保險公司會以投資所得做為部分理賠金。而不管投資績效如何,保戶的保額都一樣。然而,投資型保單是保戶自行選擇投資標的。當投資失利時,保單的價值就會下降,保戶所能拿到的理賠也會減少。保戶必須自負投資盈虧的風險,保險公司不會保證獲利或理賠金額。她特別提醒,50歲以上的保戶購買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最好謹慎考慮。因為壽險的保費是根據「經驗生命表」計算。年紀愈大,繳交的「危險保費」費率愈高。例如,一位60歲男性投保100萬元保額的壽險,目前每萬元費率為127.422,每年須繳交1萬2,700元的保費。活得愈久,繳得愈多。重點是,這筆保費會從保單帳戶中扣取。假使當年度投資表現不佳,帳戶內所剩的金額不到1萬2,700元,保費就必須補繳近8千元的保費,才能維持這張保單100萬元的保額。如果不繼續繳錢,保單就會失效,即使身故也無法獲得原本希望的理賠金額。「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比較適合危險保費低、投資預算又不多的年輕人,而不是50歲以上的中年人。」李雪雯說。她看過不少70歲以上的保戶,因為危險保費陡升,幾乎年年都要補繳高額保費。她建議,如果真的繳不下手,不如忍痛解約,也好過硬撐。另一種變額年金型的投資型保單,基本上領回機制和傳統年金險相同。保費扣掉業務員的佣金、管銷成本等相關手續費用後,就是投資的本金。若投資有獲利,到了年金給付開始日之後,保戶即可分期領回年金。對中年人而言,不失為一種累積退休金的工具。只是保戶仍要考慮投資成本、風險、預期投資報酬率,評估哪種投資工具對自己最有利。投資型保單好在哪?這3種人適合買儘管投資型保單未必適合所有人,李雪雯指出,相較於其他投資型商品,它仍有幾項優點。首先,投資型保單的標的選擇分為2種。一是「類全委」保單,由專家代操、選擇投資標的,每年會扣掉一筆代操費用,通常是帳戶價值的1.7%左右。另一種則是由保戶自行選擇標的。以投資基金為例,投資型保單的優勢在於轉換標的的成本較低,一年可以免費轉換4~6次。不像一般共同基金申購、贖回都要付手續費,頻繁交易的話會吃掉不少獲利。再者,對於預算較低的投資人而言,投資型保單是進入門檻較低的選擇。例如,定期定額買國內共同基金,每月投入金額至少要3千元、海外基金則是最少5千元。若是透過投資型保單,則可以用每月2千元的保費投資至少10支基金。此外,從節稅的觀點來看,每年申報綜所稅時,保費享有2萬4千元的扣除額、投資型保單的資本利得也不用課證所稅。此外,除非是重病期間或生前最後2年投保等國稅局認定有刻意隱匿或虛報疑慮的情況,一般而言,保險理賠金通常不會列入個人遺產中課稅。最重要的是,回歸保險本質,壽險的死亡給付是其他投資工具所欠缺的。投保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的保戶,身故或全殘時可領取理賠。不過需注意,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又分甲型和乙型2種,甲型的理賠金額是「保額和保單價值金,取其高者」,乙型則是「保額加上保單價值金」,投保時就要事先留意。什麼樣的人適合買投資型保單?李雪雯認為,以下3種情況可以考慮:1. 只有一筆錢,但同時需要保險又想投資的年輕小資族此一族群在購買保單時,最好選擇手續費用低、主約能掛醫療險附約的產品。保單的危險保費計算方式,則至少要採取2012年公布之「第五回合生命表」,費率較低。2. 非常熟悉基金投資、會在一年內多次轉換投資標的的人此一族群一樣需留意保單的手續費用,並盡量選擇可免費轉換標的次數多的保單。3. 有退休規劃,但又不善理財投資的人此一族群可選擇由專家代操的「類全委」保單,但最好先試算扣除代操費用和其他手續費後,實際上的預期報酬率有多少。此外,某些保單會主打「按月配息」或「高配息」等字眼,吸引消費者購買。但李雪雯提醒,在低利率時代,不合理的高配息很可能來自保戶所繳交的保費。她也看過很多人將每月配息當作額外收入,很容易把錢隨手花掉,長久下來反而存不到錢。正式退休前不選擇按月配息,才能強迫儲蓄,確實累積退休金。真正適合50後的理財規劃 退休前拉高投報率、退休後降低風險希望擁有財務自主的老後生活,該如何挑選理財商品?李雪雯建議,應掌握2大重點。退休前,可以用投資報酬率較高的工具,例如個股、共同基金、ETF、變額年金險等,盡量累積資產。這個時期因為還在工作,對風險有一定的承受力,理財決策可更積極。退休後,則要降低風險、確保每月有固定的現金流。她推薦可善用即期年金險,先把退休金「鎖住」,開始年金化後即按月領回。雖然利率不高,但仍優於定存,且無須擔心大幅虧損的風險。此外,在保險部分,她則建議優先補足醫療、長照保單。若擔心50歲後購買醫療險的保費太高,可選擇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或重大疾病醫療險,保費會較終生型醫療保單稍低。她也提醒,購買任何理財商品前一定要做功課,千萬不要只聽理專或保險業務員的推薦。畢竟,業務每天要賣的商品非常多,他們推薦的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自己的錢自己顧,才能為老後的財務計畫做出最佳選擇!原文:小心活愈久保費愈貴!財經專家:看懂投資型保單利弊,退休理財商品這樣買才划算
-
2021-07-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副作用比例較流感疫苗高 新冠疫苗4廠牌副作用比較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0期文/郭岳潭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為了降低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接種疫苗效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宣布已編列40億元經費,6月7日起,符合公費資格者免費接種新冠疫苗,也就是指全民都可免費接種新冠疫苗,只是接種順位早晚的差別。根據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的疫苗資訊,自藥廠採購的AZ疫苗、莫德納疫苗,以及COVAX配送的AZ疫苗,再加上日本無償提供124萬劑AZ疫苗,以及美國提供250萬劑疫苗,還有緊急授權使用的2家國產疫苗,預計8月底將有1000萬劑疫苗到位,屆時將啟動大型接種計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目前新冠疫苗根據製成使用技術,主要分為mRNA、腺病毒載體、重組棘蛋白、減毒等,透過將新冠病毒的特殊蛋白質片段注射至人體內,誘使免疫系統產生可長時間抵擋病毒入侵的抗體。目前的新冠疫苗大多需要接種2劑,只有嬌生疫苗例外,通常第1劑疫苗可以激發免疫力,但其強度可能未理想,抗體持續時間也可能較短,是為免疫系統打下地基;第2劑疫苗,則能夠強化免疫反應,讓抗體持續時間更長,依照標準時程打完2劑疫苗,才會有完善的保護。黃玉成表示,如果是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另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病患,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國際認證4種新冠疫苗❶AZ疫苗AZ疫苗為腺病毒載體疫苗,根據臨床試驗資料分析顯示,接種間隔12星期且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可達81%、降低重症風險100%。目前建議2劑間隔至少8星期,而間隔10~12星期,疫苗接種效果更佳。黃玉成指出,根據AZ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常見的副作用及頻率,前3大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54.2%、疲倦53.1%、頭痛52.6%,再依序為肌肉痛44%、畏寒31.9%、關節痛26.4%、發燒超過38度7.9%。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硬塊、嘔吐,發生率約為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不常見的副作用,有淋巴結腫大、食慾下降、頭暈、腹痛,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黃玉成提醒,接種AZ疫苗後28天內,若是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任何一種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臨床處置。日前國內發生首例接種AZ疫苗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該名30多歲男子,接種疫苗後出現發燒,7天後出現持續性頭痛、腹痛,急診就醫發現是施打疫苗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一度發出病危通知,經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才保住性命。黃玉成指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為接種AZ疫苗後,非常罕見的併發症,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他提醒,對於AZ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❷莫德納疫苗莫德納疫苗是mRNA疫苗,根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約為94.1%,依國際指引及衛福部建議接種間隔為至少28天。黃玉成指出,根據莫德納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常見副作用及頻率,包括:注射部位疼痛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關節痛46.4%、畏寒45.4%、發燒超過38度15.5%。其他可能發生的常見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發生率約為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不常見的副作用為接種部位搔癢,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以及顏面神經麻痺、臉部腫脹的罕見副作用,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黃玉成表示,莫德納疫苗沒有特別的禁忌症,如果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疫苗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則不建議接種。❸輝瑞疫苗輝瑞疫苗是mRNA疫苗,根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完成2劑接種,7天後保護力約為95%、降低重症風險達95%。根據輝瑞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常見副作用及頻率,包括:注射部位疼痛84.1%、疲倦62.9%、頭痛55.1%、肌肉痛38.3%、畏寒31.9%、關節痛23.6%、發燒超過38度14.2%。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腫脹、泛紅、噁心,發生率約為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不常見的副作用,有淋巴結腫大、不適,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以及任一側臉部麻痺的罕見副作用,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黃玉成強調,對於輝瑞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應避免接種,而未預期的嚴重不良反應非常罕見,通常發生在接種輝瑞疫苗後數分鐘至1小時內,包括:呼吸困難、臉部及咽喉腫脹、心跳加速、全身紅疹、暈眩及身體虛弱等症狀。❹嬌生疫苗嬌生疫苗是腺病毒載體疫苗,根據目前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完成1劑接種,保護力約為57~72%、降低重症風險達86%。根據嬌生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常見副作用及頻率,包括括:注射部位疼痛49%、頭痛、疲勞、肌肉疼痛38%、發燒超過38度0.3%。黃玉成表示,根據美國FDA報告顯示,與輝瑞疫苗、莫德納疫苗相比,嬌生疫苗的副作用較為輕微且和緩,且無個案在臨床試驗中出現過敏反應;只有極少數個案,可能出現極罕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分之5,在全球接種嬌生疫苗的700萬人中,僅有8例,接種新冠疫苗整體益處仍大於風險。新冠疫苗副作用,適當休息數天可復原黃玉成說明,接種新冠疫苗後,應在現場觀察至少30分鐘,等待無不適再離開,新冠疫苗副作用的比例較流感疫苗高,可能發生的副作用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千萬不可按揉、可適度冰敷;而接種疫苗後產生的發燒反應,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另外,其他可能症狀,例如: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通常症狀輕微,適當休息即可於數天內自行復原。黃玉成也提醒,新冠疫苗接種後,需要2星期後才能產生免疫力,且接種2劑才算完成接種,雖可降低罹患新冠肺炎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仍需做好勤手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才能避免因暴露病毒而受到感染。黃玉成補充,目前國內已通報多例疑似新冠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事實上,不良事件並不等於副作用,不良事件是指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另外,根據衛福部建議,目前新冠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且新冠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最好間隔至少14天。10大類公費新冠疫苗接種對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22日在疫情例行記者會宣布,自7月1日起,開放第一至第八類接種對象「自由選擇」疫苗廠牌,包括AZ疫苗或莫德納疫苗,6月25日公布,疫苗殘劑供未開放類別候補登記;若已完成第一劑疫苗,可依建議接種第二劑時間,以同廠牌完成接種。根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開專家會議,目前公費接種順位:第1類:醫療院所執業醫事人員。 第2類:中央及地力政府防疫人員。例如:海關、警察、消防員、海巡。 第3類: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例如:國際航空機組員、港埠第一線作業人員。 第4類:因特殊情形必須出國者。 第5類:機構及社福照護照顧者與受照顧者、洗腎患者。例如:長照機構住民、照護者及其服務對象。 第6類:75歲以上長者、孕婦。 第7類:維持國家安全運作及社會機能正常之必要人員。例如:軍人、憲兵、運輸及倉儲業者、高中職以下學教職員、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雙北基桃計程車司機、外送員……等。 第8類:65~74歲長者。 第9類:19~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 第10類:50~64歲以上成人。延伸閱讀: 。莫德納疫苗大規模開打,這些是『正常』可能會發生的皮膚反應,不用太緊張 。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猝死頻傳,我該打嗎? 陳亮恭建議4類人先暫緩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安全?效果最差?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
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預防接種疫苗被視為可能力挽狂瀾的解方。台灣在3月22 日起開放公費疫苗施打,但打氣疲弱,與疫苗相關的負面訊息、擔憂罕見血栓副作用等,一直未曾停歇。截至5月9日,台灣手上逾30萬劑AZ疫苗,用掉9.2萬劑,還有20萬劑得跟即將到期的有效期限賽跑。「AZ太便宜、效果不好?」「很多國家都不打AZ,一定是不安全?」「打AZ會血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看到民眾一連串的疑惑,日前舉行記者會,詳解新冠疫苗10大迷思。迷思1: 台灣疫情控制得很好,不需要施打新冠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全球疫情依舊嚴峻,台灣防疫做得很好,但仍受經濟衝擊;未來各國都完成疫苗接種、優先開放國門,台灣不可能繼續鎖國防疫。另外,很多人以為其他人打了疫苗就有「群體免疫力」,自己就能不打了,實際上,要達到群體免疫,必須有7成以上的人接種疫苗,才有機會讓病毒漸漸消失;且群體免疫只能維持短時間,以麻疹疫苗為例,在台灣接種率達95%,但只要世界有麻疹疫情,台灣也一定會有個案。新冠病毒很可能成為長期流行病毒,一旦感染就有1至2成重症、2至4%死亡率,不打疫苗是冒風險。迷思2:打了新冠疫苗就代表不會有機會感染新冠病毒了?李秉穎:目前歐美核准的疫苗都能將近100%預防重症住院,但研究發現,疫苗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者將病毒傳給他人。也因此,即使接種疫苗,仍應勤洗手、佩帶口罩、不碰眼鼻口,以降低感染風險。迷思3: 新冠疫苗為什麼要打兩劑?李秉穎:歐美目前核准的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因新冠病毒是新的病毒,接種第一劑疫苗事先幫免疫系統「上課」,讓免疫系統學會辨識病毒、學習對付的技能;打第二劑就像是「複習」,讓免疫反應蓋起高樓,依照時程打完2劑才有完整保護力。迷思4:病毒會變異,打了疫苗也會失效?李秉穎: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容易變異。歐美核准的疫苗對於某些變異病毒株仍具有一定保護力,但對某些變異病毒株,如南非株的保護效果確實變稍差。至於以後需不需要使用新的新冠疫苗來對付病毒變異,仍須更多研究結果。根據台灣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的經驗,腸病毒也常變異,但一支疫苗也可對抗。迷思5:AZ疫苗價格最親民,所以效果最差?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Z)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價格親民,是因為AZ承諾在新冠疫情期間,以非營利方式提供腺病毒載體疫苗。依美國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歐美目前核准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同樣接近100%,歐美真實世界數據研究也顯示,這兩種疫苗都能有效預防接種者出現有症狀的感染及降低傳播的可能性。若以流感疫苗的保護力約4到6成來看,目前新冠疫苗,不管是腺病毒載體或mRNA疫苗,保護力早已超過標準。迷思6:多國限打AZ新冠肺炎疫苗?AZ疫苗真的不安全嗎?黃玉成:限打的情形發生於歐盟部分國家,歐盟藥管局評估,雖疫苗可能導致罕見的血栓副作用,但仍評估AZ疫苗接種益處大於風險,仍建議接種。歐盟各國依據國情與疫情不同,調整AZ疫苗的施打政策。迷思7:新冠疫苗有可能造成血栓的不良事件,要不要打?黃玉成:世界衛生組織(WHO)分析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英國藥品暨醫療產品監管署(MHRA)以及其他國家的最新數據,疫苗與血栓相關性似乎合理但尚未確認,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四,但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仍建議民眾繼續施打。研究也顯示,新冠病毒造成罕見腦靜脈血栓CVST的機率比施打新冠疫苗高,意即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嚴重危害更值得擔心。歐盟藥管局近日雖將血栓列為極罕見副作用,但仍強調疫苗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預防效益,遠大於可能帶來的風險,建議繼續接種。台灣基於歐盟資訊建議:民眾接種前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同時現階段正在使用避孕藥、賀爾蒙治療的族群接種前後應停藥至少28天。迷思8:新冠疫苗研發與測試太倉促,所以並不安全?呂俊毅:疫苗或新藥研發過去費時10多年為常態,主要是依研發流程進行動物實驗、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臨床,每一期都要花費兩三年時間。研發時間「最短」的腮腺炎疫苗,也花了4年多。新冠疫苗研發僅有一年不到,並不是把上述的研究流程跳掉,而是法規上的彈性解釋,把每個流程的時間壓縮並重疊,如動物實驗做到一半之後,若無問題就進行第一期臨床;第一期臨床做得差不多了就做第二階段等,沒有省掉任何一個步驟,也沒有放棄該有的科學要求。所有新冠疫苗的研發與測試都有經過嚴謹的審查及檢驗程序,目前採購的疫苗都經衛生主管機關食品藥品管理署及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查,確認品質、安全及療效,才能核發緊急使用授權、專案輸入許可。開放施打後,也持續追蹤接種者的身體狀況,以監測疫苗的安全性。有些人也會在意,為什麼AZ疫苗是韓國廠產的,甚至質疑韓國廠品質不佳?這是因為AZ先前並沒有做疫苗,而是委託全球各地的疫苗公司協助生產,在亞太生產國為韓國、印度、澳洲、泰國等,所委託的疫苗工廠都經過認證許可,韓國廠也屬世衛COVAX供應鏈一環,很多國家都有使用,都符合國際法規認證。迷思9: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呂俊毅:接種疫苗出現副作用是正常的,這也是疫苗發揮功用的訊號。常見副作用包含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酸痛、發燒、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因此,打完疫苗產生輕微的副作用不必緊張,需要時找醫生諮詢或用藥即可緩解不舒服。常見於媒體報導的「不良事件」並不等於「副作用」。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只要在接種後發生都會需要通報,但並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的新冠疫苗統計資料,自3月22日疫苗開打至5月10日,疫苗接種約9.2萬劑,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438件,其中非嚴重不良事件有410件、疑似嚴重過敏3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5件。迷思10:新冠疫苗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呂俊毅:目前歐美核准使用的疫苗成分,並未包含具活性的新冠病毒,這代表新冠肺炎疫苗並不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不過,疫苗接種需要2週才會產生免疫力,目前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才算完整接種,因此過程中也有可能因暴露病毒而受到感染,建議接種疫苗後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免感染。用疫苗預先建構台灣的免疫防火牆李秉穎說,國際及早完成疫苗覆蓋,有可能讓新冠病毒「傳不下去」,進而讓病毒消聲匿跡。儘管現在有變種病毒威脅,但以目前資料分析,疫苗對變種病毒仍有一定保護力。除非是「來自星星的你」(意即外星人),否則每個人都應該接種疫苗,降低染疫風險。呂俊毅說,台灣目前確實染疫風險很低,有些人會認為是不是台灣就先不要打疫苗?但此說法要成立有一個前提,就是感染率必須一直維持這麼低。假設有人可以保證,台灣感染率可以一直維持,那就可以不用打AZ,可以繼續等,等有沒有更安全的疫苗,「可是,誰能保證?」呂俊毅說,打新冠疫苗需要時間才能產生免疫力,若等到疫情爆發、因為風險增加才要打, 可能來不及。應該在疫情還沒來之前做好準備,透過施打疫苗建構免疫力。(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對AZ疫苗又期待又怕? 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1-04-23 癌症.癌友加油站
她罹罕見腸癌雙腫瘤,撐過3次進出加護:「生病不丟臉,如果可以幫助更多人,為什麼不做」
「因為癌症,我坐上輪椅,但面對這些崎嶇的道路,也早已學會靠自己前進。」40歲的謝佩君溫柔而堅定的說著自己的現況,談話間也能感受到她的正面態度,渾身充滿正能量、散發出生命的活力。「我心裡已經有數了,腦中立刻浮現姑姑的影子,因為姑姑同樣罹患大腸癌。」謝佩君回憶,得知自己身體可能有狀況時,是做完大腸鏡後,醫師緊急告知父親,要趕緊送切片。而那一天記憶會如此深刻,是因為大家正歡欣鼓舞的準備迎接新年。就這樣過了三天,檢查報告出來,醫師直接告知謝佩君病情,不但確診罹癌,還是罕見的直腸癌及結腸癌、兩顆成對的腫瘤。 「我已經不記得醫師說了什麼,就像電視上演的,腦袋一片空白,眼淚不停地流,接著醫師的背影也在模糊的視線中消失。」謝佩君說,當時還沈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但聽到父親請她不要再哭時,才驚覺原來這不是夢,於是父女倆才收拾心情,準備好好的面對。其實,謝佩君在手術的前一晚,就簽署了非常多的同意書,其中一張即是加護病房入住同意書,也因為醫師評估術後需要觀察,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她說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手術後,感覺全身被揍過,超級痠痛,原以為可以轉進普通病房,但又因為敗血性休克、肺積水、肺坍塌等併發症,再一次進入加護病房,我前後進入加護病房三次,最後一次是發高燒、低血壓,且還是除夕前兩天,回家過年的美夢破碎。」「因為腫瘤靠近肛門口,所以在醫師的建議下做了腸造口。」謝佩君分享,一開始根本無法接受,更不用說和平共處,但從陌生到熟悉,終究習慣了它的存在。輸尿管手術傷及神經導致雙腳無力、腸造口、人工血管…,這些都是謝佩君面臨的困境,還好也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生病並不丟臉,如果因為自己的鼓勵和分享,可以幫助更多人,那為什麼不去做。當初姑姑生病時,因為自己尚未經歷這些過程,根本不知道如何陪伴她,但舅舅在我之後,也確診大腸癌,所以希望他不要放棄,要一起努力、好起來。」採訪的尾聲,謝佩君談起自己的夢想,認真的敘述自己的護理專業背景,也希望能在九月的時候與醫師討論復學的可能。許多人認為她看起來並不像癌症患者,那是因為癌症對她來說,是一個既定存在的事實,必須比它強悍,才能戰勝逆境。
-
2021-02-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過去我看到很多長輩都為了生活而屈就,但我真的不想要一個將就的人生,所以我很早就開始努力規劃我的人生。當然,很多事情並不可能立竿見影,還好有當時的一路堅持,現在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之前在《商業周刊》上看過一段文字:「我們要有財務上的自由,才有選擇上的自由,甚至才有人格上的自由。」這段話對身為藝人的我更加有感,因為藝人一直以來都是被選擇的,所以當你存款不夠但為了求溫飽、你可能不得不接些讓你無法產生熱情的工作;再加上藝人是有時效性,除了不停的充實自己,讓自己一直在狀態上。我在21歲的時候就買了第一台車,但當時我並沒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更遑論存款了,而且我陷入了過度消費但自己卻渾然不覺~那時每個月要繳房租、車貸、卡費,再加上我那時很愛請客,一次幾千塊都是不可少的,隨著花費越來越多,我終於把自己逼到從房租遲繳到遲交卡費變成卡債!後來,是一個副導改變了我的人生,那時候的我在拍戲,每天就只有一百塊的生活費,但副導每一天都買一杯星巴克最大杯的咖啡,遠遠超過我一天的生活費。我覺得不可置信的是我收入比他高,但我卻買不起一天一杯咖啡,這些都是因為我之前太不把錢當錢、欲望太多,卻沒有發現這些花消都不是自己需要的。這些都是我不珍惜自己辛苦工作換來的成果。現在有多少錢過多少生活,量入為出,但要怎樣花錢才是恰當的?這一切又得回到你必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並且丟棄不必要的欲望!我到現在每天都在玩一個遊戲,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我一天只能花五百塊,我該如何運用讓它可以產生最大的價值。某次跟李先生(編按:六月對老公李易的暱稱)去日本旅遊時,真的開了我的眼界,之前從來沒有以媽媽的身分造訪著東京,每次去都只是觀察有什麼最新流行資訊。那次去由於自己也有了小孩,所以特別觀察了街上帶小孩的媽媽們,才發現日本的媽媽們不只帶小孩很優雅,甚至都還帶著全妝,婚前我總是期許自己35歲後,就要當個優雅的女人,就像我的偶像日本名模「梨花」一樣,可以過著優雅又清爽的人生,那次才發現原來很多日本媽媽都可以做到這件事(心裡想:這怎麼可能~怎麼我每天都蓬頭垢面啊!)。我開始坐在路邊觀察日本媽媽們,並把逛彩妝衣服的時間全部換成逛書局,那時參考了很多做家事以及如何收納的書籍,結果~讓我挖到一件寶!那就是《斷、捨、離》這本書是把我推向減法生活的第一步!之後又看到一部紀錄片叫《極簡生活》以及後來變成我生活上最重要的心靈書籍《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我才發現自己是一個有選擇性障礙的人,當你給我的選擇越少,我的事情就會處理得越好。我覺得在生活當中更是如此。例如:我很喜歡住飯店,直到後來我才了解為什麼我喜歡住飯店?因為飯店的物品很精簡,所以空間很寬敞,明明多數客房的坪數可能只有我們一般住家的三分之一,但住起來卻從來不會讓人感受到壓迫,反而很舒服,原因就是東西很少!所以我開始學會了如何處理掉過多的物品。不想將就人生的話,第一步從你住的房子開始,我真心覺得房子不需要大,夠用比較實在!不論是租房還是買房,我覺得生活最適當的坪數大概十五坪(這時你可能會說:這太小了吧?)。再繼續以去住飯店為例子,如果飯店房間有十五坪,就覺得超大!那為什麼我們變成住家就會覺得小呢?因為,我們實在囤積太多的物品,很多的空間在無形之中閒置浪費了,那這樣不管多大的空間都是不夠用的,空間越大就開始塞進越多東西,而越多東西就需要越大空間!房子的機能勝過於大小。更不要只是為了大坪數、大空間,背負太多負債!選擇小房子居住,這樣一來、房貸壓力小、是不是同時也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了?而其實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減低自己不必要的欲望、丟棄掉生活不需要的物品、只留必須品,那麼十五坪絕對綽綽有餘!減法理財我的理財觀念也跟我崇尚的減法觀念很像,不需要複雜!而是選擇對你最有幫助的方式就好。想要理財,就必須建立基本的觀念:「先存下要存的錢,剩下的才是你可以花的錢。」像我是一個藝人,收入不算固定,但我會請公司每個月只要發固定月薪給我,剩下的錢全都存下來。所以我不會去細看我每個月多賺了多少錢,而是只專注在自己能花的那筆錢。你存下來的錢才是賺錢!剩下的錢才能花錢!減法理財的第二步,就是當你接收五花八門的理財資訊時,你要選擇對的、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盲目每一個都要每一個都嘗試。開啟了我理財的第一道門是我年輕時買了第一張儲蓄險,當年我沒想太多,只是按照我能力所及乖乖按時繳錢,然後強迫自己存款。如今我保險期滿,現在每一段時間我都可以拿回一筆可運用的資金,隨著時間累積還可以領回更多。再運用領到的資金,繼續買下一張保險!再加上當了媽媽後,我覺得「買保險」也可以避免日後老了成為孩子的負擔,所以買保險對我而言是為自己負責的表現,越早開始你會越快獲得財富自由,盡早開始享受人生。理財永遠都不嫌晚,找到適合你的理財方式,一個月1,000元、3,000元慢慢存或是選擇定存也可以,對你都會有保障的,最重要還是記得「把錢花在刀口上」。書籍介紹書名:讓生活只留下最喜歡的:六月的減法生活,加分人生作者: 六月(蔡君茹)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9作者簡介/六月本名蔡君茹,臺灣女演員、女藝人。2001年以《逆女》獲得第36屆金鐘獎單元劇最佳女主角獎。2012年憑電視劇《愛回來》入圍第47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獎。2011年與台灣知名演員李易結婚,婚後育有一對可愛的子女:Star、Shinny,一家四口幸福、美滿。著有《養胎不養肉,蔡君茹教你越吃越瘦,吃出完美女王肌!》。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1-28 養生.無退休時代
年領股利200萬!謝士英45歲後的傻瓜投資法:只要會乘法,3年帳戶數字變5倍
編按:老後生活所需的資金,你準備好了嗎?65歲的存股達人謝士英,從45歲開始存股,至今每年約可領200萬元的股利。他強調,存股不難,只有一個原則:用好價錢買進好公司,如何用存股,為自己打造可長可久的被動收入?人生下半場,你有哪些計畫?想環遊世界看風景、常常和朋友聚會嚐遍美食、去學幾個工作時無暇鑽研的新嗜好……無可否認,我們想做的事情多數需要穩定充足的財源支持。持續進帳的收入讓人有安全感,也確保我們的老後能夠獨立自主,不需要仰賴他人。近幾年來,勞保基金不時傳出破產危機,讓上班族擔心自己的退休金岌岌可危。再加上平均壽命延長,人生中不賺錢、只花錢的時間會愈來愈多。退休後少了工作所帶來的主動收入,錢從哪裡來?自己創造的「被動收入」,會是重要的財源。65歲的高師大退休教授謝士英,年輕時和多數人一樣,認為理財就等於存錢。然而,隨著銀行利息逐年降低,定存投資報酬率已無法對抗通貨膨脹。45歲那年,他開始積極「存股」:不以賺價差為目標,而是挑選好的投資標的、每年固定領股息。累積的股息收入,可買進新的股票。如今他持有超過1,000多張股票,年領約200萬元股利。不僅足以支付生活開銷,還有餘力捐出1/10做公益。想年年領股息 好公司怎麼挑?有別於不少股市專家喜歡從股市均線、週線、K線等技術分析的指標選股,謝士英認為,存股族只須謹記一個大原則:用合理的價格,買下好公司的股票。好公司的股票值得長期持有,不要隨大盤的起伏起舞輕易賣出。「股神巴菲特沒盯大盤都變成世界首富了,我們普通人何必那麼辛苦?」他打趣地說。他比喻,存股就像經營一座咖啡園。體質良好的咖啡樹可年年收成咖啡豆。用賣咖啡豆所得的現金再買的樹苗,久而久之,咖啡樹愈來愈多,年年都有大豐收。只是,台股上市櫃公司多達1,700檔以上,存股新手該如何從中挑到結實累累的好咖啡樹?謝士英指出,儘管他持有的股票超過1,000張,但檔數僅約25檔。從產業性質穩定的業界龍頭找起,是最容易挑到好公司的管道之一。他的第一批存股名單,包括統一(1216)、中鋼(2002)、台塑(1301)、南亞(1303)等,都符合這個原則。他建議,新手開始投資可以從自己較熟悉的產業下手。不熟悉、變數多的產業,盡量少碰。例如,他從不買航空公司的股票,因為航空股的股價容易受空難新聞影響起伏。時下熱門的生技股、3D列印概念股、再生能源股、5G概念股,他也不輕易出手:「不熟的產業就不要買,你沒辦法辨識公司的經營狀況好壞。」財經雜誌的企業評比、董監事的持股比例也是觀察好公司的指標。謝士英指出,若董監事的持股比例高達10%以上,代表公司向心力高、經營團隊對公司前景有信心。以玉山金(2884)為例,該公司團隊由專業經理人組成,在企業評比中常名列前茅。且董監事的持股穩定、高階主管多以股票做為退休金,是他眼中值得長期持有的「好咖啡樹」之一。存股雖然不用天天盯大盤,但仍需長期追蹤掌握公司經營狀況。每隔一段時間,謝士英會上「Yahoo! 股市」網站,確認手中持股過去4季的營利狀況。每季的毛利率、營收一目瞭然。若公司獲利狀況變差,不用急著賣掉,但要密切注意並找出原因,評估「好學生」是一時考差,還是本質上已經變成了「壞學生」。除了營收等具體的量化指標外,謝士英也喜歡用生活觀察作為質化指標,判斷公司的經營狀況。例如,他過去持有裕隆(2201)股票時,假日會刻意到銷售點參觀,問銷售員買一台車要等多久?答案若是不用等,代表生意清淡,投資人要有所警覺。反之,若買氣踴躍、購車還要登記,則顯示經營狀況不錯,可以放心。10、20、40原則 用本利比算出進場合理價找到好公司,下一步是用好價錢買進股票。多少錢是好價錢?謝士英有一套「10、20、40」的算股公式。一檔股票,當年預定配發的股利乘以本利比10、20、40,會得出3個價格:便宜價、合理價、昂貴價。當股票的價格落在合理價之上、甚至超過昂貴價時,就不是存股族進場的好時機(見表1)。表1:算股公式設定買進時機以大家熟知的台積電(2330)為例,2020年台積電配發現金股利每股7.5元,其便宜價、合理價、昂貴價分別為75元、150元和300元。2020年第二季,台積電的股價約為325元,以股利收入除以持有成本,投資報酬率約為2.3%。從存股的角度來看,這個價格已經超過昂貴價,投資報酬率自然也較低。若心儀的好公司股價一直降不下來、找不到進場時機,怎麼辦?「不要管他呀,去買別的標的!」謝士英舉例,同樣是晶圓股,產業龍頭台積電(2330)股價太貴時,他會選擇聯電(2303)。後者營收雖然不若台積電亮眼,但過去多年營運穩定,年年配發每股0.5~0.75元的現金股利。2020年,聯電配發現金股利0.804元,股價則落在合理價16元左右,是存股族可以考慮持有的標的(見表2)。表2:聯電近年現金股利政策* 資料來源:Yahoo!股市咖啡樹長蟲害 何時要調整手中持股?咖啡園裡的樹種久了,難免會碰上天災,甚至遭遇蟲害。何時該調整手中的持股?謝士英指出,存股族賣出股票有3大原則:出現更好的投資標的、股價太貴導致存股投報率變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公司變壞了。不只是一時營收減少,而是有數個指標,顯示公司長期發展確實不被看好。第一個指標,是公司宣布不發放股利。例如,裕隆(2201)在2020年公布前一年財報虧損244.65億元,董事會決議不分配股利。「對存股族來說,不發股利就像老闆宣布今年不發薪水。」謝士英出清了手中大部分的裕隆持股,換成股價將近的玉山金(2884)。因為後者不僅營運狀況穩定,今(2020)年還配發0.791元的現金股利和0.797股的股票股利,相較之下是更好的投資標的。好公司變壞的另一個指標,是經營團隊易手、績效不佳。謝士英以他曾經持有的大同(2371)為例,自從老董事長過世後,家族成員爭產不斷,接班人甚至因掏空公司入獄。這些負面消息,都會影響公司的經營狀況,連帶反映在股價和股利政策上。此外,也要留意公司的主力商品是否能與時俱進。像是大同的子公司華映(2475)曾是映像管市場的龍頭。然而,隨著映像管被LED面板取代,華映公司倒閉,股票也隨之下市。宏達電(2498)在2011年智慧型手機剛興起時,每股股價曾高達千元以上,每股現金股利37元。但隨著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價格下降,市場競爭又日益激烈,2020年宏達電的股價只剩30元,且數年不發配股利。不怕黑天鵝 存股族看長不看短在股災、黑天鵝事件頻傳的時代,謝士英提醒,存股族要秉持「看長不看短」的心態。各方消息、人事變動,都會造成股票漲跌。但只要公司長期發展看好,就不用擔心帳面上的短期損失。「我常常今天買股,明天就跌。但沒關係,我就穩穩領配息。」他說。他也強調,股票市場上總有許多利多、利空消息。當公司傳出負面新聞時,投資人要判斷影響是一時或長期,避免錯殺「好學生」。他以食用油製造商大統益(1232)為例,2013年台灣發生黑心油風暴,另一家油品製造商大統長基被爆出以低價棉籽油混充高級油牟利。受此新聞影響,名稱相近的大統益股價也跟著下跌。但謝士英觀察,大統益的油品沒問題,股價下跌只是短期效應。因此,他不但沒有賣掉手中的大統益持股,還趁股價低時多買了幾張。從2014年至今,大統益每年都穩定配發現金股利5元,堪稱是存股當中的資優生。與此相對的,市場上傳出利多的耳語時,投資人反而要更加謹慎:究竟是真的有利,或者有人刻意炒作股價?謝士英以生技股浩鼎(4174)為例,2016年,浩鼎釋出新藥即將解盲的消息,股價一度超過750元。他詢問藥廠朋友,得知解盲僅是階段性的試驗,離新藥上市還有很長一段路。即使解盲成功,也不算真正的利多。浩鼎後來解盲失敗,除了股價下跌,上市以來也從未發放過股利。「浩鼎這種未來可能會獲利的公司,比較適合創投投資,而不是小股民。」他說。45歲開始認真存股,謝士英僅用3年半的時間,就讓220萬的本金成長為1000萬元。他強調,存股一點也不難,只須記住最重要的原則:用好價錢買進好公司。即使50歲過後才開始,也不用擔心太晚起步。以股利所得繼續持續買進好的投資標的,不出2、3年就能看到成績。若手頭資金較不寬裕,也可以從零股買起。每個月買進100股,積沙成塔,一年下來同樣可擁有一張股票。如今,謝士英的「存股咖啡園」,每年為他帶來200萬元的股利。扣掉稅金、90萬元生活費和公益捐款後,剩下的金額還能持續投資,讓咖啡園的收成一年比一年更豐盛。存股不只讓錢愈存愈厚,還讓人生更自由。他笑說,「省下看盤、為了一點小錢錙銖必較的時間,我可以拿去跟別人哈拉、打籃球。」即早開始準備,過有餘裕的下半生! 原文:年領股利200萬!謝士英45歲後的傻瓜投資法:只要會乘法,3年帳戶數字變5倍
-
2021-01-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回響/退休後不想過得比現在差?中信銀專家有解
聯合報系退休力大調查引發全民熱潮自我檢視退休準備,趁年輕應全方位存本,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率先回響願景工程報導,針對各世代退休力不及格提出對策。台灣在二○一八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個金副執行長楊淑惠認為,老年人口過多、少子化未解決,財政負擔加重之下,社會將呈現低成長、低利率,不管是三十、四十、五十歲民眾,都必須有及早、長期退休規劃的準備,且掌握基本的資產配置觀念。楊淑惠表示,台灣民眾雖關注高齡長壽議題,但對於退休準備的進度落後,普遍民眾在退休準備上有四大迷思:第一,低估老後所需,許多民眾認為退休後月生活費三萬就夠,但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家庭每月開銷是六到十一萬元;第二,理財工具保守,許多民眾目前理財工具只有儲蓄或定存,低利率時代光仰賴定存配息易被通膨吃掉。第三,過於仰賴政府年金,繳多、少領、延退已成未來的趨勢;第四,忽略高齡照護所需費用,台灣擁有健全的健保制度,但很多民眾忽略老年後的長照與醫療費用,失智、慢性病或重大疾病伴隨的醫療費用將是退休後一大負擔。楊淑惠指出,退休前著重在資產累積,退休後是要著重在管理金流與長壽風險,但不管哪個世代,國人面對退休準備須擁有三大基本觀念:第一,退休金帳戶專款專用,依據每人的資產狀況與退休後想要的生活目標進行規畫,可運用銀行的退休金試算網站,輸入自己的應備、已備後計算出缺口,就能知道每月或每年該挪多少錢在退休準備,並要定期追蹤是否達成目標。第二,資產配置且長期投資,並掌握基本股債配置,距離退休越近債比重拉高降低風險。股票標的要選擇長期穩定、穩定配息、體質健全、具有未來成長性的產業或公司,以近兩年來說,可選擇AI、5G、防疫相關標的;債券則是要抵禦波動性高的股票資產,除留意債息外,也要留意債券品質,可直接買債券或透過債券型基金投資,例如全球債、高評等投資等級債券,若是高收債最好避免高收益、低信評的債券。另針對手上有一大筆金錢可準備退休者,楊淑惠提醒,除掌握上述的股債配置,最好挪一成資金進行避險,可投入黃金、美元。第三,醫療準備,如果挪不出一筆錢做為醫療準備金者,可透過保險轉嫁風險,在體況還可以或年輕時及早規劃。接著,才是針對不同世代選擇不同工具。三十歲年輕世代普遍面臨低起薪、高物價的困境,對年輕族群來說因人生階段還有更迫切的目標,例如存第一桶金、購屋、結婚,很少年輕人會把退休排入最優先目標,普遍患有「退休準備拖延症」。但楊淑惠認為,年輕世代有兩大優勢,第一,大部分年輕人身體狀況良好,建議趁此時補強重大疾病或意外失能保障,此時保費較便宜,不只及早建構老年的「病本」,也能避免當身體有狀況時無法投保;第二,距離退休還有三、四十年,可及早累積並善用複利效果,若晚十年才開始準備,之後每月提存壓力將增加一點八倍。楊淑惠建議,年輕世代首先如果想擺脫薪資困境,可從開源節流做起,透過升遷加薪、跨足副業或投資股滾錢來開源,並建立儲蓄與長期理財習慣來節流。建議至少每月領到薪水可存兩成下來,而理財前要先存到一筆緊急預備金,可設定兩個月的生活開銷,之後的錢才進行投資理財。在退休準備上,年輕人可善用勞退自提,最高可提撥百分之六,除加快退休儲蓄,也能省稅;自己理財部分,股債配置可設定為七比三,並善用定期定額來累積資產。到了四十歲,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薪資雖然比年輕時期高,但開銷也較大,這時容易因子女教育或奉養父母,就忽略自己的退休準備。楊淑惠建議,三明治世代家庭責任重,可透過保險將家庭責任轉嫁出去。例如:善用投資型保單,除有壽險保障效果也能投資持續累積退休金;或是利變型壽險,投保初期用壽險保障轉嫁家庭責任風險,保單價值則每年複利滾存。如果是想保險與投資分開者,可適度增加定期壽險轉嫁家庭責任,投資上股債建議六比四,較保守者可採五比五。選擇配息型基金,息收可用來支應保費,或持續滾進去達到複利效果。到了五十五歲以上橘世代,距離退休剩五至十年,打造多元被動式收入成為重點。楊淑惠指出,越接近退休時點,被動收入越顯重要,建議適度增加固定收益標的,例如債券型基金、海外債、貨幣型基金、年金險等,股債比可設定為三比七。同時,要開始留意財富安全,失智或高齡者常成為歹徒的詐騙對象,除詐騙外,年長者也常面臨子女爭產、推卸照顧責任的問題,橘世代可趁意識清楚時,善用安養信託,由專人管理財務,包含給付費用給專業醫療機構、安養機構,並事先做好財產分配,透過信託把錢分配給繼承的子女。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版口罩實名制31日上路 庫存超量藥局即起停配
新版實名制口罩將由廠商包裝,每2週可買10片、共40元,12月31日在藥局開賣。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對於存貨太多的藥局即起將暫停配送,盼盡快賣完庫存,其餘維持配送。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平穩,口罩庫存充足、貨源穩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議未來實名制口罩將由廠商統一包裝,從現行14天9片增至10片,價格也從新台幣45元降至40元,藥局12月31日先行開賣;超商等販售通路明年1月4日起上路,須加收7元運費。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近日發出公文指出,指揮中心11月27日召開會議決議,因應藥局通路販售的實名制口罩將於12月31日起改為新制,採工廠出廠包裝,17日起將停止口罩配送,讓藥局、衛生所儘速將自行分裝的口罩賣完。陳時中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此政策主要希望口罩超過一定存量的藥局,盡快把已經包裝好的口罩賣完,避免囤積太多還要回收,但對於銷售狀況比較好的藥局還是會持續配送,並非全面暫停配送。
-
2020-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0退休力大調查/避免啃老 律師提供這幾招
啃老族討錢事件釀成家庭悲劇,北市詹姓男子涉嫌討房產過戶不成,持大型拔釘器痛打高齡七旬的母親,再打胞弟成傷,最後警方逮人依法送辦。家事法庭法官指出,近來越多啃老現象,老人家受不了子女長期騷擾、強迫威脅索討財務,紛紛向法院聲請核發家暴保護令,希望求得自保,防止子女啃老。七十歲詹母是饒河夜市的包租婆,丈夫過世後,擁有二、三棟饒河夜市裡的舊式公寓,一樓出租店面其餘樓層也出租作為住家,平日收取租金養老。五十歲詹姓兒子無業,經常回家討錢,甚至要求母親過戶房產,企圖瓜分祖產。今年十月二日,詹男半夜返家要求母親過戶房產,母親在睡夢中不從,詹男惱怒持凶器痛打母親,甚至再毆打四十八歲胞弟,胞弟逃到陽台喊「救命」民眾報案後,警消破門救出受傷母子,也逮捕行凶詹男。家事庭法官指出,啃老族不斷向家中長輩索討金錢財物,在法律上極端案件,可以從聲請家暴令發現端倪。法官坦言,過去聲請家暴保護令以弱勢婦女居多,如今台灣早進入高齡化社會,近期有感「老人家」聲請保護令比例,明顯升高,且核發量也越來越多,突顯先出社會現象。部分啃老族再就業年齡不願工作,或無特定工作,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經濟來源仰賴家中長輩的養老金維生,從數千元至萬元都有,但長期下來家庭早已不能負荷,啃老族拿不到錢,情緒激動毆打父母、祖父母,時有耳聞,還有口出惡言、髒話怒罵,甚至以其他方法精神虐待,長輩沒辦法忍受,因此聲請核發保護令。法官指出,過往案件常見父母請求子女撫養,但曾有一名五十歲男子請求七十歲母親撫養。男子以自己長期失業,沒有工作領無薪水過活,母親除了有存款,更是包租婆,每月收取不少租金過活,有相當資歷可以扶養子女。法官考量,在法律實務上,阿輝正值壯年時期,不能因為長期失業,就認定他沒有工作能力;母親雖有固定的租金受入,但年紀已高,即使帳戶內的還有百萬元積蓄,但這些「棺材本」以及每月的固定租金收入,都是養老金,不能以母親年紀高就認為她未來時日不多,也不能以現有財力就認為母親有相當能力可撫養子女,駁回男子請求,判他敗訴。知名刑警「譙霸子」譙長江,從警四十二年,因逮捕竹聯幫大哥精神領袖陳啟禮,威鎮有刑警教父、扒手剋星封號的,知名度高,不料晚年因子女爭產,他被趕出家門,甚至一度流落街頭,更是養兒未能防老的知名案例。譙曾提告小兒子在他中風意識不清時偷下藥,還換門鎖不讓他進家門;譙在高齡八十多歲,又和孩子對簿公堂,指控長子夫妻威脅他解除定存,領走二百多萬存款後,趕他出門,身無分文健保卡遭鎖,無所依靠流露街頭,最高法院最後以他的孩子沒有盡撫養義務,贈與的存款能撤銷,判譙勝訴。伯衡法律事務所律師翁偉倫指出,在民法上只要子女成年,就沒有撫養義務,但實務上經常遇見子女騷擾、恐嚇甚至傷害、殺人等手段,強暴脅迫逼父母就犯,給予金錢。父母本身經濟狀況許可,溺愛小孩,不斷塞錢給子女,實務上較為少見;最常見的為常常強暴脅迫,不斷的討錢,啃食養老金。該如何自保,避免遭啃老啃到活不下去?律師指出以下幾點法律途徑解答:一.聲請家暴保護令長輩和子女共居屋簷,在同一個生活空間可以向法院聲請家暴保護令,房子若在長輩名下,甚至能以法律途徑強制子女搬家,趕出家門;若沒有同住,子女不斷騷擾,也能以家暴令,要求法院核發不得有騷擾行為,如訊息、電話「奪命連環摳」,或保持相當距離不得靠近等。律師提醒,若違反保護令,將面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之刑事責任,實務上,若子女已惡劣暴力攻擊等,違反家暴令次數已達三次、四次,甚至聲請羈押獲准。二、財產如何處理?律師建議,最好方式是以「信託」處置,錢財不能自由運用後,能一定程度防止子女騷擾,且不動產信託給銀行,每月有所收益,相當於「讓銀行撫養」保障生活安穩,百年之後財產再由繼承人處置。三、若財務提早給子女,卻不被探視照顧,能提告「請求撫養費」;若情況嚴峻遭受到強暴脅迫對待,還能提告「剝奪繼承權」若違法民法第一一四五條,就喪失繼承權,長輩若遇到重大虐待或侮辱情勢,加上長輩以遺囑等任何方式表示不得繼承,子女就喪失繼承權。四、監護宣告長輩若罹患失智症或者生病,擔心子女騙走積蓄,還能至法院監護宣告,把財產交得信任的子女,避免有不孝子奪走財產。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1-19 科別.牙科
34歲女拔牙20顆後死亡 牙醫曝爛掉蛀牙不拔的後果!
嘉義34歲鄭姓女子在本月4日到嘉義基督教醫院處理蛀牙,牙醫師指「牙根爛了」一次拔了20顆牙,鄭女在返家隔日即昏迷、失去生命徵象,送醫急救十天後不治,醫院開立死因為「肺炎」。鄭女父親悲傷說,當天陪女兒手術近4小時,牙醫師術後告訴他「拔了20顆牙」;當時他嚇了一跳問會不會太多、女兒受得了嗎?醫師回應「拔1顆和20顆都一樣!」家屬認為死因不只是院方開立的肺炎,質疑是拔牙感染,對醫院提告。對此嘉義基督教醫院表示,鄭女上月底因全口蛀牙,由診所轉診至院內口腔顎面外科看診,主治醫師完成術前檢查、手術風險評估說明,本月4日拔牙治療手術採全身麻醉,共拔除20顆殘根,術後狀況良好才出院;對於患者家屬所提爭議院方尊重,靜候司法調查。嘉義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英俊表示,今天解剖初判「右肺吸入性肺炎」,鄭女死因是否與拔牙有因果關係,仍必須調查相關事證後才能認定。一次拔牙20顆有沒有問題?根據太報的史書華牙醫師專欄報導,拔牙的數量與蛀牙的程度有關需交給醫師做專業評估,有時候拔一顆深度埋伏牙齒的傷口比拔五顆牙齒的傷口跟併發症還要嚴重。前成大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現任康喬口腔外科診所牙醫師賴俊臣在臉書發文解釋,當患者需要拔牙,牙醫師會把需要拔掉的牙齒分成六個區塊依次處理 (上顎、下顎、右前、右後、左前、左後),但此案的鄭姓女子為身心障礙者,他們的牙齒狀況通常非常不佳,在治療時無法配合醫師,所以對於這類患者的最安全的治療方法就是全身麻醉。因此當身心障礙者需要拔牙,牙醫師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要讓患者多次麻醉?還是一次麻醉拔多顆? 全身麻醉的風險比一次拔20顆牙齒的風險高?賴俊臣醫師解釋全身麻醉的最大風險就是插管,順利的話能在患者於麻醉時沒自主呼吸的這段時間,把氣管內管置入又不造成組織創傷;但萬一出這過程問題,病患可能5分鐘內就送命;且病患在全麻恢復後,可能會經歷嘔吐、反抗掙扎、傷口流血、藥物反應等負面反應,所以賴俊臣醫師強調,牙醫們都是抱持者寧願花多點時間處理傷口也不要讓患者全身麻醉多次,「1個拔牙傷口跟20個拔牙傷口,在良好的處理與縫合之下,比起『多次』全身麻醉的風險簡直是微不足道!」醫療不是萬能,風險是一定存在的,醫師的專業在於降低風險而不是只會成功不會失敗。那爛掉蛀掉的牙齒不拔會怎樣呢?賴俊臣解釋,蛀牙不拔不是只有痛而已,蛀牙會造成細菌感染,當口內有大量菌叢滋生會造成吸入性肺炎,而當細菌經由血液跑到全身,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心內膜炎,嚴重可能會敗血性休克死亡。史書華也整理出9點爛掉的蛀牙不拔會造成的嚴重後果:◎骨頭內細菌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咽喉炎,敗血性休克◎感染造成腫脹壓迫呼吸道死掉◎深頸部感染,擴散脊椎腦部甚至下行壞死性縱膈腔炎◎細菌經血流跑到身體其他器官發炎,最有侵襲性的就是心內膜炎◎細菌流經身體造成血糖更不容易控制,血糖升高傷口惡化,惡性循環◎口內大量菌叢滋生,造成吸入性肺炎. 這也是加護病房照護重點◎身障患者無意識咀嚼造成口腔組織出血,長期無法照護◎動搖牙齒吸入氣管窒息◎出血血塊吸入氣管窒息所以蛀牙該處理的還是要處理,病患不要因為怕拔牙而拒絕就醫,或是自行停用拔牙後醫師開的內科用藥 (例如臨床很常見做了心臟支架後服用的抗凝血藥物等)。
-
2020-10-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CDC專家:不排除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由冷鏈傳入」
大陸《環球時報》指出,近期,隨著青島首次從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新冠病毒,以及一篇北京6月新發地市場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的論文發表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由此不能排除,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早前疫情也是從進口海產品所引起。中國疾控中心17日發布的消息稱,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中國疾控中心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上檢測分離到新冠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首次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過去在樣本中「檢測出」冠狀病毒核酸陽性,不一定是活病毒。但青島此次「分離到」活病毒,就意味著一定存在活病毒,且能造成傳播或感染。此外,青島這波疫情的「零號病人」正是青島港口裝卸工人,曾於9月19日夜班裝卸了進口冷凍海鮮。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近日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的論文也提出,冷鏈運輸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新途徑。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楊占秋表示,如果華南海鮮市場曾有進口海產品交易,那麽新冠病毒通過冷鏈運輸的產品傳入是存在可能性的。環球時報指出,華南海鮮市場過去確實曾有多家賣進口生鮮的商鋪,出售包括帝王蟹、北極貝等海產品以及來自巴西、德國的需要冷鏈運送的肉類產品。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近日接受採訪時說,「過去我們在做病毒溯源時一直在尋找中間宿主,現在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病毒到底是不是來自野生動物。」武桂珍表示,「疫情在北京反彈,也是在批發市場集中暴發,但不同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北京出現野生動物導致疫情的可能性很小。這就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示:是不是有可能源頭就是一個感染者或被汙染的食品,而海鮮市場的環境造就了快速傳播的機會。」但報導也指出,目前相關猜想依然缺乏足夠證據支持形成一條明確的感染鏈。一位不具名的病毒學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如果病毒是從海外流入,為何來源地沒有最先暴發疫情,這是需要解釋的問題。
-
2020-09-08 橘世代.好野橘
不用天天盯盤!施昇輝:選對最可以「安心」套牢的股票
這幾年來,樂活大叔施昇輝提出只買4支股,年賺18%的無腦(無惱)投資心法,不僅在台灣掀起一股ETF投資熱潮,更廣受小資族、所有被動投資人的喜愛。《只買4支股,年賺18%(全新加強版)》精選閱讀:沒有投資人喜歡套牢,但很殘酷的事實是「套牢是所有投資人的宿命」。我不相信有人每次買股票都能買在最低點,所以一定都有套牢的經驗。有時當然能解套還賺錢,有時則必須勇敢認賠停損,不讓套牢持續下去,因為這總比套牢 N 年的下場要好。我相信,一定有人買的股票從 1990 年股市最高點 12,682 點買進後,就一直套牢到現在,已經長達 30 年之久,但還在癡心妄想有一天會解套。其中一定還有很多人買的股票後來下市,這樣就永遠都無法解套了。唯一能避免套牢的做法,就是完全不買股票,當然連基金都不買了。這時,最安全的理財方法首推銀行定存,但它的利率卻遠低於通貨膨脹率,「帳面金額」雖然不變,但「實質購買力」則會逐年下降。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套牢?而且永遠不能解套,甚至負利率已經是可預見的趨勢,屆時存在裡面的錢就註定越來越少了。如果希望賺的比定存利息多一點點,或許會選擇去買儲蓄險。壽險顧問在賣你儲蓄險時,一定會給你看一張每一年度的投資淨值表,這時你會發現,必須到最後幾年,投資淨值才會轉為正數。換句話說,如果在還沒轉正數之前,你想解約變現,那就一定會賠錢了。這難道不也是套牢嗎?甚至比很多股票能解套的時間還長。儲蓄險持有到到期時,當然一定是賺錢,但在繳款期間,是不會有任何收益入帳的。另一種大家很愛買的保險就是投資型保單,但它可不一定保證賺錢喔!買投資型保單,其實和買基金的風險差不多,只是你若在保險期間往生,就有保險理賠可領,但是你都往生了,當然也不算賺到了!就算不做股票投資,其實也會面臨類似套牢的情形,那麼既然無法「逃避」,我們何不「擁抱」套牢?既然買股票一定會套牢,接下來的問題就剩下「應該套牢在什麼股票上?」第一個要避免套牢的股票,就是很可能會下市的股票。一旦下市,就不能再交易,這時連認賠的機會都沒有,當初投下去的金錢就此化為烏有。以前股票還有實體紙本,萬一真的下市了,至少還可以帶回家貼壁紙,但現在連這個機會都沒了,直接就在人間蒸發。有些股票縱然還沒下市,但股價已經腰斬再腰斬,甚至只剩下最高價的 10%或 1%,與下市真的也沒什麼差別了,例如宏達電(2498),你認為如果買在最高價1,300元,此生還有機會看到解套的一天嗎?第二個要避免套牢的股票,就是產業早已沒落、公司也欠缺市場競爭力的股票。下市的公司在股市中畢竟還是少數,但前述這種公司則是多如過江之鯽,你若不好好研究基本面,買到這種股票的機會真的很大。第三個要避免套牢的股票,就是公司規模太小。這類公司或許有幾年經營績效很好,但除非產業有很高的進入門檻,否則不容易持續保有競爭力。何時會步入衰退?你若只是一般投資人,其實很難有效掌握趨勢。很多投資人都相信自己不會那麼衰,一定不會買到上述三種公司的股票,但常常你的運氣就是這麼背,因為連很多基金經理人都會踩到這種地雷,你又沒有他們背後的研究團隊,怎麼可能避免得掉呢?要避免買到以上三類股票,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在 0050 的 50 支成分股中來挑。這 50 支是台股市值(市值 = 股價 × 股數)前 50 名的股票,也就是說台灣最大的50家公司,當然就是即使套牢也不必擔心的股票。雖然宏達電也曾是 0050 的成分股,但它每半年會篩選一次,市值無法排在前 50 名的話,就會被剔除,所以宏達電現在已經不在 0050 的組合中了。如果你在宏達電還是 0050 的成分股時買了它,現在當然是嚴重套牢了,所以為避免發生這種情形,我的建議就是直接買0050,這樣就算套牢,應該還是可以高枕無憂。任何個股都有突發利空,但0050是50支股票的投資組合,就能發揮風險充分分散的效果。同時,它每年也都有穩定的配息,而且自2016年起,已經改成一年配息兩次。最後,我敢斬釘截鐵地說,0050 是台股中最可以「安心」套牢的股票。當然也有其他 ETF 同樣能安心套牢,例如 0056,它每年都有配息,而且規模已經大到絕對不可能下市。不過,如果你買的 ETF 每日成交量太少,甚至有可能造成資產規模漸漸縮小,還是要小心有下市的風險。 本文摘自《只買4支股,年賺18%(全新加強版)》,商業周刊 2020/03/05 出版來聽聽樂活大叔究竟是如何做到「買後不理的傻瓜投資術」更多理財精選延伸閱讀|。專家:想存一桶金,先想想10個「有必要買嗎」?。投資別低估自己!股市只有「贏家」,沒有「專家」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3 橘世代.好野橘
勞保年改讓退休金變少了!專家建議2方法自救
勞保年金改革,2021年起調降月退休金,影響了廣大的勞工權益,專家建議勞保年金已經不足讓退休族樂退了,該怎麼規劃自己的退休財務金流,已經是不可或缺的顯學!退休金準備第一步:先把缺口算出來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說,退休金準備的第一步,是從了解自己的退休金需求與不足缺口開始。根據統計,2026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很多人憂心勞保基金恐會破產,疑惑領得到退休金嗎?王儷玲說,衛福部調查逾65歲老人主要的經濟來源,其中政府的勞保與勞退給付僅占來源的31%,「因此存退休金不能靠政府,要有更完善的退休理財規畫」。了解退休金3大組成 自主理財提早規劃國人退休金由3大支柱組成,第1層是社會保險,包含國民年金、公教人員保險、勞工保險、軍人保險,是最基本的退休保障;第2層是職業退休金,由雇主與受雇者共同提撥,包含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制度、私校退撫基金、勞退新舊制;第3層是退休理財,依個人需求自主理財。王儷玲說,大部分人嚴重低估自主理財跟退休需求。她試算勞退金,假設1名勞工起薪3萬元、25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若只有雇主提撥勞退金,在報酬率為3%的情況下,每月只有6700元退休金,因此她鼓勵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可強迫儲蓄自己的退休金又能抵稅。王儷玲建議退休準備愈早愈好,定期定額存退休金,找到好的投資標的長期投資,不要短進短出。她計算,若25歲開始每月穩定存5000元,選擇有6%報酬的投資商品,經過時間複利累積,退休就有1000萬。而愈靠近退休期的人,理財就要趨向保守保本,王儷玲推薦目標日期基金,會依個人退休的年限,自動導航不同風險的基金;她建議,若有2張以上壽險,可做保單活化(壽險變現金系列報導,快速認識「保單活化」),把壽險的保險價值準備金轉化成長照、年金、老人醫療。買民生消費股 長抱勝短期理財專家華倫老師則在聯合報〈橘學校〉好野講堂曾分享他15年的投資成功經驗,他偏好投資民生消費股,也因此賺足了退休金,他認為,大部分股票波動都很大,但民生消費股會因國人消費水準提升,公司產品價格也會隨通貨膨脹持續上漲,整體的營收、獲利就會增加。選擇每天要消費的民生消費股,或是具有護城河體質的壟斷寡占事業,一般起伏較小、長期來看上漲機率高,對想存退休金的族群來說,選擇抱股不賣,不受股價漲跌短期進出,較為穩健。【更多理財精選特輯↘↘↘】邊工作、邊領退休金!你是「勞退新制」嗎?60歲還不能退休?退休金不足國人好勞碌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65歲後最好發! 早期無明顯症狀,除了血便還有這些要注意
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大腸癌侵犯位置為結腸、直腸 一開始多為良性瘜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其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逐漸變大產生症狀。若是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出現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是腸道阻塞來表現。 第1至3期大腸癌治療 手術輔以化學或放射治療為主一般針對第1至3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1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2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3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個月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 大腸癌發生率僅次乳癌 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成楊明翰醫師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多肉少纖維、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報告指出民國106年有1萬6千多人被診斷大腸癌,其發生率僅次於女性乳癌,但同年度死於大腸癌的卻不到6千人,表示大多數被診斷大腸癌的病人可以在治療後長期存活。而決定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診斷時的期別及是否有機會手術切除。除第4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5年存活率都遠超過5成,若為第1期的大腸癌,存活率甚至高達9成以上。因此在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50至74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結果陽性應盡早就醫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達到延長存活期之目標。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養成3習慣最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