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失智症
共找到
1624
筆 文章
-
-
2020-03-12 橘世代.健康橘
「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
隨著高齡人口劇增,臺灣已於二○一八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高齡社會」,患有失智症的人數比例也急速攀升。失智症不同於健忘,也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大腦功能受損造成的疾病症候群,主要症狀是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逐漸失去169自理能力,以致無法照顧自己或獨立生活。失智,正有如世紀流行病一般快速蔓延,我們必須正視、認識,並找出可預防、改善、延緩的方法,維持大腦認知功能。來自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音樂療法有助於緩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緒焦慮和躁動行為,以及更多有關聽音樂改善失智症的好消息!報告指出,讓受試者聆聽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熟悉的音樂片段,同時進行MRI掃描大腦,顯示出儘管失智症患者的語言和視覺記憶途徑早已受損,但是對音樂有情緒反應的大腦區域並沒有受到影響。音樂有助延緩失智的症狀惡化並活化大腦功能和保留記憶的能力。對於與外在環境失去連結的患者而言,音樂是保持溝通、喚醒記憶、回到現實的好方法。負責此項計畫的杰夫•安德森(Jeff Anderson)教授表示:雖然音樂療法並非治癒阿茲海默症的靈藥,但確實可使症狀更易於控制,降低醫療護理成本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二○一四年《如夢幻音》紀錄片放映之後,美國非營利組織Music and Memory開始推廣透過數位技術將個性化音樂帶入老年人或弱者的生活,此計畫成功地推展至今,不僅培訓專業護理人員,也在美國、加拿大成立數百家由 Music and Memory 認證的照護機構,並且歡迎志工加入協助舉辦 iPod 捐贈活動、參與附近的認證機構服務,以及組織募款活動。對於擔心自己可能成為社會、家庭沉重負擔的我們來說,這真是一線曙光!聽音樂可以活化大腦,因為音符和音符相互之間的結構、規律和節奏,使得大腦不只單一的在聽覺皮質部分接收聽覺刺激,也同時處理運動區域的節奏和邊緣系統的情緒感受,而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額葉皮層,隨時都在接收訊息、做判斷。所以一個完整的音樂體驗,等於是大腦的全面鍛練。聽音樂的好處很多:減少焦慮、抑鬱、疼痛感,改善睡眠品質、情緒、記憶力,特別是聽到自己喜愛的音樂時,會釋放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可提升專注力、認知功能,且延緩大腦老化。而欣賞現場音樂會或與他人共同演奏樂器,大腦會釋放催產素,促進人際互動、建立信任,產生情感聯結的歸屬感、幸福感。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專注聆聽音樂,為自己建立音樂資料庫,讓音樂強化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可以是和諧、優美的古典樂,也可以是時而興奮、時而輕柔的電影原聲音樂,或個人喜愛的流行樂曲,總之,多聽音樂可以保持大腦健康。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關於更多「慢老」指南↘↘↘】。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談《病主法》:我們能對生命坦然到何種程度?
【編者按】2018年以來,「醫病平台」曾邀請醫學倫理與法律專家討論「病人自主權立法」,並有幾位安寧照護的專家醫師撰文討論生命末期的照護。本週的主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由參與推動台灣這兩個重要法律條文的楊玉欣前立法委員與我們分享這條例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看法,並有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經驗,以及一位已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的志工分享她本身做這決定的心路歷程。《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於2019年1月6日上路至今,全國已有一萬多位民眾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門診,並且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irective,AD)。這些來診諮商的民眾,通常對《病主法》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跟接受度,且多數是相對健康或罹病但病情在控制中的狀態。在診間跟這些民眾談到符合預立醫療決定的五大特定臨床條件(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其他經政府公告之重症)時,他們能跟這些嚴重的病況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坦然地說出自己在那樣的疾病狀態下選擇或拒絕維生醫療跟人工營養。然而,就個人粗淺的觀察,在這些尋求諮商者之中,有一小部分的民眾需要額外的關心,分別是失智症及罕見疾病的患者。失智症患者會因其症狀的嚴重度不一,而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跟決策力。一般來說,即便是理解、溝通無礙的來診民眾,要釐清他們對《病主法》的疑惑,達到確實有效的預立醫療決定,醫、護、社工或心理師組成的諮商團隊通常都要花上六十分鐘的諮商時間。因此,您可以想像到諮商團隊要傳達的訊息量是相當的大。以團隊的角度來說,跟輕度失智症的患者做諮商,如果用正常的解釋速度,常常會導致患者根本沒有掌握到想要傳達的資訊,更不用說能夠做成有效的溝通了。執行ACP諮商的醫師並非每位都是神經相關專科出身,但決定能力(Decision Making Capacity,DMC)的評估,確是每位諮商醫師面對來診的失智民眾需要具備的能力。決定能力有四個核心的組成:(1)能夠了解做出預立醫療決定相關的資訊;(2)記住這些資訊的時間需要長到可以做出選擇;(3)在決策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些資訊作為權重或參考;(4)能夠溝通、傳達自身做成的決定。如果臨床醫師觀察到患者在這四個核心組成中有任何一項無法做到,比如說患者每次都說:「醫師你剛講完,我就忘記了。」這樣我們需要調整每次釋出的資訊量,務必確認患者能記住夠長的時間,並能在我們提出預立醫療決定的問題時,基於這些資訊作判斷。同時,我們可以參考患者先前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的分期。0.5分(可疑)到1分(輕度)的患者經過適度引導,還能夠處理跟判斷《病主法》相關的資訊,2分(中度)可能相當勉強、常常無法有決定能力,而3分(嚴重)以上的患者,確定不能判斷或解決問題。當然,每一個失智患者略有不同,也許在每天的特定時間裡,患者認知功能會比較理想。我們可以個別化安排諮商時段,來落實病人自主的真諦。另外,輕度失智症患者也會因為自身在往後幾年間可能發展為極重度失智,而在諮商過程中有一些情緒反應。諮商團隊除了善盡說明義務,也要給予患者適度肯定跟支持,以照顧到他們的情緒。無論如何,能儘早讓失智患者了解《病主法》,在有決定能力的前提下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是衛政機關跟醫護團隊應負的責任。另外一個更小眾、更弱勢的族群,是我們罹患罕見疾病的朋友。罕見疾病種類繁多,臨床病程或快或慢,進展的嚴重程度也不一,非常難以簡化界定。在《病主法》特定臨床條件中的第五款(其他經政府公告之重症),衛福部已在今年1月將多發性系統萎縮症與十項罕見疾病納入。這些罕病包括俗稱漸凍人、舞蹈症、泡泡龍等疾病,初估會有一千七百多人受惠,這樣的作法固然值得肯定,但若以疾病別來說,這仍僅佔台灣數百種罕病中的一小部分。以每年新增十項罕病的進度,且越往後的罕病可能越有爭議、醫學界越難界定所謂痛苦難以承受、疾病無法治癒的程度下,要大多數的罕病在幾年間完全納入第五款公告項目的期待可能會落空。當來診的罕病患者問我說:「醫師,我的病沒有列入第五款公告的項目,這樣我要怎麼適用《病主法》?」明明知道這位患者已經經歷過心肺衰竭、需要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痛苦,我當下只能回應說在某些可預見的疾病狀況下,《病主法》第一款的末期病人會有裁量空間,屆時可能也有適用的機會。不過,比起末期病人這樣相對含糊的字眼,如果患者本身罹患的罕病可以納入第五款,或者可以納入較大的罕病群組,去對應操作型的臨床功能條件,這樣不是更有保障嗎?當然,我相信對於各類罕病納入第五款這個議題,不同的醫師也許有不同的考量,但基於尊重病人自主、確保病人善終的理念,沒有被納入的罕病患者確確實實是《病主法》最弱勢的一塊。這個難題,需要社會大眾、病友團體跟衛政機關更多的投入跟關心。最後,我想提的是要珍惜醫病雙方的坦然:諮商團隊可以坦然表述《病主法》所保障的權益、來診民眾可以坦然溝通自身對生命的態度,而這一切無非是賦予社會大眾免於過度醫療干預、追求生命自主的權利。對於失智症跟罕見疾病這兩類患者,團隊要給的同理跟支持更多了,溝通的環節跟內容更需要量身打造,否則不僅沒有照顧到民眾想要坦然面對生命的情緒,也很容易讓決定書淪為民眾不知為何而簽的產物。《病主法》開啟了醫病之間一條坦然的道路,希望它可以引起更多公民的討論,讓台灣走向醫療自主更為健全的社會。
-
2020-03-01 新聞.長期照護
注意長輩用藥!9成初次拿精神藥物非醫師處方
許多長輩就醫看慢性病時,順道告訴醫師自己焦慮或難眠,同時拿精神藥物,從此長期吃下去。年過六旬的秋月(化名)就這樣持續用藥數年,日前才在家人建議下赴精神科接受評估。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醫師楊聰財詢問發現,秋月有高血壓與退化性關節炎,腳跟體力都不好,平日長時間在家帶孫。但其實,她並不很想帶孫不敢說,經常看著鄰居退休後四處遊玩,自己卻走不出去,感到沮喪。秋月並非單一個案,國內一項針對近4萬人的研究發現,超過九成的高齡患者首次拿精神藥物並非由精神專科醫師處方,換言之,他們未經評估心理疾病、失智症或睡眠失調問題就開始用藥。上述研究去年12月刊登於美國臨床老年醫學領域期刊(JAMDA),由台灣大學、長庚大學與陽明大學等學者合作完成。研究團隊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回溯性世代追蹤,找出2004年間初次被處方精神藥物的高齡長者,檢視他們五年內每月的精神藥物用量,以及用藥後一年與三年內的住院率與全因死亡率。結果發現,有7.7%的人持續高量用藥,12.1%的人逐漸適度增加藥量。這群人的住院風險顯著高出不常用藥者三至四成,死亡風險高出兩成五到三成二。持續高量用藥者平均年齡較大、有多重慢性病,其中高達八成六的人使用兩種以上的精神藥物、近四成五使用三種,當中多為苯二氮平類與Z類安眠藥。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解釋,這類精神藥物可能增加暈眩、走不穩與跌倒,以及嗆咳與吸入性肺炎等風險,因此用藥越多越久,住院率與死亡率均越高。「許多高齡患者的焦慮與失眠源於孤單,部分人則源於憂鬱症或早期失智症」。陳亮恭表示,針對前者,家屬除了陪伴,還可盤點長照2.0或社區活動資源,問問看長輩是否有興趣嘗試結交朋友。如發現長輩情緒低落致影響生活、嚴重失眠且安眠藥越吃越多等,要考慮可能罹患憂鬱症。如長輩健忘頻率變高、判斷力漸漸降低、講話越趨不靈光等,則應考慮可能失智。楊聰財建議,若在其他科別拿精神藥物逾一個月卻不見症狀改善,應至精神科接受專業評估。秋月後來在心理諮商協助下開啟與子女的溝通,減少帶孫時間且重新安排生活,情緒症狀便獲得改善。
-
2020-02-29 橘世代.健康橘
無法一覺到天明?30歲後即正常老化 9成無關失眠
「年輕時,躺下去就能秒睡,現在不只輾轉難眠,而且睡不了幾小時就又醒了」,55歲陳媽媽無奈地到診間,希望醫師能開立安眠藥,讓她能像年輕時一樣躺下就能睡。這種例子幾乎天天在醫院上演。「睡眠老化是正常現象,許多卻誤認是失眠找上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黃守宏說,臨床上近9成患者常拿現在睡眠狀態與年輕時比較,以為是疾病引起失眠,其實不然。黃守宏說,30歲以後,睡眠開始老化,隨著年紀增長,這是不可避免的「老化趨勢」。他解釋,睡眠老化平均從30歲到35歲開始,初期症狀是睡到半夜醒來,或早上在固定時間起床,即使那天是假日,也沒辦法睡得更久。隨著年紀增長,睡眠老化現象愈來愈明顯,除了總時數降低,慢波睡眠(即深層睡眠)也逐漸減少,睡眠效率(睡著時間除以躺在床上時間)也會變差,當70歲時,幾乎所有人都有睡眠老化。不過,民眾對睡眠老化及失眠的認知不足,許多人對睡眠期待過高,年逾50仍希望睡得和20歲時一樣好,可從晚上9點睡到隔天下午2點,不了解睡眠老化是正常老化,認為「失眠」找上門。黃守宏說,人必須服老,30歲以下的年輕人,總睡眠時間約在5到8小時就足夠,30歲以上平均約需7小時,65歲以上僅需要5到7小時,有些長輩只要4小時就能睡飽;根據英國研究,人類每天睡7小時是最有效率的睡眠。因此,當55歲的陳媽媽逼自己每天一定要睡滿7小時,每天準時躺在床上卻輾轉難眠時,內心就會開始出現「自己是否生病的疑慮」。黃守宏說,面對睡眠老化卻自認失眠的患者,初步可調整睡眠型態,像是先訂出睡眠時間,假設每天7點起床,就可以訂12點睡覺、7點起床,無須每天11點就躺在床上逼自己睡覺,反而增加焦慮感。年紀愈長,生理時鐘也建議應該要固定,訂出睡眠時間後,以12點入睡、7點起床為例,最早12點睡,最晚7點一定要起來。黃守宏說,最早12點睡的意思是,當晚上12點時,自己身體還沒有感到疲累,可以等到自己疲累時再休息,延後到凌晨1點都沒問題,但最晚一定要早上7點起床。黃守宏說,即使當天感到疲累,當天晚上睡眠債也會立刻釋放,像12點以前就會想睡,但是一樣地隔天必須要準時7點起床,這樣才能維持良好的睡眠生理。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你不知道的「睡眠指南」↘↘↘】。睡眠不足小心每天多吃2碗飯!。如何讓肌肉休息?睡 眠 品 質是關鍵!。「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女性如捍衛自己的睡眠主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6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板橋榮家失智專區 打造熟悉的家
結合非藥物活動與高齡智慧科技,板橋榮民之家的失智教研專區翻轉「失智即失能」的照護舊模式,將照護方法更加人性化,不只讓失智長者擺脫「被照顧者」的桎梏,也重執「為人服務」的快樂,板橋榮家表示,將持續精進照護品質,把失智專區打造更像長輩記憶中最熟悉的家。板橋榮民之家的失智教研專區最近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評核,獲得國家級肯定。三年多前,板橋榮家失智教研專區成立,以「2+」(家人、家園)的照護核心價值,專門收住中度以上的失智症長者,長輩平均年齡87歲。為提供社區資源共享,不只收住失智的榮民伯伯,也提供一般失智長者入住。2019年,板橋榮家失智教研專區創立兼具療癒及復健功能的「開心農場」,讓長者透過園藝栽種、澆水灌溉,培養生活重心,體驗「一手栽培」的幸福感。也能藉此曬曬日光浴,減少失智長者精神異常行為及黃昏症候群。另外,專區也邀請青年學子以工換宿,將所學專業投入志工服務。曾有就讀音樂相關學系的藝術大學同學,細心規畫「那卡西餐廳」,讓長者享受音樂與美食的饗宴。另有藝大學生替長者創作自畫像,摹擬長者細緻神情。特別的是,為一解長者鄉愁,專區特別建立實景擬真的懷舊火車站,踏入「車廂」,就可以聽見熟悉的「山東」及「廣東」鄉音,還設有豪華包廂的個別化電影院,提供長者一個安全娛樂的情緒抒發場所。板橋榮家表示,將持續與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合作來發揮教研專區的功能,不只提供失智症教育訓練及實習場域、失智照護人才培育、失智照護宣導,也會持續精進照護品質,把失智專區打造更像長輩記憶中的家。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2-24 科別.精神.身心
調節大腦神經 磁刺激改善憂鬱
50歲黃先生因高血壓未規則服藥,正值壯年就中風,中風後右側肢體無力,無法獨立行走,因此信心被打垮,意志消沉,復健也進入瓶頸,併發嚴重憂鬱症。由於他對抗血清素藥物反應不佳,醫療團隊利用「顱外磁刺激術」治療,讓黃先生改善憂鬱症狀,進而努力復健。「磁刺激」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這兩年已進入醫療領域,改善不少病人憂鬱症狀。什麼是磁刺激? 磁刺激又稱為「經顱磁刺激」或「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磁波,利用大約是地球磁場十萬倍的磁場脈衝,調節大腦中的神經活動。設備由一個高電流脈衝發生器組成,該發生器產生大約5000安培的放電電流,能夠在一毫秒內產生一個最大磁場為3T的短暫磁脈衝。 使用TMS產生的瞬態高磁場可以使神經細胞去極化,亦即改變神經細胞的活性。經顱磁刺激經由重複的給予,被稱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不同的刺激頻率對大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們臨床常用的1Hz,也就是每秒鐘一下的刺激,持續超過15分鐘,對大腦細胞會產生抑制的效果,相反的如果是高頻刺激,如10Hz,每秒鐘給予10下的刺激,則會對大腦細胞產生興奮效果。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部位,有不同刺激的選擇。國際上常見的中風研究,患側大腦因為腦細胞受損,活性比較低,這時候就選擇高頻刺激去興奮受傷的細胞;相反的,針對健側大腦,中風後會增加過多不必要的活性,去阻礙復健恢復,此時應針對健側大腦給予抑制的刺激,減少不必要活性,改善復健功能。TMS的安全性高,且無侵入性,然而治療後,仍有些病人會有頭痛或頭暈的症狀,另外癲癇為較嚴重的副作用,有癲癇病史、酒精成癮、以及其他易誘發癲癇的疾病,會因為高磁場誘發癲癇,在治療前須審慎的評估。不過在國際臨床生理學會發布磁刺激的治療規範後,癲癇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在日本一項1725人的磁刺激中風大型研究中,只有22人有暫時性的頭暈與頭痛,並沒有任何一個病人有癲癇的副作用。TMS於2008年在美國被批准用於治療憂鬱症,並於2018年於美國被批准於強迫症(OCD)治療,在歐洲應用於治療中風,失智症和慢性神經性疼痛等。另外 2013年,單脈衝TMS也在美國被批准用於治療偏頭痛。台灣則是於2018年通過了使用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重度憂鬱症。本院的臨床經驗磁刺激對藥物無效的憂鬱症患者仍具有接近八成的反應率,且是一種良好耐受性治療選擇。可以幫助改善的憂鬱量表內包含了睡眠、焦慮、食慾、疼痛、排便等症狀。現代醫學的治療,從傳統藥物、手術、復健發展到「磁刺激」,新穎的技術期望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但因為技術剛引進,健保尚未給付,醫界仍希望繼續努力,希望未來此治療,能嘉惠更多病人。
-
2020-02-23 失智.名人專家
謝敏蘭/7個巧思 失智者在家防疫不悶
自從過年假期以來,人人聞疫色變,過完年後幾乎各類據點活動都暫停,心愛的失智長輩悶在家裡,漫漫長日好難受;偶爾外出也被厚重外套、口罩、帽子包緊緊,感官反應和行動力也受限。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建議,失智者家屬在這段時間充裕的居家時光裡,應好好把握患者仍具有的能力,在精心經營的愉快氣氛下,可以在家中一起嘗試進行以下的活動:A.每天可做的事:1. 做家事從三餐備料、到打掃清潔,讓阿嬤阿公都有可以發揮的空間。在熟悉家裡,充滿安全感的氛圍下,不要催趕長輩,共同攜手完成日復一日的家事。2. 動動口手做家事的同時,開口聊聊家人、憶往事,輕鬆好愉快。唱老歌、講笑話、猜謎語、朗讀書報、禱告,只要長輩願意開口,情緒必定平穩溫和。3. 多運動若住家附近有公園、運動場等空曠公共空間,戶外運動是最安全而有益身心的。提供獎勵辦法,鼓勵尚有行動能力的長輩每日設定目標走萬步;室內運動項目,可以是伸展體操、經絡拍打、太極拳、椅上運動等多元選擇,搭配小小競賽、熱情音樂,讓運動更可親。4. 玩興趣長輩本來就有興趣的活動,此時更要持續多做,例如寫書法、看電影、下棋、麻將、益智桌遊等,家人、來訪親友、照顧者一起參與,有趣味又有感情。B. 行有餘力的進階版:這是增加驚喜、提高刺激度的進階活動,可以變化、調劑患者和家屬的日常生活步調。1. 派任務:視長輩能力指派任務,提高長輩成就感,例如問路、獨自進便利商店完成指定採購(如買一條吐司、兩瓶飲料)、撥電話給孫子、一起做口罩套(實用,自用送禮皆宜)。2. 看照片:搬出珍藏老照片或是放映數位相片(能在電視上呈現更好),充滿美好回憶的人事物,是極佳的孝親、娛親好禮物。3. 留紀錄:上述活動進行時,以手機拍照、錄影記錄點滴,可以和其他親友分享,也成為每晚入睡前的最佳安眠劑,讓長輩帶著微笑入夢,一天的任務圓滿完成。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2-23 橘世代.健康橘
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
大部分年長者都會有慢性病,甚至會綜合變成「老年病症候群」。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哲銘表示,老年病症候群是一堆「疾病」的集合,一般包括衰弱、跌倒、尿失禁、肌少症、認知功能障礙等,避免成為「老年病症候群」,要在自己的年齡仍是「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楊哲銘指出,通常將65歲以上稱為老年人,隨著社會步入高齡化,65歲到75歲可稱為「年輕老人」,75歲到85歲稱為「中年老人」,85歲以上則稱為「老老人」,年紀越大出現「老年病症候群」機會愈高。目前並無統計老年病症候群會出現在哪個年紀,年齡越大比例當然就越高,但症狀、程度仍因人而異。統計發現年輕老人的老人症候群,較高比例是失智症;中年老人則是多重用藥,其次是尿失禁;老年老人較高比例的症候群是多重用藥,其次是營養不良。年長者隨著年齡越大,常會對家人說這裡痛、那裡痛,但部分年長者卻不願意就醫。楊哲銘表示,這些疼痛必須要有好的處理,醫療人員能多花時間互動,老人也會覺得不排斥就醫。楊哲銘舉例雙和醫院的高齡醫學門診,他說,高齡醫學最主要時花耐心、時間跟病患溝通,且也可以減少高齡者在各門診間奔波,能針對問題去解決,藉此降低他們排斥就醫的意願。楊哲銘強調,要能夠健康老化,通常都會建議要均衡飲食,不要過度去強調減肥,要擁有健康生活型態、適度運動、適度社交,都是讓人可以健康老化的因素,不過若有慢性病還是要做好控制,還在「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身體力行很重要。」【延伸/更多熟齡指南↘↘↘】。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3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我記憶很好!自稱記憶好的長輩 可能已患失智症
許多長輩年紀增長都發現「記憶力越來越差」,親朋好友相互關心總會安慰,年紀大、記憶力下降是正常退化現象,但近年「失智症」議題透過電影、名人現身說法引發關注,許多人會警覺「我的健忘是正常老化嗎?」還是已邁入失智呢?「你最近記憶好不好?」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表示,每次遇到憂心失智症就診患者,他總會問這問題,患者如果立即回答「最近記憶很好啊」,接著說明自己記憶者,近9成都已罹患失智症,如果感嘆記憶不好,對於自己健康狀態有知覺、能回應,應該只是單純憂鬱。李連冀表示,臨床遇到的失智患者,除了阿茲海默失智症,還曾遇到「幻視失智」,患者一直跟家人抱怨地板有灘水,怎麼都無法擦乾,也有患者味覺、聽覺都逐漸退化,出現食不知味、重聽等症狀。「失智狀況像快壞的收音機!」李連冀指出,很多失智者初期並不會完全退化,味覺、聽覺有可能短暫恢復,就像快壞的收音機,有時收得到訊號、有時完全無聲息,曾有照顧者抱怨,晚餐前在重聽父親耳邊大聲提醒「吃飯了」,沒想到父親轉身給他一巴掌怒罵「這麼大聲要嚇誰?」當兒子的只能摀著臉抱怨,你不是重聽嗎?李連冀說明,失智症許多症狀,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例如出現妄想,抱怨媳婦、外傭偷錢、偷衣服,懷疑妻子外遇,或逐漸對身旁事物不在意,容易走失、迷路、猜忌、疑心病重、憂鬱,這時老人個性像小孩一樣,除了就醫,更需要家人細心照顧、陪伴。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2-17 橘世代.健康橘
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透過「旅行」與「日記」給予大腦良性刺激當我們思考困難的事情時,腦活動會變得非常活絡。一直以來大家都對這個說法深信不疑吧?可是,根據腦科學家的研究報告,證實動腦筋演算簡單的一位數算術題目,比起閱讀艱澀的書本,腦活動更顯活絡。事實上大家都知道,用注音符號看書或一位數的演算練習才是更有效的腦部訓練活動。同時大家也知道,好奇心能刺激大腦,活化腦功能。有人說,「好奇心旺盛的人,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可是,好奇心的培養不須靠教育或強迫自己培養知性的興趣,只要關心電視新聞或報紙的時事,就能充分刺激大腦。倦怠感中,大腦的倦怠感占了八成。當你覺得累、沮喪、失眠時,就回想以前快樂的事。於是,大腦會獲得療癒,心情平穩。隨著年紀增長,人總會記不住最近發生的事。雖然這是每個人的必經歷程,如果置之不理,只會讓腦功能更差。就算記住了也馬上忘記,即使如此,也絕對不能放棄,一定要反覆練習,努力記住。寫日記也是強化記憶力的妙招之一。當天發生的事,以及對於這件事有何想法,透過文字寫下來的話,可以刺激大腦,還能豐富生活,維持腦功能。想刺激大腦,「旅行」也是很棒的方法。接觸跟平常不一樣的事物、身處陌生場所、學習異族文化、在不習慣的土地生活所造成的不便感等,都可以刺激大腦。早在幾年前就有研究報告指出,「旅行愛好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低。」人生只有一次,每個人都希望一生活得精采。若要活得精采,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健康的身心,可是,讓身心一直處於良好狀態並非易事。可能因為這樣,才有這麼多人為了「健康」,認真奉行健康法。可是,為了能夠做想做的事,便有了努力擁有健康的想法,這正是「抗老化」的真正意涵,身心健康是為了實現人生願望的必備條件。因此,六十歲以後的你一定要「盡情享受當下」。「在過程中,一定可以找到幸福。」生命的意義不在達成目標,而是過程,這正是增進健康的原動力。本文摘自《60健康老:心靈、飲食、運動、睡眠, 促進回春賀爾蒙分泌,60歲啓動健康老》,天下雜誌 2019/04/24 出版【延伸閱讀】。以謙卑之心勇往最高峰 62歲丁博慶:「這輩子與山結緣了!」。阿吉船長捨棄自尊 65歲重拾陸地生活。60歲退休員警讓魚骨重生 開拓漁村文創。愛心不落人後!熱愛重機的不老騎士環島做公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7 橘世代.好學橘
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
不要讓年齡定義我們!活力充沛、擁有豐富歷練的橘世代,對於社會來說是源源不絕的人才寶庫,如何協助橘世代退休者投入社會,讓珍貴人力資源能在退休後,用不同方式再次回到職場,是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而鼓勵更多年齡層的人繼續貢獻專長與勞動力,也可能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解方之一。社企創辦人楊寧茵著作的《全球銀力時代》書中提到,80多歲的瓊恩.費雪(June Fisher)女士,擔任全球銀髮創新創業重要組織與平臺Aging2.0 顧問,並在大學開設計課,和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合作,用自己多年生活經驗協助年輕設計師做出更合適、無齡化的通用設計。費雪笑說:「雖然即將度過84歲生日,但我總覺得自己還只有18歲。」對什麼都很好奇的費雪女士,以Aging的開頭字母A為題,選了10個單字,暢談「變老對我的意義及重要性」,她用溫柔堅定的語調和勇氣,努力改變社會對高齡銀髮族的刻板印象。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態度一:自主權(Autonomy)無論何時,總是獨立自主並不斷為破除高齡刻板印象而努力的費雪 ,第一個選的字是「自主權」 ,這不令人意外,這的確是我們一般在與長者應對時,最不常注意到的一個態度。失智症人權專家凱特.史瓦弗(KateSwaffer)說,她永遠忘不了:在她49歲確診失智時,即使她依然還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但她的醫生直接跳過她,對著她的先生描述她的病情和狀況的情景,「他就當我不存在,是空氣。」在台灣的醫院裡,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因為「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要讓他活著」的「愛的表現」,從來沒有問過,這真的是當事人想要的嗎?他們的自主權在哪裡?態度二:原創性(Authenticity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故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這種個體的獨特與珍貴性,很多人自己都不了解,而選擇隨波逐流,其實社會和長者本身都更該有意識去珍視並凸顯這樣的原創性。新創公司The History Project(後更名為 Enwoven)就讓一般人可以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把各式各樣的個人生命故事物件保留並串聯起來。紐約時報2015年選擇投資該公司,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一生中的片段知識集結在一起,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代歷史。態度三:活動力(Activism)所謂的維持活動力,不僅僅是因為「活著就要動」,活動應該要對當事人本身是重要且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要勸每個人,尤其是長者多多參與活動,除了用負面的激將法嚇他們說:「活動是為了延壽」,其實更重要的是創造參與活動的重要性和理由,只有當他們自己覺得對自己重要時,才會有動力出來參加並持續參與。態度四:美感(Aesthetics)這點真的常常被忽略,看看多少設計給長者用的東西,都是功能性強過美感,好像這兩者天生無法兼具似的。曾擔任IDEO設計公司高齡部門負責人的葛芮琴(Gretchen Addi)就很受不了這一點,她曾說:「我是年長,可不代表我想要一個醜得要命的產品。」態度五:理解現實(Acknowledgement)這從費雪的口中說出來,可說是西方式的「認老」,也就是深切理解現實中自己的所在,「就像我知道,無論我有多麼覺得自己還是18歲,我畢竟已經不是18歲。」態度六:接受自己(Acceptance)這一點可以和前一點連起來看,先是理解,然後接受,才有機會和年老的自己達到一個圓融和解的地步,喜歡並肯定現在的自己。態度七:尋求協助(Assistance)這是費雪自認最不願意但必須學習的部分,就是學會接受協助,或是開口要求協助,「所以設計怎麼樣的機制讓這樣的協助和支持機制依然可以讓長者保有尊嚴,非常重要。」態度八:負擔性(Affordability)對費雪來說,這不僅僅是指價錢上的可負擔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可負擔的概念應該是一種全民的、對所有人開放,是一種社會的公共責任而不是出於對長者的尊敬或是對少數者的同情。態度九:自在的孤獨(Aloneness)雖然中文翻譯同是孤獨,但aloneness和loneliness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孤獨感:aloneness是一種對自己、對現世、對現實、對當下、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自己不靠別人成就,自己就是全部,足夠且完整,是一種圓滿圓融;loneliness則是一種缺憾、消極、憂鬱、需求未滿、不完美的狀態;費雪提出這點看法非常獨到。的確,我們社會近年來愈來愈強調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危害,要怎麼樣去關照他們,卻沒有嚴格去定義何謂孤獨,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孤獨的對立面也不是把時間填滿就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有意義的關係」,讓長者也可享受aloneness。態度十:適應(Adaptation)Adaptation 這個字來自於生物學物競天擇中的適應法則,一種順應環境而優化自己以求生存的本能。費雪說,老了,其實要更有彈性,更能去適應周遭的變化,對改變,要學著坦然接受,然後支持,最後駕馭,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改變是可怕的了。本文摘自《全球銀力時代》,野人文化 2019/11/06 出版【延伸/熟齡態度指南↘↘↘】。熟齡履歷指南:再就業、重定位,找出高年級優勢。50歲後改寫人生方程式 家庭主婦成為拼貼藝術新星。放下完美主義 梁秀琴存入健康「共老」本錢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16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從醫學文獻得出的三個「21世紀的長壽處方」
內政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7歲,男性77.5歲、女性84.0歲,創歷年新高。截至2019年12月底,65歲以上人口高達15.2%,並持續攀升中。因此長壽不是問題,如何有個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healthspan)才是重要的。老康健除了身心健康,其他層面也很重要。2020.1.9《美國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21世紀的長壽處方」,引用醫學文獻,提出健康老年的三要素,很值得參考。生活有目標:美國一個「健康與退休研究,HRS」,請6985位平均年齡68歲的居民填寫「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七個題目,以評估是否有生活目標。題目如「有些人生活沒有目標,但我不是這樣的人」,分數愈高表示愈有生活目標。四年後,發現分數最低者的死亡率為分數最高者的2.43倍,可見具生活目標有益健康。其作用機轉不明,可能與降低血中皮質醇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濃度有關。我們小時候幾乎都寫過作文「我的志願」,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可以是擔任志工、上社區大學、學樂器、陶藝、寫作、繪畫、國標舞等圓夢計畫,以擴展視野,成就自己;也可以是照顧孫輩,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且讓中年兒女在事業上能全力衝刺,成就子女。維繫社交圈:一個統合分析了148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前瞻性流行病學的研究報告,共有308849位參加者,平均年齡63歲,追蹤平均7.5年。發現整體而言,社交關係較強者的存活率比社交關係弱者多了50%。社交有益健康可能來自於抒解精神壓力,或受到幫助的關係。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與親友互助、取暖,有歸屬感才比較不覺孤單、少憂鬱。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平常接觸的都是同事,退休後才發覺沒有朋友,因此在年輕時就要依個人興趣或需要加入不同社團。這些社團成員來自不同行業,沒有利害關係,不僅一同成長變老,且有新血加入,可以交換訊息、互通有無,如生病要看哪位醫師等。又如最近為防範新型冠狀病毒,有位朋友在LINE群組上說她到處排隊,都買不到口罩,就有朋友送口罩到她家,令她好感動。健康的生活型態:美國芝加哥的「記憶與老化研究,MAP」追蹤921位無失智症的居民,平均年齡81歲,6年後有220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發現飲食中黃酮醇(flavonols)量最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黃酮醇量最低者少了48%。黃酮醇存在於茶與許多蔬果中,如甘藍、菠菜、豆莢、花椰菜、橘子、番茄與梨子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抽菸、飲酒適量、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吃蔬果、睡眠充足等不僅是健康的基礎,能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其實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與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從年輕或中年就開始,慢慢培養,才能長長久久,長壽且健康。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2-16 橘世代.健康橘
別輕忽「內臟脂肪」中年肥胖更易致癌!
首先建立「六十歲發胖是疾病徵兆」的觀念中年肥胖與年輕肥胖的情況截然不同,前者潛在著恐怖的危險因子。中年肥胖代表的,是中年以後發胖會引發糖尿病或動脈硬化等文明病。也與讓人長期臥床的失智症、癌症關係密切。雖然都是胖,年輕時肥胖與中年以後肥胖,兩者的脂肪囤積部位及影響卻大相逕庭。年輕時肥胖屬於體脂肪囤積於皮下脂肪細胞的「皮下脂肪型肥胖」;中年以後肥胖的話,肥大化的脂肪細胞會聚集在內臟周邊,稱之為「內臟脂肪型肥胖」。一般說來,內臟脂肪會分泌維持血管年輕、預防動脈硬化的「脂連蛋白」(adiponectin)。可是一旦內臟脂肪過多,反而會促使脂肪細胞惡化、抑制脂連蛋白的分泌。同時,也會釋放出導致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致病物質。根據厚生勞動省〈國民健康暨營養調查結果概要〉(二○一○年)的報告,日本總人口的肥胖者比例中,男性占了大約三成,女性約有兩成。依年齡層比例來看,六十歲男性人數僅次於五十歲、四十歲,占了約三成。六十歲女性約三成,與七十歲並列為肥胖人數比例最高的年齡層。而且自五十歲開始,人數比例就增加一成,到了六十歲呈現突然發胖的趨勢。男性人數反而減少,反倒瘦下來的人數比例則略微增加。女性因體質關係,基於女性賀爾蒙的作用,容易產生皮下脂肪。可是停經後女性賀爾蒙分泌量減少,會變得跟男性一樣,體內容易囤積內臟脂肪。如果對這個生理現象置之不理,就會漸漸累積出大問題。內臟脂肪型肥胖容易引發血管系統疾病,罹患腦中風或腦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換言之,臥病在床的機率也跟著升高。而且大家都知道,致癌率也與肥胖有關。內臟脂肪會製造各種物質,總稱為「肥胖因子」(意思是「脂肪分泌的傳導物質」),其中有的像前述的脂連蛋白屬於優質因子,但也有惡質因子。惡質的肥胖因子會引起發炎,導致癌症發生。另外也有報告指出,就算肥胖,但提醒自己積極攝取抗氧化物質的人,致癌率是很低的。因此,胖絕對不算百害,但如果置之不理,就會成為引發癌症、糖尿病、其他損害健康疾病的導因之一。各位還是不能輕忽肥胖的問題。雖說「年紀大了,身材不美也沒關係」,但絕對不要輕言放棄。在意身材比例的人,通常可以延長健康壽命。不過,完全不須嘗試嚴格的瘦身方法。只要以飲食生活為優先,稍微改善一下生活習慣就夠了。比方說每天早上量體重。發現體重比前一天重,表示前一天吃太多了,今天就該留意飲食內容,並減少食量。就從這麼簡單的習慣開始你的養生生活。儘管肥胖是個可怕的敵人,但如果削瘦、過瘦,可能要擔心是否營養不良,因為同樣也會引發各種健康問題。男性體脂肪率不能超過二五%,女性體脂肪率在三三%以下,你的養生目標就是維持不超標的「微胖體型」。一旦體脂肪率遠超過上述標準,就會加速老化,降低免疫力,同時提高罹癌的風險。若能透過預防肥胖、減肥來減緩老化的速度,就能預防免疫力下降。本文摘自《60健康老:心靈、飲食、運動、睡眠, 促進回春賀爾蒙分泌,60歲啓動健康老》,天下雜誌 2019/04/24 出版【延伸閱讀】。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5 養生.聰明飲食
啤酒、起司降腸癌、肺癌風險!…哈佛教授:這些看似不太健康的食物,其實是長壽秘訣
食物和血管新生顯而易見的,功能齊全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可以保護我們防止許多疾病。你的健康依賴循環系統的正常平衡,沒有過多或不足的血管在你的器官中。當這個平衡被打亂,你的身體就需要幫助。你的飲食可作為疾病的預防以及輔助治療。世界各地的研究已經顯示特別的食物和飲料--包括許多我們熟知且喜愛的——可以增進你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即使是你準備和結合食材的方式也可以影響血管新生。這就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觀點,提供我們去思考要吃什麼食物以及如何食用。此外,如果你希望增加預防受血管新生影響的疾病的機率,飲食將為你開啟一扇新的大門。如果你目前正與一種血管新生有關的情況作戰,選擇正確的食物可能會幫助你控制,甚至擊敗那個疾病。不斷增加的證據驗證了此方法的力量。亞洲的人們,飲食中包含大量大豆、蔬菜和茶,罹患乳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明顯較低。在日本,有超過69,000人的年紀高於100歲。中國百歲以上的人口也有上升的趨勢。我的叔公,他一直健康地活到104歲,住在常熟市(Changshu),這個城鎮位於上海的外側,虞山(Yushan mountain)的山腳下,那裡產綠茶。依卡利亞島(Ikaria)、希臘和薩丁尼亞(Sardinia)中部充滿活力的百歲人瑞都食用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這種飲食充滿了增進血管新生防禦的食材,而且不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瞭解血管新生是你健康防禦系統的關鍵,將成為解開你體內健康長壽,以及遠離醫療保健系統的秘密鑰匙。血管新生防禦被破壞的情況雞大腿所有肉之中,雞肉是較健康的選擇之一。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雞胸肉是最棒的部分,因為白肉脂肪較少,但是紅肉可以提供其他獨特的健康益處,尤其如果你先將脂肪修剪掉。研究顯示大腿和小腿肉是特別健康的選擇。雞紅肉包含維生素K2或甲萘類(menaquinone),一種天然的脂溶性維生素。不像維生素K1是由植物(如:菠菜)產生,K2是由細菌製造。它具有抗血管新生的特性。日本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的科學家研究維生素K2,發現它可以有效抑制血管新生和結腸癌細胞的生長。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K2可以抑制血管新生與前列腺癌的生長。K2的好處也延伸到心臟病。攝取含有較多K2食物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減少了57%以上;因為斑塊堆積導致的嚴重動脈硬化風險也降低了52% 。斑塊生長需要血管新生,所以這個相關性很合理。研究人員並且發現甲萘醌類也會干擾身體製造膽固醇的能力,因此可以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所以即使你可能已經習慣選擇雞胸肉,當涉及健康,毫無疑問地:請選擇美味的腿和大腿。啤酒啤酒花含有黃腐醇(xanthohum++6erol),這是一種抗血管新生生物活性。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展開的一項大型研究——前列腺癌、肺癌、大腸直腸癌和卵巢癌的篩檢試驗(Prostate, Lung, Colorectal and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Trial),一共招募了10萬7千9百98名受試者。其中一項分析是飲用啤酒與腎臟癌,也被稱為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每週飲用將近5罐啤酒顯著與減少33%的腎臟癌風險相關。2,044位參與者的北卡羅萊納州結腸癌研究發現適度飲用啤酒(每天稍微少於1罐啤酒)與減少24%的結腸癌風險有關。啤酒攝取也與心血管益處相關。位於義大利坎波巴索(Campobasso)的聖馬里亞因巴羅和天主教大學(Santa Maria Imbaro and Catholic University)的馬力奧尼格里藥理研究所(Instituto di Recerche Farmacologiche Mario Negri)檢驗了跨越10個國家的14篇研究,發現每天飲用1罐啤酒與減少21%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有關。一篇德國的研究提出啤酒有預防失智症的益處。這項研究由曼海姆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Centr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in Mannheim)主導,跨越了6個德國城市(波昂、杜賽道夫、漢堡、萊比錫、曼海姆和慕尼黑),評估了3,203位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研究人員將不同類型的酒精飲料攝取量與失智症的發病率進行相關分析。每天飲用1.5到2罐啤酒的人在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上減少了60%,而在被確診為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上也減少了87%。針對葡萄酒的相同警告也適用於啤酒:酒精的高濃度攝取會有害健康。請做一個輕度或中度的飲酒者。酒精本身會毒害大腦,而且高劑量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起司起司作為食物早有歷史上的記錄。有超過900種不同種類的起司,但是你只會在超市或雜貨店發現一小部分的種類。雖然起司的鈉和飽和脂肪含量很高,但它也含有抗血管新生的維生素K2,它是製造起司需使用的細菌菌種的副產物。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研究對起司的維生素K2含量進行分析,並且指出莫恩斯特(Munster)、高達、卡蒙貝爾、愛丹(Edam)、斯蒂爾頓(Stilton)和衣曼塔 (Emmenthal)起司的維生素K2含量最高。亞爾斯堡起司(Jarlsberg cheese)也有一種高濃度的維生素K2。起司所含的維生素K2含量可與雞大腿相比。歐洲癌症及營養前瞻性研究- 海德堡區(EPIC-Heidelberg study)檢驗了維生素K攝取量與癌症間的關係。研究人員調查23,340人長達14年,並且發現起司是這一組參與者中維生素K2(甲萘類)的主要來源。調查發現每天食用1到3片起司與減少62%的肺癌風險有關。針對男性進行相似的分析,每天食用2片起司所含的K2量與減少35%的前列腺癌風險有關。起司通常含有飽和脂肪、膽固醇和高鈉,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因子,所以適量很重要。但是研究證據讓我們可以把起司重新考慮為可為我們帶來一些健康益處的食物,而不是一種應該被完全歸類為不健康的食物。橄欖油橄欖油已被人類使用了4,000年之久, 它的起源來自小亞細亞(Asia Minor) 和地中海(Mediterranean)。曾經被用做儀式所需要的燈油,橄欖油最終被用於烹飪。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是今天橄欖油的主要製造者,這3個國家所生長的橄欖品種皆含有高濃度的生物活性多酚,包括油酸、橄欖苦苷(oleuropein)、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酪醇(tyrosol)和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這些複合物具有抗血管新生、抗發炎、抗氧化劑,還有獨特抗癌特性。特級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EVOO)是壓榨橄欖製成,無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或精緻,含有最高濃度的生物活性以及最佳的風味。它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年。延伸閱讀: 起床後腰痠背痛...不只是姿勢問題,你其實已「大腦積毒」!「睡眠缺氧」恐引發中風和失智●書籍介紹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美國權威名醫的創新食療法,教你吃對食物、啟動身體防禦力,擺脫癌症與慢性病作者: 李維麟(William Li, MD) 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5作者簡介李維麟(William Li,MD)全球知名醫生、科學家、演說家和作家,最為人所知的是領導血管新生基金會。李醫生突破性的成果已經影響了超過七十種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失明、心臟疾病和肥胖。他的TED演說:「我們能藉著飲食餓死癌症嗎?」獲得1,100萬以上人次的觀看,此外他也上過奧茲醫生秀、瑪莎·史都華秀、CNN、MSNBC、NPR和美國之音,而且於梵蒂岡Unite to Cure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同時他也在頂尖期刊上,例如《科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刺胳針》與更多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科學論文。曾任教哈佛大學、塔夫斯大學和達特茅斯醫學院。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
當父母逐漸老去,誰該扛起照顧責任?聯合報《橘世代周報》進行「民意大聲公—照顧是誰的責任」網路調查發現,超過9成民眾認為照顧是子女或全家人的責任;但也有人認為,「自己照顧自己」才是少子化社會之道。問卷題目包含「請問您認為照顧父母是誰的責任」及「請分享自己的家庭照顧經驗並提供照顧技巧」等,吸引219位民眾填寫,女性占179人。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民眾仍然認為「照顧」是家人的責任。其中32.27%認為照顧是子女的責任,30.93%認為是大家(兒子、女兒、媳婦、配偶)的責任。表達意見的讀者雖有不同的觀點,但至少讓我們聽到她或他們的心聲。《橘世代周報》挑選7則真實故事,故事所反映的現象難論對錯卻發人深省。故事1 屏東縣張女士手足不管事 害夫妻失和「照顧父母是應該的,但長久下來心中難免不平衡」,之前照顧公婆責任都落在她和先生身上,夫妻常因照顧意見不合爭吵,尤其是當手足都無法幫忙時,心中更是不快,甚至和長輩起爭執。她坦言,靜下心反省時會對長輩覺得愧疚,所以還是努力將心比心,做就對了,希望能成為小孩的榜樣。當然,若能尋求長照服務是不錯的選擇,至少能減輕一些壓力。故事2 高雄市葉小姐有姊妹相扶 減心理負擔葉小姐為家中次女,5年前媽媽生病入院,期間家人因不捨由外人照顧,她便與父親、大姊和小妹討論後決定輪流照顧媽媽。葉小姐說,當時恰巧她放長假,可隨侍在媽媽身旁,「慶幸有姊妹可互相討論並做治療決定,我才不需要承受太重的心理負擔」。葉媽媽住院2個月後離世,葉小姐說,回頭看當時的情形,如果照顧時間再拉長,家庭壓力和經濟一定會有問題,她深深覺得健全的長照制度很重要,「即便只是緩緩情緒的喘息時間」。故事3 苗栗縣謝小姐照護還被嫌 抱怨轉感恩謝小姐是和聘僱的移工看護一起照顧失能的婆婆。她說,照顧婆婆1年多,雖然移工薪水是婆婆付的,但大小雜支都是她和先生包下,其他子女卻一通關心電話也沒有,只會罵「怎麼顧我媽的」。婆婆最後4個月入住機構,病情急轉直下,也只有她們家前往探視。不過,最後她把抱怨轉為感恩,慶幸婆婆和家裡緣分最深,而那些「天邊孝子女」,只要在靈堂前多擺些蘭花、多摺些紙蓮花,有心就好了。故事4 桃園市林小姐父送安養院 心痛的決定「父親是每位子女的」,林小姐說,她沒有出嫁,就必須承擔照顧臥床父親的責任。家中經濟不允許聘請看護,她只能尋求合格的養護中心照顧父親。「父親會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當下聽了心痛死了」,林小姐說,她偶爾也自責為何要把父親丟了,但現實面她也需要工作賺錢,才能支付父親的照顧費用。她只能回答父親:「身體好點就接你回家。」林小姐感慨,「久病床前無孝子」真是如此;希望政府真的有好的措施,不要讓照顧父母的問題、家庭,到最後都以「沒錢」、「我需要工作」等推辭,搞到沒人要照顧,責任落在一人身上。故事5 宜蘭縣游女士重擔一肩扛 想人生重來游女士說,自從嫁給老公後,照顧婆婆就成了她的責任,照顧20多年直到老公生病後才停止,換成老公的哥哥們來顧婆婆。沒想到,老公現在成為兄弟口中「最不孝順的兒子」,讓她覺得這幾年很不值得。游女士說,若人生可重來,會請老公的5位兄弟一起分攤照顧責任,而不是她和老公2人扛,至少別人工作賺錢時,他們也能工作,不會到現在又老又窮。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只能轉念「善有善報」,老天都知道。故事6 彰化縣蔡女士樂觀向前看 照顧不孤單蔡女士婚後與公婆同住,28年來只要公婆生病,都是她在照顧。先生退休後有協助交通接送,這2年也聘請移工看護協助。只是照顧失智的婆婆讓人無奈,公公也跟著躁鬱,連先生情緒也憂鬱起來。但她仍相當樂觀。她說,日子總是要朝正向走;她也特別喜歡聯合報的失智網站分享,這讓她覺得不孤單,所有失智症照顧者的經驗讓她得以正向面對,甚至報名參加照服員訓練,希望將來能夠利己利人。故事7 彰化縣張女士陪伴比失智藥更有效「全家一起照顧才是最好的方式」,張女士說,母親從疑似到確診失智,她和哥哥與孩子、孫子們一起努力讓媽媽每天過得快樂,每周末都會安排外出旅行,協助媽媽多接觸戶外。她說,媽媽對失智症藥物過敏而沒有用藥,但因為有子女們的陪伴,確診失智症4年了,症狀仍可有效延緩,連主治醫師也認同陪伴比藥物有效。「陪伴能讓媽媽開心,也是回報養育恩情的最佳機會!」看更多報導:《橘世代》【延伸/家庭關係指南專輯↘↘↘】。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4VTdP4
-
2020-02-12 橘世代.健康橘
診所也有週年慶?台東都蘭診所推動社區型「在宅醫療」
台東都蘭診所每年12月會舉行「診所祭」來慶週年。診所也有週年慶?沒錯!從去年的「共生輔具節」,再到今年「友善失智.共生都蘭」,診所祭已漸漸成為在地社區指標性活動。除此,都蘭診所還有小客廳與小菜園,每週固定去3個部落巡迴醫療,每個月還有「共生保健員」培訓,吸引許多志工一起投入。都蘭診所是台灣第一家在宅支援診所,所長余尚儒同時也是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2016年秋天,他帶著日籍太太與2個小孩從嘉義搬到台東,最初在泰源村擔任居家醫師,2017年年底自行開業。為了同步推動共生社區,2019年5月又成立「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好家宅基金會)。經過多方耕耘,都蘭診所去年12月慶祝開業滿2週年,並於12月21日在都蘭部落「阿美族聚落長青會所」舉行「都蘭診所祭」。當天豔陽高照宛如夏日般熾熱,場內氣氛更是沸騰,獨一無二的「診所祭」讓平日因為病痛或衰老而來到診所的眾多參加者,難得可以有輕鬆對談、把手言歡的場面。看見都蘭共生社區生命力什麼是診所祭呢?就是在熱鬧活動中穿插衛教簡報、病人與志工家屬心得分享,甚至還有創作俱佳的小劇場形式,讓人認識失智症等高齡相關議題。診所祭當天來賓也相當多元,包括病人與家屬、社區夥伴、志工團隊、友善店家、部落住民、合作對象、社福團體、相關政府單位、大學教授、醫護長照人員,以及所有關心在宅醫療與共生社區的人士。正如余尚儒在致詞時所言,都蘭診所是一間「開放型診所」,藥師、居家護理師、物理治療師,以及對在宅醫療有興趣的年輕醫師都會前來觀摩與實習。診所與社區更是多方交流與互動,在地志工不僅常常擔任司機,協助接待遠道而來的貴賓或實習生,也幫忙在菜園種菜。致力推動共生社區的都蘭診所不但有自己的週年慶「診所祭」,還有自己的小菜園與小客廳。小客廳在都蘭診所成立巷弄長照站「平菘ㄟ厝」之前,由社區志工駐點,去年秋天再號召志工,一起將小客廳後方荒地闢成菜園,經過2個月除草、整地、做畦,已漸漸有了雛型。余尚儒說,期待菜園早日有收成,屆時歡迎社區志工一起來賣菜。共生社區在都蘭正在起步,因此都蘭診所志工們經常要出任務,不但平日要當司機、當農夫,診所祭當天音樂節目也都由志工上場。隆昌部落發展協會前任理事長陳政憲一個人就貢獻了薩克斯風與吉他演奏,還編了一首歌獻給都蘭診所,感謝診所每週固定到部落進行巡迴醫療。歌詞寫著︰「我的好朋友,如果你不知道診所在哪裡,東河鄉都蘭村路的旁邊——是都蘭診——所——」非常巧妙的置入性行銷,讓前來參加診所祭的當地居民能更認識都蘭診所。鋼琴演奏者周美君則是留學奧地利的古典鋼琴家,她從都蘭診所籌備期間就熱心投入,她的先生、台東市詠康藥局藥師陳昭宏除了以自身專業與都蘭診所密切合作,也在台東市區設立了「厝邊ㄟ咖啡廳」巷弄長照站。不只志工們臥虎藏龍,有職業水準的音樂演出,都蘭診所工作人員在診所祭當天也全員出動,與她們口中的「志工叔叔們」自編自導自演「失智小劇場」。診所祭當天辦桌般澎湃又美味的原住民風味午餐,不用說,也是社區志工一起出動、攜手共煮。激發自助力量關鍵推手——共生保健員共演共唱、共煮共食,都蘭診所祭有熱鬧、有歡笑,也有很多內行與門道,其中「共生保健員」是最大亮點。從去年9月起,都蘭診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系列課程,培訓「共生保健員」,找尋社區中熱情、有耐心的居民,提供教育訓練,讓共生保健員成為社區的照顧種子,成為醫護人員的眼與手,主動照顧周遭需要協助的居民,成為社區彼此連結的橋梁與力量。共生保健員課程每月一次在都蘭診所巷弄長照站(俗稱C據點)進行,已經推出的課程包括如何操作基本的醫療器材、吞嚥困難照顧等。診所祭當天除了回顧保健員培訓過程,也頒發證書給完成12小時訓練門檻的志工,並邀請他們分享心路歷程與擔任保健員的心得。余尚儒說,共生保健員不在目前的體制內,但他們生活在社區裡,可以擔任醫護人員的樁腳,遇到某些事情時,診所會詢問他們。舉例來說,一位獨居長者不接電話,又沒有家人同住,要如何掌握他的情況呢?就是靠共生保健員。共生社區強調公助、共助、互助、自助,其中自助是最難的一環,培訓共生保健員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激發出社區自助的力量,尤其都蘭位於偏鄉,公助與共助資源都不足,甚至有時呈現真空狀態,更需要互助這一塊來填補。2019都蘭診所祭主題是「友善失智.共生都蘭」,清楚點出高齡社會無法只靠醫護人員,還必須落實共生社區的理念,才能讓社區每一個居民都能在熟悉的環境繼續生活、安心安老到最後。共好共榮 一起打造共生力都蘭診所推動共生社區引起很大迴響與注目,接下來,他們將與東河鄉公所合作,打造「共生共榮好東河」。這是一種結合了地方創生與共生社區的模式。九二一之後,台灣有超過20年的社區營造經驗,余尚儒認為,過去的社區營造著重發展農特產品、藝術和文化活動,但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甚至人口減少的趨勢,應該更認真思考以「醫療與福祉」為中心的社區營造,並結合目前方興未艾的地方創生,照顧年長者、創造就業,才能留住年輕人甚至進一步吸引人才移居。兩年來,余尚儒以都蘭診所為核心,除了為在地居民提供在宅醫療,也積極推動共生社區,投注在社區的心力人力不比醫療本業少。他說,日本花了10年以上來建立「社區整體照顧」體系,政策與措施都已到位,居家醫療醫師可以專注於醫療,台灣則還在起步階段,所以有許多工作必須同步進行。身為醫生的余尚儒認為,人口高齡化帶來的問題千頭萬緒,無法只靠醫療解決,但醫療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有助於打破現有藩籬與限制,尤其在宅醫療與病人家庭有較多互動,更能促動社區共生。余尚儒說,都蘭診所與好家宅基金會攜手進行中的種種努力與嘗試,都是希望能架構起社區居民的互助網絡,並進一步引導出大家的共生力。期待在2026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時,能創造適合台灣的共生模式,實現在地幸福、在地安老的目標。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2月號(NO.95)》
-
2020-02-11 新聞.健康知識+
起床後腰痠背痛不只是姿勢問題…「睡眠缺氧」恐引發這二種病
有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都會陪奶奶來看病,奶奶長年咳嗽,他自己也常咳嗽,所以認為咳嗽可能是遺傳。這年輕人每次陪奶奶來都在旁邊打瞌睡,而且他很胖。我跟奶奶說孫子可能需要做檢查,看看是否有睡眠障礙。奶奶說他以前沒那麼胖,因為一直咳嗽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氣喘於是開始服用類固醇,但是咳嗽還是沒改善,而且越來越胖,晚上打呼很大聲,白天坐著就睡著。安排了睡眠檢查後,發現他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因為很胖所以呼吸道空間不夠,整夜睡覺有重度缺氧的情形,導致白天精神不濟,血壓也有變高。大部分醫師可能不以為意,認為胖容易有三高,忽略了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後來也發現他一直咳嗽並不是因為氣喘,而是因為睡眠呼吸中止吸氣的時候胸廓有負壓,負壓有好有壞,負壓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負壓若太強會讓胃酸容易逆流,導致慢性咽喉炎而引起咳嗽。接受了手術治療後,胃酸逆流的情形改善了,咳嗽的頻率也降低了,經江醫師安排的運動和飲食計畫,從137公斤變成78公斤,白天也不再打瞌睡,目前是竹科的工程師。從打呼到睡眠呼吸中止有些人睡覺時會打呼,打呼是因為呼吸道的空間不夠,呼吸時產生擾流就會有鼾聲出現。換句話說,如果呼吸道空間夠的話,一般是不會打呼的。從正常到打呼、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甚至到睡眠呼吸中止,從最正常到完全阻塞,中間有不同的階段,統稱「睡眠呼吸障礙」,就像光譜分布一樣,中間可能有不同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打呼,如果只是單純打呼,呼吸道阻力沒有提高,也沒有阻塞缺氧的情形,並不會造成睡眠的干擾。但是打呼會有一個問題,就是長期下來可能造成振動傷害,就像馬路上鑽地的工人,長期用鑽地機,鑽久後手會麻,因為神經已經被破壞了,甚至手指會變白,形成白指症,因為血管也被破壞了,血液循環變差。喉嚨也是一樣,有研究發現,呼吸道神經病變與長期打呼導致呼吸道受到振動的傷害有關,神經功能如果是正常的,睡眠呼吸中止的手術治療效果比較好;神經功能受損的話,手術治療效果會打折扣。打呼時同時呼吸道阻力提高,即是打呼的另一個問題──「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睡覺時沒辦法好好放鬆導致肌肉緊張,白天會腰酸背痛、肩頸痠痛、容易疲勞。「慢性疲勞症候群」或是「病態大樓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很多其實都是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引起的,因為睡覺時呼吸道阻力提高了,肌肉呈現緊繃疲勞,沒辦法放鬆,因為肌肉沒辦法放鬆,白天就會有腰酸背痛的情形。再進一步,呼吸道就開始阻塞了。阻塞之後會有阻塞型的通氣不全,也就是阻塞之後氣流量會受到影響,容易產生缺氧狀況或睡眠中斷。睡眠中斷從上一階段上呼吸道阻力提高就容易出現,因為雖然是睡著的,但睡著後肌肉沒辦法好好放鬆,所以呼吸會比較費力,睡眠就會容易中斷。阻塞型的通氣不全呼吸會更費力,因為已經阻塞了,但此時缺氧還不嚴重,因為還是會持續呼吸,只是會斷斷續續塞住。最嚴重就會產生睡眠呼吸中止,呼吸道已真的阻塞,而且阻塞時間比較長,一般要大於10秒才算是一次的阻塞,如果阻塞大於10秒,每個小時出現5次以上,就符合睡眠呼吸中止的定義。睡眠呼吸中止的影響睡眠呼吸中止影響的範圍很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很多研究都已發表在學術期刊,有2、300篇以上,另外糖尿病、血脂肪(膽固醇)、性功能障礙、兒童成長曲線落後,也都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睡眠呼吸中止也會有猝死的風險,當呼吸中止時間超過1分鐘以上時,就可能導致猝死。在睡眠檢查中常會看到有病人阻塞超過1分鐘。睡眠呼吸中止與失智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現在知道有2個層面會影響失智症,一個是缺氧本身造成的問題,一個是腦脊髓液的循環變少。很多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病患因為長期缺氧,導致失智的風險會提高。在失智之前腦部會有一些病變,腦神經會先衰弱、退化,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控制呼吸的大腦神經,正常情況自己可以控制吸氣,但如果大腦神經受損,想吸氣時可能沒辦法很順的吸氣。控制認知的大腦皮質也會受到影響,認知就是關於人、事、時、地、物,例如昨天晚上跟朋友去吃飯,會記得是跟誰吃、在哪裡、吃什麼、吃了多久等,這就是認知功能。但如果在長期缺氧的狀態下,認知功能就會受影響或會忘記,例如原本很常去的餐廳,去了之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在那裡,這都是認知功能出問題,容易導致失智的風險。晚近也開始有研究發現,因為失智症本來就是乙型類澱粉蛋白(beta amyloid)和淘蛋白(Tau-protein)的沉積,這2者都對腦神經有毒性,沉積越多,腦神經就越容易受損。後來發現缺氧會讓這2種毒性物質沉積得更快。另外如果呼吸不順,吸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因為吸氣可以讓胸廓有負壓,使血液能回流,血液因為有心臟幫浦,所以就算沒有活動,血液還是可以回流,只是循環沒那麼好。淋巴系統就沒有心臟幫浦,所以淋巴的回流全部都是靠呼吸和肢體的活動,有些住院的病人連續在床上躺了2、3天,手腳就腫了起來,這就是因為沒有肢體活動,也沒有大量的呼吸,導致淋巴回流不好。而這與失智症有關,因為腦脊髓液也沒有幫浦,需要靠呼吸去產生負壓,讓腦脊髓液可以流動。由於睡眠呼吸中止在睡覺時呼吸的次數會減少,減少後不只影響血液循環、淋巴循環,也會影響腦脊髓液的循環。腦脊髓液的循環不好的話,類澱粉蛋白和淘蛋白的代謝就會變慢,如果腦脊髓液的循環快的話,可以把這些毒性物質帶走,所以當呼吸變少了或是強度不夠,腦脊髓液的循環就會變慢,把毒性物質帶走的速度也就變慢。睡眠呼吸中止的預防與改善鼻過敏的控制是很重要的,鼻塞會導致睡眠中缺氧。減重也可以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的產生,如果已經有睡眠呼吸中止,減重也可以讓呼吸中止的情況減少;但光靠減重是不能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延伸閱讀: 首位牙醫出身的衛福部長, 陳時中如何讓醫界到網路鄉民都信服?●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1-30 醫療.精神.身心
春節飲酒過頭、創傷症候群 醫師呼籲小心成酒癮要就醫
衛福部立嘉南療養院發現,春節等年節期間不少民眾飲酒作樂,有人就養成了喝酒習慣,尤其跑業務的為了業績連續假期更是加倍「飲落去」,年紀輕輕形成酒癮;也有人因遭逢意外,過年歡樂氣氛反而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每天借酒澆愁,中年就腦損傷,造成自己與家人陷入困境。嘉南療養院成癮科主治醫師王紹丞舉年前公視播出「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例,劇中女主角「電視台副總監宋喬安」囿於喪子之痛,變得冷漠、自責且成天酗酒,劇中人很明顯罹患了創傷症候群,因為太難過回家喝酒緩解情緒,「其實,創傷症候群就醫是可以改善的,靠著酒又衍生另外問題」。王紹丞說,劇中人酗酒已造成整個家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酒癮患者讓家庭首當其衝,長期酗酒伴隨的失序行為,家庭的成員往往是最先受到影響的,其次是病人的工作能力不彰且逐漸喪失,到了工作和社會功能損傷時,距離健康無法恢復的情況也不遠了。他說,酒精性失智症造成患者只能簡單對應生活,工作所需的判斷能力與執行能力都已經永遠的失去了,有些嚴重酒癮病患因失智、失禁等生活無法自理,若早來治療,也不會落到這種境地」。王紹丞表示,協助戒酒癮用藥今年「多了兩項新利器」,看來患者回應不錯,過去最令醫師擔憂的是「病患的回診率」,過去只能使用「雙硫崙」發泡戒酒錠治療,「很多病人為了要再貪杯,乾脆停藥也不回診了」。他說,今年多了兩種藥選擇,「10個個案中,有一半定期回診」,讓人欣慰的是,有人反映吃了一周就有效果,「病患很開心的說,喝酒的量減少了,也比較能控制自己喝的量了」,因為有效也讓他們樂於回診、繼續治療下去。衛福部今年准許37間醫療機構使用「專案」進口Naltrexone「納曲酮」與 Acamprosate「阿坎酸」兩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目前核准的口服藥物,供酒精使用障礙症患者選擇,「新藥頻傳捷報,病患回診率倍增」。嘉南療養院有不少肝硬化、胃出血的患者,王紹丞表示,酒癮的病人常常合併糖尿病、肝硬化、心臟衰竭、胰臟炎等疾病,但這類病患常常等到病況嚴重才到內科接受治療,很少及時轉過來治療酒癮,「若他們早一點有自覺,來接受酒癮治療,就不至於喝到全身器官都壞光光」,王紹丞感慨,「為何不早一點來就醫!」不希望再看到很多人喝到失智、失禁、失能患者,請酒癮患者、家人、朋友幫助及早就醫,脫離酒的危害,有需要的民眾可電06-2795019查詢。
-
2020-01-30 橘世代.健康橘
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從最新的臨終醫療問卷調查所顯示的趨勢,關於自己以後在臨終期想要的理想醫療內容,日本近期進行了三個國家規模的問卷調查。第一個是日本厚生勞動省在二○一四年所發表的「人生最後階段之醫療意識調查」。假定本人罹患癌症並發展至末期,不期望受到的醫療內容中,包括:中心靜脈營養(56.7%)、鼻胃管營養(63.4%)、胃造口導食(71.9%)、人工呼吸器(67.0%)、心臟整律機(68.8%),以上幾項出現過半數的結果。此外,失智症在逐漸惡化的過程中,不但更需要人手照料,進展到十分虛弱的狀態時,相較起癌症末期,有更多人不希望接受這些醫療內容,不希望的比率為:中心靜脈營養(66.9%)、鼻胃管營養(71.1%)、胃造口導食(76.8%)、人工呼吸器(73.7%)、心臟整律機(75.6%)。第二個是由「改善高齡社會女性協會」(會長為樋口惠子)所推出的「人生最後階段醫療調查報告二○一三」。普查對象為全國十歲至九十歲的男性和女性,共五千三百九十人(男性一千三百五十九人、女性四千零三十一人)。以下介紹我們特別注目的內容。1.關於裝設心臟整律機及人工呼吸器「當您的身體已呈現無法表達個人意志,並無治癒之可能性,全身狀態極度惡化的情況下,是否願意接受CPR或心臟整律機等急救治療呢?」回答包括:不希望(86.6%)、希望(4.6%)、不知道(8.8%)以年齡來區分結果的話,超過八十歲以上的族群,不想接受以上醫療的比例達到85.4%。2.關於胃造口和鼻胃管營養「當您的身體已呈現無法表達個人意志,並無治癒之可能性,已進入無法進食的狀態時,是否願意接受以延命為目的的營養補給醫療呢?」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希望施作胃造口(85.4%)、希望施作胃造口(4.4%)、不知道(10.2%)。而鼻胃管相關的問題調查結果,和胃造口幾乎完全相符。透過問卷調查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不希望裝設整律機或人工呼吸器的人有七成以上,經腸道營養(胃造口或鼻胃管)則有將近九成的受調查者回答不願意。有意思的是,年輕人和年長者的結果幾乎一模一樣,而三十、四十多歲的人反而把死當成很遙遠的事。五十、六十、七十幾歲的人則認為時候未到,八十歲的族群則把死亡視為不久的將來即將發生的事。原本以為世代之間的認知落差會造成回答結果的不同,沒想到各個世代對同樣問題的意見大致上相同。也就是說,不想仰賴胃造口導食或鼻胃管活下去,是跨世代的共通認知。接下來是從這份調查中,過濾出醫師及看護師的結果並列比較。首先是不希望施作胃造口: 醫師(85.1%)、看護師(88.8%), 不希望施作鼻胃管: 醫師(84.0%)、看護師(94.1%),就結果看來,看護師比醫師更不願意在臨終期接受以上治療方式。原因可能是由於看護師與患者的長期接觸,讓他們比醫師更能瞭解患者的痛苦。個人認為這份問卷調查對高齡者在臨終期的醫療方針至關重要。從問卷的結果就可以看出,現行的高齡者臨終期醫療方式,和國民在未來自己能得到的醫療對應內容完全相反。假設現在正承受延命措施、長臥在床的患者們有機會能夠表達自己真正的意願,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對現狀提出抗議。第三份調查「全國世倫調查」由《讀賣新聞》於二○一三年九月進行。問及臨終期是否希望接受延命為目的的醫療,回答為「不願意」的人達到81%。不出意料,大多數人都不期望以延命為目的的醫療處置,但現實生活中,臨終期的高齡者卻飽受鼻胃管灌食、胃造口導食、中心靜脈注射營養、裝設人工呼吸器、心臟整律機等等醫療干涉。我們必須起而行,將心目中所期待的臨終期醫療該有的形態,落實到現實生活中。本文摘自《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啟示出版 2016/12/0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9 新聞.科普好健康
房間溫度每降低一度就老2歲 研究證實室溫過低傷腦
為了節省暖氣費用,有些人寧可忍受寒冬,也不願意打開空調。然而,最新的研究中指出,在寒冷環境下生活的人,比起一般人更容易老化。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院教授伊香賀俊治指出,「我們在高知縣檮原町和山口縣長門市,根據40~90歲的150位受試者進行腦部MRI攝影後將之數據化,研究居住環境的室溫和腦部健康狀態之間的關係。我們發現居住的室溫越低、腦部的健康狀態越差。這種腦部狀態和一般的高齡長者腦部狀態類似。也就是說,在低溫環境下生活的人,腦會更接近老年人的狀態。室溫每下降一度,腦部的健康就會老化兩歲左右。」伊香賀教授更進一步表示,由於身處寒冷環境,為了防止體溫過低,身體會自動收縮血管、造成血壓上升。一旦血壓過高,血管受傷,就會形成微小的血栓,引起細小血管破裂,傷害腦部。這些傷害一旦累積,腦內的神經傳遞就會變得不順暢;負責記憶與運動的腦機能一旦降低,就會造成老化,甚至有演變成失智症的風險,「低溫環境所造成的腦部問題,比老化導致的腦部問題更加嚴重。此外,由於低溫環境之下,大多數人會降低運動的慾望,而運動又剛好是防範失智症的重要環節。」「大阪府方面更是研究了浴室溫度和照護需求評估之間的關係,發現浴室室溫13度的人比起15度的人,更需要接受照護,健康壽命也會減少四年左右。」呼籲民眾,為了避免大腦老化和引發失智症的風險,在適當時機也應盡量使用空調提高室內溫度,以避免腦部因為低溫受損,才能延長壽命。
-
2020-01-28 養生.健康瘦身
建議不吃早餐!日醫「減醣飲食」推7大守則
近年來,「減醣飲食」因對瘦身有極大助益而蔚為風潮。這種飲食方式主張與白飯徹底訣別,以達到瘦身的效果。不過,因為嚴格的飲食限制,而讓不少人卻步,其中,抱持批判態度的醫生也大有人在。究竟要怎麼樣「減醣」才能夠有效又容易持續呢?日本媒體日刊Spa!訪問了減醣飲食的權威江部康二醫生,他指出,「最根本的大方向,就是不吃早餐,也不吃米飯、麵、麵包等澱粉類,以蛋魚肉類和蔬菜取代,肚子餓了就吃堅果和起司等。」雖然這種方式容易受到「營養不均衡」的質疑,但他認為,將穀物視為主食,攝取過度糖分,才是不健康的作法。「人類文明所經歷的七百萬年間,絕大多數都是沒有穀物的。過往也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是現代的飲食習慣出現了問題。如果確實進行減醣,光是第一個禮拜就可以瘦下三公斤。」減醣飲食的原理,在於將原本自醣類、澱粉所取得的熱量,改為從脂肪取得。「人體所需要的五大營養素分別是必需脂肪酸、必需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其中根本不需要醣類。事實上人體本來就會自行製造葡萄糖,不需要從飲食中取得。反而脂肪才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許多節食的人都將食物集中在里肌肉、魚肉、豆腐等,導致攝取的脂肪不夠,才功虧一簣。」江部醫生也提出了以下七點原則:1. 不吃早餐,嘗試半日斷食。2. 穀物並非人類生存必須。3. 減少的穀物可以以菜、肉取代,擊退空腹感。4. 一餐所攝取的醣類不可超過20克。5. 為免熱量不足導致失敗,務必注意脂肪的攝取。6. 果糖熱量是葡萄糖的五十倍,食用水果前要三思!7. 立刻停止過度醣類攝取,可以避免肥胖、牙周病、老化與失智症「被體內吸收的醣類會跟蛋白質互相作用,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容易引起動脈硬化,提高心肌梗塞跟腦中風的風險。皮膚也會失去彈性、身高縮短、視力跟聽力下降、還容易引起糖尿病。這一切的元兇的是糖分,因此還是提早戒掉比較好。」江部醫生補充說道。
-
2020-01-27 橘世代.健康橘
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
「年紀大了,飲食還是清淡點!」為了怕慢性病上身,您也這樣覺得嗎?相較於年輕人總是愛吃麻辣、想吃吃到飽的飲食,中年以上的人們總是比較注意飲食不要過量,不過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提醒年長者的飲食準則應該是「少吃肉」,但不要過於清淡,尤其很多老人怕吃太油、怕嚼很久,不是喜歡吃白粥配鹹一點的菜,就是水煮的食物,當心缺乏油脂,反而容易衰老無力。今年有一個來自愛琴海小島上的研究報告,發現吃地中海飲食的當地男人,陽痿發生率只有歐美其他地區的三分之一;在平均67歲的受訪者中,陽痿率只有20%,而其他地區的60歲以上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可能高達60%。分析他們的飲食中,每週吃9匙橄欖油、13份蔬菜、6份水果、3份魚和2份豆類食物,和歐美其他國家愛吃香腸、培根的飲食相較之下,相對清淡很多。不過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簡邦平說,日本人飲食清淡,民眾愈來愈長壽,但是他們的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不比台灣低,維持性功能恐怕不是光飲食清淡就夠的。劉純君也不同意老人飲食清淡,她說,台灣銀髮族飲食習慣和日本很接近,很多人牙口不好,不愛運動連臉的肌肉都退化,吃東西嚼太久就顳顎關節發炎,所以往往都煮粥配鹹魚,或配幾個菜就吃很飽,要不就是吃愛肉羹,滑溜溜很快就可以吞下肚,一樣也是清淡飲食,但是和地中海型飲食中,主食是黑麥、燕麥粗纖維等要嚼很久的穀類,餐桌上總是花花綠綠的大量各種蔬果,烤幾分鐘就上桌,更重要的是他們喜歡拌上橄欖油,台、日的清淡飲食中很少提到油脂,這裡就差很多。劉純君說,在臨床上常看到許多老人家沒什麼精力,皮膚也都很乾燥,後來發現原來都是油脂食物吃太少,她提醒,台灣年長者有兩個極端,一是大魚大肉吃太多,另一種則是飲食太清淡而油脂不足,要小心,吃油脂太多容易中風,但油脂太少卻容易有老化病,包括失智症、衰弱無力。她提醒,油是荷爾蒙的生成來源,大腦細胞也需要油,無論男女都要吃油,地中海用橄欖油,我們改用台灣的苦茶油也是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也很不錯。怕慢性病不表示飲食要很無聊,劉純君建議年長者仍應該講究高品質的飲食享受,很多人吃飯一定要白米飯,她建議大家要改掉不愛吃糙米、五穀米的習慣,怕顳顎關節炎反而要吃粗糙維,多嚼能讓臉部肌肉強化,不但不容易發炎痠痛,臉部肌肉看起來也比較緊實年輕。同時要少吃肉、多吃魚,魚中的油脂有助抗發炎,蛋白質又好吸收。另外,要注意我們的飲食中加太多糖,自從不加味精以後,反而加糖調味,像台灣人愛吃的壽司醋飯就加了不少糖,糖是很容易致身體發炎的物質,留心食物中隱形的糖,否則可能讓辛辛苦苦的保養破功。※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健康吃特輯】。「青菜別用燙的」美女醫教年菜 色香味俱全又營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4 新聞.健康知識+
忘了關水關瓦斯…記憶力減退就離失智症不遠了嗎?
Q:記憶力減退之後,就離失智症不遠了?A:不正確記憶力減退的真相「啊!我忘了關水、關瓦斯了!」你常常說「忘了」嗎?別擔心,有時你只是太忙、注意力不集中,而誤以為記憶力減退。若你沒有重大的疾病,但突然有這樣的感覺,那就要去做適當的檢查,找出真正的原因。比較常見的像是中風初期、腦部問題、睡眠呼吸中止症、用藥導致的問題,或是情緒緊張、不良生活習慣,這些都可能造成記憶力不集中、不持久。飲酒過度、睡眠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吸太多菸或受到撞擊也有可能造成記憶力減退。如何預防或緩解?家人可協助觀察是不是真的常常講了又忘記?瓦斯忘了關或門忘了關?是慢慢而來或突然而來?找出原因就可以預防,不用太緊張。臺灣人不可不知喜歡唱歌、喜歡打衛生麻將、喜歡找人聊天、喜歡做戶外活動嗎?這些都是減緩或預防記憶力減退的妙方。當然,沒必要吃的藥不要隨便用。臺灣人很喜歡吃銀杏,認為可以加強記憶力,但這是沒有實證背書的。(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快速入門!臺灣人不可忽視的百大病症》)
-
2020-01-22 科別.腦部.神經
慢性病患者熬夜打牌追劇 醫師:小心過年發病
過年快到了,有些慢性病患者熬夜打牌或是追劇,隔天血壓、血糖飆高,台南市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建欣今天表示,熬夜晚睡會讓生理時鐘混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和胰島素阻抗增加,導致血壓和血糖上升,隔天精神不濟,情緒不佳。他建議慢性病患者過年不要熬夜,維持正常作息平安度過新年。李建欣說,慢性病患如果睡到隔天中午,又會導致晚上睡眠品質變差,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造成血壓和血糖難以控制,有些病人只好吃安眠藥幫助自己入睡。李建欣說,睡眠有修復大腦神經和鞏固記憶功能,睡眠周期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快速動眼期睡眠,一種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後者由淺到深又分成三期睡眠,最重要的是第三期慢波睡眠,它讓大腦和身體可以好好休息,可以消除身體疲勞,第三期漫浪睡眠會分泌生長激素,維持身體的健康。快速動眼期睡眠和記憶有關,這時候正在作夢,可以幫助整理一天重要的記憶內容,好像電腦硬碟重新整理一樣。隨著年紀增大,睡眠時間會縮短,這兩種睡眠周期也會跟著減少。李醫師表示,睡眠可以穩定腦神經,有些癲癇患者因睡眠剝奪導致癲癇發作,一些常需要值夜班工作者,例如工程師、保全等,抱怨記憶力不好,可能是睡眠剝奪結果,有些人誤以為得了失智症,如果恢復正常生活作息後,記憶力通常是可以恢復。
-
2020-01-22 失智.名人專家
甄瑞興/別老問「你知道我是誰嗎」家有失智者,如何過好年?
全家團圓的農曆新年即將到來,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屬,面對親朋好友來家裡拜年聚會,心中應有說不出口的壓力,很擔心失智長輩有長達一周以上時間,24小時在家中,應如何因應?讓子孫陪伴感受溫馨當失智症患者從日照中心回到自己的家,家屬或許可以先設法了解,平常失智長輩在日照中心喜歡做哪些活動?家屬可以替他們準備在中心與失智同伴一起做的活動。年節在家,可以和子孫輩一起來,相信這種溫馨的畫面,可以讓失智長輩感到窩心。在國際蒙特梭利失智症「認知悠能」照護模式裡,提到所謂的「程序性記憶」,也就是失智症患者仍保有某些記憶,像是穿衣服、吃東西、梳頭髮或刷牙等行為,他們仍能勝任。因此患者在年節期間,也需要遵循這些習慣;盡量不要讓失智症患者服用藥物睡覺,到了晚上反而清醒而吵鬧。回味祭祖、炒菜等動作Coombs & Smith在1973年提出「先進後出」理論,認為失智症患者幼兒時期的記憶,會是最後喪失。在過年期間,正是家家戶戶重溫原有的習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時候,剛好可以讓失智長輩回味祭祖、拜年等儀式活動;或是家人把食材準備洗好切好,讓失智長輩下鍋熱炒,一展還記得的廚藝。「認知悠能」照護模式也告訴我們,人類的「陳述性記憶」,也就是能用言語來形容的記憶,中重度失智患者可能無法順利表達。他們已喪失的記憶,需要使用替代方法來處理。別問認人之類的問題例如說:剛才上門拜年的人,等客人離開後再問失智症患者,他可能無法記住,也許可以寫下來協助失智者回想。而當親戚們齊聚一堂,也避免對失智長輩「考試」,問他「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你的誰誰誰?」之類的問題,以免增加其挫折感。如果全家要外出踏青或用餐,擔心失智長輩感到陌生害怕,也可以先向餐廳服務生表明,自己的長輩有失智症狀,請多包涵,相信大家都可以共度愉快的一日。「過度照顧」 不是好事失智症雖可能是記憶的逐漸流失,一般病程為期十年,所以不是一被確診為失智症,就喪失所有能力,而是仍保有部分的生活能力。而且失去的能力,是因為用進廢退所造成,有時「過度照顧」,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台灣的失智症照護現況,仍有一至兩成的患者,或許因為病情處於中重度階段,不得不被家人送到機構,逢年過節,更不要忘了這些失智症患者,他們並非喪失對家的記憶,他們也很期待親人來接他們回家過年。也祝福所有失智症患者和家屬,都能過一個愉快的農曆新年佳節。家有失智者  過年宜與忌宜詢問日照中心或養護中心,他們平常裡面從事什麼活動?返家也可安排類似活動。準備好平常藥物,按時服用。就失智長輩可接受範圍,讓他們從事準備年菜的部分動作。讓失智長輩參與祭祖、拜年儀式,回味兒時記憶。忌作息大亂,例如白天睡覺晚上睡不著。避免對失智長輩「考試」,問他「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你的誰誰誰?」不要與失智長輩辯論,保持自己的心情平靜,用改變話題及注意力來改變焦點。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1-21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睡眠是很大的學問,臺灣一年處方所開出的安眠藥數量實在有夠多,在國際上也算是驚人的,雖然政府也有在控管,即使病人自己,也害怕養成依賴安眠藥的習慣,可是不服用安眠藥又沒辦法入睡,其實重點是,病人要能自己去調適,嘗試少用安眠藥時也可以保證自然入睡的。纖維肌痛症基本上的表現,是以疼痛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但本身可以是找不出病因、單獨的一個疾病,一般會認為可能跟身體長期局部的循環不好,肌肉的超過負荷,再加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真正獲得休息所導致。人如果沒有辦法熟睡、進入深層睡眠,肌肉是沒辦法完全得到放鬆,像常聽到的「鬼壓床」,半夜睡醒覺得全身癱瘓、動都不能動,那是因為在很深層的睡眠中突然醒過來。所以唯有在進入深層的睡眠中,肌肉才能得到完全的放鬆與休息,肌肉的循環才能改善。睡眠是哺乳類、鳥類及魚類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在一些脊椎動物也有睡眠現象,顯示睡眠在自然界、在生物體,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睡眠使生物處在低主動狀況,而有助於個體的修護及成長。俚語說的「一暝大一寸」便是反應出睡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用來睡眠,以維持個體的健康;不過每個人的睡眠時間不同,有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的理想睡眠時間是6- 8小時,時間太少或過多都是不利於健康,譬如每晚睡10小時的人,反而比睡 8小時的人,早死風險增加了30%,而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更增加50%。再次印證了「均衡」對於健康的必要與重要性。過與不及是健康最常見的迷思,即使是對健康再好,一旦過量反而常是傷害。除了睡眠時間的長短,更重要是睡眠的品質,一般的睡眠週期,以腦電波及眼電圖來觀察,可分為「非快速動眼期」或「常型睡眠」,約佔睡眠期的75%;其中淺眠期約50%、熟睡期約25%。以常型睡眠由淺眠到熟睡,期間整體生理功能降低、肌肉放鬆、腎上腺分泌減少,但生長激素增加、基礎代謝減少;但部分組織細胞蛋白質合成增加。換句話說,身體的休息與修復同步在「非快速動眼期」的常型睡眠。有別於常型睡眠就是異型睡眠或「快速動眼期」約佔25%,這階段腦波如淺眠或清醒期,伴隨眼球快速運動,同時身體動作較大、心跳呼吸加快、作夢也大多在這期間上演。睡眠週期就是由常型睡眠一至四期由淺眠到熟睡再到異型睡眠快速動眼期,約一到一個半小時重複循環,前半夜常型睡眠較多,後半夜則異型睡眠會延長;睡眠品質,便是取決於睡眠週期的完整及有足夠的熟睡期。二戰期間,交戰國就有藉由睡眠剝奪,讓戰俘精神崩潰、進而能順從而被洗腦等等,可見睡眠對身心健康各層面有多重要。可以熟睡並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卻是現代人一個常見的不可能的任務。回想兒時那段天塌下來也事不關己的歲月,無憂無慮,累了倒頭就睡,便知內心旁騖常是良好睡眠的重要障礙之一,俗事、雜事、公事、私事,如何放鬆放下,能有足夠的好眠,是健康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本文摘自《謝 松洲談免疫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燥症》,大塊文化 2020/01/01 出版。延伸/「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延伸/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20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失智照顧 穩定情緒是關鍵
陳先生是早期失智症的患者,原本個性較內向,罹病後也不太願意參與活動,生活起居仰賴陳太太照顧。而陳太太慣於以命令口吻,反覆叮嚀、指正或責罵「提醒」陳先生完成生活上的常軌。兩人在診間常有衝突,不是拌嘴,而是真的吵架。言語沒惡意 口氣遣詞是問題陳先生看診總以平穩口氣敘述他的生活,除了睡眠狀況,能吃能喝,天氣好會去運動。話還沒說完,陳太太就指著陳先生斥責「你說謊!你哪有出門!都是我跟在你身後收拾爛攤子」,陳先生跟著也回敬「妳不要吵!妳不要這麼囉唆!」你一言我一語,雙方音量漸大,陳先生露出暴躁的神情與舉措,陳太太憤怒地指責,就這樣不可開交。婚姻關係中,許多夫妻或許也有類似的情境,妻子常常整天不停提醒、告誡、指正生活上各種看不過去的部分,先生的生活習慣在她眼中總有各種不足需要修正。這些言語都沒有惡意,但遣詞造句與口氣都不太會讓人感受到關心,家庭中總有維持關係的機制,許多的先生學會充耳不聞以減少衝突。然而,當先生變成失智症患者後,不僅記憶變差,連情緒控制也變差,加上持續感受言語所造成的壓力,進而表現出許多情緒與精神症狀,持續的焦躁不安、被害妄想等等困難的症狀一一出籠。失智症的照顧需要很多技巧,照顧者理解並接受病患狀態是最基本的一步。由於記憶衰退,病患需要反覆提醒,回答過數次相同問題的人,容易喪失耐性,而病患由於忘記前面的對答,只覺得為何對方沒有耐性而兇悍,跟著自己的脾氣也上來,生活成為一個充滿壓力的情境。病患情緒難穩 恐生精神症狀病患情緒若難以平穩,許多表現逐漸變成困擾的精神症狀,照顧者若無法讓失智患者感受到自在的生活狀態,各種行為表現與精神症狀會成為最棘手的挑戰。我勸過陳太太很多次,但換個角度想,她的個性已經幾十年,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當看不慣的事情反覆發生,她也克制不住自己,雖然心裡沒有那個意思,但情況就是走向惡性循環。陳太太覺得很不甘心,為什麼大家都同情陳先生而一味要求她改,對於陳先生卻沒有責難,那個不甘的神情連同在眼眶打轉的眼淚,充分體現了她的委屈。讓失智者情緒平穩 最難挑戰然而,讓失智症患者處在一個情緒平穩而沒有壓力的狀態,是照護的關鍵,一旦病患在場域中感受到壓力,焦躁、不安、幻覺與妄想可能都會一一上場,這些部分正是失智照顧最困難的挑戰。失智照顧充滿困難,我一向對於失智病患的家庭照顧者充滿敬意。他們陷在無解的情緒困境中,不是外人幫得上忙,少動口是這個情境下關鍵一步,但心中過不去的關卡,也不是說說就能解決。(作者陳亮恭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1-19 橘世代.健康橘
小心!頭暈不簡單,到底該看哪一科?
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忽然之間,天旋地轉六十歲的陳太太開車和丈夫一道去赴宴。到了目的地,在路邊停好車子,丈夫下車後往前走,陳太太則到後座拿禮物──她只記得自己打開車門,接著就昏了過去……醒來時,她發現自己躺在車門旁的地上,全身虛弱無力,後腦疼痛,腳下有個路邊的小花盆傾倒破損了。陳先生見妻子沒跟上,走回車子旁邊一看,嚇了一跳!幸好她還意識清楚,四肢活動自如。他扶妻子起身後,立刻掛急診,並住院觀察。陳太太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近幾年,有時會覺得心跳快速,但只有一下子就恢復正常了。只有一次,她和丈夫在家具行看床鋪時,突然一陣心悸,接著昏倒,剛好倒在一張大床上。因為人沒受傷,而且立刻便醒來了,所以她也就沒想到要就醫。這回住院,醫師為她做了腦部的電腦斷層和頸血管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腦傷或頸血管阻塞現象,常規心電圖檢查也正常,但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要幾天後才會知曉。原本,她準備出院了,沒想到第二天在床上要轉身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時間持續不到一分鐘。此後,每當她的身體姿勢變動或坐起來時,便出現暈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醫師診斷是跌倒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於是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在耳鼻喉科診療室,醫師施行「頭位變換眼振檢查」:讓陳太太躺在床上,使她的頭靠向床沿懸空,並側轉,誘發她的眩暈及嘔吐,以確定診斷;接著再施行「耳石復位法」以治療眩暈。但治療之後,暈眩的情況更加嚴重,她只要一睜開眼睛就覺得房子在轉,且噁心、嘔吐到無法進食,需要靜脈注射點滴。幸好在四十八小時後,情況迅速好轉而出院了。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頭暈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是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可能輕微到因空氣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引起,也可能嚴重到是中風的病徵。像陳太太一開始有昏厥,也許是心律不整引起,還需進一步地檢查和治療,這其實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萬一問題沒有解決,下次發生時正好在開車就危險了。而姿勢性眩暈雖然讓她很受苦,卻沒有生命危險。頭暈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在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依症狀可分為四大類:一、眩暈即天旋地轉。大多是內耳的疾病,如「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另有少部分的病情是因腦幹或小腦中風所引起。二、昏厥因由心臟到腦部的血流不足,而造成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就是俗稱的「昏倒」。引起昏厥的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藥物所引起的低血壓,以及迷走神經性昏厥等等。三、不平衡感因為不平衡感而覺得頭暈,如小腦病變、巴金森氏症或四肢的周邊神經病變,導致走路不穩。四、頭昏症狀不是很具體,只覺得頭昏昏沉沉、頭重腳輕或「頭腦不清楚」,常被稱為「非特異性頭昏」。有時找不出原因,但常與憂鬱、壓力、睡眠不足、焦慮、服用鎮靜劑或其他藥物有關。緊張和恐慌所造成的「換氣過度症候群」,也會讓病人頭昏。頭暈,到底看哪科?由此看來,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耳鼻喉科「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心臟內科「昏厥」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要三科會診。當然,也可以先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病人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由於每個人對頭暈的定義不同,因此看醫師時,病人自己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醫師會先進行第一步:釐清症狀是屬於眩暈、昏厥、不平衡感或頭昏中的哪一類,因為每一大類的後續檢查和治療的方向不同。第二步:再決定可能是哪種疾病引起的。有時候,醫師只要根據病人清楚的敘述,就可以正確下診斷而對症治療。大部分的情形,則需根據病人身上其他的伴隨症狀做鑑別診斷,例如:反覆發作的眩暈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很可能是「梅尼爾氏症」;而眩暈且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臉的半邊麻木,則可能是腦幹中風,必須進一步做腦部磁振造影等檢查。像陳太太很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昏厥,必須等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判斷是何種心律不整,再對症治療。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8 橘世代.健康橘
甜蜜的負擔 致照顧者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過年舒心選單過去的一年,辛苦的你,也許是位失智照顧者,也許只是處於空巢期的父母,不管何種角色,在承擔責任的同時,難免遭遇一些難題,五味雜陳的心情不一定能向家人說得明白。橘世代邀請看遍悲歡離合的醫師、護理師,請他們推薦影片。我們也選了幾本書,讓我們透過別人的故事,整理一下心情,在新的一年,追劇看書兼交流感情。林敬淳(亞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給照顧者 適時吐苦水電影「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描述奶奶王鳳細心照顧失智先生張軍雄,他偶爾會不認得家人、會迷路,沒忘的卻是當年的同袍及舊愛。加上他們的女兒小夢六年前替男友頂罪入獄,出獄新生卻拋不下渣男友,皆讓王鳳陷入崩潰邊緣。本片節奏緩慢,但道出照顧失智者的辛酸之處,這讓我相當有感。我叔叔罹患失智症,負責照顧的嬸嬸壓力相當大,因挫折感而出現憂鬱症狀,非常辛苦,這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我認為本片適合推薦給失智者家屬,照顧工作真的很辛苦,照顧者抽空觀賞可以喘息一下,觀後也可吐苦水,知道自己不孤單。另呼籲照顧者找出屬於自己的喘息方法,或尋求長照支持資源,千萬別獨自扛責任。給空巢父母 要懂得放手此外,我也推薦去年上半年播映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4」,雖是在敘述玩具主角胡迪的首要任務是照顧他的孩子,但數度面臨「新生玩具來臨」,他在尋找「玩具生命」重心的最後,選擇離開孩子主人身邊。然而,本片的劇情寓意其實是指空巢期父母,當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一片天,不少父母仍放心不下,時刻心心念念。我認為,人生到一個階段應告個段落,再開啟自己的第二人生,例如退休後可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讓自以為的責任變相成為親子壓力,放下才能更開闊。林盈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內科病房護理師)給醫護 同理心對待病家我最近在追美劇「芝加哥醫院」第4季,起初只是為了學醫療用英文才開始收看,但愈看愈入迷,相當推薦過年來追劇。本劇每集都是一個小故事,談的不外乎為每人都會遇到的課題—生老病死,但也談到醫療人員怎麼面對病家。其中,印象最深的故事為敘述一對母女出車禍,其中女兒傷勢嚴重,母親拜託醫師救救女兒,但實習醫師回:「沒辦法了。」主治醫師則是上前拍拍母親的肩說:「我一定努力救她。」之後再回頭告訴實習醫師,媽媽要的只是一分希望。臨床常見醫療人員將病情說得很白、很死,特別是面對急重症,因憂心病家失望生氣而官司纏身,卻少了一點人性關懷。醫療人員不是神,工作也相當忙,但一句安慰的話,一個貼心的舉動拍拍肩、握握手,其實都花不到1分鐘,卻能讓醫病關係更加分。給新世代 關懷長輩莫等待我也推薦2012年播映的紀錄片「不老騎士」,是記錄一群平均81歲的長者退休沒目標,直到弘道老人基金會發起摩托車環島計畫,幫他們完成13天的環島旅遊夢想。其中,有位阿公帶著過世太太的遺照,完成與太太的環島之約。期間,這群長者一一克服身體情況及家人的擔心,還路過安養機構,告訴機構的老人家:「我們做得到,你們也可以。」本片溫馨感人,令我不禁掉淚,看完後不忘向家人及同事分享這部片。隨著台灣面臨高齡社會,當子女外出工作,長者獨自在家一天生活是怎麼度過?畢竟我們都沒有老過,看完本片可更了解家裡長輩的想法,十分適合闔家觀賞。本片也讓我反省和阿公阿嬤的相處太少,特別是護專畢業進入臨床,卻連阿公生病住院也很少探望,甚至錯過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長輩需要的往往只是一句安慰的話,但我卻沒做到孫輩對長輩的關心與陪伴,懊悔卻永難彌補了。照顧影片推薦1.愛.慕2.想入飛飛36883.長情的告白4.昨日的記憶5.被遺忘的時光6.我想念我自己7. 我的母親手記8. 鐵娘子(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薦)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x0sp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