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失智/ 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全球吹起的AI旋風曾銷聲匿跡?專家透露原因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博士。 記者蘇健忠/攝影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博士。 記者蘇健忠/攝影

人工智慧(AI)因有運算力及深度學習能力,產業與生活應用愈來愈夯。但你知道嗎?AI曾在1993年至2011年幾乎銷聲匿跡。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於「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上解釋,原因是當時的電腦速度太慢,無法負荷巨量資料,導致AI進入寒冬。不過隨電腦科技進步,2012年AI再度被人類重視,還席捲全球成為風潮。

何建明表示,AI風潮讓台灣政府於2016年起開始強力推廣AI行動計畫,學界與產業界也陸續成立研究中心或架立研究平台,期待快速培養出更多的AI人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AI很早就出現了,只是曾經遇到一段寒冬期。

何建明說,電腦於1940年代出現,基本原理就是透過基本功能讓電腦能會讀、會動、會寫,但是這樣子的電腦體積非常龐大。但隨著電腦科技的進度,體積變小了,能仿照人類神經細胞進行深度學習的AI也出現了。此時為1956年。

於是,AI研究開始經歷三大階段,1956年至1974年的自由行AI研究,1975年至1992年的AI專家系統與商業浪潮,以及1993年後的AI產業泡沫化。

何建明說,當大家開始投入AI工程研發之時,總發現一個結果:就是電腦動作太慢了,無法負荷巨量資料。這也是導致1993年AI產業泡沫化的原因,因為這條路走得不順利,投資的錢都沒了。

「1993年到2011年是AI的寒冬時期,任何公司只要一提AI,就可能賺不到錢。」何建明說,儘管如此還是有一小群專家沒有放棄研究,探討如何修改網路的權重、函數、或參數,讓AI從錯誤中學習與記憶,讓結果愈修愈準確。

於是,當電腦的運算速度增加之後,AI很快地再一次出現在人類面前。AI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深度之強,可以從巨量資料內快速地預測未來結果,把大家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扭轉過來,驚豔世人。

「可見,AI需具備的除了是巨量資料,還有電腦速度要夠快,兩者缺一不可。」何建明說,未來如何運用AI的特點與架構,在健康照護研究上解決目前懸而未決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夢想,大家都很期待趕快找到這個「真相」。

宏碁電腦集團前瞻技術總處副理蔡宗憲博士(從左至右)、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蕭斐元教授、台北榮總員山分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威儒、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博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智榮基金會董事葉紫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博士、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教授、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陳亮宇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出席「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未來論壇」開幕,分享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相關心得。 記者蘇健忠/攝影
宏碁電腦集團前瞻技術總處副理蔡宗憲博士(從左至右)、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蕭斐元教授、台北榮總員山分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李威儒、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博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智榮基金會董事葉紫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博士、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教授、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陳亮宇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出席「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未來論壇」開幕,分享人工智慧和失智照護的相關心得。 記者蘇健忠/攝影

失智症 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 鄧桂芬 失智照護 人工智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udn x WaCare 獨家線上課程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