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因有運算力及深度學習能力,產業與生活應用愈來愈夯。但你知道嗎?AI曾在1993年至2011年幾乎銷聲匿跡。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建明於「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上解釋,原因是當時的電腦速度太慢,無法負荷巨量資料,導致AI進入寒冬。不過隨電腦科技進步,2012年AI再度被人類重視,還席捲全球成為風潮。
何建明表示,AI風潮讓台灣政府於2016年起開始強力推廣AI行動計畫,學界與產業界也陸續成立研究中心或架立研究平台,期待快速培養出更多的AI人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AI很早就出現了,只是曾經遇到一段寒冬期。
何建明說,電腦於1940年代出現,基本原理就是透過基本功能讓電腦能會讀、會動、會寫,但是這樣子的電腦體積非常龐大。但隨著電腦科技的進度,體積變小了,能仿照人類神經細胞進行深度學習的AI也出現了。此時為1956年。
於是,AI研究開始經歷三大階段,1956年至1974年的自由行AI研究,1975年至1992年的AI專家系統與商業浪潮,以及1993年後的AI產業泡沫化。
何建明說,當大家開始投入AI工程研發之時,總發現一個結果:就是電腦動作太慢了,無法負荷巨量資料。這也是導致1993年AI產業泡沫化的原因,因為這條路走得不順利,投資的錢都沒了。
「1993年到2011年是AI的寒冬時期,任何公司只要一提AI,就可能賺不到錢。」何建明說,儘管如此還是有一小群專家沒有放棄研究,探討如何修改網路的權重、函數、或參數,讓AI從錯誤中學習與記憶,讓結果愈修愈準確。
於是,當電腦的運算速度增加之後,AI很快地再一次出現在人類面前。AI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深度之強,可以從巨量資料內快速地預測未來結果,把大家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扭轉過來,驚豔世人。
「可見,AI需具備的除了是巨量資料,還有電腦速度要夠快,兩者缺一不可。」何建明說,未來如何運用AI的特點與架構,在健康照護研究上解決目前懸而未決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夢想,大家都很期待趕快找到這個「真相」。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