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增重
共找到
50
筆 文章
-
-
2024-02-20 養生.健康瘦身
戰勝「過年肥」,劉怡里推薦「52輕斷食」!年後減肥三餐菜單照著吃
根據調查,每年春節假期過後,國人每人平均約增重1至1.5公斤。年後許多人開始陷入減肥輪迴,想甩掉「過年肥」,營養師劉怡里指出,年後減肥可把握第一周,採行「52輕斷食」減肥法,相當適合年後需要甩肉的民眾。春節假期結束,民眾來中醫減肥門診的人數加中醫師楊宗翰表示,過年後為了減肥而來求診的民眾通常增加4成,春節期間免不了團圓聚會大吃大喝,動得少,不僅會消化不良,也容易發胖,建議年後減肥要慢慢來,第一步先調整腸胃的健康、促進蠕動,可透過食用山楂、麥芽等中藥材,幫助澱粉、蛋白質等食物消化。肥胖分「實症」與「虛症」,楊宗翰說,身體肌肉較為結實、聲音宏亮、容易上火者,屬於「實症」肥胖的人,臨床上會以消炎方式,搭配瀉下的藥方,將體內多餘的營養排除,也增加基礎代謝率的成分,同時控制食欲,就能有效控制體重。若外型看起來白白胖胖,肉摸起來比較軟,則屬於「虛症」肥胖的人,會採用較為溫和的藥方,例如茯苓、陳皮、半夏等健脾利濕的藥材,幫助身體排濕氣,增加腸胃對水分的代謝,達到減重的效果。楊宗翰提醒,減重得循序漸進,可尋求醫師專業的協助,避免太過激進的減重方式,容易導致體重反彈,或是過度減重,造成身體的負擔,最理想狀態是「三個月減掉10%的體重」。營養師推薦「52輕斷食」減肥法年後減肥,飲食是絕對的主角,劉怡里提出「52輕斷食」減肥法,也就是年後第一周的5天上班日,以及周休2日再選擇一天,這2天飲食控制熱量攝取在500至800大卡之間,其他日子則依照日常建議的熱量攝取;第二周開始回到飲食控制的減重方式即可。劉怡里說,即使在非過年期間,現代人的飲食也相當豐盛,經常聚餐吃吃喝喝,主要熱量都來自於「零食」和「酒精」,而喝酒就像喝油,產生的熱量相當高,因此要甩開油脂,可以透過「52輕斷食」來平衡前一周額外攝取的熱量。減肥期間,晚上若真的太餓,劉怡里建議,可喝240cc的低脂牛奶或無糖豆漿等,餓到睡不著時,可再搭配一湯匙的堅果;早上10點和下午3點可以吃水果替代零食,選擇芭樂、蘋果、水梨、奇異果、柑橘類等低GI的水果,每份100克為限。表:年後減肥三餐菜單建議(資料來源:營養師劉怡里 製圖:記者鄒尚謙)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0 養生.健康瘦身
女星賈玲1年內甩肉50公斤,瘦身食譜公開!減重1個月減幾公斤正常?6建議健康減重不復胖
大陸女星賈玲為電影瘦身,先增重至100多公斤,再於1年內減了50公斤,等於減掉「半個自己」,驚人瘦身成果比電影本身更有話題,她也公開14天瘦身食譜供大家參考。賈玲在自導自演的電影《熱辣滾燙》演出拳擊手一角,從一開始身材豐滿的宅女,到後來練成精壯的運動員,她為了精準演出片中的拳擊手,先增重約20公斤,再瘋狂減掉逾50公斤,差不是是減掉「半個自己」,電影故事內容跟賈玲的瘦身過程都相當勵志。賈玲14天減重食譜公開 強調健康減肥 電影拍了整整一年,賈玲也成功減了50公斤,她年初於微博坦言,「這一年真的好餓好累,像過了一輩子。」不過近日賈玲受訪時強調,自己是用健康的方式減重,大概一個月減5公斤,減肥期間大都吃全麥麵包加一些堅果。她也大方公開以下14天減重食譜讓大家參考。賈玲14天瘦身食譜第一天早餐 : 蒸玉米2根午餐 : 雞胸肉、黃瓜1根晚餐:生菜、黑米粥第二天早餐:玉米1根、雞蛋1個、黄瓜1根午餐:糙米飯1碗、雞蛋1個、雞肉、菠菜晚餐:雞蛋1個、生菜第三天早餐:燕麥、雞蛋1個午餐:牛肉晚餐:綠花椰菜、白玉菇第四天早餐:紅豆薏米粉1碗午餐:水煮蝦10隻晚餐:蘋果1個、糙米飯1碗第五天早餐:雞蛋2個、無糖豆漿250c.c.午餐:雞胸肉、綠花椰菜晚餐:雜糧飯、巴沙魚180克、凉拌韭菜200克第六天早餐:地瓜、豆漿午餐:牛肉、生菜晚餐:黄瓜1根、大番茄數個、蛋2個第七天早餐:燕麥、水煮蛋1個午餐:蝦8隻、黑木耳晚餐:胡蘿蔔、牛奶泡麥片第八天早餐:全麥歐式麵包1個、水煮蛋1個、牛奶、 櫻桃番茄1個午餐:糙米飯、雞胸肉、綠花椰菜晚餐:地瓜、豆腐、菠菜第九天早餐:紫薯、豆漿午餐:蘑菇炒綠花椰菜、雞翅晚餐:南瓜小米糊第十天早餐:玉米、蛋餅、酸奶午餐:包子、清蒸鱸魚、菠菜晚餐:冬瓜、裙帶菜接下來後面的第11天到第14天,則可從前10天的食譜中任意選擇食用。資料來源/微博一個月減幾公斤正常?賈玲一年內甩肉50公斤令網友咋舌。想減肥的人,總想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成果。但不少減重減很快的人,多是用一些極端的飲食法,不但容易復胖,也可能傷身。到底正常的減重速度該是如何呢?根據國健署的衛教資料指出,專家認為減重目標設定最好是每週減0.5~1.0 公斤,以此速率減重,則每月期望能夠減重的目標為2~4 公斤,2 至3 個月的理想減重目標為8公斤或減掉初始體重的10%(如90 公斤的人約減9公斤),此種減重速率也較不會引起身體負擔。6建議健康減重不復胖而復胖更是許多減重者經常面臨的問題,幾年前美國就曾有研究顯示,成功減重5年後,約有7成5者會復胖。專長肥胖治療的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曾受訪指出,少吃多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但體重減輕,不代表減重成功。如果飲食習慣沒改變,又沒有規律運動,很快又會恢復原來體重。維持5年不復胖,才算真正成功減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肥胖症防治小組」曾提出6建議,肥胖者想維持理想體重,務必終生遵行。1.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量體重。2.記錄每天吃哪些東西,及做了哪些活動。3.持續運動。4.每天吃早餐,盡量保持減肥期間的低熱量飲食。5.少參加容易大吃大喝的場合,如宴會、聚餐。6.若原來在醫療院所減重,要定期回診。【資料來源】.賈玲微博.國健署.噓新聞、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熱量怎麼算?營養師教你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跟一日熱量需求
就如同汽車需要燃料或供電才能行駛一樣,我們人體也需要熱量來維持身體的各項運作,而這些熱量從哪來呢?就從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來啦~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可用來產生熱量,作用在各種地方,如:保持正常體溫、心跳等維持生命現象的基本功能,或是進行思考、各式活動及生長發育等,所以不論是清醒時還是睡覺時,我們活著的每分每秒都需要消耗熱量,只是消耗多或少的差別而已。小客車、休旅車、大卡車…等,不同大小、型號的車在不同的環境下,油耗量皆不一樣;人體也是如此,依照個體差異,大家每天消耗的熱量不同,需求當然也不一樣,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需求呢?現在就來看看吧!熱量單位一般汽車透過加油來補充能源,接著可以從剩餘油量來推算大概能開多遠;而我們則透過食物來補充熱量,那麼吃進食物後,又該如何知道它能提供多少熱量呢?在營養學上,熱量通常以大卡Kilocalorie(kcal)為單位,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醣類)及蛋白質1公克的熱量為4大卡,脂肪1公克9大卡,酒精1公克7大卡(1毫升5.6大卡) ,所以只要知道食物的成分,就能算出熱量是多少了!如果想知道各食物的實際熱量,可以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喔!影響熱量需求的因素影響熱量需求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常提到的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組成及活動量等。因肌肉組織消耗掉的熱量比脂肪組織還高,因此若體重相當的話,肌肉較發達、體脂肪較少的人,熱量需求會比較高;活動量較大,從事體力消耗大的職業也會需要較多的熱量。另外,如果身體處在生長發育期、懷孕哺乳期、受傷或是疾病等特殊狀況時,因細胞生長、孕育新生命或是組織修復這些過程都很耗能,因此,除了原本的需求外,可能還得額外加點熱量才夠用。 特別的是,相較於成人體內多為儲存熱量的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嬰兒因為肌肉較不發達,難透過顫抖維持基本體溫,體內會有較多能產熱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消耗熱量並幫助他們維持體溫,但棕色脂肪組織長大後就會逐漸減少,而白色脂肪的比例會增加,所以由脂肪組織消耗掉的熱量也會逐漸降低。熱量平衡當自己熱量不足時,要怎麼察覺呢?身體是很聰明的!如果能量不夠,會產生飢餓感,催促我們去吃東西,但要吃多少?會不會不小心吃太多?這就比較難精準測量了。因此,當吃進去的熱量大於需求時,多餘的部分不會被浪費,而是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存在體內,等到哪天有需求時,再派上用場!相反的,當食物不夠時,就會開始消耗那些預先存好的能量啦~體重變化是觀察熱量平衡的方式之一,如果攝取的熱量持續低於消耗量,體重就會逐漸減輕;而吃下比身體需求還多的熱量時,我們會漸漸變胖。因此,不論是想進行增重或減重等體態管理,只要擁有熱量平衡的觀念,加上控制好熱量來源(均衡飲食)及有效運用熱量(適當運動),就能達成體態管理的目標,讓自己更健康、自信、有活力。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能量消耗的順序是先使用肝醣,後使用脂肪,所以想藉著運動來降低體脂肪,不但要注意運動強度,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還得注意運動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確實減少體脂肪!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和擁有健康體重的人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風險較高;而體重過輕則容易和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月經失調等症狀掛勾,因此,將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不但能更健康,保持理想體態也能讓自己更有信心,對現代人來說是值得重視的議題。簡易熱量計算看到這裡的你,是否會好奇,既然食物的熱量可以測出來,那我們可以測出自己的熱量消耗嗎?是有方法可以測量的!熱量測量的方式主要有「直接熱量測量法」及「間接熱量測量法」2種。第1種:直接熱量測量法請受試者進入一個絕緣的密閉空間,由於身體產生的熱會被儀器周圍的水吸收,使水溫上升,再以此換算出身體消耗的熱量。此方法較準確,但儀器造價昂貴且操作方式較複雜,故很少使用。第2種:間接熱量測量法分析受試者呼吸時的氣體,藉由計算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使用的氧氣量來間接計算熱量消耗。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一日熱量需求除了上述實際測熱量消耗的方法外,現在也有衍生出一些簡單的熱量計算公式,只要經由輸入個人資料之變數,就能估出熱量需要~一般常用Harris–Benedict equation公式先得出基礎代謝率Basel Metabolic Rate(BMR)後,再乘上活動量係數來算出熱量。各種公式基本上都是以性別、身高、體重、年齡及活動量當變數做計算的。我們也在這裡提供另一個算法,並納入健康體重當變數,給大家參考。步驟1: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BMI=22時的體重)健康體重=22×身高(m)平方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kg) / 身高(m)平方 (Kg/m2)BMI可以用來衡量成年人的肥胖程度(不包含未滿18歲、正在做重訓、運動員、懷孕或哺乳中女性、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除了BMI≥27外,如果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也算肥胖喔!步驟2:算出靜態代謝率(RMR)靜態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是指一整天都不做任何事的情況下所消耗的熱量。計算方式如下:男性: RMR(kcal/kg/d)=25.44-[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女性: RMR(kcal/kg/d)=23.1811-[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步驟3:依自己的生活習慣,對照活動強度指數步驟4:計算出一日熱量需求就如同汽車要定期回廠保養,才能保障行車安全;我們也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疾病才不會悄悄找上門。現代人生活繁忙,也許很難去控制每天吃下的熱量,但依然要時不時提醒自己,注意吃下的食物是否適當,活動量是否充足,並透過定期量體重、做健檢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多一份知識就多一份力量,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對熱量有多一點認識!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2 養生.健康瘦身
吃再少也難瘦!7招打敗更年期肥胖,運動要選這一類才有實效
1、每天消耗500大卡一般健康族群,一周減掉0.5公斤,一個月約2公斤最為理想;但更年期女性則不建議以此標準,更年期適度的增重2至7公斤,其實有助婦女朋友順利度過更年期。因此,減重速度太快並不是好事,建議2個月減掉約2至3公斤的速度最為理想。(註:減掉1公斤脂肪,大約要消耗7700大卡的熱量,半公斤需要消耗3850大卡,若分配在一周,相當於每天消耗550大卡。) 「只要維持身體消耗的熱量大於吃進肚的熱量,減重就不是難事。」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減重必須控制每日攝取的熱量,建議每天以扣除500大卡為宜。值得注意的是,維持限制熱量且營養均衡的飲食,一日總熱量女性應不低於1200大卡,男性則不低於1500大卡為原則。 舉例來說,陳太太目前65公斤,沒有特別的勞力工作,一天的減重的總熱量可以這樣算:體重65公斤,乘上30大卡,再扣除500大卡,換言之,一天總熱量建議不超過1450大卡。不過,最為理想的狀態是將500大卡一分為二,250大卡由飲食中扣除,另外250大卡則由運動取代,如此復胖的機率就不高。 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說,「更年期減重千萬不能求快。」更年期減重應以每兩個月2至3公斤為目標,避免透過節食、不吃等方式快速減重,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甚至發生骨質疏鬆等疾病,應以毅力恆心落實在生活,維持長久的體重才是長久之計。 2、餐餐7分飽「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要我們練習控制進食量,只要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因為毫無節制的飲食,會使人體腸胃消化系統時時處在工作的狀態,這餐還沒消化完,接著又下一餐吃很飽,消化系統得不到休養,對胃黏膜傷害很大。 最重要的是,練習不吃飽,對體重控制相當重要。近年來不斷有各種動物實驗強調吃太飽對健康的傷害,而七分飽恰恰好是能提高身體代謝、延緩身體老化的進食量。 飽的定義很空泛,陳詩婷說,七分飽沒有一種精確的量化標準,不過當你進食時,感覺到稍微飽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下降,不吃也沒關係就是七分飽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吃到七分飽,到下一餐之前也不會提前感覺到餓,如果到下一餐還覺得飽,就是吃太多了。 3、不只要動,更要選擇負重運動陳思綺說,更年期後很多女性都會有骨質疏鬆、肌力變少的問題,若能從事一些負重運動,同時搭配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可以有效保留肌肉量(甚至養出肌肉),以及骨質密度,對於體脂、血脂以及體態的改善,效果都很好。也就是說更年期肥胖運動的關鍵,不在量,而是運動的方式。舉例來說,快走或游泳10分鐘對身體的好處,遠好過慢走散步一小時。 對於更年期減重的女性,陳思綺建議,一周建議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同時進行10至15分鐘肌力的訓練,舉例來說,你可以先半小時的快走,接著舉啞鈴練手臂、深蹲練大腿及臀部肌肉,或是僑式訓練腰臀肌肉,每天輪不同部位的肌肉訓練最為適合。 不過要提醒婦女,雖然負重運動有助肌肉的維持,但仍要視自身的狀況,譬如你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就不建議跑步或爬山,應以游泳或其他訓練大腿肌肉的運動取代之。 4、生酮飲食風險高,低糖飲食降脂效果好近年風行的生酮飲食,常常與減重、減脂畫上等號,到底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是將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調到極低,僅占整體熱量的5%(也就是一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超過20克),提高脂肪到75至80%,蛋白質維持在15至20%,強迫人體燃燒脂肪成為酮體,經證實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顯著的減脂效果。 不過,陳思綺不建議更年期婦女施行生酮飲食。因為更年期婦女,脂肪代謝速度慢,多數人都有血脂、血壓過高的問題,若以如此高比例的脂肪,當成平時的飲食來源,長久下來會提高心血管風險;況且,如此高比例的脂肪很容易使身體缺乏其他營養素。 低醣飲食降脂的效果也很好。陳詩婷說,臨床發現,只要平時飲食避免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採較低糖類的飲食,同時養成運動習慣,一樣能夠達到降脂肪、降血糖、減重的目標,並不需要吃到嚴格的生酮飲食。 低糖飲食的飲食設計就相當多變,譬如每天可以一碗全榖雜糧、3至6份青菜、2份水果,加起來碳水化合物約為100克,這就屬於較低糖類的飲食(一般人碳水化合物一天超過200克),如此營養素攝取也較均衡。 最後提醒你,生酮飲食法的風險仍然較高,因此少被醫療人員主動建議,如果你堅持執行生酮飲食,請務必與醫師、營養師密切溝通討論,並同時強化自我血糖及血脂的監測,以免適得其反。 5、注重天然雌激素的補充更年期過後,因為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無法製造足夠的雌激素,因此飲食中應可多選擇黃豆或黃豆製品,因為黃豆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有助平衡體內缺乏的荷爾蒙,除了可以加強脂肪代謝外,也可延緩更年期症狀。有些民眾擔心補充雌激素會增加腫瘤的風險,研究證明,只要是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就不必擔心腫瘤的問題。 6、適量補充鈣、鎂及維生素D更年期女性普遍都有骨密度缺乏的問題,建議平時應多攝取鈣、鎂、維生素D等營養素,超過51歲婦女一天需要的鈣質約1000至1200毫克,常見如優酪乳、牛奶、小魚乾、小蝦米、黑芝麻、深綠色蔬菜(包括芥藍、紅莧菜、莧菜、油菜、芥菜)等食物中。鎂則廣泛存在各種深綠色食物中,以及堅果;至於維生素D,可從乾燥香菇、鮭魚、牛奶、雞蛋中吃到,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每天曬曬天然的維生素D的「太陽」,可以選擇早晨或黃昏時,每次約10至15分鐘即可。 7、充足睡眠,提高新陳代謝不僅對停經婦女,針對所有想要減重的所有人,充足的睡眠是必須的,因為睡眠不足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減慢,充足睡眠等於能讓身體細胞獲得充足的休息,才有戰鬥力為我們代謝熱量。【延伸閱讀】5招跟著做,安心度過更年期,先透過1表格檢視更年期了沒 。從幼兒、青春期、更年期,一直到老年期,都可以喝1飲品維持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8 醫聲.醫聲要聞
孕期能吃安眠藥?台本土研究首登刺胳針期刊
國人多認為懷孕期間應避免服藥,孕婦失眠,可以吃安眠藥嗎?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研究團隊本月一項登上國際期刊「刺胳針精神醫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的本土研究顯示,孕婦在懷孕初期使用鎮靜安眠藥,對胎兒死產、早產並無顯著影響,但會微幅增加胎兒出生時體重過低的機率。研究結果顯示,孕婦在懷孕第一到三個月間使用鎮靜安眠藥,雖沒有明顯增加胎兒死產、早產的風險,但新生兒體重過輕機率則有所增加。蕭斐元表示,比起死產、早產等,低出生體重在臨床上屬於相對可控的風險,可在出生後持續觀察、增重,若孕婦真的為失眠或焦慮所苦,或因懷孕過程加重原有症狀而影響懷孕的安定,臨床醫師可依實際情況審慎評估權衡,必要時仍可用藥。研究分析國內孕婦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狀況,蕭斐元說,本次研究全台300多萬名孕婦中,有在早期懷孕時使用鎮靜安眠藥者約七萬4千餘人,僅占3%,比率不高。原因或與文化有關,亞洲國家孕婦多顧慮懷孕期間用藥,盡量避免;但部分孕婦在懷孕前即有憂鬱症或焦慮等相關疾病,也可能因懷孕而加重相關症狀,若因不用藥而影響懷孕更是得不償失,所以希望藉此研究探討孕婦用藥對胎兒的影響,提供臨床醫師給藥判斷依據。蕭斐元說,此次研究最大價值在於研究設計嚴謹、盡可能排除各項變因,所以提出的臨床建議相對可靠;孕期用藥安全性議題在國際上備受重視,過去因各國能夠取得孕婦的樣本數有限,流病調查也因調查方式與資料準確度受限,包括藥物適應症、環境因子、基因等,對胎兒健康的影響較難確認。她表示,研究團隊透過健保資料庫取得孕婦用藥紀錄,也結合出生通報檔、婦幼主題檔,共三大資料庫串連,比對孕婦不同胎次用藥及胎兒健康狀況,排除基因因素,更透過生父或伴侶的資料,排除二手菸、用藥暴露等環境因素。「台灣健保資料庫累計20多年資料,懷孕媽媽樣本數大,本次研究對象就有300多萬名懷孕媽媽。」蕭斐元表示,鎮靜安眠藥因安全性及倫理考量,無法如同其他藥品進行雙盲的隨機分配試驗,須採回溯性研究觀察孕婦用藥對孩童造成的影響,大數據資料的應用相當重要。她指出,過去大眾對健保資料庫使用曾有疑慮,但對於上市後藥品安全等議題,健保資料庫提供非常珍貴的資料,像這次研究孕期服用鎮靜安眠藥的影響,包含美國在內,許多國家皆因資料不夠完整,部分變因控制疑慮無法排除,無法受到頂尖醫學期刊的青睞。蕭斐元說,國際上進行懷孕婦女用藥安全研究,較知名且具規模的兩大團隊分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與北歐。北歐社福制度完善,有足夠登記資料,美國則因資料庫登記不夠精緻,只能用公式推論出懷孕早期的用藥風險,但仍不夠精準,難以確定孕婦確切用藥時間。台灣的醫療資料庫則有精準用藥處方紀錄、孕期的優勢,且能控制各項變因,讓研究結論更具可信度。論文共同作者、長年與蕭斐元合作進行藥物流行病學研究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在此之前,過去台灣刊登在 Lancet Psychiatry 文章僅有9篇,且都是參與國際合作研究或是短文或評論,此次是第一篇完全由國內學者設計、研究並撰寫的本土「原創研究」。陳亮恭說,審查過程累積7位外部審查委員、2位統計審查委員,歷經十分細緻的統計分析校正,論文審查意見回覆高達 54 頁,足見完整資料結合縝密研究方法設計,台灣本土研究亦可登國際頂尖期刊。
-
2023-06-22 養生.聰明飲食
誰說粽子餡只能放肉!竹筍、玉米筍、杏鮑菇也能當餡料,營養師教你包出美味與健康
今天(6/22)就是端午連假的第一天了,提到端午節,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東西大概就是粽子吧!相信各位現在一定都正忙著四處採買食材或粽子來準備過節。你知道各種粽子的小知識嗎?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不僅要和大家分享有關粽子的知識,也要不藏私地公開挑選食材的小技巧與自製粽子時美味又健康的秘訣! 粽子的種類粽子在亞洲社會的歷史非常悠久,隨著時代的推移,在各地也衍生出具不同文化特色的粽子。光是在台灣就發展出了所謂北部粽、南部粽、粿粽、鹼粽、湖州粽等特色粽子,而且作法及內餡皆各有千秋,一起來看看吧!·北部粽:北部粽的製作方式是先將糯米炒熟後,再加入五花肉、竹筍、乾香菇、蝦米、鹹蛋黃、蘿蔔乾等餡料,再用桂竹葉包起來,要吃的時候再拿去蒸籠蒸煮。因為有加油拌炒,所以外觀上會給人粒粒分明的感覺。·南部粽:製作南部粽時會用生的糯米混合豬肉、紅蔥頭、栗子、花生及芋頭等餡料後,一起包進麻竹葉裡面,再放到熱水中用大火滾煮,因為水煮的時間較長,所以粽子的口感會比較黏也比較綿密。·粿粽:粿粽的特色是外觀看不到米粒的樣子,原因是因為它的作法是將糯米粉加水或在來米粉揉成糯米糰後,再加入已經事先拌炒過的肉、蝦米、蘿蔔乾、香菇等內餡,用粽葉包好後再放入蒸籠裡蒸煮熟。·鹼粽:鹼粽又稱為甜粽或鹼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粉或鹼水後,用青竹葉包裹再經水煮熟製成的無餡料粽子。加入鹼水的原因是為了要讓糯米中的澱粉進行糊化,增加黏性及彈性,打造Q彈的口感。食用前通常都會再淋上果糖、蜂蜜等糖漿來增加風味。·湖州粽:湖州粽是江浙地區常見的口味,作法是先將米浸泡後用醬油、糖、鹽醃漬後,再用一片同樣醃好的半肥半瘦豬肉和米一起包入粽葉,最後燜煮達3個半小時出鍋食用。挑選食材時的注意事項面對市面上像是糯米、蝦米、菜脯、花生、蛋黃及香菇等五花八門的食材,究竟要如何挑選食材,才能讓做出來的粽子兼顧美味與安全呢?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外觀及氣味來檢查食材品質,新鮮的糯米顏色應為不透明的乳白色,且形狀完整、顆粒飽滿,若米粒的外表出現泛黃或是黑色斑點,就可能有發霉或長蟲的疑慮;蝦米外觀應完整偏紅色,內部粉紅偏白,若顏色太鮮豔或有刺鼻味道,就可能有浸泡化學藥品之疑慮;品質良好的菜脯應呈較深的褐色且無黴菌生長的黑斑痕跡,聞起來帶有蘿蔔香氣而無異味,還要避免選擇顏色太白者,其中可能摻有過量的防腐劑或漂白劑;鴨蛋黃則應挑選外觀完整無破損、色澤由外到內呈現由淺至深的黃紅色。顏色過於鮮豔的鹹蛋黃,都有可能是經過色素染色過的。 【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健康包好粽,體重不增重除了一般常見的口味以外,Sean也要和大家分享包粽子時的一些小巧思,讓你包出來的粽子既美味又健康!1.以五穀雜糧取代部分糯米:在包粽子時,可以使用如燕麥、小薏仁、紫米等食材來取代一部份的糯米,這些食材都含有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提升我們的腸胃健康,而且粽子所含的熱量也會大大降低!2.蔬菜當餡料:誰說粽子餡只能放肉!以竹筍、玉米筍、杏鮑菇等蔬菜作為餡料包在粽子裡,除了能供豐富的營養素外,還能減少熱量的攝取,增加飽足感。3.豆製品與低脂肉類取代五花肉:五花肉固然美味,但它是屬於高脂食物,很容易在無意間吃下過多熱量。因此我們不妨使用低脂肪含量的豆製品或肉類如豆干、鮭魚等食材來取代五花肉。照著這三個原則之後,一顆美味健康的創意粽子就包好啦! 看完了創意養生粽的做法,今年的端午節就來嘗試看看吧!相信你也可以在享受美味粽子的同時,兼顧自己的健康。連假時光也別忘了多去戶外走走消耗熱量,讓吃進去的粽子不再是你沉重的負擔!《PrimePlus健康設計家》祝福大家端午假期愉快。延伸閱讀:.「這顆粽子」跑2小時都不夠!一圖曝11款粽所需運動時間,5招吃粽不胖.吃粽子難消化又容易脹氣?一張圖看懂粽子搭配那些食物助改善.高齡長輩可以吃粽子嗎?營養師授「6原則」健康安心過端午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9 醫療.骨科.復健
肌肉質量幾歲後開始流失?如何高效長肌肉,補充乳清蛋白能避免肌少症?
隨著年齡增長,如果不運動、活動量不足,罹患肌少症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高,讓老年失能、臥床的風險提高。乳清蛋白是許多健身族必備的營養補充品,為避免肌少症,是否可透過補充乳清蛋白來增肌?營養師楊哲雄建議,「飲食」是最佳的營養素攝取方式,當進食不多引起營養不足,才會透過營養補充品來補足,切勿本末倒置。肌少症可能因子?肌肉質量幾歲後開始顯著流失?雖說三十而立,據醫學研究指出,一旦超過30歲,肌肉質量便開始以每10年3至8%的速度開始流失,70歲以後,每10年更加速到約15%的速度流失;年齡、活動量不足、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發炎等,都是導致肌少症的可能因子。認識肌少症可能因子:年齡、活動量不足、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發炎肌肉流失速度:.30歲後:每10年約3%~8%的速度.70歲後:每10年約15%的速度對於肌力不足的長者,營養師楊哲雄建議,食物攝取量若不足,先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增加進食量,方便飲用的「豆漿」、「牛奶」也都是相當好的選擇,如果還是不足,才要考慮補充乳清蛋白。不過,使用前也要先檢查身體數值、腎臟功能,透過專業人員判定,是否適合使用,切勿本末倒置,用乳清蛋白當作主要的營養來源,反倒對健康造成危害。「乳清蛋白」有使用局限?哪些族群不建議補充?健身族為了「長肌肉」,都會透過營養補充品「乳清蛋白」來提高蛋白質攝取。楊哲雄表示,普通人建議一餐吃一個手掌大小的肉,以取得足夠的蛋白質,年長者常因牙口不好或食欲不佳,在攝取量不足的狀況下,補充一湯匙的乳清蛋白便能補足食物上攝取不足的量。「乳清蛋白只有純粹蛋白質。」楊哲雄說明,食物是最主要的營養素的補充來源,乳清蛋白雖然有高含量的蛋白質,但缺乏其他必須營養素,建議作為「補充品」使用較佳;同時,慢性病病人也不建議使用乳清蛋白,若為乳糖不耐症患者,則建議選擇乳糖已減少許多的分離乳清。補充「乳清蛋白」最適合時機?如何才能高效長肌肉?除攝取蛋白質外,「運動」也至關重要。楊哲雄提醒,剛運動完時,補充蛋白質是最合適的時機,經過運動刺激肌肉,吸收蛋白質的效果最好;雖然健身族都在健身後立刻飲用乳清蛋白,還是建議準備茶葉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為佳;肌少症年長者的運動強度,只要超過日常活動的強度即可,讓肌肉獲得訓練。沒有運動是否可以飲用乳清蛋白?楊哲雄說明,飲用的目的是補充一天不足的蛋白質,補充乳清蛋白對於防止肌肉流失還是有其效果;但如果要幫助長者增重,其實還有更多更好的營養品可以選擇。此外,要長肌肉除運動量足夠、營養充足外,睡眠時間也要充足,最好在7至8小時為佳,才能夠讓受到訓練的肌肉進行修補、重建,改善肌少症的狀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2-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患學習飲食營養 為治療加分
癌症病人除了要接受正規治療,飲食營養也要顧好,才能為治療加分。癌症關懷基金會分析701位飲食指導專班參與者資料,結果發現,經過3個月有系統的學習營養知識,不但能為癌症治療加分,三高、情緒、疲倦、疼痛、生活品質都能獲得改善。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表示,基金會北、中、南三區每年開辦4梯次癌友飲食專班,至今已開課37梯次,由營養師提供一對一的飲食指導,照顧超過千名癌友家庭。這次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作,分析歷年參與專班的701位學員資料,其中48%為乳癌患者,12%肺癌患者、8%大腸直腸癌患者、8%婦科癌症患者。701名學員中85%是女性,男性僅占15%。6成學員為癌症第一、二期,以女性為主,男性則是第四期比率最高,顯示女性較早積極採取抗癌行動。來上課的男性學員當中,也有少數非常認真,樣樣自己來、三餐自己準備,但大部分男性會找太太來陪上課,有些人還會叫太太幫他寫飲食日記,不想要自己去積極掌握這些健康識能。分析結果發現,經過3個月的學習和追蹤,需要增重的癌友可以在3個月內最多增重4公斤,需要減重的癌友可在3個月內減重達6公斤。學習前有肝功能、血糖、血脂、尿酸指數過高的癌友,或是因癌症治療導致白血球低下或貧血的癌友,3個月後數值都有顯著改善。經過學習,癌友每天攝取的食物種類從平均19種增加到27種;憂鬱或易怒等情緒問題,疲勞或睡眠困難問題,也在國際通用的量表測驗下看到顯著的進步。協助過許多乳癌和大腸癌病友的黃翠華,觀察到這兩種病人罹癌前都有些共通的飲食偏好。乳癌和大腸癌病人都有飲食脂肪比率過高的問題,年輕的乳癌病人很多都超愛吃甜食,大腸癌病人則是幾乎沒在吃全穀類,纖維攝取量很低。黃翠華表示,飲食專班的營養師會抽絲剝繭找出癌友的飲食營養問題,並且協助他們循序漸進改變飲食習慣、建立正確觀念,比如很多人不知道纖維攝取要達標,最重要不是吃蔬菜,而是全穀類,一碗全穀雜糧飯的纖維含量可能是一碗煮熟蔬菜的10倍以上,如果因為怕胖而不吃飯、只吃菜和肉,就很容易變成高油、低纖維的飲食。黃翠華遇過有些癌友不想做正規治療,就跟營養師說:「我完全相信你們!我不要接受治療!」黃翠華都會跟他們說,腫瘤細胞長得飛快,光靠食物太慢了、追不上,一定要接受正規全套治療,飲食只是輔助,讓身體可以挺過辛苦的癌症治療過程、幫助治療發揮效用。
-
2022-10-18 養生.健康瘦身
為什麼過重者難減重?哈佛教授揭我們如何又為何變得更胖?
▌我們如何又為何變得更胖?其中一項針對為何越來越多人過胖的解釋為:越來越多人越吃越多,而活動量越來越少。這項解釋最廣為流傳,也有部分論點屬實,但卻過於簡化。正如第九章所述,許多證據顯示,過去數十年的食品工業化已增加了每份食品的分量大小,使食品的大卡密度更高。其他與工業化相關的「先進發展」,包括汽車與省力裝置的量產化,以及更長時間的久坐,均使人類的活動程度下降。如果你算入人們多攝取的大卡量,以及減少的大卡消耗量,就會得出過多的能量,被轉換為過量的脂肪。以「大卡進出量」觀點詮釋廣泛的肥胖現象並不完全錯誤,但由於我們的飲食內容也產生變化,情況更為複雜。請記得,能量守恆的機制受制於各種荷爾蒙(特別是胰島素)。胰島素的首要功能在於將能量從消化完畢的食物中,導入人體細胞內。在此必須重複:胰島素濃度隨著血糖濃度上升而上升,使肌肉與脂肪細胞吸收一部分的糖,將其儲存為脂肪。胰島素也使血液中的脂肪(三酸甘油酯)進入脂肪細胞,同時阻止脂肪細胞將三酸甘油酯釋放回血液中。因此,無論脂肪來自醣類或脂肪,胰島素會讓你越來越胖。根據某些評估,美國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體內所藏的胰島素,遠較他們父母在青少年時期(一九七五年)體內的胰島素多。因此,他們之中越來越多人有肥胖傾向實在不足為奇。由於胰島素濃度只會在你吃下含有葡萄糖的食物後上升,所以導致更高濃度胰島素與更多脂肪的元凶之一,顯然就是食用更多的含糖食品(如可樂與蛋糕)了。然而,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造成肥胖,其中包括兩項與糖有關的附加因素。其中一項為人體將食物分解為葡萄糖的速率,這將決定人體產生胰島素的速率;另一項較為間接的因素在於你吃下了多少果糖,以及這些果糖到達肝臟的速率。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些與糖有關且導致肥胖的因素,讓我們比較你的身體吃下一顆重一百克(三.五盎司)的生蘋果與一包重五十六克(兩盎司)的水果糖後所產生的反應(水果糖的原料是蘋果,但已經過加工且添加糖分以確保甜度,蘋果原有的營養成分與纖維均被移除,以延長產品的保存期限)。單就糖分而論,這兩項食品的重大差異在於:生蘋果所含的糖分僅有十三克(不到半盎司),而水果糖卻含有二十一克的糖分(四分之三盎司),所含大卡亦幾乎為生蘋果的兩倍。第二項差異在於所含糖類的百分比。蘋果所含糖分的百分之三十為葡萄糖,水果糖則約為百分之五十。若食用水果糖,將產生同量的果糖與雙倍以上的葡萄糖;最後,生蘋果帶有表皮,蘋果所含帶的糖分位於細胞中,而皮質與細胞均富含纖維素。纖維又稱粗料(roughage),是蘋果中你所無法消化的成分,但它在你消化蘋果糖分的過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蘋果所含的糖分藏於細胞內,纖維素構成細胞壁,減緩人體將醣類分解為糖分的速率。纖維素也能包覆食物與腸臟內壁,成為一道護欄,減緩腸道將所有大卡(特別是糖分)從內臟轉移到血液循環與器官中的速率。最後,纖維使食物加速通過內臟,使你感到飽足。因此,當我們比較這兩種與蘋果有關的產品時,真蘋果不只含糖量較少,還使你感到更飽足,讓你能更漸進、順暢地消化所吃下的糖分。相對地,水果糖被稱為「高血糖食品」,原因在於它會突然、顯著地提高血糖濃度(這種現象稱為血糖過高)。當然,吃下太多蘋果還是可能會變胖;但現在,你有更充分資訊證明,為何水果糖更容易導致肥胖。最明顯的是水果糖含有更多大卡。第二項問題在於人體吸收大卡的速率:當你吃下蘋果時,由於蘋果中所含的纖維素減緩你體內葡萄糖的抽取速率,你體內的胰島素濃度緩慢且漸進地升高。如此一來,人體將有充分時間瞭解究竟需要多少胰島素,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保持均衡。相反地,水果糖中雙倍量的葡萄糖直接進入你的血液中,使血糖濃度急速飆升,造成胰島腺瘋狂地產生大量(甚至過量)的胰島素。過量的胰島素不可避免地造成血糖濃度急降,你會再度感到極度飢餓,只想食用水果糖或其他富含大卡的食物,急速讓血糖濃度調回正常值。簡而言之,富含快速消化葡萄糖的食品提供大量大卡,使你更快感到飢餓。若食用由蛋白質與脂肪組成主要大卡來源的食物,將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飽足感,整體上的進食量將少於常食用高糖、高澱粉食物者。未加工食品富含較多纖維素,使食物在胃裡停留時間較久,釋放出能夠抑制食欲的荷爾蒙,使你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飽足感。然而,葡萄糖並非唯一的影響因素。另一項甜美且被忽略的糖類為果糖。現今,大眾常將果糖妖魔化(有時其實不無道理),主因在於高果糖漿使糖分變得無比大量且廉價。不過,還是請你記住一項事實:生蘋果與水果糖含有的果糖量相同。事實上,黑猩猩幾乎只吃水果,牠們因而必須消化大量果糖。然而,牠們和其他愛吃水果的生物並未發胖。為什麼新鮮水果所含的糖分不容易導致肥胖,而加工水果或其他如蘇打汽水、果汁等高含糖量食品所含的果糖卻更容易使人發胖?答案再次牽涉到果糖在肝臟中消化的分量與速率。提到分量,馴化作用扮演關鍵因素。大部分我們今日所吃的水果已受到相當程度的馴化,變得比生長在野外的老祖宗更甜美。直到近代以前,絕大多數蘋果都是野生的酸蘋果,所含的果糖量顯著較少。事實上,幾乎所有我們老祖宗所吃的水果甜度都和胡蘿蔔差不多,稱不上是足以導致肥胖的物質。即便如此,和水果糖及果汁等加工食品相比,經過馴化的水果所含的果糖量仍不算多,而它們更富含纖維素;正如我們先前提到的,許多加工食品早已不含任何纖維素。正因為纖維素,生蘋果所含的果糖能在人體內漸進地消化,以更緩慢的速率抵達肝臟。如此一來,肝臟就有充分時間代謝蘋果內的果糖,更從容地將其燃燒。然而,當加工食品迅速以過量果糖將肝臟淹沒時,肝臟不勝負荷,將絕大部分的果糖轉為脂肪(三酸甘油酯)。其中一部分脂肪塞滿了肝臟,造成發炎,進而阻塞胰島素在肝臟中的作用。這就造成了一連串有害的連鎖反應:肝臟將自己所儲存的葡萄糖釋放到血液循環中,使胰島腺釋出更多胰島素,進而將多餘的葡萄糖與脂肪輸入細胞內。肝臟由高濃度果糖所製造的剩餘脂肪釋入血液中,最終也進入脂肪細胞、動脈血管與其他容易產生不良後果的部位。果糖聽來相當危險,但也只會在快速、高濃度下導致發胖的危險;人類演化史上絕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老祖先唯一所能取得的重要、能急速消化的果糖來源就是蜂蜜。如第九章所述,由於高果糖漿的發明,人類在一九七○年代才開始能品嚐便宜、高濃度的果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每個美國人每天平均攝取十五克(半盎司)的果糖,主要食用蔬果等緩慢釋出果糖的食品;現代,每個美國人每天平均攝取五十五克(近兩盎司)的果糖,絕大部分來自蘇打汽水與其他由食糖製成的加工食品。從各方面來說,越來越多人發胖(尤其在腹部)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加工食品提供了過量的大卡,其中許多又來自糖類(果糖與葡萄糖),濃度過高,釋出速度過快,以致我們所遺傳到的消化系統無法適應。即使我們經過演化、食用大量醣類並將其有效儲存,我們仍無法如此大量吸收存在於蘇打汽水與果汁等含糖飲料(沒錯,水果汁就是垃圾食物)、蛋糕、水果糖、糖果與其他各式各樣工業化食品中以原始型態存在的醣類。工業化飲食所造成的問題證明,全球各地不同農耕文化所獨立發展的眾多傳統飲食方式,看來均能有效防止人體體重增加。例如,典型的亞洲與地中海飲食除了包含大量澱粉(稻米、麵包或麵糰)以外,似乎沒有什麼共同點;但兩者充分整合大量富含纖維素的新鮮蔬菜,並擁有足量蛋白質與健康脂肪,例如魚油與橄欖油(我們稍後將探討脂肪的部分)。這類飲食也傾向於富含其他有助保持健康的營養物質(這將是另一項重要主題)。簡而言之,假如你依據富含未加工蔬果的傳統、符合常理的飲食方式攝取醣類,就能防止增胖,避免體重過重。飲食習慣可以詮釋為何全球各地越來越多人口變得越來越胖,但還有包括基因、睡眠、壓力、肝臟內細菌與運動等其他數項重要因素。首先就是基因。如果我們發現導致肥胖的基因,不是很好嗎?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發明使肥胖基因失去作用的藥物,問題便迎刃而解。不幸的是,特定基因並不存在;但由於人體的每一項環節均源自於基因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因此數十種基因被確認能夠增加人體增重的威脅,並不令人意外。這些基因最主要藉由影響人類大腦產生作用。目前為止所發現作用最強的基因名叫FTO(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gene),影響大腦管制食欲的方式。如果你體內存在一組這種基因,你的平均體重可能較沒有這種基因者多出一.二公斤(等於二.六磅);假如你運氣不好、體內存在兩組這種基因,你可能會比別人重三公斤(六.六磅)。體內擁有FTO基因者更難以控制食欲,但在藉由運動或飲食減重等方面則與其他人相同。此外,FTO基因與其他和體重過重有關的基因,在近代越來越多人開始肥胖以前即已存在。過去數十年間,導致體重增加的基因並未席捲人類。數千個世代以來,幾乎所有體內含有這種基因的人體重都維持在正常值,這顯示產生重大變化的是環境,而非基因。要想控制人口肥胖的趨勢,我們就得著重在環境因素,而非基因。環境的變化遠較飲食更多元、更複雜。就像第九章討論到的,改變中重大的一環在於我們感到的壓力越來越強烈、睡眠越來越少。這兩項因素互相聯結,導致惡性體重增加。「壓力」這個詞本身帶有負面意涵,但壓力是與生俱來的適應作用,使你免於陷入危險狀態,並在需要時啟用體內所儲存的能量。如果附近傳來一聲獅吼,一輛車從旁駛過而幾乎將你輾翻,或你準備逃命時,你的大腦會向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發出信號,釋出少量可體松。可體松並不會使你感到壓力;在你感到壓力時,體內才會釋出可體松。可體松有許多功能,其中包括給予你即刻和必要的能量;它使你的肝臟與脂肪細胞(特別是位於內臟的脂肪細胞)將葡萄糖注入血液循環中,增加心跳率與血壓,提高你的警戒心,並防止睡眠。可體松也能讓你特別想吃富含能量的食品,使你準備從壓力狀態恢復。簡而言之,可體松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荷爾蒙。然而,源源不絕的壓力也有其陰暗面,並會導致人體發胖。長期壓力產生的問題之一為過長時間內高居不下的可體松濃度;從各種原因來看,數小時、數星期甚至數月過量的可體松都對人體有害,它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肥胖:首先,可體松不只導致人體釋出葡萄糖,更使你想吃富含大卡的食物(這就是壓力使你渴望撫慰食物的原因)。正如你現在所知,這兩種反應都會提高胰島素濃度,造成脂肪累積(特別是內臟脂肪),而內臟脂肪對可體松的敏感程度約為皮下脂肪的四倍。更糟的是,持續高濃度的胰島素會抑制大腦對瘦素的反應;瘦素是另一種重要的荷爾蒙,脂肪細胞在感到飽足時會將其釋出。如此一來,處於壓力狀態的大腦認為你還相當飢餓,啟動使你感到飢餓的反射作用,同時還啟動使你減少活動的其他反射作用。最後,只要環境中的壓力因素持續存在(工作、貧窮、通勤等等),你就會持續釋出過量可體松,導致過量胰島素,增加食欲,減少活動量。另一個惡性循環是睡眠不足;有時,升高的壓力指數與過高的可體松濃度都會導致睡眠不足,而睡眠不足會使可體松濃度提高。睡眠不足同時也會升高另一種激素:飢餓激素(ghrelin)的濃度。這種「主掌飢餓感的荷爾蒙」由你的胃部與胰島腺產生,刺激食欲。眾多研究發現,睡得少的人體內的飢餓激素含量較高,更容易過重。顯然,演化史未能使我們的身體能夠妥善因應持續、無止境的壓力與睡眠不足。我們的身體也並不適應靜止不動的狀態,然而很可悲地,運動與肥胖之間的關係有時被誤解了。假如你現在一躍而起,馬上去慢跑個三英里,你可以燃燒大約三百大卡的熱量(實際燃燒量根據你的體重決定)。你可能會覺得這些燃燒的大卡會協助你減重,然而眾多研究已顯示,規律且強度介於中等與劇烈之間的運動其減重效果有限(通常介於二到四磅之間)。針對此現象的一個解釋為,每星期幾次多燃燒三百大卡的熱量,其實在人體總代謝預算裡的卡路里中不算什麼(特別是在你已經過重的前提下)。此外,運動會刺激暫時抑制食欲的荷爾蒙,但也會刺激其他使你感到飢餓的荷爾蒙(例如可體松)。假如你每星期跑步十六公里(十英里),除非你能夠克制多攝取一千大卡(約為兩到三個鬆餅的熱量)的自然欲望,保持熱量均恆,否則你將難以減重。此外,某些形式的運動以肌肉代替脂肪,導致無法減重的事實(雖然運動本身仍然符合健康原則)。體能活動或許無法使你能輕易減重,但確實能防止你的體重增加。體能活動最重要的機制之一在於,增加肌肉(而非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銳度,使脂肪能被你的肌肉(而非腹部)攝取。體能活動也增加燃燒脂肪與醣類的線粒體數量。上述因素與其他代謝方面的變化足以說明,為什麼活動力強的人可以吃很多食物,而外觀與體重看來卻又不受食量影響。最後一項尚未受到廣泛探索的環境因素是,我們吃下的食物並不僅僅供養我們本身而已。你的腸臟裡有數十億個微生物(菌群)、消化蛋白質、脂肪與醣類,提供能協助你吸收大卡與特定營養物質的酵素,甚至合成維他命。他們就像你每天在環境中觀察到的動植物一樣,是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充分證據顯示,飲食習慣的變化與廣譜性抗生素的使用,可能藉由異常改變人體的菌群,導致人體肥胖。事實上,對工業化飼養動物施打抗生素的原因,正是要使牠們的體重增加。無論你如何看待這個事實,人體本能上就是會儲存大量脂肪(絕大部分是皮下脂肪)。人類代謝的演化觀點亦能協助解釋,為何過重者難以減重。考慮到這一點,若體重過重、甚至肥胖者的體重沒有增加,他們就無法保持能量正平衡。就像一個皮包骨的人一樣,他們只是處於能量正平衡而已;如果他們開始節食,或從事更大量的運動,這意味著他們攝取的大卡將少於所消耗的大卡。他們將會又餓又累,因此啟動最原始、本能的食欲,吃得更多,動得也更少。飢餓與昏睡是古老的調適機制。在我們的演化史上,我們根本無暇忽略或駕馭飢餓感。但這也不代表我們生來就註定會發胖。※ 本文摘自《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郭騰傑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2/07/30
-
2022-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等BA.5疫苗了 學者估再等感染數增5倍、重症數增13倍
台灣開始BA.5疫情,中央日前公布次世代BA.1雙價疫苗接種之對象,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在第一階段。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第一階段高風險群不要等年底才來的BA.5雙價疫苗,因為病毒傳播不等人,再等下去,必然錯失保護良機。陳秀熙說,若高風險群要等到年底才打BA.5雙價疫苗,每日感染人數將達2950人、每日重症13人;現在有什麼就按時打什麼,可控制每日感染580人、每日重症人數1人,兩者分別是5倍、13倍的差異。關於次世代BA.1雙價疫苗的接種對象,將50到64歲在第二階段,陳秀熙說,50到64歲,很多人第三劑保護力已經開始失效了,慢性病患特別容易發生重症突破感染,現在已看到50到64歲死亡率上升了9%,增幅高於比65歲以上死亡率(上升7%)。為有效降低重症死亡,陳秀熙說,呼籲50到64歲成年人現在就應積極接種二次追加劑,可選擇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以兼顧較低的疫苗副作用。陳秀熙表示,台灣疫苗施打率雖達到8成,但隨時間消退下,目前僅剩下大約3成,自然感染的保護力也只剩下大約2成,兩者加起來就是大約只有5成,這在國際上來說算高,但別忘了「這都會隨時間消失」。陳秀熙說,8月中旬疫情再起,大部分是50歲以下的輕度突破感染,但更需要擔心的是50歲以上脆弱族群,容易發生重度突破感染,增加重症死亡。陳秀熙指出,8月1日到9月4日新增個案中,BA.4、BA.5占比已達55%,估計目前單日新增個案當中已有高達76%是BA.4或BA.5,預估9月中旬每日新增個案數可達4.2萬人。雖然大多為輕症和無症狀,但要注意50歲以上的重症死亡攀升。目前已經看到整體中症率上升25%,重症率上升42%,死亡率也上升12%,50-64歲和65歲以上死亡率分別上升9%、7%,可能大部分仍屬於沒有完整接種疫苗者。陳秀熙表示,高危險群因為接種較早,也較早面臨疫苗免疫失效的考驗,民眾很期待次世代疫苗,但別忘了「次世代疫苗只能作為追加劑」,還沒打完基礎劑的人,仍必須趕快打原始疫苗。陳秀熙說,台灣65歲以上、長照機構、18歲以上免疫不全等三大高風險群約250多萬人已經接種疫苗,其中28萬人只打過基礎劑,227萬人打完3劑,1萬人打完4劑。如果高風險群繼續接種現有疫苗,每天新增感染人數大約可控制在850人,每天新增重症2人。台灣要等9月底到10月初才能打得到BA.1次世代疫苗,陳秀熙指出,等待過程中,BA.5不斷造成感染個案,若不考慮等待期的損失,假設高風險群都來打BA.1次世代疫苗,可望將每天感染人數從850人減少到580人,每日重症則可由2人減半為1人。如果考慮這一個月等待期的損失,等到有BA.1雙價疫苗可打時,每天感染人數將達到2363人,重症人數為每天10人。「可以很明顯看到,如果大家都非要等BA.1疫苗來才要打第四劑,對於族群的損失是更大的」,陳秀熙說,要是等年底BA.5次世代疫苗來了才打追加劑,更是會錯失良機,將導致每日感染人數增加到2950人,每天13人重症。至於50到64歲,陳秀熙說,很多人第三劑保護力已失效,慢性病患特別容易重症死亡,應盡速打二次追加劑,現有疫苗中可考慮選擇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以兼顧較低的疫苗副作用。
-
2022-08-21 養生.運動健身
練肌力能解下背痛、腿無力 醫師教長輩如何增肌也增重
長輩上健身房好處多,深蹲、硬舉等大重量、多關節動作效益最佳,但也要求身體活動度,動作、發力須精確到位,最好有專業教練指導,才能最大化訓練成效,安全增重。醫師說,坊間業者多而雜,尋找專業教練可優先辨明美國四大證照,具醫事人員資格者更優。「重不等於會受傷」,教練協助循序漸進,安全增加肌肉量。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指出,中老年最常出現下背痛、肩膀痛及腿腳無力,有不少和核心、肩背、臀腿等肌群無力或失能相關。而做深蹲、硬舉、划船等針對大肌群的多關節阻力訓練,經妥善規畫就能安全增加肌肉量,更讓長輩能以正確的動作模式起身、搬重物,甚至從事較激烈的體育活動。林杏青指出,長輩往往擔心大重量容易致傷,但其實「重不等於會受傷」,而是要漸進增加負荷量,逐步增加組數、次數、重量,讓訓練「有挑戰性」,才能刺激肌肉生長,進而增加肌力,久未運動、體能差也沒關係,從最小負重開始訓練,再循序漸進往上加。優先找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證照,有治療師等證照更佳。林杏青表示,若家中長輩想健身增肌,須先就醫評估心肺狀況、骨骼有無結構異常,再尋求專業教練量身打造菜單,避免運動傷害。不過坊間業者及教練品質參差不齊,可優先認明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ACE、NSCA、NASM、ACSM證照,並選擇授課經驗豐富者。林杏青說,若教練具備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證照,還可在發生心律暴增,缺氧前兆,嘴唇發白等緊急狀況時,及時處置,更保障長輩安全,可優先考慮。林杏青建議,長輩若沒有任何訓練基礎,強烈建議先尋求教練指導。好的教練通會先評估學員病史、健康狀況,運動時從旁輔助,絕不「一套打天下」或一味加大重量,以確保動作品質,並滾動調整課表。健康增重講求「七分飲食、三分運動」,飲食均衡、少油糖是基本。營養師認為,長輩最怕肌少,須多攝取蛋白質,但牙口能力退化、有的人還有三高,建議採「半肉半豆」並切小塊、善用不同料理方式,運動前後可適量補充熱量,也要避免易發胖、難察覺的「一口肥」食物。牙口退化、有三高,可採半肉半豆,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菜飯。營養師郭環棻指出,樂齡族牙口能力退化,咀嚼力度弱,且腸胃消化液分泌不夠,為避免影響吸收,建議正餐先從豆魚蛋肉類入口,確保蛋白質攝取充足,有增肌原料,也避免先吃菜、飯太佔胃容量,影響蛋白質攝取意願。郭環棻表示,部分長輩有膽固醇、血脂肪控制不佳問題,可分配一半蛋白質自大豆製品攝取。傳統板豆腐、無糖豆漿、蒸黃豆、毛豆都是優質來源;而百頁豆腐、油豆腐、蘭花乾、炸豆皮等,脂肪含量過高,盡量避免。郭環棻說,肉類應選擇脂肪低部位,少吃皮,若擔心長輩嚼不動,可利用鳳梨、檸檬、蘋果等水果醃漬,以天然酵素軟化肉質,打成泥做漢堡排也可以,或切短至不超過1.5公分長度,輔助咀嚼不佳的情況;使用0.01%濃度鹽滷,肉質保水度上升會更柔嫩,但不適合高血壓族。運動前30分鐘,可吃香蕉、豆漿等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郭環棻建議,吃完正餐最好隔2小時再運動,若擔心長輩肌肉量不夠、體力易不支,運動前30分鐘可攝取好消化、好吸收、可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例如香蕉、含糖豆漿、巧克力牛奶、饅頭夾蛋等。郭環棻說,樂齡族若平時有規律散步習慣,每日建議攝取1600至1800大卡即可,但若有攀岩、爬山、吊單槓等激烈運動習慣,通常是2300至2500大卡,要取決於運動量及身體組成。維持或增加肌肉量,也要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的蛋白質,具體菜單安排可洽專業營養師。郭環棻提醒,想健康增重,六大類飲食應均衡攝取,少吃油炸、高糖鹽是基本原則,也要留意水晶餃、鍋貼、水餃等「一口肥」食物,油脂比想像中多,又很重口味,胃口一開易攝取過量。健身補充品 長輩能吃嗎?健身族群流行吃高蛋白粉、肌酸、BCAA(支鏈胺基酸),長輩是否也適合?郭環棻表示,如果牙口能力不錯,平常吃肉、吃蛋,或喝未過濾的濃豆漿補充當點心即可;但如果體能好、運動強度夠,適量高蛋白粉確實可幫助增肌,運動前吃BCAA也能避免過早疲勞,提升訓練品質。至於肌酸會造成肝腎負擔,較不適合肝腎功能有狀況的長輩食用。
-
2022-08-08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不吃醣就能瘦?營養師破解4大迷思:長期低熱量飲食恐造成副作用
減重是許多人日常的課題,依靠攝取極低熱量飲食或極低醣類(碳水化合物)方式所達成的減重效果快速,但容易復胖且不持久。34歲的于小姐表示,一直希望能減肥,透過只吃青菜、水煮蛋的方式確實有瘦,卻嚴重脫髮,對于小姐而言,脫髮比肥胖造成的心理壓力更大,現在只求盡快調理身體,還她豐盈的秀髮。長期低熱量飲食 恐造成身體副作用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營養科王盈媗營養師表示,長期進行低熱量飲食,會使人體基礎代謝率下降,若採用低熱量減重,要留意女性每天不可低於1200大卡,男性不可低於1500大卡,身體未攝取足夠的營養,就可能造成無力、易疲倦及掉髮等現象,且容易遇到減重瓶頸。把握飲食4原則 減重無負擔王盈媗建議,把握飲食4原則,並避免油炸食物、含糖飲料,搭配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保持肌肉量及維持基礎代謝率,就能達到健康減重的目標:1、正餐吃飽就不吃點心許多人減肥時,正餐吃的量很少,在下一餐時間前就容易因為餓而破戒吃點心,又因為點心多是高油脂高醣類的食物,且往往不自覺吃過多、過量,導致熱量攝取過多,明明想減肥,卻還是增重。2、適量攝取醣類有些人誤以為完全不攝取醣類就能瘦,但忽略了人體需要醣類做能量利用,過度限制醣類攝取反而對身體有害,因此正餐主食可以減量,但不建議完全不吃,推薦選擇非精製的全榖雜糧類主食,像是糙米飯、蕎麥麵、地瓜等,能增加飽足感及膳食纖維,更有效控制熱量攝取。(推薦閱讀:吃的是「糖」還是「醣」? 營養師曝「兩者差異」...小心影響血糖起伏)3、增加蔬菜攝取蔬菜富含膳食纖維,而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幫助排便順暢避免便秘,還能有助血糖控制及降低血膽固醇,因此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盤蔬菜,若外食者則建議多買一份燙青菜或生菜沙拉。(推薦閱讀:「這些蔬菜沒煮熟」吃下肚恐中毒! 生菜沙拉必加甘藍也在內)4、減少紅肉攝取低醣飲食減重,往往會吃大量的肉類,但紅肉如豬、牛等本身飽和脂肪含量高,且多屬於高脂肉類,吃過多反而導致熱量攝取增加,若食用紅肉,建議每日至多一餐即可。豆魚蛋肉類皆富含蛋白質,相對於紅肉,建議優先選擇白肉如雞、魚或黃豆製品,可減少脂肪攝取又能獲得足量的蛋白質,減緩肌肉流失,避免掉髮。(推薦閱讀:白肉比紅肉更健康?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讓你超意外)延伸閱讀: ·減肥吃生菜沙拉瘦更快?大量出汗=燃燒脂肪? 醫揭「5大迷思」:難怪一直胖 ·減肥蛋白質吃不夠更易復胖! 專家激推「8種必吃食物」:還能降低膽固醇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國內新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11歲女童,診斷為MIS-C。目前兒童重症個案累計69例,MIS-C增為1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222例中症、137例重症。1月以來中重症個案累計已1萬4881例,其中5401例死亡。今天新增重症,其中一例為兒童MIS-C個案,為11歲女童。個案於5月21日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30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6月4日再度高燒40.1度且有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就醫服藥,但症狀未緩解。6月6日因腹痛、嘔吐、食慾活力降低前往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病況好轉,已於6月10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14日住院。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27人具慢性病史、80人未接種滿三劑、75人超過80歲以上。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6月13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6月20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收治於醫院使用瑞德西韋,但病況仍不佳,家屬簽立DNR死亡。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抽1包菸染疫死亡風險增6倍 醫師曝3關鍵因素
根據世衛組織說法,吸菸者感染COVID-19後,恐增重症及死亡風險。台大醫師彙整國際研究分析出3大關鍵主因,更強調1天1包菸死亡風險將暴增6.1倍,呼籲民眾趁疫情把菸戒了。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公布的「戒菸的百個理由」當中,將「吸菸者若染疫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更大」列為首要戒菸理由。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近期也彙整各國研究,證實吸菸確實會抑制肺部免疫力,增加染疫、重症及死亡風險,其中涉及3大原因。郭斐然說,首先,吸菸會抑制氣管上皮細胞纖毛擺動,降低排痰的功能,使得肺部免疫力下降;其次是吸菸會抑制白血球移動功能,增加感染風險,也使得重症風險大增;然後是COVID-19主要透過開啟ACE-2受體這個「門鎖」來感染人體,而吸菸會增加ACE-2受體表現,增加感染機會。很多人好奇,吸菸對於染疫後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究竟影響多大。郭斐然指出,英國研究團隊運用42萬人的生物資料庫結合流行病學統計與基因研究,成為全球第一個證實吸菸與COVID-19重症有因果關係的重要研究。他表示,研究發現吸菸者染疫後的住院風險是沒有吸菸者的1.8倍,更凸顯吸菸的數量與死亡風險之間有劑量效應,每天吸1至9支菸死亡風險約增2.1倍,一旦超過20支菸,死亡風險將暴增至6.1倍。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與董氏基金會指出,疫情嚴峻,正是戒菸最好時機,民眾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並下載「戒菸就贏APP」搜尋附近的醫事機構,帶著健保卡就能以正規方法戒菸,找回健康。
-
2022-05-31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食品標示修法 食藥署:配方原則少油、少鹽、少糖
食藥署今日預告修正「健康食品應加標示事項」草案,要求健康食品類食品的標示規範,只要成分以外添加了17公克以上的精緻糖就要明文標示。更針對健康食品配方設計提出要求,必須符合「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陳瑜絢表示,此次預告修正的「健康食品應加標示事項」草案,主要是把過去散布在各處的公告規範,做統整性的整合。像是健康食品之配方設計,必須符合「少油、少鹽、少糖」原則,先前就已經在《健康食品查驗登記審查原則》中有過規範了。陳瑜絢也說,像是「健康食品應加標示事項」草案中規定,只要健康食品成分以外,有添加精緻糖17公克以上,就應標示「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或等同字義之文字。雖然這些規範都已經分別在其他地方有過規範,但這次的修法預告還是會蒐集相關意見,主要也是希望讓健康業者更明確了解現行的標示規範,草案有望在8、9月上路。本次修正草案內容主要新增重點如下:一、整併健康食品應標示保健功效或品管指標之成分及其含量。二、明定產品符合健康食品管理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者,應揭露其保健功效係由學理得知,非由實驗確認之意旨。三、明定健康食品以動物實驗進行保健功效評估者,應載明「經動物實驗結果,有助於該特定保健功效敘述」或等同字義之文字;另,健康食品保健功效評估試驗以人體進行者,本得載明「經人體食用研究結果:有助於該特定保健功效敘述」或等同字義之文字。四、配合國人營養政策,健康食品之配方設計,必須符合「少油、少鹽、少糖」原則,以兼顧產品整體營養價值,並考量攝取過多精緻糖,易造成肥胖且引發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明定健康食品之每日建議攝取量,其所含外加精緻糖十七公克以上者,應標示「本品依每日建議攝取量○○公克/毫升,所含外加精緻糖量達○○公克,請注意熱量攝取。」或等同字義之文字。五、考量含魚油原料之食品對特定對象及服用特定藥物之特定病患產生交互作用之風險,明定健康食品含魚油原料者,其警語標示之內容,應至少包括「嬰幼兒、孕婦、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之凝血功能不全者,食用前請先徵詢醫師意見。」或等同字義之文字。六、考量含紅麴原料之食品對特定藥物或其他特定食品產生交互作用之風險,健康食品含紅麴原料者,其警語標示之內容,應至少包括「本品與降血脂藥(statin及fibrate類藥物)、葡萄柚合併使用,恐會造成肝、腎損傷、橫紋肌溶解症。」或等同字義之文字。食藥署表示,若違反上述標示規定,將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第23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於一年內再次違反者,處新臺幣9萬元以上90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廢止其營業或工廠登記證照。
-
2022-05-30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吃粽子恐加劇三高負擔 中醫大營養師推薦這樣吃
端午節將至免不了吃粽子應景,不過粽子當中的材料,如糯米、三層肉、花生等,其實都屬於高升糖指數且高膽固醇的食材,對於患有三高的患者來說著實是負擔,因此中醫大新竹附醫的營養科便推薦可以選擇市面上全穀類的健康粽,才能吃得美味又不失過節氣氛。營養科組長黃琳惠指出,一般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三層肉及花生等,對於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來說並不能多吃,尤其糯米含有較多「支鏈澱粉」,會造成食用後血糖上升較快,相較於直鏈澱粉較多的一般白米來說難以消化,對於患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而言,同樣不能多吃,否則會加劇消化負擔。黃琳惠建議,想要控制三高,食材可挑選膳食纖維豐富的紫米、燕麥、糙米、薏仁等全榖物,配合香菇、杏鮑菇、竹筍、玉米筍、牛蒡等高纖蔬菜增添口感,蛋白質可選用較瘦的梅花肉、里肌肉、雞胸肉取代肥肉,蛋黃可選栗子代替。她也建議腸胃容易不適者,除了減少食用量外,吃完粽子可搭配水果如木瓜、鳳梨等幫助消化,減少不適感。不過營養師鐘沛珊則提醒,傳統的北部粽因為食材會先進行拌炒,所以1顆粽子通常含有1碗飯、1份肉及2茶匙的油,相當於一般超商的輕食便當;南部粽雖然食材不會先拌炒過,卻因額外加入的花生粉及醬油膏,造成熱量破表,都是需要注意的小細節。她建議想要吃粽卻不增重,最好以1天1顆為限,並當做正餐主食而非當作點心攝取,配合攝取1碗青菜、1份低脂肉類如雞胸肉、魚肉或豆製品,飯後再1份水果更均衡,也不建議再額外添加醬料,如甜辣醬、醬油膏等,且最好吃完粽子後,能夠運動散步至少30分鐘,幫助減脂消化。
-
2022-04-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4月25日疫情整理包/今本土增5108例再創新高 新北+1861「指數型暴增」
近期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各地也陸續傳出確診。《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本日台灣疫情重點。今本土增5108例再創新高!雙北破千 中重症增16人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持續破五千人,國內今天新增5108本土個案,其中新北市、台北市確診人數破千;另新增113例境外移入,其中106例為落地採檢陽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和昨天相比成長率低,但還要觀察是否為禮拜天的效應。more...新增16人中重症 創單日新高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持續增加,今天新增一例重症個案、15例中症,創單日新高;迄今,中重症累計112例。新增重症個案為80多歲男性,本身有腎臟和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兩劑疫苗。因肺炎併呼吸窘迫,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以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正於加護病房治療中。more...確診學生+827 再創單日新高 全國1210所校園因疫停課新冠疫情燒進校園,教育部今晚公布最新統計,截至今日下午三時,全國共有21縣市、計292所校園採全校停課,918所校園採「部分班級」暫停實體課程;目前全國確診學生累計6227例,較昨日新增827例,其中本土病例5516例、境外移入個案711例。more...台北+1050 全市一半行政區確診數破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北市今新增1050例本土及51例境外移入,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之間,491名男性,609名女性,1名調查中,其中大安、士林、中山、萬華、信義、文山等6個行政區個案數均破百例,其餘數量在27至92例之間。more...新北+1861例「指數型暴增」 侯友宜將提居隔轉型計畫新北今日新增確診1861例,新北侯友宜今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居家隔離人數屢創新高,且呈現指數型成長,認為居隔轉型是下一步要做的,並透露上午新北跟中央開會時,已跟中央建議將居隔轉成居家快篩與自主健康管理,新北會將試辦計畫報給中央,盼中央盡快核定。more...桃園+696!和碩累計694確診 鄭文燦籲職場定期快篩桃園今天新增696例本土案例,和碩聯合龜山廠群聚持續擴大,今再新增105例,累計694例。市長鄭文燦表示,該群聚案幾乎為無症狀,員工及企業雙方都不知情,透過快篩後才發現確診,因此呼籲各大職場應建立定期快篩制度,避免造成群聚感染。more...新竹市+43 又見參加阿妹演唱會個案新竹市今天新增43名確診個案,其中4例居家隔離期間採檢陰轉陽,22例為確診個案的接觸者,17例新增個案疫調中。竹市今年以來所累積357名確診個案中,100%皆為輕症或無症狀個案,尚無重症者。more...新竹縣+65不再公布足跡 隔離人數破2千新竹縣今天新增65例感染個案,更有1歲嬰兒確診,衛生局考量因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激增足跡已到處都是,今起停止公布確診足跡,居家隔離人數更已破2千人,新竹縣府呼籲民眾務必做好自身防疫措施,盡快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以維持正常生活。more...苗栗+29確診為這波疫情最多 夜市、高鐵有足跡苗栗縣今天新增29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這波疫情最多,遍及9個鄉鎮市,夜市、高鐵等地都有足跡,所涉公共場域已完成清消,持續疫調中,並開設社區篩檢站。more...台中+201例 健身房、羽球館各兩家有足跡台中市今本土個案新增201例,包括北區五權國中新增確診7例(3例教練、4例選手);大里某長照機構新增7例,累積11例確診;某大學旅遊群聚新增4例確診;阿妹演唱會新增1例,台中累計42例。more...彰化+53曝12處足跡 今起調查學童意願5月打疫苗彰化縣政府今天公布彰化縣新增5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針對6-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縣長王惠美宣布,自今天起,由各校開始意願調查,預定5月進入校園接種;原本到4月底暫緩跨縣市校外教學、畢業旅行、隔宿露營措施,王惠美宣布將再延到本學期結束。more...南投縣+18例確診數破百 職場外縣市感染占10例最多南投縣陷於職場及家庭群聚感染,今天一口氣公布18例確診個案,特別是職場感染個案今日10例中,有5例是外縣市感染,追溯個案接觸史,發現確診者是與與同事長時間接觸,同餐共食,加上用餐時無法戴好口罩,且彼此近距離邊吃飯邊聊天,因此感染新冠病毒,皆已收治集中檢疫所收治隔離。more...雲林+14例 3例不明確診者找到傳染源雲林縣今天本土確診個案增加14例,斗六7例,虎尾2例,斗南1例,褒忠1例,土庫1例,二崙1例,東勢1例;境外確診增加1例。其中有7人無症狀,其餘7人為輕症,有咳嗽、喉嚨癢或痛等症狀,少數出現發燒、鼻塞、流鼻水、頭痛、和肌肉痠痛症狀。more...嘉市+9這兩傳播鏈各增2例 市府:不再公布足跡嘉義市今天新增9例確診個案,有2人為歌神KTV唱歌確診者的接觸者、2人為嘉縣太保工廠群聚確診者的接觸者,其餘4案有北部旅遊史、1案與外縣市確診友人聚餐,無公布足跡;市府今宣布,明起住宿型的長照機構禁止探視,建議家屬以電話或視訊代替,例外情形須經機構同意,並視疫情狀況滾動式調整。more...嘉義縣+13例確診 縣府擴大醫療量能嘉縣今公布13人確診,3案為昨日公布工廠確診案(案58679、58682、58683),今日新增10例,分別為工廠案確診同住家人7例(案58684、61246、61247、61249、61250),2例案號未出,另3案(案58681、61248、61251)為主動篩檢確診。more...台南+63確診 多一處軍營傳播鏈台南市今天新增63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個案,其中31人感染源疫調中,新出現1處軍營傳播鏈共5人確診,舊有傳播鏈中則以火鍋店職場衍生5名個案較多。more...高雄今+123例 陳其邁:疫調仍可有效控管並找出感染源高雄市今天新增123例本土確診個案,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隔離期間應轉陽25例,外縣市旅遊史7例,特定娛樂場所共5例,密切接觸者86例,共123例;陳強調,高雄現有的疫調量能,尚可以有效控管社區感染,都能找出感染源。more...高雄市府公布足跡 KTV、小吃部、健身房仍是夯點高雄市今天新增123例本土確診個案,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隔離期間應轉陽25例,外縣市旅遊史7例,特定娛樂場所共5例,密切接觸者86例,共123例; 市府公布五大張包括KTV、釣蝦場、小吃部、賣場、健身房等確診者海量足跡。more...屏東+33!5學童居隔陰轉陽 國中小生累計43人確診疫情升溫,屏東縣府今公布新增33例本土確診,其中有5名國小學童是在居隔期間陰轉陽。屏東縣國中小學童確診累計43人,其中9名解除隔離;居家照護計畫部分,累計接獲通報個案有97案,經醫療團隊評估有68案符合居家照護。more...澎湖+5例 4人為在地舞蹈社成員感染源待釐清澎湖縣政府今天公布,新增5起確診案例;縣府指出,5例當中,4人為舞蹈社團成員及1名飲料送貨員,均屬輕症,病況穩定。截至目前為止,島上已累計21名確診患者,縣府已指示環保局清消,同時鼓勵民眾加快接種第三劑疫苗的速度。more...金門+3皆打過兩劑以上疫苗 迎城隍活動停辦或延期金門疫情持續發展,金門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新增3名確診者,縣長楊鎮浯表示,病患目前都已收治部立金門醫院專責病房,金門雖仍為低風險,但請民眾注意防疫,東西半島將各設置快篩站供民眾使用。另外,金門迎城隍文化觀光季活動因應疫情,所有官方活動皆停辦或延期。more...基隆+337確診人數飆升讓專責病床吃緊 空床剩14%明增設40床基隆市今天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新增337例,再創單日新高。全市專責病房107床,僅剩15個空床數。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下午說,明天起會增設40個專責病床,因應疫情變化及患者住院需求。more...宜蘭+317 移民署收容所208人集體染疫宜蘭今天新增317名確診個案,比昨天的確診122案,翻倍飆升,確診者大多來自於移民署宜蘭收容所群聚案增加208名個案,縣府將持續提供足夠的醫療照護與生活支持,幫助確診者早日恢復健康。more...花蓮+151 今起不公布足跡僅提供染疫熱點花蓮新增151確診,累計1455人染疫,花蓮縣府表示,衛福部已定調,未來不會再有足跡與確診案號,因此從今天起不再公布足跡,僅提供染疫熱點和時間,請足跡重疊者前往快篩。縣長徐榛蔚指出,由於染疫人數太多,疫調跟不上病毒傳播,預告確診者提供居隔名單等,讓匡列速度加快。more...台東+35 美髮沙龍、早餐店、迴轉壽司都有足跡台東縣今日新增35名確診者,從疫調結果初步推論,有17例成功地區活動足跡者、6例為小吃部足跡重疊者延伸至同住家人、5例為同校或同工作場域同行唱歌感染、外縣市旅遊足跡及衍生有2例、1例與外縣市確診者接觸傳染、1例為台東軍人到外縣市受訓感染、3例感染源待釐清。more...國軍將領首例!中將傳染疫 國防部:按規定清消國防部一名中將新冠肺炎PRC檢測陽性,今(25)日引發部內大舉實施核酸檢測(PCR),傳國防部長邱國正也在篩檢之列。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今天表示,國防部已依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進行清消,但不便說明確診者身份。more...「天下第一院」2法警快篩陽性 15名「菜鳥」一上班就居家辦公北部地區法警人力荒,法官學院本月針對全國新進法警展開為期2周訓練,15名新鮮人今天向台北地方法院報到,「入伍」前先快篩,結果2人快篩呈陽性,法院方面認為,他們不宜直接上陣,要求全數居家辦公,可能下周「重新」報到。more...總統府再爆6案 新增5憲兵、1車籍管理員工確診總統府再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天表示,總統府新增6名確診案例,分別為5名隸屬總統府憲兵營的憲兵及1名總統府負責車籍管理的員工。這6名確診案例近期與總統、副總統及總統府、國安會等官員和員工皆無接觸史。總統府也已實施全面清消作業。more...
-
2022-04-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增16人中重症 創單日新高
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持續增加,今天新增一例重症個案、15例中症,創單日新高;迄今,中重症累計112例。新增重症個案為80多歲男性,本身有腎臟和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兩劑疫苗。因肺炎併呼吸窘迫,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以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正於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輕症個案為3萬1350例,占99.64%、中症103人,占0.33%、重症9人,占0.03%,其中重症患者已解隔離。陳時中表示,今天新增15例中症病患介於20至90多歲,其中六人接種過三劑疫苗、七人接種兩劑、一人接種一劑、一人未接種疫苗。其中,有兩名20多歲年輕人為中症個案。一為2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過兩劑,出現血氧低落和肺炎症狀,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另一名2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未接種疫苗,出現血氧低落症狀、無肺炎,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
-
2022-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無症狀、輕症99.76% 羅一鈞:70歲以上重症率較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布,上周Omicron境外移入確診病例的病毒基因定序。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自3月25日至31日,共新增45例境外Omicron病例,其中以東南亞入境為主,但現在開始有澳洲、美國、歐洲的入境案例,此多為感染BA2.2的國家疫情再反彈,與指揮中心於境外偵測是一致的。羅一鈞說,上周境外沒有新增重症,本土個案也沒有。自1月至今,本土中重度患者仍維持三例,死亡一名,因此重症率為千分之2.4,也就是百分之0.24,而至今本土Omicron個案已累計1266例,致死率為萬分之8,無症狀、輕症比例為99.76%。其中不同年齡層染疫差別大,關注70到80歲以上致死率、重症率比其他年齡層高,也與其他國家觀察一致,提醒長者應接種第二、三劑疫苗,加強防護力。近期境外移入、本土確診病例多,羅一鈞再度重申,輕症比例雖高,但一定比例是長者、幼童,往往會分流到醫院進行觀察,目前專責病房收治可以二人一室,由衛生局安排病房,家人、同住者、同行者可以二人一室,以有效運用專責病房。
-
2022-02-12 該看哪科.中醫
愛吃火鍋、應酬聚餐避不開熱量怎麼辦? 中醫教餐前餐後補救法,讓你「補瀉」減重不傷身
冬天吃鍋,小心身材胖一圈!冬天氣溫低,總覺得要吃個熱熱的食物來暖身,有些人甚至每周要吃1次火鍋才滿足;然而,小心不忌口的結果,很可能無形中囤積不少脂肪,一個冬天下來體重就暴增10公斤!「增重容易、減重相對較難」,中醫師沈瑞斌指出,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及溫和的中醫減重,過程中不用挨餓、又能達到減重不復胖的成果。愛吃火鍋小心落入肥胖陷阱 怎麼吃才能減少熱量?常聽到許多人在吃完鍋後第2天出現水腫的情形,沈瑞斌醫師解釋,這是因為鍋物中的鈉含量過高所致。而鈉含量過高容易造成胃發炎、腎臟負擔與心血管疾病,加上重口味飲食容易增加飢餓素,導致吃進更多食物,等同於掉進肥胖陷阱而不自知。那火鍋該怎麼吃才不會發胖呢?建議湯底上可選擇蔬菜、昆布為鍋底的清淡湯頭,進食的步驟可先煮蔬菜、再下肉片。肉類可選瘦肉和白肉,鮭魚及雪花肉片等油脂多,改選雞肉片或鯛魚片為佳;火鍋料也要留意,如1份餃類、豆皮、百頁豆腐等介於幾十至百卡,熱量都不低,這也是讓總熱量飆高的關鍵之一。不吃澱粉、不吃中餐 這些錯誤減肥法恐讓你瘋狂復胖以中醫的觀點來說,減肥首重「顧胃氣」,必須均衡攝取全穀類食物、蔬菜和肉,那只吃單一食物如咖啡、蔬菜、水果等,無法穩固胃氣,反而容易陷入無限循環的復胖輪迴。沈瑞斌醫師提到,臨床曾遇過「健康飲食癡迷症」的1名女性患者,2年下來嚴格控制飲食,只吃川燙青菜、偶爾吃點堅果,低度熱量攝取造成身體代謝異常,引發情緒低落,一到周末假日又破功,體重像溜溜球般上上下下,最後來求醫時比減重前胖了近20公斤。沈瑞斌醫師進一步說明,像近幾年來很夯的168斷食法其實是1種「行為矯正」,將每天進食時間控制在8至10小時以內,吃完2至3餐,其他時間不亂吃零食;飲食上盡量選擇原態食物,如地瓜、玉米、南瓜等或簡單麵食,早餐可選擇吐司夾蔬菜、蛋或起司或三角飯糰搭配蛋、無糖豆漿,蔬菜、雞胸肉沙拉等。而有的人喜歡在早餐吃很飽,中午省去不吃,這是錯誤的飲食觀念,早餐吃的好、中餐適量,晚餐應距離睡前2小時,可採行168斷食法的精髓,三餐應該定食定量。不過對於有胃病、糖尿病或大夜班工作者,168斷食法則不適用。肥胖成因有多種 中醫「補瀉」減重不傷身中醫認為肥胖的成因很多,分成脾腎虛、肝腎虛、荷爾蒙紊亂,或肝氣鬱結、痰濕等類型,其中飲食裡的油、糖份,往往是造成體內痰濕的主因。中醫說的去痰濕,同樣可運用於去脂肪。沈瑞斌醫師強調,中醫減重採用「補瀉」原理,利用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虛痰濕的肥胖;氣虛者,以生脈飲補氣;女性血虛或脾虛則補血氣;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的腎虛患者,則加強補腎,增強代謝能力。不足用「補」、過多則「瀉」,依照體質不同對症下藥,才不致因亂用減肥偏方,導致掉髮、月經周期亂的情況。應酬聚餐避不開熱量怎麼辦? 中醫提供餐前餐後「補救法」如果免不了吃大餐那該如何控制?沈瑞斌醫師提醒,在應酬、聚餐之後,可藉由常見的仙楂、決明子、荷葉、烏梅及菊花、陳皮等中藥材,不加糖泡水飲用,幫助解膩去油兼消脂。或是於餐前先食用半碗薏仁,有助收縮胃部平滑肌、健脾利濕;另外,何首烏、生地、熟地也有減少食慾之效。穴位部分則可按壓內庭穴或空拳敲打足三里5分鐘,有助減少食慾;按摩耳屏前的饑點和渴點也有抑制食慾的效果。藉由健康飲食減肥法,平均1個月可減去1公斤,若合併1天2小時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1個月可減下2至3公斤。對有些人來說,運動知易行難,那不妨利用飯後散步消耗熱量,如果還是覺得減重成效不佳,沈瑞斌醫師建議,可搭配中藥材或中醫經絡方式如針灸、埋線等方式,增加身體代謝量,1個月就能減下3至5公斤。最重要的是,要進行減重前,應該找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來協助,能健康吃飽又能讓減肥成效有續航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28 養生.聰明飲食
年貨大街走一圈零食滿手抓,營養師曝4個採購原則,保證年後不用減肥
您採買年貨了嗎?春節前通常有準備年貨的習慣,從餐桌年菜到牌桌零食、親朋好友來訪招待的點心等,都為春節增添了不少年味。然而這些好吃的零嘴背後隱藏有大大的危機,九天連假過去後,可能無意間往您身上堆積一層脂肪,雖然過年每年只有一次,但總有病友抱怨年假後有體重增加的困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林翰揚指出,大家總希望在過完一個年之後,身形不要有太大變化,因此,提醒您,如何挑選零嘴並掌控攝取技巧,來避免年後身形大變,並能安心過好年。年貨大街上琳瑯滿目的食品,該如何選購及安心食用呢?以下由林翰揚提供四個年節食物選擇原則:1.包裝完整有保障:不要購買來路不明、包裝不完整或散裝的年貨。散裝品雖然價格比較便宜,但產品的品質及安全堪慮。例如:臘肉、金針、蜜餞、小魚乾等。在購買時需注意產品的色澤,盡量避免顏色鮮豔或太白的產品,以免吃下不當的添加物。若要採買這類產品宜選擇完整包裝並詳細標示品名、產地等資料,最好購買有GMP、GHP、CAS等檢驗標章更有食安保障。2.避免加工選原型:花生、蠶豆酥、瓜子、開心果、果乾、蜜餞、肉乾、魷魚絲等都是常選購的年貨,許多加工製品為了延長其保存期限,常會添加過多的糖與鈉鹽,對高血壓、糖尿病友在血壓、血糖上的控制上相當不友善。因此在選購年節零食的時候,建議購買原型食物,可選用堅果油脂類的原味瓜子、核桃、腰果及帶殼花生、開心果等。 也可選購新鮮水果直接烘乾,沒有額外添加糖、色素、香料的果乾都是不錯的選擇。雖說購買相對單純的原型食物,我們可以減少吃進過多的糖、鈉鹽以及食品添加物的機會,但堅果類及果乾的熱量密度較高,例如:水煮花生10顆有45大卡,芒果乾兩片有60大卡,過量食用易造成身體負擔,因此請特別注意食用量。 3.詳閱標示再淺嚐:過年期間不論在家或是走春拜訪親朋好友,常有機會吃到零食,朋友家人泡茶聊天之餘,一大包的零食、瓜子在不知不覺中吃下肚,累積下來可能有上千卡的熱量。過多的熱量攝取,會在身體囤積成脂肪,整個春節年假下來可能增重數公斤。為了不要讓我們連假過後變成「胖胖虎」,在打開包裝之前請多注意一下營養標示,控制整天零食的總熱量攝取不超過300大卡,如此一來整天的總熱量攝取也不至於太多,體重較不容易失控。 4.進食順序要講究:除了零食攝取要控制,三餐請把握均衡不過量的原則。華人過年的飲食習慣,澱粉、含糖食物特別多,像是餃子、八寶飯、年糕等,為了避免吃進過多的澱粉與高油食物,可以調整飲食順序。首先用餐前先喝一杯300cc的溫開水,用餐時先吃半碗蔬菜,最後再享用肉類與澱粉類食物。點心時間可先選用些許的水果像是柑橘、蘋果、水梨等減少飢餓感,以避免點心時段不小心吃進過多的高熱量零食。最後林翰揚提醒,過年期間很容易比平常多攝取雙倍的熱量。當攝取超出您一天所消耗的熱量時,身體的吸收並不會因此而停下,反而會在體內囤積成脂肪,囤積的脂肪最終只能靠著少吃多動才能除去。他建議,體重的控制需要均衡攝取與適度運動,年節期間養成每天量體重的習慣,多注意體重變化,避免年後增胖一圈的機會。延伸閱讀: 。天天吃零食小心肝受不了! 醫警告「肝臟損傷線索」:多數人不知危險 。待在家反而更容易餓? 營養師點名「居家防疫神級吃法」:不會變胖
-
2021-12-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林依晨產後復出「根本看不出來生過」 靠3招快速瘦身!
●懷孕增重10到12公斤,生產能減5公斤●月子餐低油飲食,營養均衡最重要●最好產後至少半年,再積極減重藝人林依晨10月順利產下一女,日前做完月子復工,亮麗現身出席活動,網友們驚呼「根本看不出來生過」,很羨慕林依晨產後能快速恢復身材。雙和醫院附設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陳燕菁表示,只要月子好好重新調理身體,均衡飲食、簡易運動,加上哺餵母乳,幾乎都能幫助產婦做完月子之後,恢復到先前的狀態。孕期變胖 大多是水分林依晨透露,懷孕期間變胖11公斤,大多是水分,才有辦法在短時間瘦身,不過還有1到2公斤需要努力。至於是否休息不夠,她說,休息一個多月了,應該不會休息不夠,坐月子的重點是「媽媽心情好,身體才會健康」。陳燕菁指出,懷胎10月,正常孕婦會增加10到12公斤的體重。林依晨懷孕胖了11公斤完全在正常範圍內。一般產婦把3000公克左右的寶寶產下,包含失血、胎盤等,大約能少掉5公斤體重。瘦身法1:哺餵母乳,消耗500大卡結束生產後,媽媽會處於「大量流汗」階段,身體自然要排出水分、惡露等,也能幫助體重減少1公斤左右。現代的媽媽幾乎都會選擇哺餵母乳,餵母乳非常消耗媽媽的熱量,一天能消耗約500大卡。瘦身法2:簡單運動,減重效果更好坐月子期間,如果搭配簡單的運動,更能達到減重效果。陳燕菁表示,自然產後三到五天、剖腹產二周後,傷口逐步復原,之後可開始做腹部的收縮、呼吸運動,以及臀腿部收縮陰道運動,不僅能幫助肚皮慢慢恢復彈性,也能幫助因懷孕位移的器官,慢慢歸位。有些媽媽會在坐月子期間找按摩師,提升淋巴及血液循環。瘦身法3:月子餐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坐月子期間,飲食非常重要。陳燕菁說,產後一周內,傷口癒合期,需要蛋白質協助,建議月子餐多提供好的蛋白質給媽媽,如魚肉、雞肉。過去常會給媽媽吃的麻油雞「太油」反而造成負擔,現在月子餐多採低油飲食。陳燕菁表示,如果在家中坐月子,飲食原則是餐餐營養均衡,六大類食物每天都要吃到,切記千萬別挑食,有餵母乳者,月子餐可以規畫每天總熱量為2000到2500大卡的餐點。不建議斷食或激烈減肥陳燕菁提醒,坐完月子之後,可以恢復一般飲食,但不建議採取「斷食」或任何「激烈的減肥手段」,最好是產後至少半年再積極減重,否則身體會產生很大的負擔。產後憂鬱怎麼辦?●林依晨提到「媽媽開心,寶寶就健康」。陳燕菁表示,女人從懷孕到生產,就像是經歷一場重病,懷孕期間母體為了給寶寶足夠的營養,荷爾蒙、內分泌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也可能影響掌管情緒的腦部,因此約有七到八成的產婦二周內會出現憂鬱症狀,少部分會確診為憂鬱症。陳燕菁說,不少月子中心會在產婦生產二周內舉辦講座,讓媽媽們適當地發洩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有心理諮商的支援,協助正念引導,通常過了二周後,大多會忘記當時的情緒,逐漸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
-
2021-09-23 養生.健康瘦身
大口吃燒烤把握「黃金周」瘦身 專家教你不挨餓輕斷食
今年中秋連假有4天,許多人大口吃燒烤,好幾天暴飲暴食下,體重也跟著上升。營養師建議,民眾把握「黃金周」,趁脂肪還沒有穩定時,可以嘗試「輕斷食」,迅速調整飲食,不挨餓體重也會自然降到放假前。烤肉是高蛋白、高油脂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比較久,若是吃太多、太快,恐導致不舒服的狀況,有些民眾反應會有腹瀉狀況。營養師李婉萍說,高油脂增加腸道負擔,也可能是肉品沒有烤熟、食物不新鮮惹禍,通常不會造成嚴重腹瀉。多數人在大吃大喝的隔天,肚子會呈現微凸,且有說不出來的脹,一量體重發現變重了。「暴飲暴食,快肥也會快瘦。」李婉萍表示,吃過量造成的增重,只要把握「黃金周」,趁脂肪尚未穩定,可以重回往日身材。李婉萍以自身的日常「輕斷食」為例,不挨餓也可以清腸道、顧身材。早餐部分,她說,不吃早餐是NG的習慣,傷胃又傷身,這時喝上一杯燕麥奶或杏仁奶,既可補充膳食纖維、負擔又低,而近年流行的水煮餐,可以作為中餐選擇。晚餐應避免主食類,李婉萍說,自己會吃一大盤青菜,約兩個拳頭的分量,蛋白質攝取會有番茄炒蛋跟滷肉,配上清腸道的菇類;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近日吃太多高熱量月餅,這段時間必需暫停甜食,嚴格執行只吃三餐不吃零食,如果過於飢餓,可以吃水果止飢,並且大量喝水。有效把肚子髒東西帶走,存在植物的植醇,能夠降動物、海鮮的膽固醇。李婉萍說,青菜、菇類與燕麥是排毒好選項。水果部分,當季的柚子清腸胃,她說,柚子的膳食纖維很多,一瓣才12卡,兩瓣的柚子相當於,裝滿一個量米杯高麗菜的纖維,想要解毒的話, 富含維生素C的奇異果、芭樂都是好選項。
-
2021-09-11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免疫低下較容易生病?營養師簡單3招助健康增胖
現代人注重健康,了解體重過重對身體不利,不過其不只是胖子健康容易出問題,瘦子也是一樣。黃君聖SUNNY營養師提醒民眾減重應適度,若體重太輕不僅容易使得免疫力不足,也一樣容易使得其他健康問題陸續出現。 瘦子健康也容易出問題,BMI低於18.5要注意! SUNNY營養師表示,了解自己的體重是否在正常值,最快也較為標準的就是從BMI來看,也就是身體的質量指數,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平方(公尺),如體重60公斤,身高為160公分,BMI值約為23。正常的標準值介於18.5~24之間,低於18.5需留意過瘦,高於24則要注意過胖,不論何者都不利於健康。有不少研究發現,介於此標準值內綜合評估之下死亡率最低,因此各界專家普遍建議維持在此標準值之內。 近年來也有不少透過儀器測量體質肪率進行評估的方式,數據比BMI更為精準,建議男性在15~25%上下,女性因有胸部等其他因素,則建議控制在在20~30%上下。不過因日常不易有測量的機會,建議可在部分醫療院所、健康檢查時測量。 體態不是瘦就好,過瘦健康問題樣樣來! SUNNY營養師指出,人體不只體重過重容易影響健康,過瘦也容易造成各種影響。例如脂肪也是荷爾蒙的重要來源之一,過瘦可能使得荷爾蒙大亂,身體各項機能包括情緒等,就有可能受到影響,包括了易怒、焦慮、失眠等,女性也容易會有月經失調的情況出現。而過瘦除了荷爾蒙缺乏,也容易有體內養分不足的情況,兩者皆容易使得免疫系統低下,也就容易遭受感染、感冒、生病等。除此之外,過瘦的問題也不單僅限於脂肪,也包括了肌肉,肌肉較少、缺乏肌肉保護的情況下,除了行動易受到影響,也容易有骨折的情況發生。 良好體態更有助健康,營養師3招助健康增重! SUNNY營養師表示,民眾若想要增重,重點應放在增加對健康有利的肌肉量,而非體脂肪。換句話說,增重的方法就相當重要。 像是許多民眾為達增重,會透過不正常的大量飲食、多吃油炸或含糖飲料、睡前大吃宵夜等方式進行,諸如此類,這些飲食方式只會徒增脂肪,長期下來恐怕也會增加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風險。 SUNNY營養師建議,食物的挑選上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並且營養均衡,以健康為前提補充足夠的營養及每日所需的總熱量。當中可適度多補充優質的蛋白質,搭配阻力訓練,例如常聽到的舉重、伏地挺身等重量訓練,兩者為增加肌肉量的關鍵,缺一不可,同步進行便有助養成肌肉。而全脂牛奶因為是流質食物容易吸收,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適量的補充,特別對於當前體重較輕、胃口較小的人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民眾常聽到的「少量多餐」有別於普遍認知,其實並不利於減肥,反而有助增重,關鍵在於多餐,多餐的情況下即便量少,胰島素也會不斷被啟動,甚至一直處於高點,此方法也是許多訓練者養成肌肉的方式之一,因為更有助於肌肉合成。 《延伸閱讀》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前10名排行第一名是芭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男打高端亡妻控「丈夫被增重」 指揮中心致歉:是目測
桃園一名44歲溫姓男子,接種國產高端疫苗2天後猝死,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個案有糖尿病史,體重約120至130公斤,不料今日遺孀出面反駁,認為丈夫被指揮中心「增重」。對此指揮中心回應,體重只是目測,請家屬見諒。據了解,在桃園食品化學工廠任職的溫男,曾經獲得桃園市模範勞工表揚,妻子今日受訪指出,丈夫非常支持國產疫苗,堅持要打高端,但自己比較信任國際認證的疫苗,因此丈夫沒有跟她一起打,沒想到丈夫23日打完高端後,25日竟然猝死。豈料,溫男妻子說,看完指揮中心記者會更無法接受。她指出,丈夫去年健檢報告為90公斤,除了糖尿病外,這一年外表沒有明顯變化,孩子也不覺得爸爸這麼重,質疑指揮中心幫丈夫「增重30至40公斤」的動機。對此,莊人祥回應,個案體重是依照依照醫院疫調資料,當初醫院回報是現場急救,無法實際測量,目測值是120到130公斤,指揮中心並無刻意增加個案體重,希望家屬見諒。至於詳細死因,須等待30日上午解剖後才能確定。
-
2021-07-08 養生.健康瘦身
疫情焦慮有人體重狂跌 有人宅在家猛吃追劇體重暴增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近2個月,彰化醫院衛教中心發現,不少民眾因對疫情焦慮、耽心收入不穩定等導致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但也有民眾因宅在家減少運動、猛吃追劇等,體重直線上升,建議民眾要保持飲食均衡及運動習慣,透過適當的活動及飲食,也能讓心情放輕鬆,減少焦慮感。衛福部彰化醫院衛教中心最近打電話關心各類慢性病患者是否有定期服藥,提醒慢性病的藥物不能中斷,也順便關心詢問疫情期間病患身心狀況,個管師也發現病患的體重呈現兩極化的M型曲線,有人明顯體重增加,有人卻體重減輕,體重增加及減少各佔4成,不變者2成。彰化醫院個管師邱小佳說,電訪關心的慢性病患約4成的人體重減輕,原因是在焦慮緊張的疫情下食慾不振,且戴口罩工作悶熱更無食慾,加上工作收入減少、放無薪假、失業等因素,不少人這段期間,體重減少2至3公斤。邱小佳說,不過也有4成的受訪者約增重3至4公斤,他們多是因居家辦公、宅在家不外出,生活作習改變後追劇、久坐不動、猛吃零食等造成體重直線上升。彰化醫院營養師凃君蓓說,短時間內體重變化大的主要原因是營養失衡造成,也可能是沒有運動或受心情影響,建議體重增加者要減少高熱量及高糖分食物的攝取,譬如餅乾、糕點、含糖飲料、各式炸物、肥肉、加工肉品、零食等都應少吃。而想增進食慾者可調整餐點烹調方式、食物質地、用餐環境,凃君蓓建議,點心可選擇少量堅果、牛奶、豆漿、蒸蛋、豆花等,最好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製品、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等6大類食物。凃君蓓說,攝取水分也很重要,體重每1公斤1天要喝30至35毫升的水,每週至少應運動150分鐘,建議可以改做居家運動,透過網路上琳瑯滿目的有氧運動及肌耐力訓練影片增加運動量,都有助於放鬆心情。
-
2021-06-12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如何吃粽不增重? 營養師教你健康包粽及吃粽小秘訣
隨著端午節來臨,不免俗地粽子無疑成為一種必需品,有些民眾會自己動手DIY獨家肉粽,也有些人會上網選購精美可口的粽子。每當端午節結束後,常會有民眾因為吃太多粽子而有罪惡感,進而開始執行減重計畫。 因此,我們是否能夠在端午節前做些準備,或者是選購粽子時有哪些小祕訣可以注意的呢?為了避免每年這些困擾反覆地發生,接下來就讓大家認識粽子的種類以及飲食相關注意事項,希望大家都能歡歡喜喜過端午!南北粽大比拼粽子的主要成分為糯米,依照地區不同,製作方法也會有所差異,若自己動手製作粽子,食材準備就是一門大學問。將常見的粽子包含北部粽和南部粽,以北部粽而言,製作過程需先將糯米用油炒過,再與餡料一起包入粽葉蒸熟,手法較類似油飯;南部粽則是以生糯米及餡料包入粽葉後,以水煮方式煮熟,這二者的熱量其實不相上下,主要仍需考慮內餡種類和烹調方式。即便如此,隨著每人口味差異,有些人會淋醬油、甜麵醬甚至是辣椒醬,以增添粽子的口味和香氣。若能夠在包粽前對於食材有更深一層認識,或許能夠做出一道既健康又養身的粽子。健康包粽小秘訣長久以來,傳統的粽子無疑包含糯米、鹹蛋黃、五花肉等,長輩們總說:「這三味缺一不可」,但也因為如此,不知不覺就吃下了過多澱粉、油脂及飽和脂肪酸。因此,選擇粽子材料之前,或許可以糙米、全穀米、五穀米、燕麥、薏仁、紫米、紅豆、雪蓮子等取代糯米,增添纖維質攝取;盡可能以瘦肉、清雞肉、黃豆、豆乾丁取代五花肉和鹹蛋黃,不僅可降低熱量,亦可以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除此之外,額外添加菇類、涼薯、竹筍、牛蒡等食材使用,一來可以減少糯米的攝取,二來可避免大快朵頤後的腹脹感。如何「選粽不增重」呢?市面上的粽子種類玲琅滿目,除了南、北粽之外,也包含粿粽、冰粽、鹼粽等等,若在外選購粽子時,要如何「選粽不增重」呢?此時,閱讀食品包裝上之營養標示儼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營養標示上之內容除了說明該包裝所含之份量,也說明了每份粽子之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含量。而市面上常見之粽子熱量隨著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可參考下表一。透過營養標示的判讀,你我都能成為熱量控管大師,不再為了過量攝取而產生罪惡感。如何吃粽不增重一、搭配蔬果由於粽子主要成分為糯米,而糯米屬於一種直鏈澱粉,不易消化,進食過多可能會有脹氣甚至是腸胃道不適等問題,因此建議食用粽子之餘,不忘補充蔬菜,提升纖維攝取,纖維不僅可增加飽足感,亦可避免粽子食用過量;另外,建議飯後可補充新鮮水果,可幫助消化,水果每次建議份量為一拳頭大小,也不宜過量攝取。二、少沾醬不論北部粽或南部粽而言,有些民眾習慣淋醬汁以增添粽子風味,常見的粽子沾醬包含甜辣醬、甜麵醬、醬油膏或辣椒醬等等,但是大多數醬料鈉含量偏高,因此,在食用粽子時,減少沾醬使用,享受粽子的原味,便能減少鈉攝取過多之問題。慢性病友說明端午吃粽小技巧若您本身是慢性病友,難道就不能在端午節享用粽子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囉!以下將為慢性病友說明端午吃粽小技巧!糖尿病:糖尿病友需注意粽子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建議選擇與平時飯量大小相似的粽子,盡可能以膳食纖維量較多、升糖指數較低或進食之後,血糖上升的程度較慢的五穀米或全穀米取代糯米,額外搭配蔬菜的攝取,也能一飽口福。腎臟病:腎臟病友飲食需要限制飲食蛋白質和磷攝取量,由於五穀米、全穀米其蛋白質與磷含量較一般糯米高,因此腎臟病友建議以糯米粽為主,另外也需要避免紅豆、花生、綠豆、栗子、鹹蛋黃、芝麻等高磷食材,以及限制豬肉、雞肉、豆乾、干貝、魷魚、蛋黃等高蛋白食材。痛風:痛風病友則需注意肉類和油脂攝取,研究顯示,高油高熱量飲食對於痛風病人所造成之症狀高於豆類製品攝取,因此建議痛風病友避免過量攝取肉類和油脂、避免飲酒,以預防痛風發作,此外,也需注意高尿酸食物,如蝦米、魷魚、香菇、蚵仔、五花肉,以避免尿酸過高。大飽口福後,建議可散步15-20分鐘或避免久坐,如此一來,可以減緩餐後腹脹的不適感。把握上述的小訣竅,相信大家必能成為熱量管理大師,如此一來便可吃“粽”不增重,不僅可享受端午佳節之氣氛,也可吃得既健康又營養。
-
2021-06-08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將至居家健康吃 國健署:網購粽子5妙招
端午節將至,全國延長第三級防疫警戒至6月28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表示,餐飲一律改為外帶。為讓大家能健康居家過端午,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粽子線上聰明購小撇步、分享吃粽小技巧。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市售粽子種類琳瑯滿目,較常見的有北部粽、南部粽、粿粽和甜口味粽子等,其中「北部粽」將糯米經過油的拌炒,加入較多油蔥,用油量較高;甜口味粽子則以豆沙餡最為常見,因會額外加不同量的糖及油,而有不同熱量差異。為了健康吃粽子,避免攝取過多熱量、營養攝取不均,羅素英提醒,民眾選購時要留意,吃1顆內含蛋黃、豬肉的傳統粽子,需要做3小時的家事(如掃地、拖地等),才能消耗600大卡的熱量,並要照著「我的餐盤」口訣吃,就可以吃粽不增重。疫情下需減少不必要外出,為方便民眾線上選購粽子,國健署提供以下5個妙招:●第1招:享用不過量粽子份量越大,相對熱量會越高,羅素英建議,可選擇「中」或「小」份量的粽子。並儘量作為正餐享用,不要當成點心食用,避免攝取過多熱量。●第2招:看清營養標示與成分「裡面是包什麼肉?瘦肉還是肥肉?」、「五穀米還是糯米?」羅素英表示,選購粽子時應該留意其中的成分組成,她說明,餡料可選擇油脂含量較低的豆製品、菇類、栗子或瘦肉類,取代高油脂的三層肉或五花肉,減少油脂、熱量攝取。大多數粽子都是以糯米製作,如果想要增加纖維攝取量,可以選購五榖米或糙米等製作的粽子。●第3招:少沾料少負擔羅素英透露,「單純吃,其實比較吃得到粽子的風味」,一般吃粽經常搭配醬料,如辣椒醬、甜辣醬、醬油膏等,鈉含量均較高,建議以不沾醬為佳或限量使用。吃鹼粽時,為了增加風味,常會沾砂糖、果糖或蜂蜜等,容易讓添加糖的攝取超過每日總熱量10%之建議。羅素英提醒,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食用時應更加注意。●第4招:正餐要配蔬果、餐間配牛奶堅果若將粽子作為正餐,食用時記得減量餐點中的主食、肉類及油脂類,並搭配超過半碗的蔬菜和拳頭大的水果,可攝取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又能增加飽足感。根據「我的餐盤」六大類營養原則,餐間可喝牛奶、搭配少量堅果當點心,才能補足一日所需的營養。●第5招:細嚼慢嚥避免消化不良羅素英說,糯米加上高油脂食物會延長胃腸排空時間,容易發生胃酸過多、腹脹氣等消化不良的情形,「食用時應細嚼慢嚥,適量攝取」,並且善用調整食材搭配的技巧,不要每餐吃粽子,可換不同主食,才能攝取均衡營養。她並提醒,疫情下過端午節,除要攝取均衡營養,建議每日也要從事居家運動,增加抵抗力,才能抵禦病毒侵襲。
-
2021-02-14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1徵兆」恐是心臟衰竭!醫:初期症狀難發現
短短20天腫了20公斤!單車運動好手無預警水腫增重,在鄰居催促下才就醫,哪知一到台中慈濟醫院檢查,就住進加護病房!心臟內科醫師楊峯菁指出,這是嚴重心衰竭引起的水腫,再晚點發現,恐怕生命堪憂。54歲郭先生是自行車運動好手,1百公里騎3個多小時,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還曾經多次成功挑戰武嶺。來到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門診,是因為突然短短20天內明顯水腫,體重從75公斤暴增到95公斤,郭先生卻不覺得不舒服,親朋好友勸就醫都不以為意,直到想藉加強運動消腫,才稍微感覺心跳變快。楊峯菁醫師協助檢查後發現,郭先生竟是有生命危險的嚴重心衰竭,緊急安排住進加護病房。▲心臟衰竭分期。(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水腫是心衰竭的標準症狀 長期睡眠不足引心臟危機楊峯菁醫師說,一聽到水腫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腎臟問題,其實水腫也是心衰竭的標準症狀。他表示,造成心衰竭的主因和心肌炎、冠狀動脈阻塞有關,心肌之所以會感染而發炎,和喝酒、感冒、罹患糖尿病等有很大關聯,至於冠狀動脈阻塞則主要和高血壓、高血脂等原因有關。郭先生自述,罹病前1天只睡4、5個小時達1年之久,長期睡眠不足都為了追求更高的運動表現,雖然也曾感冒、發燒,但總選擇喝熱水、服用保健品度過不舒服。楊峯菁醫師認為,可能就是這樣導致病毒入侵,最後差點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結局。中壯年也可能得心衰竭 終生定期服藥才能避免憾事「10多年前心衰竭確診案例,治療結果和癌末病人差不多」楊峯菁醫師表示,幸好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目前心衰竭病人已經有很好的藥物,治療效果可以好到讓病人恢復常態,雖然「心肌已受損不可逆,但可回復心臟功能。」楊峯菁醫師強調,心衰竭不是老年人才會得,最近收治4位正值壯年病人,其中最年輕的1位才30歲,建議大眾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並定期健檢。同時也叮嚀罹患心衰竭後必須遵守醫囑終身服藥,一旦停藥不僅會讓病情惡化,更可怕的是即使再恢復用藥,效果也不如之前那麼好。出現下肢水腫和呼吸喘 可能就是心衰竭症兆心衰竭明顯症狀包括:下肢水腫及呼吸喘,尤其是晚上喘得更厲害、無法平躺,再加上運動耐受度下降,就要懷疑心衰竭可能已悄然上身。郭先生在這次的經歷後也提醒運動同好,體能訓練循序漸進很重要,光靠意志力忘我的超越身體負荷最危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血管患者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增3至5倍! 專家曝「3個徵兆」藏不可逆下場 ·莫名覺得好累恐是心臟衰竭! 「3大嚴重警訊」你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