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均衡飲食
共找到
805
筆 文章
-
-
2021-07-3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近來天氣炎熱,防疫在家叫外賣、點手搖飲或是冰品,是許多人的消暑選擇,但如果本身是過敏體質的患者恐怕吃不消,可能引發各種過敏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疫情期間可能以為自己不小心染疫,驚恐不已!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除了塵蟎、灰塵等常見過敏原,冰品或香菸也屬於誘發過敏的刺激物,因此要注意有所節制。 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 易誘發鼻過敏 李宏信指出,流鼻涕、打噴嚏、鼻塞是鼻過敏的典型症狀,雖好發於季節變換之時,但在夏季期間,若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也可能會誘發鼻過敏,尤其是氣喘患者更要注意,應避免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吃進太多冰冷食物,加劇過敏症狀。李宏信表示,由於鼻過敏患者的鼻神經及血管分布較一般人密集,遇到冰冷食物的刺激,會促使血管及氣管收縮,若吃完冰品有頻繁打噴嚏、咳嗽的現象,排除感冒因素,就有可能是鼻過敏發作,因此在家防疫,飲食也要有所忌口。鼻子的功能連大象都知道,其一為嗅覺的功能,除非是受到特別的病毒感染,像這次流行的新冠病毒使其破壞而失去嗅覺之外,大部分都不會有毛病。其二為呼吸功能,與生命生存有很大的關係,鼻子內的鼻甲、粘膜是個像香腸大小的海綿體組織,當中充滿豐富的微血管,主要作用是外部空氣進入肺部的調節器,外界空氣太冷會充血腫大,使空氣加溫進入肺部,外面空氣太熱則血管收縮,即冷脹熱縮的作用。 降低鼻過敏復發 這些事情要做到鼻子過敏者因內部神經過度發達,略越受溫度高低不同的刺激,就會產生冷脹熱縮的作用,刺激太大就會產生鼻黏膜腫大而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噴嚏等過敏症狀,有些人鼻黏膜神經過度發達,是遺傳性、家族性的,這種體質的人也會受氣溫變化影響,產生過敏症狀,特別是現在疫情流行期間,缺乏運動也容易有鼻過敏症狀,可以多吃人蔘、粉光蔘、麻油等熱性食物,針對長年有鼻過敏者,輕者服用過敏藥物即可控制,尤其長效性抗過敏的組織胺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李宏信進一步指出,鼻過敏發作時,鼻子會發癢而噴嚏連連,導致鼻腔中的血管充血,而使鼻黏膜腫大,因此還會引發嚴重的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患者生活大受影響。鼻過敏一般常見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也有快速見效的鼻噴劑可使用,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抗藥性等後遺症。雖然還有雷射、電燒、紅外線等手術方式可選擇,通常只對一般鼻病有效,無法改善嚴重鼻過敏。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除了藥物、手術治療鼻過敏,患者也可檢驗自己對哪些過敏原,如:塵蟎、灰塵、黴菌、動物毛髮、香菸、花粉等過敏,盡量避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此外,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運動,更是不可少的生活好習慣,相輔相成,才能降低鼻過敏復發。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台灣超過2百萬人罹糖尿病!40歲以下患者增 醫警告:每天1杯飲料最可怕 ·透明鼻水流不停? 醫曝「4面相」小心是過敏性鼻炎
-
2021-07-25 癌症.其他癌症
唐慧琳難敵「癌王」胰臟癌病逝 醫:注意7高風險群
新北市議員唐慧琳去年被爆出罹患「癌王」胰臟癌第三期,一年來努力治療,未料今晨仍不敵病魔,享年49歲。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賴冠宏說,若想預防患病,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患病高風險族群有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尤需注意。唐慧琳年紀不大,怎麼會罹患胰臟癌?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年紀愈大,胰臟癌發生率愈高,但近年的偶發個案中,40幾歲女性的發生率明顯提高,相關個案並不少見,發現時都是晚期,五年存活率通常不到1成,且「預後都很差」。吳秉修說,近期有名42歲年輕女性,沒有相關危險因子,只得過一次胰臟炎、有長期喝酒習慣,最後診斷卻已是胰臟癌第三期,「令人相當難過」,將進行切片檢查,釐清腫瘤細胞類型,再做後續治療。●最新十大癌症死因 胰臟癌排名第7根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排名第7,在女性癌症死因上則排名第5。●為何胰臟癌這麼可怕?胰臟癌是「癌中之王」, 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胰臟異常,等到有症狀時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為此,賴冠宏提醒,若有黃疸、茶色尿、眼睛黃、長期腹痛、發燒等症狀,即應就醫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晚期發現時,預後差、五年存活率也極低。賴冠宏表示,若發現時已有臟器轉移,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百機率約為1%。第三期若有血管、淋巴結轉移,五年存活率平均低於13%。●7高風險族群需注意除了遺傳因素以外,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提升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賴冠宏指出, 有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是胰臟癌高風險族群。由於疾病之初,難有症狀協助發現癌變,賴冠宏建議,預防胰臟癌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一般民眾則每1至2年1次即可。健康檢查時,會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血液檢查、症狀詢問、理學檢查等。綜合各項指標,若腫瘤指數不尋常、有經常性腹痛等,會視情況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檢查,以作診斷。飲食部分,賴冠宏表示,要少吃油炸類食物,避免高澱粉、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並多吃蔬菜類。
-
2021-07-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夏天想讓身體有好體態與好體力? 營養師教你5招好習慣保養腸道
夏天到了,想讓身體有好體態與好體力,就要開始懂得保養,除了臉部保養外,腸道保養也很重要!營養師陳美卿表示,腸道內有上億個神經細胞、自主神經系統,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養分、排泄體內廢物。腸道是非常嬌嫩的,平日裡的保養非常重要,千萬別掉以輕心。以下5點腸胃保健方式提供大家參考,因為有好的腸道才會有好的健康。1.多補充益生菌,維持腸胃生態平衡腸胃中有上億個好菌、壞菌,其中益生菌和致病菌處於平衡的狀態。如果在腸胃生態中的菌種失衡,可能會引起腸胃許多疾病如:腹瀉、便秘等。所以合理的補充益生菌或提升益菌功能,胃腸道的蠕動提供能量,改善腸道內的菌生態,便可抑制害菌過多繁衍。可食用優酪乳或泡菜等發酵食物來獲取益生菌,但切勿過量,許多東西恰到好處最好。2.飯後讓腸胃充分休息飯後適度的休息,可以增強腸道的抵抗能力,特別是想要保健腸胃的人,可以以趴睡方式(午休)20~30分鐘。但不建議晚飯時間馬上趴著休息,因為晚上睡覺時間是大部分器官的修復階段,若此時腸道還在運作就進入修復期,可能會影響到胃黏膜的修復,進而變成破壞了胃黏膜組織,較容易造成胃潰瘍的可能性。3.多攝取膳食纖維成人每天至少攝取20~25g的膳食纖維,可降低腸胃的疾病風險,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纖維,不僅能清除腸道中的垃圾,還能調整腸胃內的菌種生態。另外五穀雜糧中含有非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縮短食物中的垃圾停滯在腸道過長時間。所以無論在哪餐,都應該均衡飲食,含纖維量高的食物才能讓腸胃道健康持續維持。4.咀嚼多下,吃飯速度減慢長輩們從小就要求吃飯慢慢吃,其實也是有道理的,慢食才不會讓胃來不及消化,而造成食物堆積在裡面而拖慢了消化的速度。消化速度變慢,當然不好的物質被吸收了,可能胃的疾病也會隨之而來。5.腸胃保暖也是護胃之道現在正是夏天時節,腸胃的疾病也是高風險時刻,更應該注意腹部的保暖。生涼的食物也要避免,當生涼的食物進入腸胃道時,血管會突然收縮、減少血量,因而導致肚子痛、腹瀉的狀況,同時也會干擾到腸胃的正常蠕動狀況,久而久之就會使得功能失調。
-
2021-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新冠疫苗吃什麼比較好?營養師:5類食物多吃、5件事情避免
近日可以施打疫苗的族群越來越多,但也開始會想到打新冠疫苗後吃什麼比較好?高敏敏營養師在臉書發文指出「打完疫苗之後在飲食上的注意事項」分享了5種食物多吃、5件事情避免做。高敏敏提到,打完疫苗後的效果也取決於飲食營養、生活作息,當營養不良可能會讓疫苗的保護力下降。千萬別想單靠單一營養或只依賴保健食品,均衡飲食、均衡飲食、均衡飲食是重點,才可以真正增進疫苗保護力。5多吃 新鮮原型食材1.雞湯、魚湯內含豐富胺基酸、精胺酸,可以強健細胞、腸胃道2.降發炎食物Omegs-3、多酚類,幫助降低發炎情形推薦食物:鮭魚、綠茶、薑黃、莓果3.十字花科蔬菜抑制自由基,保護細胞推薦食物: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白蘿蔔、油菜4.新鮮水果植化素、維生素,幫助抗氧化推薦食物:芭樂、柑橘類、奇異果、蘋果等5.水一天最少2000c.c5避免:易發炎食物及生活1.油炸重鹹垃圾食物容易導致發炎2.高糖食物糖分攝取過高,易導致發炎體質3.抽菸抽菸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受病毒侵襲4.酗酒過量酒精會削弱免疫系統5.熬夜每日需睡滿7-9小時
-
2021-07-1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吃鈣片、喝大骨湯助骨折復原?骨折怎麼吃才對?醫教飲食正確觀念
骨折除了遵照醫囑治療、復健,究竟恢復期怎麼吃、吃什麼才對?其實,骨折後不僅需要補鈣,磷、鎂與膠原蛋白等也是構成骨骼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保持均衡飲食是幫助骨頭癒合的關鍵。不過,許多人有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等食補幫助復原等迷思,這些說法可信嗎? 骨折恢復期飲食迷思 補充營養品應諮詢醫師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李佳龍醫師說明,香蕉營養豐富,對骨折病患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是腎功能正常,食用適量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鴨肉富含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仍可正常攝取。 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尤其術後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產氣性食物或糯米等難消化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 此外,恢復期間,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補骨,熬煮時,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天然食材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營養補充品前,應先諮詢醫師,特別是鈣片,攝取過量可能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 6大類食材助復原 避免3大地雷 李佳龍醫師建議,最好的是6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例如喝牛奶可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類可補充蛋白質,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原料;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 李佳龍醫師提醒,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盡量避免。此外,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者,應諮詢醫師,或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材補充。 正確固定與復健 避免激烈活動 李佳龍醫師表示,保持飲食均衡,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相當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妥善固定,後續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促進骨頭癒合。 尤其骨折後1至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在重塑的新陳代謝期,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可以嘗試溫和運動,有助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盡量避免激烈活動。 《延伸閱讀》 .手指吃蘿蔔乾是什麼?手指挫傷勿搓揉!醫教PRICE自救 .【名家專欄】喝牛奶能防骨折?一次看懂乳製品7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1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運動/失智症病患無法外出 物理治療師示範6居家運動
失智症病患長期居家無法外出,又因疫情無法前往失智據點活動,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楊榮真指出,目前沒有特效藥預防延緩失智、失能,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整理、示範6個居家運動,可確實維持失智症病患下肢肌力,有效降低跌倒風險,在家期間也可以安全有效率地運動。楊榮真指出,這六個動作分別為「躺姿雙腿彎曲抬臀運動、躺姿大腿伸直抬高、坐姿直膝抬小腿、坐姿大腿輪流上提抬高左右輪流(好像坐姿走路)、站姿腳尖踮起放下(雙手扶著增加安全感)、站姿坐下起立重複練習。」建議每日3回,每回做10下,每下停約5秒,可依能力不同調整次數。楊榮真說,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推估,2019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且快速增加中。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批准阿茲海默症新藥上市,雖能降低腦中類澱粉蛋白堆積,可能有助減緩認知退化,卻不會治癒阿茲海默症,且每人每年費用約為5.6萬美元(約台幣155萬元),所費不貲,國內目前也尚未引進此藥。運動是眾所皆知最有效預防延緩失智、失能的方法之一,規律運動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維持體能;提醒民眾無時無刻仍需陪伴家中失智長者維持適當運動,避免身體功能快速退化,並注意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盡量增加白天的活動量。楊榮真建議,失智長者可嘗試站著看電視、廣告時間才坐下休息;提醒患者自己走去廚房倒水喝,水分足可增加排尿次數、相對增加行走距離;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包括刷牙、洗臉、洗澡、洗頭、擰毛巾、吹頭髮、穿脫衣物、鞋襪;協助簡單的家務,如盆栽澆水、掃地、晾衣服、洗碗等;也可全家一起玩桌遊,增進互動。
-
2021-07-10 醫聲.領袖開講
劉宜亷養生祕訣/騎腳踏車散心 找朋友一起運動
工作忙碌之餘,敏盛綜合醫院院長劉宜亷常會騎腳踏車到各地散心,認為「維持一定的運動、養成均衡飲食習慣以及參與社交生活」,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無論哪項都缺一不可。劉宜亷表示,現在工作繁忙,都是走路運動,若有閒暇時間,會騎腳踏車、打高爾夫球等,重點是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運動,可以互相督促,才會成效加倍。他曾經從鶯歌陶瓷博物館騎腳踏車到鹿港,雖然180公里的路程很遙遠,但他直呼,「這樣才有挑戰性!」除了運動外,社交活動也不可少。劉宜亷說,無論聽音樂、運動、宗教、閱讀等都可以趁機結交好友,一邊運動也能一邊發展社交活動,大家一起分享快樂、聊聊心得,心情上會比較愉悅。飲食方面,劉宜亷沒有刻意吃維他命等營養補品,「藥食同源」,很多藥的成分來源是食物,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比較挑剔,尤其蛋、肉的攝取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糖分也不可攝取太多,否則體重過重,易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很多人為了照顧家中長輩的飲食,會挑選健康食材、選擇水煮、清蒸等方式料理,但天然飲食有時味道清淡,長輩會胃口不佳,易有營養不良問題。」國外研究經驗,對於胃口不佳的長輩,會給他們吃冰淇淋、喝可樂等甜食,誘發他們的食欲。劉宜亷認為,「畢竟要先讓長輩吃得下,再來管控品質,才是上策。」
-
2021-07-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 骨科醫師教你正確飲食方法
不小心骨折了,這時候除了正確的固定、儘早的復位與適當的復健之外,到底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肯定地說:「骨折病患的飲食,最好的原則就是『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事實上,骨折後不只要補鈣!李醫師強調「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的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例如:喝牛奶可同時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可補充蛋白質,更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材料;蔬菜、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除此之外,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儘量避免。此外,有些人為幫助鈣質吸收會額外補充維生素D膠囊錠狀食品,對此食藥署建議民眾可先諮詢醫師有無必要,或者是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品來補充。 骨折恢復期,正確固定與復健李醫師表示,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很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固定得好,後續的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的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並促進骨頭的癒合。通常骨折後的1-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於重塑的新陳代謝期,此時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應該避免劇烈活動,但適當溫和的運動,則有助於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食藥署提醒民眾:如發生骨折等外傷情況,應尋求正當的醫療管道治療與復健,莫聽信偏方、民俗療法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補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別忘了,均衡飲食與正確的固定、復健,才是骨折後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7-08 養生.聰明飲食
來自天然水果的多酚物質 為何能有助增強抵抗力?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目前研究發現,多酚類物質的生物活性物質,有助於調節免疫,增強抵抗力,也由於具有安全性高、來源天然,不會引起重大副作用等特性,被認為具有很不錯的發展前景。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人們越來越重視怎麼吃會影響身體機能,也希望能夠有更好的的健康資本,營養不良可能會造成免疫系統功能漸弱,而這與平常的飲食習慣有著絕對的關係。營養均衡能夠幫助身體在不友善的大環境下不受影響,也是因為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挖掘出自然界的健康成分,也成為產學業界備受矚目的新話題,而其中又以「多酚」,被認為具有極大的潛力!來自天然的多酚物質可增強抵抗力營養不良,是全世界人體免疫系統不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而免疫系統與人體的生理結構有著絕對的關係,良好的免疫系統可以保護人體避免受到微生物感染,或是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而追求健康營養素的時代下,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適當的營養攝取能夠確保人體健康。目前,不管是在學術界或是消費者,普遍都認為天然的營養來源比起透過人工合成的營養來源,是更好的選擇。也因為如此,近年來相關研究與產品研發都聚焦在水果與蔬菜中的植物營養素提取,其中又是「多酚」物質討論度更高,過去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多酚物質除了可以抗病毒以外,還因為其內含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有助於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可以增強抵抗力。多酚物質從哪來?2021年4月發表於《Food Bioscience》的研究期刊中提及,多酚物質之所以被學術界認為具有巨大的潛力,主要是因為在臨床醫學的研究上發現,攝取多酚物質,與人體的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發炎等生理機能有著絕對的關聯。而像多酚這麼好的天然物質,究竟從哪裡來?目前多酚在市場上,多被作為功能性食品或營養品補充品,它的來源是從多樣化的植物中分離出來,例如:水果、蔬菜、豆類、堅果、種子、香料、茶、咖啡與黑巧克力等,而其中被認為最有潛力的來源是柑橘類水果,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還有其他的營養素,如:生物類黃酮、金合歡素等,同樣能夠為提升健康免疫有所幫助。且在過去研究中也發現,長時間食用多酚物質的人,相較於一般人,由於免疫功能調節得好,確實也比較不容易生病。多酚與免疫系統有正相關其實生活之中,有許多因素會造成免疫系統低下,其中也跟環境壓力也有關。而免疫低下就會造成人類患上許多疾病,生物活性成分之所以可以調節免疫系統,主要的原因來自於這類物質對於人體免疫細胞的影響,能夠有效調節細胞的功能,去平衡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在過去的研究中也發現,多酚對於抗發炎細胞內部的平衡,也有著絕對的影響,並具有多樣化的生理調節功能,這也是為什麼多酚物質被認為具有相當大發展潛力的原因。安全、來自天然,造就未來可創性其實人類在面對大環境的困難時,大自然都已經給出了最好的解決方案,許多植物中都具有生物活性多酚,而多酚最大的優勢就是來自於自然,不管使用在功能性食品上或是臨床醫學的研究,都具有完全的安全性,不會引起重大的副作用。過去多酚一直都被認為是很好的營養物質,目前學術界更進一步的研究更強化它的發展前途,並賦予其更多產品化的發展空間。延伸閱讀▶維生素A是蘋果的60倍!品嚐「黃金莓」的初夏酸甜滋味,現在正是時候▶葉菜類怎麼煮?水煮並沒有保留比較多營養!▶防疫更要顧好免疫力!均衡飲食、適時補充優質蛋白質很重要參考資料▶Polyphenols as promising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for preventing SARS-CoV-2: A review with research evidence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7-07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巴金森病潛藏憂鬱風險 營養師推五種「快樂」飲食
靜止型顫抖、肢體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為巴金森病的四大動作障礙症狀,而「憂鬱」症狀卻常常被大家忽略。憂鬱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也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透過治療可加以改善,營養師則建議病友採取快樂飲食五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也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魚油、深海魚富含omega-3 保護神經元抗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說,每一名巴金森病患的身體及用藥狀況不同,建議擬訂個別化飲食。如要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主要來源為魚油,如鮭魚、深海魚等,魚油中也含有豐富的EPA及DHA,證實在神經元的健康上具有保護機制,但因為是油脂,仍需注意腸胃消化的狀況。●褪黑激素促進睡眠品質 維持好心情褪黑激素是與睡眠相關的物質,通常在晚上漆黑一片時會刺激人體合成分泌,如受到光線刺激分泌則會減少,雖然其使用於巴金森病仍需更多研究,但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一種方式,飲食上可透過番茄、黃豆製品、芝麻、南瓜子及雜糧類等獲得。●快樂激素「血清素」色胺酸營養素幫製造巴金森病友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減少,影響運動功能執行上的精準度,並可能產生憂鬱情緒,陳盈汝表示,色胺酸可幫忙製造血清素,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若體內血清素製造不足將影響睡眠、出現躁鬱現象,日常飲食可從香蕉、雞蛋、全穀雜糧、堅果種子中取得。●攝取維生素B群 維持神經系統穩定而維生素B群也能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若攝取不足易造成代謝廢物堆積、疲勞甚至貧血、無力等影響,足夠的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肉類(尤其肝臟)、海鮮、家禽、雞蛋、綠葉蔬菜及堅果種子為主要的飲食來源。●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 助人體神經傳導另一項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則為礦物質鈣、鎂、鉀,尤其當鈣質攝取不足時,易造成失眠、肌肉痠痛等,可從小魚乾、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等獲取鈣質來源,至於鎂、鉀可從蔬果類、堅果種子中取得。●大量高纖蔬食 地中海飲食有助延緩病程除上述快樂飲食五來源之外,陳盈汝也說,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風險與病程。地中海飲食強調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使用橄欖油及堅果做為主要的脂肪來源,食用適量的白肉、少量紅肉等。哈佛大學也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不過巴金森病程分為五階段,根據病患的年齡、性別、病程、服藥狀況及其他慢性病等考量,陳盈汝仍建議病友諮詢營養師建立個別化的飲食,均衡飲食並選擇多元化與季節性的天然食材作為飲食來源。●巴金森病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腎友接種疫苗不可多喝水 以免引發肺水腫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後有些人出現身體不舒服反應,醫師提醒多喝水,多休息,均衡飲食;不過腎友接種完疫苗後,不可多喝水,避免水份攝取過多引發肺水腫。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重,民眾搶打疫苗,高風險族群之一的洗腎患者被建議宜接種疫苗,但近日傳出多例疫苗不良反應事件,其中洗腎患者名列其中,讓許多腎友們想打疫苗又害怕副作用。花蓮慈濟醫院表示,5、6日上午為近150名腎臟病友施打疫苗,腎友接種前,須先經由腎臟內科醫師評估,再接種疫苗。洗腎4年的邱先生表示,其實他出門前家人都勸說不要接種,他看了新聞報導也很擔心,直到門診時由內科部主任徐邦治為他詳細解釋,並透過電話跟他妻子分析後,家人才放心讓他接種疫苗,「給主任看了4年,很相信他,醫師說可以打疫苗就沒有問題了」。花蓮慈濟醫院血液透析中心組長林欣穎提醒,腎友接種完疫苗後,不可多喝水,避免水份攝取過多引發肺水腫,並且要注意體溫變化,若有發燒超過攝氏38.5度以上,才能服用解熱鎮痛藥。
-
2021-07-05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竹筍解便秘?食藥署警告,一件事沒做到恐更嚴重
防疫3級警戒期間,許多人在家上班,缺乏運動,不知不覺就變胖了,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最近可以多吃竹筍,因為竹筍屬於低熱量、粗纖維的蔬菜,適合用來控制體重。便秘成因眾多 水喝不夠更嚴重 有網友貼文表示,便秘時可以多吃竹筍,食藥署表示,便秘成因眾多,包括,水喝太少、腸胃蠕動慢、缺乏運動、心理壓力等,竹筍含有豐富纖維質,可以刺激腸胃蠕動,但如果水喝不夠,反而適得其反,讓便秘更加嚴重。老年人與腎臟病友食用竹筍 注意使用份量、烹調方式 劉怡里提醒,老年人與腎臟病友在食用竹筍時,應該多多注意使用份量及烹調方式。年紀一大,腸胃蠕動能力變差,吃了太多竹筍,可能導致腸道阻塞,建議一餐吃竹筍,不要超過100公克。 此外,竹筍屬於高鉀蔬菜,腎臟病友應謹慎食用,務必川燙處理後再食用,且不要喝筍湯,以免攝取過多的鉀。 劉怡里表示,目前是竹筍盛行季節,市面上最常見的烏殼綠竹筍,特色為粗纖維,100公克膳食纖維為2至3公克,容易有飽足感。此外,100公克的熱量約為211大卡,比一般蔬果還要低,適合用來減肥。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將美奶滋淋在川燙過竹筍上面,雖然竹筍熱量偏低,但這類醬料熱量反而較高,建議民眾自行調製蒜頭醬油,吃起來爽口,且可降低熱量攝取。 食藥署則提醒,竹筍等蔬果食品並沒有治療任何疾病的功能,建議民眾應該養成均衡飲食、適度規律運動等習慣,並保持正常作息,以維持身體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
2021-06-2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奴必修課!盤點貓咪10大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近年來成為貓奴的人口數量大增,從2015到2020年間,養貓的比例由24.7%提升到38.9%。然而貓咪是著名忍痛力很高的動物,加上先天不愛亂叫又內斂的特質,有沒有生病或不舒服得由飼主細心觀察方能察覺。以下整理貓咪的10種常見疾病,以及其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狂犬病貓也會罹患狂犬病,症狀和狗類似,狂躁期時貓會躲到隱匿處,兇猛攻擊靠近的人或其他動物靠。患貓的瞳孔會放大、弓背、伸爪、持續喵喵叫,叫聲逐漸沙啞。隨著疾病進展到麻痺期,行動會逐漸不協調,接著後軀麻痺,然後頭部肌肉麻痺,很快的就會昏迷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貓於三月齡以上時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以後每年定期補強注射一次。▲貓泛白血球減少症又名貓瘟或貓小病毒,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染途徑是接觸帶病毒的排泄物或吸血昆蟲及蚤類,也能藉由貓媽媽母傳子傳染給幼貓。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頑固性嘔吐、腹瀉、脱水、循環障礙及白細胞急劇減少。△預防施打基本核心疫苗,幼貓從8~9週齡開始施打,接下來每3~4週補強,最後一劑疫苗落在16週齡以上(共三劑)。若是從未施打過的成貓,應施打兩劑核心疫苗,相隔3~4週。小時候打過疫苗、超過五年沒有補強的老貓,也需要補強一劑。▲貓糖尿病貓大多罹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葡萄糖無法分解而堆積在血液中。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活動力下降、嗜睡、體重減輕。糖尿病引發最危險的問題是酮酸中毒,酮酸中毒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虛弱、嗜睡、呼吸異常、脫水、嘔吐和腹瀉,嚴重者會死亡。△預防「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也是糖尿病的誘發因子之一,飼主應盡可能餵食高質量的罐裝、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食。另外適當增加運動量也可以減輕貓咪的高血糖症狀。▲下泌尿道症候群貓下泌尿道疾病是一系列由於膀胱及尿道受刺激所造成臨床症狀的總稱,常見的原因包括自發性膀胱炎、尿結石、尿道栓子等。患貓年齡介於2~6歲,肥胖、飼養於室內、運動量少、以乾飼料為主食及壓力大均易發生。症狀為上廁所的次數增加、尿尿時長時間蹲坐、尿尿時會喵喵叫、滴尿、尿液呈紅色、常舔拭尿道口周圍或到處亂尿尿。△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貓咪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喝水50~100㏄,確保有足夠的排尿量。2.適度控制體重。3.定時清潔貓砂盆,最好將貓砂盆擺放在安靜、通風良好的地方。4.盡量避免製造出讓貓咪感到壓力的環境。▲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是家貓死因第一名,初期徵兆不明顯,身體老化和體內水分不足為兩大主要原因。症狀包括喝多、尿多、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精神不振、不正常掉毛等。△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2.控制飲食,貓年紀大時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鈉的攝取也不宜過多,鉀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3.別讓貓咪吃到有毒物質,像是地板非無毒清潔劑或發霉飼料,都會造成腎臟損害。▲貓免疫不全症候群俗稱貓愛滋,屬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不全症,和人的愛滋病毒相似但不會傳染給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透過打架抓傷或咬傷時唾液傳播互相傳染,因此養在室內的家貓被感染機率較低。症狀為發燒、慢性齒齦炎及口腔炎、慢性下痢、體重減輕、消瘦等。△預防室外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的機率較高,所以不要讓貓外出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另外讓貓咪均衡飲食、降低環境壓力等也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愛滋病發率。▲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引發多重器官機能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好發於熟齡或高齡貓。常見症狀為胃口爆增但體重減輕、活力過盛不睡覺、變得焦躁易怒或有攻擊行為、局部毛脫落無光澤、喝多尿多等。△預防尚未研究出確切病因為何,飼主只能從貓的日常作息觀察有無異狀,高齡貓的健檢可加入檢查甲狀腺的項目。▲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由貓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上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為受感染之唾液、飛沫、被沾染物品傳染。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打噴嚏、發燒、流鼻涕、精神不濟、厭食、結膜炎等。△預防1.施打核心疫苗。2.多貓家族需滿足每隻貓需要的資源和社交關係,避免壓力產生。3.飼主在外接觸其他貓,回家要洗手更衣,避免病原體傳染。4.高溫和高濕度會影響貓的免疫力,居家溫度宜設在28度以下、濕度控制在50%左右。▲貓癬貓的真菌感染皮膚病,傳染力強,症狀是脫毛區域呈現不規則圓形,混合鱗狀斑點和結疤,有時還混著過敏性的丘疹,多發於貓咪的臉部、軀幹、四肢和尾部等處,也會傳染給人類。△預防1.多接觸陽光可殺死黴菌,也可促進維生素D和鈣質的吸收,增強免疫力。2.維持環境消毒和清潔,減少引發貓癬的真菌孢子存活的機會。3.加強貓咪的營養增加抵抗力,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和鋅等。 ▲關節炎高齡貓咪老化出現的疾病,因跑跳、運動過度使用,或因體型、基因、過往舊傷等造成關節結構不穩定,經長時間累積與耗損所導致的關節發炎與壓迫疾病。症狀為貓咪活動力明顯降低、後肢無力、拖行走路、不願跳躍或負重、降低與人互動意願等。△預防1.控制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耗損的元兇。2.適量活動,日常運動可鍛鍊肌肉和韌帶,可多讓貓與玩具互動。3.在日常飲食添加葡萄糖胺等營養素,保養關節和軟骨,延後關節炎發生的情形。4.為老貓鋪設防滑墊,減少關節負擔。
-
2021-06-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雞蛋增強免疫力,一天要吃幾顆?蛋殼顏色影響營養價值?專家揭正確觀念
臺灣疫情升溫,在等待打疫苗的同時,顧好自身免疫力還是長久之道。國際免疫營養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mmunonutrition, ISIN)於2020年發出聲明,建議飲食要吃得多樣化、吃得均衡,這樣才能支持免疫功能;英國肯特大學2016年發表於《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的研究指出,均衡飲食是增強免疫力並降低感染風險最務實的方式之一。營養攝取均衡 避免沉默性缺氧致命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表示,防疫期間不能只是把自己關在家裡,更要特別注意飲食多樣化、攝取足量的營養素。若不幸染疫,免疫系統清除病毒時會促發炎因子、過氧化物質、細胞激素大量釋放,一旦無法平衡控制,常會造成「免疫風暴」或「沉默性缺氧」(快樂缺氧)等重症致命狀況。顧好免疫力 優良蛋白質為首要因人體抗體主要是由蛋白質構成,若想要顧好免疫力,充分攝取優良蛋白質是非常重要的。許惠玉指出,雞蛋是臺灣最常見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之一,除了含有豐富蛋白質,蛋黃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1、B2和鐵、磷等礦物質,同時也是經濟實惠的營養食物。蛋殼顏色差異不影響營養 主要是母雞品種不同坊間常看到白色或褐色蛋殼的雞蛋,其實蛋殼顏色差異是由於母雞品種不同,褐殼蛋與白殼蛋的營養成份並沒有差異。許惠玉亦額外說明,蛋黃顏色,除了品種遺傳的因素外,主要是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造成,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只要是健康雞生產的蛋,營養成分均相似。   雞蛋含有卵磷脂 有助降低壞膽固醇大家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活動的時間變少,除了腰圍容易多一圈外,也易產生三高的狀況,有些人也可能會擔心雞蛋含膽固醇的問題,事實上這幾年國際間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雞蛋含有卵磷脂,可使壞的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建議一般人平均每天可以吃一顆蛋。雞蛋保存要注意 烹煮前務必清洗乾淨非必要不外出,若有採買物資的需求,最好一次購足量,減少外出頻率。雞蛋也可以一次採買大量,但須注意保存雞蛋的原則:一般傳統市場的常溫蛋:可以直接置於陰涼處保存,約可保存7~10天;若要置於冰箱保存,應先用乾布擦掉雞蛋表面粉塵再放入冰箱,最好不要先清洗再冷藏,因為用水清洗反而會破壞蛋殼上的保護膜,導致雞蛋變質,縮短保存期限。超市的盒裝冷藏蛋(非洗選蛋):應置於冰箱保存,並注意保存期限標示。洗選蛋:可直接放冰箱冷藏。 從雞蛋產生出開始計算,生鮮雞蛋在室溫可以保存約1個月,在夏天等炎熱的天氣保存期限較短,但存放在冰箱可以延長保存時間。此外,雞蛋冷藏時記得鈍端朝上,因為雞蛋的氣室在鈍端,冷藏時讓雞蛋鈍端朝上、尖端朝下,可以避免氣室中的空氣影響雞蛋的新鮮度。許惠玉提醒,雞蛋在烹煮前務必清洗,因為母雞下蛋的產道跟糞便排泄位置相同,蛋殼容易沾染雞糞,雞糞裡常有大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等致病菌,料理前清洗可避免敲開蛋殼時,表面的病菌及髒污接觸到可食雞蛋。   延伸閱讀: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紅蛋比白蛋營養?一天只能吃一顆蛋? 營養師破解3大常見雞蛋迷思
-
2021-06-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打完新冠疫苗後可以揉嗎?施打前後你該注意的事
政府正在推動新冠疫苗施打計畫,網路出現各種版本的「打疫苗時的注意事項」、「打疫苗前或後要做的事」,坊間也流傳各種跟打疫苗相關的傳言。到底打新冠疫苗前後該吃、該做、該注意什麼?查核中心彙整這些疑惑,採訪多位專家學者,為大家解惑。協助解答的專家,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與COVID-19門診醫師張皓翔,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俊良、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醫生鄭鈞文、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科醫師郭志熙、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科主治醫師蘇彥伯等。另外,也特別感謝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協助檢索研究文獻。飲食篇Q1.打疫苗前可以喝酒嗎?醫師並不鼓勵民眾飲酒。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喝多少酒會干擾免疫功能。齊嘉鈺指出,有部分研究指出,過度飲酒會造成免疫力下降,但打疫苗前喝多少酒會干擾免疫功能,目前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只是本來健康的生活就不鼓勵過度飲酒。邱南昌和何美鄉均指出,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不能喝酒。不過,醫師一般都不鼓勵民眾喝酒。Q2.打疫苗前後,是否需要補充維生素?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後補充維生素有助免疫。邱南昌指出,可以補充維生素,但沒有證據顯示補充維生素對打疫苗的效果有幫助。Q3.打疫苗前後要吃保肝產品嗎?疫苗跟肝臟代謝無關,沒有必要吃保肝產品。在第1013號查核報告中,查核中心採訪張皓翔和陳俊良。張皓翔指出,打新冠疫苗是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反應,與肝臟的代謝沒有關係,所以沒有必要吃保肝產品。陳俊良說明,沒有證據顯示施打疫苗會損傷肝功能,而中醫觀點的「肝」包含自律神經系統,這跟打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亦不建議民眾自行服用中藥。Q4.打疫苗前必須禁吃澱粉,才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沒有這個禁忌。在第1013號查核報告,查核中心採訪張皓翔指出,無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是其它疫苗,都沒有「不能吃澱粉」的禁忌。Q5.聽說喝醋,可以預防打疫苗之後可能產生的血栓?這個說法沒有科學證據。施打疫苗後的凝血反應,其原理與一般血栓不同,是「特殊免疫反應」而造成的血栓,目前尚未有預防方法,若不幸發生,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傳言說的「喝醋」能預防打疫苗後的血栓,並不正確。作息篇Q1.打疫苗前該吃飽還是空腹?按照日常的生活習慣就好。邱南昌指出,沒有證據證明空腹對打疫苗的效果有幫助。打疫苗前最重要的是放鬆心情,民眾要施打疫苗前,如果吃飯、喝溫水能緩解心情,可以依照一般的生活習慣,但不需要過度飲食、喝水,反而造成身體不適。Q2.打疫苗前可以劇烈運動嗎?接受醫療行為前,不建議劇烈運動。邱南昌指出,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不能劇烈運動,但是醫師並不鼓勵這樣做。因為打疫苗屬於醫療行為,在醫療行為之前都不建議民眾做太劇烈的運動,以免到時接種疫苗後產生不舒服,會無法分辨是因為劇烈運動還是疫苗導致。Q3.打疫苗後,是否需要多喝水、充足睡眠?打完疫苗,要保持健康生活與均衡飲食。在第1019號查核報告中,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醫師鄭鈞文指出,「多喝水」、「充足睡眠」的建議,是希望民眾能維持最佳的身體狀態,有助維持最佳的免疫反應。常見施打疫苗的副作用中,如體溫高、發燒,而多喝水有助緩解高燒症狀。從這個角度來說,會建議民眾打完疫苗可以多喝水。何美鄉則指出,吃飯、喝溫水、正常睡眠都是維持健康狀態的方式,在健康身體狀態下,應能減緩疼痛、疲倦這類不良反應的風險。Q4.打疫苗後可以揉打針處嗎?不要揉打針處。邱南昌指出,不建議民眾揉預防接種的打針處,因為去揉打針處可能會讓它反應更劇烈、紅腫的機會更大。用藥篇Q1.我擔心打完疫苗會發燒,我要「提早」吃消炎藥、退燒藥嗎?不建議打疫苗前先吃退燒藥或消炎藥。齊嘉鈺指出,關於消炎、退燒藥這類「鎮熱解痛」的藥物是否影響免疫反應,已經被討論了很多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不建議使用藥物來預防接種後出現的不適症狀,以免藥物干擾免疫反應,導致疫苗產生的保護力下降。Q2.我擔心打疫苗後會出現過敏症狀,打疫苗前,需要預防性服用過敏藥嗎?不建議預先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以免掩蓋過敏症狀,延誤就醫。齊嘉鈺指出,目前只有很少數的研究提到,舒緩過敏症狀的「抗組織胺藥物」和免疫系統的調節有關,所以使用抗組織胺的藥物是否會影響抗體產生,臨床的證據一樣很少。齊嘉鈺指出,美國CDC針對「抗組織胺藥物」,不建議在接種疫苗之前使用來預防過敏反應。主要原因是,如果有些人接種後出現過敏反應,但預防性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掩蓋過敏反應的症狀,造成延誤診斷與治療的風險。何美鄉也補充,過敏、發燒還沒有發生的時候,不建議先服用藥物預防。Q3.打完疫苗後發燒,如果吃消炎藥、退燒藥,是否會降低疫苗的保護力?打完疫苗若發燒、肌肉疼痛等不適,可吃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齊嘉鈺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打完新冠疫苗,民眾若有局部或全身不舒服的症狀,例如疼痛、輕微發燒,都可以使用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症狀。齊嘉鈺補充,在莫德納、輝瑞、AZ疫苗的臨床試驗中,都是容許受試者在接種後有不舒服的症狀,諮詢醫師後可以使用NSAID的藥物。最後的保護力分析上,沒有特別提到這些藥物會干擾保護力。Q4:過去有「心血管疾病」、服用「高血壓藥」、「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物」的民眾,可以打AZ疫苗嗎?可以打AZ疫苗。鄭鈞文表示,疫苗引起的血栓和「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物」機轉並不相同,平常服用這些藥物的民眾,都可以施打AZ疫苗。另外,過去曾經中風過、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也能放心施打。有三高的民眾若感染新冠病毒,變成重症的風險高,更應儘速施打。郭志熙表示,服用這些藥物的民眾,並沒有被列為施打禁忌對象。且這類民眾因為屬於高危險感染者,建議還是要盡量接種疫苗,以防新冠病毒對身體造成的危害。Q5:臨床上,服用哪些藥物的民眾,須暫緩停用藥物,才能施打AZ疫苗?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要把吃藥和打疫苗的時間錯開;正在服用避孕藥或賀爾蒙治療的民眾,要請醫師評估。鄭鈞文說,指揮中心建議,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會讓免疫反應變弱,如果施打疫苗,可能反而減弱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有在服用這類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如要施打AZ疫苗,應該要跟主治醫生討論,把吃藥和打疫苗的時間錯開。鄭鈞文說,各國研究中並未發現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治療,與疫苗接種後的血栓風險有關,陸續都取消這項接種禁忌。如果民眾不確定自己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對疫苗造成影響,應請醫生評估。Q6:哪類人打AZ疫苗後,可能會產生「凝血、血小板低下造成的血栓」?過去曾有「肝素引起血小板低下症」、「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患者需注意。蘇彥伯和鄭鈞文皆指出,過去曾有「肝素引起血小板低下症」、「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患者,應盡量免接種「滅活減毒」、「腺病毒」的疫苗,例如AZ、嬌生疫苗,改接種mRNA、次單位蛋白疫苗。其他常見問題篇Q1.懷孕婦女可以打疫苗嗎?若無特殊禁忌症,孕婦也能打新冠疫苗。齊嘉鈺指出,在疫苗實驗中,基於安全性和倫理的考量,受試者都沒有涵蓋小孩和孕婦,因此疫苗對孕婦和孩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無法從臨床試驗得到結果。不過,目前美國CDC和WHO的建議是,孕婦如果感染到新冠,變成重症的機會也很高,若沒有特殊禁忌症,可以先打疫苗來得到保護。Q2.打完疫苗,哪些狀況要特別留意?打完疫苗,要在接種處所停留觀察30分鐘;後續要持續留意是否有嚴重過敏休克、劇烈頭痛、嚴重胸痛、呼吸困難、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等,都要儘速就醫。齊嘉鈺指出,一般會希望民眾在身體健康的狀況下接種疫苗,不要在有急性疾病的時候接種疫苗,例如正在發高燒、急性感染期間,就不建議打疫苗,因為打疫苗後可能會加重發燒的症狀,讓身體更不舒服。齊嘉鈺也建議,由於新冠疫苗是新的疫苗,各國都還在追蹤它可能的副作用,目前知道某些人會對疫苗成份過敏,因此接種疫苗後30分鐘要注意有沒有急性過敏反應,或是後續追蹤是否有血栓的症狀。參考資料【錯誤】網傳「去打新冠肺炎疫苗前,要吃飽再去,並建議先喝250CC溫水,可避免不良反應」?【錯誤】網傳「打新冠疫苗前兩三天,禁止攝取所有的澱粉,讓身體發炎指數下降,每3個小時吃一顆維他命C,所有保肝的產品都要吃」?【事實釐清】網傳「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建議:不要預防性的服用普拿疼或是NSAID之類的藥物,因為可能會影響疫苗的效力」?CDC〈Interim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Use of COVID-19 Vaccines Currently Authorized in the United States〉(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小喵出任務】施打新冠疫苗心慌慌 查小喵幫你問專家,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801)
-
2021-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師提醒打完新冠疫苗應多喝水 只有這種人不行
老年人接種疫苗的安全性引發關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表示,台灣80歲以上重症率達到43%,致死率有26.9%,所以特別提醒高齡民眾,真的需要接種疫苗。接種完疫苗要定時量測體溫多喝水,但洗腎病人要記得打完不能喝太多水。鍾飲文表示,目前美國新冠疫苗施打劑數3億1600多劑,占總人口比率94.50%;施打2劑占總人口比率44.39%,至少施打1劑占總人口比率52.71%。從疫苗開打以來,美國住院人數在各年齡層都明顯下降,大於80歲的死亡率也明顯下降。可以看到美國很多州都已經解禁,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鍾飲文說,在台灣本土確診病列、重症、死亡人數數據上,各個年齡層我們可以看到,80歲以上重症率達到43%,致死率有26.9%,所以特別提醒高齡民眾,真的需要接種疫苗。大家關注老人打疫苗很危險嗎?鍾飲文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他強調接種後要觀察30分鐘的重要性,因為疫苗會直接引起的死亡為過敏性休克,會在打完 疫苗30分鐘內發生。而與疫苗有關的血栓,主要出現在腦部、肺部與深部靜脈,但大多在接種後第5天到第16天出現,不太可能打完疫苗隔天就血栓死亡。鍾飲文說,疫苗接種第一天,記得加壓止血1至2分鐘,切勿搓揉,留觀15到30分鐘是非常重要的,定時量體溫並記錄,多喝水,1天要喝2000cc,多休息,均衡飲食。第二到三天,同樣定時量體溫,多喝水,多休息,均衡飲食,若不舒服可以服用普拿疼,如果不適症狀持續為改善就盡速就醫。鍾飲文提醒,有一種人在接種完不能多喝水,就是洗腎病人,因為多餘的水分沒辦法像正常腎臟功能的人一樣,隨時自我調節,必須在洗腎的時候才能移除。因此會建議備用一些退燒藥,測量體重是監測水分的好方法,若仍有微燒仍可少量補充水分,注意體重。
-
2021-06-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情導致負面情緒多 苗醫心理師: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
近一個月來國內疫情嚴峻,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呼籲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的情緒,將注意力刻意放在當下,採用不評價的方式如實看待事物,以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苗栗醫院指出,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天打開電視新聞或用手機都會遭受許多與疫情相關的訊息轟炸,加上學校停課、上班採分流、父母需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小孩,很多行業都受到疫情衝擊,民眾日常生活、行動受限,還有疫苗短缺、假新聞充斥等問題影響,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也有一些不戴口罩、隱瞞病情到處跑、攻擊醫療及警務人員等脫序行為出現。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指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疫情雖是導致心理苦感的所在,但一心想除去這不愉快感受的企圖,或以不適當行為因應,反而會加深我們對苦的感受。當境遇產生負向感受(-1) +負向想法(-1) +負向行為(-1),就形成3倍的負向效果,如採正確理解及適當方式回應,就能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余錦星表示,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情緒,當有負面情緒發生時,刻意將注意力帶到當下的情緒經驗及身體感受,採溫柔、和善的方式觀看自己內在身心變化,保持與這種經驗的連結,不要刻意想改變或批判它,讓它「如其所是」地存在一段時間,然後簡短將其命名,例如這是焦慮,這是害怕,這是過度擔憂等。之後將專注力轉到呼吸上,去感受呼吸時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吸氣時涼涼的,吐氣時暖暖的,並想像帶有正向能量光的氣體被吸入到全身,吐氣時把身體內的焦慮、害怕、擔憂不適情緒感受完全的釋放出去,堅持專注持續一段時間,直到自己感覺到輕鬆、平靜時,再選擇有利現在疫清生活的方式去行動。他表示,除一般宣導的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正確做好防疫外,也要有限制的觀看疫情訊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透過通訊產品維持適當的人際互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作息正常,加上適度運動來調解自己的身心壓力,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些過去想做的事,如追劇、看本好書、打掃家裡等。雖然正念練習並不會消除生活所有的痛苦和壓力,但它能協助用更寬容、更仁慈、更悲憫的方式來回應自己和周遭的人,有助身心健康和免疫力提升。
-
2021-06-15 養生.聰明飲食
不小心就胖!這些「常見零食」含高油脂 吃多恐傷心血管
防疫宅在家,你的零食櫃也經歷補滿-清空、清空-補滿的過程嗎?雖然台灣從107年起已禁止食品中使用不完全氫化油,大幅降低消費者接觸人工反式脂肪機會,但千萬不能放心大吃,否則可能過量攝取飽和脂肪,造成高膽固醇和心血管負擔! 飽和脂肪 心血管殺手當食品禁用不完全氫化油後,可能會改用動物油脂、完全氫化植物油,或是透過交酯化、冷凍捏和等加工技術;雖然減少了反式脂肪,但仍有心血管殺手—飽和脂肪。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表示,飽和脂肪會提升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常稱為壞的膽固醇)濃度,多項研究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佔熱量的百分比每升高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就約增加2%。不吃膽固醇仍可能罹心血管疾病 飽和脂肪每日不宜超過22公克即使素食者不會吃到膽固醇,仍會使血中膽固醇、血脂肪上升。 LDL-C穿過血管內皮細胞形成氧化型的LDL,改變血管內皮細胞的通透性,進而產生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導致運送至腦內的氧氣及營養素受阻,進而影響大腦功能,並提升腦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許惠玉指出,飲食中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即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上限應低於總熱量10%,以成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計算,飽和脂肪不宜超過22公克;美國心臟協會更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5~6%,約11公克。 常見高脂食品 脂肪含量排序 而高脂食品通常具有香酥脆、口感香濃的特性,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舉例常見品項每100公克之飽和脂肪含量依序排列如下: 油炸物:如油條(7.1g)、日式炸豆皮(5.1g)、冷凍春捲(2.7g)、油豆腐(2.3g)等。 麵包糕餅:如巧克力泡芙(17.6g)、起酥片(16.5g)、可頌(14.1g)、甜甜圈(9.4g)、菠蘿麵包(8.7g)、吐司(3.1g)、鬆餅(1.0g)等。酥皮點心:如葡式蛋塔(14.7g)、鳳梨酥(14.4g)、原味蛋塔(11.5g)、綠豆凸(6.8g)、蔥油餅(1.9g)等。 零食糖果:如芝麻蛋捲(16.5g)、草莓夾心餅乾(15.9g)、洋芋片(12.8g)、蘇打餅乾(10.7g)、太妃糖(10.5g)、巧克力冰淇淋(9.6g)、香草冰淇淋(7.9g)、牛軋糖(6.1g)、玉米餅乾(3.1g)、巧克力夾心糖(2.6g)等。 其他:如奶精粉(32.3g)、咖哩塊(20g)、沙茶醬(13.2g)、牛肉口味泡麵(12.8g)、鮮蝦口味泡麵(11.3g)、零食泡麵(10.1g)、沙拉醬(9.9g)、液體奶精(9.4g)等。 均衡飲食為減重根本之道 短時間體重恐復胖董氏基金會提醒,購買時可參閱營養標示、少吃飽和脂肪;還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人可能會以生酮飲食等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來減重,但此類飲食通常會飽和脂肪攝取超標,短期內體重快速下降通常也只是身體脫水的假象,反而可能造成低血糖、高膽固醇和腎結石等風險,還很容易復胖,根本之道還是維持均衡飲食,每天三蔬二果補充纖維質,降血脂肪。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 ·洋芋片含丙烯醯胺,吃了會致癌? 專家教「避癌吃法」:做菜也要注意
-
2021-06-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端午節粽子吃太多「脹氣」怎麼辦? 腸胃科醫師教你解決辦法
端午節快到了,除了開心的放假過節,過節食用的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都會開始吃粽子等高油膩的食物。吃完後總覺得肚子鼓鼓脹脹的,很不舒服,腸胃科門診常常遇到抱怨肚子脹氣,排便不順等等的問題。所以,到底脹氣是什麼呢?什麼是脹氣?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脹氣?顧名思義,脹氣就是腸胃道充滿空氣導致的不適感。裡面的氣體99%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氮、氧氣、二氧化碳、氫氣、還有甲烷(CH4))另外1%微稀有氣體且具有臭味。肚子脹氣有以下原因◎飲食導致,除了我們吃的食物外,吃的習慣,生活作息都會影響到。快速的吞嚥進食,攝取含有氣體的碳酸飲料、啤酒等,腸道細菌與食物的化學作用、發酵。高油膩的食物也會減緩胃的排空,使氣體積聚在腸道內。◎另外可能藏有的背後因素;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糖尿病、腸道腫瘤甚至腸阻塞等等問題也會使腸內有過多的氣體積聚。過多腸道氣體除了令人不適之外,也會增加腹內壓力,影響橫膈膜肌肉的協調。正常的情況下會有生理機轉,以打嗝或是排氣的方式,把過多的氣體排出來 要如何解決令人困擾的脹氣問題?藥物的部分,醫師們常常會開Gascon這類的藥物,目的是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除了藥物以外,可以在飲食習慣上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酸飲料及高油脂高纖維醣類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另外飯後運動走路,或是按摩腹部(以順時鐘方式按壓)都可以改善腸道氣體滯留。何時要去看醫師?能做什麼呢?如果上述的方式都無法改善,就必須找出根本的原因。除了腹脹之外是否有其他症狀呢?有沒有水腫、嘔吐、腹瀉、解血便、體重減輕、發燒、是否有糖尿病、有無開過刀等相關病史、是否有服用某些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請盡早尋求醫師做診斷。肚子鼓脹,首先得先確定肚子裡脹脹的是水是空氣呢?其實在門診裡,理學檢查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區分。我們只要隔著手指輕敲肚子,高頻的聲音就代表空氣,低頻的聲音就代表水。不過這水可不是在腸子裡而是在腸道外的腹水。抽血以及進一步的內視鏡檢查都可以幫助醫師做診斷。另外,腹部X光攝影也可以協助判斷腹內氣體分布情況,而腹部超音波一般在檢查腸胃道的功能受限於空氣的關係,無法精確的診斷,但仍可以診斷腹腔是否有其他問題。總結腸內的空氣要怎麼控制,有太多的變因,最基本的還是飲食控制,畢竟大部分的氣體都是吃進去的,而吃進去的食物與腸內細菌的發酵,把握均衡飲食很重要。粽子是高熱量、高油脂、高澱粉的食物,在端午節,還是適量就好。如果仍然有反覆的脹氣症狀,可進一步尋求醫師及營養師的諮詢。參考資料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11th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調整飲食+治療不中斷 與IBD和平共存兩關鍵
11歲的林小妹熱愛打排球,是名運動好手,但沒想到年紀輕輕的她,不僅經常便祕,且連續一到兩個月排出血便,嚇壞父母。經醫院檢查疑似為發炎性腸道疾病,隨後確診為克隆氏症,接受治療與進行飲食調整後,林小妹重回最愛的排球場、參加童軍團,她也鼓勵病友堅持治療、與病共存。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社團法人腸治久安協會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IBD發炎性腸道疾病線上衛教講座」,四名來自大腸直腸科、肝膽胃腸科、兒童腸胃科、營養科領域的專家,以及病友林小妹偕同父親線上分享從症狀、治療、生活及飲食面剖析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成人患者延遲確診,未及時治療罹癌風險增。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可分為兩種,分別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專任主治醫師鍾承軒表示,據統計,國內患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逐年增加,以每年4%至5%的比率上升,其中不乏兒童及較為年輕的患者。台大兒童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嘉峯說,其實18到20歲前確診的兒童病患不在少數,約占總病例數的10%至20%。常見一些成人患者其實早在18歲前就有症狀,卻延遲確診。若未即時治療,發炎持續將使病情愈來愈嚴重。鍾承軒表示,病患可能發生臨床上最不樂見的腸胃道出血、穿孔、廔管、惡性腫瘤等併發症。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更強調,較年輕的病患或持續發炎、合併有原發性硬化膽道炎的患者存在較高癌病變的風險,統計於診斷後七年間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將開始線性增加。三大類藥物治療,盡可能避免手術,影響生活品質。臨床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分為三大類,首先會以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傳統藥物治療,當症狀變嚴重而難以獲得緩解時,會開始以生物製劑治療,近五到十年間亦有較新型的生物製劑,可降低白血球發炎的反應。之後如發生併發症才會評估進行手術,如腸道切除重建、廔管切除引流等手術。林春吉表示,對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的病患,採取手術治療被視為最後的手段,包含緊急手術及非緊急手術。過往曾統計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有60%的病患需要緊急手術,由於術後恐影響未來預後及生活品質,臨床的治療目標之一,就是盡可能避免緊急手術。依期別調整飲食,戒菸降低復發率。除及時診斷、穩定服用藥物之外,要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降低併發症風險,飲食調整也是重要的一環。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營養治療方針會隨疾病嚴重度、治療方式、併發症而改變,可分為急性發炎期、引導緩解期及維持緩解期,且治療也分藥物或手術,當病患發生貧血、腹瀉等併發症時菜單也會不同,應諮詢專業營養師進行個別評估及建議。蔡一賢說明,急性發炎初期會先暫時性禁食,之後以均衡飲食為原則採取低渣或高蛋白飲食,但要注意避免個人食物過敏原,不食用油炸、油煎等烹調方式料理的食物,如荷包蛋、油豆腐等,盡量選擇去皮、去筋的瘦肉、魚肉,且要降低纖維的含量,避免纖維多的蔬果及全穀類和其製品,包含竹筍、奇異果、番茄、糙米、燕麥、玉米、芋頭等。當進入疾病緩解期會逐漸放寬限制,增加纖維質到正常標準的攝取量,原則上仍要視個人腸胃耐受性調整,記錄會導致腸胃敏感的食物品項,當病患治療產生貧血可選擇富含鐵質、維生素C等食物預防,也建議癮君子戒菸,有助疾病控制並降低克隆氏症的復發率。發炎性腸道疾病跟高血壓一樣,是必須規律治療的慢性病。吳嘉峯說,固定服藥治療才能控制疾病,仰賴醫病溝通及病患本身須了解疾病,能否讓病患回歸正常生活是最終治療目標。林春吉亦建議病友,在發病八到十二年之後定期進行大腸癌檢測,預防癌病變。
-
2021-06-0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疫情嚴峻糖尿病患健康也要顧 4招掌握身體狀況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本土確診、死亡個案也持續增加,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數據顯示,死亡個案多為長者且有三高慢性病史,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呼籲,糖尿病患者於疫情期間應注意健康管理、利用防疫4妙招掌握身體狀況,此外,北市也有168家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病患可至其醫療院所就醫。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2016至2019年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9.82%,其中男性10.96%、女性8.69%,而糖尿病更是2019年北市十大死因排名第5位。黃世傑表示,糖尿病患者於疫情期間應維持正常作息、注意自身血糖數值及定期服藥,不可擅自停藥,並做好個人疾病管理,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不僅易出現併發症,重症比例及致死率均會提高,如果擔心前往醫院回整有染疫風險,可至社區診所追蹤檢查。此外,為維持自身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於疫情期間應做到4點,包含第一,定期量血糖,記錄相關數值,掌握身體狀況;第二,按時用藥,病患可憑醫院或診所開立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優先至社區健保藥局領藥,減少出入醫院次數,降低風險。第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多喝水、配合疫情警戒避免外出,糖尿病患者可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來加強自身防護力並維持體能。第四,定期回診追蹤,配合防疫至6月14日前,凡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者,可就近至醫療院所利用「視訊診療門診」,並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另複診病患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減少病患暴露風險。衛生局表示,為維護糖尿病患者健康建置糖尿病照護網路,北市共有168家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病患可前往其醫療院所就醫,透過醫事人員妊娠的專業團隊收案並提供服務,包含定期檢測糖化血色素、空腹血脂、尿液微量白蛋白及眼底等檢查之執行率以及足部、體重及營養等照護。心理治療方面,病患可加入糖尿病支持團體,透過互動、扶持與鼓勵,學習新知、重塑健康行為並共同成長,北市目前有28個支持團體,透過課程期望達到控制糖尿病目的。另外,北市聯醫眼科部主任蔡宜倫表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好,恐引起併發症,造成視網膜、血管、神經及腎臟等相關疾病,網膜病變會造成視力模糊外,嚴重者可能導致失明。蔡宜倫表示,北市共有146間醫院及社區診所提供糖尿病患者眼底檢查,但疫情期間可利用社區診所進行檢查,待疫情減緩,再至北市聯合醫院12區院外門診部接受免散瞳的眼底篩檢服務。
-
2021-06-06 養生.聰明飲食
提升自身抵抗力,怎麼吃? 專家認證「5種顏色食物」營養價值超乎意料
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除積極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之餘,這段時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也可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蔬菜與水果含植化素 降低發炎反應、提升抵抗力國民健康署表示,蔬菜與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外,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是植物天然色素和氣味的主要來源,但因人體無法自己製造,必須從各種食物中攝取。植化素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提升抵抗力,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一、綠色(一) 代表蔬果:綠花椰菜、地瓜葉、奇異果等(二) 常見植化素:多酚類、吲哚類(三)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黃/橘色(一) 代表蔬果:胡蘿蔔、鳳梨、木瓜等(二) 常見植化素: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三) 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三、紅色(一) 代表蔬果:紅甜椒、西瓜、番茄等(二) 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三)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藍/紫色(一) 代表蔬果:葡萄、茄子、紫甘藍等(二) 常見植化素:類黃酮素、花青素(三) 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五、白色(一) 代表蔬果:白蘿蔔、洋蔥、香蕉等(二) 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三)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我的餐盤」照著吃 營養狀態沒問題國民健康署強調,每天若能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每餐攝取1個拳頭大水果,可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每餐的蔬菜攝取量則比水果再多一些,也可以依個人喜好適量增加,除了攝取到植化素,也同時兼顧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這些在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抵抗力,進而提升個人的營養狀態上都扮演重要角色。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 ·居家防疫你胖了嗎? 營養師授「4階段進食順序」:吃飽也能瘦
-
2021-06-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家防疫期間 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度過新冠疫情
【編者按】胡海國教授多年前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國各地致力於推廣心理調適,免除煩惱,進而善用壓力,培養圓融處世之智慧。在這全國正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心煩氣躁之際,我們很高興能邀請胡教授以及兩位基金會的幹部提供三篇文章分享他們的心得。胡教授與韓副執行長分別介紹「精健道」一至十二道的應用,而湯執行長進而提出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期望國人平安度過新冠疫情的衝擊。疫情越來越嚴峻,全台灣已經進入第三級警戒。這代表病毒的傳播已經突破封鎖進入社區傳播。自從中央指揮中心宣布之後,人心惶惶,各個超市補貨的人潮洶湧,泡麵、罐頭、餅乾、口罩、酒精又變成熱門商品。台股也呈現跌勢。很多餐飲、娛樂、旅宿等行業紛紛暫時歇業,準備開始度小月。我們升斗小民如何因應這一波疫情,安然度過這場劫難呢?面對無法預測、沒有藥醫的新冠病毒,我們無法樂觀,必須謹慎以對。這一次台灣會有擴大染疫的情況,有可能是台灣防疫做得太好,讓大家鬆懈了!從AZ疫苗的接種率超低就看得出來,一般民眾根本就不認為台灣會變成重災區,因而輕忽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印度每天三十萬人染疫,四千人死亡。這般人間煉獄,彷彿不會在你我身邊發生。但是現在突然疫情在雙北市與其他縣市升溫,每天都有數百位的本土案例出現,大家都開始緊張了,要預約疫苗接種的人也爆量了。 其實新冠病毒並不等於黑死病,也不是染疫就是重症,大家不必過度恐慌。恐慌的情緒只是讓自己亂了套,不但影響身心狀態,時間拉久了,就變成憂鬱症,也會降低免疫力,這樣反而容易染病。建議可以有幾點舒緩身心的方法:第一、適量接收疫情資訊、區辨假訊息不要每天都沈浸在疫情爆發的負面新聞中,這些疫情訊息包括line群組、臉書群組、youtube等。中間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訊息,一切還是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佈的訊息為主。有些人因為每天無時無刻都關切疫情的發展,緊盯著新聞台整點的報導,導致緊張、恐慌發作,併發憂鬱症。如此作為無益於身心健康,建議接收疫情訊息適可而止。疫情期間無法外出,可以追劇,看一些喜歡看的影片,尤其是開心的喜劇類。如此藉以化解居家無聊的氣氛。第二、運用正念的技巧安頓身心正念英文叫做mindfulness,字面上解釋就是「在當下專注全心全意的心理狀態」。它是一種「靜心」的技巧,精通正念可以讓一顆浮躁的心,變得安靜。練習正念可以嘗試每天靜坐大約十至二十分鐘,讓自己專注於一點。這一點可以是鼻孔進出的一呼一吸,也可以是肚子呼吸的起伏。專注呼吸,就是專心於當下,也因此能摒棄煩惱源。現在外面疫情嚴峻,但是我們可以練習正念靜坐,讓自己平靜下來。正念的靜坐靜心,就像精健道中的「足定氣靜」的操練般。一樣都可以穩定自律神經,增強免疫力。若晚上因為太焦慮無法入眠,可以做身體掃描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位,從腳開始逐漸往上到小腿、大腿、胸背部、上肢直到臉部、頭部。讓緊繃的身體逐漸放鬆開來。不知不覺就可以安然入睡了。正念的精神就是凡事不預先有成見,務必瞭解其真實的面貌。現在疫情嚴峻,我們不人云亦云,不輕信假訊息,遵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令,只要不外出趴趴走,避開疫區,就不會染疫。也沒有必要跟著去大賣場補貨,因為這麼一堆人群聚,更容易染疫! 某些人會擔心萬一封城怎麼辦?其實疫情嚴重到失控的程度就必須封城,這是阻絕病毒傳播的殺手鐧。現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這麼做的。依照正念的精神那就「如其所是」,一切「順其自然」。該封城就封城,自己乖乖的待在家中,不外出亂接觸他人,就是善盡抗疫的一份心力。第三、利用精健道,度過紛擾的疫情精神健康之道強調:「平時保養頭腦,免除一時煩惱」。我們平時多保養頭腦,儲備充足的腦力,就可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壓力。這包括:規律作息,睡足八小時,如此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規律運動,增加抗壓激素,可以在人少的郊外運動,假日就去登山,少去人群聚集的商場;正常均衡飲食,尤其是滋養腦部強壯身體的食物,讓頭腦健壯,免除諸多煩惱;利用社群軟體,關懷身邊的朋友,尤其在家中恐慌、憂鬱的朋友。疫情期間,傳播正面能量,彼此打氣,可以減少恐慌的氣氛。這也是落實精健道的三五成群的精神。 第四、在家中要有事情做:疫情期間大部分娛樂場所都暫停營業,待在家中,一定很無聊。可以上網去找尋某些線上有興趣的課程,藉著線上學習,充實知識與技能。或者學習烹調、烘焙等,自己準備餐點,減少外食,也可以減少染疫的機會。利用線上課程學習第二語言,不但可以增強跟外國人溝通的能力,也可以鍛鍊頭腦減少失智的可能性。找一些可以室內進行的瑜珈或伸展操,加上多靜坐,或者讀一些喜歡的書籍。在疫情期間會有很多人因此而恐慌、憂鬱,若可以適當運用正念與精健道來安頓自己的心,可以因此而度過這一場驚濤駭浪的浩劫。當然抗壓性不足的人,或許需要他人的協助,也要不避諱而勇於尋找資源,甚至就醫讓自己可以平安順心。大家一起抗疫,祝福大家,天佑台灣!
-
2021-06-02 該看哪科.眼部
「追劇追太兇」竟角膜破皮 專家透露居家防疫護眼妙招
全國防疫警戒升至第三級,民眾減少外出,居家辦公、學習時,長時間近距離使用電子螢幕,1名中年婦女在家辦公,閒暇時熬夜追劇,近期卻發現視力模糊、眼睛有刺痛、異物感,早上起床還會睜不開眼,就醫後才發現眼睛太乾、角膜破皮。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提醒,民眾上班、上課中間休息時,可至陽台「看遠方」,或是用毛巾熱敷眼部3至5分鐘、閉目休息,有助於舒緩眼部疲勞;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則提供「居家護眼5妙招」。「疫情下,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恐致乾眼症惡化、學童近視度數加深」,顏敏芳指出,疫情嚴峻,近期門診量下降,但凡就診的民眾,都是已經到了不得不就診的情況,許多民眾一整天都待在家,不會外出,不論辦公、休息,都在使用3C產品,對眼睛是一大負擔。顏敏芳說,門診中,許多家長擔心兒童近視度數加深,更有婦女因長時間在家使用電子螢幕,「追劇追太兇」、作息不正常,導致乾眼症惡化,眼睛酸痛難耐、常常感覺眼部有沙子,早上起床還會睜不開雙眼。該名患者就診後,經調整生活作息,休息時不使用3C產品,並輔以人工淚液等,症狀已緩解。顏敏芳建議,民眾居家辦公、學習,休息之餘切勿再看電子螢幕,除可至陽台看遠方,也能使用毛巾熱敷眼部3至5分鐘、閉目休息,有助於眼部血液循環、舒緩疲勞。針對疫情下如何在家做好視力保健,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也提供「居家護眼5妙招」:第1招:控制用眼時間孩子近距離用眼如閱讀寫字、使用3C產品時,每30分鐘應起身活動活動,讓眼睛休息10分鐘。第2招:規範螢幕產品使用時間除了休息時間,兒童水晶體清澈、透光率高,更容易受藍光傷害,吳昭軍建議,2歲以下應避免看螢幕產品,2歲以上每日則不要超過1小時。第3招:注意閱讀環境用眼時,光線要充足,居家看書環境的照度至少要350米燭光以上,書桌光線不直接照射眼睛。顏敏芳補充,一般市售檯燈的照度應該都符合,以眼部舒適為主即可,但檯燈擺放位置應在慣用手的對側,避免產生陰影,影響視線,才不會造成近視度數加深。第4招:保持正確姿勢此外,閱讀時避免趴著或躺著、選擇合適高度的書桌椅,臀部坐滿椅面,雙腳要踩到地、看書或寫字保持30至45公分的距離。第5招:均衡飲食飲食部分,吳昭軍建議,種類可以多樣化,天天五蔬果,都可多多攝取維生素A、B群、C豐富的食物,還有深黃色、深綠色蔬果等,有益眼睛健康。顏敏芳指出,紅蘿蔔、玉米、番茄,也都是很好的護眼蔬果。疫情期間無法到戶外活動,吳昭軍提醒,除上述護眼妙招外,也可利用「eye眼動起來 兒童律動MV」唱跳版,在家與孩子一起運動,除增加親子樂趣,也培養小朋友正確的用眼觀念。※「eye眼動起來兒童律動MV」:https://reurl.cc/OX2jQr)。
-
2021-06-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期間中斷治療 醫師解答骨鬆病人4大問題
骨質疏鬆症為一好發高齡的慢性代謝疾病,其治療需要長期的追蹤和良好的醫囑順從性,才能看得出成效。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各地的情況下,高風險的長者往往為了減低感染風險,而降低到醫院看診的意願。在全國警戒,高度社交隔離的狀態下,骨質疏鬆症患者有沒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骨鬆病人可能會遇到4大問題,特別說明如下。Q骨鬆藥物會不會導致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增加?A : 根據觀察性研究,目前尚未觀察到常見骨鬆藥物會提高新冠肺炎的風險。Q平常醫師建議補充的維生素D和鈣質,是否應該繼續使用?A : 在社交隔離狀態,可能會導致維生素D低下,建議持續使用,並且應搭配適當的阻力運動和均衡飲食,來促進骨質生成。另外,目前有些研究在探討補充維生素D對於免疫調節的功能,進而預防新冠肺炎的感染。Q骨鬆藥物是否會和新冠肺炎疫苗衝突?A : 目前沒有證據指出骨鬆藥物會和疫苗產生交互作用。然而某些骨鬆藥物針劑,注射之後會有類似流感的症狀,因此建議疫苗和骨鬆藥物需要錯開幾天時間施打。Q預計施打骨鬆的藥物時間快到了,但是疫情關係不想去醫院接受治療,會有什麼影響嗎?A : 必須視所使用的藥物而定。有些藥物可以接受較長時間的延遲治療,但是有些藥物容易在效力逐漸消失後,反而導致快速的骨質流失,而在這個階段非創傷性骨折的機率可能因此增加。建議若已超過預計給藥時間,但近期沒有想要到醫療院所治療意願,可以和醫師溝通是否要轉換為其他的銜接治療,或由家屬協助給藥的方式,避免治療中斷。●醫師叮嚀疫情終究會過去,但骨質流失卻是不待人的。在疫情蔓延下,人人自危,然而許多慢性疾病需要持續的關注而不應顧此失彼。在感染風險最低的情況下,最大化慢性疾病的治療,需要醫師和病患共同配合溝通才能達成。
-
2021-06-01 養生.營養食譜
大小朋友宅在家補充營養素 國健署:3款健康點心DIY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國防疫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14日,大小朋友居家上班、上課,在家時間增加,國民健康署提供3款營養點心,鼓勵親子同做健康料理,讓小朋友更願意吃下自己做的餐點,補充重要營養素,吃出保護力。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這次設計3款營養點心,包含燕麥堅果餅乾、馬鈴薯披薩以及五榖黑豆飯糰,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還可以保持細胞健康、抗氧化、維護腸道健康,提升抵抗力,更能避免小朋友吃下高熱量的零食,增加大小朋友「宅食光」的樂趣。●第一款:燕麥堅果餅乾用湯匙將熟香蕉壓成泥,混合燕麥片、南瓜籽等材料成糰後,戴上手套整成圓餅狀。羅素英表示,燕麥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南瓜籽增添口感外更能補充礦物質鋅,幫助抗發炎。●第二款:馬鈴薯披薩家長切好馬鈴薯厚片取代餅皮,再讓小朋友鋪上色彩豐富的餡料和起司絲,餡料可加入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或用冷凍蔬菜代替,可以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第三款:五榖黑豆飯糰足夠的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黑豆、毛豆、黃豆等乾燥豆類,是絕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餐攝取約1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小朋友捏飯糰的過程中,同時訓練手部肌肉和其他感官。針對日常飲食,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可透過「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從六大類食物攝取足夠的營養,強化抵抗力。
-
2021-05-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懶人包/萬一「封城」該準備哪些東西? 「4大類防疫物資」家裡不能缺少
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峻,台灣確診人數每日都破百例、本土確診案例也已累績達六千多例,對此政府將防疫警戒提高至「第三級警戒」至6月14日;雖然目前還沒有到必須「封城」的等級,但萬一真的「封城」了民眾該怎麼做?要準備什麼民生必需品、糧食、藥品、急救物品做緊急因應?對此元氣網幫大家整理一些必備的清單,讓大家在防疫期間能有所準備。一、食品類:能久放、好收納,份量以一個月為主(依家中人數調整份量)「封城」就是為了讓民眾減少外出機會、避免搶購潮,建議事先準備一個月的適量糧食。1.可久放的主食:像是米、麵、泡麵、麵粉、麥片、奶粉等。2.可久放的食品或真空包裝:冷凍食品、巧克力、乾糧、沖泡飲品湯品、調理包等。3.儲存飲用水、礦泉水:若遇到停水,多準備一些飲用水可以防萬一。封城期間還是有可出外採購的機會,囤糧食適量就好,別過度採買。須注意食品的效期、外包裝是否完整,於家中保存時存放在乾燥的陰涼處、避免高溫曝曬,建議可準備多種不同口味與種類的食物,讓封城期間能均衡飲食。二、常備藥品:備妥急救箱,藥品須檢查效期、並一次補齊家中通常都會準備一些常備用品與急救箱,若已經有急救箱的請檢查已有的藥品效期與藥品品質、並補齊所需之常備藥品,若沒有急救箱的現在開始準備也不遲。◎外傷急救:優碘、生理食鹽水、燒燙傷藥膏、棉棒、敷料(紗布/OK蹦/人工皮等)、繃帶、消毒過剪刀◎常備藥品:感冒藥、消炎藥、止痛藥、退燒藥、退燒貼片、止瀉藥、腸胃藥、止癢藥、蚊蟲叮咬藥膏◎慢性病處方藥:目前醫療院所門診降載,慢性病病友可憑醫師連續處方箋,前往社區「健保藥局」領藥,或是到部分醫院所增設的慢籤「院外領藥服務窗口」。三、防疫物資:口罩、酒精、體溫計,防疫三寶適量補貨不囤貨新冠疫情持續至今,相信大家都有基本的防疫觀念;即使只待在家裡,防疫物資的準備也是不可或缺,「口罩、酒精、體溫計」三大防疫用品必須備妥。口罩的量也是以一個月的分量為主(依家中人數調整份量),建議提早開始準備,無須過度囤積。若封城期間覺得身體不適,務必用體溫計測看看有無發燒,萬一同時出現倦怠感、沒有嗅覺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防疫專線。若封城期間必須出外採買物資,也建議多備一些乾洗手、濕紙巾、拋棄式雨衣、護目鏡等,讓防疫萬無一失。四、日常用品:買齊居家日常必備品,以不囤貨為原則衛生紙、肥皂、沐浴乳、洗髮精、洗面乳、洗衣精、衛生棉、尿布、漂白水等用品原本就是居家必備,封城前建議多備幾份、以適量不囤貨為原則,若擔心不夠用(例如衛生紙),封城期間若真的需要,仍有出外採購的時機,不需大量囤貨於家中。而最近台灣適逢缺電,常常發生停電的狀況,為避免停電時一片漆黑的不方便,建議封城在家可事先備妥相關應急物資,像是手電筒、電池、蠟燭、行動電源、打火機、等應急用品,以備不時之需。至於會不會嚴重到發展為「封城」? 大家先不必過度緊張與悲觀,提前先做好準備不是壞事,「4大類物資」可多備幾份但別過度囤貨,只要這段期大家遵守政府與防疫專家的規定,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乖乖待在家中防疫,必須要外出的民眾則乖乖的遵守戴口罩的規定、保持社交距離、出入公共場所用酒精消毒手等,疫情就不會更嚴重的發展,以上4大類防疫清單,希望讓民眾有心理準備度過封城之日。
-
2021-05-28 該看哪科.婦科
更年期不適一定要補充女性荷爾蒙嗎? 使用荷爾蒙藥物容易得乳癌嗎?
根據統計,婦女約於45到52歲間,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的功能加速退化,月經週期及月經量開始不規律,直至最後一次月經後,持續一年無月經來潮的停經現象,此段停經前後的過渡期為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是婦女會經歷的自然生理過程,並不是一種疾病,但由於體內雌激素、黃體素濃度降低,導致有些婦女在更年期間,會有生理及心理上不適的症狀。更年期症候群知多少女性隨著年齡增長,卵巢中的濾泡數量透過排卵,以及卵巢機能下降的因素而逐漸減少。當濾泡數目低至無法排卵的階段,身體因荷爾蒙不足所引起的不適症狀,稱為更年期症候群。而每位女性卵巢內的濾泡總數不同,因此進入更年期的年齡及持續時間會有所差異。更年期症候群包含生理方面的血管舒張症狀,如發熱、潮紅、盜汗,另外有虛弱、暈眩、頻尿、尿失禁、陰道乾澀、性交疼痛、肌肉骨骼痠痛及骨質流失等;心理方面則包含焦慮、煩躁、失眠、恐慌、心情低落、記憶力衰弱。更年期不適一定要補充荷爾蒙嗎? 荷爾蒙療法是目前治療更年期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主要目的為改善更年期症狀帶來的不適,促進更年期生活品質。婦女發生更年期症侯群相關症狀時,可與家庭醫學科或婦科醫師討論,評估每個人的狀況,去制定合適的照護策略。若不適症狀沒有達到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則較沒有額外補充荷爾蒙的必要。另外,有些族群不適合使用荷爾蒙療法,包含曾有乳癌病史、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患者、不明原因陰道出血、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發生過血管栓塞事件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活動性肝病等,以上情況的婦女需由醫師評估用藥的必要。根據北美更年期學會提供的臨床治療建議,小於60歲或停經10年內且沒有禁忌症的婦女,較適合使用荷爾蒙改善血管舒張症狀,降低骨質流失風險;若達60歲以上或停經超過10年的女性,由於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中風、血栓和失智的風險更大,用荷爾蒙藥品較不如前述族群有利。如何選擇荷爾蒙補充療法◎對於一般更年期婦女,適合混合型荷爾蒙療法,使用全身性雌激素時,需要併用足夠劑量及持續時間的黃體素,保護子宮內膜,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會。用藥的方式分為連續使用及週期使用,5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日連續使用雌激素與黃體素,如同時含有兩種荷爾蒙成分的康樂娜錠(Covina)、維妮娜錠(Venina)等。未滿50歲的女性則建議週期使用。每個月服用21-28天的雌激素,其中連續12-14天搭配黃體素使用,接近一般女性月經週期的激素分泌,每個月會有規律的月經。黃體素成分的藥品包含普維拉錠(Provera)、得胎隆膜衣錠(Duphaston)、婦安蒙錠(Promone)。◎對於已移除子宮的女性,只需每日持續補充低劑量雌激素。若有明顯血管舒張症狀,如發熱、潮紅、盜汗,可使用口服雌激素如伊使蒙膜衣錠(Estromon)、益斯得錠(Estrade)。◎對於只有局部更年期症狀,如萎縮性陰道炎、泌尿生殖症候群,使用局部吸收之雌激素陰道軟膏即可,如普力馬林陰道乳膏(Premarin)。如何去選擇補充荷爾蒙的種類及療程,最重要的是針對個人進行個別化考量,達到用藥的最大效益。醫師會根據藥品副作用、安全性及健康風險,並與病人共同討論來決定。使用荷爾蒙藥物容易得乳癌嗎?不少新聞報導提到使用荷爾蒙會提高乳癌的罹患率,使得很多更年期婦女,寧可忍受更年期症狀的強烈不適,也不願服用醫師開立的荷爾蒙藥品,甚至去尋求民間的偏方。此說法源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持續使用雌激素加黃體素罹患乳癌的風險有些許提高。但在後續研究中發現,合成黃體素可能為乳癌風險上升的原因,因此現今醫療較推薦使用天然黃體素。且在大多數研究中,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少於五年,並不會增加乳癌的發生率。因此在使用荷爾蒙療法一段時間後,若更年期症狀獲得改善,可以由醫師評估減少劑量或停藥。根據歐美國家統計,乳癌發生率沒有因荷爾蒙療法使用率下降而降低,綜合來說,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很多,醫師需評估每個人的罹癌風險,決定是否適合開始使用荷爾蒙療法。透過研究推進及臨床應用的經驗,荷爾蒙療法提高乳癌風險的疑慮似乎能逐漸消除。服用荷爾蒙藥品有哪些副作用呢?服用荷爾蒙如同普遍藥品,可能有一些副作用的發生,常見有不規則陰道出血、噁心嘔吐、乳房脹痛、體重改變等症狀。在開始治療的三到六個月內,約一到三成婦女會出現相關症狀,通常可隨著用藥時間變長而逐漸適應,且症狀在停藥之後消失,如服藥後有強烈不適,建議回診尋求醫師評估。也建議使用荷爾蒙療法的婦女每六個月定期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繼續荷爾蒙補充,並依據醫師建議定期進行骨質密度、乳癌、心臟病等相關評估。更年期婦女保健除了荷爾蒙補充之外,平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避免抽菸、喝酒、熬夜,並規律的運動、均衡飲食,有效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等危險因子,避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攝取充分鈣質,適量曬太陽則能幫助身體產生維他命 D,加強腸道吸收鈣質,增加骨質再造,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排尿時訓練收縮骨盆底肌肉,可改善頻尿及尿失禁。最後,保持樂觀的心情,進入更年期也能有更年輕的美麗新生活。參考資料:1. UpToDate醫藥學資料庫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女更年期保健手冊3.台灣更年期醫學會-2019台灣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建議
-
2021-05-26 失智.像極了失智
睡眠不足恐增失智症風險?助眠操降低焦慮
🎉好康線上課程,免費開講▶睡眠不足為百病之源!根據研究調查顯示,睡眠不足容易導致失智症,一天24小時有將近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過,但現代人熬夜晚睡、睡前滑手機,形成惡性循環的失眠原因,快跟著運動專家學習如何運動,改善睡眠品質、幫助睡眠。運動專家白芳齊提到,睡眠問題不是中老年專屬,年輕族群壓力大也易失眠,有些人淺眠、多夢,整夜翻來覆去,即使在床上躺足了,仍然沒有得到充分休息,陸續產生焦慮、憂鬱、身體疼痛,長久累積不僅傷大腦,包括記憶力退化、健忘失神等,更容易引發慢性病及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睡得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想要睡得好,可多運動、均衡飲食、從事休閒活動來著手。白芳齊分享,透過有氧的跑步、走路、散步能幫助睡眠,「身體吸收氧氣的效率提高,大腦會分泌腦內啡,心情覺得愉快舒暢,身體自然放鬆好入睡。」但是睡前2小時少做劇烈的有氧運動或肌肉鍛鍊,應改為緩和的助眠操,睡前運動有助於促進高效率的睡眠,幫助快速入睡、睡得夠深、夠穩,讓人一覺醒來神清氣爽。白芳齊建議助眠操掌握幾個原則:以最自然輕鬆的姿勢伸展四肢,鼻子深呼吸、嘴巴慢慢呼氣,盡量放慢身體節奏讓情緒達到平穩狀態。助眠操可以平躺在床上,適時用枕頭輔助腰部,可加入簡單的瑜珈動作,多次練習就會發現睡眠品質提升、精神狀態變佳。(推薦課程:淺眠、睡不好,恐增失智風險?睡前助眠操,讓你一覺到天亮)最近超夯的彈力帶、彈力環,是常見的居家運動工具之一,因為運用到手腕各轉動角度,實際學過較不會造成運動傷害。「彈力帶就像大型橡皮筋,一拉一放之間容易衝擊韌帶,不同的強度等級更需要專人引導。」白芳齊說明睡前的助眠操以放鬆身心為主,勿造成反效果。疫情期間,大幅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觸,專家也推薦可以多多利用視訊或線上運動課程,不僅增加社交樂趣,又能鍛鍊大腦。大腦助眠操步驟一:練習瑜珈的嬰兒式,雙臂向前伸直,腳跟緊貼臀部,幫助緊繃的背肌放鬆。步驟二:換個姿勢靠著牆壁將腿抬高,雙手平放張開,舒緩四肢肌肉。步驟三:瑜珈橋式,維持躺姿,膝蓋彎曲、雙手放至身體兩側,吸氣時同時將臀部和腰部抬起,腰臀放下時吐氣。步驟四:放鬆平躺在床上,雙手向上延伸,慢慢呼吸吐氣。步驟五:最後,瑜珈大休息法,身體放鬆、手心朝上、腦袋放空。🚨看更多線上課程,免費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