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嗆咳
共找到
144
筆 文章
-
-
2021-08-20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症患者吃不下怎麼辦? 臺大醫教5招照顧技巧
在門診遇到一位焦急的家屬,詢問:「醫師怎麼辦?我媽媽最近都不吃東西了,每次都只吃一點點,而且都含在嘴裡不吞下去。」吞嚥與進食困難是很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或照顧者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吞嚥與進食困難可能會導致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失智症進食吞嚥困難照顧常須根據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失智症患者的吃飯的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可以根據患者清醒以及想吃的時間,來調整為吃飯的時間。如有躁動或焦慮情況,應嘗試找出刺激造成焦慮以及躁動的原因,並將刺激因子去除,避免因躁動或情緒影響吃飯進食。2.環境的調整:調整用餐環境為較為安靜舒適的環境、光線明亮充足、播放輕音樂、減少餐前的等候時間,均有助於失智症患者的進食。此外,選擇色彩繽紛相較餐桌對比性強的餐具,以及同一時間餐盤上只有兩種食物,可讓失智症患者較為聚焦食物避免分心。3.姿勢及飲食調控:藉由藉由下巴下壓(圖一)及使用增稠劑,可以減少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4.營養品的補充:過去研究顯示使用營養品在短期對體重及營養狀況上是有幫助,因此在進食不足導致營養缺乏的時候,家屬不妨試試給予失智症患者營養品來補充營養。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針對有肢體障礙而影響吞嚥進食的患者,可以進行肢體復健,並提供適當的輔具,像是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以降低因肢體障礙導致的進食困難。很多家屬或照護者由於擔心營養不足或脫水等問題,都會希望嚴重失智症患者放上鼻胃管。家屬常常會說:「醫生,他都不吃東西,難道要看他活活被餓死嗎?」然而,失智症患者最終一定都要帶著鼻胃管離去嗎?用了鼻胃管就能讓失智症患者活得比較久?活得比較好嗎?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使用鼻胃管並無法增加嚴重失智症患者的存活率,且使用鼻胃管對於存活時間、生活品質、營養狀況、身體功能上均無幫助。並可能會造成躁動、避免拔管而使用約束限制住失智症患者活動、產生管路導致的壓瘡等問題及不適。除非失智長者有合併中風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吞嚥困難,否則針對單純的嚴重失智症患者,其實不放鼻胃管並不會活活餓死病人,長期放置鼻胃管反而會降低生活品質。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照顧可以採「舒適進食」為原則,就是吃飯的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讓失智症患者在想吃的時候吃,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並著重在於改變環境和以病患為中心出發的照顧為主,利用上述的照顧技巧,以此來促進患者進食。完整的失智症吞嚥困難照顧,應有完整多面向的評估,以及多專業的介入,以達到有效減少吞嚥困難並促進進食的目標,這必須要靠醫療團隊、家屬、照顧者三方一同努力及完善的溝通,來讓失智症患者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
-
2021-08-18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中風病人吃東西總是嗆咳?3大原則改善吞嚥障礙
中風、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病人進食常出現嗆咳,屬於吞嚥障礙的高風險族群。吞嚥困難有哪些症狀?如何協助病友進食才安全?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提供重要方針。吞嚥障礙症狀有端倪臥床三年的康奶奶一次吃飯時發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而住院,甚至不得不插入鼻胃管,讓兒女看了相當難受......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理事長提醒,如果長輩吃得越來越少、常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總是吃得很累,要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是警訊。延伸閱讀:避免長輩進食發生嗆咳 注意吞嚥基本安全原則很重要吞嚥安全 基本三原則1.確認病人意識清楚如果病人是從睡夢中被叫起來吃飯,王亭貴理事長建議要等十五分鐘,先跟他講話,確定他意識都很清楚了,才是適合吃飯的時候。2.坐著由下往上餵食建議照顧者跟長輩一樣坐著,由下往上餵更安全。確認長輩吞下去再餵下一口,一旦發生嗆到的狀況,要趕快讓他清一清喉嚨,確定沒有問題,再視情況繼續。3.吞嚥費力請改少量多餐吞嚥功能逐漸退化時,長輩每一口都要很用力吞,大概吃個二十分鐘就累了,越吃越慢,這時候也會比較容易嗆到。回歸專業評估王亭貴理事長提醒,通則之外,還是要以專業評估後的建議為主。例如吃液體雖然危險,但是對於某些口腔纖維化的病人來說比較簡單,不能一概而論。延伸閱讀:不只是老化!長輩吃東西吃得好累 其實隱藏疾病前兆如何照顧慢性病人,兩大平台分享專業照護方法🔔加入【慢病好日子】臉書社團,定期邀請專家介紹照顧須知,並提供病友與照顧者交流的空間。🔔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每月不定期收看營養、運動、用藥、照護與治療五大主題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最新資訊。延伸閱讀:1.奇美衛教資訊網,吞嚥障礙處置2.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多媒體雲端教育平台,中風吞嚥障礙飲食注意事項3.台灣國健署,吞嚥沒問題 營養有保障 長者「吃得下」 身心快活4.香港衛生署長者健康服務網站,長者的餵食(如何協助長者進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09 該看哪科.耳鼻喉
流鼻血該抬頭還是低頭?醫師:2者止血方式皆NG
流鼻血是日常常見的症狀之一,大多數人流鼻血多會以捏住鼻樑、捏山根、塞衛生紙、低頭或仰頭的方式進行止血。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其實上述這些止血方式都不建議,不當的方式不但不易止血,還可能造成其他問題。而經常流鼻血者,也建議做個檢查,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況。 止鼻血常見4NG方式,抬頭、低頭都不宜! 一般而言流鼻血的位置通常是發生在鼻前庭一帶,是鼻子下方的位置,因乾燥、外傷等導致出血。洪暐傑醫師表示,發生在此處的出血,捏住上方的鼻樑、山根等方式自然對止血沒有幫助。而塞衛生紙則可能讓原本已經逐漸凝血的傷口,在取出衛生紙時又再度破裂,讓好不容易將要癒合的傷口再度受傷。至於抬頭或低頭,抬頭是最常見的反射動作,避免鼻血溢出或濺到衣服等,但這樣的止血方式反而容易讓血液逆流導致嗆咳,低頭對身體較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也沒必要,且可能讓血流得更多。 正確止鼻血,頭擺正捏住鼻翼! 洪暐傑醫師建議,流鼻血時最好的做法就是頭擺正,並用手指捏住鼻翼即可,這樣簡單的做法就可以達到止血的效果。而若怕血滴出來可用衛生紙遮住,目的在避免血液外流,不在於止血,記得別把整個衛生紙塞進鼻孔內,以避免出血點不斷受傷、難以癒合。若要再更進一步的處置,可用冰塊冰敷鼻根處,使鼻腔內的血管收縮,這樣更有利於加快復原。 常流鼻血小心鼻咽癌,6大症狀盡早檢查! 洪暐傑醫師提醒,若民眾經常發生流鼻血的情況,建議做個檢查,看是否鼻腔出了什麼問題。2歲以下的孩童通常較少有流鼻血的情況,若經常流鼻血,可能為凝血功能異常、鼻腔構造異常等問題。2歲以上至成人,除了與挖鼻孔挖到流血有關外,也可能和抽菸習慣、過敏性鼻炎、鼻炎膜乾燥或脆弱有關,較嚴重的問題也可能是鼻咽癌等疾病所致。 洪暐傑醫師建議可觀察,若是流鼻血經常十分鐘內無法止血,或者總是同一邊流鼻血,就應多加小心。撇除總是挖同一邊的鼻孔,若是因為外傷、乾燥等因素導致鼻血,兩邊鼻孔出血的機率理當是一樣的,若總是流同一邊,自然很有可能是這一邊的鼻腔內出現問題,導致經常不正常的出血。 另外,也可以觀察是否有其他鼻咽癌的相關症狀,鼻咽癌的症狀會隨位置、大小而有所不同,最常見的就是總是同一邊鼻塞,這點雖和過敏所引起的鼻塞相似,不過還是略有不同。洪暐傑醫師解釋,過敏的鼻塞雖然也會塞單邊,但總還是會左右兩邊輪流,若總是同一邊鼻塞,就需適度的懷疑是否為因腫瘤的關係造成阻塞。而位置較深的腫瘤,也可能使得耳朵有悶脹感,或者吞嚥時總覺得喉嚨卡卡的,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提醒民眾多加留意,特別是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的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在檢查之後,洪暐傑醫師也建議,若確認鼻腔內部沒有問題,也可以與醫師多了解是否和營養缺乏有關,遵照醫囑補充相關的營養,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K、鐵等。平時也應注意環境濕度,避免過度除溼,使得環境過度乾燥,容易造成鼻黏膜乾燥而出血。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噴鼻劑助改善,真有副作用嗎?來看專家怎麼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29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連吞口水都會嗆到!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
●嗆咳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威脅高齡長者生命●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容易引起嗆咳●嗆咳長者一旦咳嗽發燒,應立即就醫在邁入高齡社會之際,「吸入性肺炎」是威脅老人家生命的常見危險因子。所謂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使得食物、嘔吐物或嘴巴的分泌物等,在吞嚥過程因神經或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關閉完全,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咳嗽功能不佳 難排出異物一般在喝水或飲食的過程中,因嗆咳致使水或食物錯跑到氣管時,不一定都會造成肺炎。正常人一有異物進入氣管,就會藉由咳嗽反應將異物排出,但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若有異物進入氣管後較難藉由咳嗽排除。有些長者因咳嗽功能不佳,一旦食物誤跑到氣管,沿著氣管進入肺部時,就會把人體口腔中的細菌帶入,造成感染而導致肺炎,或是因為吸入酸性食物或胃部分泌物造成化學性灼傷。尋求復健師幫忙 訓練吞嚥要如何預防老人吸入性肺炎?首先,可先確認其吞嚥功能是否正常,透過吞嚥攝影檢查,確認為神經、食道或是咽喉的問題。其次,可尋求復健部的語言及吞嚥治療師,進行相關的衛教和訓練,包含保持口腔清潔、進食時要坐正、少說話、進食後勿立即躺下、吃飯要小口,同時下巴要往下讓食道呈現直線狀,避免喝液體食物,改吃稠狀物,以免容易發生嗆咳。治療時,可先從家屬的闡述來辨別是否為吸入性肺炎,例如:病人喝牛奶時嗆到,導致發燒等症狀。對於容易嗆咳的病人,臨床上可能會建議幫他置放鼻胃管,以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但不建議為病人置放鼻胃管來作為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工具。因為這類病人可能連吞口水都會嗆到,因此,建議由語言治療師協助把病人的吞嚥功能調整復原,還有包含餵食的準則和其他注意事項,也可以請教語言治療師,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肺炎發生太頻繁 做好因應此外,也要跟家屬建立共識,對於容易嗆咳的老人家,一旦咳嗽發燒,要立即送醫院,因為老人家得到肺炎的機率比別人高,也因為經常反覆肺炎,導致對某些抗生素已產生抗藥性,在一般門診使用一線抗生素治療效果有限,所以建議直接送急診醫治。如果病人得到肺炎次數太頻繁時,病人及家屬可與醫師討論相關DNR(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議題,讓病人與家屬提早做好後續的因應措施。
-
2021-07-2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吃太辣小心加速聲帶老化! 出現3異常狀況快就醫
許多人吃飯一定要有辣,從小辣、中辣、到大辣步步上升,然而辣度太強很容易刺激食道與腸胃外,胃酸逆流也容易發生腐蝕灼傷,聲帶健康恐怕也會受影響,讓聲音聽起來沙啞或低沉,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中心主治醫師張智惠提醒,如果感覺講話容易疲倦、沙啞感、異常低沉,趕快找專業醫生治療。 吃太辣小心加快聲帶老化 胃食道逆流容易傷害聲帶張智惠表示,聲帶位置在氣管上緣,正位於我們喉部很重要的位置。大致上可分3層,最底層是聲帶肌肉,中間是彈性型及膠原蛋白固有層,最外層則是黏膜上皮。我們喉部也有一個重要的構造就是會厭軟骨,平時放鬆讓空氣流通到氣管與肺部,吃東西或喝水會擋住氣管,將食物導入食道,不會掉入氣管中造成嗆咳,像個安全蓋的構造。有時胃食道逆流,胃酸跑到咽喉部,聲帶就有可能受到傷害。吃太辣小心可能導致聲帶傷害加快老化;張智惠解釋,太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腸胃,容易有大量胃酸發生胃食道逆流,胃酸如果逆流到更上方的咽喉接觸到聲帶,有發炎與傷害風險,藉由內視鏡觀察,可以看出異狀,損傷不嚴重可以利用醫療手段治療,但長期性受傷,就很容易有不可逆損害,聲音就不如以往。口咽部肌肉不協調吃東西容易嗆到 聲帶首當其衝張智惠也提到,吃東西時口腔及咽喉部肌肉不協調,吞下食物當下,會厭軟骨沒能即時收縮,食物就容易跑到氣管引發嗆咳,首當其衝就是聲帶,如果帶辣食物不小心接觸到聲帶,刺激發炎屢次發生,聲帶在長期受傷與修復過程下,黏膜上皮容易硬化彈性就慢慢變差,聲音也就不如以往,可能就混濁或低沉,說話或唱歌就沒有之前好聽。張智惠補充說明,保護聲帶最好保持飲食清淡,睡前2個小時最好不要吃辣的食物,減少咽喉胃酸逆流發生,也能避在辣對食道與聲帶刺激,當發現自己講話容易沙啞,也常有喉嚨清痰,或是交談時容易感覺喉嚨疲倦,唱歌時有「鎖喉現像」高低音會卡卡的,就要趕快找尋專科醫師檢查,及時檢查降低傷害。辣刺激容易誘發水腫與發炎 飲食清淡減少胃食道逆流保護聲帶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辣刺激容易水腫,例如吃完麻辣鍋,很多人都覺得嘴唇發腫,說話比較沙啞,胸口不舒服,都可能是水腫導致,並且在咀嚼或吸氣同時,辣油可能跟著氣流接觸到聲帶,所以聲帶受刺激水腫,另外胃壁接觸到辣時,也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食道逆流機會。邱展賢補充,當胃食道逆流發生,在食道上可以說是雙重傷害,胃酸腐蝕加上辣物質刺激,很容易讓人感覺到不舒服,特別是黏膜破壞和水腫,有些人訓練到能夠吃很辣,也不見得會不舒服,原因在長期刺激下,食道與胃壁增厚,但如果聲帶增厚,聲音也就會變差,聲音變啞或低沉就很難避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吃太辣小心得痔瘡!多少算是適量? 胃出現「1狀況」就該停 ·聲音6跡象恐出賣你的年齡! 說話大聲、說太快都NG
-
2021-06-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物理治療師教一「趴」除百病!從肌力到自律神經都改善
脊椎歪斜導致的症狀,只要身體朝下趴就可以改善身為一名擁有多年復健臨床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我不斷思考究竟要如何讓人健康延長壽命,而不因為年老、生病等問題而需長期臥床。最後我得到的答案是:趴姿。雖然很多人都會因此感到無比驚訝:「只要單純趴著就好了?」但相信我,要改善身體各種不適,沒有比趴著更好的方式。其實,在物理治療的領域,趴的姿勢是很常見的療法,正式名稱為「俯臥療法」(prone position therapy),多用於呼吸復健,是一種人工呼吸道照護的姿勢,可協助排痰和預防嗆咳。另外,也是一種常用於腦中風、骨外科相關疾病的復健姿勢。我曾遇過一個案例,有名患者因為雙腳無力,擔心將來有長期臥床的危機,因此來詢求治療方法。這名患者一開始連趴著都難以做到,卻在持續堅持訓練,並搭配皮拉提斯等各種治療輔助後,得到顯著的效果,最後竟然可以獨自行走。更令人開心的是,因為背肌伸展的關係,他的食量也增加了,體重不再往下掉,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不只是高齡者才有這樣的效果。不分年齡,只要每天保有健康的習慣,都能有效改善駝背、肩膀僵硬、腰痛、行走困難、慢性疲勞、自律神經失調、凸肚圓腹、食欲不振、睡眠障礙等各種身體不適。不分年齡都有效果!趴著的姿勢不只適用於高齡的久臥者,即使是現在身體尚未出現大問題的年輕人,這樣做也有效用。很多人體驗過後都反應腰痛或肩膀僵硬獲得改善,尤其是在睡眠上的變化最為明顯,變得很好入睡,睡眠品質提高了,長期累積的疲勞也漸漸消除。長期姿勢不佳,導致身體狂發警訊在這個時代,大家免不了長時間維持前傾的姿勢。譬如,操作電腦、使用手機、辦公室裡的文書工作、搭乘捷運或坐車移動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然而,大家對於這樣的前傾姿勢會改變骨骼與內臟排列的問題,卻沒有一絲警覺性。例如:脊椎歪斜後重心偏移,頸部必須花費更多的力氣,才能支撐重量不輕的頭部,頭部也因此比脊椎更往前突出。肩頸為了支撐頭部而負荷過重,導致肩膀僵硬。不僅如此,原本呈S形的脊椎也會變形,使核心肌力失衡,造成腰痛。變形的脊椎還會影響骨盆,當骨盆位置歪斜時,連帶影響髖關節的活動,造成行走困難。另外,脊椎是自律神經的通道,所以當脊椎的排列不正時,自律神經的運作也會因此紊亂,引起失眠等問題。姿勢不佳帶來不必要的肌肉失衡或緊繃,使血液循環不良,也會導致手腳冰冷。而且,脊椎變形還可能影響呼吸,這部分將於後續再詳細為大家說明。容易發生在高齡者身上的吸入性肺炎,其實也受到姿勢不佳的影響。因為駝背使頭部向前突出,造成頭部、頸部的位置偏移,如此一來,吃東西時就會影響到吞嚥肌肉的活動,增加嗆到的機率。諸如此類的身體不適,其實都是衍生自姿勢不良的問題。因此,一旦姿勢調整好,便能改善這些不適的狀況。正確的趴姿可矯正不良姿勢我們的脊椎原本就被設計為方便彎曲的結構。因為自古以來人類的活動,多是往前彎曲身體的動作,脊椎自然有向前彎曲的傾向。相對來說,伸直的需求就比較少。當我們將身體呈趴姿時,便能借助重力讓身體筆直伸展。如此一來,原本承受體重壓力的背後側邊肋骨得以舒展,胸肋關節(連結胸椎和肋骨的關節)活動變得更順暢,方便肋骨擴展。肋骨與脊椎中最容易形成駝背的胸椎息息相關。因此趴著的時候,能舒緩胸椎和周邊肌肉的緊繃,讓它們更伸展開來,可有效預防駝背和改善姿勢。身體呈趴姿時,原本承受體重壓力的背後側邊肋骨得以舒展,胸肋關節。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矯正姿勢的運動,然而,站立的姿勢受到重力影響,容易造成背肌伸展的負擔,難以保持同一姿勢。若是趴的姿勢,不需用肌肉抗衡重力,所以光是這個原因,就能更輕鬆達到矯正姿勢的目的。除此之外,從趴著到起立,一連串的動作都會使用到腹肌和背肌,所以自然而然能訓練到保持正確姿勢的肌力,可說是相當理想的運動。開始實踐!嘗試趴著看看,你辦得到嗎?對有些人來說,一開始可能有點困難,但只要每天持續下去,就會感覺到身體一點一滴的變化。★若趴著的時候沒有感覺任何不舒服,持續1分鐘以上也可以!★建議在晚上睡前1分鐘進行,習慣之後,早上剛起床時也可以做,逐漸增加時間,效果更好。從30秒開始嘗試,習慣之後,維持1分鐘的趴姿。➊雙掌雙膝著地,一邊確認身體是否有不舒服的感覺,一邊慢慢向下移動,直到身體平整趴在地上。★肩膀或手臂不舒服的人,手臂可往下擺放!★腰痛或腰部嚴重前凸的人,可在腹部下方墊枕頭或軟墊!POINT:嚴重駝背、髖關節無法伸展的人,可配合身體狀況調整枕頭高度。高度不夠時可再墊一個枕頭,避免不舒服。★可雙手交疊,放在額頭下方!★臉朝向哪一邊都可以!(請朝向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向)書籍介紹書名:1天1分鐘脊椎矯正術:只要趴對就健康!拉伸脊椎╳調整呼吸╳鍛鍊肌力,全面改善肩頸、腰背、臀腿的痠痛不適作者:乾亮介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1/02/25作者簡介/乾亮介物理治療師、皮拉提斯教練。197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2001年畢業於關西醫療學園專門學校物理治療學科,同年取得物理治療師國家證照。任職於醫療法人寶生會PL醫院復健科,之後16年來接觸過2000名以上的復健患者。這些復健患者來自骨外科疾病、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各種病症的患者。與此同時,積極從事居家復健、學會發表、論文寫作、演講、物理治療師養成學校的兼任講師等,2012年還取得了畿央大學研究所健康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健康科學)。在日本與世界各地學會發表過30次以上的演說。取得皮拉提斯教練資格後,於2017年獨自開設預防醫學沙龍與皮拉提斯教室「REHATES PLUS」,在地方預防醫療事業與日本各地擔任研修會與研討會的講師。延伸閱讀: 不到60歲,心臟血管竟阻塞70%!婦產科權威痛下決心練「拉筋」,4招狠甩12公斤 「你們不要再救他了」林醫師的太太哭跪著拜託...一位急重症醫師最心痛的急救
-
2021-06-06 養生.人生智慧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編按:灌食用的鼻胃管,是醫療現場最常見,卻也經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知名作家瓊瑤就曾因為先生是否要插鼻胃管,和繼子女發生衝突。插鼻胃管,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不懼談生死,才有機會在生命的最後做出理想的抉擇。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一位醫師親自的鼻胃管「被插」體驗 最大心得「能經口進食真好」「我跟護理師朋友聊到瓊瑤的新聞,想說插個鼻胃管,有那麼嚴重嗎?」陳乾原說起這場「鼻胃管實驗」的起心動念。對醫護人員來說,插鼻胃管可說是非常入門的照顧技巧。只要用點潤滑液,就能將塑膠管插入患者鼻腔進入胃部,即便是醫護學生也能輕易完成。不過,教科書多著墨於鼻胃管的適應症,很少描述患者的實際感受。某次應邀演講插管議題,他決定先親身體驗一回。在醫學院的課程中,學生大多是用假人試插鼻胃管。醫師親自「被插管」,可說是罕見的經驗。陳乾原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陳乾原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生命的抉擇沒有標準答案 關鍵在於你想怎麼活?當生命走到最後一段,做或不做某種醫療處置,往往都是兩難的抉擇。例如,你是否願意放棄享受美食的滋味,換取多活幾年的營養?是否能承受可能全身水腫的風險,施打點滴以避免脫水?若獲得氧氣的代價是無法言語,你能夠接受嗎?無論意志多強、醫療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保羅・卡拉尼,在其描寫自身罹癌經歷、探討生死議題的知名著作《當呼吸化為空氣》中就曾形容,這些抉擇的核心並非「要生或要死」。而是,「怎麼活才是真正的活?」。任何選擇都沒有一定的對錯,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陳乾原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如果不插鼻胃管,該怎麼陪患者走完人生剩下的路?陳乾原指出,如果醫護團隊評估當事人還有部分吞嚥功能,家屬可以試著將食材煮軟、切小塊,讓患者慢慢吞下。他有位90多歲的失智患者,除了兒子以外,已不認得其他親人。家屬考慮後決定不裝鼻胃管,而是少量餵食爺爺喜歡的食物。最後,爺爺在家安詳過世,沒有受到太多折磨。「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陳乾原說。他也指出,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像是他最近有個患者,一位103歲的失智奶奶,因為吃不下、吞不下,孫子強烈要求送醫插鼻胃管。然而,在鼻胃管灌食1、2天後,奶奶就自行拔掉鼻胃管,不肯繼續灌食。護理師指導家屬改用空針少量餵食,至今已8、9個月,奶奶也還平安無事。「時間還沒到不會走,時間到了留也留不住。」陳乾原說。如何擁有理想的告別? 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從事居家醫療這幾年來,陳乾原觀察,愈來愈多民眾能認同善終的理念,開始思索臨終階段醫療積極介入的必要性。而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在2019年上路,醫療體系也從過往「醫師說了算」,逐漸賦予患者更多自行選擇的空間。他以自家親戚為例,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的四叔,因為嗆咳、呼吸不順被送至急診。若在過往,醫師無論如何都會插管,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醫療處置。但四嬸表明,不要插管、不要急救,急診醫師便僅安排X光檢查。後來,他在前往檢查的途中過世,走得乾脆俐落。根據統計,《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2年以來,實際上預立醫療決定的人不到2萬。這樣的數據顯示,大眾或許能認同善終理念,但仍欠缺實際行動。陳乾原認為,鼻胃管可以是開啟討論很好的媒介。先問問家人,有朝一日若無法自行進食,是否願意插鼻胃管?以此做為起點,逐步深入生死議題,理解彼此真正的想法。當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才能做出符合家人心意的決定。當然,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吃對,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運動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睡好和微笑,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其中,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陳乾原說。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原文: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
2021-06-02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注意恐有「新」肺炎 防疫簡單篩檢遠離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高齡長輩除了防疫,更別輕忽吞嚥困難造成吸入性肺炎!一名80歲患有失智症的阿嬤,半年前開始時常吃東西嗆到,體重也變輕,家人以為是年紀大、正常老化而未就醫,直到某天阿嬤喝湯嗆咳,3小時候突然呼吸急促、胸口疼痛,送醫才知是吸入性肺炎,還因為長期吞嚥困難,造成脫水、營養不良,導致復原不佳,住院1個月還放上鼻胃管。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根據台灣全民健保資料統計,吸入性肺炎平均死亡率近5成、當中高達38.7%患者有吞嚥障礙。《老齡化的臨床干預》醫學期刊提到,吸入性肺炎容易造成重症,引發其他併發症,導致住院時間更長。根據國健署統計,有21.8%吞嚥困難患者,每週至少會有3次進食嗆咳的現象,等於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8萬人陷肺炎危機。王亭貴說,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咳嗽反射能力下降,異物進入氣管後無法咳嗽排出,導致喝水、飲食時,因吞嚥神經、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完全關閉,使食物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此外,中風、頭頸癌、帕金森氏症等患者常見吞嚥困難,年長者誤以為是正常老化,輕忽其嚴重性。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王雪珮語言治療師提醒,若家中長輩進食常容易嗆咳、有吞嚥困難,除尋求醫師、語言治療師等,透過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評估患者狀況,也可以國際吞嚥困難篩查工具EAT-10初步篩檢,若診斷量表達3分以上可能有吞嚥困難,建議諮詢復健科醫師、語言治療師或耳鼻喉科醫師等專業醫事人員。王雪珮也說,民眾常會認為將水增稠、或把食物剪碎或攪打,即可改善吞嚥困難,其實是常見迷思之一,患者適合什麼質地需經過醫師、營養師、語言治療師進行質地飲食規劃及備置指導,正確飲食質地,可減少吞嚥困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風險,也避免長輩水分、營養攝取不足。
-
2021-05-30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善用居家輔具 度過照護空窗期
最近台灣疫情快速升溫,人們自主封城,原本車水馬龍的街道突然間寂靜起來。一般長者喜歡的休閒娛樂,如:公園跳舞、下棋及唱歌活動也因為有群聚風險而暫時停止。由於此波疫情對高齡者染疫的重症風險較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暫停醫院及長照機構的探病及探視。另外,雙北的社區式長照機構及失智共照中心、樂齡學習中心也暫停服務。而為避免可能發生交叉感染風險,亦有部份民眾暫停居服員到家中服務。老人家沒地方可去,整天待在家誰來照顧,如何面對照護空窗期?事實上只要運用一些輔具,不僅可以大幅減輕照護者的負擔,受照顧者也可學習如何在沒有旁人協助下獨立生活。家中若有臥床長者,要洗澡換衣服或從床上坐起,對沒有照顧經驗的人都是一困難的事。以洗澡而言,若要移動長者前往浴室有困難,現在有沐浴床的設計,只要利用所附之氣墊及PVC布,夾在床的周邊,再搭配專利之導水及排水設備,即可讓長輩享受在原床洗澡的舒服感。另外還有專利洗頭機及床邊恆溫淋浴器,讓長輩在床上也可享受SPA,避免異味及褥瘡產生。若長輩可以坐起,也可以利用移位板協助移動到附輪之便盆洗澡椅,推至浴室洗澡。有些長輩自己還有行動能力,只是手腳行動稍退化或者無法舉高、維持平衡,建議讓長輩自己坐在洗澡椅上洗澡,再使用彎柄洗澡刷協助自行刷洗後背,或使用洗腳刷讓不易彎腰的長輩自行洗腳。若長輩無法自行走動,在室內移動也是一項大工程,還好有些貼心的輔具讓身形較嬌小的照顧者也能輕易移動長者。翻身時可以利用照護翻身帶,也有移位滑布可用;若要從床上起身,可以考慮在家中設置電動床;若長輩只是腰背無力但手還有力,可以透過床用扶手自己起身。若能力允許,建議長者在家能站就盡量不要坐著,能坐就盡量不要躺,肌力才不會流失太快。要從床上移位到其他處所,除了行動不便者可乘坐室內輪椅或利用助行器自行移動外,也有一些輔助腰帶可以讓照顧者協助長輩自行起身行走。若有癱瘓程度較高的長者,照顧者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扶持長輩,現在也有移位機器人可用。若要備餐給牙口不好的長輩,有業者引進日本的「介護食品」,即食包或粉末狀的調理包可加入一般食物或湯汁,讓食物變成布丁,飲料則變成粘稠狀,防止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而造成的嗆咳。如長輩因中風而不方便使用筷子等餐具,也有專門給左手使用的輔助筷或者可彎折的叉匙,協助長者自行用餐。部份長輩從椅子上起身很困難,電動起身椅讓長輩只要一個按鍵,椅子就會緩緩升起,不用人扶也可自行站立。廁所的馬桶可考慮設置馬桶扶手,不用另外打牆,只要架在馬桶旁即可讓長輩有一支撐可站起。雖然有這麼多輔具,不過對於還很健康的初老者未必用得著,只是每天被隔離在室內,打開電視或看手機,疫情消息不斷傳入,難免讓人心浮氣躁跟著恐慌起來。我建議把電視關了,趁著這個難得的居家休息時間,好好的想一下如何安排日後的生活,把自己的心先安下來,為自己的下半場重新儲備能量再出發。
-
2021-04-26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讓長輩好好吃頓飯 中醫教你穴位按摩、藥食同源
●長者吞嚥困難,進食易嗆咳,小心引發吸入性肺炎●透過穴位按摩,可幫助長輩進食●飲食中加入山楂、陳皮、茴香等,可促進食欲、助消化好好吃頓飯是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有的享受,但長期臥床的長輩、喪失生活自理功能的患者,卻不容易好好用餐。當咀嚼與吞嚥功能漸漸喪失,患者會愈來愈容易嗆到,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有些長輩吞嚥功能尚可,但嗅覺與味覺遲鈍,面對滿桌美食也味同嚼蠟,自然對於吃飯的興趣愈來愈少。先評估患者進食過程幫助長者進食,中醫師可評估進食過程,從坐上餐桌、使用餐具、拿取食物、咀嚼吞嚥到消化;同時評估造成吞嚥困難的生理原因,例如肌肉力量不足難以咀嚼吞嚥,或神經傳導受損導致動作無法完成,抑或精神不濟邊吃邊睡等,都要一一釐清;也會評估患者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是否完好,以及食欲和消化狀況。按摩穴位強化咬肌力若患者咬合能力減弱,在進食時難以切斷或研磨食物,而影響到進食能力,建議照護者與患者可以按摩臉頰兩側的「頰車穴」和「大迎穴」,可以強化咬肌力量,在進食時能更好的咀嚼食物。許多患者進食意願下降,是因為嗅覺與味覺功能降低,覺得吃東西既麻煩又沒味道,建議患者可按摩臉頰左右兩側的「巨髎穴」、「顴髎穴」,可以改善咀嚼功能,並促進味覺與嗅覺敏銳。在耳朵前方有「飢點」和「渴點」穴位,輕柔的按壓與摩擦可以調節患者的飲食欲望,幫助患者進食。此外,也可按壓耳朵中部的「胃點」,幫助患者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與腹部脹氣,讓患者更願意進食。加入山楂可促進食欲許多患者會食欲不振,特別是針對需要用力咀嚼的蔬菜纖維,以及較有韌性的牛肉等,建議照護者可以在患者飲食中加入山楂,能促進患者的食欲並幫助肉類食物消化。有些患者飲食量愈來愈少,吃飽後有腹部脹滿、打嗝噯氣等不適感,建議烹煮食物時適量加入陳皮、茴香等藥食同源中藥,可增加消化速度,並減少脹氣。若是進食意願下降,建議準備餐點時,可使用麥芽、神麴等穀物發芽或發酵的中藥,能促進食欲並補充營養。避免邊吃飯邊看電視 許多長輩無法直起身子而習慣躺臥在床上吃飯,這個舉動會大幅度增加嗆咳風險,應該盡可能採用坐姿,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以避免嗆傷。有些認知功能退化的長輩面對滿桌菜餚時,陷入困惑,不知道該夾哪一道菜。建議盡量精簡用餐環境,也避免邊吃飯邊看電視等容易分心的習慣,讓長輩專注於吃飯。
-
2021-04-09 該看哪科.耳鼻喉
婦人吃素雞塊噎到昏厥 幸好隔壁就是醫院救回一命
清明連假期間,基隆一名婦人陪同母親至基隆一寺廟參拜後留下用膳,卻不慎噎到昏厥倒地,左側額頭也因撞擊地面導致出血,寺廟工作人員撥打119報案,救護車將婦人迅速送抵僅有幾步之遙的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救治,救回一命,日前已經出院。婦人到院時意識不清,基隆醫院急診醫護發現為呼吸道有異物哽塞,導致昏厥,因為就在隔壁,及時送醫急救及排除異物,恢復生命徵象,卡住的食物是類似素雞塊的食物。急診主治醫師劉裔同進一步檢查,發現江婦有吸入性肺炎,建議留院接受治療,以利後續觀察與診治。所幸婦人在醫護照護下,迅速恢復身體健康,僅剩額頭傷口仍需換藥,日前出院返家休養,基隆醫院院長林慶豐與主治醫師蔡富順醫務秘書探視關懷。婦人的母親相當感謝基隆醫院,女兒才能順利撿回一命,放心帶女兒返家。林慶豐叮囑飲水或進食時,應盡量細嚼慢嚥,避免發生異物哽塞及減少嗆咳,以降低吸入性肺炎發生之風險。林慶豐提醒民眾,如遇旁人發生噎到、導致呼吸困難時,可施以哈姆立克法協助排除異物;若病人因異物哽塞失去意識、甚至停止呼吸時,請盡速尋求119協助,並讓病人平躺改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直到病人吐出異物、恢復呼吸,或救護人員抵達為止。基隆醫院提醒民眾,尤其在吃軟質、大塊的食物,如湯圓、雞鴨肉、素雞塊、麻糬、碗粿、年糕等物時,一定要咬成小塊,細嚼慢嚥才吞下。
-
2021-04-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 研究顯示,肌少症可能影響口咽喉部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 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正常進食,但小心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症狀之一是喝水變慢,幾乎需要一般人雙倍時間70歲的張太太,自從丈夫過世之後就食不下嚥、幾乎足不出戶,一整年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圈。最近她發現自己瓶蓋扭不開,爬一層樓梯就相當費力,連喝水也出狀況,頻頻嗆到。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肌少症近年逐漸獲得重視。許多醫師在診間發現疑似病人,便督促其進行肌力訓練,以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一般透過行走速度或握力下降來診斷,其實也可能與吞嚥障礙有關。輕則變瘦 重則嗆咳釀肺炎吞嚥障礙代表病人平常經口進食發生困難,導致對用餐、飲水產生畏懼,輕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重則嗆咳後發生肺炎、高燒濃痰,甚至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正常人能順利吞嚥,仰賴中樞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咽喉部的肌肉群,讓口咽喉部肌肉各司其職,將食團嚼碎、混合口水,運送至食道而非氣管。以前,醫師認為肌少症主要影響軀幹跟四肢肌肉,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肌少症也可能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而肌少症對吞嚥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惡化到足以影響生活品質之前,其實就可以看出端倪。代償現象 吞嚥障礙的前兆最近台大吞嚥團隊發表研究,針對吞嚥功能正常的老人,分為肌少症和沒有肌少症兩組,測量其吞嚥功能。結果發現,有肌少症的老人即使測驗當下進食無障礙,但吞嚥功能已有負面變化,雖然舌頭的力量沒有改變,但口咽喉部肌肉必須更用力、吞嚥評估量表分數降低,最明顯的是喝水速度變慢,一般人喝水100cc平均約6秒鐘,但是肌少症患者幾乎需要雙倍時間,我們稱為代償現象。口咽喉部肌肉力量減弱,但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暫時維持正常進食。若置之不理,就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進食減量 規律運動增肌力建議提早處理,避免惡化。首先,攝取足夠蛋白質,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包括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抬屁股等,預防肌少症。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減少每口進食的量,或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嗆咳。同時開始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將一顆直徑大約10公分,幼兒遊戲用的軟橡皮球夾在下巴與前胸之間,然後收下巴,試圖去夾緊軟橡皮球。建議每天訓練,一次夾10秒,休息10秒後再重複,如此三次。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本流感季首例死亡 80歲老翁未接種疫苗住院七天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往來減少加上人人戴口罩,本次流感季疫情平緩。但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自去年10月以來,本流感季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南部8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但未接種流感疫苗,住院七天後死亡。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死亡病例今年3月21日因嘔吐、呼吸急促就醫並收治住院,經診斷有吸入性肺炎等情形,轉至加護病房治療,3月25日通報,因檢出A型流感,3月27日研判為流感併發重症,同日個案病情惡化,不幸病逝。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病史,平常吃飯便容易嗆到、咳嗽。3月20日時,家屬就觀察到其呼吸比較費力,痰音重,3月22日血氧值偏低,X光測到雙側肺衰竭送至急診。因嗆咳初步診斷為吸入性肺炎,以及A型流感,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治療,但因合併腎衰竭、敗血症,治療效果仍不佳進而過世。林詠青說,這是流感第二例重正,首例死亡。本次流感季重症及死亡人數雖比往年少,但仍要注意有慢性病者死亡風險仍高。至於這名流感死亡個案是否會再加驗新冠肺炎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不會驗,「通常是流感陰性才會驗」。自今年1月30日開始,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民接種,六個月以上民眾即可接種。疾管署統計公費流感疫苗總接種數約619.3萬劑,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52.5%,學齡前幼兒接種率51.1%。林詠青表示,目前仍有24萬劑流感疫苗,呼籲民眾儘速完成接種。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制度 將出現2大變革
台灣健保給付制度將出現重大變革,衛福部長陳時中規畫兩大類全新給付改革:首先,健保給付不再局限於現行醫療院所,長照、安養機構等領域也能獲得給付;再者,健保往前延伸,擴及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領域。陳時中強調,「健保是一種工具」,應該善用這個給付工具,促進國人健康,從預防醫學著手,減少日後的醫療支出。以人為主 給付非限定在場所陳時中說,目前安寧療護給付規定嚴格,病人必須住院,如在長照養護機構,就不予給付,「這個觀念一定要改變。」未來給付要以「人」為主,而非限定在「場所」,這將有利於減少健保支出;依現行規定,想要獲得給付,病人就需住院,但住了院,就會用到健保資源,反而增加住院醫療成本。機構安寧 民間團體樂觀其成未來提供安寧照護及特定醫療服務項目的長照機構、養護機構,也能獲得給付,患者不必轉至醫療院所,可以降低醫院的占床率,減少許多醫療支出。對於「機構安寧」構想,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樂觀其成。她說,養護機構住民一旦病情突然惡化,需緊急搭車轉至醫院進行急救,光車資就是一筆開銷,患者本人及家屬更是疲累不堪;「機構安寧」如能上路,只要事先簽署緩和安寧條例,住民就能在機構獲得醫療協助,減輕痛苦。此外,「機構安寧」應擴展至「機構醫療」,也就是把在宅醫療場景從家庭換至機構,舉例來說,養護機構的住民常因嗆咳、感染或插管而罹患肺炎,未來無須舟車勞頓至醫院就醫,由醫師至機構執行醫療行為,減輕患者及家屬負擔。滕西華說,目前牙科、復健科、精神科等醫師可至養護機構執行醫療行為,但因健保給付不敷人力及交通成本,大部分醫師寧願在門診看病,也不想離開醫院至機構執醫;未來如能改變健保給付規定,並放寬科別,這對於機構住民來說,將是一大福音。現行制度 影響醫師治療行為「健保給付還應往前延伸,從公衛預防醫學著手。」這是陳時中的第二項健保給付變革。他以治療胃潰瘍為例,目前以醫師開多少藥物來計算健保點數,因胃藥價格便宜,給付有限,常影響醫師用藥及治療行為。臨床顯示,胃潰瘍、幽門桿菌感染,與胃癌息息相關,陳時中說,從公衛立場來看,如能治療這些腸胃疾病,就可有效降低胃癌風險,只要改變給付規格,朝向論人計酬,醫師就會積極協助患者,進而減少未來胃癌人數,省下日後龐大的醫療費用。改變規則「就能幫健保省錢」「改變給付規則,就能幫健保省錢。」陳時中強調,應將健保給付制度視為促進國人健康的工具,民眾也能賺到健康,各單位不能站在本位思考,他將積極整合相關業務單位,串聯起來,一起努力。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國內現行健保只提供醫療,缺乏健康促進或預防等大健康觀念,陳時中欲推動「論人計酬」,值得讚許,這是世界趨勢,也是對的方向;期許陳能有決心、且有能力說服醫界,讓醫界適應一套全新的給付制度。
-
2021-03-05 新聞.長期照護
推廣長者用碗喝水 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
若家中長輩常有食物吞不下、喝水容易咳等症狀,就可能是嗆咳,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引導長者安心吃喝,其中以碗取代杯子喝水可避免仰頭,減少嗆到機率。花蓮慈院指出,隨著年紀增長,容易發生口腔及咽喉的肌肉功能衰退、舌頭控制力下降,吞嚥協調功能也退化,導致食物或液體沒有進到食道,而跑進氣管引起嗆咳,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等問題。花蓮慈濟醫院照護失智症長者的輕安居團隊與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合作,透過個別評估與環境記錄嗆咳事件,了解吞嚥功能狀況,發明預防嗆咳7字訣「練、正、酸、湯、靜、五、碗」,指引長輩放心喝、開心吃。輕安居護理長陳巧菱解釋,「練」飯前吞嚥健康操,鍛練吞嚥肌群;「正」吃飯坐正收下巴;「酸」飯前喝一小口醋、梅汁或含一小口碎冰,增加唾液分泌;「湯」喝湯半飽吃飯慢;「靜」安靜專心吃;「五」使用5C.C的小湯匙,入口大小剛剛好;「碗」以碗就口頭低低,避免因使用杯子而仰頭喝水。陳巧菱說,7字訣在輕安居實施後,大大改善失智長輩嗆咳問題,目前輕安居團隊也走入花蓮市、吉安鄉及新城鄉等社區據點推廣「預防嗆咳7字訣」,透過7字訣概念傳遞,讓長者遠離嗆咳困擾。專師游亞歆說,在社區據點分享時,最引起長輩共鳴的就是「用碗喝水」,因使用杯子喝水要仰頭,容易嗆到,若用碗喝水,就能降低仰頭喝水的風險。長輩都說,原來預防嗆到這麼簡單。
-
2021-02-2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吞嚥退化易嗆咳! 營養師建議「高齡飲食準備3技巧」
前總統李登輝因喝牛奶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辭世。該次事件提醒國人別忽視吞嚥這件日常小事,應準備適合食材,避免長輩發生嗆咳危機。可苡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張文馨說,65歲以上長輩的吞嚥功能障礙發生率高,約每十位高齡者就有一人有輕度吞嚥功能障礙問題。而吞嚥功能障礙造成的嗆咳現象也很普遍,約二成的長輩會因為進食,每周發生2到3次的嗆咳事件。輕忽嗆咳 嚴重引發肺炎「千萬別忽視長輩嗆到這件事。」張文馨說,長輩嚴重可能會發生吸入性肺炎,發燒住院。若長期因吞嚥困難吃不下東西,則可能會營養不良,使得身心健康退化得更嚴重。由此可知,長輩進食除了要避免發生嗆咳,也應均衡攝取食物的營養。營養均衡 避免纖維過粗衛福部近年針對長輩的進食問題,制定「台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參考長者的咀嚼情況,將六大類食物依質地分成七級。例如吞嚥能力最差的長輩,該指引的飲食建議為「均質化糊狀食」,譬如長輩可吃紅蘿蔔糊或火龍果糊。「其實大原則就是吞嚥愈差,食物顆粒就要愈少,濃稠度則要調得愈高。」張文馨舉例,有的長輩連喝白開水都會嗆到,那麼開水中就應加入一些增稠劑,避免太稀,好讓水喝進喉嚨時可延緩速度,降低嗆咳發生。在食材的準備上,張文馨建議青菜可選絲瓜、大黃瓜等瓜果類食材,避免纖維過粗。想替食物增稠,則可用藥局販售的商業配方,或可用太白粉、玉米粉等天然食材。熱量營養 糊餐不能馬虎重要的是,糊餐也要提升整體的熱量和營養密度。張文馨說,全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都是很好的熱量、蛋白質等營養來源,例如古早味麵茶或有勾芡的濃湯可增加熱量,豆腐、雞蛋、魚肉或雞胸肉則可提供優質蛋白質。只是,長期吃攪打的糊餐不只容易吃膩,外觀看起來也不好吃,難勾起長輩的食欲。張文馨表示,日本為此發展介護食品,將每一項食材分別加熱、烹調、增稠,再製作裝模,把食物弄得像一般料理,有助增加長輩的食欲,攝取更多營養。若長輩持續拒食,就可能是情緒問題,建議家屬或照顧者先安撫長輩的情緒。若長輩只是牙齒不好、難以咀嚼,但吞嚥功能尚可,則可提供蔬果汁、豆漿、鮮奶等,比較容易吸收。張文馨提醒,有關長輩的咀嚼與吞嚥問題,都應該先諮詢醫師、牙醫師、營養師、語言治療師等的建議,再遵照專家囑咐備餐,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
2021-02-10 失智.長期照護
飲食照護/春節陪失智長輩用餐 慎選食物+耐心
年節吃吃喝喝是重頭戲,如何讓失智症長輩愉快的和家人一起用餐,其實有一些注意事項。新生醫護管理專校講師、營養師張文馨在「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建議,避免讓長輩吃太乾、太黏、太硬的食物,加上耐心陪伴,相信可以讓失智長輩在春節用餐愉快,閤家平安。張文馨提醒,隨著失智症病程進展、長輩年齡增加,失智長者最常見的進餐問題,分別是吃太多、拒食,還有就是吞嚥困難,這些因素影響長輩吃東西,久了之後,長輩容易營養不良,如此使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惡化、嚴重。避免上述問題,張文馨建議,失智長輩的食物選擇非常重要,首先應該避免太黏的食物,例如年糕、湯圓等,也要注意盡量避免有骨頭的食物,這些容易造成長輩吞嚥困難,另外,肉類太老或過度烹調影響食物的風味,建議也要避免。還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便是要有耐心。 過年期間,照顧者一定非常忙碌,但張文馨提醒,失智症長輩用餐需要陪伴,也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除了選擇合適食材避免嗆咳,有耐心、慢慢的陪伴,也是長輩所需要的。如何讓失智長輩在年節過得自在平安,「udn×WaCare」邀請各領域專家提供春節照護撇步,歡迎上網尋求最需要的方案,也歡迎分享年節故事,有機會獲得紅包。
-
2021-01-27 癌症.食道癌
苦茶油伴麵線緩解胃食道逆流?看醫師正解!
當吞嚥食物時,你也會感到喉嚨卡卡嗎?小心除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引起,也恐是食道癌徵兆。一名50歲婦人日前進食時感到喉嚨卡卡,且帶有點沙啞,起初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導致,自行吃了好幾個月的苦茶油伴麵線,以為能改善症狀,沒想到卻開始有嗆咳症狀,就醫檢查發現食道有顆有顆約8公分的腫瘤,經切片及安排相關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第三期,經由醫師進行食道支架放置術後,也同步進行電療及化療等療程。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發現多已是晚期當吞嚥食物時,你也會感到喉嚨卡卡嗎?小心除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引起,也恐是食道癌徵兆。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指出,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但等到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疼痛、吞嚥困難,甚至上腹部灼熱感、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大多都已是晚期,不得輕忽嚴重性。支架置放舒緩吞嚥困難 助癌患完成化療療程洪弘昌醫師解釋,若晚期的食道癌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時,可採以在食道腫瘤壓迫處放置支架,藉由撐開緩解腫瘤導致的食道狹窄,不僅能舒緩吞嚥困難,也在不影響外觀下,順利進食;尤其癌症患者得接受化療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這時更應攝取足夠的迎想,才有體力去面對化療及放療,完成整個療程,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遠離食道癌找上門此外,臨床上目前也並無醫學證實,苦茶油伴麵線能幫助減緩胃食道逆流,尤其麵線屬於澱粉類,進入身體後會轉換成酸性物質,並無改善症狀功效。洪弘昌院長強調,平時除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少吃含有亞硝酸鹽等醃製品、少吃刺激性食物、戒菸酒檳榔、均衡飲食等,若出現不適症狀時也應盡快就醫,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3個飲食習慣超傷食道! 你可能天天都在吃 ·出現吞嚥困難多已是食道癌末期! 醫勸「3個飲食惡習」快改
-
2021-01-11 新聞.生命智慧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去(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先生卻是個大男人。畢柳鶯形容,爸爸在世時,「我們家沒有人可以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孩子們長大後才知道,媽媽一直不快樂。因為爸爸和外公一樣,習慣性地罵她笨、更常對太太情緒勒索。例如,媽媽出門運動,沒有準時回家,爸爸就不停怪罪。「他說他愛媽媽,媽媽晚回家他會擔心。但我們都覺得那是種控制。」畢柳鶯說。長期活在父親和丈夫的陰影下,讓畢媽媽有很長一段時間毫無自信。她不敢照鏡子、習慣低著頭走路。直到先生過世,75歲的她才首次獲得精神上完全的自由。但此時她已經罹患小腦萎縮症11年,逐漸不良於行。畢柳鶯指出,小腦萎縮症的典型症狀是平衡感變差,起初走路不穩,後期影響手部動作,進而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所幸發病時間愈晚,病情惡化愈慢。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後,畢媽媽非常積極地鍛練身體。她每天早晨在家做瑜珈1小時,下午到公園運動、晚上做氣功。不僅自行料理家事,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直到發病後期平衡感變差,才請外籍看護幫忙。原本,瑜珈和裁縫,是畢媽媽生活的兩大重心。她曾經靠著出色的裁縫手藝,拉拔家中3個孩子長大。即使手部協調功能退化,只要有人幫忙穿針引線,她還能自行縫紉。然而到了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後來連瑜珈也無法做了。不論體力或心情,都因此大受影響。瀟灑地走勝過痛苦的活 愛的極致是放手「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愈來愈少,身體的不適愈來愈嚴重。」畢柳鶯描述媽媽生前的最後半年:早上起床就打開電視看股市開盤、看三台重播的老八點檔,中午吃過飯,等股市收盤後睡午覺。起床後讀讀書、晚上看談話性節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日子可以過,但沒有樂趣。最困擾畢媽媽的是吃東西容易嗆咳,咳起來像要窒息一樣。此外,病況惡化後,她連自行翻身都有困難。老人家睡眠品質本就不好,若夜裡沒有人幫忙定時翻身,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的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偏偏畢媽媽又不愛麻煩別人,總是撐到凌晨5、6點,才敢叫醒看護。「她睡不著只能一直看時鐘,覺得度日如年。她形容自己像廢物。」畢柳鶯不捨地說。2019年秋天,畢媽媽和家人們提起了斷食善終的念頭。眾人起初看她雖行動不便,但仍耳聰目明,也曾希望老人家回心轉意:「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活下來看曾孫長大嘛!」但畢媽媽心意已決。她認為自己活到80多歲,此生責任已了。該做的都做了、該玩的也玩了,三個孩子都大了,心中已無牽掛。畢柳鶯記得,母親很早就表明,自己不要為活而活。30幾年前,她看到養姊罹患白血病,做化療後大量掉髮,又常噁心嘔吐。第一次治療成功後,短時間內又再度發病。雖然生命延長了3年,過程卻非常折騰。畢媽媽告訴兒女,若是自己得病,絕對不要受這樣的折磨。身為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也知道,媽媽的病接下來只會持續惡化。她看過太多患者、身邊的長輩,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卻生不如死。像是她公公因為失智無法自主進食、排泄,被插上了鼻胃管和尿管,臥床長達12年。而婆婆日日隨侍在側,待公公離世時已經80幾歲了。「這麼長的臥床時間,犧牲的是照顧者的青春呀!」她感嘆。了解媽媽的決心,三姊弟不再勸母親打消念頭。妹妹常回娘家陪媽媽聊天,弟弟則買了許多書給媽媽讀。畢柳鶯開始蒐集斷食相關資料,也諮詢了安寧照護專家,準備陪媽媽完成人生最後一個願望。斷食3週在家人陪伴下遠行 為生命畫上圓滿句點性格獨立的畢媽媽,連告別世界的時間都是自己決定。她決定2月底過完83歲生日,就要正式展開斷食。先從一日三餐減到兩餐,過了1、2天後又減為日食一餐。接下來不吃食物,只喝蓮藕粉水和南瓜籽油。最後一週則是滴水不沾。有人好奇,不吃不喝,長輩是否會感到痛苦?畢柳鶯解釋,老人身體衰弱、消化能力變差,食慾本就會降低。日本臨終醫學名著《大往生》的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曾提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採取漸進式斷食的前10幾天,畢媽媽吃得少,精神反而好。不只3個兒女天天在家,孫輩也輪流回家和她聊天。到了晚上,兒子還會陪她看恐怖片,母子倆又叫又笑。「我不敢看恐怖片,在書房念佛經。聽到他們的尖叫聲都覺得很超現實!」畢柳鶯笑說。在媽媽快要離世的一個晚上,家人們眼見她身體逐漸衰弱,決定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儀式由畢柳鶯的長子主持,以一張張照片帶大家回顧阿嬤的一生:辛苦的童年、養育3個子女長大的堅毅、苦盡甘來後到世界各國旅遊……。家人們除了感謝,也不停讚美畢媽媽:「你很善良、節儉又環保」、「你超會做瑜珈」、「你買股票賺錢很厲害,而且都捐出去助人」。「我們覺得媽媽這樣走很有福報。家人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她、讓她說出遺憾,也療癒她一直以來的心結。」畢柳鶯提到,在告別式的最後,媽媽開心地說:「我很滿足。」家人的愛與關懷,她確實感受到了。畢柳鶯也提醒,人到生命末期若要採取斷食,應先向醫院或居家醫療診所的安寧照護團隊諮詢,才能為各種情況預做準備。例如,因為吃喝得少,斷食者容易便秘、排尿困難、口腔、皮膚則可能變乾燥,下肢也會水腫。斷食期間,畢柳鶯每日為媽媽活動關節、定期抬高下肢,用棉棒沾水濕潤嘴唇、清潔口腔。媽媽無法大小便時,則藉由按壓小腹、使用甘油球等方式協助她排尿和排便。若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請安寧照護團隊協助。生前告別式結束後,畢媽媽因為滴水不沾,身體急速衰弱。居家安寧療護團隊到家中,為媽媽施打鎮靜劑,讓她陷入長時間的昏睡。在斷食3週後的一天早上,畢柳鶯摸摸媽媽的脈搏,發現她已經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了。家人們齊聚一堂,畢柳鶯親了一下她的額頭,說:「媽媽,你要開開心心地跟佛陀走,阿嬤跟阿姨在等你喔。」平靜面對死亡 母親留給孩子的最後一份禮物畢媽媽過世後,子女們遵從她生前的意願:不入冰櫃、不發訃聞、不辦儀式、不燒香和金紙。媽媽離開後第3天,就完成火化、樹葬。家人們雖難免感傷,但沒有人哭泣。他們知道,捨不得的情感愈強,媽媽的靈魂愈不容易離開。畢柳鶯說,她最欣慰的是媽媽在最後的日子沒有罣礙。子女們也都能放手、尊重其意願。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更能藉此機會,學習如何平靜而認真的面對死亡。失去至親,是每個人一生必經的課題。畢柳鶯看過不少身邊的朋友,總要一年半載才能稍稍緩解喪親後的悲痛。朋友的爸爸罹癌後治療3個月在醫院過世,她長達半年的時間笑不出來。也有同學的媽媽,在游泳時意外身故。「之後那2、3年,她連跟我講電話的音調都不同了。」畢柳鶯感歎地說。喪禮過後,畢柳鶯夢到媽媽好幾次。每次在夢中,媽媽都很年輕、活動自如,快樂地和其他人聊天。有時,她會突然想起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又隨即意識到,如今媽媽不再受苦,而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她也相信總有一天,母女一定會再相見。「人的軀殼會毀壞,可是精神和靈魂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畢柳鶯說。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一段,3姊弟說好了,未來要支持彼此沒有痛苦地離開。於是,我們採訪的這天,看見畢家的桌子上放著幾張已經簽好名的預立醫療決定書。這是遠行的畢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原文: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
2020-12-13 失智.名人專家
林冠宏/個性突變化、扣錯鈕扣 小心是失智症警訊
七十歲先生走進神經內科診間,服裝一絲不苟,醫師卻從一處鈕扣扣錯位置的小細節,發現他很可能不只高血壓毛病。經檢測他失智了,所幸還在極早期階段。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林冠宏表示,很多民眾在早期失智症階段,生理檢測不見得有異常,但從小處觀察會發現警訊,若能及早介入治療,持續追蹤,有機會維持很長時間的穩定,翻轉病後生活品質。個性改變 最容易被家人忽略林冠宏指出,罹患失智症最常被家人忽略的警訊是個性改變,例如,突然和子女不和、生活上突然從獨立變得依賴,忘記帶鑰匙、頻繁打電話給孩子、鄰居抱怨長者近來怪怪的,都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林冠宏是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而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曹汶龍正是他在失智症領域的前輩,這幾年他效法曹爸化身行走的白袍,積極走入社區發現失智症者,並且結合松山教會平安海樂活中心等社區據點資源,透過運動、社交、科技設備等及早介入,幫助失智症者在早期延緩病程。例如他最近透過一項認知訓練科技設備,持續激勵長者在家運動與腦動,職能治療師等可透過雷達圖了解長者的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等,並且記錄下來,讓病患「交功課」給醫師。林冠宏說,從數據的變化曲線可看出個人進展,自己跟自己比較,相較於照顧者家屬來陪診時,只能形容病患精神好像比較好的描述來得有根據。打造快速通道 鼓勵走進醫院林冠宏坦言,過去治療失智症多以用藥為主,現在多了非藥物治療,例如他在社區據點引入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運動訓練、長者與孩子共讀繪本等課程,還發揮創意邀請烘焙師教課,目的除了讓長者能動手做餐點,也讓照顧者學習防止嗆咳的吞嚥技巧及食材,甚至外籍看護也會陪同長者上課,一起照顧好失智症長者。為了鼓勵民眾願意走入醫院確診,林冠宏為失智症者打造快速通道,「我會跟社區的老人家說,阿北,我就是你的醫師,你來醫院就是當VIP」,讓病患能在同一天完成各項檢測。他也希望更多的大型社區願意響應,讓失智症醫護團隊走進去篩檢,及早揪出失智症並且治療。根據他的經驗,若能在早期介入各項延緩課程和治療,有失智症者長達六年仍維持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至今還能搭公車、周末到戶外郊山走步道,繼續樂活人生。高齡社會時代,年齡愈大罹患失智症風險愈高,他奉勸從年輕時就應該養成好習慣,包括規律作息、營養調整、運動練習,例如他便要求孩子每天定時睡眠,即便周末也不破例,而他則是騎自行車的愛好者,身體力行遠離失智症。想了解更多認知訓練,請至https://bit.ly/3oD2xA1
-
2020-11-30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老人家只吃粥 小心肌少症
不少長者習慣以清粥配小菜為正餐,鮮少攝取蛋白質,長期下來,恐造成肌肉量流失、肌力衰退,肌少症悄悄上身,除了身體無力、精神疲倦,嚴重還可能導致失能,死亡率提高。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郭柏良提醒,若要遠離肌少症,需注意日常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其中又以植物性蛋白較佳,若牙口不佳必須吃粥者,則建議以豆漿代替水煮粥。郭柏良表示,老年人的BMI值介於27至30有較高的存活率及較佳的營養與健康狀況,但許多年長者卻因擔心肥胖、三高、腎臟疾病,飲食以蔬食為主,或是因牙口不好只喝粥或補湯,這時如果缺乏豆類攝取,容易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長期下來,除易出現頭髮枯黃、皮膚乾癟、抵抗力下降、血壓降低、心跳過慢、水腫等問題,更可能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容易反覆跌倒,還會大幅增加失能危機。郭柏良表示,預防肌少症,最有效方法是透過飲食及運動,以能訓練肌力的阻抗運動為主,如彈力帶運動或健走等,但最重要的仍是攝取足量蛋白質。郭柏良建議,相較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少了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可延緩腎功能惡化、改善肝功能,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痛風;若牙口不好的年長者,可用豆漿代替水煮粥,除較清粥多了蛋白質,也因稠度增加,能減少嗆咳風險。
-
2020-11-26 養生.抗老養生
豆漿煮粥 補充銀髮族蛋白質
60多歲陳伯伯退休後,覺得肚子太大,想要減重,為此,早晚散步,且要求太太煮菜時,力求清淡,少油、少糖、少鹽,連最愛的牛肉都不太吃。不料,一兩年後,身體狀況變差,常覺無力,就醫檢查已瀕於肌少症。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郭柏良指出,不少民眾以為,晚年後,飲食應清淡,清粥配小菜、醬菜,偶而來顆水煮蛋,這樣才能避免高血壓、高血糖,或是膽固醇過高。有些銀髮族甚至刻意減重,希望維持年輕時的精瘦體態,郭柏良說,「老年人別再積極減肥了!」若擔心肥胖而不太吃肉,如果又少吃豆類製品,長期下來,將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出現頭髮枯黃、皮膚乾癟、抵抗力下降、血壓降低、心跳過慢,水腫等問題,造成肌肉量流失,提升肌少症風險。中老年人如何正確補充蛋白質?郭柏良建議,多吃大豆製品等植物性蛋白質,減少膽固醇、延緩腎功能惡化。另外,食物以天然為主,只需簡易烹調,少吃加工食品,減少攝取鈉及脂肪。不少銀髮族牙口不好,郭柏良建議,煮粥時,以豆漿代替水,提供更多蛋白質,因較為黏稠,可減少嗆咳機率。豆漿也可用來燉飯,就能攝取更多的優質蛋白質。
-
2020-10-22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長者咀嚼功能維持正常 有助延緩失智
台灣的銀髮海嘯來襲,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高達460萬人。預防勝於治療,口腔健康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研究發現,強化咀嚼及吞嚥能力,可以延緩失智,更是重要的防老關鍵。常見銀髮族有失智、失能、認知功能障礙、吸入性肺炎等四大疾病威脅。其實只要做到「均衡飲食攝取、餐後口腔清潔、勤做健口操、鍛鍊咀嚼力」,並持之以恆,不僅可以防老,並且有效降低失智等問題的發生率,促進健康生活的延續。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團隊曾發表咀嚼能力與大腦灰質關聯性的研究,並榮獲2018年世界牙醫學研究學會的老年研究論文比賽首獎。此研究發現,只要把牙齒保持好、咀嚼功能維持好,就能減緩腦中灰質退化速率,延緩失智症發生。國外許多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較差的人,認知功能也較差,甚至容易出現沮喪等情緒問題,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據統計,每個人平均一天正常咀嚼的時間大約是9分半,但隨著年齡增長,就需要更長的咀嚼時間,才能確保咀嚼及吞嚥的功能不會快速退化。每天的飲食是維持銀髮族健康的關鍵,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牙齒狀況不好或是裝了假牙,往往只吃軟的、流質食物,長期下來,容易因飲食不均衡、咀嚼能力降低,導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建議牙齒狀況不佳或戴假牙的人,應該要訓練、維持口腔的咀嚼功能。像核桃、毛豆都是營養價值高又不會太軟的食物,適合每日攝取;牙齒狀況還不錯的人,偶爾則可以嚼食口香糖,也是一種輔助鍛鍊咀嚼肌群的方式,每次咀嚼10至15分鐘即可。口腔內咀嚼肌的訓練,建議從青壯年時期就持續性的進行,愈早開始愈好,成效愈明顯。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等電梯的時間,一天3次、每次3分鐘做口腔健康操,隨時隨地都能做。簡單的動作就能鍛鍊咀嚼肌群,延緩失智的發生,還能防止嗆咳與幫助維持唾液分泌及吞嚥功能。
-
2020-10-11 養生.運動天地
最保命的一塊肌!每日10分鐘呼吸肌運動 防老後嗆咳與吸入性肺炎
編按:50歲以後,走路容易喘不過氣、吃飯時嗆到、咳嗽,甚至誤嚥頻率增加?隨著人的年紀增長,肌肉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平時較少刻意活動的肺部和喉嚨肌肉。這2個部位所主掌的呼吸和咀嚼機能,和老後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勤做「肺活」和「喉活」,保命又回春!人體有超過600多條肌肉,撐起我們每日的日常活動。然而,醫學研究顯示,年過40歲以後,人體肌肉量每10年會流失8%,最終可能引發使年長者失能的「肌少症」。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練肌肉的重要性。但你做的肌肉訓練,真的有練到該練的部位嗎?已步入高齡社會的日本,近年來提倡兩種肌肉訓練活動:「肺活」和「喉活」(編按:在日文中,「OO活」即積極進行某件事之意。例如「就活」是努力找工作、「婚活」則是積極結婚對象)。肺部和喉嚨,是人們平時較少刻意運動的部位,也因此肌肉特別容易流失。這2個部位的肌肉群分別主宰呼吸和吞嚥功能。因此可以說,保養肺和喉嚨的肌肉,就是為老後的生命安全買保險。肺不好,健康就不好! 每秒呼吸量測你的肺年齡東京有明醫療大學校長本間生夫指出,人的肺部周遭有多達20幾條肌肉,協助我們做出呼氣、吸氣的動作。這些肌肉統稱為「呼吸肌肉」,其中以肋骨間的肋間肌和肋骨下方的橫膈膜最具代表性。身體的肌肉量會因老化而流失,呼吸肌肉當然也不例外。因此,若沒有特別鍛鍊,人的呼吸機能在60歲前後會大幅衰退。呼吸變淺、走路、運動都特別容易喘,連帶使新陳代謝變差。肺活量大、呼吸機能好的人,不僅精神較佳、夜間更容易入眠,還能全面性的提升身體健康。怎麼判斷肺健不健康?日本呼吸學會有一套計算「肺年齡」的公式。男性的肺年齡:(0.036 X身高)- 1.178 – 儀器所測得之用力呼氣1秒量(FEV1)/0.028女性的肺年齡:(0.022 X身高)- 0.005 – 儀器所測得之用力呼氣1秒量(FEV1)/0.022相關調查的結果顯示,除了老化以外,抽菸、空汙、缺乏運動等因素,都會讓現代人的肺年齡遠高於實際年齡。想讓肺年齡「回春」,首先要有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在空氣品質太差時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此外,呼吸肌肉的訓練也不可或缺。4 種「肺活」運動 幫你練到呼吸肌肉在日本,肺活量衰退已是大眾相當重視的健康議題。包括《東京電視台》、《日經新聞》等媒體,都以專題報導並提出訓練建議。以下整理4組肺活運動,每天撥出10分鐘,就能好好鍛練呼吸肌肉。1. 側腹肌肉伸展操(影片來源: GronG グロング)雙腳盤腿坐,舉起左手。伸直背部、左胸外側,緩緩往前伸展。維持10秒至20秒後,換右手重複相同動作。2. 寶特瓶吸氣法準備一個2公升的寶特瓶,在不會太難受的前提下,以嘴巴用力吸氣,直到寶特瓶凹陷的程度。這個簡單的方法可鍛鍊橫膈膜的肌肉,但因較容易累,因此做完可休息一下再進行。3. 吹氣球呼氣法和前述寶特瓶吸氣法相反,吹氣球的練習重點在於「盡可能用最少的次數,將氣球充飽」。根據統計,成年男性平均4次呼氣吹飽一顆氣球,成年女性則是6次。吹氣球的動作會使用到腹部周圍的肌肉以及部分背肌,多練習幾次,提升肺活量的效果相當顯著。4. 睡前呼吸肌肉按摩平躺在床上,嘴呈現O字型慢慢吐氣。手放在肋骨下緣橫膈膜的位置做腹式呼吸。用手按摩肋間肌、胸肌。睡前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讓呼吸更加輕鬆順暢。喉嚨肌肉退化 吃不下、易嗆到、聲音會變老為什麼長輩吃飯容易嗆到、咳嗽?這不是錯覺或恍神,可能是喉嚨的肌肉退化了。人的舌頭根部後方有塊會厭軟骨,就像是氣管上方的蓋子,可以確保食物吞嚥後進入食道,而非氣管。當支撐會厭軟骨上下移動的肌肉退化,導致這塊「蓋子」無法正常蓋上時,就會導致誤嚥、嗆咳。吞嚥功能不佳,會影響人的進食狀況,使身體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此外,長期有食物掉入氣管,久了就會成為吸入性肺炎。隨著年紀增長,喉嚨肌肉無力,甚至是足以致命的風險因子。怎麼判斷自己的喉嚨肌肉是否夠力?日本宮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井手慎介提出了幾個檢測標準:1. 吃飯嗆到機會變多2. 不自覺清嗓子的頻率變多3. 睡覺的時候會咳嗽4. 喝飲料的時候感覺「卡卡」5. 常覺得喉嚨裡有東西6. 說話的聲音變了若上述症狀中有2個以上符合,代表喉嚨肌肉已開始有退化的跡象。4個以上的症狀符合,則代表退化跡象相當明顯。4種喉活運動 降低肺炎風險還能瘦臉若你也是「喉無力」一族,不妨參考日本耳鼻喉科專家西山耕一郎設計出的4組「喉活」動作。每天花5分鐘練習,不僅能降低日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還有其他額外的好處。喉結上下移動時,會運動到包含「喉頭上舉肌肉群」等一系列的喉嚨肌肉,讓鬆弛的頸部肌肉緊實。此外,聲帶的位置在喉結後側,鍛鍊喉嚨肌肉連帶會使聲帶變靈活,可改善老化所導致的聲音粗糙等問題。1. 額頭吞嚥操慣用手的手掌下緣放在額頭上,眼神看向肚臍方向。輕輕將頭往下壓,再將額頭往後推。做吞嚥動作,讓喉結維持在向上的位置5秒。重複5~10次。(出自美ST Online)2. 抬額下巴體操雙手大拇指放在下巴後方,用力往下壓,再用拇指的力量將下巴向上推。做吞嚥動作,讓喉結維持在向上的位置5秒。重複5~10次。3. 喉頭E聲操嘴角往兩旁延伸,發出「E」的聲音,持續感覺喉嚨周圍充滿力量,維持5秒。重複2~3次。4. 下沉吞嚥操慢慢地做吞嚥的動作,感覺喉結上下移動。每天花一點時間練習8組動作,就能對老後生活帶來決定性的改變,甚至可能救你一命!原文:最保命的一塊肌要練!每日10分鐘呼吸肌運動,防止老後嗆到與吸入性肺炎
-
2020-10-04 科別.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小心是吞嚥障礙! 非單純退化引起,3疾病都可能發生
一名70歲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近半年來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嗆到,由家人陪同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在某日晚餐後,阿嬤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至急診搶救。易嗆到別不以為意 嚴重恐危及生命安全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也因此許多年長者不以為意,錯失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洪士涵主任進一步解釋,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另外則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這些障礙產生之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很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治療吞嚥障礙 訓練咽喉肌力與改變食物性質吞嚥障礙的治療,洪士涵主任指出,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以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由於吞嚥困難時吃東西容易嗆到,而造成飲食量不足,衍生營養不良問題,因此治療師會訓練病人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訓練,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也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另外,也會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病人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 進食易嗆到、喉嚨卡 提高警覺就醫盡早治療根據國建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實在不可不慎!洪士涵主任也呼籲,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都應盡早就醫治療,將有效幫助長輩們快樂進食,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魚刺哽到喉嚨吞飯、喝醋都NG! 第一時間這樣處理才是正解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
2020-09-27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痛苦與榮耀」談獨居者如何保持健康
兩個男人因故決裂,再次見面是32年後了。昔日的年少青春已不復見,歲月帶來兩鬢飛霜、一身病痛。而且兩人都是獨居。「要喝些什麼?」男人走進廚房準備飲料,突然間,他抓住喉嚨,猛烈嗆咳起來!「你怎麼了?要不要喝水?」朋友嚇得六神無主,因為那男人臉脹得通紅,咳得撕心裂肺,就像隨時要斷氣。「沒什麼……」過了好一會男人才緩過來:「最近常這樣。」這一幕出現在2019年西班牙大導演阿莫多瓦最新力作《痛苦與榮耀》(Dolor y gloria)。這是一部自剖式的半自傳電影。透過鏡頭,觀眾走進他的童年、與母親的互動,還有內心深處不可告人的往事。雖然沒有煽情的故事,但氛圍如涓涓流水,讓人低迴不已。推出後大受好評,獲得2020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男主角雖擁有榮耀、財富,卻一人獨居,面對病痛還有突如其來的呼吸困難,顯得無助,會不會在某一次健康意外中就此孤獨逝去?近日有多位影視圈才華洋溢的藝人驟逝,讓人無限惋惜,其中許多位都是獨居。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者社會結構改變,獨居人口越來越多。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800多萬家戶中,近年均以一人獨居戶所占比例最高,已接近三分之一,且有持續成長趨勢。獨居雖無拘無束,不過對健康而言也增加不少風險。一篇刊登在著名醫學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論文指出,如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獨居比有家庭的人更易死亡。因為獨自居住,可能忘記遵循醫囑,也可能錯過健康惡化的跡象。然而有時獨居無法避免,例如:終身未婚或失去配偶,沒有子女或子女無法同住。美國哈佛醫學院Salamon博士對於獨居者提供以下建議:●加入老人活動中心:增加社交機會,可一起運動,共食,參與才藝活動。●擔任志工:有助結識新朋友。幫助別人,內心的喜悅對健康有很大幫助。●申請支援:請人來家裡協助清掃,烹煮食物。●多出去走走:不要悶在家裡。●每日與人聯繫:透過電話和朋友說幾句話,也可以感覺不那麼孤獨。各種通訊軟體可以讓家庭成員或是朋友互相關注。●養寵物:寵物陪伴能降低罹患某些心臟疾病風險,緩解疼痛,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注意居家安全,例如:保持一盞小夜燈,避免夜間上廁所時摔倒;居住環境注意防滑,並安裝扶手;安裝緊急健康通報系統、火災及防盜警報系統。「痛苦」與「榮耀」,導演阿莫多瓦使用如此強烈的意象當作電影片名。人生,不正是一點一滴追求著生命中的榮耀?只是那榮耀如劃過天際、瞬間綻放的煙火,曾經存在,但只留存於某些人的記憶;而痛苦,不管是心靈上的煎熬或肉體的疼痛,卻隨著軀體的衰老,如影隨形。在「痛苦與榮耀」電影中,男主角獨居,而更可怕的是心靈的孤獨,讓他形銷骨立。最後他重拾對電影藝術的熱愛,找到生命力量。我們或許沒有大導演藝術的天份,但是平衡生命中的「痛苦與榮耀」,是每個人重要的課題。
-
2020-09-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中晚期照護/老年人潛在的隱性殺手「吸入性肺炎」 4類型病人為高危險群!
前總統李登輝於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於今年7月30日在台北榮總病逝,近期在門診也時常被病患或家屬諮詢嗆咳、吞嚥困難和肺炎等相關的問題。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肺炎是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臟疾病,且死亡率在近年來逐漸上升中。吸入性肺炎如未能及時治療,甚至會造成肋膜積水、膿胸、肺膿瘍、呼吸衰竭,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情形,不得不小心謹慎。但到底何謂吸入性肺炎?應該如何去預防?本文將為您做初步的介紹。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細菌性肺炎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化學性肺炎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吸入性肺炎的臨床表現有明顯呼吸急促、發燒畏寒、咳嗽並伴隨黏稠膿痰、胸痛、疲倦嗜睡、食慾不振、神智不清、休克等症狀。一旦發現就需要儘快就醫接受治療,醫師會詢問相關病史和理學檢查,同時安排抽血、胸部 X光攝影和痰液培養,根據檢查結果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下列這四種類型的病人均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因子1.吞嚥功能失調:食道相關的疾病,如吞嚥困難、狹窄或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經系統方面疾病,如癲癇發作、多發性硬化、帕金森氏症、中風或癡呆等;拔管之病人。2.意識功能不佳: 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心臟停止之病人;服用藥物、酒精等病人。3.增加胃內容物嗆入到肺部的機會:胃食道逆流或管灌餵食。4.咳嗽反射減弱:服用藥物、酒精;中風;老人癡呆;退化性神經疾病;意識不清之病人等。預防吸入性肺炎十分重要,以下幾點都應確實遵行1.應避免使用鎮靜劑、精神科相關用藥等,會促進嗆吸或干擾吞嚥功能的藥物,另對於高危患者,抗組胺藥也應避免使用。2.對於有吞嚥障礙的患者,尤其是中風後,有必要進行完整的言語和吞嚥評估。避免喝流質液體,可適度使用食品添加物,增加食物的黏稠性或照會復健師協助吞嚥訓練,以預防吸入性肺炎的複發。3.病患進食時盡量維持上半身直立,以少量多餐為原則。若以半臥位方式進食時,病患應斜躺約60度,進食後1-2小時再讓病患平躺,以避免食物逆流而嗆入肺部。4.鼻胃管餵食在預防吸入性肺炎中的作用尚不確定。5.每日保持口腔清潔可降低肺炎發生的機率。維持口腔清潔,唾液中的細菌就會減少,即使不小心嗆到,也比較不容易引發肺炎。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一直是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隨著年紀增長,生活功能的逐漸退化,特別是腦部功能的退化,會影響意識的狀態、吞嚥和咳嗽的功能,更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對於具有高危險因子的族群,臨床和影像學具相關特徵的病患,都應列入考慮中。針對有嗆咳風險的患者應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我們提供吸入性肺炎的相關知識,以利病患和家屬能居家照顧時能有些許的幫助!【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0-09-16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吞嚥難 嗆到恐吸入性肺炎
一名70歲阿嬤近半年來吃東西常嗆到,有時連喝水也嗆咳,家人覺得不對勁而送醫,內視鏡檢查發現,她咽喉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排定語言治療師協助復健,但日前某日晚餐又被嗆到,緊急送醫,確診為吸入性肺炎,須住院治療。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2.8%吞嚥困難,主因為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中風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也可能造成吞嚥困難。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提醒,年長者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就應盡早就醫治療,提高晚年生活品質,能吃就是福。洪士涵說,吞嚥障礙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吞嚥時保護不足嗆到;一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不管是哪一種原因,輕者進食速度變慢,嚴重者將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治療吞嚥障礙上,洪士涵指出,以語言治療師復健為主,訓練咽喉肌力,增加吞嚥力量;此外,家人應該改變食物性質,調整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患者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肺部等風險。
-
2020-09-16 科別.耳鼻喉
銀髮族吞嚥難 「嗆到」非小事 恐致營養不良或肺炎
民眾注意,家中長輩若吃東西常容易嗆到,恐導致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一名70歲阿嬤近半年來常出現吃東西時嗆到,家人覺得不對勁而送醫,經醫師安排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某日晚餐後即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急診搶救。據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收治該患者的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臨床上發現不少老人家根本不以為意,而錯失了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像該名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出現此症狀也已有一陣子,若能提早就醫治療,即可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洪士涵說,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一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一旦這些障礙產生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在治療吞嚥障礙上,洪士涵說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以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前者訓練患者的喉肌力來增加吞嚥力量,讓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後者為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患者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洪士涵提醒,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來有效幫助年長者進食、也能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