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呼吸困難
共找到
991
筆 文章
-
-
2022-04-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心房顫動盛行率高,更須注意腦中風風險!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 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機率也會逐步提升,到了80歲約可高達10%,其中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口老化也使得盛行率逐漸提升,再加上慢性病盛行率急遽攀升,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相當不利,若合併有三高、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疾病,腦中風等風險更會大幅提高。 張醫師更進一步解釋,心臟出現異常發生顫抖、血液亂流,就有可能形成血塊,這些血塊會隨著血流再送往身體各處,若形成血栓,身體塞住的部位就容易受損,例如梗塞型腦中風、心衰竭、腸中風、腎臟衰竭等,且不單僅限於器官。梗塞型腦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關係更是密切,約占成因的1/4,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才發現,已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也藉此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地接受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定期接受預防腦中風等風險評估,以利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胸悶、疲憊、焦慮莫輕忽,留意心房顫動防腦中風!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除了觀察症狀以外,目前也有不少智慧型手錶、手環等,內建可偵測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功能,手指按壓錶面30秒便可偵測有無異狀,不論是心跳加速或漏拍皆可偵測,若使用者有心房顫動的跡象便會收到警示,並提醒前往醫院檢查。日後使用藥物、治療期間,亦可透過此方式持續追蹤,透過自我觀察及科技協助,更可大幅降低腦中風等風險。 婦突然手麻、無力,竟是心房顫動引中風! 張雲德醫師分享,診間曾遇過一名86歲、長期追蹤的婦人,田間工作時突然發現右手發麻、無力且蒼白,緊急前往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手中風。 所幸該案例警覺性高及時就醫,在經過導管手術取出血栓後恢復血流,得以完全緩解症狀。後續透過24小時心電圖確診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至今健康的持續於田間工作。 心房顫動可控制,盡早檢查遠離中風危機!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目標主要包括「矯正心律」、「減緩症狀」、「降低風險」三大方向,當中以矯正心律最為優先。早期的心房顫動就可以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電擊整流術、電燒等方式,矯正心律回歸正常,如此不僅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減少腦中風等問題的機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抗血栓藥物,有助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亦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詳細討論、溝通,以利使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再配合良好作息、飲食控制、培養運動等,更有助穩定控制病情。 MAT-TW-2101526-1.0-04/2022 《延伸閱讀》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兒童確診轉重症 羅一鈞:7大症狀盡速送醫
國內首度出現小朋友本土染疫重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應避免跟不特定人接觸,家長也要防護,因為小孩防護力低,與不特定人接觸有風險。確診新冠肺炎常見四大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警示徵兆:(1)喘/呼吸困難、(2)持續胸痛/胸悶、(3)意識不清/抽搐、(4)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常見四大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喉嚨痛,以及全身倦怠等。若有以下警示徵兆要注意,像是小朋友有抽蓄、意識不清、意識改變、腦炎或全身性感染等。而呼吸困難有影響呼吸肺炎、急性胸口痛悶,表示有影響肺部,而冒冷汗、嘴唇發青等,表示有休克、缺氧情況,有類似症狀立刻打119通報送醫。
-
2022-04-12 癌症.其他癌症
不明原因胸悶心悸不在意 急診才發現有罕見嗜鉻細胞瘤
新北一名林女士平時就不定時心悸,日前不舒服掛急診,才發現是腎上腺有顆罕見嗜鉻細胞瘤作祟。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許竣凱表示,當時立即安排林女士手術摘除,術後恢復良好,不再被不定時心悸所擾;呼籲民眾平時要有警覺,若有不明原因胸悶心悸等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新北一名52歲林女士本身有輕微的高血壓,經規律服藥控制良好,雖偶有胸悶、心悸等情形,但因發作時間短暫,不以為意,日前她心悸再次發作且伴隨嚴重盜汗及發燒,被家人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台北慈濟醫院指出,林女士許多指數都超標,經斷層掃描發現,林女士的腎上腺有一顆10公分的罕見嗜鉻細胞瘤,腫瘤已幾乎要比腎臟還大,若放任不管隨時可能造成血壓暴增及心悸,甚至心衰竭,因此立即安排手術摘除腫瘤。許竣凱說明,腎上腺腫瘤治療中,以手術切除為首選,考量林女士當時腫瘤太大,且屬於輕微觸碰就會造成血壓飆升的嗜鉻細胞瘤,加上腫瘤緊貼大血管,稍有不慎恐致大出血,故以開腹方式手術,確保有足夠空間及視野。過程中由林女士腹部中線下刀,撥開大血管後精細分離腫瘤與沾黏組織,過程密切監測血壓;歷經兩個小時,在未傷到血管及觸發血壓飆升的情況下,順利將巨大腫瘤摘除,術後8天順利出院,定期回診追蹤,恢復情況良好,不再被不定時的心悸所擾。許竣凱補充,嗜鉻細胞瘤則是一種極罕見的功能性腎上腺腫瘤,發生率僅十萬分之一,平時沒有症狀,一旦受觸發便會猛發性分泌大量腎上腺素,使患者心跳加速,進入亢奮的戰鬥狀態,產生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其他功能性腎上腺腫瘤,如醛固酮增多症、庫欣氏症等,則會出現水牛肩、月亮臉等顯著症狀,多能在2公分內就被發現並得到診治;嗜鉻細胞瘤卻因發作時間短暫,且症狀缺乏特殊性,往往被忽略或誤診而延誤治療。許竣凱呼籲,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須盡早就醫接受診治,避免病情惡化。
-
2022-04-09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除惡務盡 龐貝氏症新一代治療問市 提高細胞內肝醣清除效率
15歲的Keven,一出生即確診罹患罕見疾病龐貝氏症,從嬰兒期開始使用原有治療,但隨著年齡漸長,療效愈來愈弱,青春期的他常感到肌肉無力。所幸龐貝氏症新治療方式研發成功,臨床試驗顯示在一些龐貝氏症族群效果較原有治療更能改善預後(參考1),最近更在台取得核准,可嘉惠台灣的龐貝氏症病患,只是新療法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每月費用至少數十萬元,讓患者非常擔心「用不起」,近在眼前的新療法會不會將遠在天邊?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任簡穎秀表示,部分龐貝氏患者的年紀愈增長,使用原有治療的效果愈不如以前,主要是因先前的治療無法做到「除惡務盡」, 細胞內的肝醣未完全清除乾淨,短期內雖有效果,但長期累積下來,患者仍會出現肌肉無力等問題。患者雖可增加先前治療的強度,但連帶會增加健保支出,簡穎秀醫師說:「還不如直接改用效果較佳、成本近似的新療法。」她相信,只要新一代治療能獲健保給付,健保的支出將比原有療法來得少,有助健保財務。龐貝氏症原有療法用到最高強度仍不足龐貝氏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鄧慧娟是Keven的媽媽,十多年來定期陪著兒子使用原有治療。她表示,兒子嬰兒期使用原有治療的效果很好,一直到學齡前都和正常孩子差不多,只是肌肉力量較不夠。但上了小學後,治療效果漸漸不如從前。鄧慧娟說,為了增強效果,兒子治療頻率從每兩週一次改成每週一次,強度也逐步往上加,當Keven 12歲進入青春期「轉大人」時,隨著肌肉量和體重增加,又出現呼吸困難和肌肉無力等狀況,但當時兒子的治療已到最高強度,沒有空間再往上增加,「我們只能期待有更好的療法出現」。新療法問市 試驗證實效果佳 直到最近,龐貝氏症新一代療法研發成功,並獲衛生福利部許可,在台上市,可用於六個月以上的龐貝氏症患者,外電報導更指新療法價格與原有治療相同。簡穎秀表示,新療法的作用機轉其實和原有療法相同,但新療法改進了細胞吸收酵素的效果,進而能徹底清除細胞內的肝醣(參考2,3)。簡穎秀參與多項龐貝氏症的跨國臨床試驗,她指出,針對晚發型患者的試驗結果顯示(主要受試者為成人型患者),當使用同等強度的新療法時,效果明顯比原有療法來得好;尤是在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發現,使用新療法的患者,在走路距離和肺功能數據上,都明顯優於使用原有療法的對照組1。 接著針對三歲以上嬰兒型患者進行「轉換治療」試驗,讓原本使用舊有治療的孩童改用新療法。簡穎秀說,結果顯示患者細胞內的肝醣清除狀況、病人的肌肉動作和發展都有明顯改善,因此再度證實新療法效果較好(參考4),患者可從原有治療改換成新一代的治療。簡穎秀醫師表示,接下的第三階段試驗,是針對新生的嬰兒型患者,在未曾使用任何治療的情況下,直接使用此項新療法;但這項試驗去年才開始,效果尚未出爐。 病友: 盼健保給付新療法目前全台龐貝氏症患者不到一百人,新療法的出現為他們帶來曙光,但問題是新療法能否比照原有治療獲得健保給付?鄧慧娟著急的說,目前原有治療使用一次的費用非常高,如果新一代療法未獲健保給付,「我們根本付不起,只能繼續使用原有治療,看著孩子的身體愈來愈糟。」簡穎秀醫師也說,新療法是原有治療的改良版,不論對患者或健保財務來說,給付新療法和給付原有治療應該都是一樣的花費。而且由於新療法效果較佳,患者使用的強度可以減少,反而有助減少健保支出,甚至是龐貝氏症患者的整體醫療支出,都有機會再降低。Reference1.Diaz-Manera J.et al.Lancet Neurol.2021 Dec;20(12):1012-10262.Zhu YX et al.Biochem J. 2005 Aug 1; 389(Pt 3): 619–628.3.Pena LDM et al.Lancet Neurol 2021 Dec;20(12):1012-1026.4.Kronn D. et al. Mini-COMET e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WORLDSymposi-um™, Feb 7–11, 2022MAT-TW-2200449-1.0-04/2022
-
2022-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家隔離要隨時注意 若有「4大症狀」須盡速就醫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指輝中心啟動輕症居家照顧管理,今天正式公布「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為持續推動「新台灣模式」,達到「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的目標,將針對確診者進行「重症清零,輕症有效控管」策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確診個案於隔離期間,應特別注意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立即撥打119、衛生局或1922。此外,同住未確診者要特別注意,是否有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相關症狀,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厠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確診者及同住者每次使用後進行消毒。隔離者家中共用空間盡量對戶外開窗確保空氣流通。每天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當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使用浴廁須佩戴口罩。同住者因必要的照顧需求須進入確診者房間或接觸確診者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並於照顧確診者前後,需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執行手部衛生。
-
2022-04-08 該看哪科.耳鼻喉
這種喉嚨痛險要命!40歲男連呼吸都費力掛急診救回一命
感冒喉嚨痛、沙啞、吞嚥困難十分常見,但有一種喉嚨痛卻有窒息風險。台中40歲蔡姓男子因呼吸道症狀一整天,以為是小感冒,到診所就醫服藥未見改善,沒想到晚上症狀加劇,聲音沙啞,飲食難以下嚥,連呼吸都費力,緊急到急診室求助,確診為有窒息風險的急性會厭炎,所幸經住院治療後救回一命。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李上杰說明,近年因疫情,許多人因擔心染疫或就醫不便而忽視呼吸道感染,急性會厭炎的典型表現會在喉嚨處發現腫脹如拇指的組織,甚至有窒息風險。建議民眾如果呼吸有「咻咻」的喘鳴音、吞嚥困難,或是居家血氧濃度監測儀發現血氧掉到90以下,應立即就醫治療。李上杰說,「會厭」是聲帶上方的一片軟骨,當吞嚥食物時會暫時蓋住氣管入口,防止食物跑到呼吸道造成噎到、嗆咳,一旦會厭軟骨發炎腫脹,易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甚至會有窒息致命危險。李上杰指出,引起會厭炎常見原因是感染流感嗜血桿菌,易感染族群為男性、老年人、免疫缺乏病人及尚未接種疫苗的新生兒。治療以靜脈抗生素注射為主,由於急性會厭炎有窒息風險,臨床上會持續觀察會厭腫脹的變化,利用血氧濃度監測儀即時偵測呼吸道阻塞的狀況,以即時讓患者接受氣管內插管或是氣管切開術的治療。李上杰說明,蔡姓患者到院後,醫師發現患者的扁桃腺嚴重腫脹,導致口水只能蓄積在口腔無法吞嚥,進一步安排頸部X光檢查,發現會厭組織有如翹起的大拇指,壓迫呼吸道。綜合血液檢查結果,診斷為有窒息風險的急性會厭炎,所幸住院時配合抗生素、氣管擴張劑後恢復良好,出院後也沒留下後遺症。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不只長者染疫危險 20多歲年輕人中症、診斷肺炎
國內Omicron新冠疫情延燒,雖然確診者多為輕症,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昨新增一例中症病人,從1月1日至4月3日本土病例共1713例,共有四例為中重症患者,占0.23%。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目前為中度肺炎。個案本身有慢性病史,已接種兩劑疫苗超過五個月,尚未接種追加劑。3月29日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就醫診斷為肺炎,PCR檢驗陽性,Ct值為29.3,使用氧氣鼻管,有投予瑞德西韋,但沒有住ICU。另三名中重症患者,一例死亡,另外兩位中症病人,陳時中表示,一位60多歲住院穩定治療中,一位70多歲已經解除隔離。
-
2022-03-25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腳腫誤為痛風 直到喉嚨腫 才知罹罕病
現年37歲的男子俊廷,從國中開始,就時常因不明原因腳腫,當時被診斷痛風,但即使治療仍反覆發作。直到30歲因喉嚨腫到呼吸困難,險些喪命,才發現是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水腫(HAE),連媽媽也是因這個疾病去世。後續定期回診和隨身攜帶救命針劑,已經可以維持穩定的生活。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過去大眾對HAE的認知少,許多患者常被誤診,多年後才找到真正病因,但也有些人終生不知道罹病,遺憾離世。俊廷的確診也是因為喉嚨腫脹致呼吸困難就醫,回溯發現媽媽也是因為喉嚨腫脹影響呼吸而過世,才懷疑並經由抽血確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醫師黃春明表示,HAE是一種罕見症病,高達75%的機率因為遺傳,致病機轉為患者體內的C1脂酶抑制劑基因異常,導致全身都可能發生血管性水腫,常見位置是在手背、腳背等四肢,也有可能發生在嘴巴、眼皮,甚至有些會發生在腸胃道,腹痛多年後才發現。黃春明表示,HAE罕見又難鑑別,常被誤認是過敏等一般的血管性水腫。依據全球五萬分之一的盛行率來看,台灣估算約有450至500人罹患此病,但目前全台僅診斷出50人。徐世達說,HAE和一般過敏最大的差異在,「過敏來得快、去得也快」,HAE的腫脹症狀出現後,則約需五到七天才會消退。另外,HAE常出現不對稱、單邊腫脹,不會產生皮膚搔癢或蕁麻疹,不過有時會伴隨疼痛。其誘發因素多半和情緒壓力、手術、拔牙、過度疲勞或是荷爾蒙有關,但也有很多病患沒有誘發因子而忽然發作。
-
2022-03-2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不一定是胸口痛!醫:4種非典型疼痛要警覺,年紀大或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
你知道心肌梗塞不一定是胸口痛嗎?快繼續往下看非典型的4種前兆。近年來看到有很多年輕生命,因為心肌梗塞猝然離去,連再見都來不及說。今天就讓陳炯瑜醫師跟我們分享「心肌梗塞」的典型與非典型前兆,了解心臟是如何對我們發出警訊。認識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就是供應心臟肌肉養分和氧氣的血管已完全阻塞,無法即時傳遞養分與氧氣給心臟,導致心肌細胞缺氧太久,造成不可逆的大片壞死。陳炯瑜醫師說明,典型發作前的徵兆,主要為胸悶胸痛,左邊會感受比較明顯,容易頭暈想吐,也會比平常時候還要容易感覺到喘,除此之外,也常會伴隨一些症狀,如冒冷汗、頭暈、噁心、嘔吐等。四種非典型疼痛要警覺不過除了這些典型的預兆,我們應該也要特別了解到一些非典型的表現,抓住這些暗藏的異狀,或許就能提早防止遺憾發生。徵兆一:從心臟到下巴、牙床,擴散開來的悶痛徵兆二:上腹部及後背疼痛徵兆三:左肩膀、腋下及手臂疼痛徵兆四:當身體處於休息狀況下,出現像是被大象給踩住的緊繃感陳炯瑜醫師也特別說到,尤其是年紀大或糖尿病患者,更常以非典型的疼痛,比如說上腹痛、呼吸困難等來表現,導致延誤診斷契機。想要避免憾事發生,也別忘了從根本做起,定期的透過心血管保健療程,由醫療團隊協助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客製化營養處方,保養心血管健康,才能確實預防心臟相關問題。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粉絲團
-
2022-03-2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0歲男腳腫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發現得遺傳病
37歲的俊廷國中時不時出現莫名的腳腫,當時被醫師診斷為痛風,但治療後仍反覆發作。直到30歲因為喉嚨腫到呼吸困難,差點喪命,才確診為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水腫(HAE),連媽媽也是因這個疾病去世。所幸經過定期回診和隨身攜帶救命針劑,已可維持穩定生活,不再發生莫名腳腫、喉嚨腫痛的狀況,更在去年順利結婚生子。治療俊廷的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過去大眾對HAE的認知較少,許多患者常遭誤診,有些人多年後才被診斷出罕病,有些人則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罹病而遺憾離世。俊廷之所以確診,便是因為喉嚨腫脹致呼吸困難就醫,回溯發現媽媽也是因為喉嚨腫脹影響呼吸而過世,才進而懷疑和抽血確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醫師黃春明表示,HAE是一種罕見症病,75%為遺傳性,其致病機轉主要為患者體內的C1脂酶抑制劑(C1-INH)基因異常,導致全身各處都可能發生血管性水腫,最常見是在手背、腳背等四肢位置,也有病患會在嘴巴、眼皮部位腫脹,甚至有些病患會發生在腸胃道,而腹痛多年。黃春明表示,因HAE罕見且臨床鑑別困難,常被誤認是過敏等一般的血管性水腫。依據全球五萬分之一的盛行率來看,台灣估算約有450至500人罹患此病,但目前全台僅診斷出50人。徐世達說,HAE和一般過敏最大的差異在,「過敏來得快、去得也快」,HAE的腫脹症狀出現後,則約需五到七天才會消退。另外,HAE常出現不對稱、單邊腫脹,不會產生皮膚搔癢或尋麻疹,不過有時會伴隨疼痛。其誘發因素多半和情緒壓力、手術、拔牙、過度疲勞或是荷爾蒙有關,但也有很多病患沒有誘發因子而忽然發作。而HAE的診斷會先確認患者疾病史和家族史, 如經問診後懷疑罹病,會進一步透過抽血和基因檢查,確認血清補體C4是否下降以及C1脂酶抑制劑(C1-INH)基因是否異常等來確診。患者除了平時定期回診,以單株抗體或荷爾蒙用藥等長期用藥來預防發作外,徐世達說,最危險的莫過於發生在咽喉的腫脹,可能在幾分鐘內致命,因此患者也應隨身攜帶「緩激肽通路調節劑」,也就是俗稱的救命針來緩解急性症狀。當遇到急性發作時可自行施打,並盡快急救送醫,通常可在兩小時內大幅緩解症狀。
-
2022-03-22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
● 肺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肺腺癌最多● 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等症狀,恐罹患肺腺癌● 癌症治療目的,以維持病人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為主條件符合 可申請健保給付台灣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一位,但死亡率卻高居第一位,診斷時以晚期肺腺癌居多。所幸現今的肺癌治療方針多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表示,通常病患最關心的是治療後的存活期及經濟負擔等問題,晚期肺癌若採取接續型雙標靶藥物治療,病患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且符合條件者,均能申請健保給付,大幅降低患者經濟壓力。標靶接力 偏鄉癌患少奔波夏德椿曾收治家住南投信義鄉的70多歲老太太,三年前因咳嗽、咳血等症狀確診為肺腺癌,經過二年多的第二代標靶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出現呼吸困難、肋膜積水等惡化症狀,便立即替患者進行切片,確認有T790M基因突變,進而協助患者以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進行治療,至今病人依然持續配合治療中。夏德椿表示,癌症治療兩大目的,一是維持病人生活品質,一是整體存活期延長,像這名患者因家住偏遠,以標靶治療,只需每天在家中服藥,並定期回診,讓年長者免於舟車勞頓,不僅延長存活期,副作用較低,更維持生活品質。2+3療法 存活期63.5個月過往的觀念中,病患可能認為一種藥物就應該永久有效,但是事實上卻不會,因爲會產生抗藥性降低治療效果,且抗藥性的機轉千變萬化,有非常不同的表現存在。夏德椿解釋,所謂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例如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當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產生抗藥性,而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視病人是否有T790M基因突變,再接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根據最新的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統計,以亞洲各國肺癌治療的真實世界資料,接受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整體存活期可達63.5個月,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醫病共決 找出最適合療法除了存活期的延長外,病人也會關心是否能負擔得起治療費用、副作用等,通常醫師會與病患進行SDM(醫病共決)討論,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醫師與個管師會透過衛教工具,羅列包括罹癌型態、期別等資料,做為治療選擇的依據,因此,患者可依據病情以及其經濟負擔、是否須兼顧工作、住家距離醫院遠近等問題,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選擇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了1劑莫德納疫苗「害我差點死了」他曝鬼門關走一遭
43歲許姓男子在台北某公務機關服務,因屬於第二類公職人員,去年6月28日在台北市士林區榮民總醫院接受冠狀肺炎疫苗第一劑施打,未料打完莫德納第一劑,竟是噩夢的開始!許姓男子說,打完莫德納疫苗的一周內,睡眠品質變很差,胸悶無法入眠,精神非常不濟。第9天上樓梯有暈眩無力感,全身倦怠。第10天早上身體發燒,體溫38.6 度,起床馬上暈倒在地上,臉色發白全身冷汗,有要休克的傾向,只好呼叫年邁的父母陪侍在旁,跟服務單位請假在家休息。許姓男子說,翌日仍打起精神上班,但隔天上完夜班,早上7點下班在單位下樓梯時,覺得暈眩差點暈倒,經由同事攙扶下在單位一樓休息後,由同事扶持下搭同事的車返桃園住家休息補眠,但很難入眠,胸悶難耐,7月12日當天下午感覺全身不對勁,在家人陪同下叫計程車緊急到桃園某醫院掛急診,經抽血,電腦斷層後,主治醫師懷疑是心肌梗塞,建議立即住院做心導管手術,家人感覺怪怪的,要他趕快轉院到大醫院,還好有轉院,否則「差點莫名遭挨一刀」。許男說,當晚由醫院轉診到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後經由急診室醫生問診初判為心肌炎,經抽血檢驗,並且做所有能致心肌炎症狀的病毒檢測,奇怪的是,都未查出致心肌炎的病源,7月13日當晚轉入該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醫師建議自費安排做了更精細高階自費的心臟血管斷層顯影、核磁共振MRI等檢查,因當時全台注射莫德納疫苗的人不多,因此也不敢說就是莫德納引起的心肌炎,只能用「排他法」希望找到真正病因。你當時會害怕嗎?許男說,「會呀!」醫護人員說「心肌炎可大可小」,可能病情急轉直下,隔天插管,人甚至就離世走了,家人立即接到醫院的病危通知,他住進加護病房,當時身體的確很虛弱,因心臟受損,呼吸困難而喘醒,前兩天根本無法入睡,因肺部跟肋膜積水感覺整個肺部肚子很不舒服,血壓低到70-50,身體感覺非常疲累與痛苦,真的非常痛苦。許男說,正常人血氧60%,他只有40%,心臟功能下降,必須戴呼吸器及氧氣罩,晚上睡覺也很困難,不舒服,常睡一半吸不到空氣被驚醒,「我的小孩一個才4歲,一個2歲」,躺在加護病房時,看著白色的天花板,「人生跑碼燈好像回帶一次,鬼門關走一遭,萬一我死了,老婆小孩就很可憐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害怕。許男說,經林口長庚醫院證實發生心肌炎,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並通報衛生單位,他去年有向衛生單位申請救濟,但迄今無下文。他目前心臟仍感無力,無法提重物,造成心臟受損嚴重副作用,還要依醫院規定定期回診追蹤心臟復原的程度,下月醫院排定核磁共振等相關檢查。「如果讓你再選擇一次你會打疫苗嗎?」許男說「我不會打了」,風險太大,「害我差點掛掉死了,政府都沒有關心我們」,感到很沮喪,他呼籲政府應多關心注射疫苗造成副作用身體有不良反應的人。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他雙腿無知覺…不良反應嚴重 政府應多關心
盧彥良廿六歲,去年考上台大商學研究所,年輕正盛,去年五月廿八日注射AZ疫苗第一劑,隔天早上突然雙腿麻痺失去知覺,無法下床走路,要家人攙扶,他嚇壞了,心想「完蛋了、美好的人生毀了,難道要拄著枴杖一輩子」。盧彥良的父母兄長都是醫護人員,第一劑都打AZ,他也想響應政府政策,就選AZ疫苗。當天下午四點多打完疫苗,翌日凌晨二點發燒到卅九度,雙腿麻痺無法下床,整個人很不舒服,勉強扶著床邊及衣櫃慢慢走,拿了一顆普拿疼退燒止痛藥服用,想走到客廳卻走不動,就回到床上繼續睡覺,沒想到,就這麼昏睡一整天。媽媽蔡秀琴發現他出現嚴重副作用,爸爸盧亞人醫師當下診斷為對AZ疫苗產生「格林巴利疫候群」。盧亞人研判,兒子的症狀就是注射AZ產生的極罕見不良反應,讓抗體不只攻擊病毒,還會無差別搗亂人體周邊神經髓鞘細胞,進一步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癱瘓。「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不敢再打AZ,因為實在太震撼了,太可怕、太可怕了。」另一個可怕經驗則發生在許先生身上。工程師許先生今年四十三歲,去年六月廿八日在北榮注射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不但睡眠品質變差,胸悶無法入眠,精神非常不濟。第九天上樓梯有暈眩無力感,全身倦怠。第十天早上身體發燒,起床後暈倒在地上,臉色發白全身冷汗。七月十二日下午感覺全身不對勁,家人警覺性高,當機立斷連夜轉診到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他在加護病房期間,呼吸困難無法入睡,肺部跟肋膜積水。經林口長庚醫院證實發生心肌炎,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並通報衛生單位。去年他向衛生單位申請救濟,至今仍無下文。「我不會再打了」,他查了政府官網,台灣打疫苗死的人比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的人還多,建議政府應多關心注射疫苗後,副作用導致身體有不良反應的人。
-
2022-03-18 寵物.照顧指南
毛孩爸媽注意!這9種食物絕對不能給毛孩吃,嚴重恐喪命
現代人真的很多家庭都有養寵物,毛小孩就跟自己小孩般,需要細心呵護。你知道嗎?毛小孩的營養攝取跟人類一樣,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呢,特別邀請營養師莊昕悅來談談,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莊昕悅表示,剛成為營養師時,對好多東西都覺得很新鮮,於是去了學校上了寵物營養課程,只可惜台灣目前並沒有寵物營養師執照,所有寵物飲食與健康相關的議題,都是由獸醫負責,印象中,韓國真的有寵物營養師這個職業!許多家有毛小孩的人時常討論,狗狗什麼不能吃、貓咪什麼不能吃…,誤食了又會出什麼大事。因此,莊昕悅就特別分享,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供給毛小孩新手家長們參考。No Eat 1 洋蔥、大蒜、韭菜對人類很健康的辛香料:洋蔥、大蒜、韭菜,竟然會造成毛小孩血尿!莊昕悅解釋,洋蔥、大蒜、韭菜含有機硫化合物,食用過量時,會破壞紅血球,導致紅血球極速氧化,引發氧化溶血作用,產生血尿,嚴重時更會造成死亡。她進一步說明,各種形式的洋蔥都可能造成寵物的健康問題,包括脫水、生的或煮熟的洋蔥,甚至洋蔥粉等,而許多寶寶副食品都有加入洋蔥粉、大蒜粉等,建議毛家長別讓毛小孩吃。No Eat 2 葡萄、葡萄乾莊昕悅指出,葡萄和葡萄乾因為含有「酚類物質」,狗兒如果誤食,在6~12小時內會出現腹瀉、腹痛、厭食、嗜睡、無力等,還會導致急性腎衰竭,造成腎臟無法產生尿液,這時多數狗兒就會死亡或被安樂死,死亡率高達50~75%。 No Eat 3 酪梨過去曾有愛吃酪梨的狗狗死於急性心肌病變的病例報導,莊昕悅說,因為酪梨含有一種殺真菌毒素叫Persin,症狀包括胃腸道刺激、嘔吐、腹瀉、呼吸窘迫;還會造成肺部、胸部、心臟組織周圍的積液,因缺氧而導致呼吸困難、死亡;其高脂肪含量,也可能會導致胰腺炎。 No Eat 4 巧克力、可可許多人都知道狗狗吃下巧克力會生病,其實,巧克力也會嚴重危害貓咪的健康,甚至可能致命。莊昕悅表示,巧克力跟可可含有甲基黃嘌呤,內有如咖啡因、可可鹼、茶鹼等興奮劑物質,會影響毛小孩的中樞神經、肌肉等。 No Eat 5 啤酒花釀製啤酒時,為增加啤酒風味及泡沫穩定性而加入的啤酒花,不管是新鮮的還是用過的,對狗狗都是劇毒。莊昕悅說,狗狗誤食後會產生惡性高熱的現象,出現發高燒、焦慮、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氣喘、嘔吐、腹痛、痙攣等症狀。 No Eat 6 夏威夷豆很多餅乾、蛋糕等都會添加夏威夷豆,但如果你把點心分享給毛小孩,可就糟糕了!莊昕悅提到,狗狗誤食夏威夷豆的12小時內,會發生無力、虛弱、嘔吐、抑鬱、發燒、僵直、仰臥等中毒症狀。因為夏威夷豆含有未知的毒素,會影響寵物的肌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並可能導致運動困難、虛弱、呼吸困難、震顫和四肢腫脹,還可能引發胰腺炎和致命的過敏反應。 No Eat 7 未烘烤的麵包莊昕悅指出,麵包是靠酵母發酵,但是活酵母吃進狗狗體內會產氣造成胃脹氣;麵包發酵食會產生乙醇(酒精),更可能導致狗狗中毒。所以製作麵包時,一定要小心讓狗狗與生麵糰保持距離。 No Eat 8 木糖醇糖果、口香糖、牙膏、減重食品等都會添加木糖醇。木糖醇是種人工甜味劑,會導致寵物體內胰島素增加使血糖快速降低,當血糖突然下降後,會導致嘔吐、嗜睡、失去協調控制,最後可能產生癲癇,而肝衰竭往往發生短時間內。 No Eat 9 酒精酒精對人的健康影響深遠,對寵物也是一樣。只要攝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等,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昏迷、死亡。除了生麵團、腐爛水果等會產生酒精,生活中包括油漆、藥物、香水、漱口水、消毒劑等含乙醇的產品。莊昕悅提醒,盡量避免讓寵物吃到上述食物,請將這些食物放在他們接觸不到的地方,特別是愛偷吃東西的毛孩子。而造成毛小孩中毒跟攝取的劑量有關,每種動物的耐受劑量不同,若不小心食用到且有症狀產生須儘速就醫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營養師 莊昕悅、文章出處/莊昕悅營養師) 延伸閱讀: ·「貓抓病」秋冬最盛行,嚴重會造成全身性疾病! 6大族群小心被貓抓咬 ·多年來都錯了!毛小孩中暑非毛太長 獸醫師曝真相 
-
2022-03-16 新聞.元氣新聞
吸菸黑肺、氣切又陽痿 多國「菸盒警圖」佔85%我國將修法
吸菸恐導致黑肺、插管甚至肺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力推「菸品容器印製大幅警示圖文及素面包裝」,是最直接的菸害宣導方式。目前全球已有135個國家、地區實施菸品容器印製警示圖文政策,而台灣現行規定僅要求警示面積35%,立法院院會3月1日一讀通過行政院版「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付委審查,規畫將菸品容器警示圖文標示面積增加至85%,呈現菸品危害事實。警示圖文並非危言聳聽,49歲的楊先生為資訊公司老闆,菸齡30年每天必抽2包菸,3年前出現燒聲,去年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經確診罹患喉癌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喉嚨,甚至阻塞氣管,需要氣切、全喉切除,楊先生因為抽菸,導致必須氣切維持呼吸,卻得另外訓練講話方式,處境令人不勝唏噓。世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第11條實施準則指出,菸盒包裝上使用較大警示圖文,可更清楚傳達健康風險,促進吸菸者戒菸,隨著警圖面積的增加及定期更換警圖,警示效果跟著上升。公約建議,菸盒健康警示圖文所占面積,不得低於菸盒主要展示面的30%,但全球有135個國家高於35%,台灣明顯落後全球趨勢。加拿大於2001年開第一槍、成為首個實施菸品容器警示圖文的國家。其中一菸盒警示圖文,為42歲的女性巴布・塔爾布克斯樣貌,她死於吸菸引發的肺癌。加拿大癌症協會(Canadian Cancer Society)於2021年10月「菸品容器健康警示:國際現狀報告」資料顯示,警示圖文的警告比純文字警告能夠傳達更強大的信息,隨著圖片大小增加、有效性也提升,此方法極具成本效益。另澳洲、泰國及香港等國家,也真實展現警示圖文,吸菸後導致牙周病、氣切、肺癌等,畫面怵目人心。根據統計,全球警示圖文面積85%以上有10國,包括東帝汶、土耳其、馬爾地夫、尼泊爾、萬那杜、貝南、紐西蘭、香港、印度、 泰國,警示圖文面積50%以上的更高達45國,將近6成。世衛報告指出,在菸草製品包裝上標示警示圖文,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傳播方式,每位吸菸者和其他菸草製品消費者均能直接看到包裝上的警示圖文;以每天吸食一包菸的民眾為例,至少一天接觸20次警圖,每年即有高達約7300次,而吸菸者周圍的人,也會看到警示圖文,達到菸害多方傳播宣導的目的。2015年澳洲研究團隊發現,澳洲政府採用新版警示圖文後(正面75%、背面90%),與舊版警示圖文相比(正面30%、背面90%),民眾對於吸菸會增加健康風險的認知反應、閱讀警圖內容及視覺注意力,分別顯著提高12%、37%及60%。此研究結果明確印證,加大菸品容器警示圖文,可讓民眾產生主動積極的健康意識感。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世衛報告已說明,菸商目標是讓下一代繼續成癮,包括新型菸品電子菸、加熱菸等。透過加大警示圖文,可有效杜絕菸商在菸品上塑造形象、品牌廣告等,促使老菸槍戒菸及預防青少年吸菸。國健署表示,呼籲大家支持修「菸防法」保護國人健康。※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台南麻新、成醫合作 成功搶救嚴重冠狀動脈狹窄患者
台南麻豆新樓醫院今天發表搶救重症成功案例,長期臥床67歲林姓患者因急性心臟衰竭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不料病情惡化,雖藥物治療仍有危險,最後成大駐診麻豆新樓醫院醫師詹世鴻成功完成「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重獲健康。院方表示,患者有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發現心臟三條主要冠狀動脈都已嚴重狹窄,轉診成大手術後改善;半年前心導管檢查顯示,先前冠狀動脈狹窄更惡化,手術用左內乳移植動脈萎縮狹窄,造成左前下降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左心室前壁收縮功能不良。由於左前下降支冠狀動脈原有廣泛性狹窄及重度鈣化,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有其困難度、風險性高,且需特殊醫材,當時家屬選擇保守藥物治療。去年底患者呼吸困難,詹世鴻發現手腳冰冷及水腫症狀,診斷為心臟衰竭急性惡化,安排入院治療。住院期間病人左前下降支冠狀動脈支配區域梗塞,不積極治療心臟衰竭將會愈趨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經近4小時心導管介入術,終於克服困難病灶,成功治療左主冠狀動脈及左前下降支冠狀動脈。病人調養後病情穩定順利出院。院方表示,詹世鴻剛升任成大醫學院心臟內科教授,在心臟醫學領域學有專精,參與麻豆新樓醫院駐診計畫,患者得以就近追蹤病況;在兩院合作無間下,落實了「麻新成大,心手相連」,持續守護民眾健康的期許。
-
2022-03-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腳是第二顆心臟,練穩下肢強化心肺!專家教這樣深蹲最能達到運動強度
● 身體警訊莫輕忽,心臟衰竭致死率最高● 透過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有氧練習肌耐力,強化第二心臟春天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大,容易傷「心」,尤其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易引發心臟相關疾病,該如何做好日常保健,避免突如其來的心臟不適變成遺憾?WaCare專家護理師李姉穎、運動專家何宏胤分享心臟保養祕訣,透過飲食和運動來強化心臟機能、維護心血管健康。三高、糖尿病 易致心臟衰竭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幾名,其中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李姉穎說,心臟衰竭又稱「鬱血性心衰竭」,指的是心臟無法有效把血液打出去,傳送身體新陳代謝所需的營養,最後導致引起各種併發症。除了心臟病外,三高、糖尿病、長期洗腎都是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其他還包括腺病毒、腸病毒、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等感染。李姉穎指出,心臟衰竭常表現在肺、腸胃和其他症狀,患者常會出現胸悶、咳嗽、喘不過氣、心律不整、夜間呼吸困難、食欲下降、下肢水腫、記憶力受損等。吃富含纖維素食物 助排便七成心臟衰竭是發生在65歲以上的長者身上,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年輕族群必須及早控制三高和慢性病,才能保護心臟。心臟衰竭患者的日常飲食,應清淡簡單,減鹽、控制水分,一天勿攝取超過3至5公克的鹽,以及1000至1500毫升的水,避免加重心臟負擔。李姉穎建議,長者可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幫助排便,但若是便祕患者過度用力排便,容易造成心血量突然加劇,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加重心臟衰竭,便祕問題不容小覷!腳是第二顆心臟 練穩下肢日常照顧方面,應保持適度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何宏胤建議,可多做有氧運動、阻力訓練、伸展運動等,進而增強心肺功能以及四肢肌耐力。俗話說「腳是第二顆心臟」,下肢練穩了,血液就能順利回流至心臟,何宏胤指出,深蹲是最好的運動,可鍛鍊腿部肌肉,還能強健心肺。居家就能自主練深蹲,運動強度要達到「感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每天至少做30分鐘最好。想體驗更多主題運動,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含括各種自主運動、慢病預防、身材管理、健康知識等,鼓勵民眾線上學習。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https://pse.is/438znx。
-
2022-03-12 新聞.科普好健康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嚴重恐猝死 醫:新型生物瓣膜可望突破使用年限
「主動脈瓣狹窄」好發於老年人身上,是一種退化性瓣膜疾病,常會出現昏倒、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甚至有猝死可能,一旦出現症狀,平均存活二至五年。重度狹窄 可手術改善年輕人也會因先天性的異常而得病,二瓣型主動脈瓣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占全部人口的1%至2%,不同於正常人的三個瓣葉,病人因結構上的先天異常,會在年輕時就發生主動脈瓣狹窄。過去觀念認為,需經由心臟超音波確診為「重度瓣膜狹窄」,並有明確症狀才建議手術。而隨著治療進步,最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均建議,重度狹窄但無症狀的病人,在經過醫療團隊評估下,可以接受手術來改善存活和生活品質,但若拖延病情變嚴重,則會導致治療的困難。一位年約30歲的外籍配偶,育有一名小孩,多年前被診斷患有先天性二瓣型主動脈瓣狹窄,建議應盡快處理,但她放不下對家庭、小孩的責任,一直拖延治療。第一次在產房見到她,是她的第二個孩子將要臨盆,因拖延多年的心臟瓣膜疾病,加上懷孕造成的心臟負荷上升,心臟收縮功能只剩10%,需要葉克膜待命。金屬瓣膜、生物瓣膜比較所幸她生產順利,母子均安,在這次驚險生產之後,她才下定決心接受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治療,考慮可能再懷孕及生活形態後,她選擇使用「生物瓣膜」進行瓣膜的置換,雖然未來再開刀可能性高,但可保有目前正常的生活品質。術後的追蹤,她的心臟功能也回到近乎正常。針對二瓣型主動脈瓣狹窄問題,目前會優先建議進行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可選擇的瓣膜分為金屬或生物瓣膜,金屬瓣膜的好處為耐用性高,再開刀機會低,但必須終生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栓形成;生物瓣膜常以豬心瓣膜製成,好處為不用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但瓣膜會退化(使用年限約10至20年)而需要再開刀置換。因此,選擇瓣膜最重要的客觀考量就是病人的年齡,目前國際治療準則建議,50歲以下的年輕病人,可以選擇金屬瓣膜,來避免未來多次開刀的風險。而在「經導管瓣中瓣技術」不斷進步下,如果瓣膜退化而需再次開刀,目前多可採用經導管瓣膜植入。因此不願意使用抗凝血劑而希望保有正常生活品質,較年輕的病人使用耐久性生物瓣膜是另一選擇。乾式瓣膜 可瓣中瓣手術最近衛福部核准進口的新型乾式生物瓣膜,以牛的心包膜製成,經過革新技術抗鈣化處理,根據國外的臨床人體試驗,期望可以突破目前的使用年限。此外,如果未來生物瓣膜到達使用年限而退化,乾式瓣膜也特別設計,方便下次進行微創經導管瓣中瓣手術。建議病人在專業心臟團隊的協助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3款安胎藥恐致肺水腫 食藥署將限縮使用並加警語
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有3款成分的安胎藥,因有致肺水腫等心血管不良反應風險,決定限縮使用,注射劑僅限住院孕婦可用,口服與注射劑應於11月30日前加註警語。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發布新聞稿,公告短效型乙型受體素(β-agonists)類成分藥品用於產科相關適應症的臨床效益及風險再評估結果。食藥署指出,3款安胎藥成分fenoterol、isoxsuprine及ritodrine,皆為短效型乙型受體素類成分藥品,孕婦使用可能有嚴重心血管不良反應的風險,經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決定將限制使用並加註警語,廠商應於11月30日前完成適應症與說明書變更,若逾期未完成將廢止藥品許可證。食藥署科長洪國登接受媒體電話聯訪說明,上述3款安胎藥成分在國內共有24張藥品許可證,主要用於預防早產或流產,以ritodrine用量最多,健保年使用量口服劑型開出9.8萬張處方,注射劑型則有1.1萬人使用。洪國登說,孕婦使用這類安胎藥可能產生較嚴重的心率增加、低血鉀、心律不整、肺水腫等嚴重心血管不良反應。過去國內曾接獲不良反應通報共58件,其中嚴重不良反應有23件,如肺水腫、呼吸困難、喘等。洪國登表示,經專家討論決議,上述3款安胎藥注射劑將限縮使用,僅用於可監測心血管症狀的住院孕婦,若為門診追蹤或住院無法監控的心血管症狀者則不可使用;另口服劑與注射劑都要加註孕婦用藥後可能會產生心血管不良反應等警語。洪國登進一步說明,美國並未核准短效型乙型受體素類成分藥品用於產科適應症,而歐盟僅准用注射劑、未准用口服劑型;國情與台灣相近的日本,則是允許使用,但必須加註警語。食藥署提醒,醫師開立這類安胎藥時,應遵循上述決議結果,審慎評估風險與效益,用藥期間監測病人是否出現心血管不良反應等相關症狀;民眾應遵循醫囑用藥,切勿自行過量或減量使用,服藥後若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請立即回診尋求協助。
-
2022-03-10 該看哪科.皮膚
混打疫苗別擔心 異膚患者應打好打滿
新冠肺炎的陰影未散,許多人正陸續施打第三劑,且多為混打,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卻心存疑慮,擔心混打疫苗會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病情加重、或是引發的抗體保護力差別等問題。皮膚科醫師建議,混打並不會造成太大的風險,不打反而風險更高,異膚患者對於新冠肺炎疫苗的施打,最好還是打好、打滿,才能有效對抗新冠病毒。新冠疫苗與過敏反應 無直接關係 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志宏教授表示,異膚患者如果在施打疫苗後出現反應,第一步要先確認是只有打針的部位出現紅腫癢?還是施打完後不久全身就有過敏反應、支氣管水腫導致呼吸困難?以上是極少真正對疫苗過敏的反應,日後疫苗施打時,一定要告知醫師。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異膚病友的紅疹原本就會反覆發作,可能在施打疫苗後正好皮膚的紅疹症狀發作,形成時間上的巧合,絕大多數不是因為疫苗與產生的皮膚紅疹的過敏有直接關係。因此,李志宏建議異膚患者應施打新冠疫苗。他說,目前的證據顯示,打疫苗絕大多數並不會直接引發皮膚過敏反應,少數約1-2%只是打針部位出現腫、痛的反應,而一般人其實也都會有這種輕微的局部腫痛的反應。不打疫苗 一旦染疫 治療較棘手李志宏表示,接種疫苗是為人體增加對付病毒的抵抗力,在體內形成保護,整體來說絕對是好處大於風險,建議異膚病友最好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相對的,如果病友不施打新冠疫苗,不但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較高,如果真的染病,異膚患者的新冠肺炎的治療上也比一般新冠肺炎的患者來得棘手。李志宏解釋說,這是因為異膚患者有時候會長期使用某些免疫調節藥物,萬一不幸染疫,醫師將會把使用這些免疫調節藥列入作治療決定的參考,而非採用一般染疫者的治療模式,另外找出對異膚患者得到新冠肺炎適合的處置方法。 三劑疫苗混打沒問題 最近衛福部開放新冠疫苗混打,李志宏說,異膚患者和一般人一樣,如果前兩劑是施打AZ疫苗,第三劑較不建議再打AZ。醫界研究顯示,如果三劑都打,AZ綜合抗體的生成會較低。而台灣民眾前兩劑施打AZ較多,因此第三劑最好還是改打 mRNA疫苗(包括莫德納和BNT)較佳,這樣的疫苗混打模式也適用於異膚患者。至於前兩劑施打莫德納和BNT的病友,李志宏建議第三劑可以不混打,或混打莫德納和BNT。如果異膚患者接種第一、二劑疫苗後真的出現皮膚反應,李志宏建議患者,先觀察這些反應是否過了兩三天便恢復正常,如果沒有太大問題,就不必擔心第三劑混打其他疫苗會有嚴重反應。接種疫苗前 部份異膚藥物先停用兩週另要注意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友的治療方式多元,輕度患者只需塗抹外用藥膏,中重度患需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和光照療法,更進階的療法則採用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李志宏特別提醒,疫苗雖不會引發過敏反應,但某些異膚的治療方式,反而可能影響新冠疫苗的效力。他解釋說,異膚患者如果正在進行某些治療,可能導致新冠疫苗產生的體內的抗體濃度較低,尤其是中重度異膚患者使用的某些藥物,恐會影響新冠疫苗抗體生成的能力。這是根據以往接種流感疫苗的經驗,醫界發現流感疫苗接種後的效力,會受到某些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例如MTX,JAK抑制劑,中高劑量口服類固醇)影響,新冠疫苗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異膚患者如果有使用上述的藥物,最好先停藥兩週再打新冠疫苗,或直接向皮膚科醫師諮商,了解自己的用藥類型和治療模式。 另有異膚患者認為打完新冠疫苗後,最好多吃魚油、維他C等,但李志宏表示,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哪些食物可以對抗Covid-19病毒,不論是一般人或異膚病友打完疫苗後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即可。
-
2022-03-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奶奶、父、兄都因心肌梗塞猝逝 中年男胸痛警覺救命
台中51歲的黃姓男子日前清晨因胸痛,自行到光田綜合醫院急診就醫,檢查的過程突發昏倒休克,醫護立即搶救,經檢查為「心肌梗塞」發作,血管阻塞已達100%,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邱一騏醫師表示,黃先生的奶奶、爸爸、哥哥相繼都因心肌梗塞猝逝,為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他平時就特別警覺,當胸痛發生時即時就醫,儘速打通阻塞的血管,否則晚一步性命就不保了。黃先生到急診就醫時說自己胸口強烈陣痛、伴隨呼吸困難,醫師邱一騏說明,患者當時正在做心電圖檢查時突然昏倒休克,醫護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CPR)與AED電擊,急救持續半小時才恢復心跳,心導管檢查發現險些致命的原因為「心肌梗塞」,左前降支動脈有100%血管阻塞,即時打通阻塞血管並置放支架,術後3天穩定出院。邱一騏指出,黃先生曾在1年多前就因胸悶不適到心臟內科門診,身形肥胖的他,抽血檢查發現有膽固醇過高問題,醫師警告需控制飲食,持續回診追蹤。但黃先生卻不以為意,平時飲食仍然沒有節制,膽固醇沒降反升,還有三高問題,導致「致命性心肌梗塞」找上門。邱一騏說,當初在急救過程中,黃太太非常緊張不安,護理師上前關心,才知道原來黃先生的奶奶、爸爸和哥哥都相繼因為「心肌梗塞」猝逝,認為這下先生恐怕也救不回來了,如今鬼門關前走一遭,黃先生說,後悔當初沒聽醫師的話控制三高,以後會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邱一騏呼籲,急性心肌梗塞雖然發生突然,但並非一時造成,血管阻塞問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有三高、家族病史等高危險族群要多留意,除抽血、X光等基本檢測外,建議定期安排進階心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心血管健康問題。「不是只有天冷要注意,心肌梗塞無時無刻都會發生!」邱一騏強調,心肌梗塞發作時仍多以胸痛為主,也有人疼痛在上腹部周圍,如果痛到會冒冷汗時,表示身體處於極大壓力的防衛機制,應立即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才能拯救自己的性命。
-
2022-03-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鼓勵長者打疫苗 指揮中心加碼獎勵到500元
國內正如火如荼催打第三劑新冠肺炎疫苗,但仍有許多長者未施打疫苗,加上國內今天起放寬入境檢疫天數,為免造成社區威脅,因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加碼獎勵額度從原先200元提升至500元。目前我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約83.0%,第二劑約77.2%,追加劑約44.3%;其中65歲至74歲長者第一劑為86.6%、第二劑為82.5%,追加劑為64.9%,而75歲以上長者第一劑接種率仍僅為75.6%,第二劑為69.8%,追加劑為51.4%。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降低長者等高風險族群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呼籲長者儘速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特別是完成2劑疫苗基礎劑接種,後續再追加1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陳時中表示,為再鼓勵尚未接種一、二劑或追加劑的65歲以上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地方政府可自今年3月10日起至今年4月10日止,加碼提供500元以下衛教品。至於衛教品則由各地方政府視各地喜好準備,費用由中央政府支應。陳時中表示,高齡者施打率不高的原因最主要是害怕副作用以及社群間的以訛傳訛。但從國外資料可以看到,打疫苗絕對是利大於弊。家中長者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家屬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協助陪同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民眾前往接種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二劑或追加劑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3-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停止須把握黃金4分鐘 臨危不亂才能救回瀕死患者
一名陳先生在半夜如廁時忽然倒地,好在兒子機警急救並叫救護車送醫。台北慈濟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張燕表示,腦部對缺氧的耐受力僅有4至6分鐘,超過黃金時間後便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好在陳先生兒子先做一系列急救,到醫院後再透過低溫療法及「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後患者恢復健康、平安出院。一名68歲的陳先生,在腦中風後兩個月的半夜如廁時,突然感到胸悶及呼吸困難,接著喪失意識倒地,一旁兒子機警判斷出父親可能心臟停止,在兩分鐘內聯絡了救護車,同時自己幫父親進行心肺復甦術,待救護車抵達後立即以體外電擊器去顫,病人恢復生命徵象,並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救治。台北慈濟醫院說明,陳先生在前次中風時就已經發現兩側的顱內內頸動脈有嚴重狹窄,加上此次心臟停止的打擊,醫療團隊在接到病患時相當擔心會造成腦部更嚴重的傷害。經初步急救後病人雖心跳恢復,卻陷入深度昏迷,加護病房醫師一邊安排體外低溫療法,一邊吿知家屬,病人平安出院的機會微乎其微。幸運的是,歸功於病人心跳停止時迅速且扎實的急救加上低溫療法的輔助,病人竟在住院兩天後恢復意識,並在之後脫離呼吸器。張燕指出,腦部對缺氧的耐受力僅有4至6分鐘,這段時間即為黃金急救時間,超過之後便會造成不可逆的腦部損傷,輕者記憶力退化、反應遲鈍,重則變成植物人甚至腦死,缺氧時間越久,患者的存活率越低,因此理想狀態為4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術以維持腦功能。雖然現代人普遍對心肺復甦術都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發生時多會因驚嚇、慌張而手足無措,甚至試圖叫醒病人而耽誤寶貴的救援時間,好在陳先生的兒子一系列急救相關流程,讓陳先生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並順利進行後續治療。部分患者雖經急救雖然成功回復心跳,卻因缺氧太久造成腦部受損或無法恢復意識,「低溫療法」即是藉由溫控,讓病人在急救後能順利甦醒,同時減輕腦部缺氧的後遺症,增加甦醒機會。在低溫療法協助下,病人雖免除了變為植物人的噩運,但是並沒真正脫離險境,醫療團隊接著為陳先生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病人罹患嚴重的冠狀動脈阻塞,若不治療,隨時可能再次發生致命的心肌梗塞,但又因為冠狀動脈狹窄嚴重,無法以心導管置放支架治療,只能考慮外科手術。考量病人中風後右側肢體無力,可能影響傳統心臟手術的復健,與家屬討論後,張燕及醫師羅崇祐合力以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3天即可倚杖行走,恢復良好,並在兩周後平安出院。羅崇祐補充,迅速且扎實的急救不僅有助提升患者存活率,更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鼓勵民眾平時即應熟悉心肺復甦術知識與技術,以利狀況發生時,將傷害減輕到最低。
-
2022-02-28 新聞.元氣新聞
嚴重過敏救命針只能自費 醫學會擬爭取健保給付
現代社會「過敏兒」愈來愈多,若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在短短幾秒內面臨呼吸、心跳停止等致命危險,必須在第一時間注射腎上腺素,才有機會撿回一命。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美國的醫療保險與亞洲各國的健保都有給付一種安全注射器,讓相關病史的大人、小孩隨身攜帶,但台灣健保尚無給付,民眾自費購買一劑就要4500元,半年就要換一支新的,負擔沈重,希望能推動健保納入給付。李建璋表示,他有一姪女住在美國德州,上幼稚園第一天,老師就請孩子們把「同學不能吃的食物」背起來,一間小小的幼兒園就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有嚴重食物過敏病史。在香港和台灣的流行病學資料也看到,近10年嚴重過敏反應的兒童快速增加,可能與都市化程度高,兒童在免疫發展關鍵其缺乏大自然微生物抗原刺激有關。李建璋表示,當嚴重過敏反應發生,可能會氣喘、喉頭水腫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會休克,血壓降太低、心跳停止,而且發生速度非常的快,幾秒到幾分鐘內就會昏倒,必須當場急救,注射腎上腺素,也就是俗稱的「強心針」。另外要注意的是,一部分的患者從急診回家後24小時內還會發生第二次過敏反應,會比第一次更嚴重,這時也必須急救。李建璋表示,美國的私人醫療保險和亞洲有健保的國家,都已經將這個救命針納入給付,在台灣目前要自費,一支針要價4500元,效期只有半年,家長一年要為孩子準備兩支,一年要花9000元,負擔不小。數年前曾經提案希望納入健保,但當時以「台灣急診可近性高,沒那麼緊急需要」為由遭到否決,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年希望再試一次。台大醫院過敏免疫中心主任江伯倫表示,除了對食物藥物過敏,有些人去登山時被蜜蜂蟄到,也可能會發生過敏性休克,通常送醫才急救都來不及了,所以在美國都要求有過敏病史的大人小孩自備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這是一種安全注射針劑,不需要稀釋,大人和小孩有固定劑量,每一針只能用一次,台灣也有這個藥,會建議有相關病史的大人小孩、登山隊領隊,都要準備一支在身邊。李建璋表示,兒童急診醫學會3月12日將邀集兒童過敏氣管及風濕病醫學會、基層醫療協會、還有國內外相關專家,希望集思廣益,針對對於適應症及給付條件凝聚共識,如果有明確共識,就會再次提案申請健保新增給付。
-
2022-02-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北父子染疫來源不明匡140人 越南返台男列死亡個案
國內今日有3例本土病例,且有1例確診後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位死亡個案(案18815)為60多歲本國籍男性,具慢性病史,為今年1月30日公布之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陳時中說,這位個案曾於1月28日入境時,因身體不適直接送醫,有呼吸困難、咳嗽、全身倦怠等症狀,診斷為肺炎,同日採檢確診並安排住院隔離治療,未解除隔離,於2月23日死亡。另外3名本土案例,在新北、台北有2人,分別為案20396、20397為父子,其中兒子(案20396)有一名韓國籍太太曾於2月12日入境,採「7+7」方案隔離,2月20日檢驗陰性回家檢疫。案20396便搬出來到父母親家住,直到2月22日韓國籍太太轉為陽性個案,而案20396則於2月24日也陽性,其同住母親陰性,父親陽性列為(案20397)。陳時中研判,家人中的韓國太太有國外史,但報告中沒有接觸情況要進一步了解,目前個案的上班公司,已匡列79人其餘足跡匡列140人,列為今日感染源待釐清的傳播鍊。另外一例本土個案是境外個案(案20089)衍伸的家庭群聚,新增一家人(案20395)確診。其中案20089為2月10日入境,2月17日陰性,2月20日為陽性;而新確診的案20395有去跟20089去送餐,在2月21日、22日有上班,同住家人檢驗都陰性,職場人員疫調中。
-
2022-02-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持續催打1、2劑 200元禮券延長發放到3月底
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仍具威脅,國內本土疫情尚未平息,仍有社區傳播風險,指揮中心呼籲尚未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之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以獲得保護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1、2劑COVID-19疫苗民眾200元(含)以下衛教品措施延長至3月31日止,呼籲民眾儘速接種。指揮中心進一步說,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2.8%,第2劑約76.6%,惟75歲以上長者第1劑接種率仍僅約75%,第2劑接種率僅約69%,亟需再積極提升。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長者及其他 COVID-19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之族群,若尚未接種1、2劑,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請家屬協助陪同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或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說,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且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向醫師諮詢評估之後,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為鼓勵18歲以上尚未接種1、2劑COVID-19疫苗儘速踴躍前往接種,延長地方政府提供2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期限至今(2022)年3月31日止,請民眾踴躍儘速前往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就近前往接種。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指揮中心提醒,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應與流感疫苗等其他疫苗間隔至少7天,亦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醒,近期天氣多變,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的民眾,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2-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境外65例! 確診者有韓籍妻返台後陰性 疫調中
今天國內疫情新增本土確診有3例、境外有65例,其中有21例是落地採檢陽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3名個案是在新北和台北,一個是案20396、20397,個案有位韓國籍太太返台後,檢疫驗陰性,後續疫調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60多歲。陳時中說,昨日有19個航班,篩檢815人,有21人陽性,陽性率2.58%,今天早上有4個航班,共篩檢271人,有1人陽性。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30例男性、33例女性、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及印尼(各8例)、菲律賓(6例)、印度及越南(各4例)、香港(3例)、馬來西亞(2例)、加拿大、巴基斯坦、阿根廷、德國、馬爾他、衣索比亞、宏都拉斯、比利時、蒙古、法國、巴西、帛琉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17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13日至2月24日。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案18815),為60多歲本國籍男性,具慢性病史,為今年1月30日公布之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1月28日入境時因身體不適直接送醫,個案具呼吸困難、咳嗽、全身倦怠等症狀,診斷為肺炎,同日採檢確診並安排住院隔離治療,未解除隔離,於2月23日死亡。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255,14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234,508例排除),其中20,304例確診,分別為4,846例境外移入,15,40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4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2-25 焦點.元氣新聞
電子煙釀肺傷害 症狀雷同新冠肺炎 醫:嚴重恐死亡!
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猖獗,年輕人使用電子煙比率逐年上升,根據國健署統計,近兩年已有六例通報疑似電子煙肺傷害(EVALI)個案,年齡最小只有16歲。醫師提醒,電子煙無助於戒菸,恐引發重症、死亡,且加熱菸同樣造成肺傷害,民眾應儘速戒菸。國健署統計至去年9月,接獲六例疑似電子煙肺傷害個案通報,經專家會議討論,三例為電子煙肺傷害高度可能個案,年齡分別為16歲男性、56歲男性、23歲男性。另外三例為疑似個案,包括22歲女性為使用電子煙加重、42歲男性與31歲男性為誘發氣喘可能個案。使用電子煙的時間,介於半個月至四年時間,其中五位併用紙菸,一位停用紙菸。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電子煙成份複雜,透過高溫加熱產生化學有害物質,包括甲醛、過氧化物等,造成急性肺損傷、呼吸窘迫症候群、肺部免疫反應等,嚴重者恐肺纖維化,甚至重症死亡。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電子煙肺傷害(EVALI)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多達六、七種診斷,常見包括胸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以及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全身性症狀則有發燒、體重減輕。郭斐然說,電子煙肺傷害以類固醇治療為主,最難的是早期診斷,因臨床症狀與電腦斷層檢查,都與新冠肺炎十分相似,若沒有額外詢問吸菸史,有很高機率誤診。若無法早期診斷、用藥治療,恐造成疾病惡化,嚴重恐呼吸衰竭或死亡。不僅電子煙會引起肺傷害,郭斐然提醒,加熱菸同樣會造成肺傷害。他舉例,加熱菸、電子煙皆會引起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為一種過敏反應,吸菸幾周、幾個月就可能發生,提早治療多半能救回,但國外也發生案例,青少年用類固醇治療效果不佳,最後得換肺。郭斐然提醒,市售電子煙約九成以上含尼古丁,除了生理層面成癮,焦慮、壓力大等心理層面及社交層面,都會加劇青少年成癮可能性,呼籲民眾應遠離電子煙、加熱菸危害。
-
2022-02-24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25歲女不明原因腎衰竭 罹罕見高安氏動脈炎
台中市1名25歲科技業女性因為多處傷口潰瘍及咳血,到台中榮總急診檢查發現急性腎衰竭,病情一度惡化到敗血性休克,最後診斷罹患罕見高安氏動脈炎,經治療後順利出院。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與醫師黃士婷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一名25歲科技業女性,去年1月開始,下肢到膝蓋出現水腫和多處紅斑及傷口,半年尋遍各醫療院所,病況未改善,進展至雙腳嚴重水腫、腳趾末梢紫黑色、多處傷口潰瘍及咳血、呼吸困難,發燒、左手冰冷麻痛、血壓下降,因而到醫院急診。黃士婷指出,患者經血液檢查發現急性腎損傷、蛋白尿及血尿、發炎指數上升、溶血性貧血、合併肝功能異常及黃疸。電腦斷層檢查腹部發現左腎及脾臟梗塞、右腎萎縮、肝脾腫大。心臟超音波掃描發現左心室內有多處血栓,合併心臟衰竭,在1天內病況快速進展至敗血性休克轉入加護中心照護。因年輕女性併發多處大血管栓塞,醫療團隊懷疑為大血管炎,經由團隊專家會診此複雜病情後,建議加作頸部超音波探查發現多處顱內、頸部大血管阻塞,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更發現多處腦部小梗塞,最後病人接受全身正子掃描確診為高安氏動脈炎。黃士婷指出,患者在感染控制穩定1個月後,考量病情需要使用口服類固醇、並改成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及心衰竭藥物治療。治療後患者終於恢復健康,腎臟正常出院,並於出院後1個月後回歸職場。黃士婷強調,由於高安氏動脈炎是罕見疾病,因而容易被忽略,造成存活率相對較低。病患又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而延遲就醫,呼籲年輕女性若發現單側或雙側肢體有紫斑、不明原因多發傷口,或急性腰痛、血尿、蛋白尿症狀,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