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吸菸
共找到
848
筆 文章
-
-
2020-12-30 癌症.抗癌新知
口腔、食道癌 男發生率比女多10-15倍
統計顯示,民國一○七年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男性為女性一點二倍,以食道癌及口腔癌差距最大,男比女發生率逾十至十五倍。衛福部國健署評估,透過戒菸檳及口腔癌篩檢,近年有望反轉,但臨床醫師提出警訊,僅接受篩檢但未改變生活習慣,無法有效降低口腔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是未嚼者的廿八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如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五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風險更高達十點五倍。國健署宣導戒檳榔、菸、酒,希望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但口腔癌及食道癌幾乎年年進入十大癌症名單。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如今確診者都是過去抽菸、檳榔者,若吸菸率或嚼檳率下降,相信再幾年口腔癌、食道癌會變少。王英偉呼籲,卅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者,透過兩年一次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可以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研究也發現,定期篩檢可降低口腔癌死亡風險百分之廿六。但台北榮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吳政憲表示,口腔癌和食道癌都和生活習慣有關,雖然國健署一直推廣篩檢,許多民眾發現口內有不正常的紅白斑,確實會有警覺前來就診,但一聽到僅需追蹤,不用切片,就會繼續吃檳榔。吳政憲認為,檳榔防治宣導力度不如菸害,應加強教育讓民眾認知菸、酒、檳榔的危害,戒掉不良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口腔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
-
2020-12-2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癌症時鐘快轉11秒,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2018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癌首見50至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下降,國健署分析,與14年前推動的大腸癌防治已逐漸產生效果有關。2018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與2017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子宮體癌(第十名)和食道癌(第十一名)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8年每10萬人中有309.8人罹癌,較106年增加4.4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是大腸癌及肺癌,較2017年每十萬人減少1.1人及0.7人,早期癌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的是肺癌,增加551人,比率是十年前的2.1倍。十大癌症中,男性癌症排序肝癌及肺癌互換,膀胱癌下降兩名;女性部分,則是大腸癌及肺癌互換。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最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及食道癌發生率是女性的10至15倍。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攝護腺癌72歲、子宮體癌55歲。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大腸癌、肝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口腔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位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肺癌、肝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7年增加1.8人及0.5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2018年早期癌(0期及1期)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為肺癌,新增551人。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早期肺癌為4524人,占該年肺癌31.1%,98年為1384人,占該年肺癌14.7%,肺癌早期比率為10年前的2.1倍,推測可能因100年國際知名新英格蘭期刊發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55-74歲重度吸菸者2年3次,較X光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約2成,及衛福部自103年起執行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之肺癌篩檢研究之推動,民眾自費檢查及參與LDCT相關研究計畫增加之故。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1779人,201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1.3人,較2017年增加5.6人,10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2017年相較肺癌與肝癌序位互換,膀胱癌下降至第11位,2017年位居10、11名之白血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均前移1個名次2018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4352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4.7人,較2017年增加3.7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2017年相比較,肺癌和大腸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201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肺癌為66歲,攝護腺癌為72歲,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其中女性乳癌、皮膚癌老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子宮頸癌為58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9歲、甲狀腺癌為50歲及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除其中乳癌、食道癌及皮膚癌老1歲,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早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值得一提,癌症死亡率連八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
-
2020-12-24 科別.精神.身心
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藥需吃一輩子? 專科醫師吐真心話
焦慮性疾患,是精神科所有疾病中盛行率最高的;其中「畏懼症」又特別被低估與少關注;但「畏懼」造成患者的痛苦常常不亞於其他情感性疾患,或部份嚴重的身體疾病。常見的畏懼症包含懼高、懼怕血液、懼怕上台等。但在台灣社會,可能還多一個「怕藥」又特別怕「精神科的藥」關於吃藥這件事情,常建議擔憂的家長或個案本身思考這句話:「如果不是精神科的藥,你還會這麼恐懼嗎?」任何疾病都有輕重之分,每個人的心智狀態更是獨一無二,醫療是高度個人化的問題處理工作。就像有些人不會因為自己診斷自己是感冒,就去買感冒成藥自己治療一樣。「我不確定我是不是感冒啊!我怎麼知道是不是中了COVID-19?還是得了肺癌?鼻竇炎?什麼怪病?要給醫師看看啊!怎麼能自己亂買藥?」 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到了精神科就不一樣了呢? 「我今天有量到血壓超高!我要吃血壓藥!」也有這樣的主訴。但醫師會判斷這是不是嚴重的高血壓、常態的高血壓、還是緊張焦慮造成的高血壓。醫師腦中飛過的鑑別診斷、治療方法,就是您來尋求專業協助,最主要的理由。我們沒有必要全民都唸過醫學院,就跟會找律師打官司,找廚師做大餐吃一樣。 血壓的藥,也有針對一過性高血壓,緊急降壓的;當然也有需要長期服用,慢性降壓的;也有組合藥物,多管齊下的。醫師會憑藉專業與經驗,選擇手上的武器,解決您的不適、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 精神科的藥要吃一輩子 輕症短期治療即可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觀念了,絕對沒有什麼藥是「一定要吃一輩子」的。藥也會隨著科學進步呀!小兒麻痺、肺結核,都曾經是難治之症,現代的處理方式都與上一代已有天壤之別,效果也好非常多。 更遑論許多輕症,就跟感冒一樣,短期治療就可以了。但因為大家對精神科的陌生,精神科的短期可能是一兩個月,而不像感冒是一兩個禮拜。很多人會自己嚇自己,查網路上的奇怪資料,或是用顯微鏡看藥袋上的副作用。副作用可能一百個人才會發生一個,但五個十個全部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會這麼恐怖!其實可能並沒有發生這麼多的副作用,而是因為太過恐懼,自我暗示而發生的。 「相信醫師的治療計畫,盡量告知醫師自己的困擾與症狀,讓醫師隨時為您修正專屬的治療計畫。」——這才是患者的責任。 網路上瘋傳的假資料實在太多了,連「運動舌頭可以預防失智」的訊息現在也還是繪聲繪影的在網路上瘋傳,在瘋狂的搖擺著舌頭想要預防失智之時,不妨看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資料,確認一下這是不是假訊息,有時候政府都幫您整理的非常完整了。其實對健康有疑慮,詢問您的醫師就是最佳選擇。醫師要為自己說的話,做的處置負責。更重要的是——醫師瞭解您的狀況,農場文作者不知道。 一些針對特定對象的衛教文章或許內容正確,但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譬如說厭食症的患者可能因為看了很多食物有害健康建議少吃的文章,反而更加重自己認知扭曲、厭食狀況,造成生命危險。 藥物沒有那麼恐怖 水也要喝一輩子 藥物是花費科學家研究心血與廠商巨額資金做出來幫助患者,且有政府把關、醫師長久專業訓練選擇的。絕對不會比健康食品來的危險。若不信任這位醫師的處置,就換到信任的為止!而不是半信半疑,除了原本的症狀,又多一個對藥的恐懼。這樣折磨自己,太辛苦了! 吃太多肥肉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酒會傷害腦部,甚至造成嚴重不可逆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煙盒上更是大大寫著「吸菸有害健康」。 醫師開出的藥物,是不是不一定比上述這些生活常見的東西危險呢?如果擔心影響肝腎功能、或造成什麼後遺症,醫師都站在您的面前讓您盡情發問。 任何對治療的擔憂,都可以直接詢問您的醫師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章秉純醫師)延伸閱讀: 為什麼感冒只能拿三天份? 藥師解答真相 抗憂鬱藥物吃了還是好憂鬱? 精神科醫師曝關鍵原因
-
2020-12-23 癌症.肺癌
需要肺癌篩檢? 不吸菸女性可風險預測
● 國際首份針對女性不吸菸健康者之肺癌風險預測模型● 台灣55歲以上不吸菸女性,5%達到LDCT篩檢門檻,依此可抓出27%罹癌者● 台灣第一個本土模型,輸入風險參數即可使用,希望明年上路台灣近年來,不論男性或女性的癌症發生率,肺癌都名列第3,但在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肺癌卻長年高居第1。如何有效篩檢、早期發現,成為研究重點。LDCT篩檢 肺癌死亡率降2成美國肺部篩檢臨床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11年的報告指出,對55至74歲的重度吸菸者,亦即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每天抽菸包數*菸齡)以及戒菸少於15年者,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做篩檢,可以降低20%肺癌死亡率。依據NEJM(2013)及另一頂級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2014)的兩篇論文,在以其風險預測模型,將個人參數套入公式,計算出6年肺癌風險大於0.0151者,使用LDCT,其篩檢效益更好。因此國際間把0.0151當成一個主要門檻。台女吸菸不到5% 多人卻罹肺癌目前美國也針對有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給以健保給付LDCT篩檢。據估計,在55至74歲的吸菸人口中,約有38%的人符合資格,不過針對女性僅能找出36.6%的肺癌患者。上述2014年的研究還指出,以其風險預測模型而言,在美國不建議不吸菸者做篩檢,但這項結論明顯不適用台灣,因為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仍有許多人得到肺癌。模型篩檢 可找出27%肺癌患國衛院及其合作夥伴,包括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了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同樣以0.0151為門檻,在55至74歲的不吸菸女性中,約有5%可達篩檢標準,但卻可找出高達27%肺癌患者,顯示這模型有應用價值。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 2020年2月的CEBP(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這也是國際首份利用流行病學證實的常用風險因子,針對健康不吸菸女性的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台灣的這個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只要輸入個人年齡、BMI(身體質量指數)、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教育程度、肺癌家族史、風險基因型等,即可計算風險。希望這個風險計算器明年即可上路使用。
-
2020-12-22 癌症.抗癌新知
老菸槍家長請注意 陽台抽菸等三手菸汙染恐致孩子罹癌
郭先生11年前當了爸爸,老菸槍的他怕影響孩子健康,都刻意跑到戶外或陽臺抽菸,但是孩子出生後卻一直有呼吸道問題,不斷因氣喘發作出入急診甚至住到加護病房,直到醫師指出菸品的三手菸有毒物質可能會殘留在衣物上,恐在郭先生接觸孩子時把菸害帶給孩子、影響健康。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表示,自從個案下定決心戒菸後,小朋友急性發作頻率降低,狀況穩定。薛光傑表示,三手菸是指環境中殘留的毒性化合物附著於像是沙發、衣物等物體表面,有毒物質可以直接透過皮膚進入人體。小朋友由於長期待在家,如果家人抽菸,受到三手菸影響也會較為嚴重。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許多爸爸是老菸槍,為了不讓小朋友在家吸到二手菸,會到陽台或是家用浴廁內吸菸,以為這樣小孩就不會吸到二手菸,但其實忽略了殘留在衣物上的三手菸也會對小孩造成傷害,而二手菸也會逸散到鄰居家,讓鄰居受到二手菸的危害。薛光傑表示,目前三手菸的相關研究較多都是針對小孩,因為小朋友待在家裡時間較長,因為三手菸容易引起孩童的氣喘等呼吸道症狀,甚至誘發中耳炎。薛光傑補充,根據美國針對6歲到15歲小朋友的二手、三手菸暴露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會讓孩童的計算、學習能力等認知行為降低15%到20%。甚至有些研究從三手菸裡面的致癌物去推,認為三手菸會傷害孩童的DNA,罹患肺癌機率至少會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薛光傑表示,只要環境曾經有人吸菸,三手菸容易透過衣服、親子背帶、安全座椅或是奶嘴等傳播,讓有毒物質從皮膚甚至是直接從嘴巴被小朋友吃下。「為避免孩子受三手菸毒害,最好的辦法還是戒菸。」呂孟穎表示,多數吸菸者爸爸都誤以為,只有吸菸時旁人所吸入的菸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而採取一些認為可以保護其他人的措施,例如:打開窗戶吸菸、到陽台吸菸、關在浴廁吸菸等,以為這樣就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但這其實是錯誤的。根據三手菸研究指出,尼古丁有很強的表面粘附力,會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強的新毒物,如亞硝胺等致癌物,黏在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甚至附著在吸菸者的皮膚、毛髮上,殘留時間長達6個月。以在陽台吸菸來看,三手菸會殘留於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菸煙也會逸散到鄰居家;另公寓大廈因管道間相通,如在浴廁吸菸,菸煙會透過管道間逸散到全棟建築物,而讓鄰居遭受二手菸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指出,不少民眾困擾於鄰居吸菸產生的二手菸害,但因住宅為私領域,不在菸害防制法管轄範圍,建議有此困擾的民眾可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3條第1項規定,有關公寓大廈、基地或附屬設施之管理使用及其他住戶間相互關係,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以規約定之。※若有民眾想戒菸,不想出門或擔心去醫院不方便,可撥打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和諮詢人員共同討論戒菸計畫。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2-19 焦點.元氣新聞
台大醫竹東分院戒菸成功率66% 獲全國戒菸成功王殊榮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竹東分院去年戒菸門診成功輔導234人次戒菸,戒菸成功率達66%,為全國名列前茅的醫療機構,日前更奪下國健署「績優醫事機構戒菸成功王」的殊榮,縣府衛生局則表示,各衛生所也都開辦戒菸班,希望將戒菸觀念進一步導入社區。縣長楊文科十分重視吸菸對健康的危害,「新竹縣電子煙危害防制自治條例」也已經縣務會議同意送議會審議中,新竹縣政府衛生局更設立0800-636363免費戒菸專線,希望協助癮君子戒菸,目前新竹縣內13家衛生所、8家醫院和社區藥局,共有72個醫療院所提供戒菸服務。衛生局長殷東成指出,新竹縣東元、台大醫竹東分院、中醫大新竹附醫、仁慈、竹信、大安、新仁等醫院都參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醫事機構戒菸服務補助計畫」,縣內各鄉鎮衛生所也開了近30班的戒菸班,到社區、學校提供相關的戒菸服務及衛教諮詢,將菸害防制觀念導入社區,營造無菸環境。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竹東分院在去年共治療234人次,戒菸成功率為66%,表現卓越,因而獲選國健署「績優醫事機構戒菸成功王」的殊榮;衛生局則肯定台大醫竹東分院在院長詹鼎正的帶領下,在健康促進暨高齡友善委員會下設立無菸防制組,由社區營造東健康中心、醫療部、護理部,跨團隊合作積極推動二代戒菸服務及菸害防制衛教宣導,加強員工對無菸醫院與二代戒菸認識,提供優質戒菸門診與衛教服務,定期追蹤關懷戒菸個案,提升戒菸成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2-19 癌症.肺癌
專題/癌症中的三冠王 必知肺癌四大驚人事實
肺癌四大驚奇長年來肺癌都是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其中女性患者不斷增加,不吸菸的肺腺癌患者佔了近7成,吸菸不再是罹患肺癌的最關鍵因素。台灣肺癌現況,你知道多少呢?《肺癌新國病 認識癌症三冠王》專題,讓你看清肺癌面貌!》深度專題/肺癌新國病 認識癌症三冠王
-
2020-12-19 科別.心臟血管
開車時發生心肌梗塞怎麼辦? 保命「2動作」死亡機率降
心肌梗塞新聞時有所聞,日前媒體報導,客運司機載客途中胸痛引發心肌梗塞,硬撐1小時險釀意外。而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已超越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出現中風徵兆 須立即打119快就醫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者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而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須立即「打119快就醫」,千萬別硬撐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忽冷忽熱及氣溫驟降等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之一。駕駛時發生心肌梗塞 保命原則這樣做工作執勤時若發生急性徵兆,王英偉說,此時駕駛人應將車輛停到路旁且關掉引擎,並告知乘客自己身體不適,請其幫忙打119送醫;如無乘客,須盡快下車尋求幫忙,勿獨自待在車上,避免心肌梗塞時無人知曉。最重要的是,千萬別逞強,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先顧好自身健康,才能做好稱職工作。 預防心臟病措不及防 日常生活習慣要注意近日冷空氣來襲,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除注意保暖也要適時補充水分,隨時注意相關危險徵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且普遍人也以外食族居多,心血管疾病常來的猝不及防,彈指之間即天人永隔,為避免憾事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王英偉提醒,從健康生活型態開始做起,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節酒、控制三高、定期健檢等,即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守門員。延伸閱讀: 每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除了天冷,4危險因子就藏在生活裡 心臟手術後要少喝水?不能運動? 什麼都不做心臟會廢掉!醫師教日常保養原則
-
2020-12-1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論壇/LDCT篩檢 首重菸槍、肺癌家族史
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當成肺癌早期篩檢的工具,各界已有共識,最快明年六月將納國家篩檢。衛福部國健署也首次宣布,將要求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向肺癌病人的家屬衛教,說明肺癌家族史者接受篩檢LDCT的重要性。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五成診斷為第四期,若能在早期發現,存活率逾八成,也降低後續治療花費,由於台灣的患者百分之五十三從未吸菸,特別是九成的女生患者,因此肺癌防治成了最大挑戰。在國外,LDCT篩檢是針對老菸槍,但不見得適合台灣。楊泮池在二○一五年領軍國內多個醫學會與十七家醫學中心,在國健署支持下針對不吸菸高風險族群進行LDCT一萬兩千人篩檢計畫,初步結果發現有百分之二點六肺癌患者,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六是肺癌第一期患者,這些報告遠比歐美還高,顯示我們篩檢方式更有效。國健署長王英偉宣布,LDCT最快明年六月納入國家篩檢,但經費有限,先從經濟弱勢的老菸槍及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做起。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同意,醫師應教育民眾LDCT篩檢必要性,建議有實證的危險群接受篩檢,例如有家族史者。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指出,自己的患者有七成病人不抽菸沒家族史,未來也不在國家篩檢計畫中,反而是要讓大家都有健康管理的概念,將自費接受LDCT篩檢當作健康管理一環。成大醫學系內科教授蘇五洲認為,一般民眾接受篩檢,結果出爐後,可能也會造成恐慌,成大之前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發現,肺腺癌患者的血液和唾液內有微量基因突變的表皮生長因子,大家利用多面向的研究,早點發現高危險群。肺癌早期預防除了篩檢外,環境控制也很重要,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指出,降低環境與空氣汙染,尤其在移動汙染源如機動車的監控部分監測是不夠的,須靠政府跨部門努力。
-
2020-12-17 新聞.健康知識+
喝酒可以殺死口腔癌細胞嗎? 當心抗癌不成反致癌!
網路上謠傳喝酒可以殺死口腔癌細胞,這是真的嗎?對於這樣的傳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面說這是錯誤的謠言,喝酒無法殺死口腔癌細胞!當喝酒下肚時,酒精會被體內的酵素代謝掉,因此不可能有治療腫瘤的效果!飲用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酒精性脂肪肝的機會,且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腸胃道癌症的風險均會提高,能夠抗癌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資訊。檳榔、菸品、酒 是口腔癌的元兇 使用檳榔、菸品、酒是我國口腔癌個案發生的主要原因,同時有菸、檳、酒習慣者相較沒有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口腔、咽、喉及食道)風險高10.5倍;而研究證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呼籲國人要拒絕菸檳酒、定期篩檢、即早治療。政府提供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有嚼檳榔之原住民自18歲起),請洽各醫療院所。資料來源:本署癌症防治組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2-14 科別.皮膚
醫病天地/實習前粉瘤突發炎 及時手術復原
新竹縣一名國立大學電機系的大一新生俊凱(化名),正準備考甲級機電整合技術士證照,也即將參加高階機電整合實習,但因「共生」已久的粉瘤突然發炎化膿,擔心療程漫長恐影響考證及實習。東元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偉迪在詳細了解病人處境後,當天就安排手術切除右臀兩顆囊腫且復原良好,讓俊凱如期參加實習。陳偉迪指出,粉瘤是常見的皮膚腫瘤,生長範圍可大可小、位置不受限,若有越長越大的情況,有可能因擠壓或過大而破裂發炎,體質、壓力大、飲食油膩及吸菸喝酒等,也會導致表皮囊腫生長,破裂的機率相對較高。表皮囊腫也是許多人容易忽視的皮膚腫瘤,若沒有及早切除,嚴重恐從病灶處細菌感染擴大而引發蜂窩組織炎。以俊凱來說,檢查發現右臀兩顆表皮囊腫分別有2公分與4公分,其中一顆已經化膿合併細菌感染,因此盡快排刀切除,給予抗生素治療,降低擴大感染釀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術後傷口復原也十分良好。俊凱表示,粉瘤在他國中時出現,因上課坐木板椅壓迫到腫瘤疼痛不舒服,而採取錯誤坐姿舒緩疼痛,但長久下來腰痠背痛,導致上課無法專心,經醫護團隊協助切除囊腫,身體變得輕鬆舒適,更能專注聆聽思考,要朝夢想全力邁進。
-
2020-12-13 癌症.肺癌
仿妝夭后肺腺癌早逝 醫師呼籲避免移動汙染源
知名部落客「仿妝夭后Yui」因仿妝迪士尼公主、反派、甄嬛等人聲名大噪,半年前宣布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經6個月治療不幸於本月11日逝世,享年僅37歲。Yui不菸不酒生活正常,為何罹癌?引發年輕女性肺腺癌致命恐慌。吸菸被視為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在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卻逾半數。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表示,肺癌死亡率已連10年居國內癌症之首,在亞洲,特別在台灣,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比率逐年上升,近來醫界開始研究女性基因是否比男性更易受空汙、環境等致癌物影響。今年七月,中研院與台大團隊合作,找出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細胞(Cell)封面。團隊分析國內一〇三名肺癌患者,找出包括APOBEC突變的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再比對國外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發現這五種突變相關的因子,可能與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空汙、油煙有關,顯示肺癌不只與吸入性物質有關聯,可能也受飲食影響。2020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年會於今日舉行,國內胸腔內外科醫師、學者也針對肺癌發生原因、家族史、室外空汙、過敏原進行討論。林孟志特別請大家注意移動汙染源,他指出:「台灣南北汙染來源不同,不單純只有PM2.5,戴奧辛、二手菸等都造成空氣汙染。」做好個人健康促進是最基本的預防。「這次新冠肺炎讓大家都戴口罩,也降低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至於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視為有效的檢測工具,如何運用做好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林孟志建議與醫師討論,高風險群建議接受篩檢。過去醫界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建議,如果沒有肺癌危險因子,建議40歲時可做一次LDCT篩檢;若有肺癌家族史,則建議提早至30歲,之後視狀況每2、3年做一次。
-
2020-12-12 新聞.元氣新聞
中醫偏鄉巡迴8旬老先生坐輪椅看診 恢復到可騎腳踏車
台南市81歲謝老先生有吸菸史但已戒除十多年以上,曾透過醫院影像學檢查,顯示雙腳膝蓋關節退化、心臟肥大等問題,最近感覺雙眼容易流目油,同時眼睛容易乾澀、心悸易喘、腰膝痠軟、走路痠痛無力,在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下鄉巡迴診療時,由外籍看護用輪椅推來看診,中醫師開立中藥並搭配針灸穴位治療。歷經半年的診治,謝老先生從坐輪椅前來就診,恢復到可自行騎車前來,治療後的謝先生也能自理生活,左鄰右舍看到他的進步,相當驚奇與不可思議。新營醫院為提升偏遠地區服務的方便性、可近性,改善民眾長期的醫療需求,自109年1月底起,每周五在台南市後壁區上茄苳嘉民社區關懷據點進行巡迴醫療、衛教及健康諮詢等服務,希望藉由此中醫巡迴醫療能夠深入該地區,提供優質的中醫服務給當地民眾。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郭俊佑醫師表示,偏鄉地區因當地年輕族群人口外流,社區人口結構老化嚴重,且中醫基層醫療院所缺乏,就醫相當不便,偏鄉民眾不能像都會區民眾享受到全民健保帶來的便利,這些醫療資源較匱乏、人口老化的地區,對中醫的需求更高。偏鄉許多老人也面臨獨居、就診不便、經濟能力較差、身體較虛弱未必能夠開刀、需要替代療法等眾多因素,新營醫院中醫資源進駐切合需求,像中醫針灸及中藥對無論是肌肉骨骼退化造成的痠痛無力,或是神經壓迫造成的麻木無力治療上都有一定的療效,能減少不適、恢復老年人活動能力並提升生活品質。
-
2020-12-08 癌症.頭頸癌
40歲壯男吸菸嚼檳榔得口腔癌 手術取小腿骨與皮膚重建
40歲壯年男子阿龍(化名)在工地上班,平日工時長為提振精神,常吸菸、嚼檳榔提神,多年前開始,只要吃略刺激性食物,口腔黏膜即有灼熱感,卻未就醫檢查,直到日前才診斷為第四期口腔癌,經清術手術、化療,取一段小腿骨與部分皮膚重建口腔功能,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白馨表示,口腔癌為我國25-44歲青壯年男性,最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菸酒檳榔都是危險因子,同時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罹患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呼籲民眾戒除菸酒檳榔,定期做口腔檢查。她說,像阿龍發現口腔癌時已是第四期,和第一、二期相比,切除範圍更大,為將惡性腫瘤拿乾淨,除頸部接受淋巴廓清術,還要截掉一部分下顎骨,並且取一段小腿骨與部分皮膚,重建口腔功能,術後還需接受放射線治療與化療,不僅影響外觀、說話、咀嚼。白馨說,所幸患者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做重建手術改善外觀與口腔功能,進食,講話都沒有問題,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即日起至12月31日,提供口腔癌篩檢送口罩活動,民眾攜帶健保卡至醫院一樓癌症篩檢中心掛號,醫師進行口腔癌篩檢,若發現癌前病變(如白斑、紅斑等),都能盡速做切片檢查。醫院也有戒菸門診和戒檳榔單一窗口,相關諮詢可洽癌症篩檢中心,電話專線05-2756322
-
2020-12-03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增肺癌存活率:專家疾呼,成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空汙視為「新菸害」,綜觀國內肺癌資料,近年非吸菸罹患肺癌比率明顯高於吸菸者,控制空汙為首要之急。專家呼籲,儘速制定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將健康指標納入空汙防制政策,並鏈結空汙費,擴大肺癌公費篩檢高風險對象,加速健保新藥給付,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目標。肺癌常年居國內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成為「新國病」,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專家主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提倡成立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辦公室。衛福部長陳時中應邀出席表示,肺癌存活率倍增不是夢,但肺癌防治從預防、篩檢到治療,各項規則及政策、研究方向、藥物給付等,仍待詳細討論後逐步落實。綜觀肺癌流行病學資料,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指出,菸害防制法施行後國內男性肺癌發病率下降,但更多不抽菸的女性卻罹患肺癌,人數直線上升,空汙可能是重要危險因子。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肺癌居二○一九年健保醫療支出十大癌症之冠,逾一百六十四億,但五年存活率是十大癌症中最低,僅百分之二九‧七九,低於日本的百分之卅三、韓國的百分之卅。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解釋,是因逾半的患者確診時已第四期,揭示肺癌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在治療上,當前癌症新藥通過健保給付曠日耗時,從新藥拿到證照到健保給付,平均須等七百多天。專家一致認為,健保給付肺癌新藥的速度應加快,且部分僅給付「晚期、後線」治療的藥物建議往「早期、前線」調整,提高患者與藥物的可近性,降低藥費經濟負擔。肺癌公費篩檢成本高,且癌症新藥給付受全民健保總額的限制,再加上空汙問題棘手,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這事涉衛福部、環保署、交通部等部會,但跨部會溝通較困難。因此,中研院院士吳成文表示,肺癌與空汙相關,牽涉到多部會,要存活率倍增需有突破性措施及跨部會國家防治計畫。中研院院士、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說,對抗肺癌新國病必須靠預防、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將肺癌存活率倍增與行動方案納入國家級政策。
-
2020-12-03 科別.精神.身心
16歲女學生患飲食障礙症 竟是媽媽從小管太多
混亂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引發各種臨床相關疾病,恐導致營養不良、肥胖、厭食、吸食物質、濫用藥物、酗酒、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吸菸、胃腸身心疾病、癌症…等。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分享拒食暴食個案,強調若形成情緒反應習慣,恐影響終生情緒、性格。該案為16歲女學生從小愛吃的蛋糕、甜點, 但1年前週末返家時,卻說沒有胃口,陸續出現異常愛哭、便秘、停經等情況,媽媽詳細了解才驚覺,女兒在校期間受到同學言語嘲諷,認為自己身材很糟,沒有正常進食,常以白開水度日。為了能改善女兒不願意進食的情況,媽媽要求記錄每天吃的食物,沒想到出現暴食情況,女學生看到體重增加又會崩潰拒食,反覆在拒食跟暴食之間,才趕緊就醫。經精神科醫師診療發現,女學生平時家人關係親密,但因媽媽從小在飲食上就會有所要求,強迫進食不愛的食物,導致一到用餐時間就會氣氛緊繃。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該個案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及經驗,加上環境改變適應困難、同儕人際困擾、自我感覺及調適不良等情況,而用飲食抒解壓力,但吃了又陷入擔心變胖的悔恨,造成拒食跟暴食的反覆,出現飲食障礙的症狀。陳家駒表示,培養良好的飲食營養衛生習慣及餐桌禮儀,學習情感人際互動,都是社會化訓練一環,會塑造人的性格,與情緒處理的能力。家庭提供的資源及父母依附陪伴支持學習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未來發展。陳家駒解釋,飲食障礙者(暴食、拒食)通常會非常在意外表,大吃大喝後會後悔催吐;或是為了不引起注意假裝有吃飯,又偷偷丟棄食物,甚至使用藥物催吐或灌腸。長期除了影響健康,還會影響生活、學業成績、人際相處等。治療飲食障礙症依個人症狀而不同,治療須長時間的多管齊下,包括:藥物、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關係治療、情緒認知管理治療、溝通及團體治療…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改善。研究指出,厭食症患者因嚴重者營養不良,統計有5%-25%有死亡的風險;住院治療者最常須6年才能出院。陳家駒提醒,從小的飲食習慣及用餐氣氛會持續影響到成年,父母應儘量陪孩子好好吃飯,快樂滿足一餐飯,幸福安樂滿滿滿。飲食障礙會引起生理不適症狀,心理上也會對生活、社交等造成影響,當開始有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飲食障礙症是長期的慢性身心疾病,並非臨時壓力引起的反應,患者經常會出現以下症狀:●外貌:面容憔悴、棍棒狀四肢、明顯的體重下降、衣服寬大●生理徵兆:經期停止、腹瀉與便祕交替發生、嘔吐、皮膚發涼、血液循環不良、易受感染●行為:對外表敏感、大吃食物後嘔吐、假裝吃飯卻把食物偷偷扔掉、偏愛輕瀉劑∕催吐劑∕利尿劑∕灌腸劑等、學校成績變差、反社會行為像是偷竊∕故意損壞東西∕離開朋友等
-
2020-12-02 科別.泌尿腎臟
如何避免腎衰退而洗腎?專家教你14個養腎、固腎方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3期文∕郭岳潭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調查指出,國內有超過200萬慢性腎臟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洗腎人口已突破7萬人大關;但自知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比例,卻僅有3.5%。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統計,國人洗腎成長率平均每年約有5~6%,洗腎發生率及盛行率已是世界第一。導致腎衰竭的原因許多疾病常會引起腎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急性腎衰竭,以及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當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無法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分時,就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症狀,例如:肺水腫、呼吸喘、噁心、嘔吐、食慾差、皮膚癢、過度疲憊、嗜睡等,每個人的症狀表現可能不同。趙順榮強調,當腎功能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會出現尿毒症的症狀,就可能必須洗腎,利用血液透析機器及人工腎臟,將血液經由血液透析機器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12招西醫養腎1.控制血糖高血糖會損害血管,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及增生,是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危險因子;糖尿病也會增加患心臟病及腎衰竭的風險,糖尿病引起腎病變,已成為末期腎衰竭重要病因。早期糖尿病的介入治療,可大幅減少及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發生及惡化,建議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內,餐前血糖控制在90~130mg/dl,糖化血色素<7.0%,可以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若患有糖尿病,控制血糖建議藉由運動、飲食、藥物等三方面來著手,採用對糖尿病及腎臟有益的飲食,並遵從醫囑服用糖尿病藥物,有助減緩慢性腎臟疾病的進程。2.控制血壓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血壓與腎臟病惡化密切相關,血壓較高會導致腎功能衰退速度加快,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併發症,而通常高血壓腎病變已是末期腎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腎臟可倚賴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以及抗尿鈉因子等荷爾蒙,維持血壓恆定,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的血管結構發生硬化,進而使的腎功能惡化,高血壓也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逐漸增加,而高血壓也早已被證實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理想的血壓應維持在130/80mmHg範圍內,有助於減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以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如果是高血壓病患,建議每天定期測量血壓,且勿擅自或隨意停止服用降血壓藥,因為高低起伏的血壓會加速破壞腎臟的血管,一定要由醫師決定是否可以停藥或減藥。3.控制血脂高血脂及異常血脂與慢性腎臟病相關,高血脂會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行,且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而血脂異常是指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二者合併,都是血管硬化的主因,而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合併高血脂症。根據研究發現,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腎功能下降風險較大,且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比值越高,腎功能下降速度也越快;相對來說,較高的高密度膽固醇會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理想血脂範圍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60mg/dl;若是高血脂症患者,控制目標為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55mg/dl、女性≧6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 mg/dl。4.控制尿酸高尿酸會直接傷害腎臟內的腎絲球及腎間質,造成腎功能下降,且高尿酸血症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與病情惡化,而進入末期腎衰竭需要洗腎的階段。由於血中尿酸大部分是由腎臟排出,一旦尿酸升高,在腎臟的濃度也會升高,容易產生尿酸結晶沉澱在泌尿道及腎臟,就會造成尿路阻塞,進而傷害腎臟的功能,理想的尿酸範圍為男性3.0~7.0mg/dl、女性2.5~6.5mg/dl。如果是高尿酸血症病患,降尿酸藥物治療的目標為血中尿酸長期控制在小於6.0 mg/dL;已有痛風結石患者,則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0mg/dL以下。5.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為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也是腎臟功能惡化的獨立危險因子,罹患慢性腎臟病會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心血管疾病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相當容易被忽略,也因此喪失治療的最好時機。根據許多大型研究調查結果,慢性腎臟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週邊血管疾病及中風等,而出現心血管疾病,也更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末期腎衰竭病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0~30倍。6.預防感染疾病 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都會影響腎功能。飲水過少、長時間憋尿,都容易把病菌帶入尿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即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腎衰竭,也會加速傷害腎功能。 感染流行性感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當喉部、扁桃腺等受到鏈球菌感染時,也容易引起腎臟發炎,造成腎功能受損,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7.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會造成腎臟血流增加、腎絲球超過濾,以及腎絲球高壓,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腎絲球濾過率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下降,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越高,即使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發展有密切關係,擁有的代謝症候群因子越多,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越高。肥胖會提高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發生率,與增加慢性腎臟病死亡率;如果BMI≧24,或是男性腰圍大>90公分或女性腰圍>80公分,則會建議適當飲食控制及減重,因為減重會使血壓下降,也會降低蛋白尿,有益於慢性腎臟病的控制。8.定期運動定期運動有助保持健康體重,以及減輕壓力、焦慮,可以降低血壓,對腎臟有益,也是幫助控制慢性腎臟病進展的有效方法。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對於老年人、體重過重、心臟疾病患者,或是平常缺乏運動的人,建議開始運動前,可以先到醫療院所接受醫師或專業人員評估及運動測試,才能選擇最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式。9.限制飲酒過量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也會造成肥胖,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長期酗酒更可能導致全身肌肉大量收縮,造成肌肉損傷,釋出大量的肌球蛋白至血液中,嚴重甚至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當肌球蛋白在腎小管沉積形成結晶,進而阻塞腎小管,最終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的情況。每日的酒精攝取量應限制為20~40克,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惡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避免吸菸吸菸是重要的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與較嚴重的蛋白尿及腎衰竭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男性增加2.4倍、女性增加2.9倍;也有研究發現,每天抽一包菸者比不抽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4倍,戒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則高3倍。吸菸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升高,破壞血管內膜細胞,增加腎臟血管阻力,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加速腎功能惡化造成腎衰竭;且香菸含有多種重金屬物質,產生腎毒性的氧化壓力,導致腎臟血管收縮,就會造成腎臟損傷,戒菸可以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1.限制鹽鈉攝取量腎臟是負責調節血壓,以及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飲食中的鹽分由腎臟排出體外,如果攝取過量的鹽分,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下來約是6克的鹽。除了控制鹽分的攝取外,日常飲食中也要減少食用鈉含量高的食品,例如:麵包、吐司、麥片、餅乾、零食、果凍、布丁、肉乾、火腿、香腸、臘肉、起司、泡菜、蔬果汁、罐頭食品。另外,番茄醬、沙拉醬等醬料,以及湯品也要注意。12.避免自行使用藥物避免未經醫師或藥師指示自行使用止痛藥、抗生素或來路不明的藥物,濫用藥物可能會導致腎臟損害,尤其使用大劑量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會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量,從而損害腎臟,長期服用的結果,有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腎臟急性衰竭。在大多數情況下,NSAID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會引起慢性腎臟病;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NSAID,就可能加速病程進展,造成腎臟功能惡化得更快。另外,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會造成慢性腎臟病,並加速慢性腎臟病惡化為末期腎衰竭,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仍未知是否含有馬兜鈴酸,所以也不可以隨意使用。2招中醫固腎中醫師吳宛容指出,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中醫認為,腎臟與冬季相應,此時補養腎氣最為適宜。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保養腎臟,不讓陽氣外泄,西醫則認為,冬天天氣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而減少腎臟的血流量,而且感冒病毒更容易感染腎臟,因此,冬天也要做好保暖。1.護足保腎吳宛容表示,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因此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千萬不要將雙腳正對冷氣或電風扇,怕冷的人最好穿著襪子睡覺,以免受寒。建議每晚睡覺前,按揉腳掌正中凹陷的「湧泉穴」,有引火下行助眠、引氣血歸腎的作用,是護足保腎的重要方式。湧泉穴位置:湧泉穴位於腳底中線前1/3交點處,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之處。方法: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於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天揉100次為宜。效果:可以激發腎經的經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臟的氣血,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2.通便護腎中醫認為,「腎司二便」,腎主管大小便的排出。吳宛容表示,一旦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悶脹,也會傷及腎臟,導致腰酸疲乏,噁心嘔吐;而腎氣虧虛,也會引起排便無力或大便稀溏,伴有腰酸膝軟,頭昏耳鳴。因此,保持大便暢通,也是護腎的法寶。 腎俞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2指寬處。方法:把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於腎俞穴,如此反覆3~5分鐘;或是直接用手指慢慢按揉腎俞穴,直到出現酸脹感,且腰部微微發熱。效果:按揉腎俞穴對治療腰膝酸軟及大便難解,都有不錯的效果。延伸閱讀: 全面守護腎功能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
2020-12-02 癌症.肺癌
70歲飛人不抽菸 診出晚期肺癌
● 2+3代標靶治療接力賽,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 晚期肺癌治療多元,醫病溝通尋找最佳搭配● 高風險群定期肺癌篩檢揪出早期肺癌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多元,拉長患者整體的存活期是關鍵。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攻擊靶心,再以標靶藥物打靶,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善用「棒球布局」概念替換投手接力上場,延長治療戰線,以第二代標靶藥物銜接第三代治療,一棒接一棒,讓肺癌治療也能打出「持久戰」。一名70歲退休的林先生,常年在台灣、美國兩邊跑當「空中飛人」,不抽菸的他,因長達一個月的咳嗽就醫,確診肺腺癌第四期。經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確定具EGFR基因突變可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腫瘤順利縮小,服藥4年後產生抗藥性,幸運的他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確定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至今治療7年狀況穩定,重回飛人生活。標靶抗癌 找出最佳搭配「這是個善用『棒球布局』治療的好例子。」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解釋,抗癌藥物雖推陳出新,至今卻沒有一種藥物可一路殺死腫瘤,如同棒球場上的先發投手無法一路投到底,一旦出現疲乏狀態,就像患者服藥會出現抗藥性一樣,必須再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選擇第二線接力藥物。在台灣肺癌患者群體中,統計基因檢測有5至6成的患者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一線治療可選擇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標靶藥物,隨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治療上如何進行最佳搭配,患者、家屬與醫師須充分溝通。治療方式 是要最後贏球不過,李岡遠強調,「贏在前面一小段時間並非真的贏,治療是要最後的贏球。」若患者起初就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約1.5年後會出現抗藥性,無法再回頭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若之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已無標靶藥物可以接力,就僅能選擇化療或以化療搭配其他治療。李岡遠說,初始的先發投手要優質,才能有效壓制對方的打擊,再由接棒的中繼投手、任務導向的布局者投手和最後的終結者投手上陣,贏得球賽。因此第一線治療選擇一個持久有效的藥物,後續才能做好治療布局,延長患者存活期。久咳不癒 即早就醫診療李岡遠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包含長期吸菸、有家族史和暴露高汙染環境工作者,可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揪出早期肺癌。若久咳不癒、痰中帶血絲、聲音沙啞、會喘或骨關節疼痛等,建議應就醫治療。
-
2020-12-01 新聞.健康知識+
麻醉之前為什麼要禁食?可以請家人幫我去麻醉諮詢嗎? 7大麻醉常見疑問,麻醉醫師替你解答!
麻醉的需求始於人們對免於恐懼與痛楚的追求,作為現代的麻醉專業人員,我們不僅解決最基本的疼痛問題,更致力於為病患把關手術安全,並提供安心舒適的醫療體驗。如果將麻醉圍術期(Peri-operative period;手術前、中、後期)比喻為一趟飛行,開始的麻醉誘導、術中維持一直到結束的催醒,就像飛機的起飛、航行與降落,旅程中可能遭遇的亂流及惡劣天候,都有賴專業的麻醉醫療團隊來處理。當外科醫師評估病患需要進行手術時,也會安排麻醉的術前評估,這是麻醉科醫護人員第一次和前來諮詢的民眾接觸。為了能夠安全並且舒適地進行手術,麻醉醫師會詢問一連串的問題,以做出最適合病患身體狀況以及手術需求的麻醉計畫。究竟麻醉醫師在一連串的問題之後有哪些考量,而預計要進行諮詢的民眾又能提供什麼資訊來輔助麻醉計畫的進行呢?讓這一篇文章在一問一答中為你說明:麻醉醫師到底在想些什麼?問題1:我能不能請家人朋友幫我去麻醉諮詢呢?藉由觀察諮詢民眾進入診間時的活動與談話,醫師可以評估病患會不會輕微活動就氣喘吁吁、是否有左右姿態不平衡的神經學症狀,或是經由目視判斷病患的呼吸道會不會是困難插管;另外,聽診與氧氣濃度的檢查在評估麻醉風險時,也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資訊。所以除非行動不便或需要密切觀察的重症病患,親自前往麻醉諮詢,是讓麻醉醫護為您量身定做安全麻醉計畫的最佳方式。問題2:為什麼詢問我以前的手術經驗?跟這次麻醉有什麼關係嗎?過去接觸麻醉的經驗,可以評估身體會不會對特定的藥物或成分產生不良反應,並且在這次麻醉中予以避免。部分病患容易在麻醉之後感覺噁心想吐,其中又以女性、非抽菸者、曾有術後暈吐經驗的人較容易發生。藉由詢問過往的手術及麻醉經驗,醫師可以在麻醉計畫中加入預防噁心嘔吐的藥物,讓民眾享受更舒適的麻醉體驗。如果曾經接受過外科手術的治療,評估臟器解剖構造的改變和組織沾粘的可能性,可以讓醫師事先準備適合您的輸液管路及血品,讓身體在麻醉時接受最安全適當的照顧。問題3: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與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對麻醉有什麼影響?手術侵襲與麻醉處置對於身體來說都是外在的刺激,如何讓病患平安度過挑戰並完成治療,都有賴麻醉的專業照顧。長期的高血壓與高膽固醇會造成體內血管退化、彈性降低,血管壁上的退化性斑塊則可能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器官發生缺血性傷害,如: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腎臟功能損傷;而糖尿病導致的自主神經病變,對於手術中心跳血壓的穩定控制,更是一大挑戰。藉由詢問「爬樓梯到三樓」或「快步走十分鐘」等中度活動,是否會造成胸口感受如重壓的悶痛,或短暫休息無法緩解的急促呼吸,醫師便能初步評估心肺功能,或轉介心臟內科進行進一步檢查。具有心血管及腦血管疾患病史的病患在手術中可以藉由置放動脈導管,以連續性的血壓監測來避免太高或太低的極端血壓,降低主動脈剝離甚至腦溢血的可能性。充分讓醫師了解您目前的三高病史與控制情形,可以盡可能降低相關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問題4:我有氣喘的情形,這會影響到我進行麻醉嗎?氣喘成因是免疫反應引發的慢性呼吸道發炎,當遇到過敏原或物理性刺激時會形成「呼吸道過度反應」,會以喘鳴或是慢性咳嗽表現。為避免進行手術與麻醉時對於呼吸道的處置誘發氣喘發作,麻醉諮詢時會詢問近期氣喘發作頻率、需要使用藥物頻繁程度,及對於睡眠與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用以判斷病患的控制情形。亞東醫院麻醉部與胸腔內科合作,轉介氣喘病患至「氣喘評估門診」,在手術前將病患的氣喘症狀調理到最理想的狀態。對於有氣喘煩惱的病患,麻醉計畫中會加入預防性的氣管擴張藥物,並且在需要進行氣管內管置放的麻醉中,使用減少呼吸道刺激的「影像輔助插管工具」來為安全性把關。問題5:哪些疾病還會影響到呼吸道處理的安全性呢?吸菸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產生、支氣管管徑變窄、肺泡坍塌,導致術後感染或肺部併發症的發生。另外,吸菸者對於麻醉中常用的鴉片類止痛藥敏感性較低,相較於非吸菸者會需要更多的藥物才能達到一樣的止痛效果。因此麻醉前如果能禁菸12小時,就能改善肺部的氧氣供應,降低手術中缺氧情況;若禁菸達4至8週,更可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降低手術後肺部併發症機率。患有僵直性脊椎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分別因為頸部關節活動度低及穩定性不佳,在氣管內管的置放時更需要麻醉醫師最嫻熟的呼吸道處理專業。因此,建議在諮詢時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的病史,讓我們能夠依照評估為您準備進階的「光纖支氣管內視鏡」或「影像輔助插管工具」,保障您的氣管內管置放順利與麻醉安全。問題6:我有肝臟疾病或腎功能不理想 可以麻醉嗎?麻醉圍術期使用的藥物依照藥理特性分為肝臟代謝、腎臟排除、肺臟呼吸排除,以及其他非關肝腎的化學排除方式(例如非去極性肌肉鬆弛劑cisatracurium 經由霍夫曼消除反應(Hofmann elimination)排除)。麻醉前先行評估病患的肝腎功能異常,可以在藥物種類與劑量選擇上最佳化。例如腎功能不理想的病患,止痛藥物的選擇就會避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麻醉鎮定藥物如Midazolam也必須做減量調整;除了免除腎臟功能的惡化,也加速麻醉後的恢復。在麻醉諮詢的把關下,如果發現嚴重的肝臟功能異常或是腎功能衰竭,可以即時會診相關的專家,評估是否有需要進行處理或透析治療。問題7:麻醉之前為什麼要禁食?進行全身麻醉時,胃部與食道的括約肌張力會較平時來得低。如果胃內充滿食物,容易逆流至口腔並嗆入氣管,造成危險性非常高的「吸入性肺炎」,其中胃食道逆流、吞嚥失調、腸阻塞、消化道沾黏等疾病患者更是高危險族群。根據美國麻醉學會的建議,麻醉前攝入的食物種類與禁食時間:◎清澈液體(2小時):開水、無果粒的果汁、不含牛奶的茶◎母乳(4小時)◎配方奶與牛奶(6小時)◎無油脂、低蛋白質固態食物(6小時):吐司、餅乾◎正餐或富含油脂的食物(8小時):便當、炸雞排在手術之前空腹並不是一個舒適的體驗,不過這小小的不便,能為麻醉病患帶了最大的安全保障。
-
2020-11-29 養生.抗老養生
吃得健康、每週運動6天是「成功的老化」祕訣嗎?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保持健康苗條並管理自己身體的壓力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事實上,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朋友、家人和醫生開始叨念變老的人加入健身房、「吃得健康」,最起碼也要每天散步。在承受壓力數十年之後(體力勞動者的話,則是身體竭盡全力之後),本來想像有張躺椅或吊床在等著你,但事實不然,最起碼只要你有錢使用健身設備的話,未來比較可能出現的是跑步機和滑輪下拉機。在針對長者寫的眾多自助書中,有一本跋扈地下了命令:每週運動六天直到生命盡頭。抱歉,不過就是這樣。沒得商量。沒有彈性。別找藉口。六天,認真地運動,至死方休。這種嚴厲養生之道背後的理由是「一旦年過五十,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你必須運動,否則就等著變老」。你或許已從賺錢養家的工作退休,但你的新工作來了,上健身房。「把它想成一份好差事,因為它真的是。」五十五歲以上的人是健身房會員增長最快的客層。少數健身房刻意鎖定老年客層,譬如「銀球鞋」連鎖健身房(Silver Sneakers),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刻意阻止比較年輕的人加入,其理論依據是老年人不想被大肌肉男或穿彈性緊身衣的苗條女威脅。若白髮健身客的存在不足以驅退年輕人,有些健身房選擇不提供自由重量訓練,一部分是因為重物墜落的聲音據說會讓老年人不舒服,一部分則是因為老年人比較愛使用健身機器,而可能把自由重訓視為對他們的一種責備。我去的混齡健身房五十歲以上的會員比較多,也就是「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更熱血的人可能把上健身房當作健康養生之道的一部分而已;為保持健康,他們早上跑步或騎幾英里的自行車。馬克是五十八歲的白領勞工,早上六點做完運動才上班,下班後再運動一次。他的目標?「繼續前進。」生存的代價是無止盡辛勞。談到健康老化的典範,我們經常提到珍妮.露易絲.卡爾芒(Jeanne Louise Calment),她是一名法國女性,一九九七年去世,享年一百二十二歲,是史上經認證最長壽的人。卡爾芒一生從未工作,但可以說她「有在練身體」。丈夫還在世的時候,她和她富有的丈夫喜歡網球、游泳、擊劍、打獵和登山。她八十五歲那年才開始擊劍,一百一十一歲在療養院時甚至每天一早就在輪椅上做體操。任何尋求長壽飲食祕訣的人都會失望;她喜歡牛肉、油炸食物、巧克力和磅蛋糕。她抽菸,有時還抽雪茄,以今天的標準而言實在難以想像。不過,反吸菸倡導者若知道她人生最後幾年持續咳嗽,應該會感到寬慰。這是「成功的老化」,除了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之外,和根本沒老化幾乎是難以區分。人類學家莎拉.蘭本(Sarah Lamb)與人合著了一本有關該主題的書,將成功老化的概念溯源到一九八○年代,而且在整個西方世界都可找到其蹤跡,它也被稱為「主動的老化」、「健康的老化」、「有用的老化」、「生氣勃勃的老化」,還有「抗老化」和「優雅老化」。蘭本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將二○一二年世界衛生日獻給健康老化,歐盟將二○一二年訂定為歐洲主動老化年。在北美和西歐,健康老化、主動老化和成功老化的中心比比皆是。有關該主題的通俗文化和自助書籍市場蓬勃發展。亞馬遜網站上現在提供的書籍有:《成功健康的老化:一○一種感覺更年輕、活得更長壽的最佳方法》(Successful and Healthy Aging: 101 Best Ways to Feel Younger and Live Longer);《生長死短:通往真正健康與健康老化的指南》(Live Long, Die Short: A Guide to Authentic Health and Successful Aging);《不要溫順地走:嬰兒潮和所有世代的成功老化》(Do Not Go Gentle: Successful Aging for Baby Boomers and All Generations);《顛倒勇:逆轉老化,每天花三十分鐘讓你看起來年輕十歲》(Aging Backwards: Reverse the Aging Process and Look 10 Years Younger in 30 Minutes a Day);當然還有《給傻瓜的健康老化入門書》(Healthy Aging for Dummies)。這些書都有個共同的重要主題:老化本身是異常且不可接受的。誠如《越活越年輕》(Younger Next Year)的醫師合著者在小標「『正常衰老』不正常」底下所寫:我對科學了解得越深,就越清楚這樣的病痛和惡化(心臟病發作、中風、常見的癌症、糖尿病、多數跌倒、骨折)不是變老的正常現象。它們是一種侮辱。誰該對這侮辱負責?答案是,每個人都負有個人的責任。成功老化的書籍都堅稱,只要服從必要的紀律,任何人都能獲得健康長壽的人生。健康完全操之在己,無論你在此之前曾有怎樣的傷疤──過勞、遺傳缺陷或貧窮。那些書籍也不怎麼關注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物質因素,譬如個人財富,或獲得交通和社會支持的管道之類的。除了靠你的健身教練或成功老化大師,其他你得靠自己了。不幸的是,大師們的指示非常不一致,也不容易遵循。在飲食方面,再沒有像成年人一般飲食建議般簡單明瞭的指示了。你應該採用原始人飲食法,還是著重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你是否應該排除所有不是來自酪梨或橄欖的脂肪?我們被大量建議遵循「地中海飲食」,但不包括希臘旋轉烤肉和義大利熟食冷肉盤?也許我們根本不該吃任何東西。許多研究表明,限制熱量或間歇性禁食可延長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壽命,但用在人類身上的有效性仍有爭論,儘管其實多數人會覺得半處於飢餓狀態的人生不值得活。我若有辨識出任何通則,我認為最重要的通則是剝奪:你想要吃的任何東西,因為它很肥、很鹹或很甜,如今都該為了成功老化擱到一旁。至於運動,我們也找不到明確的指示。誠如前文引用的書籍,有些文獻特別指定做運動的約略數量,譬如每週六天,每次約四十五分鐘,而且運動要分成心血管功能的加強和肌肉的訓練。但總的來說,處處都是讓人有疑慮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敦促要「活躍積極」或「動起來」,理由是再小的動作也可以延年益壽。「即使你不能四分鐘跑完一英里,也要繼續跑。如果你不能跑,那就走,但絕對不要停下來。」對久坐的人而言,在辦公桌前起立坐下會有幫助,還可以試著把車停在目的地以外約一個街區。一名中年婦女表示「我瘋狂地保持活動狀態,因為若有任何休息時間,我就會邊坐邊對自己的無所事事感到內疚」。無所事事等於老化;不斷活動才能獲得健康與長壽。就連帕金森氏症的顫抖都可以被樂觀地看作一種有益健康的運動,畢竟那會燃燒卡路里。你唯一不該做的事就是整天坐著,然後讀一本談健康老化的書。
-
2020-11-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會遺傳嗎? 家醫:家人曾得過風險增一倍,常做6件事也增加罹癌風險!
相較於武漢肺炎在全世界肆虐,早已奪走超過一百萬人的性命,台灣防疫相對有成。然而,不久前公布之一零六年癌症登記報告卻顯示,台灣一年之間就有超過一萬六千名民眾罹患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十二年排名所有癌症首位,去年更是超過六千名國人因而死亡;相較於武漢肺炎之關注度,其實大腸癌才是國人生命之終極殺手,一而再、再而三啃食國人的健康。什麼是大腸癌?大腸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多年來從不曾明顯減少。大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也就是當食物從嘴巴下肚,經由消化後形成糞便被我們排出前,所經過的最後一段消化道;大腸癌則源自於此處細胞不正常的生長,經由一系列異常的變化和增生後形成,大腸癌能在原處破壞人體正常的組織,也能侵襲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對人類生命造成威脅。大腸癌罹患風險會增加,可能因素可區分為二:包括「先天不良」和「後天失調」。所謂先天不良指的是大腸癌具有遺傳性,目前研究已找出許多和大腸癌有關的基因變異,而不管是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罹患大腸癌,或者同一家族中有數個人曾經罹患大腸癌,將來得大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至少一倍;而後天失調上,包含肥胖、缺乏運動、久坐、吸菸、飲酒、飲食不健康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大腸癌在我們身體內並不是一下子就產生,大多數的大腸癌源自於大腸內的息肉由小慢慢變大,出現分化異常後,最終才衍變成大腸癌,值得慶幸的是這段時間有可能長達十年,若我們能在這段衍變成癌症或是進展到癌症晚期前,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就可以大幅提高治療的效果,進而降低死亡率;過去數據就顯示,大腸癌早期(零或一期)治療,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相對的若第四期才治療,五年存活率僅剩一成。由於息肉或是早期之大腸癌常常沒有症狀,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的篩檢就相當重要。年紀越大,罹患大腸癌機率越高,因此目前醫學上建議每一位民眾,從50歲開始都應該篩檢大腸癌直到75歲。大腸癌的篩檢方式很多,常被使用的方式包含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檢,目前政府就有補助50歲到74歲的國人可每兩年免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當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即代表糞便中有不該出現的血液,就應該儘早交由醫師評估後安排大腸鏡或其他進一步的檢查,以判斷是否是出現大腸癌而使腸道出血,以確保健康。另一方面,若是真的確診了大腸癌,大腸癌雖可怕,但在現今醫療下,癌症早已不被視為不治之症,而更像是慢性病,可經由正規治療延長壽命,切勿聽信坊間偏方,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
2020-11-26 癌症.其他癌症
罹口腔癌會少活20年 好發30至64歲 嘴有五異狀恐是徵兆
據衛福部統計,我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換言之,口腔癌一天奪9條命,口腔癌死亡年齡中位數是60歲,而和國人平均餘命80.9歲相比,罹口腔癌會少活20年,醫師提醒,口腔癌好發於30至64歲,若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的情形,應盡速就醫。使用檳榔、菸品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葉先生因工作關係吃檳榔超過20年,每天最多吃50顆檳榔,明知檳榔不好,但因周遭都有人吃就更不以為意,剛吃3至5年就發現吃到酸或辣的食物口腔就很不舒服,但都不以為意,直到近期發現口腔惡臭,就醫已是口腔癌第4期。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呂宜興提醒,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關鍵,民眾若發現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周未癒合、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紅斑或白斑、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及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應儘速就醫。呂宜興建議,可每天利用刷牙可以順便做口腔黏膜自我檢查,可用眼睛看看口腔顏色是否改變,或是用手去觸摸口腔內是否有潰爛或硬塊。口腔內部癌前病變有白斑,均質性白班或非均質性白斑,轉變成惡性機率約為1%至15%,若是紅白班或疣狀增生惡性風險約為18%至47%。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提醒,「拒絕檳榔、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才是預防口腔癌不二法門。國健署分析106年17470位18歲以上民眾所進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有嚼檳榔者7成有吸菸習慣,過去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林莉茹強調,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
2020-11-26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加慢性阻塞性肺病仍抽菸不回診 婦人險送命
一名55歲婦人有蕁麻疹及氣喘病史,卻仍維持抽菸習慣,直到爬梯或快走時常感到胸悶、呼吸費力,才確診為慢性肺阻塞性肺病併塵螨過敏,但是她仍未定期回診拿藥,繼續抽菸解癮,不料日前天氣轉涼症狀加遽,被送入加護病房險些插管,才讓她下定決心戒菸並配合用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育生指出,這名患者小時候即有氣喘,雖然上大學後不再發作,卻常受不明原因蕁麻疹所擾,且大學開始學抽菸,近幾年因工作、生活壓力大,平均一天要抽1包多。約1年前開始,婦人爬樓梯或稍微走快一點時,發現會感到胸悶、呼吸費力,就診後接受肺功能檢查,發現有支氣管狹窄的現象,且血液中過敏性免疫球蛋白指數,是正常參考值的3倍以上;安排過敏原測試,顯示對塵螨嚴重過敏,判斷吳小姐應是本身有氣喘體質,加上長期抽菸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雙重因素導致阻塞性換氣障礙。林育生說,當時除了開立支氣管擴張劑外,更建議她要戒菸及注意居家環境清潔,經常洗滌、曝曬枕頭床單等寢具。後來症狀一度獲得改善,也恢復以往的正常狀態,沒想到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婦人憂染疫沒有回診追蹤拿藥,還又再吸菸。最近氣溫轉涼,她胸悶、喘不上氣的毛病又犯,且比之前發作時更厲害,不僅支氣管攣縮明顯,頸部的呼吸輔助肌也明顯收縮,幾乎是「臉紅脖子粗」抽血顯示二氧化碳數值較正常高出50%,且有血酸症的情形,恐有呼吸衰竭的風險,因此緊急送入加護病房密切觀察。所幸透過雙陽壓呼吸器與藥物治療後,情況終穩定下來,免於插管的痛苦,並於5天後轉至一般病房。林育生提醒,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時,都可能聽到喘鳴音,但造成原因不同,前者與體質、過敏原相關,有部分遺傳傾向,後者與長期抽菸,或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有關,而這兩類病人族群有部分重疊,婦人即屬於這類病患,除了治療上需更注意,並減少接觸過敏原,還要及早戒菸並規則使用控制藥物,切莫輕易自行停藥。
-
2020-11-26 癌症.肺癌
揪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最有效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已被證實為最佳的肺癌篩檢工具,將納入國家篩檢。但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不多,衛福部國健署預計明年六月先補助弱勢的高危險族群。專家建議,政府應多方籌款,例如空汙費、餐飲業雇主負擔等,以利擴大篩檢人數,達到早期治療肺癌目的。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邀集多名產官學者參與。上午第一場次以討論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主,下午第二場次則是探討肺癌預防和建立肺癌高危險族群篩檢策略。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之所以多年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原因是早期癌症難發現。但早期診斷治療才是改善肺癌存活率的最好方法。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主導的LDCT篩檢計畫即揪出94.8%的早期肺癌。只是,LDCT篩檢很可能出現偽陽性。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舉例,曾有一名60歲老菸槍篩出左邊肺部有0.9公分的結節,戒菸後3個月肺結節就消失,只是發炎而已,根本不必開刀。為此,國健署和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討論出台灣本土治療指引,0.8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最需要特別注意與追蹤,0.4至0.6公分可不必大驚小怪。為對付國病肺癌,國健署日前宣布最快明年六月把LDCT篩檢納入國家篩檢,但因經費有限,篩檢對象、補助額度還搞不定。電腦斷層這套篩檢工具的可近性也被質疑,除了醫院以外,診所和健檢中心無法做LDCT,不利偏鄉居民。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與他討論過,研議先小規模從經濟弱勢的肺癌高危險族群開始補助,例如具有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中低收入戶。在籌到更多經費前,呼籲高危險族群的民眾自費篩檢也是一個方法。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說,肺癌的致病因子包含空氣汙染,目前環保署向工廠業者徵收的「空汙費」應考量挹注於肺癌篩檢。此外,特定職業例如廚師也是肺癌高危險群,政府也可考量讓餐飲業雇主負擔員工的肺癌篩檢費用。至於肺癌篩檢後,會有一定的病人進入追蹤與治療,陳建仁也建議健保署應提供相對應的給付,例如給付第二次或第三次的肺結節追蹤檢查費。「衛福部、環保署、雇主一起分工合作,會很有幫助。」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均認為,肺癌國篩的對象只針對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並不合理,因研究證實國內有半數肺癌患者沒有抽菸,且空汙也是重要致癌因素,仍會使許多民眾潛藏肺癌不自知,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至關重要。她以2018年韓國醫院發表的研究為例,未提供特別風險設計的LDCT篩檢,肺癌檢出率為0.85%;中研院以同樣工具替吸菸者做篩檢,檢出率為2.6%,另以家族史做篩檢,檢出率為3.2%。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已在建置中,未來可作為公費支持篩檢政策的參考。
-
2020-11-26 新聞.健康知識+
家電塑膠製品釋放空汙 久待室內恐增罹癌風險
肺癌成台灣「新國病」,降低空氣汙染刻不容緩,民眾常忽略的室內空汙,包含燒香、清潔劑,甚至是塑膠製品、家電用品和木製裝潢等皆是汙染來源。專家建議,對抗室內空汙栽種盆栽、住家周圍種樹、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打掃能降低居家空汙,遠離致病因子。台灣癌症基金會今日邀集各界專家、部會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第一場次探討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並呼籲「國病國治」,推動實質性降低國內空汙、揪出肺癌致病因子、建立肺癌高風險族群篩檢策略、精準治療,攜手專家倡議2025年肺癌存活率倍增,擬成立跨部會肺癌辦公室。從室內空汙下手,與會專家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說,人的生活有八到九成會待在室內,除常見的廚房油煙,家中使用的塑膠製品和塑膠袋、地板、天花板等裝潢、家具也常有塑膠及塑化劑成分,這些塑膠製品的塑化劑會隨時間脫落,揮發在空氣中成為灰塵;家電用品的耐熱板則會釋放溴化二苯醚有毒粉塵,恐危害人體健康,不可不慎,建議室內植栽能減少PM2.5濃度,改善肺功能。綜觀台灣肺癌資料,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也說,菸害防制法施行後國內男性肺癌發病率下降,但更多不抽菸的女性卻罹患肺癌,人數直線上升,又以罹患肺腺癌最多,研究已證實與吸菸呈現弱相關,戶外、室內空汙問題浮出檯面。「我們每天吸的空汙,就像在吸低劑量的香煙。」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說,雲嘉南高屏空汙嚴重、能見度低於北部,數據顯示肺腺癌罹病人數增加;另項紀錄於2014年研究資料,死於四大空汙的3萬3千餘人中,歸因於PM2.5死亡計6千2百餘人,肺癌就占據2千2百多人,呼籲政府應嚴格訂定戶外空汙達年平均值10微克/立方公尺,作為濃度準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建議,肺癌防治應凝聚各界力量,成立跨部會的肺癌辦公室統籌業務、羅列經費成立國家隊,正視肺癌問題;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也建議,預防肺癌從生活做起,邀請全民練五功:彩虹蔬果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害、定期篩檢。
-
2020-11-24 養生.抗老養生
賈伯斯對食物相當挑剔!為什麼健康狂熱者還是死了?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很多染上二十世紀晚期健康「狂熱」的人,即便他們運動、注意飲食、不抽菸而且飲酒有節制,還是死了。引領我接受健身文化的女性連鎖健身房老闆露西兒.羅伯茲(Lucille Roberts),五十九歲時,很沒道理地死於肺癌,儘管她「自稱是個運動狂」,而且《紐約時報雜誌》報導說她「連一根炸薯條都不碰,更別說抽一根菸了」。魯賓晚年致力於嘗試所有據稱有益健康的飲食風尚、治療和冥想系統,五十六歲違規穿越洛杉磯的威爾希爾大道(Wilshire Boulevard),兩個禮拜後傷重不治。要是這趨勢繼續下去,每個參與健身文化的人──還有每個不那麼做的人──總有一天都會死。這些死亡案例有的著實令人震驚。《預防》(Prevention)雜誌創辦人,也是有機食品的早期提倡者傑羅姆.羅德爾(Jerome Rodale),在錄《迪克.卡維特脫口秀》(The Dick Cavett Show)時,因心臟病發作享年七十二──羅德爾的死令人更加難忘,因為他曾在鏡頭之外宣稱「決定要活到一百歲」。暢銷書《路跑全集》作者費克斯相信他可以靠著每天跑步十英里,以及克制自己基本上只吃義大利麵、沙拉和水果構成的飲食,智勝當初讓他父親英年早逝的心臟問題。但他在一九八四年被發現死在佛蒙特州的路旁,死時年僅五十二。暢銷書《抗衰老,更年輕》(Younger Next Year: Live Strong, Fit, and Sexy──Until You’re 80 and Beyond)作者之一亨利.S.洛奇(Henry S. Lodge)二○一七年以仍算年輕的五十八歲死於胰臟癌。他的共同作者克里斯.克羅利(Chris Crowley)在一篇訃聞中寫道:我想人們會質疑:他的早逝難道不會削弱書中的假設?不會,一點也不會。我們總是說,我們提倡的生活方式──也是亨利嚴格遵守的生活方式──在種種好處之外,還會降低死於癌症和心臟疾病的五成風險,但並非徹底消滅。你可能運氣不佳,「滑雪撞上樹」或「腦袋瓜裡長了顆橘子」,誠如(我們的)書所說的。讓知情者更惶恐的是洛克斐勒基金會主席諾爾斯的英年早逝,他就是後來被稱為健康「個人責任說」宣言的頒布者。多數疾病都是自找的,他主張疾病是「貪吃、酗酒、疏忽駕駛、濫交和吸菸」,以及其他不良選擇的後果。「健康是一種『權利』的觀念,」他寫道,「應該被個人有道德義務維持自身健康的觀念取代。」但他在五十二歲死於胰臟癌,導致一名醫師評論家說「顯然健康出問題,不總是我們的錯」。即便如此,我們認定任何早逝者都該接受某種生物道德解剖:她抽菸嗎?酗酒嗎?吃太多脂肪、太少纖維嗎?換句話說,她的死是不是自己造成的?當兩位英國藝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雙雙在二○一六年年初因美國主要報紙報導的「癌症」而過世,部分讀者抱怨訃聞有責任透露他們死於何種癌症。表面上,這些資訊有助於促進對相關癌症的「疾病意識」,就像福特夫人坦承確診罹患乳癌,幫助乳癌去汙名化。這麼做毫無疑問也會引發對死者「生活方式」的指指點點。大衛.鮑伊在世時若沒抽菸,還會死嗎?──但我們也該指出,六十九歲已經算是還不錯的壽命了。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二○一一年死於胰臟癌一事持續引發熱議。他對食物相當挑剔,只吃裸食純素的食物,特別是水果,即便醫生建議他吃高蛋白和脂肪的飲食幫助補償胰臟功能衰竭,他也拒絕偏離裸食純素的路線。他的辦公室冰箱擺滿了Odwalla即飲果昔;他試圖對非純素的同事傳教還因此惹惱他們,傳記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指出:有一次和蓮花軟體(Lotus Software)的董事長米奇.卡普爾(Mitch Kapor)用餐時,賈伯斯震驚地看著卡普爾在他的麵包上塗奶油,然後問說,「你難道沒聽過血清膽固醇嗎?」卡普爾回覆,「我和你做個交易。你不要來評論我的飲食習慣,我也不談論你的個性。」純素主義的捍衛者辯稱,他的癌症可能源自偶爾會吃蛋白質(有人說他吃過一次鰻魚壽司),或年輕時修電腦接觸到了有毒金屬。然而,我們可以說,殺死他的是果食主義的飲食:從新陳代謝的角度來說,水果組成的飲食等同糖果組成的飲食,只不過他吃下肚的是果糖而不是葡萄糖,導致胰腺被迫持續產生更多胰島素。至於個性問題──近乎躁狂抑鬱的情緒波動──若說是頻繁的低血糖導致也不過分。附帶一提,六十七歲的卡普爾在我寫作此書時仍舊健在。同樣地,只要發揮點創意(或不良意圖),幾乎任何死亡都可以怪罪於逝者的某些失敗或過錯。費克斯跑步首次感到胸痛和緊繃的時候,肯定沒有「聽他身體的話」;要是魯賓不那麼自顧自的,他也許會在過馬路前看看左右來車。人類的腦袋大概就是會這樣運作,總之每當有壞事發生或有人去世,我們就想尋求解釋,而且偏好一個包含有意識行動者的解釋,譬如神明或精靈、惡人或忌妒的泛泛之交,甚至是死者本人。我們看偵探小說不是想看清宇宙毫無意義,而是想知道,只要有充分資訊,一切都有它的道理。
-
2020-11-23 科別.呼吸胸腔
68歲老菸槍日抽1包走10分鐘都累 醫師:肺阻塞要戒菸
68歲王姓老翁抽菸40年,平均每天抽掉1包菸,60歲開始出現典型「吸菸咳嗽」症狀,咳嗽時還伴有白色濃痰,甚至散步、走10分鐘就出現呼吸不順、疲憊感,經家人建議就醫檢查,呼吸道氣流受阻情形嚴重,醫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俗稱「肺阻塞」,經過數月用藥治療、情況已明顯改善。台中榮中嘉義分院胸腔內科醫師戴士昕表示,肺阻塞是國人死亡十大死因第7位,而臺灣40歲以上人口,每100人就有近5人罹患肺阻塞,抽菸不僅容易造成慢性肺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的風險,吸菸與肺癌、口腔癌等癌症發生,息息相關,民眾及早遠離菸害,才是維護自己及家人健康不二法門。戴士昕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因吸菸、空氣汙染等有害物質,長期刺激呼吸道,引起氣道慢性發炎疾病,且老菸槍易患此疾病,而吸菸量越大、菸齡越長,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越高。戴士昕說明,肺阻塞典型症狀包括慢性咳嗽、痰多、呼吸急促等,嚴重時甚至可聽到「咻咻咻」的呼吸音,民眾常會與氣喘混淆,另一般人感冒後,常有咳嗽痰多症狀,若症狀持續無法改善,慢性咳嗽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就必須提高警覺,建議至醫院胸腔內科就診,及早診斷治療。胸腔科主任陳俊升提醒,有肺阻塞之患者,除規則接受吸入藥物治療外,首要是戒菸,部分人改抽電子菸,但電子菸是電能驅動霧化器,加熱菸液除尼古丁,可能混有丙二醇、二甘醇、可丁寧或其他香料等有害物質,將造成肺臟及其他器官傷害,也有肺纖維化風險,建議尋求醫院戒菸個管師協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1-23 養生.抗老養生
停止退化的多重災難!權威醫師教你2種方法降死亡率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強健的心臟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心臟總共會跳動約四十億次,不會停下來,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或恢復。一開始,你有著最佳的心臟功能,它就在那裡,用你一生的時間等待著你。但是你的循環功能—讓血液和氧氣深入肌肉的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儘管你過著有些罪惡的生活,你的心肌幾乎仍然是完美的,它在你的人生中已經跳動了幾十億次。但是那些小動脈卻不是如此。甚至那些「健康的」五十幾歲的人,他們的動脈也被斑塊覆蓋,看起來就像起司披薩上的醬料一樣。醫學院的學生在首次進行屍體解剖後,總是會發誓戒掉披薩……大約一個月。我們假設,現在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地方會爆裂,但是,先不等你的屍體解剖,我們也假設你的動脈中也有著大量的披薩餡料,這是輕微的、無臨床症狀的阻塞。你的壓力測試都會顯示正常,但你無法將所需要的足夠血液,輸送到心肌的每個部位。這裡還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情,這不是真正的心臟病,只是血液流量略少於心臟所需。穩定、少量分泌的C-6,但沒有C-10,斑塊因此逐漸變大,變成屍體解剖時的披薩餡料,這就是半夜發出聲響的嘶嘶聲。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血管攝影照片,你會驚訝於心臟擁有那麼活躍的運動能力。在心跳開始,心臟充滿血液的時候,它的大小大約等於一顆葡萄柚的大小。每次跳動時,它都會猛烈地收縮到拳頭大小。冠狀動脈和那些細細的義大利麵條,就嵌在心臟的表面上,它們也會跟著心臟收縮。它們會盤繞、彎曲並扭曲成原本長度的一半,然後以大約每分鐘八十次的速度,啪的一聲完全伸展回到原來的長度。而這在你的一生中,會發生四十億次。動脈非常有彈性且強壯,但是隨著膽固醇斑塊的成長和僵化,動脈的管壁會脆化。(「動脈硬化」完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到某個時候,當阻塞物變得更大且更硬時,動脈中的某塊膽固醇斑塊就會破裂。這只是動脈內壁上一個微小的小切口,就像你刮鬍子時刀片劃到、一天後就沒事的小傷口。但這仍然是一個缺口,這是一個有著一點點滲血和腐爛的小切口,發炎的膽固醇藉此從斑塊中滲入你的血液。有趣的是,即使這是動脈的內壁,但仍然是一個切口,你的身體認為它必須止血,因此,在你的血液中會形成血塊。血塊會長大到塞滿空心的義大利麵條,流向這部分心肌的血液會停止流動,你就會心臟病發作。你數十年來有毒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個心跳間就讓你嚐到苦頭。你的那塊心肌會在幾小時內壞死,你的血液的發炎越嚴重,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血塊也可能會越大。這是久坐的人、憤怒的人和與世隔絕的人,心臟病發作機率較高的生物原理。中風的發生方式是一樣的,但是,是肇因於血塊形成在大腦的大頸動脈壁,而不是心臟的小動脈壁上,因此,在這個時候它們並不會阻塞。取而代之的是,一塊血塊會破裂並漂浮到你的大腦中,直到血塊跑到一個小到會塞住的小動脈,你大腦的那一部分就會壞死,那就是中風。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致命的情況。首先,是透過飲食或藥物來餓死膽固醇斑塊。發炎的症狀仍然會存在,但致命性會比較小。你會變老、變衰弱,但是死亡的可能性卻不高。第二種逃生方法,是將生物症狀從發炎轉變為修復。運動或快樂的生活都可以做到這點,兩者同時作用是最好的。這章是運動的章節,但是當我們開始談論你的生活方式時,請記住這種生物學原理。請記住,運動和情緒有著相同的化學作用。運動和情緒會影響彼此,並且透過彼此發揮作用。「跑者的愉悅感」是真實的,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情緒、激勵、興奮、恐懼、焦慮、樂觀、情慾和挑戰的化學物質從上往下,從我們頭部的大腦流入血液中,而局部發炎和修復的化學物質會從頭部以下的肌肉流入你的血液中。停止多重災難整體而言,人的死亡率會隨著運動而下降。你會認為,是受傷的血管會殺死你,而運動會治癒受傷的血管,這種想法並不奇怪。血管布滿身體的每個角落,而每條血管都會一起沐浴在發炎或修復的化學物質中。在腦動脈的斑塊會引起中風和失智症。在你腎臟的斑塊會引起高血壓,最壞的情況是腎臟透析(洗腎)。在你陰莖的斑塊會引起陽痿。這些都不是誇張的說法,這是現代的老化現象,而且越來越糟,不會更好。當然,遺傳與諸如吸菸和糖尿病之類的事情,會加速這一個過程,但在這背後,是久坐不動、緊張的生活方式和高脂肪飲食的多重傷害。它們才是真正的殺手。運動可以減少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這一事實不足為奇,但是運動與生活方式會共同導致癌症死亡率下降的事實又如何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就像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一樣,癌症也是一種免疫、發炎症狀與生活方式的疾病。C-6再次出現,那是在深夜的嘶嘶、嘶嘶聲響。運動會改變所有這一切。只有定期運動,才會讓血液的化學成分改變。久坐不動的慢性發炎訊號,會被生長、療癒與復原的訊號所取代,C-6會讓位給C-10。請記住,你的身體有一半都是肌肉,在運動後的幾小時內,肌肉會釋放出大量的C-10到你的血液中,而你的血液會流動到身體的每個地方。這就是生長或退化的生物學。心臟病會被健康取代,死亡會被生命取代。最重要的是什麼?運動可以逆轉退化的化學反應。你將可以逆著浪潮而游。
-
2020-11-20 科別.呼吸胸腔
一分鐘爬不完2層樓? 小心你已經是「肺阻塞」的候選人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為108年台灣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肺阻塞就超過5,000人。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與不吸菸者相比超過6倍,若童年在二手菸環境中生活達16至18年的民眾,成年後肺阻塞的死亡風險為沒有二手菸暴露者的1.31倍,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下超過10小時,有1.42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 肺阻塞與感冒相似 咳、痰、喘是典型症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最新的「國人肺阻塞現況及認知調查」,40歲以上的民眾有高達50%不清楚肺阻塞疾病,更有70%不知「咳、痰、喘」為肺阻塞症狀,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孟志理事長建議,可藉由「肺阻塞一分鐘登階檢測」初步了解自身肺部情形,若屬高風險,應就醫尋求專業建議:.30階以下(2樓):肺阻塞高風險,建議儘早至胸腔內科檢查.30-50階(2-3樓):肺阻塞中風險,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50-80階(3-5樓):肺阻塞低風險,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預防肺阻塞 盡早戒菸是不二法門長期吸菸與二手菸會導致肺泡被破壞,造成肺阻塞。無論任何年齡或階段戒菸,都能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呼籲,善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全國約4,0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的戒菸服務,或洽各地衛生局所,透過專業、安全又有效的戒菸方法,為家人也為自己贏回健康的主導權。延伸閱讀: 每發作一次就像死一遍! 肺阻塞危險因子,除了吸菸還有這5項 慢性肺阻塞早期症狀與感冒相似! 2因素都會提高罹病風險,嚴重吃飯、穿衣都無法獨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