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吳玉琴
共找到
40
筆 文章
-
-
2024-10-16 醫聲.醫聲
秋冬肺炎來襲!老人肺鏈疫苗應2劑 僅18%接種率恐防護不足
「現在參加九九重陽餐會或告別式場合,常聽到老人談起『肺炎』關鍵字,還有老人是因肺炎往生…」近來,不少立委在地方跑行程時,發現入秋後天氣變化大,肺炎鏈球菌感染恐成長者殺手之一。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勲提醒,許多老人因免疫低下,感染肺炎初期不會發燒,只是「累累的」,等演變成敗血症已意識不清、需緊急送醫,而目前肺炎鏈球菌的兩劑接種率只有18%,沒接種疫苗的年長者易成為病毒侵襲的對象。在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與王正旭立委辦公室近日所舉辦的「接種兩劑肺鏈完整保護力,守護長者健康不肺力」記者會中,出席記者會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直言,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偏低,老人家常受一些謠言混淆,事實上,「老人家身體弱,免疫系統較弱,打疫苗時,身體較不會產生激烈反應,反而更安全」。衛福部在去年十月,針對65歲以上年長者,提供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PCV13)兩劑公費疫苗,不過根據疾管署資訊,在65歲以上年長族群中,目前兩劑皆已施打的比率,只佔18%。鼓勵打疫苗,大家一起來李秉穎、蔡兆勳與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立委王正旭、黃秀芳、何欣純、蔡易餘與莊瑞雄認為,想幫年長者透過打疫苗「顧肺、強心、活腦」,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應納入長照機構評鑑、評核指標,目前宣傳只著重於「疾管家」App,年長者對使用App常擔心詐騙,策略需改變,基層診所、社區衛生所、長青會、社區長照據點等也要一起持續宣傳,才能有效提升接種率。吳玉琴指出,賴清德總統一上任,中央長照經費將增加至 927 億元,這顯示政府對長者長照、照護的重視,不過政府今年秋冬僅宣傳「左流右新」施打政策,事實上,「65 歲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是提升年長者保護力的重要政策之一,尤其肺炎再度成為我國十大死因第 3 位,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應呼籲長者接種2劑,提升肺炎鏈球菌接種率為當務之急。系統有警示,醫師可以馬上行動李秉穎建議,在基層診所、各醫療院所所建置的資訊系統上,可由衛福部協助設置疫苗警示、提醒機制,當高齡病患因慢性病到基層診所就醫而過去沒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系統就會提醒,醫師一接收到訊息,便可以馬上鼓勵病患施打疫苗。王正旭強調,疫苗施打的「可近性」也是重點,從社區衛生所、社區診所,到醫院外展服務,都要一起宣傳、鼓勵,當接種率上升到80%以上,年長者的健康餘命就有機會提升,也可得到更好保護。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對於肺炎鏈球菌接種率,明年預計增加預算,透過電視、廣播、報紙等進行宣導。在105年,疫苗接種也預計列為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指標。至於納入長照評鑑部分,需各司部合作,未來持續努力。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1/靠玩俄羅斯方塊健腦 長者竟手機成癮
在「人手一機」的現代社會,3C成癮不止出現在青少年族群,近年也開始往高齡的光譜移動,有長輩為了「動腦」而下載了手機板俄羅斯方塊,整天坐著、食欲與活動力減退,原來已成癮,而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正是這些「銀髮網癮族」背後的縮影,其中又以孤單最為顯著,甚至可能被詐騙集團盯上。衛福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者有使用網路比率,在5年間由26.52%增至50.36%,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網路者中,高達96.98%會用LINE及臉書和親友聊天、視訊;46.64%會玩線上遊戲、聽音樂、觀看影片,除使用社群軟體外,其餘如休閒活動、查詢資訊、網購、行動支付等,均低於55至64歲者。手機成癮不是單純成癮,背後可能代表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患者到門診就醫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焦慮、身體不適等症狀,他們長期將重心放在兒孫身上,卻容易因為「嘮叨」而和家人疏離、變得更孤單。常常是合併認知退化跟憂鬱情形,袁瑋表示,像這樣因為身心症狀就醫的高齡病患中,約有一成會過度使用手機,而「成癮」看的不是使用時間,而是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例如整天都不動、不和家人交流、不吃飯一直滑手機,甚至因為家人不喜歡而躲起來滑、被發現時隱瞞使用事實等。滿多長輩因為孤單開始用手機,就像年輕人,滑手機也容易耗掉很多時間,很容易就變成一個行為,袁瑋指出,能邊看邊動手做的影片,如做菜、繪畫等教學影片,因為不是單方面接收資訊,所以不算「成癮」。袁瑋分享,有名近70歲奶奶被女兒帶來就醫,不只食欲、活動力減退,視力也退化,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為了動腦,所以整天都在用手機在玩俄羅斯方塊,幾乎不太動,但「戒癮」並不是直接移除或禁止,而是要用其他豐富的生活、人際交流等,建立新的生活重心,像這位長輩,後來就參加「銀光學苑」的活動,同時合併藥物治療,就不再那麼沉迷手機遊戲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老人家跟晚輩之間相處不好的案例很多,治療上絕對不只藥物,還要討論很多現實因素,比起網路成癮,數位落差也許是長輩更常面臨的困境,有些人可能受限於眼睛不好、不會打字、不認得注音符號等,以80歲以上族群很常見。張家銘指出,疫情期間,到處都需要掃描QR-Code、使用相關APP等,很多老人不太會用,以他自己的父母親為例,就不太會使用使用外送平台,不過計程車軟體倒是沒有什麼問題,「能跟上最好」,畢竟現在很多資訊都在網路上,接觸得多就比較不會和社會隔得這麼遠,鼓勵長者持續學習,參加社區大學或日照中心的活動,多接觸人群絕對有幫助。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使用過度可能影響生理,所以建議每用每半小時就要休息,原本就有退化疾病的頸椎造成傷害,建議在使用這些產品時,可以搭配支架、留意使用角度、椅子要有靠背和支撐,「要盡可能符合人體工學」,出現痠痛情形時,也可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如果還是不舒服,建議搭配藥物改善。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說,目前尚未觀察到長輩「網路成癮」的現象,而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和80歲以上長者,面臨的數位落差不太一樣,前者屬於不陌生,卻又不像年輕族群熟悉,面對進步快速的AI科技等,需要花時間跟上。吳玉琴表示,數位落差可透過課程協助,因為長輩常抱怨,孩子沒耐心教他們,所以透過課程,長者可學習如何使用手機、LINE、臉書等,熟悉3C產品,更上手之後,也許就能自己拍影片、掌握話語權,從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2/別把「顧孫」當唯一選項 恐喪失社交機會
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到了退休階段,有些人想遊山玩水,有的人幫子女照顧孫子,但愈來愈多人倡議,離開職場後開啟「第三人生」,不過男性在這方面碰到的挑戰較大,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對唱跳活動不感興趣,或者拉不下臉參與等,建議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加活動;但也提醒中生代,不要只是把退休的父母當作免費保姆,卻又不允許對方干涉自己對孩子的教養,否則「顧孫」10年,可能就此錯失結交同齡好友的良機。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 歲以上者有 5.34% 「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4.78% 「無法停止或控制憂鬱」 ,隨著年齡增加,憂鬱傾向跟著增加,以「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增加幅度最大,有2.07%。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觀察,女性比較願意走到據點、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中心等地參加活動、學習新知,但男性僅約一成,會是比較擔心的,推測可能是因為,男性長者對於唱跳類活動興趣不大,所以應該要找有共同興趣的夥伴,一起從事喜歡的活動。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分析,老一輩的男性,本來就比較少做人際有意義連結,很多時候也是工作取向,或者覺得自己曾經是大老闆,會拉不下臉;有些男性長者會一起喝酒、打牌、打球,但體力漸漸變差,人也會變得更孤單,「我覺得孤單是最大的議題」。吳玉琴指出,有些人規畫退休要到處玩,但不可能玩20年,還是要有生活重心和步調,邁向第三人生時,就要重新思考生活重心,建立「退而不休」的壯世代的概念,「年齡不是重點,而是你們怎麼過你的生活」;袁瑋則說,離開職場後的工作重心沒了,會轉向嘮叨晚輩而變得疏離,袁瑋說,長輩們不妨想想,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對於世代間的差異,可以思考看這麼做對晚輩會不會比較有幫助。袁瑋表示,現在很多中生代,會把小孩丟給父母照顧,卻又不願對方干涉教養,可能會讓長輩覺得被利用,「如果長輩花時間照顧小孩,就少一個拓展人際的關鍵」,本來在65歲退休時,有機會交到很多年齡與興趣相仿的朋友;一但付出10年照顧孫子,很可能讓長輩錯失一段學習科技的黃金時間,繼續陷入數位落差的流沙。 袁瑋提醒,晚輩除了協助長輩適應AI等數位技術,更需要成為「詐騙守門員」,畢竟現在的詐騙手法更新快速,例如冒充理財專員等,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甚至曾有詐騙份子假冒在國外的退休醫師,透過臉書交友,騙取老太太的存款。人都有情感需求,尤其是情緒上龜毛、易怒的長輩,往往很難和家人相處融洽,容易變得封閉,只好將自己的情感需求寄託在網路,這些「專業」詐欺犯,往往就會帶著目的、順著長輩的脾氣,例如一起抱怨家人、附和「你真的很辛苦」等等,進一步取得信任。除了冒用身份外,科技發達的現代,甚至出現「深偽技術」(Deepfake)的詐騙手法,袁瑋表示,晚輩要多提醒長輩,這些是很常出現的手法,幫助他們建立警覺心,尤其任何金錢轉移,一定要讓家人知道。針對高齡族群的憂鬱情形,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去年篩檢65萬人,有4000人轉介治療、3000多人轉介到社福資源介入,但老人不太適合和年輕人一樣推三次免費心理諮商,因為要叫他們坐著,講出自己的「百轉千迴,難度比較高」,但他們會去診所或衛生所等地,也會去社區據點,由社工篩檢、個管師協助轉介,力拚今年再公布新的老人憂鬱症方案,但確切時間要等新部長上任,看過後才會對外說明。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3-27 癌症.肺癌
醫:肺麟癌患可用健保免疫合併治療,肺腺癌患也需救命!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在十大癌症中,肺癌無論是發生率、死亡率或死亡人數,都名列「三冠王」,其中肺麟癌病患過去20年只有化學治療藥物可用,多數晚期病患一年內便面臨死亡威脅,為了讓肺麟癌病患族群有更多活命機會,健保署去年12月起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這項藥物健保給付政策並不含括肺腺癌病患,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26)日與立委、醫療專家呼籲,期待這項政策也將肺腺癌病患納入,讓肺腺癌病患也可多一線生機。提升肺癌存活率,需雙管齊下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與其他癌症相比,肺癌的相對存活率較差,像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大約只有13.3%,若想改善肺癌預後,必須靠「早期篩檢、早期治療」與「精進晚期治療」,才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去年12月健保開始給付肺鱗癌免疫、化療合併療法,每年為病友減輕170萬負擔,約兩百多位病患受惠,期待透過NGS等政策提高癌症精準醫療效果,搭配LDCT、陽追機制,讓更多病患可以及早治療,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多位立委呼籲,肺腺癌病友也需守護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表示,要達成改善晚期肺癌存活率目標,在肺鱗癌治療這塊拼圖拼上後,剩下最後一塊拼圖就是肺腺癌治療,呼籲健保署加速擴增給付,將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納入肺腺癌治療給付,以守護晚期肺癌病友健康。立法委員廖偉翔認為,肺癌在近幾年已經超過肝癌成為癌症死亡人數第一名,有些癌症用藥雖然健保有給付,但是卻限縮給付條件,未完全接軌國際指引 ,更重要的是,當因台灣欠缺本土數據,必須要等藥物上市後再做真實世界數據研究,這些都是沒有接軌國際標準治療的後遺症。前立法委員吳玉琴指出,希望肺腺癌的治療可照顧全部族群,才能邁向賴清德總統所推動的「健康台灣」目標。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對提升整體肺癌存活率有幫助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何肇基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肺鱗癌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達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6%,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存活率近2倍,不過目前肺腺癌病患還是無法使用這類藥物,希望加速給付,增加肺癌晚期存活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且對肺癌治療有豐富經驗的余忠仁指出,台灣臨床上免疫治療給付的比率很低仍落後國際,醫師用藥仍受限於健保尚未給付,期望如果要實現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目標,須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解決醫療現場的醫病困境才有機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也呼籲,肺腺癌治療應盡速跟進肺鱗癌,提供一線免疫合併化療給這群弱勢的肺腺癌患者。
-
2024-01-07 醫聲.高齡社會
失智失蹤1/通報數年增6% 失智協會盼跨部會設通報平台
失智人口增加,失智失蹤發生率也逐年攀升,去年1到10月與前年同期相比,失智失蹤件數增加6%,警方近年尋回率接近100%,但民間協尋單位指出,多數尋回時都已死亡。台灣失智症協會倡議,政府應跨部會設「全國性失智者協尋系統」,一旦通報失智失蹤,警政與社政網絡全部啟動,警民協力找人「讓失智者能活著回家」。全台約有32萬名失智症人口,占總人口的1.4%。根據警政署統計,自2019年到去年5月,失智走失人數達622人。若以年齡區分,失智走失多數都是65歲以上長者。新北急難救援大隊隊員許祖寧說,去年11月底,79歲失智婦人陪同先生赴台大醫院就醫,先生請她待在大廳座位,他去拿藥,轉眼婦人就不見,雖然趕緊報警,但婦人體力極佳,一路往西門町方向走,還穿越八線道馬路,險些被小貨車撞傷,後續往河岸走去,剛好是攝影機死角,5天後,在華江橋下游處尋獲遺體。許祖寧說,該起失智失蹤協尋是去年被家屬委託的第53起,由於家屬第一時間通常會慌張,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通報速度一慢,連帶搜尋也變慢,去年「活著」尋獲不到二成。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目前警方啟動協尋前,家屬得先完成報案程序,警方調閱監視器也需花費時間,家屬若想加快協尋速度,得自行逐一通報相關團體,或在臉書上貼文找人,整體過程耗時耗力。徐文俊說,未來可預期失智失蹤件數會增加,政府應協助整合系統,當家屬一通報失智失蹤,失智者的資訊,可快速通報到各單位與民間,警民通力合作,加速尋回。目前南韓運用類似國家級警報的方式,將失智者失蹤資訊,傳給該區域的民眾,若有人看到可馬上回報。立院厚生會失智症倡議推動委員會召集人吳玉琴說,建置「全國性失智者協尋系統」需橫跨衛福部、內政部、數發部等,實際推行還需要努力。警政署回應,目前尋獲率接近100%,若將失智者資訊發布至社政系統,恐涉個資問題,需跨部會研議。衛福部回應,將進一步了解協會構想。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
2023-11-18 醫聲.醫聲要聞
職治師法修法聯盟批:復健醫學會出招阻撓修法進度
職治師法修法原訂11月可以排黨團協商,力盼在立法院這個會期通過,但近日又有變數・職能治療學會顧問張自強表示,原本正待衛福部微調文字出民進黨黨團的職能治療師法草案,卻遇上復健醫學會發函指修法會影響民眾就醫安全,擔憂混淆視聽的說法會讓修法進度停滯。立委吳玉琴則表示,目前法案還在協調中,何時排定黨團協商還沒有共識。為讓職能治療師修法,放寬「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業務,並依衛福部函釋精神入法,讓職能治療師工作更貼近實務。職能治療學會、職能治療全聯會、新北市職能治療職業工會等組成修法聯盟。張自強說,雖立院本會期是預算會期,但仍希望草案可以先出民進黨黨團後,進到黨團協商,再做二讀、三讀。職能治療學會:職業病患仍需醫師轉介 修法不涉及其他醫師專業張自強表示,上周跟衛福部及民進黨黨團初步溝通,當時仍朝向正向發展,並由衛福部作後續文字調整,讓法案在出黨團可以更順利,修法完全比照物理治療師法修法,基本上沒有疑慮。然而,復健醫學會突然在此刻發函給所有衛環委員會的立委,反對職能治療師法修法,因為修法將職業病治療跳脫職業病專科醫師,擔憂此舉會對職業傷害的勞工有不良後果。張自強澄清,職業傷病的認定及診治已有法規規範,必經取得職醫科證照之醫師診斷,才可以提供服務,職能治療師法修正並不涉及其他醫師專業,職業傷病仍需要醫師轉介、照會等才會到職能治療師這端。復健醫學會的說法有誤,似乎企圖混淆視聽,深怕會復健醫學會把四年前修法的故技重施,影響支持修法的立委,不希望正向發展之際受到該醫學會阻撓。吳玉琴曾表示,原訂11月排定黨團協商;她最新表示,草案仍在協調,因為醫界仍有反對聲音,醫界希望在「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外,再加上「非醫療業務」,這樣一來範圍會太廣,希望比照物理治療師法的寫法,是以「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目前由衛福部做修正文字,但排定協商因為還需要和醫界溝通,目前沒有時間表。(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18 活動.精彩回顧
倡導關懷人守護高齡者尊嚴,成無依長輩「類家人」!
高齡人口的快速擴增,高齡權益保障是現代重要課題,尤其是在機構的無依長者,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的指導之下,與多個縣市合作「獨立倡導方案」,本月17日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2023高齡者權益維護與實踐暨老人獨立倡導年度成果觀摩大會」,與全國共約250位現場貴賓、線上與會者共同看見來自不同地區的「優良倡導關懷人」、「尊嚴友善機構」,透過不同實務領域者的主題演講、實務分享與座談,探討長者權益議題。 立委吳玉琴表示,「獨立倡導」已是老盟運行相當久的方案之一,最初是參考「ombudsman(獨立倡導人)」與「Independent Advocacy(獨立倡導)」在歐美國家的推展。「這是對於長輩重要的人權關懷,使長輩覺得生命有盼望,感謝參與的各機構與個人,希望老盟可以持續辦理,讓我們共同見證大家的成果,同時希望衛福部繼續支持。」老盟理事黃松林教授說,在台灣有「倡導關懷人」在機構服務,成為機構與住民橋樑,為他們發聲,也透過了解雙方需求並尋求共識促進協調,除此之外更是長者的陪伴者,因此他們也被稱為「類家人」。此次參與獨立倡導方案成果發表的縣市已經有21個,合作機構與倡導人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可見其重要性與近年發展。表揚後的主題演講,從多元面向討論獨立倡導與權益保障議題。老盟邀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Stephen Meyers在線上分享聯合國目前針對老人權益維護的措施與前景,並用「A United Nation Human Rights Convention for or by older persons?」的提問挑戰現場與會者的思維,並分享聯合國針對不同族群所制定的公約內容,如何將族群本身的聲音納入,而非僅僅是專業人士,社工師、護理師、醫師、學者等之間的「事」,同理運用於高齡族群的策略與服務措施又該如何進行?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社工督導黃宜苑也提到從個案看到權益的思考,「決定權在誰手上?誰可以做決定?他們有沒有獲得相關資訊?」,強調這是一個討論的過程,而處遇的目標可以使個案與專業人員一起,如此一來也可以提升他們達成的意願,而非停留在「配合」的模式。 關於倡導關懷人的服務模式,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雖目前國內的背景與國外目前立法的方式不同,但他們屬於半專業性的志工,是需要經過課程與培訓的。而從活動講師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李佳儒的研究分享中,發現倡導服務有助於降低孤寂感、增加長者幸福感、社會支持與權能增強,而類家人是台灣倡導服務的特色,重視陪伴與關係的建立。 今天共有11個單位、25位倡導關懷人與社工獲獎,其中來自桃園的莊雲芳先生分享他與太太一起投入倡導服務,透過客家語快速拉近與服務對象的距離,增加相處時的親切感,也了解到語言限制對機構長者的影響,服務過程中的成就感來自對方的信任「他能夠跟我要求些什麼,代表他信任我。」71歲的他也是高齡人力再運用的最佳見證;另有來自台中的倡導關懷人沈金蘭分享與夥伴的服務歷程,與住民完成此生第一次放風箏的願望,除陪伴關懷也發揮類家人的支持功能。 衛生福利部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獨立倡導對於老人權益有重大意義與關鍵代表性,也對所有受獎者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希望可以一起在權益的路上走得更長更遠,也代表衛福部承諾各縣市將會有相關的資源投入。「這是危機也是機會」,長者權益議題值得深思與共同推進,進一步實踐尊嚴老化。
-
2023-09-07 活動.精彩回顧
老盟「戴上希望‧找到你」嘉年華 愛的手鍊幫八千失蹤長者回家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老年失蹤人口有逐年增加趨勢,其中失智症走失為最主要原因,占31.83%。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老盟自90年成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22年來致力推廣愛的手鍊,期望預防走失,同時使長輩在保有隱私的情況下,享有自由行動與尊嚴的生活。老盟2日舉辦「戴上希望•找到你」嘉年華活動,邀來林逸欣、郭芝吟與柯棨棋擔任一日大使,現場分享與長輩相處的暖心故事,邀請7組人氣歌手Live演出及現場闖關活動,促使世代融合,讓年輕族群認識預防走失識別物「愛的手鍊」,提升對失智者預防走失的認識與協助,共同建立安心守護網。「戴上希望•找到你」嘉年華活動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指導,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提出四項目標:青銀共好世代共融、搭建防走失協尋網、實現自由行動尊嚴與推動高齡友善社區。她呼籲如家人患有失智症或出現相關病徵,恐有走失風險者,都能透過「失蹤老人協尋中心」諮詢,如設籍台北市年滿65歲以上具有中低收入戶,或持有警察局所開立之走失紀錄證明者備妥證明文件,都能免費申辦「愛的手鍊」。現場與會貴賓還包含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立委吳玉琴、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姚淑文、聯合勸募協會理事長鄭信真。王爺爺和江奶奶都是「愛的手鍊」長年配戴的使用者,其中80歲的王爺爺已配戴「愛的手鍊」6年,仍活躍於社區活動中。他說,現在戴著手鍊出門很有安全感,太太也放心。「愛的手鍊」是一條不銹鋼手鍊,印有24小時協尋專線及個人代碼,只要撥打電話、報出代碼,便能協助即時聯絡走失者家屬。截至112年7月底,配戴手鍊尋獲的比例近乎100%,成功幫助超過8,363人與家人重聚。老盟105年起在富邦人壽及各界小額捐款的支持下,與全國各醫院失智症共照中心合作,由醫師一診斷,診間即發放免費「愛的手鍊」,建立綠色通道一條龍服務,便利申請程序、節省民眾奔波時間。富邦人壽表示,隨著高齡化的社會趨勢,台灣失智症人口持續攀升,警方受理協尋失智老人走失案件日趨增加,期待透過支持嘉年華活動與服務,為失智病友及家屬提供關懷協助,鼓勵配戴愛的手鍊,為失智高齡長輩打造安心外出生活,盼透過多方協力共築高齡關懷生活圈,使長者安全且自在的生活於社區。「預防走失及失蹤協尋資訊」 失蹤老人協尋中心🔹申請專線:(02)2597-1700🔹上網查詢:http://www.missingoldman.org.tw🔹申請對象:有走失之虞者(如失智症、智能障礙者及精神病患者)🔹免費申請所需文件:身心障礙證明、醫生診斷書、中低或低收入戶證明、走失紀錄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47萬青壯年罹癌,被迫離職零收入,台勞動產值年損8千億/年輕癌友1
「我們有些青壯癌友是躺在病床上,被迫簽下自願離職證明,結果不但沒工作、沒收入,失業補助也領不到…」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分析衛生福利部、行政院主計處資料發現,全台20到64歲勞動人口中,罹癌人數約47萬人,當這些人因為罹癌而無法工作或被迫辭職,全台每月流失的勞動力產值達682億元,如果離開職場時間達12個月,全台流失的勞動力產值就上看8千億元。該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上述青壯年癌友遭遇的情況,事實上十分普遍,由於癌友需要接受治療,加上病痛折磨,在心力交瘁當下,根本無法與資方據理力爭,也沒有體力、精神打官司,最後只好躺在病床上被迫簽自願離職證明,許多癌友是家庭經濟支柱,家庭收入也出現極大破口。癌症攻擊青壯族群 正蠶食台灣勞動生產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在今(112)年8月12日舉行的2023青年健康論壇上,以「病得起的未來」為主題針對青壯年因罹癌失去經濟來源、勞動生產力,以及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健保財務挑戰等議題進行系列討論。劉桓睿指出,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首位,每年約5萬人因癌症而失去生命,其中25-44歲與45-64歲的死因首位都是癌症,代表癌症正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蠶食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期待透過「加強癌症預防政策」、「增加健康投資」、「產官聯手友善病友」等解方確保健保財務永續運作,並維持國家競爭力。20多家企業 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在這次論壇當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法委員吳玉琴、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周穎政等皆蒞臨現場。活動中,鄭文燦頒發感謝狀給二十多家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的企業代表,這些企業單位也宣告共同為打造癌友友善職場而努力,此外,鄭文燦也簽署《抗病保台,搶救國家競爭力》宣言,希望未來可更有效地預防青壯年族群罹癌,青壯年病友也可獲得最佳治療選項,且可順利回歸職場、社會。面對醫療4C挑戰 需全方位思考解方鄭文燦表示,克服癌症挑戰是人類在醫療、健康與公衛領域上的重要課題,今年政府面對醫療4C挑戰,也就是「CPI物價指數上升造成醫療成本提高」,「Covid-19新冠後讓中西醫支出增加」、「C肝滅除計畫的政策資源挹注」與「Cancer癌症新藥、新科技的醫療支出增加」。鄭文燦進一步指出,在民國111年,癌症醫療花費已達1334億元,佔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像基因檢測、癌症治療免疫療法加標靶藥物等,都是重要趨勢,未來會把病人的權益放在第一位,先針對新藥、新療法推動暫時性支付,之後,觀察藥品、療程效果兩年,再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調整,進而提升藥品可近性。吳玉琴提醒,在肝炎、乳癌與大腸癌等疾病年輕化的議題上,希望未來可以下修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篩檢年齡,提高國家健康投資幅度,從前端做起,預防癌症的發生,即使發現癌症病灶,也能及早治療,減少後續龐大醫藥、照護支出。打造更好醫療、支持環境 才能挽救國家競爭力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表示,新藥研發日新月異,但目前政策腳步因財務限制無法跟上新藥發展趨勢,若要接軌國際腳步,相關流程的優化和病友的參與都是重要條件,減輕癌友的家庭經濟負擔、減緩國家勞動力的流失等,也都是重要課題。透過打造更好的醫療、支持環境,才能達到抗病保台、挽救國家競爭力目標。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強調,產業界、官方應攜手合作,幫助青壯年族群積極接受篩檢、預防癌症發生,期待當青壯年族群遭遇癌症侵襲,可獲得最佳治療策略的支持,職場生涯、經濟來源也可不中斷,並擁有更具體的保障。
-
2023-07-20 醫聲.醫聲要聞
雇主依法停職性騷行為人反被告? 立委籲訂定明確指引
性騷擾事件長期存在「身份適用」問題,不少個案落在「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三法的灰色地帶。立法委員吳玉琴表示,為避免被害人因適法性問題須一再申訴,造成二度傷害,應讓第一線經手的機關能夠協助將案件轉移;性工法修正案並無行為人罰則,未來應考慮納入行政罰鍰,並定義情節重大的規範,以免雇主擔心遭行為人提告身陷兩難。吳玉琴說,性騷事件實務上出現不少身份適用灰色地帶的問題,難以一次認定個案適用性平三法中的哪一法條,建議應讓第一線經手的縣市社政單位、勞工局或警察單位,若經查申訴案件不符所管轄法律,可以轉給適用法律的單位,避免被害人要自行奔波、尋找申訴窗口的狀況。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擔心交由第一線經辦人員轉移案件,會讓業務集中到單一窗口,故還需研議;申訴流程簡化可再討論,但不宜放入法條。吳玉琴也表示,性工法修法草案賦予雇主能夠暫停行為人職務的權力,雖讓雇主能有處理案件的依據,卻讓雇主深陷風險。因停職期間並不給薪,可能讓雇主遭行為人提告損害賠償,未來勞動部應訂定詳細樣態指引,明確規範何謂「情節重大」,否則雇主陷入兩難,恐讓行為人無法獲得應有制裁。她也指出,性騷法中針對行為人訂有行政罰罰鍰,性工法中卻沒有相關罰則,「難道性工法對行為人不做處罰?」勞動部長許銘春說,性工法針對雇主是行為人,會由行政主管機關裁處;但行為人為一般雇員時,是否要課予行政罰,還要再行斟酌。未來在性騷擾事件樣態指引中,都會有案例說明,若符合情節重大的個案,雇主將其停職有法律根據,應不會面臨行為人要求損害賠償的問題。
-
2023-07-05 醫聲.癌症防治
癌藥基金卡關 病團盼下會期修法完成/新藥納保4
「健保成立時的醫療科技發展程度與現今有極大差異,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健保財務困境已讓癌症病人與新藥可近性之間距離愈來愈大,台灣癌症基金會2019年開始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作為新藥獲得健保給付前的過渡型機制,讓病人儘早用藥,並在患者用藥的2年時間內搜集真實世界數據(RWD),作為健保常規給付參考。立法委員、立院厚生會會長吳玉琴表示,對病友有益的癌症新藥,不該等到病人惡化、癌症末期才能使用,TmCDF能幫助病友提早用藥,設立有其必要,也已獲朝野共識。自己上一會期提出「癌症防治法」修法,希望為TmCDF謀得財源,然而行政部門未有共識,衛福部健保署5月已赴英國參訪癌藥基金制度(CDF),但至今仍未提交報告,將持續與衛福部溝通,下會期也將續排癌防法審查。吳玉琴也說,TmCDF設立受「財政紀律法」中不得設置基金的限制,導致無法以公務預算編列預算,須藉修法才能賦予財源;此外,也可採取社會安全網、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等,透過國家計畫編列預算支應,但若採此方式則會擔心基金能否永續經營。萬芳醫院癌症副院長李明哲則表示,站在癌症醫師的角度,對基金設立樂觀其成,因為有更多治療武器能治療病人,但須考量是否排擠其他病人,也應限制基金補償病人使用新藥的比例。建議在不排擠其他疾病資源前提下,政府透過國發基金、菸捐等來源撥款,補助癌症新藥給病人使用,但補助應限制比例,不該全額補償,以減少病人不珍惜的狀況,如:基金支付八成、民眾自付兩成的部分負擔模式。
-
2023-05-09 醫聲.肝病清除
拚2030消除肝炎 醫界提2優先
為了提升政府對肝炎防治的重視,厚生會及醫界五月二日成立「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除了提出「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並列出兩大優先推動項目,一是將肝炎辦公室提升為國家層級,成立國家肝炎辦公室,跨部會合作,滅除肝炎;一是擴大篩檢、加強追蹤回診追蹤與連結治療機制,找到潛在肝炎病患後,提供治療,預防肝癌發生。在「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國內肝炎權威學者,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許耀峻、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等人出席,獲聘為首任委員。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提出「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全面性盤點國家肝炎政策,以期於二○三○年完成WHO消滅病毒性肝炎目標。建言書四大重點訴求,分別為「從國家政策高度出發,逐年編列計畫、訂定計畫目標」、「訂定消除B、C型肝炎逐年目標,以達成WHO二○三○年減除病毒性肝炎目標」、「擴大肝炎篩檢至一九八六年前出生國民,落實肝炎防治教推廣」、「比照四癌篩檢,確診連結至治療(Linkaget Care),建立肝炎追蹤照護機制」。為有效消除B、C肝,厚生基金會提出「C肝辦公室應擴大提升為國家肝炎辦公室」、「放寬公費肝炎篩檢年齡」、「鼓勵各級醫事機構積極B、C型肝炎篩檢、衛教」,以及「肝炎篩檢國健署批次檔資料流程比照四癌篩檢,並確定連結至治療」等四大短期政策執行建議。台灣 超過一八○萬人染B肝「台灣是肝病大國」厚生會會長、立委吳玉琴說,目前仍有六點五萬名C肝患者需要治療,而B肝感染者超過一百八十萬人,而接受治療的比率偏低,呼籲衛福部恢復C肝辦公室位階,且擴大為「國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針對C肝辦遭降級,中研院士陳培哲表示,在肝炎防治中,常觸及藥物成癮、長照系統,均需跨部會協調,有必要拉高至國家辦公室層級,投入更多資源,才能畢其功於一役。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今年二月C肝辦公室移至國健署,改名為「肝炎防治辦公室」,並未被消滅,他已向衛福部長薛瑞元申請經費與人力,「不管辦公室在哪個位置、在哪個位階,能夠有效率做事,才是最重要的。」為讓二○三○年B肝防治計畫能順利達標,國健署一定全力以赴。公費肝炎篩檢 應降年齡限制立委溫玉霞表示,全台每年五千多人死於肝病、七千多人死於肝癌,主要與B、C肝炎有關,卅七歲以下民眾均施打過B肝疫苗,但國健署一生一次公費肝炎篩檢卻限年滿四十五歲,政府應彌補卅七歲至四十五歲這段防治缺口。吳俊穎也建議,國健署應該下修成人肝炎篩檢年齡,流行病學大數據顯示,如果從現行公費篩檢年齡四十五歲,下降至四十歲,甚至卅五歲,約可降低十三倍肝癌罹患人數。高嘉宏教授則以「B肝四點○」形容「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成立,希望即日起,政府擴大B、C肝炎篩檢對象,達到疾病控制,治療給付條件能夠與時俱進。陳秀熙也認為,成人肝炎篩檢年齡應從四十五歲降至卅七歲,如此一來,便能涵蓋所有未打過B肝疫苗的民眾,等於全面普篩。此外,最近幾年,C肝抗口服藥物經費均未能全數使用,建議將部分款項轉做B肝治療之用。【延伸閱讀】.B肝無法提早用藥 惡化成肝癌.肝癌危險因子 脂肪肝恐取代B、C肝.C肝用藥、幼兒疫苗 台灣成全球防治模範生
-
2023-05-02 醫聲.肝病清除
衛福部降級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 立法院厚生會呼籲恢復
國家喊出「2025年超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清除C肝」,但原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今年2月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令外界不解。立法院厚生會今成立「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並發表肝炎政策建言書。厚生會長、立委吳玉琴表示,「台灣是肝病大國」,目前仍有6.5萬名C肝患者需要治療,B肝帶原者更高達180萬人,呼籲衛福部應「恢復C肝辦公室,並擴大為國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以達到2030年WHO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國家訂定2025年消除C肝目標、2030年為WHO消除肝炎目標,為此,厚生會提出「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說,對於消除B、C肝,短期政策執行建議,「C肝辦公室應擴大提升為國家肝炎辦公室」、「放寬公費肝炎篩檢年齡」、「鼓勵各級醫事機構積極B、C型肝炎篩檢、衛教」,以及「肝炎篩檢國健署批次檔資料流程比照四癌篩檢,並確定連結至治療」。另建言書提出4項重點訴求,包括「訂定消除B、C型肝炎逐年目標,以達成WHO2030年減除病毒性肝炎目標」、「擴大肝炎篩檢至1986年前出生國民,落實肝炎防治教推廣」、「比照四癌篩檢,確診連結至治療(Linkaget Care,建立肝炎追蹤照護機制」。陳柏同表示,希望透過建言書,讓政府更加擴大篩檢,尋找更多未接受治療的帶原者,達到2030年WHO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包括減少90%疾病新增、90%帶原者被檢出、80%需治療的B、C型肝炎帶原者接受治療、減少65%死亡及5歲以下兒童的B肝帶原率降至0.1%。吳玉琴說,為消除C肝,106年健保署通過健保給付C肝口服藥物,從原先一個療程藥價需數百萬元,現在已降至10多萬元,讓患者可以獲得治療;除C肝外,國內仍約有150萬至200萬人的B肝帶原者,未來希望可以透過再生醫療等治療,讓患者可以痊癒。吳玉琴指出,「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目標為加速清除肝炎進度,減少慢性肝病、肝硬化與肝癌患者,降低肝癌發生率,厚生會作為政策推動平台,將持續追蹤、推動肝炎相關政策,希望「台灣是肝病大國」這名稱往後可以消失。「肝好,人生是彩色的;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立委溫玉霞說,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國內已有一流的醫學專家及學者,透過好的建言,一定可洗掉「肝病大國」不好的標籤,但目前沒有放鬆的本錢,一定要加強篩劑、追蹤。厚生會今成立「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邀請國內肝炎權威學者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及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共同參與。並提出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期望全面性盤點國家肝炎政策,以達到2030年WHO消诚病毒性肝炎目標。
-
2023-03-13 醫聲.癌症防治
癌藥基金零進度 薛瑞元:還有很艱辛的路要走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審查「癌症防治法」草案,多位委員為癌友請命,希望儘速效仿英國,建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 CDF) ,縮短癌友取得新藥的時間、減輕沈重經濟負擔,也要注意罹癌第一年自殺率較高,應強化癌友心理支持。對此,薛瑞元表示,健保署對癌症新藥「先鬆再緊」的暫行給付措施已經啟動,但健保外的財源「顯然還有很艱辛的路要走」,要先去英國考察,今年底以前會有結論。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英國2011年設立第一代藥品基金(CDF),出現財務膨脹問題,2016年升級為第二代,規模達3.4億英鎊,第二代運作至2021年第四季已幫助7.1萬名癌症病人,共提供91項藥品,涵蓋204個不同適應症,還有完善還款機制,可確保財務不超支,維持在預算額度內,2021年起擴大為創新藥品基金(Innovative Medicines Fund, IMF),再加3.4億英鎊預算。吳玉琴說,今天衛福部的書面報告通篇只提到健保署本來就在做的的事,對於CDF的進度完全沒有答覆?癌症防治法是CDF唯一可能的法源,卻受限於主計處說的「財政紀律法」,公務機關不能設立基金,難道就這樣卡住了嗎?空污費和菸捐都沒辦法用嗎?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也說,現在看來就是遙遙無期,委員會和癌友在這個會期看不到任何結果,「這件事不是今年才提出來,為什麼官員現在連什麼時候出國考察都不知道?」薛瑞元回覆吳玉琴說,我們只是老實呈現,現在只能先從健保機制調整。「先鬆後緊」措施已經啟動,正在徵求廠商來申請,申請後要做醫療科技名估(HTA)看可能需要多少費用。至於健保外的財源,「我們問過主計總處,這一定是打槍的,顯然還有很艱辛的路要走」,所以才會先從「可操之在我」的健保先開始調整。吳玉琴說,國家政策應該要更有前瞻性,根據英國CDF3.4億英鎊換算成台灣人口規模,大約是30到40億台幣,這樣的經費就能協助癌友多一個管道取得救命藥。今上午13個癌症病友團體也發出聯合聲明指出,癌症新藥給付門檻太高,2013年至2022年資料顯示,病友等待癌症新藥納入健保所需時間為787天,超過兩年、是一般新藥2倍,即便等到健保給付,也只能涵蓋30.4%的癌友,高昂負擔拖垮家庭。病友團體呼籲透過基金支持癌友,將經濟負擔得以控制在一般家庭可承受範圍。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先鬆後緊」措施是在新藥有取得藥證後,與藥廠先協商一個價格,暫時給付兩年,兩年後如果藥品有效就納入健保,沒效就退場,也可以依照效果程度重新議價。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預計5月會由衛福部帶隊,率領健保署、食藥署、國健署等相關部門代表,一起前往歐洲,兼顧WHA大會和參訪英國CDF與IMF制度,了解其現況、基金與英國健保(NHS)的連動關係,學習並評估有助於國內癌友之處,就如同部長所說,預計在今年底以前會有結論。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另針對癌友心理健康提出提醒,現行癌症防治法只有在第四條第一項第四款提到癌症病友心理支持,而且僅針對末期安寧療護,但癌友心理需求遠不僅於此。根據2017年台大公衛學院的分析,健保開辦,癌症病人得自殺率是一般人的2.47倍,尤其是診斷第一年,特別活不下去,可見支持系統不夠好,政府也沒有給花很多時間溝通支持病友的專業人員足夠的給付,根本是「要求醫師做聖人。」蘇巧慧建議,應比照日本「癌症對策基本法」全文修正現行「癌症防治法」,不要只是把癌症當成病症、用衛福體系去防治,而是要用整個國家的力量,全面防治。薛瑞元說,他第一次看到這個癌友自殺的數據,初次診斷癌症很需要第二意見,心理上才能逐漸接受,再自殺防治上還有很多面向要努力。
-
2022-10-19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重陽節慶登高望,百名長輩疫後強勢回歸
「銀向健康.活力young起來」2022全國福氣盃-槌球錦標賽今天於台北市田徑場盛大展開。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指導,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主辦,該活動初賽於今年6至8月於全國20縣市舉辦,並派出優勝的前2支隊伍在台北進行總決賽,同時邀請來自不同縣市的代表隊,為在場觀眾帶來精彩的「創意走秀」,包含來自屏東的黑鮪魚元素,台東、花蓮的原住民舞蹈及新竹的客家歌曲等多項特色演出,一展不同地區的特色民俗與文化風華,現場共計420人齊聚球場,不只切磋球技,更不畏風雨為舞台展現疫情後最活耀的長青元氣。老盟理事長吳清同表示,活動因疫情歷經一年停擺,今天終於再度繼2020全國福氣盃賽後,重新將專屬高齡長者的一大運動盛事搬回舞台。更特別邀請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由總幹事李後存率領5位樂齡健康促進老師,帶動全場數百位長輩齊跳活力健康操,為一整天的陰雨綿綿注入活力;而賽場上的比拚更是朝氣蓬勃,不僅有25位80歲以上的資深銀髮球員齊聚一堂,還有4位錦標賽的銀髮活力大使,分別為來自新北的林招財(95歲)、王慶雲(92歲)、宜蘭的張添丁(94歲)以及南投的謝宗熙(90歲),受邀與現場的嘉賓們一同以推擊槌球的方式揭開活動的序幕。擔任開幕致詞貴賓,也是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李臨鳳說,長輩最重要的人生分數就從「健康」開始,只要守住健康,任何想要做的事情都可以再加上去把分數提高,除了對長者表示關心,也提倡高齡健康促進的重要性,更帶出老盟與衛生福利部共同舉辦活動的初衷,亦即期望在快速進入超高齡的台灣社會中,可以藉由此活動,透過「肌力、智力、美力」的競技與交流,讓長輩可以擁有伸展的舞台以及自由揮灑的第二青春;現場嘉賓立委吳玉琴、臺北市體育局副局長蔡培林也指出,大家應朝向「活躍老化、延緩失能」的目標共同努力,將台灣打造為一個活躍老化、高齡友善的好所在。
-
2022-10-02 焦點.元氣新聞
72萬名癌友等待新藥曠日費時 病友團體盼成立支持基金
立委余天女兒余苑綺罹患直腸癌於日前病逝,余天曾表示,女兒抗癌時曾考慮「熱療法」,但治療費用一年高達200萬至300萬元,即使是家境不差的余天也都感嘆,「一個人得病,全家都不正常」。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依2013至2020年資料顯示,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給付到給付生效,平均需要730天,非癌藥為396天,癌友用到新藥需等3年以上,給付速度緩慢,且新藥費用昂貴,癌症家庭須面對自費用藥龐大的經濟壓力,盼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提升新藥可近性,減輕自費負擔。依健保署統計,截至110年底,健保共收載154種癌症藥物,癌藥費用支出約403億元,其中標靶唷物支出最高為252.1億元,占率為62.2%,其次是化療藥物支出為88.1億元,占率為21.8%,荷爾蒙藥物支出最高為37.4億元,占率為9.3%、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支出最高為16.1億元,占率為4%、免疫調節劑支出最高為6.2億元,占率為1.5%、放射性藥物支出最高為2.8億元,占率為0.7%。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說,癌症新藥取得藥證後向健保署申請給付,將進行專家審查、共擬會議討論及藥價協商,各約需花費3個月時間,因此新藥自受理到生效,平均所需時間為13.2個月,應屬合理時程。「癌友等待新藥納入健保的時間,生命就在一點一滴流失。」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癌症病友團體多次向政府表達,癌症新藥即便獲得健保給付,但給付範圍嚴格限縮,僅涵蓋3成癌友,應依台灣環境與條件修訂「癌症防治法」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蔡麗娟說,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為癌症新藥獲得健保給付前的過渡型支持機制,讓癌友採用健保尚未給付的癌症新藥治療時,不會因經濟壓力無法用藥,期間約為2年,如果新藥通過健保給付,患者就能持續使用,若未通過健保給付,藥廠仍須持續供應藥物。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將蒐集與分析真實世界數據,提供健保作為給付參考,保障病人用藥權益。「大家對余苑綺的情形,印象都很深刻。」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在第一線幫助癌友,癌症新藥可近性是癌友最迫切的需求,可以盡速用到新藥,但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還需要完整規畫、穩定財源及可行性,制度才能可長可久。立法院厚生會上周五成立「提升台灣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整合學界、醫界、病友團體等各方專家學者及團體建議。衛福部長薛瑞元說,癌症新藥有三大特色為高單價、高財務衝擊及高度醫療效果不確定性,而是否納入健保須視健保財務能不能負擔,或是有無排擠其他疾病患者的用藥權益。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須蒐集各方意見制定可行辦法,最主要還是財源從哪裡來?余天辦公室主任楊青霞說,余天親身歷經家人罹癌,深知成立新基金的急迫性,目前已爭取53位立委連署支持修法,目前正在積極與總統蔡英文溝通,期待基金在2024年啟動,給全台72萬名罹癌病友一個希望。立委吳玉琴說,病友團體十分關心癌症新藥可近性,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希望加速取得癌症新藥的機會,相關修法需要跨黨派一起協助。立委劉建國則說,癌症患者是與時間賽跑,支持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給予患者最大的支持。立委林靜儀說,台灣為高齡化社會,健保耗用愈來愈多,但收入卻愈來愈少,但癌症新藥發展非常快速,未來幾乎都是量身定做的精準治療,癌症新藥價格愈來愈貴,無法完全納入健保,必須依靠其他給付方式,而基金經費來源除公部門外,必須還有私部門的挹注,另如健保內的部分自費及給付等方式,增加癌症新藥可近性,一起撐起癌症治療的未來模式。此外,林靜儀說,健保共擬會議應加速癌症新藥審查速度,許多藥物經一年多的審查幾乎已不是新藥,該會議應增加癌症新藥臨床專家的名額及權力,如此才能加速審查速度。立委蘇巧慧說,癌症防治法於2003年制定至今已19年,與現在社會、環境有一些需要調整的地方,也是必須加以解決,而癌症新藥問題為一種「癌症治療平權概念」,疾病不分貴賤、不應區分患者出身、經濟能力等,均應有適當、平等的機會使用適當藥物及治療方法。立委蔡壁如說,癌症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每年死亡人口中死於癌症占28%,但癌症新藥方面,現在確實是經濟能力好的患者,可以支付新藥費用,反之沒經濟能力較不好的患者就只能等待健保給付,如同罕藥申請速度最快7個月,最慢甚至需要25個月,這對患者及家屬都是一種煎熬,呼籲藥物審查應要單一窗口速排、速審。
-
2022-09-30 醫聲.罕見疾病
專題|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落後國際水平
【編者按】:在台灣,全民健保自1998年開始給付罕見疾病治療用藥,不少罕病病患因此看見治療希望。然而,在健保財源不足的現況下,財務永續成為醫藥界討論重點。高價藥的給付審核流程,轉為「療效至上」,須考慮遞增成本效果比值(ICER)等數值,對罕藥納保造成衝擊,反映在「經濟學人」的低評價。於此現況下,亟須找出一條兼顧健保永續經營的路,同時讓其發揮社會保險設立意義——分擔個人難以承擔的巨大風險,保障罕病患者生命。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公布最新研究,盤點7個國家的罕病診斷與醫療照護現況,分析8種罕病藥物在7個國家中,從取得許可證到成功給付的時間差。結果顯示,南韓與台灣敬陪末座,被核准給付的罕藥分別只有3、2種,且給付耗時,平均等待30個月,對於罕病政策,病人的意見也非常有限,沒有明顯影響力。(點此看經濟學人調查報告全文:Connecting the Dots: Embedding Progress on Rare Disease into Healthcare)健保總額協商 醫界版罕病專款成長率掛零台灣是全世界第5個訂立罕病專法的國家,並獲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委員會邀請分享罕病照護。如今在國內困境不僅於此,日前進行一年一度的健保總額協商宣告破局,醫界代表提出的預算版本中,罕病專款的成長率提案為「0」,用以角力健保署提的預算方案。因總額協商尚未達共識,最終以二案併陳交由衛福部長決定。罕病基金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與會者包括醫界、衛生福利、社工等領域專家以及衛福部官員,針對本次經濟學人調查報告結果,探討台灣罕病照護政策發展方向。經濟學人7國報告 台、韓罕藥給付種類及時程敬陪末座經濟學人公布的「串連點滴:將罕見疾病的進展納入醫療照護」,評比法國、德國、英國、澳洲、日本、南韓與台灣的罕病照護制度。該報告中指出,身為前段班的德國、日本、英國因有罕藥快速核價制度,大部分藥物都已獲得批准,且多在一年內給付;其中又以德國為最佳,不但8種罕藥都已獲得給付,所花費時間僅有數月。中段班的法國、澳洲同樣大多數罕見疾病用藥都能被批准給付,平均需要2至4年;南韓、台灣僅核准給付2到3種罕藥,其餘罕藥無法獲得藥物許可證,就算是獲得藥證,要納入給付也非常耗時,平均等待期長達30個月。此外,報告中亦提及,台灣罕病用藥要費支出,雖然歷年來有所成長,然而僅佔所有藥費支出的2.3%,低於國際標準。經濟學人專家解讀「串連點滴:將罕見疾病的進展納入醫療照護」罕病患者「等不到」用藥 陳莉茵深表困惑代表台灣接受經濟學人採訪的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截至2022年9月,我國公告的罕病種類為240種,已明顯低於國際的逾7000種罕病認定。此外,通過罕藥認定的藥物為98種,其中有61種罕藥獲得健保給付,可治療37種罕病。陳莉茵表示,計算下來,240種罕病中,只有約一成五的罕病有健保給付用藥,代表其他罕病病患無藥可用,即使有藥,也只能望藥興嘆。(看罕病病友故事:「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 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對於「等不到、等很久」的救命罕藥,陳莉茵表示,台灣嚴重吊車尾,罕藥平均給付時間上,甚至比韓國還落後,實在令人感到「困惑、無奈」。藥物治療對於罕見疾病患者而言,有助改善其生活品質,減少照護負擔、社會成本,罕藥卻因市場小、開發成本高等因素,被稱為「孤兒藥」,每年動輒數百萬的藥費,若無保險機制協助,無疑是將患者經濟、生活陷於窘境。立法委員蔡壁如說,對於家屬而言,等待是相當煎熬的過程,不管是從給付或是申請給藥,如何「隨到隨審」是後續要盡快且必須做的事。此外,經濟學人報告中也指出,醫療科技評估(HTA)面臨重大挑戰,罕病患少,難以取得臨床證據,加上新藥成本高昂,藥品經濟效益評估(ICER/QALY)成為艱困的任務。經濟學人的研究認為,台灣健保會、藥物共擬會會議中的利害關係人,過度重視成本效益評估(CEA),對於病患生命價值,患者用藥在道德與社會層面的意義,反而較少著墨。罕藥納保因成本效益過低被拒 藥物經濟學者:應考量生命價值國內罕藥往往因為「療效不明」而被拒絕納入健保,身為ICER領域的國際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蒲若芳指出,新藥評估不僅僅在於療效與成本效益,罕藥評估還須考量生命品質、社會公平等不同價值。她指出,罕病用藥決策是全球衛生醫藥體系的重大挑戰,是否該參考、或怎樣考量ICER,經濟學人完整報告列出幾個國家的例子。然而,蒲若芳表示,報告中列出目前之罕病照顧現況,在評估時證據不確定性高、成本高是很難改善的先天條件;面對病人用藥可近性問題,大家應該正視的,恐怕是更高層次資源合理分配議題:對待少數族群,也許該先利用「無知之幕」的概念,建構當下台灣該如何照顧罕病族群的社會,適宜地平衡「照顧少數的健康需求」、與「財務平衡」兩大目標。她也表示,罕病孤兒藥在面臨HTA時,由於相較於一般性疾病,罕病診斷不易、能納入的試驗人數少,難以搜集真實世界證據(RWE);此外,由於患者人數少,不只市場小,每人須負擔的成本亦相對較高。由於上述因素,藥廠研發動機較低,歐美國家針對有潛力、且能夠滿足醫療需求缺口(Unmet Medical Needs)的罕見疾病用藥,多會給予快速通關。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表示,由於患者人數少、型態多元,且多數疾病治療選項有限,臨床療效又難以呈現生活品質、生產力、照護者面向等影響,加上市場小、藥價昂貴,在罕藥專款總額限制下,成本效益須審慎評估。知識補帖/什麼是 HTA、QALY、ICER?HTA是「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的簡稱。我國現行制度中,新藥在取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藥證後,若要獲得健保給付,須經由「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即共擬會)」審核通過。在該會議召開前,會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提交報告,供與會委員作為評估依據。由於近年新藥新科技研發進展迅速,藥價亦逐漸上升,加上隨著患者存活時間延長,連帶用藥時間拉長等因素,健保財務永續與資源如何適切分配,面臨挑戰。於是2008年起,CDE成立醫療科技評估組,以科學實證為基礎,針對高價藥物進行價值評估,考量項目包括:1. 人體健康 2. 醫療倫理 3. 醫療成本效益 4. 健保財務。「健康品質人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是綜合考量患者使用新藥後,存活期延長與患者生活品質計算出的數值。在HTA評估流程中,若預見QALY有意義的增加時,將再繼續計算「遞增成本效果比值(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ICER的計算方法是將成本增減除以效益增減,得出的數值,其意義是「比起原來的藥物,以新藥治療,每多得一個QALY,須增加多少成本」。在多數國家中,設有「ICER閾值」,意即「可接受的最高ICER值(Maximum Acceptable ICER)」,超過閾值者,政府保險便不予給付,或須以另設的救濟基金等配套措施幫助患者用藥。以罕藥給付來說,經濟學人報告中指出,英國針對罕藥採取「放寬ICER閾值」的方式,罕藥的ICER閾值至少是一般新藥的3倍以上。對於國內罕藥給付速度慢,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資源浪費」,減少檢驗檢查、藥費的支出,將成為首要任務。罕藥的給付在HTA的執行下變得有效率,反而是卡關在具有決定藥物給付生殺大權的共擬會專家,往往不同背景的醫師會有不同的立場,要形成共識相對困難。李伯璋特別強調,健保署向來極為關心罕見疾病病友的醫療權益,他期盼罕病病友團體能了解健保署在處理健保資源時必須考量病人、醫界與藥界等多面向需求的難處。李伯璋期待透過新制部分負擔,讓健保財源更有餘裕,將能投入資源協助罕病等弱勢病患。衛福部長薛瑞元:檢視罕藥納保期程、加速患者用藥機會針對經濟學人報告關注的從藥物取得許可到納入給付,患者需等待時長,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台灣雖於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讓罕病患者照護有了法律依循;在實務上,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研究者對於罕病的了解漸增,罕病藥物開發雖有所進展,卻因健保財務分配等原因而面臨挑戰。 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長薛瑞元相當重視罕病患者用藥可近性,要求醫藥品查驗中心(CDE)針對醫療科技評估(HTA)、食藥署(TFDA)針對藥證審核程序、健保署針對罕藥納保期程進行研討,希望提高、加速罕病患者用藥機會。他說,照顧罕病是對生命的承諾。透過醫療資訊登錄制度,蒐集真實世界證據(RWE),對於罕藥開發而言至關重要。石崇良指出,登錄制度的建置需要借重各級醫院,下一步是優化醫療資訊系統(HIS),在遵守醫療倫理與患者意願的前提下,讓患者臨床照護資料的搜集更便利。他表示,透過登錄追蹤制度,反饋罕病患者用藥、追蹤結果,將能讓罕病患者照護更完善、更有依據。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不曾達百 專家籲餘款回流健保罕病專款雖有成長,歷年執行率卻未曾達到百分之百。健保會委員黃振國認為,每年罕病專款若有餘款,應「留用」至下一年度罕病專款額度。若回流至健保大水庫,就失去了專款專用的用意,無法讓罕病專款真正用於罕病患者身上。根據健保署公布之「罕病專款預算實際支用概況」顯示,民國一〇六年起罕病專款預算雖有增加,每年卻有百分之二至十五不等的比例未完全使用;健保會主委周麗芳推估,今年執行率為百分之九十三點四,近百分之七未被使用。意即健保有預算,卻因為罕藥納保牛步、採限縮給付等原因而無法完全使用,看似個位數的百分比,實則為數億的金額。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說明,醫界在健保申報時有延遲申報的情形,未執行的專款部分是用於給付延遲申報的項目;此外,也有部分藥物通過共擬會,但尚與廠商議價中,也有部分未執行專款用於此處,導致執行率被低估。然而,黃振國指出,未執行的專款實際上是回流至健保安全準備金。立委吳玉琴:健保罕病專款成長率應透明化根據健保署提供的資料,罕病專款自2017年以來,幾乎年年成長。2017年的金額是57.9億,今年專款預算則為87.7億元,李伯璋甚至指出,明年預算將會超過百億。因此,日前健保總額協商破局,醫界提出罕病專款成長率掛零的方案,令各界錯愕、擔憂。針對罕病專款成長率的估算方法,立法委員吳玉琴說,應該透明化,並綜合考量等待治療中的患者名單長度、已獲藥證但尚未給付的藥物多寡等因素,決定專款的成長幅度。蔡壁如也表示罕藥經費編列,應該依照使用人數評估增長。她強調,罕藥的使用後續能減少其餘的支出,一定要從總額中額外撈出來,否則混入總額中討論,在資源分配上將會是一大問題。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則表示,雖然罕病的經費一直以來都是採取「專款」使用,但仍在健保總額的框架中,每年罕病患者都會增加人數,或是因為用藥後,提高存活率,陸續使用罕藥,過去無論是付費者代表、醫界代表或是健保署都會提一定的成長率。健保預算恐不足 健保會委員籲設罕藥基金黃振國也指出,健保罕藥總額必須要有合理的成長率,預算若有不足,政府的社福單位必須負起責任,同時建議政府成立罕病社福基金,然後每年撥預算到罕病社福基金,並派專人管理,這筆錢便可用來支付罕藥費用,而管理人員也應針對罕藥進行評估,需選擇療效較佳、副作用較低的藥物,以保障罕病患者權益。經濟學人:患者意見應納入罕病用藥給付決策流程經濟學人的調查指出,在藥品效益評估階段,應重視患者意見。然而,台灣現行制度中,大多數的醫療科技評估(HTA)流程都圍繞在付款人、醫界和相關官員身上。因此,將患者的聲音納入藥品效益的決策至關重要。石崇良也表示,集合民間團體力量,讓罕病患者聲音更多被採納,是台灣未來努力方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列席代表蔡麗娟指出,二代健保上路後,健保預算編列、藥物給付都需要由各方利害關係人,透過健保會與共擬會合議討論。然而病友團體在健保會並無常設席次,需要抽籤遴選使得參與,在第五屆開始,只有一席代表,相對於二十位付費者代表、十位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代表,顯得勢單力薄。健保會無病團固定席次 共擬會僅為列席因為健保議題協商具有連續性,蔡麗娟希望病團在健保會中保有常設席次,資深的病團委員,主導議題的能力較高,較能與其他利害關係人代表抗衡。至於共擬會,病團在二〇一九年起,取得二席固定席次,可以全程參與會議,然而受限於非正式代表的身份,無法主動表達意見,需要視會議進行情況與主席同意才得以發言。二〇一五年設立的「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讓病友、照顧者可以在網路上發表對於新藥的想法,在共擬會審議之前,分享治療經驗與對新藥的期待,再由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彙整。蕭斐元認為,該平台是否能全面觸及目標病友是一大考驗;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HTA)組長黃莉茵則表示,健保署近幾年來陸續新增溝通管道,在共擬會舉行前,也會召開病友意見會前會,將結果收錄在HTA報告中。強化病友參與 盼政府介入提升病友政策、財務知能蔡麗娟表示,病人是醫療體系中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且病團在醫療體系中參與政策係國際趨勢,除了政府應保障病團在決策會議如健保會、共擬會中的參與權益,病團、病友也要充實在醫療政策、財務與法制等層面的專業知能,甚至比照歐美國家由政府介入,協助病友賦能,以強化病友代表的論述能力,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對話,達到實質參與的目標。共擬會主席陳昭姿強調,2019年開始,病團在共擬會有了固定列席的身份。會議中,他也一向給予病團代表發言權。陳昭姿說,在他擔任共擬會主席以來,不曾執行表決,且病友代表只要舉手就讓其發言,故儘管病友代表的身份是列席,故沒有「無法參與表決」的問題,病友權利、意見一直受到重視。 給付罕病用藥具防治意義 助患者家族終結遺傳惡夢「罕病讓人一窺生命奧妙,明瞭基因突變的後果,對人體研究發展有重大的貢獻。」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是經濟學人報告中訪問的學者,她心疼每位她所照顧的罕病病患。她感嘆,治療給付決策者只看到「價錢」而非「價值」。根據經濟學人報告,目前已有7000多種罕病,病患佔全球百分之3.5%至5.9%。投身罕病照護三十餘年的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也是醫療奉獻獎得主的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蔡輔仁說,他看過許多病患在等待新藥研發、核准藥證、通過給付的過程中,從期待變成焦慮,最後化為擔憂,自己是否仍因不符標準無法使用。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哽咽的表示,沒有人願意得到罕見疾病,若設身處地,自己成為罕病兒的家長,仍認為罕病兒不值得救嗎?罕病患是在先天不平等中,尋找公平的機會。此外,罕病治療是終止家族惡夢的方法,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指出,若有治療策略,即使新生兒篩檢時發現胎兒罹患罕病,罕病患也可放心生子;有罕病家族史的民眾,也願篩檢基因,杜絕罕病變異基因不斷複製。陳莉茵也強調,健保給付遺傳罕病用藥,在防治上具有重大意義,可以終結罕病患者家族因為隨機遺傳機率,而需面臨的「永夜惡夢」。「罕病是生命傳承中,不可避免的風險。」陳莉茵表示,罕病絕非他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她強調,健保是社會強制保險,用意為分攤風險,保障弱勢病患的權益,其中罕病患少、程度嚴重,使用健保更具正當性、優先性、適法性。台灣是世界第五個將罕病入法的國家,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感嘆的說,二代健保卻延長藥物給付時間,各方應一同討論對策。罕病的價值關乎人的尊嚴,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羅浚晅認為,治療看似提高花費,實際上是投資,國家不要反而受限於健保,該花的錢還是要花,「因為這是先進國家,人民才有救。」番外篇/論壇中的病友身影:盼政策討論「對等、對焦」罕病基金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在「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挑戰與前瞻論壇」舉辦前,已於9月24日舉辦論壇前的焦點座談,並從座談會中歸納二大重點「對等」、「對焦」;論壇當天亦有病友團體在場聆聽。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醫療政策的推動,病人的參與已是國際趨勢,台灣罕病照顧與治療,現在正值重要的交叉路口上。洪淑惠表示,從病人的角度期待的第一件事為「對等」,包含第一病人能否正式參與健保署的共同擬定會議、第二健保在罕病專款的執行率高,但仍有餘裕,未來是否有機會可以再提升執行效率、第三是今年健保總額協商破局,醫界提出的總額版本中,罕病專款的成長率被寫上「零」,恐衝擊到未來的專款使用、第四是罕病用藥在健保署現在評估藥物給付的方式「醫療科技評估」(HTA)是否合宜,是不是還需要其他的評估角色、第五則是健保核價的方式是否能更加透明。第二件事是「對焦」,此次經濟學人研究,台灣排名竟是敬陪末座,台灣是全球第五個設立罕病法的國家,時至今日,台灣卻不在排名中,此次的論壇是一大討論的機會,希望能從經濟學人的研究當作一個起頭,從各方檢視台灣罕病照顧或是治療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對焦」並找尋解方。「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合照集錦
-
2022-09-21 焦點.長期照護
咬不動花枝、烤魷魚,老後插鼻胃管機會大增!一表檢測你的咀嚼功能是否異常
水煮花枝、芭樂、烤魷魚及炸雞,你會吃不動嗎?如果是,那要小心你的咀嚼能力可能退化或有異常。如果再加上常嗆咳等,那年老後插上鼻胃管的機會將大增。醫師提醒,腦中風和失智是最可能會被插上鼻胃管的兩種疾病。老後不想靠鼻胃管維繫生命,就要及早著手預防。使用鼻胃管是必要 拔除鼻胃管是權利厚生基金會今天在立法院舉行推動「無管人生」會議,會議由立委吳玉琴主持,希望台灣能慢慢改變鼻胃管文化,但也要能理解治療性的使用鼻胃管是必要的,但是適時地拔除鼻胃管、恢復正常進食則是生而為人的權利。吳玉琴說,面對少子女化,這樣的專業照護需要好的規畫和人才,我們才有能力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相應的需求。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說,在健保開始鼓勵和給付拔除鼻胃管之後,為了更進一步降低咀嚼吞嚥障礙患者,罹患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並進而改善台灣罹患咀嚼吞嚥障礙的醫療品質、治療成效及照護,接下來會在國泰醫院、小港醫院及彰化秀傳醫院試辦跨專業的團隊,提供一條龍的照護服務。把握時機 四成鼻胃管病人有機會「脫管」已在臨床為超過一萬名病人插管的腦神經名醫、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陳俊鴻,如今翻轉成了「無管人生」的照護傳道人。他說,在加護病房11年的工作時間中,他每天都在為病人插管,並覺得這是自己救人的使命,但幾乎很少思考,如何使病人在症狀緩解之後脫離鼻胃管。很多病人出院了,再回診時常常已經因為口腔肌肉萎縮、吞嚥功能退化,加上病家缺乏相關知識及動機,從此帶著鼻胃管,直到生命終了。陳俊鴻說,後來他有機會理解,其實只要把握時機並輔以相關的照護,大約有四成左右的鼻胃管病人是有機會「脫管」的,看到脫管之後病人重拾飲食之樂,生命改觀,他才轉而成為熱心宣導脫管的醫師。【延伸閱讀】插鼻胃管多痛苦?若可選擇 患者「不想插第二次」但陳俊鴻警告說,依他長期的觀察,不管在醫院 或在機構、社區,「腦中風」和「失智」是兩大類最容易成為鼻胃管候選病人。如果不希望自己或家人將來面臨插管,真的要及早預防因應。但他也呼籲,大家不要妖魔王鼻胃管,適時的使用鼻胃管,有其治療、支持病人度過危險期的必要性。但是台灣至今仍缺少普遍性的早期篩查咀嚼吞嚥功能異常的工具及檢查。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涂心寧說,她自己多年前曾去日本觀摩如何拔除鼻胃管的照護,意外地被日本友人篩檢出自己竟是咀嚼吞嚥問題的「高風險」者。日本專業友人指導她幾個復健運動,涂心寧說,認真練習後,她以前偶會有在夜間睡眠時或演講時嗆咳的問題,都明顯減少了。可見,及早練習加強咀嚼吞嚥功能,不能等到老了再說。吞嚥功能篩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咀嚼中心執行長馮明珠說,大家如今都知道要練四肢肌力,卻不知道練口腔的肌力其實更重要,而一般常見的健口操,如常往外吐舌頭就是很好的訓練。馮明珠說,小港醫院曾出版一本「食在安全」手冊,其中有兩項咀嚼吞嚥障礙的居家功能篩檢表,很適合給自己或家中長者測試。如果每項檢查有三到四項異常,就要及早注意了。咀嚼功能篩檢自評式咀嚼功能評估方法:下列食物在六個月內,有四種或超過四種,吃起來「有些吃力」或「不能吃」,那就可能是咀嚼功能異常。【延伸閱讀】吞食物容易卡住或嗆咳?專家提醒吞嚥困難7症狀
-
2022-09-15 焦點.焦點
心臟亂跳 快做這件事! 醫警告,可能心房顫動或快中風了
台灣每年有三萬人腦中風,近期藝人納豆、余天、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都驚傳中風,可怕的是,許多人之前毫無癥兆,後來才發現導因自心房顫動,心臟科醫療權威群直指,心房顫動會增加腦中風、死亡、失智風險,應盡快將單一導程心電圖納入既有健檢項目,揪出心房顫動高風險因子。立法院厚生會昨天由秘書長、立委吳玉琴、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號召國內心臟、神經內科等醫學專家群共同成立「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醫界權威以及與會的國健署、健保署專家均認同,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所產生的照護成本高,如能篩檢心房顫動,可及早治療,且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現在也有新型抗凝血藥物有效預防腦中風,是值得投資的方向。吳玉琴表示,將與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繼續督促此事,討論配套、篩檢經費來源後,拉高層級至行政院,儘速促成國家政策成形。什麼是心房顫動?台北榮總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內科學科副教授趙子凡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常見的症狀有心悸、虛弱、頭暈和呼吸困難,分為陣發式心房顫動和持續型心房顫動等類型,但共同點都是「幾乎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輕微,許多人不知自己就是患者。七種人要小心心房顫動另外,心律醫學會資料指出,有七類人常是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一、高齡長者二、高血壓三、心衰竭四、糖尿病五、甲狀腺機能亢進六、其他還有肺部疾病,例如慢性肺阻塞(COPD)、肺氣腫等;酗酒、咖啡因等興奮劑,香菸;極度緊張或疲勞期間也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七、家族遺傳研究顯示,有三成病患無症狀,五成的人屬於心房顫動偶發。他提醒,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不危險,根據研究,不管有沒有心房顫動,中風率、出血率、死亡率都是一樣高的。以台灣盛行率來估算,約有三十萬人是心房顫動患者,且年齡越高,風險越高,超過65歲,約近5%是心房顫動患者;超過八十歲者,有一成機率患有心房顫動,導致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到五倍,失智風險增加。陳適安是國際心臟權威,兩年前即率團隊在宜蘭縣、嘉義縣、基隆市等縣市進行心房顫動社區篩檢,利用簡易且成本較低的單一導程心電圖篩檢,30秒就能完成檢測,經由專科醫師判讀後就能確診民眾是否為心房顫動患者,後續由衛生局轉介治療,三縣市共有23572位民眾篩檢,其中揪出患有心房顫動者就有278位,後續獲得追蹤治療。宜蘭縣衛生局長徐迺維也是心臟科醫師,他形容,心房顫動疾病是心臟科的最後一個對手,但因新科技的進展,檢測可以和診斷結合,且台灣的社區篩檢能量很高,期待與中央政府攜手合作。護理師背景的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則表示,嘉義縣18鄉投入心房顫動篩檢,過程中也讓民眾看見自己的心跳曲線,會更有感。心血管疾病是嬰兒潮新興疾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政府應該要投入支持心房顫動篩檢,預防腦中風,因台灣的嬰兒潮世代已大量進入高齡,引發的心血管疾病將是新興問題,提醒應當及早因應對國家的衝擊。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也認為,台灣快要進入超高齡社會,心房顫動人口會逐年增加,台灣在穿戴裝置有優異的研發能力,用於提早篩檢心房顫動,預防腦中風是相當有經濟效益。患有心房顫動者,目前的藥物治療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與傳統華法林,與會委員、醫師群指出,已有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使用方便,降低重大出血和腦出血風險,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需符合五項中的一項,分別是1.曾發生中風或全身性栓塞2.左心室射出分率小於40%3.有症狀的心臟衰竭:收案前依紐約心臟協會衰竭功能分級為第二級或以上4.75歲(含)以上5.介於65歲至74歲且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新型抗凝血劑可預防腦中風 健保給付應研議放寬陳適安建議,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健保給付條件應與「2020年歐洲心臟學會心房顫動治療指引」和「2021年亞太心律醫學會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接軌,建議 65歲至74歲,沒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共病者,或65歲以下,且有以上共病者,應接受口服抗凝血劑為最優先的治療選擇,預防腦中風。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曹玄明認為,國家應考量五、六十歲中壯年族群有很大的貢獻能力,如能及早預防中風失能,可大幅降低社會損失。厚生會「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提出三大主張:一、心房顫動篩檢應考慮納入國家政策,特別是結合和成人健檢。二、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標準應與國家治療指引接軌。三、單一導程心電圖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參與委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指出,聯合報身為媒體,近一年已深入12個縣市消防體系倡議腦中風救護,但更往預防端來看,民眾對於心房顫動症狀、與腦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認知度恐怕不足,她要為民眾發問,心房顫動篩檢在短短30秒一定抓得到嗎?和現有心電圖有何不同?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國健署對心房顫動的民眾識能提升責無旁貸,希望委員會能如佐以更大型的實證資料,包括評估篩檢費用、配套措施,做成政策建議;健保署醫審藥材組組長連恆榮則透露,最近健保署正在評估是否下修給付新型抗凝血劑至五十歲,且患有共病者,但也須小心民眾因心房顫動無症狀,拿了藥卻不服用,導致浪費。做對六件事,可防心房顫動:1. 規律生活、充足睡眠與休息。2. 控制情緒、舒緩壓力3. 適量運動,不宜久坐易造成下肢靜脈栓塞。每隔一小時起身走動,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4. 定時、定量飲食,避免油膩、口味過重、生冷食物。避免抽菸、過量濃茶、咖啡及過量飲酒。5. 遵守醫師指示的用藥劑量、定時服藥,自我觀察用藥後反應,回診時與醫師討論。6. 定期檢查應每天固定時間測量脈搏、血壓並記錄。(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2-07-22 醫聲.癌症防治
免疫療法/年輕癌友陷經濟「三低」困境,免疫療法看得到卻吃不到
「台灣年輕癌友常陷入『低薪資』、『低存款』與『低商業保險』所造成的『三低』,就算有低副作用、療效較好的藥物、也是用不起!」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在癌症治療領域,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但不少新藥、新療法沒納入健保給付,導致許多癌友負擔不起而「看得到、吃不到」,特別是年輕癌友,除了上述三低困境,也常因化療副作用過大而被迫中斷工作,經濟情況更雪上加霜。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從104年到108年,全國癌症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60.6%,不過像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五年存活率只有三成左右,遠低於平均值,年輕病友除了面對高死亡率威脅,往往更憂心罹癌、治療副作用會影響收入、職涯發展。以轉移性食道癌為例,有些年輕病友因腫瘤吞嚥困難,進食受影響,由於現有藥品稀缺、健保給付藥品的選項比較少,雖有免疫治療藥物可供使用,卻因藥物沒納入健保而無力負擔,只好接受化療,而化療易造成口腔黏膜潰爛,病友吃東西更食不下嚥,甚至頓失工作、收入。另像胃癌或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較低,又沒特殊基因突變的年輕病友族群,也常陷入用藥稀缺困境,對未來也是茫然無措。劉桓睿指出,從研究來看,免疫療法的嚴重副作用風險只有化療的20-33%,若讓轉移性食道癌、胃癌與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小於50%的病友在接受免疫療法時獲得健保給付的支持,年輕病友便很有機會重回職場,經濟壓力也會大為減輕。立委吳玉琴也認為,對於罹患轉移性食道癌、胃癌與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較低,且沒有特殊基因突變的年輕病友,現在若有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一線生機,卻沒納入健保給付,的確會讓年輕病友較為辛苦,在健保給付上若能保有一些彈性,年輕癌友就能擁有更多生存希望,對於整體社會生產力的提升,也可帶來更大效益。針對年輕癌友團體的訴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無論是免疫療法或其他新藥,在治療效果上,都需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由於台灣健保制度為單一保險人制度,因此得以運用健保大數據追蹤藥物實際臨床效果,健保財務運用也更具效益,若數據證明免疫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真可延長病友壽命,在健保給付上,自然就有更多討論、放寬的空間,至於給付門檻的設定,也可進一步討論,只要數據證明新藥對病人有益,而健保財務又可支持,健保署團隊皆樂觀其成。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個案今+380 陳時中:規劃買10萬人份以上藥物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今確診病例新增380例,指揮中心目前採取「減害」策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為準備輕症患者在家照顧,將大規模採購抗病毒藥物,目前輝瑞口服藥Paxlovid仍需要搶貨,後續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採購BNT疫苗已於最後簽約階段。陳時中今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因應COVID-19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賴惠員質詢指出,指揮中心何時會準備大量採購口服藥物、採買數量與何時引進?陳時中表示,目前採購數量尚在洽談,目前難估計確切數量,但目標規劃以不低於國際間大規模流行國家的採購水平數量來購買。陳時中提及,輝瑞口服藥Paxlovid目前仍需要搶貨,而台灣訂購的數量約有1.5萬人份尚未到貨,但後續還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陳也鬆口,BNT疫苗採購已在最後簽約階段。民進黨立法委員吳玉琴也提及藥物採購議題。陳時中說,瑞德西韋目前庫存有1.6萬人,還有8.2萬人份尚未來台,而輝瑞口服藥Paxlovid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庫存有7500人份,採購總量為2.5萬人份,將分為三季抵台。陳說,藥物還會採購,「現在增購的量比以前的量與規模,還要大很多。」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在家照顧箭在弦上 陳時中:指引下周定案試辦先行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今確診病例新增380例,指揮中心目前採取「減害」策略,往後準備採取輕症患者在家隔離。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輕症在家照顧現在已進入積極準備期,「輕症在宅照護指引」預計於指揮中心下周會議定案,但何時啟動,因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將先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今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因應COVID-19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立委賴惠員指出,輕症、無症狀患者居多,是否有相關配套措施,輕症患者在家隔離要如何進行?陳時中說,輕症患者在家隔離這是策略方向之一,只是實施的時間點還在研議,但現在已進入積極準備期,將訂定「輕症居家照顧指引」,並與地方政府進行討論,就進行社區溝通。立委蔣萬安質詢「輕症在宅照護指引」預計何時啟動?陳時中說,預計草案於指揮中心下周會議定案,但何時啟動,因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將先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說,輕症在家照顧須考量四大方向,包括住宅形式、社區疫情發展,以及針對確診者的關懷中心與架設遠距醫療平台,當輕症者一旦病情出現變化時,可以立即詢問或轉診到醫院,而這都需要研議。立委吳玉琴質詢表示,輕症在家照顧是否下周即可試辦?新北市好像有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說,這須看各縣市的意願進行可行性評估,而侯市長確實有表達,「他們可以來試看看。」吳玉琴說,如果輕症在家治療,但家中有老年人、長者要如何處理?陳時中說,將要求在家隔離者需施打三劑疫苗,而條件不符者就不得在家照顧,此外如果是65歲以上,或BMI過高,或是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因有引發重症的高風險,即便輕症確診後須先入住醫院治療。總統蔡英文昨表示,台灣目前防疫策略是「減災」,也就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陳時中解釋,台灣新模式就是正常生活,所有管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要愈小愈好,因此會逐漸放寬,不會突然加緊管制,因此要簡化疫調、科技防疫,匡列範圍縮小,輕重症分流,走向輕症在家隔離。陳時中說,於輕症患者在家隔離政策上路前,目前仍要求各縣市加開50個防疫旅館的房間,增加防疫量能,而目前都市型的區域於建構上困難度較小,因防疫旅館數量多,六都已在積極備戰中,但防疫旅社少的地方有困難,指揮中心會加以協助。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已大規模採購藥物 輝瑞口服藥規劃10萬人份以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已準備大規模採購COVID-19口服藥物,輝瑞口服藥規劃採購10萬人份以上;另下週將討論輕症在宅照護指引,會由部分縣市先試辦。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邀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進行「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專案報告,會前他接受媒體聯訪提及,已準備準備大規模採購口服藥物。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質詢時詢問,何時會準備大量採購口服藥物、採買數量與何時引進等。陳時中答詢表示,目前數量尚在洽談,雖較難估計確切數量,但目標規劃以不低於國際水平的數量來購買。陳時中也提及,輝瑞口服藥Paxlovid目前仍需要搶貨,台灣訂購的數量約有1.5萬人份尚未到貨,但後續還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民進黨立法委員吳玉琴也提及藥物採購議題,陳時中表示,輝瑞口服藥Paxlovid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目前採購總量為2.5萬人份,將分3季抵台。他提及還會另外採購,「現在增購的量比以前的量與規模還要大很多」。此外,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質詢提及輕症在宅照護指引,以及預計何時啟動。陳時中答詢說,預計在下週指揮中心會議定案,但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故將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先採縣市試辦形式。陳時中說,可能的問題方向包含住宅條件與社區情況為何,關懷中心如何提供更好的關懷服務以免確診者生活遭遇困難,更重要的是架構遠距醫療平台,若有醫療需求時可供諮詢,病況加重時可立即轉介住院。蔣萬安以韓國為例,輕症在宅照護可透過APP在家看診拿處方箋,陳時中表示,台灣已有智慧醫療平台,但過去使用範圍沒這麼大,未來上路需要壓力測試,是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陳時中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被問及檢疫與隔離天數是否進一步縮短至7天,他表示,目前先將邊境檢疫措施執行完善,並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指揮中心會持續評估縮短檢疫或隔離天數至7天事宜,但沒這麼快決定,因3月7日才將檢疫隔離天數縮短至10天,若從3月17日起算,1個月觀察期至4月17日。陳時中說,現在台灣走向減災的階段,會朝向讓重症醫療更完善,隔離措施也漸漸放寬;居家檢疫或隔離都是以在宅為主,居家隔離部分過去是1人1室,現在放寬同住家人同為隔離者可在適當清消下共用衛浴。媒體提問,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及與病毒共存議題,質疑邊境檢疫天數縮短,是疫情爆發原因。陳時中回應,若真的走向與病毒共存階段,就不須檢疫,現在採取有效管理方式,並沒有一下子就進入完全與病毒共存。至於邊境管制是否會再調整,他表示,等目前穩定再說。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新設診所須有友善廁所 基層醫界嗆告衛福部:強人所難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來,已有兩三百家診所停業,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要求新設立診所必須設立友善廁所,基層醫療協會常務理事沈高輝醫師說,「屆時許多診所可能因為卡在廁所問題,而無法開業。」如果執意上路,基層醫界為了捍衛權利,將因廁所問題而與衛福部打官司。復健科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因眾多醫療院所缺乏無障礙設施、空間,監察院糾舉衛福部,為此,醫事司著手修正「醫療機構設置規範」,明定西醫、中醫、牙醫等新設立基層診所都需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衛福部於去年十二月廿日預告該項草案,不料,引起基層診所大反彈,沈高輝說,醫師不反對無障礙通道,對於設置友善廁所、無障礙廁所,則認為政府強人所難,怎可透過公權力來強制要求私人場域更改廁所環境,如真要硬性規定,超商、銀行郵局是否也應比照辦理。該修正草案規定,三百平方公尺(九十坪)以下的新設立診所需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李紹誠表示,看似只有新診所必須如此,但依照現行規定,只要更換地址、負責人,就屬新診所,影響層面不小。為此,基層醫療協會一月廿七日發動連署,三天內五千多名醫師參與簽署,希望衛福部收回成命。沈高輝說,大部分診所面積小於九十坪,「如果愈來愈多診所卡在無障礙廁所上,而無法開業,或必須歇業,這將是台灣醫療史上最荒謬的一頁。」對於基層醫療院所的反彈,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已請醫師公會全聯會蒐集意見,預定三月八日及十日分別邀請醫師公會全聯會、民間身障團體溝通。立委吳玉琴表示,預估民國一一四年全國高齡者比率將達兩成,等於五分之一為老年人,新設診所需營造無障礙空間,使用坐式馬桶、設立扶手,符合高齡友善就醫環境,這並不為過。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表示,無障礙設施普及化是國家進步重要指標,呼籲衛福部編列經費,協助診所改善友善環境,更希望醫界理解無障礙環境對老年人及身障者的重要性,不要拒絕溝通。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強設友善廁所引爆基層診所怒火 五千多名醫師聯署反對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來,已有兩三百家診所停業關門,不過,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新制一旦上路,恐嚴重威脅基層診所生存空間。規範強制要求診所設置友善廁所,基層醫療協會常務理事沈高輝醫師說,「屆時許多診所可能因為卡在廁所問題,而無法開業。」,醫師團體將為了廁所問題與衛福部打官司。談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修正由來,復健科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監察院因眾多醫療院所缺乏無障礙設施、空間,糾舉衛福部,為此,醫事司著手修法,西醫、中醫、牙醫等新設立基層診所都需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廁所。衛福部於去年十二月二十日預告該項草案,立委吳玉琴近日要求衛福部,為了身障人士與年長者就醫需求,應讓「醫療機構設置規範」及早上路,不僅新診所必須符合規定,現有診所如更換地址、負責人,也必須符合新規範。 沈高輝表示,該預告草案內容引起基層診所大反彈,醫師並不反對無障礙通道,但對於設置友善廁所、無障礙廁所,則認為政府強人所難,怎可透過公權力來強制要求私人場域更改廁所環境。該修正草案規定,三百平方公尺(九十坪)以下的新設立診所需設置相關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李紹誠表示,看似只有新診所必須如此,但依照現行規定,只要更換地址、負責人,就屬於新診所,影響層面不小。 為此,基層醫療協會於一月二十七日發動連署,短短三天內就有五千多名醫師參與簽署,希望衛福部收回成命,不要強制要求醫療院所均需設置無障礙廁所,這在實施上確實有所困難。如衛福部硬推「醫療機構設置規範」,沈高輝表示,基層診所家數將逐漸變少,衝擊程度恐遠超過新冠疫情。再者,部分房東還可能吃定診所,調高租金,屆時診所為求生存,只好調漲掛號費。沈高輝說,「如果愈來愈多診所卡在無障礙廁所上,而無法開業,或必須歇業,這將是台灣醫療史上最荒謬的一頁。」要是衛福部一意孤行,執意推動此法案,基於憲法的平等權,以及影響醫師的工作權,眾多醫師將挺身而出,與衛福部打官司,捍衛自身權利。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醫院無障礙空間惹議 身障團體籲醫界體諒出入不便之苦
近日衛福部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法」,規範未來新設診所需設置無障礙友善廁所,引發基層醫界反彈,認為要求過於嚴苛。身障團體表示,該項政策站在保障民眾立場,期待衛福部積極輔導基層,增加溝通、觀摩成功案例作法,避免醫界誤解身障團體,導致互不理解。立委吳玉琴表示,身障團體提出無障礙空間訴求「已十多年」,但基層診所不動如山,隨高齡化社會來臨,預估民國一一四年我國將有百分之二十人口為高齡者,等於五分之一為老年人,現階段要求是「新設診所」需營造無障礙空間,也符合高齡友善就醫環境。吳玉琴說,未來新制要求新設診所規範「分成三級」,包括三百平方公分以下、三百至一千以及一千平方公分以上。三百平方公分(約九十坪)以下診所,須設有坐式馬桶、兩側有扶手,無障礙通道需九十公分,階梯未達三十五公分可用活動式斜坡做替代,超過三十公分則需用升降梯。介於三百至一千平方公尺的醫療院所,無障礙廁所需有一百二十平方公分的迴轉空間,吳玉琴說,相較營建署規定無障礙廁所需一百五十平方公分迴轉空間,此版本並非最嚴格、也容易達成,基層診所出現反彈聲音,很可能是誤解身障團體訴求。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表示,無障礙設施普及化是國家進步重要指標,無論障礙者、像長者都可使用,時常發生坐輪椅長輩進不去診所,除了外勞,連醫護都來幫忙扛輪椅。對身障者來說,可以進得去診所、店家、減少騎樓高低差等,是最基本的訴求。林君潔認為,無障礙就像公共安全,沒有規畫好民眾就容易跌倒、走路不方便,新制並非要求所有診所都依照同樣條件,而是依照不同條件、面積或空間來分級規範,若有困難也有替代方案,呼籲衛福部可編列經費,協助其他醫療院所進行改善,希望醫界能理解無障礙對於身障者的重要性,而非拒絕或放棄調整。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社安網破很大!超商兇手曾精神就醫 朝野立委怒凍預算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而這已經是從9月底的屏東超商挖眼案以來,第四起勸導戴口罩引起的暴力事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堅持凍結預算並怒批,屏東挖眼案專案報告才開沒幾周,但類似不幸事件仍層出不窮,民眾都很恐慌,政府部門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重視?府院黨說要補好社會安全網,何時才不只是嘴巴講講而已?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審查衛生福利部主管預算,「社會安全網第二期」編列高達122億元,多位委員關切口罩暴力事件,並提案凍結相關預算。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刺死店員的嫌犯,確實有診所就醫紀錄,但精神狀態只是有失眠或什麼,不屬於列管的病人。店員身為一般民眾,沒有責任要讓顧客一定要戴口罩,這主要還是要由警察執行相關業務。如果提醒之後發生問題,可以做相關通報,或許可即時報警,就像勸導排隊、打架勸架,都要量力而為。蔣萬安指出,衛福部2017至2020年心理衛生報告顯示,台灣精神疾病嚴重病人數量高達7809人,但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目前精神疾病嚴重病人之「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所審查案件量偏低。「強制住院」審查案件由2017年818件降低至2020年僅604 件;「強制社區治療」2020 年審查案件數更僅有52件。蔣萬安表示,這名嫌犯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凸顯精神關懷訪視人力嚴重不足。台灣2020年全年需要定期訪視之精神病患個案高達12萬5319人,其中一級和二級人數也有為3萬5740人,關訪員卻僅有約188人,案量比高達1比190。美國及荷蘭追蹤服務精神病人個案服務案量比約在1比15至1比29,衛福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關訪員規劃顯然無法達到先進國家標準。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去年底精神病關訪員僅99人,今年已增加80人,預計2025年精神病關訪員可達到1050人,加上自殺關訪員共有1288人。再加上督導、心理衛生社工等其他人力,預計2025年人力可初步達成目標,社安網確定可增加3000人力。不過諶立中強調,類似桃園案涉及層面廣,不見得是單獨檢討精神病人相關制度就可以處理。不只國民黨立委看不下去,民進黨自家立委也砲火隆隆,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表示,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將分家,分別成立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將成為設置十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組織調整在即,卻未見衛福部積極推動相關法規配套研擬,亦未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並規劃配套措施。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全國71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需協助的個案甚多,工作繁複,需要系統性提升工作效率。民進黨立委范雲則提案提案,要求衛福部研擬提高精神衛生社區照顧、 支持及復健之資源,例如提高對機構的補助、委託社區方案等具體規劃,並要求於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蔣萬安兩提案加上吳玉琴一提案,總共凍結150萬,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也支持凍結上述預算。
-
2021-10-15 新聞.元氣新聞
身心障礙資源不足 衛福部組布建專家小組因應
苗栗德芳教養院今年7月發生院生疑遭虐死案,遭縣府勒令停業1年,需轉介剩餘11位院生,沒想到花1個月才安置完成,民進黨立委吳玉琴指出,國內身心障礙安置資源不足,即便有空床但人力不足,導致沒有機構敢收個案。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已成立布建資源專家小組,將於10月25日召開第一次會議。立法院今召開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針對「身障住宿機構不足之困境與精神病患強制社區治療」議題質詢。她表示,苗栗德芳教養院7月29日發生院生遭虐事件,德芳過去3次評鑑為丙等,發生虐待事件後遭開罰、停業1年。吳玉琴說,安置其餘11位住民時,其中5位在苗栗、6位到台中,前後花1個月才安置完成,有些還配置到精神護理之家,顯示身心障礙安置機構不足,尤其是中部地區嚴重缺乏,尤其情緒障礙設施更不夠。吳玉琴指出,國內住宿型身心障礙機構約173家,但根據衛福部8月提出報告中,全台仍有2338名身心障礙者尚在等候安置,然而全台住宿型身障機構空床數卻有2779床,形成「空床數多於等候名單」怪狀。或許因身心障礙機構人力不足,沒有多餘人力提供照顧,寧願空置也不敢收,直言明年身障機構預算僅1782萬元,「這麼少如何步建資源?」陳時中表示,前年起推動「身心障礙住宿式機構計畫」,採大量補助方式,針對現有設備及人力薪資做改善,效果非常好。對於布建不全問題,現在衛福部成立布建資源專家小組,將於10月25日召開第一次會議,由衛福部次長李麗芬安排,討論身心障礙者住宿式機構資源不足問題,必要時會挹注更多經費;另外,外界關注由地方政府新建身心障礙機構,可否委外運作模式,也將提至專家小組研議。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英系再發聯合聲明 主張12到20歲都納優先施打BNT
民進黨約10位「英系」立委、市議員今天都在臉書貼出一則格式相同的貼文主張,BNT疫苗將抵台,除了原本規劃優先施打的12到18歲族群,18到20歲族群也應該同步納入優先施打範圍。發起共同聲明的綠委包括羅致政、莊瑞雄、蔡易餘、陳明文、劉櫂豪、王美惠、蘇治芬、江永昌、邱泰源、吳玉琴、管碧玲;市議員部分則有鄭宇恩、黃俊哲、廖宜琨、彭佳芸與周雅玲。民進黨立委江永昌也在8月19日即呼籲政府應注意到年輕族群,不要讓他們成為疫苗孤兒。BNT疫苗即將抵台,民進黨英系立委羅致政率先在臉書上發聲表示,支持12至18歲專案優先施打的政策,也主張應讓18至20歲的年輕朋友能同步優先預約接種,完成提高全民覆蓋率、各年齡層無缺口的目標。據了解,英系立委將於下午共同發聲表態。江永昌也在臉書上表示,他在8月19日就提醒,目前台灣所施打的AZ、莫德納與高端疫苗皆是由老至少逐步往下施打,倘若BNT疫苗也比照,就出現全國疫苗施打皆忽略18至20歲之間年輕人的大問題。他也呼籲ACIP在會議時除了12至18歳族群,可以另外針對BNT疫苗改由18歲起從年輕到年長者依序施打特別列案討論。江永昌主張,為拉高年輕人的疫苗覆蓋率,支持12至18歲優先施打BNT疫苗,在施打完畢後由少至長依年齡向上施打,尤其是18到20歲的年輕人也要能同步優先預約接種,補上18至20歲的疫苗斷層,不讓年輕人成為疫苗孤兒。英系表示,BNT疫苗在公私合作下即將進來台灣,開學之際可提供12到18歲的青少年優先施打,而其他疫苗也照年齡逐步往下施打,但18至20歲年輕人,恐成了不上不下的最落後施打族群;因此除了支持12到18歲專案優先施打的政策,也應讓18到20歲的年輕朋友也能同步優先預約接種,完成提高全民覆蓋率、各年齡層無缺口的目標。近來民進黨內刮起一股聯合聲明風潮,英系先前在五倍券免付1000元、高鐵增班等議題上也都採聯合聲明方式表達意見;黨內另一派系「正國會」也同樣聯合聲明連發。黨內人士指出,這並非黨內表達意見常態,派系成員集結意味著是內部溝通受阻,才需要以外部化形式表達,相關行動是否進一步升級,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