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8 名人.吳佳璇
搜尋
吃藥
共找到
1039
筆 文章
-
-
2021-08-06 養生.聰明飲食
88歲阿嬤也能執行168斷食,甩肉10公斤、血糖血脂都下降!營養師教一道「不挨餓的瘦身菜單」
Sunny營養師的88歲阿嬤,因為捨不得浪費食物常常飲食過量,加上餐餐過油過鹹,長期下來不僅「三高」上升,體重、體脂也過高。利用均衡飲食+分量控制+168斷食,不僅幫阿嬤瘦下15公斤,連醫師也說不用再打胰島素、吃血糖藥。高齡阿嬤也可以執行間歇性斷食?在阿嬤搬來臺北與我們同住之前,我和安媽已經進行168斷食一段時間了,加上阿嬤早睡早起的作息和我們差不多,所以就很自然的和我們在相同的時間一起用餐。不過由於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突然降得太低,會有即刻性的危險,所以在幫阿嬤控制飲食時,採取緩慢的方式進行,避免一下子大幅度的減少食物分量,並且早晚測量血糖值,觀察血糖是否安定。在這段期間,阿嬤也持續回醫院檢查,我們也和醫生保持密切的討論。一般糖尿病、慢性病等患者,不建議自行貿然進行斷食,務必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協助。阿嬤的瘦身飲食重點在幫阿嬤瘦身前,已經有安媽的成功案例,所以執行起來更為明確、有信心。主要原則仍是以「吃得均衡、控制分量」為主,從總熱量和營養素兩大方向來調整阿嬤的飲食習慣。阿嬤的用餐時間和我們相同,早上十點吃第一餐,六點前吃最後一餐,二點會有個小餐點,在進食的八小時期間,阿嬤吃得營養又均衡。重點在於全面攝取六大類食物且控制好分量,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要過量,蛋白質與蔬菜需要充足,水果、堅果需要適量。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執行起來還是需要花一點時間適應,畢竟以前阿嬤自己會默默吃掉一整條木瓜,現在規定她只能吃兩片,如果說以前是「豪飲」,那現在就只能是「小酌」了。阿嬤的瘦身計畫和安媽差不多,都是以168斷食+均衡飲食+減醣飲食為原則。不過阿嬤年紀大,又有血糖問題,更需要漸進式的調整飲食分量,不能調整得太快、太激烈,心態上也得更有耐心,不能心急。剛開始,阿嬤體重降得非常緩慢,我們一度也感到小挫折,還好阿嬤配合度很高,我們也耐心的堅持繼續,第一個月雖然只有減下了二公斤,但是到了第五個月,已經瘦下十公斤。正確的飲食方式,可以融入日常的持續進行,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效果還是很棒的!怕阿嬤又會想回臺東老家,我們每天都會找事情讓她做,讓她不會覺得無聊,或是請她做一些小加工,提升她的自我價值感。改變飲食後,不用再打針、吃藥阿嬤來臺北就醫檢查後,大約住院三個星期,靠著注射胰島素和吃血糖藥控制了高血糖,但出院後身體變得虛弱,也有水腫問題。幫她進行瘦身飲食三個月之後,當她再度回醫院檢查時,體重已經從原本的七十五公斤降到七十公斤以下,她的糖化血色素也降到6.4%,於是醫師判斷她可以不用再打胰島素,也可以不用再吃血糖藥了。在停血糖藥後的下一次回診中,醫生發現阿嬤的血脂也下降了,於是血脂藥也可以減量,從每天一次變成兩天一次,這些都是改變飲食後出現的正向回饋。這樣的改變,不只我們很開心,不用再吃那麼多藥的阿嬤也很開心,並且更相信改變飲食的力量,而持續執行。就在我寫書的現在,阿嬤的體重已經降到了六十三公斤左右。對阿嬤來說,減肥不是為了變更漂亮(當然穿衣服變好看她也是很開心),而是改善她的健康,以前的她晚上睡覺總是會抽筋,現在抽筋的頻率變少了、睡眠品質變好了、人也變得有精神了,這些一環扣一環的影響,都是從她改變飲食那一刻開始的。阿嬤驗證了當飲食不正確的時候,只靠吃藥是沒有效的;當飲食正確的時候,是可以不需要吃藥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好的食物,不是好的藥物。只要控制「吃下肚子的東西」跟「每天吃的分量」,八十八歲的阿環小姐不挨餓、不節食,也能瘦得健康,希望她的故事,也能鼓勵你或你家中的長輩。阿嬤體重減輕之後,我開始帶她做一些簡單的阻力訓練。食譜:全穀雜糧類 蒟蒻炒麵傳統炒麵需要用較多的油量拌炒,相對來說熱量也較高,利用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的蒟蒻麵,就可以聰明避開熱量地雷。這道料理的關鍵在於油量控制,建議使用量匙測量,就可以控制熱量。另外,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等蔬菜,即可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餐餐吃飯吃得有點膩了嗎?不妨試試看這道美味又無負擔的蒟蒻炒麵。材料:蒟蒻麵 360g、香菜 10g、黑木耳 20g、青蔥 5g、紅蘿蔔 15g、蒜頭 5g、高麗菜 100g、 紅蔥頭 20g、洋蔥 50g、玄米油 15ml、辣椒 2g調味料:鹽巴 適量醬油膏 10ml作法:1.黑木耳、紅蘿蔔、高麗菜、洋蔥切絲;蒜頭、紅蔥頭、香菜切末;辣椒、青蔥切小段。2.熱鍋後加入玄米油,放入蒜末、紅蔥頭爆香,加入紅蘿蔔、洋蔥炒熟,再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絲、辣椒以及蒟蒻麵拌炒。Tips:蒟蒻不吸油也不吸水,烹煮時建議不要加太多水。3.加入鹽巴、醬油膏調味並拌炒。4.起鍋前撒上蔥花、香菜末即可。總熱量:353 kcal蛋白質 4.8 g脂肪 14.9 g碳水化合物 58.7 g膳食纖維 15.4 g書籍介紹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 × 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作者:Sunny營養師(黃君聖)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8/04作者簡介 Sunny營養師(黃君聖):畢業於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擁有臺灣營養師、美國ACE-CPT國際私人教練雙證照。當營養師前,為潮流服飾店老闆,在臺北擁有五間店面,長期作息不正常,體悟健康的重要,便嘗試轉換人生跑道,意外接觸到許多長輩,深感健康飲食的重要,便重新拾起營養專業,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建立正確觀念,提升更好的生活品質。成為營養師後,最先幫助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媽媽和阿嬤,用健康且容易執行的方式,幫助她們成功瘦身,並將營養學實踐於家庭日常中。常在社群媒體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分享專業有趣的營養知識,獲得廣大的迴響。也是許多企業與媒體力邀合作與採訪的對象,分享營養、健身、瘦身等知識,是兼具實力與人氣的營養師。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1-08-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擔心降血壓藥「要吃一輩子」 血壓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
疫情下,爸爸疏於照顧自己身體,心血管相關疾病隨時可能成為健康的未爆彈。建議體貼的家人陪伴父親到醫院作抽血檢查,確認相關數值有無異常。每個月量1次體重,並提醒父親「規則服藥」的重要,就算不敢至醫院回診,也可利用線上診療資源,減少染疫風險,兼顧健康。近一年心梗患者併發症增加,顯示延誤治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下,診間不乏心血管病人發作的案例。一名60多歲的高血壓男性患者,自本土疫情爆發後,心想症狀緩和,並未規則服藥,導致血壓控制不佳,發生腦中風,右手不靈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還有一名40幾歲男性,未依時間回診追蹤,竟突然胸悶送急診,經檢查發現有2條血管堵塞,緊急做心導管支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指出,近一年心肌梗塞患者有心臟破裂等併發症的發生率提高2到3倍,顯示治療時間延誤,且最近一年需要緊急開刀的狀況也變多。擔心染疫而不回診,恐致嚴重後果。王宗道表示,再怎麼希望避免染疫,也不可延誤就醫時間,只要完成疫苗接種或是就診時配戴口罩,就有一定的防護效果,「該來回診就要來」,或是選擇視訊診療,降低染疫風險。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多,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肥胖及抽菸等,危險因子愈多,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因此,平時應養成監測上述數值的習慣。做好血壓管理,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要想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首要穩定血管的狀態,做好血壓管理是關鍵,應規則服藥、定期量測血壓,以穩定病況。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可協助監測自身血壓,7代表連續7天量測血壓,每天量測2回 (早晚),每回2次,每次間隔1分鐘,再各取早上、晚上數值的中間值。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別擔心「要吃一輩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近期因為疫情關係,規則服藥的患者比率降低,通常每3個月要回醫院拿藥,但防疫警戒2個月,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沒有至醫院領藥。除非患者自行至診所拿藥,否則沒有按時服藥,一旦血壓控制不好,容易冠心病復發,甚至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為何許多患者服藥配合度不佳?王宗道表示,「因為沒有釐清吃藥的目的。」服用降血壓藥物,是要觀察有無控制好血壓,吃藥並非要吃一輩子,當體重下降,有機會減少劑量。他並提醒,除了謹遵醫囑,自己也要掌握身體的狀況,隨時提醒自己要認真服藥。兩個月活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出門防跌跤。為避免延誤治療時間,需留意心血管疾病徵兆。王宗道表示,心臟疾病的症狀不只會胸痛,還會容易喘、胸悶、胸口有壓迫感、身體變重、會累、後頸部難受,甚至會冒冷汗,出現上述症狀應趕緊就醫。隨著天氣愈趨炎熱,葉宏一提醒,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多喝水,避免血液濃稠。王宗道則指出,飲食部分應少吃加工食品,多吃自然食物,以均衡健康為原則。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醫師整理「看奧運前必做8件事」 引千網友暴動:我心律不整!
東京奧運的各項比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精彩的賽事都讓許多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緊張,對此,ICU醫生陳志金則在臉書上盤點看奧運賽事前必做的「8件事」,引起近千名網友回應贊同。陳志金在個人臉書上發文分享「觀看奧運比賽注意事項」,前3個重點分別是:「 開場前,請先將膀胱排空,以免滲尿」、「關緊門窗,以免吵到鄰居、或小嬰兒」、「選擇講評比較安靜的那一台」。除此之外,陳志金也列出下面5重點「必要時,準備兩台電視,時間強碰的比賽,真的很為難」、「心臟病、高血壓者,要記得吃藥,或者與你的醫師討論,是否選擇看賽後比數就好?」、「勿邊看邊吃,以免哽到,連喝水也可能會嗆到」、「叫喊前,請先確認你身邊都是支持同一隊的人,以免樂極生悲」、「保護你的大腿,以免被拍打,尤其是坐在太座旁」。其中,讓最多網友感同身受的是第三點,「第三點真的超級重要」、「選擇主播安靜一點的那台真的很重要!太吵的很煩」、「講評真的很吵,連小學生都說為什麼要一直講話」。更有網友紛紛表示「對!醫生,我看得心律不整,喉嚨痛」、「真的,我老公說我太激動了!」「完全就是這種情境」、「剛剛差點憋到快尿道感染了」。另外,也有網友補充其他「看奧運的注意事項」,「貴重、易碎物品請移往安全區域」、「請保護看不懂比賽的嬰兒、寵物,以免受到驚嚇」、「帶賽的,去旁邊看重播就好」、「加一個,炒菜時不要看羽球賽或桌球賽,會情不自禁拿菜鏟揮起來」。
-
2021-07-31 新聞.用藥停看聽
「記得配溫開水!」 吃藥能配飲料嗎?藥師告訴你不能不知的服藥禁忌
「吃藥要記得配溫開水喔!」這是藥師在發藥時常說的小叮嚀。所謂的溫水,大約是從室溫25℃到不超過體溫的37℃之間。但民眾常會忘記或求一時方便,直接以茶、果汁等飲品服藥。這不僅會影響療效,還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率。食藥署提醒民眾,除非藥品有特別標示,否則服藥時仍應配服溫開水為主。 服藥時,不能不知的藥品交互作用 日常飲食中,很容易因一時不慎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食藥署叮嚀民眾在服藥時應多加注意且避免以下情形 :一、酒精 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因為酒精除了可能影響藥效,還可能增加副作用。例如:酒精會增加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增加止痛藥acetaminophen肝毒性風險、增強安眠藥中樞神經抑制作用,更會與抗生素、血壓藥等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可能因嚴重低血壓、低血糖而導致休克。二、葡萄柚或柚子 葡萄柚或柚子中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可能影響某些藥品的代謝,使其在血中濃度增加,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率,甚至產生嚴重副作用。可能影響的藥品包括 : statin類降血脂藥、免疫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這類降血壓藥等,若正在服用上述藥品,應避免食用。三、紅麴、納豆 紅麴和納豆具少量降血脂功能的成分,在服用降血脂藥品時若大量攝取,可能會使藥品在血中濃度增加而導致副作用產生,像是橫紋肌溶解,嚴重甚至會導致腎衰竭,應避免併用。四、含咖啡因的飲品 咖啡、可樂、茶等含有咖啡因,會增加氣管擴張劑的作用,且降低安眠藥的效果。當服用某些種類的抗生素、避孕藥、降血壓藥或抗心律不整的藥品,會降低咖啡因的代謝,使體內咖啡因濃度增加,進而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的發生機率。 食藥署提醒,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飲食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除了在領藥的當下可詢問藥師,也可利用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進一步詢問,藥師都會給予最適切的諮詢和用藥指導。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以為落枕忍痛2年 55歲男頸椎間盤突出導致肌肉萎縮
55歲陳先生工作長期要搬重物,2年前開始出現左側肩頸痠痛,以為是落枕未理會也一直沒有改善,最近開始出現手掌麻木,睡覺會因痠麻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原本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肌肉開始產生無力並出現明顯的萎縮,到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經磁振掃描後發現第6、第7節椎間盤突出,造成左邊神經孔狹窄。醫師建議他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合併骨融合術。3天後順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時,痠麻痛的症狀已經完全改善,不用再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昂傑表示,大部分的頸椎椎間盤突出以保守治療即可,首先需要矯正不良的姿勢,要盡量避免增加頸部負擔的運動或動作,讓頸部不會過度彎曲或過度伸張,在復健專科醫師指導下接受頸椎牽引,使其增加頸椎關節間的距離、幫神經根減壓,也可以接受中醫針灸,熱敷,吃藥打針等等來舒緩痙攣的肌肉。若是症狀開始變嚴重,例如長期疼痛甚至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或手的肌肉明顯的萎縮,這時就建議及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張昂傑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而導致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容易發生在老年人、長期做增加頸部負擔的粗重工作、骨質疏鬆症、受傷者都可能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的風險。現隨著3C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普及,低頭族增加。當頸部彎曲並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頭部重量對頸椎椎體和椎間盤形成一定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引起頸椎提早退化、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症狀,從頸部背面和肩胛骨的地方開始酸痛,感覺像落枕一樣,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並產生麻痺刺痛感。隨著時間增加,狀況越來越嚴重,導致肌肉無力使不出力氣(抬手、舉東西),精細的動作(握拳,拿筷子,梳頭,扭鈕扣等)無法執行,甚至會發生患部肌肉萎縮不可逆的狀況。「頸椎手術很危險嗎?成功率大概多少?」醫師表示,這是病人最常詢問的問題,普遍大眾都保留錯誤的迷思,認為頸椎手術容易造成癱瘓風險,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現今隨著醫療技術、儀器(如顯微鏡,骨材)診斷工具的進步,雖然手術會有風險(如脊神經受損,脊髓液外滲,食道、氣管或聲帶受傷,骨融合失敗等),只要做好術前評估,上述的風險已經是微乎其微。醫生會從頸部前面劃開傷口,把頸部肌肉、血管、氣管和食道撥開,接著把椎間盤和位於上下節脊椎骨暴露出來。接著靠顯微鏡小心翼翼地把壓迫的椎間盤或骨刺切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中間的空隙將植入移植骨或代替品(珠子),作為兩個脊椎骨之間的橋樑,以進行脊椎融合。病患術後3至5天便可出院,3至個月後,移植骨或珠子會與上下的脊椎骨融合成一塊堅實的骨頭,在這期間患者必須配戴頸圈,減少移植骨或珠子滑動,增加融合情形,病患也可以考慮植入「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目前無健保起付,但患者術後不必戴頸圈,頸部活動也不會受到限制,也不易造成鄰近節退化的問題。
-
2021-07-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夏天忘記做這事 小心成為血栓高危險群
很多人常常因為「不渴」而忽略喝水,醫師提醒,炎炎夏日身體易缺水,造成血液濃稠,對有血管相關病史的患者來說,若不補充水份,將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天氣寒冷易中風,其實夏季中風風險也不小。她解釋,血管栓塞來自身體缺水或血管循環狀況不佳,很多中風患者的脫水正是因為身處冷氣房,感覺不熱不渴所以不喝水,也有一些長者因為行動不便或是如廁困難而不願多喝水,結果反而引發血管栓塞。廖品雯表示,天熱流汗、水分會從皮膚流失,當血管水份不夠時就會塞住。建議每天應該要喝體重(公斤)X30的水量。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天應喝足1800cc的水量。對曾經中風的患者而言,五年內再度中風的比率高達三成;與健康人相比,再面臨中風機率也高達九倍;因此有中風病史者一定要規律服用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避免再度中風。然而中風後最常見的就是動作障礙,需要大量且持續的復健訓練,很多病人在服藥期間因無法立即改善手腳不靈活的病情,便自行停藥,卻不知會造成再中風的機率大增。廖品雯也發現,臨床上部分患者服用某些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後,出現腸胃不適副作用,症狀包括火燒心、反胃、脹氣、拉肚子,嚴重者會解血便或黑便,這些多半發生在有腸胃道潰瘍、腎臟肝臟病變、或年長者身上,建議患者有症狀應該和醫師討論,以評估是否調整換藥,不可自行停藥,否則將有再中風的危險。她最近收治一位平常都準時回診拿藥,卻二度中風的患者 ꓼ 追問才知,原來患者因為吃藥會拉肚子,所以吃藥很不規律,甚至亂停藥,以致病情無法有效控制,最後不幸導致再度中風。MAT-TW-2100567-1.0-07/2021
-
2021-07-26 養生.聰明飲食
愛地球?少吃肉!美科學家推吃昆蟲補蛋白質
如果蟲子健康,且能補充蛋白質,你敢吃嗎?美國昆蟲學家費雪分享他從研究螞蟻、保育生態,到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推動「吃蟲」,減少人類對肉類的消耗。費雪(Brian Fisher)是加州科學館知名昆蟲學家。他說,地球上至少有2萬2000種螞蟻。世上所有螞蟻的總重量等於所有人類的重量,光這一點,螞蟻就值得科學研究。「每個人都遇過螞蟻。我們可以觀察、傾聽它們。」他說,樹木帶來綠色循環,看不見的棕色循環由螞蟻領軍,像吸塵器一樣把所有廢物清理乾淨,讓營養物質分解,長成新樹、繁衍鳥類和所有生命。在2019 COVID-19疫情爆發前,馬達加斯加是他另一個田野研究的重地。不只是盤點螞蟻,更大的目標是協助保護自然生態。馬達加斯加島擁有世界上5%的動、植物,是研究生態的最佳實驗室。自1950年代以來,當地近80%的森林遭農民砍伐,用於畜牧業,每年仍有森林繼續消失。以往當地人還會獵捕瀕臨絕種動物補充蛋白質。費雪說,保育森林、研究當地生態,唯一的方法是找到蛋白質的替代來源,他的提案是「昆蟲蛋白質」。他的研究團隊尋找可永續發展的方式養殖食用性昆蟲,蟋蟀是其一。以馬達加斯加學校營養午餐加蟋蟀粉為例,他們發現,學童反應比吃藥更好、更健康、效果很明顯。馬達加斯加70%的人口以某種形式吃蟲,已有400年歷史。但對多數人來說,「以6腳蟋蟀蟲蟲、取代4隻腳牛豬」仍有心理藩籬需要跨越。「減少吃肉」是人類未來的飲食趨勢。費雪的目標是開發一個「昆蟲工具包」,可調整為符合各地需求的解決方案,在挽救生態同時,幫助解決貧困地區人們營養不良的問題,甚至有一天當成人類飛上火星時的太空食物。(中央社)
-
2021-07-24 養生.運動天地
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 她從肉腳到運動迷,上癮戒不掉
從小就缺乏運動細胞,高中體育課罰球線投球,怎麼投就是碰不到框,53歲的張玉玲說,老師看她已盡力,搖搖頭勉強給了60分;大學體育課800公尺要求2分鐘跑完,只以差幾秒的成績低空掠過,總之,從小到大體育成績從來沒好看過。張玉玲是獅子座,她說許多人認為獅子座的人很霸氣,其實如果只用1個字來形容獅子座那就是「懶」。由於缺乏運動細胞,所以懶得動就更理所當然。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有次和朋友去龍潭石門山,爬到一半就臉色發白、嘔吐不止,這幕慘烈的爬郊山經驗;對照現在的她,爬山挑戰百岳,甚至還參加路跑賽,朋友都懷疑「是同一個人嗎?」2張體驗券 開啟運動機緣張玉玲養成運動習慣其實是偶然,從朋友得到2張瑜伽體驗券開始。兩個人有伴,朋友拉她一起去體驗,禁不起櫃檯小姐的遊說,當場就花了8800元買下80堂課;日後漸漸愛上肢體伸展的感覺,砸下5萬元,買5年不限堂數的長期券,為的就是逼自己努力上課,最高紀錄曾經1個月上了近25堂課。上瑜伽課的同時,勉強答應朋友牛廉盛情邀約,參加每星期家族的爬山行程,每周六早上6點集合爬桃園虎頭山;她說,那時正在念世新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假日本是補眠日,「答應得非常、非常勉強」。她還記得冷洌的冬天,為趕上集合時間,5點多就得鑽出溫暖的被窩,心情之掙扎,至今仍記憶猶新。每周六固定爬山行程延續至今,一晃眼已十多年,初始參加者以牛家人居多,後來登山隊隊員們拉親戚、好友加入,目前已壯大到近50人規模,取名「虎嵐登山隊」,十多年來幾已踏遍桃園以北的各大郊山。加入登山隊頭一年,每周固定都走虎頭山,久了對於山上的小花小草產生興趣,於是每星期帶相機上山,拍草拍花拍昆蟲…,透過網路和達人解說,慢慢認識每株花草、每隻小蟲的的名字,再透過部落格記錄登山隊的每一次活動,同時也加深自己對植物和昆蟲的記憶。社群前輩 攝誘她挑戰百岳爬百岳從來不在張玉玲的運動清單上,且3天不能洗澡,「歐買尬~光想就全身癢」,張玉玲說,更何況她還有心臟瓣膜疾病的毛病呢!拜網路之賜,出現Plurk、Facebook等社群,陸續結識幾位爬百岳的前輩,在他們攝誘下(以高山照片引誘),原先抵死不爬的態度開始鬆動。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第1座就是合歡北峰,出現嗜睡、呼吸困難等高山症,2公里的路程走了4個鐘頭,幾乎是走2步路就得休息,主辦人風飛沙說是為了讓她們幾個新人體會什麼叫高山症,而過了這一關,以後就再也不用怕了。爬百岳果然就跟吸毒一樣,1次上癮再也戒不掉,就跟很多老前輩說的一樣,太久沒上高山就會得到「低海拔症候群」,渾身不舒服,每隔一段時間總得找時間再上山去自虐一下。只要肯動 幾歲都不成問題張玉玲發現自己有心臟瓣膜疾病這個毛病,約是25歲,她問醫生會不會死人?醫生說不會,拿了藥回家吃了沒再不舒服,就沒理它。開始爬山後,一度出現身體不適,再回醫院檢查,醫師得知她每周固定上瑜伽、爬山,十分鼓勵,連藥也沒給她,讓她回家繼續保持運動習慣,等老了運動無效,再來吃藥、裝支架不遲。醫師的一席話,讓張玉玲更堅定運動的信心和毅力。隨著年齡增長,前年登雪山北峰時,張玉玲明顯感覺體力下降,爬山前輩們指她平日缺乏訓練心肺功能的運動,張玉玲開始慢跑,這一跑再也沒斷過。每周二、三、五,只要空氣品質許可就去跑,跑個5到8公里,偶爾再排個連假走走百岳,不但鮮少感冒,冬天也不再手腳冰冷。張玉玲說,運動讓她獲益良多,35歲練瑜伽,38歲開始爬山,45歲上百岳,48歲開始慢跑,事實證明,只要開始動,幾歲都不成問題;許多朋友以體力、膝蓋不好等等作為藉口拒絕運動,她就會替朋友覺得可惜,「 許多事用想的永遠都很困難,能不能?行不行?做了才知道!」
-
2021-07-22 養生.聰明飲食
降膽固醇怎麼吃?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當心!醫曝「最佳飲食法」
54歲女士,在健檢時,發現血清總膽固醇高於300 mg/dl(正常110-200 mg/dl)。初診檢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231mg/dl(正常<130 mg/dl),三個月回診再驗為222mg/dl,詳細詢問飲食習慣發現,沒有吃蛋黃,也不敢吃海產,常常吃的是外食麵類、麵包吐司類、餅乾蛋糕類,也常吃燒餅油條類。高膽固醇血症 不只遺傳家族疾病常見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近來門診年輕新病人中,大學生、年輕上班族,每天都可以見半數以上已達到用藥標準,三個月飲食治療後,有回診的90%以上患者,血清膽固醇降不下來,尤其血清總膽固醇高於300mg/dl,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200mg/dl,這類嚴重高膽固醇血症個案越來越多,過去只有遺傳家族疾病的人才見到,現在占門診15%以上了。不規則用藥 恐致膽固醇降不下膽固醇降不下來是藥無效?洪建德說,吃藥理論上不會失敗,都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5成,但到處看病,加上不規則用藥,自然會覺得沒改善。以訛傳訛的網路社團內,過度強調藥物傷肝,患者聽說,或患者瀏覽誤以為吃藥副作用太大,而自己調整,所以藥物治療也失敗,等於沒有保護。反式脂肪油脂 造成膽固醇上升主因洪建德進一步說明,影響血清膽固醇高低的因素雖為「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膽固醇」三大類,但是後者力道很小。審視實證醫學、實證食品科學與調理學,開始追蹤患者注意烹調與加工用油,使用的反式脂肪油脂多才是上升膽固醇血症的主因,有跟著執行減少反式脂肪酸,血清膽固醇降低成果都很好;2015年美國人飲食指南就修正過去醫界與營養界的衛教,主張注意反式脂肪酸才是防治重點。多數人早餐手拿者麵包,或不能、不願自己做菜,中午公司團體叫炸雞腿便當、炸排骨便當,這些人血清膽固醇有變高趨勢。店家使用含反式脂肪酸的油炸雞腿與排骨,顧客自然吃進大量的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當然血清膽膽固醇就高。多數重症膽固醇血症不僅食物治療無效,甚至越治越高,就是禁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海產,蛋黃,五花肉等,但是放過含反式脂肪酸的酥油、乳瑪琳等,當然食療失敗。外食用水過濾 減少油脂攝取洪建德提到,現代人喜歡吃高溫油炸物的焦香味與酥脆的口感,只衛教油炸物要減少效果有限,除了官方已逐步禁止人造反式脂肪外,也要找到安全的油炸替代油脂,自己煮最理想,但最不容易做到。自己開伙時,一般料理使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例如初榨橄欖油,但要避免高溫烹調,因為高溫會酸化的限制。油炸食物可考慮用豬油來中溫油炸,一週一次以下,還不至於造成飽和脂肪酸過高攝食;早餐與點心避免反式脂肪如酥油、乳瑪琳製品的攝取。需外食者,則可考慮用一杯水洗掉外食過油,也有減少部分油脂,禮儀上看來雖不雅,更改變了料理的味道,但是有部分效果;料理的種類上儘量避免選擇油炸、勾芡的食物,以減少油脂攝取量。高膽固醇血症無症狀 調整飲食為首要最後,洪建德強調,高膽固醇血症無症狀,多數人看了醫師診斷,不痛不癢,或吃了半年藥,沒有再高就不去管它,等到幾年後,併發心肌梗塞之時,一切已經晚了,此為三級預防;健檢早期發現高膽固醇血症,並立即治療是二級預防。最重要的是,平時儘量在家烹調,外食時挑選適合的食物種類並調整食用方式,才能預防高膽固醇血症上身,為一級預防;而唯有一級預防,才能避免高膽固醇血症可能的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身體無不適,就醫發現高血脂? 醫曝「1吃飯習慣」害肥油狂囤 
-
2021-07-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超實用整理包/接種疫苗前後哪些禁忌飲食 副作用該如何緩解?
收到簡訊了嗎?動身前往疫苗接種站前,關於出門前要帶什麼?施打前後有哪些禁忌?若是發燒如何處理?《聯合新聞網》關心您的健康,歸納整理出在施打疫苗前後,你該知道的事。Q:打疫苗該準備的證件?1.通知單或預約成功畫面:新冠疫苗接種目前以持有接種通知單或有預約成功畫面截圖,作為國民的施打資格證明。2.身分證、健保卡雙證件:必須證明通知單上的身分是本人,雙證件務必帶齊。3.口罩:必須戴口罩。也請勤洗手,與現場其他人保持社交距離。Q:打疫苗前的注意事項?1.施打前喝溫開水250cc。2.不建議劇烈運動。3.若有感冒症狀,建議暫緩施打。4.上班族可預先請2天左右的疫苗假,讓身體好好休息。5.若長者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建議有人陪同。6.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要把吃藥和打疫苗的時間錯開。7.正在服用避孕藥或賀爾蒙治療的民眾,不用停藥可以直接打。Q:打疫苗前不能吃的食物?1.請勿預先服用普拿疼或任何退燒藥。2.不建議預先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以免掩蓋過敏症狀,延誤就醫。3.不鼓勵飲酒。但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喝多少酒會干擾免疫功能。Q:打完疫苗後注射的手臂很痛,該怎麼辦?注射部位疼痛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請盡量放鬆手臂並保持活動,以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約1~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如果真的非常疼痛,合併發燒,紅腫範圍持續擴大,可以諮詢醫師。也務必記得,打完疫苗後不能揉打施針處,揉打施針處可能會讓它反應更劇烈、紅腫的機會更大。Q:打完疫苗後發燒,要去看醫生嗎?接種後2天內發燒、肌肉疼痛等不適,可吃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其他藥物(如ibuprofen)請與醫師討論,未持續超過2天原則上無須採檢,於退燒24小時後可返回醫院或單位上班。若接種2天後持續發燒,甚至出現新的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改變,建議請醫師評估。Q:接種疫苗後該注意什麼?1.打完疫苗後需在接種處所停留觀察30分鐘,若出現嚴重過敏休克、劇烈頭痛、嚴重胸痛、呼吸困難、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等症狀,請盡速就醫。2.若身體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大面積的過敏搔癢、頭暈喘不過氣等明顯症狀時請盡速就醫。3.不熬夜,一日需睡滿7-9小時。Q:打完疫苗後的飲食注意事項:1.5樣食物可多吃,讓身體強健並減少發炎情形:a.溫開水,一天建議喝2千cc。b.雞湯、魚湯:內含豐富胺基酸、精胺酸,能強健人體細胞和腸胃道。c.鮭魚、綠茶、薑黃、莓果:為Omegs-3、多酚類,有助降低發炎情形。d.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白蘿蔔、油菜):抑制自由基,保護細胞。e.新鮮水果(芭樂、柑橘類、奇異果、蘋果等):內含植化素及維生素,可幫助抗氧化。2.不飲酒。過量酒精會削弱免疫系統。3.不抽菸。抽菸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受病毒侵襲。4.避免易發炎、高糖及刺激性食物,忌油炸重鹹、及垃圾食物。Q:施打疫苗若出現副作用,會傳染給家人嗎?若身體出現副作用,代表身體正在產生抗體,相關症狀並不會傳染,請不必擔心。Q:打完疫苗後,身體多久會有免疫力?打完第二劑的疫苗在兩周後才會有較完整的保護力,建議打第一劑疫苗後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Q:女性生理期來,仍可照常依約施打疫苗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打疫苗與生理期衝突,可放心施打。Q:AZ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58%)、疲倦(52%)、肌肉痛(48%)與頭痛(37%);發燒18-49歲約32.7%、50-64歲約13.8%、65歲以上約4.6%,並且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45%)、疲倦(25%);發燒約佔3.0%。常見不良反應低於第一劑。Q:Moderna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81%、50-64歲約62%、65歲以上39%)、疲倦(35%)、肌肉痛(28%)、頭痛(18%);發燒(3.1%)通常不超過2天。Moderna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90%、50-64歲約77%、65歲以上57%)、發燒有35.6%,18-49歲接種後疲倦(>57%)、注射部位腫脹(>52%)、肌肉痛(>43%)、頭痛(>37%)、發冷(>22%)。這些症狀通常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
-
2021-07-2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重度憂鬱患者治療新選擇 奇美醫院嘗試重覆經顱磁刺激
台南市一名18歲的少女罹患憂鬱症,有多次自傷行為,但藥物治療效果卻不明顯,患者坦承不喜歡吃藥,經與醫師討論,嘗試「重覆式經顱磁刺激治療」,經過10次治療,病情明顯有好轉。奇美醫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黃隆正表示,近年憂鬱症逐漸被社會大眾注意,在治療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但臨床上發現,患者中仍有一部分對於藥物及心理治療效果不明顯,約占全部病患的三分之一,被稱為難治型憂鬱症或治療頑固型憂鬱症(簡稱TRD),而有些患者長期未針對憂鬱症治療,只處理引發的頭痛等問題,延誤治療也會使病情變化成為TRD。他表示,新的治療方法重覆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rTMS)的成熟發展及應用,絕對是精神醫療上的里程碑,也是病人的一大福音。這項治療法早在2008年即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治療重鬱症。而台灣經過精神醫學界多年來的努力,衛福部於2018年4月通過rTMS於臨床使用,目前重鬱症是唯一的適應症,為精神醫學增添了一項治療利器,也開啟了精神科治療大腦疾病的新頁。黃隆正指出,TMS是根據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原理,經由放在頭上的特製金屬線圈,經由快速的電流改變而產生感應磁場,此磁場可以穿過頭骨於對應的大腦皮質上產生一個感應電流,此感應電流即可刺激大腦神經元。當線圈靠近頭部刺激時,強力的磁場會安全地穿過頭皮及頭骨,刺激大腦皮質,會引起局部腦細胞的興奮,但不會產生任何疼痛。TMS是利用此磁場來做刺激,而形成所謂的「無電刺激」,這不同於電刺激,最大的好處是不會有疼痛的感覺。在憂鬱症病人中,大腦某些區域的電性活動程度呈現減少的跡象。而使用rTMS可以來重新喚醒這些細胞,提高大腦電性的活動到正常之水平。rTMS使用聚焦電磁線,迅速的將磁場脈衝導入目標區域。磁脈衝引起大腦中的電流,刺激細胞活躍。針對這些特別的區域,治療憂鬱症在參數的設定上,目前以高頻10Hz刺激左背外側前額葉為原則,也是目前國內通過rTMS治療儀器所得到的適應症。值得一提的是,rTMS是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副作用較少,然而目前台灣的健保並未給付,只能選擇自費方式治療。
-
2021-07-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腎上腺異常增生,也會讓血壓失控?
現職: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專長:糖尿病、肥胖症、骨鬆、甲狀腺疾病明明年紀輕輕,血壓卻高得驚人,有時還會合併有低血鉀的情況,常常會覺得疲倦、肌肉無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血壓常常高到170/110mmHg,鉀離子又低到只有2.8、2.9mEq/L,比正常值3.5mEq/L低很多。主訴除了血壓高、四肢無力外,也常莫名焦慮,尿也會比較多,常常要跑廁所。經過一連串的複雜檢查,才確診是單側腎上腺腫瘤引起的皮質醛酮高血壓,在接受腹腔鏡手術後,很快出院。目前血壓維持在理想的範圍內。僅需定期回診追蹤。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歐弘毅醫師說,「三角形的腎上腺,位於腎臟的上方,兩側腎臟都有,腎上腺會用膽固醇當原料,製造多種荷爾蒙,包括醛固酮、類固醇等等,會影響腎臟對血壓的調控跟電解質的平衡。當腎上腺有腫瘤或過度增生,同時合併分泌過多的醛固酮時,有時會出現很難處理的頑固性高血壓,有時會合併有低血鉀(但也有人的血鉀數值正常),有時也會出現焦慮、恐慌等等精神狀況。皮質醛酮高血壓是目前公認最常見的續發性高血壓。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中風、心衰竭的風險會比一般高血壓還高。」如果高血壓同時有低血鉀或合併有腎上腺腫瘤,或是高血壓用了好幾種藥物,還是很難處理,就要高度懷疑跟醛固酮有關。事實上,這類皮質醛酮高血壓診斷的標準很清楚,但因每個實驗室的標準不一,再加上確診的過程非常複雜,吃力不討好,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要靠學術熱情來迅速確診也不是這麼容易。有很多病人並不知道自己就是皮質醛酮高血壓的病友。歐主任強調,「臨床上看到皮質醛酮高血壓,屬於腎上腺增生比較多,約占2/3,單側腫瘤占1/3。一般建議若是單側腫瘤,可以慎重考慮開刀。若是雙側的增生,則建議服用皮質醛酮受體拮抗劑來控制病情。但也由於皮質醛酮高血壓,並不太會看到立即的急性危害,有很大比例的患者不想開刀,會寧可吃藥控制。但不管是動手術或規則服藥,只要及早治療,都能讓疾病的風險降低。若是太晚診斷,血管硬化已經發生,就算積極開完刀,還是有可能有高血壓,還是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讓血壓控制在一個比較理想的數值。」#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1-07-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求子十年 她排卵針打過逾千次
不孕夫妻求子之路說來滿是辛酸;除了年輕婦女有卵巢早衰困擾,台東林小姐做試管嬰兒,十年抗戰才如願,十年來打超過一千多針、往返台東和高雄逾千次,「箇中辛苦難以言喻」。台東縣沒有做試管嬰兒的婦產專科,不孕夫妻僅能就地打針催卵、監控卵泡,取卵授精、培養胚胎、植入等生殖技術要遠赴高雄等都會區醫療院所,大大降低偏鄉不孕夫妻做試管嬰兒意願。為了傳宗接代不辭辛勞的大有人在。高雄長庚生殖醫學科副主任蘇鈺婷說,東部一名卅歲出頭的婦女婚後三年未生子,且經期紊亂,須吃藥催經,檢查發現是卵巢早衰,瀕臨四、五十歲停經狀態。這名婦女仍想懷孕,做試管的難度與同齡婦人相比,成功率僅一至二成,她每周末搭火車到高雄治療,正努力助孕。台東林小姐卅八歲起做試管,花十年終於「做人」成功,十年來打超過一千多次排卵針,往返高雄逾千次。她回顧求子「十年抗戰」坦言,「當中的苦不是補助款能解慰的」。屏東基督教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持人蔡妮瑾說,從國際經驗來看,卅歲以下婦女做試管嬰兒的成功機率可達六、七成,卅到卅六歲降至五成,卅六歲以上僅四成。「過程每個關卡都像『開獎』,不孕夫妻身心的煎熬難以想像」。
-
2021-07-1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吃中藥有禁忌 女生調經不可吃冰
Q:很多人生病看中醫吃中藥,但有哪些禁忌不可不知?吃中藥有什麼食物不能吃?有膝蓋痛、頭痛、胃酸逆流、蕁麻疹等皮膚問題,哪些食物不可吃?A:中藥屬於發物,糯米、冰、芒果等食物也是發物,體質偏寒的人吃人參等補性中藥,又吃糯米、芒果等食物,可能火上加油或寒上加寒,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刺激物都不同。常見女性因經期不順看中醫,但女性調經時,千萬不可以吃冰,吃冰會讓全身循環變慢、身體冰冷。手腳骨折或跌倒扭傷的骨傷科病人,最好不要吃竹筍和香蕉,這類食物所含單寧酸、鞣酸會誘發發炎反應,引起受傷部位痠痛。而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疼痛期也不建議吃香蕉,不痛時才可以吃。頭痛時要忌吃柑橘類,如果頭痛病人吃藥,又吃柳丁、葡萄柚或橘子會誘發頭痛,中藥的陳皮也不要吃,建議常頭痛的人可多喝茶,茶含有茶多酚、茶鹼成分可以抑制頭痛反應。有胃酸逆流的人或以中藥調胃的人,則不可吃糯米,也不要吃會犯酸的甜食,但可以吃些辣椒,對身體很好。有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皮膚問題的人,則要忌吃芒果、甲殼類海鮮、竹筍等會發的食物。
-
2021-07-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疾病幫助醫師和病人的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可說是「醫病平台」成立以來最希望達到的主要目標:「促成社會更了解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彼此因為互相了解對方的看法,而改善醫病關係。」一位資深醫師教授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多年與病人的互動,逐漸領悟如何跨過醫病鴻溝的心得;一位中生代醫師除了贊同「老師的文章」,並坦然道出醫師不應該再強調專業的「剛強」,而應該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最後一位本身又是病人,又是醫師的女兒、醫師的夫人,以其作家的手筆描述她做醫師的父親直到生命的末期還在行醫,並且變成病人以後,還以「做一個合作的病人,幫忙養成好醫師」的態度自許。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台灣社會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年輕時從醫學院剛畢業,在醫學院浸潤多年研究了非常多的疾病,心態是「我是健康的人,要來照顧你們生病的人」,因此自我和病人是對立的,是診察室桌子兩邊的兩個個體,是病房內病床上躺的虛弱的病人,和病床旁邊站立高聳健康的醫師。而疾病和病人連結,疾病附著在病人身上,醫師要對抗疾病,要打擊病人身上的疾病。醫師和疾病對立,也和似乎和病人對立起來。這似乎是過去醫學院教育學生的方法,強者和弱者對立鮮明,醫學院許多強勢並有多年臨床經驗教材數百張投影片的教授,每次在教室疲勞轟炸這些草莓族手無寸鐵的醫學生,和熬夜啃讀強記疲憊不堪的醫學生們,難免也形成了對比。到醫院工作之後多年,才知道自己也可能生病,但自覺是小毛病,無傷大雅,直到50歲時第一次在父喪後,發現高血壓還有偶爾的心律不整,去找醫學中心一位有名的心臟科醫師朋友,他站在醫師的立場給一位生了病的醫師清楚的訊息——你需要吃藥,長期吃藥。從此十幾年來雖然血壓控制良好,但是離不開持續吃藥和心臟病病人的身分。許多擔任醫療工作多年的醫師朋友,現在照顧病人的工作不僅是在醫院診所間,也經常進行電話和視訊的諮詢,和病人的距離逐漸地拉近,從診間進來的朋友(或者可簡單地稱為病人)告訴我他們的許多困難,多數是生理上的病痛,然而他們所陳述的許多病痛,其實是和他們的生活、家庭、工作、所居住的環境密切相關的,例如他們高血壓頭痛,也常常和最近公司加班、業績壓力倍增密切相關;他們的高血脂,也常常和他們最近社交聚餐密切相關。因為我也經常有類似的遭遇,自然能體會醫療和疾病、醫師和病人其實只有一線之隔。醫師並沒有較一般人為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工作壓力和生活習慣對醫師而言,也都會造成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親身的經驗,在病人身上也屢見不鮮。因此我會大膽地向病人朋友表白,他的問題我也經常遭遇,例如十幾年來我從來沒有間斷使用高血壓藥控制我的血壓,因為醫師並不是神仙,希望用這樣的同理心讓病人知道,他們確實有機會改善和預防慢性疾病惡化,或者避免讓病人誤信一些不正確的消息,例如服用降高血壓高血脂的藥會成癮,一輩子斷不掉。偶爾也有少數病人會驚訝詢問,醫師也會生病啊?或者他們心中會納悶,原來醫師也是要靠藥物來維持健康,顯然他的方法應該是不錯的,值得嘗試。俗語說久病成良醫,雖說並非所有的醫療人員都要親身經歷所有的病痛,才能夠學習深厚的醫療經驗,但是我知道很多醫師是透過治療病人的病痛而得到寶貴的經驗。病人無私地分享傾訴他們病痛的經驗,是讓醫師成長非常重要的養分。醫師體驗病人病痛的歷程,也可以刺激他們持續學習更好的治療方式。醫師和病人在對抗疾病上應該是同一個團隊,在惡水上逆向划著同一條船。診間是他們共謀對抗疾病的場域,醫院需要醫師和病人同心協力對付無止境的病痛和疫情,國際上專業的術語稱此為「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鼓勵病人面對醫療人員時要多問問題,並且絕對值得打破砂鍋問到底。我認為醫院可以而且應該是為病人而設立和存在的,應讓病人積極參與規劃與倡議,讓病人和醫師一起作主決定,而醫師和醫療人員的主要任務是照顧病人,沒有病人的積極參與,醫院很難成長也容易失去它的價值,沒有辦法為病人設想的醫師和醫療人員,很難成為醫學的老師。
-
2021-07-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阿滴自曝罹患憂鬱症一年 揭宛如「行屍走肉」黑暗期
百萬Yourtuber阿滴自爆罹患了憂鬱症,經過一年的治療,目前也已逐漸康復,特地拍了影片分享這期間所學到的事,與大家分享。阿滴透露在去年忙完紐約時報刊登廣告的事宜後,開始出現一些憂鬱傾向,會覺得自己很爛,對工作得表現很焦慮,睡眠障礙很嚴重,會無故的哭泣,但當時並沒有警覺到自己生病,加上工作都一直是高壓狀態,持續了幾個月後,9月時他去台南演講,憂鬱症狀況就爆發,站在台上開始喘不過氣,無法好好思考,提不起精神,最後只能草草結束演講,回到台北後他半夜躺在床上發抖哭泣,這時才覺得自己真的不太對勁。9月底阿滴第一次去看身心科,一開始醫師診斷他是焦慮症,但後來狀況越來越嚴重,就開了抗憂鬱的藥給他,為了讓自己能快點好起來,阿滴除了去做心理諮商,也試過各種現代醫療發法,他形容那段黑暗的日子,宛如行屍走肉一般,每天都過得極度悲傷壓抑痛苦,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陷入一種毀滅性思考的迴圈,恐懼到身體會不自主的發抖,連微笑都很困難,情緒充滿著憂鬱焦慮,光是活著都覺得要費盡力氣。在經過一年的治療後,阿滴覺得自己的情況已經好很多了,目前可以恢復正常工作拍影片,與大家分享他這段時間的的心路歷程,希望可以幫助到一些也正在為憂鬱症所苦的人,提升大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另外他也提出五點是覺得對於自己恢復有幫助的事情,第一個就是相信醫師說得話,按時吃藥,第二個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多給予自己一些正向與鼓勵的話語,第三個活在當下,不去想過去與未來,靜坐、冥想、瑜伽對他來說也是有幫助的,第四個有耐心,給予時間,對於療程要有耐心,在康復的路上不能急躁,最後一個是找到新目標與成就感,在慢慢恢復的過程中,可以藉由一些能穩定獲得成就感的目標,來讓自己能看到進步與找到自我價值感。
-
2021-07-10 養生.心理學解密
「因為我信任你,你總是很誠懇。」《機智醫生生活》看5 位醫生獨特職場領導魅力
最近正在熱播第二季的《機智醫生生活》,是一部療癒又溫暖的醫療職場劇。五位主角不只努力地醫治手上的每一位病人,同時也展現不同的領導風格,深深的影響、改變了跟著他們一起治療病患的住院醫生和實習醫生們。VidaOrange編輯整理了五位主角在職場上的領導特質與魅力,也許,你可以在這幾位溫暖而專業的醫生身上,憶起自己工作時的模樣。蔡頌和的領導魅力:溫暖的信任「因為我信任你,你總是很誠懇,對病患也研究得很透徹,肯定有什麼原因。」在第一季的劇情中,神經外科住院醫生安治弘首次操刀時因為頸椎毛病發作而不小心失手,令他非常沮喪。頌和知道治弘在醫療工作上是非常誠懇認真的,所以推測治弘在手術室的失誤一定有什麼原因,因此,她在手術結束後並沒有責備安治弘,反而在了解背後的原因後,用溫暖的語句鼓勵他,希望他可以找回自信,繼續努力。頌和在遇到工作上的褒賞時,也十分謙卑且細心體貼。在第二季第二集,頌和完成了極度艱難的腦瘤手術,由於病患是國際知名小提琴手,因此有不少國外媒體都想要採訪頌和,這本該是個讓自己被全世界看見的好機會,然而,考量到受訪日那天住院醫生善彬要值班的頌和,卻婉拒了採訪。因為她認為手術是由其他醫生和自己一起完成的,所以她不願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攬,而是希望辛苦的大家都能接受採訪。頌和用溫柔而細膩的心感動了善彬,相信未來當善彬升上主治醫生後,也將會成為一位溫暖的前輩。李翊晙的領導魅力:在幽默背後的同理心「我們就過10分鐘再開始吧。總不能讓孩子以後每年兒童節,都因為去世的爸爸而哭著過嘛。」私底下總是給人搞笑、不正經形象的翊晙,在面對工作時其實比誰都還要更細膩、更同理家屬的心情。第一季中,有一名患者早上才剛痊癒出院,晚上卻發生車禍腦死,再也無法完成與兒子一起吃炸醬麵的願望。就在翊晙按照死者遺願進行器官捐贈手術前,原本在手術室等待的其他醫師只希望趕快進行,但翊晙請大家再等待10分鐘,等到12點過後再進行手術。因為當時是晚上11點50分,還在兒童節當天,翊晙不希望死者兒子往後每年的兒童節都因為想起過世的爸爸而傷心難過。翊晙對家屬的同理心,感動了在深夜已經很疲倦、只想趕快結束工作的其他醫生們,而那些醫生的眼神在聽到翊晙的話之後也有了些變化,相信他們未來都會變成對病患家屬更有同理心的好醫生。或許是因為翊晙也是個父親,所以更可以設身處地的為痛失丈夫和爸爸的家屬們著想,而他也將本來要送給兒子羽朱的禮物轉送給死者的兒子,用溫暖的舉動安慰了他們的心,讓他們可以更有勇氣地面對未來的挑戰。金雋婠的領導魅力:表面嚴厲冷酷,內心疼愛後輩「當然要做!當醫生放棄病人的時候,他就不再是醫生了。」也許是因為胸腔外科是醫院中最攸關病患生死的科別之一,所以雋婠在專業領域上總是不留情面、冷酷無情,希望後輩要用最嚴謹的方式處理每一件事。雖然雋婠總是對住院醫生涂材學非常嚴厲,甚至在材學因為被騙錢而在手術室心神不寧時把他轟出去,但當他得知狀態不好的材學不小心冒犯了病患家屬而受到減薪懲處時,刀子嘴豆腐心的雋婠特地在半夜打給院長,接下了胸腔外科科長的責任,只為了幫材學擋掉這份懲戒,讓材學可以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生活。還有一次,涂材學遇到一名不肯吃藥、動手術的病人,讓他感到很困擾,去問雋婠到底該不該放棄,雋婠大罵他:「當醫生放棄病人的時候,他就不再是醫生了。」一棒敲醒了後輩,即使後來材學是透過下跪哀求病人才讓他願意吃藥,但卻也讓他更加領悟醫生的本分,就是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應該要把治好病人作為首要任務。安政源的領導魅力:用溫柔的力量改變他人「她總有一天不會再來的。人們總要學著遺忘繼續往前,在那之前請妳溫柔地對待她吧。」身為小兒科外科教授的安政源,因為知道當小孩出事時媽媽一定會自責不已,所以總是用溫柔的語氣向家屬訴說病情,並盡量站在家屬的角度同理他們;而個性比較一板一眼的住院醫生張冬天,總是不顧慮他人心情,無論是否會傷害到家屬的心情,都把腦中想的話直接說出來。但透過與政源一次次的對談,冬天也漸漸被溫暖的他給改變,變得更加柔軟。當遇到不了解手術過程的家屬時,冬天試著用繪畫的方式解釋手術過程給她聽;當遇到只是想跟她聊聊過世女兒的媽媽時,冬天也主動買了杯咖啡坐下來和她聊天,體認到了「救人必須先救心」的道理。安政源做好了身為醫生份內的工作,同時站在前輩的立場提供許多建議,以自己的行動改變了後輩,不僅成為住院醫生們的好榜樣,也讓冷冰冰的醫院多了些溫情。楊碩亨的領導魅力:細心觀察部屬的認真投入「比起聰明、頭腦又好的人,我更欣賞負責任的人。」個性內向、不擅言詞的婦產科醫生碩亨,某次遇到負責的孕婦因胎盤剝離而需臨時剖腹,他在趕回去的路上打電話要求住院醫生秋敏荷先進行手術取出胎兒,資歷才兩年的敏荷嚇得手足無措,但碩亨卻嚴厲地表示:「難道你要害死病人嗎?」要求她一定要動刀,並冷靜地說:「我會用手機一步步指導你所有步驟。」後來,兩人順利的完成了手術,聊天時,碩亨提到比起聰明頭腦好的人,他更欣賞負責任的人,給予總是堅守崗位、認真負責的敏荷莫大的鼓舞。細心敏感的碩亨看到了敏荷的辛苦,也知道她因為某些原因已經連續值班了好幾天,所以他用內斂而溫柔的方式,透過護理師送上辣炒年糕慰勞辛苦的敏荷,並適時地用簡單而暖心的話稱讚了她,溫暖地撫慰了敏荷的心,讓她更有能量地朝向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主治醫生邁進。在這個因疫情而動盪不安的時刻,幸好有療癒又有深度的《機智醫生生活》陪伴著我們,如同炎炎夏日的一股涼風撫慰了躁動的心,也讓人們可以靜下心來,感受劇中每位角色所帶來的啟發。※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因為我信任你,你總是很誠懇。」《機智醫生生活》5 位醫生獨特的職場領導魅力
-
2021-07-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破除止痛藥迷思!市面上偏頭痛藥那麼多種,該吃哪一種? 醫師教你正確吃
頭痛患者的治療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使用止痛藥。而常用來治療偏頭痛的止痛藥有分幾種類型,第一類是普拿疼類,第二類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第三類的是麥角胺鹼,是老牌的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第四類是翠普登類的偏頭痛専一急性止痛藥物,台灣有英明格及羅莎疼。第五種則是上述止痛藥的複方,通常是加咖啡因以增加止痛效果,很多市售的感冒藥,xx加強錠,易克痛,日本的E VE等,都是這類的複方製劑。一般來說 ,輕中度的偏頭痛,通常使用普拿疼或是消炎止痛藥效果都還可以。 但如果是中重度的偏頭痛,需要用到複方止痛藥或是偏頭痛專一的止痛藥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但使用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仍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頭痛治療是屬於需要長期與醫師討論,經過多次調整藥物或劑量、療程,找出最適合個人體質的治療方式,進行有效的治療:(1) 易克痛或加非葛 ▶ 麥角胺鹼加上咖啡因,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偏頭痛止痛藥,效果其實很不錯,又不貴。因此長期以來是很多中重度頭痛的患者很常使用的藥物。 但由於有麥角胺鹼有收縮血管的特性, 周邊性血管疾病(末梢血管循環障礙),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敗血症、 肝/腎功能不全、懷孕、授乳者都不建議使用。 另外這一類的藥物也容易造成藥物過度使用,且難戒除,因此在使用上必須請醫師評估。(2) 英明格/羅莎疼是翠普登類 偏頭痛或叢發性頭痛專一的止痛藥 ▶ 理論上在治療頭痛的效果會比其他非專一性的消炎止痛藥或是普拿疼來得好,通常適合中重度頭痛的患者。(3) 英明格/羅莎疼在使用上仍然需要醫師評估 ▶ 跟有些藥使用可能會有交互作用增加副作用的機率,譬如不能跟易克痛或麥角胺鹼類的藥一起吃。 另外孕婦,有血管性疾病如心臟病或中風以及高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都禁止使用。(4) 英明格/羅莎疼是處方用藥 ▶ 沒有醫師開立處方簽,藥局是不能擅自賣藥的。 (5) 健保局規定一個月醫師只能開 8顆 ▶ 除了是藥價高之外,更重要的是英明格/羅莎疼就如同其他的止痛藥,不應該吃過多。 (6) 當止痛藥吃過多可能產生風險,例如:英明格/羅莎疼一個月吃超過10天 ▶ 止痛藥有可能越吃越沒有效,且頭痛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產生藥物成癮性頭痛,導致頭痛的惡性循環。 (7) 頭痛千萬不要忍痛不理會 ▶ 除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更重要的是也可能導致腦神經越來越敏感,頭痛也會越來越厲害。因此也不要忍痛。(8) 止痛藥吃效果不好,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 止痛藥效果不好,無論是什麼原因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調整用藥或治療方式。 可能是吃得不夠快、狠、準。 可能是忍到太痛才來吃導致效果不好,頭痛半小時或一個小時內就應該要吃藥。 可能是吃得劑量或種類不對,也會影響效果,這個需要跟醫師討論用藥方式。另外頭痛治療的主要目標,除了止痛以外,同時也有兩大重要目標(1) 頭痛治療的重要目標: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 最重要的是長期頭痛的治療不是只有止痛,更重要的是要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2) 避免頭痛慢性化 ▶ 絕大部分偏頭痛都是體質(基因)+多重外在環境因子影響,導致腦部神經血管系統敏感。而慢性化偏頭痛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生活失能,如果發現頭痛頻率增加,務必及早接受治療將頭痛控制住。這裡提醒大家,頭痛治療不只有止痛藥這個方案,因此當止痛藥吃得效果已經不好,建議要考慮及早接受穩定神經的治療,包括藥物,針劑,適當補充品,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這樣頭痛才不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猶如森林大火愈燒愈旺。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頭痛慢性化。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7-09 該看哪科.兒科
鼻涕一定要吸出來嗎?專科醫師教你如何幫孩子擤鼻涕
「小朋友的鼻涕要怎麼吸?」 「什麼時候需要吸鼻涕?」 「怎麼教孩子擤鼻涕?」 這是很多家長問到的問題。吸鼻涕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鼻腔的構造。人的鼻子看起來是直立在臉的中央,但其實鼻腔裡面的空間很大,最主要的通道是垂直臉部、穿到後腦杓方向的「下鼻道」,所以我們在吸鼻涕時,建議垂直臉部,也就是小朋友坐好,家長把吸鼻涕管放水平,輕輕往鼻內一點,盡量不要碰到鼻子裡面的鼻甲和中間的鼻中隔,這樣小朋友就比較不會痛,會哭大多是因為害怕。為什麼不要碰到鼻中隔或下鼻道呢?除了會痛之外,鼻中隔富含微血管,如果吸鼻涕管戳到鼻中膈,容易造成流鼻血。下鼻甲的黏膜雖不如鼻中隔敏感,太用力也是會受傷的。另外一個重點是移動吸鼻涕管。可以把鼻腔想像成鋁箔包飲料,我們插一支吸管猛吸,鋁箔包會有負壓,吸不出來而且會痛,比較好的方法是給它一點空氣,空氣進去鼻涕出來,這樣就會順了。給空氣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嘗試把吸鼻涕管上下移動,輕輕抬起上鼻翼,讓空氣從下方進去鼻腔,然後往下壓,讓空氣從上方進入,也有人是推拉鼻子旁的臉部肌膚,讓空氣從側邊進去,都可以。 至於什麼時候要吸?如果只是流清鼻涕,或帶一點點黃,可以不管他,讓孩子自己擤就好,或是吃藥減少鼻涕產生。我也常常跟家長說,神經大條一點,當作沒看到,反正吸完還會再生。當然,有時候量太多了,小朋友很難受,又年紀太小還不會自己擤鼻涕,還是稍微吸一下比較舒服,但是會自己擤鼻涕的孩子,就不要為難他也累了家長了。然而,有些狀況就是吸出來比較好,例如鼻竇炎的濃黃鼻涕,就像髒水溝必須要疏通才會好,太濃太黏稠的髒鼻涕也一樣。醫師吸鼻涕是為了看鼻涕的顏色、黏稠度、量,以此決定藥物如何作調整。如果是稀稀水水的鼻涕,建議使用抗組織胺,減少鼻涕產生,孩子會比較舒服,但如果鼻涕黏稠度高、顏色又髒,就建議不要減少鼻涕,不要吃抗組織胺,反而要加強化痰、化鼻涕,讓髒鼻涕可以排出。鼻涕也不是能吸到「完全乾淨」的喔。一般來說,小朋友吸鼻涕管的力道是溫和的,運用一些技巧也只能吸到鼻道前1/2到2/3左右的鼻涕,最後面已經卡在鼻咽或往下倒流的是吸不到的。大人用的金屬吸管則另當別論,我們可以輕輕放入鼻道,深入到鼻咽部,吸到最後面的鼻涕。在門診常有家長敘述,小朋友的鼻涕是黃的,但黃到什麼程度,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也常常有病童家屬抱怨「在家裡是黃的,怎麼到醫師面前就是透明的。」建議有這種疑慮時,直接把鼻涕拍照起來,給醫師看看。我則是將各種不同程度的鼻涕黏稠度及顏色,拍下來做成鼻涕卡。當家長無法明確說出黃鼻涕的程度,我們一起看圖就能很快答到共識。教孩子擤鼻涕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跟孩子玩遊戲,在玩樂中體會用鼻子吐氣的感覺。例如撕下一小塊衛生紙,揉成小團,塞入一邊的鼻孔中(注意塞的時候不要太深太扎實,鬆鬆的就好),家長和孩子比賽,看誰能把鼻孔中的衛生紙團噴出來,這個動作就是練習鼻子噴氣,學會之後就可以練習擤鼻涕了。建議家長自己先做一次給孩子看,對孩子來說,動作會比語言還要容易理解,也更有趣。 【延伸閱讀】 四種阿德勒心理學人格,專家談兒童教養大腸癌高居十大癌症發生率榜首,醫說:「不用麻醉,這樣檢查也不會痛」!面對COVID-19危機?! 你更要好好呼吸!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7-02 該看哪科.婦科
月經不順、白帶異常...中醫師教婦科救星4穴位!看電視時,就可緩解子宮問題
婦科疾病的穴位剋星身為女人,要學會時常和自己的身體對話,懂得一些重要的氣血按摩穴位,調氣養血,才能真正地從裡到外的漂亮、健康。和男人相比,女人要經歷初潮、生育、絕經等特殊時期,哪一個時期呵護不好,都會給身體造成困擾,像月經不調、白帶異常、子宮肌瘤等疾病。前段時間,我接觸過一位患者,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單身女性,外表優雅,工作是高級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有房、有車,就是沒有男朋友。幾個月前,她無意摸到自己的下腹部有一個雞蛋大的腫塊,剛開始她還沒有放在心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總感覺肚子變大了,以為自己發福了,就拚命地減肥。結果,不僅沒有減掉肚子上的肉,腹部反而愈來愈大,排尿的次數也增多了,就連月經週期都發生了變化。周圍的人都對她產生了懷疑的目光,一個連男朋友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這麼像孕婦呢?她自己也覺得有些奇怪,就到醫院去檢查,結果嚇一跳,原來是卵巢囊腫。卵巢是女人身體裡重要的器官,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同時也是腫瘤的好發部位。引起卵巢囊腫的原因除了一些疾病因素,跟外界環境、工作壓力、家庭紛爭以及身體素質、心理調節能力等都有關係。她害怕做手術會在腹部留下一道難看的疤痕,就拿著化驗單找到我,希望我用中醫的方法為她治療。我一邊看著她的化驗單,一邊從各方面瞭解情況,最後判斷她是「氣滯型」囊腫。這類女性看上去從不生氣,但心裡卻常嫉妒、憂鬱、敏感多疑、性格孤僻。我讓她每天下午五~七點(腎經當令之時),練習抱腿壓湧泉穴(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二十分鐘,可以坐在床上或沙發上,右腿向後屈起。用鼻子深深吸氣,同時左腿往頭面方向抬起,伸出雙手,將雙手的四指併攏壓在腳底的湧泉穴上。抬起的腿一定要伸直,不能彎曲。雙手壓住湧泉時,吸進的氣要快速到達卵巢部位,並從卵巢中央向湧泉的方向衝擊。持續一分鐘再吐氣,吐氣時猛然鬆開壓著湧泉的雙手,想像卵巢囊腫從湧泉猛然彈出。練完左腿,再練右腿。如此反覆練習二十分鐘為宜。年紀比較大,平衡性較差,或者初次練習的女性,可以躺在床上。一條腿伸直放於床上,緩緩抬起另一條腿,伸出雙手,四指合抱按壓在湧泉穴上,這樣就非常安全了。有人會問,這是什麼歪道?一個囊腫可以用按摩湧泉穴治好?中醫認為,卵巢囊腫五行屬水。湧泉是腎經的井木穴,五行屬木,為腎經之子穴。母親(腎)有難了,兒子(湧泉)肯定要來救助。因此,《黃帝內經‧本輸》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練習抱腿按壓湧泉穴,湧泉的衝擊、繃腿、收腿的互換動作,能按摩腎經,把腎裡的卵巢囊腫塊化散開來,然後從經脈排出去,所以,湧泉穴絕對是不二之選。這位女患者,按照了我告訴她按摩湧泉穴的方法,每天下班回家後堅持按摩,一個月之後,她下腹部雞蛋大小的腫塊已經明顯變小了,和蒜瓣一般。我又讓她繼續按摩,又過了半個月左右,她告訴我,下腹部的腫塊完全消失了,而且還去醫院進行檢查,發現卵巢囊腫的情況也得到有效改善,卵巢基本上恢復了健康。其實,我們身上還有很多類似湧泉穴這樣以一敵百的穴位。例如八鏀穴(邊按:注音ㄌㄨˇ),八鏀位於鷑椎,又稱上鏀、次鏀、中鏀和下鏀,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鷑後孔中,合稱「八穴」。八鏀這個區域,正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子宮、卵巢、附件的統稱)。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問題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搓八鏀,可以調治女性的月經不調、月經過多或過少、閉經、白帶異常、子宮病、卵巢病、盆腔病、附件炎、泌尿系統疾病、腎系統疾病、乳腺病,而且操作方法簡單,沒有任何副作用。早在《黃帝內經‧骨空論》中就有明確記載八鏀調治婦科疾病的功效:「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鏀與痛上,八鏀在腰尻分間」。這裡的腰痛包括了腎部疾病,因為腰為腎之府。「陰卵」在女人指的就是盆腔、子宮、卵巢、陰部、泌尿系統。另外,八鏀五行屬水,擅長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因此,每天晚上看電視、聽音樂,或臨睡前都可以搓八鏀,可以自己搓,但最好是請人幫忙,這樣能調和陰陽,協調臟腑,通經活絡的效果更好。以一敵百的穴位除了八鏀穴,還有前面說過的三陰交、三焦經穴,對婦科都有幫助。婦科疾病中的盆腔炎是一種複雜的病,它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而且反覆發作的機率非常大。但盆腔炎可以不吃藥,也可以不打針,只要天天堅持「髖部按摩」,持續幾個月就可以治癒。髖部按摩法很簡單,雙手叉腰,雙腳呈外八字站立,儘量踮起腳尖,然後後腳跟自由落下,讓腰髖部重重地顫兩下。腰髖部在身體的中間,是氣血上下通行的必經之處。若一天總是坐著,腰髖部一整天基本處於靜止狀態,氣血很容易阻塞不通,為濕熱、寒邪提供了容身之所。每天多進行髖部按摩,那麼這一區域,特別是任沖二脈的氣血就會流通起來,也就能治癒盆腔炎等婦科疾病。總之,人之所以會生病,主要是氣血不通。上面不通,堵在乳房,乳房就會出問題;下面不通,堵在髖部,婦科就會出問題。書籍介紹書名:養生從養氣血開始:女生的排寒祛溼暖身書作者:趙蓉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04/01作者簡介/趙蓉 中西醫師《中華中西醫結合》雜誌常務編委,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會員,中國醫師協會美容抗衰老分會會員。現任重慶藝星醫療美容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延伸閱讀: 講好1人1棟房,媽媽過世哥哥就不認帳...遺產面前,「明明說好的」有多脆弱?
-
2021-07-01 醫療.心臟血管
鉀離子過高症狀有哪些?如何處理?這些高鉀食物需限制
心血管疾病是一個廣義的術語,用於描述多種疾病,包含冠心病、心臟衰竭、中風、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等。然而,心血管疾病與生活息息相關,像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糖尿病、缺乏運動和肥胖,都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常見因素。此外,血中的鉀離子濃度過高,也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鉀會攝取過量嗎?高血鉀是什麼?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說明,鉀離子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負責支持健康的神經、細胞和肌肉功能。健康的血液中,鉀水平為每升3.5至5.0毫當量(mEq),保持在這個範圍內,可以支持心臟的電氣傳導功能正常,也能讓身體中各種肌肉正常運作,包含控制心跳和呼吸的肌肉。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約4700毫克的鉀,它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包含水果、蔬菜、肉類、麵包、魚和乳製品。 正常人的腎臟會過濾從飲食或其他方式,如藥物攝取過多的鉀離子,一般會通過尿液排出身體,當身體出現病變無法排出鉀離子時,則會導致血液中鉀含量過高,也就是「高血鉀症」發生,若沒有妥善治療,會進一步造成心律不整,嚴重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增加死亡風險。 高血鉀症狀有哪些?鉀含量過低也有危險? 郭志東醫師指出,高血鉀症常見症狀包含,噁心想吐、肌肉無力、手腳麻木或刺痛、腹瀉、腹部絞痛、昏倒、不規則心跳等,雖然高血鉀有許多不良影響,但如果血中鉀離子過低也會有很多不良後果,低血鉀水平可能會導致心臟血管硬化,造成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也有可能產生心律不整。 郭志東醫師表示,保持血液鉀水平在健康範圍,是避免心臟相關併發症的關鍵,目前治療方式包含低鉀飲食、利尿劑、鉀結合劑或使用一些能結合腸內過量鉀離子的藥物,並在大便時將其排出。不過,血鉀治療後依然過高,進而影響心跳或節律時,則需使用血液透析過濾血液中過量的鉀離子。 避免血鉀影響健康 從飲食開始調整 郭志東醫師提醒,如果有高血鉀症風險,建議與醫師或營養師詳細討論,從日常飲食開始調整,避免或限制高鉀食物,包含酪梨、番茄、土豆、蘆筍、菠菜、柳橙、奇異果、哈密瓜、香蕉、乾果類等,此外,許多調味料含有大量鉀離子,應盡量避免使用;服用任何補充劑或保健食品前,應先諮詢醫師。 尤其心臟、腎臟衰竭患者,或正在服用ACE抑制劑和β受體阻斷劑的患者,得到高血鉀症風險更大,郭志東醫師呼籲,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應與醫師詳細討論飲食,定期監測血中鉀離子濃度,適時調整相關藥物,才是避免血鉀影響健康的關鍵。 《延伸閱讀》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鍾尚分醫師:糖尿病患為何多洗腎?亂吃偏方不吃藥更危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9 新聞.健康知識+
核醫檢查一定要打針嗎?檢查完身上還有輻射嗎?放射師叮嚀3原則防護輻射
「醫生,這個藥有輻射ㄟ,會不會怎麼樣啊?」「穿過的衣服要不要丟掉?」「我很討厭喝水,為什要一直多喝水呢?」「不要接近小孩,那可以抱狗嗎?」這些病人提出的疑慮,在核醫科每天都會聽到。正在核醫科做檢查(核子醫學檢查)的您,是否也有這些困擾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檢查一定要打針嗎?是的,檢查時使用核醫藥物,身體不同部位組織有其獨特的生理特性,核醫藥物是將放射核種結合到不同化合物上,透過化合物帶著核種進入到身體,再利用核種釋放的放射線進行檢查,多數藥物是透過打針進入身體,只有少部分藥物是透過吃藥或是吸入的方式給予。不同檢查用的藥一樣嗎?不一樣喔!每項檢查要觀察的部位都不同,需要使用不同化合物搭配核種,所有藥物都是依照您安排的檢查時段及種類特別「客製化」量身訂做的。核醫藥物有輻射嗎?是的,核醫藥物本身就帶有輻射,但都是使用足以配合檢查的最低合理劑量,而且放射核種在自然狀態下會隨時間消逝,一般來說,核醫科使用的藥物「保鮮期」不會太久,所有藥物都無法「事先庫存」,配合檢查時段,準備好隨即使用完畢。而當藥物放置過久、劑量過低時,就沒辦法進行檢查,因此檢查時務必準時報到,避免因藥物消逝而影響檢查。為什麼要等很久才能檢查?依照檢查種類的不同,核醫藥物會透過打針、吃藥或是吸入的方式給予到您身上。藥物進入到身體後,會因為身體的代謝作用,分布在不同組織中,因此核醫檢查能夠真實反應每個人身體代謝與吸收情形,屬於個體化的檢查。由於每種藥物擴散或吸收時間不同,因此不同檢查等候時間不相同,短則數小時,長則數天;多數檢查當天即結束,少數檢查要連續多次(天)造影,取得不同時段影像進行判讀。檢查的時候,機器一定要靠那麼近嗎?一般來說,檢查時接受到最少輻射是首要目標,因此核醫藥物都是使用最低合理劑量,選用的藥物除了「保鮮期」短,釋放的放射線行走距離也都不會太遠。由於劑量少,行走距離短,因此檢查時,機器需要盡量您的靠近身體,以得到更好的影像品質。檢查完之後身上還有輻射嗎?是的,檢查完成後,身上還有微量輻射。雖然不同藥物代謝方式不同,但大多數藥物是透過小便排出,因此在核醫科常常被提醒要多喝水多上廁所,主要是希望透過水分加速代謝,使體內藥物減少得更快。但藥物原本「保鮮期」就短,而且會隨時間減少,因此即使無法攝取水份也無須緊張,輻射仍然會隨時間消逝。身上的輻射會對家人朋友甚至寵物造成危險嗎?檢查後,身上仍然有一小段時間存在輻射,但輻射量非常微小,而且會隨時間消逝,藥物也會隨時間排出體外,無須太過擔心。輻射大都不會殘留在使用過的物品上,即使衣物不小心沾染尿液(通常已很微量),只要將衣物靜置1天再清洗即可恢復使用,無須因為擔心輻射問題而將衣物或生活用品丟棄。另外,也可以遵循「時間、距離、屏蔽」三原則進行輻射防護。檢查結束24小時內,減少與家屬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例如睡覺、緊鄰同桌用餐等(少數檢查防護時間大於24小時,會再另行通知)。而且輻射射程有限,與家人保持1公尺左右距離,便幾乎沒有輻射,無須太過焦慮。輻射防護小叮嚀核醫科檢查結束後 24 小時內(1) 與受檢者接觸時間越短越好(2) 與受檢者距離保持越長越好(3) 不要接近孕婦及嬰幼童
-
2021-06-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八大泌尿問題 別忍了 盡快就醫
● 腰部劇痛、坐立難安,可能輸尿管結石須立即就醫● 攝護腺肥大尿不出來,腎功能受影響● 無痛性血尿,小心罹患膀胱癌或泌尿上皮癌76歲王伯伯腰痛好幾天,因為新冠疫情,不想去醫院,直到疼痛加劇、坐立難安,才急診就醫。經檢查是輸尿管結石合併腎水腫,止痛藥無法緩解,在接受輸尿管鏡碎石手術後,疼痛終於獲得改善。疫情嚴峻,許多人發揮「忍」功也要避免到醫院,但「孰可忍、孰不可忍」可得認清楚,才不會越忍代誌越大條。建議發生八大泌尿問題,應該盡快就醫:一、尿路結石疼痛、尿路阻塞若是泌尿道結石阻塞輸尿管,會造成突發性的劇烈腰痛或下腹痛、血尿,甚至引起腎水腫、發燒、傷害腎功能,應立即就醫。二、睪丸扭轉常發生在12至18歲間的青少年。若睪丸有突發的劇痛、陰囊腫脹、甚至伴隨惡心嘔吐,就要高度懷疑,需要盡快就醫;黃金治療時間是4到6小時之內,若缺血過久,恐怕會導致睪丸壞死。三、急性尿滯留很多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問題,大部分靠吃藥就能得到症狀改善,不過若突然尿不出來,病人會感到膀胱脹、腹痛、甚至引起腎水腫、腎功能受影響;年紀大的慢性病人,無論男女,可能因為膀胱收縮功能變弱,也會尿不出來,遇到急性尿滯留,得盡快送醫插尿管。四、嵌頓性包莖常發生在包皮過長,在包皮翻起露出龜頭後,無及時將包皮翻回,過緊的包皮將龜頭嵌住,影響循環,造成水腫、疼痛,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龜頭缺血壞死。五、已經造成發燒的尿路感染若尿路感染且合併發燒、腰痛、甚至血壓變低,建議盡快就醫,可能是腎盂腎炎,甚至是敗血症,若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會有生命危險。六、無痛性血尿無痛性血尿最怕是膀胱癌或泌尿上皮癌。當發生無痛性血尿,加上又有癌症家族史、抽菸、常接觸美髮染劑危險因子等,建議盡速就醫檢查,先排除非急症或非癌症的問題,再根據病因和醫師討論後續治療及追蹤的方式。七、陰莖骨折疫情期間,夫妻或情侶不便外出,在家沒事做,可能就天雷勾動地火、翻雲覆雨,一個太激烈,可能就會聽到「啪」的一聲,伴隨男方陰莖的劇痛。這是陰莖的白膜破裂了,俗稱陰莖骨折,算是泌尿科的急症,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八、腎臟或尿道創傷常發生在車禍、高處跌落、鬥毆被鈍器或利器攻擊之後,發現腹腰嚴重疼痛、大片瘀血,甚至血尿、頭暈、冒冷汗、解尿困難,可能是腎臟或者下尿路的創傷,這時候要快速就醫,由泌尿專科醫師評估後續治療的方式。輕者觀察即可,重者恐怕得拿掉腎臟保命。
-
2021-06-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打完新冠疫苗後可以揉嗎?施打前後你該注意的事
政府正在推動新冠疫苗施打計畫,網路出現各種版本的「打疫苗時的注意事項」、「打疫苗前或後要做的事」,坊間也流傳各種跟打疫苗相關的傳言。到底打新冠疫苗前後該吃、該做、該注意什麼?查核中心彙整這些疑惑,採訪多位專家學者,為大家解惑。協助解答的專家,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與COVID-19門診醫師張皓翔,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俊良、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醫生鄭鈞文、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科醫師郭志熙、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科主治醫師蘇彥伯等。另外,也特別感謝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協助檢索研究文獻。飲食篇Q1.打疫苗前可以喝酒嗎?醫師並不鼓勵民眾飲酒。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喝多少酒會干擾免疫功能。齊嘉鈺指出,有部分研究指出,過度飲酒會造成免疫力下降,但打疫苗前喝多少酒會干擾免疫功能,目前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只是本來健康的生活就不鼓勵過度飲酒。邱南昌和何美鄉均指出,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不能喝酒。不過,醫師一般都不鼓勵民眾喝酒。Q2.打疫苗前後,是否需要補充維生素?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後補充維生素有助免疫。邱南昌指出,可以補充維生素,但沒有證據顯示補充維生素對打疫苗的效果有幫助。Q3.打疫苗前後要吃保肝產品嗎?疫苗跟肝臟代謝無關,沒有必要吃保肝產品。在第1013號查核報告中,查核中心採訪張皓翔和陳俊良。張皓翔指出,打新冠疫苗是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反應,與肝臟的代謝沒有關係,所以沒有必要吃保肝產品。陳俊良說明,沒有證據顯示施打疫苗會損傷肝功能,而中醫觀點的「肝」包含自律神經系統,這跟打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亦不建議民眾自行服用中藥。Q4.打疫苗前必須禁吃澱粉,才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沒有這個禁忌。在第1013號查核報告,查核中心採訪張皓翔指出,無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是其它疫苗,都沒有「不能吃澱粉」的禁忌。Q5.聽說喝醋,可以預防打疫苗之後可能產生的血栓?這個說法沒有科學證據。施打疫苗後的凝血反應,其原理與一般血栓不同,是「特殊免疫反應」而造成的血栓,目前尚未有預防方法,若不幸發生,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傳言說的「喝醋」能預防打疫苗後的血栓,並不正確。作息篇Q1.打疫苗前該吃飽還是空腹?按照日常的生活習慣就好。邱南昌指出,沒有證據證明空腹對打疫苗的效果有幫助。打疫苗前最重要的是放鬆心情,民眾要施打疫苗前,如果吃飯、喝溫水能緩解心情,可以依照一般的生活習慣,但不需要過度飲食、喝水,反而造成身體不適。Q2.打疫苗前可以劇烈運動嗎?接受醫療行為前,不建議劇烈運動。邱南昌指出,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不能劇烈運動,但是醫師並不鼓勵這樣做。因為打疫苗屬於醫療行為,在醫療行為之前都不建議民眾做太劇烈的運動,以免到時接種疫苗後產生不舒服,會無法分辨是因為劇烈運動還是疫苗導致。Q3.打疫苗後,是否需要多喝水、充足睡眠?打完疫苗,要保持健康生活與均衡飲食。在第1019號查核報告中,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醫師鄭鈞文指出,「多喝水」、「充足睡眠」的建議,是希望民眾能維持最佳的身體狀態,有助維持最佳的免疫反應。常見施打疫苗的副作用中,如體溫高、發燒,而多喝水有助緩解高燒症狀。從這個角度來說,會建議民眾打完疫苗可以多喝水。何美鄉則指出,吃飯、喝溫水、正常睡眠都是維持健康狀態的方式,在健康身體狀態下,應能減緩疼痛、疲倦這類不良反應的風險。Q4.打疫苗後可以揉打針處嗎?不要揉打針處。邱南昌指出,不建議民眾揉預防接種的打針處,因為去揉打針處可能會讓它反應更劇烈、紅腫的機會更大。用藥篇Q1.我擔心打完疫苗會發燒,我要「提早」吃消炎藥、退燒藥嗎?不建議打疫苗前先吃退燒藥或消炎藥。齊嘉鈺指出,關於消炎、退燒藥這類「鎮熱解痛」的藥物是否影響免疫反應,已經被討論了很多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不建議使用藥物來預防接種後出現的不適症狀,以免藥物干擾免疫反應,導致疫苗產生的保護力下降。Q2.我擔心打疫苗後會出現過敏症狀,打疫苗前,需要預防性服用過敏藥嗎?不建議預先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以免掩蓋過敏症狀,延誤就醫。齊嘉鈺指出,目前只有很少數的研究提到,舒緩過敏症狀的「抗組織胺藥物」和免疫系統的調節有關,所以使用抗組織胺的藥物是否會影響抗體產生,臨床的證據一樣很少。齊嘉鈺指出,美國CDC針對「抗組織胺藥物」,不建議在接種疫苗之前使用來預防過敏反應。主要原因是,如果有些人接種後出現過敏反應,但預防性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掩蓋過敏反應的症狀,造成延誤診斷與治療的風險。何美鄉也補充,過敏、發燒還沒有發生的時候,不建議先服用藥物預防。Q3.打完疫苗後發燒,如果吃消炎藥、退燒藥,是否會降低疫苗的保護力?打完疫苗若發燒、肌肉疼痛等不適,可吃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齊嘉鈺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打完新冠疫苗,民眾若有局部或全身不舒服的症狀,例如疼痛、輕微發燒,都可以使用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症狀。齊嘉鈺補充,在莫德納、輝瑞、AZ疫苗的臨床試驗中,都是容許受試者在接種後有不舒服的症狀,諮詢醫師後可以使用NSAID的藥物。最後的保護力分析上,沒有特別提到這些藥物會干擾保護力。Q4:過去有「心血管疾病」、服用「高血壓藥」、「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物」的民眾,可以打AZ疫苗嗎?可以打AZ疫苗。鄭鈞文表示,疫苗引起的血栓和「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物」機轉並不相同,平常服用這些藥物的民眾,都可以施打AZ疫苗。另外,過去曾經中風過、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也能放心施打。有三高的民眾若感染新冠病毒,變成重症的風險高,更應儘速施打。郭志熙表示,服用這些藥物的民眾,並沒有被列為施打禁忌對象。且這類民眾因為屬於高危險感染者,建議還是要盡量接種疫苗,以防新冠病毒對身體造成的危害。Q5:臨床上,服用哪些藥物的民眾,須暫緩停用藥物,才能施打AZ疫苗?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要把吃藥和打疫苗的時間錯開;正在服用避孕藥或賀爾蒙治療的民眾,要請醫師評估。鄭鈞文說,指揮中心建議,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會讓免疫反應變弱,如果施打疫苗,可能反而減弱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有在服用這類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如要施打AZ疫苗,應該要跟主治醫生討論,把吃藥和打疫苗的時間錯開。鄭鈞文說,各國研究中並未發現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治療,與疫苗接種後的血栓風險有關,陸續都取消這項接種禁忌。如果民眾不確定自己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對疫苗造成影響,應請醫生評估。Q6:哪類人打AZ疫苗後,可能會產生「凝血、血小板低下造成的血栓」?過去曾有「肝素引起血小板低下症」、「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患者需注意。蘇彥伯和鄭鈞文皆指出,過去曾有「肝素引起血小板低下症」、「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患者,應盡量免接種「滅活減毒」、「腺病毒」的疫苗,例如AZ、嬌生疫苗,改接種mRNA、次單位蛋白疫苗。其他常見問題篇Q1.懷孕婦女可以打疫苗嗎?若無特殊禁忌症,孕婦也能打新冠疫苗。齊嘉鈺指出,在疫苗實驗中,基於安全性和倫理的考量,受試者都沒有涵蓋小孩和孕婦,因此疫苗對孕婦和孩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無法從臨床試驗得到結果。不過,目前美國CDC和WHO的建議是,孕婦如果感染到新冠,變成重症的機會也很高,若沒有特殊禁忌症,可以先打疫苗來得到保護。Q2.打完疫苗,哪些狀況要特別留意?打完疫苗,要在接種處所停留觀察30分鐘;後續要持續留意是否有嚴重過敏休克、劇烈頭痛、嚴重胸痛、呼吸困難、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等,都要儘速就醫。齊嘉鈺指出,一般會希望民眾在身體健康的狀況下接種疫苗,不要在有急性疾病的時候接種疫苗,例如正在發高燒、急性感染期間,就不建議打疫苗,因為打疫苗後可能會加重發燒的症狀,讓身體更不舒服。齊嘉鈺也建議,由於新冠疫苗是新的疫苗,各國都還在追蹤它可能的副作用,目前知道某些人會對疫苗成份過敏,因此接種疫苗後30分鐘要注意有沒有急性過敏反應,或是後續追蹤是否有血栓的症狀。參考資料【錯誤】網傳「去打新冠肺炎疫苗前,要吃飽再去,並建議先喝250CC溫水,可避免不良反應」?【錯誤】網傳「打新冠疫苗前兩三天,禁止攝取所有的澱粉,讓身體發炎指數下降,每3個小時吃一顆維他命C,所有保肝的產品都要吃」?【事實釐清】網傳「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建議:不要預防性的服用普拿疼或是NSAID之類的藥物,因為可能會影響疫苗的效力」?CDC〈Interim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Use of COVID-19 Vaccines Currently Authorized in the United States〉(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小喵出任務】施打新冠疫苗心慌慌 查小喵幫你問專家,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801)
-
2021-06-1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肺炎住院 才知肺阻塞
十年前在千人病床規模的醫院看過胸腔科,3、40歲的醫師做簡單的呼氣流量檢查,說我肺功能有70多分,没問題,卻要我去看腸胃科。我當時不知道兩者的關聯性,胃食道逆流治療了一、兩年,反反覆覆,最後放棄不管了。直到兩年前因肺炎住院,資深的醫師診斷我有肺阻塞,是長年累積下來的問題,肺功能已剩60%。經過檢查,醫師詳細解釋說,因為我的生活緊張、有胃食道逆流及對灰塵過敏,因此引發肺阻塞。之後我每天早晚使用氣管擴張消炎劑,有次感冒,到小兒感染科診所,醫師做簡單的尖峰呼氣流量檢查,認為正常,但我心中納悶。後來胸腔科回診年度檢查,並買了尖峰呼氣流速計,才知其中差異。專業的胸腔科肺功能檢查,可判斷到是小氣管阻塞嚴重,尖峰呼氣流量只是一般的呼氣,只做一次很容易誤判没問題。在家中使用時,必須是平日没特別症狀時測得兩周的最高值,才是自己的標準值,感覺不舒服時,低於自己的標準值80%就要回診,並非採用廠商訂的一般值來看。當時肺炎只發燒三天,吃藥退燒,醫師開了住院單,要我自己受不了時再住院,身旁的人都認為没發燒不必住院,但上班一周後還是不舒服,雖没發燒仍決定住院,醫師說,「再晚就可能敗血症了」,所以發燒並不是肺炎住院的必要條件。
-
2021-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多血症患者 控制好可打新冠疫苗
疫情嚴峻,進口與國產疫苗的討論甚囂塵上。AZ疫苗在歐洲傳出多起接種後出現血栓案例,台灣也發生首例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近期門診常被問到多血症患者可不可以接種疫苗?新冠疫苗是否導致血栓,科學家仍在積極研究中,東方人體質比較不易發生血栓。多血症病患本來就有較高的血栓風險,是否可接種AZ疫苗?目前各種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都沒有特別做在血液疾病病人上,但施打AZ疫苗最多的英國血液病學會建議,血比容控制良好的多血症患者,男性小於45%、女性小於42%,可以施打新冠疫苗。多血症是「真性紅血球增多症」的俗稱,屬於少見血液疾病,台灣每年新增病例約140人。患者會有脖子緊、血壓高或臉部潮紅現象,部分患者沒有症狀,健診時意外發現,在排除抽菸、心肺功能疾病或睡眠中止症等狀況後,建議做基因檢測與骨髓檢查。過去多血症需透過骨髓切片才能確診,現基因檢測技術進步,發現99%的多血症病人有JAK2基因突變,只要抽血就能做為診斷依據,讓更多患者因此確診與治療。傳統上,採用放血或吃藥來降低患者血比容,可減少中風風險,但無法解決基因變異,且合併症狀亦無法根除,例如皮膚搔癢。目前患者可使用新型長效干擾素治療,讓血比容獲得控制,突變基因JAK2的數量降低,甚至患者困擾的搔癢也會消失。多血症若不好好處理,有中風風險,但若密切追蹤治療,可得到良好控制。提早發現、即早治療,患者可擁有健康正常生活。
-
2021-06-12 醫聲.院長講堂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積極運用人工智慧 推動心房顫動篩檢
全球治療心房顫動權威陳適安今年一月接任台中榮總院長,力邀小兒心臟科國際權威傅雲慶接任副院長,並發展智慧醫療,在前幾任院長奠定的基礎下,堅持愛心、品質、創新、當責,善用科技平台,負起國家級醫學中心健康守護者社會責任,打造愛心、暖心醫院,立足大肚山,照顧民眾健康。快速應變建構負壓病床最近雙北疫情嚴峻,醫療量能相當吃緊,陳適安於5月22日接獲衛福部指示,即開始承接北部重症新冠病患的治療任務,短短72小時建構一百多張負壓病床,全力支援;也協助台中市政府建置快篩站,完成東海大學等篩檢案,守望台中疫情。陳適安表示,疫情來得太急,必須快速做出應變,台中榮總反應迅速。 陳適安在台北榮總率領的醫療團隊以心房顫動電燒手術獨步全球,被美國心律醫學會稱為「台北方法(Taipei Approach)」。他不藏私,帶領台灣心律醫學臨床及學術研究、迄今訓練逾500位世界各地的心律不整專科醫師,協助超過20個國家發展心房顫動電燒手術,促進跨國研究、減少心律不整治療差距。救病患解除「心頭之患」他說,選擇心臟內科,主要是興趣,心臟內科牽涉生理學,但用邏輯思考、判斷,就可以解除病患「心頭之患」,甚至救命,他喜歡透過邏輯思考的科學。此外,大數據、人工智慧及雲端運算等進展已為醫療體系帶來重大變革。治療心律不整病患,也從疾病治療,進步到針對高風險病人篩檢預防。陳適安與嘉義縣政府衛生局聯手專家,結合AI科技推動「全嘉心房顫動大篩檢」已滿周年,共篩檢出233位心房顫動患者,經轉診治療後,可望將5年內中風發生率降低64%。強調團隊合作互相協調陳適安說,從醫就是要幫病患解除現有病痛,除了生理疾病,還要幫患者心理建設,如果只是一天到晚要求病患吃藥、開刀,病患心裡也會想「這樣真的有效嗎?」他鼓勵年輕醫師在各專科領域涉獵,印證在高齡社會;高齡病人雖常有心臟問題,但也會合併其他病症,所以主專科要熟悉,次專科也要了解, 而且現在醫療不是單打獨鬥,強調團隊合作,各職類醫療人員互相協調、尊重。台中榮總團隊積極推展人工智慧運用於醫療領域,今年3月與致力推廣智慧醫療的廣達電腦合作。廣達電腦是陳適安過去在北榮推動智慧醫療的老戰友,未來導入智慧醫院與智慧病房、醫療穿戴裝置、遠距醫療網、遠距居家健康照護、人工智慧醫療等應用。設置藝廊營造人文氣息陳適安上任後,也利用台中榮總醫療大樓連通走廊,設置「中榮藝廊」。他說,台中榮總以病人為中心,致力醫療進步,也重視醫院人文與藝術氣息營造,運用醫院空間營造人文藝術角落,希望打造暖心醫療場域,拉近病人與醫院的距離。陳適安小檔案年齡:61歲出生地:嘉義巿專長:心房顫動電燒手術現職:台中榮總院長、亞太心律醫學會官方雜誌主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心臟內科兼任主治醫師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士給病人的一句話遇到任何疾病,正向態度去面對它
-
2021-06-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治療重點、照護資源,醫師圖文解說
「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君襄主任指出,失智症的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患者會反覆詢問相同問題,才剛講過一回頭又會再問,有些患者則會反覆購買同樣的東西,讓家屬相當困擾。另外,患者的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失智症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憂鬱等,可能會誣賴別人偷他的錢、或是配偶有外遇的狀況。「該如何區分老化健忘?還是失智症呢?」林君襄醫師舉例說明,「如果上週五帶長輩去看花展,長輩可能會忘記看過哪些花,但是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記錯交通工具,嚴重的話甚至完全忘記去過花展。正常老化的健忘,可以透過寫筆記提醒自己;若是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寫筆記也沒有辦法提醒自己,而且失智症患者沒有病識感,會覺得自己一切正常。」懷疑失智症該怎麼辦?林君襄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個總稱,它包含非常多種失智症,其中大概6、7成是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包含兩種以上失智症的混合型。若懷疑家人有失智的狀況,要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醫師會透過較完整的檢查來診斷失智症。抽血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或長期吃素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等。影像檢查是為了排除腦瘤、外傷、水腦等問題。臨床上,大多會使用「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簡稱CDR)」、「簡易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來進行評估。MMSE會依照教育程度跟年紀去校正,分數越低代表越嚴重。CDR會分成0.5、1、2、3,代表疑似或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失智症,才能延緩病程失智症的嚴重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與照護也不相同,林君襄醫師強調,早期介入相當重要,倘若放任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目前已有失智症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如果能夠提早警覺到失智症,並早期開始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且延緩。針對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可考慮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或NMDA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分解,改善認知功能;NMD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NMDA受體的過度活化,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醫師會根據病情及健保給付條件來用藥,若能在失智症早期開始治療、按時服藥,有助於減緩病程。「假使到了失智症中晚期才開始治療,患者可保存的功能就會有些差距,也就是有無照顧自己的能力」林君襄醫師說,「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可保存較多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早期治療會有大概半年的時間,患者生活功能會變得更好,甚至接近正常老化的曲線。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忘記吃過藥,有時還會一次吃掉好幾天份的藥物,建議可使用分裝藥盒或由照顧者餵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善用失智症照護資源除了藥物之外,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也需要不同的照護,林君襄醫師說明,目前有多種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營養餐飲服務」、「安養服務」、「巷弄長照站」、「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提供給患者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疑似或極輕度失智」患者若未接受治療,一年內進展到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會達15%,建議利用長照服務地圖尋找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在患者仍有判斷力時,要把握機會討論相關法律問題,例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遺產處置等。因為患者判斷力變差,較容易受騙,財務保管須更為謹慎。「輕度失智」患者可透過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獲取相關資訊,也能考慮參加日照機構。患者白天可至日照機構參加各種活動,維持社交功能。部分機構亦提供夜間臨時住宿,讓家屬或照顧者能獲得短暫天數的休息。由於失智症患者相當容易走失,務必事先準備,倘若走失48至72小時沒有得到救援,死亡率會提高三至四成。可以使用安心手鍊、智慧手環,讓患者穿著鮮豔、顯眼、容易辨識的衣服,並至警察局捺印指紋。「中度失智」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可以考慮居家服務或機構收住。生活環境要預防跌倒,可安裝扶手、止滑條、減少障礙物、充足照明,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重度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表達,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長期臥床,最後可能因為反覆感染而逝世。「失智症照護牽涉生理、心理、家庭、社區等很多層面,」林君襄醫師說,「我們的失智症團隊有個案管理師、心理師,收案後個管師會每個月進行電訪,並依照失智家庭的狀況去規劃合適的長照資源。當家屬的壓力過大時,也有心理師可以諮詢、協助。」貼心小叮嚀林君襄醫師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或健忘,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重複發問、迷路、性格改變、判斷力變差、混淆時間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等狀況,務必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做進一步評估。目前已有藥物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應及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保存較多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同時,也建議家屬多善用各地區共照中心的資源,起初可協助疑似失智患者的就醫服務,再透過社區長照資源的輔助,延緩患者病程進展,並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建議。原文:
-
2021-06-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疫苗前先吃藥止痛 醫師引用美國說法:毋湯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掀起民眾搶打疫苗的風潮,但最近兩天接連發生3起注射後引發血栓的案例,讓部分民眾開始裹足不前,心臟科門診接到不少詢問電話;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今天表示,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不建議預防性服藥預防血栓,已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仍可施打疫苗,只要注射後做好「壓迫止血」,避免出現嚴重血腫情形。民間流傳,注射AZ疫苗之後可能發燒、全身痠痛無力,很多人注射前服用1至2顆普拿疼減輕身體不適,或服用阿司匹靈、其它抗凝血藥物預防形成血栓,而員榮醫療體系心臟內科接到心血管疾病患者來電詢問,可否預防性服用?或有血栓相關病史、目前服用抗凝血劑可否注射疫苗。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裕峰說,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確實讓部分民眾怯步不前,最近連續兩天出現3起血栓案例,讓心血管疾病患者擔心,其實根據目前資料統計,注射AZ疫苗4至28天後,如果出現持續性頭痛、癲癇、腹痛超過24小時、下肢腫脹或疼痛或胸痛及呼吸困難等情形,均可視為血栓可能的症狀。陳裕峰指出,目前尚無證據顯示,血栓疾病史者注射疫苗後有較高機率的不良反應,因此已服用抗凝血劑患者仍可施打疫苗,只要注射後做好「壓迫止血」,避免出現嚴重血腫情形,有人認為先服用抗血栓藥可預防發生血栓,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不宜使用阿司匹靈或其他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血栓形成,以免加重出血機率。美國CDC也不建議施打疫苗前,使用藥物預防注射後的副作用,如果真的不舒服再用藥減緩疼痛不遲;此外,注射前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也可能會減低疫苗效果。陳裕峰說,整體而言,注射疫苗絕對利多於弊,民眾務必要施打疫苗,才能阻絕新冠病毒橫行,有疑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可親自就診或運用視訊診療、電話診療,請醫師評估以除解除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