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台灣人
共找到
1103
筆 文章
-
-
2022-07-04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每天起床到平均磨損膝蓋3千次,你的骨骼健康還好嗎?」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道出了現代人的通病,由於都市生活缺乏陽光的滋養,加上國人普遍鈣質攝取不足,骨質疏鬆症成為了台灣人大宗的隱形疾病。女性骨鬆比例高達3成研究顯示[1]台灣50歲以上女性,約有高達1/3人口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大眾對骨質疏鬆診斷及治療的認知卻相對薄弱,導致潛在罹患族群被忽略,直到有一天因為跌倒、骨折才被診斷出有骨質疏鬆症,這時骨質密度多半已經大幅降低,僅能依靠鈣補充劑及維生素D來維持密度,減緩骨本流失。為什麼女性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呢?骨骼生長的奧妙平衡我們先從骨骼的「平衡機制」說起。你知道都市更新嗎?當一座建築過於老舊,我們必須將舊有的結構拆除、重新建起新的建物,這就是大眾所知的都更。而人體的骨頭也是如此,骨骼當中有兩種細胞負責骨骼的都更:成骨細胞(osteoblast)與蝕骨細胞(osteoclast)。蝕骨細胞將骨骼分解成鈣與磷酸根離子、而成骨細胞則將鈣與磷酸根重組成新的骨頭;一般狀況下,兩相消長的速率達成平衡,使人體骨骼保持強健[2]。到了25-30歲,人體的骨質密度達到一生的高峰,接著會開始下降。性激素影響骨質密度然而骨骼的成長不只牽涉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還有「性激素」哦!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與男性體內的睪固酮,都肩負著阻擋蝕骨細胞過於強盛的任務。不過到了更年期,人體內的性激素濃度會自然下降,這時蝕骨細胞受到的阻擋較少,於是消滅骨骼的速度也加快。以女性為例,停經後骨質密度下降的速率達到1~3%/年!這是什麼概念呢?請想像有棟海砂屋,每年隨著風化,鋼筋漸漸外漏、致使氧化愈發嚴重,最後建物結構完全毀壞。更年期後的骨頭就像逐漸外漏的鋼筋,沒有性激素阻擋蝕骨細胞的作用,快速崩解。停經五年後的婦女體內雌激素濃度,比一個中年男子體內的還低,趨近於零。當心!男性也有更年期而這樣的更年期症狀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的睪固酮濃度也會隨著年歲增長消逝。大概到65~70歲,男性的骨質流失速度與同齡女性差不多,甚至因為男性的骨質疏鬆症通常發作得較晚,所以骨折的情形更為嚴重、難以復原。(美國國衛院,2018)預防骨鬆,從補充鈣質與規律運動開始幸好骨質疏鬆是一種十分容易預防的疾病。建議50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每日補充鈣質1千毫克、維生素D8百毫克,隨餐服用鈣片是最簡便的方式,因為胃酸的分泌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除了飲食,負重運動也有助於維持骨骼強壯,因為可以加速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平衡進行。最後也呼籲國民,將篩檢骨質密度視為每年定期健檢項目之一,透過早期的追蹤及適當的補充鈣質,避免快速崩解的骨骼,影響老後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1] Yang, Nan-Ping et al.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from a Nationwide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in Taiwan.” Health policy (Amsterdam, Netherlands) vol. 75,3 (2006): 329-37. doi:10.1016/j.healthpol.2005.04.009[2] Bain, Barbara Jane. “Blood Cells: a Practical Guide.” John Wiley & Sons Ltd. (New Jersey, U.S), 2015.【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鄭崇佑醫師】骨鬆族群男女有別、為什麼更年期後女性的鈣質大幅流失呢?】
-
2022-06-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英勇捨己救人的鄭達志醫師談起
【編者按】本週是針對美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大規模射擊案,邀請三位醫師發表意見。符傳孝醫師定居美國將近半世紀,認為這問題不能只是立法限制槍支,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增進精神健康。接著是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精神科林克明教授,以及長年關心台灣全民精神健康的「精神健康基金會」發起人胡海國教授分別在此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醫界與社會大眾正視這社會問題,政府也能未雨綢繆提出防止社會暴力的政策。5月15日爾灣台灣人長老教會仇恨犯罪槍擊案,鄭達志醫師毫不猶豫的挺身企圖制伏惡人,英勇捨己。這讓我想起2001年的911,聯合93號航班被劫持墜毀之前,機上乘客發起還擊暴徒「Let's Roll」的口號。雖然惡行常會發生,但在關鍵的時候,總有人「當仁不讓」。好在有 這種利他行為,讓我們對人性不至於會完全絕望。不管那裡,有人就會有爭論,但在美國,這些人更容易用槍來發洩不滿。不久前的6月24日,德克薩斯州烏瓦爾德的一所小學教室裡,一名18歲的少年用他的類突擊步槍,殺死了19名兒童和兩名教師。這是美國今年第27次的學校射擊。據統計,1998-2019的21年中,有4人或更多人死亡的大規模射擊案,美國特多,共有101件,遠在其後的是法國8,德國5,加拿大4。我們也知道,哪裡槍多,槍擊案也多。美國人槍最多,每百人就有125支,每10萬人有4起兇殺案。其他歐洲國家,每百人有50支,每10萬人有1起兇殺案。如果包括多過4人受傷或者死亡的事件,那麼美國到今年6月就有212次。2021全年有693件,2020有611件,2019有417。因為不需要用在狩獵或自衛,美國在1994年通過對攻擊性武器的禁令,以為這立法可以減少大規模槍擊事件。但這些恐怖事件,雖然引起媒體和大眾的特別關注,實際上用步槍射擊(包括突擊步槍)的案件還是少見,總共佔不到所有槍擊案的3%比例,而且大規模射擊案中用的武器,絕大部分還是是手槍。在死亡人數最多的10次事件,有5件是涉及更改過的AR式突擊步槍。雖然突擊步槍的買賣在美國民間已經完全禁止,但這禁令不能讓政府收回美國民間還留存(已賣出去)的150萬件攻擊性武器。又經過設計改變,通過禁令漏洞生產的類突擊步槍也能合法的買到。很多美國人認為槍枝就像手機一樣,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工作和娛樂的工具。他們認為自己帶著槍,會負責任地應用於狩獵自衛。所以反對完全禁槍,不認為因為有些人的不負責任而放棄他們的權力?在美國,要立法禁止任何民間槍支的買賣,收回民間已經留通的所有槍支是近乎不可能。不過,這18歲瓦爾德,在法律認為他沒成熟到可以購買啤酒的年紀,就能夠合法地購買、擁有槍支,是值得美國民眾深思,需要改變的一條法律。2021年因為槍擊死亡的人,絕大多數都涉及手槍,60%以上是自殺,剩下則是街頭或家庭中發生的暴力行為。這許多事故不在大眾的視野內,不易知道手槍是大部分槍擊死亡的凶器。槍擊案,兇手的動機不一。有些是政治原因,罪惡、暴力、搶劫,或者精神不穩、憤怒,因而用衝動、不理性的發洩去傷害他人。槍支只是一個最有效,最容易達到目的的工具而已。在少有槍支的國家,大規模刺傷案,用刀自殺、他殺的事件明顯的增加。限制精神不穩,未成年的少年購買、擁有槍支,可以立法。卻也不能確保這些人沒有機會非法取得槍支作案。社會的暴力行為增加的一些原因,是因為社會孤立,和他人接觸交往越來越少。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從未與鄰居互動過;絕大多數年輕人表示,他們在網上花費的時間比親自與朋友見面的時間要多。家庭生活的破裂,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有人認為在這種不理想的情況下,孩子們被剝奪了長輩應該提供的紀律、結構、權威榜樣和認同感。如果在沒有父親陪伴的情況下長大,更會表現這種衝動、不理性,而訴諸暴力的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學習承擔責任。他們需要被師友影響,讓他們不被孤立、不被欺負,遠離成為憤怒,焦慮和抑鬱的「孤獨者」。 不久前的6月8日,26歲大學畢業的羅斯克,遠從加州開車到東部維吉尼亞州聯邦法官卡瓦諾的家,意圖破門而入去槍殺他。為的是卡瓦諾可能提議要推翻合法墮胎的條例,而羅斯克這樣作會讓「自己的生命有目的」。所以,要解除大規模射擊案,不能只是立法限制槍支,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增進精神健康,如何培育正能量、承擔責任,讓大眾不會以暴力、槍擊來發洩不滿、憤怒、焦慮和抑鬱等負面情緒。
-
2022-06-27 醫療.感染科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台灣在1979年之前,幾乎每個人都打過俗稱牛痘的天花疫苗,成大感染科醫師陳柏齡表示,針對猴痘最新的感染與變異等資料還不是很多,從現有資料來看,打過天花疫苗的人,對猴痘應仍有部分的預防效果,但不是百分百,此外,猴痘與水痘是完全不同的病毒感染,打水痘疫苗對預防猴痘沒有效果。國內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下,讓不少民眾擔憂,而猴痘目前沒有專用的疫苗,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核准一款天花疫苗,可用在預防猴痘上。猴痘因為快速在全球傳染開來,引發全球公衛的關注,但猴痘到底是什麼?為何天花疫苗可以預防猴痘,猴痘與水痘有什麼不同,可能很多民眾都搞不太懂。「醫師,我有打過水痘疫苗,可以預防猴痘嗎?」陳柏齡表示,最近有接獲這樣的詢問,但事實上兩者完全不同,水痘是水痘病毒引起的,一旦感染後,即使痊癒,病毒會潛伏在體內,之後再度復發就是帶狀皰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目前全球雖然仍有水痘疫情,但台灣水痘疫苗是常規疫苗,已很少看到病例。而猴痘則是與天花同屬「正痘病毒」,陳柏齡表示,天花與水痘身上都會起水泡,但天花的情況嚴重很多,死亡率更是達到3成(猴痘死亡率大約是0到1成),在牛痘疫苗發明後,成功的控制了疫情,台灣在1979年就停止天花疫苗(牛痘)的注射,世衛組織也在1980年宣布人類已根除天花病毒,而在1979年之前台灣人應該多數都有打過牛痘疫苗,注射的部位在大腿或左臂,呈散狀花型。陳柏齡表示,天花疫苗是一種很成功的疫苗,主要是正痘病毒為一種DNA病毒,與新冠肺炎是RNA病毒不同,後者很容易變異,讓疫苗失效,但前者變化很慢,因此疫苗能夠根除天花,卻很難根除新冠肺炎。早期牛痘的研發是利用在牛身上產生的牛痘病毒,注射到人體,牛痘病毒與天花病毒類似,對人類的毒性低很多,藉此預防天花,但科技進步,現在的天花疫苗已經不是用牛痘病毒製造。他表示,過去天花病毒只要打一劑就能終身免疫,一般的疫苗打過一陣子後體力抗體濃度就會減少,但天花疫苗在隔很久後再次遇到病毒仍能有很高的抗體,也因此曾經打過天花疫苗的人,雖然至少都4、50年以上,對於猴痘仍會有部分的保護效果,不過猴痘病毒經過這麼多年,可能也有某種變化,讓其傳染能力增加,流行範圍變大,天花疫苗到底還能有多少保護效果,可能須要進一步的研究。他表示,目前根據疾管署的認定,仍不需要大規模注射天花疫苗來預防猴痘,注射對象仍以高危險族群為主,例如醫護人員。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患者51至60歲最多 71至80歲就醫率最高
二尖瓣脫垂被戲稱為「模特兒病」,因其常發生在年輕、身材纖瘦高挑的女性身上。很多人患有二尖瓣脫垂而不自知,因為此疾病多半無症狀,或僅輕微胸悶、易喘等。但隨年紀增長可能發生瓣膜閉鎖不全、心律不整等問題。今天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認識這個可大也可小的常見心臟疾病。二尖瓣脫垂好發於30歲以前,不過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二尖瓣脫垂就醫最多的族群以51歲到60歲為主。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每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不能單看人數判斷盛行率,台灣人口老化,同時又有少子化問題,若從就醫率分析二尖瓣脫垂人數,反而是以71歲到80歲的族群為多。九成患者無症狀,多數是健康檢查或因運動易喘而發現。李伯璋表示,心臟的構造分為左心室、左心房以及右心室、右心室,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三尖瓣位於右心房以及右心室之間,缺氧的血液會輸送到右心房,再經過右心室,從肺臟脈瓣送到肺臟,交換含氧血液及缺氧血液,含氧血液再送到左心房,經由左心室送往主動脈,再打到全身。李伯璋表示,二尖瓣脫垂是最常見的一種瓣膜病變,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不過,二尖瓣脫垂的患者高達九成以上無症狀,有人甚至終其一生不曉得自己有二尖瓣脫垂,大多數的患者是因為健康檢查意外發現,或是激烈運動開始出現喘不過氣,或是失眠時,經仔細的檢查才被診斷出來。二尖瓣脫垂的患者有部分是因為遺傳性的疾病所致,如馬凡氏症、成骨不全症、EDS症候群。胸悶、易喘經適當休息多能改善,但隨年齡增加,症狀可能加劇。李伯璋表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偶爾會出現喘不過氣、胸悶等症狀,多數患者休息後能獲得改善,因此即使被診斷有二尖瓣脫垂,都能與疾病和平共存,不需要用藥或是手術治療。不過,罹患二尖瓣脫垂相對於一般人更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心律不整就有可能導致猝死,而且隨著年紀增長,二尖瓣脫垂也會增加二尖瓣膜閉鎖不全的機率,放大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就醫人數集中在41歲到60歲,但就醫率以71歲到80歲最高。李伯璋表示,過去對於二尖瓣脫垂的印象,雖然多是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但從就診的資料來看,110年被診斷二尖瓣脫垂的總人數為7萬9,618人,雖然51歲到60歲的人數最多有1萬4,684人,其次為41歲到50歲的1萬4,432人,但從就醫率來看,反而是71歲到80歲的比率最高,每10萬人口有430.51人就醫。他分析,可能是年老有其他疾病到醫院檢查,又或是年紀本來就會讓二尖瓣脫垂的症狀加劇,讓就醫率大增。因二尖瓣膜脫垂就醫的患者108年為6萬7,810人、109年為7萬6,298人、110年為7萬9,618人;從108年每10萬人口287.29人增加到110年每10萬人口340.61人,整體就醫率有逐漸提高趨勢。李伯璋表示,可能與疫情有相對應關係,新冠疫情的症狀除了呼吸道症狀以外,還有胸悶、胸痛,可能是因為這些症狀,也意外揪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可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去年患者平均每人做過2.1次。想確認自己是否罹患二尖瓣脫垂,可以透過最簡易的心臟超音波檢查,根據健保統計,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7萬9,618人,有3萬8,432人曾做過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平均每人檢查2.1次。李伯璋表示,心臟超音波屬於非侵入式的檢查,主要是利用聲波的反射來檢視心臟各腔室的大小、肌肉的厚薄、收縮舒張功能的好壞、瓣膜是否狹窄或閉鎖不全等異常,簡單且快速。李伯璋表示,二尖瓣脫垂雖然是可以和平共處的疾病,若能及早診斷,當後續出現其他疾病時,即可讓醫師當作診斷的參考。這些診斷也放在「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中,民眾平時可以自行檢視,健保快易通目前下載人次已達980多萬,民眾可多加運用。
-
2022-06-23 養生.健康瘦身
薏仁、洋甘菊茶助排濕消腫!調整飲食、多運動…4招讓水腫退散
「我的腿肉肉的很難看,可不可以讓它快點消風?」夏日到來,換穿清涼舒適的短褲短裙和涼鞋,又擔心水腫令人尷尬,希望腿部曲線更好看(今年氣溫提前飆升,女性恐慌思維的對話也提前展開...)面對大眾需求,陳柏太醫師把經過證實有效的方法給大家參考,一起瘦身瘦腿、消水腫吧~消腫技巧1:調整飲食•適量喝水:喝水越喝越腫?剛好相反!適量地補充白開水反而有助於代謝,千萬別怕水腫就少喝水哦,增加罹患三高和尿道發炎的風險。•減少「生冷飲食」妨礙身體代謝,包含:手搖飲、冰品、寒性瓜果、生魚片…等,此外,易生濕氣的糕點、牛奶、啤酒、油炸類也要盡量避開。把握適量即止的原則,一周至多食用1~2次是可負擔的。我們也可以攝取幫助排濕氣的食物,如薏仁、玉米鬚茶;酌量的生薑、辛香料能升發陽氣、排寒濕(應在上午食用);而玫瑰、洋甘菊、百合等泡茶,則可以消"氣腫";另外台灣人常吃的四神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同樣有調理脾胃、排濕氣的效果,且性質溫和,適合作為藥膳。消腫技巧2:腿部按摩是保養的重點先以質地輕盈的體霜(或精油),均勻塗抹在腿部,接著用指腹或滾輪、按摩板,貼著肌膚,從大腿根部開始,由上往下做單一方向順推(先推大腿內側再推外側),每天睡前按摩五分鐘,就能達到助眠、雕塑曲線的效果。通常1~2個月後有感,肌膚變得相當白皙細緻。消腫技巧3:多運動、留意作息起居•多運動:水腫不是病,"沒時間運動"才是。不論是散步、慢跑、還是有氧舞蹈、瑜珈,濕氣隨著汗水排出,當你專注在運動和呼吸,會完全忘掉煩惱,身心變得更強壯,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少熬夜:熬夜傷心腎、循環差易生濕氣,應盡早就寢、少熬夜。•留意環境濕度:另外也要留意,減少暴露在潮溼的環境中,這是常被低估的。消腫技巧4:醒醒吧,生病了趕緊看醫生「為什麼別人做有效,我做就沒效?」很多人忽略,水腫其實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問題,可能來自內分泌失調、心理因素、或是過敏。最近在治療水腫有蠻多好消息的,治療隔天水腫退去,肌膚彈性也增加了,且外觀不易有皺紋。請尋求家庭中醫師,了解自己適合的方法,對證下藥。你可以回到自己喜愛的樣子,並且單純享受對別人好的自己。
-
2022-06-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婆怕冷不開窗 70歲男住頂樓體溫飆41度險喪命
夏至來臨,台灣夏天炎熱又潮濕,若長期待在高溫環境且無適當防護,人體無法正常調節體溫,常見出現中暑等熱傷害,嚴重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且死亡率超過三成。專家提醒,若民眾服用治鼻塞、流鼻水等含抗組織胺,或抑制腸胃蠕動的抗膽鹼藥物,都可能抑制汗腺,不易散熱,增加中暑風險,呼籲民眾夏季保持涼爽、多補充水分、提高警覺,遠離熱傷害。北醫附醫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表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若人體「產熱」大於「散熱」,就容易出現熱傷害,恐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體感溫度由溫度、濕度、風速三個層面影響,像是室溫36度但濕度100%相當於63度,因為濕度高,即便溫度不高,加上風速小,就有機會讓人產生熱傷害。高偉峰表示,夏天期間熱急症較多,但冬天也可能發生。他以2019年12月15日台北馬拉松,當天急診就收了4個神智不清的跑者,體溫高達40度,明顯中暑。演變中暑前會先經過熱衰竭,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想吐、虛弱、口乾等,若仍是清醒狀態,可以透過適當處置,避免發展到嚴重熱中暑,像是到陰涼處休息,避免厚重衣服,盡量灑水、吹風。熱中暑致死問題各國關注,高偉峰指出,歐美等在北半球國家,夏天發生熱中暑的對象,包括老人及小孩居多,老人家長時間待在溫度較高的、且大多只有暖氣沒有冷氣的頂樓而中暑,或是父母到賣場購物,把孩子放在車內,因高溫最後中暑死亡。美國曾統計一年內因熱中暑死亡高達10多例,也有研究指出,中暑相較龍捲風、閃電等天然災害,所造成死亡率更高。高偉峰表示,台灣先前也有類似案例。一名70多歲男性,與太太住在頂樓,因太太非常怕冷,不准先生開窗、開冷氣,也不開電扇,日前中午約12點30分,先生熱昏被送到急診,當時體溫飆到41.8度,且神智不清,醫院緊急搧風、灑水、吹電風扇,所幸1小時後立刻清醒。中暑後若盡快給予處置,也能有很好恢復。高偉峰表示,救護人員「高級心臟救命術」最新2020年版本加入「中暑」處置,建議遇到中暑患者時,應該先降溫、後送醫,像是灑水、吹電風扇,或者讓中暑患者泡冷水,通常很快可降溫到39度以下,意識也能跟著恢復;若現場降溫執行5分鐘後,其意識、呼吸、循環尚未改善,就要立刻送醫。國健署提醒,熱傷害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等。預防熱傷害三要訣:「保持涼爽」可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衣服,勁量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處,不可單獨留幼童在車內等;「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幼童及長者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外出,或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做好防善。勞工避免在高溫場所工作超過6小時,應適度休息。高偉峰表示,根據國外建議,氣溫32.2度以上不建議勞工在戶外工作、執行軍事訓練行軍或戶外運動。台灣人對熱耐受度力較好,但也要注意部分用藥可能抑制排汗,增加熱中暑機率。像是流鼻水、鼻塞藥物含抗組織胺,以及腸胃炎服用抑制腸蠕動的抗膽鹼藥物,都可能抑制排汗,若民眾服藥後應避免劇烈運動。另外像是曾大面積燒燙傷的患者,因皮膚汗腺受影響,也會抑制排汗。國健署提醒,若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都是熱傷害警訊,應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多一分警覺,少一分傷害。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一號並不是新冠用藥 而是「外感時疫」的臨時許可處方?
一個月前(2022-5-16)《端傳媒》的台灣組深度報導記者王怡蓁打電話來採訪我,希望我能針對「清冠一號」發表意見。今天王小姐用臉書簡訊通知我,說《端傳媒》已經刊出一篇有引用我的採訪的文章,標題是清冠一號「讓世界看見台灣」,但它真有療效嗎?。我點擊打開這篇文章後,在標題下面赫然看到【衛福部中醫藥司黃怡超強調,臨時許可核定的清冠一號並不是Covid-19用藥,其適應症是「外感時疫」】。我接下來又在文章裡看到這麽一段話:【「如果清冠一號要申請作為Covid-19用藥,就要依循藥事法規定的中藥新藥的查驗登記流程,提交臨床試驗計畫書,通過審查後才能上市。」黃怡超指出,清冠一號目前只有外銷藥證及臨時藥品證,未來疫情趨緩,臨時藥證就可能會取消。】我第一次見識到「外感時疫」這個詞,是去年這個時候,而當時我就是為了要追查清冠一號的來龍去脈,才會見識到這個有趣的醫藥名詞。雖然我不知道它的意思,但我有將它放入我的文章裡,請看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今天,我為了想了解「外感時疫」是什麼意思,就用它作為關鍵詞在谷歌搜索,結果搜到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發表的[澄清] :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針對網路上有關「清冠一號」流傳訊息疑慮,特別再澄清說明。這篇文章有7個問答題。其中的第4個問題是【新冠肺炎確診者,才能夠使用「臺灣清冠一號」嗎?】,而它的回答是【不一定。「臺灣清冠一號」核准的適應症為「外感時疫」,傳統中醫學所說的「外感時疫」,即是現在的「流行性傳染性疾病」,「新冠肺炎」即為外感時疫之一種。只要中醫師診斷民眾的症狀,符合「流行性傳染性疾病」,就可以開立處方,不一定要等到民眾確診新冠肺炎後才能開立清冠一號。但是,基於新冠肺炎的治療資源與藥物有限,為了能充分運用到需要的民眾身上,還是希望中醫師在仔細診察後,再開立清冠一號的處方。】所以,「臺灣清冠一號」被衛福部核准的適應症為「外感時疫」,而「新冠肺炎」是外感時疫之一種。那,這就表示清冠一號能治療新冠肺炎嗎?我反覆搜索這篇文章,搜不到有任何類似「清冠一號能治療外感時疫或新冠肺炎」這樣的字眼,也搜不到有任何類似「清冠一號具有療效」這樣的字眼。可是,去年5月18日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有發表新聞稿,而它的第一條聲明是:「清冠一號是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中醫師全聯會、臨床中醫師、三軍總醫院等數家醫學中心合作正式,已確定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哇!已確定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那,為什麼衛福部中醫藥司黃怡超會強調「清冠一號並不是Covid-19用藥」,而且核定適應症還只是「臨時許可」呢!?不管如何,《端傳媒》這篇文章的確是對清冠一號做了非常深入的報導。我尤其喜歡它的這兩段話:陳柏勳說:「我不太同意總統、政府機關、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都推廣藥物,甚至把熱銷跟療效混為一談,就會被質疑炒作,這次踩線的就是政府。」(註:把熱銷跟療效混為一談,真是一語道破)林野武表示,清冠一號不能作為預防用藥,因為藥材性質寒冷,若是虛寒體質的人吃了,可能會讓抵抗力下降,反而容易染疫。他強調,中藥還是藥,民眾要改變長期的錯誤認知,認為中藥可以健體強身,「沒這回事,是藥三分毒」。(註:有呷有保庇,這是台灣人常說的)原文:清冠一號並不是Covid-19用藥,衛福部中醫藥司黃怡超強調
-
2022-06-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後靠吃Paxlovid快速緩解!比照「克流感」…王宏育建議抗病毒藥應更易取得!
新冠本土疫情席捲全台,堅守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無法倖免於難,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正是這波疫情中的確診者之一。對王宏育來說,確診後的挑戰不是症狀不舒服,而是七天的隔離期間,病人該如何安排。王宏育在高雄岡山地區經營內科診所。身兼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的他,平時除了看診,每天晚上也需要與高雄市長陳其邁、高雄市衛生局一起開會,商討高雄防疫事宜。他回想,5月14日大兒子先在學校染疫,當時自己就先「3+4」居家隔離。「21日上午還快篩陰性,沒想到晚上開始咳得厲害,再做一次快篩就陽性了」。王宏育說,也許是被兒子傳染,也可能是被病人傳染。所幸當時65歲以上已可快篩陽性通報確診,自己正好66歲,於是「自己幫自己診斷、自己幫自己通報」。協助轉診 感謝鄰近診所幫忙七天隔離期間,病人該如何安排?這是王宏育最掛心的事。五月底高雄疫情正升溫,許多人趕著到診所接種疫苗,他的診所接下來一周排了近150位預約接種民眾,周六更高達40人預約。「禮拜一、二、三、五的病人拜託盧榮福,而禮拜六病人太多,吳宗慶診所有比較多醫師排班,四、六的病人就拜託他」,所幸王宏育的好人緣很快地找到轄區內鄰近診所協助,加上確診當晚剛好是周六,他趕緊將病人的聯絡方式拍照,傳給診所內護理師,利用周日幫忙通知。但有些病人手寫聯絡電話,如7和1填寫不清難以辨識,仍有許多病人聯繫不上;加上護理師們用自己的手機聯絡,有些病人不敢接電話,隔天還是來到診所。所以「每天早上都拜託一位護理師在診所招呼病人,協助轉院」。王宏育說,雖然工程浩大,但仍在大家協助下完成艱困的工作。抗病毒藥 診所配發救了自己談到自己染疫症狀,王宏育表示,抗病毒藥物的可近性非常重要。因為用藥的重點,一是輕症、二適用於高風險族群、三是早期使用。他5月15日參與高雄市防疫會議時,就力推Paxlovid應該放在診所,當作流感用藥「克流感」使用,減少九成以上重症、住院和死亡風險。他說,雖然指揮中心5月5日開始將Paxlovid下放到核心藥局、專責醫院,但以高雄為例,核心藥局只有兩家,「哪有人有那個美國時間去拿藥!」王宏育表示,許多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人都在社區的內科診所定期看診、拿藥,還好高雄市欣然接受當時他在防疫會議上的提議,將分配給醫院的四萬盒Paxlovid 撥兩萬盒,下放到500家專門照顧輕症病人的核心診所,每家可領到五盒。「我66歲是適用族群,診所剛好有五盒藥,可以拿一盒來吃」,王宏育說,診所配發藥物剛好救了自己,他服用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確診當天原本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了;上一個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真的像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這也幫助到長期來診所的慢性病人,一位患者平時住燕巢,因染疫無法前來,鄰近藥局的抗病毒藥物已被領完。所幸診所剛好有藥物,加上對方是老病人,了解其慢性病史, 評估後給予Paxlovid,但減量使用,還幫忙送藥和衛教。居隔期間 每天仍開視訊會議隔離期間,王宏育不像其他人可以好好休息,仍然一刻也不得閒。居隔期間每天有開不完的視訊會議,包括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會議、高雄市防疫會議、醫師公會全聯會防疫應變會議等。似乎一切如常,但等到居隔真正結束,他表示,心境還是有所差異。「知道三個月內不會再被感染,尤其高雄疫情正要嚴重,而我可以做更多事」,不論是幫其他診所打疫苗或是看病人 ,王宏育笑說,「我就是不敗之身」。他解隔離後,趕緊和家人到屏東走走、透透氣,雖不能在餐廳用餐,仍買了紅豆餅、臭豆腐在車上吃,「享受自由的空氣」。面對台灣這波疫情,王宏育認為台灣人其實很幸福,有疫苗、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也能視訊診察開立緩解症狀的藥物,可謂有多道保障。期盼民眾先將疫苗接種這件事做好,一但染疫,依照指示看診、拿藥,不需過於緊張。 醫師小檔案姓名:王宏育頭銜: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確診時間:5月21日如何感染:可能被大兒子傳染,也可能接觸病人症狀:咳嗽咳得很厲害治療:服用Paxlovid,隔天症狀即緩解給其他確診者一句話:「台灣人其實很幸福」,有疫苗、抗病毒藥物,也能視訊診察;先將疫苗接種做好,一但染疫依照指示看診、拿藥,不需過於緊張。
-
2022-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籲新冠肺炎盡速降4級 「管制人民是共產黨做的事」
指揮中心昨宣布啟動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針對今年1到6月全台捐血中心樣本,抽樣3萬6千份,釐清Omicron於社區的隱形傳播鏈。專家認為可了解台灣真實染疫情況,另人民防疫意識高,已自發「與病毒共存」模式,中央無需堅持「專制防疫」,應將新冠肺炎降到第四級。前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從2年前早已呼籲政府應定期執行血清抗體檢測,可了解前段時間感染哪株病毒,國內今年Omicron疫情累積超過300萬例確診數,預估黑數可能高達4倍、1200萬人確診,近一半的台灣人或許已確診,這都要透過具代表性的血清調查來揭曉。疫情2年多以來台灣欠缺血清檢測整體性資料,施文儀預估,北部疫情最先發展,雙北可能潛藏黑數最多,而南部病例數會較接近真實數據,中部目前還在爆發,但總歸各縣市總體確診數,會與縣市政府防疫態度有極大關係。施文儀指出,產生黑數的原因,包括PCR等待時間過久,降低民眾意願,且感染新冠肺炎有許多輕症、無症狀,此類確診者沒有任何醫療需求,即便知道自己無症狀感染,也不會平白無故跑去確診。縣市政府因疲於防疫,針對確診者進行居家關懷度下降時,也可能曾加黑數產生。施文儀表示,居家照護期間從起初提供關懷箱,變成關懷包,後來剩關懷電話,最後連一通電話都沒有,民眾用視訊門診看診還要收200元,倒不如自行到藥局買退燒藥。「確診沒有任何好處,還要被限制行動。」施文儀指出,台灣人民抗疫2年多,已練就正確防疫觀念,當發現自己感染時,雖然不去「確診」也會管好自己,不傳給朋友或家人,自動自發「與病毒共存」,中央毋須列過多規定、還堅持專制防疫,「管制人民是共產黨做的事」。台灣先前自然感染率少,在Omicron高傳播力下加速感染,到一定程度則會降溫。施文儀說,須保護高危險群長者及孩童青少年,中央應避免做太多「無效防疫」,像他4月中早喊話要評估快篩陽視同確診、5月初呼籲新冠降到第四類傳染病,前者拖1個月才做,後者至今沒看到。施文儀舉例當時H1N1大流行時期,台灣從圍堵政策一下改為與病毒共存,當時很多臨床專家持反對意見,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已做出建議,時任防疫指揮官葉金川以科學證據決定「說轉就轉」,或許在臨床專家眼中擔心政策改變會多死2人,但若政策不轉型可能會死2千多人。施文儀說,台灣防疫戰略要用科學分析,像確診者14天後可以解除隔離,若前提相同,為何確診死者要盡速火化?指揮中心在拿捏與放鬆防疫政策上,除了臨床專家外,應該多聽取公衛專家意見,避免決策眼光偏向單一領域,否則後疫情時代檢討時,僅有短暫成效難見長遠成果。
-
2022-06-15 養生.健康瘦身
一個月可減2至3公斤 營養師教如何執行1410飲食法
● 一個月平均可甩掉2-3公斤肥肉● 增加蛋白質比率、減少脂肪攝取● 疫中變胖、消夜族、上班族適用夏天到,又是減肥旺季,在新冠疫情肆虐下,許多人宅在家而變胖,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推薦大家,現在開始執行今年流行的「1410飲食減重法」,就可以輕鬆健康減重,一個月平均「甩掉」身上肥肉2至3公斤。「1410飲食減重法」是「168飲食減重法」的簡單版,劉怡里表示,168飲食減肥(空腹16小時、8小時內飲食)太痛苦了,執行上要很有毅力,適合夜班的人。1410飲食減肥(空腹14小時、10小時內飲食)比較人性化,執行時間點符合一般上班族的常規,也較適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尤其在疫情下變胖的人,可以採用1410飲食減重法。減重食譜 一日1597大卡劉怡里並為讀者設計一份「1410飲食減重一日食譜」,抓準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共10小時內進食,可吃三餐及早午點心,一天飲食總熱量控制在1597大卡,主要是增加蛋白質攝取達22.8%(一般人蛋白質攝取12-15%),但一定要減少脂肪攝取在30%以下,碳水化合物(澱粉類)攝取則控制在55%以下。在空腹過程裡會減少水分、燃燒脂肪,因此產生酮體而抑制食欲,就比較不餓。劉怡里強調,執行1410飲食減肥法的關鍵重點,「在正確的時間點、吃對正確的食物」,很適合一般上班族、習慣吃消夜的人、大吃大喝的人等三族群運用。藉此可以導正國人回歸正常的健康飲食,革除吃消夜的壞習慣,如此不僅能夠輕鬆瘦,並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挑對食物 多吃維生素B「1410減重效果因人而異,一個月平均可減2至3公斤。」劉怡里指出,執行1410飲食減重過程中,應挑對正確食物、導正食物種類選擇,首要降低脂肪攝取,多吃低脂的魚肉、海鮮等白肉,少吃紅肉,以吃瘦肉為主;其次,一天至少吃三份蔬菜,最好有一盤綠色蔬菜,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符合地中海飲食概念;水分、牛奶更要補足,減肥易鈣質流失可喝牛奶補鈣,並培養喝水習慣。劉怡里提醒,減肥飲食必須控油,盡量不要挑「包起來」的食物吃,例如包餡的麵包、包子、餃子、餛飩等,要少吃雞翅、雞爪及內臟等食物,更不建議吃乾麵,可吃陽春湯麵就不喝湯,多吃雞胸肉、魚肉等白肉,吃紅肉則吃低脂肪的豬里肌、牛腱等瘦肉。1410飲食減重怎麼做?五大重點:1.早睡勿超過晚上12點睡覺,沒睡的話萬惡消夜就會找上門,真的餓的話,可以喝水、花草茶等無糖飲料。2.水分要足夠攝水量是體重「每公斤x35㏄」,包括無熱量的茶、咖啡、湯、氣泡水等。3.熱量要下降飲食的蛋白質熱量攝取拉高,油脂熱量控制在30%以下,選吃低脂肉。4.吃原形食物及低溫烹調吃新鮮原形食物,採蒸、燉、煮等低溫烹調方式,不吃加工食品、油炸、高油食物,例如炒飯、炒麵、包子、饅頭等。5.多運動每周運動5次,每次運動30分鐘,做有氧運動和肌耐力運動。
-
2022-06-1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維他命C怎麼吃才對?專科醫師告訴你維他命C對身體的7大益處!
你是否知道男性每日維他命攝取量建議90毫克以上,女性則是75毫克以上,大部分人對於這個數字一定相當陌生,不知道在每日飲食中可以攝取到多少,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補充營養品,不論是片狀、粉狀或水狀的維他命C在市面上都很常見,但你是否吃對了呢?什麼時間吃才會是最好的呢?今天「美上美皮膚科診所-醫學美容」的黃韵婷醫師就要來為大家解惑,並告訴我們7個我們可能不知道的吃維他命C好處!維他命C的補充固然重要,但若是攝取過量也容易有嚴重的副作用,黃韵婷醫師告訴我們當每日攝取維他命C超過2000毫克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副作用是腎結石,原因是維他命C屬於水溶性維他命,需要由腎臟代謝,服用過量也容易造成腸胃道不適,容易出現噁心、嘔吐、胃食道逆流和拉肚子等現象,也要注意維他命C和某些成分的藥物不能同時服用,會和維他命C交互作用,像是含鋁的藥物,通常胃藥中會存在鋁,因鋁為偏鹼性可以中和胃酸,但同時服用維他命C會使身體吸收鋁離子,使血液中的鋁離子過多,洗腎患者要特別注意。吃對維他命C的好處很多,但吃錯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今天黃韵婷醫師的詳細解說都在影片中,快點開影片才不會錯過維他命C對身體的7大益處,也不用怕吃錯造成身體不適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如何吃對保健食品的知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適量吃對維他命C,健康美麗不擔心!原始影片美上美皮膚科診所-醫學美容YT延伸閱讀九成台灣人都缺鈣?專家教你缺鈣該怎麼補最天然生小孩看這裡!營養師:六種營養素增加受孕機會「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5歲以上必打3劑疫苗 專家:防感染死亡保護力增加7倍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每天確診死亡病例仍高達100多人,Omicron亞型病毒株BA.4、BA.5更已入侵邊境,國人面對疫情不可輕忽。專家表示,依指揮中心數據統計,65歲以上民眾打滿3劑疫苗,對比未打任何1劑疫苗者,染疫死亡保護力可以增加7倍,且目前染疫死亡族群仍以65歲以上民眾居多,呼籲接種疫苗仍是最好保護方式。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依指揮中心今年至6月11日統計,65歲以上民眾確診死亡共有2687例,其中未接種疫苗者高達1143例,占比為42.5%,顯示超過4成染疫死亡個案都未接種疫苗,而打滿3劑死亡有902例,占比33.6%,打2劑疫苗死亡有371例,占比13.8%;只打1劑死亡有271例,占比為10.1%。施文儀說,因此65歲以上民眾打滿三劑疫苗,預防染疫死亡的保護力,對比未打疫苗者可以增加7倍,打兩劑疫苗則增加保護力2.5倍,但若是只打一劑疫苗,幾乎和沒打疫苗者而自然感染的保護力相差不多,兩者都約僅有1倍,鼓勵65歲以上民眾一定要打滿3劑疫苗。另依指揮中心資料統計,截至6月7日上午10時,全國65歲以上民眾接種疫苗情形,接種一劑涵蓋率為86.9%,第二劑為82.5%,第三劑為72.3%,但依65歲以上人口推算,完全未接種疫苗比率仍有13.1%。同時擔任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常務董事的施文儀觀察,許多65歲以上不打疫苗族群多為傳統佛教寺廟法師,更還有整間寺廟60至70名法師都沒打疫苗,坊間還有人流傳疫苗是「毒苗」、「毒針」,甚至是美國賺錢的陰謀等錯誤言論。因此,特別提出呼籲,並給全國法師一封信,盼法師要落實施打疫苗降低染疫風險。給全國法師的一封信:各位尊敬的法師阿彌陀佛。末學見到我僧寶誤信妄語,不敢打疫苗,今特將我台灣人用他們的生命所寫出的慘痛代價公諸於世,望諸山長老大德慈悲為懷,鼓勵法師接種疫苗。如不願鼓勵,也切莫出言阻止他人不要接種,由末學所統計之證據,可知詆毀疫苗是打妄語,若因此害命,實是罪過。呼籲台灣寺廟僧伽住持和尚及當家師父,儘早安排法師接種3劑疫苗,如不適合或不願意接種,也不應被歧視或被貼標籤,我們反而更應加以保護他們,使他們不受傳染方是上策。至於寺廟道場有聽聞「疫苗是毒針」或「疫苗陰謀論」等不符事實之妄語,見性者無諍,逕當耳邊風即可。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常務董事施文儀恭敬合十
-
2022-06-14 養生.聰明飲食
餐廳裡的和牛是天然的還是加工的?毒物專家教分辨注脂肉與重組肉,這些疾病患者要少吃
台灣人愛吃火鍋、燒烤食物,常在餐廳中看到很多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讓你吃到飽,但這些肉品都是真的嗎?元氣網《生活中的毒物學》邀請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護理師譚敦慈,解析你可能吃的是注脂肉或重組肉,提醒食用時一定要徹底煮熟,若有三高問題的人,恐吃多了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食藥署於2016年規定重組肉須標示後,今年7月1日開始也要求業者要標示注脂肉了,引起許多火鍋族、燒烤族等對這類肉品的關注。想進一步了解吃多了是否會健康受損?兩種肉品有什麼差別?烹調上該注意哪些事情?該如何挑選肉品?在火鍋店、燒烤店裡,常會看到很多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肉品,譚敦慈表示,多數肉品是經過加工的注脂肉或重組肉,與真正天然的肉品並不一樣。顏宗海提醒,到餐廳點菜,如果看到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肉品要問一下,「吃到的是真正的和牛,還是有經過加工的肉品?」注脂肉吃多 易罹心血管疾病所謂「注脂肉」,指的是業者在肉品製作過程中會混合食品添加物,注射乳化劑、脂肪組織到肉品中,主要會增加注脂肉品的口感,其外觀容易誤解為油脂天然均勻分布,像有天然油花、雪花紋路的肉品,許多雪花牛、霜降牛肉、雪花豬等都屬於注脂肉,價格也比較便宜。「重組肉」又稱組合肉、拼裝肉、組裝肉,是將肉類經切條、切片、輾碎、黏著及塑型等工序而製成的加工肉品,其外觀容易誤解為單一肉塊、肉排、肉片,常見的漢堡排、肉丸、香腸等都屬於重組肉。顏宗海指出,腎臟科門診中,很多求診病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因腎臟不好來看診,像注脂肉是額外再做加工處理,把一些脂肪組織打進肉品,因此建議有三高的病人應少吃注脂肉,吃多了可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會飆高,長期下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顏宗海解釋,由於注脂肉是用天然的肉品再經過額外加工,把脂肪組織及一些食品添加物打進肉品裡,無形中會增加環境微生物感染的風險,因此吃注脂肉品時,一定要徹底煮熟。「有時在餐廳吃牛排時,常被問要幾分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如果點的是注脂牛排,建議要全熟比較好,才能減少發生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的風險。重組肉 洗腎患者不要吃 洗腎病人是否能吃重組肉?顏宗海指出,對於洗腎病人會要求多吃肉,吃的好、營養夠,才能增加存活率,讓身體狀況最好。不論是吃紅肉、白肉,牛肉、羊肉、雞肉、豬肉都OK,但要吃天然的肉品,會帶給洗腎病人比較好的營養。然而,一些重組肉與天然的肉品並不一樣,顏宗海說,重組肉不是一整塊的肉,是將很多小的細肉,用磷酸鹽當接著劑把小碎肉黏在一起的組合肉,有時在餐廳點一塊牛排,可能就是重組肉。「重組肉最大的問題,是磷酸鹽的含量非常高」,磷是經由腎臟代謝,像洗腎患者若是一整天一滴尿都沒有,磷根本就無法排掉,因此,洗腎病人雖然要多吃肉,但建議重組肉就不要吃了。一般人吃重組肉也要適量,顏宗海指出,肉都含有磷,但如果吃到高磷的肉品,可能血液中的磷含量會變高,長期吃過量,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洗腎病人也不好。挑選肉品時,譚敦慈建議,首要選購有信譽的商家、有品牌的肉品,應盡量購買冷藏的肉品,比較不容易長菌,很怕油膩的她會選擇買在冰箱保存比較完整的瘦肉。她提醒大家,「吃美食也要注意健康」,享用美食或買肉品時,一定要記得看清楚肉品的標示,像夜市攤商賣的肉品也有標示,牛排就會註明是組合牛排。脂肉VS.重組肉 有什麼差別?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3+4」後天上路 陳宗彥:「0+7」還沒有時間表
指揮中心先前宣布將放寬邊境檢疫措施,政策將朝「3+4」天的隔離天數。有媒體詢問,每周人數邊境入境總量設在2萬5千人,是否會有民眾無法返鄉?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綜合考量採檢量能後,為確保醫療量能運作,最後才訂出2萬5千人的數字;至於未來是否有可能邊境檢疫「0+7」則「沒有時間表」。陳宗彥說明,邊境檢疫「3+4」要到後天才開始,指揮中心會持續觀察情況,也會掌握國際疫情變化,隨時針對邊境管理做調整。但要先讓國內社區穩定、國際疫情演變等因素綜合評估,隨時進行機動調整。是否邊境新規上路,防疫旅館管理將出現困難?陳宗彥表示,防疫旅宿無論7天或3天,進入防疫旅宿這3天本來就要管理不可外出,所以後4天部分,如果需要出去工作,要把「快篩陰性提供給旅館業者」,確認後就可以外出,管理上跟原來的差別沒有太大。有媒體提問,「3+4」政策設有每周入境上限2萬5千人,若返鄉人數增加,是否會有人無法入境?對此,陳宗彥則說,台灣不是第一個有入境總量管制的國家,澳洲已實施兩年,日本最近放寬是有總量管制;主要考量是機場深喉唾液採檢量,加上目前一周入境台灣人數約1萬8千人,兼顧醫療體系可運作,所以訂此上限。至於未來是否邊境會朝向「0+7」方向修訂?陳宗彥說,「3+4」才要開始,指揮中心會就邊境社區管理和國際疫情綜合評估,但「沒有所謂的時間表」,會去掌握各項資訊來調整。此外,今日上午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說,「打滿三劑疫苗才能參加旅行團」的規定,在交通部長王國材指示下,已將公文送到交通部,只要指揮中心點頭,就會公布取消時間點。對此陳宗彥說明,公文都還在交通部內部,他們會先做討論,再送出來到指揮中心,但目前公文都還在交通部。
-
2022-06-12 養生.聰明飲食
說食依舊/迎接雨後春筍----四季筍之味
「雨後春筍」宣告令人雀躍的食筍之旅展開了!正月過年多花些錢吃質嫩味鮮的孟宗竹冬筍,3月有雨後出土的孟宗竹「春筍」、箭竹筍;4、5月桂竹筍上市;5到8月是最受人喜愛的綠竹筍產季,從南部屏東、台南等熱帶地區開始,逐高溫一路往北到竹苗、觀音山、陽明山和中央山脈;到了9月,還有產量最多的麻竹筍和烏殼綠竹筍。台灣人一年有10個月可以大啖鮮筍,口福不淺。中國食筍歷史悠久,「詩經.大雅.韓奕」就記載韓侯祭祖路過杜陵,顯父準備了百壺美酒為他餞行,「其郩維何?炰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浦。」這些佳肴包括了鱉、鮮魚、香蒲、竹筍,可見竹筍早早就上得了大宴。歷代文人也因竹子象徵至清至潔、孤高自許,喜愛食筍,以免「無竹令人俗」。唐「草聖」懷素曾書「苦筍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只有兩行14字「苦筍及茗茶異常佳,乃可徑來」。內容直白,就是:快把我心愛的筍子送來吧!到了宋朝,四川大文豪蘇軾流離在外,曾寫〈春菜〉一詩:「久拋菘葛猶細事,苦筍江豚那忍說,明年投劾徑須歸,莫待齒搖並發脫。」為了想吃家鄉的苦筍和江豚,蘇大學士乾脆想要隔年寫一篇文章彈劾自己,直接辭官回家,不要等到牙齒和頭髮都掉了才返鄉。蘇軾的學生黃庭堅看到後,還給老師寫了首〈次韻子瞻春菜〉,調侃「公如端為苦筍歸,明日青衫誠可脫」,青衫是低階官員的服裝,雖如雞肋,可惜東坡再也無緣回家,品嘗家鄉苦筍成了人生的遺憾。不過黃庭堅倒是圓了老師的夢。黃庭堅後被貶居戎州(四川宜賓),當地盛產竹子,他除了寫詩稱「南園苦筍味勝肉」,更撰「苦筍賦」幫宜賓苦筍代言,說筍「小苦而反成味,溫潤縝密,多啖而不疾人」,甚至引申說「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後世因此稱為「諫筍」。竹筍有了「忠」義,《二十四孝》中,孟宗為了病重的老母,在寒冬中「哭竹生筍」,則讓筍有了「孝筍」雅稱,筍上升到了具有忠孝之節。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把鮮筍起了一個雅名「傍林鮮」,夏初,採了鮮筍,哪裡都別去,就地掃竹葉煨筍至熟,其味甚鮮。從現代角度來看,這種吃法更是從產地到餐桌的零碳足跡。明末清初李漁「閒情偶寄」讚許竹筍「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他還主張食筍之法「素宜白水,葷用肥豬」,茹素者用水煮熟後,「略加醬油」足 矣,「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這點我頗贊同,不少廚師在涼筍身上撒滿美乃滋,濃妝豔抹,除遮掉美顏,更添無謂脂粉味。若真要做成葷菜,李漁認為「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豬),又獨宜於肥」,肥豬肉不是要讓筍油膩,而是能使菜味甘美,「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鮮之至也。」李漁的主張也符合作家焦桐論調,正宗好吃的東坡肉不能缺少酒和竹筍,酒能有效提升肉質,竹筍則吸收豬肉的油膩,又釋放自身特殊的清香。我不知懷素、蘇軾、黃庭堅等人嗜吃苦筍,是因品種關係還是竹筍出土過久未處理而「出青」,因而產生苦味,不過先前有人贈我整箱觀音山綠竹筍,為了防止出青和 纖維老化,必須趁鮮用大鍋水(可加些許生米)煮熟「殺青」,再讓筍持續浸在水裡冷卻,放入冰箱保存,即可進一步炒、拌、燴、燒,享受竹筍的萬般風情。想想,初春以清甜冬筍入魷魚螺肉蒜湯;春末以春筍加金華火腿、豬五花、百頁結燉鍋「醃篤鮮」;清明時節以陽明山箭筍炒肉絲;接著享用油燜筍或三層肉滷桂竹筍;盛夏時來盤涼拌綠竹筍;初秋來份醬炒麻竹筍;至於冬天缺乏鮮筍,還有筍茸罐頭炒雙蛋(雞蛋、皮蛋)解饞。只能說,台灣人真幸福!
-
2022-06-12 養生.人生智慧
面對人口快速老化:梁賡義與許志成分享銀色幸福心法,傳授高齡幸福感3撇步
三、四、五、七時代即將來臨!台灣人口正在以破世界金氏紀錄的速度老化,從國發會的人口推估來預視未來畫面,將會是每三個小孩要撫養一個老人,四成老人家們沒有兒女,五成沒有孫兒輩,七成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事實上,橘世代的能力、經驗與智慧,都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資產,如何迎向樂齡生活成為當代必修課。推動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的梁賡義與許志成,分享他們的銀色幸福心法。梁賡義是國家衛生研究院長,今年70歲了,年輕時,在美國取得統計學碩博士學位,更在1986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時與同事Scott Zeger設計了廣義估計公式,可以用於精神分裂和糖尿病研究。後來,在前國衛院長吳成文的力邀下,放棄在美優渥的待遇,梁賡義懷著對台灣土地的感情,回台奉獻所能。在疫情中,梁賡義除了國衛院繁忙的公務,同時也承擔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默默地在幕後奔忙,除了擅長的疫情走向推估、疫苗採購國際談判,還積極籌備國內的疫苗二廠籌建。珍惜與家人互動 維持三代感情溫度但是,談起種種顯赫的學經歷,都不若梁賡義談起在美的孫兒們時的眉飛色舞。梁賡義說,這幾年,沒辦法像過去那樣,每年飛到美國探望孫子們,心裡總有點失落。「小孩的成長是不等人的,我們盡可能每周跟孩子們用視訊打招呼、聊天。」他說,他盡量使用中文視訊,不僅維持三代的感情溫度,也讓孫兒們保持對中文的興趣。除了盼望著疫情能慢慢舒緩之外,鶼鰈情深的梁賡義夫妻也在上月飛往紐約參加二兒子的婚禮,給予新人祝福後返台,「我們想不管怎麼樣,一定要去參加,是一個見證、也表達我們的祝福。」疫情中出門探訪親友的機會少了,許多老人家難免感到孤寂,梁賡義說,「讓人感覺到你關心他們,你也可以感受到他們的關心,不是一定要整天在旁邊,互相關心、互相支持才是最重要的。」社會參與自我實現 提升幸福感「維持社會連結」聽起來是很學術的字眼,卻正巧也是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的樂齡心法。平日得台北、桃園、新竹、雲林四點移動,分別進行家庭生活、當醫生、做研究、成立高齡中心,許志成雖然還不是「法定老人」,但他已在規畫未來的銀髮生活,每個月都與大學畢業的同班同學們,相約爬山、騎單車。同學中有人酷愛攝影,就擔負起攝影師工作;還有同學退休後迷戀上木工,常常在社群軟體分享木工作品,享受同學們的讚嘆聲。許志成說,增加社會連結,幸福感確實會提升,老年生活也會更有趣、精彩。許志成說,「幸福感」一詞,其實很抽象,和我們平時說的「快樂」不盡相同,它包含了正向樂觀的情緒、全心投入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命等等成分,也就是「正向情緒」、「生活滿意度」、「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影響正向情緒的因素有個人、家庭、人際、社會等四個層面。時時問候 助年長者走出情緒低谷許志成指出,由健保資料庫來看,約百分之四的長輩因憂鬱症就診,但這只是冰山一角,從過去所做的訪談及研究顯示,100位憂鬱長輩中,真正尋求醫療協助者不到三成,其中只有一成接受完整的憂鬱症治療。許志成表示,高齡憂鬱的原因盤根錯節,台灣長輩的憂鬱情況很嚴重,有些獨居老人生活單調、無趣,導致長者的自殺率常占各年齡層榜首,尤其疫情對長輩的社交生活造成重大衝擊,更是雪上加霜。在疫情中,人人都被隔離成了孤島,要如何溫熱彼此情感呢?許志成建議,現在就拿起電話,撥電話給自己的孩子,撥電話給父母親,簡單頻繁的問候一聲,吃飽了沒?下雨天走路要小心?家裡的貓餵了嗎?天氣變了,有沒有穿暖?不為了特定目的的招呼,時時的問候,彼此心情自然就會開朗。不要斷崖式退休 放鬆或忙碌找平衡因為年底即將卸去國衛院長一職,梁賡義一位亦師亦友的好友特別跟他分享自身的故事。這位朋友現已80多歲,他的父親一直忙於工作,在退休後,整個人因急速放鬆,變成生活沒有重心,結果沒多久就過世了。所以當這位朋友要退休時,便反其道而行,把自己弄得忙碌不已,四處教學,未料卻突然中風,令人覺得非常可惜。梁賡義建議,不要斷崖式的退休,要從中間去尋求平衡。不要讓自己突然一下子放鬆,也不要過於忙碌。「我已經是隨心所欲的年齡,但依舊相信自己可以持續貢獻社會。」高齡幸福感三撇步1.維持生活滿意度與家庭和樂不要過分追求財富與名利,常懷感恩,謹守本分,知足常樂。心靈上的富足遠比物質上的富足重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就算生活忙碌仍要維持良好的互動與溝通,互相陪伴、樂於分享。2.保持學習熱忱與自我肯定人生就是不斷地學習,邁入高齡也不例外。常懷求知的渴望,並對未知的事物維持高度的興趣,不停地獲取知識、充實自我,進而滿足自身的成就感,達到自我肯定。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現代社會是由複雜而綿密的人際關係所組成,維繫人與人之間的友善相處,不光是要重視親友、鄰居這類關係,也應多參與社群團體或志工性質的活動,充實心靈的富足。另外,多與年輕朋友接觸共事,傾聽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也能讓我們的心境永保年輕與活力。
-
2022-06-10 焦點.長期照護
用Line問長者量六力 檢測防失能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國內將有470萬的65歲以上長者,為預防長者衰弱與失能,衛福部國健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性照顧指引」,設計「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讓長者在防疫期間可透過簡單居家評估,及早發現功能異常、及早就醫。長輩延緩失能六大功能指標,包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孟修表示,雖然台灣人壽命不斷延長,但國際上更重視「未失能的健康餘命」,若老人家要健康老化,就要在活動功能出現異常時,及早介入。「長者量六力」是針對延緩失能的六大功能指標進行評估,蔡孟修說,「六力」都相互牽連,像有長者出現認知衰退,進而影響食欲吃不下、體力下降,經過醫師評估後,發現是甲狀腺問題,透過醫療介入改善病況後,連帶食欲、體力也恢復。蔡孟修指出,過往醫療院所針對慢性病長者回診時,多用複雜的延緩失能評估量表追蹤長者疾病變化,但受疫情影響,許多長輩不敢來醫院回診,甚至家人也久久才回家一次,難以精準掌握長者的健康狀況,雖然現在有視訊門診可以使用,但也很難及早發現問題。「長者健康不是只在醫療院所,應提前回到個人或家庭來關心。」蔡孟修說,許多長者因疫情延後就醫,大多為時已晚,國健署研發「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讓長者在家自我評量,也提醒家屬應該多協助幫忙注意長者健康。不過,此功能並不代表醫療上檢測數據,若檢測異常,建議應轉介醫院幫忙評估。老化造成的功能衰退常被忽視,許多民眾將聽不清楚、走路變慢、健忘、無力等現象視為正常又合理。蔡孟修表示,長者整合性照顧評估,除了65歲以上高齡者,55至60歲長者也可提前做,建議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檢查,若幾次檢測都沒問題,也可以半年或一年再做檢查。「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有五亮點,包括「介面簡單操作」14題評估題目、「多元語音評估」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4種語言語音功能、「健康資訊分類」、「資源地圖運用」查詢居家附近提供運動及營養課程據點資訊、「健康資料連結管理」若自我評估異常,可查詢居家附近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
-
2022-06-08 醫療.泌尿腎臟
避免群聚染疫 在家洗腎增加
●透析腎友染疫風險高,在家洗腎可避免感染●經皮植管術後當天可透析,節省治療準備時間●腎友確診應主動告知衛生單位,以利安排洗腎場所「需要定期透析的媽媽確診了,怎麼辦?」「如果確診,還能去診所洗腎嗎?」全台洗腎人口近10萬人,許多腎友確診新冠肺炎後擔心無法到洗腎室進行透析治療,怕被拒於門外。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表示,當前各醫療院所與透析診所陸續做出調整配套方式,幫助病友治療不間斷,為降低染疫風險,居家透析治療亦是可能解套的方式之一。腎友免疫力弱 較易感染透析腎友免疫力弱,是染疫後引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為了持續治療以維持生命,血液透析腎友必須到洗腎室接受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時的洗腎治療,群聚會是一個不容易克服的難題。北部大醫院及洗腎中心曾統計透析人口感染新冠肺炎比率為11%,與5月25日統計全台染疫人口約6.2%相比,透析人口染疫率明顯高出不少,不難想見腎友們的焦慮。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最好減少群聚以避免感染。透析治療方式可分為兩種: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是將血液引流到體外機器快速移除血中毒素,兩天進行一次,病患一周需到院透析三次;另一種透析方式為居家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透過腹部的導管輸進乾淨的透析液進行治療,可在家自行操作,每月回診一次。腹膜透析 可結合雲端監控黎思源指出,近來選擇在家洗腎的病患愈來愈多,除可歸因為疫情間減少群聚外,也因新的經皮植管技術成熟,大幅縮短透析前的準備期,可迅速開始治療。台北榮總統計過去一年來照顧的洗腎病患,發現腹膜透析病患較前一年增加約三成。義大利在Delta病毒期間統計資料也顯示,腹膜透析的感染率較低,約為血液透析的一半。以往腹膜透析病患須先進行全身麻醉的傳統植管手術,建置洗腎管路,復原二周後才能開始透析治療;近年新的經皮植管技術,植管完當天就能開始透析,相比血液透析建置管路後需2個月等待血管養成,經皮植管「隨裝隨用」,大幅縮短等待期。近來腹膜透析也結合雲端管理系統,自動記錄病患在家透析時的生理數值,如引流量、透析時間是否足夠等,讓醫護端能同步管理病患的治療情形,有問題立刻聯繫。尿毒症像近視眼 不必悲觀台灣人受舊觀念影響,普遍認為一旦洗腎,人生從此就是黑白的。也是透析腎友家屬的黎思源表示,尿毒症就像近視眼,可以用醫療科技回到接近正常的生活,腎友不必抱持太過負面想法。血液透析治療就像戴眼鏡矯正視力,雖然吃麵眼鏡會起霧,鼻梁會產生壓痕,但仍可正常上班工作;腹膜透析則像戴隱形眼鏡,雖需要保持乾淨,但會比戴傳統眼鏡更具彈性,對生活作息影響更小。換腎像近視雷視手術,短期有比較大的風險,長期的預後最好。確診要洗腎 多安排原診所受疫情影響,有報導指出確診腎友洗腎遭拒等狀況出現,即便當前政府及醫療端已為腎友們做好準備,不少腎友仍擔心確診後恐成為新聞中的主角。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政策規定,血液透析病患一旦確診,原則上會以在原透析診所透析為主,或可轉介衛生局媒合專責醫院。黎思源說,大部分醫療院所量能足夠提供原地透析,隨著疫情發展嚴重,各醫院及透析診所也發展出因應方式,如為確診的透析病患加開病房當作機動的洗腎室。黎思源建議,腎友確診後應主動告知原透析診所或衛生單位,以便安排透析場所,也呼籲透析治療的腎友,出入密集場所時配戴N95口罩。
-
2022-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維生素D不足 罹新冠機率高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高居不下,維生素D是否能對抗新冠肺炎?各國研究報告指出,維生素D與人體免疫功能障礙、身體發炎反應有關,維生素D不足的人,罹患新冠肺炎機率高,預後也較差。但該如何正確補充維生素D?1.曬太陽人體皮膚中的7-去氫膽固醇,接觸到陽光的紫外線B,可激發皮膚產生維生素D3,因此維生素D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不過,並不是所有陽光都能滿足身體需要的D3量,研究發現,只有波長介於290-315nm的紫外光,也就是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時段、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間,不使用防曬產品狀況下,每天曬太陽10至15分鐘,才有助皮膚生成維生素D3,2.食物取得由食物取得的維生素D,可分為D2及D3,D2的來源多為植物性,如乾香菇、木耳等;D3則是由動物性來源取得,如魚類、魚肝油、牛奶、蛋黃等。不過,單靠食物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3有其難度,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每日成人需補充維生素D為400IU,若要達到這個量,雞蛋得吃到40、50顆,牛奶得喝到1000㏄才夠。建議平時日曬不足、膚色較深、喜好用防曬品、有慢性發炎疾病的民眾,可以額外補充維生素D3補充劑。3.維生素D3補充劑比起維生素D2,維生素D3比較能夠被人體轉化成活性態維生素D3,能更有效促進鈣質吸收及活化免疫系統,建議可選擇維生素D3補充劑。至於應該補充多少,才能有效對抗新冠肺炎?目前尚未有統一標準,多數國家建議維持既有攝取量,對台灣人來說,建議出生至12個月嬰幼兒、1至18歲的兒童與青少年、19至50歲的成年人及孕婦、哺乳者,其維生素D的足夠攝取量為每日10μg(400IU),51歲以上的民眾則提高為每日15μg(600IU)。然而,由於每個人的生理條件、吸收狀況都不同,維生素D補充不能一視同仁,最適合且最安全的做法,則是找醫師或營養師,一面補充,並定期抽血監控血中的25(OH)D3的濃度,來調整補充劑量,最為安全。目前規定1歲以下嬰幼兒上限攝取量為1000IU,1歲以上的人攝取上限是2000IU。
-
2022-06-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數會破10萬? 陳時中:差不多已到高點
蔡英文總統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到彰化基督教醫院視察,肯定彰基與彰化防疫,陳時中視察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台灣本土疫情已在高原期,染疫數先前單日有9萬多,國際有不同模型來推估,高推估有20萬,低推估有10萬,他根據國際模型推估可能是12、13萬,在人民高自制之下,目前差不多已到高點。陳時中表示,台灣人民的自制性很高,今年沒有3級管制,人流卻只有去年3級管制時期的四分之三,推估台灣疫情高點也不會太高,差不多已經在高點。彰化縣長王惠美今天致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2年多,第一個死亡個案、本土個案和家庭群聚案例都在彰化,中央協助加上地方精實團隊努力,關關難過關關過,彰化醫療支持長照,長照機構抗病毒藥物給藥達到98%,基層診所輕重症分流,目前基層診所居家照護達到94%,中醫提供清冠一號達2500人次以上,5歲以上第一劑疫苗涵蓋率也達9成。王惠美今天看到蔡總統,也抓住機會向她請命,她指出,新冠肺炎流行也凸顯彰化東南角鄉鎮包括田中、社頭、二水、北斗、溪州、埤頭、田尾等7個鄉鎮,疫情衝擊凸顯長期醫療不足的困境,田中基督教醫院2018年衛福部核准150床病床,也有動土,但4年過了是沒有動靜,拜託總統大力協助加速建設完成,另拜託台中捷運綠線延伸到彰化早日定案以及二林精密園區環評大會盡快開會。
-
2022-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進入新冠高原期 李秉穎分析1個意料之中、3個意外
國內新冠疫情處在高原期,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這波疫情與他日前推估的大致類似,當邊境檢疫措施放鬆後,就會出現一波大規模的社區感染。但仍有三個預期不到的事情,第一是疫情高原期好像持續滿久的,其次是兒童腦炎發生比率較國外多,第三為前五天死亡率比其他國家多。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說,雖然預料不到疫情高原期可能會持續滿久的,但他也曾預估,國內疫情高峰不會像高山而是丘陵,主因是國人自我防疫意識高,如現在餐廳生意好差,業者都好可憐,因此疫情不會像幾何級數衝的非常高,許多專家採用數學模型推估疫情高峰的染疫人數,但都沒預料到民眾自主防疫把確診人數會被壓在一定範圍內,這對維持醫療量能有利,避免醫護人員無法應付。他說,第二預期不到的事情,為兒童腦炎發生比率較國外高,這是往後需要研究的事情,目前也有研究單位想要進行染疫併發腦炎兒童的基因定序相關研究,是否與台灣人基因的多型性有關,讓新冠病毒比較容易引發兒童腦炎。第三預期不到的是,國內染疫患者前五天死亡率比其他國家高。李秉穎說,這一點上,指揮中心常被批評是否救治、給藥速度太慢所致,但他認為,這反而可能是醫療處置得當,因新冠病毒染疫者病情以往是一周後惡化,但現在接種疫苗預防重症,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輕症患者引發重症,往往是2至3天後才會出現效果。李秉穎說,若是發病5天內的重症、死亡,可能疫苗、藥物效果也來不及發揮,但疫苗與藥物卻是消除後面的死亡,因此這不見得是壞事,顯示防疫體系仍發揮一定的效果。
-
2022-05-29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白斬雞的真功夫
台灣人超愛吃雞肉!根據農委會統計,從去年開始,台灣人愛吃雞肉勝過豬肉,因為飲食習慣改變,再加上健身風氣興起,雞肉部位的首選從雞腿變成雞胸肉。我來自台灣傳統家庭,除了祭祀必要的三牲,還有重要的家宴聚會,總少不了白斬雞,正所謂「無雞不成席」。小時候祖母特別疼我,在大家庭的年代,她會把棒棒雞腿優先給年紀最小的我。長大後,吃過不少雞肉料理,從宮保雞丁到左宗棠雞,食不厭精、燴不厭細,但我仍鍾愛原味的白斬雞。不須像海南雞或文東雞使用很多辛香料去腥提味增加口感,白斬雞才最是考驗功夫,因為越簡單、越有味道的極致。烏來老街山珍飯店,難忘九旬阿嬤手藝。在台北吃過最好吃的雞肉,是25年前烏來老街上的「山珍飯店」,當時「阿鴻上菜」節目巧遇超過半世紀的山珍飯店,高齡九十歲的阿嬤廖黃金女士,仍在案上操辦料理,遊刃有餘。日治時期,年輕的山珍阿嬤隨著任職於林務局的夫婿調派烏來,舉家定居烏來老街。一直到夫婿早逝,一個女人帶著五個孩子跟公婆,開啟了她「山珍飯店」的新人生,傳奇的一生媲美電視劇「大長今」。山珍飯店傳承至第三代,是阿嬤從37歲到105歲打下的根基。從第一家在烏來老街上的飲食店,到如今成為養生休閒景點;從當年爭取福山消防系統以防山林大火,到今日可以協調假日爆增流量的立體停車場,都是山珍阿嬤在擔任副主席時推動的方案。在保守的年代,一位身段柔軟、態度堅定的嬌小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穿梭縱橫為少數民族爭取權益,也是泰雅族心目中無私的漢人阿嬤。阿嬤在世時,我時不時就會去討令人回味再三的雞肉吃。阿嬤監控品管的白斬雞肉,堅持慢生活的料理手法,小火悶煮浸泡後熟,再將雞隻吊掛懸空,讓外皮經冷空氣自然降温,使雞皮更有彈性,同時皮下會產生一層像玫瑰晶凍的膠原蛋白,雞骨頭呈現粉紅,連皮帶肉直接送入口中,好吃到連骨頭都不想放棄。往後只要來到烏來吃到好吃的雞肉,就會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喚起我對山珍阿嬤永遠直挺挺地站在店門口跟大家打招呼的印象。山內雞肉日理萬「雞」,夜市裡的年輕潮牌。後疫情時代改變大家到公眾場合用餐的習慣,除了選擇包間避免感染,要不就是到郊外用餐,順便曬曬太陽增強抵抗力。大台北地區要吃雞肉可以考慮陽明山竹子湖、觀音山或三峽及深坑,還是可以找到農家樂跟土雞城的傳統阿嬤古早味。至於想在都市內吃到美味雞肉,也有不用高消費就吃得到的年輕潮牌「山內雞肉」。蟬聯四年米其林餐盤推薦,位於南機場夜市的山內雞肉,為什麼能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脫穎而出、聲名大噪,每天大排長龍,成為年輕人也喜歡的潮牌小吃?除了高CP值,還有藏在細節裡的講究。雞肉要好,雞隻挑選烹調都是學問,一早從特約雞場供應的新鮮仿仔雞(有運動過),必需在短時間內熟成,每天在高溫環境下,將一整隻雞完整現煮的流水線,非常考驗體能訓練,老闆日理萬「雞」訓練下來的胸肌跟手臂肌肉線條,分明不輸給網紅館長。佐香菜、辣椒醬油,讓白斬雞美味升天。沈老闆是典型處女座,對自家產品要求甚高,每個細節、口味、衛生都很到位,雖不強調是放山雞或桂丁雞,那熟度剛好的白斬雞,不用太多佐料加持,香菜及醬油就足以襯托雞肉的美味。雞腿的部分,特別把腿骨完整拆卸再組合,方便食用不沾手。彈牙的雞皮帶著誘人的油香,不太結實的雞肉軟嫩好吃,肉味十足且無異味,肉質Q彈軟嫩、膠質豐富,連我家「歪嘴雞」外甥都被征服。除了雞肉,祕密武器之一是辣椒,香辣的辣椒醬油不死鹹,隨取淋在雞肉上,咀嚼時參雜在雞肉裡的辣椒香氣,畫龍點睛,最後再喝點用雞湯煮的金針湯,就是完美的ENDING。另一樣祕密武器是黃澄澄的雞油,是居家常備的萬用醬,也是拌飯的靈魂。可以用新鮮桂竹筍做滬式油悶筍或炒青菜,或用來跟雞蛋一起拌飯。我不喜歡大魚大肉,但鍾情好吃的台灣土雞肉,兒時記憶中的雞摸ke-bong(我們家對雞腿這個部位的稱呼),是永難忘懷的滋味。
-
2022-05-29 名人.吳佳璇
用不修行的方法修行 名醫揭「走路的人」療癒祕訣
自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我的日本四國遍路分段徒步旅行被迫暫停。「既然都是走路,何不把握時間環台一周?」2020年某個蒸騰的夏日,被病毒困在島內的我靈光一閃。上網爬文發現許多「同道」。有人順時鐘、有人逆時鐘(2020以來令台灣人敏感的詞彙)環島;若將本島「四極點」納入探查,徒步者為到達極西的國聖燈塔,還得離開省道多走段路……總之,若以「日出而走,日落而息」的步調一口氣走完,將是段超過一個月的「千里長征」。「那就比照四國分段進行」,在無法拋下臨床工作的羈絆下,我做出決定,且與熱帶氣候妥協,必須等到第一道東北季風南下才出發。台灣畢竟是我的主場,不像去四國得預先請假,只要天氣許可,周末就能出發。先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到上回終點,邊走邊玩一路向南,直到太陽下山再坐車回家。就這樣從台北一路來到彰化,由於往返時間越來越長,交通費用越來越高,為了節省時間與金錢,我調整計畫,在當地多住一晚。拜社群媒體之賜,我的徒步引起朋友的關注。多年不見的老友發現我打卡經過,刻意前來陪走一段;也有從網友變成一起走路的朋友;就連繞著地球忙事業的老妹,也跟我繞過台灣尾。大疫年間,三五好友作足防疫相約徒步,成為令人期待的時光。因為走路,我的書架還有閱讀器裡,有越來越多相關書籍。《與神同行》的韓國演員河正宇,就是個《走路的人》。他日行三萬步,用走路脫離煩擾思緒,甩掉當下無解卻被問題拖著走的狀態,用雙腳走出去,不要留在原地煩惱。剛剛辭世的一行禪師(1926-2022),留給世人許多訓誨,包括《怎麼走》。他把走路當成禪修,「走路就好,別去想,別說話。如果你想跟人說話或吃點東西,大可停下腳步,專心做那件事。這麼一來,走路時你能完全融入當下,與人交談時,也全然地為對方而在」;「好好地享受每一步,停止雜念,不要說話,感覺腳底撫觸大地」;「每跨出一步,就抵達此時此地」……捧讀禪師教示,我突然想起我的「走路朋友」蘇瑞珍醫師說過,「我們各自埋頭專心走路,休息的時候聚在一起認真搞笑,每趟出門,都有被療癒的感覺」-----原來,療癒祕訣就是「正念」,回到當下此刻享受走路,用「不修行」的方法修行。時間邁入2022初夏,眼看氣溫漸漸升高,我決定比照去年暫停環島,等秋天再回太麻里繼續。只是一旦成為「走路的人」,又怎能輕易喊停?除了利用清晨與傍晚在住家附近持續練習,像我這種俗人,終究期待某種驚奇。就在這種情緒中,我搜到2014年出版長銷書《遍路》的小歐又出書了,這回改在她的家鄉基隆走路。她告訴讀者,第一次四國遍路返家後,她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好玩,以及如何與生活的土地相處,決定開始用走路好好認識基隆,在基隆各地散步,享受時間,不再只是《正好住基隆》。受到小歐啟發,五月某個周末清晨,我搭上站牌就在樓下直達基隆的客運,一小時不到,開始我的基隆東岸散步。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該不該讓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專家分享自家小孩打莫德納經驗
近來因為媒體有報導一些兒童因為中了新冠病毒後出現腦炎的情形,所以對於該不該讓家中兒童接種新冠疫苗這件事,又變成家長群組中熱烈爭議的問題。因為我們家有在小朋友的班級中擔任委員,所以了解很多爸媽的顧慮與心聲,也因此多去查了一些資料,所以特地跟大家分享一下。韋恩目前的心得是有兒童疫苗該打就去打,但是疫苗非萬能,配合現在遠距在家上課的狀態,也要做好其他防疫措施,比如說調整自己的飲食健康、做好洗手、消毒,讓自己保持在最佳保護力的狀態。在第一波開放兒童施打莫德納時,韋恩就有讓小朋友選擇在學校打,當時發現同班之中選擇施打莫德納的人並不多,所以打時不用排隊,幾乎是到了就打。應該是很多家長在觀望等待兒童用BNT抵台,果然現在兒童用BNT到台灣開打之後,就變成大排長龍也未必立即打得到的狀況。兒童打莫德納與兒童用BNT有什麼不一樣?兒童用BNT 疫苗:劑量為10 微克,是成人劑量的三分之一開放5-11歲兒童施打兒童打莫德納疫苗:劑量為50 微克,是成人劑量的二分之一開放6-11歲兒童施打效果比較專家(聯安診所心臟內科施奕仲醫師)說,兩者學理上都是屬於 mRNA 疫苗,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莫德納疫苗副作用可能較強,但抗體生成濃度較高且撐得比其他廠牌疫苗還要久。副作用比較這兩者其實副作用接近,通常都屬於輕微,包含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比較常見。而家長們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嚴重副作用,目前台灣在12-17歲施打BNT疫苗時,嚴重副作用「心肌炎」機率不高。目前在接種BNT兒童疫苗後,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實際狀況所以綜合以上判斷,而且韋恩看國一的姐姐打起來也沒什麼副作用,就決心讓小四的弟弟打莫德納,結果打起來只有讓緊張大師的弟弟在學校現場表演了一下緊張不安的內心戲外,其他只有輕微的傷口疼痛而已,什麼發燒等等的完全沒遇到,真是令人鬆了一口氣。幫助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其實打完疫苗也不能鬆懈,該做的防疫行動如戴口罩,勤洗手,搭配酒精等消毒用品一樣也不能少。尤其是健康的飲食營養,更是打造體內抵抗力的第一環,有很多與免疫力的微量營養,特別容易被人疏忽,請大家要注意攝取:抗氧化物(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新冠病毒對身體一大傷害其實是會引起體內的免疫風暴,造成體內免疫大亂,讓很多正常的細胞反而受到體內強烈的免疫發炎反應所傷害。而經過營養研究顯示,體內異常的發炎反應可以藉由體內的抗氧化物加以減緩,降低其破壞性,早在2019年,新冠肺炎剛起時,就有許多學者以冠狀病毒為例,判斷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等抗氧化劑有這樣的效果。目前以疫情期間,外帶、送餐很普遍的情況下,新鮮蔬果的攝取量感覺大幅下降,大家要特別注意攝取。攝取來源:新鮮蔬果(維生素C),堅果(維生素E),蘆筍、酪梨、花椰菜(穀胱甘肽)等營養的食物。鋅講到鋅,其實大家第一聯想的是男性會想吃牡蠣補充的食物啦,其實鋅的功能不只是男性功能,其實鋅是身體所必需的重要礦物質,參與身體的多種生理作用,身體有超過300 種酶的合成,都需要鋅的幫助。鋅參與了細胞的生長發育,而且還輔助身體的能量代謝,特別與免疫非常相關,鋅可以可以加強自體抵抗力,抵擋外來病菌、病毒等。在近期的一些研究中發現,鋅擁有可以阻止冠狀病毒增生所不可或缺的RNA複製酶的作用,所以是對保護力非常重要、但是又常被大眾忽視的一環。根據調查,台灣的兒童攝取鋅不足的情形很普遍,實在令人擔心。根據一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科榮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Nutrients的研究顯示。台灣有高達4成的年輕兒童缺乏微量元素鋅,而這與兒童有近7成的偏食習慣有關。偏食容易導致兒童營養不均衡, 缺乏鋅特別又容易使食慾減低,這就會造成兒童在營養與偏食之間的惡性循環,爸媽不得不多加注意。攝取來源:海鮮、紅肉、穀類、豆類。維生素D大家普遍對維生素D的認識是對骨骼健康有關,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但是其實維生素D也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幫助於抵抗呼吸道感染。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白宮防疫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也公開說: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最近有許多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能與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及感染嚴重程度有關,因為維生素D可以減輕發炎的反應,因此可能有助於減緩新冠病毒在肺部產生細胞激素的風暴。維生素D又叫做陽光維他命,也就是曬太陽就可以在皮膚裡合成,台灣地處亞熱帶,日照充足,正常人每日在未保護(沒有衣服遮蔽,也沒有塗抹防曬)的情況下,讓臉、手臂或腿曬10分鐘並且從飲食中補充應該就足夠。但是其實國人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也很普遍。尤其以青少年來說,90.3%有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而其中更有51%是維生素D缺乏的程度,這與台灣人愛白、怕曬、愛室內活動有關。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大量人被迫居家上班,小朋友在家遠距教學,只怕這缺乏日曬的情況會更嚴重。飲食攝取來源:海魚、乳製品、雞蛋、動物內臟。益生菌益生菌是近來討論新冠疫情下補充品的大熱門,益生菌其實有許多菌種研究可以調整免疫、降低過敏、阻斷體內發炎反應、下降發炎性的細胞激素的作用。近來還有許多研究益生菌與長新冠(新冠復原)時常出現的腦霧的相關性,因為益生菌據信可以透過腸腦軸線的關係,調節腦部與神經的反應,清除在腸道累積的毒素。畢竟腸道是體內最大的黏膜組織,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全對預防感染很重要,而體內7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所以對免疫的正常運作也非常重要。所以日本才會依據良好腸道菌相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研究,提倡用腸活擊退疫情。攝取來源:補充高纖食物、發酵乳製品、發酵蔬菜。結論面對疫情爸媽們真是辛苦了,因為除了擔心自己,也擔心小孩染疫,小朋友如果居家更是麻煩,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目前韋恩更看到很多朋友的家庭疑似是小朋友從學校帶病毒回家,造成全家感染的。所以現在我們能做好的防疫,還是做好打疫苗,同時提升自身的體力與抵抗力,才能確保家人平安。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亞洲人好發!權威醫揭鼻咽癌3大危險因子 6大症狀與預防方法一次看
韓星金宇彬常流鼻血,27歲發現鼻咽癌。以「繼承者們」韓劇竄紅的韓國偶像男星金宇彬,2017年罹患鼻咽癌,當時才27歲,在歷經三次抗癌治療、35次放射線治療,兩年半後終於戰勝病魔,順利復出,重回演藝圈。金宇彬最初症狀為流鼻血,他在拍戲時常常流鼻血,原本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經常熬夜、工作太累所致,在影星李炳憲建議下,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罹癌。亞洲人好發,初期症狀表現不明顯,頸部腫塊為最大警訊。事實上,鼻咽癌好發於亞洲人,其中又以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盛行率最高,如廣東、福建、台灣,又稱為「廣東癌」,且男性多於女性。國健署年初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鼻咽癌在108年男性癌症發生率排行榜中,位居第六,平均每年新增1300人癌友。與肝癌、胰臟癌相似,鼻咽癌同屬「無聲的癌症」,罹癌後症狀表現不明顯,一旦出現流鼻血及頸部腫塊等症狀,接受診斷時,病程大都來到中晚期,其中以頸部腫塊為最大警訊,此時,癌細胞已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必須治療。嬰兒副食品常吃泡菜等醃漬物,日後罹癌風險高七倍。鼻咽癌治療權威、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罹患鼻咽癌原因有三:1. 基因遺傳如一親等內家屬罹患鼻咽癌,則罹癌風險為一般人的19.2倍。研究指出,廣東人、台灣人即使到美國生活,並不會降低鼻咽癌風險,由此可見,此癌症與基因密切相關。2. EB病毒感染幾乎每一個鼻咽癌患者體內都感染過EB病毒,因此,該病毒為罹癌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帶有此病毒就會罹患鼻咽癌,另與基因變異、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3. 醃漬食物研究發現,剛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兒常吃泡菜、醃蘿蔔、醬菜等醃漬食物,則日後罹患鼻咽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七倍。調查也發現,客家人罹患機率較高,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因嗜吃鹹魚、鹹菜等醃漬品。由於韓國民眾喜歡吃泡菜、醬菜,則正可解釋為何金宇彬27歲即罹患鼻咽癌。腫瘤在鼻腔深處,即使病程中晚期,患者多無疼痛感。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黃祥富表示,鼻咽癌位置在鼻腔深處,差不多就在做新冠病毒PCR及快篩時的採檢棒深入鼻腔的位置,透過鼻咽內視鏡檢查,就能察覺異狀,只可惜鼻咽癌症狀不明顯,即使病程已是第三、第四期,患者也不覺疼痛不適。台灣癌症基金會整理出鼻咽癌六大症狀,分述如下:1.頸部淋巴腺腫大此為最常見及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不覺疼痛,腫塊忽大忽小。2.頭頸部區域疼痛不少病人單側頭痛。3.口鼻部的出血早晨第一口痰帶有血絲,及經常流鼻血。4.鼻或鼻咽症狀鼻塞、鼻咽或膿性鼻漏。5.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及耳阻塞感。6.神經症狀鼻咽癌侵入顱內造成顱神經麻痺,產生複視 。40歲以上男性、淋巴腫大、鼻涕痰液帶血絲,應速就診。黃祥富表示,如有上述症狀,應該至耳鼻喉科就診,只要透過鼻咽腔內視鏡檢查,即可發現異狀。進一步確診則需病理切片,樣本送至病理科化驗檢查。至於電腦斷層、鼻咽腔雙重造影、核磁共振等,則為輔助檢查的工具。至於哪些人屬於鼻咽癌高風險族群,黃祥富指出,鼻咽癌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提醒中老年男性,如有淋巴腫大、鼻涕痰液帶有血絲,以及耳朵悶塞等症狀時,就應至耳喉鼻科就醫。「鼻咽癌是可被治癒的腫瘤。」婁培人說,五成以上鼻咽癌病患於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但治療效果不錯,透過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不論病程為第一期,或是第四期,治癒率可達七至八成。
-
2022-05-29 養生.運動健身
確診不要慌!6招加速康復
隨著確診人數的增加,許多家人朋友都確診了,確診後該如何減緩症狀,想必是許多人的困擾。今天就讓中醫師「77老大」告訴你6招確診必學速救法,加速康復,重回正常生活!確診恢復建議一:正常飲食、少量多餐。77老大表示飲食方面不要碰烤、炸、辣、菸、酒這類容易讓身體發炎的東西,蛋白質的攝取跟平常一樣即可,無須補充過量。可以把難消化的白飯換成米加薏仁煮成米湯,能夠清熱利濕、補脾胃之氣,以及多補充保濕補水、潤肺的食物,減少後遺症發生的機會。確診恢復建議二:清冠一號。清冠一號對於感染後的輕症以及無症狀患者是個很好的選擇,能夠阻止病毒入侵複製、調控身體發炎反應、減少痊癒後的後遺症。另外,除了清冠一號外,也有許多清熱抗毒的中藥材,如板藍根、連翹、荊芥、金銀花等,確診後可以申請公費中醫視訊看診,再讓中醫師幫你調配即可!確診恢復建議中還有多喝水、放鬆心情、穴道按摩以及運動曬太陽,詳細內容都在影片中,快打開看看吧!一起不焦慮,有效減緩確診後遺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健康度過疫情!原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Z6QIMqam3077老大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zkK0-g8S8Z_t8ZjUmpAlA77老大FB:https://www.facebook.com/77%E8%80%81%E5%A4%A7-26898144027085377老大IG:https://www.instagram.com/basil_77777延伸閱讀清冠一號使用以及匡列、確診懶人包一次報你知九成台灣人都缺鈣?專家教你缺鈣該怎麼補最天然「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老闆:「你怎麼每天中午才來上班?」員工:「我的醫師朋友告訴我疫情嚴峻,早晚會出事!」老闆:「沒人告訴你每天中午才來上班,早晚真的會出事?」疫情真的嚴峻,每天國內都有幾萬人染疫,而致命者每天也有數十名,不緊張也難!這種緊張擔心的日子已經兩年多了,變成全世界的世紀大病,比中古世紀歐洲流行的鼠疫,其致病率及傳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目前粗估計,國人平均每十人中就約有二、三人甚至更多人中獎,雖然大都症狀輕微,但嚴重者甚至往生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種情形,讓人想起民國73年以前沒有B肝疫苗的年代,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的「舊台灣人」,那時B肝疫苗還沒問世,許多新生兒在母體內或出生時就由母親垂直感染得到B型肝炎,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為B肝帶原者,這些人出生時得到B肝病毒,也是大都沒有症狀,等到青春期免疫系統成熟,免疫細胞開始對肝細胞發動攻擊,肝指數升高,肝炎發作,症狀通常也像感冒一樣,人疲倦,嚴重時出現黃疸,小便黃、眼睛黃,這時才去找醫師,才知道肝指數高,甚至才發現曾幾何時不知不覺肝臟硬掉了,甚至到了中年,肝臟長了肝癌而不自知。偏偏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肝硬化了或到了肝癌初期、中期都沒感覺,等到有感覺,事情就大條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器官主要為呼吸道,因此會流鼻水、喉嚨痛、咳嗽,嚴重時會喘、會發燒,症狀雖然像感冒,但一般人警覺性高,因傳染力實在太強了,因此快篩成了台灣目前的新國民運動。反之,對B肝引起的致命後遺症,由於平時沒大症狀,所以一般人沒感覺,但有感覺就太慢了。因此,將「疫」比「疫」,除了防新世紀病之外,凡我國的成年人,除了快篩之外,也要記得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就是要發起「全島護肝、全民腹超」運動,以免在疫情拖久了,顧此失彼,肝癌冒出來了而不自知,屆時就真的會出事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數下降 醫感謝「神秘防疫力量」:1招減少醫療負擔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但自5月19日突破9萬大關後,確診數已連三天下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認為,可能是台灣民眾發展出一套疫情相處模式,快篩陽在家休息人數變多,此舉有助降低醫療負擔,「台灣民眾成為神秘的防疫力量」。蘇一峰晚間在臉書發文表示,確診數下降,不一定是疫情過高峰,很有可能是台灣民眾發展出一套疫情相關模式,在家快篩出陽性,不想就醫人擠人PCR,決定在家自行服藥休息的人變多了,確診數就會下降,另也認為「快篩足夠可改善醫療量能」。「台灣民眾一直是神秘的防疫力量」,蘇一峰指出,目前疫情下台灣人民自救,輕症就在家吃藥休息,不去擠醫院給醫護人員造成負擔;蘇感謝說,「不指責說民眾買藥自救,因為民眾不想增加醫護的負擔,醫療負擔才能減少」。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嚴格管控的處方藥 國外卻是稀鬆平常的保健品?
《端傳媒》記者王小姐2022-5-16寄來臉書簡訊:【因近期收到許多讀者關心「清冠一號」的討論,我也看過您針對清冠一號提出質疑所撰的文章《為什麼唯獨台灣買不到》,因此想請教您更多相關的想法。以下爲我們簡要列出的訪綱:1.您曾在文章質疑中醫藥研究所發表的論文中關於治癒的問題,可以再多請教您這部分的想法?2.清冠一號在台灣為處方藥,需要醫師開立,同時卻銷往國外。請您再多談談這部分?台灣有其他的藥物是這麼做的嗎?3.您如何看待政府推廣這款藥物?4.由於目前供藥不足,確診數又高,民眾有恐慌心態,找藥房配藥,或有醫療院所以自費方式販售,對此,您的看法是?(註:我已接受採訪,所以就不在這裡重複回答這些提問)】我是在一年前的今天(2021-5-19)發表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所以,在答應接受採訪之前,有必要看看有沒有新的資料。結果,萬萬沒想到,竟然會是在台灣外交部的網站看到新資料。這份新資料是2022-4-25發表在外交部網站的A TCM Prescription for Covid: Taiwan’s NRICM101,而它的中文版是中藥抗疫藥方:台灣清冠一號。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清冠一號是全球率先合法行銷50多個國家的中藥製劑。清冠一號先在海外販售,並且從海外紅回台灣的原因,是因為2020年初台灣防疫做得好,疫情不嚴重,在國內派不上用場。與西藥相比,清冠一號價格平易,兼具多靶點治療之功效,提供全球抗疫更安心的解方。2021年年底變種病毒Delta、Omicron肆虐時,還有海外台灣人在群組廣為傳播,連Amazon電商也可以買到。2.清冠一號能在歐美拿到銷售許可,歸功於所長蘇奕彰一開始就刪掉國外法規禁止的藥材,像麻黃與細辛,讓清冠一號得以打入全球抗疫藥物市場;反觀中國的「清肺排毒湯」含有麻黃,因此只能私下流通。蘇奕彰說:「起初我很猶豫要不要拿掉石膏,因為石膏治療發炎性的病人,從臨床與基礎研究均已確認對敗血病患很有效,但因為屬礦物類,影響到品質控制,最後決定刪去。」3.為了提高外國人對中藥的接受程度,順天堂把清冠一號做成即溶包,並且加強薄荷清涼的香味與口感,或是建議服用時加入蜂蜜,希望達到良藥可口的目的。但對染疫的患者來說,最重要不是好吃,而是有效。以順天堂為例,截至2022年1月底已經行銷至55個國家,賣出十萬盒,華人佔六成,連友邦國家史瓦帝尼國王也是清冠一號的受惠者。從這幾三點就可看出:1.為了達到行銷國外的目的,清冠一號的藥方是被修改過的。也就是說,行銷比療效更重要。2.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嚴格管控的處方藥,但在國外卻只是稀鬆平常的保健飲料。更讓人吃驚的是,儘管是以保健飲料行銷,卻又違法聲稱有效。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清冠一號具有療效。不管有效沒效,我在一年前發表的文章裡就有說,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叫民眾不可以到藥房、網路、其他通路取藥,以免誤服不當藥物而受害。那,請問,海外台灣僑民,甚至史瓦帝尼國王,就不會誤服不當藥物而受害嗎?原文:清冠一號:國內嚴管,國外強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