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台北市
共找到
2947
筆 文章
-
-
2022-07-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2萬4196例、73死 較上周確診人數下降12.7%
本土疫情持續趨緩,國內今天新增2萬4325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4196例本土個案及12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73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病例較昨天少約1千例,下降4.2%;較上周少3500例,下降約12.7%。今日新增2萬4196例本土病例,為1萬1103例男性、1萬3088例女性、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12例)、台中市(3,065例)、桃園市(2,607例)、高雄市(2,538例)、台北市(2,401例)、台南市(1,779例)、彰化縣(1,193例)、屏東縣(771例)、苗栗縣(654例)、宜蘭縣(648例)、新竹縣(634例)、雲林縣(627例)、新竹市(604例)、南投縣(425例)、花蓮縣(415例)、嘉義縣(393例)、基隆市(385例)、台東縣(295例)、金門縣(244例)、嘉義市(235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29例)。今日新增7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1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1例具慢性病史、5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4日至7月1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15日,。今日新增12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63例男性、6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皆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5日至7月1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26萬4788例確診,分別為1萬6319例境外移入、424萬841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176例死亡病例,其中8,16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59例、台北市979例、台中市791例、高雄市745例、桃園市624例、台南市601例、彰化縣462例、屏東縣335例、雲林縣238例、南投縣228例、基隆市194例、苗栗縣168例、宜蘭縣及嘉義縣各165例、花蓮縣139例、嘉義市130例、新竹縣127例、台東縣109例、新竹市77例、澎湖縣14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 接種AZ後腦出血死亡獲35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第182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獲得救濟,其中台南市林姓個案接種AZ疫苗後嚴重腦出血死亡,查無潛在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或腦出血,無法確定與接種AZ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350萬元,為此次通過金額最高之個案。另外6例接種AZ後核予救濟之個案,金額由高至低依序為80萬(肝門靜脈血栓、腦出血)、60萬(格林巴利症候群)、50萬(腦靜脈竇血栓、右內頸動脈血栓)、5萬(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5000元兩案(過敏性蕁麻疹、蕁麻疹),接種高端、BNT、莫德納各1例,依序分別核予救濟10萬元(格林巴利症)、1萬元(急性過敏反應)、5萬元(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至於不予救濟者,AZ有36案、莫德納10案、高端4案、BNT2案,另有2案資料仍需補件;另有1案為接種卡介苗,核予救濟9000元。以下為核予救濟相關案件全文:AZ共7案:1. 台南市林○○(編號:265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頭痛、嘔吐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隔日出院後晚間因意識昏迷送醫,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因嚴重腦出血死亡。查個案無慢性病病史,本次雖有血小板低下情形,但無任何血栓表現,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個案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及腦出血。故依據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推測個案本次發生之腦出血與嚴重血小板低下有關,又目前醫學實證無法確定免疫性血小板低下與接種COVID-19 疫苗 (AZ)之關聯性。綜上所述,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50萬元。2. 彰化縣張○○(編號:354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起陸續因腹脹、腹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肝門靜脈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腦出血。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80萬元。3. 彰化縣柯○○(編號:37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雙側手腿麻木及肌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急性呼吸衰竭,惟其神經傳導檢查結果非屬格林巴利症候群之典型表現,個案後續接受免疫球蛋白及血漿置換術治療, 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 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0萬元。4. 台北市洪○○(編號:46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8日起陸續因頭痛、噁心及嘔吐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腦靜脈竇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右內頸動脈血栓,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 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症狀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萬元。5. 新北市郭○○(編號:305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5日因左眼視力模糊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疑視網膜剝離。4 日後再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結果 診斷為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屬罕見區域血栓,目前接種疫苗後發生此症狀僅有個案報告記載,惟個案屬年輕族群,且無可能引發此症狀之潛在疾病史及危險因子。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6. 新北市劉○○(編號:337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8日因全身紅斑及斷續發生搔癢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查個案之就醫病歷並未載明蕁麻疹症狀之開始發作時間,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依其病程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7. 台中市黃○○(編號:349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隔日因全身紅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蕁麻疹。查個案接種疫苗前即曾因皮膚癢疹情形就醫數次,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其皮膚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高端、BNT、莫德納各1案:1. 台南市郭○○(編號:452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檢驗結果符合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高端)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0萬元。2. 新北市周○○(編號:3848)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當日因嘴巴紅腫、全身痠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臨床檢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均不符合心肌炎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氣喘過敏史,惟接種後出現之症狀及發生時間符合急性過敏反應,與接種COVID-19疫苗(BNT)相關,且經住院6日,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3. 台南市蘇○○(編號:274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第1劑及第2劑COVID-19疫苗皆發生發燒情形,惟其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與一般常見不良反應不同,故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及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
-
2022-07-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防疫津貼沒發完就去選 工會轟陳時中「落跑部長」
即將卸任衛福部長投入台北市長選戰的陳時中,於本周一將交棒薛瑞元接任部長、王必勝接指揮官及政務次長,日前感慨說「自己可以安心離開了」。不過先前他允諾,7月底前會發放醫事人員防疫津貼及醫療機構獎勵金,至今發放不完全,護師工會直批,陳時中自己開出的支票沒兌現,對醫護來說就是「落跑部長」。國內去年及今年歷經兩波疫情大流行,尤其今年Omicron傳播速度快,導致每日新增確診數破萬例,讓全台醫院吃不消。衛福部為鼓勵防疫前線,針對實際照顧確診者的醫事人員,發放個人防疫津貼,像是負壓、專責、急診等醫師、護理師,每班10000元;協助防疫事務的醫事人員,雖沒有防疫津貼,但按比例分配,也有醫療機構獎勵金可以拿。昨一名護理師於論壇發文,表示自己近兩個月收到防疫獎金,分別為5000元及9800元,兩個月共領1萬4800元,雖然領到獎金很開心,但金額與想像不太一樣,「覺得滿羞辱人的」。據了解,各縣市醫院發放醫護防疫津貼及獎勵金狀況不一。像台中慈濟專責護理師領到20多萬元津貼、中山醫專責護理師則領到10幾萬元津貼,亞東專責護理師尚未領到防疫津貼;獎勵金部分,中國醫護理師反應,只有領到去年第二季的2500元獎勵金,同事則領到4200元獎勵金。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王棋筠表示,一線醫事人員基本上不清楚醫院發放津貼的狀況,像是台大目前只領到去年的津貼,今年的津貼仍在發放中。其他醫院做法不同,有的醫院要等到中央全數撥款後才願意發放。不過指揮中心先前已說明,醫院若領到津貼,應該於一周內發放,呼籲各醫院應將發放程序透明化,讓各單位了解津貼實際金額。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說,衛福部規定個人津貼是每班1萬元,原則上1人照顧5病人,但有不少醫院出現「違法侵占」醫護津貼,硬是將10000元分配給多位護理師,而非確實按規定發送;還有工會會員反應,有醫院主管要專責護理師把10000元津貼「拿3000元充公」,分配給其他主管或醫事人員,她直批「簡直是流氓行徑」。陳玉鳳表示,目前工會持續搜集相關證據,若醫院端未如實發放津貼,工會將替會員代為提告。她認為,陳時中先前公開允諾,7月底前一定要把津貼、獎勵撥發,甚至還對行政單位撂狠話,沒付出去「就要懲處」,如今仍有多數醫護未領到該有的津貼,陳時中說選舉責任來他就扛,「但自己開的支票卻不負責任,讓人沒有信任感,對醫護來說就是落跑部長」。衛福部統計防疫人員津貼及機構獎勵金發放狀況,自109年1月迄今,人員津貼已撥117.73億元,機構獎勵金則撥發234.37億元,其中津貼部分,109年1月至110年3月,已撥款34億6521萬7000元,110年4月至111年5月,撥款78億7463萬1000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防疫獎金約有7種不同類型,包括醫療照護之醫事人員及相關人員津貼、醫療機構獎勵、專責病房基礎跟收治獎勵、治療獎勵、醫院採檢案件及個案獎勵等。他說,醫事人員有照顧確診病人,都會有津貼,但醫院要向衛福部提出申請,據統計,110年4月至12月,仍有89家醫院尚未申請,須在7月20日前提出津貼申請。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110年後的防疫津貼及獎勵金,有提出申請的醫院,衛福部會預撥8成比例發放。針對各醫院狀況不一,劉說,這我們無法控制,但醫院員工可以投訴,也可以到衛福部官網查詢醫院申請津貼狀況,了解撥發進度。
-
2022-07-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5251! 境外45例 72死 只有新北市破4千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529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5251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72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萬5251例本土病例,為1萬1553例男性、1萬3684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50例),台中市(3,217例),高雄市(2,662例),桃園市(2,661例),台北市(2,358例),台南市(1,906例),彰化縣(1,249例),屏東縣(893例),苗栗縣(711例),雲林縣(708例),新竹縣(658例),宜蘭縣(627例),嘉義縣(508例),新竹市(499例),南投縣(453例),花蓮縣(425例),基隆市(400例),嘉義市(317例),臺東縣(300例),金門縣(168例),澎湖縣(157例),連江縣(24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7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2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5例具慢性病史、5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6日至7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7月1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1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6例),越南(2例),印度、新加坡及澳大利亞(各1例)移入,另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3日至7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187,30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940,192例排除),其中4,240,466例確診,分別為16,190例境外移入、4,224,22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10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08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55例、台北市976例、台中市781例、高雄市737例、桃園市618例、台南市590例、彰化縣457例、屏東縣333例、雲林縣233例、南投縣223例、基隆市193例、宜蘭縣165例、苗栗縣164例、嘉義縣159例、花蓮縣139例、嘉義市129例、新竹縣128例、台東縣106例、新竹市78例、澎湖縣13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6 養生.人生智慧
徒步環島累積生活體驗! 簡文仁:走路是最好的防疫運動,教你養成走路3個好習慣
疫情所致的紛亂與動盪感,加上網路社群媒體加速的孤獨感,使得過好日常生活這件事變得奢侈,但偏偏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式是回歸生活的根本,把走路、睡覺、吃飯這些平凡且理所當然的事用心做好。疫情期間如何找回內心的安定與身體的健康?就從好好走路、好好睡覺、好好吃飯開始吧!採訪約在早上9點、台北市的虎山溪步道登山口碰面,67歲簡文仁邊走山路邊受訪,一路健步如飛,說話中氣十足,拍照時臉不紅氣不喘在單槓上輕鬆翻轉,身手矯捷如一個6、7歲孩童。登山者幾乎都彼此認識,擦肩而過的人跟簡文仁打招呼,問他今天怎麼那麼晚,才知道他清晨已經走了一圈下山。走路是簡文仁日常,他在4點半起床,做養生操,5點左右出門,走虎山溪步道一圈,5點50分在山上和一群朋友大吼十聲後下山,6點20分到家吃早餐看報紙才開啟一天。這兩年退休後,例行工作少了,簡文仁能走路就不搭車,到家附近的運動中心、圖書館幾乎都是走路,傍晚又在公園散步,平均每天走1.7萬步。簡文仁是知名的物理治療師,以推廣運動保健為己任,每年農曆年前在醫院大廳笑咪咪示範自編「如意生肖操」的影片應該很多人看過。他強調只要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規律的作息、良好的習慣,健康是可逆轉的,他自己50歲之後因為落實以上健康生活方針,身體的靈活度、肌肉柔軟度及心肺功能都比年輕時更好。走路放鬆 享受獨處 也愛揪人一起走「走路是疫情期間最好的運動」,簡文仁建議疫情期間多走路,他解釋,激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亢奮,反而對免疫力不好。免疫力是副交感神經優勢,當人在放鬆、睡眠、休息、曬太陽時,副交感神經會比較好,抗病毒能力也會提高。走路溫和、容易入門、動到全身,是適合推廣的防疫運動。只要姿勢正確,步距、頻率都可依自身調整;只要願意走,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好處。簡文仁很多生命重要時刻都與走路有關。來自萬里鄉下的簡文仁,從小就走路幫礦工爸爸送便當、幫忙操勞家務的媽媽買東西,偶爾去石門山上阿嬤家,搭公車後也得走一個多小時。小小的他赤腳在鄉間行走,踩到尖銳碎石時哇哇大叫、夏日馬路太燙時就跑到路旁水溝泡水;腳用具體的感受幫他留下了童年點滴。每天行走是簡文仁珍愛的獨處時光,他多數什麼都不想,夏天有蝸牛時就數路邊蝸牛,幾年下來,觀察力變敏銳。也有些時候,腳動起來想法就開始流動,許多運動操的口訣、動作都是在走路時形成的。他不只自己走,也愛揪人一起走,對他來說,走路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群朋友走得久」的運動。例如走虎山溪步道,簡文仁有時發懶不想出門,但想到有一群山友約好要登頂大吼,就升起一股力量把自己推出家門。走上玉山 走路環島 人生三願完成兩項2016年他走路環島,兩年半利用周末和朋友走了46天,以縣道、小路為主,經常開車的他這次踏上許多耳熟能詳卻未曾到訪的土地—屏東九鵬基地、阿朗壹、萬金天主堂、石岡水壩、牡丹水庫、滿州鄉港口、台灣最南端…「我喜歡耍帥,拍了很多照片。」簡文仁開心拿出手機滑開那些風景,全是活力滿滿的照片。走路也成為他和家人累積生活體驗、彼此陪伴的方式。簡文仁的太太不像他愛走路,但喜歡到各地傳統市場尋寶。他們會在周末開著車,到竹東、宜蘭、金山、關西、基隆等地逛市場,他在市場裡邊走邊看,享受走路的愉悅、聽太太分享不同市場的特色與驚喜。「徒步環島、登玉山、夜宿嘉明湖,現在剩下嘉明湖抽籤還未抽中。」簡文仁說起他的人生三大願,已經走上玉山、走遍全台灣的他,總有一天也會走到嘉明湖畔,興高采烈拍一張耍帥照。走路養成習慣 3個提醒簡文仁說,一般人1分鐘走100~120步,但他強調,盡力而為即可,走路之所以對身體有益,重點不是強度,是養成習慣。可以快步走,可以大步走,也可以散步走,還可以慢步走,只有自己知道當下的需求是什麼。●走路: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走山路:上階用腳掌(踩穩)、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熱身:爬山前要記得熱身,以弓箭步(前弓後箭)拉筋,暖身時間大概3至5分鐘。居隔簡易運動 3招健身居家隔離時也要記得活動身體,簡文仁建議,以深呼吸、擴胸及伸展放鬆身體,並搭配以下三個簡易運動:●踏步:原地踏步10分鐘大約1000~1200步,每天踏5、6次,運動效果與走路相同。●站起坐下:在平時坐的椅子,放慢動作站起、坐下,反覆約20次。可鍛鍊肌肉,動作愈慢肌肉收縮愈明顯,效果愈好。●踮腳尖: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小腿肌力。每次做20~30次,每天可做4~5次。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數隔7天再破百 本土+2萬5223 境外+87 死亡+11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531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5223例本土個案及8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14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病例跟上周五30314例比起,下降16.8%,所以還在持續下降當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5,223例本土病例,為11,416例男性、13,786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224例)、台中市(3,293例)、桃園市(2,711例)、高雄市(2,629例)、台北市(2,532例)、台南市(1,842例)、彰化縣(1,305例)、屏東縣(861例)、雲林縣(742例)、苗栗縣(692例)、新竹縣(674例)、宜蘭縣(566例)、新竹市(535例)、嘉義縣(473例)、南投縣(435例)、花蓮縣(409例)、基隆市(351例)、台東縣(327例)、嘉義市(266例)、澎湖縣(168例)、金門縣(165例)、連江縣(2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1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7例男性、4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8例具慢性病史、7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日至7月12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8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4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及德國(各4例)、法國(3例)、日本(2例)、義大利、史瓦濟蘭、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另6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0日至7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144,48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923,021例排除),其中4,215,200例確診,分別為16,144例境外移入、4,199,00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03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01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40例、台北市969例、台中市767例、高雄市734例、桃園市613例、台南市585例、彰化縣454例、屏東縣332例、雲林縣229例、南投縣222例、基隆市192例、宜蘭縣及苗栗縣各163例、嘉義縣154例、花蓮縣136例、嘉義市129例、新竹縣127例、台東縣106例、新竹市78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5確診再起?柯文哲:估台灣要出問題 會是40天後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赴議會施政報告,儘管台灣目前疫情趨緩,不過柯文哲今天也透露,新冠變種病毒BA4、BA5已經在歐洲國家開始復發,根據今天的疫情情報,日本、韓國的確診數正在上升,柯說,「我估計台灣要出問題,會是在40天後」。柯也提到,目前台灣疫情趨穩,但要利用這一個月時間,將台北市的防疫系統重整一次,目前看歐盟確診數又開始在上升,不過這個上升,也還要觀察一個東西,就是死亡數有沒有上升,若確診數上升,死亡數沒有上升,就代表新冠病毒真的慢慢流感化,但如果確診數上升,死亡數上升,就不要輕敵,還有一個多月時間觀察。柯文哲也提到,疫情趨緩下,政府還是要做一些振興,北市府這幾天就會宣布振興方案,有籌了一些錢。柯表示,去年台北市政府發熊好券,北市府分析,乘數效應達到1.72倍,「還可以....」,但若可以政府發的錢,可以更有效帶動經濟復甦,還要再研究。
-
2022-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最後一場衛福部務會議 陳時中: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上午向行政院長蘇貞昌請辭,目前行政院正審理辭呈,但未核准辭呈前,陳時中仍為衛福部長,並於今天下午主持最後一場部務會議。陳時中說,今天是最後一次主持部務會議,上任以來5年5個月又多幾天,時間非常長,任內獲得大家的幫助,完成許多事情,現在是換跑道的時候,當然離開會有不捨,但老話一句,「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希望透過不斷的轉換跑道,讓自己更精進。陳時中細數任內政績,如健保部分負擔調整、長照2.0、社會安全網、疫情等。陳時中說,遞出辭呈後,隨時都會走人,把握最後機會與大家相處,未來可能有機會以地方政府角色來和衛福部合作與尋求幫忙,且「他一定會和各位充分合作」,這時引來與會官員的笑聲,希望大家都高高興興。至於,部長接任人選是否就是坐在一旁的政次薛瑞元?陳時中說,這部分為行政院長的權責,應由院長來宣布,衛福部就是尊重。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時程,仍為外界關切議題,陳時中說,健保署長李伯璋對部分負擔調整帶有十分強烈的使命感,部分負擔確實非常努力討論出的一個方向,但5月15日實施時,疫情確診人數多,防疫十分緊急,為避免加重民眾負擔而延宕, 相信以李署長的使命感,部分負擔一定會做,但他已遞出辭呈是待離之人,不適合在這裡對政策三道四,大家一起努力過,這是衛福部基本態度,相信新任部長及李署長會把它做好。而任內覺得沒做好的地方?陳時中說,他希望社家署朝向改制方向,期待下一部長繼續努力,因社會署體制內對於兒童健康的保護還做得不多,雖然進行少子化、優化兒童醫療等措施,但進步不多、成效仍低,應該讓社家署的專責性更強,保障兒童健康。一旦陳時中辭呈核准後,將立即投入台北市長選戰,立委吳思瑤也於臉書PO出陳時中競選團隊發言人為立委莊瑞雄、林楚茵。
-
2022-07-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7597例 莊人祥:疫情維持10%~15%下降幅度
指揮中心預期本周單日確診數都在3萬以下,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7597例、境外移入個案87例,另增死亡個案89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的病例數和上周四相比,下降12%,目前就是維持10%到15%之間的下降幅度。今日新增2萬7597例本土病例,為1萬2799例男性、1萬4778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718例)、臺中市(3,639例)、高雄市(2,943例)、桃園市(2,813例)、台北市(2,664例)、台南市(2,051例)、彰化縣(1,410例)、屏東縣(933例)、新竹縣(805例)、雲林縣(729例)、苗栗縣(665例)、宜蘭縣(650例)、新竹市(615例)、嘉義縣(552例)、南投縣(504例)、基隆市(456例)、花蓮縣(441例)、台東縣(347例)、嘉義市(321例)、金門縣(170例)、澎湖縣(149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8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8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6例具慢性病史、6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6日至7月1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6日至7月11日。今日新增8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9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泰國及新加坡(各2例)、比利時、越南、丹麥、關島、英國及法國(各1例)移入,另7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2日至7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18萬9929例確診,分別為1萬6058例境外移入、417萬38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917例死亡病例,其中7,90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26例、台北市954例、台中市760例、高雄市718例、桃園市610例、台南市575例、彰化縣446例、屏東縣325例、雲林縣220例、南投縣219例、基隆市190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9例、嘉義縣149例、花蓮縣132例、嘉義市127例、新竹縣126例、台東縣105例、新竹市76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4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腦中風「急、重、難」 治療搶時間、降失能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日前於餐敘席間中風,同席者市長柯文哲問了關鍵一句話「你的左手舉得起來嗎?」10分鐘內送醫,目前經手術治療有待恢復中。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說,「搶時間是中風治療的一環」,民眾應保持警戒,若出現任何疑似中風徵兆,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指名特定醫院 恐影響救護時間走過6座城市,近1400人受訓演練,新冠肺炎期間,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的打火弟兄面對面進行「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這是一次由媒體、消防與醫療端打造腦中風救護網路的前哨,接下來還將巡迴至6座城市,期盼為腦中風病患的急救路程爭分奪秒,及早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治療。台灣每年有3至5萬多人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年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將近6成,顯示中風仍是導致失能的最大原因。參與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的消防學員回饋第一線救護的觀察,可能影響救護時間的原因,分別是民眾有指名醫院的習慣,造成跨區送醫問題;偏鄉所在的中重症責任醫院不足,例如台東;醫院內神經科與急診科是否有緊密合作機制,讓病患在急診室即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搶治療時效。李俊泰回應,腦中風屬「急、重、難」疾病,消防隊員在運送中風病患的路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送醫途中就能提早聯繫責任醫院,讓醫療先動起來,另外是救護路途的順暢,節省時間、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對病患後續復原有很大的貢獻。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說,跨區送醫不僅發生在偏遠地區,即便在都市交界區也會發生,例如北北基現在就由單位首長主持跨市會議,即便跨區送醫,也能發揮綠色通道的效果,希望有機會在其他城市落實。周中興指出,針對急性期中風病患,腦中風治療藥物如靜脈血栓溶解劑、動脈血栓移除術已有更新的進步,以及追蹤出院病患的個案管理機制,都有助於幫助腦中風病患盡早回復正常生活,甚至預防再次中風。鋪設照護網路 救一人即救全家台灣正快步走向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勢必增加,李俊泰形容,醫院每天都有民眾因罹患腦中風造成臥床失能,如能依循糖尿病照護網絡,為腦中風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救一人等於是救全家,國家財政上也能省下龐大的長照負擔。舉例來說,針對高風險、高齡族群是否在常規健檢中納入心電圖檢查等,提早揪出心房顫動等症狀,但因事涉跨部會整合以及健保給付等資源,仍待政策支持。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將腦中風急救與演練融入消防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中,目前已在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台東以及宜蘭巡迴,接下來還將深入彰化、澎湖、台中、屏東、台南、台北等縣市。李俊泰說,消防與醫護都是往急難現場衝的工作,本身也是壓力大的風險族群,他印象極深是一名消防員從中風康復,且在巡迴課程現身說法,從發生症狀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急性中風,後續就醫處置急救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其他消防隊員也趕緊回頭檢視自身健康。
-
2022-07-14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調漲/陳時中轉身 調漲就差最後1哩路
原定今年五月中上路的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案,因Omicron疫情爆發暫緩實施,如今疫情趨緩,衛福部長陳時中卻說「目前沒考慮」,被指是選舉考量。但再不實施,對健保財務穩定性、安全性將帶來巨大影響,明年調漲健保費率恐也勢在必行,大家荷包變薄,影響層面反而更廣。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歷經二年多討論,期間不僅陳時中與醫院、民團等多次研商,衛福部健保署也花盡心血終讓各界達成共識,國人對使用者付費概念接受度高,可說是實施時機,且蔡政府原就拍板五月十五日上路。調整案就差最後一哩路,蔡政府卻因年底選舉的「政治考量」,讓此案胎死腹中。熟悉健保的專家說,調漲部分負擔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就要認真做」,不應顧及選票而危及健保體系。二○二○年九月,陳時中被問及參選台北市長意願時說,身上背著防疫、食安、健保三支箭,不知能否安然度過。如今陳時中確定參選台北市長,但疫情趨緩、福食通關,僅剩健保部分負擔這支箭。陳時中能否華麗轉身,是否有擔當以宏觀角度看待健保政策,盡速公布上路時程,台北市選民都在看。
-
2022-07-14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調漲部分負擔 因選舉喊卡?
衛福部長陳時中確定參選台北市長,但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卻可能因年底選舉胎死腹中。為促進健保正常營運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本周發函給衛福部,希望陳時中能盡快宣布八月起正式實施部分負擔調整。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昨受訪也說,「好的政策應要堅持」。調漲部分負擔原定五月十五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為減輕民眾及醫療院所負擔,衛福部五月十二日撤銷實施公文。陳時中日前被問及部分負擔調漲何時上路,卻說「目前沒考慮」。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調漲健保費、部分負擔屬於高度政治議題,以往調漲時都選在非選舉年;受年底選舉影響,他認為蔡政府應不會實施部分負擔新制,為了選戰寧可拖一下。「若部分負擔,今年沒有實施,相當可惜。」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部分負擔調漲是為健保永續經營,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相關討論已逾兩年,經各團體協調最後達成共識,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支持。洪子仁說,部分負擔若上路,可挹注健保財務近一百億元,雖與健保總額八千億元相比,屬杯水車薪,但在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醫療檢查及藥費支出;若今年未能實施,年底健保安全準備金將低於一個月,明年恐會調漲健保費率,全民又要多付保費。消基會董事胡峰賓說,「用過往相同的一鍋飯,已餵不飽所有的人」,政府應面對、認清事實,讓此新制盡快上路。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也說,健保費率調整應常態化、「該調就調」,避免大選年、行政院長換人不能漲等非理性因素,影響健保財務穩定性。李伯璋說,現在隨緣、平常心,「這不是他可決定」,但好的政策應要堅持,部分負擔採使用者付費,讓民眾更重視醫療的合理性,可減少醫療院所不實申報,以及刷健保卡換贈品等陋習。
-
2022-07-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9萬 莊人祥:預期本周確診都在三萬以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國內今天新增2萬9849例本土個案、62例境外移入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期這周確診數都會在三萬以下。今日新增2萬9849例本土病例,1萬3816例男性,1萬6010例女性,2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997例),台中市(3,941例),桃園市(3,219例),高雄市(3,115例),台北市(2,982例),台南市(2,244例),彰化縣(1,497例),屏東縣(1,075例),苗栗縣(785例),雲林縣(779例),新竹縣(734例),新竹市(671例),宜蘭縣(657例),嘉義縣(573例),南投縣(560例),花蓮縣(487例),基隆市(427例),台東縣(420例),嘉義市(324例),金門縣(182例),澎湖縣(145例),連江縣(35例)。今日新增4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6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8例具慢性病史、3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3日至7月10日。今日新增6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7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荷蘭(9例),菲律賓(2例),泰國、韓國及越南(各1例)移入,另4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7日至7月1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16萬2290例確診,分別為1萬5970例境外移入,414萬626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829例死亡病例,其中7,81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19例、台北市950例、台中市743例、高雄市704例、桃園市599例、台南市570例、彰化縣437例、屏東縣322例、南投縣及雲林縣各217例、基隆市188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8例、嘉義縣149例、花蓮縣129例、嘉義市127例、新竹縣124例、台東縣101例、新竹市75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獨/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時程未定 醫院團體盼8月1日上路
衛福部長陳時中已確定參選台北市長,但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何時上路,卻仍遙遙無期。健保部分負擔原定5月15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為減輕民眾及醫療院所負擔,衛福部5月12日撤銷公文。但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本周一發函給陳時中,認為疫情已經趨緩,為促進健保永續經營及使用者付費原則,應依先前部分負擔調整規畫,盡速於8月1日正式實施。健保部分負擔何時上路,陳時中日前出席公開活動,被問及相關議題時坦言,「目前沒有考慮」。「如果部分負擔,今年真的沒有實施,這是相當可惜的事。」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部分負擔是為了促進健保永續經營,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相關討論已超過2年,經過各團體協調與討論,最後達成共識,代表大多數的人同意調整方案,而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高,也不樂見健保無法經營,影響醫療服務。洪子仁說,部分負擔上路後,可以達到的財務效果只有近100億元,和健保總額8000億元相比,可說是杯水車薪,但為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且新冠疫情趨緩,即便BA.4、BA.5進入社區,也只是疫情「小反彈」,衛福部應思考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就算是未來換了部長也應照原計畫上路,如新公告上路,相關醫院最快2周內就可籌備完成。洪子仁表示,健保資源有限,但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必須找到解決方法,讓健保永續經營,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支持部分負擔調漲,如果今年沒有實施部分負擔,年底時健保安全準備金將低於1個月,有違「健保法」至少應維持1個月的規定,明年恐調漲健保費率及保費。消基會董事胡峰賓說,健保部分負擔因疫情暫緩實施,但疫情何時結束?沒人知道,可是健保財務可以支撐多久?試算就會知道,在部分負擔已兼顧弱勢就醫權下,現在應去面對、去認清,必須調漲部分負擔的事實,因隨著新藥、新醫療科技發展,健保支出持續增加,「現在用過往相同的一鍋飯,已經餵不飽所有的人。」不能一直暫緩。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今年部分負擔沒有實施是有些可惜,但各團體對部分負擔調整,還是有不同想法,畢竟調漲部分負擔後,大多數民眾都會受到影響,對於弱勢族群調漲,應有更完善的討論或配套,也有專家認為,健保費率調整應成常態化、「該調就調」,避免大選年、行政院長換人不能漲,或是一次大漲等非理性因素,影響健保財務穩定性。因此,部分負擔若不急於調整,應將相關意見充分研議後,再行討論上路時程。 將健保部分負擔調整視為健保永續經營一部分,時時念茲在茲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部分負擔何時可以上路,現在是隨緣、平常心,畢竟要不要調整「不是他可以決定的」,但常有醫師反應,孩童過敏原檢測、C肝新型檢測方式、罕病或癌症用藥等都需要健保提高給付,可是受限健保經費不足,許多醫療、藥品無法給付。李伯璋說,健保永續管理不能只把壓力放在醫院、醫師,民眾也要負起責任,部分負擔是由使用者付費,每筆錢都是從民眾自己的口袋拿出來,更會重視醫療檢查、診斷、藥費是否合理,可減少醫療院所不實申報健保的情形,且以往部分醫療院所私下有刷健保卡換牙膏等贈品的行為,部分負擔上路後,民眾刷健保卡的部分負擔,說不定比牙膏價格還貴,以降低此陋習發生的機會。「好的政策應該要堅持。」李伯璋說,民眾對健保滿意度超過9成2,健保署也積極改善重複用藥、重複檢驗檢查問題,保障民眾就醫權益,為健保永續經營、增加財源,調漲部分負擔是一重要政策。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特稿/最後一支箭卡關 部分負擔調漲成陳時中「華麗轉身」遺憾
衛福部長陳時中已確定參選台北市長。還記得,2020年9月,陳時中被問及參選台北市長意願時,他說,身上背著防疫、食安、健保三支箭,還不知能不能安然度過。如今疫情趨緩、福食通關,僅剩下健保部分負擔這支箭。陳時中曾經承諾,2年內不調漲健保保費,如今支票僅剩半年效期,在卸任前,為了健保永續,應思考公布部分負擔上路時程,才能華麗轉身,不留下遺憾。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調整案,原定5月15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陳時中決定暫緩實施。如今疫情趨緩,部分負擔調整何時上路?陳時中卻坦言「目前沒有考慮」,但再不實施,對健保財務穩定性、安全性將帶來巨大影響,明年調漲健保費率恐勢在必行,大家荷包又要變薄了。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歷經2年多討論,陳時中與醫院、民間等團體進行多次研商,健保署更是花費盡心血,讓各界取得共識,目前民眾對使用者付費概念接受度高,今年實施可說是最好時機。但民進黨基於年底選情「政治考量」,並受電價調漲、通貨膨漲、物價高漲等影響,政府竟讓部分負擔調整恐「胎死腹中」,上路遙遙無期。熟悉健保專家表示,部分負擔調漲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就要認真做」,如果年底確定調漲費率,全民都需要交更多的健保費,對健保永續也不是辦法,政府高層不應陷於選舉心魔,如果今年不調,計畫明年再調,但又會遇到後年總統大選議題。民進黨高層有人提到「要有政權、才能落實理想」,但專家認為,調漲部分負擔真的是「只差最後一步」,陳時中應有擔當,不受選情因素,以宏觀角度看待健保政策,不讓部分負擔政策轉彎,必須盡速公布上路時程,華麗轉身,不留下絲毫遺憾。
-
2022-07-13 醫療.腦部.神經
辨識腦中風 專家教4重點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表示,腦中風是突發事件,民眾警覺性、敏感度十分重要,大家應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眼球偏移」口訣,可以及早辨識腦中風患者,避免延誤治療。腦中風分兩類,八成是梗塞型,二成是出血型,李俊泰說,觀察中風症狀,可透過FAST辨識,F是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出現嘴角歪斜現象,也就是能否正常微笑;A是單側手臂無力下垂(Arm),也就是舉手測試;S是說話口齒不清(Speech),說「你好」加以辨識,加上觀察眼球有無向右或向左單側偏移;T是記下時間(Time)立即就醫。遠離腦中風 要做到五件事為遠離腦中風,李俊泰指出,一輩子要做到五件事,分別是控制三高、維持運動習慣、戒菸、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了解有無心房顫動,有腦中風家族史的人尤須提高警覺。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不論是出血型或梗塞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都是關鍵因素,而高血壓好發於40、50歲以上民眾,如果未好好控制血壓,容易在腦血管壁旁形成微小的動脈瘤或血管阻塞、狹窄,進而引發腦中風。甄瑞興提醒,民眾每天要定時量血壓,注意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除量測血壓外,飲食宜清淡,如此可降低血壓3至5毫米汞柱,同時也要維持心情平靜,不要暴怒,盡量避免搬重物,以免血壓飆高。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腦中風 專家曝兩大復元關鍵因素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腦中風專家、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據媒體報導,蔡炳坤手術已經結束,目前應是受麻醉影響,處於深度昏迷,往後必須觀察腦出血的範圍及位置,期盼平安度過術後48至72小時急性期,提醒民眾平時應規律量測血壓,避免罹患高血壓不自知,而已是高血壓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血壓,以防腦中風上身。甄瑞興說,出血性腦中風分為兩類,一是腦部原就有動脈畸型,二是高血壓長期未獲控制,造成大腦動脈有許多小的動脈瘤,其中以高血壓未獲控制,為出血性腦中風最重要因素,當受氣溫冷熱交替、氣候炎熱、暴怒、情緒激動等影響血壓上升,造成動脈瘤及腦血管突然破裂,隨即引發中風。甄瑞興指出,出血性腦中風多好發於吃飯、運動、走路、談話等活動中,而梗塞性中風多好發於半夜睡覺,腦血管血液流速降低引起阻塞後,早上睡醒後,出現左側或右側半身突然不能動症狀,此為兩種中風最大的差別。甄瑞興說,治療出血性腦中風為採用開顱手術,優先清除腦部血塊、降低腦壓,再合併降腦壓藥物,但手術對腦部都是一種傷害,需觀察術後3至5天,尤其是48至72小時急性期,期盼腦水腫可以緩解,慢慢甦醒,平安度過難關。甄瑞興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的出血範圍大小及位置,為影響復元兩大因素,如果而腦出血範圍不大,復元效果好,而如果出血位置若在運動、語言等區域,未來就會影響活動、說話等,但右腦中方比左腦中風會好一點,因語言區在左腦,右腦中風不至於影響語言能力。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遠離腦中風傷害 專家教你一句口訣及這輩子要做的5件事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說,腦中風都是突發事件,民眾警覺性、敏感度十分重要,為盡速辨識腦中風,民眾應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眼球偏移」口訣,目前學會也全國走透透,教導消防隊急救人員可以及早辨識中風患者,避免延誤治療。李俊泰說,腦中風分為兩類,8成是梗塞型,2成是出血型,如果是梗塞型中風,可以立即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因此,搶救時間十分重要。李俊泰說,觀察中風症狀可透過FAST,F是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若出現嘴角歪斜現象,也就是能否正常微笑。A是單側手臂無力下垂(Arm),也就是舉手測試,S是說話口齒不清(Speech),說句簡單的「你好」加以辨識,並再加上觀察眼球有無向右或向左單側偏移,T是記下時間(Time)立即就醫。為遠離腦中風,李俊泰說,這一輩子要做到的5件事,第一、控制三高,第二、維持運動習慣,第三、戒菸,第四、男性腰圍不可超過90公分,女性不可超過80公分,第五、了解有無心房顫動,最後是有腦中風家族史應須提高警覺。目前腦中風幾乎已無夏、冬之分,大家應是每天都要注意,小小心心過日子。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不論是出血型或梗塞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都是關鍵因素,而高血壓好發於40、50歲以上民眾,如果未好好控制血壓,容易在腦血管壁旁形成微小的動脈瘤或血管阻塞、狹窄,進而引發腦中風。甄瑞興表示,已開發國家民眾的腦中風患者不多,主因就是民眾有好好控制血壓,但開發中國家民眾常不注意控制血壓,導致中風機會增加,提醒民眾每天要定時量血壓,注意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甄瑞興提醒,除量測血壓外,平時飲食口味應吃得清淡,如此可降低血壓3至5毫米汞柱,同時也要維持心情平靜,不要暴怒,盡量避免搬重物,避免血壓飆高。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昨小降 今又升 本土+3.1萬 死亡+60 近兩個月來新低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昨天新增一萬多例,今天再度攀升至三字頭。今天新增本土個案3萬1152例、境外移入個案145例。確診個案中死亡新增60例,是近兩個月來新低;5月24日新增42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周二是一周新增數字最高的一天,但和上周二3萬5914例相比降低13.4%,整體趨勢下降,幅度緩和一點。今日新增3萬1152例本土病例,為1萬4893例男性、1萬6242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823例)、台中市(4,030例)、高雄市(3,555例)、桃園市(2,858例)、台北市(2,808例)、台南市(2,592例)、彰化縣(1,655例)、屏東縣(1,168例)、雲林縣(1,033例)、苗栗縣(902例)、嘉義縣(797例)、宜蘭縣(760例)、新竹縣(728例)、南投縣(617例)、花蓮縣(554例)、台東縣(506例)、新竹市(502例)、嘉義市(425例)、基隆市(390例)、金門縣(223例)、澎湖縣(182例)、連江縣(44例)。今日新增6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7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0日至7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7月9日。今日新增14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7例男性、5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菲律賓、德國及泰國(各2例)、美國、土耳其、英國及荷蘭(各1例)移入,另13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0日至7月1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13萬2429例確診,分別為1萬5908例境外移入、411萬646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780例死亡病例,其中7,76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14例、台北市945例、台中市736例、高雄市697例、桃園市596例、台南市564例、彰化縣432例、屏東縣320例、南投縣217例、雲林縣216例、基隆市187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6例、嘉義縣149例、花蓮縣128例、嘉義市125例、新竹縣123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5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陳時中請辭不排除在這天 政次薛瑞元接任幾成定局
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蓄勢待發,最快明天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正式宣佈。外界關心,陳時中何時請辭衛福部長?據了解,陳時中將於本周四參加最後一次行政院會,不排除就會正式請辭,並預計由衛福部政次薛瑞元接任。至於,薛瑞元空出的政次一職,外界認為,有可能接任人選為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疾管署長周志浩等人,但最後人選仍將由新任部長任命。陳時中今出席衛福部「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會。並於日前表示,許多人很關心他何時請辭投入選戰,但必須把防疫工作階段性任務完成、衛福部長職務交接妥當,人民安心後,他才能放心卸任,專心投入選戰。他說,請辭具體時間,請容許向行政院昌蘇貞昌報告後,再跟大家說明。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防疫成績受批評 陳時中三點全駁斥稱「值得驕傲」
衛生福利部今上午舉辦集中檢疫所防疫紀錄專書「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由於部長陳時中甫宣布參選,此活動被視為選前之「陳時中畢業典禮」,對於防疫缺失的批評聲浪四起。對此,陳時中今全數駁斥,稱「疫苗有及時到位」、「快篩有及時大量採購」,強調「藥物用得早、比例高、流程順」,值得驕傲。「不能這樣講,是我們檢疫所的辛勞」,他說,本來應該要在整體疫情結束時,但由於中間大家歷經了很多辛苦和努力,「剛好這本書完成,希望及早給予鼓勵」,也希望社會大眾給檢疫所同仁拍拍手,讓大家更有力氣往前走。面對外界批評防疫「疫苗、口服藥、快篩」三樣做不好,陳時中一一駁斥。他說,購買疫苗「起頭早、整體計畫也早」,過程有「相關波折干擾」,所幸有很多國家協助把破口補起來,加上台灣的口罩策略成功,構成「善的循環」,讓疫苗「及時到位」。至於藥物,陳時中說,台灣算是世界上部署非常快的,到位也很早,而且「使用比率高,流程也非常順暢。」台灣用藥比率已達到確診人數的7%,比美國4至5%還高,「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關於快篩,陳時中說,台灣一開始是以較精準的PCR為主力,同時設立「共同採購平台」讓所需單位,有合理價格可買。今年4月快篩需求大量增加,政府即時大量採購,實名制也正式上路。有專家預測變異株進入社區將導致年底確診及死亡破萬,外界批評陳時中落跑參選。陳時中說,疫情變化「萬端」,不論他在指揮中心與否,都有「堅強的醫藥後盾」可以處理各樣事物,「疫情怎麼來,我們就怎麼擋」,都會根據科學實證、各國經驗去妥善處理。面對外界頻頻關切他最快何時辭職?是否要等本周三民進黨中執會或是全代會開完?陳時中說,他不是中執會成員,都要「看(中執會)決定之後,再來決定。」至於接班人是否找好了?陳時中表示「還沒有。」陳時中也再次澄清,昨天他說「自由業」指的是自己進入政務體系之前當開業牙醫師,這很清楚是自由業,後擔任政務官沒有任期,「國家有需要我們就來,任何時候我們符合國家需要都一無反顧。」自由業一說「遭誤解」,是不是陳時中自己口誤?陳時中說「我不知道耶,我本意是進到政務體系之前是自由業。」有最新民調顯示蔣萬安大幅領先,陳時中說,自己沒看到民調,祝福蔣萬安。有關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突發腦出血,陳時中說,他有一直在注意最新消息,「希望大家幫他集氣、給他祝福,希望他早日康復。」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蔡炳坤最新病況 醫院:右腦大出血 未來1周是關鍵期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晚與台北市長柯文哲餐敘時突然倒下,柯文哲表示一眼就看出是中風,緊急聯繫救護車送醫治療,到院後確定為出血性腦中風後即刻開刀。北市聯醫今說明最新病況,昨晚到院檢查發現右腦大片出血,緊急開刀,手術長達1.5小時,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未來一周是關鍵期。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表示,昨晚7時49分時,蔡炳坤經由119送至仁愛院區急診就醫,到院時評估意識不清、血壓偏高,即刻做腦部電腦斷層及其他相關檢查,結果發現右側大腦大片出血併中線偏移。隨後緊急做開顱手術清除血塊及腦室引流,並且植入腦壓監測器,手術時間達1.5小時,術後送入加護病房觀察治療,目前院方已組成醫療小組積極照護,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未來一周為關鍵觀察期」。主治醫師林文雄補充,蔡炳坤為右側大腦出血性中風,目前持續鎮靜治療中,控制腦壓、血壓,鎮靜治療下處於深度昏迷狀況,但昏迷指數並不重要,主要是看顱內壓,誘發主因為高血壓,血壓未有很好控制,天氣、情緒也會有影響,腦壓、血壓是未來觀察重點。針對蔡炳坤未來復健狀況及過去是否有三高病史,林志陵則以病人隱私為由未回答。
-
2022-07-12 醫療.腦部.神經
蔡炳坤疑腦出血送醫 醫籲出現3大警訊快打119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疑腦出血緊急送醫。台大神經科醫師鄭建興表示,腦出血多是長期高血壓所致,民眾可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其中一項無法做到就要緊急打119送醫。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天晚間與市長柯文哲一同出席私人餐敘行程時,突然身體不適、逐漸倒下,緊急送往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救治,經醫師診斷後疑為出血性腦中風。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鄭建興今天晚間告訴中央社記者,出血性腦中風俗稱「腦出血」,約占所有中風患者的2成,因阻塞導致的缺血性腦中風占約8成;根據臨床觀察,腦出血患者平均年紀較輕,大多介於60歲至65歲。「通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他解釋,高血壓是腦出血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由於腦部血管長期處於血壓高的情形之下,變得愈來愈脆弱,最後導致破裂、出血,尤其很多中年族群都沒有好好控制血壓,一旦情緒波動、疲憊等,都會導致血壓飆高。鄭建興指出,相較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的症狀通常比較急也比較嚴重,若是血塊不大,不見得需要開刀,但若是需要開刀,代表血塊已經大到一定程度,必須緊急開刀來救命。鄭建興說,隨腦出血位置不同,出現的症狀也不同,常見症狀包括手腳無力、無法講話,然後漸漸站不穩,最後倒下,出血較嚴重的患者可能連意識都會受到影響。他建議,民眾可以運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簡易口訣來判斷,只要微笑時臉歪嘴斜、舉手時有一側無力或是講話時口齒不清,都要立刻撥打119緊急送醫。鄭建興表示,腦出血勢必會對神經造成傷害,儘管手術救回一命,還是要靠復健,至少要花上數月才能逐漸恢復。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中風送醫,熟記FAST口訣爭取緊急救援時間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晚間驚傳身體不適送醫,據了解,蔡炳坤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私人聚餐時,突然身體不適,出現手臂無法舉起、說話有困難,坐在一旁的柯文哲見狀即刻將他送醫治療。仁愛醫院晚間表示,蔡炳坤是腦出血性中風,已在緊急動手術當中。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資料來源:出血性腦中風),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硬化引起腦部血管破裂,導致顱內出血。依出血原因又可分為兩大類:腦內出血和蜘蛛膜下腔出血。雖然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較缺血性腦中風低,但起病急、病程發展迅速,故死亡率和致殘率相當高。出血性腦中風好發於中老年人,也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有密切關係,又以長期控制不良之高血壓,為該病發生最主要的原因。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頭痛欲裂、眼歪嘴斜、單側身體無力、與人交談時失語等病徵。一旦中風發作,要把握3小時的黃金時間,盡速將病患送醫治療。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的症狀,就應該立刻打119送醫。建議民眾平常可以做自我健康管理,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遠離腦中風致命威脅。●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有上述症狀,應該立刻打119送醫治療補充知識: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如何防治腦中風?美國心臟/中風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HA/ASA)表示,腦中風雖好發於高齡者,但5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10年以倍數增加,有家族病史應更加小心。台灣腦中風學會也表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與三高及生活飲食型態息息相關,國健署鼓勵所有民眾一起實踐健康生活公約,擺脫危險因子糾纏:●慢性病管理:三高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約為一般民眾的2倍,務必遵從醫囑規律檢查與用藥,高血壓患者要養成天天量血壓的習慣。另,9%的腦中風與心律不整(如:心房纖維顫動) 或其它心臟疾病有關,應尋求醫療專業建議或治療。●生活管理:戒菸、節酒、健康吃、規律動、控體重(BMI)、好睡眠,不僅讓人遠離腦中風的威脅,也是杜絕其他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同場加映:預防飲食/「地中海飲食」到底怎麼吃?「我的餐盤」口訣教你補足營養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蔡炳坤疑腦中風開刀! 柯文哲急赴醫院明早10點說明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晚間驚傳身體不適送醫,與台北市長柯文哲聚餐時,吃到一半倒下,柯文哲即刻聯繫救護車送醫治療檢查,據了解疑似出血性腦中風,情況不大樂觀。柯文哲及副市長黃珊珊今晚緊急趕到北市聯醫仁愛醫院了解情況。柯文哲了解完蔡炳坤目前狀況,受訪時表示,今天台中議會來台北考察,晚上在飯店有一個餐敘,因為蔡炳坤是從台中來的,跟台中議員都很熟,所以蔡炳坤就想盡地主之誼,還坐他的車一起去飯店。柯文哲說,吃飯的時候,他坐在我旁邊,突然就倒下來了,我是醫生,第一時間就知道這是中風,所以就聯絡救護車,程序上沒有延遲,送醫後電腦斷層看了就送去開刀,大致上就是這樣,病患的隱私權也要顧及。目前等蔡炳坤太太到醫院後,再看可以講到什麼程度,原則上就是這樣,等院方明天早上10點,因為開完刀後還要觀察一個晚上,明早也許10點再由醫療小組說明病況,當然這要家屬同意才能講。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表示,蔡炳坤做了電腦斷層後,有手術需求,隨後做完相關檢查後就隨即送開刀房手術,之後的事情就如剛市長所說的,必須要做觀察 再向各位報告。
-
2022-07-12 醫療.腦部.神經
蔡炳坤餐敘中風 目擊者:柯文哲問了這句話決定送醫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晚陪市長柯文哲與台中市友人餐敘,傳出疑似中風。有台中市議員現場目擊,蔡炳坤席間左側歪到柯P身上,起不來。柯市長見狀馬上問診「你的左手舉得起來嗎」蔡炳坤意識清醒,一開始還回答「沒關係沒關係!」但就是起不來,柯文哲啟動緊急救護系統,約在10分鐘之內送蔡炳坤就醫。蔡炳坤和柯文哲今晚赴台北美福大飯店參加私人餐敘,蔡炳坤就坐在柯文哲右側,用餐到一半,整個人突然歪向柯文哲。目擊者指出,柯文哲十分冷靜,只問了一句話就馬上決定送醫。柯文哲問蔡炳坤左手可不可以舉起來?看著蔡炳坤一直歪向他,他立即打電話給相關單位,啟動緊急救護措施。隨後要求蔡炳坤把嘴裏的食物吐出來,接著靜待救護車到來。現年63歲的蔡炳坤在2019年3月被柯文哲任命為北市副市長,他也曾任台中市副市長,消息傳來,不少台中有人為他祈禱,希望在柯文哲緊急處理下,可以平安。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下任疫情指揮官誰來當?莊人祥:行政院會做最適當安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晚間被民進黨選對會「建議徵召」,預計7月13日民進黨中執會上就會正式參選,指揮官的繼任人選備受矚目。今日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行政院會做最適當安排。民進黨選對會昨日會議一致同意通過,徵召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以及前交通部部長林佳龍參選新北市長選戰。對此,藍營人士紛紛出來批評,陳時中參選是罔顧防疫之責,一昧投入選舉僅顧及一己之私。不過,陳時中披上綠營戰袍參選態勢已定,藍營人士狗吠火車也無力回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指揮官繼任人選才是目前萬眾矚目的焦點,傳言表示高機率由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任衛福部長,同時兼任指揮中心指揮官之職。指揮中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也被媒體追問,陳時中參選北市長,但全台面臨疫情和變異株威脅,是否指揮官繼任人選是否有相關條件?指揮中心面對這項更動的考量為何?對此,莊人祥回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為一級開設,指揮官也由行政院指派,陳時中離任時間,會由行政院決定;至於指揮官相關條件部分,他相信行政院會做最適當安排。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跌破2萬大關!今本土新增1萬9051例及境外80例、死亡96例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情概況,今本土新增1萬9051例,是5月3日以來的新低,歷經69天,疫情持續趨緩;境外移入部份來到80例、死亡96例略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確診人數大幅降低,主要還是因為周末國人篩檢人數減少,與上周相比下降近4000例,降幅是7.3%,仍然緩降。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9,051例本土病例,為9,028例男性、10,012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069例)、台中市(2,595例)、桃園市(2,067例)、高雄市(2,026例)、台北市(1,743例)、台南市(1,409例)、彰化縣(1,088例)、屏東縣(650例)、雲林縣(574例)、新竹縣(533例)、苗栗縣(458例)、宜蘭縣(451例)、新竹市(391例)、南投縣(386例)、嘉義縣(373例)、花蓮縣(353例)、基隆市(227例)、台東縣(205例)、嘉義市(197例)、澎湖縣(118例)、金門縣(117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9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4例具慢性病史、6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7月8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6例男性、3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韓國(4例)、美國(3例)、加拿大(2例)、越南、土耳其、印度、泰國、阿根廷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6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6日至7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946,57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41,625例排除),其中4,101,156例確診,分別為15,763例境外移入、4,085,33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72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70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06例、台北市945例、台中市732例、高雄市691例、桃園市595例、台南市547例、彰化縣426例、屏東縣317例、雲林縣215例、南投縣214例、基隆市185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6例、嘉義縣146例、花蓮縣126例、新竹縣123例、嘉義市121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5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再降!今本土新增2萬7708例及136例境外、71人染疫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784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7708例本土個案及1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71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7,708例本土病例,為12,887例男性、14,812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2例)、台中市(3,474例)、桃園市(2,947例)、高雄市(2,935例)、台北市(2,785例)、台南市(2,264例)、彰化縣(1,462例)、屏東縣(1,064例)、苗栗縣(732例)、宜蘭縣(726例)、新竹縣(710例)、雲林縣(660例)、新竹市(640例)、南投縣(562例)、嘉義縣(502例)、花蓮縣(486例)、基隆市(388例)、台東縣(346例)、嘉義市(308例)、金門縣(162例)、澎湖縣(160例)、連江縣(2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7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0例具慢性病史、5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3日至7月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1日至7月7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9例男性、5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6例)、印度(4例)、泰國(3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例)、烏拉圭、德國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11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8日至7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913,16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27,369例排除),其中4,082,028例確診,分別為15,682例境外移入、4,066,29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62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6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94例、台北市937例、台中市721例、高雄市683例、桃園市590例、台南市531例、彰化縣414例、屏東縣313例、雲林縣212例、南投縣211例、基隆市184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5例、嘉義縣141例、花蓮縣125例、新竹縣122例、嘉義市119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2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