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 癌症.癌友故事
搜尋
卵巢癌
共找到
245
筆 文章
-
-
2023-08-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這位負責醫學人文教育的臨床老師特別選擇以如何在疫情肆虐之際,分享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專業型塑」,並引用許多文獻提出醫病溝通需要「用心體會」、「冷靜正向」、「清楚溝通」。→想看本文一位高年級醫學生寫出她從照顧病人體會到醫者不只要了解「疾病」,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用心聆聽病人、家屬的對話,才能領會病人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才了解疾病對「病人」的影響,也因爲這樣的經驗,使醫學生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一位同年級醫學生因為見證醫師宣布病人死亡的經驗,而引起許多感觸,最後激起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心得:「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躺在病床上的,是個面色紅潤稚嫩的年輕妹妹,抱了一隻純白鴨子玩偶蹭著臉頰,要不是先瀏覽過病歷,還真看不出昨天才剛動完卵巢癌的開腹手術,病床旁立著一位爽朗的婦人,是女孩的媽媽,一聽完我的來意,熱情地說:「沒問題!妹妹來,把你經歷的故事,仔仔細細地分享一下。」自從大五進入臨床實習,莫名地害怕到床邊看病人,聽著同學分享08A阿公年輕時的英勇事蹟,23D弟弟的戀愛甘苦談,羨慕之餘,更多的是「萬一被問到不懂的知識或處置會很尷尬」的緊張情緒。每每鼓起勇氣走近,隔著床簾躊躇半天擬台詞,真正問出口的依然是那幾句:今天症狀有沒有比較好?頭還會不會痛?大小便都還好嗎?除了病人入院時的病史詢問,因為有較明確的問題可以填滿整個談話過程,住院期間,我都傾向在老師或學長姐查房時跟著一起紀錄,盡量減少和病人獨處的時間。「要怎麼問才自然?會不會顯得很不專業?」各種可能性在腦海盤踞,加深和病人互動的恐懼。這次,在敘事醫學報告的名目下,像找到正當理由般,我一邊默想著作業的要求:了解病患家庭狀態及成員間互動情形,疾病診治過程以及對病人身體心理之衝擊……一邊緩步踏進婦產科長廊盡頭的病房。於是,我得知妹妹也是大學生,念的是旅遊管理,大一時因為容易腹脹,肚子沒來由地變大,照超音波發現右側卵巢囊腫,用內視鏡拿掉後,病理報告說有惡性的發展趨勢,轉來醫學中心追蹤。妹妹平常除了上學,下課不是打工,就是回租屋處或老家休息,這次住院,是因為去年超音波看到的右側卵巢小囊泡,已經越來越大到9.8公分,CT下懷疑沾連小腸,所以要進行開腹手術切除。不幸的是:手術中冷凍切片發現是惡性,並且波及左邊卵巢,必須將兩邊輸卵管和卵巢都拿掉,生育功能無法保留。由於原本手術目標是希望可以保留一邊卵巢,所以不能生育的殘酷事實,妹妹和媽媽也是當天稍早才知道,就在我來訪不久前,著實令我有些不知所措,反倒是媽媽強忍悲傷,鎮定地跟妹妹說:「沒辦法啊,知道了就是要面對,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克服的難關。」只見妹妹無奈地聳聳肩,似乎也準備接受命運帶來的挑戰。稍微安心後,我就繼續了解這次生病對妹妹帶來:不管是家庭、感情或學業的影響。這次住院主要照顧者是媽媽,當我讚美她們感情深厚,看起來就像姐妹,媽媽還半開玩笑地說:「因為太早生了啦!年輕不懂事。」而在提到爸爸時,雖然依舊輕聲細語地,但妹妹清澈的眼眸似乎蒙上一層陰鬱:「爸爸要賺錢,養另外一個家啦……」講到這裡,媽媽暫時離開上廁所,妹妹接著提到:因為這次疾病導致不能生育,自己其實很擔心也很難過,雖然男友一直安慰她說沒關係,家裡還有哥哥可以傳宗接代,但是因為知道男方很喜歡小孩,而且男友哥哥在家中比較得寵,所以就更擔心因為不能懷孕,讓對方在家中的地位更低。一邊說,眼眶早已盈滿淚水,我趕緊抽了幾張衛生紙遞過去,這時媽媽正好回來,撞見這幕,嘆口氣道:「講一講也好,把平常不敢跟我說的都說一說吧!」詫異之下,我轉頭低聲問妹妹:「這些心事沒有和媽媽分享嗎?」妹妹搖頭表示:「其實並不習慣跟媽媽講心事,怕媽媽擔心,也怕媽媽要額外請假來照顧,況且即便和家人朋友分享了,事情也不會改變。」伴隨妹妹豆大的淚珠滑落,我緊鎖眉頭,深深感到每個相愛的彼此,都因為愛和牽絆,生了更多的顧慮:媽媽因為愛女兒,希望女兒可以在她面前暢所欲言,但是女兒卻因為不希望媽媽擔心而有所保留;男方寬慰著病中的女友不用擔心生育的問題,女生卻還是因為替對方著想而鬱悶痛苦,於是這樣層層疊疊,交雜著外人難以理清的情感,反而因為在乎而生疏了。眼見女兒不斷啜泣,媽媽嘆道:「你們繼續聊,我到外面走走。」我靜靜地坐在床緣,妹妹稍微平復後,繼續說起她是一個很不喜歡計劃被打亂的人,但這次生病,本來過關斬將面試贏得的飯店實習機會,卻因上工時程和手術撞期必須放棄,好不容易努力達成的夢想,在天降橫禍後化為烏有。我不禁暗自慚愧,常因小事鳴冤抱不平的自己,有何資格在這裡試圖開導眼前柔弱卻堅強的小女生。就這樣,搬一把病房綠色塑膠椅,揣著一顆試探的心,和一位只看過病歷、素昧平生的女孩,在某個西曬的病房,度過了婦產科最後的實習時光。午後的陽光灑進,將靠窗的這側床位照得閃閃發光,病床上的女孩下意識地將眼睛瞇成一條線,那樣地自然,沒有醫學的專業術語,也沒有未來的治療方向。我站起身,擋住女孩臉上的陽光,輕拍她的手:「之後找時間再來看妳,要好好吃飯睡覺喔!」妹妹輕快地回:「好呀~」,晶亮無邪的大眼睛眨著,臉上的淚痕乾了,看著又像是剛掀開床簾時所見,無憂無慮地模樣,讓我彷彿看了場4D電影,驟然回到現實的錯覺,拉上門簾,藏不住心中湧出的充實成就感,我恣意傻笑著走回護理站。幾步路的距離,我思考著:如果沒有這次嘗試,就可能沒有機會了解病患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沒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依然禁錮在自導自演的小劇場中,揣測病患不喜歡我的打擾,不喜歡和疾病治療無關的對談——但就如同醫學本身,會出現各種的「可能」需要排除,發現疾病真相,才能有效治療——面對心中的種種懷疑,最好的驗證方法,就是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採取行動。感謝那天來得恰好的暖陽,見證並參與了這場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8 焦點.健康知識+
癌症指數怎麼看?正常值是多少?「指數高不等於罹癌」醫師教你如何解讀
「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又稱腫瘤指數「醫生!我的癌症指數檢查出來偏高,是不是代表我已經得癌症了?」又或是「我的癌症指數明明正常,為什麼還是得癌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這是診間常會聽到的疑問。到底「癌症指數」準不準?正常值是多少?造成它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有哪些?癌症指數是什麼?所謂「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陳偉武醫師表示,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癌症指數的種類繁多,在健檢應用上,目前常見的有鱗狀上皮癌關聯抗原(SCC-Ag)、愛氏頓病毒抗體(EB-VCA IgA)、肺癌腫瘤標記(NSE、Cyfra21-1)、癌胚胎抗原(CEA)、四種癌抗原(CA72-4、CA199、CA125、CA15-3)、胎兒蛋白(AFP)、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HCG)等項目。不同的癌症指數有什麼應用?目前健檢項目上常見的癌症指數項目包括以下幾種,其應用也一併說明如下:1.甲型胎兒白蛋白(AFP)可作為肝癌初步篩檢,不過AFP升高,也可能跟肝硬化、懷孕等因素有關。2.CA19-9可作為胰臟癌初步篩檢,但其他腹腔的腫瘤,如大腸直腸癌、胃癌等也可能讓CA19-9升高外,膽道炎、胰臟炎等非惡性疾病,也可能讓CA19-9濃度上升。3.CA153可作為女性乳癌的初步篩檢,但在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等其他癌症,或是乳房、卵巢等疾病,也可能會導致CA153濃度升高。乳房的自我檢查、定期找專科醫師觸診和接受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等檢查也很重要。4.癌抗原125(CA-125)可作為女性卵巢癌初步篩檢,不過CA-125的升高,可能跟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腺瘤等問題有關。另外,乳癌、肺癌、子宮內膜癌也可能讓CA-125升高,但CA-125對偵測卵巢癌的敏感度不夠高,有些罹癌患者仍在正常值以內。5.癌胚抗原(CEA)可作為大腸癌及腸胃道癌症初步篩檢。但CEA數值升高與抽菸、腸胃炎、肝硬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情況可能也有關聯。建議搭配腸胃鏡以及糞便潛血檢查,更能掌握腸胃道健康。6.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前列腺特異抗原由男性的前列腺製造,可作為男性攝護腺癌篩檢的指標。不過,攝護腺腫大、生殖系統發炎、性行為後時,PSA也可能會上升。需配合肛門指診、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才能確診。癌症指數正常值是多少?陳偉武醫師表示,癌症指數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值,只能說是大部分正常人的平均數值。此外,不同醫院、不同平台、不同檢驗中心、檢驗工具的不同,或是經驗法則,訂定的參考值或標準值也會有些微差異。.癌抗原 125(CA-125)正常值:<35 u / ml相關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疾病、肝硬化.癌胚抗原(CEA)正常值:<5 ng / ml(如果是吸菸者,正常值則應<8 ng / ml)相關癌症:大腸癌(最常用)、胰臟癌、肺癌、胃癌相關良性疾病:抽菸、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膿瘍、消化性潰瘍、慢性氣管炎、憩室炎、阻塞性黃疸、酒精性肝硬化等.甲基胎兒白蛋白(AFP)正常值:<20 ng / ml相關癌症:肝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CA19-9正常值:<37 u / ml相關癌症:胰臟癌、膽管癌、大腸癌相關良性疾病:胰臟炎、膽管炎、結石.PSA正常值:<4 ng / ml相關癌症:攝護腺癌相關良性疾病:攝護腺炎.癌抗原15-3(CA 15-3)正常值:< 22 u/ml相關癌症:乳癌、轉移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肝癌等相關疾病:肝炎、肝硬化、卵巢或乳房的疾病等癌症指數準確度多高?抽血癌症指數偏高,就代表罹癌嗎?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幾乎所有癌症指數都無法作為診斷罹癌的依據,「都還是需要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確診」。唯獨 AFP,如果病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抽血驗到 AFP 指數很高,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也發現肝臟腫瘤,可以不用再做病理切片即診斷為肝癌。「但這種情況還是要符合諸多條件,並非單靠一個 AFP 指數便能確診,只能作為輔助性診斷工具。」醫師表示,即便抽血癌症指數偏高,也不代表罹癌臨床上,癌症指數最常見是應用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當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如果腫瘤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若是指數有再升高的跡象,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治療的預後狀況相對而言會較差。「如果病人在治療前,癌症指數就維持在正常值,並未上升,那這個指數就無法作為理想的追蹤指標,」吳教恩表示。「正常細胞也會分泌這些特殊物質,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如胃炎、腸胃炎、皮膚炎等,或是有些良性病變,甚至懷孕、吸菸等,都有可能使癌症指數升高,」吳教恩解釋。以 CA199 為例,這個癌症指數與胰臟癌、膽管癌有正向關聯,但是如果體內有結石、胰臟或膽管發炎,也會導致指數升高,甚至破千、破萬。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就能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或其他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引起。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癌症指數檢查費用多少?一般在抽血檢測時,就可以加價測試一些癌症指數,像大腸癌胚抗原、胰腸胃道、女性卵巢癌等,每個項目費用600~800元不等。但專家建議,這類檢測最好對症下藥,先了解自己有哪類疾病的家族史,再來挑部位檢測,效率會比較好。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梁程超說,「有些人驗血,可能CEA癌症指數都正常,但是這些腺瘤是有機會會長大的,比較安全的方式還是大腸鏡的檢查。」因此癌症指數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民眾在健檢中心測出癌症指數偏高,但到醫院檢查後普遍沒有問題。吳教恩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仍然找不到敏感度、專一性都很理想的癌症指數,因此大多數癌症指數並不適合單獨做為篩檢或診斷的工具。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只是一味檢測癌症指數,擔心自己是否罹癌,對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大意義。然而對於曾經罹癌,或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來說,癌症指數就是個重要的指標,需要定期抽血追蹤指數是否有所變化,這部分是健保有給付的。參考資料東元綜合醫院高級健檢中心健康資訊:12大癌症指數大解析-醫師教你如何正確解讀癌症指數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癌指數檢查的迷思(上)延伸閱讀:.超實用!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絕對要少吃.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死亡近9成在「這歲數」,哪些癌症最不容易被發現?5大癌症免費篩檢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癌症已經第41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2022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24.9%,等於每4名死亡人口中就有1人是罹癌身亡。若就年齡觀察,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癌症自1982年起,已連續41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肺癌、肝癌更是連續43年排名十大癌症死因前2名。而今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與2021年相同,排序如下: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此外,近幾年來,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的死亡率則大幅增加,如胰臟癌死亡率與2021年相較,上升了4.8%;胃癌排名則往後退。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在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癌症死亡時鐘每年都在變快,2022年又較前年的10分10秒再快轉了3秒,也就是平均每10分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此外,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國內四癌篩檢率下降了14%之多,等於約有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隱憂。若是將男女分開統計,男性每10萬人口的癌症死亡率為270%,女性為176.3%。男、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都是肺癌,男性第2和第3名的癌症死因是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女性則為結腸直腸癌與乳癌。受到疫情影響,國內四癌篩檢率下降了14%之多,等於約有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隱憂癌症死亡率之首「肺癌」,平均每人得花25萬治療檢視2022年全民健保惡性腫瘤醫療支出「排名前十大癌別之醫療費用支出統計表」,惡性腫瘤醫療支出費用高達1334億元,5年平均成長率6.3%。至於十大癌症之首的「氣管、支氣管及肺癌」,藥費每點為1元計算,換算成新台幣,2022年醫療費用高達224億元、較2021年的228億元減少1.7%。每人平均支出藥費133,298元,較2021年的156,061元減少14.5%;而每人平均醫療費用257,094元,亦較2021年282,515元減少8.9%。肺癌醫藥費較去年減少,顯示肺癌篩檢防治已見成效。而十大癌症治療費最貴的,則是第8名的白血病,每人平均藥費276,165元、每人平均醫療費用431,420元,相當驚人。癌症醫療費用及就醫病人數均呈成長趨勢,不僅影響病患及家庭生活品質,亦減少工作年數,造成經濟損失及龐大醫療費用支出,故有效防治癌症乃重要之醫療照護議題。糖尿病罹患「這些癌」的風險,是常人2倍以上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癌症是糖尿病常見的共病之一,同時會增加許多癌症發生的風險,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罹癌風險也會增加18%。糖尿病患發生肺癌、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膀胱癌及乳癌等風險是一般人2倍以上,原因相當複雜,像是胰島素阻抗,會造成身體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反而刺激腫瘤細胞成長。發炎反應也常伴隨脂肪組織增生,分泌許多發炎物質,可能間接造成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另外,高血糖會造成免疫力系統機能的降低,也降低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洪乙仁提醒,糖尿病患者要預防癌症發生,最重要就是「積極控制血糖」,延緩糖尿病的進展,降低罹癌或癌症惡化、復發風險,並定期接受糞便潛血、口腔癌、子宮頸抹片、乳癌及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021年已新增至「五癌篩檢」國健署2021年已經把四癌篩檢擴大到五癌篩檢(增加肺癌),從最新公布的2022年國人死因更已看到數字的相關性,提醒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要重新注重篩檢的規律性對自己健康的保護。目前政府補助五大癌症篩檢如下:1.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2.乳癌篩檢: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3.大腸癌篩檢: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延伸閱讀 用「檸檬洗電鍋」看起來很乾淨,卻可能留下後遺症!台大化工博士:最好的清潔方法是...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生殖系統癌症改變親密關係 癌症治療手術後還能有性生活嗎?
罹癌後,不只生活出現大幅度變化,親密關係也可能悄悄改變。無論婦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生殖系統癌症,治療過程或療程結束後,都可能因身心變化影響親密關係。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將針對婦癌與乳癌患者,協助癌友面對親密關係課題,即使罹癌後身體狀況不如過往,仍可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彼此需求,更不再是不能啟齒的事。「他可能不愛我了」,太太憂心手術後不再有性生活。40多歲女性小雅(化名)罹患子宮頸癌,子宮頸經切除後長度縮短,她和先生感情一直都很好,性生活也非常融洽,但在手術後,她與先生就再也沒有性行為。她開始萌生各種憂心「為什麼不碰我?」「他開始嫌棄我了嗎?」「怕我傳染給他嗎?」「我的女性魅力不再了嗎?」「是不是他出軌了?」「他已經有新對象了?」小雅說,內心各種疑問,每天都環繞在腦中,某天詢問其他病友,病友告訴她「不要怕,一定要試試看」。當晚她硬著頭皮,嘗試與先生恢復性行為,但術後子宮頸功能不像過往,潤滑程度不如生病之前,那一晚小雅與先生的經驗很差,讓小雅更為沮喪,她哭著打給當初給予建議的病友說「怎麼辦?先生可能真的不愛我了。」「太太活下來就很好了」,先生壓抑自我需求。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團隊成員、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說,性議題對於亞洲人本來就難以啟齒,更何況是癌友。有些夫妻自訴性生活融洽,並不是真的融洽,而是沒有發生問題,但是否滿足彼此,都是「猜測」而已。許多夫妻會說「我們都有談呀」,看似有溝通,但他們口中的談,是確認兩人今晚同意性行為、約好時間,至於怎麼進行才能滿足彼此?「幾乎沒有談過」,也因此,癌友更難向伴侶開口,提出對性生活的需求。邱似齡說,小雅夫妻後來參與諮商,先生說,他不是不想跟小雅有性行為,而是不知道太太治療結束後,什麼時候可以怎麼開始。當太太在術後主動表達需求,但結果卻沒有獲得很好的回饋,他也很挫折,甚至告訴自己,太太能活下來就已經很好了,至於性生活,「沒有就是沒有了」,安慰自己並壓抑需求,他也不敢再提,擔心一開口,成了太太心中的衣冠禽獸。類似案例非常多,邱似齡說,年輕夫妻對性溝通上優於長者,比較有機會在罹癌後,溝通出適合兩人的模式,但是對於保守的50到60歲族群,也是罹癌高峰年紀的夫妻來說,「根本沒辦法這麼細緻的溝通」。生育年齡罹婦癌,事先與醫師討論,仍有機會生小孩。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李佩怡說,多數癌友面對癌症的當下都很茫然,一聽到「癌症」二字,內心剩下的只有恐懼,且馬上聯想到死亡,沒有看到現在的醫療已經讓癌症走向慢性病,也沒有思考到罹癌得同時準備維持生活品質,或是直接判定自己是沒有機會生育、擁有性行為,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維持。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症病人,議題多元也牽涉各面向。李佩怡說,乳癌病人多數面對切除乳房、失去性徵後的自我認同課題,伴侶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該怎麼面對各界觀感?婦癌患者,除了子宮頸癌,還包含卵巢癌,卵巢癌患者可能因為化療,提早停經面對更年期,也可能無法再生育。本來有計畫生育的女性,可能沒想到可以先與醫師討論,如何讓自己還有機會擁有孩子,只想到癌症恐讓小命不保,直接先手術化療,術後再來討論卻已經來不及。男性化療影響精子品質,須提早做好規畫。不只女性,男性也有類似課題,攝護腺癌患者因為化療,可能影響精子製造,或精子品質不佳,同樣也可能不孕。李佩怡說,如果病友能提早認知,這些事情都可以談,癌症希望基金會能給予資源協助,癌後也能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癌友的生育計畫美國癌症醫學會曾建議醫師面對癌症病患,必須將生育能力列入治療考慮因素之一。.卵巢癌、睪丸癌,手術切除癌細胞後,男性保留一側睪丸,就還能製造精子。女性卵巢左右兩側輪流排卵,只要留下一側卵巢,基本上還有排卵能力。.如果因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需要切除子宮,患者就得找代理孕母,才可能生育。.化療藥物對精母細胞、卵母細胞這類分裂中的細胞來說,影響最大,可能導致不孕或受孕機率下降。但現在化療種類繁多,毒性差異很大,並非所有化療藥都有強大殺傷力,有些懷孕時也能用。.懷孕三個月內的胚胎很脆弱,這個階段不能化療,但三個月後,寶寶成形,器官慢慢成熟,孕婦有機會接受化療。現在愈來愈多懷孕病人可兼顧治療和寶寶。.若經濟能力許可,趕在治療前把卵子取出來冷凍。HOPE癌友常見生育問題懶人包:https://hopecancerfertility.pse.is/fertilitylazybagpdf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雞、鴨、鵝比較毒,生病的人盡量不要吃?癌友該怎麼補足營養
癌友最忌諱的是不均衡的營養補充方式,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抵抗癌症。高醫大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表示,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例如胃口不好、噁心、嘔吐、吞嚥困難,常會影響癌症患者攝食的情況,造成營養不良的風險,甚至讓體重往下降,進而影響患者的免疫力,甚至影響療程。黃孟娟說,在癌症治療期間,要關注體重有沒有下降,如果病人的體重有較大流失,在治療之後,要先把體重恢復到正常;有一些癌症,例如乳癌,與肥胖有關係,治療後一定要維持理想體重。癌友要怎樣維持健康均衡飲食?國民健康署公布「我的餐盤」圖像,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我的餐盤」圖像分成六個部分,分別為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以提醒民眾每餐皆應攝取到6大類的食物。癌友正確營養觀念蔬果、蛋白質攝取要足量黃孟娟說,台灣人比較注重吃飯,癌症患者更要重視蔬菜水果、一定要足量,「飯跟蔬菜一樣多,菜比水果多一點!」每一餐都要有深綠色蔬菜,因為營養豐富,再搭配其他顏色蔬菜及各色水果,才能攝取比較多的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除了蔬菜水果足量,還要提高蛋白質攝取,尤其動物性蛋白質不能少,素食者可從奶、蛋中攝取。黃孟娟說,蛋白質類的食物,食用順序黃豆類擺在第一位,第二位是魚類與海鮮,第三是蛋類,第四是兩隻腳的肉,最後是四隻腳的肉。癌友每一餐大約要吃一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才能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紅肉限量、加工品建議別吃黃孟娟表示,癌友食用紅肉,也就是豬、牛、羊肉,建議一星期小於500克,換算成每天的攝取量,一天最多不要超過女生手掌的三分之二。加工肉品例如熱狗、肉乾、香腸、粉腸、逢年過節的醃肉、臘肉,都不建議食用。糖攝取量不能超過總熱量5%黃孟娟說,如果有慢性病或癌症,糖的攝取量不能超過總熱量5%,一個60公斤到70公斤的人,一天約需2000大卡熱量,5%就是100大卡、大約是五顆方糖,一杯750c.c.半糖飲料的糖含量,就可能超過癌友一天的糖攝取量。黃孟娟建議癌友,要追蹤記錄體重,尤其是必須做好體重管理的大腸直腸癌或女性乳癌患者,最好能養成每天早上起床記錄體重的習慣。如果想了解自己的飲食有無缺點、健不健康,就診時可到醫院諮詢營養師。癌友飲食最想問Q:癌友能不能外食?黃孟娟說,癌友並非不能外食,而是要盡量選擇比較原型的食物,並謹記「我的餐盤」圖像,「飯跟蔬菜要一樣多」。例如去麵店可以點水餃,水餃就是水餃皮包肉,再搭配燙青菜,紫菜湯或酸辣湯,大部分的食物原型都看得到。湯麵與乾麵來說,湯麵比較好,乾麵放了很多豬油,豬油對很多癌症比較不好。便當店盡量找可以選三格蔬菜的,這樣蔬菜的份量才會跟飯差不多。不要選油炸肉品,因為台灣常用飽和油脂或豬油去炸,高溫烹調致癌物較多,可以選滷雞腿,也能選燒肉,但不要有烤到變黑的部分。超商最好的主食是番薯,如果有用小麥粉、五穀粉加上堅果、乾果製成的雜糧麵包也很好;超商的蔬菜不多,不過可以買到生菜沙拉、水果;蛋白質可以選擇茶葉蛋或蒸蛋、豆漿、牛奶、燕麥奶、優格或優酪乳;超商也有白飯,不過是微波爐食品,含防腐劑、保存期限二到三天,如果一個禮拜吃兩、三次還行,再多就不建議。Q:癌友能喝雞精嗎?黃孟娟表示,雞精是把雞放在電鍋上加熱,讓牠所有的汁往下滴,汁再去油就是雞精,內容物是水解的胺基酸或維生素,加上少許的蛋白質,一般的雞精一份是35大卡左右,熱量相當低。癌友可以吃雞精,但不能把雞精當成主要食物,曾有案例一天吃六罐雞精,卻造成熱量與蛋白質不足,體重減輕、免疫力變差。Q:雞、鴨、鵝比較毒,癌友盡量不要吃?民間流傳雞、鴨、鵝比較毒,生病的人不能吃。黃孟娟說,其實這句話是錯的,雞、鴨、鵝可提供蛋白質、胺基酸、鐵質、維生素B等營養素,而且都是健康的白肉,只是皮的脂肪含量高,建議避免食用。烹調時不要用油炸或長時間燒烤,可以用水煮或滷,並注意均衡飲食原則即可。Q:卵巢癌和乳癌患者不要吃黃豆?黃孟娟說,雌激素過高有引起卵巢癌跟乳癌風險,天然的黃豆食物如豆腐、豆漿,雖有大豆異黃酮但含量不高,而且其作用僅雌激素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不足以改變體內雌激素狀態,一天可以吃一份到三份的黃豆製品,一份黃豆製品相當於一杯240c.c.的豆漿,或嫩豆腐半盒,或豆皮三分之二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6 癌症.飲食與癌症
子宮內膜癌患者不能吃豆類食品?醫師建議每日攝取黃豆量
子宮內膜癌患者不能吃豆類食品是真的嗎?一位五十多歲停經後婦女,2022年於本院做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結果「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 (ASCUS) 」,婦產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在陰道超音波檢查中發現子宮內膜長瘜肉,3月中旬患者接受子宮瘜肉切除,病理報告「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醫師仍不放心。於4月安排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手術後的病理報告竟然為「子宮內膜癌」,為求慎重起見,於是再安排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前些日子,這位病人跑來問我:「賴醫師,朋友告訴我不能吃豆類食品,是真的嗎?」我回答:「妳當然可以吃囉!黃豆、豆腐、豆漿還有其他豆製品都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我接著說:「喔!我知道妳是擔心裡面的大豆異黃酮是嗎?」,病人 …。女性荷爾蒙與癌症關連性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相關聯的癌症有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雌激素會刺激這些含有荷爾蒙受體細胞的生長,使女人出現第二性徵,包括:胸部更豐滿、皮膚有彈力、人變得青春美麗、懷孕生小孩 …)。當然,雌激素也可能會刺激正常細胞癌化現象;或者促進患者的癌細胞再度增生,導致日後癌症復發或轉移情況發生。大豆異黃酮是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化學結構與功能類似女性雌激素,故稱為「植物雌激素」,不同於「動物雌激素」(即在自己體內製造或動物產生的雌激素)。大豆異黃酮是「弱雌激素」作用,不會有細胞癌化情況發生,有許多大型臨床試驗都支持這個論點,所以不用害怕雌激素的副作用。對於停經後婦女,因體內雌激素減少,容易造成鈣質流失,導致骨質疏鬆;因此許多醫師及營養師都建議停經後婦女應該多喝豆漿和豆製品。 每天要攝取多少豆類食品才夠?根據許多醫學文獻發表:『建議每天攝取大豆蛋白25公克或大豆異黃酮40~80毫克』。 若以大豆異黃酮含量占黃豆 0.2%,則每日需攝取黃豆量 = 50 ÷ 0.2% = 25000 毫克 = 25 公克 = 豆漿 1.5 杯 = 傳統豆腐 5 格 = 嫩豆腐3/4盒 = 小豆干 1.5 片。這是約略計算值,癌友們可以自行增減量或選擇自己喜歡的豆類製品,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以竟其功』。每日需攝取黃豆量(擇一) 每日需攝取黃豆量 = 50 ÷ 0.2% = 25000 毫克 = 25 公克 =豆漿 1.5 杯=傳統豆腐 5 格=嫩豆腐3/4盒=小豆干 1.5 片(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4 寵物.照顧指南
養貓一個月要花多少錢?花費大公開!日本調查結果:養貓一生,要花「●●萬」
養貓是一輩子的責任!在養貓前,先了解養貓費用並評估自身經濟能力,才能給貓咪良好的生活品質。「養貓費用多少?平均一個月要多少錢?」如果你也想加入貓奴的行列,可以先評估養貓費用後再決定喔!一開始養貓需安排基本健檢、驅蟲、預防針及購買飼料、貓砂等用品,花費較高,那之後每個月養貓開銷大約是多少呢?本篇帶您了解。養貓要多少錢?養貓初期3大花費●初期開銷1.體檢+預防針+晶片一開始飼養貓咪在回家前,需先做基本血液檢測、例行性疫苗接種及體內外驅蟲,因各地區獸醫師公會診療費用標準不同,體檢費用大約1,500~3,600元不等;疫苗接種部分,依《台北市獸醫師公會診療收費標準》,貓咪含佐劑三合一疫苗為900元,五合一疫苗為1,000元,不含佐劑三合一疫苗為1,200元,四合一疫苗為1,500元;體內外驅蟲費用則200~400元不等。除了體檢之外,飼主也需依法為貓咪植入貓咪晶片,完成寵物登記,晶片植入費用約為300元,寵物登記費用以貓咪是否絕育區分,已絕育費用通常為500元,未絕育1,000元。若未植入晶片者,可依《動物保護法》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此外,依動保法規定,三月齡以上之寵物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一劑約200~300元,並於每年定期接種,若違者可依法處3萬至15萬元罰鍰。●初期開銷2.絕育費用依《動保法》規定,特定寵物飼主應為寵物絕育,違反者將依法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除了法規規定寵物節育外,其實貓咪結紮對身體也是有益處的,母貓建議在第一次發情前就結紮,能降低日後子宮蓄膿、乳癌、卵巢癌等風險;公貓結紮則可減少睪丸腫瘤、疝氣、前列腺腫大及前列腺癌等風險貓咪節育費用包含術前血液檢測費用、麻醉費用及手術費用: 目前各縣市皆有提供絕育補助,若有需要者,可至各縣市動物保護處查詢、申請。●初期開銷3.貓咪用品若是養貓新手,在養貓初期勢必得購入貓砂、貓砂盆、飼料、罐頭、飲水機、外出籠、貓窩、貓跳台、貓抓板、指甲剪等生活用品,若一次備齊,可能需要4,000~6,000元不等。養貓一個月平均花費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綜合保險機構R&C於2022年12月26日至27日,針對日本20~60歲3000位養貓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養一隻貓平均一生開銷為2,646,956萬日圓,相當於近59萬新台幣,其中占比最高花費為「伙食費」,平均需644,885日圓(約14萬新台幣),其二為「醫療費」,平均需468,419日圓(約10萬新台幣)。綜合保險機構R&C針對日本3000位養貓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養一隻貓平均一生開銷為264萬日圓,相當於近59萬新台幣。(圖片來源:翻攝自R&C網站)實際每個月花費可分為伙食費、用品雜支費、醫療預備金等:●養貓一個月伙食費貓咪食物分為罐頭、飼料及營養保健食品,各品牌飼料及罐頭價格不一,飼主的餵食偏好也會影響養貓月支出的高低。乾飼料平均1kg約250-500元,但貓咪為為肉食性動物,水份攝取通常來自於肉類本身,乾飼料含水量通常不超過 10%,加上貓咪舌頭呈倒刺狀,飲水效率很差,不太會主動喝水,喝水頻率也不高。就健康層面考量,若長期單一食用乾飼料,可能會因水份攝取不足,發生便祕、泌尿道問題甚至引發貓咪腎衰竭等。建議飼主除了乾飼料可搭配罐頭,貓主食罐平均約65元,並以罐頭+水的方式讓貓咪補充水份,減少貓咪腎臟負擔,營養保健品則可依貓咪身體需求選購相對應保健品。●養貓一個月用品雜支費養貓消耗品如貓砂,會依據貓砂種類、品質,價格有所不同,便宜的貓砂可能凝結力、除臭效果都不佳,或是有些貓咪會偏好特定種類貓砂如礦砂,品質好一點的貓礦砂25磅大約需500~700元不等,根據貓口數,每個月所需貓砂量也會不同。除上述必要花費外,不少人還會添購貓咪的衣服、玩具、零食等,這些支出也佔每個月雜支費用一定比例。●養貓一個月醫療儲備金在台灣,人生病有健保補助,醫療費用相較不高,但毛孩一生病,費用可能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都有可能,飼主應培養每個月儲蓄醫療儲備金的習慣,避免日後毛孩生病、年老時,無法負荷龐大醫療費用。建議每個月儲蓄1,000~5,000等醫療儲備金或是投保寵物保險也是不錯的選擇。養貓定期健檢費用貓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浚岳(伯源)醫師提到,貓為獵食、肉食性動物,為食物鏈頂層動物,通常會隱藏生病狀態,有些疾病雖可以從日常行為觀察,但貓咪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並預防。貓咪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疾病並預防。建議年輕貓咪平均1-2年做一次健康檢查,中老年貓因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發生率較高,則建議半年就要做一次。健康檢查依項目多寡不同,費用可能落在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延伸閱讀:.你的1年等於毛孩5~7年!貓狗健檢項目、費用一次看.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愛貓族超車狗派!獸醫師提醒品種貓常見疾病與預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5 焦點.元氣新聞
卵子一去不復返!時光機也救不回老化的卵子!醫師籲:及早檢查AMH值掌握妳的生育力
晚婚晚育已是目前社會趨勢,不少女星在臉書分享已加入「凍卵」行列,為求延長生育年齡,今年起桃園市和新竹市也率先開放凍卵補助,盼增加懷孕率,降低少子化危機。面對是否要凍卵前,很多女性選擇先上網做功課,關於凍卵的討論也不少,例如「我該凍卵嗎?」「凍了卵就一定可以當媽媽?」「凍卵會不會傷身?」針對網路上常聽到的女性凍卵10大迷思,udn邀請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理事李怡萱醫師,提出正確解答,並呼籲女性定期了解自身卵巢狀況,掌握未來生育力。Q1:AMH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凍卵前要檢測AMH指數?A: AMH全名為Anti-Müllerian Hormone,中文名稱為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是一種醣類蛋白,主要由卵巢小濾泡分泌,本身卵巢小濾泡數目愈多,血液中測得的AMH濃度愈高。臨床上主要透過AMH數值判斷「卵子庫存量」,而不是卵子品質。AMH的正常值跟年齡成反比,隨著年齡增長,AMH值會持續下降,卵子一去不復返,若有生育計畫,建議一年一測AMH,若有危機及早凍卵。有生育計畫的女性,即使沒有凍卵的規劃,透過一年一次抽血檢驗AMH值及超音波檢查,持續掌握自己的卵子狀況,更能完善後續生涯及生育規畫。Q2:凍卵的方式是什麼?取卵手術、打排卵針會傷害到卵巢嗎?A:凍卵是預存健康卵子的一項技術。正常生理狀況下,女性每個月會排出一顆成熟卵子,其他未成熟的卵子將會萎縮流失,而凍卵技術是透過口服及注射型的排卵藥物,誘導增加排卵數量,使原本會萎縮流失掉的卵子能夠一起長大成熟,再由取卵手術將卵子取出冷凍保存。很多人擔心施打排卵藥物會造成癌症或是傷害身體,然而凍卵的療程僅約14天,並非長期使用排卵藥物,且藥物能自行被人體代謝,不會對身體造成顯著影響,目前也沒有任何研究顯示,施打排卵針或是服用排卵藥與卵巢癌相關。取卵手術是一種無外傷傷口且復原快速,不需要住院的手術方法。取卵過程會採舒眠麻醉,醫師會在陰道超音波導引下,確認濾泡位置,並用取卵針至卵巢取出卵子。手術的過程僅留下針孔般傷口,很快就可以自行癒合。Q3:凍卵療程會有併發症或是後遺症嗎?A:取卵手術,除了麻醉本身具有風險,術後約有2‰-6‰的機率(依個體狀況及院所不同其數據有所差異),可能會有內出血,感染,膀胱受傷等併發症。另外打排卵針可能會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如腹脹、腹部輕度到中度疼痛、體重增加、噁心嘔吐、腹瀉等,但是這些不適症狀都是短暫的,通常在2到7天內可逐漸改善。Q4:取卵手術只要做一次嗎?凍卵過,未來還可以繼續凍卵嗎?A:隨著年齡增長,卵子的數量、品質也會逐漸下降;所以醫師會依據年齡建議需要凍卵的數量:● 小於35歲:建議數量10到15顆● 35歲到38:建議數量15到20顆● 39歲到40歲:建議20到30顆● 41歲以上:建議30到40顆每次凍卵療程,最後能取出的卵子數量並不一定可以一次到位,因此若要達到建議目標卵子數,根據個人的卵巢庫存量,執行取卵手術的次數也可能不同。舉例而言,AMH高而且年輕的女性可能一次就能取足夠顆數,相反的AMH低且高齡的女性,可能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目標。凍卵並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未來有生育打算,在卵巢功能尚可前都能施行,建議凍卵前先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條件,給予個別建議。Q5:凍卵後,保證可以生出寶寶嗎?即使50歲以後更年期,還可以用嗎?A:凍卵屬於試管嬰兒療程的前半段,未來如果打算要生育就需進入試管嬰兒療程,將原預先冷凍的卵子解凍後與先生的精子受精成為胚胎,再將胚胎植入子宮著床,即完成試管嬰兒療程。影響胚胎著床成功率的原因很多,且女性年齡愈大,發生流產、死胎、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高,懷孕期間也容易增加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妊娠合併症風險。即使有凍卵,有生育打算的女性也建議盡早懷孕。至於卵子的使用規定,依照現行台灣人工生殖法,並沒有規定使用者的年齡,需使用預存的卵子,必須要有婚姻關係,才能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子宮的條件也得納入考量,不過在現今醫療技術的協助下,不一定更年期後就完全不能使用。Q6:取卵前,需要養大卵子或是看中醫調理身體嗎?A:卵子生長有一定的規律性跟時間性,所謂的養卵最重要的還是建議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因每個人狀況不盡相同,建議可先到門診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有需要醫師會建議適合的營養品補充。臨床上常見女性自行服用含有荷爾蒙的營養品,結果照超音波發現卵巢長了水瘤,反而影響療程。故建議補充營養品前或需中醫診療養卵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Q7:傳統「以形補形」的概念,可以運用在補卵上嗎?多吃蛋可以讓卵子品質加強?A:強化卵子品質,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為最高指導原則。其中「地中海飲食」法來說,簡單、清淡、以及富含豐富的營養素,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好油為主,攝取大量多元新鮮蔬果,蛋白質以白肉取代紅肉,澱粉則以未精製全穀類作為主要來源,並非僅是「以形補形」的概念,而是均衡飲食才能養出品質較佳的卵子。Q8:凍卵價格大約是多少?能凍多久?A:台灣目前凍卵手術費用平均約在10萬到12萬,取卵後,每年需支付凍卵保存費。依照國健署規定,冷凍卵子或是冷凍精子,並沒有冷凍保存的使用期限,只要滿10年,採取書面申請繼續延長冷凍時間即可,但是胚胎則有冷凍保存10年之限制。Q9:取出冷凍的卵子、胚胎,會與新鮮的卵子、胚胎一樣嗎?A:目前的冷凍技術是將卵子、精子、胚胎放置在攝氏負196度的液態氮之穩定冷凍環境中,解凍的卵子、精子或胚胎,與新鮮的生殖細胞狀態幾乎沒有差異。根據臨床觀察,若年齡小於35歲凍卵的女性,其使用解凍卵子與新鮮卵子的懷孕率,差異不大。Q10:如何選擇有保障的生殖機構?A:婦產科醫師需要取得「人工生殖機構施術醫師」資格才能施行取卵、凍卵、試管療程等醫療處置,除此之外建議評估該機構的試管嬰兒成功率、醫師口碑、胚胎師資歷及生殖實驗室環境設備等,經驗愈豐富的醫療團隊才能讓未來的試管嬰兒療程更輕鬆順利。另外,機構的生殖實驗室是否具備: 「24小時環控系統」,嚴格監測溫度、溼度、壓力、落塵微粒、VOC等,避免生殖細胞耗損,且環控系統能即時連線管理員即時調整誤差;「不斷電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確保所有的生殖實驗室設備能夠24小時供電不受任何影響;選擇高端嚴謹且具有高規格硬體設備的生殖機構,能夠讓妳的卵子安全保存在高品質的環境;經驗豐富的胚胎師,能夠有穩定熟練的胚胎操作技術,精準判斷胚胎之能力,提高試管嬰兒懷孕率。「生育自主」是每個女性都擁有的權力,透過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TEFA)協辦的 「凍住卵實力, 幸福妳定義」台北首場公益講座超過百位女力共同參與,講座中除了推廣凍卵正確知識與觀念,也解析凍卵迷思,讓大家更加了解凍卵療程。李怡萱醫師也透過本次講座再次呼籲女性,自知才能自主,檢測AMH是了解自己生殖健康的第一步,後續若想凍卵,14天,即可擁有幸福的不同樣貌。TEFA未來將持續在全台各地舉辦一系列公益衛教講座,與生殖醫學專科醫師共同推廣一年一檢AMH,TEFA陪妳定義未來幸福,掌握自己的健康。更多凍卵相關新知與資源請參考:https://tefa-egg.com/
-
2023-06-13 醫聲.醫聲要聞
去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 癌症蟬聯首位、新冠第3名「疫情致14667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昨公布去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人口老化與疫情影響,去年總死亡人數首度突破廿萬人,達廿萬八四三八人,創下歷史新高,而死亡人數年增百分之十三點二,也是史上最高,與前年相比,去年死亡人數增加共二萬四二六六人,主因為新冠死亡人數暴增,共一萬四六六七人。二○二二年十大死因排行榜,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值得關注的是新冠肺炎,二○二一年僅八九六人死亡,二○二二年多達一萬四六六七人,首度入榜就位居第三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去年是國內本土疫情最大的一波,超過萬人死亡「很遺憾」。英、美、加等國在主要疫情流行年,新冠死亡人數躍升當年度死因第一至第四名之間,台灣與國際相似。今年迄今累積五一五七例新冠死亡個案,羅一鈞預估,新冠仍會在今年十大死因中,可能第六、第七名。8千多人死亡 與疫情間接相關至於去年是否因為疫情嚴峻,導致送醫延誤、醫療排擠,造成超額死亡?羅一鈞表示,去年一萬四六六七人死於新冠肺炎,為二萬四二六六人的六成四,其餘八千多人死亡原因與新冠疫情有間接相關,例如,篩檢延遲、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都可能導致悲劇發生;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數也都有所成長,原因仍待分析。癌症(惡性腫瘤)連續第四十一年位居國人死因第一名,去年每十分七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死亡時鐘比前年快了三秒鐘,累計五萬一九二七人死於腫瘤,等於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罹癌身亡。十大惡性腫瘤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受限疫情 72萬人中斷癌症篩檢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近年來死亡人數上升較多癌症為大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其中大腸癌蟬聯多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受限於疫情,共七十二萬人中斷癌症篩檢,以大腸癌及口腔癌最為明顯,令人擔憂。去年自殺排名第十二,較前年下降一個名次,但十五至廿四歲、六十五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都回到疫情前水平,去年分別有二六四名年輕人自殺死亡、一一三八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說,已建立校園通報衛生局轉介流程,將引進澳洲「精神急救包」,明年提出更詳細的自殺原因分析報告,研擬解決方案。★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2 癌症.抗癌新知
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居冠,其次為心臟病,新冠肺炎首度擠進前10,從前一年排名19躍升至排名第3。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2萬4,266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111年十大死因(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肺炎(5)腦血管疾病(6)糖尿病(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計20萬8,438人,較110年增加2萬4,266人,增加13.2%,主要受 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 893.8人,增加13.9%;以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增加9.5%。主要死因前三位: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COVID-19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其次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糖尿病(+7.3%)。若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 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癌症死亡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111 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 萬人口 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111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COVID-19死亡8成6集中於65歲以上111年 COVID-19 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 占8成6。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2歲,較110年增加10歲。111年十大癌症死因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如下,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0年。(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 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三秒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13.5%【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蟬連死因之首,去年癌症死亡發生時鐘為十分七秒,比前年十分十秒快了三秒鐘。癌症時鐘每年往前撥 大腸癌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癌症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接受癌篩的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共有有72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次已經反應在死亡數字。賈淑麗表示,癌症已經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因為癌症死亡人數是5.1萬人,去年又上升2百多人,死亡上升比較多的包括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賈淑麗指出,去年癌篩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有72萬人中斷篩檢,大腸癌下降13.5%,從此反應到早期發現或延遲治療的過程,死亡率的發生也會看到一些數據的相關性。要呼籲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應注重篩檢規律性對於健康的保護。賈淑麗指出,110年來看十大癌症篩檢,針對50歲以上到74歲每兩年一次補助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發現100人會有7個陽性,大約1/22有早期癌症,另外一個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是口腔癌篩檢,因為需要目視口腔,不論服務提供者都對於此檢查有延遲,篩檢下降比例最高。賈淑麗表示,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部分,疫情趨緩後有回穩,但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較慢,呼籲符合資格者踴躍篩檢。更多癌症資訊,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1 癌症.乳癌
乳房有硬塊是乳癌?如何區分良性惡性?醫詳解高危險群、診斷、存活率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佔國人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2021年資料顯示該年國人有2,913人因乳癌而死亡,亦即每10萬個女性人口中即有24.6人因乳癌而喪失寶貴生命,此項事實不僅造成個人健康的損失,甚至使家庭社會付出莫高的代價,因此如何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乳房疼痛,會不會是乳癌?乳房疼痛是女性乳房常見的問題,大多數求診目的是擔心會不會是得乳癌,只有少數是因疼痛難忍才來求診。根據研究統計約有5-24%的乳癌患者會合併乳房疼痛,然而因乳房疼痛而來求診患者中,卻只有小於1%的人罹患乳癌,所以事實上單就乳房疼痛這一事實而言,擔心是否罹患癌症是不需要的。乳房疼痛的成因主要為荷爾蒙的變化刺激乳腺組織的生長或是腫脹,對這類病患,醫師檢查的重點為是否有硬塊,除了詳細的理學檢查之外,醫師依情況大多會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以確定有無腫瘤及更進一步分析有無惡性徵兆。乳房有腫塊,一定是乳癌嗎?乳房腫塊雖為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但對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只有約10-20%為乳癌,絕大多數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良性乳房腫瘤在病理上可分為三類:1.非增生性的病變,如囊腫(水泡)2.增生性的病變,如纖維腺瘤、乳突瘤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如非典型管狀增生及非典型葉狀增生大多數的良性乳房腫瘤不會增加侵襲性乳癌發生率。在增生性的乳房病變內,相較一般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在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內,相較一般人則有3.5至5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乳癌的高危險群為何?‧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未餵過母奶‧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定期篩檢、戒菸皆可減少乳房發生率,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如何診斷乳癌?在影像上有懷疑侵襲性乳癌時,可安排進一步病理檢查:‧粗針切片或組織切片:以16號或是更粗的針從乳房腫瘤中採樣數條檢體,或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由病理醫師診斷腫瘤之良惡性及其類別。是乳癌診斷之標準方式。此項方式偶有併發症,但基本上是安全的,絕大部份皆可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完成。‧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針刺入腫瘤取得細胞,此法來判讀腫瘤之良惡性比起切片更為困難。一般文獻上之報告使用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乳房腫瘤其判斷良惡性之敏感度約為80%而特異性為100%。其缺點是不能分別原位癌或是侵襲癌。目前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使用已非主流,多半應用在偵測轉移病灶等方面。罹患乳癌存活率為多少呢?乳癌如能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第0期 97.7% 第1期95.7% 第2期89.1% 第3期72.3% 第4期25.7%。無腫塊也要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台灣的乳癌越來越多,但多數病人因醫學知識偏差及民風保守,不僅無定期篩檢觀念,甚至於摸到腫塊後吝於就醫,以至錯失治療的時機。所以一旦發現乳房硬塊,應即早就醫,醫師會根據病人不同年齡,有無危險因子、腫塊特性,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藉以來判斷是否需作必要的切片檢查。對於無腫塊但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可於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接受醫師觸診檢查,根據病人不同年齡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為了您的健康,記得定期依規定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什麼人容易得癌症?8癌症前兆是警訊,日常7事可預防.沒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破除常見5迷思.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跟攝取量有關?教授這麼說
我在2023-4-6發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讀者Esther在2023-5-3留言:「這篇說得很詳盡,請問教授能不能順便討論一下亞麻籽,到底乳癌,子卵巢癌或子宮頸癌者能否食用,因為有研究說木酚素是植物性雌激素,會使腫瘤變大,但又好多號稱專家說它能抗癌。感覺很多都是動物試驗,實際的臨床實驗如何?」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7-4-6發表在NOM Magazine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我想先請問讀者,這個標題的意思是不是「攝取越多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罹患乳癌風險越高」?好,那我們來看這篇文章在「黃豆是治癌還是致癌?」這個小節裡的兩段話:「根據 2009 年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多吃黃豆食品者……,死亡率與復發率相對風險最高可降低 29% 與 32%,明顯呈現反比。……2011 年也有一篇研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和乳腺癌的發生率或復發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大豆異黃酮的攝取與乳腺癌的罹病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攝取較多者風險較低。」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大豆或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是和乳癌的發生率或復發率,呈反比。那,為什麼標題卻用「量是關鍵」來影射「大豆攝取量是與乳癌風險成正比」呢?事實上我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有引用一篇2020年發表的論文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Chinese women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大豆攝入量與乳癌風險:一項針對 300,000 名中國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和一項劑量反應薈萃分析),而它的結論是:適度攝入大豆與中國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無關。攝入更多的大豆可能對預防乳癌有一定的好處。也就是說,「大豆攝取量與乳癌風險成反比」是從2009到2020一直維持著的科學證據。好,我們現在來看NOM Magazine這篇文章關於「亞麻籽」的部分。其中一句話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不論亞麻仁籽油或亞麻仁籽同時具有抑制乳癌腫瘤細胞生長及漫延的效果,即便是對於雌激素敏感度較低的 ER(-) 乳癌婦女。」「動物實驗中發現……乳癌婦女」!!!???當然,我知道,不論婦女或男士,都是動物。只不過,「動物實驗」所指的肯定不會是「人類實驗」。所以,動物實驗會發現婦女的乳癌風險,也未免太荒唐了吧。好了,現在可以來回答讀者Esther所關心的「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我先請大家看2014年發表的Flax and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亞麻與乳癌:系統性回顧)。這篇論文回顧了一直到2013所有年跟「亞麻與乳癌」相關的研究,而得到的結論是:「目前的證據表明,亞麻可能與降低患乳癌的風險有關。亞麻對有患乳癌風險的女性的乳腺組織具有抗增殖作用,可以預防原發性乳癌。乳癌患者的死亡風險也可能降低。」我再請大家看另一篇2014年發表的Flaxseed and its lignan and oil components: can they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and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亞麻籽及其木脂素和油成分:它們能否在降低乳癌風險和改善乳癌治療方面發揮作用?)。這篇也是回顧論文,只不過它不是系統性。它的結論是:「觀察性研究表明,亞麻籽和木脂素攝入量與風險降低有關,尤其是在停經後婦女。木酚素可將乳癌和全因死亡率分別降低 33%-70% 和 40%-53%,而不會降低他莫昔芬的有效性。臨床試驗表明,亞麻籽可減少乳癌患者的腫瘤生長,而木脂素可降低停經前婦女的風險。」從2014到今年,有兩篇相關論文:2019(動物實驗):The flaxseed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decreases local inflammation, suppresses NFκB signaling, and inhibits mammary tumor growth(亞麻籽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糖苷可減少局部炎症、抑制 NFκB 信號並抑制乳腺腫瘤生長)。結論: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可以作為一種實用且有效的輔助治療來減少復發,但需要對其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為製定更有針對性的使用建議提供信息。2020(人體實驗):Randomized Phase IIB Trial of the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t Increased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萄糖苷在患乳癌風險增加的停經前婦女中的隨機 IIB 期試驗)。結論:雖然增殖生物標誌物分析顯示治療組和安慰劑組之間沒有差異,但該試驗證明使用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是可以耐受且安全的。從這四篇論文可以看出,亞麻籽似乎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抗乳癌作用,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不管亞麻籽是否具有抗乳癌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NOM Magazine那篇文章所說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是與科學證據相左。原文:亞麻籽抗癌?致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30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難減重、傷腎、增加罹癌風險?專業營養師一一破解豆漿迷思
豆漿富含優質植物性蛋白質,一直是很夯的養生飲品,喝豆漿卻存在許多迷思,包含傷腎、增加罹癌風險,甚至喝豆漿減重,反而愈減愈重。專業營養師指出,一般人喝豆漿不須過度擔心,腎功能不佳者卻不可大量飲用,避免增加腎臟負擔;乳癌或卵巢癌等女性癌友,在喝豆漿前,最好與醫師討論攝取量。至於喝豆漿減重,需懂得替換肉類等蛋白質食物,控制熱量,才可能減重成功。喝豆漿會增加女性癌症機率?正常人喝豆漿與癌症病友情況不同!蛋白質為人體重要營養素,主要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為肉類,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則為豆製品。豆漿不僅富含植物性蛋白質,也富含稱為「植物性雌激素」的大豆異黃酮,因此在民間有傳聞「喝豆漿恐增加女性癌症風險」。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指出,喝豆漿不會引發癌症,但已有乳癌、卵巢癌等女性癌友,是否可以喝多少豆漿?應與營養師或主治醫師討論適當的攝取量。喝豆漿會傷腎?正常人與腎功能有問題者,差異巨大!腎臟負責蛋白質的代謝,也有不少民眾擔心喝豆漿會傷腎。張斯蘭指出,腎功能不佳的因素很多,包括疾病、生活形態等,並不會因為飲用豆漿單一因素所致。但腎功能已經不佳的人,如果攝取過量蛋白質,確實可能影響腎功能,出現尿液減少、尿素氮增加等狀況,合併飲食過鹹,還可能出現電解質不平衡,不可不慎。因此,新光醫院營養師高郁雯提醒:腎功能不佳者,一天喝到1500cc豆漿,就已是十分巨量。腎功能不佳者應與腎臟科醫師討論,並計算一整天蛋白質攝取量,評估一天可以喝多少的豆漿量,避免影響到腎功能。如何健康喝豆漿?如何喝豆漿減重?張斯蘭指出,動物性蛋白質的肉類大多含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一天三餐中有一至二餐,可以用黃豆製品取代動物性蛋白質,例如一杯240cc豆漿等同於一兩肉(約三根手指幅寬的肉類),也就是說,喝一杯豆漿就減少食用一兩肉。因此,從豆漿等黃豆製品攝取蛋白質,可以減少攝取肉類和飽和脂肪酸。如果想喝低糖豆漿減重,張斯蘭強調,首先要了解一份肉類和一份豆漿的蛋白質及熱量是相同的,如果一直喝豆漿,還是會增加熱量,並不利於減重。想減重的民眾,高郁雯建議,下午茶可以改喝無糖豆漿,當作是一個小點心,可增加飽足感,又能降低精緻糖類攝取。對於減重來說,關鍵在於控制熱量,豆漿本身就有熱量,必須取代肉類,才不會愈喝熱量愈多,體重反而有增無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3 醫療.心臟血管
女性頭號殺手不是癌症 醫:「這病」症狀非典型更可怕,容易被誤診
衛福部110年統計,心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但流行病學發現,心血管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男女在症狀、診斷和預後方面,存在明顯性別差異。台北榮總女性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呂信邦表示,男性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痛」,但女性卻是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包括噁心、心悸、腹痛、疲勞、倦怠、全身無力、冒冷汗、肩膀麻等,因而更容易被誤診,造成延遲治療及高死亡率。心肌梗塞典型症狀「胸痛」,女性未必出現台北榮總結構性心臟科主任陳嬰華說,心肌梗塞典型症狀是「胸痛」,這在女性患者未扮演重要角色,卻可能是出現噁心、想吐,但這常被認為是腸胃不適;或是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等,這些被認為是肌肉痠痛等;或是有疲倦、全身無力等症狀,但如果這些症狀出現3項以上,就不需等待胸痛,應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盡速到醫院急診就醫,避免造成被誤診或延遲診斷。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噁心想吐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疲倦全身無力女性心血管死亡率高於癌症陳嬰華說,發生心肌梗塞時,應於90分鐘內到醫院打通血管,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心肌壞死後,將增加心律不整、心衰竭機會,因此,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出男性兩倍,由此可知,心臟病是女性頭號殺手,死亡率是癌症的3倍、乳癌的5倍,以及卵巢癌與子宮頸癌的17倍。陳嬰華表示,日前於急診更收治一名27歲女性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到院時病情嚴重,心肌梗塞同時又引發嚴重心律不整,經電擊、置放支架搶救,同時臨床發現,50歲以下年輕女性心肌梗塞患者比率愈來愈多,建議女性對心臟病應提高警覺。女性心血管疾病更容易被忽略或被誤診呂信邦指出,男女心肌梗塞除症狀不同外,致病原因也大不相同,如糖尿病及肥胖等危險因子,女性顯著大於男性,另吸菸對女性心肌梗塞風險也比男性更高,尤其是年輕族群的差異更是顯著,凸顯危險因子在男女影響的差異,同時也顯示出年齡跟男女在心血管病的影響。呂信邦說,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較男性低,但預後發生心血管死亡率或心衰竭發生率都比男性高。 由於男女心血管疾病存在差異,女性心血管疾病更容易被忽略或被誤診,原因是女性生理機制與男性不同,且從生理及代謝方面都存在差異,同時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在治療達標率,常不如男性患者,得到醫療照顧比男性患者少,醫療院所應對女性心肌梗塞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及協助,目前北榮成立女性心臟醫學中心,希望給予女性心臟病患者更好的治療。疾病百科/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1 焦點.杏林.診間
卵巢癌病人只放腹水堅持不治療!醫師想起柯P講過的一段話決定這樣處理
病人是長相清秀、談吐輕柔的中年女性,來診主訴「腹脹想要放腹水」,在女兒攙扶下,她緩慢地步入看診室,儘管穿著寬鬆的衣服,但偌大的腹部仍舊非常明顯,下肢也因為靜脈回流受阻顯得異常腫脹,被迫只能穿著寬鬆的涼鞋。病人外觀看起來並不像酒精性肝硬化,臨床經驗告訴我應該是卵巢癌病人,我請護理姊妹找一張床讓病人躺下、備物,我則是去推超音波過來準備掃描。儘管腹水穿刺引流是急診人再熟悉不過的醫療處置,但每一次看見病人因為腹壓過大必須半坐臥才喘得過氣,腹部與下肢因為過度腫脹失去皮膚應有的紋路,身體受盡病痛折磨至此,還是不免在內心深處嘆一口氣。超音波掃描定位、穿刺、腹水回流、接上管路、接上空瓶、開始引流。乳糜色的腹水源源不絕地流進瓶子,病人輕嘆一口氣後閉上雙眼休息。腹水量非常驚人,一瓶接著一瓶,看來幾公升是跑不掉了,我趁看診空檔到床邊檢查引流是否順暢,順便詢問病人病情,確實是卵巢癌患者沒錯。「目前在哪一間醫院治療呢?治療狀況如何?」「我沒有在醫院治療,是採自然療法。」我在內心深處嘆了第二口氣,想了想,還是決定跟病人說。「小姐,這樣講可能很冒犯,但,我接受的醫學訓練告訴我,妳應該接受手術,把診斷跟分期弄清楚,然後按照指引接受相對應的治療才是。」「醫師,謝謝你。」病人看了一眼旁邊的女兒,接著說:「我做了很多功課,開刀、化療、標靶,這些治療一樣會衍生很多問題,我還年輕,我想要維持我認為比較好的狀態陪伴孩子久一點。」「了解…… 引流看起來很順暢,如果沒有不舒服,我們就多引流一點,回去會比較舒服,妳先休息,不打擾妳。」「醫師,我知道你是關心我,謝謝你,真的。」我回到位置上,繼續替其他病人看診,腦海裡卻無法不去回想我曾經看過的那些鼓起勇氣接受治療、最終病情仍舊惡化的卵巢癌患者,撐著受盡折磨後呈惡病質的身體,挺著跟眼前的病人一樣因為頑固性腹水而變得偌大的肚子,反覆地進出醫院。一段時間過去,引流已經將近5公升,病人腹部與下肢腫脹消去大半,也開始看得見皮膚紋路了,儘管還可以繼續引流,但跟病人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引流先到這邊就好,請護理姊妹協助病人移除引流管路。「醫師,謝謝你,護理師,謝謝妳。」病人在口罩後面的眼神帶著一點點來診時沒有看到的笑意,在女兒攙扶下,緩步離開急診。隨著臨床經驗累積、親眼所見,我慢慢能夠體會,如何面對疾病,醫師並不一定是對的,病人也不一定是錯的,但,究竟該如何面對生老病死?我想起柯P講過的話:「園丁無法改變春夏秋冬,只能在春夏秋冬之間,讓花朵長得好看一點;」「醫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只是在生老病死之間,讓病人活得好看一點。」醫療有其極限,也總是充滿各種不確定性,但做為一個醫療人,至少「讓病人活得好看一點」,永遠是我們能夠把握的。我們繼續努力,心存善念,盡力而為。(本文獲楊大緯醫師臉書《楊大緯 面對問題的急診醫師》授權刊登,非經允許請勿轉載)疾病百科/卵巢癌卵巢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排卵,並且產生女性荷爾蒙,包括動情激素及黃體激素,卵巢癌是指女性卵巢內的正常細胞出現異常分裂的情形,並形成腫瘤。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誤以為腹脹不適是單純的腸胃道問題,多次就醫發現不尋常,輾轉至婦產科確診時經常已是晚期。》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8 醫療.心臟血管
基因或生活方式造就的肥胖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答案恐出乎意料
【本文重點】《電子臨床醫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由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比基因引起的肥胖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來自近18000名瑞典雙胞胎的數據,研究導致超重和肥胖的基因和環境因素如何影響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基因風險引起的肥胖(即使基因預測的BMI低)仍可能產生健康風險,但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存在更大的風險。--by ChatGPT眾所周知,超重或肥胖會增加健康風險。然而,肥胖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差異很大。一項新研究發現,一個人肥胖的原因可能對心臟病風險產生一些影響。肥胖原因影響心臟病風險根據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旗下期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的研究表明,在肥胖對心血管健康有害影響方面,因生活方式而肥胖的風險比因遺傳而肥胖的風險高。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瑞典17988名雙胞胎的數據,收集有關他們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高BMI遺傳傾向的資訊。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醫療紀錄的數據來確定該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藉由通過分析上述這些資訊,研究人員能夠研究遺傳與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導致的超重和肥胖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該研究結果顯示,受環境因素影響的肥胖(儘管遺傳預測的BMI低但肥胖)比受遺傳因素影響的肥胖(遺傳預測的高BMI)危害更大。該研究作者之一、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醫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系教授Ida Karlsson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與健康體重的人相比,所有超重或肥胖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然而,研究結果表明,主要由遺傳因素驅動的肥胖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可能與其他因素(如生活方式)驅動的肥胖不同。Karlsson解釋,肥胖是一種複雜的常見疾病,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成因,研究結果可以幫助瞭解它對健康的影響因人而異。健康的體重始終很重要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全球超重和肥胖的發病率有所增加。現在,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超重或肥胖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超重和肥胖是許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它們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超重還會導致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包括失明、截肢和透析的需要。超重也會導致肌肉骨骼疾病,包括骨關節炎。肥胖還與一些癌症有關,包括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膽囊癌、腎癌和結腸癌。即使一個人只是輕微超重,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並且隨著BMI數值的攀升而變得更加嚴重。【資料來源】.People with obesity due to genetic predisposition have low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Genes or Lifestyle? How a Person Becomes Obese Could Influence Heart Health.Genetics Driven Obesity Not All That Harmful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黃柏翔:精準診斷能算病改運
「精準治療最核心的概念,是更能精準分類癌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根據部位、期別分類癌症,且只用一體適用的治療,透過人的基因或蛋白質檢測,來預防或診斷疾病,並選擇適合藥物、療程,就是精準治療的核心,所以又稱「個人化治療」。目前最新檢測方法則已進展到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黃柏翔指出,過去癌症治療會根據粗略的分類,給予一體適用的治療,但其實該治療對部分病患可能無效,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生物標記,算出後續治療成效,再量身打造出適合治療,例如細胞中的DNA一旦受損,有專門機制修復,其中BRCA扮演重要角色,而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可適用PARP抑制劑,用對藥,就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至於何時接受基因篩檢?黃柏翔說,不同階段都有適合的時機點,癌友可與醫師多討論。另一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目前尚未罹癌的民眾,若經濟允許,他認為也可去基因醫學相關科別詢問,「不過之後如何預防仍有待醫療發展。」👉🏻【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新利器預防診斷癌症 選對檢測時機點 打造個人化療程
黃秀芬:整合生物資料庫 助病人免費試新藥精準醫療蓬勃發展,研究人員找出不同的癌症生物標記,標靶藥物相繼問世。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說,建構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患者的癌症組織、基因資料等資訊用於研究,是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石。她指出,NBCT整合全台32家人體資料庫,逾82萬筆患者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讓資料運用更便利,加速醫療科技發展。「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由產業界提供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資源,收案癌別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膽管癌、胰臟癌。黃秀芬表示,若患者屬癌症末期,且尚未接受治療,即可參與計畫,無償接受基因檢測,並取得標靶藥物用藥機會;此計畫已收案逾700例,獲贈藥者比例達10%。黃秀芬指出,不同癌別也會有相同基因變異,是否給藥沒有指引、也無前例,故在收案醫院設有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MTB),將綜合評估患者病況、藥物作用及副作用,決議患者是否適合用藥。除了保障患者,也讓臨床醫師累積用藥經驗,優化台灣精準醫療環境。李健逢:NGS正確診斷少見癌軟組織肉瘤或骨骼腫瘤是非常少見的癌症,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以軟組織肉瘤為例,會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脂肪、肌肉、血管或筋膜等,有些個案會轉移,有些能和平共處十幾年,由於惡性或良性的鑑別診斷不太容易,因此做正確診斷很重要。由於案例非常少見,故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極有幫助。曾有位兒童肉瘤的患者,經由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發現患者有NTRK3基因重組,就找出健保有給付的相對藥物;也有青少年的個案找到ALK基因重組,都能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治療機會。對於乳突狀甲狀腺癌的復發者,放射碘治療無效後,在分子檢測的協助下,近九成患者能找到可治療的標靶藥物,曾有患者連吞嚥都有困難,經過治療後已能跟醫師對談自如,這對患者是很大的幫忙。婁培人:HPV疫苗 男性更該接種過去只會聯想到子宮 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實際上也引起陰莖癌、肛門癌、頭頸癌,尤其是口咽癌。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指出,英國、美國的HPV相關的口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台灣的現象也是如此,需要警覺,建議男女都可以施打HPV疫苗,預防相關癌症。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罹患口咽癌,之後又身患大腸直腸癌,抗癌多年後於今年3月多離世,好萊塢影星麥克·道格拉斯也因HPV感染導致咽喉癌。婁培人指出,男性發生HPV相關頭頸癌比例遠高於女性,除了男性容易感染病毒,加上血清轉換率低,不容易產生抗體,也因為性生活較活躍且是發動者,才會造成此現象。他說,雖然HPV病毒常見於性行為接觸,但器械 汙染等也會感染,曾遇過患者因牙科的吸唾管清潔 不全導致口中長菜花的案例。近期婁培人主持台灣健康成年男女的口咽帶有 HPV陽性率報告,調查顯示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 分別有2.1%及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 50萬人口咽帶有HPV病毒。他提醒,口咽癌並無篩檢方式,但是能透過疫苗 施打提早預防,特別是男性接種疫苗後,可有效降低HPV相關感染致病的發生機會。洪逸平:跨癌別治療救命新法癌症是動態的疾病,治療已進入精準個人化醫療,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1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伴隨性的檢測及用藥應用最廣是在肺癌,洪逸平指出,肺腺癌患者約有七成至七成五可以找到標靶用藥。至於治療上一直無法突破的腸胃道腫瘤,在精準治療上也露出曙光,以膽道癌為例,也發現多個跨癌別的基因突變,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跨癌別治療在精準醫療的發展下將成未來新趨勢,洪逸平表示,曾有位58歲胃腺癌四期患者,被發現時已侵犯到胰臟無法開刀,經化療後腫瘤沒縮小,最後進行400個基因的篩檢,發現微衛星不穩定狀態(MSI-H),經由免疫藥物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2年來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洪逸平認為,目前基因檢測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在癌症治療上,找出最適合的用藥;另外,在癌症監控上,可以追蹤抗藥性及早偵測復發。黃柏翔:精準診斷能算病改運「精準治療最核心的概念,是更能精準分類癌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根據部位、期別分類癌症,且只用一體適用的治療,透過人的基因或蛋白質檢測,來預防或診斷疾病,並選擇適合藥物、療程,就是精準治療的核心,所以又稱「個人化治療」。目前最新檢測方法則已進展到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黃柏翔指出,過去癌症治療會根據粗略的分類,給予一體適用的治療,但其實該治療對部分病患可能無效,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生物標記,算出後續治療成效,再量身打造出適合治療,例如細胞中的DNA一旦受損,有專門機制修復,其中BRCA扮演重要角色,而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可適用PARP抑制劑,用對藥,就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至於何時接受基因篩檢?黃柏翔說,不同階段都有適合的時機點,癌友可與醫師多討論。另一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目前尚未罹癌的民眾,若經濟允許,他認為也可去基因醫學相關科別詢問,「不過之後如何預防仍有待醫療發展。」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贏在起跑點 血癌乳癌精準治療新希望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8日下午進行「抗癌新藥曙光」的議題發表,與會專家們帶來血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往血癌治療只能使用化療及幹細胞移植,但現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另外,女性頭號殺的乳癌,早期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晚期乳癌的三陰性患者,都能隨醫療科技進步帶來治療希望,甚至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突變基因,進行跨癌別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展,在血癌方面,尤其急性血癌及多發性骨膸瘤都有新治療,提升患者存活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100年到104年統計有8千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年長者僅3至5個月。「精準治療的時代已來臨。」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而「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帶來新希望,可依據基因變異點、年紀、共病、預後預測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擬定最佳個人化醫療。「不要因為年紀,限制繼續享受人生的希望…」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說,隨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愈來愈多年長淋巴瘤患者治療後痊癒,繼續享受生活。治療淋巴瘤,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沒有想像中可怕,每三周一次,每次2到3小時,反應率高達八成,效果不錯,減量也有效,但要小心感染風險,研究也發現,化療併用標靶藥物,效果更理想。另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對於某些淋巴瘤的治療,這類藥物可做為化療失敗後的救援治療,甚至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是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都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專業建議,不亂服用偏方,治療才會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血癌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患者治療過程相當漫長,不論成人、孩童都要先經過一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有機會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說,花蓮慈濟五年前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並將細胞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已5年,狀況良好,患者每天都能正常上班。「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說,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被認為是悲傷的,「因為治不好,對病人衝擊很大」,患者與家人、照顧者非常辛苦,尤其患者可能因為頭痛、骨折、骨裂等,連站都站不住。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民眾應多注意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當中貧血為最大宗,約占7成,其次是頭痛約占6至7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3成。滕傑林指說,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若自體幹細胞移植後,再搭配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沒有未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8成,且9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惡化、生活品質佳。在乳癌治療上,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多,患者治療對於復發相當憂心。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在台灣,乳癌發生率是全癌別第一名,而乳癌亞期分類眾多,以荷爾蒙陽性(HR+/HER2-)占7成最高,雖然確診時多為早期,預後良好,但高風險患者有3成以上在術後前2年復發,高達7成在術後前5年發生,且3成患者有多部位遠端轉移。曾令民提醒,高風險族群指有四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一到三顆淋巴結感染,加上腫瘤大於等於五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等於百分之廿,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該族群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周期抑制劑」,相較傳統治療,能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對晚期乳癌也不再束手無策,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說,晚期乳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36.2%。事實上每4名乳癌病患,有1人為HER2陽性,惡化速度快,死亡風險更高。近來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占55%,由於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出現,除了為HER2陽性病患帶來希望,也可針對2弱陽性癌細胞精準攻擊,加上旁觀者效應,讓周遭癌細胞也承受「池魚之殃」,晚期病患因此更有機會繼續存活。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先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基因表現,算出後續治療成效,藉此量身定制出每一位癌友的治療,對症下藥,精準打擊癌細胞,同時減少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目前最新的檢測工具是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已找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特殊基因表現,經過標靶治療後,均能提升存活率。黃柏翔以乳癌為例,若BRCA基因突變,將減損DNA修復能力,累積更多DNA損害與癌化風險,此基因也與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有關,但若接受對應的標靶藥PARP抑制劑,就有機會得到好的預後成果。論壇中,民眾關心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是否可以用在健康人,黃柏翔強調,基因檢測不便宜,不同癌症檢測的項目不同,需與醫師討論,至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若已罹患癌症或高風險者,可以與醫師討論,但一般健康人不建議篩檢。另外,醫師們也提醒,癌症治療需要很強大的神隊友,需要醫療團隊、照顧者及病人一起配合面對,吃好、睡好、心情好,就是最好的抗癌利器。2023癌症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
-
2023-03-31 癌症.乳癌
「乳癌」為婦女癌症第一名!小心這5種壞習慣增加乳癌發生率
乳癌在婦女癌症中排名第一!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提醒女性應每年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日接受治療。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5倍):(1) 有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陽性者)(2)一側乳房曾罹患乳癌(3) 特殊家族史(家族裡曾有人於更年期前得過兩側乳癌)(4)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1)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2)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3) 未曾生育者(4) 停經後肥胖( BMI指數大於等於30)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6)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1) 中量飲酒(2) 喜愛攝取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食物(3) 初經在12歲以前(4) 停經在55歲以後.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1) 口服避孕藥(2) 更年期補充荷爾蒙相關藥物女性乳癌的成因其實與荷爾蒙息息相關,尤其是曾經患了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的人更要注意,須定定期追蹤接受醫師的篩檢。乳癌高危險群除了家族有乳癌病史以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是提高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關鍵。這5種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容易增加乳癌發生率1.習慣晚睡者:現代人容易作息不正常且習慣晚睡,但有研究指出熬夜晚睡或是作息顛倒容易增加乳癌機率,熬夜會使生理時鐘混,抑制了「褪黑激素」,褪黑激素降低會促進雌激素的分泌;反而會大增乳腺癌的患病風險。2.飲酒過量研究發現每天中等量以上的飲酒,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每日純酒精含量控制在15克以下,沒有一致的研究顯示會增加乳癌的危險性,適量飲酒可以,但是要記得控制量。3.經常心情鬱悶情緒的波動不穩定其實會導致體內的激素分泌繁亂失常,乳腺相關疾病其實與體內激素分泌是有關係的。4.沒有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調節我們體內的激素變化,並且減少脂肪囤積,建議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並且每週規律運90~150分鐘,才能遠離罹患乳癌的風險。5.愛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日常食物中肉類和甜食比例較高的女性,尤其是紅肉的攝取過多,會增加停經前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癌的機率,是偏重蔬菜類的飲食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取,均衡的飲食才能進一步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其實要預防乳癌最大的方式就是先從健康的生活習慣做起,應該從年輕時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的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大腫瘤專家抽絲剝繭 終於揭開母女罹癌真相
「黃醫師,我那麼年輕就得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骨骼,我好不甘心,我好想活下去….」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的門診當中,一名年約30歲的輕熟女因為癌細胞轉移而沮喪不已。她是三陰性乳癌病患,一年多前診斷早期乳癌,已接受手術及完整的化學治療,沒想到短短一年後,癌細胞竟然大爆發,且已經擴散、轉移到內臟、骨骼,但求生意志很堅強的她,依然不斷尋求活命的契機。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 讓乳癌威脅如影隨形黃柏翔仔細詢問後發現,這名輕熟女的媽媽也是三陰性乳癌病患。由於年紀尚輕便罹患乳癌,加上又有乳癌家族病史,他強烈懷疑這名輕熟女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出爐後一如所料,這名輕熟女的確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黃柏翔研判,她的母親應該也是類似狀況。目前,晚期三陰性乳癌病患經基因檢測,若證實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可健保給付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在黃柏翔的建議下,這名輕熟女開始服用PARP抑制劑,病情穩定控制長達一年半,在這段時間,這名輕熟女不僅不需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更可以正常工作,平常也有體力和朋友吃飯、聊天、上健身房、做SPA,日子充實而精采。精準醫療 就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黃柏翔在與病患互動時也發現,許多病患、民眾不了解甚麼是精準醫療,也不清楚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的關聯性。他解釋,傳統治療癌症是採一體適用的方式,診斷出某個癌症,便使用對應的化學治療,有些病患有效,有些病患治療效果較差。這就像直接購買西裝成衣,頂多只能從既有尺寸挑選,無法進行細膩的個人化調整,當然無法每個人都合身。而精準醫療比較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希望讓每位病患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在執行精準醫療之前,病患必須先接受基因檢測,再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標靶藥物。以上述輕熟女病例來說,這樣的治療策略確實發揮了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的效果。相較於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比較輕微,多數都在可控範圍。破壞癌細胞修復功能 就有機會掌握先機事實上,不只乳癌,BRCA基因突變也與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種基因突變跨越多種癌症。黃柏翔進一步解釋,細胞中DNA若受到損害,有專門的機制負責修復,而BRCA是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因此,若BRCA或其他負責修復DNA的基因出現突變,細胞修復受損DNA的機制就出問題,進而產生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現象。現在,病患的腫瘤細胞若帶有HRD,或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都適合使用PARP抑制劑,如此才有機會有效壓制癌症,爭取一線生機。基因檢測結果 用藥重要參考指標以三陰性乳癌患者為例,約5%-10%有遺傳性BRCA突變,卵巢癌的病患中,約半數腫瘤有HRD表現,腫瘤細胞或遺傳性BRCA基因變異比率則有25%,而攝護腺癌病患當中,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率約10%,其中大多是BRCA基因突變,胰臟癌病患則有5% 找到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以上病患在選擇療程的時候,基因檢測便成為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請相信醫師 勇敢拒絕偏方誘惑黃柏翔提醒,家中若有親人患乳癌、卵巢癌,而自己也有類似癌症病變,或年紀輕輕便確診乳癌、卵巢癌,建議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接受基因檢測,釐清資訊。當民眾確診患有癌症,也請一定要相信醫師。無論是傳統的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到最新的免疫治療,現在已有多種藥物、療程組合可供選擇,效果都經過實證研究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治療副作用已遠比過去減輕許多,實在沒有坊間流傳那樣恐怖。每當看到病患因誤信偏方或害怕正統治療而延誤病情,黃柏翔醫師就會感到非常惋惜,他期待所有癌症病友在與腫瘤科醫師溝通、討論後,都可得到適合的治療,生命也可以持續精彩、發光發熱。● 黃柏翔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現在的醫療很進步,要對醫師有信心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4 醫療.中醫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經痛、腹痛、便祕…按對位置有助改善不適
肚子不舒服、經痛的時候,人們常會按摩肚子試圖讓自己舒服些,其實肚子上確實也有許多簡單好記的穴位,有助改善各種常見疼痛。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院長指出常見穴位,以及常見情況可以按的穴位,學起來更有助養生!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按對位置更有助改善不適。 郭祐睿院長指出,腹部穴位和診斷就中醫而言相當重要,腹部裝有心臟和肺以外的所有臟器,經脈也於此運行,掌握發生在此部位的感覺,例如軟硬、疼痛、硬塊、跳動等徵象,就可推測身體的氣血循環甚至病情狀況。 同理,經常按摩腹部穴位,也有助促進身體健康,常見好按、好找的穴位,可如神闕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天樞穴、大巨穴等,各自也可帶來不同的好處。 神闕穴:神闕穴位置在肚臍中心,中醫有道說「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穴主要用來調節五臟,溫中、止痛、止瀉,具有增強體力的作用。 水分穴:水分穴在肚臍上方1寸處,約1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促進水分及濕氣代謝,也可緩解腸鳴胃脹、小便不通、水腫等,是易水腫體質,減重的必用穴位,常按可改善面部、全身及四肢的浮腫。 中脘穴:中脘穴在肚臍上方4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此處可改善消化系統疾病、調節消化道機能等,如腹脹、腹痛、胃凸、胃脹氣,可幫助排便、消食和胃、健脾等。 氣海穴:氣海穴在肚臍下方1.5寸處,約2指幅寬的位置,是補元氣的重要穴位。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男子性功能障礙、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也都可帶來好處。 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下方3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元氣虧損,以及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等不適。也可促進小腸機能、腸道如痛、腹部脂肪代謝。也對緩解經痛、子宮虛寒有所幫助。除了按壓穴位之外,熱敷也可舒緩。 天樞穴: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兩側2寸處,約3指幅寬的位置,主要可疏調大腸、理氣消滯,按摩此處也可改善急性或慢性腸胃炎,也有助止瀉或通便。 大巨穴:大巨穴在肚臍下方2寸處,約2指幅寬,並往左右兩側2寸約3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下腹疼痛、緩解便秘、消除腹脹,也可改善失眠,以及有助將身體多餘的水排出體外。 腹悶痛、經痛、便秘、性愛痛,常見4種腹部問題可按穴位! 除了了解各個穴位的位置以及功用,郭祐睿院長也針對生活中各種不同需求提供建議,包括腹部悶痛、便祕、經痛、性愛完之後等等。 肚子悶痛:腹部悶痛,建議可按摩中脘穴,其為重要的八會穴之一,腑臟交會於此,也是有助改善脾胃疾病最好用的穴位之一。 便祕:大便大不出來也可按中脘穴,另可再加強天樞穴及神闕穴。按壓方法可從上腹的中脘穴,順著左側天樞穴到神闕穴,再順勢到右側的天樞穴,以順時針做個循環,每穴位可按摩2-3分鐘,並可在按摩後適度推壓約20分鐘,每日一次。 經痛:經痛主要可能是因荷爾蒙改變所引起,子宮韌帶收縮產生疼痛,因此按摩時建議可按氣海穴和關元穴,適度按壓即可,暖暖包、熱敷袋熱敷腹部的建議位置也在於此處。 性愛後腹痛:至於有些女性在性愛完後可能出現腹痛,此情況常見原因包含私密處感染,也可能是腹部痙攣。同樣建議可熱敷氣海穴和關元穴,若第二天有所改善即可放心,但若是依舊疼痛,且有分泌物過多的跡象,就應盡早就醫。 自行按摩腹部穴位僅助改善,未緩解早檢查,4族群不適合! 按摩腹部穴位有利改善不適症狀,也有助養生,不過郭祐睿院長提醒部分族群應盡量避免,例如孕婦、嬰幼兒、飢餓狀態、以及飯後一小時內,這些都不適合。 也提醒,腹部穴位自行按摩僅助改善,若不適症狀遲遲未見改善、或有出現不尋常症狀、有所疑慮都應盡早就醫檢查,以確保健康無虞。養成良好的按摩習慣,了解穴位功用,適度的按摩,更有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女常腹脹、腹痛婦產科也要看!醫:慎防卵巢癌,6族群更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3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精準醫療三大疑惑 來聽台大腫瘤專家精闢解說
「醫師,什麼是精準醫療?為什麼精準醫療需要做基因檢測?」「什麼時候需要做基因檢測?」「醫師,我媽媽得乳癌,我需不需來做一下基因檢測?」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看診時,發現不少病患對精準醫療一知半解。上述問題對他來說已司空見慣,他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病患說明,多數病患傾聽他的分析後,也會更願意接受治療。幫病患選適合的標靶藥物「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就像算命與改運。」黃柏翔表示,進行精準醫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才能根據檢測結果對症下藥。在這過程中,基因檢測像算命,醫師可透過基因檢測算出特定基因訊息,並深入了解病患的疾病是否容易惡化?病患對藥物反應如何?等資訊,進而幫助病患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這就像「改運」,藉由精準化、個人化醫療來扭轉病患的命運。何時是做基因檢測時機?黃柏翔指出,治療癌症病患時,若評估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就會請病患先做基因檢測,才有用藥機會,但不同癌別適合做基因檢測的時機不同,標靶藥物也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建議病患應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治療選擇,以及是否要做基因檢測。乳癌、卵巢癌與BRCA有關如果家中有罹患乳癌、卵巢癌的病患,或年紀輕輕就罹患乳癌、卵巢癌的族群,醫師就會懷疑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或癌細胞可能帶有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現象,因此會建議病患接受BRCA、HRD基因檢測。黃柏翔分析,HRD代表細胞DNA修復能力出現缺陷,與多組基因有關,而BRCA基因突變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當基因檢測驗出腫瘤細胞有HRD現象,或找到BRCA基因突變,便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進行精準治療。除了乳癌、卵巢癌,部分攝護腺癌、胰臟癌也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找到基因突變對症下藥在三陰性乳癌病患中,約5%至10%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卵巢癌病患找到遺傳性或腫瘤細胞BRCA基因突變的比率約25%,而腫瘤細胞有HRD現象則高達50%,至於攝護腺癌病患中,找到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會約10%,其中最常見的是BRCA基因突變,而胰臟癌病患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的機會則是5%。這些病患經基因檢測找到標的,就有機會從PARP抑制劑治療中得到好處。黃柏翔呼籲,因為精準醫療的進展,目前醫界得以更精準了解癌症基因特性,也有愈來愈多標靶藥物可供治療。請癌症病患相信腫瘤科醫師,多與醫師溝通、討論,才能找到適合策略,癌細胞也才有機會穩定控制。👉🏻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第4期大腸癌該如何治療?專科醫詳解大腸直腸癌手術術式比較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是全台癌症發生數第一多、發生率第二高、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當年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人數是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2.81%[1]。根據國外2020年的數據,大腸直腸癌是全世界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攀升中,甚至在高收入國家中的發生率是低收入國家的四倍之多[2]。比起其他癌症,大腸癌的治療仍有發展空間,因此本文要介紹大腸癌的治療手段以及不同階段的治療目標。現代大腸直腸癌治療觀念介紹在傳統治療中,大腸癌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外科手術以及化學治療。然而,轉移的病人預後較差,想要增加治療效果,就必須合併多種療法,混合穿插使用,才能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過去單一療法的硬拚,已逐漸淘汰。例如:在手術前或後進行輔助治療,可以有效縮小或穩定腫瘤的大小,減少復發的機率[3]。以下分述目前治療大腸癌的主流手段,希望給讀者正確觀念:外科手術的治療目的與適合病患手術切除,是最可能治癒大腸直腸癌的方式之一,不論是1~3期,或是已經轉移的第4期, 能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的病人,將享有更長的存活期,包括肝、肺或腹膜轉移[4-6]。我手邊有好多第4期患者,經手術治療後,已達癌症痊癒條件(5年後沒復發),到現在還常常相約去爬山。1-3期大腸直腸癌對於沒有轉移的大腸癌,外科手術是治癒大腸癌的最主要治療手段。治療目的是要移除體內所有腫瘤組織,並將周圍可能受癌細胞侵犯的血管及淋巴結清乾淨,而且切除後還得進行腸道重建手術。這項手術十分強調主刀醫師的經驗值與技術,完整切除掉腫瘤及可能侵犯的範圍,是治癒大腸直腸癌最重要的一步。我強調的D3淋巴清除,就是這樣的概念。手術雖然效果好,但還是有風險。有經驗的醫師應該評估患者的年紀、營養體力、大腸品質、腫瘤位置、及是否合併複雜內科疾病,再來決定外科手術的執行。不少患者來我門診求助時,已經造成腸道阻塞合併營養不良,這時我會建議先放大腸支架並補充靜脈營養,1~2周後再進行腫瘤完整切除,如此不僅減低手術併發症,更增加存活率[6]。我強調,癌症治療需把握時間沒錯,但對於體況虛弱的病患,反而應避免馬上接受大型腸道手術,防止手術後產生併發症,使原本虛弱的病人,病情雪上加霜[8]。術前準備好,比術後補救來的重要!大腸直腸手術術式的比較依照傷口大→小,包含傳統開腹手術、微創腹腔鏡手術、自然孔輔助微創手術。其實不管哪一種手術方式,只要能將腫瘤細胞清除乾淨都是好手術!過去的研究顯示三種手術對大腸直腸癌長期治療效果,沒有任何差異[9, 10]。唯一的差異在病人術後的恢復速度,想當然爾,傷口越小,術後復原更快、疼痛度更小、傷口表面更美觀、術後的併發症也更少,因而更能不費力地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這些在我2020年的文章中都有清楚闡述 [10]。至於近年常聽到的機器達文西手術,也是微創腹腔鏡手術的一種,只是醫師操作介面不同,但病人傷口大小也類似,國際文獻報告達文西大腸手術在短期與長期的預後,與傳統微創腹腔鏡大腸手術相似[11]。手術方式如何選擇?醫師會根據腫瘤大小、緊急狀況、醫師個人能力、醫院設備與團隊合作默契等綜合條件來決定手術方式,這部分牽涉到醫師的專業能力與經驗。在病人條件許可下,我個人推薦選擇自然孔輔助微創手術(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與一般腹腔鏡手術最大的差別是不再從體表切開傷口,而是從自然就存在的孔洞如肛門或陰道,放入器械進行微創手術進行切除後或標本取出,造就病人腹壁極小傷口,也因此恢復更快,相對一般腹腔鏡手術更美觀、術後疼痛更減少。有三年追蹤的研究證實,病人的併發症、存活率及復發率與一般腹腔鏡類似,在腫瘤比較小的情況下使用自然孔腹腔鏡手術甚至比一般腹腔鏡效果更好[12]。第4期大腸直腸癌面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全身性化學治療才可以阻止癌細胞到處亂竄,然而,唯有手術完整切除轉移病灶,才有治癒的可能。根據過去經驗歸納,肝臟轉移大小5公分內及數量3顆內[4]、肺臟轉移大小2公分內及數量1顆[5]、腹膜轉移PCI小於6分[6],這些都是可直接手術切除的範圍,手術對存活率有明顯助益。面對轉移病灶更大或數量更多的患者,則應該先進行全身性化療,以限制轉移病灶的大小與分布數量,達到可完全切除的地步時,再來進行手術治療。記得,第4期絕非末期,透過完整的治療規劃,還是有治癒的機會。癌症出現腹膜轉移時 需要整合型治療[13]雖然全身性化療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最主要的方法,但面對腹膜轉移的病人來說,血管腹膜障壁(blood-peritoneal barrier) 會阻礙藥品從血管進入腹膜腔,進而導致靜脈化學治療效果很差[14]。雖然部分腹膜轉移(PCI < 6),可進行腫瘤減積手術(CRS, Cytoreduction Surgery)解決,然而一旦腹膜轉移範圍增加(PCI>10),PRODIGE7臨床研究則發現,要在術後增加HIPEC治療,才能有效延長病人存活期[15]。所謂腹腔溫熱灌注化療HIPEC(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就是把化學治療藥物加熱(41-43度)並灌注在病人腹腔裡面,藉由熱能與化療藥物一同殺死游離在腹腔內的腫瘤細胞,並深入腹膜內。目前腹膜轉移治療的準則分為2階段:第一階段需進行腫瘤減積手術(CRS),完全切除腹膜腫瘤、第二階段再進行HIPEC,藉以完全清除癌細胞。主要適用於腹膜轉移癌,除了大腸癌之外,卵巢癌、胃癌等腹腔內癌症也會使用這種方法。對於瀰漫型腹膜轉移患者(High PCI score),該怎麼辦?這類型的患者占大多數,因為轉移數量大,難以將腫瘤切除乾淨,而且常造成腸道阻塞,手術時間長又破壞多,若勉強執行HIPEC+CRS成功率一定低且併發症風險高,對病人健康無疑是雪上加霜。幸好近年來又有新的術式發明,才改善了這群病人的預後,名為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PIPAC(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的作法是使用高壓注射器及霧化機、將化療藥物以氣霧型態打入腹腔中,藉此將藥物均勻分散,再加上升高腹腔內壓力至12-16mmHg,將霧化後化療藥劑更容易且深入地打入腹膜內,抑制惡性腫瘤生長,直接降低腹膜腫瘤的數量。比起傳統化療副作用較小,不需要減積手術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大幅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但若患者有腸道阻塞的問題時,一定要先以外科手法解決腸道不通的問題,再輔以PIPAC治療,才能成功抗癌。HIPEC與PIPAC的比較以上兩種腹腔內化療的治療目標不同:CRS+HIPEC是以治癒為目標,期待完全消滅腹膜腫瘤細胞,但只能選擇腹膜腫瘤量少(PCI
-
2023-03-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年齡與健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醫病平台/ 最後的愛是手放開?週末值班,醫院的醫師通知一個血液科會診。這是個69歲的婦女,因為體力愈來愈弱,呼吸困難,兒子敦促她去家庭醫師的診所看病。血液檢查發現非常嚴重的貧血,血色素只有5(正常值大約12-16)。家庭醫師立刻將她轉送醫院繼續診查與治療。急診室給她兩袋的紅血球輸血,血色素上升到8.5(美國的血袋單位大約是450 cc,台灣則是250 cc)。因為她是個老菸槍,又有20公斤體重減輕的病史,急診的醫師也做了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沒有癌症的跡象。走進病房,這位仍然很蒼白的病人有各樣老菸槍的特徵:乾燥皺褶的皮膚,低沉的音調,每隔一兩分鐘咳嗽一次——那種很多濃痰的咳嗽聲。她雖然只大我5歲,卻已經諸多慢性病纏身,看來像個89歲的老人。她的故事,我們留到文章的盡頭再敘。容光煥發的「老人」美國影壇的長青樹珍方達,已經很久沒拍電影,但是最近她跟幾個「年紀不輕」的著名女演員拍了一部喜劇電影叫做「80 for Brady」。我好奇地查了一下這四位演員的年齡。雖然演藝人員也許投資很多金錢、時間與精力保持年輕的容顏,有的人還是老的很快,有的人卻青春永駐。珍方達已經85歲,臉上幾乎沒有皺紋,脊骨直挺,身材仍然像個25歲的美女。雖然我稱不上是珍方達的影迷,她多彩豐富的人生是令我讚賞的。她保持青春的秘訣是什麼呢?我猜,不是基因的因素,因為她的父親只活到77歲;而是她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反越戰到支持女權及環保,以及運動養生(在80年代,她還以銷售在家運動的錄影帶出名)的緣故。前幾天,美國拜登總統發表他的年度國會報告。他的政治對手及媒體喜歡喧染他的「老態」,嘲諷他行動遅緩,滿臉倦容,常常説錯話。出乎意料的,他的演講很長,內容豐富精要,不同的議題串聯的毫無洩隙。最精彩的是他講到美國國債頂限時,共合黨議員噓聲不斷,卻讓拜登反將一軍,同意絕對不砍退休醫療保險(Medicare)及社會保障給付(Social Security)的預算。一位總統史學者稱讚這場演説積極地與聽眾應對,是三度空間的演講,將會歷史留芳。拜登在兩年前參選總統時,已經78歲,現在是80歲了。他走路的樣子的確露出老態,但是他在週末仍然常常騎單車健身;他的總統行程包括日常的會議、訪視民間、參與國際會議等等,並不比過去的總統輕鬆。很多人,特別是媒體,對拜登總統的年齡大做文章,認為他的年紀太大,不應該下次(2024)競選連任。美國政壇有好幾位超過80歲的人士,卻仍然精力旺盛,智慧滿滿,他們大可以在家含貽弄孫,但是他們熟悉政治議題與政治運作,基於使命感與愛國心,他們持續從政。在我看來他們不是國家的包袱,而是福星。老人與疾病因為癌症的機率通常是跟著年齡上升的,我經常照顧高齡的病人。因為癌症照顧上的特殊情境,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情感是親密的,除了常規的病史之外,病人的生活常規、人生的抱負與期待,繪成每個病史的完整圖畫。87歲的A先生,太太在10年前因為卵巢癌過世;他和他17歲的老狗獨居,天天出去散步,兩個女兒經常約他出去吃飯,公寓的鄰居是一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與他們的小女兒,是他遠親不如近鄰的良伴。A先生的生活是安定從容的。當他診斷第四期肺癌時,他問了許多好問題,包括選擇不做治療。我們最後決定用副作用低的免疫藥治療。他不僅沒有發生副作用,腫瘤幾乎完全消失了,生活作息大致如常。81歲的C先生也是一位獨居老人,因為他的太太有嚴重的失憶症,住在他家對面的養老院,方便C先生天天探訪。C先生手不離卷,總是帶著他的iPad,立時將他的抽血報告輸入iPad檔案,以便掌握自己的病情。他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最後進展成急性血癌,他知道他的預後不好,但是不願意放棄治療。他的太太在這個時候過世。雖然她的死亡不是無預期的,C先生的傷慟令人不忍。一個月後,C先生也在他的子孫環繞中,安然離世。照顧C先生兩年,我們的默契像是知己的朋友。有一天,不忍他一週兩三次要來到診所輸血,他讀了我的肢體語言,主動回答我的問題「Why are you trying so hard?」,他説他一生做事總是堅持到底。我只能盡力地讓C先生走完C先生的人生路。B先生過去在74歲時得過淋巴瘤,接受化學治療,不僅沒有太多副作用,12年來他的淋巴瘤也都沒有復發。B太太是一個退休的護士,是B先生的守護天使及發言人。B先生因為有肺氣腫,右肺的下角有些結疤組織,每年都做一次電腦斷層追蹤。B先生去年8月的電腦斷層在右上肺出現新的腫瘤,右肺門也有腫大的淋巴結,高度懷疑是肺癌,正子攝影發現肝臟也有一個小亮點。後續的診斷過程不太順利,一度考慮要進行手術切片。外科醫師在團隊會議時,質疑以B先生的年紀這樣做值得嗎?就這樣拖了三個月,肝臟的病灶變大了一些,穿刺證實是轉移的肺癌。我認識B先生一家人12年了,知道他絕不是外科醫師所描述的脆弱老人。86歲的他,照顧庭院——夏天割草,冬天剷雪,都是他一手包辦。每個禮拜也定期去健身房運動三、四次。印象中,B先生總是開開心心的,問他有沒有任何不適,他總是回答「Fine and dandy!」。B太太則是寢食難安,心裡明知道四期肺癌的預後不好,卻一直央求我不能退休,要好好地照顧她的「男朋友」,她要他活到百歲。人生的驅動力那位嚴重貧血的病人,幾年前,在她先生因慢性肺病過世後,她沒有煮飯的驅動力(不知道煮給誰吃),於是有一頓沒一頓的,不知不覺的,幾年下來體重掉了20公斤。抽血檢查發現她的維他命B12低到測不出來。B12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是通常我們每日的B12需求量只有1微克(microgram),除非是吃純素,一般人很少因飲食習慣的原因發生B12缺乏的狀況。另外,有時候病人因為血液中有自體免疫抗體,阻擾腸胃道B12的吸收。這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但是那種失去人生驅動力的心境,大概是她的健康狀況日走下坡的主要原因。我一生中照顧過的高齡病人不知繁幾。該不該做檢查?該不該治療?每個病例的決定因素可能都不一樣。有時候看似簡單的檢查與治療,到頭來一點也不簡單,讓我遺憾自己先前的決定。多年前,有一個85歲嚴重失智的病人,因為貧血逐漸惡化來看診。她的女兒非常孝順,每天都去療養院看她。我判斷這個病人大概有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需要做骨髓穿刺做診斷。在跟她的女兒解釋這個病是如何治療的,以及骨髓穿刺的過程,女兒同意讓媽媽接受檢查。通常,我在操作骨髓穿刺的過程會一直跟病人交談,減輕他們的焦慮,預告他們下一個半分鐘是最痛的時候,但很快就會完成了。這位病人並沒有交談的能力;她在檢查檯上呻吟扭動,讓她的女兒和我很不忍。做完檢查時,她的驚恐的眼神無言地問我:「為什麼妳要傷害我?」雖然她的後續治療只是每週一次紅血球生長素皮下注射,這對失智日易加深的她還是太大的負擔,在一兩個月後,女兒就決定停止治療,接受安寧照顧。結語B先生和B太太將他們的願望與信任交在我手上。我知道B太太説要B先生活到100歲是譬喻不是言實,我們很坦承地長談這個癌症不太可能治癒的事實,但是我答應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B先生,選擇對他的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但仍然有好的療效的治療。他11月中開始做免疫化療,雖然比平常疲倦一些,沒有太多其他的副作。上星期的正子攝影報告超過我預期的好。B先生和B太太還有太多人生的計畫,我很高興有機會跟他們合寫下個章節。
-
2023-02-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把未開封煉乳罐頭放鍋裡隔水加熱做焦糖醬?專家籲別這麼做
前言:日本人好像很愛直接加熱罐頭,近來看到很多例子,實在在食安上替他們感覺捏一把冷汗。像之前網路上很流行,甚至很多台灣網紅也在學,將煉奶罐長時間加熱就變成了牛奶糖(焦糖醬),好像很方便、很好玩、露營也很好用,而日本人在家料理好像也會將罐頭拿去直接加熱。罐頭直接加熱最大的食安問題是雙酚A,雙酚A存在於罐頭內壁的epoxy塗層內,如果加熱就會大量溶出,所以如果要加熱罐頭食物,較好的方法是將食物倒到碗裡再加熱,不要直接加熱罐頭。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在一些塑膠容器、或是鐵鋁罐內部塗層會有微量添加,對人體可能會有一些內分泌干擾的作用,我們最好盡量避免攝取。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對健康有什麼影響?BPA (bisphenol A,雙酚A)是一種1960年代開始發展出來的一種塑膠添加劑,可以提高塑膠的強韌度,所以曾經用在許多食品、化妝品的包裝上,比如說透明堅固的PC水瓶、食品金屬罐的內襯塗層等等。但是之後陸續有研究懷疑雙酚A會在保存過程中慢慢滲到食品、化妝品中,造成人體可能誤攝取入微量的雙酚A。雙酚A令人擔心的地方是它的結構類似於雌激素,因此可能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的平衡,所以雙酚A一種內分泌干擾物,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由於人體荷爾蒙的調控影響是全面性的,所以雙酚A對生殖、代謝、神經、免疫、內分泌、甚至癌症的發生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情形。嬰幼兒對雙酚A更為敏感,所以不可不慎。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接觸雙酚A要越低越好,依照現在台灣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嬰幼兒奶瓶不得使用含雙酚 A 之塑膠材質,而PC 材質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檢驗雙酚A不得超過0.6 ppm。BPA雙酚A常被使用在哪裡?雙酚A最常添加在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的塑料、或是環氧樹脂(epoxy resins)裡。PC 常被使用於生產食品容器,或是透明的飲料水瓶,例如:餐具(盤子與杯子)、微波器皿、廚具,過去也用作奶瓶,也可用來製造玩具與奶嘴。而雙酚 A 製造的環氧樹脂被使用於鐵罐、鋁罐的內襯塗層,也會用在住宅飲用水儲存桶的塗層中。感熱紙的油墨也曾使用雙酚A (依照目前台灣規定,標準檢驗局已於2011年公告CNS 15447「感熱紙」標準,規範感熱紙所用顯色劑不得含有雙酚A成分,且感熱紙中雙酚A限量值須低於50 ppm。)。BPA會造成那些健康問題?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雙酚A作為一種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很大;而且雙酚A會造成人體慢性發炎,對健康整體的威脅也不可小覷,再加上雙酚A屬於油溶性的,容易累積在體內不易排除,所以對健康的影響時間很長,甚至在一些動物實驗裡發現,雙酚A的影響甚至透過母體及於下一代。雙酚A生殖影響雙酚A在人體內會干擾性荷爾蒙,造成其功能混亂,因而引起不孕、早熟,也可能透過母親影響嬰幼兒的行為與成長。雙酚A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一些人類流行病學的研究中,發現雙酚A與成人的第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正向相關。也有研究認為,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雙酚A影響免疫近期的研究指出人類暴露於雙酚 A下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造成全身慢性發炎反應。雙酚A造成癌細胞發展有許多研究顯示雙酚A促使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的發展。雙酚A會透過怎樣的途徑進入人體?如果使用了含有雙酚 A的食品容器,雙酚 A可能皆由食品包裝材料遷移至食物與飲料中,而被人吃進身體。而手如果摸了含雙酚 A 的感熱紙,沾到了油墨再以手拿食物食用,雙酚 A也可能被攝取進人體。由於雙酚 A 可能存在於感熱紙與化妝品中,可能經由皮膚接觸這些產品而攝取了雙酚 A,另外也可能接觸家中含有雙酚 A 的灰塵 (來自含環氧樹脂製造的地板、油漆、電子設備與電路板),經由皮膚攝取到雙酚 A。怎樣才能避免雙酚A的健康問題?目前國際認定雙酚 A 的每日容許攝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為 50 μg/kg/day; 歐盟EFSA 的專家曾在 2015 年 1 月 21 日公布報告考慮降低雙酚 A 的安全限量,將 TDI 降為4 μg/kg/day,專家並認為新的暴露評估結果顯示日常生活中暴露雙酚 A 的量,不致使人類有健康上的風險疑慮。所以雙酚 A沒有全面禁用於與食品相關的包裝材質裡。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我們還是盡可能減少接觸,所以想要盡可能降低攝取雙酚A的機會,我們可以做到:選擇標示不含雙酚A的PC容器可以選擇有些水瓶特別標示不含雙酚A的,如最新的Tritan材質可以考慮。嬰兒奶瓶可以盡量改用玻璃材質。然而許多號稱不含雙酚A的材質,其實是使用了雙酚S BPS或雙酚F BPF作為代替,只是近年一些研究也發現BPS、BPF也有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這點仍需注意。罐頭食品避免直接加熱鐵鋁罐或是金屬罐頭不要直接加熱,最好是將食物倒出再加熱,因為加熱會加速鐵鋁罐內壁塗層中的雙酚A溶出,因而造成大量攝取雙酚A。塑膠容器避免損傷、定期更換塑膠容器或水瓶避免直接曝曬於陽光下或使用高溫,如果塑膠表面受損或有刮痕時最好立即更換。補充加速排毒的營養有一些營養成分有助於體內排除或降低雙酚A的傷害。如蝦紅素、CoQ10等脂溶性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雙酚A造成的氧化壓力與體內發炎;一些富含含硫植化素的蔬菜如青花菜、羽衣甘藍,也有助於提升肝細胞酵素排除雙酚A的活性。觸摸油墨、塑膠器具後記得洗手由於雙酚A也用於環氧樹脂中,所以如果手摸了塑膠製品、塑膠家具、油墨等等器物之後,最好徹底洗手再摸食物。延伸閱讀: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2-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只抗生素、軟便劑缺藥!藥師上網問慢性腎臟病藥品哪裡有?
國內繼抗生素「安蒙西林」、軟便劑「氧化鎂」等缺藥後,食藥署「藥品資訊供應平台」最新顯示,癌藥「威克瘤」、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也出現缺藥情形。藥師沈采穎表示,藥局端用於慢性腎臟病藥品「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也有缺藥情形,甚至還有藥師相互打聽哪裡還有藥。食藥署表示,部分短缺藥品已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或開放同成份、同劑量、同含量藥物取代。》看更多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資訊癌藥「威克瘤」用於局部惡性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神經母細胞瘤,健保署110年統計,一年用量約2300多支。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說,該藥品109年10月起即因生產、藥證或代理權變更等相關問題,導致短缺至今,期間均協調以專案輸入方式持續供藥,如今專案輸入藥物即將用完,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現已有廠商願意供藥,不影響患者用藥。》看更多癌藥資訊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為維持腎臟功能沈采穎說,「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用途為維持腎臟功能,目前於藥局端呈現缺藥,許多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卻是無藥可領」。慢性腎臟病處方藥品小知識.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楊博文說,此兩款藥品生產廠商均表示,因生產、供貨不及等問題,導致藥品短缺,目前控貨中,恢復供應日期尚未可知,食藥署已名列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替代藥品,建議醫師開立替代藥物,而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藥師可向患者解釋後,於患者同意下更換替代藥物,如果患者不願意則必須回到原醫療院所,請醫師重新開藥。【延伸閱讀:「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至於,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缺藥問題,楊博文說,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核醫製藥中心對此回覆,因原料問題導致藥品短缺,預計今年第三季恢復供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9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又來月經代表回春?小心子宮內膜癌悄悄找上門
門診上偶然發現57歲婦人點滴出血已經3個月,婦人還以為是自己回春,醫師建議先去婦產科檢查,醫院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內膜增厚,幸好子宮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追問發現原來是婦人為保持青春活力,長期服用胎盤素,建議停用以後就沒再出血。停經後又出血 非月經來潮實為疾病中醫師賴睿昕解釋,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又發生陰道不規則的出血,在清代《傅青主女科》就有提到:「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風,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實非經也」,「乃肝不藏,脾不統之故也」這種現象在中醫來看並非月經來潮,而是疾病的反應。更年期後正常來說是一滴血也沒有,只要是出血就算不正常,更不可能有返老還童之說。但是有些婦女會在更年期過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如果突然停用荷爾蒙亦會造成出血,所以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可大可小,賴睿昕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為萎縮性子宮內膜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瘜肉,但是也可以很嚴重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通常出血時間越長或是出血量越多其患惡性腫瘤的的可能性較高。依照出血量、色、質、味 辯證用藥中醫師通常針對陰道異常出血的量、色、質及氣味,並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及全身情況綜合分析,給予辨證用藥。●出血色淡、質不濃稠,並有倦怠無力,氣短懶言且自覺小腹有空空等症狀,屬於氣虛證,常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完帶湯治療。●出血量不多,顏色鮮紅、質稠,同時表現 腰痠腿軟,咽乾口燥,陰道乾澀灼痛或陰癢等症狀,屬於陰虛證,常使用滋陰降火湯湯配合一貫煎治療●出血見有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表兼有溼熱(或溼毒),屬於虛中夾實證,這時中醫常使用龍膽瀉肝湯和八味帶下湯治療。●陰道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紫黯有塊,同時見有小腹疼痛拒按,按壓有刺痛感,或者小腹有腫塊的,便屬於血瘀證,這時會使用少婦逐瘀湯和大黃蟅蟲丸治療。賴睿昕醫師指出,臨床上停經後出血不一定都與婦科有關,因為胃腸道病變引發肛門出血,或是泌尿系統的毛病而從尿道口出血,此二處的出口與陰道恰為鄰居,常被誤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後,也會引起停經後的陰道出血,所以發現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確診,才能及早治療。雌激素過度刺激恐致子宮內膜癌 這些異常要注意更年期婦女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雌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因素,賴睿昕醫師提醒,體型肥胖,初經來得早,晚停經的婦女(大於52歲),從未生育過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若能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再藉由中醫調整陰陽氣血,可以穩定女性荷爾蒙,減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而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愛吃紅肉或脂肪的食物的女性,則要提高警覺陰道是否有出血。當發現有任何惡性腫瘤的可能,要先以手術為優先考量,中醫做後續的調理避免再度復發。賴睿昕醫師分享,當停經後又異常出血也容易引起貧血,此時應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肝、雞蛋、牛奶和瘦肉等。還有含有豐富的鐵和葉酸的綠葉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櫻桃、莧菜、薺菜、蕃茄、柑橘、桃李、鳳梨和紅棗等,對避免產生或減緩停經後出血的程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發炎體質退散! 婦科名中醫四招提升受孕機率停經後出血非逆齡,要小心! 「這些人」恐子宮內膜病變上身【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8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