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搜尋
卵巢
共找到
547
筆 文章
-
-
2023-04-18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嗝氣不一樣?愛嚼口香糖易嗝氣 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
打嗝、嗝氣、放屁,都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也與腸胃道的氣體有關,這麼多的「氣」到底哪裡來的呢?「氣」太多造成困擾如何處理?一名年輕的電子公司老闆,進到診間後,不斷打嗝。需要時常與客戶開會甚至出國視察的他,打嗝已經嚴重造成工作與生活上的困擾。醫師詳細問診後,發現緊湊的工作步調以及龐大的壓力,讓他無法在正常時間好好吃飯,吃東西只能狼吞虎嚥,所幸透過飲食習慣改變並使用控制胃酸與消除緊張、壓力的藥物,便不再打嗝。現代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下班喝酒應酬、深夜來點宵夜舒壓、週末聚會吃到飽⋯這種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引起腸胃脹氣、嗝氣、放屁等症狀,這些「氣」若太多太頻繁,恐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是身體的警訊之一,除了該重新檢視生活習慣外,如果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未改善,可能需要進一步找醫師診斷。打嗝:打嗝原因多且複雜 「吃進去」的氣太多最常見打嗝是一種神經自主的反應,是因為身體控制橫膈膜的膈神經受到刺激,引發橫膈膜肌肉收縮,同時間聲帶緊閉,就會產生「嗝」的聲音。膈神經從中樞神經一路往下來到橫膈膜,這條路上若受到影響,就可能引發打嗝反應。例如吃太多將食道與胃撐大,連帶影響到膈神經;喝碳酸飲料、酒、嚼口香糖、含口含錠讓人不自覺會吞入過多空氣;胃酸逆流、喉頭發炎;亢奮、情緒起伏太大,甚至溫度變化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如果只是一時的打嗝,各地都有流傳一些偏方,在無害的情況下試試無妨,例如突然被嚇一跳、拿杯熱水慢慢將之吹涼等,然而,若打嗝情況持續48小時未見改善,仍建議就醫。在肝膽腸胃科,因打嗝求診以男性居多,這類型的病人往往因為工作壓力大、吃太快、胃酸逆流而打嗝不斷,造成困擾。在治療上,會建議改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並針對胃酸逆流跟精神壓力合併用藥,就能改善。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然而少部分打嗝的成因可能比想像中複雜。若超過48小時尚未緩解稱為「持續性打嗝」,超過1個月以上,醫學定義為「頑固型打嗝」。病患胸腔、胸廓可能因為肌肉拉扯感到不適,甚至連喉嚨、頸部都不太舒服,無法順利吃飯、喝水,影響工作、睡眠。此時可能代表著有更嚴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抽絲剝繭,或利用侵入性的檢查如腸胃鏡、抽血,甚至要轉介其他科別醫師來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處理。頑固型打嗝有可能與代謝、藥物有關,例如有酗酒習慣導致長期營養不良而引起;糖尿病控制不好導致神經病變、肌肉病變;有腎臟病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如低血鉀、低血鈉,常會抽筋,引起神經異常反應。藥物方面,如麻醉用藥、鎮定劑、化療用藥、類固醇,以及一些巴金森氏症的用藥;體內安裝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其中的微弱電流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而頸部到胸廓的腫瘤,例如甲狀腺癌、食道癌,也可能刺激到膈神經;另外,打嗝也牽涉到迷走神經的自主反射,也可能是中樞神經出了問題,如腦中風、腦部感染發炎、外傷或腫瘤等。不過這類型的病人佔比不大,不必過度焦慮。隔氣:吃太快、愛聊天,吞進太多氣體嗝氣相對打嗝單純些,多半與飲食習慣不良,如吃太快、邊吃飯邊說話,吞進過多的氣體有關。也因此諸如嚼口香糖、口含錠、喝碳酸飲料、抽菸等行為都有可能不自覺吃進更多氣體,引起嗝氣。也有人是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出現功能上的異常、較為敏感,如同罹患腸胃炎一樣,時常感覺腹部脹脹的,想把氣排出來。少部分長輩因為假牙不適、牙口差,導致咀嚼功能不好,一口飯一直嚼、嚼不爛又一口吞,也可能吃進過多空氣導致時常想嗝氣。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找牙醫師處理口腔問題。有些門診病人因為覺得氣體很多,時常想要嗝掉氣,造成困擾而求診,醫師通常還是會先從病人的飲食習慣問起,再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安排胃鏡,檢查有沒有腸胃發炎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嗝氣這種情況多半可以靠一些方法改善,例如飯後多走動,促進消化,讓氣體向下移動排出。相較氣體往上嗝出,氣體向下排是較好的方向,因為嗝氣可能排出的是食道中的氣體、也可能是來自胃部的氣體。若是從胃上來的氣,含有揮發性的酸性物質通過賁門到了食道,食道不像胃有黏膜保護,也很敏感,長期下來就有可能造成食道灼傷。排氣:產氣食物常是元兇排氣(放屁)的氣體來源除了吃東西連帶吃進去的空氣外,在腸道內,食物經過發酵後也會產生氣體,有時食物(尤其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殘渣產氣,或者腸道內處於壞菌多、益生菌少的不平衡狀況、便秘等,都可能讓腸道的氣體過多,讓人感覺腹脹不舒服,又或者頻頻放屁。女性因為腸道附近有子宮與卵巢,腸道先天比起男性來得長,也更多彎曲,所以先天上較容易有脹氣問題,就像是折氣球,越長的氣球,彎折愈多氣就容易堵住,容易感到腹脹甚至便秘。如果時常覺得腹脹、頻繁放屁,首先可以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吃多了產氣的食物,以一週為單位,一樣樣排除,進而在平日飲食避開容易導致產氣的食物。太油的食物也需要避免,有時候肚子裡鼓鼓脹脹的未必是氣,而是吃進不好消化的食物,會讓腸道蠕動速度變慢,產生腹脹的感覺。許多民眾喜歡的無糖口香糖中含有的木糖醇或一些優酪乳、食品中添加的寡醣,分子較大,人體無法分解吸收,可能干擾腸道運作,容易產氣、引起腹脹,也需要格外留意。「氣」能夠有效排解倒還不是大問題,有時脹氣嚴重,不管怎麼動都無法讓氣排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讓人難受。 如果患者只是單純脹氣問題,最常用的是消脹氣藥物例如Gascon,具有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坊間的益生菌或消脹氣的非處方用藥,偶爾使用無妨,但如果時常感到脹氣、頻繁放屁,造成不適,尤其如果嚴重腹痛、持續性的拉肚子、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如過去幾十年都是便秘,突然變成拉肚子),體重無原因下降,脹氣導致沒胃口、呼吸不順等,就要趕緊就醫,找出問題,例如是否是腸道發炎或腫瘤。雖然少數情況下,嚴重脹氣、無法放屁,可能與腫瘤堵塞住腸道有關,不過,脹氣、放屁並非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民眾不必過度焦慮。改善飲食習慣 腸胃順暢不生氣不管是打嗝、嗝氣或是脹氣、放屁,當頻率過高或嚴重程度大到造成身體不適時,就要注意,多半與自身飲食習慣、生活壓力有關,也是健康的警訊之一。除了就醫找出病因、接受治療外,若能先從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做起,包括慎選吃進口中的食物、減少吃讓自己容易產氣食物,避開碳酸飲料、酒精;不要邊吃飯邊聊天、飯後走動一下,相信能慢慢找回腸胃的平衡,腸保平安、「不生氣」。容易產氣的食物 蔬菜類:綠白花椰菜、高麗菜、紅白蘿蔔、大頭菜、大小白菜、芥蘭菜、洋蔥、蕈菇等。水果類:蘋果、西瓜、柑橘、果乾製品。蛋白質類:豆漿、豆腐、豆乾、牛奶、羊奶。澱粉:麵、麵包、芋頭、玉米、蓮藕、馬鈴薯、糯米;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等。飲料:碳酸飲料、酒精、咖啡。其他:含寡醣、木糖醇的食品;油炸物、甜食。【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9期(2022-07-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8 醫療.心臟血管
基因或生活方式造就的肥胖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答案恐出乎意料
【本文重點】《電子臨床醫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由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比基因引起的肥胖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來自近18000名瑞典雙胞胎的數據,研究導致超重和肥胖的基因和環境因素如何影響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基因風險引起的肥胖(即使基因預測的BMI低)仍可能產生健康風險,但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存在更大的風險。--by ChatGPT眾所周知,超重或肥胖會增加健康風險。然而,肥胖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差異很大。一項新研究發現,一個人肥胖的原因可能對心臟病風險產生一些影響。肥胖原因影響心臟病風險根據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旗下期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的研究表明,在肥胖對心血管健康有害影響方面,因生活方式而肥胖的風險比因遺傳而肥胖的風險高。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瑞典17988名雙胞胎的數據,收集有關他們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高BMI遺傳傾向的資訊。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醫療紀錄的數據來確定該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藉由通過分析上述這些資訊,研究人員能夠研究遺傳與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導致的超重和肥胖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該研究結果顯示,受環境因素影響的肥胖(儘管遺傳預測的BMI低但肥胖)比受遺傳因素影響的肥胖(遺傳預測的高BMI)危害更大。該研究作者之一、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醫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系教授Ida Karlsson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與健康體重的人相比,所有超重或肥胖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然而,研究結果表明,主要由遺傳因素驅動的肥胖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可能與其他因素(如生活方式)驅動的肥胖不同。Karlsson解釋,肥胖是一種複雜的常見疾病,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成因,研究結果可以幫助瞭解它對健康的影響因人而異。健康的體重始終很重要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全球超重和肥胖的發病率有所增加。現在,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超重或肥胖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超重和肥胖是許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它們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超重還會導致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包括失明、截肢和透析的需要。超重也會導致肌肉骨骼疾病,包括骨關節炎。肥胖還與一些癌症有關,包括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膽囊癌、腎癌和結腸癌。即使一個人只是輕微超重,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並且隨著BMI數值的攀升而變得更加嚴重。【資料來源】.People with obesity due to genetic predisposition have low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Genes or Lifestyle? How a Person Becomes Obese Could Influence Heart Health.Genetics Driven Obesity Not All That Harmful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黃柏翔:精準診斷能算病改運
「精準治療最核心的概念,是更能精準分類癌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根據部位、期別分類癌症,且只用一體適用的治療,透過人的基因或蛋白質檢測,來預防或診斷疾病,並選擇適合藥物、療程,就是精準治療的核心,所以又稱「個人化治療」。目前最新檢測方法則已進展到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黃柏翔指出,過去癌症治療會根據粗略的分類,給予一體適用的治療,但其實該治療對部分病患可能無效,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生物標記,算出後續治療成效,再量身打造出適合治療,例如細胞中的DNA一旦受損,有專門機制修復,其中BRCA扮演重要角色,而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可適用PARP抑制劑,用對藥,就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至於何時接受基因篩檢?黃柏翔說,不同階段都有適合的時機點,癌友可與醫師多討論。另一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目前尚未罹癌的民眾,若經濟允許,他認為也可去基因醫學相關科別詢問,「不過之後如何預防仍有待醫療發展。」👉🏻【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新利器預防診斷癌症 選對檢測時機點 打造個人化療程
黃秀芬:整合生物資料庫 助病人免費試新藥精準醫療蓬勃發展,研究人員找出不同的癌症生物標記,標靶藥物相繼問世。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說,建構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患者的癌症組織、基因資料等資訊用於研究,是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石。她指出,NBCT整合全台32家人體資料庫,逾82萬筆患者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讓資料運用更便利,加速醫療科技發展。「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由產業界提供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資源,收案癌別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膽管癌、胰臟癌。黃秀芬表示,若患者屬癌症末期,且尚未接受治療,即可參與計畫,無償接受基因檢測,並取得標靶藥物用藥機會;此計畫已收案逾700例,獲贈藥者比例達10%。黃秀芬指出,不同癌別也會有相同基因變異,是否給藥沒有指引、也無前例,故在收案醫院設有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MTB),將綜合評估患者病況、藥物作用及副作用,決議患者是否適合用藥。除了保障患者,也讓臨床醫師累積用藥經驗,優化台灣精準醫療環境。李健逢:NGS正確診斷少見癌軟組織肉瘤或骨骼腫瘤是非常少見的癌症,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以軟組織肉瘤為例,會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脂肪、肌肉、血管或筋膜等,有些個案會轉移,有些能和平共處十幾年,由於惡性或良性的鑑別診斷不太容易,因此做正確診斷很重要。由於案例非常少見,故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極有幫助。曾有位兒童肉瘤的患者,經由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發現患者有NTRK3基因重組,就找出健保有給付的相對藥物;也有青少年的個案找到ALK基因重組,都能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治療機會。對於乳突狀甲狀腺癌的復發者,放射碘治療無效後,在分子檢測的協助下,近九成患者能找到可治療的標靶藥物,曾有患者連吞嚥都有困難,經過治療後已能跟醫師對談自如,這對患者是很大的幫忙。婁培人:HPV疫苗 男性更該接種過去只會聯想到子宮 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實際上也引起陰莖癌、肛門癌、頭頸癌,尤其是口咽癌。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指出,英國、美國的HPV相關的口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台灣的現象也是如此,需要警覺,建議男女都可以施打HPV疫苗,預防相關癌症。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罹患口咽癌,之後又身患大腸直腸癌,抗癌多年後於今年3月多離世,好萊塢影星麥克·道格拉斯也因HPV感染導致咽喉癌。婁培人指出,男性發生HPV相關頭頸癌比例遠高於女性,除了男性容易感染病毒,加上血清轉換率低,不容易產生抗體,也因為性生活較活躍且是發動者,才會造成此現象。他說,雖然HPV病毒常見於性行為接觸,但器械 汙染等也會感染,曾遇過患者因牙科的吸唾管清潔 不全導致口中長菜花的案例。近期婁培人主持台灣健康成年男女的口咽帶有 HPV陽性率報告,調查顯示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 分別有2.1%及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 50萬人口咽帶有HPV病毒。他提醒,口咽癌並無篩檢方式,但是能透過疫苗 施打提早預防,特別是男性接種疫苗後,可有效降低HPV相關感染致病的發生機會。洪逸平:跨癌別治療救命新法癌症是動態的疾病,治療已進入精準個人化醫療,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1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伴隨性的檢測及用藥應用最廣是在肺癌,洪逸平指出,肺腺癌患者約有七成至七成五可以找到標靶用藥。至於治療上一直無法突破的腸胃道腫瘤,在精準治療上也露出曙光,以膽道癌為例,也發現多個跨癌別的基因突變,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跨癌別治療在精準醫療的發展下將成未來新趨勢,洪逸平表示,曾有位58歲胃腺癌四期患者,被發現時已侵犯到胰臟無法開刀,經化療後腫瘤沒縮小,最後進行400個基因的篩檢,發現微衛星不穩定狀態(MSI-H),經由免疫藥物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2年來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洪逸平認為,目前基因檢測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在癌症治療上,找出最適合的用藥;另外,在癌症監控上,可以追蹤抗藥性及早偵測復發。黃柏翔:精準診斷能算病改運「精準治療最核心的概念,是更能精準分類癌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根據部位、期別分類癌症,且只用一體適用的治療,透過人的基因或蛋白質檢測,來預防或診斷疾病,並選擇適合藥物、療程,就是精準治療的核心,所以又稱「個人化治療」。目前最新檢測方法則已進展到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黃柏翔指出,過去癌症治療會根據粗略的分類,給予一體適用的治療,但其實該治療對部分病患可能無效,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生物標記,算出後續治療成效,再量身打造出適合治療,例如細胞中的DNA一旦受損,有專門機制修復,其中BRCA扮演重要角色,而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可適用PARP抑制劑,用對藥,就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至於何時接受基因篩檢?黃柏翔說,不同階段都有適合的時機點,癌友可與醫師多討論。另一方面,有癌症家族史、目前尚未罹癌的民眾,若經濟允許,他認為也可去基因醫學相關科別詢問,「不過之後如何預防仍有待醫療發展。」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贏在起跑點 血癌乳癌精準治療新希望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8日下午進行「抗癌新藥曙光」的議題發表,與會專家們帶來血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往血癌治療只能使用化療及幹細胞移植,但現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另外,女性頭號殺的乳癌,早期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晚期乳癌的三陰性患者,都能隨醫療科技進步帶來治療希望,甚至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突變基因,進行跨癌別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展,在血癌方面,尤其急性血癌及多發性骨膸瘤都有新治療,提升患者存活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100年到104年統計有8千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年長者僅3至5個月。「精準治療的時代已來臨。」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而「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帶來新希望,可依據基因變異點、年紀、共病、預後預測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擬定最佳個人化醫療。「不要因為年紀,限制繼續享受人生的希望…」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說,隨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愈來愈多年長淋巴瘤患者治療後痊癒,繼續享受生活。治療淋巴瘤,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沒有想像中可怕,每三周一次,每次2到3小時,反應率高達八成,效果不錯,減量也有效,但要小心感染風險,研究也發現,化療併用標靶藥物,效果更理想。另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對於某些淋巴瘤的治療,這類藥物可做為化療失敗後的救援治療,甚至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是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都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專業建議,不亂服用偏方,治療才會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血癌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患者治療過程相當漫長,不論成人、孩童都要先經過一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有機會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說,花蓮慈濟五年前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並將細胞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已5年,狀況良好,患者每天都能正常上班。「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說,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被認為是悲傷的,「因為治不好,對病人衝擊很大」,患者與家人、照顧者非常辛苦,尤其患者可能因為頭痛、骨折、骨裂等,連站都站不住。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民眾應多注意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當中貧血為最大宗,約占7成,其次是頭痛約占6至7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3成。滕傑林指說,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若自體幹細胞移植後,再搭配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沒有未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8成,且9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惡化、生活品質佳。在乳癌治療上,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多,患者治療對於復發相當憂心。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在台灣,乳癌發生率是全癌別第一名,而乳癌亞期分類眾多,以荷爾蒙陽性(HR+/HER2-)占7成最高,雖然確診時多為早期,預後良好,但高風險患者有3成以上在術後前2年復發,高達7成在術後前5年發生,且3成患者有多部位遠端轉移。曾令民提醒,高風險族群指有四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一到三顆淋巴結感染,加上腫瘤大於等於五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等於百分之廿,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該族群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周期抑制劑」,相較傳統治療,能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對晚期乳癌也不再束手無策,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說,晚期乳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36.2%。事實上每4名乳癌病患,有1人為HER2陽性,惡化速度快,死亡風險更高。近來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占55%,由於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出現,除了為HER2陽性病患帶來希望,也可針對2弱陽性癌細胞精準攻擊,加上旁觀者效應,讓周遭癌細胞也承受「池魚之殃」,晚期病患因此更有機會繼續存活。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先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基因表現,算出後續治療成效,藉此量身定制出每一位癌友的治療,對症下藥,精準打擊癌細胞,同時減少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目前最新的檢測工具是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已找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特殊基因表現,經過標靶治療後,均能提升存活率。黃柏翔以乳癌為例,若BRCA基因突變,將減損DNA修復能力,累積更多DNA損害與癌化風險,此基因也與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有關,但若接受對應的標靶藥PARP抑制劑,就有機會得到好的預後成果。論壇中,民眾關心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是否可以用在健康人,黃柏翔強調,基因檢測不便宜,不同癌症檢測的項目不同,需與醫師討論,至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若已罹患癌症或高風險者,可以與醫師討論,但一般健康人不建議篩檢。另外,醫師們也提醒,癌症治療需要很強大的神隊友,需要醫療團隊、照顧者及病人一起配合面對,吃好、睡好、心情好,就是最好的抗癌利器。2023癌症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
-
2023-04-09 醫療.婦產科
生不出來別再怪女生的肚皮!男性也有不孕機率 求子不順恐是這些因素造成
根據一般衛教定義,若是夫妻有正常性行為,且沒有採取避孕措施,超過1年以上仍無懷孕跡象,則有可能被稱為「不孕」。除了工作壓力、生活作息、晚婚晚育等因素外,男女雙方的生理機能異常也可能是造成不孕的原因,究竟哪些因素會造成不孕症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網友討論的不孕原因,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9大不孕原因。揭女性不孕因素 和這些婦科器官有關觀察網路上對於「不孕」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對於女性不孕因素討論度最高的就是「卵巢問題」,許多女性網友都深受「多囊性卵巢」所困擾,這是1種全身性的內分泌失調,會導致經期紊亂,無法正常排卵,大幅降低懷孕的機率。 女性「子宮問題」也會影響到懷孕機率,其中包括子宮內膜沾黏、子宮腔形狀異常等,就有網友在討論區上表示「照陰道超音波,發現自己是雙角子宮」,這種子宮畸形不會影響經期,但容易造成不孕、流產和早產。而「骨盆腔問題」同樣也是不孕主因,當陰道發生感染,細菌侵入內生殖器官與周圍腹腔,便會有骨盆腔發炎的問題,這種症狀雖然不難治癒,但容易復發,反覆感染就有可能對生育力造成影響。上述問題雖然都會使得受孕困難,但也不乏有就診後成功懷孕的案例,重點在於要定期追蹤檢查、及早治療。生不出來別再怪女生的肚皮! 男性也有不孕機率在傳統觀念中,經常認為夫妻生不出小孩是女方「肚皮不爭氣」,但其實男性也有可能不孕,像是「精液」的數量與活動力異常,或是有陽痿、早洩、延遲射精等「性功能障礙」,都會使得受孕機率降低。討論區上就有網友發問請益「精子活動力差怎麼辦」,引起許多網友回覆「我老公以前也是,後來靠正常睡眠加運動改善,目前懷孕25週」、「我自從補充含鋅的保健食品,少喝含糖飲料,精子活動力從14%變成40%」;另外,如果「睪丸」曾經受傷,或是患有「精索靜脈曲張」,都會讓精子品質變低,就有民眾小時候玩「阿魯巴」撞傷睪丸,導致結婚7年仍然不孕,提醒大家在玩樂時還是要注意安全,以免造成終身的遺憾。除了男女雙方的個別生理問題外,也有許多共同因素會導致不孕,像是長期處於高壓生活,喜歡熬夜、抽煙、喝酒,沒有運動習慣等,都會使得身體機能和內分泌處在不夠健康的指標,從而讓懷孕機率降低,就有網友分享「年輕時愛夜唱喝酒,原本正常的月經週期開始失調,甚至痛到要吃藥」,後悔表示「大學生活很精彩,但也不要玩壞了身體」。此外,現代人晚婚晚育,到了想生小孩的時候卻受孕困難,這是因為生育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錯過黃金生育期,就有可能面臨不孕的問題。「不孕症」不代表無法懷孕,只是受孕機率較低,多數不孕的夫婦還是有機會自然懷孕。如果你也在為不孕煩惱,不妨看看網友的討論與建議,也記得進一步到醫院做檢查,找到原因才能根治問題,提到成功懷孕的可能!延伸閱讀:.35歲婦女不孕、流產風險高! 醫指黃金生育期「25至35歲最佳」.柯佳嬿遭爆「堅持不孕」,露面高EQ提回應!5方法教你拒絕別人關心.我為何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31 癌症.乳癌
「乳癌」為婦女癌症第一名!小心這5種壞習慣增加乳癌發生率
乳癌在婦女癌症中排名第一!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提醒女性應每年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日接受治療。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5倍):(1) 有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陽性者)(2)一側乳房曾罹患乳癌(3) 特殊家族史(家族裡曾有人於更年期前得過兩側乳癌)(4)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1)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2)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3) 未曾生育者(4) 停經後肥胖( BMI指數大於等於30)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6)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1) 中量飲酒(2) 喜愛攝取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食物(3) 初經在12歲以前(4) 停經在55歲以後.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1) 口服避孕藥(2) 更年期補充荷爾蒙相關藥物女性乳癌的成因其實與荷爾蒙息息相關,尤其是曾經患了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的人更要注意,須定定期追蹤接受醫師的篩檢。乳癌高危險群除了家族有乳癌病史以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是提高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關鍵。這5種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容易增加乳癌發生率1.習慣晚睡者:現代人容易作息不正常且習慣晚睡,但有研究指出熬夜晚睡或是作息顛倒容易增加乳癌機率,熬夜會使生理時鐘混,抑制了「褪黑激素」,褪黑激素降低會促進雌激素的分泌;反而會大增乳腺癌的患病風險。2.飲酒過量研究發現每天中等量以上的飲酒,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每日純酒精含量控制在15克以下,沒有一致的研究顯示會增加乳癌的危險性,適量飲酒可以,但是要記得控制量。3.經常心情鬱悶情緒的波動不穩定其實會導致體內的激素分泌繁亂失常,乳腺相關疾病其實與體內激素分泌是有關係的。4.沒有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調節我們體內的激素變化,並且減少脂肪囤積,建議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並且每週規律運90~150分鐘,才能遠離罹患乳癌的風險。5.愛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日常食物中肉類和甜食比例較高的女性,尤其是紅肉的攝取過多,會增加停經前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癌的機率,是偏重蔬菜類的飲食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取,均衡的飲食才能進一步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其實要預防乳癌最大的方式就是先從健康的生活習慣做起,應該從年輕時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的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30 失智.照顧喘息
照顧者壓力大睡不好又遇更年期,如何解決失眠問題?
照顧失智者勞心又勞力,照顧者常常只將注意力集中在家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但若持續忽視心理壓力和身體出現的警訊,最後可能是自己先累倒,對照顧者和被照顧者而言都是損失。而長輩睡眠障礙,更是每個失智家庭共同面臨的難題。長輩該睡不睡,半夜鬧著要外出,這樣的日夜顛倒不僅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外,也會導致照顧者的作息受到影響。長期積累的疲憊和壓力,可能還會讓照顧者變得脾氣暴躁、情緒崩潰,甚至產生侍病憂鬱。照顧壓力大到讓你失眠?小心自律神經失調「如果可以給自己的壓力打1-10分,你會給自己的壓力打幾分?」很多人未必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這正因為壓力是無形、主觀、難以測量的,所以許多人常常會忽略壓力所帶來的影響。而無形的壓力會用不同生理症狀來表現,像是頭痛、便秘、胸悶 、憂鬱等,嚴重時甚至可能改變體內的內分泌系統,慢性壓力的影響不容小覷。當面對壓力時,人的神經系統會馬上啟動。就像古人在野外時碰到獅子追趕,會開始啟動「交感神經」準備戰鬥,這時會感受到心跳變快、胸悶、呼吸急促、緊張,同時身體關閉人體不必要的系統,像是生殖系統、消化系統,所以這時不會餓也不會想上廁所。等到壓力事件結束後,身體才會自動切換為「副交感神經」模式,這時可以好好休息、睡覺。但是當你不論吃飯或是休息,腦中仍惦記着家人,可能導致你沒胃口吃飯、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或是為了照顧家人時常熬夜,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出現容易疲累、失眠等症狀。解決睡眠障礙因人而異,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幫助照顧者調整自己的狀態與外在環境,讓照顧者能更輕鬆地達到休息的目的,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改變作息與觀念等來治療失眠,並且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儘量不要一睡不著或者睡不好,就想通過吃安眠藥來解決問題,避免安眠、助眠藥物過度濫用。醫生建議,如果失眠、睡不好超過一個月,而且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就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果沒時間就醫也可以試試通過「冥想」來幫助放鬆或是進入睡眠狀態。因爲壓力的本質來自於心理因素的主導,而心理對於壓力的恐懼、害怕等都是由大腦中的「杏仁核」發起。透過冥想,強迫深呼吸,進而可以讓迷走神經傳送放鬆訊號到達杏仁核,降低自己面對壓力的緊張感,瑜珈、腹式呼吸、打坐等都也有類似的功效,但這必須是要常常練習的,才能訓練大腦穩定情緒。此外,還要注意自身的營養狀況,如果營養水平過高或過低,也會對人體內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人在處於壓力的狀態下,身體的代謝速度會加快,適時補充維生素C、B群、鎂、硒等微量營養素,不僅可以幫助調節壓力,還能使人在壓力下也能維持較好的身體狀態。女性照顧者晚上睡不好 五成起因更年期值得注意的是,照顧者當中女性佔了六成,而女性約45歲左右就會進入更年期,受到卵巢功能衰退的影響,荷爾蒙的分泌逐漸減少,容易引發許多身心不適,例如熱潮紅、夜間盜汗、皮膚乾燥鬆弛、失眠、焦慮、憂鬱、痠痛、心悸、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不同程度的症狀表現。此外,由於女性荷爾蒙缺乏,大腦中許多重要的神經傳導分泌物質也會減少,特別是跟情緒、認知、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分泌物;而且身體許多器官都有雌激素的接受體,如果長期刺激這些接受體的雌激素突然減少,身體產生劇烈變化,可能就會影響睡眠品質。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深層睡眠時間變短,還有更年期女性易出現的熱潮紅問題,常睡到一半體溫升高、冒汗,容易從睡夢中驚醒。醫師提醒:面對更年期失眠,建議女性多培養興趣、多愛自己一點;家人也應體恤、相互扶持,才能順利度過更年期身心不適危機。更年期是每個女性必經過程,也是正常老化現象,透過適當的作息與飲食,就能緩解更年期的不適症狀,醫師更提供9招做法,幫助大家找回一夜好眠。1. 白天盡可能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2. 忌白天躺床及過度晚睡熬夜,盡可能在晚上11點前固定時間就寢。3. 睡前1小時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用電腦。4. 睡前2小時內忌洗熱水澡及激烈運動。5. 睡前1至2小時避免吃消夜或晚餐吃太飽。6. 不過度依賴喝酒助眠。7. 忌躺床思考及計畫事情。8. 未經醫囑自行服用助眠成藥或安眠藥,易造成對於安眠藥依賴。9.若躺床超過30分鐘仍沒有睡意,建議起身離開床,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然而無論是壓力或更年期導致的失眠,我們都應該學會審視自身的問題,如女性停經、侍病憂鬱等,送自己一份愛的禮物,不管是穴位按摩、喘息服務,甚至給自己放假都可以,或通過飲食調理、適當運動改善生活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失眠解决方案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治療。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大腫瘤專家抽絲剝繭 終於揭開母女罹癌真相
「黃醫師,我那麼年輕就得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骨骼,我好不甘心,我好想活下去….」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的門診當中,一名年約30歲的輕熟女因為癌細胞轉移而沮喪不已。她是三陰性乳癌病患,一年多前診斷早期乳癌,已接受手術及完整的化學治療,沒想到短短一年後,癌細胞竟然大爆發,且已經擴散、轉移到內臟、骨骼,但求生意志很堅強的她,依然不斷尋求活命的契機。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 讓乳癌威脅如影隨形黃柏翔仔細詢問後發現,這名輕熟女的媽媽也是三陰性乳癌病患。由於年紀尚輕便罹患乳癌,加上又有乳癌家族病史,他強烈懷疑這名輕熟女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出爐後一如所料,這名輕熟女的確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黃柏翔研判,她的母親應該也是類似狀況。目前,晚期三陰性乳癌病患經基因檢測,若證實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可健保給付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在黃柏翔的建議下,這名輕熟女開始服用PARP抑制劑,病情穩定控制長達一年半,在這段時間,這名輕熟女不僅不需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更可以正常工作,平常也有體力和朋友吃飯、聊天、上健身房、做SPA,日子充實而精采。精準醫療 就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黃柏翔在與病患互動時也發現,許多病患、民眾不了解甚麼是精準醫療,也不清楚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的關聯性。他解釋,傳統治療癌症是採一體適用的方式,診斷出某個癌症,便使用對應的化學治療,有些病患有效,有些病患治療效果較差。這就像直接購買西裝成衣,頂多只能從既有尺寸挑選,無法進行細膩的個人化調整,當然無法每個人都合身。而精準醫療比較像量身訂製的西裝服,希望讓每位病患都找到最適合的治療。在執行精準醫療之前,病患必須先接受基因檢測,再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標靶藥物。以上述輕熟女病例來說,這樣的治療策略確實發揮了控制癌細胞、延長壽命的效果。相較於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比較輕微,多數都在可控範圍。破壞癌細胞修復功能 就有機會掌握先機事實上,不只乳癌,BRCA基因突變也與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種基因突變跨越多種癌症。黃柏翔進一步解釋,細胞中DNA若受到損害,有專門的機制負責修復,而BRCA是其中最重要的主角。因此,若BRCA或其他負責修復DNA的基因出現突變,細胞修復受損DNA的機制就出問題,進而產生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現象。現在,病患的腫瘤細胞若帶有HRD,或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都適合使用PARP抑制劑,如此才有機會有效壓制癌症,爭取一線生機。基因檢測結果 用藥重要參考指標以三陰性乳癌患者為例,約5%-10%有遺傳性BRCA突變,卵巢癌的病患中,約半數腫瘤有HRD表現,腫瘤細胞或遺傳性BRCA基因變異比率則有25%,而攝護腺癌病患當中,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率約10%,其中大多是BRCA基因突變,胰臟癌病患則有5% 找到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以上病患在選擇療程的時候,基因檢測便成為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請相信醫師 勇敢拒絕偏方誘惑黃柏翔提醒,家中若有親人患乳癌、卵巢癌,而自己也有類似癌症病變,或年紀輕輕便確診乳癌、卵巢癌,建議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是否應該接受基因檢測,釐清資訊。當民眾確診患有癌症,也請一定要相信醫師。無論是傳統的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到最新的免疫治療,現在已有多種藥物、療程組合可供選擇,效果都經過實證研究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治療副作用已遠比過去減輕許多,實在沒有坊間流傳那樣恐怖。每當看到病患因誤信偏方或害怕正統治療而延誤病情,黃柏翔醫師就會感到非常惋惜,他期待所有癌症病友在與腫瘤科醫師溝通、討論後,都可得到適合的治療,生命也可以持續精彩、發光發熱。● 黃柏翔醫師現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現在的醫療很進步,要對醫師有信心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4 醫療.中醫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經痛、腹痛、便祕…按對位置有助改善不適
肚子不舒服、經痛的時候,人們常會按摩肚子試圖讓自己舒服些,其實肚子上確實也有許多簡單好記的穴位,有助改善各種常見疼痛。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院長指出常見穴位,以及常見情況可以按的穴位,學起來更有助養生!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按對位置更有助改善不適。 郭祐睿院長指出,腹部穴位和診斷就中醫而言相當重要,腹部裝有心臟和肺以外的所有臟器,經脈也於此運行,掌握發生在此部位的感覺,例如軟硬、疼痛、硬塊、跳動等徵象,就可推測身體的氣血循環甚至病情狀況。 同理,經常按摩腹部穴位,也有助促進身體健康,常見好按、好找的穴位,可如神闕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天樞穴、大巨穴等,各自也可帶來不同的好處。 神闕穴:神闕穴位置在肚臍中心,中醫有道說「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穴主要用來調節五臟,溫中、止痛、止瀉,具有增強體力的作用。 水分穴:水分穴在肚臍上方1寸處,約1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促進水分及濕氣代謝,也可緩解腸鳴胃脹、小便不通、水腫等,是易水腫體質,減重的必用穴位,常按可改善面部、全身及四肢的浮腫。 中脘穴:中脘穴在肚臍上方4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此處可改善消化系統疾病、調節消化道機能等,如腹脹、腹痛、胃凸、胃脹氣,可幫助排便、消食和胃、健脾等。 氣海穴:氣海穴在肚臍下方1.5寸處,約2指幅寬的位置,是補元氣的重要穴位。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男子性功能障礙、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也都可帶來好處。 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下方3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元氣虧損,以及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等不適。也可促進小腸機能、腸道如痛、腹部脂肪代謝。也對緩解經痛、子宮虛寒有所幫助。除了按壓穴位之外,熱敷也可舒緩。 天樞穴: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兩側2寸處,約3指幅寬的位置,主要可疏調大腸、理氣消滯,按摩此處也可改善急性或慢性腸胃炎,也有助止瀉或通便。 大巨穴:大巨穴在肚臍下方2寸處,約2指幅寬,並往左右兩側2寸約3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下腹疼痛、緩解便秘、消除腹脹,也可改善失眠,以及有助將身體多餘的水排出體外。 腹悶痛、經痛、便秘、性愛痛,常見4種腹部問題可按穴位! 除了了解各個穴位的位置以及功用,郭祐睿院長也針對生活中各種不同需求提供建議,包括腹部悶痛、便祕、經痛、性愛完之後等等。 肚子悶痛:腹部悶痛,建議可按摩中脘穴,其為重要的八會穴之一,腑臟交會於此,也是有助改善脾胃疾病最好用的穴位之一。 便祕:大便大不出來也可按中脘穴,另可再加強天樞穴及神闕穴。按壓方法可從上腹的中脘穴,順著左側天樞穴到神闕穴,再順勢到右側的天樞穴,以順時針做個循環,每穴位可按摩2-3分鐘,並可在按摩後適度推壓約20分鐘,每日一次。 經痛:經痛主要可能是因荷爾蒙改變所引起,子宮韌帶收縮產生疼痛,因此按摩時建議可按氣海穴和關元穴,適度按壓即可,暖暖包、熱敷袋熱敷腹部的建議位置也在於此處。 性愛後腹痛:至於有些女性在性愛完後可能出現腹痛,此情況常見原因包含私密處感染,也可能是腹部痙攣。同樣建議可熱敷氣海穴和關元穴,若第二天有所改善即可放心,但若是依舊疼痛,且有分泌物過多的跡象,就應盡早就醫。 自行按摩腹部穴位僅助改善,未緩解早檢查,4族群不適合! 按摩腹部穴位有利改善不適症狀,也有助養生,不過郭祐睿院長提醒部分族群應盡量避免,例如孕婦、嬰幼兒、飢餓狀態、以及飯後一小時內,這些都不適合。 也提醒,腹部穴位自行按摩僅助改善,若不適症狀遲遲未見改善、或有出現不尋常症狀、有所疑慮都應盡早就醫檢查,以確保健康無虞。養成良好的按摩習慣,了解穴位功用,適度的按摩,更有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女常腹脹、腹痛婦產科也要看!醫:慎防卵巢癌,6族群更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3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精準醫療三大疑惑 來聽台大腫瘤專家精闢解說
「醫師,什麼是精準醫療?為什麼精準醫療需要做基因檢測?」「什麼時候需要做基因檢測?」「醫師,我媽媽得乳癌,我需不需來做一下基因檢測?」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看診時,發現不少病患對精準醫療一知半解。上述問題對他來說已司空見慣,他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病患說明,多數病患傾聽他的分析後,也會更願意接受治療。幫病患選適合的標靶藥物「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就像算命與改運。」黃柏翔表示,進行精準醫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才能根據檢測結果對症下藥。在這過程中,基因檢測像算命,醫師可透過基因檢測算出特定基因訊息,並深入了解病患的疾病是否容易惡化?病患對藥物反應如何?等資訊,進而幫助病患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這就像「改運」,藉由精準化、個人化醫療來扭轉病患的命運。何時是做基因檢測時機?黃柏翔指出,治療癌症病患時,若評估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就會請病患先做基因檢測,才有用藥機會,但不同癌別適合做基因檢測的時機不同,標靶藥物也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建議病患應主動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治療選擇,以及是否要做基因檢測。乳癌、卵巢癌與BRCA有關如果家中有罹患乳癌、卵巢癌的病患,或年紀輕輕就罹患乳癌、卵巢癌的族群,醫師就會懷疑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或癌細胞可能帶有HRD(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現象,因此會建議病患接受BRCA、HRD基因檢測。黃柏翔分析,HRD代表細胞DNA修復能力出現缺陷,與多組基因有關,而BRCA基因突變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當基因檢測驗出腫瘤細胞有HRD現象,或找到BRCA基因突變,便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進行精準治療。除了乳癌、卵巢癌,部分攝護腺癌、胰臟癌也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找到基因突變對症下藥在三陰性乳癌病患中,約5%至10%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卵巢癌病患找到遺傳性或腫瘤細胞BRCA基因突變的比率約25%,而腫瘤細胞有HRD現象則高達50%,至於攝護腺癌病患中,找到DNA修復基因出問題的機會約10%,其中最常見的是BRCA基因突變,而胰臟癌病患帶有遺傳性BRCA基因突變的機會則是5%。這些病患經基因檢測找到標的,就有機會從PARP抑制劑治療中得到好處。黃柏翔呼籲,因為精準醫療的進展,目前醫界得以更精準了解癌症基因特性,也有愈來愈多標靶藥物可供治療。請癌症病患相信腫瘤科醫師,多與醫師溝通、討論,才能找到適合策略,癌細胞也才有機會穩定控制。👉🏻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18 醫療.婦產科
女性更年期停經+三高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醫教護心5招遠離威脅
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由此可見女性的護心行動刻不容緩。 停經+三高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心悸、胸悶、呼吸會喘速就醫 女性停經(更年期)平均介於45歲至55歲之間,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46至55歲的女性高血壓、糖尿病的罹病率約為40至45歲女性的3倍,高血脂也隨著年齡增加呈現升高的趨勢。依107年臺灣地區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追蹤資料顯示,有三高狀況的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正常人的1至2倍。據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葉宏一副院長分享一位病人的就醫經驗,本身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楊女士,從來沒想過更年期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會增加,後來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呼吸會喘等現象而就醫,經檢查診斷為心血管疾病。 呼籲女性應注意更年期因荷爾蒙變化,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若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可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並時刻注意自身心血管健康。 護心5招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威脅!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更年期要更注意心血管疾病症狀與關心血管健康,建議可以從控制危險因子以及定期健康檢查等5招做起,以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威脅! ・均衡飲食 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 ・規律運動 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 ・放鬆舒壓 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 ・向菸說不 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 ・定期健檢 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也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等健康行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2食物別亂吃!藥師:避免影響藥效或異常出血。 .胖肚子更易得心血管疾病!醫:位置比體重更重要。3關鍵健康減重。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第4期大腸癌該如何治療?專科醫詳解大腸直腸癌手術術式比較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是全台癌症發生數第一多、發生率第二高、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當年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人數是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2.81%[1]。根據國外2020年的數據,大腸直腸癌是全世界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攀升中,甚至在高收入國家中的發生率是低收入國家的四倍之多[2]。比起其他癌症,大腸癌的治療仍有發展空間,因此本文要介紹大腸癌的治療手段以及不同階段的治療目標。現代大腸直腸癌治療觀念介紹在傳統治療中,大腸癌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外科手術以及化學治療。然而,轉移的病人預後較差,想要增加治療效果,就必須合併多種療法,混合穿插使用,才能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過去單一療法的硬拚,已逐漸淘汰。例如:在手術前或後進行輔助治療,可以有效縮小或穩定腫瘤的大小,減少復發的機率[3]。以下分述目前治療大腸癌的主流手段,希望給讀者正確觀念:外科手術的治療目的與適合病患手術切除,是最可能治癒大腸直腸癌的方式之一,不論是1~3期,或是已經轉移的第4期, 能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的病人,將享有更長的存活期,包括肝、肺或腹膜轉移[4-6]。我手邊有好多第4期患者,經手術治療後,已達癌症痊癒條件(5年後沒復發),到現在還常常相約去爬山。1-3期大腸直腸癌對於沒有轉移的大腸癌,外科手術是治癒大腸癌的最主要治療手段。治療目的是要移除體內所有腫瘤組織,並將周圍可能受癌細胞侵犯的血管及淋巴結清乾淨,而且切除後還得進行腸道重建手術。這項手術十分強調主刀醫師的經驗值與技術,完整切除掉腫瘤及可能侵犯的範圍,是治癒大腸直腸癌最重要的一步。我強調的D3淋巴清除,就是這樣的概念。手術雖然效果好,但還是有風險。有經驗的醫師應該評估患者的年紀、營養體力、大腸品質、腫瘤位置、及是否合併複雜內科疾病,再來決定外科手術的執行。不少患者來我門診求助時,已經造成腸道阻塞合併營養不良,這時我會建議先放大腸支架並補充靜脈營養,1~2周後再進行腫瘤完整切除,如此不僅減低手術併發症,更增加存活率[6]。我強調,癌症治療需把握時間沒錯,但對於體況虛弱的病患,反而應避免馬上接受大型腸道手術,防止手術後產生併發症,使原本虛弱的病人,病情雪上加霜[8]。術前準備好,比術後補救來的重要!大腸直腸手術術式的比較依照傷口大→小,包含傳統開腹手術、微創腹腔鏡手術、自然孔輔助微創手術。其實不管哪一種手術方式,只要能將腫瘤細胞清除乾淨都是好手術!過去的研究顯示三種手術對大腸直腸癌長期治療效果,沒有任何差異[9, 10]。唯一的差異在病人術後的恢復速度,想當然爾,傷口越小,術後復原更快、疼痛度更小、傷口表面更美觀、術後的併發症也更少,因而更能不費力地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這些在我2020年的文章中都有清楚闡述 [10]。至於近年常聽到的機器達文西手術,也是微創腹腔鏡手術的一種,只是醫師操作介面不同,但病人傷口大小也類似,國際文獻報告達文西大腸手術在短期與長期的預後,與傳統微創腹腔鏡大腸手術相似[11]。手術方式如何選擇?醫師會根據腫瘤大小、緊急狀況、醫師個人能力、醫院設備與團隊合作默契等綜合條件來決定手術方式,這部分牽涉到醫師的專業能力與經驗。在病人條件許可下,我個人推薦選擇自然孔輔助微創手術(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與一般腹腔鏡手術最大的差別是不再從體表切開傷口,而是從自然就存在的孔洞如肛門或陰道,放入器械進行微創手術進行切除後或標本取出,造就病人腹壁極小傷口,也因此恢復更快,相對一般腹腔鏡手術更美觀、術後疼痛更減少。有三年追蹤的研究證實,病人的併發症、存活率及復發率與一般腹腔鏡類似,在腫瘤比較小的情況下使用自然孔腹腔鏡手術甚至比一般腹腔鏡效果更好[12]。第4期大腸直腸癌面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全身性化學治療才可以阻止癌細胞到處亂竄,然而,唯有手術完整切除轉移病灶,才有治癒的可能。根據過去經驗歸納,肝臟轉移大小5公分內及數量3顆內[4]、肺臟轉移大小2公分內及數量1顆[5]、腹膜轉移PCI小於6分[6],這些都是可直接手術切除的範圍,手術對存活率有明顯助益。面對轉移病灶更大或數量更多的患者,則應該先進行全身性化療,以限制轉移病灶的大小與分布數量,達到可完全切除的地步時,再來進行手術治療。記得,第4期絕非末期,透過完整的治療規劃,還是有治癒的機會。癌症出現腹膜轉移時 需要整合型治療[13]雖然全身性化療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最主要的方法,但面對腹膜轉移的病人來說,血管腹膜障壁(blood-peritoneal barrier) 會阻礙藥品從血管進入腹膜腔,進而導致靜脈化學治療效果很差[14]。雖然部分腹膜轉移(PCI < 6),可進行腫瘤減積手術(CRS, Cytoreduction Surgery)解決,然而一旦腹膜轉移範圍增加(PCI>10),PRODIGE7臨床研究則發現,要在術後增加HIPEC治療,才能有效延長病人存活期[15]。所謂腹腔溫熱灌注化療HIPEC(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就是把化學治療藥物加熱(41-43度)並灌注在病人腹腔裡面,藉由熱能與化療藥物一同殺死游離在腹腔內的腫瘤細胞,並深入腹膜內。目前腹膜轉移治療的準則分為2階段:第一階段需進行腫瘤減積手術(CRS),完全切除腹膜腫瘤、第二階段再進行HIPEC,藉以完全清除癌細胞。主要適用於腹膜轉移癌,除了大腸癌之外,卵巢癌、胃癌等腹腔內癌症也會使用這種方法。對於瀰漫型腹膜轉移患者(High PCI score),該怎麼辦?這類型的患者占大多數,因為轉移數量大,難以將腫瘤切除乾淨,而且常造成腸道阻塞,手術時間長又破壞多,若勉強執行HIPEC+CRS成功率一定低且併發症風險高,對病人健康無疑是雪上加霜。幸好近年來又有新的術式發明,才改善了這群病人的預後,名為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PIPAC(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的作法是使用高壓注射器及霧化機、將化療藥物以氣霧型態打入腹腔中,藉此將藥物均勻分散,再加上升高腹腔內壓力至12-16mmHg,將霧化後化療藥劑更容易且深入地打入腹膜內,抑制惡性腫瘤生長,直接降低腹膜腫瘤的數量。比起傳統化療副作用較小,不需要減積手術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大幅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但若患者有腸道阻塞的問題時,一定要先以外科手法解決腸道不通的問題,再輔以PIPAC治療,才能成功抗癌。HIPEC與PIPAC的比較以上兩種腹腔內化療的治療目標不同:CRS+HIPEC是以治癒為目標,期待完全消滅腹膜腫瘤細胞,但只能選擇腹膜腫瘤量少(PCI
-
2023-03-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有乳癌、子宮內膜癌還能吃豆類製品嗎?大豆異黃酮到底是治癌還是致癌?
跟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大所不同,比起西方人較喜歡喝牛奶;亞洲人則是習慣到「來X永X豆漿」來一杯溫暖的熱豆漿,暖心又暖胃。無奈江湖上不斷盛傳,關於豆類製品中的雌激素會提升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難道我們女性朋友就該從今日起禁絕豆漿,邁開腳步走出華人的飲食文化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象醫師先來比較了一下美洲與亞洲的乳癌盛行率,在2002年的一篇研究中,比較了25個國家五年內的乳癌盛行率,發覺北美洲是1.5%;西歐是1.2%;而亞洲則是僅有0.3-0.5%。所以說……我們就可以大膽聲稱豆類製品的飲食習慣是造成乳癌發生率低的原因嗎?非也非也,那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讓我們再繼續翻找其他的資料吧!讓我們慢慢進入主題吧!其實植物中本來就含有的雌激素,不同於人類女性的雌二醇(17β-estradiol),植物的雌激素稱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是提供植物性雌激素營養補給和幫助平衡的荷爾蒙。而異黃酮素(isoflavones)為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因為在大豆中的含量很高,所以稱為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大豆異黃酮的結構跟人體的是很類似的。(下圖)為何雌激素會讓癌症風險上升?接下來我們聊聊為何雌激素會讓癌症的風險上升吧,其實我們雌激素其實分成兩種型態,分別是「Alpha第一型」跟「Beta第二型」,第一型Alpha主要的作用是「使細胞增生」,在女生身上主要是作用在乳腺、子宮內膜跟卵巢的某些細胞;而第二型Beta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細胞增生」,主要的作用地點在腦部跟免疫系統。而人體女性中的主要雌激素「雌二醇」作用在Alpha第一型的效果很強,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長期的雌激素暴露會讓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增加。而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中最為人所知的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雖然作用的地方為「Alpha第一型」跟「Beta第二型」兩者都有,但是他的濃度是人類女性「雌二醇」的十萬分之一到一千分之一,而且還會讓「Alpha第一型」的活性降低,所以以原理來看,主要來自大豆的大豆異黃酮是個非常安全的植物雌激素[3]。大豆異黃酮到底是治癌還是致癌?有人說,大象醫師那是紙上談兵阿!實際這些植物雌激素吃進肚子裡,誰知道會怎樣!問得好,證據這不就來了嗎!在2009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一篇大型研究中,收錄了5042個人,都是有食用黃豆類食物的族群,平均追蹤了接近四年,主要討論「黃豆攝取對於乳癌病人存活率的影響」。最後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後的乳癌患者,如果是多食黃豆食品者,大約每天吃到11公克的大豆蛋白(Soy protein)或是40毫克的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可以有效顯著降低乳癌死亡率與復發的危險性[4]。在經過兩年後,2011年又有一篇發表於乳癌研究治療(Breast cancer research treatment)的期刊[5],研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和乳腺癌的發生率及復發之間的風險關聯,共收錄了乳腺癌復發4篇及乳腺癌的發生率14篇,總共18篇的研究結果,結果發現:大豆異黃酮的攝取與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攝取較多大豆異黃酮者反而風險較低。然而,大豆的保護作用,只是在亞洲人的研究中觀察到,但西方族群則沒有,此外攝入大豆異黃酮與乳腺癌復發的風險也同樣呈負相關。大象醫師最後綜合了以上兩篇大型研究,是鼓勵多攝取黃豆及其製品的。但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研究來告訴我們最新資訊喔!而哪裡可以吃到大豆異黃酮呢?目前已知至少有300多種植物含有此成分,而大豆異黃酮的食物來源中,最重要的就是黃豆及其製品們,如豆腐、豆漿、豆干、豆粉、味噌、納豆等,但在加工的過程中其實也會大大影響其中大豆異黃酮的含量。除了以上介紹的之外,毛豆、山藥、甜豆、豌豆、地瓜、四季豆、花椰菜、芹菜及菇蕈類也都含有,但份量實在都遠低於黃豆,其餘的食物則含量很少或是沒有。結論其實我相信結果應該挺出大多數人意料之外的,沒有想到平平都含有雌激素,但結果卻會差那麼多。大象醫師建議如果是一般人,一天可以安全地吃進去25克的大豆蛋白質(約200公克豆腐或500cc豆漿)。但如果你是要吃進大量的豆類製品、又或是你本身已經有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還是建議找你的臨床醫師討論喔!參考資料1.Estimates of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cancer for 25 sites in the adult population2.Estrogen Receptors Alpha (ERα) and Beta (ERβ): Subtype-Selective Ligands and Clinical Potential3.Addressing the Soy and Breast Cancer Relationship: Review, Commentary, and Workshop Proceedings4. Soy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 JAMA . 2009 Dec 9;302(22):2437-43. doi: 10.1001/jama.2009.1783.5. Soy isoflavones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or recurrenc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 2011 Jan;125(2):315-23. doi: 10.1007/s10549-010-1270-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大象醫師】有乳癌、子宮內膜癌的話,我能吃豆類製品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醫療.婦產科
未必胸痛,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更年期心血管死亡率隨年齡大增,5招護心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46至55歲相較40至45歲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機率高出3倍,高血脂機率也隨年齡升高;相較於男性,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未必出現胸痛,但呼吸不順、手麻、心悸、背痛,都是警訊,若心悸合併呼吸急促、頭暈、胸部不適,應盡快就醫。女性更年期 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通常在45歲至55歲之間出現,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63歲楊小姐,經常運動也喜歡登山,身材保持良好,BMI維持在22.5,過去也沒有吸菸,但母親有糖尿病史。然而在53歲停經時,發現自己也罹患糖尿病,某一次爬山時,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及呼吸喘,就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李奇龍表示,常見更年期症狀包括心悸、腰痠背痛、情緒不穩、失去安全感、頭痛、耳鳴,以及月經異常、性交困難、異常分泌物、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皮膚搔癢、皮膚知覺減退等。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45歲以前停經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而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的胸悶典型症狀。新型菸品崛起,許多年輕男女手持一支電子煙、加熱菸,3C產品酷炫外型宛若時尚潮流,葉宏一更指出,若女性吸菸,會導致停經時間提早,尤其吸菸份量越重、吸菸時間越長,更年期報到時間更早,更年期症狀也會越明顯,呼籲民眾應該及早戒除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但心臟疾病更是女性第二大死因,尤其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三者相加,占女性當年總死亡人數23.6%,若碰到更年期女性有更高風險,呼籲民眾多關心周遭女性朋友,做好「護心」並調整生活型態。國健署提供5招「護心」1.均衡飲食: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國健署表示,民眾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年齡與健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醫病平台/ 最後的愛是手放開?週末值班,醫院的醫師通知一個血液科會診。這是個69歲的婦女,因為體力愈來愈弱,呼吸困難,兒子敦促她去家庭醫師的診所看病。血液檢查發現非常嚴重的貧血,血色素只有5(正常值大約12-16)。家庭醫師立刻將她轉送醫院繼續診查與治療。急診室給她兩袋的紅血球輸血,血色素上升到8.5(美國的血袋單位大約是450 cc,台灣則是250 cc)。因為她是個老菸槍,又有20公斤體重減輕的病史,急診的醫師也做了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沒有癌症的跡象。走進病房,這位仍然很蒼白的病人有各樣老菸槍的特徵:乾燥皺褶的皮膚,低沉的音調,每隔一兩分鐘咳嗽一次——那種很多濃痰的咳嗽聲。她雖然只大我5歲,卻已經諸多慢性病纏身,看來像個89歲的老人。她的故事,我們留到文章的盡頭再敘。容光煥發的「老人」美國影壇的長青樹珍方達,已經很久沒拍電影,但是最近她跟幾個「年紀不輕」的著名女演員拍了一部喜劇電影叫做「80 for Brady」。我好奇地查了一下這四位演員的年齡。雖然演藝人員也許投資很多金錢、時間與精力保持年輕的容顏,有的人還是老的很快,有的人卻青春永駐。珍方達已經85歲,臉上幾乎沒有皺紋,脊骨直挺,身材仍然像個25歲的美女。雖然我稱不上是珍方達的影迷,她多彩豐富的人生是令我讚賞的。她保持青春的秘訣是什麼呢?我猜,不是基因的因素,因為她的父親只活到77歲;而是她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反越戰到支持女權及環保,以及運動養生(在80年代,她還以銷售在家運動的錄影帶出名)的緣故。前幾天,美國拜登總統發表他的年度國會報告。他的政治對手及媒體喜歡喧染他的「老態」,嘲諷他行動遅緩,滿臉倦容,常常説錯話。出乎意料的,他的演講很長,內容豐富精要,不同的議題串聯的毫無洩隙。最精彩的是他講到美國國債頂限時,共合黨議員噓聲不斷,卻讓拜登反將一軍,同意絕對不砍退休醫療保險(Medicare)及社會保障給付(Social Security)的預算。一位總統史學者稱讚這場演説積極地與聽眾應對,是三度空間的演講,將會歷史留芳。拜登在兩年前參選總統時,已經78歲,現在是80歲了。他走路的樣子的確露出老態,但是他在週末仍然常常騎單車健身;他的總統行程包括日常的會議、訪視民間、參與國際會議等等,並不比過去的總統輕鬆。很多人,特別是媒體,對拜登總統的年齡大做文章,認為他的年紀太大,不應該下次(2024)競選連任。美國政壇有好幾位超過80歲的人士,卻仍然精力旺盛,智慧滿滿,他們大可以在家含貽弄孫,但是他們熟悉政治議題與政治運作,基於使命感與愛國心,他們持續從政。在我看來他們不是國家的包袱,而是福星。老人與疾病因為癌症的機率通常是跟著年齡上升的,我經常照顧高齡的病人。因為癌症照顧上的特殊情境,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情感是親密的,除了常規的病史之外,病人的生活常規、人生的抱負與期待,繪成每個病史的完整圖畫。87歲的A先生,太太在10年前因為卵巢癌過世;他和他17歲的老狗獨居,天天出去散步,兩個女兒經常約他出去吃飯,公寓的鄰居是一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與他們的小女兒,是他遠親不如近鄰的良伴。A先生的生活是安定從容的。當他診斷第四期肺癌時,他問了許多好問題,包括選擇不做治療。我們最後決定用副作用低的免疫藥治療。他不僅沒有發生副作用,腫瘤幾乎完全消失了,生活作息大致如常。81歲的C先生也是一位獨居老人,因為他的太太有嚴重的失憶症,住在他家對面的養老院,方便C先生天天探訪。C先生手不離卷,總是帶著他的iPad,立時將他的抽血報告輸入iPad檔案,以便掌握自己的病情。他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最後進展成急性血癌,他知道他的預後不好,但是不願意放棄治療。他的太太在這個時候過世。雖然她的死亡不是無預期的,C先生的傷慟令人不忍。一個月後,C先生也在他的子孫環繞中,安然離世。照顧C先生兩年,我們的默契像是知己的朋友。有一天,不忍他一週兩三次要來到診所輸血,他讀了我的肢體語言,主動回答我的問題「Why are you trying so hard?」,他説他一生做事總是堅持到底。我只能盡力地讓C先生走完C先生的人生路。B先生過去在74歲時得過淋巴瘤,接受化學治療,不僅沒有太多副作用,12年來他的淋巴瘤也都沒有復發。B太太是一個退休的護士,是B先生的守護天使及發言人。B先生因為有肺氣腫,右肺的下角有些結疤組織,每年都做一次電腦斷層追蹤。B先生去年8月的電腦斷層在右上肺出現新的腫瘤,右肺門也有腫大的淋巴結,高度懷疑是肺癌,正子攝影發現肝臟也有一個小亮點。後續的診斷過程不太順利,一度考慮要進行手術切片。外科醫師在團隊會議時,質疑以B先生的年紀這樣做值得嗎?就這樣拖了三個月,肝臟的病灶變大了一些,穿刺證實是轉移的肺癌。我認識B先生一家人12年了,知道他絕不是外科醫師所描述的脆弱老人。86歲的他,照顧庭院——夏天割草,冬天剷雪,都是他一手包辦。每個禮拜也定期去健身房運動三、四次。印象中,B先生總是開開心心的,問他有沒有任何不適,他總是回答「Fine and dandy!」。B太太則是寢食難安,心裡明知道四期肺癌的預後不好,卻一直央求我不能退休,要好好地照顧她的「男朋友」,她要他活到百歲。人生的驅動力那位嚴重貧血的病人,幾年前,在她先生因慢性肺病過世後,她沒有煮飯的驅動力(不知道煮給誰吃),於是有一頓沒一頓的,不知不覺的,幾年下來體重掉了20公斤。抽血檢查發現她的維他命B12低到測不出來。B12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是通常我們每日的B12需求量只有1微克(microgram),除非是吃純素,一般人很少因飲食習慣的原因發生B12缺乏的狀況。另外,有時候病人因為血液中有自體免疫抗體,阻擾腸胃道B12的吸收。這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但是那種失去人生驅動力的心境,大概是她的健康狀況日走下坡的主要原因。我一生中照顧過的高齡病人不知繁幾。該不該做檢查?該不該治療?每個病例的決定因素可能都不一樣。有時候看似簡單的檢查與治療,到頭來一點也不簡單,讓我遺憾自己先前的決定。多年前,有一個85歲嚴重失智的病人,因為貧血逐漸惡化來看診。她的女兒非常孝順,每天都去療養院看她。我判斷這個病人大概有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需要做骨髓穿刺做診斷。在跟她的女兒解釋這個病是如何治療的,以及骨髓穿刺的過程,女兒同意讓媽媽接受檢查。通常,我在操作骨髓穿刺的過程會一直跟病人交談,減輕他們的焦慮,預告他們下一個半分鐘是最痛的時候,但很快就會完成了。這位病人並沒有交談的能力;她在檢查檯上呻吟扭動,讓她的女兒和我很不忍。做完檢查時,她的驚恐的眼神無言地問我:「為什麼妳要傷害我?」雖然她的後續治療只是每週一次紅血球生長素皮下注射,這對失智日易加深的她還是太大的負擔,在一兩個月後,女兒就決定停止治療,接受安寧照顧。結語B先生和B太太將他們的願望與信任交在我手上。我知道B太太説要B先生活到100歲是譬喻不是言實,我們很坦承地長談這個癌症不太可能治癒的事實,但是我答應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B先生,選擇對他的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但仍然有好的療效的治療。他11月中開始做免疫化療,雖然比平常疲倦一些,沒有太多其他的副作。上星期的正子攝影報告超過我預期的好。B先生和B太太還有太多人生的計畫,我很高興有機會跟他們合寫下個章節。
-
2023-03-02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次發性骨質疏鬆症」是元兇,4原則治療改善
一位42歲男性,熱愛釣魚及運動,有一次從船上下船時,踩地瞬間不慎滑倒,屁股硬生生跌坐在地上,痛到難以站起,一移動就哀叫不已,送醫時發現是第4節腰椎壓迫性骨折,緊急送醫灌完骨水泥後,大部分症狀改善。然而一年後,他在PU跑道上跑步時突然「咚」的一聲,再度地滑倒造成第3節腰椎壓迫性骨折。幫他治療的醫師覺得事有蹊蹺,中年男性不該這麼輕易有壓迫性骨折,於是安排骨密度檢查,一看之下不得了,他的骨密度Z值下降至-2.5,於是將他轉診至新陳代謝科,經過詳細檢查和抽血檢驗後才發現是副甲狀腺出問題造成的骨質疏鬆,在經過適度營養素補充及用藥後,骨質密度才逐漸回升。骨質疏鬆定義、檢查停看聽骨質疏鬆症(簡稱骨鬆)是一種因骨骼強度(包含骨密度和骨骼品質)減弱而導致個人骨折危險性增加的疾病。而次發性骨質疏鬆症(簡稱次發性骨鬆)是「特定原因」造成骨密度和骨骼品質改變,進而導致低創傷性骨折的疾病。要診斷骨鬆,世界衛生組織唯一認可的骨密度診斷儀器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分成T值和Z值兩種數字(圖一)。T值用來診斷骨質疏鬆症,而Z值用來輔助診斷。當病人在非好發骨鬆的年齡被檢測出Z值下降(≤-2.0),或是有低創傷性骨折病史,都應考慮是否有次發性原因存在。骨頭營養不能少,維他命D和鈣缺一不可維生素D和鈣質是維持骨頭健康不可少的營養素,維生素D能增加鈣質的吸收。在2022年《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中建議,在缺乏日照及足夠飲食鈣的情況下,0-50歲國人至少每天攝取4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50歲以上則提高至每天600 IU。到了65歲,其維生素D製造能力只剩下20-30歲者的1/5左右,對於維生素D的攝取不可不慎。從骨質疏鬆的觀點來看,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和維生素D 800至1000 IU。次發性骨質疏鬆的整合性治療:4「I」原則次發性骨鬆的治療方針依循4大主軸:1.調查(Investigate)和治療原因:次發性骨鬆的原因不勝枚舉,下列為範例。(1)內分泌類 : 如糖尿病、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機能低下……等。(2)藥物:如類固醇、某些抗癲癇藥……等。(3)營養、腸胃道類:如維生素D缺乏、慢性肝病……等。(4)其他:如長期不動(immobilization)、慢性腎病……等。除了上述原因,還有其他各種狀況會導致次發性骨鬆,因此診斷骨鬆的患者建議要做一般篩檢;停經前女性和小於50歲男性、沒有典型危險因子的較老患者,還有Z值≤−2的病患則需要更詳細的篩檢。若沒有及時檢出,發現時身體骨折可能已產生或是骨質明顯下降,因此篩檢的重要性不亞於治療。根據牛津大學《內分泌回顧》2022年的回顧文獻指出,在診斷出骨鬆的人當中,超過五成停經前女性、三成停經後女性,以及高達五至八成男性可能有次發性原因,這結論更顯示出篩檢的重要性。次發性和原發性骨鬆治療上最大的差別在於必須找出次發性原因並除惡務盡(或穩定控制),不然骨質不易回復。例如要找出次發性副甲狀腺亢進原因,需檢驗副甲狀腺素、維生素D中間產物以及血鈣、磷、鎂,若判讀後確認維生素D缺乏為主因,補充維生素D就是關鍵——而這正是上述案例發生次發性骨鬆的主因;未滿40歲女性提前出現停經症候群及骨鬆,若診斷為早發性卵巢衰竭(性腺機能低下),雌激素治療的立即介入就是處置重要的一環。換句話說,次發性骨鬆更注重對症下藥。2.開始(Initiate)骨鬆藥物治療:除了找出上述原因,還需共同使用骨鬆藥物。依機轉可分成抗骨質流失類、促骨質生成類,以及混合型三類藥物。不論任何藥物,治療至少一年,持續三年治療更理想,才能看見降低骨折的成效。3.改善(Improve)生活型態:補充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適當運動、戒煙戒酒,和預防跌倒,減少危險因子才能降低骨折的機率。運動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議,已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且進入慢性期的患者應以多元性運動做訓練,亦即阻力訓練及平衡訓練並進。研究指出,12週的阻力和平衡訓練不僅可改善肌力、促進平衡能力,更能降低跌倒風險。以下是運動示範:動作1:橋式(臀肌、核心肌群)1.首先平躺在瑜珈墊上,雙膝彎曲角度略小於90度,雙腳與肩同寬,核心微微收緊2.抬起臀部,讓骨盆慢慢向上方挺起,抬至膝-大腿-腹部呈一直線,注意不要過度上抬讓膝-大腿-腹部變成圓弧形3.抬至一直線時,感受臀肌及核心出力收緊,在此姿勢停留兩秒後臀部再回至起始位4.重複此動作,一週三天,一天三組,一組12下動作2:平衡墊訓練(身體平衡)1.首先握住椅子,再站至平衡墊上,一腳大腳趾側邊靠攏至另一站立腳足弓旁2.之後將手從椅子上放開,並在此姿勢上維持平衡3.重複此動作,一週四天,一天做五組,兩腳分別在前做一次為1組,一次1分鐘4.若要加強強度,可將一腳腳趾移至另一隻腳的腳跟後增加難度5.做此訓練時,一定要有治療師或教練在旁以避免跌倒4.解讀(Interpret)治療反應:接受充分的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就要評估治療是否有效,再依據治療反應做出適當的調整。骨質疏鬆症之所以稱為「無聲的殺手」就是因為骨折發生了才知道自己的骨質出問題,若存在次發性原因更是雪上加霜。正因如此,對該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症狀影響生活前介入,才能有效阻斷骨質疏鬆症造成的衝擊,活出「昂首挺立」的快活人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胡翔越醫師(永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兼任主治醫師、美國運動醫學會私人教練證照(ACSM-CPT)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把未開封煉乳罐頭放鍋裡隔水加熱做焦糖醬?專家籲別這麼做
前言:日本人好像很愛直接加熱罐頭,近來看到很多例子,實在在食安上替他們感覺捏一把冷汗。像之前網路上很流行,甚至很多台灣網紅也在學,將煉奶罐長時間加熱就變成了牛奶糖(焦糖醬),好像很方便、很好玩、露營也很好用,而日本人在家料理好像也會將罐頭拿去直接加熱。罐頭直接加熱最大的食安問題是雙酚A,雙酚A存在於罐頭內壁的epoxy塗層內,如果加熱就會大量溶出,所以如果要加熱罐頭食物,較好的方法是將食物倒到碗裡再加熱,不要直接加熱罐頭。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在一些塑膠容器、或是鐵鋁罐內部塗層會有微量添加,對人體可能會有一些內分泌干擾的作用,我們最好盡量避免攝取。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對健康有什麼影響?BPA (bisphenol A,雙酚A)是一種1960年代開始發展出來的一種塑膠添加劑,可以提高塑膠的強韌度,所以曾經用在許多食品、化妝品的包裝上,比如說透明堅固的PC水瓶、食品金屬罐的內襯塗層等等。但是之後陸續有研究懷疑雙酚A會在保存過程中慢慢滲到食品、化妝品中,造成人體可能誤攝取入微量的雙酚A。雙酚A令人擔心的地方是它的結構類似於雌激素,因此可能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的平衡,所以雙酚A一種內分泌干擾物,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由於人體荷爾蒙的調控影響是全面性的,所以雙酚A對生殖、代謝、神經、免疫、內分泌、甚至癌症的發生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情形。嬰幼兒對雙酚A更為敏感,所以不可不慎。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接觸雙酚A要越低越好,依照現在台灣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嬰幼兒奶瓶不得使用含雙酚 A 之塑膠材質,而PC 材質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檢驗雙酚A不得超過0.6 ppm。BPA雙酚A常被使用在哪裡?雙酚A最常添加在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的塑料、或是環氧樹脂(epoxy resins)裡。PC 常被使用於生產食品容器,或是透明的飲料水瓶,例如:餐具(盤子與杯子)、微波器皿、廚具,過去也用作奶瓶,也可用來製造玩具與奶嘴。而雙酚 A 製造的環氧樹脂被使用於鐵罐、鋁罐的內襯塗層,也會用在住宅飲用水儲存桶的塗層中。感熱紙的油墨也曾使用雙酚A (依照目前台灣規定,標準檢驗局已於2011年公告CNS 15447「感熱紙」標準,規範感熱紙所用顯色劑不得含有雙酚A成分,且感熱紙中雙酚A限量值須低於50 ppm。)。BPA會造成那些健康問題?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雙酚A作為一種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很大;而且雙酚A會造成人體慢性發炎,對健康整體的威脅也不可小覷,再加上雙酚A屬於油溶性的,容易累積在體內不易排除,所以對健康的影響時間很長,甚至在一些動物實驗裡發現,雙酚A的影響甚至透過母體及於下一代。雙酚A生殖影響雙酚A在人體內會干擾性荷爾蒙,造成其功能混亂,因而引起不孕、早熟,也可能透過母親影響嬰幼兒的行為與成長。雙酚A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一些人類流行病學的研究中,發現雙酚A與成人的第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正向相關。也有研究認為,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雙酚A影響免疫近期的研究指出人類暴露於雙酚 A下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造成全身慢性發炎反應。雙酚A造成癌細胞發展有許多研究顯示雙酚A促使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的發展。雙酚A會透過怎樣的途徑進入人體?如果使用了含有雙酚 A的食品容器,雙酚 A可能皆由食品包裝材料遷移至食物與飲料中,而被人吃進身體。而手如果摸了含雙酚 A 的感熱紙,沾到了油墨再以手拿食物食用,雙酚 A也可能被攝取進人體。由於雙酚 A 可能存在於感熱紙與化妝品中,可能經由皮膚接觸這些產品而攝取了雙酚 A,另外也可能接觸家中含有雙酚 A 的灰塵 (來自含環氧樹脂製造的地板、油漆、電子設備與電路板),經由皮膚攝取到雙酚 A。怎樣才能避免雙酚A的健康問題?目前國際認定雙酚 A 的每日容許攝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為 50 μg/kg/day; 歐盟EFSA 的專家曾在 2015 年 1 月 21 日公布報告考慮降低雙酚 A 的安全限量,將 TDI 降為4 μg/kg/day,專家並認為新的暴露評估結果顯示日常生活中暴露雙酚 A 的量,不致使人類有健康上的風險疑慮。所以雙酚 A沒有全面禁用於與食品相關的包裝材質裡。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我們還是盡可能減少接觸,所以想要盡可能降低攝取雙酚A的機會,我們可以做到:選擇標示不含雙酚A的PC容器可以選擇有些水瓶特別標示不含雙酚A的,如最新的Tritan材質可以考慮。嬰兒奶瓶可以盡量改用玻璃材質。然而許多號稱不含雙酚A的材質,其實是使用了雙酚S BPS或雙酚F BPF作為代替,只是近年一些研究也發現BPS、BPF也有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這點仍需注意。罐頭食品避免直接加熱鐵鋁罐或是金屬罐頭不要直接加熱,最好是將食物倒出再加熱,因為加熱會加速鐵鋁罐內壁塗層中的雙酚A溶出,因而造成大量攝取雙酚A。塑膠容器避免損傷、定期更換塑膠容器或水瓶避免直接曝曬於陽光下或使用高溫,如果塑膠表面受損或有刮痕時最好立即更換。補充加速排毒的營養有一些營養成分有助於體內排除或降低雙酚A的傷害。如蝦紅素、CoQ10等脂溶性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雙酚A造成的氧化壓力與體內發炎;一些富含含硫植化素的蔬菜如青花菜、羽衣甘藍,也有助於提升肝細胞酵素排除雙酚A的活性。觸摸油墨、塑膠器具後記得洗手由於雙酚A也用於環氧樹脂中,所以如果手摸了塑膠製品、塑膠家具、油墨等等器物之後,最好徹底洗手再摸食物。延伸閱讀: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2-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只抗生素、軟便劑缺藥!藥師上網問慢性腎臟病藥品哪裡有?
國內繼抗生素「安蒙西林」、軟便劑「氧化鎂」等缺藥後,食藥署「藥品資訊供應平台」最新顯示,癌藥「威克瘤」、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也出現缺藥情形。藥師沈采穎表示,藥局端用於慢性腎臟病藥品「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也有缺藥情形,甚至還有藥師相互打聽哪裡還有藥。食藥署表示,部分短缺藥品已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或開放同成份、同劑量、同含量藥物取代。》看更多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資訊癌藥「威克瘤」用於局部惡性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神經母細胞瘤,健保署110年統計,一年用量約2300多支。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說,該藥品109年10月起即因生產、藥證或代理權變更等相關問題,導致短缺至今,期間均協調以專案輸入方式持續供藥,如今專案輸入藥物即將用完,公開徵求有意願供應廠商,現已有廠商願意供藥,不影響患者用藥。》看更多癌藥資訊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為維持腎臟功能沈采穎說,「福流(Forflow)」、「循妥斯(Pentop)」慢性腎臟病藥品,主要用途為維持腎臟功能,目前於藥局端呈現缺藥,許多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卻是無藥可領」。慢性腎臟病處方藥品小知識.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楊博文說,此兩款藥品生產廠商均表示,因生產、供貨不及等問題,導致藥品短缺,目前控貨中,恢復供應日期尚未可知,食藥署已名列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替代藥品,建議醫師開立替代藥物,而患者拿著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藥,藥師可向患者解釋後,於患者同意下更換替代藥物,如果患者不願意則必須回到原醫療院所,請醫師重新開藥。【延伸閱讀:「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至於,腎功能影像檢查顯影劑「Betiatide 注射劑型」缺藥問題,楊博文說,行政院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核醫製藥中心對此回覆,因原料問題導致藥品短缺,預計今年第三季恢復供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5 醫療.婦產科
愛愛太激烈被撞破!女黃體破裂血狂滴衝急診 醫驚:血流滿肚子,肝都泡在裡面
昨(14日)天是情人節,在燈光美氣氛佳的情調下,情侶難免都會有進一步的親密行為。不過,婦產科專科醫師張宇琪就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上周才收治了可能是「激情過後」急診患者,她因愛愛後腹部爆痛掛急診,診斷發現血流滿肚,一天出血量破千毫升,肝臟都泡在血裡!讓醫師捏把冷汗的是,該病患竟拖了一天還自行搭高鐵北上,萬一途中休克就糟糕了,還好手術後撿回一命!元氣網疾病百科>>>卵巢囊腫破裂愛愛太激烈被撞破 腹腔鏡微創手術止血昨日,婦產科專科醫師張宇琪在臉書粉絲團上分享最近收治的案例,上禮拜下班才剛回到家不久,馬上就接到急診室電話,連忙再趕回醫院;有位妙齡女子因腹痛求醫,經診斷發現女子腹腔積血,血已流滿肚子,且陳舊性暗黑色血塊+新鮮性紅色血流不止。張宇琪醫師推測,疑似右側黃體破裂導致內出血,血液一秒一滴流到腹腔,一天的出血量累積到1440ml,導致肝臟都泡在血裡面!當下情況危急,張宇琪醫師緊急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先找出血點電燒止血,再用止血Tissel覆蓋住加速止血修復,以恢復卵巢完整性、避免破壞太多卵巢組織;畢竟她年輕尚未生育,仍需要卵巢的荷爾蒙及排卵功能,一陣忙亂後終於順利結束。張宇琪醫師透露,這名患者剛開始是感到腹部疼痛,但沒有太在意,拖了一天覺得越來越不妙,才在高雄初步就醫,發現事情大條後患者竟自行搭高鐵北上求醫,讓醫師直呼太危險,是拿生命開玩笑,高雄到台北這段路程太久,萬一途中休克就糟糕了,內出血最嚴重可能導致出血性休克死亡!親密行為下腹不適 可能是黃體破裂張宇琪醫師提醒,若女性在親密行為/劇烈運動後,下腹部有不適,而感覺一直持續的話,記得盡速到婦產科檢查,有可能是黃體破裂。黃體破裂偶爾會在親密行為或激烈運動後發生,如果狀況很輕微身體會自然慢慢自體吸收並修復,但若嚴重破裂嚴重就必須靠外力止血了。張宇琪也叮囑情侶/夫妻們,請記得溫柔對待伴侶,進行安全性行為,祝大家過得健康快樂又性福。延伸閱讀:做愛後肚子痛是太激烈?恐黃體囊腫破裂!6種人最危險
-
2023-02-11 醫療.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病!蘋果型、梨型、沙漏型...你屬於哪種?營養師授10招減重小撇步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 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 3方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多看看我們其他的文章,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2-10 焦點.健康知識+
喝水該喝冰水還是熱水好?好處壞處和「最佳飲水溫度」一次看懂
長輩常說早晨睡醒先喝一杯溫熱開水,可以保養身體、排解毒素,也強調避免喝冰水,即使夏天炎熱時也要少喝;然而,有些人喜歡冰水的沁涼感,打開冰箱拿起水罐就是一陣牛飲。到底喝冰水好?還是喝熱水好?以下列出兩者的好處與壞處,與不適合飲用的時機。根據《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一篇研究指出,熱飲超過65度的熱燙開水,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由於食道黏膜正常耐受溫度為40~50度,雖然黏膜有自我修復功能,但長期反覆刺激會讓食道黏膜損傷,進而誘發食道相關癌症,因此建議避免喝超過65度的茶或咖啡。溫熱水是指幾度?溫熱水無特別定義,只要入喉時溫和不刺激即可,通常是指與體溫差不多、溫度攝氏約40度的溫開水,最適合每天飲用,不會過度刺激腸道也不會造成血管收縮。此外要注意的是,應避免喝反覆燒開的水,以免攝入有毒的亞硝酸鹽,即使是飲水機也最好是要喝時再燒。 喝溫熱水後的身體變化每天喝溫熱水,能溫暖內臟器官,並加速排便及排尿,有助囤積在體內的毒素快速排出體外。幫助血液運輸氧氣與養分到全身,促進新陳代謝。以下為不同時機點喝溫熱水時,影響的身體變化及功效:不同時機點喝溫熱水的變化.用餐中喝溫熱水:可增加飽腹感,由於喝溫熱水的速度比冰水慢,因而能增加飽足感;且溫熱水能刺激腸胃蠕動,加速食物分解速度,幫助消化。 .晨起喝杯溫熱水:增加腸胃蠕動,刺激排便。 .空腹飲水:可利尿,促進毒素排出體外。 .洗澡後,喝一杯和體溫差不多的溫水:可補充流失的水分。喝冰水後的身體變化 用喝冰水消暑,雖然有涼暢感,但反而讓毛孔散熱功能失調,甚至中暑。因冰水會使身體產生過多黏液,導致身體免疫能力下降。且當冰水進入身體內聚集於下腹部,會使女性的子宮、卵巢,以及男性精蟲會受寒,影響生育功能。常喝冰水對以下族群的身體變化影響: .女性:在月經期常喝冰水、吃冰,也容易引起經痛。 .老人家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喝冰水,容易引起腦血管的痙攣,引發心絞痛風險。 .小孩:長期喝冰水,容易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影響發育。冰水入胃後,雖然會被人體內的熱能轉為溫水,但猛然大口喝下冰水,讓胃黏膜血管收縮,降低消化能力,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冰水下肚讓身體溫度下降,會凝結食物中的脂肪,使身體難以消化多餘的脂肪,此時身體機能忙於調整體溫,營養吸收的功能也會變得遲緩。 建議2種情況下,最好要停止喝冰水:感冒期間及休養期。因為此時身體的抵抗力較差,尤其是有咳嗽症狀時,喝冰水會容易加重病情。 比起冰水或熱水,溫水通常無明顯特點,但這就是它的好處,既不會因水溫過冷而刺激上呼吸道或引發腸胃不適,也不會像喝熱水般,飲用時須小心啜飲,以免燙口。因此,喝常溫水或溫水,是最容易滿足人體一天飲水量的方法,亦適合每天長期飲用,為身體保持水分。【資料來源】啟新診所-溫熱水PK冰水 你喝對水了嗎?【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792.html】
-
2023-02-09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又來月經代表回春?小心子宮內膜癌悄悄找上門
門診上偶然發現57歲婦人點滴出血已經3個月,婦人還以為是自己回春,醫師建議先去婦產科檢查,醫院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內膜增厚,幸好子宮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追問發現原來是婦人為保持青春活力,長期服用胎盤素,建議停用以後就沒再出血。停經後又出血 非月經來潮實為疾病中醫師賴睿昕解釋,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又發生陰道不規則的出血,在清代《傅青主女科》就有提到:「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風,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實非經也」,「乃肝不藏,脾不統之故也」這種現象在中醫來看並非月經來潮,而是疾病的反應。更年期後正常來說是一滴血也沒有,只要是出血就算不正常,更不可能有返老還童之說。但是有些婦女會在更年期過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如果突然停用荷爾蒙亦會造成出血,所以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可大可小,賴睿昕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為萎縮性子宮內膜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瘜肉,但是也可以很嚴重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通常出血時間越長或是出血量越多其患惡性腫瘤的的可能性較高。依照出血量、色、質、味 辯證用藥中醫師通常針對陰道異常出血的量、色、質及氣味,並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及全身情況綜合分析,給予辨證用藥。●出血色淡、質不濃稠,並有倦怠無力,氣短懶言且自覺小腹有空空等症狀,屬於氣虛證,常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完帶湯治療。●出血量不多,顏色鮮紅、質稠,同時表現 腰痠腿軟,咽乾口燥,陰道乾澀灼痛或陰癢等症狀,屬於陰虛證,常使用滋陰降火湯湯配合一貫煎治療●出血見有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表兼有溼熱(或溼毒),屬於虛中夾實證,這時中醫常使用龍膽瀉肝湯和八味帶下湯治療。●陰道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紫黯有塊,同時見有小腹疼痛拒按,按壓有刺痛感,或者小腹有腫塊的,便屬於血瘀證,這時會使用少婦逐瘀湯和大黃蟅蟲丸治療。賴睿昕醫師指出,臨床上停經後出血不一定都與婦科有關,因為胃腸道病變引發肛門出血,或是泌尿系統的毛病而從尿道口出血,此二處的出口與陰道恰為鄰居,常被誤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後,也會引起停經後的陰道出血,所以發現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確診,才能及早治療。雌激素過度刺激恐致子宮內膜癌 這些異常要注意更年期婦女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雌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因素,賴睿昕醫師提醒,體型肥胖,初經來得早,晚停經的婦女(大於52歲),從未生育過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若能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再藉由中醫調整陰陽氣血,可以穩定女性荷爾蒙,減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而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愛吃紅肉或脂肪的食物的女性,則要提高警覺陰道是否有出血。當發現有任何惡性腫瘤的可能,要先以手術為優先考量,中醫做後續的調理避免再度復發。賴睿昕醫師分享,當停經後又異常出血也容易引起貧血,此時應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肝、雞蛋、牛奶和瘦肉等。還有含有豐富的鐵和葉酸的綠葉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櫻桃、莧菜、薺菜、蕃茄、柑橘、桃李、鳳梨和紅棗等,對避免產生或減緩停經後出血的程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發炎體質退散! 婦科名中醫四招提升受孕機率停經後出血非逆齡,要小心! 「這些人」恐子宮內膜病變上身【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8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川貝枇杷膏對喉嚨痛、咳嗽有效?教授:目前未獲臨床研究支持
讀者Troy在2023-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麻煩您講解:1. 台灣人熟悉的“正露丸” 到底有什麼成分,對醫治對醫治肚子疼 有效嗎?2. 膚潤康是類固醇嗎?為何對皮膚戳傷如此神效?3. 川貝枇杷膏 對喉嚨痛 咳嗽 真的有效嗎?」我已經在2023-1-16及2023-1-29分別發表正露丸:成分及療效及膚潤康,同名不同藥的困擾。現在來談「川貝枇杷膏」。我小時候吃過川貝枇杷膏,但不記得是不是因為有咳嗽或喉嚨痛。可以肯定是,我把它當成是一種享受,所以縱然沒病也會想要吃。還有,那時候我一直以為川貝是一種四川特產的貝殼(所以才會很珍貴),而枇杷則是枇杷的果實(所以才會甜甜的)。現在當然知道,這都是錯的。不管如何,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上網搜查,找到「京都念慈菴」在其蜜煉川貝枇杷膏商品上所公佈的成分,每一公克含有:川貝26.6mg、枇杷葉120.1mg、陳皮26.6mg、沙參26.6mg、茯苓26.6mg、瓜蔞仁26.6mg、遠志26.6mg、蓮子26.6mg、款冬花26.6mg、桔梗26.6mg、法半夏26.6mg、乾薑13.3mg、薄荷腦0.08mg、苦杏仁油1.0mg、橙皮油0.03mg、草莓香料0.33mg、菠蘿香料0.16mg、麥芽糖200mg、蔗糖330mg、蜂蜜66mg我就只討論川貝和枇杷葉的科學文獻。川貝(也叫做川貝母)是百合科(學名Liliaceae)貝母屬(學名Fritillariae)植物的鱗莖。因為鱗片形狀像貝殼,所以叫做貝母。又因為四川產的貝母被認為是最好的(最具醫療功效),所以就叫做川貝母(學名Fritillariae cirrhosae)。但是,事實上川貝母也生長在西藏、雲南、和青海。還有,因為野生的川貝母是供不應求·,所以人工栽植的就應運而生。在我所看過關於川貝母的醫學文獻裡,寫的最好,最詳盡的是2020年發表,出自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的A Systematic Review on Traditional Uses, Sources,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Pharmacokinetics, and Toxicity of 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川貝母傳統用途、來源、植物化學、藥理學、藥代動力學和毒性的系統評價)。我把其中的一段討論翻譯如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廣泛的研究試圖評估川貝母的藥理作用。據我們所知,川貝母對咳嗽、咳痰、急性肺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和某些類型的癌症如肺癌、結直腸癌、肝癌、子宮內膜癌癌和卵巢癌等多種疾病均有毫無例外的治療作用。然而,其藥理作用的潛在機制仍不清楚。例如,鎮咳和祛痰活性已在先前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但隱藏的機制尚未完全了解。因此,今後我們應該進行更多的分子研究,以更廣泛地了解川貝母的藥理作用機制。 此外,關於川貝母或其活性成分的藥代動力學和毒性研究還不夠。除了來自川貝母的生物鹼外,還需要更深入的評估來研究其他成分的藥代動力學。此外,關注分子水平的毒性研究仍然是一個有前途的方向。」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就中醫學的立場而言,川貝母對於多種呼吸道疾病以及癌症是具有「毫無例外」(unexceptionable)的治療作用,儘管仍然不清楚為什麼川貝母會具有這些作用。事實上,就西醫學的立場而言,上述的這些療效還沒有獲得臨床試驗的證實。枇杷是薔薇科(學名Rosaceae)枇杷屬(學名Eriobotrya)的植物,下面有很多物種(species),包括Eriobotrya japonica(日本枇杷)和Eriobotrya deflexa(台灣枇杷)。有關枇杷葉的醫學研究是以Eriobotrya japonica(日本枇杷)為主,但是這個物種的命名卻會讓人以為它的原產地是日本。在我所看過有關枇杷的論文裡,凡是有提起「原產地」的論述都是說Eriobotrya japonica的原產地是中國(或亞洲)。一篇2022年發表的分類學論文也說Eriobotrya japonica的原產地是中國。請看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ERIOBOTRYA LINDL. (ROSACEAE)【枇杷屬的分類學修訂 (薔薇科)】。在我所看過關於枇杷葉的醫學文獻裡,最新,最詳盡的是2022年發表,出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藥劑科(瀋陽)的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toxicity of Eriobotrya japonica leaves: A summary(枇杷葉的傳統用途、植物化學、藥理學和毒性:摘要)。我把它的部分摘要翻譯如下:「Eriobotrya japonica是其屬中被研究的最多的物種。其乾燥的葉子在傳統中草藥中被廣泛用於治療肺部炎症引起的咳嗽、哮喘和咳嗽引起的呼吸困難、胃病引起的噁心、煩躁和口渴。此外,它在日本民間醫學中用於治療胃痛、潰瘍、慢性支氣管炎、癌症和糖尿病。枇杷葉的藥理活性支持它們在傳統中草藥中的用途。然而,從枇杷葉中分離的純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藥效學、藥代動力學、作用機制和構效關係等幾個方面尚未得到研究,並且需要進一步研究。」所以,就中醫學的立場而言,枇杷葉對多種呼吸道疾病是具有療效,儘管尚不清楚其作用機制。事實上,就西醫學的立場而言,這些療效都還沒有獲得臨床試驗的證實。總之,就針對川貝和枇杷葉的科學研究而言,川貝枇杷膏可能對喉嚨痛、咳嗽等呼吸道疾病是會有一些幫助,但目前這些功效都還沒有獲得臨床研究的支持。原文:川貝枇杷膏真的有效嗎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高階健檢項目有哪些?醫師教你如何用健保給付卻有高規格檢查
「小資族健檢」、「尊爵健檢套餐」、「菁英健檢套餐」,進入各家健檢中心網站,項目琳瑯滿目,各式菜單令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挑選。高階健檢價格昂貴,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如果全包,恐10萬元起跳,值得花大筆錢投資健康嗎?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如以價格來分類,健康檢查可分為三大類:1.基礎健檢以血液、尿液等檢查為主,配合醫師理學檢查,例如,員工健檢,價格約在三至四千元。2.完整健檢以基礎健檢為底,再加上無痛腸胃鏡、腹部超音波、癌動脈超音波等項目,價格約在三萬元上下。3.高階健檢除了完整健檢外,另有磁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正子攝影(PET)等高階影像檢查,一般需要兩天,如果全做,費用恐超過12萬元。正子攝影輻射劑量疑慮,已隨科技進步大幅降低。上述非侵入性的高階影像學檢查,分別可篩檢出哪些身體問題呢?● 磁振造影(MRI)以固態組織(腦、肝)為主,可以提早發現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失智等,自費檢查約2.5萬元。● 電腦斷層(CT)以會動的組織(心臟、肺臟)為主,可以偵測出心血管狹窄程度(自費檢查約2.2萬元)、肺部結節(自費檢查約8000元)等。● 正子攝影(PET)掃描全身惡性腫瘤,自費檢查約4萬元。對於卵巢癌、攝護腺癌等生殖泌尿系統癌症,則靈敏度較低。正子攝影給人輻射劑量的疑慮,讓不少民眾為之卻步。洪子仁表示,近年來,影像科技進步許多,也讓常見的正子示蹤劑(18F-FDG)劑量愈來愈低,從一開始的10MCI單位,下降至5MCI單位、3MCI單位,大幅降低輻射量,接受度也隨之增加。洪子仁表示,高階健檢範圍涵蓋腦部、心臟血管、惡性腫瘤等,但費用較高,相對檢查人數較少。以新光醫院健檢中心為例,每月約有600多人接受完整健檢,高階健檢僅約20、30人。精挑細選把握「專案套餐」,也能找到實惠的高階健檢。因費用昂貴,洪子仁建議,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在年滿50時,可以送自己這份健康大禮,健檢結果當成身體健康背景值,再依照健診報告、家族史、生活習慣(是否抽菸、酗酒、熬夜,以及有無運動習慣),由醫師評估後,擬定後續健檢規畫。「只要仔細挑選,也可以找到高CP值的高階健檢。」洪子仁表示,許多健檢中心常在某些節日推出「專案套餐」,費用較為實惠。再者,民眾可根據年齡、性別、家族史,選擇不同的影像檢查項目,例如,超過50歲的男性、有心肌梗塞家族史,就先加選256切等高階電腦斷層,瞭解心血管狀況。機器雖強大,判讀更重要,健檢品質不能只看價格。至於花了大錢、做了高階健檢,結果正常,是否就能萬無一失?洪子仁表示,近年來,許多醫療院所紛紛引進先進的影像檢查儀器,有如軍備競賽,機器滿分,但做最後判讀時,也可能跟不上腳步,如果判讀錯誤,就容易引發不必要的醫療處置,甚至醫療糾紛。「不能只看價格,更應該關注健檢品質。」洪子仁表示,醫策會於民國一百年起推動「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專家委員實地至醫療院所視察健檢中心環境、儀器及醫療人力及判讀品質,目前已有50多家通過審核,取得認證,可作為民眾選擇健檢場所的重要參考依據。五癌篩檢當先鋒當結果異常 高規檢查健保給付什麼是CP值最高的健檢?答案是「國健署成人五癌篩檢」。洪子仁說,健檢不見得一定要花錢,只要符合成人癌症篩檢資格,接受篩檢後,結果異常,就可到院接受進一步高規格檢查,且有健保給付。
-
2023-01-13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便當盒、塑膠袋易溶出毒物!營養師「一個步驟」解決
近年因疫情的關係,民眾飲食模式改變,時常叫外送食物或買便利商店食物。不過,營養師廖容綺提醒,不管是塑膠杯、塑膠袋、紙盒、紙袋等等,油脂加上高溫就會溶出有毒的化學物質,因此她一定會「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加上促進代謝、多攝取蔬菜,即可避開危險的環境荷爾蒙。每當被問到「營養師,妳會吃超商的微波餐盒嗎?」廖容綺表示,環境賀爾蒙無所不在,「我一定會拿回家,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以下三個狀況,哪一種會溶出較多的環境賀爾蒙?1.塑膠袋裝冰冷的食物2.塑膠袋裝冰冷,但是酸的食物3.塑膠袋裝熱且油多的食物答案:又油又熱的食物!例如塑膠袋裝羊肉湯、塑膠袋裝牛肉麵等。無所不在的環境賀爾蒙「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這些人造的化學物質,存在環境中,透過食物、空氣或皮膚接觸進去到人體,因為『類似』人體內荷爾蒙的結構,所以會造成干擾,干擾是一連串的,是長久的。現在很多疾病其實都跟環境賀爾蒙有關係,包括1.胎兒:生長遲滯、早產出生體重不足。2.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長遲滯、不正常性發育、性早熟。3.成年人: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症、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肺癌。不孕,多囊性卵巢症,早發性停經,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異常。怎麼預防環境賀爾蒙一、避免接觸1.吸入:空氣中的PM2.5,來自工廠的廢棄物、汽機車的排放氣體、不明物體的焚燒物質、拜拜燒香、二手菸、品質低劣的香氛或香水、空氣清新劑、殺蟲劑。2.接觸:兒童玩具、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家俱、印刷品油墨、塑膠類用品例如:雨衣,地墊,溶劑。3.食入:裝食物的容器、塑膠袋、鍋具、保鮮膜、免洗餐具上的材料、人工合成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療法、農藥。二、促進代謝1.排尿:多喝水促進排尿,建議量每日2500-3000cc或體重的30倍。2.排汗:桑拿、遠紅外線儀促進排汗。3.肝臟解毒:幫助環境賀爾蒙代謝食物4.排便: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肝臟解毒後的毒素到了腸道需要纖維素的幫忙吸附排除。三、多吃蔬菜1.十字花科蔬菜:綠色花椰菜,苞子甘藍,芥蘭菜,芥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羽衣甘藍富含葡萄糖硫苷及吲哚,加強肝臟解毒功能。2.大蒜:大蒜素跟硒,有助於肝臟排毒毒素。3.薑黃:薑黃素是很強的抗發炎,抗氧化物,加強排毒功能。4.綠茶:綠茶多酚跟兒茶素,幫助肝臟運作。5.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促進肝臟解毒。6.甜菜:富含植化素可以加強肝臟中解毒酵素及抗氧化酵素的活性。7.酪梨:富含穀胱甘肽(glutathone),幫助肝臟把脂溶性毒素轉變成水溶性。【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52, 原文出處】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04 癌症.抗癌新知
女網選手「女金剛」罹兩癌 醫師研判可能的致癌原因
傳奇女網選手、綽號「女金剛」的娜拉提洛娃昨傳出同時罹患喉癌及乳腺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她於2010年已曾罹患乳腺癌治癒。民眾疑惑,乳腺癌治癒超過10多年還會復發嗎?喉癌與乳癌為何會同時出現?醫師表示,乳腺癌是否為10多年後復發,必須依2010年當時治療情形而定,但因不了解當時治療狀況,目前難以判定。喉癌及乳癌則沒有直接相關性,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此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所致。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依癌症登記規範來說,當乳癌治療5年內沒有轉移或復發,即代表乳癌已經治癒,超過5年後出現的乳癌都屬於新的癌症。但乳癌是否復發,仍必須依第一次治療情形,如果罹患癌症的乳房已進行全切除手術,並於5年後在同側的胸廓上發現癌細胞,此種癌症可說是局部復發,但如果非屬於此種情形,或是癌細胞出現在另一側乳房上,就是新發癌症。蔡欣恬說,一名癌症患者身上有可能出現二至三種癌症,像是乳癌患者體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即與卵巢癌有很強的相連性,或是肺癌與大腸癌也有相同的基因變異情形。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說,一名病患同時罹患兩種癌症,有可能是患者體內有罹癌變異基因的相關性,但喉癌及乳癌沒有直接關係,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這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喉癌最常見的致癌原因是吸菸、喝酒。李佳融說,國內喉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男性多於女性,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讓喉部粘膜反覆受到致癌物質刺激引發癌症,而在國外女性吸菸、喝酒比率較國內女性高,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喉癌。另如果長期在充滿化學刺激物的環境工作,也可能罹患喉癌。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喉癌治療方面,依病情不同,第一期、第二期喉癌可以經手術切除病灶,但若是第三期頸部淋巴結出現不會痛的硬塊,且體積愈來愈大,則必須使用手術、電療、化療等方式,而第四期患者甚至需要切除整個喉嚨,成為無喉者,此時必須學習食道語或電子助講器,才可以與外界溝通,遠離喉癌一定要戒除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至於乳癌預防方面,蔡欣恬說,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卻讓許多女性等到45歲才開始檢查,其實女性年滿30歲後,就可以經由臨床醫師評估,開始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利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要預防乳癌應維持正常生活型態、飲食,少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如高油、高脂的炸物、甜點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吸菸,喝酒也不要過量。是否每名乳癌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蔡欣恬說,目前多針對病情嚴重病人進行檢測,希望透過檢測找到對應的藥物加以治療,而有乳症家族史的女性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是否考慮像演員安潔莉納裘莉一樣進行預防性切除,如果沒有想這樣做,其實不需做基因檢測。女性也常擔心服用避孕藥、女性荷爾蒙補充品等可能誘發乳癌。蔡欣恬說,避孕藥只要停用,對罹患乳癌的影響就會消減,而更年期所補充的女性荷爾蒙補充品,如果服用5年內不需擔心,但若服用10至15年以上,乳癌機率將會明顯增加,另有女性會補充胎盤素、蜂王乳等,因含有女性荷爾蒙成份也必須節制。
-
2022-12-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鄭雅敏:醫師須不斷精進才能回報病患信任
「醫療相關問題不要怕問醫師,醫師最怕病人都不問,之後才問題一堆。」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鄭雅敏說,近期她從成大被借調到郭綜合醫院擔任院長,原本工作以醫療、教學為主,現則轉為醫院經營。行醫多年,她努力為患者付出、患者相對也讓她成長很多,「真的很高興能選擇行醫這條路」。病患分流 解決醫療吃緊 鄭雅敏長期在成大服務,在婦癌治療上有相當的研究,近年先進的達文西手術,她也是國內早期少數前往美國受訓醫師之一,目前負責南部達文西教學工作。以婦產科起家的郭綜合醫院,近期與成大簽約合作,第一任由成大派任的院長就是她,她笑說,「以前看的都是ABC(指醫療相關)、現在看的都是123(指營運數字)。」正巧碰上全球的百年大疫,郭綜合與成大落實合作,在疫情下進行病患分流,不僅解決成大醫療吃緊問題,也讓郭綜合在疫情下業務成長,相當不容易。治療癌患 保留生育能力憶起行醫之初,一位病人的遭遇讓她成長很多。鄭雅敏表示,那位22歲患者一直沒有月經,詢問後才知道高中時被診斷罹患血癌,治療後月經就逐漸停止,到她的門診,一檢查才發現卵巢功能早就全部喪失,因此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月經、更別想懷孕,「病患獲悉狀況時的表情我一直很難忘」,那名患者至今都單身,醫療結果影響了一輩子。她的感受很深,30年前醫界癌症治療還沒有保留生育能力的想法,鄭雅敏自己找國外的資料修改治療方式,逐漸看到成果,也積極向其他科別醫師宣導這項觀念,目前生育年齡女性癌症患者,在治療時都已將保留生育能力視為重要指標,「醫師必須不斷精進自己,才能回報病患給予的信任」,即使已是院長級別,只要有新的治療方法,她仍積極學習。醫療資源 嘆未充分利用鄭雅敏曾到日本東京癌症中心進修,了解日本醫療分級落實,但國內卻很難做到,感嘆醫療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很可惜。到地區醫院服務後,發現中小型醫院生存不易,加上疫情之下,大醫院部分資源投入疫情,造成醫療吃緊,因此她積極協調醫療分流,以產婦來說,成大成立確診產房,未確診的產婦就分流到郭綜合,可以創造多贏的結果。養生祕訣/愛唱歌跳舞 開刀成就視為紓壓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鄭雅敏是「時間管理大師」,病患相當多的她,要忙醫療、行政工作外,她也是三個兒子的媽媽,兒子都是醫師,於公於私盡善盡美,很多人都好奇她怎麼做到的?行程滿檔下如何紓壓?個性活潑的她說,除了喜歡唱歌、跳舞,「其實手術開刀是最大的紓壓」,讓人很驚訝。成大婦產部每年望年會都有鄭雅敏和住院醫師、護理師所組的「天才舞團」表演當年最流行的舞曲,她們的舞團連續兩年獲得成大醫院醫師節卡拉OK大賽冠軍,還受邀在成大醫院30周年慶上表演。她從編舞、服裝設計到排練都一手包,有專業架式,院內許多活動也經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忙碌的生活中,唱歌跳舞是她最喜歡的休閒,偶爾相約同事、朋友去K歌,在忘情的歌聲中紓解壓力。鄭雅敏與先生都是醫師,3名兒子都順利繼承衣缽,工忙之餘,孩子的教養她並未假手他人。她認為,時間的管理很重要,每天睡眠6小時,早上6點一定起床煮早餐,一家人共享,也是最佳的親子溝通時間。過去孩子還在念書時,她一定親自接送,車上也是重要的親子時間,一家五口都是醫師,在醫界傳為美談。工作與生活讓行程滿檔,壓力相當大,除了休閒活動外,她很慶幸自己是外科醫師,治療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刀開下去,好不好病人很快就有感受」,這種回饋讓她覺得療癒,所以把開刀當成紓壓,並不視為壓力的來源。教學也是一樣,她很享受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光,看到那麼多求知若渴的眼睛看著她,而自己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對自己來說也是滿滿成就感,「樂在工作的人應該是很幸福的」。鄭雅敏小檔案●現職: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日本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日本川崎市立川崎病院子宮鏡研究員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婦科腫瘤、腹腔鏡手術、子宮鏡手術、達文西手術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