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科別.感染科
搜尋
卵巢
共找到
552
筆 文章
-
-
2020-06-19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轉移至卵巢 標靶藥納健保讓女鋼琴師延命
晚期肺癌患者治療上出現新契機。42歲陳女士八年前因月事遲遲未來,起初以為懷第二胎,但就醫檢查竟是卵巢有10公分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透過病理報告才發現肺腺癌轉移,切片證實腫瘤已轉移腦部多處,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查,更查出為罕見的ALK基因,因當年沒合適標靶藥物,當下只能先以化療方式治療。而後,陳女士在台大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推薦下,加入ALK陽性抑制劑臨床試驗,存活至今超過八年,更陪伴小孩長大;而此標靶藥近期也獲健保署給付,可用於患者第一線治療,與國際同步接軌。重獲新生的陳女士今出席道出感謝,更以鋼琴演奏一曲,象徵譜出她的生命新樂章。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居冠,而其中最致命的癌症則是肺癌,平均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每年新增數破1萬4000人,且死亡人數也高達9000多人。陳育民說,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約87%患者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近一成。不過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不好發現,患者確診時超過六成已屬晚期,如何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且讓患者吃得起標靶藥物,是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在治療上,依照細胞型態與基因變異決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在國人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已有許多標靶藥物可選擇。他說,而EGFR無突變的族群裡,若為ALK基因突變的患者,目前也已有數種標靶藥物問世,包含新一代的ALK標靶藥物;美國癌症年會本月所發表的長期追蹤結果顯示,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62.5%,較前一代藥物高。不過廖唯昱也表示,此藥部分患者會有便秘、體重增加、胃口更好等副作用,但透過適度運動應就能改善。王金洲說,而健保署去年底,也給付此款最新的ALK標靶藥物,作為ALK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使用。只要符合肺癌晚期、ALK基因突變者,經醫師申請就可使用,讓患者減輕龐大經濟負擔。他呼籲,肺癌已不是無藥可救,病友不要放棄治療。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40年不變!肺、肝癌蟬聯癌症死因前兩位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38年連續居於首位,且每10分2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死亡時鐘快轉12秒。其中,肺癌及肝癌更是連續40年排名前二名,卵巢癌則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死因第十位。對此,醫師表示,肝癌雖然仍佔死亡率第二位,但死亡率逐年減少,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肝癌主要還是和B、C肝有關,喝酒、脂肪肝導致肝癌則較少。因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肝臟會反覆發炎導致肝硬化及肝癌。但是簡榮南表示,我國目前35歲以下B、C肝帶原率已從15%降到1%,且現在抗病毒的治療也有很大的成效。另外,早期罹患肝癌後存活期可能只有三至四年,現在也有好的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甚至可延長到十年。因此儘管肝癌仍位居癌症死因第二位,但隨著發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簡榮南認為,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但他也提醒,雖然B肝在國家政策下已全面接種疫苗,但仍有40%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為B肝帶原,因此建議民眾如有抽血檢查,一定要驗B、C肝,若是早期發現,還是小型肝炎時,仍可靠藥物改善,甚至痊癒。除了肝癌,肺癌則長年位居癌症死因首位。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肺癌主要仍與吸菸、空汙環境、油煙和職業曝露有關,另外有些肺部疾病、慢性肺炎也可能導致肺癌。然而我國一直都有針對菸害、空汙進行防制,為何肺癌死亡仍居高不下?陳育民說,抽菸佔肺癌的人數比例雖已從九成降到約一半,但仍佔大宗。另外,空汙環境不是改善後要在十幾年後才會看到明顯成果,因此一兩年內不會看到死因排名有顯著的改變。但陳育民說,雖然肺癌死亡排名居高下,但從研究上可以看到存活率也在上升,因此除了避免吸菸和到空汙嚴重的地方外,抽菸、直系親屬有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曾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也能延長生命。另外,今年卵巢癌也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十大死因第十位。馬偕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台灣婦癌醫學會秘書長張志隆表示,近年在臨床上,確實發現卵巢癌患者相較於子宮頸癌患者有增加且年輕化的趨勢,過去教科書上,卵巢癌平均是50歲到60歲才會出現的癌症,但現在在臨床也曾發現20多歲的卵巢癌患者。張志隆表示,台灣卵巢癌患者增加,可能的原因非常多,但與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有絕對的關係,特別是現在女性喜吃高熱量食品、乳製品等,另外,環境賀爾蒙的刺激,也都是增加罹患機率的原因;同時,台灣的就醫性便利,也讓早期卵巢癌的患者被發掘,臨床上早期卵巢癌與晚期卵巢癌各占一半,歐美則是高達七成為晚期卵巢癌。張志隆表示,卵巢癌症狀多數不典型,患者常反映的症狀如時常腹痛、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建議女性若長期有這些非典型症狀,腸胃內科又查不出原因,可以懷疑可能是卵巢癌在作祟。張志隆表示,面對早期卵巢癌可以透過手術、藥物治療,而晚期卵巢癌患者,過去藥物的進展緩慢,近年才有突破性的發展,已有新的標靶藥物可以幫助卵巢癌患者,不像過去僅有化療可以選擇,五年存活率也從原本的三成,增加到五成。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新冠肺炎疫情暫歇,衛福部今公布去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居於十大死因之首,已蟬聯38年,而去年的十大死因排名與前年完全相同,而十大癌症仍以肺癌居於首位,值得關注的是卵巢癌再次進入到十大癌症榜單內,且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7位,癌症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衛福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有四類的死因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去年的十大死因排序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去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高達5萬232人,占去年總死亡人數17萬5424人的28.6%,其次為心臟疾病占總死亡人數的11.3%,肺炎占8.7%。十大死因若是區分性別,男性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女性的十大癌症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痴呆症。而我國去年的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去年的十大癌症若是與前年的十大癌症相比,其中胰臟癌與胃癌的排序對調,前年胰臟癌位居第八名,去年提升一個名次到第七名,胃癌則是從原本的第七名退位到第八名;不過前年卵巢癌未進入到十大癌症的榜單內,去年則是踢掉原本子宮頸癌的位置,提升到第十位。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232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6%,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的212.9人,比前一年上升1.8%,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為121.3人,則是降低1.4%,癌症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
2020-06-15 科別.婦科
經血多且痛 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有何不同?
32歲的小游(化名)近半年來月經量變多,本來五天可以結束的經期拖到七、八天。她來婦科求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長了肌瘤,由於肌瘤長在子宮腔裡面,利用子宮鏡摘除,術後解除困擾。46歲的王小姐是小游的朋友,有天兩人喝下午茶,王小姐提到自己月經來時很痛,都得吃止痛藥才舒服些,經血也比以往多。小游以自己的經驗告訴她可能子宮長了肌癅,王小姐聽了怕怕,隔天就來求診,檢查之後,確診王小姐罹患的不是子宮肌瘤,而是子宮腺瘤。子宮腫瘤有兩種:一個是肌瘤,一個是腺肌症,也叫腺瘤。這兩種瘤雖然都發生在子宮的肌肉層上,但是它們的病因並不一樣。什麼是子宮肌瘤?婦女成年以後約有20至25%的機率會長肌瘤,它是從組成子宮肌肉層的平滑肌細胞長出來的,肌瘤有時只長了一顆,更常見的是大小多顆,甚至可以多達數十顆。臨床上,子宮肌瘤未必有任何症狀,所以長了肌瘤可能自己渾然不知。最常見的症狀是經血量變多,長期大量的月經出血,會造成貧血而影響健康,若肌瘤長得太大而壓迫到膀胱,病人便會老是頻尿,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治療則視病人的情況而定,如果完全沒有症狀,只須定期追蹤檢查即可;但是如肌瘤造成貧血或產生膀胱壓迫症狀,則應手術治療;如還想保留子宮,可以把肌瘤切除掉即可。至於子宮腺肌症,是由子宮內膜異位引起,最常見的是長到卵巢上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瘤,也叫做巧克力囊腫;如果長到子宮的肌肉層組織內,就叫做子宮腺肌症。子宮腺肌症最常見的症狀,是造成經痛和經血過多,也會造成性交疼痛、貧血、不孕症和子宮異常出血等問題。子宮腺肌症迄今沒有藥物具有長期治本的效果,如果經痛不是太嚴重,止痛藥尚能派上用場。一些抑制排卵類的藥物或含有黃體素的避孕器,可以讓月經停止不來而解除症狀,但長期使用易造成骨質疏鬆等更年期症候群。如經痛實在太嚴重,或是經血太多造成貧血,則手術成為最後的選項。一般是以子宮全摘除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不同於切除子宮肌瘤而保留子宮的方式;微創手術切除是目前最常選用的方式,但子宮切除後,病人便喪失生育能力,所以多半都是已完成生育者比較能接受。
-
2020-06-13 新聞.健康知識+
「冷底」最容易有5健康問題! 醫師解析發寒真相
體溫是評斷身體健康最重要的依據,當體溫一升高,可能代表體內已經出現發炎反應,但是如果體溫過低,一樣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屬於虛寒體質的人,本身因為陽氣不足,長期處於寒涼的狀態,進而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陳建宏及中醫師廖千慧兩位醫師的說法,屬於虛寒體質的人,很容易感冒、經常鼻子過敏、頭痛,而且容易發胖,至於女性經常有內分泌的問題、男性則會影響性功能,甚至可能因為體溫低、代謝變差而出現三高疾病、中風,或者是讓免疫力下降,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1、血循變慢,體重飆升 人體體溫每下降1℃,基礎代謝率就會減少約12%,身體的基礎代謝變差之後,就容易導致肥胖。另一方面,身體一旦感覺寒冷,體內的血管為了不讓體溫持續下降,便會呈現收縮變細的狀態,但卻會造成身體的血液循環狀態變得更差。 當血液循環持續不良後,血液將無法將體內的糖分與脂肪等能量來源,順利運送到全身各個細胞,身體所需的酵素、養分、白血球、抗體等物質,就無法經由血液運送到全身,自然也無法順利排出體外,當這些物質儲存囤積在體內,就會造成肥胖。 2、代謝變差,三高上身 如果新陳代謝好、生活習慣佳,吃下肚的脂肪以及糖分等物質,就容易被分解代謝掉,但是虛寒體質的人體溫偏低,這些物質無法被燃燒殆盡,只能留存在體內,時間久了,累積多了,就會導致三高狀態的發生;當三高症狀無法緩解,長時間下來,還有可能引發中風、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免疫力降,腫瘤細胞旺盛 有研究指出,當體溫上升1℃,身體的免疫力會增加5~6倍,相反地,當體溫下降1℃,免疫力則會降低約30%。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指白血球的活動力,當人體因為病毒或是細菌感染時,不僅會發燒,身體也會呈現高燒的實熱狀態。這也就是說,當發燒時,就表示白血球正在努力對抗病毒或是細菌的感染。 但是,如果身體溫度降低了,血液循環變差,體內隨著血液運行的白血球數量就會相對減少,對抗細菌或病毒的防禦力也會跟著降低;不但容易感冒,也可能因為無力抵禦體內的壞細胞分子,而讓腫瘤細胞活動變得更旺盛。 4、內臟功能效率低,泌尿、皮膚出問題 體寒造成全身的血液循環變差,連帶的會讓身體細胞與內臟的活動力下降;不但無法將身體所需的物資完整運送到各個部位,就連體內的老舊物質、毒素也無法排出體外,就會使得細胞與內臟功能的運作效率大大降低。 如果是腹部以下的體溫過低,大腸的運作就會變弱,因而造成便秘;女性則是卵巢、子宮的血流變差,運作效率不彰,進而影響體內雌激素、黃體激素的分泌狀況,最終導致月經不順、不孕症等,甚至還會有流產的情形發生。再者,從男性的角度來看,一旦影響腎臟、膀胱的功能,就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影響泌尿以及生育功能。 另一方面,因為體內的老舊廢物無法排出體外,這些毒物就會轉而釋放在血液中,表現在皮膚上,就會以長痘痘、黑斑、雀斑、乾燥、凍瘡、裂傷等皮膚問題,或者讓原本就有的皮膚問題更加惡化。 5、情緒不穩定 如果下半身的溫度過低,則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就會容易蓄積在上半身,如果遇到氣的運行紊亂時,容易出現臉部潮紅、心悸、呼吸困難、情緒失控等症狀。 尤其,秋冬季節原本就是好發季節性憂鬱的時候,體寒的人容易有心慌的感覺,一些與「氣」相關的疾病,例如倦怠、食慾不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精神性疾病,相對的,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延伸閱讀: 天熱懶洋洋是體內濕氣太重! 3行為最好不要繼續做 黴菌會跑進身體發芽! 家中4處最易暗藏致命危機
-
2020-06-05 癌症.抗癌新知
顏清標四兄弟皆罹癌!癌症真的會遺傳嗎?
一家四兄弟都罹癌!大甲鎮瀾宮的董事長顏清標才因肝癌及肝硬化,5月13日到高雄長庚醫院進行換肝手術,由他的二兒子捐贈三分之二的肝臟,今(6/5)今天提早出院返家休養. 還未出院就傳出其三弟顏清山也因肝癌同住醫院治療,而換肝權威陳肇隆今天也證實正在為顏清山診治中。而後又傳出顏清標的三弟顏清山也因肝癌住進高雄長庚醫院檢查,陳肇隆表示他罹患的是肝腫瘤,對於是否也會肝臟活體移植的手術還不確定。而除了顏清標及三弟顏清山罹肝癌,其大弟顏清通及二弟顏清金也分別罹患喉癌及口腔癌,一家四個兄弟竟都患有癌症!顏家的親友表示,顏家兄弟為人海派且應酬多,年輕時又常喝酒吃檳榔,可能是因此傷害了身體健康,不過他們罹癌後都戒酒戒檳榔了,術後也都恢復良好。這樣的案例也不禁讓人省思,雖然四人年輕時的生活習慣不佳導致罹癌機率增加,但一家四兄弟皆患有癌症,這跟基因遺傳到底有沒有關係?癌症會遺傳嗎?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遺傳諮詢中心的資料,癌症不一定是遺傳產生的,但會經由生殖細胞上基因的突變遺傳到下一代,讓子女發生癌症的機率增加。例如乳癌,如果媽媽患有乳癌,那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因此家族病史無疑是乳癌的高危險因子。而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定義這種癌症為「遺傳性癌症」,是單基因發生致癌性突變,會讓下一代有高罹癌風險,尤其三等親內有2人罹患同一種或相關聯的癌症。最常見的遺傳性癌症是大腸癌、直腸癌、乳癌、卵巢癌、肺腺癌、攝護腺癌,有這些家族病史的人就要特別注意!雖然癌症可以經由遺傳基因傳給下一代,但大多數的癌症遺傳病例所佔的比例都不高,反而是後天體細胞基因變異跟環境的雙重影響才是引發癌症的主因。儘管如此仍不能忽視這一小群遺傳性癌症的病患,因為他們還是有很高的罹癌風險!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檢測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遺傳性癌症的高危險族群呢?其實可以觀察自己家族成員的病史等,並進行基因檢測,若不幸有基因異常的現象,應配合醫師及早開始做預防措施,如此罹癌導致的死亡率也可以大幅下降。高風險族群在罹癌前就應進行遺傳基因的檢測,看看有沒有癌症相關基因的異常,提早發現可以提早治療。不過目前這類篩檢最大的問題是無法百分之百精準檢出。有人基因沒有變異但仍罹癌,而有些人基因異常卻不一定會爆發癌症,反而容易造成過度恐慌。【參考資料】高醫醫訊月刊、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衛教百科、HEHO健康
-
2020-05-28 癌症.卵巢.子宮
初期症狀與腸胃道疾病超像! 40歲以上女性要慎防「無聲癌」
一位年紀相當年輕的何小姐,在懷孕時期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當下想到可能無法陪伴小孩成長,便失控抱著身旁的護理人員放聲大哭,儘管當下的情緒難以平復,但為了孩子,何小姐鼓起勇氣積極抗癌,相信醫師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方式是的第一步,因為她知道唯有相信專業,積極治療方能有效抗癌,也持續的學習與癌症共處。 根據世界卵巢癌聯盟的資訊,卵巢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的第七名,每年全球約有30萬名女性罹患卵巢癌。另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105年卵巢癌的新診斷人數為1507人,與民國95年的1000人相比,診斷人數成長逾5成,死亡人數也從380人上升至656人,增加超過7成。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多數卵巢癌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到59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大多處在三明治階段,以照顧家中成員為生活重心,而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態,輕忽了症狀,因此延誤發現疾病的時間。 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主任指出,卵巢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有些症狀又與腸胃道疾病相似,如腹部脹痛、便秘、腹瀉,或是因為壓迫膀胱而頻尿,這些中年女性常見的問題,容易讓患者延誤了就醫時機。 而卵巢癌不像乳癌與子宮頸癌已宣導多年,許多人對於卵巢癌相對仍較為陌生,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經是第三、四期,比乳癌高出14%,也比子宮頸癌高出13%,使得卵巢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相較於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約可達9成,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僅在4成左右。 過去晚期卵巢癌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現在有基因檢測,針對B 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也有標靶治療可運用,最重要的是跟醫生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堅持治療,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
2020-05-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更年期不分男女 女中醫調理助改善推薦3種舒緩飲品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科主任張淑媚表示,更年期是男女必經的階段,只是女性症狀較男性相對明顯。女性大約在停經前後開始出現更年期症狀,這段期間因為卵巢的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而導致各種生、心理變化;男性則是因為睪固酮的濃度降低而產生更年期症狀。張淑媚表示,中醫的保健飲品能舒緩更年期症狀,有助改善體質,她提供日常飲食配方供民眾來參考,包括百合銀耳蓮子甜湯、黑豆山藥排骨湯、酸棗仁飲。她說,西醫的更年期治療雖可用荷爾蒙藥物來減輕症狀,但也同時提高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或攝護腺癌的風險,通常療程約2至3個月更年期症狀減輕後,就不建議再繼續服用。有民眾尋求輔助中藥調理,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斷後,針對個人的體質和症狀給予適合的方藥,再另外搭配針灸、食療、推拿按摩或運動等方法,都可看見更年期生活品質的改善,但切記勿迷信偏方或服用來歷不明的中成藥。更年期如調理合宜,症狀大多可以緩解或消失;除中、西醫合併調理外,民眾也應儘量保持心情愉快、飲食有度、養成運動習慣和生活規律以求身心健康。張淑媚指出,中醫的保健飲品能舒緩更年期症狀,有助改善體質,並且提供日常飲食配方供民眾來參考,但提醒民眾要注意,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若同時有服用其他藥物或症狀較嚴重,建議應諮詢專業中醫師後再飲用較為妥當。●百合銀耳蓮子甜湯材料:百合10克、銀耳10克、蓮子30克、紅棗30克、枸杞10克、冰糖適量作法:百合、銀耳、蓮子、紅棗、枸杞加水泡發,將銀耳、蓮子放入鍋中煮30分鐘後,加入百合、紅棗、枸杞和冰糖,再以中小火煮至銀耳濃稠即可●黑豆山藥排骨湯材料:排骨500克、黑豆50克、山藥50克、鹽少許作法:黑豆洗淨後浸泡4小時;將排骨、山藥、黑豆放入鍋中以大火煮沸後,小火繼續燉煮2至3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酸棗仁飲材料:炒酸棗仁15克、茯神15克、枸杞15克、生甘草2片、紅棗5個作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後一同放入鍋中,加1000C.C.的水以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至水量約剩700至800 C.C.後,熄火悶10分鐘,去渣取汁後即可當茶飲用
-
2020-05-21 癌症.卵巢.子宮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我的母親在我就讀大學時期就已離開人世,在我心中留下不小的傷痛。當時母親因為沒有定期健檢觀念,子宮頸癌早期症狀難察覺且易輕忽,導致發現時已是末期,錯失了黃金治療時間。」這是來自一位新手媽媽的真情告白。 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十大癌症死亡排名第七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家庭醫學科葉筱芸醫師表示,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癌症發展伴隨徵兆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如:分泌物過多、分泌物有異味或夾帶血絲、性交後出血或其他不明原因出血。 此外,若子宮頸癌侵犯到鄰近組織及骨盆腔壁神經,則會伴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痛、頻尿等症狀,但這些症狀極易與女性私密處感染發炎症狀相似,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容易被輕忽。 葉筱芸指出,子宮頸癌形成主因是由於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但通常感染狀態不是永久性,大多數不需特別治療,約有80%的感染者可在2年內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感染高危險性病毒型HPV(例如HPV-16、18、31、33、45、52或58型),子宮頸細胞便會容易發生癌化。 不過,發展生成為子宮頸癌的過程通常需要10~20年,若是能及早發現,預後較佳,子宮頸癌早期(第0~1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0%、第2期為67.3%、第3期為57.3%,但如果是到第4期僅餘21.1%。 為何子宮頸癌預後佳,卻仍為女性的隱形殺手?葉筱芸說明,主要是因為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普及率,國內30歲以上婦 女3年1次篩檢率由民國86年的35.3% 提升至107年的 50.5%,且依據日前國健署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30~39歲的女性接受篩檢比例又比較偏低。 國健署也曾分析36歲~69歲婦女篩檢情況比對癌症登記資料,以3年內曾做抹片檢查者為比較區分,3~6年未曾做抹片檢查者的罹癌增加風險約2倍、6年以上未接受抹片檢查者的風險再增為3倍,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癌風險高達3.4倍。 「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篩檢方式簡單且快速,有性經驗或30歲之後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同時,加上適合的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是以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甚至是更難以察覺的子宮癌和卵巢癌。 延伸閱讀: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
2020-05-21 科別.腦部.神經
腦瘤是怎麼來的?腦外科醫生解密病人常問的3個問題
我是一名腦外科醫生,主要工作是為病人進行腦部手術,驅除病痛。在所有的外科科室中,腦外科應該算是最苦、最累的,挑戰性也是最強的。為什麼?因為大腦實在太複雜了,而且大腦對人而言也太重要了。你愛一個人、恨一個人,或者忘記一個人,你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全是由大腦控制的。因為大腦是如此神祕,所以,作為一名腦外科醫生,經常會有病人問我各種問題。我總結了一下,問得最多的問題有以下三個。病人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大腦是不是真的像豆腐一樣?」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回答得嚴謹一些。一般來說,大腦比較柔軟,可以變形,易於牽拉,有一定的韌性,不容易出血。但是,每個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的大腦像嫩豆腐,一碰就出血,一碰就碎。所以在手術中,遇到這一類大腦,止血非常困難,要用特殊的止血材料才能把它壓住。有時候,即使在手術臺上止住了血,回到病房後可能又會出血。這個時候怎麼辦?只能讓患者回到手術臺上再開一刀。第二個問題:「腦瘤是什麼樣的?」說實話,很多腦瘤長得和腦細胞很像。腫瘤是怎麼來的?腫瘤是正常的身體細胞突變而成的,所以它和正常的細胞組織屬於一母同胞的「兄弟」。這就給腦外科醫生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在做手術時必須把腫瘤和大腦分清楚。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一方面,依據外科醫生的經驗,這非常重要。但經驗和能力是主觀的,不一定靠譜。另一方面,就要靠神經導航系統。我們現在開車很多時候靠導航,開刀同樣也需要導航。我們給大腦開刀,首先要通過神經導航系統,找到腫瘤在哪裡。其次,我們可以選擇一條最合適的開刀路徑,確保最低程度地傷害大腦,並且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而當我們開刀的時候,一旦偏離了手術路徑,導航系統就會發出警報;最後,神經導航系統還能告訴我們腫瘤有沒有被切除乾淨。第三個問題:「你已經做過很多手術了,還怕不怕?」說句實話,刀開得越多,我膽子越小。到目前為止,我開刀已經超過6000例,但我現在變得膽小如鼠。為什麼?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你開刀越多,你見過的並發症就越多。所以,每次開刀,我都會害怕這些並發症出現。第二,我越是瞭解大腦,就越是對它敬畏。我有時摸著它,會覺得它就是一個宇宙。現代科學對於大腦的認知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2018年,《科學》雜誌上曾經刊登了一篇論文,科學家終於弄清楚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一個果蠅的大腦裡約有10萬個神經元。那麼人的大腦裡有多少個神經元呢?860億個。科學家們到現在還不知道大腦是怎樣處理資料的,到目前為止,我們離大腦的真正開發還非常遙遠。我一邊開刀,他一邊背詩經常有朋友對我說,你們腦外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離得比較遠。我覺得這其中有些誤會,其實腦外科與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關。比如,現在我在演講,一個人的講話就是由大腦的語言功能區控制的。語言功能區在哪裡?在太陽穴稍微後面一點的地方。如果你是用右手寫字,你的語言功能區就在左邊;如果你是左撇子,用左手寫字,你的語言功能區則在右邊。假如一個人不幸長了腫瘤,而且腫瘤長在語言功能區,那麼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開刀切除腫瘤。為了保護語言功能區,醫生必須把腫瘤識別出來。怎麼識別呢?剛才我提到的神經導航系統,可以對腫瘤進行大致的識別。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語言功能區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語的人和說英語的人,語言功能區就不一樣。假如你會說漢語,又會說英語,還會說點上海話和廣東話,那麼語言功能區又會不一樣。病人到了手術臺上,醫生怎麼去判斷這個病人的語言功能區到底在哪裡呢?曾經有一個病人,他是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他的腦瘤就長在語言功能區附近。一開始他去當地醫院看病,醫生對他說,你開了刀以後可能就不會說話了。他心想,如果真這樣就不能再當老師了。他不甘心,於是找到我們,希望我們能夠保留他的語言功能。說實話,我們也不能給他保證,只能盡力而為。因為他是語文老師,所以開刀那天,我跟他說好,我一邊開刀,他一邊背詩。於是,我開刀的時候,他開始背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背完一首,再背一首。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只有不斷刺激他的腦回,才能確定他語言功能區的位置。我把他所有的語言功能區的腦回位置做好標記,然後從非語言功能區進入,把腫瘤切除了。開刀以後,他一開始不大會說話,但是能發出一個個單音節,能講自己的名字。術後一個月,他講話溝通基本上沒有問題了。術後3個月,他又回到學校當老師了。醫生的職業成就感,無法用語言表達作為一名醫生,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看到你的患者經過治療重新好起來,那種職業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當時,我做這台手術花了7個多小時,沒下過手術臺,也沒喝一口水,肚子餓壞了。但是看到這位語文老師重返工作崗位,我覺得還是挺值得的。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剛開完刀,突然接到一個陌生人打來的電話。對方是個男的,他很激動地說:「我老婆給我生了個大胖兒子,謝謝你!」我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正準備掛電話,對方急了:「黃醫生,我是病人家屬,我老婆兩年前在你那裡做過垂體瘤手術,你還記得嗎?」我才突然想起來。這對夫妻剛來醫院的時候,看起來關係不太好。因為他們結婚多年一直沒有孩子,查來查去,雙方都沒問題,吃了很多年的藥,還是沒有孩子。後來,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婦產科大夫建議他們去做頭部核磁共振,結果確診妻子患有垂體瘤。這個微創手術是從鼻子裡做的,創口很小。做完手術一年多,他的妻子就懷孕了。原來,腦垂體雖然只有1.5釐米左右大小,卻掌管著全身的內分泌功能,也包括生殖系統的內分泌功能。腦垂體通過分泌激素,就像把一份份文件從上往下傳遞,告訴卵巢什麼時候排卵,告訴子宮什麼時候來月經。而一旦垂體上長了腫瘤,激素不分泌了,生殖系統也就無法正常運轉了。腫瘤被摘除以後,一切又恢復了正常。所以說,我們腦外科並不神祕。大腦和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與老百姓的健康和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很多外國醫生來這裡學習在過去的10年裡,我經常被派往世界各地學習,去交流腦外科的治療技術以及進展。而今天,我們醫院一年的手術量達到了1.6萬台,這個數位還在不斷增長。這樣的數量,在全世界的排名都是數一數二的。不僅如此,我們在腦腫瘤、腦血管病、顱底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等領域都位於世界前列。以前,我們派醫生到國外去學習新的技術,回來引進技術和設備,為中國人民服務。現在,我們成立了神經外科學院,吸引了全世界的醫生到上海來學習腦外科新技術,其中包括韓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醫生。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外國醫生都來這裡學習呢?因為外科是一門實踐的學科,你做的手術比別人多,你做的手術比別人好,人家自然會虛心向你學習。當然,今天我們取得的這些成就,是幾代中國腦外科醫生共同的心血。要做一個好醫生,真的很難外科是實踐的學科,外科醫生是一刀一刀練出來的,外科事業也是拚搏出來的。只有吃得了別人吃不下去的苦,才能開別人不會開的刀。但是這個苦,有的時候真是太苦了。因為做醫生本來就不容易,要做一個好醫生,真的很難。我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但是當年,他曾經堅決反對我當醫生。那一年,我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他明確表示不許我填寫醫學院校。但是,那個時候的我比較叛逆,年少輕狂,並不理解父親的苦心。我心想:你自己做了30年的醫生,為什麼不讓我做醫生?所以,我不顧他的反對,人生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填寫了高考志願。我的第一志願是復旦大學醫學院,第二志願是廈門大學醫學院,第三志願是福建醫科大學。填完以後,父親看了我的志願表,神情很複雜,但沒有說什麼。從第二天開始,他一改原先的反對態度,帶著我去爭取復旦大學醫學院的推薦表。後來因為分數夠了,推薦表也沒用上。這件事我記了一輩子,因為他告訴我應該怎樣去做一個好父親。後來我參加工作,做了十幾年的醫生,深刻體會到了這一行的艱辛。一年365天,沒有節假日,每天都得去醫院看病人,經常36個小時乃至48個小時不合眼。這個時候,我才體會到父親的苦心,也知道了他當初為什麼反對我當醫生。不是因為他不愛醫學,更不是因為他不愛我,而是因為他捨不得。如果將來有一天,我的孩子也跟我講,爸爸,我要報考醫學院,我想我也會捨不得。但我也會像我的父親一樣,尊重且支援孩子的選擇,並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實現夢想。因為,當醫生,一直都是一件對的事、好的事。我還會以身作則地告訴他,怎樣做才算是一個好醫生。(本文摘自《讀者》五月號第,朱權利/摘自《解放日報》)
-
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世界罕見!越南女肝臟子宮外孕23周 婦產醫:不可思議
27歲越南女子子宮外孕竟然發生在肝臟裡,而且胎兒還長到23周大,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昨天在臉書上分享這段「奇聞」,婦產科醫師則表示,子宮外孕發生在卵巢或腹膜就已經很罕見,肝臟更少,而且還要長到23周,幾乎是不可能。陳志金表示,這篇文章源自於一位越南醫師在2007年的貼文,這位醫師把經驗寫在部落格上。文中描述27歲越南女子發生疑似輸卵管子宮外孕,而切除右側輸卵管,但是事後病理科醫師在輸卵管內卻找不到肧胎。兩個月後,女子又發生腹腔出血,醫師才發現胎兒竟然長在肝臟裡,同時已懷孕23周,雖然經過緊急手術,但仍因為大出血,女子與胎兒都死亡。這名醫師陳述,第一次發現子宮外孕時,只有做經陰道超音波,並沒有做腹部超音波,所以沒有發現肝臟的異常。陳志金則找到國外有關於肝臟子宮外孕的相關研究,文獻紀錄全球有至少31起,但是沒有見過能夠長到23周的。陳志金懷疑這篇文章的真實性,表示之前曾有國外的放射科醫師在推特上討論,雖然也覺得不可置信,但也沒辦法說這名越南醫師提供的影像是假的。但是他覺得這麼罕見的案例,越南醫師居然沒有向世界發表,只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也讓人覺得奇怪。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永隆表示,正常的懷孕過程,卵子從卵巢出來後在輸卵管受精,接著到子宮著床發育,但有時候沒有在子宮著床,而在其他地方,就稱為子宮外孕。一般子宮外孕最常發生的地方在輸卵管,也有少數個案在卵巢,甚至受精卵可能突破輸卵管跑到腹腔,在腹膜上著床,但極少跑到其他地方,因為腸子不斷蠕動,要著床很困難,要再往上方跑到肝臟更是困難,對受精卵來說「子宮與肝臟相距5000公里」,這麼遙遠的距離真的很難,更何況是發育到23周,太過罕見。
-
2020-05-19 癌症.卵巢.子宮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醫師提醒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一名42歲的廖小姐,數年前與先生共同創業一同經營咖啡店,兩人也早在結婚時達成為頂客族的共識。由於店內產品廣受好評生意相當不錯,還在前年新開了一家分店,事業有成也樂愛享受生活的她,在去年年初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發現自己的左側卵巢有一顆子宮內膜異位瘤(俗稱巧克力囊腫),大小約5公分,持續超音波和磁振造影追蹤,發現在一年內竟快速增大至7公分。巧克力囊腫雖為良性疾病,但同時也是具有潛在惡性風險的腫瘤疾病,加上增長速度快,廖小姐決定接受手術治療,經病理檢驗後竟確認罹患卵巢癌,所幸發現得很早,並無擴散現象及侵犯到鄰近的器官組織。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卵巢癌」常被比喻是「婦科癌症中最可怕的隱形殺手」,常是來的突然、發現的太晚。卵巢位於骨盆腔深處及體積小,腫瘤在早期形成時不易被察覺,再加上初期幾乎無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據統計,約75%的患者發現罹患卵巢癌時已經是第三期以上,即便有症狀,也會容易因腫瘤的壓迫或癌細胞剝落產生,如:肚子脹脹的、脹氣、噁心、易飽足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卵巢癌的早期預後與中晚期的存活率有極大的落差,第一期的卵巢癌五年存活率可達90%、第二期癌症已擴散至骨盆及其它器官五年存活率約70%、第三期存活率驟降至39%、到了第四期癌症可能已轉移到肝、肺、腹膜或骨頭,五年存活率僅餘17%。沈彥君提醒,以往卵巢癌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晚婚、晚生子的人或不生育的趨勢增多,都有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建議超過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高危險族群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一年安排定期檢查。以下幾項危險因素,檢視自己是否已成為卵巢癌的危險族群:1、35歲以後生子、未曾懷孕或不孕的女性:荷爾蒙及排卵因素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2、初經來的早(12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後)的女性: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的族群,卵巢在一生中的活動時間較長、排卵次數較與一般人多,也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危險性。3、家族史:家族中(母親、姐妹)有乳癌或是卵巢癌病史,罹患卵巢癌機率也會增高;一般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約1.4%,若有家族史的族群機率則會上升到3~5%。4、肥胖:BMI指數>30的女性。尤其是喜愛吃高油脂的族群,易造成體內脂肪過度堆積,容易誘發乳癌及卵巢癌。5、停經後荷爾蒙補充:荷爾蒙的補充劑量及長時間的補充,雌激素過度刺激也會相對增加風險。6、子宮內膜異位瘤患者(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異位瘤的女性,發生卵巢癌的風險是一般婦女的2至3倍。 延伸閱讀: 3婦癌難早發現! 預防醫學專家告訴你該如何預防 女性注意! 愛吃「這些」食物易養出子宮肌瘤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14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擴散該怎辦? 醫師說這2項檢測要做
「乳癌殺手」三陰性乳癌,擴散了怎麼辦?義大癌治療醫院癌症醫療副院長饒坤銘醫師指出,過去擴散的三陰性乳癌以化療為主,不過近來已有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尤其是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藥物PARP抑制劑,無論是縮小腫瘤、延長控制時間和整體存活時間都比只用化療佳,呼籲患者可進行免疫標的和乳癌基因檢測,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饒坤銘醫師表示,乳癌分好多種,如果「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三者都陰性就屬於「三陰性乳癌」(TNBC),佔台灣乳癌10-15%。醫師說,三陰性乳癌好發於40-50歲,相對年輕的女性,且容易有家族遺傳;腫瘤惡性高,易轉移、特別常侵襲肺部、腦部等重要器官,但又對傳統治療易有抗藥性,再加上不能用抗荷爾蒙治療,治療選擇相對稀少,屬於預後較差的癌症。 三陰性乳癌的治療,饒坤銘醫師解釋,若是早期、未轉移,建議都要開刀,再視情況加上後續輔助性治療。若是腫瘤較大或有局部的淋巴結轉移,也可以前導性化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提升手術成功效果;至於晚期轉移的乳癌,化學治療是主要治療方式,但近來還可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甚至是針對特定基因的標靶藥物。過去的晚期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有一半存活期短於2年,近年來新增上述藥物後,治療選擇已逐漸多元,控制時間更獲得延長。因此,建議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可檢驗免疫治療標的PD-L1,陽性可使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並檢測BRCA基因(包含BRCA1, 2),有突變的話,則可使用PARP抑制劑。 目前台灣三陰性乳癌患者,約5%帶有BRCA基因突變。饒坤銘醫師說明,BRCA突變是會遺傳的,使患者一生罹患乳癌機率達70%、卵巢癌20-40%,所以只要患者很年輕、有家族史、雙邊乳癌,或同時罹乳癌和卵巢癌,都會建議檢測BRCA,甚至患者小孩也可預先檢測遺傳情況。例如,好萊塢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曾發現BRCA基因突變,所以預防性切除乳癌與卵巢。 針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原理,饒坤銘醫師解釋,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細胞,基因修補能力有限,標靶藥物可進一步讓癌細胞完全無法修補受損基因而死亡,而正常細胞還有其他修補方式不受干擾。基本上,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適用BRCA基因突變、已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在化療失敗後使用。不過,醫師說,臨床試驗顯示,一旦轉移,不等化療,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越早使用越好,有效控制機率可達6成以上,相對化療3成還高,控制時間也從4個月延長至7個月,整體存活時間提升至2年。 醫師坦承,已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面臨化療確實比較辛苦,不過目前已有更多治療方式,建議進行PD-L1和BRCA基因檢測,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若不幸有BRCA基因突變,除選擇更適當的治療方式外,也應注意後代的遺傳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3婦癌難早發現! 預防醫學專家告訴你該如何預防 胖女更易得乳癌! 4生活習慣真的做不得 
-
2020-05-14 癌症.抗癌新知
卵巢癌、子宮頸癌標靶 健保首給付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是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10人僅約4人能存活超過5年,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同意給付卵巢癌、子宮頸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中旬會議決議,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估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負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指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健保署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給付,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5年內將有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視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7支增加為14支。
-
2020-05-13 癌症.乳癌
最易得乳癌的10大危險因子 該怎麼檢查醫生教你判別
十多年來,乳癌一直是我國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死亡率也高居第四名。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女性乳癌的發生率這些年來逐步上升,大部分的病患都集中在45-69歲這個區間,且從2011年起,每年皆已超過10,000名個案罹患乳癌,也有約2000名個案因此死亡,對婦女健康威脅已不容忽視。政府自2002年開始提供乳癌相關篩檢,並逐步擴大對象至45-69歲婦女或二等親內血親具有乳癌病史的40-44歲婦女。實證顯示,大規模推動乳房X光攝影作為乳癌篩檢,可增加早期乳癌的發現率,進而使乳癌的死亡率降低2-3成。臨床上,乳癌常見症狀包含:乳房有腫塊但無觸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外型有局部或全面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及腋下區域有腫塊等。以上症狀可透過乳房自我檢查來發覺,但每個人乳房組織緻密程度及手上感覺不同,早期病灶可能也尚未形成摸得到的腫塊,為了能更早發現病灶,乳房X光攝影已被廣泛使用,以發現尚無症狀的病灶,避免錯過對付乳癌最好的時機。哪些婦女屬於乳癌的高危險群呢?◎乳癌家族病史◎個人乳癌病史◎個人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病史◎初經早(12歲前)/停經晚(55歲後)◎未曾生育◎未曾哺育◎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過度肥胖/攝取過多脂肪乳癌的可能的危險因子◎口服避孕藥◎更年期荷爾蒙補充雖有上述危險因子的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不過大部分的乳癌患者仍是沒有已知危險因子的。目前的乳癌篩檢採取的是乳房X光攝影檢查,具體作法是用透明壓克力板固定並夾住乳房(如:圖一),將乳房壓扁固定,減少組織厚度以利X光攝影。組織變薄後,小腫瘤較不會被很厚的正常組織遮住。乳房X光攝影可以看出乳房中的微鈣化點(如:圖二)或腫塊等局部結構異常。但若在乳房X光攝影中發現鈣化點,則不一定是由乳癌細胞所導致,可能導致鈣化的原因還包含了血管鈣化、纖維腺瘤鈣化、擴張乳管內鈣化、及囊腫內鈣化等等。如上所述,雖目前影像檢查已非常進步,但仍有其限制,故未能作為最後診斷的依據,且有時存在灰色地帶,故美國放射醫學會(ACR)發展出一套分類(BI-RADS),以助於臨床上正確地溝通。美國放射醫學會以BI-RADS 分類,釐清影像檢查灰色地帶診斷的依據◎若對鈣化點需要看得更清楚,或有可疑的結構扭曲或腫塊需使用超音波幫助判斷(BI-RADS 0),則可以視狀況安排乳房X光放大攝影或乳房超音波做進一步確認。◎若認為可能為良性病灶(BI-RADS 3),則可以考慮6個月後追蹤檢查。◎若懷疑為惡性腫瘤(BI-RADS 4或5),則會建議接受穿刺或切片取得細胞以確立診斷。目前政府提供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條件◎45-69歲婦女,每2年1次◎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最後要提醒您,除了可每月進行自我乳房檢查,符合乳房X光攝影受檢條件的婦女,宜依建議接受篩檢。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流程圖
-
2020-05-13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子宮頸癌末期存活率低 健保首次給付標靶藥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因此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達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十人僅約四人能存活超過五年,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點頭同意給付子宮頸癌、卵巢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全民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16日會議中,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付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表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衛福部健保署於4月16日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五年內將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勢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七支增加為14支。
-
2020-05-09 癌症.卵巢.子宮
兩鐵挑戰、懷孕罹癌生孩子 她們用生命重新定義 : 癌症是生命特別的禮物
個性開朗的玉桂姐在摘除良性卵巢囊腫的手術中,卻也發現惡性卵巢癌,在確診的當下,她的內心宛如被掏空,上網搜尋到的資訊,也多數將卵巢癌與死亡畫上等號,更讓她每晚輾轉難眠。之後在家人與醫師的鼓勵下,開始與過去總被自己忽視的自己和解,積極治療,完成想嘗試的事物,完成大學學業、挑戰兩鐵,活出新的生命色彩 ! 罹癌對於現在的她來說,幫助她重新審視了自己與癌症的關係,猶如一個生命的禮物。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根據世界卵巢癌聯盟的資訊,卵巢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的第七名,每年全球約有30萬名女性罹患卵巢癌。為了持續提升各界對於卵巢癌的認知,也鼓勵癌友積極面對,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希望藉由癌友的分享,鼓勵所有罹癌女性。卵巢癌確診人數十年增5成 且逐年增加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5年卵巢癌的新診斷人數為1507人,與民國95年的1000人相比,診斷人數成長逾5成。死亡人數也從380人上升至656人,增加超過7成。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 「多數卵巢癌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到59歲2,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大多與玉桂姐一樣,處在三明治階段,以照顧家中成員為生活重心,時常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態,輕忽了症狀,因此延誤了發現疾病的時間」。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主任表示: 「卵巢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有些症狀又與腸胃道疾病相似,如腹部脹痛、便秘、腹瀉,或是因為壓迫膀胱而頻尿,這些中年女性常見的問題,容易讓患者延誤了就醫時機」。鄭文芳醫師進一步指出: 「卵巢癌不像乳癌與子宮頸癌已宣導多年,許多民眾對於卵巢癌相對仍較為陌生,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經是第三、四期,比乳癌高出14%,也比子宮頸癌高出13%2,使得卵巢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相較於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約可達9成,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僅在4成左右1。過去晚期卵巢癌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現在有基因檢測,針對B 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也有標靶治療可運用,最重要的是跟醫生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堅持治療,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是抗癌關鍵另一位卵巢癌病友何小姐,雖然年紀相對年輕,但沒有想到在懷孕時期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當下想到可能無法陪伴小孩成長,何小姐失控抱著身旁的護理人員放聲大哭,儘管當下的情緒難以平復,但為了孩子,何小姐鼓起勇氣積極抗癌,相信醫師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方式是的第一步,因為她知道唯有相信專業,積極治療方能有效抗癌,也持續的學習與癌症共處。罹癌是個審視自己的禮物 它讓生命有了厚度除了遵從醫囑積極治療外,生活與心理上的改變,對於患者來說也是一道必須面對的課題。蘇連瓔分享: 「卵巢癌患者多半是40-59歲左右的女性,他們生活中常被家庭成員的大小事填滿,較少將心力放在自己身上,在他們心中的第一順位往往不是自己,罹癌後雖然要面對心理、生理上的煎熬,然而,也因為罹癌,必須要放慢生活的頻率,重新檢視生活。漸漸的與自己、疾病有了更多的對話,也找到彼此共處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開始為自己而活,豐富她們的日常生活,換一個角度看罹癌這件事,讓病友有機會來審視自己,反倒也是一個禮物。」「癌症領悟 生命禮物」影片上線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病友站在同一線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為了響應世界卵巢癌日,提昇各界對於卵巢癌的關注,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希望提升民眾對於卵巢癌的疾病意識,也想透過翻轉罹癌定義,讓病友理解癌症帶來的不單是苦難,轉念之後,也可以是生命中的禮物,希望讓癌友在罹癌後,仍了解自己值得被愛、被疼惜,更用心生活,也提醒癌友並不孤單,並幫癌友打氣、給予勇氣,鼓勵癌友積極接受治療。「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影片參考資料:1.World Ovarian Cancer Coalition http://worldovariancancercoalition.org/about-ovarian-cancer/key-stats/2.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
-
2020-05-09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撐不下去了...」12年前罹卵巢癌 痛苦使她一度拒絕化療
走過幽谷 體驗、認識生命將關懷傳遞度過恐慌、憂鬱,12年前罹患卵巢癌的黃小姐,如今已是超過10年的HOPE關懷志工,大家都稱她玉桂姐,找回生命的新方向,為了幫助更多癌友,進修生死學、再進修社工系,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讓更多人因為她的愛更堅強。在卵巢癌下驚慌 沒有人真正理解2005年,健康檢查發現兩側良性卵巢囊腫,即便工作忙,也不忘持續追蹤,兩年後(2007年)發現囊腫變大,醫師建議摘除,以免繼續擴大恐引發腹膜炎,玉桂姐利用端午連假的四天動了手術,醫師說腫瘤顏色粉紅、應該是良性的,還是需要送化驗。術後一週回診,進入診間就看到醫師桌上的病歷「優先處理」,心頭一震,聽到醫師說檢驗結果 是惡性卵巢癌,頓時「空掉」,出了診間淚就不停,老公開車載她回家的路上,思緒一片混亂、感覺回家的路特別漫長,當晚無法入眠,整晚搜尋卵巢癌的資料,想到哪些可能該處理的事情,也開始寫遺書。當時國二的兒子很單純的說,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她抱著高中女兒哭。打給最好的朋友哭訴自己確診,朋友鼓勵她要勇敢,玉桂姐立即回說「我不勇敢、我不勇敢」! 卵巢癌的資訊不多,她查過資料發現治癒率不高,看到卵巢癌被稱為是寧靜的殺手,更是恐慌、恐懼。自己到台大醫院門診,想近一步了解治療的方式,內心沉重、緊張、擔心又頭痛,聽完醫師說明治療方式,需做全摘除手術時,反而腹痛、更加不安。後來到榮總詢問第二意見,護理師看見她不安的情緒,分享自己父親罹患腸癌的經驗、安慰玉桂姐,讓她安心許多。決定開始治療,打電話告知七十歲的母親,母女倆在電話線上兩頭哭,「不要擔心,我會陪你走完整個療程的」,媽媽用堅定語氣鼓勵她。從雲林到台北來回需要8小時車程,南上台北陪著她手術、照顧她住院12天及每次化療,也都不缺席。憂鬱孤單 讓她一度拒絕化療玉桂姐說,化療第三次之後,感受的自己情緒的變化,弟弟妹妹來探視。只覺得很煩,老公孩子上班上學,更覺得孤單、不安,無法待在家。朋友帶他出去走走,在百貨公司地下街看到人潮,更感覺不開心。總是不自覺掉眼淚,曾經連三天都無法闔眼,而到了醫院,醫師只能專注在醫療,也無法安慰她紛亂的情緒,「我撐不下去了…..」,她決定不再化療,醫師、媽媽極力的勸說「已經走到一半了…」。當被轉到精神科的門診等候時,更難過明明自己生病前,是一個獨立、有工作能力的主管,兼顧家庭、工作,醫師直接判定她得了憂鬱症,開情緒調整的藥物,經歷這段也才了解憂鬱症不是「想太多」,而是「心」也生病了,自己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救生圈,越是掙扎沉得越深。治療期間她注意力全放在化療上,無法做任何事,在年度日誌上過了一天、就畫掉一天日期,一直有收藏日誌習慣的他,不經意地丟掉那一年痛苦的日誌。對化療的恐懼,讓她在準備住院化療前兩天,就會感到擔心、害怕沒有食慾、但在媽媽的照顧、鼓勵下終於完成六次化療,加上認識一個乳癌病友,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並陪著她走過低潮,從成功案例獲得更大的支持力量。也因此治療結束後來到癌症希望基金會當關懷志工。認識生命、不再驚慌 助人成為進修的動力一開始在癌症陰影下,玉桂姐擔心死亡,「不知道人走了要去哪裡」?年紀還小的孩子該怎麼辦?在接觸宗教、靈性生活後,她試圖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是必然的」! 而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思考怎麼生活,慢慢不再害怕。隔年、2008年,玉桂姐發現復發,這一次,因為經驗、信仰,讓她「對治療沒有這麼驚慌」,不想讓媽媽勞累奔波,特別請了看護協助,「生病之後,感受到人的欲望可以那麼簡單」,就像在醫院病房時,可以出去外面曬曬太陽,是如此的滿足。兩次治療的過程,從手術到化療都一樣,但她的感受完全不同,也更明白,年輕時只有工作、一直往外求,生病之後開始往內心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在生計沒有影響下,她決定離職,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在基金會當關懷志工,十年期間沒有間斷,對她來說,跟病友互動,也是跟自己對話,只想更積極的生活,想做就去做!2011年她決定去圓夢,完成過去沒有念大學的遺憾,攻讀財務金融學系。因為在關懷助人的過程,感到自己的不足,進修輔大生死學,又到文化大學社工學系,修滿學分完成實習時數,她覺得以自己的經歷,再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在助人工作上更有關懷的力道。生病之前事事求完美,她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對自己要求很高,希望是個好媽媽、好媳婦、好女兒、好太太,一直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對她來說,生病讓她體會到「要照顧別人必須先回到自己,唯有先愛自己,把自己身體、心靈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家庭」。她肯定的說:「現在的我,生命更豐富、更完整,更有力量」! 「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影片
-
2020-05-07 癌症.乳癌
預防乳癌從日常生活做起 4習慣養成護乳健康
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死亡率為女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約6.6人死於乳癌,嚴重影響婦女健康及生活品質。但乳癌是可以預防的。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約4成的乳癌可藉由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國民健康署提醒婦女朋友們,護乳健康應從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位、不飲酒」等習慣開始。認識乳癌危險因子,近4成乳癌是可以預防的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因此,女性們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維持健康型態,預防乳癌並不難研究顯示,過重及肥胖者與正常體位者相比,有較高的乳癌罹患風險;當婦女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17%, 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37%;BMI大於35,罹患乳癌風險將增加近6成。缺乏身體活動者亦有較高罹癌風險;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不愛運動者降低2至4成,女性每週多運動1小時,約可降低6%罹患乳癌的機率。即便已經罹患乳癌,肥胖的病人亦被發現比健康體位的病人預後更差,復發機率也較高。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 建議民眾要維持理想健康體位,均衡健康飲食,控制飲食份量、聰明選擇食材;除了避免零食及下午茶外,亦可應用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6口訣:每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同時,多走路、減少坐著的時間,將體能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平時均衡健康飲食,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維持健康體位。不飲酒,降低健康危害2018年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發表的研究顯示,飲酒是導致死亡或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且喝越多風險越高;包括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使少量飲酒,其得到乳癌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04倍,過量飲酒得到乳癌的機會則為不喝酒的1.61倍。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避免飲酒,才能降低各種因喝酒造成的健康危害。為了自身健康 將健康生活型態融入生活中拒菸、避免飲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位等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預防乳癌,且容易做、平時可做,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每位女性朋友記得預防乳癌就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增進健康。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7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頸癌早期症狀易混淆 妳檢查了嗎?
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癌排名第七名。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癌症發展伴隨徵兆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如分泌物過多、分泌物有異味或夾帶血絲、性交後出血或其他不明原因出血。「子宮頸癌」早期症狀易混淆若子宮頸癌侵犯到鄰近組織及骨盆腔壁神經,則會伴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痛、頻尿等症狀。上述症狀極易與女性私密處感染發炎症狀相似,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容易被輕忽。子宮頸癌形成,主因是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大多數人不需特別治療,約有80%的感染者,可在2年內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感染高危險性病毒型HPV(例如HPV-16、18、31、33、45、52或58型),子宮頸細胞便容易發生癌化。通常發展生成為子宮頸癌的過程需要10至20年,若是能及早發現,預後較佳。子宮頸癌早期(第0至1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0%、第2期為67.3%、第3期為57.3%,但第4期僅21.1%。30歲以上女性 僅5成抹片檢查子宮頸癌預後佳,卻仍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主要原因是國內30歲以上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普及率僅50.5%;而依據國健署近期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30至39歲的女性接受篩檢比例又比較偏低。國健署也曾分析36至69歲婦女篩檢情況比對癌症登記資料,以3年內曾做抹片檢查者為比較區分,3至6年未曾做抹片檢查者的罹癌增加風險約2倍、6年以上未接受抹片檢查者的風險再增為3倍,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癌風險高達3.4倍。母親節將至,提醒所有女性朋友「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篩檢方式簡單且快速,有性經驗或30歲之後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同時,加上適合的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察覺的子宮癌和卵巢癌。
-
2020-05-05 科別.婦科
中西醫助孕 39歲媽咪喜得女寶寶
一名39歲女患者,結婚2年都沒懷孕,過去在婦產科就診有都檢查無異常,平常月經規律但周期較長,約45天才會來,這次因月經不規律遲至超過2個月,經看診之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沈俐伶醫師,發現她體質偏氣虛夾痰濕,建議她服用中藥、配合針灸、量測基礎體溫,並建議她接受生殖醫學中心輔助,在中西醫的協助下,三個月後順利懷孕,如今也順利產下女寶寶。沈俐伶表示,中醫有「助孕先調經」的觀念,因此針對P的症狀以「當歸芍藥散」調理月經不規律,去除身體的痰濕後,夫妻倆決定要接受生殖醫學中心西醫療程後,再加上中藥丸「左歸丸」及「右歸丸」在月經周期不同時期加強補養,促進卵巢功能。這名女患者進入人工生殖療程時,沈俐伶也搭配中醫赤芍、香附、仙茅、仙靈脾加強循環,穩定情緒、心情放鬆,成功受孕,另外,孕婦在懷孕期間感到噁心欲嘔,血壓偏高,沈俐伶應用中藥紫蘇梗、夏枯草與針灸中脘、內關、足三里等部位緩解症狀,最後懷孕過程順利,產下約2700公克女寶寶。沈俐玲說,現代人因為生涯規畫或是生活壓力越來越晚婚,年齡是困難懷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外研究指出,不孕有一半以上是超過31歲的女性,絕育的女性有一半以上超過41歲,建議不孕症者應及早抓緊時機治療。
-
2020-04-30 寵物.寵物故事
獒犬一胎生21隻幼犬破紀錄 過程大量出血切子宮保命
在澳洲昆士蘭(Queensland),有一隻獒犬一口氣生下21隻幼犬,不但超過平均值10至12隻,還打破澳洲最高19隻的生產紀錄。醫護人員表示,生下來的小狗們都非常健康,只是在送醫之前產下的4隻小狗中,有1隻不幸死亡,而狗媽媽也因為生產過程大量出血,而不得不切除子宮保命。根據7news報導,狗媽媽的名字叫「影子」(Shadow),是一隻4歲大的雌性那不勒斯獒犬。4月20日,牠先在家生下4隻小狗,但隔了4小時,主人看牠還沒有動靜,且有1隻小狗不幸死亡,便著急地帶牠去動物醫院。到了動物醫院才發現影子的肚子裡還有10幾隻小狗,緊急為牠剖腹生產,又取出18隻幼犬。遺憾的是,手術過程中,影子大量出血,血壓也跟著下降,最後醫護人員只好切除卵巢子宮以挽救牠的性命。最後影子一共生下21隻幼犬,目前已回家休養,且恢復狀況良好,已能正常進食、哺餵母乳。且剛生出來的小狗們也都很健康,一整排幼犬擠在一起喝奶的模樣十分溫馨。而這次影子生產21幼犬,打破澳洲紀錄,先前最高紀錄是一隻斑點狗及一隻鬥牛犬一口氣生產19隻幼犬。目前世界最高紀錄則是在2004年的英國,有一隻那不勒斯獒犬一次誕下24胎。
-
2020-04-28 橘世代.健康橘
別怕更年期!每天好好吃,「食療」身心靈不適
婦女在更年期面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且身心狀況相互影響,一些食物的營養素有助於減輕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這段時期的飲食該如何調配,值得婦女朋友參考。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詹淑雲指出,更年期是生命發展必經的歷程,發生於45到54歲這段期間,這時期由於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婦女會產生生理及情緒變化等不適。由於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造成月經經期不規則,直到不再有月經的停經現象,這段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的停經前後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在生理上易引起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高血壓、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骨骼痠痛、失眠;而在心理上則是易引起情緒不穩等問題。對於更年期有幫助的營養素,就屬大豆異黃酮 (isoflavone),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相較化學合成的雌激素,更能夠長期安心食用,且對熱潮紅、陰道乾澀、血脂異常等更年期綜合症狀都能明顯改善。建議更年期女性每天服用40mg的大豆異黃酮,症狀較嚴重者可攝取至80mg。黃豆蛋白中含有大豆異黃酮,與女性賀爾蒙(Estrogens)相似之物質,具有與女性賀爾蒙類似的作用,且適量食用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乾、豆漿),不僅可補充蛋白質和大豆異黃酮素,還能減輕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女性停經後由於雌激素的減少,噬骨細胞活動力增加,相對的造骨細胞則數量減少,易造成骨質流失。但可經由以下幾點,以食補的方式來預防骨質疏鬆:1.建議每天喝2杯鮮奶(1cc鮮奶相當於1mg的鈣)。2.多攝取含鈣質的食物,如黑芝麻、山粉圓、帶骨小魚、蝦乾、 黃豆製品、乳酪、黑木耳、海帶、芥藍、紅莧菜、蓮子、杏仁、深綠色蔬菜等。3.飯後可搭配柑橘類水果,水果中維生素C可以幫助鈣質吸收。更年期時身體和心理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因此讓許多婦女心存恐懼,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其實只要重新調整生活步調及心理上的調適,就可以健康愉快的迎接人生新旅程。【更多你不知道的「更年期」大小事↘↘↘】。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如何度過更年期的調適期? 醫師教你這樣吃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腹腔鏡手術人數前10名醫院
●統計期間:108年●資料來源:健保署三代倉儲系統門診、交付、住診明細檔(資料擷取時間109.3.9)。●資料範圍:申報資料104年以前係以ICD-9-CM申報,自105年起改採ICD-10-CM申報。統計係採主診斷為卵巢癌(ICD9CM_CODE為183.0、198.6;ICD10CM_CODE為C56.1、C56.2、C56.9、C79.60、C79.61、C79.62)之案件,並排除代辦案件。●人數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件數係以醫令量計算;費用係以醫令點數計算。【卵巢癌手術醫令】傳統手術:80801B、80802C、80811C、80417C、80418C、81021B腹腔鏡: 80807C、80812C、80424B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使用特殊材料CTHPE99071RE及CTHPE99088RE(108.07.01納入健保給付)【放射線治療醫令】36001B、36015B、36019B、36002B、36004B、36005B、36006B、36009B、36010B、36011B、36012B、36020B、36013B、36014B、36018B、36021C等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中國附醫/免疫治療搭化療 卵巢癌病患反應良好
在卵巢癌治療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年前將免疫細胞治療引進國內,配合化學治療使用,病患反應成效良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癌科主任洪耀欽說,中國附醫每年新增卵巢癌約95例,目前化療加上標靶藥物維持治療,以及針對BRCA遺傳基因突變的藥物治療,成效顯著。洪耀欽指出,對於復發病患,除了考慮盡量以手術摘除病灶,給予救援性化學治療,另外透過檢測病患腫瘤全基因,篩選最合適的化學治療用藥,可以提高對藥物之反應率。近年來,末期卵巢癌則可搭配HIPEC(高溫熱腹腔內化學治療,結合外科腫瘤團隊手術治療),或是最近受關注的免疫細胞治療,更見治療曙光。洪耀欽說明,在免疫細胞治療上,根據國際文獻報導,針對卵巢癌第四期或第一至三期治療後復發的病患,配合化學治療,可提升卵巢癌無病存活率及總存活率,是目前治療一大利器。中國附醫一年前引進國內,目前約有10例卵巢癌病患已接受免疫細胞治療,病患反應成效良好。中國附醫透過每月定期舉辦婦癌團隊會議,結合婦癌科、放射科、放射腫瘤治療科、血液腫瘤科、病理部、中醫部,經專家詳盡討論,使婦癌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與全人照護。中國附醫統計,卵巢癌患者五年存活率,第一期88%、第二期81%、第三期41%,第四期38%。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和信治癌中心/婦癌團隊分工精細 院長參與卵巢癌案例討論
和信治癌中心是國內少見以癌症治療為主的醫院,雖然規模僅為區域醫院,但在卵巢癌治療領域上,表現優異,不輸給許多醫學中心。例如,在手術件數上,位居區域醫院之冠,在化療癌友人數上,則在全國醫院中,排名第六。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鍾奇峰表示,和信醫院相當重視婦癌,團隊分工精細,人員編制包括三名外科醫師、兩名化療內科醫師、一名放射科醫師,另外多名專責護理師、藥師、社工及個管師。更特別的是,院長黃達夫擔任婦癌團隊顧問,每周四早上參加醫療團隊早會,參與討論每一個卵巢癌病友的情況,針對用藥效果、如何避免復發等提供意見。鍾奇峰說,大部分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到晚期,腹膜轉移,由於上腹部接近肝臟,增加手術難度,目前建議先行化療,讓腫瘤變小,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外科手術後,仍須持續化療,但日後復發機率相當高。鍾奇峰指出,通常直接告訴病友,如果在六個月內復發,則代表病情較難控制,換成其他化療藥物,治療成效恐也不盡理想。近幾年,標靶老藥「癌思停」被證實可延緩復發機率,一個月藥費約七至八萬,建議使用一年至一年半。近來又有口服標靶藥物問世,雖是卵巢癌治療的大突破,但費用驚人,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林口長庚/婦癌科醫師執刀 卵巢癌溫熱化療見成效
林口長庚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根據我國研究顯示,每一百位初次診斷卵巢癌的患者中,第三期到第四期者占五到六成,因此治療卵巢癌的方式多採取「手術+化療」,除非診斷為第一期A型,且分化良好,才會只採取手術治療。林口長庚在治療卵巢癌患者上,與其他醫院較不同之處,主要是執刀醫師多為婦癌科醫師,而非一般外科醫師。婦癌科醫師較了解卵巢癌的腫瘤分布,能降低切不乾淨的風險。且長庚採團隊模式,每一起卵巢癌病歷都會放到婦癌會議中討論,團隊成員除了婦癌科,還包含核子醫學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個案管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期林口長庚在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上也有著墨,主要是國外已有研究顯示,腹腔溫熱化學治療能延長卵巢癌患者的存活率約12個月,因此針對第四期卵巢癌且轉移的患者,會建議使用腹腔溫熱化學治療。該治療方式工程浩大,患者必須先接受三到四次的前導化療,再接受手術,手術清除腫瘤後,馬上執行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將化學藥劑加溫至攝氏42度到43度,放在腹腔內循環灌洗,配合機器做體外循環維持溫度,困難度高,目前施行的患者效果都不錯。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台大醫院/卵巢癌晚期患者多 團隊手術經驗豐富
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卵巢癌所有手術治療人數,台大醫院居冠。台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至台大醫院求診的卵巢癌患者以晚期居多,治療難度較高,醫療團隊累積經驗,在開刀技術上確有不錯的成績。鄭文芳指出,在治療上,不管晚期或早期,均以手術切除病灶為第一優先,盡可能透過外科手術清除病灶。相較於其他腫瘤,卵巢癌體積較大,有些早期個案腹中腫瘤就有一、二十公分大,無法透過腹腔鏡取出體外。如果是良性腫瘤,透過腹腔鏡手術,可在體內打碎腫瘤,再將其吸出體外。但卵巢癌以惡性為主,一旦腫瘤破裂,癌細胞散布四處,進入腹腔各組織,一瞬間「早期變成晚期」。鄭文芳說,國內卵巢癌患者確診時極高比率已到晚期,至台大醫院求診的癌友晚期比率更高,院內卵巢癌病友七、八成均為晚期,不少癌友特地從中南部北上就醫。「如果能手術切除病灶,是最好的治療。」鄭文芳說,一般建議手術後必須持續化療,藉此降低日後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期。四、五年前,抗新生血管抑制劑被用來持續性療法,在化療結束,接續使用,效果良好。近一、兩年來,又有新標靶藥物問世,預防復發效果更好,但藥費驚人,一年約需200萬元,如持續用兩年,就得花上40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