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該看哪科.皮膚
搜尋
勞累
共找到
222
筆 文章
-
-
2022-04-21 性愛.性福教戰
「求救!男友在關鍵時候軟掉怎麼辦?」 醫: 小弟弟不給力臨床分4大類型,陽痿、早洩切莫拖延
「求救!男朋友在關鍵時候軟掉怎麼辦?」、「我覺得我男朋友好像陽痿了」……這些煩惱是Dcard或不少熱門年輕人論壇上的熱門討論話題。其實,性生活的和諧美滿在情侶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現實世界中年輕人的陽痿比例並不在少數,但許多男孩礙於面子問題,常自行服用偏方,最後卻愈補愈大洞!對此,中醫師表示,其實年輕人較少有慢性疾病,只要調整體質、對症下藥便能改善,在治療同時,還能同時揪出其他潛在疾病或生活不良習慣,避免演變成嚴重的疾病發生。男性陽痿根據成因 臨床上可分4大類型勃起功能障礙,過去大多發生於年紀稍長、或有慢性疾病的年長者,不過現在許多年輕男性因生活忙碌、勞累、壓力大,當中不乏20歲到30歲男子即有此困擾。中醫師黃慶雲表示,性功能障礙包括腎氣虧虛,不能勃起、陽痿與早洩的問題。所謂「陽痿」,是指陰莖無法勃起,或是勃起軟Q而不硬,連插入都有困難。臨床上共分4大類型:▸青少年15至18歲:縱慾過度、陽氣大失,造成後遺症。▸成年男性30至40歲:壓力太大、過度勞累,引起性慾減退、勃起無力。▸50歲以後的中老年族群:體力精力走下坡,五臟六腑退化,引起陽痿。▸慢性病等引起:因慢性病或其他藥物服用,導致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全。陽痿發生成因有別,中醫認為陽痿與「腎氣不夠」、「腎水不足」息息相關,腎氣充足可溫暖脾胃,加速新陳代謝,使男性性功能活躍。而中醫則會根據個別體質對症調理,青少年首重戒斷不良惡習慣鎮,補先天腎元;中年男性多半壓力導致,以補腎活血為主;中老年族群因身體走下坡,會合併治療脾胃,增強免疫力與體力。如遇陽痿、早洩症狀切莫拖延 應積極尋求治療此外,男性如果忽然射出或不到2分鐘就射精,稱為「早洩」。黃慶雲提醒,很多男性誤以為早洩只是一時表現不好,會隨著時間改善,其實越拖延就會越難治療,建議應及早就醫。分析早洩的原因,黃慶雲認為,現代人工時長、壓力大,使得心脾兩虛而致早洩,加上KTV夜唱、酒吧文化,習慣熬夜不睡,作息不定使得心理因素影響生理反應;此外,網路交友、約會軟體誘惑多,有些人甚至才讀高中就已初嘗禁果或手淫過度,種下早洩禍根。治療早洩問題,中醫以固精關、鎖精門、強化腎氣和疏肝活血為要。使用「紫河車補元湯」滋陰降火,補回流失的精氣神,解除早洩困擾;通常這類患者治療1個月後,精力方面便能明顯改善,能「一柱擎天」,小情侶間感情更好,而不用在床上生悶氣。黃慶雲強調,男性有陽痿、早洩等狀況需及早就醫,切莫拖延;同時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找到紓壓方法,少碰菸酒也少吃寒性、生冷食物,就能再展雄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4-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婦誤吞牙刷卡在食道 內視鏡取出
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18公分長的牙刷卡在食道下端,緊急至診所就醫,再轉至大醫院,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異狀,趕緊取出,足足卡了七小時之久,幸好未釀併發症。屏東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表示,這名女性患者主訴前一晚沒睡好,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迷迷糊糊的,要趕著上班,在恍神中刷牙,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胸口疼痛。蔡元榮指出,牙刷屬塑膠材質,胸部、腹部X光檢查均看不出異狀,因此安排內視鏡檢查,結果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花半小時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急症,但頭一次遇到誤吞牙刷案例。經查國際期刊文獻,從1988年到2013年,全球共發生50例吞牙刷案例,六成是女性,分析發現,四成是催吐、一成是不小心把牙刷吞進去;發現位置七成在胃,一成在食道;七成是用胃視鏡取出,三成開刀取出。蔡元榮說,臨床常見是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六到八小時,但不小心誤吞異物,若確認異物已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
-
2022-04-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醫護都聽傻...屏東1婦誤吞18公分牙刷 屏基急做胃鏡取出
屏東縣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8點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一支18公分的牙刷就卡在食道,趕緊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就醫,經內視鏡取出,幸好未造成併發症,婦人感謝醫生願意相信她,取出牙刷。屏基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元榮上周三下午門診時段,一名女婦人主訴早上刷牙時一個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了,胸口疼痛。乍聽之下,醫護都以為自己聽錯了,反覆跟病人確認「是一整支牙刷嗎?」女婦人說,因為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仍是迷迷糊糊的,恍神中刷牙,不知道怎麼一回事牙刷就滑進喉嚨,待回神時已經來不及拿出來了。醫師蔡元榮安排胸部、腹部X光檢查,但礙於牙刷的塑膠材質,X光片中仍看不出異狀,謹慎起見,醫師緊急安排內視鏡檢查,果然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的存在,接著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病人感謝蔡醫師相信她說的話「還好有拿出來,證明她不是亂說的,不然大家會以為她精神方面有問題」。 屏基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的急症,臨床上最常見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而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6到8小時,但是如果不小心誤吞異物,如果確認異物已經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就必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屏基過去也曾處理過未將藥品硬錫箔殼包裝拆除直接吞服,因而卡在食道的個案。未拆包裝的藥丸呈正方型,四個直角相當尖銳,取出的困難度與風險相對提高,一不小心就會割破食道造成出血或併發中膈腔炎,相當危險。醫師急中生智將保險套套在內視鏡頭上,取出時用保險套包住藥片,在不傷害食道的情形下,慢慢取出卡在食道的藥丸。
-
2022-04-12 新聞.元氣新聞
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昨晚仙逝 台大醫院將舉辦紀念活動
「台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教授四月時被診斷罹患胃癌第四期,昨傍晚在自家過世。同為復健科醫師的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昨晚連教授從台大醫院加護病房回到家中,以比較安寧的方式離開,已開始籌備追思活動,一定會舉辦。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連教授去年最初症狀是腰痛,原本以為只是太累,但因連教授自己有醫師專業,知道這個腰痛「不一樣」,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有問題,併進一步釐清是胃癌轉移到肝臟。李紹誠表示,學會在連教授生前就在編撰紀念專輯,類似於回憶錄,可惜未在連教授生前完成,但之後一定會出版。今天學會會第一步先協助家屬將靈堂佈置好,接下來也會與家屬、台大醫院院方天討論並規畫相關紀念追思活動事宜。復健科醫師毛琪瑛表示,連教授發病之前,精神體力都非常好,一般人搭捷運都會站手扶梯,連教授高齡80多歲,不論上下樓都是走樓梯。去年三月連教授的妻子往生,四月時連教授也覺得身體不舒服,大約在清明節前後確診胃癌第四期,從確診到昨天離世,差不多是整整一年。毛琪瑛表示,連教授直到最後一刻仍展現生命力,過時前10天,他還會到醫院走廊,坐在窗邊的桌椅振筆疾書。李紹誠表示,去年復健醫學會舉辦理監事會時,連教授就提起自己的腰痛,原本以為是因為妻子過世後,太過勞累所導致,但連教授自己也覺得,這與他身為復建科醫師所認知到的腰痛不一樣。當時大家都建議他,趕快去做檢查,電腦斷層影像發現肝臟有問題,進一步釐清發現是胃癌轉移到肝臟。在復健科尚未成為專科的50年代,連倚南堪稱台灣復健醫學拓荒者,2014年榮獲特殊醫療奉獻獎。連倚南自美留學返國後,正式接掌台大復健部,草創之初除主任外,僅一名主治醫師,全台各醫院也鬧人才荒。為培訓復健人才,連倚南親自至高雄醫學大學、成功大學、花蓮慈濟大學等校開設復健醫學課程。過去沒有高鐵,連倚南犧牲假日,搭車往返南北,只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全台復健醫療網。正因如此,現今各醫院的復健科醫師,幾乎都是連倚南一手培訓出來的徒子徒孫。連倚南的學生、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賴金鑫曾表示,連倚南雖然不是國內第一位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的人,卻是讓台灣復健醫學成長茁壯的人。
-
2022-04-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低能量體外震波 改善慢性攝護腺炎
35歲陳先生最近常出現會陰部痠痛,射精時尿道也會痛,甚至有頻尿、解尿不順問題,就醫確診為「慢性攝護腺炎」,給予處方藥服用,起初症狀有改善,但不久症狀又復發,搞得他心情鬱悶,女友也諸多抱怨,令他困擾不已。經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症狀緩解,不需再每天吃藥。非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是泌尿科常見疾病,但難找出明確病因,被認為是「診斷的垃圾桶」,症狀定義會有三個月以上的下泌尿道及骨盆會陰部疼痛不適,可能伴隨頻尿、排尿不順、射精痛等排尿和性功能障礙,尿液常驗不出明確致病菌。病人會反覆就醫服藥,症狀卻一再復發,倍感困擾。數據顯示,約8-10%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攝護腺炎,可能影響生活品質,不易根治,病人常在各大醫院「逛門診」,診斷上除了要符合前述的症狀定義,也得排除一些器質性的問題,例如結石、腫瘤、尿路感染等。建議病人別太勞累、避免辛辣飲食及菸酒、減少會陰部壓迫的運動例如長途單車運動等。第一線治療是口服藥物治療,但約四到五成的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長期服藥症狀起起伏伏,有的毫無改善,甚至門診有病人抱怨吃止痛藥吃到腸胃不適。衛福部2015年核可使用「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男性泌尿生殖器疾病後,讓這類病人的治療方向有了新選擇。低能量體外震波可阻斷攝護腺內疼痛訊息的傳遞及促進局部血管新生,改善血液循環,每次治療時間約20分鐘,不需麻醉,一次療程要打四次。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後,病患通常能減緩骨盆腔疼痛的症狀一段時間,同時改善排尿狀況及生活品質,甚至無需再用藥。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攝護腺炎引起的疼痛不是「隱疾」,民眾千萬不要忌諱就醫,經由專業的泌尿科醫師評估及選擇適合的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益。
-
2022-03-23 該看哪科.皮膚
熬夜壓力大 年輕人皮蛇發作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一般是年長者罹患機率較高,但最近年輕人發病狀況也不少,臨床醫師表示,長時間處於壓力狀態、習慣熬夜、作息不正常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外,接種新冠疫苗後造成身體免疫系統的改變,加上無形的生活壓力,也可能增加帶狀疱疹發生率。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所引起的皮膚疾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常因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而發生。帶狀疱疹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且年紀增長、免疫力下降,也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蔡長祐指出,帶狀疱疹初期皮膚症狀不明顯,大多患者在水泡出現前48至72小時,患部會出現刺痛、燒灼或發癢症狀,常因不明原因頭痛、胸痛、腹痛或腰痛,幾天後開始出現紅疹與水泡,才知道罹患皮蛇。「帶狀疱疹最怕併發神經痛。」蔡長祐表示,皮疹水泡常出現在身體、臉部單側,尤其胸椎至腰椎的神經節部位,以及臉上、頭頸部、手臂、甚至腿上等,但長完皮蛇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PHN),不僅干擾患者睡眠、日常活動,讓患者痛到「懷疑人生」,更可能失去獨立生活能力。蔡長祐說,帶狀疱疹主要以抗病毒藥、藥膏敷料及減緩神經痛藥物治療,抑制病毒繁殖及水泡擴散,並避免傷口感染及後續神經痛,然而要預防帶狀疱疹,亦可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提升免疫力、抵抗力。帶狀疱疹疫苗目前仍屬自費接種,適用於50至79歲的成人,僅需接種一次,保護效果可維持五至十年。根據研究顯示,帶狀疱疹可預防50至59歲70%的發生率,60至69歲族群則可減少64%的發生率,且施打疫苗亦可降低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發生率。雖皮蛇發作時,打帶狀疱疹疫苗無法治療,但發作後體內有段時間將有保護力,建議一年後可再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蔡長祐提醒,罹患過帶狀疱疹不代表終身免疫,當人抵抗力下降時,仍有機會復發,特別是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免疫力較差者,都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呼籲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及接種疫苗,有助於提升免疫力。
-
2022-03-08 新聞.元氣新聞
孕媽咪產後哺乳遠離「石頭奶」 降低乳癌、卵巢癌發生
母乳可降低寶寶腸胃道、呼吸道及中耳炎的感染,對嬰兒發育相當重要。根據統計,有超過9成4的媽媽想哺餵母乳,但臨床醫師指出,母嬰同室在國人觀念常有迷思,包括坐月子不要讓媽媽太累,或者怕寶寶吃不飽逼媽媽吃補物,恐增加身心壓力,甚至加劇乳腺阻塞,對哺育的觀念需再教育。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寶寶出生至少餵母乳6個月,後續以副食品餵到2歲,透過母乳哺育,讓寶寶得到更好營養、加強免疫。我國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制度,從民國90年的38家,到110年已增至163家,涵蓋全國出生數73.4%,大約每4個寶寶就有3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前理事長暨母乳哺育認證計畫主持人許淳森醫師表示,母乳是嬰兒健康發育的重要物質,包括腦部發育、練習口腔咬合、語言發展等皆為重要步驟。母乳也有許多免疫活細胞,可預防嬰兒生病。餵母乳對寶寶好,對媽媽也有好處,包括子宮恢復較快、減少產後出血、體重身材恢復較快等。許淳森指出,國際期刊《刺絡針》(Lancet)曾發表研究結果,顯示媽媽如果哺餵母乳累積12個月以上,可大幅降低乳癌、卵巢癌發生。要順利哺乳關鍵在產後1至2周內調適,這時媽媽常遇到困境因而要求退奶,包括傷口疼痛、失眠、產後憂鬱或低潮等,尚未做好準備而產生焦慮等,醫院會盡可能給予支持,避免過早退奶。許淳森表示,「母嬰同室」在國外相當普及,但在台灣推動20餘年,仍有少部分不同聲音。他歸類幾項,包括家族長輩認為媽媽產後應該「坐月子」,不應過於勞累,另外有些公婆則擔心愛孫吃不飽,要媽媽努力吃才能多產奶水,但其實都是錯誤知識,除爸爸、媽媽以外,全家人都應該了解哺育正確觀念。彰化基督教醫院護理部督導長李心慈指出,最常碰到產後迷思,包括「多吃奶水分泌才會多」、「寶寶哭是因為餓」、「怕寶寶吃不飽」等,都會讓媽媽身心壓力過大。她表示,奶水量分泌要多,必須把握產後黃金1至2周,在出現生理性脹奶時,盡可能不分晝夜地疏通乳腺,包括母嬰同室哺餵或手擠,盡可能讓奶水疏通。李心慈說,媽媽產後分泌的初乳通常量不多,護理師會用空針收集,增加媽媽自信心。後續奶水分泌量秉持「供需原理」,大腦腦下垂體會根據寶寶吸允量,來調節奶水分泌量,只要寶寶小便一天4至6次,代表食量正常,媽媽無需擔心寶寶沒吃飽,狂吃花生燉豬腳等補品,反增壓力。此外,寶寶哭並非代表餓,有可能是尿布濕、或衣服包太厚。親餵母乳的媽媽何小姐分享,兒子雖然早產,但住保溫箱期間,允許狀況下也會做親餵。產後同樣遇到脹奶情況,感謝老公李先生幫忙冰敷,假日時也幫忙多帶孩子,產檢時,衛教師也提供產後資訊,包括如何親餵母乳、並定期電話關懷哺餵情況。起初餵母乳很辛苦,但看到孩子健康長大,且幾乎很少感冒,讓她覺得一切值得。吳昭軍呼籲,孕媽咪選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透過孕產期3部曲服務,容易成功哺餵母乳:第1部曲(產前):在母乳哺育專業知能的醫護人員指導下,輔以正確衛教素材,瞭解正確哺乳觀念及技巧,另外醫療院所舉辦爸媽教室或支持團體,邀請爸媽共同學習母乳哺育知能。第2部曲(產中、住院期間):在生產後30分鐘內,與寶寶有直接肌膚的接觸,寶寶同步適應離開媽媽子宮後的溫度與環境,同時醫護人員也會協助產後婦女開始哺餵初乳,在疫情趨緩後,恢復親子同室的互動,可以隨時依寶寶需求餵奶,不受時間限制。當哺乳媽媽遇到任何哺乳相關問題或困難時,醫護人員會主動提出協助,並給予專業的建議。第3部曲(產後出院):在出院前,醫護人員也會教導哺乳媽媽如何在回家、以及上班後持續哺乳,包含如何以手擠奶、集乳器集乳與如何貯存母乳等方法,同時也會提供24小時諮詢電話,隨時解決產婦哺乳問題,另外亦會提供出院後追蹤關懷服務,或設置母乳諮詢門診等,以支持媽媽順利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也提供多元管道支持媽媽及爸爸諮詢哺乳與育兒使用,包括提供孕產婦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0800-抱緊您抱緊您)及孕產婦關懷網站服務(http://mammy.hpa.gov.tw),或免費下載「雲端好孕守」APP(定位搜尋最近的哺集乳室及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歡迎所有準爸媽們多加利用。
-
2022-03-03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真的有好發時間 教授解答:不是在午餐後
臉書朋友Andy Wolf今天(2022-3-2)用簡訊寄來一張截圖。他問我截圖裡所說的是有根據嗎。我把截圖裡所顯示的連結輸入網路後,找到它是源自一篇2021-10-30發表在《早安健康》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兩位不是心臟專科的醫師,而標題是心肌梗塞好發時間是午餐後!台大醫師:一個有效方法避免心臟缺氧。這篇文章很長,共有22段,但其中有提及午餐的卻僅僅是這一段:「心肌梗塞或者冠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之一,心肌梗塞在日常好發的時間之一是發生在午餐後,這個現像不難理解,因為白天工作勞累,交感神經已經比較興奮,如果中午一頓飽食後交感神經會更興奮,進而驅動心臟更加速跳動與收縮,這時候發生心臟缺氧情形的風險就更高了。」我用心肌梗塞相關的英文在谷歌做搜索,搜不到有任何資訊顯示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午餐後。我也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同樣的搜索,也是一樣搜不到有任何科學報告說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午餐後。我在做這些搜索時,看到的資訊是千篇一律地說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早上剛起床時。我把比較可靠的5篇網路文章和兩篇醫學論文列舉如下:時代雜誌在2008-7-22發表的When Are You Most Likely to Have a Heart Attack?(什麼時候你最有可能心臟病發作?)。意大利費拉拉大學內科教授Roberto Manfredini說:「哈佛的一個團隊估計了這種風險,並評估平均而言,早上 6 點到中午之間發生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的額外風險約為 40%。 但如果你只計算醒來後的前三個小時,這個相對風險是三倍。」WebMD在2011-4-27發表的Heart Attacks in the Morning Are More Severe(早上心臟病發作是更嚴重)。一天中心臟病發作最常見的時間是早晨,現在新的研究表明,早晨的心臟病發作也是最嚴重的。這項最新研究週三在《心臟》醫學期刊上報導,早上 6 點至中午之間發生的心臟病發作會造成最大的損害。波士頓雜誌在2013-11-18發表的Why Heart Attacks Happen In The Morning(為什麼心臟病發作發生在早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布萊根婦女醫院和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早晨較容易心臟病發作可能是由你體內的生物鐘引起的。MyHeart.Net在2015-1-23發表的Predicting a Heart Attack – What are the Chances?(預測心臟病發作——機會是什麼?)。Mustafa Ahmed醫生說:「眾所周知,心臟病發作最有可能發生在早晨和醒來的最初幾個小時內。一項研究表明,與晚上 11 點相比,早上 9 點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是晚上 11 點的三倍。提出的原因包括醒來時壓力荷爾蒙的激增以及早晨的血液不那麼稀薄,這兩者都已得到證實。此外,有據可查的心率、血壓和血管張力的晨峰也可能有所貢獻。」TimesNowNews在2021-9-8發表的Why do most heart attacks occur in the morning and are more severe?(為什麼大多數心臟病發作是發生在早晨並且更嚴重?)。哈佛醫學院副教授Frank Scheer醫生說:「晝夜節律系統可以調節許多生理參數,並因此使人們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或多或少容易受到不良事件的影響。例如,我們已經證明,在早晨,體內生物鐘調節血液凝固,從而可能導致早晨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源性猝死的人數增加。」1991年論文:Circadian Vari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晝夜節律變化與心血管疾病)。摘要:早晨急性心血管疾病(短暫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和中風)的風險增加已得到充分證明,並被醫學界和公眾廣泛接受。1997年論文:Meta-analysis of the morning exces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早晨過量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薈萃分析)。摘要:為了評估消除心血管事件早高峰的影響,我們對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晝夜變化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影響將是顯著的,因為大約每 11 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 1 例和每 15 例心臟性猝死中的 1 例可歸因於早晨發病率過高。原文:心肌梗塞好發時間是午餐後,台大醫師說的,能信嗎
-
2022-03-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6歲男嘴歪眼斜以為中風 醫師診斷:帶狀疱疹引起
1名26歲男性起床照鏡子時,發現臉歪嘴斜、耳朵疼痛,甚至一度會聽不見,擔心自己腦中風,後來經醫師診斷發現他的耳朵旁有多顆水泡,確定是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經藥物治療後才恢復健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說,帶狀疱疹又稱做「皮蛇」,由水痘病毒所引起,一旦過去罹患過水痘,病毒就會長時間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當中,只要民眾太過勞累、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會罹患帶狀性疱診。他說,帶狀泡疹發生在身體跟顱顏部位,兩者產生的影響不同,前者會出現群聚性紅色丘疹,伴隨著疼痛、麻木感覺,後者則因長在頭顱,病毒會攻擊神經,造成較為嚴重的後遺症。以此案為例,帶狀疱疹病毒長在耳朵部位,引起顏面神經麻痺、臉歪嘴斜、輕微暈眩、耳朵疼痛等症狀,即是典型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王馨範說,由於帶狀疱疹病毒發作在掌管顏面神經的第7對腦神經,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同時又影響掌管聽神經的第8對腦神經,所以也被稱為「耳朵帶狀疱疹」,患者會先有輕微的脖子緊或痛,接著出現眩暈、嘴歪、聽不見等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嚴重一點甚至會有腦炎的情形,後續才會在耳朵出現數顆小水泡。所幸患者經安排住院藥物治療後,病情大幅改善,臉部肌肉也恢復正常,讓他開心直說,「五官又回到原來位置,也不用擔心是腦中風了」。王馨範提醒,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發病3天內是黃金治療期,可使用藥物阻止免疫系統破壞自己的細胞,讓神經細胞自行慢慢修復,建議民眾在飲食上要多補充神經修復的食物,可搭配中醫電療、針灸,協助患者改善顏面神經失調的狀況。而避免帶狀疱疹找上門,除了保持免疫力的穩定之外,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也是最佳防範方式。
-
2022-02-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什麼原因會讓好端端的人突然猝死?心臟病、心肌梗塞、腦中風... 愛要及時就醫也要及時
老公平日做事不疾不徐,有一點膝蓋痛,就診。醫師:「你這個膝蓋還可以用,不急著開刀。」病人:「醫師,你貴庚?」醫師:「我今年65歲!」病人:「你可以趕快幫我開刀嗎?」醫師:「你這個……不急。」病人堅持要及早開刀。老婆不解:「你平日不是急性子的,這次怎麼…?」老公在老婆旁咬耳朵:「他已65歲了,萬一他…」原來病人是擔心醫師老了沒體力幫他開刀,或醫師突然怎麼了,屆時求醫無門。醫師也是人,會蒙主寵召,也會突然猝死,趁幫你看診的醫師還健在的時候,好好把握契機為你的健康把關及早修護,也是人生必要的功課。什麼原因會讓一個好端端的良醫突然猝死?最常見的情況是心臟病,心肌梗塞或突然心律不整。多年前就有一位外科醫師突然倒在辦公室不省人事,發現時已氣絕多時,聽說當時正在寫健保申覆書,許多已排定開刀的病人,只好找別人代打了,正是所謂「就醫未捷醫先死,長使病人淚滿襟」。醫師會突然猝死,門診突然缺席,大多是因為醫師平日只顧照顧病人,忽略了對自己肉身的照顧。除了心臟病之外,另外一種會突然猝死之因就是腦中風。多年前有一位外科醫師在手術間突然倒了下來,原來是血壓高,未好好吃藥,加上工作勞累,天氣冷,腦血管爆裂所致。除了猝死之外,另一種醫師會長期請假或請人代診的情況是醫師自己得了嚴重的慢性病,例如醫師常當病人心理的垃圾桶,又如果自己有了憂鬱症,長期以往,再堅固的長城也會倒下來,會使醫師自己精神崩潰或走上絕路。此外,如果醫師自己也不幸得了癌症,而且是末期的癌症,除非奇蹟出現,否則再出來看診的機會就很少了,這種案例也是醫師自己不定期做體檢,癌症未能早期發現之故。總而言之,愛要及時,就醫也要及時,對照顧自己的醫師也要多予關懷他的健康,平日做好你與醫師之間人與人的連結,讓他活得又老又健康,不僅是醫師之福,也是病人自己之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2-1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心肌梗塞救回後腦力未受損 歸功平時這個習慣
還記得三年前的3月10日,一如往常的去跑馬拉松,當天是跑10公里的賽程,開始跑約2公里後,突然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愈來愈喘,因此跟太太及孩子說,「你們先跑,我後面跟上。」雖然身體不舒服,仍秉持著努力不懈的精神,就慢慢用走的,但總覺得這10公里非常遙遠。送醫做CPR、電擊急救其實,跑步當下心臟就已出現問題,最後花費約四個多小時走完,回家洗澡後躺在床上睡覺,印象中還接了二至三通工作上的電話就睡著了,睡得很沉,醒來後已躺在加護病房內,我並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經歷了哪些劫難,沒有痛苦的感覺。聽家人轉述才知道,當時我睡著後太太喊了我幾聲,發現我沒回應,因此緊急將我送醫,到院時醫師不斷對我做CPR、電擊急救,我的同事比我太太還早淚流滿面,原來我是心肌梗塞發作,因此裝了2支血管支架。重生感覺「活著還真好」醒來後的第一個想法是「活著還真好」。從沒想過心肌梗塞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過覺得自己能從鬼門關前走一遭成功回到人世間,應該要歸功於平時保持運動的習慣,因為心臟缺氧會有後遺症,腦部記憶力也可能受損或導致中風,還好有長達七至八年的運動訓練,可能身體的抗壓性足夠,比較沒有受損,否則可能在跑步當下,人就直接走了。「醫師也是人,也會怕生病。」事發至今,從未問過家人當時的心情,大概都不太好受,大家也不願意談這件事情。「真的覺得這一次重生了」,雖然現在的工作量和往常強度差不多,但也會試著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勞累。重新跑步 盡量作息正常當初身體康復後三個月,我就重新跑步,只是剛開始時容易喘,還是會擔心會不會又發生同樣的事,不過慢慢訓練,身體逐漸適應,加上之前運動多年的努力累積,感覺身體經歷生病後並未受損。現在我持續回診、照超音波追蹤心臟及血管的狀況,平時盡量讓自己作息正常,保持健康的飲食,維持適量的運動,一周至少慢跑三次,一次跑五公里。養成運動習慣 抵禦未知事我病倒時,根本完全沒感覺,有趣的是,醒來後發現對面病床是19號,自己的床號為18號,之後家裡要買新車,剛好領到的車牌就是1918,覺得相當奇妙。想跟大家分享,有句話說得很好,「人要老得慢、病得晚、走得快,平時要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以抵禦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唐雲龍小檔案現職:●桃園中壢宏其婦幼醫院副院長●桃園中壢宏其國際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年齡:61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畢業專長:●不孕症及試管嬰兒治療●生殖內分泌疾病●子宮內膜異位及子宮腺瘤症治療●婦科腹腔鏡手術
-
2022-0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明金成過世前發冷 醫師:非心梗典型症狀而與這個有關
導演明金成心肌梗塞驟逝、而家人稱其過世之前曾有感受身體發冷的狀況,心臟內科醫師表示,發冷並非是心肌梗塞常見症狀,但往往會在感染、發燒或身體過度勞累時出現;一旦出現心肌梗塞的可能症狀,身邊的人該如何協助才能提高存活機率?最重要的盡快送醫、服用救心對症狀嚴重者效果有限,如果昏迷,要馬上CPR或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否則即使救活,也可能成為植物人。除了明金成過世,調查局前副處長也在泡湯時心肌梗塞死亡,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表示,天氣冷、心臟科門診因胸痛求診病人明顯增加,不論是三高患者或家人,都應該對心肌梗塞的急救有認識,才能在一旦發病之際,尋求最佳的處理方法。黃成偉表示,心肌梗塞為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因膽固醇斑塊破裂導致血管阻塞造成,三高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心血管病史的病人為高風險族群,平日應配合醫師醫囑,好好控制,以降低血管阻塞風險。一旦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趕緊聯絡救護車就醫,盡快到達醫院獲得醫療照護,甚至接受心導管手術將血管打通,才能增加存活機會。而在救護車來之前,部分有心血管病史的病患經醫師評估後,會備有俗稱「救心」的硝化甘油舌下錠。當胸口開始出現不舒服等症狀時,可含在舌下,幫助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以減輕症狀。黃成偉表示,但硝化甘油錠不是萬靈丹,對於嚴重的心肌梗塞幫助有限,且會降低血壓,最好的方式還是盡快就醫。如果身邊家人或朋友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甚至失去意識,應第一時間施做CPR或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進行電擊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黃成偉表示,每年都會遇到許多因心肌梗塞在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施作CPR,導致腦部缺氧時間過長,即使送醫後血管順利打通存活下來,但是因腦部受傷過於嚴重變成植物人,令人十分遺憾。據明金成的家屬指出,明金成在過世之前、近期身體有發冷狀況,懷疑當時身體已出狀況。黃成偉表示,心肌梗塞為慢性血管阻塞之後的結果,不論是施打疫苗產生的發炎反應、感染、過度勞累或劇烈運動,都有可能誘發心肌梗塞。而身體發冷並非心肌梗塞常見症狀,但往往是感染,發燒或身體過度勞累之後的不適症狀。
-
2022-0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沒有醫師協助,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 感恩改變了我人生的醫師!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時光任苒,歲月如梭」,常是過往常用的形容詞。自己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古稀之年,回首過去,才真正意會到那如梭的歲月,己無影無踪的消失在回憶之中。我的人生順遂中,也有波折。過了中年,在台北大街的巷道,遭遇歹徒持刀搶劫,乃全家移民赴美,待孩子上了大學,水土不服的我們,又返回台灣,孩子的人生因此改變。如今的退休生活,平淡的鄉居中,健康及回憶竟成為生活的重心。回顧過去的人生,感到自己非常的幸運,如果沒有幾位醫師的協助幫忙,我的人生或將終止於十八年前,所罹患的聽神經瘤。沒想到返台不久的我,在毫無症狀下,遇到三位醫師貴人。第一位C醫師是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我的表弟。我初次去看診,其實是陪內人前去檢驗聽力障碍,我只因聽電話左耳及右耳的聲音不同,順便看診而己。沒想到在表弟鍥而不捨之下,竟在我預定赴美探視孩子的前一天,檢查出在腦部的左側聽神經長了約3.5公分的腫瘤,因腫瘤頗大,再來可能會侵犯到中樞神經。表弟醫師知道我們己訂的赴美行程在即,幫我準備了醫師的診斷報告及MRI的片子,讓我在美,可以尋求「第二意見」。我們二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依既定行程,搭上華航的班機飛往洛杉磯,在機上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中,我已經無心如往昔觀賞窗外的美景,只想著我能不能再搭飛機回台?行前,約略告知一位在洛杉磯的晚輩,我們想去暫住她家幾天,再轉機去芝加哥。冥冥中,上天似有安排,我遇見此後扭轉我的人生的醫師!到洛杉磯之後,我的晚輩親友(後以J醫師稱之)是UCLA的神經內科醫師,她看了我由台北帶去的診斷書及MRI影像後,立即告訴內人:她在醫院的team包括她及耳鼻科、神經外科計三位醫師,上週才為一位同樣患者,成功的施行手術。內人一聽有手術成功的先例,顧不得我在美國己經沒有保險了,立即安排我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想到龐大的醫療費用,本想等等再返台醫治。然台北當時又是Sars病毒蔓延,如同現在的Covid-19病毒,報載:台北的醫院手術室,都暫時關閉,人心惶惶。當下六神無主的我,最後,我聽從了第三位貴人醫師,由美返台的神經内科醫師兼教授的朋友建議,我留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J醫師安排了我和她的team的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二位醫師初診。 見到二位主刀醫師,他們的親切,也因有J醫師全程陪伴,適時翻譯,讓我及內人對手術充滿信心。二位醫師的門診共花了約2個小時,見識了美國醫院如飯店的美好印象,我的手術的日期就訂在門診的二個月之後,我們即飛往芝加哥女兒處待診。為了舒緩緊張的情緒,內人常陪著我到女兒家居附近的林肯公園、密西根湖邊、芝加哥美術館漫步,在公園內觀賞美麗的鬱金香,也飽覽了芝加哥一年中最艷麗的美景,全家四人更遠赴密西根州的荷蘭村,觀賞那美不勝收的鬱金香花田並花了四天,開車沿密西根湖繞了一圈。當時想:一生如果因此而逝去,我也應無所遺憾,只是孩子尚未成家立業,內人也將無法承受這一打擊,外表常掩飾不了內心的煎熬。二個月後,手術當天,上午八點,我健步如飛的走進手術室,醒來時,天眩地轉,一直語無倫次,用國語夢囈似的說:謝謝。據說驚動了在旁的美國護理人員,幸賴J醫師及時進入手術房才解危。我的手術是成功的,惜因腫瘤很大,事後主刀的猶太籍醫師告知:因腫瘤與聽神經纏在一起,必需將腫瘤與聽神經一併割除。聽神經無法保留,我原以為一耳失聰無所謂,沒想到這竟然讓我嚐到生不如死的滋味。事先毫不知悉,聽神經的主要功能,除聽覺外,還主司人的平衡。手術後,天眩地轉之外,身體完全在失衡狀態。人除了意識沒有錯亂外,生活包括穿衣、上洗手間都無法自理,也無法站立,遑論走路。當時,我自忖:糟糕,我往後的人生就要如此癱瘓一輩子嗎?手術後,J醫師讓我住在她位醫院不遠的家。出院回家的路上,坐上J醫師開的車,我的暈眩幾乎無法睜開我的眼睛。回到J醫師的家,幸賴當時讀復健系的兒子,用腰帶將我提上3樓的家,此時覺得真是「生不如死」,其實真正的挑戰與磨練才要開始。接著,J醫師不准我成天躺在床上,她說:失去聽神經而失去的平衡功能,必須要靠訓練,每天走路,讓大腦來取代原來聽神經的功能。由於我連站立都有困難,求J醫師幫我買一個輪椅,立即被她以「no way」而被否決了,J醫師說平衡的復原是有時間性的,我復原的黃金時間即是手術後,馬上要開始做復建的工作。她告知她有一位病人因家境好,術後使用輪椅代步,結果10年後仍然無法站起來走路。J醫師每天辛苦的醫務工作下班回來後,就看著我的學習進度,當我可以走一步時,她鼓勵我走二步看看。有時在她工作勞累之餘,傍晚還帶我去Santa Monica海邊公園草地,帶著助行器,要我在草地上學走路,看夕陽,觀海景,或開車帶我到Westwood的購物中心學習走路,甚至週末帶我去洛杉磯的花市去學習走路及學走電動扶梯,我是喜歡賞花,但彼時走路已覺得相當吃力,因此已沒有興緻賞花、看海景了。但是今日回想,如不是J醫師,我是不會到UCLA醫學中心開刀治療的,也不可能恢復到今天能如常生活的我,我可以確知,做為一位醫師,J醫師對我這病人的長輩,應也有一份難以釋懷的心理負擔吧!J醫師真是我重生改變人生的恩人。這位J醫師在我移民在南加州期間,因彼此住家離得很近。她是我見到難得的女醫師,念完台灣高二隨家赴美,不及二年即入當地大學讀生物,大學畢業後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就讀,而後至UCLA醫學中心做神經內科醫師,同時擔任教職,是我曾認識的人中最優秀的晚輩。我在美國七年中,我的第一次越過美國邊界到墨西哥的美麗海岸聽濤、去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好萊塢碗及加州理工學院聽音樂會、到有名的J. Paul Getty博物館、洛城美術館、Huntington花園賞花、名畫,她且告訴喜歡旅遊、攝影及藝術的我,我一定要去歐洲旅遊……都是她引領及啓蒙我的,我雖被J醫師暱稱為林叔叔,卻實在是誑稱為她的長輩,從她那兒我學到很多什麼叫「生活的藝術」。J醫師曾給我一直讓我迄今時時反思的人生諍言:她說看了許多臨終的病人,幾乎沒有人為少做工作而遺憾,反而為沒能和心愛的家人常相聚或沒能完成自己心中想做的事而後悔。我手術那年是57歲,手術之後,家人的鼓舞及上天給予的求生意志力,迄今的十幾年間,我有機會帶著相機,遨遊紐西蘭、歐洲大陸、日本、美國及中國等地,真沒想到因J醫師的啓發,在病後我竟然擁用此生最值得回味的美好時光,如今的我,是此生無憾無悔。沒有她及另二位醫師,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在此要默默感恩於改變了我的人生的醫師。
-
2021-12-18 該看哪科.皮膚
沒流汗卻罹汗皰疹 壓力大、睡眠不足、過敏者要當心
南投40歲陳小姐近日手指側邊冒出一顆顆小水泡奇癢無比,甚至整隻手脫皮、發紅腫痛,就醫確認是汗皰疹,陳小姐相當困惑,冬天手部沒什麼流汗,卻出現汗皰疹。醫師表示,汗泡疹和流汗無直接關係,但過敏體質、壓力大或是長期睡眠不足者,要注意季節交替時可能會出現汗皰疹。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說,汗皰疹會發生在手指、腳趾的側邊,急性期通常以散布性的小水泡呈現,部分患者會因為癢到受不了而將水泡抓破,進而造成感染風險。若是反覆發作時,則容易轉為慢性,水泡也可能變得比較不明顯,轉為出現乾燥、發紅、脫皮、疼痛等症狀。汗皰疹成因尚無明確研究證實,可能原因還包括過敏體質、壓力大或是長期睡眠不足者,當季節交替時,汗皰疹患者也會增加。至於治療,一般會依患部範圍及症狀來治療,大部分會開立藥膏讓患者塗抹,可以嘗試在晚上塗抹藥膏之後,再裹上一層凡士林,並戴上手套。除了避免藥膏沾到其他地方,也能夠幫助吸收,改善乾燥。搔癢嚴重的患者則會建議口服藥物;而反覆感染持續6個月以上者,經醫師評估後可考慮針對局部嚴重的部位,進行照光治療,運用特定波長的紫外線光照射皮膚,改善病況。李瑜芬建議,患者需維持良好生活作息,睡眠要充足,飲食少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盡量避免壓力太大與勞累,少使用對皮膚造成刺激的物品,平時可使用成份單純乳液塗抹手腳,加強保濕。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工時長、壓力大,40歲時就高血壓!做6件事紓壓
兒科醫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好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診間小病患很純真、可愛,一張小貼紙就很容易滿足,很紓壓,但我沒想到的是,「我40歲時,高血壓竟悄然而至。」「詹主任,你的臉怎麼那麼紅?」察覺我有異樣的是門診跟診的護理師,她發現我看診時整個臉漲紅,連忙提醒。連3次量血壓都超標量測血壓發現,血壓值150/100mmHg,超過標準140/90mmHg,單次血壓高以為是勞累所致,但經過休息30分鐘再量測,連3次量測都超過140/90mmHg,已是高血壓第一期,需要好好控制血壓。面對高血壓,我做六件事:一、接受治療並回診追蹤:很多人罹患高血壓已達需要吃藥控制,如選擇飲食、運動控制,但效果不彰,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常衛教病人,愈早控制好,預後愈好,合併症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愈少,存活愈久。確診高血壓後,我吃藥控制,每天一顆降血壓藥,固定回診追蹤,醫師也會依照病況調整藥量,如今控制得宜,調整為一天吃半顆藥。二、自我檢查:愈年輕罹患高血壓,愈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我有高血壓、癌症家族病史,年輕時就固定每年自費全身健檢,在確診高血壓後,也及早發現患有高尿酸血症。我的飲食清淡,沒有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但研究顯示,過高尿酸與代謝疾病有共病的關係,高尿酸除了痛風外,也會傷害腎臟、增加洗腎風險,因此我及早服藥治療,控制尿酸。三、飲食上力行「得舒飲食」:少鹽、少油,多堅果,少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居家常備小包裝的原味堅果。四、規律運動與作息:符合運動357原則,也就是每次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次、達每次最大心跳的七成,即(220─年齡)×70%;平時下班後,我和太太走路當運動,從住處快走到餐廳約半小時,達到中度運動程度,講話會有點喘,吃完晚餐再散步返家,晚上10時就寢,隔天早起;假日和家人到溪頭、杉林溪等景點,走步道兼森林浴。五、量測血壓:我的床頭擺放血壓計,每天早起、睡前量測,並且記錄。六、給生活找點樂子:高血壓患者要懂得紓壓,除了診間喜歡與小朋友互動,很多患者也是看著他們長大,變成好朋友,很有成就感。每天與太太共進早餐,共飲我手沖的咖啡,相當紓壓,開啟美好的一天。醫學辭典/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常被忽略,因此有隱形殺手之稱。 國中以上就可以自我量測血壓,年輕人若連三次血壓超過120/80mmHg(量測之間需休息30分鐘),40歲以上連三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詹聖霖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心臟科主任●陽明交大、高醫大醫學系兼任副教授●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兒童心臟醫學會監事學歷: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大醫學系專長:●微創心導管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病及川崎病診治●兒童急重症加護醫療●兒童腸病毒重症醫療經歷:台北榮總兒童心臟專科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紐約兒童醫院進修、台中榮總兒童加護中心主任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品嘗咖啡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0秒快速測驗,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
一波波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急性腦中風發作。急性腦中風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病人留下的嚴重併發症,易造成家庭及社會重大負擔。除了注意保暖、杜絕危險因子,若不幸發生腦中風,「快送醫」是影響病人預後、降低失能嚴重程度的關鍵。第一站 中風警報表30秒快速測驗 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台大醫院緊急醫療及災難醫學科主任謝明儒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民眾,發生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含有其中二或三項,機率再加乘,三高之外,有心房顫動、抽菸、肥胖、凝血異常、生活習慣不佳及有家族病史者,也是腦中風高危險族群。謝明儒提醒,平常要注意控制危險因子。例如:定期量血壓、避免重口味、保持規律運動等,善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定期為健康把關。近年急診常見5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大多是多油、多鹽和高糖飲食引起,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徵兆,盡速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搶救時間。第二站 辨別中風症狀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速分辨口訣一旦發生中風,掌握送醫時機非常重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謝明儒強調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臉歪嘴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謝明儒舉例,腦中風常見半側臉跟手腳突然發麻或暈眩無法站立,甚至是視力模糊不清,患者以為只是身體勞累,表示「休息一下就好」,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病情已經惡化。謝明儒表示,一般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第一忽略發病徵兆: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身體突然無力或暈眩時「休息一下就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第二輕信民俗療法:沒有根據的指尖、耳垂放血,容易因疼痛而讓血壓更高,可能讓病情更惡化。他也提醒,發生腦中風徵兆一定要立刻打119就醫,搶快打通血管,後續配合醫師建議進行復健,達到生活自理。第三站 119救護車送醫中風徵兆不可拖 快打119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廖祐宏表示,接到疑似腦中風通報案例,一定會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加上量測血糖鑑別,確認是否血糖異常導致。對於腦中風評估處置,最大的挑戰是「判斷什麼時候發生?」,他曾遇過許多個案都是清晨家人叫不醒時才發現,民眾應提高警覺觀察家人身體狀況,尤其是屬於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愈早送醫打通阻塞的心血管、腦血管,有機會降低死亡率。廖祐宏說,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民眾要懂得求救,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第一線消防員跟救護員都保持著同理心照護患者的不適,同理心體會家屬的著急,更需要大家同理心對待,相信專業就是最大的尊重和幫助。第四站 中風治療愈短時間打通血管 效果愈好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說明,過去,腦中風無藥可醫,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進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手術可提升良好預後。腦中風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急症,出血性有些需由神經外科動手術移除血塊,缺血性則是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導管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在發病後的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效較顯著;近年治療成效及國際研究顯示,有些個案可延長至4.5小時,但需由急診及神經科跨團隊合作評估患者狀況。若是大血管中風,還可以搭配動脈血栓移除術,在6~8小時內直接打通。若第一時間無法辨識腦中風而錯失以上急救時間,在24小時內還可以用特殊影像檢查,評估尚未壞死的腦細胞範圍,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復原機會。若壞死區域太多、動脈粥狀硬化太嚴重,以及合併其他血管疾病,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孫穆乾呼籲,愈早送醫治療,愈有機會降低失能的嚴重程度。除日常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孫穆乾特別提醒,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應把握半年的復健黃金期,盡早恢復活動力與肢體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預防再次中風」的觀念,除了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如心房顫動),配合規律藥物治療控制外,更應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追蹤,維持身體健康。
-
2021-12-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聞眼/接種防漏消極 糾紛基層扛?
台北市一對夫妻為了施打疫苗,謊稱接種黃卡遺失、撕掉健保卡的貼紙、立切結書「盧」醫護人員,用盡各種手段而各打了4劑疫苗,離譜行徑令人瞠目;不過,中央知悉後僅呼籲勿濫用疫苗,北市衛生局也只說「無法可罰」。基層醫護人員協助接種已夠勞累,難道還要他們再承受亂象衍生出的醫療糾紛?建立制度的目的在於確保政策穩定執行及公平性,北市醫院和診所只要插入健保卡都能進入中央NIIS系統查詢病患接種資訊,差別在於醫院有開通疾管署疫苗接種紀錄應用程式介面(API)介接,能快速查詢;但診所幾乎沒有開通,查詢速度較慢,也因此出現問題,加上資料上傳有時間差,成為有心人可鑽的漏洞。儘管各家醫院、診所在當天上傳接種紀錄,但上傳速度不同,無法避免有心人士利用短暫時間差冒險偷打疫苗,中央卻無法面對疫苗系統及政策的不完善,僅一句「提醒診所一定要透過健保卡查詢民眾是否曾接種疫苗」,丟包給地方與基層,對有意欺瞞、偷打疫苗者的懲處隻字不提。無法可罰,中央、地方政府態度都消極,壓力只能由基層承受。若有防漏措施,難道醫療院所願意冒著被罰、被告、被扣錢的風險,產生更多「四劑戰士」?過去已發生疫苗誤打、高鐵員工假冒身分南下偷打、失智者遭混打等情況,在在顯示疫苗漏洞延生各式亂象,中央及地方應積極研議如何避免,以及懲處這類惡意欺瞞偷打、多打疫苗的民眾。
-
2021-11-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提醒氣溫驟降保暖3要點
氣溫急速下降,因心絞痛、心肌梗塞至急診的病人增多!醫師提醒,天氣變化與發病也有相關,心血管相關疾病者應固定服藥並注意保暖。高危險群 天冷出現症狀應就醫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急診醫學科游秉勳主任指出,時間就是生命,35歲以上有心臟病、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史者、三高病人、過度肥胖者,平日應定期健康檢查、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配合醫囑服藥,天冷時注意保暖,降低急性發病的威脅,當發生心臟不適、胸口悶痛、呼吸不順時,千萬別大意,應趕緊至急診就醫。(推薦閱讀:心臟病發作不只會胸悶、胸痛! 醫曝「非典型症狀」更致命)氣溫驟降 喝冰冷飲、情緒起伏大易誘發心胸不適對於心胸痛相關疾病發病與天氣寒冷的關聯,在中醫也有相關論述,中醫科賴博政醫師表示,古籍《金匱要略》中「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指的是胸部突然產生悶痛,嚴重時,可能放射到後背肩胛區,造成胸口疼痛、呼吸困難。因此,中醫觀點認為,天氣驟降,喝冰冷的飲料或突然情緒起伏過度時,胸中陽氣無法布輸造成,都容易誘發心胸不適。另因心主血脈,一切血液循環的中樞在於心,當心臟推動功能降低,無法將血液推動到四肢末端時,易造成手腳冰冷,尤以高齡族群須更加注意,先天的陽氣因年紀大漸漸耗弱,天冷時會更為虛弱,若有突發的狀況,比較無法及時應變。(推薦閱讀:手腳冰冷、痠麻小心「恐怖健康殺手」! 醫點名7大高危險族群)保護身體健康 日常3點要做到該怎麼保護身體,避免狀況多?賴博政建議:1、即時添加保暖衣物,天氣有變化盡早添加衣物,容易手腳冰冷者可添加毛帽、圍巾,睡覺時可酌加襪子。2、保持充足精神、情緒穩定、適度休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過度勞累、情緒大起大落,少吃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油脂類等。(推薦閱讀: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3、運動前先暖身,身體暖機後再運動,運動完須注意收操與擦汗,避免立刻休息或喝冷飲。延伸閱讀: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
2021-11-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肩胛酸痛多日不知是心肌梗塞!2醫院聯手救他命
64歲林姓男子有洗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今年2月肩胛酸痛、睡不好,以為是勞累所致,直到胸悶加遽喘不過氣,向衛福部豐原醫院掛急診,發現為急性心肌梗塞,出現心臟衰竭,經院方快速聯絡,當晚轉進台中榮總加護病房,由心臟外科醫師吳詠斯接手,順利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康復出院,如今接受復健,逐步能恢復日常生活機能,他在今天到台中榮總現身說法,並感謝兩家醫院聯手救命。台中榮總長期以來與豐原醫院合作關係相當良好,今年更是注重與豐原醫院相互輔助、服務患者的範圍。豐原醫院肩負起豐原、東勢地區第一線警急狀處理,順利治療很多患者,尤其當患者病況嚴重,需要接受心臟手術,藉由與台中榮總心臟外科醫師團隊的合作,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吳詠斯說,林姓病患在2月6日出現胸悶加遽,2月8日因喘不過氣向豐原醫院掛急診,經豐原醫院副院長曹承榮帶領的心導管團隊檢查後,發現有冠狀動脈狹窄合併急性心肌梗塞,且有心臟衰竭。她指出,由於林先生有慢性疾病,狀況複雜,經緊急處理後,經過合作的快速聯絡管道,當天晚上轉入台中榮總加護病房,由她接手,2月10日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2月13日轉入普通病房,2月19日順利恢復出院,目前狀況穩定且逐步能恢復日常生活機能。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皓智說,藉由與豐原醫院合作,特別是在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這部分,建立溝通和即時互助的聯絡「熱線」,守護更多中部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安全。
-
2021-10-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12/那一絲絲甜……平撫壓力與想家的苦悶
說起來頗難為情,徵召期間我可以忍受酷熱、壓力、戳鼻子等種種磨練,但唯一就是「想家」這關過不了。為了減少病毒傳染風險,我選擇暫時離家「自我隔離」:自費住在篩檢站附近的商務旅館,一個人上下班、吃飯、看電視,大部分時間獨自躲在房間裡,放假時只敢在附近走走,整整40多天沒回家,覺得自己好像一座孤島。想家怎麼辦?「忍耐一下囉!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原本以為勞累過度可以忘記思念孤單,結果第一周支援結束,我看著描寫失智長輩的紀錄片,沒來由地放聲大哭、無法停止,想家的情緒一時排山倒海而來,擋也擋不住。隔天我不好意思地問護理師學姊,想家怎麼辦?「忍耐一下囉!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學姊C說完就轉身拿著抹布去擦玻璃。6月中旬三級警戒期間,在家工作、線上學習,全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變多了。可是,有一群人必須離家工作,像防疫第一線的醫護警消人員,不少人已經一個多月沒有見到親愛的家人。有時是自願的,像出現感冒、咳嗽症狀,或家裡有5歲以下小小孩,擔心家人被感染暫住外面;也有令人遺憾的誤解,譬如街坊鄰居認為醫院回來的人不乾淨,會指指點點的,因此同住家人只好請他們暫時不要回家。說不出口的想念,轉化為充滿感激的話語。我很少聽到身旁的醫護人員說想念,最常聽到的是「還好」跟「幸好」有誰誰誰幫忙照顧,像「我先生很細心」、「幸好有我婆婆幫忙」、「我把孩子送回太太娘家給岳母照顧」等充滿感謝的話。即使可以回家,不少醫護人員還是小心翼翼,或回家直接躲進房間不出來,減少跟其他家人接觸。50多歲的資深護理師L,本身患有氣喘、高血壓等慢性病,身體狀況不大好,可是她一有空就排支援篩檢站,「兒子的女朋友來家裡,我會盡量躲在房間不要出來走動。別人的孩子啊,萬一被我感染怎麼辦?」她不擔心自己被感染有多危險,就記掛著不要感染給家人朋友。更衣室裡,不時傳來與家人視訊的甜軟聲音。醫護人員在工作上獨立、剛強、沉著應戰,一卸下裝備,藏不住的思念全露了餡。更衣室裡,常常聽到用甜軟語氣跟先生、孩子視訊的聲音,或是開心分享孩子照片,也有人拿著剛買的玩具車嘆口氣說,孩子就是跟爸爸比較親,跟自己不親,「我就是要輪班沒時間陪小孩啊!只好拿玩具賄賂他。」32歲的護理師W帶點無奈地說。來自多方的愛心食物,舒緩壓力與孤單。幸好,有那麽一絲絲甜,能稍稍安撫想家的心。譬如每天都有愛心人士送熱騰騰的便當、飲料或甜點蛋糕,也有地方小農送來又大又漂亮的芒果、奇異果,以及貼在便當盒上、塑膠袋上的暖心加油紙條。我喜歡下午捧著萬華有名的仙草冰,加點鮮奶,古溜古溜吞進肚裡,暑意全消。有時我們也會分享各自在外面買的豆花及蛋糕,讓微微的甜寬慰壓力及孤單的情緒,這時好像也不必擔心會發胖,因為平常已經消耗夠多體力了。(待續)
-
2021-10-20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只要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破解迷思
「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醫師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醫師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醫師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醫師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醫師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醫師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醫師,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醫師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醫師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醫師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醫師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醫師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醫師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醫師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原文:
-
2021-09-28 新聞.私房新聞
好醫師未必是好病人!換肝權威陳肇隆不聽勸、抱病示範開刀
醫師常規勸病人要聽醫師的話,但名醫生病時,甚至嚴重到被另位名醫警告應立即住院時,他們是聽話的病人嗎?在一場簽書會中,兩位名醫不小心透露,「好醫師不一定是好病人」。行醫37年 陳肇隆出微傳記人稱「亞洲換肝之父」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近日整理行醫37年換肝救人與他終生種樹的人生心得,發表了「LIVE & FOREVER」個人微傳記。日前舉辦簽書會,包括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及長庚醫院體系決策主委程文俊、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及北醫前董事長李祖德及資深媒體人陳文茜等都出席。陳肇隆行醫自長庚醫療體系發跡,任職過台北、林口、基隆長庚,最終留在高雄長庚扎根發展。在1984年開拓亞洲首例肝臟移植後,陸續完成台灣首例活體肝移植,37年共累積2千例換肝手術,以「5年存活率93%」創下全球最高紀錄,更成為日本漫畫、小說等故事藍本,足見精湛醫術深受海內外欽佩。換肝2千例 培育醫師遍全球程文俊說,陳肇隆為2000例病人成功完成肝移植手術,培育的肝移植醫師遍布全球超過370人,單在高雄長庚醫院由他親自育苗種植的喬木就超過五千株。正因醫援國際的貢獻,陳肇隆獲召、見過的世界各國元首數目之多,恐怕全台灣也難有出其右者。「2千個家庭因陳肇隆免於哭泣,影響數以萬計的人。」陳文茜說,這幾天全世界都在討論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卸任,但她觀察陳肇隆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他和梅克爾的人生態度是一樣的,在做事前會很務實科學地計算風險後面對挑戰。所以才能在手術前和病人坦言危險機率,卻又能完成別的名醫口中不可能的不同血型肝移植手術。肝指數1千 仍先幫病人開刀中研院士、國內肺癌權威楊泮池透露,幾年前他在一場晚宴聽到身為肝病權威的陳肇隆提起,自己的肝指數高達一千,所以當晚無法喝酒了,他聽了心驚馬上跟陳肇隆說,「他應該立即去住院休息,否則會有危險。」結果沒想到,陳肇隆告訴他,隔天早上還要替病人開刀,要等開完刀才有時間去管自己的肝。「正是這種永遠把病人放在最前面的精神,才讓陳肇隆不但是良醫也是名醫。」陳肇隆回應楊泮池的「爆料」,證實確有其事。他說,2015年底,剛卸任院長職務,就應邀到各國演講。回國後就發現尿液呈茶色,抽血檢驗,肝功能指數超過一千(正常值應在四十以下),連他自己也嚇到了。醫院內科部主任也力勸住院休息,但因美國德州Baylor大學移植外科主任Giuliano Testa教授飛來高雄觀摩活肝臟移植手術,一位大教授大老遠從美國專程到台灣觀摩,如果開刀的人去住院,美國客人一定會很失望,所以仍堅持抱病演示。自知過勞傷肝 治療3周復元但陳肇隆強調,他因為沒有B或C型肝炎等,且自知應該是過於勞累導致肝功能飆升,加上肝臟具有強大的儲備能量,所以才敢於等到完成病人手術後,才住院治療。事實證明,經過三周的休養及治療,他的肝功能就完全恢復了。事實上,陳肇隆好幾次受邀「跨界」,有機會投入政壇,但他堅持留在醫界,造福患者。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說,韓國瑜被罷免後,國民黨曾勸進陳肇隆參與高雄市長補選,但被陳拒絕了,否則現在高雄市可能仍是「陳市長」,只是是另一位。教育部前次長周燦德說,陳肇隆還被徵詢過出任衛福部長及搭檔參選副總統,但陳均婉拒。
-
2021-09-15 新聞.元氣新聞
龍劭華糖尿病纏12年曾暴瘦8公斤 醫研判4情況釀死因
金鐘視帝龍劭華今晚在高雄85大樓突然暈倒,送醫急救不治,享壽68歲。龍劭華曾在記者會上爆料,他在2009年確診糖尿病,雖12年來定期服藥,卻都沒有回診,後來覺得身體有異狀,檢查結果血糖值竟是正常人2倍。神經科醫師認為,龍劭華長期有慢性病,突然失去呼吸心跳,可能因血壓飆升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延伸閱讀:糖尿病有什麼症狀?預防方式是什麼?我為什麽會得糖尿病】龍劭華曾在201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記者會擔任健康大使,他透露,罹患糖尿病期間未回診,拍戲也沒忌口,一天可吃2次蚵仔麵線,一周吃5天,甚至一天吃10餐體重還減輕8公斤,突然覺得「身體怪怪的」,一檢查才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00多(正常空腹血糖值為70~110 mg/dl)、飯後血糖值破300(飯後2小時血糖值應低於140mg/dl),都是正常值的2倍左右。為了身體著想,龍劭華後續積極吃藥治療、並定期回診。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龍劭華年紀大,也有糖尿病等三高疾病,會導致他腦部基底循環不好,若突然倒下且沒有呼吸心跳,有可能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肺栓塞或基底動脈阻塞(類似腦幹中風)。他進一步解釋,心肌梗塞可能會有胸悶、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會突然胸痛合併肢體無力、或意識不清,肺栓塞會突然喘不過氣、胸悶、昏厥、猝死,腦幹中風是因腦內最大的後循環突然塞住,呼吸中樞抑制而猝死。龍劭華於7月底接種第一劑AZ疫苗,當時經紀人曾透露,原訂更早時間要施打疫苗,但出現暈眩症狀,經過醫師評估、回診糖尿病門診後才去施打。林高章認為,施打疫苗主要有B細胞及T細胞2種反應,B細胞引發抗體反應,是施打疫苗30分鐘後發生「過過敏性休克」,若返家後1、2天或1周仍有頭痛等不適,就是T細胞晚發性反應。打疫苗超過2周以上沒有太多副作用,理論上與疫苗無關。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表示,68歲已算高齡長者,罹患糖尿病時間久,也可能會出現心血管問題,屬於腦中風、心肌梗塞高危險群。至於施打疫苗超過一個月,與疫苗關聯性並不大,但疫苗會讓身體產生免疫反應,也就是「讓身體加班」,若工作勞累,還有慢性病纏身,也等於讓身體承受好幾波壓力。林高章指出,當身體不舒服時,又接種疫苗,如同身體同時面對2個外敵,勢必分散體內的應付能量。也建議民眾不要聞疫苗而色變,即便有三高,平時將血壓維持在110至140以內範圍可較放心,若近期有頭痛、暈眩的狀況,也會建議他症狀改善後在注射疫苗,不用急著要施打。
-
2021-09-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脹氣、胃食道逆流,為什麼吃藥總是好不了? 醫:善用冷熱,消化道會更健康
外在環境的冷熱或者飲食的冷熱都會影響消化道的運作,包括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道的蠕動,身體熱會吃不下,冷則會胃口開,大致上與溫度對於自律神經系統的影響有關。 便祕喝熱水,情況會更嚴重 給予消化道熱刺激、或者交感神經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會放鬆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胃的平滑肌,減少蠕動與消化作用;給予冷刺激、或者興奮副交感神經,會使消化道蠕動、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胃的平滑肌收縮、幫助消化。 另外,還要考慮消化道神經的馴化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常受到冷的刺激,慢慢適應之後,就會對溫熱的反應比較敏感;相反的,常受到溫熱的刺激,適應之後就會對冰冷的反應比較敏感。 舉個例來說,如果常喝溫熱水,那麼偶爾喝冰水的時候會造成消化道明顯的收縮,容易有腹瀉和腹痛的症狀;相反的,如果習慣喝冰冷開水,那麼偶爾有腹痛和腹瀉的症狀時,喝點溫熱開水就有明顯舒緩的效果。 以上提到的生理現象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不用藥物來達到一些緩解症狀的效果。譬如,容易便祕的人如果又常喝溫熱水,那麼反而會使腸胃道的蠕動變慢,而且容易脫水使得糞便乾硬,因此排便變得更困難;相反的,如果有腸躁症的現象,像是腹痛腹瀉,那麼喝點溫熱開水就可以舒緩這些不舒服。 脹氣、胃食道逆流,為什麼吃藥總是好不了? 在台灣,普遍有時常喝溫熱開水的習慣,這麼做有可能使胃食道的括約肌常處於鬆弛的狀態,因此就容易有胃食道逆流與胃脹氣的問題。 有很多腸胃道的不舒服,源自於壓力大,刺激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得腸胃的機能下降過度鬆弛所產生的,所以,如果常喝溫熱開水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作用在腸胃上使它更鬆弛,雖然一時有放鬆的效果,但是胃食道逆流、脹氣等症狀可能會反覆拖得更久。 喝冰水雖然可能一時造成胃食道過度收縮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對於腸胃道收縮不良所引起的症狀,例如胃食道逆流、脹氣、便祕等等相當有效。依照我的多年經驗,如果循序漸進做冷適應的馴化訓練,亦即慢慢降低飲食的溫度,放棄不時喝溫熱開水的習慣,再加上規律運動,許多人的腸胃問題因此不藥而癒。 驚嚇!午餐後竟是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 腸胃道的工作狀態,跟心臟的關係也是相當密切。心臟不好,供應腸胃的循環就受到影響,進而影響食慾與我們的消化能力。相對的,腸胃的問題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尤其是腸胃長時間處在鬆弛的狀態,腸胃靜脈的回流不好會使心臟的負擔變重。 心肌梗塞或者冠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之一,心肌梗塞在日常好發的時間之一是發生在午餐後 ,這個現像不難理解,因為白天工作勞累,交感神經已經比較興奮,如果中午一頓飽食後交感神經會更興奮,進而驅動心臟更加速跳動與收縮,這時候發生心臟缺氧情形的風險就更高了。 所以,在工作忙碌的狀態下,最好是少量多餐,避免中間一頓飽食或者喝熱湯,這樣不但容易維持體力,而且減少身體的負擔,也避免心臟過勞造成缺氧。 認識消化道生理特性,減輕腸胃與心臟的負擔 當我們有發炎、感染、中毒、或自律神經失調時,常會有腹瀉與腹痛的症狀,這時候腸胃道的收縮也是產生症狀的原因,如果這時候喝一點溫熱開水,可以幫助腸胃放鬆減少不舒服;另一方面,溫熱開水增加交感神經的作用,可以減少因為腸胃收縮引起的副交感神經過度作用所產生的血管迷走性昏迷。 運用腸胃道的生理常識,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在吃飯的時候,餐點供應的順序是有道理可循的。飯前一杯冰開水,可以加速腸胃的排空與恢復味蕾的敏感度;如果想喝湯,那麼西式餐飲在主菜前的湯品溫度應該是溫而不燙就可以,否則會影響對於主菜的品嚐能力。 如果是中餐,通常熱湯是放在主菜之後才供應,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不會影響主菜的品嚐,二來可以讓腸胃更放鬆,因此才有辦法繼續吃後面的甜點與水果,不過這麼做會讓人吃得太飽,雖然這也是一種待客之道,但是卻會給腸胃道與心臟帶來比較大的負擔。 【案例18 長年胃食道逆流,吃藥物始終沒改善】何小姐四十二歲,有多年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因為怕胃寒,她隨時帶著保溫瓶常喝溫熱水暖胃,雖然胃鏡檢查多次並沒有什麼發現,但即使定時服藥,症狀仍然明顯。 調整與馴化→練習喝冰開水幫助食道等收縮,慢慢就不藥而癒了 我告訴她常喝溫熱水是不斷放鬆食道與賁門,反而容易逆流;相反的,應該練習常喝冰冷開水,幫助食道與賁門收縮。經過例行神經調節治療與改變習慣後,她的症狀就不藥而癒。 【案例19 多年便祕,竟是喝溫熱水造成的】張小姐二十八歲,有多年便祕的問題,經過大腸鏡的仔細檢查,並未發現明顯病灶,平時也吃了不少青菜。原來她每天早上起床就喝一杯溫熱水,想要幫助腸蠕動,但還是便祕,而且變得更嚴重。 調整與馴化→早上一杯冰冷的牛奶優格或豆奶,就不常便祕了我告訴她溫熱水會放鬆腸胃,反而加重便祕;相反的,冰開水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可以緩解便祕。所以,早上一杯冰冷的牛奶優格或豆奶效果可能更好,她聽了之後開始試著這麼做,雖然偶爾會鬧肚子,但是已經不常發生便祕問題了。 改善長年胃食道逆流,喝冰開水就對了 現在有消化道症狀的人很多,尤其胃食道逆流與便祕相當常見。腸胃問題不但令人困擾,而且有時候檢查與治療都沒有辦法得到滿意的結果。 這當中的原因之一,是部分症狀屬於消化道的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而這些案例對於藥物的治療效果通常不好。 喝冰冷開水會刺激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經,因此喝冰冷的開水就可以幫助胃食道縮緊、減少逆流,能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同時也會增加腸道的蠕動,所以對緩解便祕比較有效。相反的,喝溫熱開水會刺激消化道的交感神經放鬆胃食道,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對於緩解便祕也比較無效,甚至會增加便祕的情形。 有很多人喝冰冷的開水就會覺得胃食道不舒服,這是因為收縮所產生的症狀。 這種情形在習慣喝溫熱開水的人身上很常見,大部分的人是可以經由冷適應的訓練,讓胃食道慢慢緊縮而減少逆流,如果有長年胃食道逆流問題的人可以試試看。 冰涼的開水或飲料會刺激腸道蠕動,並且幫助排便,但是對於有腹痛或腹瀉的人就不適合了,遇到這類的症狀可以喝一些溫熱的開水來緩和腸道的收縮,以減輕症狀。※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
2021-08-21 醫聲.院長講堂
莊文嘉養生祕訣/愛吃香蕉 看美劇紓壓
新仁醫院院長莊文嘉平時除了管理醫院外,每天仍安排看診服務,即便忙碌,每周還是會固定運動,因休閒時間不多,習慣在休息時看美劇轉移注意力,飲食不忌口,尤其會定期買香蕉吃,不僅好購入,也有容易消化、調節情緒的優點。工作雖忙,莊文嘉仍維持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一個小時的習慣,他從國小就開始打桌球,求學期間曾參加過桌球隊,平常空閒時也會沿著河濱公園騎腳踏車,除了風景美、空氣好,還很紓壓,可以帶走工作上的勞累。上班看診之餘,平時莊文嘉有空愛看美劇,例如科幻、職人類等,主要是能讓注意力很快的從工作上轉移出來,不會一直想著要怎麼處理醫院或病人的事。莊文嘉也喜歡出國旅遊散心,平均每年一次,傾向找幾個固定的景點或是城市多住幾天,融入當地的生活,感受不一樣的文化衝擊。在飲食方面,莊文嘉坦言,其實他很愛吃,大部分的情況下都不忌口,對他來說,好吃的食物可以振奮低落的心情,增加生命中美好的體驗,減少憂鬱症的發生。最特別的是,他會定期買香蕉來吃,除了一年四季都能買到外,香蕉屬於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容易消化,也可調節情緒。「健康且均衡的飲食相當重要」。莊文嘉表示,吃太多油炸食物容易致癌、太鹹則會傷腎,所以他會少吃油炸和太鹹的食物。
-
2021-08-06 醫療.精神.身心
鬼壓床3招解除!醫指關鍵:這6族群最容易被壓
日常生活中不少民眾都有「鬼壓床」的經歷,醒了身體卻無法動彈,想要求救卻也喊不出聲音,甚至不少民眾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或是喘不過氣來。全人健康診所副院長王德生醫師以醫學的角度來看鬼壓床,並教大家如何避免、如何解除,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確實也有所幫助唷! 為什麼會發生鬼壓床?原來是身體還沒醒! 王德生醫師表示,鬼壓床在醫學上可以「睡眠癱瘓症」解釋,此情況相當常見,約15人中就有1人發生過,甚至不只一次。最直白的解釋,就是腦部醒了但是身體肌肉還沒醒,包括嘴巴、舌頭、四肢等。 王德生醫師說明,人體在睡眠狀態時,並不會一直處於深度睡眠狀態,也不會一直在作夢,而是有週期性的在淺眠和深眠中循環,一個循環大約90分鐘,一次睡眠大約會有5次左右的循環,因人而異。在這周期中會有一段被稱為「快速動眼期」的時間,大多為剛要進入睡眠時,或深眠狀態回到淺眠狀態時,此時會大量的做夢。而人類演化為了生存,大腦的機制睡眠時會中斷需靠主意識控制的肌肉,如手腳,以避免睡夢中出現相對應的活動被掠食者發現。 上述兩個條件下,腦袋恢復清醒的時刻,若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大腦中斷肌肉活動、身體原本不該醒來的時刻,便會形成一個大腦醒了,但身體卻還沒醒的狀態,又或者說身體還沒上線,便會形成鬼壓床,也就是睡眠癱瘓症。 鬼壓床為何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喘不過氣? 那麼為什麼不少人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甚至喘不過氣、被重壓?王德生醫師解釋,人體在情緒極度緊繃、焦慮的狀態下,大腦會大量分泌荷爾蒙,促使欺騙自己、讓自己有個合理的解釋的機制,鬼壓床的當下人體往往會容易進入這樣的狀態,也就容易產生幻聽、幻覺,而幻聽會比幻覺更加常見。另一方面,也有一種狀況是,當事人其實根本沒有醒來,眼睛其實還是閉著的,但夢見了房間的場景。 至於喘不過氣、被壓等情況,醫師則解釋,呼吸在睡眠中雖非為主意識控制,呼吸會持續,但會進入較小的呼吸狀態,在鬼壓床發生時呼吸也來不及回到平常的模式,相較之下就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重壓的感覺道理也多出自於此。 總總因素加在一起,再加上會認為是「鬼壓床」的人,本身或多或少就會有相信鬼的存在,為求一個合理的解釋,便常會認為是鬼壓床,此情況又再加深當下的恐懼,形成惡性循環。 6族群易被鬼壓床,醫教簡單方式有助改善! 容易出現鬼壓床的族群 主要因素包括了睡眠不足、品質不佳、沒有規律等,這些情況都容易使得腦部在不對的時間醒來,形成睡眠癱瘓症,包括了精神疾病的患者較容易淺眠、失眠、受到藥物影響,包括憂鬱症、躁鬱症、過動症等。情緒較為焦慮、緊張、勞累的族群。例如像是大型考試、比賽,又或者床邊櫃子過高無形間形成壓迫感,以及搬家、出遊、出差等,到達一個非平常習慣的環境,這些情況在特別會認床的族群會更為常見。而民俗信仰也可能間接造成影響,例如住在4樓最後一間的套房,對於不少人來說相當忌諱,也就容易形成緊張。另外,不少人也會對氣味敏感度較高,如住進小木屋有木頭的味道,或套房有某些芳香味,不習慣者也會容易睡不好。而腿不寧症後群也被發現與睡眠癱瘓症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不過原因為何還有待研究。 醫學上如何改善鬼壓床? 王德生醫師建議,若常有睡眠癱瘓症的情況,可先檢視自己是否為容易觸發睡眠癱瘓症的族群,並避免上述相關的風險因子。例如安定緊張不安的情緒、改善睡眠及睡眠環境等,包括睡覺關燈、睡前最好盡量不要使用手機等3C產品,以避免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睡眠,而精油的氣味也有助幫助放鬆、安心入睡。若有精神疾病也應妥善治療,因藥物影響可和醫師討論是否換藥。 在飲食方面,也應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飲品,喝酒後睡想睡,最主要是酒精麻痺了身體,但未必是真的有睡意,此情況更容易促成前述所說的「腦袋醒著,身體卻沒上線」的情況。而睡前喝洋甘菊、玫瑰等花草茶有助放鬆中樞神經,是個不錯的選擇,牛奶也有助於入睡,不過乳糖不適症、過敏等問題的族群則應避免。香蕉富含鈣、鎂離子,在晚上睡覺前幾個小時食用,也有助入睡。 值得注意的是,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從醫學來看也有助於改善鬼壓床。醫學、心理學來看,良善的信仰有助做心靈的慰藉、依靠,若當事人認為當下就是被鬼壓床,而這些方式有助安定思緒,那麼便有助睡眠癱瘓症,也就解除了鬼壓床的狀態。 3招解除鬼壓床!醫:重點在身體重新連線 王德生醫師建議,鬼壓床、睡眠癱瘓症的當下,可以試著伸舌頭、握拳、蹬腳等,這些方法都有助於解除,重點就在「讓大腦和身體的重新連線」。因此,其實任何動作都行得通,包括了禱告、念佛經度過這緊張期;或者藉著被壓腦羞的怒氣硬壓回去;甚至什麼事都不用做,讓身體慢慢跟上大腦,或者完全不理會繼續睡。最重要的是冷靜告訴自己,只是身體還沒醒而已,安定當下的思緒,鬼壓床便僅是睡眠癱瘓症,也就不覺得恐怖了。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鬼壓床?醫指4種人易中招,5種方式有助改善 .失眠5大常見地雷 專家:睡前別再滑手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1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70歲後可以有怎樣的人生?
因疫情第三級警戒期間不能出遊,好友提議開車去兜風。我們兩人全程戴口罩,從臺北開到淡水,沿著北海岸到金山,轉入陽明山,繞了一大圈,沿途風景區和步道都封鎖,但車窗外風景秀麗,海闊天空,心情大好。結束時,好友說:「以前看70歲的長輩總覺得他們好老,想想自己現在也70歲了,卻能這樣瀟灑自主過日子,比起年輕時的工作繁忙和勞累,現在的體力、精神好像也不遜於當年呢。」年長幾歲的我也深有同感,我們雖然是旁人眼中的老太太,也有些慢性病,但活力依舊十足,心智仍然敏銳,且好奇心不減,希望這種豐實歲月能長長久久。回想起年輕時參加美國神經學年會,聆聽一位年長神經科醫師的退休生涯規劃,其中之一是加入老年研究,作為被追蹤的對象,他幽默的用語引發會場一片笑聲。的確,醫師退休後時間多了,且年齡就是本錢,以受試者身分參與老年研究,也是貢獻醫學。衛生環境改善、生活水準提高以及醫藥進步,長壽在先進國家已是常態,問題是如何健康地長壽,也就是把疾病壓縮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很多國家都有老年和百歲老人長期追蹤研究,目的不外是找出健康長壽的因子,包括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例如一篇發表於2003年《老年學期刊》的「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The 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論文。平均102歲的424位美國老人(男101,女323),有15%活到100歲時沒有任何與老化相關的11種疾病(但不包括失智症),稱為「逃生者」(escapers);43%在80至100歲間出現疾病,稱為「延緩者」(delayers);42%在80歲以前已有疾病,稱為「存活者」(survivors)。可見把疾病壓縮延後以達到健康的老年是可行的。此研究還陸續招募百歲老人及其子孫並長期追蹤,以探討基因、家族史及行為等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另一個來自荷蘭「百歲以上的老人研究」(The 100-plus Study),發表於202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的一篇論文。330位(男91,女239)具高中教育程度且平均年齡高達100.5歲的荷蘭老人,其認知功能正常,其中187位還能獨立生活。他們每年接受一次家訪評估,平均追蹤1.6年(0-4年),發現在追蹤期間除了記憶稍微減退,其他認知功能都維持正常。其中44位去世後接受大腦解剖,發現大腦都有不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斑病變。經統計分析,大腦類澱粉的沉積程度和其認知功能並無相關。這表示,雖然年齡是阿茲海默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活到100歲都會失智,而且即使腦中有類澱粉斑病變,臨床上並沒有出現失智症狀,是因為大腦貯存了足夠的「認知存款」而保有韌性之故。因此,我與好友互勉,只要保持健康生活型態,持續貯存認知存款,雖然不一定活到百歲,但至少可以繼續享受活躍的老年生活,而且要有老伴老友同行,才會活得歡喜自在。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1-07-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試管嬰兒擴大補助 詢問暴增
衛福部七月一日起補助不孕夫妻三到六次、每次六到十萬元做試管嬰兒,近日各大醫院詢問暴增,但除了對位處偏遠的不孕夫妻受到來回奔波折磨,卅五歲以下不孕婦女規定只能植入一顆胚胎,想多植提高懷孕機率就要放棄補助,醫界認為跟臨床作法有出入,為德不卒。新制上路後,包括高雄長庚、屏東基督教醫院等南部醫院的詢問電話響個不停,屏基生殖醫學中心主持人蔡妮瑾醫師說,很多之前不敢做試管嬰兒療程的不孕夫妻知道有補助後都來詢問,人數增三倍。通常試管嬰兒療程至少花費十五萬元,還不一定包生。國健署先前補助中低收入戶,但因經濟弱勢,大多因為負擔不起而作罷,五年來申請補助者寥寥無幾。這次擴大補助對象,未滿四十五歲不孕夫妻,每胎最多補助六次,每次至少六萬元,比原來一年補助一次、每次上限十五萬元優惠許多,合約醫療院所也從廿家增至九十三家。屏東有對夫妻結婚六年沒有孩子,猶豫很久後決定做試管嬰兒,前半段打排卵針就花掉廿萬元,預計八月要植入胚胎,他們認為補助不無小補。但也有人敬謝不敏,失敗三次的台東陳小姐說,做試管嬰兒會找名醫,她從排卵、確認是否懷孕到懷孕,往返台北追蹤治療,取卵時每月跑三趟,很折磨人,「這種補助對我來說,還是算了吧」。苗栗林姓夫妻曾往返台中找名醫做試管嬰兒。林先生說,花錢事小,來回奔波加上每次從期望變失望的挫折才難受。婦產科醫師說,不孕夫妻跨縣市求醫很勞累,補助政策對偏鄉民眾的效益更有限。高雄好韻診所院長郭鴻璋表示,新制設定的規範也有檢討空間,如卅五歲以下不孕婦女規定只能植入一顆胚胎,想多植就要放棄補助,這是要減少多胞胎發生,避免衍生早產等問題而增加健保支出,但偏高齡婦女卵巢品質下降,若只植入一顆胚胎,懷孕機會恐更低,也衝擊嘗試意願。另有醫師說,申請案先施術付款、事後再申請補助,萬一補助被衛福部駁回,豈不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延伸閱讀:試管嬰兒擴大補助 對不孕夫妻來說真能「助孕」還是只是一種「賭注」?
-
2021-07-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準爸爸的神隊友攻略!孕期的4種狀況&建議作法
懷孕時為了提供胎兒良好的發育環境,母體承受了兩倍的工作量,再加上荷爾蒙的影響,心情也變得多愁善感,準爸爸無法了解的懷孕心情,本期透過醫生與心理師的說明,讓準爸爸們也能因為理解而貼心照顧辛苦的孕媽咪。身體篇案例一:小青與建安雖然對於懷孕感到十分喜悅,但嚴重的孕吐、低血壓與容易疲累,讓小青感到十分辛苦,尤其當小青不舒服時,看到一如往昔只是在旁收看電視的建安,卻也讓小青感到莫名的煩躁與生氣,起伏的情緒讓建安感到疑惑而不解。醫生怎麼說懷孕時身體為了提供胎兒良好的生長環境,會藉由分泌荷爾蒙、重新分配血液流量與調整心血管功能來協調身體的運作,其中荷爾蒙的分泌是造成孕媽咪孕吐與情緒不穩的原因,而低血壓則是因為體內血管擴張阻力下降以幫助血液順利流動,子宮的血流也會增加到孕前的3.5倍,禾馨婦產科醫療總監林佳慧醫師表示,懷孕時,因為身體的工作量增加,孕媽咪容易感到疲累,加上荷爾蒙的影響讓心情較容易有所起伏,此時建議準爸爸要特別體諒孕媽咪,千萬不要跟著老婆一起生氣,造成不愉快的爭吵。準爸爸怎麼做當孕媽咪因為懷孕讓心情受到影響時,生活中原本的樂趣也可能因此打折扣,如:案例中,懷孕前,小青原本也許能與老公愉快的一同欣賞節目,但懷孕後因為身體的不適而失去了一些興致,卻看到老公絲毫沒受影響地欣賞節目,不免覺得有些不平衡,此時,若準爸爸能稍微放下遙控器,為孕媽咪準備一杯水或關心一下她的需求,相信能讓孕媽咪心情有所放鬆。林佳慧醫師提醒,懷孕的辛苦準爸爸也許不容易體會,但多點耐心與諒解,會讓孕媽咪感覺受到重視也比較願意忍耐不適。Tips分泌的荷爾蒙中,幫助胎盤形成與發展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會因為濃度的不斷上升造成孕媽咪的孕吐,作用會在孕期前三個月最為明顯,之後會因身體的調適與濃度下降而讓症狀逐漸緩解;而懷孕末期的孕吐,常見原因為胃部脹氣,因此建議孕媽咪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緩和症狀。 飲食篇案例二:妞妞好不容易度過了食欲不好的孕期前三個月,從第四個月開始便沒忌口的能吃就吃,沒想到最近的一次產檢,被醫生告誡要控制體重,讓她有時只能看著老公大吃大喝,她覺得因為懷孕的影響,先是初期沒食欲,現在後期又要忌口,讓對吃很講究的她心情不免感覺低落。醫生怎麼說懷孕時的飲食,除了初期為了增進食欲需選擇較清淡忌油膩的食物外,懷孕中後期控制體重其實具有許多好處,林佳慧醫生表示,體重若增加太快,身體的關節與肌肉的負荷增加,若平時孕媽咪沒有運動習慣、肌耐力不夠,會很容易感到腰痠背痛,另一方面健康的飲食與控制得宜的體重,除了可幫助順利生產、減少水腫狀況與減輕孕期不適外,對於降低妊娠毒血症與妊娠糖尿病的併發機率也有正面影響。準爸爸怎麼做當孕媽咪為了腹中寶貝認真忌口、挑選食物時,準爸爸若能貼心陪同,且儘量避免在老婆面前大啖她忌口的食物,如此除了較不容易引起孕媽咪的失落感外,也能讓孕媽咪感受準爸爸的共同參與。林佳慧醫生建議,孕期中,除了多攝取營養素多元的健康食物與纖維質高的食物外,應儘量避免油炸、油煎、勾芡類及其他不健康的零食,並且也應該避免吃消夜。而懷孕期間,準爸爸若能經常抽空陪伴孕媽咪散步或踏青,不但能幫助孕媽咪控制體重、減輕不適,老公的陪伴也能讓孕媽咪減少辛苦感、增進夫妻間的感情。Tips懷孕時除了荷爾蒙的變化容易造成孕媽咪心情不佳外,心理層面的影響其實也有交互相關,林佳慧醫生觀察,當孕媽咪心理壓力較大時,同時也會讓原本的身體不適感受更明顯,她以常見的狀況舉例:若在家中孕媽咪與婆婆的相處需要一些磨合時,準爸爸的居中協調會有很大幫助,此時準爸爸的行動不但能讓孕媽咪感受到支持,也能讓孕媽咪的心理負擔沒那麼大。心情篇案例三:小玲到了懷孕後期,肚子下方突然出現大片妊娠紋,她突然不太願意讓老公看到自己的孕肚,並且對於自己皮膚狀況變差感到煩惱,也私自擔心老公看待她的眼光會不會因此改變。醫生怎麼說孕期荷爾蒙的影響會讓身體有些連帶的改變,其中包括黑色素容易沉澱與油脂分泌較多造成青春痘的生成,而妊娠紋的發生則是因為皮膚過度緊繃,造成皮下組織斷裂所引起,林佳慧醫生指出,除了使用乳霜按摩,控制體重是最好避免妊娠紋的方法之一,但若已經生成,產後雖不會完全消失,但會逐漸淡化,無需過於擔心。(延伸閱讀:全職媽媽面對無止盡的疲勞轟炸,老公卻跟單身沒兩樣!當媽媽後才懂,努力停下眼淚很難)準爸爸怎麼做林佳慧醫生建議,懷孕時,孕媽咪常會擔心自己因此不再漂亮,此時準爸爸的支持十分重要,千萬要避免對老婆冷嘲熱諷,畢竟為了孕育彼此的心肝寶貝,孕媽咪身心都承受了許多辛苦,準爸爸言語或行動上的鼓勵與支持,可以讓老婆感覺安心與被受重視,建議準爸爸可以以溫暖的語言來讚美、感謝老婆,讓孕媽咪恢復自信心與好心情。 產檢篇案例四:老公因為工作忙碌,對方萍的產檢不但無法陪同,甚至不聞不問,讓方萍覺得小孩彷彿是自己一個人的,為了這件事,方萍常常與老公爭執,對老公的事不關己感到生氣。醫生怎麼說每個月定期產檢的重要性,在於醫生能夠透過問診與超音波檢查,來掌握孕媽咪與胎兒是否正常發展,十次的產檢中會包含衛教資訊與健保給付的特定檢查,站在醫院立場,會希望準爸爸能夠陪同了解孕媽咪每次的檢查結果,並一同了解衛教資訊,林佳慧醫生表示,準爸爸能透過陪同產檢的實際行動,尤其是超音波影像的掃瞄或是聽到強而有力的胎心音,更能一同感受到胎兒成長的喜悅,也更有實際參與感。另外,有些孕媽咪在懷孕過程中,並不一定能準確傳達讓家人或老公知道每次產檢的結果與檢查紀錄,但若生產時媽咪於產檯上有緊急狀況,而老公或家人一問三不知時,雖然醫護人員仍有辦法做後續處理,但現場狀況就會顯得比較緊張。準爸爸怎麼做一起關心胎兒每月的變化,是孕期中值得期待的事情,尤其是第一次懷孕的孕媽咪,總是會對陌生的懷胎經驗感到不安,或對胎兒是否平安感到擔憂,此時另一半的陪伴與撫慰會有效地減少孕媽咪的不安全感,雖然,準爸爸不一定每次都能陪同準媽媽去產檢,但若準爸爸能夠在每次產檢後關心老婆的狀況與檢查結果,不但能讓她感受共同分享的喜悅,也能藉由協助孕媽咪留意每月的注意事項,讓她感覺貼心與備受重視。Tips主動協助家事的分擔,也是準爸爸可以採取的貼心行動之一,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呂信慧表示,懷孕時不宜久站、不宜提重物且忌勞累,準爸爸若能協助分擔家務事,不只讓老婆開心,更是幫助孕媽咪輕鬆度過孕期的方法之一。 透過理解來體貼孕媽咪懷孕帶來的不單是媽媽身體上的變化,更影響了整個家庭未來生活重心的改變,面對身體與生活的未知改變,孕媽咪心中的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感會增加,此時準爸爸的支持與陪伴是穩定孕媽咪心情的重要關鍵,呂信慧心理師舉例:有些媽媽因為懷孕而面臨工作上的變動,在新生命即將誕生之時,財務或工作的變化,會讓孕媽咪容易對未來產生擔憂,準爸爸可以藉由傾聽、提供解決方案,與陪同老婆一同規畫未來,增進老婆的安全感。同時,呂信慧心理師也強調,夫妻之間的溝通十分重要,孕媽咪可以藉由溫和的表達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感受與期望,讓準爸爸知道能夠如何幫忙以減輕孕期不適與不安,而孕期中的辛苦,雖然準爸爸無法親身體會,但多點耐心來傾聽與理解老婆的感受,會讓老婆情緒較安定、家庭氣氛更和諧。Tips 呂信慧心理師建議,懷孕期間夫妻之間培養感情的方式仍儘可能地持續,如結婚紀念日或是彼此的生日皆能抽空安排個小約會,一同吃吃飯、逛逛街或出遊,也可以在準媽媽身體狀態可接受的情形下,彼此愛撫或維持適當的性生活,夫妻兩人感情越好,越能一同迎接新生命來臨的挑戰!※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