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醫療.感染科
搜尋
加護病房
共找到
1014
筆 文章
-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7萬 疫情趨緩 口罩解禁再等等
昨本土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七七〇八例、死亡七十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上周日確診約三萬二千例,本周日二萬七千例,雖下降近一成五,但「還是比預期來得慢」。指揮官陳時中說,照現在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就醫問題,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較好,跌破萬例會比較快,但口罩解禁會建議稍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至於新增七十一例死亡個案,莊人祥說,九成九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B型肝炎,僅打過一劑疫苗,七月五日在家房間父親叫喚無回應,緊急送至急診,但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採檢後陽性確診。另例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六月十八日出現咳嗽症狀,快篩陽後視訊診斷確診,她為癌症末期病患,癌細胞已轉移,正在居家安寧照護,未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六月廿五日在家往生,列入共病死亡。昨新增中重症個案含中症一〇八例、重症一〇〇例。至於台大醫院七月八日公布二例染疫兒童腦中風個案,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收到通報,其中八歲男童列為重症,十二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判斷為中症。八歲重症男童原本身體健康,無慢性病,未接種疫苗,六月一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送急診,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抗核磁共振顯示,腦部發炎反應、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六月十五日已出院,恢復情形良好。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酗酒男確診亡 8歲童染疫「腦血管病變」中風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全台疫情概況,新增20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00例重症、108例中症;死亡案例則來到7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死亡的個案中,99%都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43例年齡更超過80歲;最年輕的死亡案例為20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莊人祥說明,今日死亡的個案中有2例較為特殊,第一例是最年輕的死亡個案,年齡20多歲,B型肝炎等慢性肝病,僅打過一劑疫苗,平日有酗酒習慣;因個案在7月5日未出房門,父親叫喚都無反應,才緊急送至急診,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檢測後陽性確診。另一例為30歲女性,莊人祥指出,該個案有第四期癌症,病出現轉移現象,接種過三劑疫苗;6月18日咳嗽症狀,快篩後視訊診療確診,因是居家安寧照護患者,所以沒有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6月25日個案在家往生。至於先前臺大醫院7月8日公布的2例兒童染疫中風個案,莊人祥表示,直到記者會後指揮中心才向台大索要相關資料,目前已收到相關案件,經研判8歲個案為重症、12歲男童為中症個案。12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因此判斷為中症,指揮中心也列入今日的中症名單中。8歲男童部分,莊人祥說明,個案沒有慢性病也未接種疫苗;6月1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至急診後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電腦斷層顯示有腦水腫,疑似腦炎住進加護病房,目前以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抗核磁共振顯示有發炎反應、腦部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6月12日轉出加護病房,6月15日出院,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恢復情形良好。指揮中心統計,兒童重症累計來到94例,MIS-C仍最多34例、腦炎23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或送醫前死亡6例、共病3例,死亡仍為22例。
-
2022-07-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0多歲男染疫口吐白沫亡 8歲女童MIS-C住ICU治療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個案196例,包括中症129例、重症67例,以及死亡案例新增94例。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染疫後不幸過世,死因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今年至7月8日,累積本土病例共399萬5969例,中重症累計1萬7852例,其中6700例死亡。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6%。今新增死亡94例中,有91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其中63人未打滿三劑疫苗,51人年齡超過80歲。今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有施打三劑疫苗,為機構住民,6月20日於機構內全體快篩陽性,立刻使用莫納皮拉韋抗病毒藥物,但7月1日開始意識不清、口吐白沫、血氧降低,當日即送急診,後來診斷肺炎併呼吸衰竭,後續到負壓隔離病房治療,7月4日病逝。莊人祥表示,今新增一例兒童特殊重症,為一名8歲女童,本身沒有慢性病史,曾施打1劑疫苗,6月10日曾確診新冠肺炎,6月30日起發燒三天,合併咳嗽、鼻塞、流鼻水,7月3日急診檢查疑似黴漿菌感染,合併脫水,住院治療後,發現血小板減少、發炎指數升高,且心臟酵素升高,懷疑是MIS-C,因此7月5日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藥物,病況持續改善中。國內兒童重症93例,其中死亡22例,MIS-C共34例。針對昨日疫苗接種,莊人祥表示,昨施打8萬8612人次,昨日Novavax疫苗接種第一天共1952人次,目前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37%、第二劑85.06%、追加劑70.58%。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旬男發病隔日亡、兒童重症再增3例 9個月女童救治中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情概況,中重症共243例,其中152例中症、91例重症,死亡回升105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最年輕死亡為1例30多歲男性,發病隔日心跳停止;此外也有3例兒童重症,最小為9個月大女童的MIS-C個案,收住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男性,有酒精性疾患,接種3劑疫苗。7月2日發病,出現冒冷汗、倦怠症狀,同日確診。有使用瑞德西韋口服抗病毒藥物、插管治療,7月3日心跳、呼吸停止,急救無效,當日死亡,死因為敗血性休克、胃潰瘍出血。兒童重症部分有3例,最小為9個月大女童MIS-C個案,6月18日確診,6月30日發燒腹瀉、進食量降低,7月3日送至急診,醫師懷疑腸胃炎合併脫水,也疑似MIS-C況狀,因此住院觀察。另一例1歲男童,具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個案6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症狀,快篩陽性,當日送到急診,有肺炎合併呼吸窘迫,目前收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最後一例7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5日確診,6月28日起發燒、腹痛、嘔吐,6月30日開始紅疹、眼睛紅;7月1日到急診檢查,懷疑MIS-C,7月2日住院,血壓降低轉加護病房,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後病況已改善。指揮中心公布最新兒童重症統計,MIS-C有32例最多,其餘腦炎22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共病3例,累計91例重症、死亡維持22例。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蔻曝陳時中下周參選 李秉穎:下任指揮官層級要高
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呼之欲出。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天於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節目表示,下周將出現政治風潮,因若本周末民進黨選對會再不通過陳時中參選,就來不及了。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即便指揮官換人,對於防疫政策大方向不會有影響,但作法可能會不一樣。對於下周指揮中心的指揮官可能換人,李秉穎說,指揮官換人後的不同作法,如邊境管制可能從3+4變成0+7,但原有指揮系統會持續運作,這段防疫期間,他很感謝疾管署的防疫醫師,每次協助防疫會議準備的資料、相關見解等,對國家整體防疫有很大的貢獻,「好的架構是不會變的」。周玉寇問,陳時中參選後,部長與指揮官還需要是同一人嗎?李秉穎說,指揮官應有相當行政權責,可以命令所有部會首長做事,如SARS期間,主管台大醫院的是台北市衛生局,但當時所有病人湧入台大急診室,當時請住院醫師向衛生局表達,如果病人太多可否轉到其他醫院,但經住院醫師轉述,衛生局人員只關心專責及加護病房數字,對於病人轉院無法幫助。李秉穎說,因此若指揮官行政層級不夠高,連醫院院長都叫不動,他於SARS疫情後曾參與國際會議,當時一名俄羅斯官員指出,疫情指揮官必須是行政院長或總理階層,當2009年國內爆發新流感(H1N1)疫情時,當時由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擔任指揮官,但他認為接任指揮官人選,還是應有衛生專業。周玉寇說,如果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接任指揮官?李秉穎回說,蘇院長太忙。周玉蔻說,那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李秉穎說,沈榮津都有參加疫苗採購等指揮中心會議,也可以接任。不過,據了解,沈榮津因較缺乏公衛專業,目前仍在討論中。對於,指揮中心是否要解散或由疾管署長擔任指揮官,以及新冠肺炎從法定傳染病第五類是否要降為第四類?李秉穎直言,目前就是要看疫情走向,指揮中心解散或降級,必須是新冠疫情已走向感冒化或常態化,不需要把所有病人都通報為法定傳染病,而僅需要通報重症個案,但現在新冠肺炎的重症率及死亡率仍高於流感,因此,現在還無法取消法定傳染病的管制。李秉穎說,由此研判,最近幾個月指揮中心位階不會有所變動,以及新冠肺炎不會從法定傳染病第五類降為第四類,若降為第四類,將無法源依據可以對輕症確診者進行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但現在新冠肺炎對民眾健康威脅仍大,因此還不可降級。過去這兩年半對於陳時中的防疫評價如何?李秉穎說,對於全球橫空出世的保持社交距離1.5公尺,有一些不太贊成 ,如便利商店有腳印圖案維持距離,但開會的時候又聚集在一起,最重要防疫是戴口罩,不要摸眼鼻口,另不可在火車上吃東西,可是疫情不緊張後還不取消,此政策較不便民。李秉穎說,其實防疫成績單最重要的是,有沒有顧好民生,減少重症、死亡率,如2020年各國GDP比較,台灣是衰退最少的,而重症、死亡率前兩年也比其他國家低,而解封後疫情上升後的情形,也較其他國家低。李說,陳時中若要離開參選隨時都可以,最好時機是在解封前,但他沒有逃走,值得嘉許。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67、死亡+95 1歲男童染疫隔日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67例,其中中症99例、重症68例,死亡個案有95例。其中死亡個案年紀最小,為一名一歲男童,染疫後隔天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緊急送急診仍急救無效,不幸過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一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30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7月1日送急診,但在急診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經過急救仍不幸過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目前國內兒童染疫死亡共22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則新增3例MIS-C,年齡分別從8個月到12歲,包括0歲女童、2歲男童、12歲女童,這3位都是在6月初確診,間隔3個多禮拜、在6月底持續2到4天發燒合併相關症狀,例如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就醫後檢查懷疑MIS-C,6月30日到7月2日陸續住院,目前都還在住院中,12歲女童在加護病房病況穩定,另外2位一般病房,目前兒童重症MIS-C共30例,兒童重症合計88例。
-
2022-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四十五萬劑幼兒莫德納疫苗今抵台 預計21日開打
昨新增一○三例死亡案例,最年輕者為卅多歲男性,未曾接種疫苗,發病到死亡僅十天。另增九十四例重症個案,其中包括十歲「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男童,指揮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八十四例,已有廿一名幼兒死亡,重症類型以MIS-C廿七例最多,其次為腦炎廿二例、肺炎十六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四十五萬劑幼兒莫德納疫苗今上午抵台,預計七月廿一日起分送至各縣市,屆時將提供六個月至五歲幼兒接種。至於五十萬劑諾瓦瓦克斯疫苗,已撥配卅八萬劑至各縣市,若接種踴躍,中央還有十二萬劑可再分配。昨一○三例死亡病例年齡介於卅多歲至九十多歲之間,其中最年輕者為卅多歲男性,本身患有慢性精神疾病,沒打過疫苗,六月廿一日發病,出現咳嗽、呼吸喘等症狀,當天確診後住院,接受莫納皮拉韋等藥物治療,六月卅日仍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死亡,病程僅十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十歲重症男童也未打疫苗,五月廿八日確診康復,不料七月一日高燒至四十度,合併腹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七月三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結膜炎、全身皮疹、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目前病況已穩定,但還在加護病房觀察中。
-
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旬男發病10天身亡、10歲童MIS-C皆未接種疫苗
全台今日本土確診3萬5914例,中症31例、重症94例、死亡103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死亡中一名30多歲男性,從發病到死亡僅10天,另外中重症部分一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過疫苗,出現MIS-C症狀,目前病況穩定。羅一鈞表示,死亡的30多歲男有慢性精神疾病,未接種過疫苗,6月21日發病,有咳嗽、呼吸喘,當天陽性確診,收住醫院後投入莫納皮拉韋治療。6月30日因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死亡,發病日到死亡日僅10天。中重症個案中,羅一鈞說明,一例10歲男童診斷為MIS-C個案,無慢性病史、未接種過疫苗。個案於5月28日新冠肺炎確診、7月1日持續高燒到40度,有腹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2日出現嘔吐、活力、胃口降低;7月3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結膜炎、全身皮疹、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為MIS-C個案,收治到兒童加護病房。個案目前已接受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仍在加護病房觀察,病況穩定。指揮中心公布目前最新兒童重症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有84例,已有21例死亡;MIS-C 27例仍最多,其餘腦炎22例、肺炎16例、敗血症3例、哮吼8症、共病2例、家中死亡6例。
-
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童確診亡 3歲童重症未脫險
疫情走緩,昨新增本土二萬三○四五例個案、一六七例中重症個案,中症九十九例、重症六十八例,其中死亡個案降至六十九例,為疫情近一個月以來新低。昨另增二例兒童重症、一例兒童死亡個案,一歲女童死於腦炎、肺炎合併休克,在七月一日過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暑假人流變多,民眾須落實防疫措施,才能讓疫情持續下降。指揮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八十三例,以「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 C)廿六例最多,已有廿一名小朋友死亡。昨新增一名兒童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一歲女童,無慢性病,六月廿八日持續高燒到四十二度,廿九日確診,七月一日嚴重低血壓休克,緊急搶救,仍不幸死亡。另二例兒童重症,羅一鈞說,一例為三歲男童,為MIS C個案,六月二日確診,七月三日轉至加護病房觀察,尚未脫離險境。另一例為四歲女童,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目前病況穩定。
-
2022-07-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燒42度、休克搶救無效 1歲童死亡…兒童死亡累計21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狀況,中症99例、重症68。兒童新增2例重症、1例死亡,死亡為1歲女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死亡女童無慢性病,6月28日持續高燒到42度,7月1日嚴重低血壓休克,投入升壓劑等治療無效死亡。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的1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28日開始有持續高燒,41~42度,6月29日出現抽搐、嘴發紫緊急送至急診,照X光後有肺炎症狀,在急診快篩陽確診。因懷疑抽搐是併發腦炎,所以插管住加護病有使用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類固醇、降腦壓藥、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但在7月1日出現嚴重低血壓休克,對升壓劑等治療無效死亡。兒童重症部份,羅一鈞表示,1例為3歲男童MIS-C個案,本身無慢性病史,在6月2日確診、6月27日開始持續發燒、6月30日出現紅疹、眼睛紅、步態不穩狀況;7月1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及肝指數升高,懷疑MIS-C住院,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住院後持續發燒及心臟酵素增高;7月3日至加護病房觀察,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未脫離險境。 另一例為4歲女童,羅一鈞說明,該案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29日在家發燒、氧氣下降送至急診,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左側肺炎。因肺炎併呼吸窘迫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全台兒童重症累計83例、死亡21例,MIS-C有26例、腦炎 22例、肺炎16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6例、敗血症3例、共病2例。醫療量能部份,全國空床率來到55%。羅一鈞說明,專責和隔離病房開設總數下降到12000多床,之前13000多床,但隨著收治確診數下降每週都會做各區專責調整,針對中區南區高頻區500床以上醫院已從20%下修到15%,200-499床下修到10總床數會愈來愈少,是放出來給非新冠住院運用。同時指揮中心也公布周末的疫苗施打狀況,共51831人次,第一劑覆蓋率來到91.33%、第二劑84.08%、第三劑70.34%。
-
2022-07-04 焦點.元氣新聞
獨/換肝名醫陳堯俐出走彰基 轉戰中台灣這家醫院
醫院內部人事更迭的白色巨塔事件,總能引發諸多討論。彰化基督教醫院日前爆發對多名醫師不予以續聘,其中肝臟移植名醫陳堯俐於6月底離職,7月1日已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服務,同時可到秀傳醫院兼診照顧老病人,陳堯俐說,「在彰化還有約700名病人需要照顧,這是他最放心不下的一塊」。面對未來挑戰,陳堯俐滿懷希望、充滿企圖心,要在新的舞台上再創人生高峰。依健保署統計,2005至2018年肝臟移植案例數,彰化基督教醫院排名第5,為532人,僅次於高雄長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林口長庚及台大醫院。陳堯俐說,肝臟移植為過往彰基的一個亮點「實屬不易」,現在院方要摧毀它「我也無話可說」,選擇離開真的很不容易,心中有許多不捨。陳堯俐在彰化深耕32年,治療的9成病人都在彰化,另一些病人在雲林、南投,總數約700名病人需要回診、追蹤及拿藥,許多病人是老人家或種田的,陳堯俐不捨他們舟車勞頓,選擇到中山附醫及秀傳醫院服務可以無縫接軌。陳堯俐1990年7月16日到彰基服務,2000年陸續進行腎、肝移植手術,彰基移植相團隊的一草一木都是由他一手建立,但剛開始進行肝臟移植「其實並不順利」。他說,2005年原要進行首例活體換肝移植手術,手術時間均已規劃妥當,但病人病情突然惡化,吐著血來到醫院,他馬上為病人換肝,跨夜手術成功,但病人病情嚴重,最後還是往生,這帶來的衝擊是,他等了1年才有第2例活肝移植病人。「一般民眾看移植手術就是開刀治療,但其實不是這樣。」陳堯俐說,移植手術與一般手術不同,如同換肝手術是「0和1的遊戲」,不是成功把病人救活,不然就是手術失敗,病人死亡,因此術後病人不能死,否則就沒有病人願意再來醫院手術,可見醫院要重新開始介入移植手術「其實不容易」。甚至醫師還不能有手術學習曲線,如果學習曲線太長,也讓病人生命陷入風險。另一重要的是,移植手術牽涉到捐贈者及受贈者,絕不是單純的開刀行為,如果是單純的開刀,全國各醫院都能開,但事實卻是只有少數的醫院能進行移植手術,原因在於移植手術最重要是團隊,如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移植團隊人數,不包含醫師就高達30至40多人,原服務的彰基移植團隊也有10至20多人。陳堯俐經日積月累努力,當1年累積換肝病例數超過30例後,活肝移植成功率逐步提升,他以往在彰基最高紀錄是1年完成76例手術,每年平均約有60多例,病人順利出院率達9成4。陳堯俐說,他離開彰基後,這些都已成為歷史,但移植團隊功夫都在,雖然換一個舞台,他還是會表現的很好。陳堯俐離開彰基,最割捨不下的是病人及移植團隊,這次帶了4個人一起到中山附醫,包括兩名臨床專科護理師、一名臨床藥師、一名外科醫師。他說,他要為這4個家庭負責,「內心壓力很大」。進入中山附醫後,將以2年時間訓練加護病房、手術室等醫護人員,以及整合腎臟科、X光室、社工等支援系統,但若要建立如彰基移植團隊至少要花10年以上。陳堯俐移植手術時間約為6至7小時,對比目前其他醫院換肝手術快約3至4小時,以降低病人手術風險。陳堯俐說,當然每位病人病情不同、醫院不同,手術時間長短各有不同,但他移植技術已非常成熟,病人預後不會太差,但術後也可能出現各式各樣問題,因此術後照顧更為重要。陳堯俐說,C肝目前已有藥物治療,B肝帶原病人年齡也愈來愈大,國內換肝患者會愈來愈少,雖然酒精性肝炎及肝癌合併肝硬化病人還是有換肝的需要,但病人總數一定會減少,往後執行換肝醫院會集中化,是大者恆大,小者更小。陳堯俐準備離開彰基時,院方指他多次在未報備情形下,赴大陸執行器官移植手術,有違醫療倫理的疑慮。陳堯俐則回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陳堯俐說,往後在移植領域精進,除了要有熱情、能力外,最重要的是,需有醫院制度面幫忙,到中山附醫熟悉環境後,預計7月底完成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目標是每月完成2至3例換肝手術,對往後行醫生涯仍有著高度自我期許,搶救更多病人生命。
-
2022-07-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胸腔科權威陳欽明染疫才感悟健康重要性!提醒確診者別恐慌,當成人生難得的休息
台南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在6月中旬確診,雖然症狀不嚴重,但仍有好幾天感到不太舒服。他套用一句廣告詞笑說,「既然早晚都要得到新冠,為什麼不早一點得呢?」他認為,大家應以正向的心態看待染疫,「或許是老天爺給的恩賜,在忙碌的人生中,有機會停下腳步喘息、沉澱一下。」陳欽明是胸腔內科權威、專責照顧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在這波疫情中,他並未分配到照顧新冠重症患者,而是其他疾病的重症病患。「醫院會把照顧醫師做分流,避免有疫情擴大之虞。」他表示,雖然加護醫學部裡的醫護接觸新冠病毒的機率比其他科別高,但院內的感染管控制度相當嚴格,因此醫護染疫的比率還好,而且多數科內染疫者都是社區感染。6月12日那天,他自覺有些感冒症狀,即便曾有過類似症狀,篩檢結果都是陰性,但他仍保持警覺性。13日同事告知確診,因為兩人曾在辦公室討論事情,為了以防萬一,他立即買了快篩試劑檢測,快篩結果確定「中鏢」了。別人確診時,總是七上八下的心情,但陳欽明得知確診後,馬上計畫要處理一堆事情,包括擦撞的車子要送修、要去清理堆滿書籍與資料的老家、要撰寫及審查好幾篇國外文章等等。他說,「或許是我了解新冠染疫的相關信息,才讓我不覺得害怕,終於有空閒去處理已拖延很久的事情了。」「其實身體也是有不舒服的,特別是發病後前幾天。」陳欽明表示,就像感冒一樣,有喉嚨癢、鼻塞、流鼻水、體力不濟等症狀。平常注重健康、有運動習慣、固定補充維生素D的他,染疫後一個人在老家隔離,每天喝大量的水、吃大量維生素D,有視訊看診,症狀都還好,於是沒有請醫師開藥服用,也因為沒有發燒,連常備的普拿疼都沒有使用。「國際研究證實,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D,可以提升免疫力與細胞修復,連美國前總統川普確診時,他的醫師開出的處方也含有維生素D;研究顯示,如果重症患者體內的維生素D指標維持30 ng/mL以上,死亡的比率相對低很多。」因此,陳欽明在隔離期間採行「維生素D療法」,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D,同時也補充維生素C,吃了這兩種維生素後,讓他感到精神及體力變好。「染疫,真的讓我獲益良多。」陳欽明表示,隔離期間,不僅做了許多平常沒空做的事,更讓自己有機會停下腳步,思索人生的方向。他一向是停不下腳步的人,上班時,總是忙工作,生病時,才感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對自己好一點。」陳欽明平常忙到沒空購物,生活也很節儉,但隔離期間,他開始上網買了許多東西來布置整理老家;由於不想讓太太忙著幫他弄餐點,他在早上和中午都會上網叫外送餐點,卻意外發現了這個有趣的生活模式。其實,他的太太不僅每天送餐,也不時打電話關切他的安危,「當然最感謝的人還是老婆。」剛確診時,陳欽明也不清楚通報流程,但很快地,他就搞懂了,而且還感受到「與國外相比,台灣政府真的已經幫民眾做很多了」。他以自身經驗鼓勵確診者,「盡量保護自己別染疫。但如果真的染疫了,也不要恐慌,當成人生難得的休息。」醫師小檔案姓名:陳欽明 頭銜: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確診時間:6月13日如何感染:可能是同事、也可能在社區感染症狀:喉嚨癢、鼻塞、癱軟、沒精神治療:吃維他命、多喝水,沒特別吃藥給確診者一句話:盡量保護自己別染疫,如果真的染疫了,不要恐慌,當成人生難得的休息。
-
2022-07-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98、死亡+88 增2例MIS-C兒童重症個案
國內今天新增死亡人數88例,創6月以來次低,上次為6月29日新增85例死亡。另新增19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包括兩例兒童重症,皆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5歲男童及7歲女童。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男童已於6月16日出院。新增中重症包括135例中症、63例重症。針對新增的兒童MIS-C個案,莊人祥表示,一例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4日新冠確診,6月2日出現持續發燒、咳嗽、嘔吐、食慾下降。男童6月8日赴急診,因頸部淋巴結腫、小腿皮疹、發炎指數高,以及心臟超音波顯示輕微冠狀動脈擴大,因此懷疑為MIS-C。個案住加護病房並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已於6月12日轉至一般病房,並在6月16日出院。另一例為7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日接種一劑輝瑞兒童疫苗,6月5日快篩陽性確診。6月底出現腹痛、食慾差出現三、四天,6月28日出現發燒,次日至急診就醫,因嘔吐、嘴唇乾、活動力下降,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小兒科一般病房。6月30日開始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日已退燒,病況改善,目前持續住院觀察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80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25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其中20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20多歲至90多歲,85人具慢性病史、57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44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曾打過三劑疫苗。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確診住院即給予莫納皮拉韋等藥物治療,但仍出現肺炎併呼吸衰竭,發病後七天死亡。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6535例、6103例死亡。
-
2022-07-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92歲確診嬤在急診室等29小時 新北衛生局:無醫院拒收情形
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今舉辦記者會,一位住在三峽某長照機構的92歲奶奶確診送醫,卻在亞東醫院急診病房等了29小時,且長照機構不清楚綠色通道醫院是土城醫院。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機構護理師聯繫三家醫院,其中兩家醫院均表示可收治,一家需侯床,家屬決定選擇其中一家需在急診侯床醫院治療,並無醫院拒收情形。奶奶的兒子陳爸爸表示,92歲媽媽本身有腎臟病及糖尿病,住在三峽某長照機構,但24日接到通知就說媽媽病危,以為是腎病造成,沒想到是確診,可是媽媽行動不便根本不可能外出,機構說全院只有媽媽確診,他質疑感染源從何而來、機構是否有隱瞞全院其他人的確診情況,希望能夠知道真相。民進黨團總召集人陳啟能表示,新北市從恩恩案至今以來,防疫議題很多疏失、缺失,除了眾所矚目除了恩恩案外,陳奶奶因為確診延誤送醫治療導致往生,機構的回應就像不斷推諉、不了解地方防疫政策,導致醫療悲劇。黨團副總召集人李倩萍表示,陳奶奶送醫當天,副市長劉和然說,新北病床數還有600多床,比例將近3成,但陳奶奶送到亞東醫院卻被告知沒有病床,等了29小時才住院,到底是講空話還是謊話,令人匪夷所思。黨團書記長廖宜琨說,市府應該確實掌握各間住宿型安養中心的確診人數,日前長照機構探望的政策修正為有條件探望,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分艙分流的動線及空間更應該要深入檢視,要以個案為借鏡,不要成為通案。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個案患有多重慢性病及癌症,家屬有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5月24日晚間出現病情變化,機構護理師先給予支持性醫療協助並聯繫三家醫院,其中兩家醫院均表示可收治,一家需侯床,家屬決定選擇其中一家需在急診侯床醫院治療,個案送抵收治醫院急診室,經急診醫師診療後,家屬再度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醫院隨即給予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治療,並安排收入專責病房。衛生局經檢視送醫過程,機構進行快篩陽後,立即聯絡3家專責醫院,除第1家專責加護病房滿床,另兩家醫院皆可立即收治,並無醫院拒收情形,送抵醫院後採取支持性治療,並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社會局表示,5月24日晚間,該機構照服員發現90歲阿嬤體溫偏低、血糖過高和意識改變,「隨即快篩採檢爲陽性並緊急送醫救治」,社會局接獲通報後,要求機構立即全員快篩,加強環境清消,保持內部通風,並分艙分流照顧。該機構工作人員和住民經全員快篩後,均顯示為陰性。社會局表示,該機構從快篩到送醫,「均依照中央指引及相關SOP處理」,並於24小時內通報社會局及衛生局,並無隱匿或延遲送醫。
-
2022-06-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MIS-C兒童重症一口氣增8例 7個月大嬰兒創年紀最小紀錄
單日死亡人數又回升至百例,國內今天新增118例死亡個案;另新增291例中重症,其中一口氣新增八例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當中出現七個月大男嬰,為年紀最小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都是台大通報的個案,其中四例為昨天公布原列為中症的個案,另有四例為昨天通報,統統列為重症。中重症包括186例中症、105例重症,包括八例兒童重症個案。而昨天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光台大就收治15例MIC-C個案,再加上其他醫療院所,指揮中心恐嚴重低估。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的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台大收治通報的個案。個案年齡介於七個月到11歲,為三男五女, 新冠檢驗陽性日介於5月2日到6月22日,MIS-C發病日介於5月29日到6月20日,六人已出院;而其中三位有慢性病史,包括先天甲狀腺疾病、白血病、川崎病,兩位已出院。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為七個月大男嬰,為目前最小的個案。個案未曾新冠肺炎確診,其6月20日出現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疹等症狀,6月22日至急診才經PCR檢驗陽性。但Ct值33.1,因此研判非新冠肺炎急性感染,而懷疑是MIS-C,經住院檢查治療至6月27日已出院。另外兩位仍在住院的個案為兩例一歲多女童。一例有先天甲狀腺疾病,5月6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一個月後6月15日又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又出現腹瀉、血便、皮疹、發燒、呼吸費力,有胸凹現象,因此懷疑是MIS-C。6月22日收治於一般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另一例個案則無慢性病史,5月29日確診新冠肺炎,到6月23日又出現發燒、食慾下降、結膜炎、全身紅疹等症狀。6月26日至急診,發現有血壓偏低情形,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後經心臟超音波檢視有冠狀動脈擴大情形,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78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2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維持20例死亡。今天新增的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歲至90歲以上,115例具慢性病史、75人未打滿三劑疫苗,67人年齡超過80歲;死亡病例中最年輕的是一名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個案具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6月21日發燒診所做快篩陽確診,當天便給予口服抗病毒藥Paclovid,6月24日因呼吸喘、發燒前往急診就醫住院,檢驗發現兩側肺炎、血氧降低,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窘迫、呼吸衰竭,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當天過世。
-
2022-06-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成人MIS-A致死率是兒童3倍!一圖看懂MIS-A臨床8大症狀,出現2狀況速就醫
本土確診人數逐日下降,國內疫情似有好轉跡象,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陸續收到疑似MIS-A(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通報。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提醒,確診後2至12週可能產生MIS-A,預期近期將陸續傳出相關案例,民眾應多留意。 李建璋昨在臉書發文表示,MIS-C (Children)最早是在2020年4月由英國東南部兒科醫師發現,10天內有8位確診病童產生類川崎氏症候群的疾病而定義;2個月以後,美、英兩國也陸續發現16位成人罹患類似疾病,因此定義為MIS-A (Adult)。 李建璋指出,與兒童相似的是,成人族群也是以非洲拉丁裔為主、通常肥胖、過往健康,年齡落在青壯年,臨床表現為高燒。其中1/3有口腔或是眼睛黏膜發炎症狀,實驗室數據發炎指數上升。 成人MIS-A死亡率高於兒童3倍 而與兒童不同的是,成年人病患全都有心臟症狀,包含胸痛、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且成人症狀更嚴重,約有一半患者需要進加護病房,整體死亡率高達10%,比兒童僅約1~3%死亡率高出許多。 李建璋說,目前MIS-A病例的臨床表現五花八門,從神經學的中風、幻覺、腸胃道的腹痛、腹瀉、肝炎,皮膚紅疹、血液血小板降低或大幅上升,新陳代謝的血糖上升酮酸中毒,肺臟的陰影或積水,每個人都有不同組合,找不到一個固定的臨床標準作為確診定義。 雖然目前美國疾病管制局訂定了一個診斷標準,但診斷標準就和疾病本身一樣複雜,也不容易使用,所以他思考許久後決定使用123法則歸納,也就是「1個先決條件,2個必要條件,3個器官受損」。 .1個先決條件:必須是COVID感染過後,PCR、快篩或是抗體任一陽性都可;.2個必要條件:發燒加上發炎(血液指標 CRP、Ferritin、IL-6, PCT 上升) ;.3個器官損傷:必須包含心臟或皮膚黏膜的三個器官受損,最常見是心臟、腸胃、與神經學。 簡單來看,民眾只要確診過後,有突發高燒狀況,就應該就醫檢查。僅有不到一半的民眾會眼睛發紅或是皮膚紅疹,但如果發生,會是非常特異的症狀,家人、同事可以幫忙注意。而早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球蛋白合併抗血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所以民眾有懷疑的症狀,趕快就醫,才不會耽誤到病情。 成人8大症狀需注意 而今天指揮中心公佈的兩案例,一位50多歲男性是在染疫11天出現器官衰竭情況,6月初已死亡;另一例則是染疫恢復後又出現肝、腎等不同器官系統的發炎病變,也有合併休克情形。但上述兩例都不符合典型臨床標準,需等待專家小組進一步確認。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美國CDC定義,MIS-A病例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且住院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並大於38度。而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要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 羅一鈞說明,如果成年人確診3~8週內又再度出現發燒,且有神經系統病症如意識變化、手腳無力或發麻、抽搐,心臟方面症狀如胸痛、胸悶、心跳不規則,另外如皮疹、結膜發紅,及腹痛、嘔吐、腹瀉等類似兒童MIS-C症狀,都可以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MIS-A或其他病症。●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吃完宵夜後碗筷放3天沒洗,丈夫受不了主動去洗!他談夫妻相處:她不是不洗,是壓根沒想到做這事.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回升百例 1歲男童重症 年齡最小MIS-C
單日死亡人數又回升至百例,國內今天新增103例死亡個案;另新增180例中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一歲男童,是目前年紀最小的MIS-C的個案。新增中重症包括87例中症、9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一歲兒童重症,5月28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17日又開始發燒,且嘴唇變紅,出現紅疹、腹瀉等症狀。症狀持續三天且未退燒,6月20日赴急診就醫,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和血栓因子異常升高,醫師懷疑是MIS-C而住院檢查。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輕微冠狀動脈擴大,住院後也出現結膜炎,以及血壓偏低、冒冷汗等症狀 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好轉,6月2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15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其中20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佈自30多歲至90多歲,97人具慢性病史、60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58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打過三劑疫苗。個案有肝硬化、慢性腎病等多重慢性疾病史,5月19日發病,出現呼吸、喘等症狀,隔日到醫院PCR陽性確診,收治加護病房,因細菌性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後續仍因多重慢性疾病和肺炎,於6月24日過世。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266例、5595例死亡。
-
2022-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COVID-19確診後會逐漸好轉,但有些病人會出現行動力下降、全身疲倦、呼吸困難、長期咳嗽等症狀,甚至出現慢性腎疾病等後遺症,若感染3個月後,症狀仍持續,就是長新冠綜合症。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至今,台灣已累計364萬1900多例確診案例,在台灣仍為廣泛社區流行,疫情在近期雖呈現下降趨勢,但部分確診者在康復後,可能才是惡夢的開始。主責「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的感染科主任黃妙慧說,確診者在4週後仍持續有症狀,建議可視需求就醫治療。黃妙慧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援引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肺炎病人感染SARS-CoV-2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持續至少2個月,且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的症狀,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長新冠」。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可能出現的症狀,在皮膚上的表現,包括掉髮、皮膚紅疹,都是常見的狀況;中樞神經的部分,有一些人可能會出現失眠、睡眠時間變長、焦慮、憂鬱或是認知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腦霧等症狀。在心血管系統上,可能會有胸痛、心悸,或者是心肌發炎;在肺部上,不少人有長期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力差,只要稍微動一下就會咳嗽或是喘的狀況。黃妙慧說,這個病毒也有可能會破壞內分泌的器官,造成糖尿病、甲狀腺炎等,或是造成腎臟損傷。另外也有可能會出現肌肉關節的疼痛,或者是多發性疲勞與發炎的症候群。什麼類型的人,確診康復後會有嚴重的後遺症?黃妙慧指出,根據研究指出,在感染急性期的嚴重度,會影響病人後遺症的輕重程度,像是輕症或無症狀的病人,產生後遺症的機率比較低;染疫時曾進加護病房,甚至使用到呼吸器的族群,後遺症的狀況就會比較嚴重。另一個後遺症高風險族群為女性,相較於男性有2倍的風險。染疫康復者在自我照護上,黃妙慧提出3項注意,分別為了解自身狀況、良好的自我壓力調適、自我復健。應保持規律的生活、放鬆心情,以及恢復日常活動,包含做家務事、適量的運動。黃妙慧特別提醒,若是在感染4週,度過了急性期之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就醫。花蓮慈院配合衛福部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只要在解除隔離日後6個月內,仍有多種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症狀,都可以掛號就診。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降回3字頭 連26天死亡破百
昨新增三萬九五八六例本土病例、三六九例中重症、一三四人死亡,疫情雖日趨平穩,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連廿六天單日均超過百例,昨天死亡案例中,一名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史的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確診當天即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病情惡化,從確診至病故僅九天,醫院收治當天即不幸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新增本土個案為一萬八三七二例男性、二萬一二○五例女性、九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多歲以上。在個案分布上,以台中市五五二○例最多,其次較多確診者縣市為新北市五三二○例、高雄市五三○九例、桃園市三七九一例、台南市三七八六例。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已打滿三劑疫苗,六月十三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廿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廿一日收治醫院專責病房,接受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病況仍不佳,家屬放棄急救,當天即不幸死亡。新增三六九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一例兒童MIS-C(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重症個案,為十一歲女童,莊人祥表示,女童五月廿一日接種疫苗,五月卅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六月四日她再度高燒四十點一度,且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就醫服藥仍未緩解,六月六日因腹痛、嘔吐、食欲活力降低至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個案。因病情危急,立即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用藥後況好轉,女童於六月十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十四日出院。莊人祥表示,十二歲以下重症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九例,其中十四例為MIS-C。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國內新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11歲女童,診斷為MIS-C。目前兒童重症個案累計69例,MIS-C增為1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222例中症、137例重症。1月以來中重症個案累計已1萬4881例,其中5401例死亡。今天新增重症,其中一例為兒童MIS-C個案,為11歲女童。個案於5月21日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30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6月4日再度高燒40.1度且有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就醫服藥,但症狀未緩解。6月6日因腹痛、嘔吐、食慾活力降低前往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病況好轉,已於6月10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14日住院。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27人具慢性病史、80人未接種滿三劑、75人超過80歲以上。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6月13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6月20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收治於醫院使用瑞德西韋,但病況仍不佳,家屬簽立DNR死亡。
-
2022-06-26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全台首例換心肝20年 她感念器捐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今年成立廿周年,五十五歲的陳靜陵廿四年前因心衰竭急需換心,等待七百多天終於等到心臟,卻又出現猛爆性肝炎,換了心又換了肝的她,成為全台首例成功「換心肝」,她感念器捐制度,讓她可以多活廿多年,昨也代表受贈者們向器官捐贈者家屬致謝。廿四年前,陳靜陵生產後,出現少見心肌病變,引發急性心衰竭須緊急換心,一等就是七百多天。直到二○○○年八月終於等到心臟,由振興醫院現任院長魏崢執刀換心手術。陳靜陵說,她有B肝帶原,換心後須服用抗排斥藥物,引發猛爆性肝炎,同年十一月由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進行肝臟移植。鄭隆賓說,廿多年前國內器捐風氣尚未普及,多靠各醫院間互通有無,緊急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病人,器捐中心二○○二年成立,建立器官移植統籌分配的公平優先原則。還記得當時陳靜陵已肝昏迷,當時魏崢一度問他,「要不要救」,他回說,「當然要救,拚看看」。器捐者家屬楊松齡,廿八年前女兒因車禍被判定腦死,他說,當時沒聽過器捐,是在加護病房外,看見器捐小條子上寫著「器捐可以救人」。既然女兒救不回來了,而女兒器官都很健康,可以救人,他主動跑去找志工,讓女兒器捐。女兒最後捐出骨骼、腎臟、眼角膜等器官。楊松齡說,「器官捐贈是好事,可以救人,可以為家人做功德」。依器捐中心統計,目前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有五十一萬人,但目前仍有一百多萬人正在等待器官捐贈。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影/首例「換心肝」受贈者揪感謝 推廣器捐助人傳承愛
國內今年仍有1萬702人正等待器官移植。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中心),今舉辦成立20周年音樂會。全台首例換心換肝、被稱為「心肝寶貝」的陳靜陵說,謝謝器捐者捐出器官,讓受贈者繼續活下去,「畢竟是另外一條生命的消失,我們才有這個機會」。器官捐贈者家屬楊松齡說,女兒28年前車禍過世,捐出骨骼、腎臟等,捐贈者的愛會繼續傳承下去。器捐中心執行長、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傳統國人有「死後要留全屍」的概念,但經多年推廣,目前每年約有400多人捐贈器官,但器捐人數逐漸減少,很大一部分是,民眾簽署了器官捐贈卡,但最後家屬不捨,不願捐出。如今整合器官捐贈、病人自主及安寧緩和三大生命善終政策,讓器捐的思維往前延伸,希望透過多與家屬溝通,完成患者最後的器捐遺願。陳靜陵1998年生產後,竟出現少見的心肌病變,引發急性心衰竭須緊急換心,沒想到一等就是700多天,直到2000年8月終於等到心臟,由振興醫院現任院長魏崢執刀完成換心手術。陳靜陵說,她有B肝帶原,但換心後須服用抗排斥藥物卻把免疫力壓低,引發猛爆性肝炎,必須立即換肝,同年11月由在林口長庚服務的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進行肝臟移植。鄭隆賓說,20多年前國內器官捐贈風氣尚未普及,多靠各醫院間互通有無,緊急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而已有器捐中心雛形,當器捐中心2002年成立後,他成為第一屆執行長,並建立器官移植統籌分配的公平優先原則。鄭隆賓指出,當時換心、換肝手術與現在完全不同,手術十分困難,更何況是猛爆性肝炎,即便換肝後,因無藥治療、控制,病情可能再度復發,當時陳靜陵已肝昏迷,還記得當時魏崢一度問他,「要不要救」,他回說,「當然要救,拼看看」,現在看到陳靜陵活了20年「真的很高興」。器官捐贈者家屬楊松齡說,女兒在28年前車禍過世,當時女兒才國三就被判定腦死。楊松齡說,當時聽都沒有聽過,什麼是器官捐贈,他是在醫院加護病房外陪伴女兒時,偶然的機會下,看到器官捐贈的小條子,還記得上面寫著「器官捐贈可以救人」。楊松齡說,既然女兒已經救不回來了,埋在土裡面也是讓蟲吃、火化,那我家妹妹(女兒)器官都很健康,可以拿出來救人,因此決定幫女兒做功德,替她遺愛人間,可以在天上當小天使,不要再輪迴轉世作人,因此他自己跑去找志工幫女兒進行器捐。楊松齡說,女兒的心臟、肺臟有積水無法捐出,最後捐出骨骼、腎臟、眼角膜等器官,當時甚至皮膚也想捐,但當時女兒外婆說,不要再捐皮膚了,這樣孫女很醜、很可憐,所以才沒捐。其實捐出女兒器官後有9年,楊松齡過的是恍恍惚惚的日子,他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決定,而自閉起來,直到後來在活動上聽到受贈者的感謝,才確定是做對了。約10年前他騎著機車環島,開心的到各地宣導器官捐贈,很多人好奇什麼是器官捐增,他說,「器官捐贈是好事,是可以救人的,可以為家人做功德」,這是值得推廣的事情,因為過世的家人在受贈者身上都活的很好,捐贈者家屬應打開心胸,現在大家對器捐的共識已愈來愈高。 今天陳靜陵代表器官受贈者獻花給器捐者代表楊松齡,感謝器捐者及家屬的大愛,經過多年推廣,捐贈器官的觀念為更多人接受,目前已經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有51萬人。
-
2022-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第二劑莫德納 童疑出現心肌炎
高雄一名八歲男童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兩天後疑出現心肌炎,住進加護病房,家屬質疑與縮短疫苗施打間隔可能有關。指揮中心表示,兒童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出現心肌炎案例,目前通報僅此一例,ACIP委員會已進行討論,高雄男童已康復出院,專家認為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莫德納及BNT疫苗屬mRNA疫苗,對年輕男性及男童較易好發心肌炎,國內目前五至十一歲兒童接種第一劑莫德納或BNT疫苗,約接種一百萬劑,共通報兩例心肌炎個案,至於第二劑疫苗,此名八歲男童為通報首例,後續還要經全國藥品不良反應通報中心研判。高市衛生局昨表示,此案已向中央通報為不良反應事件,男童不適是否與疫苗有關,須由中央判定。
-
2022-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男童打2劑莫德納發生心肌炎 家長疑間隔4週時間太短
高雄男童日前接種第2劑COVID-19莫德納疫苗後不適,送醫診斷為心肌炎,一度收治加護病房。高市府說,已通報中央疑似不良反應,情況已好轉,今天出院。男童父親在臉書發文指出,8歲大的兒子17日接種第2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莫德納疫苗,19日出現心肌炎不良反應,醫師判斷為接種疫苗的反應,收治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加護病房觀察。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盈瑞今天告訴媒體,這名接種疫苗、患有心肌炎的男童到院後,醫護立即給予適當處置,已轉出加護病房,目前狀況穩定。林盈瑞說,兒童接種mRNA疫苗時,確實有極小機率引發心肌炎,家長應密切觀察兒童施打完疫苗後14天狀況,若兒童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心律不整症狀時,應該盡速就醫。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在高雄市政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記者會上指出,是否為疫苗不良反應,還需專家判定,但呼籲民眾接種疫苗後若有任何不適,都要盡速到醫院接受治療。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明,已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良反應事件,今天男童所有指數都已恢復正常,順利出院,衛生局會密切追蹤後續。對於男童父親質疑間隔4週就打第2劑疫苗,時間太短。衛生局副局長林盟喬指出,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建議4週以上就可以接種,加上現在台灣社區還是在高風險階段,建議還是4到8週接種,效果最好。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台醫院放寬探病 每日1時段、同時段最多2人可探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因應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民眾的疫苗接種率提升,衡酌民眾陪(探)病需求及醫院防疫安全,將放寬原中央規定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高雄市、花蓮縣等6縣市醫院除例外情形外,暫停探病之限制,即日起有條件放寬全國醫院陪(探)病管理措施,並調整住院病人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之陪病人數、及陪病公費篩檢之疫苗劑次條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台包括安寧病房、慢性病房、兒童病房等也開放探病,因為部分病房住的時間較久,若長期不能探病,有礙身心健康,其餘像是危及特殊情況開放探病,每日1時段、每次時段最多2人進去,仍有人數限制。陪病人數原本是1人為限,現有特殊情況下,經醫療機構評估,陪伴人數上限改為2人。因應疫情趨緩,即日起調整全國醫院住院病人之陪(探)病管理措施,相關說明如下:一、探病管理措施:(一)全國醫院之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二)探病者應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自費篩檢陰性證明。若為「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或「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二、陪病管理措施:(一)全國醫院住院病人之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兒童(12歲以下)、老人(65歲以上)、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如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等),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二)預定(非緊急)住院病人之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2日內篩檢;緊急需入院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篩檢。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之陪病者,每名住院病人之陪病者公費篩檢限1名;未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之陪病者,應進行入院及每週定期自費篩檢。陪病者若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陪(探)病人員進入醫院務必佩戴口罩及遵循感染管制措施。指揮中心籲請民眾儘速完成完整疫苗接種,未來也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修正醫院相關管理規定。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歲男童頭痛到校上課倒地昏迷 急救無效死亡確診新冠
國內今新增372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243例中症、129例重症;另新增152例死亡案例,今年累計至今本土已5116例死亡案例。今日新增1例兒童染疫死亡個案,為12歲男童,某日上午出現頭痛,沒有發燒、胸痛等症狀,在學校倒地昏迷,到醫院前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2歲男童本身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6月21日早上出現頭痛,如期到學校上課,中午過後出現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搏過速,但沒有發燒、胸痛、咳嗽、流鼻水等,半小時後在學校昏倒,緊急送醫,但到院前死亡,經醫院急診急救無效過世,檢驗出新冠肺炎陽性,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確診。針對12歲男童確切死因,目前還未判定,因為沒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急性感染新冠等上呼吸道症狀,也沒出現胸痛、嘔吐、腹瀉等類似MIS-C症狀,新冠肺炎是否為直接或間接死因尚無法確定。目前兒童重症累計68例,其中20例死,到院前死亡6例。另一名19歲男性死亡案例,本身有氣喘病史,曾接種兩劑BNT疫苗,5月開始逐漸有四肢無力、疲倦、肌肉痠痛,5月底、6月初開始走路會喘,因連續兩天呼吸困難加劇,6月5日到急診就醫,當時檢驗PCR陽性確診,檢查發現肝指數跟肌肉酵素異常,懷疑是有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肝炎,住院經過治療一度好轉。然而6月18日該名個案突然意識改變及休克,緊急轉加護病房並插管治療,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隔日還使用葉克膜,雖積極救治仍無法恢復血壓,6月20日不幸過世,死因為急性肝炎、橫紋肌溶解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也有新冠病毒感染,研判新冠感染並非主要死因。
-
2022-06-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
【編者按】非常榮幸透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發起人楊玉欣前立委的幫忙,邀請到三位深入認同「病主法」的專業人士,回應兩週前(六月六、八、十日)三篇有關目前的醫療環境,有時醫療團隊仍會不得不做出違背「不傷害病人」的醫學倫理悲劇。希望「真理越辯越明」,經過多次的討論促成台灣社會更了解這問題,並且社會大眾能在意識清楚身體健康時,與家人討論自己將來面臨生命末期時,希望怎麼做或不要怎麼做的看法。養成這種民風之後,就不會再發生這種已經簽了「自主權利法」的合法程序之後,還要因為家人的「孝心」迫使醫療團隊違背病人,還是給予「臨終凌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讓人難以割捨的「臨終凌遲」,解套的關鍵在我們每一人】【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永久植物人狀態病人之醫療照護決策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590號民事判決簡評】孝道的再省思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想要真正克盡孝道,除了當父母親、祖父母及長輩在身體健康時好好地奉養,到了他們生命末期、臨終時,千萬不要做出會讓自己後悔一輩子的錯誤判斷與決定。2013年五月,我在嘉義博愛社區大學講授〈安寧照護與臨終關懷的核心功課與關鍵作為〉時,有一位學員在課堂上分享了她的親身經驗與切身之痛。這位師姐的母親活到九十歲,因為跌倒送醫救治。這位師姐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姊妹,母親的醫療與生死大事無人干預。她的兒子曾任台北某醫院內科副主任,了解奶奶的情況後,就跟她說:「媽媽!不要給奶奶做任何急救,奶奶身體脆弱,急救的話肋骨一定會斷掉,除了用藥物維繫生命,除此之外,一切都不要做,等我們回來。」可是,醫師已經為老奶奶插上鼻胃管了,師姐說道:「插了鼻胃管,媽媽就不能說話了,我不知道她不能說話,我每天都去加護病房,一天只有三次可以去看她,我看她的時候,她經常流著眼淚,可見她有很多話要跟我說,可是她無法跟我說話。」師姐回憶起那一段往事,說道:「當時我在悲傷的心情下,只想到『我不能沒有媽媽』,要求醫師想辦法留住媽媽,即使好不起來也沒關係,我只要『媽媽臥病在床,能讓我看到就好』,醫師為了達成我的願望,讓媽媽在加護病房待了七十多天。其實媽媽在住院後二十幾天,她就可以平安地走了,但是我要求醫師讓媽媽『臥病在床』,醫師就不斷地幫她插這裡、插那裡,結果眼看著母親的身體一天天在變化,不對……是身體漸漸浮腫了起來,我才知道錯了,才告訴醫師我要放手讓媽媽走。在母親往生之後,我一直很懊悔在十五年前做了一個最最錯誤的決定,我不應該那麼自私、貪心而讓母親『臥病在床』。後來我跟兒女說:『將來有一天我像奶奶那樣老的時候,千萬不要讓我像奶奶那樣『臥病在床』,那會很痛苦的!我只要等你們回來就好!』後來我又再想了一想,兒女他們回不回來,其實都沒有關係。」孝道也好,親情也好,到頭來往往因為眾生的無明與執著,而變質為一種將病人與家屬都統統套牢在一起的痛苦桎梏與羈絆。就像這位師姐,寧可要媽媽「臥病在床」,也不能「失去媽媽,讓媽媽就這樣走了」,結果卻是讓老母親在加護病房多承受了近兩個月的痛苦,留下的是心中無盡的悔恨。不過,她很勇敢地站出來現身說法,希望其他的學員記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也是功德一件。針對絕大多數末期病患所遭遇到的急救困境,蓮花基金會前董事長陳榮基教授提出幾點省思:「我們一定要不計任何代價地對抗生命本有的旋律與節奏嗎?我們一定要不計末期病人痛苦的代價而奮戰急救到底嗎?我們一定要以心肺復甦術(CPR)為病人送終嗎?」終歸一句,對於末期病人,CPR其實是無效的醫療,只是更增加及延長末期病人的痛苦而已,根本救不回病人的生命。陳榮基教授和我不約而同地主張「拒絕心肺復甦術、拒絕插管、拒絕無效且增加痛苦的臨終急救術」。請大家特別注意,是「拒絕」急救,而不是「放棄」急救!這是讓親人能夠安詳往生的關鍵要素,我們從來就不曾見過末期病人經一再急救而能存活然後安詳往生的,全部都是在極端痛苦中「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因此,我不得不說:「堅持要給臨終親人急救的決定,其實是非常愚昧及錯誤的『不孝之舉』!」在親人生命的最後階段,想要「圓滿孝道」的關鍵功課,其實是在於家人的「親情陪伴」,這也是讓臨終病人經驗他生命中最後而且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大家切記:能夠讓末期病人「享受全家人陪伴」的前提要件,就是「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不接受無謂的治療、讓病人能決定自己的事、讓病人免於現代醫療的折磨與摧殘、讓病人如同正常人般地受到尊重」。我的父母親在往生前,都是預知時至,身上沒有插一根管子,最後都是在兒孫的陪伴下,眼睛看著接引佛像,耳朵聽著佛號聲,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呼吸最後一口氣,含笑捨報往生,我們兄弟心中當然不捨,但是沒有遺憾。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從東、西方各大宗教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內在靈性生命是永恆的,是不會死亡的,但是由於生命的展現是以物質的肉身作為載體,因而有相應的使用年限,這是大自然的機制。因此,我們一期肉體生命的謝幕是自然的,就如同花開、花謝一般;花朵並非因為生病才凋謝的,葉子也不是因為生病才落下的,只是因為一期生命的年限屆滿了,所以就告別生命的舞台而謝幕了。其實,眾生一期生命的「自然死亡」,並非終結,而是休息之後再重新出發,邁向下一期生命的開展。「自然死」不是疾病,而是大自然生命旋律的一個章節,但是現代人幾乎一律將死亡當成「疾病」來處理,而不斷訴諸醫療科技的不當干預,因此造成絕大多數現代人死得毫無尊嚴與品質可言。「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意義,就在於避免醫療的不當干預,維護我們的「死亡尊嚴與品質」。不過,「病人自主權利法」要發揮其最大功能的前提是,社會大眾能夠普遍認知與接受「自然死」;只有「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才能跳脫所有醫療干預的框架與桎梏,讓生命圓滿地瀟灑走一回。從宗教靈性觀點而言,今生有好的結束,來生才有好的開始。我誠摯地呼籲衛生福利部以及各大醫學院能夠勇敢地邁出一步,開展對於「自然死」的深入研究,只有真正接納自然死,以及了解如何因應,我們才能夠真正享有生命與死亡的尊嚴與品質。
-
2022-06-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嬰急救中!兩30多歲男都打完三劑 發病三天內死亡
國內新增415例中重症個案、166例死亡個案。 其中再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一歲男嬰,診斷為哮吼,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另死亡個案中有兩名30多歲男性,都打完三劑疫苗,但分別在發病後二至三天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50人具慢性病史、118人未接種滿三劑、101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825例,死亡4964例死亡。其中兩名30多歲男性,均曾接種三劑疫苗。其中一例個案,本身有慢性肝病,6月18日發病,出現呼吸困難症狀, 6月19日送醫確診,當日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一例個案本身有慢性腎病,6月18日確診,20日死亡,死因為心肺衰竭。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41例、重症174例。其中新增一名一歲男嬰,無慢性病,6月18日發燒、19日快篩陽性,就醫後拿藥返家。但返家後出現呼吸雜音、呼吸費力,當日再度前往急診。因有胸凹及呼吸困難情況,緊急插管使用呼吸器,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6月20日收治兒童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6月21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使用氧氣觀察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7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維持19例。
-
2022-06-23 焦點.元氣新聞
不孕症名醫肺臟移植200天 林禹宏:距離出院回家不遠了
不孕症名醫、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4年前罹患血癌,一度接受兒子骨髓移植而康復,但去年出現排斥反應影響肺功能,年初裝上葉克膜,在台大醫院等待肺臟移植續命。年初裝上葉克膜後,女兒還在臉書撰文呼籲大家支持器官捐贈。期盼多日,今年3月底林禹宏終於移植成功。他昨天於臉書透露,「今天是我從去年12月3日住進加護病房的第200天。這段時間,從呼吸困難送急診、插管、送加護病房、裝置葉克膜、肺臟移植、復健運動,剛好在今天第200天轉入普通病房。雖然復健運動還須持續進行,但是轉到普通病房表示離出院回家不遠了。」林禹宏6月初在臉書表示,肺臟移植手術後,每天從早到晚的運動復健,花了1個多月能夠下床站,2個月終於能夠踏出第一步。雖然走10步就要休息,但這已經是移植2個月以來最大的突破。林禹宏指出,使用呼吸器2年與裝上葉克膜2個月,肌肉不斷萎縮,再加上去年12月3日住進加護病房後都躺在床上,肌肉萎縮得更快,需要長期復健才能恢復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