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 活動.精彩回顧
搜尋
功能性
共找到
251
筆 文章
-
-
2022-10-09 養生.聰明飲食
肉桂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風險?最新研究這麼說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肉桂除了作為香料使用外,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醫學藥用相關記載,即使到了今日相關的研究仍舊沒有停止,發表於2022年6月的科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Future Foods》中就提及,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具有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效用,而主因來自其萃取物中高濃度的「鉻」。肉桂是一個不令人感到陌生的存在,在過去無數歲月裡除了風味獨特,常以風味成分作使用外,藥用也是書籍裡常見的記載形式,從過往到現在不間斷的研究結果已經陸續證實,肉桂富含多種功能性化合物,對於癌症、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的風險具有預防效果。而今,最新來自《Journal of Future Foods》發表於2022年6月的科學研究期刊中就提及,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具有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作用,未來對於第二型糖尿病緩減將具重要貢獻。最新研究結果:肉桂可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長久以來作為世界上最常被食用的香料成員,肉桂在亞洲國家一直被用作香料和草藥。肉桂來自樹皮的內層,這種熱帶植物主要有兩種大支線:C. zeylanicum、Cinnamon cassia,除了作為主要使用的部位外,樹葉、花朵、果實,甚至是根莖都有藥用用途或是烹飪的使用歷史,主要的種植地分布在東南亞、中國、澳洲等地。在印度教與佛教的傳統醫學「阿育吠陀」上,肉桂被認為對於呼吸道、消化系統和婦科等疾病上有所幫助。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早已發布肉桂屬於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公認安全)範圍標準,要符合標準必須具有充沛的數量、質量的科學證據,說明其在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之間都被證實極具價值。那麼,為何錫蘭肉桂會有可以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作用呢?錫蘭肉桂能緩解糖尿病 原因來自高濃度的它!肉桂中含有許多活性成分,每個部位存有的有效成分也各不相同,在醫學臨床實驗上肉桂及其萃取物對糖尿病患者確實有治療效用。根據研究部分的體外實驗結果發現,由於肉桂萃取物中含有高濃度已知的胰島素增強劑「鉻」,此外更發現這類萃取物同時可以為餐後容易高血糖的族群提供緩解效果,進而達到穩定血糖的作用。研究證實,這類物質未來不論是用做食品添加物或是藥物成分作為輔助,都有機會成為未來血糖相關疾病的新解方,也為肉桂的藥用功效再添一筆。延伸閱讀▶芒果營養成分新發現!含抗神經系統發炎的植化素,有治療阿茲海默症潛力▶納豆研究新突破!中興大學發現納豆萃取物能殺死黑色素癌細胞▶難吃便當菜「電話線」海茸有大功效!最新研究發現可望解決化療併發症參考資料▶Ceylon cinnamon: a versatile ingredient for futuristic diabetes managemen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9-10 焦點.健康知識+
喉嚨癢癢、感覺要感冒,狂喝發泡錠!發泡錠喝多有7傷害,6方法正確使用
現代人作息不正常、經常外食,不少疾病都有年輕化的趨勢,使得越來越多人注重營養補給及與健康保健的議題。尤其新冠肺炎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不少人選擇含有多種營養,且方便攜帶的發泡錠保養身體,特別是含有維生素C成分的發泡錠,不只能同時補充水分,還能預防呼吸道疾病。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明,市售發泡錠依功能性,主要可分為維生素C、維生素B群、綜合維他命、鈣質補充錠、電解質,有的還會額外添加Q10、鎂、生物素等;因為直接溶在開水中飲用,好處是營養素不需要腸胃系統多道步驟消化,會比較好吸收;且對於吞嚥困難的老人、小孩,或者不喜歡吞大顆保健品的人來說,會比較好入口。發泡錠不能當水喝不少人有感冒症狀或覺得自己快要感冒時,會將發泡錠泡水當開水喝,這樣的方式正確嗎?陳詩婷說明,含有維生素C成分的發泡錠,對於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的確有預防及緩解的作用,但對於已經處在感冒所引起一連串症狀的時候,光是補充維生素C,其效用並不太大;這時候反而多喝熱開水,讓身體處在微微發汗的狀況,效果還比單純喝發泡錠水好。雖然發泡錠擁有許多優點,可以很快的讓身體吸收營養素,但發泡錠畢竟是人工製成,含有人為化學加工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比起天然的蔬果當然危害高一點,特別是長時間大量飲用時。以下帶大家了解,大量使用發泡錠,可能帶來的健康危機。大量使用發泡錠7傷害❶影響腸胃消化及營養素吸收發泡錠泡水之所以會冒泡泡,主要是添加了鹼性的碳酸鹽或碳酸氫鈉、碳酸氫鉀、小蘇打等鹼性物質。我們的胃天生就是酸性,才能幫助蛋白質的消化,或協助鈣、鐵等元素轉化成較容易吸收的型態;一旦經常喝發泡錠水,胃長期處在鹼性、中和胃酸的狀況下,不僅容易消化不良,也容易抑制特定營養素,像是鈣質、鐵質、維生素B12等的吸收。尤其是胃酸分泌本來就不多的老人家,一旦食用太多發泡錠,恐會出現腸胃不適的毛病。❷增加肝腎負擔發泡錠經常會使用黏著劑等化學添加物製成錠劑,以方便消費者使用;再加上有些發泡錠添加香料、色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長期下來可能增加肝腎的負擔。❸血糖容易不穩為了滿足味蕾,業者經常會額外添加香料、糖分、色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還有分檸檬、蘋果酸、橘子及葡萄等口味的商品,以符合大多數人的期待。其中,額外添加的糖分,經常喝易導致血糖震盪,不利血糖的控制,當然也會埋下未來糖尿病的風險。❹容易蛀牙如前所述,發泡錠本身除了高糖,也添加了碳酸的成分,這兩種物質都會侵蝕牙齒,若長期食用,又沒有注意口腔清潔,很容易蛀牙。另外,雖然有些發泡錠標榜不加糖,而是改用甜味劑,若添加的是阿斯巴甜,也不適合苯酮尿症的患者食用。❺注意力不集中國外研究發現,若長期把添加香料、色素的發泡錠水當水飲用,恐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下降等問題,尤其是處在學習階段的孩童。❻維生素C反彈性缺乏維生素C是強大的抗氧化物質,目前成年人每日建議為100毫克;許多發泡錠會標榜含有高量的維生素C,若長期食用大量的維生素C(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維生素C超過2公克),除了容易導致輕微腹瀉外,身體還會因為已經習慣高量的維生素C,若一天不吃或減量時,則會出現反彈性缺乏的症狀。簡單來說,就是身體適應不良,而出現維生素C缺乏的副作用,像是引起牙齦出血、傷口癒合不良等問題。❼增加結石風險雖然維生素C為水溶性,但經由體內代謝過程長達3~4小時,且在代謝過程中,維生素會產生草酸,若發泡錠中含有高濃度的維生素C,很容易在腎臟或泌尿道與尿鈣結合,進而增加草酸鈣結石的風險。正確使用發泡錠6方法❶搭配溫水服用發泡錠因為含有許多營養物質,像是維生素C或B群,這類營養素碰到高溫就會被破壞,因此使用發泡錠時,最好用40℃以下的溫水泡開;另外,建議等到發泡錠完全被水泡開後再飲用,切勿直接吞到肚子或含在口中,以免造成危險。❷不要長時間飲用如前面所言,發泡錠畢竟是人工製成,含有許多化學添加物,且有高糖風險,長時間大量飲用,實在不利健康。❸留意藥物交互作用發泡錠是以碳酸氫鈉,也就是小蘇打的成分發泡,若與其他藥物一起食用,很有可能會加速藥物的分解,藥效雖然來得快,但也相對去得快;建議有服用藥物的民眾,至少間隔1小時再使用發泡錠,或先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❹切忌使用密閉容器發泡錠中的碳酸氫鈉,遇水後會轉化二氧化碳及水,而冒出泡泡,因此裝盛的容器應該選擇開放式的杯具,切忌使用密閉容器,防止發泡錠在密閉空間中產氣,而造成爆裂的危險。❺在保存期限內食用完畢發泡錠含有碳酸氫鈉或碳酸鹽、小蘇打、檸檬酸等成分,這些成分若接觸空氣(空氣中有水分),會加速變質的風險,所以開封後應該儘速食用;因為台灣氣候潮濕,剩下沒有使用的發泡錠,建議擺放在有防潮設計的容器中,避免產生化學反應或變質。❻含鈣的發泡錠,建議飯後服用鈣質的吸收,必須仰賴胃酸的幫忙才能解離成鈣離子;產品若是標榜補充鈣質等成分,建議飯後食用,因為飯後的胃酸pH值比較低(較酸),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4期)延伸閱讀: 。維他命C「飯前or飯後」服用? 營養師曝「正確時機點」:過量小心5大危害 。B群解疲勞、提神!單品or複方好? 「挑選要點」曝:飯前、飯後吃也有差
-
2022-08-26 醫療.耳鼻喉
長期鼻塞,別再用嘴巴呼吸了! 耳鼻喉科醫:會釀臉部五大災害
台灣過敏兒多,根據統計,超過一成的民眾有長期鼻塞困擾,常不自覺「用嘴呼吸」。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劉承信表示,未改善長期鼻塞問題,習慣用嘴呼吸,長期以來,五官會出現五大問題,如黑眼圈、暴牙、咬合不正、下巴後縮、鼻孔扭曲。改善用嘴呼吸引發的面部災難,除了接受治療以外,生活作息也得一併改善。劉承信表示,導致長期鼻塞的病因,以慢性過敏、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厚或者是鼻軟骨塌陷、鼻息肉最常見,很多患者因為長年鼻塞,都已經不自覺會長口呼吸,外觀逐步變化,等患者發現時,往往已經變化得非常明顯。劉承信表示,通常要調整外觀,須先改善鼻塞問題,如使用鼻噴劑或服用藥物可改善鼻塞,若效果不顯著或者一停藥就復發,甚至不想長期吃藥,可藉由手術改善。劉承信表示,常見的手術方式,如無線射頻冷凝汽化、微創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鼻中膈鼻甲成型術。他表示,鼻塞主因如果是鼻軟骨塌陷或鼻部結構引起,就必須透過功能性鼻整形手術,解決鼻塞。劉承信表示,醫療手術發展多朝「微創手術」發展,希望術後恢復快也不太傷害組織。不過,以微創手術來說,微創下鼻甲無線射頻冷凝汽化手術,復發率相對其他微創手術高一些。劉承信表示,微創下鼻甲螺旋刀抽吸手術雖然施作時間較長,卻是更安全、更有效,均衡性更好的微創手術。至於部分鼻塞患者合併有鼻中膈彎曲的問題,這時候必須使用微創鼻中膈鼻道成型手術來解決。術後,需注意飲食,不能吃過度刺激的食物、避免激烈運動,生活環境也需要注意,不要去太燥熱或粉塵多的地方。
-
2022-08-01 養生.聰明飲食
芒果有毒、荔枝上火、西瓜性寒?專家教怎麼吃水果消暑才健康
面對炎熱的夏季許多民眾會吃水果消暑,不過有些水果的特性也讓部分民眾產生困惑,包含芒果有毒、荔枝吃了上火、西瓜性寒等民間流傳的說法。對此,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組長林惠敏為大家逐一解析、分享該怎麼吃才健康。芒果富含高熱量、高營養 這三類人要注意「份量」針對過去大家會覺得芒果有毒的原因,林惠敏解釋,芒果是棲宿科植物,它的樹枝的汁液帶有間苯二酚類、漆酚,當摘下芒果時汁液會殘留在外皮,有些人會對汁液過敏,碰了之後皮膚會有過敏反應導致皮膚有紅腫發癢的狀況,因此覺得芒果對皮膚不好;有些人則對芒果過敏,食用後會跟人體的e型免疫球蛋白結合並產生組織胺,出現蕁麻疹的反應。不過,上述都不是造成芒果有毒性的原因,林惠敏強調,在營養學角度上,芒果在水果界是熱量相當高的水果,以甜度最高的愛文芒果來說,吃一顆200克的愛文,就可以攝取190大卡的熱量。此外,芒果的維生素A營養含量很高,可以促進人體上皮組織的完整度、皮膚的完整性、提升免疫功能並避免一些病毒感染風險;吃一顆芒果也可以攝取到大概40~50毫克的維生素C,對保養皮膚是有好處的。芒果適合需要增加體重、成長、發育的民眾,林惠敏提醒,若是食慾不好虛弱的長者、成長發育中的幼兒或青壯年期,一次吃一顆芒果都是適合的會比食用一些飲料、甜點的熱量都低,還可以獲取更多營養素。不過, 糖尿病患者、三酸甘油酯過高、BMI超過27以上的肥胖病患則需要控制數量。荔枝不宜吃太多 6顆即可補充40~50毫克維生素C林惠敏指出,在西方營養學上面沒有「上火」這個說法,荔枝屬於比較溫熱的食物,熱量也是高的,只要吃6顆荔枝就可以吃到80大卡。民眾通常購買荔枝時普遍會一次選購2至5斤,加上荔枝很好入口,導致容易攝取過量。荔枝的維生素C很高,只要吃6顆荔枝就可以補充40到50毫克的維生素C,林惠敏補充,荔枝的鎂離子含量也較其他水果高,適合大量運動後補充電解質、心臟疾病以及虛弱的長者。此外,荔枝也能保護人體細胞,避免身體氧化。林惠敏也提醒,荔枝、芒果一樣都屬於高熱量的水果,所以糖尿病、肥胖、高3酸甘油酯血等患者要控制份量;已經在洗腎的腎友們,若要控制鉀離子的病人也不能吃太多。西瓜為「高升糖」水果 糖尿病患者可食用「靠近白色的果肉」西瓜的水分含量非常高,100公克的西瓜只有46大卡的熱量,林惠敏建議,一次的份量用家中的食用碗盛,大概在180克到190克左右。西瓜有個很特別的成份「瓜氨酸」可以在運動過後放鬆血管、降低血壓,適合運動員、大量運動後補充水分、鉀離子,並攝取瓜氨酸讓肌肉得到舒緩。此外,西瓜的中的茄紅素也有保護攝護腺癌、心臟血管的安全與功能性。林惠敏也提醒,西瓜也是高升糖食物,夏季天氣炎熱很多糖尿病友容易服用西瓜過量,建議病友們吃西瓜時吃越靠近白色的部分,糖分就沒那麼高,不要去吃到中間最甜的部分。最後,林惠敏呼籲,夏天天氣炎熱,夏季水果甜度都偏高,加上水果在收採完後沒有拿去冰箱冰會繼續成熟,導致夏季時民眾容易攝取水果過量,提醒民眾要注意水果保存切勿一次過量攝取。(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水果放冰箱延長保存期限?很多人做錯了 營養師曝「這5種」放冰箱照樣壞 ·水果愈甜熱量愈高? 營養師公布「夏季水果TOP15熱量排行」...西瓜竟墊底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
-
2022-07-16 焦點.元氣新聞
成大醫院攜手百靈佳殷格翰 簽訂臨床合作備忘錄
台灣醫療技術入列世界頂尖,臨床試驗能力吸引國際藥廠攜手開發新藥,對抗難解疾病。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今天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由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與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代表簽署,近年雙方開展近30項臨床試驗合作,產出創新醫療解決方案,目前正進行思覺失調症藥物臨床三期收案,為該試驗收案量全球第三大醫院。成大醫院秉持三大使命「教學、研究、服務」沈孟儒表示,成大醫院具備「教學、研究、服務」三大使命,除了培養更多優秀醫界人才及追求服務病患品質,更在藥物研發領域積極發展。成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成立至今22年,此次與百靈佳殷格翰的合作,聚焦早期臨床試驗數量上的增加,結合成大醫院具備國際卓越的臨床試驗品質,希望帶動台灣前端醫藥研發的開創性能力,找到更多適合台灣病患的解決方案。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的合作,陸續產出創新解決方案包括有第一個預防中風發生的抗凝血NOAC藥物、第一個證明可降低心血管死亡事件發生的糖尿病藥物、第一個二代晚期肺癌藥物等,以及正進行中,從二期進入到三期收案的思覺失調藥物。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研發多項創新解決方案1.第一個預防中風發生的抗凝血NOAC藥物2.第一個二代晚期肺癌藥物3.從二期進入到三期收案的思覺失調藥物(進行中)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合作,攜手加速藥物研發,造福更多台灣病患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分享,該公司秉持「透過創新展現價值」精神,過去幾十年,在多種適應症的新藥開發道路上完成多項突破。2021年,百靈佳殷格翰投入全球年度淨銷售額的兩成、41億歐元作為研發的投資基金,目標是在2025以前,再推出15項人類處方用藥的新藥品,而成大醫院擁有優質的醫療能力與前瞻研究團隊,一直是百靈佳殷格翰的重要夥伴。成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為長期獲得衛福部補助認可的卓越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彩雲表示,成大醫院不斷強化自身優勢,與國際性藥廠合作,結合臨床第一線經驗與專業研究資源,致力藥物研發領域。此次透過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希望結合雙方優勢,共同推動更多臨床試驗,攜手加速藥物研發進程,造福更多台灣病患。延伸閱讀:什麼是思覺失調症?此次雙方合作的臨床試驗中,關於中樞神經領域研究,特定Gly-T1 抑制劑在2021年已獲得FDA核准,得應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相關認知障礙(CIAS),並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全台罹患思覺失調症患者約10萬人,症狀分為正性症狀(妄想、幻覺、幻聽、思想紊亂);負性症狀(自我封閉、情感冷漠、情感矛盾),以及認知障礙(無法專注、記憶力降低、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僅針對正性及負性症狀的改善。Gly-T1 抑制劑則是針對思覺失調症相關認知障礙的藥物,有望提升患者推理及解決問題能力,該臨床試驗預計進行至2024年,目前此項研究受試者招募,收案規模達全球臨床試驗第三大,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家屬開啟一道曙光。思覺失調症的正性症狀1.妄想2.幻覺3.幻聽4.思想紊亂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1.自我封閉2.情感冷漠3.情感矛盾思覺失調症的認知障礙1.無法專注2.記憶力降低3.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延伸閱讀: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早期發現「思覺失調症」的前驅期症狀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電影《瀑布》講述思覺失調症的故事,女主角賈靜雯在劇中詮釋患者心境的轉折,影迷感動。這部電影的背景是現在最有感的新冠疫情時代,故事鋪陳採用平凡的日常互動,帶出思覺失調症患者與家屬不為人知的陰暗生活,也增進大家認識曾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的慢性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主要是思考和知覺的失調有關,像是腦中產生錯亂,會出現妄想、幻覺、幻聽、認知障礙等症狀,終其一生都要與疾病共存。目前沒有可完全根治的方法,部分患者只能靠藥物改善控制;家族遺傳、重大壓力、環境因素等,都是誘發因素之一。1.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且重大的精神疾病,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2.思覺失調症好發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3.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
-
2022-07-07 醫療.新陳代謝
下巴凸出腳變大為肢端肥大症 手術後改善
50歲陳先生是一名上班族,近兩年發現鞋子愈穿愈緊,額頭下巴愈來愈凸出,經馬偕醫院檢查確診為「肢端肥大症」。陳先生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腦下垂體腫瘤後,終於不再「大手大腳」,但仍需長期追蹤。根據統計,每年每百萬人僅2至11人會罹患此疾病,病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肥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病機率較高,若未及時治療追蹤,病人壽命平均減少5到10年。肢端肥大症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因腦下垂體腫瘤不正常分泌生長激素,除了外觀產生明顯改變,也會有多汗多油、皮膚變粗、性功能障礙等問題,臟器會因內分泌不正常而增生膨大。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詹雲凱說,陳先生經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後,核磁共振影像顯示為長在腦下垂體的腫瘤,評估適用腦瘤微創手術及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因此以微創手術將腫瘤「連根拔除」,持續門診追蹤。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俊達指出,手術治癒率與腦下垂體腫瘤大小有關。小於1公分的腫瘤,手術治癒率達75%,若腫瘤較大、侵犯到周邊組織,手術治癒率只有三至五成,須仰賴長時間藥物治療。黃俊達說,肢端肥大症者已膨大的臟器是「回不去了」,確診後第一要務應「為臟器膨大設定停損點」,評估受影響臟器的功能性。這類病人共病很多,因此必須定期回診追蹤,持續處理因生長激素過多導致的疾病。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2/視訊為何難用?專家分析三大原因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是大勢所趨,政府及人民「不得不」透過網路進行一連串醫療服務,然而使用起來卻「綁手綁腳」,專家歸納三大致命原因,包括民眾「數位力欠缺」,政府設計系統「未納入使用者思維」、以及「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70多歲的陳奶奶,平常用的是女兒幫她申請,可以通話、Line聯絡的簡單功能智慧型手機,今年5月因快篩陽、感染新冠肺炎,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即可用手機APP聯絡醫師看診,但對陳奶奶來說是難上加難,最後靠著女兒協助,才搞定這些複雜程序,完成視訊看診及拿藥。上述案例在台灣的各個家庭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了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問題。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表示,過去的「通訊診療」是架構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下的產物,近期則因新冠肺炎疫情,才擴大到「居家視訊快篩陽確診」,一度放寬到慢性病者也能視訊看診。過去民眾就醫,得親自跑醫院,到櫃台掛號、候診、到診間看醫師、進行醫療行為,接著批價、到藥局領藥、藥師或護理師進行衛教。開放視訊診療後,上述流程通通轉到網路,也是問題的開始。通訊診療APP不好用 全因設計「未從使用者角度」思考現行的通訊診療平台APP,讓民眾可選擇居家附近醫療院所掛號視訊看診,但介面APP設計複雜,對醫療院所及民眾都很痛苦,大多數醫院乾脆不用,通通改叫民眾加LINE,才順利完成看診。潘人豪表示,大多數政府機關、醫院體系設計的APP,多從「提供者」、也就是政府及醫院角度來設計,他們在意的功能性、方便申報健保,對民眾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反而造成民眾使用不便。數位流程中,應以「使用者角度」來設計操作流程,提升民眾體驗好感、黏著度、滿意度,否則APP功能再多,對民眾來說都不好用;如果是高齡長者,數位力普遍較差,APP用起來更是折磨。憂盜刷 防弊心態成最大資訊障礙 那政府為何設計不好用的APP?除了沒有透過「使用者思維」來設計,另一個最擔心的就是「防弊」。像健保快易通要申請「虛擬健保卡」,得自備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於健保署網站取得裝置認證碼後才可綁定。這樣的流程陳奶奶根本做不到,況且手機門號還是女兒的名字,申請上更是卡關,「簡直讓陳奶奶別想申請了」。潘人豪指出,多數APP設計多從「防弊」心態出發,設計出上述的流程,然而,盜刷信用卡、健保卡事件不稀奇,轉到網路世界一樣會發生,不應為了「防弊」1%的機率,造成99%的民眾使用瓶頸。數位流程防弊很重要,但應該是「容錯機制」且在「後端檢核」,而非擠在「前端防弊」,否則一線人員永遠疲於奔命,還沒提供醫療服務前,反而花大把時間為民眾「解決客服」。領用公費清冠一號曠日費時 民眾只好不通報「蓋牌」疫情期間,民眾要用視訊診療看診、拿藥,但也因為各種繁複程序,許多民眾寧願「蓋牌」,自己解決。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快篩陽患者若要找中醫師開公費清冠一號,須先看西醫取得確診資格,才可以到中醫開藥。許多民眾覺得視訊診療流程麻煩、或搞不懂操作方式,時常放醫師鴿子。潘人豪指出,更多民眾乾脆不通報,直接自費購買清冠一號。潘人豪表示,「視訊診療」是未來趨勢,建議政府應健全法規、明定規範,開放業界投入,讓環境市場更有競爭性,才能提升「使用者體驗」,讓醫療真正走進社區;另也應該轉換「防弊心態」,容錯機制加上後端檢核,快速處理問題,才能挪去現存的資訊障礙。偏鄉數位力、健康識能不足 難串接視訊診療衛福部推動多項政策下,投入許多醫療資源進入偏鄉,潘人豪指出,礙於偏鄉長輩資訊能力不足,多半仍仰賴實體醫療行為,像是衛生所或衛生站延伸醫療服務,或者醫學中心配合巡迴醫療車等,多以實體看診,幾乎不太使用視訊診療。潘人豪點出,偏鄉長輩更大的問題是欠缺「健康識能」,有長輩吃檳榔牙齒掉光,但不認為自己必須看牙醫,即便偏鄉巡迴醫療車開到他家門口,長輩也不會主動去問醫師。潘人豪表示,民眾享有不同權利之前,必須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權益」,就像上述偏鄉吃檳榔長輩,若沒有意識到自己要看牙醫,根本不知地處偏鄉、醫療資源不如都市充裕的現況,因此再提倡健康平權前,提升民眾「健康識能」能力更為重要,包括建構民眾的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等知識。潘人豪表示,數位能力未來會躍升為基本能力,且數位化能大幅降低成本,數位模式只會愈來愈多,若無法融入數位世人,一定相對弱勢,政府就必須思考如何讓醫療在實體及數位「共存」,避免不善數位的偏鄉及弱勢者遭到排擠。
-
2022-06-08 醫療.消化系統
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導致憂鬱?醫:5招養成腸道好菌顧好腸道健康
天天蹲馬桶,吃了益生菌、火龍果,卻還是「嗯」不出來?其實便秘不只會影響腸道健康,更有可能導致心情低落、憂鬱! 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實腸道和大腦是會互相影響的,長春藤預防醫學管理陳志銜醫師說明:「人體有所謂的腸腦軸線,腸道裡的菌叢,會影響內分泌和神經,與大腦做聯通、影響人的喜怒哀樂。因此當腸道不健康,也會引發腦部及精神方面的問題,像是失眠、憂鬱、容易發怒等等。」腸道不只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尤其在疫情升溫期間,更要留意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一般來說像是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臭、皮膚粗糙、長痘痘等,都是腸道老化的警訊,想要顧好腸道健康,養成腸道好菌,陳志銜醫師建議可以從以下五個日常飲食習慣開始做起。養成腸道好菌的5個日常飲食習慣:1.少量多餐建議餐與餐之間隔四個小時以上,若一直吃,容易造成腸道不適。2.勿暴飲暴食吃太快會導致腸道在消化過程中,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以及消化腺液,將大分子的食物變成小分子。當食物滯留在腸道變長,也就導致消化不良。3.多補充水份和纖維足夠的水份和膳食纖維可清除腸道不好的物質,加速腸道蠕動,把將小腸的物質帶往大腸最後以糞便排出。像是高麗菜、小黃瓜、燕麥都是很好的天然膳食纖維。4.少吃加工食品,多運動加工食品為了要久放,通常會大量添加糖與鹽能幫助保存食物,加上脂肪更形美味,很容易一不小心落入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陷阱。而像是低卡汽水、無糖飲料等含人工甜味劑的食物,這些都有可能會傷害消化系統內的菌叢生態。在運動方面,應每周運動150分鐘,若沒辦法的話,盡量能每天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可透過高強度的間歇運動(HIIT),或是簡單做些核心運動,出去散個步都好,每天動一動,腸道才會健康。5.定時腸道保健除了日常習慣的養成之外,想要更有效的代謝腸道廢物、提升腸道健康,可以選擇腸道保健療程,排除腸道累積廢物,打造健康的菌叢生態。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粉絲團
-
2022-06-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快篩陰性卻嗅覺異常?小心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今健康/陳宇恩 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提心吊膽,如果快篩結果為陰性,才敢放下心中的疑慮及擔心。除此之外,也需要留心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疾病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已邁入精準醫療的時代,目前已有生物製劑可緩解發炎,減少可能反覆手術的機會,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是治療的新利器。 慢性鼻竇炎是什麼?合併鼻息肉困擾多!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王堂權主任,最近收治一名40歲左右的專業的音樂錄音師,病患原本耳朵可精確地聽到8000赫茲(Hz) 以上的音頻,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除了鼻竇發炎阻塞問題外,也影響耳咽管的功能及中耳的壓力調節,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雙雙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 慢性鼻竇炎是一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常見是在鼻竇急性發炎之後,身體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根除外來病菌,或是接受常規醫療後效果不盡理想,形成慢性發炎。嚴重時會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容易出現鼻塞、鼻涕倒流、嗅覺異常或喪失、甚至可能有臉部腫脹悶痛、頭痛和眼窩脹痛等症狀,影響工作及生活。 一直鼻塞流鼻水不會好?拖延治療恐有共病風險 王堂權主任表示,近年受疫情影響,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或味覺異常等症狀高度警戒,耳鼻喉科的慢性鼻竇炎病人卻出現兩種極端的現象。一種是病人已經接受過新冠肺炎篩檢呈現陰性,但仍會因為時常揉鼻子、流鼻水,被懷疑為新冠肺炎感染者,遭受旁人側目和排擠,因此主動回診希望做嗅覺檢測和進一步的治療。 另一種病友則是擔心被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而抗拒就醫。慢性鼻竇炎容易有鼻腔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使病況加劇,如果又拖延治療,不但會影響生活,也會讓課業和工作表現打折扣,還可能有罹患其他共病症的風險,依據近年來一些大數據研究,慢性鼻竇炎可能跟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焦慮、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慢性中耳炎與聽力受損等疾病相關。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如何治療?一次看懂藥物、手術治療 如何改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呢?當常規藥物治療不盡理想時,功能性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之一。如果將鼻竇通道比喻為溝渠,微創內視鏡手術切除鼻息肉就像疏濬工程一樣,暢通後有機會改善及恢復鼻竇的正常功能,如果再進階使用3D內視鏡導航手術,可以更精準地去除病灶以及重建鼻腔鼻竇的功能。但有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嚴重或頑固型的慢性鼻竇炎,逾3成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有可能再復發鼻息肉,且症狀隨時間增長而變嚴重,也可能需要再次的手術。 王堂權主任表示,這類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可能屬於跟免疫系統密切相關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的發炎體質,相較一般類型病友有較高的鼻息肉復發風險。治療時除了手術之外,可能還需搭配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但有些病友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無法常規使用藥物,因此病症控制的效果也不彰,也影響病友積極且規律治療的意願。 不過,隨著醫療快速進展,台灣目前也有新型的生物製劑,可以精準調控發炎物質,抑制第二型發炎引起的慢性鼻竇炎,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與嗅覺喪失等症狀,減少7成復發與後續需反覆手術的機率,幫助病友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新利器! 呼吸道症狀病因大不同!鼻部不適持續兩週應盡速就醫 最後王堂權主任提醒,流鼻水和鼻塞的致病原因很多,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也可能是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甚至合併鼻息肉所導致。在精準醫療的新時代,呼籲民眾若鼻部有不適症狀,經休息1-2週仍不見好轉,或是經治療卻不盡理想,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就診,藉由完整的檢查和評估,及早對症治療,有助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鼻咽癌?醫:單側鼻塞兩周盡早就醫! .耳悶、耳脹當下怎麼辦?醫教6招解除,4方法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怎麼辦?可以運動嗎?醫:教你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醫師,我已經好幾個月都不太能走了,只要走遠一點或上下樓梯,整個膝蓋就好痛。」在門診時常會看到許多深受膝關節退化所苦的患者。關節退化會造成嚴重的疼痛、反覆性發炎及下肢生物力學的改變。常見的症狀除了膝蓋疼痛以外,還可能會有緊繃感、無力、痠脹感及僵硬。而疼痛的感覺往往在長時間走路後會變得強烈,且蹲下或上下樓梯會因無力或疼痛而感到困難,嚴重者甚至會有行走困難的情況,必須長時間使用輪椅,明顯影響生活品質。在退化性關節炎的照顧裡,最重要的其實是生活型態的調整。膝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常發生在年長、肥胖、有關節損傷病史、有關節炎家族史、肌力不足、長期負重或久站、長期維持蹲跪姿勢的族群身上。也因此過重患者減重、減少久站負重、處理原有的關節損傷、調整運動及生活方式等,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照顧就顯得相當重要了!◎膝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復健治療目前已經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核心照顧之一,過去許多研究及指引都證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接受運動及復健,可以有效減少疼痛並增進功能。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有接受過足夠復健療程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降低未來置換人工關節的機率。針對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運動配合復健儀器的使用,如電療、水療、短波、超音波或震波的介入,可以減緩疼痛並增進步行能力。此外還可搭配徒手治療的照顧,對疼痛的緩解更有幫助。◎膝退化性關節炎可以運動嗎?有了退化性關節炎是不是就要休息少運動呢?一般人遇到膝蓋疼痛的狀況時,會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休息別動,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僅可以運動,而且還鼓勵運動!運動可以減緩疼痛、增進功能、緩解低落情緒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掌握運動的原則及安排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是相當重要的。在有氧運動的部分,關節炎患者常有較差的心肺適能,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進心肺適能並減少疼痛。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每週應有3-5天的運動,並達到每週15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運動的方式應選用較低關節壓力的運動,像是走路、腳踏車、游泳或水中運動。運動的原則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非常虛弱的患者可以採用每次5分鐘,少量多次來達到運動的效果。在阻力訓練的部分,阻力訓練可以增進肌耐力、緩解疼痛並促進功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運動的重點。每週應有2-3天的阻力訓練,強度為中等強度,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依患者的個別狀況做調整,每項運動進行1-3組,每組8-12下。運動的方式可採用運動器材、彈力繩、啞鈴或自由重量(free weight),訓練的肌群最好能包含大腿股四頭肌(Quadriceps)(圖一)、腿後肌群(Hamstring muscles)、臀肌等。(圖二、圖三)在伸展運動的部分,伸展可以減緩疼痛並減少晨間僵硬(morning stiffness)情形。每天都應進行伸展運動,達到緊繃感但不會疼痛,維持10-30秒,重複2-4次,特別是膝關節周邊的緊繃肌群要加強伸展(圖二),伸展運動的原則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而每次運動前後均應有5-10分鐘的熱身與緩和運動,進行熱身與緩和運動時要將膝關節做伸展及配合輕度的有氧運動,足量的熱身與緩和運動可以有效減緩疼痛。每日最佳的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每日最不疼痛的時候或在服用止痛藥之後。而在溫水中(28-31° C) 進行水中運動也有助緩解疼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立即感到些微的疼痛是正常的。若是從事不熟悉的運動可能會因遲發性肌肉痠痛,在運動後48– 72 小時感到不適,但經過慢慢訓練後則會愈來愈好。不過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急性發炎期有明顯腫脹疼痛時,應避免劇烈運動,此時應做緩慢的膝關節伸展,配合輕度的活動,來維持原有的功能並避免僵硬。◎膝退化性關節炎的注射治療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可以使用注射治療。在過去的研究中顯示,「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以有效增加潤滑、減少發炎、保護軟骨、緩衝碰撞,而且愈早期施打效果愈好。除此之外也可搭配「增生療法」,藉由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高濃度葡萄糖水、羊膜等,施打在損傷處,可以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緩解疼痛及增進功能。由於膝關節疼痛的來源常常不只來自關節內軟骨退化,同時也來自週邊肌腱或韌帶等的受傷,因此增生注射治療除了可以在關節內注射藥物,也可針對關節外受傷的組織進行治療。如果有急性的關節發炎導致膝部嚴重腫脹時,則可以抽取關節液,必要時,進行膝關節類固醇注射,並搭配復健治療可達到減少疼痛及緩解發炎的效果。◎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及鞋墊使用,矯正生物力學而穿戴軟式護膝也有助於緩解疼痛及不適,不過如果已經有下肢關節生物力學的形變造成壓迫或損傷時,則可使用退化性關節炎護膝(Unloading valgus knee braces,圖五)或客製化的鞋墊,來改善膝關節生物力學上的形變並避免持續損傷。然而護膝的使用時機比較建議在長時間行走、上下樓梯或負重時,不宜過度倚賴護膝而長時間穿戴,過度依賴護膝可能會造成肌力弱化,反而會加重膝關節退化。而最常見的足部問題是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因前足內翻 forefeet varus 所致),這會因生物力學而導致上方膝關節角度不正,進一步影響退化性關節炎,藉由鞋墊的介入可以從足部處理,有效矯正生物力學問題並改善疼痛。提醒您,如果有膝部疼痛的情況,還是應該要即早到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及治療,如此才能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並遠離疼痛。※本文由【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膝蓋退化怎麼辦?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
2022-06-03 養生.聰明飲食
你知道「PM2.5」竟會影響心血管嗎?營養師揭:這3種蔬果,養肺又降低罹癌率
日前衛福部公布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排名第一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形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我們都要注意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問題,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只要呼吸就會接觸到的危險因子。 台灣的空氣汙染來源除了境內產生的空汙(工業污染或汽機車排放廢氣等),境外空氣汙染大約會發生在每年冬季,當中國大陸有沙塵或有霾害現象產生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到台灣,這時就需特別小心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供下列幾項建議,從日常飲食下手,就可輕鬆養肺: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2011年功能性食物期刊(Food and function)刊登內容指出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抗癌之活性成分,包括:吲哚(Indoles)、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與異硫氰酸酯(Isothiocynates),可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大/小白菜、白/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 攝取天然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中,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 茄紅素蔬果: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蔬果皆含有豐富茄紅素,茄紅素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2014年WHO指出「PM2.5」空氣汙染,除了直接影響到呼吸系統疾病之外,與心血管及癌症皆具有強烈影響關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提醒民眾,除了培養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抗空氣汙染帶給人體危害之外,記得定期安排身體健康檢查,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潛藏病灶,才能做到對自身健康狀況徹底瞭解及有效管理。 作者簡介_潘富子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健康講座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輔仁大學 營養科學系碩士經歷:聯夏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師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第一次在兒子面前哭了!」一個醫師爸爸心聲:供孩子在美國念書,卻父子疏離...「愛」很難,「愛的好」更難 「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誰更容易發生?如何治療?「長新冠6大疑問」一次解惑
-
2022-05-30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運動 3種訓練增免疫力、降副作用
● 運動是癌症術前術後保持健康重要的一環● 乳癌術後的淋巴水腫、傷口沾黏要特別注意● 經過醫師評估,掌握體能狀況即可運動訓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趨勢。患者不只要面對療程,還有切除腫瘤後的乳房重建,諸多挑戰容易讓人陷入憂鬱、沮喪的情緒中,心理壓力極大。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何宏胤表示,藉由長期運動可打造體內抗癌環境,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術後疼痛、傷口沾黏等問題,只要患者體能狀況許可,經醫師評估後,應該重啟運動生活。癌症治療期間 也應該運動癌友常因為身體疼痛、術後傷口、化療副作用與癌疲勞(癌因性疲憊症)等因素,擔心無法負荷運動。何宏胤說,適度運動很重要,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癌後保健有很大助益,尤其是可以減緩治療副作用的不適,降低疲勞、鬱悶,但須經由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採正確姿勢才能讓效果加乘,並且預防運動傷害。針對乳癌患者的運動訓練,何宏胤建議,宜循序漸進提升運動強度、次數,每周3至5次有氧運動與拉筋伸展,可提升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功能性;每周2至3次重訓鍛鍊大肌群,強化肌肉組織與身體機能。每項運動都要注意節奏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太大。術後肌肉無力 多動減疼痛乳癌術後,及早介入運動,可幫助維持關節活動度、消除腫脹症狀、增強肌力和心肺功能。何宏胤說,愈早開始進行運動愈好,術後最常見肌肉無力、手難舉起,建議多做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來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緊縮,進而提升身體自癒力。乳癌病友運動有哪些禁忌及注意事項?何宏胤強調,乳房重建手術後,可能有上肢及肩膀不穩定等肌肉失衡,因此要避免胸部的推舉動作;藥物副作用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導致平衡感失調,適合做太極拳、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骨轉移的病人,則以瑜伽、散步、伸展操等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有氧運動每周3至5天做中等強度的大肌肉群有氧運動,如走路、單車等,對於整體健康生活品質、情緒及功能性均有顯著改善。●阻力運動每周2至3天做重訓和深蹲,或扶著椅子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建議做至少一組,每組做8至12下,增加大肌群的強度,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柔軟度每周2至3天做伸展運動,如瑜伽或拉筋伸展操,對所有大肌群做靜態伸展或活動度訓練。可處理荷爾蒙治療、放療或手術後關節或肌肉的限制區域,藉由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乳癌患者術後運動注意事項1.選擇適合的運動類型,勿造成過度負擔。2.採循序漸進方式,視身體及運動狀況調整強度、次數。3.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強度運動;有傷口或人工血管要避開游泳,以免感染。4.患側有緊繃感、麻、痛等異常現象,回診時告知醫師並調整運動方式。
-
2022-05-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憂慮小孩染疫頻拉肚子 醫: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
幼童染疫頻傳,不少家長擔心小孩染疫及是否該打疫苗,焦慮油然而生,幾位媽媽求診,都說最近想到疫情都很不安,常常吃飽飯就會腹痛,或吃飯吃到一半就必須要去跑廁所,有時候還會拉肚子,每天都要上廁所好幾次。醫師發現,他們都是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江承源說,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比較敏感的慢性疾病,會出現反覆腹痛、拉肚子、便祕及脹氣等症狀,屬於功能性蠕動障礙,因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會出問題,連小腸或胃部也會出現相關症狀,通常會持續6個月以上。他說,造成大腸激躁症的原因很多,除了飲食不正常、腸道發炎或感染之外,心理因素也是致病原因,例如處於憂鬱、焦慮等情境下,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對腸胃道膨脹的感覺變得異常敏感,因而改變了腸道的滲透性、腸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相,造成腸道蠕動的障礙,因而罹患大腸激躁症。江承源說,臨床上大腸激躁症的排便習慣不規律,依照不同的病因以及發生部位,分成腹瀉型、便祕型、腹痛型以及混合型四種,其中以腹瀉型的患者佔最多數,一天腹瀉次數會超過三天以上,甚至剛用完餐就馬上有便意感,至於其他常見症狀還有:1.腹部常出現絞痛、脹氣,但解便後會暫時緩解2.解便時需要非常用力,時常會出現急迫感、殘便感3.解便次數不規律,一天超過3次或一周少於3次4.腹瀉與便秘會交替出現5.糞便的型態改變,呈現硬塊、稀軟狀,甚至嚴重點會出現水便江承源提醒,大腸激躁症患者雖飽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出現嚴重併發症,除了提供藥物劑型治療之外,也會建議民眾需適當紓解情緒壓力、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避免刺激食物,並輔以定期檢查,遠離大腸激躁症之苦。
-
2022-05-21 活動.精彩回顧
課程回顧/失智者與照顧者共學新知: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
「在完全忘掉自己之前,我還能做些什麼?」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銀髮長輩常見疾病『失智症』正悄悄改變了許多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失智照護這條路上,不論是患者本人或照顧者,所面臨的巨大變化跟身心壓力已讓你們難以負荷?一旦罹患失智症就只能束手無策的等著失能找上門嗎?本系列課程針對不同部位與機能,靠日常運動幫助失智家庭減輕照護壓力、重拾生活平衡,是專屬於失智症與照護者的運動共學新知。🚨面對罹患失智症後的認知、體能退化,感到束手無策?知道運動對失智症有幫助,卻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對失智者來說才能達到效果,且不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面對發生率如此高的疾病,我們希望透過漸進式的課程架構與多元課程教學,不只針對患者或癌友,可以吸引、接觸更多對此類健康議題有興趣的族群或照護者,改善他們的生活與對未來做出預防準備。⭐此課程由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親自授課。⭐透過此系列課程,針對失智的提早預防、保養運動訓練,從內而外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身心機能與健康。👉想了解更多課程細節,點此立即報名去▶https://pse.is/482qyy|課程內容|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對於大腦的幫助,但哪一種運動對大腦比較有效呢?以及在運動的時候,強度以及頻率該應該如何?以及如何判斷?才可以達到促進腦功能的保健效益!本系列課程將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帶領學員從趣味運動中改善身體機能。|如果你或失智症患者有以下困擾|●失智症患者因為症狀導致整體活力下降,想增加運動量。●肌肉減少,平衡力變差,希望功能性體智運動改善手腦協調。●擔心未來吞嚥功能退化,想提早作出預防準備。|適合對象|●輕症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失智運動訓練有興趣族群。●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課程循序漸進,運動新手到老手都非常適合,不必擔心課程太難會有銜接或專業背景不足的顧慮。|上完這系列課程,你的收穫是...|🕒第一堂:2022/06/16 (四)坐站姿氧肌運動!生活實用實戰功能性運動教學●從動態暖身、主活動搭配暖身收操,讓參與者可以輕鬆跟著做,達到運動健腦的功效。●你知道有一種跟走路差不多速度的運動叫「超慢跑」嗎?因為強調用緩慢的速度跑步,大大降低對膝蓋的傷害,還能改善體力、行動力、預防及延緩失智,重點是在家也能進行!●有氧及肌力訓練,搭配「功能性運動」的設計,雙效進行,逆轉失智腦,讓我們能將這些動作轉化到生活中,減緩生活的影響延緩退化。●運動流程:運動流程:暖身有氧 - 坐站姿超慢跑 - 徒手功能性肌力運動(需要輔助:單張椅子及行走杖)- 椅子伸展運動(需要輔助:單張椅子及行走杖)。🕒第二堂:2022/06/23 (四)一根棍子腦霧全散,活化大腦的棍子體操運動●拐杖只能輔助行走嗎?其實家中常見的棍子還有你意想不到的用途。快尋找家中的棍子,一起利用棍子來運動吧!棍子伸展操,除能強化心肺與肌力,還能兼顧趣味,將認知元素融入運動當中,讓長輩在一邊運動的時候,也達到訓練認知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都需要一邊動身體、一邊動腦,因此體智活動對大腦有很大的刺激及訓練,在認知、體能、情緒上也有許多幫助,邀請您一同體驗其中的趣味魅力。●運動流程:動態暖身(四肢協調操)- 體智運動-體能版(有氧、肌力)- 體智運動動作版(協調、平衡)。🕒第三堂:2022/06/30 (四)預防長輩嗆咳,別忽略口腔訓練及姿勢強化運動●肺炎造成了許多長輩生命上的威脅,對吞嚥困難的長輩來說,口腔退化是造成肺炎的一大原因,因此口腔的預防退化也變得更為重要,常見的「口腔訓練」還不夠,搭配手口暖身操以及上半身姿勢強化,雙效合一,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吞嚥困難與吸入性肺炎的發生。●運動流程:手口暖身操 - 口腔肌肉強化運動 - 上肢肩頸姿勢強化運動 - 棍子伸展操。※特別提醒:●若學員為失智症患者,請務必與醫師或家人溝通討論,在評估允許後,由照顧者陪同方可進行運動課程。●課程期間如有不尋常症狀發生,像是頭暈、喘、胸悶、心悸等情況,這些症狀可能會是危險的訊號,應該要立即停止運動,並返回門診告知醫師相關症狀,以做進一步的評估,並考慮調整運動形式。|上課前的準備|●課程中會需要準備一隻長棍子與底部固定的椅子,為了安全起見,棍子請準備底部有防滑墊的類型,(如:行走杖、健走杖、拐杖、拐杖雨傘),棍子長度大約站著時骨盆的高度以上,或坐著時腰部的高度以上;止滑方式另可準備抹布、襪子套在椅腳,再用橡皮筋綁住,或者椅腳底部貼上止滑墊片皆可。●運動前 1-2 小時,以小份量的固體食物為主(避免含大量蛋白質及會脹氣的食物),或是 30 分鐘內以飲品補充,請勿空腹進行課程。|課程資訊|●第一堂:2022/06/16 (四),15:00-15:40●第二堂:2022/06/23 (四),15:00-15:40●第三堂:2022/06/30 (四),15:00-15:40※課程開始前30分鐘,14:30 開放進Google Meet。※課程共40分鐘,30分鐘老師教學+10分鐘QA問答時間(因課程於Google Meet以及元氣網平台皆可觀看,QA問答時間將提供各平台3個解答,並依照提問先後順序依序解答)。※本系列課程有名額限制,名額內報名且依序通過審核者,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Google Meet課程觀看連結。。※較晚報名通過審核者,因Google Meet會議有人數限制,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元氣網登入觀看連結。。|講師| 職能治療師 鍾孟修●愛迪樂職能居家職能治療所 所長●愛迪樂有限公司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運動指導員●福喜緣日間照顧中心 兼職職能治療師●愛迪樂新北式居家長期照顧服務機構 復能督導●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系友會監事|課程特色|市面上少有的「全方位失智症運動課程」,專家帶來完整有氧運動 X 肌力訓練 X 手腦協調 X 口腔吞嚥練習的系列課程,每堂課都加入課程獨家的『棍子健身操』,讓失智長輩在活化身體的同時,也能享受多元運動帶來的樂趣體驗。讓長輩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靠著運動,提前預防、延緩大腦退化。|雙重好康回饋|👉乳癌運動訓練入門4堂課,點此瞭解更多▶https://pse.is/47tj5wLogitech | LIFT人體工學垂直滑鼠專為中小手設計,更適合亞洲人手型,擁有人體工學協會健康雙認證,其特殊的57度傾角提供最舒適的握感,使手掌能夠完美貼合,加上柔軟橡膠紋理設計,久握也不怕累;搭配SmartWheel智能滾輪高速捲動精準定位閱覽,雙模式連線與多裝置間跨平台多工使用,可有效減輕長時間使用滑鼠不適感。●活動結束後統一進行抽獎,由系統程式自動隨機抽出,並於2022/07/20於元氣網活動專區公佈得獎名單。●本問卷蒐集來的資訊,僅會作為內部課程改善使用。絕不外洩也不會作為其他用途使用,敬請放心填寫!●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注意事項|●課程前一天會寄出課程觀看連結,請務必多留意報名時填寫的信箱訊息。●課程前30分鐘開放入場,請勿遲到以免影響其他同學。●本系列課程有名額限制,名額內報名且依序通過審核者,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Google Meet課程觀看連結。●較晚報名通過審核者,因Google Meet會議有人數限制,活動小組將於活動前一天以電子郵件方式寄發元氣網登入觀看連結。●課程期間【全程不得錄影錄音】,一經發現,主辦方有對您法律追究的權利。●主辦單位保留臨時修正、暫停或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變動將另行通知。**【得獎公告】**感謝熱情參與元氣網【失智者與照顧者共學新知: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恭喜以下得獎者:Logitech | LIFT人體工學垂直滑鼠(顏色隨機)(3名)林X惠、吳X貞、郭X珠【拉佩斯初榨榛果油】或【拉佩斯初榨南瓜籽油】乙瓶(品項隨機)(10名)徐X鈴、王X涵、崔X慧、李X莉、史X、黃X勝、沈X君、楊X芬、馬X、李X穎|你還可以學習更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歡迎你分享自己的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元氣網失智頻道」提供實用、豐富的資訊給癌友家屬,期待陪伴癌友一起面對癌症: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以上對於課程有任何問題,如有疑問請洽課程小組udnhealthservice@udngroup.com 詢問 **
-
2022-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約25%康復者在疫後3個月出現新冠後遺症!醫師揭腦霧3大核心症狀
●長新冠後遺症,染疫者7月後可能出現●腦霧屬於永久性腦神經傷害●可透過良好飲食、睡眠、運動習慣,降低傷害新冠病毒延燒全球,各國研究陸續發現,民眾染疫後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影響患者康復後的生活。常見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染疫後遺症 3個月後發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症狀為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蔡睿蘋表示,新冠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國內疫情爆發,推估新冠後遺症會在7月左右陸續出現,國內尚未出現有染疫後出現腦霧的患者,但從國外的監測顯示,大約有二成五的Omicron染疫患者會出現腦霧症狀,且多數患者在染疫期間為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有些疾病 也會引起腦霧蔡睿蘋表示,腦霧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蔡睿蘋表示,引發腦霧分為主要與次發性,以新冠病毒來說,新冠病毒與人體的ACE2受器結合引發症狀,ACE2多集中在呼吸道,但其餘臟器、血液中也會有受體,病毒也可能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這就是主要引起腦霧的原因,且腦神經受損後就無法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預防失智症作法 可望改善不過,像纖維肌痛症、慢性疲憊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引起的腦霧屬於次發性,只要原先的疾病改善,就能避免腦霧發生,以睡眠呼吸中止症而言,腦部因缺氧,才會出現腦霧症狀,因此需先診斷出導致腦霧原因,才能釐清是否能改善症狀。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引發腦霧的原因,若是新冠病毒則屬於永久傷害,染疫後,應避免讓腦神經傷害得更嚴重,或是讓其他可能引發腦霧的疾病加重症狀,建議可以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
-
2022-05-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 長期姿勢不良、壓力大,易導致肩頸痠痛● 有肩頸問題,勿強力轉動脖子,避免拉傷● 按摩、姿勢矯正、肌力訓練,找回順暢感新冠疫情大爆發,許多人出現肌肉痠痛現象,甚至因肩頸疼痛而緊張擔心「我是不是確診了?」隨著年紀增長,肌力逐漸退化,肩膀和脖子特別容易痠痛,加上久坐、低頭滑手機,長期姿勢不良下,就會讓身體處於緊繃狀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林立峯說,透過按摩、姿勢矯正、復健運動可調節改善肩頸力,告別肩頸的痠、痛、麻。忽略身體警訊 恐釀功能性損傷現代人壓力大,肩頸痠痛的患者愈來愈多,林立峯表示,頸部及上背部疼痛有許多原因,包括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突出、上背部筋肌膜發炎、長期姿勢不良以及不當施力引起的外傷等,稱為「肩頸症候群」。可透過自我鍛鍊緩解症狀,若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症狀及疼痛不減,建議就醫對症治療,才能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肩頸痠痛是很常見的慢性疼痛,不適感可能會持續3至6個月以上,若置之不理,長久累積下來,會造成功能性的損傷,若壓迫到神經,則會出現麻痛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林立峯強調,平常應注意坐姿、使用3C產品的姿勢,建議多做肌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受力,同時保護肌肉不受到傷害。調整睡姿坐姿 拉筋重訓能改善改善肩頸痠痛的日常保養,林立峯說,可先從矯正姿勢著手。首先是睡姿調整,睡眠占了每日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建議可使用記憶枕或毛巾捲條協助頸部的支撐,讓頸部和脊椎自然放鬆,但不宜趴睡,趴睡容易增加腰椎的弧度,更易導致肩頸痠痛與手臂發麻。其次是坐姿調整,上班時適度調整椅子高度,坐下時,小腿垂直、腳掌與小腿成90度最佳。舒緩肩頸不求人!林立峯指出,伸展拉筋、肌力訓練等復健運動,能幫助緩解肩頸的痠痛,做簡易的肌肉放鬆操,可以強化軀幹核心力量;伸展拉筋時,幅度盡量拉到最大,以不痛為原則,最方便的招式是利用靠牆後仰伸展、上半身轉體、肩胛骨收緊及伸展等動作,活動上背部的表層肌肉,配合呼吸慢慢調節身心。肩頸放鬆2運動【肩膀拉筋伸展式】1.將右手舉起,左手抓住右手肘往下壓。2.讓肩膀感到拉緊,有緊繃感即可,停留10秒。3.換邊,將左手舉起,右手抓住左手肘往下壓。【上背部表層肌肉伸展運動】1.坐在椅子上,左手固定於椅邊,右手將頭壓向左前方,停留10秒放鬆。2.換邊,右手固定於椅邊,左手將頭壓向右前方,停留10秒。3.連續左右交換5次,伸展肌肉。
-
2022-04-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老是「解放」不出來?營養師推薦4類「腸道順暢」食物,解除便秘危機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導致排便不順,甚至形成便秘,只好求助偏方或乾脆使用軟便劑。但營養師提醒,解決排便不順問題,最健康的方法還是從飲食著手,可攝取4大類幫助「順暢」的食物。 便秘已是現代文明病,久坐、壓力大、熬夜、偏食及外食營養攝取不均衡、長期酗酒或不當用藥,都是造成便秘的原因。另外如老年人、孕婦或腸胃蠕動不好的小孩,也是便秘好發的族群。 有人為了每天順暢「解放」尋求偏方,更有人一天沒排便就求助「軟便劑」,但長期依賴軟便劑反而可能讓腸道失去「自己蠕動」的功能性。根據《健康力新聞網》報導,營養師廖欣儀提醒,最健康的方式還是要從飲食下手,容易便秘的人可以多攝取4大類食物,讓排便更順暢。 1、高纖食物 如木耳、海帶、紫菜、香菇、蘋果、番茄、燕麥,這些食物中的水溶性纖維可以軟化糞便,並且幫助腸道蠕動,有效預防便秘。 2、高鎂食物 如香蕉、腰果、杏仁、核桃、花生、糙米,研究指出鎂有輕瀉、軟便的作用,適當攝取可以幫助排便順暢。 3、發酵食物 包括泡菜、納豆、味噌、優酪乳等,這類食物有乳酸菌,可以調整腸道中細菌的數量,幫助腸道消化作用,但這類食物通常鹽分或糖份較高,要適量食用。如果是外食者,沒辦法吃足含好菌的食物,也可考慮補充益生菌來維持腸道健康。 4、含寡糖食物 如洋蔥、大蒜、蘆筍、大豆、麥類、蜂蜜,寡糖可提供腸道有益菌的生長,幫助人體提升免疫力,維持腸道健康,寡糖也具有類似水溶性纖維的作用,幫助腸道蠕動,減少便秘的發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
-
2022-04-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擺脫便秘必須是水溶性膳食纖維?超級纖維真有助排便嗎?
我發表的三篇關於便秘的文章在同一天(2022-4-6)收到同一個留言:「請問排便不順的話,吃這裡提到的水溶性纖維也有幫助嗎?」。留言的人署名分別是莊、陳、和Grace。我的三篇文章分別是:便秘益生菌?《健康指南》的推薦能信嗎?便秘,番瀉葉,黑腸症便秘新藥留言裡那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發表在「健康學堂」的文章,標題是【「超級纖維PHGG」是什麼?孕婦便秘有用嗎?有副作用嗎?】,而第一段是:【你是否疑惑「為什麼吃很多菜喝很多水,還是便祕了?」其實大部分蔬菜屬於「非水溶性纖維」例如:高麗菜、金針菇、胡蘿蔔…雖能增加糞便體積,卻對腸道蠕動(推動糞便前進)的幫助不大,而「水溶性纖維」則能吸收水分,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柔軟好排出!也就是說,想要擺脫便秘,你吃的膳食纖維必須是「水溶性」。】蛤!?蝦米!?擺脫便秘,膳食纖維必須是「水溶性」!!??………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三個來自較有信譽機構的資訊:WebMD:「非水溶性纖維將水吸入糞便並增加糞便的體積,幫助糞便更快地通過腸道。」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非水溶性纖維有助於加快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運輸,並有助於預防便秘。非水溶性纖維的良好來源包括全穀物、大多數蔬菜、麥麩和豆類。」梅約診所:「非水溶性纖維促進物質通過消化系統並增加大便的體積,因此它對那些便秘或大便不規則的人有益。 全麥麵粉、麥麩、堅果、豆類和蔬菜,如花椰菜、青豆和馬鈴薯,是非水溶性纖維的良好來源。」所以,很顯然,「健康學堂」所說的【必須是「水溶性」】,是與事實正好相反。很有意思的是,「健康學堂」的名號之下有句「自己的健康自己守護,擁有正確知識是第一步」!至於PHGG,「健康學堂」先是用了這麼一個吸睛的標題:「超級纖維PHGG是什麼?竟能減肥、清腸、控血糖?」,然後說:【想要簡單、快速、方便地補充水溶性纖維,以前,我們會補充洋車前子、菊苣纖維、低聚果糖,現在,營養學專家新發現了一種多功能天然超級纖維,叫做PHGG (Partially Hydrolyzed Guar Gum) ,它是由豆科植物水解,不僅是「水溶性纖維」還是一種「益生質」,因為它具有發酵性,可產出短練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 ,進而被上百兆種的腸道菌分解成養分,抑制害菌孳生,幫助改善便秘、調理消化道、防止腹瀉、控糖減脂,這是其他水溶性纖維做不到的!】。可是,早在2011年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歐洲食品安全局)就有發布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ubstantiation of health claims related to partially hydrolysed guar gum (PHGG) (關於證實局部水解瓜爾膠 (PHGG) 相關的健康聲明的科學意見),而裡面的一個結論是:「專家組的結論是,攝取PHGG 和減緩胃腸不適之間尚未建立因果關係。」在一篇2014年發表的回顧性論文裡也有這麼一句話:「截至 2014 年,北美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會 (NASPGHAN) 和歐洲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會 (ESPGHAN) 不支持使用纖維補充劑治療功能性便秘。」請看Diets for Constipation(用於便秘的食物)。還有,請注意,這篇論文也有說:「一般來說,眾所周知,非水溶性纖維有助於便秘。」在另一篇2020年發表的回顧性論文裡也有這麼一個結論:「給便秘、肥胖和過敏性腸綜合徵患者推薦纖維補充劑有一些好處,但顯著的異質性和發表偏見破壞了這種支持。」請看Effectiveness of Fiber Supplementation for Constipation, Weight Loss, and Suppor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Meta-Analyses(纖維補充劑對便秘、減肥和支持胃腸功能的有效性:薈萃分析的敘述性綜述)。從這三篇報告就可看出PHGG之用於改善便秘是有一些模糊的科學證據,所以患者也許是可以試試看,但請千萬不要過早相信那些一廂情願的誇大。尤其是「擺脫便秘,膳食纖維必須是水溶性」,更是與事實相反。原文:擺脫便秘,纖維必須是水溶性? 健康學堂,健康嗎?
-
2022-04-13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癌症生物學——你一定要知道的一件事癌症是細胞異常、不受控制複製增殖的結果。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細胞會依正確速率按表操課、複製分裂,這是細胞內複雜的基因網絡相互制衡的成果。有些基因會促進細胞增殖,這些基因有時會被稱為「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在前幾章的圖表中,這些基因以「+」符號標示。其他基因則會牽制細胞,避免細胞過度複製;這些基因稱為「腫瘤抑制基因」(tumoursuppressors),於圖表中以「-」符號表示。從本質上來說,原致癌基因與腫瘤抑制基因並非絕對好或絕對壞;然而當調節這些基因的網絡出錯時,細胞增殖也會跟著出錯。假如原致癌基因變得過度活躍,可能將細胞推向癌化狀態;相反的,若腫瘤抑制基因遭到不活化,它就無法再扮演煞車的角色、阻止細胞分裂。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相同的結果:細胞開始快速增生,複製分裂。但癌症不只是細胞分裂太多太快這麼簡單。假如細胞分裂過快,其餘一切正常,那麼這群細胞只會構成「良性瘤」。這些良性瘤也許外觀難看、也許造成生理不適,但除非它們壓迫重要器官、影響器官功能,否則良性瘤本身大多不致命。但失控的癌細胞可不只太常分裂而已。它們不僅不正常,還會侵犯其他組織。「痣」就是一種良性瘤。大腸腸腔冒出的小突起也是,名喚「息肉」。痣跟息肉本身都沒有危險性。問題是這些玩意兒如果愈冒愈多,難保其中一個不會來到下一步、出現異常,導致細胞朝全面失控的癌化路徑前進。這指出另一個更重要、也有大量研究報告佐證的事實:癌症並非偶發或一次性事件。癌症是多步驟過程,並且每一步都讓細胞朝惡性腫瘤愈來愈靠攏。就算是先天遺傳傾向(罹癌傾向)極強的個體也一樣。其中一個例子是「停經前乳癌」(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某些家族有這種癌症遺傳。女性若遺傳到突變的BRCA1 基因拷貝,不僅早期發病風險極高(侵犯型乳癌),也很難有效治療。這種癌症的病程進展耗時多年,因為必須同時累積其他缺陷才會發病。因此,細胞一邊累積缺陷,一邊大步朝癌化靠攏;這些缺陷必定是由親代細胞傳給子代細胞,否則早就在細胞分裂時消失了。這些缺陷在癌症發展進程中,必須是可遺傳的。長久以來,學界大多把注意力擺在尋找與癌症發展有關的基因突變,這點不難理解。科學家費心尋找變動過的基因密碼,全神貫注在基礎藍圖上;其中,他們對腫瘤抑制基因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些基因在遺傳型癌症症候群病例身上常會發生突變。人類的腫瘤抑制基因通常成對存在,跟體染色體上所載的大多數基因(對偶基因)一樣。當細胞癌化程度驟升,幾個關鍵的腫瘤抑制基因常會被關閉,兩份拷貝都不活化。許多病例顯示,這可能是癌細胞內的腫瘤抑制基因已發生突變所致。這種現象稱為「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s),發生在體細胞正常生命歷程中的某個時間點。這種突變之所以稱為體細胞突變,是為了與「生殖系基因突變」(germline mutations)區隔,生殖系基因突變會遺傳,能從親代傳遞給子代。而不活化腫瘤抑制對偶基因的突變形式多變,琳琅滿目:有些可能只是改變胺基酸序列,導致基因再也無法製造正常具功能的蛋白質;另一些則是在癌化過程中,染色體失去與功能性蛋白相關的部分。病患身上某特定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方式可能是一份拷貝的胺基酸序列改變,對偶的另一份拷貝則出現「微缺損」(micro-deletion)。這種情況顯然確實會發生,而且發生頻率頗高;不過,一般很難明確斷定腫瘤抑制基因以何種方式突變。十五年來,我們慢慢理解腫瘤抑制基因還有另一種不活化方式:透過表觀遺傳調控令其「噤聲」。如果啟動子的DNA嚴重甲基化、或組蛋白覆滿抑制型調控物質,腫瘤抑制基因即因此關閉。這些基因無需改變根本藍圖就能被不活化。▍癌症的表觀遺傳發展現況不少實驗室都已在各種癌症研究中,明確找到前述狀況存在的證據。首批發表的報告中,有一篇是研究「亮細胞癌」(clear-cell renal carcinoma)這種腎臟腫瘤。在亮細胞癌的發展過程中,關鍵之一是不活化「VHL」此特定腫瘤抑制基因。一九九四年,醫界權威——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e)史提芬.貝林(Stephen Baylin)——領導的團隊分析VHL 基因前端的 CpG 模組。在他們分析的亮細胞癌檢體中,有百分之十九的檢體CpG 模組高度甲基化,這個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亦因此關閉;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在癌症發展過程中肯定是大事一樁。啟動子甲基化的現象不只限於VHL 腫瘤抑制基因和腎臟腫瘤。貝林團隊接著分析乳癌的BRCA1 腫瘤抑制基因:他們分析沒有乳癌家族病史的病例,以及並非由前段討論的BRCA1 突變所導致的乳癌病例。在這些散發型乳癌患者中,有百分之十三的病例BRCA1 基因 CpG 模組高度甲基化。來自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與史提芬.貝林合作的尚皮耶.伊薩(Jean-Pierre Issa)也發表報告,提出癌細胞有廣泛且異常的DNA甲基化現象。兩團隊的合作成果顯示,結腸癌病例中有超過兩成患者出現多個不同基因的啟動子DNA同時高度甲基化的現象。後續研究顯示,癌細胞不只DNA甲基化發生變化。另外還有直接證據顯示,組蛋白修飾導致腫瘤抑制基因被抑制。舉例來說,在乳癌患者身上,與組蛋白有關的ARHI 腫瘤抑制基因的乙醯化程度偏低。另一個腫瘤抑制基因PER1 和肺臟腫瘤「非小細胞瘤」(non-small cell carcinoma)也有類似關聯。在這兩種病例中,組蛋白乙醯化的程度與腫瘤抑制基因的表現程度互有關聯― 乙醯化程度愈低,基因表現程度也愈低。因為這兩個基因都屬於腫瘤抑制基因,故表現程度降低即表示細胞將更難控制、遏止細胞分裂。腫瘤抑制基因常受制於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因而不表現——這項領悟在學界引起不小震撼,因為這代表他們找到可能可以治療癌症的新方式:如果能重新啟動一個或好幾個腫瘤抑制基因,我們就有機會與癌細胞一搏,控制那些瘋狂分裂的細胞,失控的火車也許就不會太快脫軌翻覆。過去,科學家認為突變或缺損是導致腫瘤抑制基因不活化的原因,若想重新啟動基因,我們幾乎沒有太多選擇。目前有不少臨床試驗正在測試基因治療能否達到這個目標。在某些狀況下,基因療法最終可能證實可行,但並非絕對。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基因療法在一開始就不容易燃起希望;因為要把基因送進正確細胞已相當困難,送進細胞後還得讓基因啟動,更是難上加難。就算有辦法做到這一步,科學家常發現細胞似乎會甩掉多出來的基因,導致一開始打的如意算盤全部失效。還有一些相對罕見的案例顯示,基因治療本身竟會引發癌症,因治療本身帶有某些不明確的效應、導致細胞異常增殖。目前學界還未放棄基因療法,而且在某些條件下,基因療法說不定可證實是最佳選擇。不過對於像癌症這種疾病,由於治療人數眾多,基因療法不僅昂貴且實行困難。這就是開發表觀遺傳藥物來治療癌症何以令人振奮的原因。就定義來看,表觀遺傳調控並不會改變原本的DNA密碼。誠如先前所見,有些病人的腫瘤抑制基因的其中一份拷貝,在表觀遺傳酵素作用下遭關閉。這些病患原本正常的表觀遺傳基因密碼並未因突變受損。因此,他們可能可以利用合適的表觀遺傳藥物,將DNA異常甲基化或組蛋白異常乙醯化的模式逆轉回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正常的腫瘤抑制基因即可再度開啟,協助癌細胞從失控狀態恢復正常。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兩種可抑制 DNMT1 的藥物作臨床使用,治療癌症,分別是5-氮胞苷(商品名Vidaza)和結構極相似的「去氧雜氮胞苷」(2-aza-5’-deoxycytidine,商品名Dacogen)。另有兩種HDAC抑制藥物也核准使用,分別是稍早提過的SAHA(商品名Zolinza),以及一種叫「羅米地辛」(romidepsin,商品名Istodax)的藥物。羅米地辛的化學結構和SAHA差異極大,但羅米地辛也能抑制HDAC。彼得.瓊斯成功解開5 -氮胞苷的角色之謎後,他和史提芬.貝林、尚皮耶.伊薩在將5 -氮胞苷從實驗室一路推上臨床試驗、終至核准過關的三十年來,已成為該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維多莉亞.李瓊在推動SAHA上市應用的過程中,也同樣位居要角。這四種抗癌藥物(對付兩種截然不同的酵素)通過許可、核准上市,對整個表觀遺傳治療領域不啻為一劑強心針。不過目前還無法證明,這些藥物是不是仙丹妙藥、抗癌萬靈丹。※ 本文摘自《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作者:奈莎‧卡雷 譯者:黎湛平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2-04-12 癌症.其他癌症
不明原因胸悶心悸不在意 急診才發現有罕見嗜鉻細胞瘤
新北一名林女士平時就不定時心悸,日前不舒服掛急診,才發現是腎上腺有顆罕見嗜鉻細胞瘤作祟。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許竣凱表示,當時立即安排林女士手術摘除,術後恢復良好,不再被不定時心悸所擾;呼籲民眾平時要有警覺,若有不明原因胸悶心悸等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病情惡化。新北一名52歲林女士本身有輕微的高血壓,經規律服藥控制良好,雖偶有胸悶、心悸等情形,但因發作時間短暫,不以為意,日前她心悸再次發作且伴隨嚴重盜汗及發燒,被家人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台北慈濟醫院指出,林女士許多指數都超標,經斷層掃描發現,林女士的腎上腺有一顆10公分的罕見嗜鉻細胞瘤,腫瘤已幾乎要比腎臟還大,若放任不管隨時可能造成血壓暴增及心悸,甚至心衰竭,因此立即安排手術摘除腫瘤。許竣凱說明,腎上腺腫瘤治療中,以手術切除為首選,考量林女士當時腫瘤太大,且屬於輕微觸碰就會造成血壓飆升的嗜鉻細胞瘤,加上腫瘤緊貼大血管,稍有不慎恐致大出血,故以開腹方式手術,確保有足夠空間及視野。過程中由林女士腹部中線下刀,撥開大血管後精細分離腫瘤與沾黏組織,過程密切監測血壓;歷經兩個小時,在未傷到血管及觸發血壓飆升的情況下,順利將巨大腫瘤摘除,術後8天順利出院,定期回診追蹤,恢復情況良好,不再被不定時的心悸所擾。許竣凱補充,嗜鉻細胞瘤則是一種極罕見的功能性腎上腺腫瘤,發生率僅十萬分之一,平時沒有症狀,一旦受觸發便會猛發性分泌大量腎上腺素,使患者心跳加速,進入亢奮的戰鬥狀態,產生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其他功能性腎上腺腫瘤,如醛固酮增多症、庫欣氏症等,則會出現水牛肩、月亮臉等顯著症狀,多能在2公分內就被發現並得到診治;嗜鉻細胞瘤卻因發作時間短暫,且症狀缺乏特殊性,往往被忽略或誤診而延誤治療。許竣凱呼籲,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須盡早就醫接受診治,避免病情惡化。
-
2022-04-05 癌症.皮膚癌
最常見的皮膚癌是它!醫師詳解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癌不同成因與治療方式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台灣一年約3萬個病例,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鱗狀細胞癌主要與長期紫外線照射有關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針對高風險的基底細胞癌,如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是長於俗稱H zone位置:眼、耳、鼻、唇及其周圍,或因病人本身免疫不佳,從燙傷、慢性傷口長出來的基底細胞癌等,建議以莫氏顯微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處理,其特色為運用水平切片方式,可完整看到周圍及底部的腫瘤邊界,可達到最高腫瘤清除率,且保留最多正常組織,這對顏面部位及生殖器部位尤其重要。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調節藥膏如 Imiquimod(樂得美),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黑色素瘤(melanoma)為高復發易轉移的皮膚癌台灣每年約有250個左右病例,90%位於皮膚,其餘可能長於鼻、口腔、陰道及陰莖黏膜,而皮膚中最常見為足底(包括指/趾甲)約六成。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腫瘤厚度超過1mm的病患建議加上前哨淋巴結檢查。除了原位癌外,一般建議黑色素瘤病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正子檢查,以確立期別及術後追蹤是否有全身性轉移至少五至十年。原位癌病人術後三至五年建議定期返診檢查是否有局部皮膚復發。已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及全身性轉移的第四期病患,針對有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可加上標靶藥物,無突變的可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標靶藥物反應率高效果快,且副作用低(主要為發燒),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後常會產生抗藥性。根據統計台灣黑色素腫瘤有BRAF突變僅約14.3%。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中最常見為內分泌器官發炎,效果好的病人通常可以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較好生活品質。腫瘤厚度淺的惡性指/趾甲腫瘤可用功能性手術不需截肢最常見的惡性指/趾甲腫瘤為鱗狀細胞癌及甲下黑色素癌。原位癌及較淺的黑色素瘤,若腫瘤厚度小於0.7mm,可用功能性手術去除整個指甲本體(含甲母),保留手指/腳趾不用截肢。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王研人醫師】不可輕忽的皮膚癌】
-
2022-03-19 養生.人生智慧
低利年代存過多現金風險大!打敗長壽風險,女性更要提早理財
內政部統計,109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雙創歷年新高,專家表示,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其中女性又比男性面臨更高的長壽風險,但無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都面臨老後生活照顧的問題。當女性思考布局退休準備,在通膨升溫的年代,如何投資抗通膨,或該持有多少現金部位,都會影響經濟自主能力。低利年代 存過多現金風險大施羅德投信先前公布對國人的退休調查發現,81.4%退休準備者首選「銀行儲蓄或定存」作為退休理財工具,第二則是「保險保單」,占67.9%;儘管認為「現金為王」,但對未來5年的預期年均報酬率,有6成預期超過8%。聯博投信的調查也發現,儲蓄險、活存與定存是民眾仰賴的退休理財工具,但被問到「退休準備期望投資報酬率」,占比最高的投報率是4%~6%,高達34.1%。在低利率、高通膨的年代,施羅德投信總經理謝誠晃表示,利率低、放過多現金在銀行是個風險。根據試算,民眾每增加10%現金、減少10%風險性資產投資,年化收益率就會減少0.42%~0.51%。聯博則認為,過於保守的持有現金,或高風險投資都未必是最適投資策略,重點還是要依照個人風險屬性與人生階段,採取不同的理財規畫。流動現金 勿超過12個月水位保德信投信市場策略團隊主管葉家榮則說,現金不適合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環,現金屬於流動性資產,比率不能太高,建議保持6至12個月的水位即可,假設每個月要花2萬元,就是不要超過24萬元,因為現金使用方便卻容易花掉,更不用說容易被通膨吃掉。此外,很多民眾會把保險當成投資,但因為保險的合約和架構,造成流動性很低,不適合作為投資理財的工具,而是功能性需求,例如投保醫療或防癌險;而且如果把投資和保險綁在同一張保單平台,投資多一點、保障就少一點,犧牲了保障的功能。資產配置:家庭主婦不要短進短出,8成基金為主對於女性要如何超前部署老後的生活,葉家榮指出,如果是以主要照顧家事的家庭主婦,因為負責家計,在不考慮贈與或遺產的情況下,必須比男性多準備一點資產支應老後所需。他說,首先要和另一半討論,先透過檢視家庭收支狀況,不論是貸款、子女教育支出等,做好支出管理,接著再設定目標,最後才要考慮投資策略。一般而言,家庭主婦偏保守穩定,投資理財要更小心。葉家榮說,家庭主婦平時以家庭照顧為主,聽到市場雜訊機會多,也更容易被詐騙,建議資產配置中8成以基金為主、2成由自己操作;此外,切記不要短進短出,以長期投資為主。集保中心統計,前年台股上漲逾20%,但多數投資人周轉率高達91%,顯示當年年初投資,年底高達9成不在市場,代表真正賺到的人不多,大多是中途下車,而追高殺低累計的交易成本驚人,經常進出反而不好,尤其長期投資更應減少交易頻率。此外,葉家榮建議一定要有獨立帳戶管理退休資產,透過穩健的方式投資,如果是基金投資,建議以台股平衡式基金、多重資產基金和醫療產業基金各三分之一,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20年下來,報酬率有182%。資產配置:職業婦女至少存1/3薪水,首選股票基金如果是職業婦女,葉家榮說,建議婚前要準備6~12個月的緊急預備金,此外,每個月的薪水要能存一半或三分之一;當進入家庭後,因為還有收入,因此相對於家庭主婦可以積極一點,建議可以股票基金為主,追求長期成長爆發力,再搭配醫療基金、全球股票型基金,同樣是20年,報酬率為226%。至於為何要選擇台股或全球股為核心資產,彭博資訊統計,從2000年1月1日到今年1月中旬,全球股市漲幅278%,年化報酬率6.2%;同時間台股漲幅352%、年化報酬率7.1%。假設60歲退休累積到1000萬元,以台股和全球股的報酬率換算為6.2萬、7.1萬元,加上勞退勞保約2萬元,應該可滿足退休生活和開銷。
-
2022-03-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及時取出血栓 手腳漸有力
一名47歲男性因突發性右側手腳完全無力、言語障礙及意識模糊,急診就醫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確診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顱內大動脈發生大血栓堵塞。經施打血栓溶解劑、血栓移除術治療,才讓患者的言語、意識功能進步,手腳力氣完全復元。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指出,患者及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後,再接受血栓移除術治療,以導管將動脈內的血栓取出,言語、意識功能、手腳力氣逐漸恢復,腦部影像呈現有效治療的成果。後續針對病因檢查,發現患者頸動脈栓塞性狹窄,因此在神經外科的協助下完成了頸動脈手術。蔡力凱說,腦中風位居國人致殘病因的首位,也是十大死因第四名,針對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治療和二次中風的預防,有很多醫療方法可介入,進一步提升中風病患的神經學預後,減少病友後續腦中風復發。病患一旦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若能在數小時內緊急接受血栓溶解治療或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效打通阻塞的顱內血管,常可達到不錯的功能性預後。蔡力凱提醒,若病患突然出現類似中風症狀,例如突發性半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障礙、複視或平衡失調等,應迅速就醫,尋求即時的腦中風評估及緊急治療,並接受完整的腦中風病因檢測和適當處置。病患亦需和醫師充分合作,規則服用藥物,養成運動的習慣,不抽菸、不酗酒,以預防腦中風的復發。
-
2022-03-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47歲男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查出他有頸動脈栓塞性狹窄
新竹一名47歲男子因突發性右側手腳完全無力、言語障礙及意識模糊,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就醫。經評估並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確認該男罹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有大血栓堵塞於顱內大動脈。所幸經施打血栓溶解劑,並用血栓移除術治療,才使該男的言語、意識功能明顯進步,手腳力氣也完全復元。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指出,該男經過即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後,言語和意識功能明顯進步;緊接著再接受血栓移除術治療,以導管將動脈內的血栓取出,手腳力氣也完全復元,腦部影像也呈現有效治療的成果。後續針對病因檢查,發現該男有頸動脈栓塞性狹窄,因此在神經外科的協助下完成了頸動脈手術。蔡力凱說,腦中風位居國人致殘病因的首位,也是十大死因第四名,目前針對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治療和二次中風的預防,有越來越多的醫療方法可介入,有機會能進一步提升中風病患的神經學預後,並減少病友後續腦中風復發。病患一旦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若能在數小時內緊急接受血栓溶解治療或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效打通阻塞的顱內血管,常可達到不錯的功能性預後。新竹台大分院建立了跨科部的腦中風團隊,提供全時的急性腦中風照護,急診及神經科醫師可於短時間內完成中風評估和進行血栓溶解治療,神經內外科及神經放射科醫師可提供專業的血栓移除術治療,後續神經科、內科和復健科的合作照護可治療併發症及促進神經功能進步。此外,針對腦中風病因的探究及跨科部的處理,更能充分幫助病患預防二次中風發生。蔡力凱提醒,若病患突然出現類似中風症狀,例如突發性半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障礙、複視或平衡失調等,皆應迅速就醫,尋求即時的腦中風評估及緊急治療,並接受完整的腦中風病因檢測和適當處置。另外,病患亦需和醫師充分合作,規則服用藥物,養成運動的習慣,不抽煙且不酗酒,以預防腦中風的復發。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腳痛竟是鞋害的!專家:鞋底出現2跡象就該換鞋
有位老奶奶長期腳痛找不出原因,直到她脫下鞋子檢查,才發現她穿的鞋子因鞋跟磨損,多次送修出現修補痕跡,原來腳痛元凶竟是「內外不對稱」的鞋跟填補物,導致她行走時腳踝變形、疼痛難耐。可見鞋子選得不適當或嚴重壞損,將導致足部關節、肌肉、韌帶的過勞甚至受傷。依不同活動選鞋,千萬不能一雙鞋打遍天下。預防足部退化,穿對鞋子也是重要的一環。參與不同的活動,可根據鞋子功能性來選擇合適的穿著,讓雙腳在舒適的狀態下活動。人體從兩側肩膀到骨盆高度、脊椎排列、步態都攸關身體平衡,穿錯鞋致雙腳活動姿勢不正確,會危害到身體軀幹、髖、膝、踝關節,如果不在正常排列位置上,身體會產生代償作用,易導致肌肉運作不平衡,容易感到疲勞與不適。因此有雙合適的鞋子,可以預防足部退化,避免身體不必要的病痛。「千萬不能一雙鞋打遍天下。」選鞋前,必需建立依不同目的、穿著不同功能鞋款的觀念:腳踝的包覆性、鞋子軟硬和重量、足部的活動空間,以及鞋墊款式都要考量。以臨床觀點來看,將足部分為前、中和後足三個部份,腳在活動時承受全身的重量,提供了支撐、彈跳、吸震等功能,來達到身體的穩定性,站立時會以第一、第五根蹠骨與後腳跟作為支撐,形成足弓來支撐身體的重量。舉例來說,跑步活動,鞋子著重在舒適、支撐以及包覆性;高強度運動鞋款著重在避震和彈性,這些功能性的設計,可以保護我們的雙腳、同時提升腳部的功能。● 鞋款:從事較高活動性的活動時,需要選擇包覆性較佳的鞋款。較小的孩童或老年人,綁鞋帶不靈活,挑選容易操作的魔鬼粘鞋款,穿起來會更合腳、安全。● 軟硬度和重量:鞋子軟硬度原則上以前足處可彎曲,中後足不可過軟;鞋子的重量也不能過重,容易造成下肢肌肉過度負擔。● 鞋墊:注意鞋墊是否符合足弓,也可透過客製化鞋墊輔助,改善足底壓力的分布,增加身體姿勢控制的效果,藉以達到最佳效能的運作,減少不正常的步態和病痛的發生。選鞋謹記3口訣:防滑、站穩、好使。1.防滑:鞋子的前後兩區,必須具備像是「輪胎胎紋」的溝槽,達到防滑、排水的效果。2.站穩:從正後方看,鞋跟不宜太窄,走、站才會穩;另外可以捏捏看後跟周圍,太軟的鞋跟缺乏保護效果。3.好使:鞋子約在前1/3的位置會設計阻力比較低的結構,達成與足部關節同步彎曲的功效,讓走路不費力。如果一雙鞋,讓人墊腳尖覺得很緊、很吃力,可想見需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把身體往前推進。買鞋子、試穿鞋子要選什麼時間?雙腳在傍晚時間腳型最大,最適合試穿選鞋。根據足部活動空間,以最大的一腳作為選鞋的依據,原則上鞋長度需比足長多約1公分,差不多是一根手指可塞入的空間,寬度則是再加0.5公分。剛穿新鞋要注意哪些狀況?開新車,需要馴車;穿新鞋,同樣也需要馴鞋。穿新鞋不能一開始就馬力全開,必須短程試走看看,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讓身體和腳感受鞋子的性能,讓新鞋發揮最佳功能,才能讓雙腳有如釋重負的快感。日本漫畫「灌籃高手」順口溜「新鞋踩三下」,主要是過去新鞋材質比較僵硬,擔心傷腳。不過現今的鞋子多已非常舒適,只要把握挑選原則,並且在適應新鞋期間不要劇烈運動,大都不會有問題。什麼時候該換鞋?不少人習慣將鞋子穿到破損,或者狀態已經糟糕到不堪使用才汰換,但這其實已經造成腳的負擔,一般會根據鞋底的磨損狀況,來判斷是否該換鞋。1. 鞋底紋磨損消失、內外側磨損不均衡導致足部內塌或外塌、落差大於0.5公分以上時,就表示該換一雙新鞋了。2. 鞋子變鬆或變寬、鞋底止滑效能不如以往、動作中感到疼痛等情況,也是該換鞋的徵兆。3. 許多慢跑鞋都會有建議使用的里程數,記得在購買時詢問相關人員。4. 孩童與青少年成長較快速,要時常留意是否已經穿不下鞋子、造成腳趾在鞋內彎曲,導致行走不適與運動傷害。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職能治療師施益湋、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人老腳先衰!專家教最有效的縮足運動強化足內肌
俗話說「人老腳先衰」,人體隨年齡老化,雙腿最有感,因此也有「長壽始於腳」的說法。一旦下肢衰退,發生步行疼痛、困難,失去外出自由、無法自立生活,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下肢的衰退包含足部、關節與肌力,人類的行動力靠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雖說退化不可免,但用心保養可以讓行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繼續上山下海的快意人生。每四名長者、就有一人有足部疼痛困擾,最常見角化病變。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黃晴表示,足部疼痛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大約四名長者就有一人受其影響。過去研究顯示,女性與肥胖者為足部疼痛好發族群,可能源於女性拇指外翻的盛行率較高,以及受女性鞋類(高跟及窄楦頭)影響。而老年人新陳代謝功能下降,體重增加,步行時足底壓力負荷大,也可能造成足部疼痛。黃晴指出,根據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老年人足部疼痛最常見的疾病是角化病變(如雞眼、老繭),緊隨其後的是指甲疾病(如指甲真菌感染)。在物理治療臨床上,老年人尋求幫助的主要足部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足退化性關節炎、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以及足弓塌陷(扁平足),上述問題常與足部排列和足部肌肉失衡有關。足部退化也會影響關節,造成惡性循環。黃晴表示,多項研究證明,足部退化會影響關節,進而釀成足部疼痛,使步行速度降低,行動不便,日常生活的困難度就會增加。大多數年長的求診者都受足部疼痛所苦,甚至有部分長者因此變得不愛出門,活動量大減,健康也跟著受影響。另外,足部疼痛也會影響到平衡感,甚至是跌倒的危險因素。不愛動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體重增加,進而使足部問題更加嚴峻,形成惡循環。謹慎選鞋、矯正鞋墊、減重,可減輕足部負擔。保健足部的方法,除了常規的足部照護(例如保持足部衛生、剪指甲等),還能透過適合的鞋子、矯正鞋墊、減重、強化肌肉平衡等方式延緩退化的速度。選擇一雙合腳的鞋子是相當重要的事。鞋長過短,可能造成腳趾變形;鞋寬過窄,可能造成與雞眼、拇指外翻和其他足部問題。然而鞋子也不是越寬越大就好,因為前掌過緊或後跟過鬆的鞋子,都可能導致步行速度下降和重心不穩;鞋跟過高的鞋子不僅會改變足部的排列,也會影響到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以及脊椎,容易造成足部以外的肌肉骨骼問題。除了選擇合腳的鞋子,透過矯正鞋墊可改變足部負重情況,減重也能減緩足部的負荷量,也可以透過強化肌肉,增加足部的支撐力,減輕關節負擔,避免惡性循環。如何強化足部肌肉?隨時做縮足運動足部包含外在肌肉與內在肌肉,內在肌肉為足部當中的小肌肉,扮演著更能穩定足部的重要角色。當足內肌無法有效地強化時,容易使足部排列處於不利的位置,增加不穩定性,造成退化加劇。黃晴表示,「縮足運動」是在強化足內肌當中最受認可的運動,透過收縮足內肌將第一蹠趾關節拉向跟骨,並保持腳趾不彎曲,以升高內側足弓。可由坐姿練起,進展到雙足或單足站立時練習,能力更甚者,可接著進行至深蹲和單腳跳等功能性活動。如何緩解腳痛不適?試試按摩 小腿激痛點「小腿肌肉按摩是西方醫學最常見緩解腳痛不適的方法。」黃晴表示,按壓時較為疼痛的點被稱為「激痛點」,形成原因主要是長時間進行重複性高的活動(例如穿著不合適的鞋日行萬步),肌肉纖維中某區域長期處於收縮狀態,造成緊繃不適。激痛點可採用加壓的方式緩解問題,將肌肉處於延展狀態後施壓於激痛點上,以個人可忍受的疼痛程度維持,待疼痛緩解後,就可以尋找下一激痛點。不過黃晴也強調,足部是精密且複雜的部位,每位個案的問題不盡相同,若有相關醫療問題,仍建議先尋求專業諮詢。
-
2022-03-03 養生.家庭婚姻
婆媳問題是親子問題!婆婆過度干涉、先生壓力大迴避......3原因產生衝突
近年來,多名知名演藝人員的離婚事件,與婆媳問題有關,以婆媳問題為題材的電視電影,更是得到廣大迴響,這都反應我們日常生活中正上演著各種婆媳問題。但究竟為何產生此一問題,其背後所夾雜的各式原因,值得探究一番。長久以來,婆媳問題一直是一道難解的題,其中可能因生活習慣的不同、世代間觀念的落差、對於教養與照顧上理念不同等,彼此存在諸多差異而產生爭執,也因此,大家常於生活中聽見許多血淋淋的例子,媳婦哀怨的傾吐心聲:「婆婆隨時來我家按門鈴」、「婆婆總是對我酸言酸語」……與此同時,婆婆那一方亦不停抱怨「都是媳婦帶壞兒子」、「媳婦自私、一點都不孝順」,婆媳間的隔閡彷彿如摩西將紅海一分為二,讓兩邊存在難以釋懷與跨越的距離。許多婆婆總會告訴媳婦「要把婆家當自己家」,媳婦則抱著能夠被婆婆喜愛的期待,但往往與現實大相逕庭。看見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陳彥琪表示,婆婆與媳婦兩個角色原本互不相識,因為一個男性才有了連結,兩者不是真正的親子關係,難以直來直往或有話直說的方式溝通,更無法以平時對待一般朋友、同事等人際關係的方式來處理,也因婆媳關係特殊,產生問題時,也更容易被放大檢視。現代媳婦的困境.世代差異造成自我價值衝突以前的媳婦很辛苦,她們默默地承受一切;現代的媳婦很糾結,總想著:「我該反抗?直接成為逆媳?還是要順應?」過去傳統社會認為女性應該在家相夫教子,於是從小養成既有的觀念,例如:女性應該做家事、婆婆的話是聖旨等,很自然的去接受、努力符合這些社會價值觀對於媳婦這個角色的期待,並認為理所當然,也更願意吞忍;但歷經社會的轉變,現今媳婦多為六七年級生,先生與太太兩人的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不相上下,在一個講求男女平等的世代,現代女性多經濟獨立,且娘家願意支援,不再以過往傳統觀念「女兒出嫁如同潑出去的水」來待之,世代間的觀念已經和過往大不相同。「該追求自我,或符合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期待?」陳彥琪心理師觀察到,身為六七年級生的女性,心態上總是矛盾與衝突的。受到上一代既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影響,同時又處於個人主義興起的時代,多數女性一方面期許自己經濟獨立,一方面想符合傳統社會對於好媳婦、好媽媽的期待,造成內心自我衝突不斷。「我是不是應該在家當一個好媽媽?」、「我真的能生完小孩就回公司上班嗎?」,這時,若婆婆再插手干涉自己的決定、將過多期待加諸於自己身上,甚至將過往自身的經驗與自己比較,例如:「我兒子也是這樣養大的,以前都是這樣養的。」媳婦承受過多壓力,就可能引發衝突。產生婆媳問題常見3原因陳彥琪心理師表示,在討論婆媳問題時,先生的角色時常為人所遺忘,其實產生婆媳問題不僅是婆婆或媳婦任何一方的責任,擔任中間人的先生更是關鍵角色,婆媳問題不僅是兩代間的差異,更是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問題的延伸。1.親子、婚姻關係問題演變而來婆媳關係往往是凸顯親子關係與夫妻關係間問題的一面鏡子,當夫妻間或先生的原生家庭親子之間的溝通有困難時,婆媳問題就於焉而生。◎婆婆過度干涉.媳婦背黑鍋:孩子成年後,成立自己的家庭,是一個自然的成長與分化過程,然而,面對孩子從關係中脫離,亞洲父母有時難以接受與放手,特別是婆婆與公公的夫妻關係隨著晚年而日漸疏遠時,婆婆更容易將過多重心放在兒子身上, 這時,媳婦的加入,更容易導致婆婆認為兒子被搶走,急著想拿回手中掌控權,甚至帶著各種牽掛一同跟著兒子,進入到他成立的家庭之中過度干涉,進而導致與媳婦間的衝突。陳彥琪心理師表示,有些婆婆也因此對兒子加諸過多期待、情緒勒索,沒有劃清親子界線,當發現與兒子溝通無效時,不僅會轉而向媳婦訴說,造成媳婦心理壓力,有時甚至會將責任歸咎於媳婦,「媳婦帶壞我兒子,他以前很聽話,現在都不聽我的了。」由於對婆婆而言,媳婦是外人,也就容易背黑鍋。她也指出,臨床上也不乏有媳婦插手先生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滿公婆每個月伸手向先生索討孝親費、公婆買房付了頭期款,卻要先生付尾款等,當媳婦看不慣先生原生家庭的親子問題,想插手去管、為先生打抱不平,並指導先生該怎麼做時,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在關係中也就容易變成黑臉而吃力不討好。◎先生壓力大迴避問題、未居中協調:對於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婆婆與媳婦可能會有很多觀念上的差異,但相較於媳婦去挑戰與衝撞,兒子與媽媽的關係更適合彼此討論,若有衝突也常常比媳婦容易被接受,因此,先生是兩人間重要的溝通橋梁,當先生無法居中協調,婆婆與媳婦又都希望改變對方,要求對方配合自己,讓先生不僅容易成為夾心餅乾,更容易造成婆媳關係的對立。而當婆媳問題產生時,若夫妻感情不睦,先生覺得壓力大而迴避,又未能給予太太足夠的心理支持,總是以「我媽就這樣,不要理她就好」、「你就配合一下就好」等話語來回應,太太聽了不舒服,也導致婆媳關係更為緊張。 2.雙方期待的落差陳彥琪心理師指出,婆婆與媳婦雙方對彼此期待的落差,也是造成婆媳問題的原因,例如:婆婆期待媳婦能儘快生孩子,但媳婦沒有考慮生孩子;婆婆期待兒子媳婦與自己同住,媳婦希望小倆口有自己單獨的生活等。有些婆婆會基於傳統觀念或過去自身的經驗,對媳婦有較為「功能性」的期待,要求媳婦要待在家煮飯、做家事,必須服侍先生、公婆等,而這些期待與現代社會追尋平等,男女雙方共同經營家庭的觀念相互牴觸,也會讓媳婦感到為難,若媳婦未遵循或達成婆婆的期待,也會造成婆婆心生不滿。媳婦則大多希望婆婆看自己順眼、將自己視為女兒,期待在婆婆眼中的自己是一百分的媳婦,當過度付出卻又得不到所期待的回應時,心中也會產生疑惑與怨言,「做了那麼多,婆婆還是不喜歡我?」、「婆婆生病時,我照顧她;我生病時,卻未曾探望過我。」3.女性自我價值觀的綑綁我們鮮少聽見翁婿問題,卻時常聽見婆媳爭論不休的例子,不論是社會對於角色的期待,或社會化過程中潛移默化成為對自我的期待,相較於男性在乎家庭外的社會成就,女性則多承擔家庭內的角色期待,也因此面臨婆媳關係跟家務相關的問題,就常常會理所當然的攬責與咎責自己。陳彥琪心理師舉例,媳婦常認為自己應該要成為好媳婦、應該是一位獨立女性,不被婆婆重視或婆婆挑剔自己,是自己的問題;婆婆也時常將「服侍大家」、「孫子要和自己親近」等視為自己的責任,甚至當婆婆看見媳婦叫外賣時,還會忍不心想:「是不是嫌我做的不夠好?」。當女性時常為了符合社會期待或自我期待,而過度忽視自身的需求、不斷壓抑與吞忍,較少直言詢問與溝通,也會積累許多情緒,進而引發婆媳間的衝突。※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婆媳問題是親子問題!婆婆過度干涉、先生壓力大迴避......3原因產生衝突※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2-26 該看哪科.耳鼻喉
長輩聽力變差別忽視,當心加速失智症的發生!醫:按照聽力分貝挑選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長輩對於配戴助聽器有多排斥: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每5位需要配戴助聽器的人,只有1人願意配戴;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從專業建議需要選配助聽器到實際上願意試,平均要耗費約7年時間。為什麼即便是聽不清楚、聽不到,長輩仍然不想配戴助聽器?到底該不該幫長輩選配?配戴聽覺輔助器如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不只能幫助長者聽得見,其實也在協助他們改善生活品質、遠離失智風險!聽力變差 心智功能退化更快對於聽力已經受損的長輩,該不該配戴助聽器?他們為什麼不想配戴?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從門診觀察,聽力問題對長輩來說,似乎是不認為需要被矯正的疾病;再加上若配戴助聽器就好像被貼上「我老了」的標籤,更是常見的排斥理由。「有趣的是,如果跟別人說話時經常要旁人重複講一次,又或者戴上老花眼鏡看東西,難道就不顯老嗎?」力博宏說,經濟問題也是許多長輩考量的重點,甚至有些長輩會認為「反正年紀大了,聽不清楚或聽不到就算了!」或者有「戴了也沒用、反而更吵」等舊觀念而心生抗拒。實際上,近幾年陸續有研究發現,如果長期聽力受損、大腦的刺激減少,心智功能退化會比一般人快;實證更發現,聽損與失智症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可以幫助長輩聽得見、聽清楚下,若又能幫助改善社交關係、生活品質,進一步遠離失智風險,配戴確實有其必要性。輔助設備 按照聽力分貝挑選在科技進步下,輔助聽力的設備已相當先進,不只強調舒適度、也具有多功能性,若能仔細挑選並練習使用,對恢復聽力有很大的幫助。力博宏指出,臨床診斷若發現聽力只剩40至50分貝左右時,會建議長輩先配戴助聽器;但若能聽到70分貝以上的聲音時,助聽器的幫助就不大,可進一步考慮使用人工電子耳。相較電子耳 助聽器有刺耳聲兩者有何差別?助聽器的原理,有點類似麥克風的概念,音量如果調得太大聲,確實會有刺耳的現象,尤其是聽力受損已經很嚴重時,會放大倍率,所以即使只有細微聲響,也會變得很大聲。而人工電子耳是透過微小電流直接刺激聽覺神經,等於繞過損害的聽覺細胞,不會有所謂的大小聲或麥克風效應,能讓聽損狀況嚴重的人,恢復到與正常人一樣,「雖然一開始聽到的聲音會像機器人的金屬聲,但因長輩大腦已有語言能力,會自行轉化並慢慢適應。」只是人工電子耳需要以手術植入,年長者恐怕會更抗拒。戴助聽器 需要時間練習無論是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都需要時間學習。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說,當聽力慢慢退化時,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正常接收聲音,大腦也會慢慢習慣沒有聲音的狀態,戴上助聽器後的確會幫忙找回聲音,但大腦仍需要一段時間重建聽覺記憶。「適應需要時間,不能把戴助聽器當作手機,期待它一開機就能使用的很滿意。」他建議選配助聽器前仍要先到醫院做詳細的聽力檢查,針對聽損的程度與類型挑選適合的助聽設備,並且要由選配師或聽力師協助設定以及後續追蹤、調整。更重要的是,無論是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都需要時間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若有挫折不要灰心、也不要放棄,慢慢習慣後自然就能再次享受世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