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此有別於一般的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多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所引起。
- 症狀: 腰痛 下肢刺痛 灼熱感 麻痺感 觸電感 腿部無力 肌肉萎縮
- 併發症: 馬尾症候群 性功能障礙 下肢癱瘓 神經根損傷 脊髓損傷 腰椎狹窄症候群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此有別於一般的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多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所引起。
蟹足腫是一種增生性疤痕,大多數患者與體質有關,若發生外傷傷口處理不佳時,會形成不斷增生的疤痕,通常出現在外傷發生後數周或數月甚至更久。蟹足腫比一般的疤痕肥厚且超過原來傷口的大小,如同螃蟹足般不斷往外長大。
鼻竇是頭部充滿空氣的空腔,共有四對,分別是額竇、篩竇、上頷竇及蝶竇,具有產生聲音共鳴、換氣及減輕頭部重量等功用。鼻竇炎則是指空腔中的黏膜腫脹及發炎,阻塞鼻竇的開口,因此感染而蓄積膿液,就出現鼻竇炎。
唇皰疹是在口腔附近或面部其他區域形成的紅色、充滿液體的水泡。在極少數情況下,手指、鼻子或口腔內可能會出現唇皰疹。它們通常以斑塊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唇皰疹可能會持續兩週或更長時間。 一種稱為單純皰疹的常見病毒會引起唇皰疹。它們可以通過親吻等密切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即使它們不可見,也具有傳染性。 5歲以下的兒童口腔內也可能有唇疱疹,並且這些病變通常被誤認為是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僅涉及粘膜,不是由單純疱疹病毒引起的。 唇皰疹無法治癒,它們可能會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復發。口服抗病毒藥物可用於治療唇皰疹並防止它們復發。
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的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 大多患者在白天時通常沒有症狀,但在休息或夜間睡眠時,下肢不適的症狀會加劇,需藉由移動或伸展肢體來緩解不適感。而這樣在睡眠中的不適感,容易中斷睡眠,導致睡眠品質低落,影響日間活力和精神狀況。長期睡眠品質低落,也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審稿醫師網站:許晉譯醫師
結膜下出血是眼睛結膜下的微血管叢破裂並造成出血。由於結膜下出血的位置在眼球的表面,很容易發現,其臨床表徵就是在眼白的位置突然出現一片血紅,讓人怵目驚心。一般沒有什麼症狀,發生時病患通常毫無知覺,僅少數會感到一陣輕微的刺痛,之後才發現眼白部份一片血紅,但視力不會因此受影響。 一般而言,結膜下出血並不需要治療,它會在1、2周內自行吸收,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可以考慮局部冰敷緩解不適,但如果結膜下出血反覆發作,則要考慮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血液等疾病。
狂犬病又稱「瘋狗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神經性疾病,通常在哺乳動物間傳播,人類因為接觸染病動物唾液或抓咬傷口而感染。 初期症狀會有發熱、頭痛、或抓咬傷部位的異樣感。持續數天後會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潛伏期長短會視傷口嚴重程度與病毒量等因素而定,人的潛伏期一般為3到8週。 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 100%,但如果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便可以有效降低發病的風險。
這是一種因為體熱出汗過多所引發的皮膚炎症,醫學名稱為汗疹。多發於悶溼高溫的夏季,以汗腺功能發育未全的嬰幼兒發生機率最高,大部分病況輕微,一兩週內即會隨自體免疫的調節而消失。按照臨床汗腺受阻部位的深淺,又可細分為三類: ●晶型汗疹:發生在皮膚最表淺的地方,角質層的汗管開口遭阻塞,而長出一顆顆透明的小水泡。 ●紅斑汗疹:是最常見的痱子種類,發生在皮膚較深層,靠近真皮層的汗管被阻塞,而出現一大片密集性的紅色丘疹,令人又癢又刺。另有一種膿皰型汗疹,與紅斑丘疹近似,但丘疹內多了膿皰,癢和刺痛的感覺也更加遽,通常和紅斑汗疹或深層汗疹混合一起發病。 ●深層汗疹:因表皮層與真皮層交接處的汗管受阻塞所形成。 前二種一般人都可能發生,尤以嬰兒更常見。而深層汗疹則是長期在熱帶地區炎熱戶外工作的人較易得。
肺臟位於胸腔兩側,正常時如同氣球般脹滿胸腔內整個空間,肺臟由兩層肋膜包裹,與胸壁間的空間稱為肋膜腔。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靠在一起,中間只有少許液體(約5-15cc),做為肺擴張與收縮的潤滑劑,當液體體積超過正常數值時, 會使肋膜腔壓力增加,造成肺臟組織壓迫,稱為肋膜積水。
「梨狀肌(piriformis muscle)」是一條位在我們雙側臀部後方的橫向肌肉, 位於臀大肌的深層,倘若長時間久坐、或者座椅太硬,會使得梨狀肌受到壓迫而變得過於緊繃;梨狀肌主要負責協助大腿做往外轉的動作,愛翹二郎腿、常站三七步的人等於過度使用梨狀肌,在運動中頻繁地使用到髖和臀部也有可能造成梨狀肌拉傷。上述狀況可能引起梨狀肌的腫脹與發炎,在屁股、髖部附近產生明顯痛點。 急性期的治療有:冰敷、休息、避免長時間引發疼痛的動作;慢性期治療則有短波、超音波、電療、按摩及梨狀肌牽拉伸展運動。 改善不良姿勢,勿久坐、久蹲、翹腳,選擇適當的座墊才能預防梨狀肌症候群發生。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是口腔癌前病變的另一種,成因幾乎全為嚼檳榔引起,病灶常見於頰黏膜、其次是腭部和臼齒後區,患部黏膜首先失去正常的淺紅色、變白,接著反覆出現潰瘍或水泡,最後黏膜會慢慢失去彈性,用手指觸壓可明顯感受黏膜有如皮革,甚至摸到縱走方向的「纖維化帶」,此纖維化帶會拉住嘴角與頰黏膜,造成無法張大口,嚴重影響日常口腔功能,如進食、刷牙或牙齒之檢查、治療等。病灶如果發生在口咽之間的軟腭部位,可導致吞嚥困難;懸雍垂也會因而萎縮或變形,用手刺激時不會有嘔吐反射。臨床伴隨口內燒灼感、刺痛、乾澀的感覺,對辛辣、熱等食物極度敏感,味覺卻顯麻木。 病程進行到後段,可能併發喉痛、耳痛、失聰,到發展成口腔癌,則有較高的死亡率。目前治療方式有:注射類固醇或全身性用藥減少纖維化物質;手術或雷射摘除纖維化帶,不過療效有限,且多因體質而異,用藥也可能有不少副作用,最好還是預防勝於治療,拒吃檳榔即可完全預防此症。
單純皰疹是一種傳染性的皮膚病,由單純皰疹病毒(HSV,Herpes simplex virus)所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及直接接觸患者傷口或分泌物所傳染。一般潛伏期約二到十天,主要症狀為出現一群小水泡,接著水泡破裂、潰瘍、結痂,病程約二十天。可分為原發性感染及復發性感染,原發性僅少部份患者會出現水泡或潰瘍及疼痛的症狀。水泡裡有病毒,除了無法避免的外力,不要刻意去擠破,水泡破了將使病毒到處散播。 依病毒侵犯人體部位之不同,又可分為兩型: 第一型單純皰疹(HSV -1),病灶主要出現在口腔、唇、眼、耳、頰等處的黏膜和皮膚,常見於嬰幼兒或兒童期的小孩,由家人或朋友的親吻、共用食器、毛巾所傳染,症狀為水泡或潰瘍及輕微疼痛感。此種皰疹也可能感染皮膚傷口,如在手指上的傷口即稱皰疹性膿指症。 第二型單純皰疹(HSV -2),病灶多為生殖器附近的黏膜和皮膚,也稱為生殖器皰疹,傳染途徑大部分是藉由性行為直接接觸,或新生兒經由母體產道感染。第二型的臨床症狀初次不明顯,不易追溯感染來源,二度復發時則有顯著的皮膚起水泡、潰瘍、刺痛,還可能產生排尿困難、尿尿有灼熱疼痛感、發燒、肌肉痠痛等。
粉瘤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皮下腫塊疾病之一,只要是成年人都可能誘發。主要因皮脂腺阻塞或外力穿刺傷而形成。特徵為膚色的皮下突起,鼓起的表皮中心常會看到一個小黑孔,有時稍加擠壓,會跑出一些帶酸臭味的粉狀物質,因此又有粉瘤之別稱。 粉瘤絕大部分屬於良性,有的明顯隆起於表皮,有的則深埋真皮內,乍看和青春痘很像,但由於粉瘤內含廢棄角質,不像青春痘只是單純的毛囊發炎,所以並不會自行消退,更可能隨時間愈長愈大。最好當發現皮膚一有異狀時,盡早就醫交由專科醫師確診,視粉瘤的大小及嚴重性可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局部藥物注射、雷射治療、切開引流、手術摘除等。不過若想要徹底根治,最好還是選擇及早開刀,趁粉瘤愈小的時候開刀處置,疤痕會愈小,復原得也愈快。當粉瘤破時,會有發炎症狀,此時可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沒有發炎的粉瘤,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
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合併手腕、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麻痛症狀的疾病,與同樣造成手腕不適的另一種手疾:媽媽手,不同之處在於,媽媽手是拇指外側靠近腕部的兩條肌腱發炎,導致拇指活動時疼痛,而腕隧道症候群則是因通過手腕腕隧道的正中神經因故受壓迫所引發。經常重複性使用手腕,讓腕部久處於不自然的狀態,包括屈曲、折壓或扭轉,都很容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疾病早期,正中神經所支配的腕部區域會出現輕微麻木、疼痛等,症狀可能發生在單側或雙側手腕,且會在夜間加劇,甚至半夜被痛醒,漸漸地白天也會時不時出現手指和腕部痠麻、灼熱和針刺感。疾病中期,細微的手部動作會開始出現障礙,如杯子握不住而摔破、疼痛感也會延伸至肘肩等。到疾病後期,可能導致患者感覺喪失、肌肉萎縮等。 當正中神經傳導出現病變,屬不可逆現象,需及早接受治療,以防更嚴重的併發症。
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皮膚炎,症狀為一顆顆透明帶癢的小水泡,由於出現的部位多集中在手掌、手指側面或腳掌、腳趾側面,這些手腳汗腺發達的地方,故稱汗皰疹。水泡約兩到三週可望自行消退,最佳治療期就是在水泡剛冒發時、也是最癢的階段。 汗皰疹實際上與個人排汗功能的問題無關,而是一種體質反應。容易復發,不易根治,治療上須同時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減少壓力、熬夜等刺激因子。
酒糟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多與體質有關,天氣悶熱病發的人數會增加約兩成。初期的症狀為臉部泛紅,在兩頰和鼻子間就像曬傷似的起斑,感覺也像喝了酒一樣發紅,而且帶有熱熱或刺刺的感覺,過一陣子暫時消退,但是還會反覆出現,久而久之可能繼發紅疹、膿皰等較嚴重的症狀。依照臨床診斷又可分為四型: ●紅斑血管擴張型:臉部持續泛紅數小時到數天,並可能出現血絲。 ●丘疹膿皰型:除了臉部持續性泛紅之外,尚合併有類似痘痘症狀的紅色丘疹及膿皰,易被誤認為長青春痘;差異處在於,酒糟性皮膚炎的膿皰沒有粉刺,青春痘有粉刺。 ●鼻瘤型:皮膚與皮脂腺增厚而形成局部腫瘤,例如酒糟鼻。 ●眼部型:酒糟性皮膚炎的患者過半數還伴隨了眼睛乾澀、流淚、刺激灼熱感、眼皮紅腫發炎等過敏症狀。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的靜脈疾病,多見於須長時間站立或久坐的工作者,其特徵為下肢表淺靜脈發生異常擴張、扭曲及瘀血的現象。自外觀來看,患者下肢皮膚表層佈滿蜘蛛網狀的扭曲血管,也會因色素沉著,使下肢皮膚呈現青紫色、深褐色。從症狀來看,患者會感覺下肢腫脹、酸痛、乏力及沈重感等,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血管破裂、患處皮膚潰瘍等情形。
我們的心臟有兩層膜包覆,像袋子一樣保護著心臟,這兩層膜稱為臟層和壁層,合稱心包膜,兩層膜之間為心包腔,內含約30毫升液體,稱為心包膜液,幫助減緩心臟跳動所產生的摩擦力衝擊,當心包膜發炎,便產生心包膜炎,心包膜一旦發炎,很容易造成刺激、腫脹與疼痛不適。如果因發炎導致過多液體,就會壓迫心臟,沒有及時穿刺引流,很可能導致死亡風險。 心包膜炎主要分急性、慢性,以急性心包膜炎佔多數,發生率約為每年十萬人二十八例。在發達國家,八到九成病因不明,並被認為是病毒性的。細菌與黴菌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急性心包膜炎,其他心臟病像急性心肌梗塞之併發症、心臟手術等因素,尿毒症 ,腫瘤,輻射線也都可能造成心包膜發炎,而引發慢性心包膜炎或心包膜炎反覆發作的因素,則包括結核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此外,關於心包膜炎引起心包膜積水,也可以是漏出性,滲出性 ,出血性或者化膿性成分。 無論是急性心包膜炎或慢性心包膜炎,都可能干擾心臟功能,雖然多數是輕症,在有些罕見情況,心包膜炎還是可能造成心律異常、死亡等嚴重後果,因此還是要留意相關警訊,治療原則以消炎、止痛為主。 一旦出現心包膜炎,胸痛是最常見症狀,病患通常感覺劇痛或刺痛,有些病患會感覺悶痛、隱隱作痛,或胸口悶悶的,好像有一股壓力壓在胸口。 心包膜炎造成的胸痛,常出現在胸骨後方,或出現在胸部左側,這種疼痛也可能擴散至左肩、脖子,在咳嗽、躺下或深呼吸的時候,往往感覺更痛,當坐直或身體往前傾,疼痛就會減輕。 除了胸痛,其他症狀還包括乾咳、倦怠、全身虛弱無力、腿部腫脹、低燒、心悸、躺下時會喘與腹部腫脹等。當胸痛情況改變,或出現新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心包膜炎的許多症狀與其他心肺疾病類似,因此不管出現哪種胸痛,都建議就醫接受進一步評估、檢查。
瞼板腺是一種會分泌油脂的腺體,它位於我們上下眼瞼裏面,上眼瞼約有50個腺體,下眼瞼約有25個。瞼板腺開口位於眼瞼邊緣,我們眨眼睛時油脂就會從瞼板腺排出,油脂會在我們眼球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淚水蒸發,維持淚膜穩定及減少微生物的侵襲。所以瞼板腺分泌異常時,眼睛就會生病。 瞼板腺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及「彌漫性」瞼板腺病變,其主要的問題為瞼板腺阻塞和其分泌的油脂質量改變。聽起來很複雜,其實「慢性」發炎的是指臨床上病人的症狀較長期且反覆,「彌漫性」是指不只一條而是多條瞼板腺功能出現異常。兩者綜合起來造成瞼板腺沒辦法正常的分泌油脂到我們眼球的表面,導致淚膜不穩定、淚水加速蒸發,造成眼睛表面發炎和損傷。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屬罕見疾病。人體原本中樞神經纖維覆蓋一層神經髓鞘,但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自體抗體開始攻擊、破壞髓鞘,影響正常傳導功能,臨床症狀會因神經受影響的位置而有所不同。疾病早期症狀多元、確診不易,患者常遊走於神經科、眼科、復健科,甚至精神科之間。據國外研究統計,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花2年的時間。 多發性硬化症不會傳染,首次發病年齡約20至40歲,女性多於男性,病灶可能發生在腦部、脊髓中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異常。患者的平均壽命僅略短於正常人。若造成死亡,多半由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感染併發症。
陰道是女性外生殖器和子宮之間的通道,陰道炎是指陰道發炎,90%是因病菌感染引起,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常見的陰道炎類型主要有三種: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滴蟲感染陰道炎。陰道炎在診斷上,通常是根據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來判斷,包括分泌量是否增加、分泌物濃稠度變化、呈現的顏色、氣味,以及是否伴隨陰部搔癢或疼痛、尿道刺激等症狀。
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青春期後分泌物會隨月經周期變化,一般在排卵前後量會變多,也變得較清澈且富有延展性,有潤滑功用以助精子通過,之後變得較濃較混濁。停經後則稍微減少。正常的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 當分泌物有以下特徵時,建議就醫治療: .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 .顏色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 .樣態呈現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 .下體紅腫、疼痛、搔癢難耐。 .小便時或性行為時有灼熱剌痛感。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降低所引起的病症。主要分為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此四種類型的糖尿病的病徵大多相同,但是此四種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胰島素是胰臟中的β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可幫助分解後的葡萄糖進入各組織細胞內,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使血液中的血糖下降。 一般人的身體藉由胰島素來調控血糖,但當胰島素的量不夠,或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反應不佳時,葡萄糖就無法被利用,就會產生血糖過高的問題。血糖過高時,糖份經過腎臟時無法全部回收,而從尿液中排出,因此出現「糖尿」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