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冠狀動脈
共找到
559
筆 文章
-
-
2023-12-28 醫療.心臟血管
研究揭這歲數前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 可能增未來患冠心病風險
控制膽固醇和血壓數值關乎心血管健康,不過你知道越早有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話,對心血管健康影響更大嗎?一項刊登在科學期刊《PLOS ONE》的研究指出,55歲之前有高膽固醇和高血壓可能會讓你未來患冠心病的機率更高。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英國生物銀行超過45萬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後發現,生命早期升高的收縮壓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似乎會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而此一影響與晚年的這些數值無關。研究模型更進一步表明,55歲之前血壓升高與55歲後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增加33%相關,而年紀較輕時膽固醇升高與晚年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增加68%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這顯示高血壓和高LDL膽固醇對成年人未來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有持久影響。此外,研究成果還支持對冠心病的這兩個危險因素進行早期治療以及對年長者進行持續治療的必要。心臟病專家Donald Lloyd-Jones告訴《Everyday Health》,早年血壓和膽固醇數值越高,對心血管系統造成的損害就越大。因此,不僅在中年時解決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在早年解決這些問題甚至更迫切,並確保盡可能長時間地將血壓和LDL膽固醇保持在較低的數值範圍。他並未參與該項研究。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較佳的LDL膽固醇數值約為100毫克每分升(mg/dL)(或5.6毫摩爾每公升),正常的收縮壓應低於120毫米汞柱(mmHg)。Lloyd-Jones強調,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藥物來降低心臟病風險永遠不會太晚,越早採取行動會帶來更好的結果。什麼是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簡稱,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冠心病通常是動脈粥狀硬化的結果,動脈粥狀硬化是指動脈內斑塊的增長及堆積,從而導致動脈阻塞。動脈阻塞會阻止血液進入心臟,導致心臟病發作。 【延伸閱讀:什麼是冠狀動脈?為什麼會阻塞?冠狀動脈相關疾病有哪些?】冠心病的危險因子.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糖尿病.抽菸.停經後女性.年齡超過45歲雖然斑塊的形成可以在生命早期開始,但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健康飲食、控制體重和規律運動可以降低冠心病的風險。【資料來源】.High Blood Pressure and Cholesterol Before Age 55 May Cause Lasting Damage.High Cholesterol, High Blood Pressure Earlier In Life May Raise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
2023-12-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瑞仁每天走7500步養生、打高球當運動!看診傾聽病患的心,用專業幫助病人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今年8月1日走馬上任,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帶著在台大雲林分院、金山分院做出的實績,盼能將輔大醫院升格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打造成一流的天主教大學醫院。黃瑞仁養生秘訣/多走路、打高球當運動運動方面,黃瑞仁每天盡量維持走7500步的運動量,平時有空也愛打高爾夫球,雖然他從36歲開始打高爾夫球,但他自認球技不是很好,一直停留在95桿上下,他笑說,「這也跟人生際遇一樣,有起有伏」。黃瑞仁出生於嘉義市,嘉義高中畢業即考上台大醫科榜首。自小成績好的他,其實不曾決定是否要從醫,只是高中老師問他要不要考醫學系,因此順利考上醫學系。他笑稱:「我是做中學、先結婚再談戀愛。」用專業幫助病人、傾聽病人的聲音黃瑞仁是在大四時開始思考醫師這個志業。當時一位癌末病人談及她最放不下的是3個孩子,因為有相同宗教信仰,兩人相談甚歡,幾周後該病患寄卡片給他,並寫道「黃醫師,你是我看過最好的醫師」,令他相當驚訝。對還是醫學生的他來說,他連醫師都稱不上,不會診斷、化療、開刀,在病人眼中卻是最好的醫師,心想若將來有機會能學習某種醫療技能,用專業幫助病人、傾聽病人的聲音,又能在提供服務過程中,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關心,不就是完美職業嗎?曾師從日本心導管權威選擇走心臟內科的黃瑞仁,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台大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但雲林長期醫療資源不足,沒有任何一台心導管設施,時任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專長是心外科,黃瑞仁則是心內科,兩人有合作經驗,林芳郁即邀他到雲林分院當副院長。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了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他到雲林分院第一年便成立心導管醫學中心,第三年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後來他回到雲林分院擔任院長時,更全面拓展醫療業務,如今地方對於雲林分院醫療品質是有目共睹的。盼帶領輔大醫院再升格如今黃瑞仁到輔大醫院服務,為新莊、泰山、五股地區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重大外傷、主動脈剝離等患者,提供全年365天無休的醫療服務。近年輔大醫院積極爭取醫院評鑑,今年1月已經從原本的地區醫院升格成為區域醫院,黃瑞仁認為,目標要更上一層樓,盼能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黃瑞仁在醫院內強調「團隊合作、尊重關懷」的文化。他指出,過去常以醫師為主、醫師為大的醫療團隊,現在大家要放下身段,若要病人得到好的醫療服務,醫師、護理師、醫事人員到行政人員都是服務的一環,這是一個團體的服務。「尊重能展現出個人素養」,黃瑞仁表示,母親曾在病榻前說「阿仁,你將來當醫師,一定要關心病人。」他期許自己與同事不只治療病人也關懷病人,讓醫療過程更完美。黃瑞仁說,台灣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在水準之上,因此要注意「別吃太多」,避免太油、太甜與太鹹的飲食,不過他並沒有特別忌口的食物。此外,抽菸對於心臟科醫師來說,是百害無一利,呼籲民眾能少抽菸就少抽。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內科學、心臟血管醫學、超音波學、心導管術、加護醫學、基因體學現職:輔大附設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常保樂觀心態、飲食節制、記得運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1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醃漬物易致癌,但泡菜反有助腸道健康!營養師分析吃「韓式泡菜」4優點與3注意
韓式泡菜常見於各種美食,是韓式料理、台式小吃的靈魂腳色。常吃泡菜到底好不好?研究發現,醃漬物容易導致癌症,可是透過發酵製成的韓式泡菜,反而有助腸道健康,降低慢性病發生。1、有益腸道健康與台式與日式的醃漬泡菜不同,韓式泡菜利用發酵而成,富含乳酸菌的一種健康食物。研究發現,發酵後的韓式泡菜每公克約有107~109 CFU/g(菌數形成單位),依台灣國內相關規定,每罐乳酸、發酵乳等含菌量都需要大於或等於107 CFU/ml,可見發酵後的泡菜乳酸菌含量是和優酪乳相當。研究進一步指出,乳酸菌在辣椒、蒜、生薑、大蔥、蝦醬等又辣又嗆的調味料還能活下來,代表其對人體消化液是具有很強的抵抗力,比較能夠存活到腸子裡。乳酸菌對身體的好處相當多,包括促進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力、降低身體反應等,而且透過「競爭性抑制」作用,可減少壞菌在腸道生長的數量;乳酸菌產乳酸的特性,不利壞菌生存,又更進一步降低壞菌數量。2、有助身體抗氧化韓式泡菜其作法是將清洗後的白菜、黃瓜、蘿蔔等天然食材,加入大量的辣椒、蔥、薑、蒜搗成泥,再加進各種蔬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與蘋果、水梨、糯米粥等至少15種材料下去進行攪拌混合;在常溫下讓其自然發酵(或額外添加乳酸菌)製成。因此富含許多天然植化素,如胡蘿蔔素、辣椒素、槲皮素、葉綠素、葉黃素、有機硫化物等,這些植化素有助對抗自由基、抗氧化,甚至能互相作用,促進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的吸收。3、活性化合物有助減脂我們之所以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等問題,罪魁禍首就是壞的膽固醇啟動血小板作用,黏附在血管導致;研究發現,適量吃天然發酵之韓式泡菜,因其含有一種獨特,名為fHDMPPA的活性化合物,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也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間接減少動脈粥狀硬化問題。4、促進血液循環因為韓式泡菜添加高量的辣椒、蔥、薑、蒜等辛香料,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止吐,還有助於血液循環,加快脂肪在體內燃燒的速度。提醒讀者,儘管辛香料有非常多好處,大量食用反而會傷害胃,使胃酸分泌過多,並破壞神經末稍的感覺,所以要適量使用。Q:聽說常吃醃漬物會致癌,韓式泡菜會嗎?韓國人罹患胃癌的比例高,很多人將常吃泡菜與胃癌聯想。事實上,韓式泡菜以發酵方法製成,不會有醃漬物常見的致癌物亞硝酸鹽及硝酸鹽,故不會有致癌疑慮。研究發現,韓國人胃癌比例高,與他們食用泡菜食搭配燒酒、飲用熱湯、炸物有關。食用韓式泡菜注意事項 1、不要空腹吃韓式泡菜刺激的辛香料添加較多,空腹吃容易傷胃。2、一周不超過三次建議韓式泡菜每次半碗,約100克。3、慢性病患需慎吃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患者要注意泡菜的含鈉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8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跑台北馬3人OHCA幸救回 醫籲馬拉松跑者及慢性病患留意天氣變化
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參加「2023台北馬拉松」的3名選手跑到一半倒地,送醫時一度OHCA(喪失生命跡象),不過送醫後已恢復心跳。急診科醫師指出,跑馬拉松的猝死率,較一般活動高20倍,低溫更有「加乘效應」。他提醒,有家族史,曾有不明原因昏倒或胸燜、頭暈等經驗,賽前要先到心臟科檢查,也要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和食物,食物建議選擇能量飲等,高糖、低纖維的品項。台北市政府統計至上午11點,「台北馬」共有3名跑者發生OHCA,緊急救護恢復心跳與血液循環後送醫院,其中1人心導管手術後,已轉加護病房治療中;餘2名於急診室留觀中;另有1名民眾中風,急診室留觀中。馬拉松猝死風險高20倍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創會理事長、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說,統計上,跑馬拉松的猝死風險比平常狀態高20倍,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流跑到肢體的肌肉,心臟血流相對不足,突然心臟停止的患者,20歲以上族群,大多是心臟冠狀動脈相關原因導致;20歲以下則是肥厚型心臟病變。國外統計,20%民眾不知道自己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具「父親在60歲以前、母親在50歲以前猝死」的家族史,也要特別警覺。高偉峰表示,如曾有不明原因昏倒、不明原因胸悶或胸痛、不明原因頭暈或呼吸困難,都建議在賽前到心臟科就醫,加上天氣冷時,穿著短袖、短褲或者背心跑步,低溫會帶來加乘效應,因為從高溫到低溫環境,心臟血流阻力會更大,因在劇烈運動時,血液會跑到肌肉肢體,心臟的血就會相對不夠。半馬以上距離補充水分更重要高偉峰也說,途中或者賽前,水分跟食物攝取都要足夠,因為脫水會提高發生風險,建議賽前1.5到2小時開始的每小時,以每公斤體重10毫升的量,少量多次地補充水分,但也不能光喝白開水,否則可能造成低血鈉症,不過也不能單喝運動飲料,如果是半馬以上的距離,就建議要額外補充水分;食物則建議選擇高糖、低纖維的食物,能量飲就是不錯的選擇。高偉峰也提醒民眾避免「越級打怪」,之前有一個只參加過3公里馬拉松的民眾,後來直接挑戰50公里,就發生OHCA的情形,建議還是要漸進式增加運動量,美國運動學會統計,可以每周增加10%的距離來調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也說,在天氣冷的狀態下跑馬拉松,風險相對會提高,過去有研究發現,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或從來沒受過訓練者,臨時運動的風險最高,因為天氣冷的狀況下,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容易高。高血壓患者最怕天氣驟變除了馬拉松跑者要注意低溫之外,高血壓患者也最怕天氣突然轉變,恐導致疾病控制不佳,引發心肌梗塞等危險。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建議,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近期出門時,應多加件衣物減少冷空氣刺激,尤其頭頸部、手部2部位更需注意。林謂文表示,高血壓患者即使規律服藥,天氣忽然變冷、溫差變化過大時,仍會因交感神經系統受到刺激,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跳變化等情況,溫差劇烈時,血壓波動、升高的情況也較容易發生;尤其民眾外出時,冷空氣直接刺激皮膚,血管收縮恐致血壓上升,嚴重時恐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意外。「除依循醫囑、定時服藥,建議患者定時紀錄血壓變化。」林謂文表示,若高血壓患者在血壓監測時,發現血壓劇烈波動,且比以往升高、難以平復時,應及早返診就醫,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配置;出門時則建議「頭頸部」、「手部」格外注意保暖,如使用圍巾、帽子、口罩等,能減少皮膚與冷空氣接觸的機會,避免交感神經受刺激使血壓升高。民眾常在天冷時吃鍋、飲酒保暖。林謂文說,慢性病患無論氣溫高低,生活型態需維持調控,即使是天冷,也不得輕忽,食物應選擇高纖蔬果類,少吃加工食品、高鹽、高鈉食物、避免飲酒、抽菸等。禦寒之餘,也得隨時監控身體狀況,落實飲食控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7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穩定型心絞痛放支架真的可以減少症狀
2023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年會時,發表了同步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叫做ORBITA-2的研究,說穩定型心絞痛,在沒有使用心絞痛藥物狀況下,跟假治療相比,冠狀動脈像支架這些的介入治療,可以減少心絞痛的發生,改善生活品質,運動時間也能從641秒進步到701秒。對照的是安慰劑組,也就是說所有病人都要進心導管室,躺上導管台後,一半做放置支架這類介入治療「真治療」;另一半呢,則是把心導管的管子、量壓力的導線這些都放進體內,卻虛晃一招,什麼支架都沒放的「安慰劑」治療。之後在病人及研究人員都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治療的雙盲下,看看介入治療對於穩定型心絞痛的症狀,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這篇研究最有趣的,要先停止服用心絞痛的藥物兩周才進導管室,為什麼要先停藥呢?因為同樣由英國皇家資助,同一組研究人員刊登在2018年刺胳針雜誌Lancet的ORBITA-1同設計的研究,在沒有停止心絞痛藥物時,跟「安慰劑」治療相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這一組,竟然不能證實可以減少心絞痛,也沒有增加運動時間(都在統計誤差內)。兩個研究的血管狹窄都大於70%,以ORBITA-2研究來說,血管平均塞81%,血流儲備分數FFR平均為0.63(依FAME研究,FFR小於0.75-0.80代表血管狹窄嚴重),換句話說,都是血管嚴重狹窄的一群人,兩個研究的病人都不多,ORBITA-1有200人、ORBITA-2 301人,追蹤時間只有12周。看到ORBITA-2研究結果,有些啼笑皆非,上次失敗,這次雪恥成功,卻要不用心絞痛藥物才能成功?這些病人抗血小板藥物跟降血脂藥物都是不能少的,再加上可能的高血壓糖尿病藥物,原來藥物就不少,這篇研究說放了支架,可以減少1-2顆心絞痛的藥物,意思是原來加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共藥吃八顆藥,現在只需要吃七顆?呃,有很厲害嗎?但無論如何,在介入治療發明近50年後,終於證實了支架不是安慰劑,真的能減少症狀。這裡提到的穩定型冠心病,是指兩個月內症狀都很穩定,沒有變嚴重(例如原來爬三層樓會悶,最近兩個月症狀都一樣,沒有變成走平路一下就悶)。如果是最近才開始出現胸悶、胸痛、氣喘,或運動耐力變差的患者,則屬於急性冠心病,需要立即就醫,與前文的研究無關。就急性冠心病而言,放支架是必要救命措施,可以降低死亡率,提升生活品質,減少日後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對急性心臟病發作的人來說,不但要放支架,而且要愈快愈好。2022年一月出刊的《2021年版美國心臟學會治療指引》指出:「在穩定型心絞痛、左心室射出率正常,以及一或兩條血管病變時,打通血管對於『存活率』並沒有幫助。」也就是說在這些狀況時,除非為了解除症狀,否則不需要放支架。治療指引還提到:「若狹窄程度小於70%,且FFR大於0.8時,『不該』打通血管。」並特別強調,這種情況下放支架是有害的。目前治療指引說,支架這類介入治療有三大時機:1.急性心臟病2.穩定型心絞痛用藥後仍然有症狀3.左主幹或是大面積缺氧回到這篇研究,終於證明了支架不是安慰劑,是真的可以「減少症狀」的,所以治療指引還是正確的,當穩定型心絞痛用藥後仍有症狀,是可以放支架來減少症狀的。
-
2023-12-12 醫療.心臟血管
冠心病導致心肌梗塞猝死,可追溯2原因!5招助慢性病患預防
70多歲麗珠姨自費健康檢查時,電腦斷層發現,她的心臟血管部分鈣化,建議她到專科門診做進一步確認。在完成幾項心臟檢查後,醫師診斷她得了「冠心病」,需在心臟裝上支架,這對自認為健康老人的麗珠姨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什麼是「冠心病」?可分為哪兩類?該如何治療?人體是透過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動作,把血液輸送到全身,並倚靠3條主要的冠狀動脈提供身體氧氣與養分。當3條心臟主動脈狹窄或被堵塞時,血液無法充分供應心臟所需,就會發生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即發生冠心病。冠心病主要分為急性和非急性兩大類:1.急性冠心病:這是一種緊急狀況,通常是由血管阻塞和血管壁破裂引起血栓造成的,當血管完全被堵塞時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如果血液還能通過一點點,稱為「不穩定心絞痛」,會有明顯胸痛或昏倒在地,需要緊急送急診,必須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及抽血檢查,如確定危急時,會在90分鐘內進行通血管或裝支架處置。2.非急性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並不會發生異常,運動到某個程度時,會感到胸部像有大石頭壓住般的壓迫感或悶痛,稱為「心絞痛」,需就醫並安排運動心電圖、心肌灌注掃描和電腦斷層掃描等心臟功能檢查,以確認冠狀動脈堵塞程度。醫師也會視臨床症狀,與病人討論是否需心導管處置或服藥控制觀察,通常要服用抗凝血劑治療,以確保血液正常流動,避免形成血塊塞住血管,平時還要多注意避免碰撞身體,減少淤血或烏青發生。【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冠心病50歲後心臟病易好發,三高患者如何有效預防急性冠心病?50、60歲是心臟病好發年齡,特別是急性冠心病。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缺氧型心臟病」,雖然是老年才浮現疾病,但多可追溯原因至青壯年時期的三高或老化所造成。所以當發現自己在年輕時血壓、血脂、血糖報告就顯示異常,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情形,以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如得舒飲食)或增加運動量來控制三高風險,讓身體保持健康。如果已患有三高的慢性病人,請勿輕忽它,要定期就醫治療。慢性病平時也許無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可能就要緊急送醫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不敢到醫院就診,導致原來的慢性病追蹤中斷,未規律回診、服藥及抽血檢查,這些都會增加罹患冠心症的風險。當收縮壓由140mmHg升至160mmHg、或120mmHg升至140mmHg時,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時,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是增加近2倍。老人家如果平時會感到胸口疼痛要特別小心,可以至老年醫學部、家庭醫學部、心臟內科門診就醫檢查。若感到非常不舒服時,應馬上到急診就醫,當確定為冠心病時,請務必與醫師密切討論治療方式。慢性病患者避免冠心病的方法.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就醫和檢查.規律服藥
-
2023-12-06 醫療.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阻塞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血管支架」?了解各類血管支架的優缺點和費用差異!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威脅生命的心臟疾病中,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重要,占所有心臟病一半以上,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率最高,目前以心導管治療植入心臟血管支架最為常見,但該如何選用最適合自己的血管支架?什麼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常簡稱「冠心病」,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動脈粥狀硬化」後,形成一種類似脂肪的沉積的瘢塊阻塞在動脈血管中。這類沉積的瘢塊主因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血小板、凝血因子等物質積累成堆積斑塊,並持續與其他物質結合積聚在動脈壁上,隨著時間瘢塊會變得越來越大,冠狀動脈阻塞也會越來越嚴重。冠狀動脈管腔逐漸狹窄的過程,供應心臟的血流會減少,就會導致胸悶、胸痛、喘等症狀。冠心病會導致嚴重的「心肌梗塞」,當冠狀動脈發生嚴重阻塞,血液無法足量送達心臟,就會導致心肌細胞缺氧受損,嚴重時會影響到心臟的正常功能。而「心臟是全身的馬達」,當心臟難以維持血壓和心跳時,就容易引發心因性休克或致命的心律不整,此時猝死率可高達三成。冠心症治療的方式有哪些?冠心病治療的初期會先採用藥物治療,如果症狀較嚴重,建議就要做心導管檢查,血管如果已經有七成狹窄、僅有三成的血流通過時,就要考慮進行「血管重建」治療冠心病3方式:1.藥物治療:服用抗血小板、降低膽固醇藥物。2.做心導管介入術:以氣球擴張術或置放血管支架。3.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取內乳動脈或大腿靜脈,另外接一條血管讓血流繞過阻塞處。張嘉修說,如果血管上的病灶單純,僅1、2條血管有問題,以心導管介入手術、置放血管支架治療為主,盡速打通血管,讓血流恢復;若是3條血管都有問題,或源頭主幹血管有病灶、血管品質不好(太硬或過度擴大),或是曾做過心導管再度阻塞等,會建議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什麼是血管支架?血管支架有哪些類型?該如何選擇?張嘉修指出血管支架是空心的網狀結構,利用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讓血流可以通過,再放入支架作為協助支撐血管之用,因此血管的內皮細胞會與支架接觸。血管支架可分為三類:1.金屬裸支架:因支架上沒有「塗藥」,容易讓血管細胞過度增生。2.塗藥支架:塗藥支架是支架上有化療藥物(如Limus)可抑制細胞過度生長,日後血管會修復較平整。3.可吸收式支架:支架植入後,會漸漸被身體吸收,讓血管重新修復。張嘉修提醒:金屬心臟支架分解吸收過程中可能發生心肌梗塞,加上結構較弱,血管中斑塊如果太硬反而容易垮掉,手術後3個月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其實比塗藥支架高,建議使用在病灶相對單純者、年輕的病人身上。如果病人的經濟許可下,醫師大多會建議採用塗藥支架,研究指出成效相對較好。血管支架手術的注意事項?置放血管支架需從股動脈或橈動脈進入,如果是緊急狀況或休克、心跳過慢等嚴重情況,會從鼠蹊部的股動脈處理;9成則會選擇從手腕的橈動脈執行,血管小、出血風險低,傷口僅2mm大小。術後2小時病人即可下床活動,但須加壓固定4至6小時,因有使用顯影劑,需補充大量水分。張嘉修提醒,置放支架是讓原本狹窄冠狀動脈血管回復正常大小,治療後仍要控制血壓、血糖、高血脂等危險因子,運動也有助於心血管保養,則要避免溫差過大活動如三溫暖、SPA等;手術後要持續吃抗血小板藥物,避免再狹窄狀況發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5 焦點.元氣新聞
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重大疾病險、意外險能不能理賠?得視幾個條件
心肌梗塞通常來的又快又急,如果急性發作死亡,到底算是意外,還是疾病?它算重大傷病嗎,能不能理賠?這都要看投保的險種及業者,而可能有不同結果。心肌梗塞是重大傷病?還是重大疾病?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該買哪種險?重大疾病的相關保險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嚴重特定傷病險,三者都是經醫師診斷、確認罹病後申請一次性的理賠給付,但各家各自保障範圍不同。.【重大傷病險】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保障的範圍最廣,包括22大類、300多項的疾病。》看詳細項目.【重大疾病險】保障項目最明確,含七大疾病:癌症(重度)、腦中風後障礙(重度)、急性心肌梗塞(重度)、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癱瘓(重度)及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嚴重特定傷病險】各家所推出的嚴重特定傷病險保障項目不同。「重大疾病險」依金管會規範定義的7項重大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多數保險公司的重大疾病險根據七大疾病保障,急性心肌梗塞有包括在內,因此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可選擇重大疾病險。心肌梗塞猝死,重大疾病險一定會理賠嗎?不過多數市售重大疾病險也分2類,包括只保障重度的甲型,給付內容包括「重大疾病保險金」和「身故保險金」。另一種乙型保障範圍涵蓋輕度和重度,輕度可獲「重大疾病保險金」保額10%,但沒有「身故保險金」。而二者理賠標準也不太一樣。輕度心肌梗塞須符合下列3項條件其中2項:1.典型之胸痛症狀。2.最近心電圖的異常變化,顯示有心肌梗塞者。3.心肌酶或肌鈣蛋白異常。重度心肌梗塞除須符合輕度條件外,還須俱備「發病90天(含)後,經心臟影像檢查證實左心室功能射出分率低於50%」。即罹患心肌梗塞還必須活超過90天才能獲賠「重大疾病保險金」。但突發性心肌梗塞,常在短短幾分鐘內造成死亡的意外,事前根本沒有徵兆,也來不及做任何檢測。由於重大疾病險對於心肌梗塞的認定須滿足特定條件,萬一不幸在到院前身故,便無法在發病後90日進行檢查,也無法獲取心電圖、心肌酶等檢查數據。因此即使醫師可依照臨床經驗判斷是否為心肌梗塞,也難以獲得重大疾病險的理賠。不過過去也曾有判賠部分保險金的案例,如果遇到類似情形,還是能夠試者爭取看看。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意外險賠不賠?心肌梗塞通常都突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死亡率更是高。因此許多人有疑問,心肌梗塞算是意外嗎?猝死在意外保險的理賠上經常發生爭議,就是因為事故來得非常突然,死亡原因也不容易判定。根據壽險公司主管表示,突如其來的猝逝意外險不一定會理賠,須看「致死的主因」個案認定。如果保的是意外險,並假設因跌倒與心肌梗塞而猝逝,經過醫學判斷死亡主因是心肌梗塞,是心肌梗塞後才跌倒離世,就不符合意外險的啟動條件,因意外險是針對意外事故進行理賠,必須符合外來、突發、非疾病引起三大要件,心血管疾病短時間猝死就不在意外險理賠範圍內。心肌梗塞猝死 3步驟提高理賠談判籌碼若有親友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的狀況,也並非全然得不到意外險的理賠,只要能夠了解死者(被保險人)過去的病史(例如有無心血管疾病),再去釐清導致死者(被保險人)猝死的原因,最後則是要善用法院提出降低舉證責任的見解,透過這三個步驟,應該可以促使保險公司慎重考慮你的理賠請求。【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常見三高共病 與這病合併還可能增3倍以上骨折風險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共增加7,773人。骨鬆患者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骨鬆住院患者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硬化等共病,整體健康值得關注。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骨鬆就醫人數未出現明顯下降。71至80歲就醫人數最多,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依健保署統計,骨鬆就醫人數107年11萬237人、108年11萬3,397人、109年11萬7,816人、110年11萬5,512人、111年11萬8,010人,分析這五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7%。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表示,高齡社會讓骨鬆就醫人數持續增加,此為未來趨勢。進一步分析發現,骨鬆患者好發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1至90歲,111年統計發現,51至60歲骨鬆患者為1萬1,928人,61至70歲3萬2,040人,71至80歲為3萬7,823人,81至90歲為2萬6,530人。其中71至80歲為就醫人數高峰,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81至90歲的骨鬆患者也不在少數。若以就醫率來看,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每10萬人就有4,850人就醫。另就性別分析,女性遠多於男性。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血糖和血脂分居二、三位。陳依婕指出,骨鬆住院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875名住院病人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4人;第二名為「第二型糖尿病」有581人,第三名為「高血脂症」202人,其餘共病還有冠狀動脈硬化、腰椎脊椎狹窄症、高血壓性心臟病、泌尿道感染、新冠肺炎、慢性腎臟病、巴金森氏症、便祕等。至於骨鬆病患的就醫習慣,依健保署111年統計,門診就醫人數最多為區域醫院3萬9,040人,其次為地區醫院3萬1,990人、醫學中心2萬7,660人及基層診所2萬2,721人,顯見骨鬆病患習慣在區域及地區醫院就醫,而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醫則會選擇骨科專門醫院或診所。健保統計也發現,骨鬆患者於醫療院所門診就醫時,常同時有頭暈及目眩、空腹血糖異常、咳嗽、高血糖、頭痛等症狀。陳依婕指出,其中血糖問題就占有兩項,此為多數年長者可能有的問題,必須多加留意。兩大類用藥:抑制蝕骨細胞、增強造骨細胞活性。骨鬆治療藥物方面,共有兩大類,分別是抑制蝕骨細胞或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說,近年來,隨著藥品推陳出新,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骨鬆治療用藥申報,藥費達26億多元,使用人數為20多萬人。張惠萍說,健保署於民國101年核准,成分名稱為「Denosumab」(商品名:保骼麗)藥品,作用為抑制蝕骨細胞活化,同時促進蝕骨細胞死亡,治療方式為每六個月施打一次,增加患者用藥遵從性,目前該藥品為所有用藥中,使用最多的藥品,111年使用人數12.9萬人、金額12.5億元。其次,排名第二的藥品是成分名稱「Teriparatide」(商品名:骨穩),作用為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使用6千多人、金額5億元。排名第三藥品為健保署於民國110年核准,成分名稱為「Romosozumab」(商品名:益穩挺注射劑)藥品,治療方式為每個月施打一次,該藥品使用人數4千人、金額2.7億元。研究:台灣骨鬆新發骨折比率,為東亞地區首位。「骨鬆是沉默的殺手,發現時,病情已十分嚴重。」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說,依國際研究統計,台灣骨質疏鬆新發生骨折比率,平均為每十萬人有300人,為東亞地區首位,超過日本、南韓等國,且發生率隨年齡上升,70歲以上為每十萬人400人,75歲以上為1000多人,80歲以上有3300多人。性別以女性居多,常發生在停經後,男性則較持穩,不會上升非常快。許皓為指出,當病情嚴重時,多需用藥治療,其實用於治療骨鬆的抑制蝕骨細胞藥品,多都有健保給付,換算下來,一個月平均藥費約1000元。若能做好預防骨鬆措施,不僅能節省健保資源,更能降低骨折風險,更建議年輕時就開始多存骨本。 小心一折再折!骨鬆合併糖尿病 骨折風險增3倍以上「為避免骨鬆引起非預期性死亡,須加強預防骨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指出,骨鬆引發骨折的一年內,約有四成四可能會再度骨折,兩年內骨折風險降至20%,三年降至11%。他說,骨鬆會延緩癒合的速度,目前採用「早期固定、早期復健」新觀念,就是將骨折處用骨釘、骨水泥等完全固定,病人可以早一點下床復健,回到日常生活,降低疼痛及死亡風險。許皓為說,一旦骨鬆合併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將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3倍以上,好發部位為脊椎及髖骨骨折。雖然骨折本身不會增加死亡率,但骨折後可能長期臥床,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細菌等機率,死亡風險大增,特別是大腿及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達二成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4 醫療.心臟血管
壯男健檢無紅字...爬山後竟心肌梗塞險死 醫曝救命關鍵
台中56歲陳姓男子因有心肌梗塞家族史,每年定期健檢,十分自豪沒有紅字,但3個月前爬山後,差點喘不過氣,近期甚至胸悶、快吸不到氣,連忙到烏日林新醫院就醫,還好被醫師李榮基及時發現,扶到急診,經檢查確定是心肌梗塞,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救回一命。胸痛、冒冷汗、背痛…心肌梗塞警訊 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李榮基說,心肌梗塞高危險族群包含有心肌梗塞家族史、三高患者、抽菸、酗酒、肥胖者,以及A型人格等,建議調整生活型態,並定期檢查追蹤。如果有出現頭昏腦脹意識不清、呼吸變得短促、胸口正中心疼痛或不舒服、一直冒冷汗或是左邊肩膀及手肘、下巴、背部疼痛,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症狀,建議盡快至急診。【延伸閱讀】心肌梗塞前兆,男女可能不同!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8風險因子提早預防心跳每分鐘僅50下 醫師判斷馬上做心導管救命陳姓男子表示,他過去偶有突發性胸痛,但因久久一次不以為意,直到近期快吸不到氣才驚覺大事不妙,就醫時已頭暈眼花,印象最深刻的醫師李榮基一看到心電圖報告,發現他的心跳每分鐘僅有50下,立即對他說「我們要馬上做心導管,如果現在放你走,明天就看不到你了!」並扶他到急診,他感謝李榮基救命之恩。李榮基說,陳男由於心跳過慢,先置放暫時性心律調節器,解決血流動力不穩定,再進行心導管手術,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在心臟血管中心團隊的努力之下,在56分鐘內將右冠狀動脈打通,並置放一支塗藥物支架。術後陳男恢復良好,住院期間移除暫時性心律調節器,出院後只需要規律性服用藥物以及門診追蹤,現在呼吸順暢、不再胸悶,順利恢復原本的生活。急性心肌梗塞未及時治療 死亡率極高李榮基指出,急性心肌梗塞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極高,平均每拖30分鐘,死亡率增加7.5%,心肌細胞若缺乏養分會逐漸壞死。越早執行心導管及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減少心臟損傷,避免心臟衰竭及心律不整的併發症。
-
2023-11-20 癌症.肺癌
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
11月是肺癌篩檢月,衛福部國健署上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新發個案人數超過大腸癌,成為台灣新癌王。去年起,國健署針對肺癌高危險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免費篩檢(LDCT)計畫,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不抽菸肺癌進行篩檢的國家。誰是肺癌高危險群?誰符合免費篩檢條件?以下帶您了解LDCT檢查怎麼做,以及發現早期肺癌的重要性。第1站 高危險群Q:我是肺癌高危險群嗎?若不是高危險群,也需要做篩檢嗎?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若有健檢計畫,建議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第2站 早期發現Q:國內的LDCT篩檢,為什麼特別針對有肺癌家族史者?目前篩檢成效如何?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提供重度菸癮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及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LDCT篩檢至今超過一年。截至今年6月30日,已完成篩檢4萬9千餘人,找出531位肺癌病人,其中85%都是第0期、第1期患者,這些患者經過手術切除,就能恢復正常,因為篩檢,得以治癒疾病。台灣肺癌特性與國際不同,只有三分之一患者有抽菸。台灣在1990年代就開始施行菸害防制法,成人吸菸比率顯著下降,但肺癌發生情況卻不減反升,尤其肺腺癌更是直線上升,與抽菸關聯性較高的肺鱗癌,罹癌人數則有下降,所以國健署肺癌篩檢策略,一定要針對不抽菸高危險族群進行篩檢,其中最明確的危險因子就是家族史。根據研究,若家族中有直系血親罹患肺癌,其後代累積10年內罹患肺癌的比率是4.5%。LDCT篩檢推動是奠基於肺癌家族史研究,除上述追蹤研究以外,亦根據「台灣肺癌篩檢計畫(TALENT)」,2015年起針對不抽菸,但有家族史、環境暴露、廚房油煙者進行篩檢,結果發現家族史是導致肺癌的重要原因,故將重度吸菸、肺癌家族史列為兩大篩檢對象。肺癌已知的環境致癌因子,包括空氣汙染、石棉等裝潢材料、二手菸、廚房油煙等,但就國內而言,環境因素導致肺癌的機會,仍不如家族史高。目前已知20至30個基因與不抽菸肺癌有關,然而,因為肺癌是多基因影響,個別基因貢獻度並不高,只是累積起來很高,足見肺癌是多基因影響的癌症,具有基因變異的患者,比較容易受到環境致癌因子影響,導致癌症發生。觀察一年後,確實發現LDCT列入癌症篩檢後,找出的家族史肺癌病人,遠比吸菸者高。LDCT篩檢篩出肺癌患者的比率是1.1%,但具家族史的病人比率為1.5%,重度吸菸者比率僅為0.6%,同時具有重度菸癮、肺癌家族史雙重危險因子者,檢出肺癌比率為0.9%,可見家族史仍是肺癌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由於罹癌者逐年上升,國家透過健保預算編列,支應肺癌治療的費用占比也逐漸提升,用掉國家最多資源。細究原因,是因為半數以上肺癌患者,診斷確立時,期別已是第四期,晚期肺癌存活率更是剩下12.6%。若能翻轉肺癌罹癌期別分布曲線,讓多數比人在第一期就被診斷出來,因早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治療效果較佳。新藥新科技引進雖能改善晚期病人存活率,但早期診斷是翻轉肺癌死亡曲線的重要方式,能夠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病人也不必活得痛苦。備註: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則為30包-年)第3站 認識LDCTQ:什麼是低劑量電腦斷層?跟肺功能檢查一樣嗎?肺癌篩檢方式,早年靠X光,但人體胸腔不只有肺臟,尚有肌肉、肋骨、心臟、大血管、氣管等組織,在重疊投影下,病灶易被遮蔽;LDCT可偵測小到0.3公分的肺部病變,據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LDCT對早期肺癌篩檢是有效的,X光只能在有明顯病兆的病人或晚期才看得到,無法取代LDCT。以肺癌第四期病患一年一百萬元的醫療費計算,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療經濟效益是划算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只能用於肺部檢查,由於肺部內都是肺泡,空氣較多、穿透性佳,低劑量的放射線就能取得足夠清晰的影像,找出肺部結節或其他異常病變。另外,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也逐漸受國人重視,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第4站 到哪篩檢Q:我要去哪裡做肺癌篩檢?政府有補助嗎?什麼層級的醫療院所可以做肺癌篩檢?國健署未限定篩檢醫院層級,民眾符合受檢資格,可至網站查詢「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排檢。自去年7月至今年9月底,已補助約6.4萬人受檢。若有家族史者,應攜帶肺癌家屬診斷證明及親屬關係證明文件,若無證明可備罹患肺癌家屬之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填列聲明書。如受檢者目前有吸菸,則檢查前須接受戒菸治療或衛教。符合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資格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如受檢者使用戒菸服務或篩檢結果疑似異常須回診,須支付掛號費等費用,自費篩檢費用依各醫院規範收取。第5站 篩檢風險Q:肺癌篩檢會有輻射或其他風險嗎?有沒有可能發生過度診斷的情形?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有其好處,同時也有風險。就吸菸高風險族群來說,肺癌篩檢的好處和風險如下:肺癌篩檢好處1.降低死亡率:美國試驗結果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歐洲試驗結果顯示,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達24%,女性降低更多。2.早期發現肺癌:肺癌篩檢能減少晚期肺癌的比例,連帶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3.早期診斷其他疾病:可同時發現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狀動脈鈣化等。4.輻射量暴露較低: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量暴露低於常規的斷層掃描。肺癌篩檢風險1.過度診斷:少數惡化緩慢的肺癌,就算不接受篩檢,可能終其一生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多診斷、多治療。2.產生焦慮:若篩檢出陽性,於確認後續檢查結果前,會帶來等待的焦慮。3.陽性率結果:約95%篩檢出的肺部結節是良性,陽性率問題會造成心理壓力,衍生後續追蹤、侵入性診斷,與相關併發症。4.偽陰性結果:並非所有肺癌都可以藉由肺癌篩檢而及早診斷。5.仍有低輻射量暴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台灣一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第6站 報告異常Q:篩檢後多久可看到報告?顯示異常怎麼做?怎麼避免偽陽性問題?推動肺癌普篩,陽性率問題曾引發專家擔憂。LDCT看到結節,未必是惡性腫瘤,要視結節是否會成長。若LDCT檢測出肺部結節,放射科訂有判讀條件,會依照結節大小判斷,加上醫師雙重確認,就能降低偽陽性率。篩檢後約一周後可以收到檢查報告,重點是拿到報告後,若顯示異常,建議回到受檢醫院找胸腔內外科醫師依病兆態樣專業判讀、診斷、期別判定等。若檢查無異常,建議多久追蹤一次?國內研究發現,具肺癌家族史罹肺癌機率約為一般人的3倍,多發性(一次長很多地方)高達17%,女性遺傳機率更高。因此建議,具肺癌家族史可依衛福部建議,每兩年做一次LDCT篩檢。第7站 結節追蹤Q:什麼是結節?結節怎麼分辨好壞?需要多久追蹤一次?根據「台灣肺結節處置共識」指引,小於0.6公分的結節不需要馬上手術,建議可6至12個月追蹤1次,而0.6至0.8公分建議3至6個月要追蹤1次,0.8公分視為惡性處置。常聽到「小結節定期追蹤就好」,但有的受檢者想開刀一勞永逸,又擔心挨了不必要的刀,怎麼辦?目前臨床上會以AI輔助檢視毛玻璃樣病灶的腫瘤密度、亂度,對於非常焦慮的受檢者3個月回診追蹤,清楚判斷結節有無形態變化,若無變化可拉長到半年追蹤一次,再來就可拉長到一年一次。第8站 公費篩檢追蹤Q:符合國健署補助肺癌篩檢對象,檢查結果有小結節後續要如何追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而健保署依「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執行LDCT篩檢後,後續檢查追蹤或確診程序,相關費用由健保給付。今年度醫院總額也新增「因應肺癌篩檢疑似陽性個案後續健保費用擴增」專款項目10億元,用於支應肺癌篩檢後,疑似陽性個案後續確診費用。依健保署統計,罹患肺癌人數自107年6.6萬人,上升至111年8.7萬人,醫療費用也從107年149.81億點,上升至111年223.73億點。依國健署資料顯示,肺癌個案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期別有關,109年肺癌確診個案,高達51.1%被診斷為4期,若延誤治療到第四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健保署與國健署共同合作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並於今年6月1日開啟主動追陽模式。自6月至7月止,參與醫療院所數及服務人數分別為137家、3194人。至於自費進行LDCT篩檢的民眾,雖然健保署鼓勵各醫院即時上傳醫療影像包括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共振造影(MRI)、胃鏡等,提供其他院所調閱,但目前並未強制規定醫院一定要上傳,若醫院主動將自費檢查結果上傳,或是民眾主動請醫事機構上傳自費健檢資料,有需要時就可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第9站 自費篩檢追蹤Q:我是自費篩檢陽性,沒有政府協助追蹤,後續該怎麼辦?符合國健署免費LDCT篩檢對象,若篩檢出腫瘤,個管師將介入;自費篩檢若檢查出腫瘤,醫師就是患者的個管師,會協助治療並給予方針。一般而言,自費做LDCT可以分兩種,一是到門診,自訴有高風險病史,可自費做LDCT,等待檢查報告出爐後,回診看報告;另一種是自費做健康檢查,其中包含LDCT的項目,同樣會在一定時間內提供檢查報告,如果自費篩檢醫院沒有給予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也會有建議治療的報告,可主動向醫院詢問。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該檢測分為0到4級,其中第4級又分為4A、4B、4X,如果報告結果在3級以上,顯示需要緊急追蹤與介入治療,民眾可持健康檢查報告到任一醫院就醫,醫療費用則是依健保規定支付。【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11-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打鼾會死人?」
古人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表示自古以來,睡覺打鼾就已存在。相傳三國時代,張飛睡覺時呼聲如雷,眾人皆知,有一次手下要謀害他,潛入他臥室見他兩眼睜開以為他還沒睡,但又聽他鼾聲如雷確定他是睡著了,所以下刀將他殺了。這也許是稗官野史,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但睡覺會打鼾的人,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是容易讓人短命的。睡覺會有聲音是因為睡覺時空氣經過狹窄的呼吸道而產生聲音,好像吹樂器會產生聲音一樣,而會產生鼾聲有很多原因。有人先天下巴較短,睡覺時舌頭往後移堵住了氣道,有些人是扁桃腺肥大引起,有些人年紀大了,喉部肌肉鬆弛,脂肪組織增加了;有些人鼻中膈彎曲,或鼻子長了鼻息肉,種種原因不一而足。由於空氣不容易經過氣道進入肺部交換氣體,人體氧氣不足,腦部得不到足夠的休息,因此不少人早上一起來就覺得睡不飽,或白天一直打瞌睡,嚴重者甚至開車都會打瞌睡,甚為危險。由於腦部長期缺氧,長此以往容易發生記憶力減退,甚至發生失智的現象,此外也會引起血壓高,或心律不整或冠狀動脈疾病。打鼾者大都為體型肥胖、中年以上居多,但也有瘦子因上述喉部結構原因而導致的病例。在以前醫學上不重視睡覺打鼾,因為古代就有,但近一、二十年,睡眠醫學的發達,慢慢發覺這是一個嚴重的慢性疾病,因為有不少打鼾者會有所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上述併發症的候選人。要如何確切診斷有沒有上述的呼吸中止症,最準確的方法就是去大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個晚上,睡覺時身上連上各種監視訊號,包括心跳、血壓、血氧、腦波等等。醫師再根據各項檢查的數據來判斷您的嚴重度,再根據原因加以處置。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及壽命延長,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愈來愈多,但各大醫院睡眠中心的病床皆一床難求,是國內及全世界共同的現象。當然也有簡便的居家型自我檢測的方式,只是準確性較低而已。近年利用超音波檢查,在人清醒時模擬睡覺時呼吸道的變化,稱為智慧型呼吸中止檢測儀已被開發出來,檢查約10到15分鐘左右,準確度可達90%以上,如果必要再去睡眠中心睡一晚再做進一步的確定,可說是病人一大福音。總之,睡眠看似平常事,但睡得好不好,呼吸通暢否,睡起來精神好不好,會影響人壽命與健康,不可等閒視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1-18 醫療.心臟血管
性行為過程中心跳停止!急診醫忠告「5超雷習慣」恐害馬上風,1常見體位最易發生
最近天氣驟變,急診不論是心臟或是大腦出問題的人也大幅增加,忙的時候一個急診班12小時,可以接到3-4個中風、2-3個心肌梗塞,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名詞叫「馬上風」?目擊倒下的心跳停止 高機率能救回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分享,就在前幾天的一個夜晚,突然救護車通報要送一個50歲的男性外院心跳停止目擊倒下,聽到是中壯年的人,在急救室的我們,各個摩拳擦掌,畢竟,像這種目擊倒下的心跳停止,是有很高的機會被救回來,10分鐘病人送到急診,來的時候一絲不掛只用毛巾裹了一下身子,問了跟救護車來的女性,結果主訴是「這位男性跟女性友人在林森北路上的一間旅店尋歡,結果過程中突然大叫一聲摔下床,手捂在胸口,就沒有呼吸心跳」,後來在急診急救6分鐘電擊了兩次,心跳恢復,一做心電圖果然是大範圍心肌梗塞,這就是典型的馬上風。性行為過程中意外死亡 2致病因素一次看翁梓華說明,馬上風主要發生於男性,是描述在性行為過程中的意外死亡,會稱作馬上風主要是因為男女性行為常見體位是男上女下,型如騎馬,風指的是猝死,在醫學上,又稱之為性猝死,由於症狀毫無預警,男女雙方往往會嚇傻,而「馬上風成因」包括:1、心肌梗塞:由於行房過程,會促進血液循環,讓心臟輸出量增大,如果久未行房,突然劇烈運動,就可能會導致原本已經塞一半的冠狀動脈得不到足夠的灌流,這時候就可能會導致缺血性心肌梗塞,正如上述案例所述,個案常會有胸悶、手捂在胸口的症狀。2、出血性腦中風:由於行房過程,同樣屬於運動,血壓通常會比平時來得高,這時候有部分的男性如果原本有腦內血管問題像是:血管瘤、動脈硬化的問題,就可能會造成急性腦出血,這類的病人,常會在發生的時候說有爆炸性的頭痛。屬急診3大重症之一 行房前5件事勿忽略上述不論是哪一種問題,基本上都屬於急診的三大重症之一,前者要盡快安排心導管手術,後者則視情況甚至需要開顱,任一情形,都請「立即撥打119」請救護大哥就近送往醫院,不然死亡率是以「分鐘」累進的!至於該怎麼避免馬上風,翁梓華提醒幾件事情,男士們務必注意:1、行房前避免過度飲酒:喝酒會導致周邊血管擴張,會增加心臟負荷,行房時的運動,無疑加重了心臟缺血的問題。2、如果使用藍色小藥丸要特別注意:藍色小藥丸(威而鋼、犀利士)都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原理同上,因此盡量避免藍色小藥丸配酒同時使用,這樣真的很危險!3、平常可以先嘗試登階看是否有胸悶情形:登階運動會是測試心臟負荷能力的簡單方法,如果走幾層樓就發現會有胸悶喘的情形,建議不要拖,先去醫院心臟內科做檢查,以免後續不必要的風險。4、平常好好控制血壓:高血壓是腦內血管瘤生成的風險因子,平常好好控制血壓,則可以避免血管瘤的問題。5、行房前做好熱身:先讓心臟身體適應周邊環境的溫度同樣可以降低馬上風的發生機率。
-
2023-11-17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前兆,男女可能不同!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8風險因子提早預防
「中壯年的奪命殺手」心肌梗塞總是來的很突然,因此許多人都會覺得心肌梗塞沒有徵兆,事實上,它並不是完全沒有,只是你不知道或不以為意而已。例如心肌梗塞與三高疾病息息相關,但有些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三高,或有三高卻不控制,等到心肌梗塞發作,才驚覺竟是這由來已久的病因。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內的動脈硬化塊因破裂造成血栓,血管在短時間內完全阻塞,失去血液供應的心肌細胞死亡,心臟的收縮功能於是大受影響,病人出現劇烈胸痛、冒冷汗等現象,就是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死亡率約在10%至20%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40%;其中半數以上甚至來不及送醫便已死亡。心肌梗塞有什麼前兆?「心肌梗塞常來得又急又快,但並非無跡可尋。」新竹馬偕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曾受訪指出,很多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後,回想起發作之前即有胸痛胸悶等跡象,只是當時不以為意。 台大內科教授王宗道則以強烈地震來比喻心肌梗塞,在強震之前,一定有警訊,例如,胸悶胸痛、易喘等症狀,爬樓梯、運動時不適症狀加劇,甚至全身無力、站不住、冒冷汗,如一周內有上述症狀超過兩次,應盡快至急診就醫。心肌梗塞常見症狀胸悶、胸痛爬樓梯、運動時不適症狀加劇,易喘全身無力站不住冒冷汗呼吸困難噁心、嘔吐急性心肌梗塞更是危險,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曾分享,教大家用「四口訣」辨識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只是單純胸痛就是低度懷疑,若合併上述4點其中1項症狀,為中度懷疑,若合併超過2項以上症狀是高度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胸痛。「四口訣」辨識急性心肌梗塞一:Exertion費力,在臨床常見的情境是病人可能是五六十歲的男性,有抽菸病史,本身是工人,做工費力的時候突然引發胸痛;二:Radiation輻射,胸痛桶處可能輻射到下巴、肩膀甚至到背部。三:Diaphoresis冒冷汗,台語叫流清汗,真正這種情形的病患到急診時,很明顯看到病人整個臉都是水,衣服也都濕成一片;四:Nausea & Vomiting噁心嘔吐,病人通常都會吐個不停。心肌梗塞症狀 男女可能不同另外還有一個重點值得注意。心肌梗塞的症狀,可能因性別而有一些差異。台北榮總結構性心臟科主任陳嬰華曾受訪表示,男性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痛」,但女性卻是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包括噁心、想吐,但這常被認為是腸胃不適;或是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等,這些被認為是肌肉痠痛等;或是有疲倦、全身無力等症狀。但如果這些症狀出現3項以上,就不需等待胸痛,應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盡速到醫院急診就醫,避免造成被誤診或延遲診斷。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噁心想吐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疲倦全身無力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一般心肌梗塞最多的症狀是胸痛胸悶,但沒經歷過的人其實很難想像,真正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心臟不舒服是什麼感覺?《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之前就曾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網路上關於「心肌梗塞前兆症狀」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收集網友自身經歷或看到身旁親友的經歷,最多網友熱議心肌梗塞前兆症狀有以下6項:網友熱議6大心肌梗塞前兆心絞痛胸痛胸悶頭昏腦脹呼吸急促冒冷汗上腹疼痛網友還分享一些撇步自救,如「心臟開始不舒服時要趕緊躺平,不要捶打胸口」、「不要自行送醫,要請求救護車協助,或是告知身邊的人請他們幫忙打119比較快」,這些方式才能在黃金5分鐘保護好自己,避免進一步惡化。「頭昏腦脹」及「呼吸急促」也常是各大疾病中的常見症狀,因此經常被忽略,提醒如有相關疾病歷史者不要掉以輕心。而「冒冷汗」方面根據網友討論內容,通常會併發其他相關症狀,有網友分享自己「突然大冒冷汗、心臟刺痛、喘到不行」。也有民眾討論到身邊親友病發前有突發「背痛」及「胃痛」,但因為常會被認為是單純的肌肉酸痛及肚子疼痛,導致延誤就醫的黃金時間。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有8大高風險因子,包含年齡、三高、家族遺傳、抽菸、肥胖等,尤其與三高疾病更是息息相關,如果沒有規律用藥控制病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風險大增,但問題是,許多人直到心肌梗塞被送至急診時,都還不知道自己有三高問題。天氣開始變冷,有心血管、三高相關疾病的人要當心隨時可能發作的心肌梗塞。八大高風險因子中,如有三項、甚至三項以上,就應自我警惕,盡早戒菸、控制體重、養成運動習慣,三高患者規律用藥,天冷需注意保暖。若活動、運動時胸悶,但休息一下後便舒緩,就必須留意;若伴隨左肩、頸部、後背等部位疼痛,且胸悶頻率變高,就可能是心絞痛的徵兆,必須立即就醫;若是胸口劇痛且冒冷汗,甚至暈過去,更需緊急就醫。【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15 醫聲.健保改革
冠狀動脈嚴重鈣化治療術 12月納健保給付1萬多人受惠
季節入冬後,國人好發冠狀動脈阻塞,引發心肌梗塞。衛福部健保署為提升冠狀動脈心臟病治療品質,自今年12月起,將「冠狀動脈斑塊切割氣球導管與旋磨切除系統」納入健保給付,預估一年約有1萬770人次受惠,健保挹注預算約1.86億點。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冠狀動脈為供應心肌細胞的血管,當冠狀動脈血管因鈣化或斑塊而狹窄時,可由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或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放置,以撐開血管壁,避免血管再狹窄。據統計去年進行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件數為6萬1371件,約8成會併同使用冠狀動脈血管支架。但當冠狀動脈血管嚴重鈣化,使用氣球擴張導管可能無法充分擴張血管,導致無法順利置放支架。因此,健保署特別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研究。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心臟學院、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共同發布「2021年冠狀動脈血管重建指引」,對嚴重鈣化或纖維化病灶的治療建議,為使用旋磨切除術進行斑塊塑形,有效改善介入過程的成功率,除了旋磨切除術外,也可考慮使用切割氣球或冠狀動脈內碎石術。健保署為提供治療冠狀動脈嚴重鈣化,更具臨床效益的治療選項,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透過加速研議,將冠狀動脈斑塊切割氣球導管與旋磨切除系統納入健保給付,以符合臨床需求。經今年9月召開的「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特材部分)」討論通過,自今年12月起納入健保給付。估計冠狀動脈斑塊切割氣球導管健保1年將投入1.29億,約有9490名病患受惠,旋磨切除系統健保一年將投入0.57億,約有1280名病患受惠。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由於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醫材種類眾多,若新醫材具臨床實證效益、可達預防疾病惡化、提升安全性及醫療品質或屬臨床缺口,健保署基於增進全體國民健康,將持續努力將具有臨床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必要的新醫材納入健保。
-
2023-11-14 醫療.心臟血管
「能躺就別坐」是真的!研究揭站立或睡覺比坐著有利心臟健康
有句話說,「能躺著就不要坐著,能坐著就不要站著」,不過對心臟健康而言,這可能只說對一半,一項新研究發現,站立和睡覺都比久坐的行為更好。根據雪梨大學和倫敦大學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新研究表明,每天進行幾分鐘的適度運動來代替久坐,可以明顯改善心臟健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六項研究的數據,涉及來自五個國家共計一萬五千多名參與者。每位參與者都接受了心臟健康評估,並使用大腿上的穿戴式裝置追蹤他們一天24小時的活動量。研究人員發現,與久坐行為的負面影響相比,只要進行中度至高強度活動五分鐘,即可對心臟健康產生顯著好處,其次分別是輕度活動、站立及睡眠。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倫敦大學的Jo Blodgett博士表示,「我們研究的重要結論是,儘管運動方式的微小改變對心臟健康有積極的影響,但運動的強度也很重要。我們觀察到最有益的改變是以中度到高強度的活動取代久坐,這可能是跑步、快步走或爬樓梯等任何能讓你的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的活動,即使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研究人員指出,雖然花時間進行高強度活動是改善心臟健康的最快方法,不過任何人都可以從各種活動強度中受益,只是活動強度越低,看到實際好處所需的時間就越長。例如每天使用站立式辦公桌幾個小時而不是坐式辦公桌,就是一種相對較長的改變,但也相當容易地能融入日常工作中。至於睡眠比久坐更有益的原因,Blodgett告訴《歐洲新聞台》(Euronews),「我們認為,睡眠比坐著對心臟健康的好處主要是由於坐著對肥胖產生的負面影響,而其他間接因素會導致體重增加,例如看電視時吃零食。」研究還發現,那些最不活躍的人從久坐行為轉變為更活躍的行為中獲得的好處最大。雖然該項研究並未證明活動與心臟健康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它為越來越多的將身體活動與改善心血管健康聯繫起來的研究提供了補充。為什麼心血管健康至關重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估計每年奪走約1790萬人的生命。心血管疾病是一組心臟和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和其他疾病。超過五分之四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造成的,其中三分之一的死亡發生在70歲以下的人群中。心臟病和中風最重要的行為危險因子是不健康的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吸菸和有害使用酒精。前述風險因素對個體的影響可能表現為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這些數值都可以在一般醫療機構中進行測量,並表明未來心臟病發作、中風、心臟衰竭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是否增加。戒菸、減少飲食中的鹽分、多吃水果和蔬菜、定期體能活動和避免有害飲酒已被證明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資料來源】.Any activity is better for your heart than sitting.Any activity is better for your heart than sitting - even sleeping.WH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Stand Up, Don't Sit, for a Healthy Heart.Just standing or sleeping are better for your heart health than sitting down, new study finds
-
2023-11-08 醫療.心臟血管
什麼是冠狀動脈?為什麼會阻塞?冠狀動脈相關疾病有哪些?
什麼是冠狀動脈?冠狀動脈是體內的主要血管,為心臟提供血液,並且讓你的心臟能夠跳動並將血液及其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冠狀動脈主要可分為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和左主冠狀動脈(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兩者皆包含較小的分支,深入心肌內部。冠狀動脈是哪三條?冠狀動脈中的左主冠狀動脈可再分為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及左迴旋支(Left circumflex, LCA),左前降支供應心臟左側前部血液,而左迴旋支向心臟的外側和後部供應血液。一般來說,心臟主要的三條冠狀動脈便是指右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及左迴旋支。冠狀動脈在哪裡?冠狀動脈位於心肌周圍和內部,它們從主動脈分支出來。冠狀動脈從主動脈根開始,主動脈根是從心臟左心室伸出的主動脈的第一部分。左心室是含氧血液離開心臟開始流經全身的地方。冠狀動脈分支是主動脈眾多分支中的第一個分支。冠狀動脈相關疾病有哪些?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是影響冠狀動脈最常見的疾病。冠狀動脈疾病通常是動脈粥狀硬化的結果,動脈粥狀硬化是指動脈內斑塊的增長及堆積,從而導致動脈阻塞。動脈阻塞會阻止血液進入心臟,導致心臟病發作。冠狀動脈疾病的其他名稱還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或稱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冠狀動脈疾病也是通稱為「心臟病」的其中一種。冠狀動脈疾病有兩種主要形式:.穩定型缺血性心臟病:這是一種慢性形式。你的冠狀動脈逐年變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臟接收含氧血液會減少,你可能會感覺到有一些症狀。.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這是一種突發性醫療緊急情況。冠狀動脈中的斑塊突然破裂並形成血塊,阻止血液流向心臟。這種突然的阻塞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其他可能影響冠狀動脈的情況還包括:.動脈瘤:血管壁的隆起。.先天性(出生時)動脈異常。.冠狀動脈痙攣:動脈肌肉突然收緊。當這些肌肉收緊或痙攣時,你的動脈會暫時阻塞。這可能會導致稱為「變異型心絞痛」的胸痛。【延伸閱讀:心絞痛是什麼感覺?與心臟病發作的差異有哪些?】冠狀動脈為什麼會阻塞?動脈粥狀硬化會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當斑塊沿著動脈積聚,你的動脈就會變得狹窄和僵硬。斑塊會阻塞或損傷你的動脈,從而限制或阻止血液流向你身體其他部位。於此同時,你的心肌將無法接收足夠的血液。因此,你的心臟無法獲得正常工作所需的氧氣和營養(例如心肌缺血)。它會導致胸部不適(例如心絞痛),並使你面臨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冠狀動脈內有斑塊積積的人通常也會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斑塊積聚,這可能導致頸動脈疾病和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等疾病。如何檢查冠狀動脈?醫師會透過體檢和測試來診斷冠狀動脈疾病,體檢可能包括:.測量你的血壓。.用聽診器聆聽你的心臟。.詢問你的症狀以及症狀持續多久時間。.詢問你的病史。.詢問你的生活方式。.詢問你的家族史。以上資訊將有助你的醫師判斷你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除了上述體檢之外,醫師也可能會建議一項或多項測試來評估你的心臟功能和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測試可能包括:.血液檢查。.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心臟磁振造影。.冠狀動脈鈣化評估。.心臟超音波檢查。.心電圖檢查。.運動壓力測試。.胸部X光檢查。冠狀動脈阻塞會好嗎?冠狀動脈疾病的治療通常包括改變生活方式、危險因子管理和藥物治療。有些人可能還需要接受醫療處理或手術。其中,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治療冠狀動脈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改變措施包括:.不要吸菸、吸電子煙或使用任何菸草製品。.限制鈉、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糖的攝取,吃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例如地中海飲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降低心臟病或中風風險的方法。.目標每週5天步行(或其他運動)30分鐘。.限制飲酒。【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Coronary Arteries.Cleveland Cli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ohns Hopkins Medicine: Anatomy and Fun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
2023-11-07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5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得這病!6題看懂如何避免心衰竭
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造成器官受損,產生各種併發症,糖友除了需要預防併發腎臟病、糖尿病足外,也應小心併發又稱「心臟癌症」的心衰竭,據統計,平均每5位糖尿病患中就有1位併發心衰竭。但心衰竭到底是什麼疾病,對於糖尿病患的關聯是什麼,以至於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宣布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風險因子?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避免心衰竭呢?這篇文章可以告訴你: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5.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6. 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Q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心臟如同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當患者因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不同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又稱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功能受損,只能避免惡化,無法恢復功能。心衰竭依照心臟不同的功能異常,又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1.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像是馬達電力不足,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2.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像是馬達壁生鏽,心臟外觀沒有改變,但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較難被診斷出;此類病人常合併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共病症狀,更增加確診的難度。無論是哪種心衰竭,都會增加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根據健保署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30%,1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逾50% ,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延伸閱讀:心衰竭有哪些症狀?對生活的影響大嗎?Q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依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心衰竭的盛行率高達10~28% ,約5位糖尿病患者中有1位罹患心衰竭, 雖不是最容易發生的併發症,但心衰竭難以察覺,且晚期會導致血液無法提供足夠血液量給各器官使用,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值得留意的是,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會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病患的累、喘、腫等症狀除了影響看似平常的穿衣服、行走、淋浴、執行家務等日常生活,心理同時備感壓力,進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延伸閱讀:台灣有多少人糖尿病併發心衰竭? 其它併發症發生率又是多少?Q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另外,還可能出現消化不良或沒胃口、頭暈腦脹等症狀。但在發生症狀、確診為心衰竭之前,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可以在固定回診追蹤的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每年抽血檢查腦利鈉(BNP)及N端腦鈉前體(NT-proBNP)一次,健保也給予給付。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NT-pro BNP數值高於125pg/mL,或BNP數值高於35pg/mL ,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NT-pro BNP檢查是什麼?我該怎麼進行檢查?Q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 糖尿病患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只有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 ,給付對象包含以下3類:1.有心衰竭臨床症狀或症候,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有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氣促或喘的症狀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會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Q5:如果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心衰竭的治療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如下表,且健保針對不同種類和情況的心衰竭有不同的藥物給付標準,建議與醫師討論。除了口服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相關併發症所需的輔助性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延伸閱讀:及早預防心衰竭,健保目前給付哪些治療?Q6: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預防糖友併發心衰竭,須養成5習慣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份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份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週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是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其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延伸閱讀:【享學糖】三部曲,教你養成糖尿病生活好習慣!【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1-06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受損5危險因子!吃對食物很重要 洋蔥、牡犡10種天然食材助護心
「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台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患者愈來愈多,也日趨年輕,平時不痛不癢,往往出現症狀時,常已經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心血管疾病一般是指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及其他周邊動脈血管疾病。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每年台灣地區十大死都有多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根據統計,四到五成的心肌梗塞患者,發生疾病前,從未看過醫師,也沒有被診斷出有任何心血管疾病。若沒有警覺,心血管疾病往往殺人於無形。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血管受損受到5大危險因子影響,分別為:血管受損5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熱量.老菸槍其中又以高血壓最傷血管,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緊繃狀態,又加上膽固醇、血糖過高,血管脆化程度會更快。他舉例,人體血管分靜脈與動脈,動脈主要是加壓力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含氧量比靜脈還高,壓力也比靜脈高。在疾病的呈現上,常聽見動脈血管硬化,而非靜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也在此。疾病年輕化 與尼古丁有關係其餘4大危險因子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高血糖主要與過度食用澱粉有關,高膽固醇多是油脂攝取量過多所致。王宗道表示,根據研究,平時若是常吃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椰子油等,只要2個月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建議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與「老菸槍」關係密不可分,菸中的尼古丁讓血管緊繃,與高血壓原理相同,加速血管硬化。但只要戒菸約1個月,血管緊繃的情形就會減緩;如果想明確的降低致死機率,至少要戒菸2年以上,才會出現顯著差異。吃對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既然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以下10種天然食材中,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綠燈食物。1.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的鉀、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鉀促進神經感應與肌肉收縮,使心臟規律的跳動;維生素C的高度抗氧化活性,能預防血管壁硬化、心臟疾病發生,至於膳食纖維(比如蔬果、燕麥、全穀類、藻類)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最好吃三份深綠色蔬菜。2.小麥胚芽、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鎂、維生素E與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具抗氧化功效,保護身體組織不受自由基破壞,預防血管病變。鎂能調節心臟律動,使心肌舒張,擴張冠狀動脈。維生素E的抗氧化活性可預防動脈硬化。3.海帶除低脂外,有β胡蘿蔔素、鈣與碘。鈣可降低吸收膽固醇和降血壓,碘能抑制甲狀腺亢奮,防心跳過快。紅藻中蝦紅素也能延緩血管老化。4.香菇味甘性平,香菇有多醣體、維生素B與維生素C。多醣體易吸收,能降血壓、膽固醇,維生素B包括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6與B12 等,供應新陳代謝的能量,保護心臟。如果罹患痛風,應減少香菇的攝食量。5.洋蔥洋蔥含有多種硫化物、硫胺基酸等營養,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壓,舒張血管,發揮預防心血管病功效。6.紅麴含可以抑制膽固醇生成的物質及HMG-CoA還原酵素抑制劑,能維持膽固醇平衡。避免與葡萄柚、紅黴素等同時食用,避免生成更多膽固醇。7.黑木耳有補氣效果,含有胺基酸、膠質與多醣體,能降低膽固醇,清除血脂在動脈壁沉積,阻止血管增厚、硬化或鈣化,並改善高血壓症狀。8.深海魚如秋刀、鯖魚、鮭魚。魚肉中的DHA是ω-3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或減少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硬化。EPA也是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可加強代謝低密度膽固醇,防止腦血管栓塞與心肌梗塞。9.牡犡味澀微寒,跟墨魚、花枝與蝦子相比,牡犡的膽固醇含量較低,ω-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能抗血栓,保護心血管,建議一餐的量不超過65公克(約8顆牡犡),如果那餐吃8顆牡犡,就不要再吃肉。10.番茄性微寒,果肉中有抗氧化的「茄紅素」,能消滅人體內的游離自由基,預防血脂凝結造成心血管阻塞,降低中風的危險。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透過檢測血管健康,如脈波傳播連率(簡稱PWV,Pulse Wave Velocity)、踝臂指數(簡稱ABI,Ankle Brachial Index)、頸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心臟電腦斷層等5種方法檢驗,可知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達到警示作用。檢測多採自費,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建議55歲以上的女性及45歲以上的男性應針對心血管定期檢查,但隨著近年飲食西化,改為建議滿40歲以上的男女,就應考慮定期檢查。血管硬化並非一日造成,長時間不運動、攝取高熱量的食物都是高危險因子,若是有家族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格外需要定期檢查。如何改善心血管疾病?你該做7件事1.充足的睡眠。2.舒緩身體及心理壓力。3.戒掉抽菸惡習4.多蔬果、減少紅肉及蛋黃攝取。每餐七、八分飽就好5.培養每日運動習慣。6.控制三高,已有三高應調整生活習慣並配合藥物控制。7.女性腹圍保持80公分以下,男性保持在90公分以下。【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心臟衰竭怎麼吃?水喝太多竟是禁忌!11種飲食原則一次看,7類地雷食物不要碰
心衰竭幾乎是所有不同心臟病之最後共同表徵與死亡前之共病。末期心衰竭患者之預後甚至較癌病患者更差;心衰竭也是心臟疾病患者猝死之危險因素之一。心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收縮與舒張,將血液輸往全身各臟器、部位使用。當這個功能因為某些因素,如心臟疾病等,受到影響或減弱時,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使身體出現不適,就稱為心臟衰竭。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常見症狀:咳嗽及喘、疲倦及軟弱無力、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及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噁心、四肢冰冷、下肢水腫、體重上升、嚴重者會有腹水及黃疸。心臟衰竭的生活+飲食原則心衰竭是一種慢性變化,除了藥物控制之外,也需藉由飲食跟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以改善心臟衰竭所引發的不適症狀。1.維持理想體重攝取適當熱量,平日管理好體重,避免體重過重或肥胖。2.勿喝過多/過少的水分體內過多的水份易增加心臟負荷,導致水腫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因此必須遵循醫囑控制每日水分攝取。建議每天的水份攝取應控制在 1000~1500 cc,水份攝取量的計算要包括食物本身含水量、湯、飲料和開水等。3.鹽分管控,採用低鈉飲食每日均衡飲食,且不加調味料的含鈉量約為451~501毫克(約1公克鹽),因此,應儘量避免額外調味料的使用,例如:味精、醬油、沙茶醬、豆瓣醬等,並避免醃漬類食物,例如:醬瓜、臘肉等,少喝湯汁。4.飲食均衡、選購新鮮食材飲食要均衡營養,每日飲食中包含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肉豆類、油脂類、奶類等六大類食物。若選擇包裝食品,請詳讀標籤內的成分說明,特別要注意總熱量、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鈉含量。5.少量多餐,吃易消化食物選擇易消化食物,足夠纖維以幫助排便,儘可能少量多餐、減少油炸。6.選擇含鉀、鈣、鎂豐富及高纖的食物,有益降低血壓。7.選擇富含維生素B群食物,尤其是葉酸、維生素B6、B12等有保護心臟的功能。8.多攝取富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海鮮類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可降低血脂。9.適當的休息、保持舒適安寧的環境、限制訪客、減輕焦慮、保持愉快的心情。10.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不能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11.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心臟衰竭的7類地雷食物1.超商超飽便當:除了主菜本身含鈉量就高外,所搭配香腸、酸菜也屬於高鈉食物。 2.熱狗:製造過程中會加入大量的鹽,若再塗蕃茄醬等調味料,易使含鈉量爆表。 3.泡麵:一碗碗裝泡麵的鈉含量近2400毫克,衛福部建議成人一天的鈉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吃光一碗泡麵,鈉攝取量就超標。4.洋芋片、韓式海苔等零食:留意有些餅乾及韓式海苔,上面會額外灑鹽,會不自覺的攝取過多鈉。 5.湯品、加工食物:丸子、餃子類,食物種含有過量的鈉,不建議食用。6.調味料及醃漬類食物:例如:味精、醬油、沙茶醬、豆瓣醬、醬瓜、臘肉等。7.限制酒精攝取(純酒精10公克以內/天)看完以上介紹的11個生活與飲食原則好習慣,及7個地雷食物要避免,知道要怎麼做避免發作、改善心臟衰竭所引發的不適症狀了吧。除了上述的日常生活習慣,平時也要維持愉快的心情,遠離興奮緊張的情況,以免增加心臟負擔。也請記錄每早空腹時的體重及血壓與心跳,定期回診追蹤病況,才不會病情突然變嚴重而不自知,發作時恐為時已晚。延伸閱讀:.一次了解心臟衰竭的症狀、原因、危險族群和預防.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重大元凶動脈粥狀硬化!5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參考資料:.高雄榮民總醫院-安心做美食心衰竭飲食手冊.三軍總醫院-什麼是心臟衰竭?.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心臟衰竭病人之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心衰竭疾病飲食原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幫助病人不當心苦人 談心衰竭飲食原則
-
2023-11-03 醫療.心臟血管
心絞痛是什麼感覺?與心臟病發作的差異?怎麼舒緩及如何預防心絞痛?
心絞痛(Angina)是當你的心臟沒有獲得足夠的富氧血液時發生的胸痛或不適。因此,你的心臟可能會跳得更快、更用力,以獲得更多血液,導致你明顯的疼痛。需要注意的是,心絞痛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心臟病的一種症狀和警訊。心絞痛是什麼感覺?大多數心絞痛患者形容其症狀為有胸痛或胸悶的感覺,也有人描述為一種擠壓感或緊繃感。有些人說感覺像是消化不良,也有人表示很難用言語描述心絞痛症狀。心絞痛的不適通常開始於胸骨後面,不過有時你可能無法準確定位疼痛的來源。你胸部感到的疼痛或不適可能會擴散到上半身的其他部位,這些地方包括你的頸部、下巴、肩膀、手臂、背部或腹部。心臟缺氧可能會導致其他症狀,稱為「心絞痛等同症狀」(angina equivalents),這些是你胸部感覺不到的症狀,包括:.疲勞。.噁心或嘔吐。.呼吸急促。.出很多汗。心絞痛有哪些不同類型?心絞痛有四種主要類型,包括:.穩定型心絞痛(Stable angina)。.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微血管性心絞痛(Microvascular angina)。.變異型心絞痛(Prinzmetal angina)。其中,穩定型心絞痛是最常見的類型,它是指以可預測的模式來來去去的短暫胸痛或不適,又稱為狹心症(angina pectoris)。穩定型心絞痛與不穩定型心絞痛的差別在哪?穩定型心絞痛.每次發生的持續時間相同。.每次都有相同的原因。.經常發生。不穩定型心絞痛.每次的長度或原因並不相同。.是不可預測的。.當你不移動時可能會發生。不過,穩定型心絞痛也可能轉變為不穩定型心絞痛,這些胸痛的跡象包括:.發生在你休息的時候。.持續至少15分鐘。.服用硝酸甘油後仍不會消失。如何判斷心絞痛與心臟病發作的差異?心絞痛和心臟病發作都是冠狀動脈疾病所引起,但是心絞痛不會對心臟造成永久性損害,而心臟病發作會。這是因為心絞痛表示心臟血流暫時減少,而心臟病發作則會造成較長時間的血流減少,在此期間部分心臟肌肉開始死亡。心絞痛與心臟病發作另一個重要區別是使疼痛消失的原因。大多數人的穩定型心絞痛在服藥和休息後會好轉,但如果心臟病發作的話,休息或藥物無法緩解你的症狀。然而,患有穩定型心絞痛意味著你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除非你的疼痛突然加劇或休息或藥物無法消除,一般來說穩定型心絞痛需要緊急治療的可能性相對較小,而心臟病發作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無法自行改善病情,需要立即就醫。心絞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心絞痛是心臟血流量減少(心肌缺血)所致,而冠狀動脈的一些問題可能會阻止你的心臟接收足夠的血液,包括:.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這是心絞痛最常見的原因。當斑塊(一種脂肪蠟狀物質)在為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中積聚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些動脈變窄或變硬(動脈粥狀硬化),減少流向心臟的血液。.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與男性相比,這種情況在女性中更為常見。它會損害從冠狀動脈分支的微小血管壁。.冠狀動脈痙攣(Coronary artery spasm):你的冠狀動脈會反覆收縮(緊縮),然後再放鬆,這些痙攣會暫時限制血液流向心臟。你也可能在沒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情況下出現冠狀動脈痙攣。心絞痛如何治療?心絞痛的治療目標是改善心臟的血流量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您的醫師將為你進行體檢並進行測試,以便更多地了解你的病情並確定最佳治療方案。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可降低血栓風險。.降血壓藥物。.膽固醇藥物。.專門用於治療心絞痛的藥物。.生活方式改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也稱為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放術。即使經過治療,有些人仍然會出現心絞痛。當你感到疼痛時,醫師可能會開立一種藥物來快速打開你的血管,例如硝酸甘油就是一種常見的心絞痛藥物。對於持續疼痛的人來說,體外反搏治療(EECP)是另一種選擇。這種療法對你的小腿施加壓力,以幫助改善流向心臟的血液,它可能有助於緩解心絞痛。心絞痛該怎麼舒緩?與你的醫師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心絞痛,他們會根據你的心絞痛類型及其病因提供建議。一般建議包括:.記錄你的心絞痛發作情況,包括日期和時間、感覺以及可能的觸發因素(活動、情緒、天氣等),還包括一到十級的疼痛等級。.知道何時尋求緊急協助。.按照處方服用藥物來治療心絞痛。.盡量避免導致心絞痛發作的誘因。心絞痛該如何預防?你可以透過有利於心臟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心絞痛,以下為有助改善心臟健康的建議:.避免吸菸和所有菸草製品。另外,避免接觸二手菸。.吃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是不錯的選擇。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糖和鈉的攝取。.尋找管理壓力的方法。嘗試冥想、瑜珈或與朋友交談。寫日記是處理情緒和擔憂的另一種方式。.保持健康的體重。詢問醫師你的合適體重,並尋求有關如何實現該目標的建議。.管理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這些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酯和糖尿病。.多走動。嘗試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像是散步或尋找你喜歡的其他活動。可以的話,找一個朋友加入你的行列。.服用心臟科醫師開的藥物。其中許多藥物已被證明可以減輕或管理你的心絞痛症狀。【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Angina.Cleveland Clinic: Stable Angina
-
2023-10-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露露姐60歲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種慢性病。18年前因易喘胸悶而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隔年檢查出高血壓,再過二年確診糖尿病。目前皆由同一位醫師診斷開藥、定期回診檢查,各科的慢病藥物加在一起,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目前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在飲食、運動、服藥都有配合醫師建議,與疾病和平共處中。【飲食篇】8:00 吃早餐不同疾病吃藥的時間都不同,一下飯前、一下飯後,我可以怎麼做?成大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鄭巧雯指出,依據疾病不同,需要在不同時間點服藥,對病人常帶來困擾,對患有不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吃藥時間和方式可能帶來挑戰。專科醫師會盡量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開立藥物,幫助病人簡化用藥方式,讓慢性共病病人在飲食和用藥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鄭巧雯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及減少加糖食物的攝取。她提到,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油脂和堅果類。這個飲食原則對患有多重慢病的人同樣適用,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合併患有慢性腎病的糖友。鄭巧雯說,有些人認為麥片和五穀粉是健康選擇,因為它們不含糖,但事實上,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含有高磷,對於腎臟疾病病人不利。她建議這些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可以選擇低氮澱粉(冬粉、米粉和米苔目)、白飯等全穀類,吃得更安心。鄭巧雯也提醒糖友,過多的水果攝取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進而對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發併發症。她建議每次只吃一份水果,約棒球大小。對於糖尿病監控,空腹、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儘管飲食控制得當,但血糖仍難以控制,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每周測量一次配對血糖,以找出控制不佳的原因。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享學糖->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治療篇】10:30回診 得了糖尿病後,腎臟也出現問題,好擔心其他方也壞掉,可以怎麼預防?「唉…我有三種慢性病,每天吃的藥一大把,聽鄰居說有慢病整合門診,但是到醫院網站查資料卻遍尋不著,也找不到地方掛號,到底整合門診是什麼?我可以去看嗎?」「隔壁盧太太說她最近在看慢病整合門診,醫師會一次看完所有疾病,我也想試試,但打開Google搜尋發現有專科中心的整合門診,也有成人慢病的整合門診,看半天也看不懂,我可以問誰呢?」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教授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而且罹患「共病」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若沒有控制好,患者容易有併發症產生,例如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但在確診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存在的疾病,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稱為「多病共患」。黃國晉強調,併發症與多病共患的因果關係不同,再加上老化會造成身體功能的退化,需要經過整合診斷找出原因、控制疾病。黃國晉說,為因應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健保署陸續制訂整合性照護計畫,從基層到各層級醫療院所,目的是希望避免重複領藥及藥物交互作用。再者,以病人為中心的門診整合,提供多重慢性病人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以「守門人」制度整合的看診需求,一次就診完成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追蹤管理,包括疾病治療、篩檢項目及提高健康識能等,建立全人照護醫療模式,保障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權益。但黃國晉表示,即便整合門診有其好處,也不盡然適合每一位多重慢病患者,還是有許多患者個人化、家人照顧者等時空背景因素須考量。以「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為例,患者收案前,醫師會先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先了解長者身體狀況及疾病脈絡,甚至探索心理層面,才會確認收案。黃國晉建議民眾多了解多重慢病資訊,提前做好健康管理,了解共病的關聯及危險性,與醫師配合討論共享決策。雙向配合才有機會改變現況、打破專科界線,將患者的需求視為一個整體,設定照護目標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慢性病防治及延緩。【檢查篇】15:00 看報告檢查報告上數字這麼多,到底哪幾個是重要的?我要注意哪些?「除了糖尿病,我還有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每次回診報告都密密麻麻一大張,擔心慢病惡化,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字啊?」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說,糖尿病管理要看的數值很多,雖然控制血糖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不二法門,但不僅是血糖數值而已。廣大慢性病友都應該要注意,長期治療追蹤慢性病的過程中,都應該要認識和重視各項數據,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尤其心、腎、糖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其間的交互作用。以糖友為例,其可能引發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具不可逆性,可能演變成洗腎、失明、截肢、心臟衰竭,病友不能掉以輕心。歐弘毅說,三個月的定期回診檢查中,更應該要好好的認識檢查項目和數據,例如和大血管病變相關的ABC數值:A糖化血色素、B血壓、C血脂;以及小血管病變如腎臟功能(尿液白蛋白、腎絲球過濾率)、視網膜檢查等,當發現身體功能有異常衰退時,需要即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治療用藥。歐弘毅說明,因為慢性疾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為強化防治工作,全台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以及不同慢性科別的共同照護,跨科、跨領域追蹤管理病況。看診前,先由護理師、營養師提供衛教,了解日常生活型態及過去病史,先揪出潛在問題,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找出共病因子,或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另外,「血糖降下來,是不是可以停藥或減量?」歐弘毅說,國人擔心傷腎而不敢吃太多藥,或認為血糖狀況穩定是就可以停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迷思,務必配合醫囑定期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避免共病發生。目前的糖尿病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腎臟,聽信偏方才是讓病情雪上加霜的原因。若想要減少藥量,或擔心糖心腎共病的藥物過多,可轉介至整合門診進行看診及多項檢查,透過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睡眠篇】21:30 休息衛教師鄭巧雯指出,衛教門診常有病人抱怨睡眠問題,可能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或疾病症狀干擾夜晚安眠。她建議,應著手檢視日常作息和飲食習慣,因很多睡眠問題起源於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友可能因睡眠不足或質量不佳而導致血糖波動。露露姐分享,剛得糖尿病時,血糖控制不穩容易夜尿影響睡眠。鄭巧雯建議,除了按時服藥外,可以在白天安排活動,以避免長時間午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晚上保持固定入睡時間,同時避免下午3點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改善,病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共同探討包括藥物服用時機等其他治療方式,或透過定期運動來提高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慢性共病防治】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慢病94愛你慣】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7 焦點.元氣新聞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心臟病發猝死,享壽68歲!心臟病為什麼來的這麼快?
根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共產黨第17屆、18屆、19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近日在上海休息。2023年10月26日因突發心臟病,經全力搶救無效,於10月27日0時10分在上海逝世,享壽68歲。通常來得又快又急的心臟疾病主要有心肌梗塞與主動脈剝離,這兩種疾病常見於高血壓病患,以及大於45歲的族群,其中男性高於女性。心肌梗塞為什麼又快又急?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臟肌肉的血流中斷,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如果嚴重、大面積的心肌壞死,心臟就會停止跳動,這樣的過程非常短暫,經常在1小時內就會結束,這時候病患也會死亡。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主動脈剝離是「模仿大王」,常會造成誤判影響救治主動脈剝離是罕見但高致死率的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病人生命。急性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手術治療,至少有50%的病人於發生後的48小時內會死亡,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一旦破裂甚至連進開刀房的機會都沒有,病人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因出血過多而過世。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到十,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主動脈剝離根據發生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從有症狀到診斷出主動脈剝離在十四天以內稱之為急性,若超過十四天則屬於慢性。主動脈剝離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這兩個心血管疾病,都有共通的症狀「胸悶」。臨床上,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及高警覺度,當患者主訴「胸悶」時,又沒有額外照心電圖、胸部X光、電腦斷層,很可能會被誤判為心肌缺血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想要避免心臟病突然發生,需要這樣做…這兩種急性心臟疾病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高血壓。所以想要避免急性心臟疾病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壓。這樣做預防高血壓:●養成定時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做記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建議定期到醫院做健康檢查。●飲食方面,少吃高澱粉、油炸類的食物,多吃新鮮蔬果及富含高纖維的五穀雜糧。採低鈉飲食(盡量少碰醃製類、罐頭類、甜點類、調味料等),並減少攝取會導致高膽固醇的食物,如內臟、卵、有殼海鮮等。●適度的規律運動以維持理想體重,如體操、游泳、各種有氧運動、健走等。●杜絕吸菸喝酒的習慣。●充足睡眠與休息,避免過於疲勞及熬夜。●放輕鬆過生活,常保愉悅的心情,可多從事休閒活動以調節緊繃情緒,讓壓力有多方面紓解的管道。當你有高血壓時,你該這樣保養:●高血壓並不是一種經治療後就可以將其拋之腦後,它是一種終生都需要控制的慢性病。●高血壓的照護通常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包括減少飲食中的鹽分、必要時減輕體重、戒菸、減少飲酒和規律運動。●除了改變生活方式外,定期服用藥物也很重要:藥物可以協助降低血壓,避免猝死風險。目前有幾種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每種藥物都有相關功能和風險,應該和醫事人員仔細權衡後進行服用。要記住:高血壓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通常很少或沒有症狀,因此定期服藥非常重要!參考資料疾病百科:心肌梗塞高血壓傷心血管 主動脈剝離一發生九成恐奪命疾病百科:主動脈剝離疾病百科:高血壓
-
2023-10-23 醫療.心臟血管
看起來很健康為何突然猝死?醫曝「恐怖特點」幾無症狀 日常這樣做避免心血管疾病措手不及
56歲的徐先生,有10年以上的抽菸史、飲食習慣也偏愛吃重鹹;前兩年剛升上公司高階主管,工作忙碌的他可說是幾乎不運動,這也明顯反映在他的體型上,BMI數值32(中度肥胖)、腰圍為102公分,也超過標準值(男性標準腰圍應≦90公分)。近期,太太安排他到醫院健康檢查,當日健檢結果隨即出爐,血壓、血脂及血糖均有偏高現象,並且已處於糖尿病前期。除此之外,心血管健康狀態更是讓徐先生感到震驚!透過冠狀動脈鈣化分析(CAC)為143,表示中度冠狀動脈血管鈣化及冠心症風險。他表示其實沒有感覺任何不適症狀,若沒有健康檢查,自己完全不知心血管已出現嚴重問題。 心血管發生異常 初期症狀不明顯 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說明,心血管在開始發生異常變化時,通常都是沒有症狀,時間一久,等到進展到嚴重時,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才會開始出現急性胸痛、冒冷汗、暈眩、嘔吐等症狀,而心肌梗塞發生時總是又急又快,甚至會引起休克或死亡。這也是為何常聽到,周遭親友若是因突發心肌梗塞死亡,明明在生前看起來好好的,也沒有什麼明顯不健康狀態,怎麼突然說走就走,讓人措手不及。 日常這樣做 避免心血管疾病措手不及 錢政平指出,預防心血管疾病,「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不只是在急症發作時必須分秒必爭送醫搶救,最好的辦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尤其是做好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更確實幫助心血管維持在健康狀態預留更多一點時間。建議成人應每年都需為自己安排至少一次的測量血壓及血液檢查,以便掌控三高狀態。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多數心肌梗塞第一症狀非心臟痛! 醫警告「這些部位痛」超過15分鐘危險了 ·「常吃6類食物」顯著降低心臟病、中風機率!專家認證 其中4種最好每天吃 
-
2023-10-22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無症狀也應定期檢測 糖尿病友慎防心臟衰竭致命
第1站 高危險群Q:為什麼糖尿病患要預防心衰竭?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危險群的原因?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想像一下,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產生各種併發症。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國內可能低估了糖尿病致心衰竭的情況,依據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過去十年來,台灣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衰竭盛行率約4%左右,事實上,根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實際盛行率高達10%~28%,推估台灣約有60萬名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也就是平均每4-5個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罹患心衰竭。糖尿病患都該積極控糖,避免併發症,但控糖僅能改善小血管病變,對於大血管病變的幫助不顯著,要達到心衰竭預防效果,需要醫療專業人員介入,給予藥物治療,防止惡化。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衰竭發展階段A階段: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及酒精濫用等,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B階段:心臟出現結構或功能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此時死亡率明顯上升,但還沒有像是胸悶氣喘等心臟症狀。C階段:已出現心臟結構的異常及臨床症狀,確診心衰竭,但經藥物治療可緩解症狀。D階段:病情影響日常生活,需使用強心劑,或接受換心手術或安寧緩和等治療。第2站 認識疾病Q: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心臟就像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一旦心臟無力,身體水分與血液會累積在心臟、肺臟裡,增加心臟負擔,患者往往感覺到很喘;又因全身的血流不足,人會出現疲累、水腫等症狀,其他器官也因缺血無法維持身體所需,引發其他併發症,例如中風;肝、腎、肺功能都變差,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其他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但根據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45%至50%,一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超過一半,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雖然心衰竭無法完全治癒,但早期嚴加控制,仍能避免心臟功能惡化,因此一旦確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用藥,並改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第三站 自我檢視Q:我擔心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糖尿病患者出現相關症狀,就要警覺心衰竭的可能,應和醫師討論安排進一步檢查。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但糖尿病患常因不夠警覺延遲診斷,導致確診時已錯過心衰竭治療黃金時期,醫界逐漸有「糖尿病族群屬於早期篩檢無症狀心衰竭病患」的共識,美國糖尿病學會和心臟醫學會更於2022年6月1日共同發布,建議糖尿病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應每年接受一次腦利鈉(BNP)或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驗,以便篩檢出無明顯臨床症狀的心衰竭患者,提早治療以改善預後。從生理學上,左心室功能不良會導致過多血液累積在左心室,造成壓力負荷增加,此時左心室會分泌BNP與NT-proBNP,增加腎臟的排鈉量,減少心室負荷,只要抽血檢查這兩者濃度值,就可協助診斷是否患有心衰竭及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BNP數值高於35pg/mL,或NT-proBNP數值高於125pg/mL,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第4站 如何就醫Q:我有固定回診新陳代謝科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還是要一次掛兩科?有整合門診嗎?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慢性病患若擔憂心衰竭,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但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僅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給付條件包含:1.有心衰竭理學症狀,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心悸胸悶或心絞痛。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第5站 積極治療Q:我有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有哪些治療方式?這些治療都有給付嗎?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目前糖尿病心衰竭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糖尿病心衰竭患者常因鹽分與水滯留在體內無法有效排出,造成肺部及周遭組織水腫,使用利尿劑可排除體內多餘鹽分與水,並搭配其他治療藥物一起使用,臨床上常用藥物包含傳統治療藥物與新一代降血糖藥。(臨床藥物治療見下表)除了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等。第6站 生活須知Q:糖尿病併發心衰竭了,我可以吃什麼、做什麼運動避免惡化?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糖尿病患併發心衰竭,在生活方式上,應保持運動習慣,體重過重者建議減重,減少鹽分攝取,以豆製品取代肉類,高纖維澱粉替代白飯。此外,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心衰竭病患的腎功能變差,不能隨便使用成藥。除了藥物治療,還可從以下5點改善生活習慣,避免疾病惡化: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分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分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周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請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症狀不明顯而未積極就醫 醫師曝全台隱形糖尿病患至少30萬人
糖尿病位居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六名,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症多,最為一般人所知的共病包括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洗腎等。但許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也是導致心臟衰竭的主因之一。為什麼糖尿病患容易併發心衰竭?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什麼?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每年以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18歲以上台灣民眾的糖尿病盛行率是11.1%,其中男性為12.4%、女性9.7%。就國人十大死因分析,108年至110年糖尿病排名都為第五名,111年則排名第六位,死亡人數達1萬2289人,較前一年增加7.3%。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9歲,男性為75歲、女性82歲。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糖胖症」年輕化,糖友比檯面上更多。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全國糖尿病患約230萬人,依臨床觀察,應還有約30萬人沒有被診斷發現,其中有三大原因:1.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沒有進行相關檢查,或有檢查但未積極就醫,依空腹血糖值標準每百cc血液100毫克、糖化血色素6.5%,若只是超過一點點,一般來說,民眾沒有明顯症狀。2.45歲以上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無法早期發現糖尿病。3.肥胖造成的糖尿病病人,也就是「糖胖症」已有年輕化趨勢,但年輕人工作忙碌多不積極就醫,即便就醫也無法在醫院長期治療。出現吃多、喝多、尿多、體重降低,血糖多已爆表。隨著糖尿病病情惡化,開始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降低的三多一少症狀,此時飯後血糖值多已超過標準,高達每百cc血液250、300mg/dL,「這時血糖已經很高了」。因此,血糖值標準及有無症狀,兩者間的落差頗大,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全國糖尿病約230萬人,「這數字絕對是低估的」。臨床發現,許多病人因開刀治療住院而意外發現罹患糖尿病,也有民眾於健檢時發現,他甚至預估此類患者可能還有60、70萬人沒有被檢查出來。心血管病變,糖尿病最常見的致死原因。「糖尿病最常見致死原因,就是心血管病變。」朱建宇說,糖尿病併發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中風,主因是血糖高造成血管硬化,同時患者也容易合併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心臟三條冠狀動脈、大腦細胞血流,一旦阻塞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心衰竭、中風。糖尿病對於血管硬化的影響,也出現在足部末梢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也就是所謂「糖尿病足」。朱建宇表示,血液循環不順易造成軟組織缺血、感染,如果感染嚴重時,將引發敗血症,恐有致命風險。而病患足部缺血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神經病變、壞死,如正常人腳踩到釘子,感覺疼痛會立刻縮腳,但糖尿病患可能沒有痛覺反應,即便受傷也沒有感覺,往往傷勢嚴重才驚覺受傷。長期高血糖,白血球偏低、免疫力下降,全身器官都受害。朱建宇說,糖尿病患者受體內高血糖影響,白血球偏低、免疫功能下降,如果足部傷口無法癒合,並持續惡化,最後可能面臨截肢、敗血性休克,致命風險均可能上升。另外,糖尿病還會引發腎臟病變。朱建宇指出,糖尿病患血糖高,也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組織病變,過濾血液、體內毒素及廢物的能力下降,進而出現蛋白尿等,長期以來可能引起慢性腎臟病。而眼睛內的小血管受損後,也會引起視網膜病變、出血,嚴重時更有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甚至失明的可能。
-
2023-10-20 養生.人生智慧
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不知是否因年過七旬,深感時不我與,老朋友、老同學(小學、中學、大學)的聚會接踵而至,忙得很呢。相聚不只是歡樂敘舊與珍惜情誼,也有傷心,不捨幾位七十多歲的好友罹病多年後往生;還有感嘆,並替目前正與癌症奮鬥的同學打氣;更有欣慰,如聽到老友抗癌成功或順利植入冠狀動脈支架;也有人要照顧九十多歲的長輩而身心俱疲。聊到最後的話題幾乎都是──「健康最重要」。活到七十多歲,家庭、事業大都已定,能改變的不多。有人小時了了,長大更是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有人小時課業不佳,後來卻成就非凡。這些都不用羨慕,更不用比較。如果真要比,就比誰活得長久、健康、自在而圓滿吧。七十歲的生活志願年過七十,仍可以如小學生般,認真地寫下「我的志願」──一、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再強調一次,「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如:睡眠充足;盡量採用多蔬果、魚類等的地中海式飲食;喝少許酒,但不抽菸;多參加旅遊、健行、聚餐、聽演講等活動;獨處時,則可閱讀或寫回憶錄等。如此動腦、動身、動腳與人際互動,身心健康,遠離失智。二、遵循醫師的治療若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需配合醫囑治療,避免有併發症。三、有症狀時不要輕忽年紀大了,身體難免有些小問題。若是觀察一陣子沒改善,或合併體重減輕等症狀,則不要自我臆測,請就醫。四、跟上數位科技的潮流善用社群軟體以分享訊息,並不吝按讚。或者與朋友及遠方的家人視訊,維繫感情,讓心情愉悅。五、做個有趣的老人幽默自嘲是最好的潤滑劑。我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多年,某次的慶生會壽星剛好是一位高䠷的年輕美女與矮小而年長的我。兩人並列在台前切蛋糕時,有位社姐讚嘆道:「兩人看起來好像是戴安娜王妃與德蕾莎修女喔。」我脫口而出:「我不知道我長得像戴安娜王妃呢!」全堂爆笑。六、心態是最後的把關,正面思考是最有效的利器飾演電影《雷神索爾》主角的三十九歲澳洲演員克里斯.漢斯沃(Christopher Hemsworth),在二○二二年的實境影集《克里斯.漢斯沃的極限挑戰》中,聽到醫師告知他的基因檢測結果,「具有從父母各得一個載脂蛋白第四型的對偶基因(ApoEε4),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八到十倍」時,臉部表情嚴肅,但繼而他心態一轉,眼睛一亮說:「這會給我動力,現在就積極地開始預防阿茲海默症。」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許下你的七旬志願我所參加的社區大學課程,有回老師帶領我們爬台中的小百岳「頭嵙山」,走大坑三號步道的圓木棧道,陡直上下,幸好兩旁有粗繩可拉。我步步為營地慢慢走,雖然無法攻頂,但欣賞夥伴們拍的攻頂照,也很滿足。尤其自己沿途悠哉地取景拍照,與過往遊客點頭、寒暄,也很快樂。我每次都提醒自己,就像吃到飽的豐盛自助餐,只取自己喜歡的或能消受的,不用每一樣都吃、每件事都要做到盡善盡美啊。有位一路「勇腳」的同學,卻在回程時踩空了最後一個階梯,左腳踝扭傷腫痛,難免懊惱。但她說:「生命總有起伏。幸虧有護法護佑,小災消業是很好的事啊!」我也替她感到慶幸,只是扭傷,而沒有骨折或其他更嚴重的傷害,而且是發生在最後一階,不是在山頂,否則怎麼下山回來呢。杜甫詩「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同學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生大病」,也有人說「人生七十,歲月靜好」或「人生七十,自在滿足」……那麼,你呢?延伸閱讀:.態度積極有助長壽?外國研究:「這特質」與長壽的關係最大.想健康長壽到老嗎?研究:每周4次、每天走路15分鐘可延年益壽.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本文節錄:《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醫療.心臟血管
26歲男胸悶掛急診竟心肌梗塞!年輕心梗多因高血脂,吃燕麥能降LDL嗎?醫師給建議
急診醫師分享,一名男子因胸悶急診,竟是心肌梗塞,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緊急處置。Icu醫生陳志金也在臉書發表看法,認為媒體誇大的標題和描述不能偏離事實太多,否則容易造成民眾的誤會。不過心肌梗塞年輕化的問題仍值得注意,年輕族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高血脂增加的盛行率相當顯著,控制血脂中的壞膽固醇(LDL)非常重要。26歲壯男胸悶掛急診 竟是心肌梗塞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男子掛急診自述胸悶,柯世祐看了病患資料才26歲,身體壯壯的、精神也還不錯,心想應該只是緊張焦慮或肌肉拉傷,症狀應該不嚴重,抽完血、做完衛教就能讓他返家休養。胸悶在急診檢傷分類屬2級,患者掛完號就直接被帶去做心電圖。而就在患者做心電圖做到一半,柯世祐就被叫過去看,他一看患者心電圖竟是下壁心肌梗塞,血管完全塞住,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緊急處置。柯世祐當下馬上打給心臟內科醫師告知,心臟科醫師還誤以為患者56歲,吃驚的確認該病患竟才26歲。高血脂、高血壓、抽菸、常吃炸物…心肌梗塞危險因子集結柯世祐指出,該患者主前降支幾乎完全塞死,另外2條血管也有塞住,最後在3條血管放了4個支架。後來追查病因,柯世祐原懷疑男子可能有風溼免疫疾病或凝血問題,但查了之後並沒有問題。再仔細追問家族史及生活習慣,患者父親也在40多歲時就發生心肌梗塞。另因男子家中開鹽酥雞攤,他國小開始就要幫忙顧店,有時因為爸媽太忙沒煮飯,就自己弄來吃「有事沒事吃一下」。再加上本身有抽菸,也有高血脂及高血壓病史。柯世祐說,除了沒有糖尿病及年紀未滿45歲,該男子算是集結了所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Icu醫生陳志金 籲媒體內容勿誇大誤導民眾不過針對這起病例,Icu醫生陳志金也在臉書發表看法,他認為媒體誇大的標題和描述不能偏離事實太多,否則容易造成民眾的誤會。以下是陳志金覺得不合理的疑問:1.首先,心肌梗塞是看「心電圖」診斷,不是「電腦斷層一掃」就可以診斷的。 2.「心電圖」是貼上去記錄電氣訊號,不是用「掃」的,沒有「掃心電圖」這種事。3.阻塞的是哪一條血管?是做心導管檢查來確認的,不是做電腦斷層!4.病人並沒有「血管全塞死」!他是「一條幾乎完全塞死,另外兩條也有塞住(部分)的狀況」。報導內容:「左前降支幾乎完全塞死,另外2條血管也都有塞住的狀況,最後3條血管放了4個支架。」5.「心電圖做到一半」就診斷,不是說不行,是有點誇大。如果是下壁梗塞,當然有機會在做到一半就診斷。 不過,一般都是等「做完」以後,再整張判斷,沒差那幾秒的時間。另外,除非是醫師「親自」做心電圖,否則,很難在「心電圖做到一半」就診斷。 報導內容:「沒想到心電圖做到一半時,發現該名患者居然是心肌梗塞,而且是血管完全塞住,屬於下壁梗塞,心電圖ST段上升,需要馬上做心導管,病況非常緊急。」6.「下壁梗塞」似乎跟「左前降枝完全阻塞」,不太符合?還是這個人的解剖構造有異於常人?(資料來源:《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心肌梗塞典型症狀 持續胸悶合併氣喘、冒冷汗心肌梗塞主要是冠狀動脈血管內的硬化斑塊破裂,引發急性血栓,阻塞了血管所致。典型症狀為持續胸痛、胸悶超過20分鐘,合併氣喘、冒冷汗、頭暈、心悸,或突然喘不過氣來。凡吸菸、肥胖、三高族群、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甚至有遺傳性家族病史,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哪些人容易得到心肌梗塞?1.隨年齡增長而提高。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又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2.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者。尤其糖尿病患常合併有三高,加上多重代謝異常,壞膽固醇容易囤積在血管內,造成大規模阻塞病變。3.情緒容易緊張、易怒、憂慮和恐慌者。4.過度勞累、生活壓力大者。5.缺乏規律運動習慣者。6.膽固醇、血脂肪及三酸甘油脂數值過高者。7.菸癮者,因抽煙會加速粥狀動脈硬化。8.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或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家族史者。患者因動脈硬化血管腔狹窄,很容易造成阻塞。》疾病百科/心肌梗塞高血脂盛行 心肌梗塞年輕化主因統計顯示,近年來急性心肌梗塞確實有年輕化趨勢,像上述患者差不多情況的年輕患者愈來愈多。臨床顯示,生活壓力沈重,加上愛吃高油、高鹽、高熱量等食物,血脂偏高,加上抽菸,這些都是導致年輕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而之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曾提醒,年輕族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高血脂增加的盛行率相當顯著,控制血脂中的壞膽固醇(LDL)非常重要。高血脂評估服藥治療 建議一天一餐燕麥降總膽固醇醫師提醒,高血脂初期無明顯症狀,如同健康的隱形殺手,若有壞膽固醇偏高問題,可視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來決定藥物介入的時機。而除了服藥,並可藉由修正生活型態控制LDL,達到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建議可先從控制飲食著手,最好減少脂肪攝取,尤其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及豬油、牛油等動物油。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曾受訪指出,目前醫療指引中沒有特別指出哪種食物可有效降低LDL,如大眾偏愛的燕麥無法顯著降低LDL,但因可減少總膽固醇,所以是很好的主食替代品,他常建議門診患者一天中可至少一餐主食為燕麥,另外,肥胖、缺乏運動也可能間接增加LDL膽固醇,應保持每周規則運動習慣。【資料來源】.《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醫師好辣》節目.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7 醫療.心臟血管
爬樓梯就有效!研究教你這樣走就能降低2種致命心臟病風險
運動對心血管健康有助益,但不是每個人每天都能撥出時間運動,不過有新研究表明,每天至少爬五層樓梯可以降低兩種致命心臟病的風險。一項發表在《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每天爬五層以上的樓梯,可以將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風險降低20%。事實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連同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是全球主要的死因。冠狀動脈疾病是指心臟動脈中黏性斑塊的積聚,缺血性中風則是指血栓堵塞腦部動脈。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人們每天爬了多少樓梯與患有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使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超過45萬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並且根據家族史、遺傳風險因素以及高血壓和吸菸史等既定風險因素,計算參與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另外,也調查了參與者的生活習慣和爬樓梯的頻率。研究的隨訪時間中位數為12.5年。研究發現,每天爬更多樓梯尤其可以降低那些不易受心血管疾病影響的人的患病風險。然而,更易受影響的人群患心臟病風險可以透過每天爬樓梯來「有效抵消」。該研究通訊作者Lu Qi表示,短時間的高強度爬樓梯是改善心肺健康和血脂狀況的一種省時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達到當前身體活動建議的人來說。Qi指出,樓梯是公共場所提供的低成本活動方式,可以讓人們每天增加運動量。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從未報告爬樓梯的人相比,在研究期間停止每天爬樓梯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整體而言,研究發現突顯了爬樓梯作為一種一般大眾預防動脈鈣化性心血管疾病措施的潛在優勢。為什麼爬樓梯對心臟有益?心臟病專家Vignesh Raghunath告訴《Verywell》,定期爬樓梯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為這是一種能增加心率的體育活動。當你透過爬樓梯、跑步或騎自行車等體力活動提高心率時,有助於增強心肌並使其更有效地向全身泵送血液和氧氣。Raghunath表示,透過體力活動提高心率也有助於調節和降低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濃度,這些都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雖然該項研究表明每天爬樓梯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可能存在聯繫,但專家表示,這還不足以說明爬樓梯將成為心臟健康的預防措施。美國心臟協會John A. Osborne醫學博士告訴《Verywell》,該篇研究顯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相關性,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證明因果關係。雖然研究發現每天定期爬五層樓梯與降低某些心臟病的風險有關,但Raghunat表示,生活方式和飲食等其他因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增進心臟健康,美國心臟協會Life's Essential 8可能是一個有用的起點。這些準則包括:.每週至少從事150分鐘的體能活動。.選擇健康的飲食模式,包含大量天然食品、水果、蔬菜和堅果種子等。.戒菸。.每晚睡7至9小時。.管理你的體重。.控制膽固醇、血糖和血壓。【資料來源】.Walking more than five flights of stairs a day can cut risk of heart disease by 20%, study says.Take the Stairs to Reduce Your Heart Disease Risk: Study.Here's How Many Stairs You Should Climb a Day for a Health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