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搜尋
兒童確診
共找到
101
筆 文章
-
-
2022-09-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秋後恐迎疫情高峰 醫曝:防兒童腦炎、長新冠有絕招
台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小兒專科醫師曾崇芳今天說,中秋節是親友團聚的重要節日,從往年經驗來看,中秋節過後,兒科門診上呼吸道感染都會增加二至三成,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兒童確診及長新冠問題,由於打疫苗可降低兒童腦炎、MIS-C 和長新冠風險,建議趁中秋連假,疫苗打好打滿。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台中市在中小學開學後,每天確診數攀升至約4000多例,以台中市疫苗接種率及確診人數約占全人口約1/4推估,台中下一波疫情高峰可能落在十月初,約日增6000人確診。由於台中的幼兒疫苗第一劑接種率38%,第二劑僅8%,提醒幼兒、長者疫苗打好打滿,未打滿者不建議參加中秋聚會,防疫做好做滿,歡度中秋。曾崇芳說,國內目前累計新冠確診數為561萬4227例,其中20%為小於20歲的青少年和兒童,根據國外資料,約2至3成青少年及兒童有長新冠症狀的表現。今年中秋節前的兒科門診量較疫情前成長二至三成,除了確診個案,也有感染後反覆的咳嗽、喉嚨痛、胸悶長新冠症狀就醫。他指出,近日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研究發現,兒童染疫後遺症前十名分別為咳嗽43.5%、喉嚨痛35.1%、耳朵痛34.9%、體重減輕或增加33.1%、體力虛弱31.8%、缺乏動力25.3%、睡眠問題24.7%、胸痛23.4%、注意力不集中23.4%、心悸22.7%。可見感染後影響兒童甚鉅。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每天上午9時30到11時30分開打,隨到隨打,提供莫德納、兒童BNT、成人BNT(12-17歲優先)、Novavax、幼兒莫德納及幼兒BNT等6種疫苗,另東協廣場(2樓台中跨境體驗示範基地)接種站提供莫德納及成人BNT(12-17歲優先)也是隨到隨打,可上網台中市新冠疫苗接種站資訊查詢,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937954/post
-
2022-09-07 癌症.血癌
兒癌最常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有8大症狀應就醫
台灣每年約新增500名兒童確診癌症,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25%最多。醫師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淋巴結有觸壓無痛感腫塊、瘀青與流血不止等8大症狀,應就醫檢查。每年約有500例新發病癌症兒童,為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成立40週年的兒童癌症基金會今天起至9月18日,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支持表示,他看到女兒健康報告數值有點異常都會緊張不已了,更何況孩子罹癌的家長,鼓勵闔家一起觀展,家長有警覺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陳博文致詞指出,所有兒童癌症中,又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陳博文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為最多數,成人發病機率較低,且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陳博文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等8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就醫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說,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4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卻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新時代,已有成功首例,盼未來能納入健保給付。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8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8-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QA整理包/BA.5來勢洶洶!三症狀「更不舒服」 二次確診該怎麼辦?
BA.5變異株來勢洶洶,疫情指揮中心也警告本土疫情「確定升溫」,第二波疫情高峰可能出現在9月中下旬。原因除了BA.5的傳染速率更快以外,其「免疫逃脫」的特性,也讓之前確診過的人,有很大機率會重複感染!BA.5到底有何特性,我們又能怎麼辦?《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訊息讓您一次搞懂!曾確診過也不能輕忽,BA.5最大特色「重複感染」BA.5是新冠病毒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疫情的主流病毒株。它的傳染力比台灣現在流行的BA.2更強,可達1.3~1.4倍。BA.5真正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免疫逃脫」特性,即使已完整接種疫苗,和原始Omicron相比仍有四倍的傳染力、更是原始毒株的19.2倍。同時,曾確診者也可能「突破性感染」,根據南非研究,BA.5的感染者中,曾確診過的比例提升到18.9%,可以看出,曾確診者雖仍有一定保護力,但已不是「無敵星星」,羅一鈞表示,因為BA.5具有免疫逃脫特性,之前感染BA.2的人,可能再次感染,重複感染為接下來這波疫情的特徵。常見症狀有什麼?感染BA.5會更嚴重?感染BA.4、BA.5的患者,其症狀與BA.2與BA.1類似,同樣屬於上呼吸道感染,以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涕、身體疼痛為主。胸腔專科醫師黃軒則根據國外研究指出,BA.4、BA.5的症狀會更不舒服、更加嚴重。常見的三大症狀包括:疲倦無力、咳嗽、發燒。而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BA.4、BA.5讓老鼠的血氧降低、呼吸曲線更差,還出現肺泡、支氣管嚴重發炎的症狀,下呼吸道症狀相較BA.1、BA.2可能更明顯。目前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BA5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會比其他變異株來得高。台灣疫情流行現況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本周全國疫情仍屬地方流行,整體單日感染率約為百分之○點一,但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等地區疫情緩緩上升,南部地區則沒有明顯上升。至於年齡層染疫率,以廿至四十歲族群增加速度較快,十九歲以下及五十至六十九歲族群小幅上升。主要因為青壯年族群的疫苗保護力,於3月就開始下降,且目前疫苗保護力加上自然免疫防火牆,效力約剩為50%。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一月迄今,全國累積本土個案達五○七萬多人,其中五千多人重複感染,比率約萬分之五。兒童、老人是高風險族群 指揮中心祭3大加強措施羅一鈞表示,一旦BA.5疫情攀升,民眾距前次確診時間拉長,重複感染機率勢必增加,又以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兒童風險最高,下一波疫情中,比成人更易重複感染。李秉穎則說,建議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力不全等高風險族群施打第四劑,他強調:「因為這類族群有沒有打第3劑和第4劑,免疫效果會差很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表示,目前趨勢防疫措施逐漸鬆綁,疫情一定會進入生活圈,而兒童在這一波「一定跑不掉」。不管有沒有確診過,都建議施打疫苗。對此,疫情指揮官王必勝宣布三大加強措施,一為持續現行住宿式長照機構的篩檢跟給藥機制,二是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如有症狀,趕快篩檢,以利用藥,降低重症跟死亡比率,這二天將提出相關配套措施;第三為鼓勵兒童接種疫苗,確保兒童重症患者的送醫順暢跟醫療資源充足。誰可以打第四劑?接種者需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間隔五個月以上,確診者則建議在感染三個月之後再接種。根據目前防疫規定,可施打第四劑對象有:一、50歲以上成人二、長照機構住民三、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民眾四、醫師人員(包含醫事執燈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師人員)五、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六、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七、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幼兒疫苗該如何選擇?目前國內六個月到五歲幼兒,僅莫德納疫苗可接種,BNT疫苗則已到貨,近日將開放預約施打。兩種疫苗如何選擇?台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表示,從國外數據和臨床發現,兒童確診、住院個案大多未完整施打疫苗,完整接種疫苗可以降低兒童重症率、死亡率,對於新冠後遺症、MIS-C也有預防作用。而以研究數據來看,BNT保護力較莫德納高,但莫德納打兩劑、BNT需打三劑。由於不能混打、且不完整接種效力差很多,黃立民仍呼籲家長謹慎選擇,並務必完整施打。而自然感染頂多像是「打了半次疫苗」。重複感染了怎麼辦?重複感染怎麼定義?羅一鈞強調,只要是上次確診的1到3個月內,如果出現有新的症狀,或慢性症狀又惡化,搭配抗原快篩陽性或PCR陽性、Ct值小於27,只要符合當中任何一項的檢驗條件,經醫師評估即可認定為重複感染。二次感染者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機制,與第一次染疫條件相同,符合六十五歲以上,或六十四歲以下但具有十三類慢性疾病者,都符給藥資格。羅一鈞表示,患者若是康復後一到三個月內又二次感染者,醫師判定後可直接進入法傳系統通報,但後續由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研判是否為新確診病例,再啟動相關防疫措施;染疫康復三個月以上,又被判定二次感染,則由醫師直接判定,無需交由區管中心研判。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二次感染症狀會更輕微,但也不會比較嚴重。
-
2022-08-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重複感染為下波疫情特徵 指揮中心:下周單日突破3萬例
醫師沈政男17日曾在臉書發文表示,以BA.5為主的疫情在8月底會超過3萬例。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下周確實有機會突破3萬例,而兒童確診比例不易估計,盼能盡量提高疫苗覆蓋率,將把握開學前持續催打。國內今天新增2萬8397例本土個案,逼近3萬例,來到近期新高。王必勝說,每周二、周三的確診數較高,預期明天會低一些,但近期疫情確定升溫,下周二、周三超過3萬例都有可能。而開學在即且孩童確診比例不容易估計,希望盡量提高疫苗覆蓋率,再加上確診過的學生,讓社區覆蓋率提高。將把握這段時間持續催打,這周末也即將開打幼兒BNT,之後也會入校施打。另國外研究,感染BA.2後感染BA.5的重複感染率達兩成,外界擔心兒童若感染過到校上課可能會重複感染,是否有停課的措施。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是接下來這波疫情的特徵,因為BA.5的免疫逃脫特性,因此很有可能感染BA.2後再感染。但重複感染機率較沒感染過者少八成機率,相比之下曾確診者在下波感染的機率較低。6月份公布過重複感染的定義,上次確診1至3個月內,出現新症狀或症狀惡化,搭配抗原快篩陽性或PCR陽性Ct值27以下,經過醫師評估可認定為重複感染。超過三個月,無論是否有症狀,只要抗原快篩或PCR陽性,都認定重複感染。一旦認定重複感染且通報完成,流程就和新確診一樣。羅一鈞表示,目前重複感染約5000多人,修正重複感染定義後至今通報2500多人,重複感染比例約萬分之5。待疫情攀升,確診時間拉長,重複感染機率會增加,而兒童未完成接種兩劑,確實比成人容易感染或重複感染。
-
2022-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感染過不用再接種疫苗? 黃立民:等於只接種半次
BNT幼兒疫苗預計本周六開打,但有許多家長恐因孩子曾感染過新冠肺炎,接種意願低。李慶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自然感染產生的保護力頂多像「打了半次疫苗」,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仍較好,因此呼籲家長在下一波BA.5疫情來臨前,盡快帶孩子接種幼兒疫苗。黃立民表示,前一波疫情因疫苗進度無法趕上,因此兒童為主要感染對象,截至8月中旬10歲以下兒童確診病例已超過50萬例,中重症個案則超過300例。而隨著兒童疫苗和幼兒疫苗陸續到貨,下一波疫情前可趕得上提供孩童保護力。 黃立民表示,從國外數據和臨床發現,兒童確診、住院個案大多未完整施打疫苗,完整接種疫苗可以降低兒童重症率、死亡率,對於新冠後遺症、MIS-C也有預防作用。目前台灣採購的是BNT和莫德納幼兒疫苗。黃立民表示,和成人疫苗不同,這兩種疫苗在幼兒疫苗接種上的劑量和接種方式都「分道揚鑣」,莫德納打兩劑、BNT需打三劑。根據BNT研究數據顯示,6個月23個月完整接種三劑保護力達75.5%,二到五歲以下完整接種三劑疫苗保護力可達82.3%。莫德納疫苗6個月23個月完整接種兩劑保護力達53.5%,二到五歲以下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保護力可達36.8%。在預防重症方面,接種疫苗後對MIS-C的保護效果有九成,而臨床上也初步看到對腦炎、新冠後遺症有預防效果。但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已經感染過新冠肺炎,等同於接種過疫苗,接種幼兒疫苗意願低。黃立民則指出,因自然感染時感染的是完整得病毒,當中有五、六個基因反而會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也因此許多人感染過後病情拖很久。而疫苗則是只接種「需要的基因」,因此誘發的免疫反應較自然感染好。「自然感染比較像是打了半次疫苗」,黃立民表示,自然感染後再接種疫苗的保護力會比僅完整接種二或三劑疫苗好,但千萬不能因為感染過而不接種。他也提醒,許多家長因為擔心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所以接種完一劑疫苗後就不再打了,但一定要選擇同一種疫苗接種完整劑量,否則沒有效、還得重新接種。幼兒疫苗常見副作用為急性發燒、局部紅腫痛熱,至於心肌炎的發生機率較青少年低很多。
-
2022-08-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滿5歲童染疫最久2個月出現MIS-C 打疫苗可降9成風險
國內預期8月中將有一波BA.5疫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今提醒,家長應盡快帶幼兒接種疫苗,並表示台灣兒童新確診人數與大人一樣「進入平原期」,18歲以下每天大約有5000人感染,平均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每天新增兒童確診個案中,有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兒童,這年紀染疫後容易有併發症。邱政洵表示,兒童確診新冠重症常見包括哮吼、腦炎、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等,尤其MIS-C更是排名第一位。MIS-C於確診後2到6周會出現,除了發燒、發炎指數上升以外,且2個器官以上會出現症狀,像是腸胃道、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若施打疫苗可降低90%MIS-C發生機率。邱政洵說,統計至8月8日以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確診病例約66.5萬人,中症325例、占0.05%,重症155例、占0.02%,而死亡有25例、占16.1%,因此新冠對兒童的影響不容小覷。邱政洵表示,統計至8月8日前,兒童MIS-C為90例,10歲以上兒童從確診到發生MIS-C症狀中位數約34天,5到10歲則是26天,5歲以下為29天。5歲以下兒童會拖較久原因,是晚發型MIS-C,有時會長達50幾天以上才出現症狀。邱政洵補充,5歲以下幼童染疫後出現MIS-C,也可能拖到50天或2個月才出現發燒或多器官發炎,染疫到發病仍有一個區間,建議家長應注意,目前8月8日以前約有90人出現MIS-C,國外報告顯示MIS-C會有1%死亡,不過台灣醫療很好,仍鼓勵民眾打疫苗及儘早就醫、治療。邱政洵舉例來自丹麥研究報告,證實疫苗可以降低兒童MIS-C風險。丹麥統計全國爆發Delta時,分析18歲以下小朋友,有打疫苗者發生MIS-C機率是一萬分之一,沒有打疫苗則是每3000人就有1人。另外一份丹麥報告,Omicron疫情期間,18歲以下有打疫苗小朋友僅3.7人出現MIS-C,沒打疫苗則有35人發生MIS-C。換算疫苗保護力,可以達到90%。綜合上述報告,邱政洵說,疫苗施打預防新冠或避免併發症有很明確的數據驗證。國內幼兒有2種疫苗選擇,6個月到5歲施打莫德納2劑,相隔4到8周;後續將來台的BNT疫苗,是針對6個月到未滿5歲,需施打3劑,前兩劑間隔至少4周、後兩劑相隔8周,打在大腿或上臂三角肌處。邱政洵提醒,孩子注射疫苗後較難表達副作用,家長仍要多注意,不過副作用多半輕微,且24到48小時內會消退,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等,若持續48小時以上的嚴重過敏反應、呼吸困難或活力下降,應立刻就醫。接種疫苗1個月後需注意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表現包括胸痛、呼吸急促、走幾步路就喘等,不過根據統計,6個月到5歲及6歲到11歲這2族群,打疫苗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機率相對低。曾經確診新冠者,邱政洵表示,無論有症狀或無症狀確診,後續仍要完整接種疫苗,自發病日起3個月,即可接續接種後續的疫苗。特殊情況可以提前接種,像是無症狀者且符合解除隔離條件,或可能再度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因入境其他國家有疫苗接種要求,可以提早3個月施打。針對國內5到17歲兒童新冠疫苗接種情況,邱政洵表示,今年3到5月期間,5到11歲有17萬人感染,12到17歲有10多萬人感染,12到17歲第一劑接種率97.3%,第二劑83.9%,第三劑57.6%;5到11歲第一劑76.3%,第二劑45.4%,因9月即將開學,呼籲家長儘速帶孩子完整接種疫苗,安心開學接受教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小朋友施打2劑疫苗後較多出現副作用,多為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燒,BNT第二劑注射後,約有3成是注射部位疼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罹患兒童MIS-C中,有76例沒有打過一劑疫苗,占82%。
-
2022-07-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本土首起兒童確診BA.5 羅一鈞:不排除社區感染
南部造船廠員工確診檢出不明感染源的BA.5個案,昨又增4人確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部分個案Ct值高,定序上較花時間。今日確診者家人定序結果出爐,羅一鈞表示,家庭群聚部分增加的2例都是BA.5,皆小於10歲,已完成7天居家照護。羅一鈞表示,南部船廠BA.5個案的2位家人檢驗結果,結果出爐確認為BA.5變異株,這兩位都是同住家人的小孩,一位小於五歲、一位小於十歲。小於五歲個案7月11日發燒嘔吐、小於十歲個案無症狀,檢驗PCR陽性Ct值分別為21.6、21.1,也都已完成7天確診者居家照顧。羅一鈞指出,先前本土BA.5都跟接機有關,也都是成人,今日公布的兩例不僅是首起本土BA.5本土兒童個案,也是首起BA.5家庭群聚,不能完全排除社區感染可能。至於可能的感染源,羅一鈞說明,小於5歲個案7月11日發病,但都沒出門,照顧者媽媽也沒確診,目前認為較可能是船廠工作家人染疫後,把病毒帶回家來,要等船廠工作者定序出來綜合研判。
-
2022-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要來了? 指揮中心曝最新進度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溫,BA.4、BA.5變異株疫情來勢洶洶,台灣本土也出現疑似首波BA.5社區群聚事件。根據外國研究,現有的疫苗對BA.4、BA.5保護力降低,需次世代疫苗才能更有效抵禦。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莫德納、BNT次世代疫苗的採購進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先前就已簽約,今年預計到貨的2000萬劑,合約內就有要求,如果次世代疫苗生產出來、可以供應,只要取得我國食藥署許可就可以很快進來。BNT次世代疫苗部分,周志浩說明,BNT公司還沒有提交審查到任何國家,指揮中心會密切注意進度,會依照試驗結果的施打族群、人數、間隔再行決定要進口多少疫苗。幼兒疫苗部分,指揮官王必勝則說,幼兒BNT指揮中心正在積極採購引進,但目前幼兒莫德納已經準備好,鼓勵先行施打,施打間隔4到8周,只需兩劑,最快1個月就能得到完整防護;BNT要施打三劑才有完整保護力,第1、2要間隔3周,第2、3劑則要間隔8周,要快3個月才有完整保護力。王必勝表示,兒童確診個案中,小於6歲的嬰幼兒重症比例佔超過6成,又預期BA.5變異株可能會再起一波疫情,因此建議現在施打期間,家長可以盡快帶小孩去施打站或醫療院所施打,以加強幼兒保護力。
-
2022-07-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後遺症可運動嗎?醫師教做這些有氧及阻力訓練助心肺復健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往往呵護都來不及了!然而這次新冠疫情,因父母感染而傳染給孩子不在少數,讓父母都非常心疼且愧疚。統計2022年6月底止,台灣本土確診案例中約20%為18歲以下的兒童,其中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然而少數併發急性腦炎,病程變化十分快速,為臨床一大挑戰。兒童之臨床表徵前三名為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 而10歲以上者,咳嗽、呼吸困難比例更高。新冠肺炎在兒童導致的長期後遺症,除了受關注的多系統發炎反應症候群(MIS-C)之外,就是比例更高的長新冠(long covid)了。長新冠指的是持續存在的症狀,在新冠肺炎感染後發展或波動。世衛組織定義:長新冠為新冠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1年以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失眠、呼吸喘、認知功能障礙,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另一些研究發現兒童染疫新冠肺炎後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個案運動能力下降、肺功能降低以及肌肉質量下降等負面影響,顯見早期心肺復健以及持續追蹤訓練的必要性。由於多數的兒童確診個案為輕症,建議可於急性症狀緩解後通常為發病3-7天後,執行居家的心肺復健訓練。然而須特別留意不適合開始運動的表徵,例如發燒、呼吸次數每分鐘>30次、氣喘的症狀急性惡化等。若兒童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血糖< 70 mg/dl、血糖>300 mg/dl等狀態不適合運動。居家運動示範:( 輕度,急性症狀緩解者)除了居家運動外,病童於解除隔離後, 如果仍有症狀可尋求專業的復健科進行門診運動治療或在醫生處方建議下穿戴監視設備(如心跳錶或黏貼式心電圖機器)於社區進行更進一步的運動訓練。這樣的復健運動項目對於長新冠兒童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有益於增進患者的運動表現、肺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針對輕中度的染疫病童,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如下表。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特別注意的是兒童患者若演變成重症通常進程快速,因此輕症早期自行運動時須特別留意演變成重症。重症的早期症狀包含高燒>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合併嘔吐、腹瀉。重症相關危險因子包含過去有肺炎病史、伴有慢性疾病(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早產)、症狀發生後超過四天才就醫。復健治療兩面向另外針對染疫後之中重度的兒童染疫患者,復健治療一般包含兩大面向,需要到醫院診所復健科求診,安排專業人員介入,如下表。此外如同成人長新冠後常出現的腦霧現象,對於兒童的認知功能影響也有影響,若已有類似症狀,建議病童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認知功能,感覺統合治療介入,合併心肺功能訓練下達到更好的預後。隨著病童的積極訓練及疾病緩解,為求明確運動及生活指引,鑑別心肺功能受損程度及主要受限器官,病童可至較大型醫院復健科門診求診,接受「心肺功能測試」,藉由測試出來的有氧功能「最大耗氧量」等數據為依據, 幫助建立孩子專屬的運動處方及回復娛樂競賽等的參考。(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莫德納今配送27萬劑 羅一鈞:0到5歲重症高風險
6個月至5歲的幼兒今起可接種莫德納幼兒疫苗,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108例中,0到5歲有68例,占六成三,屬於致重症高風險對象。雖然現在疫情平穩,但未來BA.4、BA.5是否造成國內另一波疫情令人擔憂,建議先建立幼兒免疫力,趁早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108例兒童重症個案中,僅九例接種一劑疫苗,無人接種兩劑疫苗,接種疫苗的九人沒有死亡個案。今天出現也兩例兒童確診後超過六周才出現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而接種疫苗是最好方法,可降低九成MIS-C風險。他說,五歲以下今天開始可接種幼兒莫德納,建議先建立幼兒免疫力。確診三個月內不用急者接種,但還沒染疫者建議趁早接種,以免將來染疫後增加出現重症風險。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配送27萬劑幼兒莫德納疫苗至地方政府,下午2時前都會收到。本次開打的莫德納疫苗,幼兒應接種兩劑基礎劑,每劑0.25ml(含25mcg mRNA),間隔4至8周以上。未滿2歲嬰幼童因手臂肌肉較薄,建議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2歲以上幼童則接種非慣用手的上臂三角肌。指揮中心也提醒接種後要待在現場至少半小時。常見不良反應多屬輕微、暫時性的,如:躁動/哭鬧、注射部位疼痛或腫脹、嗜睡、食慾不振、發燒、注射部位紅斑、疲倦、頭痛、肌痛等。
-
2022-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利大於弊 小兒科醫師:幼兒打疫苗至少具7至9成保護力
高雄2至5歲小兒莫德納疫苗23日至24日將開打,6個月以上至5歲幼兒也開放預約接種,小兒專科醫師王志祿今午表示,幼兒接種疫苗利大於弊,針對確診重症至少具7到9成的保護力,鼓勵父母讓孩子接種。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午召開防疫記者會,指BA.1、BA.2病毒獲控,但BA.4、BA.5在北部仍發生本土個案,意味這種病毒株進入社區,8、9月民眾仍需落實防疫,多加小心。高雄今新增2628例,是近期單日最低數,相較於6月7日1萬2500例已是第6周呈下降趨勢,目前盛行率來到17.72%,65歲以上重症死亡個案下降到300出頭,占整體12%。全市專責病房及負壓病房數降到1466床,97%為居家照護個案,尚有542人確診住院。現任高雄醫師公會祕書長,同時也是小兒專科醫師的王志祿表示,據小兒科統計,19歲以下兒童確診數仍在20%左右,0到4歲約占6%,比例算很高。他說,每個0到4歲的個案都是「重量級核子彈」,家長照顧起來很費心,尤其幼兒確診,父母隔兩天亦多半確診,因此需特別小心。王志祿說,高雄0至4歲確診兒童約9萬3389人,盛行率高達23.25%,幼童感染也會演成中、重症,有得哮吼,咳得像狗,必須插管才能度難關,包括腦炎,缺血性中風,腦血管病變都可能發生。尤其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與川崎症症狀雷同,都是不明原因發燒,冠狀動脈受損,確診2到6周內,有時致死率高達2%,「不得則已,一得就很慘」,但MIS-C與川崎不同的是,會拉肚子、紅眼、皮疹。王志祿特別提醒,幼兒確診後的2個月,要注意否冠狀動脈腫脹或血管瘤,如果感染,有時進展比川崎症嚴重,須打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因此曾確診過的孩子,若六周內持續發燒,需馬上就醫。他表示,曾打過一劑疫苗,33名MIS-C幼兒可降到7位,疫苗施打滿14天,可降到5位,滿42天可降到2例,這是疫苗接種的好處,要預防幼兒流於中重症,打疫苗針對重症至少有7到9成保護力,打2次疫苗則有8到9成保護力,家有6月5歲幼兒,一定要施打,利大於弊,目前高市有224家幼兒疫苗合約院所可預約施打。陳其邁表示,每個孩子大家都「惜命命」,2歲以下幼兒可以盡量到醫院施打,2至5歲幼兒可到社區接種站施打。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市府預約系統,約前僅預約二分之一,還有名額。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什麼兒童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年人還高?連比爾.蓋茲都搞錯原因
▌孩童的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在我剛參與全球衛生事務時,每年約有1,00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這個死亡人數本身就已經很嚇人了,更糟糕的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兒童的真正死因……有些人拒絕接種疫苗,甚至暗指疫苗是邪惡的。在我剛開始汲取全球衛生相關知識時,我發現導致貧窮國家孩童死亡的疾病,有很多從未發生在富裕國家的孩童身上,主要原因是富裕國家的孩童接種了特定疫苗,而貧窮國家的孩童沒有疫苗可接種。我的確知道這是個十分複雜的議題。部分原因是因為整個社會對疫苗風險的包容度很低。這種審慎的態度合情合理:畢竟是讓健康的人接種疫苗,如果接種後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就失去意義了。但這次疫情,確實讓我們看到疫苗也可以是拯救性命的一大利器。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還有個議題的爭議性不下於疫苗,亦即是否該讓學校停課。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間,世界各國幾乎都曾因新冠疫情延燒關閉學校。2020年4月是疫情高峰,全球有幾乎95%的學校停課。到了隔年6月,也只有10%的學校部分開放。學校停課的理由充足。孩童在學校裡互動頻繁,原本就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溫床,換成其他病原怎會不同?而對於學校教職員來說,他們的職務並不包括冒著喪命風險工作。要求年長教師在疫情期間親自教學,而且是在沒打疫苗的情況下,等於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工作。但也因為大規模停課,在疫情早期有些數據誤導了我們。早期兒童確診案例較少,一項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學校發生的傳染案例較低,讓許多人(包括我)認為,孩童不像成人那麼容易被感染。然而,實情卻非如此。在美國,截至2021年3月,孩童受感染的機率與18至49歲的成人相似,甚至還比50歲以上的成人還高。最初以為孩童比較不易被感染的論點,很可能是受到許多學校停課的影響,但其實孩童不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而是當時較少機會被感染。而當他們真的被感染了,通常比較不會出現症狀,或病情嚴重到讓父母想到要幫他們做篩檢,這個問題可透過大規模篩檢改善。一旦疫苗問世,教師應該要能優先施打。尤其像新冠肺炎這種對年長者威脅較大的疾病,可能需要將年輕教師和年長教師或與老人同住的教師區隔開來。這麼一來,許多學校就能在採取多層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社交距離,以及保持通風)下繼續開放。一項研究顯示,德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並沒有增加,但美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卻增加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德國為了減緩疫情採取的措施比美國更有效。※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作者:比爾.蓋茲譯者:鄭方逸, 張靖之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22/06/29
-
2022-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估將進入MIS-C高峰 兒童2劑疫苗可有效預防
台大醫院今天發表本土15例MIS-C病童收治報告,個案平均4到5週發病,推估近期進入MIS-C高峰期,請家長注意孩子發燒、出診、沒有尿尿、口腔黏膜變乾、哭泣無淚等危險警訊,接種等2劑COVID-19疫苗應可預防8到9成的MIS-C。台大醫院今天上午舉行認識「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守護兒童健康順利康復記者會,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簡報指出,MIS-C通常發生於染疫後的2至6週內,台大目前收治15例MIS-C,平均4到5週發病,年齡層落在5歲到11歲間,分別為男童9人、女童6人。張鑾英說,目前MIS-C沒有強制通報,通報也沒有獎勵機制,只能鼓勵醫師遇到相關案例積極通報,因此實際收治數和中央公布數字會有落差。張鑾英表示,根據國外研究,MIS-C發生率大概是每1萬人中有3人,非裔與西班牙裔發生率較高,亞洲裔次之;以今年台灣約60萬兒童確診推估,MIS-C個案可能落在100例至200例,5月20日疫情達到高峰,近期可能進入MIS-C高峰。張鑾英指出,很多家長看新聞而知道MIS-C,小孩一發燒就會非常緊張,擔心是不是MIS-C,其實並不是確診後發燒都是MIS-C,也有可能是玫瑰疹、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等,2劑COVID-19疫苗應可預防8到9成的MIS-C。急診醫學部醫師吳仲琳簡報表示,MIS-C的診斷有3大條件,首先是確診紀錄,PCR或是快篩陽性通報皆可;第二就是臨床表現,發燒3天以上,且合併兩個系統以上,明確的症狀如腸胃道、皮膚粘膜、淋巴結、神經或心臟系統等,像是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紅唇、草莓舌、結膜炎、頸部淋巴腫大、抽筋等。吳仲琳說,滿足以上2項條件後,需進行抽血和其他輔助檢查,檢查發炎指數、肝功能、腎功能等,經診斷後確定才能成為MIS-C個案。吳仲琳並提醒家長,一旦孩子發燒合併出疹、紅眼、腸胃道不適、淋巴結腫等症狀,且出現例如退燒時精神活力下降、倦怠、嗜睡,或是出現脫水徵候,比如說半天以上沒有尿尿、嘴巴黏膜明顯乾燥、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等,這些都是危險警訊,要儘速帶孩子就醫,並務必要告訴醫護之前曾感染及時間等。全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已超過300萬例,兒童約占20%,絕大多數輕症。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昨天為止,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其中包括15例是MIS-C,以及21案例是腦炎、15名肺炎、3名敗血症、8例哮吼、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6-29 醫聲.醫聲要聞
《Nature》: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5% 出現這些症狀須注意
研究顯示,不只大人,兒童染疫後,也會受「長新冠」後遺症影響。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累加,兒童確診案例層出不窮,累計超過20萬人染疫。美國疾病管制署(美國 CDC)指出,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機率稍低於成人,然因兒童不擅表述症狀,需要特別重視。究竟兒童長新冠症狀該如何判斷、怎麼治療?是不少國人家長心中的擔憂。 研究: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成 15%逾3個月仍有症狀 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一篇研究發現,若以染疫後4周以上仍有相關症狀為定義,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的盛行率達百分之25.4,同族群染疫住院者之長新冠盛行率更高達百分之29.19。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針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的研究引用「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數據:2-16歲兒少患者超過2成確診5周後仍有症狀、超過百分之15確診12周後仍有症狀;這份研究也指出,超過12周仍有長新冠症狀的2-11歲兒童達百分之7.4。 兒童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刺胳針》:記憶力、專注力下降 《自然》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患者症狀以精神方面比例較高,包括情緒影響(如:焦慮、易怒、憂鬱等)以及疲倦、失眠、頭痛、認知與記憶能力下降等;其他症狀還包括頭暈、呼吸道症狀、胸痛...等。一項《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則發現,兒童長新冠患者超過12周以上仍持續存在的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則是無法專心及需要更多睡眠。 《刺胳針》的另一項研究針對丹麥4萬4千位0-14歲兒童進行調查,其中1萬1千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發現,長新冠兒童症狀隨著兒童年齡而有些微差距,0-3歲兒童主要出現情緒波動、紅疹及腹痛症狀;4-11歲兒童除了上述症狀,還合併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相關問題;12-14歲兒童症狀包括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及疲倦。該研究也顯示,3歲以下兒童近4成在確診2個月後仍有症狀,為各年齡層最高。 腦霧有解了! 多吃維生素、適度運動有助減緩新冠後遺症 家長最擔心的新冠後遺症之一,是會影響生活、學習的「腦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說,學界普遍認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與發炎脫不了關係,腦霧也是如此,長新冠兒童家長可先觀察,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就能減緩發炎。若症狀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則要就醫投藥或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 張璽指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食物(維生素B、C、D等)以及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降低體內發炎,是目前醫界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 兒童長新冠升溫 立院:投入國家資源進行研究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也提出「因應長新冠後遺症對兒童影響之探討」,其中引用美國CDC指引,指出長新冠兒童因缺乏病識感加上難以正確描述症狀,可能使得症狀被忽略,「建議政府宜及早投入資源並組織醫學界針對長新冠症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 立院法制局進一步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投入經費研究染疫對兒童整體健康、發育、免疫反應以及感染後幾年的整體生活質量的影響 ;美國日前也宣布將長新冠患者納入美國身心障礙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保障對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7日則表示, 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有38人。 【你也可以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越來越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規劃系列文章,提供「家有新冠兒」的家長衛教知識、保養照護小撇步,以應對長新冠症狀,請看下方文章: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男疑首例MIS-A卻難認定 醫曝「1問題」:未來恐更多
國內出現多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後,併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近日疑似出現成人確診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新光醫院收治一名20多歲男性,6月初PCR確診新冠肺炎,引發多重器官發炎,醫師懷疑是MIS-A個案,因入院時有嚴重症狀,包括高燒、休克、腸胃道及結膜炎等症狀。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MIS-A症狀與敗血症有許多症狀重疊,較難分辨,這名個案症狀較偏向MIS-A,主要考量他出現腸胃道症狀、持續高燒且休克、眼睛泛紅等,但仍難以確認是否為MIS-A,因為「無法確認真正感染及發病時間點」,此類個案未來也可能再出現。黃建賢表示,MIS-A症狀出現大約在感染新冠病毒後2至6周,不過國內先前Omicron流行高峰期,很多人等不到PCR,甚至因為不想確診導致工作請假等因素,即便有症狀,也不願意「確診」,臨床醫師很難精確掌握到底何時發病,也難推估個案症狀是MIS-A症狀或長新冠。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後會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腸胃等,都可能受影響。黃建賢建議,民眾要記得自己出現症狀的日期,以便後續若就醫時,能提供醫師判斷是否為新冠急性期症狀,還是長新冠問題。針對新光醫院疑似收治國內首例MIS-A個案,且疾管署去年舉行線上研討會中,台中榮總醫師也針對MIS-A進行報告,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在記者會上回應,MIS-A的發生則比MIS-C更為罕見,且有些病症和成人本身慢性病急性發作、延續性的新冠肺炎症狀或長新冠等症狀較難區分,會再與院方確認相關個案是否列入中重症名單,再報告說明。
-
2022-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兒童疫苗第2劑開打!去哪打、有什麼限制?六大QA一次看
國內本土疫情持續,指揮中心宣布,兒童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間隔將從12周縮短為4至8周,台北市安排本周六(6月18日)、下周六(6月25日)開打莫德納第二劑,6月27日至7月1日則進入國小校園集中接種。《聯合新聞網》整理6大QA,帶您快速了解、一次看懂。一、第二劑兒童疫苗去哪打?還不能在北市疫苗預約系統登記。北市將於6月18日(周六)、6月25日(周六),分別於內湖國小(東區)、文化國小(北區)、西門國小(西區)、景美國小(南區)開設兒童疫苗中型接種站,可先施打莫德納第二劑。二、如何預約施打兒童疫苗?家長可向就讀學校登記後即可前往接種莫德納第二劑,另外第二階段將於6月27日至7月1日開放接種BNT第2劑、莫德納第2劑,確切時間待校方與醫療院所通知。三、打第二劑兒童疫苗條件及限制?兒童需和第一劑間隔4周以上,5月21日前打完第一劑莫德納,即可於6月18日後施打第二劑;5月28日前打完第一劑莫德納,6月25日後就可打第二劑,依此往後推。北市兒童疫苗BNT於5月26日開打,若是在5月30日至6月3日前打完第一劑BNT、莫德納疫苗,即可參加6月27日至7月1日校園第二劑集中施打。四、兒童確診康復後能直接打二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提到,身體被感染後會產生自然保護力,如果太早施打疫苗會影響效果,應待確診後三個月再打下一劑。五、尚未決定是否讓孩子打第二劑,暑假能去哪裡施打?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陳素慧表示,暑假不會另外安排返校接種,若未在北市集中安排的時間接種,之後仍可透過台北市疫苗預約平台,又或向醫院門診預約接種第二劑。六、是否開放混打?國內疫苗存量夠嗎?目前我國兒童疫苗還未開放混打,兩劑以同廠牌為主。國內之前BNT兒童疫苗到貨約110萬劑,外界關心後續的110萬劑何時可到貨,是否可銜接上第二劑接種。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會在接種前抵達。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身體經歷長時間發炎 醫師教你飲食6大重點對抗新冠後遺症不適
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陳如瑩指出,在食物調理方面,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1.補充發炎時消耗的熱量陳如瑩說,發炎時會消耗許多熱量,因此須根據個人不同運動量攝取不同範圍的熱量。2.適量增加蛋白質攝取病患在染疫期間有發燒、食欲不振、味覺喪失等狀況,也會影響肌肉蛋白質的合成,造成肌肉量下降,甚至有肌少症的問題,所以蛋白質的攝取很重要,同時要搭配適當的運動。但有肝腎功能問題的民眾,須限制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避免增加肝腎負擔,需要與醫師討論後,針對個人情況攝取適量的蛋白質。3.不飽和脂肪酸對抗發炎不飽和脂肪酸有抗發炎及降低三高的作用,可多攝取如鮭魚、鯖魚、核桃、花椰菜、牛奶製品等。4.維生素C、D、E抗氧化陳如瑩表示,目前對於長新冠的治療及調理方式需要更多資料,但維生素C與維生素E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原則上仍可減少確診病患身體發炎反應。文獻指出,住院病患普遍缺乏維生素C、D,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海鮮、大蒜等,簡言之就是要均衡飲食,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多曬太陽獲取。5.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由於確診症狀多為發燒、呼吸道症狀,會導致水分流失,所以痊癒後仍要注重適量的水分攝取。6.均衡飲食增加腸道菌叢腸道系統部分,感染後,腸道菌叢也會改變,需要均衡飲食以維持菌叢的多樣性。孩童避免含糖飲食,肥胖會增加染疫併發症風險。至於確診兒童在康復後如何避免留下後遺症?陳如瑩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不要被感染,強烈呼籲成人要完整接種疫苗,符合施打資格的兒童也鼓勵盡量接種,以保護無法接種疫苗的長者及幼童。小朋友的飲食調理方面,可以參考衛福部「我的餐盤」建議。陳如瑩指出,孩童還在成長階段,建議早晚一杯牛奶,補充成長所需的鈣質及營養,研究指出,台灣的孩童在學齡階段,奶類、蔬菜及水果的攝取量仍不夠多。另也呼籲少吃含添加物食物、避免含糖飲料攝取過多、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台灣兒童有四分之一有過胖問題,造成併發症的機率較高。另外,兒童確診病患要多注意「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該症狀在確診後二至六周會發生,症狀較類似學齡前的川崎氏症,是一種多系統血管發炎症候群,症狀包含持續高燒、草莓舌、雙眼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多形性皮膚紅疹等。漸進恢復運動痊癒後七天無症狀 先從走路開始暖身不管是輕症、中重症的成人或是兒童,就算痊癒後,仍要循序漸進做運動,但陳如瑩提醒,不能一下子就從事太激烈的活動。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合併病毒性的心肌炎,肺部有肺炎或曾插管,要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後再運動。陳如瑩建議痊癒後七天內,若都沒有出現症狀,就可以恢復基本活動,但先以日常生活為主,如在平地上行走500至600公尺、爬樓梯等,不會感覺太累的話,再恢復運動。成人可搭配負重運動,增加肌肉量,孩童則建議從事有氧運動。陳如瑩提醒,在恢復運動的期間,還是要密切與醫師聯繫、回診,評估身體狀況。若心肺功能有受影響者,需在醫療院所接受相關檢查評估,如心臟超音波、肺功能檢查等,確認回到正常狀況,再來運動,一旦感到不舒服,就要馬上回診。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MIS-C警訊 專家估1年恐650例
中重症及死亡案例持續維持高點,國內昨一口氣增加五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案例,至今已累計八例,其中年紀最小僅二歲,另有一名八歲童合併闌尾炎,被視為非典型MIS-C症狀。專家據美國發生率推估,台灣未來一年內恐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指揮中心評估,台灣發生率應會低於美國,但家長及醫院都要警覺,避免延誤就醫。昨新增五例MIS-C案例,年齡介於二歲到十歲。年僅二歲的女童,上月十三日確診後,本月三日出現持續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喉嚨發紅等症狀,六日住院,目前持續住院中。八歲的男童則是四月廿日確診後續康復,五月十九日出現MIS-C症狀,五月廿二日住院,病發的症狀包含急性闌尾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MIS-C會引發腸胃道變化,闌尾炎可能就算是一種。昨一口氣暴增五例MIS-C案例,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也提出警訊,若以美國MIS-C通報案例推算,疫情至今通報八五二五例,其中六十九例死亡。台灣一年可能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呂俊毅提出一項紐約研究,廿一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三一六,以黑人、西班牙人、亞洲人居多,以該發生率推算,台灣今年廿歲以下有五十二萬人確診,推估可能會有一六七例MIS-C案例,且國內疫情高峰未過,數字還可能再高。羅一鈞表示,上述紐約研究中,美國亞裔發生機率遠低於其他族裔,國內專家也有共識,國內發生率會低於美國發生率。MIS-C個案需觀察六周,以今年五月初資料統計,廿歲以下有十萬人確診推算,目前通報八例MIS-C個案,發生率為百萬分之八十,雖然此數據可能低估,但也不會高過美國百萬分之三一六。呂俊毅提醒,MIS-C表現類似川崎症,MIS-C較容易好發兒童確診後二至六周,以六至十二歲,尤以男童居多,包括發燒一至三天以上,出現至少兩個器官系統異常,包括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等,必須提高警覺。
-
2022-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估1年至少650例兒童MIS-C 疫情高峰後「可能再高」
台灣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民眾確診新冠病毒,除出現兒童腦炎還有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醫師以美國兒童確診發生MIS-C機率估算,台灣近期會出現167例兒童MIS-C個案,1年將累計650例MIS-C個案,數據並不算少。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去年很多國家出現MIS-C,台灣疫情控制相對好,滿幸運比別人多1年時間,我們的優勢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呂俊毅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截至今年5月31日通報個案統計,從2020年5月中旬起至將,美國MIS-C通報個案隨著疫情起伏而規律增加,只要新冠疫情高峰後,沒多久MIS-C通報個案也隨之而來。美國CDC統計,2020年5月至今共8525例兒童MIS-C通報個案,其中69例死亡,呂俊毅表示,美國人口是台灣13倍,若台灣發生率與美國類似,粗略換算台灣1年將有650例兒童MIS-C個案,並不算少。另外一項美國紐約研究,21歲以下新冠確診個案發生MIS-C機率為100萬分之316,尤以黑人、西班牙人及亞洲人較多。台灣今年1月至今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確診,預期近日將會看到167例MIS-C個案,但此推算並不準確,現在疫情高峰尚未結束,數據還有可能更高。根據美國CDC對於MIS-C定義,為年齡小於21歲,發燒24小時以上,抽血多項指數發炎,2個器官(心臟、腎臟、肺臟、造血系統、皮膚、神經學等)以上遭侵犯,嚴重程度需住院,過去4周曾確診新冠肺炎證據等。我國定義MIS-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相似,包括年齡介於0至19歲,以6至12歲居多,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發燒3天以上、發炎指數上升,且2項以上臨床特徵(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需排除其他感染等。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近期北部疫情趨緩,中南部仍是高原期,兒童重症腦炎減少,目前該注意兒童MIS-C,大多在確診新冠病毒後2至6周發生,包括發高燒、發炎指數升高,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但川崎症以5歲以下幼兒居多,MIS-C則是6至12歲的大小孩較常見。林奏延表示,川崎症過去以日本、南韓、台灣較常發生,而MIS-C以白人居多,且MIS-C臨床表現常見休克,血壓低、臉色蒼白,其他症狀則類似川崎症,近日國內病例增加。前2天討論一名MIS-C個案,發燒5至7天、眼睛發紅、紅疹等,疑似腺病毒感染,仍要注意。指揮中心昨宣布,縮短5至11歲兒童新冠疫苗施打2劑間隔到4至8周,林奏延表示,縮短施打間隔有助於預防兒童MIS-C發生,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施打第一劑及第二劑疫苗。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5月初確診兒童近日出關,門診時常看到解除隔離症狀,包括多系統問題,有8、9成以上以腸胃系統表現,包括肚子痛、腹瀉,家長憂心小孩不知是「長新冠」還是MIS-C,他表示,感染Omicron後,病毒仍會存留腸胃道1個多月時間。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女童確診後20天出現MIS-C 耳朵、大腿疼痛住院治療中
國內出現多起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出現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今分享收治2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名2歲女童確診後隔20天,再度出現高燒,除了嘔吐、肚子痛以外,甚至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等症狀。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說,他先前收治一名2歲女童,5月12日確診,當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緩解後,隔20天又再發燒到40度,且除了嘔吐、腹瀉、肚子痛以外,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呂俊毅表示,該名2歲女童出現症狀,外觀表現疑似川崎症,包括發燒、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及單株抗體,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他說,起初活動力不錯,但MIS-C可能突然休克,相較川崎症較少發生休克,臨床上需要注意。另一名10歲男童,4月27日確診,當時僅發燒2天,後續沒有任何不舒服,過了1個月到5月28日又發燒到39.7度,出現肚子痛、腹瀉、嘔吐,眼睛結膜發炎、嘴唇紅且乾裂、脖子淋巴結腫大,沒多久血壓偏低、出現休克,緊急收住院,其臉部、手肘出現紅疹。呂俊毅表示,該名男童確診後引發MIS-C多重器官異常表現,心臟、肝臟、胰腺、凝血、結膜炎、皮疹、頸部淋巴結病以及休克,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治療。MIS-C臨床治療需觀察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停藥。呂俊毅指出,MIS-C身體多重器官系統發炎症狀表現,較容易好發在兒童確診後2至4周(6周),以5至11歲且男童略多,表現類似川崎症但不完全相同,MIS-C以發燒1至3天以上,且合併至少2個器官系統異常,容易休克等症狀表現。呂俊毅表示,兒童確診後出現MIS-C,與新冠肺炎確診有關,但與新冠肺炎造成嚴重度無關,國外研究帶有某些基因者較容易出現MIS-C,表現以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最常見,此外也可能有頭痛、脖子僵硬、幻覺、異常行為等,以及心搏過慢等表現。
-
2022-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家長注意!醫:兒童染疫後謹防MIS-C、橫紋肌溶解症
國內近期有數例兒童染疫後,引發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昨出席台中防疫記者會時提醒家長,兒童確診後4到6周有可能引發MIS-C;兒童感染確診後1周有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他也呼籲家長,務必讓孩童盡快施打疫苗,以減少併發症產生。王志堯表示,MIS-C是染疫後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升治癒率。MIS-C主要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確診後6周內,以6至12歲最多。王志堯指出,孩童若有持續發燒且合併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或頭暈等任一症狀,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孩童有呼吸困難、胸部疼痛或壓迫感、異常行為或是意識混淆、嚴重腹痛、無法喚醒或保持清醒、或膚色、嘴唇、指甲呈現青白、發紫等現象等MIS-C症狀,家長務必要緊急送醫評估。王志堯說明,另一個併發症「橫紋肌溶解症」,新冠病毒會使肌肉發炎,造成四肢疼痛,感染確診後1周,患者常發生手腳疼痛,是病毒感染後的反應性發炎,可多補充水分及熱敷緩解症狀,但若孩童肌肉疼痛,尿液由類似綠茶色轉變為紅茶色、可樂色,代表肌球蛋白進入腎臟導致出血性發炎,家長務必特別留意,盡早就醫診治。
-
2022-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兒童染疫後會出現新冠後遺症嗎?感染後要注意哪些事情避免重症?
當全球逐步接受與COVID-19共存的事實,相關的疫苗與藥物也證實可以降低中重症,但目前兒童還是無法順利接種疫苗、抗病毒藥物也不見得適用,成為許多家長擔心的問題,到底兒童容易感染嗎?感染後容易重症嗎?與病毒共存該注意哪些事情?兒童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嗎?感染後會出現哪些症狀?在今年初Nature的一篇文章中指出,omicron病毒株在兒童中造成中重症的機率較小,但是因為omicron的傳染力強,兒童感染數相對高,所以造成中重症的數量也較多。一篇發表在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DMCN)的文章則指出,雖然兒童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以輕症或無症狀居多,但也有少部分的兒童會出現中樞神經相關併發症,對正在發育中的中樞神經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長期觀察。(相關資訊:兒童腦炎死亡達5人 李秉穎曝恐與新冠病毒1特點有關)同時,兒童也有可能發展出長新冠(long COVID),因此家長在照顧時需要特別注意。(延伸閱讀: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兒童該如何避免感染?兒童避免感染的方式其實跟成人一樣,但有些方式會有差異。●接種疫苗:目前接種疫苗還是被公認為有效降低感染機率,以及降低中重症風險的方法,但受限於研發進度關係,目前相關疫苗接種年齡為6~18歲,也就是說未滿6歲的兒童還是無法接種相關疫苗。(延伸閱讀:該不該讓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專家分享自家小孩打莫德納經驗)●配戴口罩:配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機率。●有相關症狀請自行篩檢。●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家長應該要教育小孩相關衛生習慣,從外面回到家中需要先洗手,吃東西前也要做好手部清潔,接觸欄杆、扶手之後避免觸碰口鼻等。●隨時注意小孩的狀況:兒童不像大人一樣可以清楚地描述症狀,因此家長需要注意小孩的狀況,有咳嗽、發燒或相關肺部感染症狀發生時,一定要緊急就一。感染後,父母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跟成人一樣,如果兒童患有相關先天性疾病時,感染後中重症的機率較高,特別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有遺傳疾病的兒童與代謝相關等疾病的兒童,都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因此要多注意。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兒童醫院兒科傳染病科負責人羅伯塔‧德比亞西(Roberta DeBiasi)醫師指出,小孩的鼻腔較狹窄,容易造成堵塞,因此感染之後容易出現哮吼的症狀。(延伸閱讀:影/咳嗽如小狗叫 可能是病毒性哮吼作怪)此外,也有少數兒童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MIS-C),其症狀包括:●發燒不退。●腸胃道疾病(包括肚子痛、腹瀉、嘔吐等)。●皮膚粘膜症狀(包括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包括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瘤)。●頭痛、頭暈等。●嚴重時會出現休克。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提醒家長:兒科醫學會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發燒很久、活力差或疲倦等,退燒後活力、精神仍然很差,建議就醫,其他像是嘔吐、脫水等也要注意。但兒童確診新冠重症比例很低,家長不用過度恐慌,一點小事就送急診也不是好事,建議應避免孩子染疫、盡快施打疫苗,若孩子有慢性病,病況穩定仍可打疫苗。(延伸閱讀:孩童確診發燒憂傷腦 兒科醫:燒過「這溫度」調節中樞恐失靈)參考資料:Does Omicron hit kids harder?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find outNeurological effects of COVID-19 in infants and children新冠病毒在兒童族群的特有表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
2022-06-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21天新生兒確診「周遭人都陰性」 護理師曝1症狀家長易慮病
本土疫情延燒,5歲以下兒童目前未能施打疫苗,家長憂心孩子確診恐引發重症,只要一發燒就想衝急診。一線護理師表示,各界關注兒童確診議題很好,但時常會過度慮病,帶來急診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不過臨床也觀察到,有出生未滿月的孩子,周遭人都陰性卻感染的怪事發生。亞東醫院小兒專責病房一名護理師表示,亞東有46床小兒專責病床,小朋友確診住院一定要有陪病家屬,家屬也需知有感染風險,護理師同時間等於要顧92人。若家屬不小心確診,除看視訊門診外,護理師要幫忙送藥到病房,家屬若突然胸悶、喘,也要幫忙急救送加護病房。近期常出現,感染源不明孩童卻染疫,護理師表示,有位剛出生21天的嬰兒確診,但他一直待在月子中心,爸媽、護理師、整棟月子中心醫護快篩都陰性,讓醫師相當困惑,為此整個刀房還大清消;甚至還有媽媽家管、爸爸居家上班,小朋友也莫名其妙確診。兒童確診可能引發腦炎,指揮中心日前提醒,兒童腦炎重症前驅8大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持續昏睡、持續嘔吐、抽搐、意識不佳、持續頭痛、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提醒家長若有相關症狀,需立刻就醫評估。護理師表示,兒童確診若併發急性腦病病、熱經孿等,要是缺氧,不到3分鐘即可能失去意識,加上兒童腦部發育不完整,經過病毒攻擊後腦部恐受傷,即便救回都還要觀察2至3年,也可能留下後遺症,他認為開設小兒專責、小兒加護病房仍相當重要。家長看到孩子發燒、睡覺抽動以為是熱痙攣,就急忙衝急診。護理師提醒,孩子體溫大於38度,建議先吃退燒藥,退不下來時再考慮送醫;而小孩或大人睡覺時,都可能有正常肌抽躍,並非熱痙攣,呼籲家長先看視訊門診,不要過度慮病,跑急診恐會增加感染風險。護理師提醒,臨床上多以3大指標來觀察小朋友是否有異狀,像精神活動力、食慾及1天尿尿3次,若三項指標都正常無須過度擔心。也建議家長在孩子出現輕微症狀,不要輕忽當作小感冒,可先掛視訊門診看診,通常確診1、2天後症狀可能加劇,及早觀察都來得及在惡化前作處置。護理師感嘆,自己原先是外科,因疫情被派來支援兒科,前後已跑過5個專科,雖跨別專科很有壓力,但在專責病房學習到許多新知,護理長也鼓勵他,疫情後希望將經驗傳授學妹,他感謝醫院今年過年後不斷演練,才沒有兵荒馬亂,且防疫資源充足,護病比維持1:7,比起其他醫院「算很幸福」。
-
2022-05-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昨增3例兒童重症 醫師:病毒疑直攻童腦部
指揮中心昨日公布最新疫情,重症新增三例兒童個案,一例腦炎、兩例疑似腦炎,累計兒童重症廿五例、死亡十例。在兒童重症個案中,已有十四例出現腦炎症狀,比率高達五成六,專家認為重症率偏高,可能是病毒直接攻擊腦部組織,呼籲盡快對五歲以下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指揮中心統計,截至五月廿八日,五至十一歲兒童疫苗接種人數四十五萬五千人,族群接種率約三成。我國第二批自購兒童輝瑞/BNT疫苗卅三萬多劑昨日抵台,今天將撥至各縣市。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六月一日起在台北自由廣場、新北板橋車站、桃園巨蛋體育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南市立圖書總館、高雄展覽館設置兒童專屬大型疫苗接種站,隨到隨打。昨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個案。一歲女童有泌尿系統疾病,四歲、五歲男童無慢性病,治療後好轉,累積兒童重症廿五例、死亡維持十例。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國內本土個案逾一百八十六萬人,十八歲以下占兩成,以此推估全台有卅萬名兒童確診,其中十四人合併腦炎,相當於每十萬人出現四例腦炎,有可能是病毒直接攻擊腦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雖然台灣家長相當警覺,對染疫孩子出現八大前驅症狀時即積極就醫,但以目前兒童重症率來說算高了,建議食藥暑盡快審核五歲以下幼兒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預防重於治療。
-
2022-05-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歲孫第2次才預約到疫苗 陳時中:33萬劑6月3日到貨後多到有剩
兒童新冠併發腦炎案例頻傳,各地疫苗預約接種方式不一,家長都很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能體會家長心急,他的5歲孫子也是第一次沒約到,第二次才約到,晚幾天而已。他細數疫苗供需數據並強調,6月3日有33萬劑兒童疫苗會到貨,疫苗都已經在國外機場倉儲,等著要上飛機,扣掉確診三個月內不能打的15.6萬名兒童,就算100%接種還會多10萬劑,「父母不用擔憂,一定打得到。」陳時中表示,國內5到11歲可打疫苗總人數有142萬8428人,扣掉3到5月共有15萬6411名兒童確診,3個月內還不能打疫苗,再扣掉27萬3519人已接種莫德納疫苗,剩下這一波可打疫苗的人還不到100萬人,只有99萬多人。他說,目前已發下兒童疫苗共77萬劑,加上6月3日將到貨33萬劑,總數高達110萬劑,即便這99萬多人100%接種疫苗,都會剩下10萬劑,希望家長不用擔憂,一定打得到。陳時中表示,現在已經通知衛生局、教育局,排定時間較晚的劑量不用保留,應該趕快放到醫療機構,讓著急的父母可以趕快打得到疫苗,很多熱門的接種地點也已經協調要多發一些,民眾不必要從中部跑到南部接種。陳時中說,他很可以體會家長的心急,因為他的5歲孫子也是第一次沒約到,第二次資料先準備好,馬上就約到了,只是稍微晚幾天而已。陳時中指出,現在各縣市有到指定機構打、在學校打等多種方式,因為學校停課的多,所以啟動較晚,家長會很心急,特別是五歲以下小孩大多在幼兒園,但幼兒園孩子並不是都滿五歲,更加分散。他說,目前第一考量是希望大家方便,所以如果學校安排集中施打時間較晚的,以些望能夠先把那些數量調出來,如果家長到指定醫療機構或大型接種站接種方便,希望能跟地方政府溝通,只要能讓市民更便利施打的方式,指揮中心都支持。陳時中再次呼籲地方,6月一定會有更多疫苗調配下來,不要不敢把疫苗往前調。他說,現在地方可能是怕6月3日原定的33萬劑如果沒發下來,會影響後面的排程,畢竟疫苗拿到手再去分配,才會安心。就他所知,疫苗都已經送到機場的倉儲了,只是不知道飛了沒,如期到貨應該是沒問題,還是希望地方能夠進行最佳化的調配。陳時中預告疫苗充裕,也預告疫苗勢必會有過期。他說,「一個月以後請不要在追問我哪些疫苗過期,一定會有過期疫苗的。」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病毒侵童腦部 恐傷多種器官
國內已累計九例兒童確診後引發腦炎重症,指揮中心昨提醒,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恐引起四大腦部病變,包括病毒直接侵犯、細胞激素風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其他器官受損導致代謝異常,兒科醫師更憂心,若病毒攻擊兒童腦部引發腦炎,恐留下後遺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憂心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會攻擊腦部,且病毒可能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傷害多器官組織,另擔心病毒傷及內皮細胞,透過血液滲透引起全身性反應,包括腦部、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受傷,尤其肝、腎主導體內新陳代謝,若受損恐影響運作。邱南昌指出,新冠病毒感染除引起神經系統問題,也可能產生呼吸道、哮吼症、敗血症等,孩子染疫發燒也最讓家長憂心,他提醒,孩子染疫有六成會發燒,但若超過四十一度代表溫度調節中樞異常,且燒太久也需注意;若持續嘔吐可能是腦病變。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孩童確診不一定只會發燒,也可能合併肺炎引起呼吸衰竭、腦炎等,或引發哮吼,若孩子有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家長毋須急忙送急診,可在家讓孩子保持舒服,避免孩子過於哭鬧,讓喉部過度緊縮,恐讓病況惡化。林口長庚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熱性痙孿好發六個月到五歲孩童,發作時間於十五分鐘內,孩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全身抽搐、四肢抖動。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權威專家:救活腦炎童 不能留後遺症
國內兒童染疫併發腦炎情況備受關注,至今十名兒童死亡,其中五例腦炎、二例肺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一例腦腫瘤。兒童腦炎病例增加,臨床表現多樣化,小兒科權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喊話,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且兒童治療不只要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兒童確診引起嚴重併發症,指揮中心五月廿一日訂定「兒童臨床處置相關指引」後 ,昨天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線上研討會,台中榮總兒童心臟科主任詹聖霖引用美國數據推估,國內十八歲以下可能染疫數恐達八十萬,中重症數落在二至六萬人,死亡數三二○至八四○人。不過,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國內一發現兒童出現神經性重症病例,兒科馬上動員,立即訂定相關指引,請大家不要用美國模式推估,「我不相信台灣會有這樣的結果」,請大家對台灣的醫療要有信心。林奏延表示,雖經相關醫學會制訂新冠兒童腦炎治療處置指引,兒科醫師處理腦炎有很大的進步。但他強調,針對腦炎兒童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找出治療關鍵、疾病變化的時間點,第二是兒童治療不是只有救活,是要讓他們沒有後遺症的治療。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喊話學會建議指揮中心恢復三級警戒。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且一、兩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病毒,多是大人帶回來,建議民眾若家中有一至二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五至十一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三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由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詹聖霖引用美國數據,二○二○年三月至去年十二月,十八歲以下有八萬二七九八人染疫,無症狀占六成六、輕症二成七、中症百分之五、重症百分之二;依內政部公布十八歲以下約四百萬人推算兩成染疫率,全台十八歲以下將有八十萬名染疫,以兩種模型推估,中重症數落在二至六萬人,死亡數三二○至八四○人。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孩童確診發燒憂傷腦 兒科醫:燒過「這溫度」調節中樞恐失靈
國內兒童確診、重症死亡頻增加,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神經學問題,及呼吸道、哮吼、敗血症問題,特別是發燒最讓家長憂心。若體溫高於41度,代表體溫調整中樞已出現問題,因此要特別小心,若沒到41度但高燒很久,也要小心。邱南昌表示,新冠病毒有幾個幾轉,憂心病毒會攻擊腦部,但須從檢體中解剖找出病毒,否則很難證實;第二,病毒染感會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可能會傷害很多器官組織,包含神經系統組織及腦內是否有感染,但目前並未找到,與當年腸病毒71型類似,提醒神經病變人有可能引發細胞風暴,導致腦受傷。邱南昌說,第三則是擔心病毒傷及內皮細胞,透過血液滲透導致腦部受傷,因新冠病毒可能引起全身性反應,包括腦部、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都可能受影響,尤其肝臟、腎臟是負責身體新陳代謝,若受損恐無法協助腦部受傷代謝。邱南昌說,若兒童原本就有代謝問題,新冠肺炎影響後,影響代謝問題,孩子腦傷並不是單一機制,可能是多樣性,同時多種機制,導致病情惡化,提醒家長仍需注意。兒童確診需注意8大前驅症狀,邱南昌指出,兒童感染後約有6成會發燒,但近期病例是「又快又急又高」,腦內都有體溫調節中樞,孩子發高燒但很少超過41度,若超過41度,代表體溫調節中樞出問題,若沒燒到41度但燒很久,也要小心。邱南昌表示,若孩童腦受傷,意識會變差、持續昏睡,若孩童退燒後意識恢復不錯,可以玩來玩去,無須過度緊張。年紀較長的孩子會持續頭痛,而小小孩會較難表達。若確診引發持續嘔吐,可能是腦病變或腦腫脹導致腦壓上升,與腸胃型嘔吐不同,不吃東西也會想吐。邱南昌指出,孩子確診引發肌曜型抽搐,先前在腸病毒71型感染時也有發現,可能是腦幹受刺激,大肌肉群會抖動,但僅1、2下,不必過度緊張,若持續出現須小心。邱南昌說,6個月到5歲間的小朋友可能會發生熱經孿,為急速發燒、出現抽搐,但僅會發生1次,且時間約1、2分鐘就結束。若抽搐時間很久超過15分鐘,且失去意識、發作第2次等,超過30分鐘就需注意,建議若孩子確診有抽搐,應盡快給醫師評估,也建議醫療人員須讓孩童降低腦壓、降低腦水腫藥物,也要控制發炎、盡快給予口服藥物,或類固醇及類蛋白。邱南昌指出,兒科醫學會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發燒很久、活力差或疲倦等,退燒後活力、精神仍然很差,建議就醫,其他像是嘔吐、脫水等也要注意。但兒童確診新冠重症比例很低,家長不用過度恐慌,一點小事就送急診也不是好事,建議應避免孩子染疫、盡快施打疫苗,若孩子有慢性病,病況穩定仍可打疫苗。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逾千人染疫亡!今127死亡含2男童 因腦水腫、腦腫瘤不治
國內今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127例死亡個案,包括293例中症、115例重症,確診數及死亡數雙雙創單日新高。指揮中心統計,今年累計至今本土確診中重症個案4439例、死亡數1058例。今新增2例兒童死亡個案,為6歲男童及5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127例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小於10歲到90多歲,特別說明2名小於10歲的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6歲男童為5月13日曾提報的中症個案,後續因轉為重度及死亡。先前並不知他有任何慢性病史,在5月8日出現嘔吐、腹痛,且低燒37.7度,送急診採檢PCR確診,5月9日出現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等,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指出,原懷疑6歲男童是腦炎,但5月10日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童小腦有腫瘤壓迫腦幹,導致腦水腫,經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因此後續住院同步治療新冠肺炎及腫瘤引起的腦壓升高。但遺憾是病程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生命跡象難以維持,不幸於5月21日過世,死因診斷腦腫瘤併發神經性休克,而新冠肺炎不是主要死因,歸類在共病。另一名5歲男童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是先前曾公布過的個案,5月17日出現腿痛、昏厥,經確診染疫由醫院收治,因出現肺炎、呼吸衰竭惡化,不幸於5月19日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目前累計10例兒童確診死亡個案,包括5例腦炎、2例肺炎、1例敗血症、1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今新增1名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7歲男童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5月24日發燒到39.1度,出現間歇性抽搐達15分鐘,有步態不穩、眼神跟走路偏右,加上呼吸喘、無法言語,送急診時發生意識變化,經PCR檢驗陽性。羅一鈞指出,7歲男童因有神經學變化,一度懷疑腦炎,有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穩定生命跡象,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好消息是在治療後恢復不錯,5月27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還在醫院病房觀察中。目前兒童確診重症個案累計20例,包括9例腦炎、6例肺炎、2例敗血症、1例哮吼、1例家中死亡、1例腦腫瘤。羅一鈞表示,另一位20多歲年輕重症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跟呼吸窘迫,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