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兒童確診
共找到
101
筆 文章
-
-
2022-01-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一家7口用餐2人確診! 聚餐風險增「尾牙不下令停辦」
國內有多起任職於餐廳的相關人員染疫,例如北市信義區餐酒館、桃園市中壢區西堤餐廳及桃園區瓦城餐廳等,外界憂會增加顧客用餐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各種可能性都有,但仍認為銀行端到餐廳端,相對染疫可能性大。針對餐廳人員或廚師,做菜都有戴口罩或面罩,都有基本防護在,口罩頻率要越高、越緊較佳,防護效果越好。至於國內多處都有確診者足跡,在維持二級警戒下,有專家建議可戴兩層口罩或將社交距離提升至2公尺。此外這次西堤餐廳有顧客跟員工都確診,沒有禁止餐廳內用,是否考慮將內用是否改免洗餐具,避免病毒接觸風險。陳時中則表示,會滾動調整。已知在中壢西堤餐廳打工確診的高職生,曾經打過一劑BNT疫苗,會透過監視器了解桌邊服務時,距離確診銀行員點餐跟互動情形等,至於餐廳顧客有二名未滿五歲兒童確診,呈現無症狀跟輕症。陳時中說,兩個小孩是屬於一家人,當天是一家七口到餐廳用餐,非屬於銀行員親友,「已知小孩父母目前都驗出陰性,但仍要持續觀察。」另外三名確診的西堤餐廳員應皆為外場工作人員。聚餐風險增加尾牙是否會停辦?陳時中說,目前不會下令不辦尾牙,臆測中,小孩子是在餐廳跑來跑去有觸摸風險,但能要等詳細疫調才知。
-
2022-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科醫師頭大「哪個感冒小孩該快篩?」 專家建議這些必問
桃機Omicron群聚感染持續擴大,深入六個家庭、波及五名兒童,兩人未滿兩歲、一人未滿五歲、兩人為國小學童。僅一童偏向無症狀,其餘四人都曾發燒,並各有頭痛、嘔吐、喉嚨痛、頭痛等症狀。國內兒科專家表示,兒童防疫只能靠非疫苗公衛措施,因症狀難以與流感區辨,建議醫師必須詳細詢問TOCC及居住地、學校、家人工作等資訊,有風險因子就該篩檢;本身有其他疾病的孩子,症狀也可能較為嚴重。兒科醫學會兒童急診主任委員吳昌騰表示,美國近期已有超過卅二萬五千多名兒童確診,Omicron確診兒童住院人數高於Delta流行期,西雅圖兒童醫院病童每十人就有兩人確診。香港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在上呼吸道複製率較高,對肺部侵襲性較低,但由於兒童的氣管比較細小,如果發炎腫脹,就會出現類似流感的上呼吸道症狀。雖然幾乎所有症狀都類似流感,仍有小特徵可留意。吳昌騰提醒,美國觀察大量兒童病例之後發現,某些感染Omicron的兒童因聲帶和喉頭發炎,有「哮吼」症狀,講話及咳嗽時聲音粗啞,咳嗽聲刺耳類似狗吠,建議家長和醫師提高警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肺炎在兒童都比較輕症,最大的問題在於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別,一百個有症狀的小朋友可能有一個確診,但光憑症狀,根本不知道要篩哪一個。強烈建議醫師必須要詳細問家庭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居住地、家人工作、家裡有沒有人生病,就讀的學校在哪裡、是否有同校學生確診或預防性停課等,如果發現疑似有與桃機群聚有關的風險因子,就要快篩。吳昌騰提醒,台灣有非常多過敏兒,過敏性鼻炎、氣喘都很常見,這些既有疾病也會混淆確診症狀。令人擔心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帶來的壓力,可能會誘發氣喘等過敏症狀加劇,症狀不見得輕微,本身就有一些疾病的孩子若確診,還是可能致命,不可輕忽。黃立民表示,美國有建議五到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但大部分國家都沒有讓兒童打疫苗,除了考量到輕症較多,也因為相關試驗的安全性資料還不夠多,各國政府的態度偏向「還不急」,仍以疫苗以外的公衛措施作為兒童的主要防疫策略。吳昌騰建議,既然孩子還不能打疫苗,圍繞他身邊的人都應該要接種,才能保護兒童。除此之外,家長必須努力協助落實兒童戴口罩、勤洗手等動作,尤其孩子很容易東摸西摸,就算揉眼睛、摸鼻子很難阻止,但至少吃東西之前務必要把手好好洗乾淨。
-
2021-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康復難!精神病、中風風險增3倍 5種人PTSD風險高
台灣目前累計有1萬5418名新冠肺炎康復者,他們真的完全康復了嗎?台灣疫情爆發已近五個月,中央仍無相關統計,各大醫院近期才宣布開設追蹤門診。台大公衛學者綜合國際重要大型研究並提醒,三成確診者有五大症狀會持續半年以上,四成兒童確診者逾四個月仍受症狀所苦。住院或重症者六個月內發生精神疾病、中風、顱內出血之風險是流感病人的2到3倍。還有五種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高危險群,社會大眾PTSD發生率高達三成,僅略低於SARS和MERS當年。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各國早在去年1月就開始探討新冠康復者的健康議題,《英格蘭醫學期刊》總結所有研究所探討的疾病,發現影響層面極廣,包括心臟、腦、脾臟、肝臟、腎臟、胰臟、肺臟、消化系統,幾乎所有器官都持續受影響。英國研究顯示兩成確診者症狀持續超過5周,一成持續超過12周,以疲勞、咳嗽、頭痛為大宗。國際間定義感染12周(三個月)後仍出現的症狀就是「新冠肺炎急性期後綜合症」,實證顯示三個月後,最多有55%成確診者仍感到疲憊、17%還會咳嗽、31%還會腹瀉嘔吐,18%還會頭痛。橫跨56個國家的調查發現,有些人原本沒事,但兩個月後忽然出現心血管、皮膚、腸胃道、神經痛、過敏、眼耳疾病、關節肌肉痛、記憶及語言能力受損、亂經等症狀。還有30%確診者症狀會持續超過6個月,五大症狀包括疲勞(80%)、勞動後倦怠(75%)、腦霧(60%)、神經感覺異常(55%)、頭痛相關症狀(50%)。其中勞動後倦怠,對腦力型勞工影響較小,但對於體力型勞工的影響就很大。義大利研究甚至發現,18歲以下兒童確診者也有一到兩成持續有失眠、呼吸道症狀、鼻塞、疲勞、肌肉痛、注意力不集中、關節痛等症狀。康復者發生精神及神經疾病的風險也大幅上升。專精於精神心理衛生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榮珍指出,美國研界追蹤23萬名確診者,結果發現感染後六個月內,新冠住院病人首發或復發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是流感病人的1.5到1.8倍、任何其他呼吸道疾病的1.2到1.3倍。從新冠肺炎重症康復的人,六個月內發生較嚴重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曾住院者風險增為1.3到1.7倍,曾住加護病房者風險為1.6到2.9倍;曾因確診而發生腦病變者的人,風險更達到1.9到3.2倍。併發腦病變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在追蹤200天期間,發生顱內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遠遠高於其他嚴重度的康復者,程度超過三倍。張榮珍表示,很多國家疫情嚴峻時大量病人湧入醫院,有些人在救治不及下過世,相當於重大災難事件,可能引發。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造成義大利民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高達30%,高於911事件、日本311事件、美國卡翠納颶風,僅次於SARS或MERS疫情時(32%),「新冠肺炎可說是世紀大災難也不為過。」張榮珍表示,PTSD發生時會做惡夢,例如身邊的人一一過世、病況危急卻沒人來救自己;還會極力避免想起相關痛苦記憶,常有驚恐、罪惡、憤怒、羞恥等負面感受。歸納義大利追蹤研究,有五種人發生PTSD風險最高,即女性、病程中情緒激動或錯亂者,出現長期症狀者、有精神疾病病史、肥胖。張榮珍說,醫療人員如果接觸到符合這些特徵的康復者,應格外予以關切和資源。疫情下政府除了支持經濟活動和社區組織,也不能忘了支持民眾取得更多心理健康評估與幫助的資源。
-
2021-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
我在2021-9-7發表無症狀患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名醫又發謬論,駁斥一位醫生對於新冠肺炎後遺症的錯誤論調。兩三個小時後臉書朋友羅先生就回應「為何幼兒染疫後,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隔天,讀者Jessica也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想請問若兒童確診COVID-19大多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那輕症的部分會有後遺症嗎?目前是否有研究顯示相關數據呢?謝謝!」我想,讀者之所以會關心兒童新冠肺炎,應該是跟最近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有關。但是,羅先生所說的「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並不是兒童新冠肺炎的真正情況。美國CDC有一個網頁叫做Provisional COVID-19 Deaths: Focus on Ages 0-18 Years(暫時COVID-19死亡人數:聚焦0-18 歲年齡段)。它列舉了從2020-1-4到2021-9-4美國各年齡層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死亡人數:0-4歲: 1485-18歲: 33819-44歲:19,99445-64歲:120,51565-74歲:144,02075歲以上:358,842總人數:643,857從這些數據就可看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還是有可能致命,只不過案例是遠遠少過於成年人(註:我駁斥的那位醫師也曾發表文章說年輕人的死亡率比老年人更高,請看醫師胡扯新冠肺炎:年輕人死亡率更高?戴口罩運動致死?)。至於讀者Jessica所問的「兒童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由於這方面的案例不多,所以相關研究也就很少。根據我在PubMed的搜查,第一篇相關論文是發表於今年3月,而它的標題是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suggest that children may experience similar long-term effects to adults after clinical COVID-19(病例報告和系統評價表明,兒童在臨床COVID-19後可能會經歷與成人相似的長期影響)。這篇論文包含了5名瑞典兒童的病例報告以及他們父母所報告的長期症狀。這5個兒童的中位年齡為12歲(範圍9-15),4個是女孩。 他們在臨床診斷出COVID-19後出現了6-8個月的症狀。沒有人在診斷時住院,但後來有一個因心肌周圍炎而入院。所有5個孩子都有疲勞、呼吸困難、心悸或胸痛,4個孩子有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無力、頭暈和喉嚨痛。有些人在6-8個月後有所改善,但他們都感到疲勞,沒有人完全回到學校。第二篇相關論文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reliminary evidence on long COVID in children(兒童長期 COVID 的初步證據)。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9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在初診後60至120天內評估的30名兒童中有20名至少有一種持續症狀(13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7 名有三種或更多); 68 名兒童中有在診斷後 120 天或更長時間內至少出現一種症狀(21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14名有三種或更多)。在診斷後120天以上的68名兒童中,有29名仍然被這些症狀困擾。第三篇相關論文也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Long-term Symptom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兒童和青少年感染 SARS-CoV-2 後的長期症狀)。這項研究發現在109位血清陽性的青少年和兒童中,有4位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超過12個禮拜,而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以及更需要睡眠。第四篇相關論文是上個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Intriguing new faces of Covid-19: persist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rdiac effects in children(耐人尋味的Covid-19新面孔:兒童持續存在的臨床症狀和心臟影響)。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1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他們的症狀是胸背痛、頭暈、頭痛、心悸、疲勞、氣短、失去平衡、及咳嗽。其中45位的症狀在康復後持續至少1個月。第五篇相關論文是這個月才剛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ersistent symptoms in Swedish children after hospitalisation due to COVID-19(由於 COVID-19 住院後瑞典兒童的持續症狀)。這項研究共調查了55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並且住院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它發現其中 12位病患有持續症狀。這12位中的8位覺得疲勞,而這是最常見的症狀。6位有輕度持續症狀,與COVID-19的關係不確定,包括模糊的症狀,例如父母報告說儘管生長良好但食慾不振,嬰兒鼻子充血和體溫間歇性升高。4位有多種可能與 COVID-19 相關的嚴重症狀。所有4人都報告了疲勞和頭痛或肌痛,3人報告了認知困難。原文:兒童新冠肺炎有後遺症嗎?
-
2021-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腸胃道症狀比呼吸道症狀還早出現 醫:兒童染疫應提高警覺
原以為幼兒比較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但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發現,去年三月起,美國兒童染疫人數穩定成長。林口長庚兒童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栢睿表示,國外臨床文獻發現,約百分之六至十七點七的兒童確診者出現「腸胃道症狀」,部分幼兒感染者腸胃道症狀比呼吸道症狀還早出現,甚至一成只有腸胃道症狀,家長與醫師應提高警覺。葉栢睿分析今年初發表的國際文獻,發現約二成的成年新冠患者出現腸胃道症狀,其中近四成肝指數上升,一旦肝指數上升,重症比率可達六成。至於兒童染疫者,腸胃症狀比率略低,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少部分則出現迴腸炎、盲腸炎、腸套疊等,國外研究證實,出現腸胃道症狀的病童住進加護病房的風險較高,如何早期發現,介入治療,是重要課題。北醫附醫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簡睦旼表示,新冠肺炎症狀與其他感染性疾病太過相似,即使出現腸胃道症狀也沒有專一性,要釐清是否為新冠肺炎,仍需要搭配詢問TOCC(旅遊、職業、接觸、群聚等風險評估),才能判定,呼籲家長,若兒童曾有相關接觸足跡,又出現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需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訊息。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兒童IBD及早治療 以免影響生長發育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關鍵的致病因子,至今不明,僅知道基因缺陷、飲食、吸菸或壓力以及腸道免疫系統失衡,又或是腸道共生菌引起的發炎反應。除了成人患者,不乏有兒童罹病,多發生在10到19歲,台大兒童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嘉峯說,愈小罹患IBD對生命威脅風險更高於成人,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延誤診斷時間更長,兒童確診多重症。吳嘉峯說,兒童IBD患者延遲診斷的時間比成人IBD更長,幼兒沒有明確的言語表達能力,即使腹痛也沒辦法說明。若發生在幼兒時期,糞便都是稀便,家長不容易區分是否為一般急性腹瀉,除非嚴重血便,腸阻塞或急性腹膜炎,才可能被懷疑,因此症狀相對嚴重,病程也比成人長,影響層面更大。因腸道發炎無法吸收,也讓兒童IBD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缺鐵性貧血、缺乏維生素D與B群等。研究顯示,營養不良發生率可達20%以上。進入成長期,兒童患者骨齡比實際年紀小,大多也長不高,另外是家長擔心孩子喝牛奶或是多吃,腹瀉會更嚴重,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更加影響孩子們的成長。輕症可利用飲食控制,中度需用藥,但選擇有限。吳嘉峯表示,以克隆氏症而言,在嬰幼兒時期輕症就被發現的話,可以採取全配方奶的飲食,或是部分固體食物搭配配方奶,研究顯示,該方式在輕度的兒童克隆氏症病患也能達到治療效果。若發炎程度在中度以上,則需要投以與成人相同的傳統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劑量會低於成人。效果佳的生物製劑對兒童有使用限制,由於兒童臨床試驗非主流,也導致兒童IBD患者在生物製劑的選擇比成人少很多。團隊照顧兼顧營養、心理,規律服藥助穩定成長。兒童IBD看似在照顧與治療上困難重重,但吳嘉峯說,近年各家醫院都在推展「多專科照護團隊照顧」,大多都有專業營養師介入,直接幫忙家長選擇最適合孩子的飲食方式。同時,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兒童IBD患者會有情緒問題,也都會搭配心智科醫師協助。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都相當憂心,吳嘉峯說,只要積極搭配治療,一定可以擁有和一般人一樣的人生。他記得自己第一位診斷兒童IBD的案例,這位男童才4個月就出現腸道疾病,腹瀉、血便,直到接近一歲才被確診,體重只有5公斤,是同年齡的一半。家長很配合按照醫囑配合治療,投以免疫抑制劑,固定服藥,每三個月固定回診、兩年做一次大腸鏡,現在已經是高中生,IBD並沒有嚴重影響他的成長與生活。切除腸子別怕手術、造口 穩定控制 人生還是彩色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副院長、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趙德馨表示,IBD的手術以小腸、大腸等切除術為主,主要是針對不同部位出現腸阻塞、潰爛而執行切除術。不過切除腸道最擔心出現短腸症,指的是小腸長度只剩下120公分以下且沒有大腸,或是小腸剩下50公分但有完整大腸。趙德馨表示,短腸症會影響腸道蠕動也會影響吸收,需要定期給營養支持與藥物治療,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維生素,如鋅、鈉、鎂等等。臨床上盡可能保留腸子避免短腸症發生。被診斷需要手術的患者最常問到,是不是開刀就一定會有造口?趙德馨表示,不是動手術一定會有造口,但腸道發炎得非常嚴重,造口能暫時降低腸道發炎的頻率,維持乾淨,只要腸道恢復到目標值,造口就可以關回去。不過患者對於造口極為恐慌,寧願忍痛也不願開刀,曾有位20多歲就診斷克隆氏症的患者,聽到術後可能會有肛門造口,拒絕治療三年,直到腹部脹得跟鼓一樣才開刀。一開始他僅需要做單純的氣球擴張術,但因為拖延治療,造口開了,且開的時間也比預期得長。趙德馨表示,造口不是世界末日,現在照顧造口的經驗也愈來愈豐富,從敷料到清潔方式,都有專業造口師可以協助教學,同時只要跟著醫師的步伐走,就算有造口也能去游泳,也能跟正常人相同。
-
2021-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芬蘭研究:10歲以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比例飆高
芬蘭國家廣播公司(Yle)報導,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所(Finnish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研究發現,與去年11月相比,今年2月10歲以下兒童確診率增加了250%。這個研究發現,所有年齡層的確診率都比去年11月多了約80%,唯有80歲以上的長者確診率增加幅度較小,原因除了疫苗的施打,也跟年長者較年輕人更注重防疫有關。10歲以下兒童確診率除了在芬蘭有顯著升高以外,在瑞典、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也發現類似趨勢。原因並不是十分明確,但赫爾辛基大學醫院(Helsinki University Hospital, HUS)感染科主任醫師雅爾民(Asko Järvinen)表示,具高度傳染性的英國變種病毒株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所的報告顯示,10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在家中被父母傳染。根據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資料,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傳染力不高,染疫了通常只有輕微症狀或是無症狀。期刊中也有研究指出,英國變種病毒株並沒有改變18歲以下兒童的輕症或無症狀情況。另一個使確診率飆高的原因也可能是近幾週,芬蘭衛生主管機關鼓勵無症狀者也接受病毒檢測。目前感染率最高的年齡層落在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芬蘭日前因疫情告急而宣布3月封城,在傳染情形嚴重的15個區域實施關閉酒吧、餐廳、咖啡店、夜店等營業場所,7年級以下學生採遠距學習的措施,這個措施將延續到3月28日。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多輕症? 專家:家人確診或被匡列 兒童都應採檢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目前373例新冠肺炎個案中,有五名12歲以下兒童確診,其中四名發燒,一人無症狀。昨日傳出染疫祖父母傳給孫,孫又到校上課使幼兒園全面停課,幼兒園感染情形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國內外實證資料顯示,幼兒感染後的症狀相對輕微,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也表示,台灣經驗與國際研究與臨床經驗相符合,比起成年人來說,兒童重症少、症狀較輕微,較無症狀情況下,其病毒傳染力相對低。不過有醫師認為,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病毒入侵人體時,人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來殺滅病毒;免疫反應提高時,可能回過頭攻擊自身、造成外顯症狀,免疫反應越強,外顯症狀就越嚴重。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因此遇到病毒入侵時,免疫反應相對不激烈,外顯症狀就看似輕微。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間的傳染力與成人一樣,同樣會透過飛沫、手摸到病毒再吃進嘴巴而受到感染,但卻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被忽視,因此建議,「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就目前國際間臨床上個案來說,新冠肺炎在兒童的症狀的確較為輕微、甚至有無症狀個案。如日前國際期刊對香港、深圳都曾出現家庭群聚的研究個案中,其中一家七口(五大兩小)的深圳家庭,由武漢出遊返回深圳後,五個大人都確診外,10歲的小朋友雖確診,但卻幾乎無症狀,是共同採檢而確診,另外一名八歲小朋友則未受感染。不過黃玉成也說,其實不只新冠肺炎,像是之前的SARS、水痘等疾病,也都是兒童比大人症狀要輕微。兒童確診較為輕微、或幾乎無症狀,他認為可能與其免疫力有關,但即便如此,仍有潛在風險,因此他建議若有家人確診或被匡列者,家內的兒童有無症狀都應採檢,避免疫情傳播。
-
2020-02-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新冠肺炎家長慌 專家:兒少染疫機會低
台灣今天新增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為一名男童,不少家長恐慌,擔心病毒入侵校園。專家說,目前實證資料顯示,高中以下兒少感染新冠肺炎機會低。但並非不會染疫,要注意勤洗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下午的記者會宣布,新增一名新冠漢肺炎確診個案,為一名11歲兒童,且為無症狀確診者。他採檢時還沒開學,沒有進到校園的疑慮;但寒假曾去補習,相關接觸者還在調查中。此男童目前為台灣最年輕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指揮中心執行官周志浩在記者會表示,雖然此個案年幼,但根據目前實證數據顯示,新冠肺炎感染兒童、青少年的比例,「低得非常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晚間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一篇最新發表的中國大陸研究數據顯示,在7萬多名經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診斷的COVID-19病人中,絕大多數病人的年齡落在30到79歲間,1到9歲占1%、10到19歲也占1%。黃高彬說,從數據看來,理論上高中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染病機會低。雖然今天台灣出現一名兒童確診個案,但目前才開學一天,就算確診個案有相關接觸者,病毒在校園散播的機會也小。也幸好延後開學,「蠻幸運的」。疫情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根據目前中國大陸的少數報告,小孩如果罹患新冠肺炎,症狀比較輕微,如發燒、流鼻水、腸胃道症狀,但也有重症的報告,不過比較少見。莊人祥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小孩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在中國的資料中,感染者仍以成人為主。面對家長的恐慌,莊人祥說,小孩基本上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措施,勤洗手,且如果有呼吸道症狀或身體不適,不要接近家中的長者或慢性病者,也不要上學,避免增加各種疾病傳染的風險。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病毒對小孩特別仁慈?邱政洵這麼說
SARS發生那一年,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剛從嘉義長庚調回林口院區,他帶著當時的記憶看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心情五味雜陳。他說,SARS來得很急,一開始資訊太少,民眾恐慌,醫護人員也在摸索,這次病毒資訊很快出來,疫情資訊持續揭露,第一線的壓力相對較小。回想抗煞經驗 醫護不敢馬虎回想當年,邱政洵不希望歷史重演,當時整個醫院空蕩蕩,醫護人員都戴著N95不敢拿下來,還有同事負責照顧他院轉來的染煞護理師,切身感受永生難忘。基於SARS的經驗,如今醫護人員嚴陣以待,每個環節都不敢馬虎,也不敢貿然認定新冠肺炎病毒絕不會空氣傳染。新冠肺炎疫情看不見終點,陸委會一度允許陸配的中國籍未成年子女回台,飽受輿論壓力,病例最多的中國大陸,兒童確診個案比率低,幾乎都是輕症,新冠肺炎病毒是否對小孩特別仁慈?兒童確診較少 且多數是輕症邱政洵表示,香港針對SARS病例大規模研究,發現僅百分之五的案例是兒童,而且沒有十八歲以下死亡案例;南韓的MERS確診個案中,只有一位是十六歲以下。與SARS和MERS同屬於冠狀病毒的新冠肺炎病毒,在兒童身上也有同樣現象。根據陸媒披露案例資訊,各省市兒童確診個案較少,其中兩位不滿一歲;傳染途徑都是家戶內感染,其中一名是分娩過程被母親垂直傳染,所有個案都是輕症。港大發表於「刺胳針」報告的一名十歲男童病例,僅在胸部X光顯示毛玻璃狀病灶,此外全無症狀。「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指出,武漢某醫院九成患者大於四十歲,兒童病例極少。邱政洵說,有些病原對小孩很嚴重,成年人比較無感,例如腸病毒、肺炎鏈球菌;但也有些相反,例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冠狀病毒。這些病毒在兒童引起的免疫反應較弱,不易像成年人一樣出現細胞激素風暴。細胞激素風暴常發生在中壯年人,因免疫力強、反應過度,大量發炎因子傷害正常組織,如果調節不下來,將引起多重器官衰竭,危及生命。防治病毒傳播 兒童病例重要新冠肺炎病毒是新的冠狀病毒,邱政洵指出,防疫工作只能隨資訊不斷更新而調整。現在兒童病例不多,尚無法確定兒童的傳染力和疾病表現,但兒童病例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兒童遇到新冠病毒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因此對兒童免疫機轉及傳染力的了解,將是未來防治病毒傳播、發展疫苗和治療藥物的重要線索。邱政洵說,未來若發生社區傳染,輕症或無症狀的兒童病例,也會是疫病傳播源之一,兒童「適度的」免疫表現,也能為新冠肺炎的疫苗、藥物、免疫治療開發,提供重要資訊。如果能將成人案例的免疫反應往兒童的方向調節,或許能減少重症死亡率。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