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兒科
共找到
872
筆 文章
-
-
2020-02-1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嬰幼兒防疫 醫師:不親吻、勿拿手機給小孩玩
武漢新冠肺炎傳播力強,中國大陸傳出許多1歲以內的嬰兒被感染,浙江還有3個月大的新生兒中招。台中市茂盛醫院小兒科醫師簡佳裕提醒,平時應注意嬰幼兒的飲食均衡、睡得飽、穿得暖,並適度運動和曬太陽,以增加嬰幼兒免疫力,同時要避免感冒和進出醫院。再者,就是幫嬰幼兒勤洗手、外出使用防風罩、加強室內通風等防疫措施。考量嬰幼兒的特性,防疫乃以「被動防護」為主,簡佳裕提出的重點有:一、戴口罩:1歲以上適合佩戴,但在密閉空間才需要。若買不到兒童口罩,將大人的口罩綁緊,還是能給兒童使用的;若到公園玩耍、戶外散步,不需要戴口罩。1歲以下不適合戴口罩,且也是戴不住。尤其5、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因為嬰兒的呼吸力較弱,更不建議戴口罩。再者,外科醫療用口罩共有三層,這可能會讓力量微弱的嬰兒過於費力呼吸,甚至有窒息之虞,反而更危險。二、使用防風罩:基本上,還是儘量減少到醫療場所或人潮擁擠處的機會;如果真的需要外出,可以在嬰兒車上加套防風罩,但回到家後,一定要在防風罩徹底消毒後。可選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擦拭,或用75度的酒精擦拭,再收納起來。至於照顧者,簡佳裕也建議應堅守以下原則,以保護家中嬰幼兒:一、勤洗手、不亂摸:勿讓小孩玩手機:手機上面充滿指紋,是間接傳染的超級大媒介,加上病毒在光滑面可以或超過24小時,所以千萬不要讓小孩玩手機。大人在外出回家後,首先要把外出服換掉,並且徹底洗手、洗臉、洗眼鏡,這跟預防腸病毒一模一樣。同時要督促家中小孩勤洗手、勤洗臉、不亂摸,尤其要避免小小孩吃手的習慣。不能用手揉眼睛、掏鼻孔、手部不要碰觸公共區域的物體表面,尤其是電梯按鈕等頻繁碰觸的表面;萬一不小心碰觸了,就要幫小孩用肥皂徹底洗手。有些家長會使用酒精或精油進行手部消毒,但頻繁使用對嬰幼兒來說,可能太過刺激,故不建議,僅限在外不便時,偶一為之。二、不親吻嬰幼兒、不共用餐具、不餵食或共食;不對嬰幼兒小孩呼氣、喘氣;不用嘴巴吹氣的方式讓食物變冷再餵食,以防飛沫汙染食物。三、家庭環境消毒:保持家庭環境衛生,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可以用酒精消毒擦拭物體表面一次。最近很夯的次氯酸水產品,濃度太高會對皮膚不好,萬一小孩誤食,也有危險。四、加強房間通風:家中有配置空氣清淨機的人,應該每日定時開啟;家裡若沒有空氣清淨機,就要每天在房間輪流通風2至3次,每次開窗通風30分鐘至1小時。房間通風時,將孩子轉移到其他房間,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通風時小孩因而受涼。
-
2020-02-09 科別.兒科
不是打了疫苗就能從此降低警戒 預防流感千萬別這樣做
Q:預防流感敲門,孩子有哪些壞習慣要改善?國內流行性感冒疫情正處於高峰期,學齡前幼兒、國小生至高中生雖都在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之列,但仍傳出疫苗中的B流病毒株與台灣目前社區流行株不吻合,有可能影響保護力。因此,不是打了疫苗就能從此降低警戒,仍應注意個人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特別是小小孩要避免揉眼睛、挖鼻孔、吃手手,以降低感染風險。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流感病毒有A-D型,只有A型及B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季節性流感流行,包括A型的H1N1及H3N2兩種亞型,與B型流感病毒的B/Victoria及B/Yamagata兩種系。一般感冒則是由多達數百種的不同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但症狀相對較輕。流感症狀主要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及咳嗽等,有部分感染者會伴隨有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併發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最常見併發症為肺炎,其他還可能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及其他嚴重的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等。最有效的預防流感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此外,衛福部疾管署還建議應有肥皂勤洗手、咳嗽戴口罩等衛生好習慣;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防範病毒傳播;要警覺流感症狀,及早就近就醫治療;生病要按醫囑服藥多休息,不上班不上課;出現危險徵兆時要盡快就醫,掌握治療黃金時間。諮詢專家/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
-
2020-02-09 科別.兒科
新北五鼠提燈 鍛鍊早療兒童
迎元宵節,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這一兩天在兒科門診、兒科急診、兒科病房和復健科早期療育等部門裝設了許多「新北五鼠」造型紙雕小提燈,職能治療師表示,藉由動手組裝燈籠可以鍛鍊早療小朋友空間概念認知,讓手部動作更精細。這批「新北五鼠」造型紙雕小提燈係由新北市政府贈送給輔大醫院。該院教學副院長、兒童醫學專家洪焜隆表示,「七俠五義」的五鼠是武俠小說的人物,從現代的角度看就是宋朝時代的「男團」。「新北五鼠是很棒的寒假作業」,長期倡導親子共讀、專長兒童神經發展的洪焜隆說,新北市政府發揮創意,將「七俠五義」延伸為「新北五鼠」,製作精緻,有創意又環保。洪焜隆建議,家長多多陪著孩子動手組裝,除了讓小朋友遠離電子產品,親子間也能擁有更多互動,而孩子一邊動手實作,一邊聽故事,寒假過得更充實有趣。輔大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劉子甄表示,對早療的孩童來說,組裝「新北五鼠」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活動,在治療師的帶領指導下,大多數的孩童開心地完成作品,直說「相當好玩」。
-
2020-02-08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肺炎2年齡是分水嶺 症狀輕重差很大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美國醫學會期刊」5日刊登的一篇報告指出,患者多為中年人,孩童病例非常稀少,此外,孩童多數是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感染,和當年SARS及MERS流行模式相似。專家指出,人類免疫力在中年下降得特別快,所以在這波疫情中,長者發病率最高,但專家也表示,需要更多資料才能下定論。患者年齡中位數 49~56歲紐約時報報導,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孩童似乎較少出現武漢肺炎重症。美國醫學會期刊5日刊登的報告顯示,患者年齡中位數介於49至56歲。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Dr. Malik Peiris)表示:「根據我的經驗,我強烈地猜測年輕族群已感染武漢肺炎,只是病況較輕。」裴偉士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裴偉士說,科學家或許不會看到武漢肺炎孩童病例,因為「我們沒有輕症患者的資料。如果新型冠狀病毒傳遍全世界,而且傳播範圍像季節性流感一樣廣,我們就有可能看到更多孩童病例」。深圳10歲童發病 無外顯症狀深圳一名10歲孩童曾和家人到疫情發源地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旅遊,回到深圳後,其他染病的家庭成員年齡介於36至66歲間,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瀉和肺炎症狀。醫生發現,10歲孩童的肺部也有病毒性肺炎跡象,但他沒有外顯性症狀。有些科學家懷疑,這是孩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典型病例。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流行病學家瑞娜.麥金泰爾正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她說:「這名孩童應該是無症狀或症狀極度輕微的武漢肺炎患者。」SARS、MERS 病童也大多沒事這種模式在許多方面看來,和SARS及MERS疫情爆發模式類似,這兩種疫情也是由冠狀病毒引起。MERS疫情2012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爆發,南韓也在2015年爆發疫情,並在兩國共奪走800條生命。當時,多數染病孩童並未出現相關症狀。在2003年SARS疫情中,有800人死亡,但其中沒有孩童,多數是45歲以上病患,其中男性死亡風險更高。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研究員在超過8000個SARS病例中,只找到135個孩童病例。超過12歲 症狀與成人較類似 研究員發現,12歲以下的孩童不太可能需要住院、接受氧氣或其他治療,而12歲以上的孩童症狀和成人染病症狀比較相似。裴偉士說:「我們不完全了解病況嚴重性和年齡相關的原因。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的例子,你可以藉此看得更清楚。」病毒只引發孩童輕症感染,卻引起成人嚴重症狀的情況並不少見。例如,感染水痘對孩童而言大多無足輕重,但對成人而言是場災難。流行性感冒與眾不同是因為流感和人類一起演化上萬年,而且每年感染全世界數百萬人。裴偉士指出,儘管每年都有數以千計孩童因為流感住院,但其中只有少部分人因流感死亡。50歲後免疫力下降 發病率高成人可能更容易得到傳染病,因為他們更可能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臟病等疾病,削弱他們抵禦傳染病的能力。人體與生俱來的免疫力對對抗病毒至關重要,免疫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尤其在中年以後。麥金泰爾說:「人們50歲以後免疫力下降,而且下降愈來愈快,這就是為什麼在多數傳染病中,長者的發病率最高。」無症狀年輕族群 恐成疫情推手?一個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關鍵問題是,無症狀的患病孩童能否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麥金泰爾表示:「年輕族群不只是孩童,還包括青少年和20歲左右的人。一般而言,年輕族群和社會接觸最密切。沒意識到自己患病的年輕族群可能使疫情更嚴重。」麥金泰爾等科學家表示,為了充分了解武漢肺炎,需要更詳細的資料:人們第一次接觸病毒的時間、第一次出現症狀的時間,以及有多少人症狀較輕微,症狀輕微的又是哪些人。有了更詳細的資料,「男性死亡風險較高」等結論就有可能改變。儘管如此,美國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市范德堡大學小兒科傳染病學專家丹尼森說,「很難想像孩童病例被低報。我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染病孩童非常、非常少,而且孩童面臨的風險沒那麼高」。
-
2020-02-06 科別.兒科
6歲女童胸長腫塊? 原來性早熟
姜姓女童6歲時,因右胸部乳暈下方有腫塊就診,確診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經中西醫5年的治療與追蹤,如今11歲,初經沒有提早到,性徵表現屬於正常青春期範圍,身高156.2公分,還在持續長高中。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遺傳及內分泌科主任王仲興說,性早熟指青春期第二性徵過早發育,女孩早於8歲,男孩早於9歲,或女孩初經來潮早於10歲,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台灣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9成以上原因不明。王仲興指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西醫採注射青春期抑制劑療法,需長期治療,多數健保無給付,中醫建議中藥調養;另腫瘤或其他潛在疾病引發「病理性性早熟」,須西醫特殊檢查,如性釋素測驗、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手部骨齡X光及骨盆腹腔部超音波檢查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林怡君說明,姜姓女童原本身高134.8公分,治療期間骨齡一度超前,身高百分位曲線下降,低於50百分位,中西醫師依病程進展快慢、生長速度、骨齡檢查、病童及家長意願調整治療方式,如今11歲,初經沒有提早到,性徵表現屬於正常青春期範圍,身高156公分,還在持續長高中。
-
2020-02-05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肺炎引恐慌?診所垃圾被禁丟 遭嗆「護士的手有多髒」
武漢肺炎造成人心恐慌,更因此讓人體察人性。新北市樹林區北大柚子小兒科醫師陳木榮今凌晨在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指診所所在的社區,告知他們不能再將診所使用過的衛生紙及紙杯丟到大樓垃圾場,被認定會造成社區群聚感染,但一直以來診所都將醫療廢棄物交由專業廠商處理,他因不滿一般事業與生活廢棄物不能當垃圾丟棄,一度還與社區總幹事發生言語衝突。陳木榮說,溝通過程中,最令他心寒的一句話是,「你知道你們護士的手有多髒嗎?」此事讓他輾轉難眠,醫護人員一起面對不斷而來的各種流行疾病,在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山雨欲來風滿樓時,醫生跟護理師甚至做好心理準備,願意為了救人倒在疾病的面前,結果橫在醫護人員面前消磨慈悲救人心的,卻是猜忌懷疑自私的人性。陳木榮醫師貼文如下:●一雙天使的手今天下著小雨,我忍著眼眶中的眼淚不要滴下來,我不想讓陪同我的律師看到我的脆弱。昨天晚上我在如果兒童劇團直播,直播之前接到護理師來電告訴我:「北大柚子小兒科診所的社區總幹事到診所來,告訴護理師:你們診所的衛生紙及紙杯不能丟到大樓的垃圾場。」一整個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著,心中想著:幾年來診所的垃圾一直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叫做醫療廢棄物,一向都是由診所長期合作的醫療廢棄物廠商處理,另外一部分是不具危險性的一般事業廢棄物及生活廢棄物,原本就可以進入垃圾焚化廠或者用衛生掩埋處理,為什麼社區總幹事會特別在這個時候告知診所倒垃圾的規定?理由並不難猜:是因為害怕新型冠狀病毒,也就是武漢肺炎。我不知道總幹事的這個決定是誰指示他的,我決定去跟總幹事談談,我希望能夠告訴總幹事:醫療廢棄物跟無害的一般事業廢棄物是不一樣的。我也希望總幹事能夠明白:新型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進入一般人群中,完全不需要害怕醫療院所產生的一般生活垃圾。不過我是個小心謹慎的人,我花錢請了一位律師陪我一起去,我希望律師幫我告訴總幹事:不讓區權人進社區大樓倒垃圾是違反法律的。整個協調的過程,有溝通也有爭執,我不斷說我的醫療廢棄物已經委托專人處理,你沒道理阻止我丟棄飲料罐、寶特瓶、影印紙、衛生紙、紙杯這些生活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總幹事卻嚷著說要打1922、1999,說:「這些垃圾會造成社區群聚感染」,要找環保局來看我的垃圾,整個過程中真的無法溝通時,我甚至氣到告訴總幹事:你現在就打!溝通過程中,最令我心寒的一句話:「你知道你們護士的手有多髒嗎?」這句話真的讓我氣瘋了,但是我現場忍下來,我不願意發脾氣破壞溝通的過程!護理師的手有多髒?是護理師的手,協助接生了每一個孩子是護理師的手,幫忙醫生傳遞手術器械救人救命是護理師的手,幫孩子打預防針又拿著貼紙安慰孩子別哭別哭是護理師的手,幫忙受傷的你擦藥換藥是護理師的手,幫你量體溫量血壓驗血糖是護理師的手,幫躺在加護病房的你翻身擦澡如果世界上有天使,任勞任怨照顧病人的護理師絕對當之無愧,為了照顧每一個人,護理師每天洗多少次手,無怨無悔地洗到手癢手粗。你生病的時候需要護理師照顧你,你沒生病的時候,護理師協助大環境對抗傳染疾病,努力洗手防範疾病傳播,你卻嫌護理師的手髒?你認為護理師的手髒?我認為全天下最美的手就是護理師的手;你認為醫療院所的垃圾不乾淨?我認為感染管制分類做的最好的,就是醫療院所的垃圾。我非常難過!現在快要凌晨兩點,我真的睡不著!多年來醫生跟護理師一起面對不斷而來的各種流行疾病,在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山雨欲來風滿樓時,醫生跟護理師甚至做好心理準備,願意為了救人倒在疾病的面前,結果橫在醫護人員面前消磨慈悲救人心的……卻是猜忌懷疑自私的人性。
-
2020-01-31 新聞.健康知識+
寒流低溫來襲 醫師:留意疫情更要留心慢性疾病
寒流低溫來襲,醫師提醒,民眾從年節假期逐漸恢復平日生活步調後,提醒平日有規律就醫服藥的慢病民眾,記得要定期回診,避免因太恐懼傳染性肺炎疫情而自行決定不回門診追蹤,慢病拖延或未定期服藥、再發病面臨的死亡風險可能更嚴重。另外身體不舒服也要就醫,別讓小病拖延成大病,民眾只要按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建議量體溫、佩戴口罩到醫院,不需太過擔憂。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周盈辰指出,年節期間曾有民眾帶發燒的孩子就醫,指稱孩子日前已經被他院診斷為B型流感,起初家長無意願服藥,不料孩子病況未改善,一日起床雙腳疼痛到無法下床步行,急忙抱著孩子掛急診,確診是B型流感引起的肌肉發炎,幸經過兒科治療後病況穩定,小朋友已逐漸康復。提醒民眾身體不舒服就要及早就醫看診,遵循醫囑。周盈辰提醒,寒流低溫民眾務必注意保暖,氣溫波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年節團聚的大魚大肉飲食則是高血糖、慢性腎病患者疾病好發的時間,提醒有領慢性疾病處方箋的民眾,務必遵循醫囑服藥,該回門診追蹤就要回門診追蹤,如果身體不適也要就醫,不要拖延,慢性疾病發病時的死亡風險很嚴重,死亡率可能比肺炎疫情更可怕,呼籲民眾不要輕忽。光田綜合醫院職業醫學暨神經內科醫師施旭姿表示,如病人有明顯動脈粥狀硬化或有心房纖維顫動須服用抗凝血劑者,若未定時服藥又碰上天氣冷,很可能誘發梗塞性腦中風。癲癇患者也須定時服藥,若未服藥引發癲癇重積又未即時就醫,很可能對中樞神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或導致心肺衰竭;糖尿病患者若未定時服藥妥善控制血糖,則可能面臨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昏迷(HHNK),死亡風險高。
-
2020-01-3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開學防疫作戰! 醫籲教室桌椅鍵盤一天消毒1、2次
開學在即,中國武漢肺炎與流行性感冒雙雙夾擊,不少家長教師憂心小小孩到校會提升感染風險。兒科醫師表示,病毒存活時間平均在2-12小時,有的病毒可能長達兩天,因此建議學校與安親班等機構至少一天作一到兩次的消毒,孩子也應減少吃手手、揉眼與挖鼻等壞習慣,以降低病毒入侵機率。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侯家瑋表示,中國武漢肺炎與流感病毒均可能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要預防飛沫傳染,自覺有症狀者應考慮自主管理、在家休息,或者戴上口罩再進教室,且須注意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要預防接觸傳染,則須勤加洗手,小小孩更應減少吃手手、揉眼與挖鼻等壞習慣。侯家瑋表示,教室應開窗、不要開空調,如此才能使空氣流通,降低病毒濃度。另外,病毒存活時間平均在2-12小時,有的病毒可能長達兩天,因此如果可以每天將教室課桌椅、電腦鍵盤、樓梯扶手等以酒精消毒一到兩次,可望大幅減少被感染的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針對各級學校與安親班等發布因應武漢肺炎的建議,其中也包括常態性環境及清潔消毒。指揮中心建議,學校教職員工可用1比100的漂白水稀釋液,針對學生經常接觸的門把、桌面、電燈開關、或其他公共區域進行清潔消毒。
-
2020-01-30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黃瑽寧:關於武漢肺炎,帶你看懂2019新型冠狀病毒
2020年的今日,流行病學與病毒分析的進步程度,已非2003年SARS時候的緩慢。從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第一版到現在,短短不到一周時間,病毒的序列已經解碼,呼吸道受體已經公佈,疫苗已經開始進行,全球許多專家也使用各種數學模式,來猜測這隻(株)病毒的未來發展,每天都有新的進展和突破。我的責任是努力幫大家讀書,把一些艱深的訊息排除,丟掉那些網上亂傳的謠言,整理並定期更新在這篇文章中。目前看起來,這隻(株)病毒介於第一類型(死亡率低、傳染力高)和第二類型(死亡率高、傳染力低)之間,還有一些不確定性。解釋如下:1. 傳染力不算太高:跟流感病毒類似,再低一點點。網路上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詞叫做R0值,這個R0值意思是一個人感染到某種病毒之後,可以傳染給身邊多少個人的意思。R0值越大,病毒散佈越快越廣,R0值小於1,表示這個病毒最後會自己消失,很難變成全球性疾病。但是要特別注意,R0值的解讀有非常多的but,也就是說這個數值有很多但書,是浮動的,而非固定的一個數字。 舉例來說,台灣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高,所以流感病毒的R0值在台灣相對就比較低,因為病毒傳不出去,四處碰壁。再舉例來說,當初對武漢病毒不了解的時候,武漢人進出醫院都不戴口罩,所以R0值超級高;但如今大家都勤洗手戴口罩,R0值立刻就下降了,這也是另一個影響的因子。現在中國能夠發掘的病例,大多數都還是發燒、肺炎等等重症病患,還有成千上萬沒有明顯症狀的病人,被排除在醫院之外,自己慢慢就痊癒了。所以在沒有真實「輕症+重症」病人數的明確資料,2019-nCoV武漢病毒的傳染力到底有多強?R0值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目前科學家對武漢病毒R0值的估計,從1.4 - 3.8都有,我可以保證3.8肯定是高估的,不要理它,1.4或許差不多。1.4這個數字代表每一位患者,平均可以傳染給1.4個身邊的人,和流感病毒在沒有打疫苗的狀況下很類似,因此你可以說:2019-nCoV的傳染力跟流感很像,再低一點點。所以,只要勤洗手戴口罩,就能有效降低被感染的風險。但冠狀病毒會隨著時間,慢慢適應(愛上)人類的體內環境。也就是說,傳染力可能還會增加。要怎麼知道2019-nCoV的傳染力變強呢?請大家密切追蹤台灣、美國、越南、新加坡等等境外病例,若本土病例越來越多,就表示此病毒的傳染力提升了。而當每個國家都有本土病例發生時,這隻病毒變成全球性病毒的日子也不遠了,就跟流感一樣。(今天最新消息是日本和台灣各出現一個本土病例,台灣的本土病例是夫妻互相傳染的。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2. 重症率和死亡率不太高:也跟流感病毒類似,中老年人會高一點點。媒體這幾天常常使用錯誤的解釋,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15%,這句話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一項小規模統計,疫情爆發剛開始時,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後死亡率15%」。是重症死亡率,不是真實死亡率。 2019-nCoV感染後,真實死亡率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但肯定小於4%,一般預估是在2%左右。目前確診人數已經將近五千人,死亡人數大約100人上下,而這五千人幾乎都是發燒、肺炎患者,輕症患者根本沒有機會就醫,也無法被篩檢出來。所以整體來說,可以估計:2019-nCoV感染後的重症率與死亡率,跟流感病毒也是差不多,中老年人會再高一點點。中老年人重症率比流感病毒再高一點點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流感病毒的抗體保護自己,但卻都沒有武漢病毒的抗體。3. 病毒繁殖速度,和抗體產生的賽跑:武漢病毒和SARS病毒有一個極大的不同點,所以真的不應該再拿SARS病毒來預測這隻(株)新型冠狀病毒。這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病毒本身跟人類肺部受體的黏著度(affinity)有很大的差異:SARS病毒很黏,但2019-nCoV不黏!目前已知有三隻(株)冠狀病毒,使用肺部的一個蛋白質hACE2,當作進入人體的大門。這三隻(株)病毒分別是:SARS病毒,武漢病毒,以及輕症為主的NL63病毒。SARS病毒一看到肺部的hACE2蛋白質,就餓狠狠的扒上去不肯下來,進入細胞後快速的繁殖,所以SARS的疾病嚴重度比較高。但是另一隻(株) NL63冠狀病毒,雖然也頗喜歡hACE2蛋白質,但沒有那麼的黏,所以病毒繁殖速度比較慢,症狀也因此比較輕微。好消息是,武漢病毒(2019-nCoV)對於hACE2蛋白質的愛慕程度,也不是這麼的黏,所以可以預測這隻病毒的嚴重度,會偏向較輕微的NL63病毒,而非恐怖的SARS。大家一定很好奇,那麼這隻(株)NL-63病毒,會造成的症狀是什麼?在兒童,HCoV-NL-63會引起細支氣管炎,哮吼等兒科病,而在老年人則是一樣會引發呼吸衰竭,肺炎等等。但是因為大部分的老年人,在兒童時期或許得過NL-63病毒,在身上都已經有部分的保護抗體,因此重症不多。然而武漢病毒不同,它是一隻(株)新的病毒,所以所有人身上都沒有抗體,兒童感染之後,應該還是輕症為主(原因不明,有很多可能原因,就不贅述了),但老人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挑戰就比較嚴峻了。總而言之,武漢病毒感染後的嚴重度,取決於病毒繁殖速度,和自身抗體產生的一場賽跑;這隻(株)武漢病毒繁殖的速度沒有SARS來得快,但我們的免疫反應也要加把勁兒,只要跑贏它,就會是輕症,或是無症狀。4. 我是兒童感染專科醫師,論文專長是病毒相關研究。這幾天有各種流傳未經證實的消息,讓家長們心生擔憂,事實上,大部分的臆測都是沒有必要的。大家只需要鎖定疾病管制署的官方訊息,以及加入疾管家LINE群組,獲得最正確的資訊即可,不要在其他的LINE群組道聽塗說,自己嚇壞自己,對疫情毫無幫助。春節之前我曾經安慰大家,除了不建議前往中國之外,要造訪其他國家旅遊,可以按照原訂計畫出發。我也提醒大家只要記得在飛機上戴口罩,勤洗手,應該就可以放心無虞。春節已經到了尾聲,疾病管制署也對中國之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證實專家們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最後提醒所有由中國返台的大人或小孩,如果出現發燒與呼吸道症狀,你們應該都知道該怎麼做了:戴著口罩,儘快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接觸史,以供醫師做確切診斷。就算返台後沒有症狀,也請不要到公共場所趴趴走,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14天。(消息隨時更新)【小叮嚀】寒假再過不久就要結束,提供家長們參考:開學前後的防護建議及健康管理措施。【更新時間:2020/1/21 PM8:00】疾病管制署對中國大陸武漢之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意思就是:如果沒重要的事,就別去武漢啦。如我文章所述,沒重要的事,可能也別去中國旅遊了,新病毒一定不只武漢有,大城市也應該都有。台灣已經確診第一例,但我猜測,死亡率不會太高,只是因為大家都沒抗體,嚴重度會比一般呼吸道病毒高一些。【更新時間:2020/1/23 AM8:30】加拿大公衛學者摩尼爾.塔哈(Monir Taha)評估,2019-nCoV病毒的死亡率,可能和流感病毒類似,至於傳染力則較弱,甚至比SARS還更弱一些。但冠狀病毒會隨著時間,慢慢適應(愛上)人類的體內環境。也就是說,傳染力可能增加,但死亡率希望能不要上升。【更新時間:2020/1/24 PM9:30】交通部、觀光局、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已取得共識,明日(1/25)凌晨0點起,將全面禁止旅行團赴中國旅遊;自由行方面則不受限制。【更新時間:2020/1/25 PM4:00】媒體這幾天常常使用錯誤的解釋,說2019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15%,這句話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某小規模統計指出,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後死亡率15%」。是重症死亡率,不是真實死亡率。流感重症後死亡率也是5-15%,而新冠狀病毒在人身上沒抗體(這是最重要的因素)、又沒疫苗、也沒特效藥,重症死亡率應該會比流感高一些,這很合理。目前最新統計全球已經將近五千確診病例,稀釋了死亡率到4%左右,之後這個數字只會再往下。但確切的數字是多少?答案是:不知道。目前重症死亡個案大多是老人與慢性疾病患者,兒童病例只有三例(很多兒童可能輕症,根本不知道自己罹病),更加證明了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戰勝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關鍵。【更新時間:2020/1/28 PM8:00】疾病管制署對全中國大陸(港澳除外)之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看吧!我早說過了,沒事真的別去中國。※本文獲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請看「黃瑽寧:關於武漢肺炎,帶你看懂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訊更新中)」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
2020-01-27 科別.兒科
當送子娘娘遭疑販嬰 吳昌騰守護急重症病童20年
林口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年輕時曾充當「送子娘娘」,護送棄嬰到外國收養人家中,途中被移民局扣留、懷疑是販嬰份子,卻讓他更堅定走上兒科道路,守護急重症病童20年。在新竹長大的吳昌騰,從小對數學相當熱衷,曾立志要當數學老師,直到一次發高燒,父母擔心的神色烙印在他心中,心想若成為醫師或許能幫助更多人,高中畢業時考取北醫醫學系,展開行醫生涯。擔任實習醫師期間,吳昌騰跑遍醫院各個科別、見了形形色色的病人,他發現成人的疾病大多是慢性病,即便就醫也只能緩解、控制症狀,幾乎不可能治癒;相較之下,孩子的疾病相對單純,治療後不僅能立刻看到改善,治癒率也相當高。吳昌騰說,看著原本病懨懨的孩子經過診斷、治療後,變得活蹦亂跳,「特別有當醫師的感覺」;除此之外,他還是台北馬偕醫院有史以來,第一個護送棄嬰到海外收養人手上的醫師。他回憶,那是他在馬偕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第3年,當時馬偕醫院先後收治2名棄嬰,孩子因先天性畸形、肢體殘缺遭遺棄,一對加拿大夫妻透過教會系統表明願收養其中一名寶寶,但因寶寶身體狀況不穩定,必須由醫師親自護送到收養人家中。吳昌騰說,當時他沒結婚、沒女友也沒出過國,卻要獨自一人帶著5個月大的寶寶,搭10多個小時飛機到加拿大,還得歷經多次轉機,心情相當忐忑。個子嬌小、有著娃娃臉的吳昌騰,一路上不斷被詢問「孩子的媽媽在哪」,飽受旁人異樣眼光。上機後,寶寶因肚子餓、放聲大哭,只會說英語的他不斷比手畫腳,希望隔壁只會講法語的老奶奶能幫忙抱一下寶寶,讓他能空出手來泡牛奶,無奈老奶奶根本聽不懂,一臉狐疑地瞪著他,他索性將寶寶直接放到老奶奶手上,趕緊泡了牛奶,才讓這場混亂落幕。途經多倫多等待轉機時,移民局官員見他一個年輕男人抱著嬰兒,懷疑他是販嬰的人蛇集團,二話不說將他扣留下來。吳昌騰無奈笑說,那時無論他怎麼解釋都沒人相信他是醫師,剛好加拿大領養父母的電話又是錯的,「真是跳到黃河都洗不清」,還一度擔心會被抓去關,最後靠著教會系統才確認身分,成功脫身。飛越大半個地球,寶寶在他的細心呵護下安全地交給加拿大的養父母,看著曾露宿街頭的寶寶即將開始全新的生活,吳昌騰內心感動不已,這段驚險的經歷也讓他更堅信成為兒科醫師的目標。然而,想成為兒科醫師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吳昌騰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那些年,除了看診、查房、抽血外,晚上還得到兒科診所支援看診,短短5小時的門診至少要看100個病人,平均3分鐘要看完1人,還曾創下一晚看250個病人的紀錄,溫度計、血壓機根本無用武之地,看診品質也大受影響。吳昌騰說,他想像中的醫師,應該是透過抽血、檢查,抽絲剝繭後找出病因、作出診斷,因此他放棄開業醫師的誘人高薪,決心鑽研兒科急診及重症領域。1998年全台腸病毒大流行,奪走78條寶貴性命,許多重症病童住進兒科加護病房(PICU),隨時都在和死神拔河,但早年兒科加護病房沒有專責主治醫師,醫師在看門診、做研究、照顧住院患者之餘,根本無暇照顧這群重症病童。吳昌騰和當時剛從美國返台的醫師夏紹軒,毅然決然接下林口長庚醫院兒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的重責大任,共同守護兒科加護病房至今長達20年,只因「把病人救活的成就感比賺錢更大」,這份熱誠也感動許多年輕醫師,投入兒科急診行列。
-
2020-01-27 科別.兒科
兒科急診難度高醫糾多 醫師嘆:我不是神
當孩子面對病魔,父母將希望寄託於醫師,一旦稍有閃失,醫療糾紛恐隨之而來。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說,醫師比任何人都希望治好孩子,但他也感嘆「我不是神」,道出心中無奈。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因熱愛兒科急重症領域,毅然決然放棄每月新台幣數十萬元高薪,從診所回到大醫院照顧急診及重症病童,一晃眼已過了20個年頭,看著病懨懨的孩子恢復健康活力,是支持他一路走到現在的原動力。一名兒科急診醫師的養成不容易,吳昌騰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這份工作最大的壓力在於,必須在短短3到5分鐘做出診斷,同時又要冷靜、謹慎思考,避免犯任何錯誤,畢竟每次診斷都可能攸關病童生命安全。然而,面對話都說不清楚的寶寶、幼童,光問診就是一大難題,孩子無法表達身體哪裡不舒服,只能由父母、爺爺奶奶描述症狀,但長輩往往會誇大病童的症狀或抓不到重點,再多描述也僅能作為參考,醫師必須透過觀察、和孩子互動來猜測可能原因。吳昌騰說,他曾遇過一名10歲男童因肚子痛掛急診,一般來說,肚子痛都會先聯想到盲腸炎或腸阻塞,但他總覺得男童狀況不太對勁,用超音波一掃發現肝臟些微腫脹、血液回流到心臟受阻,進一步抽血竟確診為急性心肌炎,堪稱「兒科急診界大炸彈」,及時送進加護病房治療才救回一命。孩子出現肚子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看似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疾病,一旦缺乏警覺、沒有仔細檢查找出蛛絲馬跡,很有可能誤診,尤其急性心肌炎若沒有及時治療,短短幾小時內就可能危及性命。吳昌騰說,以前也曾在半夜遇到年僅2歲的急性心肌炎病童,孩子到院時已處於休克、病危狀況,他緊急把心臟外科醫師、體外循環師、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通通找回醫院,替孩子裝上葉克膜,一群人在病床旁整整等了4、5個小時,孩子終於滴出第一滴尿,代表葉克膜已發揮效用、病情暫時穩定,緊繃的神經這才放鬆下來,當時的感動心情令他至今難忘。無奈「疾病是現在進行式」,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救回來,心急如焚的父母排山倒海而來的負能量,也得由兒科急診醫師一肩扛下。吳昌騰回憶,當病童情況突然急轉直下,甚至命危,經常有父母衝到他面前大喊,「你一定要把我的孩子救回來,不然我就殺了你」,也有父母帶著一群人團團圍住他,要求「給個交代」。這些年身邊有多名住院醫師因醫療糾紛纏訟多年,索性離開大醫院到外面開業,吳昌騰說,他很理解家長內心的焦急,但疾病總有不可預測的因素存在,身為醫師,他比任何人都希望能挽救孩子性命,但他也坦言「我不是神」,短短幾字道出心中無奈。不過,即便家長再憤怒,醫師也不能因負面情緒影響疾病判斷,還得扮演緩和家長情緒的角色,凸顯兒科急診醫師異於常人的高EQ。深耕兒科急重症領域20年,看盡生離死別,也讓吳昌騰更體認活在當下、珍惜現在所擁有事物的重要性,一有空就盡可能陪伴家人,希望能永遠保有這分熱誠,繼續照顧急重症病童。
-
2020-01-27 科別.兒科
春節孩子不舒服是否急診 醫師教這樣判斷
發燒、上吐下瀉、咳喘是兒科急診常見3大疾病,孩子在春節假期出現類似症狀,到底該不該掛急診,令父母苦惱。醫師傳授簡易因應措施及判斷方法,呼籲別因急診人多而延誤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兒科急診常見的3大就醫疾病,包括發燒、上吐下瀉及咳喘。他解釋,孩子耳溫超過攝氏38度就屬於發燒。他建議父母先給孩子服用家中常備的退燒藥,若吃了1、2次仍沒退燒,而且食慾不佳、睡不好,就建議立即就醫。不過,若是不到3個月的嬰兒,一旦感染很可能影響到腦部,只要耳溫超過38度就應盡快就醫。過年期間大吃大喝,孩子出現嘔吐、拉肚子的風險也大增,建議先以清淡飲食減輕腸胃負擔,多喝溫開水、不冰的運動飲料,食物方面以稀飯、清淡的麵類、白土司為主。若一天之內嘔吐、拉肚子次數只有1到2次,可以先在家觀察,要是多達3到5次就有脫水疑慮,可考慮就醫,萬一上吐下瀉次數高達8次,恐怕連藥也吃不下去,務必立即就醫,很可能需要住院觀察。吳昌騰也建議,父母就醫前最好先拍下孩子便便照片,有助醫師診斷。至於孩子出現氣喘、哮吼症狀,可能是痰多、氣管發炎,父母可以先用水盆裝熱水,讓孩子吸水蒸氣稍作緩解,並儘速就醫,千萬不要擅自給孩子使用噴劑或支氣管擴張劑。除了上述3大常見疾病,吳昌騰也強調,若孩子誤吞異物或由診所醫師轉診大醫院,千萬別因為急診人多就延誤治療。去年曾收治一名男童因睪丸扭轉,由其他院所轉診至長庚醫院,但男童父母眼見急診人山人海,決定隔天再來看病,卻因拖太久導致睪丸壞死。吳昌騰另分享臨床上父母常有的錯誤行為,用藥方面,部分父母崇尚自然療法,即便醫師診斷、開藥也堅決不給孩子吃藥;另一種則是亂餵藥,將日本買的藥、藥房買的藥或上次吃剩的藥拿來餵孩子,不僅沒對症下藥,劑量也不正確。診斷方面,有的父母偏聽網路上的資訊,認為有某些症狀就一定是某種病,直接要求醫師以他們認為的疾病來治療;另一種則是一問三不知,讓醫師無從診斷。他建議,父母或照顧者帶孩子就醫前,務必先了解孩子不舒服的地方,或觀察生病後喝奶、便便、睡眠、活動力的狀況和平時有何不同,有助醫師更快找出病因。此外,父母看到孩子病懨懨的樣子,肯定心急如焚,經常有父母抱著孩子到急診室大吼大叫,要求優先看診。吳昌騰強調,孩子到急診室後會根據嚴重程度安排看診順序,若醫師沒有第一時間替孩子看診,代表還有更嚴重的病童等待救命。
-
2020-01-19 科別.兒科
冬天濕冷讓過敏兒狂哈啾 醫師:過敏種類可分為4種
9歲的小君最近晚上睡覺時咳的特別厲害,咳到臉漲紅、無法好好睡覺外,早上起床也會打噴嚏,且感冒時都咳特別久,家長原以為是氣喘而請醫師開藥吃,但未顯著改善。經醫師檢查肺功能發現,小君的支氣管比較敏感,進一步詢問家長發現,原來小君特愛絨毛玩具,整個床都是娃娃且晚上都要抱著睡,研判是此過敏原誘發支氣管過度反應。撤掉娃娃兩個月測試,並搭配醫師所開抗組織胺藥物後,小君過敏情況改善、晚上咳嗽大幅減少。收治小君的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主任謝錦桐表示,冬天晝短夜長天氣仍冷,民眾普遍待在室內時間較長,但冬、春天氣候相對潮濕,過敏的孩子也特別多。臨床上來說,此季節因過敏來看診的孩子會比平時多上兩成。而為何會過敏?謝錦桐說,當人體內的免疫細胞碰到抗原,也就是灰塵、塵蟎、毛毯、花粉等外來過敏原時,會產生抗體。若持續接觸過敏原,身體不能適應,抗體就會跟抗原結合,導致身體對過敏原出現過度反應,產生過敏症狀。如絨毛玩具就是小君的過敏原。在過敏種類上,謝錦桐說可粗分為四種,一是常年性過敏,以屋內塵蟎、絨毛等過敏原而引發如鼻子不適等症狀為主,一年四季皆可能發病;二是氣溫變化所造成的空氣變化,如冬天環境潮濕,有過敏或輕微氣喘的民眾症狀就會明顯,但夏天氣候熱卻不會發作。三是穿著導致,如太厚重、特殊材質衣物,造成穿著時皮膚摩擦出現發癢、紅疹等不適症狀,或穿換季衣物時沒清洗過出現塵蟎。第四則是冬季癢的皮膚過敏,因寒冷季節會讓皮膚的皮脂腺分泌減少,若油脂分泌較缺乏,患者皮膚就容易出現乾癢、發炎等過敏症狀。然而,過敏治療非一蹴可幾,謝錦桐說原則是先找出過敏原,再配合用藥,要緩解過敏症狀,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若家中已有過敏兒,居家環境應勤於清理,吸塵除濕、避免地毯和填充絨毛玩具,避免飼養貓或狗等來避免毛屑。此外,穿著換季衣物時應先清洗過再穿,以免放置衣櫃過久而有塵蟎。寢具、窗簾等也應定期更換。如冬天環境太潮濕應除濕,室內空氣濕度應維持在30%至50%間。藥物治療方面,依不同症狀發作時,多為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藥膏或噴劑等,並注意皮膚保濕為主。必要時,建議可至醫療院所進行過敏原檢測,了解造成過敏的原因,對症下藥。
-
2020-01-19 科別.皮膚
「沒有感覺自己特別累」 健保署長自揭罹患皮蛇經驗
早年鄉野傳說,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若纏繞身體一圈,表示距離死亡近了。這樣的說法其實沒有根據,但也凸顯帶狀疱疹的嚴重性、以及民眾對它的恐懼。帶狀疱疹到底怎麼發生的?該怎麼預防?本周元氣周報「聰明就醫X健保大數據」系列,將帶你認識帶狀疱疹,做好防範措施、做對醫療選擇。患者集中60-69歲 年輕人占比約兩成健保大數據顯示,近三年帶狀疱疹就醫人數逐年成長,民國105年就醫總人數為24萬2657人、106年25萬4793人、107年26萬8903人。門診患者以60歲到69歲最多,因帶狀疱疹而住院者,則集中在80歲以上,整體就醫人數來看,女性多於男性。帶狀疱疹一直被認為是長輩常見疾病,但從健保大數據中發現,105年39歲以下就醫人數5萬2605人,占總就醫人數21.6%、106年為5萬2613人,占總就醫人數20.6%、107年5萬3328人,占總就醫人數19.8%,比率雖每年略為遞減,但平均皆占總就醫人數的二成,顯示年輕人對帶狀疱疹也不能輕忽。統計顯示,105年到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平均就診約3.21到3.31次,患者大部分在皮膚科就醫,人數接近16萬人,其次是家醫科,人數逾5萬,神經科及內科相加也超過4萬多人,其次是免疫風濕科、血液腫瘤科、眼科、小兒科等,另有近8千人選擇中醫就診。疹後椎心之痛 署長也曾經歷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年輕時就曾得過帶狀疱疹,他回憶當時30多歲,在桃園醫院如火如荼地學習腎臟移植,每天除了上刀還是上刀,忙得天昏地暗。但因同袍個個都是超人,比自己忙的大有人在,大家都不喊累。「我也沒有感覺自己特別累。」李伯璋說,只是某天覺得頭很痛,摸一摸頭以為是長痘痘,頭皮屑也掉得很多,不以為意,當成小事一件,直到痛到受不了請同學看,才知道得了帶狀疱疹。李伯璋確診後馬上停下手術,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連續治療好幾天,帶狀疱疹的症狀才被壓下來,漸漸痊癒。他也因此切身感受皮蛇上身之後,帶狀疱疹帶來的疼痛,真是「椎心的痛楚」。放寬用藥給付 減少神經痛機率接任健保署長後,李伯璋最常接到的反映便是,得了帶狀疱疹,用藥竟無法獲得健保給付。檢視當時給付條件,若病灶並非發生在頭頸部、生殖器周圍等部位,也非免疫功能不全、癌症、器官移植患者,必須自費使用抗病毒藥物。考量不少年輕人感染帶狀疱疹,希望用藥縮短病程、減輕疼痛,卻必須自費。經過健保共擬會討論決定,自107年12月起,帶狀疱疹患者使用抗病毒用藥「acyclovir」400毫克,不限定病灶部位,全面給付,當時估計約50萬人受惠。健保署統計,107年1到10月,給付acyclovir口服藥品人數3萬8600多人,108年同期已提升至18萬1200多人,人數提升近5倍。李伯璋說,帶狀疱疹最擔心的是出現神經痛的合併症,及早用藥也能有助避免神經痛等問題。出現紅疹、神經痛 提高警覺皮蛇好發於季節轉換時節,此時人體免疫力本來就會下降,一般流感可以透過戴口罩做基本的預防,但是帶狀疱疹病毒長期潛伏體內,待免疫力低落時,伺機復發。建議60歲以上民眾,在秋冬季節交替時,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不要太勞累、定時運動、注意營養,增強免疫力,避免皮蛇纏身。若不幸碰上帶狀疱疹上門,要提高警覺,當皮膚出現紅疹以及神經痛,就得懷疑是帶狀疱疹,應盡速就醫,避免皮膚潰爛以及神經疼痛更加劇烈。致病原因水痘病毒未消失 潛藏神經節帶狀疱疹與水痘都是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小時候感染水痘,即使已痊癒,病毒潛伏體內神經,只要免疫力下降,病毒隨時都可能被活化,沿著神經生長,在皮膚上出現水痘疹,即為帶狀疱疹。患者在出現紅疹前五天到病灶結痂前,都具傳染力,因此尚未長過水痘的孩子,此時盡可能不要接觸患者。若已經長過水痘,則不會因此被傳染。
-
2020-01-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多的是你我不知道的生命故事——兒童安寧緩和醫療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和煦的午後,窗外陽光悠悠灑在樹上,葉子隨風搖曳著。手機螢幕忽然亮起了顯示:「兒童加護病房需要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整合小組的協助!」訊息劃破了寧靜,也跟著一起挑戰家庭的愛、關懷與失落。加護病房冰冷厚重的大門緩緩打開,映入眼簾的是:無奈的父親、昏倒在旁的母親、泣不成聲的姐姐、眼神呆滯的妹妹,散落在旁的醫護團隊,而越過人群的頭頂,終於看見生病兒童目前的生命徵象,正壓呼吸器發出規律的巨大聲響,牽引著眾人的呼吸,路過的醫師說道:「你們不要圍在這裡,好像病人狀況很差的樣子!」看著螢幕心裡想著:「十四歲的孩子,心跳每分鐘只有30到40次,血氧50%左右,真的是很不好呢。」這真令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迅速掌握狀況後,兒童安寧緩和照護小組出動了兒童個案管理護理師、醫療輔導師、表達性藝術治療師、紅鼻子醫生等等,現場我們分工合作,協助每個家人「在他專屬角色位子」的陪伴與互動中,確實得到支持與關懷。醫療戰場上,醫療照護團隊裡的醫護人員在旁陪伴支持,並注意孩子是否有不舒服。紅鼻子醫生在生病兒童的床邊,再次吟唱著孩子平常最喜歡的歌,向他們永遠的孩子老大致意。無奈的父親看著病床上瀕死的摯愛兒子、倒在旁的妻子與不知所措的其他孩子們,他噙著淚,壓低聲線說著話,如同他所壓抑的情緒。我們協助陪伴著父親,討論聯絡規劃兒子的身後事;崩潰的母親清醒時哭天搶地、語無倫次,每看兒子一眼就昏厥,我們陪她哭,讓她說,說著她心裡與現實巨大的落差,幫助她一小步、一小步縮短那屬於失落的距離。床邊泣不成聲的姐姐,我們攬著她顫抖的肩許久,微弱的聲音默默的擠出一句沉重話:「阿姨,是我的肝臟害死了弟弟嗎?」抱著她,我們心都酸了:「姐姐,弟弟的肝有在長大,只是身體裡面還有很多不同的器官,要一起合作才能度過危險。」姐姐看著我們:「好!我知道了,那可以讓我送弟弟嗎?」我們留下淚笑著說:「當然。」我們小組除了關心生病的弟弟,協助他的事情,同時也給姐姐及時正向的鼓勵,讓她知道,身為姐姐妳做得很好。眼神呆滯的妹妹,我們蹲下身看著她:「你還好嗎?有嚇到嗎?」瞬間瓦解的情緒,妹妹點點頭後,開始放聲大哭,團隊用著符合六歲孩子認知發展的繪本,與妹妹談談關於哥哥正面臨什麼事,引導畫出兄妹約定要養狗狗的祝福卡片,而過程中妹妹說出今天是她的生日。而我們知道今天之後,每年的這天,永遠不會再一樣了,就帶著妹妹選了一份禮物,說明是哥哥送給她的告別與生日禮物。當家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得到安慰,一家人終能在孩子離開時,陪在孩子身邊,跟他說大家有多愛你!謝謝你帶給我們這麼多的快樂!謝謝你總是貼心的照顧著家裡每個人!這天之後,我們聯絡進行後續哀傷撫慰與關懷,知道爸媽彼此好好支持、姐姐每晚守靈陪著弟弟到最後、妹妹當天晚上夢到哥哥親自來跟她說:「生日快樂!」而我們想跟弟弟說:「孩子!謝謝你的貼心!謝謝你用生命,教會我們珍惜身邊的一切!謝謝你幫我們一起安慰了家人!我們愛你!」醫療團隊也分享了他們在百忙的加護病房照顧中,分身乏術,沒有足夠時間停下來關心這心碎家庭的無奈。我們也想跟醫療照顧團隊說,你們不用擔心,有我們兒童安寧緩和整合小組的專業夥伴,大家一起來照顧與關心孩子與家庭!面對生命的挑戰,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用著溫柔、舒適、專業、尊重及陪伴,與孩子及家人一同預先討論整體醫療照護計畫,選擇最合適的醫療決策,最大化有生活品質的時間,接納彼此互相道愛、道謝及道別,一起創造更多美好的記憶,確保家庭裡的所有成員都能安心的度過,用愛彌補生命的限制,讓臨終不再是冰冷凝結的死亡氛圍,而是全家人擁抱彼此,陪伴心愛的孩子,讓愛永續連結下去的時刻,在心中留下美好正向的生命經驗,祝福彼此,並覺得能擁有這一段愛的結緣,真正是幸福。我們繼續一起努力,讓這一些都能成真。
-
2020-0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兒童的死亡概念的發展一般來說,成人認知的死亡包含三個核心基本概念,而兒童的死亡概念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一、死亡的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知道人死不能復活。兒童在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之前,認為死亡是暫時的、可逆的,像睡覺一樣可以醒來,像外出旅遊會回來。吃東西、喝水、許願、祈禱、魔術、醫療等可以使死人活過來。許多兒童說送到醫院治療就會復活,可能認為死亡和生病是相似的。二、死亡時身體所有的機能都消失、停止(nonfunctionality/cessation )了。兒童發展出死亡時所有的機能都停止的概念之前,認為死亡時身體機能部分消失,如心跳停止、不會呼吸、不會動、不會吃,但是還有部分機能存在,還會痛、會害怕、會思考、知道不能被親人愛,而對死亡有焦慮不安。一般是兒童看得到的會先停止,看不到認為還存在。三、死亡的普世性(universality),所有的人都會死,沒有例外。具有這個概念之前,兒童相信某些特殊的人不會死,常提到的有親人、老師不會死。問兒童自已會不會死?回答會的兒童常說自己很老了會死。除了上述三個核心概念之外,有些學者把知道死亡的原因(causality)是生病、年老或是受傷等外來的原因而造成身體機能的死亡,不是孩子自己不聽話、做錯事造成的,以及非軀體的延續(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 ),如宗教的復活、轉世等靈性概念,包括在死亡的概念裡,但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兒童發展死亡概念的年齡和相關因素一般是用訪談兒童的方式來評估兒童死亡的概念發展,譬如「如果人死了,能再活起來嗎?」 「如果人死了,沒有埋在墳墓很久,能再活起來嗎?」用來評估死亡的不可逆概念;「如果人死了,他們需要/能(逐一問下列六項:食物、上廁所、空氣、走動、作夢、水)嗎?」用來評估死亡時機能停止的概念;「告訴我什麼會死?若沒有說到人,主動問人會死嗎?」 「所以的人都會死嗎?」 「告訴我什麼不會死?」是用來評估死亡的普世性。但是也有要兒童進一步說明回答的理由,或者用圖像或故事要兒童說明死亡的相關問題。另外,兒童並不是到某個年齡就全部給一致的答案,要用多少百分比兒童通過的年齡作為達到死亡概念的年齡?各硏究報告並不一致。1984年學者整理三十多篇硏究,發現報告這三個死亡概念的發展年齡從未滿四歲到超過十一歲,若以50%兒童通過的年齡來計算,約60至70%的硏究,這三項概念是在五至七歲之間發展出來的。進一步分析約十分同時對參與兒童施與皮亞傑認知測驗裡的宇恆、可逆或時間概念的硏究,發現兒童發展出死亡概念與其認知測驗結果,只是大致相符,並沒有明確一致的關係。也就是說,兒童瞭解死亡的概念大約是在前運思期後段到具體運思期之間發展出來的。綜合後來的硏究,死亡不可逆性是兒童最早發展出來的,約五至六歲,其次是死亡的普世性和機能停止,約六至七歲,最晚是死亡的原因,約七至十歲,要到小學中年級兒童才發展完整的死亡概念。兒童死亡概念的發展並沒有和認知發展完全一致,是因為經驗扮演重要的角色,當腦功能具備了發展這些概念的能力時,環境經驗教育可以促進它較早較完整的發展。孩子的親友生病甚至死亡,家人的說明和處理的態度、兒童的參與,以及兒童繪本故事、和卡通,都可能出現死亡相關議題,而影響死亡概念的出現時間。害怕死亡是另一個和照顧生病的兒童有關的議題。知道死亡的不可逆性會增加害怕死亡,尤其是害怕和親人分離,以及孤單無助。了解部分機能喪失,會擔心死了看不到、聽不到、火葬會痛。但了解死亡的普世性會減少害怕死亡,因為以後還會碰到離開的親友。有硏究顯示,四至八歲兒童,死亡概念的發展程度和害怕死亡的程度成反比,即越了解死亡的概念可以降低對死亡的害怕,這個結果支持對面臨死亡威脅的兒童,盡量在親人支持下對病童說明病情。照顧生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照顧生病的尤其是重大疾病甚至瀕臨死亡的兒童時,要瞭解不同年齡的兒童有不同的能力和需要,以此為基礎來瞭解兒童的痛苦、對疾病的想法、情緒的需要等狀況,盡量從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語言、認知能力可以理解的方法,和兒童溝通疾病和治療相關的事情,以幫助兒童適應生病和治療的痛苦。兒童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最瞭解兒童的日常生活、人際和情感關係,要邀請他們和兒童一起參加討論,請照顧者提出可行的建議,譬如,什麼玩具可以帶進病房,那些人適合在何時來訪,那些主題適合討論等。醫療人員和兒童討論重病和死亡時,要以兒童的心理狀態來決定討論的內容,千萬不要只依醫療人員自己的想法去進行。我們也要瞭解,孩子生病是整個家庭的壓力,父母等照顧者也可能有情緒等適應的問題,常見的有照顧不週的內疚、責備孩子不聽話、父母互相怪罪對方不當的行為和兒童生病的關係等,有時家裡其他沒生病的孩子出現行為、情緒或學習問題。因此,若觀察到家人的互動和情緒,影響兒童的情緒和治療時,也要積極進行瞭解和給予必要的協助。近年來,有些國家推出兒童少年的居家安寧照顧,這時,學校和社區的參與是必須的,將這些資源整合,給予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最大的支持,陪伴兒童少年減少痛苦,在熟悉的環境,在親友的陪伴之下走人生的最後一程。綜合而言,在對兒童發展的理解下,將身體、心理、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及靈性照顧整合起來,照顧兒童嚴重的身體疾病,是我們的目標。有些醫院設有遊戲治療、兒童親善大使等,可以協助兒童適應,必要時也可以照會兒童精神科醫師,幫助兒童和家人渡過困難的時刻。
-
2020-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心理發展影響兒童的生病行為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一個小朋友需要打點滴治療,醫護人員和家長不論如何說明,小朋友都不肯接受,因為病情需要,用強制的手段抓住打針並用板子固定,她的哭聲全病房的人聼了都受不了,小兒科醫師只好把點滴拔掉,照會兒童精神科醫師協助。我到病房去看她。這個四歲女童,隔壁床是位嚴重黃疸的小朋友。我向媽媽和小朋友自我介紹之後,請小朋友到遊戲室玩,她抱著娃娃和我玩扮家家酒。我發現她的語言能力很好,稱讚她很聰明,她笑了起來,說「老師也說我很棒」,我抱起她的娃娃,替娃娃身體檢查,然後說:「娃娃生病了,要打針治療,好不好?」她一把搶過娃娃說:「不可以!」我說:「打針才會好耶!」 「打針會變黃,我不要變黃!我不要打針!」她搶著說,都要哭出來了。我想到她隔壁床是嚴重黃疸,點滴液是加了維他命B的黃色,原來她認為黃色的點滴液造成黃疸而拒絕打針。於是請她的護士帶我們去看另一個打點滴的小朋友,打黃色的藥水,但小朋友沒有黃疸,再請她的小兒科醫師向她說明,在媽媽的保護下,她開始接受點滴注射藥物治療。一個六歲的男生,九二一大地震時父母雙亡,叔叔協助辦喪事,儀式需要小朋友披麻帶孝行禮致敬,但小朋友堅拒披麻帶孝,叔叔生氣打他,他還是不肯聽從,於是尋求在災區救援的兒童心理工作人員協助。他不大說話,可以用簡單的畫畫和護理師溝通。經過幾次治療,才知道小朋友的心事:半夜地震時,爸爸把他抱到門外,又回去要帶妹妹時,房屋倒下來,他再也沒有看到爸爸媽媽和妹妹。叔叔說爸媽妹妹都升天了,要他披麻帶孝拜父母,但他相信爸媽會回來,「如果我穿那個衣服拜爸媽,他們就不會回來了!」因此他無論如何都不肯披麻帶孝,聽了令人心酸感動!兒童是成長的個體上面的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兒童有他們的想法,成人認為不可理解的奇怪行為,其實都可以解釋,只是兒童不會用適當的方法和相關的人溝通,大人也不知道兒童的心理,而造成兒童和大人很大的挫折。拒絕打點滴的四歲孩子,看到隔壁床病人的黃疸和注射黃色的點滴液,他把這兩樣事情連結起來,不像成年人可以把產生黃疸的病和用黃色的點滴液治療分開來認知,因此醫生要注射點滴,產生極大的恐懼,強烈的抗拒打針。拒絕披麻戴孝的男生,對死亡的不可逆性還沒有完全了解,也可能情緒的需要,希望父母親會再回來,因此強烈拒絕接受父母已經死亡的儀式和行為。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兒童是成長中的獨立的個體。本文主題是照顧重大疾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在這裡先概括敍述兒童的人際關係、情緒、語言發展,並對認知發展略加說明,幫助大家了解兒童的心理。兒童的社會人際關係發展,嬰兒時期最重要的是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後來自我和人我關係的基礎,然後逐漸發展二人和更多人之間的人際社會關係和互動技巧。兒童的情緒從出生時不舒服會哭,隨著年齡增加,情緒的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嬰幼兒先注意到照顧者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的認知和表達也逐漸發展出來,對其他人的情緒也有更多的了解,越來越會察言觀色,然後逐漸發展出比較完整將心比心的同理心。兒童的語言發展也是循序漸進,大部分的兒童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用眼神、動作、表情、出聲音和照顧者互動。嬰幼兒理解別人講話的能力發展比自己講話要早一些。在十二至十五個月左右出現有意義的媽媽爸爸,之後單字、日常用的名詞和動詞,在二歲時很快地增加到上百個詞彙,三到六歲這段時間,兒童的詞彙爆炸性的增加到幾千個。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知能力在兒童時期的發展過程令人驚訝!認知就是「知道」「懂」「了解」的內在心理過程和運作的結果。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模式,較能說明兒童認知能力「質」的改變。它分成感覺動作期(胎兒至二歲)、前運思期(約二至七歲)、具體運思期(約七至十一歲)和形式運思期(約十一至十七歲),運思是運用邏輯原則思考的歷程。人在胎兒後期就有少數感覺和反射動作,出生之後繼續以感覺、反射動作來探索了解周遭的世界,這是感覺動作期的開始。嬰幼兒的感覺功能逐漸增加和分化,反射動作也逐漸發展出有意圖的動作、重複自己和模仿别人的動作,對周遭事物好奇地探索,但這些行為都只限於嬰幼兒眼前能看到聽到的刺激作反應。當不在眼前的物品,仍然能在腦海裏存在它的心像時,就具有物體恆存的能力,幼兒的認知進入前運思期。前運思期的前半段發展許多心理意象的功能,有持久的心像概念,就能以語言符號表徵外在事物,在心裡運作心像概念,了解、複製不在眼前的事物,像初階的扮家家酒到高階的假裝、替代的和編故事的遊戲,都是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能力。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像瞎子摸象的故事,只能敍述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現象;他們把物品都看成和人一樣有生命、會動作,譬如天上的雲會動有生命,地上的椅子有生命會絆倒我。後半階段的孩子是直覺思維期,像四歲拒絕打針的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不會從多個角度思考。這個階段的兒童逐漸發展「守恆」的能力,糖果的數目不會放的位置不同而改變,液體的體積不會盛放的容器形狀而改變,繩子的長度不會拉直或捲起來而改變。當兒童具有數、體積、長度、質量的守恆能力,就進入具體運思期,但運思限於具體可以實際操作的範圍,到可以運思抽象的邏輯概念,就進入形式運思期。
-
2020-01-12 科別.耳鼻喉
感冒痊癒仍乾咳 醫:持續一兩周未癒就該懷疑不是感冒
30歲的小葵兩個月前感冒發燒流鼻水,服用抗生素後幾乎痊癒,唯獨留下不是很嚴重的乾咳,但發生頻率不算低,且沒有漸漸好轉的傾向。她曾回診,醫師認為她沒有其他症狀、感冒應是痊癒了,因此初步檢查判斷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或呼吸道受到冷空氣刺激引發的咳嗽,於是她注意盡量不吃過飽、多喝溫開水、出門戴口罩等,然而乾咳症狀仍舊沒有止歇。這回,她改至胸腔內科就診,接受鼻部與胸部X光檢查。醫師發現她鼻部兩側均有鼻息肉且發生腫脹,推測可能是小葵先前的重感冒遺留下輕微發炎未癒,因此持續有少許鼻涕倒流、刺激喉部的咳嗽接受器,才會咳不停。醫師同時提到,鼻息肉腫脹可能影響眼周血液循環、造成黑眼圈,小葵驚呼難怪最近熊貓眼特別嚴重,「原來是鼻息肉作祟,不是初老症狀!」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鼻息肉是鼻腔黏膜腫脹的產物,鼻腔黏膜可能因為反覆過敏、反覆感染病毒而發炎腫脹,進而增生組織、形成鼻息肉,因此常見過敏性鼻炎、氣喘等患者發病。當鼻息肉持續增生,可能導致鼻塞、頭痛、濃稠鼻涕,或者鼻涕倒流引發咳嗽等。不過,過敏性鼻炎與鼻息肉增生都是漸進式緩慢發生,因此許多過敏性鼻炎或鼻息肉患者如果沒有發生呼吸困難,往往很難發現自己罹病,會合併的呼吸道症狀誤以為是一般感冒來治療,因此不少患者長期難癒、四處求醫才輾轉確診。林應然表示,一般建議,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持續一兩周未癒,就應該懷疑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盡早就醫接受評估。在治療方面,輕度鼻息肉可藉由口服類固醇或類固醇鼻噴劑抑制鼻腔發炎,避免鼻息肉持續增大,可能需要數月的治療時間。如果內科治療無效,且鼻息肉嚴重腫大導致呼吸阻塞,可能視情形使用鼻腔內視鏡等工具開刀切除。不過,手術切除後仍可能復發。林應然表示,生活中仍要盡量避開過敏原,常見像是塵蟎、氣溫變化、空氣汙染、煙霧粉塵等,出門盡量戴口罩,以免鼻腔黏膜持續受到刺激與腫脹增生。
-
2020-01-11 橘世代.愛吃橘
無可替代 平淡中愛的滋味
麻油荷包蛋 產後添暖意姚語歆年前即將生產時,情況緊急,處於金門離島,產科醫師已決定讓我坐醫療專機赴台生產,無奈當時已34周落紅破水,專機航員因安全考量堅持不讓我上機,最後決定生產時一組兒科醫療團隊準備接手新生兒。果然當晚深夜臨盆,初產的我因陣痛不斷嘔吐,內心害怕不已,先生又不在身旁,還好有母親陪我入產房,生產過程並不順利,一度大失血。母親說,更令她不安的是寶寶一出生,一點聲音都沒有,立即被兒科醫師抱走,她只能在心中不斷默念「阿彌陀佛」,以及陪伴虛弱的我。推出產房已經凌晨2點,守在產房外的父親不見蹤影,原以為是先回家休息,後來看著他捧著一個包著毛巾的便當盒匆匆回來,打開來一看,原來是2顆熱呼呼麻油荷包蛋。他說:「金門老人家說,剛生產完要立刻吃麻油荷包蛋才補」,知道我生了,在凌晨時分,他驅車回到10幾公里遠的家煎蛋,再火速回醫院,為的是要讓我吃到熱呼呼的麻油荷包蛋。後來,還好寶寶平安,在保溫箱內住了10天就順利出院回家了!初為人母,才知道父母為子女的擔心,謝謝您,我的父親母親。作法:1.中火加入麻油熱鍋2.加入些許薑絲煸香3.倒入雞蛋煎熟起鍋魚香茄子 媽媽的味道王崇麗我第一次吃到這道菜,大概是讀國小2年級的時候吧。父親在我4歲的時候車禍去世,我被送到鄉下的舅舅家,媽媽偶爾才會去舅舅家一趟,30年前,在大陸鄉下的生活很辛苦,我也得分擔勞力家務。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很早就被叫起床到田裡拔草,中午回到家時,媽媽正在舅舅家煮這道菜,老遠就聞到了香味。但是那天回到舅舅家,我很彆扭,話很少,也不主動親近人 ,只是默默地吃著飯菜,默默的記下這個味道。現在每次煮這道菜,兒子都會說:「媽媽,今天妳有煮魚香茄子啊!好香喔!」然後一邊吃一邊發表讚嘆:「好吃!美味!酸酸辣辣的,香!」每當這時,就會想到那時的場景,沒和媽媽互動,她心裡一定很難過吧!現在,把我心中的這一味分享給大家!作法:1.茄子洗淨,背部切成花狀2.起油鍋茄子炸兩分鐘,起鍋後濾出多餘的油3.醬油、糖、太白粉、醋、香油、鹽、飲用水少許調勻4.再次起油鍋,放酸剁椒炒香,倒入絞肉炒熟5.茄子倒入作法4中翻炒,加入作法3調料,輕輕翻炒,收汁後即可起鍋装盤● 歡迎加入「【煮。厝味】心意料理」Facebook社團,分享更多屬於你的料理故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1-08 科別.感染科
流感疫苗打台製還是外廠?台大醫有解
流感疫苗打台製還是外廠?流感季節已經來臨,許多人會打流感疫苗,不過有人卻對台製疫苗充滿迷思,甚至許多家長不讓孩童接種公費台製疫苗,選擇去診所自費施打外廠疫苗。對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認為,自費打國外疫苗是個人選擇,他的態度是流感疫苗都好,表示「防疫人員給什麼,我就打什麼!」台灣從2009年開始自產流感疫苗,雖然不良反應率很低,卻仍有4起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打擊民眾信心,甚至延續至今。李秉穎表示,台灣疫苗品質非常好,畢竟2009年第一次生產疫苗,是全球較新的疫苗廠,但是2009年新聞媒體太誇大,把所有打疫苗出現的問題都歸類於台製疫苗。但根據專家事後分析,比對疫苗接種資料庫與健保料庫,發現不良反應幾乎都不是疫苗引起,只是打疫苗與本身疾病發作的時間剛好重疊,「但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報導,造成民眾有錯誤印象,覺得不安全,一直延續到現在。」「台製疫苗純度高、安全性佳,不輸外廠。」李秉穎感嘆,台灣建立自己的疫苗,因以鼓勵的態度,而非過度質疑,而且真的有問題,以食藥署、疾管署專家嚴格標準,不會讓疫苗繼續生產。至於有必要只打外廠疫苗嗎?李秉穎說,自費打外廠疫苗看各人選擇,他的態度是「都好」,他每年都有打流感疫苗,「醫護人員給我什麼就打什麼,有時候連打哪一種廠牌都不知道。」他強調,對於不同廠牌疫苗都有安全性監測,一定會確定沒有問題,才會開放施打,呼籲民眾放心。(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還在猶豫打不打流感疫苗? 3個Q&A解決你的不安 2019年TOP10熱搜疫苗新聞出爐! 你關心了嗎? 
-
2020-01-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手爸媽背起來!1歲前避吃的5種常見食物
堅果、蜂蜜、果汁等這些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食物,其實是1歲以下嬰兒避吃的食物唷!門診中不時會遇到小小孩不小心吃到堅果或蜂蜜等地雷食物而送醫,今天阿包醫生就要來跟大家聊聊 #1歲前避吃的常見食物:堅果堅果同其它容易造成異物哽塞的食物一樣,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四歲以下幼兒不建議給予堅果、果凍、軟糖、糖果等,若是要給予也應壓碎切細,且不可邊玩邊吃,才能避免噎到。蜂蜜1歲以下寶包因為免疫系統和腸道菌叢尚未發育完全,因此應避免餵食蜂蜜,以免肉毒桿菌中毒。鮮奶鮮奶富有大量的蛋白質與礦物質,1歲以下的寶包可能不易消化,也會造成寶包腎臟的負擔,此外鮮奶沒有足夠的維他命C、鐵質和其他新生兒所需的營養,所以建議1歲後再飲用為宜。 果汁果汁沒有不甜的,孩子接受度也高,但1歲以下寶包不建議飲用果汁,因為若孩子在未接觸固體食物前就先給予果汁,可能會抗拒喝母奶或配方奶,甚至不願意吃副食品,降低營養吸收影響成長發育,此外,果汁長時間停留在牙齒中也容易增加蛀牙風險。咖啡因飲品咖啡因有提神作用,若寶包喝到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像是茶、可樂、咖啡等,可能會過度興奮或心悸,建議4歲前都不要給孩子飲用。最後提醒爸爸媽媽,雖然部分食物到孩子稍微大一點時可以食用,但寶包的腸道系統仍在發育中,所以還是要注意食用後有無出現過敏或不適症狀唷~※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粉絲團,原文請點此
-
2020-0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非洲人眼中的台灣怪醫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你當醫生怎麼可以態度不好!」小病人的舅舅高分貝大喊,並作勢往前衝向我。起因就在於我的一句話:「把小朋友固定好,看喉嚨才不會受傷。」前面沒有加一個「請」字,口氣也不夠「溫柔」。在這個充滿發燒與嘔吐的週日急診,眼前的小病人正奮力抗拒作檢查,死命咬著壓舌板。媽媽在一旁跟著啜泣起來,舅舅不爽地說:「你怎麼可以沒有同理心?我從剛剛進來到現在已經忍很久了,我要客訴你!」病人的舅舅劈頭開罵了五分鐘。病人舅媽不斷跟舅舅說:「你不要這麼兇。」我只能等舅舅罵完,並無奈地看著虛弱的病人。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這三年來在急診看盡各式的病人,幸運的是,目前還沒被打,只接到公關室說:「OOO的家屬投訴你沒有開他指定的藥」。我想每位醫者跟家屬一樣,都希望患者健康快樂,所以每次我看到醫護人員被告、被打,或是被投訴態度差勁,我都深深覺得難過。這也讓我想起西非那遙遠又悶熱的急診室裡發生的故事。某天,在友誼醫院(台灣醫療團所在地)急診室來了一位年輕女性,不斷在病床上翻來覆去、滿臉痛苦,正用盡全力地在呼吸著空氣。「氣喘發作吧……」我猜想。在台灣遇到這樣的患者,我們會快速提供氧氣,以及連續性吸入型的支氣管擴張劑,注射類固醇針劑快速抑制發炎反應。但在布國的急診室,我左看右望才盼到當地護士慢吞吞地翻查著病人,十幾分鐘過去了,卻只完成一個動作──量體溫。接著,當地醫生便放任病人繼續躺在床上扭動掙扎。所幸十幾分鐘後,一位家屬急忙跑來,將一小瓶「支氣管擴張噴劑」塞到病患口中。接下來的二十分鐘,病人靠著僅有的一小瓶噴劑努力「活著」。布國的急診室如此「不急」是有原因的,當地實行徹底的醫藥分業,醫師診查完只會開立處方箋。接下來,端看家屬能用多快的時間、有多少錢買到藥物回來,就決定什麼時候開始治療。更誇張的是常聽聞開刀的時候,傷口的縫線不夠,醫師只能開到一半再趕緊請病人家屬買線回來繼續縫。台灣與非洲,不只是醫療模式不同,連醫病關係也是迥異。某天,十一歲的娜娜(Nana)和媽媽來到我的門診。兩人一坐下,我就問門診助理:「她們是來看癲癇的嗎?」一語中的,嚇得助理以為我是專治癲癇的神醫,直問我怎麼看出來的。「看小女孩的眼神啊,有點不一樣。」因為娜娜的癲癇從來沒治療過,我詢問媽媽:「我們先吃藥控制看看好嗎?」 「當然,你是醫生。我相信你啊!」 「好吧,那我來決定怎麼治療。」我替娜娜開了基本的抗癲癇藥物,並請她過一陣子回診。其實無論在台灣或是布吉納法索,病人都期待生病的時候遇見未卜先知的「神醫」,最好用看、或用聽的就知道病人出了什麼問題;如果什麼檢查都不必做,甚至什麼藥都不用吃、病就會好,那就是神醫中的神醫了。可惜現實總是事與願違,在台灣,當病人認知現代醫學沒有那麼厲害,各式檢查與藥物都有其極限,期待出現了落差,醫病關係也因此惡化。我們常在醫院裡聽到:「醫生都不知道我生什麼病」、「都檢查不出個所以然」、「吃什麼藥都不會好」、「住院住很久也沒有治好」……之類的抱怨。不同的是,我在布吉納法索大部分的患者,對於醫生都是畢恭畢敬的,醫病關係充滿「包容」與「信任」。他們會放手讓我決定所有醫療行為,更是完全信任醫護人員、坦然接受目前醫療的極限。在台灣,醫師說什麼病患就信什麼的「父權模式」的醫病關係已經過時,轉為提倡「以病人為中心」的新醫療模式,醫師和病人對疾病衍生出的身心靈問題綜合討論,再決定治療的方式。帶著「台式醫療想法」的我,反倒像個格格不入的「外人」。我常以尊重患者的角度詢問:「你希望我怎麼幫你?」 「你希望什麼時候回來門診追蹤?」 「我建議做這個檢查,你同意嗎?」這些都是我在台灣絕對不能省略的話,但用在布國病人的身上,他們反而覺得我是奇怪的醫生、為什麼總問那麼多問題。娜娜首次回診當天,母女倆汗流浹背地出現了。原來,她們住在離醫院四十公里外的村子,前一天下午就開始騎腳踏車,晚上借住途中親戚家,門診當天早上繼續賣命騎來醫院。看著那一大一小的身影騎在紅土路上,我的眼眶不知不覺溼了起來。雖然處在50度C的豔陽高照下,但那母愛彷彿陣陣微風吹散了赤土上的炙熱,並為娜娜辛苦的人生帶來希望。我想,上帝讓我來非洲當醫生,就是為了幫助這些住在沒水沒電的西非荒漠中,忍受著病苦交迫的生命吧。行醫五十載的黃富源醫師曾說:「從事兒科診療,傷心的時候真的很多,碰過的困難當然也不少,也會有失望和膽怯。這個時候,我只告訴自己,不是每個病人都那麼無理、多數的病人對醫師仍是充滿感謝的,我們只要多去想那些正面的回應,不要受少數案例的影響。」在台灣,我們擁有很多:便利的醫療、優質的健保,然而這些原為美意的事物,不知什麼時候變成隨手的服務,甚至漸漸地被視為理所當然,也慢慢地流逝掉原本的尊重與關懷。我想唯有找回像非洲那種人跟人之間最真誠的情感,或許才能找回醫師與病人之間最基礎的信任,才能修補現在緊張又破裂的醫病關係,並讓診間再次充滿溫暖與希望。(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5/16)
-
2020-01-06 養生.聰明飲食
優酪乳何時喝最好?哪些人、情況或藥物不能喝優酪乳?
優酪乳不僅能補充每日所需的乳製品攝取量,也能幫助腸道有好菌相,不過,專家提醒,喝優酪乳有「眉角」,最好飯後30分鐘喝,效果最好。民眾於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中的「疑問醫答」提問,盼能了解幼兒是否適合喝優酪乳,怎麼喝才正確。對此,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馬瑞杉提醒,一般而言,一歲以內的寶寶並不建議喝優酪乳。一歲以內寶寶不宜喝馬瑞杉說,優酪乳是由鮮乳發酵而成,蛋白質分子較大,不利於一歲以內的寶寶消化吸收。因為一歲的寶寶胃腸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胃黏膜屏障並不健全,胃酸、胃蛋白酶活性較低,加上優酪乳經過酸化加工,酸鹼值(pH)較低,進入胃腸道後,可能破壞嬰幼兒的胃腸黏膜,影響消化及吸收。嬰幼兒胃腸道的微生物菌群處於不穩定階段,甚至可能因飲用優酪乳引起嗜酸乳桿菌群攝入過多,導致腸道中原有的微生物菌群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引發腸道疾病。空腹喝也會減弱效果針對可以喝優酪乳的大朋友、小朋友,馬瑞杉建議,盡量避免空腹時飲用,否則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易被胃酸殺死,因為空腹時胃內的酸度大,pH值大約是2,不適合乳酸菌生長,即使喝了,保健作用也會大大減弱。馬瑞杉認為,喝優酪乳最好時機,一般會是喝飯後30分鐘到二個小時胃液被稀釋,胃內的酸鹼度較適合乳酸菌生長,因此效果較佳。但切記喝完優酪乳後得及時刷牙,優酪乳中的某些菌種及酸性物質對牙齒有一定的損害。不宜和氯黴素等藥併用優酪乳雖可和很多食物搭配食用,但馬瑞杉提醒,應避免和香腸、臘肉、熱狗等加工肉品一起食用,因為加工肉品中的亞硝酸鹽,可能會與優酪乳中的「胺」形成致癌物「亞硝胺」,也不宜和氯黴素、紅黴素藥物等併用,因為這些藥物會殺死或破壞優酪乳中的乳酸菌而影響其效用。
-
2020-01-05 癌症.其他癌症
白血病居兒童癌症首位 兒醫籲政府支持新療法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癌症之一。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白血病在兒童癌症發生率中居於首位,雖已有藥物與手術可治療,但仍有小患者不幸死亡。兒科醫師呼籲政府,能對未來新治療方式如細胞、免疫治療給予支持,來提高兒童白血病的治癒率。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白血病約占兒童癌症中的三分之一,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佔八成為最常見;現行治療上多以透過化療來抗癌,治癒率於近年統計更高達91%,達國際水準,但仍希望透過如細胞、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等新療法來增進治癒率、降低兒童死亡風險。由兒癌基金會所發起的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著手統一制定多種兒童常見癌症之治療方案,成員包括所有小兒血液腫瘤科專科醫師,以便各種兒童癌症之治療、存活率、治癒率等統計更精確。今舉行顧問醫師會議,找來血腫科醫師闡述108年度兒童癌症治療成果報告,並邀請中研院院士裴正康進行專題演講。劉希哲今講述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追蹤報告,他說是白血病是白血球失去正常血液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而異常增生所致,並分為急性與慢性,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占八成為最常見。他從2013年1月至去年6月底間收案702例ALL個案中,有499例有遵循治療方案,其微量殘存疾病(MRD)合格,治療成效良好。劉希哲說,現行台灣在治療兒童白血病,以化學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提高根治的機會;雖目前已有成效、治癒率約91%,達國際水準,但未來一定要有新的療法,來減少小朋友治療時的副作用。如國際間目前已有新的細胞、免疫治療藥物,但要價不菲、健保尚未給付,且細胞療法尚待政府法案、法規的配合,希望政府與民間機構能給予支持,提高治癒率。
-
2020-01-04 新聞.健康知識+
喝優酪乳眉角多! 喝完要刷牙 喝錯時機好菌被滅門
健康潮流當道,越來越多民眾希望透過喝優酪乳,補充每日所需要的奶製品攝取量,更讓腸胃道有好菌相,但多數民眾並不知道喝優酪乳必須注意很多「眉角」,才能真的喝出健康,專家認為,飯後30分鐘喝效果較好。想讓家中寶貝也能藉由喝優酪乳頭好壯壯的張小姐,在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中的「疑問醫答」專區中提問,希望了解幼兒是否適合喝優酪乳,怎麼喝才正確。對此,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馬瑞杉提醒,一般而言,1歲以內的寶寶並不建議讓他們喝優酪乳。馬瑞杉說,優酪乳是由鮮乳發酵而成,其中的蛋白質分子較大,不利於1歲以內寶寶消化吸收,因其胃腸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胃黏膜屏障並不健全,胃酸、胃蛋白酶活性較低,而優酪乳的加工經過酸化過程,PH值較低,進入胃腸道後,可能破壞嬰幼兒的胃腸黏膜,影響消化吸收。嬰幼兒胃腸道的微生物菌群處於不穩定階段,甚至可能因飲用優酪乳引起嗜酸乳桿菌群攝入過多,導致腸道中原有的微生物菌群生態平衡失調,從而引發腸道疾病。針對可以喝優酪乳的大朋友、小朋友,馬瑞杉建議,盡量避免空腹時飲用,否則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易被胃酸殺死,因為空腹時胃內的酸度大PH值大約是2,不適合乳酸菌生長,即使喝了保健作用會也大大減弱。馬瑞杉認為,最好的優酪乳時機,一般會是喝飯後30分鐘到2個小時胃液被稀釋,胃內的酸鹼度較適合乳酸菌生長,因此效果較佳。但記得喝完優酪乳後,要及時刷牙,因為優酪乳中的某些菌種及酸性物質對牙齒有一定的損害。優酪乳雖可以和很多食物搭配食用,但馬瑞杉提醒,應該避免優酪乳和香腸、臘肉、熱狗等加工肉品一起食用,因為加工肉品中的亞硝酸鹽,會和優酪乳中的胺形成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質。優酪乳也不宜和氯黴素、紅黴素藥物等,因為這些藥物會殺死或破壞優酪乳中的乳酸菌而影響其效用。
-
2020-01-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紫外線照射過就能治病?維他命D的離奇身世
我在這個網站已經發表了大約50篇維他命D相關的文章。第一篇維他命D這個怪咖是在2017-1-26發表,而第二篇綿羊,紫外線,維他命D則是在2017-1-31發表。我之所以會把維他命D叫做怪咖,是因為第一、它根本就不是維他命,而是荷爾蒙,第二、它的終極來源根本就不是食物,而是陽光裡的紫外線,第三、紫外線和維他命D之間的關係有一段離奇的研發過程。有關這三點,我雖然有在這兩篇文章裡稍作解釋,但其實它們的情節是值得拍電影。 在1922年,美國生化學家馬可倫發現魚肝油裡含有一種可以治療佝僂病的元素,所以他就把這個元素命名為維他命D。可是,早在1890年,英國傳教士Theobald Palm就已經發現,小孩子只要曬太陽就不會得佝僂病,而患佝僂病的小孩只要曬太陽,就會好起來。在1919年,波蘭裔的德國小兒科醫生Kurt Huldschinsky更進一步發現,用紫外線照射患佝僂病的小孩,就可以把他們治好。馬可倫發現魚肝油可以治療佝僂病,是用老鼠實驗模型做出來的,而這種老鼠就是用缺乏維他命D的飼料(當時並不知道)餵養而製作出來的。所以,好幾位科學家為了要了解陽光和紫外線是如何能防止和治療佝僂病,也在1920年那段時間開始用這種老鼠模型來做實驗,而理所當然,他們都是將紫外線照射到患有佝僂病的老鼠身上。可是,怪事發生了:奧地利科學家Eleanor Hume和Hannah Smith發現,他們並不需要用紫外線照射患有佝僂病的老鼠,而是只要把這些老鼠放進用紫外線照過的罐子裡,就可以把佝僂病治愈。所以,他們的結論是,紫外線照射過的空氣可以治愈佝僂病。(附註:儘管無法追溯他們所做的實驗,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並非空氣,而是罐子裡的飼料、木屑、糞便、或某些不明物質被紫外線照射後產生當時尚不知知曉的維他命D)。在1923年,另一怪事又發生了:馬可倫的學生,史丁博克(Harry Steenbock)和同事發現,患佝僂病的老鼠既不用自身被照射紫外線,也無需被放進紫外線照射過的籠子裡,而是只要將牠們和照射過紫外線的老鼠養在同一個籠子裡,病就會好。所以,他們的結論是,紫外線照射過的老鼠所排出的糞便可能含有可以治愈佝僂病的物質(即他們當時不知道的維他命D)。史丁博克接下來又做了另一個實驗。他用紫外線照射用來製作佝僂病老鼠模型的飼料(即缺乏維他命D的飼料),結果這種原本會造成佝僂病的飼料,竟然變成可以治療佝僂病的飼料。而後續的實驗也發現,棉籽油,亞麻籽油,小麥胚芽和生菜,都可以在被紫外線照射過後,成為可以治療佝僂病的食物。儘管史丁博克當時並不知道紫外線的功能是將飼料(食物)裡的某些脂質轉化為維他命D,但是他已經有先見之明,立刻將此一發現申請成專利。而儘管此一專利早已失效,但直至今日,此一發明還是繼續深刻地影響全人類每天的生活。簡單地說,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裡有很多是含有用紫外線照射而產生的維他命D,例如牛奶,果汁,穀類等等。還有,很多人常吃的維他命D補充劑也是用紫外線製作出來的。原文:維他命D的離奇身世
-
2019-12-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花蓮慈濟中西醫合療 改善腦麻兒肌張力
花蓮剛滿1歲的欣欣因出生時難產,造成腦性麻痺。從今年8月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門診接受針灸、中藥配合復健的中西醫合療模式,治療3個多月後肌張力異常與肢體協調性有明顯進步。楊成湛呼籲家有腦麻兒的家長不要放棄,中西醫合療是對腦性麻痺病童更好的治療模式。「她趴著時脖子抬不起來,也不會翻身,後來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使用中西醫合療」欣欣的爸爸說,想不到效果還不錯,體重從原先的6.7公斤增至8.3公斤,肢體異常張力明顯改善很多,並且更有活力,覺得非常欣慰。腦性麻痺是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某些原因造成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常合併語言溝通、智能與學習發展上的多重障礙。楊成湛以針灸、中醫捏脊按摩、中藥配合復健的中西醫合療模式,促進欣欣的腦部循環與改善運動神經功能及肌肉張力,也以中藥調理脾胃與提升免疫功能。楊成湛表示,除接受西醫常規復健治療外,每周針灸治療、每次約30分鐘後,並回家進行中藥藥浴,結合西醫復健、中醫針灸合併治療。這種模式也應用於其他自閉症及發展遲緩的病童。希望透過中西醫共同照護模式,提供花東地區病童們更完善的醫療。慈濟醫院指出,中央健保局推出「小兒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計畫 」,讓腦性麻痺孩童能在健保給付範圍,獲得更完善的中醫醫療照護。此計畫經由西醫門診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或外院轉診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年齡區間限定為2至12歲,可透過小兒科或復健科門診轉介約診加入此計畫。
-
2019-12-29 科別.皮膚
反覆慢性蕁麻疹 醫師:約二成可找到病因
8歲女童半年來卻反覆蕁麻疹發作,癢疹遍布頸部、軀幹及四肢,在診所治療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藥物控制症狀,但病程仍反覆發作未能緩解,向台南安南醫院兒科求診。兒科醫師賴以修進行抽血檢查後,發現甲狀腺素低下與促甲狀腺素偏高,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補充甲狀腺素後,甲狀腺功能穩定,蕁麻疹消弭無形。30歲女護理師,一年來也是反覆蕁麻疹發作,病灶分布於身體及四肢,往往一個禮拜發作3、4次,期間也做過敏原測試,但未找到特定過敏原。因奇癢難耐,每次發作時皆使用口服或注射型抗組織胺治療後向賴醫師求助,經詳細問診及抽血檢測後,發現有高效價自體免疫抗體,確定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休格蘭氏症,也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經免疫調節藥物控制乾燥症後,蕁麻疹不藥而癒。賴醫師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是因為接觸到過敏原而引起,病程不超過6個禮拜,後者是指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以上,以上兩名病人皆為慢性蕁麻疹的案例。賴以修說,有約二成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乳糜瀉等、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如胃幽門螺旋桿菌、A型肝炎、及C型肝炎等、特製食物含辛辣、發酵、及酒精成分者、甚至跟惡性腫瘤等都有相關。處置這類慢性蕁麻疹病人,賴以修表示,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病病因治療,蕁麻疹自然就會痊癒。如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就要趕快諮詢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根本病因才是上策。
-
2019-12-28 科別.感染科
3歲女童發燒咳嗽1周未癒 確診黴漿菌肺炎
桃園市3歲女童小宣活潑可愛,日前因為發燒感冒求診吃藥1周仍未痊癒,小兒科診所醫師發現女童喉嚨有痰,懷疑感染秋冬季節盛行的黴漿菌肺炎,趕緊透過雁行專案轉診合作至聖保祿醫院,經緊急收治住院,證實小宣感染黴漿菌即對症用藥,也成功掌握治療黃金時效。聖保祿醫院指出,秋冬為肺炎流行期,黴漿菌肺炎正盛行,但因黴漿菌抗藥性增強,感染黴漿菌肺炎的兒科患者增多且有病情加重趨勢。聖保祿作為基層診所醫療照護的支援後盾,今年有700位病童自兒科診所上轉至院內接受診治,由雙醫師共同照護病童,成效不錯。其中,家住桃園區的3歲女童小宣3周前開始有發燒及咳嗽現象,媽媽以為女兒感冒,帶她到住家附近的曹景雄小兒科診所就醫,曹醫師是小宣出生後生病及健兒門診醫師,清楚小宣身體狀況,小宣雖按時吃藥1周卻未如同以往經驗慢慢痊癒,經第2次診療,發現小宣已發燒6天,有咳嗽現象且喉嚨有痰,懷疑小宣感染黴漿菌肺炎,建議媽媽帶她至聖保祿醫院就醫。聖保祿醫院兒科暨感染管制室主任醫師莊智賢說,當小宣來到醫院門診,透過轉診平台已知道她的病情,立即收治住院,並在小宣的咽喉採樣,以PCR檢驗(肺炎黴漿菌聚合酶鍊鎖反應),比起傳統抽血檢驗血中抗體方式更準確,證實小宣感染黴漿菌,即立刻對症用藥。小宣住院後身體漸康復,看到莊智賢醫師及曹景雄醫師現身時,更是開心地揮著小手,莊智賢說,兒科診所就醫方便且醫療費用較便宜,但若病情較嚴重仍須轉至醫院進一步檢查及治療,今年已有700名兒科病童分別由鄰近10家兒科診所轉診至聖保祿醫院救治,其中86位須住院治療,其中光是曹景雄醫師就轉介131名病童至本院,不僅親自到醫院探視病童,也積極與聖保祿院方醫師交流合作,日前也參與醫院舉辦的歡慶聖誕快閃活動,帶給孩子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