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兒科
共找到
822
筆 文章
-
-
2020-04-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沒紓困!台中開業醫:賠錢賣命提頭上戰場
全國基層診所受疫情衝擊大,台中市東勢長頸鹿聯合診所院長、小兒科醫師陳俊宏說,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診所病患人數從平均每天近400人人數少一半,就診人數少一半,防疫等營運成本增加二成,風險高、時間又拉長,政府至今沒有針對診所紓困,更令醫護擔心是「高風險」,他平均一天看診約5名發燒患者,感覺賠錢賣命、「提著頭上戰場」。陳俊宏說明,診所醫護人員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要新增一名護理人力,政府配發拋棄式隔離衣數量有限,診所購買可重複使用的隔離衣,其他如N95口罩、手套、面罩、護目鏡、霧化器、額溫槍、環境消毒以及新增護理人力,還有病患與陪病者洗手乳、乾洗手等,光每天供應洗手乳就用掉一到二瓶,這些都屬於額外付出,不涉健保總額。陳俊宏指出,醫護看診風險高,很擔心「中獎」,時間也拉長,新增護理人力戶外詢問旅遊史、量體溫,乾洗手等,尤其遇到發燒病患,要跑到戶外發燒篩檢區看診,看完後,手套脫掉丟棄,面罩重新消毒,環境還要再消毒一遍;下診後,醫護的隔離衣要脫下,立即清毒,還要清洗、晾曬,都很花時間。陳俊宏認為,診所為醫療體系第一線的守護者,維護在地民眾的健康,曝露在高感染風險中,診所為防疫增加營運成本,民眾配合政府防疫減少到醫療院所,也讓診所陷入營運困境,但基層診所至今沒有列入政府紓困基金的名單中,也沒有防疫實質的補貼,盼政府能針對診所紓困,支持診所所有醫療人員繼續堅守崗位,專心對抗疫情,守護在地民眾的健康。
-
2020-04-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影響診所一天看不到10病患 基層醫:看心酸的
國民黨針對基層診所受疫情影響,提出紓困方案,台南市診所協會理事長鄭熙騰表示,不一定是給錢,而是希望藉這個機會,讓大家了解基層醫療的付出,給予尊重,不要讓醫師每次都覺得「向健保要錢像乞丐一樣」。他表示,自己反應的是基層診所的心聲,這次疫情中,義大利的災情慘重,事實上與之前縮減醫療支出,造成一些醫療院所關門,一旦有緊急狀況,就難以應付有關,台灣的健保始終未能做到使用者付費,到醫院做一堆高價檢查、 或是拿一大堆藥,給付的健保費與沒去醫院的人都一樣,造成健保資源不被珍惜,支出不斷擴增、收入卻有限,只能刪減醫師所得。他表示,疫情之下,診所確實影響很大,業績平均都有2到3成的減少,但醫師如果真要政府發錢來紓困,實在說不過去,畢竟醫師的收入比多數人要好一點,但希望藉此檢討制度,讓台灣的醫療更健全。據了解,基層診所受影響以感染相關最多,例如小兒科、耳鼻喉科等,小兒科醫師張金石表示,這些科別平常發燒、咳嗽的病人最多,但在疫情之下,很多人就算有症狀,也不太敢就醫,擔心被其他人傳染新冠肺炎,此外,因為大家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也使感冒的病人減少,自己的病人少了約4成。耳鼻喉科醫師鄭熙騰也表示,自己以前大約一天就會有10個以上的發燒病人,現在一周不到10個,減少非常多;還聽說有三名醫師的診所,3月申報的病患不到600人,平均每個醫師每天看不到10人,「真的是看心酸的」其他像是復健科、醫美或是專做健檢的診所,因為民眾的收入減少,縮減非必要開支,或是不願意到診所擔心被感染等,也都影響比較大。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陳相國表示,之前也已委託立委林俊憲向中央提減稅建議,包括醫療院所的成本能從80%、提高到85%,醫院醫師的薪資得,所得稅率往下調一個級距,健保藥局的成本也從94%提高到96%等措施,幫助基層度過疫情。
-
2020-04-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類包機檢疫出關 幼童卡片畫新冠病毒死掉:你快走吧
滯留湖北、搭乘「類包機」第二批返台的214名台胞,當中有58名兒幼童,於北部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今天凌晨0時「出關」,其中凌晨共124人分別透過親友接送、遊覽車包車及交通部接駁車方式離開,第二批90人今天早上也陸續由親友接送離開,共有3輛大型巴士於早上7點多陸續進入檢疫所,8點發車離去;而孩童也寫下或畫下感謝卡片祝福醫護人員。現場指揮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遵誠受訪表示,這次較為特殊的是,檢疫所負責的214人中有58名學齡前兒童,最小者僅10個月大,另還有3名孕婦,因此有安排小兒科團隊協助;檢疫隔離期間,共3人發燒分送地區醫院,篩檢後呈陰性又送回檢疫所,都健康無虞。黃遵誠今天也秀出孩童的感謝卡,有卡片畫著「掛掉」的新冠病毒,寫著「你快走吧」;還有小朋友畫地球遭新冠病毒入侵,全球作戰,有人舉著反新冠病毒的旗幟,卡片也寫下「全世界加油!」「germ(細菌,實為病毒) don't come」。另有孩子寫「台灣加油!我真棒!」並畫上醫護人員阻絕新冠病毒的圖案;也有小朋友寫下「希望白衣天使能安安全全回家,不要出事^v^」...等加油或謝謝的文字。
-
2020-04-12 科別.呼吸胸腔
清淨空氣/PM0.3殺菌等級 林安信:正確滅菌 降低傳染風險
克立淨董事長林安信出身醫師世家,父親是台大小兒科醫師退休,包括上一輩姻親在內三代幾乎都從醫,唯獨他的專長是會計,人到中年還拐個彎創業了克立淨空氣清淨機品牌。也因為家庭背景,林安信最重要的要求便是「有效保護」,產製的空氣清淨機必須符合晶圓廠等級的規格,也就是能達到對抗PM0.3過敏原的濾淨效果。電漿+後置濾網 攔截微米顆粒訪問董事長林安信,每次都像上物理課。第一次他示範電漿滅菌,讓人親見人工閃電在空氣清淨機電漿片上重現。他舉例大自然閃電過後,草原四周變得無比潔淨,瀰漫著青草味,而家中的日光燈管能夠發出亮光、極光也都是電漿現象,「電漿有意想不到的力量」,也是克立淨所採用的滅菌技術。不僅如此,林安信堅持使用「後置濾網」設計,這也是晶圓廠所使用空氣清淨裝置的規格,有別於其他競爭品牌多使用前置濾網。他解釋說,克立淨有三道、八層濾網設計,第一道使用活性碳濾網,用來過濾毛髮、大顆粒灰塵、去除異味等;第二道則是電漿片,透過高壓電場擊穿菌的細胞壁,產生滅菌作用;最後一道是HEPA靜電濾網,也就「後置濾網」設計,可以攔截如PM2.5、PM0.3等微米微粒,確保送出乾淨的空氣。為此,他還從美國購回多台單價十三萬元的Metone-GT321粒子檢測儀,搭配居家檢測服務,讓消費者瞭解空氣中每立方英尺有多少0.3的微米顆粒,以及使用空氣清淨機的前後差異,眼見為實。父親罹血癌 癌友需求感同身受林安信同時也是照顧者,他年過八旬的醫師父親三年前得了血癌,肌膚對周遭環境變得敏感,也因此林安信對癌友渴求生活品質格外有感,他所銷售出的空氣清淨機陪伴不少病友與家屬對抗磨難,背後有洋蔥。林安信說,一位血癌病童的父親請託他將空氣清淨機送到病房,原因是這位小女孩全身皮膚敏感,成日呻吟,夜不成眠。林安信感同身受,他將空氣清淨機安置完畢後,便默默走到病房外陪伴病童父親,「我也是個爸爸,當下我一直握住這位父親的手。」慢慢地,小女孩沒了呻吟聲,這位父親害怕地衝進病房,原來小女孩終於睡著了,兩位父親相視紅了眼眶。這位爸爸向林安信吐露說,他每天都在害怕,害怕女兒沒了呼吸……」林安信說他看過很多病友經驗,還有一位罹患肺癌的母親過生日,女兒才大學畢業,仍努力存錢買了不算便宜的空氣清淨機,於是他們用彩帶細心包裹這台愛的禮物,陪伴母女唱生日快樂歌,共同見證這特別的一天。保護醫病打造醫療專業機型 共度疫情難關抱持品牌有效保護的理念,林安信認為一台好的空氣清淨機要能保護該保護的人。除了居家機型,最近因新冠肺炎,來自診所的訂單需求大增,他為醫療機構特別設計了行風系統與空氣清淨機合一的專業機型,可以吸頂在天花板或架在醫師背後,在看診醫師附近形成正氣壓,迫使病菌往負壓處驅離,達到潔淨空氣、保護醫護與看診民眾的目的。「可能很多人覺得賣東西只是要賺錢,但是這件事情有愛,是人與人握著手可以共度難關的事。」林安信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改變許多事情,沒有一項工具是萬能的,可以完全解決災難,當大家戴上口罩,同心協力降低感染機率,若家戶都能正確使用有滅菌功能的空氣清淨機,即便只是降低10%傳染機率,人類至少可以控制住那10%,減少生命損失,控制部分災情。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模式成功防疫 專家:民主體制是關鍵
來自台灣、目前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員的邱貞嘉接受美國之音訪問,強調民主體制才是「台灣防疫」有效的關鍵,專制集權的領導人不相信數據,則是中國會隱瞞疫情的原因。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至今確診超過160萬例,死亡超過10萬人,與爆發疫情地中國相近的台灣,病例低於400起,死亡是個位數。美國之音今天特別以專文探究成功防疫的「台灣模式」。美國國務院日前將這個方程式稱為「台灣模式」,並表示將推動與全世界國家分享台灣防疫的成功模式。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爆發後來到美國,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擔任研究員的邱貞嘉,以個人身分接受美國之音採訪。原先在台灣高雄榮民總醫院擔任小兒科感染病主治醫師的邱貞嘉當年有過對抗SARS的經驗,她認為,台灣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一開始即有效控制,最重要的成功原因有三,即專業領導、重視科學數據以及中央與地方協調。邱貞嘉說,這三項成功原因的前提,都是在民主的國家才會做得到,因為在專制的、集權的國家裡面,只要領導人不相信某一個數據,那就不用講了,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中國會隱瞞疫情的原因。邱貞嘉以媽祖遶境活動延後舉行為例指出,台灣的抗疫成效除來自於政府及時作為,更重要的是這些作為能夠得到民眾的配合。因為這項延後並非由政府決定,而是民意自己的決定,歸根究柢,她認為民主體制才是台灣防疫有效的關鍵所在。這種民主與威權體制抗疫的比較,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對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演說影片也提到,台灣民主體制可以做到的防疫成果,正是對中國在國際上宣傳的威權治理才是最佳抗疫模式的最佳反證。有分析人士說,在美中兩國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爭議而使彼此分歧更為加深之際,被美國讚許的抗疫模式也成為美台強化關係的新媒介。「台灣模式提供與中國說辭不同的民主替代選項,證明民主體制也能夠成功防控病毒,無需採取威權體制的極端手段」,華盛頓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倚維(Jennifer Chang)說,美國在表揚台灣模式之際,美台雙方也在加強關於新冠肺炎的合作與雙邊關係。張倚維在這一期(4月8日)的「全球台灣簡報」中說,中國正在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機會強化它的全球地位,希望透過提供疫情嚴重國家援助及散布假訊息來轉移對它自己處理疫情不當的指責,因此在國際秩序因美中分歧而日益加深下,中國在全球宣示它在新冠肺炎疫情領導地位的做法,反而促使美台關係更為緊密。邱貞嘉說,台灣應該將應對疫情的經驗與全世界分享,「不是為了要炫耀」,它不僅對正在抗疫中的國家非常重要,也是一種責任。不過在國際政治現實下,邱貞嘉說,多年來台灣卻受到中國的霸凌,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之外,美國媒體報導大多只提韓國、日本和新加坡而不提台灣,因此4月7日,邱貞嘉將台灣抗疫做法發表在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網站。邱貞嘉強調,台灣不僅是民主燈塔,也是活生生的明證,證明要控制一個新出現病毒,可以透過科學、技術及民主治理來達到目標,不需要實施任何嚴厲的措施。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回應譚德塞 前駐非醫師:台灣積極協助非洲防疫
WHO秘書長譚德塞指台灣對他人身攻擊。曾任衛生署駐非代表的醫師盧道揚發表公開信表示,他曾在台灣公共醫療系統服務,台灣公務夥伴從未藉職位對非洲人不尊重,甚至積極協助非洲進行防疫工作。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指台灣對他人身攻擊,留學英國的台灣學生林薇在社群媒體上傳中英雙語公開信,要求譚德塞為他的不實指控致歉。曾任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小兒科主治醫師、衛生署駐非洲代表及駐美代表處衛生組組長的盧道揚也在9日發表一封公開信指出,他過去曾在非洲工作,多次在不同場合與時任衣索比亞衛生部長的譚德塞見過面,聽到譚德塞的發言,他極度感到震驚與悲痛,認為崇高受尊敬的國際組織主管竟然會提及如此訛誤的資訊。盧道揚表示,他在公共醫療系統服務,可以證明,台灣的公務夥伴從未藉職位公開對非洲人不尊重。台灣正積極協助史瓦帝尼王國建造臨時醫院,其他重要醫療物資,也將前進至非洲,協助防疫工作。盧道揚指出,譚德塞竟然說出近乎不負責任的言語詆毀台灣,請譚德塞向台灣、台灣民眾道歉並不為過。呼籲譚德塞勿忘初衷,就任目前崇高職位時,優先考量全球民眾的健康,而非政治。台灣世衛外交協會也發布聲明表示,台灣從不支持任何基於種族、性別、文化、膚色因素的歧視行為,所謂的批評指教是專指疫情處理而言。希望WHO能在譚德塞領導下,監督各國給予正確且即時的疫情資訊,協助全球一同對抗疫情,落實人民的健康權,絕不因種族、文化或政治原因而排除任何人。
-
2020-04-08 科別.兒科
藥物過敏恐與寶寶基因有關 兒科醫籲注意六大前兆
許多新生寶寶都會出現過敏、紅疹的情形,可能與本身體質基因有關,使用藥物時出現過敏等症狀。是否需要治療,建議就醫由專科醫師診斷外,兒科醫師表示,藥物過敏有六大前兆症狀,若有嚴重藥物過敏基因的寶寶或民眾,就可能導致過敏現象發生。禾馨民權婦幼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表示,藥物過敏有六大前兆,症狀為:「疹、破、痛、紅、腫、燒」,疹為皮膚紅疹、搔癢;破為口腔潰瘍;痛為喉嚨痛;紅為眼睛出現紅腫、灼熱不適;腫為眼睛、嘴唇腫;燒則是常見的發燒症狀。藥物過敏反應可能使皮膚出現疹子、發癢及潰爛外,嚴重時也有致命風險,不過民眾通常都是「以身試藥」後才發現。至於一樣的藥物,為何大部分患者用藥後沒事,有人就會出現過敏反應?蔡昌霖說,這與基因有關,如據藥害救濟基金會今年2月統計,引發國人藥害賠償藥物中,痛風治療藥物與痙攣癲癇相關藥物包辦前三名,就與體內基因有關。蔡昌霖舉例,如日前電視劇「麻醉風暴」中,引發醫療事故的惡性高熱,病人會出現肌肉僵硬痙攣、呼吸急促等症狀,雖有藥物可給予,但若未察覺並立即治療,恐有致命風險。惡性高熱的發生,就多與遺傳基因有關。蔡昌霖說,精準醫療為近年來醫學研究趨勢,建議民眾除就醫外,可透過基因篩檢,提前了解自己是否有相關藥物過敏基因;而寶寶在新生兒時期也可做,來準確找出藥物過敏反應的基因,讓寶寶一出生就防範於未然。
-
2020-04-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當心「冰箱食物中毒」 21種放冰箱超NG的食物
食用冰箱食物的危害❶冰箱食物中毒夏天是炎熱的季節,為了防止食物餿掉,利用冰箱來保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是因為太方便了,很多人買了食物之後,就往冰箱堆,如水果、青菜、罐頭、飲料、調味品等,再加上每天吃不完的飯菜,好像冰箱是萬能的,東西冰進去就完全不用擔心。冰箱食物中毒,是指食物在冰箱的存放時間過長,細菌家族開花結果,吃了可能會讓人產生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雖然食物吃不完就冰冰箱,但危害人體健康的許多疾病,卻是因為吃了冰箱裡被汙染的東西導致的。❷冰箱腸炎夏季,特別是在潮濕的地方,細菌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天氣熱,大家又喜歡找冰箱拿吃的、喝的,冰箱門開開關關,裡面的溫度很難維持一定,當然就給細菌長大變多的機會啦。大熱天常喝冷飲,會干擾腸胃的正常蠕動,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容易使人罹患「冰箱腸炎」。另外,每個人都習慣在冰箱中長期地儲存大量的食物,而且生食、熟食不分開,全部混雜在一起,平日又不定時清理,細菌多(尤其是大腸桿菌)不足為奇;假使又從冰箱直接取出食物食用,沒有經過充分加熱,也是生成「冰箱腸炎」的原因之一。「冰箱腸炎」的症狀有腹部隱痛、畏寒、發熱、渾身乏力、噁心嘔吐,厭油以及輕中度的腹瀉,嚴重的可能導致中毒性腸麻痺。因此,冰箱只是一個冷藏的好幫手,不是萬用消毒櫃。在冰箱中,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定要分開,熟食應該放入加蓋的容器中保存,避免細菌交叉感染;還有,要定期清理冰箱,少喝冰鎮飲品。使用冰箱存放食物的注意事項❶4類食物不宜放在冰箱裡:a.根莖類蔬菜。馬鈴薯、地瓜、胡蘿蔔、南瓜、冬瓜、洋蔥等蔬菜,在通風、陰涼的室溫下保存即可,長時間放在冰箱裡容易變黑變軟。b.熱帶水果。香蕉、芒果等熱帶和亞熱帶水果,對低溫環境的適應性較差,放在冰箱裡冷藏會凍傷,影響其口感。c.醃製肉。臘肉、火腿等肉類醃製品,適合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才有利於保存原來的風味。如果把它們放進冰箱,容易出現異味,縮短了儲藏的時間。而冷凍食品,在解凍之後,細菌就會迅速地大量繁殖,所以不適合再放回冰箱。若是要冰的東西量多,最好先分裝成一包一包,一次拿一份進行解凍。d.麵點。饅頭、花捲、麵包等澱粉食物,放在冰箱裡容易類變乾變硬。在儲藏之前,可以先用保鮮膜或者保鮮袋裝好再放入冰箱。❷隔夜飯菜不適合長時間存放在冰箱逢年過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非常豐盛的食物,例如各類蔬果、肉類等,三兩天是吃不完的,於是把剩菜剩飯放進冰箱,然後越放越多。實際上,冰箱只是透過降溫的方式,抑制細菌的繁殖速度。如果東西太多,溫度不夠冷,接下來的情況就會如前所述,吃了噁心、嘔吐、腹瀉輪流出籠。食物在冰箱裡的儲存時限冰箱分為冷藏室和冷凍庫2個空間,前者溫度大約在4∼5℃,而後者則是零下18℃。蔬菜、水果或待解凍的肉類、食品通常放在冷藏室,而冷凍庫則是冷凍食品、肉類、魚類、海鮮的天下。簡單介紹經常食用的食物在冰箱中的儲藏時間。❶肉:冷藏1∼2天,冷凍90天左右。❷雞肉:冷藏2∼3天,冷凍360天左右。❸肉排:冷藏2∼3天,冷凍270天左右。❹魚類:冷藏1∼2天,冷凍90∼180天。❺番茄能夠冷藏12天,芹菜能夠冷藏7∼14天。❻新鮮雞蛋能夠冷藏30∼60天,而熟雞蛋一般冷藏6∼7天。❼牛奶能夠冷藏5∼6天,優酪乳能夠冷藏7∼10天。❽飲料和酒類飲品:在4℃左右儲藏,開啟後應儘量喝完。❾剩飯的冷藏不超過3天,剩菜尤其是素菜不適宜在冰箱裡存放,應該現燒現吃。❿花生醬、芝麻醬等:開罐之後能夠冷藏90天。適宜在室溫儲藏的食物冷藏某些食物會導致其口感改變,營養降低,甚至加速腐敗變質,因為它們在室溫下儲存的效果比冷藏更好。❶麵包:麵包在冷藏後容易變乾、變硬、掉渣,口感不如常溫下保存。❷咖啡豆:冷藏的咖啡豆容易吸收冰箱中其他食物的異味,同時,溫度驟降會導致咖啡豆脫水,影響香味。❸紅酒:紅酒的儲藏以12℃左右的恆溫最適宜。❹辣椒醬:辣椒醬在一般的室溫下就能夠儲藏3年。❺蜂蜜:蜂蜜放在冰箱裡冷藏,容易加快糖分結晶的速度,而影響口感。❻番茄:番茄冷藏過久,果肉會呈現軟爛的水泡狀,或者出現散裂的黑斑,時間一長還會腐爛。❻馬鈴薯:低溫冷藏後的馬鈴薯會變硬,產生如沙粒般的口感。❽洋蔥:洋蔥在冰箱中冷藏的時間過長,容易失去水分,導致黴變。同時,它的味道會影響其他食物。❾大蒜:溫度較低的冷藏室,容易使大蒜發芽、變質或發霉,蒜瓣也會變軟。使用冰箱保存食物的注意事項❶要定期清理消毒冰箱的常用冷藏溫度是4∼5℃,在這種低溫的環境下,絕大多數細菌的生長速度都會放慢。但是有些細菌嗜冷,在低溫的狀態下反而能迅速增長繁殖。如果食用感染了這類細菌的食物,也會引起腸道疾病。而冰箱的冷凍溫度通常在零下18℃,一般的細菌都會被殺死,但是冷凍並不等於完全殺菌,抗凍能力強的細菌仍會存活下來。因此,如果不進行及時定期的消毒,容易成為部分細菌的「溫床」。❷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不能放在一起生食和熟食的存放時間以及對溫度都有不同的要求。生食中普遍都存在各種細菌,與熟食放在一起容易將其汙染。因此,應該使用保鮮膜或者保鮮盒來將兩者分開存放。❸肉類食物要特別處理魚肉、豬肉、牛肉等肉類食物放入冰箱前,最好先用塑膠袋封裝,再放入冷凍庫貯藏。而蔬菜、水果則需要把外表的水分擦乾,再放入冷藏室為宜。❹食物不宜存放過多冰箱內的食物存放過多,容易使食物的外部溫度低而內部溫度高,導致變質;最好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讓冷氣得以正常對流,來減輕冰箱的負荷。❺瓶裝飲料不宜放在冷凍庫各類飲料、牛奶等有寶特瓶或紙盒包裝的食物,不要放進冷凍庫,以免包材凍裂。●書籍介紹一天一排毒,身體才會好:中醫師的全身天然排毒法,清淨五臟,防生病作者:張霆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4作者簡介張霆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各科醫術,師從多位名家,其中包括著名兒科專家方鶴松教授、知名中醫專家王鳳岐主任、皮膚科中醫專家許銑主任、民間名老中醫,有“神針王”之稱的王修身大夫等知名專家,同時研讀各家經典古籍,中西醫結合針藥並用,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出版了《解決小病痛,不用看醫生》《醫生秘而不傳的養生秘笈》《氣血調養好,疾病不來找》《腎好人不老,胃好命就長》等作品。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呂宇真
-
2020-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明連假過後兩周為觀察期 醫籲出現疑似症狀盡速就醫
清明節與兒童節連續假期被認為是防疫關鍵期,不過民眾的警覺心恐怕不能隨假期結束而鬆懈。有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的潛伏期可能達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民眾有可能在連續假期間不慎感染,因此未來一段時間仍須警覺是否出現疑似症狀。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國內新冠肺炎病例數截至今天上午已增至348例,以台北市的100例居冠,其次是新北市的82例、桃園市35例、台中市34例、高雄市27例為多,前五多案例的縣市都是六都。其它縣市確診案例數依序為彰化縣17例、台南市13例、新竹市9例、屏東縣7例、新竹縣6例、雲林縣4例、基隆市3例、嘉義市3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2例、南投縣2例、嘉義縣1例、澎湖縣0例、花蓮縣0例、台東縣0例、金門縣0例、連江縣0例。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國內疫情有可能持續惡化,因為清明節與兒童節連續假期間,民眾南北往來、家人團聚掃墓,甚至傳出阿里山、墾丁大街、旗山老街等知名觀光景點人潮如織,很有可能不慎遭到感染。林應然表示,日本櫻花季就是一個例子,3月份櫻花季人潮眾多,不少民眾仍群聚席地野餐,可能因此造成近日病例持續增加。光是昨日就傳出日本新增227例病例,累計確診病例突破3000例。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崔可忠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者可能在無症狀時就有傳染力,因此有可能在與他人近距離接觸時造成傳染。多數新冠肺炎患者從感染到發病約在五天左右,但也可能長達兩周或以上。崔可忠表示,民眾仍應持續注意與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赴人潮密集場所應配戴口罩、勤洗手。林應然表示,民眾應將未來兩周視為觀察期,高度警覺自己是否有疑似症狀,如發燒、腹瀉、四肢無力、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嗅覺或味覺異常症狀等,必要時盡速就醫。
-
2020-04-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醋」排毒又可降膽固醇!中醫師教喝對3時間、3種類,效果更加倍
人的一日三餐會攝取各種不同的食物,在補充身體必需營養的同時,也會吃進或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毒素,為了維持健康,防止疑難雜症搶著出籠,排毒便成了生活中刻不容緩的功課。1.食醋排毒法的原理《本草綱目》記載:「醋能消腫、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醋中含有多種胺基酸和有機酸,對人體非常有益,同時也是每個家庭的廚房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夏季時,食物容易遭到微生物汙染而酸敗,甚至發生食物中毒的現象,這時候,就可以在料理時加點醋來殺菌,延長保存時間;它的味道雖然是酸的,卻是不折不扣的鹼性食物,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達到排毒養顏的效果。醋也能刺激胃酸分泌,健脾開胃,使人食慾大增;同時,醋中的醋酸可以加快胃排空的速度,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這在老鼠實驗和人體實驗都已經獲得證實。醫學研究發現,醋亦可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來促進心血管的健康。❶食醋有助於清腸排毒。食醋中豐富的醋酸,不僅能夠抑制細菌的快速繁殖還能夠將其殺死,迅速清除腸胃有毒物質;食醋與大蒜配合使用(醋泡大蒜),能強身健體、預防感冒、增強抵抗力。❷食醋有助於治療便祕。醋裡含有二氧化碳,在消化過程中會變成氣體,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❸食醋有助於提高肝臟的排毒功能。肝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毒器官,飲用食醋能夠有效排出血液裡的老舊廢物,淨化血液,消除脂肪肝(從脂肪肝惡化至重症,一定會經歷血液變黏稠的過程),保護肝臟。2.食醋排毒的飲用時間根據個人體質以及生活、飲食習慣的不同,喝醋的時間可以有所調整,而且不同時間喝,效果也各異。❶早餐後飲用食醋。對於感冒的患者來說,早餐後飲用食醋,有助於抵抗身體的寒冷,尤其是在冬天,可以選擇溫醋飲,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提高醋的殺菌效果。❷下午飲用食醋。在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或者經歷了劇烈運動後,人會感覺特別疲憊,這時候喝上一小杯食醋,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消除疲勞。❸臨睡前飲用食醋。夜晚通常是人體油脂分泌最旺盛的時刻,這也是皮膚細胞容易衰老的主要因素。因為在夜間,人的皮膚處於一個pH值失衡的狀態,導致血液的循環不順暢,往往出現緊繃的情況。臨睡前喝一些食醋有助於緩解這種情況,因其含有的有機酸、甘油和醛類等,有助於平衡皮膚的pH值,並控制油脂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清除體內沉積已久的廢物。3.適合排毒的食醋種類❶食醋分為化學合成醋、混和醋和釀造醋三類。合成醋亦稱醋精,是以冰醋酸為原料,再添加香料、色素進行人工合成,酸味大,刺激性強烈,沒有營養價值;而混合醋,就是把釀造醋和化學合成醋依適當比例混合而成;釀造醋則是以穀類、麥、水果、草本植物等,透過微生物發酵釀製而成,工序繁瑣多重,味道香醇。其營養成分包含胺基酸、有機酸、無機鹽及醇類等,具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去除累積毒素的功效。前2種的品質當然也比不上釀造醋。❷果醋─食醋的完美替代品。當你有渾身乏力、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等問題時,「吃醋」都能搞定,由於食醋一般都用於做菜,因此果醋就成為一種健康飲品應運而生。果醋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胺基酸,可有效提高免疫力;其酸性物質能溶解食物中的鈣,加強人體對鈣、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它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具有防止細胞癌變和延緩細胞衰老的功效;另外,果醋中的醋酸,還能夠增加胃腸蠕動的速度,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喝醋之後,要記得喝點開水漱漱口,因為醋酸會傷害牙齒琺瑯質,所以不要讓它停留在口腔過久的時間。有些果醋含糖分較多,容易讓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要自己衡量。正在服用西藥的患者不適合飲用果醋,因為部分藥物會與醋產生酸鹼中和的現象,從而導致藥效無法發揮。❸老醋花生。老醋又稱為陳醋,以山西釀造出產者最為有名,所以這道菜也是山西人愛吃的涼拌小菜。雖然花生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熱量高、有油膩感,而食醋中所含的有機酸恰好是解膩又生香的。老醋花生有清熱、活血的功效,可保護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做法是把花生(生熟皆可)放到密封的罐子裡,再倒入陳醋,醋要沒過花生,上蓋密封放置陰涼處7至10天就可以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可多吃,一天最多十幾粒,吃完一定要及時漱口,否則不利於牙齒健康。4.食醋排毒法的注意事項現今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將「醋」當做保健飲品。但醋並非人人都適合,要有科學合理的方法飲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❶食醋的用量。成年人每天可以飲食醋20∼40毫升,即便是米醋,最多也不可超過150毫升。老年人或者兒童以及各種疾病的患者,可依據自己的體質情況減少分量。剛開始飲用的人應該少量試服,如果依然感到不適,則要立即停服。食醋飲用要適量,不要急於求成。食醋的飲用方式。喜歡並且習慣的人可直接飲用,喝完記得用溫開水漱口;怕酸的人可用2∼3倍的溫開水稀釋後再喝,也可選擇加入適量的蜂蜜。同樣的,也要及時漱口,以免損害牙齒。❷不適宜飲用食醋的人群。患有胃潰瘍,且胃酸分泌過多的病人,要避免飲用。因過量的食醋,會刺激胃部,使潰瘍情形加重。正在服用「解表發汗」中藥的患者不適宜飲用食醋,因為醋有收斂之性,會促進人體汗孔收縮,還會破壞中藥的有效成分,干擾其發汗解表作用。對醋過敏者及低血壓者不適宜飲用食醋。食醋過敏則會導致皮疹、瘙癢、水腫、哮喘等症狀;低血壓者飲用食醋,則會出現頭痛、全身無力等現象。❸食醋的保存方法。如果發現食醋發酵,出現泡沫、腐敗變味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飲用。最好的保存方法,即是將食醋放入冰箱內冷藏,以免變質。延伸閱讀: 腰痛、肩頸痠痛,原來可能是你的胃不好!日本名醫教你2動作,改善「胃弱姿勢」●書籍介紹一天一排毒,身體才會好:中醫師的全身天然排毒法,清淨五臟,防生病作者:張霆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4作者簡介張霆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各科醫術,師從多位名家,其中包括著名兒科專家方鶴松教授、知名中醫專家王鳳岐主任、皮膚科中醫專家許銑主任、民間名老中醫,有“神針王”之稱的王修身大夫等知名專家,同時研讀各家經典古籍,中西醫結合針藥並用,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出版了《解決小病痛,不用看醫生》《醫生秘而不傳的養生秘笈》《氣血調養好,疾病不來找》《腎好人不老,胃好命就長》等作品。
-
2020-04-04 科別.兒科
氣候變化大咳嗽咳不停!感冒、氣喘該怎麼分
由於開學沒多久加上進入春天後氣候變化大,最近因為咳嗽來看診的寶包增加不少,爸媽都很擔心寶包是否有氣喘或是呼吸道敏感的狀況,所以今天阿包醫生來跟大家聊聊感冒和氣喘的差異。 感冒感冒是一種呼吸道疾病,以飛沫、接觸傳染為主,致病原高達數百種,包括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常見於溫差變化大、秋冬轉涼之際,病程大多3~5天。常見症狀感冒常見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肌肉無力或痠痛。咳嗽狀況當感冒並合併咳嗽症狀,通常會 #一整天都在咳嗽,部分患者喉嚨會有痰音。治療與照護通常採用支持性療法,爸媽平時也需給予寶包適當水分,並要求孩子適度休息,才能盡快痊癒。當感冒合併其他症狀,例如:有膿痰、黃鼻涕、怕冷、發抖,或是吃藥3天後仍未改善,甚至食慾活力不佳,應進一步就醫檢查。氣喘氣喘又稱為哮喘病,是一種慢性氣道阻塞疾病,症狀表現通常是好幾個月的時間,一般是受到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影響,不少爸媽聽到受遺傳影響會很擔心,但氣喘若控制得宜,是可以正常生活,不必過於憂慮。常見症狀氣喘症狀包括咳嗽、喘鳴聲、胸悶、呼吸困難等。依嚴重度可區分為三種,輕微者幾乎沒症狀,可以正常進食、睡覺、生活;中度者發病時會有咻咻的喘鳴聲與咳嗽,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嚴重者常覺得呼吸困難,晚上也無法睡覺,會影響生活起居。咳嗽狀況不少氣喘發作時會合併咳嗽症狀,時機點通常落在運動時、傍晚、換季或塵蟎過敏時,等待過敏原散去或是環境溫度逐漸恢復恆溫,症狀也會慢慢停歇。治療與照護減少氣喘發作可區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依照醫囑做治療,平時做好氣喘症狀與肺功能的監測,降低氣喘惡化機率,第二種是減少誘發因子,例如:塵蟎、灰塵、花粉、溫差等。此外,部分孩子常因運動而誘發氣喘,歸納原因可能是因為未做足夠暖身運動,以至於運動時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刺激呼吸道而產生症狀,建議有氣喘者應做足15~30分鐘的暖身,來減少氣喘誘發機率。小叮嚀不論是感冒還是氣喘,都算是寶包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對於感冒建議爸媽從小養成寶包正確的衛生習慣,來減少感染機率;若經過診斷確診為氣喘,爸媽在生活照護上會比較辛苦些,但只要控制得宜通常可以得到良好效果,並且降低氣喘機率產生。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粉絲團 原文請點此
共
2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