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搜尋
免疫功能
共找到
475
筆 文章
-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莫德納CEO指舊疫苗對變種效果差 李秉毅:他應該是商人
新冠肺炎病毒不斷突變,新的變異株Omicron更是讓全球聞之色變,台灣也決定要加速追加第三劑疫苗的腳步,但莫德納藥廠的CEO出面表示,原有的疫苗對變異株的保護力不佳,到底第三劑該打什麼樣的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CEO可能不是學者是商人」,應該打原來的疫苗就行。至於變異株一直出現,什麼時候才有脫下口罩的那一天?他答覆「很難說,一到三年都可能」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昨晚上「年代向錢看」節目時,做了上述表示,針對兩個主要的變異株都來自南非,有一說法可能與南非愛滋病患者比率較高有關連,他表示,愛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無法有效殺死,會在體內存在一段較長的時間,病毒會不斷突變以適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因此會有比較多的機會產生突變株,也是南非比較可能產生變異株的原因。他表示,之前Delta變異病毒出來時,大家都很恐慌,也確實造成大流行,但主要是人為因素影響,包括英、美及以色列等國家,因認為疫苗覆蓋率已達到七、八成,因此放鬆管制、大家不必戴口罩,才會造成病例大增,但這次Omicron出來之後,英國終於決定恢復戴口罩,絕對有助於疫情的控制。節目主持人詢問李秉穎,口罩到底要戴多久?病毒不斷的變化,「難道未來3、50年都要戴口罩嗎?」,李秉穎則答覆「不必這麼久,你的後半生還是有希望的」,雖然很難預測何時會完全輕症化,但全球很多專家都持這種論點,人類遭遇一種新的病毒,一開始是很猛烈的,但免疫系統經過不斷地攻擊,會產生一些交叉保護的效果,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是經過長時間的進化,未來病毒感染後的症狀會像是感冒,但到底需要多久的時間,「也許是1年、2年、3年」。針對莫德納CEO表示,現有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保護效果並不好,李秉毅則表示,「莫德納CEO應該不是學者是商人」,從Delta病毒的經驗可以了解,疫苗遇到變種病毒,中和抗體可能下降5、6倍,但是保護效果卻只下降10%到30%,Omicron可能也差不多。李秉穎表示,變種病毒不斷出現,在疫苗界就有兩派不同的做法,莫德納就是利用變種的南非病毒來做出新的次世代疫苗,輝瑞用的仍是原始病毒做出的疫苗,結果證明,兩者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打第三劑之後都能增強對變異株的保護效果。
-
2021-1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大醫團隊聯手微軟揭祕:基因解釋6成新冠死亡
台大醫院提案探討「新冠肺炎宿主易感性基因」獲得微軟「AI for Health 」專案贊助,接軌全球運算資源與技術專家,分析全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初步結果顯示基因可解釋六成新冠肺炎死亡率,顯著基因主要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若基因再加上年紀、性別更可解釋八成死亡率。剩下兩成則與治療方式、抽菸、BMI高度相關,可從醫療及公衛觀點去預防死亡。李建璋表示,基因與疾病密切相關,但基因定序需要運算龐大資料的設備和技術,這次提案獲得微軟贊助,得以分析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大約50萬人、每人9600萬個基因型的資料。研究團隊發展出「多基因風險計分」,目的並非為了尋找單一特殊基因,而是希望基因位點去預測新冠肺炎的整體死亡率。初步結果顯示,基因能解釋大約60%新冠肺炎死亡率,再加上年紀及性別則可解釋80%死亡率。細看其中顯著與死亡相關的基因,主要分布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李建璋表示,第九對染色體與ABO血型有關,基因分析顯示血型A型的病患,呼吸衰竭機率較高,O型則有保護力。不過民眾暫時不需太過煩惱,因為新冠肺炎的嚴重度與年齡大、生理性別男性、體重、慢性病、治療都有相關,美國十萬人研究綜合上述因素分析,結果就顯示血型與嚴重度沒有相關。至於第三對染色體,則有一連串位點與重症有關。李建璋表示,這串位點主要與六個基因有關,包括SLC6A20、LZTFL1、CCR9、FYCO1、CXCR6、XCR1。這六個基因分別和新冠肺炎病毒進入人體的受體蛋白質有關,也與免疫功能相關,但也有些是功能未知的基因。李建璋表示,隨著基因晶片的檢驗技術越來越快速精準,加上這些資訊科學的研究成果,未來可望詳細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條件發展出計算公式,及早預測病人的疾病風險,可回頭貢獻於臨床,發展最適當的預防策略及治療處置。資訊科學成果貢獻於臨床,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英國的「新冠肺炎死亡風險預測系統(4C mortality score)」。李建璋表示,4C mortality score是串連多家醫院電子病例、國家健保資料、生物資料庫所發展而來,是現在世界公認最好的預測系統。臨床醫師只要輸入患者年齡、性別、共病個數、呼吸速率、血氧濃度、昏迷指數、一至兩個易取得生物指標,例如尿素氮或C反應蛋白,就可以快速判別病人的嚴重度並積極安排適當的醫療,例如及早安排住院、給予預防重症的藥物。
-
2021-11-07 養生.聰明飲食
豐含膳食纖維、維生素 營養師教你吃鷹嘴豆不脹氣
鷹嘴豆(Chickpeas)起源於中東,是近年備受營養師推崇的食物。它不僅營養豐富,也是對環境友善的作物。談起鷹嘴豆,或許有人覺得陌生,在台灣,鷹嘴豆常被稱為「雞豆」、「雪蓮子」,常見於傳統市場乾貨店或素食自助餐。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1杯煮熟的鷹嘴豆提供269卡路里、14.5克蛋白質、4.25克脂肪和44.9克碳水化合物,以及高達12.5克的膳食纖維,超過每日建議攝入量的44%。發表在《營養學(Nutrient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經常食用鷹嘴豆或鷹嘴豆泥的人,不僅可攝取到大量纖維,還能吃到高水平的維生素A、E、C、葉酸、鎂、鉀和鐵。一杯煮熟的鷹嘴豆提供超過80%的每日錳需求,錳是人體產生能量所需礦物質,能保護細胞、支持骨骼強壯,也與凝血和免疫功能相關。根據202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包括鷹嘴豆在內的豆類,富含抗氧化劑,與預防心臟病、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有關。鷹嘴豆不含麩質,對於麩質過敏的人也是好食物。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表示,食用鷹嘴豆和其他豆類,可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肥胖的風險,並增加有益腸道的細菌,以支持消化系統健康。除了擁有強大營養,包含鷹嘴豆在內的豆類,也是對環境友善的作物,除了抗旱(豆類僅需要其他蛋白質食物十分之一的用水)、抗寒,豆類還能滋養它們生長的土地,減少對化肥的需求。營養師教你吃/吃豆類 如何減少腹脹?1.長期食用,身體會慢慢適應。吃鷹嘴豆唯一的「副作用」,就像其他豆類食物一樣,容易產氣、造成腹脹問題。但有相關研究顯示,身體會慢慢適應這樣的狀況。實驗分為兩組,在八周時間內,一組每天吃半杯胡蘿蔔,一組吃半杯豆類,在第一周,大約35%的受試者表示有腸胃脹氣問題,到了第二周,只剩19%的人說仍有脹氣問題,數字隨周數下降,第八周下降到3%,與吃胡蘿蔔的對照組反應相同。2.浸泡後濾掉水分再烹調在烹調上還有一個方式,可以減少腹脹。如果購買乾燥鷹嘴豆,將它們浸泡一夜,然後丟棄浸泡的水(水中含有豆類釋出的天然化合物),可減少產氣。若是購買即食的罐裝鷹嘴豆,瀝乾水分並徹底沖洗,也有助抑制腹脹。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11-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阿嬤的治感冒秘方:沙士加鹽巴、蕃茄加紅糖、紅糖薑水...到底有沒有效?30年中醫師揭密
人為什麼會生病?中西醫對於容易感冒的起因,觀點其實是蠻相近的。西方醫學認為,感冒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抵禦不足而讓病毒入侵;中醫則是用「臟腑」來說明免疫系統,「邪氣」就是病毒。不過會讓人感冒,也不單單只有這兩項因子,還有一項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途徑」。流行病學已歸納出致病的三大要素:第一:是「病毒」,中醫稱為「外邪」。第二:是「途徑」,也就是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中醫認為多從「風邪」夾帶著邪氣入侵。第三:是「易受感染的身體」,中醫說易受外邪侵入的人體質多半為「虛」。以上三項皆具備就會致病,反之,只要讓其中任一項因子消失,便可預防感冒,所以,可努力的方向是:(1)消滅外在的病原體:但這很困難,因為病毒幾乎無所不在。(2)阻斷病原傳入的途徑:最簡單,可以透過多洗手、外出戴口罩等防護措施。(3)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是最基本也能有較好的效果,即使有「病毒」及「途徑」的存在,也不易受感染。年紀愈大,免疫力就愈差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免疫能力,但往往會因為其他因素而下降,例如不可阻抗的人體自然老化現象。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成長、增生、成熟、退化、萎縮的過程中,從增生到成熟大約是在十幾歲至二十歲間;成年後,生產免疫細胞的胸腺、淋巴結、扁桃腺會愈來愈小,之後免疫系統生產免疫細胞的能力就開始漸漸減弱;到了中壯年,仰賴先前建立起的免疫能力,還可維持不錯的免疫功能;但在五、六十歲之後,儲備的免疫能力所剩就不多,免疫力開始走下坡,這時,就會陸續出現年輕時候沒做保養、作息不好有關的疾病,那麼後悔也來不及了。此外,像是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精神緊繃、操勞過度、情緒失調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免疫能力的下降。陳醫師貼心話》阿嬤的感冒秘方出身中醫世家的我,從小到大只要感冒了,阿公和阿嬤就會用生活中的食材沖泡各式各樣的飲料給我喝,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一些道理。夏天愛打赤膊玩水,每次中暑、感冒、喉嚨痛或咳嗽的時候,黑松沙士加鹽巴,是老人家最常給我喝的飲料,就好像牙膏加上鹽巴,涼涼的,滋味讓我永生難忘;雖然不太好喝,但阿嬤都說,喝了很退火,好得快。◎沙士加鹽巴:從現代觀點來看,中暑或感冒、發燒、流鼻水等症狀,會消耗掉許多體液、 電解質,甚至降低食慾,所以用二氧化碳飲料加上鹽巴,主要就是補充體液電解質、水分、糖分、鹽分,鈉離子等。但建議要稀釋後再喝,也較適合成人,如果有腹瀉的情況就不宜,因糖分濃度過高、滲透壓太大,反而會讓腹瀉更嚴重;加上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熱生痰,對於感冒和脾胃功能的恢復反而不好。◎蕃茄加紅糖:還有一味,是用蕃茄切片沾紅糖吃可止咳化痰。番茄果實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菸鹼酸、胡蘿蔔素、維生素 B1、B2、C、茄紅素等,主要是維生素C可以抗發炎、增強抵抗力;茄紅素可抗氧化,延緩衰老,可抑制體內自由基的活動,也有緩解咳嗽、化痰。◎紅糖薑水:而紅糖薑水則適合寒性感冒者、咳嗽、流透明清鼻涕者,因乾薑搭配紅糖可以發散風寒,薑辣素又可加速新陳代謝,擴張血管,行血活血,提升體溫,讓全身暖起來。但若喉嚨疼痛、發燒超過38℃屬於細菌引起的感冒,就不適合使用。◎紫蘇梅茶:紫蘇梅茶對感冒的頭昏頭暈也很有用。梅子有收斂與抑菌作用,能緩解頭疼脹痛,紫蘇還可疏散風熱、止咳化痰,常用於散風熱、降氣化痰、肺氣喘急、對感冒引起的頭昏頭暈有幫助。最後提醒,感冒時容易引發腸胃炎,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建議飲食要清淡(避免水果、冷飲及油膩的食物),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讓腸胃輕鬆一些;至於喉痛者,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咳嗽時常用陳皮、八仙果等柑橘類製品,都有止咳化痰的功能,所以咳嗽不要吃柑橘類是不正確的觀念。書籍介紹免除疫病:傳承三代中醫世家,行醫30年的私房養生寶典;簡單力行的生活中醫,幫你顧好肺脾腎!作者:陳潮宗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04/07作者簡介陳潮宗: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碩博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傳承三代中醫世家,結合多年的中醫臨床經驗,陳潮宗秉持《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原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了解各種食材特性,以及運用在不同身體狀態的方法,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延伸閱讀: 老伴啊...牽手一輩子,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0-1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以為夜晚屬於我」 女性報復性熬夜症多於男性
報復性熬夜症(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或稱為「睡前拖延症」,定義是:即使沒有任何難以排除的外在因素,干擾個人睡眠,但是卻無法準時上床睡覺。美國心理學期刊2018年報導的研究,認為個人在白天工作時,抑制想做的事情次數越多,越有可能在晚上拖延睡眠而從事白天無法做的活動。換句話說,把一切歸結為試圖收回內心急需的「屬於我的時間」,想要奪回一定程度「個人自由」的願望;可惜這樣一來卻剝奪了睡眠。什麼人會有這個毛病?國際環境研究和公共衛生雜誌2020年發表的一篇調查,發現這種行為最常出現在千禧世代出生的人,而且女性高出男性兩倍。難道會上癮嗎?心理學分析認為,這種報復性的睡眠拖延症唯一的好處是,虛假的表象使人以為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權。在這種誘人的吸引力之下,即使危害風險大於回報,也會讓人繼續這種行為。可惜在這種睡眠剝奪情形下所引起的負面影響,包括思考能力下降,警覺力、判斷力減弱,免疫功能失調,心理情緒失衡,體重增加,影響心血管健康和炎症等,這是無法彌補的。雖然有人認為,一個星期中所缺乏的睡眠可以在周末補回來,可是根據現代生物學雜誌2019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人類是無法通過在周末睡覺來抵消一周內睡眠不足的影響。
-
2021-10-10 癌症.卵巢.子宮
接種HPV疫苗 預防7成子宮頸癌發生率
子宮頸癌是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9位,及死亡率第8位的癌症,慢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預防子宮頸癌接種HPV疫苗,能有效預防7成以上的發生率,降低對婦女健康的威脅。防治子宮頸癌的發生,台灣在民國84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讓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下降達7成,但每年仍有約600多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及1400多名子宮頸癌新診斷個案。之後發現,確診HPV是引發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要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除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接受抹片篩檢外,接種HPV疫苗亦能有效預防7成以上的子宮頸癌,降低子宮頸癌對婦女健康的威脅。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HPV幾乎是引起子宮頸癌的主因,以施打HPV疫苗的各國研究數據來看,保護力可存在人體內長達10幾年,長期的保護效益佳。李秉穎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對9至14歲性行為尚未活躍的女生提供HPV疫苗的接種服務,預防效果最好,目前超過111個國家將HPV疫苗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青少年也涵蓋在內,WHO也訂定目標,盼在2030年以前,將世界的HPV病毒清除到最低。國民健康署自107年12月底開始,推動國一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的服務,截至目前108學年度國一女生接種涵蓋率已達87%。今年HPV疫苗接種計畫較特別,部分青少年與BNT施打計畫強碰,還搭上流感接種潮。疾管署公告,建議至少間隔7天。李秉穎表示,尚未有研究指出,HPV疫苗與新冠疫苗相繼接種,對人體負面反應的證據,在美國甚至可以同步接種,台灣是為了方便釐清不良反應狀況,建議間隔7天接種。針對HPV疫苗不良反應統計,國健署調查,2018年起至2020年9月底,接種約26萬劑,共接獲通報210件不良反應,約千分之0.8,最常出現的症狀為注射部位紅腫痛,其次是發燒、暈眩、頭痛,多屬輕微至中等程度且為時短暫。但有五類人還是不建議施打,國健署公布,像是接種HPV疫苗後出現過敏症狀者、 已懷孕、有計畫懷孕者、本身有特殊疾病史者,如凝血性問題疾病、免疫功能異常或正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接種當天身體不適的人。國健署自110年3月起,已針對109學年的國一女生提供校園接種服務,提醒符合公費HPV疫苗接種的女學生,需完整接種2劑次,才有更好的保護力。尚未完成接種的109學年(目前國二)及108學年(目前國三)的女生,也要記得依通知單儘早完成HPV疫苗接種。現行的HPV疫苗依疫苗預防型別不同,可以預防70%HPV感染,但並非萬靈丹,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接種HPV疫苗後,仍需注意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及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
2021-10-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感染新冠 專家建議戒掉6個破壞免疫力的習慣
預防新冠肺炎,除了繼續拚疫苗注射率,保持自身免疫系統強大,是對抗病毒、預防重症的關鍵之一。專家提醒,有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削減免疫力,以下是六個要避免的問題。1.飲酒過量即使短期的過量飲酒,都會改變免疫系統。發表在《酒精研究》雜誌的一篇論文提到,長期過量飲酒與免疫力衰弱相關,包括更可能感染肺炎、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這些都可能影響感染新冠肺炎的結果。其他影響包括敗血症風險增加、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傷口癒合不良以及感染後恢復較慢。過量飲酒包括短時間暴飲和大量飲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將暴飲定義為女性一次喝四杯或更多,男性喝五杯或更多;大量飲酒指女性每周飲酒8次或更多,男性每周飲酒15次或更多。2.鹽吃太多過量的鹽分(鈉)攝取通常與高血壓相關,事實上,危害層面可能更廣。德國波恩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Bonn)對人類和小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結論,過量鹽分可能導致免疫缺陷。研究人員發現,當腎臟代謝過多的鈉時,會發生骨牌效應,降低身體抵抗細菌感染的能力。雖然新冠病毒是病毒性疾病,但它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依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事實上,鹽分攝取很多來自加工食品,建議減少加工食物攝取,購買前記得看營養成分標示上的鈉含量,才能減少鈉攝取。3.糖攝取過量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禁食一夜後,攝取100克糖,人體免疫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會下降,一到二小時後的影響最劇烈,且持續長達五個小時。專家指出,不需要完全戒糖,但要避免長時間過度或短期大量攝取。美國心臟協會建議限制「添加糖」--女性每天不超過6茶匙、男性不超過9茶匙。1茶匙等於4克添加糖,即女性和男性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不得超過24克和36克。4.咖啡因過量咖啡和茶有益健康,因為含有對抗發炎相關的抗氧化劑。但是,過多的咖啡因攝取會干擾睡眠,睡眠不足會損害免疫力。專家建議務必在睡前六小時停止咖啡因攝取。5.纖維攝取不足纖維對消化系統的健康有關鍵性影響,能維持腸道細菌生態,進而增強免疫力。研究顯示,足量的膳食纖維(益生元)攝取,能支援免疫系統健康,抵禦病毒。充足的纖維還能有助睡眠。衛福部公告新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當中新增「膳食纖維參考攝取量」,19歲以上成人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大約為20-38g(依年齡、性別、活 動量、總熱量攝取而不同)。提高纖維攝取量的最佳方法是多吃全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少吃低纖維加工食品,將含糖穀物換成帶有水果和堅果的燕麥片,將白米換成糙米。6.綠色蔬菜攝取不足攝取各種蔬果對健康大有益處,其中綠色蔬菜對免疫力特別有幫助。它們提供有助於免疫功能的關鍵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和C、葉酸,蔬菜還能提供植化素,優化腸道免疫,70%-8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十字花科的綠色蔬菜,包括花椰菜、白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抱子甘藍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資料來源/Health.com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10-08 該看哪科.感染科
什麼人該打?副作用如何?醫師詳細解析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最主要的細菌.根據WHO於民國91年估計, 全球一年約有160萬人因肺炎鏈肺炎鏈球菌感染而死亡。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近十三年間共發生七千餘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尤以 75 歲以上年長者的致死率最高,高達35.5%。此菌能造成一系列的感染,引發肺炎、甚至造成敗血症及腦膜炎等嚴重感染。另外,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種類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不活化疫苗,目前國內核准上市之肺炎鏈球菌疫苗有二種,分別為結合型疫苗 (PCV) 及多醣體疫苗 (PPV)。(1)13價PCV結合型疫苗:–含有13種肺炎鏈球菌的抗原,可以活化體內的T細胞淋巴球,保護範圍較少,但已涵蓋最常致病的13類菌種,且T細胞淋巴球有持久的記憶能力,故效果長久。(2)23價PPV多醣體疫苗:–含有23種肺炎鏈球菌的抗原,可快速活化體內的B細胞淋巴球且保護範圍較廣,缺點是保護效果約莫5-10年,超過需重新接種。什麼人該接種及接種建議●18歲(含)以上未滿65歲高風險族群「高風險族群」如下:(1)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2)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包括愛滋病毒感染者)(3)人工耳植入者(4)慢性疾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包含氣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5)腦脊髓液滲漏者(6)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器官移植患者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國人2010年十大死因中,肺炎乃第三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乃第八位。慢性肺臟病的患者,如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痰液清除困難,且病毒及細菌易附著於氣道,因而造成肺炎感染機率上升,根據美國2007至2010年的研究顯示,其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機率相較無共病者高達7.7倍之多!肺炎乃是急性發作最常見的因素,且急性發作會造成肺功能進一步惡化,其住院天數、加護病房住院天數以及死亡率相較非肺炎造成急性的發作來的高。施打PCV13或PPV23可降低社區型肺炎的發生率,因此建議施打!●65 歲(含)以上長者,無論有無慢性疾病都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方式如下表:疫苗保護力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保護效力與個人的免疫功能有關,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與兩歲以上兒童,對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之保護效力約為70-80%。免疫功能異常病人效果稍弱,但仍值得接種。接種疫苗副作用接種部位可能有短暫發紅、腫、熱、痛,少數人會有低度發燒、食慾不振、感覺疲勞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症狀罕見,應儘速就醫.若是先前有接受過其他肺炎鏈球菌疫苗有過敏或是對白喉疫苗過敏,則需告知醫師評估。公費補助適用對象目前衛服部補助75歲以上長者免費接種一劑PPV23價疫苗,台中市衛生局另有補助設籍於台中市60至74歲市民及55至74歲轄內原住民免費接種。【註】此疫苗接種建議為現行疾管署政策,可能會隨時間修改,施打時可洽詢醫師。
-
2021-10-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易喘、水腫只是單純老化?醫提醒心臟衰竭比癌症更致命,該留意哪些症狀
心臟衰竭不容忽視!疫情期間應護心不中斷 根據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居第二名,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在疫情期間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 9成患者無法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出現這些症狀需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人體的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心臟無力)。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出現喘、疲累、水腫甚至需要端坐呼吸等,特別是年長者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只是老化造成,高達9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到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嚴重性不容忽視。 心臟相關病史染疫重症機會高!與醫師討論及早施打疫苗 COVID-19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甚至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大約25%的重症患者會檢測到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有心臟相關疾病史包含心臟衰竭、高血壓等民眾,染疫後導致重症的比率將會大幅提升,提醒有心臟相關病史的民眾,疫情期間應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已被不時之需,並多留意身體變化、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醫師說明,依照國內心臟學會指引,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應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 侯嘉殷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搭配專業團隊照護後,現在已恢復正常生活。呼籲民眾,及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是有機會將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且保持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心跳快慢對壽命也有影響?研究:心跳逐年增加,死亡率增2倍 .得心臟病發生憂鬱症風險高3倍!恐升皮質醇增加血栓風險 醫籲3招解「憂」護「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30 新聞.元氣新聞
新冠未歇流感又來 專家籲打滿新冠、流感、肺鏈三疫苗
秋冬流感季即將到來,新冠肺炎疫情卻仍未歇,除此之外還有肺炎鏈球菌伺機而動。李慶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表示,大家以為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肺炎鏈球菌的感染人數下降,但事實上只是假象,整體死亡人數並未下降。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未歇、流感和肺炎鏈球菌仍在社區潛伏,「只要輪到,三種疫苗都要打」;並且可採打新冠肺炎前後一周,同時接種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疫苗。黃立民表示,根據荷蘭研究,2020年肺炎鏈球菌感染人數雖有下降,但患者感染30天後的死亡率竟較2019年高出3.1倍;而台灣也看到同樣的情形,肺炎人數大幅下降,但因肺炎重症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的人數並未減少。可見感染人數並未減少,只是新冠肺炎疫情而不去醫院看診,轉而潛藏在社區當中。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則表示,肺炎鏈球菌平時便潛伏在人類鼻腔中,當人體因感冒或免疫力下降時,肺炎鏈球菌便伺機而動。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下,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再感染流感或合併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不但是引起重症或死亡的主因,也會增加臨床治療困難度。尤其成年慢性病患者因社區肺炎住院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其中,糖尿病約高3倍、心臟衰竭成年患者約高5倍、慢性阻塞性肺病成年患者約高9倍。成年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臟病等、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65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兒童等高風險族群在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的同時,也要主動與醫師討論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必要性。黃立民表示,國際預估新冠肺炎今年冬天可能會被壓制,但其他呼吸道感染症是否會反撲不得而知。因此除了新冠肺炎疫苗外,也要接種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疫苗。他說,國際上對於三種疫苗的接種間隔沒有特別規定,但我國規定,接種新冠肺炎疫苗若要接種其他疫苗,須間隔一周,因此可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一周後,再同時接種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疫苗。
-
2021-09-2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76歲洗腎嬤術後解放狂吃 1年後手臂長出「乒乓球」嚇暈
77歲的張奶奶(化名)長期洗腎,3年前因長期副甲狀腺素亢進,且合併高血鈣,經過全副甲狀腺手術切除,以及部分副甲狀腺體自體移植至手前臂肌肉,但術後張奶奶飲食毫無節制,導致鈣磷嚴重失衡,1年後手前臂竟腫大如「乒乓球」,而張奶奶一年四季都著長袖,家人也未察覺異狀,是醫護團隊定期抽血檢查,才發現自體移植增生,若未即時手術處理,恐造成骨質變差、心血管易鈣化、免疫功能失調、肌肉流失等。醫師呼籲,副甲狀腺術後的病患,除了定期回診,最重要是規律飲食,避免腺體再增生。收治該名個案的部立桃園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曹祐慈表示,洗腎患者容易誘發副甲狀腺亢進,考量張奶奶身體狀況良好,可進行副甲狀腺全切除,但仍希望保留部分副甲狀腺體維持生理功能,但又避免未來復發增生,因此透過自體移植手術,將一小塊腺體「種」在手臂上,未來復發時,可以找先前植入的部位進行手術,不需冒險傷害頸部及喉返神經的風險再開頸部手術。曹祐慈說,自體移植手術為健保給付,過去許多洗腎患者以為切除副甲狀腺得全數切除,認知不全下導致拒絕或延誤治療。他表示,副甲狀腺亢進病患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但若增生過度且超過1公分大小,難以持續藥物控制,通常建議手術切除,若持續放任組織增生,恐會導致容易骨折、貧血、心血管鈣化、免疫功能失調等。他提醒患者,「別以為手術完就沒事,此案例要提醒,飲食調控很重要」。專科護理師游承諺表示,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有骨頭痛、關節炎、皮膚癢、肌肉無力、轉移性軟組織鈣化、血管鈣化、心臟病變、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等,也有部分腎友是無症狀,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腎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復發。他提醒,長期透析的患者經常忽略飲食鈣磷平衡及副甲狀腺疾患的重要性,故仍須做好鈣磷控制,千萬別大意。專科護理師張紫翎說,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透析患者,除了每月抽血報告查看鈣磷平衡,高血磷者須飲食控制,避免攝取含磷食物,包括全穀類、內臟類、堅果類、奶類與乳製品,以及巧克力、即溶咖啡、碳酸飲料等,可與醫師討論評估使用維他命D或擬鈣劑及降磷劑等藥物控制。曹祐慈提醒,腎友若確診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遠高於一般人,目前根據各國文獻,並無顯示確診新冠肺炎會直接造成腎臟衰竭,但會有間接影響,因新冠肺炎通常導致呼吸道系統,若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亦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導致休克,最後影響腎臟功能等,建議腎友仍要完整接種疫苗。
-
2021-09-29 癌症.其他癌症
47歲女膽管癌手術防疫優先 一次性12指腸鏡化危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暨超音波診斷治療中心主任黃文信說,47歲張姓膽管癌女患者化療期間出現黃疸,她在防疫優先的考量下,接受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手術,以一次性十二指腸鏡順利放置一支金屬膽管支架,術後患者膽管順暢,黃疸下降,恢復良好,得以繼續接受化療。另有70歲許先生,罹患總膽管結石合併多種慢性疾病,在接受內視鏡壺腹括約肌切開術後,順利取出總膽管結石。黃文信說明,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經口腔放入內視鏡,經導管注射顯影劑到膽胰管,來進行診斷及後續的治療,是目前最常用來治療膽胰疾病的內視鏡手術。黃文信指出,專家呼籲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感染「多重抗藥性菌種」的高危險病患可考慮一次性十二指腸鏡,可避免傳清洗消毒不完全而造成感染風險。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一次性使用的十二指腸鏡減少醫療人員與患者交叉感染風險。
-
2021-09-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
心臟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數據,約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為合併症中占比最高。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但大部分國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是正常老化,醫師呼籲,民眾應注重個人心臟健康,定期回診及健康飲食、適當運動、遠離菸酒等,疾病可獲得控制。【疾病百科:什麼是心臟病?好發族群、預防方式這邊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較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其中致死率最高是「心臟衰竭」,但心臟衰竭患者因低估其危險性,未必會規律就醫或用藥,且心臟疾病患者因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國健署運用94至104年三高資料,串接105至106年健保就醫數據,分析6558位個案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心臟病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78倍、1.47倍及1.43倍。也有民眾因三高長期固定在醫院就診,恰逢疫情嚴峻,出現胸痛、冒冷汗等不適症狀卻不敢就醫,撐到最後一刻才送急診,診斷是心肌梗塞,因病情嚴重預後狀況很差,讓人遺憾又難過。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若發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擔憂疫情而害怕就醫,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增加復原機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年長者誤以為老化,高達九成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住院後,才當場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侯嘉殷分享,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配合用藥治療,活動力變好,恢復正常生活,還能出門遊玩三天兩夜。心臟相關疾病史民眾 染疫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多以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的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心臟相關疾病史的民眾,染疫後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建議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國健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將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於9月29日世界心臟日當天,在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展開五周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並與國民阿嬤陳淑芳合作,打造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提供民眾製作屬於自己的貼心叮嚀,透過轉傳關心親友健康與接收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資訊。國健署提供護心3秘訣:1. 力行護心行動:時常關心自己與親友,彼此都要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2. 善用安心科技:可透過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五種慢性疾病風險,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建議算完風險後落實健康指引,降低罹病風險。若有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應維持正常作息,規律服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的「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與醫療人員合作做好個人疾病控制。3. 持續用心防疫: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確保個人健康。●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Heart.Foundation●國衛署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https://www.hpa2021whdevent.com.tw●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
-
2021-09-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後能否運動?教授:論文說可增強免疫力
讀者Hanyun昨天(2021-9-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目前針對12-18歲施打BNT疫苗,專家建議施打後兩週不要進行激烈運動,政府也有來公文指示不要進行激烈運動,所以體育課和校隊訓練都要調整內容。但運動是否會加劇施打疫苗後產生的不良反應?目前應該沒有研究證實(畢竟其他疫苗都沒有這種疑慮),想知道到底能不能在施打疫苗後運動,可以的話“不激烈”的範圍大約是在哪呢?這位讀者所說的「目前應該沒有研究證實」,算是正確,因為我用covid,vaccine,以及exercise搜查公共圖書館PubMed,而搜到的4篇論文都是說運動可以增強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力,而沒有說會加劇不良反應。請看:Physical activity: A coadjuvant treatment to COVID-19 vaccination?(運動:COVID-19 疫苗接種的輔助治療?)Effects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Immune System, Vaccination and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規律運動對普通人群免疫系統、疫苗接種和社區獲得性傳染病風險的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Exercise Is Medicine for Immune Function: Implication for COVID-19(運動是免疫功能的良藥:對 COVID-19 的影響)Acute exercise increases immune responses to SARS CoV-2 in a previously infected man(急性運動增加了一位先前感染過的男士對 SARS CoV-2 的免疫反應)這位讀者所說的「政府也有來公文指示不要進行激烈運動」,也是正確,因為中央社在2021-9-19發表BNT疫苗接種2週內勿劇烈運動 4週留意5大症狀,而其內容的第一段是:「BNT疫苗校園接種即將開始,指揮中心今天提醒,疫苗接種後2週勿劇烈運動,4週內則要留意胸悶胸痛、心悸、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或昏厥等疑似心肌炎症狀。」那,既然沒有研究證實運動會加劇施打疫苗後的不良反應,為什麼政府卻建議民眾在接種疫苗後2週勿做劇烈運動?事實上,美國,歐盟都沒有這樣的建議。澳洲的Melbourne Vaccine Education Center(墨爾本疫苗教育中心)甚至還在它的COVID-19 vaccine FAQs裡說:「接種 mRNA COVID-19 疫苗後,運動不被認為會加劇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 沒有必要建議所有接受 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在接種疫苗後避免運動。」就我所查過的資料,在台灣之前,新加坡是全世界唯一有建議「接種疫苗後勿做運動」的國家。新加坡的衛生部在2021-7-5發表的EXPERT COMMITTEE ON COVID-19 VACCINATION裡說:「鑑於在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 mRNA COVID-19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雖小但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額外數據,專家委員會建議所有接受過任何劑量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和年輕男性,應在接種疫苗後一週內避免運動或劇烈的體力活動。」從這段話就可看出,新加坡的專家之所以會建議不要運動,是基於施打mRNA COVID-19 疫苗後有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但是這些專家卻沒有提出到底有什麼證據顯示運動會增加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新加坡的衛生部又在2021-9-16發表EXPERT COMMITTEE ON COVID-19 VACCINATION STATEMENT。它說:「作為進一步的預防措施,接種過任何劑量 mRNA COVID19 疫苗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輕人,在接種後兩週內應避免劇烈運動或體力活動,而不是之前所建議的的一週。」在這份新的聲明裡,專家還是沒有說出到底有什麼證據顯示運動會增加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不管如何,我相信台灣和新加坡的衛生部門都是立意良善,希望能降低民眾發生心肌炎/心包炎的風險,所以我也就不追問他們到底有什麼證據。原文:打疫苗之後不要運動?
-
2021-09-18 新聞.健康知識+
中秋處理烤肉食材小心魚蝦刺手! 急診醫曝「危及3大症狀」:恐致命
秋節將至,與家人團聚時,可能會以烤肉方式來度過中秋節。雖然目前許多縣市中秋節不開放非家人間聯歡烤肉,但若與同住家人烤肉時,海鮮方面需要特別注意並清洗乾淨,大部分海鮮都可能會有「創傷弧菌」,若處理海鮮食材不慎被刺傷,也可能會引發「創傷弧菌」感染。 生熟食要分開 感染創傷弧菌症狀要警覺 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表示,溫暖(約攝氏20度)及中低鹽度海域的環境有利於「創傷弧菌」的生長。接觸受該菌污染的海產,如生蠔等食物、既有傷口被海水污染,或遭海生魚貝類、魚具刺傷等,都可能是創傷弧菌進入人體的致病途徑,其症狀若出現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必須儘快就醫;另外,食材要烤熟、生熟食要分開,避免感染各式病毒和細菌而造成腹瀉,千萬別輕忽。  (推薦閱讀: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高風險族群須當心 致死率高達50% 根據文獻顯示,台灣創傷弧菌的盛行率每年大約數十位病患,但此感染並非法定傳染病,實際案例應該更多。因台灣海域的溫度通常大於18℃,因此大部分的症狀都出現在4到10月,尤其6到8月夏天的時候為疾病高峰期。 的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記賢表示,健康者受到感染,偶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但是年老、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創傷弧菌便容易感染並進入血液中,造成發燒寒顫、手足部水泡及壞死現象,傷口潰爛蔓延,甚至造成敗血性休克,死亡率可達百分之五十。 日常9大注意事項 避免創傷弧菌找上門 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提醒,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包括潛在肝病患者,需特別注意預防創傷弧菌感染: 1、儘量不要吃生牡蠣或其他生貝類。2、徹底煮熟貝類(牡蠣、蛤、貽貝)3、不要吃那些在烹飪過程中沒有打開的貝類。4、將牡蠣去殼煮至少3分鐘。5、 避免將煮熟的海鮮和其他食物與生海鮮和生海鮮汁交叉污染。 (推薦閱讀:吃魚為什麼會「組織胺」中毒? 專家曝「2NG行為」風險飆) 6、烹飪後應立即食用貝類。7、避免將裸露的傷口或不完整的皮膚暴露於海水中。8、處理未加工的貝類時,要穿防護服器具(例如手套)。9、去海邊遊玩應避免赤腳踩踏在有貝殼或岩石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有被海鮮刺傷或有傷口接觸海水,隨後出現如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必須儘快就醫。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魚小心重金屬下肚? 營養師揪「2部位」能不吃就不吃
-
2021-09-15 養生.聰明飲食
香蕉皮也能吃 營養師教創意月餅「忘憂芭娜娜」
月餅是中秋佳節習俗之一,但高熱量的特性讓人敬而遠之,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推出可自己在家做的月餅「忘憂芭娜娜」,教大家運用香蕉、巧克力、堅果做月餅,就連香蕉皮也不浪費,以低油、低糖、高纖又簡單的方式,吃起來輕鬆無負擔。慈濟醫院營養師陳昱升表示,要做「忘憂芭娜娜」月餅,首先將香蕉洗乾淨後去除頭尾,並將香蕉皮取下,放入滾水中,煮2至3分鐘去除澀味後,切成細碎大小,放入檸檬糖水中醃製並冷藏。接下來,將香蕉果肉切成泥狀,並隔水加熱黑巧克力待溶化後,放入香蕉泥、香蕉皮、堅果塊拌勻,冷卻30分鐘後取出,使用造型壓模成型,再冷凍3至4小時,取出後撒上可可粉及堅果粉,即可完成「忘憂芭娜娜」月餅。陳昱升指出,每顆忘憂芭娜娜含有2.3公克的膳食纖維,可降低血膽固醇、血糖及改善便秘,且熱量只有75大卡,讓吃月餅不像以往有罪惡感。他說,香蕉皮中富含色胺酸可在體內轉換為血清素,而血清素能減緩神經活動,使身心放鬆、增加睡意、維持情緒穩定外,也能減少失眠及憂鬱,還有助於代謝及免疫功能;另外,含有可可鹼的巧克力,放鬆平滑肌及血管擴張,再加上香蕉裡所含的維生素B6,幫助體內血清素生成。陳昱升提醒,香蕉為高鉀食物,若是血鉀較高民眾,須斟酌使用,而腎臟病的病友則不宜過量食用,避免攝取過多鉀離子引起心律不整。
-
2021-09-12 性愛.性病防治
固定性伴侶為何還會染菜花? 醫曝「潛在感染源」:半年內都可能發作
菜花多發生在性接觸複雜的人身上,那固定性伴侶是不是就完全沒有染病風險呢?答案是否定的!中醫師黃慶雲指出,菜花雖然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染,但仍有在公共場合不慎感染的機率,建議性行為之前都應做好預防措施,若不幸發作,也須盡早接受治療。【延伸閱讀:性交出血正常嗎?專家分析6大可能原因,熟女更應當心婦科疾病】菜花又稱為尖頭溼疣 哪些地方易間接感染菜花又稱為尖頭溼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疾病,發病時會在男女性生殖器、肛門部位發現增生的白色肉芽狀突起物,非常容易透過接觸傳染,少數也可能因為三溫暖、游泳池,與患者共用浴巾、馬桶及浴缸等媒介,讓病毒有機會造成間接傳染。診間也曾遇過患者雖然固定單一性伴侶,卻染上菜花的案例,黃慶雲表示,原因可能在於伴侶過去曾與1人以上發生過性行為,這也同時增加潛在的感染風險。因為菜花病毒潛伏期較長,感染後約半年內會發作。值得注意的是,若病毒在體內大量繁殖,甚至2年後才會因身體免疫力功能下降而再發作,菜花病毒本身傳染性很強,可能引起睪丸炎、攝護腺炎、子宮頸炎等,嚴重引起男性陰莖癌、女性子宮頸癌。中西醫治療菜花 安全性行為為首要針對菜花治療,西醫多以雷射、電燒或二氧化氮冷凍及化學藥膏等方式,去除表皮突出肉芽,但有些肉眼看不到的肉芽無法清除,加上雷射電療將會破壞皮膚組織,傷口需要修復,要是患者抵抗力下降,病毒又伺機復發。而中醫在治療菜花上,則採用內服金銀花散,以產生清熱、解毒、消疣之效,提升內在細胞免疫功能,再加上外抹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加速菜花病原體就自然脫落,進而達到改善病症的目的,既不會有傷口也不會留疤,約1至2個月病毒可清除而癒。預防菜花上身首重安全性行為,若有不適症狀、勿忌諱求醫。黃慶雲提醒,菜花治癒速度與個人體質和生活作息有關,接受中醫治療期間,應禁止性生活、注意個人衛生,睡眠充足、適當運動,避菸酒和辛辣飲食,才能及早復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感染菜花會怎麼樣? 專家曝「發病症狀」:不分男女老少 ·泡溫泉、做SPA怕染菜花! 這2個地方最容易藏病毒 
-
2021-09-10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新冠康復者罹肺部纖維化 國外有10例採肺臟移植
北部新冠疫情加劇,有患者因免疫功能遭破壞,或受肺炎影響造成肺部纖維化,患者須長期戴呼吸器,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教授劉會平表示,目前國外至少有10例採取肺臟移植成功案例,但後續問題目前還有待長期追蹤、研究。劉會平表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康復後,可能會出現肺部纖維化後遺症,當藥物治療無法康復時,患者一輩子都要帶著呼吸器,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目前美國、德國等國家思考肺臟移植的可能性,目前至少已有10例成功案例,還要長期追訪了解後續問題,是一個新的選擇。高雄長庚醫院心臟血管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羅乾鳴表示,台灣肺臟捐贈數量相較於心臟、肝臟等較少,加上一旦捐贈者被判定腦死,易出現併發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或衰竭無法使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捐贈數量也有明顯影響,又受限疫情無法跨縣市取得捐贈器官,目前只能配合政策。媒體詢問新冠肺炎康復者是否能捐贈肺臟,羅乾鳴說,新冠患者康復後體內應會產生抗體,捐贈前須再評估,確認體內有無殘病毒,目前尚無治療指引提出適不適合捐贈,還有待研究,但根據多數因肺炎死亡患者的肺臟解剖,狀況都不是很好,能捐贈的機率應不高。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肺炎治療特色醫院
全國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養成衛生習慣 病毒性肺炎大幅減少109年主診斷為肺炎的就醫人口分布,不分層級不分門急住診,林口長庚的8,411人位居全台第一。健保統計,罹患肺炎人數,107年為79.3萬人、108年90.4萬人、109年54.2萬人、110前半年26萬人。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內科系系主任林恕民分析,新冠肺炎促使國人養成非藥物介入措施(NPI)的好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及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導致一般肺炎患者減少,特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大幅減少。林恕民表示,多數患者是自行就醫,少部分透過雁行計畫轉診,不過也因為疫情,被診斷為肺炎的患者有三分之二是直接到急診就診,其餘三分之一是在門診就醫,患者年紀普遍較大。林恕民表示,不同原因引起的肺炎治療方式不同,因此林口長庚是採取「團隊合作」,才能給予最好的治療照顧品質。他表示,無論是感染科或胸腔科醫師,每年都會針對台灣胸腔科醫學會以及感染醫學會推出的肺炎治療指引,教育所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必須依照指引治療患者,由於細菌感染類型的肺炎較多,第一步會先培養細菌,不過約有半數患者無法成功培養,後續就得依照指引治療。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慢性呼吸道疾患 打疫苗提升保護力根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肺炎治療人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總計有7,041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胸腔內科醫師鄒志翔指出,社區常見肺炎通常因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好所導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應及早就醫,免得小病拖成大病。鄒志翔指出,以仁愛院區胸腔科來說,門診遇到肺炎病患比例不高,已有肺炎症狀的病患都直接送急診,但以住院人數來說,肺炎病患是第一名。鄒志翔說明,最常引起肺炎的細菌為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細菌,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症狀;慢性呼吸道疾病引發的肺炎如氣喘;免疫功能不好而引發的肺炎,如糖尿病、愛滋病、癌症等。治療方面,鄒志翔表示,細菌性肺炎會使用抗生素來治療,而病毒性肺炎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此藥物主要針對流感,少部分人病情會惡化、呼吸道衰竭,就需要插管治療。鄒志翔說,抽菸者較易得到肺炎,建議民眾應戒菸。另外,也建議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氣喘等,每年都要記得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地區醫院No.1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COPD肺炎高風險群 戒菸衛教很重要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109年治療肺炎病人達3,271人,是地區醫院第一名。胸腔內科主任陳皇吉說,彰化縣是人口老化縣市,年長者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表示,員基結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共照計畫、氣喘共照計畫及肺復原中心進行病患個管治療是其特色。在肺部有狀況初期就進行治療,可減緩慢性阻塞肺病的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病致病的原因包括長期抽菸、空氣汙染、工作職場有粉塵等及肺臟老化,因而造成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人會有咳嗽、痰多、和嚴重時呼吸困難等現象。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會透過個管師的追蹤和指導,強化規則治療及用藥的動機。不只老年人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說,老菸槍導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幾乎每個月都有十幾位合併肺炎重症送醫,有的甚至年僅五、六十歲就插管搶救,所以戒菸衛教也非常重要。這類病人需做肺阻塞症狀的評估量表,配合藥物治療。陳皇吉說,使用氣管擴張劑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不僅能讓呼吸困難程度下降,也可提升生活品質。在肺復原中心也有拍痰機、呼吸機、上下肢運動和配合姿位引流法的物理治療等,可有效改善肺炎後的復原。全國急診、住院No.2新北市亞東醫院/把握治療黃金期 4小時內精準給藥肺炎長期占國內10大死因前3名,去年超過1萬3千人死於肺炎。位於新北市的亞東醫院,109年因肺炎急診、住院的人數雙雙破3千人,居全國人數第二。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指出,抗生素是治療肺炎的關鍵,醫院在確保供給充足下,最長4小時內一定會給予第一劑治療。肺炎症狀可大可小,鄭世隆指出,約八成肺炎患者在治療後都能痊癒,棘手是在剩餘一到二成,可能本身患有心臟、肺部等慢性病,或是洗腎、癌症患者,肺炎症狀相對嚴重。重症肺炎會有肺部阻塞,且有多重肺葉感染現象,出現喘、血壓低等症狀,需要先插管讓血糖、血氧穩定,當中有不少人都是老菸槍。鄭世隆表示,以前做PCR跟痰液培養結果要花4到5天,但肺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現在設備升級,檢驗結果一天就能出爐,也可透過支氣管鏡檢查、抽痰切片看氣管腫脹成形數評估嚴重度。亞東是新北治療肺炎最具規模醫院,疫情前多次參與國內醫學組織肺炎治療指引撰寫,也定期與國外交流。鄭世隆認為,治療肺炎關鍵在即時給予抗生素,在病人到院4小時內根據症狀精準下藥,重症插管患者約一周能拔管轉到普通病房,二周穩定改善。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不只新冠肺炎是大敵 3大類型肺炎名列死亡主因之一
「肺炎」是指某些病原入侵肺臟所引起的發炎反應,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肺炎,其中又以小於5歲的兒童和65歲以上的年長者,以及免疫系統較差的民眾容易罹病。至目前為止,肺炎仍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百璽指出,肺炎依照病原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還可區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 常見肺炎鏈球菌 長者易感染社區型肺炎指的是未住院或住院未滿48小時的病人發生之肺臟細菌感染。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細菌感染而演變成肺炎的病患,大多代表身體狀況較差或是免疫功能較低下。」陳百璽解釋,身體健康、免疫力良好的民眾,對於細菌的感染應該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絕大多數的細菌集中在鼻、口、咽喉等上呼吸道感染;然而老人家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因抵抗力較差,容易併發下呼吸道的感染,造成肺炎。醫院型肺炎 常有抗藥性 嚴重度較高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陳百璽說明,一般來說,由於病患本身因外傷、手術、腫瘤治療、器官嚴重疾病等原因安排住院治療,在治療期間身體抵抗力較為低下,甚至有些病患需要使用呼吸器幫助呼吸,皆容易在住院期間感染肺炎。他表示,院內感染的病菌,多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染病之後的嚴重度較高,抗生素不容易有效控制。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陳百璽表示,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另外,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陳百璽指出,由於人體口腔及腸胃道裡面,存有許多種類的細菌,因此食物或是胃部逆流的液體、嘔吐物進到肺部後,常常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加上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因此在治療上相對困難。COVID-19引發肺炎 重症患者後遺症多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後引發的肺部發炎問題。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容易和人體細胞上的ACE2接受體結合而感染人體細胞,而肺臟裡面的第二型肺泡細胞也因富含ACE2接受體而容易被病毒感染,因此和流感病毒比較起來,新冠病毒造成的肺炎比例較高。醫師提醒,有些感染新冠病毒且造成肺炎問題的病患,即使在疾病痊癒後,仍然遺留了一定的後遺症。例如越是重症的病患,儘管肺臟裡病毒量減少、發炎物質減少,但卻出現了肺部纖維化的現象,進而導致無法恢復的肺功能損害,這也是新冠病毒感染可怕的地方。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專家憂長榮恐暗藏未爆彈 籲全面篩檢、拚第二劑覆蓋率
長榮航空5天內3名機師確診,其中一名機師的兒子也染疫,病毒傳播鏈已進入家庭,並威脅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說「高度懷疑是Delta變異株」,設下三道防疫防火牆力阻Delta入侵。國內專家直言「嗅到濃濃華航諾富特事件的味道」,不只長榮航空,其餘國籍機組員風險相同,恐怕不只有3位機師確診,應全面篩檢盡速找出感染源。同時,長者的第二劑覆蓋率應同時進行。指揮中心昨火速下達三道防火牆命令,國籍機組員施打兩劑疫苗者5+9隔離檢疫提前上路、確診兒就讀學校其同班同學家人「預防性集中檢疫」、桃園市疫情警戒升級加強版二級。就怕突破性感染成為Delta變異株入侵台灣的破口。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昨表示,長榮機師染疫事件,與今年4月華航諾富特事件「非常相似」,提前上路的機組人員隔離檢疫措施恐怕還不足以阻擋Delta變異株,現階段最應該做的是「快去找感染源」,長榮航空應該要擴大採檢,染疫者恐怕不只這3位機師。全國防疫學會理事長、中國附醫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Delta變異株的傳播力極強,加上有免疫逃脫的特性,即使打完兩劑疫苗滿14天,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機率更高。無論是國籍航空機組人員、外籍機組人員高頻率的採檢是必要措施,採檢陽性,不建議依照症狀送隔離場域,如果感染的是Delta變異株,即使是輕症,放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擴散的風險極高,一定要全數送醫院隔離治療。衝第一劑覆蓋率兼顧公平也利於公共防疫? 蘇益仁:完全不公平長榮機師染疫案加上家庭群聚事件,Delta變異株再次威脅台灣疫情。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Delta一定會來到台灣,高風險族群的第二劑施打覆蓋率「一定要盡速追上來」,各國施打疫苗都是第一劑已經打滿40%時,第二劑覆蓋率同時也達到20%。台灣的情形是第一劑覆蓋率衝上40%以上,第二劑卻在5%以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先前再次說明國內的疫苗接種政策,無論是已經到貨的BNT疫苗,還是AZ等各種疫苗,還是以提高第一劑接種覆蓋率為主,一方面也有利於公共防疫,一方面也相較公平。蘇益仁批評,面對病毒,讓所有人都打第一劑疫苗,在他眼裡根本不是公平。蘇益仁表示,身體的免疫功能隨年紀增加,本來就會愈來愈差,對高齡長者而言,打完第一劑疫苗發生重症死亡的比例,等於是年輕人完全沒有接種疫苗。現在年輕人打完一劑疫苗後,等於是長輩要打至少兩劑疫苗才能比擬。「這怎麼會公平?」面對病毒,長輩與年輕人相比本來就不公平。蘇益仁呼籲政府,現在應盡速布局長者或重症死亡高風險民眾的第二劑布局,否則Delta變異株入侵,恐怕又會是一次災難。何美鄉:趁冬季來臨前 盡速在長者身上打滿二劑何美鄉表示,國內現有千萬劑疫苗量,若全數集中施打五十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族群,現已足夠讓長輩施打完二劑疫苗,具完整保護力。然而國內,在有現疫苗量下未積極提高長者施打率,而是不斷向下開放至年輕族群施打,對於預防重症及死亡率風險反而更大。何美鄉表示,目前台灣仍處於夏季時節,若邁入冬季之後,又會有另一波感染高峰,未來若將抵台的一兩百萬劑疫苗,應先盡快施打在長者身上,盡快補足二劑完整保護力。何美鄉表示,國內仍有三成多的長者連第一劑疫苗都沒打過,也許是不敢打、剛好在生病沒辦法打等多重因素,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一定要重點保護的高風險族群。即使沒有任何一款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感染,但研究證實可以降低重症。她疾呼,無論是哪一種疫苗來,政府一定要不斷回頭,將長者打好、打滿,而不是不斷往下開放。
-
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第七期接種AZ疫苗上午10時開放預約 9大疑惑一次查
指揮中心今天開放第七期接種AZ疫苗,預約時間自今天上午10時至8月31日中午12時。指揮中心說,第七期預約將提供於7月19日前已意願登記選擇AZ疫苗,且尚未接種過疫苗之29歲(含)以上對象,即1992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及滿18歲以上(即2003年9月3日(含)前出生)第九類對象進行接種;施打期間預計自9月3日至9月10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屆時準時前往接種。此外,提醒符合第七期AZ疫苗預約資格對象如欲增加選擇BNT疫苗,須於8月31日下午4時後始可加選。另已符合AZ疫苗第二劑接種間隔之民眾,將另行開放接種。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疫苗簡介,聯合新聞網整理AZ疫苗相關QA如下。Q1:接種劑量及間隔?A:目前依據疫苗仿單之適用接種年齡為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接種劑次為2劑,目前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為至少8周以上。接種途徑為肌肉注射。Q2:安全性及保護效果?A:AZ疫苗不含可複製之SARS-CoV-2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本疫苗而罹患COVID-19。完成2劑接種可預防63%有症狀感染之風險,另依臨床試驗資料分析,當接種間隔12周且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約81% (60% ~ 91%)。基此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兩劑間隔至少8周,而間隔10-12周,疫苗接種效果更佳。Q3:接種禁忌?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者,不予接種。Q4:接種注意事項?A: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AZ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Q5:接種其他疫苗可以打AZ疫苗嗎?A: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14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Q6:孕婦可以接種嗎?A: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COVID-19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Q7:接種後我該注意什麼?A: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Q8:接種後可能發生之反應及因應措施A: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Q9:接種後就不會感染新冠肺炎嗎?A: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COVID-19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SARS-CoV-2,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曝接種高端後2死 致死原因都和這有關
陸姓專欄作家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解剖結果,為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填塞,引起血壓急降休克而死亡,但最後結果仍待法醫判定。國產高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開放接種,桃園市一名陸姓專欄作家23日接種疫苗後死亡,是國內首例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個案,目前已累計4例高端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其中陸姓專欄作家已完成解剖,解剖結果是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填塞致死;另外3名死者還在等待司法相驗跟家屬解剖意願徵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陸姓專欄作家的解剖結果,是心臟血流進入主動脈的交接處根部出現破裂,旁邊的心包膜也破裂,引起心包填塞。羅一鈞說,心包填塞或引起血壓急速降低、休克,最後陸姓專欄作家不幸因主動脈剝離加上心因性休克而過世。先前有另1名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的女性,也診斷出主動脈剝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該名女性是生前臨床診斷,而專欄作家是解剖結果,但最終都要由法醫進行死因判定。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已有4例通報案件,陳時中強調,目前僅是時序關係,因果關係仍待專家判定。他也透露,4人接種的高端疫苗分屬3個不同疫苗批號,並非同批號。陳時中說,若4名死亡個案狀況類型相近,就可能懷疑與疫苗相關,但若不是,與疫苗的關聯性就相對低,會再與專家進一步討論。此外,外界質疑高端疫苗臨床試驗有5類對象被排除,包括病情控制不穩的慢性病患、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系統疾病者、一個月內曾接受重大手術、癌症正在療程中或即將接受治療、嘗試受孕、懷孕或餵母乳的女性。陳時中說,大部分疫苗臨床試驗都有排除對象,將無法控制的風險降到最低,國際上都有相關規則可依循;健康受試者達到一定比例與安全標準後,再開放更多人施打,之後經過後市場歷練,持續觀察安全性與有效性。
-
2021-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聯亞疫苗未過EUA 名醫:沒理由讓可能可挽救無數生命的優質疫苗半途而廢
2021年8月23日美國FDA正式通過輝瑞BNT成為全球第一支獲得完全授權而非只有緊急授權(EUA)的新冠疫苗;就在前一天,台灣的聯亞疫苗則因未通過EUA而由董事長王長怡親上火線,舉辦感恩記者會,一方面謝謝所有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和研究人員,一方面也對TFDA(食藥署)和CDE(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所訂的EUA標準只看單一時間點的中和抗體力價,深感不平。儘管陳時中部長已經公開表示,TFDA和聯亞公司應該協商如何圓満解決,然而近日以來事態的發展似乎未見好轉,令人為國產疫苗的供應不足和疫苗產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憂心。提到EUA的認證標準,在高端和聯亞送件申請的時候,因為疫情嚴峻, 國際疫苗不足,國內已經來不及比照歐美做到第三期期中報告出來才核准EUA,因此決定以對比當時國內已有的AZ疫苗之「不劣性」當通過標準,這是全球第一次使用「免疫橋接」當做認定標準,是否合宜當然見仁見智,但在當時也不失為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論者或批評為什麼不是用WHO承認的疫苗中之最低中和抗體力價來做對比,不過台灣至今並無力價最低的中國科興疫苗。反對用免疫橋接當審查標準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中和抗體並不能完全代表免疫功能,也不能和疫苗的保護力畫上等號,國際上也還不承認,因此在7月19日高端的EUA審查會議上,投票的20個委員中其實只有3票直接同意,15票是有條件通過,至少有8人表示應該補送T細胞免疫能力資料才行。不過在六月初訂定EUA標準時,聯亞公司並沒有根據自己的產品兼顧B細胞與T細胞免疫之特性,及時反應這種單一的審查標準,對聯亞疫苗可能不公平,可能無法反映出聯亞疫苗的真正能耐與優勢,這是聯亞公司在公關和危機處理方面比較可惜之處。許多人可能會疑惑,聯亞和高端不是同類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嗎?為什麼聯亞產生的中和抗體不如高端,但是又具有多種連目前公認最強的mRNA疫苗都不如的優勢呢?這主要當然是來自於疫苗設計和製造技術上的差異,其實有一支目前在台灣知名度不高的諾瓦瓦克斯(Novavax)也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它使用了先進的奈米技術,以及和聯亞高端都不相同的蛋白質來源和佐劑,所產生的中和抗體力價高達1800,是高端的2.5倍以上,同時又能對抗多種變種病毒,有些專家甚至認為它是最棒的新冠疫苗。根據聯亞的研究報告,聯亞產生的中和抗體半衰期長達195天,比莫德納的90天還多出一倍以上,可能是目前全球疫苗中抗體力價下降最慢的,其免疫記憶和持久的防疫能力可能是其他疫苗所不及的,在全球疫苗短缺的今天,續航力強的疫苗其實是各國都很需要的。聯亞採用短肽胜和小片段蛋白,且不仰賴大量的佐劑來提升中和抗體,目的在於避免多數疫苗容易產生的副作用,因此它的施打不良反應率和安慰劑幾乎一模一樣,副作用發生率遠低於台灣現有的疫苗AZ和莫德納,安全性超高。它在設計上同時追求B細胞和T細胞的均衡免疫機制,因此中和抗體力價不如高端,但是T細胞免疫能力和對抗令人聞之色變的Delta病毒能力,則是現階段全球疫情下超強的一個優勢。身為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史上録取的第一個亞洲博士生,畢業於台大化學系的王長怡博士曾經受教於多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專業學術成就斐然,之後在美國創立公司,逐漸成為國際知名的生物科技專家和企業家。1998 年應台灣政府的邀請,返台創立子公司,我國政府持有20%的股份,和高端的純民間資金不同。令人感動的是當許多人建議她不要在台灣設廠的時候,她因為愛台灣而獨排眾議,把許多資源從美國灌注給台灣。過去廿多年來,聯亞集團在動物疫苗、HIV 抗體檢測、C肝抗體篩檢、神經退化性疾病疫苗的研發……等等許多方面著墨甚深且成果不凡,也由於過去豐富的動物疫苗製造經驗,聯亞的新冠疫苗產能一年可以達到6000萬至一億劑,遠超過高端的1000萬劑,在目前全球疫苗短缺的今天,我們似乎沒有理由讓一個國家持有不少股份的公司,讓一個可能可以挽救無數人類生命的優質疫苗半途而廢。有些人建議聯亞直接在國外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如果成效良好自然蓋過台灣未通過EUA之事,但即使聯亞已經和印度簽訂萬名受試者之三期試驗合約,即使聯亞已經取得巴拉圭500萬劑的訂單,甚至可能還有其他未曝光的潛在訂單,台灣的EUA未通過仍然可能影響其國際印象與市場行銷。再者,高端疫苗從8月23日開打之後,連日死亡案例頻傳,而且多數為青壯年人口,其安全性正受到外界的放大檢視,產能也遠遠不及國內的需求,政府更沒有理由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疫苗接種事關國民健康甚鉅,疫苗產業更是全球龐大的商機,新冠疫苗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我國政府對於疫苗產業的投入,除了已經營運45年的國光生技公司之外,過去著力不深,目前正在加大力度,全力輔導打世界杯,因此不論是高端、聯亞,或是國光,政府應該繼續予以支持協助才對。賴副總統在2021年2月17日走訪國光、高端、聯亞三家公司時強調「以國家戰略的方向來看,希望有一座疫苗的護國神山」。目前如果繼續輔導聯亞疫苗,可以是對副總統指示的最佳回應。為今之計,既然EQ超高的陳時中部長已經指示雙方繼續協商溝通,建議聯亞公司放低姿態,除了繼續完成國內二期試驗及在印度進行三期試驗之外,應該盡速提出對於EUA審查標準的修正意見,也確實提出聯亞疫苗在中和抗體外的優異表現之科學證據。另一方面,TFDA和CDE也盡速召開專家學者會議,基於目前的疫情演變,對國內EUA 認證標準與時俱進做更新。雙方坐下來理性溝通,不但有利於國內的疫情控制, 也有利於聯亞疫苗的外銷市場,為台灣爭取外匯並發揮國際影響力,讓疫苗產業真正成為台灣的另一座護國神山。
-
2021-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接種高端多例死亡通報 名醫籲政府:繼續輔導聯亞EUA
高端疫苗施打才數日,已連續傳出多起施打後猝死案,除了引發高端疫苗安全性的討論之外,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今晚特別投書元氣網,籲請政府不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應繼續輔導其他國產疫苗廠。另應該依病毒演變,更新緊急授權(EUA)的認證標準,輔導其他藥廠能依較新較科學的標準生產更好的國產疫苗。同時也是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的鄭丞傑建議,政府應儘快澄清並確認高端疫苗的安全性外,更應繼續輔導包括聯亞在內的其他國產疫苗;否則令人為國產疫苗的供應不足和疫苗產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憂心。鄭丞傑的投書元氣網的文章全文如下:「2021年8月23日美國FDA正式通過輝瑞BNT成為全球第一支獲得完全授權而非只有緊急授權(EUA)的新冠疫苗;就在前一天,台灣的聯亞疫苗則因未通過EUA而由董事長王長怡親上火線,舉辦感恩記者會,一方面謝謝所有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和研究人員,一方面也對TFDA(食藥署)和CDE(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所訂的EUA標準只看單一時間點的中和抗體力價,深感不平。儘管陳時中部長已經公開表示,TFDA和聯亞公司應該協商如何圓満解決,然而近日以來事態的發展似乎未見好轉,令人為國產疫苗的供應不足和疫苗產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憂心。提到EUA的認證標準,在高端和聯亞送件申請的時候,因為疫情嚴峻, 國際疫苗不足,國內已經來不及比照歐美做到第三期期中報告出來才核准EUA,因此決定以對比當時國內已有的AZ疫苗之「不劣性」當通過標準,這是全球第一次使用「免疫橋接」當做認定標準,是否合宜當然見仁見智,但在當時也不失為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論者或批評為什麼不是用WHO承認的疫苗中之最低中和抗體力價來做對比,不過台灣至今並無力價最低的中國科興疫苗。反對用免疫橋接當審查標準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中和抗體並不能完全代表免疫功能,也不能和疫苗的保護力畫上等號,國際上也還不承認,因此在7月19日高端的EUA審查會議上,投票的20個委員中其實只有3票直接同意,15票是有條件通過,至少有8人表示應該補送T細胞免疫能力資料才行。不過在六月初訂定EUA標準時,聯亞公司並沒有根據自己的產品兼顧B細胞與T細胞免疫之特性,及時反應這種單一的審查標準,對聯亞疫苗可能不公平,可能無法反映出聯亞疫苗的真正能耐與優勢,這是聯亞公司在公關和危機處理方面比較可惜之處。許多人可能會疑惑,聯亞和高端不是同類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嗎?為什麼聯亞產生的中和抗體不如高端,但是又具有多種連目前公認最強的mRNA 疫苗都不如的優勢呢? 這主要當然是來自於疫苗設計和製造技術上的差異,其實有一支目前在台灣知名度不高的諾瓦瓦克斯(Novavax)也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它使用了先進的奈米技術,以及和聯亞高端都不相同的蛋白質來源和佐劑,所產生的中和抗體力價高達1800,是高端的2.5倍以上,同時又能對抗多種變種病毒,有些專家甚至認為它是最棒的新冠疫苗。根據聯亞的研究報告,聯亞產生的中和抗體半衰期長達195天,比莫德納的90天還多出一倍以上,可能是目前全球疫苗中抗體力價下降最慢的,其免疫記憶和持久的防疫能力可能是其他疫苗所不及的,在全球疫苗短缺的今天,續航力強的疫苗其實是各國都很需要的。聯亞採用短肽胜和小片段蛋白,且不仰賴大量的佐劑來提升中和抗體,目的在於避免多數疫苗容易產生的副作用,因此它的施打不良反應率和安慰劑幾乎一模一樣,副作用發生率遠低於台灣現有的疫苗AZ和莫德納,安全性超高。它在設計上同時追求B細胞和T細胞的均衡免疫機制,因此中和抗體力價不如高端,但是T細胞免疫能力和對抗令人聞之色變的Delta病毒能力,則是現階段全球疫情下超強的一個優勢。身為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史上録取的第一個亞洲博士生,畢業於台大化學系的王長怡博士曾經受教於多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專業學術成就斐然,之後在美國創立公司,逐漸成為國際知名的生物科技專家和企業家。1998 年應台灣政府的邀請,返台創立子公司, 我國政府持有40%的股份,和高端的純民間資金不同。令人感動的是當許多人建議她不要在台灣設廠的時候,她因為愛台灣而獨排眾議,把許多資源從美國灌注給台灣。過去廿多年來,聯亞集團在動物疫苗、HIV 抗體檢測、C肝抗體篩檢、神經退化性疾病疫苗的研發….等等許多方面著墨甚深且成果不凡,也由於過去豐富的動物疫苗製造經驗,聯亞的新冠疫苗產能一年可以達到6000萬至一億劑,遠超過高端的1000 萬劑,在目前全球疫苗短缺的今天,我們似乎沒有理由讓一個國家持有不少股份的公司,讓一個可能可以挽救無數人類生命的優質疫苗半途而廢。有些人建議聯亞直接在國外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如果成效良好自然蓋過台灣未通過EUA之事,但即使聯亞已經和印度簽訂萬名受試者之三期試驗合約,即使聯亞已經取得巴拉圭500萬劑的訂單,甚至可能還有其他未曝光的潛在訂單,台灣的EUA未通過仍然可能影響其國際印象與市場行銷。再者,高端疫苗從8月23日開打之後,連日死亡案例頻傳,而且多數為青壯年人口,其安全性正受到外界的放大檢視,產能也遠遠不及國內的需求,政府更沒有理由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疫苗接種事關國民健康甚鉅,疫苗產業更是全球龐大的商機,新冠疫苗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我國政府對於疫苗產業的投入,除了已經營運45年的國光生技公司之外,過去著力不深,目前正在加大力度,全力輔導打世界杯,因此不論是高端、聯亞,或是國光,政府應該繼續予以支持協助才對。賴副總統在2021年2月17日走訪國光、高端、聯亞三家公司時強調「以國家戰略的方向來看,希望有一座疫苗的護國神山」。目前如果繼續輔導聯亞疫苗,可以是對副總統指示的最佳回應。為今之計,既然EQ超高的陳時中部長已經指示雙方繼續協商溝通,建議聯亞公司放低姿態,除了繼續完成國內二期試驗及在印度進行三期試驗之外,應該盡速提出對於EUA審查標準的修正意見,也確實提出聯亞疫苗在中和抗體外的優異表現之科學證據。另一方面, TFDA和CDE也盡速召開專家學者會議,基於目前的疫情演變, 對國內EUA 認證標準與時俱進做更新。雙方坐下來理性溝通, 不但有利於國內的疫情控制, 也有利於聯亞疫苗的外銷市場,為台灣爭取外匯並發揮國際影響力,讓疫苗產業真正成為台灣的另一座護國神山。」
-
2021-08-25 醫療.皮膚
腳起水泡別戳破!皮膚科醫揭各類水泡該怎麼處理
小芯趁著暑假期間,想體驗打工生活,和同學一起應徵電子公司作業員的暑期工讀,沒想到整天站著工作,幾天下來腳底長出水泡,很想擠破它,又怕會感染,不知如何是好?腳起水泡 不要自行擠破許多人都有過腳起水泡的經驗,成因眾多,有人因為久站,有些則是鞋子不合腳型,不過,大部分還是因為汗皰疹、香港腳、糖尿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等疾病而起水泡,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建議,水泡不要自行擠破,可直接塗藥,以免引發感染。一般來說,摩擦為導致腳起水泡的原因之一,如果1天站著好幾個小時,就會對腳跟、腳底、腳趾產生壓力,而容易導致腳底起水泡。至於鞋子不合腳,不管是過鬆或太小,持續摩擦皮膚,也會產生水泡。至於皮膚疾病所引起的腳部水泡,則更為常見,其中以香港腳居多,最近雨勢不斷,如果鞋襪碰水潮濕,雙腳處於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就可以引發黴菌感染,造成香港腳,在腳趾縫間長出水泡,極度發癢。汗皰疹也相當常見,常長在腳底板,密集地冒出許多小水泡,產生搔癢感及刺痛感,許多人習慣將水泡擠破,以解決搔癢困擾,但因此引發細菌感染。趙昭明表示,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民眾也會出現腳底水泡困擾,雖然不太合併搔癢感,但因水泡體積較大,影響行走,建議擠破水泡之前,應做好消毒。在治療上,香港腳則需抗黴菌藥膏,如因過度摩擦所引發的水泡,則需塗抹抗發炎藥膏,其餘水泡均能透過類固醇藥膏來改善症狀,不要自行擠破水泡,直接塗藥就能達到效果。(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為什麼腳跟總是反覆龜裂、粗糙? 皮膚科醫師曝愛做「2件事」慘了 ·鞋子磨腳,腳跟起水泡怎麼辦? 專家教「關鍵5動作」:凡士林也有用
-
2021-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北境外移入2採陰才解隔離? 專家支持、建議加驗抗體
新北市長侯友宜前天在新北防疫記者會宣布,轄內醫院收治的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在基因定序還沒有出來之前,都視同Delta病毒,須二採陰才能出院;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建議中央應統一規定。北醫胸腔內科部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認同,台灣禁不起大規模Delta疫情,目前每天境外移入個案僅個位數,醫療量能允許下,將現行標準嚴格化應該是可行、應該要做的,是「必要之惡」。等待解隔離期間並非什麼都不做,建議應加驗血清抗體,讓隔離有所憑據,也能促進治療的發展。根據現行規定,確診住院或確診Delta者,要滿足三項條件使得解除隔離,包括症狀緩解且退燒一天以上、發病滿十天、間隔24小時兩次PCR陰性或Ct值30以上。侯友宜提出之建議,差別在於不接受連續兩次Ct值30以上,只接受必須兩次PCR陰性,可能引發的爭議在於病程後期PCR結果常時陰時陽,導致隔離時間延長,最久可能長達數個月。周百謙表示,目前台灣完整接種兩劑疫苗的人口不到5%,禁不起任何Delta病毒進入社區引發疫情。美國研究發現,Ct值25以下才是危險數值,若達到30至35以上,病毒就無法有效複製,但這只是大數據,還是有5%的機會逸散進社區,因為小區域採檢沒病毒,不代表全身沒病毒,可能與部分人免疫生成偏差有關。目前每天境外移入只有個位數,加上醫療量能不受限,國內疫情並不嚴峻,為了避免國外疫情進入台灣,現行措施的嚴格化應該是可行而且應該要做的。若改標準導致很多人都被關一兩個月還驗得到陽性,怎麼辦?周百謙表示,有效隔離和治療,可以加速陽轉陰的過程。金巴黎舞廳個案那樣關近三個月,並不是常態,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發生在因為有吃抗排斥藥、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導致免疫生成不佳。新冠病毒在流感化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抗原性不足,出現病毒「冬眠」或「平衡」情況,這會有臨床風險,當人體微環境因壓力、睡眠等因素改變,病毒有可能再起。「找出始終無法產生足夠抗體的人,研究如何治療能幫助他產生足量抗體、清除病毒,是隔離治療期間的重要任務。」周百謙說,隔離期間應驗血清抗體,確認其免疫生成。一般康復者血清中和抗體的濃度可比打過AZ疫苗還高,痊癒後三到六個月內不打疫苗也沒有立即風險;但若在感染後七到14天都還沒有產生IgG、IgM抗體,代表免疫生成不佳。應嘗試找出原因,並嘗試透過藥物、疫苗、戴口罩等措施,讓最後的少量病毒儘速清除,病人也能清楚知道自己為何隔離較久。「住院並非是無『藥』可施、讓病人苦等,」周百謙表示,不戴口罩可能增加病毒的殘存率,住院期間在溫溼度恆定的隔離病房並戴好口罩,這有助於拉高呼吸道的溫度和濕度,不利於病毒存活,加上病人在病房可以好好休息、保持充足睡眠、接受藥物治療,二採陰不見得要關這麼久。
-
2021-08-21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每天拍打20下 疏通淋巴增強免疫力
淋巴系統是人體免疫功能重要的一部分,但因為淋巴沒有彈性,如果長期維持一個姿勢不動,或是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堵塞與周邊痠痛。腋下這個位置是人體最大的淋巴結,如果不暢通會感受到肩頸、背部痠痛與胸悶,影片中將教你適當的拍打,改善胸悶與痠痛,透過腰部帶動手臂甩起來,還可以額外運動到腰部!快跟著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每天拍打20下,一起來活化淋巴、增強免疫力。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