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297
筆 文章
-
-
2021-06-19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吃對蔬果對心臟好! 專家認證「護心飲食3大重點」:今天吃了嗎?
酷夏來臨,多吃當季當令、含水多的蔬菜,如小黃瓜、苦瓜、茄子、四季豆、玉米、番茄等,既可補水消暑,又不用擔心膽固醇或肥胖上身,有助於心血管健康。︱要素1︱ 飲食重點:多吃瓜類、補足水分夏天是容易脫水的季節,不是出汗太多,就是整天窩在室內吹冷氣,水喝太少,為避免脫水,除了要多喝水,也要從食物中補充足夠的水分,因此,含水比例 90%以上的瓜類,成為夏天蔬食的首選。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台灣夏季的蔬菜,種類較少,不像冬天、春天那麼豐富,以能耐病、耐熱與耐濕的蔬菜為主,尤其是含水分多者,像是小黃瓜 (含水96%)、苦瓜(含水94.3%)、 絲瓜(含水94. 6%)、 冬瓜(含水97.1%)、胡瓜(含水96.1%)等瓜類,還有茄子(含水93.4%)。 ︱要素2︱ 擇食富含膳食纖維、植化素蔬菜夏季當令蔬菜大多富含水分,很符合夏天人體缺水的需求,但相對的,此季節的 蔬菜所含的膳食纖維就比其他季節的蔬菜要少一些。除了茄子每100g含2.2g的膳食 纖維、苦瓜每100g仍有3.2g的膳食纖維,其餘水分含量多的瓜類,膳食纖維並不高,像小黃瓜僅有1.3g、絲瓜只有1g,膳食纖維含量都偏低。為能減少身體的負擔,食用夏日含水量多的蔬食,劉怡里建議,最好能搭配含膳食纖維豐富的全穀類主食,像是糙米、糙薏仁、紫米或蕎麥麵、小麥土司等,也可以增加毛豆、黃豆等豆類食材組合,在需要減肥的炎夏時節,可從零膽固醇的豆類攝取到好的油脂與優質蛋白質,對身體的負擔也較小,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因此瓜類+豆類+全穀類,可謂相輔相成的「最佳拍檔」。此外,在全球化下,目前蔬果季節的界線已經不太明顯,因此,夏日水分多的小 黃瓜、苦瓜等瓜類及植化素多的茄子、番茄、四季豆等蔬菜,也可搭配一些全年可見並非只在夏季盛產的蔬菜,例如十字花科的花椰菜或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蔔等,讓蔬菜的攝取種類不會受到太多局限。另外,洋蔥、青蔥、大蒜等辛香料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和B6,是製造抗體所需要的,也可提升免疫力,洋蔥本身又含有類黃酮素,對初期感冒有防治效果,可提高對抗病毒的抗氧化能力。 ︱要素3︱ 水炒或涼拌蔬食,少量好油提升食慾在夏天,食用生菜沙拉的比例可以提高,劉怡里提醒,沙拉醬的運用要特別小心,以免吃入太多油脂,可適量使用橄欖油、亞麻仁油或堅果來替代高熱量的沙拉醬。 一般蔬食可以簡單的水油炒,或是加一點醋,用油醋醬來涼拌蔬食,適合家中有 老人或小孩因天熱胃口不好時食用,酸酸的口感與少許油脂,可增加食慾與飽足感,並可提高蔬食中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不過,單只有蔬菜不可當作一份正餐,要能搭配主食,如玉米,還應該添加一些 豆類如毛豆、肉類如雞胸肉或海鮮類如鮭魚、章魚等蛋白質的攝取,才能兼顧營養均衡;若是仍太過輕食,男性於餐後還可吃一點水果來做補充。此外,夏天蔬食的保存也很重要,天氣熱,蔬菜較容易腐敗,劉怡里說,可以簡單的抓一點鹽或糖漬蔬菜,也能幫助開胃,但糖與油的用量要少,冷藏於冰箱中,應盡快在1、2天內吃完。 延伸閱讀: ·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夏天晚上總是睡不好? 這些「失眠地雷」要小心...水喝太少、飲食不均衡都上榜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各地頻傳猝死案 竹市長輩焦急問「可改打莫德納嗎?」
近日各縣市針對高齡長者接種AZ疫苗,但陸續傳出有長者打完疫苗後猝死案件,新竹市累計發生2起類似案件,讓不少還沒打的長輩相當緊張,由於今天中央證實第二批莫德納疫苗將於今天下午抵台,就有里長接獲長輩詢問,「可以改打莫德納疫苗嗎?」新竹市昨天針對78歲到80歲長輩接種疫苗,不過整體報到率達7成,比先前6成稍高,今天將持續針對未設籍的高齡長輩施打,不過,各地頻傳猝死新聞確實讓長輩憂心。新竹市陸續傳出有97歲與83歲老翁接種疫苗後,身體不適身亡,2名長者都設籍在人口最多的東區,東區綠水里長黃千芳說,目前尚未接獲長輩不願施打疫苗的狀況,但確實有長輩看到新聞打來詢問,「有沒有機會打新到的莫德納疫苗」,就是害怕AZ可能衍生的副作用。黃千芳接獲長輩詢問,也因自己沒有接獲類似訊息,只好安撫長輩要看中央作業如何,還不知道打不打的到?她也提到,里內也有些長輩本身就沒有接種疫苗習慣,像是往年固定開打的流感疫苗等,這次開打新冠肺炎疫苗也決定不會接種。東區水源里長曾翰揚表示,長輩看到相關新聞多少都會怕,確實有些長輩對於是否要打疫苗變得猶豫,原本認為打疫苗是增強免疫力,但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可能會觸發不同反應,「開始猶豫是否都待在家就好,不要外出打疫苗冒風險」。曾也提到,也有些高齡長輩先前接獲通知單,未在指定的時間地點去接種,但仍有接種意願,經向區公所了解,只要是符合施打資格的對象,只要好好保留通知單,之後再開站一樣可以到站施打,也有長輩是居住在里內但未設籍,想知道新竹市何時替未設籍的長輩開打?經市府造冊完成,今天下午將開始替570名未設籍長輩接種。
-
2021-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宅在家更要減肥!168落伍了,營養師曝光「422」進食法能甩肉
為了防疫,大家都宅在家裡,體重可能也逐漸上升,因此不少人開始實施「168斷食法」,但是168方法在家時很難實施,營養師黃韋堯表示,間歇性斷食考驗意志力與持久力,因此建議可以改用「442飲食法」,在10小時中,4小時、4小時、2小時分段時間中,將所有食物吃完,可以讓大家容易達標。黃韋堯指出,在家可以調整飲食、日常作息,營養足夠符合身體代謝才是關鍵,因此他研發出442飲食法,從168斷食法(8小時吃完所有食物,16小時空腹)的基礎來優化。442飲食法是指在人體燃燒代謝循環最好的黃金10小時裡,以4小時、4小時、2小時的分段時間內,將所有的食物吃完,第一餐與第二餐中間需間隔4小時,第二餐和第三餐再間隔4小時,最後的2小時,以輕食、湯品或代餐做最後一餐,消化時間大約2小時。黃韋堯指出,引時間多攝取蔬果、補充酵素、膳食纖維等相關食物,進而幫助排便、增強代謝力,也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緩解疫情下的緊張情緒。 黃韋堯說,包括可以消水腫的芹菜、蘋果醋萃取,肉鹼、發酵黑薑、植物複合多肽等則能幫助代謝,增強對伺機入侵病菌的抵抗力;而天然植化素具有抗發炎等活性,且強化免疫細胞,進而增強抵抗力。 吃的「油脂」也是關鍵,黃韋堯提到,具有抗氧化物的優秀脂肪,能夠幫助體內建立抗自由基的環境。 黃韋堯強調,居家飲食三餐主食應少吃精緻的單醣食物,增加飲食纖維量,可選擇像是比燕麥熱量更低的「燕麥麩皮」,增加飽足感而減少後面進食的分量。也能搭配居家自主運動訓練,挑選自身體能所及的影片或健身APP在家運動,也要適當補充,例如BCAA及乳清蛋白等,避免肌肉流失,讓自己維持健康的最佳理想狀態。
-
2021-06-18 養生.健康瘦身
減醣飲食減重成功機率高?減脂增肌 飲食控制是關鍵
如何挑選適合的減重法?以不危害健康為先 坊間瘦身飲食方法數不勝數,是生酮飲食好,還是減醣、間歇性斷食適合自己?究竟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減重方法?嫚嫚營養師表示,主要先以不會危害健康為優先選擇,像是節食,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與肌肉一起流失,使免疫力下降,不僅有害健康,還可能愈減愈胖。生酮飲食同樣是偏向極端的減重方式,因為醣類攝取低,建議執行前先尋求專業人員評估。 真的要成功的減重,首先要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嫚嫚營養師舉例,自己曾使用過綠茶黑咖啡減重法,先將無糖綠茶加黑咖啡混合,用餐前飲用300至500CC,能增加飽足感,降低攝取量。建議平時有在喝綠茶和咖啡的民眾可以嘗試。 哪些族群不適合極端減重?減醣易成功? 嫚嫚營養師指出,本身已有疾病狀態的族群,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痛風等,這些族群的飲食需要嚴格控制,如果採取過於極端的減重方法,非常危險,需要先尋求專業人員再進行。其實,一般人也建議這麼做,因為太多人過於極端,反而愈減愈胖,或是嘗試網路偏方,不僅傷荷包也傷身。 如果是以成功將體重,還能維持不復胖,減醣飲食法成功機率最高,也能維持比較久,如果以生酮飲食來說,雖然減重速度快,但是很難維持,因為每天只能攝取25至50克的碳水化合物,兩口飯就超標,因此在食材上準備相當累人,且缺乏長期研究證實安全性,健康風險相當大,包含口臭、血脂增加等。只要一恢復正常飲食,很快就復胖。 間歇性斷食恐掉肌肉?糖尿病患及年長者勿嘗試 嫚嫚營養師表示,168斷食對胰島素控制相當不利,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及50歲以上族群千萬不要嘗試。許多人發現執行後,體重不但沒有減輕,還增加不少,主要是因為不瞭解168斷食的正確方法,認為只要在8小時內吃東西都可以,沒有控制飲食內容,就變成報復性飲食,反而比之前吃得還要更多。 正確執行確實能在一兩週內,使體重慢慢下降,不過,有新的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與一般三餐控制的減重方法,效果相差無幾,此外,執行間歇性斷食,四肢的肌肉量可能有減少的現象,對於年長者面臨肌少症相當不利。 減重減脂增肌一次懂!飲食控制是關鍵 嫚嫚營養師說明,減輕體重建議遵照211餐盤,蔬菜類2份,蛋白質1份,碳水化合物1份。 減少體脂,建議執行減醣飲食,可以攝取乳品類但是水果建議以莓果類為主,糖分比較少,添加糖的東西禁止攝取,碳水化合物盡量換成全穀雜糧類,避免精緻澱粉,包含白飯、白麵包等。由於減醣也有分程度,想要快速降體脂,可以將每一餐碳水化合物控制在一個拳頭大小。 增加肌肉,按照國健署「我的餐盤」飲食法,再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因為「我的餐盤」建議一餐蛋白質為1個掌心大小,要增加肌肉量,女性建議可以增加為1.5個掌心大小,男性則為2個掌心大小。 《延伸閱讀》 .刻意不吃早餐當減肥?當心下一餐「報復性進食」胖更多 .節食愈減愈胖?如何突破減肥撞牆期?原來有氧運動要這樣練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18 養生.聰明飲食
西瓜紅肉or黃肉哪個好?營養師解析兩者差異:男性補充精胺酸要吃這顏色
盛產西瓜的季節來了!你愛吃紅肉還是黃肉呢?隨著天氣炎熱,吃西瓜消暑是可是不少人的妙方,但香甜多汁的西瓜分成紅肉與黃肉,哪一種比較好呢?西瓜營養價值豐富 紅肉、黃肉個別好處防疫在家,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應多攝取蔬果,例如可吃當季盛產的西瓜。以紅肉西瓜為例,每100g熱量32kcal、C/P/F8/0.8/0.1g、膳食纖維0.3g、鉀121mg、鋅0.2mg、維生素A 687I.U.、β-胡蘿蔔素412μg、維生素C 6.8mg;至於黃肉西瓜,每100g熱量熱量29kcal、C/P/F7.3/0.7/0.1g、膳食纖維0.3g、鉀99mg、鋅0.3mg、維生素A 1mg、β-胡蘿蔔素1μg、維生素C 5.4mg。紅肉西瓜 保護黏膜健康、對抗病菌而紅肉、黃肉西瓜都有各自的好處跟功效,高敏敏指出,紅肉西瓜的維生素A跟C豐富幫助身體抗氧化、增強免疫力,且β-胡蘿蔔素也高,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維持視力、使肌膚水潤,建議想要保護黏膜健康,對抗病菌,可以多吃紅肉西瓜。黃肉西瓜 舒緩情緒、熱量較紅肉西瓜低最近因為疫情人心惶惶、壓力大的,高敏敏建議,可以吃黃肉西瓜,因富含瓜胺酸,可以幫助血管放鬆、舒緩疲勞跟現在的緊張情緒;此外,黃肉西瓜的瓜胺酸在體內能夠轉換成男士們最愛的精胺酸,且熱量也比紅肉稍低一些。吃西瓜適可而止 過量恐致血糖超標不過,高敏敏提醒,「份量很重要」,一顆西瓜切一切放碗裡 8分滿就是一份水果了相當約60大卡,一天最多2份,若抱一整顆挖著吃,恐致血糖超標、 脂肪囤積,反而不利健康,因此吃一份就好,其它扣打吃其他水果,以均衡攝取各種植化素。值得一提的是,腸胃敏感者、血糖控制者、減肥者,都更要注意份量控制。延伸閱讀: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天熱喝飲料只會越喝越渴! 5種防暑蔬果現在吃正好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後發燒怎辦?專家警告這些情況快就醫
國內各縣市新冠疫苗正依「COVID-19疫苗優先接種順序」施打中,然而,卻陸續傳出施打疫苗後猝死案件,這些案例和疫苗是否相關,還必須進一步的調查。不過,一般接種後容易出現哪些副作用?若發燒了該怎麼辦?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OVID-19疫苗Q&A 」中指出:.接種完COVID-19疫苗後多久可以得到保護力?*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疫苗接種後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推行疫苗政策國家如以色列的實證顯示,接種一劑Pfizer/BioNTech疫苗後14~20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未知,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所需劑次,才能具足夠保護力。*需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COVID-19疫苗會有哪些副作用?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 (≥38℃ ),一般約 48 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 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如果接種疫苗後發燒,該怎麼處理?根據臨床試驗數據,接種疫苗後發燒的比率介於8至16%,大多會在48小時內緩解。建議您可以多喝水,多休息,若持續發燒或有其他不適,可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發生時間與疫苗接種時間,以作為診斷參考。.接種COVID-19疫苗後,若出現了副作用或不良事件,該怎麼辦?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如症狀持續、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其他具臨床意義之事件者,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接種疫苗後假使又感染COVID-19,會增加疾病嚴重度或影響治療效果嗎?接種COVID-19疫苗後,大部分人體內會產生對抗SARS-CoV-2的免疫力,因此假使又感染到COVID-19,疫苗接種後體內產生之細胞性免疫力與體液性免疫力將使疾病表現較輕微;另接種疫苗不會影響藥物對COVID-19的治療效果。延伸閱讀: ·我適合接種COVID-19疫苗嗎? 兒童、過敏者、哺乳婦女族群一次解答 ·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 專家解答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接種3天傳多起死亡案 指揮中心喊話:別卻步不打
AZ疫苗15日起開始擴大接種,陸續傳出80歲以上長者脆弱,奔波造成身心壓力,甚至傳出多起接種後死亡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呼籲,疫苗可預防重症死亡,慢性病人都應該盡快接種疫苗,別在未釐清因果關係下,就卻步不打。3天已發生13例接種後死亡案例,發言人莊人祥以英國為例,接種BNT共造成406死亡;但英國接種AZ較多造成863死亡,要看死亡年齡層跟母數多少,目前只看到分子。至於接種AZ後死亡是否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羅一鈞說,神經系統疾病、失智,目前沒有報告顯示打疫苗容易出現併發症或死亡情形。羅一鈞表示,這波應該是反映高齡者疾病盛行率,所以其他三高疾病在此年齡層盛行率高,死亡分析,中高齡死亡率高者多有多重慢性病,疫苗可預防重症死亡,慢性病病人都應該盡快接種疫苗,別再因果關係未釐清就卻步不打。他指出,每個國家接種都會遇到老人接種死亡的情形,像英國接種到現在,順利提高疫苗含蓋率,把死亡重症壓下來,大家看長期疫苗接種率,對社區群體免疫力,病毒不會等我們,早點打疫苗,第二劑都打完,讓群體免疫早點完成。
-
2021-06-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情導致負面情緒多 苗醫心理師: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
近一個月來國內疫情嚴峻,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呼籲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的情緒,將注意力刻意放在當下,採用不評價的方式如實看待事物,以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苗栗醫院指出,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天打開電視新聞或用手機都會遭受許多與疫情相關的訊息轟炸,加上學校停課、上班採分流、父母需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小孩,很多行業都受到疫情衝擊,民眾日常生活、行動受限,還有疫苗短缺、假新聞充斥等問題影響,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也有一些不戴口罩、隱瞞病情到處跑、攻擊醫療及警務人員等脫序行為出現。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指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疫情雖是導致心理苦感的所在,但一心想除去這不愉快感受的企圖,或以不適當行為因應,反而會加深我們對苦的感受。當境遇產生負向感受(-1) +負向想法(-1) +負向行為(-1),就形成3倍的負向效果,如採正確理解及適當方式回應,就能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余錦星表示,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情緒,當有負面情緒發生時,刻意將注意力帶到當下的情緒經驗及身體感受,採溫柔、和善的方式觀看自己內在身心變化,保持與這種經驗的連結,不要刻意想改變或批判它,讓它「如其所是」地存在一段時間,然後簡短將其命名,例如這是焦慮,這是害怕,這是過度擔憂等。之後將專注力轉到呼吸上,去感受呼吸時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吸氣時涼涼的,吐氣時暖暖的,並想像帶有正向能量光的氣體被吸入到全身,吐氣時把身體內的焦慮、害怕、擔憂不適情緒感受完全的釋放出去,堅持專注持續一段時間,直到自己感覺到輕鬆、平靜時,再選擇有利現在疫清生活的方式去行動。他表示,除一般宣導的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正確做好防疫外,也要有限制的觀看疫情訊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透過通訊產品維持適當的人際互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作息正常,加上適度運動來調解自己的身心壓力,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些過去想做的事,如追劇、看本好書、打掃家裡等。雖然正念練習並不會消除生活所有的痛苦和壓力,但它能協助用更寬容、更仁慈、更悲憫的方式來回應自己和周遭的人,有助身心健康和免疫力提升。
-
2021-06-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三級警戒滿月/解封關鍵時間點快來了? 圖解三大指標性數據曲線變化
去年新冠疫情擴散全球,台灣曾因超前部署,獲封「防疫模範生」的美名,然而,自今年5月起,社區接連發生群聚、不明感染源個案,引爆新一波疫情,台灣5月11日正式進入社區感染階段。為防堵疫情,雙北率先於5月15日升為第三級疫情警戒,5月19日全國統一升三級。從過去這幾周數據來看,台灣連日確診數皆破百例,加上每日確診數一度「校正回歸」,擊潰許多民眾對防疫的信心。究竟全國三級後疫情變化趨勢如何?這波疫情何時會趨緩?「聯合新聞網」一次整理給讀者了解。⦾全台疫情變化:整體疫情呈下降趨勢 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台灣累計確診數變化Infogram台灣前期整體確診數發展平緩,以境外病例占比為最多,雖然5月初發生華航機師染疫案,但基本上疫情可控。然而,後來爆發宜蘭羅東遊藝場、獅子會、萬華茶藝館群聚事件等,每日境外病例和本土病例在18日當日發生交叉點,本土病例占確診總數比例漸多,呈現明顯的指數型成長。但從確診總數來看,只能看出疫情升溫,很難分辨升三級後疫情趨緩的關鍵點,不過可從每日新增確診數發現端倪。下圖呈現每日新增確診數的變化趨勢,包含境外個案、本土病例(包含每日調整校正回歸數)以及死亡病例。台灣每日新增確診數 (含校正回歸)Infogram從數據來看,疫情第一波高峰是5月15日到17日,第二波高峰是5月24到25日,而第二波高峰甚至比第一波還來得高,許多專家認為這是母親節及大賣場群聚引爆的,接著三級警戒再延長,國內疫情有些微減緩,自6月13日起,本土單日確診數連續3天跌破200例,其中6月15日新增123例本土確診,是實施三級以來的最低。不過,每日新增死亡數部分不太樂觀,國內死亡率有明顯上升趨勢,6月11日死亡率飆破至3.08%,後來幾天死亡率更飆升至3.22%以上,目前最新死亡率已飆升至3.47%,高於全球致死率2.17%,迄今國內已有460人因染疫死亡,且以高齡族群居多,國內新冠死亡率仍壓不下來。⦾各縣市疫情變化:前期雙北疫情緊繃 後期苗栗成疫情重災區各縣市本土累計確診數變化Infogram5月起各縣市的確診數不斷攀升,確診數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新北市、台北市及苗栗縣,反之,確診數最少的縣市是澎湖、連江、金門,其中金門迄今維持零確診,成為全台最後淨土。當5月19日進入三級警戒後,各縣市的確診數排名只有微幅變化,不過6月4日出現疫情轉折點,苗栗縣爆發京元電子竹南廠群聚案,造成移工染疫情形不斷擴大,苗栗分別在6月6日、6月11日單日確診新增人數超越台北,成為疫情最嚴重的前三名縣市之一。⦾雙北疫情變化:雙北疫情退燒 未來仍嚴守防疫措施雙北確診數變化Infogram雙北淪為疫情重災區,北市各行政區5月9日至6月5日的累計確診數以萬華區最多,其次為文山區。新北市則以板橋、三重、中和、新莊區確診數偏高,這些區與北市萬華區地緣關聯性緊密,在生活圈同屬一個圓心,跟新北之間更是有多條橋樑連結,導致確診總數、足跡上升,產生輻射狀熱區。不過從整體數據來看,雙北在5月23日後新增確診數逐步下降,疫情似乎趨緩,但雙北首長曾數次表示不能鬆懈。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只要管制一放鬆,危機就會增加;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表示,雖然數據看起來下降,但還是有很多隱藏確診個案,不能單日確診數下降就鬆懈,並呼籲高風險熱區民眾廣篩,找出無症狀感染者。⦾RT值降至0.7 還得找出社區隱藏感染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R0值是「基本再生數」,在無任何免疫力的情況下,平均1個感染者會把病源傳染給多少人的數值,R0值越大代表傳染越難控制。疫情發生後就會用Rt值,也是「有效再生數」,用來估計某一個時間點有多少具傳染力病人,但這是模擬的數字。根據指揮中心統計,Rt值最高峰落在5月13至15日,Rt值高達15,代表1明確診者平均可傳染給15人。但經過雙北升三級及全國提升到三級後,最新Rt值已下降到0.7,相較於過去公布的1.0有下降趨勢,只要低於1以後,就有反轉跡象。但Rt值也有可能被低估,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李秉穎提醒,如果把所有確診者都找到,計算Rt值會較準確,但如果社區有隱藏病例,就有可能被低估。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認為,Rt值確實是評估疫情起伏的指標,但沒客觀的標準指出要降到多少才能解封三級,因此還得看整體疫情是否脫離三級警戒兩要件(單週出現3件以上社區群聚事件、1天確診10名以上感染源不明之本土案例)。⦾按疫情分級管制?各界看法不一由於國內連續3天單日新增個案低於200人,疫情朝著可控範圍前進,外界也格外關注疫情警戒到6月28日後,是否可以降至二級或分區管制,對此,各界看法看法不同。陳時中:疫情會變動不排除任何可能陳時中表示,近期疫情雖有趨緩,但6月28日解除三級警戒前,仍是隨時都有可能變化,針對是否要分區域降級,不排除任何可能性,需要再和專家在討論政策。柯文哲:建議三級撐到全面打疫苗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是否應該實施各縣市分級警戒,這個問題很難答,由於目前三級管制之下,疫情熱區已經撲滅了差不多,但擔心放開管制後,確診數又會回升,他建議三級維持到全面打疫苗為止。江守山:沒校正回歸樂觀看疫情、陳秀熙:未來兩周才是關鍵醫師江守山表示,指揮中心6月7日起不再公布校正回歸,代表校正回歸已減緩剩個位數,意味「塞車」已經結束,「沒校正回歸的數字才是真正疫情」,他預測6月28號應可以解封降級。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認為,若6月28後疫情趨緩,加上疫苗接種速度夠快,可以將3級警戒放寬2.5級,但前提是還得看這兩周疫情變化,也要觀察後續是否有小波群聚竄起,真正的疫情數字要到6月底才能揭曉。
-
2021-06-16 癌症.卵巢.子宮
停經後腹痛出血竟罹患子宮頸癌 女性有這些症狀莫大意
停經女性經常性腹痛,不規則出血是健康警訊。45歲在外商工作的張小姐,雖已停經一段時間,但仍不時有腹痛、出血問題。日前熬夜加班時突然劇烈腹痛到無法走路,趕緊就醫後出人意外確診為第3期子宮頸癌。接受常規治療期間,張小姐同時透過服用中藥,2周後腹痛情況大幅改善,4周後異常出血症狀消失,病情穩定持續2年未見復發。子宮頸癌與性生活關係密切 有這些症狀應盡速檢查人生中醫診所楊永榮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子宮頸癌與性生活關係密切。女性在青春期時,愈早有性生活,愈容易產生子宮頸癌。若有3個以上的性伴侶,則子宮頸癌罹患風險會增高。此外,抽菸易降低人體免疫力,引起細胞病變,提高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如果女性陰道出現不正常大出血,月經期間以外或絕經後不規則陰道出血,更年期後的陰道出血,或行房後出血或分泌物多且帶惡臭,下腹部、腹部、下肢疼痛等情形出現,應盡快到醫院檢查病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醫輔助改善癌症治療副作用 針對不同症狀用藥不同楊永榮醫師指出,中醫輔助改善癌症副作用,增強免疫力,改善疲勞倦怠、失眠多夢、煩悶、食慾不佳、眼花、耳鳴、腰痠等症狀。癌症術前術後中醫可配合改善,術前以改善肝臟、心臟功能為主,術後已恢復體力、改善術後不良反應為主。子宮頸癌早期可在陰道內發現分泌物和流血,或月經紊亂及性交後出血現象。晚期經常出現輸尿管阻塞,甚至進而出現腎功能衰絕所謂尿毒症。中醫可針對不同症狀對症下藥,緩解不適症狀,維持癌友良好生活品質。針對初期分泌物增多現象,可用山防風、山豆根、黃柏、貫眾、紅藤、忍冬藤、山慈姑、川楝子、草河車、虎杖、金櫻子、牡蠣、龍葵、白花蛇舌草、水紅花子、蒲公英、子花地丁、白英等等中藥材水煎服用。針對分泌物中夾有血液、下腹不適等症狀,可用血餘、地榆、草河車、牡蠣、五味子、虎杖、金櫻子、荷葉、白芨、側柏葉、川楝子、元胡、水紅花子、板藍根、蒲公英、仙鶴草、雞血藤等中藥材水煎服用。至於子宮頸癌糜爛壓痛之症狀,則可用魚腥草、敗醬草、連翹、山枝子、白花蛇舌草、半邊蓮、虎杖、板藍根、七葉一枝花、喜樹皮、苧麻根、仙鶴草、台烏藥等中藥材水煎服用。平時保養好子宮 降低罹患子宮頸癌風險楊永榮醫師呼籲,預防子宮頸癌,女性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保養子宮,增強子宮的免疫力,以有效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寒涼食物,如冰淇淋、冰鎮西瓜、冰鎮飲料、螃蟹、田螺等不利子宮健康,建議女性少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搶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衛生所:半年量一周內打完
高雄市今天起針對87歲以上長輩施打新冠肺炎,但在疫苗無法普及下,民間出現搶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風。高雄市一家偏鄉衛生所原本半年才打得完的疫苗在一周內打完,現在呈現缺貨狀況,每天都有好幾通詢問電話。施打疫苗的民眾說,這樣對身體免疫力也有幫助,自費也要打。國內感染症醫學專家認為,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對年長者的新冠肺炎感染有保護作用,在沒有新冠疫苗的情況下可加強保護。近日各地出現搶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風潮,醫院、診所都有不少民眾詢問。偏鄉一家衛生所指出,上周有10劑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前約莫半年打完,但上周一口氣就被打光,每天都有好幾通詢問電話,目前呈現缺貨狀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也能避免免疫力下降。
-
2021-06-15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炎夏消暑排毒 中醫4步驟自救
●夏天高溫濕熱,流汗多易中暑●常見疲累、想吐、頭暈、心悸症狀●刮痧、多喝水、吃瓜類,可清暑解熱台灣的夏天高溫濕熱,一不小心就會中暑,目前很多人防疫在家,即便出門必戴口罩,甚至護目鏡、面罩等防護裝備也上身,一般人在戶外走路都可能覺得悶熱,倘若是運動或爬山,更容易中暑。「夏主心」,中醫師吳明珠表示,夏天五臟對應的是「心」,夏天常流汗多,會導致心液流失,中醫四時五行理論「夏屬火」,夏天天熱而易心火旺,會流汗多而心液流失,心血不足,人會很疲累、氣虛,容易發生倦怠、口渴、無食欲、惡心、想吐、頭暈頭痛、心悸、胸悶等熱中暑症狀。體溫達40℃ 趕快送醫救治吳明珠指出,中暑是人體正氣不足、排汗系統出了問題,人遇天熱應該會排汗,但如果汗排不出來,會造成體內溫度失調,一旦體溫高達40℃以上,身體機能易失調而昏倒或痙攣,也就是因乾熱而重度熱中暑,應趕快送醫救治。如果中暑症狀出現時,吳明珠強調,除了要多補充水分,還可採取「自救」四步驟降暑氣,紓解不適。其中,刮痧是中醫治療中暑的一大特色,「痧」是身體內部有疾病在身體外部皮膚表現,刮痧以物理方式將它刮出來。刮痧可促進血液循環、舒筋通絡、調整臟腑功能。從脖子順著肩膀側刮 才正確中暑最常刮痧的部位是肩井穴、大椎穴、風池穴、風府穴,可以圓滑湯瓢、刮痧板或有平滑面的梳子、硬幣等器具進行刮痧,為避免傷害皮膚,應使用嬰兒油、乳液、萬金油等塗抹在皮膚上潤滑再刮,正確刮法是從脖子順著肩膀側刮。刮痧出現暗紅色即可停止,不必刮太久。午睡30分鐘 養心氣補體力「夏補心」,吳明珠認為,夏天流汗多,要消暑解熱,「清熱、補水」最重要,尤其要多喝水補充水分,吃綠豆湯、薏仁水、瓜類等清熱食物;建議應睡午覺30分鐘,養心氣,可改善疲勞、補養體力,像睡不好的人,易心血不足、免疫力下降,容易中暑。天熱食欲差 瓜類可清心火夏天是各類瓜成熟的季節,也是個涼補的好時機。吳明珠說,絲瓜、苦瓜、西瓜、冬瓜、小黃瓜等瓜類,可以清熱涼血、解暑祛濕,像苦瓜可以清心火,西瓜是「天然白虎湯」可清涼消暑,正好解決了夏天溫度高、濕度高,食欲差、容易煩躁等困擾。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LINE影片傳4種人不能打疫苗?教授指正:內容誤導
昨天(2021-6-10)在臉書上看到《糖尿病筆記》發表的一篇文章,配圖如下: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剛剛家人的群組傳了這個影片內容,是江坤俊醫師說哪些人不能打疫苗,但是裡面內容錯誤一堆,會誤導很多人,在這邊要出來講,不然江坤俊的影片會害死很多人。事實上,近幾天來我的讀者,親友,同學,以及臉書朋友也都有傳來那個影片,而我給他們的回覆是:「沒辦法,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我也傳給他們一篇我在2021-1-8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傳給我影片的人之中有一位是腎臟科醫師,他說:「一直在傳播不正確的訊息,還有上萬人按贊! 是什麼免疫力低下,洗腎病人不能打疫苗????我們病人如果拒打、又是破口。很多腎臟科的都遇到病人拿那個來問。」這位腎臟科醫師說的沒錯,美國CDC有發表一篇COVID-19 Vaccine: What Public Health Jurisdictions and Dialysis Partners Need to Know(新冠疫苗:公共衛生司法管轄區和透析合作夥伴需要知道什麼)。它的第一個小標題是Vaccinating Dialysis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ersonnel Is Critical(為洗腎患者和醫護人員接種疫苗至關重要)。另一位臉書朋友魏正宗醫師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研副總院長,臨床試驗中心主任,中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他也在我的臉書留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聲明稿:近日有網路上及病友間傳聞,指稱類風濕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病友不宜打AZ或JJ疫苗,本學會謹此聲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能接受那一種特定的疫苗,免疫風濕病友施打疫苗準則請參照本學會所公佈之說明。」魏醫師所提供的連結是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covid19.asp。一位我們舊金山灣區台灣僑社著名的婦產科醫師也在看到這個影片之後傳來一篇文章COVID-19 vaccines highly immunogenic in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 study shows(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它的最後一段是:「我們的數據表明,mRNA 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接種疫苗的婦女可能會通過臍帶血和母乳喂養將抗體轉移給嬰兒。這些發現與該領域的其他數據一起,支持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中使用新冠疫苗。」今天我看到《糖尿病筆記》更新說TVBS已經下架該影片,而江醫師也已經po更正文。但是,由於該影片仍在流傳,所以我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促使大家不要再傳了。原文:4種人不能打疫苗的迴響
-
2021-06-1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咳嗽病人絕大多數都是體虛! 醫師教你十二經絡的觀念保養
十二經絡的觀念保養人類擁有絕佳的適應能力,這是我們優勢存在於地球的主要原因,但我們不可自恃而驕,應隨時讓自己保持在彈性的良好狀態。十二經絡越平衡,適應天候、生理變化就越強大,承受任何急性感染症的能力必然越好。我們千萬不要測試自己人體健康的底線,將身、心、靈繃到極限或放得太鬆都不好,大家都下決心去實踐,做自己最好的家庭醫師,才能達到長壽、健康、快活的目標。我們可以從十二經絡檢測報告中的缺失,單項一一局部處理,再利用整合醫學全面調理,身體無病無痛當然十二經絡暢行無阻,什麼感染來了都不怕,自然常保健康。一五一頁的圖是典型咳嗽病人報告,其實也是大多數中老年人的檢測報告,這都是台灣的大環境和生活飲食習慣造成的。在局部經絡調理方面,我們可以從飲食作藥食同源,以及改善生活作息同時著手。接下來,就針對①肺虛、②脾虛、③心火旺、④腎虛、⑤心包經壓迫、⑥肝火旺等六大方向逐一說明。肺虛:有氣無力、面色白、容易感冒經絡調理這麼做!手太陰肺經:寅時(早上三點至五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臉色紅潤精氣神足,肺朝百脈,調理全身氣血輸送與臟腑機能,氧氣輸送充足,自然精力充沛,五點後天亮了,開始一天的健康生活,所以一定建議大家每天早睡早起有精神。絕大多數人是肺虛問題,首要任務就是補肺氣,在食補的部分,我最喜歡的就是燉一鍋四神湯,是我的首選,是「佐君之謂臣」的中藥,雖無治主病之力,但能溫脾健胃,有扶正體弱勞累者之功效,一星期燉一鍋,這是食補第一輪,先開脾胃再說。如果是吃素的讀者可以加新鮮山藥、紅蘿蔔、酪梨或豆干丁取代葷料,還可多加入一點蓮子、蓮藕,能養心安神、潤肺養胃、補脾益腎,而白木耳可以滋潤肺部,放入杏仁能止咳平喘、潤肺清火加通便潤腸,尤其百合也能潤肺止咳,山藥則有助於改善肺虛咳嗽。我們可以隨意增減這一類食材增加食慾和新鮮感,葷素皆宜,吃得營養且容易消化,腸胃健康又能補到肺氣,這才是重點。生活起居這樣改!一定要保持胸廓開展的健康姿勢,不要縮胸、低頭、鵝頸、背駝駝的,隨時提腰、挺胸、雙肩往後廓胸,這樣子可以輕鬆自在呼吸,即便咳嗽也能輕易咳痰。常常做伸展、深呼吸、雙手畫大畫圓,養成戶外運動的習慣,走路、跑步、騎腳踏車都好。打開至少能夠清除PM2.5 等級的空氣清淨機,可以過濾九十九%病毒細菌、黴菌與塵蟎、灰塵,窗戶微開確保空氣流通換氣。夏天開冷氣時要注意濾網清洗和黴菌的問題,而關機時要確實送風十五分鐘以上。建議買冷暖氣機,每隔兩個星期就做一次開暖氣的動作;尤其,夏天一關機就開暖氣十分鐘做清洗動作,讓冷氣機內的加熱管將冷凝管上面的水分完全蒸發,避免黴菌滋生。下雨潮濕天,濕氣太高常超過八十%,甚至達到九十五%,此時則須打開除濕機,尤其更衣室等密閉空間更需要,既降低濕氣也避免房間長黴菌,而維持在五十至七十%是人體最好最舒適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脾虛:宿便黏膩、身體易肥胖、氣血循環不好經絡調理這麼做!足太陰脾經:巳時(九點至十一點)脾經旺,造血身體壯;脾主運化,脾統血,乃後天之本,生化之源,早上吃得營養、吃得好,消化自然好,體力就一定好。大部分病人的胃經都還算保持正常,也就是說多數病人還是可以正常吃喝,並沒有明顯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問題,可是報告卻有脾虛的問題。這是什麼意思呢?脾虛就是指氣血津液收藏不足或是散布不足,雖然仍能好好進食和消化食物,只是食物的精氣無法收藏在脾,也無法好好輸送全身利用,就是吸收不好,那該怎麼辦呢?首先,要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真正的問題就是吃錯了食物比例。中醫書上都有講,脾虛的人濕氣重,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濕氣重,自然氣血不順,脾氣堵塞難以統合運化。濕病與肺、脾、腎三臟關係最大,身體的水分代謝必須透過肺的通調水道、脾的運化轉輸,以及腎的溫化蒸動等生理功能共同協調完成。一般而言,一個人在脾虛以後,肺氣也會不足,肺主氣,當然開始氣虛且氣血不足,自然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又難治癒;而脾虛的原因在我臨床觀察中,都是長期在傳統米食文化傳承下,吃了太多澱粉類食物,比例可能會高達六十至七十%以上造成的最終結果。生活起居這樣改!很多病人都告訴我,他很少吃飯,事實上早餐經常都是一杯燕麥片(加牛奶)或是一個饅頭、一個三明治,很簡單吃得很少;午餐就吃一碗麵或是一個便當;晚上在家裡吃飯(白米、黑米、糙米、五穀米)煮三菜一湯,可是配菜卻經常會用到南瓜、芋頭、地瓜、蓮子、蓮藕、玉米、馬鈴薯等做一兩道菜。大家發現了嗎?一天三餐都在吃澱粉,比例可能還不只七十%呢!這個還算比較健康的,起碼吃不多不會太嚴重,卻是大多數人的飲食問題。我是不建議這種以澱粉為主成分的飲食,既便挑選優質五穀雜糧,澱粉;攝取仍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實在太多了。這樣吃的人,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氣色一般般,只是小腹微凸,體力也可以,但就好像有些不足之處。如果是大魚大肉、大口吃飯、大碗喝酒來者不拒,那可就不得了,不僅僅是澱粉吃太多而已,葷素蛋白質與油脂都太多,這種生活方式一定是最嚴重。可以這麼說,這樣的人一定容易發炎或體重過重,也容易消化系統出問題,就是脾虛了。我們吃的油,就是要供應全身生理需求和燃燒產生熱量,油脂萬一吃太多,肝膽胰負荷不良,一般就是以排泄掉居多。但是蛋白質呢?吃多了用不掉就會經由糖質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燃燒不完就是存起來變成脂肪,跟澱粉一樣,那是因為都吃太多了。千萬記得,現代人幾乎都吃太多了,也就是攝取太多熱量了。其實我們吃的每一口飯都有可能是多吃的,這麼多的熱量用不完,最後就會變成我們的身體脂肪。運動量又不夠,體重多半過重,淋巴循環當然不好,氣血當然不順,濕氣堆積難以排除,當然脾虛濕氣重。最後!千萬別忘了,這種過食的飲食方式,可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實際生活,不僅僅是咳嗽病人而已,是大多數報告皆是如此,尤其中老年人更是明顯脾虛濕熱,這就是真正原因。我始終推廣的是三大營養素(蛋白質、澱粉、油脂)三分天下的觀念,這才是最佳的飲食比例羅醫師的醫方小講堂做對三件事,改善脾虛體質!1.減少所有的澱粉食物我都跟病人這麼說,請減少三分之二澱粉攝取量,所有三白食物種類一律忘記它的存在,攝取三倍的青菜,用好油、健康的鹽,再加各種葷素蛋白質,做個好吃的料理。蔬菜纖維質很高可以加好油料理,美味且不會餓到肚子的,養成七八分飽,反而會幫助消化。通常執行一個月後,我的病人都會告訴我,羅醫師我減了二公斤了,精神、體力、臉色變好,身體舒服多了。我就會相對回饋告訴他們的血糖、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等數值也都降低了。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濕氣降低,腸胃健康免疫力又好,當然什麼感染來了都不怕。2.補充各種益生菌利用益生菌和酵素再強化腸胃消化系統,脾經前是大腸經和胃經、脾經後是心經和小腸經,這明白的解釋著腸胃健康了,居中的脾當然容易健康,道理很簡單,但需要持續不懈。※本文摘新自然主義《治咳寶典:臨床38年名醫:預防與照護感冒、流感、黴漿菌感染、新冠肺炎和各種肺炎必讀》
-
2021-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輩群組瘋傳打疫苗前吃止痛藥 專家這麼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開放75歲以上施打公費新冠肺炎疫苗,由各縣市規畫,不少民眾擔心接種疫苗後會產生嚴重不適感,近日長輩群組瘋傳打疫苗前或之後吃止痛藥。不過,醫師呼籲,仍建議當症狀出現時,再服用會比較好。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很多民眾「先吃再打」,很可能會影響到疫苗接種後的抗體產生,不過目前臨床上並未針對新冠疫苗做類似的臨床試驗,僅能用過往的經驗推估。沈采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時建議施打疫苗前不建議服用解熱鎮痛藥物,會影響到免疫力,建議接種後,若出現不適症狀再服用解熱鎮痛藥物比較好;過去曾有研究團隊針對B肝疫苗進行臨床試驗,接種前後有使用解熱鎮痛藥物,是否會影響到疫苗產生的抗體,後來證實是有影響。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以他個人的經驗,接種後出現症狀後再服用解熱鎮痛藥物即可,不需要預先投藥。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就針對這情形指出,沒必要時不吃,抗發炎消炎藥物會減少發炎反應,但影響疫苗抗體方面,並無實證資料。過去有醫生建議打疫苗之前不要吃普拿疼,避免影響抗體產生。張上淳說,有需要仍可以吃普拿疼,但還沒開始打之前,也沒有服用普拿疼這樣的建議。至於是否會影響疫苗效果?疫苗專家看法表示,有必要才吃退燒普拿疼,沒必要不要吃,「理論上抗發炎藥物當然有可能減少發炎反應,但對疫苗效果有無影響,沒有實證資料,有必要仍須遵照醫師指示使用。」
-
2021-06-12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防疫冰粽來了! 水果冰粽熱量低自己DIY超簡單
端午節將至,應景的粽子不可少,但個個餡料「彭湃」又美味的粽子,1顆熱量近5百至6百大卡,有的粽子熱量甚至更高!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團隊教大家製作應景的「防疫冰粽」,在疫情嚴峻的時節,在家動手DIY不僅安全健康,少出門也能防疫!營養師推出端午食譜 在家DIY水果冰粽熱量低又營養花蓮慈院營養師鄭穎倢指出,粽子大部分只有極少量的蔬菜,若1餐只吃粽子不只不均衡,且油膩不好消化,還容易脹氣,一不注意吃太多就會熱量爆表。所以這次特別選用奇亞籽以及新鮮水果包含黃金奇異果、火龍果、百香果來入粽,不僅口味清爽,1顆熱量只有50大卡。將奇異果、火龍果洗淨切小丁,百香果切開取出備用後,以熱水將奇亞籽泡軟,另外再沖泡200毫升的綠茶;將砂糖混勻果凍粉與奇亞籽、3種水果倒入綠茶中攪拌均勻後,分別倒入水果袋中,拉成粽子造型掛起,在室溫中凝固定型約30分鐘後,即可放入冰箱冷藏,再取出就是小巧喜氣的防疫冰粽。留心粽子食材和營養成分 份量上1天最多吃1顆營養師鄭穎倢表示,奇亞籽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維持良好的腸道機能,還含有微量元素及omega-3脂肪酸,能抑制發炎增加免疫力外,又能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水果部分,火龍果有豐富的花青素及甜菜紅素;黃金奇異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比綠色奇異果高;百香果則是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都具有抗氧化的作用。簡單的防疫冰粽,適合全家人一起在家中輕鬆製作,不僅安心健康又無負擔的渡過佳節,也是齊心抗疫的1種方式!「粽子1天以1顆為上限!」營養師鄭穎倢提醒,多搭配蔬菜一起食用,避免營養失衡與消化不良的問題,若覺得吃不飽,可以調整飲食順序,先喝湯再吃菜,最後吃粽子;另外,糖尿病友要注意粽子所含澱粉及油脂份量,建議每餐以半顆粽子為限且做食物代換,以避免影響血糖;腎臟病友在粽子的選擇上以「少五榖、少沾醬」為原則;粽子是糯米製品不易消化,對老人家及腸胃功能較弱者宜細嚼慢嚥且不宜攝取過多,或是選用糯米比例少的五穀雜糧粽,遵循以上原則,慢性病友也能享用應景的粽子。防疫冰粽DIY食譜材料(3顆):1.熱水250ml:分200ml及50ml2.綠茶茶包1包3.砂糖20g4.果凍粉11g5.奇亞籽3g6.水果:百香果25g、黃色奇異果20g、火龍果20g7.透明袋子3個(長寬17*8cm)作法:1.將奇異果及火龍果洗淨切小丁,百香果且開取出備用。2.將50ml熱水加入3g奇亞籽泡軟 ; 200ml熱水加入綠茶茶包浸泡2分鐘成綠茶 ; 果凍粉及砂糖混勻放置小碗備用。3.綠茶中倒入與砂糖混勻的果凍粉、奇亞籽及3種水果攪拌均勻。4.將果凍液分別倒入水果袋中,拉成粽子造型。5.水果粽用洗衣夾夾住袋口掛在室溫凝固定型約30分鐘後,就可放入冰箱冷藏。6.拆開塑膠袋即可食用。小叮嚀:1.在第3步驟過程適度攪拌,避免果凍液凝結即可。2.由於水果入粽容易生水,建議製作完成後2天內盡早食用完畢。★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10 養生.健康瘦身
防疫在家減重怎麼吃?義大醫院專家建議:蛋白餐為主
民眾為防疫選擇宅在家上班,飲食多點外賣,容易產生肥胖問題,高雄義大大昌醫院纖體健康中心主任宋天洲建議,一周飲食控制可以蛋白餐為主,盡量降低澱粉,並列出一周多樣化飲食菜單,確保吃的健康、飽,瘦身又能增加免疫力。宋天洲表示,民眾想成功減重,飲食約占七成、運動占三成,現在人人以外食為主,如何選擇對的食物非常重要,因人體除了骨頭皆靠胺基酸支撐,要維持身體機能,強調蛋白質攝取。宋天洲建議,一周飲食菜單周一至周三全蛋白餐、周四至周五增加水果餐,周六周日家人都聚在一起,可增加少量澱粉等,蛋白質及澱粉攝取盡量放在早餐及午餐,晚餐以簡單的蛋白質及蔬菜為主,每天飲食多樣化減少膩感,一天熱量約可控制在1000多大卡,一個月約可減重2公斤,連糖尿病患者都可參考。舉例來說,周一早餐吃顆荷包蛋、無糖優格及咖啡,午餐吃一份皮蛋豆腐及一隻去皮滷雞腿,點心喝杯牛奶,晚餐吃一塊舒肥雞胸肉、沖泡海帶芽湯及炒蔬菜,餐餐都吃得飽,且食材都是超商就能買到,減少到菜市場補貨可能產生的群聚風險。宋天洲表示,當想吃精緻一點,也可選擇地瓜、水果搭配牛肉及沙拉,再加上無酒精紅酒,其實搭配起來也很豐盛,另外,雞胸肉、無糖豆漿、低指牛乳、蒟蒻寒天、非油炸泡麵等低熱量高飽足感食材,都是在家健康減重可選擇的優秀食材。宋天洲說,防疫期間人體需要足夠熱量,因此各式各樣食材都要盡量攝取,免疫系統才會好,不建議以節食方式減肥,不僅破壞免疫力,身體也會變得不健康。
-
2021-06-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到底混打疫苗是否可行?教授曝最新4篇研究結論
讀者Mae今天(2021-6-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我們擔心疫苗數量是否足夠,輪到我們終於可以打的時候,是否有足夠數量可以涵蓋每人2劑相同疫苗。今天看到新聞,台北市長表示,先打AZ、再打BNT(輝瑞)或莫德納,有論文表示效果更好。我們長久以來比較相信教授旁徵博引的見解,想知道教授對不同廠牌的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的看法,是否有先進國家實驗室已發表研究結果。謝謝您!在討論「混打疫苗」是不是既安全又有效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知道為什麼需要考慮施行「混打疫苗」。就如讀者Mae所說的「我們擔心疫苗數量是否足夠」,對台灣同胞而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打不到兩劑都是同一款疫苗。但是,就歐盟,英國,及加拿大而言,他們主要的考量是因為AZ有血栓風險的擔憂,所以需要知道已經打了第一劑AZ的人是否可以第二劑改打輝瑞或莫德納疫苗。還有另一個原因是,由於疫苗的保護力會隨時間而減弱,所以已經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有可能需要打第三劑,甚至第四劑……。在這種情況下,「混打疫苗」將可以提供較大的彈性。不管如何,由於全球性的新冠疫苗接種也才執行了半年左右,所以有關「混打疫苗」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直到目前,只有一篇論文是正式發表,而另外三篇則是以「預印本」的形式暫時發表。這四篇論文都是探討AZ和輝瑞的組合。已經正式發表的論文是2021-5-29發表在柳葉刀期刊,標題是Heterologous prime-boost COVID-19 vaccination: initial reactogenicity data(混合新冠疫苗接種:初步反應原性數據)。這項研究的主要的發現是,接受「混打疫苗」的人較常報告有發燒的副作用。至於其他副作用,例如發冷、疲勞、頭痛、關節痛、不舒服和肌肉酸痛,則沒有差別。好消息是,所有副作用都是短暫的。至於「混打疫苗」是否有效,這項研究並沒有探討。第一篇「預印本」的論文是在2021-5-27發表在柳葉刀期刊,標題是Reacto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BNT162b2 in Subjects Having Received a First Dose of ChAdOx1s: Initial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Adaptive, Phase 2 Trial (CombiVacS)【BNT162b2 在接受第一劑 ChAdOx1s 的受試者中的反應原性和免疫原性:隨機、適應性、2 期試驗 (CombiVacS) 的初步結果】。這項研究的主要發現是,接受「混打疫苗」的人產生大量的抗體,而這些抗體具有中和新冠病毒的能力。它也發現接受「混打疫苗」的人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第二篇「預印本」的論文是在2021-6-1發表在medRxiv平台,標題是Heterologous ChAdOx1 nCoV-19 and BNT162b2 prime-boost vaccination elicits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and T cell reactivity(異源 ChAdOx1 nCoV-19 和 BNT162b2 混合疫苗接種引發有效的中和抗體反應和 T 細胞反應性)。它的結論是:(1)混打疫苗會引發有效的體液免疫反應及 T 細胞反應,(2)混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可以中和變種病毒 B.1.1.7、B.1.351 和 B.1.617 ,(3)混打疫苗沒有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第三篇「預印本」的論文是在2021-6-2發表在medRxiv平台,標題是Safety, reacto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homologous and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immunisation with ChAdOx1-nCoV19 and BNT162b2: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使用 ChAdOx1-nCoV19 和 BNT162b2 進行同源和異源免疫的安全性、反應原性和免疫原性: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它的結論是:混打疫苗引發稍微較高的免疫力,同時具有安全性。從這四篇論文就可看出,AZ和輝瑞組合的混打疫苗是能夠產生有效的抗體,並且是安全的。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家允許AZ和輝瑞疫苗混打,包括德國,法國,和加拿大。他們也認為輝瑞和莫德納疫苗是可互相替換使用。原文:混打疫苗可行嗎
-
2021-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4歲藝人陳零九染疫!年輕確診比例攀升至25%,醫指3關鍵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延燒至今陸續傳出年輕人確診的消息,近日滾石唱片旗下34歲藝人陳零九也經傳染疫,目前也已至防疫旅館隔離,雖有身體不適,但一切平安。在祝福陳零九早日康復的同時,也提醒民眾,年輕人即便免疫能力較強,但還是易有染疫、重症、致死的風險,生活還是要過,自我防疫更得持續保持高度警戒。 年輕確診率上升,醫指英國變種病毒3關鍵 胸腔內科/黃軒醫師指出,年輕人確診率其實在國外一直是名列前茅,據美國CDC資訊顯示,18~24歲是染疫人數最高的族群,次高為14~17歲,第三高的是35~54歲,年輕人確診的比例在國外一直是居高不下。而會有如此現象是有原因的,在台灣也不會例外,雖從國情來看,台灣年輕族群對自由的觀念有所約束、防疫的意識較高,排名會有所變化,但還是得了解當中最主要的關鍵:英國變種病毒的特性對年輕人的影響。 黃軒醫師指出,新冠病毒為求生存演變成英國變種病毒,成了2021年最主要流行的病毒之一,也是本次台灣所流行的主要病毒,其最大的特色就在於降低了重症及致死能力、大幅提高了傳播能力,各國學者皆認為傳播率已增加了高達40%~70%。 以往的病毒致死能力高,宿主死亡較快,對病毒生存相較不利。演化後的英國變種病毒,使得宿主多為輕症、無症狀,更能帶著病毒四處傳播。而每個人的病毒承載量不同,撐得過去的宿主,繼續帶著病毒四處傳播,病毒過多或身體承載不了的宿主便會出現重症或死亡,包括年輕人。整體而言,雖然致死能力下降,但病毒在保有一定殺傷力的同時提升了傳染力,也讓宿主能承載更多病毒,讓病毒變得更有利生存,不至於走向滅絕,變向的提升了傳染、重症、致死機率。 年輕確診3大致命危機,包括免疫力過強! 黃軒醫師指出,年輕人免疫力強,多為無症狀、輕症,但卻也正因如此,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免疫力過強,傷及自身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免疫風暴」。當病毒侵犯人體,免疫細胞會為了抵抗病毒而群起反攻,出現防衛過當情形。這將引起全傷性的傷害,提升各個器官衰竭的風險,包括了心肌功能障礙的「心臟猝死」。 另一方面,年輕人容易猝死的原因,還有個與免疫風暴相反的問題,關鍵在於基因缺損。日前荷蘭研究發現,易猝死的年輕人及母親身上都有出現X染色體TLR7的異常現象,這類族群在受到新冠病毒感染時,將無法刺激免疫系統與病毒抗衡,在無法抵禦的情況下直接敗下陣導致猝死。 除此之外,年輕人的致死風險也包括了日前受到關注的「隱形缺氧」(快樂缺氧),隱形缺氧不論是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都可能出現,患者往往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血液中的帶氧濃度越來越低,情況加劇時,病情往往急轉直下,患者甚至還沒發現便猝死在家中。 別再觀望疫苗早施打,日常防疫同樣不可少! 近日日本、美國紛紛支援疫苗給台灣,黃軒醫師表示,雖當前疫苗還是以提供第一線防疫人員為主,年輕族群尚未列入最主要的施打族群,但日後疫苗充足之際,就應盡早施打,切勿再觀望,一來保護自己,二來盡早達到全體免疫的效果。 黃軒醫師提醒,台灣疫情不再像一年前還有本錢觀望疫苗作挑選,所有疫苗都會有一定的風險,但不打疫苗僅是讓自己持續暴露在高風險的致命危機下,全民共同拚施打率是這場病毒戰役的致勝關鍵。在施打疫苗前,還是再三呼籲,戴好口罩、勤洗手、多消毒、避免不必要的碰觸和移動等,以利保護自身安全。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4招保護好自己! .高血壓與心臟病疫情如何自保?醫: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10 養生.聰明飲食
每日1蛋增加免疫力 董氏基金會:保存雞蛋注意5原則
人體抗體主要是由蛋白質構成,疫情下,若想顧好免疫力,攝取足量優良蛋白質相當重要,董氏基金會指出,每日1顆蛋,可維持健康所需,並提供「保存雞蛋5原則」,說明不同雞蛋的保存方式。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長時間待在家裡少活動,除了腰圍容易多一圈外,也易產生三高,近年國際間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雞蛋含有卵磷脂,可降低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建議一般人每天平均可以吃1顆蛋。許惠玉說,「雞蛋」不僅有豐富蛋白質,蛋黃也有豐富的維生素A、B1、B2和鐵、磷等礦物質,價格也經濟實惠。然我國疫情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28日,非必要不建議外出,若要採買物資,最好一次購足量。對此,許惠玉指出,雞蛋也可一次採買大量,但須注意「保存雞蛋5原則」。「保存雞蛋5原則」第一,一般傳統市場的常溫蛋可直接存放在陰涼處,約可保存7至10天;置於冰箱前,應先用乾布擦掉雞蛋表面粉塵,再放入冰箱,最好不要先清洗再冷藏,因用水清洗會破壞蛋殼上的保護膜、導致雞蛋變質,縮短保存期限。其二,超市盒裝冷藏蛋(非洗選蛋)應置於冰箱保存,並注意保存期限標示。其三,洗選蛋可直接放冰箱冷藏。第四,從雞蛋產出開始計算生鮮雞蛋保存日,在室溫約可保存1個月,於夏天等炎熱天氣的保存期限則較短,若想延長保存時間,可存放在冰箱。第五,雞蛋冷藏時記得鈍端朝上,許惠玉說,因雞蛋氣室在鈍端,冷藏時讓雞蛋鈍端朝上、尖端朝下,可避免氣室中的空氣影響雞蛋的新鮮度。對於坊間常看到的褐殼蛋與白殼蛋,許惠玉指出,蛋殼顏色差異是因母雞品種不同,營養成份上並無差異;蛋黃顏色不同部分,除了品種遺傳外,主要是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影響,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只要是健康雞生產的蛋,營養成分均相似。許並提醒,母雞下蛋的產道跟糞便排泄位置相同,使蛋殼容易沾染雞糞,常伴有大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等致病菌,建議料理前務必先清洗雞蛋,避免敲開蛋殼時,可食雞蛋接觸到蛋殼表面的病菌及髒污。
-
2021-06-10 新聞.元氣新聞
張老師專線15日起恢復服務 提供民眾心理諮商輔導
救國團今天表示,配合全國3級警戒管制延長,6月28日前取消或暫停所有活動,但張老師1980專線將於6月15日起恢復服務,為疫情所苦的民眾提供心理諮商輔導。近日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行政院日前宣布延長全國3級警戒管制至6月28日。中國青年救國團指出,配合3級防疫警戒延長至6月28日,救國團也於6月28日前取消或暫停所有活動,受託營運的運動中心皆暫停營運,各縣市終身學習中心則配合教育政策,於7月2日前暫停上課,至於救國團員工分流居家上班、彈性上下班等措施,也延到6月28日。考量疫情衝擊民眾正常生活,「張老師」1980電話專線將於6月15日起(上午9時至下午5時)恢復服務,為疫情所苦的民眾提供心理諮商輔導;張老師基金會也與張老師文化公司合作,於6月4日至25日安排20場線上公益講座,邀國內外醫師、治療師、心理師分享,幫助民眾守護身心健康。為幫助民眾在家防疫也能維持運動好習慣,救國團各終身學習中心及受託營運的各運動中心,也於近期規劃一系列靜態和動態線上課程,讓大人、小孩能在家運動健身;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臉書也會分享不同的家常料理食譜,幫助大家在家吃得營養、吃得開心、吃出免疫力。
-
2021-06-0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疫情警戒延長 中醫師:按壓這些穴道提升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延至6月底,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不必要的與人接觸,居家時間延長,外出運動機會也大幅減少,南投醫院中醫科推薦在家可多按摩3穴位,居家保養提升自我免疫力。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適合養氣穴位包含氣海、關元,氣海為先天之氣聚集之地,關元則貯存先天元氣,以大拇指指腹按摩可以達到調補元氣的作用,體質偏寒者也可搭配溫敷,有調中補氣之效。氣海穴位在肚臍下1.5寸,約食指中指併攏的寬度:關元,肚臍下3寸,約食指到小指併攏的寬度。補腎穴位,太谿、復溜。賴卉蓮說,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太谿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腎經的氣血都由此向外轉輸,按壓太谿可以補腎陽益腎陰;復溜為腎經的經穴,也是治療身體水液失調的要穴,按壓復溜有補腎滋陰、利水消腫的功效。太谿:足內側,內踝尖後方與阿基里斯腱之間的凹陷處。復溜,位在小腿內側,太谿上2寸,約食指到無名指的寬度。補脾胃穴位,合谷、足三里。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賴卉蓮說,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具有疏散風邪、和胃通腸的功效;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具有健脾合胃補益氣血的功效。按壓合谷足三里可改善腸胃機能,促進營養吸收及代謝,提升免疫力。合谷,拇指與食指併攏,肌肉隆起最高點。足三里,膝下三寸,約四指幅,脛骨旁開一寸,約拇指的寬度。賴卉蓮醫師提醒,在按壓穴位時,同一穴位可按壓約1至2分鐘,有酸、麻、脹的感覺即可達到效果,不需用力揉壓,以免過度刺激反而受傷。疫情當下,避免外出的同時,除了藉由規律作息、飲食均衡保持抵抗力,在家時不妨按壓穴位來提升免疫力。
-
2021-06-09 養生.聰明飲食
好好在家/放下手中泡麵 防疫這樣健康吃
「防疫在家,怎麼吃才健康?」已經是民眾在疫情期間重要的民生議題。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暨營養師趙函穎表示,許多民眾搶購的泡麵、餅乾,往往都會有高油、高醣的風險,而在疫情期間,反而更需注重營養均衡、補充維他命A、C、D、鈣、鋅等營養成分,增強身體免疫力。而不受網友們歡迎的「冷凍三色豆」,含有優質澱粉、纖維質且耐保存,其實是值得選擇的防疫食材。趙函穎指出,防疫在家時,可以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例如紅蘿蔔、南瓜等黃色、紅色的蔬菜,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維他命C」則能幫助合成免疫球蛋白,包括奇異果、蘋果、蕃茄等各式蔬果,都是優質的攝取來源;另外民眾每天最好也要曬曬15~20分鐘的陽光,有助於自體產生「維生素D」,亦可從蘑菇、蛋黃、鮭魚、黑木耳等食材中獲取,也可多食用海鮮、蛤蜊等食材補充「鋅」。另外「鈣」則可以從小魚干、黑芝麻、起司、牛奶等食材攝取,均有助於加快修復組織、提升免疫力。想緩解焦慮感 吃堅果、綠葉菜另外,許多民眾容易因疫情產生焦慮感,趙函穎也建議,除了「鈣」有助於舒緩情緒外,「鎂」也有穩定身心的功效,可透過堅果類、綠色葉菜、礦物水攝取。至於食用可可含量75%以上的黑巧克力、豆漿、香蕉等食物,可以獲取「色胺酸」,有助分泌令大腦開心、穩定情緒的「血清素」,也有助於緩解不安感。不少民眾與學童,因為居家防疫而生活作息大亂,甚至熬夜追劇,趙函穎也指出,其實仍然要維持規律飲食,並遵循「少油、少醣、高纖、高鈣」的標準。以早餐為例,建議可食用黑芝麻豆漿、水煮蛋等優良蛋白質,搭配上地瓜、全麥吐司、玉米等優良澱粉與纖維質,亦可適量補充水果、蔬果汁。午餐、晚餐則要避免油炸食物,可改以烤、煮、滷等調理手法替代,而且最好「蔬菜比肉多」,還可多攝取彩椒、玉米筍、南瓜、黑木耳等多彩蔬菜。例如黑木耳的纖維豐富,也有助於解便秘,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維持好心情。外食族這樣吃 也能蔬菜比肉多趙函穎也表示,外食族除了便當,小火鍋、滷味、鹽水雞也都可達到「蔬菜比肉多」的目的,也可減少調味料、降低負擔。若是嘴饞,一般市售的洋芋片、餅乾還有含糖飲料,多會有高油高醣的隱憂,建議可改吃毛豆、堅果、起司、自製水果水等零嘴替代。若是孩童在家想吃零食,也可改自行製作果凍、布丁、氣炸鍋雞塊、水果冰塊等零食,除了增進親子互動,負擔也相對較少。居家防疫用餐,一大重點就是食材保存。趙函穎指出,相較於葉菜類,地瓜、南瓜、綠豆等全穀雜糧根莖類食物,相對耐放;另外肉片、魚片也可透過冷凍保存,增加保存期限。若想品嘗綠色蔬菜,冬瓜、絲瓜、櫛瓜等蔬菜,還有乾香菇、乾紫菜、乾木耳等乾貨,也具有易保存的優點。趙函穎也表示,許多人不喜歡冷凍蔬菜的口感,但是仍具有營養性。網友不喜歡的「冷凍三色豆」,其實都是好的食物組成,含有澱粉、膳食纖維、維生素等成分,仍可是補充營養的來源。運動+電話聊天 有助身心健康趙函穎呼籲,除了控制飲食之外,許多民眾在家容易一邊吃零食配含糖飲料,或是追劇搭配外送炸物,都容易造成發胖。屯積的各種零食,也容易讓小朋友在家時,只吃零食而不吃正餐。因此除了飲食均衡、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外,搭配適當的室內運動、與親友多用電話聊天、多補充水分,也都有助於防疫期間的身心健康。
-
2021-06-09 養生.抗老養生
要長壽也要健康!謹記8大飲食建議4項運動要訣
老化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既定事實,銀髮族要如何活得健康自在,提早規劃才是上策。由於現今醫藥的發達,百歲人瑞不再遙不可及,因此除了長壽,如何健康地活著更重要。 A. 銀髮族在飲食上的調整 1. 適當的熱量攝取隨著年紀的增加,基礎代謝率會下降。原則上,中老年人每日熱量供應以理想體重每公斤30大卡為宜,以35大卡為限。若體重過重,則每日應減少300大卡;如果體重過輕,則每日可增加300大卡,不過每日飲食中的總熱量攝取不宜低於1,200大卡。 2. 足夠的鈣質攝取65歲以上男性及停經後婦女,每日應攝取約1,000~1,500毫克的鈣質,以預防骨質疏鬆症。飲食的鈣優於鈣補充劑,若選擇市售鈣片來補充,每日則以一顆(含鈣量約500毫克)為宜,剩下的該攝取量還是藉由食物攝取比較好。建議每天可飲用兩杯低脂牛奶以加強鈣質的攝取;若有乳糖不耐症,則可以用優酪乳代替,乳糖含量較低,而其中所含的乳酸還能幫助鈣質吸收。含咖啡因的食物容易讓鈣質流失,應要避免或減少。 3. 用辛香料代替調味料老年人每日的鹽量攝取應在6克以下,若想為料理增加味道,可用天然食物,例如蔥、薑、大蒜、花椒、番茄、檸檬等食材來幫助調味,以減少鹽和其他高鈉調味品的使用。4. 多吃含鋅、銅之食物以增加免疫力可食用含鋅、銅的食物能增進免疫力,平時適量攝取含鋅的食物,除了促進食慾外,還能提升免疫力。鋅含量較多的食物有牡蠣、雞蛋等,含銅較多的食物則有海鮮、堅果類等。5. 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高齡族群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供應修補組織的需要,與產生足夠的免疫球蛋白。 盡量選擇優質的蛋白質,例如雞蛋、牛奶、魚類等食物攝取,尤其魚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像是鯖魚、鮭魚、沙丁魚等質地軟、容易咀嚼的魚類,較適合老年人。6. 適量的油脂攝取油脂的攝取量宜降低,尤其是透過高溫油炸而產生的油脂,會影響前列腺素與自由基的產生,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免疫力降低。在烹調時,多用植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少用動物油(如:奶油、椰油、牛油、豬油等)。原則上,每日所需的油脂量從炒菜中所使用的油中攝取就足夠了,因此其他含油脂類豐富的食物,如動物皮及油炸物等,應盡可能減少食用。容易被忽視的油脂,例如瓜子、芝麻、堅果類等,也要避免在短時間內大量食用而造成熱量攝取過多。7. 富含纖維的蔬果 可幫助腸胃蠕動每日應攝取20~35公克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腸胃道蠕動,還能預防便祕,並減少醣類與脂肪的快速吸收。可以多吃生鮮蔬果,尤其是富含抗氧化物的黃綠色蔬菜,避免食用燒烤、醃製和含亞硝酸鹽類的食品(如香腸)。另外,適度地攝取天然的發酵食物,例如泡菜、納豆、味噌、米醋等也是不錯的,天然的發酵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益菌能抑制腸道中的有害菌,維持腸道細菌平衡、減少毒素產生。8. 細嚼慢嚥用餐時留意吃的順序:儘量以粗糙的食物先吃,例如:水果、蔬菜、五穀飯,再吃不易消化的魚、肉蛋白質類,才不會吸收過多熱量脂肪。另外,吃的時候要細嚼慢嚥,可幫助食物在腸道的消化,吃得太快易導致肥胖、消化不良、腸胃炎。最後,早餐要吃得好、午餐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 B. 銀髮族規律與適當的活動 規率的運動可以提升身體的活動與協調能力,幫助體重控制,還能調適壓力、抒解焦慮與憂鬱的情緒,並提升免疫力。1. 運動的頻率,每週約為三至五次,每次30分鐘,以達到稍微流汗、有點喘但仍可順暢講話之運動為主。2. 從事的運動應考量個人體能因素,部分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肌力較為衰退,或是平衡和協調度較差,運動時不宜從事速度過快或碰撞身體的運動,以免跌倒或骨折。太極拳、跳舞和登梯等活動可以改善平衡,達到預防跌倒的目的。 3. 在從事運動時,以安全為第一考量,要注意光線是否充足,因為老年人的視力較差,所以需要充足的光線以彌補其不足。還要避免在不平或濕滑的平面上運動以減少跌倒的危險。4. 運動內容應循序漸進,不可逞強。年紀愈大,在運動時的適應時間需要愈長。因此,運動強度、時間、頻率等都要慢慢增加。運動過程中若有任何疼痛或不舒服,應立即休息或降低運動量,一切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 銀髮族的養生保健之道包含飲食習慣的調整及適度的運動,不失能還要有活力,方能確保身心都健康。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AZ、BNT可能增副作用風險?研究曝最新發現
新冠疫苗話題在台灣不斷討論度極高,不論是郭台銘計畫購買輝瑞BNT疫苗,或中央流行指揮中心購買的牛津AZ或莫德納,一直都有人再探討,如果不同平台疫苗混打會發生什麼事,英國牛津大學副教授Matthew Snape研究發現,混打疫苗副作用風險大增,研究論文刊登在醫學期刊《The Lancet》中。第1劑牛津AZ第2劑輝瑞BNT副作用發生率成長34% 第1劑輝瑞BNT第2劑牛津AZ疫苗副作用發生率成長41%Matthew Snape與研究團隊針對英國50歲以上民眾共830人,想確認2劑新冠疫苗混打,能不能是有效的預防手段,研究團對將受試者分為兩組,1組463人疫苗間隔時間28日,另1組367人疫苗間隔時間84日,除此之外,兩大群組中,再區分2個小群組,分別先後接種牛津AZ與輝瑞BNT疫苗。研究發現,在28日接種組461人中,不論在第1劑或第2劑下,出現發燒、倦怠趕、關節疼痛,從輕度到中度發生度都能看到,比較2劑都施打牛津AZ疫苗副作用10%或2劑都輝瑞BNT,第1劑牛津AZ第2劑輝瑞BNT副作用發生率成長至34%,第1劑輝瑞BNT第2劑牛津AZ疫苗副作用發生率成長至41%。確認接種後48小時內出現副作用,再持續觀察後續狀況,沒有因副作用需要入院治療個案,並且在血型學與生化學資料分析,第2劑接種後7天沒有發現血小板減少個案,但是Matthew Snape強調,此次研究個案資料都是50歲以上,如果是年輕個案,可能會有副作用頻繁發生機會。2次疫苗混打 沒安全性疑慮、免疫力影響待研究Matthew Snape針對研究結果表示,僅是分析2次疫苗混打狀況,即便如此,已經有許多國家規劃混打疫苗,研究結果可以增加討論思考資訊,對許多人意義都非常大,可是雖然沒安全性疑慮,目前沒有辦法回答對免疫力影響,一切都不明確,要等待數個月免疫力形成,才能夠進一步分析。Matthew Snape補充,目前也同樣針對接種疫苗後,如果定期使用乙醯胺酚類退燒藥,能不能減少副作用影響討論;Matthew Snape也說,第1劑與第2劑疫苗如果接種不同疫苗,第2劑接種隔天,有身體不舒服請假可能性,醫事人員規劃接種新冠疫苗,一定要把混打接種副作用發生率增加納入考慮。(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打了新冠疫苗就不會感染?疫苗副作用很嚴重? 解答10大常見Q&A ·新冠肺炎感染年輕化! 身上出現2變化需注意
-
2021-06-08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防疫糖友健康吃 營養師推三大原則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數據顯示,死亡個案多為長者且有慢性病史,因此,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更要做好健康管理。如何在居家防疫期間也能控制血糖,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表示,掌握「飲食均衡」、「多吃原型食物」、「澱粉適量」等三大原則,就能簡單吃出好血糖。疫情嚴峻,少部分糖尿病患者擔心到醫院回診易被感染,就宅在家甚至自行停藥,若飲食不控制,恐怕影響血糖,進而產生其他合併症。營養師蔡坤融說,按時服藥、適當運動、維持生活作息及掌握3大原則,便能簡單吃出好血糖。首先是飲食一定要均衡,每餐的蔬菜至少要有1碗的份量,而水果則是每天1至2個拳頭大的份量,營養師建議,糖友可準備幾道簡單小菜,如涼拌黑木耳加小黃瓜、醃漬紅白蘿蔔等,也可以選購適合長期存放且方便烹調的冷凍蔬菜,像是冷凍四季豆、冷凍青、白花椰菜,尤其花椰菜具有強化免疫力的功效,可說是「吃的口罩」。再來是原型食物比較好,糖友們可選擇原型而未加工的食物,一方面避開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二來則避免踩到飲食地雷,省去過多糖和鹽的負擔。最重要的是澱粉食物適量吃,對於糖友們來說,會直接影響血糖的,就是每天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可參考食品標註的「營養標示」,判斷碳水化合物是否攝取過量。下周就是端午節,營養師呼籲糖友們一定要節制吃,建議選擇較小顆食用,並搭配蔬菜水果或是充滿纖維的竹筍湯,避免過多澱粉導致血糖升高,同時幫助消化。另由於北部粽的做法須先用油炒過,熱量較高,因此水煮的南部粽更適合糖友們食用。
-
2021-06-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普拿疼熱銷 醫師籲:接種疫苗前別預防投藥、有症狀再吃
新冠疫苗自3月11日起至6月6日已有68萬多人次接種,不少人擔心接種疫苗後會產生嚴重不適感,多備妥解熱鎮痛劑,社區藥局的普拿疼賣到快缺貨,粗估銷量比以往增加2到3倍,外傳有增加抵抗力效果的維他命C,同樣銷售長紅。不過,許多民眾是在接種疫苗前就先服用止痛藥,醫師呼籲,仍建議當症狀出現時,再服用會比較好。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社區感染後,疫苗打氣飆升,許多民眾擔心接種疫苗後,又無法請假,只好尋求「自救」方法,採買止痛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可是很多民眾都是「先吃再打」,她表示,很可能會影響到疫苗接種後的抗體產生,不過目前臨床上並未針對新冠疫苗做類似的臨床試驗,僅能用過往的經驗做一推估。沈采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2015年時建議施打疫苗前不建議服用解熱鎮痛藥物,會影響到免疫力,建議接種後,若出現不適症狀再服用解熱鎮痛藥物比較好;過去曾有研究團隊針對B肝疫苗進行臨床試驗,接種前後有使用解熱鎮痛藥物,是否會影響到疫苗產生的抗體,後來證實是有影響。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過去肺炎鏈球菌疫苗進行十價的臨床試驗時,針對接種肺炎鏈球菌的小朋友,在接種後服用解熱鎮痛藥物是否對疫苗抗體的產生有所影響,做一研究。該試驗分為兩組,一組為接種後連續服用三劑解熱鎮痛藥物,一組為接種後完全沒有服用,結果連續服用三劑解熱鎮痛藥物組,發燒等不適症狀明顯低於另外一組,但沒有服用解熱鎮痛藥物組,測體內抗體效價則顯著高於另一組。黃玉成表示,這是過去的試驗結果,新冠疫苗目前並未做類似的試驗,不過以他個人的經驗,接種後出現症狀後再服用解熱鎮痛藥物即可,不需要預先投藥。他自己也是出現症狀後,馬上服用改善不適症狀。
-
2021-06-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等不到新冠疫苗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醫師:減低發生併發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本土社區感染,染疫人數破萬人,疫苗是唯一解方,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採購慢,部分民眾等不到新冠疫苗,先到醫院診所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預防感染新冠肺炎,但有助於感染新冠肺炎,減低發生嚴重併發症,多一層保障。徐超群說,肺炎鏈球茵疫苗與新冠肺炎疫苗功效不同,鏈球菌疫苗已經問世多年,穩定安全性高效果好,不像新冠肺炎疫苗有副作用,許多醫院診所都可以自費接種,但鏈球菌疫苗無法預防新冠肺炎感染,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併發症,多一層保障。肺炎鏈球菌是人類常見感染細菌,潛伏人類鼻腔,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免疫力降低,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徐超群表示,以往流感發生,已故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曾捐贈肺炎鏈球菌給老人比例高的縣市,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目的,在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風險,研究發現,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近1成肺炎、7成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機率,減少病人出現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機會。肺炎鏈球菌沒有季節性,疫苗1年四季都可施打,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是兩大高罹病率族群,高危險群還包括免疫功能不全、慢性心肺疾病、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等患者,健康成人也可接種提高防護力。
-
2021-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變種傳播更快關鍵?研究:擊潰第一道免疫防禦系統
去年12月,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了後來被命名為「Alpha」的新冠肺炎變種病毒,如今該病毒已經擴散到世界多國,今年4月更已經成為美國的主要變種病毒,其迅速的傳播驅使科學家著手研究,一項新研究便指出「Alpha」會使人體第一道免疫防禦系統失效,而這能讓變異體有更多時間繁殖。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內科醫生和病毒學家羅倫洛(Maudry Laurent-Rolle)博士指出「任何成功的病毒都必須有能力越過第一道免疫防禦系統,它(病毒)在這方面做得越成功就會越嚴重」, 強調「這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該報告7日於線上發布,目前尚未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當Alpha變種病毒開始在英國擴散時,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其病毒株,以尋找其傳播速度比其他變種更快的原因,許多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改變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9種突變,而其中一種得突變有助病毒與細胞更緊密地結合,從而提高成功感染的機率。不過也有其他科學家專注於研究影響人類免疫反應,倫敦大學學院病毒學家塔瓦斯(Gregory Towers)選擇在人肺細胞中培養新冠病毒,並將感染Alpha病毒的細胞與感染早期新冠病毒的細胞進行比較,他們意外發現感染Alpha的肺細胞產生的「干擾素顯著減少」,干擾素是一種開啟多種免疫防禦的蛋白質,他們還發現同時通常由干擾素啟動的防禦基因比感染其他變體的細胞「更無動靜」。塔瓦斯指出「不知何故,免疫系統最重要的警鐘在Alpha變種病毒的存在下幾乎沒有響起,它(病毒)讓自己變得更加隱形」。澳洲雪梨的嘉文醫學研究所的免疫學家金(Cecile King)表示,了解病毒如何進化將有助於科學家「設計更好的疫苗」,許多研究人員正著手將新冠病毒的蛋白組合合成新的疫苗,但金也強調「這是一項相當棘手的工作」,因為有些病毒蛋白可能會抑制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