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297
筆 文章
-
-
2021-05-24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發燒 醫師提醒癌症患者:勿停止治療且應接種疫苗
疫情發燒,有醫師發現癌症病人開始自主暫緩或中斷療程,非常不利於治療。台中市長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就提醒,肺癌病患一定要持續與醫師保持聯繫,除非醫生說可以停止或延遲服藥,否則請繼續治療,千萬不宜自行中斷治療,引起癌症擴散或復發。他也建議,因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若有機會接種,更需要施打疫苗來保護自己。許人文指出,癌症患者因為接受各種化學藥物治療,免疫力降低,以肺癌患者為例,有些人年齡較高,與醫院接觸頻繁,極易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也因此,有患者在恐懼之下選擇暫緩療程,或延後手術治療,這將使得癌細胞擴散遠處轉移,或可能因中斷化學藥物與標靶免疫藥物治療,使得癌症再度復發反撲。他說,已有研究顯示,有癌症病史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後,因重症住院與死亡風險比沒有罹癌的人高1.35到2.31倍。因此,建議癌症患者應接種新冠疫苗保護自己,且施打前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的時間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因為在治療癌症周期之間,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可能減弱免疫反應並降低疫苗的效力。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照護家中新冠確診者?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若家中或同住者有Covid-19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怎麼做? 照顧病患 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保護自己 若本身是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請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 照顧過程中,盡量避免與Covid-19確診病患直接接觸。確診者在家中請一人一室,盡量不要離開並使用不同衛浴設備。 若需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廁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每次使用完後進行消毒。 禁止訪客。Covid-19確診者與照顧者均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 避免與確診者共餐、共用物品。 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以洗潔劑清洗,清洗時戴手套,並於清洗完畢後進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或手套 照顧者若需進入確診病患房間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接觸可能被確診者血液或體液汙染之物品或表面時,另須佩戴手套 請使用稀釋後漂白水或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品表面,若確診者可自理,可交由確診者清潔其所處的隔離環境。 照顧確診者前後均需執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觸碰口、鼻、眼睛等。 健康監測 照顧者本身若為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於其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不得外出。 照顧者在照顧期間,亦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Covid-19感染相關症狀。 照顧期間結束,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14天。 《延伸閱讀》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防疫在家動一動,防椎間盤突出!醫教簡單3伸展有助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周出現5例死亡個案 專家:確診數上升、死亡數提高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過去短短一周竟出現5例死亡案例,外界憂心英國變種病毒株在台死亡率恐大幅提高,對此,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表示,確診人數提高,死亡人數也會上升,過去一周確診數達1000多例,死亡人數5例,死亡率為0.5%,小於新冠肺炎一般的死亡率 2%,尚在合理區間,並未有「在台死亡率提升」一說。英國變種病毒株有傳播力強的特性,施信如指出,目前未見到各變種病毒株「病毒毒性」提高的國際研究,大部分研究都是提及,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對疫苗保護力的影響」。過去一周,共出現5例死亡個案,分別為案1522、2095、2683、3097、3553,為60多歲女性、80多歲男性、70多歲女性、80多歲男性、70多歲男性,均是60歲以上長者。施信如表示,年齡是危險因子,長者年紀大、免疫力較差,比年輕族群更易染疫,重症、死亡比率也較高。然這些長者們發病至死亡的病程甚短,她解釋,上述個案中,有的Ct值僅19,顯示病毒複製速度快,大量病毒迅速侵襲長者身體,長者抵抗力差,無法像年輕人一樣有較佳免疫力,故難以抵禦病毒,發病至死亡間隔時間短。「長者常常有症狀,但覺得只是輕微不適,輕忽下,可能導致病況急劇下降,錯失黃金治療期。」施信如提醒,年長的確診者務必留意自身身體情況,若有些微不適,均要對外反映;政府關懷機制需多留意長者、有慢性病史者有無輕微症狀,以及早評估身體狀態,降低重症、死亡個案的發生風險。對於一般民眾,她建議,年輕的確診者常常症狀輕微、無症狀,不知自己已經染疫,此時不要親自去探望長者,可以電話、視訊代換,掌握長者身體狀況,同時減少長者染疫的風險。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達人教你做防疫料理 《香煎土魠魚佐時蔬》在家輕鬆煮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民防疫意識高漲,抗疫第一步除了減少群聚,隨時保持社交距離外,最重要的還是提升自己的免疫能力。疫情期間想要好好安心吃飯,避開群聚,並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江奕賢和安永鮮物料理長陳安彥聯手規畫在家也能輕鬆烹煮的「防疫料理」,幫助橘世代輕鬆打造好體質。增強免疫力 腸道時時養好菌江奕賢指出,「腸道也是人體免疫的防線」,想要免疫力好,腸道要先顧好,尤其腸壁上的淋巴組織「培氏斑塊」主要分泌大量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細胞激素,若想促進培氏斑塊順利發揮功能,就要幫腸道養好菌。然而,江奕賢也提醒,若想為腸道養好菌,除了補充益生菌外,最重要的是從飲食中多攝取讓益生菌成長的養分。什麼是適合益生菌成長的養分呢?關鍵是蔬菜裡富含的膳食纖維,每天、每餐吃2~3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分量足夠才是照顧腸道的不二法門。另外,維生素D也是維持免疫功能的重要營養素,江奕賢說:「儘管身處在陽光充足的台灣,維生素D反而是國人最易忽略和缺乏的。」除了透過適當的曬太陽,他指出,大家也可從油脂比較多的深海魚中攝取,例如:鮭魚、鯖魚、土魠魚、秋刀魚和鰻魚;植物的部分,可挑選經過陽光日曬的香菇,維生素D含量大幅增加,也可適當運用在料理中。選當季食材 簡單烹調沒負擔食材選擇方面,陳安彥建議,多選擇當季蔬菜,現正值夏季,可考慮盛產的瓜類,例如:小黃瓜、櫛瓜、冬瓜、南瓜和蒲瓜,不但具有豐富的營養素,也是方便料理且好保存的食材。在家烹調時,可掌握「最簡單」的原則,才能留存最完整的營養價值。什麼是最簡單的烹調方式呢?陳安彥說:「可多多使用電鍋蒸煮、汆燙、燉湯和清炒的方式」,省時省力又快速。江奕賢營養師和料理長陳安彥聯手推出一道幫助腸道養好菌、增強免疫力的防疫菜單「香煎土魠魚佐時蔬」,運用簡單的烹調方式,做出美味又營養的防疫料理。防疫在家除了吃得健康,也別忘了多運動、增加身體抵抗力。特殊時期想要在家運動又想學習健康料理,現在報名加入橘世代VIP「防疫在家不怕胖特訓班」,共40堂線上運動課程,在私密社團跟著課表持續鍛鍊,並加贈實體健身課1堂(疫情過後舉辦)。防疫菜單香煎土魠魚佐時蔬食材:土魠魚排100g、菠菜50g、紅甜椒10g、黃甜椒10g、甜豆3g、紅蘿蔔3g、南瓜30g調味料:鹽0.5g、米酒3毫升、糖1g作法:1.波菜切段,紅黃椒切片,南瓜切塊蒸熟打泥2.將魚排兩面以廚房紙巾充分擦乾,撒上少許鹽,靜置約5~10分鐘入味3.大火熱油鍋後,放入魚排煎約2分鐘,轉中火將魚排翻面煎至金黃色酥脆感4.將蔬菜爆香後,放置魚排上即可 江奕賢叮嚀:此道料理注意不宜烹煮過久,才能保留食物原味和完整營養素。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疫情大爆發1周逼近千人 染疫患者營養照護全攻略
台灣疫情大爆發,近1周來,累積本土新冠肺炎患者近800人,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提醒,輕症確診者務必多喝水,並多食用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及飲品,天天測量體重,維持目前的體重。感染新冠病毒之後,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導致身體疲累及食慾降低,陳韻婷說,這個時候更要好好地吃,攝取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才有足夠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陳韻婷解釋,體內發燒,將加速身體代謝率,增加營養素需求量,此時,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不覺得口渴或飢餓,也必須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確診者對於熱量需求增加,每天熱量要比平時提高再多上200至250大卡,建議選擇含2至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例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此外,感染者應該多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一般體重的成年人每天應食用280至400公克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由於食慾變差,陳韻婷建議,少量多餐,每隔2至3小時進食1次,1天6餐,藉此補充營養。在罹病時,建議適時補充營養補充品,在不感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或疲累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1瓶約可提供至少250大卡熱量及15至30公克蛋白質。「如果持續發燒,一定要多喝水。」陳韻婷說,務必維持體內足夠的水份,避免脫水,一旦出現頻繁口渴感、發燒、尿液量減少、顏色變深、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時,就處於脫水狀態,容易引發肺炎,因此,一定要多喝水。預防脫水4要訣:▸要訣1:每小時都喝水,至少每15分鐘應補充80至160ml液體。▸要訣2:選擇多樣化的流質種類,避免味覺疲勞。▸要訣3:睡前床邊應放置足夠液體,半夜醒來,就能飲用。▸要訣4:若有嘔吐或腹瀉,除喝水外,需補充運動飲料等電解質液。陳韻婷強調,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體重變輕,顯示體內液體、脂肪、肌肉量持續減少。因此,確診者應該每天量體重,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搭配運動,才能保有抵抗力,並減少肌肉流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5-21 養生.聰明飲食
香菜助抗氧化、降血壓、強化肝臟 營養師:搭臭豆腐竟也是營養組合!
香菜可說是台灣最普遍的配料之一,不論是大腸麵線、臭豆腐、火鍋醬料等,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甚至廣受歡迎的古早味小吃:花生捲冰淇淋,老闆也會問要不要加香菜。不過香菜可不僅僅是個配料,它其實也是個營養價值相當豐富的蔬菜類,且對於人體有不少好處! 抗氧化、降血壓、強化肝臟 香菜各種營養有助健康! Sunny黃君聖營養師表示,香菜含有黃酮類、烯類、酯類等不少植化素,有助人體抗氧化、對抗自由基,對於防癌、預防老化等都相當有幫助,且能夠強化肝臟功能,提升體內排毒。而香菜也是個富含鉀離子的蔬菜,有助排除體內的鈉離子,達恆定血壓的效果。且香菜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豐富,對於維持免疫力也很有幫助,小番茄每100公克約40毫克,香菜100公克就約有72毫克的維生素C,將近小番茄的一倍。 香菜非人人都可吃 部分族群應注意份量 不過雖然香菜有助於人體健康,但也未必人人都可以吃。Sunny營養師表示,香菜中所富含的鉀離子需仰賴腎臟進行代謝,對於腎功能不佳者就容易成為負擔,若攝取過量恐造成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等危險。而也因鉀離子有助於降血壓,因此香菜愛好者若有服用降血壓、降血糖藥物,建議也應詢問醫師自身的狀況及使用藥物時是否合適。 不愛吃香菜竟和基因變異有關? Sunny營養師也分享一個有趣的小知識,不少民眾吃任何小吃都會要求店家加入香菜,但卻也有一派是避之唯恐不及,會有這樣極大的差異與基因變異有關。 美國遺傳學家Nicholas Erikssonh曾進行過人類對香菜接受度的研究及數據統計,該研究發現討厭吃香菜的民眾對負責辨識器味的OR6A2基因受體與他人不同,對於香菜內的醛類氣味會更將敏銳,因此在吃香菜時所感受到的氣味會有別於愛好者,例如吃起來像肥皂味等。 香菜搭對食物營養又美味 臭豆腐竟也是營養組合! 喜歡吃香菜的民眾,Sunny營養師建議平常在吃香菜時可以多與其他食物進行搭配,不僅可進一步提升食物的風味,營養也更加豐富均衡。而食物的搭配,搭起來要對味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豆類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像是豆腐、臭豆腐就很適合和香菜搭配在一起,不僅色香味俱全,還同時能攝取膳食纖維及蛋白質及兩種食物中的營養,對健康而言相當有利。除此之外也可以和番茄、高麗菜等一起做搭配,都是味道不錯且能提升營養的組合。 另外,喜歡香菜的朋友也可以試試將香菜、番茄、鳳梨加在一起打成蔬果汁,這樣的吃法不僅同時能攝取到了三者的營養,也因為打成液態更有助於人體吸收營養,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Sunny營養師也提醒,不論是什麼樣的食材都並非「超級食物」,營養均衡是飲食最重要的觀念,再健康的食材也得適量、多元、均衡,對於身體才是最有幫助的養生之道! 《延伸閱讀》 .胡蘿蔔護眼、顧腸、防衰老!配南瓜、香菇營養更驚人! .玉米含獨特抗癌因子!加這物更促血循環、降膽固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全國通用「簡訊實聯制」,消費者、店家怎麼用? 五秒三步驟實作
如果你是顧客,只要有手機:掃描店家QRcode,按下連結、發送簡訊,就能完成實聯登記。如果你有手機,但不具有照相功能:打開簡訊功能,收件人輸入1922,訊息欄位輸入店家碼,發送簡訊,即能完成實聯登記。如果你是店家:今天15:00起,就能線上申請登錄店家資訊,登錄完就能獲得QRcode讓客人掃描登記。申請網址與口罩實名制相同:https://emask.taiwan.gov.tw/real/防疫期間,能避免不必要的出門最好,若非得出門,使用簡訊服務實聯登記,不用加入會員、不用特殊設備、不留個資且完全免費,而簡訊紀錄由電信業者保留28天(兩個潛伏期),請多加利用!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避免發胖、提升免疫力 營養師列「必備9大高CP值食物」:你買對嗎? ·家中有COVID-19確診者,該如何照顧? 指揮中心公布「4大守則」
-
2021-05-20 養生.聰明飲食
狂掃泡麵、料理包、乾糧…營養師提醒購買前注意「3個重點」
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民眾也開始乖乖待在家防疫,但病毒要防,飯也要吃,料理包與泡麵等食品變成民眾最佳選擇! 許多學童、民眾開始因應政策暫時停課、居家辦公,為了避免人群接觸,降低感染風險,選擇在家自行烹煮。也因考量到取得便利及保存期限,口味眾多的「調理包」便成為飲食上快速的一項選擇。 但調理包是屬於加工食品,難免會擔心是否將過度的加工吃下肚,對健康是否有不好的影響?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教民眾三招聰明選、健康吃! 購買時看清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並多多比較選擇,大多加工食品因為了保存或保留食品的風味,會在製作過程中加入較多的調味料或添加物。在選擇上應避免選擇太多添加物在內,並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 調理包內成分常見的是鈉含量偏高,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長期吃下過多鈉,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常見的調理包大致可分為冷凍、耐高溫軟袋包裝、罐頭等方式當作保存方法。冷凍包裝的食物有水餃、咖哩雞、燉煮牛肉、排骨湯等,通常為了以防食物變質通常冷凍包裝的保存期限會較短,食材上也會較新鮮。 常溫料理包通常可以在常溫環境下放置1~2年,製造方式不需添加防腐劑,而是經過高溫殺菌後真空密封包裝才得以保存這麼久的時間,但也因經過高溫殺菌處理,過程中也使部分營養素流失的較多。 營養師提醒,不管何種包裝主要還是依照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做為優先篩選條件。 市面販售的調理包口味大多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若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菜、水果、乳品類等營養素,所以食用時要記得搭配新鮮蔬菜補充膳食纖維的攝取及足夠的鈣。 若是用肉類食品料理包,除了蔬果、乳品類,也別忘了可搭配適量的澱粉,如飯、麵、地瓜等全穀雜糧類來當作主食。 潘富子營養師也提醒防疫期間在家吃,也要注意營養均衡,勿長期以調理包取代新鮮食材,盡量選擇食物的原形,才能吃得健康,提升免疫力! 購買前注意「3個重點」第1招:「營養成分標示」看仔細!第2招:可優先選擇冷凍鮮食調理包第3招:別忘了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 【延伸閱讀】 為降低醫療量能超載,專家建議:新冠肺炎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你可以這做!【防疫措施】新冠肺炎肆虐中, 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勤洗手依然會有中標危險?!【面對疫情】除了勤洗手、戴口罩,還可以做3件事提升免疫力!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你買對嗎?營養師列居家防疫必備9大高CP值食物
隨著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雙北宣布至 5/28 防疫升等到第三級警戒,引起大批民眾「搶糧」,紛紛前往各大賣場、超市!使得商家不得不針對特定商品發出「限購令」。然而,哪些是居家防疫期間必備的物資呢?你準備對了嗎?高營養價值 9大耐久放食物買東西不是為了囤貨,是為了減少出門的次數,所以應適度買、正確買,不要過量買,才能囤健康不要囤肥油,且同時增強免疫力。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粉專「程涵宇營養師」發文分享,列出居家防疫期間最適合買的9種食物清單:1、耐放的新鮮蔬菜水果蔬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能夠幫助增強免疫力跟維持好心情;且放冰箱保存期限平均2週。水果類:富含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的柑橘類水果,如柳橙、橘子、葡萄柚、檸檬等,以及,富含膳食纖維幫助嗯嗯順暢的香蕉、奇異果、蘋果、木瓜,其中香蕉、木瓜可先買未完全成熟的,這樣購買的好處是可以區隔吃水果的先後時間。值得一提的是,香蕉全熟後若沒辦法馬上吃完,建議可以切小塊放冷凍庫保存。蔬菜類:富含植化素及膳食纖維的洋蔥、高麗菜、胡蘿蔔、花椰菜、甜菜等;另外,辛香料也要記得備,像是有助抗病毒抗發炎的大蒜、豐富薑烯酚增強免疫力的薑。2、冷凍蔬菜水果居家防疫時間抓不準,備些冷凍的蔬菜水果其實也非常棒,營養價值豐富營養不流失,仍然保有高量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價格比新鮮蔬果更可愛又耐放,例如綠花椰菜保存期限就可達1年1個月,不論是煮來吃,或是打成蔬果汁綠拿鐵、跟優格一起吃都非常棒,而且製備快速省時。程涵宇舉例,像是莓果類、現正當季的鳳梨、抱子甘藍、秋葵(可自行放進冷凍庫)、花椰菜、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那麼愛的三色豆等都營養豐富,而且這類蔬果就算是買新鮮的,也可以自行洗淨分裝放進冷凍庫保存。3、豆類及豆罐頭乾燥豆類不僅保存期限長達1年,也是植物性又低脂肪的蛋白質來源,同時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像是常見的毛豆、黃豆、生鮮鷹嘴豆、鷹嘴豆罐頭等,使用範圍非常廣,作成菜飯、豆漿、毛豆炒蛋、當零食、燉湯都非常適合。4、穀類根莖類 米、麵、馬鈴薯、地瓜是常見的選擇,程涵宇建議,不妨也可以買點糙米、黑米、藜麥、免浸泡的五穀飯,其中免浸泡五穀飯保存期限1年、乾燥麥片保存期限則為2年。此外,營養均衡完整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膳食纖維幫助顧眼睛的玉米粒罐頭,營養一樣不流失又美味鮮甜,是入菜好選擇;而全麥吐司類也可買來放進冷凍庫,當做早餐存糧。5、堅果種子類堅果的保存期限大多長達1年,其有豐富的維生素E、膳食纖維、鐵及鈣,因此像是芝麻、無調味的堅果都是家中必備,很適合當零嘴;不過,開封後務必放冰箱保存,避免產生油耗味。6、雞蛋 雞蛋有完整豐富的蛋白質,保存期限約1個月1週,加上美味、耐放、變化多又容易上手的特點,因此怎麼能獨漏它。7、蔬菜罐頭儘管生鮮蔬菜跟冷凍蔬菜是首選,但是像蘑菇罐頭及蕃茄罐頭都是很好的選擇,可以存放非常久,保存期限3年4個月,隨時能夠確保充足的蔬菜攝取量,但還是應盡量選擇少鹽或無鹽的品項。8、魚罐頭魚是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良好來源,做成罐頭也完全不影響蛋白質及好油的含量,且保存期限3年,不論做沙拉、乾麵、早餐加麵包、佐餐都能更健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選購時,應盡量選擇水煮魚罐頭為佳,避免油炸魚罐頭或是鹽漬魚罐頭。9、耐存放的乳製品乳製品皆含有豐富的鈣及蛋白質,保久乳因為殺菌溫度較高,得以耐久放(保久乳沒有加防腐劑),保存期限約9個月,而奶粉因為加工製成乾燥的關係,也屬耐放,保存期限為1年6個月。此外,起司未開封前也非常耐存放,開封後建議可以分做小包裝放進冷凍庫,這樣可以新鮮保存並且存放更久。(程涵宇營養師授權提供)最好,程涵宇提醒,食物越大塊可保存越久,越小塊,例如絞肉,保存時間則越短;不過,商品若是急速冷凍,或是有商品標示期限,則應以標示為主。參考資料: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est food buys"、FDA延伸閱讀: ·防疫、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水果罐頭可以久放是因防腐劑? 專家曝真相…罐身出現1情況最好快吃
-
2021-05-19 養生.健康瘦身
吃飯時做這件事更有利減肥!醫:有助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
能輕鬆改造身體的方法,就是我大力推薦的蛋白質減重法。其原理主要是將早餐換成蛋白質菜色而已,不需要特別的運動。 將早餐換成低熱量的蛋白質菜色,就能減少一整天攝取的總熱量!而且在一日之計的早晨攝取蛋白質,每天的各種活動(例如走路、拿包包、曬衣服)都會變成增加肌肉的運動。 假設晚餐也吃雞胸肉或豬菲力這類高蛋白質、低脂肪的菜色,中午就可以自由地吃。如此一來,不用太努力限制熱量的攝取,也能得到明顯的減重效果。 蛋白質需要與維生素B2、B6、B12這類維生素B群一起攝取,才能完成熱量代謝的循環。 但其實植物性蛋白質幾乎不含維生素B群,所以與動物性蛋白質、牛奶、大蒜、鮭魚一起攝取,才能促進蛋白質的代謝。 能活化蛋白質與強化肌肉、骨骼的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魚類通常富含維生素D,像是小魚干或沙丁魚都能幫助我們攝取維生素D。 蛋白質的合成也需要鋅、鐵這類礦物質,牡犡、海苔的鋅可讓蛋白質充分發揮效果,所以非常建議與蛋白質一併攝取,豬肝、貝類的鐵也是胺基酸轉換成腦內神經傳遞物質所需的礦物質。 再者,能幫助脂肪燃燒的肉鹼是由離胺酸這種胺基酸組成,但也需要維生素C從旁輔助。 若說到維生素C,奇異果、蜜柑、草莓、柿子、橘子、蘋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也富含有助美白與整腸維生素A、膳食纖維、礦物質、具抗氧化效果的植物性化學成分,所以很建議與蛋白質一併攝取。 此外,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視醣質為減重之敵,但也不能忘記攝取。 攝取過多的醣質固然會讓體脂肪上升,但長期醣質不足,身體就會自動切換成節能模式,屆時連蔬菜所含的些微醣質都會轉換成體脂肪。 一如前述,醣質也有緩解空腹感的效果。與蛋白質一起攝取含有醣質的水果或碳水化合物,就是一份飽足感十足的早餐,能讓肌膚看起來水潤有彈性的玻尿酸也是醣質,所以想美白的話,請與蛋白質一起攝取! 不過前面也提過,蛋白質會在體內分解出氮,而排出氮的器官是肝臟與腎臟,氮也會讓尿酸上升,所以攝取蛋白質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攝取讓尿酸上升的食物。 此外,若是和蛋白質一同攝取大豆食品,也會導致體內的氮增加,所以也不太建議一併攝取。 若不經咀嚼,我們的口腔就不會分泌唾液。唾液含有許多健康成分,其中之一就是「澱粉酵素」這類消化酵素,當澱粉酵素增加,胃與小腸的負擔也會跟著減輕。 而且唾液還有能減少脂肪、增強肌肉、改善膽固醇數值、提升免疫力的成長激素「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幫助骨骼、牙齒再石灰化與促進皮膚新陳代謝的青春激素「腮腺激素」、促進皮膚細胞再生的「EGF」(表皮生長因子)這些生理活性物質,所以才將唾液稱為「萬能激素」。 充分咀嚼食物可讓大腦的血流量增加,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記憶力相關的海馬迴與抗壓性相關的杏仁核,讓我們遠離肥胖、提升精氣神以及增強抗壓力。 若是早上總是很匆忙,喝杯自製的蛋白質飲料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行有餘力,不妨來份需要充分咀嚼的蛋白質早餐吧。 《延伸閱讀》 .睡不到5小時變胖機率增50%!醫教3招睡好覺打造易瘦體質 .早餐吃蛋有助減重?怎麼吃?日醫:維持肌肉量是關鍵! 以上內容由 土田 隆 著,采實文化《奇蹟蛋白質減重法》授權提供,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5大飲食指引 有助康復
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激增,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持續增加,必須將醫療留給重症者。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昨天提出「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確診患者的營養照顧可依循指引,將有助患者康復,並維持醫療量能不至於崩潰。陳韻婷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疲累、食欲降低等症狀。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需求量會提高,也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建議應該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一、飲食攝取原則患者應採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方式,多食用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及飲品,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對抗體內的能量耗損。每日熱量攝取為「體重x25至35大卡+200至250大卡」,可選擇含2至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等提高熱量攝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體重x1.2至1.5公克」,可攝取280至400公克的各種肉或魚類食物,其他如大豆製品、雞蛋、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都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隔2至3小時進食一次,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也可將口服營養補充品納入日常飲食中,增加餐間營養攝取,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二、液體補充原則必須維持體內足夠的水分,注意是否有脫水情況,每日液體攝取量為「體重x40至45毫升」,可補充具熱量及蛋白質的清流質飲品、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或運動飲料,可補足身體必需的電解質及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三、味覺或嗅覺改變時可以怎麼做可將食物放冷或放至室溫下再食用;若食物嘗起來有金屬味,可使用塑膠餐具盛裝及進食;若飲品喝起來有酸味或苦味,可加入適量的糖分調整;無味的食物可加入天然辛香料,增加風味。四、維持體重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必須預防急性期肌肉量流失,對於日後的復元極為重要,應每天量體重,並維持目前的體重為佳。五、復元及復健期的營養患者逐漸復元後,宜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搭配運動,能保有抵抗力及減少肌肉流失,有助於恢復日常活動。
-
2021-05-19 養生.聰明飲食
味噌薑汁豬肉便當 增強免疫力
防疫新生活怎麼吃最健康?不論是在家上班或去公司上班,不妨自煮便當料理,就可以吃得健康又安心,輕鬆度過居家防疫的難關。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特別公開一道提升免疫力料理─「味噌薑汁豬肉」,搭配一碗白飯,即是適合中午食用的營養美味便當。味噌薑汁豬肉(2人份)食材:豬肉250克、洋蔥一顆、薑一小塊、蒜頭三瓣、青蔥適量、水適量30㏄調味料:醬油一小匙、味噌0.5小匙、米酒一小匙、味醂半匙、薑末一匙作法:1.豬肉以「味噌調味料」抓一抓醃漬,再放入冰箱冷藏10至15分鐘入味。2.取一鍋放入10克油熱鍋,將洋蔥炒軟變色,再加入蒜頭和薑絲炒出香氣。3.最後加入醃好的味噌豬肉,再放入米酒一小匙、半匙味噌和少許水拌炒。4.起鍋前,放入青蔥悶熟,收汁即可。熱量:每人份約350大卡。搭配一碗白飯,總熱量630大卡。營養價值:豬肉:富含蛋白質、鐵質、維生素B1,參與三大營養素代謝,消除緊張情緒與疲勞,補充體力。洋蔥、大蒜、青蔥、薑等辛香料:富含硫化素,提供抗氧化能力,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味噌:含大豆異黃酮,助抗氧化,促進食慾。
-
2021-05-19 養生.聰明飲食
屯糧別光搶泡麵!營養師教居家防疫採買6大類食物
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除了戴口罩、多洗手,提升自身免疫力更為重要。居家防疫期間,該採買哪6大類食物?吃對哪些食物,有助提升免疫力?1、優質蛋白質:合成足夠抗體人在維持免疫功能的過程中,抗體是不可缺乏的武器,蛋白質正是抗體生成的基礎原料。換言之,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就是免疫力提升的首要任務。建議買:植物性蛋白質,如黃豆、豆腐、豆漿;動物性蛋白質,如魚肉、雞肉、海鮮、奶類、蛋等。如何吃:每餐至少吃1至2份的蛋白質,1份為1顆雞蛋、1杯240㏄牛奶、半個手掌(不含手指)的肉類、2格板豆腐、半盒嫩豆腐。有三高問題的民眾,盡量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動物性蛋白質選擇低脂的雞肉及魚肉。2、主食類:提供身體足夠能量一旦缺乏主食,體內眾多生化反應都難以進行,特別是減重者,刻意不吃主食,長期下來,身體會轉而消耗蛋白質來維持身體所需的能量,反而會減弱免疫功能。建議買:未精緻的全穀根莖類,如糙米、五穀雜糧、紅豆、綠豆、南瓜、地瓜、芋頭等。未精緻的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礦物質,與人體抗體的製造有很大的關係。如何吃:每餐至少1/4碗,至多2碗的量。視個人活動量及血糖狀況而定。3、蔬果類:補充抗氧化物質蔬果富含維生素C及植化素,能活化免疫機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尤其是顏色偏紅黃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以保護黏膜的健康。腸道黏膜是免疫軍團的家,口腔及肺部黏膜則是病毒細菌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顧好黏膜功能,免疫力自然能提升。建議買:當季不同種類及顏色蔬果,紅色的茄紅素,如紅蘿蔔、番茄、西瓜、葡萄柚等;綠色的多酚類,如綠色蔬菜、綠茶等;藍紫色的花青素,如茄子、藍莓、蔓越莓、紫地瓜等;紅綠色的葉黃素,如萵苣、菠菜、南瓜等;白色吲哚類,如高麗菜、芥藍菜、花椰菜等。如何吃:建議每天吃3份蔬菜、2份水果,才能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每餐最好吃不一樣顏色的蔬果;其中,茄紅素及葉黃素是脂溶性維生素,需與食用油等油脂一起烹調,才有助人體吸收。4、菇蕈類:調節免疫力研究證實,菇蕈類有來自真菌細胞壁的多醣體,有調節免疫功能。建議買:袖珍菇、杏鮑菇、香菇、洋菇、猴頭菇、木耳等真菌類食物中,都可攝取到此類多醣體。如何吃:每天至少吃半碗的量。5、Omega-3脂肪酸: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深海魚及堅果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抗發炎、平衡免疫功能。建議買: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秋刀魚等;堅果如核桃、奇亞籽、亞麻仁等。如何吃:深海魚建議每周至少吃三次,每次約2份量;至於堅果,建議每天攝取拳頭握緊的一小把量,但要買低溫烘焙、沒有調味的堅果,對身體比較沒有負擔。6、辛香料:抗病毒、抗細菌辛香類食物除了能增加料理的味道,還具有殺菌、抗菌、防腐、抗病毒、輔助免疫系統的作用。建議買:生薑、大蒜、洋蔥、辣椒、韭菜、胡椒、薑黃、肉桂等。如何吃:辛香料不論生吃或熟食皆宜。量視個人而定。
-
2021-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營養師盼降低醫療量能超載
本土病例昨確診量暴增至333例,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恐持續增加,未來醫療量能可能無法負載所有病患,必須將醫療留給重症者。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今天提出,「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希望幫助患者康復,並降低醫療量能超載。陳韻婷表示,新冠肺炎常見臨床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導致身體疲累及食慾降低。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需求量提高增加,也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沒有明顯口渴或飢餓感,也應該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目前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都屬於輕症或無症狀,陳韻婷說,未來如果赴集中檢疫所或在家隔離,營養照顧可依循指引,將有助於身體的康復,並維持醫療量能不致於崩潰。●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一、飲食攝取原則及注意事項(1.)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會增加體內壓力,陳韻婷建議,這時不該過度限制熱量,應多飲食高營養密度的食物、飲品,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對抗體內的能量耗損。★每日熱量攝取:體重X25至35大卡+200至250大卡。(如:60公斤成人平時每日的熱量攝取約1500至2000大卡,因熱量需求增加,需比平時提高200至250大卡/天);另外,可選擇含2至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等提高熱量攝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體重X1.2至1.5公克(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75至100公克);可攝取280-400公克的各種肉或魚類食物等獲得足夠蛋白質需要量,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高蛋白奶昔2.5杯量/約600ml(每杯可提供200大卡熱量及12公克蛋白質)*全脂優格:3/4杯(希臘優格蛋白質含量更高)*全脂牛奶:1杯(若希望質地濃稠點可自行加量)*花生醬:1大匙*新鮮水果:如香蕉、芒果、莓類等 (可依個人喜好加入適量水果增加風味)(2.)少量多餐這個時期食慾可能會變差,就算沒有明顯飢餓感,也應每隔2至3小時進食一次,6餐/天,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3.)使用營養補充品陳韻婷建議,將口服營養補充品納入日常飲食一部份,增加餐間營養攝取。尤其不感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或疲累,無法吃到足夠需要量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可選擇每瓶250至300ml提供至少250大卡熱量及15至30公克蛋白質的飲品,並可冷藏取代一般冷飲,選擇不同口味/風味產品,以避免味覺疲乏。二、液體補充原則及注意事項(1)維持體內足夠的水份,隨時注意是否有脫水的情況陳韻婷指出,脫水症狀包括口渴感增加、發燒、尿液量減少、濃或呈深色、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等,當身體處於脫水時,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會變得較為濃稠,難以從肺部排出,當肺部無法清除這些分泌物時,就可能導致肺炎,為避免脫水,需增加液體攝取量。★每日液體攝取量:體重x40至45毫升(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至少2400至2700毫升的液體補充),最佳的補充液為具熱量及蛋白質的清流質飲品、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或運動飲料,可補足身體必需的電解質及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評估液體補充是否足夠,則為觀察尿液顏色(每3至4小時解尿顏色應呈淡黃色)。(2)如何預防脫水1.每小時都要補充,至少每15分鐘應補充80至160ml液體,無法一次喝大量液體者,建議少量且每隔數分鐘就喝一次。2.選擇多樣化的流質種類避免味覺疲勞。3.睡前床邊應放置足夠液體,確保半夜醒來能夠補充。4.若有嘔吐或腹瀉情形,除喝水外,也應該要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如舒跑、寶礦力水得等,可以居家自製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鹽(1/2至3/4茶匙)+果汁(蘋果、橘子、葡萄、蔓越莓)1杯+水(3.5杯)。三、味覺或嗅覺改變時可以怎麼做1.將食物放冷或放至室溫下,可能會比熱食嚐起來更佳。2.若食物嚐起來有金屬味,建議使用塑膠餐具盛裝及進食。3.避免過於甜膩的食物。4.若飲品喝起來有酸味或苦味,可加入適量的糖分調整。5.無味的食物中可加入天然辛香料,增加風味。四、維持體重陳韻婷說,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體重流失顯示體內持續的液體、脂肪、肌肉量的減少。肌肉量減少會使身體感到虛弱,影響下床、走路或日常活動的行為表現,由於身體重新合成肌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預防急性期肌肉量的流失,對於日後的復原極為重要,應每天量體重,並維持目前的體重為佳。五、復原及復健期的營養患者逐漸復原後,陳韻婷建議,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搭配運動,能保有抵抗力及減少肌肉流失,有助於恢復日常活動。提醒民眾,若患者本身為慢性疾病者,營養需求則需依個別情況調整。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菸、肺氣腫…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6方式改善肺部健康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哈佛大學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胸腔重症監護主任Richard Schwartzstein提醒,肺部擁有足夠生理儲備量,才能幫助抵抗感染與慢性疾病,而生理儲備量隨著年齡會逐年減少,尤其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族群下降速度更快,會使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平日可透過6種方式維持肺部生理儲備量,有助於改善肺部健康。 中等強度運動 助清除黏液分泌物 Schwartzstein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路,是鍛鍊心臟與肺部機能的良好方式,並且能增加深呼吸時的深度、幫助打開肺部,有助清除肺部內累積的黏液分泌物。肺部中黏液分泌物聚集的部位,是吸入性病毒或細菌沉降、繁殖的良好環境,能清除愈多黏液分泌物,愈能幫助肺部維持健康。 減少吸入煙塵毒素 平日應戴口罩 當吸入愈多外在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粉塵、二手菸、空氣污染,肺部會分泌黏液分泌物包覆這些有害毒素,一旦吸入愈多有害物質,可能導致黏液分泌物過多、呼吸困難。Schwartzstein建議平日戴上口罩,尤其是有氣喘或過敏的族群,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痙攣等問題。 吸菸無「安全值」 少量也會破壞肺部 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接觸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就會增加感染機會與肺癌風險。Schwartzstein博士指出,即便是少量吸菸,菸中的物質也會以各種方式破壞肺部,引起肺部刺激發炎並增加黏液分泌物。 每天30分鐘深呼吸 幫助肺部舒張 深呼吸是最好的肺部伸展運動之一,能幫助肺部舒張並清除分泌物,同時也能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Schwartzstein建議每天練習約30分鐘深呼吸,深呼吸運動建議方式:在舒適環境中坐下或躺下,緩慢並深深呼吸,維持肩膀姿勢,腹部向外鼓張,然後呼氣放鬆腹部,動作重複5分鐘。 每小時改變姿勢 增加肺部氣體循環 久坐不動對健康不利,Schwartzstein醫師建議每小時至少改變一次姿勢或起身運動,可以練習簡單的深蹲或彎腰伸展,有助於肺部的氣體循環,也可促進清除黏液分泌物。 過重影響橫膈膜 減肥能減少肺部負擔 體重過重會造成各種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肺部肌肉的壓力,尤其是橫膈膜向下運動會因為身體肥胖受到阻礙,使肺部體積無法伸展舒張,Schwartzstein 提醒,適當體重控制能減少呼吸時的肺部負擔。正常成人應盡量維持正常BMI值,成人BMI建議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延伸閱讀》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6 養生.聰明飲食
減醣、低碳不吃水果?專家解答「水果」對身體好處及挑選關鍵
時下熱門的減醣、低碳飲食,讓許多執行者對於澱粉、水果類食物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完全拒絕。其實,澱粉與水果對於生理維持具有關鍵作用,完全不吃恐損健康。這次,請專家就「水果」攝取量探討其對健康的益處。 不吃水果減重效果佳?恐不利於健康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深究原因為忙碌沒時間吃、家中沒放水果、處理水果麻煩、沒時間處理、外食沒有提供等原因。調查同時也發現,三餐和水果由家人準備的家庭受照顧者,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而董氏基金會進一步對台灣15~69歲國人進行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網路調查,結果發現,活力表現佳者每日水果吃足2份明顯多於吃不到1份,顯示水果攝取量與活力,呈現正相關。但僅有約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 水果如何守護家人身心健康與活力?水果如何守護家人身心活力?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引述《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許書華表示,水果中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腦腸軸)的相互影響,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腦腸軸的健康循環。 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 專家提倡健康新主張「水果當點心」許書華以營養密度高的奇異果為例,2013年發表於「營養學雜誌期刊」的實驗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為期六週,可提升31%活力感,降低34%憂鬱指數及38%疲勞指數。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等,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的原因,除了生活忙碌外,家中沒有放置水果的習慣是造成水果攝取不足的原因,可見家庭採購者是影響家庭成員水果攝取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荷蘭調查也發現,兒童的蔬果攝取量與家長提供蔬果頻率呈正相關。而身為家庭採購者的許書華分享,平時會為家人準備各種水果,在下午點心時間、餐與餐之間嘴饞時,以水果替換零食作為點心,像是奇異果、蘋果、柑橘類等,可大幅減緩疲勞情況。 選擇水果「3關鍵」,健康活力UP!為提升家人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降低疲勞狀況,建議家庭採購者別忘了準備水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莫雅淳提醒,而且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 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莫雅淳表示,營養密度是飲食學的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 關鍵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莫雅淳進一步說明,膳食纖維為益菌生(益生菌的食物),有助於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 關鍵3:高維生素C莫雅淳指出,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無法從蔬菜中攝取,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莫雅淳提醒,家庭採購者可準備水果點心盒,如芭樂、番茄、奇異果、木瓜、芒果、鳳梨等,將切片、處理好的水果裝盒,讓家人帶到工作場所、學校做補充,或是做成綜合沙拉、水果優格、水果塔等,讓家人享受健康、活力生活。 諮詢專家/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許書華、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 莫雅淳
-
2021-05-15 新聞.健康知識+
網傳發燒不能吃這些? 專家糾正:問題根本放錯重點!
發燒時不能吃芥菜、青蒜和洋蔥頭,這是真的嗎?現在疫情吃緊,網路流傳,在發燒時,如吃芥菜、青蒜和洋蔥頭,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對此,食藥署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有發燒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食藥署表示,發燒是一種症狀,並非病因,應該找出了解導致發燒的原因,再者,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功能,更不可能在發燒時,吃了哪些食物,就會讓病情惡化。如果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的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務必緊急就醫。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均衡攝取6大類飲食,維持作息正常,就能提升免疫力。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在6大類食物中,如能補充足夠蛋白質,就能有效提升體力及免疫力。劉怡里說,蛋白質可分為植物性、動物性,建議多多攝取豆腐、豆乾、豆漿等豆製品,以及於魚肉,只要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修復細胞組織。另外,建議多吃,燕麥、紅豆、綠豆等全穀類雜糧,代替米飯等主時,劉怡里表示,雜糧含有豐富的B群,而其中的B6與蛋白質製造有關,可以修復免疫細胞。此外,顏色鮮豔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胡蘿蔔素,劉怡里建議,多吃黃椒、南瓜、深綠色蔬菜,以及芭樂、小番茄、奇異果等水果,有助於保養肺部組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13 養生.聰明飲食
抗疫情!增強免疫力不可忽視 美女營養師教你這麼吃
本土新冠疫情延燒,民眾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外,別忘了增加免疫力的重要。有關對抗冠狀病毒的營養素,美女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大蒜因含有「大蒜素」,每天可食用5公克大蒜(約2大瓣),對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炎症、肺炎及肺結核等均有預防,以及治療之的功效。疫情來勢洶洶,民眾需顧好自己的身體,可以嘗試改變飲食方法,讓自己增強免疫力。程涵宇說,對抗流感病毒部分,可吃點人蔘,因人蔘含有多醣體、人蔘皂苷,具有增加免疫力、補氣與提升新陳代謝等功用,更能增強免疫調節活性,對微生物感染的保護作用。此外,維生素C是人體的抗氧化劑來源,對維持免疫系統相當重要。程涵宇說,維生素C具有抗發炎、抗病毒、抗菌、抗氧化等多項特性,有助改善情緒、提升活力,對於疫情時期緊張情緒有幫助。至於維生素C的食物攝取,程涵宇說,每天1至1.5顆奇異果,就能滿足衛福部建議的每日攝取量100毫克;芭樂也又很好的效果,建議食用每天一個拳頭大的芭樂,約能攝取含200mg的維生素C,可達最大的保護效果,吸收率約在70至90%。
-
2021-05-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軍人、長者明擴大接種恐打不到下劑?陳時中:盡量努力
明日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開放第7類(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以及第8類(65歲以上長者)接種COVID-19疫苗,外界擔心較晚開始施打,會否來不及打到第2劑,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我們當然盡量努力啦,我想不用太擔憂。」我AZ疫苗分別將於5月底、6月15日到期,有專家擔心,4月20日後才施打第1劑者,恐來不及打到第2劑疫苗,對此,陳時中說,接種完第1劑疫苗,需間隔8到12周,才能施打第2劑,用4月20日計算,推算我們手中有的疫苗將在6月15日到期,「我們當然盡量努力,我想不用太擔憂。」為儘速建立社區群體免疫力,降低疫情傳播機會,指揮中心日前表示,自5月10日起,開放實施計畫第七類對象(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以及第八類對象(65歲以上長者)接種COVID-19疫苗。陳時中說,本周一起,65歲以上長者也可以施打疫苗,AZ疫苗除了效果好,副作用也沒有比較大,呼籲大家踴躍施打。
-
2021-05-09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廚房/吃對了 皮膚就漂亮
如何才能青春不老呢?「多吃點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能使皮膚看起來白皙明亮。」這應該是一般人最直接的聯想。的確,維生素C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抗氧化劑,具有美白、抗老化的效果,也是皮膚合成膠原蛋白所需的成分,尤其還能預防與治療被紫外線傷害的皮膚。除了維生素C,皮膚需要更多適當的營養素,才能進行更新和修復的循環。美麗肌膚的基本應從飲食開始,而非瓶瓶罐罐的科技保養品。柑橘風卡士達醬莓果卷(4人份)草莓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到10倍,號稱果中之后;抗老化冠軍的藍莓,所含花青素是比維生素C和E更強效的抗氧化劑,可改善皮膚彈性,預防皺紋生成。蛋糕捲更換為含豐富維生素E的堅果全麥麵包土司。頗具飽足感的輕食點心,也可作為早餐。食材:香吉士6顆、蛋黃4顆、麥芽糖醇40克、玉米粉30克、草莓12顆、藍莓25顆、奇異果1粒(切小塊或切片)、覆盆莓6顆、堅果全麥吐司6~8片作法:1.卡士達醬作法:●香吉士洗淨以磨泥板刮皮,並擠出果汁300cc。●將蛋黃加入麥芽糖醇,攪拌至近白色,加入玉米粉及香吉士果汁,攪拌均勻後倒入鍋內。●開小火,攪拌至濃稠(表面出現泡泡),再加入香吉士皮就完成。2. 全麥吐司切邊,用擀麵棍將吐司稍微壓扁,其中一半的吐司可對半切或不切。3. 整片的土司放在保鮮膜上,將卡士達醬塗在吐司中間,鋪上水果,再塗一層卡士達醬。4. 最後放上半片(或整片)的吐司,用下面鋪的保鮮膜,將整個吐司及兩邊保鮮膜都捲起來,放入冰箱冷凍。約1個小時定型後取出再切,美麗的水果捲就完成了。味噌鮭魚丸&牛蒡蔬菜山藥湯(4人份)鮭魚是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魚類,能減少體內發炎反應,調節免疫力,有利於肌膚保養。同時飲食中補充適量的油脂,才能維持皮膚潤澤。紫山藥含大量蛋白質、多醣及澱粉等,尤其含有紫色花青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質,可防止皮膚皺紋生成。食材:牛蒡半支、紫山藥450克、鴻喜菇1包、胡蘿蔔1條、菠菜3小把、四季豆100克、薑6薄片、日式昆布20克、清酒50cc、鹽適量鮭魚丸:鮭魚400克、青蔥3支、鹽少許、味噌50克、太白粉25克作法:1. 鮭魚丸作法:將鮭魚及青蔥切丁後混合打成泥狀,並加入鹽、味噌與太白粉混合攪拌。接著用手揉成一顆顆圓球狀備用。2. 菠菜及四季豆先汆燙,並切成適口大小。3. 牛蒡、胡蘿蔔切薄片,紫山藥切塊。4. 鍋中放入約1000c.c.的水及昆布。昆布泡軟後即可加入作法3的食材(紫山藥可稍晚放)。先開中火,水滾後再轉小火,直到牛蒡變軟。5. 將作法1的食材放入鍋子裡,煮到鮭魚丸浮上來,並將昆布取出切絲,加入菠菜及四季豆即可裝碗。●避免山藥及牛蒡切後變色,可立刻放入水裡隔絕空氣。(水中放少許檸檬汁、鹽或醋效果更佳)地瓜海鮮&彩蔬泰式溫沙拉(3人份)維生素C不僅存在於水果,蔬菜含量亦豐富,其中勇奪冠軍的竟然是辣椒。但許多人跟我一樣不習慣吃太辣,辣椒只能當調味配角。超級蔬菜羽衣甘藍不但維生素C豐富,更榮獲葉菜類中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第一名。葉黃素和玉米黃素除了是護眼營養素,亦存在於皮膚中作為抗氧化劑,對抗日曬傷害,可改善膚色和延緩衰老。有腎臟病的患者,可將地瓜置換為冬粉,且同時將高鉀的羽衣甘藍移除。食材:地瓜300克、蝦仁12隻、透抽1條、香菇6朵、後腿豬絞肉100克、紅蔥頭4顆、辣椒末、紫洋蔥1/2顆、紅黃小番茄共15顆、酪梨1顆、玉米筍9支、羽衣甘藍100克、無調味杏仁果50克、現榨檸檬汁1.5大匙、魚露1大匙、椰糖1.5大匙、香菜1把作法:1. 地瓜切薄片蒸熟,蝦子汆燙,透抽切圓圈狀汆燙,香菇切薄片,紅蔥頭切薄片,紫洋蔥切薄片,小番茄對半切,酪梨切小塊,玉米筍氽燙後切小塊,香菜莖和葉子分開、莖切丁。2. 平底鍋開中小火,放入豬絞肉、紅蔥頭、辣椒及香菜莖炒到香味四溢,並加入幾滴魚露即可熄火。3. 碗中放入調味料魚露、檸檬汁及椰糖混合,並均勻攪拌。4. 將以上準備的食材及作法1炒香的豬絞肉混合。並倒入作法2調味醬汁且予以混合。5. 擺盤先放羽衣甘藍,撒上壓碎的杏仁果,即可盛盤上桌。●酪梨切塊後,可擠入一點檸檬汁以避免氧化。
-
2021-05-09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平衡血糖、預防糖尿病 營養專家曝綠茶10好處
近年來,綠茶頂著健康食物的光環,備受關注。以下是紐約洋基隊的營養顧問、辛辛婭·薩斯(Cynthia Sass)總結綠茶對健康的益處。● 滿滿的抗氧化劑綠茶中含有大量多酚抗氧化劑,最為人所知的是「兒茶素」,可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延緩衰老,還能保護細胞免受多種慢性病的損害。● 有利大腦健康除了咖啡因,綠茶還含有一種被稱為L-茶胺酸(L-theanine)的胺基酸,可產生鎮定作用。咖啡因和L-茶胺酸的組合也被證實可優化大腦功能,增強工作記憶、認知能力和提升情緒。而綠茶對抗氧化壓力的能力,也使其成為對抗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金鐘罩。● 有助控制體重在人類和動物研究中顯示,綠茶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並刺激脂肪燃燒。它也與抑制食欲、阻止脂肪組織賴以維生的新生血管生成有關。● 可以防癌綠茶透過幾種關鍵方式預防癌症。一是避免細胞不正常增殖,進而發生癌變;二是綠茶有抗血管新生特性,可防止癌細胞擴散。● 增強免疫系統綠茶所含的抗氧化劑,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增強免疫力。它的抗菌特性還能預防口臭。此外,綠茶還可作為益生元,是腸道益菌的最佳食物。● 增強骨質密度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已被證實可預防骨質流失並減少骨折風險。動物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綠茶,可改善骨骼強度和質量。2020年一項研究,調查富含茶多酚的食物與骨質疏鬆症之間的關聯,結論指出酚可防止骨細胞氧化、減少發炎反應,進而維持骨密度,有利骨骼生成。● 有助平衡血糖、預防糖尿病一項整合研究,分析了過去17個關於綠茶的研究報告,找出綠茶與血糖、胰島素敏感性間的關聯,結論是綠茶有助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另一項日本研究,追蹤1萬4000多名日本健康成年人長達五年,科學家發現,綠茶食用量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成反比,顯示綠茶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 有益心臟健康研究顯示,綠茶可透過降低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來保護心臟。綠茶還能避免低密度膽固醇氧化,降低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發作的機率。● 讓肌膚年輕綠茶中的多酚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UV)的侵襲,除了抗癌、抗發炎,還能預防衰老。綠茶化合物還能防止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分解,減少皺紋產生、維持肌膚彈性。● 與長壽相關有喝綠茶習慣的人,其細胞年齡比不飲用者年輕約5歲。日本研究還發現,經常喝綠茶的人更長壽。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研究顯示,在研究進行的六年間,喝最多綠茶的人,死亡機率降低76%。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5-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月10日起 軍人及65歲以上長者可公費接種AZ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說有16萬劑AZ疫苗5月底就到期,需要快點開放更多公費對象。陳時中今表示,為儘速建立社區群體免疫力,降低疫情傳播機會,宣布5月10日起,開放實施計畫第七類對象(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以及第八類對象(65歲以上長者)接種COVID-19疫苗。依統計,我國65 歲以上人口超過達350萬人,全台灣志願役軍人約有17至18萬人。指揮中心說明,截至5月6日止,國內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庫存量約24萬劑,為提升疫苗接種可近性,目前全臺已有330個接種點可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後續將視接種進度及疫苗供應期程與數量再陸續擴增。指揮中心表示,為增加疫苗接種便利性,提升接種意願,符合現階段開放之實施對象者,除可透過接種預約網址、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專線預約COVID-19疫苗接種事宜,亦可直接攜帶健保卡與身分證明文件,至 COVID-19疫苗接種合約院所或已經開始提供接種服務之衛生所,經醫師評估後完成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依據最新國外接種計畫實施後追蹤研究顯示,相較於未接種疫苗的人,接種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機率及感染後重症、住院及死亡的風險。由於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指揮中心呼籲符合公費接種對象之民眾踴躍前往接種,接種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無恙後再離開。
-
2021-05-06 名人.黃軒
為什麼打了疫苗還會確診?醫曝2個關鍵感染途徑
打了COVID-19疫苗,還會確診嗎?這幾天有兩個指標人物,一個叫華航機師,一個是印度醫生,因為打完疫苗後還會被確診,很多記者問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只有分成兩部份:1.真的打滿疫苗後,仍有確診,仍會死亡A.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印度裔傳染病專家)2.有打疫苗接種,但未有完整打疫苗,是容易確診。 B.未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易感染(華航機師)在美國超過8700萬「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中,仍有7157名美國人感染了COVID-19,這一比例很小只有0.008%。這當中也有74名接受全程疫苗接種的人已經死亡(佔感染人數的1%),有7%的人住院。40%的感染發生在60歲以上的族群中,而65%是女性。而5月3日,美國印度裔美國人傳染病專家拉金德拉·卡皮拉(Rajendra Kapila)完成了滿兩劑輝瑞mRNA疫苗後,前往印度照顧他生病的岳父,不幸感染COVID-19病毒去世。因為他本人是這種因為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後再感染,我們一般稱這個叫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 )。先說什麽才是叫「完整的接種疫苗」?你不只必需「打滿劑量」(Pfizer、Moderna、AZ)的第二劑,嬌生公司的疫苗(只打一劑),也「得滿了14天」之後,然後又確診,才是叫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1.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就像是為我們的免疫系統的訓練營,使免疫細胞學會如何打敗真正的COVID-19病毒。接種足量的疫苗,可以保護我們變成重症而避免死亡,但即使是最好的COVID-19疫苗,也不可能是100%、完美無瑕的保護您可以免受感染。當完整注射疫苗滿劑量,又在COVID-19疫苗使用後≥14天,在呼吸道樣本中檢測到COVID-19 RNA或病毒抗原,這就是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確診。2.為什麼會發生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COVID-19疫苗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是不斷的,部分原因是剛剛提到的沒有完美的疫苗,部分原因是疫苗在免疫系統中失靈,而未發揮訓練作用。請記住,疫苗實際上是模仿SARS-CoV-2病毒,以幫助您的身體學會抵抗真正的病毒。在某些人中「疫苗可能在其體內免疫系統中,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產生出必要的抗體來抵抗感染」。3.疫苗突破性(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感染率或許我們也可粗估各疫苗的突破感染率(Breakthrough Infection rate),如下約略表示:95%的疫苗功效= 5%的突破性感染(例如BNT或Moderna第二劑完成了有95%保護力,其突破性感染率是5%)75%的疫苗功效= 25%的突破性感染50%的疫苗功效= 50%的突破性感染但是疫苗突破感染率實際上是通過公式計算的:(100%–疫苗功效百分比)x攻擊率但COVID-19的攻擊率相對較高,約為1%,因此真正的疫苗突破率遠低於您的預期。【在美國超過8700萬「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中,仍有7157名美國人感染了COVID-19,這一比例很小(0.008%)。】未完成接種新冠狀疫苗,易感染 (華航機師) 新聞媒體報導全台首例!華航染疫機師曾打AZ疫苗 接種第一劑後仍確診,很多民眾的認知以為我有打疫苗接種,就算有效的殺光COVID-19病毒了。我剛剛說一個完整的疫苗接種是要滿劑量(二劑或一劑),還得有足夠時間才能生產足夠的抗體,「絕對不是有打就算有效了」。這是因為:1.疫苗時間的落差(Lag time)There is also a lag time between when you get your first shot and when your body starts building immunity.其實,每種疫苗的保護力都是接種疫苗12或14天後才會發揮像資料顯示,如果接種完第一劑,會有52%的保護力,那也是你得滿12天才能有的效果,而不是一打完你的抗體就成了。(華航機師打完第一劑疫苗之後,在第9天就確診了,代表根本沒有保護下,就是易感染)在接受第二劑之前,也有些疫苗的第二劑,仍得隔了28或14天後,才能接種第二劑疫苗。一般民眾以為有打了疫苗之後,自己身體就有保護力,他們忘了疫苗針打入身體,和身體出現抗體可以有作用,有時間落差(Lag time)。2.在等待中疏防,易感染 For starters, you might have been infected before you even got your shot.在全球社區感染的風險中,你可能未打疫苗接種前的10-14天內,早已被病毒捷足先登入身體內,只是沒有症狀、沒有發病而已。你正等待開始打疫苗前,已經開始感染病毒。當然,這些包括了你打第一劑之後,等待第二劑過程中已經感染,也有可能是打了第二劑疫苗之後,在等待7-14天產生有效抗體之前,你也得到新的病毒感染。3.群體免疫未齊全(Incomplete 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人或動物群體中的很大比例對傳染病獲得免疫力,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理論上我們認為,擁有抵抗力的個體比例越高,受感染個體的間接觸可能性便越小。但沒有人提醒我們,如果真的要群體免疫較有效,仍然需要條件如下同時出現才有可能:1.基本傳染數(R0)低2.死亡率低3.病毒變異率低4.病毒變異能力增強率低(包括毒力改變、條件致死的改變、宿主適應性的改變等)5.地方人口少6.地方面積小7.人口平均健康水準高8.康復後終生免疫率高以上等等的因素配合,才能有機會達成整體的群體免疫,而不是打了疫苗就會有完善群體免疫。現在的疫苗接種速度,遠低於所謂的群體疫苗所預期達成的數字,更不用說還需要有其他付加的條件的配合,尤其是基本傳染數(R0)。其實我們仍然遠離群體免疫中,且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有齊全的群體免疫機制來保護著全球的人類。如何預防打了COVID-19疫苗再確診?有幾種方法,也許可考慮:(1)群體免疫機制我們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群體免疫(也稱為社區免疫)可預防突破感染風險。即使疫苗在某些人體內不能充分保護,但在社區中其他接種疫苗的人也阻止了COVID-19的傳播。這種群體免疫完全可以直接針對已有疫苗注射者提供間接保護,而且還可以為尚未感染疫苗的人群(兒童,嚴重過敏的人群等)提供了間接保護。別忘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只有當大約70%-80%的人有接種了COVID-19疫苗後,才能實現群體免疫機制。(2)維持COVID-19防疫措施那麼在1.未獲得群體免疫之前,或2.你的身體才打完第一劑,未完成圓滿的接種疫苗之前,或3.即使我們身體已完全接種疫苗以上三情況,在至今仍然在Pandemic未解封之前,我們也都必須採用常規的防疫措施,「戴上囗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3)加速疫苗接種疫苗接種不能慢慢來!COVID-19存在時間愈久,將會使病毒有時間發生突變種的機率會變得愈來愈多,當部分或完全繞過當前疫苗提供的保護作用,而成了全世界的變種株。當愈來愈多地方發生廣泛感染時,提供了病毒機會突變成不同變種的機會。加速完整疫苗接種,不只是保護我們身體免受COVID-19侵害,而且也阻礙了COVID-19病毒發生突變的機會。專家的建議1.人們在獲得疫苗後,仍有可能傳播COVID-19病毒。2.疫苗的免疫力在接種後至少12-14天後,才會開始奏效。3.他們補充說疫苗不能預防冠狀病毒感染,但有助於預防COVID-19病情的嚴重程度。4.專家建議接種疫苗的人,接種前後仍要繼續戴口罩、洗手並保持適當的距離。因此專家呼籲,疫苗不是萬靈丹,接種完成後仍然要落實個人衛生習慣。加強現有防疫措施、接種疫苗後延遲解禁,才能有效摧毁COVID-19病毒的傳播。資料來源:Direct observation of repeated infections with endemic coronavirusesReconciling Diverse Estimates of COVID-19 Infection RatesWhy Vaccines Alone Will Not End the Pandemic※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06 養生.聰明飲食
缺鐵易疲倦、掉髮、生病!紫菜蛋花湯等5湯品,多喝有助補鐵
缺鐵是相當常見的營養不良問題,其中又以女性較為常見。當身體出現缺鐵的情況,不僅容易掉髮,身體也容易生病。想要補鐵,可從日常生活中的食材補充,搭配對的食材煮成湯,也更有助於吸收! 缺鐵不僅易掉髮,免疫下降易生病! 嫚嫚營養師指出,一般成年男性一天至少需補充10毫克的鐵,女性則為15毫克。當身體出現缺鐵的情況時,容易影響氣色,身體也容易疲倦,且也會出現掉髮的情況,甚至也會使得免疫力下降變差,容易遭受病菌感染或出現感冒的情況。提醒民眾平時就應均衡補充營養,若有自覺缺鐵,更應適度補充,特別是停經前、懷孕、哺乳期的女性,以及吃素的朋友更要多加留意。 喝湯補鐵去疲勞,食材搭配吸收好! 日常生活中其實有不少食材都有助於補鐵,嫚嫚營養師也分享幾道常見容易入手或製作的湯品,有助補鐵同時去除疲勞,搭配對的食材更有助吸收。 豬血湯常見補鐵的湯品如豬血湯,一碗就可吃到約50g的豬血,其含有14mg的血基質鐵,熱量卻僅有約15大卡左右,是個有助補鐵又少負擔的選擇。 蛤蜊湯魚貝類也是個血基質鐵相當好的攝取來源,其和豬肉、牛肉等紅肉相比,飽和脂肪酸含量更低,以魚貝類攝取,有助在補鐵的同時兼顧防範慢性病發生的風險,像是蛤蜊湯就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紫菜蛋花湯想要補鐵,日常常見的雞蛋也是個很好的選擇,其也能提供血基質鐵,和含有非血基質鐵的紫菜搭配在一起,不僅有助補鐵,雞蛋的所含有的半胱胺酸,更可幫助促進紫菜的非血基質鐵吸收,因此也相當推薦可以將兩食材做成紫菜蛋花湯。 紅豆地瓜湯紅豆也有非血基質鐵,嫚嫚營養師推薦可和地瓜一起煮成紅豆地瓜湯,因為地瓜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在有澱粉包覆的情況下,煮後保留度更高,更有助紅豆的非血基鐵吸收。 紅莧菜番茄豆腐湯紅莧菜和豆腐也都是有助提供非血基質鐵的食材,嫚嫚營養師建議,可將兩者與番茄一起煮成湯,番茄也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在起鍋前加入番茄更有助促進鐵質吸收。 避免干擾鐵吸收,相關飲品先別喝! 適當的從天然食材中攝取營養,並搭配對的食物幫助吸收,有助補充鐵質,不過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食物會干擾鐵質吸收。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咖啡、茶飲、牛奶等都是容易干擾鐵吸收的食物,因此不論前後,都建議最好間隔兩小時為佳。 《延伸閱讀》 .貧血要怎麼補鐵?專家:缺鐵性貧血這樣補更有利! .落髮、掉髮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教3招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6 該看哪科.皮膚
有沒有發癢非判別依據!醫曝香港腳5大黴菌感染源
在台灣,每年5月到9月,可說是香港腳的流行期,根據估計,全台約有11.3%以上的男性朋友深受香港腳之苦,其中最令人困擾的則是香港腳不易根治,且復發率高、傳染 力又強,再加上台灣地處低緯度的高溫濕熱氣候,只要長期穿著不透氣的鞋襪,或者本身腳部容易出汗的人,就容易反覆受到感染。香港腳 有無發癢非主要症狀 香港腳的症狀很多,大多數人或許以為只要不會癢,應該就不算是香港腳,其實不然。皮膚科鄭惠文指出,發癢並不是香港腳唯一或最主要的症狀,因此,在診斷上,不能從「有沒有發癢」來判別香港腳的嚴重性。香港腳分4種類型 根據症狀來接受治療一般來說,香港腳具有四種類型,如趾間型、水泡型、硬皮型及潰瘍型等,在臨床上則需根據四大症狀來判斷是否需要接受治療,分別是發紅、搔癢、水泡與脫皮;這四種症狀有時不會同時出現,但在治療過程中,則必須確認這些症狀都已經解除,才算真正痊癒。不過,可別小看香港腳的威脅,感染香港腳後,除了可能會因為發炎而產生癢感所造成的不舒服外,嚴重時可能還會併發細菌感染。此外,由於香港腳屬於黴菌感染,傳染力強,尤其在台灣濕熱環境的加乘助長下,即使治療完成,復發的機率也高。由於黴菌離開人體後仍能生存一段時間,因此,可能會出現在任何地方,如地板縫隙、拖鞋、鞋襪中,這時,只要家人或者團體生活中有一人罹患,其他大多數人都難以避免。易得香港腳6的族群 腳型也是關鍵香港腳的成因是由黴菌感染所引起,由於黴菌最喜歡潮濕、悶熱的環境,因此只要皮膚遇水又長期悶熱於潮濕環境下,就容易讓黴菌有滋生的機會。不過,醫師從門診中發現,容易感染香港腳的人,多半與腳的形狀有關,若是腳趾縫較密,就較容易因透氣不良而罹患香港腳,因此,若要說與體質有關,確實也能成立。而除了天生的腳型外,到底有哪些族群易受感染?1、容易出腳汗者:天生腳汗比較多的人,因為腳部長期處於潮濕的狀態,也就容易招來黴菌的侵擾,罹患香港腳的機率也較高。2、長期穿著不透氣鞋襪者:喜歡長時間穿著包得緊緊的靴子、運動鞋等,都可能因為妨礙腳部的排汗,而讓黴菌有機可趁。3、總愛穿同一雙鞋者:試想,一雙鞋穿了一整天,鞋子裡的汗水還沒來得及排除,恢復乾爽,隔天就又重複穿著,當然容易孳生黴菌。4、群體生活環境者:除了日常生活習慣外,軍中的群體生活更是香港腳高度傳染的場所,這是因為軍旅生活需長期穿著軍靴,且襪子、鞋子更是難以區分誰是誰的,就容易相互感染。5、有免疫問題者:極少數的香港腳是因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或因身體免疫力下降所引起,由於身體免疫力下降後,會導致抵抗黴菌的能力減弱,因此容易感 染。6、過敏體質者:有些天生即是過敏體質的人,如皮膚容易過敏者,因為抵抗力較弱,也使得黴菌侵入較容易。勿隨便停止用藥 這樣判斷是否痊癒治療香港腳的重點在於避免復發。根據統計,有將近2成的患者在治療後1 個月內症狀又重新發作,這是由於許多患者以為只要「不癢」就代表好了,因此不再繼續用藥,也使得黴菌有了繼續生長的機會,令人有「香港腳不容易治癒」的印象。其實,想要揮別香港腳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通常皮膚科醫師會建議用藥超過2週至1個月來加以斷根,只要配合醫師的治療,並不是不可能的任務;要對付香港腳,最重要的是耐心,只要用藥正確,且持續用藥超過一個月,幾乎可以徹底改善。至於該如何判定香港腳是否痊癒?鄭惠文表示,可以在用藥過後約6周時,再請皮膚科醫師確認是否還有紅腫、搔癢、水泡、脫皮等症狀來加以判定,倘若治療完成後,仍出現類似症狀,就須再度積極就醫。預防香港腳 避免5種壞習慣此外,和香港腳患者一起居住的家人,除了要注意避免受到感染外,也要防制共用所有可能造成感染的來源,鄭惠文建議:1、不赤腳在公共浴室或地板行走:由於隙縫是黴菌生存的溫床,因此,在公共場所洗完澡或游泳之後,最好不要赤腳在地板上行走,以免受到感染。2、經常保持足部乾爽:隨時保持腳部的乾爽,適時讓足部有透氣的機會,也是預防黴菌生存的好方法;而定期曝曬鞋櫃,也是保持乾爽的重要關鍵。3、一有症狀積極治療:一發現症狀就應立即治療,同時也要與他人穿著的鞋襪有所分別,才能預防交互感染。4、不相信偏方:市面上有很多香港腳的治療偏方或成藥,建議罹患香港腳時,最好還是尋求正規的醫療方式,不要聽信偏方,以免讓患部更加惡化,讓黴菌產生抗藥性。5、不用手搔抓患部:當香港腳很癢時,切記不要用手搔抓,以免又將黴菌感染到手部,同時,也可能出現傷口,引發細菌感染。延伸閱讀: ·每天穿同雙鞋小心得香港腳! 一張圖認識「香港腳4大型態」:水泡、厚皮也在內 ·灰指甲會傳染!到底該如何治療? 日常生活中這些壞習慣都會引黴菌上身
-
2021-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 我國調升寮國、不丹風險等級
國際新冠肺炎持續,其中寮國本土疫情持續,尤其近期病例快速增加且分布於多個行政區,因此我國自即日起,將寮國自提升風險;另外,不丹也因近期本土病例持續增加,調升疫情從低風險到中低風險。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寮國4月20日迄今累計逾900例本土確診,當局研判多數個案於4月中新年假期間感染,近期病例快速增加且分布於多個行政區,研判疫情將持續升溫,故自即日起,將寮國自中低風險國家移除;不丹近期本土病例持續增加,且仍自社區擴大採檢檢出零星病例,故自即日起,將不丹自低風險調整為中低風險國家。各國/地區感染風險級別最新名單如下: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紐西蘭、澳門、帛琉、汶萊、諾魯、馬紹爾群島、澳洲、新加坡、越南。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香港、斐濟、不丹。陳時中心提醒,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以減少罹病、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並可形成社區群體免疫力,降低疫情傳播機會。符合目前公費疫苗接種對象者,無須等候接種通知,請於接種前先上網或電話預約,並攜帶健保卡至接種院所施打。如無法預約,得攜帶身分證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等至接種單位,由醫療院所確認後接種疫苗。請符合公費接種對象者踴躍接種,及早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入境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主動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1-05-04 新聞.健康知識+
刮痧可以排毒又提升免疫力?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臉書朋友李先生在2021-3-20用簡訊詢問:「林教授好,最近我朋友開始去刮痧,也跟我說刮痧的原理及功效,簡單說,可以排毒、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使得身體能利用自身的免疫力來排除身體中不好的物質,還進一步能找出身體哪裡有毛病,並能刺激該處進行自癒的療效。 但我自己查閱一些營養相關的書籍說到,人體本身就會排毒了,其實民間流傳的排毒方式是沒有意義的。而網路上的資料正反都有。我查閱林教授的網站只看到〈李開復卻活下來〉這一篇有提到中醫療法。想請教林教授對刮痧有什麼更深入的解讀嗎?刮痧真的有那麼神奇,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嗎?」首先,我希望讀者都能記住這句話:「凡是聲稱能排毒的東西或方法,都是騙人的」。請看「排毒」到底是啥東西。再來,有關「提升免疫力」,我已經在十幾篇文章和演講裡說過,由於免疫力是無法測量的,所以,「提升免疫力」當然也就無法被證明。好,我們現在可以來討論刮痧。誠如李先生所言,刮痧的確是被說的很神奇,不但可以减肥,還能治療中風,甚至還可以治療癌症。關鍵問題是,科學證據在哪裡?刮痧的英文翻譯有好幾個。Coining指的是用銅板刮痧,Spooning指的是用湯匙刮痧,而Scraping指的就只是刮痧。至於Guasha,Gua-Sha,或Gua Sha,則是音譯的三個不同寫法。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Guasha做搜尋,會搜到17篇論文,用Gua Sha做搜尋,則會搜到43篇論文。用Gua-Sha做搜尋,得到的結果是跟用Gua Sha做搜尋一樣。其實,刮痧的科學研究大多是發表在中文的刊物,但由於中文刊物缺乏一套標準的評審制度,以至於它們的論文水平及可信度都是堪憂。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裡我就只會參考收錄在PubMed的論文。就如我在一開頭所說的,排毒是騙人的,所以當然也就沒有任何科學研究曾經試著要證明刮痧能排毒。至於提升免疫力,目前是有一篇看似相關的論文,而它是由一個南京大學的團隊在2016年發表的Gua Sha, a press-stroke treatment of the skin, boosts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tradermal vaccination(刮痧,一種皮膚的觸壓療法,可增強對皮內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這篇論文的標題其實是誤導,因為它所做的實驗是將卵清蛋白注射入小白鼠的皮內。卵清蛋白是一種過敏原,而不是疫苗,所以正確的標題應該是〈可增強對皮內接種過敏原的免疫反應〉。至於「增強對過敏原的免疫反應」是不是你希望得到的刮痧效果,就由你自己判斷吧。除了這篇誤導的論文之外,還有兩篇是在探討刮痧的原理,而它們都是發表於2018年。Gua Sha attenuates thermal hyperalgesia and decrease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in serum in ra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duced by autologous nucleus pulposus(刮痧減輕自體髓核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大鼠熱痛覺過敏並降低血清中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這是由南京中醫大學護士學院的一個團隊發表的研究。他們先把大鼠做成腰椎間盤突出的模型,然後給這些大鼠做刮痧,結果發現刮痧能有效減輕疼痛,同時抑制了一些會促進發炎的因子。Effects of Guasha on histomorphology of scraped skins and on express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and substance P in rats(刮痧對大鼠的皮膚組織形態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P物質表達的影響)。這是由北京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一個團隊發表的研究。他們先給大鼠的背部做刮痧,然後採集皮膚做分析,結果發現刮痧並沒有改變皮膚神經纖維的形態,也沒有改變毛囊或血管的組織形態,也沒有改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P物質的表達。上面這三篇論文都是用動物模型來探討刮痧的原理,但是大多數與刮痧相關的研究是直接用病患來探討有無療效。所以,我們就來看兩篇系統性的綜述論文。2010年:Using Guasha to treat musculoskelet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用刮痧治療肌肉骨骼疼痛:對照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這篇論文共回顧了5項隨機對照試驗(RCT)和2項對照臨床試驗(CCT)。結果是,雖然有兩項RCT及一項CCT表示Guasha對減輕疼痛具有積極作用,但它們的質量都較差,所以目前的證據不足以表明刮痧可有效治療疼痛。2015年: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Neck Pain and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用傳統中醫治療頸痛和下腰痛: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這篇論文共回顧了75項隨機對照試驗,而結論是,針灸,穴位按摩和拔罐可以在近期內有效治療與慢性頸痛和慢性下腰痛相關的疼痛和殘疾。 至於刮痧我們就無法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一般來說,不管有效無效,刮痧是不太可能會有不良的副作用,但是網路上還是可以看到種種恐怖的傳言,例如一個25歲的女孩發生「橫紋肌溶解綜合症引發的急性腎功能衰竭」。不過,既然是傳言,我們也就看看就好,不要完全相信。倒是有一篇2014年發表的臨床案例是真有其事。台灣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智弘(現任院長)及一位蔡醫師共同發表Acute epiglottitis following traditional Chinese gua sha therapy(中國傳統刮痧治療後的急性會厭炎)。這個臨床案例是一名23歲男子因為喉嚨痛而去做刮痧治療,結果大概是刮的太用力而需要看急診。X光顯示他的舌骨升高,會厭前區腫脹,瓣膜氣隙減少以及咽後軟組織增厚,導致氣道狹窄(請看插圖)。他在接受靜脈注射類固醇後,症狀得到緩解。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傳說中的刮痧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原文:刮痧真的有那麼神奇,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嗎
-
2021-05-04 養生.聰明飲食
鳳梨促排毒、護血管!營養師教3招不咬舌!
台灣水果世界聞名,在世界各地廣受好評,堪稱水果王國,其中鳳梨更是從中脫穎而出,可說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水果之一,不僅口感酸中帶甜、果肉飽滿又多汁,其營養價值也相當豐富。 鳳梨不只酸甜可口,豐富營養更有助健康!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鳳梨的營養素非常豐富,知名的包括有助身體維持免疫力的維生素C,也含有促進腸道排毒、排便的膳食纖維,以及有利維護心血管、降血壓的鉀,以及各種豐富營養。其中維生素C不僅有利維持免疫力,也有助於抗氧化、還有助於鐵質吸收,因此若有缺鐵性貧血、欲補鐵的民眾,在進行補鐵的相關飲食後吃個鳳梨也相當有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慢性疾病、癌症等健康問題,多與自由基氧化壓力有關,而鳳梨眾多營養當中的「生物類黃酮素」就可與其對抗,降低其對人體損害的機會,達到幫助預防的效果。 吃鳳梨如何避免咬舌頭?營養師簡單3招破解! 許多民眾喜歡吃鳳梨,但卻因為常常遇到鳳梨咬舌頭的情況望之卻步。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鳳梨之所以會咬舌頭,主要是因為當中含有鳳梨酵素,其可分解蛋白質,包括口腔內的黏膜組織,若要避免鳳梨咬舌頭,用簡單的3種方式便能破解。最簡單的方式可運用鹽巴能抑制鳳梨酵素活性的特性,在鳳梨塗上微量的鹽巴,如此吃鳳梨的時候便不容易有咬舌頭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民眾代代相傳吃鳳梨抹鹽巴的原因之一,其不單單只是增添風味,更是一門生活智慧。不過,塗抹鹽巴往往容易失手抹太多,鹽巴放旁邊沾也可能不均勻或沾太多,簡鈺樺營養師建議,可先過稀釋的鹽水,這樣不僅均勻也不容易失手。而加熱料理便破壞鳳梨酵素。 運用鳳梨2大特性,做出健康美味料理! 鳳梨除了單吃就兼具美味和營養之外,也可以運用在各種料理上,除了基本款的鳳梨蝦球、鳳梨炒飯以外,簡鈺樺營養師也分享幾個運用鳳梨特性達加分效果的料理,民眾可以加以運用。 首先運用鳳梨酸甜有助開胃的特性,可以把鳳梨加進沙拉當中,再放進蝦仁,不用加過多的調味料吃起來就相當清爽可口,又有助開胃,且兼具膳食纖維、蛋白質和醣類的來源,不論是天氣熱或運動後沒食慾都非常適合。而鳳梨汁的酸甜特性也可以運用在食慾不佳的人飲食上,像是開刀、年長者等食慾不振、胃口不好的民眾,就可以沾沾鳳梨汁促進食慾,但切記不要過量。 除了直接丟進沙拉等各種料理都百搭以外,鳳梨和肉類食物可說是絕配,拿鳳梨和肉類食物一起烹飪或浸泡鳳梨汁,不僅增添風味,鳳梨酵素咬肉的特性在這就有助於軟化肉質,讓肉類食物口感更加柔嫩。想要簡單一點,也可以將鳳梨直接夾進肉捲當中,讓整體營養加分。進階一點,也可以在吐司放上鳳梨、起司、火腿等,放進烤箱烤,就成了簡單又美味的披薩。 最後也要提醒民眾,鳳梨加各種食物雖然美味又營養,但還是得留意每日每餐的總熱量,以免一個不小心吃太多,反而攝取過多熱量及醣份。和其他水果一樣,若以一個拳頭大小為一份,建議一天不超過兩份為佳。 《延伸閱讀》 .奇異果護眼護心護血管,6好處報你知! .吃芭樂也能養肝?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