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偽科學
共找到
60
筆 文章
-
-
2024-10-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如果整個研究都假的怎麼辦?專家警告保健品科學詐欺已成浪潮
美國的SupplySide Supplement Journal 《供應方保健品雜誌》是一家專門在報導保健品產業界消息的媒體。它在2024-10-9發表Studying the studies: A flood of fraudulent scientific papers puts industry claims at risk(檢討研究論文:大量欺詐性科學論文使產業界面臨風險)。副標題是:「科學欺詐波浪」已達高潮,以及對保健品產業界的影響。作者Risa Schulman 博士是幫保健品公司評估科學研究和策略的專家。我現在把這篇文章整理和翻譯如下:第一次發生在我身上大約是一年前。我到 PubMed 想確認一篇我曾引用的論文,但是卻看到標題旁邊有一個字:撤回。啊?我找不到原因,但我曾引用的這篇論文是無法再引用了。幾個月後,這樣的事又發生了。所以,我決定深入調查一下。結果比我預期的容易。今年初春,科學造假的波浪達到了高潮,所有這些默默無聞的故事突然成為頭條新聞。營收超過 20 億美元的全球出版社 John Wiley & Sons 於 2024 年 5 月 19 日宣布,將關閉其在 2021 年收購的 Hindawi 出版公司的 19 家期刊,理由是大規模研究詐欺。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Wiley 在過去兩年中撤回了11,300 多篇論文(據《衛報》報道,2000 年全球撤回率為每年40 篇論文,2013 年為每年1,000 篇論文) 。觀察家認為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科學詐欺的主要來源是不道德的作者個人,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哈佛和史丹佛等頂尖大學。但在過去 15 年裡,更陰險、腐敗的「論文製造廠」不斷湧現。學者只需支付 1,000 至 2,000 美元的費用,就可以買到一篇完整撰寫的虛假科學論文並發表在知名期刊上。這些工廠的員工都是年輕科學家,他們在該領域找不到其他工作,並且主要集中在幾個國家:埃及、中國、印度、日本、義大利,最主要的是伊朗。這些人很狡猾,冒充特刊的客座編輯,而這些特刊的審查往往比較寬鬆,或者更兇惡,同時向多家期刊提交文章,力求以最大限度來提高發表的機會。在一些國家,他們的活動是合法且公開的。也許最不祥的是,詐欺論文即將以人工智慧的形式呈現。 雖然人工智慧生成的寫作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很容易想像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產生一份完整捏造的研究報告。科學誠信的倡導者之一是來自我們自己的行業:Alan Gaby是基礎教科書《營養醫學》的作者,巴斯蒂爾大學前教員,也是多個替代醫學期刊的特約編輯。大約 20 年前,他開始注意到一些不正常的情況。 2022年,他發表文章《自然醫學研究詐欺是否盛行?》,列舉了他所看到的種種詐欺類型。同樣來自我們行業的《整體初級保健》主編Erik Goldman最近在他的文章《欺詐性研究淹沒營養領域,腐蝕可信度》中發表了對欺詐性研究及其產生條件的深入剖析。Wiley出版社關閉的那些 Hindawi 期刊對我們行業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例如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預防醫學進展(Advances in Preventive Medicine)、國際慢性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等等。如今,每當我看到這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時,我都會豎起觸角。有時,當我深入審查一項研究設計或統計分析時,我會被一個驚慌的想法打斷:等等!如果整個研究都是假的怎麼辦!這一新現實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每家公司內部以及我們整個產業都需要考慮一些因素。至少,在審查期刊文章作為概念驗證或證實主張時,必須進行另一層審查,然後需要回顧並評估先前的分析。在全球範圍內,這可能是我們行業向前邁出一步的機會,並表示:「我們意識到了。我們將會認真對待科學誠信」,而不是假裝它沒有發生並讓它成為批評者的更多素材。所有這些活動的形成方式都處於進化的早期階段。有些工作可以獨立完成,但有些則需要整個產業共同完成。我鼓勵高階主管和行業領導者在他們的內部和更廣泛的圈子中開始對話。我設想將投資者聚集在一起,形成可以共享的最佳實踐和資源。現在為時還不算太晚,而我們實在不應該讓科學詐欺走在我們前面。在下一波有關科學詐欺的頭條新聞聚焦於保健品行業之前,讓我們先進行一次對話。跟保健品科學詐欺相關的文章:紐約時報教你「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薑黃素之王:大咖教授大規模作假「晚安3秒」玩弄科學「醫師發表HMB肌少症治療白皮書」的幕後「台灣01益生菌」玩弄科學原文:保健品科學詐欺已成浪潮,業內專家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9 醫療.腦部.神經
不健康飲食會讓大腦變成一片漿糊?教授揭此論述為何值得商榷
讀者Kathy在2024-9-2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請問nature雜誌是八卦雜誌嗎?常見台灣的醫生發表文章,來源都是nature,像這位黃軒醫師的大腦漿糊文,也太駭人聽聞了吧!謝謝您。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4-9-19黃軒醫師發表的臉書貼文,標題是《你的大腦,變成一片漿糊了?》。貼文的第一段是:研究人員發現,當開始不健康飲食的幾周內,這些高糖高油脂的成分,容易引發大腦神經元容易發炎,導致腦神經的細胞外基質(ECM)重塑變得更厚、更粘、更糊化。而隨著肥胖體重增加,這些日益反覆的大腦神經發炎反應的破壞,使大腦神經,更多化成似漿湖一大片的垃圾。「這些漿糊垃圾,阻攔了胰島素」進入下丘腦神經元,去下達旨令磷酸化處理,更多血糖堆積!貼文的結尾是「記得保持健康飲食習慣,就是保護大腦,免於漿糊化了!」,然後在下面有兩個連結。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研究論文Pathogenic hypothalamic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motes metabolic disease(致病性下視丘細胞外基質促進代謝性疾病)。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針對這篇研究論文的新聞報導Brain goop that traps hunger neurons drives obesity(困住飢餓神經元的腦糊會導致肥胖)。這兩篇文章都是2024-9-18發表在頂尖的科學期刊Nature,所以,那篇研究論文當然也是頂尖。頂尖的研究論文通常都是只有同一領域的尖端科學家才看得懂。但是,如果研究的課題是普羅大眾可能會感興趣的,那Nature期刊就有可能會同時發表一篇對應的通俗新聞報導。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新聞報導的標題裡有goop這麼一個字。做為名詞,goop的意思是「粘稠的物質」,所以,Brain goop的意思就是「大腦裡的粘稠物質」,而我也就只能勉為其難地把它簡化成「腦糊」。但是,goop這個字並沒有出現在研究論文裡。事實上,在整篇研究論文裡完全沒有出現「粘」、「糊」這樣或類似的字眼。那篇臉書貼文裡有提到「腦神經的細胞外基質(ECM) 」。ECM是Extracellular Matrix的簡寫,而中文則是把它翻譯成「細胞外基質」。這個詞有出現在那篇研究論文的標題裡,而它就是那篇新聞報導所說的goop。這個所謂的goop就是研究的主題。Extracellular的意思的確是「細胞外」,但是,Matrix就沒有真正能傳達它的含義的中文。英文字典通常是把Matrix解釋為something within or from which something else originates, develops, or takes form(某事物在其內或由其產生、發展或形成其他事物)。所以,把Matrix翻譯成「基質」,是完全無法反應出它的重要性。在細胞學領域裡,Extracellular Matrix指的是一個分佈在全身所有細胞周圍,非常龐大、錯綜複雜、又具有非常多重要功能的結構,所以,把它翻譯成「細胞外基質」,就好比是把一個身經百戰,功勳彪炳的大將說成是兵卒一樣。(註:我在這個領域打滾了4年,發表了5篇論文),不管如何,從研究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該研究是在探討「大腦下視丘細胞外基質和代謝性疾病之間的關係」。我現在把它的文摘翻譯如下:肥胖和第 2 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特徵是胰島素抗性。下視丘弓狀核(ARC)內的細胞對於調節代謝至關重要,在代謝疾病的進展過程中會產生胰島素阻抗,但這些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在這裡,我們研究了一種特殊的硫酸軟骨素蛋白聚醣細胞外基質的作用,稱為神經周圍網,它圍繞著 ARC 神經元。在代謝疾病中,ARC 的神經周圍網絡變厚和重塑(remodeling),導致胰島素阻抗和代謝功能障礙。透過酵素或小分子破壞肥胖小鼠的神經周圍網絡,可以改善胰島素進入大腦的途徑,逆轉神經元胰島素阻抗並增強代謝健康。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 ARC 細胞外基質重塑(remodeling)是代謝疾病的驅動基本機制。從這個文摘的最後一句話就可看出,該研究的最重要發現是「大腦細胞外基質重塑」,但很不幸地,「重塑的大腦細胞外基質」卻被那篇新聞報導說成brain goop(腦糊),而這就是為什麼那篇臉書貼文會說「大腦變成一片漿糊了」。還有,請注意,這項研究所檢視的部位應該只佔大腦不到千分之一,所以,「一片」當然是很不恰當了。鼓勵健康飲食是值得拍手,但用恐怖行銷的手法則是值得商榷。延伸閱讀:用偽科學勸善原文:不健康飲食→大腦變成一片漿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反擊醫學假消息
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群組中,有同仁分享已裝置體內去顫器ICD的病人,LDL(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高達290,病人卻因堅信某推廣減重飲食的診所醫師,認為自己的LDL高沒有關係,不用治療,大家聽了議論紛紛,驚駭莫名。今年7月我接下新職位,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一開始我並不清楚任務是什麼,只覺得開心,因為代表之前發表的論述沒有脫離主軸,有被學會認可,之後講話會更有份量,更有公信力。一直到看到許多錯誤的研究解讀跟可怕的結論後,才了解也許學會授予我這兩年任期最重要的任務,是充當學會的喉舌,導入正確的觀念。預防醫學委員會第一次開會,委員們就對「如何反擊假消息與錯誤訊息」討論熱烈,面臨的挑戰很多,比如說直接面對民眾宣導,有場地與經費的問題;發表於學會網站,又有曝光率的問題;還有由誰來審核正確性(委員會?秘書長?理事長?);如果與媒體合作,哪個媒體?如何配合……林林總總,問題很多。但最後大家的共識,就是要以專家們嘔心瀝血共同寫出的「治療指引」為藍本,以學會為名,反擊一知半解與過度解讀的「垃圾科學」。《法庭上的偽科學》書中說:「好的科學是客觀的;它與審判的結果沒有利害相關;它所仰賴的研究是以科學方法為基礎,而不只是『訓練與經驗』。『垃圾科學』(junk science)聽起來像是科學,但是這些『專家意見』並沒有實證基礎;它是偽裝成科學的主觀推測。」「在採納『科學』證據之前,必須經過五個部分的測試:一、該證據必須有一個經過(且通過)測試的假說,也就是不再適用ipse dixit(「我說了算」);二、必須有同儕審查的文獻證明該技術已經「通過科學界的審查」;三、必須知道其錯誤率;四、施行者必須遵守控制下的標準;五、為了表示對弗萊準則的尊重,可以將科學界的接受度列入考慮,但這不是主控因素。」在看到與正規醫學不同的論點時,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是人體實驗還是動物實驗?有些東西產品對動物有效,就被推廣到人類身上使用,但物種不同反應可能就不一樣,劑量也不相同。2.是登錄研究、觀察性研究?還是隨機對照的實驗randomized trial?登錄或是觀察性研究只能告訴我們相關性,不能告訴我們因果,只有隨機對照實驗才能告訴我們因果關係。3.是大規模研究?還是小型的測試?百人千人以上的研究結果通常比較可信,小型的研究,可以當作參考,但不要盡信。4.要注意是否其他人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結論,也就是說其論點是否被重複認證過?5.是刊載於可信的科學期刊?還是名不見經傳不知來源的雜誌?6.正規媒體有引用?還是只有網路相傳?有信譽的媒體會愛惜羽毛,層層把關,網路嘛,就良莠不齊,要特別注意。就算是專業受過訓練的人員,也常常會踩雷被誤導,那該怎麼辦呢?最簡單的辦法,建議還是回到全世界不同地區最新的「治療指引」,這是這領域專家們幫大家篩選把關,攤在陽光下可供檢驗,既針對醫護,也歡迎民眾下載,避免誤入歧途的「身體保健指南」。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網紅不是先知 治療指引才是明燈
「現在治療膽固醇有許多理論……」病人這麼說,我立即打斷他,「只有一個治療指引,哪來很多理論。」「可是網路上說……」「那不是理論,那是個人意見。你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說法是不要闖紅燈,第二個說法是闖紅燈不要緊,你會覺得這是兩個不同理論嗎?」「不會。」「這就對了,當看到不同說法時,請去查《治療指引》,這是許多專家根據最新研究的證據,共同做出的結論,不屬於《個人意見》。」狀況還不清楚時,像瞎子摸象,每個人說得都不一樣,在有那麼多資訊時,該如何理清頭緒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相信科學。但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偽科學?又該如何判斷呢?以心臟科來說,每年除有三大年會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會議,三大年會兩個在美國,一個在歐洲,以美國今年11月在芝加哥舉辦的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essions, AHA 2024來說,它的全名就是美國心臟學會「科學」會議。在這些數萬人參加的會議中,專家們會提出數據,接受挑戰,相互辯駁,雖不敢說當下的理論不會被日後的研究推翻,但至少都是以科學的方法,企圖找出真相;當有爭議時,醫學會也會遵循傳統,排出受歡迎的辯論,就如同當年「物種起源」的辯論。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七個月後,英國牛津大學的博物館於1860年6月30日辦了一場「人類是否起源於動物」的大辯論,由牛津大主教威爾伯福斯大戰「達爾文的鬥犬」赫胥黎教授,雙方唇槍舌戰,真理越辯越明。這是科學的傳統,會接受到同儕的嚴格檢驗,一層一層用科學態度接近事情的真相,當結論未明時,就會有後續的研究,一步一步「支持」或是「推翻」現在的理論。專家們定期開會,綜合這些研究的結果,在當今的證據下,做出目前最佳的建議,寫進最新的《治療指引》中,如果是治療指引沒有,有時是醫師走在前面,有時是未經證實的醫療,有時是證實無效的醫療。醫療指引有的,通常OK,沒有的,也不一定有問題,有時是時間問題,只是需要被證明,但費用太高時,就要提高警覺。「A醫院建議我用╳╳治療,一個月一萬多,我該用這治療嗎?」「這治療我不清楚,醫師怎麼說?」「健康管理師拿了這份說明給我。」我看了看說明,但隔行如隔山,沒什麼概念,想了一下。「妳可以上網查查,用這治療的名稱跟英文Guideline(治療指引)搜尋,看看上面怎麼說,要是治療指引上有提到這個╳╳治療還有背書,大概就是沒問題的。」「要是沒有呢?」「就要多做點功課囉,治療指引上有而且有建議的,通常已經被證實,沒有的,也許還沒被證實,也許已經被淘汰,就要多注意一下。」「喔。」「治療指引,雖然常常會有爭議,但總還是一盞明燈。」網路時代,消息滿天飛,真偽難辨,如何分辨,靠的是智慧,治療指引是非常好的參考指南,不喜歡台灣的治療指引,就看美國的、歐洲的、日本的、英國的……不喜歡心臟科的,就看動脈硬化學會、糖尿病學會……如果所有的治療指引建議的都類似,就該相信已經趨近真相,總不致於全世界那麼多的專家都被騙,只有網紅才是先知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需要做維生素D濃度檢測知道自己缺不缺嗎?官方最新指引解答
昨天(2024-6-13)兩位讀者同時來函告知美國的內分泌協會關於維他命D的最新指南。第一位是腎臟科醫師邱文淵。他和我素昧平生,但我當他是學術上的知交,也有邀請他做我2020年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的推薦人。邱醫師在信函裡先是簡單介紹內分泌協會的最新指南,包括「不要篩檢維他命 D」,然後說:林教授,我想你己看過這篇文章。你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官方認同。第二位來函的讀者是Alberto。他是把兩篇翻譯文章放在維他命D謊言氣球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第一篇翻譯文章的英文原文是2024-6-3發表在Medscape的‘Don’t Screen’ for Vitamin D: New Endo Society Guideline(「不要篩檢」維他命 D:新內分泌協會指南)。第二篇翻譯文章的英文原文是2024-6-7發表在Medscape的Vitamin D Test Inaccuracies Persist Despite Gains in Field: CDC(儘管在該領域取得了進展,但維他命 D 測試的不準確性仍然存在:CDC)。邱醫師和Alberto提起的內分泌協會最新指南是2024-6-3發表的Vitamin 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維他命 D 用於預防疾病:內分泌學會臨床實務指南)。有關新指南所建議的「不要篩檢維他命 D」,我在2017-10-20發表的大腸癌治療的迷惘以及2018-2-1發表的維他命D,讀者回應就有說: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維他命D正常值」。我在2018-3-13發表的啥是「維他命D正常值」裡更詳細說明(1)到底什麼是最佳維他命D濃度,還沒有達成共識,而精確的維他命D測量方法也還只是在研發中,(2)與其他維他命不同,維他命D在血液中的濃度在一年中隨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而起伏。也就是說,某個時候“過低“,某個時候”過高“, 都可能是正常的,(3)目前的維他命D測量方法仍有很高的變異性,而這可能會導致不正確的維他命D缺乏之診斷。也就是說,同一個血液樣品,某一家醫院測出“過低”,但另一家卻測出“正常”。我在2019-11-11發表的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裡翻譯了哈佛大學發表的Vitamin D: What’s the “right” level?(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而其中的一個段落標題是「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是棘手的」。我在2019-12-26發表的維他命D悖論引用了兩篇論文說:「非洲裔美國人血清維他命D的濃度大約只有白種美國人的一半,但是骨折發生率卻也只是白種美國人的一半。…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不應該篩檢總維他命D濃度。」我在2021-4-15發表的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裡報導了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的5篇關於是否需要做維他命D篩檢的文章。我在2022-11-30發表的血檢測不到維他命D,骨頭卻正常裡指出有人測不到維他命D,但骨頭卻完全正常。我在2024-2-2發表的維他命D這匹死馬裡說(1)許多專業組織,包括 USPTF、美國國家醫學會、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基金會和美國臨床病理學會,現在都支持「不要開立基於維他命D 的篩查」,以更恰當地反映這樣一個事實:這些測試在醫學上是不必要的,浪費金錢、時間和資源,並助長了普遍維他命D 缺乏的錯誤信念,(2)此外,內分泌學會正在徹底修改其關於維他命 D 的指南,拋棄 Michael Holick 精心挑選的利潤驅動的主張,並僅使用可靠的隨機對照和臨床相關數據。有關Michael Holick,請看: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虐童反證維他命D之父 vs 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最後,很感謝邱醫師說的「你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官方認同」。但是,就傳遞正確醫療訊息而言,被「官方認同」是遠遠不如被「民間認同」。請看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後記:文章發表之後1小時,讀者Arthur Ting在臉書留言:「官方認同」是遠遠不如「民間認同」!唉!水清濯纓 水濁濯足。原文:不要篩檢維他命D:官方認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2 養生.聰明飲食
最有效的天然救命藥方?教授破解「小蘇打的驚人療效」到底為何
讀者Elisa在2024-4-1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我最近被一票朋友推薦一本書(小蘇打的驚人療效)以及其中的療法:介紹的人建議要多喝小蘇打水排毒,而且也可以常常拿來泡腳排毒。小蘇打對我來說是清潔用品,這些建議怎麼想都覺得超級恐怖,但我上網查(中文)還真沒查到強而有力的反對說法,只好求助您了!希望您有空的話,可以澄清這個謠言,非常感謝!「小蘇打的驚人療效」這本書的出版日期是2021-12-6,而它的英文原著是2014-6-2出版的Sodium Bicarbonate: Nature’s Unique First Aid Remedy(碳酸氫鈉:大自然獨特的急救藥物)。(註:插圖右上角的作者頭像是我加上去的)請大家先記住「急救藥物」。(註:Remedy可以翻譯成「藥物」或「彌補」)根據博客來書局網站,這本中文版的推薦人有三位:(1)王明勇,生機飲食專家,(2)王康裕,自然生活派藥師╱健促藥物諮詢顧問,(3)范秀琴,飲食養生專家。從這三個推薦人的「職業」,您心裡面就應該有幾分拿捏了,是吧!這本書的內容簡介一開始是:醫師不想提、藥商不願講、急診室必備,最便宜、最安全、最有效的天然救命藥方!然後是:臨床實測,從皮膚保養、感冒、糖尿病、高血壓、癌症,全部都有效!皮膚保養?感冒?糖尿病?高血壓?癌症?拜託!請問,這些是需要「急救」的病嗎?或者說,是「急救」能治得好的病嗎?這本書的作者簡介是:馬克.史克斯(Mark Sircus, Ac., OMD, DM)具有醫學博士、東方醫學博士與針灸師的身分。但是,Mark Sircus根本就不是「醫學博士」(Medical Doctor,MD)。他頂多就只是個針灸師,因為他只接受過東方醫學訓練(training),而根本就沒拿過正規學術機構(例如教育部認可的大學)頒發的文憑。請注意,他名字後面的Ac., OMD, DM,都不是正式學位,而只是自創的冒牌學位。美國有一個正統醫學的醫生創建的網站叫做Science-Based Medicine(基於科學的醫學)。其中的一位醫生David Gorski是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外科與腫瘤學教授,他在2024-3-25發表Mark Sircus and “natural allopathic medicine”? Now I’ve heard everything from quacks(Mark Sircus與「天然對抗療法」? 現在我從江湖郎中那裡聽到了一切)。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對抗療法醫學」一詞是 19 世紀順勢療法從事者發明的,是對醫學的貶義詞。 因此,看到像Mark Sircus這樣的江湖郎中試圖將其視為「天然對抗療法藥物」,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註:有關順勢療法,請看順勢療法,安慰效應)David Gorski醫生也有他自己個人的網站,叫做Respectful Insolence(恭敬無禮)。他在這個網站發表了4篇關於Mark Sircus的文章,而其中兩篇是:2022-3-2:Mark Sircus: MMS (bleach) for COVID “vaccine-induced cancer”【Mark Sircus:MMS(漂白劑)治療新冠肺炎“疫苗誘發癌症”】。副標題:Mark Sircus 是一名傳統中醫從事者,目前正在推廣 MMS(漂白劑)治療 COVID-19「疫苗誘發的癌症」。2022-3-14:MMS (a.k.a. bleach) as a “cure” for COVID-19【MMS(又稱漂白水)作為 COVID-19 的“治癒方法”】。副標題:漂白水……一定是……漂白水。 再次。 這一次,它被用來治療 COVID-19,因為它當然如此。 MMS是一種致人於死的騙術。 無論它看起來死了多少次,它總是會在其江湖騙術系列中再次回歸。這兩篇文章所說的MMS是Miracle Mineral Solution的縮寫,而中文可以翻成「奇蹟礦物溶液」或「神奇礦物解方」。它的成分是漂白水,而服用方法是用喝的。是不是奇蹟,也很神奇,對吧!(註:您應當還記得川普總統曾建議用漂白水來治療新冠)我在2020-7-20 發表的大主教的新冠神水裡就有說,有一位自封為大主教的人因為販賣MMS(說是可以治療新冠肺炎)而被美國聯邦執法人員突襲缉捕。可是因為他當時人是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而逃過一劫,但他的兩個共犯兒子則被逮捕入獄。David Gorski醫生是這麼樣描述Mark Sircus:一方面,Sircus 非常熱衷於用漂白水治療疾病。例如,他主張用 MMS 治療 COVID-19——作為疫苗的替代品! ——以及用 MMS 治療 「COVID-19疫苗誘發的癌症」,以及使用「電壓治療」(voltage healing)來治療癌症和其他許多疾病。在他的網站你會發現很多江湖騙術,尤其是提倡使用MMS 來治療許多疾病。 此外,我第一次認識到 Sircus 是在 2011 年,當時他在一篇題為「把混蛋吊起來」(String the Bastards Up)的貼文中鼓吹殺害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科學家們。 這是反疫苗運動暴力言論的先鋒。如此暴力傾向的人還談什麼濟世救人?總歸一句話:「小蘇打的驚人療效」這本書是江湖郎中的猴子把戲。原文:小蘇打的驚人療效,又一經典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1 養生.抗老養生
抗老化新寵兒!抗生素雷帕黴素真能延長壽命?教授曝唯一好處
讀者林先生在2024-4-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你好,近來和美國友人聊天,聽聞他們周圍親友有不少人自購雷帕黴素(rapamycin) 當作抗老化 (anti-aging)的保健食品,網路上也查到不少正面資訊,想請教林教授是否確有其事,又或者是廠商的噱頭?在討論雷帕黴素(Rapamycin)是如何被當作抗老藥之前,我想先談它是如何被發現。我主要參考的資料是2022年發表的論文The origin story of rapamycin: systemic bia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cold war politics(雷帕黴素的起源故事:生物醫學研究與冷戰政治中的系統性偏見)。復活節島是舉世聞名,因為它擁有八百多尊充滿神秘色彩的巨型石像。當地的原住民稱呼這個島為Rapa Nui,而Rapamycin就是以Rapa命名的一種抗生素。復活節島是智利的領土,而智利政府在1960年代初期(冷戰時代)決定在島上建設機場。這個決定並非為了旅遊業或造福島上的居民,而是為了建造一個衛星追蹤站,作為美國和智利的合資企業。當時在加拿大馬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從事癌症研究的外科醫生Stanley Skoryna(1920-2003)聽到這個消息後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研究與世隔絕的人群(復活節島當時的人口約1000)及其環境在跟外界接觸之後會受到的影響。在經過無數的努力之後,Stanley Skoryna終於爭取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資助,並且獲得加拿大皇家海軍提供維護船 HMCS Cape Scott 及其船員來負責運送研究人員及器材。在1964年底,Medical Expedition to Easter Island(METE,復活節島醫療探險隊)終於成行。 Stanley Skoryna帶領了約40 名醫療和科學人員抵達復活節島,開始在那裡建立實驗室和生活區,然後從1964 年12 月一直工作到1965 年2 月。他們對島上的居民進行了廣泛的體檢,並且記錄和收集了涵蓋全島的土壤和動植物樣本。土壤樣本採集的負責人是另一位加拿大University of Montreal的醫生/細菌學家Georges Nogrady(1919-2013)。他回到加拿大後將一個土壤樣本交給一位也是細菌學家的同事Claude Vezina。這位同事當時也是加拿大藥物研發公司Ayerst Research Laboratories(艾耶斯特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員。這位研究員就和實驗室的同事 Surendra Sehgal合作,從土壤樣本裡分離出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吸水鏈黴菌)以及它產生的一種新型抗生素。他們把這個抗生素命名為Rapamycin,並且在1975年把這個發現發表在兩篇論文裡:Rapamycin (AY-22,989), a new antifungal antibiotic. I. Taxonomy of the producing streptomycete and isolation of the active principle【雷帕黴素(AY-22,989),一種新型抗真菌抗生素。一.產鏈黴菌的分類及有效成分的分離】Rapamycin (AY-22,989), a new antifungal antibiotic. II. Fermentation,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雷帕黴素(AY-22,989),一種新型抗真菌抗生素。二.發酵、分離和表徵】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篇論文雖然有提起土壤的樣本是來自復活節島,但卻隻字不提樣本是復活節島醫療探險隊採集到的,所以Stanley Skoryna和Georges Nogrady這兩位重要人物當然也是榜上無名。就在發現雷帕黴素的1970年間,Ayerst Research Laboratories跟美國製藥公司Wyeth合併,而合併後的公司在2009年又被輝瑞公司收購。就這樣,雷帕黴素輾轉成為輝瑞公司每年營收數億美元的金雞母。可惜,復活節島的居民是一毛錢也沒拿到,而Stanley Skoryna和Georges Nogrady在地下有知的話也一樣只能看人家吃米粉喊燙。在上一篇文章雷帕黴素-抗老藥傳奇(一),我有說在1970年代雷帕黴素剛被分離出來時,它是被發現具有抗真菌的作用。可是,後續的研究發現它具有抑制免疫的作用,所以在1999年美國FDA核准它用於Prophylaxis of organ rejec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renal transplants(預防接受腎臟移植患者的器官排斥)。後續的研究又發現它能通過一個叫做mTOR的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來調控許多生理作用,包括細胞的生長和老化。在幾個動物模型裡,包括線蟲、果蠅、和小鼠,它都顯示出能延長壽命,所以有些研究長壽醫學的專家就認為它應當也能延長人類的壽命。但是,由於人類的壽命是遠比線蟲、果蠅、或小鼠長得多,所以,如果要進行人類實驗的話,就需要等幾十年才能知道結果。也就是說,由於沒有臨床試驗,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雷帕黴素能延長人類的壽命。雷帕黴素是處方藥(預防腎移植器官排斥),而由於「老化」並非是疾病(至少FDA沒有這樣的定義),所以FDA是不可能也會核准雷帕黴素來用於「治療老化」。但是,有些醫生已經開始給客戶(不見得是病患)開立所謂的「標籤外」(off-label)處方來「治療老化」,而事實上網路上可以看到許多聲稱連處方都不需要的廣告。這就是為什麼讀者林先生會說「友人周圍親友有不少人自購雷帕黴素」(請注意,這是非法,但卻管不了)。針對這種「標籤外」使用,有一篇2023年發表的論文就報導了調查的結果,請看Evaluation of off-label rapamycin use to promote healthspan in 333 adults(對 333 名成人標籤外使用雷帕黴素促進健康壽命的評估)。這項研究是在2022-3-1到2022-6-30期間用網路通訊收集了自稱有在服用雷帕黴素的成年人(333 名),以及自稱從未使用過雷帕黴素的成年人(172 名)的資料。這些資料顯示,「服用雷帕黴素的人」與「沒有服用雷帕黴素的人」以3比1的比例自認生活品質得到了改善,包括整體健康、幸福感、大腦功能、青春感、自信、平靜、焦慮和全身疼痛的改善。 這兩組人更是以5比1的比例同意「家人/朋友評論說我看起來不錯」這一選項。可是,這項研究有兩個致命的缺陷。一個是「服用者的安慰劑效應」,另一個是「未服用者當然不可能會自認生活品質得到了改善」(請注意,他們並沒有服用任何特定的東西,所以也就不可能會有「改善」)。所以,我個人認為,這項研究完全不能證明服用雷帕黴素的人生活品質得到了改善。KFF Health News在2019-2-11發表A ‘Fountain Of Youth’ Pill? Sure, If You’re A Mouse(「青春之泉」藥丸? 當然,如果你是一隻老鼠)。華盛頓郵報在2024-3-15發表How a cheap, generic drug became a darling of longevity enthusiasts(一種廉價的學名藥如何成為長壽熱衷者的寵兒),裡面有引用專門研究雷帕黴素的德州大學長壽醫學教授Elena Volpi說,從抗藥性、疾病以及用藥反應等層面來看,老鼠都跟人類不一樣。不過,雷帕黴素的確是有一樣好處,那就是服用的人可能就比較不會被一大堆「抗老神藥」或「抗老神器」蠱惑。請看下面幾篇我發表過有關「抗老神藥」和「抗老神器」的文章:蛇油推銷員? 即將在台重磅演講李嘉誠的長生不老藥NMN的吹捧與現實神藥:活到150歲!美商萊威貼片,科學證據?抗老化醫學是偽科學高壓氧能逆轉衰老嗎野山參幹細胞天然逆齡?新發現:膠原蛋白促進幹細胞競爭,抗衰老返老神藥AgeLoc睾酮能讓你返老還童嗎抗氧化劑能抗老抗病?原文:雷帕黴素-抗老藥傳奇(一)、雷帕黴素-抗老藥傳奇(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1 養生.聰明飲食
用基因改造來改善小麥有沒有好處?教授破解基改作物常見迷思
我在2017-8-1發表渾沌文茜世界,指出2013年6月9日發表的「文茜的世界週報」是錯誤百出。讀者Willy在2024-3-22留言:基改小麥有沒有造成過敏我是不知道!但我倒是過敏了20多年了⋯⋯那個「文茜的世界週報」的標題是「基因改造的小麥危機Monsanto 孟山都」,而節目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孟山都基因改造的小麥種子在全美國到處蔓延,變成我們的麵包,變成你送給小孩的生日蛋糕。」可是,在2013年根本就沒有基改小麥問世。甚至到了我發表文章的2017年也還沒有基改小麥問世。而當時在世界各國所做過的檢測也都沒有發現市面上的小麥製品有任何一樣是出自基因改造的種子。所以,怎麼可能會有「基改小麥變成你送給小孩的生日蛋糕」呢?不管如何,既然現在有讀者留言,我就再次搜索相關資料。我搜到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Genetic Modification for Wheat Improvement: From Transgenesis to Genome Editing(用基因改造來改善小麥:從轉基因到基因組編輯)。它的文摘是:為了餵養不斷增長的人口,到2050 年全球小麥產量應從目前的每公頃3.3 噸增加到約5 噸。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現有的育種實踐必須輔以基於小麥基因組測序最新成果的新技術,……。……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在應用小麥基因操作來提高產量、改善小麥營養和健康促進品質以及增強作物對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抵抗力方面取得的成功。我也搜到一篇2022-4-4發表的文章The World’s Firs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Wheat Is Here(世界第一個基因改造小麥問世)。它的副標題是「阿根廷新的基改耐旱小麥可以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我把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紅色字):2020年10月,阿根廷批准了世界第一個用於種植和消費的基因改造小麥。阿根廷於 2021 年底獲得監管機構批准向阿根廷小麥主要消費國巴西出口後,2021 年產量大幅增加,並將在 2022 年繼續擴大。當其他國家決定是否效法時,阿根廷的經驗教訓很重要。阿根廷的基因改造耐旱小麥(名為 HB4)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HB4 用更少的水就能更好地生長,這有助於減少土地使用。由於阿根廷小麥產量下降,所以播種面積就必須擴大。這是全世界面臨的壓力:為了滿足全球對小麥等農作物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必須增加產量和/或種植總面積。在全球範圍內,這種農地擴張會導致森林砍伐,從而釋放溫室氣體,並對生物多樣性以及水過濾等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自 2000 年以來,全球有 1.02 億公頃土地(幾乎相當於埃及的面積)被從原生植物轉變為農田(不包括牧場)。與未經抗旱基因工程改造的類似品種相比,HB4 小麥的產量提高了 20%。與不具有HB4性狀的同類小麥品種相比,HB4小麥在不良生長條件下平均增產49%,在中等生長條件下平均增產12%,在良好生長條件下減產11%。我們估計,在阿根廷三分之一的小麥種植面積上種植耐旱 HB4 小麥,如果產量提高 13% 或以上,每年可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至少 0.86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MtCO2e/yr)。而如果產量增加20 %,則可達1.29萬噸。我也搜到一篇路透社在2023-3-3發表的文章Brazil approves GMO wheat as food supply fears help convince skeptics(巴西批准基改小麥,因為對糧食供應的擔憂有助於說服懷疑者)。我把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紅色字):巴西已批准種植和銷售耐旱基改小麥,這對一度被視為禁忌的作物來說是一個重大提振,因為全球糧食供應擔憂和地區乾旱天氣增強了基改作物的吸引力。這項批准使巴西成為繼阿根廷之後第二個批准HB4 小麥品種種植的國家。其他市場已批准其消費。雖然開綠燈並不意味著巴西很快就會種植基改小麥用於生產,但這反映出隨著氣候變遷和烏克蘭戰爭加劇了人們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人們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於消費者擔心全世界用於麵包、義大利麵和糕點的主要作物存在過敏原或毒性,因此基因改造小麥從未用於商業目的種植。用於動物飼料、生物燃料和食用油等成分的玉米和大豆生物技術品種很常見。讀者Willy留言的當天(2024-3-22),專門在打擊偽科學的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OSS)正好發表一個談到基改的影片。這支影片的標題是The Confused World of the Food Babe,而它是在批評一個藝名為Food Babe(食物寶貝)的網紅。所以,我就沿用渾沌文茜世界這個標題,把這支影片的標題翻譯成「渾沌食物寶貝世界」。有關基改的部分,OSS 的主任Joe Schwarcz博士是這麼說:「令我惱火的是她(Food Babe)完全缺乏科學知識。 例如,她不了解什麼是基因改造生物,認為基因改造大豆油是「基因改造生物」。 這種油可能來自基因改造植物,但它不含有任何改造的痕跡,也無法與任何其他大豆油區分開來。 此外,大量研究已經證明基因改造生物不存在健康問題」。是的,她(文茜)完全缺乏科學知識,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基因改造生物。對她來說,主持「基改小麥」這樣的節目無異是「瞎子引路」。至於讀者Willy所說的「但我倒是過敏了20多年了⋯⋯」,我當然知道他想暗示的是什麼,只不過,「基改作物會引發過敏」在科學面前是站不住腳的。後記:文章發表後不久,讀者Elliot回應:基改作物迷思的科普衛教,淺顯易懂、寓教於樂。“The Unfortunate Truth About GMOs |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註:影片裡頭陳述的事實,教授先前文章幾乎都有涵蓋過。版主加註:這個影片才剛發表(2024-4-7),的確是淺顯易懂、寓教於樂。不過,從內容來看,它應當是根據我的全套基改文章(20篇)製作出來的🤣原文:基改小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4 養生.運動健身
提高粒線體功能最佳運動?Zone 2訓練是什麼?真的有效嗎?
臉書朋友Esther 在2024-3-27寄來一個簡訊和一篇文章。簡訊是「期待教授說明粒線體訓練這塊,現在很多人很瘋這塊喔。連我主治醫生也相信,所以希望教授你能說明一下,因為好多慢跑的都變跑zone 2」,文章是2024-1-26發表在《癌症問健康》的癌症、慢性病發生前,粒線體先衰退!陳俊旭博士推薦「最佳強化粒線體運動」。有關這篇文章的作者,我曾多次指出他的言論往往是與科學證據不符,請看:武靴葉能重建胰臟機能?納豆防心臟病/中風?花旗參治糖尿病的真相膽固醇迷思與反迷思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維他命C預防主動脈剝離的胡扯現在來討論Esther寄來的那篇文章,其中兩段是(紅色字):近幾年很流行把運動分為不同等級,從最輕鬆的第一區(zone 1) 到相當激烈的第五區(zone 5),甚至還有第六、七區。最近在歐美和台灣運動界非常流行第二區訓練(zone 2 training),號稱是提高粒線體功能的最佳運動,所以大家趨之若鶩,連專業運動員都將 80% 的時間花在這種低耗能運動,其中機制究竟為何?紅色根據科羅拉多州醫學院教授音度.山.米蘭(Inido San Millan)的研究,第二區訓練是最能提升粒線體功能、增加粒線體數目、提升細胞有氧呼吸、清除乳酸、增長壽命的運動強度。有關「zone 1到zone 5」,克里夫蘭診所在2023-12-11發表Heart Rate Zones Explained(心率區解釋),而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您的心率區告訴您您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您使用的能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強調這些數字,尤其是當它成為享受運動的障礙時。有關「根據科羅拉多州醫學院教授音度.山.米蘭(Inido San Millan)的研究」,那問題就多了,首先,Inido San Millan是錯誤的。正確的是Inigo San Millan。他現年52歲,在科羅拉多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19年到現在),而不是「教授」。請看科羅拉多大學網頁。他總共發表了4篇跟粒線體相關的論文:2017年:Reexamining cancer metabolism: lactate production for carcinogenesis could be the purpose and explanation of the Warburg Effect(重新檢視癌症代謝:致癌作用中乳酸的產生可能是瓦伯格效應的目的與解釋)2022年:Signature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Impaired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PASC)【COVID-19 急性後遺症患者 (PASC) 血漿中粒線體功能障礙和脂肪酸代謝受損的特徵】2022年:Chronic Lactate Exposure Decreas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Inhibition of Fatty Acid Uptake and Cardiolipin Alterations in 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s(慢性乳酸暴露可透過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細胞的脂肪酸攝取和心磷脂改變來降低粒線體功能)2023年:The Key Role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粒線體功能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關鍵作用).在這4篇論文的數萬字裡,zone這個字只出現過1次(在2023年那篇論文的第16頁),而zone 2則從未出現過。事實上,Inigo San Millan從未發表過有關「zone 1到zone 5」的論文。那,請問,「根據…音度.山.米蘭(Inido San Millan)的研究,第二區訓練…」,根據的是什麼研究?更可笑的是,真正的研究是與所謂的San Millan的研究背道而馳:高強度的運動比低強度的運動更能促進粒線體生物發生。請看2023年發表的Beneficial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Gastrocnemius Muscle Promoted by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Elderly Female Rats(高強度間歇訓練促進老年雌鼠腓腸肌有益粒線體生物發生)。專注於腳踏車運動的網站Cycling Weekly在2024-1-4發表Why is everyone talking about Zone 2 training? Tadej Pogačar, or rather his coach, is responsible – here’s why【為什麼大家都在談二區訓練? 塔德傑·波加查(Tadej Pogačar),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他的教練,負有責任 – 原因在此】 。這篇文章指出San Millan是腳踏車運動選手Tadej Pogačar的教練,而所謂的zone 2的種種好處就是他編造出來的,但是有好幾位運動教練不同意San Millan的論調。腳踏車運動教練Ruth Eyles就直言zone 2是hype(炒作)。我個人並不反對所謂的zone 2運動,畢竟任何適度的運動都是對健康有益,請看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但是,《癌症問健康》那篇文章所說的「第二區訓練是最能提升粒線體功能、增加粒線體數目、提升細胞有氧呼吸、清除乳酸、增長壽命的運動強度」就都只是為了遂行炒作而編織出來的偽科學。原文:強化粒線體運動(zone 2)?吹牛不打草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29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不宜清淡和多吃青菜少吃肉,2者有衝突嗎?教授破解膽固醇迷思
讀者呂先生在2024-1-2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您在『餐桌上的偽科學』一書中第215頁寫道: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因為無法證實食物中的膽固醇和食用人血液中的膽固醇有關聯(219頁),也在第219頁寫到: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的量,更可以提高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多吃青菜少吃肉和運動也很有幫助。我有些迷惑,請教林教授:1. 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和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沒互相矛盾嗎?2. 我今年67歲,網路上不少醫生提倡『老年人飲食不宜清淡,以免營養不夠』,這讓我無所適從,您的看法呢?」我想,讀者之所以會感到困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分不清「食物中的膽固醇」和「血液中的膽固醇」,所以我就把我發表在胡扯膽固醇的專家的解釋稍作修改如下:『膽固醇本身根本就沒有分好壞。膽固醇就只是一個單一的化學分子(分子式是C27H46O),在食物裡是這樣,在我們血液裡也是這樣。在我們的血液裡,膽固醇會跟一些特定的蛋白質結合,而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叫做「高密度脂肪蛋白」,英文是High-density Lipoprotein(缩寫成HDL)。另一種叫做「低密度脂肪蛋白」,英文是Low-density Lipoprotein(缩寫成LDL)。跟HDL結合的膽固醇是會被運送離開血液,然後進入肝臟裡去儲存,或分解成膽汁,或被轉化成其他物質。因此,當血液裡有較多的膽固醇跟HDL結合時,就會降低膽固醇在血管壁形成有害斑塊的風險。而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把跟HDL結合的膽固醇稱之為「好膽固醇」。反過來說,跟LDL結合的膽固醇是從肝臟被運送進入血液裡的。因此,當血液裡有較多的膽固醇跟LDL結合時,就表示會增加膽固醇在血管壁形成斑塊的風險。而也就因為這樣,我們把跟LDL結合的膽固醇稱之為「壞膽固醇」。簡單的說,膽固醇只有在跟HDL或LDL結合之後,才會被認定為「好的」或是「壞的」。』就因為膽固醇是在跟HDL或LDL結合後才會被判定為「好」或是「壞」,所以當你吃了「高膽固醇食物」後,你所攝取到的膽固醇是有可能形成「好膽固醇」,也有可能形成「壞膽固醇」。這就是「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血液中的膽固醇」主要是我們的肝臟自己合成的,而從食物吸收的大約只佔20%到30%。更重要的是,當你攝取到越多膽固醇,你的肝臟就會合成相對越少膽固醇。也就是說,從食物攝取到的膽固醇只會暫時性地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這就是「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的原因之二。請看2022年發表的Is There a Correlation between Dietary and Blood Cholesterol? 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al Data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膳食膽固醇和血液膽固醇有相關性嗎? 流行病學數據和臨床干預措施的證據)。所以,你應該關心的是要如何提升「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而不是擔心「食物中的膽固醇」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至於要如何提升「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我的確有說「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的量,更可以提高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多吃青菜少吃肉和運動也很有幫助」,而這是基於大量研究以及主要醫療機構的建議,例如:哈佛大學在2021-8-13發表11 foods that lower cholesterol(11種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其中一段是:『以素食為主的「降低膽固醇食物的飲食組合」可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和血壓。 關鍵的飲食成分是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全穀物而不是精製穀物,以及主要來自植物的蛋白質。 加入富含植物固醇的人造奶油; 燕麥、大麥、車前草、秋葵和茄子,皆富含可溶性纖維; 大豆蛋白; 和整顆杏仁』。(註:本文插圖就是拷貝自此一網頁)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在2022-2-28發表Give Your Good Cholesterol a Boost(提高你的好膽固醇水平)。它也一樣強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是可以提升「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美國心臟協會在2023-8-25發表Here’s the latest on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how it fits in with a healthy diet(這裡是有關膳食膽固醇及其如何與健康飲食相適應的最新信息),其中兩段是(合併):『不要考慮你可以攝取多少膳食膽固醇,而是試著考慮吃全面健康的飲食,包括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全穀物、健康的蛋白質來源以及低脂或無脂乳製品。血液膽固醇水平健康的人應該認識到,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風險會增加,對不健康食物的耐受性也會改變,所以最好是繼續強調「更多的植物性飲食,包括全穀物、新鮮水果和蔬菜,以及更多的魚類,結合熱量意識飲食和定期的身體活動」 。』從上面這三條資訊就可看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是可以降低壞膽固醇,而這樣的飲食就是我所謂的「清淡飲食」。事實上,讀者呂先生從我的書中拷貝的那句話裡面被省略的部分「……」是「地中海飲食就是很不錯的參考」。也就是說,我在書裡面所說的整句話是「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的量,更可以提高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地中海飲食就是很不錯的參考,多吃青菜少吃肉和運動也很有幫助」。信譽卓著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有發表Mediterranean diet for heart health(有益心臟健康的地中海飲食),而其中的幾句話是「地中海飲食的基礎是植物性食物。 這意味著膳食以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全穀物為主。它也含有適量的乳製品、禽肉、雞蛋,海鮮,包括蝦、蟹、蛤和扇貝」。眾所周知,雞蛋和蝦子都是高膽固醇食物,而蟹、蛤和扇貝也不遑相讓,但它們在適量攝取的情況下卻都是有益健康(包括心臟)的食物。所以,我在書裡所說的「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跟「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兩者之間是完全沒有任何矛盾。原文:老年人飲食不宜清淡的迷惘+如何提升好膽固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人人都需要補充維他命D?專家:這種信念有一個非常貪婪的內幕
我在大前天(2024-1-30)發表飲食抗癌,科學揭秘,介紹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吳教恩剛發布的一支影片,而其中一句話是「這支影片所要傳達的最主要訊息是,目前沒有任何臨床證據顯示攝取某一特定物質,例如維他命D,是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或減緩癌症的惡化」。文章發表後約半小時,讀者Elliot在回應欄裡留言分享一篇文章Vitamin D: Can we Finally Stop Beating this Dead Horse?(維他命 D:我們終於可以停止鞭打這匹死馬了嗎?)。Beat a dead horse(鞭打一匹死馬)是美國成語,意思是「徒勞無功」或「浪費精力做沒意義的事」。當然,要是您像Elliot一樣,把它翻成「死馬當活馬醫」,我肯定是會給您拍個響亮的馬屁。這篇文章是發表於2024-1-29,作者是微生物學/免疫學博士Andrea Love。 她是美國萊姆病基金會執行董事,也是Immunologic(免疫邏輯)部落格版主。她還在非牟利組織《公正科學研究所》(Unbiased Science Institute)主持播客(podcast),致力於傳播正確的科學資訊。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Vitamin D deficiencies are vastly exaggerated and supplements don’t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but this belief has a very seedy underbelly(維他命D 缺乏症被過度誇大,而補充品並不能改善健康狀況,但這種信念有一個非常貪婪齷齪的內幕)。這個貪婪龌龊的內幕就是,這十幾年來維他命D狂熱的罪魁禍首是Michael Holick醫生,因為他藉由操弄「維他命D正常值」而塑造了「人人都需要補充維他命D」的假象。事實上,有關Michael Holick醫生如何操弄「維他命D正常值」,我在4年前就已經發表了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以及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虐童反證。我也在3年前發表的缺乏維他命D得新冠的機率會上升,預後也較差?裡面說:「有趣的是,江坤俊醫師在他的《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這本書裡就有說他是師承「維他命D之父Michael Holick」。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要趕緊撇清,在臉書文章的一開頭就說『我不想神化維他命D,它也只不過是個營養素,和我一樣普通』。只不過,江醫師這幾年來不遺餘力地提倡維他命D補充劑,早就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台版維他命D之父』」。我也在去年發表的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裡面說:『台灣有位江醫師曾在Michael Holick的實驗室進修,而回台後他也大力提倡維他命D,儼然成為台版的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我為了要對抗他傳播維他命D偽科學,在2020年3月11日發表新書維他命D真相。在這本書裡我詳細說明科學家是為了要治療佝僂病而發現維他命D。我也說:「在這五十多年來,花了成千上億的研究經費,做了數百個臨床試驗,最後的結論是,『佝僂病」是維他命D補充劑唯一被證實有預防或治療效果的疾病』」。Andrea Love在文章的一開始就說,在浪費了數萬億研究資金所做的數千項研究之後,維他命D補充劑對健康的益處仍然無法獲得證實。(版主加註:但這股讓人瞠目結舌的龐大研究經費卻成就了無數醫生教授的名和利)在靠近文章結尾處Andrea Love說:許多專業組織,包括 USPTF、美國國家醫學會、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基金會和美國臨床病理學會,現在都支持「不要開立基於維他命D 的篩查」,以更恰當地反映這樣一個事實:這些測試在醫學上是不必要的,浪費金錢、時間和資源,並助長了普遍維他命D 缺乏的錯誤信念。此外,內分泌學會正在徹底修改其關於維他命 D 的指南,拋棄 Michael Holick 精心挑選的利潤驅動的主張,並僅使用可靠的隨機對照和臨床相關數據。這實際上有點令人悲傷,因為在他早期的職業生涯中,Michael Holick是處於維他命 D 相關研究的前沿,但此後卻宣揚了損害集體健康的極端信念。不幸的是,這種情況比人們意識到的更為普遍。很抱歉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但已經有無數高品質的隨機對照試驗評估了維他命 D 補充劑與健康結果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你總是能找到一項較弱或設計不佳的研究來支持某件事,但這就是證據品質很重要的原因。根據人體數據:補充維他命D並沒有健康益處。.它不能預防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也不能減輕症狀嚴重程度,包括 COVID-19。.它無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或其他心臟疾病。.它不能預防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原發性浸潤癌和原位癌。.它不能防止跌倒、骨折或提高骨礦物質密度。.它不會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它不會調節身體組成或減輕膝蓋疼痛。.它不能改善與年齡相關的黃斑部病變、認知功能或頭痛頻率。.它不會提高運動表現。.它甚至沒有降低全因死亡率。版主結尾加註:關於「我們終於可以停止鞭打這匹死馬了嗎?」,我的回答是「還早得很!」。後記:這篇文章發表後約1小時,讀者Chean留言:謝謝教授,我就是使用好多年每天維他命D 2000IU 後,誘發免疫失控的影響者,全身性脂漏性皮膚炎,不堪其擾影響生活,停用後好很多,但症狀還是輕微存在。原文:維他命D這匹死馬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4 養生.保健食品瘋
鹿沒有膽能治百病?飲食會避開有毒植物?教授揭露鹿胎盤話術
我在2023-6-2發表鹿胎盤胡扯更上層樓:鹿沒膽,所以能治百病,癌症,駁斥一篇假科學真推銷的網路文章。這篇文章為了推銷一款「能治百病」的鹿胎盤XXX而捏造出許多偽科學論調,包括:(1)鹿的基因與人最相似,(2)鹿是唯一沒有膽的動物,(3)膽是用來解毒的,(4)鹿會避開有毒植物,(5)避開有毒植物就不會得口蹄疫或狂牛症。有幾位讀者看到這些荒謬論調後,也來幫忙打假。讀者Deerhsu回應:我有個朋友花8萬銀子買鹿胎盤商品,果不其然全身大面積紅腫發癢。所有直銷商的共同說詞千篇一律:再買一套加大力道,正在排毒……!原來我朋友很毒,我要趕緊遠離她。臉書朋友吳先生寄來一則2023-4-2發表於自由時報的新聞防狂鹿症 禁止進口美加等6國鹿茸中藥材。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也就是俗稱的狂鹿病,是一種類似狂牛病的腦海綿狀病,會攻擊鹿的腦部和神經系統。讀者Guava回應:賣鹿胎盤的挖空心思想騙人的招數,有些看了實在太好笑了。「而鹿是所有哺乳動物中唯一沒有膽的器官的動物,」是嗎?差遠了。馬科動物(例如馬,斑馬,驢)、大部份鹿科動物、駱駝、長頸鹿、犀牛、大象、鯨、大鼠(rat)、、等哺乳類都沒有膽囊啦。膽汁是肝臟製造的,這些動物雖沒有膽囊,他們還是有膽汁,只是沒有一個專門的儲存器官。他們的膽汁通常是持續流入小腸。鹿吃植物特別謹慎、不吃有毒的嗎?未必。(註:有關哪些動物有膽囊,哪些沒有,請看有膽被沒膽嚇破膽)讀者Guava的回應裡有附上一篇文章,標題是Deer Can Eat Poisonous Plants(鹿可以吃有毒植物)。我把重點整理如下:鹿可以吃有毒植物(例如茄屬植物、毒藤、美洲商陸和鐵杉)而無不良影響。鹿在攝入有毒植物後會立即吃粘土、鹽或天然礦物。 這些化合物有助於中和一些毒素,並激活鹿第一胃中幫助消化毒物的特殊細菌。鹿也會小心翼翼地混合它們的食物,以防止它們的身體對毒素的防禦超負荷。 一項針對黑尾鹿的研究發現,如果混合其他植物,它們可以吃掉兩倍的有毒植物。 他們甚至可能會本能地攝取含有天然解毒劑的植物。我自己上網搜索,搜到一篇阿拉斯加州漁獵部發表的How Deer Eat Poisonous Plants(鹿如何吃有毒植物)。我把重點整理如下(紅色字):野生動物生物學家湯姆·漢利 (Tom Hanley) 研究鹿的營養,並表示他對鹿的食性感到驚訝。他說,大多數天然植物都含有各種毒素。鹿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能是吃各種植物,安全地攝取少量有毒植物。愛達荷大學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生 Elvia Lopez-Perez 報告了另一種飲食策略。研究人員發現,動物會吃粘土或舔食土壤中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往往會緩衝或結合毒素並抵消植物化合物的有害影響。不同動物物種對植物毒素的耐受性不同。黑尾鹿比叉角羚更能忍受瘋草,而麋鹿比野牛更能忍受黃松。華盛頓州立大學動物學和自然資源科學教授查爾斯羅賓斯說,在某些情況下,這是因為腸道的化學性質。食用少量植物毒素可以誘導腸道微生物適應,這可以為動物系統適應毒素提供機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一個物種中的不同個體可能對某些食物有更好的耐受性。羅賓斯又說:「瘤胃肯定有幫助,因為它裡面的細菌能解毒。例如,一些植物含有氰苷,會釋放氰化氫。瘤胃裡的細菌可以吸收氰化物中的氮並將其轉化為氨基酸。然後,鹿從氨基酸中獲益,並在細菌流入另外兩個消化胃時消化細菌本身來做為另一營養來源。」在其他情況下,這與動物的解剖結構有關。許多動物可以食用含有神經毒素的植物,因為它們的神經受體略有不同。例如,許多松鼠會吃對我們有劇毒的蘑菇。所以,您現在知道為什麼讀者Guava會說「賣鹿胎盤的挖空心思想騙人的招數」了吧。如果您意猶未盡,請繼續看我發表的:台大證實鹿胎盤幹細胞對人體有幫助?鹿胎盤幹細胞的胡扯鹿胎盤幹細胞 – 新加坡政府:虛假和誤導原文:鹿不吃有毒植物?鹿胎盤騙子挖空心思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是真的嗎?教授曝你不太可能欠缺原因
臉書朋友許小姐在2023-11-10傳來簡訊:「教授您好,我平時有在讀您的部落格,也買了餐桌上的偽科學來拜讀,真的對我獲益良多!(省了好多錢)也明白吃得營養均衡才是最重要的!但因為外食想營養均衡還是有點小難度(還是會儘量往這方向努力),又看到這篇文章,想請問B群是可以買來補充(因為他說現代人普遍不足)或早晨提神的嗎?再次謝謝您的付出!」許小姐提供的連結是《啟新診所》發表的維他命中的大家族–維他命B群。它的第一和第三段是(合併):「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1/2的國人有吃維他命的習慣,卻幾乎熱衷維他命C和E的攝取,甚之超攝取,反而疏忽民眾普遍欠缺的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是現代人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很多人並不清楚維持體內足夠的維他命B群,對現代忙碌上班族或課業壓力大的考生族有多麼的重要!呼籲國人要多加強對維他命B群認識與補充。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他命B群,必須由食物中,例如深綠色蔬菜中攝取,然而水溶性的維他命B群卻很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超量攝取也會經由尿液排泄出去;若再加上飲食不正常、三餐外食,及壓力、熬夜等消耗掉大量的B群,使得現代人必須額外補充。」這段話裡的「現代忙碌上班族……所以必須額外補充維他命」是典型的「恐怖行銷」。此一手段顯然非常有效,因為很多讀者都來問我「因為是上班族或外食族,所以是不是需要額外補充維他命」。我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也發現《優活健康》發表的國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 易情緒失控!。它的第一和最後一段是(合併):「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指出,我國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缺乏維生素B群,……維生素B被歸類為八種,若要補充,最好能夠八種一次補足,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否則恐怕會花大錢,卻得不到任何作用!……若上班族常出現以下幾個表現……就要注意飲食的均衡以及多補充維生素B群的相關食物。」「多補充維生素B群的相關食物」! 您有沒有注意到,它是要上班族補充「相關食物」,而不是「保健品」。但是,請問,您在看到這篇文章後會決定補充「相關食物」還是「保健品」?不管如何,這兩篇文章所說的「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是真的嗎?我在2020-7-2發表的微營養素檢測?這叫「精準醫學」?有提供台灣衛福部發表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2-105 年)成果報告,而它就有說「國人攝取維他命B群的狀況大致符合建議攝取量」。由此可見,這這兩篇文章所說的「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是與事實不符。美國國家圖書館也有說「在美國,缺乏維他命 B 的情況很少見」。事實上,不論是在谷歌或是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vitamin B deficiency(維他命B缺乏),絕大多數出現的資料是關於「維他命B12缺乏」。這是因為,在八種維他命B裡,有七種是大量存在於穀類蔬菜水果裡,而唯一不含於穀類蔬菜水果裡的就只有B12。也就是說,只要你有吃穀類蔬菜水果的習慣,那除了B12之外,你是不太可能會缺乏維他命B的。換句話說,只要你是葷素雜食者,你是不太可能會缺乏維他命B的。至於純素食者,攝取B12的最佳途徑就是吃添加了B12的穀物。這種食物在美國通常是在早餐吃(叫做Breakfast cereals),但也可以在任何一餐吃,甚至可以當零食吃。當然,吃綜合維他命也是素食者攝取B12的另一條途徑。但是,請千萬不要相信什麼植物性B12食物,也不要過度攝取B12補充劑。請看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原文: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真的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7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慢性發炎的原因?植物性食物中的凝集素對身體有害嗎?
我在2023-7-5發表植物的逆襲 – 偽科學經典,指出《植物的逆襲》這本書是偽科學的經典。讀者Samson Shu Lun Tang在2023-11-1在回應欄留言:「我也對植物不宜飲食的說法很懷疑,但也想認識『凝集素』多一點,以堅定對這本書的不可信的理念。所以,希望閣下說多點『凝集素』相關資訊。謝謝你」《植物的逆襲》這本書是基於「凝集素有害論」,而很多人,包括很多醫生,都陷入此一迷思。我發表過兩篇有關凝集素的文章:2017-7-17:生吃,熟食,抗營養素:「事實上,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蔬菜是不能生吃的。只有一樣例外。那就是豆類。大多數的豆類含有高量的紅血球凝集素,而此毒素是有致命性的。有些豆類,如豌豆,含有較低量的紅血球凝集素,所以可以小量地生吃(但為了安全,沙拉吧不會有)。不管如何,只要用蒸或水煮十分鐘,就可以將豆類中的紅血球凝集素減少200倍。但是,用慢鍋煮是沒有用的。這是因為攝氏80度以下的溫度是無法破壞紅血球凝集素。」2020-7-10:草菇、香菇柄,會引發中風?。這篇文章是在評論王輝明醫師所聲稱的「香菇柄會導致中風」。他說因為香菇柄含有「蛋白質凝集毒素」,所以會導致中風。但是,醫學文獻裡並沒有「蛋白質凝集毒素」這個詞,所以它顯然是「紅血球凝集素」的誤稱。我也指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香菇柄含有「紅血球凝集素」,更不用說什麼它會導致中風。有關凝集素的科普資訊,最詳盡和最中肯的是哈佛大學的一篇文章(2022年一月最後審查)。我把全篇翻譯如下:凝集素或血凝素是一種「抗營養素」。它們存在於所有植物中,但生豆類(黃豆、扁豆、豌豆、大豆、花生)和小麥等全穀物中的凝集素含量最高。由於流行媒體和時尚飲食書籍將凝集素列為肥胖、慢性發炎和自體免疫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它們受到了廣泛關注。但這些說法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凝集素被定義為與碳水化合物結合的蛋白質。凝集素在自然界中用來保護植物的相同功能可能會在人類消化過程中造成問題。它們能夠抵抗腸道中的分解,並且在酸性環境中保持穩定,這些特性可以保護自然界中含有凝集素的植物。被攝入後,凝集素可以導致紅血球聚集在一起,還會引起噁心、嘔吐、胃部不適和腹瀉。較輕微的副作用包括腹脹和脹氣。動物和細胞研究發現,活性凝集素會幹擾礦物質的吸收,尤其是鈣、鐵、磷和鋅。 豆類和穀物通常含有這些礦物質,因此凝集素的同時存在可能會阻止這些礦物質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凝集素也可以與消化道內壁的細胞結合。這可能會破壞營養物質的分解和吸收,並影響腸道菌叢的生長和作用。由於凝集素能長時間與細胞結合,因此它們可能會引起自體免疫反應,並且理論上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和 1 型糖尿病等發炎性疾病中發揮作用。這些理論觸動了有利可圖的反凝集素運動,催生了防止體內凝集素活動的暢銷書和酵素補充劑。然而,關於人類飲食中活性凝集素的攝取量及其長期健康影響的研究非常有限。包括凝集素在內的抗營養素最常在發展中國家的飲食中進行研究,這些國家普遍存在營養不良,或者食物種類非常有限,全穀物和豆類是重要的日常主食。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很少吃含有大量活性凝集素的食物。原因之一是凝集素在生的狀態下最有效,而含有它們的食物通常不生吃。烹飪,尤其是使用煮沸或燉等濕高溫方法,或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可以使大多數凝集素失去活性。凝集素是水溶性的,通常存在於食物的外表面,因此與水接觸後會被去除。一個例子是乾燥的豆子。為了準備食用,將它們浸泡幾個小時,然後再煮幾個小時以使豆子軟化,從而使凝集素失去作用。罐裝豆子是在液體中煮熟和包裝的,因此它們的凝集素含量也很低。然而,在低熱下煮生豆(例如在慢燉鍋中)或未煮熟的豆子不會去除所有凝集素。我們的身體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酶,降解一些凝集素。其他使這些化合物失去活性的過程包括使穀物和豆類發芽,以及機械性地去除含有最多凝集素的豆類和小麥粒的外殼。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種類的凝集素,人們對它們的反應也有很大差異。 具有潛在消化敏感性(例如腸躁症)的人可能更有可能因食用凝集素和其他抗營養物質而出現負面症狀。由於報告的凝集素敏感性症狀可透過身體不適來識別,因此合理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少吃或少吃引起消化問題的食物。凝集素可以作為抗氧化劑,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造成的傷害。它們還會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這可能會防止血糖急劇上升和胰島素水平升高。早期研究也著眼於使用無毒的少量某些凝集素來幫助刺激無法長時間進食的患者的腸道細胞生長,以及由於凝集素能夠導致癌細胞死亡而用於抗癌治療。在許多大規模人口研究中,豆類、全穀物和堅果等含凝集素的食物與心血管疾病、體重減輕和 2 型糖尿病的發生率較低有關。這些食物富含 B 群維生素、蛋白質、纖維、礦物質以及健康脂肪。因此,食用這些食物的健康益處遠遠超過這些食物中凝集素的潛在危害。原文:植物的逆襲—凝集素有害論的真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3 養生.健康瘦身
在睡前吃一匙蜂蜜有助瘦身?教授告訴你「夜蜜減肥法」的真相
讀者L-S Chang在2023-10-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在2023/10/11早安健康網站發佈的文章大力推崇所謂『夜蜜減肥法』。想請教您此『夜蜜減肥法』是偽科學嗎?在此先感謝您。」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醫師每天這時間吃蜂蜜竟狂瘦25kg!親曝減重成功7大關鍵》,而內容重點是:『日本田井醫科診所院長田井祐爾成功靠「夜蜜減肥法」減重25kg,更有實踐者在一個月內就瘦下4.3kg。……田井祐爾醫師解釋,夜蜜減肥法是在睡前攝取一大匙蜂蜜的瘦身法,…之所以睡前吃蜂蜜能幫助減肥,是因為蜂蜜能改善睡眠品質,並避免讓人暴飲暴食的關係。……當民眾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進而促進脂肪燃燒,』首先,不管是「田井醫科診所院長減重25kg」,還是「更有實踐者在一個月內就瘦下4.3kg」,都只是嘴巴說說,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再來,所有的健康聲稱,包括「改善睡眠品質」、「避免讓人暴飲暴食」、「能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促進脂肪燃燒」,也一樣都是令人生疑。我發表過14篇跟蜂蜜有關的文章,其中兩篇是:2017年:蜂蜜的神奇保健力?:我引用多篇論文駁斥江守山醫師對蜂蜜種種健康功效的誇大聲稱。2020年:蜂蜜比糖健康嗎:我引用哈佛大學的Harvey Simon醫生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vans Whitaker醫生,指出「就成分而言,蜂蜜是具有一些小優勢,但這是否就代表比較健康,實在是很難說」。我用honey(蜂蜜)、sleep(睡眠)、weight loss(減重)做谷歌搜索,搜到很多資訊教人家用蜂蜜減肥,而繼續追查的結果,我發現這個減肥法的源頭是一個叫做Mike McInnes的人。網上的資訊顯示他是在蘇格蘭的Heriot-Watt學院念藥學(pharmacy),但後來漸漸轉化成自許的營養專家。他從未發表過任何科學論文,但卻發表了三本書:2007年:The Hibernation Diet(冬眠飲食)。內容簡介:吃蜂蜜等富含果糖的食物有助於燃燒脂肪並增加耐力。 他還發現燃燒脂肪的最佳時間是睡覺時。 睡前吃蜂蜜可以激活身體的自然恢復生物學,這是透過燃燒脂肪來促進的。2014年The Honey Diet(蜂蜜飲食)。內容簡介:只需每天晚上睡覺前喝一湯匙蜂蜜即可為您的身體提供所需的正確類型和數量的食物,以在夜間燃燒掉多餘的體重; 減少白天對其他「壞」糖的渴望; 提供黃金般的睡眠,深度持久、充滿夢想的睡眠,幫助您快樂地醒來,神清氣爽; 並幫助恢復您的免疫系統和身體的自然平衡。2023年:Honey Sapiens: Human Cognition and Sugars – The Ugly, the Bad and the Good(蜂蜜智人:人類認知和糖-醜的、壞的和好的)。這個標題裡的Honey Sapiens是Homo sapiens的變異詞(雙關語)。Homo sapiens是分類學給予「人類」的命名,而sapiens的英文意思是「智人」。所以,「Honey Sapiens」是在暗示吃蜂蜜可以讓人聰明、有智慧。而果不其然,內容簡介的結尾就是:「蜂蜜及其所含的生物類黃酮可以長期支持大腦功能並保護其免受精製糖降解」。從這三本書可以看出,所謂的「田井醫科診所院長的夜蜜減肥法」也只不過是一位醫生模仿一位僅有藥學學歷的人。今年7月有一篇相關的綜述論文發表,標題是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Honey on Human Health(蜂蜜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全面綜述)。它的文摘裡完全沒有提起減肥或減重,而內容裡有提起三項減肥或減重的臨床研究,而它們的結果都是「蜂蜜沒有減肥或減重的功效」。從這篇論文可以看出,「夜蜜減肥法」是百分之百的偽科學。原文:「夜蜜減肥法」是偽科學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30 養生.聰明飲食
A型多吃菜、O型適合吃肉?你的血型與你該吃的東西有關嗎?
我在2023-9-10發表植物固醇是健康新救星嗎,之後讀者HSU來問我酪梨是不是真的像很多醫師和營養師說的那麼神奇。我就引用我發表的吃肉易失智,不吃肉也易失智,海鮮是素食?,告訴他「沒有任何單一的食物是會讓人健康。只有全面性的,均衡的飲食,加上有恆的運動,才有保障」。讀者Deerhsu 就回應:「吃肉不吃肉?血型分類法是否有一定可信程度?參考“血型食療法”~中醫師吳建勳著。依生存需求人類血型變化進程~。」根據博客來書局,《血型食療法》的出版日期是2001-4-15,而內容簡介是「血型為基因的表現型態之一,最新的研究發現,各種血型均帶有基因的優劣點,也各有飲食宜忌,如果吃到不符自己基因、血型的食物,免疫力就會降低,甚至可能百病叢生。書中的觀點可能與您現在的習慣完全不同,但請耐心施行,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本書的作者雖然是中醫師吳建勳,但我相信它是一本英文書的中文版或模仿版。這本英文書是1996-1-1出版,而標題是Eat Right 4 Your Type。這個標題裡的「4」是雙關語,同時代表「four」和「for」,而「Type」指的是「Blood Type」。所以,這個標題的完整翻譯是「為了你們的(4種)血型正確吃」。這本書的作者是名叫Peter J. D’Adamo的自然療師。根據亞馬遜網站,他從1996到2018共出版了33本書,而它們的標題裡都有Eat Right 4 Your Type。這位自然療師也在亞馬遜網站販賣針對個別血型的「血型營養素」和「血型保健品」。但是,此一飲食法是早已被判定為偽科學,例如:Emmy De Buck博士是比利時Leuven大學的助理教授,也是比利時紅十字會實證實踐中心的經理。她和另外三位同事在2013年發表論文Blood type diets lack supporting ev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血型飲食缺乏支持證據:系統性評價)。結論是: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實血型飲食所聲稱的健康益處。Ahmed El-Sohemy博士是多倫多大學營養科學系的教授,並擔任加拿大營養基因組學研究主席。他和另外三位同事在2014年發表論文ABO Genotype, ‘Blood-Type’ Diet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ABO 基因型、「血型」飲食和心臟代謝危險因子)。結論是:研究結果並不支持「血型」飲食假說。Neal Barnard醫生是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負責任醫學醫師委員會)的主席。他和另外五位同事在2021年發表論文Blood Typ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in Response to a Plant-Based Dietary Intervention(血型與植物性飲食幹預引起的心臟代謝結果的變化無關)。結論是:血型與植物性飲食對體重、體脂、血脂濃度或血糖控制的影響無關。克里夫蘭診所在2023-1-21發表The Blood Type Diet: Does It Really Work?(血型飲食:真的有效嗎?)。它的副標題是:研究顯示你的血型與你吃的東西無關。哈佛大學在2022-2-10發表Diet not working? Maybe its not your type(飲食不起作用? 也許這不是你的類型)。它在結尾說:「等著瞧—您可能很快就會聽到另一種最佳飲食方法。 我的猜測是這與你的血型不會有任何關係。」(註:這是在嘲諷此起彼落五花八門的時尚飲食法)紐西蘭營養基金會在2022-2-2發表Blood Type Diet(血型飲食)。它的結尾是:「沒有證據表明根據血型排除某些食物或食物組是有效的。 應該專注於建立一個包含所有食物類別的飲食。」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 BDA)在2018-12-7發表BDA Releases Top 5 Celeb Diets to Avoid in 2019(BDA 發布了 2019 年最應該避免的 5 種名人飲食)。我把有關「血型飲食」的部分翻譯如下:英國飲食協會(BDA)的發言人每年要處理來自媒體的數百起與營養相關的請求,並與更多向他們詢問最新名人或社交媒體飲食趨勢的患者和客戶合作。 其中一些是可笑的,而另一些則是具有潛在危險。我們請我們的飲食專家找出了他們今年遇到的五種最瘋狂的飲食時尚,以幫助您在 2019 年避免它們。血型飲食是完全基於偽科學。 它聲稱,根據人的血型,食物在體內的耐受性和分解程度不同。 這個飲食法有不同的版本,但一種流行的版本是這樣的:A 型血 – 不允許使用乳製品,以素食為主。B 型血-比較多樣化的食物攝取。AB 型血 – 飲食 A 和 B 的組合(感到困惑嗎?允許或不允許使用乳製品?)。O 型血 – 高蛋白質攝取,不允許使用乳製品、小麥、酒精或咖啡因。建議所有血型的人在運動的同時服用各種補充劑和草藥 – 補充劑和草藥的類型也取決於您的血型。BDA 的判決:血型飲食搞得我們血液沸騰!(blood boil!)。(註:Blood boil是雙關語,一方面是諷刺「血型飲食」,另一方面是表示非常氣憤)原文:血型飲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6 養生.聰明飲食
兩片全麥麵包可能比糖果更糟?除了纖維之外真的差別不大嗎?
我在2023-6-27發表全麥麵包會肌少症,醫師說的能信嗎,指出李思賢醫師所聲稱的「全麥麵包會造成肌少症」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讀者Arthur在2023-10-5留言:『請問教授,這裡提到「吃兩片全麥麵包,跟喝一罐含糖汽水或吃一條糖果相比,除了吞下較多的纖維素之外,真的差別不大,甚至比後者更不好。」是真的嗎?』讀者Arthur寄來的文章是2022-12-2發表在《天下雜誌》的每天來點燕麥?小心,兩片全麥麵包可能比糖果更糟。這篇文章是摘取自《天下雜誌》在2022-11-4出版的《小麥完全真相(暢銷新版):最受歡迎的美味不只讓你胖,還潛藏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發炎、致癌的風險》。雖然這篇文章的標題裡有「燕麥」,但內容裡卻沒有「燕麥」而只有「小麥」(共出現27次)。所以,《天下雜誌》的編輯顯然是錯把王菲當張飛。不管如何,這本書是翻譯自2019-12-10發行的Wheat Bell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Lose the Wheat, Lose the Weight, and Find your Path Back to Health,作者是美國的心臟科醫師威廉.戴維斯 William Davis。這本書標題裡的Wheat Belly(小麥肚)是這位作者的金字招牌。他說他原本是大腹便便,但後來不吃小麥食物後,大肚皮就奇蹟似地消失了。所以,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小麥是百病之源。這本書的原版是在2011-8-30發行,所以有關它的評論是在2012年就開始出現,例如2012-9-27發表的AACC International Publishes Science-Based Response to Wheat Belly(AACC 國際發布針對小麥肚的基於科學的回應)。AACC是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國穀物化學家協會)的縮寫。它原本是一個美國本土的非營利組織,但後來為了要國際化而把名稱改為AACC International。這篇文章所說的「基於科學的回應」是美國St. Catherine 大學營養學系名譽教授Julie Jones博士寫的Wheat Belly –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Statements and Basic Theses from the Book(小麥肚 – 書中精選陳述和基本論文的分析)。這篇13頁的文章共引用了116篇論文來逐條分析(反駁)Wheat Belly這本書裡面的種種聲稱。文章的最後說:「對於穀物化學家來說,這本書具有挑釁性。 作為一個行業,我們必須努力確保掌握最新信息,並始終保持警惕,確保品種和食品的變化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我們還需要能夠用可靠的科學和公正的批判性推理來反駁有關小麥和小麥產品的毫無根據的理論和指控。」Fred Brouns博士是荷蘭Maastricht大學人類生物學、健康食品創新管理學系的教授。他和另外兩位食物學專家在2013年發表論文Does wheat make us fat and sick?(小麥會讓我們變胖和生病嗎?)。部分文摘是:「最近有人提出食用小麥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我們討論了這些論點並得出結論:它們無法得到證實。 此外,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將肥胖的原因歸因於一種特定類型的食物或食物成分,而不是一般的過度攝取和不活躍的生活方式,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以常規方式(例如烘烤或擠壓)製備並按建議量食用的含有全穀物的食物可顯著降低 2 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並且獲得更有利的長期體重管理。根據現有證據,我們得出結論,全麥的攝取與一般人群肥胖盛行率增加無關。」Harriet Hall醫生是SkepDoc網站的版主,致力於打擊偽科學。她在2014-1-1發表Food Myths: What Science Knows (and Does Not Know) About Diet and Nutrition【食物神話:關於飲食和營養,科學知道(和不知道)什麼】,其中一段話是:『一位名叫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s)的心臟科醫生發明了「小麥肚飲食法」的神話,他聲稱數十億人歷來依賴的傳統食物,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和馬鈴薯,都是不健康的,會導致大肚,並損害大腦。 這只是另一種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忽視了大量的科學證據,做出錯誤的聯想,並將真理的顆粒(雙關語)誇大成妄想山。』CBC News 在2015-2-27發表Wheat Belly arguments are based on shaky science, critics say(批評者稱,小麥肚的論點是基於不可靠的科學)。這篇文章在結尾處引用加拿大的家醫科醫生兼飲食專家Yoni Freedhoff:『《Wheat Belly》中宣傳的飲食與其他無碳水化合物飲食類似,…區別在於戴維斯,而不是任何奇蹟療法。…他讓我想起福音派傳教士。你「痊癒」了,然後你就走了。我想……這就是人們想聽到的。我們想要相信魔法。』我常引用的加拿大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和社會辦公室)網站在2017-3-20發表Wheat Belly Gives Me a Bellyache(小麥肚讓我腹痛)。其中一段話是:『戴維斯在《小麥肚》中說,不吃小麥就可以減肥。 這種單一的飲食成分會導致如此多的問題嗎? 當然不會。 但如果你有科學頭腦,那麼讀這本書是值得的,只是為了看看戴維斯如何巧妙地將精心挑選的數據、煽動性誇張、誤用的科學、不相關的參考資料和偽裝成事實的觀點融合成包治百病的良方。 此類「科學」是荒謬的。』是的,《小麥肚》作者就像個福音派傳教士,而《小麥完全真相》的真相就是,此類「科學」是荒謬的。原文:《小麥完全真相》的真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如何辨識健康產品資訊真實與否?紐約時報教你3招分辨偽科學
我在2023-8-29發表薑黃保健品造成肝損傷 – 法國與澳洲政府警告,沒多久讀者Arthur就留言:「市面上有販售加了薑黃粉的飯(養生便當很常見),看起來很高級,這就是商機,保健食品都在靠話術和行銷製造商機。有家餐飲業大肆宣傳料理來自失傳百年,傳說中日本無老婆婆的技藝料理…日本真的有無老婆婆嗎?無老婆婆做的保證養生嗎?現在人很養生,吃什麼都要有根有據,就形成了教授說的偽科學,消費者要科學理論支撐,我就餵給你偽科學。我在家族群組裡也一直在對長輩們分享的網路養生謠言提供正確(反駁)資訊,有些謠言的嚴重性令人懷疑是故意傷害人的,但是為了不傷和氣,況且我也是長輩之一,後來也只好默默不語了。」也算是很巧,其實早在一個月前我就翻譯了一篇紐約時報在2023-7-26發表的的文章How Fake Science Sells Wellness(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逛雜貨店或藥房時,你不可能不看到宣揚健康益處的華而不實的標籤。例如,在飲料貨架上,您可能會發現據稱支持「腸道健康」的「益生元」蘇打水。在美容部,您會看到「醫用級」精華液、「益生菌」面霜和「皮膚排毒」護理。前往補充劑部門,您會看到「免疫支持」、「荷爾蒙平衡」和「增強能量」等承諾。幾個世紀以來,營銷人員一直在使用聽起來科學的流行語來銷售產品。但這種情況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衛生法和政策研究主席蒂莫西·考爾菲爾德 (Timothy Caulfield) 創造了scienceploitation (科學剝削)一詞來描述品牌如何借用新興科學領域的語言來營銷未經證實的產品。【註:scienceploitation是science (科學)和exploitation(剝削、利用、佔便宜)的組合字】考菲爾德先生說,如今scienceploitation (科學剝削)出現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得多,包括搜索結果、社交媒體平台和有影響力的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自己定位為健康,消費者常常被令人困惑的選擇淹沒。趨勢預測公司 WSGN 的分析師兼美容主管西耶娜·皮喬尼 (Sienna Piccioni) 表示,購物者優先考慮的是科學證據,但他們並不是總是能夠將事實與虛構區分開來:2021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相信科學的人比較可能會分享含有科學參考資料的虛假聲稱(相較於不含科學參考資料的虛假聲稱)。【註:2021 年的論文是Misplaced trust: When trust in science fosters belief in pseudoscience and the benefits of critical evaluation(錯置的信任:當對科學的信任培養了對偽科學和批判性評估的好處的信念時)】去年 12 月,聯邦貿易委員會修訂了與健康相關的產品指南,強調公司應「通過高質量、隨機、對照人體臨床試驗」來支持健康聲明。但專家表示,該委員會不太可能會密切監控公司如何營銷其產品,至少在預算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品牌太多了」,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營養科學和毒理學系助理研究科學家凱文·克拉特 (Kevin Klatt) 說。所以,現在我們只能靠自己了。但你仍然可以武裝自己。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營銷策略:塞爆的成分表公司經常試圖利用適應原(adaptogen)和活性炭等時尚產品獲利,您可以在餅乾包裝和牙膏等商品上找到它們。即使是已知有效的成分也可能被操縱:例如,美容和護膚品牌可能會在保濕霜中使用0.2% 的維他命C,儘管有證據表明維他命C 的含量需要更高才能產生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搜索看似科學的成分表不一定有幫助。大多數成分表並沒有說明每種成分的質量或數量,也沒有提及它們會如何與其他成分相互作用或其穩定性——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功效。「促進」和「支持」等模糊術語製造商使用沒有明確和具體定義的詞語,如「幫助」、「促進」、「支持」、「刺激」、「加強」和「優化」來暗示積極的健康作用。但事實上沒有可量化的方法可以衡量這類聲稱。保健品公司無需向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證明產品的有效性,因此經常依賴上述術語。但瓶子上經常會有一個小小的免責聲明,稱該產品「無意用來診斷、治療、治愈或預防任何疾病」。他們會先暗示該產品有效,然後會在一個較不明顯的地方說沒有證據表明它有效。不過,當人們看到「支持」這樣的字眼,就可能會認為該產品可以治療他們的疾病。其他術語,如「臨床測試」、「研究支持」、「醫生推薦」和「基於證據」,出現在美容或個人護理領域,但往往缺乏需要驗證的背景。當您看到這些術語時,您應該要問的是:測試的結果是什麼?研究的質量是如何?由誰進行?研究人員或認可者是該領域的合法權威嗎?值得懷疑的研究標榜健康的品牌可能會在其網站上添加研究連結,但其實這些研究往往只是針對新興數據的總結,而根本就沒有提及相關產品。許多公司都會列舉與聲明無關的研究。公司引用的證據可能是設計不當的研究,也可能是精挑細選的(cherry-picking,摘櫻桃)。你想要看到的是對產品本身進行實際嚴格研究的結果,表明它有效,但情況幾乎從來都不是這樣。您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評估聲稱如果您想了解產品的合法性,聯邦貿易委員會建議進行搜索產品名稱,加上「評論」、「投訴」或「詐騙」等字樣。您還可以查看信譽卓著的專業協會和主要公共衛生組織,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例如,如果一種草藥補充劑聲稱可以治療高血壓,您可以搜索美國心臟協會或美國心臟病學會的網站,因為這些組織經常有相關的文章、立場聲明和薈萃分析。考爾菲爾德說,在考慮流行的成分或產品時,請記住「一項令人興奮的研究」並沒有多大意義。儘管微生物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康普茶瓶上經常會說它們具有「微生物組友好」的好處。因此,他說,在花錢之前,請更加信任包含有關某個主題的大量證據的來源。請記住,沒有任何一種成分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您的健康。克拉特博士說,如果一種產品確實包治百病,那麼每個醫療組織都會爭先恐後地認可它。「任何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都可能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他補充道。原文:紐約時報教你「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6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加熱超過40度會產生毒性?教授告訴你傳言來源及實際真相
我在2017-6-21發表蜂蜜的神奇保健力?,評論一個標題為「蜂蜜的神奇保健力」的影片。雖然該影片的標題是「保健力」,但裡面的江守山醫師卻是在談「醫療功效」(註:法律上是不允許聲稱保健品具有醫療功效)。更糟糕的是,他所說的6種醫療功效全都是與科學證據相左。讀者Gordon在2023-8-12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詢問蜂蜜是不是不能加熱。他附上的文章是2021-3-13發表在Heho網站的為什麼不能加熱蜂蜜?研究:蜂蜜加熱會讓「羥甲基糠醛」升高!。這篇文章其實是在推薦一本標題為《蜂蜜療癒研究室:草藥學家的草本蜂蜜自療法》的書,而這本書的英文原作的作者是Dawn Combs。事實上,Heho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Dawn Combs。這篇文章的第一個章節標題是「為什麼絕對不能加熱蜂蜜?」,而裡面的一段話是:「阿育吠陀醫學認為,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便是所謂的「殘毒」(ama)──會附著於黏膜,變成類似體內的黏膠。阿育吠陀大師遮羅迦(Charaka)曾在五百多年前寫下:『不當攝取蜂蜜導致殘毒,是最麻煩的事。』在此醫學系統中,加熱的蜂蜜被視為最難排出身體的毒素之一。」任何一個稍有科學訓練的人都應當可以立刻看出這段話裡的兩個問題。第一、阿育吠陀是印度的古醫學,而裡面有很多奇方怪術是連印度本國的醫生都認為會危害健康,請看我發表的以油漱口?排毒?肝膽排石法?轉型到更高領域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推薦人王康裕,姜淑惠,梅襄陽,歐陽英,翁湘淳保健品會殺死你嗎第二、阿育吠陀醫學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會認為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因為攝氏溫度單位是在1742年才創造出來的(發明人是瑞典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至於這段文章所說的「絕對不能加熱蜂蜜」,美國的Clemson 大學有發表All about honey(所有關於蜂蜜),而其中就有教人家如何在做烘培時用蜂蜜來取代蔗糖。國際知名的廚藝家Martha Stewart也在2022-10-29發表How to Replace Sugar With Honey, Maple Syrup, and Other Unrefined Sweeteners in Baking(烘焙中如何用蜂蜜、楓糖漿和其他未精製的甜味劑來代替糖)。由此可見,Dawn Combs所說的「絕對不能加熱蜂蜜」,完全是一派胡言。Heho這篇文章的第二個章節標題是「加熱蜂蜜破壞營養成分,還會讓『羥甲基糠醛』攀升」,而裡面的幾句話是:「將主要成分為果糖的溶液(如蜂蜜)加熱,會產生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羥甲基糠醛數值?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羥甲基糠醛有可能是致癌物。研究白老鼠的實驗帶來了警訊,羥甲基糠醛產生毒性與致癌作用所需要的劑量,極可能遠低於預期。」HMF 是會在含糖食物和飲料(包括咖啡、麵包、啤酒、果汁)裡隨著時間而自然形成,而在高溫及酸性的條件下其形成會加快。也就是說,HMF並不是只會在加熱蜂蜜時才會產生。請看2022年發表的The role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in food and recent advances in analytical methods(5-羥甲基糠醛在食品中的作用及分析方法的最新進展)。有關HMF對健康的影響,目前都還只是一些實驗室的研究數據,而這些數據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下面這篇論文的標題甚至還把HMF 說成是營養素。2021年:Dose- and Sex-Dependent Changes in Hemoglobin Oxygen Affinity by the Micronutrient 5-Hydroxymethylfurfural and α-Ketoglutaric Acid(微量營養素 5-羥甲基糠醛和 α-酮戊二酸對血紅蛋白氧親和力的劑量和性別依賴性變化)。台灣食藥署在2020-5-12發表聽說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這是真的嗎?,其中的一段是:「目前尚未有臨床試驗證據證實HMF對人體具有毒性,對於『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沒有確切的科學論述基礎之下,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Heho這篇文章是比台灣食藥署這篇文章晚發表了10個月,而且它也有提供連結。也就是說,Heho明知「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是缺乏科學證據,但還是選擇刊載這樣的錯誤資訊,還是選擇推薦這麼一本偽科學的書籍。很顯然,利之所趨,也就無所謂是非黑白了。(註:我發表過很多批評Heho的文章,請自行搜索閱覽)原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Heho推薦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4 養生.健康瘦身
跪坐可以減肥、防衰老?教授告訴你跪坐對健康是否真的有益處
我在2023-6-6發表人體工學桌椅是否有研究證據,如何選擇,之後有幾位讀者來討論盤坐、跪坐對健康的影響。事實上我在2020-1-15已經發表盤坐對身體有害嗎,所以我今天就來談跪坐。讀者Deerhsu在2023-6-10的留言是「日本超愛唐文化,跪坐壓比目肌確實有利健康!」。這讓我頗感驚訝,因為這位讀者長期以來都是支持和肯定我打擊偽科學,那他怎麼會說出這個明顯是偽科學的論調?所以,我就上網搜索,一下子就搜到《每日頭條》在2018-10-4發表的跪坐,不僅夠引血下行,防止衰老,更是減肥秘法,比敲帶脈還快!。(註:《每日頭條》是「內容農場」的大哥大,請看「肽-諾貝爾獎傳奇」的傳奇)我就把這篇《每日頭條》文章的連結回應給Deerhsu,同時問他「可以減肥、防止衰老?」,而他的回應是「于美人說:是的!」。所以,我就再搜索,果然搜到一大堆「于美人下跪減肥法」的新聞報導和影片,例如2014-1-8發表的真正有效!于美人瘋下跪減肥法瘦身 減肥迷思破除大公開。另一位讀者Elliot的回應是『日本厚生労働省(衛福部)在2020年4月起,施行《児童虐待防止法》修正案,正式認定「長時間正座」(跪坐)列入「体罰ガイドライン」(體罰指引),禁止教師、家長要求孩子跪坐。』他附上的新聞影片是親から子どもに「長時間正座」は体罰 厚労省が指針(19/12/04)。我自己搜到一篇2020-10-13 發表在《今日日本》(Japan Today)的文章Finally, a device to save us from the pain of sitting Japanese-style(終於有一個設計可以讓我們擺脫日式坐姿的痛苦)。它的前兩段是:『“seiza”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日式坐姿」,但許多人認為「疼痛」也是同樣有效的同義詞。 Seiza 的字面意思是「正確的坐姿」…雖然它看起來漂亮而有尊嚴,但 Seiza 的缺點是它會把你的大量重量放在膝蓋、腳踝和其他下半身部位的脆弱韌帶上。 甚至許多現代日本人也覺得 Seiza 非常不舒服。』我也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但卻搜不到任何「跪坐可以減肥或防止衰老」的論文。事實上,我搜到的論文是清一色地認為跪坐有害健康,而更讓人傻眼的是這些論文全都是出自日本的研究。2005年:Effect of Japanese sitting style (seiza) on the center of foot pressure after standing(日式坐姿(跪坐)對站立後足部壓力中心的影響)。這篇論文在引言(Introduction)裡說跪坐不僅會對骨骼系統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對下肢血液流動產生不良影響,而它的研究結論是:跪坐會在 4-5 分鐘內引起小腿組織氧濃度顯著降低,並在 17 分鐘左右導致足底本體感覺閾值增加。2012年:Two cases of elderly-onset 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y manifesting bilateral peroneal nerve palsies(老年發病的遺傳性神經疾病伴壓力性麻痺二例,表現為雙側腓神經麻痺)。結論:臨床過程表明,被稱為「跪坐」的日本坐姿是雙側腓神經麻痺的誘發因素。2014年:A case of crush syndrome induced by the kneeling seiza position(跪坐姿勢誘發擠壓綜合徵一例)。這篇論文在引言(Introduction)裡說跪坐可能會導致氧含量降低和橫紋肌溶解引起的肌肉組織破壞,而它的文摘是:擠壓綜合徵(Crush syndrome)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伴肌紅蛋白尿性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特徵性綜合徵。最常見的擠壓傷是地震等自然災害受害者的擠壓傷。在此,我們報告一例由跪坐姿勢誘發的擠壓綜合症的罕見病例。2017年:Seiza-induced neuropathy: an occupational peroneal neuropathy in a Japanese lady(跪坐誘發的神經疾病:一位日本女士的職業性腓神經疾病)。2021年:Bilateral atrophy of the extensor digitorum brevis muscle might be a useful sign for diagnosing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in Japanese men who do not sit in the traditional “seiza” style(對於不採用傳統“跪坐”坐姿的日本男性,雙側指短伸肌萎縮可能是診斷糖尿病性多發性神經病的有用標誌)。這篇論文提到,跪坐可能會導致雙側指短伸肌的萎縮。總之,內容農場以及媒體名人所聲稱的「跪坐可以減肥、防止衰老、等等」,都是毫無科學根據。事實上,「跪坐會引發肌肉和神經性疾病」不但是證據確鑿,而且很多日本人也都認為跪坐是痛苦、不舒服。那,既然是痛苦、不舒服,怎麼可能會對健康有益?原文:跪坐能減肥防衰老?別跪出一身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他命其實一共有13種 為什麼過去十年大家特別偏愛維他命D?
我在2022-1-17發表紀錄片《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公視邀請點評。從標題就可看出,這篇文章是要告訴讀者,公視邀請我點評紀錄片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我在文章裡有告訴大家,我的點評文章已經刊登在《紀錄觀點》的官網:林慶順教授 ― 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但是,今天署名「愛將」的讀者留言:「教授在公視這篇文章已經找不到了,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管道能夠閱讀您的大作呢?」。所以,我決定把我的點評文章拷貝如下:《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這部紀錄片的英文原名是Vitamania: 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Vitamins。Vitamania是Vitamin和Mania的組合,而意思就是《維他命狂熱》。至於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Vitamins,最貼切的翻譯應該是《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而這跟我常說的《維他命的吹捧與現實》是不謀而合。這部紀錄片是在2018年發行,但是比它早了22年,Vitamania這個合成字就已經問世。Rima Apple是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現年77歲,已經退休。她在1996年出了一本書叫做Vitamania: Vitamins in American Culture(維他命狂熱:維他命在美國文化裡)。Catherine Price是一位Science Journalist(科學記者)。她在2015年出了一本書叫做Vitamania: Our Obsessive Quest for Nutritional Perfection(維他命狂熱:我們對營養完美的痴迷追求)。隔年,這本書被改名叫做Vitamania: How Vitamin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We Think About Food(維他命狂熱:維他命如何徹底改變我們對食物的看法)。Catherine Price兩次出現在這個影片。第一次是在10分45秒的時候,而她主要是在說,維他命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全球千億美金的產業,是因為消費者本身的需求而促成的。Catherine Price的第二次出現是在80分23秒,而她主要是在說,也是因為消費者本身的要求,維他命產業將永遠不會受到法律的規管。所以,普羅大眾對維他命的痴迷與需求是已經存在20多年了,而用Vitamania來形容這個全球性的現象,是一點也不為過。跳芬克舞的鴿子Casey Bennetto是澳洲籍的作曲家及歌手。他在影片的第7分鐘首次出現,用演唱的方式來解釋Vitamin這個字的起源。陪他一起表演的是幾隻跳舞的卡通鴿子,而他們表演的音樂類型是叫做Funk。Funk這個字有好幾個不同的意思。它除了是一種音樂類型之外,也可以被翻譯成臭味,恐懼,和怯懦。但是,在這裡,它是一位波蘭籍化學家的姓。Casimir Funk是在1884年出生於波蘭華沙,而原名是Kazimierz Funk。他在1910年進入英國的李斯特學院從事研究,而當時的院長派給他的工作是研究beriberi(腳氣病)。腳氣病並非只是腳的毛病,而是全身性的,包括心臟。在那個年代,英國殖民地印度以及荷蘭殖民地印尼都出現很多腳氣病的案例,而這些案例是包括當地居民以及英國與荷蘭的駐軍,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英國與荷蘭都迫切想解決腳氣病這個問題。Christiaan Eijkman是荷蘭派駐印尼的首席軍醫官。他偶然發現實驗室裡的雞在長期吃剩餘的軍糧白米後也會出現類似腳氣病的症狀,而在改吃糙米後就會恢復健康。所以,他推理糙米的麩質一定是含有一種維持健康的必需元素。這個元素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維他命B1。由於這個發現,Christiaan Eijkman在1929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Casimir Funk在研究腳氣病的時候改用鴿子做實驗,而他也發現長期吃白米的鴿子會出現類似腳氣病的症狀。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紀錄片會用跳Funk舞的鴿子來代表Casimir Funk的研究。Casimir Funk在1912年發表了一篇關鍵性的論文The etiology of the deficiency diseases(缺乏性疾病的病因)。他說,有一些疾病,例如腳氣病(Beri-Beri),壞血病(Scurvy),糙皮病(Pellagra),以及佝僂病(Rickets)是屬於缺乏性疾病(Deficiency Diseases),而它們是可以用一些特定的有機物質來預防及治療。由於這些物質攸關性命(vita),而根據他的研究,這些物質是屬於胺類(amine),所以他建議將此類物質統稱為Vitamine。可是,後來的研究發現這些可以預防及治療疾病的物質並非屬於胺類,所以英國生化學家Jack Cecil Drummond在1920年發表The nomenclature of the so-called accessory food factors (vitamins)【所謂的輔助食物因子的命名(維他命)】,建議將Vitamine改成Vitamin。他的解釋是,《ine》這個字尾是代表具有化學特性的《胺》,而《in》這個字尾是代表不具化學特性的《素》,所以把Vitamine改成Vitamin就可避免把這些輔助食物因子錯誤歸類為《胺》。這個建議很快就得到大多數專家的同意,但是Casimir Funk卻堅持了16年,直到1936年才終於在他的一本新書裡首度使用了Vitamin這個字。雖然Casimir Funk在實證科學的領域裡並非特別傑出,但是由於他是Vitamin這個名詞的原創人,所以常被誤以為是維他命的發明人。不管如何,由於Vitamin這個名詞是如此的簡單扼要,容易用於行銷,所以它才會導致這幾十年來全球性的Vitamania。水溶性就不危險嗎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在第16分55秒時開始介紹維他命的種類。他說維他命共有13種,而其中4種(維他命A、D、E、K)是脂溶性,其他9種則是水溶性。他進一步說,水溶性的維他命會從尿液排出,而脂溶性的維他命則會在肝臟和脂肪累積,所以過量攝取脂溶性維他命會導致中毒。雖然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但難免會讓人以為水溶性維他命就不會有過量攝取的問題。影片裡有兩個脂溶性維他命中毒的故事。其中那個維他命A中毒的故事是很精彩,但可惜就只是個故事(非事實)。另外那個維他命D中毒的故事雖然相對比較平淡,但卻是比較重要。至於為什麽,請看下面分析。影片裡也有兩個水溶性維他命缺乏的故事。其中那個維他命C缺乏的案例是由於該名患者完全不吃蔬菜水果,而像這樣的人在這個年代其實是極其罕見。另外那個維他命B9(葉酸)缺乏的案例雖然是很有意思,但可惜所傳達的訊息卻有瑕疵。最重要的是,這個影片完全沒有提起水溶性維他命攝取過量的問題,所以我會在下面補充這方面的相關資訊。脂溶性維他命中毒這個紀錄片是以一個維他命A缺乏導致失明的故事做為開端,然後很快(在第2分20秒)就轉入一個因為維他命A中毒而致命的故事。這個故事是1913年Douglas Mawson和Xavier Mertz在南極探險,後來由於缺乏食物而不得已吃了他們的雪橇狗,而由於狗的肝臟含有大量的維他命A,所以Xavier Mertz最終死於hypervitaminosis A(維他命A過多症)。維他命A過多症的確是有致命性,但是,請注意,Douglas Mawson是這次探險的唯一生還者,而吃雪橇狗這件事就是根據他的敘述,可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有維他命A中毒這件事。要知道,在當時、當地,根本就不可能會有他們的血檢報告。事實上有關他們發生維他命A中毒這件事,到目前都還只是個假設,而這個假設是源自於一篇1969年發表的論文HYPERVITAMINOSIS A IN THE ANTARCTIC IN THE AUSTRALASIAN ANTARCTIC EXPEDITION OF 1911-1914: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THE ILLNESSES OF MERTZ AND MAWSON(1911 年至 1914 年澳大利亞南極探險的維他命 A 過多症:對 Mertz 和 Mawson 疾病的可能解釋)。另一個維他命中毒的故事是出現在影片的第76分42秒,而受害者是一名才三、四個月大的女嬰。由於女嬰的母親以為給孩子吃大量的維他命D才能顯示出母愛,結果導致女嬰差點喪命。雖然這個故事比起那個南極探險的故事來得平淡,但事實上維他命D所造成的問題是遠遠超過維他命A。不過,由於維他命D是《維他命狂熱》之最,所以我要把它留在文章的最後來做為收場重頭戲。水溶性維他命過量攝取的問題雖然維他命D是當紅炸子雞,但其實維他命C也曾獨領風騷近40年,更何況它現在仍是所有水溶性維他命補充劑裡的一哥。尤其是在癌症的另類療法中,靜脈注射維他命C可真是黑心醫生的搖錢樹。不管如何,過度攝取時,口服維他命C補充劑是有可能會引發頭痛、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和胃酸逆流。維他命B群一向是被認為最安全的,但是一項在2019-5-10發表的研究發現過度攝取B6和B12會增加骨折的風險。請看Association of High Intakes of Vitamins B6 and B12 From Food and Supplements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護士健康研究中停經後婦女從食物和補充劑中攝入大量維他命 B6 和 B12 與髖部骨折風險的關聯)。另一項在2020-1-15發表的研究也發現維他命B12在血漿裡的濃度是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請看Associ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B12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荷蘭一般人群中維他命B12的血漿濃度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這篇論文在結尾是這麼說:「有關維他命攝入過多,特別是維他命B12,已引起關注。在沒有維他命B12缺乏的情況下,對於是否要補充維他命B12,應謹慎行事。」葉酸的迷思與誤解影片在第37分24秒的時候用了一個輪椅籃球選手的故事來說明維他命B9(葉酸)的重要性。這位選手之所以需要輪椅代步,是因為他的脊髓發育不全,而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他母親在懷他時葉酸不足。有研究發現葉酸不足可能會導致胎兒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所以,儘管很多食物已經含有葉酸,但是為了以防萬一,懷孕初期的孕婦最好還是要服用葉酸補充劑。《神經管缺陷》指的是神經管閉合不全,而神經管的閉合是在懷孕第28天就已經完成。所以,為了要防止神經管缺陷,葉酸的補充就必須在剛懷孕,或甚至在懷孕前就進行。可是,大多數的準媽媽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懷孕,或什麼時候已經懷了孕,所以可能就會錯失補充的適當時機。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很多醫生(包括婦產科醫生)、營養師、及媽媽健康網站都警告孕婦一定要吃葉酸補充劑。殊不知,等到知道懷孕時才吃葉酸補充劑,已經是亡羊補牢了。更何況,有研究顯示,孕婦過度補充葉酸可能會導致胎兒的大腦發育遲緩。有鑑於此,美國在1996年立法強制在穀類產品中添加葉酸,而在1998年全面完成此一強制行動。所以,在美國,每個人,不論男女老少,有無懷孕,現在全都是被“強制”補充葉酸。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共同發布一份葉酸添加指南,建議世界各國如何在食物(麵粉)中添加葉酸。目前全世界有81個國家有強制添加葉酸的規定,但是實際上完成全面性強制添加的國家應當沒這麼多。台灣和中國都沒有強制添加葉酸。歐洲國家也都沒有強制添加葉酸。影片在第43分30秒的時候主持人Derek Muller說歐盟每年有四千多個神經管閉合不全的案例,然而歐盟卻不做葉酸添加,所以接下來他就訪問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的營養與流行病學家Mathilde Touvier博士。這位博士說,不做葉酸添加的原因是麵包在法國是神聖又傳統的食品,所以不能隨意變動。可是,不做葉酸添加並不是法國特有的政策,而是所有歐洲(或歐盟)國家都是如此。所以,她的解釋很顯然是有問題。事實上,我在3年前發表的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嗎就有說,歐洲國家不做葉酸添加的主要原因是擔心過量的葉酸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然後我又發表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提供了5篇論文來舉證葉酸攝取過多會有哪些不良影響。我也引用了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屬下的膳食補充劑辦公室所發表的文章,它的重點是:大量葉酸可以糾正巨幼細胞性貧血,但不能糾正由維他命B12缺乏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因此,葉酸補充劑的過度攝入可能會“掩蓋” 維他命B12缺乏症,從而導致神經損害到不可逆的境界。葉酸補充劑的過度攝入也可能會加速腫瘤前病變的發展,尤其是結直腸癌。此外,有研究顯示,在懷孕前後每天從補充劑中攝入1000 微克或以上的葉酸,會導致她的小孩大腦發育遲緩。葉酸的攝入如超過人體將其還原的能力,就會導致體內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從而降低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也就是說,過多的葉酸可能會降低免疫能力。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未代謝的葉酸可能與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障礙有關。維他命D狂熱其實,Vitamania並不是一個精確的用詞,因為普羅大眾對13種不同維他命是有非常不同程度的追捧。例如在1980和1990年代,最被瘋狂追捧的是維他命C,而在2000年代則變成是維他命D。所以,更精確的說法是,我們曾經歷過一個Vita-C-mania(維他命C狂熱)的時期,而現在則是正處於一個Vita-D-mania(維他命D狂熱)的時期。頂尖的心臟學期刊JAMA Cardiology在2019-6-19發表The Demise of Vitamin D for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維他命D心血管預防之死),而它第一句是:在過去10年裡,由於大眾對於維他命D萬靈丹的瘋迷,導致維他命D檢測和口服補充劑增加了近100倍。那,到底是為什麼,大眾會在過去10年裡瘋迷維他命D萬靈丹呢?簡單的答案是,因為10多年前美國出現了一位維他命D超級推銷員Michael Holick, MD。他在2004年發表Vitamin D: importanc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s, type 1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osteoporosis(維他命D:預防癌症,1型糖尿病,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性),要大家每年至少做一次血清維他命D檢測,還要每天吃至少1000單位的維他命D補充劑。直到今天,15年來,他每年都要發表好幾篇論文,一再說維他命D不足是全球性的災難,以及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防百病,治百病等等。尤其是在一篇2017年的論文裡,他還說肥胖的人每天需要吃8000單位,而一般人縱然每天吃15000單位也很好。台灣有位江醫師曾在Michael Holick的實驗室進修,而回台後他也大力提倡維他命D,儼然成為台版的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我為了要對抗他傳播維他命D偽科學,在2020年3月11日發表新書維他命D真相。在這本書裡我詳細說明科學家是為了要治療佝僂病而發現維他命D。我也說:【在這五十多年來,花了成千上億的研究經費,做了數百個臨床試驗,最後的結論是,「佝僂病」是維他命D補充劑唯一被證實有預防或治療效果的疾病。】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在第60分鐘的時候訪問了一位澳洲的維他命D專家Rachel Neale博士,而她也這麽說:「一般大眾都認為維他命D被證明了有各種良好的健康效益,例如減少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案例,但事實上我們只知道維他命D對骨骼非常重要,其它方面還未經證實。」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也有說,雖然我們常常聽到什麼維他命D不足,過低,或缺乏,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維他命D正常值。有關維他命D正常值,Rachel Neale博士也這麽說:「所以我們還沒有一個單一的數字是被世界上所有組織、所有科學家、和所有醫生都接受的。」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也有說,癌症患者的維他命D水平通常都較低,所以台灣那位江醫師就叫大家一定都要吃大量的維他命D補充劑。可是,這位江醫師卻不了解《關聯性不等於因果性》,而事實上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低維他命D水平》引發癌症,還是癌症引發《低維他命D水平》。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的相關研究也都發現維他命D補充劑不會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也有提起Rachel Neale博士的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一項維他命D補充劑的大型臨床試驗,而結果會在2021年出爐。由於影片是在2018年發行,所以目前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裡面已經有兩篇這項臨床試驗的論文,而它們的標題和結論分別是:The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older Australian adults: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D-Health Trial(補充維他命 D 對澳洲老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影響:對 D-Health 試驗數據的分析)。結論:每月大劑量 60 000 IU 維他命 D 並未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總體風險,但可以略微縮短一般人群的症狀持續時間。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對一個大體上維他命 D 充足的人群進行常規維他命 D 補充不太可能對急性呼吸道感染會產生臨床相關的影響。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falling: outcomes from th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Health Trial(維他命 D 補充劑和跌倒風險:隨機、安慰劑對照 D-Health 試驗的結果)。結論:每月大劑量 60 000 IU 維他命 D 沒有降低跌倒風險。其實,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早就有提供證據,指出維他命 D 補充劑不會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或跌倒風險。所以,澳洲的這項大型臨床試驗只不過是再度肯定。我也可以預期,它也將會再度肯定維他命 D 補充劑是不會降低癌症風險。維他命狂熱還會繼續演下去Casimir Funk在1912年創造了Vitamine這個名詞,然後Jack Cecil Drummond在1920年建議將它改成Vitamin,就這樣種下了Vitamin Mania的禍根。Rima Apple在1996年把Vitamin Mania合併成Vitamania,做為書名,然後Catherine Price在2015年依樣畫葫蘆,也用Vitamania做為書名。Derek Muller在2018年發行這部紀錄片,也用Vitamania做為片名。不管是出書,還是拍電影,Rima Apple,Catherine Price,和Derek Muller都是想用Vitamania這個帶有貶義的字來告訴大家維他命的真相。但是,成效很顯然是非常有限。我自己也發表了兩百多篇有關維他命的文章,以及四本相關的書,苦口婆心希望大家能了解99%的人是不需要吃維他命補充劑的。但其實我是心知肚明,就算我再寫兩百篇,甚至兩千篇有關維他命的文章,再發表四本,甚至四十本相關的書,也還是一樣擋不住Vitamania這股狂潮。雖然我也不認為這部紀錄片能在台灣擋住Vitamania這股狂潮,但我還是非常佩服和感謝公視願意花這麼多心血來翻譯和播放這部紀錄片。至於公視的這份努力會有什麼成效,我想大概也只能說佛度有緣人吧!額外影片Vitamania這部紀錄片的官網有提供13個短片,而其中有兩個是我認為值得推薦的:TEN THINGS ABOUT VITAMINS(10件有關維他命的事):長度3分46秒,是紀錄片主持人Derek Muller訪問作家Catherine Price,談論所謂的《10件你不知道的有關維他命的事》。DO VITAMIN EXPERTS TAKE VITAMINS? (維他命專家有吃維他命嗎?):長度1分40秒,是紀錄片裡10位維他命專家親口說出他們自己有沒有服用維他命補充劑。原文: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7 焦點.健康知識+
人體工學椅對坐姿有益是否有科學證據?教授教該如何坐得健康
我在2023-5-18發表抗老化醫學是偽科學,讀者antonylearn在2023-5-21留言:「林教授您好。請問人體工學桌椅對健康的好處是否有研究證據?我們應該注意哪些設計和功能?謝謝教授。」人體工學的英文是ergonomic。我用這個字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搜到73,436篇論文。我把ergonomic限定為標題關鍵字後,搜到2014篇論文。我大致瀏覽了最新發表的幾篇論文後,覺得一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的The Home Office: Ergonomic Lessons From the “New Normal”(家庭辦公室:從“新常態”學習到的人體工學教訓),是最有實用價值。我把它的文摘和如何調整桌椅的建議翻譯如下:文摘:數以百萬計的人因 COVID-19 而被拔根(uprooted),丟進在家辦公的“新常態”。使事情更加複雜的是,許多人只獲得了一台筆記本電腦,而且幾乎沒有接受過有關設置符合人體工學的正確工作站的教育(如果有的話)。因此,許多在家辦公的員工可能面臨不理想的工作條件。基於 41 項家庭辦公室人體工學評估,大多數人體工學問題與筆記本電腦的使用、沒有扶手的不可調節椅子、較低的屏幕高度和堅硬的桌面有關。如果繼續在家辦公,人們需要了解不良工作站的後果。首先,辦公椅往往是問題的根源。最好的椅子具有以下關鍵部件:可調節高度、可調節扶手、五個腳輪和椅背的腰部支撐。然而,家裡很少有椅子具備所有這些組件,而且一把新椅子可能超出預算。椅子的一些潛在修復包括:1.在座椅上放一個枕頭以提高座椅高度。2.在背後放一個枕頭和/或捲起的毛巾,以提供腰部支撐和背部支撐,並且無需從椅背上傾斜身體。3.在扶手較低且不可調節時包裹扶手。4.將椅子移近桌子或桌子,以鼓勵背部靠在座椅的靠背上。其次,很明顯,很多人在家中使用筆記本電腦工作,無論是將筆記本電腦放在膝蓋上還是放在辦公桌上,都會導致背部和頸部姿勢不良。無論哪種方式,筆記本電腦的屏幕都太低,導致工作人員經常低頭看很長時間。使用筆記本電腦的一些潛在修復方法如下:1.在膝上使用屏幕時,請在電腦下方放置一個膝上桌或大枕頭,以抬高屏幕。2.在桌上使用筆記本電腦時,請使用外接鍵盤和鼠標,並通過在筆記本電腦下方放置一疊書或一個盒子來抬高屏幕。3.如果可能,請在合適的高度(例如,頂部與眼睛同高)並以人為中心使用外部屏幕。4.使用雙屏幕或多屏幕時,將主屏幕直接放在您面前並將輔助屏幕(例如筆記本電腦或第二個外接屏幕)放在主屏幕的一側是關鍵。梅約診所發表的Office ergonomics: Your how-to guide(辦公室人體工學:你的怎麼做指南),也值得參考:椅子:選擇一把能支撐脊椎的椅子。調整椅子的高度,使雙腳平放在地板上。或者使用腳踏板,使大腿與地板平行。如果椅子有扶手,請調整扶手的位置,讓您的手臂輕輕放在扶手上,肘部靠近身體,肩膀放鬆。桌子:在桌子下面,確保你的腿和腳有足夠的空間。請勿將物品存放在辦公桌下方,因為這會縮小可用空間並使您難以正確坐下。如果辦公桌太低,無法改變辦公桌高度,可以在辦公桌腿下墊上結實的木板或積木,將辦公桌抬高。如果桌子太高無法更換,請將椅子抬高。如有必要,請使用擱腳板支撐雙腳。如果您沒有腳凳,請嘗試使用小凳子或一疊結實的書。如果您的辦公桌有一個不圓的硬邊緣,請在邊緣墊上墊子或使用腕托。這可以保護您的手腕免受稱為接觸應力的問題,這種問題可能因長時間接觸硬邊而發生。鍵盤和鼠標:將電腦鍵盤放在你面前,讓你的手腕和前臂在一條直線上,肩膀放鬆。如果您使用連接到電腦的鼠標,請將其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與鍵盤放在同一表面上。當您在打字、使用觸摸板或鼠標時,請保持手腕伸直,上臂靠近身體,雙手處於或略低於肘部水平。如果可能,請設置鼠標的靈敏度,以便您可以輕觸它。電腦屏幕:將電腦屏幕直接放在您的面前,鍵盤的正後方,距離您的臉大約一臂的距離。屏幕與您的距離不應低於20 英寸(約 50 厘米)或超過 40 英寸(約 100 厘米)。屏幕頂部應與眼睛看齊或稍低。 如果您佩戴雙焦點眼鏡,請將屏幕再降低 1 到 2 英寸(約 2 到 5 厘米)以獲得更舒適的觀看效果。筆記本電腦:由於屏幕高度低、鍵盤和触摸板局促,使用膝上型電腦可能會導致不適。如果您在辦公桌前使用筆記本電腦,請考慮使用外接鍵盤和鼠標以及筆記本電腦支架,以更接近台式電腦的設置。經常使用的物件:將您經常使用的物品(如電話、訂書機或印刷材料)放在靠近您身體的地方,以盡量減少探身。請站起來拿取您坐著時無法舒適夠到的任何東西。電話:如果您花很多時間在電話上,或者如果您經常在使用電話時打字或寫字,請將電話接上揚聲器或使用耳機。不要將手機夾在頭和脖子之間。請記住,無論您的工作空間根據人體工學設置得多麼好,一次幾個小時都坐在同一個位置上對您的身體不利。在整個工作日盡可能多起身走動。如果可能的話,站著做一些工作。當你坐下時,不時地伸展你的手、手指和手臂。改變你的姿勢、站起來和移動將減輕你身體的壓力並幫助你保持健康。美國西北大學發表的Ergonomic Office Furniture Selection Guide(人體工學辦公室家具選擇指南),也值得參考。原文:人體工學桌椅是否有研究證據,如何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2 焦點.健康知識+
抗老化醫學是什麼?抗老化醫學有科學依據嗎?教授這麼說
讀者Johnny Wu在2023-4-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好,想請問一下,最近有看一本書,是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著作,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素疲勞,想請問教授這個有科學根據嗎?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謝謝教授」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腎上腺疲勞」,我已經在前天發表。請看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一個醫學神話。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這個單位名稱是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簡稱A4M。它是由兩位整骨師(Osteopath)Robert Goldman和Ronald Klatz創建於1993年,而主要的業務是認證所謂的「老化醫學專科醫生」(獲得認證的醫生每年要繳324美元的會員費)。但是,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和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這兩個正規的醫學會都不承認A4M這個組織以及它認證的醫生。由此可見,「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是畫虎爛。醫學期刊Gerontologist(老年醫學家)在2003年發表The war on “anti-aging medicine".(“抗老化醫學”之戰)。它的文摘的第一句是:老年醫學界的主要成員最近對抗老化醫學發起一場戰爭,試圖詆毀(discredit)他們認為是欺詐和有害的產品和療法,並將他們的研究與他們認為的抗老化運動偽科學區分開來 。這句話裡的「欺詐和有害的產品和療法」以及「抗老化運動偽科學」,指的就是American Academy of Anti-Aging Medicine。洛杉磯時報在2000-5-8發表Troubling Record for Anti-Aging Doctors(抗老化醫生令人不安的記錄)。它的第一段是:研究老化的主流醫生一直對美國抗老化醫學會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該組織的醫師認證標準不夠嚴格。本報對 50 名身為學院成員的加州醫生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種批評。根據委員會記錄,截至 4 月下旬,在 A4M 印刷和互聯網目錄中列出的 50 名醫生中,有 12 人受到至少一次州醫療委員會的紀律處分。紐約時報在2007-4-15發表Aging: Disease or Business Opportunity?(老化:疾病還是商機?),其中一段是:自從 15 年前芝加哥的兩位整骨師 Ronald M. Klatz 和 Robert M. Goldman 創立該學院以來,該學院已將其教學發展成為一個利潤豐厚的企業,聲稱擁有 20,000 名會員,運營著一個網站,授予「抗衰老再生醫學」認證的全球公約和醫學教育計劃。在此過程中,該學院也一直成為批評的焦點,被嘲笑是庸醫或炒作,並將該學院貼上醫學和法律似是而非的標籤。CNN 在2011-12-18發表(2016-12-14更新)The risks of anti-aging medicine(抗老化醫學的風險)。其中一段是:事實上,抗老化不是美國醫學專業委員會認可的專業,這意味著醫生不能正式獲得委員會認證。然而它有自己的專業協會,即美國抗老化醫學會 (A4M)。這篇文章也列舉下面三個抗老化醫學的風險:一、危險的激素療法:抗老化醫生武器庫中最大的武器是隨意開出荷爾蒙處方。這個概念是,如果你讓一位 60 歲的女性複制她 20 歲時的荷爾蒙環境,她會覺得自己像 20 歲,這本質上是喝幼兒血的想法。二、時尚診斷:新的抗老化流行語之一是腎上腺疲勞。該綜合徵背後的理論是,慢性壓力會導致腎上腺激素的產生減少,從而導致疲勞和睡眠問題。但是,雖然有一種叫做腎上腺功能不全的合法疾病,腎上腺疲勞卻是一個虛假的診斷。更重要的是,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糖尿病和器官功能障礙。三、推銷保健品(Pill-a-palooza)。 許多抗老化醫生以非常高的價格出售他們自己的營養保健品系列。這是一個比可卡因毒販獲得的更高的利潤。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表明抗老化補充劑不起作用。此外,它們在出售前不需要獲得 FDA 批准,因此無法保證它們是安全或有效的。中國日報網(China Daily)2012-2-2發表US group accused over cancer fraud(美國團體被控癌症欺詐)。它的第一和第二段是:中國致力於傳播科學知識的組織「科學松鼠」的成員Li Qingchen醫生週四表示,美國抗老化醫學會 (A4M) 一直在使用未經批准的癌症療法來欺騙中國患者。李補充說,美國癌症協會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 A4M 使用的癌症治療對癌症患者有益。從這些論文和新聞報導可以看出,所謂的抗老化醫學只不過是一個為了騙錢而創立的偽科學。原文:抗老化醫學是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7 養生.聰明飲食
降膽固醇是陷阱,越吃越多病?燕麥對健康有好處還是有壞處?
我在2021-11-25發表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讀者Pat在2023-4-10留言:「教授您好:最近有youtuber引用不少研究說食燕麥有害,降膽固醇係陷阱,仲會越食越多病!請問這種說法正確嗎?」讀者陳生在2023-5-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最近在香港經常說燕麥不是健康食品,如下:1.吃燕麥片前請三思,柏格醫生 Dr Berg2.燕麥迷思|燕麥95%含致癌物!降血糖膽固醇成效存疑醫生親解3原因|教煮|早餐|健康飲食3.[不是陰謀論]由馬的飼料,變成營養食品?|燕麥有害? 降膽固醇係陷阱?仲越食越多病!?|蛋原來食幾隻都得!|粵語中字可否提供你見解呢?謝謝!」讀者Pat提供的影片和讀者陳生提供的第三個影片,都是一個叫做「Stormtrooper白兵」的youtuber發表的。他有很多粉絲,但他的YouTube賬號和臉書賬號都沒有說他有受過什麼科學或醫學訓練。不過,也許這並不重要。請看我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讀者陳生提供的第一個影片是一個叫做「Dr Berg」的youtuber發表的。第二個影片則只是引用第一個影片。「Dr Berg」的影片有被製作成叫做「柏格醫生中文健康知識」的系列,但其實他並不是醫生。我在2020-11-1發表的斷食的吹捧與現實裡面有這樣說:「這位網紅的本行是整骨師,但現在已經不幹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網紅的收入肯定是整骨師的好幾倍。他的影片也都是有中文版的,所以這當然也是收入來源之一。他的影片內容都是儼然像個教授一樣,在白板上講解各種飲食對健康影響的機制。由於演技精湛,伶牙俐齒,又看起來相當權威,也就難怪會受到廣大的追捧。當然啦,一定也有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醫生而崇拜。不管如何,他除了吹捧斷食之外,也鼓勵生酮飲食。有關生酮飲食我已經有發表好幾篇質疑的文章,所以就不再多提了。不管如何,這位網紅在講解有關斷食,生酮,或是其他健康議題時,他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所謂的Cherry-picking:專挑對他有利的證據,但就是不提對他不利的。更嚴重的是,為了達到推銷斷食和生酮的目的,他的講解往往是扭曲事實或編織故事。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一位年輕醫師分別在2019-11-12和2020-5-9發表的的影片(裡面有提供科學證據):“Doctor" Eric Berg | EXPOSED(Eric Berg “醫生” | 揭穿)Dr. Eric Berg FANMAIL (funny) (Dr Eric Berg 粉絲信函(好笑))」有關燕麥與健康關聯性的研究是多不勝數,所以我就只把2020年之後的論文列舉如下:2020年Substitutions of Oatmeal and Breakfast Food Alternatives and the Rate of Stroke(燕麥片和早餐食品替代品的替代和中風的發生率)。結論: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含有燕麥片而不是白麵包或雞蛋的飲食可能與較低的中風發生率有關。Short-Term Dietary Oatmeal Intervention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Forgotten Tool(成人 2 型糖尿病的短期飲食燕麥干預:一種被遺忘的工具)。結論:幾乎被遺忘的是,短期飲食燕麥片是一種經濟但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Bile Acids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The Effect of Two Days of Oatmeal Treatment(未控制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膽汁酸 – 兩天燕麥片治療的效果)。背景:β-葡聚醣可有效結合膽汁酸 (BA),從而降低膽固醇濃度。這可能有助於食用富含 β-葡聚醣的食物(如燕麥片)對葡萄糖穩態產生有益影響。結論:與適應糖尿病的對照飲食相比,兩天的燕麥飲食導致總 BA 顯著降低。BA 減少的幅度與胰島素原的減少直接相關。Response of serum LDL cholesterol to oatmeal consumption depends on CYP7A1_rs3808607 genotype in Chinese(中國人 CYP7A1_rs3808607 基因型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燕麥攝入的反應)。結論:細胞色素 P450 家族 7 亞家族 A 成員 1 基因 rs3808607 中的 SNP 與食用燕麥片後 LDL 膽固醇降低的程度相關。需要更大樣本量的試驗來證實這些發現。Oatmeal induced gut microbiota alte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mproved lipid profil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燕麥引起的腸道菌群改變及其與血脂改善的關係: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結論:厚壁菌門的陽性反應可能是燕麥片誘導微生物群改變的一個關鍵特徵,而食用燕麥片的潛在降膽固醇機制之一可能是其微生物群操縱能力,其中 Blautia 屬的富集發揮了 潛在的重要作用。目前的結果應該謹慎對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驗證。Acute Effects of Oatmeal on Exercise-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Following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燕麥片對女性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運動誘導的活性氧產生的急性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結論:在高強度間歇訓練之前食用燕麥片可能會減輕運動引起的活性氧產生。2022年Improvement in cardiometabolic risk markers following an oatmeal diet is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in 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individuals(燕麥飲食後心臟代謝風險標誌物的改善與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個體的腸道微生物群有關)。結論:燕麥片可以引起血脂、氧化應激、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短鏈脂肪酸的一些有益變化。相關性分析進一步擴展了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群和短鏈脂肪酸在改善心臟代謝風險標誌物中的作用的理解。註:有關所謂的燕麥含致癌物,請看我發表的桂格麥片含除草劑,但是。後記:讀者Elliot寄來一個影片Dr. Eric Berg gets fact-checked(Eric Berg 整骨師被事實核查),指出Eric Berg引用的文獻內容與言論之謬誤,令人瞠目結舌的誤植引用與誤導宣稱,以及分不清LDL-C和LDL-P, 也分不清血清膽固醇和膳食膽固醇。原文:燕麥會越食越多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0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名中醫說喝咖啡一定會得胰臟癌 教授舉西醫實證研究這麼說
讀者翁先生在2023-4-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非常欽佩尊敬您,感謝您為綱友及眾多讀者解惑各種似是而非的保健知識、健康資訊,也深刻的了解到什麼是實證醫學,真實的科學根據。我也購買您3本有關偽科學的大著,讓家人知道正確的科學保健知識。我一直有每天早上喝一杯黑咖啡的習慣(約400~500ml),而且都是空腹,然後就出外去運動,已經3、4年了,感覺很好,也無任何不適。在台灣也有非常多的人每天都有喝咖啡的習慣,但最近有在網路上看到中國大陸的一個視頻,一位名中醫說喝咖啡一定會得到胰臟癌,真的很聳動,也很嚇人,而且是名中醫。但在網路上也有日本及國内的研究喝咖啡可以降低胰臟癌及其他癌症,資訊很混亂。想請教林教授是否有相關的科學研究或實證醫學喝咖啡一定會得到胰臟癌?期待並感謝林教授能解惑,謝謝。」這位讀者雖然有說「看到中國大陸的一個視頻」,但卻沒有提供該視頻,所以我就用「咖啡」和「胰臟癌」做搜索。我搜到一篇標題是喝咖啡過量小心胰臟癌的文章,而裡面有倪海廈中醫師2004年寫的評論:「我不知道已經說過千百遍 , 喝咖啡一定會導致胰臟癌,諸位讀者可以參看我以前的論文,因為咖啡是酸性飲料,不單是會引起胰臟癌也會引起胃癌及淋巴癌,這時只有中醫可以治療,我相信病人會死於胰臟癌的很少,死於西醫的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的很多,讀者請安心,只要找到優秀的中醫必然可以治療的。以上的這位得到胰臟癌的女子,可以準備後事了,因為她接受西醫治療,最多半年可活,我不知道台灣有何中醫可以治好胰臟癌的,但是只要是非常熟練於運用傷寒論及金匱的中醫師,要治療此病絕非難事,可能有的,還有台灣西醫到現在仍然不確定因何會得到胰臟癌,還要引用外國的研究,實在可憐。我們第一線的臨床醫師不但早已治好此病,而且早已確定是由於喝過多咖啡造成的,因為咖啡為強酸性飲料,而且不只是咖啡還有市面上販賣的甜點都是發生胰臟癌的危險因素,因為它們都是使用人工糖去製造的,而人工糖就是酸性的,吃多了,不但會胃酸過多,引發胃癌及淋巴癌,而且就是胰臟癌的主要來源,這些閉門造車的西醫學研究者,還很蒙蔽在可能或也許或大概之中,外面人們已經都翹辮子了,他們還在埋頭苦幹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中,以拯救天下人為己任,好像很偉大,其實不知道已經害死多少不該死的人了。」註:上面這段文章兩次提到酸性飲料或食物會導致癌症,但創造這個說法的人在2018年被法院判監並罰款一億美金。請看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酸鹼騙子陰魂不散有關倪海廈,我在網站成立不久後(2016-5-25)就發表牛奶致癌?,引用他2010年的論述:「無論你是誰,只要你敢出面替牛奶商打廣告,想說服民眾多喝牛奶時,你要注意,我會將你放進白目醫療人員區,因為你在害人生病中,這種行為必須被制止。如果你看完這篇研究報告後,還是繼續堅持每天都喝牛奶的話,我已無言可說了。只有祝福你不要得癌症了。」維基百科有記載倪海廈的生平,而有關死因的部分是:2012年1月29日夜晚在台北家中昏迷,送台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急救,2012年1月31日於台北醫學大學醫院病逝(註:享年58歲),診斷是心肺衰竭。(註:一個畢生痛恨西醫的人,臨終前卻被送到西醫做急救,想必是一大憾事。)維基百科也有列舉一些關於倪海廈的爭議,包括:咖啡為強酸並造成胃癌血癌是吃西藥造成,且四周完治血癌子宮頸癌成因是因為月經積在子宮頸所造成帕金森氏症由西藥所引起糖尿病足的成因是因為西藥讓血糖沉在腳底我也搜到一個新唐人電視台在2012-11-20發表的影片【名醫故事】(二)李時珍/喝咖啡會導致胰臟癌嗎?,而所謂的名醫是胡乃文中醫師。新唐人電視台的總部是設於美國紐約市,而胡乃文是在台灣執業,所以雖然影片的標題是簡體字,但卻非出自大陸。還有,有關新唐人電視台,維基百科有一個小標題Promotion of misinformation and conspiracy theories(宣傳錯誤信息和陰謀論)。這個影片長24分08秒,而有關胰臟癌的談論是在22分29秒開始。主持人問胡乃文:「在您看來,這個胰臟要預防它病變,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胡乃文回答:「胰臟依據統計,大部分是抽菸,吃咖啡之類造成的,尤其是咖啡。我曾經有一位學生,他是一位外國人。這個洋人他們都有一個教,就是他們都有信宗教,所以他從小就有個教母啊什麼教父之類的。他的教母就是胰臟癌。他當時問我怎麼辦。我說,唉,她是喝咖啡造成的。結果他跟我,非常有趣的,他說,喔,我的教母她根本就是每天都吃咖啡,然後她把咖啡當作早餐,中餐,晚餐吃,所以她得胰臟癌。」就影片和粉絲數量而言,胡乃文的確是位名醫,但是就我所看過他的影片,例如「刷牙也能使白髮變黑」,我只能說,他的醫學論述實在是讓我哭笑不得,感慨萬千。我發表過下面幾篇咖啡致癌或抗癌的文章:咖啡致癌,幕後推手咖啡致癌?加州逆轉咖啡致癌,金耶?咖啡抗癌,讀者質疑我現在把所有有關咖啡與胰臟癌關聯性的薈萃分析論文列舉如下:2011年:Coffee, decaffeinated coffee, tea,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analysis of two Italian case-control studies(咖啡、脫咖啡因咖啡、茶和胰臟癌風險:兩項意大利病例對照研究的匯總分析)。結論:咖啡與胰臟癌之間缺乏因果關係,與劑量和持續時間之間缺乏相關性,這與該問題的大多數證據一致。2011年:Coffee drinking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喝咖啡與胰腺癌風險: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結論:這項薈萃分析的結果表明,喝咖啡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反比關係。2012年:A meta-analysis of 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咖啡消費與胰臟癌的薈萃分析)。結論:這項薈萃分析提供了定量證據,顯示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沒有明顯相關性,即使攝入量很高。2012年:Coffee, tea, and sugar-sweetened carbonated soft drink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of 14 cohort studies(咖啡、茶和含糖碳酸軟飲料的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14 項隊列研究的匯總分析)。結論:總體而言,未觀察到成年期咖啡或茶的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關聯。2013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gastric and pancreatic cancer–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咖啡攝入量與胃癌和胰臟癌的風險——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結論:我們沒有發現咖啡消費與胃癌和/或胰臟癌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2013年:Intake of coffee, decaffeinated coffee, or tea does not affect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Nutrition and Cancer Study(攝入咖啡、脫咖啡因咖啡或茶不會影響患胰臟癌的風險:歐洲營養與癌症前瞻性研究的結果)。結論:根據對歐洲營養與癌症隊列前瞻性調查數據的分析,咖啡總量、脫咖啡因咖啡和茶的攝入量與胰臟癌的風險無關。2015年: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ffee intak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的前瞻性研究:來自 NIH-AARP 飲食與健康研究的結果)。結論:在一項迄今為止胰臟癌病例數最多的咖啡攝入量前瞻性研究中,我們沒有觀察到總咖啡因、含咖啡因或脫咖啡因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之間的關聯。2016年:Coffee intake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前瞻性研究的最新薈萃分析)。結論:劑量反應分析表明,咖啡攝入量每增加 1 杯,胰臟癌風險增加 1%。 不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發表偏倚。 喝咖啡可能會微弱地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2016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n Update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咖啡消費與胰臟癌風險:隊列研究的最新薈萃分析)。結論:大量飲用咖啡與胰臟癌風險降低有關。 然而,應謹慎接受結果,因為不能排除潛在的混雜因素和偏差。 需要進一步精心設計的研究來證實這一發現。2019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一項系統評價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咖啡消費被確定為與胰臟癌風險增加有關,並且呈劑量反應關係。 然而,需要進一步的機理研究來澄清有關問題。2019年:Coffee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mong never-smokers in the UK prospective Million Women Study(英國前瞻性百萬女性研究中從不吸煙者的咖啡和胰臟癌風險)。結論:對此一隊列和 3 項較小的前瞻性研究的結果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對於從不吸煙的人來說,喝咖啡與胰臟癌風險之間幾乎沒有或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2020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Meta-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咖啡消費與胰臟癌風險: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的元流行病學研究)。 結論:咖啡消費習慣與胰臟癌風險之間沒有關聯。 咖啡攝入量與胰臟癌風險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無統計學意義。原文:喝咖啡一定會得胰臟癌,名中醫說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2-1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可以降低腫瘤復發風險嗎?
讀者曾先生2022-11-30在阿司匹林,抗癌?致癌?和阿司匹林,腦出血/癌症/死亡皆增這兩篇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教授,您好。我有買過您的二本書(餐桌上的偽科學1、2),是您的讀者,很感佩您的許多正確見解。茲有以下問題想請教您,希望您在百忙中能回覆。幾年前,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王鴻俊博士曾說,曾發表在「Science Tra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的 一篇文章指出廣泛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NSAID),如 Aspirin,可以抑制休眠癌細胞甦醒。又說,在臨床癌症治療中,如手術切除後會活化原本蟄伏在體內休眠的微腫瘤,反而促進癌症遠端轉移(metastasis)。又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若在手術治療前餵食實驗小鼠NSAID,如Aspirin,則可降低癌症切除後癌症轉移的發生率。但一般醫師認為,在手術前應停止服用Aspirin或NSAID,以防止出血,或傷口無法癒合。故此說法與上述說法茅頓。故想請教林教授對此看法如何?又如服用非Aspirin 之NSAID,是否比較不會造成出血風險?】這位讀者留言裡所說的研究論文是2018年發表的The systemic response to surgery triggers the outgrowth of distant immune-controlled tumors in mouse models of dormancy(手術的全身反應觸發了小鼠休眠模型中遠處免疫控制腫瘤的生長)。這項研究是用小鼠模型來探討腫瘤手術時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是否可以降低術後腫瘤復發的風險,而研究的動機是因為臨床上有看到一個NSAIDs(叫做ketorolac酮咯酸)似乎可以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請看下面這兩篇回顧論文:2010年:Do intraoperative analgesics influence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after mastectom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術中鎮痛藥會影響乳房切除術後的乳癌復發嗎? 回顧性分析)。結論:「與其他鎮痛藥(sufentanil, ketamine, and clonidine)相比,術中給予酮咯酸(ketorolac)可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2013年:Reduction of Breast Cancer Relapses with Perioperative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ew Findings and a Review(圍手術期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減少乳癌復發:新發現和回顧)。結論:「伴隨手術的短暫全身炎症可促進休眠微轉移的血管生成、休眠單細胞的增殖和循環癌症幹細胞的播種,導致早期復發,並且可能可以被圍手術期抗炎藥有效阻斷。」這篇2013年的論文有特別提起對於NSAIDs有出血風險的擔憂,但它的看法是:「如果在有限數量的研究中使用酮咯酸與大量失血有關,而在其他研究中則沒有,那麼在乳癌手術中的臨床意義仍然未知。如果有的話,它似乎很低,因為酮咯酸從未與較大量紅血球輸血的需求有關聯性。」雖然這兩篇論文對NSAIDs的使用表達樂觀,但是後來的回顧性論文則有些語帶保留:2017年:NSAIDs Use and Reduced Metastasis in Cancer Patients: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NSAIDs 在癌症患者中的使用和減少轉移:薈萃分析的結果)。結論:「NSAIDs 與顯著降低轉移發生的風險有關,無論是在診斷前還是診斷後使用。 然而,NSAIDs 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較弱。」2017年: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the oncological surgical population: beneficial or harmfu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腫瘤外科人群中的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有益還是有害? 文獻系統回顧)。結論:「關於NSAIDs的使用是否與胃腸道癌症手術後吻合口漏有關,文獻尚無定論。此外,關於短期 NSAIDs 對大型癌症手術後癌症復發的影響,目前的證據是模棱兩可。」2021年:Perioperative NSAIDs and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cancer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圍手術期NSAIDs和癌症手術後的長期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圍手術期 NSAID 的使用可能與癌症手術後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的增加有關。這可能取決於癌症的類型和 NSAID 的類型,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支持這一點。」關於出血的擔憂,請看下面兩篇回顧論文:2020年:Perioperative bleeding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圍手術期出血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結論:「在圍手術期使用NSAIDs時需要謹慎。然而,基於潛在的出血風險而草率地將非類固醇消炎藥排除在圍手術期使用之外是不明智的。建議 NSAID 的使用應遵循已知的患者和手術特定因素,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出血風險,同時提供有效的鎮痛效果。」2021年:Perioperative systemic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in women undergoing breast surgery【接受乳房手術的女性圍手術期全身性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NSAIDs)】。結論:「NSAIDs與安慰劑相比: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大多數結果被判斷為具有低質量證據。 乳房手術後 90 天內乳房血腫的發生率可能幾乎沒有差異。 NSAIDs與其他鎮痛藥相比:乳房手術後 90 天內乳房血腫的發生率幾乎沒有差異,但我們非常不確定。 NSAIDs 與無干預相比:手術後 24 (± 12) 小時的疼痛強度幾乎沒有差異,但我們非常不確定。總之,這些研究規模小,彼此不同,並且沒有很好地報告所有可能的副作用。 因此,我們無法就NSAIDs的益處或危害做出明確的結論。」從這些論文可以看出,關於 NSAIDs 對術後癌症復發的影響,以及是否會提高出血的風險,目前的證據都是模棱兩可。原文:腫瘤手術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可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嗎
-
2022-11-0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精英運動員會投向偽科學懷抱 甚至採行對健康有害的飲食習慣?
我上禮拜(2022-11-1)發表新書《茹素運動員》:又一極端飲食謬論,指出有一本新書即將要出版,它的名字是《茹素運動員:頂尖選手、醫學專家實證,透過植物性飲食打造更健壯的身體》,而它是翻譯自2021-6-15出版的The plant-Based Athlete: A Game-Changing Approach to Peak Performance。 三天後,我又發表素食能提升運動表現?醫學實證?,指出目前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素食能提升運動表現。其實,這種利用運動員的名氣來行銷產品的手法是早已司空見慣,只不過成就輝煌的運動員卻不見得就擁有高人一等的健康知識。他們甚至會採行一些對健康有害的飲食習慣,或佩戴一些所謂的「能量」產品。請看: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鍺項圈鈦扯美商萊威貼片,科學證據?Q-Link: 無燈銅線燈平安符關於這個議題,今年6月10日有一篇論文發表在Sports Medicine(運動醫學)期刊。它的標題是Baseless Claims and Pseudoscience in Health and Wellness: A Call to Action for the Sports, Exercise, and Nutrition-Science Community(健康與保健中毫無根據的主張和偽科學:號召運動、鍛煉和營養科學界採取行動),而文摘是:「全球健康和保健行業的價值估計為 4 萬億美元。利潤來自健康俱樂部會員資格、鍛煉課程、飲食、補充劑、替代『療法』以及旨在改善健康、恢復和/或運動表現的數千種其他產品和服務。該行業以驚人的速度擴張,遠遠超出了聯邦機構監管市場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能力。結果,許多產品以毫無根據或誇大的聲明、假裝科學合法性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可疑證據出售。我們在這裡討論了非凡的健康和性能聲明與非凡的科學證據之間不匹配的影響。具體來說,我們探討了偽科學和所謂的『快速修復』干預措施如何破壞旨在喚起長期行為改變的舉措,阻礙對運動表現的持續追求,並導致臨床實踐的嚴重下游後果。此外,健康和保健方面的偽科學,如果不加以製止和挑戰,可能會對運動科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聲譽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一個行動號召,聯合世界各地的運動科學家,更積極地挑戰商業健康和保健行業中毫無根據的主張和偽科學。此外,我們必須肩負起確保下一代運動科學家有足夠技能將科學與偽科學區分開來,將信息與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區分開來的責任。更好的人口健康、運動表現和學科的聲譽可能取決於它。」關於為什麼運動員會投向偽科學,有兩篇文章值得參考:2021年發表在Science-Based Medicine(基於科學的醫學)的Olympic Pseudoscience-Tokyo Edition(奧運偽科學-東京版)。重點:「為什麼偽科學在奧運會上如此普遍?當您在該級別比賽時,即使是最輕微的優勢也會影響是否站在獎牌台上,因此運動員和他們的教練會想要得到任何可能的優勢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可能會導致安慰劑效應,產生輕微的心理優勢。也許教練根本就不在乎干預是否真的有效。如果他們的運動員相信這一點,那他們就可能會覺得這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優勢。在這些奧運會上,我們有時會戲劇性地看到心理和心理健康對運動員的影響。」2020年發表在Psyche(心理)網站的Why do so many athletes turn to extreme and unproven remedies?(為什麼這麼多運動員轉向極端和未經證實的療法?)。一、精英運動鼓勵「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心態。除了收入最高的人之外,其他人的薪水都不高,運動員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需要通過表演來獲得獎金和讚助。此外,他們始終意識到體育成功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業軌跡。當金牌和銀牌之間的差異可以無限小時,運動員通常會追求他們可以追求的任何潛在優勢是可以理解的,無論它看起來是如何的替代(沒有科學根據)。二、安慰劑可以產生強大的心理效應。一些專家認為運動中的心理優勢比身體優勢更重要。當一名運動員感到疲倦和痛苦,迫切希望恢復訓練時,科學誠信可能不會成為他們的首要考慮因素。大多數精英運動員(67%)在接受調查時表示,只要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表現,他們就會很樂意接受安慰劑介導的欺騙。三、對傳統科學的不滿或不信任,和/或對社會規範的拒絕。關於營養建議,許多運動員相信同齡人的意見,而不是合格專家的意見,這是更廣泛的社會問題的症狀。正如美國學者湯姆·尼科爾斯 (Tom Nichols) 在其著作《專家之死》(2017) 中所討論的,在過去十年中,反科學運動的興起和對世界各地科學家的空前攻擊,因此,一種療法之所以流行,可以僅僅是因為它違反了既定的秩序。四、運動員贊助是另一個重要因素。贏得奧運金牌的美國運動員會獲得 37,500 美元的獎金,但英國運動員則根本沒有任何獎金。因此,許多運動員會選擇與營銷機構達成贊助協議,利用他們龐大的社交媒體追隨者來從事廣告。原文:為何精英運動員會投向偽科學
-
2022-11-02 養生.聰明飲食
許多頂尖運動員都是採行純素食飲食?教授告訴你殘酷事實
臉書朋友Wu Jason前天(2022-10-30)用簡訊詢問:「不知教授如何評論這本書 謝謝」。他寄來的連結是博客來書局展示的一本書,出版日期是2022-11-4,名字是《茹素運動員:頂尖選手、醫學專家實證,透過植物性飲食打造更健壯的身體》。這本書是翻譯自2021-6-15出版的The plant-Based Athlete: A Game-Changing Approach to Peak Performance。這本書聲稱許多頂尖的運動員都是遵循純素食,而這些運動員也都公開表示他們的不凡成就是要歸功於純素食。但,事實真是如此嗎?頂尖運動員裡面,純素食的佔多少比例?有百分之一嗎?更何況,這本書裡面所列舉的幾位運動員根本就不是純素食,或已經放棄純素食,或因為採行純素食而斷送職業生涯。28面奧林匹克金牌得主Michael Phelps(圖片來源)聲稱:職業網球巨星維納斯.威廉絲(Venus Williams)採取植物性飲食後,贏得了溫布頓冠軍和奧運金牌。查核:Women’s Health在2020-5-27發表Venus Williams Follows The ‘Chegan’ Diet, And Honestly We Have Questions(Venus Williams遵循“Chegan”飲食,老實說我們有問題)。Chegan是Cheat(欺騙)和Vegan(純素)的組合字,意思是「偷偷吃肉的純素食」。Venus Williams拿了7個單打大滿貫,而她的妹妹Serena Williams 拿了23個。這位妹妹不是純素食。聲稱:NBA明星球員,凱里.厄文(Kyrie Irving)、克里斯.保羅(Chris Paul)、達米安.里拉德(Damian Lillard)、德安德魯.喬丹(DeAndre Jordan)等人,都為了改善表現而採用植物性飲食。查核:Forbes在2019-2-20發表DeAndre Jordan, Kyrie Irving, Chris Paul Invest In Plant-Based Food Company Beyond Meat(DeAndre Jordan、Kyrie Irving、Chris Paul 投資植物性食品公司Beyond Meat)。所以,這三位明星球員會對外宣稱他們是純素食,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吧。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其他400多位現役,以及4千多位退役的NBA球員都沒有對外宣稱他們是純素食。SB NATION在2018-1-19發表Damian Lillard ends vegan diet because he lost ‘a little bit too much weight’(Damian Lillard結束純素食,因為他的體重有點失去太多):「Damian Lillard是第一批在休賽期公開透露選擇素食的球員之一。 但在最近的一次播客中,這位開拓者後衛表示他在採行純素食五個月後宣告停止,因為他的體重比他預期的要輕太多。」聲稱:前NFL(美國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最有價值球員,凱姆.牛頓(Cam Newton)為了增強表現而採用植物性飲食。查核:波士頓環球報在2020-9-12發表Is vegan the best diet for Patriots quarterback Cam Newton?(純素食是愛國者隊四分衛 Cam Newton 的最佳飲食嗎?)。它先說:「在2019年三月Cam Newton宣布改採純素食。可是,由於過去兩年多次受傷,Newton現在正處於職業生涯的十字路口。他剛簽了一份為期一年的最低薪水合同。 」接下來它引用運動營養師Laura Moretti說:「當我們尋找受傷恢復的黃金標準時,我們總是回到那些必需氨基酸。我們在動物性食品中得到了所有九種。 對於像Cam這樣的運動員來說,要滿足他的需求,我認為純素食很難做到。」事實上,由於今年沒有球隊跟他簽約,現年才33歲的Cam Newton已經是處於退休狀態。反過來說,另一位更有名的四分衛,Tom Brady,現年45歲,現在還在打。他更是史上拿下最多超級杯冠軍(7個)的四分衛,但他卻不是純素食。聲稱:史上最偉大的奧運選手之一、田競傳奇人物,卡爾.劉易士(Carl Lewis)將自己有史以來最優異的表現,歸功於純素生活和植物性飲食。查核:Dave Asprey在個人網站發表Athletic Anti-Nutrition: What a Vegan Diet Did to Carl Lewis(運動抗營養:純素飲食對Carl Lewis的影響)。他說:「在成為素食主義者之前,Carl Lewis一直主宰短跑和跳遠。在 1991 年達到頂峰後,在採行純素食僅一年後,Carl Lewis開始失去他在短跑和跳遠的主宰地位。1992年,他未能獲得100米或200米奧運代表隊的參賽資格。……然後在 1993 年,Carl Lewis參加了在斯圖加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錦標賽,但在 100 米短跑中僅獲得第四名,甚至沒資格參加跳遠比賽。」聲稱:七屆溫布頓冠軍諾瓦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於2019溫網以黑馬之姿勝過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他表明植物性飲食對自己的精力和整體表現都有幫助。查核:Fox Sports在2022-10-12發表The food that fuels a champion: Novak Djokovic credits strict diet for tennis success(為奪冠者加油的食物:Novak Djokovic將網球的成功歸功於嚴格的飲食),而其中有這麼一句話:「Novak Djokovic的飲食以蔬菜、豆類、白肉、魚、水果、堅果、種子、鷹嘴豆、扁豆和健康油為基礎。」Sporf在2022-1-11發表IS NOVAK DJOKOVIC VEGAN?(NOVAK DJOKOVIC 是純素食者嗎?)。作者先引用Novak Djokovic 說:「……因為也有道德原因。意識到動物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您知道,屠宰動物和農業等等。 」然後作者評論:「然而,DJOKOVIC與素食主義的關係比乍看起來要復雜得多。 在2013年,據透露他花了數百萬美元購買驢奶,用來製作世界上最昂貴的奶酪。DJOKOVIC在塞爾維亞經營的餐廳也在菜單上提供肉類和動物產品。」我到Novak Café & Restaurant的網站查看,果真看到菜單裡有牛排。相關文章:網球天王偽科學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救命飲食What the Health影片,暗藏玄機原文:新書《茹素運動員》:又一極端飲食謬論
-
2022-10-25 醫療.泌尿腎臟
噬菌體療法是攝護腺炎病友的希望嗎?教授曝最新研究發展
讀者Yao Wen Liang昨天(2022-10-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噬菌體療法」。我成立這個網站已經六年半了,今天是第一次說出,我曾經是噬菌體「專家」。我生平第一篇研究論文就是1984年發表的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essential region of bacteriophage P4(噬菌體P4必要區的核苷酸序列)。這位讀者的信函很長,但值得大家看完全文:林慶順教授您好!我是您的忠實讀者,每一本書都有買,因為您的書吸收了很多觀念,因為自己本身有疾病纏身,久病不治,這邊想要詢問您一些治療方法是否為偽科學,或是只是現在還在起步的階段,尚未被科學證實有效。我本身患有慢性攝護腺發炎,之前長期吃了抗生素卻一直無法有效殺死攝護腺內的細菌,導致細菌都擁有了抗藥性,具醫生所說,抗生素都比較難抵達攝護腺裡面,加上攝護腺裡面的細菌都形成生物膜,自己的免疫功能也不好消滅(有點不確定當初醫生的意思是不是這樣),就導致了此疾病一直困擾著我。我們患有此病的年輕人有建立一個一百多人的病友群組,裡面大家的症狀都是差不多,不外乎都是長期吃抗生素,吃到都有抗藥性也無法有效治癒,抗生素一次吃的比一次強也是都完全無法根治,甚至每次驗出的細菌都不一樣。抗生素長期吃對身體也非常的傷,病友們對此也都相當有感。也有病友吃amikacin,導致出現耳毒症狀,此病讓我們都非常絕望,每天都過得非常不舒服,吃藥也完全無法治癒。直到有一天群組內有討論,國外有噬菌體療法,也有附上一些論文的研究,讓我們似乎看到一絲希望,但我們不是相關背景的人員,真的不太清楚該論文刊登的期刊是否有權威性,或甚至噬菌體療法是否有大型期刊刊登過相關的研究,我們好幾位病友真的都被此病弄得不堪其擾,已經想要自費去喬治亞這種網路上刊登有噬菌體療法的國家去治療,但實在不知道這療法以目前臨床上的研究,在人體中是否真的是有效的,或者只是一個沒有被完全證實的療法。我們研究中也有發現台灣有一位慈濟醫院的陳立光教授,對噬菌體有深入的研究,但礙於目前台灣法規,要申請人體實驗似乎非常的困難,所以想請問教授的是1. 噬菌體療法以目前臨床上的研究,在人體中是否真的是有效的? 是否值得去國外嘗試看看此療法?2. 假設有效的話,以台灣目前的環境,這種在台灣相對前衛的療法,有什麼方法可以請醫師或醫院申請人體實驗嗎?我們都是沒有相關醫學背景的人,看了好幾年泌尿科醫生們也都束手無策,只是很想要嘗試看看是否有新方法可以治療,真的希望林教授可以幫助我們,謝謝!這位讀者有提供兩篇論文和一個網頁,而它們都是非常正面看待噬菌體療法。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論文作者和網頁版主都是有相關利益衝突。我自己搜查到的論文裡面,最新、最可靠的是今年3月發表的綜述論文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Phage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在臨床實踐中使用噬菌體療法的考量)。這篇論文是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發行的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影響因子5.2)。 第一作者是梅約診所的傳染病學醫生Gina Suh,而其他27位作者也都是來自著名的美國醫學院校和研究機構。他們在開會討論了過去所有噬菌體療法的文獻之後(共引用了215篇論文),寫下這篇論文。我把它的緒論和結論部分截取和翻譯如下:緒論:2020 年底,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NIAID) 和抗菌素耐藥性領導小組 (ARLG) 召集了一個由噬菌體治療、臨床微生物學、抗菌素耐藥性和藥理學與監管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而目的是要解決在臨床實踐中實驗性使用噬菌體療法的問題。……本報告是這些努力的產物,可讓臨床醫生熟悉噬菌體療法在臨床使用上的問題,並考慮對這種實驗性療法進行循證評估,以及承認目前尚無任何建議可以支持在任何情況下常規臨床使用噬菌體療法。結論:近幾十年來,由於對傳統抗生素的替代或輔助抗感染藥的需求不斷增加,噬菌體療法已重新成為治療難治性感染的潛在療法。雖然幾個沒有使用控制組的案例研究報告了成功的臨床結果,但臨床失敗有可能是被低估了,而且已經進行的少數隨機對照試驗未能顯示出益處。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推薦支持噬菌體治療的常規臨床使用;關於噬菌體治療的功效和失敗的潛在原因還有很多未知,例如劑量、給藥頻率、治療持續時間、給藥途徑、與抗生素的相互作用、與其他噬菌體的相互作用、噬菌體抗性的出現、噬菌體遞送不足以及超宿主免疫反應,僅舉幾例(問題太多,無法一一列舉)。請注意這兩段文章裡兩度提起的「不能推薦支持噬菌體治療的常規臨床使用」。也就是說,這28位專家一致認為,目前噬菌體療法只可在試驗性的情況下進行。但是,就我搜查的結果,目前並沒有正規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攝護腺炎的噬菌體療法。中國發行的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沒有被PubMed收錄)在今年5月以電子版發表了一篇綜述論文Recent advances in bacteriophage-based therapeutics: Insight into the post-antibiotic era(基於噬菌體的療法的最新進展:洞察後抗生素時代)。它的最後一段是:「目前,噬菌體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通過更合理的設計,噬菌體療法可能會發展成為未來對抗AMR(抗菌素耐藥性)感染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儘管推廣噬菌體療法可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但我們堅信,絆腳石將會被克服,這一過程將為社會帶來醫療、經濟、商業甚至政治利益。」(註:本文圖片是拷貝自這篇論文)原文:噬菌體療法是攝護腺炎病友的一絲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