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偽科學
共找到
61
筆 文章
-
-
2022-10-25 醫療.泌尿腎臟
噬菌體療法是攝護腺炎病友的希望嗎?教授曝最新研究發展
讀者Yao Wen Liang昨天(2022-10-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噬菌體療法」。我成立這個網站已經六年半了,今天是第一次說出,我曾經是噬菌體「專家」。我生平第一篇研究論文就是1984年發表的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essential region of bacteriophage P4(噬菌體P4必要區的核苷酸序列)。這位讀者的信函很長,但值得大家看完全文:林慶順教授您好!我是您的忠實讀者,每一本書都有買,因為您的書吸收了很多觀念,因為自己本身有疾病纏身,久病不治,這邊想要詢問您一些治療方法是否為偽科學,或是只是現在還在起步的階段,尚未被科學證實有效。我本身患有慢性攝護腺發炎,之前長期吃了抗生素卻一直無法有效殺死攝護腺內的細菌,導致細菌都擁有了抗藥性,具醫生所說,抗生素都比較難抵達攝護腺裡面,加上攝護腺裡面的細菌都形成生物膜,自己的免疫功能也不好消滅(有點不確定當初醫生的意思是不是這樣),就導致了此疾病一直困擾著我。我們患有此病的年輕人有建立一個一百多人的病友群組,裡面大家的症狀都是差不多,不外乎都是長期吃抗生素,吃到都有抗藥性也無法有效治癒,抗生素一次吃的比一次強也是都完全無法根治,甚至每次驗出的細菌都不一樣。抗生素長期吃對身體也非常的傷,病友們對此也都相當有感。也有病友吃amikacin,導致出現耳毒症狀,此病讓我們都非常絕望,每天都過得非常不舒服,吃藥也完全無法治癒。直到有一天群組內有討論,國外有噬菌體療法,也有附上一些論文的研究,讓我們似乎看到一絲希望,但我們不是相關背景的人員,真的不太清楚該論文刊登的期刊是否有權威性,或甚至噬菌體療法是否有大型期刊刊登過相關的研究,我們好幾位病友真的都被此病弄得不堪其擾,已經想要自費去喬治亞這種網路上刊登有噬菌體療法的國家去治療,但實在不知道這療法以目前臨床上的研究,在人體中是否真的是有效的,或者只是一個沒有被完全證實的療法。我們研究中也有發現台灣有一位慈濟醫院的陳立光教授,對噬菌體有深入的研究,但礙於目前台灣法規,要申請人體實驗似乎非常的困難,所以想請問教授的是1. 噬菌體療法以目前臨床上的研究,在人體中是否真的是有效的? 是否值得去國外嘗試看看此療法?2. 假設有效的話,以台灣目前的環境,這種在台灣相對前衛的療法,有什麼方法可以請醫師或醫院申請人體實驗嗎?我們都是沒有相關醫學背景的人,看了好幾年泌尿科醫生們也都束手無策,只是很想要嘗試看看是否有新方法可以治療,真的希望林教授可以幫助我們,謝謝!這位讀者有提供兩篇論文和一個網頁,而它們都是非常正面看待噬菌體療法。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論文作者和網頁版主都是有相關利益衝突。我自己搜查到的論文裡面,最新、最可靠的是今年3月發表的綜述論文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Phage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在臨床實踐中使用噬菌體療法的考量)。這篇論文是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發行的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影響因子5.2)。 第一作者是梅約診所的傳染病學醫生Gina Suh,而其他27位作者也都是來自著名的美國醫學院校和研究機構。他們在開會討論了過去所有噬菌體療法的文獻之後(共引用了215篇論文),寫下這篇論文。我把它的緒論和結論部分截取和翻譯如下:緒論:2020 年底,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NIAID) 和抗菌素耐藥性領導小組 (ARLG) 召集了一個由噬菌體治療、臨床微生物學、抗菌素耐藥性和藥理學與監管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而目的是要解決在臨床實踐中實驗性使用噬菌體療法的問題。……本報告是這些努力的產物,可讓臨床醫生熟悉噬菌體療法在臨床使用上的問題,並考慮對這種實驗性療法進行循證評估,以及承認目前尚無任何建議可以支持在任何情況下常規臨床使用噬菌體療法。結論:近幾十年來,由於對傳統抗生素的替代或輔助抗感染藥的需求不斷增加,噬菌體療法已重新成為治療難治性感染的潛在療法。雖然幾個沒有使用控制組的案例研究報告了成功的臨床結果,但臨床失敗有可能是被低估了,而且已經進行的少數隨機對照試驗未能顯示出益處。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推薦支持噬菌體治療的常規臨床使用;關於噬菌體治療的功效和失敗的潛在原因還有很多未知,例如劑量、給藥頻率、治療持續時間、給藥途徑、與抗生素的相互作用、與其他噬菌體的相互作用、噬菌體抗性的出現、噬菌體遞送不足以及超宿主免疫反應,僅舉幾例(問題太多,無法一一列舉)。請注意這兩段文章裡兩度提起的「不能推薦支持噬菌體治療的常規臨床使用」。也就是說,這28位專家一致認為,目前噬菌體療法只可在試驗性的情況下進行。但是,就我搜查的結果,目前並沒有正規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攝護腺炎的噬菌體療法。中國發行的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沒有被PubMed收錄)在今年5月以電子版發表了一篇綜述論文Recent advances in bacteriophage-based therapeutics: Insight into the post-antibiotic era(基於噬菌體的療法的最新進展:洞察後抗生素時代)。它的最後一段是:「目前,噬菌體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通過更合理的設計,噬菌體療法可能會發展成為未來對抗AMR(抗菌素耐藥性)感染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儘管推廣噬菌體療法可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但我們堅信,絆腳石將會被克服,這一過程將為社會帶來醫療、經濟、商業甚至政治利益。」(註:本文圖片是拷貝自這篇論文)原文:噬菌體療法是攝護腺炎病友的一絲希望嗎
-
2022-09-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mRNA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專家揭MIT研究的真相
非營利的FactCheck(事實查核)2022-7-29發表COVID-19 Vaccination Increases Immunity, Contrary to Immune Suppression Claims(COVID-19 疫苗接種可提高免疫力,與抑制免疫的聲稱相反)。我把其中有關那篇所謂的MIT研究論文的部分翻譯如下:mRNA COVID-19 疫苗會使免疫系統識別和對抗冠狀病毒,從而大大降低一個人感染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沒有證據表明疫苗會損害免疫力,縱然有一些人毫無根據地聲稱,包括福斯新聞的Tucker Carlson在內。保守派電視主持人Tucker Carlson認為疫苗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在 7 月 21 日福斯新聞的廣播中,他使用可疑的消息來源和精心挑選和歪曲的數據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即「疫苗看起來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Tucker Carlson的主要證據是一篇備受批評的食品和化學毒理學論文。該論文是由幾位以反對疫苗接種或傳播健康錯誤信息而聞名的人撰寫。第一作者 Stephanie Seneff 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電腦科學家,她錯誤地聲稱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並提出除草劑草甘膦會導致新冠肺炎的理論,以及其他毫無根據的科學觀點。通訊作者 Peter McCullough是一名內科醫生,他一再傳播有關新冠肺炎治療和疫苗的錯誤信息。另一位作者 Greg Nigh 從事自然療法,這是一種經常採用偽科學方法的替代醫學形式。當這篇論文在四月份首次發表時,許多專家學者都予以譴責,有些人甚至呼籲將其撤回。但這項努力被拒絕了。值得注意的是,該期刊的總編輯曾呼籲提供「關於新冠疫苗的潛在毒性作用」的論文,而之後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就出現在該期刊上。該論文沒有提出任何原創性研究,而是對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綜述。VAERS是美國用於檢測疫苗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的預警系統。任何人都可以提交 VAERS 報告,無需經過準確性審查,也不意味著報告的症狀一定是由疫苗引起;這些數據經常被用來錯誤地聲稱疫苗是危險的。專家告訴我們,該論文的一些文獻綜述是正確的,但作者得出的關於疫苗接種後免疫功能的結論是沒有根據的——而 VAERS 分析存在缺陷,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統計學家 Jeffrey S. Morris 在 Twitter 和他的部落格上所解釋的那樣。Jeffrey S. Morris說:「這篇長篇評論介紹了有關各種生物學途徑的許多細節,但它們與 mRNA 疫苗的聯繫幾乎完全是推測性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與其他疫苗、舊的 mRNA 技術或 COVID-19 感染有關,但與 mRNA 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他們的很多證據是來自關於嚴重 COVID-19 感染的論文,而不是疫苗接種。文中的許多內容可能更適合指出嚴重 COVID 感染的潛在下游危險,而不是對 mRNA 疫苗接種發出警報。」該論文的核心主張之一是 mRNA COVID-19 疫苗會抑制先天免疫系統,特別是 I 型干擾素反應。但研究干擾素的專家說這是胡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免疫學家 Ivan Zanoni 曾研究感染冠狀病毒的患者的干擾素反應。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我們:「我不知道有任何報告證明了新冠疫苗會抑制干擾素反應的聲稱。這與我們對疫苗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沒有任何意義,對我們對免疫系統如何工作的了解也沒有任何意義。」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家 Elina Zúñiga 表示同意,她研究干擾素並審查了干擾素在 COVID-19 中的作用。她在電話採訪中告訴我們:「作者建立了一些聯繫來推測一種可能性,但沒有數據或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即干擾素信號在接種疫苗的個體中受到抑制。事實上,現有證據顯示,在因 COVID-19 住院之前接種了一劑輝瑞/BioNTech 疫苗的人比未接種疫苗的人具有更好的抗病毒干擾素反應。」為了聲稱疫苗會抑制干擾素,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引用了一項未發表的研究。但是,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免疫學家Sergei B. Koralov 在電子郵件裡告訴我們:「這是對我們的研究結果的錯誤解釋。我們的數據中沒有看到任何暗示積極壓制的東西。我們手稿的主要信息是,即使在感染過程中沒有發現炎症,疫苗接種也會引發強烈而持久的免疫反應。」相關文章:mRNA 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科技新報散播謠言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原文:新冠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MIT研究的真相
-
2022-08-14 養生.聰明飲食
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為什麼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其實可防心血管疾病?
今天(2022-8-11)一早看到兩個電郵,真是心有淒淒焉。讀者alex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可以請教一下這個新聞嗎?亞硝酸鹽致癌?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可防心血管疾病真的是大逆轉嗎?」讀者Joe在我昨天發表的 Elliot留言集錦4:吐血「陽光是春藥」的回應欄裡留言:「老師好,偶然看到這篇報導提到『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而且效益『遠大於造成的健康風險』,其中的研究是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不知道老師怎麼看這篇研究呢?因為近十年受到媒體影響,我已經很少會主動選擇吃香腸或培根這類東西(當然偶爾還是會吃一下;或是便當裡面有基本上我就是會以不浪費食物原則將其吃掉)好奇老師您的看法,感謝您撥冗回應。」這兩位讀者詢問的報導是今天發表在聯合新聞網的《亞硝酸鹽致癌?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可防心血管疾病》。它的第一段是:「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品中多含有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普遍被認為可能致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國人吃下最多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食物來源根本不是加工肉品,反而是蔬菜與米飯;調查亦指出,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遠大於造成的健康風險。」我總共發表了10篇關於亞硝酸鹽的文章。在2017-2-13發表的華視:年菜回鍋恐致癌,有這兩段:【有關「青菜重新加熱,產生亞硝酸鹽」一事,早在1981年,紐約時報就已經有報導,而其結論是毋庸大驚小怪。近幾年來,陸陸續續也有幾篇破解此一錯誤資訊的文章。譬如,去年就有這麼一篇文章。】在2019-6-28發表的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有這兩段:【還有另外三個有趣的事實是,(1)我們的口水裡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而這對我們的健康是至關重要,(2)來自食物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請看Food sources of nitrates and nitrites: the physiologic context for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以及Nitrate and Nitrite in Health and Disease,(3)有研究顯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竭。也就是說,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請看Harnessing the Nitrate–Nitrite–Nitric Oxide Pathway for Therapy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總之,不論是隔夜菜,或是加工肉品,有關它們因為含有「亞硝酸鹽」而會致癌的說法,都是源自於錯誤認知而造成的以訛傳訛。】請注意這兩段話裡的【來自食物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以及【有研究顯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竭。也就是說,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在我2019-7-20發表的新書餐桌上的偽科學2裡,第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亞硝酸鹽的惡名與真相」。壹電視在2019年11月採訪我的主題之一就是「亞硝酸鹽會致癌?」。請看我的電視訪談影片。台北醫學大學的學生在2019年12月採訪我,而之後我就在2019-12-23發表醃製食物好壞,北醫學生採訪。我提供三篇論文以及四篇有科學證據的網路文章,顯示硝酸及亞硝酸對健康是有益的:Dietary Nitrate and the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port From a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WorkshopVascular effects of dietary nitrate (as found in green leafy vegetables and beetroot) via the nitrate-nitrite-nitric oxide pathwayNitrate and Nitrite in Health and DiseaseThe effects of nitrates and nitrites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The truth about the nitrates in your foodAre Nitrates and Nitrites in Foods Harmful?Nitrate-rich leafy greens 'good for the heart'也就是說,我早在五年多前,而之後又一而再再二三地想要逆轉大家對亞硝酸鹽的誤解。如今看到聯合報的這篇逆轉文章,怎能不有所感慨。原文:亞硝酸鹽, 可防心血管疾病,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
-
2022-07-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外用維他命C護膚有科學證據支持嗎?教授這麼說
讀者Leah在2022-6-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用維他命B3來預防皮膚癌」以及「用維他命C來保護皮膚」是不是偽科學。我會用兩篇文章來討論這兩個議題。我已經在六天前發表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有關維他命C的部分,讀者Leah的提問是:「敝人於北加州的皮膚科診所內,固定購買醫師推薦卻售價不便宜的外用維他命C(SkinCeuticals牌)作為皮膚抗氧化劑,然而,近期看到英國一名執業皮膚科醫師認為這些研究/建議存在bias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也想請教教授topical ascorbic acid是否有充足證據,抑或是專業的偽科學行銷。先感謝您的寶貴時間閱讀本函,困擾許久,也一直不知道從何求證,才打擾您進行詢問。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外用維他命C在台灣是叫做「維他命C精華液」。它有很多種品牌(包括SkinCeuticals),也有非常多的廣告。有關「英國一名執業皮膚科醫師」,讀者Leah有附上兩個網路連結,而它們是連接到Natalia Spierings醫生2022-5-28發表在Instagram的兩篇貼文(https://www.instagram.com/p/CeGLkF2Maze/, https://www.instagram.com/p/CeGLKRXJgsM/ )。這兩篇貼文主要是在質疑外用維他命C功效的聲稱,因為她認為相關的研究都是廠商資助的,或是廠商自己做的,也就是有球員當裁判的嫌疑。Natalia Spierings醫生特別提出SkinCeuticals以及Sheldon Pinnell醫生做為例子。Sheldon Pinnell醫生是著名的皮膚科醫師,而他就是SkinCeuticals公司的創辦人。他也可以說就是外用維他命C的發明人。第一篇有關皮膚外用維他命C的論文就是他在1992年發表的Topical vitamin C protects porcine skin from ultraviolet radiation-induced damage(外用維他命 C 保護豬皮膚免受紫外線輻射引起的損傷)。維他命C(L-抗壞血酸)是極不穩定,也很難穿透皮膚,所以30年多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可以克服這兩個障礙的配方。在設計不良的產品裡,維他命C會在瓶子裡氧化而變色(黃色)。同樣地,外用維他命C也可能在皮膚表面氧化,從而使自由基和酸性副產物或廢物積聚在皮膚上。這就會影響皮膚屏障,也可能會與其他護膚產品相互作用,從而加速皮膚老化。請看下面這三篇2017年發表的論文:The Roles of Vitamin C in Skin Health(維他命 C 在皮膚健康中的作用) 。正常皮膚含有高濃度的維他命 C,它支持重要和眾所周知的功能,例如刺激膠原蛋白合成,以及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引起的光損傷。這一知識通常就是為什麼要研發外用維他命 C 的道理。但是,與膳食維他命 C 攝入的情況相反,我們對於外用維他命C的功效知之甚少。Enhancement of skin permeation of vitamin C using vibrating microneedles(使用振動微針增強維他命 C 的皮膚滲透)。維他命 C 在暴露於空氣、濕度、光、熱、金屬離子、氧氣和鹼時不穩定,隨後很容易分解成生物惰性化合物,如 2,3-二酮基-L-古洛糖酸、草酸、L- 蘇糖酸、L-木糖酸或L-萊糖酸。因此,維他命 C 在化妝品、皮膚病學或藥物的各個領域中的應用相當有限。本研究就是要利用振動微針來增加維他命 C 的透皮遞送。Topical Vitamin C and the Skin: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外用維他命 C 和皮膚: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關於維他命 C 局部製劑功效的臨床研究仍然有限,挑戰在於找到最穩定和滲透性最好的製劑以達到最佳效果。所以,雖然外用維他命C本身不能算是偽科學,但它是否具有護膚功效還是缺乏確切的科學證據。也就是說,它廣告行銷裡的種種聲稱肯定是已經逾越了真科學的底線。原文:維他命C精華液是偽科學嗎
-
2022-07-05 癌症.皮膚癌
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皮膚科醫學會有指引
讀者Leah在2022-6-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用維他命B3來預防皮膚癌」以及「用維他命C來保護皮膚」是不是偽科學。我會用兩篇文章來討論這兩個議題。有關維他命B3的部分,讀者Leah的提問是:「在美國,越老越多皮膚科專科醫師宣稱口服高劑量維他命B3(每日1,000mg)可以預防皮膚癌,甚至是在診所內販售。由於家人長輩有melanoma病逝的家族史,自己本身曾經手術切除basal cell carcinoma,但口服高劑量維他命B3讓我感到red flag,憶起教授昂貴的尿一文,維他命B3又是水溶性,超高劑量人體能夠吸收?先感謝您的寶貴時間閱讀本函,困擾許久,也一直不知道從何求證,才打擾您進行詢問。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這位讀者所說的維他命B3,應該是其衍生物「煙酰胺」(Nicotinamide)。根據一篇去年發表的論文,大多數皮膚科醫生會開具口服煙酰胺來給病患預防皮膚癌。這篇論文的標題是Systemic Photoprotection in Skin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mong Dermatologists(皮膚癌預防中的全身光保護:皮膚科醫生的知識),而它的摘要裡有說:「一百零八位皮膚科醫生回答了調查。 大部分(85.2%)表示口服光保護劑具有預防皮膚癌的作用,而主要是提到煙酰胺。……大多數皮膚科醫生 (>80%) 都知道有科學報告顯示口服全身性光保護劑對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NMSC) 的影響。」這段話所說的「科學報告」,主要指的是201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A Phase 3 Randomized Trial of Nicotinamide for Skin-Cancer Chemoprevention(煙酰胺用於皮膚癌化學預防的 3 期隨機試驗)。這項研究只調查「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也就是「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而結果是,高風險的人(曾經罹患過這兩種癌)每天口服1,000毫克煙酰胺可降低罹患新生基底細胞癌的風險20%,也可降低罹患新生鱗狀細胞癌的風險30%。(註:新生的意思是新長出來的)請注意,這項研究是針對已經罹患過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的人,而且也與黑色素瘤皮膚癌完全無關,所以口服煙酰胺並不適用於一般人(非高風險的人),也沒有可以預防黑色素瘤皮膚癌的證據。事實上,在試驗期間裡有發生6 例原位黑色素瘤和 4 例侵襲性黑色素瘤,而它們是均勻分佈在煙酰胺組和安慰劑組之間。這也就意味著,口服煙酰胺並不能預防黑色素瘤皮膚癌。縱然是針對高風險的人,美國和歐洲的皮膚科醫學會也都沒有建議要口服煙酰胺。美國皮膚科學會是在2018年發表兩篇指南論文,而它們都是說:「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使用口服煙酰胺」,請看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基底細胞癌治療護理指南)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皮膚鱗狀細胞癌治療護理指南)歐洲的皮膚病學論壇,皮膚腫瘤學協會,和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在2020年聯合發表European interdisciplinary guideline on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skin: Part 1. epidemiology, diagnostics and prevention(歐洲侵襲性皮膚鱗狀細胞癌跨學科指南:第 1 部分:流行病學、診斷和預防)。它說:「煙酰胺已被用於高危患者後續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化學預防,但不常規推薦。」由此可見,皮膚科醫師開具口服煙酰胺來給病患預防皮膚癌,是出自他們個人對於文獻的樂觀解讀,而不是遵循皮膚科學會的指引。今年發表的兩篇綜述論文也是一方面樂觀看待,另一方面卻給予「弱推薦」和「應進行討論」這樣的評論:2022-2-8:Effect of Nicotinamide in Skin Cancer and Actinic Keratoses Chemoprophylaxis, and Adverse Effects Related to Nicotinam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煙酰胺在皮膚癌和光化性角化病化學預防中的作用以及與煙酰胺相關的不良反應: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有皮膚癌病史的健康患者或器官移植受者應考慮口服煙酰胺(評級:弱推薦;中等質量證據),尤其是基底細胞癌和皮膚鱗狀細胞癌。」2022-3-28:Oral nicotinamide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A review(口服煙酰胺之用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綜述)。結論:「目前的證據尚不確定口服煙酰胺補充劑可降低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但它構成了一種低風險管理選擇,可能與高風險個體特別相關,應作為這些患者的一種選擇進行討論。」所以,有關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的聲稱雖然不是偽科學,但它的科學證據卻還嫌薄弱。原文: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網傳有醫學證明新冠疫苗是謀殺?教授解析實情
我大姐今天(2022-6-13)寄來一個影片,說是她的一位朋友要向我請教。這個影片的長度是4分鐘,右上角有顯示日期是2021-11-24,而影片演講人的開場白是「現在是2021年11月22日」,所以這個影片是已經存在快七個月了。事實上,這個影片在當時曾被反疫苗人士大量轉傳,而其中一個轉傳的標題是「醫學證明新冠疫苗是謀殺」。這個影片的內容是一個名叫Vernon Coleman的英國醫生在宣讀一份文稿,而文稿裡有引用一個名叫Steven Gundry的美國醫生。並非湊巧,我其實早就發表過文章,指出這兩個人都是披著醫生白袍在傳播偽科學。關於Steven Gundry,我在2019-6-3發表的療愈聖經?科幻小說?裡有引用Anthony Pearson醫生發表的Why You Should Ignore “The Plant Paradox” by Steven Gundry(為什麼你應當不理會Steven Gundry的「植物悖論」)。Anthony Pearson醫生說:「事實上,直到 2004 年 Gundry 還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心臟外科醫生,但從那時起,他一直在他的網站上銷售飲食書籍和補充劑。……這種讓幼稚的人相信只有你知道導致各種疾病的『隱藏』因素是偽科學世界的標准技倆。」有關Vernon Coleman,我在2021-7-8發表的33位散播新冠疫苗謠言的專家裡就有引用英國獨立報發表的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Doctor Coleman?(問題是什麼,Coleman 醫生?)。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他受到了新聞投訴委員會的譴責,並被廣告監管機構禁止。作為包括如何使大陰莖看起來更小的電話求助熱線的主持人,Coleman 醫生幾乎激怒了每個人。那他有什麼好生氣的呢?」。不管如何,影片裡所說的「醫學證明」並不是如Vernon Coleman醫生所聲稱的,是一篇發表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心臟學期刊的論文。它其實只是Steven Gundry醫生撰寫的一篇Abstract(摘要),而這篇摘要有被血液循環醫學期刊《Circulation》收錄。《Circulation》期刊是美國心臟協會的旗艦刊物,而該協會在2021年11月中旬舉辦了一個線上科學研討會,所以凡是參加該研討會的人都可以上傳一篇摘要。由於這類摘要只是要供做會議記錄,所以它們的科學訊息是否正確並沒有經過嚴謹的同儕評審。也就是說,真正懂得科學的人是絕對不會把這類摘要拿來當作科學證據,而科學期刊本身也不會去理會是否有人把這類摘要拿來當作科學證據。可是,由於Steven Gundry醫生的這篇摘要被反疫苗人士拿來當作疫苗有害的科學證據,所以這就引起《Circulation》期刊編輯部的關注,進而在2021-11-16發表一份Expression of Concern(關切聲明)。它說:「本文對最初於 2021 年 11 月 8 日發表的摘要 10712:mRNA COVID 疫苗……表示關注。在 Circulation 上發表上述摘要後不久,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計劃委員會注意到摘要中存在潛在錯誤。具體來說,有幾個印刷錯誤,摘要中沒有關於心肌 T 細胞浸潤的數據,沒有提供顯著性的統計分析,而作者也不清楚只是使用了道聽途說的數據。我們發布此關注表達,一直到有適當的更正來表明其當前版本的摘要可能不可靠。」由此可見,所謂的「醫學證明」也只不過就是Steven Gundry醫生的道聽途說。要知道,打從2004年起,這位醫生就改行專門提供偽科學和販賣保健品,他怎麼可能在2021年還會有什麼科學研究?請看Dr Steven Gundry – Quack Selling Harmful Supplements(Steven Gundry 醫生 – 販賣有害補充劑的庸醫)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2021-12-10有發表網傳「COVID-19疫苗經醫學證明是謀殺」?,對這個影片的來龍去脈做了非常詳細的追查。原文:新冠疫苗是謀殺,醫學證明?
-
2022-03-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被迫公開疫苗數據有9頁副作用?教授完整解析
讀者baalchen今天(2022-3-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 您好 打擾了。近來長輩群組傳來此訊息:炸了!FDA败诉!辉瑞被迫公开疫苗数据!副作用足足9页!全网惊呆。想請教林教授對此文的見解,謝謝。」讀者詢問的這篇文章是「US168资讯网」兩天前(2022-3-4)發布在微信,而網路上類似的中文文章大概有幾十篇(大多是簡體),英文的文章則大概有數百篇。這些文章的源頭是網路新聞媒體End Points News在2022-3-2發表的FDA begins court-mandated release of thousands of pages on Pfizer’s Covid-19 vaccine review(FDA 開始法院強制發布數千頁關於輝瑞 Covid-19 疫苗審查的信息)。只不過,很不幸地,這篇純屬報導,心平氣和的文章,卻被有心人士加油添醋,牛頭接馬嘴,才會演變成一篇又一篇什麼「炸了、震驚、全網炸鍋、驚呆全網」等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垃圾文章。事實上,早在2022-1-27同一位End Points News的資深編輯就已經發表Pfizer wants to help the FDA with its new, court-mandated $4-5M FOIA release on the company’s Covid-19 vaccine data(輝瑞希望幫助 FDA 有關該公司的 Covid-19疫苗數據新的、法院強制的 4-500 萬美元的 FOIA 發布)。【註:FOIA的全名是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信息自由法)】這篇文章說,法院強制FDA公佈輝瑞疫苗的資料,可是由於該資料數量龐大,裡面又參雜了許多合法的商業機密,而FDA的人力有限,所以FDA要求法院給他們55年的時間來公佈所有資料。然而輝瑞為了能讓大眾及早看到他們的資料,主動跟法院說他們願意提供4到5百萬美金,好讓FDA能夠僱用15個承包商來整理這些資料。也就是說,FDA並不是不願意公佈資料,而是因為人力不足,而最後是在輝瑞願意提供經費的情況下,FDA才總算能夠開始公佈輝瑞的疫苗資料。向法院提告,要求強制FDA公佈輝瑞疫苗資料的是一個叫做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for Transparency的組織。這個組織名稱的縮寫是PHMPT,而中文是「要透明度的公共衛生和醫療專業人員」。我們來看微信那篇文章是怎麼介紹這個組織,它說:「PHMPT组织是由美国知名大学的数十位学者、教授和公共健康专业人士组成,……。」可是,根據PHMPT,要加入該組織的人只需要在他們的網站填寫(1)姓名,(2)職稱,(3)郵遞區號,(4)電郵地址,以及(5)以何種身份加入(醫療人員,公衛人員,科學家,或記者)。還有,PHMPT目前顯示大約有500人已經簽名加入該組織,而我也相信,在我這個網站的讀者群裡,至少應該會有500人合乎加入PHMPT的條件。由此可見,微信那篇文章所說的「PHMPT组织是由美国知名大学的数十位学者、教授和公共健康专业人士组成,……。」,完全是一派胡言。事實上,PHMPT在它的首頁就說:「這個由公共衛生專業人員、醫療專業人員、科學家和記者組成的非營利組織的存在僅僅是為了獲取和傳播 FDA 用於許可 COVID-19 疫苗的數據。本組織對數據不持任何立場,只是將其公開好讓獨立專家進行自己的審查和分析。」所以,PHMPT只不過是將FDA所釋出的資料公佈在他們的網站,而完全沒有對這些資料做任何的分析或評論。也就是說,簽名加入該組織的人士,純粹就只是簽名加入(表達支持),而沒有從事任何其他功能。好,我們現在可以來看微信那篇文章所說的「副作用足足9页」,到底是怎麼回事。PHMPT總共公佈了150份輝瑞疫苗的資料,而其中一份是在2021-11-17製作出來的,標題是Cumulative Analysis of Post-authorization Adverse Event Reports(授權後不良事件報告的累積分析)。這份資料共有38頁,而最後的9頁是一個附錄,標題是LIST OF ADVERSE EVENTS OF SPECIAL INTEREST(特別關注的不良事件清單)。這個9頁的附錄就是微信那篇文章所說的「副作用足足9页」,可是,在這份38頁資料的第5頁就有說:「在解讀這些數據時,應考慮上市後藥物不良事件報告的局限性」,而其中一項局限性是「不良事件報告的累積並不一定表明特定不良事件是由藥物引起的;相反,該事件可能是由潛在疾病或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例如既往病史或伴隨用藥。」事實上,這份不良事件清單所列舉的副作用絕大多數是來自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簡稱VAERS。我在一篇2021-10-10發表的文章裡就有說:「VAERS只是個疫苗不良事件的「通報」系統,而不是疫苗不良事件的「確認」系統。再加上任何人都可以通報,所以這個系統所顯示的不良事件數據,是絕對不可以被解讀為真正(醫學證實)的不良事件數據。但很不幸的是,有心人士,尤其是反疫苗人士,尤其是反新冠疫苗人士,就充分利用VAERS容易被誤解的弱點,鋪天蓋地散播虛假訊息,說新冠疫苗是政府用來殺害人民的工具。」所以,微信那篇文章,還有其他類似的文章,就只是再次利用VAERS容易被誤解的弱點,鋪天蓋地散播虛假訊息。原文:輝瑞被迫公開疫苗數據?副作用足足9頁?
-
2022-03-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為何人們總對虛假資訊信以為真?心理學權威解密
明白人類可以保有信念卻不在乎其真實性以後,才能開始釐清理性層次的悖論,也就是為何身為有理智的動物,卻能接受這麼多莫名其妙的胡言亂語。提出陰謀論的人、轉傳假新聞的人、掏錢消費偽科學的人並不總是意識得到自己相信的事情不屬於現實世界,偶爾還會引發慘劇,除了披薩門、反疫苗,還有惡名昭彰的天堂之門(Heaven’s Gate)邪教,一九九七年三十九位教徒以為有太空船隨海爾博普彗星來到地球,他們準備讓靈魂得到接引的方式就是集體自殺。人性本有的傾向若與神話思維結合,面對荒誕說法也容易信以為真,下面分析三種情況。▍偽科學偽科學、超自然、另類醫療涉及我們最深層的認知直覺。人類是天生的二元論者,我們意識到心靈可以與肉體分開看待。這種概念十分自然,一個原因是各種觀念和慾望背後其實是神經網路,但在自己與別人身上都看不見摸不著,同時生活經驗卻指向心靈真的不受到肉體拘束,所以才有夢境、冥想、靈魂出竅,以至於死亡。對人類而言,跳過物理媒介直接以心靈與世界和彼此聯繫,其實並非太誇張的邏輯跳躍,因此有人相信心電感應、透視能力、靈魂與鬼魂、輪迴轉世、來自彼岸的訊息等等。同時人類也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認為所有生命都蘊含看不見的某種東西,所以能夠有形體與活力這種與生俱來的認知催生我們對種子、藥材和毒物的研究,但同樣的思維也導向順勢療法、藥草偏方、放血與排毒,以及對外物如疫苗和基改食物的排斥。最後,我們是天生的目的論者。人類的計畫與製造物都有存在目的,於是我們不禁認為世界上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如此繁複,背後應該也有某種意義,也因此我們很容易接受創造論、占星術、共時性以及宿命論。科學教育的原始用意是抵消原始本能的影響,但好幾個因素導致效果有限。其一是像神創論、靈魂、天意之類信念在宗教或文化勢力中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是得到高規格保護的神話思維,要說服大眾放棄相當困難。再者,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其實科學觀念模糊,很少人能夠解釋為何天空是藍色、為何季節會交替,更別提族群遺傳學、病毒免疫學。教育良好的公民選擇信任以大學為主的科學界:只要學者們有共識,對我們就已足夠。問題是多數人心中對科學與偽科學的辨別一樣模糊,大家生活中最接近科學的場景是看醫生,偏偏很多醫生並非隨機臨床試驗的專家,與傳統的民俗醫者差距不大。比方說脫口秀節目就會請很多密醫,他們嘴裡那套根本就是新時代運動。連主流電視臺的紀錄片和新聞節目也常分不清現實和幻想,煞有其事將遠古時代太空人、靈媒協助緝拿歹徒這類事情說得和真的一樣。部分責任得歸在真正的科學教育者身上。科學沒能在大眾腦袋裡扎穩根基,否則偽科學一看就會令人起疑了。然而學校或展覽館將科學當作另一種神奇魔法呈現,習慣將主題放在稀奇的生物、五顏六色的化學物質、令人目瞪口呆的錯覺等等,反而很少闡釋基本原則,例如宇宙不隨人類心思起舞、所有物理上的交互作用都來自幾種基本力、生命體其實是精細的分子機器、心靈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活動過程。背後原因或許就是這些原則看來彷彿羞辱宗教,觸碰道德敏感帶。但既然如此,科學教育的成果也該是預料之中,多數人的認知依舊好比大雜燴,重力和電磁力能夠與超能力、業力、氣、水晶療癒同時存在。▍假新聞至於都市傳說、小報頭條與假新聞之流為何能夠盛行,首先得留意這些東西確實很有趣,糅合各式各樣主題如性愛、暴力、復仇、危機、名望、魔法、禁忌—藝術與創作的主題也不外如是,無論格調或高或低。假新聞標題像「懷疑希拉蕊電郵洩密的調查局探員死於明顯的偽造自殺」,作為懸疑小說情節豈不相當出色。前陣子一份針對假新聞的量化分析也得到結論:「造成都市傳說與小說,或者說任何敘事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徵,都能運用在網路虛假資訊上。」娛樂效果也出現在笑料上,以鬧劇、諷刺、無厘頭的形式呈現:〈太平間工作人員打瞌睡導致自己被火化〉、〈川普下令封鎖校園以根絕校園槍擊事件〉、〈大腳怪囚禁伐木工人作為性愛奴隸〉。匿名者Q也一樣,成了多平臺上的另類現實遊戲,具有強烈的娛樂性質。這個「Q」(自稱為政府吹哨人)三不五時拋出一些模稜兩可的神祕訊息,追隨者跟著在網路進行解密、提出假設、分享發現,還有可能因此成名。人會找樂子這件事本身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明明虛構的東西卻都打著事實的幌子。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認真拿捏事實與虛構的界線,若主題脫離日常生活經驗、討論有錢有勢的圈子時尤其如此。宗教與國家神話能夠憑藉精神意義融入主流文化,假新聞亦然:散布者常常自認是在維護崇高價值,比方說凝聚所屬團體的向心力、提出敵人的奸詐狡猾作為示警。有時這些所謂價值甚至未必是脈絡清楚的政治策略,只是一種道德優越感,散布者敵視某個社會階級或自認被某種強大體制打壓,所以想揭發對手是何等腐敗墮落。▍陰謀論陰謀論會盛行是因為人類一直以來必須提防真正的陰謀。採集社會的人類活得萬般小心,最可怕的不是正面激戰,而是暗處或黎明時分殺出的突襲者。人類學家拿破崙.沙尼翁(Napoleon Chagnon)研究提到亞馬遜河流域的亞諾馬米人(Yanomamö)語言裡有個詞彙nomohori,意思是「卑鄙無恥的手段」,用來描述暗算行為,例如邀請鄰人赴宴卻計畫屠殺。敵營的陰謀詭計與猛獸、閃電之類災害不同,是人類發揮才智突破對手的防禦並掩蓋自己留下的痕跡,能對抗的辦法就只有盤算得更快更準,於是演變為錯綜複雜的揣測想像,且不信任人事物的表面形象。若以信號檢測理論解釋,可以說若遺漏真正的陰謀,代價遠比杯弓蛇影的誤警高出太多,因此我們傾向將報告標準設定為寧枉勿縱,只要看到一丁點蛛絲馬跡就懷疑別人暗中搞鬼。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上確實仍有大大小小的陰謀存在。公司會有小圈圈背著不受歡迎的同事說要趕走人家,政府或叛亂組織依舊謀劃政變、侵略、破壞行動。陰謀論如同都市傳說和假新聞,首先滲透並變成謠言,然後被大家掛在嘴邊。針對謠言的研究發現內容以威脅和危機為主,並建立論點來自專業人士的氛圍,比較令人訝異的是當謠言在既得利益團體內流傳,譬如職場情境時,其實謠言常常都是對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有動機時時留意他人是否構成威脅,轉達友軍提出的警告。當前問題出在大眾傳播和社群媒體上的謠言無論對錯都不妨礙散布者的利益,他們的動機是娛樂消遣或同儕肯定而非自衛,於是也沒有追蹤後續的興趣與管道。同樣理由導致製造謠言、流傳謠言的人即使說錯了也不至於名聲受損。既然真假無所謂,社群媒體上的謠言與職場就有很大不同,錯誤比例非常高。梅希爾認為阻絕可疑消息散布最好的方式是施壓,要求散布者採取行動—如果認為是真的,就該去報警,而不是留個一星評價。想瞭解怪異信念為何吸引人,最後一個關鍵是將信念放在顯微鏡底下好好觀察。演化並不只作用在身體和大腦,還會影響想法。理查.道金斯創造「迷因」(meme)這個詞的時候,意思並非加了註解的圖片在網路流傳,而是經過世世代代分享於是變得風行的觀念。原本的例子是迴盪在大家腦海的旋律,或忍不住一直提起的故事。有機體經由演化避免被吃掉,想法經過演化避免被剔除,所以思想的生態體系內有很多強勢觀念。譬如「上帝的心思凡人無法理解」、「否認是自我的防衛機制」、「心靈感應能力會受到懷疑者的干擾」、「不譴責種族歧視就是種族歧視的表現」、「助人會快樂,所以沒有不自私的人」,當然別忘了「找不到證據,更凸顯這個陰謀多恐怖」。經過適應演化的陰謀論本就具備易於散播的特性。※ 本文摘自《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作者:史迪芬‧平克 譯者:陳岳辰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2-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疫苗者中新冠死亡率比未接種者高?教授破解偽科學流言
我在2021-10-10發表打疫苗後死亡850人,新冠肺炎死亡845人,保命變奪命?,指出有些媒體和政客錯誤解讀「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的數據。昨天(2022-1-20)讀者Wen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教授您好,能否請教教授,您怎麼看下面這篇文章,暗指打疫苗者中Covid-19死亡率比未接種者高。」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1-12-25發表在Potato Media的文章,作者是「覺醒時刻」,而標題是:神話破功? 疫苗竟不防重症?英國蘇格蘭官方數據打臉!近九成染疫死亡者已完全接種疫苗!。這篇文章的第二和第三段是:「12月16日據The Exposé報導,蘇格蘭官方公共衛生數據(Public Health data)顯示,自8月以來,每10個新冠病毒病例中就有6個是接種過疫苗的人,每10個住院病人中就有7個,每10個死亡病例中就有9個。蘇格蘭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Scotland)每週三發布一份 “新冠病毒統計報告”,其中包含在四周內按疫苗接種情況分類的新冠病毒病例、住院和死亡數據。最新的報告於12月15日發布,…。」這段文章所說的The Exposé是一個英國的《爆料》網站,而它的確是發表了很多關於新冠疫苗的爆料文章。(註:Expose的意思就是「揭穿」)事實上,「覺醒時刻」的那篇文章可以說完全就是翻譯自The Exposé在2021-12-16發表的For every 10 people who have died with Covid-19 since August, 9 of them have been Fully Vaccinated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official Public Health data(根據最新的官方公共衛生數據,自 8 月以來,每 10 人死於 Covid-19,其中 9 人已完全接種疫苗)。「覺醒時刻」那篇文章所說的「蘇格蘭公共衛生局」的確是每個禮拜有發表一份COVID-19 statistic report(COVID-19統計報告),而它在12月15日發布的報告全名是Public Health Scotland COVID-19 & Winter Statistical Report As at 13 December 2021(截至 2021 年 12 月 13 日的蘇格蘭公共衛生 COVID-19 和冬季統計報告)。這份報告長達70頁,而在第43頁的章節是COVID-19 cases, hospitalisations, and deaths by vaccine status: key results and methods(按疫苗狀態劃分的 COVID-19 病例、住院和死亡人數:關鍵結果和方法)。這個章節有提供5個要點,而其中有關「接種者」跟「未接種者」之間的比較是:1.在 2021 年 11 月 13 日至 2021 年 12 月 10 日的最後 4 週內,「接種者」的住院率低於「未接種者」。2.與未接種疫苗或已接種一劑疫苗的人相比,接種至少兩劑疫苗的人的死亡率較低。所以,這份報告是跟The Exposé所說的正好相反。還有,「蘇格蘭公共衛生局」在2021-11-25和2022-1-13分別發表下面這兩篇文章:27,656 deaths directly averted as a result of COVID-19 vaccination programme in Scotland(蘇格蘭的 COVID-19 疫苗接種計劃直接避免了 27,656 人死亡)Scottish study leads to calls for more pregnant women to get fully vaccinated(蘇格蘭的研究導致呼籲更多孕婦全面接種疫苗)所以,您還相信「覺醒時刻」所說的「神話破功 …近九成染疫死亡者已完全接種疫苗」嗎?註1:「覺醒時刻」這篇文章下面有51個留言,裡面有「天佑台灣」,「天佑世界」,「注射疫苗確診率卻比未注射疫苗的還高,有點諷刺」。註2:台灣的《Cofacts真的假的》網頁裡有人在問「覺醒時刻」這篇文章的真實性,而有人回答「大致正確」。註3:我大致瀏覽了「覺醒時刻」所發表的所有文章,發現這一篇很有趣:疫苗後遺症逐漸湧現? 半年來多達108足球員死亡,是過往平均數的5倍!極度不尋常!多數為心臟問題與血栓!註4:我已發表新冠疫苗導致108足球員死亡?。原文:近九成染疫死亡者已完全接種疫苗?
-
2022-01-17 養生.聰明飲食
社交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權威期刊曝真相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大前天(2022-1-12)發表Nutritional Analysis of Foods and Beverages Posted in Social Media Accounts of Highly Followed Celebrities(營養分析被高度追隨的名人發佈在社交媒體賬戶的食品和飲料)。這篇論文在一開始說,演員、選手、和歌手這類名人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而他們在社交媒體所發布的posts(帖子)往往會被粉絲認為是值得信賴的。所以,來自芝加哥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想看看這些名人在社交媒體所發布的飲食資訊是否符合健康標準。他們共篩選出181位名人,包括66位演員和電視名人; 64位音樂藝術家; 和 51 位運動員。這 181 位名人(男102,女79)的平均年齡是32歲,而粉絲總數為 57 億(平均每人有3150萬粉絲)(註:台灣人口2350萬)。這些名人從2019年5月到2020年3月共發布了3065個跟飲食相關的帖子,涉及2467種食品和2713種飲料。就發布的數量而言,零食和甜食是其他類別的 3 倍(920 [37.3%]),其次是水果(313 [12.7%])、蛋白質(295 [12.0%])、混合菜餚( 271 [11.0%])、蔬菜 (269 [10.9%]) 和穀物 (227 [9.2%])。 在飲料中,酒精類是佔了半數(1375 [50.7%]),其次是咖啡和茶(524 [19.3%])、加糖飲料(374 [13.8%])和水(328 [12.1%] )。研究人員是根據美國農業部 2015-2016 年膳食研究食品和營養數據庫的資料來評定食物和飲料是否健康。這個數據庫包含了超過8600 種食品和飲料的每 100 克份的標準營養價值,而對於每種食品和飲料,研究人員從最匹配的條目中記錄了糖、鈉、飽和脂肪、總脂肪、能量、蛋白質和纖維含量。研究人員也是根據這個數據庫將食品分為 11 個類別(水果、蔬菜、乳製品、蛋白質、穀物、混合菜餚、零食和糖果、脂肪和油、調味品和醬汁、糖、蛋白質和營養粉),以及將飲料分為 8 個類別(酒精飲料、加糖飲料、水、咖啡和茶、乳製品飲料、100% 果汁、減肥飲料、嬰兒配方奶粉和母乳) 。結果顯示,在 181 位名人中有 158 位(87.3%)的整體食物營養評分是不健康(也就是,足以違反英國青少年廣告限制的法律),而只有9 位名人(5.0%)是獲得了健康的食物營養評分(另外14位名人沒有發布跟食物相關的帖子)。至於飲料,181 位名人中有 162 位(89.5%)獲得了不健康的整體飲料營養評分,而只有12 位(6.6%)獲得了健康的營養評分(另外7 位名人沒有發布跟飲料相關的帖子)。 在單一食品和飲料項目水平上,2467 種食品中的 1493 種(60.5%)和 2713 種飲料中的 1488 種(54.8%)獲得不健康的營養評分。至於粉絲對這些食物和飲料帖子所做的互動,研究人員發現,越健康的食物所獲得的like(讚)和comment(評論)就越少。所以,這篇論文的總結是:正如本研究所發現的,不健康食品帖子與追隨者參與度增加之間存在關聯性,而這是給發布不健康食品帖子提供了潛在動力。 然而,鑑於名人的被廣泛追隨,如果名人承諾發布更健康的食品和飲料資訊,則有可能塑造他們追隨者的看法,即健康飲食是有正當性和有價值的。追隨者也需要認清,社交媒體可能只代表了一個精心策劃、不完整的窗口,而不是讓人們了解名人的實際生活情況,例如飲食。延伸閱讀: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原文: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
-
2021-10-19 新聞.健康知識+
外科醫生的手術服和病房布簾為何是綠色?專家曝原因
視覺攻略:醫療的藝術與錯覺如同在工作場所一樣,窗外有自然景觀的房間顯然有助於患者術後的恢復。可惜不是所有病人都能住進景觀病房,所以我們需要來點感官攻略替代方案。盆栽或許是個不錯的起點,因為植物可以減輕壓力,也能增加醫院環境的親和度。在牆壁上裝飾藝術作品,也能改善患者的癒後情況。英國衛生部藝術與健康工作小組2006年一篇報告指出,「藝術具有明顯功效,有助於增進患者的健康、幸福與就醫體驗,工作人員與其他使用醫療服務的人也能同時獲益。」舉個例子說明:很多人在醫院會血壓上升,也就是所謂的「白袍高血壓」。值得玩味的是,只要在診間懸掛風景圖片就能減輕這個現象。另外,在工作人員鼓勵下接觸藝術的病患,疼痛程度減輕,治療效果也比較好。根據推測,可能是因為藝術品的存在,才會有越來越多醫院看起來像「高級飯店」。請注意,公立醫院就算經費拮据,買不起梅約醫院收藏的現代雕刻藝術之父羅丹(Auguste Rodin)、普普藝術先驅安迪.沃荷(Andy Warhol)與美國玻璃藝術家戴爾.奇胡利(Dale Chihuly)等人所創作的一流作品,也不難效法這種簡單的解決方案。同樣地,也是南丁格爾直覺發現藝術的療癒力。她在1860年寫道:花樣繁多的美麗物體,尤其是鮮豔的色彩,對人的效益幾乎全然受到忽視。我們雖然不清楚形體、色彩與光線如何影響我們,卻知道它們對我們有實質影響。讓病患欣賞物體多樣化的形狀和亮麗的色澤,確實能幫助他們復元。醫院牆壁上的藝術品不但讓人對治療結果有所期待,據說也能算是醫院提供的治療的一部分。19世紀後期流行的色彩療法正是感官攻略的一種。色彩療法的擁護者聲稱,風溼、發炎、神經症狀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只要接受特殊色彩的燈光照射,就能得到療效。色彩療法專家艾德文.巴比特(Edwin Babbitt)指出,可以改善身體疲勞和慢性風溼;黃光有助於通便,也適合對治支氣管炎;藍色光線能夠舒緩發炎症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色彩療法被如今的主流醫療專業人員斥為偽科學,色彩與光線顯然對我們的社交、認知與情感的各個面向有顯著影響。只要想想清晨的淡藍光線如何幫助我們保持靈敏,而將警方拘留室漆成泡泡糖粉紅,據說能安撫嫌犯的情緒。只是,儘管血紅色的風景畫作在畫廊裡相當搶眼,這個色彩如果掛在醫院牆壁,恐怕只會讓人心神不寧。很顯然,色彩與燈光在醫院的設計上扮演重要角色,牆壁上的藝術作品也是一樣。很多知名醫療機構挑選色彩時,正是以心理效應為基準,專門為特定情境設計。比方說在梅約醫院,「就連牆壁的顏色都經過審慎挑選,以便誘發某些情緒。因此,癌症診斷區域選用柔和的藍、綠與紫,以便平撫情緒,降低壓力。諮詢室使用藍色,因為研究發現藍色有助於建立互信。」我們討論醫院的色彩運用時,你有沒有停下來問自己,外科醫生的手術服和病房的布簾為什麼經常是綠色的?這個感官攻略是為了消除手術室工作人員在盯著血淋淋的內臟後產生的視覺效應。我們如果緊盯某樣東西一段時間,移開視線後通常會看見那個東西的負後像。由於綠色是紅色的對比色,外科醫生把視線從你身體內部移開後,看見的會是綠色的負後像。這個感官攻略的原理是,醫生看見綠色物體,便不容易察覺負後像,因此也就不容易造成干擾。使用視覺信號增進療效還有更令人驚豔的例子,比如遭受長期頑強疼痛折磨的患者,在傳統止痛方式不見成效後,運用心理學實驗室的多感官錯覺,確實能得到緩解。研究證實,感官攻略對幻肢痛與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簡稱CRPS)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有個眾所周知的心理療法是鏡箱療法。臨床上已經運用這種視覺(更正確的說法是「多感官」)錯覺,它能有效減輕來自不存在的肢體所產生的劇烈疼痛。幻肢痛的患者通常因為發生意外事故必須截肢,如果患者對肢體的最後記憶是疼痛,有少數不幸病例截肢後那股痛感會殘留下來。由於被切除的部位已經不復存在,缺少感覺動作差異回饋,患者的大腦很難更新它對肢體的最後印象。患者於是擺脫不了他們無法移動的疼痛幻肢,總是覺得它在痙攣。鏡箱療法的原理是給患者錯覺,利用完好肢體的鏡中影像,讓他們覺得失去的肢體已經換新了。患者移動完好的肢體時,會從鏡中看到消失的肢體彷彿在移動。這個差異回饋讓疼痛的幻肢縮小,藉此減輕伴隨的痛感。不過,後續研究質疑,鏡箱療法如果有效果,那種效果會不會是攻略患者感官的直接結果。也就是說,讓失去的幻肢看起來彷彿還在。幾年前我參與一項由當時任職牛津大學的羅里莫.摩斯里教授(Lorimer Moseley)領導的研究,對鏡箱療法之所以有效提出另一個解釋。我們認為,可能只是患者想像移動幻肢時,腦海裡喚起的動作心像產生的效果。我在牛津大學的實驗室還發現另一種同樣令人驚豔的方法,可以緩解CRPS患者的疼痛。這類患者通常受過傷,比方意外事故導致腕部骨折。一開始他們復元的情形完全正常,只是經過大約半年左右,受傷的肢體開始出現難忍的疼痛。甚至,患肢常伴隨腫脹的情形,醫生也常發現患部的溫度比正常肢體來得低(這是這種症狀床邊檢查的標準項目)。同樣地,止痛藥效果有限。由於疼痛太劇烈,患者經常會要求(甚至哀求)醫生動手術切除。強納森.德瑞維(Jonathon Driver)教授是我過去的指導教授,也是帶領我踏入這個研究領域的人,他讓我見識到CRPS真正可怕之處。他騎輕型機車發生事故,導致嚴重的CRPS。由於承受不了疼痛,他幾年前從高速公路橋梁往下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們在首席研究員摩斯里教授帶領下,跟10名長期為CRPS所苦的患者合作,運用縮小鏡頭讓他們的患肢看起來比較小:想像你把望遠鏡反過來之後看到的影像就對了。神奇的是,短短幾分鐘內,這簡單的感官攻略就明顯減輕患者的主觀疼痛。不只如此,症狀的客觀可測量指標也在視覺縮小幾分鐘後改善,也就是腫脹的程度明顯縮小。這個結果跟我們發表過的另一個研究結果相符。在那個研究中我們發現,用整人玩具店的橡膠假手告訴你你的一隻手被換掉了,也會造成生理上的改變,比方說那隻被取代的手溫度迅速下降。一開始醫學界不太相信這種視覺幻象感官攻略能產生這麼快速的變化,看到不少後續研究確認我們的發現,我們都感到心滿意足,當然也大受鼓舞。儘管需要更長時間的臨床追蹤,才能確認這種策略的效果是否穩固又持久。但毫無疑問地,感官攻略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大有可為。總的來說,這種療法的終極考驗,在於患者本身願不願意為這些效益投入心力。※ 本文摘自《感官攻略:世界頂尖實驗心理學家教你如何用五感打造更愉快健康的生活》。《感官攻略:世界頂尖實驗心理學家教你如何用五感打造更愉快健康的生活》作者:查爾斯.史賓斯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31
-
2021-08-11 新聞.健康知識+
內分泌失調到底是什麼?真有所謂內分泌失調嗎?
昨天(2021-8-9)收到蔡明劼醫師的新書,早上到,下午就看完了。這麼積極,並不是因為我有肥胖的問題,而是一直很好奇蔡醫師是如何能用不節食、不斷醣、不生酮、不吃藥的方法來讓病患變瘦。我是在兩個月前接到出版社邀請我為這本書做推薦,而儘管我並沒有看到書稿,卻就毫無猶豫地答應了。原因有二:(1)蔡醫師曾為我的兩本新書做推薦(請看維他命D真相及偽科學檢驗站),(2)在跟蔡醫師的幾次學術交談中我認識到他的言論都是遵循科學證據的。如今,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很高興我做了正確的判斷 – 它的確是值得推薦。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對於許多養生迷思,例如生酮、斷食、無麩質、膽固醇、補充劑、有氧運動,做了基於科學的評論,所以,縱然不需要瘦身的人也會從中獲益良多。這本書的 Part 1是「內分泌的真相:觀念篇」,而一開頭的大標題是〈變胖,真的是內分泌「失調」惹得禍?〉。之所以會把「失調」加上引號,是因為蔡醫師發現有很多人會用「內分泌失調」來做為發胖、長青春痘的藉口,但他卻質疑是否真的有「內分泌失調」這回事。他說:【但其實我一直不知道所謂「內分泌失調」這個名詞是哪裡來的,如果有人知道發明者是誰,麻煩告訴我一聲,我一定會好好教訓他……喔不對,是好好向他請教請教。】蔡醫師接下來說:【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到在醫學的領域我們主要是討論各種疾病(disease)或疾患(disorder),會不會是有些人把「疾患」翻譯成「失調」了呢?這大概是唯一說的通的解釋了吧?】「失調」的英文是dysregulation,而「內分泌」的英文是endocrine,所以我就用“endocrine dysregulation”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結果搜到共55篇標題或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ysregulation”的論文。最早的一篇是在1972年用德文發表在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瑞士醫學周刊),而它的標題翻譯成英文是Endocrine dysregulation in obesity in childhood: reactions of growth hormone and cortisol to insulin induced hypoglycemia(兒童肥胖的內分泌失調:生長激素和皮質醇對胰島素誘導的低血糖的反應)。第一篇用英文寫的,而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ysregulation”的論文是1981年發表的Influence of the LH-RH analogue buserelin on cyclic ovarian function and on endometrium. A new approach to fertility control?(LH-RH 類似物布舍瑞林對周期性卵巢功能和子宮內膜的影響。 一個控制生育的新方法?)。這篇論文的5位作者都是德國人,所以“endocrine dysregulation”似乎有點「德國製造」的味道。不管如何,因為蔡醫師懷疑是有人把「疾患」(disorder)翻譯成「失調」,所以我也用“endocrine disorder”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結果搜到一千多篇標題或文摘裡含有“endocrine disorder”的論文。由此可見,雖然“endocrine disorder”和“endocrine dysregulation”所指的是同樣的健康問題,但醫學界卻是較常用“endocrine disorder”。無論如何,就中文而言,「失調」聽起來的確是比「疾患」來得有氣質,所以,蔡醫師,您就體恤民意,開懷接納「內分泌失調」這個名詞吧 – 縱然,如您所說,有時候它就只是一塊遮羞布。原文:蔡明劼醫師的瘦身新書:「內分泌失調」哪裡來的?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油炸要用什麼油?可以用橄欖油油炸嗎?教授解惑
讀者Sandy在2021-6-3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油炸到底要用什麼油》。由於她的電郵很長,所以我就把它整理簡化如下:林教授您好,我是偽科學系列書籍的讀者,看完真的是獲益良多,打破了我以前『自以為』養生的許多觀念,也積極分享給身邊親友。最近想做日式天婦羅,想知道用什麼油炸比較安全,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影片,聳動的標題『23種油科學分析!標榜健康的反而致癌?適合熱炒油炸的油有哪些?』內容大致是說:要用『氧化穩定度』而非『發煙點』來看適不適合油炸,而EVOO橄欖油的氧化穩定度最高,所以最適合油炸。可是在片尾有個連結在團購EVOO橄欖油,讓我開始懷疑這影片的可性度。Sandy所說的這個影片是在2021-5-7發表,目前有20多萬個點擊,6千多個贊,和6百多個留言。我看了最新的幾十個留言,全都是感謝和讚揚。這個影片的開場白是「可是其實越健康的油就越容易產生致癌物」。這麼一句高深莫測的開場白,當然是會把一時間轉不過頭來的觀眾虎爛得一愣一愣的。可是,如果你有時間稍微想一下,就會明白它是互相矛盾,違反邏輯。就拿這個影片所要推銷的EVOO橄欖油來說好了。難道說,它是最健康,所以最容易產生致癌物?還是說,它是最不健康,所以最不容易產生致癌物?不管如何,為了要討論這個議題,我需要先解釋幾個名詞。EVOO是Extra Virgin Olive Oil的縮寫,而中文是翻做「特級初榨橄欖油」。就食用油的製作而言,Extra Virgin(特級初榨)的意思是「只經過萃取,但沒經過提煉」,而這樣的油是含有最多的雜質,包括抗氧化物和具有特殊風味的化學物質。反過來說,Refined oil(精煉油)則是經過提煉,去除雜質,從而失去大多數抗氧化物和風味。「特級」當然也就是昂貴,所以它只會出現在像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夏威夷果油、椰子油等高檔的油品。至於大眾化的油品,如黃豆油、芥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就不會有Extra Virgin(特級初榨)這樣的等級。『發煙點』(smoke point)指的是油在加熱時開始冒煙的最低溫度。一般來說,發煙點越高的油品,就越適合用於高溫烹煮(油炸)。不過,這個說法就是那個影片所不認同的。不管如何,發煙點和精煉度是呈正相關性,所以「初榨橄欖油」的發煙點是高過於「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發煙點,而大眾化的黃豆油、芥菜籽油等就有很高的發煙點。『氧化穩定度』(oxidative stability)指的是油品抗氧化的能力。油品所含脂肪酸的飽和度越高(碳鏈裡的雙鍵越少),它的氧化穩定度就越高。所以,動物性脂肪(如豬油及奶油)及椰子油的氧化穩定度就很高。大眾化的油品(如黃豆油及芥菜籽油)的氧化穩定度就偏低,而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的氧化穩定度則是介乎兩者之間。還有,含有越多抗氧化物的油品,氧化穩定度就越高,所以越精煉的油品,氧化穩定度就越低。從以上的解釋可以看出,跟一般大眾化油品相比,「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發煙點是較低,但氧化穩定度則較高。所以,那個影片為了要推銷「特級初榨橄欖油」,就辯解油品之適不適合用於油炸是取決於『氧化穩定度』,而不是『發煙點』。這個說法其實是源自一篇2018年發表的論文,而該影片在3分03秒時就有顯示這篇論文。事實上,網路上有非常多推銷「特級初榨橄欖油」的文章及影片也都是把這篇論文當作是他們的科學根據。這篇論文的標題是Evaluation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in Different Commercial Oils during Heating(不同商品油在加熱過程中的化學和物理變化評估)。它是發表在一個叫做Acta Scientific Nutritional Health(科學營養健康學報)的期刊,而該期刊的影響因子是很低的0.8,而且也沒有被PubMed收錄。所以,把這麼一篇低檔的論文當成圭臬,實在是很可笑。這篇論文的三位作者是隸屬於一家叫做Modern Olives Laboratory Services(現代橄欖實驗室服務)的澳洲公司,而這家公司的業務就是專門在為橄欖油業者提供實驗服務。也就是說,這家公司的營收是來自橄欖油業者。這篇論文裡的實驗方法和數據都很繁複,所以有興趣的讀者就請自行查閱。我在這裡就只提出一點質疑,那就是,在圖表一裡的油品種類欄裡竟然有兩項CO(Canola Oil,芥菜籽油),而它們的相關數據是完全不同。另外我也要指出,『氧化穩定度』的測定其實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這篇論文只採用其中之一,而且並不是油炸,所以它的結果並不可以被解讀為「適不適合用於油炸」。事實上,根據我的搜查,這篇論文是唯一提出「氧化穩定度比發煙點重要」這個論點的文獻。還有,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容易產生致癌物」並不等於「會致癌」,所以這個影片只是故意用「容易產生致癌物」來讓大家對一般常用油品感到恐懼,以達到它推銷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目的。同樣也是事實的是,一般常用油品可能已經有添加抗氧化物來增加它們的氧化穩定度。請看Enhancing oxidative stability and shelf life of frying oils with antioxidants(用抗氧化劑提高煎炸油的氧化穩定性和保質期)。最後,我請大家也想一想,除了價格昂貴之外,特級初榨橄欖油是具有濃烈的風味,所以您真的會想要用它來製作日式天婦羅嗎?就我搜查過的廚藝網站,除了專門在推銷橄欖油的之外,全都不建議用橄欖油來製作天婦羅。請看The 5 Best Oils For Tempura(5種做天婦羅最好的油),以及Can You Deep Fry With Olive Oil?(你可以用橄欖油油炸嗎?)。後記:這篇文章發表不到半小時,讀者郭先生回應:「噢!真的是太有趣了!看過該影片以後我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上來google,沒想到就找到你的文章,也跟你有一樣的想法!我也跑去查了那篇報告,赫然發現他是橄欖油實驗室出的,可信度立刻就被我打了一半!XD後來我陸續去查詢各式油品的研究報告,雖然結論還是打算使用特級初榨橄欖油,認為其穩定度高(物理結構如此,剛好我也喜歡這個味道),但對於其他油品的態度也改觀,因為這些報告的共通點都是:將某某油在高溫下加熱數小時/甚至數天,導致極性物質/氧化物質從1%增加到2%……一般人到底是誰會熱炒油炸八小時啊!」原文:油炸到底要用什麼油?
-
2021-07-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封前如何安民心?專家籲成立三支部隊、打開這兩隻眼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7月26日是三級警戒期限,之後是否降級?中央說,要看疫情走向以及各場域對於防疫指引的落實程度。難道台灣對於解封的準備,就只有這樣嗎?剩下短短11天,中央應做而未做的事情還有哪些?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應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15條規定,組成「機動防疫隊」,至少要包括「疫情快打部隊」、「疫苗快打部隊」、「輿情快打部隊」這三支機動隊,才能夠安民心。施文儀說,防疫如作戰,就是該衝就衝、該快要快,才有作戰的樣子;有戰略和資源配置、能夠隨時支援地方,才是中央該有的樣子。施文儀表示,台灣可成立大約40到50支「疫情快打部隊」,分配在各縣市。每支部隊都受過統一訓練,可以按照SOP進行疫調等相關工作,當部分縣市成為疫情熱區,其他未見疫情的縣市可以跨縣市支援。各地的疫情快打部隊,如何精準地出動、及早撲滅社區顯露的疫情?施文儀說,這就需要中央擦亮兩隻眼睛,那就是「被動監測系統」和「主動監視系統」。之前五月疫情爆發,就是因為中央半瞇著眼,被動監測失靈,又缺乏主動監測,以致於發現疫情時,星星之火已演變出燎原之勢。施文儀表示,醫療院所通報屬於被動通報,可觀察到五月這波疫情當中的病人,大都多次就醫才被通報確診,顯示被動通報系統已經疲乏,因為一通報,就衍生一大堆事情要做。被動通報系統如何發揮應有的效能,需要檢視和檢討。再者就是外界講很久,卻始終連影子都不見的主動監測系統。施文儀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早就有人呼籲進行,現在快篩試劑也陸續上市,這些都可以幫助中央張開另外一隻眼睛,主動找出社區中不明的傳染源,特別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張開這兩隻眼睛,老闆、老百姓才能夠放心解封。」施文儀說,大家都心知肚明,早解封是怕影響疫情,晚解封又怕影響經濟,中央的兩隻眼睛,一個根本還沒開,一個還在慢慢開,解封之前的現在,一定要趕快把這兩隻眼睛擦亮。至於「疫苗快打部隊」,施文儀表示,現在各縣市政府都像是虛擬的疫苗快打部隊,但這還不夠,傳統的基層診所大規模接種、設立大型接種站,都要加速,才能在短時間衝高覆蓋率。「沒有地方的中央,不叫做中央!」施文儀呼籲,中央不能只是被動地統計各地接種數字,應提出更具體的策略和目標,並幫助地方執行。比如有些縣市打得慢、有些縣市不夠打,中央都要即刻協助催打、補足資源、達成目標。謠言、假消息、偽科學滿天飛,施文儀也建議中央應成立「輿情快打部隊」。廣納社會各界真正的專家,民眾會比較信賴;反應速度也要快,看到問題都要立刻澄清,不是像現在拖拖拉拉、什麼都用「沒有相關」四個字搪塞掉,要用人民能理解的語言,才能精準打擊輿情中的假消息。施文儀說,上述想法都思量已久,上禮拜也託人傳達給指揮官陳時中,呼籲「關鍵時刻要做關鍵的事」,目前未獲回覆。他也心疼社會大眾,對於防疫配合度都很高,但經過這波疫情折騰,人們還是難以放心。希望中央趕快成立這三個快打部隊、擦亮兩隻眼睛,如此才能安民心。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醫療從業者對新冠疫苗的警告?教授:嚇唬台灣民眾的謠言
昨天(2021-7-7)晚上兩位讀者分別在6點15分和9點9分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同一影片的真假。Corbin Shong說:「請問這影片所說的是真是假?我們又該怎麼辦呢?謝謝!」。曾詔婕說:「教授您好,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您以科學實證在說明醫學,最近很努力想說服家中長輩施打疫苗, 但現在長輩群組流傳的已經不是簡單的造謠圖,而是同樣用國外很多反疫苗的醫師影片來現身說法,長輩們深信不疑,讓人非常挫折…其中有些觀點一看就有問題,可是集合起來成一個影片就讓長輩們覺得很專業,可以請您幫我們分析一下嗎?非常感謝您!」這個影片是在2021-6-18發表在Rumble平台,而標題是:全球醫生和醫療從業者對 Covid 疫苗的警告。但它其實只是把一個英文影片加入中文翻譯,而原始影片是在7個月前(2020-12-6)就已經發表了。7個月前,台灣根本就不關注新冠疫苗,但現在台灣則是天天都在熱炒新冠疫苗的議題。所以,選在這個時候發表這麼一個繁體中文版的影片來嚇唬台灣民眾,真的是用心良苦啊。發表這個中文版影片的組織是叫做thelastremnant。我知道The Last Remnant是一套電子遊戲的名稱,但是我查不出thelastremnant是什麼樣的組織。Rumble平台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專門給那些被YouTube和臉書禁止的影片播放的網站。所以,凡是在Rumble平台發表的影片,幾乎都可以說是有問題,或是有爭議性的。當然,有很多人認為Rumble是在做好事,讓所有人都能隨意表達任何意見。例如在我這個網站的讀者群裡就有人認為YouTube和臉書是偏袒民主黨,所以會禁止偏向共和黨的言論。不管如何,這個原始英文影片的名稱其實就只是很簡單的Ask the Experts(問專家),而它在發表之後不久就被YouTube和臉書禁止。這個中文版的影片在下面有註解說:「影片訪問了將近30幾位醫生,疫苗學家,科學家,護士,博士,及專業醫療從業人員。他們解答了一般大家對疫苗存有的疑惑以及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了疫苗對人類及人體的危害」。但是,其實,影片裡的所謂的專家是共有33位,而不是將近30幾位。這33位所謂的專家是透過視訊齊聚一堂,用所謂的專業的角度,來分析所謂的疫苗對人類的危害。帶頭的人是Andrew Kaufman。他是有醫生的文憑和執照(精神科),但他從事的行業卻是自然療法。他在他個人的網站發表The Big Virus Hoax(大病毒騙局),聲稱根本就沒有「病毒」這種東西,而「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都是政府創造出來的假象,目的是要控制人民的行動。(註:截至今日新冠病毒已經在全球造成超過400萬人死亡)加拿大McGill大學有設立一個專門提供健康資訊,打擊偽科學的網站叫做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與社會辦公室)。它在2020-9-24發表The Psychiatrist Who Calmly Denies Reality(冷靜否認現實的精神科醫生),而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Andrew Kaufman醫生在新冠疫情的早期四處傳播,聲稱該病毒不存在。 現在,他在公開示威中帶領反口罩人士,並告訴數十萬 YouTube 用戶,他們所知道的關於醫學的一切都是錯誤的。第二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比利時的Hilde de Smet。她是一位自然療師,而跟Andrew Kaufman醫生一樣,她是完全沒有任何病毒學,免疫學,或流行病學的訓練或資歷。她聲稱新冠疫苗沒有經過動物試驗就直接用在人身上是非常危險,但事實上新冠疫苗都是有經過動物實驗,例如請看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的COVID-19 shot protects monkeys(新冠疫苗保護猴子)。第三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挪威的Nils Fosse。他聲稱所謂的新冠疫情並不存在,但事實上在2020年12月時,新冠肺炎已經在全球造成將近160萬人死亡。第四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Elizabeth Evans。她聲稱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疫苗能阻止病毒傳播,但事實上早在2020年11月輝瑞疫苗就已經被證實保護力達到94%。第五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Mohammad Adil。他也認為所謂的新冠疫情並不存在,而由於他公開發表這樣的言論而被吊銷執照12個月。第六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Vernon Colman。他認為整個所謂的新冠疫情是人類歷史上最大騙局。有關此人的怪異行徑,英國的獨立報曾在2011-10-22發表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Doctor Coleman?(問題是什麼,Coleman 醫生?)。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他受到了新聞投訴委員會的譴責,並被廣告監管機構禁止。作為包括如何使大陰莖看起來更小的電話求助熱線的主持人,Coleman 醫生幾乎激怒了每個人。那他有什麼好生氣的呢?」。第七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愛爾蘭的Dolores Cahill。她說維他命C,D,和鋅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療新冠肺炎,所以什麼封城,居家防疫,社交距離,戴口罩,打疫苗等等,都是沒必要的。有關這位教授的一些新聞報導,請看我在兩個禮拜前(2021-6-22)發表的散播疫苗謠言的專家學者。好了,我想其他26位專家就沒有必要繼續數落下去了。不過,為了能讓大家有個記錄,我把他們的名字及國家列表如下(讀者George在回應欄裡有提供那幾位美國專家的事蹟):Zac Cox – 英國牙醫和順勢療師Anna Forbes – 英國醫生Ralf ER Sundberg – 瑞典醫生Johan Denis – 比利時順勢療師Daniel Cullum – 美國脊椎按摩師Moritz von der Borch – 德國記者Anne Fierlafijn – 比利時醫生Tom Cowan – 美國醫生Kevin P Corbett – 英國退休護士Carrie Madej – 美國醫生Barre Lando – 美國醫生Kate Shemirani – 英國護士Sandy Lunoe – 挪威藥劑師Boris Dragin – 瑞典針灸師Piotr Rubas – 波蘭醫生Natalia Prego Cancelo – 西班牙醫生Rashid Buttar – 美國醫生Nour De San – 法國醫生kelly Brogan – 美國醫生Konstantin Pavlidis – 英國形而上學家Sherri Tenpenny – 美國醫生Senta Depuydt – 比利時記者Heiko Santelmann – 德國醫生Margareta Griesz-Brisson – 德國神經學家Mikael Nordfors – 瑞典醫生Elke F. de Klerk – 荷蘭醫生原文:33位散播新冠疫苗謠言的專家
-
2021-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生素D抗新冠?教授:系統性回顧論文皆表明無效
從六月初就不斷有讀者來詢問關於一個維他命D抗新冠的影片,而我都是跟他們回覆:「我已經發表很多關於維他命D與新冠的文章,所以實在不想重複」。可是,問的人還是源源不斷,所以我就決定用這篇文章來做個了結。這個影片是發表於2021-6-4 ,標題是《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的關係|實證醫學的報告》,目前有40多萬個點擊,4千多個贊。而毫不意外的,這個影片被保健品商家在社交平台大量分享。這個影片是9分鐘長,內容是蘇啟成醫師用《實證醫學的報告》來說服大家要吃維他命D,說是可以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所謂的《實證醫學的報告》是10篇論文,所以普羅大眾看了當然是一愣一愣的,以為是鐵證如山。可是,我在2021-2-18就已經發表維他命D治新冠:不同疾病,相同答案,指出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編輯評論認為,維他命D之用於對抗新冠,就像用於對抗其他多種疾病一樣,都得不到確鑿科學證據的支持。我也在2020-7-17發表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指出英國國立衛生保健研究院的13位專家在審查了所有相關研究之後,發表一份長達58頁的報告,而它的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那,為什麼蘇醫師提供的10篇所謂的《實證醫學的報告》,就偏偏說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呢?答案是,採櫻桃。Cherry-picking是英文成語,意思是只顯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卻不讓觀眾知道對他不利的證據。要知道,絕大多數的證據是說維他命D補充劑無法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蘇醫師卻偏偏就只挑那幾篇說是可以預防或治療的論文。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1-1-6發表Sorting Out Whether Vitamin D Deficiency Raises COVID-19 Risk(釐清維他命D缺乏是否會增加COVID-19風險)。它說,儘管維他命D抗新冠的研究都會被媒體大量報導,但有些證據卻是連氣味測試(smell test)都無法通過。這篇文章更進一步指出,有數十個正在進行的《維他命D抗新冠》的臨床研究幾乎都是有利益衝突的問題。例如一個由哈佛大學教授JoAnn Manson醫生主導的研究,就是拿了一家維他命D廠商和一家維他命D篩檢公司的錢。所以,這也就難怪實驗的結果都會是《缺乏維他命D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會上升,預後也會比較差》。要知道,臨床試驗是要花大錢的,那,有誰會無緣無故地拿出幾百萬美元給你做實驗?不管如何,由於我最後一篇關於維他命D與新冠的文章是發表於今年2月18,所以今天就再去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查最新的相關論文。再由於相關論文是非常多,所以我就將搜索設限在systematic review(系統性回顧論文)。結果是,光是第一頁就幾乎全都是說維他命D無效的論文。尤其是一個月前(2021-5-24 )發表的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a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維他命D補充劑:活生生的系統評價),更是值得注意。這篇論文是發表在信譽卓著的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考科藍數據庫系統評價)。考科藍是獨立、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由超過3萬7千名志願者組成,目的是根據實證醫學來提供醫護專業人員、病人、醫療政策致訂者等人需要的資訊,以便於在醫療上的選擇。這篇論文是由11位來自7所德國醫學中心的專家所撰寫的。他們在審核所有相關隨機臨床試驗後,得到的結論是:「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補充維他命治療新冠肺炎的益處和危害。補充維他命D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性的證據非常不確定。此外,我們只發現了有限的安全信息,並且擔心這些結果的測量和記錄的一致性。」我們再來看一篇2021-5-28發表的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r serum vitamin D level and susceptibility to SARS-CoV-2 infection or COVID-19 including clinical cour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v(維他命D補充劑或血清維他命D水平與新冠病毒感染或新冠肺炎的易感性之間的關聯,包括臨床病程、發病率和死亡率結果? 系統評價)。這篇論文是由11位來自4所英國醫學中心及一位來自伊朗大學的專家所撰寫的。他們在審核了449篇相關論文後,得到的結論是:「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維他命D與新冠肺炎之間存在負相關。沒有確定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也沒有強有力的同行評審已發表證據表明維他命D水平與新冠肺炎引起的症狀嚴重程度或死亡率之間存在關聯。指南制定者應該承認,儘管人們越來越感興趣,但在新冠肺炎中補充維他命D的好處尚未得到證實。」最後,我們來看一篇最新(2021-6-12)的論文Vitamin D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rapid evidence review(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快速證據審查)。這篇論文是由11位來自9所英國醫學中心的專家所撰寫的。他們在審核所有相關論文後,得到的結論是:「儘管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了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之間的關聯性,但它們大多是小規模和觀察性的,具有很高的偏倚風險、殘留混雜和反向因果關係。將維他命D的分子作用外推到補充維他命D導致維他命D增加的影響通常是沒有根據的。」補充:讀者Jin今天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今天看到元氣網「只打疫苗不夠!何美鄉:這種維生素能降新冠重症風險」的新聞,是否能請教授說明解惑呢?麻煩您了,感謝您。我的回答是:這種維他命,不管是ABCDEFG,都不能降低新冠重症風險。後記:這篇文章發表後的隔天,加拿大McGill大學一個專門提供健康資訊,打擊偽科學的網站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與社會辦公室)發表一篇由Christopher Labos醫生撰寫的Does Vitamin D Protect Against COVID? Seems Not(維他命D可以預防新冠肺炎嗎? 似乎不行)。這篇文章的小標題是It would indeed be nice if simply giving people vitamins could prevent a pandemic. But we must acknowledge that it cannot(如果簡單地給人們提供維他命就可以預防大流行病,那的確是很好。 但我們必須承認它不能)。原文:維他命D抗新冠?蘇啟成醫師的採櫻桃
-
2021-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寄生蟲藥「伊維菌素」將終結疫情?教授:奎寧的教訓還不夠嗎
昨天(2021-6-12)和今天,短短兩天裡,我的網站,臉書,LINE已經收到十幾個關於Ivermectin(伊維菌素)的訊息。剛開始時我還花時間做回覆,但後來實在懶得一個個回。所以,今天我就用這篇文章來終結這個「偽科學病毒大流行」。由於訊息實在太多,所以我就只選用一篇新聞報導來做入門。東森新聞在2021-6-12發表疫情有救了!這藥恐結束新冠大流行 美國學家證實,而它的第一段是:「在台灣因為疫情嚴峻,又陷入疫苗嚴重短缺的困境下,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教授在大量閱讀全球使用伊維菌素治療新冠肺炎的報告,以及最近一期的《美國治療學雜誌》期刊報告指出,「全球立即使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他建議政府應該儘速推動臨床試驗或召開專家會議,評估這個藥物對新冠肺炎的預防與治療效果。」陳昌明教授所說的《美國治療學雜誌》期刊報告是Review of the Emerging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 Ivermectin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證明伊維菌素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效果的新證據回顧),而它的結論是:「基於 18 項伊維菌素在新冠肺炎隨機對照治療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死亡率、臨床恢復時間和病毒清除時間大幅降低,具有統計學意義。 此外,許多對照預防試驗的結果表明,定期使用伊維菌素可顯著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 最後,伊維菌素分發活動導致全人群發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的許多例子表明,已經確定了一種在新冠肺炎的所有階段都有效的口服藥物。」看到這樣的結論,也就難怪陳昌明教授會說「全球立即使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但問題是,這樣的結論是正確嗎?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Kory Pierre醫生,而Wikipedia在介紹他的第一段是這麽說:「Pierre Kory是美國重症監護醫師,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因倡導未經證實的治療方法而受到關注。 他兩次在美國參議院就新冠肺炎作證。 在 2020 年 12 月 8 日的證詞中,他為宣傳伊維菌素而發表了有爭議的言論,尤其是將其描述為『奇蹟』。」Pierre Kory的這篇論文是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美國療法期刊)。但事實上這篇論文原本是希望發表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藥理學前沿)。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的影響因子是1.95,而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的影響因子則是4.4。也就是說,這篇論文是退而求其次地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那,為什麼會退而求其次呢?原因是,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在評審這篇論文之後決定不接受。那,為什麼不接受呢?Frontiers的首席執行編輯Frederick Fenter博士在2021-3-2發表一份為何拒絕該論文的聲明:「在我們對該文的客觀性進一步審查後,發現該文做出了一系列嚴重、未經證實的主張,有時並沒有使用對照組。此外,作者宣傳了他們自己特定的基於伊維菌素的治療方法,這不適合評論文章,也違反了我們的編輯政策。在我們看來,這篇論文沒有為評估伊維菌素作為新冠肺炎的潛在治療方法提供客觀或平衡的科學貢獻。自從疫情爆發以來,Frontiers 已發表了 2,000 多篇經過嚴格同行評審關於新冠肺炎的文章,我們敏銳地意識到此時該領域高質量、客觀研究的重要性。 Frontiers 對伊維菌素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療效沒有任何立場,但是,我們確實對不平衡或不受支持的科學結論採取了非常堅定的立場。」我用ivermectin covid-19在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搜索,搜出216篇論文,而其中有一些認為伊維菌素似乎具有療效,但它們幾乎也都說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一個叫做Evidence-Based Medicine(基於證據的醫學)的期刊在2021-4-22發表Misleading clinical evidence and systematic reviews on ivermectin for COVID-19(伊維菌素治療新冠肺炎的誤導性臨床證據和系統評價)。它的最後一段是:「結論是,與伊維菌素相關的研究存在嚴重的方法學局限性,導致證據的確定性非常低。伊維菌素的使用,以及其他用於新冠肺炎預防或治療的重新利用藥物,應該基於可靠的證據進行,沒有利益衝突,並在患者同意、倫理批准的隨機臨床試驗中證明安全性和有效性。」說起來實在可悲又可笑。還記得奎寧吧。去年3月,全世界一大堆醫生,包括台灣的好幾位,都在大力提倡奎寧治療新冠肺炎。儘管我一再指出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有害,台灣政府還是成立了「國家奎寧製藥隊」。一年後呢,台灣政府將所有囤積的奎寧免費贈送,白白浪費了5千萬。有關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請看我發表的6篇文章(列舉在最下面)。還有,台灣不是聲稱研發出一款叫做「清冠一號」的神藥,說是可以百分之百治愈新冠肺炎嗎?(請看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那,請問,為什麼台灣還需要外國研發的伊維菌素?另外一件好笑的事情是,YouTube今天宣布暫時關閉美國參議員Ron Johnson的賬號,而理由是:「我們根據新冠肺炎醫療錯誤信息政策刪除了該視頻。這個政策不允許鼓勵人們使用奎寧或伊維菌素治療或預防新冠病毒的內容」。請看YouTube suspends Sen. Ron Johnson’s account for posting video about dubious Covid-19 treatments(YouTube 暫停了參議員Ron Johnson的賬號,因為他發布有關值得懷疑的新冠肺炎治療)。所以,您真的會相信「伊維菌素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嗎?順便提一下,伊維菌素是一種環境毒素。服用的人或動物會將它排出(糞便),從而污染土壤及河川,而它對無脊椎動物(例如昆蟲)是具有強烈毒性,請看Ivermectin & COVID-19: Let’s keep a One Health perspective(伊維菌素和新冠肺炎:讓我們保持一個健康的觀點)。新冠神藥,群魔亂舞「鄉巴家醫」蛻變「國際神醫」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新冠神藥奎寧的始作俑者新冠神藥,國家奎寧製藥隊奎寧國家隊:早聽我忠告,就不會浪費5千萬原文:伊維菌素將終結疫情?奎寧的教訓還不夠?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LINE影片傳4種人不能打疫苗?教授指正:內容誤導
昨天(2021-6-10)在臉書上看到《糖尿病筆記》發表的一篇文章,配圖如下: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剛剛家人的群組傳了這個影片內容,是江坤俊醫師說哪些人不能打疫苗,但是裡面內容錯誤一堆,會誤導很多人,在這邊要出來講,不然江坤俊的影片會害死很多人。事實上,近幾天來我的讀者,親友,同學,以及臉書朋友也都有傳來那個影片,而我給他們的回覆是:「沒辦法,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我也傳給他們一篇我在2021-1-8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傳給我影片的人之中有一位是腎臟科醫師,他說:「一直在傳播不正確的訊息,還有上萬人按贊! 是什麼免疫力低下,洗腎病人不能打疫苗????我們病人如果拒打、又是破口。很多腎臟科的都遇到病人拿那個來問。」這位腎臟科醫師說的沒錯,美國CDC有發表一篇COVID-19 Vaccine: What Public Health Jurisdictions and Dialysis Partners Need to Know(新冠疫苗:公共衛生司法管轄區和透析合作夥伴需要知道什麼)。它的第一個小標題是Vaccinating Dialysis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ersonnel Is Critical(為洗腎患者和醫護人員接種疫苗至關重要)。另一位臉書朋友魏正宗醫師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研副總院長,臨床試驗中心主任,中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他也在我的臉書留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聲明稿:近日有網路上及病友間傳聞,指稱類風濕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病友不宜打AZ或JJ疫苗,本學會謹此聲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能接受那一種特定的疫苗,免疫風濕病友施打疫苗準則請參照本學會所公佈之說明。」魏醫師所提供的連結是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covid19.asp。一位我們舊金山灣區台灣僑社著名的婦產科醫師也在看到這個影片之後傳來一篇文章COVID-19 vaccines highly immunogenic in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 study shows(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它的最後一段是:「我們的數據表明,mRNA 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接種疫苗的婦女可能會通過臍帶血和母乳喂養將抗體轉移給嬰兒。這些發現與該領域的其他數據一起,支持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中使用新冠疫苗。」今天我看到《糖尿病筆記》更新說TVBS已經下架該影片,而江醫師也已經po更正文。但是,由於該影片仍在流傳,所以我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促使大家不要再傳了。原文:4種人不能打疫苗的迴響
-
2021-04-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堅果比魚更好?教授曝怎麼攝取Omega-3最有益
讀者Daniel 2021-3-24在最新研究:不支持用Omega-3或維他命D3來預防心房顫動的回應欄留言:提到Omega-3,想問林教授關於這篇針對糖尿病。好奇其中「為期15年、近20萬人」大型研究是?得出攝取量跟DM病例趨勢增加有關也覺得莫名。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2-11發表在《健康2.0》的文章,標題是: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世界營養學權威建議吃堅果比魚更好。這篇文章是承襲了《健康2.0》的優良傳統,繼續提供錯誤百出的不健康資訊。請看我在2018-11-18發表的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在2020-7-30發表的硒是抗癌之王?醫師害人的胡扯,在2020-11-3發表的穀維素的吹捧與現實,在2021-2-8發表的微胖較長壽?顛覆想像?,以及在2021-4-15發表的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我們先來看《健康2.0》那篇文章裡的這一句話:「知名健康網站WebMD甚至警告孕婦與孩童,許多種類的野生魚類都不該吃,養殖魚類更完全別碰。」可是,事實上,WebMD是一再鼓勵吃養殖的鮭魚,例如這一篇Mercury Low in Wild and Farmed Salmon(野生和養殖鮭魚中的汞含量低)。它說:「FDA和EPA有建議孕婦和幼兒每週吃不超過兩份或12盎司的鮭魚。但是,哈佛醫學院的營養學家George Blackburn醫生說每週食用二至四份鮭魚(無論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所帶來的好處顯然是超過了大多數人的風險。」我們再來看《健康2.0》那篇文章裡的另一句話:「媒體很少提到,以ALA形式存在的Omega-3脂肪酸也存在於某些堅果與種子,人體可將其轉變成其他形式,因此根本不必吃魚。」可是,事實上,我們的身體很難將ALA轉化成對健康有益的Omega-3(轉化率不到1%)。尤其是年紀越大的人,轉化能力就越低。請看我在2016-8-8發表的亞蔴籽油比魚油好嗎。好,我們現在來討論《健康2.0》那篇文章的主題〈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首先,我查遍公共醫學圖書館,怎麼找就是找不到它所聲稱的「一項為期15年,以近20萬人為對象的大型研究顯示,攝取愈多的Omega-3脂肪酸,愈有可能罹患糖尿病」。再來,有關攝取Omega-3是否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的研究,目前調查對象最多(共426,852人),為期最久(4.1–18 年)的研究是一篇2017年發表的薈萃分析論文。它的標題是Association between omega‐3 fatty acids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Omega-3脂肪酸攝取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一項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而結論是「關於omega-3脂肪酸對2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的流行病學證據是有爭議的」。由此可見,《健康2.0》那篇文章所說的〈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完全是片面之詞,危言聳聽。《健康2.0》那篇文章最後說【本文摘自/《救命飲食2.不生病的祕密:黑心的不只是食物,你該如何挽救自己與家人的健康!》T.柯林.坎貝爾, 霍華.賈可布森 著】。有關《救命飲食》這個系列書籍,我曾在2018-7-16發表救命飲食,揭露它的偽科學本質。它的作者T.柯林.坎貝爾是極端素食主義者,而為了推行全素食,他就不惜說謊來妖魔化所有動物性食物(當然包括魚和魚油)。所以,《健康2.0》那篇文章就是極端素食主義者昧著良心,企圖嚇唬葷食民眾的最佳見證。註:我曾在魚油補充劑,棺材添釘這篇文章裡說,從食物(魚)攝取的Omega-3是對健康是有益的,而從藥罐裡攝取的Omega-3則是對健康無益的。原文: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健康2.0》又一胡扯
-
2021-01-24 新聞.健康知識+
以油漱口助「排毒」?教授批:毫無依據的壞科學
我在2016-10-17發表口腔細菌,大腸癌,胰腺癌,然後又在2018-6-11發表口腔細菌與大腸癌關係密切,都是在報導最新的研究發現口腔裡的一些壞菌可能會引發大腸癌和胰腺癌。讀者Lance Wang 2020-1-8在口腔細菌與大腸癌關係密切回應:教授您好,"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一書中提及口腔細菌等大多是脂溶性,建議以油漱口去除,以避免細菌等經由根管治療處、假牙縫隙、傷口及淋巴系統處影響全身,想請問教授對此的看法如何? 是否有科學根據? 謝謝!讀者提到的這本書是2015-3-28出版,全名是《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毒理學博士的高成功另類療法關鍵報告》。其實,你只要看到《另類療法》就可以肯定這是一本《偽科學》。不過,儘管我私底下跟這位讀者這麼說,他還是不願意接受,因為他認為作者是毒理學博士,怎麼可能會宣傳偽科學。好,我們再看一次這本書的標題。它的意思就是說,正規的癌症醫療是會殺死你,而這本書提供的另類療法才是能救人的。這種利用民眾害怕化療、電療的心理而來騙取信任和金錢的書籍和偏方,是多如過街老鼠,早已見怪不怪。例如,請看我在2019-3-15發表的謀財害命的醫生。不管如何,為了滿足這位讀者的要求,也讓其他讀者能見識到另類療法的虛偽,我就來分析這個叫做《以油漱口》的另類療法。我們先來看這本書裡的原文:「口腔毒素主要分為油溶性毒與水溶性毒,以油漱口能幫助排除前者,而高克痢是含黏土的止瀉藥,黏土能吸附帶正電的重金屬離子與帶正電的其他毒素。口腔毒素多但勤漱口者在一個禮拜內往往會發現頭腦變清楚了,這是我透過教學所得到、屢試不爽的回饋事實。」《以油漱口》是源自古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醫學/養生觀念,原名是kavala或gundusha,而英文是oil pulling。這個英文名稱可以解讀為《用油來拔除口腔裡的毒素》,也可以解讀為《用油來拔除全身的毒素》。就全身的作用而言,另類療法的推廣者聲稱《以油漱口》能治療約30種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皮膚炎,偏頭痛等等。《以油漱口》目前最常用的油是椰子油,而做法是將一大匙(tablespoon)油放入口腔,然後用漱口的方式在齒縫間沖刷,持續約20分鐘後,將油吐掉,然後用清水漱口。(註:網路上有人說試了一兩次後就放棄,因為把有味道的油含在嘴裡20分鐘,實在很難受)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醫療節目Dr. Oz Show在2014年介紹oil pulling,從而導致全國各地的牙醫診所被民眾問爆了,所以美國牙科協會不得不立即做出回應。它說:「目前沒有可靠的科學研究表明oil pulling可減少蛀牙,增白牙齒或改善口腔健康。 基於缺乏科學證據,美國牙科協會不建議將oil pulling作為牙齒衛生措施。 美國牙科協會繼續建議您為保持良好的牙齒健康,每天用氟化物牙膏刷牙兩次,持續兩分鐘,每天用牙線清潔齒縫一次,不要吸煙。」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oil pulling做搜索,看到30篇論文,幾乎全都是發表在一些阿里不搭的期刊。例如一篇2020年發表的綜述論文The effect of oil pulling with coconut oil to improve dental hygiene and or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系統性評估:椰子油漱口對改善牙齒衛生和口腔健康的作用)。它是發表在一個我從未見過的期刊,名叫Heliyon,影響因子只有0.4。儘管這篇論文的作者發現「數據不足以得出結論性發現,研究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偏見的風險很高」,但是他們的結論竟然是「有限的證據表明,用椰子油漱口可能對改善口腔健康和牙齒衛生具有有益的作用」。有一篇2018年發表在《英國牙科期刊》的評論很直接了當地就用這樣的標題:BAD SCIENCE: Oil pulling(壞科學:以油漱口)。美國有一個專門打擊偽科學的網站叫做Science-Based Medicine(基於科學的醫學)。它在2014-3-12發表Oil Pulling Your Leg(油拉你的腿),結論是:「油拉(以油漱口)是暗示性的錯誤稱謂,暗示從嘴裡拉出一些有害物質(毒素和細菌)。…用於一般健康或任何其他適應症,油拉(以油漱口)純粹是偽科學。 它的排毒聲明就跟所有排毒聲明一樣,都是毫無依據。 除了作為口腔護理的不良替代品外,沒有任何證據或合理的理由要推薦油拉(以油漱口)。」所以,陳XX博士在他書裡所說的《口腔毒素多但勤漱口者在一個禮拜內往往會發現頭腦變清楚了,這是我透過教學所得到、屢試不爽的回饋事實》,您還會相信嗎?註:有關《排毒》的胡扯鳥蛋,請看我發表的文章「排毒」到底是啥東西,或是演講影片排毒是排啥毒。後記1:這篇文章發表約11小時之後,讀者ChunChuan回應:「感謝教授提供的資訊,“油漱”這個亂象曾在台灣芳療業猖獗過一段時間,有些賣植物油的業者,在開課教民眾以各種植物油漱口,還標榜用不同植物油漱,會有不同功效,那時不少人信以為真。直到後來新聞媒體報導,有民眾長期用植物油長時間漱口,結果引發牙周病,也出現不少人口腔牙齒狀況變差的情形,甚至因漱口時間過久,造成口腔肌肉纖維化(不確定用詞是否正確,但就是口腔肌肉受損),這個“油漱”歪風才漸漸的退燒。如今回想,這件事情說到底,就是某些賣植物油的業者搞出來的促銷花招。」後記2:這篇文章發表後隔天,讀者Michelle回應:「謝謝林教授,看完這一篇太痛快啦!多年前我也曾相信油漱的功效,以第一道冷壓橄欖油進行油漱,嘗試兩次皆以牙齦發炎腫痛收場,證明油漱非但無法帶走口腔細菌,反而可能把細菌帶進原來就不夠健康的牙齒/牙齦(例如裝了牙套的牙),使口腔環境更惡化。」原文:以油漱口?排毒?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冷漠前輩澆熄行醫熱忱?選錯專科的醫師其實不是少數
蘿拉、泰莎、凱文和凱莉四個人的職涯故事顯示,家庭生活背景對於人們決定工作時,起了相當的漣漪反應。但是這幾個故事還沒有呈現出,每一個醫生可以選擇的專科數量到底有多少。當然,選擇其他專業的年輕人,例如法律或會計,也面臨了抉擇,但是和醫生面臨的選擇數量完全無法相比。因此到底有多少專科呢?這個簡單的問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醫學知識和任務被區分為專科和次專科沒有辦法反映出具體的現實狀況。例如,在化學裡是用原子結構定義一個元素,因此只要碳原子存在於世界上,而且在元素週期表占據相同的位子,它就仍然是碳原子。然而,就醫學專科來說,不同國家對醫學劃分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英國的醫生必須在六十六個專科之間做選擇,然後又進一步分支成三十二個次專科。美國有三十七個專科,然後分支成八十六個次專科,而澳洲有八十五個專科,但沒有次專科。把這些國家連結起來的一件事就是,到了二○一○年代,醫生必須在龐大的選項中找出自己的路。因此有些醫生也做出後來讓他們感到後悔的選擇。在各研究中,不斷顯示出有少數醫生覺得自己選錯了專科。例如,二○一三年一份針對美國七千名醫生所做的調查指出,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對他們選擇的專科不滿意,職業生涯中期的醫生不滿意的程度尤其強烈。其他調查特別專科的研究,也出現了類似的形態;美國有將近二十%的腫瘤科和外科實習醫生不會再選擇他們執業的專科。雖然這是英國一項小規模的研究,但是有高達三十四%的產科實習醫生後悔他們的專科選擇。這有個例外是麻醉師,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九十四%的人很滿意他們選擇了正確的職業。可惜的是,如此高的滿意度在整體的趨勢中只是少數。很明顯的是,有很多醫生對他們的專科決定感到失望。這代表在醫學專業裡,醫生的個人不滿意度很普遍,對病患也有延伸性的影響。不意外地,當醫生對工作不滿意時,往往也有比較不滿意的病患。而對工作不滿意的醫生所治療的病患,也比較不可能遵守醫生給他們的治療計畫。不滿意是有傳染性的。因此,我們對於決定專科的過程,究竟知道了多少?我們要如何運用這個知識去幫助醫生做更好的決定?調查醫生為什麼會選擇特定專科的研究其實不少。一九五○年代以來,有數以千計醫學期刊的文章在探討各種你想得到的專科,包括從地球偏遠角落做的報告。有些研究者指出,專科的選擇歸結於人格,有一類針對微產業(micro-industry)的研究,檢視了外科醫生是否為具有特殊「外科」人格的類型。例如,四十多年前有一群哈佛的研究員運用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來比較內科和外科實習醫生的人格。這個方法是讓接受實驗者觀看墨漬圖像;再把回答的數字和每個回答的性質記錄下來,然後分析。羅夏克是一種有爭議性的方法,可以想像得到,接受實驗者(所有的年輕哈佛醫生)對於用這種方式評估他們的人格,多少會持懷疑態度。這個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外科醫生是否比較「有衝勁的、嚴格的、不敏感的、冷淡的、有敵意的、外向的、暴躁的,以及可能比較有活力和野心」。結論是什麼?普遍被認為是冷酷、冷漠和有衝勁的外科醫生刻板印象,並沒有獲得證實。以羅夏克測驗為基礎的結論可能容易被忽視,因為這種測驗方法不過是偽科學。然而,最近對羅夏克墨漬測驗的關注又再度出現,刊登在主流心理學期刊的一個評論指出,這個方法是可信的。而且,也有其他的研究利用標準化的人格問卷,認同哈佛的發現。不過仍然有些研究不認同,他們的結論是,外科醫生比起其他的專科醫生,確實比較外向,而且對別人也比較不溫暖和體貼。從比較顯著的外科人格這點來看,目前尚無定論。但是在半個世紀的研究之後,對於人格和決定選擇一個特定專科之間的直接關聯,還是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然而,有三個發現難以反駁,因為它們相當頻繁地出現在三個不同的專科,且超越了國家和區域。雖然閱讀選擇專科的學術文獻是我的工作,而不是我客戶的工作,但這三個議題是會談中,醫生們未經任何鼓勵而主動找我談論的。我問札克(Zac):「所以是什麼理由讓你決定受訓成為一名全科醫生?」經過短暫的停頓,札克開始了一段冗長又詳細的答案:「我在受基礎訓練當實習醫生的地方,受到一個資深夥伴的啟發。她是一個很好的醫生;有健全的知識基礎,而且堅守全科醫療的某個願景。她的核心價值是道德的。她是當地的一個關鍵人物,非常卓越,行事謹慎,也夠精明世故。另外,她會照顧小組裡所有的醫生。」在論及為何選擇某項專科的原因時,雖然札克並不知道,但他給出了一個教科書最常出現的答案,那就是模範角色。一個人在醫學院和學士後訓練的課程,在課堂上、研討會、諮商室、巡房和手術室裡,會遇到幾百個合格的醫生。當被問到他們為什麼選擇特定的專科,初級醫生幾乎都會回溯一個或兩個他們非常尊敬的模範角色。吸引初級醫生到特定專科的原因,往往是某個較資深醫生的熱忱、承諾、知識和專業。可惜的是,相反的情形也是如此。當醫學生或初級醫生遇到憤世嫉俗、知識不足、冷漠無情的資深醫生時,也會澆熄他們對特定專科的熱忱。這也發生在札克身上。除了全科醫療,他也考慮過緩和醫療。但最後因當地臨終安養院的一個資深醫生而打消念頭。「她愛賣弄,又尖酸。」札克告訴我:「堅持細節、好挖苦人,又按規矩辦事。我下定決心,最後不想要變成她那樣。」或許,如果札克遇到了一個像貝納德一樣的緩和醫療醫生,他可能會做出不一樣的職業選擇。學術醫療教育文章有一篇關於模範角色的題目,回應了札克的經驗:「嘗試做可能的自己」。像札克一樣的初級醫生仰賴他們的前輩,視其為他們未來渴望成為的那種醫生的代表。第二個對選擇專科的影響與模範角色的議題,就是先前與特定專科相關的經驗。醫學生和初級醫生傾向於選擇在醫學院和早期臨床執業的那幾年,他們所喜歡的專科。就很多方面而言,這是決定職業的明智方法,而蘿拉的經驗(她忽略了腫瘤科的短期工作讓她覺得相當痛苦的事實)說明了醫生在選擇長期的專科前,謹慎思考他們先前的經驗才是明智的。但是,先前的經驗不一定永遠都是完美的測試。有人可能運氣不好,被分配到特定的部門,因此對於在那個專科工作,產生了非常偏頗的觀念。例如,有一個來見我的醫生起初低估了精神醫學,因為她在醫學院時被分發到精神科,在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性冒犯者的法醫病房,讓她覺得沒有得到充分的支持。這個經驗讓她感到驚恐,但是在我們的會談當中,她理解到那次的分發對一位醫學生可能是不合適的,因此基於這一次的經驗就排除所有的精神專科,將會是個錯誤。她最後選擇專攻老年精神醫學。在選擇個人專科時參考先前的經驗還有另一個問題是,由於專科和次專科的數量龐大,有很多是醫學生或初級醫生在常規上未曾遇過的;他們甚至不知道這些專科的存在。美國醫學生是在第四年的選修課時選擇他們的專科,因此他們的課程表當中他們還有選擇的空間。在英國,選修課和專科選擇的連結則完全不同,因為在幾年之後才會決定自己的專科。要尋找一些適合自己、但醫學院常規沒有涵蓋到小型專科,這樣的過程通常只能交給機會。※ 本文摘自《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作者:卡洛琳‧艾爾頓 譯者:林麗雪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30《受傷的醫者:心理學家帶你看見白袍底下的情感掙扎與人性脆弱》書封。圖/木馬文化提供
-
2020-12-16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什麼是竹鹽?竹鹽的功效真有宣稱的那麼神嗎?
我在2020-10-25發表食鹽,海鹽,猶太鹽,喜馬拉雅鹽:鹽的趣事之後,馬來西亞的讀者MMSHEQ Yew在回應欄裡留言:「Hi Prof,希望在您的下一篇文章中,可以添加有关韩国竹盐的解释。谢谢」雖然這位讀者是特別提到《韓國竹鹽》,但事實上,中國也有竹鹽,美國也有竹鹽,只不過韓國竹鹽是被說得天花亂墜,宛如仙丹神藥,無病不治。(註:台灣也有廠商和個人在製作和販賣竹鹽)美國的竹鹽英文名稱是Hawaiian bamboo sea salt(夏威夷竹海鹽),而由於它是綠色的,所以有時候名字裡還會多加一個green(綠色)或jade(玉,翡翠)。這種鹽的製作其實很簡單,就只是把竹葉的汁跟海鹽混在一起,如此而已。中國的竹鹽在典故上和製作上都是複雜許多。根據百度百科,東晉後期,天花氾濫,瘧疾橫行,葛洪(煉丹家,公元278-359年)在現今湖北赤壁的葛仙山上就地取材,以丹爐為器,以鬆木為柴,以鮮竹、食鹽、艾蒿為料,晝夜煉製丹藥,救治黎民百姓,挽救了周邊無數人的生命,竹鹽由此誕生。韓國的竹鹽在典故上和製作上,就又更複雜了。根據《韓國生命科學》網站發表的What is bamboo salts?什么是竹盐?,一千三百年前新羅高僧真表大禪師於全羅北道邊山的修行處「不思議房」傳授竹鹽的製作方法後,竹鹽就成為佛門僧侶間代代相傳至今之民間療法的最佳工具。直到 1986年,有神醫之稱的仁山先生所著的「神藥」一書中內容詳細記載了竹鹽的製作方法,自此竹鹽之作法始公諸於世。這個韓國竹鹽的製作過程可真的是要老命的複雜,總共需要9次反复的燒烤,所以廣告上一定會看到《九什麼》、《9x》之類的。但是,請問,有誰能證明是真的9次燒烤的竹鹽,還是只是一包再普通不過的粗鹽?事實上,除了名字跟產品之外,這個《韓國生命科學》網站跟韓國沒啥關係,而所謂的《生命科學》也就只是偽科學。它是一個設於馬來西亞,華人經營的保健品公司,而主打產品就是韓國竹鹽。三個禮拜前(2020-11-23)讀者徐鹿在鹿胎盤幹細胞?治百病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其中的一句話是:「據說美國直銷設廠幾乎都在猶他州,鐵皮屋工廠隨處可見。亞洲則多以馬來西亞為根據地。」沒錯,我在2019-12-18就發表猶他州,詐騙首府,指出猶他州是直銷公司最多的州,而我最近發表的幾篇文章也都是跟馬來西亞的保健品公司有關,例如免疫維生素, Shiruto, IP-PA1, 美國諾貝爾醫學獎。《韓國生命科學》是把它主打的那款竹鹽說的是無所不能。光是《解毒之王》下面就列舉了化學毒、藥物毒、金屬毒、食物毒、添加劑毒、酸毒、肉毒、脂肪毒、血脂毒、蛋白毒、公害毒。它還放了幾個不孕婦人的見證,說吃了這款竹鹽之後就懷孕生產了。它還說:「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竹鹽是高能量食品,能穩定充分地放射遠紅外線,發揮了遠紅外線的作用。」穩定充分放射遠紅外線!遠紅外線也能用吃的來治療疾病!這麼了不起的發明怎麼還沒拿諾貝爾獎呢?唉!算了!如果不是為了要寫這篇文章來讓讀者了解真相,我實在是無法忍受《韓國生命科學》那一堆又一堆腐爛撲鼻的垃圾。我用Bamboo salt關鍵字搜索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到42篇論文,其中41篇是出自韓國,一篇是出自印度。這些論文大多是發表在阿里不達的期刊,水準真是慘不忍睹。唯一一篇跟人有關的論文是2013年發表的Severe Hypernatremia by Excessive Bamboo Salt Ingestion in Healthy Young Woman(過度攝入竹鹽造成健康年輕女性的嚴重高鈉血症)。它是一個很簡單的案例報告: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從網路上看到廣告說竹鹽可以減肥,所以她就吃了約150克的竹鹽,結果在兩個多小時內上吐下瀉了十多次。到急診室時,她的血鈉濃度是174(正常是135到145之間)。經過低滲鹽水點滴後,她恢復健康。除了公司行號的胡扯推銷之外,媒體也需要為韓國竹鹽的歪風負責。中國央視在2006-9-8發表竹盐的“千年传奇”。它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如日中天的韓國歌壇小天王RAIN保持富有魅力的歌喉的秘訣竟然是堅持食用一種經過特殊方法提煉的鹽——“竹鹽”;而著名韓國影星嚴正花也經常將竹鹽調拌在洗面奶中一起使用,日久天長換得肌膚勝雪、潤滑如脂……實際上,竹鹽在韓國、日本等地受推崇的程度已近瘋狂,人們把以它為原料製成牙膏、洗面奶、藥品,添加在食品中……無鹽不歡。」已近瘋狂!無鹽不歡!阿里郎,阿里郎,求你饒了我這苦命郎!原文:竹鹽:已近瘋狂!無鹽不歡!
-
2020-12-06 養生.聰明飲食
黃豆對健康是救星抑或是禍首?教授舉科學證據解答
讀者Wen-chung在2020-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網頁上的分析以及提供知識的分享,受益良多~ 最近注意到黃豆的成分裡的營養素似乎很理想,所以覺得那黃豆似乎很適合拿來當主食啊~ …結果發現炒豆子似乎不好消化,…。那這樣營養素能吸收嗎? 所以又繼續搜尋網路上黃豆的相關資訊,看到這篇反對的文章以及這個報導。這位讀者有附上兩篇文章的網路連結,而為了避免把大家搞糊塗了,我決定把這兩篇文章分開來討論。我已經在三週前(2020-11-10)發表黃豆「恐」致癌。今天要討論的是一篇2012年8月發表在《琉璃光》網站的文章,標題是:黄豆是救星、抑是祸首?作者俞静静在開頭說:「黄豆工会(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每年投入至少八千万美元,利用各种媒介,给黄豆塑造出健康圣品的形象,宣称多吃黄豆能预防心脏病、癌症、改善更年期症状等等,有些观念已成功的深入人心。如果上网浏览,会看到大多都是赞扬黄豆好处的资料。其实自一九九○年起,美国科学界就陆续有研究黄豆对健康影响的结果发表,然而微弱的声音总被淹没。在食品营养学界一向以「敢言人之所不敢言」的玛丽.安宁格博士(Mary G. Enig, PhD),于二○○一年开始数度撰文及演讲黄豆之弊,这方面的讯息才逐渐较完整的披露。本文以安宁格博士所属之基金会(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所刊行的多篇专文为主要参考内容,只期望中文的读者在接收了大量由食品工业界散播的消息之外,也能听见一点不一样的声音。」從這段話就可看出,作者俞静静是根據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的Mary Enig博士的著作而認為黃豆是對健康有害。Mary Enig博士是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的創辦人之一,而她的確是「敢言人之所不敢言」,例如她說來自動物和椰子的飽和脂肪是對健康有益。她甚至還說椰子油可以治療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艾滋病。所以,《敢言》跟《胡言》之間有時候還真的是很難分辨。她在2014-9-8死於中風,享年83。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是在1999年由Mary Enig和Sally Fallon基於Weston A. Price的營養學理念而創建的。Weston A. Price(1870生,1948卒)本行是牙醫,但在1930年左右轉移興趣到營養學。他在1939年發表Nutrition and Physical Degeneration,而這本書在2017年在台灣被翻印成《體質大崩壞》。有關這本書的一些問題,我已經在2019-1-23有稍作說明。請看銀粉有害嗎,洗牙有必要嗎。Weston A. Price聲稱世界各國的原住民很少有蛀牙,而究其原因是他們吃原始食物。反過來說,生活先進的人(即歐美白人),由於吃現代食物而容易蛀牙。從這項觀察,他進一步聲稱,現代人的種種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糖尿病(也就是所謂的「體質大崩壞」),都是由於食用現代食物而引起。因此,他大力提倡原始食物,包括喝未消毒的生奶,吃生肉,等等。(註:美國的CDC和醫學界都有發文警告未消毒生奶的危險。請看Raw Milk Questions and Answers和Unpasteurized Milk: A Continued Public Health Threat)這本書在1939年發行後不久就被醫學界批評是違反科學。例如一篇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美國公共衛生期刊)的書評說:「這本書給人的印象是,作者在未經適當核實的情況下接受某些故事為事實」。另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醫學會期刊)的書評說:「他對於問題的處理是用傳福音的方式而不是科學」。(註:個人的觀察和判斷並非科學證據)有兩個專門打擊偽科學的網站也對Weston A. Price嚴加批評。Science-Based Medicine(基於科學的醫學)在2015-10-13發表Weston Price’s Appalling Legacy(韋斯頓普萊斯駭人聽聞的生平)。Quackwatch(偽醫學視察)在2019-8-6發表My Concerns about “Holistic” and “Biological” Dentistry(我對“整體”和“生物”牙醫學的擔憂)。(註:《牙醫學》指的是Weston A. Price的本行)所以,Weston A. Price的營養學理念是違反科學的,而創建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的Mary Enig也就是傳承了此一違反科學的營養學理念。有關黃豆對健康的影響,正面的科學證據是遠遠超過負面的。例如,日本公共衛生中心的主任Shoichiro Tsugane醫生在今年7月發表一篇綜述論文,就是把日本人的長壽歸功於攝取較多的黃豆。請看Why has Japan become the world’s most long-lived country: insights from a food and nutrition perspective(為什麼日本會成為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國家:從食物和營養的角度來看)。不管如何,雖然《琉璃光》網站的那篇文章標題是《黄豆是救星、抑是祸首?》,但它其實就是要告訴大家《黄豆是祸首》。只不過,很不幸的是,它所基於的文獻才是真正的禍首。原文:黄豆是禍首?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養殖和野生哪個好?養殖會有較高污染而害健康嗎
讀者在葉小姐在2020-10-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今天在Yahoo奇摩網站看到「早安健康」專欄有以下報導:標題為「盒裝沙拉真的健康?4種讓你生病的偽健康食物」。《4種有害健康食品》:養殖鮭魚:世界各國已有許多專家指出,挪威的養殖鮭魚含有超標重金屬;根據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檢測各國養殖鮭魚,挪威產的鮭魚有著遠比他國更高的有害物質濃度,養殖鮭魚中所含的類戴奧辛物質會影響黏膜健康、產生倦怠感,造成自閉症、神經系疾病、腦萎縮等危害。美國營養專家喬尼.鮑登指出,養殖鮭魚含有的多氯聯苯高達天然野生鮭魚的16倍,多氯聯苯是一種對生物具有強烈毒性的問題,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機能。您的大作《餐桌上的偽科學》裡面說,鮭魚含汞量低又富含Omega-3,是安全的食用魚選擇。我們家幾乎每周都吃一次挪威鮭魚,上述報導讓我很憂心。請問挪威養殖鮭魚最好別吃嗎?那智利養殖鮭魚有比較安全嗎?或是養殖鮭魚都盡量少吃呢?可是野生鮭魚產量少,不容易買到,肉質也比較乾柴,不太好吃……葉小姐所說的報導是2016-5-6 發表的,而它的確是把養殖鮭魚說成是有害健康的食品。可是,這篇文章所說的《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檢測》和《美國營養專家喬尼.鮑登指出》,並沒有附上可資查證的資料。所以,對於這樣的文章,我都是把它定位為《傳言》或《謠言》,也就是不值得相信。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尋《養殖鮭魚與野生鮭魚之間的比較》,共搜到12篇研究論文。我把它們的標題和結論的重點列舉如下:2004年:Global assessmen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farmed salmon(對養殖鮭魚中有機污染物的全球評估)。結論:養殖鮭魚中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明顯高於野生鮭魚。 歐洲的養殖鮭魚比北美和南美的養殖鮭魚污染物含量高得多。2004年:Global assessment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養殖和野生鮭魚中多溴聯苯醚的全球評估)。結論:養殖鮭魚中這些化合物的含量高於野生鮭魚。 歐洲養殖鮭魚含量最高,北美養殖鮭魚次之,智利養殖鮭魚最低。2004年:A survey of metals in tissues of farmed Atlantic and wild Pacific salmon(養殖大西洋和野生太平洋鮭魚組織中金屬的調查)。結論:在這九種金屬中,養殖鮭魚的有機砷含量明顯高於野生鮭魚,而野生鮭魚中的鈷,銅和鎘含量則明顯較高。 沒有任何污染物超過聯邦標准。2005年:Lipid composition and contaminant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養殖和野生鮭魚的脂質成分和污染物)。結論:養殖的大西洋鮭魚的脂質調整後的污染物水平顯著高於野生太平洋鮭魚。2005年: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Consuming Farmed and Wild Salmon(食用養殖和野生鮭魚的益處和風險的定量分析)。結論:與脂肪酸相關的健康益處可以部分抵消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污染物的暴露風險。2006年:PCBs, PCDD/Fs,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farmed Atlantic salmon from Maine, eastern Canada, and Norway, and wild salmon from Alaska(來自緬因州,加拿大東部和挪威的養殖大西洋鮭魚和來自阿拉斯加的野生鮭魚中的PCBs,PCDD / Fs和有機氯農藥)。結論:養殖鮭魚中多氯聯苯的總濃度顯著高於野生阿拉斯加奇努克樣品中的多氯聯苯濃度。有機養殖的挪威鮭魚的PCBs最高。2007年:Flesh quality of market-size farmed and wild British Columbia salmon(市場大小的養殖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野生鮭魚的肉質量)。結論:養殖鮭魚肉中的PCB含量高過於野生鮭魚,但比食用關注水平低53-71倍 。同樣,所有樣品中的總汞和甲基汞水平都遠低於加拿大和美國的標準。平均而言,養殖鮭魚的總汞與野生鮭魚相似或更低。本研究結果支持美國心臟協會和英國食品標準局製定的建議的每週食用油類魚類(包括所有卑詩省鮭魚來源)的食用指南,以保護心臟。2008年: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marketed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在美國東北部銷售的養殖和野生鮭魚中的多溴聯苯醚(PBDEs))。結論:養殖鮭魚中多溴二苯醚的總濃度與野生阿拉斯加奇努克樣品無明顯差異,各地區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2008年:Mercury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from British Columbia, Canada(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養殖和野生鮭魚中的汞和其他微量元素)。結論: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的金屬濃度相對較低,低於人類健康消費準則。 所有鮭魚樣品中的甲基汞均低於加拿大衛生部設定的0.5微克/克準則。 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的金屬濃度無顯著差異。2011年:Flesh residu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from British Columbia, Canada(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濃度)。結論:養殖鮭魚中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六氯環己烷,氯丹,氯苯和環二烯農藥的肉殘餘濃度比野生鮭魚高2至11倍。2017年:Lower level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metals and the marine omega 3-fatty acid DHA in farmed compared to wild Atlantic salmon(與野生大西洋鮭魚相比,養殖鮭魚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金屬和海洋歐米茄3-脂肪酸DHA的含量較低)。結論:野生鮭魚中二噁英,多氯聯苯,OCP(滴滴涕,狄氏劑,林丹,氯丹,滅蟻靈和毒殺芬)和汞的污染水平高於養殖鮭魚。2019年:Risk characterisation from the presence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and antibiotic residues in wild and farmed salmon from different FAO zones(糧農組織不同區域的野生和養殖鮭魚中存在環境污染物和抗生素殘留物的風險特徵)。結論:來自鮭魚攝入的風險很低,只有PBDE 99和全氟辛酸才引起關注。從以上這12篇論文可以看出,總體而言養殖鮭魚似乎有較高的污染,但也有正好相反的結論(2017年那篇論文)。無論如何,污染的程度都是遠低於美國和加拿大所設定的標準。還有,請注意,這12篇論文裡有6篇(最早的那6篇,從2004年到2006年)都是出自同一團隊,而它們都是聲稱養殖鮭魚有較高的污染。所以,這就不禁讓人懷疑這個團隊是否與反養殖業的組織有關係。請看Fear-mongering ripe in the food industry(食品行業的恐懼散播已經成熟),以及Controversial academic returns to the fray over salmon(具爭議性的學者回到鮭魚引起的爭議)。華盛頓州衛生部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Farmed Salmon vs. Wild Salmon,其中的第二段是:關於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的爭論是複雜的。媒體,網路和科學刊物中的報導常常看起來是互相抵觸的。 問題可分為三大類:對環境的關注,污染以及可食部分中的omega-3脂肪酸含量。 好消息是野生和養殖鮭魚的汞,PCBs和其他污染物含量都很低。加州大學的兩位水產專家也有發表Farmed Or Wild? Both Types Of Salmon Taste Good And Are Good For You(養殖還是野生? 兩種鮭魚口味都很好,對您也都有好處)。哈佛大學健康網站的執行編輯也有發表Finding omega-3 fats in fish: Farmed versus wild(在魚類中找到omega-3脂肪:養殖或野生)。她說不論野生或養殖,鮭魚都是攝取omega-3的好選擇。總之,早安健康那篇文章,由於是道聽途說片面之詞,而錯把有益健康的養殖鮭魚說成是有害健康。原文:養殖鮭魚有害健康?
-
2020-08-23 新聞.健康知識+
什麼是鹼性離子水?與一般水有何不同?越喝越健康嗎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化學有多重要,為什麼我從來不知道?》,作者陳瑋駿】鹼性離子水,越喝越健康?講到離子,你是否已發覺,即便脫離了學校,似乎對這個詞還是覺得有點熟悉?這是因為在生活中,你一定經常在電視廣告、電器商品甚至生活日用品中看見離子的存在,彷彿不管什麼商品,只要加入「離子」兩個字,價格就會水漲船高。這就好比街頭賣滷肉飯,一碗30 元,但如果給它換一個「潮」一點的名字,例如:福爾摩莎豚肉醬飯佐羅勒⋯⋯看起來是不是尊爵不凡!好像是哪個五星級大飯店的招牌菜。加了「離子」二字的產品比比皆是。其中價格最親民、也最常見的「離子產品」,大概就是「鹼性離子水」了。你一定曾在便利超商或超市中看過這款商品吧?在眾多飲用水商品中,「鹼性離子水」看起來總是特別醒目。到底什麼是鹼性離子水?它與一般的水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先得從「水」講起。水無所不在,甚至人體有約7成的重量都是由水所貢獻的。而大自然的水體,像是山泉水、海水等,本身即含有若干含量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本身就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尤其陽離子的種類繁多,例如鈣、鎂、鉀、鈉離子等等⋯⋯對人體的好處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營養攝取上,你常常會看到這些傢伙。相較之下,礦物質的陰離子種類就比較少。然而事實上,大自然的法則會告訴你,陰陽離子必定會同時出現,由於陰陽離子之間存在著靜電吸引力,概念上很像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透過這樣的類比,你一定能理解陰陽離子必定不會單獨存在,因此在含有鈣、鎂、鉀、鈉等等陽離子的水中,也一定會有陰離子像是氯離子的存在。這也就是說,一般的礦泉水本身就已經是離子水了。那麼,「鹼性」又是怎麼弄出來的呢?以目前的技術來說,製作鹼性離子水時,多半會經過「電解」的程序。電解是一個要是說起來天空可能會暗一半的冗長過程,不過簡單來說,電解就是水體通電的一個程序,水體只要經過電解之後,就可以從中獲得所謂的「鹼性」。雖說是鹼性,不過水體的鹼性並不是很強,對於健康的人體來說,並不具太大的影響。商人於是利用大眾對於酸性體質的錯誤理解,特意強調「鹼性離子水能『中和』你的酸性體質,這種經電解的高科技水,多喝多健康!」,並經過大作一番文章後,就成了你在便利超商、各大超市隨手可買到的「鹼性離子水」。現在你知道了,鹼性離子水其實就是電解水。而且不管水是酸性還鹼性,在我們把水喝下肚後,它第一關就會遭遇到胃酸⋯⋯胃酸可是強酸性的,鹼性水本身的弱鹼性在強酸底下根本不值得一提,更別提調整體質這種離譜的說詞。在這抽絲剝繭的過程中,如果你漸漸感到商業話術的荒謬,那麼你就能繼續前進了!同時你也會發現:最容易信以為真的「偽科學」,往往來自我們對科學知識的一知半解。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類似鹼性離子水這種誇大、斷章取義產生的商品!
-
2020-08-16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無效是因為吃錯?教授告訴你無效的真正原因
讀者黃先生在前天(2020-8-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拜讀過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維他命D真相,獲益良多,且有列文獻出處,實為一本良心佳著,但仍有疑問請敎教授,江醫師所著書籍稱食用非活性的維生素D較不會有問題,不要食用活性的維生素D就比較不會有危害,鋻別方式就是買單位寫IU的補充劑而非ug。林教授廣閲許多文獻,不知道有無探討這方面問題。1.會造成危害的是活性D,服用非活性維生素D 是否較無危害?2.文獻上關於D無效,會不會是使用活性D的緣故?我們先來看看《活性》跟《非活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知道維他命D補充劑有D2和D3兩種,而很多醫生和營養師都會說D3比較好。但事實上就臨床實驗證據而言,D2和D3之間並無可認知的差別。請看權威的Overview of Vitamin D(維他命D總覽)。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就只說《維他命D》,而不再區分D2和D3。我們人類攝取維他命D的最主要,也是最自然的途徑就是曬太陽。陽光裡的紫外線會把我們皮膚裡的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化成《維他命D前身》(Pre-vitamin D)。然後,陽光的溫度會再進一步將《維他命D前身》轉化成維他命D。這個維他命D是不具生理作用的,所以就是所謂的《非活性維他命D》。我們人類攝取維他命D的另一條途徑(次要的)就是吃某些種類的食物,例如魚,蛋,蘑菇。這些食物裡的維他命D也是《非活性維他命D》。不管是從陽光,還是從食物中攝取到的維他命D,都會在肝臟轉化成Calcifediol (降鈣素二醇),然後又在腎臟進一步轉化成calcitriol(骨化三醇)。這個骨化三醇是具有生理作用的,例如增加腸道吸收鈣的能力,所以就是所謂的《活性的維他命D》。骨化三醇是處方藥,是用來預防和治療某些副甲狀腺和腎臟的疾病。也就是說,骨化三醇並非補充劑或保健品。還有,骨化三醇的製造過程和生產成本都比維他命D來得困難,來得高,所以價格當然也就比較昂貴。因此,一般民眾幾乎沒有可能會《誤買》到《活性的維他命D》。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所有的《維他命D補充劑臨床試驗》都是用《非活性維他命D》做出來的。所以,當我發表文章說《維他命D》無效時,我所指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也就是一般民眾在吃的維他命D。台灣有幾位大力提倡吃維他命D補充劑的醫生,總是愛用《活性》《非活性》這個障眼法來推脫維他命D無效的事實。他們會說,不是維他命D無效,而是你吃錯了。但是,我可以跟你保證,你絕對沒有吃錯,而是因為維他命D補充劑真的無效。順便提一下,我在一個禮拜前(2020-8-5)發表維他命D:又一神話破滅之後,有位腎臟科醫師(蔡醫師)用臉書傳來一篇論文的連結。這篇論文是2020-7-23發表在世界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標題是Vitamin D Supplements for Prevention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 and Disease(維他命D補充劑之用於預防結核病感染和疾病)。這項臨床研究所用的維他命D也是非活性的,而它的結論也是無效。所以,請不要再相信什麼《活性》《非活性》這個藉口。有關維他命D研究的來龍去脈,以及它是如何一個接一個的神話破滅,請看我在3月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 。台灣有位陳醫師看到我這本書之後,在他的臉書推薦,並且附加評論:「補充維他命D的重要性和調整酸鹼體質一樣,都是幻想出來的的故事而已」。如果您比較喜歡看影片,那就請看我最近發表在YouTube的維他命D能抗啥。這個影片是我最近一次演講你是在科學養生嗎的片段。原文:維他命D無效,是因為吃到活性的?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不要一直傳長輩圖啦!」晚輩先別煩,長輩圖好處多
登登,手機發出聲響,有訊息LINE進來。益宏正跟著老總,與客戶端開會,也同時用LINE和同仁保持即時聯繫,方便獲得補充資料的支援。益宏整個人神經緊繃,以為有重要內容進來,他迅速地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糟,是張花花綠綠的貼圖。原來是老媽傳來「早安 幸福滿滿 快樂每一天」。益宏看了看時間,大概是老媽已經把早晨的家事都做完了,開始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登登,登登,登登,老媽使出慣用的「三連LINE」。益宏一看,又是兩張問候圖「輕輕的問候最貼心 朋友的關心最感人」、「人生有福 健康是福 糊塗是福 奉獻是福」,再搭配一則健康衛教「吃彩色食物,遠離失智與心肌梗塞」。會議緊鑼密鼓地進行,手機又發出聲響,益宏的心中焦躁了起來。吼,偏偏在這個時候,益宏不方便打電話請老媽先別傳,於是他打字告訴老媽,現在時機不對,別傳LINE,老媽也沒在看。益宏的手機依然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長輩圖怎麼來的?拜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網路吃到飽的費用親民化之賜,老年人使用社群相關科技的門檻下降,過往不熟悉網路生態的長輩,成了網民大草原的新興族群。許多長輩雖然對傳統的桌上型或是筆記型電腦不擅長,如今就直接跳階,熱衷於學習如何使用手機或是平板來上網。使用手寫輸入,長輩們不需要學習中文輸入法,也無須背鍵盤。如今更是有了語音辨識輸入的功能,這對於視力退化的族群,是一大福音。在台灣,社區開始為了銀髮族,推出各種長青課程,打著活到老,學到老,與孫子一起有話聊的招牌,長青電腦製圖班、老人學銀髮科技……都成了廣受歡迎的課程,而這裡,就是多數「長輩圖與它們的產地」。教導銀髮族時,總是要考慮難易度,所以長輩圖的基本素材,通常會先是選擇一張風景照或是生活照,接著挑選喜歡的字句,將內容打字上去,再進行簡易的美術編輯,就能成為一張色彩繽紛的長輩圖。門檻不高,耗時不久,又能有不錯的成就感,於是長輩圖就這樣源源不絕地被製造出來了。長輩圖的內容長輩在製圖,或是接收這些轉發圖片時,多傾向於選擇「正向」、「簡單直覺」的內容,例如山水、風景、花卉,或是可愛的圖片。他們也很喜歡那種寒暄問候語,例如「早安!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天氣濕冷,記得加件衣服。」其實這很像過去社會在鄰里鄉間遇到時,彼此的相互問候,這或許也能讓長輩們消弭現在社會疏離,或是與家人分居所帶來的孤獨感。「呷飯未」、「愛穿衫哦」,這種平常且帶著善意的問候語,其實是他們對你的關心,他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際間的連結與歸屬感。長輩們的另一種喜好則是類似格言佳句,例如「簡單中擁有,才最心安」、「平淡中相守才最珍貴」,除了也是一種關心之外,也可能會讓他們有種當了良師益友的「成就感」,以及「分享的是智慧」的價值感。我LINE,所以我存在對長輩來說,世界進步快速,其實會帶來一種自己可能會落伍的焦慮感,而科技演變快速,更是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遠遠地拋在後頭。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充滿直覺的使用方式、以AI來輔助人性的設計,讓他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許多以前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儘管你覺得他們只是發發圖、轉分享,但是對長輩來說,這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潮」,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那麼老。最重要的是,能夠傳訊息給他們關心的人,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意義感。他們在乎的不一定是你的回應,而是一種還能跟你,或者是與世界連結的歸屬感。在發送成功的那一瞬間,長輩其實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回饋。如果他們還得到親友的回應或讚許,那是錦上添花,他們會更加開心。但若是沒有回應,他們多半也不會像年輕人一般,對「已讀不回」那麼耿耿於懷,通常他們還是照發不誤。於是,定期發送LINE貼圖,就成了一種習慣。你甚至可以從長輩發文的時間與頻率,推測他是否身體安好、有沒有出門,還是手機沒電……為什麼是LINE?既然長輩圖都做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要能實地應用。在人人都上網,處處都有社群的世代,長輩們希望自己不只是袖手旁觀,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參一腳」。利用電子郵件將圖片寄出去,所需的步驟與過程較為複雜,不但得申請電子郵件、帳號,還得記得住密碼。若是運用臉書或IG來分享,也得先擁有一個臉書或IG帳號,然後學習上傳照片,而有些長輩並不習慣讓許多人同時看到他所分享的訊息,而利用LINE傳長輩圖,不但執行的步驟很簡單,也很即時,而且製造出來的新圖片,馬上就能與親友分享,甚至當其他人也回以圖片時,很容易就能轉傳。對長輩們來說,他們平常接觸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最多的就是家人與親戚,所以長輩圖的第一線接收者,也就是長輩們的親友。年輕人為何不愛長輩圖?長輩圖會讓你心煩,有幾種可能。一、發得太多睡醒發,等公車發,等看醫生也發,有事發,沒事也發,可以說是至少照三餐發。這部分,我想就算是年輕人發給你,就算不是發送長輩圖,當有人一直不停地傳訊息來,你也可能會覺得很煩。只是因為長輩退休後,空閒時間比較多,因而發送訊息的次數與頻率可能更高。我建議將收到通知的訊息音關閉,以減少困擾。另外,也不需要立即回覆,只要有空時再回應即可。對於愛發長輩圖的家人,我建議要提醒對方,若是緊急的事,就要直接打電話或是以其他的方法聯絡,以免重要的消息淹沒在茫茫圖海中。二、圖片太醜,不符合年輕人美學長輩圖在年輕人的世界裡,變成一個戲謔的詞彙,因為世代的美學喜好不同,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字體。年輕人覺得標楷體太過普通,可是長輩卻最喜歡用標楷體。其實那是因為已灌好的中文字型就是那些,而長輩不太會為此去上電腦課、花錢買字型。再者,當一個人老化時,對於清晰度較差的字型,會讓大腦覺得辨識不清,於是選來選去,就還是回到那幾款。另外,長輩圖很常被拿出來Kuso的還有顏色。長輩最喜歡將五顏六色統統放上去,除了是因為色彩繽紛,覺得很「夠本」、很「澎湃」之外,他們也認為這樣比較「吉利」。其實,鮮豔且對比的顏色,比較能刺激大腦,因此容易獲得長輩的注意而受到選擇,其實兒童也有相同的狀況,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得替長輩們說幾句話。其實美醜只是世代觀念不同,我們喜愛聽的流行歌曲,或許哪天也會被下一代嫌棄也說不定。三、內容錯誤不實最令年輕人難以忍受的,大概就是這種類型的長輩圖了。除了容易引起爭戰的政治問題之外,最常見的錯誤內容,其實是與健康觀念有關的長輩圖,「保健新知」類的長輩圖可以說是歷久不衰的排行榜常勝軍,畢竟這是銀髮族最關心的議題之一。舉凡吃什麼可以改善骨頭,哪些東西有毒,不能吃,如果這樣、那樣就會罹癌,種種偽科學充斥在LINE群組中。其實這也是醫師最頭痛的內容。每當有病友或是家屬又在門診詢問我哪些東西是否有效,人家說什麼什麼、對不對時,我幾乎就可以猜到最近的「流行」。只要時間允許,我會不厭其煩地回答。只是等到說明到我喉嚨沙啞、疼痛時,我心中也不免吶喊,誰來幫我也發張長輩圖澄清一下啊。或許是其他醫師也出現了類似的想法,因此,有神人網友寫出反謠言的LINE程式「美玉姨」。只要加入群組中,就能自動搜尋是否為假新聞或是訛言,進而闢謠。不煩,不煩,長輩圖功用多第一個好處:增加社交已經有許許多多的研究強調,孤獨對於老年人的身、心皆有不利的影響,但是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於性格內向,不習慣直接面對面或是通電話的長輩來說,社群軟體的興起,提供了一種較為間接、緩和的溝通方式,反而能讓他們增加彼此的互動。換個角度來想,當長輩們想要抒發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但又不想被後輩抱怨這樣很嘮叨時,長輩圖或轉發訊息就是個很好的媒介。能夠把意見帶到,又避免了直接面對的壓力。第二個好處:抗憂鬱之前我曾讀過一篇外國的醫學文獻。針對老年人使用手機發簡訊、使用電子郵件,或是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等工具進行調查,並且篩檢長輩的憂鬱情緒。結果發現,時常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的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研究學者認為,鼓勵長輩使用這些社交軟體,讓長輩們有了更容易與親友聯繫情感、表達關心、建立連結的管道,對於他們的精神心理健康大有幫助。第三個好處:防失智站在預防失智、抗老化的立場,我鼓勵長輩多多參與動腦的課程,學習新知。隨著環境的變化或生存的需要去學習新的技能,對大腦是大有助益的。在練習做長輩圖的過程中,會運用到文字、圖形、色彩、空間的組合搭配……的確具備活化腦部功能的基本元素。每日收取他人傳來的圖片,檢查哪一個回了,哪一個沒回,這也是種動腦的樂趣。我想,重要的不是長輩們傳了什麼長輩圖給你,重要的是,在長輩的名單中,有你一個。這一份看不見的心意,比看得見的意義,更值得你珍惜。更重要的是,這讓長輩LINE出「存在感」、LINE出「價值感」。無論你喜不喜歡長輩圖,都沒關係,就像長輩也不懂年輕人為什麼喜歡上IG,吃飯老是要先自拍、打卡,或是說話愛用PTT鄉民哏一樣。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方法,盡量尊重,巧妙善用,就能讓煩惱變成彼此相處的助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19 養生.聰明飲食
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教授用科學證據告訴你答案
讀者CH13在 2020-5-9在我發表的兩篇文章(再談牛奶致癌,牛奶致病的真相)的回應欄裡提出質疑,而她有提供兩項她認為的證據。我已經在上禮拜五發表長期喝牛奶提早死亡?,來回應那第一個所謂的證據。今天我要來回應那第二個所謂的證據,那就是:乳癌與牛奶:徹底斷絕乳癌高風險因子【緬懷紀念版】牛奶怎麼可能跟乳癌沒關係? 我知道的是,乳癌患者,第一件事就是要戒牛奶還有經皮毒的產品**************2.在本書的研究發表時,普蘭特教授受到諸多科學家的批判,但沒有人能夠推翻這個學說。最終,普蘭特教授因為其對醫學發展的貢獻,被授予成為英國皇家醫學協會的終身會員。在上面那個讀者的回應裡,《乳癌與牛奶:徹底斷絕乳癌高風險因子【緬懷紀念版】》是一本書的名字(請看貼圖以及博客來網站),而《2.在本書的研究發表時,…被授予成為英國皇家醫學協會的終身會員》,則是摘自這本書的廣告。至於剩下的部分(牛奶怎麼可能跟乳癌沒關係?…皮毒的產品),應當是這位讀者自己的意見。所以,我今天就來回應《牛奶怎麼可能跟乳癌沒關係?》,以及討論這本書所講的《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到底有幾分科學根據。這本書是翻譯自一本2000年出版,標題為Your Life in Your Hands的英文書,而其作者是Jane Plant。Your Life in Your Hands的意思是《你的生命在你手中》。那,請問,為什麼中文書名會變成《乳癌與牛奶:徹底斷絕乳癌高風險因子》呢?難道說,中文讀者需要被震撼教育嗎?這本英文書的作者是倫敦帝國學院地球化學系的教授。根據她的自述,她是在1987年(42歲)初次罹患乳癌,而切除乳房後,還是復發了五次之多,而且最後還更轉移到淋巴系統。後來她決定改變飲食習慣,不再攝取乳製品,而乳癌似乎就這樣得到控制。她在這本書的序裡說《自從七年前這本書第一版發行後,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支持本書的論點與建議》。但,真的是這樣嗎?Susan G. Komen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蘇珊·科門乳癌基金會)是在美國名氣最響亮,規模最龐大,資金最雄厚的乳癌研究倡導機構。它有提供一個網頁叫做DAIRY PRODUCTS AND BREAST CANCER RISK(乳製品和乳癌風險),而其中的重點是:1.對來自20多個研究的數據進行的匯總分析發現,乳製品攝入量(包括牛奶,奶酪和酸奶)與乳癌風險之間沒有關聯。2.但是,《護士健康研究II》的數據發現,每天吃2份或更多高脂乳製品(例如全脂牛奶或黃油)的婦女比吃較少量的婦女在停經前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3.更年期後吃或喝乳製品與乳癌無關。 然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得出更年期之前可能與乳癌有關的可靠結論。加拿大的McGill大學設有一個叫做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的網站,而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讓大家知道什麼是真科學,什麼是偽科學。它在今年2月28日發表A Possible Link Between Milk and Breast Cancer is Not Udder Nonsense(牛奶和乳癌之間的可能關聯並不絕對是胡說八道),而它的副標題是:有一研究表明,每天喝牛奶,即使小量,也會明顯增加患乳癌的風險。 然而,有其他研究表明正好相反。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美國癌症研究所)在2020-3-18發表A Study Suggests Milk Increases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but AICR Experts Say Not So Fast(一項研究表明牛奶會增加患乳癌的風險,但美國癌症研究所的專家說不要太早下定論)。它說,根據一項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乳製品降低停經前婦女的乳癌風險。我在牛奶致病的真相裡提有提到一位最重量級的《反牛奶》人物。他就是哈佛大學營養系系主任Walter Willett。他終生致力於推行《全素食》,所以他也就發表了很多關於牛奶似乎有害健康的論文。可是,儘管這些論文的結論大多只是《可能》,它們卻是千篇一律地被全素食提倡者說成是《一定》。不管如何,Walter Willett在今年二月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綜述論文Milk and Health(牛奶與健康)。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它是一篇總覽牛奶與健康之間關係的權威性論文。在有關乳癌方面,它是這麽說:在前瞻性隊列研究中,食用牛奶與罹患乳癌風險沒有相關性。 在一項針對青少年飲食的研究中,牛奶攝入量與未來患乳癌的風險無關。所以,根據上面這四條具有較高可信度的資訊,牛奶會不會增加乳癌風險,目前的科學證據是較傾向於無關。那,為什麼讀者CH13會確信牛奶會增加乳癌風險?為什麼Jane Plant會說《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支持本書的論點與建議》?原文: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教授:與科學證據相反
讀者羅先生在2020-4-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好,個人有定期閱讀您的網誌,也有購買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書籍,從中收獲良多先行致謝!在閱讀您寫過幾篇關於茶的文章後才得知茶並非一些營養師所說的會明確影響鈣或鐵的吸收,因為網路媒體上不時亦會看到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說法,關於此點是否也可能請您撥冗指點釋疑呢?如有冒昧還請見諒,再次感謝您不吝傳播正確知識嘉惠大眾!我看到這個電郵後就立刻回覆,希望這位讀者能提供他所說的網路資訊,而他就立即寄來下面這三篇:2015-4-7《聯合報》紅茶含草酸 干擾蛋白質吸收2016-4-22《健康雲》飯後喝茶會中毒? 食藥署:單寧酸遇蛋白質易「結塊」2020-1-21《優活健康網》喝茶養生好處多?勿犯4NG習慣《聯合報》那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吃茶葉蛋,竟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紅茶含有大量草酸,若以紅茶煮成茶葉蛋,紅茶中的草酸會干擾蛋白質吸收,使得蛋白質吸收效率變差。所以,我就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和谷歌搜尋《草酸與蛋白質吸收》的資訊,結果是徒勞無功。也就是說,這位營養師很顯然又是在散播錯誤資訊。她曾在電視上說喝茶會造成便秘和貧血,而我已經發表文章予以駁斥。請看喝茶會便秘,貧血?。在《優活健康網》那篇文章裡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部分是這一段:茶葉中含有大量單寧酸,如果飯後馬上飲茶,食物中的蛋白質、鐵質與單寧酸容易發生凝結,影響蛋白質、鐵質的吸收,時間一久,不僅可能會營養不良,影響器官的多種生理功能,還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有關茶會造成貧血的說法,我已經發表喝茶會便秘,貧血?,予以駁斥。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說法,我所能找到最新的論文是2000年發表的Effects of Tea Consumption on Nutrition and Health(喝茶對營養和健康的影響),而它說:(1)Whether tea consumption impairs protein absorption in humans remains to be investigated(飲茶是否會損害人體蛋白質的吸收尚待研究),(2)No solid data exist concerning harmful effects of tea consumption(沒有可靠的數據可以證明喝茶有害)。在《健康雲》那篇文章裡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部分是這一段:食藥署表示,茶葉富含「單寧酸」(或稱鞣酸、鞣質),而用餐時大多會攝食含蛋白質的食物,學理上單寧酸容易與蛋白質結合成「鞣酸蛋白」而凝固成塊,同時食用可能因相互影響,導致消化不易、腸胃不適等情形。所以,我就到食藥署的網站搜索,果然看到2016-4-21發表的有人說飯後喝茶會中毒,這是真的嗎?。可是呢,它所提供的參考資料竟然是來自《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而這個基金會又說是《摘自張成國醫師網站》。所以我就只好繼續搜尋,而費了一番功夫後總算找到這位中醫師的那篇文章。可是呢,這篇文章裡所說的《抗氧化》《兒茶素》《單寧酸》《DNA》,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位中醫師本身的研究。所以,我又繼續搜尋,而費了一番功夫後總算查出他是抄襲一位西醫的文章。這位西醫是日本人,名叫新谷弘實(Hiromi Shinya),而他的文章是出現在他發表的《不生病的生活》這本書。他說:茶中的兒茶素會變成單寧,單寧會變成單寧酸,單寧酸會使蛋白質凝固。常喝富含單寧酸的茶很容易造成胃癌。三重大學的川西正和教授等人,在日本癌症學會中發表兒茶素會造成DNA損傷的報告,可以證明這項理論。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發現這位日本醫生從未發表過有關茶的研究。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所說的有關茶對健康有害的言論是他個人的意見。只不過,很不幸的是,他的意見正好是跟科學證據相反。一篇2001年發表的論文(其中一位作者是日本人)發現兒茶素會保護DNA,請看Green tea catechins partially protect DNA from · OH radical-induced strand breaks and base damage through fast chemical repair of DNA radicals(綠茶兒茶素通過快速化學修復DNA自由基來部分保護DNA免受OH自由基誘導的鏈斷裂和鹼基破壞)。另一篇2006年發表的論文(作者全是日本人)也一樣發現兒茶素會保護DNA,請看DNA and RNA as New Binding Targets of Green Tea Catechins(DNA和RNA作為綠茶兒茶素的新結合靶標)。所以,營養師所說的是毫無科學根據,食藥署所說的是道聽途說(引用非科學資料),中醫師所說的是抄襲來的,西醫師所說的是違反科學證據。這就是《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的真相。最後,我請問大家,吃過港式飲茶吧。那,請問《飲茶》是什麼意思?那一壺茶又是什麼意思?是要害人的嗎?原文: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