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4128
筆 文章
-
-
2020-12-2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刀開一半,闌尾炎發作!忍痛開完自己也躺在同一開刀房
依舊是平凡的日子,山腳下的市立醫院,一個平凡的小鎮醫師。直到接獲報社邀約,才讓思續又回到兩年前,那個翻騰的夜晚。門診還來不及看完,就被手術室狂叩:病人都準備好了,趕快來上刀。大約從三天前開始,胃就不太舒服了。眼下反正也沒有時間,午餐一如往常就省了吧!胃痛轉移到右下腹才跟麻醉科打完招呼,奇怪?疼痛竟然從胃部轉移到右下腹。我的天!這不正是課本級的症狀嗎?刀都還沒開始,我就知道自己完蛋了。第一台刀還勉強站得住,但是開完刀後要搬病人移床的時候,就痛得彎下腰來,使不上力。到了第二台刀,只能坐著開。體溫衝上來的時候,幾乎就是天旋地轉。闌尾腫得像香腸撐完第二台刀,整個人就垮在牆角,像間歇性顫抖的一攤爛肉。這時候換成我被抬起來,丟在剛才病人躺過的推床上。瞬間主客易位,竟在同一個開刀房。螢幕上一條腫得像香腸的闌尾,肯定我雖非專科,竟也有基本的常識。在同仁們的品頭論足之下,我優先於所有學長大師們的排程,還真是當之無愧,實在丟臉。躺在推床上,一盞盞走道天花板上的燈,變成是一幕幕閃過眼前的走馬燈。同樣的麻醉科同仁,拿起同樣的面罩,輕柔地跟我說:「那我要讓你睡了喔!」在純熟的麻醉下,漫長的手術也不過是一瞬間。下一刻,我奮力把眼睛張開,專師竟然對我說:「你的全身都被我摸過嘍!」從他的微笑,讓我知道手術成功。手術清單面臨健保核刪剛縫過的肚子,要馬上坐起來,也是不簡單。第一次上廁所,就忙了五分鐘。原來一個小小的傷口,可以那麼痛。拄著點滴架蹣跚走出病房,尋訪和自己同梯的病人,倒成一種難得的趣味。陰錯陽差,這件事變成眾所皆知的事,竟然是因為一年之後,健保署要求清查醫師住院當中,又同時照顧病人的醫療個案。以防醫師未親自診療,又浮報保費。看著羅列當天手術的清單,載明每個包裹的詳細費用,不禁悲從中來。想著咬牙做完的手術,竟因自己住院,就要面臨核刪的命運,就把委屈都寫到臉書上。貼文獲健保署善意回應沒想到貼文受到熱烈的回響。同仁、師長、朋友們踴躍留言轉貼,讓我受寵若驚,發現自己其實有人在乎,不是孤單一人。更奇蹟的是,健保署也給予善意的回應。完稿之際,正值中秋佳節。換完最後一床藥,從醫院走出來。甜甜的月光,灑在市郊的田溝與小溪。現在的我充滿感激。願我還有一絲棉力,都付予這片鍾愛的家園。沈恆立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專任主治醫師年齡:43歲專長:尿路腫瘤、結石及阻塞、男性醫學及性功能障礙、婦女小兒泌尿及排尿障礙經歷:●台大醫院泌尿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院泌尿部住院醫師訓練●新加坡亞太泌尿科學教學訓練●台大安寧緩和醫療志工服務
-
2020-12-25 新聞.生命智慧
居家安寧占比降三成 想要在宅善終原來這樣難
台灣民眾對於安寧緩和醫療的接受度達七、八成以上,許多人希望能夠在家裡善終。但當人們開始尋求資源,卻處處碰壁。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派神祕客抽查77家健保署公告提供在宅安寧的院所或機構,結果發現,近三成沒提供服務,其餘大多是在特定條件才有服務。醫改會全面分析341家院所,發現在宅安寧出現分布不均、給付不足、服務斷裂等問題,民眾若處處碰壁,最終還是得回到醫院。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指出,2011年到2019年,醫院安寧服務人數從1萬5114躍進到6萬2421人,大增三倍多;反觀居家安寧服務,人數卻僅從4753上升至1萬2748人。這九年間,居家安寧占總安寧服務人次的占率由23.92%下降到16.96%,降幅達3成,離政府宣示的「在地善終」目標甚遠。醫改會針對健保署公告的341家可提供「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醫療院所或居家護理機構,比對其分布狀況,並以神秘客電話調查其中77家的實際服務狀況,結果發現有三成未提供服務。有提供服務的院所或機構,則大多是有條件提供服務,例如個案必須住在車程30分鐘內區域,或是要有出院準備計畫的個管師轉介。這341家院所或機構也分布不均,南部最多,東部最少,有七個縣市少於十家。以南投縣為例,11家院所就有9家是衛生所,屏東縣37家有24家是衛生所,但衛生所受限醫師人力與後援不足,通常很難提供服務,就算有醫院搭配,也只能提供給藥服務。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秘書長張凱評表示,現在社區安寧制度缺乏彈性,導致機構住民常常需要往返醫院或乾脆住院。當居家或機構的末期病人需要止痛、止喘、鎮定的藥物處方,就算基層醫師能開處方,也很難找到藥局或醫院願意配合調劑,因為管制藥品保存管理,成本和難度都比一般藥品更高,流程也更繁瑣。最後,這些需要用藥的病人常常只能回到醫院,失去在宅善終的機會。張凱評表示,醫療團隊離開案家,還要24小時接電話、回訊息,才能讓個案家屬安心,但健保給付的個案管理費,一整年才600點,不論是穩定個案或病情複雜、變化很快的個案,只有這一種標準,醫療團隊簡直是做功德。張凱評建議,健保署應改善安寧給付長期過低的結構,並且根據個案的症狀、嚴重度、類型,訂定不同的給付模式,才能真正支持更多有心的院所機構或醫療人員來投入這個領域。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健保署同意申辦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的院所機構共有360家,目前只有166家有提供服務,確實有落差,可能原因是團隊支援不夠完整,也可能因為未接觸到有需要的個案。針對健保給付,相關學會和單位都可以向健保署提案,目前安寧在總額中雖有預算限制,健保署仍會盡力讓大家獲得更合理的支付。
-
2020-12-25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試辦花東遠距醫療 1年服務偏鄉近2000人次
花東地形狹長、偏鄉專科醫師欠缺,隨著資通訊精進、偏鄉網路建設逐步到位,健保署試辦遠距醫療,由偏鄉衛生所醫師看診,透過即時視訊傳送到合作醫院的專科醫師判讀後,作出診斷,今年已看診近2000診次,科別包括眼科、耳鼻喉科與皮膚科,明年還有望擴大到其他鄉鎮。健保署東區業務組長李名玉說,衛福部前年5月發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由部立台東醫院成功分院與高雄長庚率先啟動遠距醫療試辦計畫,部立花蓮醫院豐濱原住民分院也加入行列,接著再擴大到台東11個缺乏次專科醫療的鄉鎮,花蓮縣秀林鄉也在上個月起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透過五官鏡,提供糖尿病人眼底鏡檢查。李名玉說,遠距醫療打破距離限制,透過視訊方式,補足偏鄉次專科醫療不足,藉由醫院與偏鄉衛生所、分院連線,讓醫院的專科醫生透過即時影像判讀病症,並釋出處方箋,讓病患可直接在衛生所、在地藥局拿藥,不需要舟車勞頓,就能享有區域級醫院以上的醫療資源。東區藥務組今天邀集參與遠距醫療計畫的高雄長庚、花蓮慈濟、高雄醫大、台東馬偕醫院代表,及花東兩縣衛生局人員,說明今年度計畫執行狀況,並向協力醫院表達感謝。健保署統計,1到10月遠距醫療已為花東偏鄉服務1867人次。李名玉說,目前遠距醫療費用未全面納入健保給付,衛福部將明年定為「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正研擬相關草案,一旦通過,明年有機會全面納入,且服務範圍也可望擴大,以花蓮為例,除了目前已執行的秀林、豐濱兩鄉,列入「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服務範圍的萬榮鄉、卓溪鄉,都有機會加入。
-
2020-12-24 科別.骨科.復健
年輕人膝關節卡卡!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治療新選擇
高雄47歲夏小姐因為雙膝外側盤狀半月軟骨,廿幾年來在醫院接受過10次關節鏡清創及部分切除手術,但還是疼痛;16歲徐妹妹左膝因盤狀外側半月板破裂,也是疼痛數年。兩個病患後來到高雄榮總進行了「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表示,高榮已完成8例,術後病患皆恢復正常,無併發症發生。高雄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表示,「半月軟骨」俗稱半月板,是膝關節中介於大腿骨(股骨)及小腿骨(脛骨)間的兩片C形緩衝軟骨墊片,分內側及外側,作用彷彿車子的避震器,可以減少膝關節面軟骨的受力及磨損。當半月板因意外像是車禍、運動傷害而導致破損時,絕大情況可經由關節鏡手術行縫合修補或碎片移除,但如破損範圍過大,超過原本三分之二且程度過於粉碎而無法修補縫時,受損的半月軟骨往往會被大小腿骨夾擠於關節內,造成膝關節「卡卡的」,為改善病人關節的疼痛,半月軟骨可能被迫行大範圍切除。林冠宇說,少了半月軟骨的緩衝作用,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和關節軟骨的磨損將會持續惡化,形成所謂關節退化。對於許多患有此病變的老年患者,人工膝關節置換可能是較佳選擇;但對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因運動量及工作上對膝關節的負重需求較高,在關節軟骨尚未嚴重磨損退化前,「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可能會是較適當的選擇。林冠宇指出,就像心臟及腎臟等器官移植,捐贈者與受捐者所需的半月軟骨,也要進行大小配對,經特殊消毒處理後,才可植入膝關節內代替嚴重受損的半月板。所移植的異體半月軟骨,為美國專業組織銀行處理過,無菌真空包裝至台,目前健保無給付。「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較適合的對象,是年齡小於50歲,半月軟骨全部切除或近全切除,膝關節無嚴重退化者,或膝關節疼痛處同半月軟骨缺損側。較不適用的對象是:膝關節已嚴重退化、感染過的關節、下肢解剖軸線偏移的O型腿、X型腿者。
-
2020-12-23 癌症.肺癌
需要肺癌篩檢? 不吸菸女性可風險預測
● 國際首份針對女性不吸菸健康者之肺癌風險預測模型● 台灣55歲以上不吸菸女性,5%達到LDCT篩檢門檻,依此可抓出27%罹癌者● 台灣第一個本土模型,輸入風險參數即可使用,希望明年上路台灣近年來,不論男性或女性的癌症發生率,肺癌都名列第3,但在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肺癌卻長年高居第1。如何有效篩檢、早期發現,成為研究重點。LDCT篩檢 肺癌死亡率降2成美國肺部篩檢臨床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11年的報告指出,對55至74歲的重度吸菸者,亦即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每天抽菸包數*菸齡)以及戒菸少於15年者,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做篩檢,可以降低20%肺癌死亡率。依據NEJM(2013)及另一頂級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2014)的兩篇論文,在以其風險預測模型,將個人參數套入公式,計算出6年肺癌風險大於0.0151者,使用LDCT,其篩檢效益更好。因此國際間把0.0151當成一個主要門檻。台女吸菸不到5% 多人卻罹肺癌目前美國也針對有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給以健保給付LDCT篩檢。據估計,在55至74歲的吸菸人口中,約有38%的人符合資格,不過針對女性僅能找出36.6%的肺癌患者。上述2014年的研究還指出,以其風險預測模型而言,在美國不建議不吸菸者做篩檢,但這項結論明顯不適用台灣,因為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仍有許多人得到肺癌。模型篩檢 可找出27%肺癌患國衛院及其合作夥伴,包括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了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同樣以0.0151為門檻,在55至74歲的不吸菸女性中,約有5%可達篩檢標準,但卻可找出高達27%肺癌患者,顯示這模型有應用價值。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 2020年2月的CEBP(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這也是國際首份利用流行病學證實的常用風險因子,針對健康不吸菸女性的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台灣的這個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只要輸入個人年齡、BMI(身體質量指數)、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教育程度、肺癌家族史、風險基因型等,即可計算風險。希望這個風險計算器明年即可上路使用。
-
2020-12-22 新聞.元氣新聞
北市包租王補充保費破300萬 首見20餘歲包租公入榜
健保費討論調整之際,補充保費的費率也將連動受到影響;不過,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補充保費收入475.11億元比107年增加11.19億元,而六類的補充保費排名中,台北市信義區70餘歲的包租公再次拿下第一,繳納310萬補充保費,回推租金收入高達1億6千多萬,而租金項目中首見「20餘歲包租公」,因租金收入繳納補充保費達189萬,回推收入約9千900多萬。2013年元月起,健保署開徵補充保費,針對高額獎金、兼職收入、執行業務收入、股利、利息所得、租金所得六大類,作為徵收對象,目前費率為1.9%。據健保署統計108年補充保費各項繳納金額排名,各類項目第一名中,以租金收入為各項目挹注補充保費之首,繳納金額高達310萬,同樣由台北市信義區70多歲老翁拿下;健保署承保組科長馮嘉柔表示,由於資料去識別化,難以確定是否為同一人,但一直以來都是由同樣的地區、年齡、性別者為租金類別的第一名。不過在此次排行中,首見「20餘歲」的高額補充保費的繳納者,為租金項目排行中的第三名,是一名住在北市大安區的20多歲男性,108年繳納189萬補充保費。馮嘉柔表示,20餘歲的高額補充保費繳納者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年輕,大多高額補充保費的繳納者,多是40歲以上的民眾。僅次於租金項目第一名的為「執行業務項目」,為一名住在北市大安區60餘歲男性,繳納補充保費298萬元;再者為兼職收入項目,為北市士林區80餘歲男性繳納228萬元、股利收入項目為北市中正區70餘歲女性繳納226萬元。馮嘉柔解釋,執行業務項目的徵收對象,像是專技人員,如律師、會計師,其餘如稿費收入、演藝人員的演出收入等都算是;她表示,108年六類項目健保署徵收的金額都比往年高,如股利收入為95.38億就比107年的91.06億高,應與景氣變好,公司營運可以有餘額分配有關。不過,六類項目中,唯獨利息收入是比往年低。她表示,由於從107年中旬,軍公教的優惠存款利率18%調整,107年的利息所得就受到影響,108年更是全年度的影響,108年比107年少了2億多元。截至今年9月為止,已經收到的補充保費為358億,健保署研究員唐薏文表示,推估今年的補充保費收入,應與108年相差不遠,年底推估會再有一波股利的收入,屆時將會再納入統計,不過從補充保費來看,需要繳納補充保費的對象,並未受到疫情太多的影響,但將持續觀察。馮嘉柔表示,為避免民眾漏繳補充保費,108年查核9.7萬家業者及民眾,補繳金額為24.2億元。
-
2020-12-22 新聞.元氣新聞
生物相似性藥 有助健保開源節流
● 應透過獎勵達到病友、醫院、醫師、藥廠、健保等五贏目標● 政府應配套推廣讓民眾更瞭解生物相似性藥,以提升使用率● 節省的醫療支出可用於給付新藥,放寬適應範圍健保財務吃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呼籲,不要只著眼調漲保費,如能透過獎勵政策,提高醫院使用生物相似性藥意願,就能達到病友、醫院、醫師、藥廠、健保等五贏目標。藥效同生物製劑 價格便宜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價格上生物相似性藥具有優勢,比相對應的生物製劑便宜,而且安全、效果相同,基於降低健保支出,確實應鼓勵醫療院所使用。不過,醫院有其成本考量,例如換藥後的利潤或採購的折扣等,李伯璋認為,利潤要比原生物製劑還高,醫院才會有意願。從病友角度,目前健保同時給付生物製劑及生物相似性藥,病友無須自費,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當然選擇價格昂貴的生物製劑。健保署盼能「藥品部分負擔」「醫療生態需改革。」李伯璋說,未來如能實施「藥品部分負擔」,比照自費醫材,健保署提供基本藥物,如想選擇其他藥物,就由民眾自行負擔。健保節省開支,能加快新藥引進,適時擴大給付。李伯璋強調,使用者付費概念在歐美國家存在已久,民眾都斤斤計較選擇能夠負擔的醫療方式,但台灣健保幾乎包山包海,民眾當然無感。對此,滕西華則持不同看法,她開玩笑地說,歐美各國積極推廣生物相似性藥,台灣卻推不動,原因在於「名字取得不好」,「相似」二字感覺是次級品,如果健保採取藥品部分負擔,反加此深負面印象。滕西華:政府應積極推動 滕西華建議,政府應扮演積極角色,例如在醫院評鑑加入生物相似性藥使用比率項目,只要達比率就可加分。再者透過教育訓練,讓臨床瞭解生物相似性藥有國家保證,已通過醫療科技評估,進而產生信心,願意開立處方。此外,也應擬定配套,除回歸利潤給醫療院所,並與病友團體溝通,讓病友知道生物相似性藥的安全性與療效,就能提升使用比率。 11種藥納健保 年省近10億 目前已有11種生物相似性藥納入健保給付,滕西華指出,依照健保署估計,如提高使用比率,一年約能省下近十億元,目前研發與生產生物相似性藥均為國際藥廠,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與對應藥品相同,但價格便宜許多,且適應症多為急重症、癌症,因此許多國家都以政策鼓勵使用。 以英國為例,採取利益共享,只要多使用生物相似性藥處方,醫院就能獲得更多回饋,而國家節省的醫療支出,就用來給付新藥,放寬適應範圍,嘉惠更多病友。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罕病法20年】林炫沛:難道他不重要嗎?生命要怎麼衡量價值?
「我賭上我的專業」馬偕紀念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說。那一天,突然接獲一名昏迷的二歲病童,孩子從清醒到命在旦夕才短短幾小時,媽媽腿軟跪在加護病房外,林炫沛高度懷疑孩子是罕見疾病高血氨症,立即調動所有資源,宛如醫療版的搶救雷恩大兵,並且甘犯違規,開立被管控的昂貴罕藥高血氨症藥物,拯救一條小小的生命。二十年前,罹患嚴重先天代謝疾病高血氨症生命垂危的蕭仁豪,他的故事轟動全國,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正式注射酵素補充藥劑的罕病孩子。而在背後不斷為醫療努力的便是林炫沛,他目前是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也在2019年獲得第29屆醫療奉獻獎。不知是巧合嗎?正值罕病法二十年,林炫沛又接獲了一名危急的高血氨症的病童。這名二歲的病童,如同感冒般出現對周圍沒有興趣、疲累、沒有精神、意識欠清、奇怪的動作與行為表現,一下子便陷入了昏迷,馬偕資深小兒神經醫師排除神經系統病變後,當機立斷,安排孩子住進加護病房,並緊急聯繫林炫沛,「可能是罕病病童。」林炫沛一聽描述,拉著小兒腎臟科醫師跑向加護病房,林炫沛邊走邊交代啟動藥物、急救照護系統,才半天,孩子已經是完全完全昏迷、無尿、脫水、血管塌陷,阿摩尼亞刺激呼吸中樞,導致孩子呼吸異常,還好血液還沒有變酸,但是正在快速惡化中,必需立即洗腎(血液透析),並進行特殊治療。為了取得尿液進行檢驗,林炫沛教護理人員使用土法煉鋼的方法,將20CC的無菌蒸餾水打到孩子膀胱中,蒐集可能殘存在膀胱壁上的一點點尿液。罕病法實施後,罕病病患取得罕藥有了正規管道,健保也予以給付,點亮了罕病家庭生存下去的希望之火。然而,罕藥昂貴是不爭的事實,確實需要制度把關,因此在沒有確診之前,醫師無法開立罕藥,林炫沛為了取得藥物,他即時以專業判斷說服藥師,為這位重症小病患,解鎖罕藥專用管制,順利取得高血氨症藥物,同時給予注射與鼻胃管給予的口服用藥。林炫沛說,罕病法讓病患有機會使用藥物治療,也不再因為藥物昂貴而傾家蕩產,或是放棄治療。林炫沛為罕病兒衝鋒陷陣,回頭一看,卻發現背後很寂寞,這一條路太艱辛、太多難關要克服,新一代的醫師很少人願意投入。林炫沛說,罕病幾乎不太可能絕跡,這是人類生命傳承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自然樣貌。然而,他說,「你有注意到嗎?台灣很少看見唇顎裂兒童了,他們消失了,這背後代表著什麼意義?」他呼籲,異常不代表劣勢或是沒用,罕病帶給我們的是對生命的同理、接納與尊重,雖然這個不幸只降臨在少數人身上,卻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的風險。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慈母心鐵娘子 陳莉茵:愛的DNA再挑戰
一顆溫柔而堅定的母親心,總能創造奇蹟。「當年帶著兒子準備移民美國,為了取得救命的藥物,我們不得已遠走他鄉,但是我們的家不是這裡嗎?為何非得離開故鄉,真的沒有活下去的辦法嗎?」這些問題不斷的在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的心裡糾結,從此展開一趟奇蹟之旅,拼搏出台灣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1990年,陳莉茵帶著罹患「怪病」的兒子赴美國診斷,並找到兩種救命藥返國。長達六年的時間,自費向原廠或代理商購買藥物,她明白病兒要終身服藥,因此打算移民。就在那當下,她做了重大決定,再給自己兩年時間,留在故鄉,尋求制度的改革。立法至今已20年,愛子已逝。陳莉茵回想,當年在立法院一讀到逕付二、三讀,僅42天完成立法,陳莉茵仍覺得不可思議。陳莉茵說,「罕病法是世界第一個合併防治、通報、診斷及篩檢,還有獎勵藥品及特殊營養食品研發與補助,罕病藥物許可、專案進口申請及補助等。」物以稀為貴,罕藥對病家宛如天價,罕藥必須列入健保給付,病家才有活下去的機會。為了爭取罕藥納入健保給付,陳莉茵在1998年3月1日寫陳情信給時任衛生署長詹啟賢,到後來獲得健保局機要李丞華(今健保局副署長)允諾幫助,「我們會派大船來接你們上岸的…」一路上披荊斬棘貴人不斷。領到健保給付愛子罕藥的那天,默默站在台大醫院古色斑駁的大廳中,不由得落淚,想向熙來攘往的台灣所有同胞,鞠躬深深致謝。陳莉茵說,健保對罕病醫療的支持,尤其重要。罕病法的第15-1、19和33條是罕病法與健保法連動的條文,也是罕病患者最大的保障,20年來,為罕病患撐起一把遮風避雨的大傘。因著罕病法,罕病患需要救急用藥時,可以專案進口,但是長期仍需要正式申請藥證,這又形成一道關卡。陳莉茵說,二代健保實施以來,第19條幾乎名存實亡。法條設計的原理是,當市場機制沒有辦法即時提供罕見病患所需藥物時,可以用專案申請,可是二代健保之後,鮮少病患可以依這個條文獲得健保給付。而第15-1條是在認定罕病藥物及查驗登記後,在藥價申請健保時,應徵詢審議會的意見,但目前以書面執行,若執行無法有默契,法條也會形同虛設。長期追蹤缺藥狀況的罕見疾病基金會,期許著,政府輔導藥廠取得極少數病患使用的罕藥查驗登記。陳莉茵說,這類罕藥的市場小,因無利可圖,導致藥廠不願耗時費力去申請藥證,這就會讓有些極少數的罕病患者陷入缺藥危機。陳莉茵舉例,二代健保實施以後,罕藥平均36到46個月才能獲得給付,以今年7月給付的SMA用藥歷程38個月,證實罕藥的健保收載給付時程較一代健保更長,也比一般藥品更久。救命的法條還包括33條,當健保未能給付罕病患者時,可在情況危急時有緊急醫療照護與處置。陳莉茵說,這個法條在立法15年後終於實現,2016年至2018年間一名病童急需一劑21萬元的補體抑制劑藥物,在國健署的努力下成案補助,雖然後來小病童因病重無法躱過死神,但在用藥兩年期間,重獲有相當品質的生命體驗。此外,陳莉茵期盼,持續努力促成罕病患者可以取得重大傷病資格正式入法,並寬列預算落實菸品健康福利捐專款專用,每年制定獨立預算及執行方案,並公布決算與執行成果。為罕病權益而起的奮鬥,20年仍未停歇,身為早逝罕病兒的母親,陳莉茵感性的說,曾為早逝愛子而痛苦絕倫,卻衷心無悔,期待眾志成城繼續為罕病醫療權益努力,正如薛朗.莫艾倫所言:「每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的身體深處,都潛藏著一個秘密。有一天這個秘密將成為治癒及造福我們每個人的利器。」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曾敏傑:罕病法是台灣衛生政策中的鑽石
『「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是台灣衛生政策中的鑽石,讓台灣人民的人道精神被世界看見。』在立法20年後,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提起立法的過程,難掩引以為榮的激動。當年,為了拯救生命如微光的十個罕見疾病孩子,從草案到立院三讀通過,僅花了41天,創下國內立法先例,更是全世界第五個就「孤兒藥」立法的國家。1999年,衛生署正在推動「罕見疾病藥物法」草案,甫成立一年的罕見疾病基金會成員們咸認為,該草案對病患直接助益不大,只關注「藥物」,卻忽略「疾病」與「病人」。也是罕病家屬的曾敏傑說,我們不只需要藥物,還需要定義什麼叫做罕見疾病、遺傳諮詢、病患的就學、就業或就養權等,我們需要更審慎、更有系統的罕病法,因此推出民間版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這一套法,因含著病兒家屬的眼淚、醫師燃燒式的投入、律師的義氣相挺,各界的溫度,成就了一部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罕病法。再加上全民健保提供給付,罕病納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使得台灣的罕病病人持續獲得身心障礙的各項社會福利,國內的罕見疾病患者受到多重照護,證諸全世界,還沒有其他國家能及。台灣的罕病照顧獲得世界的高度認同,2016年聯合國罕見疾病NGO委員會舉辦研討會時,邀請了美國罕病組織(NORD)、歐盟罕病組織(EURORDIS)及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TFRD)發表演說,後雖然因為大陸施壓,時任罕病基金會董事長的曾敏傑無法進入聯合國大樓報告,仍無法抹去擁有罕病法的台灣,全方面照顧罕病病患的國家級體制,是國際社會典範的實績。台灣罕病法也引起英國經濟學人的注意,在2018年進行跨國研究,包括澳洲、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五個經濟體,對於台灣以盛行率作為罕見疾病的定義、讓社會認識罕見疾病的努力、積極推動及早診斷罕病、對病患的醫療費用支持,甚至是對病患生活品質的提升,包括就業與教育機會,都令國際社會驚艷。曾敏傑說,罕病法是台灣健康衛生政策上的一顆鑽石,彰顯了台灣人民的人道精神。罕病不僅是病家的事情,只要帶有基因的爸爸碰上帶有基因的媽媽,就可能出現罕病兒,只要生命繼續存續,這樣的機率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家庭,在台灣,我們張好了保護的網,保護每一個珍貴的生命。認識罕見疾病:通常35%在一歲之前死亡,存活下來的通常要花八年確診,期間誤診二到三次,確診後也有95%無藥可醫,對於病患與家屬,恍若無止無盡的心理折磨,粗估全世界有二億罕病患者。資料來源為何?在台灣,罕病是指盛行率萬分之一以下,或是主管機關認定公告,通常具有罕見性、遺傳性及診治的困難性的特性,台灣已經公告223種罕見疾病,誤診時間縮短至二到三年。罕病照顧從發現、診斷、治療、追蹤、教育、預防、補助、藥物,日益完備。罕病法陪著一個一個原本活不過一年的孩子,延長了在風口下燭火般的生命,如今全台有一萬七千多名罕病病患。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台灣真幸福 60億元照顧近萬名罕病患者
「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立法20年了!是世界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患者醫療權利的國家,而罕病法與健保法相互連動,保障罕病患者的用藥權利,到2019年接受健保給付治療用藥的罕病人數達9,600人,適用罕病法專案進口或領取罕藥許可證藥品計有201項。罕病法在民國89年以40多天就完成立法,創下立法院有史以來審查全新法案速度最快的一次。雖然美國是世界最早通過孤兒藥的法案,但台灣罕病法是結合疾病與藥物的雙重政策。至今已適用罕病法的藥物已有115項,可治療4245種罕見疾病,對於患者的續命非常重要。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照顧所有病人謀取最大的利益,只要有任何治療需求,就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病人,今年7月1日我們也將藥價昂貴的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用藥納入健保,核定價格是史上最貴245萬800元,平均每個病人一年藥費900萬元,預計全台約40人符合用藥資格,總藥費約4億元。」現今罕病藥物健保支出約60億上下,約佔總預算不及1%,近5年平均每年用藥成長率約11.2%,李伯璋指出,一般新藥納保時間約9.7個月,而罕病藥物的納保給付時間更短,雖然有人認為罕藥納保速度趨緩,但最大挑戰在於藥價過於昂貴,得花很長的時間與藥廠協商藥價而拉長了時間。在法規裡,還針對罕藥的製造研發;查驗登記準則、收費標準及專案申請辦法,甚至緊急救置方案。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指出,在考量藥物稀少及昂貴,為了鼓勵廠商申請藥證,會給予10年的市場保護期,以增加誘因,針對沒有藥證的罕藥,也提供法規諮詢輔導,以高苯丙胺酸血症的罕藥為例,一直是專案進口,後來順利協助2家廠商取得藥證。食藥署的政策目標為,逐年降低專案進口的品項,增加藥品許可證品項。據統計,罕藥專案進口項數從民國100年的35項逐年下降至民國107年的21項;取得藥品許可證品項,則從39項逐年增加到89項。藥物就是罕病救命的根,近年醫療也逐年增加,李伯璋指出,「我們也發現有些未取得罕病認定卻使用罕藥的管理機制,因此,也將清查結果回饋給國健署,藉此真正落實罕藥用在罕病身上。」由於藥物稀少、昂費,吳秀梅指出,「2018年與衛福部長陳時中出席APEC生命科學創新論壇執行委會,當時部長就建議,罕病的藥物研發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甚至聯合國是否該撥經費給研發藥廠以降低藥費,讓全世界患者可以獲取用藥機會。」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王英偉:是台灣邁向衛生大國的重要一步
「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讓台灣邁向衛生人權大國,由衛福部的食品藥物管理署、中央健康保險署及國民健康署三部門分工合作,協力張開保護罕病患的保護網,國健署長王英偉說,罕病法是全方位立法,結合了疾病防治與罕藥法,這全世界首見,可以完整照護患者,是台灣邁向衛生大國的重要一步。今年是罕病法20年,罕見疾病的定義依法為疾病盛行率在萬分之一以下,一旦個案被確定後就得通報,到今年11月止共公告226項罕見疾病,通報1萬7763人。王英偉說,罕見病患的醫療照顧困境,跟一般病患很不相同,立法之前,因為病患少,診療醫師也相對少;獲取國內外最新資訊管道不足;藥物取得困難也昂貴;如果健保沒有收載的給付,申請手續也較繁瑣,罕病法保障了病患基本醫療生存權。如今,罕見疾病的照護由健保署、食藥署及國健署分工合作。國健署接續了健保無法給付的部份,包括特殊營養品及緊急需要藥物、醫材,設置物流中心,辦理採購、儲備及供應系統,也提供了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懷孕等照護計畫。歷經三次修法,罕病法漸趨完備,例如,罕見疾病病患多數在家中由家人照顧,需要的居家醫療照護器材更顯得重要,因此修訂罕病法,給付病患維持生命所需的居家醫療照護器材。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補充,目前補助項目包括「維持生命所需之特殊營養食品」、「代謝性罕見疾病營養諮詢費」、「低蛋白米麵定額補助」、「台灣國內確認診斷檢驗費用」、「維持生命所需之居家醫療照護器材費用」。以「低蛋白米麵定額補助」為例,代謝異常的孩子不可能吃特殊奶粉過一生,十多年來,罕病基金會主動從歐美、日進口低蛋白白米、麵粉,再提供給罕病代謝異常的病友,讓孩子有機會吃一口麵包或是蛋糕。經過罕病基金會與醫療單位的倡議,如今依據罕病法的補助辦法,每人每年可以獲得7000元購買低蛋白米麵費用補助。居家醫療照護器材的部分,陳冠如說,罕病法內提供呼吸器、氧氣製造機、血氧監測儀、咳痰機等四項,給予定額補助。以咳痰機為例,病患在家中可以順利咳痰,減少奔波醫院抽痰,甚至是需要氣切的命運,提高病患生活品質,也減少後續醫療支出。在預防與篩檢部分,王英偉說,由於罕見疾病多數遺傳性疾病,在罕病法就從防治端開始預防起,提供患者產前遺傳診斷服務及諮詢,掌握新生兒的狀況,從108年10月起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也擴大到21項,其中18項就是罕見疾病,就是希望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面對未來的罕病法,也有不少的隱憂,由於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已出現基因治療罕見藥物,一劑高達六千餘萬元,目前藥廠送件中仍待討論未核價。王英偉說,「尖端科技快速進展,罕病藥物價格屢創新高,政府與藥廠協商不易,長久下來,逐年增加的高價罕藥,勢必會對國家衛生系統造成威脅,但藥價太低廠商不願引進銷售。另外,部份罕見疾病隨著國內盛行率增加及醫療藥物進步,未來將不符合罕見疾病的定義原則,屆時需有退場機制,這對無法納入罕病名單者造成衝擊,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課題。」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好想再呼一口氣 咳痰機讓罕病患免除氣切
活蹦亂跳的弟弟,常常突然蹲下不肯再走,看似孩子平常的撒嬌動作,卻轟然掀開弟弟基因裡的秘密,他是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孩子。因為爸媽的全力付出,以及「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的大傘為他遮風避雨,用心維護住一個平凡卻是珍貴的童年。而時間仍是一點一滴偷去他的肌力,如今28歲的他攣縮躺在床上,已經五年沒有再踏出家門,呼吸功能日漸減退,一抹濃濃的口水就可能隨時奪走他的生命,而咳痰機是他賴以為生的一線生機。從三、四歲開始,弟弟偶會蹲下不肯走,身為護理人員的媽媽很快警覺到不對勁,跑遍了中部的各大醫學中心,五歲,得到了一個陌生的疾病診斷「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罕見疾病基金會中部辦事處主任陳虹惠說,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簡稱DMD,是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女性為缺陷基因的帶因者,不會發病或是症狀輕微,男性帶有此缺陷基因則會發病。DMD基因會製造一種重要的肌縮蛋白,當缺少這樣的蛋白質時,肌纖維膜會變得脆弱無力,肌細胞就很容易死亡。弟弟走路的樣子不太一般,像鴨子一樣,必須靠大腿與臀部的力量,才能擺動向前,也從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樣跳下階梯。天下的媽媽都一樣,媽媽只希望弟弟跟其他的孩子一樣,可以正常上學,可以擁有一段童年。弟弟喜歡車子,每次垃圾車經過總引起他的注意力;當病情進展到需要輪椅時,小六的他乘著輪椅;國中開始飆他的電動輪椅,這可是他的戰車呢;高中時, 因為手部沒有力量,卻還能享受電腦繪圖的樂趣。媽媽回憶起,弟弟小時候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似的,但是時間仍慢慢地帶走他的肌力。本來還想唸大學的,但是冬天的風一刮,痰就會很多。平時連吞嚥都困難,濃濃的口水與痰,隨時有可能奪走弟弟。媽媽回想説,抽痰真的是一大折磨,痰卡在很深的地方,抽也沒有用,只抽出紅紅的東西,有次抽痰時,弟弟緊張到過度換氣,當時簽下放棄急救書。媽媽思緒像是飄到很遠的地方。媽媽說,很幸運的,2013年租到咳痰機了,不用再因為抽痰而奔波於醫院,「那宛如對我們施了幸福的魔法。」原來,呼吸到一口空氣,對於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病友,竟是如此珍貴而困難。五年了,弟弟不再願意出家門,離開呼吸器與咳痰機,對他是不可承受之重。咳痰機一台約20多萬元,若是沒有咳痰機的協助,病患極可能走上氣切的命運,對於生活品質與醫療費用,更是雪上加霜。陳虹惠說,雖然罕病基金會也會提供維生器材給病友,但病友總擔心佔用了別人的善款,有了罕病法的保護,病家們可以申請政府的醫療器材補助,使用這些維生器材,給了病友與病家一種安心感,使用這些維生器材,這是身而為人的一種權力,有了法源讓家屬接受補助時,維持了尊嚴,「我們沒有低人一等」。「八成的罕病沒有治癒的機會,看著太多的生老病死,你會覺得每一個家庭都很辛苦。其實,我們都不如病友與家屬,那麼的樂觀,為什麼可以笑笑著說悲傷的事,把生命倒數的過。哭著過也是一天,笑著過也是一天,我們沒有時間去悲傷,我們掌握唯一可以掌握的事情。罕病病友的每一天,都是意義所在。」陳虹惠忍不住紅著眼說著。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龐貝氏症孩子九歲了 我只想跟其他小朋友一樣
一不小心,你會誤以為這是天使小孩,出生時只像貓咪般的嗚咽了一聲,總是不哭也不鬧,醫師卻要媽媽趕快把孩子送往大醫院。出生第五天,姍郁被診斷出龐貝氏症,心臟已經肥大,從出生後五天,開始每週一次,每次四小時的藥物注射,僅僅是藥費早已數百萬元,幸好有健保給付藥費,姍郁已經度過九次生日。從媽媽趴在加護病房外每天大哭,到如今「我謝謝罕病基金會與健保署的幫助,不然陳姍郁就完蛋了,我們很幸運,因為姍郁還可以走路。」臺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龐貝氏症是因為第十七染色體上的酵素基因發生致病性的突變,導致體內負責轉化肝醣為葡萄糖的酵素活性降低,肝醣堆積使肌肉肥大,並影響功能,造成肌肉張力降低、無力等情形。每四萬到五萬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龐貝氏症嬰兒。嬰兒型患者從出生幾個月內就會出現心臟肥大、肝臟腫大、嚴重肌肉無力、舌頭肥大、呼吸困難等,如果沒有酵素補充治療,患者通常在一歲前,就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簡穎秀說,在2000年前,每一個龐貝氏症的嬰兒都是悲傷的故事,經過臨床實驗、恩慈療法,一直到2005年,龐貝氏症的藥物Myozyme納入健保給付,龐貝氏症的孩子終於有機會活過一歲。目前國內罕藥認定有八十四種,但是收載在健保給付,一共只有五十六種,還有二十八種罕藥在等待健保的給付。病患確診後,可以向國外專案進口,但是落日條款壓著病家的心,專案進口的大限是三年,三年內要設法取得國內的查驗登記和藥價標準,才有機會持續獲得健保給付,否則罕病患就可能陷入藥物斷炊的危機。然而在查驗登記過程中,國內同意的適應症也未必與國外一致,若是不能列入適應症,就更遑論向健保申請給付了。罕藥又被稱為孤兒藥,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罕藥的取得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路,不僅門檻高而且嚴格,一劑可以輸入病患體內的罕藥,要經過罕藥認定、適應症認定、用藥規範、健保給付、新藥合理藥價的層層關卡。一瓶清澈透明的Myozyme,透過細細長長的點滴管,一點一滴地將生命力注入姍郁的身體。有藥物可治療的罕病兒是何其幸運,藥物注射後,姍郁就像是充了電,可以說、可以笑、可以走路、可以上學。現在國小四年級,每週固定回診,她喜歡去上學,雖然動作慢、寫不了太多字、爬不動樓梯、說話不甚清楚,喜歡當下最紅的「鬼滅之刃」和史萊姆,最近還加入了身障棒球隊,而她的心願是如此微小,她想要跟其他的小朋友一樣,可以唱歌、跳舞,可以活下去。正值罕病法立法20年,姍郁媽媽心懷感激,她說,我們真的很幸運,陳姍郁可以說話,可以走路,可以活下去,有藥物可以治療,是罕病法的照顧,這一把大傘為他們擋去了風和雨。
-
2020-12-2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從銀行衝業績 憂醫界道德危機
最近商業周刊報導銀行理專盜領客戶三億元,探討為何近十年來,台灣超過半數的本國銀行都發生類似情事,訪問了客戶、理專、銀行高層,以及主管機關後,發現整起事件背後,是銀行短視近利,上行下效的結果。賺錢優先 客戶需求擺一邊一位大型外商理專説,理專盜領或不當銷售,是整個金融界業績導向造成的。一般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一是存放款的利差收入,二是手續費。但金融海嘯後,台灣的銀行利潤不到1%,幾乎無利可圖,銀行紛紛改為衝刺手續費。報導解釋,一位低階理專月薪約5萬5千元,最基本業績門檻是月薪的4倍,一個月手續費收入須達22萬元,單月要賣出1千1百萬元的商品,才好過關,1年得賣出1億3千2百萬金融商品。即使全台1萬5千名理專,只跨最低門檻,總銷售額也接近兩兆元,等於台灣政府一年的總預算。這金額還逐漸增加,組織目標與個人收入的壓力,讓許多理專以賺錢為優先,客戶需求擺一旁。績效支薪 促使醫師衝量這故事的情境,愈讀愈覺得熟悉,心想,這不就是台灣醫界的問題嗎?自從實施全民健保以來,因為支付制度延續公勞保制度,沒有重新經過成本精算,就如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所說,台灣健保便宜到不像話。因為,支付標準大多不敷成本,醫界的因應之道,就是實施績效支薪制度,給醫師低廉的底薪,甚至零底薪,促使醫師去衝量、去搶病人,來賺取醫師心中想達到的薪資目標。門診飽和 開發自費項目不久,上百人的門診就成為台灣醫療的常態。主治醫師忙著看門診,住院病人的照護就交給尚在受訓的實習及住院醫師,受訓醫師變成醫院的廉價勞工,這就是台灣血汗醫院的由來。衛生主管當局當然知道匆促看太多病人,誤診機率大,是不負責任的醫療行為,於是,就以「合理門診量」、「自主管理」、「總額預算」等措施,想要減少門診量。然而,25年過去了,台灣病人每年的平均看病次數依然是15次,為歐美先進國家的3至5倍。在各醫院門診量幾乎飽和了,醫院就開始開發高價自費項目,競相投資新儀器,吸引病人接受尚未經過實證檢驗的醫療,然而,到底這些醫療有沒有價值,病人根本無從分辨。最可怕心態「別人也這樣做」面對銀行理專離譜的行為,商周總編輯説,在她心裡,最可怕的貪婪是貪「別人也這樣做」的心態。如果連最該在乎信任的銀行體系,都不在乎文化與道德資產的崩潰,台灣還有再升級進步的可能嗎?顯然,台灣的醫界也面臨類似的道德危機。
-
2020-12-21 癌症.攝護腺癌
預防攝護腺癌 男逾50歲應做PSA檢測
●男性排尿量變小、夜尿,攝護腺抗原指數(PSA)超過4ng/mL,恐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癌位居國人癌症死因第六名,台灣患者診斷時高度惡性和晚期比率高●治療以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和積極監測為主62歲王先生因排尿量變小、夜尿就醫,經檢查發現,不只是攝護腺肥大引起排尿障礙,攝護腺抗原指數(PSA)高達8.2ng/mL,懷疑是攝護腺惡性病灶,進一步做切片檢查,確診為第二期局部性攝護腺惡性腫瘤,癌細胞沒有造成遠處骨骼或淋巴結轉移。台灣每年逾4千人攝護腺癌詳細討論後,王先生選擇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切除手術,術後傷口復原良好,飲食正常,排尿功能也慢慢恢復,已回到工作崗位。術後追踨PSA指數持續降低至小於0.1ng/mL,並無復發情形,只要每三個月定期追蹤PSA指數即可。根據衛福部107年統計,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攝護腺癌排名第六,成為男性常見的泌尿道癌症。近年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急遽上升,每年逾4千人新診斷為攝護腺癌,相對於西方國家,我國男性有較多高度惡性和晚期的攝護腺癌,死亡率亦明顯高於西方國家。手術、放射治療影響性功能國衛院攝護腺癌臨床治療指引建議,男性大於50歲應定期接受PSA檢測,有高風險家族史者應更早於40歲。目前PSA指數訂在4ng/mL,當數值超過時,就要懷疑是否有攝護腺癌。針對局部攝護腺癌治療,以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和積極監測為主。根據「新英格蘭期刊」攝護腺癌10年追踨報告: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在復發率和死亡率上較低;進一步比較放射和手術治療初期6個月來看,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出現較多腸胃炎、血便、頻尿、夜尿等症狀,手術治療則可能造成早期排尿失禁,但隨著時間延長,排尿功能慢慢進步;手術或放射治療都對性功能帶來負面影響。若有復發 多採荷爾蒙治療長期來說,放射治療著重於是否引發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腸炎帶來的血尿及血便。手術治療則是著重排尿和性功能的恢復。整體而言,治療後帶來生活品質影響和焦慮程度差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手術治療後如果病理報告為切口邊緣陽性(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或有較高期別的腫瘤侵犯,可根據當時病人的排尿情況,給予術後輔助性放射治療或者荷爾蒙的治療。接受放射治療後的病人,如果追蹤有癌症復發現象,一般多會採用輔助性的荷爾蒙治療。達文西手術出血少、傷口小攝護腺手術治療進展迅速,相較於傳統的手術,機械手臂造成出血較少、傷口較小,術後短期排尿及性功能有較佳的恢復。目前使用機械手臂仍需自費,但健保分別對攝護腺切除手術與部分腎臟切除手術,給予手術費補助,整體醫療費用較過去少,減輕不少負擔。
-
2020-12-20 新聞.元氣新聞
憂混淆新冠症狀 健保卡註記10日內服克流感紀錄
新冠肺炎與流感症狀大幅重疊,為了提高醫療人員在流感季的警覺度,健保署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12月15日起,在健保雲端註記「十日內用過公費抗流感病毒藥物(Relenza、Eraflu、Tamiflu)」。提醒醫師,若病人服藥後症狀未改善,應評估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加強通報採檢。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如果是流感,再服用抗病毒藥物之後,基本上發燒、頭痛、全身痠痛這些症狀會在五天內改善,七到十天就會康復。黃玉成表示,如果服藥48到72小時還在燒,代表身體對藥物反應不好,會擔心肺炎、腦炎、心肌炎等重症,可能要安排住院。一般來說,病人都會自己陳述吃過克流感,這個註記也有提醒效果,同時也能提醒醫師考慮是否為其他病毒、避免重複用藥。黃玉成表示,所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都有相當程度的重疊,特別是咳嗽、流鼻水這些一般感冒症狀。流感病人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的比例,是高於新冠肺炎,目前已知新冠肺炎的症狀是介於流感和一般感冒之間。
-
2020-12-20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為自己的老後負責
有一個笑話,大意是說一群長者去醫院看病後,聚在醫院的中庭聊天,大家聊得很愉快,突然有人問:「今天怎麼沒看到老王?」有一位長者聽到後小聲回答:「喔,老王今天生病在家。」雖然有一點諷刺,不過跟現實狀況可能也有類似之處。台灣因為實施全民健保制度,一般民眾就醫的負擔大幅減輕,年長者看病拿藥更幾近免費,大家逛醫院好像逛百貨一樣,平常沒事也來看看醫師拿拿藥或找老朋友聊聊天,真正生病反而是在家休養。不過大家過度使用健保的結果,也造成國內醫療及藥品資源的浪費,醫護人員成為過勞一族,而健保的財務虧損也愈來愈大,導致最近健保費率漲聲再起。不可諱言,健保的實施的確造福平民老百姓,過去因繳不出醫藥費而無法就醫的憾事現在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因為就醫的成本低廉,再加上大病小病都保,也養成了民眾依賴醫護的習慣,一個小感冒可能跑好幾家診所拿藥,走路跌倒的皮肉傷也去掛急診,甚至打架受傷的醫藥費也要全民分擔,若我們無法對使用健保資源的案件做節制把關,再怎麼增加保費恐都不夠用。健保是寶貴資產,我們希望能永續存在,而為了永續經營,除了增加保費收入,也必須要對健保的制度做一規範改革。如:小病是否可以不保?或者提高小病的看診自負額,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在一些需要大額支出又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的重症或特殊疾病上,如:一些癌症的免疫療法。健保費率的計算及制度改革有其專業之處,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分析,不過,有一個可以立即做的,就是強化民眾自我保健意識,減少對醫護的依賴,尤其是對高齡族群的宣導。根據健保署107年的統計資料,65歲以上高齡者健保醫療費用占所有醫療費用近四成,若能減少10%的健保支出,將大幅減輕健保的財務負擔。不過,大家可能以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人數快速增加,怎麼可能健保支出會減少?事實上這是有可能的,最近有一本書「沒有醫院之後」(太雅出版社),分析高齡化率47%、為全日本第一的北海道夕張市,在經歷市府財政破產而關閉綜合醫院後,居民仍可以安心幸福又快樂生活的原因。大家可能很難想像,當一個地區沒有醫院,沒有CT和MRI,連專科醫師都走光了,老人家生病怎麼辦?讓患者自生自滅嗎?死亡率會不會大幅提高?一連串的疑問,夕張市給了一個很不一樣的答案。在沒有醫院之後,癌症、心血管疾病及肺炎的死亡率反而降低,總死亡率也沒有升高。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可能很多,居家醫療/照護的推行,社區鄰里的互相關照,都是可能的原因,但是可能最重要的是「盡人事聽天命」的生死觀。當沒有了醫院,少了醫護可以依賴,大家反而更重視健康,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因為沒有醫院,因此無謂的延命醫療減少了,大多數人都是選擇在家臨終,沒有臨終前插滿管子的痛苦,而是順應自然的「老衰死」,帶著尊嚴離世。面對台灣健保難題,夕張市可以是學習的典範。而一般民眾也應有認知,你的生命不是醫師的責任,也不要依賴子女照顧一輩子,更不要期待國家社會給你什麼福利。如果有,那你賺到,如果沒有,請為自己的老後負責。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健康指標大解密/生命終點預作安排 善終是自己的權利
在人生最後一段時光,尊嚴自主是所有人的心願。我國自108年元月開始實施病人自主權法案,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立下書面「預立醫療決定」,提前決定醫療意願,不受未來意識昏迷或其他無法清楚表達等狀況影響。衛福部網站公布,截至12月17日,預立醫療決定意願人數總計20128人。只要預立醫療決定,家屬不能改變。北市聯醫社區醫學部主任孫文榮說明,過去安寧療護條例主要適用對象是末期病患,病人自主權法案針對五大類臨床條件,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痛苦難以忍受、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只要預立醫療決定,未來家屬不能改變病人的意願。病人自主權法案的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孫文榮指出,首先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由當事人、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醫療團隊人員、二親等內親屬至少一人及醫療委任代理人,共同討論當事人若處於五大類臨床條件時的醫療決定,是否接受、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諮詢後簽署,經公證、核章,註記在健保卡始生效。經ACP諮詢後,當事人已清楚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如果願意,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由兩位見證人見證或公證,經醫療機構核章,註記在健保卡上才生效。接下來若當事人遭遇法律規定的五種臨床條件,醫護人員可依預立醫療決定的內容執行。病人自主權法案實施快滿兩年,孫文榮表示,還是有許多民眾不清楚這個法案,其實,生命總有盡頭,建議平常有機會應和家人討論生死議題,讓家人了解自己想法,也可以來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接受諮商。自己的生命自己選擇,善終是所有人的權利,早做安排,今生無悔。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到底健檢應該從幾歲開始?
想要超前部署健康,健檢不可少。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長陳皇光建議,30歲以上,即可透過健檢建立健康數據的基本線,至於健檢項目,可分為一般基礎檢查及針對癌症的特殊考量,視個人狀況家族史,並搭配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或四癌篩檢。除基礎項目健檢,常見癌症也建議定期篩檢。陳皇光建議,年滿30歲即可接受基礎項目健檢,以血液、尿液等常規項目為主,還有體重與腰圍等,檢驗內容包括肝腎功能及血脂、血糖等,可透過這些檢驗了解身體基礎狀況,有無三高等,建議可以每年都做一次,留下自己的健康數據。另外,針對國人常見癌症,例如肝癌,建議民眾一定要了解自己有無B、C肝帶原,因為這是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預防大腸癌,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中有糞便潛血檢查,若參加高階健檢,建議三年做一次大腸鏡。女性則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至少三年一次,預防子宮頸癌;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或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早期偵測有無乳癌。肺癌與心肌梗塞相關檢查,近年受重視。另有兩個近年比較受重視的檢查,分別針對預防肺癌與心肌梗塞。預防肺癌是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可考慮二至三年檢查一次,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更應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多是突然發生,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可早期偵有無心肌梗塞徵兆。有一些年輕人認為,健檢是上了年紀的人才要去做的事。陳皇光指出,近年有機會協助科技業健康管理,發現很多年輕員工體重過重、血糖過高、血壓也很高,這些數據異常都不會造成症狀,卻是疾病的危險因子。陳皇光建議,年輕人還是要健檢,至少先接受基礎的常規檢查,了解自己狀況,進行健康管理,如果一直沒有控制,再加上職場太忙,生活作息不正常,熬夜又暴食,十年後可能就疾病上身。熟齡定期口腔檢查,保護牙口就是遠離疾病。而隨著年齡增加,高齡者口腔生理變化速度快,口腔自我修復能力減弱,機能也會逐漸下降,若無法順利咀嚼、吞嚥,容易營養不良,增加罹病風險,更少了許多人生樂趣。再者,口腔是細菌孳生的絕佳溫床,高齡者抵抗力低,建議定期檢查是否有蛀牙、牙周病、口腔黏膜、口腔癌等口腔疾病。健保給付每半年一次全口洗牙,除了清除牙結石,也能讓醫師順便進行口腔檢查,為您的牙口健康把關。台灣大學牙科部名譽教授韓良俊指出,老年人應特別注意口腔健康,除了飯後刷牙,也應避免甜食及火鍋等較熱、燙的食物。他提醒,就算沒碰菸、酒、檳榔,也鼓勵高齡者每半年洗一次牙,順便做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可能的癌前病變。調查分析健檢比率未達六成 有人太忙、有人自覺沒問題退休準備調查顯示,63.2%民眾自覺健康狀況良好,但民眾進行健康檢查行為比率未達六成。59.8%民眾每年健檢一次,但定期洗牙、視力、聽力檢查比率皆未達五成。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多數民眾認為自己健康沒什麼問題,或忙於工作家務,無法安排時間做健檢,輕忽及早預防疾病。台灣大學牙科部名譽教授韓良俊指出,民眾定期洗牙比率低,因為各年齡層都懶得做口腔檢查。每年接受視力檢查的民眾不到40%,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表示,台灣眼科醫學會十月調查也發現,有八成民眾擔心視力問題,但為何沒有付諸行動定期檢查,一樣是「知易行難」。 20%-30%的民眾每年定期做一次聽力檢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應是因為大家覺得「聽得到」就不需要做檢查。他笑說,曾有人問他是不是需要助聽器,讓他很驚訝,但對方反問他,「你有做過聽力檢查嗎?」陳光超恍然大悟,沒有做過檢查,怎知道聽力真的沒問題?「連專業的醫師都忽略了,更何況一般民眾。」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生命自己選擇 終點預作安排
在人生最後一段時光,尊嚴自主是所有人的心願。我國自108年元月開始實施病人自主權法案,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立下書面「預立醫療決定」,提前決定醫療意願,不受未來意識昏迷或其他無法清楚表達等狀況影響。衛福部網站公布,截至12月17日,預立醫療決定意願人數總計20128人。北市聯醫社區醫學部主任孫文榮說明,過去安寧療護條例主要適用對象是末期病患,病人自主權法案針對五大類臨床條件,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痛苦難以忍受、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只要預立醫療決定,未來家屬不能改變病人的意願。病人自主權法案的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孫文榮指出,首先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由當事人、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醫療團隊人員、二親等內親屬至少一人及醫療委任代理人,共同討論當事人若處於五大類臨床條件時的醫療決定,是否接受、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經ACP諮詢後,當事人已清楚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如果願意,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由兩位見證人見證或公證,經醫療機構核章,註記在健保卡上才生效。接下來若當事人遭遇法律規定的五種臨床條件,醫護人員可依預立醫療決定的內容執行。病人自主權法案實施快滿兩年,孫文榮表示,還是有許多民眾不清楚這個法案,其實,生命總有盡頭,建議平常有機會應和家人討論生死議題,讓家人了解自己想法,也可以來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接受諮商。自己的生命自己選擇,善終是所有人的權利,早做安排,今生無悔。▌延伸推薦:下載【2020退休力大調查】完整成果報告【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 測驗你的退休力 【超前部署百歲人生】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9 癌症.肝癌
肝癌統計顯示南臺灣最多?醫勸:出現6症狀速就醫
肝癌南北不平均高雄最多人 肝炎肥胖酗酒恐是源頭 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僅次於肺癌,108年造成7,881人死亡,平均每小時就有一人被肝癌奪走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曾政豪表示,肝癌居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男性為女性2倍。以各縣市肝癌發生人數來看,高雄市以1640人居全台之冠,其次為新北市1550、台中市1236人、台南市1141人,顯示肝癌對南台灣國人健康威脅之鉅。 另從原因來看,造成台灣人肝癌盛行的原因,9成與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其他包括肥胖、代謝症候群、酗酒、以及食用含黃麴毒素的發霉穀物及其製品等,也是危險因子。進一步分析台灣肝癌地圖,發現造成南台灣肝癌流行,可能與C肝、脂肪肝有關,距義大癌治療醫院約20分鐘的高雄市梓官區,即是全台前5大「C肝村」之一。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察覺,當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曾政豪表示,在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武器選擇少,主要以化療和標靶為主,但兩者都有易產生抗藥性和副作用大的情況。近年隨免疫治療發展,晚期肝癌透過組合治療,有望改變存活不佳的困境。 晚期肝癌治療整體存活僅一年 免疫標靶搭配助撲殺癌細胞 義大癌治療醫院癌症醫療副院長饒坤銘表示,以往晚期肝癌治療常面臨的困境包括:約8至9成病友合併肝硬化、容易產生手足症候群與皮疹副作用、反應率較低、易產生抗藥性使整體存活僅1年、部分藥物無健保等等。饒坤銘舉例,臨床試驗顯示,以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可維持疾病不惡化且不增加副作用,達到治療成效好、生活品質好、副作用少的「2好1少」,惟目前健保尚未給付。 饒坤銘指出,抗血管新生標靶可讓腫瘤附近的血流正常化,幫助藥物進入腫瘤,正常發揮作用。另外,抗血管新生標靶本身也有免疫調節的功能,可強化免疫治療效果,並活化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增強辨識癌細胞的能力,進而撲殺癌細胞。饒坤銘描述,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就像棒球場上的先發投手,奠定了肝癌治療的基礎,有助於中繼的治療武器發揮效果,只要搭配得宜,晚期肝癌存活兩年並非遙不可及。 隨免疫治療與各種組合治療的出現,晚期肝癌的治療方向亦隨之演進,義大醫療體系指出,透過集結一般外科、肝膽內科、血液腫瘤科、病理部、影像醫學部、放射腫瘤部、營養師及個案管理師,成立肝膽胰癌多專科醫療團隊,讓病友獲得全面照顧。呼籲肝癌病人,尤其晚期肝癌更勿放棄希望,保持樂觀心情,積極與醫師溝通和討論,尋找最佳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避免脂肪肝成肝癌,減肥未必能改善,醫:先了解原因。 .食物過期了就別吃 營養師:黃麴毒素易增肝癌風險。
-
2020-12-1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立法20年 扭轉孤兒藥困境 下一步升級全方位照顧
國小四年級姍郁喜歡當下最紅的「鬼滅之刃」和史萊姆,若不是她動作慢、寫不了太多字、爬不動樓梯、說話有點清楚,很難想像她罹患了罕見疾病「龐貝氏症」,她可以說說笑笑,全是因為有藥物可治療,但在20年前的台灣,當時罕病法尚未立法,罹患罕病幾乎等於無藥可醫。20多年前,罕病家庭不只要對抗疾病,更沒有一個法源可以保障他們醫療權益。家有罕病兒的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及曾敏傑,不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命,更期盼台灣的社會力能夠幫助罕見疾病這個古老的問題,更是新興的議題。台灣1999年正在推動「罕見疾病藥物法」草案,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認為,草案只強調「藥物」,忽略「病人」的真正需求,如預防罕見疾病、確認罕見疾病、遺傳諮詢等,推出民間版「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在不分黨派多位立委支持,一讀到三讀僅歷時42天。2000年1月14日「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三讀通過,創下立法院空前的立法速度,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五、亞洲第二。台灣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說,罕病法成為罕病家庭的港灣,未來將繼續疏濬、擴建,盼持續升級罕病兒全方位照護計畫。推動罕病法立法當年,副總統賴清德時任立法委員,見證罕病法成長茁壯的他今天也現身罕病法立法20周年活動,賴清德說,過去在醫院當臨床醫師時,面對罕病患者總是不捨,「但他們轉到內科時,很多人都定型了,根本束手無策。」榮幸參與立法,為罕病盡一份力。全台公告的罕見疾病已多達226種,登錄人數多達1.7萬人,罕病也有45種營養品、11種藥物,及40個機構可進行檢驗,賴清德讚嘆,短短20年,光是這些看得見的數據,就知道罕病法對於罕病家庭有多大貢獻。受惠於罕病法的姍郁,開心地向賴清德分享,透過細細長長的點滴管,藥物注射後,就像是充了電,「謝謝叔叔、阿姨。」姍郁露出甜甜的微笑;姍郁媽媽說,「我們真的很幸運,姍郁可以說話、走路、活下去,有藥可治療是罕病法的照顧,這一把大傘為我們擋去了風和雨。」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龐貝氏症兒如果沒有酵素補充治療,患者通常在1歲前,就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在2000年前,每一個龐貝氏症的嬰兒都是悲傷的故事,幸好立法後5年,龐貝氏症藥物Myozyme納入健保給付,龐貝氏症的孩子終於有機會活過1歲。
-
2020-12-19 新聞.元氣新聞
老人健保補助把老人也分等? 楊志良痛批:都在騙選票
台灣老人健保補助「一國多制」,有的縣市65歲以上全免,有的看綜合所得稅率,有的只幫中低收入戶付清,全國老人有如被分等。但過去砍掉這項補助的地方首長,不是落選就是差點落選,近年又紛紛恢復了;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痛批,都是為了騙選票。長期關注健保費的楊志良說,高齡化社會來臨,倡議「老人免健保費」的縣市,以後根本就撐不下去。國發會今年8月推估,台灣人口提前2年在今年達到負成長,且在5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較前次推估提前1年。以後用健保的人多,交健保費的少,免健保費早就該排富。追蹤深度內容:【福利移民/下】健保老人補助一國多制 楊志良批:都在騙選票
-
2020-12-19 養生.無退休時代
規畫下半場/想安心退休 必防4變數
退休後有長達20至30年的日子要過,最好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才能安心。在進行退休規畫時,預留年紀增長、身體衰老所帶來的醫療花費,更要考量會對退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的變數,才能為退休做好準備。除了穩定的現金流以供日常生活支出外,哪些狀況會對未來退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AIA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建議民眾思考幾個問題:首先是健保在財務惡化下,未來恐怕只能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自己退休後的醫療準備是否足夠,是否可以負擔重大疾病或自費醫療的花費。其次,目前已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等健康險,但未來生病住院時,可能需要一筆資金來填補家庭收入減少或支出疾病治療費用,醫療險是否足以應付。第三,醫療科技與用藥進步,但現有的健康險規畫卻可能跟不上。例如,推陳出新的治療方式或新藥,預防醫學、線上醫療以及AI精準醫療等不斷創新,目前為退休生活所規畫的醫療健康險保障,勢必無法順應醫療科技的進步,需要更有彈性的規畫。第四,許多疾病不一定會住院住很久,但「出院後」若想進行持續性治療、跨專科領域諮詢、嘗試新興的醫療科技或新藥等,這些都需要金額不低的費用,也多少會對自己或家人造成經濟壓力,而這些出院後的風險,是住院醫療險保障不到的。侯文成指出,無論人生哪個階段,擁有安心且彈性的現金資產,永遠是人生遇到問題時的最佳解方,對於退休生活的保障更是貼切。一個能於退休前協助累積資產,當生病住院後能提供彈性資金的壽險商品,應該是退休規畫的主軸。
-
2020-12-19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楊志新正常作息、按時吃飯 主張個體化健檢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台大癌醫)院長楊志新說,自己沒有特別養生之道,只有「正常作息、正常三餐、不喝酒」三點,並且會做醫院安排的例行健檢。他認為,理想的健檢應該是個體化的精準健檢,這將是台大癌醫希望發展的健檢模式。很多醫師一大早就要開會,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但到了醫院公務繁重,一忙起來就不吃午餐。楊志新打趣說,可以不吃午餐的醫師或許胃比較好,但他不會刻意這樣做,他都會按時吃三餐,除了不喝酒,並沒有其他特殊飲食習慣,也不挑食,醫院餐廳有什麼就吃什麼。楊志新指出,年輕時值班就得熬夜,是沒辦法的事,即便已是資深主治醫師,他不會刻意早睡,但也不會常熬夜,幾點睡覺就是隨興而為。「可能是隸屬於內科,不像外科那樣固定清早八點就要開會,比較沒有早起的壓力。」每年做一次台大醫院安排的全身健檢,楊志新對於健康檢查頗有想法。他認為,現在的健檢太過於制式化,每年重複做,其實並非必要,健檢應該要「個體化」,這也是以後台大癌醫要做的。例如,若家族裡一堆人都有心血管疾病、膽固醇高等,他就需要多做心血管方面檢查;如果沒有家族史,或許可以兩、三年檢查一次。畢竟健檢是非健保的個人醫療花費,如果每年做一大堆不需要年年做的檢查,只是浪費錢而已,最重要的東西可能反而沒做到。實踐個體化的預防和治療,勢必要更細膩的醫病溝通。楊志新說,癌症治療變得越來越複雜,現在有效治療這麼多,類似藥物也有很多種,選哪一種牽涉到預算、副作用、回診頻率,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太一樣。其實過去20幾年來,楊志新團隊始終抱持的原則,是盡可能幫助人了解這是一個複雜的狀況,有幾種不同的做法,再與病人一起做決策。
-
2020-12-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台灣大腸癌地圖出爐 雲嘉南200人就有1人居冠
大腸癌連12年蟬聯10 大癌症之首,醫界分析健保資料統整出「大腸癌地圖」,全台大腸癌盛行率以雲嘉南地區居冠,每200人就有1人罹患腸癌,呼籲善用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10大癌症首位,全台每年有1.5萬人確診為大腸癌,平均37分鐘就新增1名患者,國內外許多名人都是大腸癌病友,包括已逝藝人豬哥亮、賀一航以及電影「黑豹」男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研究,發現大腸癌無論在盛行率、治療率都有地域差異,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研究結果。研究發現,2018年全台大腸癌盛行率以南區(雲嘉南)居冠,每10萬人就有497人罹患大腸癌,其次為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467人、高屏區(高屏澎)420人、中區(中彰投)369人、北區(桃竹苗)365人、東區(花東)354人。進一步分析發現,雲嘉南地區平均每200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是花東的1.4倍,且每6名大腸癌患者就有1人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關鍵,但綜觀2018年大腸癌死亡狀況,雲嘉南地區每10萬名大腸癌患者約有57人死亡,其次為高屏區49人,花東地區大腸癌盛行率雖然最低,但死亡率卻排名第三,每10萬人有43人死亡。王照元認為,日常重鹹重甜飲食習慣且未能及早篩檢,可能是晚期才確診的主因,而花東地區死亡率之所以較高,則可能是患者未及早治療、誤信偏方延誤治療等緣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琮琨強調,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民眾除了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正常穩定作息,50歲以上民眾也應善用每2年一次公費大腸癌篩檢,若出現大便中有血或黏液、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務必盡快就醫。張琮琨呼籲,癌友即便確診時已是晚期大腸癌也不要灰心,目前健保已給付多款標靶藥物,可大幅延長存活期、降低副作用,維持晚期病患生活品質。
-
2020-12-18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需要做腦波檢查嗎? 醫:答案跟你想得不一樣!
在門診幾乎每天會發生及被問的事:「醫師,你確定我的頭痛不用做檢查嗎?」...因為偏頭痛病因症狀牽涉太廣,不是這篇文章能說清楚,只好縮小到特定的頭痛和特定的檢查詳加敘述,然而真的「偏頭痛,要做腦波嗎?」何謂偏頭痛偏頭痛是一種已知的特定疾病,並不是「偏一邊頭痛」的簡稱或別名。事實上,偏頭痛的頭痛部位,可以是中間或兩邊,甚至在臉上,不一定在頭的側邊。國際頭痛醫學會把偏頭痛分類為「原發性頭痛」,原發性的概念比較不容易解釋,但從相對的「次發性頭痛」來著手就比較容易理解。「次發性頭痛」是指病人有某種疾病,例如腦瘤,而這種疾病會造成頭痛。所以,偏頭痛作為一種原發性頭痛,意思是它不是潛藏另一種疾病造成,它自己就是一種疾病。偏頭痛的成因偏頭痛的成因還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大腦出現「擴散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造成。這種「擴散性抑制」是正常大腦都存在的現象,只是每個人敏感性不同;也就是說,一般人要在很大刺激下(例如:車禍、中風)才會出現,偏頭痛患者只要很小的刺激(例如:睡眠不足、月經)就會產生,有些甚至小到病人感覺不到(例如:排卵時的荷爾蒙變化)。所以,偏頭痛的病人固然會覺得頭痛在某些因素下產生,但有時又是無緣無故、自然產生的。大腦出現「擴散性抑制」敏感性不同,以致某些人特別容易偏頭痛,可能是先天(基因遺傳)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而這種基因遺傳,很可能是所謂「多基因遺傳」,所以很難確定父母會遺傳到哪一部份的基因給小孩。這種多基因、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的情形,事實上很常見。舉身高為例:父母的身高和小孩的身高絕對有關係(父母高的小孩比較高),但又不是絕對的(有些很高的父母生出很矮的小孩,反之亦然),並受到睡眠、運動、營養等因素影響。所以,很多病人聽到偏頭痛和基因有關,常常覺得自己的父母沒有偏頭痛,所以自己不是得偏頭痛,其實是因為作用的機制和參與的因素很多,有時候會覺得好像不成立,如果以統計學來分析,可以很清楚發現偏頭痛的遺傳性是存在的。如何診斷偏頭痛偏頭痛的診斷,目前都是根據國際頭痛學會所發佈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he Disorder, 3rd edition, ICHD-3):A.至少有5 次發作符合基準B-DB.頭痛發作持續4-72 小時C.頭痛至少具下列4 項特徵其中2項◎單側◎搏動性◎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或避免此類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D.當頭痛發作時至少有下列1項:◎噁心及/或嘔吐◎畏光及怕吵E.沒有其他更合適的ICHD-3診斷如何治療偏頭痛偏頭痛要做甚麼檢查如果確定是偏頭痛,理論上是不需要做任何檢查,因為檢查也不會發現任何異常。問題是,即便病人的頭痛特徵都符合上述診斷要件,還是不能100%地說就是偏頭痛。如果真的有必要,醫師還是可能會安排像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檢查。一般而言,腦電波對於頭痛的診斷,是沒有幫助的。腦電波這種檢查,主要是針對癲癎,在某些特殊疾病也會有特殊發現(例如:狂牛症、肝性腦病變),但對於頭痛,要檢查出腦瘤或中風這些腦部問題,準確性實在是太低,不值得做。偏頭痛的治療-分為兩部分:止痛和預防◎止痛止痛比較容易了解,就是使用止痛藥。止痛藥可以分為一般止痛藥和偏頭痛專用止痛藥(例如:翠普登類藥物)。除非不得已,一般不建議使用鴉片類或巴比妥類藥物來止痛,因為這些藥物的成癮性比較高,而過於頻繁地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頭痛的進一步惡化。◎預防:預防分為生活中預防和用藥預防。生活中預防:首先要找出有甚麼引發因子,從而預防之。比較常見的包括:月經、壓力、睡眠、生病、天氣變化等等,也有些食物比較容易引發偏頭痛(譬如:巧克力、起司、柑橘類水果等等),但單一食物引發的比例都比較低(
-
2020-12-18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醫療支援離島 改變健保同卡不同命
偏鄉離島醫療資源不足,以前金門、馬祖等離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必須緊急搭乘直升機,後送至台灣,宛如與死神賽跑,生死一瞬間。健保署自21年前執行「離島醫療給付提升計畫(IDS)」,迄今有26家醫院參與,執行50個IDS計畫,將醫療送至山地與離島,改變偏鄉居民「同卡(健保卡)不同命」的命運。健保署統計,去年健保投入山地離島地區醫療費用總計50.4億元,IDS計畫占11.7億元,每年服務逾47萬人;金門和馬祖地區,健保共投入13.9億元,包含IDS計畫1.91億元(金門1.27億元、馬祖0.64億元),服務7萬多人次,項目包括專科門診及住院、緊急醫療、預防保健、衛教宣導、遠距醫療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IDS計畫彰顯健保大愛、跨越山海藩籬,期待公費醫師養成計畫開花結果,培植在地醫療人才,與承作醫院支援醫師一起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以金門為例,2013年起北榮協助金門醫院成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隔年完成離島器捐首例,幫助7人重生,2015年協助設立心導管室,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無須搭直升機後送到本島,至今年10月執行超過861例心導管手術,其中200例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北榮心繫金門、守護金門健康。」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說,近年很少聽到直升機聲音,這是重大成果,現在金門當地已有24小時急診,可執行急性心肌梗塞心導管手術、開顱手術,第一線醫療就拯救當地鄉親生命,也節省了龐大的緊急轉診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