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4128
筆 文章
-
-
2021-0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部桃疫情已10人確診 全國醫院每日訪客限縮1人1時段
部立桃園醫院疫情,短短九天從院內染感惡化到社區感染事件,目前累積10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宣布,因應國內醫院發生疫情,即日起強化醫療院所門禁管制措施,每日訪客可探視時段減少為1個時段,以1名為原則。陳時中說,訪客及人員進入醫療院所須全程配戴口罩,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進行體溫量測等健康監測,並落實手部衛生。訪客探視(病)由每日固定2個時段,限縮為1個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每次以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醫院得視情形調整。陳時中表示,住院病人陪病者(含照顧服務員)以1名為原則。住院病房訪客及陪病者採實聯制登記,落實詢問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並可利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查詢相關資料。陳時中說,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者,於管理期間,勿至醫院陪病。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者,於管理期間,勿至醫院探病。但居家隔離/檢疫第1天(含)以後且無症狀者,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無症狀者,依「開放民眾自費檢驗申請規定」採檢陰性後探病。陳時中也說,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含外包人員)應穿戴適當個人防護裝備。指揮中心籲請民眾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病或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如需提供病人物品,建議可交付予醫院轉交;若仍有實地探視之需要,應配合實聯制登記及院方相關管理措施。另醫療機構相關管理規定,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修正。有關「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陪病及探病管理原則」已公布於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專區/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相關指引」項下,提供各界瀏覽參考。另為因應COVID-19疫情發展,衛生福利部將適時考量醫院量能,調整醫院評鑑辦理方式,並於適當時間公布,以降低醫院不必要的負擔;並籲請醫院全力防疫,停止不必要的預評和演練,且應避免一群人跨樓層隨意出入。
-
2021-01-20 新聞.元氣新聞
化療藥「健仕注射液」有異物 食藥署下令回收
東洋藥品生產的癌症化療用藥「健仕注射液38毫克/毫升」,因發現有異物混入,一批號共9000支,昨遭衛福部食藥署要求回收,限期2月5日前完成回收作業,否則將罰最高500萬元。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因接獲醫院通報,發現「健仕注射液」有異物混入,因此廠商啟動調查,發現目前只有這批號的這一支注射液有問題。但因為注射液是直接注入人人體,若有異物風險相對較高,因此針對該批進行回收。洪國登說,下架的「健仕注射液38毫克/毫升」健保一年用量約30萬支,回收這一批號共9000支,占年度用量不多,應不致於影響病人用藥。該藥品主成分為GEMCITABINE HYDROCHLORIDE,主要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膀胱癌。與其他藥物併用也可用於局部復發且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乳癌患者;另針對曾經使用含鉑類藥物(PLATINUM-BASED)治療後復發且間隔至少六個月的卵巢癌患者,也可作為第二線治療。食藥署提醒民眾,切勿自行任意停藥,倘對用藥有疑慮者,應盡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
-
2021-01-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戴口罩盯直播下載APP 台灣民眾防疫成習慣
抗疫週年專題3 過去一年境外疫情嚴峻,台灣民眾則是戴口罩、量額溫、噴酒精過著日常生活,習慣出入醫院刷健保卡,集會活動實聯制,還會用手機看直播關心疫情動態,台灣全民防疫意識高張,極少數居家檢疫趴趴走的人形同全民公敵。2019年12月31日,台灣意識到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的肺炎疫情,當晚即對武漢市直飛台灣班機進行登機檢疫。台灣在2020年1月21日發現從武漢移入的確診首例,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國外專家認為,以兩岸往來之頻繁,台灣必定災情慘重,結果卻是跌破專家眼鏡。政府記取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教訓,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便拉起阻絕邊境移入、醫院感染、社區傳播的3道防線,並首度採用智能防疫,彙整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將入境資料轉進「防疫追蹤系統」,第一線民、警、衛政人員都加入防疫的行列。●全民瘋口罩 健保APP爆紅政府忙著超前部署,民眾忙著超前「囤貨」,口罩、酒精立刻被掃光,政府釋出防疫口罩還不夠,於是接連宣布禁止醫用口罩輸出、徵用廠商生產的口罩、成立口罩國家隊、口罩以實名制販售等措施,逐步擴大產量,最後還有餘裕進行口罩外交。到了第4季,市面上各式彩色時尚口罩已十分普遍,送禮自用兩相宜。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初期,每人每7天只能買2片口罩,用電鍋蒸、照紫外光等口罩消毒復活撇步紛紛出籠,原本做為健康存摺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火速開通口罩預購功能,隨後再增加藥局口罩地圖,衝出730萬次下載量,一舉奪下2020年全台APP下載冠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症專家黃立民說,台灣人確實被18年前的SARS嚇到了,這次面對疫情,防疫意識明顯提升,儘管戴口罩不舒服,但對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的規定,大家都能配合。●防疫五月天 天天有直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副指揮官陳宗彥、疾管署長周志浩、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發言人莊人祥是台灣防疫國家隊的主要面孔,指揮中心連續140天在每天下午2時舉行的疫情簡報,一度創下10餘萬人同時線上觀看的紀錄。陳時中等5名記者會的班底知名程度不亞於影視紅人,被媒體稱為「防疫五月天」,他們提供的透明、即時和專業的疫情訊息,發揮了安定民心的力量。滑手機一手掌握疫情,成了台灣許多庶民的習慣,疾管署的LINE「疾管家」聊天機器人,還能將防疫訊息化繁為簡,以圖卡呈現,追蹤人數迅速從10餘萬人增加到200多萬,有效分攤防疫專線1922電話爆量的壓力。●科技監控助檢疫 電子圍籬防落跑從高風險國家地區返台者或接觸確診病患,必須居家檢疫或隔離14天,這是防疫必須,但一開始就有一名台商在檢疫期間上舞廳遭到舉報,後來還有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居家檢疫多次外出、紐西蘭籍機師無視檢疫出入百貨賣場、返台歌迷違規跑去五月天演唱會現場等,都引起民眾緊張,擔心社區防疫出現漏洞。除了吹哨者檢舉、疫情調查技巧,「電子圍籬」也能夠揪出違規趴趴走的民眾,由於手機訊號能夠掌握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行蹤,違規踏出家門者,政府會強制隔離安置,最重開罰100萬元;相反地,按規定完成檢疫,將有每天新台幣1000元的防疫津貼。有別於他國關閉學校、封城、鎖國,台灣以居家檢疫/隔離搭配電子圍籬、防疫津貼措施,成功防堵疫情在社區擴散。另因電子圍籬是利用手機基地台訊號判斷所在地,而非利用手機衛星定位(GPS)技術,較能兼顧監控與隱私,至今已有超過10國向台灣洽詢相關技術的運用。●疫情嚇跑病患 醫院另類災情在新冠肺炎防疫的第一個100天,不時有口耳相傳某某醫院收治確診病例、某某醫院有疫情,嚇得民眾取消或延後就醫,2020全台首季就醫人數比2019年同期減少445萬人次、降幅14%,以診所受到的衝擊最大,收入銳減。博新小兒科家醫科診所院長許惠春說,過去一年抗疫,基層經營困難重重,不僅就醫人數變少,防疫物資整備難度也加高,除了口罩,基層診所得努力搶防護衣、酒精,能夠從政府得到的支援有限,得靠自己努力。平常有不少人的大醫院冷冷清清,陪病必須事先預約或出示陪病證,在門口還要刷健保卡才能進入醫院。至於參加一般的集會活動,要留下聯絡資料,健保卡也如同第二張身分證,甚至比身分證更重要。健保醫療雲端系統連接到入境資料庫,醫院讀取民眾的健保卡時,就能立刻得知當事人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TOCC),有助於及時分流及診斷,防堵院內感染破口。疫情爆發以來,台灣2起院內感染的範圍有限,病人分艙分流應變得當,到目前都沒有明顯的社區傳播。這被國際醫院聯盟(International HospitalFederation, IHF)評選為全球5個卓越學習案例之一,也是台灣確診病例少及死亡率低的重要原因。●防護裝備金鐘罩 醫療體系挺得住「COVID-19不發燒就有傳染力,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等什麼症狀都有,不能把發燒當做收治病人住到傳染病專責醫院的唯一指標。」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因為了解COVID-19和SARS有這個重要的差異,所以要求全台醫院都要有病床能夠處理疑似病患,也都要有感染控制的訓練及防疫準備,避免救人的醫院反而被病毒攻陷。當疫情嚴重國家的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藥品和醫材嚴重潰乏,醫護欠缺裝備冒著染疫喪命的風險之際,台灣的醫院在物資整備、感控訓練方面的準備相對周全。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說,儘管防疫已滿一週年,醫療人員依然不馬虎。王必勝舉例,醫護人員進出負壓隔離病房,一天要穿脫幾次隔離衣、護目鏡、頭套、手套等,都要對著鏡子穿戴,鏡子旁有一張標準作業流程(SOP)表,按表操課,包得緊密嚴實。在集中檢疫所也是如此,醫護人員全員圍成一個圓,每個人互相檢視,穿脫動作都是一步一步來,確保感控管理完全落實。儘管如此,部立桃園醫院在2021年的1月仍出現的院內感染,有醫生和護理師確診。擔任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的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相較於國外許多醫院爆發嚴重的院內感染,台灣抗疫一年多,只有2次院內群聚感染。他在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說,院內細菌或病毒感染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事實上所有的醫院都會發生院內感染事件。李秉穎並說,醫護原本就是高風險的工作,醫護人員明知危險,還願意照顧病患,這樣的勇氣已說明一切。●疫情中正常生活 全民是防疫最大資產除了第一線防疫人員長時間的犧牲奉獻,防疫工作若無一般民眾的配合,也不可能成功。在台灣以外,世上許多人口眾多的國家疫情一波接一波,南北半球輪流燒,台灣則是從2020年4月12日起,有253天都沒有本土病例,創下全球最長時間無本土案例的紀錄,直到2020年12月22日確診的紐西蘭機師造成女性友人感染才中斷。陳時中告訴媒體,過去常見的傳染病是流感,但流感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有治療的藥物,不難處理,但新冠肺炎散播速度快,病毒容易突變,目前疫苗效果也還不太確定,還是要等待抗病毒特效藥問世。陳時中說:「我說台灣人自己就會防疫,外國人本來還不太相信。」但事實證明,台灣能夠防疫有成,就在於全民防疫。
-
2021-01-1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 健檢多1項 可防低溫猝死
英國研究,氣溫每低1度,未來2周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和2.6%左右。對於40歲以上的民眾,心血管疾病像是個隱形炸彈,隨時都可能發作,尤其是長期三高控制不好的患者,寒冷冬季更應注意。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心血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但多數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疏忽,因此常有青壯年猝死新聞傳出。其實只要健檢「多一項」頸部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及介入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發作,日後的治療、復健和復發壓力,對患者和整個家庭都有重大影響,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中風病史者,或40歲以上、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風險群,每年健康檢查時應多做一項頸動脈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及心臟超音波屬於安全、無侵入性又無輻射的檢查,目前健保針對高風險族群已有給付,是考慮經濟成本的民眾最好的選擇。一旦超音波發現有異,醫師會考量其他致病危險因子及血液生化檢驗並安排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判讀。除了以超音波檢查提早篩檢外,運動及飲食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建議適量地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會抑制自由基活動,降低血管堵塞風險,平日應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提醒寒流來襲時,晨跑及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
-
2021-01-16 新聞.元氣新聞
桃市流感疫苗剩1.5萬劑 桃市呼籲民眾速打
入冬以來寒流一波波,桃園市上周流感與類流感急診就診人數達2331人次,加上其他縣市出現今年首例流感重症個案,為1名未接種疫苗的77歲老婦,她所感染型別為H3N2,正好與今年度流感疫苗株相符。桃園市衛生局表示,目前桃園市流感疫苗剩餘1.5萬劑,由於近日氣溫變化大,呼籲民眾儘速施打以預防流感上身,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家人。桃園市衛生局指出,衛福部疾管署上周公告的流感重症個案(77歲婦人)雖非桃園市個案,但桃園市上周流感與類流感急診就診人次達2331人次,顯見近日氣溫變化大,絕對不可輕忽對流感的防護,感染流感後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如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多見於老年人、嬰幼童及慢性疾病患者,而接種疫苗就是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市府衛生局統計,目前流感疫苗剩餘1萬餘劑,為擴大保護市民,市府另添購5千劑疫苗開放設籍桃園市的市民不限年齡免費接種,請市民攜帶身份證及健保卡,儘速前往13區衛生所接種,流感疫苗接種問題可洽防疫專線0800-033-355或市民熱線1999。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平息,桃園市衛生局也呼籲民眾,疫情期間更須注重健康保養,按時接種流感疫苗增加免疫力,可減少罹患流感的機會,並減少醫療就診與住院,尤其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屬流感的高風險族群,更應每年施打流感疫苗。衛生局提醒,呼吸道疾病易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民眾應儘量避免出入人潮壅擠、空氣不流通公共場所,並加強個人衛生防護,務必正確戴口罩,落實社交距離並注意咳嗽禮節及生病在家休息等個人衛生防護,減少病毒感染機會,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如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
-
2021-01-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保肝像養車 別等故障才挽救
台商在大陸,同大陸人士聊天。台商:「我們台灣健保粉棒!舉世聞名!」「我朋友得了肝癌回台灣手術,肝臟切了一大塊,出院時只要幾千元台幣!」大陸人士:「那有什麼!我們在這裡手術,肝臟可以切得更大,開完刀,許多藥商都會供各種保肝品給病人參考!」「這還不稀奇,萬一手術不成功,人尚未走,大法師已經來到病房邊幫你超渡一番了!」說得也是,台灣健保雖有一些缺失逐漸浮現,但生了病不會因為醫療費付不起而家破人亡,是一項德政。但健保只給付生了病的治療費用,事前的健康防護,健保是不給付的。反觀政府對於車子的政策就好多了,目前政策不是等車子出了問題,政府才要求你去檢查,而是五萬公里以上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保養一番,是全面檢查。但可惜對國人的肝病預防而言,政府的措施就未臻完善了!肝臟因為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許多B、C肝朋友就不會定期去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驗胎兒蛋白,都是等到人瘦了下去,或肚子痛了起來,或皮膚黃、眼睛黃,才去求醫檢查,如果這些症狀是肝不好引起的,通常就太晚了!可能是肝癌很大了,或者已經長到門靜脈或轉移出去了!因此,凡我全國愛肝人士,照顧您的身體一定要養成像照顧你家中的車子一樣,定期去做個腹部超音波檢查,這樣萬一不幸肝臟長了腫瘤,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15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心跳高達180幾下 直奔醫院一次處理2種心病
六年前大年初三午夜,突然感覺心臟跳很快,量血壓縮收壓超過200mmHg,心跳高達180幾下,立刻搖醒太太打119叫救護車,直奔高雄長庚醫院掛急診。診斷為「心房顫動」急診室量血壓、測心電圖後,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期間全身一直發抖,心想醫師應該會開藥,但等到抖動都停止,仍未有醫護人員處裡。太太問護理師才知醫師有開藥,護理師忘了給藥,後來我還是把藥吃了,過了一段時間後醫師檢查,開藥後回家,隔日看到診斷為「心房顫動」,並建議看心臟科門診。原本我就有一種會心悸的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又稱WPW症候群),心臟科醫師曾建議以心導管燒灼手術處理,我卻一直沒能下決心,總覺得用藥控制就好,只是常心悸發作,我另掛心臟科的醫師也建議燒灼手術,評估我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太太也贊成手術一勞永逸。只有一個可報健保因此我再看原來的心臟科醫師,建議一次把二種疾病都處理,但只有一個可以申報健保,另一需自費,若都要申報健保須分兩次做,我選擇一次處理。於是安排手術及相關檢查,如抽血、電腦斷層掃描、食道心臟超音波等,手術採全身麻醉,預定住院三天兩夜。住院第一晚醫師巡房,要我們再確認並簽好同意書,雖然手術成功率很高,但還是無法保證絕對成功。天亮護士通知九點手術,不久就被推去進手術室,醫護人員在我前胸與後背貼了約20、30片的電極,讓我躺上手術台,麻醉後,我很快就睡著了。術後不再有悶壓感醒來後聽到太太及兒子叫聲,我口很渴並問兒子時間,他說三點多,原來我已睡了五、六個小時,當時感到心臟位置非常輕鬆,不像以前有悶壓感。在加護病房觀察24小時,因情況良好提早隔日中午前轉到一般病房。一般病房中再過一段時間,醫師就簽出院通知書,並開藥及預約一周後回診,辦妥出院手續回家,一切如原計畫,三天兩夜完成。回診後,醫師開長期處方箋,三個月回診一次,藥劑中有早上定時服用及心悸發作時備用藥,至今一切順利。
-
2021-0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健康存摺APP再升級 3月起放寬親屬查詢
健保署「健康存摺」APP功能再升級,未來不只能查詢就醫、用藥、檢驗檢查結果等資訊,今年3月起也將開放查詢父母、兒女的疫苗接種及用藥狀況,掌握全家人健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近年推動將健保理念納入國小國語教材,日前宣布將推廣健保的課文編入翰林版國小國語課本。健保署長李伯璋今天再召開記者會,宣布和南一書局合作,將「健康存摺」概念納入國小5年級學童的國語課本教材。李伯璋表示,截至去年底,健康存摺登錄人數已突破103萬人,去年12月起也開放民眾自行上網登錄自費健康檢查結果,醫院經患者同意也可代為上傳,有助民眾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況。此外,今年3月起也將進一步開放查詢父母、兒女的就醫資料。醫管組技士陳逸嫻指出,父母對於20歲以下青少年有保護教養責任,未來子女依附加保的家長可直接看到兒女疫苗接種、就醫等資料,不需經過申請。至於年邁父母方面,由於均是年過20歲的成年人,必須到健保署官網線上申請授權,或是寫書面同意書到健保地區業務組臨櫃辦理授權同意後,才可查詢相關就醫、用藥等狀況。(編輯:張芷瑄)
-
2021-01-14 癌症.卵巢.子宮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 無聲殺手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追蹤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化療病患,接受精準治療延緩復發時間● 具BRCA基因突變病患,其姊妹、子女應定期檢測,及早發現並治療卵巢癌被稱為「無聲的隱形殺手」,初期無明顯症狀,病患確診時多為晚期;卵巢癌也是「最棘手的婦癌」,部分病患經手術搭配化療後,逾7成會在3年內復發,治療後亦可能再度復發,不斷循環。不過,隨著醫藥科學發展,精準治療可大幅延緩疾病復發,維持抗癌戰績。排便不順、體重暴增43歲的林小姐,平常工作繁忙,體重在2個月內暴增,常有腹痛、排便不順的症狀,至腸胃科就診以為是消化不良、便祕,服藥後症狀未改善,反而更加嚴重,經轉介到婦產科確診為卵巢癌晚期。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時,醫師發現林小姐的大腸布滿了腫塊,小腸也充斥芝麻綠豆大小般的腫塊,經14小時的手術並搭配化療,所幸治療效果良好。後續再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林小姐具有BRCA基因突變,可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維持抗癌戰績」,至今治療超過2年未復發,癌症指數控制良好,回歸正常生活。產生腹水、腹脹已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表示,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僅以類似腸胃道症狀顯現,如排便不順、腹痛、沒胃口等,直到嚴重產生腹水、腹脹才就醫,統計近5成的病患確診時已屬第三、四期,標準治療方式會採取手術切除再追加化學治療,雖完成治療卻「好景不常」。葉聯舜指出,部分躲過化療攻擊的癌細胞可能繁衍後代、落地生根進而產生抗藥性。研究結果顯示,逾7成的病患在完成治療3年內會復發,一旦疾病復發,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因此,若能延緩疾病復發,病患能擁有生活品質,「與癌共處,將致命的癌症修飾成像慢性病。」PARP抑制劑已納健保近年癌症走向精準醫療,卵巢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接受過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是相對應的維持治療方式。卵巢癌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療和血管新生抑制劑,近年上市的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其作用機制讓經過化療攻擊後,殘留下來且受傷的癌細胞無法再修復。起初藥品上市時藥費昂貴,隨著去年健保開放給付,大幅降低病患經濟負擔。死亡率超過子宮頸癌卵巢癌高居女性死亡癌症第7名,更勝子宮頸癌,葉聯舜呼籲,病患通過基因檢測有BRCA基因變異者,其家中長輩、姊妹、子女帶有致病基因的機率較高,建議依照醫師指示定期進行骨盆超音波、抽血檢測腫瘤指標等作為是否罹患卵巢癌的參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十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第一名由慢性腎臟疾病奪下,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經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相比,又增加了2千人,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慢性腎臟病 飲食控制不佳有關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之所以逐年提升眾多,究其原因,約有四成六的新洗腎患者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罹患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發生人數有成長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使得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是得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就算是年紀輕,也可能陷入腎臟疾病的危機。因此,使得腎臟保健刻不容緩!潘富子指出,從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以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相當重要。除了要做到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能增加膳食纖維及攝取豐富鉀離子。潘富子說,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能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以及降低腎臟負擔。不論水分攝取量多寡,腎臟都會持續過濾血液,將身體所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當水分不足情形下,腎臟必須花更多力氣在吸收水分,當脫水到一定的程度,會造成急性腎受損。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喝35㏄,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除了避開糖類與澱粉類的過多攝取,也應該注意控制鈉的攝取量。研究證實,食鹽中的鈉離子可增強澱粉酶活性,促進澱粉消化,或加速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進而引起血糖濃度增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潘富子表示,每日鈉含量攝取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約6g,而超過65歲或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每日鹽分攝取量則不要超過5公克。此外,調味料含鈉量高,如醬油等,也應限制攝取。 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抽菸是引發腎臟病之危險因子。從美國的追蹤研究發現,除了年齡、血壓、糖尿病,抽菸也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不論是否罹患糖尿病,抽菸者的慢性腎病發生率比不抽菸者,男性多達2.4倍、女性到2.9倍。不使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因為許多藥物需經腎臟代謝排除,一旦使用方法不對,極易造成腎臟負擔,最有影響的,除了抗生素、止痛劑、利尿劑或未經合格中醫師處方之中藥草。 1沒有:沒有鮪魚肚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另外,在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3%,肥胖與腎臟病變二者的關係,不容小趨。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病情加重;肥胖也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險因子,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潘富子提醒,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潘富子呼籲,保養腎臟要趁早,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
2021-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暄媽回想二十多年前看我的門診的經過寫到:「一天只開放二個初診名額,前一天晚上八點就和先生站在大樓鐵門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開門,搶頭香掛1號。」看到這一段敘述,心裡覺得暄媽長期照顧小暄已經夠辛苦了,為了醫療還要承受這個掛號的折磨,我感到非常抱歉。想在這裡對兒童精神科(心智科)的診療工作做個說明,以減輕我的罪惡感。四十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智障、自閉症、過動症等神經發展障礙是每次門診都會碰到的,譬如一個十個月的孩子叫他沒反應,是自閉症嗎?一位父親帶著五歲還沒有語言的孩子,希望孩子能講話和一般孩子一樣上小學。一位母親帶小四的孩子來門診,孩子沒有發任何有意義聲音,只會拉媽媽的手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媽媽希望孩子能講話,將來能工作養活自己。一位母親被導師逼著帶小五的孩子來門診,雖然其他老師都不認為孩子有問題,但導師堅持要我鑑定是不是注意力不足症或學習障礙。不上學、害怕離家、焦慮不安、憂鬱不快樂、暴躁易怒等情緒問題,以及厭食、暴食等飲食和尿床遺糞等排泄問題,還有打架、偷竊、物質濫用等行為問題,都是兒童精神科常見的服務內容。這些臨床問題,一直到現在,大部分都不能像身體疾病,用驗血、驗尿、照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檢驗、檢查來診斷,而要靠觀察、實地診察兒童,詢問照顧者和相關的人,收集完整的資訊,醫生將這些資訊和腦袋裏的教科書和文獻記載的知識,結合臨床經驗,作成臨床診斷,然後分析「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參酌家庭/學校可以動用的資源,和醫療團隊具備的十八般武藝,作成對這個家庭處理「問題」的建議,並將這些結果逐一和父母及(可以瞭解的)兒童討論,作成治療的暫行辦法,執行一段時間後,在複診時檢討執行情形和問題變化情形,必要的話給予修正。上述初診診療的過程至少要40至50分鐘,有沒有可能縮短呢?由於健保診療費給付不合理,兒童精神科成為醫院不受歡迎能不設就不設的次專科,大部分兒童精神科醫師要兼作成人精神科業務來達到醫院要求的業績。上述兒童精神科的初診診療費在醫院只有一千出頭點,在診所還不能申報,因此造成一些變通的辦法,譬如資料收集不是由醫師執行,而是在等待診療時請家長填一些問卷,交給診間助理計算問卷分數,醫師在診察時看一下問卷結果,只要幾分鐘就告訴家長診斷和開藥或其他治療建議。另有一些醫師,則將資料收集和問題處理分成好幾次執行,一次只做一部分,將診療的次數變多,或是將部分工作轉請心理師和社工師處理。最近幾年,人工智慧(AI)在醫療快速發展,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線上心理輔導(尤其認知治療)去年在歐美進展很快,兒童精神科的診療也受到影響,有可能未來五到十年,由照顧者和教師線上提供相關資料,和兒童的影片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由AI直接分析,結合AI超強處理文獻資訊的能力,協助醫師迅速給予診斷和治療的建議,AI甚至扮演執行治療的角色,這樣,需要醫師診療的時間會縮短。前述40至50分鐘初診診療模式,家長的反應是怎樣的?最常聽到的反應是「服務量太少、掛不到號、預約的時間太久等」,而出現像暄媽排一整個晚上掛號的辛苦現象。對於詳細診療,大部分家長都滿意有詳細的診斷與治療的說明和討論,有些家長很高興一次完整的診療解決他的問題。但也有「問那麼多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做什麼!」 「別的醫師幾分鐘就能診斷開藥,你討論這麼多,還要我們自己做來解決問題,真是差勁的醫生。」我還碰過一個家長,診療結束後,到掛號處要求退掛號費,理由是「只有談話沒有開藥」。顯示我這種診療模式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應該有改良的空間。也許未來有些病人需要的是AI為主的快速診療模式,而需要「人和人之間的醫病關係者」,才由醫師扮演主要診療角色。暄媽顯然對二十多年前我們的診療過程持正面的態度,對診療的建議事項,暄媽和暄爸都努力執行。看到暄媽的文章中舉了許多幫助小暄暄正向地學習和快樂生活的情形,我非常佩服這種「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養育有智能和情緒障礙的孩子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只使父母忘記煎熬,更能使孩子情緒穏定,將能力發揮出來,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過快樂的日子。我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
-
2021-01-13 科別.骨科.復健
打玻尿酸、PRP只適合早期關節炎 2招降低膝蓋負擔
● 施打玻尿酸、PRP沒有預防關節炎效果● 改善疼痛打玻尿酸最好?醫:健保制度使然● 減少關節疼痛最安全方式,強化關節周邊肌肉退化性關節炎常讓患者「痛不欲生」,不少人會透過施打玻尿酸或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PRP)達到改善疼痛效果,但網路盛傳,打玻尿酸或PRP可以「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對此,醫師強調,玻尿酸及PRP絕對沒有「預防」的效果,且玻尿酸雖能改善關節炎疼痛,卻有部分研究顯示效果不佳,建議最好的減緩疼痛方式是「增肌」。沒有任何方法可治癒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衛福部推估,國人膝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為15%,60歲以上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退化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骨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軟骨被漸進式破壞的疾病,先天體質、年紀、姿勢不良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引起。張毓翰說,目前沒有任何方法「可治癒」退化性關節炎,僅能透過復健改善症狀,減少患者疼痛。臨床上最常見改善關節炎疼痛方式,是施打玻尿酸或PRP,近年開始發展的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也能達到減少疼痛的效果。有凝血問題不適用PRP臨床觀察,國人最常選擇施打玻尿酸來減緩關節炎疼痛,與健保給付有關,依現行健保給付的條件,患者只要保守治療及一般藥物治療時間累計達六個月以上均無效後,又未達需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標準且經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健保即可給付施打玻尿酸的費用。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指出,玻尿酸對於改善關節炎疼痛的效果因人而異,有些人施打後是「完全沒有感受到變化」。PRP為一種複合型生長因子,由患者血液離心出生長因子,依照現行的研究,PRP是對於肌肉組織再生有效,至於關節軟骨再生並未有數據證實,且血液功能不佳、有凝血問題者並不適用PRP治療。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太貴林郁智表示,目前坊間PRP的價格是玻尿酸的10倍,常有已經需要置換關節的患者,堅持要打PRP,以為PRP「貴就是有效」,反而延誤就醫,其實有些患者的關節磨損嚴重已不適合施打針劑,打了針劑易出現感染問題。我國通過特管辦法,開放細胞療法後,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可改善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張毓翰指出,研究顯示改善疼痛的效果平均一年,但價格高昂難以普及,也許未來成立細胞庫後,有機會能壓低價格,成為改善關節炎疼痛的主流治療。長者增加核心肌群訓練張毓翰表示,不論是施打玻尿酸、PRP或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都只適合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的患者,嚴重仍需要透過人工關節置換術才能改善疼痛症狀。不管膝關節退化的程度如何,張毓翰說,最有效且最安全的改善疼痛方式是「肌力訓練」,建議應強化關節周邊的肌肉,針對每個人關節肌肉不足的問題加以訓練,年長者同時要增加核心肌群訓練,持續訓練幾周,會感覺上下樓梯比較輕鬆,並避免關節受損更嚴重,只要肌力足夠,也能免去承受關節炎所帶來的痛苦。
-
2021-01-13 科別.兒科
罕見兩歲女童竟然長皮蛇 醫師研判應該是水痘疫苗造成
台南市一名兩歲的女童罹患帶狀疱,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由於一歲的時候曾經注射水痘疫苗,醫師懷疑可能是疫苗引起,但是類似的發生機率非常低,建議家長除了公費的第一劑疫苗之外,應該自費再加打第二劑,可以避免未來水痘及帶狀疱疹的發生。這名1歲11個多月的女孩,去年底到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就診,左大腿第三及第四腰椎的神經皮節長滿了水泡狀紅疹,伴隨輕微疼痛。經血清抗體檢驗及皮膚抹片檢查確認是帶狀疱疹。病人口服抗病毒藥治療,恢復迅速,沒留下後遺症。從出疹子到傷口痊癒,約一星期,短於大人平均2-4周的病程。郭綜合醫院兒科醫師王莉惠表示,水痘和帶狀疱疹是同一種病毒引起。第一次感染會造成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節,等到人體免疫力下降,如年老、疲累、壓力、生病等因素,病毒會活化並沿著單側神經皮節產生疼痛紅疹,即「帶狀疱疹」。過去傳聞如果長在腰上,長滿一圈,人就會死,但事實上一般人很少會長這麼多,通常是身體的單側,除非是免疫力非常差的人,例如癌症或愛滋病患者,死亡率當然比較高。王莉惠表示,帶狀疱疹好發於中老年人,小孩少見,未滿兩歲更是罕見。這名女童之前沒得過水痘,母親懷孕時也沒得到水痘或帶狀疱疹。一歲時曾在左大腿接種活性減毒水痘疫苗,而與自然感染水痘病毒一樣,水痘疫苗的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再活化而表現成帶狀疱疹,但其發生率與症狀都低於自然感染。根據研究,疫苗引起的帶狀疱疹,好發於大腿,即當初疫苗注射部位;而自然感染水痘所造成的帶狀疱疹,胸背部最常見,這也是自然感染水痘長最多的部位。此外,根據美國的研究,雖然水痘疫苗能減低帶狀疱疹的發生,但1-2歲時例外,有施打比未施打者帶狀疱疹的發生率高。注射疫苗後若發生帶狀疱疹,有些是自然感染的野生株所造成,做PCR檢驗可確定是疫苗株或野生株。疫苗株引起的帶狀疱疹,年紀較小,平均在施打後300多天長出。王莉惠表示,2004年台灣也開始為滿一歲兒童公費注射水痘疫苗,水痘的發生率已降低8或以上。一劑水痘疫苗保護力約80%,兩劑保護力>95%。而帶狀疱疹的可怕是常會引起劇烈的痛,不止發生在帶狀疱疹期間,有10-20%甚至會有疱疹後的神經痛,即皮膚痊癒之後疼痛還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一般帶狀疱疹好發於長過水痘的中老年人,據健保資料庫研究,台灣人終其一生有1/3的機率會得到帶狀疱疹。目前美國統計到18歲,施打水痘疫苗者帶狀疱疹的發生率較未施打者減低78%,預期對帶狀疱疹的保護力會持續到中老年,因為預防水痘便是預防帶狀疱疹。目前台灣兒童滿一歲時會公費接種第一劑水痘疫苗,可於滿4-6歲自費接種第二劑;若已超過6歲,亦可補接種第二劑。至於已得過水痘的人,可於滿50時自費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來預防帶狀疱疹。
-
2021-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部醫院驚傳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再度出現,5招教你自保
新冠肺炎台灣又出現重大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2)證實,北部某醫院驚現第二起院內感染,確診者為一名醫師及護理師,成我首位確診醫師。這也是繼去年2月29日北部某醫學中心出現九例群聚確診者,再一次的醫院院內感染。事實上過去有感染科醫師認為,入冬以後可能疫情再起,可能會從院內感染開始,屬於「最壞劇本」。指揮中心曾就此提醒,在社區及醫院,一定要落實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距離就要戴口罩,相信就可將秋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可能性降到最低。2003年SARS疫情期間曾發生和平醫院院內感染導致封院,就是因為一名染病清潔工在醫院各區活動,造成多名接觸者遭感染、隔離。面對院內感染再現,現階段一般民眾該如何自保?一、戴口罩進出醫院一定要全程戴口罩。平常在室內及密閉空間,及搭大眾運輸工具,也需戴口罩。並特別注意不要觸摸眼鼻口。二、勤洗手、消毒隨時隨地勤洗手,並定時用酒精消毒。進出醫院,如有在醫院拿出使用的物品,例如健保卡,回家後也應消毒。三、減少進出醫院沒事不要去醫院,盡量減少探病,最好不要到急診室,以減輕醫院負擔。若有必要需求進醫院,一定要配合量體溫、消毒、戴口罩的措施。四、人潮擁擠處勿入避免參加大型活動,減少進出人潮擁擠的場所。五、提升自身免疫力不論是要防新冠肺炎,還是哪種疾病,治本的保健之道還是要在平常就要顧好自己的健康與提升免疫力,以在病毒來時盡量減少傷害。
-
2021-01-12 新聞.元氣新聞
元氣網全新改版!更即時、更深入 5大特色讓你更健康
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基礎與後盾,坊問醫療保健訊息滿天飛,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自成立以來,一直提供最正確、最權威的醫療訊息。新的一年,元氣網也將「改頭換面」,全新面對大家。「元氣網」讓最即時的醫藥新聞更容易搜尋,「名人專欄」的權威觀點更顯眼,更新增「影音新聞」專區,提供保健、食譜等教學示範、深化「疾病百科」查詢疾病、與聯合報健康版合作「健保大數據」,讓大家了解到哪兒看診等最實用資訊等。元氣網最快速、最詳盡、最權威,與大家健康相伴。元氣網改版有以下五大特色:1.更強調「即時」、「最新」內容聯合報系有最多的醫藥記者投入,最豐富的醫界人脈資源,持續提供網友讀者最新最快的醫藥新聞。2.新增「影音」頻道新世代、年長世代,都喜愛的影音內容。3.更豐富的「疾病百科」「疾病百科」筆數更多,圖像化的版面在分類上也更容易閱讀。4.更多元的服務即將與Wacare合作,看失智症內容也可找到你所需要的線上課程5.更流暢的版面我們在許多你看不見的小地方做了版面微調,讓大家有最舒適的上網閱讀感受。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index
-
2021-01-12 科別.皮膚
倒插睫毛找醫美「割雙眼皮」? 醫籲術前搞清楚狀況
倒插睫毛很常見,有些民眾尤其年輕人常找醫美機構「順便割雙眼皮」處理倒插睫毛;大專院校下周開始又陸續放寒假了,有些學生趁寒假割雙眼皮,然而醫美市場百花齊放良莠不齊,整形外科資深醫師提醒留意。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醫美中心主任黃國峯指出,倒插睫毛固然可以選擇自費到醫美機構部門處理,但要謹慎;建議先找眼科醫師確認眼睛狀況,再由眼科或整形外科專科醫師來處理,比較有保障。「很多醫師都在處理倒插睫毛」,倒插睫毛的人很多。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幾乎每天都有相關患者上門求助。眼科部主治醫師李婉如表示,她的門診每星期都有好幾位這樣子困擾的病患,倒插睫毛成因很多,要檢查才能確認。倒插睫毛經檢查找出病灶、評估會造成眼睛傷害,治療手術費用健保有給付,如果只是單純眼皮下垂、內翻倒插睫毛,影響外貌美觀而沒有病灶,則需要自費處理;李婉如表示,有些民眾對手術不放心,採取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睫毛一長出來就自己動手拔掉,必須隨時留意處理,一勞永逸的作法就只有手術。然而因醫美市場龐大、醫師人數眾多、「來源多元」,有些投入醫美產業的醫師非眼科或整型專科,不斷傳出「沒做好」糾紛,有些出現感染、後遺症被迫送醫治療甚至整形善後。黃國峯指出,出現倒插睫毛問題,建議民眾還是要先到眼科確定眼球有無受到傷害,醫學美容處理倒插睫毛也很普遍,費用各縣市衛生局官網都可以查查到參考價目,不過任何手術都有風險,割雙眼皮雖然是小手術,還是建議由專科醫師來處理。
-
2021-01-12 新聞.元氣新聞
今年起58個偏鄉可遠距會診 民眾仍得先到當地院所就醫
健保今年起給付58個山地離島地區的遠距醫療,先開放衛福部遠距醫療試辦計畫包括的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及急診,總額已為此編列一億元。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張作貞表示,服務運作前,需要在地與遠端兩方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先議定好,再來向健保署申請,偏鄉民眾只要先到當地的診所或衛生所,就能得到專科會診或急診。不過,目前服務模式還有一些限制。例如,在地端必須是醫療院所,不包括在宅醫療;民眾如果是在在地端沒有提供服務的時間需要急診,還是得親自去急診;健保署目前僅以重返急診率、轉診率、看診人次作為遠距醫療服務指標,尚無其他有關病情控制、治療成效、病人安全等醫療品質指標。張作貞表示,健保給付上,在地端可申報醫療費用,例如診察費、藥費等,遠距端則可申報專科門診遠距會診費,給付每人次500點或是每診次5000點;遠距急診診察費給付則視檢傷分類而定,每人次507到2340不等。相較於實體門診2602點診察費、實體急診診察費依檢傷分類390到1652點,遠距醫療有加成,大約三成。張作貞表示,目前健保署為遠距醫療設定的監測指標包括24小時重返急診率、轉診率、看診人次。健保署希望讓病人在安全環境中獲得診療服務,未來將逐步實施並且滾動檢討。目前以此三專科、58個地區先行上路,是經衛福部試辦計畫確認可行性,也經西醫基層共同擬定會議同意,未來不排除納入更多科別,也可以討論在地端納入在宅醫療團隊,也會訂定更貼切的品質指標。
-
2021-01-11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為兼顧財務平衡及保障弱勢,衛福部長陳時中將健保費率由4.69%提高至5.17%,89萬名企業主負擔年增193億元,政府支出年增230億元,原本接受政府全額補助約126萬民眾,保費仍由政府負擔。但這樣的保費收入依然無法平衡持續成長的醫療費用支出,必須有財務管理配套,善用大家付出的健保資源。重大傷病時 就發現健保可貴健保財務概念是每年有醫療支出總額,醫療行為以點數給付,醫療院所若一味衝醫療服務量或開立藥物,當醫療點數超出總額愈多,點值就愈低,大家操作同一醫療行為,拿到的現金就變少。醫學倫理是醫療行為的基石,但唯有與醫界、民眾一起「務實面對人性」來溝通管理,才能讓醫界繼續快樂地提供優質服務。台灣健保是社會福利或保險,在學界與醫界各有論述,部分民眾沒有就醫需求時,對每月繳交的保費或補充保費覺得貴,但當自己或親人重大傷病時,就會發現健保真的幫了很大的忙。給需治療的病人 最好的藥物從107年至109年,健保署在專家協助下,收載55種癌症新藥,涵蓋16種癌別,年藥費支出128億元,預估每年逾8000名病友受益;收載罕見疾病用藥20種,年藥費支出約16億元,超過千名病友受益;B型肝炎,年藥費支出約35億元,每年約9萬名病友受益;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支出累積約202億元,超過11萬名病友受益。這些疾病對病人與家人造成身體與精神的痛,如何獲得最好醫療的財務壓力,只有當事人才刻骨銘心,讓真正需要治療的病人有最好的藥物,是健保署的態度與目標。使用者付費 避免惡性循環解構門診醫療費用,醫療人員勞務收入「診察費」只占17.7%,且占率逐年下降、「藥費」27.2%、「檢驗檢查」12.5%,占率逐年上升,顯然許多資源被不用勞力與專業知識的機器及藥品賺走,這個生態一直惡性循環,健保署和醫界必須嚴肅面對。陳時中部長提出三大改革方向,1.減少浪費:藉由雲端系統促進醫療資源分享,抑制醫療資源不當耗用。2.負擔公平:檢討就醫部分負擔與檢討旅外國人權利義務。3.提升品質:整合公共衛生體系,涵蓋預防、醫療到生命末期的安寧照護。「使用者付費」相當於「負擔公平」,應該會比較符合真正承擔健保財務的年輕世代想法。藉由以價制量來提高民眾成本意識,透過醫病溝通共同面對健保資源過度使用。藥品部分負擔 可能稍微調升藥品部分負擔的上限天花板可能從現行200元調升至讓民眾「稍微有感」的金額;檢驗檢查過去未收部分負擔,未來也可能依照級距訂定收費;納入討論的方案可能還有恢復收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藥品部分負擔、重大傷病取消免部分負擔等。「使用者付費」不是為了增加健保財務收入,而是改變民眾及醫師不必要的醫療行為,醫護人員對病人醫療照護時間寬裕了,品質自然提高,也有助醫護人員得到合理報酬,洗刷「血汗醫院」之名。保障弱勢 期待對話尋求共識健保署一定積極主動保障弱勢族群權益,也期待透過社會對話尋求共識,找出其他可能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每個人都有可能生病,如何有效保護國人健康是政府團隊的責任,我們一起為維護健保永續而努力。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就醫數大減 心臟內科求診反增
受疫情影響,去年就醫患者大減兩千萬人次,但心臟內科卻逆勢成長,去年前三季心臟內科就醫件數達六八二點五萬件,較前年同期多十四點五萬件,而高血脂為去年就醫人數和次數成長最多的慢性病。值得重視的是,去年第二季疫情嚴峻,心臟內科患者減少,到了第三季則明顯反彈,醫師分析,患者未能規律用藥,以致病情惡化,不得不就醫。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前三季心臟內科就醫件數較前年同期多十四點五萬件,其中首季比前年多二點八萬件,第二季下跌,第三季出現反彈,高達兩百四十萬件,比前年第三季多近十六萬件。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推論,第二季因疫情未妥善回診服藥的病人可能在第三季病情惡化,導致住院和門診次數增加。舉例來說,高血壓患者須長期服乙型阻斷劑,若貿然停藥,心跳血壓飆高,導致中風。至於高血脂成為去年就醫人數和次數成長最多的慢性病,洪惠風表示,近年科學研究證實,控制血脂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重要性更勝於裝支架,甚至可將不健康的心血管逆轉為健康。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宗道表示,提醒三高者務必就醫追蹤、積極掌握相關的數據、按醫囑服藥控制,及早避免憾事發生。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疫情爆發、不敢就醫 這病患者就醫人數卻逆勢成長
去年疫情導致眾多科別病人大減,心臟內科就診人次卻逆勢成長,比前年同期多14.5萬件,雖然第二季疫情最嚴峻時就人潮消退,第三季就反彈大增;去年高血脂也成為去年前三季就醫人數和次數成長最多的慢性病。醫師分析,三高民眾向來僅半數長期穩定就醫,若更多人願就醫是好事;第三季就醫次數增加,可能是第二季未規律就醫服藥的病人病情惡化所致。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前三季心臟內科就醫件數達682.5萬件,較前年同期多14.5萬件,成長率2.2%。其中去年首季比前年多2.8萬件,第二季短暫下跌,第三季即大反彈,件數高達241萬件,比前年第三季多15.9萬件,成長率7.1%。高血脂去年前三季就醫人數則比前年同期多5萬人,就醫次數增14.6萬次,成長率達7到8%,是人數和就醫次數增加最多的慢性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疫情期間心臟內科病人沒有明顯減少,他的門診都限制名額還是掛滿。根據健保資料粗略推論,部分病人可能在第二季疫情嚴峻時未妥善回診服藥,結果第三季病情惡化,導致住院和門診次數增加。舉例來說,裝塗藥支架後得吃抗血栓藥,斷藥可能導致急性心臟病;高血壓者長期服乙型阻斷劑,如果貿然停藥,心跳血壓會反彈飆高,導致中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宗道表示,心血管疾病屬於「剛性需求」,較不受疫情影響。不過,平時三高病人大約只有半數有長期規律服藥,如果因疫情威脅生命,促使三高病人更積極健康管理,就醫人次增加是好現象。至於高血脂病人增加,洪惠風表示,近年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實,控制血脂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重要性更勝於裝支架,甚至可將不健康的心血管逆轉為健康。或許隨著新證據問世和傳播,原本一般人覺得不痛不癢的高血脂,成為更令人在意的健康議題,進而積極尋求專業診斷和治療。王宗道指出,低密度膽固醇降低40個單位或收縮壓下降10個單位,都能減少20%心血管事件發生機率。提醒三高民眾務必就醫追蹤、積極掌握相關數據、按醫囑服藥控制,才能及早避免憾事發生。王宗道提醒,服藥是為了「保養心血管」,希望病人正向看待,而且藥物選擇多,如果有副作用不舒服,務必回診和醫師討論,醫師一定能幫忙換到更適合的藥,千萬別自行停藥,以免發生危險。
-
2021-01-09 新聞.元氣新聞
中藥調劑權歸誰管 中醫界籲藥師也該中西有別
健保署日前預告僅中醫醫療院所可領中藥調劑費,因藥師團體反彈而緊急喊卡。中醫師團體今天首度表態,強調若要落實醫藥分業,藥師也該分中藥師或西藥師,而非一人通包。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近日預告「健保特約藥局不得申報中藥費及藥品調劑費」,限定中醫醫院、中醫診所及西醫附設中醫部門才能申報中藥調劑費,將社區藥局排除在外,掀起藥師界不滿,7000多名藥師連署抗議。實際上,根據「藥事法」規定,具一定資格及設備的藥師及藥局可調劑中藥處方,但健保開辦初期幾乎沒有符合資格的社區藥局,且至今少有中藥處方箋會釋出,因此始終沒有給付調劑費用。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全台持有藥師執照者約有10萬多人,其中3萬人可執行中藥調劑業務,6000多家健保藥局中,經衛生主管機關登錄可調劑中藥的也有4000家左右,認為衛福部應推動醫藥分業,由中醫師開立中醫處方箋,並由藥師調劑、把關。稍晚,健保署宣布考量藥師團體對於此次條文修正提出許多建議,將持續溝通凝聚共識,暫不修正該條文。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首度對此事表態,中醫師全聯會發言人陳潮宗表示,國內雖有4000多家藥局的藥師可調劑中藥,但依法中藥、西藥須有獨立調劑室、調劑設備,社區藥局符合者微乎其微;目前雖有3、4萬名藥師具調劑中藥資格,但實際上只有大約180人在中醫醫療院所執業。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蔡三郎也強調,科學中藥光是領有藥證的就多達1萬種,而且中藥跟西藥不同,同樣是十全大補湯,不同廠牌配方都不同,「更別說中藥還有水藥、丸散膏丹,社區藥局有辦法開嗎?」陳潮宗說,中醫界完全認同醫藥分業精神,但中藥、西藥各有專業,藥師也該擇一執業、中西有別,畢竟藥師雖然修過中藥學分,但中藥並不是只有科學中藥,盼藥師不要再阻擋推動「中藥師」教考訓用,讓中藥局、西藥局各自負責其調劑專業。
-
2021-01-09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預告引爆調劑權之爭 中醫師反嗆藥師什麼都要包
健保署先前預告修正「中醫之藥費及藥品調劑費」支付標準,限中醫院所、中醫診所及西醫附設中醫部門才能申報給付,社區藥局藥師連署反彈,健保署也緊急喊卡,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楊表示,健保署是做對的政策,最後卻喊卡顯得沒Guts,公會代表也表示,藥師也該要落實醫藥分業精神,中藥師、西藥師擇一執業,不然藥師先前連農藥都想包來賣,根本不利於民眾用藥安全。健保署一紙公文再度引爆中藥師與西藥師設立的論辯。藥師公會連署抗議,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曾表示,領有藥師執照的十餘萬藥師,有3萬人符合可調劑中藥資格,健保署根本是剝奪社區藥局調劑中藥的權利。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陳潮宗表示,目前真正有登記在中醫醫療院所執業的藥師僅有180到190人左右,比例極低,現行法規,要求中藥跟西藥調劑要分隔,否則中藥材的粉塵會汙染西藥,要求要有獨立的調劑設備及空間,目前社區藥局幾乎沒有有能力符合此標準。柯富楊表示,就現行的狀況,中醫師開立水藥,社區藥局可以調劑的出來嗎?中藥並非僅有科學中藥,還包含丹膏丸散、水藥等,藥師什麼都要包,動物用藥、西藥、中藥,先前還想包賣農藥,是農民反彈才放棄。柯富楊表示,中藥的品項高達1萬多種,一間社區藥局可以備齊這麼多藥品嗎?以現行的西藥來說,醫院開立A藥品,都不一定可以拿到同廠牌的藥了,更何況是中藥。中藥每一種藥品的藥效都不同,是難以被替代的。陳潮宗也表示,要落實真正的中醫藥分業,應該要設立中藥師,希望藥師不要再阻擋設置中藥師,藥師雖然有修過學分,但中藥型態多元,藥師也應該要像醫師一樣,擇一執業,社區藥局若要改健保給付就該實行藥師分組,讓中藥師、西藥師雙軌上路。
-
2021-01-07 癌症.肺癌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國人應將肺癌篩檢視為個人健康投資。」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教授級顧問醫師蔡俊明說,在各大醫院胸腔外科接受外科切除腫瘤的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接受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肺癌,民眾應有個人健康管理概念,願意花錢投資在健康檢查。肺癌嚴重危及國人健康,蔡俊明建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應該普及化、便利化,如同乳癌篩檢巴士一樣,深入社區,才能讓更多民眾接受篩檢,早期確診,存活率相當高。目前法令規定,只有一定規模以上的醫院才能設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蔡俊明說,「這並不合理」,不少人想做這類檢查,但需先到大醫院掛號,排定日期受檢,時間一拖就是好幾個星期,「一想到就冷了」。蔡俊明認為,肺癌篩檢應該更具便利性,比照乳癌巡迴車、胸部X光巡迴車,醫院或相關醫學團體也能設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醫療專車,深入偏鄉社區,這樣才能提高篩檢率,找出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至於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輻射量問題,蔡俊明解釋,這類輻射量並不高,不少肺癌病友幾個月就要照一次,輻射量並沒有想像中來得高,如果民眾有疑慮,建議將輻射量註記個人健保雲端病歷,以便瞭解自身暴露量。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自費價格約需六、七千元,蔡俊明表示,如果這類檢查能普及化,餅愈做愈大,在市場競爭下,費用就可下降,如降至兩、三千元,就大幅提高檢查意願,屆時連企業內的員工健康檢查也能納入此項目。蔡俊明說,國健署考慮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列入第五項成人健康檢查項目,對象為老菸槍、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不過,在肺癌患者中,高風險族群僅占三成,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能夠早日普及,就能讓其餘七成患者可以更早確診。
-
2021-01-07 新聞.元氣新聞
藥局藥師調劑中藥被排除給付惹議 健保署撤回修訂
藥事法規定具一定資格及設備的藥師及藥局可調劑中藥處方,但健保中醫總額一直僅給付醫院和中醫診所,不給付社區藥局調劑中藥。健保署近期預告修正支付標準,正式將社區藥局排除在中藥調劑給付範圍外,引發藥師反彈,全聯會強調不排除走上街頭。健保署則表示,尊重各界之意見,不修正該條文。健保署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表示,因開放社區藥局調劑中藥涉及中醫門診總額分配,需再與總額團體協商特約藥局調劑中藥相關費用,為使現行給付範圍明確話,才預告修正,並蒐集各界看法。由於預告期間藥事團體及中醫師團體對本案有不同意見,尊重各界之意見,決議不修正該條文。健保署醫管組科長陳依婕表示,現在社區藥局的藥師若修過中藥相關課程、藥局調劑中藥相關設備,特約藥局也可以調劑中藥,只是健保開辦到現在,比較少藥局具備上述人員和設施,所以一直沒有給付到這部分。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台灣目前擁有藥師執照有十萬多人,當中三萬人可執行中藥業務。台灣健保藥局有六千多家,在衛生主管機關登錄可調劑的有四千多家,「主管機關說能調劑的藥局微乎其微,這種講法我們沒辦法接受。」黃金舜表示,近年一個台中社區藥局申請中藥調劑給付遭拒,該藥師向健保署提起行政訴訟,已歷經兩三年纏訟,最近宣判在即,他認為健保署選擇在這時預告修訂標準,是要避免敗訴。黃金舜強調,社區藥局藥師依法可以調劑,等待健保署納入給付已經很久,現在卻被排除,無法接受。全聯會已經行文主管機關表達不滿,也將前往立院向衛環會委員說明,如果健保署不給善意回應,例如重新研議,全聯會不排除發動七千名藥師走上街頭。健保署不久後發布新聞稿,宣布有關支付標準「中醫之藥費及藥品調劑費」章節,將不修訂通則。
-
2021-01-07 新聞.元氣新聞
藥師連署抗議健保署聽到了 限定中醫院所申報條款喊卡
衛福部健保署預告修正「健保特約藥局不得申報中藥費及藥品調劑費」,限定中醫院所才能申報給付,把健保藥局排除在外,掀起藥師界大反彈;6千多名藥師連署抗議怒批中醫藥分業大開倒車,健保署為此在下午緊急發布新聞稿喊卡,決定「不修正該條文」。中央健保署指出,有關去年12月28日至今年1月4日預告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四部中醫之藥費及藥品調劑費章節,在通則中增列「限中醫醫院、中醫診所及西醫醫院附設中醫部門申報」;由於最近藥師團體對於條文修訂提出許多建議,在預告期間藥事團體及中醫師團體對此案有不同意見,健保署尊重各界意見,將持續溝通凝聚共識,不修正該條文。對此,藥師團體肯定中央健保署聽到大家的聲音,目前全案是「回到原點」,繼續爭取落實中醫藥分業制度,未來仍是他們要努力的目標。據了解,健保署上月初討論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對於中藥藥費及藥品調劑費通則,增列「限中醫醫院、中醫診所及西醫附設中醫部門申報」條文,藥師代表在討論會中就已強烈表達反對,但中央健保署仍在上月24日進行增列條文預告。西醫醫藥分業制度已施行20幾年,由醫師看診開藥、藥師給藥加強第二道把關,民眾用藥安全更有保障。如今中醫藥不但未能落實分業制度,中央更以條文限定只有中醫醫療院所才可調劑申請健保給付,造成社區藥局及藥師大跳腳,藥師團體於12月30日發起連署,截至元月4日預告截止,短短5天超過6300名藥師參與,留言要求刪除該條文。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一旦健保特約藥局不得申報調劑費的公告明確入法,將與推動的醫藥分業政策「自相矛盾」。《藥事法》第35條明定:「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之藥師,親自主持之藥局,得兼營中藥之調劑、供應或零售業務」,全國社區藥師共6121家,其中依法可兼管中藥調劑零售者共4114家,已有六成社區藥局進入中藥市場,具有調劑中藥的能力。藥師公會強調,很多藥師具有中藥調劑權,但因申請健保未開放,藥師們從未領過一分一毫的中藥調劑費,此次修法與政府推動的醫藥分業政策背道而馳,更是敲響中醫藥分業的第一聲喪鐘,距離中醫藥分業的願景更遙遠。衛福部中央健保署得知這麼多人反彈後,今天下午宣布增列條文喊卡,不會強硬執行。
-
2021-01-07 新聞.元氣新聞
病主法上路滿2年諮商費難省 衛福部將重新檢討簽署制度
病人自主權利法屆滿2周年,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為止已有2萬餘人完成預立醫療,不過病人自主研究中心認為,台灣20歲以上人口多達1900多萬人,僅2萬餘人簽署,仍有進步空間,同時也批評預立醫療之前必須先花至少3500元諮商,讓人卻步,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近期已研擬將檢討預立醫療的制度,同時也預計在今年3月納入第12類的罕病可執行病主法。衛福部統計,病主法上路至昨今天為止,已有2萬1112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意願,其中光是今年起至今為止就有139人完成預立。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表示,國人臨終前平均臥床8年,由於科技延命不斷精進,該數字持續成長,不想再進行「多管齊插」的自然尊嚴善終,病主法將社會最後一道安全防線,但預立醫療至今仍需先花費至少3500元諮商費,讓不少人有意預立卻無力達成。她認為,病人自主權就是人權,不應讓費用變成民眾簽署門檻。劉越萍表示,3500元為醫院固定必須要支出的成本,諮商過程需有醫師及護理人員在場,支出成本高,不過病主法也推動滿二年,對於諮商費用的配套方式,近期將全面通盤檢討,也不排除比照器捐,有意願者無需諮商直接簽署,不過這些都尚未進行討論,將待召開會議瞭解各方意見才會做一決定。楊玉欣表示,諮商已納入法源,當初入法主要是要保障民眾知的權利,安寧緩和推動至今卅年,第一線至今仍常發生家屬推翻患者意見的情況,要有尊嚴善終,諮商必須要保留,至於諮商費用如何降低民眾負擔,她認為應納入健保才得以保障民眾權益。病主法第十四條明定末期病人、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等4類病人可執行預立醫療,第5類則由主管機關另行公告;醫事司科長郭威中表示,去年病主法滿一年時,衛福部將11類罕病納入第5類患者,今年3月也預計將納入第12類罕病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助更多有需要民眾使用。
-
2021-01-06 新聞.健康知識+
以低成本提供高效率醫療服務可行嗎?曾是國寶的英國健保怎麼了
醫療的私有化與委外運作一九四八年,英國仍處於漫長而艱辛的戰後重建期中(那一年的政府公債占GDP比重遠高於百分之兩百),民眾卻在此時收到了一張傳單,上頭是這麼寫的:「您全新的國民健保服務將於七月五日展開。服務內容為何?您要如何獲得服務?答案是健保會提供您所需的一切醫藥、齒科與護理服務。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窮富──都一視同仁地享有各種照顧。」英國的國民保健署於同一年在衛生大臣安奈林.貝文(Aneurin Bevan)的推動下成立,其成立有三項核心的宗旨:•必須滿足眾人的需求。•必須在服務當下免費提供。•必須根據臨床的需求,而非根據經濟能力的高低提供服務。在其將近七十年的歷史當中,英國健保儼然是全球效率甚佳,同時也是最公平的模範公醫體系,這兩點較早曾獲世界衛生組織肯定,近期則有大英國協基金會(Commonwealth Foundation)的背書。在英國,健保被視為國寶,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與女王陛下與英國廣播公司不相上下。英國健保也是先進經濟體中收費最低廉的公醫系統: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二○一五年的統計,英國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僅百分之九點九,遠低於採用半民營系統且效率差很多的美國(百分之十六點九)。英國健保能一路走來這麼成功,得歸功於其公益之宗旨與普惠原則,外加執行面上有由中央統籌採購並提供醫療服務而帶來的效率與低成本。英國民眾已經再三確認過英國健保的公益本質:以目前而言,有百分之八十四的英國民眾認為健保應該維持在公部門中運作。就連當時的首相柴契爾夫人都在一九八二年的保守黨大會上公開說「英國健保在我們手中安全無虞」,由此暫時擱置了由英國內閣辦公廳的中央政策審核小組(Central Policy Review Staff)所提出,澈底將健保民營化的計畫。只不過這種對於英國健保優點的正面發言,很快就變成了一種障眼法,目的是要掩護一系列漫長的改革來漸進引入私營的元素到英國的醫療體系中。在《國民保健服務與社區照護法案》(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d Community Care Act)於一九九○年通過後,公醫制度的管理與病患的照顧被迫採取一種「內部市場」的模式來運作,醫療主管機關與醫療人員變成拿有限預算去採購醫療服務的自主買家。醫院變身成為英國健保制度下的自治信託機構,其資源多寡取決於與採購者之間建立的合約。由最低價者得標進行外包的做法,也成為了委外的第一準則,國民保健署則遠離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漸漸成為一名單純的顧客。自一九九二年以來,由民間金融提案所創造出來的委外流程也涉入健保醫院的建立。經由民間金融提案,私人企業有了機會可以興建醫院,然後再由英國健保把這些醫療院所以高價租回去。民間金融提案在各屆「新工黨」政府執政期間獲得廣泛的使用來節約基礎建設投資金額,但這些醫院的租金也於日後成為了英國健保預算的沉重負擔。最後在二○一二年,《醫療與社會照護法案》(Health and Social Care Act)實質上宣判了原版英國健保第二條原則的死刑,主要是該法案引入了使用者付費與以保險作為基礎的美式體系,由此將成本與風險都轉嫁給病患,畢竟新制度下的病患已經形同醫療市場中的顧客。此一最終版的改革,也讓外包的範疇擴大到許多不同的領域,當中包括清潔、設備管理、非看診時間的醫師服務、臨床服務,資訊服務等。這些改革的目標是透過在醫療服務的提供中引入市場元素,藉此來創造出更具效率與成本效益更高的健保體系。但事實上經過這一番改革,公醫體系的效率幾乎是原地踏步,而日益珍稀的資源也廣泛地遭到錯置,而這便是英國社會與政治學者柯林.克魯奇(Colin Crouch)所稱的「公共服務委外的矛盾」。市場導向的醫療改革忽視了由證據所指向的事實,那就是這類公共服務根本不存在所謂競爭性的市場:包商合約一簽都是好幾年,而且僅有少數幾家業者壟斷相關的委外市場。這些業者開始專事在各領域裡競逐政府標案,但它們不見得有對應的專業。由此,市場變得高度集中,而外包服務工作的多元性,也導致得標者提供的品質參差不齊。由葛拉罕.寇克伍德(Graham Kirkwood)與艾莉森.波洛克(Allyson Pollock)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由民間業者供應的醫療服務變多,直接由國民保健署提供的服務量則相應減少,醫療服務品質相應下降,而成本全由公部門買單。外包政策造成的無效率結果,可說是罄竹難書。比方說由英國健保中由Copeform擔綱的東南沿岸救護車服務,或是在康沃耳由Serco負責的非看診時間醫師合約,都是這樣慘痛的教訓;在某些案例裡,公家甚至得在民營包商落跑時承擔損失。再者,委外體系整體扭曲了英國健保中人員的行為模式。如波洛克所言:「臨床醫師、護理師、經理人、顧問與律師大軍都整天在忙著籌備招標、競標、簽約事宜,沒有人真正去照顧病人。」最後一點,委外有其非常不合乎成本效益的問題。外包活動會創造出一票「新市場官僚」負責經手各種冗贅的流程,而這些行政流程都是一種負擔,都是實質上的交易成本。以美國而言,這部分的成本就占掉整體醫療支出大約三成。英國方面的確切數據雖然不清楚,但市場化之前的行政成本大概僅占英國健保總支出的百分之六。或許真正大家都不敢提的那隻「房間裡的大象」,還得算是合約到期時的民間金融提案會對公眾造成的巨大負擔。特別是以英國健保醫院的案例而言,合約到期後的成本估計會比標的資產(醫院)的實際價值高出數倍。雖然追求以低成本提供高效率的醫療服務,始終是英國國民保健署對外冠冕堂皇的說法,但近期的證據似乎顯示這只是杭士基(Noam Chomsky)口中「標準私有化技術」的第二階段:「付不出錢來,服務運作不下去,讓民眾很生氣,然後把資產拱手讓給私人資本。」※ 本文摘自《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作者:瑪里亞娜‧馬祖卡托 譯者: 鄭煥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9《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1-06 新聞.元氣新聞
外國人來台醫療擬鬆綁 憂衝擊國內照護
去年3月起禁止外籍人士入境,8月才恢復可外國人來台國際醫療,衛福部去年12月更進一步預告「醫院設立或擴充許可辦法修正草案」,取消醫院設置國際醫療病床數的上限、允許國際醫療與本地醫療共用人力。病友擔心未來更加一床難求,民間團體及基層醫師擔憂會加重醫療體系資源不均及血汗人力困境,認為衛福部應思考如何健全現有人力,避免醫療勞動條件兩極化。衛福部及醫院經營方則認為,防疫已擦亮台灣品牌,現在正是最佳鬆綁時機。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衛福部支持發展國際醫療,如果現在不推動,未來也沒有更好的機會。面對各界疑慮,衛福部會在60天預告期間搜集各界意見。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分析,外國人來台就醫,最擔心的就是影響國人就醫,衛福部一定要評估國內醫療人力是否充足,才能提供國際醫療。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雅惠表示,這恐將導致人力及設備加速向盈利方傾斜,衝擊本地醫療照護品質、加重醫護工作量。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表示,衛福部討論放寬國際醫療的同時,應思考如何健全原有醫療人力,並避免醫療勞動條件的兩極化。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表示,國內有條件做國際醫療的醫院不多,現有服務量不高,就算取消病床數上限,醫院也不可能把大幅床位改做國際醫療,應先開放等服務量大到一定程度再來管控也不遲。劉越萍表示,國際病人服務量還不到健保服務總人次的5%,還有發展空間,未來若國際醫療達到健保人次的10%,就會做一次檢討,達到20到30%則會考慮重新設限。
-
2021-01-06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將開放350萬筆死者資料 學者籲建立適法性基礎
健保資料是台灣民眾最受外界垂涎的個資,針對已經死亡的保險對象,健保署已將350萬筆死者健保資料去識別化,預計將透過試辦計畫開放醫療公衛相關的申請利用,包括商業團體。至於還健在的保險對象,其保險資料是否要更多開放利用?健保署今邀集學者專家討論,與會者都認同大數據開放勢在必行,建議參考歐美各國制度,建立適法性基礎、凝聚社會共識,並透過試辦計畫,設計出可長可久的法規制度。台大法律學院副院長王皇玉表示,個資蒐集都應該在要蒐集時所告知的目的內去使用,但健保資料是為了給付而必要蒐集的資料,民眾沒有辦法不同意不給搜集,但至少在資訊被另外利用時,要給予表態退出的權利。他強調,每次目的外使用,都要講清楚原委,為了增進什麼公共利益、為防止什麼大眾利益受到危害,「不是一個概括條款在哪邊,就可以用。」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何之行表示,資料開放帶來的公益性很高,技術上也可以達到資料安全,但缺乏「適法性基礎」,是目前健保資料做目的外二次利用面臨最大的問題。去識別只是一個安全維護措施,目前實務界對於去識別沒有一致標準,去識別也不能取代同意或適法性基礎。何之行建議,修訂專法、取得當事人同意或給予退出權,都是可行的方式,也可考慮動態式同意,例如生前預先決定資料在死後使否願意開放、願意開放給誰使用。由於死亡檔可能有基因資料,可能導致其後代被間接識別出來,建議應組成第三方委員會,負責判斷不同屬性資料的風險等級。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李崇僖提醒,基於個人主義的保護思維,在大數據時代是很難有效的,還是要透過民主參與和公共監督機制,讓資訊可以適度使用,但目前個資法第六條針對醫療等敏感個資,僅開放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利用。但有些研究有很高的公益價值,很難由健保署、中研院、國衛院自己做,還是需要商業單位參與,例如針對台灣人的藥物副作用和療效研究。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表示,大數據開放是國際趨勢,現在有至少125個國家都在做同,台灣不該築高個人主義的壁壘,而讓下一代失去競爭力。民眾應反思自己的責任和自主性是什麼,相關單位也必須找到資料倫理的正當性、建構資料治理的機制和流程,另外也必須要有利益分享的機制,才能完整回應這個趨勢。李崇僖表示,未來修法的重點是聚焦問題、跟上國際趨勢,根據新科技和大資料帶來的研究潛力,訂定國家級的重要價值目標。各國訂定的目標不同,例如,有些國家大數據利用是為了達成2050年零碳排,台灣的目標可以考量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帶來的挑戰。他建議參考其他國家資料治理的方式,由專責於去識別、串接資料的第三方單位,以病人為中心去串接跨醫院、居家測量、環境等資料,建立邁向精準健康的基礎。回饋機制也是關鍵。李崇僖說,美國是讓參與者得到資訊回饋,包括相關基因資訊、研究成果,也保障參與者可以隨時退出。何之行建議參照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的授權和回饋機制,要求一定比例的商業收益回饋到健保制度中,這樣的合作模式很好,沒有面臨太多社會信任的挑戰。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並沒有從中獲得任何利益,是希望幫助相關生技產業利用資料做出好的突破,相關申請都需要經過人體試驗委員會通過,符合醫學倫理才會把資料釋出。各項配套及修法,健保署將與專家共同研議最妥適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