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3837
筆 文章
-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108年門診治療痔瘡10大醫療院所
108年門診治療痔瘡10大醫療院所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108年住院治療痔瘡10大醫院
108年住院治療痔瘡10大醫院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林口長庚/痔瘡微創手術 避免肛門後遺症
生活習慣改變,工作久坐、無暇運動、蔬果攝取量不足,造就我國近年痔瘡就診人次達38~39萬餘人。健保統計顯示,林口長庚醫院是收治痔瘡住院患者最多的醫學中心,該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蔡文司指出,並非所有痔瘡患者都需要手術。蔡文司說,坊間有人號稱微創手術,但實際上卻可能是不必要的手術,輕症痔瘡也抓去開刀。事實上,多數痔瘡都能靠調整生活作息等改善,除非嚴重才建議開刀。坊間有許多痔瘡手術廣告,蔡文司說,執刀逾20年,痔瘡手術絕對不是簡單的手術。切除充血的靜脈叢,最怕切到肛門內外括約肌,人體排便透過提肛肌、肛門內外括約肌一鬆一緊作用,讓直腸蠕動完成排便,若手術傷及肛門內外括約肌,也會連帶影響後續排便功能,甚至造成失禁等。蔡文司說,每個人肛門大小不同,手術方式因人而異,以痔瘡嚴重到脫肛的患者來說,傳統手術的切除方式會帶到一部分內括約肌,但術後肛門軸長可能縮短,排便會出現不適感。林口長庚透過精準痔瘡微創手術,首先確認每位患者肛門變形的狀態,在不傷及括約肌的情況下,將痔瘡切除,運用特殊的縫合方式,讓肛門的軸長不要在術後縮短,避免出現類似傳統手術的後遺症,也能保有肛門原本的形狀。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台北郵政醫院/痔瘡門診手術一次解決 幫病人省錢省時間
他應該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執醫20幾年,累積收治十幾萬痔瘡患者,平均每個月收治七、八百人,有時單月甚至治療逾九百人。為何能吸引這麼多人「脫褲獻花」?郵政醫院外科主任、一般及肛門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洪樹玉謙稱,專業、實在、同理心是他看診手術的三大原則,幾乎大部分手術都能在門診完成,盡量不讓病人多花錢,所以鐵粉愈來愈多。大腸直腸外科被喻為「菊花科」,不少名醫大老在診間常板著一張臉,不太理會痔瘡患者提問,不跟病人溝通。洪樹玉指出,肛門屬於私密處,罹患痔瘡已經夠苦惱,如果醫師又兇、不給問,確實會嚇跑很多病人。此外,部分醫院主任級醫師執行痔瘡手術時,常要求病人自付八千元止血醫材,真的用得上嗎?洪樹玉說,痔瘡切除手術不太出血,大部分只需兩塊紗布就能止血,不用多花錢。另外,有些醫師常以環狀切除手術來治療痔瘡,加上釘書針縫合,病人必須自費三萬多元。洪樹玉說,他手術大都為基本款,大部分為門診手術,不用住院,只需支付三百多元健保部分負擔。「醫師應該幫病人省錢、省時間。」他自己診治一名痔瘡患者,平均約需十分鐘,包括看診及門診小手術,例如,結紮、切除小顆的外痔,一次解決問題,病人不必為了手術,再約下一次門診。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痔瘡手術人數 基層院所大勝醫學中心
痔瘡到底需不需要治療,應該開刀嗎?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因痔瘡就醫患者多達39萬餘人,其中以第三級痔瘡最多,第四級最少。痔瘡手術不限於醫學中心,基層院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都能執行。健保大數據發現,108年醫學中心痔瘡手術執行件數不到五千件,低於其他層級,更遠不及基層診所的4萬多件。痔瘡是不少人的夢魘,有人因痔瘡如坐針氈,有人因此排便非常痛苦。痔瘡到底何時需要治療,該選擇何種方式治療?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胡煒明直言,除非出血或痛到影響生活,否則沒有必要開刀。第四級女多於男 與懷孕、忍痛有關健保署統計,診斷為痔瘡的患者,近三年以第三級最多,其次為第二級、第一級、第四級。不論是哪一個級別的痔瘡,患者年齡都集中在50歲到59歲,並未因不同級別而有差異。在性別分布上,整體來看是男性多於女性,但第四級痔瘡患者女多於男。換句話說,女性一旦有了痔瘡,嚴重度都比男性來得高。胡煒明認為,這與女性較會忍痛,且加上懷孕是痔瘡的危險因子,讓不少女性產後埋下痔瘡的因子,長期忍痛又沒有調整生活作息等,等到受不了才就醫,往往痔瘡已非常嚴重。小病不擠大醫院 基層診所病患最多健保也顯示,民眾因痔瘡求診的醫療院所,108年門診治療痔瘡案件數有10萬1350件,以西醫基層診所件數最多,多達4萬2840件,第二名是地區醫院2萬7597件,第三為區域醫院2萬6630件,最後才是醫學中心,僅有4283件。若以整體排名,地區醫院層級的郵政醫院居首,同屬地區醫院的耕莘醫院排名第三,沒有任何一家醫學中心排行在前20名以內。健保署支付標準科視察楊秀文分析,民眾認為痔瘡是小病,不會貿然擠大醫院,大多就近求診。案件數特別突出的地區醫院或西醫基層診所,推估是有以治療痔瘡為專長的醫師,吸引患者求診。切除術、結紮術 使用最多分析門診手術方式,傳統的痔瘡切除術為5874件;結紮術為8萬9095件,以郵政醫院最多;注射治療件數為1967件,以耕莘醫院最多;冷凍治療50件,各家醫院執行件數都是個位數。胡煒明說明,痔瘡切除術包含環狀切除術、傳統內外痔切除術以及雷射手術,適合第三級以上患者,部分第一級出血嚴重的患者,則適用雷射手術;結紮術僅針對內痔患者,最適合第一級患者,但第一級患者通常並不需要動手術。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注射治療透過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同樣也只有暫時效果;至於冷凍治療,因為副作用多,臨床上已經很少使用。住院治療患者 以第四級最多分析住院治療痔瘡的患者,總件數為1萬9293件,以右昌聯合醫院最多,其次為雙和醫院,再者為林口長庚醫院。若以手術方式再細分,以痔瘡切除術住診件數1萬9191件,右昌醫院最多,有723件;結紮術住診僅有90件,林新醫院作8件居冠;血栓切除術僅12件,大千醫院有3件最多。住院治療痔瘡的平均天數為2.37天,楊秀文分析,住院的痔瘡患者大多病情較嚴重,進一步分析住院治療患者接受痔瘡切除術,確實以第四級痔瘡最多,達5750件,其次為第三級4963件,再者為第二級239件、第一級16件。門診切除患者 以第三級最多若分析門診接受痔瘡切除術,以第三級痔瘡最多,1368件,其次為第四級1284件,第二級為288件,第一級為95件。楊秀文表示,痔瘡切除術仍以重症為主。至於痔瘡「要不要動刀」?胡煒明建議,影響生活才建議動刀,而準備接受手術者,建議徵詢第二意見,別貿然動刀,開刀仍有一定風險。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 李伯璋:恐延誤癌症治療
這是一個不好說出口的「隱疾」,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俗稱「十人(男)九痔」。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平均每年有39萬人因痔瘡就診,每年新增就醫人數17萬餘人。多數人不好意思就醫,在狀況不嚴重時還能撐著,直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才開始尋求解決之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痔瘡的就醫狀況,由大數據看出哪些醫院擅長哪些手術,作為民眾就醫參考。依據健保署統計,我國痔瘡年齡層集中在50到59歲。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肛門括約肌隨著年紀愈長愈容易鬆弛,而身體活動量不足,痔瘡也容易上門,年輕人多因生活習慣不佳或懷孕,導致痔瘡出現。李伯璋說,痔瘡的典型症狀為排便出現鮮血,而血液顏色在臨床診斷上是重要依據,鮮血多為痔瘡,若為顏色較深的舊血,要當心癌症的可能,其餘還有痔核脫出、肛門搔癢等。引發痔瘡的危險因子,以便祕、腹瀉為大宗。李伯璋解釋,排便時過度用力,或腹瀉者認為解不乾淨,持續用力也可能增加罹患痔瘡的機會,其餘的危險因子還有懷孕、久坐、久站、愛吃辣、熬夜等。懷孕腹壓增 與痔瘡密切相關根據健保署統計顯示,去年新增確診為痔瘡的女性中,兩年內曾做過產檢者接近一成,8萬7千人中,有8千多人曾做過產檢,年齡集中在30歲到39歲,其次為20歲到29歲,顯示懷孕與痔瘡有密切的關係。李伯璋解釋,懷孕期間,女性腹腔壓力增加,連帶影響腸胃蠕動,許多婦女懷孕後才罹患痔瘡。要避免懷孕期間出現痔瘡,建議多運動,能走動就多走動,並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菠菜、韭菜、金針、茭白筍等,水果類如蘋果、桃子、瓜類等。新增初次確診 以年輕人居多每年新診斷的痔瘡人數平均為17萬人,與整體診斷為痔瘡的人數相比,較為年輕,集中在30到39歲間,且女性略高於男性。李伯璋說,痔瘡依嚴重程度分不同等級,初次確診者,多為出剛出社會一段時間的年輕人,長期生活作息不佳等因素,導致症狀出現。李伯璋說,有些疾病也容易導致痔瘡,像甲狀腺疾病患者,可能因腸胃蠕動不佳,容易便祕,成為痔瘡高危險群。過去診治痔瘡患者時,通常會加驗患者的甲狀腺素,確認是否分泌異常,若是甲狀腺素分泌異常,會先協助治療甲狀腺問題後,再治療痔瘡。輕症保守治療 重症才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治療不一定要動手術,他自己也曾是痔瘡輕症患者。當年長期往返台南、台北,搭火車時感到肛門疼痛,是血管栓塞型痔瘡,上班時趕緊請同事協助拍照,自己診斷一下痔瘡嚴重程度,好在是輕症。為了改善疼痛感,每天溫水坐浴5到10分鐘,再搭配外用塗藥,多數可獲得紓緩。李伯璋說,痔瘡分一到四級,被診斷為第一級輕症者,可以先採取保守療法。除非輕症患者已經有大量出血的情況,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才有手術的必要。一般而言,輕症患者應先擦藥,並用溫水泡肛門舒緩症狀,同時改善生活作息就好。不過,有些患者希望透過手術改善痔瘡,常有患者拜託醫師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手術雖然不難,但仍有麻醉風險,且輕症真的沒有必要動刀,痔瘡重症患者才有其必要,開刀僅是改善症狀,最根本的還是要調整生活作息,避免復發。出血未必是痔瘡自行診斷恐延誤癌症治療「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李伯璋提醒,一旦有症狀就應該就醫。臨床上有非常多的患者,自我認定排便流血僅是痔瘡,「能忍則忍」,加上有些長輩懼怕開刀,又怕醫師,最後是痛到受不了的時候才就醫,但往往就醫時才發現根本不是痔瘡,而是大腸癌。李伯璋說,等到出現疼痛症狀的大腸癌,通常都已經是第三期,甚至是末期,千萬不要拿生命開玩笑,無論是有搔癢感或疼痛感,甚至出血,都應該趕緊就醫。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痔瘡要不要開刀?醫師告訴你選擇用藥或切除治療時機
痔瘡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痛起來也讓人難以忍受,但因發生在私密部位,更難的是向醫師啟齒。不過一旦決定治療,就得依嚴重程度跟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民眾有痔瘡時,若只是微疼痛、少量出血等,症狀屬較輕微,可透過藥膏、藥物、塞劑等方式改善;若已明顯凸出、脫垂、甚至塞不回去時,屬嚴重情況,就須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痔瘡分類上分為內痔和外痔,一般來說以肛門口內1公分處的齒狀線為界,齒狀線以內的稱為內痔區,齒狀線以外則是外痔區,如果內外都發生,則是混合痔。正常情況下,痔瘡並不會流血或感到疼痛,但像是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會導致肛門內的靜脈曲張、肉墊充血腫大而成為痔瘡。一至三級 可用藥物保守治療糠榮誠說,痔瘡臨床上依嚴重程度約分為四級。第一、二級患者肛門偶有不適、出血症狀,或如廁用力時,覺得有肛門有異物感,此階段尚不嚴重,多可直接在門診處理;但到了第三級,則為肛門組織明顯凸出、腫脹,必須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患者的痔瘡可能已過度腫脹、脫垂,或明顯露出在肛門外推不回去時,應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而在現行痔瘡治療上,若症狀輕微或疼痛、流血及癢感不嚴重,可採保守治療,如多喝水,並多攝取蔬菜、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使用軟便劑讓大便比較順暢,不再刺激痔瘡。另外,也有藥膏、塞劑等選擇,來對病灶處局部消炎止痛。也可透過口服消炎藥物消除腫脹、減輕發炎反應,患者用藥約一周後,內外痔症狀便有緩解,且好處是不需住院。傳統電燒術有明顯疼痛感,住院、癒合時間長,健保給付。而到三、四級需手術時,則有傳統電燒術及痔瘡環狀切除術等選擇。糠榮誠說,電燒手術是將第三、四級痔瘡或內外混合痔一併做楔狀切除,再將傷口以縫線縫合,需局部麻醉。雖不會傷及括約肌,但術後會有較明顯疼痛感,醫師會給予止痛藥來止痛。不過患者須住院至少三、四天,忍受疼痛及不便外,一周後需回診,檢視疼痛感、傷口是否仍有出血情形,且需一個月傷口才會完全癒合。環狀切除術痛感低、恢復快,較能根治,需自費。痔瘡環狀切除術是一個較新的技術。糠榮誠說,此技術為透過特殊器械,於痔瘡上約1.5公分處進行環型的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切除,可使痔瘡萎縮、並使脫垂的情形一併改善,尤其是用在內痔切除,較有根治的效果。而該手術標榜為「無痛手術」,術後僅少數患者有極輕微的疼痛感,且基本上一天後就能出院,排便也無障礙,傷口約一周就癒合,患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活作息。糠榮誠說,此手術各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都很純熟,只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仍需自費。其他手術微創、雷射須自費,效果不如環狀切除。而在痔瘡的其他手術治療方式上,另有微創、雷射手術,但糠榮誠說,兩者也需自費,且術後效果沒那麼好,疼痛感及癒合時間均比環狀切除術更長,故較不建議。糠榮誠說,痔瘡的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也不一,若民眾決定以手術治療,但本身腎、肝功能不佳或有嚴重貧血情形,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痔瘡的分類1. 內痔第一度:痔核膨出在肛管內。第二度:痔核可自行縮回,發生在解大便時。第三度:痔核需用手推回,嚴重一點的,只要一用力或過度疲勞就會發生。第四度:痔核脫出是永久性的,會主訴有直腸飽脹感。2. 外痔痔瘡的治療1.保守療法預防便祕:無刺激性的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每天早餐後再喝杯冷開水,可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局部用藥、溫熱療法:溫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2.橡皮圈痔結紮術(門診治療,免住院開刀)適用範圍: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3.電刀切除術(枯痔療法,門診治療)適用範圍: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需局部麻醉)。4.住院手術治療適用範圍:第三、四級痔瘡(內痔)及中度、重度外痔。5.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6.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容易造成感染。只對輕微的內痔有效,而輕微的內痔只要保養即可,不用治療。7.冷凍治療容易造成肛門組織深度壞死。30年前醫學中心已放棄用冷凍治療。坊間常有痔瘡診所標榜用雷射及冷凍治療來吸引病人,而且收費昂貴,病人常得不償失。資料來源╱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專訪鐵人部長/疫調難 陳時中考慮掃條碼取代實名制
南韓夜店梨泰院近日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傳出逾三千顧客留下不實資訊,使官方疫調與病毒圍堵工作面臨艱鉅挑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認為,南韓經驗顯示,實名制恐引發民眾憂心個資洩漏、留下假資訊,我國或許可考慮不留姓名,改採掃描個人手機的QRcode條碼,只留下正確的聯繫方式。我國逾一個月未出現本土確診病例,指揮中心宣布啟動防疫新生活,逐步鬆綁各項社會活動。不過考量日後可能因著國境開放使疫情再起,為便於疫調,指揮中心考慮針對民眾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採取「實名制」,也就是留下個人聯繫資訊,不過實施形式仍在斟酌中。陳時中表示,文化部、展覽館場等公家機關活動規範民眾刷身分證入場,或者由中華職棒公司等較具規模的公司留下民眾個資,個資洩漏等問題較小。相對來說,私人舉辦的熱門音樂會、私人經營的酒店場所如要留下民眾個資,個資保護與民眾擔憂問題恐怕較大。他說,南韓夜店事件帶給台灣很大的警惕。就衛生主管機關的立場而言,只盼發現確診者時能快速掌握其接觸者的正確聯繫方式,接觸者的姓名倒不是很重要。「如果不留姓名、只留電話,大家會不會較傾向寫下真實資訊?」陳時中笑說,自己是老人、對手機科技不熟悉,或許可考慮改採掃描個人手機的QRcode條碼等方式,一刷就能留下正確的電話號碼,這對於手機打字慢的老人家來說也很方便。台灣善用數位科技輔助防疫,但涉及使用個資的措施越來越多,包括於健保卡陸續註記旅遊史、醫事工作者、長照機構工作者、長照機構住民與航空業機組員等。對此,陳時中表示,病人就醫時將健保卡交給醫療機構,相當於病人同意醫院檢視卡片中的個人資料。醫師詢問病人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等資訊時,病人有充分告知的義務,因此才將國外旅遊史與高風險職業別等資訊註記於健保卡,且註記資料只留一個月左右就會銷毀。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專訪鐵人部長/陳時中下一個挑戰 可能比防疫還困難
防疫有成,陳時中成為我國有史以來滿意度、知名度最高的衛福部長,挾著超高人氣,他即將挑戰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那就是調漲健保費率。陳時中接受聯合報專訪時直言,「調整健保費用,不是不講的問題」,再過不久,就需面對。調漲健保費率幾乎是歷任衛生署長、衛福部長不敢碰觸的敏感議題,每次調漲,就會折損一位政務官,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就在宣布調高健保費率後請辭下台。對此,陳時中表示,希望在他任內打破這項折損官員的隱性慣例。對於這個燙手山芋,即將接任第二任衛福部長的陳時中並未迴避,將採取直球對決,希望發揮自己善於溝通的專才,讓民眾瞭解提整費率的必要性,進而形成共識。為了解決健保財務困境,日前民進黨立委、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提出提高部分負擔方案,對此,陳時中持保留態度,且有具體想法。他認為,如調高部分負擔,不利於貧苦人家,違背健保基本精神。舉例來說,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提高就醫部分負擔就可能出現「出得起五萬元的人不用死,而出不起五萬元的人就沒了活下去的機會」殘酷案例。對於同為執政黨立委所提方案,陳時中說,「只能讓一點點」,不可能全盤接受,例如提高檢驗項目部分負擔,之前外界提議每次患者自付一千元,對許多人來說,這根本沒什麼,但有些人經濟能力不好,連買便當、顧三餐都成問題,怎有能力再付一千元。如真要調高部分負擔,陳時中認為,「需有公平機制」,他提出初步構想,先計算國人一年平均就醫次數,這就是上限,例如一年平均十次就醫,從第十一次起,才拉高部分負擔,且應有配套措施,排除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相較之下,陳時中說,「調整健保費率,比較公平。」,希望透過更理性的討論,達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讓政府、雇主、勞工等三方同意,獲得共識。陳時中認為,勞工朋友應該想得更深遠一點,提高健保費率,看起來表面上每個月要多繳一些保費,但實際獲得的就醫保障會比較多。調升健保費率,增加健保經費,就能加速新藥、醫療新技術的引進速度,造福更多患者,陳時中說,「健保大水庫不夠,就無法投資新藥、新技術。」「如果為了省眼前的一塊錢,可能未來必須多付十元醫療費用。」陳時中以C肝口服新藥為例,健保尚未給付之前,老闆等有錢患者花一百八十萬元完成療程,認為很值得。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如果健保不付,怎可能負擔得起。陳時中強調,很多人認為調高健保費率對勞工不利,事實剛好相反,依照健保規定,勞工、受顧者如果多出一元,政府及資方就必須多出三元,等於多享受三塊錢的健保利益,未來將盡全力爭取勞工界支持,積極協商溝通,尋求合理的費率調整方案。
-
2020-05-17 癌症.淋巴癌
健康醫點靈/淋巴癌新標靶藥物 副作用小、健保給付
花蓮一名86歲吳阿嬤每天游泳運動,7年前發現罹患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淋巴瘤」,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1年半,再度復發,經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靶藥物,腫瘤未再復發,吳阿嬤不僅回歸正常生活,也能繼續運動。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表示,吳阿嬤罹患高惡性度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好發在50至70歲長者,男性又比女性多3倍,因初期症狀不明顯,7成病患確診時已是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等,是一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威翰指出,以化療做為第一線治療,因噁心嘔吐、掉髮、疲倦等副作用,讓中高齡癌友易心生恐懼、難以承受,容易消極不治療或自費昂貴的標靶藥物,造成心理和經濟負擔。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標靶藥物,黃威翰說,可抑制惡性B細胞生長及生存,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且副作用小,只有1成患者使用後有輕微腹瀉及心律不整。不過,健保給付有門檻,患者需經至少1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再復發,經審查最多可給付13個月。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包含食欲差、體重減輕、體力差,或夜間莫名盜汗等,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黃威翰提醒,可到醫院找出病因,若是淋巴結腫大,需盡速就醫檢查。
-
2020-05-16 癌症.肺癌
男子連續咳嗽3周求診 竟是晚期肺腺癌
年近70歲的男子,連續咳嗽3周,赴大醫院求診,竟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腦部及骨頭。所幸接受治療之後,發現他體內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接受合適的標靶藥物後,恢復狀況良好。但今年4月,腫瘤出現惡化跡象,確認為T790M突變,適逢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二線健保給付,可接續治療。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表示,第一線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中,每三人就有兩人會產生T790M突變,用藥前先確認是否基因突變,因此,第一線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可先清除大部分的變異基因。不過,用藥後仍會出現抗藥性,當抗藥性出現後,再接力使用專門對付T790M的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逾半數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可達4年,不僅是目前存活期最長的治療方式,在使用標靶藥物的情況下,也能兼顧較佳的生活品質。王金洲表示,日前健保署公布將第三代標靶藥物納入健保,進一步嘉惠第一線已使用過標靶藥物且產生T790M突變的患者,可望延長晚期肺腺癌的存活期。王金洲表示,第三代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的副作用較小,但一旦產生抗藥性,進入二線僅能仰賴化學治療,在肺腺癌年輕化的趨勢下,對於本來應該享受人生或是衝刺事業的族群來說,若因治療而受困醫院,是一大遺憾。
-
2020-05-16 養生.聰明飲食
茄紅素沒用、β胡蘿蔔素竟提高癌症風險?哈佛博士:2種你以為健康的營養素真相
β胡蘿蔔素會提高罹癌風險1990年代時,含有β胡蘿蔔素的清涼飲料曾經風行一時。但是現在呢?強調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飲料似乎是消聲匿跡了。我個人並不認為這是單純的流行與過時的問題。最近不太常見到含有β胡蘿蔔素飲料的原因,應該是經由研究結果得知,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飲料對健康並沒有好處,反而還有害健康。1970年代前,調查生活習慣與癌症病發相關性的研究指出,大量攝取黃綠色蔬菜及水果的人,比較少罹患胃癌或肺癌,於是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黃綠色蔬菜及水果富含β胡蘿蔔素,所以能預防癌症。到了1990年代,以抽菸者及暴露在石棉環境的人為對象,進行了評估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保健食品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根據該結果發現,β胡蘿蔔素(+維生素A)不僅不能預防肺癌,反而還提高肺癌的風險,若繼續進行該研究,將面臨醫學倫理問題,因此該研究不得不提早中斷。問題還不只如此,另外有報告指出,β胡蘿蔔素甚至還會提高死亡率及心肌梗塞的風險。附帶一提,根據之後的研究已明瞭,和男性相比較,β胡蘿蔔素對女性的健康危害有可能更大。除此之外,還有諸多與β胡蘿蔔素有關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根據彙整多個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後的統合分析報告指出,攝取β胡蘿蔔素保健食品約提高膀胱癌發生率50%,增加抽菸者罹患肺癌與胃癌的風險10-20%。另外還知道,將β胡蘿蔔素作為保健食品來攝取,死亡率約增加7%,對飲用酒精飲料的人則有提高腦出血風險的可能性。我們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攝取黃綠色蔬菜雖然可以降低生病的風險,但是攝取提取自黃綠色蔬菜的β胡蘿蔔素成分,別說促進健康了,反倒提高罹病的危險(10)。為了健康著想,關注「食物」比關注「成分」來得重要,這些研究是促使我們認識這件事的契機之一。茄紅素有益身體健康?應該很多人在電視節目等媒體上,看過或聽過「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所以有益健康」的說法吧。但茄紅素真的對身體好嗎?其實和β胡蘿蔔素的例子一樣,以「食物」來看,番茄對於維持身體健康絕對有一定的幫助(蔬菜雖然有助健康,但是並未有番茄特別驚人成效的證據),更遑論也沒有證據顯示,番茄中的茄紅素「成分」有益身體健康。確實有研究測量血中的茄紅素濃度後,得到了該數值與癌症、心肌梗塞有相關性的結果。只不過攝取茄紅素萃取而成的保健食品,沒有證據顯示它有預防癌症或心肌梗塞、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可能有降低LDL膽固醇等血液方面數據的效果,卻沒有實際能預防疾病的證據)。雖然比反而增加罹癌、死亡率的β胡蘿蔔素來得好一點,但也可能像β胡蘿蔔素,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對健康有害的結論。既然沒有證據證明茄紅素有益健康,那麼大眾也沒有必要為了追求健康而拚命攝取茄紅素。延伸閱讀: 健保將有重大改革!做檢查、拿藥恐變貴...健保署長李伯璋:分3階段調漲,讓民眾痛一下●書籍介紹科學實證 最強飲食:UCLA博士醫生的世界級研究數據,14天改變你的身體!作者:津川友介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19/02/15作者簡介/津川友介(Tsugawa Yusuke)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內科學副教授。東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取得哈佛大學碩士(MPH)及博士(PhD)學位。曾任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哈佛大學,2017年起擔任現職。持續在個人部落格《醫療政策學×醫療經濟學》,傳遞與醫療有關的最新資訊。
-
2020-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韓媒刊登陳時中投書 分享台灣防疫經驗
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投書韓國英文報韓國時報,分享台灣應對這次2019冠狀病毒疾病做法,表達台灣對全球衛生安全無法置身事外的立場,期盼各界堅定支持將台灣納入世界衛生組織。陳時中投書連續兩天登上韓國媒體版面,韓國主要英文報之一的「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今天刊出陳時中投書,題為「全球衛生安全,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分享台灣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防疫做法。文中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5月10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確診病例超過400萬名,超過28萬多人死亡;而台灣在去年底確認中國武漢發生不明原因肺炎時,立即啟動武漢直航班機登機檢疫措施,超前部署預防人傳人風險,至今累計確診440例,主要為境外移入,6例死亡,顯示防疫成效顯著。陳時中在文中分享台灣防疫實際做法,包括在第一時間根據國際疫情變化趨勢,滾動式調整登機檢疫、發燒篩檢、健康聲明需求及針對三級流行國家入境者執行14天居家檢疫等邊境檢疫措施,並建置入境檢疫電子系統,與社區關懷及生活支持管理資訊系統串接,也將旅遊史註記在健保IC卡,方便醫生及早發現可能個案。在檢驗部分,除依疫情變化逐步擴大監測採檢範圍,也回溯性採檢流感重症病人、社區上呼吸道監測個案及上呼吸道等群聚事件個案檢體檢驗結果為陰性者等高風險對象,在初期阻斷社區感染可能。文中也提及防疫必需品口罩的相關措施,台灣在1月24日就開始管制醫療用口罩出口,並徵用、擴充口罩產能,以健保卡實名制配發購買,確保醫療、防疫、民生與產業所需。陳時中強調,維護全球衛生安全亟需全體人類共同努力,台灣雖不是WHO會員,但無法置身事外,除主動通報確診案例,也積極與各國交流相關資訊,避免全球衛生安全因缺乏溝通及透明度產生致命盲點。陳時中也籲請WHO及相關各方關注台灣長期以來對全球公共衛生防疫及健康人權的貢獻,堅定支持將台灣納入WHO,讓台灣完整參與WHO各項會議、機制及活動。
-
2020-05-15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保護失智者3招 友善靠你我
「失智保護有3招,友善環境靠你我。」台灣失智者逾28萬人,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呼籲,全民看到行動緩慢或疑似失智者時,可運用「主動關懷」、「幫助選擇」、「安撫情緒」這3招,主動上前幫助,讓失智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於社區安心生活。根據2017年健保統計,因失智就醫者約17萬人,其中高齡者占多數,65歲以上有16.8萬人。國健署統計,除了家裡,失智者常見去早餐店、大賣場及大樓。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因失智症患者多數為居住家中並在社區中活動,為了讓各職場的人員了解如何幫助失智症患者,國健署特別錄製影片,內容包括如何協助失智者購物、點餐、問話、主動協助等,呼籲各界聯手一起打造失智症患者友善的社會環境。全聯門市店副理張祐誠分享,日前店內遇到一位年約七旬的婦人在店內選購商品,走到結帳區時摔倒並短暫昏迷,由於店內人員平時就有訓練,隨即上前問候並立即送醫;而看到老婦人身上有配戴聯絡資訊,隨即與其家人聯繫,才知老婦人有失智症,所幸送醫後無大礙。羅素英說明對失智者的保護三招如下:1.主動關懷:大樓保全、早餐店與賣場的員工接觸的客人形形色色,若覺有異狀,可主動詢問來降低失智者的焦慮。2.幫助選擇:早期或輕度失智者會有思緒中斷、忘詞等狀況,可上前提供選擇幫顧客完成任務。3.安撫情緒:失智症者可能因短期記憶缺失,出現重複的行為,用穩定口氣安撫其情緒,可減輕衝突、緩解失智者的焦慮。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15 科別.心臟血管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45歲張女士因心臟衰竭緊急就醫,初步檢查發現三條心血管嚴重阻塞,且低密度膽固醇數值超過250mg/dl,相當不尋常,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測,才確診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偉表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遺傳疾病,會造成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攀升,而低密度膽固醇又稱「壞膽固醇」,是評估冠心病的關鍵指標,當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過高,容易在血管壁堆積,並與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巨噬細胞等作用,造成血管粥狀硬化,進而阻塞血管,大幅致死風險。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其低密度膽固醇需降至70 mg/dl以下較為安全,而以往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會透過服藥方式治療,但療效不佳,且容易肌肉痠痛,故現在經健保署審查醫藥專家會審後,可評估使用血脂標靶抑制劑新藥(PCSK9抑制劑)。王志偉補充,因急性冠心病再發生率相當高,該抑制劑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達50%~60%,根據國外大型研究顯示,亦可協助壞膽固醇超過100mg/dl的急性冠心症患者,降低未來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24%、死亡率降低至少三成。 不過,並非每一位患者皆能使用這款新藥,需經由醫師評估,並經健保審核才能使用,針對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者,王志偉提醒,平時盡量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限制含糖類或酒精的食物及飲料,每天多吃蔬菜水果,才能保持血管健康。延伸閱讀: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吃蛋對心血管不好? BMJ研究有答案
-
2020-05-14 新聞.杏林.診間
黃信彰/面對疫情,勇於承擔!家庭醫師讓世界看見台灣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肆虐全球,截至4 月23 日止,已有 184 個國家受到波及,超過 260 萬以上民眾受到感染, 造成 18 萬以上病患的死亡,也造成全球醫療及經濟上之重大衝擊。在 519 世界家庭醫師日 (World Family Doctor Day) 的前夕,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特別出此專刊,來凸顯家庭醫師/基層醫師在此疫情上之奉獻及勇於承擔! 台灣在面對此 COVID-19 疫情的防疫表現,可說是可圈可點,成功的打出漂亮一戰!也普遍獲得國際友人及媒體之讚許,更在防疫物質相對足夠下,提供防疫物資給全球物資不足的國家,善盡全球防疫戰線一份子應有的責任。在國內,醫療同仁之表現更獲得社會及民眾肯定,有感於醫療同仁之付出,民眾及企業紛紛捐款、捐防疫物質、愛心午餐及便當等等,給在第一線防疫的醫療院所同仁打氣及鼓勵。台灣面對此次疫情,採用超前部署及阻絕境外的策略,於機場針對疫區回國民眾及國外人士加強防疫篩檢,醫院內採用分流、分艙策略防止院內感染,包含設置發燒篩檢站及疫病特別門診。執行這些防疫措施當中,都可見醫院內的家庭醫學科醫師,站在第一線積極的參與。所有醫師更配合政府政策,放棄出國不至疫情高風險國家旅遊,家庭醫學科醫師也到校園、上媒體做疫情宣導,協助國內之疫情防治。台灣在經過 2003 年 SARS 的洗禮下,強調社區防疫體系的重要性,讓基層診所醫師站在第一線,擔任防疫尖兵,精準掌握看診民眾之 TOCC,亦即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除了掌握疫情狀況也處理民眾的健康問題。依據今年疫情期間之統計資料,76% 的返國民眾看診是先到基層診所看診。另外,2003 年開始,基層診所醫師與社區醫院結合,組成社區醫療群,更發揮了家庭責任醫師的角色,做好分級醫療,同時衛教民眾在疫情期間應注意的事項,包括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呼吸道禮節、保持社交距離、做好慢性病管理及配合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的措施,同時給予這些民眾適切的關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宣導,將最新疫情資訊包含全球及台灣疫情流行狀況、第五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及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之最新通報定義,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以及自主健康管理民眾相關配合事項,基層診所因應疫情之感染管制措施、其他醫療院所及民眾針對 COVID-19 疫情所需了解之相關資訊,即時放置於本學會網站上,供會員及民眾參閱而能夠獲得最新的訊息。同時也鼓勵民眾做好慢性病管理、戒菸及減重,來減輕疫情對民眾的影響,這些都是家庭醫師擅長執行的醫療業務。台灣在此次疫情防治上,充分展現出科技的專業形象,利用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納入全民健保的健保卡,不僅協助醫護同仁針對看診或住院民眾之旅遊史提出即時性警示,更讓醫療院所能夠結合網路資訊掌握員工及陪、探病民眾的旅遊史並做好疫病管理;同時可提供看診或預約看診民眾是否有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以及自主健康管理狀況,保障醫療院所之安全防護。更利用健保卡提供口罩實名制發放之落實。此外,利用遠距視訊看診提供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看病需求。也利用手機細胞簡訊來提供可能接觸者的訊息。這些科技防疫措施獲得國際媒體之讚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同仁也在這些科技防疫方面,發表學術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讓世界看見台灣。
-
2020-05-1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七旬失智嬤購物跌倒 國健署籲3招建構友善環境
「失智保護有三招,友善環境靠你我。」台灣目前已有逾28萬名失智者,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2017年健保資料中因失智症就醫者約17萬人,其中高齡者更佔多數,65歲以上就佔了16.8萬人。而據國健署統計,早餐店、大賣場及大樓是失智者除待家中外,較常出沒地點。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台灣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多,全民可多些愛心、耐心,看到行動緩慢或疑似失智者時,可運用「主動關懷」、「幫助選擇」、「安撫情緒」等保護3招,主動上前幫助,讓失智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於社區安心生活。國健署今舉行「三招打造失智保護網」記者會。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因失智症患者多數為居住家中並在社區中活動,為了讓各職場的人員了解如何幫助失智症患者,國健署特別錄製三支影片,包括:「早餐店篇」、「大賣場篇」及「大樓保全篇」,內容包括如何協助失智者購物、點餐、問話、主動協助等,呼籲各界聯手一起打造失智症者友善的社會環境。出席的全聯門市店副理張祐誠,分享日前店內遇到年約七旬的老婦人在店內選購商品、準備走到結帳區時摔倒,並短暫昏迷,由於店內人員平時就有訓練,因此隨即上前問候並立即送醫;而看到老婦人身上有配戴聯絡資訊,也隨即與其家人聯繫,才知老婦人有失智症,所幸送醫後無大礙。羅素英說,國健署自2018年起即與地方政府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計畫」,2019年在九縣市建置十個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透過不同場域的宣導與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提升工作人員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而對失智者的保護三招如下:主動關懷:大樓保全、早餐店與賣場的員工接觸的客人形形色色,若覺有異狀,可主動詢問來降低失智者的焦慮;幫助選擇:早期或輕度失智者會有思緒中斷、忘詞等狀況,可上前提供選擇幫顧客完成任務;安撫情緒:失智症者可能因短期記憶缺失,出現重複的行為,用穩定口氣安撫其情緒,可減輕衝突、緩解失智者的焦慮。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鬆骨折 骨科醫師教「保密防跌」這樣做
千萬別輕忽骨鬆骨折。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發現讀者於骨鬆骨折後,不是脊背佝僂,就是得仰賴助行器。醫師指出,以髖部的骨鬆骨折為例,發生後半年,僅不到二成患者能回復原本功能;一年後,則約有15%的患者死亡。若能盡早介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有助降低二次骨折及死亡的風險。一名82歲老奶奶在時不慎絆倒摔斷脊椎,因年事高、有骨鬆,醫師不敢開刀,使奶奶身高從160公分縮至150公分,再也挺不起腰板,苦不堪言。另有一名50多歲母親不慎於曬衣時從凳子跌下而骨鬆骨折,此後得拄枴杖,且需有專人照顧。萬芳醫院骨科部專任主治醫師陳昱斌表示,骨鬆是伴隨老化產生的慢性疾病,是因蝕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作用失衡而造成骨質流失,其盛行率占老年人約13%至15%。陳昱斌說,骨鬆骨折後恢復期長,雖骨頭會長回,但骨質原本就差,復原的品質也不會好。研究顯示,髖部骨鬆骨折後一年內約15%的長輩會走向死亡,主因是骨折後活動力下降,且容易再次骨折,可能發生壓瘡或泌尿道感染併發肺炎等,嚴重恐致死。想要預防或避免骨鬆骨折,根本治療在於「保密防跌」,也就是保持骨密度和預防跌倒。「保密」包括多運動鍛鍊下肢,補充營養品、肉類、小魚乾、起司等鈣質和維他命D3;有研究顯示,規律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3,能降低約一成的骨折發生率。「防跌」則要注意夜間照明、浴廁止滑、注意用藥防暈眩,避免長輩夜晚上廁所跌倒。骨鬆目前有多種可抑制蝕骨細胞的治療選擇,以減少骨鬆骨折的發生。陳昱斌提醒,應及早接受骨鬆篩檢以評估是否需要用藥,不建議事後亡羊補牢。目前骨鬆合併骨鬆骨折發生的患者,可符合藥物健保給付條件。及早藥物治療介入,可避免因骨鬆骨折而造成未來更大的治療與照顧上的負擔。萬芳醫院積極推動骨鬆聯合照護服務,今年開設「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照護中心」,結合骨科、復健科、慢性病科、營養科等相關領域專家,提供全面性照護的「處方箋」。除提供完整骨鬆與肌少症檢測,且能提供未來十年的骨鬆骨折風險評估與跌倒危險報告。陳昱斌說,民眾只要對骨鬆或肌少症有疑慮,例如停經後婦女,或發現自己跟年輕相比身高減少逾3公分、體重過輕、活動力差等,皆可預約篩檢。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4 癌症.抗癌新知
卵巢癌、子宮頸癌標靶 健保首給付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是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10人僅約4人能存活超過5年,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同意給付卵巢癌、子宮頸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中旬會議決議,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估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負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指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健保署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給付,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5年內將有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視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7支增加為14支。
-
2020-05-13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子宮頸癌末期存活率低 健保首次給付標靶藥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因此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達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十人僅約四人能存活超過五年,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點頭同意給付子宮頸癌、卵巢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全民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16日會議中,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付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表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衛福部健保署於4月16日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五年內將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勢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七支增加為14支。
-
2020-05-13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主動脈瘤病症 苗栗大千醫院可手術
主動脈瘤破裂會造成嚴重內出血,延誤病情後果嚴重,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通過衛福部審核,取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資格,可以施行這項手術,有助於鄉親把握黃金時間在地治療,不需冒風險轉診到外縣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可針對5類大動脈疾病,包括胸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複雜性乙型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創傷性或自發性破裂、髂動脈瘤進行治療;比起傳統開腹或開胸手術,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特點,且健保都有給付;目前僅不到5%的狀況仍須使用傳統開胸、開腹手術。楊智鈞表示,主動脈瘤是主動脈的血管壁發生不正常的脹大,且會沿著主動脈發生在任一部位,腹部最常見。主動脈瘤的危險性在於當血管壁持續脹大到一程度時可能破裂,造成嚴重內出血。多數的主動脈瘤猶如「不定時炸彈」,患者初期都沒有症狀,直到主動脈瘤壓迫到器官或發生剝離時才會伴隨疼痛或下肢麻木等,高危險族群為65歲以上、高血壓、抽菸男性,建議這類型民眾每年至少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如發生劇烈腹痛合併休克、意識喪失,就要特別留意可能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楊智鈞指出,主動脈瘤發生原因為高血壓、高膽固醇、抽菸、壓力大、老化等,因此建議民眾控制好血壓及體重、戒菸、多運動、適時舒緩壓力,預防血管瘤。
-
2020-05-1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口罩購買懶人包/ 口罩實名制3.0第八輪 時程細節看這邊.幼幼平面口罩也能買
台灣抗疫有感,已多日無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出現,儘管如此,防疫為全民運動不能鬆懈。出入公共場所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量測體溫、勤洗手消毒...,口罩還是防疫必須品。口罩實名制上路後,為了更加便民不斷進行改版,行政院長蘇貞昌今表示,新一輪口罩實名制,網購將會增加0至4歲「幼幼平面口罩」,讓孩子的防護更完整。口罩實名制第八輪5月11日至5月17日可在超商續購,第七輪取貨時,在超商插卡續購,但只有小童立體口罩;5月18日至5月20日,則可在超商網路預購幼幼平面口罩,用APP或在超商機台插卡購買,16歲以下者可買幼幼平面口罩10個;5月25日至6月7日取貨。第七輪 取貨/超商續購+繳費一起來口罩取貨時間(14天):5/11(一) ~ 5/24(日)續購繳款時間(7天):5/11(一)08:00 ~ 5/17(日)20:00續購方式:到超商取貨時,以健保卡插入超商事務機續購第八輪第八輪 預購+繳費全面開放預購繳款時間:5/18(一)08:00 ~ 5/20(三)20:00口罩取貨時間:5/25(一) ~ 6/7(日)▍預購方式① 電腦:使用健保卡/自然人憑證至 #eMask口罩預購系統 預購https://emask.taiwan.gov.tw② 手機:透過 #健保快易通APP 進行認證預購🔔Android:https://goo.gl/dwD1aC🔔iOS:https://goo.gl/omZ11S網站及手機預購完就可馬上用實體或網路ATM轉帳,也可刷卡繳費(使用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至eMask系統插卡驗證後刷卡,或是直接透過APP線上刷卡)。③ 超商:#帶健保卡到四大超商門市,利用超商的多功能事務機,插入健保卡預購,直接列印小白單至櫃檯繳費、完成預購。▍取貨序號:為避免詐騙訊息及苦等簡訊,建議大家自行至 #eMask網站/繳費查詢,輸入身分證字號及手機號碼查詢(不用插卡),也可以查家人的取貨序號!https://emask.taiwan.gov.tw/msk/index.jsp貼心小提醒:記得把圖片存下來,才不會忘記時間!
-
2020-05-12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怎麼辦?積極治療 搭配補鈣+D
骨質疏鬆常靜悄悄破壞身體骨架,直到骨折才被發現,導致病患臥床,併發感染症,該怎麼辦?彰化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余宜叡表示,首先骨鬆檢測相當重要,目前公認骨密度檢測標準是雙光子式吸收儀(DXA),民眾躺在如床的平檯上,讓機器掃描10分鐘可獲結果,若T值低於-2.5為骨質疏鬆,建議需積極用藥治療,並搭配補鈣飲食、負重運動,補骨效果更佳。余宜叡說,臨床上不少骨鬆病患未意識骨鬆嚴重性,或因健保給付條件嚴格,不願自費用藥,以為多食用牛奶、小魚干等高鈣食物,就能強化骨密度,但其實只要年紀超過65歲者、停經後婦女,光靠補充高鈣飲食和多運動,「補骨的速度仍趕不上骨質流失的速度」,建議一旦確診骨鬆,就該考慮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外,也別忘了同時要補鈣和運動。喝牛奶是最簡單方便的補鈣方法,余宜叡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人一日所需乳品量約2杯,若無法達標,有些人會選擇吃鈣片,但攝取過多鈣片容易出現便秘、腹脹。另外,有人擔心鈣片補過頭會有腎結石,他解釋,腎結石為草酸鈣導致,跟鈣片成分碳酸鈣不同,與喝太少水有關。在運動方面,建議正常運動量每周五次,一次20至30分鐘,戶外曬太陽約15分鐘,可做負重運動如慢跑、爬山、提重物等,有助增強骨質。構成骨質的另一原料是維生素D,是患者最易忽略的,它與鈣缺一不可,都是造骨原料。偏偏很多人運動量不足,就算有從事戶外運動,但全身包緊緊或防曬做太好,日照量不夠,導致維生素D生成不足,此時就要吃點魚類、藻類,多喝點牛奶來補充維生素D。至於骨鬆用藥,分為口服型、針劑型,多數年紀大的骨鬆病患合併慢性病,若擔心藥物順從性問題,選擇前一定要和醫療團隊好好討論。不過,他也提醒,使用骨鬆藥物前應先處理完拔牙、植牙,避免發生機率極低的骨頭壞死併發症。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老人需防各種肺炎 3個習慣教保命
林董70歲,還沒退休,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過著忙碌的生活。林董商場的朋友很多,他們人生提早退場的原因不外是癌症、心肌梗塞或是中風。林董每年體檢,很驕傲自己除了感冒以外,沒有大毛病。所以今年過年前公司忘年會上,林董喝得很高興,回家倒頭便睡,應該是著了涼,隔天打噴嚏,流鼻涕,林董沒當一回事,晚上繼續跑攤。十天之後林董發燒,食慾不振,跑去掛急診,醫師診斷他得了細菌性肺炎。不幸的是,他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很難治療;林董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二星期後往生。新冠病毒(武漢肺炎)肆虐,老人的致死率較高。各個國家無不呼籲老人自我隔離,很多民眾以為老人只需特別防範武漢肺炎。根據衛福部台灣十大死因統計,肺炎的排名持續往前移動,民國107年肺炎已經是第四大死因。老人由於免疫力差,感染肺炎後症狀常較晚出現;如果平時身體健康就在臨界點,加上多重用藥等等問題,肺炎容易導致死亡。所以,老人想保命需預防肺炎。老人感冒容易變成肺炎,老人避免感冒需注意生活作息,睡眠,心情,運動,飲食等等大家熟知的道理。根據耳鼻喉科的研究,鼻腔和胸腔內部有好幾百萬類似船槳般的徵細纖毛,以非常協調的擺動將飛沫(病毒、細菌、毒物)等往後送到喉嚨,吞到胃中分解破壞。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下呼吸道免受感染。如果纖毛的活動降低,飛沫在上呼吸道停留時間變長,致病原濃度增加,往下呼吸道移動的機會增高,感冒就可能發展成肺炎。纖毛的活動受許多因素影響,老人最該注意的是溫度及濕度。太冷或太熱纖毛運動變差,所以老人清晨外出運動或是季節變天,除了身體保暖以外,最好戴口罩,保暖上呼吸道。武漢肺炎疫情當前,民眾勤戴口罩,健保局的統計,因感冒至診所求診的人次減少20-30%,戴口罩除了預防飛沫傳染,還能保持口腔的濕度與溫度,很值得向大家推薦。老人怕頻尿上厠所,出門不敢多喝水,呼吸道濕度降低,也會影響纖毛活動力。為了健康,即使出門仍應該持續喝水,保持體內水分 ,夜間若開空調,也要注意濕度。人過了40歲,咽喉肌肉退化容易嗆到。正常狀況鼻腔進來的空氣通往氣管,嘴巴進來的食物通往食道,二者進入咽喉,吞嚥的瞬間,咽喉上升,會厭軟骨蓋下,氣道關閉,食物往後走向食道。如果吞嚥動作沒有如此順暢完成,口水或食物進入氣道,就會嗆到。根據研究,老人的肺炎容易致命與嗆咳有關。加上年紀大吞嚥障礙,口腔內的細菌食物,包括牙周病的病原,假牙的污垢等等,可能被吸到肺部。這種細菌性肺炎毒性很大,困難治療,因而老人需要防嗆,平常需練習吞嚥肌肉群。最簡單是常發KA、 TA、 PA的音。也可以平躺床上,肩膀不動,作抬頭看腳趾的頸部肌肉運動,也都是日常可作的小訓練。
-
2020-05-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網購新增幼幼平面口罩 預購期為18至20日
口罩實名制4月15日起開始可網購4到8歲小童立體口罩,但其他尺寸只能在藥局購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增加兒童口罩網購尺寸,第八期可購買幼幼口罩,預購期為5月18日至5月20日,並於5月28日可開始領取。目前成人口罩十四天可買九片、兒童口罩十四天可買十片。之前僅有對折面長度小於8公分的小童立體口罩可透過網購購買,現在新增長12.7公分、寬8公分的幼幼平面口罩,也可利用網路預購。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原先的小童立體口罩預購期為5月11日至5月17日,新增的幼幼口罩預購期則為5月18日至5月20日,時序看起來有點亂因為不論是口罩1.0、2.0或是3.0的實名制政策,要漸漸將時序拉成一樣。民眾登入eMask口罩預購系統後,系統會自動辨認年齡,只有十六歲以下身分認證,才會出現成人或兒童口罩的選項,家長也可將孩子的健保卡,綁定家長手機的健保快易通APP,以利一併使用APP網購口罩。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印尼智庫訪問駐處代表 分享防疫籲兩國緊密合作
中華民國駐印尼代表陳忠表示,台灣與印尼的人民往來密切,兩國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更密切合作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是兩國的共同利益。陳忠接受印尼智庫、外交政策協會專訪,談及台灣的防疫成果、呼籲世界衛生組織(WHO)接受台灣參與,以及台、印尼兩國在防疫的合作。專訪昨天在線上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播出。對於台灣政府如何成功防疫,陳忠指出,台灣去年12月31日起就對從武漢直飛的班機登機檢疫等超前部署、政府與民間合作增產口罩而讓民眾能便宜、方便地買到口罩、運用全民健保等資料庫創造大數據供醫護人員辨識患者,以及運用科技確保民眾遵守隔離規範並提醒民眾注意感染風險等。被問到如何說服民眾支持政府的防疫政策,陳忠說,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召開記者會,處理疫情迅速、透明,並向民眾提供專業、詳細的資訊,「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與信心」,民眾也願意遵守防疫原則。這是政府與社會溝通、中央與地方政府溝通的良好範例。至於是否同意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指中國應為疫情受譴責的說法,又該如何讓中國負責,陳忠說,中國應受譴責,這是非常普遍的看法,可以說「幾乎普世認同」。陳忠說,疫情在武漢爆發後,中國的回應太慢、壓制消息、並懲罰醫師李文亮等吹哨人,不只川普,全世界很多政治人物、律師、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都認為中國應受譴責。但陳忠強調,中國人民是無辜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應對疫情負責,為隱瞞疫情、延遲向世界提供正確訊息道歉,也應允許國際專家到武漢徹底調查疫情。對於台灣無法參與WHO對防疫的挑戰,陳忠說,「WHO已經被中國綁架」,台灣被排除在外,沒有國際專家協助抗疫,也無法充分取用WHO資料庫的病毒資訊,使台灣的防疫加倍困難,台灣也必須加倍努力提出適當的防疫政策。台灣在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造成73人死亡。陳忠指出,台灣從這個慘痛的經驗中學到教訓,建立醫療體系處理傳染性疾病的標準作業程序,台灣能面對現在的疫情,是歷經了17年的準備。陳忠表示,WHO的宗旨是「照護所有人健康」,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曾提出WHO「平等屬於所有人」的願景,但WHO偏袒中國,因政治理由排除台灣,違反這些理想。他也指出,國際社會無法分享台灣醫療體系的專長與經驗也是令人遺憾的損失。現在許多國家支持台灣參與WHO,「WHO應該思考讓台灣參與的適當方式」。對於台灣與印尼在這次疫情中的合作,陳忠指出,台灣政府將捐贈給印尼30萬片高品質醫療口罩下週抵達印尼,提供前線的醫護人員使用;台灣願意用各種方式與印尼合作抗疫,包括分享醫療照護、利用科技抗疫的經驗,以及合作研發疫苗及檢測病毒的快篩試劑組等。陳忠說,捐贈物資是「台灣與印尼人民團結」抗疫的展現,三輪慈善基金會、台商會組織、慈濟等都已紛紛提供民生物資給需要幫助的民眾,並捐贈醫院醫療用品。陳忠表示,他相信台灣和印尼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兩國的合作會比現在更密切,不只抗疫,也提振經濟,這是兩國的共同利益。印尼是偉大的國家,有偉大的人民,祈願印尼能早日克服疫情,並儘速重振經濟成長。
-
2020-05-09 科別.骨科.復健
僵直性脊椎炎、運動傷害差在哪? 醫師教你辨別
一名40多歲退役軍人深受下背僵硬疼痛困擾多年,由於平時愛好打高爾夫,一開始誤以為只是運動傷害,而且疼痛在運動時感到舒緩,也就漸漸地不以為意。不料,他的症狀持續惡化,甚至連腳踝也出現嚴重紅腫疼痛,持續復健也未見改善,日常行動受限,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在復健科醫師的建議下,轉診到免疫風濕科,才驚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積極治療後,症狀終於得到改善,也讓他不禁感嘆「總算知道什麼叫不痛!」。收治上述患者的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背痛和足底筋膜炎,而且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耐受度不同,長期的不適可能讓患者習慣疼痛,增加自我評估病況的難度。此外,根據統計僵直脊椎炎病患平均延誤診斷為5-7年,也因此錯過治療良機。預防脊椎粘連是僵直性脊椎炎重要的治療目標,黃文男主任指出,脊椎粘連可怕的地方在於無法恢復,長期的發炎會導致一節節的關節互相粘連,造成患者駝背、軀幹僵硬如竹竿,影響生活自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只有傷害脊椎,也可能產生關節外的症狀,最常出現的共病為虹彩炎,少數患者甚至會影響腎臟、肺臟和心臟的功能,呼籲民眾切勿輕忽不尋常的現象,應及早就醫接受治療。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對於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會給予抗發炎藥物,若病況嚴重,現階段也有生物製劑做為治療選擇,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發炎因子,緩解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然而現行健保制度對生物製劑的給付門檻較高,許多患者即便病況嚴重,仍欠缺一兩點條件才能受到健保的照護。黃文男主任分析,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多為年輕族群,是台灣重要的潛在資產,根據現行的生物製劑事審規範,僅有不到10%患者能接受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治療,接受完整照護的比例仍舊偏低,期盼未來能放寬給付條件,讓更多患者受惠。 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是僵直性脊椎炎的也是治療關鍵,黃文男主任說明,僵直性脊椎炎和運動傷害最大的差異在於疼痛類型的不同,運動傷害通常是機械性疼痛,患部會愈動愈痛;至於僵直性脊椎炎則屬於發炎性疼痛,反而能透過運動獲得改善;因此造成患者在剛起床時最為僵硬不適,經過日常活動後,中午時便與正常人無異。呼籲民眾不要太過輕忽身體的病痛,尤其年輕男性,若發生起床下背僵硬疼痛卻找不到病因,或肌腱炎類似症狀久未改善,持續超過六個星期,應儘快至免疫風濕科尋求協助,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別忍了! 4大特徵看你是不是「僵直性脊椎炎」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疫情趨緩 邊境管制應逐步鬆綁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我國交出亮眼的防疫成績。連續25日無本土確診病例顯示社區感染風險低,專家認為,是時候逐步鬆綁國內防疫措施,對外則可考慮仿照紐澳,與疫情趨緩國家組成聯盟,有條件讓成員國旅客入境旅遊與經貿往來。立法院厚生會昨日召開防疫專家會議,首度藉由視訊向法國阿爾薩斯省省長Frédéric Bierry及當地學者專家分享台灣經驗。我國學者專家表示,台灣過去挺過SARS與H1N1等疫情,衛生單位與醫療單位累積相當的經驗與訓練,對於新冠肺炎疫情陸續祭出防疫措施,除了民眾有高度的防疫意識外,並運用數位科技與台灣獨有的全民健保卡輔助防疫。我國嚴格的病毒圍堵政策有成,國際視訊交流,專家聚焦我國自身處境,認為該思考鬆綁不必要的管制措施,以重振委靡的經濟活動。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紐西蘭、澳洲等七國疫情趨緩後籌組聯盟,採共同防疫標準,有條件讓成員國觀光客入境旅遊與經貿往來,我國政府應積極回應紐澳政策,或者自行制定相關策略、主動突破外交困境。在國內,戴口罩等防疫策略可繼續進行,但則應逐步鬆綁不必要的防疫措施,以免持續對經濟造成傷害。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任認為,我國圍堵新冠肺炎防疫成績亮眼全球,應積極以自身專業拓展國際合作機會,像是考慮與世界各國籌組對抗新冠肺炎的聯盟,藉此提升國際支持度與正式踏入世衛的機會。
-
2020-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戴乳膠手套過敏 醫院女職員玉手紅腫又發癢
一名28歲醫院女行政人員,因配合防疫,每天配戴乳膠手套在醫院協助插健保卡查詢旅遊史,卻因對乳膠過敏,經常眼睛癢、流淚和打噴嚏,值班後手部也出現紅腫發癢情形,令她苦不堪言,直到接受藥物治療,以及內層穿戴吸汗材質手套後,才緩解乳膠過敏之苦。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指出,因乳膠手套的摩擦力很大,為方便穿戴,會加入玉米澱粉增加潤滑度,但玉米澱粉會吸附釋放手套的乳膠蛋白質,因此造成過敏反應。蔡肇基說,乳膠過敏可分為「立即型」、「延遲型」及「遲緩型」三種都與手套的乳膠濃度有關。立即型通常在接觸乳膠製品後幾分鐘內發生,症狀包括局部接觸部位紅腫發癢、眼皮水腫、鼻塞、心悸、呼吸困難及休克等。延遲型通常於接觸後2至6小時發生,且可能反覆發作;相較於另外兩型,診斷及治療上較為棘手,因有些人初次接觸乳膠立即產生反應,治療後症狀立即解除,但返家後可能於6個小時內再度發作,必須再度送醫治療,若延誤治療時機,容易遭家屬質疑是否初次的診斷及處置不當。遲緩型通常在接觸乳膠製品後48小時產生症狀,接觸部位產生皮下結節、紅疹、發癢、局部性硬塊等,長期接觸會使皮膚變粗且角質化,又以手套接觸造成的皮膚濕疹最為常見。因乳膠蛋白屬於植物性蛋白,因此對乳膠過敏的人,有4成比例當吃下奇異果、香蕉、酪梨、水蜜桃、鳳梨、香瓜、核果、栗子等水果後,也會特別容易發生過敏反應。反之,原本對這些水果過敏的人,長期接觸乳膠後,也會更容易對乳膠產生過敏反應。針對立即型患者,可透過抽血檢測過敏球蛋白IgE,確認過敏嚴重程度,而遲緩型的患者,可用皮膚貼布試驗,再搭配詳細的臨床病史;有局部皮膚濕疹之病人,除了應該避免接觸之外,還要用免疫劑來治療。提醒對乳膠過敏的民眾,若需長期配戴手套,可先戴上吸汗材質手套,再戴沒有粉劑、沒有乳膠的手套,以防止手部不適的現象。脫掉手套後要用溫和的肥皂洗手,並將手部完全擦乾。此外,立即型過敏反應患者看牙醫、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時,應先知會醫師,請對方避免使用乳膠製品,以免發生呼吸困難、休克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