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保險
共找到
1245
筆 文章
-
-
2022-02-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指揮中心對放鬆防疫處處小心 專家分析是這點還沒做到
Omicron疫情多點爆發,台中今傳4名風電船船員確診,台南也傳出有疑似確診者,疫情在社區仍不斷傳播。專家表示,疫情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或是在哪個地方爆發,完全是看病毒傳播的情形,「真的無法預測」,但放鬆防疫管制已是社會共識,現在是觀察放鬆的腳步是慢,還是快,但目前60歲以上民眾第三劑疫苗接種涵蓋率不高,指揮中心對放鬆政策「處處小心」,也不是沒有道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防疫管制若要放鬆,希望力拚第3劑追加劑疫苗涵蓋率,於3月初能達到5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若放寬防疫措施速度想要快一點,或是放寬幅度想要大一點,還是取決於60歲以上民眾第三劑疫苗涵蓋率,建議應達8成,以避免出現許多重症患者,這會是比較保險的作法,但目前年長者第三劑疫苗涵蓋率不高,指揮中心對放寬政策「處處小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家中若有60歲以上的人,應鼓勵他們一定要盡速接種第三劑疫苗。」黃立民說,隨著未來防疫措施逐步放鬆,對於沒打疫苗的人來說,將增加感染風險,嚴重時更會引發重症或死亡,為避免發生憾事,務必盡速接種疫苗。黃立民說,全台各地雖陸續傳出零星疫情,但沒有出現重症或死亡個案,且絕大多數的人沒有受到匡列與居家隔離的影響,大家對疫情的接受度已愈來愈高,只要每天確診個案不要突破上百例,如果只是新增10人、20人,大家習以為常,可是防疫生活仍不能輕忽。
-
2022-02-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微解封生變? 柯文哲:調整觀察到15日
台北市預估下周二可望開始微解封。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天在防疫記者會中宣布本周是觀察期,觀察到今天,但今天上午受訪表示,將觀察到15日,媒體問柯,原本觀察到今天11日,現在調整到15日,是否因疫情變化?柯文哲說,大概今天就心裡有數,看台北市有沒有新增案例,如果沒有,再來就假日,若沒有,下周一就宣布周二怎麼做。柯文哲說,還是這樣,新常態是應變和保險概念,應變速度要快,當初估計2月7日開始,從南部湧回來,潛伏期二到四天,大概今天就心裡有數,看台北市有沒有新增案例,如果沒有,再來就假日,OK沒有的話,周一就宣布周二怎麼做。柯文哲說,當時已經先講,預計下周二15日要怎麼做,所以還是一樣,心中有一個期待,但隨時應變,未來世界都是這種生活態度。柯文哲上午前往景美國民小學視導學校防疫整備及學生入校檢疫作業後受訪,被問到台北微解封是否會生變?柯文哲說,新常態時代,觀察到15日,所以要動作是下周二開始,這大家也許不太喜歡,但就是說新常態,要有應變能力 ,隨時觀察變化再決定,「我當時說16號,我估計15號」,差不多啦,反正差一天而已。至於台北微解封,新北卻說不跟進,共同生活圈執行起來會不會有困難?柯文哲說,「我都還沒有決定怎麼做,他怎麼跟進?」
-
2022-02-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假期出門走走卻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做哪些改變?
編按:國內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確診病例,讓原已趨緩的COVID-19疫情再度升溫。這個傳聞中輕症多、類似感冒的變種病毒,到底實際症狀如何?若真的染疫,該如何照顧自己?國外的確診者案例,能提供我們重要的參考。42歲、現居美國紐約州,在大學任教的林小姐,在2021年底的耶誕假期感染Omicron變異株。原以為只是感冒、不相信自己會得COVID-19的她,陸續出現疲倦、無力、久咳不止等症狀,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過10幾天的休養,才逐漸康復。病癒後,她接受《50+》採訪,談及Omicron的症狀、輕症在家休養的注意事項,也建議大家盡快接種疫苗追加劑。以下是林小姐的第一人稱敘述:在美國出現Omicron確診案例前,我已經接種了2劑BNT疫苗,但沒有打追加劑。紐約這陣子的COVID-19確診人數還是很高,我身邊也有人打完3劑疫苗仍然中標,也有人先感染Delta變異株,康復後又得了Omicron。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在美國身邊沒人確診,大概是沒有朋友。2021年12月27日,這天是美國的耶誕假期,因為正好工作忙碌完,我想出門走走、去逛購物中心。我先做了快篩,確認結果是陰性後才出門。逛街的時候,我還戴了2層口罩,覺得很安全。採買完成後,我到一家韓式烤肉店吃晚餐。因為天氣很冷,大家都在室內用餐,餐廳人多、空氣又不流通。事後回想,我應該就是這時被感染。Omicron有哪些症狀?不一定會發燒、症狀和感冒容易混淆到了12月29日,我晚上開始咳嗽、流鼻水、身體發冷。雖然覺得有點不對勁,但人的潛意識會排拒,我不認為自己會得COVID-19,以為只是感冒。這時我又做了一次快篩,結果仍是陰性。保險起見,先前我在Amazon上買了中藥清冠一號,早晚各吃一次(註:清冠一號在台灣法定為醫師處方藥,安全起見,規定不得由民眾自行購買,需經中醫師診察、開立處方後始可服用)。因為症狀很輕微,我甚至還在家運動。12月31日這天凌晨,我開始盜冷汗、從睡夢中清醒。醒來的時候,我全身都是濕的,甚至連棉被上都是汗,濕的程度幾乎就像前一夜洗澡沒擦乾。上網一查,才發現這是Omicron變異株確診者的典型症狀。2022年元旦,我全身肌肉痠痛,坐臥行走都很不舒服。我以為是太久沒運動導致,想說先吃止痛藥,再觀察幾天好了。但到了1月2日,我咳嗽愈來愈嚴重,同時流鼻水、非常疲倦。1月3日,我到診所做PCR檢測。直到這時,我都還不願相信自己得了COVID-19。Omicron輕症如何在家休養?多補充維他命C、喝蜂蜜水,提升免疫力1月5日,我收到診所通知(如下圖),PCR結果是陽性。美國現在因為醫療資源吃緊,非重症的確診者都是在家休息,自行吃退燒藥、止咳糖漿等藥物緩解症狀。根據政府指引,確診者從症狀出現開始,須自行居家隔離10天。10天後,如果症狀改善、24小時內未服用退燒藥也無發燒症狀,就可以出門。但若有胸痛、腹痛、呼吸困難、虛弱與昏睡加劇等疑似重症的狀況則須至醫院就醫。(註:在台灣,確診COVID-19的病人多會住院,由醫院採取相對應的防護及隔離措施。但近期國內疫情擴大,衛福部指示,為確保醫療量能,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可居家隔離。期間確診者需密切觀察自身症狀,病情有變化時可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等候指示就醫。)從這天開始,我就足不出戶。Omicron讓我覺得非常、非常的疲倦,幾乎無法做正事,只能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做些不用動腦的事。白天不時會劇烈咳嗽,晚上則會因為夜咳而難以入眠。還好當時學校在放寒假,不需要上班,整段假期我都在養病。因為獨居,我請代購幫我買食物、藥物放到家門口。不過美國太多人中標,感冒藥水缺貨,我只能吃清冠一號、喝蜂蜜水、多補充維他命C,還有睡不著的時候喝助眠糖漿。我在養病期間也更注重營養,像是平常早餐只會喝咖啡、吃麵包跟水煮蛋,染疫期間還有補充水果,希望提升免疫力。畢竟還是很怕死,既然沒辦法做什麼,那就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吧。真正感覺症狀好轉,已經是1月16日的事了。我回到學校上班,除了偶爾有痰、有時仍會咳嗽,基本上算是康復了。面對Omicron應有的準備 打疫苗、常備感冒藥物、謹慎但不過分緊張我從感染Omicron到康復,歷時近3週。老實說,我沒有太擔心自己的病況會不會演變為重症。只覺得:好吧,確診真的是滿倒霉的,難得的假期都在生病。有些人會說,Omicron輕症就像感冒,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其實並不,我覺得它的症狀還是比流感嚴重些。我從頭到尾都沒有發燒,但疲憊、無法停止的咳嗽都讓人很不舒服。建議大家可以在家常備一些感冒藥物,例如川貝枇杷膏、止咳藥、退燒藥等。如果染疫、輕症在家休養,這些藥物有助於緩解症狀。此外,我現在很積極地勸我爸媽、身邊的朋友去打疫苗追加劑。我有個朋友,家中有2個小孩。他和老大都打了3劑疫苗,但老么則沒有接種,後來確診COVID-19後症狀頗嚴重,持續發燒。但同住的朋友和老大都沒有染疫。COVID-19疫苗沒辦法保證你不會染疫,但可以預防病情演變為重症,降低住院機率。面對Omicron,我認為應該要小心,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空氣不流通的室內用餐——如果時光倒流,我不會去吃那家韓國烤肉!我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了。可能是個性使然,面對疫情,我不會太焦慮。該做的事都做到就好。面對病毒要謹慎,但不要過度緊張,那對事情不會有任何幫助。原文:假期出門走走卻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做哪些改變?
-
2022-02-09 該看哪科.牙科
高風險病患健保給付每3個月洗牙1次! 3月1日起27萬人受惠
牙痛要人命,健保署先前開會通過,腦中風、洗腎、癌症等5類高風險病人,健保給付每3個月洗牙1次,提高口腔照顧頻率,新制預計3月1日起上路,全台約27萬人可望受惠。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許多高風險病人是高齡者,口腔衛生狀況較差,也很少看牙醫,等到牙口出狀況時,不僅治療困難、醫療成本更高,也可能影響本身疾病,故加強口腔照顧更顯重要。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牙結石清除俗稱洗牙,一般民眾健保給付每半年可洗牙1次,但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先前提案至全民健康保險會,高風險病人應有更多洗牙次數,並爭取到約新台幣4.05億元預算。陳依婕說,去年12月經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討論通過,將5類高風險病人洗牙頻率縮短至90天、即每3個月1次。陳依婕表示,5類高風險病人包含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惡性腫瘤患者,以及不符合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醫療服務計畫條件的身心障礙者。陳依婕補充,懷孕女性、口乾症病人、糖尿病病人、身心障礙以及進行化放療的特殊患者,先前就已納入每3個月可健保給付免費洗牙1次的對象。至於為何高風險患者的口腔健康更顯重要,陳建志說明,使用雙磷酸鹽類或單株抗體藥物的骨質疏鬆症患者,因牙結石導致嚴重牙周病,若要拔牙可能潛藏骨壞死風險,後續還需昂貴的高壓氧治療,且療程可能長達1年以上,相當折騰。陳建志說,癌症病人則有口腔乾燥、嘴破等口腔問題,且癌症治療影響免疫系統,可能造成口腔環境改變,可透過洗牙時密切注意。此外陳建志提到,洗腎與中風患者經常輕忽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若能保持牙口健康,對飲食健康有幫助,且提高洗牙頻率,牙醫師可依照個案狀況,仔細教導如何維持口腔衛生,特別是中風患者,希望提升至每個月看牙,未來更盼牙科結合長照服務。陳依婕說,目前新制預告期已結束,預計於2月25日正式公告、3月1日起生效。依健保署統計,國內約180萬人屬於上述的高風險病患,其中約27萬人有固定洗牙習慣,新制上路後這27萬人可望受惠,享有更多洗牙次數。
-
2022-02-08 新聞.元氣新聞
關心健保藥品新用途 意見分享平台助病友聲音直達天聽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生病的人莫不希望盡快享有最新、最有效的藥物和醫材。健保署自2015年起設置「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蒐集病友意見,供共同擬定會議委員參考。過去僅針對新藥和新醫材,去年十月起擴增功能,若有藥品欲擴增給付範圍,也可表達意見。目前有2款併用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有可能擴大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還有17項新藥可能納入給付,關心的民眾可於3月15日前上平台發表意見。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健保署自2015年建立,病友個人或團體都可在平台註冊,只要留下真實姓名和聯絡方式,並勾選願意接受通知,之後有待討論的新品項放上網,就會即時通知,讓個人或團體可以平台表達意見。過去只有新藥、新醫材會放上去,去年十月起如果有藥品擴增給付範圍的討論案,也會放上網,供民眾討論。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病友分享意見經驗,有助落實提升程序正義、促進健保資源合理分配。藉由保險人、病友代表及被保險人代表在共擬會議前的溝通與交流,會議過程可呈現更多不同的觀點,有助於共擬會議作出最佳的藥物給付決定。連恆榮表示,「藥物共擬會議」或「特材共擬會議」會前30天是病友意見搜集期,民眾在平台上可看到300字產品摘要資訊,也可連結到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查詢藥物許可證等資訊。健保署會在藥物或特材共擬會前辦理「病友意見會前會」,把收集到的意見做成「資料本」,於會前會上由被保險人代表、病友代表及病友團體間進行三方溝通,也會提供給醫療科技評估及共擬會參考連恆榮表示,2015年至2021年11月15日,共有206個品項曾經放上平台供病友表達意見之,累計692人次曾經分享意見,包括藥品672人次、特材20人次。
-
2022-02-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健保藥品擴大給付 病友意見將納決策參考
為鼓勵民眾、病友參與健保決策,健保署104年起開放民眾對於還未納入健保的新藥、新醫材表達意見,去年10月再擴大範圍,開放民眾對藥品擴增給付範圍提供建言,納入決策參考。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天上午發布新聞稿表示,為了讓病友在新藥、新醫材納入健保給付的過程中,可以提供意見,健保署民國104年起建置「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民眾的建言會納入藥物共擬會議、醫療科技評估參考資料,讓與會代表聽見民眾聲音。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今天接受媒體電話聯訪時表示,截至去年11月15日,共有206品項曾置於平台上供病友表達意見,累計672人次針對藥品表達意見、特材部分共20人次。連恆榮說,近年有病友團體提出訴求,希望針對擴增給付的藥品也能表達意見,因此去年10月1日起擴增平台功能,增加藥品擴增給付範圍分享意見功能,盼病友分享用藥經驗並提供建言,讓健保的相關決策能真正反映病人的需求。連恆榮指出,目前平台上已有2款原併用於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因廠商建議擴增給付於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目前正在收集病友用藥經驗。
-
2022-02-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宣布 2月15日起啟動第二階段移工專案引進
因本土疫情趨緩和產業缺工,指揮中心去年雖已簽核勞動部引進移工專案,但因應春節大量國人返台暫緩移工引進。不過今天指揮中心宣布,自2月15日起,啟動第二階段移工專案引進。移工來台前,必須在來源國已完整接種疫苗;來台後,開放雇主安排移工至防疫旅館進行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表示,第一階段移工專案引進已將屆滿,在落實國內外相關防疫措施之前提下,評估移工引進不至影響社區防疫安全,且經確認移工來源國均已配合相關防疫措施,自今年2月15日起,取消第一階段積分制引進方式,接續啟動第二階段移工專案引進,雇主得自印尼、越南、菲律賓及泰國等來源國引進移工。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移工主要都在集中檢疫所,未來集檢所要轉型收治輕症、無症狀病人及專案需要大量匡列者,因此雖仍會移出一部份給移工使用,但逐漸轉到防疫旅館和宿舍。勞動部做好相關規劃,仲介、雇主、移工本人需層層負責落實,才能兼顧勞動力和防疫安全。第二階段移工專案相關說明如下:一、移工入境前,應已完整接種疫苗,並上傳接種證明至勞動部入出國移工機場關懷服務網(https://fwas.wda.gov.tw/),且經查核同意。二、雇主應安排移工至防疫旅館進行檢疫,並事前向防疫旅館所在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備查。移工完成14天檢疫後,應於同一防疫旅館銜接7天自主健康管理,始得前往工作地點。三、指揮中心統籌調度集中檢疫床位,若有釋出可供入境移工使用時,勞動部得適時開放雇主提出申請,並依照移工取得入境簽證日期排序,依序入境。四、如因產業特殊需求,經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報指揮中心同意後,得規劃移工防疫宿舍,並統籌防疫宿舍管理責任。五、其他防疫措施,均比照第一階段實施,包括來源國應減少海外訓練所人數、移工入境前應完成PCR檢測及一人一室隔離,以及購妥確診醫療保險,入境後立即 PCR採檢,檢疫結束再次PCR採檢,後續銜接自主健康管理並依規定再做一次快篩。指揮中心再次強調,邊境檢疫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重要關鍵,雇主應善盡照顧管理責任,應確實遵照勞動部「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雇主聘僱移工指引:移工工作、生活及外出管理注意事項」及其他相關指引等規定,雇主如未依規定辦理,將以違反「就業服務法」規定論處罰鍰或廢止聘僱許可。
-
2022-02-07 癌症.肺癌
首研究證實國人空汙健康識能不足 高風險族有放棄心理
又到了空汙最嚴重的冬季,台北醫學大學去年發表全世界第一個「室外空氣汙染健康識能量表」並完成上千人電話訪問,首度揭開台灣民眾室外空汙健康識能只有中等,且較差者多為生活區域或職業上接觸空汙風險較高者,登上國際期刊。醫界肺癌專家觀察,現僅知識水準及經濟能力較佳者願意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肺癌篩檢,建議國家政策應針對具有危險因子、從事高風險職業的民眾給予補助。北醫高齡醫學科主任侯文萱去年於英國醫學期刊《BMC Public Health》發表世界第一個室外空氣汙染健康識能量表,並用此量表完成全台1297人電話訪問。令人訝異的是,健康識能較差者大部分為生活或職業上接觸室外空汙風險越高的民眾、南部居民、退休者,而健康識能較佳者則主要來自於好山好水的東部、中部及北部,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以及有兒童同住者。研究顯示,室外空汙健康識能較低的族群,有高達92%來自室外空汙較嚴重的南部,平均年齡44歲,多為運輸倉儲或通信業者、金融保險業,已退休、家管,且多數沒有兒童或學生同住。健康識能較高者主要住在東部或離島地區、未婚、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以上,平均年齡21歲,居住於中部和北部者也多。身處空汙高風險的南部居民、運輸業者,為何反而缺乏了解並應用健康資訊的意願和能力?侯文萱表示,可能是就算知道嚴重,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工作、居住地,所以反而不敢聽也不敢想,以免徒增沮喪。侯文萱表示,政府不能只期待民眾發揮個人力量,因為健康行為有時並不需要以理解為前提,只要透過環境引導,民眾就能直接應用,這是國家政策可以努力的方向。高雄長庚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空汙是許多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但他並未觀察到高雄的肺癌集中在特定族群,顯示空汙地理分佈與當地肺癌盛行率之間的相關性,仍待更多研究證實。王金洲表示,「肺癌篩檢」是目前國家癌症篩檢政策仍缺少的一塊,目前只有高知識水準、經濟能力中上的人會理解LDCT的重要,並願意自費檢查,希望未來在國家補助下,LDCT能更普及於具肺癌危險因子的社會大眾。高雄市民林小姐從台北搬回故鄉已經四年,大女兒的鼻子過敏已經惡化為氣喘。林小姐說,因為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空氣品質很差,她每天都要看空品指標才能決定家裡是否要開窗、能否帶小孩去戶外跑跳。不過林小姐身邊的親友都對於空氣品質毫無興趣,公婆看重通風,天天把窗戶大開,同事和朋友也不想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覺得空氣汙染不痛不癢,沒有威脅性。四年下來,孤軍奮戰的林小姐已經自律神經失調、經常性胃痛;常常想要搬走,卻又因為家人都在此而留下。林小姐說,很多人就是從事會製造空氣污染的工作,例如石化業、鋼鐵業,甚至會擔心如果政府要改善空汙,很多人都要失業,所以普遍認為「為了生活,就應該要忍耐。」「我在台北唸書時認識的高雄人都沒有回來,可能都是受不了這種想法。」林小姐希望高雄可以發展更環保、產值更高的產業,為居民帶來新的生活想像、遠離忍受空汙的命運。
-
2022-02-02 新聞.元氣新聞
獨/民眾有感!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健保會25日開會討論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討論多時,目前初步規劃已經完成,衛福部將於2月25日送交全民健康保險會(簡稱健保會)討論,如果順利通過,經由預告收集外界意見後,就可公告實施,預計調整案最快5月上路。據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從原先討論的藥費、慢性處分箋、檢驗檢查等部分負擔,確定納入門急診部分負擔,若門急診部分負擔調整,將是繼上次2017年調整後,再次調整。「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一直都在討論中,將會與外界溝通後再定案。」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說,這次部分負擔調整,為兼顧低收、中低收等經濟弱勢,以及重大傷病者等疾病弱勢等,不讓他們受到太大的影響,調整幅度不會太大,同時也顧及分級醫療及全民健康。他說,部分負擔調整因影響民眾權益,一般患者的就醫負擔還是增加,須先送到至健保會討論。據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於2月25日送交健保會討論,並從門急診、藥費、慢性處分箋、檢驗檢查同步考量。其中門急診部分負擔曾於2017年調整,今年將再次調整,主因是門診費用為健保支出大宗,約占整體醫療資源接近7成,對比國外門診約占4成5、住院5成5,高出許多,反而讓住院相關醫療服務無法獲得合理給付。急診部分負擔調整原則,依檢傷分類不同等級有不同調整,如病情嚴重度較高的第一、二級患者,到醫學中心就醫,將會調降部分負擔,但若是傷勢不嚴重的第四、五級患者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就醫則要調升部分負擔,第三級則沒有改變,藉此提升急診醫療品質。慢性處方箋部分負擔調整將依醫院等級有所不同,如到藥局、基層診所、地區醫院領藥將不調整,但若到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領藥則要收取部分負擔。此外,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相關藥費及檢驗檢查費用,這次也會進行調整,檢驗檢查為依不同項目,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希望該等級醫院的醫療人力多用於照顧急、重、難、罕患者,落實分級醫療,確保醫療服務品質。長期關注健保部分負擔調整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國內長期推動分級醫療、醫藥分業,「使用者付費對台灣醫療體系是很重要的突破。」部分負擔調整一定會做到照顧弱勢,對弱勢族群影響不會很大,至於費用調整細節部分,須經健保會委員討論後,再對外說明。「健保會委員對健保財務十分關心。」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說,健保會於上月21日會議中,委員們對於今年健保總額突破8千億元,多關切健保財務要如何開源節流,以及部分負擔調整情形。衛福部核定今年度健保總額突破8千億元,全年經費約8095.62億元,相較去年度總額約7836億元,約增加260億元,成長率為3.32%。周淑婉說,醫院總額部分,核定內容主要為持續引進新醫療科技及放寬藥品與特材給付規定,編列30億元及6.5億元;為持續落實分級醫療,編列壯大社區醫院10億元,及區域級以上醫院提升重症照護費用20億元。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自選人工水晶體 以單焦、非球面最多
健保署最新統計資料,109年白內障診斷人數共57.4萬,相較107年57.2萬、108年59.5萬,診斷人數曲線向下滑;執行白內障手術人數,109年18.7萬,相較107年17.8萬、108年19.1萬,同樣也有減少趨勢。專家分析,白內障患者診斷、手術量下降,與新冠肺炎疫情自108年底爆發,影響民眾就醫意願,使非急迫性手術因而暫緩延後有關。白內障雖非急症,但拖延過久也可能發生青光眼。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表示,白內障並非急症,多半是視力模糊看不清楚,這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整體就診率的確降低。不過白內障若持續拖延,未及時治療,可能合併產生青光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若病患白內障狀況輕微,可由病人自行決定手術時間,但有兩種情況「醫師非開不可」,一個嚴重白內障惡化為黑內障,另一則是綠內障(青光眼)。白內障原因,是眼睛水晶體從透明變白、混濁,導致視力模糊;黑內障則是白內障加劇,水晶體硬化變黑色;白內障久未治療也會變成綠內障。陳瑩山說,白內障手術多以小傷口切面,若水晶體變硬、合併眼壓升高,在執行置換水晶體手術時,眼內的虹膜會不斷向外擠壓,增加開刀風險,醫師必須放慢速度,原本手術20分鐘可以結束,可能得40分鐘才完成。因疫情不敢就醫,糖尿病患控制不佳,影響眼睛。白內障主要為老化疾病,根據109年健保統計,61至70歲有6.9萬人進行白內障手術,71至80歲則有6.5萬人。另外,有19.3萬人的白內障患者有糖尿病,6萬人有青光眼,3.9萬人有甲狀腺疾患。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高血糖、高甲狀腺素都容易產生白內障,而治療青光眼的藥物如散瞳劑,也可能促使白內障發生。臨床上常見糖尿病患未妥善控制病況,引發白內障、青光眼,在疫情之下,民眾不敢到內科追蹤糖尿病,進而引發眼部疾病,眼科間接成了「疫情受災戶」。陳瑩山舉例,40多歲林先生是糖尿病患者,受疫情影響,並未持續到院檢查追蹤,近期眼睛腫脹、疼痛才就診,檢查出白內障併發青光眼。另一名50多歲的黃小姐,不知自己有糖尿病,因近視增加、看不清遠處而到眼科門診就醫。經陳瑩山評估,協助轉至內科抽血檢查,發現血糖飆到400mg/dl,這才確診糖尿病。白內障手術次數診所最多,共有14萬件,佔比57.6%。陳瑩山表示,白內障通常不可逆,但若由糖尿病、高血糖引起的白內障則是可逆,只要將血糖控制好,水晶體水腫、混濁度都會改善。像是上述的黃小姐,將血糖控制到100mg/dl,不僅視力恢復0.8,遠處也能看得清楚,將疾病控制好再來視力矯正。109年全台白內障手術共24萬3,567次,以整年18萬7,528人手術來算,平均一個人手術1.3件。白內障手術次數以診所最多,共有14萬327件,佔比57.6%;醫學中心則有4萬7,087件,佔比19.3%。以全台白內障就醫排名,分別是台北榮總、林口長庚、北市好視多眼科、嘉義長庚及高雄榮總,件數從1.2萬至3.3萬。手術件數排名則是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台大醫院、北市聯醫、台北馬偕,件數約3千至5千件。基層診所白內障手術件數高於地區醫院。醫師分析自選人工水晶體 以單焦、非球面最多白內障人工水晶體使用比率,根據109健保統計,選用健保全額給付人工水晶體(健保片)有14萬5,374件,佔六成;選用民眾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則有9萬1,611件,佔近四成。而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種類功能、廠牌多,最多民眾選用「單焦點、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共有5萬7,363件,超過六成。近年民眾選用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比率上升,尤其以「單焦、非球面」最多。呂大文觀察,相較健保片提供「球面」,更多民眾認為「非球面」的清晰度較高,若有保醫療險的患者,幾乎都會選擇自付差額,挑選「單焦、非球面」的人工水晶體。如果沒有保險,也會寧願多花點錢,選用「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呂大文表示,民眾大多有投保獨立醫療險、團體保險或公司保險,通常3萬元以下的手術多可完全給付。「單焦點」民眾自付差額片約3萬元,保險通常可完全給付。「雙焦點」約6萬元、「三焦點」約8萬5到9萬,如果民眾保險是實支實付,會有更多人選雙焦、三焦功能。呂大文觀察,有些中高齡的白內障患者,一直猶豫是否要開刀,但因保險公司規定70歲後不給付白內障手術,因此在68、69歲時「壓線」來開刀。另外,有些患者是Uber司機,開車時需同時看Google map以及看遠路,大多會選雙焦片,既可看遠又看近,另外越來越多長輩喜歡用大螢幕iPad等3C產品,也會選雙焦片,更貼近生活所需。
-
2022-01-2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屬好奇海豚 自在獨立不足
退休是每個人都需經歷的過程,有人在退休時過得輕鬆愜意,有的人卻過得忙碌,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規畫自己的退休時光。雖然退休離我還有一段長遠的時間,但從現在開始規畫,就能避免年老時的不安。我的退休力準備測驗結果,分數是50分,屬於「好奇的海豚」。海豚是一種很靈活的動物,但我在自在獨立部分得分40分,是我分數最不足的地方,可見獨立程度還有待加強。我是那種「活到老,學到老」的人,如果步入老年時,我還是會安排自己喜歡的課程來豐富自己的生活。若能事先妥善安排退休的生活,相信每個人都能過得精彩。為了預防老年後生病所帶來的問題,我在很早之前已開始買投資型保單、防癌險、長照險、醫療險,買保險雖然在平時用不到,但在緊要關頭時,它可能會變成我們的救命稻草。職場上充滿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在一家公司做到退休,如果還能盡早做好存錢或理財規畫,就能讓老年的財富很充足。希望我到老時,還能像一隻充滿活力的海豚一樣,能和年輕朋友有共同的話題,並且有積極吸收新知的動力,這樣我的老年人生就能快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使用伊維菌素抗新冠是不必要支出 權威期刊研究揭原因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禮拜四(2022-1-13)發表US Insurer Spending on Ivermectin Prescriptions for COVID-19(美國保險公司在 COVID-19 伊維菌素處方上的支出)。作者是兩位密西根大學的醫生和一位波士頓大學的教授。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儘管有證據表明伊維菌素對 COVID-19 無效,但在2020 年 12 月伊維菌素在美國的處方量激增。我們想知道美國保險公司在這些處方上的浪費開支,所以我們通過使用 2020 年 12 月 1 日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的國家索賠數據來找出答案。在研究期間,該數據庫裡包含了 500 萬擁有私人保險的患者和 120 萬擁有美國醫療保險優勢的患者。我們發現在這段期間裡共有5939個口服伊維菌素處方,而其中的348個處方是為治療寄生蟲而開立的,所以這348個處方就沒納入跟COVID-19相關的伊維菌素處方保險支出統計。我們也發現每份處方的費用大約是60美金,而其中大約三分之二是由保險公司承擔。由於上述調查期間只是從2020-12-1到2021-3-31,所以我們又到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查看更新的口服伊維菌素處方數據。我們看到的最新數據是2021-8-13那一個禮拜裡共有88000個伊維菌素處方,而估計其中的84400個處方是為COVID-19而開立的。也就是說,光是這一個禮拜,保險公司就為COVID-19相關的伊維菌素處方支付了250 萬美元,而以此推斷,一年的支出將會是1.3 億美元。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儘管經濟理論認為保險公司不應承保無效的醫療護理,但保險公司卻對沒有效力的伊維菌素處方進行了大量補貼。這些支出超過了每年醫療保險浪費在不必要的背痛成像方面的支出(註:這是一項受到廣泛關注的低價值服務),而實際浪費的數量甚至更高,因為我們的估計並不包含醫療補助支出。此外,由於服用伊維菌素的人大多不願意接受新冠疫苗接種或其他真正有效的治療,所以較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以及發生併發症,而這當然也會增加保險的支出。總之,我們的研究顯示,保險公司可以通過一些限制措施,例如要求事先授權,來防止在COVID-19伊維菌素處方上的大量浪費。昨天(2022-1-19)Retraction Watch網站報導又有一篇伊維菌素論文被撤銷,以及另一篇伊維菌素論文被表示擔憂。被撤銷的論文是2021-6-15發表的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Ivermectin against SARS-CoV-2: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review article(伊維菌素對抗新冠病毒的作用機制:一篇基於證據的臨床綜述論文)。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篇論文聲稱它是「基於證據」以及「臨床」,所以在份量上當然是不容小覷,而它也的確是被倡導伊維菌素的人士大量引用。可是,現在當你點擊上面那個連結時,就會看到一段期刊主編的話:「主編已撤銷這篇論文。這篇論文發表後,有人對它的方法和結論提出質疑。審查證實,雖然該論文恰當地描述了伊維菌素的作用機制,但它所引用的消息來源似乎並未表明伊維菌素治療新冠病毒的作用有明確的臨床證據。因此,主編不再對這篇論文的可靠性有信心。」被表示擔憂的論文是2018-11-19發表的Antivirus effectiveness of ivermectin on dengue virus type 2 in Aedes albopictus(伊維菌素對白紋伊蚊2型登革熱病毒的抗病毒作用)。雖然這篇論文是針對登革熱病毒,但它卻是被提倡使用伊維菌素來對抗新冠病毒的人大量引用。只不過,現在當你點擊上面那個連結時,就會看到一篇Expression of Concern(擔憂的表達),而其中的一段是:「總體而言,我們諮詢過的編輯委員都表示,對圖表一的結果的可行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存在擔憂。這些問題並未通過發表後討論裡所收到的數據和評論得到解決。因此,本期刊發布了這份擔憂的表達。」有關其他幾篇伊維菌素論文被撤銷的報導,請看:伊維菌素首席推手又被撤稿伊維菌素治新冠無效,剛出爐的馬國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伊維菌素:醫師會長的推薦,良莠不齊的科學證據原文:伊維菌素的浪費支出,伊維菌素的論文被撤
-
2022-01-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圓山廚師家人確診 黃珊珊爆:應是一家3口 憂感染源不明
台北圓山飯店一名20多歲西點女廚師確診,是在1月21日出現咳嗽等症狀,Ct值為13,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天上午視察環南市場疫苗施打狀況時表示,這名女廚師家裡應該是一家三口確診,北市府比較擔心的是恐感染源不明。北市府今天下午也將由市長柯文哲、副市長黃珊珊等緊急召開防疫記者會說明。黃珊珊今天上午到環南市場視察第三劑疫苗施打狀況,對於圓山女廚師確診,黃珊珊上午受訪表示,「她們是一家人,今天應該是一家三口(確診),她們是一家人,今天下午中央應該會公布案號,我比較擔心她們會不會是感染源不明」。據了解,圓山這名西點女廚師的哥哥和母親一家三口確診,是因廚師的房仲哥哥確診,因身體不舒服至診所就醫,醫師建議快篩後結果陽性,哥哥確診後通知妹妹、圓山女廚師也確診,媽媽今也篩出陽性,三人的Ct值都相當低,感染源不明。黃珊珊表示,她今天視察環南市場施打站,是希望加速環南市場第三劑覆蓋率,是由部立台北醫院幫忙協助施打,預計打兩千人,希望提供攤商、安全的採購環境,雖然環南市場已經是安全的地方。另外,黃珊珊也提到,北市府也呼籲大家有症狀,先去買快篩,先做快篩,現在的策略,就是呼籲大家有症狀先去快篩,再去看醫師,一有陽性也會通報1922,這幾天診所的狀況,也造成診所也必須要停業,這也是很大的社會成本。黃珊珊說,疫情的新常態就是隨時有新的變化,這非常正常,如果有確診就會通知,業者也會配合,若社區感染在身邊,這些都會是常態,重點是在防疫做得好不好,提供大家安全的環境,取消活動是必然的事情,所以說要有心理準備,還要有保險的概念,退費等都會有相關爭議大部分的業者也都能體諒。
-
2022-01-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暖男水豚 喜學書畫
做了退休力調查後,我的退休分數68分,屬於「暖男水豚」,整體平均分數是57分。以往我很喜歡欣賞畫作,如今我在長青大學,學習繪畫和書法的課程,藉此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對於現代人所追尋的科技資訊和技能,總有些卻步,看來想成為現代人,在這方面的資訊與技能,是有必要去學習的,才不至於與社會脫節。退休後,我的生活簡單,財務沒有困境,可以在慶典節日時,邀請兒孫聚會,大夥兒難得聚在一起,還可以大方的刷卡付費,一來不用增添兒女們的困擾,二來也可以加深自己與兒孫的感情,孫子女表現良好就送實用的學用品或是獎學金,這樣每次的聚會,都是歡樂滿堂,何樂而不為呢?尤其退休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強健的身心,不僅身心要健康,更應定期健檢,適時運動、多交益友,吃有營養又健康的食物,最好也能投保老年的健康保險,讓自己活得健康又快樂,真有病痛時,可以運用保險的措施來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退休後要活得好、活得健康,並且珍惜與兒孫們聚在一塊的美好時光,讓老年生活過得健康、溫暖、快樂又有意義,那才是我所要追尋的。●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適當規畫保單 預防重病開支
聯合報推出「2021退休力大調查」,共有二十個題目,上網逐項測驗,結果是王者獅子,分數為84分,比整體平均57分高,頗感欣慰。自小保送士校,在部隊學會許多技能,個性獨立,三餐自理,家事不假他人。力行終身學習,軍旅退役後,年過不惑重拾書本,從專科到研究所畢業,已是知天命之年。十幾年來寫作不輟,讓自己多動腦,跟得上時代;選修社區大學課程,學才藝技能,融入社會脈動,才不會和人群疏離。懷抱回饋奉獻之心,到急診室擔任志工,幫助弱勢團體和原民,也至安養院和育幼院慰勞表演,行善助人。對生死看得豁達,已簽下器官、大體捐贈和放棄急救同意書。雖然退休金微薄,但南部偏鄉消費較低,透天厝無房貸,衣食不匱乏,抱持「少欲知足」的觀念,生活節儉樸實,不奢華浮誇,大致上沒問題。我自覺準備足夠,從經濟、儲蓄、保險、學習、健康、教育各方面,大體上都在標準以上,但仍有略嫌欠缺之處,主要是財務準備最不足,由於個性較保守,對於高風險投資,不想費神傷腦筋,理財多採定存和保險,這點必須改變。未來可能有「長期臥床乏人照顧」問題,必須重新審視保單,有適當的規畫,以免生重病須請人照護,無法負擔龐大的開支,如此才能享有優質的退休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亞東染疫護理師 感染源不明
新北市昨宣布新增兩例確診,案一七九六七亞東醫院護理師曾到過北市科教館、兒童新樂園、天母家樂福及板橋大遠百海底撈,醫院五千多名醫護昨起緊急大篩檢,北市也匡列五校八三四人,並加嚴餐飲業防疫規範;另一名案一七九六八則是北市聯醫護理師男友,隔離中轉陽,暫無傳染疑慮。這名亞東醫院護理師卅三歲,打過二劑AZ,本月十一日接種第三劑莫德納,十五日有咳嗽、頭痛、流鼻水症狀,上午快篩陰性,晚間持續不適採檢快篩陽性、PCR陽性、Ct值二十一點五,已收治專責病房隔離治療。醫院立即通報,已匡列七十九名接觸者,目前一採全數陰性,今晚將進行二採。護理師並未接觸專責病房,感染源正在釐清,將做全院普篩、清消。疫調發現,本月十三日她帶家中二個小孩到北市士林科教館及兒童新樂園,並參與學校校外教學。台北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將等採檢結果出爐,再決定是否停課。黃珊珊表示,北市餐飲業防疫將加嚴,包括宴席不得有離桌敬酒、敬茶等社交行為,未落實防疫措施,且稽查未改善不得內用等。海底撈貼出告示牌,將從十六日晚間停業至十八日,並同步清消,但大遠百和同樓層仍照常營業。有民眾帶著小孩得知消息,馬上抓著孩子的手消毒後快速離去;進出的人潮明顯減少。北捷統計,前天進入兒童新樂園約四千七百人次,傳出確診足跡後,不少民眾憂心忡忡。有家長表示,還是等園區清消、疫情穩定並打完第三劑再去比較保險。另外,黃珊珊說,案一七九二八為台北個案,是一名四十多歲女性,在桃園機場負責檢疫、唾液採檢及量體溫等工作,十五日PCR陽性,Ct值二十一,相關接觸者擴大匡列五十人,目前正在採檢。
-
2022-01-17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活躍好學逾90分 財務意外僅拿70
即將邁入40大關的我,出社會即遇到金融海嘯、歐債風暴等金融危機,且不時傳來各種社會保險即將用罄訊息,讓我在退休思考安排時多了幾分憂患意識。這次測驗發現,我是翩翩蝴蝶,在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都90以上高分。我曾參加勞委會的產業人才投資方案選修了不少課程,如財務規畫、西餐烹調等,學習專業知識,也培養興趣,調劑身心,讓繁忙的工作後能舒緩心靈。在財務部分僅拿70分,讓我感到意外,一直以來都從事財務相關工作,擔任過券商投研分析、現在電子業負責資金調度,理應會有不錯成績,但仔細想想,應該是未婚的我,沒有將婚後養兒育女的開銷設算清楚,這部分必須重新規畫。將步入中年,不能再仗恃還年輕,任意揮霍健康,首先應從減少無謂的熬夜開始,避免罹患心血管疾病,若能睡飽精神較佳,工作上思慮也會比較清晰,表現比較好;更要養成積極運動習慣,適度增加運動強度,讓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以上,且持之以恆。即便我很獨立自主,也要多走出去與人群互動,在進修的時候,大家都是有著相同目標或興趣,多與同學攀談討論,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不僅擴大交友圈也能豐富生命,希望在退休來到的那一天,能有充足的財富,健康的身體,更有一起成長的好朋友。●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銀行確診連環爆 醫師疾呼:北北基桃暫停尾牙比較保險
近日國內疫情升溫,本土病例不斷傳出,再加上境外案例暴增,正逢過年前尾牙旺季,讓不少人擔心群聚感染問題,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就在臉書上建議「北北基桃暫停尾牙是保險作法」。桃園機場群聚案擴大,有染疫居服員曾前往桃園中壢的聯邦銀行健行分行洽公,造成該分行至今有14人確診,對此沈政男表示依照先前經驗,不戴口罩必須近距離互動15分鐘才會染疫,「顯然Omicron突破了這樣的門檻」。他也反問「如果居服員那天沒有脫下口罩,會不會傳染給銀行員?」沈政男說機場清潔員只是坐同一班交通車就傳染,可見Omicron很容易鑽口罩漏洞,而國外有人建議戴兩層外科口罩或者戴N95口罩,但其實那是很不舒服的。沈政男說銀行群聚案應該是1月7日聚餐時感染的,如果不是銀行聚餐,也不至於一下子出現那麼多案例,因此他建議「現在開始,北北基桃暫停尾牙是保險作法」。文章引起網友討論,「如果重症比例沒有太高,只要暫停不必要的聚會與活動,維持強化二級,也許是可行的方案」、「還是建議過年還是不要亂跑」、「應該是桃園暫停尾牙而不是北北基」、「醫生建議暫停尾牙,但是他們都沒任何措施啊,連限制聚會人數都沒」、「上個月我去銀行開戶,也被要求拉下口罩對證件及拍照。而且一般去銀行辦事,通常會停留近半小時,想起來銀行真的是病毒擴散的好地點」。
-
2022-01-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尾牙聚餐風險大 專家籲:社交距離應拉長至2公尺
尾牙聚餐盛行,餐廳傳染風險增!近期國內本土疫情延燒,傳播聯已從桃機轉移陣地往社區前進,且包含西堤餐廳員工職員及一名歌友會家人擔任瓦城餐廳的廚師也確診,專家說,餐廳是最容易傳播的場所,需要嚴加提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特別是過年尾牙的階段,到餐廳吃東西必然無須戴口罩,加上敘舊講話,飛沫亂噴,風險更大。國內要求落實量體溫及實聯制措施,未必足夠。Omicron變異株傳播驚人,民眾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是否應自主加嚴。黃高彬認為,外界認為戴N95口罩才萬無一失,或者要帶數層口罩才安心,但反而容易戴太緊造成悶熱,因而拿下口罩,反倒形成破口,他認為可以針對社交距離從1.5公尺提升至2公尺,較為保險。面對春節即將到來,不少民眾採取七加七、十加四返家檢疫方案,憂心造成家戶感染,是否該加嚴措施。黃高彬說,Omicron變異株的潛伏期約零到六天,只要旅館待滿七日「該發病都發病」,即便有例外,感染範圍也不大。
-
2022-01-13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社會連結最不足 財務表現較理想
退休力大調查測驗結果,我的分數52分,「好奇海豚」是我的退休準備樣態,分析提到若能利用對科技新工具的好奇心,會讓自己找到更多話匣子,在社交、學習方面大躍進。這份退休力測驗相當有意思,也真實反映我的狀態。測驗的五項指標中,僅有「財務」表現較理想,自進入職場後,秉持開源節流原則,投資符合自身能力的理財工具,貫徹量入為出的消費模式,也考量「無法工作」的情形,購買失能、醫療等保險,讓身邊家人不會因此而增加太大的生活負擔。測驗顯示我的「健康」和「社會連結」最為不足。健康方面,原本維持每周至少三次、每次一小時的健身課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中斷,少了規律的運動,明顯感受到肌耐力及心肺功能降低。社會連結方面,生活均以家人和工作為主要重心,除了家人就是同事,的確應該騰出其他時間參與不同社團,結交不同生活圈的新朋友,增添生活的多樣性。我很喜歡語言、樂器的學習,或許可以找尋適合的課程、社團或團體,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結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藉由這份調查也提醒自己,「好奇海豚」可以往「王者獅子」邁進,均衡規畫自在獨立、財務、健康、活躍好學與社會連結等五項核心能力,我也可以擁有理想的退休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12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屬好奇海豚 財務準備最不足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我測得43分,低於整體平均57分,屬於「好奇海豚」。其中財務方面準備最不足,健康方面有待加強。活躍好學方面較好,名副其實「好奇海豚」。我願意了解社會趨勢,掌握時代脈動,喜歡閱讀,汲取新知,去年5月疫情爆發宅家時,無論是追劇或看網路文章,遇到不懂的地方隨時做筆記,讓學習無所不在,努力精進自己。針對財務方面的準備不足,大環境不景氣,萬物齊漲,薪水不漲,更要開源節流。勞退除了雇主按月提撥薪資6%到個人帳戶,我今年起將自提薪資6%,多存一點退休金,為養老做準備。喜歡工作的我,也計畫將來退休後,如果身體允許,要去兼職工作,讓自己不與社會脫節,老有所用,才不會造成子女負擔。需加強的健康部分,由於忙碌,運動總是無法持之以恆,最近因為脊椎輕微滑脫,又有五十肩,常做復健,看到復健室行動不便的阿公阿嬤,深刻體會到,人生的下半場比較的不是財富和成就,而是健康。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顧好健康,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審慎理財,超前部屬,準備再買一個保險為退休做最好的準備。同時保持好奇心,加強社會連結,廣結善緣,努力經營人際關係。讓自己的晚年是健康的、活躍的、獨立而快樂,老得漂亮、精采。●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擔憂去年5月疫情爆炸重演?李秉穎:觀察的重點是這個
北部疫情發燒,進入社區傳播,引發恐慌,民眾擔憂去年5月疫情大爆發的景象可能重演,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觀察的重點是社區裡有沒有出現不明感染源的病例,目前是還沒有,未來的兩周要持續關注,但是他對於目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的7+7政府是「很不安的」,一不小心就會傳染到社區裡,過年前這段時間一定要提高警覺。李秉穎昨晚在政論節目「年代向錢看」中做了上述表示,他表示,桃園這一波的本土社區疫情,昨天原本傳出有小孩病例不明感染源,後來證實仍源自桃園機場的傳播鏈,一旦社區出現不明傳染源的病例,顯示已有隱形傳播鏈在社區裡一段時間,就很難控制,目前看起來還好,大家不必太擔心。他表示,現在的情況有點像去年Delta變種病毒進入台灣社區,當時大家也都很緊張,輿論也認為台灣會守不住,但後來台灣還是守住了,所以即使現在Omicron進入社區,還可以再觀察,要警覺但不必恐慌。他表示,變種病毒朝向輕症化,但是卻「還沒有輕症化」,死亡率仍高於流感,美國現在每天有上百萬的病例,雖然多數都是輕症,但一個城市可能有數千人需要住院,對醫療是很大的負擔,也會影響到一般住院,仍不能輕忽。同時輕症化的先決條件是多數的人都有免疫力,他表示,台灣仍有1/4的人口未接受完整的疫苗注射,這些人一旦感染,重症的比率還是相當高的。他表示,在過年前這段時間,每天都有數十個境外的確診病例,一不小心就可能傳染到社區裡,他對於目前7+7的政策很不安,最保險的還是應該維持之前的居家檢疫14天,不過像是美國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即使是確診者都是7+7,但是美國醫學會是反對疾管局這項策略的,美國並不是大家都認為應該採與病毒共存的態度。
-
2022-01-1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活躍好學滿分 健康明顯偏低
上網填寫「退休準備指標2.0」加強版,測出結果是77分,在退休五項核心能力中,社會連結、自在獨立及活躍好學滿分100分,財務85分,健康56.5,我是安老族,很慶幸測試退休力是動物之王「獅子」。去年大部分時間宅在家,還是想辦法學習,與朋友互動,參加了塔羅牌班、手機拍攝剪輯及YouTuber班,自拍影片及剪輯,成立自己的YouTube平台。九月至台東Longstay二個月,學習烹煮咖啡、原住民餐、製作裝置藝術及導覽等課程,遊遍台東景點、吃遍美食,結交許多新朋友。退休後工作不再以賺錢為目的,以做公益為主,在非營利國際組織Servas、任林教育基金會及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擔任志工。發展人文交流的自助旅行及寫作,常演講分享經驗,進而成立社團,在國內推廣孝親餐及孝親旅行,疫後將至國外進行文化、廚藝交流及義診。開創了退休後的第三人生。目前財務部分,缺少長期看護保險、預防醫療照護諮商及善終安排,因此要加保長照保險及預立醫療決定。健康分數明顯偏低,因疫情嚴峻,限制外出,運動量不足,又因腰椎舊疾,只能在床上做復健運動,體重過重,健康亮紅燈,於是重新擬定健康計畫,每日散步及瑜伽運動,飲食減糖,維持正常體重,才能繼續保持王者獅子的退休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8 新聞.杏林.診間
「神不會擲骰子」 多數疾病有跡可循!30歲男幾次昏倒、貧血嚴重,被發現有鼻咽癌
一名三十餘歲的男子,幾年前曾經因為短暫意識不清,被診所懷疑是癲癇症而轉到我門診就醫。神經科疾病很重要的線索是患者的主訴與病史。簡單來說,「患者是為了甚麼問題或症狀來就醫的?」從病史詢問中得推敲很多疾病,再一一去排除或印證。然而,儘管我安排抽血及檢查,他卻沒再回診,也沒去做檢查。「先生緣,主人福」。在醫學中心裡,這種就醫型態的患者屢見不鮮。也許是台灣就醫太便宜且方便,隨時有空才來即可;又或者是他們自覺目前症狀還不夠嚴重吧!我也只能隨緣,無法強求。 兩年之後,某天他突然又出現在我門診。陪同前來的是他母親,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皮膚蠟黃 建議驗血我瞄一眼舊病歷,好奇的問他說,最近怎麼又跑回來?有甚麼新狀況嗎?他說,他平時是開車在高速公路南來北往的快遞貨運司機。某天他在整理貨物時忽然昏倒,沒目擊者,不確定是否有抽搐;幸虧那時不是在開車。真的,幸虧出現症狀時不是在開車!尤其聽他描述工作性質,每星期有三天需載貨南下,當天即需北返;有時還輪夜班。我初步估算,一個月得開上兩三千公里的路途啊!不禁聯想到三天兩頭的高速公路車禍案件。他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無論是駕車自撞或撞到他人,都不是開玩笑的。陣發性的意識不清,在神經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者並不算少。在嘗試請患者回想發生前幾秒是否出現哪些狀況後,最常見且需要考慮的兩個原因是昏厥與癲癇。前者可能是慢性疾病、突發的心律不整(心臟出現擾流)、或血管狹窄導致暫時缺血等等;而癲癇就是腦部不正常漏電,不見得一定要出現肢體抽搐。但臨床上較困難的一點是,有時做了許多檢查,卻都無具體結論。這時就得決定是否再等一陣子?或是當患者症狀反覆發生時,針對最可能的診斷先嘗試治療看看。如果發生次數從此減少了,搞不好就是那個原因。他有抽菸及飲酒,睡眠也不正常。我重新幫他做了神經學評估,與兩年前一樣毫無異狀。不過我注意到他的皮膚呈現奇怪的蠟黃色,這是舊病歷上沒描述的。那種膚色我說不上來,應該懷疑有黃疸或貧血?這些徵象雖然不一定跟陣發性意識喪失有關,但綜合他的可能病因,仍建議驗血、安排長時間腦波與長時間心律檢查;但患者以工作太忙而推辭了。為了養家 拚死工作這時坐在後面,靦腆的母親突然開口了。她說前兩天曾經目睹患者在吃飯時失去意識,但很快就醒過來;上個月也有一次發現患者在住家附近昏倒。此外她覺得患者變瘦了,似乎營養不好。她加入幫腔:「好啦,你就照醫師吩咐,做檢查看看吧!」患者與母親同住,哥哥嫂嫂另住他處;兄嫂不負責照顧母親。他每天拚死拚活,就是為了養家活口。雖然清官難斷家務事,我也沒時間在看診時完全搞懂家人之間的互動,但是感覺上經濟重擔就在患者身上。或許「以工作為重」是他的心思,這應該也是他都抽不出時間、直到現在才勉強被母親押來看病的主因。眼見患者拒絕,母親急著向我說:「醫生,請你幫助我兒子。」語氣竟是哽咽。即使沒有母親的請託,我這回也得再嘗試勸說他一次的。不僅是於心不忍、更是醫者本份。人無論在甚麼環境下失去意識,都是一件危險的事。再說如果他暈倒了,甚至開車發生意外,後續的醫療、法律問題是誰要承擔?這位患者或許覺得,他有自己選擇喜歡過的生活方式的權利,這是他的身體,只要不犯法,沒人有權力強制他就範。就跟許多四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患者飲食毫不忌口一樣,那是他的自由;我也同意這論點。只是當他與其他人的生活有所連結,一旦發生狀況時就不再僅僅他一個人的事了。我說:「我了解工作對你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你倒下了,母親要怎麼辦?把自己身體顧好,不要讓長輩操心才是真正的孝順。」血紅素5.6 門診少見在母親與我的親情與道德雙重攻勢之下,他勉為其難的同意來做檢查。下次回診,他的腦波顯示正常、心跳雖偏快卻沒有心律不整;最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血紅素居然只有5.6!其他血球也不正常。我嚇一跳!內科醫師當久,有時候光靠「看相」就可以看出一點眉目:比方說病床上的患者呼吸費力到頸部肌肉緊繃,大概沒多久就呼吸衰竭了;走進診間求醫的人步態僵硬,面無表情,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候群之類的疾病等等。這位患者我雖然覺得他必定有些問題,卻沒料到貧血嚴重至此,而且居然還毫無不適的正常生活。我試著用淡定、白話的口吻向患者與母親解釋,這樣嚴重的貧血狀態我在門診極少見到。保險起見,我再度釐清了病史,沒有任何腸胃道發炎或出血跡象;那麼最可能原因是罹患了某種嚴重疾病,導致造血功能異常。我強烈建議他先去找血液科。他感到錯愕,但仍不願意接受事實;母親則是憂心忡忡。不到一個月後,他又再一次昏倒而被送進醫院,這次在住院期間完整檢查後,赫然發現有鼻咽癌,而且鼻腔與顱底部分區域已經受到侵蝕。他出院後再度來我門診。但他講話、吞嚥仍是正常,沒有任何線索會讓我聯想到鼻咽癌。他告訴我,要辭去工作了。他住基隆,據說老家附近山明水秀,適合休養;他要在基隆長庚專心治療,並且多陪伴母親了。我想他終於覺悟了!母親一定很欣慰。被診斷出癌症雖是個打擊,卻終於找出一個大禍害。母親從頭到尾緊握他的手,不停向我道謝;但我其實沒幫上甚麼忙。我補充說,台灣治療鼻咽癌的水準是世界一流的。前馬來西亞羽球名將「李宗偉」,就是經人介紹而特地到長庚醫院來就醫的,而治療效果也不錯。雖說每個人的病情不同,但新科技總是能夠帶來新希望,不用太悲觀。預防疾病 多關心健康「神不會擲骰子!」是愛因斯坦的名言。這句話後來被各自解讀,有人認為宇宙運行自有定律,按著軌跡走;卻也有人覺得許多事件是隨機而不可預測,神對人是公平的。當今醫療上確實可見許多基因相關、或仍找不到線索的罕見疾病,無藥可治,讓人感嘆天意難測;也許可預見的未來,會發現所有疾病都是「命運」(出生即註定),再努力也沒用也說不定。但我仍然相信,絕大部分的疾病都是有跡可循的。每個人從小到大的個性、習慣、工作,各個環節都可能對未來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許多疾病的出現甚至惡化,往往就是不適當的飲食方式、生活型態、環境衛生或就醫態度等綜合因素造成的。根植於遺傳或基因突變的病症固然難以預防,但吾人要打破既定的疾病輪迴,提升自己生命品質,還是得多關心自己健康,並且參酌醫療經驗才行。
-
2022-0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機染疫 信實865人採檢結果出爐!7確診外 其餘全陰性
桃園機場群聚感染事件,累計確診人數達8人,其中7人是外包清潔公司信實企業員工,導致該公司全面採檢;完整結果今天上午出爐,除已公布的7例個案,其餘員工一採均陰性。不過,因為確診者有多處足跡,桃園市長鄭文燦今早在防疫會議呼籲一般民眾「有需要就去篩檢」。桃園市衛生局今在中壢區龍岡大操場、黎明公園和八德區北區客家會館設採檢站,桃園區中路運動公園也有臨時站;中路臨時站上午現場排隊人數約20、30人,採檢過程約莫10到15分鐘,未見人龍久候,採檢者以歸國居家檢疫需求居多,負責載運的防疫計程車也做足SOP,採檢民眾上車前都全身噴酒精消毒。衛生局表示,社區採檢站昨天有1042人前往,全數陰性,而信實企業865名員工扣除已知確診7人,一採也全部陰性。鄭文燦進一步指出,有一名確診個案近日曾到金嗓歌友會打工,跨年當天也去過歌友會,雖未與現場跨年晚會的群眾接觸,但保險起見,已通知與會成員今天採檢;鄭文燦也呼籲,民眾如自覺身體不適,有需要就去採檢。另外,機場事件有3名清潔員是昨天傍晚確診,目前案號未定,但已知3人分別住在桃園中壢、觀音和新北市,均已完成疫調。桃園方面,觀音某國小因為有學生的同住家人是確診者,今天停課,由於學生採檢結果未出爐,採檢對象是否擴大未決定。
-
2022-01-0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暖男水豚符個性 活躍好學頗欠缺
看看自己退休力的代表動物,58歲的我屬於暖男水豚,覺得很配合自己的個性。30年前開始爬山,孩子大一點時會帶家人在假日走遍南台灣小山,之後則是挑戰百岳,太太這些年跟著我南征北討,儼然成為登山好手,孩子們也養成了良好的體能及耐力。有一年新年我帶領兩位好友走出南台灣,三家人開著車進行一場優質北台遊,至今他們對這件事還津津樂道,感謝我為大家規畫令人難忘的行程。我們一家曾到日本自由行數次,右駕對我來說已駕輕就熟。在女兒負笈德國時也花了不少時間籌畫,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就開著租來的休旅車跑了3200公里,闖蕩了四個國家。有人曾問我何以會有這樣的「虎膽」?我覺得帶領他人拓展生活領域,被別人需要的感覺很棒。但再看看自己的雷達圖,在「活躍好學」方面頗為欠缺。這提醒我應該要多充實外文應對能力,解封時到德國看望女兒,才不會過於依賴她的語文翻譯,反而在自己單獨行動時不斷遇到溝通瓶頸。其他四個面向我則是挺滿意的,因為開朗健談,不怕交不到朋友;財務方面,在年輕時已做好保險及購買房產等理財規畫;健康方面,注重飲食並規律運動,所以即使是空巢期也不會覺得無聊,反而可以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相信過幾年退休了,我依然活躍自在。▍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者曾參加歌友會 桃園衛生局:採檢800名會員
桃園機場群聚案擴大,曾有確診者在跨年期間連續5天去金嗓歌友會,引發外界擔憂。桃園市衛生局今天表示,上午已開始針對全數歌友會會員進行預防性採檢,約有800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新增1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病例,為桃園機場停車場廁所清潔員(案17230),據初步病毒基因定序感染Omicron變異株,這2天接連新增病例;指揮中心昨天晚間公布,桃機群聚案再新增3名確診者,截至目前共有7名清潔員及1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共8名確診者。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昨天下午公布疫調足跡,曾有確診者在去年12月29日至今年1月2日去過金嗓歌友會5天。桃園市立委魯明哲昨天晚間在臉書(Facebook)發文,貼出跨年夜歌友會近千人的聚會照表達憂心。桃園市政府衛生局今天表示,確診者自述並未直接參與晚會,但保險起見,已通知歌友會會長召集會員,今天上午7時30分開始進行採檢,並非以接觸者身分,而是以預防性方式採檢,人數約800人。
-
2022-0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沒有醫師協助,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 感恩改變了我人生的醫師!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時光任苒,歲月如梭」,常是過往常用的形容詞。自己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古稀之年,回首過去,才真正意會到那如梭的歲月,己無影無踪的消失在回憶之中。我的人生順遂中,也有波折。過了中年,在台北大街的巷道,遭遇歹徒持刀搶劫,乃全家移民赴美,待孩子上了大學,水土不服的我們,又返回台灣,孩子的人生因此改變。如今的退休生活,平淡的鄉居中,健康及回憶竟成為生活的重心。回顧過去的人生,感到自己非常的幸運,如果沒有幾位醫師的協助幫忙,我的人生或將終止於十八年前,所罹患的聽神經瘤。沒想到返台不久的我,在毫無症狀下,遇到三位醫師貴人。第一位C醫師是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我的表弟。我初次去看診,其實是陪內人前去檢驗聽力障碍,我只因聽電話左耳及右耳的聲音不同,順便看診而己。沒想到在表弟鍥而不捨之下,竟在我預定赴美探視孩子的前一天,檢查出在腦部的左側聽神經長了約3.5公分的腫瘤,因腫瘤頗大,再來可能會侵犯到中樞神經。表弟醫師知道我們己訂的赴美行程在即,幫我準備了醫師的診斷報告及MRI的片子,讓我在美,可以尋求「第二意見」。我們二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依既定行程,搭上華航的班機飛往洛杉磯,在機上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中,我已經無心如往昔觀賞窗外的美景,只想著我能不能再搭飛機回台?行前,約略告知一位在洛杉磯的晚輩,我們想去暫住她家幾天,再轉機去芝加哥。冥冥中,上天似有安排,我遇見此後扭轉我的人生的醫師!到洛杉磯之後,我的晚輩親友(後以J醫師稱之)是UCLA的神經內科醫師,她看了我由台北帶去的診斷書及MRI影像後,立即告訴內人:她在醫院的team包括她及耳鼻科、神經外科計三位醫師,上週才為一位同樣患者,成功的施行手術。內人一聽有手術成功的先例,顧不得我在美國己經沒有保險了,立即安排我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想到龐大的醫療費用,本想等等再返台醫治。然台北當時又是Sars病毒蔓延,如同現在的Covid-19病毒,報載:台北的醫院手術室,都暫時關閉,人心惶惶。當下六神無主的我,最後,我聽從了第三位貴人醫師,由美返台的神經内科醫師兼教授的朋友建議,我留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J醫師安排了我和她的team的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二位醫師初診。 見到二位主刀醫師,他們的親切,也因有J醫師全程陪伴,適時翻譯,讓我及內人對手術充滿信心。二位醫師的門診共花了約2個小時,見識了美國醫院如飯店的美好印象,我的手術的日期就訂在門診的二個月之後,我們即飛往芝加哥女兒處待診。為了舒緩緊張的情緒,內人常陪著我到女兒家居附近的林肯公園、密西根湖邊、芝加哥美術館漫步,在公園內觀賞美麗的鬱金香,也飽覽了芝加哥一年中最艷麗的美景,全家四人更遠赴密西根州的荷蘭村,觀賞那美不勝收的鬱金香花田並花了四天,開車沿密西根湖繞了一圈。當時想:一生如果因此而逝去,我也應無所遺憾,只是孩子尚未成家立業,內人也將無法承受這一打擊,外表常掩飾不了內心的煎熬。二個月後,手術當天,上午八點,我健步如飛的走進手術室,醒來時,天眩地轉,一直語無倫次,用國語夢囈似的說:謝謝。據說驚動了在旁的美國護理人員,幸賴J醫師及時進入手術房才解危。我的手術是成功的,惜因腫瘤很大,事後主刀的猶太籍醫師告知:因腫瘤與聽神經纏在一起,必需將腫瘤與聽神經一併割除。聽神經無法保留,我原以為一耳失聰無所謂,沒想到這竟然讓我嚐到生不如死的滋味。事先毫不知悉,聽神經的主要功能,除聽覺外,還主司人的平衡。手術後,天眩地轉之外,身體完全在失衡狀態。人除了意識沒有錯亂外,生活包括穿衣、上洗手間都無法自理,也無法站立,遑論走路。當時,我自忖:糟糕,我往後的人生就要如此癱瘓一輩子嗎?手術後,J醫師讓我住在她位醫院不遠的家。出院回家的路上,坐上J醫師開的車,我的暈眩幾乎無法睜開我的眼睛。回到J醫師的家,幸賴當時讀復健系的兒子,用腰帶將我提上3樓的家,此時覺得真是「生不如死」,其實真正的挑戰與磨練才要開始。接著,J醫師不准我成天躺在床上,她說:失去聽神經而失去的平衡功能,必須要靠訓練,每天走路,讓大腦來取代原來聽神經的功能。由於我連站立都有困難,求J醫師幫我買一個輪椅,立即被她以「no way」而被否決了,J醫師說平衡的復原是有時間性的,我復原的黃金時間即是手術後,馬上要開始做復建的工作。她告知她有一位病人因家境好,術後使用輪椅代步,結果10年後仍然無法站起來走路。J醫師每天辛苦的醫務工作下班回來後,就看著我的學習進度,當我可以走一步時,她鼓勵我走二步看看。有時在她工作勞累之餘,傍晚還帶我去Santa Monica海邊公園草地,帶著助行器,要我在草地上學走路,看夕陽,觀海景,或開車帶我到Westwood的購物中心學習走路,甚至週末帶我去洛杉磯的花市去學習走路及學走電動扶梯,我是喜歡賞花,但彼時走路已覺得相當吃力,因此已沒有興緻賞花、看海景了。但是今日回想,如不是J醫師,我是不會到UCLA醫學中心開刀治療的,也不可能恢復到今天能如常生活的我,我可以確知,做為一位醫師,J醫師對我這病人的長輩,應也有一份難以釋懷的心理負擔吧!J醫師真是我重生改變人生的恩人。這位J醫師在我移民在南加州期間,因彼此住家離得很近。她是我見到難得的女醫師,念完台灣高二隨家赴美,不及二年即入當地大學讀生物,大學畢業後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就讀,而後至UCLA醫學中心做神經內科醫師,同時擔任教職,是我曾認識的人中最優秀的晚輩。我在美國七年中,我的第一次越過美國邊界到墨西哥的美麗海岸聽濤、去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好萊塢碗及加州理工學院聽音樂會、到有名的J. Paul Getty博物館、洛城美術館、Huntington花園賞花、名畫,她且告訴喜歡旅遊、攝影及藝術的我,我一定要去歐洲旅遊……都是她引領及啓蒙我的,我雖被J醫師暱稱為林叔叔,卻實在是誑稱為她的長輩,從她那兒我學到很多什麼叫「生活的藝術」。J醫師曾給我一直讓我迄今時時反思的人生諍言:她說看了許多臨終的病人,幾乎沒有人為少做工作而遺憾,反而為沒能和心愛的家人常相聚或沒能完成自己心中想做的事而後悔。我手術那年是57歲,手術之後,家人的鼓舞及上天給予的求生意志力,迄今的十幾年間,我有機會帶著相機,遨遊紐西蘭、歐洲大陸、日本、美國及中國等地,真沒想到因J醫師的啓發,在病後我竟然擁用此生最值得回味的美好時光,如今的我,是此生無憾無悔。沒有她及另二位醫師,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在此要默默感恩於改變了我的人生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