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低血壓
共找到
528
筆 文章
-
-
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四物、薑母鴨並非人人可吃 藥師點名三高患者風險最高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入冬進補幾乎是台灣人的習俗,最常吃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品,開業藥師林宸汝表示,三高患者切記別亂補,冬令進補的食材,多與三高藥物產生「加成」作用,反而不利疾病控制。三高患者不是不能補,但得小心補,一般建議中西藥要間隔一小時使用,服用西藥與吃補品,也建議要間隔一小時。否則嚴重者可能導致出血、昏厥,且不利原本三高控制。林宸汝表示,藥膳補品多由中藥材配置而成,很多民眾會誤以為補品跟中藥無關,一周喝三次,把補品當一般湯品喝。她強調,藥膳也是中藥,還可能因為口味的需求,或是食用人數的多寡,提高藥膳的濃度。林宸汝表示,台灣三高患者愈來愈多,高血壓或是曾做過心導管手術的患者,可能會定期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如果喝到含有「當歸」的補品,當歸含有類香豆素,會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樣也具有抗凝血的效果,兩者效果加成,會增加血管出血機率。如果正在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如地高辛,或是其餘的降血壓或是利尿劑,會促進體內鉀離子的排泄。此時又吃到含有「甘草」的藥膳補品,兩者加成,則會產生低血鉀的情況。白芍也是在四物湯最常見,其餘像是山楂、陳皮、五味子等也會酸化尿液,如果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如利血平,兩者加成會降低血壓效果,反而會嚴重低血壓而暈厥送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吃藥膳並不是毫無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到含有人蔘、鹿茸,會瞬間提高血糖,不利血糖控制。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如果又吃到含有丹參、紅花的藥膳,血管則容易出血。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約有36%的民眾中西藥合併使用。他提醒,中西藥合併使用具有風險,藥膳也是。呼籲三高患者,冬令進補必須要注意,也建議多詢問藥師,該如何調整服藥及進補時機。
-
2021-11-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寄生蟲老藥可治新冠是不是假消息?頂尖期刊曝最新研究成果
今天(2021-11-2)有人在群組傳來一篇剛在中時新聞網發表的文章:抗寄生蟲老藥可治新冠是假消息?專家爆:已很多台大醫搶買。它的配圖下面寫著:「國內專家認為抗寄生蟲老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對新冠肺炎療效佳。」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引言,所以我就只拷貝其餘4段如下: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表示,他和台大癌醫副院長王明鉅、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都很關注伊維菌素對抗新冠疫情的療效,3人9月下旬時在國政基金會一場座談會也提到此藥。陳宜民引述當時陳昌明說法,陳昌明6月時曾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談到此藥,那時本土疫情已經導致300多人死亡,但陳時中不採信,因此陳昌明講了很重的話:「如果那時陳時中聽進去,後面不用再枉死500人!」陳昌明並表示,很多台大醫師已經自費去買伊維菌素,現在市面上已經買不到,主要是有心人士搶購一空。陳宜民強調,雖然今年6月時指揮中心曾經發新聞稿,表示伊維菌素無法治療新冠肺炎,認為這是傳言;甚至有臨床試驗也指出伊維菌素無效,該論文還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但後來被發現該論文的贊助商是醫療公司。「疫苗廠都不希望伊維菌素有效,因為如果伊維菌素有效,大家吃1顆2元的藥就可以預防,那何必打疫苗、買藥物?」但陳宜民說,伊維菌素的相關資料是動態性地不斷增加,轉捩點是2、3個月前日本Tokyo Medical Association(東京都醫師會)做了一個600人臨床試驗,得到很好的結果,之後便建議日本民眾每人隨身自備4顆伊維菌素。陳宜民表示,如果5、6月時指揮中心說這是假新聞,他可以接受,因為那時很多證據還沒有顯露出來;但10下旬時指揮中心重申同樣論點,且仍不把伊維菌素納入染疫輕重症用藥,陳宜民直言「這就有點言過其實」,指揮中心是否該重新檢視一些新的證據?另外是否經過透明、公開的討論,才否認該藥療效?如果曾討論過,是否能提供會議紀錄?如果指揮中心認為這個議題已經過去了,把它當假消息來處理,那就是他們的知識沒有與時俱進。第一,有關「東京都醫師會」,我曾在兩個月前發表伊維菌素:醫師會長的推薦,良莠不齊的科學證據,指出它的會長尾崎治夫是提倡使用伊維菌素,但日本政府不予採納。上禮拜五(2021-10-29)美聯社發表Japan has not substituted ivermectin for COVID-19 vaccines(日本尚未用伊維菌素替代 COVID-19 疫苗),其中兩段是:「東京醫學會主席尾崎治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伊維菌素可能對 COVID 患者有益,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之後出現了關於伊維菌素在日本獲得批准用於 COVID 患者的錯誤聲稱。網上有些人將此誤解為對該藥物的認可,並將尾崎誤認為是政府官員。 但東京醫學會是日本醫學會下屬的一個獨立組織。 它不是政府機構,也不反映日本政府或其厚生省的官方立場。」第二,有關「陳宜民說,東京都醫師會做了一個600人臨床試驗,得到很好的結果」,我查不到有這樣的試驗。第三,有關「陳宜民表示,如果5、6月時指揮中心說這是假新聞,他可以接受,因為那時很多證據還沒有顯露出來;但10下旬時指揮中心重申同樣論點,且仍不把伊維菌素納入染疫輕重症用藥,陳宜民直言『這就有點言過其實』」,我請大家來看最新的臨床研究:2021年12月(電子版是2021年8月25日):Single-dose oral ivermectin in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 (RIVET-COV): A single-centr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輕度和中度 COVID-19 (RIVET-COV) 中的單劑量口服伊維菌素:一項單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在輕度和中度 COVID-19 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單次口服伊維菌素並未顯著增加 RT-PCR 的陰性或入組第 5 天的病毒載量下降。2021年10月: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ivermectin in COVID-19 treat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評估伊維菌素治療 COVID-19 療效的臨床研究: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結論:雖然伊維菌素劑量(12 毫克/天,連續 3 天)在任何終點上都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觀察到伊維菌素治療組有減少住院時間的趨勢。2021年7月:Ivermectin to prevent hospitaliz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VERCOR-COVID19)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伊維菌素預防 COVID-19 患者住院治療 (IVERCOR-COVID19) 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伊維菌素對預防 COVID-19 患者住院沒有顯著影響。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患者需要在治療早期進行侵入性機械通氣支持。在任何其他次要結果中均未觀察到顯著差異。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2021-10-20發表Toxic Effects from Ivermectin Use Associated wi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伊維菌素使用的毒性作用與 Covid-19 的預防和治療相關)。它的最後一段是:這些案例說明了伊維菌素的潛在毒性作用,包括嚴重的意識模糊、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和低血壓,以及不當使用頻率的增加。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使用伊維菌素治療或預防 Covid-19。不當使用以及可能發生的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導致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副作用。所以,請問,是誰的知識沒有與時俱進?原文:伊維菌素對新冠肺炎療效佳?專家認為?
-
2021-11-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傷口不出血、評估可做中強度運動 醫師:術後七天可嘿咻
109年全台超過12萬人心肌梗塞,其中不乏年輕人。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表示,年輕型心梗患者,大多和過度抽菸有關,且血管普遍瀰漫性阻塞,因此「一根菸都不能再抽」,以免再度心梗。心梗患者不分年齡,在出院前應評估可承受的運動強度,只要傷口不出血,可承受中等運動量無症狀者,七天後即可有性生活。李文領指出,抽菸和低密度(壞)膽固醇過高都是心梗復發的危險因子,靠意志力戒菸不易成功,應透過戒菸門診和藥物介入,幫助成功戒菸。而有些人體質對飲食較敏感,只要一吃蛋,壞膽固醇就升高,建議患者應定期抽血檢驗,易敏感者一周不要吃超過兩顆蛋黃。心梗後的運動也很重要,李文領說,術後規則進行心肺復健,可降低26%死亡率和18%再住院率,通常出院前會評估最大運動量和每分鐘氧氣代謝能力,訂出個別適合的運動強度,一般人運動最高心跳率為每分鐘「207-(年齡╳0.67)」次,心梗患者需打六至八折,以七十歲心梗者為例,應落在每分鐘96~128次。運動項目可以是快走、慢跑、打太極拳等,但有感覺吃力,呼吸超過每分鐘35次以下,或胸悶心律不整、頭暈等問題就該立刻停止。至於性生活,只要傷口不出血,評估可從事中強度運動無不適者,術後七天後即可嘿咻,但心肌受損嚴重者或是胸口痛就不適合。持續服藥亦為心梗控制關鍵,李文領指出,只要規律服藥,即便心肌受損,存活率也很長,醫師會依病情開立保護心臟的血管收縮轉化酶抑制劑、降膽固醇和抗血小板藥物等處方,若出現低血壓、血便、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應請醫師調整處方,不可擅自停藥。
-
2021-10-31 新聞.長期照護
動不動就頭暈 該看心臟科還是耳鼻喉科?
很多長輩常會抱怨頭暈,擔心是中風的前兆。有人經年累月的暈,卻檢查不出什麼毛病;有人感覺天旋地轉站不起來,趕緊求助醫師。暈和眩有什麼不同?什麼情況該求助心臟科、神經內科?什麼情況該找耳鼻喉科?年邁的父母常嚷著頭暈嗎?可別將這些話當耳邊風,或輕忽頭暈只是正常老化,醫師提醒,頭暈有時是中風前兆。眩暈可能是內耳微血管些微阻塞所引起,所以當眩暈發作,很可能表示人體微血管已經出現問題,漸漸人體內中大型血管也可能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反應,甚至演變成中風。案例故事:75歲陳奶奶身體健康,某天在家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伴隨惡心、想吐的感覺,連忙跑到廁所去吐,但是吐完之後天旋地轉的感覺仍然強烈,幾乎無法站起來。家人帶她去醫院急診,在耳鼻喉科門診確診為「梅尼爾氏症」。陳奶奶暈眩的症狀並非時常發作,有時一年才發作一次,但每次發作就只能躺在床上、緊閉雙眼,才能避免暈眩及想吐的感覺。常見眩暈 低血壓、貧血造成通常一般人頭暈不舒服,會用「暈眩」(醫學上稱作「眩暈」)這個詞,但「暈」和「眩」其實是兩種不同種類的感覺。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眩暈的原因很多,這是醫學中最常見的名詞,卻是最難診斷的疾病。最常見眩暈的原因是姿勢性低血壓、缺血性貧血所造成頭暈的感覺,當血壓過低時加上姿勢變化,往往造成患者蹲下去再站起來時,特別容易暈,甚至會出現眼前一片黑、幾乎站不住的感覺。頭暈耳鳴 竟肇因姿勢不良另外,包括內耳不平衡,或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也會造成眩暈感,而感冒引起的頭暈,只要感冒好了就不會持續下去,但不少人在頭暈時還會伴隨嚴重耳鳴。陳欣湄曾收治一位患者,長期耳鳴,檢查後才發現該患者是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由於姿勢不良、頸部肌肉長期緊繃,讓耳朵附近肌肉僵硬,不但造成時常頭暈,也伴隨耳鳴。暈有昏沉感 眩則天旋地轉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表示,「暈」通常都是有昏沉感覺,有時會讓人感到頭重腳輕;但「眩」的感覺就非常嚴重,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輕則覺得四周物品會有移動感,重則會覺得四周物品都在轉圈圈,甚至伴隨惡心、想吐之感。造成眩暈的原因有很多,王培寧舉例,像是掌管平衡的半規管疾病、血壓過高或過低、貧血、營養不良等,都可能造成頭暈不舒服的感覺,其他像是腦血管疾病、血管狹窄造成血流不足,腦中風、腦幹中風等,也都會造成眩暈感。此外,會造成嚴重眩暈感的「梅尼爾氏症」,以及長在腦幹上的腫瘤,都會造成眩暈。發生急性眩暈 應立即就醫王培寧表示,若發生急性眩暈狀況,最擔心的就是中風,因此不論幾歲的患者,如果出現急性眩暈,第一個就是要檢查是否有中風的問題。中風造成的眩暈不會好轉,症狀也比較嚴重,有時會持續幾天甚至幾周,尤其腦幹或是小腦梗塞出血,都會影響小腦平衡而造成嚴重眩暈感。通常中風型眩暈患者,還會伴隨手腳麻木無力、講話不清楚等症狀。而要避免中風,最主要就是要控制三高、避免抽菸、酗酒等危險因子。梅尼爾氏症 發作動彈不得至於耳內半規管問題造成不平衡而眩暈,儀器不見得檢查得出來,但半規管不平衡主要的症狀就是眩暈,躺著或靜止不動,症狀就會改善。而梅尼爾氏症發作時的症狀有時會非常嚴重,天旋地轉的眩暈感有時會持續幾個小時或是一、兩天,症狀就會好轉,不過梅尼爾氏症發作時,會讓人暈到無法走路,需躺著休息才能改善。
-
2021-10-29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變冷血壓飆升 營養師揭露十種降血壓食物
進入深秋時節,天色暗得很快,似乎提醒人們,冬天即將到來。天氣變冷,對血壓的影響不容忽視。研究顯示,當氣溫下降1度,血壓就可能上升0.5毫米汞柱以上。新聞網站《Sowetan LIVE》營養師撰文提醒高血壓病患,遵守「得舒飲食」原則(DASH),助於改善血壓居高不下的困擾。 總原則來說,由於高血壓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和腎臟疾病的風險。所以,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並減少鹽分攝取,在膳食中加入全穀物、魚、堅果、豆類和低脂乳製品,幫助降低血壓。 以下是十種有益高血壓病患的最佳食物: 一、南瓜籽小小一顆,卻富含大量控制血壓的營養素,包括鎂、鉀和精氨酸。這是一種產生一氧化氮所需的氨基酸,一氧化氮對放鬆血管和降低血壓很重要。 二、紅蘿蔔紅蘿蔔助於維護視力,而且這種主食蔬菜富含酚類化合物,助於放鬆血管和減少發炎,從而幫助降低血壓。生吃胡蘿蔔比煮熟吃,更有助於降低高血壓。 三、豆類和扁豆 豆類和扁豆含有豐富的纖維、鎂和鉀,可以幫助調節血壓。豆類食物可以添加到熱湯中熬煮,讓冬天溫暖。四、菠菜 菠菜富含硝酸鹽,還有抗氧化劑、鉀、鈣和鎂,這讓這種綠色植物成為高血壓患者的絕佳選擇。菠菜湯可以降低動脈僵硬,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改善心臟健康。 五、柑橘類水果柑橘類水果,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攝取柑橘類水果,可以降低高血壓等心臟病風險,助於維持心臟健康。然而,高血壓病患要避免攝取葡萄柚,因為會干擾降血壓藥物。 六、漿果藍莓、覆盆子和草莓是與降血壓作用有關的一些漿果。它們含有花青素,是一種抗氧化物質。花青素已被證明,可以提升血液中的一氧化氮程度,這有助於降低血壓。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在飯後攝取漿果作為零食或甜點,或將它們添加到燕麥片中。七、鮭魚、高脂肪魚類 富含脂肪的魚是Omega-3的極佳來源,有益於心臟健康。這些優質脂肪,也減少身體發炎。 八、芹菜: 芹菜含有苯酞的化合物,助於放鬆血管和降低血壓。煮熟的芹菜效果較好。 九、蕃茄和蕃茄製品:蕃茄和蕃茄製品,富含多種營養素,包含鉀和類胡蘿蔔素蕃茄紅素。蕃茄紅素助於降低高血壓等心臟病風險。十、甜菜根、甜菜葉和甜菜汁:甜菜根和甜菜青菜富含硝酸鹽,助於放鬆血管並降低血壓。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失眠…掉入憂鬱症漩渦 醫:4步驟讓你提早1小時安穩入睡冬天痛風容易發作!營養師揭「NG痛風飲食大全」冷空氣來襲想吃鍋 食藥署告訴你怎麼挑火鍋食材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10-29 養生.聰明飲食
從葷食者變素食者好難?容易執行的彈性素飲食法有3好處
近幾年,蔬食飲食的風潮越來越興盛,許多人因為環保、健康等因素開始想要試著改變目前的飲食型態,從葷食者改為全素食者。但對於吃習慣肉類的人們來說,一下子要從葷食者變成全素食者確實是有些難度,因此,由美國媒體《U.S.NEWS and World Report》評選2021整體最佳飲食法亞軍、最有助於減重飲食法冠軍的「彈性素飲食法」,就是一種非常適合想逐漸轉為素食者的人採用的飲食方法。什麼是「彈性素飲食法」?由美國營養學家Dawn Jackson Blatner於2009年所提出的「彈性素飲食法」,是一種更為靈活的「半素食飲食方法」(Semi-vegetarian Diet),Blatner提倡,只要以多吃蔬果、少吃肉為原則,不需要完全放棄吃肉也能擁有吃素的好處。「彈性素食法」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來源,但當實行者真的非常想吃肉的時候,也可以順應自己的慾望適量吃點優質的肉類如雞肉、魚肉等。另一位營養師Emer Delaney在接受英國媒體《BBC》採訪時也指出,相較於去除所有飲食中的肉類、奶類等動物性食物,「彈性素食法」更像是把一日飲食中蔬果、堅果、全穀類比例拉高,讓實行者能夠用更均衡、更有彈性的方式,慢慢地適應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法。「彈性素飲食法」有什麼好處?「彈性素飲食法」最大的好處就是非常容易堅持下去,由於實行「彈性素飲食法」的人可以自由選擇他們一日中所吃的植物性、非植物性食物的份量,不需要完全捨棄吃肉的樂趣,而是以大量的蔬果為主,肉類為輔。雖然採用「彈性素飲食法」的人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適量攝取肉類,但實際上還是會漸漸減少食用肉類的頻率,通常會傾向於每週一次而非每天一次,長期下來就能減少肉類在飲食中的比例,慢慢地轉為純素食主義者。如同提出該飲食法的營養師Dawn Jackson Blatner所述,實行「彈性素飲食法」能帶來與吃全蔬食一樣的好處,因此,以下將介紹3個科學實證「吃素的好處」。科學實證吃素的3個好處1.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國際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曾發表一篇研究,指出在45,000名成人測試者當中,相較於採用一般飲食法的人,日常生活以蔬食為主要食物來源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下降了32%,而國外媒體《Healthline》認為這是因為蔬果中含有大量的纖維質以及抗氧化的營養素,或許有助於降低血壓、控制膽固醇,進而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2.幫助減輕體重哈佛大學的一份研究指出,與採用一般飲食法的人相比,日常飲食中以植物性食物作為主要來源的人能夠減去更多的體重,在18週內平均可以減去比沒有採用蔬食飲食的人多2公斤的體重,而這很可能是因為蔬菜水果本身含有較高的纖維量、較低的熱量,若再搭配高纖維的全穀類,並限制一日的總攝取熱量,或許可以讓減重的效果變得更好。3.減少罹患大腸癌機率由美國醫學協會出版的《JAMA Internal Medicine》曾發表一份研究,指出在78,000個測試對象當中,相較於進行一般飲食的人,採用「半素食飲食法」(Semi-Vegetarian)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下降了8%。而另一則發表在《哈佛健康醫學期刊》的文章則推測,這是因為食用新鮮蔬果能夠帶給身體豐富的營養成分像是葉酸、鈣質以及大量纖維,能夠讓腸道維持在一個較為健康的環境,因此,採用以蔬果為主要來源的飲食法,或許可以幫助減緩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該如何執行「彈性素飲食法」?1.一天攝取4~5份新鮮蔬果根據英國媒體《BBC》指出,採用「彈性素飲食法」的人三餐都應該要攝取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堅果等,一天至少要食用4~5份的新鮮蔬果,並搭配適量的全穀類食物,讓整體飲食更均衡、更有飽足感。2.食用雞肉、火雞肉等優質瘦肉《BBC》同篇報導也指出,如果真的很想要吃肉的話,建議不要選擇火腿、培根等加工食品,因為這些高度加工的肉類含有大量的脂肪、鹽分,會對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營養師Emer Delaney建議,可以選擇含有豐富蛋白質的低脂瘦肉像是雞肉、火雞肉等,不僅能滿足想吃肉類的慾望,同時也能帶來飽足感,減少對身體的負擔。3.攝取富含鐵質的蔬菜水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過去曾指出,由於植物性食物中的鐵質較不易被人體吸收,因此素食者或是半素食者在平日飲食中,更應注意補充含鐵量豐富的食物,像是紫菜、紅毛苔、裙帶菜、深綠色蔬菜、紅豆和花豆等。此外,黑芝麻、紅土花生、南瓜子等堅果類食物也含有較高的鐵質含量,建議大家可以每天補充一湯匙份量的堅果類,再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一起服用,有助於增加鐵質的吸收率。參考資料:1.《BBC》:What is a flexitarian diet?2.《Healthline》:The Flexitarian Diet: A Detailed Beginner’s Guid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美國媒體評選最有助減重的「彈性素飲食法」:容易執行,還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
-
2021-10-28 新聞.元氣新聞
馬偕雙胞胎早產 相隔12天出生
雙胞胎相隔12天出生!一名懷雙胞胎的鄭太太有早產徵兆,需即刻生產,但為增加另一胎兒的周數及成熟度,醫療團隊採取雙胞胎間隔生產,分別於23周和25周生出雙胞胎姊妹。在醫療團隊細心照顧下,姊妹花於九月初已順利出院。馬偕醫院高危險妊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說,30多歲的鄭太太因上一胎有早產經驗,這次懷雙胞胎更謹慎,在14周便為其進行子宮頸環紮術。但懷孕23周時因腹痛出血住院安胎,3天後子宮頸仍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由於胎兒每多待在子宮一天,成熟度及存活率就能多提升一些,因此和產婦及家屬討論後,陳宜雍選擇為鄭太太施行雙胞胎間隔生產。先自然產出23周6天、570公克的姊姊,同時間迅速修短臍帶再塞回子宮,投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密切觀察,並再次施以子宮頸環紮後安胎治療。12天後因胎盤剝離合併大量陰道出血,830公克的妹妹在25周4天剖腹產出。但早產新生兒發育仍不完全,23周出生的姊姊一路驚險,不但面對肺水腫、肺出血、低血壓、腦室出血等難關,還陸續接受動脈導管結紮手術、腎上腺皮質素治療等,之後還出現視網膜病變,插管一個多月才順利拔除氣管內管;25周出生的妹妹則是肺部發育仍不夠成熟,好在呼吸較有力且活潑好動,使用呼吸器與住院天數較短。姊妹分別在住院120天、92天後,陸續「畢業」出院返家團圓,現在體型也已接近同齡孩子。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雙胞胎竟差12天出生 馬偕醫院救回巴掌仙子
雙胞胎相隔12天出生!一名懷雙胞胎的鄭太太,懷孕23周時因腹痛出血而至台北馬偕醫院住院安胎。但因子宮頸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與產婦及家屬討論後,希望增加另一個胎兒的周數及成熟度,醫療團隊採取雙胞胎間隔生產,分別於23周和25周產出雙胞胎姊妹。姐妹花在團隊細心照顧下,9月初已順利出院。馬偕醫院高危險妊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表示,30多歲的鄭太太體質不易受孕,上一胎就有早產經驗,因此這次懷上雙胞胎更加謹慎,並在14周為其進行子宮頸環紮術。但在懷孕23周時仍因腹痛出血而住院安胎,三天後子宮頸仍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陳宜雍表示,通常37周以前生產就算早產,而周數越小,存活率越低;雖然現在新生兒照護技術越趨良善,早產兒存活率大為提升,但仍以24周當作一個界線,以避免發育不全造成的併發症。由於胎兒每多待在子宮一天,成熟度及存活率就能多提升一些。因此和產婦及家屬討論後,陳宜雍選擇為鄭太太施行雙胞胎間隔生產,先自然產出23周6天、570公克的姊姊,同時間迅速修短大寶的臍帶再塞回子宮,投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密切觀察,並再次施以子宮頸環紮後安胎治療。經過12天的住院安胎,可惜因胎盤剝離合併大量陰道出血,830公克的妹妹在25周4天剖腹產出。陳宜雍表示,原本也想讓妹妹採自然產方式產出,但因鄭太太陰道大出血,因此只好剖腹。陳宜雍也表示,胞胎間隔生產的個案不多,以馬偕為例,一年約一至二個,過去曾有相差八周的案例。不過因為會將胎盤留在子宮內,可能有感染疑慮,因此會給予抗生素等藥物;若持續有子宮收縮或出血情形,則需住院安胎。但早產新生兒發育仍不完全,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張瑞幸表示,23周出生的姐姐一路驚險,不但面對肺水腫、肺出血、低血壓、腦室出血等難關,還陸續接受動脈導管結紮手術、腎上腺皮質素治療、持續插管使用呼吸器等,之後還出現視網膜病變,插管一個多月才順利拔除氣管內管;25周出生的妹妹則是肺部發育仍不夠成熟,好在呼吸較有力且活潑好動,使用呼吸器與住院天數較短。姐妹花分別在住院120天、92天後,陸續「畢業」出院返家團圓,現在體型也已接近同齡孩子。陳宜雍也提醒,產婦若有流產史或高危險妊娠條件,如:高齡、疾病史、妊娠糖尿等,須及早與主治醫師溝通醫療計畫並了解每個孕程可能的風險,即時轉診到設備齊全的醫療院所,以保障高危險孕產婦及胎兒的安全與健康。
-
2021-10-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轉涼要多吃!6種天然血液稀釋劑防心血管疾病
通常醫師都會開立血液稀釋藥物,給有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是有心臟病發作、中風經驗的病患。根據Healthline報導指出,許多維生素、食物、草藥和香料,其實都可作為天然的血液稀釋劑,這些天然替代品可用於降低凝血風險,或是和處方藥一起使用。然而,必須特別注意某些草藥和補充劑會干擾處方的抗凝血劑,例如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 (Coumadin),因此在攝取前可以先詢問醫師的意見。 以下為Healthline報導顯示,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6種食物:1.薑黃:這種金色、芳香氣味的香料,含有活性成分薑黃素,具有抗炎和稀釋血液的特性。2012年發表的1項研究表示,每天服用1劑薑黃香料,可能有助於人們保持血液的抗凝血狀態。2.薑:這種抗發炎的香料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它含有水楊酸鹽,是阿司匹靈的活性成分,也是1種有效的血液稀釋劑。3.辣椒粉:辣椒的水楊酸鹽含量很高,可以作為強大的血液稀釋劑,也被證明可以降低血壓和減輕疼痛。4.維生素E:根據WebMD報導,Harvard醫學院醫學教授Robert J. Glynn表示,維生素E有預防高危險患者出現潛在致命血液凝塊的功效,這些患者沒有服用華法林等處方血液稀釋劑,雖然華法林非常有效,但它有很多副作用,必須在服用時密切監測。另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膳食補充劑辦公室建議,服用血液稀釋藥物的人應避免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 E;然而根據《今日醫學新聞》報導,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E,可能比從補充劑中獲取更加安全,含有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杏仁、紅花油、葵花籽油、葵花籽、小麥胚芽油以及全穀類食物。5.大蒜:服用大蒜,例如陳年大蒜萃取物,有助於減少血栓形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臟病專家 Matthew Budoff 博士表示,服用大蒜萃取物補充劑還可以逆轉動脈斑塊的形成,進而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德國科學家撰寫的研究論文也指出,大蒜萃取物可以透過保持動脈的柔韌性,以及提高一氧化氮的可用性來預防動脈硬化,進而放鬆血管,並減少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6.肉桂:這種廣受歡迎的香料含有香豆素,是一種強效的血液稀釋劑。根據《今日醫學新聞》報導顯示,華法林是最常用的血液稀釋藥物,來自於香豆素,然而長期服用富含香豆素的肉桂會導致肝損傷,務必少量服用。(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早晨、夜晚皮膚特別癢? 「5種洗澡習慣」做了恐陷惡性循環 ·天冷為什麼特別容易便秘? 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
2021-10-18 養生.聰明飲食
醋的營養含量低,為何卻人人推崇?營養師:降膽固醇、減肥外,還有你不知的3大好處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醋是用來料理、調味。儘管近年來醋飲相當盛行,但多數人對它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消除疲勞、幫助消化或體重管理上。前陣子在臉書看到某位營養師介紹了一款獲得健字號降膽固醇認證的蔓越莓醋飲,由於生產的公司是Stella小時候蠻愛喝的釀醋老牌字號,所以引起了我對醋的好奇,為什麼醋能降低膽固醇?到底吃醋對健康又有什麼好處?比你想像還有用處~淺談醋的藥用歷史!當翻到醋的食用歷史,你會發現在我們觀念裏用來調味的醋其實已有數千年的使用歷史,且不同於現代主要是把醋當成調味品,古代還會把醋用於醫療上。例如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使用蜜醋(Oxymel,由醋和蜂蜜製成)來治療咳嗽,這個古方還延用至今;早年美國的醫生也會用醋來治療毒葛、胃痛、高燒和浮腫;而在中國,「本草綱目」就已指出醋的效能,在「敦煌遺書古醫方」及「長沙馬王堆竹簡古醫方」中也分別有18和21首處方用醋。到了近代,透過科學性研究發現許多醋,特別是傳統發酵的醋,如山西老醋、日本黑醋、義大利巴薩米可醋,及水果醋等具有功能性成分,能促進健康、預防慢性病。而這也是近年來為什麼會有很多水果醋或醋飲以機能性飲料的角度來販售的原因。釀醋,兩次發酵為食材帶來蛻變!其實若檢視食品營養資料庫中醋的營養資料,會發現不管是米醋、高粱醋、果汁醋飲、米醋飲,還是烏醋、香醋,除了碳水化合物外,醋的其他營養素含量都很低:大部分的醋,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均為0,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也多半可忽略(鈉例外)….那麼醋到底在吃什麼的?喝醋的好處來自哪裡?答案是來自醋中的多酚類植化素(沒食子酸、綠原酸、兒茶素、阿魏酸等)、有機酸(如醋酸、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蛋白黑素(Melanoidins)、川芎嗪(Ligustrazine)、二氫阿魏酸(dihydroferulic acid)和二氫芥子酸(dihydrosinapic acid)等機能性成份。這些成分中除多酚及部分有機酸外,大部分都是來自發酵或發酵過程的化學反應。所以,醋就像納豆、泡菜、乳酪等發酵食物,對健康的好處主要是來自發酵所帶來的特殊營養價值。而和其他發酵食物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醋是經過兩次發酵而製得的(參考附圖)。傳統釀醋是以糖或碳水化合物(如水果、穀物)為原料,加入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將原料中的糖轉化為酒精;接著再進行醋酸發酵,加入醋酸菌讓酒酸化來獲得醋。最後的成品經過濾、調味、裝瓶即為我們日常所吃的醋。而平日常聽到的「釀造醋」指的就是用上述傳統方法釀造的醋;而「合成醋」則是將食品級的醋酸或冰醋酸進行稀釋,之後再加入糖、酸味劑、調味料等調配而成。由於醋的功能性成分不是來自水果或穀類等釀醋原料,就是來自發酵,故沒有使用天然原料、也未經發酵的「合成醋」除了醋酸外,幾乎沒什麼健康效能,故「釀造醋」可視為機能性飲品,但「合成醋」則比較偏像酸味調味品。認識醋的健康好處!講到醋時常會提到有機酸這個字眼,這是因為它是醋的主要功能性原料,也是讓醋呈現不同風味的原因。醋中的有機酸部分來自釀醋原料,其他則是來自釀醋過程,例如乳酸主要在第一階段發酵過程產生,醋酸則在第二階段產生,發酵過程的條件與技術會直接影響醋中有機酸的含量。除有機酸外,醋的功能性成份還包括多酚、川芎嗪、色醇、蛋白黑素、二氫阿魏酸和二氫芥子酸等,就是透過這些成份為醋帶來抗氧化、抗菌、調解血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健康等功能。一.抗菌、抗感染醋的殺菌力主要來自有機酸,其他諸如多酚、蛋白黑素也有抗菌效果。醋中的有機酸(主要是醋酸)可通過微生物的細胞膜,藉由破壞其細胞膜、抑制細菌合成、增加細胞內滲透壓等多重機轉來殺死微生物,而達到抗菌、抗感染的效果。現代研究顯示,含0.1%醋酸的果醋可有效抑制腸炎沙門氏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仙人掌桿菌等常見食物中毒細菌,故醋相當適合用於做海鮮沾料,拌生菜等涼拌菜,或做生菜沙拉的醬汁來預防食物中毒。二.抗氧化醋的抗氧化能力主要來自多酚,可透過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屬離子、降低氧化物等機轉來達到抗氧化的效果。另外,蛋白黑素也有類似的清除自由基功能。多酚中的酚酸類物質還可以和蛋白黑素聚合成大分子增加抗氧化效果。抗氧化意味著可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傷,這也是喝醋被認為可以美容養顏、延緩老化的原因。三.幫助血糖控制不管是老鼠實驗或人體實驗都顯示醋有抗糖尿病的效果。醋中的醋酸能透過加速胃排空,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避免複合性醣被完全消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對高胰島素飲食(高GI飲食)所做的實驗,發現喝蘋果醋可明顯降低飯後血糖濃度、胰島素反應並增加飽食感。而日本一項針對健康者所做的研究也證實額外的醋或用醋浸泡食物搭配米飯(如壽司) 可降低米飯20~35%的升醣指數(GI值)。另一項對胰島素阻抗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所做的安慰劑對照組實驗,發現在攝取含87公克碳水化合物的混合飲食前,先食用測試用醋飲(含20公克醋、40公克水和1茶匙的糖)可降低飯後血糖並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相較於安慰劑組,喝醋的胰島素抗性組餐後血糖降低了64%,且胰島素敏感性改善了34%;糖尿病組餐後血糖則降低17%,飯後胰島素敏感性改善19%。所以有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患者非常適合將醋納入平日烹調飲食中,透過多食含醋料理、使用含醋醬汁等來輔助血糖的管理,或於餐前飲用醋飲來減緩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四.體重管理許多研究都發現食用醋可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增加飽食感,減少食物攝取量而幫助體重管理。一項針對健康者所做的實驗發現只要10公克 (約兩茶匙)的醋,就可有效降低飯後(澱粉類的複合性醣)血糖值多達20%左右;另一份飽食感研究也發現相較於對照組,實驗組在攝取醋(含1公克醋酸)和花生(約1盎司)後,隨後所攝取的食物量較低,估算約減少200~275大卡熱量。此外,人類實驗也證實健康的肥胖者和高血壓的肥胖者,長期攝取水果醋可明顯降低體重,身體質量指數、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由於飽食感的程度和醋酸攝取量成正比,故想減肥的人可將醋納入減重飲食計畫中,例如用醋做沙拉醬、水餃沾醬、低糖水果醋凍,或直接做糖醋、醋溜等含醋料理,或吃飯時搭配醋飲來協助增加飽食感,降低食物的攝取量。五.心血管健康醋可透過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及促進血液循環來促進心血管健康。很多動物實驗都顯示長期攝取特定量的醋酸、穀類醋和水果醋可明顯降低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和壞膽固醇(LDL),並增加好膽固醇(HDL)。而對人類所做的8周實驗也顯示每天兩次、每次攝取30毫升蘋果醋可明顯降低高血脂患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壞膽固醇。針對自發性高血壓(SHR)老鼠所做的實驗發現,飲食添加醋酸溶液或醋(每天約 0.86 mmol 醋酸,為期6周),明顯可降低收縮壓(約20 mm Hg );其他研究也報告了服用醋(約 0.57 mmol醋酸)會抑制非高血壓老鼠的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降低血壓。另外,釀醋過程所產生的功能性成分~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血管收縮,故可改善血液循環,且因可通過腦血管障壁,故也有益腦血管健康。總結來說,喝好醋(釀造醋)可帶給我們抗氧化、抗菌、調解血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健康等健康益處。且和其他發酵食物相比,醋具有使用廣泛、生活化的優勢 :不僅可以喝、可做醬料,還可用於中西式料理,或做點心,非常適合每日保養使用。但在使用時也需牢記,醋是食物而非仙丹妙藥,想要減肥,或幫助血糖、血脂控制,除了喝醋外,飲食還是要配合。另外,由於醋為酸性(PH值約3),直接飲醋可能會酸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造成牙齒脫鈣,故醋宜稀釋飲用(或喝已稀釋好的醋飲);且莫忘任何食物都有熱量,包括醋,故每日適量使用即可,千萬別把醋當水喝。唯有正確用醋,才能為身體帶來好處喔^_^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打完BNT怕副作用,「第2、14、28天」要注意,醫師教你分辦:症狀只是副作用?或是有心肌炎風險?
-
2021-10-15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營養師告訴你補鐵吃什麼
 一位女性就醫時主訴她最近可能咖啡或茶喝太多,造成喘不過氣心跳過快,測了脈搏心跳每分鐘達100 多下,洗頭時還發現排水孔有許多掉髮,整個人看起來也很疲倦面色蒼白,原本有運動習慣,但現在居然走路也會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身體缺體8症狀 你注意到了嗎?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缺鐵是不少人常會面臨的問題,但可能沒有注意到身體的警訊:1、疲倦:鐵質是血紅素的成分之一,可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至全身器官,若鐵質不足,身體就沒辦法製造足夠的健康紅血球,將氧氣提供給全身利用,因而容易造成疲勞、精神不濟的現象。2、掉髮:缺鐵會導致毛囊得不到充足氧氣、養分而掉髮。3、頭暈、頭疼:鐵濃度不足,最先會影響腦部的供氧不足,這時腦部血管會擴張,引發頭痛、頭暈。4、容易寒冷:紅血球缺鐵而無法有效把血氧輸送供應到全身,也會讓人容易發冷、畏寒。5、心悸:鐵可以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如果缺鐵導致血中氧氣不足,心臟就必須加速工作,打出更多的血液,才能有更多的氧氣被輸送出去,因此就容易產生心悸的狀況。6、容易喘:若體內鐵不足,就不能正常輸送到氧氣到細胞,所以,大腦只能將氧氣充分地輸送到身體「重要」的部位。因此,不論怎麼呼吸仍會有缺氧感覺,所以在排除掉疾病的因素下,連平常走路都會喘的話就有可能是身體缺鐵。7、臉色發白:因為血紅蛋白會讓臉色看起來紅潤有氣色,包括嘴唇、下眼皮內側、牙齦等部位,可以檢查這些部位,若比平常淡白許多,就可能是缺鐵的現象。8、舌頭易痛:缺鐵除了讓舌頭較無血色,也會減少紅血球中的肌紅蛋白,這是維持肌肉健康的重要蛋白質。少了肌紅蛋白,舌頭會看起來異常平滑,而且因腫脹發炎而疼痛。補鐵這樣吃 搭配維生素C更容易吸收若要補充鐵質,高敏敏推薦食物:紅莧菜、肉類、豬血、鴨血等;此外,建議搭配補維生素C 可以讓鐵質更好吸收,像是芭樂、番茄、柑橘類等。(推薦閱讀:常貧血小心未老先衰! 光補鐵還不夠,搭配5大補血食物才算真的有補到) 然而,鐵是人體內許多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身體缺鐵可能會出現容易疲倦、臉色蒼白、虛弱、或是暈眩等,且不只女生要補充,現在發育期間的青少年、男性缺鐵的比例也很高,因此,充足適量的鐵質,對人體是很重要的。 (推薦閱讀: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延伸閱讀: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10-14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有些人天天量血壓,但是方法用錯了,老是自己在嚇自己。量血壓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呢?邊說話邊量,飯後、洗澡後、運動以及頭暈一發作,就馬上量血壓也不行嗎?很多人都會問:「血壓應該什麼時候量才是最準呢?」社區醫學科醫師吳逸帆強調,血壓應該觀察的是一個趨勢,因此,沒有所謂最準或是不準的說法,以下是常見的錯誤方法和正解 :錯誤示範1:邊說話、邊量血壓,或是在酒足飯飽或洗澡之後測量,這樣是對的嗎?正解:說話會影響量測出來的數值,所以邊說話、邊量血壓,是錯誤的示範;而以測量時間點來說,建議早上起床後,以及每晚睡覺前,以坐姿量血壓,共2次,間隔1分鐘;但是考量到方便性,畢竟天天做到的確不太容易,因此,建議盡量選擇每天固定的時間,才能加強測量數據的參考價值。 錯誤示範2:在喝茶、咖啡,甚至是喝含酒精的飲料,或是運動之後量血壓,這 樣是對的嗎?正解:測量血壓之前,應選擇一個舒適的環境且穿著寬鬆衣物,保持心境平穩5-15分鐘,而量血壓前30分鐘,不宜飲用咖啡及其他刺激性的東西,測量前也不要激烈運動。(推薦閱讀:喝茶降血壓!冷的好還是熱的好? 研究告訴你正解) 錯誤示範3:測量血壓時,手部的位置要高過心臟,很多人因此習慣將手舉高,甚至高過頭部來量血壓,這對於血壓有影響嗎?正解:有些患者量血壓時沒有注意手的高低差,一緊張就將手舉得半天高,甚至高過頭, 或是用不自然的姿勢量血壓。一般而言,只要手臂和心臟同一水平,而且身體處於放鬆的狀態下,測得的血壓數值應該都不會差太多,都是正確血壓結果;但若手舉過高,或是在其他不舒服的姿勢下測量,就有可能會造成體內交感神經亢進,以至於測得的血壓值就有可能會偏高。(推薦閱讀:血壓忽高忽低怎麼量? 居家量血壓必知4眉角) 錯誤示範4:有些人平常沒控制血壓,等要去醫院量血壓的前幾天,才大幅度控制血壓, 希望在醫院能量出正常的數字,這樣是對的嗎?正解:這樣是不對的,不過 「白袍恐懼症」,就是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血壓就會上升,所以,臨床醫師們認為,患者自行在家測得的血壓數值,參考價值相當高。(推薦閱讀:每次到醫院量血壓都很高? 醫揭「血壓飆升」原因:1情況很正常) 錯誤示範5:有些人是站著或是躺著測量血壓,這樣是對的嗎?正解:測量血壓時,心臟、上臂和血壓計應該在同一水平面,因為姿勢不同,會影響測量出來的血壓值。通常健康人躺著量血壓,得到的數據較高,坐姿次之,站著量血壓數據最低,因此,一般還是建議坐著量血壓,而且測量血壓時,應同時測量左、右兩邊,因主動脈分出左右條動脈後構造不同,大多數人右臂血壓高於左臂,相差約5-10mmHg。 錯誤示範6:量血壓的時候,怕壓脈帶太緊不舒服,而把壓脈帶綁得鬆鬆的,這樣是對的嗎?正解:壓脈帶不可太鬆或太緊,以可以塞進一根手指寬度為宜。一般來說,壓脈帶正常規格約13公分,若壓脈帶大小與手臂粗細不配合,就有可能產生誤差,有可能需要酌情增減紀錄。 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血壓低別高興太早!低血壓也可能會中風  醫揭「關鍵因素」 
-
2021-10-0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高無不適還要控制血糖? 你應該知道的糖尿病恐怖併發症
藝人龍劭華的逝世,引起社會上一陣譁然,在許多藝人甚至民眾的哀悼與祝福下,也提醒民眾在台灣不少高血糖甚至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狀況,面對過高的血糖沒有警覺,認為沒有不舒服不需要就診,而當身體出現狀況時才趕緊看醫生,這時卻發現血糖值已經超標一倍以上,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表示高血糖甚至進入到糖尿病進程的患者,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一切的生理狀態可能都與一般健康的人沒有差別,但隨著時間推移,血糖不斷飆升,糖尿病症狀與併發症開始出現時,通常都已經到嚴重的地步。糖尿病的恐怖併發症長時間的血糖過高,就像讓身體的臟器都泡在糖水裡,遲早都會出大問題,呂維人藥師說明一般民眾最常聽到的併發症應該是腎臟病變,主要原因來自於血液中過多的血糖需要透過腎臟排出,而這些血糖會傷害腎臟內的血管,增加腎臟過濾血液的負荷,進而導致腎臟病變,甚至出現尿毒症,而這個病程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變化也較緩慢,因此容易被忽略。糖尿病也會引發眼部的病變,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眼底出血等,因為血糖過高會破壞細小的微血管與小動脈,而眼底這些細小動脈、微血管密度與血流是全身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容易被破壞,而形成各種眼部的併發症,最後甚至會導致失明。除了細小血管容易受到過多血糖的傷害以外,大血管也可能因此而病變,像足部、心臟、大腦等部位的動脈也都會受到影響,出現動脈硬化的狀況,而大血管的病變通常是比較致命的,像是腦中風、心肌梗塞及週邊血管阻塞,還有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容易出現間歇性跛行、感染、傷口癒合速度變慢等,也因為血糖的關係,一旦出現傷口較容易潰爛,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而還有一類麻煩的併發症,就是神經病變,除了週邊神經容易損傷引起許多異樣的痛感、火燒感、針刺感等,神經病變也可能引起心悸、腹漲、便秘或腹瀉、小便困難或失禁、姿態性低血壓,甚至性功能障礙。 雖然看起來直接致命的併發症並不多,但許多的併發症卻可能引起身體的連鎖反應,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提醒,隨著併發症的出現,表示身體許多部位已經受到血糖過大的危害,對身體的負荷與傷害是一種疊加的反應,而且有些併發症雖然看起來不致命但卻可能提高意外的發生率,例如視神經病變導致青光眼引起視力缺損甚至失明等,傷口難以復原且容易潰爛引發的傷口感染等等,不斷的疊加下,都可能使病況進一步惡化,呂維人藥師提醒自己或家人有血糖控制問題,建議尋求專業協助,積極控制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遺憾!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呂維人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0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止痛「穿皮貼片」,能否剪成小片貼在疼痛處?藥師教正確使用
一位李太太來電,想問因先生罹癌身體多處疼痛,能不能將止痛的穿皮貼片剪成小片貼在疼痛的地方?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穿皮貼片是特殊設計劑型不可分割,其有效成分是經由血液分布到全身,因此不需要哪裡痛貼哪裡。經常使用於癌症止痛的穿皮貼片,由於其特殊劑型設計,又屬於管制藥品,使用方式和回收規定常令病人與家屬無所適從。因此以下說明如何使用穿皮貼片以及注意事項:穿皮貼片使用前準備首先在軀幹或上手臂找一塊無刺激及放射線照射的平整皮膚表面。使用貼片前,先將貼片部位的毛髮剪除(最好是無毛髮生長的區域,勿用刮的方式剃除),並以清水潔淨貼用部位的皮膚,且讓皮膚完全乾燥,但請勿使用肥皂、油、乳液或任何其它會刺激皮膚或改變膚質的物質來清潔或塗抹於皮膚上。使用穿皮貼片使用前須檢查貼片的完整性,從密封包裝內取出貼片後,將保護層(離型紙)自貼片移除(小心不要碰到黏著面),把貼片貼上皮膚,並用手掌用力緊壓30秒,確保整片貼片完全與皮膚接觸,尤其要注意角落部位應緊密黏貼,而貼上貼片或撕下貼片後都只能用清水洗手。穿皮貼片使用注意事項穿皮貼片有專屬使用紀錄表,需正確填寫使用日期時間數量及操作人員簽名,貼上及撕下時都要填寫。穿皮貼片可連續貼足72小時再更新,移除貼片後,新的貼片須貼在與前一片不同的位置。同一部位的皮膚必須相隔數日才可再貼上一片新的貼片。穿皮貼片不會受淋浴或游泳影響,但不可暴露於直接外部熱源(例如蒸氣浴、熱水澡、電暖器,電熱毯)。且貼片不能分割、切開或以任何方式破壞。需儲存於陰涼處25℃以下且置於兒童無法觸及處。穿皮貼片副作用若有頭暈、噁心、嘔吐、嗜睡、便秘、多汗、虛弱等情況,請告知醫護人員做協助處理。但若發生心跳不規則、低血壓、呼吸緩慢或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時,請立刻將穿皮貼片撕下,並以清水沖洗貼處、擦乾後,立刻通知醫師或送醫。用藥期間請避免開車、操作機械及飲酒。穿皮貼片回收之注意事項使用過的穿皮貼片應對黏後放入原包裝並放在原藥袋內,回診時請處方醫師在使用紀錄表蓋章,再將蓋完章的使用紀錄表及廢片一同繳回藥局銷毀。如未帶廢片,需請醫師協助開立「未帶吩坦尼Fentanyl貼片廢片證明單」。如有未使用之貼片應退還給藥局。(如圖一)參考資料藥品仿單:楊森多瑞喜穿皮貼片劑,吩坦尼穿皮貼片劑,全克痛穿皮貼片劑。
-
2021-10-02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頭暈怎麼辦?暈眩、站不穩、快暈倒都是就醫警訊
頭暈日常相當常見,但每個人的感受皆有所不同,其為一個廣泛性的形容。頭暈可依詳細感受細分,不同的感受可能的原因也有所不同,清楚描述相當重要。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常見4種不同的頭暈及可能原因,並提醒出現相關情狀應盡早檢查。 4種頭暈各不同,當下觀察以利就醫詳述! 眩暈:眩暈是4種頭暈當中最常見種類,患者感受有如乘坐雲霄飛車、咖啡杯一般天旋地轉,較輕微的患者感受則有如地震般晃動。眩暈常見因內耳石出問題所引起,例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又稱耳石脫落症,主要是因頭部劇烈晃動所致,例如快速的起床或躺下,造成內耳石位移出原本該在的位置。其他也包括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但也有可能是因大腦問題所致,中風、腦部腫瘤等較嚴重的問題所引起,需經過檢查確認。 頭昏:頭昏患者會感受到頭部悶悶脹脹、不清爽的感覺,常見原因包括中暑、生活壓力、血壓升高、過度操勞、睡眠不佳,另外,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也可能造成頭昏。一般而言,頭昏較無傷大雅,不太會影響身體健康。 暈厥:暈厥的患者會有一種使不上力、有氣無力、甚至快要暈倒的感受。除此之外,患者也常見合併「黑矇」的現象,也就是眼前一片黑,這些症狀通常幾秒鐘就消失。這種情最常出現在「姿勢性低血壓」。除此之外也包括「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的情況,例如暈針,或是吵架吵到暈倒、被嚇昏等等。這類型的頭暈通常無傷大雅,不會影響健康,但少部分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不平衡:不平衡感較為少見,患者會有失去平衡感、站不穩、有如走在吊橋上的感受,特別是在站立、走路時更為明顯。此情況多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較常見如小腦疾病、周邊神經病變等。 頭昏不代表事小,部份情況感受因人而異 盧泰潤醫師表示,引起頭暈的原因繁多,除了上述以外,也包括了貧血、電解質不平衡、血糖過高、血糖過低等問題,這類型的患者感受不盡相同,有人會是以頭昏表現,有人會是暈厥,也可能是眩暈或不平衡。 頭暈時坐下休息多觀察,3種情況盡早檢查! 盧泰潤醫師表示,民眾在出現頭暈情況時,應先尋找安全地點稍作休息,確保安全,並且觀察當下的感受,多留意發作的時間、程度以及伴隨症狀。上述四種頭暈當中的「眩暈」、「暈厥」和「不平衡感」常涉及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因此會建議直接就醫檢查。而「頭昏」大多較無傷大雅,因此可以先行觀察並且和過去頭昏的經驗相比較,倘若頭昏程度比以往還要劇烈或是時間持續太久,才需要就醫檢查。 頭暈後靜養要注意什麼?醫指4重點要留意! 在保養改善上,因頭暈的可能性非常多,因應不同原因會有不同的改善方式,大致方向盧泰潤醫師建議患者避免頭部或身體劇烈搖晃、突然改變姿勢,例如坐一陣子再下床等。並且也盡量避免處於高處或行車,因為頭暈發作的時間無法掌握,假若頭暈突然發生的當下正在騎行機車等,將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傷害。 需特別留意的是,許多民眾認為頭暈是出自於營養不良,又或者多補充點營養可以改善頭暈的情況,對此盧泰潤醫師建議先進行檢查再補充營養為佳,以避免不當攝取營養反而傷身。 舉例來說,許多人認為會頭暈是出自於貧血,又自己認定貧血是出自於缺鐵,但其實頭暈如前述所見原因繁多,未必就是貧血,且貧血的成因也有很多種,未必就是缺鐵。在沒有缺鐵的情況下過度補充鐵,就很有可能出現「鐵質沉積症」傷害到肝臟功能,更嚴重還可能面臨需要使用螯合劑才能將不必要的鐵質排出體外。再次提醒,如有遇到頭暈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蹲下站起來頭就暈?醫指常見姿勢性昏厥6大族群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莫德納第二劑明後天配送 指揮中心:地方造冊無須上網登記
我國疫苗接種政策原以提高第一劑覆蓋率為優先考量,現已轉為滿足第二劑。指揮中心表示,九月廿八日將配送一○八萬劑莫德納疫苗,廿九日起配發一百卅萬劑AZ疫苗,均作為第二劑接種,由地方政府造冊及通知,符合資格者無須上網至平台登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斯洛伐克捐贈十六萬劑AZ疫苗昨晨抵台,加上前天日本第五批五十萬劑AZ疫苗及先前到貨的自購六十四萬劑AZ,全數優先提供第二劑接種;接種對象為「七月廿日前以接種第一劑且已滿十周之五十二歲以上民眾」,再視接種情況,按年齡往下開放。九月十七日到貨的一○八萬劑莫德納,廿八日配發至各地方政府,施打對象為「曾打過第一劑莫德納,已超過十周的七十歲以上或六十歲以上原住民」,大約一○五萬人符合資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這一波AZ、莫德納疫苗第二劑接種,均由地方造冊,地方政府可自行規畫通知及接種方式,「地方很有經驗,會有智慧做好。」台中一名二十四歲男子打了AZ疫苗隔天出現發燒、胸悶緊急送醫,確診為心臟衰竭,收縮率僅剩三十,為正常值六十的一半,且合併低血壓、休克,一度病危,住進加護病房,所幸施打五天強心針後逐漸復原出院。莊人祥表示,目前累計十七例接種後心肌炎個案,六例接種AZ、十一例接種莫德納,年齡介於廿一到八十五歲間。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BNT或莫德納等mRNA疫苗接種後發生心肌炎的機率高於AZ,好發於年輕男性。專家委員將分析討論台中個案才能研判是否與疫苗有關。
-
2021-09-27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醫病天地/天熱要養心 溫水補元氣
炎熱天氣讓人只要離開冷氣房就是滿頭大汗,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陳中奎說,「汗為心之液」,若汗流太多,就會讓心臟負擔加重,因此不只冬天,炎熱天氣也要注重「養心」,適時補充水分,擦乾汗水,若汗流太多心臟不舒服,可以按摩穴道降心火或者補氣。陳中奎說,依照中醫理論,心臟五行中屬火,火又屬熱,而汗為「心之液」,也就是心臟的液體,一旦高溫兩熱之間相剋,流了太多汗,過度消耗心氣,就容易出現心跳快、喘、疲倦等心臟不適症狀。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要留意天氣熱的影響,因為天氣熱血管和冬季比會舒張,若有高血壓要注意血壓變化,若因為服用控制血壓藥物,血壓驟降引起低血壓頭暈,也要趕快就診。陳中奎表示,天氣熱一定要注意補充水分,補充水分就是補充元氣,但建議飲用溫水就好,不要喝太冰涼的水,以免邪氣入侵;除喝水,流汗最好迅速擦乾,汗流太多記得補充稀釋後的電解質。外出要做好防曬,若有頭暈、想吐等不適,快找陰涼處避暑,但不要急著往冷氣房衝,冷熱交替可能造成中暑。若汗流得太多導致心臟不適,陳中奎建議,可按壓位於手握拳時小拇指尖處的「少府穴」來降心火,或手肘內側的「尺澤穴」,若感到疲倦感,可以按摩膝蓋外側附近的「足三里穴」來補氣,另外,蓮子薏仁湯、薏仁綠豆湯都是消暑飲品。
-
2021-09-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服降血壓藥不能吃香蕉、釋迦、金針菇、菠菜? 藥師說分明
多數民眾家中想必都備有不少藥品,像是外用的皮膚藥膏、慢性病患長期服用的降血壓藥,甚至是癌症病患使用的口頰錠等等,然而,這些常用藥品有哪些服用禁忌?有何注意事項?本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推出《藥小心特輯》,為民眾做進一步說明。聽說吃降血壓藥不能吃香蕉、葡萄柚,這是真的嗎?高血壓病人在飲食及用藥上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邀請社區藥局吳厚澤藥師為民眾進一步說明。控制血壓 高鈉食品要小心高血壓病人攝取過多鈉時,體內水分滯留會使血液量增加,可能會造成血壓升高,使降血壓藥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此,吳藥師建議:像是煙燻食物、加工罐頭、泡菜、調味料、火鍋湯等高鈉食品,高血壓病人都應少吃。服用這三類降血壓藥 注意高鉀食品保鉀利尿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收縮素接受體阻斷劑這三類降血壓藥,同時會減少體內鉀離子排出,使血鉀升高,因此高血壓合併有腎臟病的病人服用上述藥品時,應留意高鉀食物(如香蕉、紫菜、葡萄乾、金針菇、空心菜、菠菜、釋迦、榴槤、龍眼乾等)的攝取,以免加重腎臟負擔並造成高血鉀,而出現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食藥署提醒:並非所有高血壓病人都不可以吃香蕉,主要與所服用的藥品有關,民眾如有疑慮,可向藥師或醫師諮詢,確保用藥安全。此外,有些高血壓病人認為應該降低食鹽中的鈉含量,於是選購低鈉的薄鹽醬油或低鈉鹽。對此,食藥署表示:市面上的低鈉產品多以鉀來取代鈉,對於服用前述三類降血壓藥的病人,可能造成高血鉀而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葡萄柚不要和這類降血壓藥一起吃葡萄柚(汁)含有furanocoumarin衍生物,會抑制CYP3A4酵素的代謝作用。由於許多藥品皆由該酵素代謝,像是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類降血壓藥,吳藥師提醒,服用該類藥品的高血壓病人,服藥期間如食用葡萄柚,可能導致藥品血中濃度升高,而增加發生副作用之機率,像是臉潮紅、頭痛、心跳過速,嚴重時可能會導致低血壓。此外,葡萄柚抑制藥品代謝作用可長達數小時甚至兩三天,即使間隔服藥也無法完全避免。食藥署叮嚀:服藥應搭配溫開水,勿以葡萄柚汁、茶、牛奶等來吞服藥品,除非藥袋有特別標示,以免產生不良反應。最後建議民眾早晚定時量血壓,若有改變飲食、增減藥品與保健品時,應注意血壓變化。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9-25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常頭暈、體力不濟小心是貧血! 專家曝「 禁忌食物」少碰為妙
可能月經失血過多,或是腸胃道有傷口,女性缺鐵性貧血滿常見。通常醫師建議補鐵,但補鐵同時,也要搭配其它營養素促進鐵質吸收,要不然,鐵質依然吸收有限。 年輕女性也會有頭暈、體力不濟、末梢循環不佳等現象,症狀嚴重者,甚至無法維持工作,女病患就醫後檢查發現,原來是缺鐵性貧血。發生缺鐵性貧血,是因為身體缺乏足夠的鐵,來產生足夠的血紅蛋白。根據健康網站《verywell health》指出,即使病患接受治療,缺鐵性貧血很難一天、兩天就改善,但可以透過補充鐵劑、打點滴輸鐵,改善飲食而逐漸症狀改善。 促進鐵質吸收 補鐵劑+維他命C然而,補充鐵劑,無論是醫生處方或自行去坊間購買,其實還有一種成分也要補充,以幫助鐵質吸收。就是增加維他命C的攝取量。根據醫學雜誌《JAMA Network Open》 2020年的報告指出,維他命C是除動物產品外,唯一被證明,可以促進鐵吸收的膳食成分。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蔬菜有青花菜、高麗菜和蕃茄;水果有草莓、橘子。為了增加鐵的吸收,缺鐵性貧血患者可以在一餐裡面,同時攝取富含維他命C和鐵質的食物。 補鐵 避免含咖啡因飲料補鐵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同時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和茶。多項研究發現,咖啡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會抑制鐵吸收。2020 年發表在《營養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 的一項研究顯示,一杯紅茶最多可降低鐵吸收64%,一杯咖啡可降低鐵吸收39%。咖啡因對鐵的影響時間很短。也就是說,可以在喝咖啡一個小時後,再吃一頓富含鐵的大餐或吃鐵劑,咖啡可能不會對鐵吸收,產生任何影響。富含鐵質的食物:1.動物性食物:如紅肉、家禽和海鮮。這些是鐵的最佳來源,但是紅肉含有高飽和脂肪酸,因此只能酌量攝取。2.非動物性食物:豆腐、豆類和菠菜,但這些食物中的鐵不易被吸收。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外電編譯 Andrea)   延伸閱讀: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09-17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降血壓,這項好處更吸引人!得舒飲食法3大優點,教你如何執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高血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想預防高血壓相關疾病產生,除了要定期測量血壓之外,養成健康的飲食型態也非常重要。專門設計來預防高血壓的「得舒飲食法」(DASH Diet),不僅曾連續8年被外媒《U.S.NEWS and World Report》評選為年度整體最佳飲食法前三名,同時也被《Forbes Health》評選為最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方法,適合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實行。什麼是「得舒飲食法」?「得舒飲食法」的原文「DASH Diet」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的簡寫,也就是「利用飲食方式來防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根據美國醫學期刊《StatPearls》報導,「得舒飲食法」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研究,旨在透過降低飲食中的鈉含量,治療或預防高血壓相關疾病。「得舒飲食法」的好處有哪些?1.降低血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美國預防醫學期刊》曾報導,採用「得舒飲食法」的人,比起進行一般飲食的人來說,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都較低,而另一篇《哈佛健康醫學雜誌》的報導則提到,由於「得舒飲食法」中大幅度地減少鈉含量與飽和脂肪,並提倡實行者多多攝取富含大量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因此可以達到穩定血壓、預防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效果。2.減輕體重伊朗德黑蘭大學所提出的研究指出,進行「得舒飲食法」的人,在2~6個月之間平均降低了1.4公斤,若再搭配調整每日的總攝取熱量以及有氧運動,減重的效果將會變得更好。由於「得舒飲食法」限制攝取高脂肪含量、高糖含量的食物,因此人們在飲食中會自動減少攝取不必要的熱量,進而達到瘦身的效果。此外,由於此飲食法強調均衡飲食及適量的重要性,而非限制食物種類的攝取,因此也相對容易遵守,是一個更容易持之以恆的健康飲食方式。3.幫助睡眠《美國營養學期刊》曾報導,「得舒飲食法」能夠幫助提升睡眠品質,這是因為「得舒飲食法」中富含優良蛋白質、能幫助抗氧化的蔬果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可以幫助色胺酸的生成,並進一步刺激血清素合成,當血清素的濃度提升,睡眠的品質也會有所提升。該如何執行「得舒飲食法」?1.每天進食6份全穀雜糧類、4~5份蔬菜、3~6份肉類外媒《健康線上》報導指出,實行「得舒飲食法」的人,一天可以攝取6~8份全穀雜糧類(1份約為一片麵包或是半碗飯)、4~5份蔬果(1份約為30公克左右)、至多6份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像是雞肉、魚肉等)、2~3份的乳製品,並用健康的橄欖油、堅果作為油脂主要來源。2.減少飲食中鈉含量、飽和脂肪的攝取英國媒體《BBC》指出,實行「得舒飲食法」的人,需要將每日攝取的鈉含量控制在1,500毫克~2,300毫克以內(約為3.75~5.75公克的食鹽),並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食物的攝取,多加攝取富含天然鉀、鈣和鎂等元素的天然食物如蔬果、優質蛋⽩質、不飽和脂肪和碳⽔化合物等多元食材,同時掌握低鹽、低糖與低脂的原則,以達到預防高血壓的效果。※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美國富比士評選為最有益心臟健康的「得舒飲食法」:降低血壓同時幫助減輕體重
-
2021-09-1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衰竭=喪失腎臟功能要洗腎?專科醫曝「1情況」不需要
急性腎衰竭引發原因又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其中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則是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而腎後性則多由泌尿道阻塞引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緊急透析治療,若未危及生命或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則可先了解病因,除非已經影響生命,就需考慮短期透析,避免其他器官惡化。腹膜透析治療急性腎衰竭 患者術後脫離洗腎命運一名76歲老翁,因脊椎感染造成膿瘍導致食慾不振,後續因敗血性休克被送往急診,到院時發現血液中尿素氮、肌酐酸飆高,確診為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且恐出現危及生命的代謝性酸中毒,因此緊急接受腹膜透析矯正治療,所幸治療後四天已脫離洗腎,一週後也成功拔除腹膜透析導管。急性腎衰竭及早確診 有機會恢復腎功能當時老翁的家屬聽聞是腎衰竭,一度擔憂父親是否會喪失腎臟功能,需終身透析。林軒任主任說明,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不同,急性腎衰竭若能及早診斷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就有機會能回復或脫離透析,尤其在過去緊急透析治療上,都以血液透析為主,主要因短期血液透析的導管為雙腔靜脈導管,置放快速且能立即使用,但若患者進入長期透析,需要放希克氏管及動靜脈廔管,必須再進行透析導管置放手術。出現急性腎衰竭 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造成遺憾但目前已能藉由床邊腹膜透析植管方式,不僅僅需局部麻醉且能快速置放腹膜透析導管,即使患者日後需長期透析,也不須另外置放導管,原有導管即可終身使用,若患者腎臟功能恢復也能直接拔除。林軒任醫師提醒,一旦出現急性腎衰竭時,務必要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千萬別拒絕洗腎,改採以偏方治療,以免造成終身得洗腎遺憾。
-
2021-09-05 新聞.健康知識+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還是休克?醫曝5項辨別指標
國內持續趕拚新冠疫苗的覆蓋率,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也備受關注,也有人會在施打後出現暈針的反應,讓人緊張是單純的暈針又或是休克。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上分享初步辨識的方法,提醒民眾打完疫苗多加留意,但不必過度緊張。 打疫苗頭暈是暈針?休克?醫指5點多留意! 黃軒醫師表示,施打疫苗出現暈針或休克的情況,不單是只有新冠疫苗才會出現,是各個疫苗都有可能發生不適症狀。暈針主要是因迷走神經反應而起,不會有生命危險;休克則主要是因過敏反應所致,可能會有致命的危機。兩者看似相似,但對生命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可從時間點、感受、呼吸、心跳、皮膚等作觀察。 暈針: 黃軒醫師指出,暈針通常會在施打疫苗後的5分鐘之內發生,多的是施打當下就出現,當事人可能出現頭重腳輕、身體漂浮、忽冷忽熱、身體癱軟的情形,甚至是出現短暫的暈厥、意識昏迷或倒下,且可能因情緒緊張有過度換氣的情況,不過血氧濃度多半正常。在心跳方面,可能出現變慢的情形,及暫時性低血壓,皮膚則常見濕黏、冰冷,臉色迅速慘白、冒冷汗,就像被嚇到一樣。不過這些情況一般而言較為短暫,經短時間休息後清醒便恢復正常。至於民眾關心的第二劑疫苗,暈針者是可以施打的。 至於休克,黃軒醫師則表示症狀多半比暈針明顯還要更糟。休克因過敏反應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相較暈針沒那麼快,通常約在5~30分鐘左右出現,患者往往會有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出現,整體狀態會遠比施打前、比前述的暈針情況還要更差,此情況會是一種警訊。在呼吸方面,由於上呼吸道痙攣,可能因支氣管嚴重收縮而呼吸困難,且有呼吸喘鳴的聲音,此時血氧濃度往往低下。至於心跳,因為休克屬於急速變化的重症,即便意識恢復正常心跳也還是可能處於持續加快的狀態,且血壓依舊低下。在皮膚上的表現,有別於暈針的臉色慘白,病患會出現的是搔癢的蕁麻疹、潮紅、眼瞼水腫等過敏反應。至於第二濟疫苗,因已發現過敏反應,自然不能夠再進行施打。 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透漏,曾遇過出現休克的患者,對方表述當下感受到將死的感覺,因此患者的危機意識和醫護人員將其當真這兩點相當重要,若處理不當,患者可能過沒多久就會當場死亡。暈針、休克處理大不同,接種後自我觀察很重要! 暈針和休克除了症狀不盡相同,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黃軒醫師表示,暈針因身體癱軟需有個位置休息,避免身體造成外傷,並安撫情緒至意識恢復即可。但過敏反應引起的休克關乎人命,在發現情況不對就應實施基本的救命術,如意識呼吸評估、維持呼吸暢通等,並緊急呼叫急救小組,給予氧氣、打針輸液、監測生命徵象、給予急救藥物腎上腺素,若未改善則每5-15分鐘重複注射一次。 黃軒醫師提醒,上述的這些症狀不見得每個患者都會出現,也有可能出現上述以外的症狀,不過醫護人員有受過相關訓練及經驗,處變不驚,也期待民眾不必緊張。最重要的是,接種後除了仰賴醫護人員,接種者也應留意身體狀況,以利發生的當下即刻處理,保障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配柚子「超毒」! 除了葡萄柚跟柚子,這些食品都不能跟藥一起吃
「吃藥要記得配溫開水喔!」這是藥師在發藥時常說的小叮嚀。所謂的溫水,大約是從室溫25℃到不超過體溫的37℃之間。但民眾常會忘記或求一時方便,直接以茶、果汁等飲品服藥。這不僅會影響療效,還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的機率。食藥署提醒民眾,除非藥品有特別標示,否則服藥時仍應配服溫開水為主。服藥時,不能不知的藥品交互作用日常飲食中,很容易因一時不慎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食藥署叮嚀民眾在服藥時應多加注意且避免以下情形 :一、酒精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因為酒精除了可能影響藥效,還可能增加副作用。例如:酒精會增加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增加止痛藥acetaminophen肝毒性風險、增強安眠藥中樞神經抑制作用,更會與抗生素、血壓藥等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可能因嚴重低血壓、低血糖而導致休克。二、葡萄柚或柚子葡萄柚或柚子中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可能影響某些藥品的代謝,使其在血中濃度增加,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率,甚至產生嚴重副作用。可能影響的藥品包括 : statin類降血脂藥、免疫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這類降血壓藥等,若正在服用上述藥品,應避免食用。三、紅麴、納豆紅麴和納豆具少量降血脂功能的成分,在服用降血脂藥品時若大量攝取,可能會使藥品在血中濃度增加而導致副作用產生,像是橫紋肌溶解,嚴重甚至會導致腎衰竭,應避免併用。四、含咖啡因的飲品咖啡、可樂、茶等含有咖啡因,會增加氣管擴張劑的作用,且降低安眠藥的效果。當服用某些種類的抗生素、避孕藥、降血壓藥或抗心律不整的藥品,會降低咖啡因的代謝,使體內咖啡因濃度增加,進而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食藥署提醒,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飲食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除了在領藥的當下可詢問藥師,也可利用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進一步詢問,藥師都會給予最適切的諮詢和用藥指導。這三種食品也會影響著您吃的藥除了上述介紹的四種食物可能會與我們正在服用的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外,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郭建宏藥師再分享幾種常見的案例,也會影響您吃藥的效果!一、柚子、柑橘類水果許多服用降血壓藥的人,會避免同時食用葡萄柚,但卻不知道柚子(文旦)和葡萄柚一樣也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持續大啖柚子,可能會抑制高血壓藥的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增加,使副作用發生機率提高。郭藥師提醒,正在服用降血壓藥品的民眾,如食用柑橘類水果時應特別留意,避免同時服用。二、高濃度納豆萃取物:含有高濃度納豆萃取成分的食品,因含大量維生素K,可能會影響抗凝血藥品的作用,應避免在服藥期間食用。三、高濃度大蒜萃取物:當大蒜直接用於烹調料理的調味時,不至於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但含高濃縮大蒜成分的食品與抗凝血藥品併服時,則可能會增加出血的藥品副作用,建議於服用抗凝血藥品期間避免攝取高濃度大蒜萃取物。郭藥師建議,正在服藥治療疾病者,在食用任何保健食品、中藥,或者其他高濃度營養補充品前,都應該先諮詢醫師或藥師,避免其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影響疾病痊癒,甚至增加副作用的發生率。領取藥品時也應詳閱藥品資訊及注意事項,是否有「與乳製品間隔2小時」等與飲食相關警語,若有任何用藥相關問題,可諮詢專業醫事人員。食藥署也提醒消費者,含高濃度特定成分的食品並非健康萬靈丹,此類食品無法取代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因此,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以免保健不成反而傷身,若因食用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或任何膠囊錠狀類產品後,產生身體不適,皆可透過「全國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通報。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9-0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紀輕輕高血壓 注意是否多囊腎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就有五成機率罹病,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9-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輕人高血壓別輕忽!患多囊腎52歲得洗腎染新冠恐致死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來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她表示,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有些較小約9.5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足足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大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黃道揚說,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可能壓迫腹腔器官,導致長期腰痛,若擠壓到胃會降低食慾,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甚至會阻礙排尿,引發腎結石,他強調,多囊腎不僅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導致腦中風或死亡。建議若出現以上五症狀,應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四種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洗腎者等三類為高風險族群,須至腎臟科進一步檢查。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若年輕就開始洗腎,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更有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他表示,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有些患者服藥後會頻尿,多半可在服藥2至3周後習慣,也建議可早起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間隔,解決夜間頻尿問題。一名44歲胡先生,22歲時確診多囊腎,阿嬤與父親皆為多囊腎患者,阿嬤發病後,因當時洗腎技術不普及,40歲因腎臟衰竭過世,父親則是52歲開始洗腎,61歲出現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罕見副作用,69歲離世。目前胡先生透過藥物控制,治療2年半病況穩定。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疫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8-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旋地轉還是頭重腳輕?耳鼻喉科醫教你分辨頭暈或眩暈
臨床上常見不少患者深受眩暈所苦,有些患者來到診間時自述:「醫師,我頭暈,走路不穩、搖搖晃晃」,又或者「我前陣子起床時,看到天花板會旋轉」,同樣都感覺「暈」,你分得清是「頭暈」還是「眩暈」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可從感覺上簡單分辨,頭暈就像是在船上搖晃,頭重腳輕;眩暈則是眼前的物體會有旋轉感,而且容易反覆發作。通常只要對症治療、遵照醫囑,都能獲得改善。年輕時為了考試挑燈夜戰,即使2、3天不睡覺也能挺過去;到了中壯年,處於高壓工作狀態,如果熬夜趕報告,副交感神經受到不當抑制或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就容易引發眩暈,通常以過勞、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容易生氣等特性的族群罹患率較高。眩暈分2類 中樞神經性疾病恐致中風李宏信醫師進一步分析,眩暈可概分為「中樞神經性疾病」和「周邊神經性疾病」2大類,前者主要是以腦部疾病為主,人體供給腦部血液的動脈系統有2個,頸動脈負責供應大腦血液,椎基底動脈則負責供應小腦與腦幹血液,若頸動脈狹窄可能有中風之虞,但未必會暈;不過若是出現眩暈現象,則有引發中風的可能。至於「周邊神經性眩暈」,通常是由內耳不適所引起,為前庭系統傳到腦部的過程發生異狀,當聲音傳到蝸牛體後能夠判斷高低音、大小聲,三半規管能製造出方向及速度感,若因內耳老化、血管不通、吃過鹹,淋巴液過多、導致積水,只要頭稍微轉動,就可能覺得搖晃感嚴重。耳石脫落 眩暈情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耳石脫落也是可能造成眩暈的情況之一,李宏信醫師解釋,前庭神經下方有個圓形物體如同鐘擺一般,三半規管和前庭前方也有個很小的石頭,若掉落、跑動就會刺激神經,導致眩暈。李宏信醫師指出,造成耳石脫落症的原因多以頭部遭到重擊,以及隨著年紀老化沾黏性不佳所致。透過正確耳石復位術多數都能好轉,但因為執行過程有風險,有引發急性眩暈的可能,合併盜汗、心悸現象,建議應在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指示操作下,比較安全。此外,若眩暈反覆發作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則可能是梅尼爾氏症,有時感冒病毒入侵或鼻涕跑入內耳裡,也可能造成眩暈發生。維他命B滋養神經 維他命C抗氧化劑眩暈症狀依嚴重程度來看,正處於急性期時,常常躺在床上無法起身,易有嘔吐、盜汗情況,嚴重時應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輸入點滴後,好轉即可返家,但仍可能隔1、2天後又發作,應持續服用藥物,並防止頭部轉動過快,多躺著休息。通常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份及水份,降低內耳壓力。李宏信醫師補充說明,內耳功能會隨著血管缺乏彈性、老化逐漸退化,治療上還會給予打通血路的藥物,擴張血管、增加滲透力,增進血管的供血功能;再者,長期應輔以維他命B滋養神經,促進神經恢復、再生,並添加維他命C抗氧化劑、鋅、鎂等微量礦物質等,對於內耳功能都有修復作用。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排除腦部疾病和腫瘤的可能性之後,因內耳問題所導致的眩暈,服藥至少應以3個月為1個療程,再視病情的穩定情況,逐步減少服藥次數,所謂預防更勝於治療,平時勿過勞、適時舒壓、適度休息,勿食用過油、重鹹的料理,就能減少眩暈上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為何會罹患眩暈症? 專科醫曝「誘發因子」:老人、停經婦女要小心
-
2021-08-20 新聞.健康知識+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醫:偏高的溫度環境會導致人體的大小病痛!
在討論冷熱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人體是一個恆溫的有機生物體,運作溫度保持在攝氏三十七度上下,差異約只有○.五度,我們量到的表面溫度大約比核心溫度低○.五度。 在一天當中,早晨六點左右我們的體溫最低,約是攝氏三十六.四度,而在下午五點時體溫高達約攝氏三十六.九度。所以,黃昏休息後如果活動減少,體溫就會慢慢降低。如果體溫在攝氏三十八度以上,就開始有發燒的現象,如果在攝氏三十六度以下就有體溫過低的現象。因此,身體在正常情況之下,會運用各種生理反應以保持體溫的穩定。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 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終日持續不斷,意思是我們身體不斷的燃燒熱量作工而發熱,因此,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所以,氣溫只要超過攝氏三十度就會讓我們感到炎熱難耐,如果達到攝氏三十八到四十度,也就是說比體溫高二至三度,我們就很容易發生中暑或熱衰竭而危及性命。相反的,我們覺得舒適的室溫大約是攝氏十八到二十五度,這個溫度比我們的體溫低了十二度左右,這是因為我們不斷在發熱而需要涼爽,只要所處環境的溫度夠,就不需要刻意提供額外的熱源;也就是說,人體對熱的容忍度比冷的容忍度低很多。 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在台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在夏天最舒適的溫度約攝氏二十三到二十六度(感覺涼),到了冬天如果室溫保持在攝氏二十到二十五度(感覺不冷),這樣是比較理想的室內溫度。以台灣的氣候來看,多數時候都在舒適的溫度以上,因為自己產生的熱已經很多,所以散熱對我們來講就更為重要。很多人很在意冷氣病這個問題,其實冷氣對於維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設備,因為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所以在醫院裡、加護病房、與手術室,冷氣都很強就是這個緣故。冷氣病的產生,主要是與我們的運動不足,或冷氣清潔做得不好有關,而不是溫度冷的問題。 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 人體對冷有較高的忍受度,因此喝比體溫低二十度的水,我們會感覺涼快,但是比體溫高二十度的水,也就是接近攝氏六十度的水溫,就可能有致癌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我們喝冰箱裡攝氏五度到十度的冰開水,也不會有致癌的危險。其實,我們的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根據醫學研究,常喝熱飲如茶或咖啡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比例偏高,這可能是喝攝氏六十度以上熱飲的習慣所使然,也有研究認為喝熱茶甚至與胃癌相關。 我們身體的發炎反應也與體溫有密切的關係,溫度高發炎強,溫度低發炎弱,所以體溫超過攝氏三十七.五度就顯示可能有問題,超過三十八度明顯是發燒。根據醫學的研究,發炎反應跟很多疾病息息相關,包括現代人常有的心血管疾病、癌症與退化,所以說減少發炎是我們保持健康與養生的關鍵因素。 人體本身就是發熱工廠 我們有多會發熱呢?一般人日常代謝的熱量需求約二千大卡以上,大都以熱的形式發散出來,相當於五十公斤的水升高四十度。一天當中,身體散發出這麼多熱,如果冷卻做得不好,身體機能就會衰退而感到疲倦,也會有食慾不振的現象,因為吃東西會產生更多的熱令人受不了。尤其,我們新陳代謝的效率只有二十五%,換句話說,有七十五%所吃進去的熱量都要以熱的形式散發出去。這麼多熱跑出來,就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能力,主要靠的就是呼吸、排汗與排尿。 呼吸跟排汗都需要消耗能量,於是又得製造更多熱。所以,過熱時與其經過皮膚來散熱或者喘氣來散熱,不如直接喝冰開水或吃冰來得有效。人們在炎夏之際,都會喜歡各種冰品冷飲,這是因為有生理需求而產生心理反應。當我們降溫之後,常常會感覺心情放鬆愉快,這是因為冰冷帶來副交感神經作用所使然。過熱效應會導致大小病痛 人體為了保持體溫的穩定有很多平衡的機制,我們的選擇並不是一面倒的保暖,或者喝溫熱水就好了,因為這麼做可能破壞我們身體的平衡機制,造成我們的生理失去應付環境變化的彈性,反而會引起很多不適的症狀 。 【過熱案例1:中暑和熱衰竭】 人在中暑的時候,會頭痛、體溫過高、噁心嘔吐、心跳過快,甚至失去意識。在這之前,如果有熱衰竭的現象,雖然意識還清楚,但是可能會有頭昏、盜汗、心跳變快,甚至抽筋的現象。 實際上,嚴重的過熱現象表現出熱衰竭或者中暑的情形,而輕度或者中度的過熱現象在初期症狀可能不明確,如果沒有注意很容易疏忽,一旦慢性化後會有各種症狀,例如口乾舌燥、頭昏腦脹、眼睛脹痛、慢性鼻塞、胃食道逆流、食慾不振、便祕、下腹脹、腰痠、皮膚或者黏膜乾澀,以及各種慢性疼痛。 【過熱案例2:女性月經過量 】 有些女性有月經過量,月經出血日數過長的現象。在我多年接觸的患者中,女性與年長者特別容易有過熱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症。他們的不舒服,時常被以為是身體虛寒來調理,結果反而引起更嚴重的症狀。這些案例給予點滴治療以補充水分,並且降低體溫之後,通常效果很好。 【過熱案例3: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 在鄉間從事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許多都有太熱或不舒服就打點滴以補充水分養分恢復疲勞的習慣,除了補充水分恢復體力之外,冷的點滴液有讓身體降溫的效果,進而恢復活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大城市裡的人們多數在炎熱的季節可以待在冷氣房裡,因此對於打點滴的醫療習慣不能理解。 慢性過熱,會變得又怕冷又怕熱 慢性過熱會使體質變成外冷內熱,也就是又怕冷又怕熱,這是因為身體過熱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會造成體質流失、體力變差,因此四肢無力怕冷,但是內臟又處於過熱,因此很容易累,體力更差。大多數的家屬很驚訝,我說患者雖然看起來虛弱,其實是處於過熱發炎的狀態,必須要認真地降溫抗發炎,而且要避免過度給予溫熱。一般台灣的民間習慣,以為生病或身體虛弱怕冷就必須要給予熱補,其實在台灣的氣候裡,多數時候我們要擔心的是過熱加重發炎的副作用。 恆溫動物的身體會對溫度變化做出生理調整以適應環境,因此飲食的溫度也會產生生理作用。對多數人而言,一天當中多數時間都待在室內,身體會以室溫為基礎來運作,如果擔心喝冰開水或溫熱水對身體的影響,或是不確定該怎麼做,建議飲用室溫的涼水以保持中性的溫度效應。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觀察百年來人類的體溫,科學家發現一般人的體溫比以前下降了一些,同時人類的壽命也比以前增長不少。除了因為醫藥的發達之外,我們體力的消耗減少,跟著發炎也減少,身體的負擔比古人輕鬆多了。 明顯的發炎反應可以從驗血實驗室檢查得知,並據此推斷疾病的原因,但是多數症狀從不舒服到癌症,絕大多數都與低度發炎有關,卻不容易從血液得到明確的答案。醫學臨床上,通常以幾個指數(如C-Reactive Protein,Rheumatoid Factor等等)概括,以解釋低度發炎的情形。 簡單的說,明顯的發炎是「病」,但是不明顯的發炎常常只有「症」。身體各處的低度發炎無法從臨床的儀器檢驗出來,只能由間接的臨床表現作判斷,例如從心率或交感神經的症狀,慢性疼痛或慢性病的存在,或者組織慢性發炎後的黏連現象去估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明明不舒服,到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卻沒有明確的答案。 冷與熱的副作用與禁忌,知多少? 偏離標準體溫的冷或熱刺激,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冷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凍傷、心跳緩慢、高血壓、咳嗽、氣喘、腹痛、腹瀉等副交感神經症狀。 •冷刺激的禁忌:手腳冰冷等失溫的狀態、寒冷環境下、高血壓、心臟病等系統性疾病;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 •熱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過熱燙傷、腫脹發炎、血栓、高血壓、低血壓、高血糖、心跳過快、心臟衰弱等交感神經症狀。 •熱刺激的禁忌: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心臟病、炎熱的環境下;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講座資訊不吃藥,也能搞定自律神經!求助無門的病痛、找不到病因的這裡痛那裡痛,很多是自律神經對溫度變化的發炎反應!疼痛科權威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醫師首創,以「冷處理」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降發炎。9月5日下午2點金石堂信義店,梁恆彰醫師演講「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分享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各種疼痛問題的撇步。洽詢電話:(02)23925338分機16或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uSWWJUmG4PdAxE8b7
-
2021-08-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 緊急腹膜透析救他一命
一名76歲男性因脊椎感染造成膿瘍,整天食慾不振,後因敗血性休克被送往急診,當時血中氧氣不足、血壓下降,且尿不出來,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尿素氮、肌酐酸飆高,研判為急性腎衰竭,經醫師為他緊急腹膜透析治療4天後,身體各項數值才大幅改善,並在一周後拔除腹膜透析導管,救回一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患者因脊椎旁膿瘍感染造成敗血性休克,到院時收縮壓僅90毫米汞柱、尿素氮70、肌酐酸9.97,且血中動脈氣體分析7.07,研判為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出現危害生命的代謝性酸中毒,因此立即透過緊急腹膜透析矯正治療,搶救治療黃金時間。他說,引發急性腎衰竭的原因,按照結構可以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包含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腎後性大多由於泌尿道阻塞引起,例如急性尿滯留、結石、腫瘤造成阻塞,或攝護腺肥大等原因。家屬乍聽「腎衰竭」相當害怕,擔心父親是否因此喪失腎臟功能,需要終身透析。他說,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有些不同,急性腎衰竭只要於早期診斷出病因,並快速解決,腎臟功能有機會回復或脫離透析。例如患者是由於敗血症引起,敗血症控制後,腎臟功能就會好轉。再者,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要緊急透析,若急性腎衰竭沒有危害生命或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可以先治療原始病因;但若急性腎衰竭影響生命,甚至引發呼吸衰竭、肺水腫,或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就要考慮短期透析,避免其他器官進一步惡化。緊急透析治療以往都以血液透析為主,這是由於短期血液透析的導管為雙腔靜脈導管,置放快速且能立即使用,但若患者進入長期透析,需要放希克氏管及動靜脈廔管,必須再進行透析導管置放手術。透過床邊腹膜透析植管方式,能夠局部麻醉且快速置放腹膜透析導管,日後若患者需要長期透析,也毋需另外置放導管,原有導管即可終身使用,如患者腎臟功能回復而脫離洗腎,也可直接拔除。此外,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也較不會影響急重症患者的血壓,急性腎衰竭的患者往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緊急腹膜透析治療能在不影響患者血壓之下,幫助患者清除毒素。林軒任提醒,當發生急性腎衰竭時,務必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千萬病急亂投醫,只要配合醫師接受治療,都能免於留下終身遺憾。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脫水10跡象!尿液出現這種顏色代表你已經脫水了
夏日氣候酷熱難耐,在外頭活動的大家,是否偶爾覺得頭昏、疲憊想睡,或是尿量變少?如果您發現上述現象,您可能已經「脫水」了。水分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成分,一旦脫水,可能造成認知能力下降、影響性生活表現,甚至引發熱痙攣、昏厥…等併發症,需要儘速接受醫療處置。觀察尿液顏色、排尿頻率 及早發現脫水徵兆不論是在外工作還是活動,體內水份因為流汗而大量流失,如果忘記補水,就有可能脫水。尤其老人、小孩、慢性病患,都是脫水的高危險群,應特別注意。事實上,尿液的顏色是判斷脫水與否最簡單、實用的方式,小便後別急著沖水,先往馬桶內看一眼,就可以知道自己需不需要補充水分。在一篇《健康線上(Health Line)》的文章中,將尿液顏色由淺到深,分為5個漸層,各代表不同的缺水程度:若尿液呈現透明,代表水分過多,應暫停喝水;呈接近檸檬汁的淺黃色,是最佳狀態,體內水份含量適中;尿液顏色接近啤酒的黃色時,仍屬正常;若出現琥珀色,則已屬輕微脫水,建議開始多喝點水;尿液呈褐色或深橘色時,代表已經脫水,應補充大量水份及電解質。不過尿液的顏色也可能因為食用特定食物如:蘆薈…等,或腎臟病、肝病所致,未必僅是脫水所致。而除了尿液顏色以外,脫水的跡象還包括:頭暈、頭痛、疲倦、口渴、皮膚乾燥、排尿次數下降、淚液減少…等,較嚴重的脫水患者,還可能出現低血壓、心跳過快、呼吸急促…等症狀。脫水在醫學上屬於急症,若有上述不適應儘速補水或就醫。除了補水,還要補電解質 善用糖、鹽在家就能做針對脫水患者,補充水分是首要的重點,除了同時有嘔吐、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到醫療院所接受靜脈注射外,一般民眾以多喝水的方式補水即可。專家建議,除了喝白開水之外,可以選擇低含糖量的運動飲料或電解水。手邊沒有電解水的患者,在家也可以1/2茶匙鹽、6茶匙糖,搭配1公升開水的比例,自行製作。補水時,也需切記避免碳酸飲料、酒精、過甜的飲料及含咖啡因的飲料,這些類型的飲料會使脫水情形惡化。對於脫水等熱傷害症狀,預防絕對勝於治療,平日適時補水、避免於太陽直射下從事強度過高的活動,是避免脫水的好方法。一般成人的每日水分建議攝取量,是女性約9杯,男性則是13杯,每杯為8盎司(236毫升),也就是說,平均每日飲水量約為2000毫升,依照居住環境、個人的健康情況,以及活動量多寡,需再行增減。此外,一位成年人每日的正常排尿頻率,則落在每日9-14次之間。不論是氣候、運動…等任何原因導致的脫水,都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除了出現脫水徵兆時,儘速補水或就醫,平日也做好補水措施,並適量補充電解質,是炎炎夏日的最佳自保之道。脫水10跡象1.尿液呈現琥珀色、褐色或深橘色2.排尿次數下降3.頭痛、頭暈4.疲倦5.口渴6.皮膚乾燥7.淚液減少8.低血壓9.心跳過快10呼吸急促脫水怎麼辦1.大量補充水分,白開水、低含糖量的運動飲料或電解水。2.避免於太陽直射下從事強度過高的活動。3.有嘔吐、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到醫療院所接受靜脈注射。參考資料:.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ehydration#prevention.https://www.webmd.com/a-to-z-guides/dehydration-ad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