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 養生.樂活人生
搜尋
伴侶
共找到
688
筆 文章
-
-
2020-07-21 性愛.愛情診療室
一生遇見幾個人:你未必愛他,但最後你們走到了一起
聽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遇見四個人:第一個人,你愛他但他不愛你;第二個人,他愛你但你不愛他;第三個人,你愛他他也愛你,但你們最後不能在一起;第四個人,你未必愛他,但最後你們走到了一起。L是我的同學,到目前為止,前三個人她都已經遇到了。第一個人是她在大學暗戀的同學。那時候她喜歡崔始源,那男生長得跟崔始源很像,L每天準時去食堂打飯,去圖書館自習,就是為了跟他偶遇,多看他幾眼。L在家是小公主,前二十年的人生裡,她從沒有討好過誰。沒有談過戀愛的L將第一個暗戀對象當作自己的初戀,連對父母都沒有對這個男生好。可對方不為所動,明明知道她的存在,也知道她喜歡自己,但就是沒有表示。L堅持了三年,直到大四考研究所,才痛苦地放棄。畢業收拾行李時,L把那一封封寫給對方卻沒有送出去的情書,那件親手為對方織的毛衣都扔進了垃圾桶。她大哭了一場,連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狼狽地離開了初戀開始的地方。第二個人是她讀研究所時期的學長。大學畢業後,L去了西安念書,認識了同系的學長。學長人很好,她剛去西安時就是他接的機。L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學長帶她逛遍了西安的名勝古跡,吃遍各種美食小吃,她去西安後的第一個生日就是學長陪著她過的。這麼細心又暖心的學長,L愣是對他沒有感覺。當學長在下著雪的耶誕節向她表白時,L拒絕了。自此以後,學長還是對她好,但兩個人的情誼卻再也回不到最初了。第三個人是她工作後的同事。讀完研究所,L去了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在那裡認識了非常優秀且志同道合的同事。對方畢業於耶魯大學,經濟學出身,為人彬彬有禮,非常紳士。巧的是,他和L來自同一個省。L對這位海歸同事非常滿意,認為終於找到了今生伴侶。兩個人雖然在同一家公司,但因為分屬不同的部門且工作繁忙,所以並不經常見面。即便如此,L還是決定要努力抓住真命天子。她每週末去對方常去的網球館學打網球,做瑜伽、學英語,努力讓自己更有氣質。經過大半年的接觸和努力,L覺得對方也對自己有意思。但就在兩個人準備試著交往的時候,對方突然接到總公司的調令,被派到美國工作。於是L的第三朵桃花,還沒開就謝了。對方走的時候,L大哭了一場,她已經是二十八歲的熟女,不可能天真地一等再等,他們的關係就此止步於現實的阻隔。這是L的三段戀情,遇見了三個人,但一次戀愛都沒有談過。我相信,與她有相似經歷的大有人在。L說,她寧願做一隻青蟲也不做蠶。因為青蟲長大後能變成穿花的蝴蝶,而蠶長大後卻是撲火的飛蛾。並非所有的愛情都能開花結果,天時、地利、人和,有一樣抓不住,愛情就開不了花、結不了果。認識的人說,L缺的是運氣,我卻不這麼認為。和這三個人中的任意一個修成正果,她都未必快樂。去愛一個不愛你的人,你會為他失去自我;去愛一個你不愛的人,你同樣不會幸福;兩個人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更會抱憾終身。只有相愛的人努力走到一起,才能讓自己真正快樂。S是我的同事,她和L相反,沒有遇見前三個人,她直接遇到了第四種愛情模式。她和男朋友是高中同學,認識了很多年,直到最近才確認在一 起。因為知根知底,他們打算過陣子就結婚。在成為戀人之前,S和男朋友是哥們兒的關係,她會把工作上的難題、感情中的煩惱都告訴對方,他們之間沒有秘密。「可一旦做了戀人,我和他的關係就變了,再也回不到之前的親密了。」「是不是因為你們成了情侶,你就不便再把所有的心事分享給他了?」我問她。「是的。」S說,「從前他像大哥一樣,我跟他說那些心事,也是希望他能幫我分析解惑。現在再跟他說那些,反而會增加和他之間的誤會,讓我們的關係變得複雜。」「可這麼多年來,你們不一直是關係最親密的人嗎?」「正是因為太瞭解彼此,才會看到對方身上的問題和缺陷。從前對朋友說的話,現在不一定能對戀人說。」「那你愛他嗎?」我問。S歎了口氣:「這麼說吧,我其實並不愛他......和他在一起是因為年齡到了,他最適合。」S的男朋友是她未必愛,但最後卻在一起的人。我問她:「不愛怎麼能在一起呢?」她說:「愛是一回事,在一起是另一回事。」同樣的話,我問過L。L說:「如果我不愛他,為什麼要跟他在一起?」果然,愛情觀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她們的愛情經歷也必然不同。我們的一生中,都會遇見這四個人。也許前三個你已經遇見了,第一個你喜歡他,他不喜歡你;第二個他喜歡你,你不喜歡他;第三個你們彼此喜歡,但不能在一起......那第四個呢,我希望這個人喜歡你,你也喜歡他,你們還能在一起。作者介紹:夏風顏,青年作家,個人著作有「且聽風吟」系列。過去3年曾歷經了腮腺血管瘤病痛,以及父親過世等變故,讓她反思人生課題,以更多溫暖的文字,找到對自己好一點的勇氣。【本文摘自《所有的孤單,終會成為勇敢:願你有英雄呵護,也有勇氣獨立》、作者:夏風顏 、圖文:幸福文化提供、整理:記者柯意如】
-
2020-07-21 性愛.性病防治
公共場所這些東西別亂碰 無性經驗也可能會染上菜花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處男也可能染上菜花?日前1名高中生洗澡時發現陰莖上長出2、3顆肉芽,用力拔掉後不料卻越長越多,隨即被母親帶去就醫,發現竟是得了菜花。但高中生自訴從未有過性行為,後來詳細詢問後推斷,可能是日前隨家人去公共溫泉時,誤用陌生人毛巾而染病。尖銳溼疣(HPV)俗稱菜花 9成來自性行為傳染 中醫師黃慶雲說明,俗稱菜花的「尖銳溼疣」(HPV),是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性病。因菜花病毒潛伏期長,加上感染初期無明顯症狀,不痛又不癢,只有皮膚外觀顆粒突起,患者常難以察覺,沒有及時就醫治療,以致菜花的傳染率遠遠超越梅毒、淋病等其他性病。菜花是接觸傳染病,一般9成以上來自性行為傳染,但仍有不到1成可能透過其他途徑散播開來,包括與患者共用浴巾、馬桶、浴缸,甚至與患者貼身衣物混在洗衣機裡清洗,都有機會經由生殖器上的小傷口間接感染。若家中有1人不慎感染菜花,一定要帶著伴侶或同居者一起檢查,並且避免與家人共用衛浴廁所及毛巾,衣物也要分開清洗,防止日後交叉感染。(
-
2020-07-18 橘世代.健康橘
孤獨感暴增近4倍!全台銀光孤獨排行榜:雲林縣、台東縣、澎湖縣
56789年齡實驗室今(17)日公布「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此次調查借鑒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MIT AGE LAB)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孤獨行為題組和心理量表,透過專家座談會議後核定符合台灣社會實際情境的六項指標題目,用以測量國內銀光族群的孤獨感。透過行為面向分析,三成以上銀光族無人慶生也無人協助傾倒垃圾,平日自己獨自吃晚餐的比率有14.5%,更有9.4%銀光族是無人陪伴去動手術。從銀光族的自我心理評估來看,近八成銀光族渴望陪伴,超過五成中高齡者自認孤單。無論從行為或心理層面分析,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都相當令人憂心。56789年齡實驗室以六項指標衡量全國22縣市的銀光孤獨感,調查發現雲林縣的孤獨指數最高,台東縣居次,澎湖縣排序第三;相較之下,花蓮縣、彰化縣及基隆市則是全台最不孤獨的前三名縣市。進一步分析孤獨者的人口特徵發現,年齡落在65-74歲、國中以下學歷、月收入低於6萬元、無伴侶/配偶、男性的孤獨感最為強烈。就此,56789社會企業執行長黃采緹呼籲,各縣市首長除關注地方的弱勢長照外,更應注意到銀光族日常行為及心理內在的孤獨浪潮。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高發會)就此次調查對照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與2017年衛福部的老人狀況調查相比,55-64歲族群孤獨感於三年內驟升47.9%(增3.9倍),65歲以上族群亦大幅提升26.2%(增1.3倍)。與2019年英國ageUK及加拿大Angus Reid Institute的孤獨感調查作比較,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皆高出2成以上,落差超過1倍。受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影響,各國政府為防範疫情作出不少侷限個人自由的措施。美國芝加哥大學(NORC)的新冠肺炎追蹤調查便指出,2020年美國人感到孤單的比例較2018年上升27.0%(增1.2倍)。將此次調查與疫情前期發布的遠見2020孤寂大調查數據比對發現,台灣銀光族的孤獨感亦有暴增態勢,其中51-60歲者孤獨感遽升31.8%(增0.9倍),71-80歲者孤獨感亦遽增31.0%(增1.7倍)。高發會執行長陳雪慧認為,台灣防疫受國際肯定且成效有目共睹,現更進入經濟振興階段,建議政府正視銀光孤獨感驟升趨勢,提出相應政策措施。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莊雅萌兼任教授指出,56789年齡實驗室的調查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針對中高齡者應有更多元的研究,而非過去從傳統思維去設計題目。後續年齡實驗室可透過「飲食安排」、「自主生活」、「身心健康」、「親密關係」、「育樂學習」以及「心靈想望」六個面向深入了解銀髮需求,讓調查成為「一趟體驗的旅程」,才能更有效的了解銀髮族的想法與需求,解決銀髮族困境。資深媒體人蘭萱於會中談到,這次調查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請銀光族自行評估孤獨感,與其他調查僅用行為去界定不同。孤獨感來自個人內在,而不是社會或傳統價值觀帶給你的框架。蘭萱以自身經驗提出建議,每個人都應超前佈署未來銀髮人生,無論是培養興趣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伴侶,都不該是等到退休才開始動作的。高發會創會理事長楊志良提醒,新冠疫情影響的時間不是三五個月或一年,未來人們勢必與病毒長期共存。因疫情導致的銀光孤獨感能否隨社會活動漸增後得以紓解,或是未來國際相互解封後疫情再起,銀光族的孤獨感是否更加深;這些都是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況且,光是2017年至2020年短短三年中高齡孤獨感暴增3.9倍的現象,猶如一頭房間裡的大象,政府和社會是否有勇氣去看見?楊志良強調,對中高齡的族群來說,心理健康絕對直接影響生理健康。與其投注龐大資源於解決弱勢長照,更該撥出資源促進能自理生活的銀光族提升心理健康。台灣銀髮孤獨感暨各縣市銀髮孤獨指數大調查係於109年06月18日至06月21日與7月9日進行訪問。此次成功訪問1,256位50歲以上民眾。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77%。調查以臺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並採電話號碼尾數2碼隨機方式進行。此次調查依據內政部公佈之109年5月底人口統計資料,針對戶籍、年齡及性別進行統計加權處理,且原始樣本不足30份之縣市追加補足,以確保全台22縣市之個別樣本數達30份以上。。延伸/人生重開機!「退休那天,我把同事電話都刪了」。延伸/妹妹還沒退休就罹癌去世 江育誠:「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
-
2020-07-18 養生.營養食譜
初學者也學得會!在家做出令人怦然心動的咖啡拉花
你也是咖啡控嗎?因為熱愛咖啡而研究咖啡、甚至自學拉花,但成品總是不滿意?韓國金牌咖啡大師親授秘訣,從「傾倒角度」深度剖析,精準掌握拉花的手感,在家也能作出令人怦然心動的咖啡拉花!張鉉宇咖啡師分享,咖啡脂的「色澤、濃度」是拉花關鍵,簡單運用溫潤綿密的奶泡,就決定了拉花完成度。今天介紹初學者也能完成的葉型拉花、心型拉花,只要掌握注奶的點、搖晃的方向、速度和構圖的訣竅與手法,不必拜師學藝,在家也能做出可以打卡的漂亮作品!【在家也能做:葉型拉花繪製方式】● 繪製方式1. 在繪製拉花前,將奶泡從中央處倒入杯子至4分滿,並晃動杯子3~4次。2. 開始拉花。邊晃動鋼杯7~8次,邊往右方移動。3. 繪製葉子的頭部時,慢慢將拿鋼杯的手往上提高至7公分左右。4. 以細奶流往左側橫向移動,做出葉梗。● 為什麼拉花會失敗?1. 葉子重疊:過於晃動鋼杯或以細奶流倒入時,葉子就容易重疊在一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試著調整鋼杯晃動的次數,或以較粗的奶流倒入。2. 只有一邊有葉子:當鋼杯晃動不均勻或過度晃動時,就會很難繪製出漂亮的葉子。鋼杯的晃動範圍以左右1公分為宜,平常應該勤加練習均衡晃動的技巧。3. 繪好的葉型漸漸消失:從太低的位置繪製葉子時,牛奶的下墜力會減弱,導致兩側的葉脈無法聚集至中央,而且當奶流過粗時,泡沫易漂浮到咖啡表面上,會將繪好的美麗圖形塗抹掉。奶流因為會隨著咖啡表面和鋼杯之間的角度,而有粗或細的變化,所以一定要多加練習倒牛奶的動作。4. 圖形無法形成:過於快速晃動拉花鋼杯或沒將咖啡杯傾斜,都會繪不出葉子的圖形。切記要輕輕地晃動鋼杯,如果晃動速度過快的話,鋼杯內側的牛奶會形成波紋,導致不易繪製,再加上往下墜的力道變強,就更難在咖啡脂上浮繪出圖形。【在家也能做:心型拉花繪製方式】● 繪製方式1. 在繪製拉花前,將奶泡倒入杯子至4分滿後,在離右側杯緣1/3的支點處晃動約6~7次。2. 停止晃動,在原位倒入奶泡直到杯子的9分滿。3. 慢慢將拉花鋼杯抬高,完美繪製出心型的尾巴。TIP:晃動拉花鋼杯的速度過快,或以過細的奶流倒入時,都不易形成鮮明完美的線條。作者介紹:張鉉宇咖啡師(韓國),與一生的伴侶「咖啡」活力充沛地度過每一天。2008年獲得世界咖啡大賽金牌獎,也是各種咖啡賽事得獎常勝軍,多次擔任韓國咖啡師大賽評審委員。【書名:《咖啡拉花點線面》、作者:張鉉宇、譯者:譚妮如、圖文提供:台灣廣廈、整理:記者柯意如】
-
2020-07-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這個年齡女性「凍」卵CP值高 為晚婚遲孕超前部署
現代女性普遍晚婚,往往因為生活忙碌或暫時沒有生育計畫而錯失黃金生育期,等到有心求子時,才發現自己或伴侶可能有不孕或難孕的問題。近幾年「凍卵」議題變得熱門,許多女藝人不約而同搭上凍卵列車,無形中也引領一股風潮,讓女性得以藉助生殖醫學科技,保留高品質卵子,為日後生育計畫「超前部署」。凍卵如同生育保險的觀念「有存有保佑」。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李怡萱醫師表示,早期是年輕癌症病患在接受手術或化療前,希望可以保留未來的生殖能力;或是先天無子宮、子宮異常、卵巢早衰等病患會建議接受凍卵療程,現在大多數是因為晚婚、延遲生育,希望藉由凍卵療程,以保存品質較好的卵子,減少日後可能的遺憾。李怡萱醫師臨床上曾收治1名33歲的乳癌病患,平常沒有特殊不適,在某次健康檢查意外發現乳房腫塊,後來被診斷罹患乳癌第2期,在醫師諮詢中表達未來有生育計劃,經由轉介後安排凍卵療程,從打針到取卵僅花11天,取出16顆卵子,然後她才安心開始接受手術和化療。此外,也有不少女性主動來門診諮詢,有父母陪同、也有姊妹淘結伴而來,關心凍卵療程內容以及相關準備。李怡萱醫師指出,年紀愈輕卵子品質愈佳,凍卵數10至15顆即可,對於短期內無生育考慮、介於30到35歲之間選擇凍卵保存卵子,相對最符合經濟效益。因為太年輕就來凍卵,距離34歲高齡產婦尚有段距離;對於適婚年齡步入婚姻家庭的女性,其實沒有凍卵的必要;若超過40歲凍卵,卵子不管數量或是品質都已逐漸走下坡,可能需要接受多次凍卵療程及取卵手術,同時也必須冷凍更多的卵子才可能成功,解凍後活產率也較低,對整個身體和經濟的負擔都比較大。但無論如何,目前並沒有規定什麼年齡不能凍卵,只要有凍還是有機會!李怡萱醫師說明,進行凍卵療程前,需先抽血做初步評估、特別是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是目前預估卵巢庫存量很重要的指標,並合併超音波評估卵巢功能,倘若年輕女性檢測結果發現AMH偏低,卵巢庫存量下降,就會建議做積極的生育計劃或是凍卵,否則等到幾年後真的想懷孕了會比較困難。凍卵療程跟試管療程類似,藉由促排卵藥物刺激卵巢,使多數卵泡同時生長成熟,進而達到多排卵的目的。通常會選在月經來潮第2至3天開始療程,照超音波和抽血驗荷爾蒙,測量基礎濾泡來預估卵子顆數;然後施打促排卵針,期間需回診2至3次追蹤卵泡大小及血液中荷爾蒙狀況,以評估適合取卵的時間;整個凍卵療程約14天內完成。需要取卵的次數與年齡、AMH數值等有關,醫師會根據個人卵巢庫存量多寡,來評估需要做幾次療程。維護良好的卵子品質,生活應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少喝手搖飲料;市售的手搖飲料除了可能造成攝取過多糖類之外,有研究指出,塑化劑對卵巢恐有損傷,因此也建議應盡量減少使用塑膠容器, 或是含有對羥基苯甲酸(paraben)或二苯甲酮(Benzophenone, BP-3)的化妝品、防曬乳液等等。卵巢早衰不一定有症狀或是月經異常;在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女性,平時月經很規則,也沒有經痛的情況,因為不孕或是其他婦科問題來檢查,才赫然發現自己有卵巢早衰的情形!李怡萱醫師呼籲,女性不見得一定要「跟風」凍卵,但是最好可以把AMH放在年度健康檢查的項目中,提早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卵子庫存量,才能好好規劃未來的生育計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輸卵管結紮後想再受孕? 奇美醫:目前可採2種方式
輸卵管結紮是常被使用的避孕方法,但結紮之後若想再次懷孕,目前僅有2種方式可以達成,包括試管嬰兒及輸卵管重建,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何坤達指出,過去20多年來,奇美醫院幫助上萬例的人工授精與7、8千例的試管嬰兒,但依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並非所有伴侶都能使用人工生殖,對於這群病人來說,輸卵管重建大概是唯一可行方法。何坤達說,一名43歲已結紮的女性,因想再次懷孕,到奇美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科門診求診,初步檢查無其他異常,評估需求及所有可能性、說明優缺點之後,她接受腹腔鏡輸卵管重建手術,術中確定兩側輸卵管除了先前結紮處其餘外觀正常,醫師將結紮處移除之後,以極細的縫線將兩端吻合,手術時間約2小時,術後吻合面平順輸卵管通暢,出血量極少,為極成功的案例。何坤達表示,輸卵管重建手術需要切除異常阻塞部分,再將兩端健康的管徑對接,因輸卵管並不是大的器官,先前開腹重建輸卵管手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精準對齊縫合都需要使用到顯微手術器材。何坤達說,過去成功幫助約上萬例的人工授精與7、8千例以上的試管嬰兒,但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符合人工生殖的條件,所以此類輸卵管重建手術有其必要性,術後成功率取決於結紮位置,年紀越輕及健康輸卵管長度越長則成功率越高。在足夠技術及技巧下,使用腹腔鏡重建輸卵管可達到微創手術恢復速度快、出血少、組織傷害少及不易沾黏的好處,對於想多次懷孕的女性來說,跟試管嬰兒比較,輸卵管接合後可自然多次懷孕,整體花費較試管嬰兒節省不少。
-
2020-07-17 性愛.性福教戰
男性注意!大型研究指出 A片看越多越容易「不舉」
每日郵報與太陽報報導,一項新發表的大型研究認為,看大量A片的男人有增加性功能障礙的風險,在和伴侶發生性行為時會難以勃起;原因歸咎於成人影片唾手可得,男性收看後敏感度降低,導致「提槍上陣」時容易不舉。這項研究調查3267名16歲以上的丹麥和比利時人,比對他們看A片的習慣與自慰及性生活。結果發現35%受訪者坦承,觀看其他人發生性行為的影片,比自己發生性行為更刺激。另外,9成受訪者有時單獨看A片,會直接快轉到最色情的段落,自慰頻率也同時上升。研究還發現,每天花10分鐘看A片,就會增加性功能障礙的風險。受訪者每周平均約花70分鐘看A片,並進行5至15分鐘自慰。有些人看A片時間比其他人「多非常多」,2.2%受訪者就承認每周花超過7小時看A片。論文第一作者、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教授德溫(Gunter de Win)表示,「難以跟伴侶發生性行為和花時間看A片的關係非常高」,「看A片習慣無疑定義我們對性的看法」,「只有65%受訪男性覺得,跟伴侶發生性行為要比看A片更刺激。」德溫教授還指出,20%受訪者覺得他們需要看更激烈的A片,才能獲得與上次相同的刺激感。「我們相信性功能障礙與A片引發的勃起不能有關。」此外,相對於2016年另一份研究指出,平均約14%的40歲以下受訪者苦於性功能障礙,這一份研究則發現23%的35歲以下受訪者有某種程度性功能障礙,比研究團隊原先預期要高。約自2007年起,上網看A片越來越容易,使用度也急速上升,但研究這對性功能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多。德溫教授的研究聚焦於前一個月發生過性行為的受訪者,以建立他們和A片影響的連結,「這項研究設計目的是深入剖析A片和性功能障礙的任何關係,考慮到樣本夠大,我們對結果有信心。」德溫教授表示,接下來準備研究哪一個因素導致性功能障礙,並針對A片對女性影響進行類似研究,「我們同時相信,治療性功能障礙的醫師應詢問患者看A片的習慣。」
-
2020-07-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是他的誰?」——同志就醫時會遇到什麼問題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多元性別教育」。這幾年同志友善的實務議題在台灣社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同時也看到政府立法方面也有更開放的空間。在偶然的機會聽到徐志雲醫師對醫護人員繼續教育的演講,才發覺這議題迄今未曾在這專欄介紹過。非常高興有機會邀請徐醫師的團隊寫了這三篇文章,讓我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更了解這重要的議題。在台灣的醫療場域中,當一位男同志就醫時,會面臨哪些出櫃與不出櫃的處境呢?同志的另一半在就醫環境中又會是什麼角色?我曾因為嚴重的腸胃炎送急診住院,這篇文章是我寫下2015年當年住院的十五天裡,體驗到自己的同志身分與醫護人員、醫療環境的互動。伴侶該如何出櫃在醫病關係中,醫護人員握有同志病人不了解的醫療處遇知識與權力,也因此,同志病人難免會擔心向醫護人員出櫃後,會在醫療處遇上得到差別對待。我是被抬上救護車送進急診室的,記得從救護車來接我開始,一路陪著我的伴侶就被詢問「你是他的誰?」一直到急診室把我安頓好,大概就被詢問了五、六次。我伴侶的回答起初一直都是:「我是他朋友。」直到他到急診室的檢傷分類櫃台幫我處理掛號,他才回答:「我是他男朋友。」(事後聽他說對方聽到這個答案時面露驚訝)而後來急診室的幾位醫師來問診時,他則又改為回答:「我是他朋友。」我其實不知道他當時是如何決定哪次詢問要出櫃、哪次不要出櫃的,但當時躺在擔架上哀號的我聽到這些詢問,內心其實會對於出櫃後醫護人員如何對待我這位同志病人有著擔心。雖然理智上我知道醫護人員應當一視同仁面對眼前的病人,但我仍不免想,醫療人員是否都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夠理解同志族群,並且予以友善對待呢?伴侶與原生家庭在醫療中的接觸同性婚姻在台灣雖然已經在2019年合法化,但要如何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落實權利保障,其實還是會碰觸到同志伴侶與其原生家庭的關係。在碰觸的過程中要如何協商,或是會經歷什麼樣的過程與磨合,就不是法律所能完全處理的。在急診室時,我的伴侶問我是否該打電話給我媽,請她趕來醫院。我當然說「好」,因為當年(2015年)的我們還無法結婚,我知道如果接下來要動手術,他是沒辦法在手術同意書上的家屬欄位簽名的。但我內心也想著:好險他和我媽很熟悉且關係很好,否則我可以想像他接下來要體驗到的,就是在我媽面前隱瞞身分,或是我媽知情但雙方關係仍不好的尷尬與難受的互動。同志生活圈在醫院中也面臨出櫃對同志病人來說,同志社群很有可能是相當重要的支持者與照顧者來源,而醫護人員是否能看見或意識到這點?看見或意識到之後,又該如何與之互動?我住院的十五天裡,照顧我的除了我媽和我的伴侶之外,就是我的三位同志朋友。我的伴侶還在我的工作地點(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裡,幫我找了好幾位願意晚上來排班照顧我的義工朋友們。每當醫護人員或隔壁床的病人與家屬說起:「你的這幾位朋友人真好,來照顧你」,我都只能給予微笑,沒辦法回應什麼。只有一次是剛入住隔壁床的病人問起:「你和這些朋友是怎麼認識的?」我和那位朋友在被追問的過程中,答出:「是在同志諮詢熱線當義工認識的。」好像是當天晚一些或隔天,我就聽到護理師跟我說那位病人要求換病房,我內心想:該不會就是我在腦中腦補的那些歧視我和我朋友的爛理由吧?同志醫療人員的現身而剛剛這位護理師其實是一位女同志,我會知道是因為她在胸前別著一個彩虹徽章,第一次看見時心裡十分激動,還特地跟我的伴、老媽、來照顧我的朋友們說。激動的原因是我這位病人的同志身分,總算在這間醫院裡找到共鳴與同伴。但實際上並非是這間醫院能敏感到「病人之中有同志」且表達友善,其實只是一位同志醫護人員自己主動在個人層次上於職場現身。而且這位女同志護理師說,我們還是她在這間醫院別上彩虹徽章這麼久,極少數主動問她有何涵義的人。嚴格說起來,這間醫院沒有在醫病關係、勞雇關係與員工的人際互動中,看見我(病人)與這位護理師(員工)的同志身分。唯一展現出性別敏感度的地方,只有看見這間醫院在硬體上設有性別友善廁所。男同志住院時最常被詢問的問題是……除了這位女同志護理師有和我們聊起彼此的同志身分之外,首次主動想要詢問我是不是同志的醫護人員,就是在我住院多天後,因為發燒反覆不退而前來會診的感染科醫師。當我知道感染科醫師要來會診時,內心就有底可能要出櫃,果不其然在問完我的出國旅遊史後,就問我:「有沒有女朋友?」當時我媽就在我身旁,但我也就直接回答:「我是男同志,我知道自己的HIV狀況是陰性,但如果你還是想檢查,我OK沒問題,你可以抽血檢查。」當感染科醫師問診結束離開病房後,我媽就開始十分擔心,還打電話給我的伴侶想多做確認。而我內心在想這段問診過程,是否有可能更細緻一些?今天我剛好是一位已經對媽媽出櫃的同志,所以我據實以告。如果換做其他同志病人,不知情的家人在旁邊,面對醫師詢問跟性有關的病史時,真的能誠實自在地提供病情資訊嗎?後續是否馬上引起巨大的家庭風暴?醫護人員是否可以理解,男同志病人在面對被詢問是否可能感染HIV時,會有著很複雜且差異甚大的反應?可能是不想在家人面前討論、可能是自己也十分害怕感染、可能是在聽到愛滋二字後就完全停頓不知如何反應、可能是像我一樣地被勾起汙名的憤怒、可能是更多更多的可能......。落實同志友善的醫療環境以上就是這段住院過程中的簡要紀錄與我的思考,我和男友平常都處於滿公開的出櫃狀態,都在同志機構工作,身邊也有許多同志朋友,但即使如此,面對陌生的醫療環境以及還不確定是否友善的醫護人員,我們當下的直覺反應都是先隱藏自己的同志身分,等確認安全之後再慢慢出櫃。在這幾年台灣風起雲湧的同性婚姻立法過程之下,台灣民眾(當然也包括醫療人員)可能更常聽過同志了,但是否真的能對同志有正確的認識,而不是被侷限在刻板印象甚至是污名中,依然有賴醫療體系裡提供多元的教育訓練,並且從醫療機構的制度中就開始落實同志友善政策,在醫療環境中多展現一點對同志友善的訊息,我想這樣對於同志病人來說,也能夠在就醫的過程中更加自在。
-
2020-07-15 癌症.抗癌新知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這樣吃竟養出4公分腫瘤
雖然10多年過去了,那幕情景永遠銘刻在我腦海。當時,我因肝癌準備開刀,同時在台大醫院內接受癌症治療的台大教授翁景民來探視我。那時他正在接受化療,整個人相當虛弱,卻在我進行手術的前一天下午,他坐著輪椅、硬撐著身體、來陪我做禱告。他牽著我的手,兩人一起祈禱手術成功,為我注入了信心與力量。然而,一向以熱情教學著稱的翁教授,最後還是不敵癌症,享年僅僅43歲。就在發現罹癌前2個月,我到醫院探視他,翁教授苦笑著對我說:「過去這幾十年,自己太不懂事,常常餓了就是泡麵、汽水亂吃一通,最終身體哪能不出事?」翁教授短短一生,為學生付出滿滿的關愛。他長期幫助困苦學生支付學費、生活費,對學生在精神與物質上都大方付出,對自己的照顧卻遠遠不足,婚前常常半夜三更都還在研究室工作,一宵燈火通明。壯年學者猝然離開人間的遺憾,絕對不只於此。手術期間前後那2年,另2位我認識的台大傑出教授,因為平日過勞與對健康的疏忽,英年早逝。而交大甚至有3位教授,2002年相繼意外猝死,其中一位還是我在美國MIT念書時的學長,不過40餘歲! 這些學者,正處於學術專業最成熟、人生歷練最豐富,對學術、對教學最能貢獻的黃金歲月,他們的壯年凋零,無疑是對台灣社會的重大損失。究竟,折損學者生命的根本原因何在? 這些遺憾是可以避免的嗎? 我們每一個人,人生的資源皆有限,該如何在事業與健康之間,妥善規劃,安排優先順序,讓這一生不會後悔?且讓我以自己為個案,來面對這個大哉問。週六一定加班,週日不一定休假。這是我1995年、34歲回到台灣任教後的工作寫照。賣力工作,總是有回報的。從1997年到2001年、連續5年,我都得到國科會認定的甲種研究獎勵;而同步在教學上,自1999年起,我也蟬聯3年獲得台大「教學優良獎」肯定,每年只有5%的老師能得此殊榮,對我而言,無疑是高度肯定。家庭生活方面,1996年、1999年,2個小男孩陸續加入我們夫妻的生活,讓我的人生更充實更忙碌。有意義的工作、心靈相通的伴侶,可愛的兒子。我很感謝上帝,賜予我如此的幸福,人生至此,夫復何求?但,賣力工作,固然有回報,太「賣命」的超時工作,卻也有「報應」。當我的工作領域、家庭生活,交織繁忙到不可開交時,我完全沒有想到,死亡居然悄悄找上門。死亡逼近,才知道自己「活」錯了死亡,有時是狡猾的。1999年、我38歲,在妻子的鼓勵下,去做了趟全身健康檢查,結果讓人滿意,除了原本就有的B肝之外,一切尚稱正常。沒人預料得到,2年後,我在美國的弟弟,卻傳出罹患肝癌。由於肝真是沉默的器官,弟弟的病情一發現,已經是肝癌末期,唯一的治療方式,只能等待換肝手術。一得知,我馬上飛往美國探視,往返美國的航程中,不禁想,弟弟比我年輕,竟然已是末期,那我是否應該再去做一次體檢?這一次,死亡露出了他猙獰的面孔。原本預期是輕鬆的體檢、忙裡偷閒的一天,但當天上午照完超音波後,醫生卻趕忙跑來告知,他在肝臟部位發現了不正常的腫瘤,強烈建議我即刻辦理住院,好接受更詳盡的檢查。不正常的腫瘤,難道我跟弟弟一樣是肝癌? 在那一刻,我整個人都呆住了,最最老套的台詞不斷迴盪在腦海:「怎麼可能會是我? 我還這麼年輕,身體也沒有感覺到任何不舒服啊! 難道是醫生弄錯了,那不是我的超音波?」經過再三跟醫生確認資料無誤、稍微回過神後,下個念頭就想到我的妻子與一雙稚子;倘若我有三長兩短,他們該怎麼辦? 誰來賺錢,讓他們好好成長? 而我年邁的父母,他們又如何能承受兄弟2人同時罹患肝癌的噩耗? 難道真要辛勞一輩子的他們,白髮人送黑髮人?當時我才驚覺,雖然每天至少將8、 9成的心力投入於工作,彷彿工作是我這一輩子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投資,但當真的處於生死關頭,大概只有10%的時間,會在腦海裡閃過工作該如何安排,90%的時刻,我都是緊緊心繫、掛念擔心著我最親愛的家人。但弔詭的是,我生病時真心掛念、放心不下的家人,我在平日卻並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關心與陪伴啊!回頭看這些年的努力,我竟是本末倒置了。面對「生死未卜、請敬候佳音」的住院檢查期間,其實是我人生最徬徨無措的時刻。我完全不知道,醫生最後會拍拍我的背,告訴我你還有救,還是搖搖頭,請我跟我的家人節哀? 短短一晚的等待,心力交瘁,百感交集。最後,說是弟弟救了我一命,並不為過。癌症末期的弟弟,腫瘤已經10幾公分,不適合動手術,然而醫生告知我,我的肝癌腫瘤發現得勉強算早,約4公分左右,尚未擴散,可以用外科手術切除,也無須化療。倘若不是因為弟弟的病情,提醒我應該針對肝部再做一次健檢,我的腫瘤非常可能在無聲無息中日益擴大,那就真的是生死難料了。在手術前一晚,特別思念我的妻小。由於一雙稚子,那時分別才5歲、2歲,並不適合長時間待在醫院,手術前幾天,能夠見到他們的時間其實並不多、格外想念。我在心中暗暗許下承諾,若能安然出院,將來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他們成長。在心有掛念下,我進了手術房;在心有掛念下,我重新醒來。手術算是相當成功,但即便順利,也是大傷元氣,開刀後3天,仍必須靠嗎啡等藥物止痛,因此雖有不少人來探病,我的狀態幾乎無法見親友,短短1個月內,我竟瘦了10多公斤。每一日的無知與疏忽,都是癌症的主因手術後、在醫院療養的2週裡,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我38歲的時候,健康檢查沒有發現腫瘤,但才過2年、40歲的時候,卻多了一顆4公分的癌症腫瘤,所以是不是我這1、2年吃錯什麼東西、或哪裡的一時疏忽,導致肝癌的發生?我也問了醫生這個問題。孰料,醫生只是冷冷的回答:「這癌症要長成這樣,絕對跟你過去10年、15年以上的生活型態有關,是長期不當的生活型態累積而成的,怎麼可能只是最近1、2年的事?」醫生短短幾句話,卻讓我不得不徹底檢視自己過去10年、15年的生活,最終也得到一個「三長兩短」的結論:工作時間變長、食量不斷增長、心中瑣事壓力增長,而運動量、休息時間,卻都在無形中悄悄縮短。但我仔細想想,幾乎所有的職場工作者,從30歲或35歲起的10年、15年,過的不都是這樣的日子嗎? 我們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的黃金歲月,卻也最容易讓我們燒盡身體健康,甚至賠上寶貴性命!我們每位在職場上的專業人士,在多年工作後都變得很有效率,做事快,做事多,做事認真。但在管理學上除了效率之外,其實更重視的是效能,也就是「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可惜我們都很少想到在「人生管理」的議題上,何者才是對的事情。管理學上講策略執行時,很重要的是資源分配應該依據策略的意圖,也就是「重要的事要先做」。可惜了我們這些專業工作者在商業執行上常能判斷何者是重要的事要先做,可是在「人生管理」的時間分配上,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我們常常是「緊急的事先做」,而「重要的事以後再做」,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工作,卻忽略了健康、家庭、休閒⋯⋯ 等等,這不就是我這次生病的最大原因嗎?我們也許都有高學歷、博士學位,但對健康的瞭解,恐怕連小學程度都沒有。在手術後、復原的1個多月中,我看了大量相關書籍,才知道我原先是如何蹧蹋自己的身體。工作太忙? 是死亡最愛的藉口手術後,我感謝上帝給我的這個禮物,讓我徹底改變自己的飲食與作息。盡量少外食,少鹽、少糖、少油脂,也改變自己的作息,早睡早起,並定時運動。更重要的是,我戒掉週六去上班的習慣。我把時間留給我最重視的人,我開始陪著2位小朋友踏青運動、伴著他們成長,並也與我的妻子,一起討論如何教育他們。我們都是失去了健康,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我們都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才知道我們最珍惜的是什麼。談到健康與家人,職場工作者通常都以「工作太忙」的說法,來原諒自己。但可惜的是,這是死亡最愛的藉口。你沒時間照顧自己,就注定會有時間生病。我感謝上帝,在我40歲時給我小小警告。甚至我會說,這4公分的腫瘤,其實是一件禮物。我學會要懂得煞車,不要衝過頭,不要忽略最重要的家人,不要不重視自己的健康。我的親弟弟,提醒我自己應該再去做健康檢查的弟弟,在美國完成換肝手術後,最後仍因為肝臟問題,英年早逝。他同樣在美國拿到博士、在矽谷科技公司上班,人人稱羨,但這些絲毫換不回他的健康。我們可以賣力工作,但千萬別因疏忽與無知,最終演變成「賣命」工作。在「人生管理」的時間分配上,要有願景來引導我們的心靈,做重要的事。馬太福音十六26: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失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處呢?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書籍介紹作者簡介/郭瑞祥1961年出生於台北,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土木系學士,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土木工程碩士、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研究發展中心資深製程工程師,並在職進修取得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企業管理碩士。1995年到台大任教迄今,現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做為一名大學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他以讀書會形式,在台大開設一門結合管理與人生的專題類課程,希望學生提早知道,管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讓自己生命更幸福的關鍵能力,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時,都能以智慧與勇氣做出發揮個人最大價值的判斷與抉擇。課程推出後意外大受歡迎,也堅定他與更多人分享、用心貼近學生需求的決心。他認真的教學表現曾多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肯定,並獲頒台大教學傑出獎,每年僅1%教師能獲此殊榮,係台大給教師的最高榮譽之一,也被學校評選為第一屆優良導師。延伸閱讀: 夏天早餐麵包配牛奶,吃出讓你昏沉、起濕疹的「濕氣」!中醫師點名:這時別多吃的「6類食物」
-
2020-07-13 性愛.性福教戰
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怎麼分辨是紅粉知己還是小三
【文、圖/摘自創意市集《大人的性愛相談》,作者許藍方】紅粉知己與小三之間那條神祕的界線我相信每個人都被問過這個問題:「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友誼?」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說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有的人會假藉「友誼」為靠近心儀對象的理由;有的人明知對方心思並非只想當朋友,卻用裝傻的態度,讓「友誼」成為獲得好處的一種手段。將彼此的關係建立在踩鋼索的默契上,以不超越界限的方式,維持著口中的純友誼。對我來說,這並不是真的純友誼。前陣子藝人謝忻與阿翔的緋聞鬧得沸沸揚揚,有些人會把「謝忻與阿翔之間的純友誼變質成婚外情」拿來否定「男女間的純友誼」。阿翔在記者會上表示,自己沒有拿捏好與對方之間的「那條線」,才會讓謝忻從原本的好友,變成人人喊打的罪人。不過,我是這麼認為的,在這條線產生之前,他們的友誼發展,早已有「情愫」存在,那個超越曖昧的情愫,讓女方願意為了男方,對外聲稱彼此只是哥兒們。但是,我們都只是旁觀者,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在我們這個章節要討論的純友誼裡。至於我的答案則是:「我相信男女之間有純友誼,但是!純友誼的成立,必須建立在雙方對彼此都沒有逾越的心思與企圖。」也許會有人問說:「難道他們之間都沒有喜歡嗎?怎麼可能都沒有!」或是「妳敢說他們沒有偷偷暗戀對方,等待某個縫隙鑽進去?」或是「他們如果有事沒讓妳知道怎麼辦?妳怎麼可以接受他跟別人之間有祕密?」或是「如果哪天他們看對眼,發生關係了怎麼辦?」接下來,我分別就個人的想法跟大家分享:難道他們之間沒有互相喜歡嗎?我們自己在學習社交的過程中,誰不是跟自己喜歡的人交朋友?女生會欣賞漂亮、有能力的女生,男生也會欣賞帥氣、身材好的男生,這幾乎天天發生在我們周圍,再也正常不過。如果不喜歡這個人,我們連接近的慾望都沒有,更何況與對方交朋友,不是嗎?朋友之間本來就會有喜歡,只是喜歡的程度僅止於朋友,並沒有多到想把對方占有的那種衝動與愛戀。難道他們沒有偷偷暗戀對方,等待縫隙偷偷鑽進去?他們有沒有偷偷暗戀對方,只要雙方沒有開口承認,你永遠沒有辦法確定這件事,但是我們可以由他們對彼此的行為,以及自己的第六感來判斷。有的人會說:「如果沒怎樣,幹嘛不敢跟我說?」的確,如果他們之間沒有其他的心思,我相信他會在你們感情開始之前就大方介紹妳們認識,更希望妳也能一起喜歡這個朋友,但如果他死都不介紹給妳認識,那我想,不是他有問題,就是妳太會吃醋了。如果其中一方心懷不軌,我想再怎麼把持得住的人也會在某些時候不小心流露出自己的真心意,若是兩個人都偷偷暗戀對方,那麼這應該不是純友誼的問題了,而只是披著純友誼的外衣,行「出軌」之實。我認為,在一段關係裡,除了相信自己的直覺外,我們也該相信自己的價值與魅力與對方對感情的忠誠。他們之間如果有祕密怎麼辦?我們總是允許自己可以有祕密,卻不能接受別人有事情隱瞞自己,這就是人性。基於安全感的問題也好、自私與否也罷,但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就是人。人喜歡分享,同時也需要被了解與接納,但因為天生的不安全感,所以我們將不同的祕密,分享給不同的人知道;將不同的面向,展現在不同的人面前,可能是家人、情人、鄰居、朋友或陌生人。我們得接受一件事,就是人與人之間,本來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透明與坦白,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祕密空間。妳會說:「那他為什麼不跟我說祕密?」親愛的,妳要曉得,我們會分享祕密給某個人,除了那個人會守口如瓶之外,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了解,而且不會批評。」妳能保證妳男朋友跟你說的每一件事,妳都能如同妳對待朋友一樣寬容與無所謂嗎?也許這就是我們產生矛盾的原因。在感情裡,因為在乎,所以計較,導致雙方相處得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讓心愛的人不開心了,也就因此無法分享許多個人的祕密讓對方知道,但愛情迷人的地方不就在此嗎?雖然友情之間多了寬容,所以事事都好,反而朋友之間相處自在,但友誼之間一定也沒有辦法嚐到屬於愛情的酸甜滋味呀!如果哪天他們看對眼,意亂情迷,發生關係怎麼辦?我相信,真正處在純友誼裡的男女,他們有足夠的自知,懂得珍惜伴侶,也相信自己的價值與對方的忠誠,深知彼此的友誼就只像家人之間的情感一樣,並不會與性衝動連結。當然,我也不敢跟你保證,號稱純友誼的人絕對不會如此。此外,在夜店裡,不也常常上演看對眼這種事,不然何來一夜情呢?更何況他們連友誼都還稱不上,妳要從何擔心起?還有另一種連眼都不用對,直接約上床的炮友,妳又該怎麼防?總不可能把男朋友綁在身邊24小時吧?還是妳要請人隨時盯梢?只要是人,誰沒有一時意亂情迷的時候?重點不在這樣的時刻會不會發生,而是發生的時候,他是否還能控制自己的思緒,保持理智。無法控制自己的人,根本不用純友誼的包裝,就算沒朋友也能一時軟弱的趴倒在對方身上,不用看對眼也能意亂情迷的脫下褲子。不管真實的情況如何,我更希望每個人都能相信伴侶對自己的愛,是足以讓他與他的紅粉知己守住底線、保持理智,因為他更珍惜的是與妳之間的感情。
-
2020-07-09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HPV、HIV一樣嗎?HPV只與女性有關?專家破解5大迷思
迷思一/別以為HPV只與「女」有關,也跟「男」癌息息相關!美國研究調查,即使終身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成的民眾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顯示情侶間高度傳染的現象。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研究更指出,根據2013~2014年資料統計,美國男性進入23歲之後, HPV感染率約暴增6成;而在18~59歲的男性族群中,將近每2位男性就有1位生殖系統感染HPV!迷思二/HPV只與女性有關,男性不會感染HPV?A: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資料指出,18~59歲男性生殖系統感染HPV的平均比例為45.2%,等於將近每2位男性就有一位感染HPV。美國CDC大規模研究發現,在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病源中,HPV造成最多人感染,遠超過大眾害怕的愛滋病毒(HIV)、披衣菌、淋病等。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表示,而男性在感染HPV後,能夠自主產生抗體對抗下一次感染的比例相當低(低於10%),因此陷入重複感染風險,呼籲男性諮詢醫師,積極討論,落實HPV的預防。迷思三/男性未能預防HPV,會使愛侶暴露在高感染風險下?A:許書華指出,男性對HPV多有誤解,以為女性才需要預防而未採取行動,使得情侶雙方暴露在高HPV感染風險下。她提醒,除了女性,男性也應預防HPV,建議洽詢家醫顆、泌尿科、內科等,避免伴侶間的相互感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補充,由於男性面臨高風險卻沒有做好預防工作,使得全球男性因HPV罹病個案總數遠高於女性;加上男性在社會期待與框架下,較難以說出自己生理上的問題,如同陷入「男癌之隱」。迷思四/HPV、HIV傻傻分不清,如何區別?A: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雖然有近7成的男性聽過且自認熟悉HPV,但卻有約3分之1男性不確定HPV人類乳突病毒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不同,而也有6成多的男性不知道可以透過疫苗預防HPV。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初步調查,男性接種HPV疫苗僅約6%。顧文瑋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徑都是性行為,兩者因此容易被混淆,甚至忽略HPV所隱藏的潛在危險:即是不同型別的HPV將引發不同的疾病或癌症。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可能導致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等。他強調,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研究發現,全球男性受HPV感染而造成菜花及癌病變的總計個案數,遠高於女性。因HPV感染潛伏期可長達數週甚至數年以上,且多數毫無症狀、不易察覺,使病患在不自覺的情形下罹病。迷思五/只要戴套發生性行為,就能隔絕HPV感染?A:只要有發生性行為,就有感染HPV的風險!而目前社會較為開放,親密行為的發生也更為頻繁,使HPV感染風險隨之提升。雖有人認為,發生性行為時只要做好安全措施、使用保險套就能預防HPV?顧文瑋指出,HPV會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因此,除非從愛撫、親吻開始就全程使用保險套,才有可能隔絕感染。但事實上,大家幾乎都在即將提槍上陣時才會戴套,加上保險套本身並不能完全包覆親密互動的部位,雖可降低感染機會,但風險依舊存在,可說是防不勝防。顧文瑋建議,依醫囑接種HPV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感染HPV的方法。無論是何種性別或性向,避免伴侶間相互傳染,性生活前預防HPV感染極為重要;就算是曾經感染HPV,也能施打疫苗,讓自己免於重複感染之危機。(諮詢專家/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許書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顧文瑋)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經常喝65℃以上的水會致癌?白開水放涼相當於慢性毒藥?專家教你怎麼喝水比較健康!
喝水,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小習慣,但卻被賦予了「萬能藥」的稱號。相信大家都聽過關於喝水的各種言論:「感冒了,多喝熱水……」「肚子不舒服,多喝熱水……」「空氣乾燥,多喝水……」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天按時按量喝水本是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但近日,關於喝水的種種說法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經常喝65℃以上的水會致癌?、白開水放涼後堪比慢性毒藥?消息一出,很多喝熱湯、吃熱飯的小伙伴慌了神,紛紛表示疑惑。「經常喝65℃以上的水真會致癌?」、「白開水放涼後堪比慢性毒藥?到底怎麼喝水才安全?」快帶上你的疑問,一起來閱讀吧,答案都在下面了……經常喝65℃以上的水真會致癌?這種說法來自於2016年7月發表於《柳葉刀腫瘤學》期刊的一篇關於咖啡、咖啡伴侶和熱飲致癌性的評估報導(carcinogenicity ofdrinking coffee,mate,and very hot beverages)。該研究指出對於飲用很熱的熱飲產生致癌性的機制和相關證據還不充分,但是飲用很熱的熱飲和細胞損傷及可能致癌的關聯還是存在的。比如,溫度過高可能會對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熱損傷(如灼傷),損傷的消化道黏膜表層會脫落、更新,如果反覆的熱損傷會使細胞增生的速率加快,從而增大發生變異的可能性,進而可能造成細胞的癌變。基於這些原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高於65℃以上的很熱的熱飲歸為2A類致癌物,也就是說,對人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很可能致癌。從感官上如何判斷65℃是多熱呢?曾有熱心的消費者進行過測量,比如剛出鍋的麵條大約70-80℃,剛沏好的茶水大約80-90℃,而火鍋湯高達120℃。可以進行簡單的自行對比,但日常生活中盡量不要去飲用高於65℃的飲料,包括65℃以上的白開水。多喝水真的科學嗎?按照我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成年男性每天飲水量應該在1700ml以上,成年女性在1500ml以上,如果一杯水按200ml計,大約就是八杯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建議7-10歲兒童每天需飲水1000ml,11-13歲兒童每天飲水1100-1300ml,14-17歲青少年每天飲水1200-1400ml。水雖然和我們的健康有密切關係,但是也不宜過度飲水。過度飲水容易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造成身體內水分來不及排出、體內水分過多,而血液中鈉離子被稀釋,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所以正常情況下,每天八杯水即可,再通過食物裡獲取的一些水分,足夠滿足人體對水的需求。但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季,或是運動量大、勞動強度高的人群,比如健身愛好者、建築工人等,全天的飲水量應該更高,同時補充一定量的礦物質(鹽分)。白開水放涼後堪比「慢性毒藥」?飲用水的水質經過了消毒處理而不含病原微生物,而消毒處理的化學成分含量低,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所以所以燒開的白開水是非常安全的。但是隨著白開水放置時間的延長,放涼的白開水有可能會從環境中獲得一些微生物,這主要和所處環境的潔淨程度有關。一般來說,長時間放涼白開水的場景在居家環境,被微生物侵染的可能性相對更低。雖然有一些細菌(如硝化細菌)會代謝產生一些致癌物,如亞硝酸鹽;但在白開水放涼的過程中不太可能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更應該擔心的是,水中本身的亞硝酸鹽含量,比如重複煮沸的白開水有可能帶來的濃縮效應。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了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最高限量分別為10㎎/L和1㎎/L。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最高分別為3.7㎎/kg體重(1995年)和0.07㎎/kg體重(2002年)。以體重70kg的成年男性估計,只考慮飲水的情況下,要達到硝酸鹽的ADI,每天大約需要攝入25.9L的水,而要達到亞硝酸鹽的ADI,每天大約需要攝入4.9L的水。而實際生活中飲用水里兩者的含量顯著低於國家標準的限量。所以白開水放涼時間過長並不會有太大的食品安全風險,更多是放置時間過長,影響口感。因此,日常生活中沒有長時間放置白開水的必要。怎樣喝水比較健康?1.首先,每天保證喝足量的水,而且應該主動喝水,不要口渴了再喝,喝水頻次也可以適當間隔開。2.其次,在某些特殊時間段飲水,比如早起和睡前都可以喝一杯水,補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3.再者,飲水的水溫大約在18-45℃都比較適合,如接近人體溫度更好。4.最後,注意不要用純淨水或飲料等完全代替白開水。一方面,白開水里有一部分營養素是純淨水里沒有的,另一方面,飲料裡一般會提供比較多的糖分,容易引發肥胖等問題。綜上所述生活中盡量不要去飲用高於65℃的水,建議每天主動喝足量的水,水溫45℃左右最合適。(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02 橘世代.健康橘
「習慣堆疊的SOP」1個好習慣,讓整個生活都改變
法國哲學家德尼.狄德羅幾乎一生窮困,但這狀況在一七六五年的某天改變了。狄德羅的女兒快要嫁人,但他沒錢支付婚禮的開銷。儘管沒有財富,狄德羅卻以主編《百科全書》聞名,那是當時最詳盡的百科全書之一。俄羅斯女皇凱薩琳大帝聽聞他的財務窘境,心生憐憫。女皇雅好閱讀,非常喜歡他的百科全書,於是出價一千英鎊—超過今天的十五萬美元—買下狄德羅的私人藏書2。突然間,狄德羅手頭寬裕了。他不只出錢辦了婚禮,還為自己添了一件緋紅色的長袍。狄德羅的緋紅長袍很美,事實上,美到讓他立即發現這件長袍在其他不起眼的所有物當中顯得格格不入。狄德羅寫道,優雅的長袍與他的其他物品之間「已經沒有和諧,沒有一致性,沒有美了」。狄德羅很快就有了讓自己的所有物升級的強烈欲望。他把原本的地毯換成來自大馬士革的地毯;他用昂貴的雕像布置家裡;他買了一面鏡子放在壁爐架上,又購入一張比較高級的餐桌;他扔掉藤椅,換上皮椅。每一次的購物都帶來下一次,如同骨牌。狄德羅的行為並非不尋常。其實,每一次的購物都帶來下一次的這種傾向有個名字:狄德羅效應。狄德羅效應顯示,取得一項新的所有物往往會帶來連鎖消費反應,平添額外的購物。這個模式隨處可見。買了一件洋裝,就需要與之搭配的新鞋和新耳環;購入一張沙發,就開始挑剔整個客廳的陳設;為孩子添了一個玩具,很快就發現自己把整套配件買齊了。這就是購物的連鎖反應。許多人類行為都遵循這個循環。你常常根據自己剛剛做完的事,來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去浴室就會順便洗手、擦手,然後記起要把髒毛巾放進洗衣籃,於是把洗衣精寫進購物清單。沒有行為是獨自發生的,每個行為都成為觸發下一個行為的提示。這有什麼重要?建立新習慣時,可以讓行為的連結性為你所用。建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這就叫作「習慣堆疊」。習慣堆疊是執行意向的一種特殊形式—不是將新習慣與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配對,而是讓新習慣與目前的習慣配對。習慣堆疊的公式如下:「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舉幾個例子:■ 靜心:每天早上把咖啡倒入杯中之後,我會靜心一分鐘。■ 運動:脫下上班的鞋子之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 感恩:坐下來準備吃晚餐時,我會說出一件當天讓我心懷感激的事。■ 婚姻:每晚上床睡覺時,我會給伴侶一個吻。■ 安全:穿上跑鞋之後,我會發一則訊息給家人或朋友,告知他們我會去哪裡跑步、會跑多久。關鍵在於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掌握基本架構之後,就能開始把小習慣串聯在一起,創造更大規模的堆疊。這讓你得以利用「一個行為導致下一個行為」的慣性—狄德羅效應的正面版本。每天早晨的習慣堆疊可能類似這樣:1.倒好咖啡之後,我會靜心六十秒。2.靜心六十秒之後,我會寫下當日的待辦事項。3.寫完待辦事項,我會立刻著手處理清單上的第一件事。或者,想想晚間的習慣堆疊:1.用完晚餐,我會直接把碗盤放進洗碗機。2.放好碗盤之後,我會馬上擦拭流理臺。3.清好流理臺之後,我會把明早要用的咖啡杯拿出來。你也可以把新行為插入目前的例行事務中。比方說,你目前的早晨例行公事可能是:起床→整理床鋪→淋浴。假設你想要養成每天晚上多閱讀的習慣,就可以嘗試拓展你的習慣堆疊:起床→整理床鋪→放一本書在枕頭上→淋浴。這樣一來,每晚上床時就會有一本書躺在那裡等你享用。一旦可以自在運用這一招,就能視情況所需,開發可以引導你的常用習慣堆疊:■ 運動:看到樓梯時,我就不搭電梯,改走樓梯。■ 社交技巧:走進一個派對時,我會向一個不認識的人介紹自己。■ 財務:想要買的東西超過一百美元時,我會等二十四小時再做決定。■ 健康飲食:可以決定餐點內容時,我永遠會先把蔬菜放進盤子。■ 極簡生活:購入一樣新東西時,我會送出一樣舊東西(「一進一出原則」)。■ 心情:電話響時,接聽之前我會先深呼吸、微笑。■ 健忘:離開一個公共場所時,我會檢查桌面和椅子,確認自己沒有把任何物品留在那裡。無論你是如何運用這項策略,成功創造習慣堆疊的祕訣,就是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不像執行意向確切指出做某個行為的時間與地點,習慣堆疊隱含時間與地點在其中。選擇在日常生活中的哪個時間與地點安插新習慣,影響很大。假如你想在晨間例行公事中加入靜心,但你每天早上都過得很混亂,小孩一直跑進房裡,那麼,這也許就不是恰當的時間與地點。要思考在什麼時段最容易成功,別要求自己在可能會被其他事情干擾的情況下執行新的習慣。此外,提示出現的頻率也應該與你想要的習慣發生的頻率相同。希望養成一項每天進行的習慣,卻把它堆疊於只在週一發生的習慣上,這就不是個好選擇。「多閱讀」或「健康飲食」之類的習慣是有價值的目標,但這些目標沒有提供何時行動、如何行動的指示。要盡量明確、清楚:關上門之後、刷完牙之後、在桌前坐下之後。明確是很重要的,新習慣與明確的提示連結得愈緊,採取行動的時間到來時,你愈有可能注意到。行為改變的第一條法則,是「讓提示顯而易見」。想要創造顯而易見的提示,並為何時何地採取行動做出清楚的計畫,執行意向與習慣堆疊是非常實用的策略。本文摘自《原子習慣》,方智出版 2019/06/01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30 性愛.性福教戰
「手愛」不是摸你想摸的!14張圖片教你讓伴侶高潮的性愛按摩
編按:根據一份針對兩千名台灣女性所做的性愛調查顯示,高達六成的女人經常或總是想做愛,這意謂著女人其實比大多數人以為的更好色。超過四成的女人會因為做愛沒有高潮就考慮分手,這表示女人不僅在乎做愛爽不爽,更意識到「自己的高潮自己救」,與其被動等待高潮上門,不如自己主動,帶著伴侶一起奔向性福快樂地。女人值得享受更好的性生活,別怕好色毀了妳,妳會知道界線的。上床去、做自己,放手玩,讓自己和伴侶活力充沛,玩回妳的性活力。現在就跟著作者一起學習新觀念、新技巧,配上插圖服用,將個人有限的知識與經驗超展開,迎接更享受、更愉悅的性生活。女人上床放開來,做自己、愛伴侶,好色一點很OK!「性愛按摩」就是這樣一套改寫性愛劇本、改變性愛手法的絕妙技藝,讓被按摩的人在身心放鬆的狀態中,恢復身體與性器官的敏感度,專心感受肌膚之親帶來多層次的細緻感受,從舒服、酥爽、挑逗,逐步奔向興奮高潮。透過性愛按摩,男人就可以真實感受到被摸摸的超級樂趣,這時候聰明的女人就可以抓起男人的手告訴他說:「寶貝,真的很爽吧!來,你也試著這樣摸我,讓我帶著你的手,在我的身上遊走吧。」什麼?想要享受摸摸樂趣,得先幫男人摸摸?是的,親愛的,但我覺得用愛意十足的雙手服務換來床伴的性愛大改造,把「紅酒巧克力、按摩、做愛」變成「紅酒巧克力+按摩+做愛」,是一件很划得來的投資。「性愛按摩」江湖一點訣要改造習慣重口味性愛的情人,重寫性愛腳本,只讓他感受肌膚和性器官的多層次觸感,可能還不夠。但如果能讓他體驗前所未有的極致高潮,他就會樂於配合,更會想學著也讓妳爆炸。「性愛按摩」最強大的威力,就是可以讓妳自由調整強度,經過簡單的動作讓感官復甦,清粥小菜、麻辣鍋都能嘗到好滋味。快節奏性愛按摩可以強化刺激程度、創造強力高潮;慢節奏性愛按摩則可以促進情感交流、開發全身膚觸敏感度,真的好威啊!而且別擔心你們倆技術不佳,要調節自如當然得技巧、速度、力道和雙手觸感一一到位,但在達到神人等級之前,只要能掌握江湖一點訣,保證手殘都能體驗「性愛按摩」的新鮮樂趣。這個關鍵就是要讓被按摩的人,能全心全意專注在自己身體的感受上。所以「性愛按摩」和「愛撫摸摸」不一樣。「愛撫摸摸」是摸的人照自己的慾望,摸他想摸的部位,或是覺得可以激發對方性慾的部位,比方說胸部、奶頭和陰莖或陰部。摸的人很容易因為自己的興奮、不耐煩,而不由自主的加快或放慢速度,這樣一來,被摸的人心情上也會跟著混亂起來,沒辦法好好感受自己的身體。所以,要做好性愛按摩,就要讓愛人在愛與親密中完全放鬆,放下在性愛活動中追求表現的壓力,再對他的性器官進行按摩,就能讓他在不緊繃、不激烈的狀態下,享受愛人雙手帶來的性愛快感。 說了這麼多,相信妳已經開始躍躍欲試了。再讓我囉嗦兩句,要翻轉性愛慣性讓愛人也想對妳性愛按摩,女人必須耍點聰明心機:1. 拐騙:親愛的,我學了新花招,聽說這款手技可以讓你體驗爆炸高潮,但你要先乖乖配合喔。 2. 服務:以客為尊,讓愛人先好好體驗「性愛按摩摸摸樂」。 3. 討糖:honey,很棒吧,人家也想要啦4. 親教:抓著對方的手,一路帶著他在妳身上滑動,先讓他貼在妳大腿上滑動,讓他感覺到妳喜歡的速度、力道和觸感,再讓他在妳全身慢慢移動,從不敏感的地方到敏感的地方,一一調教,適度放手讓他試駕,等他穩駕了,就可以鼓勵他進入全自動駕控模式。5. 鼓勵:不論他表現如何,一定要送上一堆親親鼓勵,讓他知道妳超喜歡他的愛撫,讓他有動力持續精進。6. 保溫:平常就可以告訴他「被你摸真的好舒服喔」,然後幫他修修指甲、擦擦乳液,再抓著他的手露出非常滿足的表情。 OK,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來練點真功夫吧!|第一步|滑溜溜的按摩油、潤滑液,絕對不能少性愛按摩會使用到大量的按摩油,因為按摩不順暢或中斷的卡卡感,都會讓舒服興奮的感覺跟著中斷。最好不要用乳液,因為一般乳液不是太滋潤、太油,就是太水很快 就乾掉,選擇滑順度夠、不容易乾掉的按摩油,才可以一路滑溜,又不會讓被按摩的人覺得自己像隻被丟到油鍋裡翻騰的裸體炸蝦。而且,按摩完最好能輕鬆舒服地躺在床上共享一段平靜甜蜜的親密時光。所以,能讓皮膚自然吸收的按摩油是比較好的,按摩完就不用特地爬起來洗掉一身油膩。除了按摩身體用的按摩油,更要準備好按摩性器官的潤滑液,市面上的潤滑液主要是油性、水性和矽性三種: 1. 油性潤滑液:用礦物油做成的潤滑液,不容易乾掉、潤滑效果持久,可以長時間按摩不太需要補充,但不好清洗,帶入陰道內更難洗乾淨,容易讓女生覺得有不舒服的異物感。油性潤滑液比較建議在陰莖按摩時使用,不建議用在陰部按摩上。另外,因為很多人在真槍操作性愛按摩的過程中,會情不自禁地想要性交插入,如果你們小倆口性交時會使用保險套,油性潤滑液也會破壞保險套。 2. 水性潤滑液:水性基底,潤滑效果也很棒,但比較容易變乾,不過乾掉後只要稍微再加一點點水,就又能立刻恢復潤滑效果了,而且十分容易清洗,沖沖水就乾淨溜溜了。按摩陰部最好使用水性潤滑液,女生會比較舒服,按摩陰莖可以買按壓瓶放在一旁,乾了就補,就可以維持滑溜溜。3. 矽性潤滑液:含有矽靈成分。有些人可能對矽靈的印象不大好。因為不少洗髮精含有矽靈成分,在使用後會殘留在頭髮上,造成滑順絲柔的觸覺,但實際上對髮質改善沒有任何幫助;相反地,長久殘留累積可能會造成髮質變差。但是矽靈本身對人體無害,無毒也不會被人體吸收,潤滑效果非常棒。只要一點點,就可以維持超長效潤滑。 更好玩的是,它是完全防水的,所以洗澡泡澡的時候,如果想玩一下,也可以用這款潤滑液來增加滑溜快感。按摩油和潤滑液要放在方便拿取的位置,也要記得檢查剩餘的量夠不夠,千萬別按摩到一半還要停下來拆新包裝,又糗又破壞氣氛。|第二步|撫順身體,讓身心逐漸進入放鬆狀態用輕柔按撫的方式撫慰對方,想像自己的手掌上有無數一吸一放的小吸盤,將雙手 包覆在愛人身體上,從頭到腳不間斷地接觸每一寸肌膚,將妳的愛意和關懷,透過雙手傳達給對方,讓他的身心在妳穩定滑順的觸摸下,逐漸緩和一天的急躁,開始準備感 受妳要帶給他的溫柔親密。接著,壓出大量按摩油在雙手中搓暖,抓握住他的雙手,順著手臂往下滑動直到手掌,用同樣的方式滑動到雙腳,接著在他的胸部(男生女生都一樣)上用手掌來回畫8,再把手貼在胸口上,由上往下滑到陰毛,兩回合後,就可以繼續往下進行了。|第三步|身心同步,讓愛人身心更專注請對方舒服的仰躺,掰開他的雙腿坐在中間,在手上塗抹大量潤滑液。如果接受按摩的對象是男生,那麼請用一隻手輕輕扶握住睪丸,另一隻手放在胸口。如果接受按摩的是女生,就把一隻手貼住陰部,另一隻手放在兩乳中間。雙手穩定地按在這兩個部分,兩個人一起深呼吸幾次,試著調整兩個人的呼吸頻率,讓彼此的呼吸同步。這麼做可以加深按摩者對被按摩者狀態的了解與掌握,讓按摩節奏更符合被愛撫者的身體節奏,好讓他不受干擾地專心在自己身體的感受上。|第四步|陰莖、陰部馬殺雞雙手再塗上滿滿的潤滑液,輕輕搓動雙手,讓潤滑液稍微溫熱起來。陰莖按摩陰莖按摩的貼心叮嚀按摩時請觀察一下愛人的表情和呼吸,如果他愈來愈激動,表示他就快射精了,這時請先放慢速度或改按摩身體其他部位,比方說胸部或大腿。延緩射精讓他有機會體驗更多感受。之後再回來按壓會陰,也可以同時撫觸睪丸和肛門,按壓幾回合後,用另一隻手上下摩擦陰莖。觀察他對每種不同按壓的反應,妳可以盡量用他喜歡的方式為他按摩,按摩過程中,千萬別介意他的陰莖是不是勃起後又變軟了,有沒有硬挺不是重點,舒不舒服才重要,射精也好、睡著也好,只要他開心就好。如果按摩到一半他想進行陰道性交也很好,只要能夠用緩和的方式進行性交,就能體驗和快速性愛完全不同的舒適快感。嗯,如果這個男人放得開,妳也很想試試看,妳還能讓他感受一下「男人的G點」—攝護腺按摩(參見攝護腺按摩圖)。請愛人光屁股反趴在床上,墊顆枕頭在下面,讓他把屁股翹高高。接著在肛門口塗抹潤滑液,用食指慢慢按摩肛門口,等肛門口放鬆就一點一點的把食指放入,感覺到肛門夾緊就停止進入,等他再度放鬆再慢慢進入,然後手指就頂到一團有點彈性的東西,那就是攝護腺了,慢慢按揉這團QQ的攝護腺,看看愛人會有什麼反應。在按摩的過程中,妳一定要讓愛人知道妳要什麼,開口講、把手搭在他手上施力暗示都很好,想加速、想減速或是持續不要停,都要讓愛人了解妳的感受。別再丟他一個人默默摸索了,這種時候男人最渴望的就是妳能大方跟他要。|第五步|無聲甜蜜超開心按摩結束後,請和愛人一起躺下來,擁抱彼此,繼續保持同步呼吸,平靜享受彼此的心意,在性愛按摩中,不論是按摩的人還是被按摩的人,都會感受到彼此關愛的深刻情感。這一刻,就讓你們兩個好好品嘗緩慢性愛交流出親密情感的無聲甜蜜。當然最後別忘了,在他的臉頰上大大吻幾下,啵∼啵∼啵∼,讓他知道妳超愛性愛按摩,以後就用這個來討好妳吧!※本文摘自《玩性:給女人的性愛指導》好人出版/作者:曾寶瑩博士
-
2020-06-30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男性也可能染HPV致癌 國內口咽癌患者三成感染HPV
反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可能對女性致癌,男性亦然。國內外近年陸續發現,好發於男性的口咽癌,患者感染HPV的比率並不低,台灣口咽癌患者逾三成的腫瘤切片被驗出帶有HPV,歐美國家患者感染比率更高,使男性感染HPV而致癌成為近年熱門議題。這或許也能解釋臨床上為什麼有些男性拒絕菸酒檳且性生活單純,卻仍罹患口咽癌。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表示,國內北中南東多家醫院曾合作針對兩、三百名口咽癌患者進行研究,患者有男性、有女性,研究人員從腫瘤切片發現,三成一的患者腫瘤檢驗出HPV陽性。在歐美國家,口咽癌患者感染HPV的比率更高達七、八成,這可能與歐美國家民眾性生活較開放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過去五到十年,國內頭頸癌患者同時感染HPV的比率約在百分之六左右,近年躍升至三成,反映廣大男性感染HPV的情形可能持續增加中。國內並無大規模調查男性感染HPV的比率,若以國外資料來看,美國國家衛生中心2017年公布數據顯示,男性生殖器感染HPV的機率約四成五,比女性的三成九來得高。他說,或許因為男性免疫功能不如女性,有研究顯示,僅不到一成男性感染HPV後能產生抗體,可能因此導致重複感染與致病。因此建議男性可於45歲前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疫苗,性生活豐富、性伴侶眾多、壓力大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男性更須留心。朱本元建議,無論男性或女性,宜在性行為前就預防性接種疫苗。不過,在廣大感染HPV的人群當中,罹患子宮頸癌、口咽癌等患者相對是少數,子宮頸癌與口咽癌每年新發生一千四百例、一千五百例左右,因此醫學界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相關癌症的增加趨勢,再討論評估是否建議全面接種。要避免感染HPV,許多人知道要戴套,不過卻錯誤以為生殖器將插入時再戴即可,這是迷思。台北市立仁愛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表示,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的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均有可能造成傳染,因此若要盡可能降低風險,男性自勃起後就要戴套。
-
2020-06-28 養生.樂活人生
社交孤立會要人命!為什麼年長者不再建立新關係?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作者約翰.利蘭】大家對老年有個特別有害的迷思:認為老年人不再工作,也沒有性生活了,在美國,這幾乎是最貶低人的兩件事。然而這兩種說法都未必是真的。年長者之間的愛,是許多人覺得噁心的話題,尤其牽涉到性的時候──如果那老年人正巧是你父母(很可能就是),那就加倍噁心。皮膚鬆弛,骨骼脆弱,循環不良,記憶的空白愈來愈嚴重──「維多利亞的祕密」內衣廣告或青春浪漫電影裡歌頌的,恐怕不是這些事。我母親那一代的人很少看到自己父母老年再婚或約會,許多人到八、九十歲為止的戀愛經驗都很有限。他們早早結婚,之後共度餘生。芝加哥大學一個名為「國家社交生活、健康及老化計畫」(National Social Life,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的研究發現,七十五到八十五歲的女性五人之中只有一人說自己人生中有超過兩名性伴侶,而男性則是兩人中有一人。如果現在新的戀情要在他們的年齡層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必須在沒有角色模範、毫無頭緒的情況下自己摸索。嬰兒潮的人從前造就了一波性革命,而社會學家期待他們帶來劇變,然而有些長者其實一直享有活躍的性生活。二○一○年,印第安納大學性健康促進中心(Center for Sexual Health Promotion)的研究人員提出,八十多歲的男人和女人之中,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性生活仍然活躍。(特別是七十歲或以上的男人替人口交的情況多於接受口交,而女人這兩種情形都不多,很可能是因為女人活得比伴侶長。)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性可能導致新的麻煩。八十五歲之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說他們有些認知困難。和失智症患者發生性行為,會引起是否為合意性交的問題;愈來愈多人的壽命增長,進入那個範圍,而我們才剛開始設法處理這問題。有失智症的人時常流落到護理之家,而許多護理之家拖拖拉拉,並未積極針對住戶想進行性行為的情況,替職員草擬正式的因應政策,更不用說和住戶與家屬溝通他們的方針了。所以性變得像死亡一樣──雖然會發生,但沒人談論,至少不會公開說。海倫和霍伊住的機構「河谷區的希伯來之家」是其中的特例(其他許多方面也是)。一九九○年代以來,希伯來之家的一個政策是促進住戶之間建立親密關係(包括阿茲海默症患者),並允許住戶觀看情色書籍或影片。護理人員會藉由住戶的一些行為改變(例如食欲低落),留意到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快樂(而且員工每月舉辦活動來追悼過世的成員,這在安養機構中更罕見了)。最近,希伯來之家新增了一個約會服務,稱為銀髮之約(G-Date,grandparentdate),不過不大成功:最近的數據顯示,希伯來之家的八百七十名住戶中,只有大約四十人有對象。許多人曾長期照顧病榻上的伴侶,情感耗竭,不想再經歷一次。露絲.威利格也很熟悉這種經驗。我開始拜訪她時,她的丈夫已經過世二十一年,這段期間她從沒約會過。我問她,她在老年必須放棄什麼事,她沉默一下,然後說:「最明顯的當然是性,不過我沒那麼介意。我以前很喜歡散步的,現在不行了。」她表明她比較懷念散步。老年學家時常擔心像露絲這樣的人,他們獨居,而且選擇不參與團體活動,包括他們從前喜歡的活動。多娜.M.科拉多(Donna M. Corrado)是紐約市老人局(Department for the Aging)局長,她說:「社交孤立會要人命。不出門、不好好吃東西、不服藥的人活不長。」我探訪露絲的時候,她時常提到考慮要出去玩或去上運動課,最後總是打消念頭。對她來說,離開從前的公寓後,愉快的社交生活就一去不復返了。然而也可能是人們隨著年歲漸長,就這麼對某些社會接觸喪失興趣,將自己的精力用在他們覺得比較有意義的人和關係上。露絲有時會擔心她的孩子或孫子女,但她從來沒提過她覺得寂寞。社會學家將這種情形視為某種規劃──年長者剩下的時間有限,他們會用會支持自己的人來填滿,不再掛念令他們疲備或需索無度的人。年長者不再建立新關係,而是更依賴他們現有的關係。與其尋找伴侶,不如維持強力的社會連結,而且也只有本質上正向的社會連結才有價值;處於糟糕的關係中,或是和惡親戚相處,對年長者和年輕人一樣不好。蘿拉.卡斯騰森寫得好:「爛關係造成的損害,可能大於好關係造成的益處。」
-
2020-06-27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遺傳之外 這2個因素對「癌症樂透」有決定性影響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自然的療癒密碼》,作者克萊門斯‧阿瓦伊】由於狄奧多西‧杜布贊斯基所言,除非是在演化的脈絡下,否則在生物學裡沒有任何東西具有意義,顯然是對的,再者,由於這種認知同樣也適用於疾病,因此我們不禁要問,演化醫學能為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提供什麼解釋?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腫瘤細胞具有威脅性的變質與演化機制之間的關係?早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之前,癌症就已存在多時。古生物學家的發現讓我們了解到這一點。這些科學家是專門在研究遠古時曾經存在、如今卻早已滅絕的一些物種。他們曾經挖到一塊帶有一顆已經石化了的腫瘤的恐龍骨頭化石,這顆腫瘤的年紀已有將近一.五億歲。所以說,當時肯定存在著癌症,只是我們無法斷言,這種疾病究竟有多常見。從生命初始,造成腫瘤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於在細胞裡。且讓我們假設,地球上的生命,如同大多數的生物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起源於大約四十億年前。當時,第一批生物出現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關於它們的起源,至今為止,只有一些未經證實的假設與瘋狂的推測。這些原始生物極有可能是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生物學家將最早的生命形式稱為「LUCA」,它是「最終普世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一詞的縮寫。因此,無性的、單細胞的LUCA,是我們所有人的「最終普世共同祖先」。某些生物學家認為,LUCA有可能是例如被某顆隕石從宇宙的另一個部分帶到地球上來。我們且先將這類說法擱在一旁。畢竟,這完全不會改變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樹木、灌木、其他的植物、真菌、細菌以及動物和人類等等,在相隔數十億年的差距上與LUCA有著「親屬」的關連。因此,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含有它的小部分。存在於生命演化起始階段的原始細胞,必然已經具有遺傳物質,而且能夠繁殖,換言之,能夠自我複製。單細胞生物有兩種繁殖方式。一方面,它們可以與其他的細胞相互結合。這是一種十分古老且簡單的性形式,它所賴以運作的原則與我們人類的相同。另一方面,單細胞生物其實只要簡單地進行分裂,同樣也能完成繁殖。在這當中,它們是根據「一生二」的原則使自己倍增。為此,它們完全不需要另一個細胞。這是一種無性的方式,是最古老的繁殖方式;LUCA必然已能採取這樣的方式。在這當中所產生的後代,會與產生它們的那些細胞具有同樣的基因。它們其實就是某種「拷貝」。人們則稱此為「營養器官繁殖」(vegetative Vermehrung)。我們人類連同我們的身體細胞的整體都是LUCA的後代。因此,我們的細胞也具有和單細胞生物本質上相同的營養器官繁殖形式,一點也不足為奇。它們會自我分裂,並且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利用自己產生出新的細胞。身體細胞的子代通常都是其母細胞的翻版,亦即所謂的「複製」(Clone),這點完全合乎它們的目的。肝細胞必定出自肝細胞,皮膚細胞也必定由皮膚細胞產生。藉由這種方式,我們的身體不斷地透過細胞分裂自我更新。表皮,亦即皮膚的最外層,大約每四周就會完全更新一次。肝臟細胞則慢得多,大約需要一百四十到四百天才能完成更新。有些細胞在我們成年後完全不會再自我更新,例如某些類型的神經細胞。當身體細胞經常進行更新時,舊的細胞則必須死亡與讓位。因此,身體細胞會在一段時間後自殺。由於細胞的這種自殺是在基因上編寫好的,所以我們會說這是「計劃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簡稱:PCD)。然而,在這一點上,事情卻是變得有些尷尬,因為重要的計劃性細胞死亡與每個想要生存和改變的細胞的原始利益相互矛盾。生命的演化是奠基於遺傳程式的變化。活細胞裡的一部微小的「複印機」一再會在讀寫這個程式時發生錯誤。這會導致突變,也就是細胞基因組的改變。這些突變是演化之所以能夠續行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所有的人所從出的原始細胞LUCA,一直完成自己完美無缺的複製,那麼如今地球上恐將沒有其他任何比它更好的生命形式。也或許,如今地球上恐怕再也沒有任何生命了,因為地球上的環境條件在過去的四十億年裡曾發生過多次劇烈的變化,LUCA的生命形式,在沒有任何改變下,恐將無法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突變、轉變,可謂是在每個細胞中運轉的演化引擎。一個身體細胞可能因為突變而變成不會死亡。在這樣的情況下,計劃性的細胞死亡就不再發生,細胞分裂後還會一直生氣勃勃。由於它會將自己已經發生改變了的遺傳物質傳給新的細胞,於是它也會讓新生的細胞同樣不會死亡。突變的、不死的身體細胞不僅沒有讓位給新的細胞,反倒越積越多。於是乎,腫瘤形成、擴散,之後更開始損害並破壞身體器官。這是我們俗稱細胞「退化」(Entartung)的過程。這無非只是一個細胞的演化過程;這些細胞對於它們所屬的人類的狀況其實是完全盲目。因此,演化醫學及其研究對於癌症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的身體細胞的遺傳物質每天都會發生數以千計的各種損害。舉例來說,在人類機體的化學過程中產生的所謂「自由基」(free radical),會攻擊我們的以DNA形式存在的基因組。自由基是極其活潑的化合物,為了尋找一個在化學上的結合伴侶,它們會像狂野的飛盤在我們的身體裡亂飛,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可能會扯下細胞的DNA的組成部分。這些損害也可能會導致產生危險的細胞。也因此,我們具備了能將受損的遺傳物質恢復原狀的修復機制。萬一修復失敗,這也可能會導致危險的細胞擴散。因此,我們可以見到,這是一種保護生命體免受癌症侵害的持續的平衡行為,因為癌症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原始力量。為了防止腫瘤形成,身體自身的力量必須始終保持警戒,必須防止細胞的基本生命力脫軌致使我們生病。這也就是醫生與生物學家會說「癌症樂透」的原因。 除了遺傳因素以外,環境與免疫系統在「癌症樂透」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環境污染物也會損害我們的DNA。如此一來,修復機制就會不起作用,罹癌風險也隨之升高。不平衡的飲食具有同樣的損害性,例如這會促進自由基的產生。因此,營養學家會建議從蔬菜和水果中攝取大量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某些植化素可以抑制自由基在身體裡形成。你能猜出是哪些植化素嗎?來自水果和蔬菜的防癌物質幾乎全都屬於萜烯這個族群!我們已從森林空氣中認識了這個物質群。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就是其中一例。這是常見於黃色和紅色的水果與蔬菜的萜烯,像是胡蘿蔔、番茄、南瓜、甜菜根、桃子、花菜、菠菜等等。特別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圍繞著癌症進行的權力遊戲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因素。我已說明過,自然殺手細胞與抗癌蛋白質是如何發現危險的細胞並迫使它們自殺,此外,所有這些防衛物質又是如何在吸入樹木的萜烯下被活化與增加。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地球的自然環境是否完好無損絕非無關緊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對於「癌症樂透」的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運作正常且乾淨的生態系當然會比受到有害物質污染的一個行星,更少一些存在致癌影響的機會,而且我們可以吸入更多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學成分。大自然的影響使我們在參加「癌症樂透」時握有更有利的籌碼,因為它們可以強化身體的抗癌機制,並且有助於免疫系統的自然功能。如果使用演化生物學的語言,我們則可以說:疏離大自然提高了潛在的癌細胞的適應力。相反地,生態完好無損的生活環境所發揮的影響,則會強化防衛細胞與其他自然對手的適應力。雖然癌症早在智人出現之前就已存在,不過,自二十世紀起,它才成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在動物界裡情況則非如此。癌症是工業時代的人類文明病。促使癌細胞變得有能力抵抗化療藥劑,這也是一種演化機制。類似於抗生素之於細菌,化療藥劑提高了施予腫瘤細胞的人擇壓力。醫生動用細胞毒性藥物去殺死腫瘤細胞。然而,細胞卻具備了可藉以將毒藥再次排出的微型幫浦。在這當中,某些腫瘤細胞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完成這項工作,這足以讓它們在化療中存活。換言之,它們有能力去抵抗。如果除了那些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以外,其他所有的癌細胞都被化療藥物殺死,這些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就會產生更頑強的腫瘤,這些腫瘤含有大量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的複製品。治療這種「超級腫瘤」只有很微小的成功前景。因此,未來的癌症治療必須將演化的知識納入考量,進而找出「合乎演化」(evolutionssichere)的治療方式。為此,人們必須做網絡式的思考,也必須把人視為原本的人,換言之,視為某種產生自生命的網絡、而且永遠且無論如何也不能脫離這種相互關係的大自然生物。一種忽視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醫學,在許多領域裡永遠不會成為一種成功的醫學。
-
2020-06-26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子宮頸抹片檢查得上婦科診療台 這五件事最好避免!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子宮頸癌被卵巢癌擠下,掉到第11名。衛福部國健署認為,子宮頸癌死亡排名往後,可能與民眾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有關。目前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女性,每年補助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但醫師提醒,只要有了第一次性行為,就應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明,子宮頸是子宮與陰道連接處,這個位置若出現癌變稱為子宮頸癌,台灣每年約有1500名女性發現自己罹病,600多名因此過世。衛福部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宣導這項篩檢「六分鐘,護一生」。不過,郭安妮表示,臨床上有人20多歲就罹患子宮頸癌,甚至有人在30歲第一次接受抹片檢查,就確診罹癌。郭安妮建議,只要有了第一次性行為,就應該每年赴醫院自費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在360元到500元不等,接受抹片檢查之前,記得不要沖洗陰道、避免盆浴、勿放置塞劑、前一夜不要有性行為,且要避開月經期間。絕大部分子宮頸癌經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國健署指出,一般健康女性約有9%至20%感染HPV病毒,推估女性終其一生約有二分之一的機會遭到感染。多數感染者能自行痊癒,僅少數持續感染者會演變成子宮頸癌,但女性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會是那群少數之一,因此性行為後定期篩檢是有必要的。郭安妮指出,子宮頸癌危險因子包括性行為較早、性伴侶較多、伴侶曾經有過多名性伴侶、有子宮頸癌家族病史、有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這些危險因子的女性,要特別注意自身健康與定期篩檢。
-
2020-06-23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到底要如何維持?李偉文的忠告,給男人聽跟給女人聽的不同
退休後旅遊你想跟誰一起去?多數男人回答:老婆;但多數女人卻想跟好朋友、閨蜜一起出遊。男人要在退休前培養興趣,好好善待另一半,要等退休後才開始改變,就有點來不及了。很多男人在職場上很有成就,但回到家都是小男人。「現代人愈來愈長壽,連帶著讓夫妻相處時間愈來愈長!這是我們這個世代要去學習的事,過去沒有範例,只能自己創造,男人不能依循過去父執輩的方式來對待妻子、小孩。退休後,更要拉緊太太的衣角。」 李偉文身為「斜槓」牙醫師(註),年輕時便對「男女大不同」感到好奇。他提醒,隨著年紀漸長,男女差異之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鴻溝。日本的社會文化歷程早臺灣十多年,現在日本流行的「卒婚」、「終婚」,甚至討論已久的「空巢期離婚率高」,會不會真的改變熟齡後的兩性關係呢? 「其實我過往有許多的演講,主題就是講給男人聽的夫妻相處之道,但你猜怎樣,唉,來的都是女性朋友們。」 給男人:職場愈有成就的男人,回到家愈疼愛老婆 李偉文提到,男女無論生理、心理都有很大的差異,隨著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夫妻相處的時間會愈來愈長,所以男性要更有危機意識;退休後的日子可能有好幾十年,過得好不好過,跟老婆很有關係。 「男人注重工作、事業、成功,可是沒有培養其他專長或興趣的話,離開職場後,只好宅在家裡,又不能幫家裡什麼忙,才會有妻子覺得是多餘似的。所以奉勸男性朋友們:當大家體力變差時,更需要老婆了!」 李偉文又提到另一個顯而易見的「警訊」。 「退休後旅遊你想跟誰一起去?多數男人回答:老婆;但多數女人卻想跟好朋友、閨蜜一起出遊。男人要在退休前培養興趣,好好善待另一半,要等退休後才開始改變,就有點來不及了。很多男人在職場上很有成就,但回到家都是小男人。」 女生的壽命比較長,韌性也比較強,是值得依靠的對象,男人怎能不好好惜福。 給女人:結婚二、三十年,少「溝通」感情才會好 講完給男人的最高提點─善待老婆,跟上老婆的腳步;那給女人的呢?答案竟是:「不要想要改變男人。」 「女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碎碎唸』,如果碎碎唸有用,為何過了十多年,你還要重複地說呢?提醒女生一件事情,老夫老妻絕對不要溝通。你做了三十年都沒用,你就放棄吧!不要再唸了。」 他補充,許多人美其名是「溝通」,但往往誠意不足、也缺乏技巧。因為溝通的誠意是我們想了解對方,但往往下意識是想改變對方。 「誠意不足,就不要溝通。」李偉文說,很多女生一提到「我們來溝通一下」,就令男生覺得壓力大。因為溝通需要能力與技巧,否則不了解對方真正的心情,溝通時反而會讓彼此有更多情緒。許多二、三十年的婚姻,溝通後往往都以嚴重衝突收場,雙方的嫌隙使得彼此更恐慌、行為更極端。 「夫妻相處愈久,愈知道對方的痛點在哪。吵起來很容易就翻舊帳,可是每個人心中都有柔軟不可碰觸的地方,也許是童年、家庭......或大或小而已,我們都應該尊重,即便親密如伴侶,也不該碰觸;有些東西可以開玩笑,有些東西不可以。有的時候碰到,就像地雷,無法挽回。」 李偉文請熟齡的女性朋友想想,了解對方和改變對方是不一樣的兩件事,你真的想要了解對方嗎?「除非是他真心想改,否則相處都這麼久了,我從來沒有看過溝通能『成功』的例子。」 給男人跟女人:老夫老妻要把「感覺」找回來 「既然他是你從眾人之中選出來的,當初他打動你的部分,是你們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定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時刻。只是生活忙碌,日子一天天過,加上有孩子後,就把焦點放在教養上 ,夫妻就容易缺少『共感』,一直到空巢期,就覺得對方怎麼那麼討厭。其實孩子長大了,是你再度戀愛的好時機,再去創造『心動的感覺』。」 李偉文整理重點給大家,無論是男人、女人們看完後請身體力行吧!人人都說婚姻需要經營,而經營有這些方法: 1. 共同朋友愈多,愈不容易離婚 「夫妻雙方一起參與共同朋友的活動吧!在一群人中,就能辨識出對方當初吸引自己的特質是什麼,夫妻倆就不容易離婚、熟齡也不會離婚。我認為共同的好朋友愈多,愈不會離婚。」 2. 夫妻一起創造新回憶與體驗 「兩人一起去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去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共同去體驗、冒險分享,這是重新認識對方的機會。因為大腦很有趣,我們在學習、體驗新事物時,會有全新的觀點,對另一半也能重新燃起熱情。」 3. 欣賞對方,特意做些令對方感動的事 「也許是因為太熟悉,當作『自己人』了,總不自覺流露出最不堪的一面。不妨創造出一些讓對方感動、討喜的事,像是說些甜言蜜語,偶爾做些獻殷勤的舉動。我們知道對方在討我們喜歡,但心裡就是開心。」 笑稱自己很實在的李偉文,從年輕到現在持續數十年,每年出書、演講百場,分享他看待婚姻的心法與做法,相信熟齡仍可以找回浪漫的感情,但也試著,讓自己做一位值得被欣賞的伴侶吧! 註:李偉文是牙醫師,也是作家、環保志工,並與朋友共同成立荒野保護協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成功告別憂鬱症、60歲找到愛情第二春!高愛倫:無論幾歲,女人都可以很有自信.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營養師的銀髮食譜!助你體能提升最有力,遠離肌少症、體力衰弱!
-
2020-06-23 性愛.愛情診療室
張清芳傳離婚 心理師:老夫老妻常忽略這件事
有歌壇「東方不敗」稱號的張清芳,2005年嫁給「銀行投資教父」宋學仁,並淡出演藝圈移居香港生活,但今天傳出離婚訊息,兩人並聲明孩子不會因為他們離婚,而失去任何一方的愛。對此,心理師表示,肯定其聲明中父母角色的愛,但也提到,台灣離婚率越來越高,即便已是15年的老夫老妻,也需要花時間相處、經營婚姻,以免夫妻間熱度逐漸減退。宋、張兩人今聲明兩人因「無法克服雙方的差異性而決定離婚」,雖然以後不再是夫妻,依然會是孩子的父母,孩子不會因為離婚而失去任何一方的愛。該聲明同時並懇請外界不要臆測原因,因這會傷害到他們的孩子。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心理師羅惠群表示,雖然兩人都是台灣人,不過張嫁到香港,雖然語言使用差異上還好,但畢竟是異國生活,其文化、生活習慣可能有差異,連帶使兩人相處、價值觀可能都受影響。他說,談戀愛與結婚畢竟不同,兩個相愛的人進入婚姻後,無論生活、溝通、甚至可能是教育孩子上可能難免出現磨擦,或是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卻減少了兩人間的溝通,久了就可能出現裂痕,使婚姻經營上出現問題。不過羅惠群也肯定兩人聲明中,表示依然會是孩子的父母的特點。他說很多人會混淆「夫妻」與「父母」的角色,很多夫妻在離婚後,對孩子的關係也疏遠了。不過離婚雖是夫妻關係的消滅,但對身為孩子「父母」的關係仍舊,不會因離婚而消失,因此在聲明中可看出張、宋兩人對孩子滿滿的愛,這對親子關係來說是友善的。羅惠群說,台灣近年離婚率高,若是異國、異地婚姻,則更需花心力維持,建議即便是結婚多年夫妻,也需花時間維持兩人熱度、親密度;或可透過心理師進行婚姻諮商,找出可能在伴侶溝通、性方面、或心理層面問題並進而解決,重新找回兩人之間愛的悸動。
-
2020-06-23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台癌調查:3成男女沒感情就上床 7成沒戴套 增罹癌風險
HPV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傳染,只要發生過性行為,就有感染HPV的風險。而據美國研究,不論男女,人的一生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機率高達80%。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公布「2020 HPV認知及態度調查」,該研究透過網路問卷,調查2000位19到35歲民眾(男女各1000份)。結果顯示,台灣超過3成民眾曾在毫無感情基礎下進行性行為,其中19至35歲民眾的比例最高另外;另外,調查也發現,近7成民眾發生性行為時沒全程使用保險套,恐導致自己及性伴侶加速步入HPV的威脅中。 台癌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據衛福部日前統計,HPV是造成台灣女性癌症十大死因中,排名第八子宮頸癌的主因;而報告結果也顯示,受訪者中有66%民眾聽過HPV,其中女性比男性在HPV的認知度上更高。蔡麗娟說,進一步分析後,結果也發現儘管逾8成女性有正確HPV預防觀念,但84%女性卻未接種HPV疫苗;其3大主因為:不知道可諮詢的科別(43%)、害怕或不喜歡進入診間(22%)及不好意思與朋友討論或開口,以致於不瞭解(18%),顯見民眾對於HPV與自我關連性、預防急迫性上仍認知不足。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其中第16、18、31、33、45、52及58型HPV為高危險型別,具高致癌風險,最常見為第16和18型造成約70%的子宮頸癌;其次則是跟生殖系統有關,包括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及直腸癌等。另外有些間接證據顯示,HPV可能跟頭頸癌有關,如美國最近對9價HPV疫苗適應症上,已核可可預防頭頸部癌症。至於其他像是前列腺癌、肝癌、肺癌等,則有待進一步科學驗證。在HPV病毒感染途徑上,李秉穎說,最主要約95%以上都是因性行為而傳染,但口水裡面也會有HPV病毒,如果口水或其他分泌物沾染到龜裂的黏膜或皮膚時,都可能會在局部引起癌症的變化。而目前通過食藥署核准的疫苗,李秉穎說分為2價、4價和9價,可預防至少7成造成子宮頸癌的高危險型HPV;其中4價可同時施打於男女性,9價可預防前述型別的HPV感染外,對31、33、45、52和58等五型高危險型別具直接保護力,衛福部核准9至45歲男女性施打。
-
2020-06-17 橘世代.健康橘
名人養生祕訣/張忠謀把健康當企業管、馬哈地不被美食誘惑!
二0一八年五月的馬來西亞大選中,前首相馬哈地(Tun Mahathir bin Mohamad)贏過現任首相納吉(Mohd Najib bin Abdul Razak),終結了國民陣線六十多年的執政,成為全世界年紀最大的國家領導人,是年他已九十三。最令人驚奇的是,這不是一場可以「躺著選」的大選,連隨身採訪記者都受不了馬哈地的滿檔行程,一天內趕赴多個城市演講、開會,體力不輸年輕人,且頭腦清楚,思慮敏捷。當然,人不是機器,使用了九十多年當然有耗損,比如說馬哈地有心臟病,常因心臟問題就診,又得過肺炎。但他重視養生,年輕時讀到的科學研究又說許多動物實驗都已證實,只要給予相對低的熱量食物,就可以增加壽命,於是除了不抽菸、不喝酒,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他最重要的養生方法就是對飲食相當節制,不管多好吃的東西都只吃一點點。此外,他從二十多歲開始工作至今六十多年,每天六點半起床,天天上班,即使十多年前卸任首相後,仍然天天進辦公室,維持固定作息。另一方面,馬哈地維持運動習慣,包括走路、健身與騎腳踏車。他也持續閱讀與寫作,鍛鍊大腦。更重要的是,他的情緒維持正向樂觀,比如大選那天開票到凌晨三點,結果已差不多底定了,馬哈地一現身記者會現場就拿自己的年齡開玩笑,對滿場等待的群眾說:「是的,是的,我還活著!」這種不忌諱的態度,或許正是他維持活力的原因。足以左右台灣股票指數的龍頭企業創辦人張忠謀同樣認真地把自己的健康當作企業般經營與管理。他的五大養生祕訣是:●第一,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這一點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第二,不加班,不應酬。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點除非是專業人士或自己就是大老闆,不然也不容易。●第三,持續運動,飲食清淡,維持一魚一肉的簡單菜色,烹調少油低鹽。●第四,閱讀搭配音樂紓壓。媒體稱這是張氏獨門祕方,在一天的不同時段讀不同類型的資料與書籍,搭配不同的音樂。●第五,有系統有計畫的終生學習。我猜所謂的有系統,大概是指大腦必須費點勁的困難學習。近年科學研究證實,只有這種挑戰大腦的認真學習,才會產生較多的神經連結,又稱「認知儲備」,能為大腦存摺多添點資產,以備將來大腦神經退化(失智症)時,有多的餘裕可以應付。這些道理講起來都不難,難在真正做到;真做得到,就會活出健康又令人羨慕的人生。日本著名的日野原重明醫師活到了一百零五歲,年過百歲仍應邀前往世界各地演講,過世前幾周還在安排下一趟出國行程;台大外文系齊邦媛教授八十五歲獨自住進養生村,花了五年撰寫自傳《巨流河》;美國大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六十歲以後給自己的功課是每年拍一部電影,至今八十多歲仍創作不歇;二十世紀大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最重要的代表作都在六、七十歲後才完成;華人世界引領風騷數十年的愛情教母瓊瑤,如今高齡八十多歲,仍然持續寫出許多感人的作品。前些世代的長壽名人,日本前首相岸信介的養生名訓是「不要跌倒,不要感冒,遠離人情世故」。著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在平均壽命才六十來歲的七○年代,歷經跌落山谷的車禍仍大難不死,活到百多歲,名言是「別人的事我多順從,自己的事不勉強」。這些名人最重要的典範是不會給自己的人生設限,認為七、八十歲就該坐在那裡養老,等別人來服侍,而是忘掉年齡,持續做自己辦得到的事,內心繼續燃燒著為世界貢獻智慧的熱情。這種熱情既能讓自己健康又快樂,生命也不會留下遺憾。本文摘自《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書摘試閱↘↘↘】。李偉文:在說「我願意」後,每個人其實需要「6個伴侶」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新冠後淋病感染暴增? 疾管署:與去年同期增近四成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祭出多項禁令,民眾也減少出門;而今年4月因國內出現首例酒店女公關確診新冠肺炎,指揮中心宣布4月9日起,全國酒店、舞廳停止營業,直到5月中才陸續解除禁令。不過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一到五月新冠肺炎期間,淋病感染卻意外激增至2300多人,突破往年新高,外界好奇原因。對此,疾病管制署表示,淋病近期可能增加的原因,研判除了不安全性行為外,主因是淋病相較於其他性傳染病潛伏期短,僅2到7天,故確診數上增幅相對快速。衛福部疾管署今舉行例行疫報記者會,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往年一到五月淋病確診病例數皆未超過2000人,疾管署統計2016至2019年一到五月淋病人數分別為1726、1943、1719、1703人,但今年一到五月卻為2338人,比去年同期相比,的確大幅增加近四成(37.3%),仍以男性為主。其中男性占2136人、女性202人,年齡層上則以20至39歲的年輕人為主。此外,淋病在今年一到五月的統計數字上,女性增幅為77.2%,高於男性增幅的34.4%。對於可能增加的原因,以及是否跟酒店歇業,性行為轉為地下化有關?林詠青說,還是得從每一位感染者的風險行為等調查得知,目前未有確定答案。不過他也說到,淋病除了不安全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未使用保險套外,主因是淋病相較於其他性傳染病潛伏期短,僅2到7天,像梅毒為10到90天,HIV為5到10年,故不安全性行為下,性傳染病的快速增加,一定是從淋病上增幅相對快速。林詠青呼籲,要阻斷性傳染病的方式,最好還是全程使用保險套、安全的性行為,而曾有過不安全性行為者,可能會有淋病外,在梅毒或HIV組都有敢染可能,故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要做定期篩檢,現在也有許多性病友善門診可做篩檢,還是呼籲民眾要注意自己安全。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對愛的質疑」老大人們被遺棄的焦慮
將安全體驗建立在「錢」上的父母,當他們逐漸老去的時候,他們被「人」拋棄的恐懼,也會更加強烈,所以他們會努力讓孩子看到:我一直把我最好的東西「錢」交給你,你一定不要拋棄我。此時,他們早年在與父母關係中被拋棄的恐懼,再度被喚醒,只是此時他們的身分更加複雜:在潛意識中,與子女的關係既處於父母的位置,也處於子女的位置。當他們處於子女位置時,他們就會努力做些什麼,來保障自己不被拋棄,例如用給孩子錢的方式,吸引子女的注意力,就像當年面對父母時,努力做個「好孩子」來保證父母不討厭自己。當他們處在父母的位置時,又可以感受到給予的優越感,從而補償被拋棄的恐懼,但這又會把子女推到當年自己所恐懼的那個位置:一個沒有能力的、不能養活自己的孩子。相信物質,不相信被愛對於成長中缺少安全體驗的父母,他們的內心其實也會缺少對於關係、對於愛的感受和信任能力,因為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可以作為一個愛的對象而被愛著,而不是作為一個交換的對象而被愛(因為我有能力、有錢、漂亮……才被愛)。所以,他們在與子女的關係中也會延續這種交換的愛,即他們必須讓自己對孩子有用,才能感覺自己有資格讓孩子愛自己。而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這樣對待他們的孩子,於是孩子就真的可能學會「你對我有用,我才接受你」。因此,這兩代人的關係中,就會缺乏真實的愛的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對愛的遲疑和無法信任。當內心無法相信真實的愛存在於彼此的關係中時,就會對對方的行為、情感等產生質疑,即便對方真的是出於愛,才對自己好,也會懷疑那個好背後,不過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已。對愛的質疑,使雙方都無法信任關係的安全,也就無法真實的將自己開放,也無法將真實的自己交付給對方,於是雙方的關係就像隔著一層什麼。看起來很親近,內心其實很遙遠。所以,兩代人常常都感覺自己很委屈: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對我那麼糟?這些對於關係,對於人內心的情感需要,都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沒有被愛的經驗,難以給他人愛當一個人的內心有太多情感匱乏體驗的時候,是很難真正地給予別人,能量守衡原則在人內心依然適用。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充盈時,他的付出是帶有滿足和喜悅的,這時,他是可以給出愛的能量的,因為他內心已經儲存了豐富的被愛的體驗,所以給出去並不會讓他感覺匱乏。而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匱乏時,每付出一些,他的匱乏感就會增加一些。為了保持內在的平衡,他就只能從其他的地方,以其他的方式再收回來,譬如剝奪對方的自戀、控制對方的情感等等,而這樣的給予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因為父母的愛裡摻雜了傷害,讓孩子無法清晰地分辨愛與傷害的界限在哪裡,使孩子在成年後,人際關係中會有諸多的困惑,不知該如何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父母讓自己生活得好,才能給子女真實的愛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盡量避免這些傷害的發生呢?父母要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得好,要讓自己能夠充分獲得愛的滿足,才有可能給予子女真實的愛。父母如果有能力「自私」一點,將關注點從孩子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生活得舒適,就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榜樣,同時這種放手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過好生活,是需要自己做出努力的事情,而不是來自他人的給予。而且這也可以釋放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展。只有父母內心足夠滿足時,孩子才能得到真實的愛,而不是夾雜著傷害的愛。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一直強調,父母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如果伴侶關係中不能給予相互的滿足,子女就會成為替代性的滿足者;有時候,這個替代性的滿足就是以給予的方式呈現的,但是這背後卻不乏對自己內部情感缺損的補償,也就是為了維持家庭的關係,會犧牲掉某些真實的情感需要。所以,對子女最好的愛,是父母自己的成長、有能力愛自己、有能力愛彼此。因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有能力給予孩子真實的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5 橘世代.健康橘
注意!4個特質,容易患上老年憂鬱症
什麼樣的狀況,容易罹患老年憂鬱症呢?過去的研究,整理出許多可能會促發老年憂鬱症的因素,可以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針對有這些因子的高危險群,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協助,消滅可能的危險因子,或許能減少老年憂鬱症的發生。一、年輕時要求完美、自我要求高,習慣控制一切的人,在年老時,反倒是憂鬱症的危險群。年輕時擁有不錯的地位,當老化時,發現身體不再受自己控制,或退休、失去工作,感覺自我價值下降。倘若調適不當,無法接受,就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二、家族病史中有憂鬱症,也會有比較高的比例罹病。但相較於年輕的憂鬱症患者,老人憂鬱症的遺傳性比較低。無論是成人,還是老人,女性得到憂鬱症的比率都比男性高。對於長輩,影響情緒最多的,就是「鰥,寡,孤,獨,老,病,久,衰」。當生命進入銀髮期,除了身體的自然老化之外,難以避免地會面臨許多失落,伴侶離世、獨居、退休、久病、失能等,都有可能成為老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一個人若喪偶,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是憂鬱症病發的高危險期,病發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四。三、亞洲人普遍重視工作,年輕時沒有規劃退休生活的概念,退休後,生活重心突然被抽走,也容易感到不適應四、老化、身體逐漸失去功能,甚至出現疾病,也是一大挑戰。身體疾病可能會造成憂鬱、疼痛,而憂鬱又會加重身體疾病的痛苦,這種痛苦又讓疾病變得更加嚴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舉例來說,一個老人原本有退化性脊椎疾病,若憂鬱症病發,他對疼痛的敏感度就會上升。原本可能感受到的疼痛是五分,但病發後,病人感受到的痛可能達到十分。當越來越痛,最後家人只能讓他吃止痛藥,但卻不知道其實病人痛是因為憂鬱,所以即使吃了止痛藥,心情也不會好,反而常造成藥物過度使用。又痛又憂鬱,老人會誤以為自己的病治不好了,甚至可能出現結束生命的想法。要小心的是,某些對中樞神經有影響力的藥物,容易導致憂鬱症病發,例如,部分抗高血壓藥、類固醇藥、嗎啡類止痛藥、抗帕金森氏症藥、毛地黃類藥、干擾素、癌症化療藥物等,但若得病,這些藥物又非吃不可。因此,若家中老人有服用這些藥物,一定要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隨時注意病人情緒。必要時,須更換藥物種類,或是改用非藥物方式,治療憂鬱症。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不會讓人上癮目前治療老人憂鬱症的藥物療法是使用抗憂鬱劑。抗憂鬱劑有很多種,經過許多大型研究證實,療效是確實的。很多人誤以為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會上癮,或誤以為服藥會壓抑情緒,讓人變得呆呆的,這可能是將鎮靜劑、安眠藥及抗憂鬱劑混為一談的誤解。所謂的抗憂鬱劑,是作用於腦部,調整腦內的分泌物質,提升腦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的濃度,達到治療憂鬱焦慮症狀的效果。抗憂鬱劑並不含鎮靜、安眠的成分,雖然藥物的副作用,仍可能會造成嗜睡,但並無上癮的風險。倘若有相關疑問,建議詢問精神專科醫師。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何種抗憂鬱藥物,都不會立即見效,必須耐心連續服用超過六至八週,才會開始出現效用。許多病患或家屬對於藥物治療的期待超乎現實,結果在這之前就以為無效,中斷或是放棄了治療,實在非常可惜。憂鬱症患者不願意出門,怎麼辦? 許多家屬會問,除了聽從醫生指示按時吃藥,定期回診,我們還可以帶憂鬱的長輩做些什麼。其實治療憂鬱症不只有藥物有效,多運動、多曬太陽、多接觸音樂等藝術活動,也是很有效果的。道理雖然簡單,但家屬最常反問我的問題就是:「帶不出去,該怎麼辦?」許多親友們看到憂鬱長者整日唉聲嘆氣,家人、朋友也想幫忙,於是打電話邀約長者一起出門活動,或是安排旅行遊覽,但卻遭遇長輩百般推託、拒絕,甚至長輩還碎念、找碴。有些家屬因此感到自己的付出不被接受,容易轉而憤怒、生氣,可能會對長輩出現指責的語氣。責備他們不聽勸、不遵照醫囑,或是怪他們不努力。我建議在協助憂鬱長輩之前,要先調整自己的想法,必須先了解到「憂鬱症患者並非故意的」。憂鬱長輩在理性面上或許可以接受勸告,但是活力與行動力都受到憂鬱症的影響,才會需要我們拉他們一把。可以試著找出能增強長者動機的誘因,想想有什麼是他們看重或喜愛的。應用他們所在意的人事物,以協助長者對抗憂鬱,抒解心情。譬如他平日最喜愛打牌,但生病後都不去了,就可以拜託牌搭親友,聲稱缺一不可,甚至可嘗試先將打牌的地點改在家中,製造陪伴的機會。又或者是病患最疼寶貝金孫,我建議多找理由聚餐,諸如慶生、慶功等,半哄半拖地,帶著長輩出門去接送孫子女。憂鬱症患者容易營養失調在健康飲食方面,憂鬱者常會出現食欲減退,進食量下降的情形,這在長輩身上,就容易因此而出現營養失調的結果。若考慮補充營養品,可以選擇補充維生素B群、葉酸、魚油,或是益生菌等。透過神經免疫的調節,腦腸菌軸的機轉,而且這些健康食品在新近的研究中,被認為可以減少憂鬱症復發,或者是改善情緒症狀。電視廣告盛行以巧克力、蛋糕或飲料等高糖分、高不飽和脂肪的食物療癒心情,雖然可能暫時有提振心情的功效,但是效果短暫,而且有惡化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所以對於罹患三高的老年憂鬱族群,並不建議這麼做。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除罪化 律師:不應未遂犯而罰之
對於有民團在網路平台提案連署,希望修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U=U不具傳染力已是國際共識,愛滋入罪化將影響防治工作與病患確診之意願。律師表示,愛滋不應性行為未遂犯而罰之,讓感染者更有保障。長期推動司法改革、消除HIV歧視的陳君瑋律師事務所負責人、匿稱「熊大」律師的陳君瑋說,從愛滋條例21條,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與人者這三個要件,來看處5到12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個,明知自己為感染者,實務上判斷的方法就是以你有沒有確診來看,但若是愛滋黑數,如曾去匿篩但未接受後續確認、或曾有非安全性行為但不知道自己有狀況,而僥倖不去治療,如何處理與判定上就有難度。而在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與人者上。致傳染與人者這要件,在法律上來說就是造成他人感染,但目前實務上從來無法測得,原告是否經由被告感染,醫學上目前只能測得原告與對方(被告)的病毒株類似,但「類似」並無法代表原告就是從被告者而感染,也可能從B從C從D而感染(如有不只一個伴侶情況下),所以實務上根本沒有辦法真正認定。以法院認定來看,假設小瑋提告小正傳染HIV給他,法院會先抓小正、小瑋何時確診,但即便小瑋確診的晚,在法律上也不代表是小正傳染給小瑋,也許可能是他人傳染,而這部分則代表「既遂犯」與「未遂犯」的分別。陳君瑋說,既遂為至傳染於人者,如我殺你,且你的死亡結果是來自我,即有因果關係,「我」就是既遂犯;但是我殺你,但你沒死,或無法證明因果,那「我」就是未遂,未遂依照法律規定其刑就是減半或三分之二,基本上刑度就是從原有的5到12年往下抓,故之前相關個案都是判決兩年多徒刑。陳君瑋說,而過往的HIV提告案件,法官幾完全不去論述是否為被告者所傳染,因為科學上病毒株無法確認,舉證上出現問題,也就養成法官判決上的懶惰。「他告你,你跟他都陽性,他比你晚得到,然後你們有無套性交,如有聊天記錄等,那就判決下去。」法官不去證明因果關係,而以「未遂」犯來判決,那第21條就像一張網般,將所有可能性承載起來,非常恐怖。而目前此條例可能改正方式,陳君瑋認為有四點,包含立委提案修法三讀通過、大法官釋憲、司法個案判決、行政單位如衛福部疾管署發行政命令,將21條的危險性行為不包含U=U等方式。上述第三點如前幾天有「愛滋男被控危險性行為,二審逆轉獲高等法院判決無罪」案,即可成為未來律師在辯護時的依據;第二點部分,去年也有個案法官向大法官申請釋憲。另外,愛滋條例21條的刑期也有過重問題。陳君瑋說,目前21條至少判5至12年,跟重傷害罪一樣重,而普通傷害僅5年以下,但感染者目前已有雞尾酒療法等先進治療方式,少有死亡者、根本不到重傷害程度,故在目前實務上實屬過重,未來修法時也應一併考量。但倘若上述21條文修改或刪除,外界擔心若感染者有惡意傳染情況下就無罪可罰?陳君瑋說,仍可回到傳染病防治法,如梅毒、花柳病般處理,且也仍有民事賠償,仍有權利保障。因此,對有民團近期提網路平台連署,將21條的危險性行為不包含U=U,助感染者權益更有保障,他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事。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醫界:國際研究證明 U=U者性行為不會傳染
對於愛滋條例21條的爭議,前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北榮感染科醫師林錫勳表示,這些年來,國內外的實驗結果皆已證明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意即HIV帶原者若穩定治療、服藥,將體內的愛滋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範圍內,那麼就算與人發生上萬次的無套性行為,也「不會傳染」給他人。林錫勳說,愛滋條例的成立有其時空背景,當年是被視為「絕症」看待、死亡率高,但隨著科學、藥物進展,感染者的病毒已能控制、甚至預防。有國外研究顯示,感染者穩定服藥、控制病毒量下,其平均壽命可活到77歲,與一般民眾的平均餘命相近。感染者如何「去歧視化」,林錫勳說,是政府、公衛應該做的部分。而這並非做不到,不然目前仍沒有疫苗與藥物的新冠肺炎,為何能達到返台民眾都願意主動告知並篩檢?同樣是需要透過宣導正確知識,來讓民眾減少恐懼、汙名化,否則因此不敢篩檢,隱形的確診者只會更多。而據統計,國內潛在愛滋感染者延緩診斷、治療的比率約25%,遠比各國高,感染者「冰山一角」下的面積持續擴大,林錫勳認為這不該成為常態。民眾對於U=U的疑慮,林錫勳舉出四個國外最新跨國研究來證明。他說,以在病毒量測不到之定義下(200 copies/ml),其中一個研究為對澳洲、巴西、泰國等國家的358對血清相異的男同志伴侶,觀察在病毒量抑制的情形下,與陰性伴侶進行無套肛交傳染風險,在追蹤一年期間共發生1萬2447次無套肛交,結果此期間伴侶間的愛滋傳染發生率為零。足以證明HIV帶原者的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範圍內,就算與人發生無套性行為,也「不會傳染」給他人。不過林錫勳也說,當然,並非所有帶原者都穩定治療,愛滋病仍然有預防方式,若發生有風險的性行為,現在有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與暴露後預防性投藥(PEP)可作為預防。他認為「病人也是人」,也可能是你的家人,而「共識」與「科學」是兩回事,目前21條對於感染者來說以重傷害來裁罰,且未遂也有罪,在HIV目前可治療的情況下,已不符比例原則,且仍有傳染病防治法、民法可處理,透過上述提案倡議促使修法,或至少在該法上加上U=U,相信會較符合現況。
-
2020-06-14 橘世代.健康橘
別把老年生命窄化了,「好老伴」不一定就是配偶
一般人常認為,老伴,老伴,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許多社會現象的分析,這個想法說不定是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完全照自己的意思」陪伴度過晚年生活,可能是過度理想化的想法,也把老年生命的可能窄化了,這反而對彼此形成沉重的壓力。更別說,萬一其中一方先走了,留下的一方,恐怕不知如何承受。所以,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越老越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這裡指的老伴,並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有許多人不能把私密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風靡日本的吉澤久子女士在《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書裡,分享許多老年生活的觀念。她雖然獨居,身邊卻圍繞著許多朋友,有不少人來探訪她。相對的,她也積極地接觸人群。她說:「只有朋友能夠為生活增加色彩。我有許許多多的朋友。與朋友接觸,可以受到刺激,讓人的精神和頭腦保持活力。人際關係也是一種財產,心理健康的泉源。只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獨自一個人不見得會寂寞,生活同樣可以既充實又愉快。」此會非彼會,快來跟個會吉澤女士會和朋友交換食物,享受彼此口味不同的樂趣,也會和朋友一道去看各種電影或是舞蹈表演。她也和朋友們組成了讀書會,剛開始是邀請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家裡講述專門學識,逐漸演變成有年輕人參加。有些人的年紀甚至比吉澤女士還小個三、四十歲。讀書會事先定好諸如歷史或外國文化等主題,然後各自發表心得。每個月都有十多人來聚會。開完讀書會,緊接著就是聚餐時間。每次由不同人輪值,使用自家帶來的食材,在聚會地點的廚房裡做飯。吉澤女士表示,能夠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邊聊天,一邊吃飯,度過時光,真的很愉快。考量銀髮讀書會成員的年紀越來越大,也會視情況,偶爾請外燴,或是去買外帶的好吃便當。除了讀書會,吉澤女士也參加許多不同類型的團體,例如「改善高齡社會的女性之會」,並在「高齡者或身障人士供餐的組織中」擔任理事。她抱持著希望貢獻所能的心情,加入團體,把想要傳達的理念傳達出去,同時藉著參加這些團體來服務他人。現在有許多不同的社團,適合長輩參加。例如,銀髮族旅遊團興起,長輩們多了一起去旅行的選擇。退休後,時間增多,但是體力可能不如從前,建議可以先從距離比較近的地區旅遊,或是時間比較短的一日遊開始,輕鬆、無負擔地享受出門走走,有時還會有和朋友的朋友結為好友的樂趣。有些長輩玩出心得來了,就會開始揪團,規劃喜愛的路線。如果是愛好品嘗美食的長輩們,就不妨組成「銀髮老饕會」,一起搜尋適合老年人的健康美食,交流情報,或是相約前往那種必須多幾個人一起來,才能享受到多種菜色的大餐。我時常鼓勵來看診的銀髮長輩,多多參與各式的活動。我發現社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可能是「卡拉OK歌唱班」。有時聘請專業的老師來教導,學習丹田發聲等各種技巧,或是練習雙人對唱,增加趣味。老年交友的祕訣:三不一要祕訣一:要心態放開朋友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許多人在成年期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這通常是以男性居多。朋友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也是需要用心經營,建議越早開始認識人越好。中年就可以開始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千萬不要隨緣。有許多長輩對於交友,顧慮太多。一會兒擔心自己沒有特殊嗜好、才藝,跟人聊天缺話題,又或擔心自己年華老去,不好看,甚至認為參加活動,是浪費金錢。在還沒有嘗試交友之前,就裹足不前。建議應該要用平時、開放的態度,嘗試認識朋友。老年期所交的朋友,跟年輕時不同。並不強調一定要是能夠深交的知己,反而是應該多培養清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彼此不過度依賴,不要造成太多內外在的負擔及罣礙,做一個銀髮好朋友。祕訣二:不要設限只要價值觀相同,無論幾歲都能做朋友。上了年紀之後,找朋友的訣竅,不在於身家、背景、性別,也並非年齡相仿,而是在於是否有相近的價值觀,或是相近的喜好、興趣。這樣的朋友,相處起來比較融洽。這些相當重要。當人與人的價值觀相左時,相處起來,經常就會因為幾句話而發生衝突或誤會,例如使用金錢的觀念差異太大,或是政治立場不同。當有事情需要找人商量時,我們通常會考慮找鄰近或熟悉的親朋好友談談。價值觀相同的人,提供的建議值得參考,但如果是價值觀不同的人,就會讓人感到困擾。歐洲國家甚至推動青銀互助、青銀共居。跨越世代與年齡的距離,只要理念相通,長輩與青年人來做彼此的好朋友。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創造新同居時代。祕訣三:不要比較雖然我常常鼓勵長輩多多參加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享受休閒嗜好帶來的快樂,不過也曾經遇過被長輩抱怨的情況。潘奶奶一坐下來就開始抱怨,表示以後再也不要去參加讀經班了。「怎麼了呢?」我問。「您上次不是還告訴我,去參加讀經班之後,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一起讀聖經,一起分享小點心,吃吃喝喝,又唱詩歌,非常快樂。」奶奶只是搖頭,不肯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旁陪伴的女兒忍不住對我洩漏了真正的原因。她說:「原本都好好的。每個禮拜去,也都很開心,甚至時間還沒到,就開心地準備待會兒要穿的衣服,催促我趕快開車接送她。沒想到前幾個禮拜,讀經班的班長一時興起,發起了一個活動,要來比賽背經節,說是鼓勵性質,只要有參加,就有獎品。背得越多,獎品越多。還熱心地自掏腰包,說要發給前三名的得主紅包。」原本是想要炒熱氣氛的活動,但沒想到班主任這麼一說,奶奶回家後,就表示下次不去了。女兒旁敲側擊才發現,奶奶很在乎自己的表現。奶奶認為自己現在的記憶力不好,可是說到年紀,在班上又不是最老的。奶奶又認為自己是讀過大學的,萬一表現比別人差,實在是太沒面子了。不管女兒怎麼安慰、勸說,老奶奶就是不肯去。不要以為長輩上了年紀,就會沒有得失心。相反的,團體互動的挫折感,會成為他們繼續參與的阻礙。建議團體的倡導者,要有智慧地避免這種情形發生。祕訣四:不要說教黃爺爺是個攝影高手,退休之後,也參加了攝影同好會。平日會分享彼此拍攝的美照,互相指導拍照的技術,甚至相約到著名的風景地點,拍攝照片。有次,同好會中的某人生日,邀約黃爺爺參加難得的慶生宴會。黃爺爺很看重,把多年前訂做的整套黑色西裝熨燙整齊,還準備了禮物,高高興興地赴會,豈知到了現場,另一名同好會成員,居然當眾指責黃爺爺,不該穿得全身黑,說是不吉利、不喜氣。黃爺爺氣極了,不願意再見到那位仁兄,也氣到不再參加攝影聚會。朋友圈裡,的確也有這樣的人,不會去想到別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總是愛七嘴八舌,評論別人。後來,大家也都沒有和那個人來往了。要當銀髮好朋友,記得戒為人師。這樣人氣必定上升,處處受歡迎。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選延伸閱讀↘↘↘】。最資深志工 楊滿時:「歌劇院就像我家!」實踐退休夢。夫妻情感不合最大元兇?專家:彼此過多期待和幻想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2 橘世代.健康橘
在說「我願意」後,每個人其實需要「6個伴侶」
很多人把婚姻關係視為一場超級馬拉松,所謂成功的婚姻就是從結婚當天起跑,相伴至人生終點。以馬拉松來比喻夫妻一輩子的生活其實不太貼切,真正理想的關係應該像是兩人一組參加十項全能競賽,在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技巧與策略,以順利克服路途上不同的考驗,而不只是像跑馬拉松,單憑堅忍的毅力跑到終點就算達成使命。《每個妻子都該有的6任丈夫》提出了以下觀點:假如妻子在人生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特質的丈夫,那對先生來講,也盼望在不同場合會有不同表現的太太。為什麼需要六個丈夫?作者認為婚姻可分為六個階段,相識承諾、成家新婚、寶寶來臨、家庭羈絆、空巢期和黃金歲月。其中最常出狀況的是第五階段的「空巢期」,因為前幾個階段,夫妻很容易找到共同目標,一方面應付工作,發展事業,一方面養兒育女,為具體事物耗盡心神,無暇他顧。一旦孩子成年離家,工作事業也告一段落,四顧一瞧,不免惶恐―辛苦了這麼多年,我的人生只剩下這個人?原本的生活重心一夕不見後,人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會對身旁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會自問「與對方共度後半輩子是否值得?」如果覺得對方無法滿足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兩人漸行漸遠,甚至離婚,都很常見。這也是隨著壽命愈來愈長,人生裡多了個漫長的新階段,全世界熟齡離婚的比率愈來愈高的原因。面對這種人類社會的新現象,人人都必須學習建立新的夫妻相處之道。通常都認為婚姻失敗是其中有人變了。但是我們必須學會並接受人一定會變的,人怎麼可能不變呢?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本來就該隨著生命經驗與體會的歷程而改變。事實上,身陷不幸婚姻的怨偶,並非因為改變而失敗,而是因為不變而失敗。記住,所謂成熟、成長,就是和昨天之前的自己不一樣,也就是願意改變自己。真正的改變必須來自於內心的主動,而不是迫於壓力或威脅才勉強改變,因此有自知之明與願意反省是改變的前提,再來就是適應與找到解決之道的能力。這和生命中其他階段的學習歷程一樣,首先要有意願(態度問題),再來是找到方法(技巧與能力問題)。要是夫妻沒有意識到雙方的關係必須不斷調整,必須不斷改變自己以符合不同階段需要的特質時,在前幾個階段所累積的摩擦,將在進入空巢期後一併爆發出來。因此進入空巢期後,與伴侶重新建立關係,絕對比為其他事物忙東忙西重要許多。建議回到兩人關係的最源頭,回到當年從芸芸眾生中辨識出那獨特而唯一的他(她)的心情,然後再度努力尋求彼此的認同,重新建立起專屬於兩人的共同世界。這種意願與行動,才是婚姻幸福的關鍵。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在結婚典禮上接受眾人最誠摯的祝福後,公主與王子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婚姻有待祝福,正因為它是一場冒險,沒人知道擺在前面的是康莊大道還是荊棘遍地;婚姻有待祝福,不因為它的美妙,而在於它的艱苦。婚姻最讓人誤解的地方就是,它只是旅程的開始,戀愛中的情侶卻誤以為它是努力的完成。若沒有調整好心態,從戀愛時期的甜美與享樂回歸現實面,大概很難適應婚後的責任與繁瑣的家務。也是許多人消遣婚姻的原因。比如有人說:「結婚和葬禮沒兩樣,只不過一個是埋葬自由,一個是埋葬生命。」消遣女生的說,結婚前的女人像隻小綿羊,溫柔愛撒嬌;結婚後的女人像隻貓咪,神祕多變,沒事還會抓你一把;生了小孩的女人像隻老虎,有事沒事就吼丈夫和孩子。消遣男生的,講得最寫實的是英國作家柯瑞里(Marie Corelli):「我一直沒結婚,因為沒有必要。我家養了三隻寵物,功能和丈夫一樣,我有隻每天早上要咆哮的狗,有隻整天下午罵髒話的鸚鵡,還有隻半夜才回家的貓。」婚後男女雙方呈現的都是彼此的全貌,甚至是最不堪的那一面。畢竟我們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精神抖擻出門,回家後邋遢萎靡的樣子只有自己的先生或太太看得到。精神困頓、情緒也不好,再加上煩人的家務雜事,慢慢的,彼此心中美好的樣貌就改變了。張愛玲形容得非常貼切:「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男生呢,也有這段比喻:「每個女人心中也有兩棵樹,一棵青松,一棵碧柳。嫁了青松,日子長了,青松也就成了家具上掉下的木屑,碧柳還是春風裡的柔情;嫁了碧柳,過到最後,柔情萬縷也只不過如抽油煙機上滴下的油水,青松依然頂天立地。」不管戀愛時多麼心曠神怡、如何美好浪漫,婚後還是必須倒垃圾、洗碗、賺錢付貸款。有道是要修得神仙眷侶,就要做得柴米夫妻。除此之外,夫妻幸福之道,千言萬語都可以歸納為兩大原則:第一是努力使自己被對方欣賞,第二是努力欣賞對方。其中的「努力」兩字要加粗並用紅筆畫圈。努力真的真的很重要,絕對不能因為有了那張結婚證書,彼此是自己人,又不容易跑掉,忘掉了要努力裝扮自己讓另一半欣賞,也要時時稱讚另一半。努力讓雙方看得見,感受得到!這三十多年來,《屋頂上的提琴手》這部電影我反覆看了許多次,其中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劇中的女兒為了拒絕父母安排的婚事,想嫁給窮小子,男主角為了說服太太,問正忙於煮飯的太太:「妳愛我嗎?」太太聽了以後大為驚訝,回答「我不是已經和你在一起二十五年了嗎?」、「我為了你養大三個女兒」、「我做三餐給你吃」……她每答一句,男主角就問同樣一句「妳愛我嗎?」是的,我們對另一半的愛意除了落實在為這個家庭的努力,也要明確地讓對方知道。婚姻不只是獲得或擁有那個戒指或那份證書,而是必須在往後的人生裡透過不斷地選擇,時時分享,時時展現對彼此的感受。我想,或許每個處於婚姻生活中的男男女女,每天起床或睡前都該複誦一次這段箴言,就像戒嚴時代每次升旗典禮都得複誦〈國民生活須知〉或當兵放假前要背誦軍人守則一樣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別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為什麼要常常提醒自己凡事包容,凡事忍耐?正如作家隱地寫的那首小詩「捆著你綁著我/婚姻是套餐/奉送茶與咖啡」,婚姻與戀愛最大的不同在於,婚姻生活是有責任的,有更多的義務,同時也會帶來更深層的安全感與幸福感,因此值得我們付出代價去努力。成為妻子六個不同階段的丈夫,講現實一點,還是值得的。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說:「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神。」可見得對男生來說,要好好珍惜太太,因為當我們老了,妻子可是丈夫的守護神啊!我很喜歡的歌〈最浪漫的事〉,說的就是夫妻共同面對生活艱辛後的那種自在:「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收藏起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和你慢慢聊。」年輕時追求的財富或在意的美貌,歷經時間的淘洗,已經毫無重量。俄國大文豪杜斯陀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曾問:「當我美麗時,人人愛我,可是當我變老變醜時,又有誰來愛我?」答案是,當你醜的時候,自有你的妻子或丈夫愛你。本文摘自《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更多熟齡愛情精選文章↘↘↘】。老了要更浪漫!他們每天重新為對方戴戒指說「我願意」。日本熟齡夫妻「愛情保鮮」秘訣大公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