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9 該看哪科.婦科
搜尋
乳房
共找到
550
筆 文章
-
-
2021-05-07 癌症.乳癌
型男醫師細心發現女子零期乳癌 黃金治療期救她一命
林女日前到醫院接受乳癌篩檢,經乳房攝影發現左乳房有鈣化點,進一步接受超音波檢查後,意外發現右乳也有腫瘤,林女立即接受醫師建議,安排兩側乳房部分切除手術,經化驗證實兩側都是乳房原位癌,頻頻感謝醫師的細心,把握黃金治療期救她一命。衛福部嘉義醫院外科醫師陳榮宏指出,乳房鈣化在乳房攝影下可清楚看到,但對小型腫瘤偵測率,就沒有超音波來的好,因此超音波和乳房攝影是相輔相成。乳房攝影檢查可偵測出大部分惡性病變,但影像判讀可能受乳房緻密度等因素影響,仍有15至20%無法偵測到病灶。他說,49歲林女很幸運,因為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費乳癌篩檢,早期發現零期乳癌,不但治癒率高,而且與一期乳癌相比,零期乳癌有機會不用接受腋下淋巴切片手術,也不一定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治療上簡單許多。陳榮宏說明,乳房原位癌又被稱作零期乳癌,意味癌細胞還待在原地,尚未往外侵犯,若沒有被發現,乳房原位癌有很高的機會進一步發展成侵襲癌,具有轉移到全身能力。乳癌是女性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則是第三名,不可不慎。陳榮宏說,乳房攝影是最普遍的乳癌篩檢,部分病人因乳房攝影造成疼痛而卻步,其實只要選對時機,可減少檢查帶來的不舒服,建議婦女避開月經期,選擇月經結束後一周內接受乳房攝影,將可避免因為月經來之前,身體賀爾蒙變化造成乳房脹痛,檢查時疼痛感就更明顯。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呼籲,45歲到69歲婦女,每2年可接受1次乳房攝影,若家族二等親內曾發生乳癌,可提早到40歲就可接受篩檢。
-
2021-05-07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後10年內恐再復發? 醫籲定期追蹤
乳癌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平均每11位就有1位女性有乳癌,發生高峰在50到60歲之間,雖然治療率高,但復發機率也很高。光田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暨副院長鍾元強指出,近幾年發現乳癌患者復發期有延長現象,以前追蹤5年就算過關,現在要追蹤10年以上,都還需注意可能會復發,呼籲女性務必要定期篩檢,治療後需定期追蹤檢查。不僅追蹤時間拉長,女性罹患乳癌年齡層也逐年下降。鍾元強表示,乳癌最高危險群為家族史,好發年齡在50到60歲之間,而40歲前也佔了16%;30歲前佔8%。另外,初經在12歲前、停經在55歲後的女性,因荷爾蒙暴露時間長,也屬於乳癌的高風險族群之一。過去曾在頸部或胸部做過放射線治療的病人也要小心。除了先天因素,像是後天的肥胖,BMI值大於25的女性,會增加1.3倍的乳癌罹患率。鍾元強強調,高危險群或曾罹患乳癌患者,飲食應注意,少吃植物性大豆、豆類、豆漿,還有牡蠣、鯖魚、鱔魚等容易刺激賀爾蒙增長的食物,多做運動、減輕體重,都能降低乳癌的發生率。自我檢查是否罹患乳癌,摸得到胸部有腫塊及疼痛感,這時就該找乳房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鍾元強說,台灣女性因平時沒有注意,可能不容易察覺,建議定期的乳房攝影加上超音波檢查,才能完全檢查出是否有乳癌產生。依中央國健局提供45歲以上女性,每兩年可免費做1次乳房攝影篩檢,有家族史等高危險群,應40歲開始每年檢查一次。但因台灣女性一般而言乳房較小且較緻密,緻密型乳房除增加乳癌風險外,也會使一般乳房X光檢查能力下降,所以超音波檢查也顯得相對必要。鍾元強分享,有一名65歲的女性患者,12年前罹患乳癌在治療結束後,因沒有再定期追蹤,12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肺臟復發,已是乳癌第四期。還有一名30歲的乳癌患者,曾一再提醒她治療的5年內不能懷孕,但沒想到1年半後再檢查時乳癌已復發,原來是她在這段時間懷孕生子,沒多久就因乳癌轉移而過世。鍾元強強調,女性懷孕容易刺激體內女性賀爾蒙上升,提醒罹患乳癌的年輕女性,治療中至少5年內不能懷孕,後續再聽從醫師的評估建議,減少再復發風險。
-
2021-05-07 癌症.乳癌
罹乳癌別害怕 《乳癌旅行手札》陪姐妹度過關卡
罹患乳癌對女性是一大衝擊,為讓病友減少對未知的恐懼,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歷經一年策畫「最懂病友的衛教指南」,訪問48位乳癌病友,推出電子版《乳癌旅行手札》,以病友觀點出發,從衛教知識,到日常生活後勤照護,包括飲食、運動、環境、心理支持等,全方位協助病友,預計本月六日發表。乳癌病友Angel今挺著孕肚分享抗癌中的生存保育規畫。「第一次聽到強而有力的心跳聲、感受到她在肚裡翻滾。」Angel原先不孕,但仍希望與先生有愛的結晶,罹癌後憂心化療造成卵巢受損,影響卵子品質。在醫師建議下,抓緊時間取卵、凍胚胎,進行生育保存,更在母親節前夕成功升格準媽媽。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與台灣年輕乳癌病友社群「花漾女孩Gogogo」,長期陪伴年輕癌友度過關卡,去年成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病友一對一訪談,盤點「抗癌必知五大面向」,幫助癌友掌握即將面臨的狀況。《乳癌旅行手札》以病友經驗及需求出發,盼成為乳癌姐妹治療「啟程」前必備工具書。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擔任手札內容總監製,他表示,過去病友接觸資訊偏醫學面,專業性高、較深澀,這本手札使用表格化、口語化的呈現方式,淺顯易懂,能讓癌友較好吸收,手札內容設計活潑,比醫師說得更貼切、比衛教單張說明得更好理解,對準備「啟程」治療的癌友有極大幫助。「花漾女孩Gogogo」社群創辦人、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Mina)說,「許多癌友對疾病的恐懼,大多來自後續未知的治療歷程。」盼透過「學姊們」的經驗分享,瞭解到療程中可能遭遇的境況以及選項,面對醫療團隊的解說有所疑惑時,也能在手札中找到答案,感受到「妳不孤單」。《乳癌旅行手札》由張金堅、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台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任洪志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歐陽賦等多位專家共同審查、把關,以確保手札內容的專業度及正確性。《乳癌旅行手札》電子版免費索取,請上https://aboutsick.com/breast-note下載。
-
2021-05-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細胞會不會惡性轉移?研究發現「骨微環境」是關鍵
骨骼常是乳癌或前列腺癌最常見轉移的器官,如果僅發生骨轉移的患者,其預後比起其他器官轉移預後較佳。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從去年開始所有癌症的發生率,乳癌已超過肺癌,高居世界第一位,台灣自不例外,亦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另外,不管國內外的研究均証實,在第四期轉移性乳癌中,高達45%的患者,首次發生轉移病灶是在骨骼。且其發生率遠高於肺(20%),肝(5-10%)及腦(2-5%)。單獨轉移骨骼,預後較佳,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約超過三分之二的病例,轉移如限於骨骼,而之後再發生其他器官的轉移,其病情惡化會相當嚴重。因而很多專家學者認為乳癌的首先在骨骼轉移後在骨骼微環境中可能暗藏玄機,提供什麼幫助,使得乳癌的癌細胞造成規模更大的全身性轉移。最近在美國德州Baylor醫學院X.H.F.Zhang教授所領導之研究團隊,在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細胞」(Cell),今年4月29日發表重大的研究成果,其結論簡述如下:(一)乳癌患者如果單獨轉移至骨骼,而不轉移到其他器官,表示乳癌在骨的微環境中在表觀遺傳調整還沒起任何變化,所以治療方面比較單純不會產生抗藥性,所以預後較佳。(二)乳癌患者,如果初期轉移骨骼,但後來衍生其他器官的轉移(二次轉移),表示骨微環境可能透過表觀遺傳調節提升組蛋白甲基轉移(EZH2)的活性,使癌細胞轉變成幹細胞的特徵,成多功能分化,使惡性增加,造成了極強抗藥性,並賦予更強的轉移能力。(如圖一)(三)如果第二次續發性骨轉移合併其他器官轉移的乳癌患者,可以在周邊血液檢測到更多的循環腫瘤細胞,而且這些循環腫瘤細胞如果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發現有更高幹細胞標誌物的表達如ALDH1和CD44蛋白。同時發現表皮細胞轉成間質細胞(EMT)的相關蛋白增強,表示癌細胞的惡性度增強。(四)如果我們可以使用對抗EZH2的抑制劑(如EPZ)將有望可以破壞骨微環境賦予腫瘤細胞的轉移能力,預防後期乳癌的第二次全身性轉移,讓腫瘤控制在易於治療的範圍內,使得更多乳癌患者獲得重生的機會。綜上所述,發生在乳房的癌腫瘤,具有異質性,有些比較溫和,有些比較惡性,具有幹細胞的性質,會伺機轉移至身體的其他器官,其中轉移至骨骼,惡性度較低,但在骨微環境一段時間後,可能受表觀遺傳的調控,增加組蛋白甲基轉移酶(EZH2)的活性,使乳癌細胞變成轉移性較強的幹細胞,導致其他器官的第二次轉移,而流竄到身體各器官,所以骨微環境可能是孕育癌細胞更惡性轉移的溫床。
-
2021-04-22 該看哪科.婦科
更年期一定要補充荷爾蒙嗎?藥師解答正確觀念
婦女在更年期到來時,因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量不足,容易引發生理上的不適!據統計,70%~80%的更年期婦女有明顯的熱潮紅及夜汗情形,導致睡眠品質降低、注意力難以集中、易怒,顯著影響身心狀態及生活品質,此外,也有近半數的更年期婦女受泌尿道症候群所苦。藥師提醒,婦女若沒有更年期症候群,則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若需治療,應在醫師的評估下,充分了解利弊,討論後再決定治療方案。緩解婦女更年期不適 荷爾蒙補充可緩解台南市立醫院藥劑科許杏如藥師表示,婦女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可藉由荷爾蒙補充獲得改善。關於熱潮紅及夜汗症狀,小於60歲及停經10年內,藉由補充荷爾蒙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使用口服或皮膚吸收給藥,用藥2周內即可觀察到明顯的效果,若只有單純的生殖泌尿道症狀,亦可以局部陰道給藥。補充荷爾蒙 同時可延緩骨質流失許杏如藥師補充,補充荷爾蒙除可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同時也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但婦女若沒有更年期症候群,就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建議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若有其他不適症狀,如骨質疏鬆,再針對個別症狀治療。搭配黃體素使用 預防子宮內膜癌而在使用荷爾蒙期間,臨床上常見的疑慮包括:藥物該使用多久?是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許杏如藥師解釋,荷爾蒙治療需要持續多久及什麼時候該停藥,目前仍無明確的定論,一般而言,使用儘量不要超過3~5年,有改善即可開始考慮降低使用量及漸漸停藥。此外,若子宮仍完整的婦女,投與雌激素的同時,必須配合黃體素一起使用,以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補充荷爾蒙非人人適用 調整生活習慣有幫助而乳房疼痛及無預期的陰道出血等是補充荷爾蒙時常見的不適症狀。許杏如藥師指出,也有些婦女並不適合使用,如有乳癌病史、乳癌高危險群、心臟疾病、靜脈栓塞或曾中風者。除了藥物也可藉由改變生活習慣,如多待在涼爽的室內、減少辛辣飲食、飲酒、抽菸及熱飲,以緩解熱潮紅引起的不適,而有氧運動、瑜珈也能緩解身心不適。
-
2021-04-22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累到不想治?恐罹患癌疲憊!一量表自我檢測
● 92%癌患有「癌疲憊」,末期癌友常因癌疲憊放棄治療● 癌疲憊是持續疲憊或有耗竭感,無法透過休息、睡眠緩解● 癌疲憊可以治療,可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等方式因應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癌症幾乎已成為慢性病。但一項調查卻顯示,九成二癌友最難熬過「癌疲憊」,尤其末期癌友,癌疲憊是抗癌過程中的大魔王,有三成中重度癌疲憊癌友因此放棄正規治療,影響預後。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於2015年進行「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針對1207名癌症病人調查發現,高達92%癌患有「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但只有56%癌友會把這樣的困擾告知醫師,其實27.6%癌友的癌疲憊已達中、重度等級。誤當化療疲累 很少人會說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指出,許多癌友把化療過程的疲累視為理所當然,極少主動向醫護人員描述此一困擾,進而影響癌疲憊評估與治療處置。不同於一般的疲倦,癌疲憊是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有耗竭感,與日常活動無關,無法透過休息、睡眠緩解,嚴重時,連坐著、躺著,甚至整日臥床都感到疲憊。罹癌3、4期 癌疲憊會加重謝瑞坤說明,發生癌因性疲憊症原因,包括癌症本身及癌症治療過程,通常第一和第二期的癌友的癌疲憊與癌症本身有關,程度也較輕微,但到了第三、四期,癌疲憊會加重,常會出現失眠、疼痛、食欲不振、憂鬱等現象。一名院長級醫師因大腸癌三期接受治療,一般要接受12次化療,但他做完第二次就因癌疲憊累到想放棄。「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謝瑞坤建議,受癌疲憊所苦的癌友,可根據「癌因性疲憊症治療指引」,了解自己需要的治療,門診患者可於回診時評估,以0至10分評斷,0分是完全無疲憊,1到3分屬輕度疲憊,可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等方式因應,若4分以上為中重度疲憊,建議藥物治療。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任游啟昌說,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癌因性疲憊症列為疾病,癌症治療需要長期抗戰,預先知道各種副作用,並了解這些副作用是「可處理的」,有助提升信心,在抗癌路上堅持到底。
-
2021-04-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 黃振僑醫師 甲狀腺結節形成原因為何?哪些人較容易罹患? 個案小薰(化名)生產後因為荷爾蒙的變化,脖子好像多了一個腫塊,並且越長越大,簡直就像男生的喉結一樣。所以小薰出門時都得遮遮掩掩,就怕有人問起怎麼回事?想開刀又害怕有明顯的疤痕,也擔心甲狀腺全切除後需補充一輩子的甲狀腺素,讓她吃不下也睡不好。 甲狀腺結節其實就是甲狀腺內增生的腫塊,也許是一顆水泡,也許是一個實心的腫瘤;一般而言,甲狀腺結節通常很小,如果太大才可能影響外觀。一般而言女性較多,甲狀腺結節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而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因此有甲狀腺結節的機率會高於男性。 另外個人體質也會有影響,很多人隨著年紀增長而產生甲狀腺結節,有點像大腸息肉一樣,我們無法預料甲狀腺結節何時會出現。家族遺傳也需要考量,若有甲狀腺癌的家族史,甲狀腺結節很有可能演變成甲狀腺癌,不過實際上比例不高。 甲狀腺結節「放著不管」可以嗎?有可能愈長愈大? 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功能無關,不一定會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除非結節因為過大而壓迫到氣管、食道或喉返神經,就可能導致呼吸不順、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結節可分成良性跟惡性,假使良性的結節持續增大,細胞產生變異的機率也隨之增加,不過甲狀腺結節會變成惡性的機率其實非常低,每 100 個人只有不到 1 個人會罹患甲狀腺癌。 甲狀腺結節有可能變甲狀腺癌嗎?哪些情況要治療? 甲狀腺結節通常都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甲狀腺結節不用過度驚慌,因為大多數的結節都是屬於良性,這時候只要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或穿刺檢查,瞭解是否有惡性的可能。如果甲狀腺結節沒有明顯變化,成為甲狀腺癌的風險就很低,通常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至於多久要追蹤,就依照醫師針對甲狀腺結節的判斷,可能是3至 6 個月或一年,良性的甲狀腺結節無須擔心對健康造成影響。 甲狀腺結節如何治療?手術一定需要全部摘除? 甲狀腺開刀切除手術:當太大的結節會壓迫到食道或氣管,導致吞嚥時容易卡住、嗆到或呼吸不順暢,這時便建議要儘快處理。如果是惡性的結節,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可能會發現結節的形狀不規則、伴隨鈣化,便要透過穿刺檢查來確定清楚,甲狀腺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或加上放射碘治療,通常不需接受化療、放療。 此外,也有甲狀腺射頻消融手術,有經驗的醫師在超音波導引下,以特製探針穿刺至甲狀腺內,藉由針尖釋放出來的熱能,燒灼甲狀腺組織。治療的傷口僅有針孔大小,可說是不留痕跡。甲狀腺結節經射頻消融後會產生壞死,被身體吸收而逐漸縮小甚至消失,而且沒有切除甲狀腺,可保留甲狀腺功能。手術結束後即能離院,不須休養;若頸部腫脹可加以冰敷,疼痛則服用止痛藥,不適症狀在一週內便會緩解。 甲狀腺手術有副作用或後遺症?術後要持續追蹤嗎? 如果是甲狀腺開刀切除手術,因為甲狀腺的血流非常豐富,所以切除甲狀腺容易出血,過大的血腫會壓迫氣管導致無法呼吸,須立即清除血塊;而甲狀腺附近有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容易因腫脹而受影響,使得聲音沙啞,通常半年內可以恢復。若是甲狀腺全切除,則須終身補充甲狀腺素。 至於甲狀腺射頻消融手術,可能併發症包括神經損傷、出血、結節破裂、疼痛、皮膚灼傷,因此需要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以降低發生機會。和開刀切除甲狀腺相比較,甲狀腺射頻消融產生聲音沙啞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狀況極為少見,術後仍應定期追蹤。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喉嚨痛是感染、胃酸逆流還是癌症?醫師:同位置潰瘍2周沒好是警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媽媽哺乳怕奶量不夠 多吃魚湯或豬腳花生反增塞奶風險
不論親餵或擠奶瓶餵,許多哺乳媽媽都會擔心自己奶量是否足夠;醫師指出,餵奶時應保持身心放鬆,以免影響催產素的分泌和排乳反射,寶寶想要吃就順應他的需求,乳房會知道寶寶的需求量去製造相對應的產量。擠奶瓶餵的媽媽,選擇合適舒服的擠奶器,擠奶過程越放鬆,乳汁越容易移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國際認證泌乳顧問許馨予表示,母奶近九成由水組成,但其中的醣分、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的比例是穩定的,且有許多活性免疫因子及細胞,酵素,生長因子等,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出生後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寶寶超過6個月後,需適量補充副食品,尤其可多給予含鐵鋅較多的食材如紅肉類或是蛋黃、海鮮,避免寶寶鐵質缺乏。而乳房大小和奶量無關,且媽媽的飲食並不會影響母乳的營養,多吃魚湯或豬腳花生對奶量影響不大,補品油脂量高,可能增加媽媽塞奶的風險,建議媽媽均衡飲食即可。許馨予也指出,媽媽感冒時仍可以餵奶,因為媽媽身體所製造對抗感冒病毒的抗體,會進入乳汁,藉由餵奶把抗體傳給寶寶,而大部分的感冒藥,並不會影響母奶。另外,乳腺發炎使用抗生素時,也可以哺乳。乳腺炎的治療除了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鬱積的乳汁可以移出,因此只要寶寶願意吃,媽媽親餵時可先從發炎側開始,並增加哺乳頻率,若寶寶不願意吃或是以擠奶為主的媽媽,也需要增加擠奶的頻率幫助乳汁移出。許馨予也建議媽媽可以嘗試半躺臥姿勢餵奶,在身體放鬆的狀況下,讓寶寶發揮尋乳及含乳的生物本能,而不論親餵或擠奶,如果有乳頭疼痛狀況,可尋求專業泌乳顧問的協助,進一步評估親餵或擠奶的情況,媽媽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舒適,母乳之路也才能走的平安順利。
-
2021-04-16 新聞.元氣新聞
辣媽網紅PO哺乳照遭批暴露 國健署、醫師說話了
健身美女部落客Michell時常分享生活點滴,4月13日在臉書曬出哺乳照後,有網友留言指其「隨意暴露隱私部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看到照片後表示,「照片表情很溫馨!很像教學哺乳的教案照片」,另哺乳時是否要遮掩乳房,應由哺乳者自己決定;國民健康署則表示,哺乳時不一定要遮住乳房,若有人在公共場域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得依「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開罰。為鼓勵與維護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的權利,並提供婦女無障礙哺乳環境,國民健康署制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若有人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得依該條例第8條,處新台幣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指出,哺育母乳是神聖的行為,若大家以異樣眼光看待哺乳行為,恐讓哺乳婦女感到不適,「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精神在於母親可以在公共場所自在哺乳,若小朋友臨時需要餵奶,婦女不一定要去哺(集)乳室哺餵,也可以在辦公室內。「表情很溫馨啊!這就是一張哺育母乳的照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表示,臨床上會有教學哺乳的照片,指引哺乳姿勢、如何哺乳較方便等,該名網紅拍照重點看起來是在表達「親餵母乳是有愛且健康的行為」,且姿勢標準,很像一般教案的照片。楊文理指出,大眾須尊重婦女在公共場合哺育母乳,才能營造自在的哺育環境;對於部分人士覺得照片裸露,她認為,可能跟台灣民情有關,只要照片態度上不是強調「暴露」,其實應讓母親自在哺育母乳為好。對於在外哺乳是否應用布遮掩,林宜靜表示,哺乳時不一定要遮住乳房,有婦女穿「哺乳衣」是為了方便哺乳,是否要穿在於個人意願;楊文理呼籲,哺乳時是否要遮掩乳房,應由哺乳者自己決定,若覺得需要隱私,可將寶寶的背巾往前背,較不會露出乳房肌膚,「乳房是養大寶寶的驕傲部位」,觀者不要物化乳房。
-
2021-04-16 該看哪科.婦科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中醫師張文馨表示,月經過少是和自己過往經驗相比,經期正常,而經血量減少,甚至點滴即止,或者行經期縮短,總量變少,正常月經量大約30-50毫升之間,若出現以上症狀,可以尋求醫師建議及調理。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有些女性年紀輕輕,就出現月經量變少的狀況,有人擔心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中醫師張文馨表示,月經過少是和自己過往經驗相比,經期正常,而經血量減少,甚至點滴即止,或者行經期縮短,總量變少,正常月經量大約30-50毫升之間,若出現以上症狀,可以尋求醫師建議及調理。女性過度節食減肥 小心影響月經 中醫師張文馨表示,容易出現月經量變少的體質,主要為氣血虛弱及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氣血虛弱成因主要為素體虛弱、大病後氣血大虛,或者飲食勞倦思慮傷,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血海空虛,導致經血量變少,常見於常期吃素、營養不足、缺乏動物性脂肪、必需胺基酸及製造女性荷爾蒙的材料,另外也包括厭食症、過度節食減肥、人工流產手術之後及產後調養不慎。體質氣血虛的病人,伴隨症狀包括月經量逐漸由正常變少、經血色淡、經期延後、經行至經後小腹隱隱作痛、且有下墜感,按壓腹部經痛減緩,腰痠無力挺直,月經淋漓不止。張文馨中醫師提醒,遇上氣血虛弱的體質,除了苦惱經血量變少之外,有的是月經來的天數大於七天,滴滴答答拖很久、收不乾淨的情況;還有病人抱怨一個月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被月經困擾,通常還伴有頭暈、貧血、容易疲倦和氣色差的問題,這些症狀都適合用四物,再搭配一些補氣中藥材依體質調理。工作壓力大 也可能導致經血量變少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的主因常見於平時工作壓力大、情緒抑鬱不暢、鬱則氣滯、久而血瘀導致經血排出不順暢。主要症狀為月經量變少、經血色暗、經出不暢、經前或經行腹部脹痛或陣痛牽引腰背、有血塊、經前症候群如乳房脹痛、情緒不穩定、頭痛嚴重甚至想吐。針對此類體質的病人,張文馨中醫師說明,經血量變少不見得是吃冰造成子宮血排不乾淨,患者中常見是從離開學校開始工作後,經血量才開始變少,不管是情緒不穩或是工作壓力大,不但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甚至還可能造成下視丘閉經症,引起慢性不排卵、經血量變少、甚至閉經,提醒女性可以至婦產科做相關檢查,再配合中醫調理,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最重要的還是要適時排解壓力,保持心情愉悅,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
2021-04-11 癌症.抗癌新知
你累了嗎?高達92%癌患因治癌而出現癌疲憊
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但調查指出,92%癌友最難熬過「癌疲憊」,尤其末期病友,癌疲憊是抗癌過程中的大魔王,有三成中重度癌疲憊癌友因此放棄正規治療,影響預後。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於2015年針對1207名癌症病人,進行「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但把這種困擾告知醫師的比率僅56%,透過量表評估發現,四分之一癌友已達中重度等級。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表示,許多癌友把化療過程的累視為理所當然,極少主動或無法清楚向醫護人員描述此一困擾,導致疾病很容易遭忽略,進而影響疲憊評估與治療處置。不同於一般的疲倦,癌疲憊是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耗竭感,與日常活動無關,無法透過休息、睡眠緩解,嚴重時,連坐著、躺著甚至整日臥床都會感到疲憊。謝瑞坤說明,癌因性疲憊症成因有二,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療過程,通常,一、二期別的癌友的癌疲憊是癌症本身造成,較為輕微,但到了三、四期,癌疲憊加重,一旦發作,將面臨失眠、疼痛、食欲不振、憂鬱等,一名院長級醫師因大腸癌三期,預計接受12次化療,但做完第二次就因癌疲想直接放棄。「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謝瑞坤建議,為癌疲憊所苦的癌患,可根據「癌因性疲憊症治療指引」,接受「非藥物」和「藥物」處置,門診患者可於每次回診時評估,量尺以0至10分,0分是完全無疲憊,1到3分是輕度疲憊,可以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衛生因應或預防,若出現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憊,建議藥物治療。一名52歲的婦人,五年前乳癌曾抗癌成功,去年回診癌細胞復發,同時合併骨轉移和肝轉移,確診為癌症四期,治療過程自述不管睡多久都相當疲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評估屬中重程度後給予藥物,體力後來恢復得以繼續治療,現在腫瘤縮小獲得控制,也能繼續上班。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科主任游啟昌說,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癌因性疲憊症列為疾病,我國醫護界也合力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讓癌疲憊漸漸受到外界重視,後期的癌症治療因更需要長期抗戰,要預先讓病人知道各種副作用,並告知是「可處理的」,有助於提升病患信心,在抗癌路上堅持到底。
-
2021-04-09 性愛.性福教戰
總是早洩、不持久? 中醫列「壯陽食材」:超市就有
為練肌肉濫用藥,當心不舉。24歲的小侯,身材削瘦,天生娃娃臉,IG上傳自拍照常收到眾多女粉按讚,於是有心想成為網紅。為擺脫孱弱形象,提升男子氣概,小侯積極健身,更偷偷施打類固醇,想早點練出傲人肌肉。沒想到半年後與心儀對象相約過夜,臨陣小弟弟怎麼刺激都抬不起頭來,深受打擊。就醫檢查才得知,原是濫用類固醇惹的禍。所幸接受中醫調理體質,小侯終於重振雄風,半年後如願練出好身材。施打類固醇藥物增加肌肉量 恐致勃起功能障礙收治小侯的中醫師楊永榮表示,網路盛傳施打類固醇藥物,有助快速增加肌肉量,這類藥物成分多為男性荷爾蒙複合物,長期使用易導致身體免疫系統紊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醫學研究指出,男性長期施打類固醇藥物,可能刺激人體減少製造荷爾蒙,最後恐造成勃起功能障礙、乳房增大等後遺症,奉勸男性朋友千萬不要輕易嘗試。中醫醫治不舉 詳細辯證論治西醫治療勃起功能障礙,大多提供口服壯陽藥物,或局部注射前列腺素等方式來改善,但治標不治本且效果有限,難以長久維持。中醫醫治不舉之症經驗老到,依據臨床歸納,陽萎起碼有血虛、氣虛、腎陽虛損、溼熱下注、血瘀外傷、肝氣鬱結等6種不同原因所引起,治療時要詳細辯證論治,才能達到較理想治療效果。 血虛型的病人要補血活血;氣虛、腎陽虛損型的病人要補氣壯陽補腎;溼熱下注型的病人要先清熱除溼,疏通陰莖海綿體內的溼氣;血瘀外傷型的病人要排除瘀血;肝氣鬱結的病人要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使通氣行血。針對不同原因,採用不同藥物治療,才能使陰莖海綿體內的血流暢通,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陽萎是可以被治療 切勿拖到症狀嚴重才求醫楊永榮醫師說明,陽萎是可以被治療的,而中醫治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治標治本且安全性高,又能同步調理身體。此案例透過中醫治療陽痿,初期約1星期就可看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議男性感覺力不從心時,就應該盡早治療,切勿拖到症狀嚴重才求醫,除了耗費治療上的時間也增加治療上的難度。性愛上表現滿分 飲食這樣吃 至於男性想要性愛上表現滿分,楊永榮醫師分別針對飲食、用藥及運動上提出建議。可多食用南瓜子、杏仁、花生、核桃等其他堅果,因含必需脂肪酸,可提升男性精力;平日飲食多選擇蔬菜水果、瘦肉與低脂牛奶,有助保養血管健康,不怕小弟弟軟趴趴。每天抽一些時間適度運動,讓血流速度增加並刺激更多一氧化氮,也是提振雄風的1種好方式。坊間來路不明壯陽藥最好別碰,有些成分是皮膚表層外用麻藥,有些是成效可疑的偏方藥丸,吃了恐怕傷身。男性朋友若有不舉問題,建議及早就醫,才能根本解決問題。(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愛愛後出血是太激烈? 小心是癌警訊!醫師曝「潛藏症狀」不可輕忽
-
2021-04-08 癌症.乳癌
長年乳頭凹陷想做整形 組織切片化驗卻檢出乳癌原位癌
彰化縣63歲賴姓婦女左側乳頭凹陷12年,想要做乳頭整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做乳房超音波掃描沒發現異狀,但手術時醫師切片送乳暈組織化驗,卻發現原位癌,醫師研判後天單側乳頭凹陷可能是乳癌作祟,婦女不能大意。單側乳頭凹陷 惡性可能性高今天乳房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賴婦12年前曾因左側乳頭凹陷就診,乳房攝影健康狀況正常,建議她1年追蹤1次,前年、去年的乳房攝影報告也無異狀,近日賴婦想整形再造左側乳頭,竟意外在凹陷的左乳暈下方,檢查出約1.5公分的原位癌,也就是零期癌,切除腫瘤後,做乳房保留手術。賴婦說,左乳頭凹陷不痛不癢,也摸不到腫塊,最近越看越醜才想到整形,沒想到檢查出惡性腫瘤,決定切除腫瘤保住健康比較重要。李忠懷表示,先天性乳頭凹陷在19至26歲女性中約占3%,通常是雙側凹陷,發生乳癌的機率和一般人一樣,後天的乳頭凹陷可能是乳腺炎、乳管擴張或手術等原因,也可能是良性或惡性腫瘤引起,良性的乳頭凹陷通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持續了數年,當乳頭凹陷迅速發生時,惡性腫瘤的可能就比較高,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的可能性更高。原位癌觸診難發現 留意危險警訊除了乳頭凹陷可能是乳癌的一個危險警訊,乳頭出現分泌物、乳暈顏色變化、乳房外型改變、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等狀況也是危險警訊,需要進一步檢查,釐清是否為腫瘤作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資料顯示,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癌症,每年逾萬名婦女罹患,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名婦女被確診、6名婦女因乳癌而去世,因原位癌很難靠觸診發現,在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也不一定看得出來,大部分要病理切片才能診斷。
-
2021-04-06 新聞.元氣新聞
南基成立乳癌醫學中心 提供南投鄉親更好醫療服務
衛福部統計,近10年來乳癌就已經成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南基醫院近日成立「乳房醫學中心」,增添更好的醫療設備和服務,提供南投縣民更好的醫療照顧。南投基督教醫院院長鄭均洹說,全球2020年總共診斷出230萬起乳癌確診病例,乳癌個案數越來越多,需要投入更多醫療資源,南基因此成立南投首家乳房醫學中心,提供就近方便的乳癌醫療照顧。南基醫院乳房疾病專科醫師林沛表示,癌症發生率會因民眾接受檢查程度而改變,乳癌成為女性癌症死亡病因第一位,可能是仍有許多女性,對乳癌防治觀念還不足夠或醫療缺乏所造成。台灣近10年來政府倡議乳癌防治,得到國內外知名人士響應及宣傳,提升女性對乳癌防治的觀念,同時政府倡導乳癌篩檢政策,提供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並呼籲婦女朋友,乳癌篩檢高達85%個案為早期乳癌,早期乳癌存活率高達9成,遵守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三原則,確保婦女健康。林沛表示,國內乳癌篩檢政策成效非常顯著,國健署為使檢查陽性個案,獲得更專業更有效的防治與治療,自110年1月1日起陽性個案,後續確診、手術、治療須至認證醫院才可執行,南基為認證醫事機構之一,南基為更落實乳癌防治服務成立了乳房醫學中心,提供周全的乳癌防治服務,落實在地檢查、在地手術、在地治療,讓南投鄉親安心治療免於奔波。
-
2021-04-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抗氧化、降脂又保肝 中醫教你不知道的陳皮吃法
陳皮主要用於脾胃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病症。也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炎、保肝等作用詩詞裡的藥草橘柚懷貞質,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綠,晚歲有餘芳。殊風限清漢,飛雪滯故鄉。攀條何所歎,北望熊與湘。—唐.柳宗元《南中榮橘柚》詩人寫道:橘柚懷有堅貞的品性,受大自然的使命生長在炎熱的南方。茂密的林中,綠葉下耀眼的是那橙黃的果子,成熟的果實在歲末還會散發陣陣芳香。南北的橘柚具有不同的品質,漫天飛舞的雪花滯留在北國故鄉。詩人雙目凝視北面的熊、湘兩山,手攀橘柚枝條,歎息什麼呢?詩人歎息自己不能像橘柚一樣生活在原來的出生之地,思歸不能,不能實現自己的濟世抱負,表達了詩人長久積鬱心中的不平和怨憤。製作陳皮的果實與詩中所描寫的橘柚稍有不同,但芳香的氣息和功效類似,南方出產較多,也許詩人看到的是類似其家鄉的果實而引起了鄉愁。陳皮,又稱為廣陳皮、橘皮,存期不足三年的稱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稱為陳皮,年份越高的陳皮越陳香醇厚,更有著「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說法。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主要用於脾胃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病症。陳皮可用來製成陳皮餅、陳皮糖、陳皮梅、陳皮薑,或者用來入湯、燒菜,直接用來泡茶味道亦香醇。《本草綱目》記載橘皮「為脾、肺二經氣分藥」,能「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指痰濕)痎瘧(ㄐ一ㄝ ㄋㄩㄝˋ,指經年不癒的老瘧疾),大腸秘塞,婦人乳癰(ㄩㄥ,指乳房紅腫化膿)。入食料,解魚腥毒」。研究表明,陳皮主要含黃酮類、生物鹼類、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揮發油和微量元素等成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陳皮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炎、保肝等作用。防病藥茶方陳皮薑糖水適合風寒感冒、咳嗽痰少,胃寒腹脹、胃口不開的人群飲用。材料/陳皮絲3 克,薑絲少許,紅糖適量。做法/將陳皮絲與薑絲一起放入玻璃杯中,沖入開水,等待5 分鐘,加入適量紅糖調味,即可品飲。功效/本藥茶具有寬胸理氣、溫胃祛寒的功效。陳皮荷葉茶適合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體態肥胖、血脂較高的人群飲用。材料/陳皮絲3 克,乾荷葉1 克,乾山楂3 片,蜂蜜適量。做法/將陳皮絲、乾荷葉、乾山楂片放入杯中,沖入適量開水,等待5 分鐘,可加入適量蜂蜜調味,即可品飲。功效/本藥茶具有健脾化濕、開胃消食、降脂減肥的功效。※ 本文摘自《防病藥茶》。《防病藥茶》作者:許琳, 王恒蒼, 吳娟娟, 袁玉霞, 黃露寧編者:陳永燦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24圖/《防病藥茶》書封幸福文化提供
-
2021-04-05 癌症.乳癌
羅瑩雪乳癌逝世 醫師:這類乳癌3年內復發可能僅活2年
前法務部部長、兒福聯盟基金會董事長羅瑩雪昨日晚間因乳癌逝世,享壽69歲,其執掌法務部期間,曾3度執行死刑,槍決包括鄭捷等12名死囚,但任職初期卻確診羅乳癌第2期,雖術後病況獲得控制,但這個月病情惡化不幸辭世。醫師指出,完成乳癌治療後,前五年應每半年追蹤1次,後五年則每一年追蹤1次,以及早發現是否有乳癌復發跡象。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台灣診斷出乳癌的年齡中位數約56歲,若接受治療,即使第四期,五年存活率約三成,但乳癌的期別、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或陰性、HER2陽性或陰性,都會影響乳癌的復發與否。乳癌復發到死亡也會間隔一段時間,以癌細胞轉移風險相對高的三陰性(ER、PgR、HER2皆為陰性)乳癌為例,曾令民說,三陰性乳癌有多種類型,目前乳癌治療技術雖進步,但少部分的三陰性乳癌會在3年內復發,復發至過世通常約有2年左右的存活時間。為及早發現是否有復發跡象,曾令民建議,完成乳癌治療後,前五年應每半年追蹤1次,後五年則每一年追蹤1次。針對乳癌危險因子,曾令民表示,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肥胖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乳房經放射線照射、使用荷爾蒙補充劑達4年以上及缺乏運動等。曾令民表示,後天因素可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女性除應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乳癌危險因子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飲食均衡、規律運動、避免熬夜等,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
2021-04-04 癌症.乳癌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04/04編註】前法務部長羅瑩雪昨晚病逝,享壽70歲。>>詳細新聞女性的雙峰雖是許多人注意、在意的焦點,卻常帶來不少困擾。除了懷孕、哺乳時,乳房變大變痛還可能感染發炎之外,平常也有不少女生會經歷「乳房痛」。大家經歷的乳房痛可能不盡相同,有人會說:「我覺得乳房緊緊的,好像很重,還有點腫脹。」有人則感覺到燒灼感,甚至痛感還伴隨著輻射狀的延伸,一路痛到腋下、背後。而不管怎麼痛,女性朋友最想知道的是:「天啊,我的乳房這麼痛,會不會是得到乳癌了?!」這裡先說個讓大家放心的事情,就是「乳房痛很少與乳癌有關」。乳房痛不等於罹患乳癌,罹患乳癌的人也很少表現乳房痛,至少乳房痛很少是乳癌表現的唯一症狀。乳癌的四大症狀還是以「乳房摸到硬塊」、「腋下摸到硬塊」、「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和「皮膚出現變化」為主。然而,因為乳房痛實在太常發生了,超過一半至乳房外科求診、要求做乳房影像檢查的患者,就是因為乳房痛而來的。因此我們接下來繼續看看,有哪些原因造成乳房痛?! 要判別乳房痛,醫師通常會先問患者:「你覺得你的乳房痛和月經週期有沒有關係呢?」因為我們會先大致把乳房痛分成兩種,一種是「週期性的乳房痛」,另一種則是「非週期性的乳房痛」。與月經週期有關的乳房痛,大約從月經該來之前的三、四天前開始,但也有人是月經來之前兩個星期的排卵期附近就開始痛,不過患者會發現月經剛來或結束的時候,乳房就不痛了。這種痛常被形容成悶悶脹脹的沉重感,有些人狀況不嚴重,偶爾發生並不以為意,但部分女生可能會痛到穿不住內衣,或是在小孩不小心撞到,或先生男友碰觸乳房時,覺得痛到受不了。 造成與月經週期有關的乳房痛的原因,是體內荷爾蒙的變化。這與體內黃體激素和雌激素相互間的平衡和高低起伏變化有關,有時還牽扯了泌乳激素的濃度問題,若是已經停經或在懷孕期間就不會有這類型的乳房痛,而這種乳房痛容易發生在年紀介於20到30幾歲的女性朋友,或是已經接近更年期的時候。雖然我們都說荷爾蒙跑在血液中,對兩邊乳房的影響應該大同小異,但週期性這類型的乳房痛還是有可能僅發生在單邊,也可能不僅痛在乳房,還延伸到腋下附近,是有點放射出去的痛感。有些人最近課業、工作的壓力比較大,亦會影響荷爾蒙波動,讓乳房痛變得更明顯。至於跟月經週期沒有關係的乳房疼痛的話,我們稱為「非週期性的乳房痛」,是隨時都可能發作的。這種痛的方式就更多樣性了,可以是痠痛感、燒灼感、刺痛感、或是緊緊的。有些患者在發作前胸腔曾受到撞擊,屬於外傷影起。而我們胸壁、肌肉、關節帶來的緊繃、發炎等,也常會被自己認為是乳房痛!像是現在女性運動風氣增加,重訓後胸大肌的拉傷、扭傷而讓患者覺得乳房痛的情形其實不少,也有患者是跑了半馬或全程馬拉松後,乳房愈來愈痛。不僅運動帶來的肌肉緊繃會讓患者表現乳房痛,光是乳房比較大的女性就可能會因其乳房重量而讓肩膀、頸部、背部負擔過大,並導致胸廓的疼痛,進而認為是乳房不適。內衣選擇不當或體重增加導致內衣太緊也是常見的乳房疼痛原因。有些女性的乳房痛則是來自於腫瘤的壓迫,但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通常這與乳癌的關聯性不大,比較容易引起乳房痛的乳房腫塊是囊腫,囊腫是裡面蓄積了組織液的良性腫塊,但長的太大(例如直徑超過兩、三公分)時,會對周遭乳房組織產生壓力而帶來非週期性的乳房痛。 另外,有些患者的乳房痛與乳房無關。像是帶狀皰疹(皮蛇)發作時,剛開始患者僅覺得胸部刺痛,或是刺痛感從背部延伸到單側的胸部,部分皮膚出現紅疹模樣,後來皮膚表面才出現小小的水泡而被診斷為帶狀皰疹。停經後的女性如果表現乳房痛,也要很注意是否與活動或出力有關,或還有沒有其他伴隨的症狀。有時候這並不是乳房痛,而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缺血而導致的胸痛,這可是心臟病發警訊呢!看完了以上乳房痛的可能原因之後,您可以發現,造成乳房痛的原因不僅可能與月經有關,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能導致乳房痛,因此,當您發現自己乳房痛起來的話,可以自己做點紀錄,寫下乳房痛的日期、型態、伴隨的症狀等等。甚至,有些乳房痛與您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所以記錄當時使用的中藥、西藥、健康食品等也能讓醫師看出端倪。請注意,如果您的乳房疼痛符合以下任一種的情形,最好請醫師診治您的狀況:● 乳房痛持續超過一兩個月經週期● 停經後乳房疼痛● 在乳房一個特定區域感到的乳房痛● 乳房愈來愈痛,甚至影響到生活作息就醫檢查乳房痛的話,醫師常常會幫患者安排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來確定是否沒有腫瘤性的問題,當然如果看到腫瘤且有必要確定其良性惡性的話,則須用切片檢查來確定診斷。幸好,絕大部分的乳房痛與腫瘤無關,我們平常可以靠著幾件生活中的調整,避免乳房愈來愈痛的狀況。很多人乳房痛時會覺得不穿內衣,或穿無鋼圈內衣比較好,其實這並不一定。如果本身胸部比較大,反而是穿著支撐力足夠的內衣才能減少乳房過重帶來的不適。而大家運動時最後穿著適當的運動內衣,以減少乳房過度晃動,平時就選擇具有足夠支撐力的內衣,對改善週期性或非週期性的乳房痛都有幫助。在大規模的實驗裡,學者無法發現咖啡因和乳房痛的明確關係,但常常有患者認為自己在戒掉喝咖啡的習慣後,乳房痛就減少了。所以如果你常常乳房痛,也已經就診確定了不是乳房腫瘤的關係,可以考慮先避免攝取咖啡因,看看狀況是否改善。(這點科學研究並不特別支持,但臨床狀況會對部分患者有幫助。) 還有,常常乳房痛的人要考慮低脂飲食,因為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酸會影響乳房細胞對荷爾蒙的感受度。相反的,嘗試生酮飲食比較容易誘發明顯的乳房痛。很多的乳房痛和肌肉使用脫不了干係,因此不管您是跑步、做有氧運動、或是做重量訓練,結束前都記得做收操,稍微伸展一下您的胸大肌及背部,對改善乳房痛也能有所幫助。一般的乳房痛並不需要藥物緩解,或者是吃個幾天的消炎藥就能改善了。如果真的持續乳房很痛且醫師認為是週期性的乳房痛,也就是荷爾蒙高低起伏造成的乳房痛,可能會建議患者服用調經藥。這部分的藥物使用要在醫師建議之下調整劑量,不要自己亂吃,因為其中雌激素和黃體激素的劑量、配方劑型等都會影響。如果是停經後開始服用荷爾蒙補充製劑,而感到乳房痛的患者,也務必向醫師反應這樣的狀況。原文:
-
2021-04-04 癌症.乳癌
如何遠離乳癌? 醫:出現6大症狀需提高警覺
隨著現代生活和飲食西化,環境賀爾蒙及肥胖問題增加,目前乳癌的發生率急遽上升,且出現年輕化的現象◦ 2020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全球最新癌症統計,女性乳癌的發生率首度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乳癌長期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發生高峰為45至64歲間,比歐美國家更提早了8至10歲◦面對這隱形的殺手,我們該如何是好呢?認識乳癌是早期預防的第一步乳房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乳小葉、乳腺管、脂肪結締組織◦ 以女性乳房來說,乳小葉負責分泌乳汁,由乳腺運送乳汁往乳頭,結締組織則填充組織中◦ 癌細胞為正常細胞突變,造成調控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常。當這些病變的細胞聚積在乳房,即會形成乳癌。女性乳癌常見於乳小葉或乳腺管產生之病變,形成侵襲性乳腺管癌和乳小葉癌◦當乳癌細胞進一步侵犯附近的腋下淋巴結,也有可能藉由淋巴循環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腎臟、骨頭、腦部轉移。小心乳癌的警訊初期的乳癌並沒有症狀,但若有以下臨床表徵必須提高警覺:◎乳房形狀、大小改變◎摸到乳房硬塊邊緣不清楚、無法移動(固定在皮膚或胸壁上) 、無疼痛感◎腫塊附近皮膚或乳頭凹陷◎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皮膚呈橘皮樣變化(因皮下淋巴被癌細胞阻塞)或紅腫潰爛◎摸到腋下、鎖骨上和頸部淋巴結腫大。任何年齡的女性朋友都應熟悉自己的乳房狀況,20歲以上一般女性應在每月月經後第7-10天進行自我乳房檢查,停經後女性則選每月固定一天進行。然而,自我乳房檢查僅能發現平均2公分的腫塊,因此,定期乳癌篩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哪些是乳癌的高危險因子?◎初經年齡小於1 2歲、停經年齡大於55歲、有月經超過40年、未曾生育、30歲後才孕育第一胎、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曾一側乳房得過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直系親屬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長期酗酒乳癌篩檢時機及方式有哪些?乳房攝影為目前國際公認最具科學實證的篩檢工具,它可偵測到早期乳癌的惡性顯微鈣化。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乳癌好發年齡及高危險組群,提供每二年1次免費的乳房攝影。◎45-69歲的婦女◎40-44歲二等親內,有乳癌家族史者然而,普遍年輕女性乳房較緻密,會導致乳房攝影難以穿透組織來顯示腫塊,因此在小於40歲的女性,建議搭配乳房超音波作為乳癌篩檢的利器。當發現可疑影像時,將會進一步安排細胞抽吸、切片以助確診。若能早期發現乳癌,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年的存活率更高達90%以上,因此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讓我們定期自我乳房檢查及篩檢,一起守護乳房的健康!參考資料: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乳癌卵巢癌復發 靠基因大數據預測
復發率極高的卵巢癌與乳癌都帶有BRCA基因突變,,現今已能利用基因檢測預測「乳癌復發風險指數」,可作為是否採取預防性化療的參考。卵巢癌的治療也能透過基因檢測,投與相對應的藥物延緩復發,拉長無病存活期。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指出,乳癌的期別、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或陰性、HER2陽性或陰性,都會影響乳癌復發與否,8成的乳癌局部復發出現在手術後2年。面對復發風險,透過精準醫療可擬定策略。陳啟明說,和信醫院從2007年起,針對早期乳癌患者進行783個基因檢測,預測乳癌復發風險機率,復發指數從0到100分,11分以下為低風險,表示化療益處有限,建議只需接受荷爾蒙療法,若評分為復發高風險,就建議使用預防性化療。科學數據讓醫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也包括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美國已針對小於45歲、猶太人、有家族史者,檢測出帶BRCA基因突變,便建議切除雙乳進行重建,商業保險已有給付。但在台灣,因篩檢工具齊全,早期發現機率高,年輕的患者家屬也未必想要檢驗基因,陳啟明認為,把乳房拿掉對女性衝擊太大,預防性切除需全盤考量。至於婦癌中復發率最高的卵巢癌,林口長庚婦癌科副教授兼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卵巢癌無篩檢工具,5成患者確診已三、四期,晚期病患中有七成治療後病情緩解,但其中7成會在一年至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不斷復發,直到腫瘤產生抗藥性。乳癌及卵巢癌患者同樣可能帶有BRCA基因突變,基因檢測也能用於延緩復發。周宏學有一名四十餘歲的病患,五年前確診卵巢癌第四期,治療後不到一年半又確診乳癌,經基因檢測後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後,至今2年都沒有復發。周宏學說,近年在卵巢癌治療上,進行第一線治療後,再以基因檢測找出BRCA基因突變者,臨床研究證實,病患在使用2年標靶藥物進行替換性維持療法後,其復發及死亡率減少7成,到了第3年仍有6成的病人沒有復發。
-
2021-03-29 癌症.乳癌
乳癌研究引起美國學者關注 路透社採訪羅東博愛團隊
羅東博愛醫院腫瘤醫學中心為乳癌病人量身打造治療計畫,適合特定病人的治療方法,其研究結果罕見獲得國際媒體和美國權威學者關注。腫瘤醫學中心主任吳思遠醫師表示,研究證實乳癌病人在手術前進行「前導性化學治療」優於「前導性荷爾蒙治療」,可提高乳癌病人存活率。56歲陳太太是乳癌病人,左側乳房有一超過5公分腫瘤,且腋下淋巴結有轉移,根據乳癌治療指引,陳太太的狀況適合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切除,並且可保留乳房,但因陳太太有先天性心臟衰竭與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病況,讓她對化療的副作用與存活率感到憂心,腫瘤團隊為安定病人與家屬的心,汲取近期博愛團隊發表於國際期刊研究結果,為陳太太量身打造讓她安心的治療方案。羅東博愛醫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吳思遠表示,乳癌治療因為每位病人的腫瘤亞型、遺傳標記、癌症分期、病況及意願不相同,因此治療方式也各不相同。臨床上以陳太太的狀況,一般會直接施以「前導性化學治療」,只是當遇到多數病人為荷爾蒙接受器(ER, PR)為強陽性表現,且沒有人類上皮因子接受體第2蛋白的表現(Her-2陰性)時,腫瘤團隊對於以副作用較低的「前導性荷爾蒙治療」取代「前導性化學治療」雖想嘗試,仍存有疑慮,因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使用化療或使用荷爾蒙治療,哪一種對病人比較好。吳思遠主任與一般外科醫師呂長運特別針對符合上述情況的乳癌病人進行研究,發現乳癌病人在手術前進行「前導性化學治療」優於「前導性荷爾蒙治療」,並可提高乳癌病人的總體存活率。該研究發表後,獲得國際媒體與權威學者的關注,不僅獲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子期刊JAMA Network Open刊登、美國路透社致電採訪,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血液腫瘤學教授艾米·蒂爾斯滕博士(Dr. Amy Tiersten)也給予正面肯定。吳主任與呂醫師表示,分析640名與陳太太相同屬性的乳癌病人接受「前導性荷爾蒙治療」(23%)與「前導性化學治療」(77%)研究數據,目前這是全球首次針對前導性化療和前導性荷爾蒙治療,在特定荷爾蒙接受器強陽性和Her-2陰性的乳癌病人的研究,證實「前導性化學治療」對該類病人有更好的存活率,未來可做為臨床上治療參考。
-
2021-03-2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更年期熱潮紅、高血壓等慢性病 中醫師推這針灸可改善
台南市51歲楊姓女士,曾經因腰椎車禍造成心臟無力,近2~3年有潮熱的狀況,發熱時摸到她的手掌會覺得很熱,而且眼睛紅、口腔內上顎腫痛。前往衞部部新營醫院中醫科就診,據其描述:「像要熱起來,又熱不起來」。醫師剛開始先以中藥治療,症狀雖有減輕、可以控制,但仍反覆發作。服藥約二個月後,醫師搭配針灸治療,在三焦經的穴位實行針刺,楊女士表示整個人輕鬆很多。經過兩次針灸後並配合藥物治療,潮熱的症狀已明顯改善很多,手冰涼、眼睛紅及發熱的現象也減輕很多。藉由中藥治療再搭配針灸治療,除可有效控制病情,並使療效大幅增加。新營醫院中醫科張育誠醫師表示,三焦經是身體很重要的經絡。現今社會很多慢性病都和三焦經的疾病有關,如更年期潮熱、高血壓、甲狀腺腫大、乳房結節等,都可以從三焦經的穴道來治療。三焦指的是軀體與五臟六腑之間的空腔部位和「淋巴管」與「三焦體膜」的循環有關。有疏通水道、運送水液的作用。經絡的循行從上肢向上至頸側,繞過耳部及面部,最後止於眼睛外上角。由於經絡所過的位置有至耳後,所以耳鳴的治療也和三焦經的穴位有關。另一條經絡從肩膀下至胸部經過心包橫膈膜,聯繫著三焦與心包相絡,所以也能清火,能治乳房纖維囊腫。經絡走過頭、手,所以能治眼睛紅、偏頭痛等五官科的疾病。張育誠醫師指出,三焦經和淋巴循環有關,淋巴結腫大的疾病會有虛熱發生,所以很多淋巴結節腫大相關的疾病都可以運用這條經絡穴道來治療。穴道的特性善清熱,能治更年期潮熱、高血壓、身體的虛熱現象等。通常用藥治療症狀仍會反覆發作,若搭配針灸治療可大幅改善,並有效控制病情。
-
2021-03-23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2021癌症論壇:2大基因突變 考慮乳房預防性切除
● BRCA1、BRCA2基因突變,罹患乳癌的機會增高● 預防性切除是把未來罹癌風險高的器官預先摘除的手術● 預防性切除可減少九成罹患乳癌的機會基因檢測帶來治療的希望,卻也帶來新的衝擊。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指出,遺傳性乳癌僅佔一成,有家族史也未必有基因突變,但若是驗出BRCA1、BRCA2兩大基因突變,確實應該思考預防性切除的需要。在美國,保險公司已將乳房預防性切除及重建列為給付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陳啟明將以「要切除嗎?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為題,詳解在癌症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對乳癌病患的衝擊與治療決策建議。2基因變異 易引發癌症陳啟明説,BRCA1、BRCA2基因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參與DNA的修補機制,功能在於產生蛋白質,抑制乳腺細胞的不正常生長,讓乳腺細胞該生長就生長,不該生長就不生長,一旦BRCA1、BRCA2基因發生變異,就容易引發乳癌、卵巢癌。裘莉 2器官預防性切除BRCA基因突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她的母親在49歲罹患乳癌、56歲死於卵巢癌,她的阿姨和祖母也分別死於卵巢癌和乳癌,她因此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在2013年,決定進行乳房雙側的預防性切除,兩年後再進行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手術。身為全世界最美的女人,裘莉預防性切除的決定引發國際譁然。陳啟明説,在美國,檢測出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若想要進行乳房預防性切除是可以獲得切除與重建的保險給付。預防性切除手術指的是,將目前正常的器官但未來罹患癌症風險高的器官摘除手術。合併乳房重建 外觀完整預防性切除乳房的手術方法,是保留乳頭、乳暈,切除全部的皮下乳腺組織,並且會診整形外科醫師,合併進行乳房重建,維持完整的外觀。陳啟明說,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進行乳房預防性切除後,將減少九成的罹患乳癌的機會。至於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是選擇局部切除還是乳房全切呢?陳啟明說,為了減少病人因乳房全切後造成的身心影響,若能保留乳房,醫師會盡量保留。他強調,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病人,乳房保留手術的存活率及局部控制率,與乳房全切除的病人是沒有差異的。陳啟明表示,乳房的預防性切除、保留手術、全切手術都可以依據病患的基因檢測、腫瘤大小、期別做判斷,而精準醫療時代,也將幫助乳癌患者在做決策時,有更多的參考依據。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3 癌症.乳癌
胸前長痘痘久不退 健檢發現竟是乳癌
35歲的王小姐,去年在洗澡時無意間發現右胸有一個約1個食指指頭大小的腫塊,但當時認為應該只是長了顆痘痘,便沒放在心上。沒想到過了2個多月,胸前痘痘竟毫無消退現象,讓她心裡開始有些擔心。與友人聊天,聊起乳房上這顆痘痘遲遲不退,朋友建議她應儘速就醫檢查,王小姐心想自己還年輕,應該沒那麼嚴重。再過一個月後,腫塊仍未消退,才趕緊到醫院健檢,發現罹患乳癌。女性頭號殺手 每12名就有一人罹乳癌根據107年癌登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簡單來說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而每12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哺乳、乳癌家族史、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高糖高油飲食、環境荷爾蒙的暴露、肥胖及缺乏運動等。國人乳癌年輕化 年輕女性也該提高警覺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表示,歐美國家大多為停經後罹患乳癌,而國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相較於歐美國家提早了約十年。且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人小於40歲以下乳癌患者16.6%,美國8%,小於35歲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年輕女性的乳癌發生已不再是特例,由於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乳房較為緻密、易呈現結節狀,加上受生理週期荷爾蒙變化的影響,若靠自我檢查及臨床乳房檢查不易。沈彥君主任醫師建議乳房健康檢查工具除了傳統X光乳房攝影外,年輕女性更適合採用乳房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有乳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房手術等,可再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提高診斷率。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國人因愈來愈晚婚,生育較晚,也可能無形提高乳癌的罹患風險。呼籲所有女性朋友應主動定期安排乳房檢查,由專業醫療團隊把關、盡早揪出可疑病灶,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為家人與自己守護健康。
-
2021-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4/疾病風險預測模型
每個人都想要知道自己未來會罹患一種特定疾病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低,就比較放心,如果可能性高,則看醫師能不能把這可能性降低或做其他處理。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便是經過乳癌風險評估,預先做了乳房切除手術。在醫學上,把這類用來預測未來生病機率的工具叫做「疾病風險預測模型」,它是當今精準健康及醫療的重要工作目標。在癌症方面,最有名的例子便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在1989年提出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Breast Cancer Risk Assessment Tool)」。時至今日,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都有許多相當好的預測模型。各模型所使用的預測因子各有不同,適用人口族群也不同,其準確度也有差別。發展一個好的模型是重要卻未必容易的事。要搜集、利用適切的數據建立易於解釋的統計模型,再利用適切的新數據評估準確度。要臨床醫師、流行病學家及統計學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想知道更多「疾病預測模型」的訊息,請鎖定3月28日(日)上午10時40分至11時,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主講:「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7 癌症.抗癌新知
「四大癌症」是哪四個?家醫科醫師教你如何在篩檢前判斷症狀
在醫療科技發達的台灣,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都慢慢發展出治療的方法;然而即便如此,各種癌症依然是醫療領域中的難解之謎。根據統計,癌症已經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之位長達近40年,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民眾往往聞「癌」色變:一旦和癌症扯上關係,就彷彿開始了生命的倒數計時……其實依照身體不同器官組織產生的癌症百百種,有些癌症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及控制的效果、有些則是較難以診斷治療的種類;但無論是何種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其預後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這也正是為何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以來全面的推廣四大癌症的篩檢服務,目的就是為了提早診斷這四類的癌症,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四大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每種癌症根據其症狀、表現等使用不同種的篩檢方式,適合篩檢的對象也不盡相同,以下分別更進一步的說明。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前三名,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然而經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以大大提升!在接受篩檢之前,也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有沒有以下的症狀◎排便習慣改變:改變時間持續超兩週,如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不規則腹痛: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一般大多可在排便、排氣或一段時間之後有所改善,若反覆發生無法改善的腹部疼痛,則須多加注意。◎血便、黏液便:最常見的糞便帶血多半和痔瘡相關,然而若是本身沒有痔瘡、或是出血量大,則需要就醫檢查;另外在糞便中觀察到暗紅色血液或血塊也需要留意。◎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指沒有特別減重的情況下體重持續下降,可能伴隨有食慾不佳和疲累,若是有持續的情況,建議至門診檢查追蹤。◎不明原因貧血:腸道內的腫瘤會造成慢性小量出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會造成長期血液流失,進而造成貧血。往往民眾會有疲勞感、容易頭暈、昏厥、運動時更容易喘等症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若是癌症生長在接近肛門處,會阻礙糞便正常排出、造成便意,因此才會有屁股裡面重重的、一直想大便的感覺。以上的症狀並不是絕對用來診斷大腸癌的工具,但若發現自己符合多種表現又無法恢復、查不出原因,更建議進行檢測追蹤。◎篩檢項目:糞便潛血檢測,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篩檢對象: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若是檢測結果為陽性,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來確認腸道內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乳癌乳癌為婦女族群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目前乳癌根據期別、種類等,有不同之治療方式。早期乳癌以手術搭配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荷爾蒙療法大多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而一旦到達晚期,存活率則大為下降。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若是有下列發現,可進一步檢查確認:◎無痛性腫塊。◎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乳頭凹陷。◎腋下淋巴結腫大。平時可於洗澡時觀察檢查自己的乳房,早期發現變化,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每位乳癌患者都會出現,也因此定期篩檢才顯得更為重要!◎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篩檢對象: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由於乳癌有家族遺傳之特性,因此對於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提前其篩檢年齡。◎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最常見的還是良性發現,只需定期追蹤。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為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因此預防HPV感染和早期發現追蹤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一般來說,由HPV感染後轉變為癌症,通常需要漫長10-20年的時間,故凡有過性行為之女性,尤其是早婚、生育次數多、性伴侶較多的女性有較高的風險,建議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子宮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是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篩檢項目: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之婦女。◎篩檢間隔:建議每三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測結果會直接寄回家中,若是有異常的情形,請務必至醫療院所進行後續的追蹤治療。口腔癌口腔癌泛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台灣地區口腔癌常侵犯的部位在頰黏膜、舌頭等部位。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若同時有吃檳榔、抽煙和喝酒習慣的人,其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是大大增加到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尋找口腔內是否有不尋常的變化,非侵入性、無痛也無副作用!◎篩檢項目:口腔黏膜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牙科、耳鼻喉科、或通過口腔癌篩檢訓練之其他專科。檢查若是有發現異常,會進一步進行切片診斷或後續治療,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總結癌症為影響國人生命的首要敵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又或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大幅提升存活機率。目前大多數民眾對於四癌篩檢都有初步的認識,也期許未來有更多的民眾願意加入定期篩檢的行列,成為自己健康的守門人!
-
2021-03-12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抑制食慾、減少吸收、促進代謝 醫師:喝這4種飲品
喝咖啡能協助減重?醫師指出,咖啡有咖啡因,確實能促進代謝,幫助減重,於運動前30分鐘至1小時前飲用效果更佳。若想抑制食欲,掌握「喝水53535」原則,增加飽足感,減少正所攝取熱量;另喝無糖高纖豆漿能吸附並排出油脂,減少人體油脂吸收量。據衛福部國健署數據顯示,約半數國人有過重及肥胖問題(BMI大於24),凸顯體重控制的重要,醫師指出,減重需「抑制食欲」、「減少吸收」和「促進代謝」,飲用不同飲品能達到不同減重效果。第一關「抑制食欲」:掌握「喝水53535原則」開業醫師蕭敦仁表示,「抑制食欲」是減重第一關,也是民眾最易「卡關」的關卡,需攝取低熱量又具營養價值的食物、飲品,避免吃錯食物或吃太多,建議民眾掌握「喝水53535原則」,於三餐前喝500毫升的水,兩餐間隔時喝300毫升,便喝了2100毫升的水,能使正餐少吃42卡的熱量,減少食物攝取量,守住減重第一關;但他提醒,一日飲水量不要超過3000毫升,避免造成腎臟負擔。第二關「減少吸收」:無糖高纖豆漿作用多蕭敦仁表示,纖維可以吸附油脂,將之排出體外,減少人體油脂吸收量,無糖高纖豆漿含豐富纖維,有助降低膽固醇與血脂肪,使人體不易形成體脂肪,1天可喝1至2瓶,每瓶約450毫升,午餐或晚餐前喝不僅能增加飽足感、抑制食欲,還能減少吸收油脂。但因豆漿含大豆異黃酮,建議有子宮肌瘤、乳房纖維化的患者不要喝,以免病情加重。第三關「促進代謝」:黑咖啡要不加糖不加奶至於外傳咖啡能減肥,蕭敦仁表示,咖啡有咖啡因,確實可以促進代謝,但務必要喝「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以減少熱量,一日建議飲用量為1至2杯,每杯250毫升,提醒會失眠的民眾盡量早上喝,避免晚喝失眠,另容易心悸者建議不要喝黑咖啡。此外,茶具有兒茶素,也是促進人體代謝的好幫手,蕭敦仁建議,一日可以喝1至2杯,每杯250毫升,其中,綠茶的兒茶素含量較紅茶豐富,促進代謝效果更佳,但因兒茶素含量多恐傷胃部黏膜,胃不好者可以喝紅茶,盡量不要喝綠茶。蕭敦仁補充,運動也可以促進代謝,若在運動前30分鐘至1小時前喝咖啡或茶,不僅能協助排汗,更能使運動代謝效果加成。●「喝」的減重小秘訣:1.「喝水53535原則」,三餐前喝500毫升的水,兩餐間隔時喝300毫升。2.一日飲水量不要超過3000毫升3.無糖高纖豆漿1天可喝1至2瓶,每瓶約450毫升,於午餐或晚餐前喝,有子宮肌瘤、乳房纖維化的患者不要喝。4.無糖黑咖啡一日飲用1至2杯,每杯250毫升,失眠者早上喝,易心悸者不要喝。5.茶一日飲用1至2杯,每杯250毫升,胃不好者可喝紅茶。6.運動前30分鐘至1小時前喝咖啡或茶,助排汗、代謝。
-
2021-03-09 癌症.乳癌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這些東西少用
年輕人不能再仗著擁有健康本錢,覺得癌症罹自己遙不可及!一名35歲吳姓女子時常覺得下背痠痛、伴隨下肢無力,至醫院求診,安排相關檢查之後發現是乳癌骨轉移;另有一名30歲蔡姓女子在換衣服的時候,摸到左乳有腫塊,就醫經過乳房攝影和超音波一系列的詳細檢查,腫瘤切片後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乳癌年輕化 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WHO最新的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平均每四位女性罹癌患者中,就有一位是乳癌。此外,在台灣,乳癌同樣地,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相較於歐美,近年來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外、內在干擾不可忽視  6大乳癌常見危險因子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陳韻之醫師指出,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賀爾蒙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其中,遺傳和環境賀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陳韻之補充說明,環境賀爾蒙,這些外源的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在體內的作用,而阻礙了正常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生活中常隱藏在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存於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若再加上現代人的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無形中上身,不能輕忽。定期乳癌篩檢 符合資格每兩年一次免費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陳韻之指出,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未滿40歲的女性,除了定期的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檢查,就輕忽定期的乳癌篩檢。延伸閱讀: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男性乳癌症狀與女性相同? 早期幾乎無感!胸部有這些特徵要警惕
-
2021-03-08 癌症.乳癌
乳房攝影篩檢比生小孩還痛? 她不信謠言親身實測
根據衛福部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已連續48年位居首位,每年有超過1萬人死於四大癌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四大癌症篩檢為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項目,配合38婦女節活動,北市中山區今日起至6月30日止,舉辦「絕緣三癌有妙招」活動,鼓勵民眾完成癌症篩檢。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指出,男性第一名癌症為大腸癌,女性則是乳癌,北市透過篩檢,2018年4大癌症發生率比2017年下降6.2%,鼓勵50歲以上族群,不論是首篩族或6年一次篩檢者,都可前往檢測。根據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大規模篩檢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吳岱穎表示,一般女性認為乳癌攝影會很痛,盼能以乳房自我檢查或乳房超音波來取代,但若要檢查乳癌,必須靠乳癌攝影,在零期或一期時及早發現,存活率高達9成,另外,乳癌攝影會痛是迷思,並非如此。中山區松江里長蔣築諠說,一直聽到身旁女性友人說乳房攝影很痛,就連鄰長也表示「比生小孩還要痛」,讓從未做過檢測的她很驚恐,但實際篩檢後發現,檢查儀器多為改良式,讓不適感減輕許多,「完全不痛」。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林柳吟表示,衛福部針對年滿30歲女性每年提供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45至69歲女性提供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二等親間有罹患乳癌病史的40至44歲民眾可免費篩檢;50至74歲提供2年1免費大腸癌篩檢。為提升民眾篩檢意願,今年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中山區42里辦公處、全聯、中山健康促進協會及中庄仔福德宮加碼推出「絕緣三癌有妙招」活動。完成癌症篩檢民眾即贈神明加持平安米,首次篩檢大腸癌、乳癌及6年以上未做過抹片者,更贈送買元加菜金兌換券,以及全聯消費加碼送鴻禧菇;另,42里辦公處及全聯15家門市增設「護腸元氣屋」,方便民眾繳管及領取回管好禮。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新冠疫苗「腋下腫脹」 她以為自己罹癌
打完新冠疫苗後,如果接著要篩檢癌症或掃描乳房等,最好先告訴醫師,以免誤導醫師的研判。癌症醫師和放射科專家說,接種疫苗後,淋巴腺--尤其是腋下的淋巴腺—有時候會腫脹,這是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但可能也顯現在乳房等癌症掃瞄檢查圖上,引起誤判或恐慌。「這點,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放射線專家Melissa Chen說,因為最近有個病人打完疫苗,淋巴腫脹,緊張兮兮找她檢查癌症,她費了不少功夫才勸慰住。她強調,已有癌症或疑有癌症的人,不應因為疫苗會引發淋巴反應而不打疫苗。白血球聚集對抗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如淋巴腺會有反應,通常聚集點太小,不易感知;但病情嚴重或接種某些疫苗後,淋巴腺會腫脹,最新一期美國放射科學院期刊也建議醫師,心理要有準備。Melissa Chen說,通常會出現腫大的是腋下,或注射疫苗手臂同側的鎖骨附近。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把這現象列入輝瑞和默德納疫苗反應的研究報告,但未列在嬌生疫苗報告中。食藥局說,16%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的人,出現腋下腫脹現象,如果只是稍微腫脹,即使硬塊沒被注意到,也會出現在體檢掃描圖上。專家因此建議,最近才打完新冠疫苗的人,癌症篩檢前,要告訴醫師,好讓醫師判斷,腫大只是疫苗反應,還是需進一步切片檢測。放射科學院則建議,不影響接種疫苗排序時間的話,在接種前就去做放射檢測。至於已有癌症的人,最好選擇沒有癌細胞的那一面身體,接種疫苗,比較不會造成混亂。放射科專家認為,該篩檢還是要篩檢,不要拖延,但放射科學院的論文小組建議,非急性的癌症篩檢,可排到疫苗接種完六周之後。麻州總醫院則建議不必延後,跟醫師溝通好接種副作用即可。